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1797B - 引擎 - Google Patents

引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1797B
TWI631797B TW106109737A TW106109737A TWI631797B TW I631797 B TWI631797 B TW I631797B TW 106109737 A TW106109737 A TW 106109737A TW 106109737 A TW106109737 A TW 106109737A TW I631797 B TWI631797 B TW I63179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nsor
stator
exhaust port
viewed
cooling fa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97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17134A (zh
Inventor
中川将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7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71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17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179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00Air cooling
    • F01P1/0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ther engine or machine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10Guiding or ducting cooling-air, to, or from, liquid-to-air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02Pumping cooling-air; Arrangements of cooling-air pumps, e.g. fans or blowers
    • F01P5/06Guiding or ducting air to, or from, ducted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NSTARTING OF COMBUSTION ENGINES; STARTING AIDS FOR SUCH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N11/00Starting of engines by means of electric motors
    • F02N11/04Starting of engines by means of electric motors the motors being associated with current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15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effect or magneto-resis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6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 motor or generator with the drive train of a motor vehicl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8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electric generators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e.g. with turbines
    • H02K7/1807Rotary generators
    • H02K7/1815Rotary generator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reciprocating piston eng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4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 B60K6/48Parallel type
    • B60K6/485Motor-assist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50/00Applications
    • F01P2050/16Motor-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50/00Applications
    • F01P2050/24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第1感測器較第2感測器更長。將自軸線方向觀察時自冷卻風扇之中心於離心方向上延伸且通過第1排氣口端之虛擬線定義為第1邊界線。將自軸線方向觀察時自冷卻風扇之中心於離心方向上延伸且通過第2排氣口端之虛擬線定義為第2邊界線。於冷卻裝置中,將自軸線方向觀察時由第1邊界線與第2邊界線劃分之2個區域中之配置排氣口之區域定義為第1區域。於冷卻裝置中,將自軸線方向觀察時由第1邊界線與第2邊界線劃分之2個區域中之另一區域定義為第2區域。第1感測器係自軸線方向觀察時配置於第2區域。

Description

引擎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引擎,尤其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用之引擎。
於跨坐型車輛之引擎中,存在具備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者。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係安裝於自曲軸箱突出之曲軸之端部。於如此之引擎中,為檢測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之轉子、或曲軸之旋轉相位及絕對旋轉位置而設置複數種類之感測器。
例如,於日本專利特開2015-100221號公報之發電機中,設置有旋轉相位感測器與絕對旋轉位置感測器。旋轉相位感測器與絕對旋轉位置感測器係固定於定子之端面,且分別配置於定子之齒間。於轉子安裝有磁鐵,且旋轉相位感測器藉由檢測由轉子之旋轉引起之磁鐵之磁通之變化而檢測轉子之相位。絕對旋轉位置感測器係藉由檢測由轉子之旋轉引起之磁鐵之磁通之變化而檢測轉子之絕對位置。
上述感測器係配置於曲軸之附近。因此,感測器曝露於高溫環境下。因此,較佳為儘可能地降低對感測器之熱影響。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在具備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之引擎中,降低對感測器之熱影響。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引擎具備:曲軸箱、曲柄軸、冷卻裝置、及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曲柄軸包含配置於曲軸箱之外部之端部。曲柄軸係收容於曲軸箱中並且以軸線為中心進行旋轉。冷卻裝置包含冷卻風扇與冷卻罩。冷卻風扇係安裝於曲柄軸之端部。冷卻罩係收容冷卻風扇。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係收容於冷卻罩中,且於曲柄軸之軸線方向上配置於曲軸箱與冷卻風扇之間。
冷卻風扇係與曲柄軸同軸地配置之離心風扇。冷卻罩包含配置於冷卻風扇之離心方向上之排氣口。排氣口包含第1排氣口端與第2排氣口端。第1排氣口端係冷卻風扇之周方向上之排氣口之一端部。第2排氣口端係冷卻風扇之周方向上之排氣口之另一端部。
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包含轉子、定子、及感測器單元。轉子係連接於曲柄軸之端部。定子係固定於曲軸箱上,且與轉子對向。感測器單元係安裝於定子。定子包含於周方向上相互隔著間隙地配置之複數個齒。間隙包含第1間隙與第2間隙。
感測器單元包含第1感測器與第2感測器。第1感測器係配置於第1間隙。第2感測器係配置於第2間隙。於軸線延伸之軸線方向上,第1感測器長於第2感測器。將自軸線方向觀察時自冷卻風扇之中心於離心方向上延伸且通過第1排氣口端之虛擬線定義為第1邊界線。將自軸線方向觀察時自冷卻風扇之中心於離心方向上延伸且通過第2排氣口端之虛擬線定義為第2邊界線。於冷卻裝置中,將自軸線方向觀察時由第1邊界線與第2邊界線劃分之2個區域中之配置排氣口之區域定義為第1區域。於冷卻裝置中,將自軸線方向觀察時由第1邊界線與第2邊界線劃分之2個區域中之另一區域定義為第2區域。第1感測器係自軸線方向觀察時配置於第2區域。
本態樣之引擎中,第1感測器較第2感測器更長,故受熱面積容易變大,從而較強地受到熱影響。第1感測器係自軸線方向觀察時配置於第2區域。於定子之周圍之空間中,第2區域係與設置排氣口之第1區域相比難以受到排氣干涉,故而冷卻風容易流動。因此,可藉由冷卻風而有效地冷卻較第2感測器更強地受到熱影響之第1感測器。
第1感測器係相對於排氣口於軸線方向上錯開地配置。於相對於排氣口於軸線方向錯開之位置,空氣難以流動,但,其中上述第2區域與第1區域相比空氣容易流動。可藉由於如此之位置配置第1感測器,而利用冷卻風有效地冷卻第1感測器。
第2感測器亦可自軸線方向觀察時,配置於第1區域。於該情形時,無需於與第1感測器相同之第2區域配置第2感測器。藉此,可使感測器單元之佈局之自由度提昇。又,因第2感測器短於第1感測器,故即便於冷卻風難以吹到之位置配置第2感測器,亦可抑制熱影響。
感測器單元亦可自軸線方向觀察時,與冷卻風扇重疊。排氣口之至少一部分亦可配置於冷卻風扇之下方。第1感測器係相較第2感測器配置於更上方。於該情形時,與將第1感測器相較第2感測器配置於更下方之情形相比,將第1感測器自排氣口朝向上方較大分離地配置。因此,自空氣容易滯留之排氣口附近之位置分離地配置第1感測器。藉此,冷卻風更容易吹向第1感測器。
感測器單元亦可包含含有第1感測器與第2感測器之複數個感測器。第1感測器亦可於複數個感測器之中配置於最上方。於該情形時,與將第1感測器相較其他感測器配置於更下方之情形相比,將第1感測器自排氣口朝向上方較大分離地配置。因此,自空氣容易滯留之排氣口附近之位置分 離地配置第1感測器。藉此,冷卻風更容易吹向第1感測器。
排氣口亦可相較冷卻風扇之旋轉中心配置於更下方。第1感測器亦可相較冷卻風扇之旋轉中心配置於更上方。於該情形時,與將第1感測器相較第2感測器配置於更下方之情形相比,將第1感測器自排氣口朝向上方較大分離地配置。因此,自空氣容易滯留之排氣口附近之位置分離地配置第1感測器。藉此,冷卻風更容易吹向第1感測器。
第1感測器於軸線方向上,於複數個感測器之中亦可為最長。於該情形時,可將複數個感測器之中最強地受到熱影響之第1感測器有效地冷卻。
感測器單元亦可包含沿定子之周方向延伸且將複數個感測器連結之連結部。連結部之一部分亦可自軸線方向觀察時,配置於第1區域。於該情形時,無需於與第1感測器相同之第2區域配置連結部。藉此,可使感測器單元之佈局之自由度提昇。
定子亦可包含定子線圈。引擎亦可更具備線圈纜線、感測器纜線、及支架。線圈纜線亦可連接於定子線圈。感測器纜線亦可連接於感測器單元。支架亦可將線圈纜線與感測器纜線成束。線圈纜線亦可自定子朝向上方延伸。感測器單元與感測器纜線之連接部亦可相較定子之旋轉中心配置於更上方。
於該情形時,可將由支架成束之感測器纜線與線圈纜線以自相較定子之旋轉中心更上方之位置朝向上方延伸之方式配置。因此,與將所成束之感測器纜線與線圈纜線自相較定子之旋轉中心更下方之位置朝向上方延伸之情形相比,線圈纜線之配置變得容易。
線圈纜線亦可自定子朝向前方延伸。感測器單元與感測器纜線之連 接部亦可相較定子之旋轉中心配置於更上方。於該情形時,可將由支架成束之感測器纜線與線圈纜線自相較定子之旋轉中心更上方之位置向前方延伸之方式配置。因此,與將成束之感測器纜線與線圈纜線自相較定子之旋轉中心更下方之位置向前方延伸之情形相比,線圈纜線之配置變得容易。
自軸線方向觀察時,感測器單元之上端亦可相較定子之旋轉中心位於更上方。感測器單元之下端亦可相較定子之旋轉中心位於更下方。於該情形時,與將感測器單元相較旋轉中心偏向更下方或更上方地配置之情形相比,連接於感測器單元之纜線之配設變得容易。
間隙亦可更包含於定子之周方向上位於第1間隙與第2間隙之間之第3間隙。第3間隙自軸線方向觀察時,亦可於冷卻風扇之周方向上配置於第1感測器與第1邊界線之間。於該情形時,第1感測器於第2區域,自第1邊界線分離地配置。於第1邊界線之附近,因自排氣口排出之空氣,自冷卻風扇送出之空氣受到影響。因此,於第1邊界線之附近,空氣流停滯或流動變差。因此,可藉由將第1感測器自第1邊界線分離地配置,而避免第1邊界線附近之空氣流之亂流,從而可利用冷卻風有效地冷卻第1感測器。
於第2區域,亦可不設置用以將由冷卻風扇產生之空氣流排出之開口。於該情形時,於第2區域,與設置排氣口之第1區域相比,難以被排氣干涉,故冷卻風容易流動。因此,可藉由冷卻風而有效地冷卻第1感測器。
第1排氣口端於排氣口亦可為冷卻風扇之旋轉方向上之下游側之端部。第2排氣口端於排氣口亦可為冷卻風扇之旋轉方向上之上游側之端部。
感測器單元亦可於軸線方向上與曲軸箱對向地配置。曲軸箱亦可包 含自軸線方向觀察時配置於與感測器單元重疊之位置之肋條。於該情形時,藉由肋條而使曲軸箱與感測器單元之間隙變窄。藉此,可藉由使感測器單元附近之空氣流增速,而使感測器單元之冷卻效果提昇。
1‧‧‧跨坐型車輛
2‧‧‧車輛本體
3‧‧‧把手
4‧‧‧轉向裝置
5‧‧‧前輪
6‧‧‧座部
7‧‧‧後輪
8‧‧‧引擎
9‧‧‧腳踏板
16‧‧‧連桿
17‧‧‧變速箱
18‧‧‧冷卻風扇
19‧‧‧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
20‧‧‧冷卻罩
21‧‧‧散熱器
22‧‧‧罩構件
24‧‧‧轉子
25‧‧‧定子
26‧‧‧感測器單元
27‧‧‧轉子鐵心
28‧‧‧永久磁鐵
31‧‧‧定子鐵心
32‧‧‧齒
33‧‧‧定子線圈
34‧‧‧螺栓
35a‧‧‧線圈纜線
35b‧‧‧線圈纜線
35c‧‧‧線圈纜線
36‧‧‧第1感測器
37‧‧‧第2感測器
38‧‧‧第3感測器
39‧‧‧第4感測器
40‧‧‧連結部
41‧‧‧感測器纜線
42‧‧‧連接部
43‧‧‧支架
45‧‧‧排氣口
45a‧‧‧排氣口
45b‧‧‧排氣口
45c‧‧‧排氣口
45d‧‧‧排氣口
45e‧‧‧排氣口
48‧‧‧底部
49‧‧‧下側部
51‧‧‧第1側部
52‧‧‧第2側部
53‧‧‧上部
141‧‧‧側壁部
142‧‧‧蓋部
143‧‧‧孔
144‧‧‧肋條
151‧‧‧第1端部
152‧‧‧第2端部
153‧‧‧曲柄臂
171‧‧‧驅動輪
181‧‧‧風扇本體
182‧‧‧扇葉部
183‧‧‧開口
184‧‧‧固定孔
185‧‧‧貫通孔
271‧‧‧貫通孔
311‧‧‧開口
451‧‧‧第1排氣口端
452‧‧‧第2排氣口端
A1‧‧‧箭頭
A2‧‧‧箭頭
A3‧‧‧箭頭
A4‧‧‧箭頭
A5‧‧‧箭頭
A6‧‧‧箭頭
A7‧‧‧箭頭
A8‧‧‧箭頭
A9‧‧‧箭頭
A10‧‧‧箭頭
A11‧‧‧箭頭
A22‧‧‧箭頭
A23‧‧‧箭頭
A24‧‧‧箭頭
A31‧‧‧箭頭
A32‧‧‧箭頭
A33‧‧‧箭頭
A34‧‧‧箭頭
A35‧‧‧箭頭
Ax1‧‧‧軸線
a1‧‧‧空氣
a2‧‧‧空氣
B1‧‧‧第1區域
B2‧‧‧第2區域
C1‧‧‧旋轉中心
C2‧‧‧旋轉中心
G1‧‧‧第1間隙
G2‧‧‧第2間隙
G3‧‧‧第3間隙
G4‧‧‧第4間隙
L1‧‧‧第1邊界線
L2‧‧‧第2邊界線
S1‧‧‧風扇空間
S2‧‧‧定子空間
圖1係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視圖。
圖2係實施形態之引擎之剖視圖。
圖3係表示自軸線方向觀察時所得之冷卻風扇之圖。
圖4係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及冷卻風扇之周圍之放大剖視圖。
圖5係表示於自曲柄軸之第1端部朝向第2端部之方向上觀察所得之定子之圖。
圖6係表示於自曲柄軸之第2端部朝向第1端部之方向上觀察所得之定子之圖。
圖7係表示自定子之徑向觀察所得之定子、感測器單元、及曲軸箱之一部分之圖。
圖8係自軸線方向觀察時曲軸箱、定子、及感測器單元所得之圖。
圖9係圖2中之IX-IX剖視圖。
圖10係圖9中之X-X剖視圖。
圖11係表示感測器單元及排氣口之配置之變化例之模式圖。
圖12係表示感測器單元及排氣口之配置之變化例之模式圖。
圖13係表示感測器單元及排氣口之配置之變化例之模式圖。
圖14係表示感測器單元及排氣口之配置之變化例之模式圖。
圖15係表示感測器單元及排氣口之配置之變化例之模式圖。
圖16係表示感測器單元及排氣口之配置之變化例之模式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實施形態之引擎進行說明。圖1係裝載有本實施形態之引擎之跨坐型車輛1之側視圖。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係速克達型車輛。如圖1所示,跨坐型車輛1包含車輛本體2、把手3、轉向裝置4、前輪5、座部6、後輪7、及引擎8。
把手3係經由轉向裝置4連結於前輪5。座部6係支持於車輛本體2。於座部6之前方且下方配置有腳踏板9。腳踏板9具有車寬方向上之中央部朝向上方凸狀地突出之形狀。再者,腳踏板9亦可為平坦之形狀。
引擎8係配置於座部6之下方。引擎8係能夠擺動地支持於車輛本體2。以下,對引擎8之結構詳細地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上下左右前後之各方向係指將引擎8裝載於跨坐型車輛1之狀態下之各方向。
圖2係引擎8之剖視圖。如圖2所示,引擎8包含汽缸頭11、汽缸12、活塞13、曲軸箱14、及曲柄軸15。汽缸頭11係連接於汽缸12。汽缸12係連接於曲軸箱14。活塞13係配置於汽缸12內。曲柄軸15係經由連桿16連結於活塞13。曲柄軸15係收容於曲軸箱14,且以曲柄軸15之軸線Ax1為中心進行旋轉。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軸線方向」係指曲柄軸15之軸線Ax1延伸之方向。
曲柄軸15包含第1端部151、第2端部152、及曲柄臂153。曲柄臂153係位於第1端部151與第2端部152之間,且配置於曲軸箱14內。第1端部151係自曲軸箱14朝向軸線方向之一側突出,且配置於曲軸箱14之外部。第2端部152係自曲軸箱14朝向軸線方向之另一側突出,且配置於曲軸箱14之外部。第2端部152係連結於變速箱17之驅動輪171。
引擎8包含冷卻風扇18與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19。冷卻風扇18係安 裝於曲柄軸15之第1端部151。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19係於軸線方向上配置於曲軸箱14與冷卻風扇18之間。引擎8包含散熱器21。散熱器21係於軸線方向上配置於冷卻風扇18之外側。散熱器21係自軸線方向觀察時時與冷卻風扇18重疊。
圖3係表示自軸線方向觀察時所得之冷卻風扇18之圖。冷卻風扇18係與曲柄軸15同軸地配置。冷卻風扇18係將自軸線方向取入之風以離心方向送出之離心風扇。如圖3所示,冷卻風扇18包含圓板狀之風扇本體181、及複數個扇葉部182。再者,於圖3中,僅對複數個扇葉部182之一部分標註符號182。
於風扇本體181之中心設置有供曲柄軸15穿過之開口183。於風扇本體181設置有複數個固定孔184。於固定孔184,穿過用以將冷卻風扇18固定於下述轉子24之螺栓。又,於風扇本體181設置有複數個貫通孔185以便空氣能夠通過。複數個扇葉部182係配置於風扇本體181上。複數個扇葉部182之前端自風扇本體181於徑向上突出。再者,冷卻風扇18之離心方向係指於風扇本體181之徑向上自風扇本體181之中心朝向外側之方向。
如圖2所示,曲軸箱14包含側壁部141與蓋部142。側壁部141覆蓋曲柄臂153。側壁部141包含供曲柄軸15穿過之孔143。蓋部142自側壁部141於軸線方向上突出。
引擎8包含罩構件22。罩構件22係安裝於曲軸箱14之側壁部141。罩構件22係自軸線方向觀察時時與曲軸箱14重疊。收容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19與冷卻風扇18之冷卻罩20包括曲軸箱14之蓋部142與罩構件22。冷卻罩20與冷卻風扇18構成冷卻裝置10。
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19係與未圖示之電路連接。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19係藉由自電路被供給電力而作為馬達發揮功能。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19係作為使引擎8起動之起動馬達發揮功能。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19亦可作為輔助引擎8之驅動力之輔助馬達發揮功能。又,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19亦可作為發電機發揮功能。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19於作為發電機發揮功能時,對電路供給電力。
圖4係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19及冷卻風扇18之周圍之放大剖視圖。如圖4所示,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19包含轉子24、定子25、及感測器單元26。
轉子24係連接於曲柄軸15之第1端部151,且與曲柄軸15一同地旋轉。轉子24包含轉子鐵心27與永久磁鐵28。轉子鐵心27具有筒狀之形狀,且朝向曲軸箱14開口。永久磁鐵28係安裝於轉子鐵心27之內周面。又,於轉子鐵心27設置有複數個貫通孔271以便空氣能夠通過。貫通孔271係於軸線方向將轉子鐵心27貫通。
定子25係固定於曲軸箱14,且與轉子24對向。圖5係表示於自曲柄軸15之第1端部151朝向第2端部152之方向上觀察所得之定子25之圖。圖6係表示於自曲柄軸15之第2端部152朝向第1端部151之方向上觀察所得之定子25之圖。如圖5及圖6所示,定子25包含定子鐵心31與複數個齒32。再者,於圖式中,僅對複數個齒32之一部分標註符號32。
定子鐵心31包含供曲柄軸15之第1端部151穿過之開口311。定子鐵心31係藉由螺栓34而固定於曲軸箱14之側壁部141。複數個齒32係自定子鐵心31於徑向上延伸。複數個齒32係於周方向上相互隔著間隙地配置。
如圖4所示,定子25包含定子線圈33。定子線圈33係捲繞於複數個齒32。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19係三相馬達,且定子線圈33具有V相、U相、及W相之3相線圈。如圖6所示,連接於各相之線圈之複數個線圈纜線35a、35b、35c係自定子鐵心31朝向前方且上方延伸。
感測器單元26係安裝於定子25。圖7係表示自定子25之徑向觀察所得之定子25及感測器單元26之圖。如圖5及圖7所示,感測器單元26包含複數個感測器36~39及連結部40。
複數個感測器36~39包含第1感測器36、第2感測器37、第3感測器38、及第4感測器39。上述複數個齒32之間之複數個間隙包含第1間隙G1、第2間隙G2、第3間隙G3、及第4間隙G4。第1~第4間隙G1~G4係於周方向上並排地配置。第1感測器36係配置於第1間隙G1。第2感測器37係配置於第2間隙G2。第3感測器38係配置於第3間隙G3。第4感測器39係配置於第4間隙G4。
第1~第4感測器36~39係磁感測器。例如第1~第4感測器36~39係霍爾效應感測器。第1感測器36係藉由檢測由轉子24之旋轉引起之永久磁鐵28之磁通之變化而檢測轉子24之絕對位置。第2~第4感測器37~39係藉由檢測由轉子24之旋轉引起之永久磁鐵28之磁通之變化而檢測轉子24之相位。
如圖5所示,第1~第4感測器36~39係相較定子25之旋轉中心C1位於更後方。第1~第4感測器36~39係相較定子鐵心31位於更後方。
第1感測器36係於複數個感測器36~39之中配置於最上方。第1感測器36係相較定子25之旋轉中心C1配置於更上方。即,第1感測器36相較冷卻風扇18之旋轉中心配置於更上方。第1感測器36相較定子鐵心31之開口 311配置於更上方。
第2感測器37係於複數個感測器36~39之中配置於最下方。第2感測器37係相較定子25之旋轉中心C1配置於更下方。第2感測器37係相較定子鐵心31之開口311配置於更下方。第3感測器38係相較定子25之旋轉中心C1配置於更上方。第4感測器39係相較第3感測器38配置於更下方。第4感測器39係相較定子25之旋轉中心C1配置於更下方。
如圖7所示,第1感測器36之長度係於軸線方向上在複數個感測器36~39之中最長。第2~第4感測器37~39之長度係於軸線方向上相同。但,第2~第4感測器37~39之長度亦可互不相同。
連結部40係將第1~第4感測器36~39連結。連結部40係連接於第1~第4感測器36~39。連結部40係沿定子25之周方向延伸。連結部40自軸線方向觀察時時與第1~第4間隙G1~G4重疊。第1~第4感測器36~39係自連結部40於軸線方向上延伸。連結部40係與曲軸箱14對向。連結部40係配置於曲軸箱14之側壁部141與定子25之間。
自軸線方向觀察時,感測器單元26之上端相較定子25之旋轉中心C1位於更上方。感測器單元26之下端相較定子25之旋轉中心C1位於更下方。自軸線方向觀察時,感測器單元26之上端相較定子25之開口311位於更上方,感測器單元26之下端相較定子25之開口311位於更下方。
感測器單元26係與曲軸箱14之側壁部141對向地配置。圖8係自軸線方向觀察時曲軸箱14、定子25、及感測器單元26所得之圖。如圖8所示,曲軸箱14之側壁部141包含朝向感測器單元26突出之肋條144。如圖8所示,肋條144係配置於自軸線方向觀察時與感測器單元26重疊之位置。
如圖6所示,於感測器單元26連接有感測器纜線41。感測器纜線41係 自感測器單元26朝向前方且上方延伸。感測器單元26與感測器纜線41之連接部42係相較定子25之旋轉中心C1配置於更上方。線圈纜線35a、35b、35c與感測器纜線41係藉由支架43而成束。支架43係安裝於定子鐵心31。
圖9係圖2之IX-IX剖視圖。如圖9所示,冷卻罩20包含配置於冷卻風扇18之離心方向上之排氣口45。排氣口45係設置於罩構件22。但,排氣口45亦可設置於曲軸箱14之一部分。
排氣口45包含第1排氣口端451與第2排氣口端452。第1排氣口端451係冷卻風扇18之周方向上之排氣口45之一端部。第2排氣口端452係冷卻風扇18之周方向上之排氣口45之另一端部。詳細而言,第1排氣口端451係於排氣口45為冷卻風扇18之旋轉方向上之下游側之端部。第2排氣口端452係於排氣口45為冷卻風扇18之旋轉方向上之上游側之端部。
將自軸線方向觀察時自冷卻風扇18之旋轉中心C2於離心方向上延伸且通過第1排氣口端451之虛擬線定義為第1邊界線L1。將自軸線方向觀察時自冷卻風扇18之中心於離心方向上延伸且通過第2排氣口端452之虛擬線定義為第2邊界線L2。於冷卻裝置10中,將自軸線方向觀察時由第1邊界線L1與第2邊界線L2劃分之2個區域中之配置排氣口45之區域定義為第1區域B1。於冷卻裝置10中,將自軸線方向觀察時由第1邊界線L1與第2邊界線L2劃分之2個區域中之另一區域定義為第2區域B2。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2區域B2係於冷卻罩20內除第1區域B1以外之剩餘之區域。但,第2區域B2亦可為於冷卻罩20內除第1區域B1以外之剩餘之區域之一部分。於第2區域B2並未設置用以排出藉由冷卻風扇18產生之空氣流之開口。但,亦可將螺孔或零件間之相較小之間隙等不以排出空氣 流為目的之開口設置於第2區域B2。
排氣口45係相較冷卻風扇18之旋轉中心C2配置於更下方。排氣口45之一部分係配置於冷卻風扇18之下方。排氣口45係自下方觀察時與冷卻風扇18重疊。
詳細而言,冷卻罩20包含底部48與下側部49。自軸線方向觀察時,底部48位於冷卻風扇18之下方。自軸線方向觀察時,下側部49係自底部48朝向斜上方延伸之部分。下側部49之上端相較冷卻風扇18之下端位於更上方。排氣口45係設置於底部48與下側部49。自軸線方向觀察時,底部48與下側部49配置於第1區域B1。
冷卻罩20包含第1側部51、第2側部52、及上部53。自軸線方向觀察時,第1側部51相對於冷卻風扇18配置於水平方向之一側。自軸線方向觀察時,第2側部52相對於冷卻風扇18配置於水平方向之另一側。自軸線方向觀察時,第1側部51位於下側部49之上方。第1側部51係與下側部49相連。自軸線方向觀察時,上部53配置於冷卻風扇18之上方。第1側部51、第2側部52、及上部53係配置於第2區域B2。
如圖4所示,定子25係相對於排氣口45於軸線方向上錯開地配置。即,定子25自定子25之徑向觀察,配置於不與排氣口45重疊之位置。以下,於冷卻罩20內,將配置有冷卻風扇18之空間S1稱為「風扇空間S1」。又,於冷卻罩20內,將配置有定子25之空間S2稱為「定子空間S2」。定子空間S2係於軸線方向上自冷卻風扇18及排氣口45分離。
感測器單元26係自軸線方向觀察時時與冷卻風扇18重疊。感測器單元26係相對於排氣口45於軸線方向錯開地配置。感測器單元26係配置於定子空間S2。感測器單元26係於軸線方向上相較排氣口45配置於更內 側。排氣口45係於軸線方向上相較感測器單元26配置於更外側。即,感測器單元26係自定子25之徑向觀察,配置於不與排氣口45重疊之位置。因此,第1~第4感測器36~39相對於排氣口45於軸線方向上錯開地配置。第1~第4感測器36~39係自定子25之徑向觀察,配置於不與排氣口45重疊之位置。
如圖9所示,第1感測器36係自軸線方向觀察時,配置於第2區域B2。第1感測器36係自軸線方向觀察時,配置於在離心方向上與第1側部51重疊之位置。
再者,所謂某要素自軸線方向觀察時配置於在離心方向上與冷卻罩20之某部分重疊之位置係指自軸線方向觀察時,通過該要素且於離心方向上延伸之虛擬線與該部分重疊。
第2感測器37係自軸線方向觀察時,配置於第1區域B1。第2感測器37係自軸線方向觀察時,配置於在離心方向上與下側部49重疊之位置。
第3感測器38係自軸線方向觀察時,配置於第2區域B2。第3感測器38係自軸線方向觀察時,配置於在離心方向上與第1側部51重疊之位置。第3感測器38係於冷卻風扇18之周方向上配置於第1感測器36與第1邊界線L1之間。因此,第3間隙G3於冷卻風扇18之周方向上配置於第1感測器36與第1邊界線L1之間。
第4感測器39係自軸線方向觀察時,配置於第2區域B2。第4感測器39係自軸線方向觀察時,配置於在離心方向上與第1側部51重疊之位置。第4感測器39係於冷卻風扇18之周方向上,配置於第1感測器36與第1邊界線L1之間。因此,第4間隙G4於冷卻風扇18之周方向上配置於第1感測器36與第1邊界線L1之間。
連結部40之一部分係自軸線方向觀察時,配置於第1區域B1。連結部40之其他部分係自軸線方向觀察時,配置於第2區域B2。
於以上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引擎8中,冷卻風扇18產生自冷卻風扇18之軸線方向吸入且朝向冷卻風扇18之離心方向且周方向流動之空氣流。藉由冷卻風扇18產生空氣流,藉此,將散熱器21及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19冷卻。又,感測器單元26亦藉由空氣流而冷卻。以下,對由冷卻風扇18產生之空氣流進行說明。
於風扇空間S1中在排氣口45附近,空氣朝向離心方向排出。因此,於風扇空間S1中,排氣口45附近之空氣之壓力變得低於相較排氣口45更上游之空間之壓力。因如此之冷卻風扇18之周圍之壓力分佈、及自冷卻風扇18流出之空氣所具有之周方向之速度成分,空氣於周方向流動。藉此,於圖9中如箭頭A1~A7所示,自冷卻風扇18流出之空氣流沿著第1側部51、上部53、第2側部52之順序流動,且如箭頭A8~A11所示自排氣口45排出。
圖10係表示圖9中之X-X剖面之圖。於圖10中,相較曲柄軸線Ax1更下方為第1區域B1,且相較曲柄軸線Ax1更上方為第2區域B2。再者,於圖10中,藉由二點鏈線模式性表示第1區域B1與第2區域B2。
如圖10所示,於第2區域B2未設置排氣口45,故自冷卻風扇18於離心方向上流動之空氣(箭頭A21)不直接自排氣口45排出。因此,於第2區域B2,風扇空間S1之壓力變得高於定子空間S2之壓力。因此,如圖10所示,於第2區域B2,空氣自風扇空間S1朝向定子空間S2流動(箭頭A22)。
壓力較高之空氣係於定子25之齒32之間流動(箭頭A23),且通過轉子24之貫通孔271朝向冷卻風扇18之背側流出(箭頭A24)。其後,空氣自冷 卻風扇18朝向離心方向流出。再者,該空氣流亦具有周方向之速度成分,故於定子空間S2,空氣亦於周方向上流動。
如以上所述,於第2區域B2,因風扇空間S1與定子空間S2之壓力差,空氣容易地自風扇空間S1流向定子空間S2,且於風扇空間S1與定子空間S2中循環。
相對於此,於第1區域B1,自冷卻風扇18於離心方向流出之空氣(箭頭A31)直接自排氣口45排出(箭頭A32)。因此,風扇空間S1與定子空間S2之間之壓力差變小,從而自風扇空間S1朝向定子空間S2之空氣流變弱(箭頭A33)。藉此,於第1區域B1,於風扇空間S1與定子空間S2中循環之流動(箭頭A33、A34、A35)變弱。因此,於定子空間S2之第1區域B1空氣不易流動。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定子空間S2之第2區域B2配置有第1感測器36。因此,避開定子空間S2中之空氣不易流動之第1區域B1而配置第1感測器36。藉此,可將與第2~第4感測器37~39相比受熱面積更大從而更強地受到熱影響之第1感測器36藉由冷卻風而有效地冷卻。
尤其,第1感測器36自軸線方向觀察時,配置於離心方向上與第1側部51重疊之位置。第1側部51於第1側部51、上部53、及第2側部52之中,位於朝向冷卻風扇18之周方向之空氣流中之最上游。因此,自軸線方向觀察時,於離心方向上與第1側部51重疊之位置,壓力差變得最大,故空氣容易流動。藉此,可將第1感測器36藉由冷卻風而有效地冷卻。
又,如圖9所示,於第1區域B1與第2區域B2之邊界附近,自冷卻風扇18送出之空氣a1、a2藉由自排氣口45排出之空氣A11而受到影響。因此,風扇空間S1及定子空間S2中之空氣流停滯、或流動變差。於本實施 形態中,於第1感測器36與第1邊界線L1之間配置有第3感測器38及第4感測器39(第3間隙G3與第4間隙G4)。因此,第1感測器36自第1邊界線L1分離地配置。藉此,可避開第1邊界線L1附近之空氣流之亂流之影響,使第1感測器36之冷卻效率提昇。
第2感測器37係配置於第1區域B1。因此,相較與第1感測器36相同地於第2區域B2配置第2感測器37之情形,可使感測器單元26之佈局之自由度提昇。又,因第2感測器37短於第1感測器36,故即便於冷卻風難以吹到之位置配置第2感測器37,亦可抑制熱影響。
線圈纜線35a、35b、35c與感測器纜線41係自定子25朝向上方且前方延伸。又,感測器單元26與感測器纜線41之連接部42係相較定子25之旋轉中心C1配置於更上方。因此,可將由支架43成束之感測器纜線41與線圈纜線35a、35b、35c以自相較定子25之旋轉中心C1更上方之位置朝向上方且前方延伸之方式配置。因此,與將成束而成之感測器纜線41與線圈纜線35a、35b、35c自相較定子25之旋轉中心C1更下方之位置朝向上方且前方延伸之情形相比,線圈纜線35a、35b、35c之配置變得容易。又,感測器纜線41及線圈纜線35a、35b、35c難以與排氣口45於離心方向上重複。藉此,可將冷卻風順利地排氣。
自軸線方向觀察時,感測器單元26之上端相較定子25之旋轉中心C1位於更上方。又,感測器單元26之下端相較定子25之旋轉中心C1位於更下方。藉此,與將感測器單元26相較旋轉中心偏向更下方或上方地配置之情形相比,連接於感測器單元26之纜線之配設變得容易。
設置於曲軸箱14之側壁部141之肋條144係自軸線方向觀察時,配置於與感測器單元26重疊之位置。因此,藉由肋條144而使曲軸箱14與感測 器單元26之間隙變窄。藉此,可藉由使感測器單元26附近之空氣流增速,而提昇感測器單元26之冷卻效果。
以上,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於不脫離發明之主旨之範圍進行各種變更。
跨坐型車輛並不限於速克達型車輛,亦可為附踏板之輕型機車、或運動型車輛。跨坐型車輛並不限於摩托車,亦可為全地形用車輛(ALL-TERRAIN VEHICLE)、或雪上摩托車。
排氣口45之位置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亦可進行變更。例如,排氣口45不僅可設置於冷卻罩20,而且可設置於曲軸箱14。
如圖11所示,於感測器單元26中,若將第1感測器36配置於第2區域B2,則亦可將第2~第4感測器37~39配置於第1區域B1。又,亦可如感測器單元26P、26Q般,將第1感測器36~第4感測器39全部配置於第2區域B2。再者,第1排氣口端451及第2排氣口端452之位置可進行適當調整。
亦可於第1感測器36與第1邊界線L1之間配置第3感測器38(第3間隙G3),且於第1區域B1配置第4感測器39(第4間隙G4)。又,自軸方向觀察,第1邊界線L1與第2感測器37~第4感測器39亦可重疊。
排氣口45並不限於配置於冷卻風扇18之下方,亦可配置於上方、前方、或後方。例如圖12所示,亦可於第1側部51配置排氣口45a。
或者,亦可如圖13所示,僅於底部48配置排氣口45b。於該情形時,亦可藉由省略下側部49,而將排氣口45之整體配置於冷卻風扇18之下方。或者,亦可如圖14所示,於上部53配置排氣口45c。或者,亦可如圖15所示,於第2側部52配置排氣口45d。
再者,排氣口45無需僅形成於第1側部51、底部48、上部53、第2側部52之任一者。例如,亦可如上述實施形態般,遍及第1側部51與底部48地配置排氣口45。或者,亦可如圖16所示,遍及第1側部51與上部53地配置排氣口45e。
如圖12至圖16所示,可藉由將第1感測器36配置於第2區域B2(B2a~B2e)而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冷卻效果。或者,亦可如感測器單元26P、26Q般,將第1感測器36~第4感測器39全部配置於第2區域B2(B2a~B2e)。
感測器單元26之構成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亦可進行變更。例如,感測器之數量並不限於4個,亦可為2、3、或5以上。感測器亦可為除霍爾效應感測器以外之感測器。連結部40亦可省略。各感測器之配置亦可進行變更。感測器單元26之配置亦可進行變更。
線圈纜線35a、35b、35c亦可自定子25朝向正上方延伸。線圈纜線35a、35b、35c亦可自定子25筆直地朝向前方延伸。
曲軸箱14之肋條144之位置或形狀亦可變更。或者,亦可省略曲軸箱14之肋條144。
亦可藉由將曲軸箱14之蓋部142於軸方向上延長,而將冷卻罩20僅形成於蓋部142。又,冷卻罩20亦可僅形成於罩構件22。冷卻罩20之形狀只要包圍離心風扇或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之周圍即可,且其形狀能夠進行各種選擇。
引擎並不限於如上述實施形態之具有散熱器21之水冷式之引擎8,亦可為省略散熱器21之氣冷式之引擎。
此處使用之術語及表達係為了說明而使用,並非為限定性解釋而使 用。必須認識並非排除此處所示且所述之特徵事項之任何均等物,亦容許本發明所請求之範圍內之各種變化。本發明係能夠以多種不同之形態而實現者。本揭示應視為提供本發明之原理之實施形態者。該等實施形態係於承認並非意圖將本發明限定於此處記載且/或圖示之較佳之實施形態之基礎上,將實施形態記載於此。並不限定於此處記載之實施形態。本發明亦包含由本業者可基於本揭示而認識之包含均等之要素、修正、刪除、組合、改良及/或變更之所有的實施形態。申請專利範圍之限定項應基於該申請專利範圍中使用之術語廣泛地解釋,不應限定於本說明書或本案之申請中所記載之實施形態。

Claims (15)

  1. 一種引擎,其具備: 曲軸箱; 曲柄軸,其包含配置於上述曲軸箱之外部之端部,且收容於上述曲軸箱中並且以軸線為中心進行旋轉; 冷卻裝置,其包含安裝於上述曲柄軸之上述端部之冷卻風扇、及收容上述冷卻風扇之冷卻罩;及 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其收容於上述冷卻罩中,且於上述曲柄軸之軸線方向上配置於上述曲軸箱與上述冷卻風扇之間; 上述冷卻風扇係與上述曲柄軸同軸地配置之離心風扇, 上述冷卻罩包含配置於上述冷卻風扇之離心方向上之排氣口, 上述排氣口包含作為上述冷卻風扇之周方向上之一端部之第1排氣口端、及作為上述冷卻風扇之周方向上之另一端部之第2排氣口端, 上述附帶馬達功能之發電機包含: 轉子,其連接於上述曲柄軸之上述端部; 定子,其固定於上述曲軸箱上,且與上述轉子對向;及 感測器單元,其安裝於上述定子; 上述定子包含於周方向上相互隔著間隙而配置之複數個齒, 上述間隙包含第1間隙與第2間隙, 上述感測器單元包含: 第1感測器,其配置於上述第1間隙;及 第2感測器,其配置於上述第2間隙; 於上述軸線延伸之軸線方向上,上述第1感測器長於上述第2感測器, 將自上述軸線方向觀察時自上述冷卻風扇之旋轉中心於上述離心方向上延伸且通過上述第1排氣口端之虛擬線定義為第1邊界線, 將自上述軸線方向觀察時自上述冷卻風扇之旋轉中心於上述離心方向上延伸且通過上述第2排氣口端之虛擬線定義為第2邊界線, 於上述冷卻裝置,將自上述軸線方向觀察時由上述第1邊界線與上述第2邊界線劃分之2個區域中之配置上述排氣口之區域定義為第1區域, 於上述冷卻裝置,將自上述軸線方向觀察時由上述第1邊界線與上述第2邊界線劃分之2個區域中之另一區域定義為第2區域, 自上述軸線方向觀察時,上述第1感測器係配置於上述第2區域。
  2.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中 上述第1感測器係相對於上述排氣口於上述軸線方向上錯開地配置。
  3.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中 自上述軸線方向觀察時,上述第2感測器係配置於上述第1區域。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引擎,其中 自上述軸線方向觀察時,上述感測器單元係與上述冷卻風扇重疊, 上述排氣口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上述冷卻風扇之下方, 上述第1感測器較上述第2感測器配置於更上方。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引擎,其中 自上述軸線方向觀察時,上述感測器單元係與上述冷卻風扇重疊, 上述排氣口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上述冷卻風扇之下方, 上述感測器單元包含含有上述第1感測器與上述第2感測器之複數個感測器, 上述第1感測器於上述複數個感測器之中配置於最上方。
  6.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中 上述排氣口較上述冷卻風扇之旋轉中心配置於更下方, 上述第1感測器較上述冷卻風扇之旋轉中心配置於更上方。
  7.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中 上述感測器單元包含含有上述第1感測器與上述第2感測器之複數個感測器, 上述第1感測器係於軸線方向上在上述複數個感測器之中最長。
  8.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中 上述感測器單元包含: 複數個感測器,其等含有上述第1感測器與上述第2感測器;及 連結部,其係沿上述定子之周方向延伸,且將上述複數個感測器連結; 自軸線方向觀察時,上述連結部之一部分係配置於上述第1區域。
  9.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中 上述定子包含定子線圈,該引擎進而具備: 線圈纜線,其連接於上述定子線圈; 感測器纜線,其連接於上述感測器單元;及 支架,其將上述線圈纜線與上述感測器纜線成束;且 上述線圈纜線自上述定子向上方延伸, 上述感測器單元與上述感測器纜線之連接部較上述定子之旋轉中心配置於更上方。
  10.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中 上述定子包含定子線圈,且 該引擎更具備: 線圈纜線,其連接於上述定子線圈; 感測器纜線,其連接於上述感測器單元;及 支架,其將上述線圈纜線與上述感測器纜線成束; 上述線圈纜線係自上述定子朝向前方延伸, 上述感測器單元與上述感測器纜線之連接部較上述定子之旋轉中心配置於更上方。
  11.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中 自軸線方向觀察時,上述感測器單元之上端較上述定子之旋轉中心位於更上方,且上述感測器單元之下端較上述定子之旋轉中心位於更下方。
  12.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中 上述間隙更包含於上述定子之周方向上位於上述第1間隙與上述第2間隙之間之第3間隙, 自上述軸線方向觀察時,上述第3間隙於上述冷卻風扇之周方向上係配置於上述第1感測器與上述第1邊界線之間。
  13.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中 於上述第2區域未設置用以將由上述冷卻風扇產生之空氣流排出之開口。
  14.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中 上述第1排氣口端係上述排氣口之上述冷卻風扇之旋轉方向上之下游側之端部, 上述第2排氣口端係上述排氣口之上述冷卻風扇之旋轉方向上之上游側之端部。
  15.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中 上述感測器單元係於上述軸線方向上與上述曲軸箱對向地配置, 上述曲軸箱係包含自上述軸線方向觀察時配置於與上述感測器單元重疊之位置之肋條。
TW106109737A 2016-10-20 2017-03-23 引擎 TWI6317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06126 2016-10-20
JP2016206126A JP2018066338A (ja) 2016-10-20 2016-10-20 エンジ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7134A TW201817134A (zh) 2018-05-01
TWI631797B true TWI631797B (zh) 2018-08-01

Family

ID=58108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9737A TWI631797B (zh) 2016-10-20 2017-03-23 引擎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312409B1 (zh)
JP (1) JP2018066338A (zh)
TW (1) TWI63179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1100A (en) * 1990-11-20 1997-01-07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vehicle
TW487660B (en) * 1999-10-08 2002-05-21 Honda Motor Co Ltd Power unit for vehicle
TW200424424A (en) * 2003-03-18 2004-11-16 Honda Motor Co Ltd Overhead cam engine
JP2006050809A (ja) * 2004-08-05 2006-02-16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のモータ冷却構造
TW201502363A (zh) * 2013-03-04 2015-01-16 Yamaha Motor Co Ltd 氣冷式單汽缸內燃機、跨坐型車輛及氣冷式單汽缸內燃機的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90596B2 (ja) * 2001-12-05 2005-08-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始動制御装置
JP2013233030A (ja) * 2012-04-27 2013-11-14 Denso Trim Kk 始動発電機
JP2015015872A (ja) * 2013-07-08 2015-01-2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気機械及び鞍乗型車両
JP6221676B2 (ja) 2013-11-20 2017-11-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ンジン制御用信号出力機能付き始動発電機
WO2016103619A1 (ja) * 2014-12-25 2016-06-30 デンソートリム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回転位置検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1100A (en) * 1990-11-20 1997-01-07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vehicle
TW487660B (en) * 1999-10-08 2002-05-21 Honda Motor Co Ltd Power unit for vehicle
TW200424424A (en) * 2003-03-18 2004-11-16 Honda Motor Co Ltd Overhead cam engine
JP2006050809A (ja) * 2004-08-05 2006-02-16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のモータ冷却構造
TW201502363A (zh) * 2013-03-04 2015-01-16 Yamaha Motor Co Ltd 氣冷式單汽缸內燃機、跨坐型車輛及氣冷式單汽缸內燃機的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66338A (ja) 2018-04-26
TW201817134A (zh) 2018-05-01
EP3312409A1 (en) 2018-04-25
EP3312409B1 (en) 2020-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22080B2 (ja) 排風ダクトを備える車両搭載内燃機関
JP5591778B2 (ja) 車両
EP3950484B1 (en) Series hybrid type straddled vehicle
JP5528505B2 (ja) 回転電機
JP2019183659A (ja) 鞍乗り型車両
TWI631797B (zh) 引擎
JP6474323B2 (ja) 二輪車用内燃機関冷却装置
WO2020183566A1 (ja) 鞍乗型車両
TWI644015B (zh) 引擎
WO2018056118A1 (ja) 鞍乗型車両用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JP5261537B2 (ja) 排風ダクトを備える内燃機関が搭載された車両
JP7216000B2 (ja) オートバイのエンジン冷却システム
JP6781347B2 (ja) 内燃機関
JP2022092220A (ja) エンジン
JP2009113654A (ja) 自動二輪車
JP6340809B2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JP6251594B2 (ja) 鞍乗型車両の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6203661B2 (ja) 鞍乗型車両の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578882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用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WO2024095429A1 (ja) パワーユニット、及び電動車両
JP2021090254A (ja) 電動機
JP2005009499A (ja) 車両用ラジエータ装置
JP2023023228A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動アシスト自転車
JP4900665B2 (ja) Acジェネレータの冷却構造体
JP3158848U (ja) 自動二輪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