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4594B - 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及稀土類燒結磁石 - Google Patents

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及稀土類燒結磁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4594B
TWI674594B TW105109247A TW105109247A TWI674594B TW I674594 B TWI674594 B TW I674594B TW 105109247 A TW105109247 A TW 105109247A TW 105109247 A TW105109247 A TW 105109247A TW I674594 B TWI674594 B TW I67459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alignment
angle
axis
rare ear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92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09231A (zh
Inventor
藤川憲一
Kenichi Fujikawa
山本貴士
Takashi Yamamoto
江部宏史
Hirofumi Ebe
藤原誠
Makoto Fujihara
井本栄一
Eiichi Imoto
大牟礼智弘
Tomohiro Omure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092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92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45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459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05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rare earths, i.e. Sc, Y, Lanthan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FWORKING METALLIC POWDER; MANUFACTURE OF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MAKING METALLIC POWDER;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LIC POWDER
    • B22F1/00Metallic powder; Treatment of metallic powder, e.g. to facilitate working or to improve properties
    • B22F1/10Metallic powder containing lubricating or binding agents; Metallic powder containing organic material
    • B22F1/102Metallic powder coated with organic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6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alumin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obal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2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tungsten, tantalum, molybdenum, vanadium, or niob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6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opp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00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01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 H01F1/03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ercivity
    • H01F1/032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ercivity of hard-magnetic materials
    • H01F1/04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ercivity of hard-magnetic materials metals or alloys
    • H01F1/047Alloy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position
    • H01F1/053Alloy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are earth metals
    • H01F1/0536Alloy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are earth metals sinter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00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01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 H01F1/03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ercivity
    • H01F1/032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ercivity of hard-magnetic materials
    • H01F1/04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ercivity of hard-magnetic materials metals or alloys
    • H01F1/047Alloy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position
    • H01F1/053Alloy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are earth metals
    • H01F1/055Alloy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are earth metals and magnetic transition metals, e.g. SmCo5
    • H01F1/057Alloy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are earth metals and magnetic transition metals, e.g. SmCo5 and IIIa elements, e.g. Nd2Fe14B
    • H01F1/0571Alloy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are earth metals and magnetic transition metals, e.g. SmCo5 and IIIa elements, e.g. Nd2Fe14B in the form of particles, e.g. rapid quenched powders or ribbon flakes
    • H01F1/0575Alloy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are earth metals and magnetic transition metals, e.g. SmCo5 and IIIa elements, e.g. Nd2Fe14B in the form of particles, e.g. rapid quenched powders or ribbon flakes pressed, sintered or bonded together
    • H01F1/0577Alloy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are earth metals and magnetic transition metals, e.g. SmCo5 and IIIa elements, e.g. Nd2Fe14B in the form of particles, e.g. rapid quenched powders or ribbon flakes pressed, sintered or bonded together sinter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00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01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 H01F1/03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ercivity
    • H01F1/032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ercivity of hard-magnetic materials
    • H01F1/04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ercivity of hard-magnetic materials metals or alloys
    • H01F1/06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ercivity of hard-magnetic materials metals or alloys in the form of particles, e.g. powder
    • H01F1/068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ercivity of hard-magnetic materials metals or alloys in the form of particles, e.g. powder having a L10 crystallographic structure, e.g. [Co,Fe][Pt,Pd] (nano)p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2Permanent magnets [P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FWORKING METALLIC POWDER; MANUFACTURE OF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MAKING METALLIC POWDER;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LIC POWDER
    • B22F2301/00Metallic composition of the powder or its coating
    • B22F2301/35Iron
    • B22F2301/355Rare Earth - Fe intermetallic allo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FWORKING METALLIC POWDER; MANUFACTURE OF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MAKING METALLIC POWDER;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LIC POWDER
    • B22F2304/00Physical aspects of the powder
    • B22F2304/10Micron size particles, i.e. above 1 micrometer up to 500 micromet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253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1F41/0273Imparting anisotropy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以磁石剖面內之任意微小區劃內之各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之配向角對於磁石材料粒子配向軸角度之偏移維持在特定範圍內之方式構成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及稀土類燒結磁石。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具有於包含厚度方向與寬度方向之面內之任意位置之4邊形區劃內之複數磁石材料粒子之各者之易磁化軸相對於預先決定之基準線之配向角中定義為頻率最高之配向角之配向軸角度差20°以上之至少2個區域。而且基於該磁石材料粒子之各者之易磁化軸之配向角相對於該配向軸角度之差而決定之配向角偏差角度為16.0°以下。於一形態中,該區劃係定為含有30個以上粒如200個或300個之磁石材料粒子之4邊形區劃。4邊形區劃較好為正方形。其他形態中,該區劃係定為一邊為35μm之正方形區劃。

Description

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及稀土類燒結磁石
本發明係有關用以形成稀土類燒結磁石之稀土類永久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及使該燒結體磁化而得之稀土類磁石。尤其本發明有關具有使含稀土類物質且各具有易磁化軸之多數磁石材料粒子一體燒結而成之構成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及使該燒結體磁化而得之稀土類磁石。
稀土類燒結磁石作為可期待高的保磁力及殘留磁通密度之高性能永久磁石而受到矚目且已實用化,且正進行用以更高性能化之開發。例如日本金屬學會誌第76卷第1期(2012)第12頁至16頁中記載之宇根康也等人之以「藉由結晶微粒化之Nd-Fe-B燒結磁石之高保磁力化」為題之論文(非專利文獻1)記載磁石材料之粒徑若較細則保磁力增大為眾所悉知且已被認知,且為了Nd-Fe-B系燒結磁石之高保磁力化時,記載有使用平均粉末粒徑為1μm之磁石形成用材料粒子進行稀土類燒結磁石之製造之例。該非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稀土類燒結磁石之製造方法中,記載有使磁石材料粒子與由界面活性劑所成之潤滑劑 混合之混合物填充於碳製模具中,將該模具固定於空芯線圈內並施加脈衝磁場,而使磁石材料粒子配向。然而,以該方法,磁石材料粒子之配向由於藉由由空芯線圈所施加之脈衝磁場一概決定,故無法獲得於磁石內之不同位置,使磁石材料粒子於各不同之期望方向配向之永久磁石。且該非專利文獻1中,關於藉由脈衝磁場之施加而配向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是否對於意圖之配向方向會有某程度之偏移之方面、以及其配向角度偏移對磁石性有多少影響之方面均未有任何探討。
日本特開平6-302417號公報(專利文獻1)揭示製造以稀土類元素R與Fe及B為基本構成元素之稀土類永久磁石時,以使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分別於不同方向配向之複數磁石體接合之狀態下,保持於高溫加熱狀態,藉由此磁石間接著,而形成具有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朝不同方向配向之複數區域之永久磁石之方法。依據該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永久磁石形成方法,可能製造於複數區域之各者中,包含易磁化軸以任意且不同方向配向之磁石材料粒子之由複數區域所成之稀土類永久磁石。然而,該專利文獻1中關於賦予至各個磁石體之磁石材料粒子之配向對於意圖之配向方向偏移程度如何之方面未有任何陳述。
日本特開2006-222131號公報(專利文獻2)則揭示於周方向配置偶數個永久磁石片並連結之圓環狀稀土類永久磁石之製造方法。該專利文獻2中所教示之稀土類 永久磁石之製造方法為了形成具有上下扇形主面與一對側面之扇形永久磁石片,而使用具有扇形空腔之粉末加壓裝置,於該扇形空腔內填充稀土類合金粉末,藉由具有配向線圈之上下沖壓,邊對該空腔內之稀土類合金粉末施加配向磁場,邊使該稀土類合金粉末加壓成形者。藉由該步驟,形成於各主面之N極與S極之間具有極向異性之永久磁石片。若詳細描述,則係形成具有自一主面與一側面交叉之角部向另一主面之方向弧狀地彎曲,且於該一主面與另一側面交叉之角部延伸之方向配向之磁化配向之永久磁石片。如此形成之極異向性永久磁石片之偶數個以相鄰永久磁石片成為對向極性之方式連結為圓環狀,獲得圓環狀永久磁石。
專利文獻2中又記載將連結為圓環狀之偶數個扇狀永久磁石片中,彼此交替配置之磁石片之磁化方向設為軸方向,以成為該等軸方向配向之方式磁化之磁石片之間所配置之磁石片之磁化方向設為徑向之磁石片之排列。以該配置可說明為,交替配置之於軸方向磁化之磁石片之主面之極性互為不同,藉由使於軸方向磁化之磁石片之間配置之於交替配置之徑向磁化之磁石片成為同極相互對向,而使磁通集中於軸方向磁化之一磁石片之一主面之磁極,來自該磁極之磁通可效率良好地集束於於軸方向磁化之另一磁石片之一主面之磁極。然而,該專利文獻2中針對賦予至各個磁石材料粒子之配向對於意圖之配向方向以何種程度偏移之方面亦未有任何描述。
日本特開2015-32669號公報(專利文獻3)及日本特開平6-244046號公報(專利文獻4)揭示使含稀土類元素R及Fe與B之磁石材料粉末加壓成形,形成平板狀壓粉體,對該壓粉體施加平行磁場進行磁場配向,於燒結溫度進行燒結而形成燒結磁石,接著以不超過燒結溫度之溫度條件,使用按壓部為圓弧狀之模具將該燒結磁石加壓成形為圓弧狀,藉此形成徑向配向之稀土類永久磁石之方向。該專利文獻3中,雖揭示可使用平行磁場形成徑向配向之磁石之方法者,但由於自平板形狀彎曲成為圓弧狀係在磁石材料燒結後進行,故成形困難,不可能進行大的變形或變形為複雜形狀。因此,由該方法可製造之磁石限於該專利文獻4中記載之徑向配向磁石。再者,該專利文獻4針對賦予至各個磁石材料粒子之配向對於意圖之配向方向以何種程度偏移之方面亦未有任何描述。
日本專利第5444630號公報(專利文獻5)揭示嵌入磁石型馬達中使用之平板形狀之永久磁石。該專利文獻5中揭示之永久磁石係於橫剖面內,易磁化軸對於厚度方向之傾斜角度自寬度方向兩端部朝向寬度方向中央部連續變化之徑向配向。若具體陳述,則磁石之易磁化軸以於磁石之橫剖面內自寬度方向中央部朝厚度方向延伸之假想線上之一點集束之方式配向。作為具有此種易磁化軸之徑向配向之永久磁石之製造方法,於專利文獻5中,描述為成形時可以容易實現之磁場配向形成且可容易製造。該專利文獻5中教示之方法於磁石成形時,係施加集束於磁石 外一點之磁場者,且形成之磁石中之易磁化軸之配向限於徑向配向。因此,例如於橫剖面內之寬度方向中央區域成為平行於厚度方向之配向,無法形成易磁化軸配向為於寬度方向兩端部之區域成為斜向配向之永久磁石。該專利文獻5針對賦予至各個磁石材料粒子之配向對於意圖之配向方向以何種程度偏移之方面亦未有任何描述。
日本特開2005-44820號公報(專利文獻6)揭示組裝入馬達時實質上不發生齒形力矩(cogging torque)之極異向性稀土類燒結環狀磁石之製造方法。此處揭示之稀土類燒結環狀磁石於周方向空出間隔之複數位置具有磁極,磁化方向於該磁極位置成為法線方向,於鄰接之磁極之中央位置以成為接線方向之方式進行磁化。該專利文獻6中記載之稀土類燒結環狀磁石之製造方法局限於極異向性之磁石製造,以該製造方法,無法製造於單一燒結磁石內,於任意之複數區域內,對磁石材料粒子賦予各不同方向之配向之磁石。且,該專利文獻6針對賦予至各個磁石材料粒子之配向對於意圖之配向方向以何種程度偏移之方面亦未有任何描述。
日本特開2000-208322號公報(專利文獻7)揭示於複數區域內具有磁石材料粒子於不同方向配向之構成且為單一板狀的扇形永久磁石。該專利文獻7中,於該永久磁石形成複數區域,於一區域磁石材料粒子配向為平行於厚度方向之圖型,於與其鄰接之其他區域,對於磁石材料粒子賦予對於該一區域之磁石材料粒子之配向方向具有 角度之配向。於專利文獻7中記載為,具有此種磁石材料粒子之配向之永久磁石可採用粉末冶金法,於模具內進行加壓成形時,藉由自配向構件施加適當方向之磁場而製造。然而,該專利文獻7中記載之永久磁石製造方法亦僅能適用於具有特定配向之磁石之製造,所製造之磁石形狀亦受限者。且,該專利文獻7針對賦予至各個磁石材料粒子之配向對於意圖之配向方向以何種程度偏移之方面亦未有任何描述。
國際申請公開再公表公報WO2007/119393號(專利文獻8)記載將含稀土類元素之磁石材料粒子與結合劑之混合物成形為特性形狀,對該成形體施加平行磁場,對磁石材料粒子產生平行配向,藉由將該成形體變形為其他形狀,而使磁石材料粒子之配向成為非平行之永久磁石之製造方法。該專利文獻8所揭示之磁石具有磁石材料粒子由樹脂組成物結合之構成之所謂黏合磁石,而非燒結磁石。黏合磁石由於具有於磁石材料粒子之間介存樹脂組成物之構造,故與燒結磁石相比成為磁特性差者,無法形成高性能之磁石。
日本特開2013-191612號公報(專利文獻9)揭示使含稀土類元素之磁石材料粒子與樹脂結合劑混合形成混合物,使該混合物成形為薄片狀作成坯片,藉由對該坯片施加磁場而進行磁場配向,對經磁場配向之坯片進行鍛燒處理使樹脂結合劑分解、飛散,其次於燒成溫度燒結,而形成稀土類燒結磁石之方法。依據該專利文獻9中記載 之方法製造之磁石,係易磁化軸於一方向配向之構成,以該方法,無法製造於單一燒結磁石內對於任意複數區域內之磁石材料粒子賦予各不同方向之配向的磁石。且,該專利文獻9針對賦予至各個磁石材料粒子之配向對於意圖之配向方向以何種程度偏移之方面亦未有任何描述。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6-30241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6-222131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5-32669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平6-244046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第5444630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特開2005-44820號公報
[專利文獻7]日本特開2000-208322號公報
[專利文獻8]國際申請公開再公表公報WO2007/119393號
[專利文獻9]日本特開2013-191612號公報
[專利文獻10]美國專利第5705902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11]日本特開2013-215021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日本金屬學會誌第76卷第1期(2012)第12頁至16頁
如上述,與稀土類永久磁石之製造有關聯之專利文獻及非專利文獻之任一者,針對磁石剖面內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之配向偏差未有任何描述。本發明人等基於使磁石材料粒子於磁石內之不同位置各於不同期望方向配向之上述文獻記載之稀土類燒結磁石及目前實用化之稀土類燒結磁石中之後述定義驗證配向角之偏差,確認配向角之偏差均大於16°。然而於磁石剖面內之微小區劃內所含之複數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配向自意圖之配向方向偏移時,均係若越大則磁石性能越降低。
因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係提供以磁石剖面內之任意微小區劃內之各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之配向角對於磁石材料粒子配向軸角度之偏移維持在特定範圍內之方式構成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及稀土類燒結磁石。換言之,本發明提供過去未存在之新穎具有高精度配向之稀土類燒結磁石及用以形成此磁石之燒結體。尤其本發明可提供具有配向軸角度差20°以上之至少2個區域之稀土類燒結磁石中,磁石剖面內之任意微小區劃內之各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之配向角對於磁石材料粒子配向軸角度之偏移維持在特定範圍內之方式構成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及稀土類燒結磁石。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一樣態係提供具有使含有稀土類物質之各具有易磁化軸之多數磁石材料粒子一體燒結之構成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該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具有長度方向之長度尺寸、於與該長度方向呈直角之橫方向之剖面中之於第1表面與第2表面間之厚度方向之厚度尺寸、對於該厚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之厚度正交尺寸之立體形狀。該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進而具有於包含厚度方向與厚度正交方向之面內之任意位置之4邊形區劃內之複數磁石材料粒子之各者之易磁化軸相對於預先決定之基準線之配向角中定義為頻率最高之配向角之配向軸角度差20°以上之至少2個區域。而且,基於該磁石材料粒子之各者之易磁化軸之配向角相對於該配向軸角度之差而決定之配向角偏差角度為16.0°以下。一形態中,該區劃係決定為含有30個以上例如200個或300個磁石材料粒子之4邊形區劃。4邊形區劃較好為正方形。其他實施形態中,該區劃係決定為一邊為35μm之正方形區畫。
本發明之上述樣態中,磁石材料粒子之平均粒徑較好為5μm以下,更好為3μm以下,特佳為2μm以下。且燒結後之磁石材料粒子之長寬比較好為2.2以下,更好為2以下,又更好為1.8以下。本發明之另一樣態中,提供藉由使上述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磁化而形成之稀土類燒結磁石。本發明之較佳樣態中,上述立體形狀 係形成為於與長度方向呈直角之橫方向之剖面為梯形之形狀。進而,本發明另一較佳樣態中,上述立體形狀係以具有第1表面及第2表面之兩者形成為具有相同曲率中心之圓弧形狀之圓弧狀剖面之方式,形成與長度方向為直角之橫方向之剖面。
具有上述構成之本發明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由於具有多數磁石材料粒子一體燒結而成之構成,故相比於例如專利文獻8所揭示之黏合磁石,磁石材料粒子之密度大幅提高。因此,藉由使該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磁化而得之稀土類燒結磁石呈現出對於黏合磁石較不那麼優異之磁石性能。又,由於該燒結體係成為於決定為含有30個以上例如200個或300個磁石材料粒子之4邊形區劃或決定為一邊為35μm之正方形區畫之任意4邊形區劃內之複數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之配向角偏差角度收斂於16.0°之較小範圍般之高精度配向,故藉由使該燒結體磁化而得之稀土類燒結磁石成為呈現出比以往之稀土類燒結磁石更優異之磁石性能者。
1‧‧‧稀土類永久磁石形成用燒結體
2‧‧‧上邊
3‧‧‧下邊
4、5‧‧‧端面
6‧‧‧中央區域
7、8‧‧‧端部區域
20‧‧‧電動馬達
21‧‧‧轉子芯
21a‧‧‧周面
22‧‧‧氣隙
23‧‧‧定子
23a‧‧‧齒
23b‧‧‧磁場線圈
24‧‧‧磁石插入用隙縫
24a‧‧‧直線狀中央部分
24b‧‧‧傾斜部分
30‧‧‧稀土類磁石
117‧‧‧複合材料
118‧‧‧支撐基材
119‧‧‧坯片
120‧‧‧狹縫模嘴
123‧‧‧加工用薄片
125‧‧‧燒結處理用薄片
C‧‧‧易磁化軸
θ‧‧‧傾斜角
圖1係顯示配向角及配向軸角度之概略圖,(a)係顯示稀土類磁石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之配向一例之橫剖 面圖,(b)係顯示決定各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之「配向角」及「配向軸角度」順序之概略放大圖。
圖2係顯示求出配向角偏差角度之順序之圖表。
圖3係顯示基於EBSD解析之配向角分佈顯示者,(a)係顯示稀土類磁石之軸方向之立體圖,(b)係顯示由該磁石之中央部與兩端部之EBSD解析所得之極點圖之例,(c)係顯示(a)中之沿A2軸之磁石剖面之配向軸角度。
圖4係顯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之一例之橫剖面之剖面圖,(a)係顯示全體之剖面圖,(b)係端部之放大圖。
圖5係顯示嵌入有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稀土類燒結磁石之電動馬達之轉子芯上設置之磁石插入用隙縫之一例的轉子部分的剖面圖。
圖6係顯示於圖5所示之轉子芯嵌入永久磁石之狀態之轉子部分之端面圖。
圖7係可應用本發明之永久磁石之電動馬達之橫剖面圖。
圖8係顯示由圖4所示之實施形態之燒結體所形成之稀土類永久磁石中之磁通密度之分佈的圖。
圖9係顯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的圖1所示之永久磁石形成用燒結體之製造步驟的概略圖,(a)~(d)顯示至坯片形成之前之各階段。
圖10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配向處理之加工用坯片之剖面圖,(a)顯示磁場施加時之薄 片剖面形狀,(b)顯示磁場施加後實施變形處理之燒結處理用薄片之剖面形狀,(c)顯示將第1成形體彎曲變形為第2成形體之加工步驟。
圖11係顯示鍛燒處理之較佳升溫速度之圖表。
圖12係顯示本發明其他實施形態且與圖10(a)(b)同樣之圖,(a)係顯示第1成形體,(b)係顯示第2成形體。
圖13係顯示本發明進而其他實施形態且與圖12(a)(b)同樣之圖,(a)係顯示一樣態之第1成形體,(b)係顯示第2成形體,(c)係顯示其他樣態之第2成形體,(d)係顯示進而其他樣態之第1成形體,(e)係顯示第2成形體,(f)係顯示其他樣態之第2成形體。
圖14係顯示用以製造徑向配向圓環狀磁石之本發明實施形態之圖,(a)係顯示第1成形體之側視圖,(b)係顯示第2成形體之立體圖,(c)係顯示用以製造軸向配向圓環狀磁石之於與(b)不同方向形成為圓環狀之第2成形體之立體圖。
圖15係顯示使用由圖14之本實施形態製造之圓環狀磁石形成海爾巴克(Halbach)排列之磁石之例的立體圖。
圖16係顯示本發明實施例5~9中形成第1成形體所使用之模具之空腔之概略立體圖。
圖17係顯示本發明實施例5~9中自第1成形體變形為第2成形體之過程之圖,(a)係顯示第1中間成形體,(b)係顯示第2中間成形體,(c)係顯示第3中間成形體,(d)係顯示第2成形體。
圖18係顯示本發明實施例5~9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中之配向軸角度之分析位置的圖。
圖19係顯示用以測定配向軸角度之座標系與基準面之圖。
以下,針對圖式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於說明實施形態之前,針對用語之定義及配向角之測定進行說明。
[配向角]
配向角意指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之方向相對於預定之基準線之角度。
[配向軸角度]
係於磁石之特定面內預定之區劃內具有之磁石形成材料粒子之配向角中頻度最高之配向角。本發明中,決定配向軸角度之區劃係設為含有30個以上磁石材料粒子之4邊形區劃或一邊為35μm之正方形區劃。
圖1中顯示配向角及配向軸角度。圖1(a)係顯示稀土類磁石中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之配向一例之橫剖面圖,該稀土類磁石M具有第1表面S-1、於自該第1表面S-1空出厚度t間隔之位置上之第2表面S-2、及寬度W,於寬度W方向之兩端部形成端面E-1、E-2。 於圖示例中,第1表面S-1與第2表面S-2係相互平行之平坦面,於圖示之橫剖面,該等第1表面S-1及第2表面S-2係以相互平行之2條直線表示。端面E-1成為相對於第1表面S-1於上右方向傾斜之傾斜面,同樣,端面E-2成為相對於第2表面S-2於上左方向傾斜之傾斜面。箭頭B-1概略顯示該稀土類磁石M之寬度方向中央區域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之配向軸方向。相對於此,箭頭B-2概略顯示與端面E-1鄰接之區域中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之配向軸方向。同樣地,箭頭B-3概略顯示與端面E-2鄰接之區域中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之配向軸方向。
「配向軸角度」係以箭頭B-1、B-2、B-3表示之該等配向軸與一基準線之間之角度。基準線可任意設定,但如圖1(a)所示之例般,第1表面S-1之剖面以直線表示時,該第1表面S-1之剖面設為基準線較為便利。圖1(b)係顯示決定各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之「配向角」及「配向軸角度」之順序之概略放大圖。圖1(a)所示之稀土類磁石M之任意部位例如圖1(a)所示之4邊形區劃R於圖1(b)中放大顯示。該4邊形區劃R中包含30個以上例如200個至300個之多數磁石材料粒子P。4邊形區劃中所含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數量越多,測定精度越高,但於30個左右,即可以充分精度測定。各磁石材料粒子P具有易磁化軸P-1。易磁化軸P-1通常不具有方向性,但藉由使磁石材料粒子磁化而可成為具有方向性之向量。圖1(b)中係考慮磁化之預定極性,以對於易磁化軸賦予方 向性之箭頭顯示。
如圖1(b)所示,各個磁石材料粒子P之易磁化軸P-1具有該易磁化軸所指向之方向與基準線之間之角度的「配向角」。而且,圖1(b)中所示之4邊形區劃R內之磁石材料粒子P之易磁化軸P-1之「配向角」中,頻度最高之配向角稱為「配向軸角度」B。
[配向角偏差角度]
求出任意4邊形區劃中之配向軸角度與針對存在於該區劃內之所有磁石材料粒子之其易磁化軸之配向角之差,該配向角之差的分佈中之半值寬所表示之角度值設為配向角偏差角度。圖2係顯示求出配向角偏差角度之順序的圖表。圖2中,各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之配向角相對於易磁化軸之差△θ之分佈由曲線C表示。縱軸所示之累積頻度最大之位置設為100%,累計頻度為50%之配向角差△θ之值為半值寬。
[配向角之測定]
各個磁石材料粒子P之易磁化軸P-1之配向角可基於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圖像藉由「電子後方散射繞射解析法」(EBSD解析法)求出。用於該解析之裝置有具備Oxford Instruments公司製之EBSD檢測器(AZtecHKL EBSD NordlysNano Integrated)之掃描電子顯微鏡,具備東京都昭島市所在之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 JSM-70001F或EDAX公司製之EBSD檢測器(Hikari High Speed EBSD Detector)之掃描電子顯微鏡,ZEISS公司製之SUPRA40VP。且,作為藉由外部委託進行EBSD解析之事業體有東京都中央區日本橋所在之JFE技術研發股份有限公司及大阪府茨木市所在之日東分析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依據EBSD解析,可求出特定區劃內存在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之配向角及配向軸角度,基於該等值,亦可取得配向角偏差角度。圖3係顯示由EBSD解析法之易磁化軸之配向顯示之一例,圖3(a)係顯示稀土類磁石之軸方向之立體圖,圖3(b)係顯示中央部與兩端部由EBSD解析所得之極點圖之例者。且圖3(c)係顯示沿A2軸之磁石剖面中之配向軸角度。配向軸角度可將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配向向量分為於包含A1軸與A2軸之平面中之成分與包含A1軸與A3軸之平面中之成分予以表示。A2軸為寬度方向,A3軸為厚度方向。圖3(b)中央之圖係顯示磁石寬度方向中央中,易磁化軸之配向大致沿A1軸之方向。相對於此,圖3(b)之左圖顯示磁石寬度方向左端部中易磁化軸之配向自下向右上方向沿A1軸-A2軸之面傾斜。同樣地,圖3(b)之右圖顯示磁石寬度方向右端部中易磁化軸之配向自下向左上方向沿A1軸-A2軸之面傾斜。如此配向設為配向向量,示於圖3(c)。
[結晶方位圖]
係針對存在於任意區劃內之各個磁石材料粒 子,該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相對於垂直於觀察面之軸的傾斜角之圖。該圖可基於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圖像作成。
[較佳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圖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
圖4至圖7中,顯示本發明其他實施形態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與組裝有由該燒結體形成之永久磁石之電動馬達之一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1含有Nd-Fe-B系磁石材料作為磁石材料。此處,作為Nd-Fe-B系磁石材料,可舉例為例如以重量百分比計以27.0~40.0wt%之比例含有R(R為包含Y之稀土類元素中之1種或2種以上),以0.6~2wt%之比例含有B,以60~75wt%之比例含有Fe者。典型上,Nd-Fe-B系磁石材料係以27至40wt%之比例含有Nd,以0.8至2wt%之比例含有B,以60至75wt%之比例含有電解鐵的Fe。該磁石材料中,以提高磁特性為目的,亦可少量含有Dy、Tb、Co、Cu、Al、Si、Ga、Nb、V、Pr、Mo、Zr、Ta、Ti、W、Ag、Bi、Zn、Mg等其他元素。
若參考圖4(a),則本實施形態之磁石形成用燒結體1係上述磁石材料之微細粒子一體燒結成形者,具有相互平行之上邊2及下邊3、及左右兩端之端面4、5,該端面4、5設為相對於上邊2及下邊3傾斜之傾斜面而形成。上邊2係對應於第2表面之剖面之邊,下邊3係對 應於第1表面之剖面之邊。端面4、5之傾斜角定義為該端面4、5之延長線4a、5a與上邊2之間之角度θ。較佳之形態中,傾斜角θ為45°至80°,更好為55°至80°。其結果,磁石形成用燒結體1形成為具有上邊2短於下邊3之梯形之寬度方向剖面之形狀。
磁石形成用燒結體1於沿著上邊2及下邊3之寬度方向,具有區分為特定尺寸之中央區域6與兩端部側之端部區域7、8之複數區域。中央區域6中,該區域6中所含之磁石材料粒子係其易磁化軸相對於上邊2及下邊3實質上為直角,成為於平行於厚度方向配向之平行配向。相對於此,端部區域7、8中,該區域7、8所含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相對於厚度方向自下向上,配向方向朝中央區域6方向傾斜,其傾斜角於鄰接於端面4、5之位置係沿該端面4、5之傾斜角θ之角度,於鄰接於中央區域6之位置,相對於該上邊2大致為直角,隨著自鄰接於端面4、5之位置朝中央區域6接近逐漸變大。如此之易磁化軸之配向於圖4(a)中,針對中央區域6之平行配向以箭頭9表示,針對端部區域7、8之傾斜配向以箭頭10表示。關於端部區域7、8之傾斜配向若另外表現,則以使該等區域所含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自上邊2與端面4、5交叉之角部朝向中央部,於與端部區域7、8之寬度方向尺寸對應之特定範圍區域集束之方式配向。該配向結果,於端部區域7、8中,易磁化軸指向上邊2之磁石材料粒子之密度高於中央區域6。本發明之較佳形態 中,以使對應於中央區域6之上邊2之寬度方向尺寸亦即平行長度P與上邊2之寬度方向尺寸L之比,亦即平行率P/L為0.05至0.8,更好為0.2至0.5之方式,決定中央區域6與端部區域7、8之尺寸。該實施形態中,中央區域6與接近端部區域7、8之端面之區域,該等區域中所含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之配向成為配向角度差20°以上者。此處,此種配向稱為「非平行配向」。
上述之端部區域7、8中之磁石材料之易磁化軸之配向針對端部區域7於圖4(b)中誇大顯示。圖4(b)中,磁石材料粒子之各易磁化軸C於鄰接於端面4之部分大致沿著該端面4,以該端面4之傾斜角θ傾斜而配向。因此該傾斜角隨著自端部接近中央部而逐漸增加。亦即,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C之配向成為自下邊3之側向上邊2集束,易磁化軸C指向上邊2之磁石材料粒子之密度比平行配向時更高。
圖5係放大顯示適於嵌入藉由使具有上述易磁化軸之配向的磁石形成用燒結體1磁化而形成之稀土類磁石而使用之電動馬達20之轉子芯部分之剖面圖。轉子芯21係以其周面21a介隔氣隙22與定子23對向之方式旋轉自如地配置於該定子23內。定子23於周方向具備空出間隔配設之複數齒23a,於該齒23a捲繞磁場線圈23b。上述之氣隙22形成於各齒23a之端面與轉子芯21之周面21a之間。於轉子芯21形成有磁石插入用隙縫24。該隙縫24具有直線狀中央部分24a與自該中央部分 24a之兩端部於轉子芯21之周面21a之方向斜向延伸之一對傾斜部分24b。如由圖6所了解,傾斜部分24b位於其末端部接近轉子芯21之周面21a之位置。
藉由使具有上述易磁化軸配向之磁石形成用燒結體1磁化而形成之稀土類磁石30插入圖5所示之轉子芯21之磁石插入用隙縫24之狀態示於圖6。如圖6所示,稀土類永久磁石30係其上邊2朝向外側亦即朝向定子23側之方式,插入於轉子芯21中形成之磁石插入用隙縫24之直線狀中央部分24a。於比插入之磁石30之兩端更外側,留有隙縫24之直線狀中央部分24a之一部分與傾斜部分24b作為空隙部。因此,藉由於轉子芯21之隙縫24中插入永久磁石而形成之電動馬達20全體以橫剖面圖示於圖7。
圖8係顯示由上述實施形態形成之稀土類永久磁石30之磁通密度分佈者。如圖8所示,磁石30之兩側端部區域7、8之磁通密度D高於中央區域6之磁通密度E。因此,該磁石30嵌入電動馬達20之轉子芯21而作動時,即使對磁石30之端部作用來自定子23之磁通,亦可抑制磁石30之端部減磁,於磁石30之端部於減磁後亦殘留充分之磁通,而防止馬達20之輸出降低。
[稀土類永久磁石形成用燒結體之製造方法]
其次,針對用以製造圖4至圖8所示之實施形態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1之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 製造方法參考圖9加以說明。圖9係顯示上述2個實施形態之永久磁石形成用燒結體1之製造步驟之概略圖。
首先,藉習知鑄造法製造由特定分率之Nd-Fe-B系合金所成之磁石材料之錠塊。代表性係銣磁石所使用之Nd-Fe-B系合金具有Nd為30wt%,為電解鐵而較佳之Fe為67wt%,B為1.0wt%之比例含有之組成。其次,將此錠塊使用搗礦機或粉碎機等習知手段粗粉碎至粒徑200μm左右之大小。代替地,將錠塊溶解,藉由漏模澆鑄(strip cast)法製作薄片,以氫解碎法粗粉化。藉此,獲得粗粉碎磁石材料粒子115(參考圖9(a))。
其次,粗粉碎磁石材料粒子115藉由利用珠粒研磨機116之濕式法或使用噴射研磨機之乾式法等微粉碎。例如使用利用珠粒研磨機116之濕式法之微粉碎係於溶劑中將粗粉碎磁石粒子115微粉碎至特定範圍之粒徑,例如0.1μm至5.0μm,較好平均粒徑為3μm以下,處於於溶劑中使磁石材料粒子分散之狀態(參考圖9(b))。隨後,將濕粉碎後之溶劑中所含之磁石粒子藉由真空乾燥等手段予以乾燥,取出乾燥之磁石粒子(未圖示)。此處,粉碎所用之溶劑種類並未特別限制,可使用異丙醇、乙醇、甲醇等之醇類,乙酸乙酯等之酯類,戊烷、己烷等之低級烴類,苯、甲苯、二甲苯等之芳香族類,酮類、該等之混合物等之有機溶劑或液化氬、液化氮、液化氦等無機溶劑。該情況下,溶劑中較好使用不含氧原子之溶劑。
另一方面,使用利用噴射研磨機之乾式法之 微粉碎中,粗粉碎之磁石材料粒子115於(a)氧含量為0.5%以下且較好實質上為0%之由氮氣、Ar氣體、He氣體等之惰性氣體所成之氛圍中、或(b)氧含量為0.0001至0.5%之由氮氣、Ar氣體、He氣體等之惰性氣體所成之氛圍中,藉由噴射研磨機微粉碎,成為具有6.0μm以下,例如0.7μm至5.0μm之特定範圍之平均粒徑之微粒子。此處,氧濃度實質上為0%不限定於氧濃度完全為0%之情況,意指亦可含有於微粉表面稍形成氧化被膜之程度的量之氧者。
其次,將以珠粒研磨機116等微粉碎之磁石材料成形為期望形狀。為了該磁石材料粒子之成形,準備將如上述微粉碎之磁石材料粒子115與由樹脂材料所成之黏合劑混合之混合物亦即複合材料。作為黏合劑使用之樹脂較好為於構造中不含氧原子且具有解聚合性之聚合物。又,如後述之磁石粒子與黏合劑之複合材料為了可再利用成形為期望形狀時所產生之複合材料之剩餘物,且為了可以加熱複合材料以軟化狀態進行磁場配向,較好使用熱可塑性樹脂作為樹脂材料。具體而言,可較好地使用由以下通式(1)表示之單體形成之1種或2種以上之聚合物或共聚物所成之聚合物。
(但,R1及R2表示氫原子、低級烷基、苯基或乙烯 基)。
相當於上述條件之聚合物有例如異丁烯之聚合物的聚異丁烯(PIB)、異戊二烯之聚合物的聚異戊二烯(異戊二烯橡膠,IR)、1,3-丁二烯之聚合物的聚丁二烯(丁二烯橡膠,BR)、苯乙烯之聚合物的聚苯乙烯、苯乙烯與異戊二烯之共聚物的苯乙烯-異戊二烯嵌段共聚物(SIS)、異丁烯與異戊二烯之共聚物的丁基橡膠(IIR)、苯乙烯與丁二烯之共聚物的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S)、苯乙烯與乙烯、丁二烯之共聚物的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EBS)、苯乙烯與乙烯、丙烯之共聚物的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SEPS)、乙烯與丙烯之共聚物的乙烯-丙烯共聚物(EPM)、乙烯、丙烯與二烯單體共聚合之EPDM、2-甲基-1-戊烯之聚合物的2-甲基-1-戊烯聚合樹脂、2-甲基-1-丁烯之聚合物的2-甲基-1-丁烯聚合樹脂等。且,作為黏合劑中使用之樹脂亦可包含少量之含有氧原子、氮原子之單體之聚合物或共聚物(例如聚甲基丙烯酸丁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之構成。進而,亦可一部分共聚合不相當於上述通式(1)之單體。即使為該情況,亦可達成本發明之目的。
又,作為黏合劑中使用之樹脂,為了適當進行磁場配向而期望使用於250℃以下軟化之熱可塑性樹脂,更具體而言為玻璃轉移點或流動起始溫度為250℃以下之熱可塑性樹脂。
為了於熱可塑性樹脂中分散磁石材料粒子, 期望適量添加分散季(配向潤滑劑)。作為分散劑,期望添加醇、羧酸、酮、醚、酯、胺、亞胺、醯亞胺、醯胺、氰、磷系官能基、磺酸、具有雙鍵或三鍵等不飽和鍵之化合物、及液狀飽和烴化合物中之至少一種。亦可混合該等物質之數種而使用。因此,如後述,於對於磁石材料粒子與黏合劑之混合物亦即複合材料施加磁場使該磁石材料磁場配向時,係以加熱混合物使黏合劑成分軟化之狀態進行磁場配向。
藉由使用滿足上述條件之黏合劑作為於磁石材料粒子中混合之黏合劑,可減低燒結後之稀土類永久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內殘存之碳量及氧量。具體而言,可將燒結後之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內殘存之碳量設為2000ppm以下,更好為1000ppm以下,特佳為500ppm以下。又,可將燒結後之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內殘存之氧量設為5000ppm以下,較好為3000ppm以下,更好為2000ppm以下。
黏合劑之添加量係設為於成形漿料或加熱熔融之複合材料時,以提高作為成形結果所得之成形體之厚度精度之方式,可適當填充磁石材料粒子間之空隙之量。例如黏合劑對於磁石材料粒子與黏合劑之合計量之比例設為1wt%至40wt%,更好2wt%至30wt%,又更好3wt%至20wt%。
以下實施形態中,以將複合材料暫時成形為製品形狀以外之形狀之成形體之狀態於施加平行磁場之磁場中進行磁石材料粒子之配向,於圖4至圖8所示之實施 形態之情況,於隨後將該成形體成為期望之製品形狀,其次藉由進行燒結處理,而成為例如如圖4(a)所示之梯形形狀般之期望製品形狀之燒結磁石。尤其,以下之實施形態中,將磁石材料粒子與黏合劑所成之混合物亦即複合材料117暫時成形為薄片形狀之坯片成形體(以下稱為「坯片」)後,成為用於配向處理之成形體形狀。將複合材料尤其是成形為薄片形狀時,可採用將例如磁石材料粒子與黏合劑之混合物的複合材料117加熱後成形為薄片形狀之熱熔融塗佈,或將含有磁石材料粒子與黏合劑之混合物的複合材料117放入成形模具中加熱及加壓之方法,或將含有磁石材料粒子與黏合劑及有機溶劑之漿料塗佈於基材上而成形為薄片狀之漿料塗佈等之成形。
以下中,尤其針對使用熱熔融塗佈之坯片成形加以說明,但本發明不限定於該等特定之塗佈法。例如亦可藉由將複合材料117放入成形用模具,邊加熱至室溫~300℃,邊以0.1~100MPa加壓進行成形。該情況下,更具體而言,可採用將加熱至軟化溫度之複合材料117施加射出壓擠壓填充至模具中並成形之方法。
如所述,於以珠粒研磨機116等微粉碎之磁石材料粒子中混合黏合劑而製作由磁石材料粒子與黏合劑所成之黏土狀混合物亦即複合材料117。此處,作為黏合劑可使用如上述之樹脂及分散劑之混合物。例如作為樹脂,較好使用由構造中不含氧原子,且具有解聚合性之聚合物所成之熱可塑性樹脂,另一方面,作為分散劑,較好 添加醇、羧酸、酮、醚、酯、胺、亞胺、醯亞胺、醯胺、氰、磷系官能基、磺酸、具有雙鍵或三鍵等不飽和鍵之化合物中之至少一種。又,黏合劑之添加量係設為使如上述添加後之複合材料117中之黏合劑相對於磁石材料粒子與黏合劑之合計量之比率為1wt%至40wt%,更好2wt%至30wt%,又更好為3wt%至20wt%。
此處分散劑之添加量較好根據磁石材料粒子之粒徑加以決定,磁石材料粒子之粒徑越小,推薦添加量越多。具體之添加量,相對於磁石材料粒子100重量份,為0.1重量份至10重量份,較好為0.3重量份至8重量份。添加量少時分散效果小,有配向性降低之虞。且,添加量過多時,有污染磁石材料粒子之虞。添加於磁石材料粒子之分散劑附著於磁石材料粒子表面,獲得分散有磁石材料粒子之黏土狀混合物,並且以後述之磁場配向處理中,以輔助磁石材料粒子旋動之方式作用。其結果,施加磁場時容易進行配向,使磁石粒子之易磁化軸方向於大致同一方向一致,亦即可提高配向度。尤其,於磁石材料粒子中混合黏合劑時,由於粒子表面存在黏合劑,故提高磁場配向處理時之摩擦力,因此有粒子配向性降低之虞,而更提高添加配向潤滑劑之效果。
磁石材料粒子與黏合劑之混合較好在氮氣、Ar氣體、He氣體等之惰性氣體所成之氛圍中進行。磁石材料粒子與黏合劑之混合係藉由例如將磁石材料粒子與黏合劑分別投入攪拌機中,以攪拌機攪拌而進行。該情況 下,為了促進混練性亦可進行加熱攪拌。進而,磁石材料粒子與黏合劑之混合亦較好在氮氣、Ar氣體、He氣體等之惰性氣體所成之氛圍中進行。又,尤其於以濕式法粉碎磁石粒子之情況,亦可不自粉碎所用之溶劑取出磁石粒子而將黏合劑添加於溶劑中進行混練,隨後使溶劑揮發,獲得複合材料117。
接著,藉由將複合材料117成形為片狀,作成前述之坯片。採用熱熔融塗佈時,藉由加熱複合材料117使該複合材料117熔融,成為具有流動性之狀態後,塗佈於支撐基材118上。隨後,藉由散熱使複合材料117凝固,於支撐基材118上形成長條片狀之坯片119(參考圖9(d))。此情況下,加熱熔融複合材料117時之溫度,係根據所用之黏合劑種類或量而異,但通常設為50℃至300℃。但,有必要設為比所用之黏合劑之流動起始溫度高之溫度。又,使用漿料塗佈時,於大量溶劑中分散磁石材料粒子與黏合劑及有時為任意之助長配向之添加劑而得之漿料塗佈於支撐基材118上。隨後,藉由乾燥使溶劑揮發,而於支撐基材118上形成長條片狀之坯片119。
此處,熔融之複合材料117之塗佈方式較好使用狹縫模嘴方式或軋光輥方式等之層厚控制性優異之方式。尤其為了實現高的厚度精度,期望使用層厚控制性尤其優異亦即可於基材表面塗佈高精度厚度之層之方式的模嘴方式或缺角輪塗佈方式。例如以狹縫模嘴方式,將加熱而處於具有流動性之狀態之複合材料117藉由齒輪泵壓送 而注入模嘴中,自模嘴噴出而進行塗佈。且,以軋光輥方式,將複合材料117以控制之量送入經加熱之2根輥之捏夾間隙中,邊使輥旋轉邊於支撐基材118上,塗佈以輥之熱熔融之複合材料117。作為支撐基材118,較好使用例如聚矽氧處理之聚酯薄膜。再者,藉由使用消泡劑或進行加熱真空脫泡,以使塗佈並展開之複合材料117之層中不殘留氣泡之方式,進行充分之脫泡處理。或者,並非塗佈於支撐基材118上,而藉由擠出成形或射出成形使熔融之複合材料117成形為薄片狀,邊擠出於支撐基材118上,亦可於支撐基材118上成形坯片119。
圖9所示之實施形態中,使用狹縫模嘴120進行複合材料117之塗佈。藉由該狹縫模嘴方式之坯片119之形成步驟中,期望實際測量塗佈後之坯片119之薄片厚度,藉由基於該實測值之反饋控制,而調節狹縫模嘴120與支撐基材118之間之捏夾間隙。該情況中,極力減低供給至狹縫模嘴120之流動性複合材料117之量之變動,例如抑制於±0.1%以下之變動,進而亦使塗佈速度之變動極力降低,例如抑制於±0.1%以下之變動。藉由如此控制,可提高坯片119之厚度精度。又,所形成之坯片119之厚度精度,相對於例如1mm之設計值,較好設為±10%以內,更好設為±3%以內,又更好設為±1%以內。於軋光輥方式,同樣基於實測值反饋控制軋光條件,可控制轉印於支撐基材118之複合材料117之膜厚。
坯片119之厚度期望設定於0.05mm至20mm 之範圍。厚度若薄於0.05mm,則為了達成必要之磁石厚度,而必須進行多層積層,故而使生產性降低。
其次,自藉由上述之熱熔融塗佈而於支撐基材118上形成之坯片119切出對應於期望磁石尺寸之尺寸作成加工用薄片123。該加工用薄片123係對應於第1成形體者,其形狀與期望之磁石形狀不同。若詳細描述,則該第1成形體之加工用薄片123,於對該加工用薄片123施加平行磁場,使該加工用薄片123中所含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成為平行地配向後,使該加工用薄片123變形成為期望磁石形狀時,針對具有該期望形狀之磁石,成形為能獲得期望易磁化軸之非平行配向之形狀。
圖4至圖8所示之實施形態中,第1成形體的加工用薄片123係如圖10(a)所示,具有與成為最終製品之梯形剖面之稀土類永久磁石形成用燒結體1之中央區域6對應之寬度方向較長之直線狀區域6a與連續於該直線狀區域6a兩端之圓弧狀區域7a、8a之剖面形狀。該加工用薄片123具有與圖之紙面呈直角方向之長度尺寸,剖面之尺寸及寬度尺寸係預估於後述之燒結步驟中尺寸縮小,而決定為可於燒結步驟後獲得特定之磁石尺寸。
對圖10(a)所示之加工用薄片123,以與直線狀區域6a表面呈直角之方向施加平行磁場121。藉由該磁場施加,加工用薄片123所含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如圖10(a)之箭頭122所示,於磁場方向亦即平行於厚度方向配向。
該步驟中,將加工用薄片123收容於具有與該加工用薄片123對應形狀之空腔之磁場施加用模具內(未圖示),藉由加熱使加工用薄片123中所含之黏合劑軟化。藉此,磁石材料粒子可於黏合劑內旋動,可使其易磁化軸沿平行磁場121之方向高精度地配向。
此處,用以加熱加工用薄片123之溫度及時間係隨所用之黏合劑種類及量而異,但設為例如於40至250℃歷時0.1至60分鐘。總之,為了使加工用薄片內之黏合劑軟化,加熱溫度必須設為所用黏合劑之玻璃轉移點或流動起始溫度以上之溫度。用以加熱加工用薄片之手段,有例如藉由加熱板之加熱或使用如矽油之熱介質為熱源之方式。磁場施加中之磁場強度可設為5000[Oe]~150000[Oe],較好為10000[Oe]~120000[Oe]。其結果,加工用薄片123中所含之磁石材料粒子之結晶之易磁化軸如於圖10(a)中符號122所示,於沿平行磁場121之方向平行配向。於該磁場施加步驟中,亦可構成為對於複數個加工用薄片同時施加磁場。為此,只要使用具有複數個空腔之模具或者排列複數個模具同時施加平行磁場121即可。對加工用薄片施加磁場之步驟,可與加熱步驟同時進行,亦可進行加熱步驟後且使加工用薄片內之黏合劑凝固之前進行。
其次,將藉由圖10(a)所示之磁場施加步驟使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以箭頭122所示般平行配向之加工用薄片123自磁場施加用模具取出,移至圖10(b)(c)所 示之具有細長之長度方向尺寸之梯形空腔124之最終成形用模具126內,藉由具有與該空腔124對應之凸型形狀之公模127將該加工用薄片123於空腔124內擠壓,而變形為加工用薄片123之兩端部之圓弧狀區域7a、8a對於中央直線狀區域6a直線狀連續,成形為圖10(b)所示之燒結處理用薄片125。該燒結處理用薄片125對應於第2成形體。
藉由該成形,使加工用薄片123成為兩端之圓弧狀區域7a、8a對於中央直線狀區域6a直線狀連續之形狀,同時於兩端部形成有傾斜面125a、125b,構成細長梯形形狀。藉由該成形步驟所形成之燒結處理用薄片125中,中央直線狀區域6a中所含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維持於與厚度方向平行配向之平行配向狀態,但於兩端區域7a、8a中,向上凸之形狀變形為連續於中央直線狀區域之直線形狀之結果,如圖10(b)所示,易磁化軸於分別對應之區域之上邊集束地配向。
如此使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配向之配向後之燒結處理用薄片125被送至鍛燒步驟。鍛燒步驟中之鍛燒處理係於調節為大氣壓或比大氣壓高的壓力或低的壓力例如0.1MPa至70MPa,較好1.0Pa或1.0MPa之非氧化性氛圍中,以黏合劑分解溫度保持數小時至數十小時例如5小時而進行鍛燒處理。於該處理,推薦使用氫氣氛圍或氫與惰性氣體之混合氣體氛圍。藉由氫氣氛圍中進行鍛燒處理時,鍛燒中之氫供給量設為例如5L/min。藉由進行 鍛燒處理,可使黏合劑中所含之有機化合物藉由解聚合反應、其他反應而分解為單體,並飛散去除。亦即,進行可使燒結處理用薄片125中殘存之碳量減低之處理的脫碳處理。且鍛燒處理期望以使燒結處理用薄片125內殘存之碳量成為2000ppm以下,更好1000ppm以下之條件進行。藉此,以隨後之燒結處理可使燒結處理用薄片125全體緻密燒結,可抑制殘留磁通密度及保磁力降低。又,進行上述鍛燒處理時之加壓條件設為高於大氣壓之壓力時,壓力期望為15MPa以下。此處,加壓條件若為高於大氣壓之壓力,更具體而言為0.2MPa以上,則尤其可期待殘存碳量減輕效果。
黏合劑分解溫度雖根據黏合劑種類而異,但鍛燒處理溫度若為200℃至900℃,更好300℃至500℃,例如450℃即可。
上述鍛燒處理中,與一般之稀土類磁石之燒結處理比較,較好升溫速度小。具體而言,藉由使升溫速度設為2℃/min以下,例如1.5℃/min,可獲得較佳結果。因此,進行鍛燒處理時,藉由如圖11所示之2℃/min以下之特定升溫速度升溫,於到達預先設定之設定溫度亦即黏合劑分解溫度後,於該設定溫度保持數小時至數十小時而進行鍛燒處理。如此,藉由此鍛燒處理中之升溫速度減小,不會使燒結處理用薄片125內之碳急遽去除,而可階段性去除,故可使殘留碳減少至充分等級,可使燒結後之永久磁石形成用燒結體之密度上升。亦即,藉由減少殘 留碳量而可減少永久磁石中之空隙。如上述,升溫速度若設為2℃/min左右,則可使燒結後之永久磁石形成用燒結體之密度成為98%以上例如7.40g/cm3以上,更好為7.45g/cm3以上,又更好為7.50g/cm3以上,其結果,可期待於磁化後之磁石中達成高的磁石特性。
接著,進行將藉由鍛燒處理而鍛燒之燒結處理用薄片125燒結之燒結處理。作為燒結處理,亦可採用真空中之無加壓燒結法,但此處說明之實施形態中,較好採用使燒結處理用薄片125於與圖10之紙面垂直之方向的燒結處理用薄片125之長度方向單軸加壓之狀態燒結之單軸加壓燒結法。以該方法,將各燒結處理用薄片125裝填於具有與圖10(b)之符號「124」所示者相同梯形形狀剖面之空腔之燒結用模具(未圖示)內,關閉模具,邊於與圖10之紙面垂直之方向的燒結處理用薄片125之長度方向加壓邊進行燒結。若詳細描述,則係使用將自燒結處理用薄片125形成之稀土類永久磁石,於收容於圖5所示之磁石插入用隙縫24時與轉子芯21之軸方向同方向之方向,將燒結處理用薄片125於長度方向加壓之狀態燒結之單軸加壓燒結。作為該加壓燒結技術,亦可採用例如熱加壓燒結、熱靜水壓加壓(HIP)燒結、超高壓合成燒結、氣體加壓燒結、放電電漿(SPS)燒結等之習知技術之任一者。尤其較好使用可於單軸方向加壓之熱加壓燒結。又,以加熱板燒結進行燒結時,較好加壓壓力設為例如0.01MPa~100MPa,於數Pa以下之真空氛圍中以例如3℃/分鐘 ~30℃/分鐘,例如10℃/分鐘之升溫速度使溫度上升至900℃~1000℃,例如940℃,隨後保持至以加壓方向每10秒之變化率成為0為止。該保持時間通常為5分鐘左右。接著冷卻,再次升溫至300℃~1000℃,於該溫度保持2小時進行熱處理。此燒結處理之結果,自燒結處理用薄片125製造本發明之稀土類永久磁石形成用燒結體1。如此,依據使燒結處理用薄片125於長度方向加壓之狀態燒結之單軸加壓燒結法,可抑制對燒結處理用薄片125內之磁石材料粒子賦予之易磁化軸之配向紊亂。於該燒結階段,燒結處理用薄片125內之樹脂材料幾乎全部蒸散,殘存樹脂量即便有亦成為非常微量。
又,藉由燒結處理,使樹脂經蒸散之狀態之前述磁石材料粒子彼此燒結形成燒結體。典型上,藉由燒結處理,使前述磁石材料粒子中之稀土類濃度高的富含稀土類相熔融,埋填前述磁石材料粒子間存在之空隙,形成由具有R2Fe14B組成(R係包含釔之稀土類元素)之主相與富含稀土類相所成之緻密燒結體。
圖示實施形態之情況,稀土類永久磁石形成用燒結體1以未磁化之狀態插入圖5所示之轉子芯21之磁石插入用隙縫24內。隨後,對於插入該隙縫24內之稀土類永久磁石形成用燒結體1,以沿著其中所含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亦即C軸進行磁化。若具體描述,則對於插入轉子芯21之複數隙縫24之複數稀土類永久磁石形成用燒結體1,以沿著轉子芯21之周方向,交替配置N 極與S極之方式進行磁化。其結果,可製造永久磁石1。又,稀土類永久磁石形成用燒結體1磁化時,可使用例如磁化線圈、磁化軛、電容式磁化電源裝置等之習知手段之任一者。又,亦可在稀土類永久磁石形成用燒結體1插入隙縫24之前進行磁化,作成稀土類永久磁石,再將該磁化之磁石插入隙縫24中。
依據上述說明之稀土類永久磁石形成用燒結體之製造方法,藉由使磁石材料粒子與黏合劑混合之混合物的複合材料成形,藉由邊加熱至超過複合材料之軟化點之溫度邊自外部對加工用薄片施加平行磁場,可使易磁化軸以高精度於期望方向配向。因此可防止配向方向之偏差,亦可提高磁石性能。再者,由於使與黏合劑之混合物成形,故與使用壓粉成形等之情況比較,配向後磁石粒子亦不會旋動,可進一步提高配向度。依據對於磁石材料粒子與黏合劑之混合物的複合材料施加磁場進行配向之方法,由於可適當增加使用於形成磁場之電流通過之捲線匝數,故可確保進行磁場配向時之磁場強度增大,且可以靜磁場長時間施加磁場,故可實現偏差少之高配向度。而且,若如圖5至圖9所示之實施形態般,於配向後修正配向方向之方式,則可確保高配向且偏差少的配向。
如此,所謂可實現偏差少之高配向度與減低燒結所致之收縮偏差有關。因此,可確保燒結後之製品形狀之均一性。其結果,減輕了對於燒結後之外形加工之負擔,可期待大幅提高量產之安定性。又,於磁場配向之步 驟中,對於磁石粒子與黏合劑之混合物的複合材料施加磁場,並且於圖5至圖9所示之實施形態之情況下,藉由使經施加磁場之複合材料朝最終形狀之成形體變形,而操作易磁化軸之方向,進行磁場配向。因此藉由使暫時經磁場配向之複合材料變形,可修正配向方向,以使易磁化軸朝向減磁對象區域適當集束之方式配向。其結果,即使賦予複雜配向時,亦可達成高配向且偏差少的配向。
如此所得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中,配向角偏差角度可設為16.0°以下,較好設為14.0°以下,更好設為12.0°以下,又更好設為10.0°以下。藉由使配向角偏差角度成為該範圍,可提高殘留磁通密度。
又,如此所得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中,由於易磁化軸可以高精度於期望方向配向,故可成為具有配向軸角度差20°以上之至少2個區域者。此處,配向軸角度係參考圖1(a)(b)如前所述,係定義為於包含厚度方向與於厚度正交之寬度方向之稀土類永久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剖面內之任意位置所決定之於包含30個以上磁石材料粒子之4鞭刑區劃內之所有磁石材料粒子之各者之易磁化軸相對於預定之基準線之配向角中頻度最高之配向角。該配向軸角度之差較好為25°以上,更好為為30°以上,又更好為為35°以上,特佳為為40°以上。
再者,前述2個區域係選擇為其中心間之直線距離d為15mm以下,該等2個區域中所求出之配向軸角度之差較好為15°以上,更好為為20°以上,又更好為 25°以上。此處,前述2個區域更好選擇為其距離d為10mm以下,又更好為5mm以下。具體而言,較好選擇為前述d成為8mm。
且,一般稀土類永久磁石形成用燒結體由於有接近表面之區域配向紊亂之傾向,以排除其影響為目的,為了求出配向軸角度之差所選擇之前述2個區域較好以該區域於自最接近之表面至少遠離0.5mm之位置分別選擇,更好於至少遠離0.7mm之位置分別選擇。
圖12(a)(b)係顯示本發明方法之其他實施形態且與圖10(a)(b)同樣之圖。如圖12(a)所示,自坯片119形成之第1成形體200係由一對腳部200a、200b與該腳部200a、200b之間之半圓形部分200c所成之倒U字形狀,該第1成形體200中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藉由外部平行磁場之施加而成為如圖12(a)之箭頭200d所示,於圖之自左至右方向平行配向。該U字形狀之第1成形體200以特定溫度條件變形,成為圖12(b)所示之成形為直線狀之第2成形體201。自第1成形體200朝第2成形體201之變形較好以不產生不合理變形之方式逐次階段進行。因此,較好準備具有與各變形階段之形狀對應之空腔之成形用模具,於該成形用模具內進行成形。圖12(b)所示之第2成形體201中,該第2成形體201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於一端之端部區域201a係成為如圖中箭頭202所示自圖之上指向下之平行配向,於另一端之端部區域201b係成為如圖中箭頭203所示自圖之下指向上之平行 配向。於兩端部區域201a、201b之間之中央區域201c,係成為如圖中箭頭204所示朝上凹入的半圓形配向。藉由將使該第2成形體201燒結所得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磁化而形成之稀土類永久磁石,產生自一端之端部區域201b之上面流出磁石外,沿著圓弧狀路徑,自另一端之端部區域201a之上面進入磁石內之磁通流動。因此,依據該磁石,可於磁石之單面生成增強之磁通流動,可獲得例如適於線性馬達使用之永久磁石。
圖13(a)係顯示本發明其他實施形態者,第1成形體300與圖12(a)之第1成形體200中之倒U字形狀比較,係成為一對腳部300a、300b於與半圓形部分300c相反側之端部向寬度方向打開之形狀。因此,平行磁場之施加方向於圖中自下指向上。因此,第1成形體300中所含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如圖13(a)之箭頭300d所示,自下向上平行配向。該第1成形體300變形為圖13(b)所示之圓弧狀,成為第2成形體300e。該第2成形體300e中所含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300f如圖13(b)所示,隨著朝向寬度方向之中央部,配向角逐漸增大,成為朝向中央部集束之配向。如此,可形成具有用於極異向配向之圓弧狀片段磁石之易磁化軸配向的燒結體。圖13(c)係圖13(b)之變形,第2成形體300g係自第1成形體300變形為細長之長方體形狀。該變化例之第2成形體300g中之易磁化軸300h之配向成為與圖13(b)所示同樣者。使圖13(b)所示之極異向配向之圓弧狀片段燒結形 成之燒結體磁化所得之極異向配向之圓弧狀片段磁石於周方向並排配置於電動馬達之轉子周面,於構成永久磁石表面配置型馬達(SPM馬達)中使用。
圖13(d)係顯示藉由將圖13(a)所示之第1成形體300上下反轉,形成為具有一對腳部400a、400b與該腳部400a、400b間之半圓形部分400c之開腳U字形之第1成形體400者。外部平行磁場係於圖中由下指向上。其結果,該第1成形體400中所含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如圖中以符號400d所示,成為自下指向上之平行配向。藉由將該第1成形體400變形為具有比半圓形部分400之曲率半徑大之曲率半徑的圓弧狀而形成之第2成形體400e示於圖13(e)。該第2成形體400e中所含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400f如圖13(e)所示,成為自寬度方向中央部向端部擴展之配向。圖13(f)為圖13(e)之變形,第2成形體400g係自第1成形體400變形為細長長方體形狀而成。該變形例之第2成形體400g中之易磁化軸400h之配向成為與圖13(e)所示相同者。
圖14(a)(b)係顯示製造圓環狀且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配向於半徑方向之徑向配向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之方法的側視圖及立體圖。圖14(a)係顯示第1成形體500者,該第1成形體500係具有第1表面的下面500a、平行於該下面500a之第2表面的上面500b、與兩端之端面500c、500d之大致長方形橫剖面,且係具有與圖之紙面成直角方向之長度之長方體形狀。對該第1成形 體500施加自下向上之平行外部磁場,使該第1成形體500中所含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如圖14(a)以符號500e所示般,自下面500a朝向上面500b平行配向。該第1成形體500係於圖14(a)之紙面之平面內,以上面500b為外側,以下面500a為內側之方式彎曲為圓環狀。該彎曲加工時,以使兩端面500c、500d適當對接形成圓環之方式,將該兩端面斜向切斷。因此,對接之兩端面500c、500d相互熔合接合。藉由該彎曲加工及兩端部之熔合而形成圖14(b)所示之圓環狀之第2成形體500g。如圖14(b)所示,第2成形體500g中,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500f成為半徑方向之徑向配向。其次,若參考圖14(c),則圖14(a)所示之第1成形體500以使與圖之紙面直角之方向亦即長度方向延伸之部分成為內側之方式,彎曲為圓環狀。該情況下,以彎曲加工時使兩端面500c、500d適當對接而形成圓環之方式,將該兩端面於長度方向斜向切斷。因此,對接之兩端面500c、500d相互熔合接合。藉由該彎曲加工及兩端部之熔合而形成圖14(c)所示之圓環狀之第2成形體500g'。如圖14(c)所示,第2成形體500g'中,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500h成為與圓環之軸方向平行之軸向配向。
圖15顯示使圖14(b)所示之形成為徑向配向之圓環狀之第2成形體500g與圖14(c)所示之形成為軸向配向之圓環狀之第2成形體500g’燒結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磁化而得之燒結型稀土類永久磁石互相交互重疊 而形成之海爾巴克排列之磁石。海爾巴克排列之圓環狀磁石可望用於同步線性馬達等之用途,例如美國專利第5705902號說明書(專利文獻10)中揭示將此種磁石使用於直列電動發電機之例,於日本特開2013-215021號公報(專利文獻11)中雖揭示其他應用例,但以安定且低廉價格製造徑向配向及軸向配向之圓環磁石並不容易。然而,依據本發明之方法,如上述可容易地製造高磁特性之徑向及軸向配向圓環狀磁石。
如上述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藉由將其磁化,可不限於以往習知之非平行配向磁石,而可形成具有任意配向及形狀之磁石。因此,本實施形態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於較佳形態,可成為具有與用以形成磁石粒子全部徑向配向之環形狀之磁石的徑向環磁石形成用燒結體不同之配向或形狀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更佳之形態,係可成為具有與用以形成該徑向環狀磁石及磁石粒子全部係極異向性配向之環形狀之磁石之燒結體不同之配向或形狀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
[實施例]
以下將本發明之實施例與比較例及參考例對比予以說明。此處所示之實施例、比較例及參考例中使用下述表1之材料。
[實施例1]
藉以下順序作成圖4所示形狀之稀土類燒結磁石。
<粗粉碎>
對於藉由漏模澆鑄法所得之合金組成(Nd:25.25wt%,Pr:6.75wt%,B:1.01wt%,Ga:0.13wt%,Nb:0.2wt%,Co:2.0wt%,Cu:0.13wt%,Al:0.1wt%,其餘部分Fe,包含其他不可避免雜質)之合金於室溫下吸附氫,以0.85MPa保持1天。隨後,邊以液化Ar冷卻邊以0.2MPa保持1天,而進行氫解碎。
<微粉碎>
對於經粗粉碎之合金粗粉100重量份混合己酸甲酯1重量份後,藉由氦噴射研磨機粉碎裝置(裝置名:PJM-80HE,NPK型)進行粉碎。粉碎之合金粒子之捕集係藉由旋風方式分離回收,去除超微粉。粉碎時之供給速度設為1kg/h,He氣體導入壓力為0.6MPa,流量1.3m3/min,氧濃度1ppm以下,露點-75℃以下。藉由微粉碎 所得之磁石材料粒子之平均粒徑為約1.3μm。平均粉碎粒徑係使用雷射繞射/散射式粒徑分佈測定裝置(裝置名:LA950,HORIBA製)進行測定。具體而言,以較低氧化速度使微粉碎粉緩緩氧化後,將數百mg之該緩氧化粉末與矽油(製品名:KF-96H-100萬cs,信越化學製)均一混合作成糊膏狀,將其以石英玻璃夾住作成被試驗樣品(HORIBA糊膏法)。
將粒度分佈(體積%)之圖表中之D50之值設為平均粒徑。惟,粒度分佈為雙峰時,僅對於粒徑小的峰算出D50,作為平均粒徑。
<混練>
對於粉碎後之合金粒子100重量份,混合1-辛烯40重量份,藉由混合機(裝置名:TX-0.5,井上製作所製),於60℃進行加熱攪拌1小時。隨後,減壓蒸餾去除1-辛烯與其反應物進行脫氫處理。於其中添加油醇0.8重量份、1-十八碳烯4.1重量份及聚異丁烯(PIB)B100之甲苯溶液(10重量%)50重量份,於70℃減壓加熱攪拌條件下蒸餾去除甲苯後,進而進行2小時混練,製作黏土狀之複合材料。
<磁場配向>
將該混練步驟作成之複合材料收容於具有與圖10(a)所示形狀相同之空腔之不鏽鋼(SUS)製模具中,形 成第1成形體後,藉由超導電磁線圈(裝置名:JMTD-12T100,JASTEC製),自外部施加平行磁場而進行配向處理。配向處理係邊施加外部磁場7T邊於80℃進行10分鐘,以對於最短邊方向的梯形厚度方向成為平行之方式施加外部磁場。保持於配向溫度之狀態,自電磁線圈取出,隨後藉由施加逆磁場,實施脫磁處理。逆磁場之施加係使強度自-0.2T至+0.18T,進而至-0.16T變化,邊漸減至零磁場而進行。
<變形步驟>
配向處理後,自配向處理用之模具取出成形之複合材料之成形加工用薄片,改放入具有比圖10(a)之端部圓弧形狀更淺之端部圓弧形狀之空腔之不鏽鋼(SUS)製之中間成形用模具中,邊於60℃加溫邊加壓。進而取出成形之該成形加工用薄片,改放入具有圖10(b)(c)所示形狀之空腔之不鏽鋼(SUS)製之最終成形用模具中,邊於60℃加溫邊加壓,進行變形。
<鍛燒(脫碳)步驟>
對於變形後之成形加工用薄片,藉0.8Mpa之氫加壓氛圍,進行脫碳處理。以0.8℃/min自室溫升溫至370℃,於該溫度保持3小時。此時之氫流量為2~3L/min。
<燒結>
脫碳後,於真空中以升溫速度8℃/min升溫至980℃,於該溫度保持2小時而進行燒結。
<燒鈍>
所得之燒結體,以0.5小時自室溫升溫至500℃後,於500℃保持1小時,隨後急冷而進行燒鈍,獲得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
[實施例2]
除了變更為表2、3所記載之條件以外,進行與實施例1同樣之操作,獲得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實施例1與實施例2之梯形磁石厚度不同。
[實施例3]
實施例3中,微粉碎係以球磨機粉碎,於變形後進行脫油步驟,燒結處理設為加壓燒結。實施例3中之球磨機粉碎以後之處理詳述於下。
<粉碎>
球磨機粉碎係如下進行。對於氫解碎之合金粗粉100重量份,混合Zr珠粒(2 )1500重量份,投入槽容量0.8L之球磨機(製品名:Attritor 0.8L,日本COKE工業公司製),以旋轉數500rpm粉碎2小時。添加苯10 重量份作為粉碎時之粉碎助劑,且使用液化Ar作為溶劑。
<混練>
不進行1-辛烯之脫氫,而混合作為配向潤滑劑之1-十八碳炔6.7重量份及作為聚合物之聚異丁烯(PIB)(製品名:B150,BASF公司製)之甲苯溶液(8重量%)50重量份,藉由混合機(裝置名:TX-0.5,井上製作所製),於70℃進行減壓加熱攪拌。餾除甲苯後,進而減壓下進行2小時混練,製作黏土狀之複合材料。
<磁場配向>
將複合材料填充於具有與圖10(a)之形狀相同之空腔之SUS製模具後,藉由超導電磁線圈(裝置名:JMTD-12T100,JASTEC製),進行配向處理。配向處理係於外部磁場7T、80℃進行10分鐘,以對於最短邊方向(梯形厚度方向)成為平行之方式施加外部磁場。保持於配向溫度之狀態,自電磁線圈取出,隨後藉由施加逆磁場,實施脫磁處理。逆磁場之施加係使強度自-0.2T至+0.18T,進而至-0.16T變化,邊漸減至零磁場而進行。
<變形步驟>
配向處理後,自配向處理用之模具取出成形之複合材料之成形加工用薄片,改放入具有比圖10(a)之 端部圓弧形狀更淺之端部圓弧形狀之空腔之不鏽鋼(SUS)製之中間成形用模具中,邊於60℃加溫邊加壓。進而取出成形之該成形加工用薄片,改放入具有圖10(b)(c)所示形狀之空腔之不鏽鋼(SUS)製之最終成形用模具中,邊於60℃加溫邊加壓,進行變形。變形後,自SUS模具取出複合材料,插入具有與圖10(b)相同形狀之空腔之石墨模具中。石墨模具之空腔具有長度方向長度比成形之梯型形狀複合材料之長度方向長20mm左右之空腔,以位於空腔之中央部之方式插入。於石墨模具中預先塗佈BN(氮化硼)粉末作為脫模材。
<脫油步驟>
對於插入石墨模具中之複合材料,在減壓氛圍下,進行脫油處理。排氣泵係以旋轉泵進行,以0.9℃/min自室溫升溫至100℃,保持60小時。藉由該步驟,如配向潤滑劑、可塑劑之油成分可藉由揮發而去除。
<鍛燒(脫碳)步驟>
對於進行脫油處理之複合材料,於0.8MPa之氫加壓氛圍下進行脫碳處理。以2.9℃/min自室溫升溫至370℃,保持2小時。且氫流量對於約1L之加壓容器為2~3L/min。
<燒結>
脫碳後,將具有與圖10(b)相同形狀之石墨製按壓銷插入石墨模具中,藉由加壓按壓銷,於減壓氛圍下進行加壓燒結。以加壓方向為對於c軸配向方向垂直方向(平行於樣品長度方向)進行。燒結係邊施加0.37MPa之加壓作為初期荷重,邊以19.3℃/min升溫至700℃。隨後,於9.2MPa加壓下以7.1℃/min升溫至最終燒結溫度的950℃,於950℃保持5分鐘而進行。
<燒結粒徑>
所得燒結體之燒結粒徑係藉由利用SiC紙研磨,利用拋光研磨及利用銑床對燒結體表面實施表面處理後,藉由具備EBSD檢測器(裝置名:AZtecHKL EBSD NordlysNano Integrated,Oxford Instruments製)之SEM(裝 置名:JSM-7001F,日本電子製)或具備EDAX公司製之EBSD檢測器(Hikari High Speed EBSD Detector)之掃描電子顯微鏡(ZEISS公司製SUPRA40VP)分析。視角係設定為粒子個數至少進入200個以上,步階設為0.1~1μm。
分析數據利用Chanel5(Oxford Instruments製)或OIM解析軟體ver5.2(EDAX公司製)進行解析,粒界之判斷係將結晶方位之偏移角度成為2°以上之部分作為粒界層,進行處理。僅抽出主相,將其相當圓之直徑之個數平均值設為燒結粒徑。
<配向角偏差角度△θ之半值寬之測定>
所得之燒結體之配向角度,係對於燒結體表面利用SiC紙研磨、拋光研磨、銑床實施表面處理後,藉由具備EBSD檢測器(裝置名:AZtecHKL EBSD NordlysNano Integrated,Oxford Instruments製)之SEM(裝置名:JSM-7001F,日本電子製)或具備EDAX公司製之EBSD檢測器(Hikari High Speed EBSD Detector)之掃描電子顯微鏡(ZEISS公司製SUPRA40VP)分析。又,EBSD之分析係以35μm之視角以0.2μm間距進行。為了提高分析精度,對於進入有至少30個燒結粒子之方式進行分析。
本實施例中,將燒結體的梯形磁石於寬度方向中央切斷,於其剖面進行測定。測定係於該剖面之厚度方向中央,於梯形左端附近及右端附近與中央附近合計3處進行分析。
於各分析位置,將易磁化軸頻度最高朝向之方向設為該分析位置之配向軸方向,將配向軸方向相對於基準面之角度設為配向軸角度,如圖3(a)所示,梯形底面成為包含A2軸與A3軸之平面時,以該平面為基準面,求出自A1軸朝A3軸方向之配向軸之傾斜角α與自A1軸朝A2軸方向之配向軸之傾斜角(θ+β)作為配向軸角度。於包含A1軸及A2軸之平面,任一分析位置係易磁化軸之特定配向方向均位於包含該A1軸及A2軸之平面內。因此,傾斜角α成為自易磁化軸之特定配向方向之位移量亦即「偏移角」。且與角β關連使用之角θ於任意分析位置中係所設計之易磁化軸配向方向與A1軸之間之角度,因此,角β係相對於該分析位置之配向軸之特定配向方向之位移量亦即「偏移角」。
針對各分析位置中角度差最大之2個配向向量(本實施例中,為梯形左端附近/右端附近之配向向量),求出該等配向向量嵌之角度,算出配向軸角度差(0°≦≦90°)。
且,各分析位置之EBSD分析時,將配向向量之方向修正為0°後,以測定粒子單位算出相對於0°方向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的結晶C軸(001)之偏移角度,將該偏移角度之頻度自90°至0°累積之累積比率作圖為圖表,求出累計比率為50%之角度作為「配向角偏差角度△θ之半值寬」。
<燒結粒子之長寬比>
所得之燒結體之燒結粒子之長寬比,係對於燒結體表面利用SiC紙研磨、拋光研磨、銑床之一或兩者以上組合實施表面處理後,藉由具備EBSD檢測器(裝置名:AZtecHKL EBSD NordlysNano Integrated,Oxford Instruments製)之SEM(裝置名:JSM-7001F,日本電子製)分析。視角係設定為粒子個數至少進入有100個以上,步階設為0.1~1μm。
分析數據利用Chanel5(Oxford Instruments製)進行解析,粒界之判斷係將結晶方位之偏移角度成為2°以上之部分作為粒界層,進行處理,獲得粒界抽出像。對於所得粒界抽出像,利用ImageJ(Wayne Rasband製),算出與粒子形狀外切之長方形中最長邊之長度(a)與最短邊長度(b),將其比之平均值設為長寬比(a/b)。
所得實施例1~3之評價結果示於表4。
實施例1~實施例3之任一者,均如所期待,可知藉由複合材料之彎曲加工,配向向量朝向梯形中心方向集中。且,個分析位置之配向向量所成之角係至少 20°以上,確認並非平行配向。再者,個分析位置之配向角偏差角度之指標的△θ之半值寬之值為10°~16°左右,可確認為非平行磁石並且為偏差小的磁石。
[實施例4]
<粗粉碎>
藉由漏模澆鑄法所得之與實施例1同樣之合金組成之合金在室溫下吸附氫,於0.85MPa保持1天。隨後,邊冷卻藉由於0.2MPa保持1天進行氫解碎。
<微粉碎>
對於氫粉碎之合金粗粉100重量份混合己酸甲酯1重量份後,藉由氦噴射研磨機粉碎裝置(裝置名:PJM-80HE,NPK型)進行粉碎。粉碎之合金粒子之捕集係藉由旋風方式分離回收,去除超微粉。粉碎時之供給速度設為1kg/h,He氣體導入壓力為0.6MPa,流量為1.3m3/min,氧濃度為1ppm以下,露點為-75℃以下。所得粉碎粉之平均粒徑為約1.2μm。平均粉碎粒徑係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方法測定。
<混練>
對於粉碎後之合金粒子100重量份,混合1-辛烯40重量份,藉由混合機(裝置名:TX-5,井上製作所製),於60℃進行加熱攪拌1小時。隨後,藉由減壓加熱 蒸餾去除1-辛烯與其反應物進行脫氫處理。其次,對於合金粒子,添加1-十八碳炔1.7重量份、1-十八碳烯4.3重量份及聚異丁烯(PIB:BASF公司製,oppanol B150)之甲苯溶液(8重量%)50重量份,邊於70℃加熱攪拌邊減壓而蒸餾去除甲苯。隨後,進而減壓下邊於70℃加熱進行2小時混練,製作黏土狀之複合材料。
<第1成形體之形成>
將上述混練步驟作成之複合材料收容於具有與圖16所示形狀相同之空腔之不鏽鋼(SUS)製模具中,形成平板形狀之第1成形體。
<磁場配向>
對收容有複合材料之不鏽鋼(SUS)製模具,藉由超導電磁線圈(裝置名:JMTD-7T200,JASTEC製),於圖16所示方向自外部施加平行磁場而進行配向處理。該配向係將收容有複合材料之不鏽鋼(SUS)製之模具加熱至80℃,將外部磁場設為7T之狀態,以10分鐘時間通過具有2000mm之軸長之超導電磁線圈之內部而進行。隨後使用脈衝式脫磁裝置(MFC-2506D,MAGNET FORCE公司製),對收容有複合材料之不鏽鋼(SUS)製之模具施加脈衝磁場,進行複合材料之脫磁。
<第2成形體之形成>
將如上述進行脫磁處理之第1成形體自不鏽鋼製之模具取出,收容於具有曲率半徑為48.75mm之圓弧狀空腔之母模中,藉由以具有曲率半徑為45.25mm的圓弧狀模面之公模按壓,使該第1成形體變形,形成第1中間成形體(圖17(a))。其次,將第1該中間成形體收容於具有曲率半徑為25.25mm之圓弧狀空腔之母模中,藉由以具有曲率半徑為21.75mm的圓弧狀模面之公模按壓,使該第1中間成形體變形,形成第2中間成形體(圖17(b))。進而,將該第2中間成形體收容於具有曲率半徑為17.42mm之圓弧狀空腔之母模中,藉由以具有曲率半徑為13.92mm的圓弧狀模面之公模按壓,使該第2中間成形體變形,形成第3中間成形體(圖17(c))。隨後,將該第3中間成形體收容於具有曲率半徑為13.50mm之圓弧狀空腔之母模中,藉由以具有曲率半徑為10.00mm的圓弧狀模面之公模按壓,使該第3中間成形體變形,形成具有半圓形之圓弧形狀剖面之第2成形體(圖17(d))。朝中間成形體及第2成形體之變形均在70℃之溫度條件進行,控制為變形後之厚度無變化。
<鍛燒(脫碳)>
對於第2成形體,於0.8MPa之高壓氫氣之脫碳爐中,以下述之溫度條件進行脫碳處理。脫碳處理係藉由以1.0℃/min自室溫升溫至500℃,於500℃之溫度保持2小時而進行,該處理過程中,藉由吹入氫氣,以使有機 物之分解物不滯留於脫碳爐中。氫流量為2L/min。
<燒結>
脫碳後之成形體於減壓氛圍中燒結。燒結係藉由以2小時升溫至970℃(升溫速度7.9℃/min),於970℃之溫度保持2小時而進行。所得燒結體於燒結後冷卻至室溫。
<燒鈍>
所得之燒結體,以0.5小時自室溫升溫至500℃後,於500℃之溫度保持1小時,隨後急冷而進行燒鈍,獲得圖18所示之具有半圓形之圓弧狀剖面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
<配向軸角度、配向角偏差角度之測定>
針對所得燒結體以與實施例1同樣方法進行測定。惟,本實施例中,將具有圓弧形狀剖面及與該圓弧形狀剖面正交之長度方向之燒結體於長度方向中央於橫剖面方向切斷,於該剖面進行測定。圖18中顯示供於分析之具有半圓形之圓弧形狀剖面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之剖面。該燒結體具有以將兩端部間連結之直徑線表示之直徑方向D、圓弧之曲率中心O、沿著徑向之該燒結體厚度T、及周方向S。與圖18之紙面直角之方向為長度方向L。
用以獲得配向軸角度及配向角偏差角度之測定場所,係將沿著該圓弧形狀剖面之半徑方向通過厚度T之厚度中心之厚度中心圓弧分為4等份之點所決定之3點,亦即厚度中心圓弧之周方向中心點與燒結體左端之厚度中心間之中點(圖18分析位置a)、厚度中心圓弧之周方向中心點(圖18分析位置b)、厚度中心圓弧之周方向中心點與燒結體右端之厚度中心間之中點(圖18分析位置c3)。又,於沿著包含圖18之分析位置c3之半徑方向線之部位,對距圓弧凸側表面300μm之靠近半徑方向內側之點(圖18分析位置c1)、該凸側表面與厚度中心之點(c3)之間之中點(圖18分析位置c2)、圓弧之凹側表面與厚度中心之點(c3)之間之中點(圖18分析位置c4)、距凹側表面300μm之靠近半徑方向外側之點(圖18分析位置c5)之5點進行測定。
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之上述分析位置之各者中,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亦即該磁石材料粒子之結晶C軸(001)以最高頻度朝向之方向設為該分析位置之配向軸方向。如圖19所示,設定於燒結體之包含半圓形圓弧形狀剖面之平面內,自曲率中心O通過燒結體之厚度中心圓弧之周方向中心點(圖18分析位置b)之半徑線設為A1軸,同平面內之通過該曲率中心O之與該A1軸正交之半徑線設為A2軸,通過該曲率中心O且與該A1軸及A2軸兩者正交之於燒結體長度方向延伸之線設為A3軸之正交座標系,包含該A2軸與A3軸之平面定為基準面。 因此,求出自A1軸朝向A3軸方向之易磁化軸之配向方向之傾斜角α、與自A1軸朝向A2軸方向之易磁化軸之傾斜角(θ+β)。於包含A1軸及A2軸之平面,於任一分析位置,易磁化軸之特定配向方向位於包含該A1軸及A2軸之平面內。因此,傾斜角α成為易磁化軸自特定之設計上之配向方向之位移量,亦即「偏移角」。且,與角β關連使用之角θ係連結任意分析位置與曲率中心O之半徑線與A1軸之間之角度,因此,角β係相對於該分析位置之配向軸之特定配向方向之位移量亦即「偏移角」。
針對各分析位置,針對特定數以上之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進行配向軸分析。作為磁石材料粒子之特定數,較好以分析位置中包含至少30個磁石材料粒子之方式決定分析位置範圍。本實施例中,以針對約700個磁石材料粒子進行測定之方式,決定分析位置之範圍。
且,於各分析位置之EBSD分析時,將各分析位置之基準配向軸方向修正為0°後,對每個磁石材料粒子算出對於基準配向軸方向的0°方向之各磁石材料粒子之易磁化軸之配向軸方向作為角度差△θ,將該角度差△θ之頻度自90°至0°累積之累積比率作圖為圖表,求出累計比率為50%之角度作為配向角偏差角度(△θ之半值寬)。再者,求出各分析位置之最大配向軸角度之差的配向軸角度差。分析結果示於表5。
測定部位之角β值為4°以下,可確認可製作如設計之徑向配向之燒結體。且,△θ之半值寬之最大為11.1°,亦確認為配向角偏差角度小的燒結體。又,配向軸角度差為89°,可確認成為非平行配向。
[實施例5~9]
除了變更如表6所示之第2成形體之形成中之曲角度以及第1成形體、中間成形體1~3及第2成形體之尺寸以外,進行與實施例4同樣操作,獲得實施例5~9之燒結體。
又,成形係於每各成形階段產生45°變形之方式進行。例如於實施例5中,藉由對由圖16所示之模具成形之第1成形體進行如圖17(a)所示之45°變形而成為中間成形體1,如圖17(b)所示,進而進行45°之變形,製造賦予合計90°變形之第2成形體。實施例7中,進而賦予45°變形而形成如圖17(c)所示之第2成形體。實施例6、8、9中,進而賦予45°變形而形成如圖17(d)所示之第2成形體。惟,實施例9中,於配向步驟中藉由超導電磁線圈 (裝置名:JMTD-12T100,JASTEC製),自外部施加平行磁場而進行配向處理。該配向處理係將收容有複合材料之不鏽鋼(SUS)製模具邊加溫至80℃邊設置於超導電磁線圈內,以20分鐘自0T升磁至7T,隨後,以20分鐘減磁至0T而實施。進而隨後,藉由施加逆磁場實施脫磁處理。逆磁場之施加係使強度自-0.2T至+0.18T,進而至-0.16T變化,邊漸減至零磁場而進行。
各燒結體之評價結果示於表7及表8。
實施例5~9中,於測定部位之角β最大為9°,可知藉由變形操作獲得顯示如設計之徑向配向之燒結體。且,可確認任一實施例之情況,最大配向軸角度差均為20°以上之非平行配向。實施例9之配向角偏差雖稍大,但此認為係因為配向裝置之差所致者。若使用與實施例4~8同樣裝置,則認為實施例9之配向角偏差角度亦可收斂至8~11°之範圍。
又,針對變形量最大之實施例9之燒結體,將該燒結體於長度方向中央切斷,藉由SEM觀察該剖面之龜裂深度並測定後,為35μm,可確認幾乎不產生龜裂。測定燒結後之磁石材料粒子之長寬比後,均為未達1.7。
表9中顯示個實施例之分析部位之數據。關於梯形形狀之實施例1~3,左側端部與相當於中央之分析位置之直線距離記為d,於該分析位置之配向角度差記為。進而於2點分析位置內,該分析位置中與最接近表面 之距離於表中表示為最近分析位置之距離。實施例4~9中,分析位置a與分析位置b之直線距離記為d,於其分析位置之配向角度差記為。進而於2點分析位置內,與最接近表面之距離於表中表示為最近分析位置之距離。

Claims (6)

  1. 一種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具有使含有稀土類物質之各具有易磁化軸之多數磁石材料粒子一體燒結之構成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其特徵係:形成為具有長度方向之長度尺寸、於與該長度方向呈直角之橫方向之剖面中之於第1表面與第2表面間之厚度方向之厚度尺寸、對於該厚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之厚度正交尺寸之立體形狀,具有於包含前述厚度方向與前述厚度正交方向之面內之任意位置之含有30個以上之前述磁石材料粒子之4角形區劃內之所有前述磁石材料粒子之各者之易磁化軸相對於預先決定之基準線之配向角中定義為頻率最高之配向角之配向軸角度差20°以上之至少2個區域,且基於前述區劃之各者中前述磁石材料粒子之各者之易磁化軸之配向角相對於前述配向軸角度之差而決定之配向角偏差角度為16.0°以下。
  2. 一種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具有使含有稀土類物質之各具有易磁化軸之多數磁石材料粒子一體燒結之構成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其特徵係:形成為具有長度方向之長度尺寸、於與該長度方向呈直角之橫方向之剖面中之於第1表面與第2表面間之厚度方向之厚度尺寸、對於該厚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之厚度正交尺寸之立體形狀,具有於包含前述厚度方向與前述厚度正交方向之面內 之任意位置之一邊為35μm之正方形區劃內之所有前述磁石材料粒子之各者之易磁化軸相對於預先決定之基準線之配向角中定義為頻率最高之配向角之配向軸角度差20°以上之至少2個區域,且基於前述區劃之各者中前述磁石材料粒子之各者之易磁化軸之配向角相對於前述配向軸角度之差而決定之配向角偏差角度為16.0°以下。
  3. 如請求項1或2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其中前述磁石材料粒子之平均粒徑為3μm以下。
  4. 如請求項1或2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其中前述立體形狀係與前述長度方向為直角之橫方向之剖面成為梯形之形狀。
  5. 如請求項1或2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其中前述立體形狀係以具有前述第1表面及前述第2表面之兩者形成為具有相同曲率中心之圓弧形狀之圓弧狀剖面之方式,形成與前述長度方向為直角之橫方向之剖面。
  6. 一種稀土類燒結磁石,其係藉由使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磁化而形成。
TW105109247A 2015-03-24 2016-03-24 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及稀土類燒結磁石 TWI6745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61080 2015-03-24
JP2015-061081 2015-03-24
JP2015061081 2015-03-24
JP2015-061080 2015-03-24
JP2015122734 2015-06-18
JP2015-122734 2015-06-18
JP2015-151764 2015-07-31
JP2015151764 2015-07-31
JP2016022770 2016-02-09
JP2016-022770 2016-02-09
JP2016039115 2016-03-01
JP2016039116 2016-03-01
JP2016-039115 2016-03-01
JP2016-039116 2016-03-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9231A TW201709231A (zh) 2017-03-01
TWI674594B true TWI674594B (zh) 2019-10-11

Family

ID=56977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9247A TWI674594B (zh) 2015-03-24 2016-03-24 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及稀土類燒結磁石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20180108464A1 (zh)
EP (1) EP3276642A4 (zh)
JP (3) JP6648111B2 (zh)
KR (1) KR102453981B1 (zh)
CN (2) CN107430921B (zh)
TW (1) TWI674594B (zh)
WO (1) WO20161529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06487B2 (ja) * 2015-11-19 2020-06-10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希土類永久磁石をもった回転子を備える回転電機
WO2017173188A1 (en) * 2016-03-30 2017-10-05 Advanced Magnet Lab, Inc. Dual-rotor synchronous electrical machines
JP2018060944A (ja) * 2016-10-06 2018-04-1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可撓性永久磁石の製造方法、可撓性永久磁石、変形検出センサ及び変形検出方法
KR20200003813A (ko) * 2017-05-08 2020-01-10 닛토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희토류 소결 자석과 이것에 사용하는 희토류 소결 자석용 소결체, 및, 이들을 제조하기 위해서 사용할 수 있는 자장 인가 장치
US11843334B2 (en) 2017-07-13 2023-12-12 Denso Corporatio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WO2019017495A1 (ja) 2017-07-21 2019-01-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JP2019024293A (ja) 2017-07-21 2019-02-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EP3503140A1 (en) * 2017-12-22 2019-06-26 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 A/S Sintered magnetic body, magnet, electrical machine, wind turbi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sintered magnetic body
CN111565965B (zh) 2017-12-28 2023-07-14 株式会社电装 车轮驱动装置
JP7006541B2 (ja) 2017-12-28 2022-01-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JP6927186B2 (ja) 2017-12-28 2021-08-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DE112018006717T5 (de) 2017-12-28 2020-09-10 Denso Corporation Rotierende elektrische Maschine
DE112018006699T5 (de) 2017-12-28 2020-09-10 Denso Corporation Rotierende elektrische Maschine
DE112018006694T5 (de) 2017-12-28 2020-09-10 Denso Corporation Rotierende elektrische Maschine
WO2020071446A1 (ja) * 2018-10-04 2020-04-0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複数のモータ製品、モータ、モータ群、駆動装置、および磁石群
JP7238329B2 (ja) * 2018-10-16 2023-03-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CN113508512A (zh) 2019-03-11 2021-10-15 西门子歌美飒可再生能源公司 包括具有不同磁畴对准模式的三个磁体装置的永磁体组件
CN113785473A (zh) 2019-03-11 2021-12-10 西门子歌美飒可再生能源公司 包括各自具有聚焦磁畴对准模式的磁体装置的磁体组件
CN111834117A (zh) 2019-04-23 2020-10-27 西门子歌美飒可再生能源公司 利用具有不对称形成的磁装置的设备制造烧结磁通聚焦永磁体
CN111834116A (zh) 2019-04-23 2020-10-27 西门子歌美飒可再生能源公司 制造具有减小的变形的烧结永磁体
CN111916282A (zh) 2019-05-10 2020-11-10 西门子歌美飒可再生能源公司 使用变化的磁化强度制造磁通聚焦磁体
US11417462B2 (en) 2019-05-17 2022-08-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One-step processing of magnet arrays
KR102222483B1 (ko) * 2019-10-30 2021-03-03 공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자기적 특성이 우수한 Nd-Fe-B계 자성분말 제조방법 및 자성재료
EP3955428A1 (en) * 2020-08-14 2022-02-16 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 A/S Magnet assembly comprising a focused magnetic flux portion and a parallel magnetic flux portion
EP4026631A1 (en) 2021-01-07 2022-07-13 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 A/S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monolithic permanent magnet with a focused and a parallel magnetic flux region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2801A (en) * 1980-06-05 1982-01-08 Mitsubishi Metal Corp Production of sintered permanent magnet
TW201301312A (zh) * 2011-06-24 2013-01-01 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稀土類永久磁鐵及稀土類永久磁鐵之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79363A (en) 1976-12-23 1978-07-13 Fujitsu Ltd Demodulating circuit
JPS59140335A (ja) * 1983-01-29 1984-08-11 Hitachi Metals Ltd 希土類コバルト系異形焼結磁石の製造方法
JPS60220920A (ja) * 1984-04-18 1985-11-05 Seiko Epson Corp 永久磁石の製造方法
JPS6169104A (ja) * 1984-09-12 1986-04-09 Sumitomo Special Metals Co Ltd 半円状異方性フェライト磁石の製造方法
JPS62245604A (ja) * 1986-04-18 1987-10-26 Seiko Epson Corp 希土類焼結磁石の製造方法
JPS62254408A (ja) * 1986-04-26 1987-11-06 Seiko Epson Corp 希土類焼結磁石の製造方法
JPS63237402A (ja) * 1987-03-25 1988-10-03 Seiko Epson Corp 希土類焼結磁石の製造方法
GB9225696D0 (en) * 1992-12-09 1993-02-03 Cookson Group Plc Method for the fabrication of magnetic materials
JPH06236806A (ja) * 1993-02-12 1994-08-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異方性樹脂結合型希土類磁石
JPH06244046A (ja) 1993-02-18 1994-09-02 Seiko Epson Corp 永久磁石の製造方法
JPH06302417A (ja) 1993-04-15 1994-10-28 Seiko Epson Corp 永久磁石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705902A (en) 1995-02-03 1998-01-06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albach array DC motor/generator
JPH0917671A (ja) * 1995-06-26 1997-01-17 Sumitomo Metal Ind Ltd 希土類系焼結永久磁石の製造方法
US6157099A (en) 1999-01-15 2000-12-05 Quantum Corporation Specially oriented material and magnetization of permanent magnets
US6304162B1 (en) * 1999-06-22 2001-10-16 Toda Kogyo Corporation Anisotropic permanent magnet
JP2001006924A (ja) * 1999-06-22 2001-01-12 Toda Kogyo Corp 吸着用永久磁石
JP2002164239A (ja) * 2000-09-14 2002-06-07 Hitachi Metals Ltd 希土類焼結磁石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リング磁石およびアークセグメント磁石
JP3997427B2 (ja) 2002-06-18 2007-10-24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極異方性リング磁石の製造に用いる磁場中成形装置
US6885267B2 (en) * 2003-03-17 2005-04-26 Hitachi Metals Ltd. Magnetic-field-generating apparatus and magnetic field orientation apparatus using it
JP2006222131A (ja) 2005-02-08 2006-08-24 Neomax Co Ltd 永久磁石体
CN101055786B (zh) * 2006-03-15 2010-08-04 Tdk株式会社 各向异性铁氧体磁铁及电机
CN101401282B (zh) 2006-03-16 2011-11-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径向各向异性磁铁的制造方法和使用径向各向异性磁铁的永磁电动机及有铁芯永磁电动机
US20110012463A1 (en) * 2007-08-01 2011-01-20 Gerald David Duncan appliance, rotor and magnet element
JP5359192B2 (ja) * 2007-11-12 2013-12-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異方性永久磁石型モータ
JP5444630B2 (ja) * 2008-04-07 2014-03-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ロータ及び埋込磁石型モータ
JP5274302B2 (ja) * 2009-02-24 2013-08-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2011109004A (ja) * 2009-11-20 2011-06-02 Yokohama National Univ 磁気異方性磁石の製造方法
CN103703523B (zh) * 2011-04-13 2015-08-26 巨石风力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永磁体的通量集中结构、制造这种结构的方法和包括这种结构的机器
JP2013191609A (ja) * 2012-03-12 2013-09-26 Nitto Denko Corp 希土類永久磁石及び希土類永久磁石の製造方法
JP5969782B2 (ja) 2012-03-12 2016-08-1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希土類永久磁石の製造方法
JP2013215021A (ja) 2012-03-30 2013-10-17 Kogakuin Univ 電磁誘導装置
JP2015156405A (ja) * 2012-05-24 2015-08-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異方性ボンド磁石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らを用いたモータ
WO2015015586A1 (ja) * 2013-07-31 2015-02-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永久磁石材料
JP2015032669A (ja) 2013-08-01 2015-02-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焼結磁石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2801A (en) * 1980-06-05 1982-01-08 Mitsubishi Metal Corp Production of sintered permanent magnet
TW201301312A (zh) * 2011-06-24 2013-01-01 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稀土類永久磁鐵及稀土類永久磁鐵之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76310A (zh) 2020-06-12
JP2021082826A (ja) 2021-05-27
EP3276642A1 (en) 2018-01-31
US20210012934A1 (en) 2021-01-14
WO2016152979A1 (ja) 2016-09-29
KR102453981B1 (ko) 2022-10-12
JP6648111B2 (ja) 2020-02-14
JP2018186274A (ja) 2018-11-22
JPWO2016152979A1 (ja) 2017-08-03
TW201709231A (zh) 2017-03-01
US20180108464A1 (en) 2018-04-19
CN107430921B (zh) 2020-03-10
EP3276642A4 (en) 2019-05-01
KR20170132215A (ko) 2017-12-01
CN107430921A (zh) 2017-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4594B (zh) 稀土類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及稀土類燒結磁石
TWI666668B (zh) 具有非平行的易磁化軸配向的稀土類永久磁石形成用燒結體之製造方法
KR102421822B1 (ko) 희토류 영구자석 및 희토류 영구자석을 갖는 회전기
JP6560832B2 (ja) 希土類焼結磁石形成用焼結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1106271A (ja) 希土類磁石形成用焼結体及び希土類焼結磁石
JP6786476B2 (ja) 希土類永久磁石形成用焼結体及び希土類永久磁石を有する回転電機
TWI676998B (zh) 稀土類磁鐵形成用燒結體及稀土類燒結磁鐵
JP2015207687A (ja) 永久磁石及び永久磁石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