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6177B - Switching mechanism for driving force of opening and closing mechanism - Google Patents

Switching mechanism for driving force of opening and closing mechanis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6177B
TWI626177B TW105119446A TW105119446A TWI626177B TW I626177 B TWI626177 B TW I626177B TW 105119446 A TW105119446 A TW 105119446A TW 105119446 A TW105119446 A TW 105119446A TW I626177 B TWI626177 B TW I62617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switching
window
rotation
actua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94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13523A (en
Inventor
Shintaro Suzuki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Publication of TW2017135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35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61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617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2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for assisting final closing or for initiating open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6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 E05F15/603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 E05F15/632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for horizontally-sliding wings
    • E05F15/655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for horizontally-sliding w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wings

Abstract

本發明,是可切換「用來關閉車輛之窗戶的電動窗機構」與「自動地關閉車門的門緩閉器機構」,且由一個致動器所驅動的切換機構,該切換機構,具備可承接前述一個致動器的驅動力,並可藉由該驅動力而轉動的切換軸,前述切換軸可一邊執行前述轉動並一邊移動,而可選擇性地連接於:用來將驅動力傳遞至前述門緩閉器機構的第一轉動傳遞構件、或用來將驅動力傳遞至前述電動窗機構的第二轉動傳遞構件。

Description

開閉機構之驅動力的切換機構
本發明是關於:譬如小客車(passenger car)之類的車輛中,利用一個共用的致動器來驅動2個開閉機構的驅動力切換機構。特別是關於:利用一個致動器來驅動切換「用來關閉車輛窗戶的電動窗機構」、與「用來自動關閉車門的門緩閉器機構」之驅動力的切換機構。
在譬如小客車之類的車輛中,就執行開閉的構件而言,有著「相對於車身,在趨近垂直的轉動軸周圍轉動以執行開閉」的車門、「相對於車身滑動以執行開閉」的滑動式車門、「相對於車身,在趨近水平的轉動軸周圍朝上方執行開閉」之車身後方的斜背式(hatchback type)車門等。針對上述的各種車門,通常是分別準備獨立的致動器,個別獨立地執行開閉動作。但是,也考慮利用一個共用(共通)的致動器使上述各種車門進行動作。舉例來說,在以下的文獻中,揭示一種利用一個共通的致動器,執行複數個開閉動作的技術。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15-086520號)、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15- 086522號)及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15-086524號)揭示了以下的技術:在滑動式的車門中,利用1個馬達來實現車門的閂扣解除動作、及該車門的滑動動作。此外,在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15-086523號)中揭示了以下的技術:在滑動式的車門中,利用1個馬達來實現閂扣的鎖定動作、及閂扣的鎖定解除動作。但是,上述的文獻,皆是藉由位置共通之致動器的驅動,使滑動式車門的不同動作,作為連貫的動作來實現的技術,並非以連貫的動作,來實現車輛所搭載之不同的開閉機構的技術。
在以上所述的「相對於車身,在趨近於垂直的轉動軸周圍轉動以執行開閉的車門」中,存有以下所述的車輛:具備門緩閉器機構作為閉鎖裝置,該閉鎖裝置使車門從「成為趨近於閉鎖狀態」的位置,自動地使車門完全閉鎖。在這樣的車輛中,具備用來驅動門緩閉器機構的馬達之類的致動器。除了門緩閉器機構之外,如同先前所述,在車輛中還存有其他的電動窗機構、和滑動式車門開閉機構、和斜背式車門緩閉器機構等。倘若考慮車輛同時兼具了上述各機構,通常是設定成:各個機構具有成為驅動來源的致動器。但是,倘若能將門緩閉器機構用的致動器利用於其他的開閉機構,在許多方面上具有好處。在將門緩閉器機構用的致動器利用於其他的開閉機構的場合中,也同時需要促使「其切換用機構」動作的致動器。
在本文中,採用第10圖~第12圖來說明:搭載於車輛,作為「被致動器所驅動之機構」的門緩閉器機構。第 10圖,是從車輛的上方,觀看「車門51相對於車身52已開啟之狀態的車輛」的圖。第11圖,是從車輛後方,觀看車門51已開啟之狀態的圖。第12圖,是從第11圖之箭號P的方向,觀看配置於車門51內部之門緩閉器機構2的圖。車門51被安裝成:可在「被配置於車門51其中一端側(通常是車輛的前方側)緣部之鉸鍊55的轉動軸55a周圍」,相對於車身52轉動。車身52是指:包含車框架或側面構件(side member)部分之車體的主構造部。在接觸於配置有鉸鍊55的端部之相反側端部的車門51內部,具有門緩閉器機構2。
門緩閉器機構2被配置於車門51的內部。在車身52固定有鎖扣配件54。參考第12圖(a)~第12圖(d)的狀態,說明車門51對車身52關閉時的門緩閉器機構2。門緩閉器機構2具備:緩閉器凸輪61、閂扣凸輪62及鎖定凸輪63。緩閉器凸輪61,被配置成可轉動,能以致動器40的驅動力承接(接收)傳遞而轉動。閂扣凸輪62具有導引溝62a。在車門51安裝有鎖扣配件54。鎖扣配件54,是典型的棒體跨越「從車身52朝向閂扣凸輪22延伸之2個支柱」的ㄈ字型形狀的配件,具有2個支柱被棒體所圍繞的孔。在車門51穿設有形狀呈細長孔的閂扣卡合長孔51a,該細長孔的形狀係對應於「鎖扣配件54相對於車門51的移動軌跡」。閂扣卡合長孔51a所穿設的方向,是鎖扣配件54之棒體的延伸方向,隨著車門51對車身52的關閉,鎖扣配件54從閂扣卡合長孔51a侵入車門51 的內部。在車門51相對於車身52完全關閉的狀態下,完全進入車門51的內部。通過閂扣卡合長孔51a,一旦將鎖扣配件54的支柱插入閂扣凸輪62的導引溝62a內,鄰接於導引溝62a之閂扣凸輪62的一部分將插入鎖扣配件54的孔並形成卡止。閂扣凸輪62在以下兩個位置之間轉動:鎖扣配件54可導入導引溝62a的第一位置、及已導入導引溝62a的鎖扣配件54無法朝所導入的方向拔出的第二位置。第一位置,導引溝62a的開口呈現朝向可接納鎖扣配件54的方向的狀態(第12圖(a)),第二位置,導引溝62a的開口相對於「閂扣凸輪62之第一位置的導引溝62a的開口方向」形成任意的角度,是鎖扣配件54無法從導引溝62a拔出的方向。在第二位置,車門51對車身52呈現趨近於關閉的狀態(第12圖(b))。
閂扣凸輪62無驅動力地自由轉動。閂扣凸輪62從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的轉動,是由「鎖扣配件54按壓導引溝62a的壁面」的動作所引發。緩閉器凸輪61,被致動器40所轉動驅動,而輔助閂扣凸輪62的轉動。閂扣凸輪62具有卡合突起62b,緩閉器凸輪61在預定的位置與卡合突起62b卡合。緩閉器凸輪61轉動,抵接於閂扣凸輪62的卡合突起62b而與閂扣凸輪62卡合,倘若在該狀態下使緩閉器凸輪61更進一步朝預定方向轉動,閂扣凸輪62可從第二位置更進一步移動至第三位置,該第三位置是指:車門51完全關閉而將車門51固定於車身52,並且執行閂扣凸輪62之轉動限制的狀態。第三位置,是車門 51相對於車身52完全關閉的狀態(第12圖(c))。一旦緩閉器凸輪61朝向與特定方向相反的方向轉動,閂扣凸輪62便可從第三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當閂扣凸輪62形成第三位置時,鎖定凸輪63可轉動至限制閂扣凸輪62之轉動的位置(第12圖(d))。緩閉器凸輪61,在第二位置與第三位置之間,成為未滿90度的轉動角。為了促使緩閉器凸輪61動作之必要的轉動未滿1次轉動,只要使用對應於一般設計的齒輪,用於驅動之致動器的轉動數便可對應於上述情形。
接著,說明一般的電動窗機構。電動窗機構,一般為藉由使交叉之2個支架(主支架31與副支架32)的角度產生變化,而使窗戶53升降的類型;及利用致動器促使鋼索移動,藉此使窗戶53升降的類型。以下,說明藉由使交叉之2個支架的角度產生變化,而使窗戶53升降的類型。
主支架31、和與其交叉的副支架32,大約在其中間點由車門51所樞支。窗戶53,是由窗戶固定具30a固定於窗戶支承板30。在窗戶支承板30,朝水平方向穿設有2個長孔,在各個長孔,主支架31的一端與副支架32的一端分別安裝成可在長孔內移動。在主支架31的相反側端部,安裝有扇形齒輪(sector gear)33。在扇形齒輪33的齒輪,卡合有小齒輪34的齒輪。小齒輪34是形成由致動器40所驅動。一旦被致動器40所驅動的小齒輪34轉動,扇形齒輪33也將轉動,一旦「被安裝於窗戶支承板 30的主支架31與副支架32的各端部」、與「所樞支的部分」所形成的角度變窄,主支架31與副支架32的延伸方向,將朝窗戶53的升降方向靠近,而使窗戶53上升。相反地,一旦致動器40反向轉動而使小齒輪34反向轉動,扇形齒輪33也將朝對應於前述轉動的方向轉動,一旦「被安裝於窗戶支承板30的主支架31與副支架32的各端部」、與「所樞支的部分」所形成的角度變寬,主支架31與副支架32的延伸方向,將與窗戶53的升降方向分離,而使窗戶53下降。為了在「窗戶53最高的上升位置(窗戶的全閉位置)」與「窗戶53的最低下降位置(窗戶的全開位置)」之間移動,只需使用「一般設計所採用的齒輪」,並將致動器40設定為複數次轉動,通常需要轉動約5~6圈程度的轉動。
在門緩閉器機構與電動窗機構中,就共用的致動器而言,可將一個致動器,用於「將車門51完全關閉的動作」、及「將開啟的窗戶53完全關閉的動作」,非常便利。
可藉由以下的切換機構,解決上述的問題:一種切換機構,具備可藉由一個致動器的驅動力而轉動的切換軸,前述切換軸,為了能選擇性地連接於「用來將驅動力傳遞 至門緩閉器機構的第一轉動傳遞構件」、或「用來將驅動力傳遞至電動窗機構的第二轉動傳遞構件」,可執行前述轉動並同時移動,當前述切換軸與前述第一轉動傳遞構件連接時,前述一個致動器的驅動力,將作為前述切換軸的前述轉動,透過前述第一轉動傳遞構件而傳遞至前述門緩閉器機構,當前述切換軸與前述第二轉動傳遞構件連接時,前述一個致動器的驅動力,將作為前述切換軸的前述轉動,從前述切換軸透過前述第二轉動傳遞構件而傳遞至前述電動窗機構。
可藉由具備一個致動器及切換機構,藉由該切換機構,切換「用來關閉車輛之窗戶的電動窗機構」與「用來自動地關閉車門的門緩閉器機構」的車門,解決上述的問題,該切換機構,是具備可藉由一個致動器的驅動力而轉動之切換軸的切換機構,前述切換軸,為了能選擇性地連接於「用來將驅動力傳遞至門緩閉器機構的第一轉動傳遞構件」、或「用來將驅動力傳遞至電動窗機構的第二轉動傳遞構件」,可執行前述轉動並同時移動,當前述切換軸與前述第一轉動傳遞構件連接時,前述一個致動器的驅動力,將作為前述切換軸的前述轉動,透過前述第一轉動傳遞構件而傳遞至前述門緩閉器機構,當前述切換軸與前述第二轉動傳遞構件連接時,前述一個致動器的驅動力,將作為前述切換軸的前述轉動,從前述切換軸透過前述第二轉動傳遞構件而傳遞至前述電動窗機構。
窗戶調整器(Window Regulator)機構與門緩閉器機 構之間的不同動作,可藉由切換機構,由一台共通化(共用)的致動器來實現,並能以該致動器,驅動其他切換機構的動作。
1‧‧‧切換機構
2‧‧‧門緩閉器機構
3‧‧‧電動窗機構
5‧‧‧撓性軸(flexible shaft)(第一轉動傳遞構件)
6‧‧‧撓性軸(第二轉動傳遞構件)
10‧‧‧切換軸
20‧‧‧第二齒輪(主幹齒輪)
21‧‧‧第一齒輪
22‧‧‧第三齒輪
23‧‧‧第四齒輪
24‧‧‧凸輪部
25‧‧‧凸輪溝
26‧‧‧突起
第1圖:是顯示「搭載著本發明的切換機構之代表性的實施例1」之車門的圖面。
第2圖:是顯示本發明之切換機構的圖面。
第3圖:是顯示本發明的切換機構之動作的圖面。 其中(a)顯示從驅動力來源將驅動力賦予其中一個動作對象的狀態,(b)顯示從驅動力來源將驅動力賦予另一個動作對象的狀態。
第4圖:是顯示本發明的切換機構之切換用的凸輪部形狀的圖面。
第5圖:是顯示本發明的切換機構之切換軸的卡合端部之其他形狀的圖面。
第6圖:是顯示本發明的切換機構之其他實施形態的圖面。
第7圖:是將本發明的切換機構應用於電動窗機構時,電動窗機構的局部放大圖。
第8圖:是顯示第7圖之剖面X-X的圖。
第9圖:是顯示「搭載著本發明之切換機構的實施例2」之滑動式車門的圖面。
第10圖:顯示車門已開啟之狀態的車輛,為從車輛 上方所見之狀態的圖。
第11圖:顯示車門已開啟之狀態的車輛,為從車輛後方所見之狀態的圖。
第12圖:是顯示車門之門緩閉器(door closer)的圖。其中(a)顯示開始將鎖扣配件導入閂扣凸輪(latch cam)內的狀態。(b)顯示鎖扣配件朝閂扣凸輪內的導入已結束的狀態。(c)顯示鎖扣配件被導入閂扣凸輪內,緩閉器凸輪促使閂扣凸輪轉動,而將鎖扣配件完全拉入的狀態。(d)顯示以鎖定凸輪限制閂扣凸輪的狀態。
(實施例1)
以下,參考第1圖~第3圖,說明本發明的切換機構1。在以下的說明中,是採用以下的例子進行說明:將成為共用致動器之動作對象的第一開閉機構,作為門緩閉器機構2,將第二開閉機構作為電動窗機構3。第1圖,是從車輛的內側,觀看搭載著本發明之切換機構1的車門51的圖。第1圖,為了顯示車門51的內部,而以局部截斷的狀態顯示。
車門51,門的其中一個邊緣是利用鉸鍊55而由車身52所樞支。在鉸鍊55之相反側的邊緣,於車門51的內部配置有門緩閉器機構2。由於門緩閉器機構2及閂扣卡合長孔51a與習知技術相同,因此在本文中省略其說明。
在該實施例的場合中,切換機構1被載置於車門51 的內部。從切換機構1起,配置有作為第一轉動傳遞構件的撓性軸5,該第一轉動傳遞構件為致動器40之驅動力的傳遞對象,而該致動器40為一個致動器。撓性軸5,在切換機構1與門緩閉器機構2之間,將致動器40的驅動力傳遞至門緩閉器機構2的緩閉器凸輪61。另外,從切換機構1起,配置有作為第二轉動傳遞構件的撓性軸6,該第二轉動傳遞構件為致動器40之驅動力的傳遞對象。撓性軸6,在切換機構1與電動窗機構3之間,將致動器40的驅動力傳遞至門緩閉器機構2的緩閉器凸輪61。切換機構1,是在撓性軸5與撓性軸6之間,切換作為驅動力之傳遞對象的撓性軸5與撓性軸6的切換機構。
第2圖,是顯示本發明切換機構1之內部的圖面。第3圖(a),顯示由本發明的切換機構1對其中一方賦予動力的狀態,第3圖(b),顯示本發明的切換機構1對另一方賦予動力的狀態。
切換軸10被配置成延伸於撓性軸5與撓性軸6之間。切換軸10和撓性軸5與撓性軸6,最好是配置成同軸。切換軸10的一端部11,與撓性軸5相對向,切換軸10的另一端部12,與撓性軸6相對向。在撓性軸5面向「切換軸10之一端部11」的端部,配置有突起5a,在切換軸10的一端部11,形成有溝11a。突起5a可插入溝11a。突起5a呈現平板形狀,形成於撓性軸的徑向而橫越撓性軸5的轉動中心軸。溝11a呈現對應於突起5a之平板形狀的溝狀,在切換軸之剖面的徑向,形成橫越切換軸 的轉動中心軸。藉由使突起5a卡合於溝11a,切換軸10的轉動所產生的驅動力,可傳遞至撓性軸5。同樣地,在撓性軸6面向切換軸10的端部,配置有突起6a,在切換軸10之相反側的另一端部12,形成有溝12a。突起6a可插入溝12a。突起6a及溝12a的形狀,和突起5a及溝11a相同,藉此,切換軸10的轉動所產生的驅動力,可傳遞至撓性軸6。亦可將突起5a、6a配置於切換軸10側,而將溝11a、12a配置於撓性軸側。
切換軸10可在撓性軸5與撓性軸6之間,於「切換軸10與撓性軸5卡合」的位置與「切換軸10與撓性軸6卡合」的位置之間,移動於切換軸10的軸方向上。此時,「撓性軸5與撓性軸6之間的間隔」和「切換軸10的長度」之間的關係,當切換軸10之一端部11的溝11a與撓性軸5的突起5a完全卡合,使撓性軸5與切換軸10形成預定的轉動時,是呈現:切換軸10之另一端部12的溝12a與撓性軸6的突起6a不會卡合的位置關係。相反地,當切換軸10之另一端部12的溝12a與撓性軸6的突起6a完全卡合,使撓性軸6與切換軸10形成預定的轉動時,則呈現:切換軸10之一端部11的溝11a與撓性軸5的突起5a不會卡合的位置關係。
在致動器40安裝有第一齒輪21,第一齒輪21是藉由致動器的驅動力而轉動。在切換軸10,嵌裝有作為主幹齒輪的第二齒輪20。第二齒輪20與第一齒輪21卡合,隨著第一齒輪21的轉動而形成轉動。第二齒輪20為 了將其轉動傳遞至切換軸10,因此在第二齒輪20嵌合於切換軸10的部分,配置有朝切換軸10的半徑方向突出的調整片10a。在第二齒輪20穿設有孔20a,該孔20a呈現:切換軸10配設有調整片10a之位置的剖面形狀。如此一來,切換軸10,可在第二齒輪20的軸方向上,於「不會對第二齒輪20的位置造成影響」的狀態下,移動於「與撓性軸5卡合的位置」、及「與撓性軸6卡合的位置」之間,並可將第二齒輪20的轉動傳遞至切換軸。藉此,藉由致動器40的轉動使第一齒輪21轉動,伴隨著該轉動,第二齒輪20也與切換軸10一起轉動。切換軸10,承接致動器40的驅動力,並藉由該驅動力而轉動。亦即,切換軸10可於轉動的同時移動,而選擇性地與撓性軸5或撓性軸6連接。
在致動器40安裝有:與第一齒輪21同軸轉動,半徑與齒數不同於第一齒輪21的第三齒輪22。此外,在第三齒輪22卡合有:隨著第三齒輪22的轉動而轉動的第四齒輪23。如此一來,當藉由致動器40的轉動使第一齒輪21轉動時,伴隨著該轉動,第四齒輪23也隨著第三齒輪22的轉動而與切換軸10一起轉動。
在第四齒輪23具有:與第四齒輪同軸轉動的凸輪部24。第4圖,是顯示凸輪部24的圖。第4圖的上側,是凸輪部24的立體圖,第4圖的下側,是顯示在凸輪部24的位置P將其展開的周面側部。凸輪部24呈現圓筒形狀,在其周面24a穿設有凸輪溝25。凸輪部24被連接 成:在圓筒的軸方向上,端面的其中一側成為連結於門緩閉器機構2的撓性軸5側,而另一側成為連結於電動窗機構3的撓性軸6側。凸輪部24,在繞著凸輪部24的軸轉動一圈以內的範圍內,被分配成:門緩閉器機構2的動作範圍、及電動窗機構3的動作範圍。亦即,凸輪部24的整個周面24a之中,在一部分的領域,於連結於門緩閉器機構2的撓性軸5側,凸輪溝25a沿著凸輪部24的圓周方向並穿設於圓周方向。該領域,成為門緩閉器機構2之動作範圍的領域。另外,在與該領域分離的另一個領域,於連結於電動窗機構3的撓性軸6側,凸輪溝25b沿著凸輪部24的圓周方向並穿設於圓周方向。該領域,成為電動窗機構3之動作範圍的領域。凸輪部24的凸輪溝25具備以下的功能:使切換軸10,在門緩閉器機構2之動作範圍的領域、與電動窗機構3之動作範圍的領域之間,移動於距離D之間而形成切換。在門緩閉器機構2之動作範圍的領域與電動窗機構3之動作範圍的領域之間,配置遷移領域。在遷移領域,凸輪溝25c將「門緩閉器機構2之動作範圍的領域」之凸輪部24的凸輪溝25a、與「電動窗機構3之動作範圍的領域」之凸輪部24的凸輪溝25b予以連結,而連接成一條凸輪溝25。此外,沒有必要將凸輪溝25穿設於凸輪部24之周面側部的整個領域。視切換軸10的移動量與電動窗機構之間的轉動量來決定即可。
在切換軸10固定有卡合調整片13,該卡合調整片13是從切換軸10朝半徑方向突出的突起。卡合調整片13, 延伸直到第四齒輪23的側面為止,與凸輪溝25卡合,可沿著凸輪溝25移動。卡合調整片13,當沿著凸輪溝25移動時,被凸輪溝25的壁面所按壓,而喚起切換軸10的移動。在門緩閉器機構2之動作範圍的領域中,卡合調整片13位於門緩閉器機構2之動作範圍的領域的凸輪溝25a,在該狀態下,切換軸10之一端部11的溝11a與撓性軸5的突起5a完全地卡合,而成為:撓性軸5與切換軸10可形成預定轉動的狀態。此時,撓性軸5與切換軸10並未接合(第3圖(a))。
藉由第四齒輪23的轉動,卡合調整片13沿著凸輪溝25移動。在門緩閉器機構2之動作範圍的領域中,由於凸輪溝25是沿著凸輪部24的圓周方向穿射於圓周方向,故即使切換軸10繞著切換軸10的軸轉動,也不會朝切換軸10的軸方向移動。亦即,在初期狀態的門緩閉器機構2之動作範圍的領域中,切換軸10之一端部11的溝11a與撓性軸5的突起5a完全卡合,而成為:撓性軸5與切換軸10可形成預定轉動的狀態(第3圖(a))。在此,致動器40的轉動,是從第一齒輪21傳遞至第二齒輪20,並透過切換軸10及撓性軸5而喚起門緩閉器機構2的轉動。
接著,藉由第四齒輪23的轉動,一旦卡合調整片13進入凸輪部24的遷移領域,卡合調整片13將沿著凸輪溝25c移動,切換軸10將朝向電動窗機構3之動作範圍的領域移動。換言之,由於透過第一齒輪21與第二齒輪20 將致動器40的轉動傳遞至切換軸10,因此切換軸10處於已轉動的狀態。然後,由於卡合調整片13沿著凸輪溝25c移動,因此能維持其轉動並使切換軸10朝軸方向移動,切斷與撓性軸5之間的連接的同時,進行與撓性軸6的連接。在切換軸10完成朝向撓性軸6的移動,而卡合調整片13已進入凸輪溝25b的電動窗機構3之動作範圍的領域的階段中,切換軸10之另一端部12的溝12a與撓性軸6的突起6a完全地卡合,而轉移至:撓性軸6與切換軸10可形成預定轉動的狀態。在該階段中,切換軸10之一端部11的溝11a與撓性軸5的突起5a並未卡合(第3圖(b))。
在卡合調整片13已進入凸輪溝25的電動窗機構3之動作範圍的領域內之凸輪溝25b的階段中,卡合調整片13完成「凸輪部24之軸方向的凸輪溝25a與凸輪溝25b間之距離D」的移動,對應前述動作,切換軸10也移動了距離D。卡合調整片13進入凸輪溝25的電動窗機構3之動作範圍的領域內的凸輪溝25b後,發揮與門緩閉器機構2之動作範圍的領域相同的作用。亦即,由於凸輪溝25b是沿著凸輪部24的圓周方向穿射於圓周方向,故即使切換軸10繞著切換軸10的軸轉動,也不會朝切換軸10的軸方向移動。致動器40的轉動,是從第一齒輪21傳遞至第二齒輪20,並透過切換軸10及撓性軸6而喚起電動窗機構3的轉動。此外,在電動窗機構3的動作範圍中,將鄰接於遷移領域的位置定義為窗戶53的全開位置,並將 其相反側的位置定義為全閉位置,且對應於這樣的定義,預先設定電動窗機構3的動作。如此一來,在門緩閉器機構2的動作結束後,能接續所謂關閉窗戶53的動作,而成為連貫的處理。此外,在凸輪部24,為了使卡合調整片13僅以「凸輪部24的電動窗機構3之動作範圍的領域」移動,只要將致動器40的轉動從第一齒輪21傳遞至第二齒輪20,切換軸10的移動便不會形成,致動器40的轉動可僅利用於電動窗機構3的動作,因此窗戶53往復於全閉位置與全開位置之間,能僅利用於窗戶53的開閉。僅在利用1個順序(sequence)使門緩閉器機構2與電動窗機構3動作的場合中,只要使卡合調整片13回到凸輪部24之門緩閉器機構2的動作範圍,便能以上述的1個順序令門緩閉器機構2與電動窗機構3動作。
在電動窗機構3之動作範圍的領域中,如以下所述地動作。致動器40的轉動,是從第一齒輪21傳遞至第二齒輪20,並透過切換軸10及撓性軸6使電動窗機構3的小齒輪34轉動。接著,扇形齒輪33轉動,「被安裝於窗戶支承板30的主支架31與副支架32的各端部」與「所樞支的部分」所形成的角度變窄,而使窗戶53上升。當卡合調整片13位於遷移領域與「電動窗機構3的動作範圍」之間時,實際上不管窗戶53是否開啟,是處於窗戶53的全開位置狀態,由「主支架31與副支架32的各端部」與「所樞支的位置」所形成的角度呈現寬廣狀態。從該狀態,藉由將致動器40的轉動從第一齒輪21傳遞至第二齒輪20, 切換軸10的轉動將透過小齒輪34而使扇形齒輪33轉動,「主支架31與副支架32的各端部」與「所樞支的部分」所形成的角度變窄,而使窗戶53上升。一般而言,在將切換機構1應用於門緩閉器機構2與電動窗機構3的場合中,第四齒輪23對第一齒輪21的齒輪比,大於1即可。
此外,在車門51開啟,且必須使用門緩閉器機構2的場合中,卡合調整片13從電動窗機構3之動作範圍的領域經由遷移領域朝向門緩閉器機構2之動作範圍的領域(初期狀態)返回。
雖然在上述的說明中,突起5a為平板形狀,溝11a為對應於突起5a之平板形狀的溝形狀,但是本發明不侷限於該形狀。只要能使「切換軸10的轉動所產生驅動力」傳遞至撓性軸5或者撓性軸6,可以為各式各樣的型態。舉例來說,亦可如第5圖所示,撓性軸6在其端部,於從中心分離的位置至少具有1個以上(在第5圖中為3個)的圓筒狀銷6即可。此時,在切換軸10的另一端部12側,在與銷6b對應的位置配置孔12b。該孔,為了對應於「因切換軸10的轉動而形成之銷6b的軌跡」,作為沿著圓周方向(轉動方向)的長孔而形成即可。藉由形成長孔,轉動時的接合變得容易。銷6b與孔12b亦可形成相反。換言之,亦可將銷6b配置於切換軸10側,而將孔12b配置於撓性軸6。對於撓性軸5、切換軸10的一端部11側,也是相同。
在將切換機構1應用於門緩閉器機構2、與電動窗機 構3的場合中,一旦在已使窗戶53完全上升的狀態下,解除切換軸10之另一端部12的溝12a與撓性軸6的突起6a之間的卡合,使切換軸10之一端部11的溝11a與撓性軸5的突起5a完全卡合而回到撓性軸5與切換軸10可形成預定轉動的狀態時,由於使扇形齒輪34停止的力量消失,以致產生因重力而導致窗戶53下降的問題。
因此,只要如第1圖、第7圖及第8圖所示,預先在「被安裝於窗戶支承板30的主支架31與副支架32」安裝以下的機構即可。第7圖是放大副支架32之上部端的圖,第8圖是第7圖之X-X部位的剖面圖。在車門51的內部安裝有內襯板(inner panel)58。
在電動窗機構3之副支架32的上部端,配置滑動突起35。滑動突起35,只需配置於主支架31與副支架32之上部端的其中任一個即可。在內襯板58具有滑動溝59。滑動溝59具有:沿著窗戶53的上升方向穿設的第一長孔59a;及連結於第一長孔59a的上部側,穿設成朝向「與第一長孔59a呈直角的方向」延伸的第二長孔59b。在副支架32具有:可使滑動突起35沿著副支架32移動的長孔32a。滑動突起35可滑動於「副支架32的長孔32a」與「內襯板58的滑動溝59」的雙方。如此一來,一旦被致動器40所驅動的小齒輪34轉動,扇形齒輪33將轉動,一旦「被安裝於窗戶支承板30的主支架31與副支架32的各端部」、與「所樞支的部分」所形成的角度變窄,主支架31與副支架32的延伸方向,將朝窗戶53的升降方向靠 近,而使窗戶53上升。對應於上述的動作,滑動突起35在內襯板58之滑動溝59的第一長孔59a內上升。當在第一長孔59a內完全地上升時,滑動突起35移動至滑動溝59的第二長孔59b。在該階段中,即使解除切換軸10之另一端部12的溝12a與撓性軸6的突起6a之間卡合,由於窗戶53的滑動突起35被第二長孔59a所保持,因此不會有窗戶53下降的情形。
雖然在上述的說明中,就轉動傳遞構件而言,以撓性軸作為例子,但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撓性軸。根據切換機構1的配置,轉動傳遞構件本身也可以是剛性桿,舉例來說,可直接連結於門緩閉器機構2的緩閉器凸輪61、或者可直接連結於扇形齒輪33。
(實施例2)
在實施例1中,說明了利用凸輪部24與凸輪溝25的形態。但是也能如第6圖所示,將「使切換軸10僅朝其軸方向移動」的突起26配置於第四齒輪23。舉例來說,將突起26設定成從第四齒輪23的側面起,具有一定距離的高度,該高度形成:切換軸10的移動距離。如此一來,與實施例1相同,當藉由致動器40而轉動的同時,切換軸10可選擇性地與「將驅動力傳遞至門緩閉器機構2的撓性軸5」或「將驅動力傳遞至電動窗機構3的撓性軸6」連接。接著,當切換軸10與撓性軸5連接時,致動器40的驅動力從切換軸10透過撓性軸5傳遞至門緩閉器機構 2,當切換軸10與撓性軸6連接時,致動器40的驅動力從切換軸10透過第二轉動傳遞構件傳遞至電動窗機構3。
(實施例3)
實施例1,是在門緩閉器機構與電動窗機構中使用切換機構1。除此之外,如第7圖所示,在門緩閉器機構、滑動式車門70的滑動式車門緩閉器機構中,也能配置切換機構1。在該場合中,只須使實施例1中的其他轉動傳遞構件6,亦即撓性軸,連結於滑動式車門緩閉器機構之鋼索捲取滾筒71的轉動軸即可。切換機構1的構造與實施例1相同。
(實施例4)
除此之外,在門緩閉器機構、斜背式車門緩閉器機構中,也能配置切換機構1。在該場合中,只須使實施例1中的其他轉動傳遞構件6,連結於斜背式車門緩閉器機構之鋼索捲取滾筒的轉動軸即可。切換機構1的構造與實施例1相同。
(實施例5)
除此之外,在門緩閉器機構、車輛行李箱(car trunk)的門緩閉器機構中,也能配置切換機構1。在該場合中,只須使實施例1中的其他轉動傳遞構件6,連結於 車輛行李箱的門緩閉器機構之鋼索捲取滾筒的轉動軸即可。切換機構1的構造與實施例1相同。
在藉由上述說明的構造令門緩閉器機構動作之後,即使直接轉移至電動窗機構的動作,一般來說,用於轉移的切換機構也存在需要致動器的問題時,切換機構的動力也能使用該共通的致動器來執行。此外,所謂的門緩閉器機構,包含朝車輛外側開啟之門的緩閉器機構、滑動式門的緩閉器機構、行李箱的緩閉器機構、斜背式門的緩閉器機構的全部。
此外,如同先前所述,根據有效率的設計,相對於「由門緩閉器機構使車門51閉鎖時所需之致動器40的轉動,為未滿1次轉動(轉動未滿一圈)」,由電動窗機構使窗戶53上升或者下降時所需之致動器40的轉動,則為6次轉動(轉動6圈)。通常來說,由於動作所需要的轉動(圈數)不同,而產生切換「致動器之轉動速度」的需要,因此當需要減速機構、或者需要其他的致動器時,只要根據上述所說明的機構,便能利用一個致動器,以1個順序執行「門緩閉器機構的動作」與「電動窗機構的動作」之一貫的動作。此外,也能僅執行電動窗機構的動作。

Claims (10)

  1. 一種切換機構,是具備可藉由一個致動器的驅動力而轉動之切換軸的切換機構,前述切換軸可一邊進行前述轉動並一邊移動,而可選擇性地連接於:將驅動力傳遞至門緩閉器機構的第一轉動傳遞構件、或將驅動力傳遞至電動窗機構的第二轉動傳遞構件,當前述切換軸與前述第一轉動傳遞構件連接時,前述一個致動器的驅動力,將作為前述切換軸的前述轉動,透過前述第一轉動傳遞構件而傳遞至前述門緩閉器機構,當前述切換軸與前述第二轉動傳遞構件連接時,前述一個致動器的驅動力,將作為前述切換軸的前述轉動,從前述切換軸透過前述第二轉動傳遞構件而傳遞至前述電動窗機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切換機構,其中前述切換機構具備:可隨著前述一個致動器的驅動而轉動的凸輪部,前述切換軸具備卡合調整片,前述切換軸,藉由前述卡合調整片受到前述凸輪部的按壓,而執行前述移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的切換機構,其中前述凸輪部,在前述凸輪部的轉動一圈以內,完成前述移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的切換機構,其中 前述凸輪部,在前述凸輪部的前述轉動一圈之中,至少一部分被分配成:前述門緩閉器機構之動作的領域、前述電動窗機構之動作的領域、前述門緩閉器機構的動作與前述電動窗機構的動作之間的遷移領域。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的切換機構,其中前述凸輪部,藉由前述卡合調整片在前述電動窗機構之動作的領域中往復,僅執行電動窗機構的動作。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切換機構,其中前述切換軸,可滑動地貫穿承接前述一個致動器之前述驅動力的主幹齒輪,前述移動是對前述主幹齒輪的前述滑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其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切換機構,其中前述第一轉動傳遞構件與前述第二轉動傳遞構件是撓性軸。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切換機構,其中前述門緩閉器機構含有:滑動式車門、朝外側方向執行開閉的車門、行李箱門的至少一種。
  9. 一種車門,具備:一個致動器、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切換機構,可利用前述切換機構來切換:用來關閉車輛窗戶的電動窗機構、與用來自動關閉車門的門緩閉器機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所記載的車門,其中前述電動窗機構具備: 可轉動地交叉,且各自的上部端接合於前述窗戶的2個支架;及在該2個支架之其中一個的下部端,轉動而促使前述2個支架的交叉角度產生變化的窗戶驅動齒輪,在前述2個支架之前述上部端的其中一個,具備滑動突起,在前述車門具備:沿著前述窗戶的上升方向穿設的第一長孔;及連結於前述第一長孔的上部側,穿設成對前述第一長孔的延伸方向具有角度的第二長孔,前述滑動突起,藉由前述窗戶驅動齒輪的驅動而在前述第一長孔內上升,在前述窗戶完全關閉的狀態下,移動至前述第二長孔內,防止前述窗戶下降。
TW105119446A 2015-09-29 2016-06-21 Switching mechanism for driving force of opening and closing mechanism TWI6261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04923 WO2017056126A1 (ja) 2015-09-29 2015-09-29 開閉機構の駆動力の切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3523A TW201713523A (en) 2017-04-16
TWI626177B true TWI626177B (zh) 2018-06-11

Family

ID=58422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9446A TWI626177B (zh) 2015-09-29 2016-06-21 Switching mechanism for driving force of opening and closing mechanism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7056126A1 (zh)
TW (1) TWI626177B (zh)
WO (1) WO20170561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48702B (zh) * 2017-04-20 2018-11-13 亿腾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一种开门机
JP7178221B2 (ja) * 2018-09-18 2022-11-25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ドア駆動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95981A (ja) * 1983-04-19 1984-11-07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自動車用自動ドア装置
JPS6121450A (ja) * 1984-07-06 1986-01-30 Suzuki Motor Co Ltd 船外機の動力切換装置
JP2002276691A (ja) * 2001-03-21 2002-09-25 Kayaba Ind Co Ltd 双方向回転クラッチ及びその応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05610U (zh) * 1988-10-19 1990-08-22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95981A (ja) * 1983-04-19 1984-11-07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自動車用自動ドア装置
JPS6121450A (ja) * 1984-07-06 1986-01-30 Suzuki Motor Co Ltd 船外機の動力切換装置
JP2002276691A (ja) * 2001-03-21 2002-09-25 Kayaba Ind Co Ltd 双方向回転クラッチ及びその応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3523A (en) 2017-04-16
JPWO2017056126A1 (ja) 2018-07-19
WO2017056126A1 (ja) 2017-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93044B2 (en) Vehicle door opening and closing structure
US9340215B2 (en) Door opening and closing apparatus
JP5982886B2 (ja)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JP6144129B2 (ja) スライディングドア
US10214944B2 (en) Opening-and-closing device for vehicle door
JP6583685B2 (ja) ドア開閉装置
KR20190028966A (ko) 순서에 상관없이 개폐가능한 차량의 대향식 스윙도어
TWI626177B (zh) Switching mechanism for driving force of opening and closing mechanism
KR20210072929A (ko) 양방향 도어 개방구조
JP2013184649A (ja)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JP2008094323A (ja) 車両用ドア開閉構造
US20130341973A1 (en) Two-way interlock sliding system and roller blind apparatus havnig the same
US7644540B2 (en) Door opening/closing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multiple doors with one driving unit
KR20230001326A (ko) 차량용 도어 힌지 장치
JP2009191591A (ja) ドアのロック装置
KR101793261B1 (ko) 차량용 도어 자동개폐장치
CN108081932B (zh) 用于天窗的多功能驱动系统
JP4658694B2 (ja) 車両用ドア開閉構造
KR20220163755A (ko) 차량용 도어 힌지 장치
US7540207B2 (en) Device for actuating the doors of vehicles
JP2009046921A (ja) 車両用自動開閉装置
JP2017150258A (ja) ウィンド開閉機構とドアクローザ機構の切替装置
JP2010037731A (ja) ドアのロック装置
JP2007177587A (ja) スイングスライドドア
JP2009046920A (ja) 車両用自動開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