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2887B - Quilt dryer and blowing unit - Google Patents

Quilt dryer and blowing uni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2887B
TWI642887B TW106130191A TW106130191A TWI642887B TW I642887 B TWI642887 B TW I642887B TW 106130191 A TW106130191 A TW 106130191A TW 106130191 A TW106130191 A TW 106130191A TW I642887 B TWI642887 B TW I64288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blowing unit
flow path
cylindrical handle
warm ai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01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37409A (zh
Inventor
公文由衣
大塚雅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74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74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28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288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Abstract

吹出單元(30)設於棉被乾燥機且吹出溫風,具備:筒狀柄部(40),其具有筒狀的形狀;以及蓋部(50),其設置成在與筒狀柄部(40)的前端開口分開的位置覆蓋前端開口,與筒狀柄部(40)一起作為整體呈大致傘狀的形狀;於在舖被(90)與蓋被(92)之間插入了蓋部(50)及筒狀柄部(40)的狀態下,藉由蓋部(50)及筒狀柄部(40)支承蓋被(92),自筒狀柄部(40)的前端開口吹出的溫風接觸蓋部(50)的內面而轉向,藉由蓋部(50)及筒狀柄部(40)而朝向舖被(90)與蓋被(92)之間、形成於蓋部(50)的周圍的位置的空間(S)吹出。能夠在蓋被與舖被之間形成具有充分的廣度的空間。

Description

棉被乾燥機及吹出單元
本說明書所揭示的技術為關於棉被乾燥機及吹出單元。本申請主張基於2017年4月10日所提出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即特願2017-077507號的優先權。該日本專利申請中記載的所有的記載內容,藉由參照而被援用於本說明書中。
一般的棉被乾燥機具備本體單元、軟管、及乾燥墊(空氣袋)(特開平08-010499號公報)。本體單元將溫風通過軟管供應至乾燥墊之中。乾燥墊在舖被與蓋被之間膨脹,藉此能夠使舖被及蓋被更有效率地乾燥。如所述的棉被乾燥機在如以下的情形下有時會有無法獲得充分的乾燥效果的情況。
例如,可列舉棉被乾燥機的溫風供應能力弱的情形、蓋被的重量較假定(較由使用者設定的溫風輸出值)為重的情形、及乾燥墊彎曲配置等乾燥墊在棉被間未正確地配置的情形等。在這些情形下,乾燥墊在棉被間難以膨起,溫風無法遍及至乾燥墊的各角落,而難以使棉被有效率地乾燥。
如上述的棉被乾燥機,利用透過乾燥墊的熱傳導來作為主要的乾燥手段之一。乾燥墊容易緊貼於位於乾燥墊下方的舖被。另一方面,蓋被位於乾燥墊上方,因柔軟而容易變形。乾燥墊難以緊貼於蓋被,在其等之間容易形成間隙。透過乾燥墊的往蓋被的熱傳導常常難以進行,而無法獲得充分的乾燥效果,因長時間的乾燥也使電費變高。
已知也有可不使用乾燥墊來使棉被乾燥的棉被乾燥機(日本特開2016-064126號公報)。該公報中揭示的棉被乾燥機具備本體單元、及透過軟 管而與本體單元連接的吹出單元(乾燥單元)。吹出單元具有箱形狀(大致長方體的形狀),在吹出單元設有用於將溫風吹出至外部的複數個吹出口。
於在舖被與蓋被之間配置有吹出單元的狀態下將棉被乾燥。乾燥墊方式的棉被乾燥機,有時會有因乾燥墊的形狀或大小、及乾燥墊的設置狀況等而受到限制的情況,但根據不使用乾燥墊的如上述的棉被乾燥機,能夠在不受如所述般的限制之下對棉被進行乾燥。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08-01049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6-064126號公報
在不使用乾燥墊的棉被乾燥機中,吹出單元配置於蓋被與舖被之間。吹出單元朝向形成於蓋被與舖被之間的空間(間隙)吹出溫風。於在蓋被與舖被之間未形成具有充分的廣度的空間之情形下,自吹出單元吹出的溫風未遍及至棉被的各角落,其結果有時會有難以獲得充分的乾燥效果的情況。
日本特開2016-064126號公報所揭示的吹出單元(乾燥單元)具有扁平的箱形狀。即便積極地利用吹出單元的扁平的箱形狀,要在吹出單元的周圍形成具有充分的廣度的空間並不容易。若是已習慣棉被乾燥機的使用者,或許會想到於在蓋被與舖被之間配置了吹出單元之後,將蓋被局部地拉起來以在棉被間形成如上述的空間(蓋被的膨起),但會有因蓋被本身的重量而使所述的空間變小的可能性。
作為其對策,可思考例如為了棉被乾燥而以具有原本要求以上的大小或送風能力的方式來構成棉被乾燥機。但是,將具有扁平的箱形狀的吹出單元變大,會導致裝置整體的大型化。雖也思考內藏高性能的送風裝 置或加熱器等,但製品成本變高,噪音變大且電費變高。
本說明書以揭示如下的吹出單元及具備有如所述的吹出單元的棉被乾燥機為目的,該吹出單元具備有可在蓋被與舖被之間形成具有充分的廣度的空間之構成。
吹出單元設於棉被乾燥機且吹出溫風,具備:筒狀柄部,其具有筒狀的形狀;以及蓋部,其設置成在與上述筒狀柄部的前端開口分開的位置覆蓋上述前端開口,與上述筒狀柄部一起作為整體呈大致傘狀的形狀;於在舖被與蓋被之間插入了上述蓋部及上述筒狀柄部的狀態下,藉由上述蓋部及上述筒狀柄部支承上述蓋被,自上述筒狀柄部的上述前端開口吹出的溫風接觸上述蓋部的內面而轉向,藉由上述蓋部及上述筒狀柄部而朝向上述舖被與上述蓋被之間、形成於上述蓋部的周圍的位置的空間吹出。
在上述吹出單元中,上述蓋部的上述內面,形成為自上述筒狀柄部的上述前端開口吹出並接觸上述內面而轉向的溫風以45°以上的角度轉向。
上述吹出單元也可為:進一步具備:凸緣部,其以圍繞上述筒狀柄部的周圍的方式於周方向延伸,以隔著間隔與上述蓋部相對向的方式配置,在與上述蓋部之間形成溫風的流路;在上述流路之中、以上述蓋部的中心軸為中心的既定直徑的位置的部分的流路剖面積之總和,隨著自徑方向的內側朝向外側緩緩地變大。
在上述吹出單元中,也可為:若將隨著上述既定直徑變大而上述流路剖面積的上述總和變大的變化的比例設為變化率,則該變化率大於0,且為大致一定的值。
在上述吹出單元中,也可為:在形成於上述蓋部的上述內面與上述凸緣部之間的上述流路之中、以上述蓋部的中心軸為中心的上述既定直 徑的位置的流路剖面高度,構成為隨著自徑方向的內側朝向外側緩緩地變小。
在上述吹出單元中,也可為:在上述蓋部與上述凸緣部之間,形成有藉由分隔壁而彼此被分割開的複數個上述流路。
在上述吹出單元中,也可為:形成有上述凸緣部之中的複數個上述流路之各者的部分,具有朝向上述流路的內部側膨出成凸狀的曲面形狀;形成有上述蓋部之中的複數個上述流路之各者的部分,具有自上述流路的內部側後退成凹狀的曲面形狀。
棉被乾燥機,具備生成溫風的本體單元、與上述本體單元連接的軟管、及上述吹出單元。
在上述棉被乾燥機中,也可為:上述本體單元具有設置部,該設置部能夠將上述吹出單元裝卸自如地設置於上述本體單元的上部;於在上述設置部設置有上述吹出單元的狀態下,溫風通過上述軟管及上述吹出單元吹出。
在上述棉被乾燥機中,也可為:上述本體單元具有圍繞已設置於上述設置部的上述吹出單元的周圍的一部分的遮蔽部;自上述吹出單元朝向上述本體單元的左右方向及後方吹出的溫風,接觸上述遮蔽部而轉向,往上述本體單元的正面側吹出。
根據上述的構成,能夠藉由活用吹出單元的傘形狀而在蓋被與舖被之間形成具有充分的廣度的空間。
10‧‧‧本體單元
11‧‧‧設置部
12‧‧‧操作部
13、14、15‧‧‧遮蔽部
16‧‧‧吸入口
17‧‧‧開口部
20‧‧‧軟管
30、30A、30B、30C‧‧‧吹出單元
33‧‧‧支承機構
35‧‧‧支承部
36‧‧‧夾持部
39‧‧‧卡止爪
40‧‧‧筒狀柄部
40C、50C‧‧‧中心軸
42‧‧‧前端
50‧‧‧蓋部
50S‧‧‧內面
54‧‧‧中央導板
55‧‧‧分岐部
56、57‧‧‧上方導板
58‧‧‧凸部
60‧‧‧凸緣部
61、62、63、64、65、66、67、68‧‧‧凸面部
80、81、82、83、84‧‧‧分隔壁
80a、80b‧‧‧分隔部
80c‧‧‧連接部
90‧‧‧舖被
92‧‧‧蓋被
100‧‧‧棉被乾燥機
AR1、AR2、AR3、AR4、AR5、AR6、AR10、AR15‧‧‧箭頭
D40‧‧‧直徑
D50、D100、D150、D175、D200‧‧‧流路剖面高度
P50、P100、P150、P175、P200‧‧‧位置
S‧‧‧空間
ST‧‧‧流線
圖1為示出實施形態1中的棉被乾燥機100的立體圖。
圖2為示出實施形態1的棉被乾燥機100中、吹出單元30配置於與本體單元10 的設置部11分開的位置的樣子的立體圖。
圖3為示出實施形態1中的吹出單元30的側視圖。
圖4為示出實施形態1的吹出單元30中、未圖示蓋部50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5為示出實施形態1中的吹出單元30的剖面圖。
圖6為示出實施形態1中的吹出單元30的剖面立體圖。
圖7為沿著圖4中的VII-VII線的箭視剖面立體圖。
圖8為示出實施形態1中的棉被乾燥機100的使用狀態的立體圖。
圖9為示出將實施形態1中的吹出單元30配置在舖被90與蓋被92之間的樣子的圖。
圖10為示出溫風流過實施形態1中的吹出單元30的內部的樣子,且與圖7對應的剖面立體圖。
圖11為示出溫風流過實施形態1中的吹出單元30的內部的樣子,且與圖5對應的剖面圖。
圖12為示出溫風流過實施形態1中的吹出單元30的內部的樣子,且與圖4對應的立體圖。
圖13為示出溫風流過實施形態1的第1變形例中的吹出單元30的內部的樣子的側視圖。
圖14為示出溫風流過實施形態1的第2變形例中的吹出單元30的內部的樣子的剖面圖。
圖15為示出實施形態1中的棉被乾燥機100的其他的使用態樣的立體圖。
圖16為示出實施形態1中的棉被乾燥機100的另一使用態樣的立體圖。
圖17為示出在將實施形態1中的吹出單元30設置於本體單元10的設置部11的狀態下吹出溫風的樣子的剖面圖。
圖18為示出在將實施形態1中的吹出單元30設置於本體單元10的設置部11 的狀態下吹出溫風的樣子的剖面立體圖。
圖19為示出在實施形態2的吹出單元30A中、未圖示蓋部50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20為示出溫風流過實施形態2中的吹出單元30A的內部的樣子的側視圖。
圖21為示出實施形態2的變形例中的吹出單元30A的剖面立體圖。
圖22為示出溫風流過實施形態2的變形例中的吹出單元30A的內部的樣子的剖面圖。
圖23為示出將實施形態3中的吹出單元30配置於舖被90與蓋被92之間的樣子的圖。
圖24為示出實施形態4中的吹出單元30B的立體圖。
圖25為示出將實施形態4中的吹出單元30B配置於舖被90與蓋被92之間的樣子的圖。
圖26為示出實施形態5中的吹出單元30C的立體圖。
圖27為示出將實施形態5中的吹出單元30C配置於舖被90與蓋被92之間的樣子的圖。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進行說明。有時會有對相同的零件及相當的零件標記相同的參照編號而不重複說明的情形。
[實施形態1] (棉被乾燥機100)
參照圖1~圖12,針對實施形態1中的棉被乾燥機100及吹出單元30進行說明。如圖1及圖2所示,棉被乾燥機100具備生成溫風的本體單元10、與本體單元10連接的軟管20(圖2)、及設於軟管20之前端的吹出單元30。
(本體單元10及軟管20)
本體單元10具有大致長方體的形狀。在本體單元10的上部設有設置部11。在設置部11之正面側(前側)設置操作部12。在本體單元10之上部設置開口部17(圖2)。軟管20具有可撓性且能伸縮。軟管20通過開口部17而出入於本體單元10之中。在本體單元10之背面側也設置未圖示之電源線。
本實施形態之軟管20之從開口部17的拉出長度構成為可變。本實施形態之軟管20係由樹脂成形品形成為可保持彎曲形狀之波紋管形狀,可藉由伸縮來改變自開口部17的拉出長度。將軟管20之外徑以使用者能夠容易把持並拉出的方式設定為例如60mm~70mm左右。
在設置部11之左右分別設置遮蔽部13、14。遮蔽部13、14夾著設置部11而彼此位於相反側,且相互對向。在設置部11之背面側設置遮蔽部15(圖2)。遮蔽部15之下端被軸支成遮蔽部15可沿箭頭AR15(圖2)所示之方向旋動。在將軟管20拉出於背面側時,遮蔽部15可根據需要而以下端側之部分為中心往背面側傾斜。
設置部11形成於開口部17之上方且遮蔽部13~15之內側位置。在設置部11可裝卸自如地設置吹出單元30。遮蔽部13~15圍繞已設置於設置部11之吹出單元30之周圍的一部分。本實施形態中,遮蔽部13~15圍繞已設置於設置部11之吹出單元30之周圍的約270°的範圍。即便是已將吹出單元30設置於設置部11的狀態,吹出單元30也能夠吹出自本體單元10所供應的溫風。
如圖2所示,在本體單元10的背面設置吸入口16。本體單元10內藏送風機及加熱器。本體單元10通過吸入口16將空氣取進內部,並加熱空氣。經加熱的空氣通過軟管20往吹出單元30發送以作為溫風(氣流)。也可在本體 單元10或軟管20具備對溫風賦予具有消臭或殺菌、除菌效果的離子的功能。
(吹出單元30)
圖3為示出吹出單元30的側視圖。圖4為示出吹出單元30中、未圖示下述的蓋部50的狀態的立體圖。圖5及圖6分別為示出吹出單元30的剖面圖及剖面立體圖。圖7為沿著圖4中的VII-VII線的箭視剖面立體圖。
吹出單元30可裝卸地設置於軟管20(圖2)的前端,且能夠吹出流通於軟管20的溫風。本實施形態的吹出單元30具備筒狀柄部40、蓋部50(圖3、圖5、圖6)、凸緣部60、中央導板54(圖4~圖7)、上方導板56、57(圖4)、以及複數個分隔壁80~84(圖4)。
(筒狀柄部40及蓋部50)
筒狀柄部40具有筒狀(此處為圓筒狀)的形狀,藉由嵌合構造及卡止構造等與軟管20的前端連接。例如,筒狀柄部40外嵌於軟管20的前端,利用可往徑方向傾倒的卡止爪39(圖2)安裝於軟管20的前端。筒狀柄部40也可以可沿周方向旋轉地連接於軟管20。
如圖3、圖5、圖6所示,蓋部50透過下述的分隔壁80~84及凸緣部60而與筒狀柄部40的前端42(圖4~圖7)連接。蓋部50設置成在與筒狀柄部40的前端開口(形成於前端42的內側的開口部分)分開的位置覆蓋該前端開口,與筒狀柄部40一起作為整體呈大致傘狀的形狀。
蓋部50具有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圓形狀的外緣。若將在中心軸50C的方向上自筒狀柄部40的前端42起的距離定義為高度,則蓋部50具有以隨著自外周側的部分朝向中央側的部分而高度緩緩地變高的方式,中央側的部分膨出成凸狀的彎曲板的形狀。
在蓋部50的內面50S之側(蓋部50之中凸緣部60所處之側的表面)的中央形成有凸部58。凸部58具有朝向筒狀柄部40所處之側膨出成圓錐台狀的形狀。在將筒狀柄部40及蓋部50視為整體的情形下,蓋部50呈傘形狀的傘面部分(在打開傘時成為雨遮的部分)的形狀,筒狀柄部40呈傘形狀的柄部分的形狀。
如圖5所示,筒狀柄部40於相對於蓋部50的中心軸50C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為了便於下面的說明,將筒狀柄部40朝向其前端42延伸的方向的前端側(圖5紙面右側)定義為「前側」。將筒狀柄部40以其前端42為起點往離開前端42的方向延伸的方向的前端側(筒狀柄部40之中與軟管20連接的部分之側)(圖5紙面左側)定義為「後側」。
(凸緣部60及分隔壁80~84)
凸緣部60以圍繞筒狀柄部40的周圍的方式於周方向延伸,以隔著間隔與蓋部50對向的方式配置。凸緣部60在蓋部50與凸緣部60之間形成溫風的流路。本實施形態中,在蓋部50與凸緣部60之間形成藉由分隔壁80~84而彼此被分割開的複數個流路。
具體而言,凸緣部60自筒狀柄部40的前端42朝向徑方向的外側延伸,具有圓形狀的外緣。凸緣部60的外緣與蓋部50的外緣同軸,具有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圓形狀。本實施形態中,凸緣部60的外徑小於蓋部50的外徑(圖5)。
如圖4所示,在凸緣部60的上面(凸緣部60之中靠近蓋部50之側的表面)上形成有凸面部61~68。凸面部61~68以凸緣部60的中心軸(中心軸50C)為中心,於周方向隔著大致相同的間隔排列。
分隔壁80~84設置成在凸緣部60的上面(凸緣部60之中靠近蓋部50 之側的表面)上立起。分隔壁80~84均具有板狀的形狀,沿著相對於凸緣部60的中心軸(蓋部50的中心軸50C)平行的方向(圖5紙面內的上下方向)延伸,並且連接凸緣部60與蓋部50之間。
如圖4所示,分隔壁81~84配置成以筒狀柄部40的前端42的位置為中心而自徑方向的內側朝向外側呈大致放射狀延伸。分隔壁81~84形成為隨著自內側端部朝向外側端部而彎曲成圓弧狀。分隔壁81~84的彎曲形狀的曲率中心較筒狀柄部40的前端42更位於上述前側(圖4~圖6紙面右側)(參照圖4)。
分隔壁81、84在凸緣部60的徑方向上夾著筒狀柄部40的前端42而彼此位於相反側。分隔壁81位於凸面部61、62之間,分隔壁84位於凸面部65、66之間。分隔壁82位於分隔壁81的前側,凸面部62、63之間。分隔壁83位於分隔壁84的前側,凸面部64、65之間。在凸面部61~68之中位於最前側的二個凸面部63、64之間,不設置分隔壁。凸面部63、64不介隔分隔壁而彼此相鄰。
如圖4所示,凸面部67、68位於分隔壁80的後側,在凸面部67、68之間未設有分隔壁。凸面部67、68不介隔分隔壁而彼此相鄰。分隔壁80包含分隔部80a、80b、及以連接分隔部80a、80b之間的方式延伸的連接部80c。分隔壁80的連接部80c設置成在筒狀柄部40的前端42的後側立起(圖5)。
分隔壁80的分隔部80a位於凸面部61、68之間。分隔部80a與分隔壁81、82同樣地,配置成自徑方向的內側朝向外側延伸,且形成為隨著自內側朝向外側而彎曲成圓弧狀。分隔部80a也與分隔壁81、82同樣地,以內側與外側之間的部分朝向上述後側後退的方式彎曲。
分隔壁80的分隔部80b位於凸面部66、67之間。分隔部80b與分隔壁83、84同樣地,配置成自徑方向的內側朝向外側延伸,且形成為隨著自 內側朝向外側而彎曲成圓弧狀。分隔部80b也與分隔壁83、84同樣地,以內側與外側之間的部分朝向上述後側後退的方式彎曲。
(中央導板54及上方導板56、57)
如圖4~圖7所示,中央導板54設置於筒狀柄部40的內側。中央導板54之中、配置於較筒狀柄部40的前端42更為上游側(圖5紙面內的下側)的部分具有大致平板狀的形狀,且於相對於筒狀柄部40的軸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中央導板54之中、配置於較筒狀柄部40的前端42更為下游側(圖5紙面內的上側)的部分具有彎曲板的形狀,且以接近形成於蓋部50的凸部58的頂部的方式延伸。
中央導板54配置成將形成於筒狀柄部40的前端42的內側的前端開口(藉由筒狀柄部40而形成的流路之中、位置前端42附近的部分)分割成前側部分與後側部分。在中央導板54的上端形成有分岐部55(圖5~圖7)。分岐部55具有以位於中央導板54之中的前側的上端部分為起點而自前側朝向後側延伸的形狀,分岐部55的延伸方向的前端(後端)與分隔壁80的連接部80c連接。
上方導板56、57(圖4)配置於中央導板54的上方,且配置成作為整體呈大致V字形狀。上方導板56、57以分岐部55為下端而朝向上方延伸,配置成隨著朝向上方而彼此遠離且各自描繪圓弧。上方導板56(圖7)以分岐部55為起點而朝向凸面部61之側呈圓弧狀延伸,上方導板57(圖4)以分岐部55為起點而朝向凸面部66之側呈圓弧狀延伸。
(使用狀態)
圖8為示出棉被乾燥機100的使用狀態的立體圖。在使用棉被乾燥機100 時,將吹出單元30自設置部11取出。將吹出單元30與軟管20一起自本體單元10拉出,插入於舖被90與蓋被92之間。
參照圖9,如上述,吹出單元30的蓋部50與筒狀柄部40一起作為整體呈大致傘狀的形狀。在舖被90與蓋被92之間插入有蓋部50及筒狀柄部40的狀態下,蓋被92之中的與蓋部50接觸的部分以仿照蓋部50的外面的形狀的方式彎曲變形。
軟管20載置於舖被90上,設於軟管20的前端的筒狀柄部40作為支承而自下方支承蓋部50。藉由筒狀柄部40及蓋部50來支承蓋被92。藉由筒狀柄部40及蓋部50,蓋被92被支承呈山岳用的帳篷般的形。在舖被90與蓋被92之間、蓋部50的周圍的位置,形成具有充分的廣度的空間S。
於此狀態下藉由操作操作部12(圖8),本體單元10生成溫風,溫風通過軟管20而供應給吹出單元30。溫風自筒狀柄部40的前端開口(前端42的內側的開口)吹出,接觸蓋部50的內面50S(圖5、圖6)而轉向為朝向徑方向的外側。溫風在通過形成於蓋部50的內面50S與凸緣部60的上面之間的流路之後,通過蓋部50的外緣與凸緣部60的外緣之間的開口部分,最終自吹出單元30朝向空間S吹出。
參照圖10~圖12,於以下針對如上述的溫風的路徑更詳細地進行說明。圖10為示出溫風流過吹出單元30的內部的樣子,且與圖7對應的剖面立體圖。自軟管20(圖8、圖9)進入筒狀柄部40之中的溫風,被分為流過中央導板54後側的流路的溫風(箭頭AR1)、與流過中央導板54前側的流路的溫風(箭頭AR2、箭頭AR3)。
如圖11及圖12所示,流過中央導板54後側的流路的溫風,以分岐部55(圖11)作為分岐點,而進一步被分為往上方導板56之側流動的溫風(圖12中的箭頭AR1)、及往上方導板57(圖12)之側流動的溫風(圖12中的箭頭 AR6)。
於上方導板56之側流過的溫風(圖12中的箭頭AR1),接觸蓋部50的內面50S(圖11)而轉向。該溫風在通過由凸面部61、分隔壁81、分隔部80a、蓋部50的內面50S所區劃出的流路之後,自吹出單元30朝向空間S(圖9)吹出。
於上方導板57之側流過的溫風(圖12中的箭頭AR6),也接觸蓋部50的內面50S(圖11)而轉向。該溫風在通過由凸面部66、分隔壁84、分隔部80b、蓋部50的內面50S所區劃出的流路之後,自吹出單元30朝向空間S(圖9)吹出。
另一方面(參照圖12),流過中央導板54前側的流路的溫風,在接觸蓋部50的內面50S(圖11)而轉向後,通過分隔壁81、82之間的流路(箭頭AR2)、分隔壁82、83之間的流路(箭頭AR3、AR4、AR10)、及分隔壁83、84之間的流路(箭頭AR5)之後,自吹出單元30朝向空間S(圖9)吹出。
本實施形態中,在凸面部63、64之間未設置分隔壁。與分隔壁81、82之間的流路以及分隔壁83、84之間的流路相比,分隔壁82、83之間的流路較廣。分隔壁82、83的內側與外側之間部分均以朝向上述後側後退的方式向前彎曲,通過分隔壁82、83之間的流路,往前面側吹出較多的溫風。
(作用及效果)
參照圖9,如以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中,設於軟管20的前端的筒狀柄部40與蓋部50一起作為整體呈大致傘狀的形狀。筒狀柄部40由於作為支承而自下方支承蓋部50,因此能夠藉由筒狀柄部40及蓋部50來支承蓋被92,且在舖被90與蓋被92之間、蓋部50的周圍的位置形成具有充分的廣度的空間S。在此狀態下,溫風通過吹出單元30朝向該空間S吹出,且溫風能夠遍 及至舖被90及蓋被92的各角落,結果為,與以往相比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充分的乾燥效果。
根據實施形態1,由於無需為了棉被乾燥而以具有原本要求以上的大小或送風能力的方式來構成棉被乾燥機100,因此也能夠謀求裝置整體的小型化。此外,由於也無需在本體單元10內藏高性能的送風裝置或加熱器等,因此也能夠使製品成本變便宜,噪音變小且電費抑制較便宜。
作為較佳的實施形態,凸面部61~68(凸緣部60之中形成複數個流路之各者的部分)也可以具有朝向蓋部50所處之側膨出成凸狀的曲面形狀(參照圖5)。此外,蓋部50的內面50S之中形成複數個流路之各者的部分,也可以具有自流路的內部側後退成凹狀的曲面形狀(參照圖5)。於通過各流路的溫風,因凸面部61~68的曲面形狀而產生升力,產生如圖12中的白色箭頭所示的反力作為其反力,藉此(升力產生的差壓)能夠使溫風的抵達距離變更長。此外,通過各流路的溫風,因蓋部50的內面50S的曲面形狀,溫風能夠順暢地被變更其風向,結果為,能夠抑制因與內面50S的摩擦所導致的溫風的抵達距離的減少。
作為較佳的實施形態,凸面部61~68(凸緣部60之中形成複數個流路之各者的部分)也可以就每一流路形成為個別的紡錘形狀或紡錘形的一部分。根據該構成,能夠於複數個流路之各者之中產生縱向渦旋(參照圖19),結果為能夠進一步延長溫風的抵達距離。
[實施形態1的第1變形例]
圖13為示出溫風流過實施形態1的第1變形例中的吹出單元30的內部的樣子的側視圖。作為較佳的實施形態,蓋部50的內面50S只要形成為自筒狀柄部40的前端開口(前端42的內側開口)吹出並接觸內面50S而轉向的溫風 以45°以上的角度θ 1、θ 2朝向徑方向的外側轉向即可。根據該構成,能夠使用形成於舖被與蓋被之間的空間將溫風送出至更廣的範圍,能夠遍及廣範圍更有效率地對舖被及蓋被進行乾燥。
在圖13中雖圖示出溫風自吹出單元30的全周(包含後側的範圍)吹出的樣子,但也可以構成為與上述實施形態1的情形同樣地,溫風僅自吹出單元30的周圍的一部分(例如自270°的範圍)吹出。即便是任何的情形,只要通過筒狀柄部40的內部的溫風的風向(相當於筒狀柄部40之中心軸40C)、與自凸緣部60的緣部送出的溫風的風向所夾的角度,在周方向上的所有部位為45°以上即可。在圖13所示的例子中,角度θ 1為60°,角度θ 2為150°。
[實施形態1的第2變形例]
圖14為示出溫風流過實施形態1的第2變形例中的吹出單元30的內部的樣子的剖面圖。作為較佳的實施形態,也可構成為:於蓋部50與凸緣部60之間形成的流路之中、以蓋部50的中心軸50C為中心的既定直徑的位置上的部分的流路剖面積的總和,隨著自徑方向的內側朝向外側緩緩地變大。
圖14所示的例子中,形成於筒狀柄部40的內側的流路的直徑D40為64mm。在將通過蓋部50的內面50S與凸緣部60之間的流路的溫風的流線ST視為位置的基準的情形時,在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直徑50mm的位置P50上的流路剖面高度D50(與流線ST的流動方向正交的流路剖面的高度)為34mm。在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直徑100mm的位置P100上的流路剖面高度D100為21mm。在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直徑150mm的位置P150上的流路剖面高度D150為16mm。在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直徑175mm的位置P175上的流路剖面高度D175為15mm。在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直徑200mm的位置上P200的流路剖面高度D200為14mm。即,在蓋部50的內面50S與凸緣部60之 間所形成的流路之中、以蓋部50的中心軸50C為中心的既定直徑的位置上的流路剖面高度,構成為隨著自徑方向的內側朝向外側緩緩地變小。根據該構成,能夠將自筒狀柄部40的前端42的內側開口吹出的溫風的動能,以高效率轉換為送出溫風的靜壓,能夠使溫風的抵達距離變更長。
在圖14所示的吹出單元30中,與圖12所示的情形同樣地,後側90°的範圍藉由分隔壁80來阻塞流路,在前側270°的範圍形成流路。在上述的情形,於蓋部50與凸緣部60之間形成的流路之中、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既定直徑的位置上的部分的流路剖面積的總和,在形成於筒狀柄部40的內側的流路(直徑64mm的位置)上約為3220mm2,在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直徑50mm的位置P50上約為4055mm2,在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直徑100mm的位置P100上約為4860mm2,在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直徑150mm的位置P150上約為5650mm2,在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直徑175mm的位置P175上約為6040mm2,在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直徑200mm的位置P200上約為6440mm2。因此,形成於筒狀柄部40的內側的直徑D40的流路剖面積(3220mm2)隨著自徑方向的內側朝向外側緩緩地變大,在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直徑200mm的位置P200(流路剖面高度D200)上的於周方向延伸的開口部分(該開口部分的流路剖面積的總和)成為2倍(6440mm2)。根據該構成,能夠將自筒狀柄部40的前端42的內側開口吹出的溫風的動能,以高效率轉換為送出溫風的靜壓,能夠使溫風的抵達距離變更長。
此外,在上述的構成中,若將隨著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既定直徑變大而流路剖面積的總和變大的變化的比例作為變化率,則只要該變化率大於0,且為大致一定的值即可。在將流路剖面積的總和設為Y(mm2),將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既定直徑設為X(mm)的情形時,在上述所示的具體例中,概略為Y=16.2X+3220的線性近似值成立。在變化率為大致一定的情形 時,也包含變化率為完全一定的情形。若變化率為大致一定,則例如直徑每增加50mm的流路剖面積的變化率,可定義為相對於藉由如上述的線性近似而賦予的變化率的基準(此處為16.2)±10%以下。根據變化率大致一定的構成,能夠將自筒狀柄部40的前端42的內側開口吹出的溫風的動能,以更高的效率轉換為送出溫風的靜壓,能夠使溫風的抵達距離變更長。
在上述的情形中,雖將隨著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既定直徑變大而流路剖面積的總和變大的變化的比例定義為變化率,但變化率也可以為以如下的方式定義。即,若在蓋部50與凸緣部60之間形成的流路內描繪流線ST,以流線ST之中的與前端42對應的位置作為起點,將自該起點起至流線ST上的任意位置的流線的曲線長度規定為既定距離,則也可將隨著該既定距離變長而流路剖面積的總和變大的變化的比例定義為變化率。
例如,在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直徑50mm的位置P50上,曲線長度約為26.9mm,在位置P50上的流路剖面積的總和約為4055mm2。在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直徑100mm的位置P100上,曲線長度約為52.6mm,在位置P100上的流路剖面積的總和約為4860mm2。在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直徑150mm的位置P150上,曲線長度約為78.0mm,在位置P150上的流路剖面積的總和約為5650mm2。在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直徑175mm的位置P175上,曲線長度約為90.6mm,在位置P175上的流路剖面積的總和約為6040mm2。在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直徑200mm的位置P200上,曲線長度約為103.1mm,在位置P200的流路剖面積的總和約為6440mm2。在將隨著自上述起點起至流線ST上的任意位置的流線的曲線長度(既定距離)變長而流路剖面積的總和變大的變化的比例定義為變化率的情形下,於上述的情形,構成為該變化率以31.2取得大致完全一定的值。藉由該構成,也能夠將自 筒狀柄部40的前端42的內側開口吹出的溫風的動能以更高的效率轉換為送出溫風的靜壓,能夠使溫風的抵達距離變更長。
在上述的構成中,凸面部61~68(凸緣部60之中形成複數個流路之各者的部分)具有朝向蓋部50所處之側(流路的內部側)膨出成凸狀的曲面形狀。並不限為如所述的構成、或如上述的紡錘形狀的情形,凸緣部60之中形成複數個流路之各者的部分(相當於凸面部61~68的部分)也可以形成為無凹凸的平坦的平面狀。若上述的既定直徑、上述的既定距離、及上述的流路剖面積的總和等具有如上述的關係性,則藉由構成為例如隨著朝向徑方向的外側而流路剖面積變大但流路剖面高度緩緩地變低,能夠將自筒狀柄部40的前端42的內側開口吹出的溫風的動能,以更高的效率轉換為送出溫風的靜壓,能夠使溫風的抵達距離變更長。
(其他的使用態樣)
圖15為示出實施形態1中的棉被乾燥機100的其他的使用態樣的立體圖。即便是吹出單元30被設置於設置部11的狀態,吹出單元30也能夠吹出自本體單元10通過軟管20而供應出的溫風。棉被乾燥機100也能夠利用作為例如溫暖使用者的手指或室內空間的暖氣機。在棉被乾燥機100能產生離子等的情形時,棉被乾燥機100也能夠兼具備空氣清淨機的功能。
(另一使用態樣)
圖16為示出實施形態1中的棉被乾燥機100的另一使用態樣的立體圖。棉被乾燥機100也能夠利用作為例如使衣服乾燥的衣類乾燥機。在棉被乾燥機100能產生離子等的情形時,棉被乾燥機100也能夠兼具備對衣服除菌、 殺菌、消臭的功能。並不限於衣服,也可以實現對衣櫥等的傢俱除菌、殺菌、消臭。
一般的棉被乾燥機除了使棉被乾燥以外,幾乎不具有其他用途,尤其是相較於夏季在冬季使棉被乾燥的機會也少。棉被乾燥機的冬季的使用率低,有時也會有在冬季完全不使用棉被乾燥機的情形。上述的實施形態中所述的棉被乾燥機100,不僅在使用作為棉被乾燥機的情形時能獲得高的棉被乾燥能力,在使用作為暖氣機的情形時也能夠獲得高的暖氣能力(尤其是溫風的長的抵達距離),且在使用作為衣類乾燥機的情形時也能夠獲得高的衣類乾燥能力(尤其是溫風的長的抵達距離)。即,根據如上述的棉被乾燥機100,能夠發揮高的商品價值。
如圖15及圖16所示,本體單元10具有圍繞已設置於設置部11的吹出單元30的周圍的一部分的遮蔽部13~15。在圖15、圖16中,圖示有構成為不能旋動的遮蔽部15。遮蔽部15可旋動的構成,只要根據需要採用即可。
圖17及圖18分別為示出在將棉被乾燥機100的吹出單元30設置於本體單元10的設置部11(圖15、圖16)的狀態下吹出溫風的樣子的剖面圖及剖面立體圖。自吹出單元30朝向本體單元10的左右方向及後方吹出來的溫風,接觸遮蔽部13~15而轉向,往本體單元10的正面側(前側)吹出。另外如上述,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分隔壁80的遮蔽效果,溫風僅自吹出單元30的周圍的一部分(例如自270°的範圍)吹出。根據吹出單元30的在設置部11之上的設置角度,自吹出單元30朝向本體單元10的後側吹出的溫風的量也可以少、或者完全沒有。
如已一邊參照圖12一邊進行了說明般,在蓋部50與凸緣部60之間設有分隔壁80~84。分隔壁80~84在蓋部50與凸緣部60之間形成複數個流路,並且規定溫風的吹出方向。即,自筒狀柄部40的前端42的內側開口吹 出的溫風朝向分隔壁80的後側流動,因分隔壁80的存在而被遮擋。自筒狀柄部40的前端42的內側開口吹出的溫風,較多往形成於分隔壁80的前側的流路流動。
根據上述的各構成,在將棉被乾燥機100利用作為溫暖使用者的手指或室內空間的暖氣機時,能夠往本體單元10的正面側(前側)吹出更多的溫風,能夠發揮作為暖氣機的高便利性。此外,也在利用棉被乾燥機100作為衣類乾燥機時,能夠往本體單元10的正面側(前側)吹出更多的溫風,能夠發揮作為衣類乾燥機的高便利性。
[實施形態2]
圖19為示出在實施形態2的吹出單元30A中、未圖示蓋部50的狀態的立體圖,且與實施形態1中的圖12對應。圖20為示出溫風流過實施形態2中的吹出單元30A的內部的樣子的側視圖。實施形態1中的吹出單元30與實施形態2中的吹出單元30A,於以下之方面不相同。
為了便於說明,在圖19中雖未圖示蓋部50,但實施形態2中的吹出單元30A具備具有與實施形態1的情形相同的構成的蓋部50(圖20)。筒狀柄部40具有作為整體呈大致L字狀(以約90°的角度)彎曲的形狀,筒狀柄部40的前端42(圖19)的內側開口的中心軸40C以與蓋部50的中心軸50C一致的方式延伸。
在上述的實施形態1中的吹出單元30(圖12)中,溫風僅從吹出單元30的周圍的一部分(例如自270°的範圍)吹出。另一方面,在本實施形態2中的吹出單元30A中,如圖19所示,溫風自吹出單元30的全周(包含後側的範圍)吹出。
在吹出單元30A中,具有大致相同形狀的凸面部61及分隔壁81於周方向等間隔地排列形成為圍繞筒狀柄部40的前端42的周圍。中央導板54配置成將在筒狀柄部40的前端42的內側形成的前端開口(藉由筒狀柄部40形成的流路之中,位於前端42的附近的部分)分割成前側的部分與後側的部分。
在吹出單元30A中並未採用上方導板56、57(圖12)。流過中央導板54前側的流路的溫風,在接觸未圖示的蓋部50的內面50S(圖11)而轉向後,通過在配置於凸緣部60的前側且彼此相鄰的二個分隔壁81(前側)之間形成的流路,自吹出單元30朝向空間S(圖9)吹出。
同樣地,流過中央導板54後側的流路的溫風,在接觸未圖示的蓋部50的內面50S(圖11)而轉向後,通過在配置於凸緣部60的後側且彼此相鄰的二個分隔壁81之間形成的流路,自吹出單元30朝向空間S(圖9)吹出。
(作用及效果)
也在本實施形態中,設於軟管20的前端的筒狀柄部40與未圖示的蓋部50一起作為整體呈大致傘狀的形狀。筒狀柄部40由於作為支承而自下方支承蓋部50,因此能夠藉由筒狀柄部40及蓋部50來支承蓋被92(圖9),且在舖被90與蓋被92之間、蓋部50的周圍的位置形成具有充分的廣度的空間S(圖9)。在此狀態下,溫風通過吹出單元30A朝向該空間S吹出,且溫風能夠遍及至舖被90及蓋被92的各角落,結果為,與以往相比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充分的乾燥效果。
藉由實施形態2,也由於無需為了棉被乾燥而以具有原本要求以上的大小或送風能力的方式來構成棉被乾燥機,因此也能夠謀求裝置整體的 小型化。此外,由於也無需在本體單元10內藏高性能的送風裝置或加熱器等,因此也能夠使製品成本變便宜,噪音變小且電費抑制較便宜。
在進行了利用上述的實施形態2中的吹出單元30A的實驗之下,能夠獲得如下的結果。具體而言,針對作為在軟管20的前端具有喙形狀的開口的比較例的棉被乾燥機、和在軟管20的前端設有吹出單元30A的棉被乾燥機之乾燥能力進行了比較。
在上述比較例及吹出單元30A的雙方,將軟管20的前端開口的直徑設為64mm。在比較例中,將軟管20的前端開口的水平方向的寬度設為125mm,前端開口的高度設為15mm,前端開口的長度設為110mm。另一方面,關於吹出單元30A,將直徑設為200mm,吹出單元30A的吹出開口的高度設為14mm。
作為試料,準備了一條舖被與二條蓋被。在一條舖被、和二條蓋被之中的位於下側的蓋被,分別噴上100g的水(合計200g)。使該等三條的棉被重疊,並使用上述棉被乾燥機進行了乾燥。溫風的風量設定為約0.6m3/分,溫風的溫度設定為約55℃,乾燥時間設定為60分。根據乾燥前後的試料的重量差來驗證乾燥性能。
結果為,在比較例的情形下,乾燥前後的試料的重量差的平均值為172g(乾燥率86%)。在吹出單元30A的情形下,乾燥前後的試料的重量差的平均值為186g(乾燥率93%)。吹出單元30A能獲得相對於比較例高出8%以上的乾燥性能。根據實施形態2的吹出單元30A,由於在吹出單元30A的周圍全部均有開口,因此即便是開口部分的一部分被蓋被阻塞的情形,也能夠減輕送風風扇的負載。
也在實施形態2中,凸面部61(凸緣部60之中形成複數個流路之各者的部分)也可以具有朝向蓋部50所處之側(流路的內部側)膨出成凸狀的曲 面形狀。此外,蓋部50的內面之中形成複數個流路之各者的部分,也可以具有自流路的內部側後退成凹狀的曲面形狀。於通過各流路的溫風,因凸面部61的曲面形狀而產生如圖19中的白色箭頭所示的升力,藉由其反力(升力產生的差壓)能夠使溫風的抵達距離變更長。此外,通過各流路的溫風,因蓋部50的內面的曲面形狀,溫風能夠順暢地被變更其風向,結果為,能夠抑制因與內面的摩擦所導致的溫風的抵達距離的減少。
作為較佳的實施形態,凸面部61(凸緣部60之中形成複數個流路之各者的部分)也可以就每一流路形成為個別的紡錘形狀或紡錘形的一部分。根據該構成,能夠於複數個流路之各者之中產生縱向渦旋(參照圖19),結果為能夠進一步延長溫風的抵達距離。
如圖20所示,蓋部50的內面只要形成為自筒狀柄部40的前端開口(前端42的內側開口)吹出並接觸內面而轉向的溫風以45°以上的角度θ 1、θ 2朝向徑方向的外側轉向即可。根據該構成,能夠使用形成於舖被與蓋被之間的空間將溫風送出至更廣的範圍,能夠遍及廣範圍更有效率地對舖被及蓋被進行乾燥。
在圖20中雖圖示出溫風自吹出單元30A的全周(包含後側的範圍)吹出的樣子,但也可以構成為與上述實施形態1的情形同樣地,溫風僅自吹出單元30A的周圍的一部分(例如自270°的範圍)吹出。即便是任何的情形,只要通過筒狀柄部40的內部的溫風的風向(相當於筒狀柄部40之中心軸40C)、與自凸緣部60的緣部送出的溫風的風向所夾的角度,在周方向上的所有部位為45°以上即可。在圖20所示的例子中,角度θ 1、θ 2均為105°。
[實施形態2的變形例]
圖21為示出實施形態2的變形例中的吹出單元30A的剖面立體圖。圖22為示出溫風流過實施形態2的變形例中的吹出單元30A的內部的樣子的剖面圖。作為較佳的實施形態,也可以為在蓋部50與凸緣部60之間形成的流路中、以蓋部50的中心軸50C為中心的既定直徑的位置的部分的流路剖面積之總和,隨著自徑方向的內側朝向外側緩緩地變大。
在圖22所示的例子中,形成於筒狀柄部40內側的流路的直徑D40為64mm。在將通過蓋部50的內面50S與凸緣部60之間的流路的溫風的流線ST視為位置的基準的情形下,在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直徑50mm的位置P50的流路剖面高度D50(與流線ST的流動方向正交的流路剖面的高度)為28mm。在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直徑100mm的位置P100的流路剖面高度D100為16mm。在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直徑150mm的位置P150的流路剖面高度D150為12mm。在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直徑175mm的位置P175的流路剖面高度D175為11mm。在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直徑200mm的位置P200的流路剖面高度D200為10mm。即,在蓋部50的內面50S與凸緣部60之間形成的流路之中、以蓋部50的中心軸50C為中心的既定直徑的位置上的流路剖面高度,構成為隨著自徑方向的內側朝向外側緩緩地變小。根據該構成,能夠將自筒狀柄部40的前端42的內側開口吹出的溫風的動能,以高效率轉換為送出溫風的靜壓,能夠使溫風的抵達距離變更長。
在圖21、圖22所示的吹出單元30A中,與圖14所示的情形不同,在吹出單元30A的全周的範圍形成流路。因此,形成於筒狀柄部40的內側的直徑D40的流路剖面積,隨著自徑方向的內側朝向外側緩緩地變大,在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直徑200mm的位置P200(流路剖面高度D200)上的於周方向延伸的開口部分(該開口部分的流路剖面積的總和)成為2倍。根據該 構成,能夠將自筒狀柄部40的前端42的內側開口吹出的溫風的動能,以高效率轉換為送出溫風的靜壓,能夠使溫風的抵達距離變更長。
此外,在上述的構成中,若將隨著以中心軸50C為中心的既定直徑變大而流路剖面積的總和變大的變化的比例作為變化率,則只要該變化率大於0,且為大致一定的值即可。根據該構成,能夠將自筒狀柄部40的前端42的內側開口吹出的溫風的動能,以更高的效率轉換為送出溫風的靜壓,能夠使溫風的抵達距離變更長。
[實施形態3]
圖23為示出將實施形態3中的吹出單元30A配置於舖被90與蓋被92之間的樣子的圖。在單獨觀察實施形態2、3的吹出單元30A的情形時,該等具有相同的構成。
如圖23所示,吹出單元30A於在舖被90與蓋被92之間插入了蓋部50及筒狀柄部40的狀態下,也能夠配置成蓋部50的外面接觸舖被90。該配置也可以適用於上述的實施形態1、2的任何的吹出單元中。
在採用如所述的配置狀態的情形時,吹出單元30A載置於舖被90上,吹出單元30A作為支承而自下方支承軟管20的前端及已設於軟管20的前端的筒狀柄部40。即便是該配置狀態,也是藉由筒狀柄部40及蓋部50來支承蓋被90。
在舖被90與蓋被92之間、蓋部50的周圍的位置,形成具有充分的廣度的空間S。於該狀態下,溫風自吹出單元30A朝向空間S吹出,且溫風能夠遍及至舖被90及蓋被92的各角落,結果為,與以往相比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充分的乾燥效果。
[實施形態4]
圖24為示出實施形態4中的吹出單元30B的立體圖。圖25為示出將實施形態4中的吹出單元30B配置於舖被90與蓋被92之間的樣子的圖。吹出單元30B進一步具備支承機構33。本實施形態中的支承機構33具有彎曲板的形狀,且設於凸緣部60中的位於與蓋部50相反側的外面上。
如圖25所示,筒狀柄部40與支承機構33協同運作,作為支承而自下方支承蓋部50。藉由支承機構33、筒狀柄部40及蓋部50支承蓋被92,能夠在舖被90與蓋被92之間、蓋部50的周圍的位置形成具有充分的廣度的空間S。於該狀態下,溫風通過吹出單元30B朝向該空間S吹出,且溫風能夠遍及至舖被90及蓋被92的各角落,結果為,與以往相比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充分的乾燥效果。
[實施形態5]
圖26為示出實施形態5中的吹出單元30C的立體圖。圖27為示出將實施形態5中的吹出單元30C配置於舖被90與蓋被92之間的樣子的圖。吹出單元30C也具備支承機構33。本實施形態中的支承機構33具有支承部35及夾持部36,從而利用夾持部36的彈性變形而可裝卸地安裝於筒狀柄部40。
如圖27所示,筒狀柄部40與支承機構33協同運作,作為支承而自下方支承蓋部50。藉由支承機構33、筒狀柄部40及蓋部50支承蓋被92,能夠在舖被90與蓋被92之間、蓋部50的周圍的位置形成具有充分的廣度的空間S。於該狀態下,溫風通過吹出單元30C朝向該空間S吹出,且溫風能夠遍及至舖被90及蓋被92的各角落,結果為,與以往相比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充分的乾燥效果。
在將吹出單元30C配置於設置部11(參照圖1、圖2)之上時,可將支承機構33自筒狀柄部40適當地取出。預先設置可將支承機構33收納於本體單元10、或掛置支承機構33的既定部位也很有效益。
[其他的實施形態]
在上述的各實施形態中,雖將吹出單元連結於軟管20的前端,但也可構成為不使用軟管20而將吹出單元直接連結於本體單元10(送風管)。即,也可以在本體單元10的框體配置開口部,將送風管的下游端延伸設置至該開口部,於該開口部連結吹出單元。藉此,也能夠將自本體單元10的框體突出的吹出單元30插入於舖被與蓋被之間以進行棉被乾燥。
以上,雖針對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上述的揭示內容在各方面上均為示例,並非限制的內容。本發明的技術性的範圍是藉由申請專利範圍來表示,意圖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均等的意思及範圍內的所有的變更。

Claims (10)

  1. 一種吹出單元,設於棉被乾燥機且吹出溫風,具備:筒狀柄部,其具有筒狀的形狀;以及蓋部,其設置成在與該筒狀柄部的前端開口分開的位置覆蓋該前端開口,與該筒狀柄部一起作為整體呈大致傘狀的形狀;於在舖被與蓋被之間插入了該蓋部及該筒狀柄部的狀態下,藉由該蓋部及該筒狀柄部支承該蓋被,自該筒狀柄部的該前端開口吹出的溫風接觸該蓋部的內面而轉向,藉由該蓋部及該筒狀柄部而朝向該舖被與該蓋被之間、形成於該蓋部的周圍的位置的空間吹出。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吹出單元,其中,該蓋部的該內面,形成為自該筒狀柄部的該前端開口吹出並接觸該內面而轉向的溫風以45°以上的角度轉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吹出單元,其進一步具備:凸緣部,其以圍繞該筒狀柄部的周圍的方式於周方向延伸,以隔著間隔與該蓋部相對向的方式配置,在與該蓋部之間形成溫風的流路;在該流路之中、以該蓋部的中心軸為中心的既定直徑的位置的部分的流路剖面積之總和,隨著自徑方向的內側朝向外側緩緩地變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吹出單元,其中,若將隨著該既定直徑變大而該流路剖面積的該總和變大的變化的比例設為變化率,則該變化率大於0,且為大致一定的值。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吹出單元,其中,在形成於該蓋部的該內面與該凸緣部之間的該流路之中、以該蓋部的中心軸為中心的該既定直徑的位置的流路剖面高度,構成為隨著自徑方向的內側朝向外側緩緩地變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吹出單元,其中,在該蓋部與該凸緣部之間,形成有藉由分隔壁而彼此被分割開的複數個該流路。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吹出單元,其中,形成有該凸緣部之中的複數個該流路之各者的部分,具有朝向該流路的內部側膨出成凸狀的曲面形狀;形成有該蓋部之中的複數個該流路之各者的部分,具有自該流路的內部側後退成凹狀的曲面形狀。
  8. 一種棉被乾燥機,具備生成溫風的本體單元、與該本體單元連接的軟管、以及設於該軟管的前端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吹出單元。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的棉被乾燥機,其中,該本體單元具有設置部,該設置部能夠將該吹出單元裝卸自如地設置於該本體單元的上部;於在該設置部設置有該吹出單元的狀態下,溫風通過該軟管及該吹出單元吹出。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的棉被乾燥機,其中,該本體單元具有圍繞已設置於該設置部的該吹出單元的周圍的一部分的遮蔽部;自該吹出單元朝向該本體單元的左右方向及後方吹出的溫風,接觸該遮蔽部而轉向,往該本體單元的正面側吹出。
TW106130191A 2017-04-10 2017-09-04 Quilt dryer and blowing unit TWI6428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77507 2017-04-10
JP2017077507 2017-04-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7409A TW201837409A (zh) 2018-10-16
TWI642887B true TWI642887B (zh) 2018-12-01

Family

ID=63792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0191A TWI642887B (zh) 2017-04-10 2017-09-04 Quilt dryer and blowing unit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16868B2 (zh)
CN (1) CN110475926B (zh)
TW (1) TWI642887B (zh)
WO (1) WO201818993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48142B2 (ja) * 2017-04-11 2021-10-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JP6936263B2 (ja) * 2019-02-14 2021-09-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のノズル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92792A (ja) * 1993-04-07 1994-10-21 Mk Seiko Co Ltd 布団乾燥機
CN204987777U (zh) * 2015-07-02 2016-01-20 合一电器(深圳)有限公司 新型棉被烘干机
CN106012452A (zh) * 2015-03-25 2016-10-1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被褥干燥机
JP6088617B1 (ja) * 2015-10-14 2017-03-01 日立コンシューマ・マーケティング株式会社 布団乾燥機
CN206073667U (zh) * 2016-09-21 2017-04-05 宁波拜思德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暖被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63207B2 (ja) * 2001-04-11 2007-08-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衣類乾燥ケースおよびふとん乾燥機
DE102010002134B4 (de) * 2010-02-18 2015-10-29 Christoph Kiener Verfahren und Mittel zur Trocknung feuchter, biomassehaltiger Substanzen
JP3161384U (ja) * 2010-05-18 2010-07-29 順雄 張 ダニ退治暖房装置
CN203655663U (zh) * 2012-05-24 2014-06-18 夏普株式会社 带电粒子输出装置和送风装置
JP5976493B2 (ja) * 2012-10-12 2016-08-23 象印マホービン株式会社 布団乾燥機
JP6617272B2 (ja) * 2015-03-25 2019-12-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ふとん乾燥機
JP2017023531A (ja) * 2015-07-24 2017-02-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ふとん乾燥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92792A (ja) * 1993-04-07 1994-10-21 Mk Seiko Co Ltd 布団乾燥機
CN106012452A (zh) * 2015-03-25 2016-10-1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被褥干燥机
CN204987777U (zh) * 2015-07-02 2016-01-20 合一电器(深圳)有限公司 新型棉被烘干机
JP6088617B1 (ja) * 2015-10-14 2017-03-01 日立コンシューマ・マーケティング株式会社 布団乾燥機
CN206073667U (zh) * 2016-09-21 2017-04-05 宁波拜思德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暖被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89930A1 (ja) 2018-10-18
CN110475926A (zh) 2019-11-19
JPWO2018189930A1 (ja) 2020-02-20
CN110475926B (zh) 2021-03-23
JP6916868B2 (ja) 2021-08-11
TW201837409A (zh) 2018-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11817B2 (ja) 布団乾燥機
US9869051B2 (en) Dryer for wall-mounted washing machine
TWI642887B (zh) Quilt dryer and blowing unit
US6363627B1 (en) Clothes dryer
JP7280924B2 (ja) 送風装置のノズル
CN105970584B (zh) 便携式烘干衣架
JP6205574B2 (ja) ふとん乾燥機
KR20100125586A (ko) 헤어 드라이어의 온풍 유도장치
US20120005913A1 (en) Clothes dryer lint filter mechanism
US20200048818A1 (en) Heat Recovery Device
CN201968010U (zh) 可调风向吹风机旋风卷发器
CN205775488U (zh) 便携式烘干衣架
CN213453828U (zh) 一种多功能电暖器
CN110403326A (zh) 一种干发器
CN216907750U (zh) 一种吹干机
CN105970583A (zh) 烘干晾衣架
CN211092283U (zh) 一种全自动速干吹风机
CN214258250U (zh) 一种冷热风混吹吹风机
KR101152373B1 (ko) 배기식 건조기의 배기관 어셈블리
CN214665924U (zh) 一种烘干管及烘干机
CN214742246U (zh) 无叶多功能风扇
CN214258251U (zh) 一种冷热风混吹吹风机
JP2001133028A (ja) 送風装置
CN112301662B (zh) 送风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JP5512209B2 (ja) 暖房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