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5052B - 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5052B
TWI685052B TW107129953A TW107129953A TWI685052B TW I685052 B TWI685052 B TW I685052B TW 107129953 A TW107129953 A TW 107129953A TW 107129953 A TW107129953 A TW 107129953A TW I685052 B TWI685052 B TW I68505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spection
holding
electronic component
pitch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99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3862A (zh
Inventor
小谷憲昭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38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38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50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505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4Housings; Supporting membe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 G01R1/0408Test fixtures or contact fields; Connectors or connecting adaptors; Test clips; Test sock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sting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REA)
  •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nd Detecting Electric Faul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即使更換檢查用凹部之間距互不相同之第1檢查部及第2檢查部,亦可容易對應於其更換,搬送電子零件之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搬送裝置之特徵在於:固持搬送部可設置第1固持部及第2固持部,於設有可檢查電子零件之第1檢查部及載置電子零件之第1搬送構件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及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第1間距,於設有可檢查電子零件之第2檢查部及載置電子零件之第2搬送構件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及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不同於第1間距之第2間距。

Description

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過去以來,已知有對IC器件進行電性試驗之IC處理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於該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IC處理器係構成為:對IC器件進行試驗時,將IC器件以接觸頭固持並搬送至插口,載置於插口,進行其試驗。
又,通常,插口係配置複數個,可將IC器件載置於各插口,對該等IC器件一併進行試驗。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5/083240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IC處理器中,若插口彼此之間距(中心間距離)變更,則對應於其變更,接觸頭彼此之間距亦必須變更。該情形時,需要另外準備具有已變更間距之接觸頭之單元,並更換成該單元。如此之更換作業對於操作IC處理器之操作員而言,變得非常繁雜,需要勞力。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係用以解決上述問題之至少一部分而完成者,可作為以下者實現。
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搬送裝置之特徵在於:可設置可檢查電子零件之第1檢查部或第2檢查部,且 具備:搬送部,其可設置載置電子零件之第1搬送構件或第2搬送構件,可載置並移動上述電子零件;及 固持搬送部,其可固持上述電子零件並自上述第1搬送構件向上述第1檢查部搬送,或可固持上述電子零件並自上述第2搬送構件向上述第2檢查部搬送, 上述第1檢查部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第1檢查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距離第1間距而設之第2檢查用凹部, 上述第2檢查部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距離不同於上述第1間距之第2間距而設之上述第2檢查用凹部, 上述第1搬送構件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第1搬送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距離上述第1間距而設之第2搬送用凹部, 上述第2搬送構件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距離上述第2間距而設之上述第2搬送用凹部, 上述固持搬送部可設置第1固持部及第2固持部, 設置有上述第1檢查部及上述第1搬送構件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1間距, 設置有上述第2檢查部及上述第2搬送構件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2間距。
藉此,即使更換檢查用凹部之間距互不相同之第1檢查部及第2檢查部,亦可容易對應於其更換,變更第1固持部與第2固持部於第1方向之間距。藉此,例如即使未另外更換固持搬送部,亦可以共用之固持搬送部,將電子零件正確地搬送至目的檢查部(第1檢查部或第2檢查部)。
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搬送裝置之特徵在於:可設置可檢查電子零件之第1檢查部或第2檢查部,且 具備固持搬送部,其可固持上述電子零件並向上述第1檢查部搬送,或可固持上述電子零件並向上述第2檢查部搬送, 上述第1檢查部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第1檢查用凹部,及以第1間距自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而設之第2檢查用凹部, 上述第2檢查部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距離不同於上述第1間距之第2間距而設之上述第2檢查用凹部, 上述固持搬送部可設置第1固持部及第2固持部, 設置有上述第1檢查部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1間距, 設置有上述第2檢查部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2間距。
藉此,即使更換檢查用凹部之間距互不相同之第1檢查部及第2檢查部,亦可容易對應於其更換,變更第1固持部與第2固持部於第1方向之間距。藉此,例如即使未另外更換固持搬送部,亦可以共用之固持搬送部,將電子零件正確地搬送至目的檢查部(第1檢查部或第2檢查部)。
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可設置可檢查電子零件之檢查部,且 具備:搬送部,其可設置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第1搬送構件或第2搬送構件,可載置並移動上述電子零件;及 固持搬送部,其可固持上述電子零件並自上述第1搬送構件向上述檢查部搬送,或可固持上述電子零件並自上述第2搬送構件向上述檢查部搬送, 上述第1搬送構件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第1搬送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距離第1間距而設之第2搬送用凹部, 上述第2搬送構件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距離不同於上述第1間距之第2間距而設之上述第2搬送用凹部, 上述固持搬送部可設置第1固持部及第2固持部, 設置有上述第1搬送構件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1間距, 設置有上述第2搬送構件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2間距。
藉此,即使更換檢查用凹部之間距互不相同之第1檢查部及第2檢查部,亦可容易對應於其更換,變更第1固持部與第2固持部於第1方向之間距。藉此,例如即使未另外更換固持搬送部,亦可以共用之固持搬送部,將電子零件正確地搬送至目的檢查部(第1檢查部或第2檢查部)。
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搬送裝置中,較佳為上述固持搬送部具有一方向移動機構部,其可使上述第1固持部及上述第2固持部於將上述第1間距設定為上述第2間距之第1方向相對移動。
藉此,可迅速且穩定地變更第1固持部與第2固持部之間距。
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搬送裝置中,較佳為上述一方向移動機構部可使上述第1固持部及上述第2固持部於上述第1方向相對至少移動6 mm。
近幾年來,一般於市場流通之檢查部,有檢查用凹部之間距為57.15 mm者、間距為60 mm者及間距為63.5 mm者,該等佔據主要種類。因此,只要可使第1固持部及第2固持部於第1方向相對至少移動6 mm,則即使未另外更換固持搬送部,第1方向之間距亦可對於上述範圍之檢查部不會過與不及地更換間距,並充分適應。
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搬送裝置中,較佳為上述一方向移動機構部具有藉由施加電壓而伸縮之壓電元件。
藉此,可利用壓電元件之伸縮動作,順利且迅速地進行第1固持部與第2固持部之間距變更。
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搬送裝置中,較佳為具備輸入部,其輸入上述第1間距及上述第2間距相關之資訊。 藉此,可適當變更距離相關之資訊。
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搬送裝置中,較佳為上述一方向移動機構部基於上述資訊,使上述第1固持部及上述第2固持部於上述第1方向相對移動。 藉此,可自動變更第1固持部與第2固持部之間距。
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搬送裝置中,較佳為上述固持搬送部在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具有複數個上述第1固持部,及複數個上述第2固持部, 可使上述複數個上述第1固持部及上述複數個上述第2固持部分別相對於上述第2方向移動。
藉此,即使根據電子零件之種類,將第1檢查部及第2檢查部更換成第2方向之大小互不相同之間距者,亦可變更第1固持部彼此、第2固持部彼此於第2方向之間距。
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特徵在於包含:可檢查電子零件之第1檢查部或第2檢查部; 搬送部,其可設置載置電子零件之第1搬送構件或第2搬送構件,可載置並移動上述電子零件;及 固持搬送部,其可固持上述電子零件並自上述第1搬送構件向上述第1檢查部搬送,或可固持上述電子零件並自上述第2搬送構件向上述第2檢查部搬送, 上述第1檢查部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第1檢查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距離第1間距而設之第2檢查用凹部, 上述第2檢查部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距離不同於上述第1間距之第2間距而設之上述第2檢查用凹部, 上述第1搬送構件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第1搬送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距離上述第1間距而設之第2搬送用凹部, 上述第2搬送構件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距離上述第2間距而設之上述第2搬送用凹部, 上述固持搬送部可設置第1固持部及第2固持部, 設置有上述第1檢查部及上述第1搬送構件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1間距, 設置有上述第2檢查部及上述第2搬送構件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2間距。
藉此,即使更換檢查用凹部之間距互不相同之第1檢查部及第2檢查部,亦可容易對應於其更換,變更第1固持部與第2固持部於第1方向之間距。藉此,例如即使未另外更換固持搬送部,亦可以共用之固持搬送部,將電子零件正確地搬送至目的檢查部(第1檢查部或第2檢查部)。又,可以第1檢查部或第2檢查部進行對於電子零件之檢查。
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可檢查電子零件之第1檢查部或第2檢查部;及 固持搬送部,其可固持上述電子零件並向上述第1檢查部搬送,或可固持上述電子零件並向上述第2檢查部搬送, 上述第1檢查部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第1檢查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距離第1間距而設之第2檢查用凹部, 上述第2檢查部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距離不同於上述第1間距之第2間距而設之上述第2檢查用凹部, 上述固持搬送部可設置第1固持部及第2固持部, 設置有上述第1檢查部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1間距, 設置有上述第2檢查部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2間距。
藉此,即使更換檢查用凹部之間距互不相同之第1檢查部及第2檢查部,亦可容易對應於其更換,變更第1固持部與第2固持部於第1方向之間距。藉此,例如即使未另外更換固持搬送部,亦可以共用之固持搬送部,將電子零件正確地搬送至目的檢查部(第1檢查部或第2檢查部)。又,可以第1檢查部或第2檢查部進行對於電子零件之檢查。
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檢查部,其可檢查電子零件; 搬送部,其可設置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第1搬送構件或第2搬送構件,可載置並移動上述電子零件;及 固持搬送部,其可固持上述電子零件並自上述第1搬送構件向上述檢查部搬送,或可固持上述電子零件並自上述第2搬送構件向上述檢查部搬送, 上述第1搬送構件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第1搬送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距離第1間距而設之第2搬送用凹部, 上述第2搬送構件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距離不同於上述第1間距之第2間距而設之上述第2搬送用凹部, 上述固持搬送部可設置第1固持部及第2固持部, 設置有上述第1搬送構件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1間距, 設置有上述第2搬送構件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2間距。
藉此,即使更換檢查用凹部之間距互不相同之第1檢查部及第2檢查部,亦可容易對應於其更換,變更第1固持部與第2固持部於第1方向之間距。藉此,例如即使未另外更換固持搬送部,亦可以共用之固持搬送部,將電子零件正確地搬送至目的檢查部(第1檢查部或第2檢查部)。又,可以第1檢查部或第2檢查部進行對於電子零件之檢查。
以下,基於隨附圖式所示之較佳實施形態,針對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詳細說明。
<第1實施形態>以下,參照圖1~圖26,針對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另,於以下,為了便於說明,如圖1所示,將相互正交之3軸設為X軸、Y軸及Z軸。又,包含X軸與Y軸之XY平面成為水平,Z軸成為垂直。又,亦將平行於X軸之方向稱為「X方向(第2方向)」,將平行於Y軸之方向稱為「Y方向(第1方向)」,將平行於Z軸之方向稱為「Z方向(第3方向)」。又,將各方向之箭頭朝向之方向稱為「正」,將其相反方向稱為「負」。又,於本案說明書言及之「水平」並非限定於完全水平,只要不阻礙電子零件之搬送,則亦包含相對於水平略微(例如小於5°左右)傾斜之狀態。又,有將圖1、圖3及圖10~圖24中(對於圖28亦相同)之上側即Z軸方向正側稱為「上」或「上方」,將下側即Z軸方向負側稱為「下」或「下方」之情形。
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搬送裝置10係具有圖1所示之外觀者。該電子零件搬送裝置10為處理器,可設置可檢查IC器件90(電子零件)之第1檢查部或第2檢查部。電子零件搬送裝置10具備:搬送部,其可設置載置IC器件90(電子零件)之第1搬送構件或第2搬送構件,可載置並移動IC器件90(電子零件);及固持搬送部,其可固持IC器件90(電子零件)並自第1搬送構件向第1檢查部搬送,或可固持IC器件90(電子零件)並自第2搬送構件向第2檢查部搬送。第1檢查部具有載置IC器件90(電子零件)之第1檢查用凹部,及以與第1檢查用凹部距離第1間距而設之第2檢查用凹部。第2檢查部具有載置IC器件90(電子零件)之第1檢查用凹部,及以與第1檢查用凹部距離不同於第1間距之第2間距而設之第2檢查用凹部。第1搬送構件具有載置IC器件90(電子零件)之第1搬送用凹部,及以與第1搬送用凹部距離第1間距而設之第2搬送用凹部。第2搬送構件具有載置IC器件90(電子零件)之第1搬送用凹部,及以與第1搬送用凹部距離第2間距而設之第2搬送用凹部。固持搬送部可設置第1固持部及第2固持部,設置有第1檢查部及第1搬送構件之情形時,可將第1固持部與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第1間距,設置有第2檢查部及第2搬送構件之情形時,可將第1固持部與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第2間距。
本實施形態中,第1檢查部及第2檢查部中之一檢查部成為檢查部16α、檢查部16β、檢查部16γ之任一者,另一檢查部成為剩餘2個檢查部之任一者。
第1搬送構件具有複數個凹部141(第1搬送用凹部),其於第1方向隔開第1間距排列,並載置IC器件90(電子零件)。第2搬送構件具有複數個凹部141(第2搬送用凹部),其於Y方向(第1方向)隔開第2間距排列,並載置IC器件90(電子零件)。本實施形態中,第1搬送構件及第2搬送構件中之一搬送構件成為器件供給部14α、器件供給部14β、器件供給部14γ之任一者,另一搬送構件成為剩餘2個器件供給部之任一者。又,各搬送構件為可更換並載置之板(搬送治具),可藉由未圖示之驅動部,於Y方向可移動地被支持。且,該驅動部構成連同IC器件90一起搬送搬送構件之搬送部。
固持搬送部包含:第1固持部,其固持IC器件90(電子零件);第2固持部,其對於第1固持部於第1方向排列配置,並固持IC器件90(電子零件);及間距轉換機構部(一方向移動機構部)91A,其可使第1固持部及第2固持部於Y方向(第1方向)相對移動,於第1檢查部配置狀態時,將第1固持部與第2固持部於Y方向(第1方向)之間距設為第1間距,於第2檢查部配置狀態時,將第1固持部與第2固持部於第1方向之間距設為第2間距。
本實施形態中,固持搬送部為器件搬送頭17。該器件搬送頭17具有第1手單元9A,及第2手單元9B。且,第1固持部為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第2固持部為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
藉由如此之構成,如後述,即使更換凹部161(檢查用凹部)之間距互不相同之第1檢查部及第2檢查部,亦可容易對應於其更換,變更第1固持部與第2固持部之第1方向之間距。藉此,例如即使未另外更換固持搬送部,亦可以共用之固持搬送部,將IC器件90正確地搬送至目的檢查部(第1檢查部或第2檢查部)。
又,如圖2所示,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1具有電子零件搬送裝置10,進而具有檢查電子零件之檢查部16。即,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1包含:第1檢查部或第2檢查部,其可檢查IC器件90(電子零件);搬送部,其可設置載置IC器件90(電子零件)之第1搬送構件或第2搬送構件,可載置並移動IC器件90(電子零件);及固持搬送部,其可固持IC器件90(電子零件)並自第1搬送構件向第1檢查部搬送,或可固持IC器件90(電子零件)並自第2搬送構件向第2檢查部搬送。第1檢查部具有載置IC器件90(電子零件)之第1檢查用凹部,及以與第1檢查用凹部距離第1間距而設之第2檢查用凹部。第2檢查部具有載置IC器件90(電子零件)之第1檢查用凹部,及以與第1檢查用凹部距離不同於第1間距之第2間距而設之第2檢查用凹部。第1搬送構件具有載置IC器件90(電子零件)之第1搬送用凹部,及以與第1搬送用凹部距離第1間距而設之第2搬送用凹部。第2搬送構件具有載置IC器件90(電子零件)之第1搬送用凹部,及以與第1搬送用凹部距離第2間距而設之第2搬送用凹部。固持搬送部可設置第1固持部及第2固持部,設置有第1檢查部及第1搬送構件之情形時,可將第1固持部與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第1間距,設有第2檢查部及第2搬送構件之情形時,可將第1固持部與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第2間距。
藉由如此之構成,獲得具備上述電子零件搬送裝置10之優點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1。又,可以第1檢查部或第2檢查部進行對於IC器件90之檢查。
以下,針對各部之構成詳細說明。 如圖1及圖2所示,具有電子零件搬送裝置10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1例如為如下之裝置:搬送BGA(Ball Grid Array:球柵格陣列)封裝即IC器件等電子零件,於其搬送過程中檢查、試驗(以下簡稱為「檢查」)電子零件之電性特性。另,於以下,為了便於說明,針對使用IC器件作為上述電子零件之情形代表性說明,且將該IC器件設為「IC器件90」。IC器件90於本實施形態中為呈平板狀者。又,IC器件90於其下表面具有於俯視時矩陣狀配置之複數個端子902。各端子902例如呈半球狀。
另,作為IC器件90,除上述者以外,列舉例如「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型積體電路)」、「CMOS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CD(Charge Coupled Device:電荷耦合器件)」、或將IC器件複數個模組封裝化之「模組IC」、或「水晶器件」、「壓力感測器」、「慣性感測器(加速度感測器)」、「陀螺感測器」、「指紋感測器」等。
電子零件檢查裝置1(電子零件搬送裝置10)具備:托盤供給區域A1、器件供給區域A2、檢查區域A3、器件回收區域A4、及托盤去除區域A5,該等區域如後述,以各壁部分隔。並且,IC器件90係自托盤供給區域A1至托盤去除區域A5按箭頭α90方向依序經由上述各區域,且於中途之檢查區域A3進行檢查。如此,電子零件檢查裝置1成為具備如下者:電子零件搬送裝置10,其具有以經由各區域之方式搬送IC器件90之搬送部25;檢查部16(第1檢查部、第2檢查部),其於檢查區域A3內進行檢查;及控制部800。又,此外,電子零件檢查裝置1具備:監視器300、信號燈400、操作面板700。
又,電子零件檢查裝置1係預先搭載按每IC器件90之種類作更換之稱為「更換套件」者而使用。於該更換套件,有載置IC器件90(電子零件)之載置部(電子零件載置部)。本實施形態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1中,該載置部係設置於複數個部位,例如有後述之溫度調整部12、器件供給部14及器件回收部18。又,於載置IC器件90(電子零件)之載置部(電子零件載置部),除如上述之更換套件外,亦有使用者準備之托盤200、回收托盤19,或檢查部16。
托盤供給區域A1係被供給排列有未檢查狀態之複數個IC器件90之托盤200之給材部。托盤供給區域A1亦可稱為可重疊複數個托盤200而搭載之搭載區域。另,本實施形態中,於各托盤200矩陣狀配置有複數個凹部(凹槽)。可於各凹部逐個收納並載置IC器件90。
器件供給區域A2係將自托盤供給區域A1搬送而來之托盤200上之複數個IC器件90分別搬送並供給至檢查區域A3之區域。另,以跨過托盤供給區域A1與器件供給區域A2之方式,設置有於水平方向逐片搬送托盤200之托盤搬送機構11A、11B。托盤搬送機構11A為搬送部25之一部分,可將托盤200連同載置於該托盤200之IC器件90一起於Y方向正側,即圖2中之箭頭α11A方向移動。藉此,可將IC器件90穩定地送至器件供給區域A2。又,托盤搬送機構11B係可將空的托盤200於Y方向負側,即圖2中之箭頭α11B方向移動之移動部。藉此,可將空的托盤200自器件供給區域A2移動至托盤供給區域A1。
於器件供給區域A2,設有溫度調整部(英語記作:soak plate,中文記作(一例):均溫板)12、器件搬送頭13、及托盤搬送機構15。又,亦設有以跨過器件供給區域A2及檢查區域A3之方式移動之器件供給部14。
溫度調整部12為載置複數個IC器件90之載置部,稱為可將該載置之IC器件90一併加熱或冷卻之「均溫板」。藉由該均溫板,可預先加熱或冷卻以檢查部16檢查前之IC器件90,並調整至適於該檢查(高溫檢查或低溫檢查)之溫度。
作為如此之載置部之溫度調整部12係被固定。藉此,可對該溫度調整部12上之IC器件90穩定地調整溫度。 又,溫度調整部12接地(grounded)。
於圖2所示之構成中,溫度調整部12係於Y方向上配置並固定有2個。且,藉由托盤搬送機構11A,將自托盤供給區域A1搬入之托盤200上之IC器件90搬送至任一溫度調整部12。
器件搬送頭13係固持並搬送IC器件90者,於器件供給區域A2內於X方向及Y方向可移動地被支持,進而亦於Z方向可移動地被支持。該器件搬送頭13亦為搬送部25之一部分,可負責自托盤供給區域A1搬入之托盤200與溫度調整部12間之IC器件90之搬送,及溫度調整部12與後述之器件供給部14間之IC器件90之搬送。另,於圖2中,將器件搬送頭13之X方向之移動以箭頭α13X表示,將器件搬送頭13之Y方向之移動以箭頭α13Y表示。
器件供給部14為載置經溫度調整部12溫度調整之IC器件90之載置部,係可將該IC器件90搬送至檢查部16附近之「供給用梭板」或簡稱為「供給梭」者。該器件回收部14亦可成為搬送部25之一部分。該器件供給部14具有收納並載置IC器件90之凹部141(例如參照圖10)。
又,作為載置部之器件供給部14可沿X方向,即α14方向往返移動(可移動)於器件供給區域A2與檢查區域A3之間地被支持。藉此,器件供給部14可將IC器件90自器件供給區域A2穩定地搬送至檢查區域A3之檢查部16附近,又,可將IC器件90於檢查區域A3藉由器件搬送頭17(手單元9)卸除後,再次返回至器件供給區域A2。
圖2所示之構成中,器件供給部14於Y方向配置有2個,將Y方向負側之器件供給部14稱為「器件供給部14A」,將Y方向正側之器件供給部14稱為「器件供給部14B」。且,將溫度調整部12上之IC器件90於器件供給區域A2內搬送至器件供給部14A或器件供給部14B。又,器件供給部14與溫度調整部12同樣地,構成為可加熱或冷卻載置於該器件供給部14之IC器件90。藉此,可對經溫度調整部12溫度調整之IC器件90,維持其溫度調整狀態,且搬送至檢查區域A3之檢查部16附近。又,器件供給部14亦與溫度調整部12同樣地接地。
托盤搬送機構15係將已去除所有IC器件90之狀態之空的托盤200於器件供給區域A2內,於X方向正側,即箭頭α15方向搬送之機構。且,於該搬送後,將空的托盤200藉由托盤搬送機構11B自器件供給區域A2返回至托盤供給區域A1。
檢查區域A3係檢查IC器件90之區域。於該檢查區域A3,設有對IC器件90進行檢查之檢查部16、及器件搬送頭17。
器件搬送頭17為搬送部25之一部分,與溫度調整部12同樣地,構成為可加熱或冷卻所固持之IC器件90。該器件搬送頭17如後述,具有固持IC器件90(電子零件)之手單元9(固持部)。藉此,可於固持經維持上述溫度調整狀態之IC器件90,維持上述溫度調整狀態之狀態下,於檢查區域A3內搬送IC器件90。
如此之器件搬送頭17於檢查區域A3內於Y方向及Z方向可往返移動地被支持,成為稱為「分度臂(Index arm)」之機構之一部。藉此,器件搬送頭17可將自器件供給區域A2搬入之IC器件90自器件供給部14拉起,將其搬送並載置於檢查部16上。
另,於圖2中,將器件搬送頭17之Y方向之往返移動以箭頭α17Y表示。又,器件搬送頭17於Y方向可往返移動地被支持,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於X方向可往返移動地被支持。又,圖2所示之構成中,器件搬送頭17於Y方向配置有2個,有將Y方向負側之器件搬送頭17稱為「器件搬送頭17A」,將Y方向正側之器件搬送頭17稱為「器件搬送頭17B」之情形。器件搬送頭17A可負責於檢查區域A3內,將IC器件90自器件供給部14A向檢查部16之搬送,器件搬送頭17B可負責於檢查區域A3內,將IC器件90自器件供給部14B向檢查部16之搬送。
檢查部16(插口)為載置電子零件即IC器件90,並檢查該IC器件90之電性特性之載置部(電子零件載置部)。該檢查部16具有收納並載置IC器件90之凹部161,於該凹部161之底部,設有複數個探針銷(未圖示)。且,藉由將IC器件90之端子902與探針銷可導電地連接,即接觸,而可進行IC器件90之檢查。IC器件90之檢查係基於連接於檢查部16之測試器所具備之檢查控制部中所記憶之程式而進行。
如此之檢查部16可與溫度調整部12同樣地,將IC器件90加熱或冷卻,而將該IC器件90調整至適於檢查之溫度。
如上述,檢查部16以每IC器件90之種類進行更換。例如,本實施形態中,作為檢查部16,有圖4所示之檢查部16α、圖6所示之檢查部16β、及圖8所示之檢查部16γ。
如圖4所示,檢查部16α具有4個凹部161。該等4個凹部161分別於X方向配置有2個,於Y方向配置有2個地矩陣狀(matrix)配置。該檢查部16α中,配置於X方向之2個凹部161彼此以間距X16α隔開。又,配置於Y方向之2個凹部161彼此以間距Y16α隔開。
如圖6所示,檢查部16β具有4個凹部161。該等4個凹部161分別於X方向配置有2個,於Y方向配置有2個地矩陣狀(matrix)配置。該檢查部16β中,配置於X方向之2個凹部161彼此以間距X16β隔開。又,配置於Y方向之2個凹部161彼此以間距Y16β隔開。
如圖8所示,檢查部16γ具有4個凹部161。該等4個凹部161分別於X方向配置有2個,於Y方向配置有2個地矩陣狀(matrix)配置。該檢查部16γ中,配置於X方向之2個凹部161彼此以間距X16γ隔開。又,配置於Y方向之2個凹部161彼此以間距Y16γ隔開。
本實施形態中,間距X16α、間距X16β及間距X16γ大小相同。
又,間距Y16α、間距Y16β及間距Y16γ大小不同。本實施形態中,成為「間距Y16α<間距Y16β<間距Y16γ」。
另,所謂「間距」,較佳為設為凹部161彼此之中心間距離,但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擷取具有共通特徵之特徵點(例如缺口部),設為該特徵點間之距離(對於以下之「間距」亦相同)。
於檢查區域A3,可更換並配置該等檢查部16。且,可將之前配置之檢查部16稱為「第1檢查部」,將檢查部16之後配置之檢查部16稱為「第2檢查部」。又,亦可將第1檢查部之凹部161稱為「第1檢查用凹部」,將第2檢查部之凹部161稱為「第2檢查用凹部」。又,可將於Y方向(第1方向)隔開排列之第1檢查用凹部彼此之間距稱為「第1間距」,將於Y方向(第1方向)隔開排列之第2檢查用凹部彼此之間距稱為「第2間距」。
例如,由於配置對應於某IC器件之檢查之檢查部16α並進行試驗,其後,檢查其他IC器件,故可更換成檢查部16β進行試驗。該情形時,檢查部16α變為第1檢查部,檢查部16β變為第2檢查部。
又,由於配置對應於某IC器件之檢查之檢查部16α並進行試驗,其後,檢查其他IC器件,故可更換成檢查部16γ進行試驗。該情形時,檢查部16α變為第1檢查部,檢查部16γ變為第2檢查部。
又,由於配置對應於某IC器件之檢查之檢查部16β並進行試驗,其後,檢查其他IC器件,故可更換成檢查部16α進行試驗。該情形時,檢查部16β變為第1檢查部,檢查部16α變為第2檢查部。
又,由於配置對應於某IC器件之檢查之檢查部16β並進行試驗,其後,檢查其他IC器件,故可更換成檢查部16γ進行試驗。該情形時,檢查部16β變為第1檢查部,檢查部16γ變為第2檢查部。
又,由於配置對應於某IC器件之檢查之檢查部16γ並進行試驗,其後,檢查其他IC器件,故可更換成檢查部16α進行試驗。該情形時,檢查部16γ變為第1檢查部,檢查部16α變為第2檢查部。
又,由於配置對應於某IC器件之檢查之檢查部16γ並進行試驗,其後,檢查其他IC器件,故可更換成檢查部16β進行試驗。該情形時,檢查部16γ變為第1檢查部,檢查部16β變為第2檢查部。
器件回收區域A4係將於檢查區域A3檢查,且結束該檢查之複數個IC器件90回收之區域。於該器件回收區域A4,設有回收用托盤19、器件搬送頭20、及托盤搬送機構21。又,亦設有以跨過檢查區域A3及器件回收區域A4之方式移動之器件回收部18。又,亦於器件回收區域A4準備有空的托盤200。
器件回收部18為載置檢查部16之檢查結束之IC器件90,且可將該IC器件90搬送至器件回收區域A4之載置部,稱為「回收用梭板」或簡稱為「回收梭」。該器件回收部18亦可成為搬送部25之一部分。
又,器件回收部18可沿X方向即箭頭α18方向往返移動於檢查區域A3與器件回收區域A4之間地被支持。又,圖2所示之構成中,器件回收部18與器件供給部14同樣地,於Y方向配置有2個,將Y方向負側之器件回收部18稱為「器件回收部18A」,將Y方向正側之器件回收部18稱為「器件回收部18B」。且,將檢查部16上之IC器件90搬送、載置於器件回收部18A或器件回收部18B。另,IC器件90自檢查部16向器件回收部18A之搬送係由器件搬送頭17A負責,自檢查部16向器件回收部18B之搬送係由器件搬送頭17B負責。又,器件回收部18亦與溫度調整部12或器件供給部14同樣地接地。
又,與檢查部16同樣地,器件供給部14或器件回收部18亦針對每IC器件90之種類進行更換。器件供給部14與器件回收部18除了配置部位不同外,對於載置IC器件90之凹部,為相同之配置態樣,故針對器件供給部14(器件供給部14A)代表性地說明。
本實施形態中,作為器件供給部14A,有圖10~圖14所示之器件供給部14α、圖15~圖19所示之器件供給部14β、及圖20~圖24所示之器件供給部14γ。
器件供給部14α具有4個凹部141。該等4個凹部141分別於X方向配置有2個,於Y方向配置有2個地矩陣狀(matrix)配置。該器件供給部14α中,配置於X方向之2個凹部161彼此以與間距X16α相同之間距隔開。又,如圖10(對於圖11~圖14亦相同)所示,配置於Y方向之2個凹部161彼此以與間距Y16α相同之間距Y14α隔開。且,於檢查區域A3配置有檢查部16α之狀態時,器件供給部14α將IC器件90搬送至檢查區域A3。
器件供給部14β具有4個凹部141。該等4個凹部141分別於X方向配置有2個,於Y方向配置有2個地矩陣狀(matrix)配置。該器件供給部14β中,配置於X方向之2個凹部161彼此以與間距X16β相同之間距隔開。又,如圖15(對於圖16~圖19亦相同)所示,配置於Y方向之2個凹部161彼此以與間距Y16β相同之間距Y14β隔開。且,於檢查區域A3配置有檢查部16β之狀態時,器件供給部14β將IC器件90搬送至檢查區域A3。
器件供給部14γ具有4個凹部141。該等4個凹部141於X方向分別配置有2個,於Y方向配置有2個地矩陣狀(matrix)配置。該器件供給部14γ中,配置於X方向之2個凹部161彼此以與間距X16γ相同之間距隔開。又,如圖20(對於圖21~圖24亦相同)所示,配置於Y方向之2個凹部161彼此以與間距Y16γ相同之間距Y14γ隔開。且,於檢查區域A3配置有檢查部16γ之狀態時,器件供給部14γ將IC器件90搬送至檢查區域A3。
如此之器件供給部14α、器件供給部14β及器件供給部14γ可對應於檢查部16α、檢查部16β、檢查部16γ中之任一者為「第1檢查部」或「第2檢查部」,而稱為「第1搬送構件」、「第2搬送構件」。所謂「第1搬送構件」,是指於檢查區域A3配置有第1檢查部之第1檢查部配置狀態時,將IC器件90(電子零件)搬送至檢查區域A3之器件供給部14。所謂「第2搬送構件」,是指於檢查區域A3配置有第2檢查部之第2檢查部配置狀態時,將IC器件90(電子零件)搬送至檢查區域A3之器件供給部14。又,將第1搬送構件之凹部141稱為「第1搬送用凹部」,將第2搬送構件之凹部141稱為「第2搬送用凹部」。
例如,檢查部16α為第1檢查部之情形時,器件供給部14α成為第1搬送構件。該器件供給部14α中,於Y方向(第1方向)隔開排列之第1搬送用凹部彼此之間距Y14α成為「第1間距」。
又,檢查部16α為第2檢查部之情形時,器件供給部14α成為第2搬送構件。該器件供給部14α中,於Y方向(第1方向)隔開排列之第2搬送用凹部彼此之間距Y14α成為「第2間距」。
又,檢查部16β為第1檢查部之情形時,器件供給部14β成為第1搬送構件。該器件供給部14β中,於Y方向(第1方向)隔開排列之第1搬送用凹部彼此之間距Y14β成為「第1間距」。
又,檢查部16β為第2檢查部之情形時,器件供給部14β成為第2搬送構件。該器件供給部14β中,於Y方向(第1方向)隔開排列之第2搬送用凹部彼此之間距Y14β成為「第2間距」。
又,檢查部16γ為第1檢查部之情形時,器件供給部14γ成為第1搬送構件。該器件供給部14γ中,於Y方向(第1方向)隔開排列之第1搬送用凹部彼此之間距Y14γ成為「第1間距」。
又,檢查部16γ為第2檢查部之情形時,器件供給部14γ成為第2搬送構件。該器件供給部14γ中,於Y方向(第1方向)隔開排列之第2搬送用凹部彼此之間距Y14γ成為「第2間距」。
回收用托盤19係載置經檢查部16檢查之IC器件90之載置部,以於器件回收區域A4內不移動之方式固定。藉此,即使為配置有較多器件搬送頭20等各種可動部之器件回收區域A4,亦於回收用托盤19上,穩定地載置完成檢查之IC器件90。另,於圖2所示之構成中,回收用托盤19沿X方向配置有3個。
又,空的托盤200亦沿X方向配置有3個。該空的托盤200成為載置經檢查部16檢查之IC器件90之載置部。且,將移動來到器件回收區域A4之器件回收部18上之IC器件90搬送並載置於至回收用托盤19及空的托盤200中之任一者。藉此,IC器件90依檢查結果被分類,並回收。
器件搬送頭20具有於器件回收區域A4內於X方向及Y方向可移動地被支持進而於Z方向亦可移動之部分。該器件搬送頭20為搬送部25之一部分,可將IC器件90自器件回收部18搬送至回收用托盤19或空的托盤200。另,於圖2中,將器件搬送頭20之X方向之移動以箭頭α20X表示,將器件搬送頭20之Y方向之移動以箭頭α20Y表示。
托盤搬送機構21係將自托盤去除區域A5搬入之空的托盤200於器件回收區域A4內,於X方向即箭頭α21方向搬送之機構。且,於該搬送後,會將空的托盤200配置於回收IC器件90之位置,即,可成為上述3個空的托盤200中之任一者。
托盤去除區域A5係將排列有完成檢查狀態之複數個IC器件90之托盤200回收並去除之除材部。於托盤去除區域A5中,可堆疊多個托盤200。
又,以跨過器件回收區域A4及托盤去除區域A5之方式,設置有於Y方向逐片搬送托盤200之托盤搬送機構22A、托盤搬送機構22B。托盤搬送機構22A係搬送部25之一部分,係可使托盤200於Y方向即箭頭α22A方向往返移動之移動部。藉此,可將完成檢查之IC器件90自器件回收區域A4搬送至托盤去除區域A5。又,托盤搬送機構22B可將用以回收IC器件90之空的托盤200於Y方向正側即箭頭α22B方向移動。藉此,可將空的托盤200自托盤去除區域A5移動至器件回收區域A4。
控制部800具有至少1個處理器,該處理器進行各種判斷或各種命令等。控制部800(處理器)例如可控制如下各部之作動:托盤搬送機構11A、托盤搬送機構11B、溫度調整部12、器件搬送頭13、器件供給部14、托盤搬送機構15、檢查部16、器件搬送頭17、器件回收部18、器件搬送頭20、托盤搬送機構21、托盤搬送機構22A、及托盤搬送機構22B。
操作員可經由監視器300,設定並確認電子零件檢查裝置1之動作條件等。該監視器300具有例如以液晶畫面構成之顯示畫面301,且配置於電子零件檢查裝置1之正面側上部。如圖1所示,於托盤去除區域A5之圖中之右側,設有載置滑鼠之滑鼠台600。該滑鼠係於操作顯示於監視器300之畫面時使用。
又,對監視器300於圖1之右下方配置有操作面板700。操作面板700係與監視器300分開,對電子零件檢查裝置1命令期望之動作者。
又,信號燈400可藉由發光之顏色之組合,報知電子零件檢查裝置1之作動狀態等。信號燈400配置於電子零件檢查裝置1之上部。另,亦可於電子零件檢查裝置1內置揚聲器500,亦藉由該揚聲器500,報知電子零件檢查裝置1之作動狀態等。
電子零件檢查裝置1中,由第1隔板231分隔托盤供給區域A1與器件供給區域A2之間,由第2隔板232分隔器件供給區域A2與檢查區域A3之間,由第3隔板233分隔檢查區域A3與器件回收區域A4之間,由第4隔板234分隔器件回收區域A4與托盤去除區域A5之間。又,亦由第5隔板235分隔器件供給區域A2與器件回收區域A4之間。
電子零件檢查裝置1最外裝係由蓋覆蓋,該蓋有例如前蓋241、側蓋242、側蓋243、後蓋244及頂蓋245。
接著,針對器件搬送頭17之詳細構成進行說明。如上述,於器件搬送頭17,有器件搬送頭17A及器件搬送頭17B。器件搬送頭17A及器件搬送頭17B除了配置部位不同以外,為相同構成,故以下針對器件搬送頭17A代表性地說明。
器件搬送頭17A係於檢查區域A3內,自第1搬送構件(器件供給部14)向第1檢查部(檢查部16),或自第2搬送構件(器件供給部14)向第2檢查部(檢查部16)搬送IC器件90(電子零件)之固持搬送部。
如圖5、圖7、圖9所示,器件搬送頭17具有4個手單元9,及連結4個手單元之連結部171。該等手單元9分別於X方向配置有2個,於Y方向配置有2個地矩陣狀(matrix)配置。以下,將配置於Y方向負側之手單元9稱為「第1手單元9A」,將配置於Y方向正側之手單元9稱為「第2手單元9B」。因此,第2手單元9B係對於第1手單元9A於Y方向(第1方向)正側排列配置之手單元9。
另,對於手單元9之配置數及配置態樣(於X方向配置幾個,於Y方向配置幾個),不限於圖5、圖7、圖9所示者。
如圖3所示,手單元9包含:基部94;第1移動部95,其支持於基部94,可對基部94於X方向往返移動;第2移動部96,其支持於第1移動部95,可對第1移動部95於Y方向往返移動;旋動部(旋轉部)97,其支持於第2移動部96,可對第2移動部96繞Z軸旋動(旋轉);軸99,其設置於旋動部97;固持部98,其固定於軸99;第1壓電致動器911,其使第1移動部95相對於基部94移動;第2壓電致動器912,其使第2移動部96相對於第1移動部95移動;及第3壓電致動器(旋動部用壓電致動器)913,其使旋動部97相對於第2移動部96旋動。
基部94具有:板狀部941,其呈於Z方向具有厚度之板狀;扣合部942及扣合部943,其設置於板狀部941之下表面,用以將第1移動部95向X方向引導。扣合部942及扣合部943分別沿X方向延伸,又,互相於Y方向遠離。扣合部942及扣合部943之構成並未特別限定,但於本實施形態中,分別具有於後述之導軌952及導軌953之長度方向開放之槽。換言之,扣合部942及扣合部943係以具有於圖3中之下方開放之長條槽之長條部構成。
又,基部94具有抵接部947,其自板狀部941向Z方向負側延伸,與第1壓電致動器911抵接。抵接部947係以延伸至第2移動部96,相對於第1移動部95及第2移動部96於Y方向排列之方式設置。又,抵接部947之下表面947a係沿X方向延伸,第1壓電致動器911之凸部911a(上端部)與該下表面947a抵接。較佳為對下表面947a之表面,實施用以提高與凸部911a間之摩擦阻力之處理,或形成高摩擦層。
第1移動部95具有基部951;導軌952,其設置於基部951,與基部94之扣合部942扣合;及導軌953,其設置於基部951,與基部94之扣合部943扣合。藉此,限制第1移動部95向X方向以外移動,使第1移動部95順利且確實地於X方向移動。
又,第1移動部95具有第1固定部954,其自基部951向Z方向負側延伸,固定有第1壓電致動器911。第1固定部954係以如下方式設置:於XZ平面擴展,成於Y方向具有厚度之板狀,相對於第2移動部96(基部961)於Y方向排列。並且,於第1固定部954之表面固定有第1壓電致動器911。
第1壓電致動器911成板狀,以使Y方向成厚度之方式固定於第1固定部954。藉由將第1壓電致動器911如此配置,而可抑制第1壓電致動器911向外方過度突出,可謀求手單元9之小型化。
又,第1移動部95具有第2固定部(未圖示),其自基部951向Z方向負側延伸,固定有第2壓電致動器912。該第2固定部係以如下方式設置:於YZ平面擴展,成於X方向具有厚度之板狀,相對於第2移動部96(基部961)於X方向排列。並且,於第2固定部之裏面固定有第2壓電致動器912。
第2壓電致動器912成板狀,以使X方向成厚度之方式固定於上述第2固定部。藉由將第2壓電致動器912如此配置,而可抑制第2壓電致動器912向外方過度突出,可謀求手單元9之小型化。又,第2壓電致動器912之上端部自下側與第2移動部96抵接。
又,第1移動部95具有用以將第2移動部96向Y方向引導之扣合部(引導部)956。扣合部956於Y方向延伸。扣合部956之構成並未特別限定,但於本實施形態中,具有於後述之導軌963之長度方向開放之槽。換言之,扣合部956係以具有於圖3中之下方開放之長條槽之長條部構成。
第2移動部96具有:柱狀之基部961;及導軌963,其設置於基部961,與第1移動部95之扣合部956扣合。藉此,限制第2移動部96向Y方向外移動,第2移動部96順利且確實地向Y方向移動。
又,於第2移動部96之基部961,形成有較其他部分更凹陷之面961a,於該面961a固定有用以使旋動部97旋動之第3壓電致動器913。面961a係以YZ平面構成,板狀之第3壓電致動器913以使X方向成厚度之方式固定於面961a。藉由如此配置第3壓電致動器913,而可抑制第3壓電致動器913向外方過度突出,故可謀求手單元9之小型化。
於手單元9中,藉由如上構成之第1移動部95與第2移動部96,而構成位置調整機構92。位置調整機構92係使保持於固持部98之IC器件90(電子零件)沿與Z方向(垂直方向)直行之方向,即沿X方向與Y方向移動者。向X方向之移動係由第1移動部95負責,向Y方向之移動係由第2移動部96負責。藉此,於Y方向及Z方向可往返移動地被支持之器件搬送頭17中,亦可將IC器件90之X方向、Y方向之位置分別獨立地進行微調整。
旋動部97位於第2移動部96之下方(Z方向負側)。旋動部97具有固定於第2移動部96之基部961之下端之管狀之支持部971。於該支持部971之內側,例如配置有與支持部971同軸地設置,供軸99插通之旋動體(未圖示),或對支持部971可旋動地支持旋動體之軸承(未圖示)等。
又,於上述旋動體,於自該旋動軸偏心之位置抵接第3壓電致動器913之凸部913a。並且,藉由第3壓電致動器913之驅動,上述旋動體相對於支持部971(第2移動部96)旋動。
於手單元9中,藉由如上構成之旋動部97,構成姿勢調整機構93。姿勢調整機構93係使保持於固持部98之IC器件90(電子零件)繞Z軸(垂直軸)旋動者。藉此,於Y方向及Z方向可往返移動地被支持之器件搬送頭17中,亦可將IC器件90之姿勢,即繞Z軸之朝向獨立地進行微調整。
如此,手單元9(固持部)具有位置調整機構92,其調整IC器件90(電子零件)之位置;及姿勢調整機構93,其調整IC器件90(電子零件)之姿勢。藉此,如後述,將IC器件90載置於檢查部16時,可視需要適當地調整IC器件90之位置與姿勢兩者,藉此可正確地進行其載置。
軸99延伸至基部94之板狀部941。於基部94內置有模仿機構(軟性機構)948。軸99與模仿機構948連結。藉此,軸99之姿勢可模仿軸99所受到之外力。
於軸99之下端配置有固持IC器件90之固持部98。該固持部98經由軸99支持於旋動部97,可與上述旋動體一體地相對於第2移動部96旋動。
第1手單元9A中,固持部98成為固持IC器件90(電子零件)之第1固持部。又,第2手單元9B中,固持部98成為固持IC器件90(電子零件)之第2固持部。
固持部98具有:吸附面981,其與IC器件90對向;吸附孔982,其向吸附面981開放;及減壓泵983,其將吸附孔982內減壓。若以蓋住吸附孔982之方式使吸附面981與IC器件90接觸之狀態下,藉由減壓泵983將吸附孔982內減壓,則可將IC器件90吸附並固持於吸附面981。相反地,若停止減壓泵983並釋放吸附孔982內,則可放開IC器件90。
作為第1壓電致動器911、第2壓電致動器912及第3壓電致動器913,例如可使用具有短條狀之壓電元件之構成者。壓電元件藉由施加交流電壓而於其長度方向伸縮。並且,利用該伸縮動作,可使第1移動部95相對於基部94移動,或使第2移動部96相對於第1移動部95移動,或使旋動部97相對於第2移動部96旋動。另,作為壓電元件之構成材料,並未特別限定,可使用鋯鈦酸鉛(PZT)、水晶、鈮酸鋰、鈦酸鋇、鈦酸鉛、偏鈮酸鉛、聚偏氟乙烯、鋅鈮酸鉛、鈧鈮酸鉛等各種者。
如上述,檢查部16對應於IC器件90之種類,更換成間距Y16α、間距Y16β或間距Y16γ者。又,器件供給部14(對於器件回收部18亦相同)亦對應於IC器件90之種類,更換成間距Y14α、間距Y14β或間距Y14γ者。且,器件搬送頭17中,可伴隨該更換,將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與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之Y方向之間距變更為間距Y9α、間距Y9β、間距Y9γ之任一者。以下,將如此之變更稱為「Y方向間距轉換(以下簡稱為「間距轉換」)」。
另,圖10~圖14中,「間距Y16α=間距Y14α=間距Y9α」。圖15~圖19中,「間距Y16β=間距Y14β=間距Y9β」。圖20~圖24中,「間距Y16γ=間距Y14γ=間距Y9γ」。
器件搬送頭17具有進行間距轉換之間距轉換機構部(一方向移動機構部)91A。間距轉換機構部91A係以第1手單元9A之第2移動部96及第2壓電致動器912,及第2手單元9B之第2移動部96及第2壓電致動器912構成。藉此,可使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第1固持部)及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第2固持部)於Y方向(第1方向)相對移動,即,以兩者之固持部98間之中央部為中心互相接近遠離。
且,於檢查區域A3配置有第1檢查部之第1檢查部配置狀態時,可將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與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於Y方向(第1方向)之間距(間距Y9α、間距Y9β、間距Y9γ)設為「第1間距」。
又,於檢查區域A3配置有第2檢查部之第2檢查部配置狀態時,可將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與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於Y方向(第1方向)之間距(間距Y9α、間距Y9β、間距Y9γ)設為「第2間距」。
如圖25所示,將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與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於Y方向可遠離最大之間距設為最大間距Y9max之情形時(即,將3者合計者:(1)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與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於Y方向可最大地接近之間距(或可最小地遠離之間距),(2)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可移動之一端至相同固持部98可移動之另一端之距離(行程),(3)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可移動之一端至相同固持部98可移動之另一端之距離(行程)),可將最大間距Y9max中之一部分使用於間距Y9α、間距Y9β、間距Y9γ,其餘使用於固持部98之微調整∆Y9。
又,若由其他觀點表現,則可將第1手單元9A、9B之固持部98之特定位置(例如,位於檢查部16或搬送部25等之凹部中心之位置),至相同固持部98可移動之一端之距離中之一部分使用於間距Y9α、間距Y9β、間距Y9γ,其餘使用於固持部98之微調整∆Y9。例如,可自特定位置移動±3 mm至端之情形時(行程為6 mm),可將3 mm中之一部分使用於間距Y9α、間距Y9β、間距Y9γ,其餘使用於固持部98之微調整∆Y9。
又,構成間距轉換機構部(一方向移動機構部)91A之第2壓電致動器912如上述,具有藉由施加電壓而伸縮之壓電元件。利用該壓電元件之伸縮動作,可使第2移動部96容易於Y方向移動,藉此,可順利且迅速地進行間距轉換。
如上述,器件搬送頭17A(固持搬送部)在與Y方向(第1方向)交叉之X方向(第2方向),具有2個(複數)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第1固持部),及2個(複數)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第2固持部)。
又,器件搬送頭17A可將於X方向相鄰之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彼此之X方向之間距變更為間距X9α、間距X9β、間距X9γ之任一者(對於第2手單元9B亦相同)。以下,將如此之變更稱為「X方向間距轉換」。
且,器件搬送頭17A(固持搬送部)在與Y方向(第1方向)交叉之X方向(第2方向),具有間距轉換機構部(第2方向移動機構部)91B,其可使2個(複數)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第1固持部),及2個(複數)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第2固持部)分別相對移動,即可於X方向轉換間距。該間距轉換機構部91B係以第1手單元9A之第1移動部95及第1壓電致動器911,及第2手單元9B之第1移動部95及第1壓電致動器911構成。
藉由如此構成之間距轉換機構部91B,即使檢查部16對應於IC器件90之種類,更換成大小互不相同之間距X16α、間距X16β、間距X16γ者,亦可更換成間距X9α、間距X9β、間距X9γ。另,「間距X16α=間距X9α」。「間距X16β=間距X9β」。「間距X16γ=間距X9γ」。
電子零件檢查裝置1(電子零件搬送裝置10)具備輸入「第1間距」及「第2間距」相關之距離資訊(資訊)之輸入部。本實施形態中,具有例如監視器300作為該輸入部之功能。於監視器300,顯示輸入距離資訊之畫面。且,例如可使用滑鼠,進行於該畫面輸入距離資訊之操作。藉此,可適當變更距離資訊。
又,間距轉換機構部(一方向移動機構部)91A可基於距離資訊(資訊),使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第1固持部)及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第2固持部)於Y方向(第1方向)相對移動,即進行間距轉換。藉此,自動進行間距轉換。
接著,基於圖26之流程圖,說明輸入距離資訊至自動進行間距轉換之控制程式。
經由監視器300進行輸入距離資訊之判斷後(步驟S101),使第1手單元9A及第2手單元9B分別移動至原點(步驟S102)。接著,使間距轉換機構部91A作動,以距離資訊之數值量,進行Y方向之間距轉換(步驟S103)。
又,作為第1手單元9A之原點,例如可設為第1手單元9A與成為第1手單元9A之移動界限之阻擋部抵接之位置。同樣地,作為第2手單元9B之原點,例如可設為第2手單元9B與成為第2手單元9B之移動界限之阻擋部抵接之位置。
又,步驟S102中,向原點之移動不充分之情形時,亦可重複複數次操作向原點移動之動作,直至該移動充分為止。
又,步驟S103後,若有必要,則亦可使間距轉換機構部91B作動,進行X方向之間距轉換。
接著,參照圖10~圖24,針對於檢查區域A3內,器件搬送頭17A將IC器件90自器件供給部14搬送至檢查部16,直至成為可對IC器件90檢查之狀態之動作(一例)進行說明。另,此處,列舉Y方向之間距轉換進行說明,但需要轉換X方向之間距之情形時,可與Y方向之間距轉換同樣地進行該X方向之間距轉換。
如圖10所示,於電子零件檢查裝置1(電子零件搬送裝置10),設有作為檢查部16之檢查部16α,及作為器件供給部14A之器件供給部14α。檢查部16α之間距Y16α與器件供給部14α之間距Y14α相同。又,於器件供給部14α之各凹部141收納有IC器件90。
於器件搬送頭17A,第1手單元9A與第2手單元9B以間距Y9α隔開。間距Y9α與間距Y16α或間距Y14α相同。又,第1手單元9A位於器件供給部14α之圖10中之右側(Y方向負側)之凹部141之正上,成為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面對該凹部141之狀態。另一方面,第2手單元9B位於器件供給部14α之圖10中之左側(Y方向正側)之凹部141之正上方,成為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面對該凹部141之狀態。
接著,如圖11所示,使器件搬送頭17A下降,直至第1手單元9A及第2手單元9B之各固持部98與載置於器件供給部14A之各凹部141之IC器件90抵接為止。藉此,可將IC器件90固持於各固持部98。
接著,如圖12所示,使器件搬送頭17A上昇至與圖10中之器件搬送頭17相同之高度。
接著,如圖13所示,於維持間距Y9α之狀態下,使器件搬送頭17A於Y方向正側,即檢查部16α側移動,於檢查部16α之正上方停止。此時,第1手單元9A位於檢查部16α之圖13中之右側(Y方向負側)之凹部161之正上方,成為由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固持之IC器件90面對該凹部161之狀態。另一方面,第2手單元9B位於檢查部16α之圖13中之左側(Y方向正側)之凹部161之正上方,成為由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固持之IC器件90面對該凹部161之狀態。
接著,如圖14所示,使器件搬送頭17A下降。藉此,由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固持之IC器件90成為可導電地連接於對應於其之凹部161,藉此可進行對該IC器件90之檢查。同樣地,由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固持之IC器件90亦成為可導電地連接於對應於其之凹部161,藉此可進行對該IC器件90之檢查。
且,該檢查後,如圖15所示,檢查部16β更換成器件供給部14β。檢查部16β之間距Y16β與器件供給部14β之間距Y14β相同。又,於器件供給部14β之各凹部141收納有IC器件90。
於器件搬送頭17A,第1手單元9A與第2手單元9B以間距Y9β隔開。間距Y9β與間距Y16β或間距Y14β相同。又,第1手單元9A位於器件供給部14β之圖15中之右側(Y方向負側)之凹部141之正上方,成為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面對該凹部141之狀態。另一方面,第2手單元9B位於器件供給部14β之圖15中之左側(Y方向正側)之凹部141之正上方,成為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面對該凹部141之狀態。
接著,如圖16所示,使器件搬送頭17A下降,直至第1手單元9A及第2手單元9B之各固持部98與載置於器件供給部14A之各凹部141之IC器件90抵接為止。藉此,可將IC器件90固持於各固持部98。
接著,如圖17所示,使器件搬送頭17A上昇至與圖15中之器件搬送頭17A相同之高度。
接著,如圖18所示,於維持間距Y9β之狀態下,使器件搬送頭17A於Y方向正側,即檢查部16β側移動,於檢查部16β之正上方停止。此時,第1手單元9A位於檢查部16β之圖18中之右側(Y方向負側)之凹部161之正上方,成為由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固持之IC器件90面對該凹部161之狀態。另一方面,第2手單元9B位於檢查部16β之圖18中之左側(Y方向正側)之凹部161之正上方,成為由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固持之IC器件90面對該凹部161之狀態。
接著,如圖19所示,使器件搬送頭17A下降。藉此,由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固持之IC器件90成為可導電地連接於對應於其之凹部161,藉此可進行對該IC器件90之檢查。同樣地,由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固持之IC器件90亦成為可導電地連接於對應於其之凹部161,藉此可進行對該IC器件90之檢查。
且,該檢查後,如圖20所示,檢查部16γ更換成器件供給部14γ。檢查部16γ之間距Y16γ與器件供給部14γ之間距Y14γ相同。又,於器件供給部14γ之各凹部141收納有IC器件90。
於器件搬送頭17A,第1手單元9A與第2手單元9B以間距Y9γ隔開。間距Y9γ與間距Y16γ或間距Y14γ相同。又,第1手單元9A位於器件供給部14γ之圖20中之右側(Y方向負側)之凹部141之正上方,成為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面對該凹部141之狀態。另一方面,第2手單元9B位於器件供給部14γ之圖20中之左側(Y方向正側)之凹部141之正上方,成為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面對該凹部141之狀態。
接著,如圖21所示,使器件搬送頭17A下降,直至第1手單元9A及第2手單元9B之各固持部98與載置於器件供給部14A之各凹部141之IC器件90抵接為止。藉此,可將IC器件90固持於各固持部98。
接著,如圖22所示,使器件搬送頭17A上昇至與圖20中之器件搬送頭17A相同之高度。
接著,如圖23所示,於維持間距Y9γ之狀態下,使器件搬送頭17A於Y方向正側,即檢查部16γ側移動,於檢查部16γ之正上方停止。此時,第1手單元9A位於檢查部16γ之圖23中之右側(Y方向負側)之凹部161之正上方,成為由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固持之IC器件90面對該凹部161之狀態。另一方面,第2手單元9B位於檢查部16γ之圖23中之左側(Y方向正側)之凹部161之正上方,成為由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固持之IC器件90面對該凹部161之狀態。
接著,如圖24所示,使器件搬送頭17A下降。藉此,由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固持之IC器件90成為可導電地連接於對應於其之凹部161,藉此可進行對該IC器件90之檢查。同樣地,由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固持之IC器件90亦成為可導電地連接於對應於其之凹部161,藉此可進行對該IC器件90之檢查。
如上述,即使更換成凹部161之間距互不相同之檢查部16α、檢查部16β、檢查部16γ,亦可容易對應於其更換,將IC器件90正確地搬送至目的檢查部16(檢查部16α、檢查部16β、檢查部16γ)。
另,上述說明中,係依序以檢查部16α、檢查部16β、檢查部16γ進行檢查,但檢查順序不限於此。該情形時,亦可正確地搬送IC器件90。
又,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間距轉換機構部(一方向移動機構部)91A可使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第1固持部)與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第2固持部)於Y方向(第1方向)相對至少移動6 mm。
近幾年來,一般於市場流通之檢查部16,有凹部161之Y方向之間距為57.15 mm者、間距為60 mm者及間距為63.5 mm者,該等佔據主要種類。
因此,只要可使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第1固持部)與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第2固持部)相對至少移動6 mm,則即使未另外更換器件搬送頭17,凹部161之Y方向之間距亦可對於上述範圍之檢查部16適當地轉換間距,可充分適應。
又,作為間距轉換之構成,於本實施形態中係使用壓電元件,使各手單元9可獨立移動之構成,但不限於此。例如,無需微調整之情形時,作為其他間距轉換之構成,例如亦可成為使用連桿機構之構成。無需微調整之機構,可減低零件數。
<第2實施形態>以下,參照圖27及圖28,針對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但以與上述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相同事項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除了間距轉換機構部之各構成不同以外,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
如圖27及圖28所示,本實施形態中,間距轉換機構部91A係以線性導引件914及第2壓電致動器912構成。
線性導引件914分別配置於第1手單元9A及第2手單元9B。各線性導引件914具有於Y方向延伸之導軌914a,及於導軌914a之下側(Z軸方向負側)滑動之滑件914b。又,第1手單元9A或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支持於滑件914b。
第2壓電致動器912設置於滑件914b。第2壓電致動器912具有之壓電元件其伸縮方向相對於導軌914a傾斜。且,藉由該伸縮,第2壓電致動器912例如可輕碰後述之線性導引件915之滑件915a。藉此,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及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可分別移動,其結果,可進行該等固持部98彼此於Y方向之間距轉換,即,可變更為間距Y9α、間距Y9β、間距Y9γ。
間距轉換機構部91B係以線性導引件915及第1壓電致動器911構成。
線性導引件915分別配置於Y方向正側及Y方向負側。各線性導引件915具有於X方向延伸之導軌915a,及於導軌915a之下側滑動之2個滑件915b。於Y方向正側,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經由線性導引件914,支持於各滑件915b。同樣地,於Y方向負側,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亦經由線性導引件914,支持於各滑件915b。
第1壓電致動器911設置於滑件915b。第1壓電致動器911具有之壓電元件其伸縮方向相對於導軌915a傾斜。且,藉由該伸縮,第1壓電致動器911例如可輕碰連結部171。藉此,各第1手單元9A之固持部98可分別移動,其結果,可進行該等固持部98彼此於X方向之間距轉換,即,可變更為間距X9α、間距X9β、間距X9γ(對於第2手單元9B之固持部98亦相同)。
如上之構成於例如需要轉換3 mm以上之間距之情形時為有效之構成。又,亦可充分進行微調整,可進行高精度之定位。
<第3實施形態>以下,參照圖29,針對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第3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但以與上述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相同事項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除了間距轉換機構部之線性導引件之構成不同以外,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相同。此時,作為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之於X方向驅動之X方向致動器、於Y方向驅動之Y方向致動器,將第1壓電致動器、第2壓電致動器設置於滑件。
如圖29所示,本實施形態中,間距轉換機構部91A具有線性導引件916。該線性導引件916具有於Y方向延伸之導軌916a,及於導軌914a之下側(Z軸方向負側)滑動之2個滑件916b。且,第1手單元9A及第2手單元9B之各固持部98支持於各滑件916b。藉此,可變更為間距Y9α、間距Y9β、間距Y9γ。
間距轉換機構部91B具有線性導引件917。線性導引件917具有於X方向延伸之2條導軌917a,及跨過2條導軌917a而設之2個滑件917b。且,第1手單元9A或第2手單元9B之各固持部98經由線性導引件916,支持於各滑件917b。藉此,可變更為間距X9α、間距X9β、間距X9γ。
藉由如上之構成,例如與第1實施形態或第2實施形態相比,可確保比較大(廣)之間距可轉換之範圍。又,可將間距轉換機構91A及間距轉換機構91B之構成設為簡單者,藉此可減低製造成本。又,可提高間距轉換機構部91A及間距轉換機構部91B之剛性。
以上,已基於圖示之實施形態針對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構成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各部可置換成可發揮相同功能之任意構成者。又,亦可附加任意之構成物。
又,亦可取代上述壓電致動器,設置馬達等。又,亦可為不設置致動器,而使固持搬送部之固持部移動後進行固定等者。任一者皆只要能將固持搬送部之固持部設為不同間距即可。
又,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亦可為組合有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之任意2個以上之構成(特徵)者。
又,電子零件搬送裝置(電子零件檢查裝置)為不進行高溫試驗或低溫試驗之裝置之情形時,例如亦可省略第2隔板、第3隔板、第5隔板。
又,各檢查部及各搬送構件之部位數為4個,但部位數亦可為8個、16個。再者,為2列×2行,但亦可僅設置1行,例如亦可於Y方向排列成一行設置。此時,亦可將2個排列成1行設置,亦可將4個排列成1行設置。
又,電子零件搬送裝置(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不限於可設置第1檢查部及第2檢查部之2種檢查部,亦可設置1種檢查部。此時,亦可設置第1搬送構件及第2搬送構件之2種搬送構件。
1‧‧‧電子零件檢查裝置9‧‧‧手單元9A‧‧‧第1手單元9B‧‧‧第2手單元10‧‧‧電子零件搬送裝置11A‧‧‧托盤搬送機構11B‧‧‧托盤搬送機構12‧‧‧溫度調整部13‧‧‧器件搬送頭14‧‧‧器件供給部14A‧‧‧器件供給部14B‧‧‧器件供給部14α‧‧‧器件供給部14β‧‧‧器件供給部14γ‧‧‧器件供給部15‧‧‧托盤搬送機構16‧‧‧檢查部16α‧‧‧檢查部16β‧‧‧檢查部16γ‧‧‧檢查部17‧‧‧器件搬送頭17A‧‧‧器件搬送頭17B‧‧‧器件搬送頭18‧‧‧器件回收部18A‧‧‧器件回收部18B‧‧‧器件回收部19‧‧‧回收用托盤20‧‧‧器件搬送頭21‧‧‧托盤搬送機構22A‧‧‧托盤搬送機構22B‧‧‧托盤搬送機構25‧‧‧搬送部90‧‧‧IC器件91A‧‧‧間距轉換機構部(一方向移動機構部)91B‧‧‧間距轉換機構部(第2方向移動機構部)92‧‧‧位置調整機構93‧‧‧姿勢調整機構94‧‧‧基部95‧‧‧第1移動部96‧‧‧第2移動部97‧‧‧旋動部(旋轉部)98‧‧‧固持部99‧‧‧軸141‧‧‧凹部161‧‧‧凹部171‧‧‧連結部200‧‧‧托盤231‧‧‧第1隔板232‧‧‧第2隔板233‧‧‧第3隔板234‧‧‧第4隔板235‧‧‧第5隔板241‧‧‧前蓋242‧‧‧側蓋243‧‧‧側蓋244‧‧‧後蓋245‧‧‧頂蓋300‧‧‧監視器301‧‧‧顯示畫面400‧‧‧信號燈500‧‧‧揚聲器600‧‧‧滑鼠台700‧‧‧操作面板800‧‧‧控制部902‧‧‧端子911‧‧‧第1壓電致動器911a‧‧‧凸部912‧‧‧第2壓電致動器913‧‧‧第3壓電致動器(旋動部用壓電致動器)913a‧‧‧凸部914‧‧‧線性導引件914a‧‧‧導軌914b‧‧‧滑件915‧‧‧線性導引件915a‧‧‧導軌915b‧‧‧滑件916‧‧‧線性導引件916a‧‧‧導軌916b‧‧‧滑件917‧‧‧線性導引件917a‧‧‧導軌917b‧‧‧滑件941‧‧‧板狀部942‧‧‧扣合部943‧‧‧扣合部947‧‧‧抵接部947a‧‧‧下表面948‧‧‧模仿機構(軟性機構)951‧‧‧基部952‧‧‧導軌953‧‧‧導軌954‧‧‧第1固定部956‧‧‧扣合部(引導部)961‧‧‧基部961a‧‧‧面963‧‧‧導軌971‧‧‧支持部981‧‧‧吸附面982‧‧‧吸附孔983‧‧‧減壓泵A1‧‧‧托盤供給區域A2‧‧‧器件供給區域A3‧‧‧檢查區域A4‧‧‧器件回收區域A5‧‧‧托盤去除區域S101~S103 步驟X9α‧‧‧間距X9β‧‧‧間距X9γ‧‧‧間距X16α‧‧‧間距X16β‧‧‧間距X16γ‧‧‧間距X9max‧‧‧最大間距Y9α‧‧‧間距Y9β‧‧‧間距Y9γ‧‧‧間距∆Y9‧‧‧微調整Y14α‧‧‧間距Y14β‧‧‧間距Y14γ‧‧‧間距Y16α‧‧‧間距Y16β‧‧‧間距Y16γ‧‧‧間距α11A‧‧‧箭頭α11B‧‧‧箭頭α13X‧‧‧箭頭α13Y‧‧‧箭頭α14‧‧‧箭頭α15‧‧‧箭頭α17Y‧‧‧箭頭α18‧‧‧箭頭α20X‧‧‧箭頭α20Y‧‧‧箭頭α21‧‧‧箭頭α22A‧‧‧箭頭α22B‧‧‧箭頭α90‧‧‧箭頭
圖1係自正面側觀察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第1實施形態之概略立體圖。 圖2係顯示圖1所示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動作狀態之概略俯視圖。 圖3係配置於圖1所示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檢查區域之器件搬送頭之部分剖面側視圖。 圖4係配置於圖1所示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檢查區域之檢查部(檢查用凹部之配置狀態之一例)之俯視圖。 圖5係顯示對應於圖4所示之檢查部之器件搬送頭之手單元之配置狀態之俯視圖。 圖6係配置於圖1所示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檢查區域之檢查部(檢查用凹部之配置狀態之一例)之俯視圖。 圖7係顯示對應於圖6所示之檢查部之器件搬送頭之手單元之配置狀態之俯視圖。 圖8係配置於圖1所示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檢查區域之檢查部(檢查用凹部之配置狀態之一例)之俯視圖。 圖9係顯示對應於圖8所示之檢查部之器件搬送頭之手單元之配置狀態之俯視圖。 圖10係依序顯示圖1所示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檢查區域內之器件搬送頭之動作之部分剖面側視圖(檢查部係圖4所示之狀態者,器件搬送頭係圖5所示之狀態者)。 圖11係依序顯示圖1所示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檢查區域內之器件搬送頭之動作之部分剖面側視圖(檢查部係圖4所示之狀態者,器件搬送頭係圖5所示之狀態者)。 圖12係依序顯示圖1所示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檢查區域內之器件搬送頭之動作之部分剖面側視圖(檢查部係圖4所示之狀態者,器件搬送頭係圖5所示之狀態者)。 圖13係依序顯示圖1所示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檢查區域內之器件搬送頭之動作之部分剖面側視圖(檢查部係圖4所示之狀態者,器件搬送頭係圖5所示之狀態者)。 圖14係依序顯示圖1所示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檢查區域內之器件搬送頭之動作之部分剖面側視圖(檢查部係圖4所示之狀態者,器件搬送頭係圖5所示之狀態者)。 圖15係依序顯示圖1所示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檢查區域內之器件搬送頭之動作之部分剖面側視圖(檢查部係圖6所示之狀態者,器件搬送頭係圖7所示之狀態者)。 圖16係依序顯示圖1所示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檢查區域內之器件搬送頭之動作之部分剖面側視圖(檢查部係圖6所示之狀態者,器件搬送頭係圖7所示之狀態者)。 圖17係依序顯示圖1所示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檢查區域內之器件搬送頭之動作之部分剖面側視圖(檢查部係圖6所示之狀態者,器件搬送頭係圖7所示之狀態者)。 圖18係依序顯示圖1所示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檢查區域內之器件搬送頭之動作之部分剖面側視圖(檢查部係圖6所示之狀態者,器件搬送頭係圖7所示之狀態者)。 圖19係依序顯示圖1所示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檢查區域內之器件搬送頭之動作之部分剖面側視圖(檢查部係圖6所示之狀態者,器件搬送頭係圖7所示之狀態者)。 圖20係依序顯示圖1所示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檢查區域內之器件搬送頭之動作之部分剖面側視圖(檢查部係圖8所示之狀態者,器件搬送頭係圖9所示之狀態者)。 圖21係依序顯示圖1所示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檢查區域內之器件搬送頭之動作之部分剖面側視圖(檢查部係圖8所示之狀態者,器件搬送頭係圖9所示之狀態者)。 圖22係依序顯示圖1所示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檢查區域內之器件搬送頭之動作之部分剖面側視圖(檢查部係圖8所示之狀態者,器件搬送頭係圖9所示之狀態者)。 圖23係依序顯示圖1所示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檢查區域內之器件搬送頭之動作之部分剖面側視圖(檢查部係圖8所示之狀態者,器件搬送頭係圖9所示之狀態者)。 圖24係依序顯示圖1所示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檢查區域內之器件搬送頭之動作之部分剖面側視圖(檢查部係圖8所示之狀態者,器件搬送頭係圖9所示之狀態者)。 圖25係用以說明配置於圖1所示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檢查區域之器件搬送頭之手單元之間距程度之圖。 圖26係顯示內置於圖1所示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之控制部之控制程式之流程圖。 圖27係顯示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第2實施形態)之檢查區域內之器件搬送頭之仰視圖。 圖28係顯示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第2實施形態)之檢查區域內之器件搬送頭之側視圖。 圖29係顯示本發明之電子零件檢查裝置(第3實施形態)之檢查區域內之器件搬送頭之仰視圖。
1‧‧‧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9‧‧‧手單元
9A‧‧‧第1手單元
9B‧‧‧第2手單元
10‧‧‧電子零件搬送裝置
14A‧‧‧器件供給部
14α‧‧‧器件供給部
16‧‧‧檢查部
16α‧‧‧檢查部
17‧‧‧器件搬送頭
17A‧‧‧器件搬送頭
90‧‧‧IC器件
94‧‧‧基部
98‧‧‧固持部
99‧‧‧軸
141‧‧‧凹部
161‧‧‧凹部
171‧‧‧連結部
902‧‧‧端子
A3‧‧‧檢查區域
Y9α‧‧‧間距
Y14α‧‧‧間距
Y16α‧‧‧間距

Claims (11)

  1. 一種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其係設置有檢查電子零件之第1檢查部或第2檢查部者,且該電子零件搬送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搬送部,其設置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第1搬送構件或第2搬送構件,且載置並移動上述電子零件;及固持搬送部,其保持上述電子零件並自上述第1搬送構件向上述第1檢查部搬送,或保持上述電子零件並自上述第2搬送構件向上述第2檢查部搬送;且上述第1檢查部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第1檢查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距離第1間距而設之第2檢查用凹部;上述第2檢查部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距離不同於上述第1間距之第2間距而設之上述第2檢查用凹部;上述第1搬送構件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第1搬送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距離上述第1間距而設之第2搬送用凹部;上述第2搬送構件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距離上述第2間距而設之上述第2搬送用凹部;上述固持搬送部設置有第1固持部及第2固持部;設置有上述第1檢查部及上述第1搬送構件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1間距;設置有上述第2檢查部及上述第2搬送構件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2間距; 上述固持搬送部具有一方向移動機構部,其使上述第1固持部及上述第2固持部於第1方向相對移動。
  2. 一種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其係設置有檢查電子零件之第1檢查部或第2檢查部者,且該電子零件搬送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固持搬送部,其保持上述電子零件並向上述第1檢查部搬送,或保持上述電子零件並向上述第2檢查部搬送;且上述第1檢查部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第1檢查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距離第1間距而設之第2檢查用凹部;上述第2檢查部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距離不同於上述第1間距之第2間距而設之上述第2檢查用凹部;上述固持搬送部設置有第1固持部及第2固持部;設置有上述第1檢查部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1間距;設置有上述第2檢查部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2間距;上述固持搬送部具有一方向移動機構部,其使上述第1固持部及上述第2固持部於第1方向相對移動。
  3. 一種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其係設置有檢查電子零件之檢查部者,且該電子零件搬送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搬送部,其設置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第1搬送構件或第2搬送構 件,可載置並移動上述電子零件;及固持搬送部,其保持上述電子零件並自上述第1搬送構件向上述檢查部搬送,或保持上述電子零件並自上述第2搬送構件向上述檢查部搬送;且上述第1搬送構件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第1搬送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距離第1間距而設之第2搬送用凹部;上述第2搬送構件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距離不同於上述第1間距之第2間距而設之上述第2搬送用凹部;上述固持搬送部設置有第1固持部及第2固持部;設置有上述第1搬送構件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1間距;設置有上述第2搬送構件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2間距;上述固持搬送部具有一方向移動機構部,其使上述第1固持部及上述第2固持部於第1方向相對移動。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其中上述一方向移動機構部可使上述第1固持部及上述第2固持部於上述第1方向相對至少移動6mm。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其中上述一方向移動機構部具有藉由被施加電壓而伸縮之壓電元件。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其中具備輸入部,其輸入上述第1間距及上述第2間距相關之資訊。
  7. 如請求項6之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其中上述一方向移動機構部基於上述資訊,使上述第1固持部及上述第2固持部於上述第1方向相對移動。
  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其中上述固持搬送部在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具有複數個上述第1固持部,及複數個上述第2固持部;且可使上述第1固持部及上述第2固持部相對於上述第2方向移動。
  9. 一種電子零件檢查裝置,其特徵在於包含:檢查電子零件之第1檢查部或第2檢查部;搬送部,其設置有載置電子零件之第1搬送構件或第2搬送構件,可載置並移動上述電子零件;及固持搬送部,其保持上述電子零件並自上述第1搬送構件向上述第1檢查部搬送,或保持上述電子零件並自上述第2搬送構件向上述第2檢查部搬送;且上述第1檢查部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第1檢查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距離第1間距而設之第2檢查用凹部;上述第2檢查部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距離不同於上述第1間距之第2間距而設之上述第2 檢查用凹部;上述第1搬送構件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第1搬送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距離上述第1間距而設之第2搬送用凹部;上述第2搬送構件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距離上述第2間距而設之上述第2搬送用凹部;上述固持搬送部設置有第1固持部及第2固持部;設置有上述第1檢查部及上述第1搬送構件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1間距;設置有上述第2檢查部及上述第2搬送構件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2間距;上述固持搬送部具有一方向移動機構部,其使上述第1固持部及上述第2固持部於第1方向相對移動。
  10. 一種電子零件檢查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檢查電子零件之第1檢查部或第2檢查部;及固持搬送部,其保持上述電子零件並向上述第1檢查部搬送,或保持上述電子零件並向上述第2檢查部搬送;且上述第1檢查部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第1檢查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距離第1間距而設之第2檢查用凹部;上述第2檢查部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檢查用凹部距離不同於上述第1間距之第2間距而設之上述第2檢查用凹部;上述固持搬送部設置有第1固持部及第2固持部; 設置有上述第1檢查部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1間距;設置有上述第2檢查部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2間距;上述固持搬送部具有一方向移動機構部,其使上述第1固持部及上述第2固持部於第1方向相對移動。
  11. 一種電子零件檢查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檢查部,其檢查電子零件;搬送部,其設置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第1搬送構件或第2搬送構件,可載置並移動上述電子零件;及固持搬送部,其保持上述電子零件並自上述第1搬送構件向上述檢查部搬送,或保持上述電子零件並自上述第2搬送構件向上述檢查部搬送;且上述第1搬送構件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第1搬送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距離第1間距而設之第2搬送用凹部;上述第2搬送構件具有載置上述電子零件之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及以與上述第1搬送用凹部距離不同於上述第1間距之第2間距而設之上述第2搬送用凹部;上述固持搬送部設置有第1固持部及第2固持部;設置有上述第1搬送構件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1間距;設置有上述第2搬送構件之情形時,可將上述第1固持部與上述第2固 持部之間距設定為上述第2間距;上述固持搬送部具有一方向移動機構部,其使上述第1固持部及上述第2固持部於第1方向相對移動。
TW107129953A 2017-08-31 2018-08-28 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TWI6850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66552 2017-08-31
JP2017166552A JP2019045232A (ja) 2017-08-31 2017-08-31 電子部品搬送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検査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3862A TW201913862A (zh) 2019-04-01
TWI685052B true TWI685052B (zh) 2020-02-11

Family

ID=65514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9953A TWI685052B (zh) 2017-08-31 2018-08-28 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045232A (zh)
CN (1) CN109425761A (zh)
TW (1) TWI6850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20000048T5 (de) * 2019-12-18 2022-06-02 Advantest Corporation Automatisierte prüfeinrichtung zum prüfen eines oder mehrerer prüfobjekte und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automatisierten prüfeinrichtun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702617A (zh) * 2015-02-25 2017-01-16 Seiko Epson Corp 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TW201703951A (zh) * 2015-07-31 2017-02-01 Seiko Epson Corp 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TW201713957A (zh) * 2015-09-30 2017-04-16 Seiko Epson Corp 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TW201713959A (zh) * 2015-09-30 2017-04-16 Seiko Epson Corp 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TW201726529A (zh) * 2016-01-28 2017-08-01 Seiko Epson Corp 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56362A (ja) * 2003-05-29 2004-12-16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プローブカード製造用基板、検査装置、3次元造形装置および3次元造形方法
TWI235239B (en) * 2004-02-13 2005-07-01 Univ Chung Yuan Christian System for measuring the zetapotential of membranes
CN101315391B (zh) * 2007-05-28 2011-11-23 旺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拉伸式折叠探针
KR101717667B1 (ko) * 2010-12-10 2017-03-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원공급유닛용 검사장치
JP2013100994A (ja) * 2011-11-07 2013-05-23 Nidec-Read Corp 基板検査治具、治具ベースユニット及び基板検査装置
TW201413248A (zh) * 2012-09-18 2014-04-01 Askey Computer Corp 測試治具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702617A (zh) * 2015-02-25 2017-01-16 Seiko Epson Corp 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TW201703951A (zh) * 2015-07-31 2017-02-01 Seiko Epson Corp 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TW201713957A (zh) * 2015-09-30 2017-04-16 Seiko Epson Corp 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TW201713959A (zh) * 2015-09-30 2017-04-16 Seiko Epson Corp 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TW201726529A (zh) * 2016-01-28 2017-08-01 Seiko Epson Corp 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3862A (zh) 2019-04-01
CN109425761A (zh) 2019-03-05
JP2019045232A (ja) 2019-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40530B2 (ja) ハンドラーおよび検査装置
CN100498361C (zh) 电子部件试验装置
TWI698386B (zh) 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JP2019082350A (ja) 電子部品搬送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検査装置
TWI685052B (zh) 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CN107884700B (zh) 电子元器件传送装置以及电子元器件检查装置
TWI595247B (zh) Electronic parts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parts inspection apparatus
TWI711112B (zh) 電子零件搬送裝置、電子零件搬送用單元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TWI671839B (zh) 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檢查裝置、定位裝置及方法、零件搬送裝置
JP6040528B2 (ja) ハンドラーおよび検査装置
TWI642134B (zh) Electronic component convey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component inspection device
TWI696234B (zh) 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TW201916232A (zh) 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TW201827838A (zh) 電子零件搬送裝置及電子零件檢查裝置
JP2018189387A (ja) 電子部品搬送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検査装置
JP2019027923A (ja) 押圧装置、電子部品搬送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検査装置
KR20150037328A (ko) 패키지 운반 어셈블리
TWM523695U (zh) 自動製造設備及自動製造系統
JP2017032373A (ja) 電子部品搬送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検査装置
TWI600909B (zh) Electronic parts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parts inspection apparatus
JP2022102892A (ja) 部品圧着装置および部品移送方法
JP2021158203A (ja) 電子部品の実装装置
JP2024055992A (ja) 電子部品の実装装置
JP6040529B2 (ja) ハンドラーおよび検査装置
JP2019066218A (ja) 電子部品搬送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検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