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4598B - 產業用機器人 - Google Patents

產業用機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4598B
TWI714598B TW105118025A TW105118025A TWI714598B TW I714598 B TWI714598 B TW I714598B TW 105118025 A TW105118025 A TW 105118025A TW 105118025 A TW105118025 A TW 105118025A TW I714598 B TWI714598 B TW I71459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and
holding member
drive motor
guide mechanism
gu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80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02025A (zh
Inventor
矢澤隆之
荒川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電產三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電產三協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電產三協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020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20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45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459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02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movement of the arms, e.g. cartesian coordinate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003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having parallel kinemat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1/00Manipulat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8/00Arms
    • B25J18/02Arms extensible
    • B25J18/025Arms extensible telescop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0084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anipulators
    • B25J9/0087Dual ar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1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ing means for manipulator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bo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ipulator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縮短設置有產業用機器人之製造系統之生產節拍時間之產業用機器人。
該產業用機器人具備:複數個手3、4,其等供搬送對象物個別地搭載且配置為相同高度;複數個手支持部件7、8,其等固定複數個手3、4之各者;保持部件11,其等以使複數個手支持部件7、8能夠向水平方向之相同方向直線地往復移動之方式,保持複數個手支持部件7、8;以及複數個手驅動機構22、23,其等使複數個手支持部件7、8之各者相對於保持部件11個別地往復移動。

Description

產業用機器人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對特定之搬送對象物進行搬送之產業用機器人。
先前,已知有對液晶顯示器用玻璃基板進行搬送之產業用機器人(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產業用機器人具備供玻璃基板搭載之第1手及第2手此2個手、固定第1手之第1手支持部件、固定第2手之第2手支持部件、以及保持第1手支持部件及第2手支持部件的臂。第1手支持部件及第2手支持部件以能夠向水平方向相同方向直線地往復移動之方式保持於臂。自第1手支持部件及第2手支持部件相對於臂之移動方向觀察時,第1手與第2手於上下方向上重疊。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5-80828號公報
近年來,於設置有對玻璃基板等搬送對象物進行搬送之產業用機器人之製造系統中,要求生產節拍時間之縮短化。因此,本發明之課題係提供一種能夠縮短設置有產業用機器人之製造系統之生產節拍時間的產業用機器人。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產業用機器人之特徵在於,其具備:複數個手,其等供搬送對象物個別地搭載且配置為相同高度;複數個手支持部件,其等固定複數個手之各者;保持部件,其以複數個手支持部件能夠向水平方向之相同方向直線地往復移動之方式,保持複數個手支持部件;以及複數個手驅動機構,其等使複數個手支持部件之各者相對於保持部件個別地往復移動。
本發明之產業用機器人具備供搬送對象物個別地搭載且配置為相同高度之複數個手。因此,於本發明中,藉由複數個手能夠同時地搬出以相同高度收納之複數個搬送對象物,且藉由複數個手能夠同時地搬入以相同高度收納之複數個搬送對象物。因此,於本發明中,能夠縮短設置有機器人之製造系統之生產節拍時間。另一方面,例如,於搬出或搬入搬送對象物時,若使所有手同時地往復移動,則存在如下擔憂:複數個手中之幾個手與構成製造系統之製造裝置或收納有搬送對象物之匣盒等接觸。由於本發明之產業用機器人具備使複數個手支持部件之各者相對於保持部件個別地往復移動之複數個手驅動機構,因此能夠使於搬出或搬入搬送對象物時可能與製造裝置等接觸之某些手停止。因此,於本發明中,能夠防止搬出或搬入搬送對象物時之製造裝置等與手接觸,能夠防止手等損傷。
於本發明中,若將手支持部件相對於保持部件之移動方向設為第1方向,將水平方向且與第1方向正交之方向設為第2方向,產業用機器人中,例如手具備:第1手及第2手,其自第1方向觀察時以於第2方向上相鄰之方式配置為相同高度;第3手,其自第1方向觀察時以於上下方向上與第1手重疊之方式配置於第1手之下側;以及第4手,其自第1方向觀察時以於上下方向上與第2手重疊之方式以與第3手相同之高度配置於第2手之下側,手支持部件具備:第1手支持部件,其固定有第1手;第2手支持部件,其固定有第2手;第3手支持部件,其固定有第3 手;以及第4手支持部件,其固定有第4手,手驅動機構具備:第1手驅動機構,其使第1手支持部件往復移動;第2手驅動機構,其使第2手支持部件往復移動;第3手驅動機構,其使第3手支持部件往復移動;以及第4手驅動機構,其使第4手支持部件往復移動,保持部件具備:第1保持部件,其將第1手支持部件與第3手支持部件可往復移動地保持;以及第2保持部件,其將第2手支持部件與第4手支持部件可往復移動地保持。於該情形時,使用第1手及第2手,或使用第3手及第4手,能夠同時地搬出以相同高度收納之複數個搬送對象物,且能夠同時地搬入以相同高度收納之複數個搬送對象物。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手驅動機構具備:手驅動馬達,其作為驅動源;送進機構,其具有螺紋軸以及螺母部件且將手支持部件向第1方向送進,螺紋軸以手驅動馬達之動力旋轉,螺母部件於內周側形成有與形成於螺紋軸之外周面之外螺紋卡合之內螺紋;以及手引導機構,其向第1方向引導手支持部件,若將第1手驅動機構之送進機構設為第1送進機構,將第1手驅動機構之手引導機構設為第1手引導機構,將第2手驅動機構之送進機構設為第2送進機構,將第2手驅動機構之手引導機構設為第2手引導機構,將第3手驅動機構之送進機構設為第3送進機構,將第3手驅動機構之手引導機構設為第3手引導機構,將第4手驅動機構之送進機構設為第4送進機構,將第4手驅動機構之手引導機構設為第4手引導機構,則第1送進機構、第1手引導機構、第3送進機構以及第3手引導機構自第1方向觀察時,係配置於較4個手驅動馬達更靠第2方向之一側,第2送進機構、第2手引導機構、第4送進機構以及第4手引導機構自第1方向觀察時,係配置於較4個手驅動馬達更靠第2方向之另一側。
若如此構成,則能夠確保具有可動部件之第1送進機構、第1手引導機構、第3送進機構以及第3手引導機構,與具有可動部件之第2送進 機構、第2手引導機構、第4送進機構以及第4手引導機構之第2方向之距離。因此,能夠防止配置於較4個手驅動馬達更靠第2方向之一側之可動部件,與配置於較4個手驅動馬達更靠第2方向之另一側之可動部件干涉。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若將第1手驅動機構之手驅動馬達設為第1手驅動馬達,將第2手驅動機構之手驅動馬達設為第2手驅動馬達,將第3手驅動機構之手驅動馬達設為第3手驅動馬達,將第4手驅動機構之手驅動馬達設為第4手驅動馬達,第3手驅動馬達與第1手驅動馬達自第1方向觀察時,以於上下方向重疊之方式且自上側按照該順序配置於第3手之下側,第4手驅動馬達與第2手驅動馬達自第1方向觀察時,以於上下方向重疊之方式且自上側按照該順序配置於第4手之下側,第1送進機構以及第1手引導機構自第1方向觀察時,以與第1手驅動馬達於第2方向上相鄰之方式配置,第2送進機構以及第2手引導機構自第1方向觀察時,以與第2手驅動馬達於第2方向上相鄰之方式配置,第3送進機構以及第3手引導機構自第1方向觀察時,以與第3手驅動馬達於第2方向上相鄰之方式配置,第4送進機構以及第4手引導機構自第1方向觀察時,以與第4手驅動馬達於第2方向上相鄰之方式配置。
若如此構成,則與第1手驅動馬達、第1送進機構以及第1手引導機構配置於第3手驅動馬達、第3送進機構以及第3手引導機構之上側之情形相比,能夠簡化第1手支持部件以及第3手支持部件之構成。又,若如此構成,則與第2手驅動馬達、第2送進機構以及第2手引導機構配置於第4手驅動馬達、第4送進機構以及第4手引導機構之上側之情形相比,能夠簡化第2手支持部件以及第4手支持部件之構成。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產業用機器人具備變更第2方向之第1保持部件與第2保持部件之間距之手間距變更機構。於該情形時,較佳為手間距變更機構於產業用機器人對搬送對象物進行搬送之搬送動作中,變 更第2方向之第1保持部件與第2保持部件之間距。若如此構成,則即使於以相同高度收納於搬送起點之複數個搬送對象物之第2方向之間距、與以相同高度收納於搬送目的地之複數個搬送對象物之第2方向之間距不同之情形時,亦能夠於短時間且恰當地自搬送起點向搬送目的地搬送搬送對象物。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手間距變更機構具備:保持部件驅動馬達,其作為驅動源;第1桿部件,其中心位置固定於保持部件驅動馬達之輸出軸;第2桿部件,其一端側能夠轉動地連接於第1保持部件且其另一端側能夠轉動地連接於第1桿部件之一端側;第3桿部件,其一端側能夠轉動地連接於第2保持部件且其另一端側能夠轉動地連接於第1桿部件之另一端側;第1保持部件引導機構,其將第1保持部件向第2方向引導;以及第2保持部件引導機構,其將第2保持部件向第2方向引導。若如此構成,則能夠藉由使用有3個桿部件之比較簡易之構成,變更第2方向之第1保持部件與第2保持部件之間距。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若將手支持部件相對於保持部件之移動方向設為第1方向,將水平方向且與第1方向正交之方向設為第2方向,則手具備:兩支叉,其等以於第2方向上相鄰之方式配置,且供搬送對象物搭載;以及叉間距變更機構,其變更第2方向之兩支叉之間距。若如此構成,則能夠藉由變更叉之間距搬送各種尺寸之搬送對象物。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叉間距變更機構具備:附減速機之叉驅動馬達,其作為驅動源;螺紋部件,其具有形成有右旋螺紋之右旋螺紋部及形成有左旋螺紋之左旋螺紋部,且連接於叉驅動馬達之輸出軸;第1螺母部件,其固定於兩支叉之一者且與右旋螺紋部卡合;第2螺母部件,其固定於兩支叉之另一者且與左旋螺紋部卡合;第1叉引導機構,其將兩支叉之一者向第2方向引導;以及第2叉引導機構,其將兩支叉之另一者向第2方向引導。若如此構成,則能夠藉由使用有一支螺紋部 件之比較簡易之構成變更第2方向之兩支叉之間距。又,若如此構成,則由於叉驅動馬達之減速機之減速比變大,因此即使第2方向之外力作用於移動至特定位置之兩支叉,兩支叉亦不自該位置移動。因此,由於叉驅動馬達之減速機之減速比變大,因此即使不設置特別之固定機構,亦能夠將移動至特定位置之兩支叉固定於該位置。
如上所述,於本發明中,能夠縮短設置有產業用機器人之製造系統之生產節拍時間。
1:機器人(產業用機器人)
2:基板(玻璃基板、搬送對象物)
3:手(第1手)
4:手(第2手)
5:手(第3手)
6:手(第4手)
7:手支持部件(第1手支持部件)
8:手支持部件(第2手支持部件)
9:手支持部件(第3手支持部件)
10:手支持部件(第4手支持部件)
11:臂(保持部件)
16:臂支持部件
22:手驅動機構(第1手驅動機構)
23:手驅動機構(第2手驅動機構)
24:手驅動機構(第3手驅動機構)
25:手驅動機構(第4手驅動機構)
26:基部
27:叉
29:第1臂(第1保持部件)
30:第2臂(第2保持部件)
31:手間距變更機構
35:馬達(手驅動馬達、第1手驅動馬達)
36:馬達(手驅動馬達、第2手驅動馬達)
37:馬達(手驅動馬達、第3手驅動馬達)
38:馬達(手驅動馬達、第4手驅動馬達)
39:送進機構(第1送進機構)
40:送進機構(第2送進機構)
41:送進機構(第3送進機構)
42:送進機構(第4送進機構)
43:引導機構(手引導機構、第1手引導機構)
44:引導機構(手引導機構、第2手引導機構)
45:引導機構(手引導機構、第3手引導機構)
46:引導機構(手引導機構、第4手引導機構)
48~51:螺紋軸
52~55:螺母部件
57~60:導軌
61~64:導向塊
67:馬達(保持部件驅動馬達)
68:桿部件(第1桿部件)
69:桿部件(第2桿部件)
70:桿部件(第3桿部件)
71:導軌
72:導向塊
73:導向塊
75:引導機構(第1保持部件引導機構)
76:引導機構(第2保持部件引導機構)
78:叉間距變更機構
79:馬達(叉驅動馬達)
80:螺紋部件
80a:右旋螺紋部
80b:左旋螺紋部
81:螺母部件(第1螺母部件)
82:螺母部件(第2螺母部件)
92:引導機構(第1叉引導機構)
93:引導機構(第2叉引導機構)
X:第1方向
Y:第2方向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所涉及之產業用機器人之前視圖。
圖2係自圖1之E-E方向示出產業用機器人之側視圖。
圖3係自圖2之F-F方向示出產業用機器人之俯視圖。
圖4係用於說明圖1所示之臂以及臂支持部件之內部之構造之圖。
圖5係示出第1臂與第2臂之間距自圖4所示之狀態擴展時之狀態之圖。
圖6係用於自圖4之G-G方向說明手間距變更機構之構成之圖。
圖7係用於說明圖1所示之手之基部之內部之構成之俯視圖。
圖8係用於說明圖1所示之手之基部之內部之構成之側視圖。
圖9係用於說明圖3所示之叉之末端側部分之構成之俯視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產業用機器人之概略構成)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所涉及之產業用機器人1之前視圖。圖2係自圖1之E-E方向示出產業用機器人1之側視圖。圖3係自圖2之F-F方向示出產業用機器人1之俯視圖。圖4係用於說明圖1所示之臂11以及臂支持部件16之內部之構造之圖。
本實施形態中之產業用機器人1(以下稱作「機器人1」)係用於對 搬送對象物之液晶顯示用玻璃基板2進行搬送之機器人。具體而言,機器人1係用於對用於智慧型手機等便攜式設備之比較小型之玻璃基板2(以下稱作「基板2」)進行搬送之機器人。該機器人1組裝於液晶顯示器之製造系統而使用。
機器人1具備供基板2個別地安裝之4個手3~6、固定有4個手3~6之各者之4個手支持部件7~10、作為保持4個手支持部件7~10之保持部件之臂11、支持臂11之主體部12以及以能夠向主體部12之水平方向移動之方式支持主體部12之基底部件13。本實施形態中之手3係第1手,手4係第2手,手5係第3手,手6係第4手。又,手支持部件7係固定有手3之第1手支持部件,手支持部件8係固定有手4之第2手支持部件,手支持部件9係固定有手5之第3手支持部件,手支持部件10係固定有手6之第4手支持部件。
主體部12具備保持臂11之臂支持部件16、將臂支持部件16可於上下方向上移動地支持之柱狀部件17、構成主體部12之下端部分且能夠相對於基底部件13水平移動之基台18以及固定有柱狀部件17之下端且能夠相對於基台18迴轉之迴轉部件19。臂11保持於臂支持部件16之末端側。具體而言,臂11之下端側保持於臂支持部件16之末端側。
臂支持部件16之基端側支持於柱狀部件17。臂支持部件16藉由省略圖示之升降機構之動力,相對於以上下方向為長邊方向之呈柱狀形成之柱狀部件17與臂11等一同上下移動。基台18藉由省略圖示之移動機構之動力,相對於基底部件13向水平方向直線地往復移動。即,主體部12藉由該移動機構之動力,相對於基底部件13向水平方向往復移動。又,迴轉部件19藉由省略圖示之迴轉機構之動力,相對於基台18迴轉。
手支持部件7~10以能夠向水平方向之相同方向直線地往復移動之方式保持於臂11。機器人1具備能夠使手支持部件7~10之各者相對 於臂11個別地往復移動之4個手驅動機構22~25(參照圖4)。本實施形態中之手驅動機構22係使手支持部件7往復移動之第1手驅動機構,手驅動機構23係使手支持部件8往復移動之第2手驅動機構,手驅動機構24係使手支持部件9往復移動之第3手驅動機構,手驅動機構25係使手支持部件10往復移動之第4手驅動機構。
於以下之說明中,將手支持部件7~10相對於臂11之移動方向(圖2等之X方向)設為前後方向,將水平方向且與前後方向正交之方向(圖1等之Y方向)設為左右方向。又,將左右方向之一側(Y1方向側)設為「右」側,將與其相反之一側(Y2方向側)設為「左」側。本實施形態之前後方向係第1方向,左右方向係第2方向。
手3~6具備固定於手支持部件7~10之基部26及自基部26向前後方向之一側突出之兩支叉27。基部26呈中空狀且扁平之大致長方體狀形成。叉27呈中空狀且形成為於前後方向上細長之大致長方體狀,叉27之末端側部分之上表面係供基板2搭載之基板搭載面。兩支叉27以於左右方向上相鄰之方式配置。
手3與手4配置為相同高度。具體而言,以搭載有基板2之手3之基板搭載面之高度(即,叉27之上表面之高度)與搭載有基板2之手4之基板搭載面之高度一致之方式配置手3、4。又,手3與手4自前後方向觀察時以於左右方向上相鄰之方式配置。於本實施形態中,手3配置於左側,手4配置於右側。
手5與手6配置為相同高度。具體而言,以搭載有基板2之手5之基板搭載面之高度與搭載有基板2之手6之基板搭載面之高度一致之方式配置手5、6。又,手5與手6自前後方向觀察時,以於左右方向上相鄰之方式配置。於本實施形態中,手5配置於左側,手6配置於右側。又,手5自前後方向觀察時,以與手3於上下方向上重疊之方式配置於手3之下側,手6自前後方向觀察時,以與手4於上下方向上重疊之方式配 置於手4之下側。
臂11配置於手3~6之下側。該臂11由於左右方向上被分割之第1臂29及第2臂30構成。第1臂29將手支持部件7、9可往復移動地保持,第2臂30將手支持部件8、10可往復移動地保持。第1臂29與第2臂30以能夠向左右方向往復移動之方式保持於臂支持部件16。機器人1具備變更左右方向上之第1臂29與第2臂30之間距之手間距變更機構31(參照圖4)。本實施形態中之第1臂29係第1保持部件,第2臂30係第2保持部件。
(手驅動機構之構成)
手驅動機構22~25具備作為驅動源之馬達35~38、向前後方向送進手支持部件7~10之送進機構39~42以及向前後方向引導手支持部件7~10之引導機構43~46。本實施形態中之馬達35~38係手驅動馬達,引導機構43~46係手引導機構。又,手驅動機構22之馬達35係第1手驅動馬達,手驅動機構23之馬達36係第2手驅動馬達,手驅動機構24之馬達37係第3手驅動馬達,手驅動機構25之馬達38係第4手驅動馬達。進而,手驅動機構22之送進機構39係第1送進機構,手驅動機構23之送進機構40係第2送進機構,手驅動機構24之送進機構41係第3送進機構,手驅動機構25之送進機構42係第4送進機構。又,手驅動機構22之引導機構43係第1手引導機構,手驅動機構23之引導機構44係第2手引導機構,手驅動機構24之引導機構45係第3手引導機構,手驅動機構25之引導機構46係第4手引導機構。
馬達35~38以馬達35~38之輸出軸之軸向與前後方向一致之方式安裝於臂11。又,馬達35~38以馬達35~38之輸出軸於前後方向上向相同方向突出之方式安裝於臂11。進而,馬達35~38安裝於臂11之前後方向之一端側。於本實施形態中,馬達35、37安裝於第1臂29,馬達36、38安裝於第2臂30。
馬達35與馬達37以自前後方向觀察時於上下方向上重疊之方式配置於手5之下側。又,馬達37配置於馬達35之上側。馬達36與馬達38以自前後方向觀察時於上下方向重疊之方式配置於手6之下側。又,馬達38配置於馬達36之上側。馬達35與馬達36以於左右方向上相鄰之方式配置為相同高度,馬達37與馬達38以於左右方向上相鄰之方式配置為相同高度。又,馬達35配置於馬達36之左側,馬達37配置於馬達38之左側。
送進機構39~42具備藉由馬達35~38之動力旋轉之螺紋軸48~51及於內周側形成有與形成於螺紋軸48~51之外周面之外螺紋卡合之內螺紋之螺母部件52~55。具體而言,送進機構39~42係具備配置於螺紋軸48~51與螺母部件52~55之間之滾珠(省略圖示)之滾珠螺桿。螺紋軸48~51以螺紋軸48~51之軸向與前後方向一致之方式能夠旋轉地安裝於臂11。螺母部件52~55安裝於手支持部件7~10。馬達35~38之輸出軸與螺紋軸48~51藉由帶輪以及傳動帶連接。
送進機構39之螺紋軸48能夠旋轉地安裝於第1臂29,且配置於馬達35之左側。送進機構41之螺紋軸50能夠旋轉地安裝於第1臂29,且配置於馬達37之左側。送進機構40之螺紋軸49能夠旋轉地安裝於第2臂30,且配置於馬達36之右側。送進機構42之螺紋軸51能夠旋轉地安裝於第2臂30,且配置於馬達38之右側。送進機構39之螺母部件52固定於手支持部件7之下端側。送進機構40之螺母部件53固定於手支持部件8之下端側。送進機構41之螺母部件54固定於手支持部件9之上端側。送進機構42之螺母部件55固定於手支持部件10之上端側。
引導機構43~46係具備以前後方向為長邊方向而配置之導軌57~60及與導軌57~60卡合之導向塊61~64之線性導向器。引導機構43之導軌57固定於第1臂29。導軌57配置於馬達35之左側且配置於螺紋軸48之上側。引導機構45之導軌59固定於第1臂29。導軌59配置於馬達37 之左側且配置於螺紋軸50之下側。引導機構44之導軌58固定於第2臂30。導軌58配置於馬達36之右側且配置於螺紋軸49之上側。引導機構46之導軌60固定於第2臂30。導軌60配置於馬達38之右側且配置於螺紋軸51之下側。
引導機構43之導向塊61固定於手支持部件7之下端側。該導向塊61配置於螺母部件52之上側。引導機構44之導向塊62固定於手支持部件8之下端側。該導向塊62配置於螺母部件53之上側。引導機構45之導向塊63固定於手支持部件9之下端側。該導向塊63配置於螺母部件54之下側。引導機構46之導向塊64固定於手支持部件10之下端側。該導向塊64配置於螺母部件55之下側。
如上所述,螺紋軸48、螺母部52、導軌57以及導向塊61配置於馬達35之左側,螺紋軸49、螺母部53、導軌58以及導向塊62配置於馬達36之右側,螺紋軸50、螺母部54、導軌59以及導向塊63配置於馬達37之左側,螺紋軸51、螺母部55、導軌60以及導向塊64配置於馬達38之右側。即,自前後方向觀察時,送進機構39以及引導機構43與馬達35以於左右方向上相鄰之方式配置,送進機構40以及引導機構44與馬達36以於左右方向上相鄰之方式配置,送進機構41以及引導機構45與馬達37以於左右方向上相鄰之方式配置,送進機構42以及引導機構46與馬達38以於左右方向上相鄰之方式配置。又,由於馬達35、37配置於馬達36、38之左側,因此自前後方向觀察時,送進機構39、41及引導機構43、45配置於較4個馬達35~38更靠左側之位置,送進機構40、42及引導機構44、46配置於較4個馬達35~38更靠右側之位置。
進而,於手支持部件7之上端側固定手3之基部26之右側面,於手支持部件8之上端側固定手4之基部26之右側面。又,於手支持部件9之上端固定手5之基部26之下表面之左端側,於手支持部件10之上端固定手6之基部26之下表面之右端側。自前後方向觀察時,手支持部件7 配置於較手支持部件9更靠左側之位置,手支持部件8配置於較手支持部件10更靠右側之位置。
(手間距變更機構之構成)
圖5係示出第1臂29與第2臂30之間距自圖4所示之狀態擴展時之狀態之圖。圖6係自圖4之G-G方向說明手間距變更機構31之構成之圖。
手間距變更機構31具備作為驅動源之馬達67、固定於馬達67之輸出軸之桿部件68、能夠轉動地連接於第1臂29之桿部件69以及能夠轉動地連接於第2臂30之桿部件70。本實施形態中之馬達67係保持部件驅動馬達,桿部件68係第1桿部件,桿部件69係第2桿部件,桿部件70係第3桿部件。
馬達67係帶減速機之馬達(齒輪馬達)。該馬達67以馬達67之輸出軸之軸向與前後方向一致之方式安裝於臂支持部件16。又,馬達67安裝於臂支持部件16之末端側,且配置於較馬達35~38靠下側之位置。於左右方向上,馬達67之輸出軸配置於馬達35、37之輸出軸與馬達36、38之輸出軸之間之中心位置。
於馬達67之輸出軸固定有桿部件68之中心位置。桿部件69之一端側(左端側)能夠轉動地與第1臂29之下端側連接,桿部件69之另一端側(右端側)能夠轉動地連接於桿部件68之一端側。桿部件70之一端側(右端側)能夠轉動地連接於第2臂30之下端側,桿部件70之另一端側(左端側)能夠轉動地連接於桿部件68之另一端側。桿部件69將前後方向作為轉動之軸向且能夠相對於第1臂29以及桿部件68轉動。桿部件70以前後方向為轉動之軸向且能夠相對於第2臂30以及桿部件68轉動。桿部件69配置於較桿部件70更靠下側之位置。
又,手間距變更機構31具備用於在左右方向上引導第1臂29以及第2臂30之導軌71以及導向塊72、73。導軌71以左右方向為長邊方向且固定於臂支持部件16之前後之兩面之兩處(參照圖4~圖6)。如圖6所 示,導向塊73固定於第2臂30之下端側之兩處,2個導向塊73自前後方向之外側與導軌71之右端側部分卡合。導向塊72固定於第1臂29之下端側之兩處,2個導向塊72自前後方向之外側與導軌71之左端側部分卡合。
於本實施形態中,由導軌71及導軌72構成向左右方向引導第1臂29之引導機構75,由導軌71及導向塊73構成向左右方向引導第2臂30之引導機構76。本實施形態中之引導機構75係第1保持部件引導機構,引導機構76係第2保持部件引導機構。
於手間距變更機構31中,若馬達67旋轉且桿部件68轉動,則第1臂29與第2臂30向左右方向之相反方向移動相同之量而使第1臂29與第2臂30之左右方向之間距發生變更。本實施形態中之馬達67係伺服馬達,手間距變更機構31於第1臂29與第2臂30最靠近之狀態(圖4所示之狀態),及第1臂29與第2臂30最分離之狀態(圖5所示之狀態)之間,能夠任意地改變第1臂29與第2臂30之左右方向之間距。
又,手間距變更機構31於機器人1搬送基板2之搬送動作中,根據需要變更第1臂29與第2臂30之左右方向之間距。即,手間距變更機構31於搬送動作中,根據需要變更手3與手4之左右方向之間距以及手5與手6之左右方向之間距。例如,於左右方向上自以特定之間距收納基板2之匣盒之收納部搬出搭載於手3、4之基板2,將搭載於手3、4之基板2搬入左右方向之間距較匣盒之收納部之左右方向之間距大之製造裝置之收納部的情形時,手間距變更機構31於搬送動作中,根據需要變更第1臂29與第2臂30之左右方向之間距。
(手之構成)
圖7係用於說明圖1所示之手3之基部26之內部構成之俯視圖。圖8係用於說明圖1所示之手3、5之基部26之內部構成之側視圖。圖9係用於說明圖3所示之叉27之末端側部分之構成之俯視圖。
手3~6如上所述具備基部26及兩支叉27。如圖7、圖8所示,叉27之基端側部分配置於呈中空狀形成之基部26之內部。又,手3~6具備變更左右方向之兩支叉27之間距之叉間距變更機構78。叉間距變更機構78配置於呈中空狀形成之基部26之內部。
於叉27之末端側,如圖9所示安裝有複數個吸附墊片77。複數個吸附墊片77以能夠吸附各種尺寸之基板2之方式配置。又,複數個吸附墊片77之各者藉由電磁閥而與抽吸裝置連接,複數個吸附墊片77之各者能夠進行基板2之吸附動作。進而,於兩支叉27例如搭載有2個基板2。又,該2個基板2例如如圖9所示,自上下方向觀察時,以相對於與左右方向平行之特定之對稱軸L呈線對稱之方式搭載於兩支叉27。
叉間距變更機構78具備作為驅動源之馬達79、與馬達79之輸出軸連接之螺紋部件80、固定於兩支叉27中之一支之螺母部件81、固定於兩支叉27中之另一支之螺母部件82以及偵測螺紋部件80之旋轉量之偵測機構83。本實施形態中之馬達79係叉驅動馬達,螺母部件81係第1螺母部件,螺母部件82係第2螺母部件。
馬達79係附減速機之馬達(齒輪馬達)。該馬達79以馬達79之輸出軸之軸向與左右方向一致之方式固定於基部26。馬達79之減速機之減速比大,例如減速比係1/300。螺紋部件80形成為細長之棒狀。該螺紋部件80以螺紋部件80之長邊方向與左右方向一致之方式配置,且能夠旋轉地支持於基部26。於螺紋部件80之一端側形成有右旋螺紋部80a,該較佳螺紋部80a形成有右旋螺紋。於螺紋部件80之另一端側形成有左旋螺紋部80b,該左旋螺紋部80b形成有左旋螺紋。螺母部件81與右旋螺紋部80a卡合,螺母部件82與左旋螺紋部80b卡合。螺紋部件80之一端經由聯軸器85而與馬達79之輸出軸連接。
偵測機構83具備固定於螺紋部件80之另一端之檢測板86及具有發光元件及受光元件之光學式感測器87。感測器87係發光元件與受光 元件相向配置之透射型光學式感測器。檢測板86配置於感測器87之發光元件與受光元件之間。於檢測板86形成有對自感測器87之發光元件向受光元件之光進行透射之透光部及對自感測器87之發光元件向受光元件之光進行遮擋之遮光部。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7之兩點鏈線所示,將兩支叉27最靠近時之兩支叉27之位置設為叉27之基準位置。叉間距變更機構78具備用於偵測該基準位置之基準位置偵測機構95。基準位置偵測機構95具備檢測板96及具有發光元件及受光元件之光學式感測器97。感測器97係發光元件與受光元件相向配置之透射型光學式感測器,且固定於基部26。檢測板96於兩支叉27最靠近時,以檢測板96遮擋感測器97之發光元件與受光元件之間之方式安裝於兩支叉27中之一支叉27之基端側部分。檢測機構83藉由偵測以被基準位置偵測機構95偵測之兩支叉27之基準位置為基準之螺紋部件80之旋轉量,而檢測兩支叉27之間距。
又,叉間距變更機構78具備用於將兩支叉27向左右方向引導之導軌89以及導向塊90、91。導軌89以左右方向為長邊方向且固定於基部26之兩處。2個導軌89以於前後方向上包夾螺紋部件80之方式配置。導向塊90固定於兩支叉27中之一支叉27之基端側部分之兩處,導向塊91固定於兩支叉27中之另一支叉27之基端側部分之兩處。2個導向塊90之各者卡合於2個導軌89之各者,2個導向塊91之各者卡合於2個導軌89之各者。
於本實施形態中,由導軌89及導向塊90構成向左右方向引導兩支叉27中之一支之引導機構92,由導軌89及導向塊91構成向左右方向上引導兩支叉27中之另一支之引導機構93。本實施形態中之引導機構92係第1叉引導機構,引導機構93係第2叉引導機構。
於叉間距變更機構78中,若馬達79旋轉且螺紋部件80旋轉,則兩支叉27中之一支叉27與另一支叉27向左右之相反方向移動相同之量而 兩支叉27之左右方向之間距發生變更。本實施形態中之叉間距變更機構78根據偵測機構83處之偵測結果,能夠於如圖7之兩點鏈線所示之兩支叉27最靠近之狀態與如圖7之虛線所示之兩支叉27最分離之狀態之間,任意地變更兩支叉27之左右方向之間距。又,若已決定機器人1搬送之基板2之尺寸,則叉間距變更機構78於機器人1搬送基板2之搬送動作之前,根據需要變更兩支叉27之左右方向之間距。即,叉間距變更機構78於藉由機器人1對基板2之搬送動作中,不變更兩支叉27之左右方向之間距。
(本實施形態之主要效果)
如以上所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中,向前後方向直線地移動之手3與手4配置為相同高度,向前後方向直線地移動之手5與手6配置為相同高度。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使用手3、4或使用手5、6能夠同時地搬出以相同高度收納之複數個基板2,且能夠同時地搬入以相同高度收納之複數個基板2。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能夠縮短設置有機器人1之製造系統之生產節拍時間。
另一方面,於搬出或搬入基板2時,例如若使手3與手4同時地往復移動,則存在如下擔憂:手3或手4與收納有基板2之匣盒或製造裝置等接觸。又,於搬出或搬入基板2時,例如若使手5與手6同時地往復移動,則存在如下擔憂:手5或手6與製造裝置等接觸。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機器人1具備使手支持部件7~10之各者相對於臂11個別地往復移動之4個手驅動機構22~25,因此能夠使於搬出或搬入基板2時可能與製造裝置等接觸之手3~6停止。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能夠防止搬出或搬入基板2時之製造裝置等與手3~6接觸,能夠防止手3~6等損傷。
於本實施形態中,自前後方向觀察時,送進機構39、41與引導機構43、45配置於較4個馬達35~38更靠左側,送進機構40、42與引導機 構44、46配置於較4個馬達35~38更靠右側。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能夠確保送進機構39、41以及引導機構43、45與送進機構40、42以及引導機構44、46之左右方向之距離。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能夠防止配置於較馬達35~38更靠左側之可動部件與配置於較馬達35~38更靠右側之可動部件干涉。
於本實施形態中,手5配置於手3之下側,且驅動固定有手5之手支持部件9之手驅動機構24之馬達37、送進機構41以及引導機構45配置於較驅動固定有手3之手支持部件7之手驅動機構22之馬達35、送進機構39以及引導機構43更靠上側。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與馬達37、送進機構41以及引導機構45配置於較馬達35、送進機構39以及引導機構43更靠下側之情形相比,能夠簡化手支持部件7、9之構成。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手6配置於手4之下側,且驅動固定有手6之手支持部件10之手驅動機構25之馬達38、送進機構42以及引導機構46配置於較驅動固定有手4之手支持部件8之手驅動機構23之馬達36、送進機構40以及引導機構44更靠上側。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與馬達38、送進機構42以及引導機構46配置於較馬達36、送進機構40以及引導機構44更靠下側之情形相比,能夠簡化手支持部件8、10之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手間距變更機構31於機器人1搬送基板2之搬送動作中,根據需要變更第1臂29與第2臂30之左右方向之間距。即,於本實施形態中,手間距變更機構31於搬送動作中,根據需要變更手3與手4之左右方向之間距以及手5與手6之左右方向之間距。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即使於以相同高度收納於搬送起點之複數個基板2之左右方向之間距,與以相同高度收納於搬送目的地之複數個基板2之左右方向之間距不同之情形時,亦能夠於短時間且恰當地自搬送起點向搬送目的地搬送基板2。
於本實施形態中,手間距變更機構31具備馬達67及3個桿部件68 ~70。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能夠藉由使用有3個桿部件68~70之簡易之構成變更第1臂29與第2臂30之間距。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叉間距變更機構78具備馬達79、形成有右旋螺紋部80a及左旋螺紋部80b且與馬達79之輸出軸連接之螺紋部件80、與固定於兩支叉27中之一支之右旋螺紋部80a卡合之螺母部件81以及與固定於兩支叉27之另一支之左旋螺紋部80b卡合之螺母部件82。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能夠藉由使用有一支螺紋部件80之比較簡易之構成變更兩支叉27之間距。又,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馬達79之減速機之減速比變大,因此即使左右方向之外力作用於移動至特定位置之兩支叉27,兩支叉27亦不自該位置移動。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即使不設置特別之固定機構,亦能夠將移動至特定位置之兩支叉27固定於該位置。
(其他實施形態)
上述實施形態係本發明之較佳方式之一例,但不限於此。於不變更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化實施。
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中,手間距變更機構31使用3個桿部件68~70變更第1臂29與第2臂30之左右方向之間距,但手間距變更機構31亦可使用3個桿部件68~70以外之部件變更第1臂29與第2臂30之左右方向之間距。例如,手間距變更機構31與叉間距變更機構78相同,使用具備右旋螺紋部及左旋螺紋部之螺紋部件、與固定於第1臂29之右旋螺紋部卡合之螺母部件、與固定於第2臂30之左旋螺紋部卡合之螺母部件,變更第1臂29與第2臂30之左右方向之間距。
同樣,叉間距變更機構78亦可使用螺紋部件80以及螺母部件81、82以外之部件變更兩支叉27之左右方向之間距。例如,與手間距變更機構31相同,亦可使用3個桿部件變更兩支叉27之左右方向之間距。又,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中,機器人1具備手間距變更機構31,但機器人1亦可不具備手變更機構31。此時,臂11亦可不於左右方向上被分割。 又,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中,手3~6具備叉間距變更機構78,但手3~6亦可不具備叉間距變更機構78。
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中,馬達35~38安裝於臂11之前後方向之之一端側。除此之外例如,亦可自4個馬達35~38中任意選擇1個、2個或3個馬達安裝於臂11之前後方向之一端側,剩下之馬達安裝於臂11之前後方向之另一端側。
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中,以馬達35與馬達36於左右方向上相鄰,馬達37與馬達38於左右方向上相鄰,且馬達35、36與馬達37、38於上下方向上重疊之方式配置。除此之外例如,亦可於臂11之前後方向之一端側,4個馬達35~38以於上下方向上重疊於一排之方式配置。又,既可於臂11之前後方向之一端側,4個馬達35~38中任意3個馬達以於上下方向上重疊於一排之方式配置,剩下之1個馬達配置於臂11之前後方向之另一端側,亦可於臂11之前後方向之一端側,4個馬達35~38中任意2個馬達以於上下方向上重疊之方式配置,於臂11之前後方向之另一端側,剩下之2個馬達以於上下方向重疊之方式配置。
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中,以相同高度配置2個手3與手4,以相同高度配置2個手5與手6,但以相同高度配置之手之數量亦可為3個以上。又,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中,機器人1具備以兩層重疊之方式配置之2個手3、4及2個手5、6,但機器人1亦可僅具備2個手3、4或2個手5、6。又,以相同高度配置之2個以上之手亦可以三層以上重疊之方式配置。
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中,由機器人1搬送之搬送對象物係液晶顯示器用玻璃基板2,但由機器人1搬送之搬送對象物亦可為玻璃基板2以外之搬送對象物。例如由機器人1搬送之搬送對象物亦可為半導體晶圓等。
3‧‧‧手(第1手)
4‧‧‧手(第2手)
5‧‧‧手(第3手)
6‧‧‧手(第4手)
7‧‧‧手支持部件(第1手支持部件)
8‧‧‧手支持部件(第2手支持部件)
9‧‧‧手支持部件(第3手支持部件)
10‧‧‧手支持部件(第4手支持部件)
11‧‧‧臂(保持部件)
16‧‧‧臂支持部件
22‧‧‧手驅動機構(第1手驅動機構)
23‧‧‧手驅動機構(第2手驅動機構)
24‧‧‧手驅動機構(第3手驅動機構)
25‧‧‧手驅動機構(第4手驅動機構)
26‧‧‧基部
29‧‧‧第1臂(第1保持部件)
30‧‧‧第2臂(第2保持部件)
31‧‧‧手間距變更機構
35‧‧‧馬達(手驅動馬達、第1手驅動馬達)
36‧‧‧馬達(手驅動馬達、第2手驅動馬達)
37‧‧‧馬達(手驅動馬達、第3手驅動馬達)
38‧‧‧馬達(手驅動馬達、第4手驅動馬達)
39‧‧‧送進機構(第1送進機構)
40‧‧‧送進機構(第2送進機構)
41‧‧‧送進機構(第3送進機構)
42‧‧‧送進機構(第4送進機構)
43‧‧‧引導機構(手引導機構、第1手引導機構)
44‧‧‧引導機構(手引導機構、第2手引導機構)
45‧‧‧引導機構(手引導機構、第3手引導機構)
46‧‧‧引導機構(手引導機構、第4手引導機構)
48~51‧‧‧螺紋軸
52~55‧‧‧螺母部件
57~60‧‧‧導軌
61~64‧‧‧導向塊
67‧‧‧馬達(保持部件驅動馬達)
68‧‧‧桿部件(第1桿部件)
69‧‧‧桿部件(第2桿部件)
70‧‧‧桿部件(第3桿部件)
71‧‧‧導軌
72‧‧‧導向塊
73‧‧‧導向塊
75‧‧‧引導機構(第1保持部件引導機構)
76‧‧‧引導機構(第2保持部件引導機構)
X‧‧‧第1方向
Y‧‧‧第2方向

Claims (9)

  1. 一種產業用機器人,其特徵在於具備:複數個手,其等供搬送對象物個別地搭載且配置為相同高度;複數個手支持部件,其等固定複數個上述手之各者;保持部件,其以使複數個上述手支持部件能夠向水平方向之相同方向直線地往復移動之方式,保持複數個上述手支持部件;以及複數個手驅動機構,其等使複數個上述手支持部件之各者相對於上述保持部件個別地往復移動;且若將上述手支持部件相對於上述保持部件之移動方向設為第1方向,將水平方向且與上述第1方向正交之方向設為第2方向,上述手具備:兩支叉,其等以於上述第2方向上相鄰之方式配置,且供上述搬送對象物搭載;以及叉間距變更機構,其變更上述第2方向之兩支上述叉之間距。
  2. 如請求項1之產業用機器人,其中若將上述手支持部件相對於上述保持部件之移動方向設為第1方向,將水平方向且與上述第1方向正交之方向設為第2方向,上述手具備:第1手及第2手,其等自上述第1方向觀察時以於上述第2方向上相鄰之方式配置為相同高度;第3手,其自上述第1方向觀察時以於上下方向上與上述第1手重疊之方式配置於上述第1手之下側;以及第4手,其自上述第1方向觀察時以於上下方向上與上述第2手重疊之方式,以與上述第3手相同之高度配置於上述第2手之下側;上述手支持部件具備:第1手支持部件,其固定有上述第1手;第2手支持部件,其固定有上述第2手;第3手支持部件,其固定有上述第3手;以及第4手支持部件,其固定有上述第4手; 上述手驅動機構具備:第1手驅動機構,其使上述第1手支持部件往復移動;第2手驅動機構,其使上述第2手支持部件往復移動;第3手驅動機構,其使上述第3手支持部件往復移動;以及第4手驅動機構,其使上述第4手支持部件往復移動;且上述保持部件具備:第1保持部件,其將上述第1手支持部件與上述第3手支持部件可往復移動地保持;以及第2保持部件,其將上述第2手支持部件與上述第4手支持部件可往復移動地保持。
  3. 如請求項2之產業用機器人,其中上述手驅動機構具備:手驅動馬達,其作為驅動源;送進機構,其具有螺紋軸以及螺母部件且將上述手支持部件向上述第1方向送進,上述螺紋軸以上述手驅動馬達之動力旋轉,上述螺母部件於內周側形成有與形成於上述螺紋軸之外周面之外螺紋卡合之內螺紋;以及手引導機構,其向上述第1方向引導上述手支持部件;若將上述第1手驅動機構之上述送進機構設為第1送進機構,將上述第1手驅動機構之上述手引導機構設為第1手引導機構,將上述第2手驅動機構之上述送進機構設為第2送進機構,將上述第2手驅動機構之上述手引導機構設為第2手引導機構,將上述第3手驅動機構之上述送進機構設為第3送進機構,將上述第3手驅動機構之上述手引導機構設為第3手引導機構,將上述第4手驅動機構之上述送進機構設為第4送進機構,將上述第4手驅動機構之上述手引導機構設為第4手引導機構,上述第1送進機構、上述第1手引導機構、上述第3送進機構以及上述第3手引導機構自上述第1方向觀察時,係配置於較4個上述手驅動馬達更靠上述第2方向之一側,上述第2送進機構、上述第2手引導機構、上述第4送進機構以 及上述第4手引導機構自上述第1方向觀察時,係配置於較4個上述手驅動馬達更靠上述第2方向之另一側。
  4. 如請求項3之產業用機器人,其中若將上述第1手驅動機構之上述手驅動馬達設為第1手驅動馬達,將上述第2手驅動機構之上述手驅動馬達設為第2手驅動馬達,將上述第3手驅動機構之上述手驅動馬達設為第3手驅動馬達,將上述第4手驅動機構之上述手驅動馬達設為第4手驅動馬達,上述第3手驅動馬達與上述第1手驅動馬達自上述第1方向觀察時,係以於上下方向重疊之方式且自上側按照該順序配置於上述第3手之下側,上述第4手驅動馬達與上述第2手驅動馬達自上述第1方向觀察時,係以於上下方向重疊之方式且自上側按照該順序配置於上述第4手之下側,上述第1送進機構以及上述第1手引導機構自上述第1方向觀察時,係以與上述第1手驅動馬達於上述第2方向上相鄰之方式配置,上述第2送進機構以及上述第2手引導機構自上述第1方向觀察時,係以與上述第2手驅動馬達於上述第2方向上相鄰之方式配置,上述第3送進機構以及上述第3手引導機構自上述第1方向觀察時,係以與上述第3手驅動馬達於上述第2方向上相鄰之方式配置,上述第4送進機構以及上述第4手引導機構自上述第1方向觀察時,係以與上述第4手驅動馬達於上述第2方向上相鄰之方式配置。
  5.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之產業用機器人,其具備變更上述第2方向之上述第1保持部件與上述第2保持部件之間距之手間距變更機構。
  6. 如請求項5之產業用機器人,其中上述手間距變更機構於上述產業用機器人對上述搬送對象物進行搬送之搬送動作中,變更上述第2方向之上述第1保持部件與上述第2保持部件之間距。
  7. 如請求項5之產業用機器人,其中上述手間距變更機構具備:保持部件驅動馬達,其作為驅動源;第1桿部件,其中心位置固定於上述保持部件驅動馬達之輸出軸;第2桿部件,其一端側能夠轉動地連接於上述第1保持部件且其另一端側能夠轉動地連接於上述第1桿部件之一端側;第3桿部件,其一端側能夠轉動地連接於上述第2保持部件且其另一端側能夠轉動地連接於上述第1桿部件之另一端側;第1保持部件引導機構,其將上述第1保持部件向上述第2方向引導;以及第2保持部件引導機構,其將上述第2保持部件向上述第2方向引導。
  8. 如請求項6之產業用機器人,其中上述手間距變更機構具備:保持部件驅動馬達,其作為驅動源;第1桿部件,其中心位置固定於上述保持部件驅動馬達之輸出軸;第2桿部件,其一端側能夠轉動地連接於上述第1保持部件且其另一端側能夠轉動地連接於上述第1桿部件之一端側;第3桿部件,其一端側能夠轉動地連接於上述第2保持部件且其另一端側能夠轉動地連接於上述第1桿部件之另一端側;第1保持部件引導機構,其將上述第1保持部件向上述第2方向引導;以及第2保持部件引導機構,其將上述第2保持部件向上述第2方向引導。
  9. 如請求項1之產業用機器人,其中上述叉間距變更機構具備:附減速機之叉驅動馬達,其作為驅 動源;螺紋部件,其具有形成有右旋螺紋之右旋螺紋部及形成有左旋螺紋之左旋螺紋部,且連接於上述叉驅動馬達之輸出軸;第1螺母部件,其固定於兩支上述叉之一者且與上述右旋螺紋部卡合;第2螺母部件,其固定於兩支上述叉之另一者且與上述左旋螺紋部卡合;第1叉引導機構,其將兩支上述叉之一者向上述第2方向引導;以及第2叉引導機構,其將兩支上述叉之另一者向上述第2方向引導。
TW105118025A 2015-07-13 2016-06-07 產業用機器人 TWI7145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39565 2015-07-13
JP2015139565A JP6616606B2 (ja) 2015-07-13 2015-07-13 産業用ロボ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2025A TW201702025A (zh) 2017-01-16
TWI714598B true TWI714598B (zh) 2021-01-01

Family

ID=57843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8025A TWI714598B (zh) 2015-07-13 2016-06-07 產業用機器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616606B2 (zh)
KR (1) KR102539039B1 (zh)
CN (1) CN106346458B (zh)
TW (1) TWI7145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98687B2 (ja) * 2017-06-29 2022-01-1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産業用ロボットのハンドおよび産業用ロボット
JP7092469B2 (ja) * 2017-06-29 2022-06-2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産業用ロボットのハンドおよび産業用ロボット
JP2019010691A (ja) 2017-06-29 2019-01-2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産業用ロボットのハンドおよび産業用ロボット
JP6869136B2 (ja) * 2017-07-28 2021-05-12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産業用ロボット
JP6869137B2 (ja) * 2017-07-28 2021-05-12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産業用ロボット
JP6873881B2 (ja) * 2017-10-13 2021-05-1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産業用ロボット
CN108555936B (zh) * 2018-06-14 2024-09-06 上海众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晶圆搬运机械手臂
JP7495271B2 (ja) * 2020-04-28 2024-06-04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産業用ロボット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90711A (zh) * 2009-05-19 2010-11-24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机器人系统
CN104552301A (zh) * 2013-10-22 2015-04-2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工业用机器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00879A (ja) * 2000-04-24 2001-10-30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基板搬送用汎用ハンド
JP2003203963A (ja) * 2002-01-08 2003-07-18 Tokyo Electron Ltd 搬送機構、処理システム及び搬送方法
JP3933524B2 (ja) * 2002-05-30 2007-06-20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基板処理装置
JP2004342933A (ja) * 2003-05-16 2004-12-02 Kondo Seisakusho:Kk ウエハハンド
JP2006272526A (ja) * 2005-03-30 2006-10-12 Nidec Sankyo Corp 搬送用ロボットのハンド及びそのハンドを有する搬送用ロボット
JP2007005435A (ja) * 2005-06-22 2007-01-11 Rorze Corp 処理装置
EP2743975A4 (en) * 2011-08-10 2015-06-03 Kawasaki Heavy Ind Ltd END EFFECTOR DEVICE AND SUBSTRATE TRANSPORT ROBOT WITH THIS END EFFECTOR DEVICE
JP6084618B2 (ja) * 2011-09-16 2017-02-22 パーシモン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Persimmon Technologies, Corp. 低変動ロボット
CN104517879A (zh) * 2013-09-28 2015-04-15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手指间距可调的搬运机械手及其晶圆搬运装置
CN104511907B (zh) * 2013-09-28 2017-04-12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手指间距可调的机械手及其晶圆搬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90711A (zh) * 2009-05-19 2010-11-24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机器人系统
CN104552301A (zh) * 2013-10-22 2015-04-2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工业用机器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46458A (zh) 2017-01-25
TW201702025A (zh) 2017-01-16
CN106346458B (zh) 2021-05-28
JP6616606B2 (ja) 2019-12-04
KR20170008150A (ko) 2017-01-23
JP2017019061A (ja) 2017-01-26
KR102539039B1 (ko) 2023-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14598B (zh) 產業用機器人
KR102092216B1 (ko) 산업용 로봇
KR102538850B1 (ko) 산업용 로봇
CN109417044A (zh) 搬运系统
JP2009099845A (ja) 基板アライメント機構を備えた搬送ロボ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半導体製造装置
JP6998687B2 (ja) 産業用ロボットのハンドおよび産業用ロボット
JP6190692B2 (ja) 産業用ロボット
WO2018003578A1 (ja) アライメント装置
JP6442063B2 (ja) 部品実装機、ノズル撮像方法
KR20100010486A (ko) 산업용 로보트
JP2018120156A (ja) アライメント装置
JP2011091288A (ja)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CN110198902B (zh) 面板搬运机器人
US10011433B2 (en) Workpiece conveyor system
JP2018010273A (ja) アライメント装置
JP2012094653A (ja)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CN111747116A (zh) 面板搬运装置及面板搬运系统
JP2020164282A (ja) パネル搬送システム
JP2020021794A (ja) 搬送システム
WO2018003577A1 (ja) アライメント装置
WO2019065202A1 (ja) 搬送システム
KR101430612B1 (ko) 워크반송장치
KR20220044664A (ko) 산업용 로봇의 핸드, 산업용 로봇
JP2008170289A (ja) デバイス搬送装置
JP2008254864A (ja) 搬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