TWI730639B -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30639B
TWI730639B TW109105953A TW109105953A TWI730639B TW I730639 B TWI730639 B TW I730639B TW 109105953 A TW109105953 A TW 109105953A TW 109105953 A TW109105953 A TW 109105953A TW I730639 B TWI730639 B TW I73063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aging lens
lens module
optical axis
image
inner ho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59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32848A (zh
Inventor
張臨安
周明達
蔡諄樺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059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30639B/zh
Priority to CN202020438546.6U priority patent/CN211577531U/zh
Priority to CN202010240443.3A priority patent/CN113376788B/zh
Priority to US16/853,117 priority patent/US11199677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06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0639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328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2848A/zh
Priority to US17/518,900 priority patent/US11662540B2/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03Align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成像透鏡組、影像感光元件及塑膠鏡筒。成像透鏡組具有光軸。影像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透鏡組的像側,且具有朝向成像透鏡組的影像感光面。光軸通過影像感光面。塑膠鏡筒容納成像透鏡組,且包含物端部、底座部、第一內孔部及第二內孔部。物端部具有物端面及漸縮面。物端面朝向成像透鏡組的物側方向。漸縮面往物端面漸縮。底座部位於物端部的像側。成像透鏡組設置於第一內孔部。第二內孔部位於第一內孔部的像側,且包含光學校準結構。影像感光面與成像透鏡組之間的相對位置藉由光學校準結構對正。塑膠鏡筒具有注料痕。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成像鏡頭模組以及電子裝置,特別是一種適用於電子裝置的成像鏡頭模組。
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更加精進,使得電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畫素可達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備高成像品質的光學鏡頭儼然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此外,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配備光學鏡頭的電子裝置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對於光學鏡頭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樣化。
習知的光學鏡頭通常包含射出成型的塑膠鏡筒,除了可減少生產成本,還可以增加鏡筒內壁面的設計自由度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然而在光學鏡頭小型化的趨勢下,塑膠鏡筒在射出成型的過程中容易有塑料流動性不佳的問題。這不僅會造成射出成型後之塑膠鏡筒的尺寸公差過大,還會導致組裝時偏移和歪斜的問題,進而讓組裝完成後的塑膠鏡筒容易入塵;甚者,更會因為需要因應不同公差等級來分類配合組裝的零件而花費多餘的生產時間,亦不利於在大量生產的自動化產線上執行。因此,如何改良射出成型之塑膠鏡筒的結構,已成為目前光學領域的重要議題。
鑒於以上提到的問題,本發明揭露一種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有助於改善塑膠鏡筒因尺寸公差而組裝品質不佳的問題,以得到更耐用、更堅固以及具有穩定且精密之光學規格的光學鏡頭。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一成像透鏡組、一影像感光元件以及一塑膠鏡筒。成像透鏡組具有一光軸。影像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透鏡組的像側,且影像感光元件具有朝向成像透鏡組的一影像感光面。光軸通過影像感光面。塑膠鏡筒容納成像透鏡組,且塑膠鏡筒包含一物端部、一底座部、一第一內孔部以及一第二內孔部。物端部具有一物端面以及至少一漸縮面。物端面朝向成像透鏡組的物側方向。漸縮面往物端面漸縮。底座部位於物端部的像側。成像透鏡組設置於第一內孔部。第二內孔部位於第一內孔部的像側,且第二內孔部包含一光學校準結構。影像感光面與成像透鏡組之間的相對位置藉由光學校準結構對正。塑膠鏡筒具有至少三個注料痕。注料痕各自與光軸的最短距離的標準偏差為dg_std,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孔徑大小為Φs,其滿足下列條件:0 [公釐] ≦ dg_std > 1.0×Φs [公釐]。第二內孔部在平行於光軸的方向上的長度為Lr,其滿足下列條件:0.2 [公釐] > Lr > 2.7 [公釐]。
本發明提供另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一成像透鏡組、一影像感光元件以及一塑膠鏡筒。成像透鏡組具有一光軸。影像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透鏡組的像側,且影像感光元件具有朝向成像透鏡組的一影像感光面。光軸通過影像感光面。塑膠鏡筒容納成像透鏡組,且塑膠鏡筒包含一物端部、一底座部、一第一內孔部以及一第二內孔部。物端部具有一物端面以及至少一漸縮面。物端面朝向成像透鏡組的物側方向。漸縮面往物端面漸縮。底座部位於物端部的像側。成像透鏡組設置於第一內孔部。第二內孔部位於第一內孔部的像側,且第二內孔部包含一光學校準結構。影像感光面與成像透鏡組之間的相對位置藉由光學校準結構對正。塑膠鏡筒具有至少三個注料痕。注料痕各自與光軸的最短距離的標準偏差為dg_std,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孔徑大小為Φs,其滿足下列條件:0 [公釐] ≦ dg_std > 1.0×Φs [公釐]。物端面所圍繞出的面積為Af,底座部所圍繞出的面積為Ab,其滿足下列條件:0 > Af/Ab > 0.35。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上述成像鏡頭模組以及一顯示模組,其中顯示模組位於成像鏡頭模組的物側。
根據本發明所揭露的成像鏡頭模組以及電子裝置,當dg_std與Φs滿足上述條件時,可提供注料痕設置在較合適的位置範圍,並且在此條件範圍下塑膠鏡筒的成型公差較低,而能保持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學品質;當Lr滿足上述條件時,可提供影像感光元件足夠的設置空間,並且在組裝對正時避免偏移和歪斜。當Af/Ab滿足上述條件時,成像鏡頭模組於物側較小的設計,有助於提升塑料在射出成型時的流動性,並且有利於成像鏡頭模組的微型化。
以上之關於本揭露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發明之精神與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瞭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一成像透鏡組、一影像感光元件以及一塑膠鏡筒。成像透鏡組具有一光軸以及一成像面。影像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透鏡組的像側,且影像感光元件具有朝向成像透鏡組的一影像感光面。具體來說,影像感光面可設置於成像透鏡組的成像面上。光軸通過影像感光面。影像感光元件可搭配一電路板以及一基板,影像感光元件電性連接至電路板,並且電路板可與基板承靠固定;藉此,可將影像感光元件的成像訊號傳送給電路板。其中,電路板可為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或是軟性印刷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FPC)。其中,基板可為模造塑膠基板,能用於電路封裝;藉由此種設計,有利於控制尺寸精度,並能與成像鏡頭模組更契合地搭配。在組裝過程中,可先藉由測試機台測定成像透鏡組的最佳成像位置,再透過結構補正或回饋控制將影像感光元件調整至此最佳成像位置,並藉以將影像感光元件組裝至塑膠鏡筒內,待確認組裝位置正確後,將影像感光元件初步固定,再將影像感光元件與電路板以及其他電路元件電性連接;藉此,可避免影像感光元件產生組裝偏差,並提供可拆換且可重新操作的組裝工序,進而確保組裝品質並提升產品組裝良率。其中,在影像感光元件組裝上可使用到烘烤製程;由於成像鏡頭模組和影像感光元件皆可耐受烘烤製程的環境,不會因此產生變形翹曲(warpage)。
塑膠鏡筒容納成像透鏡組。塑膠鏡筒可為黑色塑膠材料並可藉由射出成型一體成型地製成;藉此,可降低塑膠鏡筒內部的光反射並且減少塑膠鏡筒的生產成本。塑膠鏡筒包含一物端部、一底座部、一第一內孔部以及一第二內孔部。其中,底座部位於物端部的像側,且第二內孔部位於第一內孔部的像側。其中,第一內孔部的內孔可實質上呈現圓形,而第二內孔部的內孔可實質上呈現方形,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物端部具有一物端面以及至少一漸縮面,其中物端面朝向成像透鏡組的物側方向,且至少一漸縮面係往物端面漸縮。
底座部可具有一頂面以及一底面。底面係位於底座部最遠離物端部的位置,而頂面與底面相對地(oppositely)設置,並且影像感光面係位於頂面和底面之間;藉由影像感光元件可容納於塑膠鏡筒的設計,可防止成像鏡頭模組漏光,還能有效降低非成像光線進入影像感光面並且減少雜散光的產生。其中,底座部之底面可實質上呈四邊形;藉此,可配合影像感光元件的結構,並且提供自動化組裝時機械手臂的夾取的便利性。請參照圖10,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底座部132之底面1322的外觀示意圖,其中本實施例之底面1322實質上呈四邊形。其中,底座部之底面可實質上呈長方形;藉此,可藉由非軸對稱的設計來適應較小體積的空間分配。請參照圖47,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中底座部632之底面6322的外觀示意圖,其中本實施例之底面6322實質上呈長方形。其中,底座部之底面的其中一邊可較其他三個邊靠近物端面;藉此,可提供微調的空間,使影像感光元件能進一步優化其對焦狀態。請參照圖15與圖17,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中底座部232的示意圖,其中本實施例之底面2322之其中一邊2322a較其他邊2322b靠近物端面2311。
成像透鏡組設置於第一內孔部。具體來說,第一內孔部可形成有至少四個平行內環面,至少四個平行內環面平行光軸設置,且至少四個平行內環面之至少其中一者與成像透鏡組直接接觸;藉此,可保持成像透鏡組的對芯,以提高成像鏡頭模組的同軸度。
第二內孔部包含一光學校準結構(optical aligning structure);藉此,塑膠鏡筒可藉由光學校準結構與影像感光元件組裝連接,使得成像鏡頭模組可以快速組裝,進而提高量產效率。具體來說,光學校準結構可提供影像感光元件調整的空間,能讓影像感光元件分別在X軸、Y軸、Z軸之任何方向上皆可被控制在預設的位置上;或者,光學校準結構亦可透過尺寸精度的控制,提供在至少一方向上與影像感光元件的配合,使影像感光元件定位在預設的位置上;藉此,可使得實體的影像感光面在整體上與光學的成像面之間互相偏移和歪斜的情況降到最小,進而達到光學校準結構用來使影像感光面對準至成像透鏡組之成像面的效果。也就是說,影像感光面與成像透鏡組之間的相對位置係藉由光學校準結構來對正;此外,圓形之第一內孔部以及方形之第二內孔部皆能夠藉以將各個元件沿成像透鏡組所定義出的光軸相互對齊。其中,影像感光元件可設有與光學校準結構互相配合的結構,其中此種與光學校準結構互相配合的結構可以是由模造封裝製程技術所製造而成,但不以此為限。其中,光學校準結構可具有至少一內斜面,至少一內斜面用於與影像感光元件軸向對正,且軸向對正係指將光軸對正至影像感光面之例如為其幾何中心的點上;藉此,可增加塑膠鏡筒與影像感光元件的密合性,以提升組裝穩定度。其中,光學校準結構更可具有至少一內平面,至少一內平面用於維持影像感光元件的軸向位置(或者也可說成是影像感光面與成像透鏡組之間在平行於光軸之方向上的相對位置),至少一內平面在垂直於光軸的方向上延伸,且至少一內平面與至少一內斜面保持一夾角;藉此,有助於簡化組裝工序,以提高自動化生產的效率和良率。
塑膠鏡筒具有至少三個注料痕。本發明設計一種包含底座部的塑膠鏡筒,藉由設置三個以上之注料痕的設計,可精密地控制整個塑膠鏡筒在各個細部結構上的尺寸精度;並且,搭配成像透鏡組以及影像感光元件的組裝,可更容易地將影像感光元件定焦至成像位置。其中,至少三個注料痕可設置於塑膠鏡筒的底座部;藉此,可維持注料方向的一致性,以減少射出成型時填料不完全的情況產生。
至少三個注料痕各自與光軸的最短距離的標準偏差(standard deviation)為dg_std,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孔徑大小為Φs,其滿足下列條件:0 [公釐] ≦ dg_std > 1.0×Φs [公釐];藉此,可提供注料痕設置在較合適的位置範圍,並且在此條件範圍下塑膠鏡筒的成型公差較低,而能保持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學品質。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 [公釐] ≦ dg_std > 0.85×Φs [公釐];藉此,可維持高精度的成型品質,且提供成型速率更為快速的條件範圍,進而有利成型在結構較為複雜的塑膠鏡筒。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 [公釐] ≦ dg_std > 0.7×Φs [公釐];藉此,可確保光學孔徑的結構完整度,進而避免結構瑕疵而產生雜散光。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 [公釐] ≦ dg_std > 0.45×Φs [公釐];藉此,注料痕可以適應性地設計於非軸對稱的塑膠鏡筒上,並且維持塑膠鏡筒之第一內孔部及第二內孔部與成像透鏡組及影像感光元件的匹配程度,而在非軸對稱之塑膠鏡筒的設計上提供高品質的光學影像。值得注意的是,至少三個注料痕各自與光軸的最短距離分別為dg1、dg2、dg3、…、dgN,所述最短距離的平均值為dg_avg = (Σdgi)/N,並且所述最短距離的標準偏差為dg_std = √{[Σ(dgi-dg_avg) 2]/N},其中i = 1、2、3、…、N,N為注料痕的數量,且N不小於3;此外,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環繞光軸,所述光圈可為塑膠鏡筒的最小內孔,亦可為成像透鏡組的一光學元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請參照圖9,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注料痕135(135a、135b、135c、135d)各自與光軸110之最短距離dg1、dg2、dg3、dg4的示意圖,其中本實施例之注料痕135的數量為四個。請參照圖7,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光圈孔徑大小Φs的示意圖,其中本實施例之光圈130為塑膠鏡筒13的最小內孔,但不以此為限。請參照圖32,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中光圈511a的示意圖,其中本實施例之光圈511a為成像透鏡組51中的其中一個光學元件511。
第二內孔部在平行於光軸的方向上的長度為Lr,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2 [公釐] > Lr > 2.7 [公釐];藉此,可提供影像感光元件足夠的設置空間,並且在組裝對正時可避免偏移和歪斜。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3 [公釐] ≦ Lr > 2.2 [公釐];藉此,可提供影像感光元件更適當的設置空間,而能有更優異的組裝對正效率。請參照圖7,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第二內孔部134在平行於光軸110的方向上之長度Lr的示意圖。
物端面所圍繞出的面積為Af,底座部所圍繞出的面積為Ab,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 > Af/Ab > 0.35;藉此,成像鏡頭模組於物側較小的設計,有助於提升塑料在射出成型時的流動性(melt flow rate),並且有利於成像鏡頭模組的微型化。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 > Af/Ab ≦ 0.28;藉此,成像鏡頭模組於物側更狹小的設計搭配漸縮面,可增強物端面和底面之間的結構強度。值得注意的是,物端面所圍繞出的面積係指由物端部之最物側的外圍所圍繞出的面積,亦可以寫成Af = π(Φo/2) 2,其中Φo為物端面的外徑;此外,底座部所圍繞出的面積係指由底座部之最像側的外圍所圍繞出的面積,大約等於底座部的長邊乘上底座部的短邊。
至少一漸縮面與光軸的夾角為α,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 [度] ≦ α ≦ 65 [度];藉此,可提供小型物側端鏡頭的設計,更有助於在射出成型的過程中使得塑料的流動更均勻平滑。請參照圖7,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漸縮面1312與光軸110之夾角α(α1、α2、α3)的示意圖,其中本實施例之漸縮面1312的數量為三個。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上述成像鏡頭模組以及一顯示模組,其中顯示模組位於成像鏡頭模組的物側,並且顯示模組可包含顯示面板、背光板、觸控面板、玻璃基板或保護板,但不以此為限;藉此,可提供螢幕下鏡頭的可行性。
成像鏡頭模組之底座部的頂面可具有承靠功能,且頂面用於供顯示模組承靠;藉此,可提升結構穩定度,並降低顯示模組的光源進入成像鏡頭模組的可能性。請參照圖25,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中顯示模組39承靠於底座部332之頂面3321的示意圖。其中,顯示模組還可包含諸如為緩衝墊、塑膠板與金屬板等的間隔件,但不以此為限;藉此,可避免顯示模組中較為精密的面板直接接觸底座部的頂面,以確保顯示模組的正常運作。
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更可包含一階差面,階差面與底面相對地設置,且頂面和階差面之至少其中一者具有承靠功能並用於供顯示模組承靠;藉此,可提升結構穩定度,並依照不同規格的顯示模組來設計互相搭配的成像鏡頭模組,還能降低顯示模組的光源進入成像鏡頭模組的可能性。請參照圖13,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中顯示模組19承靠於塑膠鏡筒13之階差面139的示意圖。
上述本發明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圖1至圖12,其中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經部份剖切的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立體示意圖,圖2繪示圖1之經部份剖切的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於AA方向的側向示意圖,圖3繪示圖1之經部份剖切的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於BB方向的側向示意圖,圖4繪示圖1之經部份剖切的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於CC方向的側向示意圖,圖5繪示圖1之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分解示意圖,圖6繪示圖5之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7繪示圖6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8繪示圖6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立體示意圖,圖9繪示圖6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上視示意圖,圖10繪示圖6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另一立體示意圖,圖11繪示圖6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下視示意圖,且圖12繪示圖5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正視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10用於設置於一電路板16以及一基板17上,其中電路板16藉由承靠固定的方式設置於基板17。成像鏡頭模組10包含一成像透鏡組11、一影像感光元件12以及一塑膠鏡筒13。成像透鏡組11具有一光軸110以及一成像面119,並且包含多個光學元件111,其中光學元件111例如包含透鏡、遮光板、光圈、光闌、間隔環與固定環等等,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光軸110通過光學元件111與成像面119。影像感光元件12設置於成像透鏡組11的像側,且影像感光元件12具有朝向成像透鏡組11的一影像感光面120。具體來說,影像感光面120設置於成像透鏡組11的成像面119上,並且光軸110通過影像感光面120。影像感光元件12電性連接至電路板16而藉以搭配電路板16以及基板17。塑膠鏡筒13容納成像透鏡組11以及影像感光元件12;也就是說,成像透鏡組11與影像感光元件12皆設置於塑膠鏡筒13中。塑膠鏡筒13係為黑色塑膠材料藉由射出成型一體成型地製成的軸對稱鏡筒(見圖9與圖11所示),其中光軸110實質上通過塑膠鏡筒13的幾何中心。
塑膠鏡筒13在物側的最小開孔形成了光圈130,且光圈130環繞光軸110。塑膠鏡筒13包含一物端部131、一底座部132、一第一內孔部133、一第二內孔部134以及四個注料痕135。底座部132位於物端部131的像側,第二內孔部134位於第一內孔部133的像側,且注料痕135設置於底座部132遠離光軸110之一側。
物端部131具有一物端面1311以及三個漸縮面1312。漸縮面1312位於物端面1311的像側。物端面1311朝向成像透鏡組11的物側方向。漸縮面1312係往物端面1311漸縮。底座部132具有一頂面1321以及一底面1322。底面1322位於頂面1321的像側。具體來說,底面1322實質上呈四邊形(見圖10與圖11所示)並且係位於底座部132最遠離物端部131的位置,而頂面1321與底面1322相對地設置,並且影像感光面120係位於頂面1321和底面1322之間。
第一內孔部133的內孔實質上呈現圓形(見圖10與圖11所示)。成像透鏡組11設置於第一內孔部133。具體來說,第一內孔部133具有六個平行內環面1331。六個平行內環面1331平行光軸110設置,且六個平行內環面1331與成像透鏡組11的其中至少六個光學元件111直接接觸。
第二內孔部134的內孔實質上呈現方形(見圖10與圖11所示)。第二內孔部134包含一光學校準結構1341。影像感光面120與成像透鏡組11之間的相對位置係藉由光學校準結構1341來對正。具體來說,光學校準結構1341具有一內斜面1341a。藉由內斜面1341a的斜度與基板17相互抵靠,可將影像感光元件12軸向對正,並且對準至成像透鏡組11的成像面119。再者,藉由上述的軸向對正,可使光軸110對正至影像感光面120的幾何中心。
注料痕135(135a、135b、135c、135d)各自與光軸110的最短距離分別為dg1、dg2、dg3、dg4,其滿足下列條件:dg1 = dg2 = dg3 = dg4 = 3.77 [公釐]。最短距離dg1、dg2、dg3、dg4的平均值為dg_avg = (Σdgi)/4,其中i = 1、2、3、4,其滿足下列條件:dg_avg = 3.77 [公釐]。四個注料痕135各自與光軸110的最短距離dg1、dg2、dg3、dg4的標準偏差為dg_std = √{[Σ(dgi-dg_avg) 2]/4},其中i = 1、2、3、4,其滿足下列條件:dg_std = 0 [公釐]。成像鏡頭模組10的光圈130孔徑大小為Φs,其滿足下列條件:Φs = 1.67 [公釐]。
第二內孔部134在平行於光軸110的方向上的長度為Lr,其滿足下列條件:Lr = 0.7 [公釐]。
物端面1311所圍繞出的面積為Af,底座部132所圍繞出的面積為Ab,其滿足下列條件:Af/Ab = 0.09,其中Af = 3.61 [平方公釐],且Ab = 39.91 [平方公釐]。
漸縮面1312(1312a、1312b、1312c)各自與光軸110的夾角為α1、α2、α3,其滿足下列條件:α1 = 3 [度];α2 = 25 [度];以及α3 = 15 [度]。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圖13,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電子裝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部份側視剖面示意圖。以下僅針對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與前述之實施例中不同之處進行說明,其餘相同之處將被省略。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包含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模組10以及一顯示模組19。顯示模組19位於成像鏡頭模組10的物側。具體來說,顯示模組19包含一玻璃基板19a以及一背光板19b,玻璃基板19a位於背光板19b與成像鏡頭模組10的物側。成像鏡頭模組10之塑膠鏡筒13更包含一階差面139。階差面139與底面1322相對地設置,並且頂面1321位於階差面139與底面1322之間。顯示模組19之背光板19b承靠於塑膠鏡筒13的階差面139,並且光圈130位於背光板19b的缺口範圍內而由玻璃基板19a所暴露。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圖14至圖18,其中圖14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15繪示圖14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16繪示圖14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上視示意圖,圖17繪示圖14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下視示意圖,且圖18繪示圖14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正視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20用於設置於一電路板26以及一基板27上,其中電路板26藉由承靠固定的方式設置於基板27。成像鏡頭模組20包含一成像透鏡組21、一影像感光元件22以及一塑膠鏡筒23。成像透鏡組21具有一光軸210以及一成像面219,並且包含多個光學元件211,其中光學元件211例如包含透鏡、遮光板、光圈、光闌、間隔環與固定環等等,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光軸210通過光學元件211與成像面219。影像感光元件22設置於成像透鏡組21的像側,且影像感光元件22具有朝向成像透鏡組21的一影像感光面220。具體來說,影像感光面220設置於成像透鏡組21的成像面219上,並且光軸210通過影像感光面220。影像感光元件22電性連接至電路板26而藉以搭配電路板26以及基板27。塑膠鏡筒23容納成像透鏡組21以及影像感光元件22;也就是說,成像透鏡組21與影像感光元件22皆設置於塑膠鏡筒23中。塑膠鏡筒23係為黑色塑膠材料藉由射出成型一體成型地製成的軸對稱鏡筒(見圖16與圖17所示),其中光軸210實質上通過塑膠鏡筒23的幾何中心。
塑膠鏡筒23在物側的最小開孔形成了光圈230,且光圈230環繞光軸210。塑膠鏡筒23包含一物端部231、一底座部232、一第一內孔部233、一第二內孔部234以及四個注料痕235。底座部232位於物端部231的像側,第二內孔部234位於第一內孔部233的像側,且注料痕235設置於底座部232遠離光軸210之一側。
物端部231具有一物端面2311以及三個漸縮面2312。漸縮面2312位於物端面2311的像側。物端面2311朝向成像透鏡組21的物側方向。漸縮面2312係往物端面2311漸縮。底座部232具有一頂面2321以及一底面2322。底面2322位於頂面2321的像側。具體來說,底面2322實質上呈四邊形(見圖17所示)並且係位於底座部232最遠離物端部231的位置,而頂面2321與底面2322相對地設置,並且影像感光面220係位於頂面2321和底面2322之間。底面2322的其中一邊2322a較其他邊2322b靠近物端面2311。
第一內孔部233的內孔實質上呈現圓形(見圖17所示)。成像透鏡組21設置於第一內孔部233。具體來說,第一內孔部233具有六個平行內環面2331。六個平行內環面2331平行光軸210設置,且六個平行內環面2331與成像透鏡組21的其中至少六個光學元件211直接接觸。
第二內孔部234的內孔實質上呈現方形(見圖17所示)。第二內孔部234包含一光學校準結構2341。影像感光面220與成像透鏡組21之間的相對位置係藉由光學校準結構2341來對正。具體來說,光學校準結構2341具有一內斜面2341a。藉由內斜面2341a的斜度與基板27相互抵靠,可將影像感光元件22軸向對正,並且對準至成像透鏡組21的成像面219。再者,藉由上述的軸向對正,可使光軸210對正至影像感光面220的幾何中心。
注料痕235(235a、235b、235c、235d)各自與光軸210的最短距離分別為dg1、dg2、dg3、dg4,其滿足下列條件:dg1 = dg2 = dg3 = dg4 = 2.97 [公釐]。最短距離dg1、dg2、dg3、dg4的平均值為dg_avg = (Σdgi)/4,其中i = 1、2、3、4,其滿足下列條件:dg_avg = 2.97 [公釐]。四個注料痕235各自與光軸210的最短距離dg1、dg2、dg3、dg4的標準偏差為dg_std = √{[Σ(dgi-dg_avg) 2]/4},其中i = 1、2、3、4,其滿足下列條件:dg_std = 0 [公釐]。成像鏡頭模組20的光圈230孔徑大小為Φs,其滿足下列條件:Φs = 1.67 [公釐]。
第二內孔部234在平行於光軸210的方向上的長度為Lr,其滿足下列條件:Lr = 0.75 [公釐]。
物端面2311所圍繞出的面積為Af,底座部232所圍繞出的面積為Ab,其滿足下列條件:Af/Ab = 0.09,其中Af = 3.61 [平方公釐],且Ab = 40.07 [平方公釐]。
漸縮面2312(2312a、2312b、2312c)各自與光軸210的夾角為α1、α2、α3,其滿足下列條件:α1 = 3 [度];α2 = 25 [度];以及α3 = 15 [度]。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圖19,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電子裝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部份側視剖面示意圖。以下僅針對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與前述之實施例中不同之處進行說明,其餘相同之處將被省略。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2包含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模組20以及一顯示模組29。顯示模組29位於成像鏡頭模組20的物側。具體來說,顯示模組29包含一玻璃基板29a以及一背光板29b,玻璃基板29a位於背光板29b與成像鏡頭模組20的物側。成像鏡頭模組20之塑膠鏡筒23更包含一階差面239。階差面239與底面2322相對地設置,並且頂面2321位於階差面239與底面2322之間。顯示模組29之背光板29b藉由間隔件(未繪示)間接地承靠於塑膠鏡筒23的頂面2321,並且光圈230與階差面239位於背光板29b的缺口範圍內而由玻璃基板29a所暴露。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圖20至圖24,其中圖2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21繪示圖20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22繪示圖20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上視示意圖,圖23繪示圖20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下視示意圖,且圖24繪示圖20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正視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30用於設置於一電路板36以及一基板37上,其中電路板36設置於基板37上並且位於成像鏡頭模組30與基板37之間。成像鏡頭模組30包含一成像透鏡組31、一影像感光元件32以及一塑膠鏡筒33。成像透鏡組31具有一光軸310以及一成像面319,並且包含多個光學元件311,其中光學元件311例如包含透鏡、遮光板、光圈、光闌、間隔環與固定環等等,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光軸310通過光學元件311與成像面319。影像感光元件32設置於成像透鏡組31的像側,且影像感光元件32具有朝向成像透鏡組31的一影像感光面320。具體來說,影像感光面320設置於成像透鏡組31的成像面319上,並且光軸310通過影像感光面320。影像感光元件32電性連接至電路板36而藉以搭配電路板36以及基板37。塑膠鏡筒33容納成像透鏡組31以及影像感光元件32;也就是說,成像透鏡組31與影像感光元件32皆設置於塑膠鏡筒33中。塑膠鏡筒33係為黑色塑膠材料藉由射出成型一體成型地製成的軸對稱鏡筒(見圖22與圖23所示),其中光軸310實質上通過塑膠鏡筒33的幾何中心。
塑膠鏡筒33在物側的最小開孔形成了光圈330,且光圈330環繞光軸310。塑膠鏡筒33包含一物端部331、一底座部332、一第一內孔部333、一第二內孔部334以及四個注料痕335。底座部332位於物端部331的像側,第二內孔部334位於第一內孔部333的像側,且注料痕335設置於底座部332遠離光軸310之一側。
物端部331具有一物端面3311以及二個漸縮面3312。漸縮面3312位於物端面3311的像側。物端面3311朝向成像透鏡組31的物側方向。漸縮面3312係往物端面3311漸縮。底座部332具有一頂面3321以及一底面3322。底面3322位於頂面3321的像側。具體來說,底面3322實質上呈四邊形(見圖23所示)並且係位於底座部332最遠離物端部331的位置,而頂面3321與底面3322相對地設置,並且影像感光面320係位於頂面3321和底面3322之間。底面3322的其中一邊3322a較其他邊3322b靠近物端面3311。
第一內孔部333的內孔實質上呈現圓形(見圖23所示)。成像透鏡組31設置於第一內孔部333。具體來說,第一內孔部333具有十個平行內環面3331。十個平行內環面3331平行光軸310設置,且十個平行內環面3331與成像透鏡組31的其中至少十個光學元件311直接接觸。
第二內孔部334的內孔實質上呈現方形(見圖23所示)。第二內孔部334包含一光學校準結構3341。影像感光面320與成像透鏡組31之間的相對位置係藉由光學校準結構3341來對正。具體來說,光學校準結構3341具有一內斜面3341a以及一內平面3341b,其中內平面3341b在垂直於光軸310的方向上延伸,且內平面3341b與內斜面3341a保持一夾角。藉由內斜面3341a與影像感光元件32相互抵靠,可將影像感光元件32軸向對正。藉由內平面3341b與影像感光元件32透過位於其間的光學元件311之至少其中一者間接地相互抵靠,可維持影像感光元件32的軸向位置,也就是影像感光面320與成像透鏡組31之間在平行於光軸310之方向上的相對位置。如此一來,可將影像感光元件32對準至成像透鏡組31的成像面319,並使光軸310無歪斜地垂直於影像感光面320上。再者,藉由上述的軸向對正,可使光軸310對正至影像感光面320的幾何中心。
注料痕335(335a、335b、335c、335d)各自與光軸310的最短距離分別為dg1、dg2、dg3、dg4,其滿足下列條件:dg1 = dg2 = dg3 = dg4 = 5.21 [公釐]。最短距離dg1、dg2、dg3、dg4的平均值為dg_avg = (Σdgi)/4,其中i = 1、2、3、4,其滿足下列條件:dg_avg = 5.21 [公釐]。四個注料痕335各自與光軸310的最短距離dg1、dg2、dg3、dg4的標準偏差為dg_std = √{[Σ(dgi-dg_avg) 2]/4},其中i = 1、2、3、4,其滿足下列條件:dg_std = 0 [公釐]。成像鏡頭模組30的光圈330孔徑大小為Φs,其滿足下列條件:Φs = 1.52 [公釐]。
第二內孔部334在平行於光軸310的方向上的長度為Lr,其滿足下列條件:Lr = 0.893 [公釐]。
物端面3311所圍繞出的面積為Af,底座部332所圍繞出的面積為Ab,其滿足下列條件:Af/Ab = 0.05,其中Af = 3.61 [平方公釐],且Ab = 74.78 [平方公釐]。
漸縮面3312(3312a、3312b)各自與光軸310的夾角為α1、α2,其滿足下列條件:α1 = 5 [度];以及α2 = 47 [度]。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圖25,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電子裝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部份側視剖面示意圖。以下僅針對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與前述之實施例中不同之處進行說明,其餘相同之處將被省略。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3包含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模組30以及一顯示模組39。顯示模組39位於成像鏡頭模組30的物側。具體來說,顯示模組39包含一玻璃基板39a以及一背光板39b,玻璃基板39a位於背光板39b與成像鏡頭模組30的物側。成像鏡頭模組30之塑膠鏡筒33更包含一階差面339。階差面339與底面3322相對地設置,並且階差面339位於頂面3321與底面3322之間。顯示模組39之背光板39b承靠於塑膠鏡筒33的頂面3321,並且光圈330位於背光板39b的缺口範圍內而由玻璃基板39a所暴露。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圖26至圖30,其中圖26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27繪示圖26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28繪示圖26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上視示意圖,圖29繪示圖26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下視示意圖,且圖30繪示圖26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正視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40用於設置於一基板47上,其中有一電路板46設置於基板47之一側。成像鏡頭模組40包含一成像透鏡組41、一影像感光元件42以及一塑膠鏡筒43。成像透鏡組41具有一光軸410以及一成像面419,並且包含多個光學元件411,其中光學元件411例如包含透鏡、遮光板、光圈、光闌、間隔環與固定環等等,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光軸410通過光學元件411與成像面419。影像感光元件42設置於成像透鏡組41的像側,且影像感光元件42具有朝向成像透鏡組41的一影像感光面420。具體來說,影像感光面420設置於成像透鏡組41的成像面419上,並且光軸410通過影像感光面420。影像感光元件42透過基板47電性連接至電路板46而藉以搭配電路板46以及基板47。塑膠鏡筒43容納成像透鏡組41以及影像感光元件42;也就是說,成像透鏡組41與影像感光元件42皆設置於塑膠鏡筒43中。塑膠鏡筒43係為黑色塑膠材料藉由射出成型一體成型地製成的非軸對稱鏡筒(見圖28與圖29所示),其中光軸410未通過塑膠鏡筒13的幾何中心。
塑膠鏡筒43在物側的最小開孔形成了光圈430,且光圈430環繞光軸410。塑膠鏡筒43包含一物端部431、一底座部432、一第一內孔部433、一第二內孔部434以及四個注料痕435。底座部432位於物端部431的像側,第二內孔部434位於第一內孔部433的像側,且注料痕435設置於底座部432遠離光軸410之一側。
物端部431具有一物端面4311以及三個漸縮面4312。漸縮面4312位於物端面4311的像側。物端面4311朝向成像透鏡組41的物側方向。漸縮面4312係往物端面4311漸縮。底座部432具有一頂面4321以及一底面4322。底面4322位於頂面4321的像側。具體來說,底面4322實質上呈四邊形(見圖29所示)並且係位於底座部432最遠離物端部431的位置,而頂面4321與底面4322相對地設置,並且影像感光面420係位於頂面4321和底面4322之間。
第一內孔部433的內孔實質上呈現圓形(見圖29所示)。成像透鏡組41設置於第一內孔部433。具體來說,第一內孔部433具有九個平行內環面4331。九個平行內環面4331平行光軸410設置,且九個平行內環面4331與成像透鏡組41的其中至少九個光學元件411直接接觸。
第二內孔部434的內孔實質上呈現方形(見圖29所示)。第二內孔部434包含一光學校準結構4341。影像感光面420與成像透鏡組41之間的相對位置係藉由光學校準結構4341來對正。具體來說,光學校準結構4341具有一內斜面4341a以及一內平面4341b,其中內平面4341b在垂直於光軸410的方向上延伸,且內平面4341b與內斜面4341a保持一夾角。藉由內斜面4341a的斜度與影像感光元件42相互抵靠,可將影像感光元件42軸向對正。藉由內平面4341b與影像感光元件42相互抵靠,可維持影像感光元件42的軸向位置,也就是影像感光面420與成像透鏡組41之間在平行於光軸410之方向上的相對位置。如此一來,可將影像感光元件42對準至成像透鏡組41的成像面419,並使光軸410無歪斜地垂直於影像感光面420上。再者,藉由上述的軸向對正,可使光軸410對正至影像感光面420的幾何中心。
注料痕435(435a、435b、435c、435d)各自與光軸410的最短距離分別為dg1、dg2、dg3、dg4,其滿足下列條件:dg1 = 4.72 [公釐];dg2 = 5.33 [公釐];dg3 = 5.58 [公釐];以及dg4 = 6.03 [公釐]。最短距離dg1、dg2、dg3、dg4的平均值為dg_avg = (Σdgi)/4,其中i = 1、2、3、4,其滿足下列條件:dg_avg = 5.42 [公釐]。四個注料痕435各自與光軸410的最短距離dg1、dg2、dg3、dg4的標準偏差為dg_std = √{[Σ(dgi-dg_avg) 2]/4},其中i = 1、2、3、4,其滿足下列條件:dg_std = 0.473 [公釐]。成像鏡頭模組40的光圈430孔徑大小為Φs,其滿足下列條件:Φs = 1.13 [公釐]。
第二內孔部434在平行於光軸410的方向上的長度為Lr,其滿足下列條件:Lr = 0.42 [公釐]。
物端面4311所圍繞出的面積為Af,底座部432所圍繞出的面積為Ab,其滿足下列條件:Af/Ab = 0.06,其中Af = 4.36 [平方公釐],且Ab = 78.15 [平方公釐]。
漸縮面4312(4312a、4312b、4312c)各自與光軸410的夾角為α1、α2、α3,其滿足下列條件:α1 = 3 [度];α2 = 60 [度];以及α3 = 42 [度]。
>第八實施例>
請參照圖31,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電子裝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部份側視剖面示意圖。以下僅針對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與前述之實施例中不同之處進行說明,其餘相同之處將被省略。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4包含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模組40以及一顯示模組49。顯示模組49位於成像鏡頭模組40的物側。具體來說,顯示模組49包含一保護板49a以及一顯示面板49b,保護板49a位於顯示面板49b與成像鏡頭模組40的物側。成像鏡頭模組40之塑膠鏡筒43更包含一階差面439。階差面439與底面4322相對地設置,並且階差面439位於頂面4321與底面4322之間。顯示模組49之顯示面板49b承靠於塑膠鏡筒43的頂面4321,並且光圈430位於顯示面板49b的缺口範圍內而由保護板49a所暴露。
>第九實施例>
請參照圖32至圖36,其中圖3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之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33繪示圖32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34繪示圖32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上視示意圖,圖35繪示圖32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下視示意圖,且圖36繪示圖32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正視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50用於設置於一基板57上,其中一電路板56藉由承靠固定的方式設置於基板57上。成像鏡頭模組50包含一成像透鏡組51、一影像感光元件52以及一塑膠鏡筒53。成像透鏡組51具有一光軸510以及一成像面519,並且包含多個光學元件511。光學元件511包含一光圈511a,並且還包含諸如為透鏡、遮光板、光闌、間隔環與固定環等其他類型的元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光軸510通過光學元件511與成像面519,其中光圈511a環繞光軸510。影像感光元件52設置於成像透鏡組51的像側,且影像感光元件52具有朝向成像透鏡組51的一影像感光面520。具體來說,影像感光面520設置於成像透鏡組51的成像面519上,並且光軸510通過影像感光面520。影像感光元件52電性連接至電路板56而藉以搭配電路板56以及基板57。塑膠鏡筒53容納成像透鏡組51以及影像感光元件52;也就是說,成像透鏡組51與影像感光元件52皆設置於塑膠鏡筒53中。塑膠鏡筒53係為黑色塑膠材料藉由射出成型一體成型地製成的非軸對稱鏡筒(見圖34與圖35所示),其中光軸510未通過塑膠鏡筒53的幾何中心。
塑膠鏡筒53包含一物端部531、一底座部532、一第一內孔部533、一第二內孔部534以及三個注料痕535。底座部532位於物端部531的像側,第二內孔部534位於第一內孔部533的像側,且注料痕535設置於底座部532遠離光軸510之一側。
物端部531具有一物端面5311以及一漸縮面5312。漸縮面5312位於物端面5311的像側。物端面5311朝向成像透鏡組51的物側方向。漸縮面5312係往物端面5311漸縮。底座部532具有一頂面5321以及一底面5322。底面5322位於頂面5321的像側。具體來說,底面5322實質上呈長方形(見圖35所示)並且係位於底座部532最遠離物端部531的位置,而頂面5321與底面5322相對地設置,並且影像感光面520係位於頂面5321和底面5322之間。
第一內孔部533的內孔實質上呈現圓形(見圖34所示)。成像透鏡組51設置於第一內孔部533。具體來說,第一內孔部533具有四個平行內環面5331。四個平行內環面5331平行光軸510設置,且四個平行內環面5331與成像透鏡組51的其中至少四個光學元件511直接接觸。
第二內孔部534的內孔實質上呈現方形(見圖35所示)。第二內孔部534包含一光學校準結構5341。影像感光面520與成像透鏡組51之間的相對位置係藉由光學校準結構5341來對正。具體來說,光學校準結構5341具有一內斜面5341a以及一內平面5341b,其中內平面5341b在垂直於光軸510的方向上延伸,且內平面5341b與內斜面5341a保持一夾角。藉由內斜面5341a的斜度與基板57相互抵靠,可將影像感光元件52軸向對正。藉由內平面5341b與基板57相互抵靠,可維持影像感光元件52的軸向位置,也就是影像感光面520與成像透鏡組51之間在平行於光軸510之方向上的相對位置。如此一來,可將影像感光元件52對準至成像透鏡組51的成像面519,並使光軸510無歪斜地垂直於影像感光面520上。再者,藉由上述的軸向對正,可使光軸510對正至影像感光面520的幾何中心。
注料痕535(535a、535b、535c)各自與光軸510的最短距離分別為dg1、dg2、dg3,其滿足下列條件:dg1 = 3.15 [公釐];以及dg2 = dg3 = 3.55 [公釐]。最短距離dg1、dg2、dg3的平均值為dg_avg = (Σdgi)/3,其中i = 1、2、3,其滿足下列條件:dg_avg = 3.42 [公釐]。三個注料痕535各自與光軸510的最短距離dg1、dg2、dg3的標準偏差為dg_std = √{[Σ(dgi-dg_avg) 2]/3},其中i = 1、2、3,其滿足下列條件:dg_std = 0.189 [公釐]。成像鏡頭模組50的光圈511a孔徑大小為Φs,其滿足下列條件:Φs = 0.48 [公釐]。
第二內孔部534在平行於光軸510的方向上的長度為Lr,其滿足下列條件:Lr = 0.945 [公釐]。
物端面5311所圍繞出的面積為Af,底座部532所圍繞出的面積為Ab,其滿足下列條件:Af/Ab = 0.27,其中Af = 12.42 [平方公釐],且Ab = 46.30 [平方公釐]。
漸縮面5312與光軸510的夾角為α,其滿足下列條件:α = 7 [度]。
>第十實施例>
請參照圖37,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之電子裝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部份側視剖面示意圖。以下僅針對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與前述之實施例中不同之處進行說明,其餘相同之處將被省略。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5包含第九實施例之成像鏡頭模組50以及一顯示模組59。顯示模組59位於成像鏡頭模組50的物側。具體來說,顯示模組59包含一觸控面板59a以及一顯示面板59b,觸控面板59a位於顯示面板59b的物側,且顯示面板59b位於成像鏡頭模組50的物側。顯示模組59之顯示面板59b藉由間隔件(未繪示)間接地承靠於塑膠鏡筒53的頂面5321,並且成像鏡頭模組50未由顯示模組59所暴露。
>第十一實施例>
請參照圖38至圖49,其中圖38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之經部份剖切的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立體示意圖,圖39繪示圖38之經部份剖切的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於DD方向的側向示意圖,圖40繪示圖38之經部份剖切的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於EE方向的側向示意圖,圖41繪示圖38之經部份剖切的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於FF方向的側向示意圖,圖42繪示圖38之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分解示意圖,圖43繪示圖42之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44繪示圖43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45繪示圖43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立體示意圖,圖46繪示圖43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上視示意圖,圖47繪示圖43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另一立體示意圖,圖48繪示圖43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下視示意圖,且圖49繪示圖42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正視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60用於設置於一基板67上,其中一電路板66藉由承靠固定的方式設置於基板67上。成像鏡頭模組60包含一成像透鏡組61、一影像感光元件62以及一塑膠鏡筒63。成像透鏡組61具有一光軸610以及一成像面619,並且包含多個光學元件611。光學元件611包含一光圈611a,並且還包含諸如為透鏡、遮光板、光闌、間隔環與固定環等其他類型的元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光軸610通過光學元件611與成像面619,其中光圈611a環繞光軸610。影像感光元件62設置於成像透鏡組61的像側,且影像感光元件62具有朝向成像透鏡組61的一影像感光面620。具體來說,影像感光面620設置於成像透鏡組61的成像面619上,並且光軸610通過影像感光面620。影像感光元件62電性連接至電路板66而藉以搭配電路板66以及基板67。塑膠鏡筒63容納成像透鏡組61以及影像感光元件62;也就是說,成像透鏡組61與影像感光元件62皆設置於塑膠鏡筒63中。塑膠鏡筒63係為黑色塑膠材料藉由射出成型一體成型地製成的非軸對稱鏡筒(見圖46與圖48所示),其中光軸610未通過塑膠鏡筒63的幾何中心。
塑膠鏡筒63包含一物端部631、一底座部632、一第一內孔部633、一第二內孔部634以及五個注料痕635。底座部632位於物端部631的像側,第二內孔部634位於第一內孔部633的像側,且注料痕635設置於底座部632遠離光軸610之一側。
物端部631具有一物端面6311以及一漸縮面6312。漸縮面6312位於物端面6311的像側。物端面6311朝向成像透鏡組61的物側方向。漸縮面6312係往物端面6311漸縮。底座部632具有一頂面6321以及一底面6322。底面6322位於頂面6321的像側。具體來說,底面6322實質上呈長方形(見圖47與圖48所示)並且係位於底座部632最遠離物端部631的位置,而頂面6321與底面6322相對地設置,並且影像感光面620係位於頂面6321和底面6322之間。
第一內孔部633的內孔實質上呈現圓形(見圖45與圖46所示)。成像透鏡組61設置於第一內孔部633。具體來說,第一內孔部633具有四個平行內環面6331。四個平行內環面6331平行光軸610設置,且四個平行內環面6331與成像透鏡組61的其中至少四個光學元件611直接接觸。
第二內孔部634的內孔實質上呈現方形(見圖47與圖48所示)。第二內孔部634包含一光學校準結構6341。影像感光面620與成像透鏡組61之間的相對位置係藉由光學校準結構6341來對正。具體來說,光學校準結構6341具有一內斜面6341a以及一內平面6341b,其中內平面6341b在垂直於光軸610的方向上延伸,且內平面6341b與內斜面6341a保持一夾角。藉由內斜面6341a的斜度與基板67相互抵靠,可將影像感光元件62軸向對正。藉由內平面6341b與基板67相互抵靠,可維持影像感光元件62的軸向位置,也就是影像感光面620與成像透鏡組61之間在平行於光軸610之方向上的相對位置。如此一來,可將影像感光元件62對準至成像透鏡組61的成像面619,並使光軸610無歪斜地垂直於影像感光面620上。再者,藉由上述的軸向對正,可使光軸610對正至影像感光面620的幾何中心。
注料痕635(635a、635b、635c、635d、635e)各自與光軸610的最短距離分別為dg1、dg2、dg3、dg4、dg5,其滿足下列條件:dg1 = dg2 = 3.45 [公釐];dg3 = dg4 = 3.74 [公釐];以及dg5 = 4.34 [公釐]。最短距離dg1、dg2、dg3、dg4、dg5的平均值為dg_avg = (Σdgi)/5,其中i = 1、2、3、4、5,其滿足下列條件:dg_avg = 3.74 [公釐]。五個注料痕635各自與光軸610的最短距離dg1、dg2、dg3、dg4、dg5的標準偏差為dg_std = √{[Σ(dgi-dg_avg) 2]/5},其中i = 1、2、3、4、5,其滿足下列條件:dg_std = 0.325 [公釐]。成像鏡頭模組60的光圈611a孔徑大小為Φs,其滿足下列條件:Φs = 0.48 [公釐]。
第二內孔部634在平行於光軸610的方向上的長度為Lr,其滿足下列條件:Lr = 0.945 [公釐]。
物端面6311所圍繞出的面積為Af,底座部632所圍繞出的面積為Ab,其滿足下列條件:Af/Ab = 0.27,其中Af = 12.42 [平方公釐],且Ab = 45.95 [平方公釐]。
漸縮面6312與光軸610的夾角為α,其滿足下列條件:α = 7 [度]。
>第十二實施例>
請參照圖50,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之電子裝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部份側視剖面示意圖。以下僅針對本發明之第十二實施例與前述之實施例中不同之處進行說明,其餘相同之處將被省略。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6包含第十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模組60以及一顯示模組69。顯示模組69位於成像鏡頭模組60的物側。具體來說,顯示模組69包含一觸控面板69a以及一顯示面板69b,觸控面板69a位於顯示面板69b的物側,且顯示面板69b位於成像鏡頭模組60的物側。顯示模組69之顯示面板69b藉由間隔件(未繪示)間接地承靠於塑膠鏡筒63的頂面6321,並且成像鏡頭模組60未由顯示模組69所暴露。
>第十三實施例>
請參照圖5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7為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7包含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模組10以及一顯示裝置71。電子裝置7亦可改配置其他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在本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10與顯示裝置71係配置於電子裝置7的同一側。也就是說,成像鏡頭模組10可作為前置鏡頭,並且可提供自拍功能,但本發明並不以此功能為限。顯示裝置71包含第二實施例之顯示模組19,並且顯示模組19位於成像鏡頭模組10的物側。此外,電子裝置7的另一側(未繪示)亦可配置有其他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以作為後置鏡頭,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第十四實施例>
請參照圖5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8為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8包含第十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模組60以及一顯示裝置81。電子裝置8亦可改配置其他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在本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60與顯示裝置81係配置於電子裝置8的同一側。也就是說,成像鏡頭模組60可作為螢幕下前置鏡頭,並且可提供自拍功能,但本發明並不以此功能為限。顯示裝置81包含第十二實施例之顯示模組69,顯示模組69位於成像鏡頭模組60的物側,並且成像鏡頭模組60未由顯示模組69所暴露。此外,電子裝置8的另一側(未繪示)亦可配置有其他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以作為後置鏡頭,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本發明的成像鏡頭模組10~60不以應用於智慧型手機為限。成像鏡頭模組10~60更可視需求應用於移動對焦的系統,並兼具優良像差修正與良好成像品質的特色。舉例來說,成像鏡頭模組10~60可多方面應用於三維(3D)影像擷取、數位相機、行動裝置、數位平板、智慧型電視、網路監控設備、行車記錄器、倒車顯影裝置、多鏡頭裝置、辨識系統、體感遊戲機與穿戴式裝置等電子裝置中。前揭電子裝置僅是示範性地說明本發明的實際運用例子,並非限制本發明之相機模組的運用範圍。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這些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發明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1、2、3、4、5、6、7、8:電子裝置 10、20、30、40、50、60:成像鏡頭模組 11、21、31、41、51、61:成像透鏡組 71、81:顯示裝置 110、210、310、410、510、610:光軸 111、211、311、411、511、611:光學元件 511a、611a:光圈 119、219、319、419、519、619:成像面 12、22、32、42、52、62:影像感光元件 120、220、320、420、520、620:影像感光面 13、23、33、43、53、63:塑膠鏡筒 130、230、330、430:光圈 131、231、331、431、531、631:物端部 1311、2311、3311、4311、5311、6311:物端面 1312、1312a、1312b、1312c、2312、2312a、2312b、2312c、3312、3312a、3312b、4312、4312a、4312b、4312c、5312、6312:漸縮面 132、232、332、432、532、632:底座部 1321、2321、3321、4321、5321、6321:頂面 1322、2322、3322、4322、5322、6322:底面 2322a、2322b、3322a、3322b:邊 133、233、333、433、533、633:第一內孔部 1331、2331、3331、4331、5331、6331:平行內環面 134、234、334、434、534、634:第二內孔部 1341、2341、3341、4341、5341、6341:光學校準結構 1341a、2341a、3341a、4341a、5341a、6341a:內斜面 3341b、4341b、5341b、6341b:內平面 135、135a、135b、135c、135d、235、235a、235b、235c、235d、335、335a、335b、335c、335d、435、435a、435b、435c、435d、535、535a、535b、535c、635、635a、635b、635c、635d、635e:注料痕 139、239、339、439:階差面 16、26、36、46、56、66:電路板 17、27、37、47、57、67:基板 19、29、39、49、59、69:顯示模組 19a、29a、39a:玻璃基板 49a:保護板 59a、69a:觸控面板 19b、29b、39b:背光板 49b、59b、69b:顯示面板 dg1、dg2、dg3、dg4、dg5:注料痕與光軸的最短距離 dg_avg:注料痕與光軸之最短距離的平均值 dg_std:注料痕與光軸之最短距離的標準偏差 Φs: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孔徑大小 Lr:第二內孔部在平行於光軸的方向上的長度 Ab:底座部所圍繞出的面積 Af:物端面所圍繞出的面積 α、α1、α2、α3:漸縮面與光軸的夾角
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經部份剖切的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立體示意圖。 圖2繪示圖1之經部份剖切的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於AA方向的側向示意圖。 圖3繪示圖1之經部份剖切的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於BB方向的側向示意圖。 圖4繪示圖1之經部份剖切的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於CC方向的側向示意圖。 圖5繪示圖1之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分解示意圖。 圖6繪示圖5之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7繪示圖6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8繪示圖6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立體示意圖。 圖9繪示圖6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上視示意圖。 圖10繪示圖6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另一立體示意圖。 圖11繪示圖6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下視示意圖。 圖12繪示圖5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正視示意圖。 圖1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電子裝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部份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14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15繪示圖14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16繪示圖14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上視示意圖。 圖17繪示圖14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下視示意圖。 圖18繪示圖14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正視示意圖。 圖1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電子裝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部份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2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21繪示圖20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22繪示圖20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上視示意圖。 圖23繪示圖20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下視示意圖。 圖24繪示圖20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正視示意圖。 圖2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電子裝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部份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26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27繪示圖26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28繪示圖26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上視示意圖。 圖29繪示圖26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下視示意圖。 圖30繪示圖26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正視示意圖。 圖3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電子裝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部份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3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之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33繪示圖32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34繪示圖32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上視示意圖。 圖35繪示圖32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下視示意圖。 圖36繪示圖32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正視示意圖。 圖3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之電子裝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部份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38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之經部份剖切的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立體示意圖。 圖39繪示圖38之經部份剖切的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於DD方向的側向示意圖。 圖40繪示圖38之經部份剖切的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於EE方向的側向示意圖。 圖41繪示圖38之經部份剖切的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於FF方向的側向示意圖。 圖42繪示圖38之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分解示意圖。 圖43繪示圖42之成像鏡頭模組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44繪示圖43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45繪示圖43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立體示意圖。 圖46繪示圖43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上視示意圖。 圖47繪示圖43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另一立體示意圖。 圖48繪示圖43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塑膠鏡筒的下視示意圖。 圖49繪示圖42之成像鏡頭模組之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正視示意圖。 圖5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之電子裝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電路板和基板的部份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5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5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10:成像鏡頭模組
11:成像透鏡組
12:影像感光元件
120:影像感光面
13:塑膠鏡筒
135:注料痕
16:電路板
17:基板

Claims (24)

  1.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一成像透鏡組,具有一光軸;一影像感光元件,設置於該成像透鏡組的像側,該影像感光元件具有朝向該成像透鏡組的一影像感光面,且該光軸通過該影像感光面;以及一塑膠鏡筒,該塑膠鏡筒容納該成像透鏡組,該塑膠鏡筒包含:一物端部,具有一物端面以及至少一漸縮面,該物端面朝向該成像透鏡組的物側方向,且該至少一漸縮面往該物端面漸縮;一底座部,位於該物端部的像側;一第一內孔部,該成像透鏡組設置於該第一內孔部;以及一第二內孔部,位於該第一內孔部的像側,且該第二內孔部包含一光學校準結構;其中,該影像感光面與該成像透鏡組之間的相對位置藉由該光學校準結構對正;其中,該塑膠鏡筒具有至少三個注料痕,該至少三個注料痕各自與該光軸的最短距離的標準偏差為dg_std,該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孔徑大小為Φs,其滿足下列條件:0 [公釐] ≦ dg_std > 1.0×Φs [公釐];以及其中,該第二內孔部在平行於該光軸的方向上的長度為Lr,其滿足下列條件:0.2 [公釐] > Lr > 2.7 [公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至少三個注料痕設置於該塑膠鏡筒的該底座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第一內孔部形成至少四個平行內環面,該至少四個平行內環面平行該光軸設置,且該至少四個平行內環面之至少其中一者與該成像透鏡組直接接觸。
  4. 如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3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底座部具有一頂面以及一底面,該底面位於該底座部最遠離該物端部的位置,該頂面與該底面相對地設置,且該影像感光面位於該頂面和該底面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第二內孔部在平行於該光軸的方向上的長度為Lr,其滿足下列條件:0.3 [公釐] ≦ Lr > 2.2 [公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至少三個注料痕各自與該光軸的最短距離的標準偏差為dg_std,該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孔徑大小為Φs,其滿足下列條件:0 [公釐] ≦ dg_std > 0.85×Φs [公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6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至少三個注料痕各自與該光軸的最短距離的標準偏差為dg_std,該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孔徑大小為Φs,其滿足下列條件:0 [公釐] ≦ dg_std > 0.7×Φs [公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6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至少三個注料痕各自與該光軸的最短距離的標準偏差為dg_std,該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孔徑大小為Φs,其滿足下列條件:0 [公釐] ≦ dg_std > 0.45×Φs [公釐]。
  9. 如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至少一漸縮面與該光軸的夾角為α,其滿足下列條件:1 [度] ≦ α ≦ 65 [度]。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光學校準結構具有至少一內斜面,且該至少一內斜面用於與該影像感光元件軸向對正以將該光軸對正至該影像感光面的中心。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10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光學校準結構更具有至少一內平面,該至少一內平面用於維持該影像感光元件的一軸向位置,該軸向位置為該影像感光面與該成像透鏡組之間在平行於該光軸之方向上的相對位置,該至少一內平面在垂直於該光軸的方向上延伸,且該至少一內平面與該至少一內斜面保持一夾角。
  12.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一成像透鏡組,具有一光軸;一影像感光元件,設置於該成像透鏡組的像側,該影像感光元件具有朝向該成像透鏡組的一影像感光面,且該光軸通過該影像感光面;以及一塑膠鏡筒,該塑膠鏡筒容納該成像透鏡組,該塑膠鏡筒包含:一物端部,具有一物端面以及至少一漸縮面,該物端面朝向該成像透鏡組的物側方向,且該至少一漸縮面往該物端面漸縮;一底座部,位於該物端部的像側;一第一內孔部,該成像透鏡組設置於該第一內孔部;以及一第二內孔部,位於該第一內孔部的像側,且該第二內孔部包含一光學校準結構;其中,該影像感光面與該成像透鏡組之間的相對位置藉由該光學校準結構對正;其中,該塑膠鏡筒具有至少三個注料痕,該至少三個注料痕各自與該光軸的最短距離的標準偏差為dg_std,該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孔徑大小為Φs,其滿足下列條件:0 [公釐] ≦ dg_std > 1.0×Φs [公釐];以及其中,該物端面所圍繞出的面積為Af,該底座部所圍繞出的面積為Ab,其滿足下列條件:0 > Af/Ab > 0.35。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12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底座部具有一頂面以及一底面,該底面位於該底座部最遠離該物端部的位置,該頂面與該底面相對地設置,且該影像感光面位於該頂面和該底面之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13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底座部之該底面實質上呈四邊形。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14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底座部之該底面實質上呈長方形。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14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底座部之該底面的其中一邊較其他三個邊靠近該物端面。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12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至少三個注料痕各自與該光軸的最短距離的標準偏差為dg_std,該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孔徑大小為Φs,其滿足下列條件:0 [公釐] ≦ dg_std > 0.85×Φs [公釐]。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17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至少三個注料痕各自與該光軸的最短距離的標準偏差為dg_std,該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孔徑大小為Φs,其滿足下列條件:0 [公釐] ≦ dg_std > 0.45×Φs [公釐]。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12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該物端面所圍繞出的面積為Af,該底座部所圍繞出的面積為Ab,其滿足下列條件:0 > Af/Ab ≦ 0.28。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12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至少三個注料痕設置於該塑膠鏡筒的該底座部。
  21.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請求項12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以及一顯示模組,位於該成像鏡頭模組的物側。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21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底座部具有一頂面以及一底面,該底面位於該底座部最遠離該物端部的位置,該頂面與該底面相對地設置,且該影像感光面位於該頂面和該底面之間。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22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頂面具有承靠功能,且該頂面用於與該顯示模組承靠。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22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塑膠鏡筒更包含一階差面,該階差面與該底面相對地設置,該頂面和該階差面之至少其中一者具有承靠功能並用於與該顯示模組承靠。
TW109105953A 2020-02-25 2020-02-25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306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5953A TWI730639B (zh) 2020-02-25 2020-02-25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CN202020438546.6U CN211577531U (zh) 2020-02-25 2020-03-31 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02010240443.3A CN113376788B (zh) 2020-02-25 2020-03-31 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US16/853,117 US11199677B2 (en) 2020-02-25 2020-04-20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7/518,900 US11662540B2 (en) 2020-02-25 2021-11-04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5953A TWI730639B (zh) 2020-02-25 2020-02-25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30639B true TWI730639B (zh) 2021-06-11
TW202132848A TW202132848A (zh) 2021-09-01

Family

ID=72527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5953A TWI730639B (zh) 2020-02-25 2020-02-25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199677B2 (zh)
CN (2) CN113376788B (zh)
TW (1) TWI7306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0639B (zh) * 2020-02-25 2021-06-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US11531145B2 (en) * 2020-03-09 2022-12-20 Motherson Innovations Company Limited Device for an image acquisition system
USD1015615S1 (en) * 2020-03-16 2024-02-20 Electronic Theatre Controls, Inc. Lens tube for a light fixture
CN114697503A (zh) * 2022-03-28 2022-07-01 杭州微影软件有限公司 热成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86263A1 (ja) * 2010-12-22 2012-06-28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TW201721214A (zh) * 2017-02-14 2017-06-16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澆口鏡筒及其光學成像系統
CN206946172U (zh) * 2016-10-14 2018-01-30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基于一体封装工艺的摄像模组
US20200028996A1 (en) * 2018-07-19 2020-01-23 Hand Held Product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 image focusing adjustment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41211B2 (ja) 2003-08-13 2010-03-31 シチズン電子株式会社 小型撮像モジュール
JP4140535B2 (ja) * 2004-02-27 2008-08-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色変換テーブルの作成方法、色変換テーブル作成装置、プログラム、色変換テーブル、色変換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847020B2 (ja) * 2005-01-19 2011-12-28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
JP2007184801A (ja) 2006-01-10 2007-07-19 Alps Electric Co Ltd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09124515A (ja) 2007-11-15 2009-06-04 Sharp Corp 撮像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電子情報機器
JP2009244786A (ja) * 2008-03-31 2009-10-22 Fujinon Corp レンズ組立体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481918B (zh) * 2010-07-12 2015-04-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筒及採用該鏡筒的鏡頭模組
US8308379B2 (en) 2010-12-01 2012-11-13 Digitaloptics Corporation Three-pole tilt control system for camera module
CN103842876B (zh) * 2011-09-30 2016-01-27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透镜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JP2013205808A (ja) * 2012-03-29 2013-10-07 Hitachi Maxell Ltd レンズユニット、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KR102089445B1 (ko) 2012-08-08 2020-03-1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US9019637B2 (en) 2012-11-13 2015-04-28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lastic lens barr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106819B1 (en) 2013-10-14 2015-08-11 Google Inc. Camera module with compact X-Y form factor
WO2015087704A1 (ja) 2013-12-10 2015-06-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および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JP6641604B2 (ja) 2015-02-16 2020-02-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TWM519751U (zh) * 2015-11-09 2016-04-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塑膠鏡筒、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05530413B (zh) 2015-12-01 2019-08-30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其电气支架和线路导通方法
KR102320911B1 (ko) 2016-02-18 2021-11-02 닝보 써니 오포테크 코., 엘티디. 어레이 이미징 모듈 및 성형된 감광성 어셈블리, 회로 보드 어셈블리 및 전자 장치용 그 제조 방법
CN110022424B (zh) 2016-03-12 2021-08-10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其感光组件和制造方法
CN107290837B (zh) 2016-04-01 2019-09-24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镜头座、其制作方法及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7295222B (zh) * 2016-04-13 2021-02-02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照相镜头模块
TWI614518B (zh) * 2016-05-09 2018-0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CN106094155B (zh) * 2016-07-20 2018-10-3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KR102352901B1 (ko) 2016-08-01 2022-01-19 닝보 써니 오포테크 코., 엘티디. 촬영 모듈과 그 몰딩 회로기판 컴포넌트 및 몰딩 감광 컴포넌트와 제조방법
US10373992B1 (en) 2016-08-09 2019-08-06 Apple Inc. Compact camera module
US10298820B2 (en) 2016-08-10 2019-05-21 Apple Inc. Camera module with embedded components
TWI625563B (zh) 2017-03-23 2018-06-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塑膠鏡筒、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27460B (zh) * 2017-07-19 2018-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JP2019028368A (ja) 2017-08-02 2019-02-21 株式会社ソニー・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レンダリング装置、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画像伝送方法、および画像補正方法
TWI628484B (zh) * 2017-08-11 2018-07-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60229B (zh) * 2018-03-08 2019-05-2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驅動模組、攝影系統與手機裝置
US10684533B2 (en) * 2018-04-03 2020-06-16 Spring Rainbow Optics Co., Ltd Camera module with variable aperture
TWI671548B (zh) * 2018-08-17 2019-09-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M578388U (zh) * 2018-10-24 2019-05-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30639B (zh) * 2020-02-25 2021-06-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86263A1 (ja) * 2010-12-22 2012-06-28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CN206946172U (zh) * 2016-10-14 2018-01-30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基于一体封装工艺的摄像模组
TW201721214A (zh) * 2017-02-14 2017-06-16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澆口鏡筒及其光學成像系統
US20200028996A1 (en) * 2018-07-19 2020-01-23 Hand Held Product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 image focusing adjustment modu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76788A (zh) 2021-09-10
US11199677B2 (en) 2021-12-14
US11662540B2 (en) 2023-05-30
CN113376788B (zh) 2023-04-11
US20210263257A1 (en) 2021-08-26
TW202132848A (zh) 2021-09-01
US20220057594A1 (en) 2022-02-24
CN211577531U (zh) 2020-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30639B (zh)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CN108873246B (zh) 含有塑胶透镜的成像透镜组、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TWI621891B (zh) 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成像鏡片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210136344U (zh) 含有塑胶镜筒的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TWI657281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WO2021098565A1 (zh) 电子设备
KR102420243B1 (ko) 이미징 렌즈 어셈블리, 카메라 모듈 및 전자 장치
CN105187697A (zh) 多镜头摄像模组连体支架和多镜头摄像模组及其应用
WO2021098566A1 (zh) 电子设备
US10754119B2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camera modu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external adjusting jig for manufacturing same imaging lens assembly
CN110730293B (zh) 电子设备
WO2021098635A1 (zh) 电子设备
US11671689B2 (en) Optical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20027283A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TWI718900B (zh) 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US11762166B2 (en) Plastic lens barrel,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0723217B1 (ko) 렌즈 조립 구조가 개선된 카메라 모듈
KR100771282B1 (ko) 모바일용 카메라 모듈
US20130113062A1 (en) Lens Holde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Ther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