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0115B - 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0115B
TWI660115B TW106120133A TW106120133A TWI660115B TW I660115 B TWI660115 B TW I660115B TW 106120133 A TW106120133 A TW 106120133A TW 106120133 A TW106120133 A TW 106120133A TW I660115 B TWI660115 B TW I66011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exhaust passage
passage portion
vehicle
catalys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01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02347A (zh
Inventor
山本岳人
Original Assignee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23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23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01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011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0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8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 F01N3/1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 F01N3/2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converting apparatus
    • F01N3/28Construction of catalytic rea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Abstract

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與位於較車輛之中央(CV)更靠左側之區域之燃燒室(30)連接的第2排氣通路部(63)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之下游側的延長線(63c)與使位於較車輛之中央(CV)更靠右側之區域之燃燒室30與觸媒62a相連的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之第1連接點(61p)連接。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較第1連接點(61p)更靠下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的方向與較第1連接點(61p)更靠上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所成的角度,處於包含0度、且小於較第1連接點(61p)更靠下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的方向與第2排氣通路部(63)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之下游側的延長線(63c)所成之角度的範圍內。

Description

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
近年來,要求使跨坐型車輛提高淨化排氣之排氣淨化性能。例如,有預料到觸媒之劣化使觸媒大型化之傾向。作為具有大型化之觸媒之跨坐型車輛之例,例如存在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跨坐型車輛具備水冷式之並列雙缸引擎。以下,有將車輛之左右方向、車輛之前後方向及車輛之上下方向簡稱為左右方向、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之情形。專利文獻1之跨坐型車輛於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央具備排氣出口。該排氣出口與排氣導入部連接。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排氣導入部自該排氣出口朝下方延伸。排氣導入部之下游部與觸媒盒收納部連接。觸媒盒收納部與排氣導入部相比直徑更大。於觸媒盒收納部中存在觸媒盒。觸媒盒收納部之上游部位於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央。觸媒盒收納部之下游部位於較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央更靠左側之區域。觸媒盒收納部之下游部與排氣管連接。專利文獻1之引擎本體係以形成於汽缸體之汽缸孔之中心軸線沿著前後方向之方式設置。觸媒盒收納部配置於汽缸體及汽缸頭之下方。觸媒盒收納部配置於引擎本體之前方。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2-12141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於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跨坐型車輛中,觸媒盒收納部配置於引擎本體之前方。又,前輪配置於引擎本體之前方。引擎本體及觸媒盒收納部需要避免與前輪之干涉。因此,車輛於前後方向大型化。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便提高車輛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的、於引擎本體之前方配置有觸媒之跨坐型車輛。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案發明者對搭載內置有大型觸媒之觸媒單元且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之佈局進行了詳細研究。其結果,發現設置於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央之排氣導入部及觸媒單元之上游部會導致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跨坐型車輛具備設置於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央之1個前輪。該前輪係進行轉向之車輪。藉由使前輪轉向,前輪之後部之前後方向之位置改變。於前輪之後部位於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央的情形時,與前輪之後部位於較車輛之中央更靠左側或右側之區域的情形相比,前輪之後部位於更靠後方。因此,於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央,引擎本體及觸媒單元之上游部需要避免與前輪之干涉。因此,搭載有內置大型觸媒之觸媒單元之跨坐型車輛於前後方向上大型化。 因此,考慮藉由將觸媒單元之上游部設置於較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央更靠左側或右側之區域而避免干涉的方法。然而,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無法左右對稱地形成引擎本體之複數個燃燒室與觸媒之間之排氣通路部。因此,流入觸媒之排氣偏向一側,故而無法高效率地利用整個觸媒。其結果,不得不使觸媒變大。實際上,就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跨坐型車輛而言,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將引擎本體之排氣出口及觸媒盒收納部配置於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央。換言之,引擎本體之複數個燃燒室與觸媒之間之排氣通路部形成為左右對稱。其目的在於使來自各燃燒室之排氣相對於觸媒流入之方向於左右方向上均勻,而避免排氣之流向之偏倚。藉此,可高效率地使用觸媒,且可抑制觸媒之大型化。 本案發明者對如下內容進行了研究,即,確保左右方向上之觸媒之上游部之位置的設計自由度,並兼顧車輛之排氣淨化性能之提高與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之抑制。為了達成該內容,對可調整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的構造進行了研究。而且,發現藉由將以下4種構成組合,可抑制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的影響。該技術思想係調整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並最終抑制排氣之流向之偏倚,而非避免排氣之流向之偏倚的技術思想。該技術思想不同於左右對稱地形成排氣通路部而避免排氣之流向之偏倚之專利文獻1的技術思想。 (1)本發明包含以下4種構成。 第一,本發明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具有以下構成。跨坐型車輛具備車體框架。跨坐型車輛具備引擎本體,該引擎本體被車體框架支持,具有排列於左右方向之複數個汽缸孔、及由複數個汽缸孔分別形成一部分之複數個燃燒室。跨坐型車輛具備1個前輪,該1個前輪於前後方向上配置於引擎本體之前方,且配置於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央,可朝左右方向轉向。跨坐型車輛具備至少1個後輪,該至少1個後輪於前後方向上配置於引擎本體之後方。跨坐型車輛具備觸媒單元,該觸媒單元自左向右之方向或自右向左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引擎本體與前輪之間,且內置有觸媒,該觸媒將自至少2個燃燒室排出之排氣淨化,且具有位於排氣之流向之上游之上游部及位於排氣之流向之下游之下游部,於前後方向上,上游部之前端位於較下游部之前端更靠前方,於上下方向上,上游部之前端位於較下游部之前端更靠上方。跨坐型車輛具備排氣通路部,該排氣通路部形成供自複數個燃燒室排出之排氣流動之排氣路徑。 第二,以如下方式設置各汽缸孔,即,自左向右之方向或自右向左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該汽缸孔之中心軸線與上下方向所成之角度和45度相同或小於45度,且和觸媒之排氣之流動方向與上下方向所成之角度相同或較其小。藉此,可於某種程度上確保燃燒室與觸媒之上游部之間之排氣路徑的長度。可採用藉由確保排氣路徑之該部分之長度而改善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的構成。 第三,以如下方式設置觸媒,即,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觸媒之上游部之左右方向上之中央於左右方向上位於較車輛的中央更靠左側或右側的區域。藉此,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複數個燃燒室與觸媒之上游部之間之直線距離會變得不同。換言之,排氣路徑之該等之間之部分未成為左右對稱。即,產生排氣之流向之偏倚。另一方面,可容易地避免觸媒之上游部與前輪之干涉。 第四,排氣通路部具有以下構成。排氣通路部包含第1排氣通路部,該第1排氣通路部使燃燒室與觸媒之上游部相連,該燃燒室係以汽缸孔之中心軸線於左右方向上位於較車輛之中央更靠左側或右側之任一方之第1區域的方式設置。排氣通路部包含第2排氣通路部,該第2排氣通路部與將第1排氣通路部劃分為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長度相互相同之上游端部、上游中間部、上游中央部、下游中央部、下游中間部及下游端部的6個劃分部之情形之上游中間部、上游中央部、下游中央部及下游中間部之至少1個劃分部連接,且與燃燒室連接,該燃燒室係以汽缸孔之中心軸線於左右方向上位於較車輛之中央更靠左側或右側之任一方之第2區域的方式設置。排氣通路部係以如下方式設置: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較第1連接點更靠下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較第1連接點更靠上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所成之角度,處於包含0度、且小於較第1連接點更靠下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延長線所成之角度之範圍內,上述第1連接點將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延長線與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連接。排氣通路部包含擴寬部,該擴寬部設置於第1連接點與觸媒之上游部之間,且排氣之流向上之下游部位之排氣路徑的左右方向之寬度大於上游部位之排氣路徑的左右方向之寬度。第2排氣通路部自左側或右側與第1排氣通路部合流,而產生排氣之流向之偏倚。然而,第2排氣通路部並未連接於第1排氣通路部之6個劃分部中之最靠上游之上游端部。藉此,可防止極端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又,第2排氣通路部並未連接於第1排氣通路部之6個劃分部中之最靠下游之下游端部。由此,需要於某種程度上確保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和觸媒之上游部之間之排氣路徑的長度。並且,於連接部與觸媒上游部之間,設置有下游部位之左右方向之寬度大於上游部位之左右方向之寬度的擴寬部。藉此,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得以改善。 藉由將以上之4種構成同時組合,可抑制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偏倚之影響。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將觸媒之上游部設置於較車輛之中央更靠左側或右側之任一方之第1區域。即,可提高左右方向上之觸媒之上游部之位置的設計自由度。由此,即便搭載內置有大型觸媒之觸媒單元,亦可容易地避免觸媒單元與前輪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 本發明之觸媒之下游部之前端於車輛之前後方向上位於較觸媒之上游部之前端更靠後方。因此,即便將觸媒之下游部設置於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央、左側區域及右側區域之任一位置,亦可避免觸媒之下游部與前輪之干涉。本發明之觸媒之下游部亦可設置於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央、左側區域及右側區域之任一位置。於將觸媒之上游部與觸媒之下游部設置於在左右方向上不同之位置之情形時,容易使用排氣之流動方向之長度相對於直徑而言相對較長之觸媒。即,觸媒之設計自由度提高。因此,即便觸媒大型化,亦可根據觸媒之形狀將觸媒配置於容易避免觸媒之上游部與前輪之干涉之位置。由此,容易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於將觸媒之上游部與觸媒之下游部之兩者設置於左側區域或右側區域之情形時,容易使用排氣之流動方向之長度相對於直徑而言相對較短之觸媒。即,觸媒之設計自由度提高。因此,即便觸媒大型化,亦可根據觸媒之形狀將觸媒配置於容易避免觸媒之上游部與前輪之干涉之位置。由此,容易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 (2)根據另一觀點,本發明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排氣通路部係以如下方式設置:自左向右之方向或自右向左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第1連接點處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上下方向所成之角度和汽缸孔之中心軸線與上下方向所成之角度相同或較其小。 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之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將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以其中心線相較汽缸孔之中心軸線之方向更靠近上下方向之方式設置。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偏倚,更容易地避免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與前輪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 (3)根據另一觀點,本發明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排氣通路部係以如下方式設置:自左向右之方向或自右向左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第1連接點處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上下方向所成之角度和觸媒之排氣之流動方向與上下方向所成之角度相同或較其小。 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之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將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以其中心線相較觸媒之排氣之流動方向更靠近上下方向之方式設置。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更容易地避免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與前輪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 (4)根據另一觀點,本發明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排氣通路部係以如下方式設置: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第1排氣通路部之6個劃分部中之包含第1連接點之1個或2個連接劃分部的下游端處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方向與1個或2個連接劃分部的上游端處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方向所成的角度,處於包含0度、且小於1個或2個連接劃分部之下游端處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延長線所成之角度之範圍內。 (5)根據另一觀點,本發明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排氣通路部包含氧感測器安裝部,該氧感測器安裝部係供安裝檢測第1排氣通路部之第1連接點與觸媒之上游部之間之排氣中之氧濃度的氧感測器。 於第1排氣通路部之連接有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排氣之流向偏向左右方向之任一方向。然而,排氣通路部於第1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與觸媒之上游部之間具有擴寬部。因此,於第1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與觸媒之上游部之間之排氣路徑中,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得到改善。藉由利用該排氣之流向之偏倚得到改善之區間檢測排氣中之氧濃度,可確保氧濃度之檢測精度,且可提高氧感測器之佈局之自由度。藉此,可確保氧濃度之檢測精度,且可更容易地避免氧感測器與前輪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 (6)根據另一觀點,本發明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氧感測器安裝部具有供插入氧感測器之氧感測器插入孔。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氧感測器插入孔不存在於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上。 藉此,關於氧感測器,氧感測器之軸線並非沿著前後方向配置。因此,可確保氧濃度之檢測精度,且可更容易地避免氧感測器與前輪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 (7)根據另一觀點,本發明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排氣通路部包含直線部,該直線部設置於較第1連接點更靠上游,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第1排氣通路部之一部分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一部分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以沿著上下方向之狀態排列於左右方向。 該直線部係設置於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和燃燒室之間。藉此,可簡化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和燃燒室之間之排氣通路部的構成,且可提高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之位置之設計自由度。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更容易地避免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與前輪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 (8)根據另一觀點,本發明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排氣通路部包含引擎本體之一部分、及可裝卸地安裝於引擎本體之排氣管。排氣管於直線部與引擎本體連接。 藉此,可簡化將引擎本體與排氣管連接之構造,且可提高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之位置之設計自由度。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更容易地避免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與前輪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 (9)根據另一觀點,本發明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觸媒之上游部之左右方向上之中央位於上述第1區域。 連接有第1排氣通路部之燃燒室及觸媒之上游部之中央該兩者均位於較車輛之中央更靠左側或右側之第1區域。因此,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第1排氣通路部為直線狀或大致直線狀。藉此,可簡化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之構造且可提高連接部之位置之設計自由度。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更容易地避免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與前輪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 (10)根據另一觀點,本發明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觸媒之上游部之左右方向上之中央位於上述第2區域。 連接有第1排氣通路部之燃燒室與觸媒之上游部之中央位於在左右方向上遠離之位置。因此,可使連接有第1排氣通路部之燃燒室與觸媒之上游部之中央之間的排氣路徑之長度變長。又,由於第2排氣通路部連接於第1排氣通路部,故而可使連接有第2排氣通路部之燃燒室與觸媒之上游部之中央之間的排氣路徑之長度變長。 藉此,即便考慮排氣通路部之長度,亦可提高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之位置之設計自由度。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更容易地避免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與前輪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 (11)根據另一觀點,本發明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排氣通路部包含連接於第2排氣通路部之中途之第3排氣通路部。 藉此,即便引擎本體具備3個或多於3個之汽缸孔,亦可簡化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及第2排氣通路部與第3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之構造,且可提高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之位置之設計自由度。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更容易地避免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與前輪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 (12)根據另一觀點,本發明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排氣通路部係以如下方式設置: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較第2連接點更靠下游之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較第2連接點更靠上游之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所成的角度,處於包含0度、且小於較第2連接點更靠下游之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第3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延長線所成之角度之範圍內,上述第2連接點將第3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延長線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連接。 藉此,即便引擎本體具備3個或多於3個之汽缸孔,亦可簡化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及第2排氣通路部與第3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之構造,且可提高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之位置之設計自由度。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更容易地避免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與前輪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 (13)根據另一觀點,本發明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排氣通路部包含連接於第1排氣通路部之中途之第4排氣通路部。 藉此,即便引擎本體具備3個或多於3個之汽缸孔,亦可簡化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及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4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之構造,且可提高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之位置之設計自由度。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更容易地避免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與前輪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 (14)根據另一觀點,本發明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排氣通路部係以如下方式設置: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較第3連接點更靠下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較第3連接點更靠上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所成的角度,處於包含0度、且小於較第3連接點更靠下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第4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延長線所成之角度之範圍內,上述第3連接點將第4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延長線與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連接。 藉此,即便引擎本體具備3個或多於3個之汽缸孔,亦可簡化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及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4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之構造,且可提高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之位置之設計自由度。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更容易地避免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與前輪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 (15)根據另一觀點,本發明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除包含上述(11)之構成以外,還包含以下構成。於將第2排氣通路部劃分為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長度相互相同之6個第2劃分部的情形時,排氣通路部係以如下方式設置: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第2排氣通路部之6個第2劃分部中之包含上述第2連接點之1個或2個第2連接劃分部的下游端處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方向與1個或2個第2連接劃分部的上游端處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方向所成的角度,處於包含0度、且小於1個或2個第2連接劃分部之下游端處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方向與第3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延長線所成之角度之範圍內。 藉此,即便引擎本體具備3個或多於3個之汽缸孔,亦可簡化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及第2排氣通路部與第3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之構造,且可提高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之位置之設計自由度。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更容易地避免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與前輪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 (16)根據另一觀點,本發明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除包含上述(13)之構成以外,還包含以下構成。排氣通路部係以如下方式設置: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第1排氣通路部之6個劃分部中之包含上述第3連接點之1個或2個第3連接劃分部的下游端處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方向與1個或2個第3連接劃分部的上游端處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方向所成的角度,處於包含0度、且小於1個或2個第3連接劃分部之下游端處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第4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延長線所成之角度之範圍內。 藉此,即便引擎本體具備3個或多於3個之汽缸孔,亦可簡化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及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4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之構造,且可提高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之位置之設計自由度。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更容易地避免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與前輪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 (17)根據另一觀點,本發明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排氣通路部包含連接於第2排氣通路部之第3排氣通路部、及連接於第1排氣通路部之第4排氣通路部。 藉此,即便引擎本體具備4個或多於4個之汽缸孔,亦可簡化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第2排氣通路部與第3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及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4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之構造,且可提高第1排氣通路部與第2排氣通路部之連接部之位置之設計自由度。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更容易地避免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與前輪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 本發明之第2排氣通路部亦可與第1排氣通路部之上游中間部及上游中央部之兩者連接。本發明之第2排氣通路部亦可與第1排氣通路部之上游中央部及下游中央部之兩者連接。本發明之第2排氣通路部亦可與第1排氣通路部之下游中央部及下游中間部之兩者連接。 關於本發明之擴寬部,只要於排氣之流向上,下游部位之左右方向之寬度大於上游部位之左右方向之寬度,則其形狀並無限定。本發明之擴寬部亦可為左右方向之寬度於排氣之流動方向上階段性地擴寬之階梯形狀。本發明之擴寬部較佳為左右方向之寬度於排氣之流動方向上多階段地逐漸擴寬之形狀。本發明之擴寬部更佳為左右方向之寬度於排氣之流動方向上平緩地擴寬之錐形。本發明之擴寬部較佳為於排氣之流向上,下游部位之前後方向之長度大於上游部位之前後方向之長度。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亦可分別具備複數個第1排氣通路部、第2排氣通路部、第3排氣通路部及第4排氣通路部。例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亦可具備2個第1排氣通路部及2個第2排氣通路部。例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亦可具備1個第1排氣通路部、1個第2排氣通路部及2個第3排氣通路部。例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亦可具備1個第1排氣通路部、1個第2排氣通路部及2個第4排氣通路部。例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亦可具備2個第1排氣通路部、2個第2排氣通路部、2個第3排氣通路部及2個第4排氣通路部。 本發明之觸媒可為金屬基材之觸媒,亦可為陶瓷基材之觸媒。所謂金屬基材觸媒係指基材為金屬製之觸媒。所謂陶瓷基材觸媒係指基材為陶瓷製之觸媒。金屬基材觸媒之基材係例如藉由將金屬製之波紋板與金屬製之平板交替地重疊並捲繞而形成。陶瓷基材觸媒之基材例如為蜂巢構造體。再者,本發明之觸媒較佳為金屬基材觸媒。金屬基材觸媒容易確保對抗振動之耐久性。因此,於搭載於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之情形時,可抑制觸媒之大型化。 於本發明中,觸媒之下游部之後端亦可於車輛之前後方向上位於較曲軸之中心軸線更靠後方。再者,觸媒之下游部之後端較佳為於車輛之前後方向上位於較曲軸之中心軸線更靠前方。藉此,可提高觸媒之設計自由度,容易避免引擎本體與觸媒之干涉。於本發明中,觸媒之下游部之後端亦可於車輛之前後方向上設置於較引擎本體之前表面更靠後方。所謂引擎本體之前表面係指自前向後觀察引擎本體時可看見之面。再者,觸媒之下游部之後端更佳為於車輛之前後方向上位於較引擎本體之前表面之最後端更靠前方。藉此,可提高觸媒之設計自由度,容易避免引擎本體與觸媒之干涉。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亦可具備相互獨立之複數個觸媒。複數個觸媒亦可串聯地配置。即,複數個觸媒亦可配置於排氣之流動方向。於設置有複數個觸媒之情形時,只要至少其中1個觸媒滿足本發明之構成便可。又,亦可為複數個觸媒全部分別滿足本發明之構成。又,亦可為複數個觸媒整體上滿足本發明之構成。即,亦可為複數個觸媒構成本發明之1個觸媒。 本發明之車體框架支持引擎本體之構件。本發明之車體框架亦包含為了安裝車體外殼等零件而設置於車體框架之托架般之支持部。又,本發明之車體框架亦可為支持引擎本體,且一體成形有車體外殼等其他功能零件之一部分之硬殼式(monocoque)構造。 本發明之汽缸孔之剖面可為圓形,且剖面亦可為橢圓形。本發明之汽缸孔之上部亦可位於較其下部更靠後方。本發明之汽缸孔之上部亦可位於較其下部更靠前方。本發明之汽缸孔之上部亦可位於在前後方向上與其下部相同之位置。即,汽缸孔之中心軸線亦可與車輛之前後方向平行。 本發明之引擎本體不包含排氣管、進氣管、排氣歧管及進氣歧管。本發明之引擎本體不包括包含觸媒之排氣系統零件及進氣系統零件。本發明之引擎本體為四衝程式之引擎。所謂四衝程式之引擎係指重複進氣衝程、壓縮衝程、燃燒衝程(膨脹衝程)、及排氣衝程之引擎。本發明之引擎本體包含並列雙缸引擎、並列三缸引擎、並列四缸引擎、前後V型四缸引擎、前後V型五缸引擎、及前後V型六缸引擎。前後V型三缸引擎及前後V型五缸引擎亦可為前方之燃燒室之數量為2個以上且後方之燃燒室之數量為1個以上。複數個燃燒室之燃燒衝程之時序不同。再者,複數個燃燒室之燃燒衝程之時序亦可一致。本發明之引擎本體亦可為水冷式引擎。本發明之引擎本體亦可為空冷式引擎。本發明之引擎本體亦可與變速箱之一部分一體地形成。引擎本體亦可與變速箱之整體分開地形成。自前方之燃燒室排出之排氣既可與自後方之燃燒室排出之排氣合流,亦可不合流。 排氣通路部具有將經觸媒淨化後之排氣釋出至大氣之大氣釋出口。排氣通路部亦可具有2個大氣釋出口。2個大氣釋出口較佳為分別配置於較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央更靠左側之區域與更靠右側之區域。亦可針對1個觸媒設置2個大氣釋出口。於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具備未串聯地配置之複數個觸媒之情形時,亦可針對每個觸媒設置大氣釋出口。又,於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具備未串聯地配置之複數個觸媒之情形時,大氣釋出口之數量亦可為1個。於此情形時,通過複數個觸媒之排氣於合流之後自大氣釋出口釋出。又,於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具備未串聯地配置之複數個觸媒之情形時,大氣釋出口之數量亦可為2個。於此情形時,通過複數個觸媒之排氣亦可不合流地自大氣釋出口釋出。通過複數個觸媒後之排氣亦可暫時合流之後,分成2股自大氣釋出口釋出。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包含具備1個前輪及1個後輪之二輪車。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包含具備1個前輪及排列於車輛之左右方向之2個後輪之三輪機車。所謂跨坐型車輛係指騎乘者以如跨坐於車背之狀態乘坐之所有車輛。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包含運動型、越野型及速克達型等之機車、附原動機之機車、附踏板之輕型機車等。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亦可具備多於2個之後輪。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亦可為傾斜車輛。所謂傾斜車輛係指具有於右迴旋時朝右側傾斜,且於左迴旋時朝左側傾斜之車體框架之車輛。於本發明中,所謂前輪包含輪胎、及保持輪胎之輪圈本體。對於後輪亦應用相同之定義。 第2排氣通路部係連接於第1排氣通路部之中途。由此,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並不存在於第1排氣通路部之內部。於本發明中,所謂「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延長線」係指自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端朝第2排氣通路部之下游端處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延長之線。與該定義相同之定義亦被應用於「第3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延長線」及「第4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延長線」。 於本發明中,所謂「較第1連接點更靠下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係指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中之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自第1連接點朝下游側呈直線狀或大致直線狀延伸之部分。例如,於第1排氣通路部在較第1連接點更靠下游,自前向後觀察車輛時具有彎曲之彎曲部分之情形時,「較第1連接點更靠下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位於較該彎曲部分更靠上游。與該定義相同之定義亦被應用於「較第2連接點更靠下游之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及「較第3連接點更靠下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 於本發明中,所謂「較第1連接點更靠上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係指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中之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自第1連接點朝上游側呈直線狀或大致直線狀延伸之部分。例如,於第1排氣通路部在較第1連接點更靠上游,自前向後觀察車輛時具有彎曲之彎曲部分之情形時,「較第1連接點更靠上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位於較該彎曲部分更靠下游。與該定義相同之定義亦被應用於「較第2連接點更靠上游之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及「較第3連接點更靠上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 於本發明中,「較第1連接點更靠下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較第1連接點更靠上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所成的角度」係指與「較第1連接點更靠下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平行之無限延伸之直線和「較第1連接點更靠上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所成之角度。再者,「較第1連接點更靠下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與「較第1連接點更靠上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所成之角度為鈍角或180°。與此相對,「較第1連接點更靠下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較第1連接點更靠上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所成的角度」為0°或銳角。於本發明中,亦對使用某部分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方向的相同之表達應用該定義。 於本發明中,所謂「2個連接劃分部」「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包含第1排氣通路部之6個劃分部中之第1連接點」之狀態,係指第1連接點位於2個連接劃分部之交界之狀態。於本發明中,「1個連接劃分部」「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包含第1排氣通路部之6個劃分部中之第1連接點」之狀態,係指於1個連接劃分部內存在第1連接點之狀態。對於「2個第2連接劃分部」及「2個第3連接劃分部」亦應用相同之定義。 於本發明中,車輛之上下方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及車輛之前後方向係指將跨坐型車輛直立地停於水平之路面上之狀態下之方向。跨坐型車輛亦包含車輛自身無法自立之形式之車輛。於此種車輛之情形時,車輛之上下方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及車輛之前後方向係指1名騎乘者支撐車輛並將跨坐型車輛直立地停於水平之路面上之狀態下之方向。於本發明中,所謂車輛之左右方向係指於上述狀態下,騎乘者看向前方並乘坐時,自騎乘者觀察到之左右方向。 於本發明中,所謂「上游」意指排氣之流動方向上之上游。於本發明中,所謂「下游」意指排氣之流動方向上之下游。 於本發明中,所謂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係指自某一方向上觀察車輛時,通過排氣通路部所形成之排氣路徑之中央之線。於本發明中,所謂排氣路徑之長度意指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長度。本發明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上之某點處的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方向於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為曲線之情形時係設為該點處之切線方向。 於本發明中,所謂某一零件之端部意指將零件之端與其附近部合併而得之部分。 於本發明中,某直線與某直線所成之角度意指該2條直線所成之角度中之較小之角度。某直線與某直線所成之角度亦可為0度。某直線與某直線所成之角度亦可為90度。 於本發明中,所謂通路部意指包圍路徑而形成路徑之壁體等。又,所謂路徑意指對象所通過之空間。所謂排氣通路部意指包圍排氣路徑而形成排氣路徑之壁體等。再者,所謂排氣路徑意指排氣所通過之空間。 於本發明中,所謂沿著A方向之方向並不限於與A方向平行之方向。所謂沿著A方向之方向包含相對於A方向於-45°以上且+45°以下之範圍內傾斜之直線。相同之定義亦被應用於使用「沿著」之其他表達。所謂使用「沿著」之其他表達係指例如「沿著A方向之方向」、「複數個B沿著A方向排列」、或「1個B沿著A方向」等。再者,A方向並非指特定之方向。可將A方向替換為水平方向或前後方向。 於本發明中,所謂排列於X方向之A與B係表示以下狀態。即便於自與X方向正交之任一方向觀察A及B之情形時,表示X方向之任意之直線或曲線亦通過A與B之兩者。 於本發明中,所謂自Y方向觀察排列於X方向之A與B係表示以下狀態。於自Y方向觀察A與B時,表示X方向之任意之直線或曲線通過A與B之兩者。於自與Y方向不同之W方向觀察A與B時,A與B亦可不排列於X方向。 再者,於上述2個定義中,A與B亦可接觸。又,A與B亦可分離。於A與B之間亦可存在C。 於本發明中,所謂A位於較B更靠前方,只要無特別限定,則指以下狀態。A位於通過B之最前端且與前後方向正交之平面之前方。A與B既可排列於前後方向,亦可並非排列於前後方向。再者,關於B,於相同之條件下,對於A位於較B更靠後方之表達亦應用相同之定義。又,關於B,於相同之條件下,對於A位於較B更靠上方或下方、A位於較B更靠右側或左側之表達亦應用相同之定義。 於本發明中,所謂A位於B之前方只要無特別限定,則指以下狀態。A之後表面之至少一部分與B之前表面之至少一部分於前後方向上相向。進而,B之最前端位於較A之最前端更靠後方且B之最後端位於較A之最後端更靠前方。所謂A之後表面係指自後側觀察A時所看見之面。A之後表面既可為連續之1個面,亦可包括不連續之複數個面。B之前表面之定義亦相同。再者,對於A位於B之後方、A位於B之上方或下方、A位於B之右側或左側之表達亦應用相同之定義。 於本發明中,所謂於與前後方向不同之方向即X方向觀察A位於B之前方,只要無特別限定,則指以下狀態。於X方向觀察時,A之後端之至少一部分與B之前端之至少一部在前後方向上相向。進而,B之最前端位於較A之最前端更靠後方,且B之最後端位於較A之最後端更靠前方。於自與X方向不同之Y方向觀察A與B時,A之後端之至少一部與B之前端之至少一部分可不於前後方向上相向。再者,對於在任意方向觀察A位於B之後方、A位於B之上方或下方、A位於B之右側或左側之表達亦應用相同之定義。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A配置於B與C之間,只要無特別限定,則指以下狀態。任意之直線依序通過B、A及C。即,B、A及C依序排列於任意之直線之方向。 於本發明中,包含(including)、具有(comprising)、具備(having)及該等之衍生語之使用意圖在於除包含所列舉之項目及其等效物以外,亦包含追加項目。 於本發明中,安裝有(mounted)、連接有(connected)、結合有(coupled)、支持有(supported)之用語係廣義地使用。具體而言,不僅包含直接之安裝、連接、結合、支持,亦包含間接之安裝、連接、結合及支持。進而,連接有(connected)及結合有(coupled)並不限於物理性或機械性之連接/結合。其等亦包含直接或間接之電性連接/結合。 只要未被另外定義,則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全部用語(包含技術用語及科學用語)具有與本發明所屬業者通常所理解之含義相同之含義。如由通常所使用之辭典定義之用語般之用語應理解為具有與相關技術及本揭示之上下中之含義一致之含義,不應以理想化或過度形式化之含義進行解釋。 於本說明書中,「較佳」之類之用語為非排他性之用語。「較佳」意味著「較佳,但不限定於此」。於本說明書中,記載為「較佳」之構成至少發揮藉由上述(1)之構成而獲得之上述效果。又,於本說明書中,「亦可」之類之用語為非排他性之用語。「亦可」意味著「亦可,但不限定於此」。於本說明書中,記載為「亦可」之構成發揮至少藉由上述(1)之構成而獲得之上述效果。 於在申請專利範圍中未明確地特定出某構成要素之數量,而當被翻譯成英語時以單數表示之情形時,本發明亦可具有複數個該構成要素。又,本發明亦可僅具有1個該構成要素。 於本發明中,並不限制將根據上述其他觀點之構成相互組合。於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前,應理解本發明並不限於以下之說明中所記載之或圖式所圖示之構成要素的構成及配置之詳細情況。本發明亦可為下述實施形態以外之實施形態。本發明亦可為對下述實施形態添加各種變更而得之實施形態。又,本發明可將下述變化例適當組合而實施。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可於引擎本體之前方配置觸媒且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並且可提高車輛之排氣淨化性能。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以下,一面參照圖1(a)及圖1(b),一面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係將本發明應用於機車之一例。圖1(a)係機車1之前視圖。圖1(b)係機車1之右側視圖。於以下之說明中,所謂前後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分別意指車輛之前後方向、車輛之左右方向、車輛之上下方向。又,本案之各圖中之箭頭F、箭頭Re、箭頭U、箭頭Lo、箭頭Le、箭頭Ri分別表示前方、後方、上方、下方。 機車1具備1個前輪2。機車1具備車體框架4。機車1具備引擎本體20。引擎本體20被車體框架4支持。引擎本體20具有排列於左右方向之複數個汽缸孔22a。引擎本體20具有由複數個汽缸孔22a分別形成一部分之複數個燃燒室30。1個前輪2配置於引擎本體20之前方。1個前輪2配置於左右方向上之機車1之中央CV。以下,將左右方向上之機車1之中央CV稱為車輛中央CV。1個前輪2構成為可朝左右方向轉向。機車1具有至少1個後輪3。於圖1(a)中,後輪3之數量為1個,但亦可為複數個。後輪3配置於引擎本體20之後方。機車1具有自左向右之方向或自右向左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引擎本體20與前輪2之間之觸媒單元62。觸媒單元62內置有將自至少2個燃燒室30排出之排氣淨化之觸媒62a。觸媒62a具有位於排氣之流向之上游之上游部及位於排氣之流向之下游之下游部。觸媒62a之上游部之前端位於較觸媒62a之下游部之前端更靠前方。觸媒62a之上游部之前端位於較觸媒62a之下游部之前端更靠上方。機車1具備形成供自複數個燃燒室30排出之排氣流動之排氣路徑69之排氣通路部60。 參照圖1(b)進行說明。各汽缸孔22a係以如下方式設置:自右向左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該汽缸孔22a之中心軸線Cy與上下方向V所成之角度θcy與45度相同或小於45度。各汽缸孔22a係以如下方式設置:自右向左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該汽缸孔22a之中心軸線Cy與上下方向V所成之角度θcy和觸媒62a之排氣之流動方向與上下方向V所成之角度θcl相同或較其小。藉此,可於某種程度上確保燃燒室30與觸媒62a之上游部之間之排氣路徑69之長度。可採用藉由確保排氣路徑69之該部分之長度,改善下述排氣之流向之偏倚之構成。 參照圖1(a)進行說明。關於觸媒62a,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觸媒62a之上游部之左右方向上之中央CUC設置於較車輛中央CV更靠右側之區域。藉此,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複數個燃燒室30與觸媒62a之上游部之間之直線距離變得不同。換言之,排氣路徑69之該等之間之部分未成為左右對稱。即,產生排氣之流向之偏倚。另一方面,可容易地避免觸媒62a之上游部與前輪2之干涉。於本實施形態中,較車輛中央CV更靠右側之區域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區域。再者,第1區域亦可為較車輛中央更靠左側之區域。 參照圖1(a)及圖1(b)進行說明。排氣通路部60包含第1排氣通路部61,該第1排氣通路部61使以汽缸孔22a之中心軸線Cy位於較車輛中央CV更靠右側之區域之方式設置之燃燒室30與觸媒62a之上游部相連。上游端部61a、上游中間部61b、上游中央部61c、下游中央部61d、下游中間部61e及下游端部61f係將第1排氣通路部61以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之長度相互相同之方式劃分為6個部分而得者。上游端部61a、上游中間部61b、上游中央部61c、下游中央部61d、下游中間部61e及下游端部61f依序排列於排氣之流動方向。排氣通路部60包含與上游中間部61b、上游中央部61c、下游中央部61d及下游中間部61e中之至少任一個劃分部連接之第2排氣通路部63。第2排氣通路部63係與以汽缸孔22a之中心軸線Cy位於較車輛中央CV更靠左側之區域之方式設置之燃燒室30連接。較車輛中央CV更靠左側之區域相當於本發明之第2區域。 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將連接第2排氣通路部63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之下游側的延長線63c與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之點設為第1連接點61p。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將較第1連接點61p更靠下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的方向與較第1連接點61p更靠上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所成的角度設為角度θp1。於圖1(a)中,角度θp1為0度。因此,圖1(a)中未表示出符號θp1。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將較第1連接點61p更靠下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的方向與第2排氣通路部63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之下游側的延長線63c所成之角度設為角度θp2。排氣通路部60係以角度θp1處於包含0度且小於角度θp2之範圍內之方式設置。排氣通路部60包含設置於第1連接點61p與觸媒62a之上游部之間之擴寬部61x。擴寬部61x之排氣之流向上的下游部位之排氣路徑69之左右方向之寬度大於上游部位之排氣路徑69之左右方向之寬度。第2排氣通路部63自左與第1排氣通路部61合流,而產生排氣之流向之偏倚。然而,第2排氣通路部63未連接於第1排氣通路部61之6個劃分部中之最靠上游之上游端部61a。藉此,可防止極端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又,第2排氣通路部63未連接於第1排氣通路部61之6個劃分部中之最靠下游之下游端部61f。由此,需要於某種程度上確保第1排氣通路部61與第2排氣通路部63之連接部61y和觸媒62a之上游部之間之排氣路徑69的長度。並且,於連接部61y與觸媒62a之上游部之間,設置有下游部位之左右方向之寬度大於上游部位之左右方向之寬度的擴寬部61x。藉此,可改善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又,第2排氣通路部未連接於第1排氣通路部之6個劃分部中之最靠上游之上游端部。藉此,可防止極端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 藉由採用以上之構成,可抑制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之影響。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將觸媒62a之上游部設置於較車輛中央CV更靠右側之區域。即,可提高左右方向上之觸媒62a之上游部之位置的設計自由度。由此,即便搭載內置有大型觸媒62a之觸媒單元62,亦可容易地避免觸媒單元62與前輪2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1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1之大型化。 觸媒62a之下游部之前端位於較觸媒62a之上游部之前端更靠後方。因此,即便將觸媒62a之下游部設置於車輛中央CV、較車輛中央CV更靠左側之區域、及較車輛中央CV更靠右側之區域之任一位置,亦可避免觸媒62a之下游部與前輪之干涉。觸媒62a之下游部亦可設置於車輛中央CV、左側區域及右側區域之任一位置。於將觸媒62a之上游部與觸媒62a之下游部設置於在左右方向上不同之位置之情形時,容易使用排氣之流動方向之長度相對於直徑相對較長之觸媒62a。即,觸媒62a之設計自由度提高。因此,即便觸媒62a大型化,亦可根據觸媒62a之形狀,將觸媒62a配置於容易避免觸媒62a之上游部與前輪之干涉之位置。由此,容易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1之大型化。於將觸媒62a之上游部與觸媒62a之下游部之兩者設置於左側區域或右側區域之情形時,容易使用排氣之流動方向之長度相對於直徑相對較短之觸媒62a。即,觸媒62a之設計自由度提高。因此,即便觸媒62a大型化,亦可根據觸媒62a之形狀,將觸媒62a配置於容易避免觸媒62a之上游部與前輪之干涉之位置。由此,容易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1之大型化。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具體例1) 一面參照圖2及圖3,一面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具體例1進行說明。圖2係機車1之右側視圖。圖3係機車1之前視圖。於以下之說明中,省略關於與上述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相同之部位之說明。基本上,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具體例1具有上述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全部特徵。以下對與上述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不同之構成進行說明。 <機車之整體構成> 參照圖2進行說明。機車1具備1個前輪2、1個後輪3、及車體框架4。車體框架4於其前部具有頭管4a。轉向軸(未圖示)可旋轉地插通於頭管4a。轉向軸之上端部連結於把手單元(未圖示)。一對前叉6之上端部固定於把手單元5。一對前叉6之下端部對前輪2予以支持。前叉6構成為可伸縮,以便吸收上下方向之衝擊。前輪2之上部被擋泥板(未圖示)覆蓋。該擋泥板不包含於前輪2。 一對擺臂7可擺動地支持於車體框架4。一對擺臂7之後端部支持後輪3。於各擺臂7之較擺動中心更靠後方之位置安裝有後懸架(未圖示)之一端部。後懸架之另一端部安裝於車體框架4。後懸架構成為可伸縮,以便吸收上下方向之衝擊。再者,圖2及圖3係表示前叉6及後懸架最大程度伸長之狀態。即,表示車體框架4之位置相對於前輪2及後輪3之位置為最高之狀態。 車體框架4支持座部(未圖示)與燃料槽(未圖示)。燃料槽配置於座部之前方。車體框架4支持引擎本體20。引擎本體20可直接連結於車體框架4,亦可間接連結於車體框架4。引擎本體20配置於燃料槽之下方。引擎本體20配置於較座部之上端更靠下方。座部係供騎乘者(駕駛者)就座之部位,不包含供騎乘者之腰或背倚靠之部位。又,座部不包含供後座騎乘者(騎乘者)就座之部位。於左右方向上觀察時,前輪2配置於引擎本體20之前方。於左右方向上觀察時,後輪3配置於引擎本體20之後方。引擎本體20之左右方向之最大寬度大於前輪2之左右方向之最大寬度。引擎本體20之左右方向之最大寬度大於後輪3之左右方向之最大寬度。 <引擎本體之構成> 參照圖2及圖3進行說明。引擎本體20具有曲軸箱部20a、及汽缸部20b。曲軸箱部20a設置於引擎本體20之下部。汽缸部20b設置於引擎本體20之上部。汽缸部20b連接於曲軸箱部20a之上端部。曲軸箱部20a具有曲軸箱21、及油盤26。又,曲軸箱部20a包含曲軸(未圖示)。曲軸可旋轉地支持於曲軸箱21。雖省略圖示,但曲軸箱部20a具有變速機、離合器、啟動馬達、及發電機。該等構件收容於曲軸箱21。將曲軸之中心軸線Cr稱為曲軸軸線Cr。曲軸軸線Cr並非僅存在於曲軸所存在之區域中之線段,而為無限延伸之直線。曲軸軸線Cr沿著左右方向。更詳細而言,曲軸軸線Cr與左右方向平行。油盤26連接於曲軸箱21之下端。於左右方向上觀察時,油盤26與曲軸箱21之交界為大致一直線狀。於左右方向上觀察時,曲軸箱21與油盤26之交界線沿著前後方向。該交界線係以越朝向前方則越朝向下方之方式傾斜。油盤26之右部凹陷。換言之,油盤26之右部位於較油盤26之左部更靠上方。於油盤26之凹陷之內側配置有排氣系統零件之一部分。油盤26收容用以將引擎本體20潤滑之潤滑油。曲軸箱部20a具有吸取貯存於油盤26之潤滑油之油泵。 於曲軸箱部20a之前部設置有濾油器45及油冷卻器(未圖示)。濾油器45配置於油冷卻器之左側。車輛中央CV係通過機車1之左右方向之中央之平面。車輛中央CV亦為通過前輪2及後輪3之左右方向之中央之平面。油冷卻器係配置於與車輛中央CV重疊之位置。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濾油器45配置於較車輛中央CV更靠左側之區域。濾油器45自曲軸箱21之前表面朝前方突出。與濾油器45同樣地,油冷卻器亦自曲軸箱21之前表面朝前方突出。濾油器45內置有過濾器本體。過濾器本體將潤滑油中所包含之異物除去。為了可更換過濾器本體,濾油器45可裝卸地安裝於曲軸箱21。 自左向右之方向或自右向左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濾油器45較佳為設置於與觸媒62a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位置。藉此,可容易地避免觸媒62a與前輪2之干涉、及濾油器45與前輪之干涉。又,濾油器45較佳為設置於較車輛中央CV更靠左側或右側之任一方之區域。藉此,可容易地避免濾油器45與前輪2之干涉,從而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1之大型化。 汽缸部20b具有汽缸體22、汽缸頭23及頭蓋24。汽缸體22連接於曲軸箱21之上端部。汽缸頭23連接於汽缸體22之上端部。頭蓋24連接於汽缸頭23之上端部。汽缸體22具有2個汽缸孔22a。即,汽缸部20b具有複數個汽缸孔22a。2個汽缸孔22a沿著左右方向排列。於各汽缸孔22a之內部滑動自如地收容有活塞。2個活塞經由2個連桿連結於1個曲軸。 將汽缸孔22a之中心軸線Cy稱為汽缸軸線Cy。汽缸軸線Cy並非僅存在於汽缸孔22a所存在之區域中之線段,而為無限延伸之直線。2條汽缸軸線Cy平行。於左右方向上觀察時,2條汽缸軸線Cy一致。汽缸軸線Cy不與曲軸軸線Cr交叉。再者,汽缸軸線Cy亦可與曲軸軸線Cr交叉。汽缸軸線Cy沿著上下方向。於左右方向上觀察時,汽缸軸線Cy相對於上下方向朝前後方向傾斜。汽缸軸線Cy係以越朝向前方則越朝向上方之方式傾斜。於左右方向上觀察時,汽缸軸線Cy與上下方向V所成之角度θcy並不限定於圖式所示之角度。於左右方向上觀察時,汽缸軸線Cy與上下方向V所成之角度θcy和45度相同或小於45度。 汽缸部20b具有複數個(2個)燃燒室30。2個燃燒室30沿著左右方向排列。各燃燒室30係由汽缸頭23之下表面、汽缸孔22a、及活塞之上表面形成。即,燃燒室30之一部分係由汽缸孔22a之內表面形成。於左右方向上觀察時,2個燃燒室30之前端配置於較曲軸軸線Cr更靠前方。 於燃燒室30,配置有火星塞(未圖示)之前端部。火星塞之前端部產生火花放電。藉由該火花放電將燃燒室30內之混合氣體點火。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混合氣體係指空氣與燃料之混合氣體。火星塞連接於點火線圈(未圖示)。點火線圈蓄積用以使火星塞1產生火花放電之電力。 汽缸頭23具有複數個(2個)內部排氣通路部31。內部排氣通路部31構成排氣通路部60之一部分。內部排氣通路部31連接於燃燒室30。內部排氣通路部31針對每個燃燒室30各設置1個。內部排氣通路部31被設置用來將於燃燒室30產生之排氣自燃燒室30排出。於汽缸頭23之形成各燃燒室30之面,設置有1個燃燒室排氣口。燃燒室排氣口係於圖2及圖3中表示出,但省略符號之記載。燃燒室排氣口係內部排氣通路部31之上游端。燃燒室排氣口係排氣通路部60之上游端。於汽缸頭23之外表面設置有2個排氣口32。排氣口32係內部排氣通路部31之下游端。2個排氣口32係形成於汽缸頭23之前表面。2個排氣口32排列於左右方向。再者,亦可針對1個燃燒室30與1個排氣口32,設置2個燃燒室排氣口。例如,於設置有2個燃燒室排氣口之情形時,內部排氣通路部31形成為兩股狀。 汽缸頭23具有複數個內部進氣通路部(未圖示)。內部進氣通路部連接於燃燒室30。內部進氣通路部針對每個燃燒室30各設置1個。內部進氣通路部被設置用來對燃燒室30導入空氣。內部進氣通路部連接於進氣閥或進氣歧管。於汽缸頭23之形成各燃燒室30之面設置有1個燃燒室進氣口(未圖示)。燃燒室進氣口係內部進氣通路部之下游端。於汽缸頭23之外表面,設置有2個進氣口。進氣口係內部進氣通路部之上游端。2個進氣口係形成於汽缸頭23之後表面。再者,亦可針對1個燃燒室與1個進氣口,設置2個燃燒室進氣口。 於內部排氣通路部31,配置有將燃燒室排氣口開閉之排氣閥(未圖示)。排氣閥針對每個燃燒室排氣口各設置1個。於內部進氣通路部配置有將燃燒室進氣口開閉之進氣閥(未圖示)。進氣閥針對每個燃燒室進氣口各設置1個。進氣閥及排氣閥由收容於汽缸頭23之閥動裝置(未圖示)驅動。閥動裝置與曲軸連動地作動。閥動機構亦可具有可變閥定時裝置。可應用眾所周知之可變閥定時裝置。可變閥定時裝置係以使進氣閥或/及排氣閥之開閉時序改變之方式構成。 引擎本體20具有噴射器。噴射器係對燃燒室30供給燃料之燃料供給裝置。針對每個燃燒室30各設置1個噴射器。噴射器係以於內部進氣通路部內噴射燃料之方式配置。噴射器連接於燃料槽。於燃料槽之內部配置有燃料泵。燃料泵向噴射器壓送燃料槽內之燃料。再者,噴射器亦可以於燃燒室30內噴射燃料之方式配置。又,引擎本體20亦可代替噴射器而具備汽化器作為燃料供給裝置。汽化器利用燃燒室30之負壓,對燃燒室30內供給燃料。 引擎本體20具有引擎轉速感測器及引擎溫度感測器。引擎轉速感測器檢測曲軸之轉速、即引擎轉速。引擎溫度感測器直接地或間接地檢測引擎本體20之溫度。 <排氣系統之構成> 排氣通路部60於較觸媒單元62更靠下游具有消音器部67。消音器部67具有面朝大氣之1個大氣釋出口67a。排氣通路部60形成自複數個燃燒室30至大氣釋出口67a之1個排氣路徑69。又,排氣通路部60於觸媒單元62之下游具有第2觸媒單元66。第2觸媒單元66內置有第2觸媒66a。將內置於觸媒單元62之觸媒62a設為第1觸媒62a。第1觸媒62a於自2個燃燒室30至大氣釋出口67a之排氣路徑69中將排氣最大程度地淨化。即,第1觸媒62a於排氣路徑69中將自燃燒室30排出之排氣較第2觸媒66a更大程度地淨化。換言之,第2觸媒66a與第1觸媒62a相比,淨化排氣之貢獻度較低。第2觸媒66a與第1觸媒62a相比,實際之對排氣之淨化之貢獻度之水平較低,而並非觸媒之大小、或貴金屬之擔載量較小。第2觸媒66a係設置於消音器部67之內部。第2觸媒單元66包含消音器部67。自引擎本體20之2個燃燒室30排出之排氣係藉由通過第1觸媒62a及第2觸媒66a而被淨化。其後,自消音器部67之大氣釋出口67a朝大氣排出。 第2排氣通路部63連接於第1排氣通路部61之中途。於第1排氣通路部61之連接有第2排氣通路部63之部位,缺少第1排氣通路部61之一部分。但是,可根據第1排氣通路部61之形狀而假定第1排氣通路部61所缺少之部分之形狀。具體而言,使第1排氣通路部61所缺少之部分之周圍平滑地延長而得的形狀成為所缺少之部分之形狀。圖2中,以二點鏈線表示出表示連接部61y處之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69所缺少之部分的假想線。考慮此種假想線而決定連接部61y處之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 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第1連接點61p係將第2排氣通路部63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之下游側的延長線63c與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連接的點。將第1排氣通路部61之6個劃分部61a~61f中之包含第1連接點61p之1個或2個劃分部設為連接劃分部。於該具體例1中,第1連接點61p包含於下游中間部61e。以下,將下游中間部61e稱為連接劃分部61e。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將連接劃分部61e之下游端61ed處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的方向與連接劃分部61e之上游端61eu處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的方向所成之角度設為角度θp1a。於圖3中,角度θp1a為0度或大致0度。因此,圖3中未表示出符號θp1a。角度θp1a與上述角度θp1相同或大致相同。再者,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角度θp1係較第1連接點61p更靠下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的方向與較第1連接點61p更靠上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所成的角度。將連接劃分部61e之下游端61ed處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的方向與第2排氣通路部63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之下游側的延長線63c所成之角度設為角度θp2a。角度θp2a與上述角度θp2相同或大致相同。圖3中未表示出符號θp2a。再者,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角度θp2係較第1連接點61p更靠下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的方向與第2排氣通路部63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之下游側的延長線63c所成之角度。排氣通路部60係以角度θp1a處於包含0度且小於角度θp2a之範圍內之方式設置。 不僅於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之情形時,於自左向右之方向或自右向左之方向觀察車輛1之情形時,第2排氣通路部63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之下游側的延長線與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亦於第1連接點61p被連接。再者,自左向右之方向或自右向左之方向觀察車輛1時,第2排氣通路部63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之下游側的延長線與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亦可不於第1連接點61p被連接。 自左向右之方向或自右向左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將第1連接點61p處之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的方向與上下方向V所成之角度設為角度θ61p。再者,於圖2中,角度θ61p為0度。因此,圖2中未表示出符號θ61p。 排氣通路部60係以自左向右之方向或自右向左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角度θ61p與汽缸軸線Cy和上下方向V所成之角度θcy相同或較其小之方式設置。第1排氣通路部61與第2排氣通路部63之連接部61y之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連接部61y包括第1排氣通路部61之一部分、及第2排氣通路部63之一部分。將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61y以其中心線相較汽缸軸線Cy之方向更接近上下方向V之方式設置。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偏倚,更容易地避免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61y與前輪2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1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1之大型化。 排氣通路部60係以自左向右之方向或自右向左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上述角度θ61p與觸媒62a之排氣之流動方向和上下方向V所成之角度θcl相同或較其小之方式設置。第1排氣通路部61與第2排氣通路部63之連接部61y之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將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61y以其中心線相較觸媒62a之排氣之流動方向更靠近上下方向V之方式設置。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更容易地避免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61y與前輪2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1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1之大型化。 排氣通路部60包含設置於較第1連接點61p更靠上游之直線部60s。直線部60s包含第1排氣通路部61之一部分及第2排氣通路部63之一部分。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直線部60s係第1排氣通路部61之一部分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與第2排氣通路部63之一部分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以沿著上下方向之狀態排列於左右方向之區域。直線部60s係設置於第1排氣通路部61與第2排氣通路部63之連接部61y和燃燒室30之間。藉此,可簡化第1排氣通路部61與第2排氣通路部63之連接部61y和燃燒室30之間之排氣通路部60之構成,且可提高第1排氣通路部61與第2排氣通路部63之連接部61y之位置之設計自由度。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更容易地避免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61y與前輪2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1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1之大型化。 排氣通路部60包含引擎本體20之一部分、及可裝卸地安裝於引擎本體20之排氣管60p。排氣管60p包含第1排氣通路部61及第2排氣通路部63。排氣管60p係於直線部60s與引擎本體20連接。可簡化將引擎本體20與排氣管60p連接之構造,且可提高第1排氣通路部61與第2排氣通路部63之連接部61y之位置之設計自由度。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更容易地避免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61y與前輪2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1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1之大型化。 將觸媒62a之上游部之左右方向上之中央CUC稱為觸媒上游中央CUC。觸媒上游中央CUC位於較車輛中央CV更靠右側之區域。即,觸媒上游中央CUC位於本發明之第1區域。連接有第1排氣通路部61之燃燒室30及觸媒上游中央CUC之兩者均位於較車輛中央CV更靠右側之區域。因此,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第1排氣通路部61為直線狀或大致直線狀。藉此,可簡化第1排氣通路部61與第2排氣通路部63之連接部61y之構造且可提高連接部61y之位置之設計自由度。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更容易地避免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61y與前輪2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1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1之大型化。 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觸媒62a之排氣之流動方向沿著上下方向V。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觸媒62a之排氣之流動方向與上下方向V一致。觸媒62a之下游部之後端位於較曲軸軸線Cr更靠前方。觸媒62a之下游部之後端位於較引擎本體20之前表面之最後端更靠前方。觸媒62a之上游部之左右方向上之中央CUC係與觸媒62a之上游部之前後方向之中央相同的位置。自右向左之方向或自左向右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將通過曲軸軸線Cr且與汽缸軸線Cy正交之直線設為直線L1。自左向右之方向或自右向左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觸媒62a之前後方向上之中央CUC位於直線L1之上方(前方)。 機車1具有氧感測器76,該氧感測器76係以檢測第1排氣通路部61之連接部61y與觸媒62a之上游部之間之排氣中之氧濃度的方式設置。排氣通路部60包含供安裝該氧感測器76之氧感測器安裝部76a。氧感測器安裝部76a具有供插入氧感測器76之氧感測器插入孔76b。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氧感測器插入孔76b不存在於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69之中心線69c上。因此,氧感測器76並非以氧感測器76之軸線沿著前後方向之方式配置。因此,可確保氧濃度之檢測精度,且可更容易地避免氧感測器76與前輪2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1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1之大型化。 機車1具有以檢測較觸媒62a更靠下游之排氣中之氧濃度之方式設置之氧感測器77。氧感測器77係以檢測第1觸媒62a與第2觸媒66a之間之排氣中之氧濃度之方式設置。排氣通路部60包含供安裝該氧感測器77之氧感測器安裝部77a。氧感測器安裝部77a具有供插入氧感測器77之氧感測器插入孔77b。 於觸媒62a之上游與下游,設置有氧感測器插入孔76b、77b。將上游之氧感測器插入孔76b稱為上游插入孔76b,將下游之氧感測器插入孔77b稱為下游插入孔77b。將插入至上游插入孔76b之氧感測器76稱為上游氧感測器76,將插入至下游插入孔77b之氧感測器77稱為下游氧感測器77。機車1藉由具備上游插入孔76b及下游插入孔77b之兩者,可配置上游氧感測器76及下游氧感測器77之兩者。藉此,可檢測觸媒62a之劣化,故而可抑制已預料到觸媒62a之劣化之觸媒62a之大型化,且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1之大型化。 於第1排氣通路部61之連接有第2排氣通路部63之連接部61y,排氣之流向偏向左右方向之任一方向。然而,排氣通路部60於第1排氣通路部61之連接部61y與觸媒62a之上游部之間具有擴寬部61x。因此,於第1排氣通路部61之連接部61y與觸媒62a之上游部之間之排氣路徑69中,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得到改善。利用該排氣之流向之偏倚得到改善之區間而檢測排氣中之氧濃度,藉此可確保氧濃度之檢測精度,且可提高氧感測器76之佈局之自由度。藉此,可確保氧濃度之檢測精度,且可更容易地避免氧感測器76與前輪2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1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1之大型化。 <排氣通路部之具體例> 參照圖4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具體例1之排氣系統零件的更具體之構造之一例進行說明。圖4係排氣系統零件之分解立體圖。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具體例1之排氣系統零件並不限於圖4所示之構造。 如上所述,排氣通路部60包含引擎本體20之一部分、及可裝卸地安裝於引擎本體20之排氣管60p。構成排氣管60p之零件包含複數個筒狀構件60pa1、60pa2、60pa3、60pa4。構成排氣管60p之零件包含連接於複數個筒狀構件60pa1、60pa2之下游端部之連結構件60r。連結構件60r構成連接部61y。連結構件60r較佳為包括經連結之2個板狀構件。板狀構件較佳為藉由衝壓加工而形成。構成連結構件60r之2片板狀構件排列於前後方向。藉此,可使第1排氣通路部61與第2排氣通路部63之連接部61y之前後方向之大小變小。由此,不僅可提高第1排氣通路部61與第2排氣通路部63之連接部61y之設計自由度,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1之大型化。構成連結構件60r之2片板狀構件較佳為可分離地連結。構成連結構件60r之2片板狀構件亦可藉由焊接等而無法分離地連結。連結構件60r亦可包括具有供插入複數個筒狀構件之複數個插入孔之1個鑄造品。筒狀構件60pa3及筒狀構件60pa4包括經連結之2個板狀構件。包括2片板狀構件之筒狀構件60pa3具有氧感測器安裝部76a及氧感測器插入孔76b。 構成排氣通路部60之零件包含設置於排氣管60p之外周部之凸緣60f、及用以將該凸緣60f固定至引擎本體20之緊固構件(未圖示)。凸緣設置於筒狀構件60pa1、60pa2之外周部。緊固構件可為雙頭螺栓與螺帽之組合,亦可為螺栓。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雙頭螺栓或螺栓較佳設置於未被排氣管60p遮蔽之位置(參照圖8及圖9)。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雙頭螺栓或螺栓較佳設置於與第1排氣通路部61及第2排氣通路部63之兩者沿左右方向排列之位置。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1時,雙頭螺栓或螺栓較佳以與上述直線部60s沿左右方向排列之方式設置。藉此,由於可簡化排氣管60p之安裝部位,故而可提高排氣管60p之設計自由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1之大型化。 觸媒單元62之排氣之流動方向之長度長於觸媒62a之排氣之流動方向之長度。構成觸媒單元62之零件包含收容觸媒62a之1個殼體構件62c。殼體構件62c包括經連結之2個板狀構件。殼體構件62c亦可藉由衝壓加工而形成。構成殼體構件62c之2片板狀構件排列於左右方向。藉此,可提高觸媒62a之流動方向相對於前後方向之傾斜之設計自由度。由此,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1之大型化。構成觸媒單元62之零件亦可包含收容觸媒62a之複數個殼體構件。複數個殼體構件排列地配置於排氣之流動方向。各殼體構件亦可包括經連結之2個板狀構件。各殼體構件亦可藉由衝壓加工而形成。構成各殼體構件之2片板狀構件較佳為排列於左右方向。殼體構件62c包含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擴寬部61x。殼體構件亦可不包含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擴寬部61x。殼體構件62c較佳為包含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擴寬部61x之至少一部分。 構成觸媒單元62之零件包含位於較殼體構件62c更靠下游之通路構件62d。於通路構件62d之內部,未配置有觸媒62a。通路構件62d包括經連結之2個板狀構件。通路構件62d亦可藉由衝壓加工而形成。通路構件62d具有氧感測器安裝部77a及氧感測器插入孔77b。構成觸媒單元62之零件亦可包含位於較殼體構件62c更靠上游之通路構件。於該通路構件之內部,未配置有觸媒62a。該通路構件亦可包括經連結之2個板狀構件。該通路構件亦可藉由衝壓加工而形成。該通路構件亦可具有氧感測器安裝部76a及氧感測器插入孔76b。該通路構件亦可包含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擴寬部61x之至少一部分。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 參照圖5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進行說明。圖5係機車之前視圖。基本上,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具有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說明中所述之全部特徵。省略對與上述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及其具體例1相同之部位之說明。以下,對與上述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及其具體例1不同之構成進行說明。 變化例1之引擎本體具有3個燃燒室30及3個汽缸孔22a。變化例1之排氣通路部160包含第1排氣通路部61、第2排氣通路部163、及第3排氣通路部164。排氣通路部160形成自3個燃燒室30至大氣釋出口67a之排氣路徑169。第2排氣通路部163具有與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及其具體例1之說明中所述之第2排氣通路部63之構成相同的構成。第3排氣通路部164連接於第2排氣通路部163之中途。第3排氣通路部164連接於連接有第1排氣通路部61之燃燒室30與連接有第2排氣通路部163之燃燒室30之間之燃燒室30。連接有第3排氣通路部164之燃燒室30位於車輛中央CV上。連接有第3排氣通路部164之燃燒室30亦可位於較車輛中央CV更靠左側或右側之區域。 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將連接第3排氣通路部164之排氣路徑169之中心線169c之下游側的延長線164c與第2排氣通路部163之排氣路徑169之中心線169c之點設為第2連接點163p。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將較第2連接點163p更靠下游之第2排氣通路部163之排氣路徑169之中心線169c的方向與較第2連接點163p更靠上游之第2排氣通路部163之排氣路徑169之中心線169c所成的角度設為角度θp3。再者,於圖5中,角度θp3為0度。因此,圖5中未表示出符號θp3。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將較第2連接點163p更靠下游之第2排氣通路部163之排氣路徑169之中心線169c的方向與第3排氣通路部164之排氣路徑169之中心線169c之下游側的延長線164c所成之角度設為角度θp4。排氣通路部160係以角度θp3處於包含0度且小於角度θp4之範圍內之方式設置。 上游端部163a、上游中間部163b、上游中央部163c、下游中央部163d、下游中間部163e及下游端部163f係將第2排氣通路部163以排氣路徑169之中心線169c之長度成為相互相同之方式劃分為6個部分而得者。將第2排氣通路部163之6個第2劃分部163a~163f中之包含第2連接點163p之1個或2個劃分部設為第2連接劃分部。於該變化例1中,第2連接點163p包含於下游中間部163e。以下,將下游中間部163e稱為第2連接劃分部163e。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將第2連接劃分部163e之下游端處之排氣路徑169之中心線169c的方向與第2連接劃分部163e之上游端處之排氣路徑169之中心線169c的方向所成之角度設為角度θp3a。於圖5中,角度θp3a為0度或大致0度。因此,圖5中未表示出符號θp3a。角度θp3a與上述角度θp3相同或大致相同。將第2連接劃分部163e之下游端處之排氣路徑169之中心線169c的方向與第3排氣通路部164之排氣路徑169之中心線169c之下游側處的延長線164c所成之角度設為角度θp4a。角度θp4a與上述角度θp4相同或大致相同。圖5中未表示出符號θp4a。排氣通路部160係以角度θp3a處於包含0度且小於角度θp4a之範圍內之方式設置。 根據變化例1,即便引擎本體20具備3個汽缸孔22a,亦可簡化第1排氣通路部61與第2排氣通路部163之連接部61y、及第2排氣通路部163與第3排氣通路部164之連接部163y之構造,且可提高第1排氣通路部61與第2排氣通路部163之連接部61y之位置之設計自由度。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更容易地避免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61y與前輪2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1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1之大型化。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 參照圖6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進行說明。圖6係機車之前視圖。基本上,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具有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說明中所述之全部特徵。省略對與上述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其具體例1及其變化例1相同之部位之說明。以下,對與上述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其具體例1及其變化例1不同之構成進行說明。 變化例2之引擎本體具有4個燃燒室30及4個汽缸孔22a。變化例2之排氣通路部260包含第1排氣通路部61、第2排氣通路部163、第3排氣通路部164、及第4排氣通路部265。排氣通路部260形成自4個燃燒室30至大氣釋出口67a之排氣路徑269。連接有第3排氣通路部164之燃燒室30位於較車輛中央CV更靠左側之區域。即,連接有第3排氣通路部164之燃燒室30位於本發明之第2區域。第4排氣通路部265連接於第1排氣通路部61之中途。連接有第1排氣通路部61之燃燒室30位於連接有第4排氣通路部265之燃燒室30與連接有第2排氣通路部163之燃燒室30之間。 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將連接第4排氣通路部265之排氣路徑269之中心線269c之下游側的延長線265c與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269之中心線269c的點設為第3連接點264p。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將較第3連接點264p更靠下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269之中心線269c的方向與較第3連接點264p更靠上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269的中心線269c所成之角度設為角度θp5。再者,於圖6中,角度θp5為0度。因此,圖6中未表示出符號θp5。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將較第3連接點264p更靠下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269之中心線269c的方向與第4排氣通路部265之排氣路徑269之中心線269c之下游側的延長線265c所成之角度設為角度θp6。排氣通路部260係以角度θp5處於包含0度且小於角度θp6之範圍內之方式設置。 將第1排氣通路部61之6個劃分部61a~61f中之包含第3連接點264p之1個或2個劃分部設為第3連接劃分部。於該變化例2中,第3連接點264p包含於下游中間部61e。以下,將下游中間部61e稱為第3連接劃分部61e。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將第3連接劃分部61e之下游端處之排氣路徑269之中心線269c的方向與第3連接劃分部61e之上游端處之排氣路徑269之中心線269c的方向所成之角度設為角度θp5a。於圖6中,角度θp5a為0度或大致0度。因此,圖6中未表示出符號θp5a。角度θp5a與上述角度θp5相同或大致相同。將第3連接劃分部61e之下游端處之排氣路徑269之中心線269c的方向與第4排氣通路部265之排氣路徑269之中心線269c之下游側的延長線265c所成之角度設為角度θp6a。角度θp6a與上述角度θp6大致相同。圖6中未表示出符號θp6a。排氣通路部260係以角度θp5a處於包含0度且小於角度θp6a之範圍內之方式設置。 變化例2除可獲得變化例1中所述之效果以外,還可獲得以下效果。 即便引擎本體20具備多於3個之汽缸孔22a,亦可簡化第1排氣通路部61與第2排氣通路部163之連接部261y、第1排氣通路部61與第4排氣通路部265之連接部261y之構造,且可提高第1排氣通路部61與第2排氣通路部63之連接部261y之位置之設計自由度。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更容易地避免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261y與前輪2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 即便引擎本體20具備4個汽缸孔22a,亦可簡化第1排氣通路部61與第2排氣通路部163之連接部261y、第2排氣通路部163與第3排氣通路部164之連接部261y、及第1排氣通路部61與第4排氣通路部265之連接部261y之構造,且可提高第1排氣通路部61與第2排氣通路部63之連接部261y之位置之設計自由度。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更容易地避免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261y與前輪2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 參照圖7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進行說明。圖7係機車之前視圖。基本上,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具有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說明中所述之全部特徵。省略對與上述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其具體例1相同之部位之說明。以下,對與上述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其具體例1不同之構成進行說明。 變化例3之排氣通路部360包含第1排氣通路部361、及第2排氣通路部363。排氣通路部360形成自2個燃燒室30至大氣釋出口67a之排氣路徑369。第1排氣通路部361連接於以汽缸軸線Cy位於較車輛中央CV更靠左側之區域之方式設置之燃燒室30。第2排氣通路部363連接於以汽缸軸線Cy位於較車輛中央CV更靠右側之區域之方式設置之燃燒室30。於變化例3中,較車輛中央CV更靠左側之區域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區域,較車輛中央CV更靠右側之區域相當於本發明之第2區域。第2排氣通路部363自右與第1排氣通路部361合流。內置於觸媒單元362之觸媒62a之上游部之左右方向上的中央CUC位於較車輛中央CV更靠右側之區域。即,觸媒上游中央CUC位於本發明之第2區域。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觸媒62a之排氣之流動方向與上下方向交叉。第1排氣通路部361及第2排氣通路部363除上述構成以外,具有與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及其具體例1之說明中所述之第2排氣通路部63之構成相同之構成。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第2排氣通路部363之排氣路徑369之中心線369c之下游側的延長線363c與第1排氣通路部361之排氣路徑369之中心線369c係於第1連接點361p被連接。圖7所示之角度θp12相當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及其具體例1之角度θp2。 如上所述,連接有第1排氣通路部361之燃燒室30位於較車輛中央CV更靠左側之區域,觸媒上游中央CUC位於較車輛中央CV更靠右側之區域。連接有第1排氣通路部361之燃燒室30與觸媒上游中央CUC位於在左右方向上遠離之位置。因此,可使連接有第1排氣通路部361之燃燒室30與觸媒上游中央CUC之間之長度變長。又,第2排氣通路部363連接於第1排氣通路部361,故而可使連接有第2排氣通路部363之燃燒室30與觸媒上游中央CUC之間之長度變長。藉此,即便考慮排氣通路部360之長度,亦可提高第1排氣通路部361與第2排氣通路部363之連接部361y之位置之設計自由度。藉此,可不擔心左右方向上之排氣之流向之偏倚,更容易地避免該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連接部361y與前輪2之干涉。因此,即便提高車輛之排氣淨化性能,亦可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車輛之大型化。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 參照圖8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進行說明。圖8係機車之前視圖。基本上,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具有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說明中所述之全部特徵。省略對與上述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及其具體例1相同之部位之說明。以下,對與上述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及其具體例1不同之構成進行說明。 變化例4之引擎本體與圖5所示之變化例1相同,具有3個燃燒室30及3個汽缸孔22a。變化例4之排氣通路部460包含連接於第1排氣通路部61之第5排氣通路部466。排氣通路部460形成自3個燃燒室30至大氣釋出口67a之排氣路徑469。第5排氣通路部466係於與第2排氣通路部63連接於第1排氣通路部61之位置大致相同之位置連接於第1排氣通路部61之中途。於第1排氣通路部61之連接有第2排氣通路部63及第5排氣通路部466之部位,缺少第1排氣通路部61之一部分。於圖8中,以二點鏈線表示出表示連接部461y處之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469所缺少之部分的假想線。 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第5排氣通路部466之排氣路徑469之中心線469c之下游側的延長線466c連接於第1連接點61p。第1連接點61p係將第2排氣通路部63之排氣路徑469之中心線469c之下游側的延長線63c與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469之中心線469c連接的點。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變化例5) 參照圖9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變化例5進行說明。圖9係機車之前視圖。基本上,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變化例5具有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說明中所述之全部特徵。省略對與上述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及其具體例1相同之部位之說明。以下,對與上述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及其具體例1不同之構成進行說明。 變化例5之引擎本體與圖6所示之變化例2相同,具有4個燃燒室30及4個汽缸孔22a。變化例5之排氣通路部560包含連接於第1排氣通路部61之第6排氣通路部567、及連接於第1排氣通路部61之第7排氣通路部568。排氣通路部560係形成自4個燃燒室30至大氣釋出口67a之排氣路徑569。第6排氣通路部567及第7排氣通路部568係於與第2排氣通路部63連接於第1排氣通路部61之位置大致相同之位置連接於第1排氣通路部61之中途。於第1排氣通路部61之連接有第2排氣通路部63、第6排氣通路部567及第7排氣通路部568之部位,缺少第1排氣通路部61之一部分。於圖9中表示出以二點鏈線表示連接部561y處之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569所缺少之部分的假想線。 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第6排氣通路部567之排氣路徑569之中心線569c之下游側的延長線567c連接於第1連接點61p。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第7排氣通路部568之排氣路徑569之中心線569c之下游側的延長線568c亦連接於第1連接點61p。第1連接點61p係將第2排氣通路部63之排氣路徑569之中心線569c之下游側的延長線63c與第1排氣通路部61之排氣路徑569之中心線569c連接的點。
1‧‧‧機車(跨坐型車輛)
2‧‧‧前輪
3‧‧‧後輪
4‧‧‧車體框架
5‧‧‧把手單元
6‧‧‧前叉
7‧‧‧擺臂
20‧‧‧引擎本體
20a‧‧‧曲軸箱部
20b‧‧‧汽缸部
21‧‧‧曲軸箱
22a‧‧‧汽缸孔
23‧‧‧汽缸頭
24‧‧‧頭蓋
26‧‧‧油盤
30‧‧‧燃燒室
31‧‧‧內部排氣通路部
32‧‧‧排氣口
45‧‧‧濾油器
60‧‧‧排氣通路部
60p‧‧‧排氣管
60pa1、60pa2、60pa3、60pa4‧‧‧筒狀構件
60s‧‧‧直線部
61‧‧‧第1排氣通路部
61a‧‧‧上游端部
61b‧‧‧上游中間部
61c‧‧‧上游中央部
61d‧‧‧下游中央部
61e‧‧‧下游中間部
61ed‧‧‧連接劃分部之下游端
61eu‧‧‧連接劃分部之上游端
61f‧‧‧下游端部
61p‧‧‧第1連接點
61x‧‧‧擴寬部
61y‧‧‧連接部
62‧‧‧觸媒單元
62a‧‧‧觸媒
62c‧‧‧殼體構件
62d‧‧‧通路構件
63‧‧‧第2排氣通路部
63c‧‧‧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延長線
66‧‧‧第2觸媒單元
66a‧‧‧第2觸媒
67‧‧‧消音器部
67a‧‧‧大氣釋出口
69‧‧‧排氣路徑
69c‧‧‧排氣路徑之中心線
76‧‧‧上游氧感測器
76a‧‧‧氧感測器安裝部
76b‧‧‧氧感測器插入孔
77‧‧‧氧感測器
77a‧‧‧氧感測器安裝部
77b‧‧‧氧感測器插入孔
160‧‧‧排氣通路部
163‧‧‧第2排氣通路部
163a‧‧‧上游端部
163b‧‧‧上游中間部
163c‧‧‧上游中央部
163d‧‧‧下游中央部
163e‧‧‧下游中間部
163f‧‧‧下游端部
163p‧‧‧第2連接點
163y‧‧‧連接部
164‧‧‧第3排氣通路部
164c‧‧‧第3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延長線
169‧‧‧排氣路徑
169c‧‧‧排氣路徑之中心線
260‧‧‧排氣通路部
261y‧‧‧連接部
264p‧‧‧第3連接點
265‧‧‧第4排氣通路部
265c‧‧‧第4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延長線
269‧‧‧排氣路徑
269c‧‧‧排氣路徑之中心線
360‧‧‧排氣通路部
361‧‧‧第1排氣通路部
361p‧‧‧第1連接點
361y‧‧‧連接部
362‧‧‧觸媒單元
363‧‧‧第2排氣通路部
363c‧‧‧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延長線
369‧‧‧排氣路徑
369c‧‧‧排氣路徑之中心線
460‧‧‧排氣通路部
461y‧‧‧連接部
466‧‧‧第5排氣通路部
466c‧‧‧延長線
469‧‧‧排氣路徑
469c‧‧‧排氣路徑之中心線
560‧‧‧排氣通路部
561y‧‧‧連接部
567‧‧‧第6排氣通路部
567c‧‧‧延長線
568‧‧‧第7排氣通路部
568c‧‧‧延長線
569‧‧‧排氣路徑
569c‧‧‧排氣路徑之中心線
Cr‧‧‧曲軸軸線
CUC‧‧‧觸媒上游中央
CV‧‧‧車輛中央
Cy‧‧‧汽缸軸線
F‧‧‧箭頭
L1‧‧‧通過曲軸軸線且與汽缸軸線正交之直線
Le‧‧‧箭頭
Lo‧‧‧箭頭
Re‧‧‧箭頭
Ri‧‧‧箭頭
U‧‧‧箭頭
V‧‧‧上下方向
θcl‧‧‧角度
θcy‧‧‧角度
θp2‧‧‧角度
θp4‧‧‧角度
θp6‧‧‧角度
θp12‧‧‧角度
圖1(a)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前視圖,(b)係其右側視圖。 圖2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具體例1之機車的右側視圖。 圖3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具體例1之機車的前視圖。 圖4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具體例1之排氣系統零件的立體分解圖。 圖5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機車的前視圖。 圖6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機車的前視圖。 圖7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機車的前視圖。 圖8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之機車的前視圖。 圖9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變化例5之機車的前視圖。

Claims (25)

  1. 一種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特徵在於具備:車體框架;引擎本體,其被上述車體框架支持,具有排列於車輛之左右方向之複數個汽缸孔、及由上述複數個汽缸孔分別形成一部分之複數個燃燒室;1個前輪,其於車輛之前後方向上配置於上述引擎本體之前方,且配置於上述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央,可朝上述左右方向轉向;至少1個後輪,其於上述前後方向上配置於上述引擎本體之後方;觸媒單元,其係自左向右之方向或自右向左之方向上觀察車輛時,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引擎本體與上述前輪之間者,且內置有觸媒,該觸媒將自至少2個上述燃燒室排出之排氣淨化,且具有位於排氣之流向之上游之上游部及位於排氣之流向之下游之下游部,於上述前後方向上,上述上游部之前端位於較下游部之前端更靠前方,於車輛之上下方向上,上述上游部之前端位於較上述下游部之前端更靠上方;及排氣通路部,其形成供自上述複數個燃燒室排出之排氣流動之排氣路徑;且各上述汽缸孔係以如下方式設置:自左向右之方向或自右向左之方向上觀察上述車輛時,該汽缸孔之中心軸線與上述上下方向所成之角度和45度相同或小於45度,且和上述觸媒之排氣之流動方向與上述上下方向所成之角度相同或較其小,上述觸媒係以如下方式設置: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上述車輛時,上述觸媒之上述上游部之上述左右方向上之中央於上述左右方向上位於較車輛的上述中央更靠左側或右側之區域,上述排氣通路部包含:第1排氣通路部,其使上述燃燒室與上述觸媒之上述上游部相連,上述燃燒室係以上述汽缸孔之中心軸線於上述左右方向上位於較車輛之上述中央更靠左側或右側之任一方之第1區域的方式設置;及第2排氣通路部,其與將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劃分為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長度相互相同之上游端部、上游中間部、上游中央部、下游中央部、下游中間部及下游端部的6個劃分部之情形時之上述上游中間部、上述上游中央部、上述下游中央部及上述下游中間部之至少1個劃分部連接,且與燃燒室連接,該燃燒室係以上述汽缸孔之中心軸線於上述左右方向上位於較車輛之上述中央更靠左側或右側之任一方之第2區域的方式設置;且上述排氣通路部係以如下方式設置: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上述車輛時,較第1連接點更靠下游之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較上述第1連接點更靠上游之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所成之角度,處於包含0度、且小於較上述第1連接點更靠下游之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上述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上述延長線所成之角度之範圍內,上述第1連接點將上述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延長線與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連接,且上述排氣通路部包含擴寬部,該擴寬部係設置於上述第1連接點與上述觸媒之上游部之間,且排氣之流向上之下游部位之排氣路徑的上述左右方向之寬度大於上游部位之排氣路徑的上述左右方向之寬度。
  2. 如請求項1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氣通路部係以如下方式設置:自左向右之方向或自右向左之方向上觀察上述車輛時,上述第1連接點處之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上述上下方向所成之角度和上述汽缸孔之中心軸線與上述上下方向所成之角度相同或較其小。
  3. 如請求項1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氣通路部係以如下方式設置:自左向右之方向或自右向左之方向上觀察上述車輛時,上述第1連接點處之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上述上下方向所成之角度和上述觸媒之排氣之流動方向與上述上下方向所成之角度相同或較其小。
  4. 如請求項2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氣通路部係以如下方式設置:自左向右之方向或自右向左之方向上觀察上述車輛時,上述第1連接點處之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上述上下方向所成之角度和上述觸媒之排氣之流動方向與上述上下方向所成之角度相同或較其小。
  5. 如請求項1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氣通路部係以如下方式設置: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上述車輛時,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上述6個劃分部中之包含上述第1連接點之1個或2個連接劃分部的下游端處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方向與上述1個或2個連接劃分部的上游端處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方向所成的角度,處於包含0度、且小於上述1個或2個連接劃分部之下游端處之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上述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上述延長線所成之角度之範圍內。
  6. 如請求項2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氣通路部係以如下方式設置: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上述車輛時,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上述6個劃分部中之包含上述第1連接點之1個或2個連接劃分部的下游端處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方向與上述1個或2個連接劃分部的上游端處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方向所成的角度,處於包含0度、且小於上述1個或2個連接劃分部之下游端處之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上述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上述延長線所成之角度之範圍內。
  7. 如請求項3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氣通路部係以如下方式設置: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上述車輛時,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上述6個劃分部中之包含上述第1連接點之1個或2個連接劃分部的下游端處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方向與上述1個或2個連接劃分部的上游端處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方向所成的角度,處於包含0度、且小於上述1個或2個連接劃分部之下游端處之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上述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上述延長線所成之角度之範圍內。
  8. 如請求項4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氣通路部係以如下方式設置: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上述車輛時,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上述6個劃分部中之包含上述第1連接點之1個或2個連接劃分部的下游端處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方向與上述1個或2個連接劃分部的上游端處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方向所成的角度,處於包含0度、且小於上述1個或2個連接劃分部之下游端處之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上述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上述延長線所成之角度之範圍內。
  9. 如請求項1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氣通路部包含氧感測器安裝部,該氧感測器安裝部係供安裝檢測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上述第1連接點與上述觸媒之上游部之間之排氣中之氧濃度的氧感測器。
  10. 如請求項2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氣通路部包含氧感測器安裝部,該氧感測器安裝部係供安裝檢測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上述第1連接點與上述觸媒之上游部之間之排氣中之氧濃度的氧感測器。
  11. 如請求項3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氣通路部包含氧感測器安裝部,該氧感測器安裝部係供安裝檢測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上述第1連接點與上述觸媒之上游部之間之排氣中之氧濃度的氧感測器。
  12. 如請求項4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氣通路部包含氧感測器安裝部,該氧感測器安裝部係供安裝檢測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上述第1連接點與上述觸媒之上游部之間之排氣中之氧濃度的氧感測器。
  13. 如請求項5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氣通路部包含氧感測器安裝部,該氧感測器安裝部係供安裝檢測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上述第1連接點與上述觸媒之上游部之間之排氣中之氧濃度的氧感測器。
  14. 如請求項6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氣通路部包含氧感測器安裝部,該氧感測器安裝部係供安裝檢測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上述第1連接點與上述觸媒之上游部之間之排氣中之氧濃度的氧感測器。
  15. 如請求項7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氣通路部包含氧感測器安裝部,該氧感測器安裝部係供安裝檢測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上述第1連接點與上述觸媒之上游部之間之排氣中之氧濃度的氧感測器。
  16. 如請求項8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氣通路部包含氧感測器安裝部,該氧感測器安裝部係供安裝檢測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上述第1連接點與上述觸媒之上游部之間之排氣中之氧濃度的氧感測器。
  17. 如請求項9~16中任一項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氧感測器安裝部具有供插入上述氧感測器之氧感測器插入孔,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上述車輛時,上述氧感測器插入孔不存在於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上。
  18. 如請求項1~16中任一項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氣通路部包含直線部,該直線部設置於較上述第1連接點更靠上游,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上述車輛時,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一部分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與上述第2排氣通路部之一部分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以沿著上述上下方向之狀態排列於上述左右方向。
  19. 如請求項18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氣通路部包含上述引擎本體之一部分、及可裝卸地安裝於上述引擎本體之排氣管,上述排氣管係於上述直線部與上述引擎本體連接。
  20. 如請求項1至16中任一項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觸媒之上述上游部之上述左右方向上之中央位於上述第1區域。
  21. 如請求項1至16中任一項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觸媒之上述上游部之上述左右方向上之中央位於上述第2區域。
  22. 如請求項1至16中任一項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氣通路部包含連接於上述第2排氣通路部之中途之第3排氣通路部。
  23. 如請求項22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氣通路部係以如下方式設置: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上述車輛時,較第2連接點更靠下游之上述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較上述第2連接點更靠上游之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所成的角度,處於包含0度、且小於較上述第2連接點更靠下游之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上述第3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上述延長線所成之角度之範圍內,上述第2連接點將上述第3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延長線與上述第2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連接。
  24. 如請求項1至16中任一項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氣通路部包含連接於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中途之第4排氣通路部。
  25. 如請求項24之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氣通路部係以如下方式構成:自前向後之方向上觀察上述車輛時,較第3連接點更靠下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較上述第3連接點更靠上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所成的角度,處於包含0度、且小於較上述第3連接點更靠下游之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的方向與上述第4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上述延長線所成之角度之範圍內,上述第3連接點將上述第4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之下游側的延長線與上述第1排氣通路部之排氣路徑之中心線連接。
TW106120133A 2016-06-16 2017-06-16 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 TWI6601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19780 2016-06-16
JP2016119780 2016-06-16
PCT/JP2017/022012 WO2017217473A1 (ja) 2016-06-16 2017-06-14 1つの前輪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PCT/JP2017/022012 2017-06-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2347A TW201802347A (zh) 2018-01-16
TWI660115B true TWI660115B (zh) 2019-05-21

Family

ID=60664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0133A TWI660115B (zh) 2016-06-16 2017-06-16 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473828A4 (zh)
TW (1) TWI660115B (zh)
WO (1) WO20172174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63718B2 (ja) * 2018-09-13 2023-04-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排気装置及び車両
JP7314525B2 (ja) * 2019-02-19 2023-07-2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21021347A (ja) * 2019-07-25 2021-02-18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排気装置
JP7352416B2 (ja) * 2019-09-06 2023-09-28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排気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43463A (ja) * 2005-08-03 2007-02-15 Sony Corp 撮像装置
JP3143323U (ja) * 2008-05-07 2008-07-1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排気ガス浄化機能を有する鞍乗型車両
JP2008190505A (ja) * 2007-02-07 2008-08-21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触媒配置構造
JP2010014027A (ja) * 2008-07-03 2010-01-21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排気制御装置
JP2013024201A (ja) * 2011-07-25 2013-02-04 Kawasaki Heavy Ind Ltd 内燃機関の排気装置
WO2016002956A1 (ja) * 2014-07-04 2016-01-0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ビークルおよびv型多気筒4ストローク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84234B2 (ja) * 2004-03-09 2005-08-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排気構造
JP2007046463A (ja) * 2005-08-05 2007-02-22 Yamaha Motor Co Ltd 排気システムならびにそれを備えるエンジン装置および車両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43463A (ja) * 2005-08-03 2007-02-15 Sony Corp 撮像装置
JP2008190505A (ja) * 2007-02-07 2008-08-21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触媒配置構造
JP3143323U (ja) * 2008-05-07 2008-07-1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排気ガス浄化機能を有する鞍乗型車両
JP2010014027A (ja) * 2008-07-03 2010-01-21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排気制御装置
JP2013024201A (ja) * 2011-07-25 2013-02-04 Kawasaki Heavy Ind Ltd 内燃機関の排気装置
WO2016002956A1 (ja) * 2014-07-04 2016-01-0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ビークルおよびv型多気筒4ストローク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2347A (zh) 2018-01-16
EP3473828A1 (en) 2019-04-24
EP3473828A4 (en) 2019-06-26
WO2017217473A1 (ja) 2017-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7883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US10677151B2 (en) Straddled vehicle
TWI660115B (zh) 具備1個前輪之跨坐型車輛
US20090320785A1 (en) Single-cylinder or in-line multi-cylinder engine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WO2014097773A1 (ja) 鞍乗型車両
US11214139B2 (en) Motorcycle
JP2006063855A (ja) 車両用v型エンジンの燃料供給装置
BRPI1003720B1 (pt) estrutura de tampa de cabeçote de cilindro de veículo miniaturizado
JP2010196633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装置構造
US8590511B2 (en) Intake passage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engin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JP2017149166A (ja) 鞍乗型車両
JP7102914B2 (ja) 触媒装置の配置構造
JP6662732B2 (ja) 鞍乗型車両
WO2019059258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7149167A (ja) 鞍乗型車両
WO2023190225A1 (ja) 鞍乗型車両の排気装置
WO2023190226A1 (ja) 鞍乗型車両
JP6197279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JP6061368B2 (ja) 水冷式内燃機関用シリンダヘッドの構造
JP2023165213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2207545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9199868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9199867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9199866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5098798A (ja) 車両用内燃機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