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8210B - Hot stove construction method - Google Patents

Hot stove construction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8210B
TWI608210B TW103123342A TW103123342A TWI608210B TW I608210 B TWI608210 B TW I608210B TW 103123342 A TW103123342 A TW 103123342A TW 103123342 A TW103123342 A TW 103123342A TW I608210 B TWI608210 B TW I60821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rick
castable
spacer
heat insulating
refractor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33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18666A (zh
Inventor
Akira Shiino
Kazumi Kurayoshi
Norimasa Maekawa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teel & Sumiki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teel & Sumiki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Steel & Sumikin Enginee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186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86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82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821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7FURNACES; KILNS; OVENS; RETORTS
    • F27D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FURNACES, KILNS, OVENS, OR RETORTS, IN SO FAR AS THEY ARE OF KINDS OCCURRING IN MORE THAN ONE KIND OF FURNACE
    • F27D1/00Casings; Linings; Walls; Roofs
    • F27D1/16Making or repairing linings increasing the durability of linings or breaking away linings
    • F27D1/1626Making linings by compacting a refractory mass in the space defined by a backing mould or pattern and the furnace wal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BMANUFACTURE OF IRON OR STEEL
    • C21B9/00Stoves for heating the blast in blast furnaces
    • C21B9/02Brick hot-blast stoves
    • C21B9/06Lin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Furnace Housings, Linings, Walls, And Ceilings (AREA)

Description

熱風爐之築爐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熱風爐之築爐方法,且係關於一種構築對高爐供給熱風之熱風爐之方法。
先前,使用熱風爐作為用以對煉鐵用高爐供給熱風之設備。
熱風爐係相對於1台高爐而設置有複數台(3~5台),利用其中之任一者進行蓄熱,並且利用其他熱風爐進行對高爐供給熱風,藉此可不間斷地對高爐供給熱風。
各個熱風爐包括:燃燒室,其設置有加熱用燃燒器;及蓄熱室,其填充有作為蓄熱介質之棋盤格形耐火磚。而且,作為蓄熱動作,於燃燒室中使燃料燃燒而產生熱風,並將該熱風通入至蓄熱室中而預先蓄熱於蓄熱室之內部所堆積之棋盤格形耐火磚中。進而,作為送風動作,將外界氣體通入至蓄熱室中並進行加熱,且將加熱至1200℃~1400℃左右之熱風供給至高爐中。
作為此種熱風爐,可使用燃燒室及蓄熱室構築於不同之爐體中之外燃式、以及總括地收容於同一爐體中之內燃式。
圖24係表示作為一例之外燃式熱風爐1。熱風爐1係燃燒室及蓄熱室設為分體之外燃式,包括燃燒室爐體2及蓄熱室爐體3之兩個爐體。再者,圖示之熱風爐1係相對於1台高爐而設置有複數台熱風爐中之一者。
於燃燒室爐體2之內部,於爐底部分形成有燃燒器21。燃燒器21 係使導入至燃料氣體導入部22之燃料氣體與導入至空氣導入部23之空氣混合並使其等燃燒,而產生朝向爐頂流動之高溫之燃燒氣體。
於燃燒室爐體2之側面設置有到達高爐之熱風供給部24。燃燒室爐體2係藉由連結管25而使爐頂部分與蓄熱室爐體3之爐頂部分連結。
於蓄熱室爐體3之內部,堆積有作為蓄熱介質之棋盤格形耐火磚31。棋盤格形耐火磚31係自蓄熱室爐體3之爐底部分至爐頂附近為止無間隙地堆積。棋盤格形耐火磚31係分別貫通形成有多個通氣孔,且以各個通氣孔相互連通之方式堆積。因此,於所堆積之多個棋盤格形耐火磚31中,自蓄熱室爐體3之爐底部分至爐頂部分可進行通氣。
於蓄熱室爐體3之爐底部分,形成有向外部開放之進排氣口32。
於此種熱風爐1中,以下述方式進行蓄熱及送風。
於進行蓄熱動作時,利用燃燒器21使燃料氣體燃燒而產生於燃燒室爐體2中上升之燃燒氣體,將該燃燒氣體自連結管25導入至蓄熱室爐體3之內部。繼而,將所導入之燃燒氣體通入至棋盤格形耐火磚31並使其朝向下方通過,在此期間將燃燒氣體之熱蓄積於棋盤格形耐火磚31中。通過棋盤格形耐火磚31之燃燒氣體係自進排氣口32排出。
於進行送風動作時,將外界氣體自進排氣口32吸入至蓄熱室爐體3之內部,將所吸入之外界氣體通入至棋盤格形耐火磚31中並使其朝向上方通過,在此期間利用蓄積於棋盤格形耐火磚31中之熱將外界氣體加熱而產生熱風,將該熱風自連結管25導入至燃燒室爐體2之內部,並自熱風供給部24供給至高爐。
於此種熱風爐1中,燃燒室爐體2及蓄熱室爐體3係外殼均由圓筒狀鐵皮4形成,且於其內側形成有用以保護鐵皮免受爐內高溫之影響之爐襯5。
圖25係表示燃燒室爐體2之爐襯5。
爐襯5包括:澆注料51,其形成於鐵皮4之內表面;隔熱磚52, 其堆積於該鐵皮4之內側;及耐火磚53,其堆積於該隔熱磚52之內側。耐火磚53之內側係設為空腔,且該空腔成為燃燒室爐體2內之風道。
於爐襯5中,於例如隔熱磚52層與耐火磚53層之間形成有膨脹裕度部54。
於進行新築造之熱風爐1之點火時,存在耐火磚53較大地熱膨脹而向爐體直徑方向外側移位從而干涉至隔熱磚52之可能性。相對於此,於隔熱磚52層與耐火磚53層之間,設置沿爐體之周向連續之膨脹裕度部54,藉此如圖26所示,可利用膨脹裕度部54容許耐火磚53之熱膨脹(參照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8-269514號公報)。
於設置此種膨脹裕度部54之情形時,若將其僅設為空隙,則會成為洩漏氣體之通路等,故而欠佳。因此,於膨脹裕度部54,於空隙中填充陶瓷纖維或發泡塑料等柔軟且不定形之填充物(填料),或者澆注發泡性填充材料並使其發泡而填充至各個角落後使其固化而保持於空隙內。即便於使發泡性填充材料固化之情形時,固化之發泡性填充材料亦足夠軟質,與柔軟且不定形之填充物相同不會妨礙耐火磚53之熱膨脹。
此種膨脹裕度部54並不限定於隔熱磚52層與耐火磚53層之間,亦存在形成於隔熱磚52層與澆注料51之間之情況。
圖27及圖28係表示燃燒室爐體2之爐襯5之不同結構。
於各圖中,於隔熱磚52層與耐火磚53層之間,未形成如圖25所示之膨脹裕度部54。另一方面,於沿爐體之周向排列之耐火磚53之間分別隔開間隙,藉由該間隙而形成有沿爐體之直徑方向連續之膨脹裕度部54。藉由存在此種膨脹裕度部54,即便於耐火磚53熱膨脹時,亦可容許膨脹裕度量之熱膨脹,從而可避免耐火磚53向直徑方向外側移位。因此,若採用此種膨脹裕度部54,則可密接地堆積耐火磚53及隔 熱磚52。
以上,對燃燒室爐體2之爐襯5進行了說明,蓄熱室爐體3之爐襯5亦以相同之方式構成。
如圖29所示,於蓄熱室爐體3中,於鐵皮4之內側形成有例如圖25所示之爐襯5,並於該鐵皮4之最內側之耐火磚53之內側無間隙地堆積有棋盤格形耐火磚31。
此外,於設置上述爐襯5時,於燃燒室爐體2或蓄熱室爐體3之內部組裝腳手架,或者懸掛吊籃,於爐內之特定高度之部位,於鐵皮4之內側進行澆注料51之噴附作業。繼而,於澆注料51之內側堆積隔熱磚52及耐火磚53而進行作業(參照文獻2:日本專利特公昭56-24007號公報及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9-115444號公報)。
通常,隔熱磚52及耐火磚53之堆積係以如下方式進行,即分別劃分為作業人員易施工之高度(約1.2m左右)之階層,並依序重複進行各階層之堆積。
如上所述,於先前之爐襯5之設置中,由於在向鐵皮4內側噴附澆注料51時使用腳手架或吊籃,因此於噴附澆注料51前,必須組裝其等。
又,由於澆注料51之噴附中所使用之腳手架或吊籃會與堆積於澆注料51內側之隔熱磚52及耐火磚53干涉,因此於堆積其等之前必須進行拆解。
即,於澆注料51之施工及隔熱磚52及耐火磚53之堆積作業之期間,必需作業用腳手架或吊籃之設置及拆解之步驟,從而無法避免熱風爐1之築爐所花費之工期延長及成本之增加。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簡單且於短時間進行爐體之爐襯之施工的熱風爐之築爐方法。
本發明係一種熱風爐之築爐方法,其特徵在於,該熱風爐之爐體包括:鐵皮;及爐襯,其形成於上述鐵皮之內側;且上述爐襯包括:澆注料,其設置於上述鐵皮之內側;隔熱磚,其設置於上述澆注料之內側;及耐火磚,其設置於上述隔熱磚之內側;且於上述鐵皮之內側隔開間隔而設置上述隔熱磚及上述耐火磚,其後於上述鐵皮與上述隔熱磚之間澆注上述澆注料,於自上述隔熱磚至上述耐火磚承擔上述隔熱磚因來自上述澆注料之壓出壓力而引起之朝向上述爐體直徑方向內側之力,從而防止上述隔熱磚之偏移或斷裂,並且使上述澆注料固化。
此時,作為築爐之順序,既可於自鐵皮側設置隔熱磚後設置耐火磚,亦可於自爐內表面側設置耐火磚後設置隔熱磚,該順序並無限定,於對該等隔熱磚及耐火磚進行施工後,澆注澆注料並使其固化。
於該本發明中,由於澆注料並非為噴附施工,因此無需於鐵皮之內側設置及拆解腳手架或吊籃,從而可簡單且於短時間進行爐體之爐襯之施工。
此處,於在鐵皮與隔熱磚之間澆注澆注料時,隔熱磚受到來自澆注料之荷重或衝擊(因澆注料之壓出壓力而引起之朝向上述爐體的直徑方向內側之力),但可於自隔熱磚至耐火磚承擔該荷重或衝擊。因此,可預防例如僅利用隔熱磚承受來自澆注料之荷重時所擔心之堆積完畢的隔熱磚之偏移或斷裂等不良情況。
於本發明中,較理想的是上述爐襯係於上述隔熱磚與上述耐火磚之間、上述隔熱磚彼此之間、上述耐火磚彼此之間之任一者具有膨脹裕度部,且於上述膨脹裕度部插裝有間隔件,該間隔件係於常溫下具有特定之強度且於上述熱風爐之運轉時爐內溫度下消失。
於該本發明中,可藉由膨脹裕度部而容許點火時之耐火磚之熱膨脹。另一方面,若膨脹裕度部僅為可自由地變形之空間或軟質之填 充物,則無法獲得作為本發明之必需功能之自隔熱磚至耐火磚之荷重承擔。但是,於本發明中,由於插裝有間隔件,因此可實現本發明所需之荷重承擔。
即,於常溫下間隔件具有特定之強度,且可藉由該間隔件而實現自隔熱磚至耐火磚之荷重傳遞。因此,於在鐵皮與隔熱磚之間澆注澆注料時,即便隔熱磚受到來自澆注料之荷重或衝擊,亦可於自隔熱磚至耐火磚確實地承擔該荷重或衝擊。
再者,雖然未包含於本發明中,但亦可僅堆積隔熱磚層,不堆積耐火磚而澆注澆注料。於該情形時,為了抑制因澆注料之澆注而引起之隔熱磚層之移位,可藉由在隔熱磚層之爐內表面側設置壓板及撐臂等支持物或者將隔熱磚之一次之堆積高度抑制於較低等方法進行施工,但效率低且亦花費成本。
另一方面,由於在點火後,伴隨爐內溫度之上升,間隔件會熔融等並自膨脹裕度部消失,因此膨脹裕度部可實現預期之功能,從而可容許耐火磚之熱膨脹。
因此,對於本發明之間隔件,作為其特定之強度,只要可獲得較澆注澆注料時應當承擔之荷重大之強度即可,較理想的是根據應用本發明之熱風爐而適當地設計。
於本發明中,較理想的是上述間隔件為熱塑性樹脂發泡體。
作為熱塑性樹脂發泡體,例如可利用多用作緩衝材料之發泡苯乙烯、即聚苯乙烯樹脂(PS)發泡體,除此以外亦可利用其他熱塑性樹脂之發泡體。作為其他熱塑性樹脂,可利用LDPE(Low Density Polyethylene,低密度聚乙烯樹脂)、HDPE(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高密度聚乙烯樹脂)、EVA(Ethylene-vinyl acetate,聚乙烯-乙烯醇樹脂)、PP(Polypropylene,聚丙烯樹脂)、PVC(Polyvinylchlorid,聚氯乙烯樹脂)、PE(polyethylene,聚乙 烯)/PS(Polystyrene,聚苯乙烯)混合樹脂、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系樹脂)、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樹脂)等。
於該本發明中,可藉由間隔件為熱塑性樹脂發泡體,而獲得作為本發明之間隔件之溫度特性(於常溫下具有強度,且伴隨溫度上升會軟化熔融),並且易於進行強度之調整及形狀之加工,且可確保價格低。
再者,作為間隔件,例如可利用使上述熱塑性樹脂發泡體成型為塊狀而成者。又,亦可為熱塑性樹脂之格子狀、蜂窩狀結構物等。進而,作為間隔件之材質,並不限定於具有熱塑性之合成樹脂材料,亦可為紙(瓦楞紙板等)等。
於本發明中,較理想的是於上述膨脹裕度部,與上述間隔件一同插裝有於常溫下為軟質或不定形之填料。
於該本發明中,於膨脹裕度部,在間隔件消失後成為填料填充於膨脹裕度部之狀態。而且,於膨脹裕度部伴隨耐火磚之熱膨脹而縮小時,填料可追隨於該變形,從而可容許耐火磚之熱膨脹,且可填埋耐火磚之間隙,從而可防止熱風之侵入。
作為該填料,較佳為具有耐熱性之陶瓷纖維等。填料係既可填滿膨脹裕度部之無間隔件之空腔部分,亦可填滿形成於間隔件之空腔或凹部內,或者於間隔件為合成樹脂成形品之情形時,於成型時亦可將其熔入於間隔件中。
於本發明中,較理想的是上述熱風爐於上述爐襯之內側設置有棋盤格形耐火磚,且上述澆注料之澆注係於上述棋盤格形耐火磚之設置作業中或設置作業後進行。
於該本發明中,可藉由在設置隔熱磚及耐火磚之後,於棋盤格 形耐火磚之設置作業中進行澆注料之澆注,而使步驟重複進行來謀求整個工期之縮短。或者,亦可藉由在設置棋盤格形耐火磚之後進行,而利用棋盤格形耐火磚承擔澆注澆注料時之荷重。
於本發明中,較理想的是將上述爐體劃分為沿高度方向排列之複數個區塊,並針對每一上述區塊而進行上述澆注料之澆注。
於該本發明中,例如於在每一1.2m之區塊中進行隔熱磚及耐火磚之堆積之情形時,只要配合此而設定區塊即可。如此,於使隔熱磚及耐火磚之堆積區塊與澆注料之澆注高度區塊一致之情形時,亦可先進行隔熱磚及耐火磚之堆積,然後進行澆注料之澆注,或者亦能夠同時並行地進行隔熱磚及耐火磚之堆積及澆注料之澆注。
進而,若澆注料之澆注高度為1.2m左右,則亦可較容易地自上方目視確認器具工具等異物向澆注料澆注部之混入、或澆注料之流動性。
於本發明中,較理想的是上述隔熱磚沿上述爐襯之厚度方向設置有複數層,且各層之隔熱磚之圓周方向之橫向接縫相互錯開。
於該本發明中,由於隔熱磚之各層之接縫錯開,因此即便受到因澆注料之澆注而引起之荷重或衝擊,藉由各接縫之錯開而承擔荷重,從而有效地防止隔熱磚之偏移或斷裂。
於本發明中,較理想的是上述澆注料之自由流動值為200mm以上且300mm以下。
於該本發明中,可藉由自由流動值為200mm以上而確保澆注料之流動性,即便於澆注至鐵皮與隔熱磚之間之間隙中之情形時,亦可獲得確實地填充至各個角落。又,藉由自由流動值為300mm以下而可防止因澆注時之澆注料之成分分離所引起之品質不良或軟管堵塞等。
於該本發明中,由於澆注料並非為噴附施工,因此無需於鐵皮 之內側設置及拆解腳手架或吊籃,從而可簡單且於短時間進行爐體之爐襯之施工。
1‧‧‧熱風爐
2‧‧‧燃燒室爐體
3‧‧‧蓄熱室爐體
4‧‧‧鐵皮
4A‧‧‧L型規尺
4B‧‧‧水平線
5‧‧‧爐襯
21‧‧‧燃燒器
22‧‧‧燃料氣體導入部
23‧‧‧空氣導入部
24‧‧‧熱風供給部
25‧‧‧連結管
31‧‧‧棋盤格形耐火磚
32‧‧‧進排氣口
41‧‧‧澆注管
51‧‧‧澆注料
52‧‧‧隔熱磚
53‧‧‧耐火磚
54‧‧‧膨脹裕度部
55‧‧‧間隔件
55A‧‧‧薄板
55B‧‧‧基材
55C‧‧‧切口
55D‧‧‧小片
55E‧‧‧凹部
55F‧‧‧凹槽
55G‧‧‧軸材
55H‧‧‧蜂窩結構體
56‧‧‧填料
57‧‧‧間隔件
58‧‧‧爐心
C1‧‧‧階層
C2‧‧‧階層
C3‧‧‧階層
C4‧‧‧階層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爐襯的縱剖面圖。
圖2係表示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隔熱磚之第1層之設置步驟的縱剖面圖。
圖3係表示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隔熱磚之第2層之設置步驟的縱剖面圖。
圖4係表示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介隔物之設置步驟的縱剖面圖。
圖5係表示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耐火磚之設置步驟的縱剖面圖。
圖6係表示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澆注料之澆注步驟的縱剖面圖。
圖7係表示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爐襯之運轉時之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8係表示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針對每一階層澆注澆注料之情形時之施工順序的縱剖面圖。
圖9係表示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總括複數個階層澆注澆注料之情形時之施工順序的縱剖面圖。
圖10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爐襯的縱剖面圖。
圖1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爐襯的縱剖面圖。
圖12係表示上述第3實施形態之爐襯之平剖面圖。
圖13係表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爐襯的縱剖面圖。
圖14係表示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爐襯的縱剖面圖。
圖15係表示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之爐襯的縱剖面圖。
圖16係表示上述第6實施形態之爐襯之平剖面圖。
圖17係表示本發明中可使用之間隔件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18係表示本發明中可使用之間隔件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19係表示本發明中可使用之間隔件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20係表示本發明中可使用之間隔件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21係表示本發明中可使用之間隔件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22係表示本發明中可使用之間隔件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23係表示本發明中可使用之間隔件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24係表示先前之外燃式熱風爐之縱剖面圖。
圖25係表示先前之燃燒室之爐襯的縱剖面圖。
圖26係表示先前之燃燒室之爐襯之運轉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27係表示先前之燃燒室之爐襯之不同形態的縱剖面圖。
圖28係表示先前之燃燒室之爐襯之不同形態的平剖面圖。
圖29係表示先前之蓄熱室之爐襯的縱剖面圖。
圖30係表示本發明之第7實施形態之爐襯的平剖面圖。
圖31係表示本發明中用作間隔件之發泡苯乙烯之選定的曲線圖。
圖32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例1之施工的縱剖面圖。
以下,根據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第1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係對上述之熱風爐1(參照圖24)之燃燒室爐體2(參照圖25)進行築爐。
於本實施形態中,尤其是對設置於爐體(燃燒室爐體2)上之爐襯5採用基於本發明之獨特之結構及施工順序。
於圖1中,爐襯5包括:澆注料51,其形成於鐵皮4之內表面;2 層隔熱磚52,其堆積於該澆注料51之內側;及1層耐火磚53,其堆積於該2層隔熱磚52之內側。進而,於隔熱磚52層與耐火磚53層之間具有膨脹裕度部54。
該等澆注料51、隔熱磚52、耐火磚53及膨脹裕度部54係與上述之圖24之爐襯5的構成相同者。
但是,於本實施形態中,澆注料51之澆注順序及膨脹裕度部54之構成獨特。
本實施形態之澆注料51係澆注至先設置之隔熱磚52與鐵皮4之間之間隙中並固化。即,無需重複進行如現有之澆注料51之施工般之腳手架的設置,以及無需於複數個高度重複進行噴附作業。
本實施形態之澆注料51係基本成分與現有之澆注料相同,為了不使用振動器而確實地澆注至隔熱磚52與鐵皮4之間之各個角落,以表示其流動性之自由流動值成為200~300mm之方式進行調整。
於澆注料51之施工中,澆注料51之水分被施工於其內表面之隔熱磚吸收而導致澆注料51之流動性降低。為了防止此種向隔熱磚之吸水,亦可事先對隔熱磚之接觸面進行撥水處理。然而,此種處理會增加成本。為了不進行此種前期處理而仍可施工,較為有效的是以自由流動值成為200mm~300mm之方式進行調整。
此處,即便自由流動值為200mm以下,亦可藉由使用振動器而對澆注料進行施工。然而,由於振動器之使用會成為因振動引起之隔熱磚之脫節或位置偏移等之原因,因此較理想的是不使用振動器。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不對隔熱磚之表面進行撥水處理,而直接於隔熱磚之表面對澆注料進行施工,藉此澆注料與隔熱磚牢固地接著而使兩者間無間隙,從而亦可防止熱風爐內之熱風向鐵皮或澆注料面侵入之背後風。
而且,為了可進行上述之澆注料51之澆注,膨脹裕度部54係構 成為於隔熱磚52與耐火磚53之間隙中插裝間隔件55及填料56,從而可自隔熱磚52將因澆注料51之澆注引起之壓出壓力的荷重傳遞至耐火磚53。
間隔件55係於隔熱磚52與耐火磚53之間隙中沿水平方向連續地延伸之長條塊。
間隔件55係剖面形狀為矩形,間隔件55之爐體外側面密接於隔熱磚52之內表面,間隔件55之爐體內側面密接於耐火磚53之外側面。為了確保隔熱磚52及耐火磚53之密接,間隔件55之爐體直徑方向係設定為與隔熱磚52和耐火磚53之間隔尺寸相等。
間隔件55係例如為利用發泡苯乙烯樹脂成型而得之塊,為了將來自隔熱磚52之荷重傳遞至耐火磚53,將其設為發泡苯乙烯樹脂製塊中之尤其硬質者,即具有某種程度以上之剛性者。
於選定發泡苯乙烯之剛性(壓縮彈性模數)時,採用如下順序。
圖31係表示壓縮彈性模數與間隔件插入比率之關係。
此處,發泡苯乙烯之插入比率係如圖12所示,於設膨脹裕度全部為發泡苯乙烯之情形時為100%,當如圖1所示在高度方向上每隔460mm放入46mm之發泡苯乙烯時則為10%。
即,如圖31之曲線P1所示,於在高度方向上每隔2m施工澆注料,且每隔高度460mm放入46mm之發泡苯乙烯之情形時,所需之壓縮彈性模數為80kg/cm2(785N/cm2)以上。又,如曲線P2所示,於在高度方向上每隔1m施工澆注料,且每隔高度460mm放入46mm之發泡苯乙烯之情形時,所需之壓縮彈性模數為50kg/cm2(490N/cm2)以上。
如此,發泡苯乙烯樹脂性間隔件55係必須根據插入比率及澆注料之澆注高度,以間隔件本身不會被壓塌之方式選定材質。
配置有此種間隔件55之隔熱磚52與耐火磚53之間隙係於爐體為 圓筒狀之情形時,沿水平方向彎曲為圓弧狀。如上所述,由於間隔件55雖為長條但為硬質,因此存在難以直接進行施工(例如暫時固定於隔熱磚52之內表面)等之可能性。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例如較理想的是採取如下之圓弧形狀對策。
如圖17所示,使用積層複數個利用發泡苯乙烯樹脂成型之薄板55A而得者。可藉由積層預先彎曲之狀態之薄板55A並使其一體化,而獲得預先彎曲為圓弧狀之間隔件55。
如圖18所示,預先利用發泡苯乙烯樹脂而將剖面形狀為矩形且沿直線延伸之基材55B成型,並於其一面預先形成多個特定寬度之切口55C。於用作間隔件55時,可藉由將切口55C之側作為內側而使其彎曲,而容易使所切取之切口55C之部分、基材55B彎曲。再者,亦可將切口55C之側作為外側而使其彎曲。
如圖19所示,預先將與圖18相同之基材55B成型,以相對於長度方向傾斜之切剖面將其切斷,藉此形成多個平面形狀為等腰梯形之小片55D。可藉由以等腰梯形之下底為外側,且上底為內側之方式排列該等小片55D,而整體成為圓弧狀間隔件55。
於膨脹裕度部54,上述間隔件55係以複數個高度間斷地配置,於隔熱磚52與耐火磚53之間隙中,於沿上下鄰接之間隔件55之間殘留有空腔部分。於該等間隔件55之間之空腔部分填充有填料56。
填料56係具有耐熱性之陶瓷纖維等,形狀及厚度尺寸藉由外力而可任意地變形。
填料56預先設置如下程度之量,即於使熱風爐運轉且耐火磚53熱膨脹後,可填埋隔熱磚52與耐火磚53之間所殘留之間隙。
再者,於膨脹裕度部54,間隔件55與隔熱磚52或耐火磚53之表面密接之面積的比率(相對於間隔件55之密接面積之同等面積與面向收容有填料56之空腔之面積之合計的比率)係例如設為10~50%。
若使該比率變小,則可減少間隔件55之所需量,從而可降低材料成本。但是,由於自隔熱磚52傳遞至耐火磚53之荷重集中於較窄之面積,因此必須提高間隔件55之材料之剛性。
若使該比率變大,則能以較廣之面積傳遞自隔熱磚52向耐火磚53之荷重,從而可緩和間隔件55之材料之剛性之高度。
再者,關於間隔件55之比率,亦可全部由間隔件55構成膨脹裕度部54,將比率設為100%(參照下述第4實施形態),亦可將其設為其中間之50~99%。
[第1實施形態之施工順序]
本實施形態中之爐襯5之施工順序係如下所述。
首先,如圖2所示,於燃燒室爐體2之鐵皮4之內側,隔開特定間隔而構築第1層隔熱磚52。
繼而,如圖3所示,於第1層隔熱磚52之內側,以密接之狀態構築第2層隔熱磚52。此時,第2層隔熱磚52係接縫相對於第1層隔熱磚52之橫向接縫而於高度方向相互錯開。
又,於各層之隔熱磚52彼此之間及第1層及第2層之間,分別應用接著用砂漿等,而使其等相互固定。
繼而,如圖4所示,預先於第2層隔熱磚52之內側面之特定高度位置,設置沿水平方向延伸之間隔件55。於設置時使用雙面黏著帶等,將間隔件55暫時固定於隔熱磚52之內側面等。
又,於沿上下鄰接之間隔件55之間填滿填料56。填料56係亦能夠以裝滿袋等中之狀態進行設置等,較理想的是藉由雙面黏著帶等暫時固定於上側之間隔件55或隔熱磚52之內側面等。
其次,如圖5所示,於間隔件55之內側,以密接之狀態構築耐火磚53。此時,於隔熱磚52與耐火磚53之間挾入間隔件55,並藉由施加壓縮力而使間隔件55與隔熱磚52及耐火磚53密接。
繼而,如圖6所示,於鐵皮4之內表面與第1層隔熱磚52之外面之間的間隙中,澆注澆注料51並使其固化。
澆注料51之澆注係既可自上方流下,亦可如圖6所示,使用貫通鐵皮4之澆注管41自下方緩慢地澆注。
藉由如上所述之順序而形成包括澆注料51、隔熱磚52、耐火磚53及膨脹裕度部54之爐襯5。
再者,若熱風爐成為運轉中之狀態,則如圖7所示成為如下狀態,即間隔件55因爐內之熱熔融並自膨脹裕度部54消失,填料56填充至因耐火磚之膨脹而縮小之膨脹裕度部54。
[第1實施形態之效果]
根據該本實施形態,可實現如下效果。
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澆注料51並非為噴附施工,因此可省略如下繁雜之作業,即為噴附澆注料51而於鐵皮4之內側設置腳手架或吊籃,並於設置隔熱磚52之前進行拆解。藉此,可簡單地且於短時間進行爐體之爐襯5之施工。
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在2層隔熱磚52中,相互錯開地配置第1層之橫向接縫及第2層之橫向接縫,因此即便第1層之隔熱磚52因由澆注料51之澆注所引起之荷重(由澆注料51之壓出壓力引起之朝向爐體直徑方向內側之力)而向爐內側移位,亦可利用第2層隔熱磚52之中間部分抑制移位。
又,由於各層之隔熱磚52彼此之間、及隔熱磚52之第1層與第2層之間係分別藉由接著用砂漿等而相互固定,因此可分散由澆注料51之澆注所引起之荷重。
因此,隔熱磚52本身亦可提高對由澆注料51之澆注所引起之荷重或衝擊的強度。
於本實施形態中,爐襯5係於隔熱磚52與耐火磚53之間具有膨脹 裕度部54,且於膨脹裕度部54插裝有間隔件55,該間隔件55係於常溫下具有特定之強度且於熱風爐之運轉時爐內溫度下消失。
該間隔件55係於築爐階段即作為熱風爐運轉之前,以具有特定之強度之狀態介置於隔熱磚52與耐火磚53之間,可將於澆注澆注料51時施加至隔熱磚52之荷重(因澆注料51之壓出壓力所引起之朝向爐體直徑方向內側之力)傳遞至耐火磚53。
即,於在鐵皮4與隔熱磚52之間澆注澆注料51時,隔熱磚52會受到因來自澆注料51之壓出壓力所引起之荷重或衝擊(朝向爐體直徑方向內側之力)。然而,該荷重或衝擊係可經由設置於膨脹裕度部54之間隔件55而自隔熱磚52傳遞至耐火磚53。因此,可利用自隔熱磚52至耐火磚53為止之足夠大質量之部分而確實地承擔該荷重或衝擊。
因此,可預防例如於無間隔件55及耐火磚53之狀態下,即於僅由隔熱磚52承受來自澆注料51之荷重時,堆積完畢之隔熱磚52所擔心之偏移或斷裂等因澆注料51之澆注所引起之不良情況。
另一方面,由於間隔件55係例如為發泡苯乙烯樹脂製,因此於點火後之熱風爐運轉時,藉由爐內之熱而消失,從而可容許耐火磚53之熱膨脹(朝向爐體直徑方向外側之移位)。
即,於熱風爐點火後,間隔件55伴隨爐內溫度上升而熔融並自膨脹裕度部54消失。因此,膨脹裕度部54可實現預期之功能,從而可容許耐火磚53之熱膨脹。
於本實施形態中,可藉由使用聚苯乙烯樹脂發泡體(發泡苯乙烯)作為間隔件55,而獲得作為間隔件55之溫度特性(於常溫下具有強度,且伴隨溫度上升會軟化熔融),並且易於進行強度之調整及形狀之加工,且可確保價格低。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膨脹裕度部54,與間隔件55一同插裝有於常溫下為軟質或不定形之填料56。因此,於膨脹裕度部54,在間隔件 55消失之後成為填料56填充至膨脹裕度部54之狀態。繼而,於伴隨耐火磚53之熱膨脹,膨脹裕度部54之間隙縮小時,填料56可追隨該變形,從而可容許耐火磚53之熱膨脹並且可填埋膨脹裕度部54之間隙,從而可防止熱風之侵入。
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使用具有耐熱性之陶瓷纖維作為填料56,因此可確實地追隨耐火磚53之熱膨脹,並且可將因運轉時之熱所引起之劣化抑制於最小限度。
[第1實施形態之澆注料澆注順序之變化]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澆注料51之澆注係僅設為設置隔熱磚52、膨脹裕度部54之間隔件55、填料56、及耐火磚53之後。然而,於實施時,澆注料51之澆注係既可針對特定高度之每一階層進行,亦可相對於特定高度之複數個階層而總括地進行。
此處特定高度之階層係指適於作業人員對隔熱磚52、膨脹裕度部54之間隔件55及填料56、耐火磚53進行施工之1.2m左右之高度部分。
圖8係表示針對每一階層澆注澆注料51之情形時之順序。
於圖8中,於燃燒室爐體2中設定有複數個階層(包括階層C1~C3)。於該等階層C1~C3中,以符號1~15所示之順序,於鐵皮4之內側對爐襯5進行施工。
首先,於階層C1中,於鐵皮4之內側隔開特定間隔而設置2層隔熱磚52(符號1及符號2),並於該等2層隔熱磚52之內側設置膨脹裕度部54(間隔件55及填料56)(符號3),於該膨脹裕度部54之內側設置耐火磚53(符號4)。繼而,於鐵皮4與隔熱磚52之間澆注澆注料51(符號5)。其後,臨時設置框架式腳手架(1.2m左右之單管組裝體或貝蒂(Beatty)式腳手架等)。
繼而,於階層C2中,以相同之方式設置隔熱磚52(符號6及符號 7)、膨脹裕度部54(符號8)及耐火磚53(符號9),並澆注澆注料51(符號10)。其後,臨時設置相同之框架式腳手架。
進而,於階層C3中,以相同之方式設置隔熱磚52(符號11及符號12)、膨脹裕度部54(符號13)及耐火磚53(符號14),並澆注澆注料51(符號15)。
再者,於各階層C1~C3中,澆注料51之澆注係既可由作業人員登上各階層之隔熱磚52之上表面而自上方澆注,亦可於各階層C1~C3之下部設置貫通鐵皮4之澆注管41而進行澆注。
若進行此種針對每一階層之澆注,則可使澆注料51之澆注高度變小,因此作業人員可目視確認器具工具等異物向澆注料澆注部之混入、或澆注料之流動性,從而可進行確實之填充。
圖9係表示相對於複數個階層總括地進行澆注料51之澆注之情形時之順序。
於圖9中,於燃燒室爐體2中設定有複數個階層(包括階層C1~C4)。於該等階層C1~C4中,以符號1~17所示之順序,於鐵皮4之內側對爐襯5進行施工。
首先,於階層C1中,於鐵皮4之內側隔開特定間隔而設置2層隔熱磚52(符號1及符號2),並於該等2層隔熱磚52之內側設置膨脹裕度部54(間隔件55及填料56)(符號3),於該膨脹裕度部54之內側設置耐火磚53(符號4)。其後,臨時設置框架式腳手架(1.2m左右之單管組裝體或貝蒂式腳手架等)。
繼而,於階層C2中,以相同之方式設置隔熱磚52(符號5及符號6)、膨脹裕度部54(符號7)及耐火磚53(符號8)。
於該狀態下,於鐵皮4與隔熱磚52之間之階層C1及階層C2之兩個階層中,總括地澆注澆注料51(符號9)。其後,臨時設置相同之框架式腳手架。
繼而,於階層C3中,以相同之方式設置隔熱磚52(符號10及符號11)、膨脹裕度部54(符號12)及耐火磚53(符號13)。其後,臨時設置相同之框架式腳手架。
進而,於階層C4中,以相同之方式設置隔熱磚52(符號14及符號15)、膨脹裕度部54(符號16)及耐火磚53(符號17)。
於該狀態下,於鐵皮4與隔熱磚52之間之階層C3及階層C4之兩個階層中,總括地澆注澆注料51(符號18)。
再者,澆注料51向階層C1、C2及階層C3、C4之澆注係既可由作業人員登上各個上段之階層C2、C4之隔熱磚52之上表面而自上方澆注,亦可於下段之階層C1、C3之下部設置貫通鐵皮4之澆注管41而進行澆注。
若進行此種針對每一階層之澆注,則可相對於複數個階層總括地進行澆注料51之澆注,因此可減少澆注料51之澆注作業之次數,從而可謀求作業效率之提高。
[第1實施形態之間隔件55之變化]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構成為於膨脹裕度部54之每一特定高度間斷地設置間隔件55,並於其間之空間內填充填料56。然而,亦可構成為擴張間隔件55之體積,並且於其表面形成凹部等,並於該凹部等中收容填料56。
於圖20中,間隔件55包括長方體狀本體,且於該本體之表面形成有凹部55E,於該凹部55E內填充有填料56。若使用此種間隔件55,則於設置間隔件55之作業中同時進行填料56之設置,從而可簡化作業步驟而謀求效率之提高。
於圖21中,間隔件55包括剖面為E字狀且沿長度方向連續之本體,且於沿一表面連續之凹槽55F內填充有填料56。即便使用此種間隔件55,亦可於設置間隔件55之作業中同時進行填料56之設置,從而 可簡化作業步驟,謀求效率之提高。
作為此種可收容填料56之間隔件55,並不限定於在塊狀本體中形成有凹部55E或凹槽55F者,亦可將間隔件55之本體設為除塊以外之形狀。
於圖22中,間隔件55之本體係於縱橫組裝具有特定剛性之熱塑性樹脂之軸材55G而成為格子狀者,且於格子之內側空間內保持有填料56。
於圖23中,間隔件55之本體係由具有特定之剛性之熱塑性樹脂之蜂窩結構體55H構成,且於其內側空間內保持有填料56。
由於在此種圖22或圖23之間隔件55中,於熱風爐點火之前,軸材55G或蜂窩結構體55H保持特定之剛性,因此可確保將圖1所示之隔熱磚52之荷重傳遞至耐火磚53之功能。
另一方面,於熱風爐點火之後,軸材55G或蜂窩結構體55H因爐內之熱而軟化或熔融,藉此可容許耐火磚53之熱膨脹。
而且,保持於軸材55G之格子內或蜂窩結構體55H內之填料56作為膨脹裕度部54而殘留,藉由其等,可獲得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膨脹裕度部54(間斷之間隔件55及填料56)相同之效果。
[第2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係進行構成上述熱風爐1(參照圖24)之蓄熱室爐體3(參照圖10)之築爐。
於圖10中,蓄熱室爐體3係於與先於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燃燒室爐體2(參照圖1)相同之結構之內側堆積棋盤格形耐火磚31而成者。因此,對於與之前所說明之燃燒室爐體2相同之結構,省略說明。
又,作為本實施形態之築爐順序,係於先於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順序(參照圖2~圖7)之後,於耐火磚53之內側追加棋盤格形耐火 磚31之設置。因此,對於與之前所說明之燃燒室爐體2相同之順序,亦省略說明。
根據此種本實施形態,即便於蓄熱室爐體3亦可獲得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
[第3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係進行構成上述熱風爐1(參照圖24)之燃燒室爐體2之不同結構(參照圖11及圖12)之築爐。
於本實施形態中,尤其是對設置於爐體(燃燒室爐體2)中之爐襯5採用基於本發明之獨特之結構及施工順序。
於圖11及圖12中,爐襯5包括:澆注料51,其形成於鐵皮4之內表面;隔熱磚52,其堆積於該澆注料51之內側;及耐火磚53,其堆積於該隔熱磚52之內側。進而,於沿爐體之周向排列之耐火磚53之間具有沿直徑方向連續之膨脹裕度部54。
該等澆注料51、隔熱磚52、耐火磚53及膨脹裕度部54係與上述之圖27及圖28之爐襯5之構成相同者。
但是,於本實施形態中,澆注料51之澆注順序及膨脹裕度部54之構成獨特。
本實施形態之澆注料51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地,澆注至之前設置之隔熱磚52與鐵皮4之間之間隙中並固化。因此,澆注料51係以自由流動值成為200~300mm之方式進行調整。
而且,為了可進行上述之澆注料51之澆注,膨脹裕度部54構成為於隔熱磚52與耐火磚53之間隙中插裝有間隔件55及填料56。藉此,於由耐火磚53承受來自隔熱磚52之荷重時,膨脹裕度部54不會變窄,從而可確實地支持隔熱磚52。
間隔件55係藉由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硬質發泡苯乙烯成型之剖面為矩形之棒狀塊。該間隔件55係於耐火磚53彼此之間隙內沿水 平並沿直徑方向設置。
間隔件55係以被兩側之耐火磚53壓迫之狀態設置,藉此分別密接於兩側之耐火磚53之表面。
於膨脹裕度部54,上述間隔件55係以複數個高度間斷地配置,於耐火磚53彼此之間隙中,於沿上下鄰接之間隔件55之間殘留有空腔部分。於該等間隔件55之間之空腔部分內填充有填料56。
填料56係具有耐熱性之陶瓷纖維等,形狀及厚度尺寸可因外力而任意變形。
填料56預先設置為如下程度之量,即於使熱風爐運轉且耐火磚53熱膨脹後,可填埋隔熱磚52及耐火磚53中殘留之間隙。
本實施形態中之爐襯5之施工順序係如下所述。
首先,於鐵皮4之內側隔開間隔而設置2層隔熱磚52,並於該等2層隔熱磚52之內側設置耐火磚53。於堆積耐火磚53時,於堆積一個耐火磚53後,於其側面設置膨脹裕度部54(間隔件55及填料56),並以隔著其之方式堆積鄰接之耐火磚53。
重複進行該等操作而設置隔熱磚52、耐火磚53及膨脹裕度部54後,於鐵皮4與隔熱磚52之間之間隙內澆注澆注料51。關於澆注料51之澆注,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
亦可藉由此種本實施形態,而獲得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
再者,澆注料51之澆注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地,可選擇針對每一階層進行,或者總括地對複數個階層進行。
[第4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具有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大致相同之構成,但膨脹裕度部54之構成不同。
於圖13中,本實施形態之燃燒室爐體2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地,於鐵皮4之內側具有爐襯5,且爐襯5包括澆注料51、隔熱磚52、耐火磚53及膨脹裕度部54。
由於本實施形態之爐襯5中之除膨脹裕度部54以外之元件之詳情、及爐襯5之設置順序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重複之說明,以下對關於膨脹裕度部54之不同點進行說明。
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之膨脹裕度部54如圖1所示,由以特定間隔排列之間隔件55及填充於其間之填料56構成。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3所示,整個膨脹裕度部54由間隔件57構成。即,膨脹裕度部54中之間隔件55之比率設為100%。
作為本實施形態之間隔件57,可使用於與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之間隔件55相同之硬質發泡苯乙烯樹脂中混入有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中用作填料56之陶瓷纖維而成者。但是,亦可為與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之間隔件55完全相同之材質(不包含陶瓷纖維)。
亦可藉由此種本實施形態,而獲得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
即,由於將澆注料51設為澆注式,因此可省略用於其之腳手架。又,藉由間隔件57而進行自隔熱磚52向耐火磚53之荷重傳遞,從而可確實地承受因伴隨澆注料51之澆注之壓出壓力引起之荷重或衝擊。
另一方面,間隔件57係於熱風爐點火之後因爐內之熱而熔融等並消失,但間隔件57中所混入之陶瓷纖維作為膨脹裕度部54殘留於隔熱磚52與耐火磚53之間,而可代替第1實施形態之填料56(參照圖1)之功能,從而施工相較於第1實施形態之膨脹裕度部54之設置亦變得更容易。
[第5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係進行構成上述熱風爐1(參照圖24)之蓄熱室爐體 3(參照圖14)之築爐。
於圖14中,蓄熱室爐體3係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相同地,係於與先於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燃燒室爐體2(參照圖1)相同之結構之內側堆積棋盤格形耐火磚31而成者。因此,對於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及施工順序,省略重複之說明。
於上述第2實施形態中,作為膨脹裕度部54,使用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地間斷地配置之間隔件55及填充於其間之填料56。
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與上述第4實施形態相同地,以比率100%設置有混入有陶瓷纖維之間隔件57作為膨脹裕度部54。
根據此種本實施形態,對於蓄熱室爐體3亦可獲得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
[第6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係進行構成上述熱風爐1(參照圖24)之燃燒室爐體2之不同結構(參照圖15及圖16)之築爐。
於圖15及圖16中,爐襯5係與上述第3實施形態相同地,於沿爐體之周向排列之耐火磚53之間,具有沿直徑方向連續之膨脹裕度部54。
於上述第3實施形態中,作為膨脹裕度部54,使用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地間斷地配置之間隔件55、及填充於其間之填料56。
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與上述第4實施形態相同地,以比率100%設置有混入有陶瓷纖維之間隔件57作為膨脹裕度部54。
根據此種本實施形態,對於包括沿直徑方向連續之膨脹裕度部54之爐襯5亦可獲得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
[第7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係進行構成上述熱風爐1(參照圖24)之燃燒室爐體2之不同結構(參照圖30)之築爐。
於上述第4實施形態(參照圖13)中,於隔熱磚52與耐火磚53之間形成有膨脹裕度部54,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中,構成為於隔熱磚52之2層之間配置有膨脹裕度部54。再者,作為膨脹裕度部54,與上述第4實施形態相同地,整個膨脹裕度部54由間隔件57構成。即,膨脹裕度部54中之間隔件55之比率設為100%。
作為本實施形態之築爐順序,首先,將耐火磚53堆積為2段(符號1、2),並以壓抵於該耐火磚53之方式堆積1段(符號3)隔熱磚52,其後,設置作為膨脹裕度部54之間隔件57(符號4),並以壓抵於該間隔件57之方式堆積1段隔熱磚52(符號5)。其後,以相同之方式將耐火磚53堆積為2段(符號6、7),並以壓抵於其之方式堆積1段(符號8)隔熱磚52,其後,設置間隔件57(符號9),並以壓抵於其之方式堆積隔熱磚52(符號10)。繼而,澆注澆注料(符號11)。
於此種本實施形態中,藉由自內側之耐火磚53起進行堆積,而具有如下優點:由於一面將隔熱磚52壓抵於耐火磚53或間隔件57,一面進行施工,因此堆積隔熱磚52時之作業效率變好。
[變化例]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於可達成本發明之目的之範圍內之變化等包含於本發明中。
作為本發明之應用對象,並不限定於熱風爐1(參照圖24)之燃燒室爐體2及蓄熱室爐體3,亦可為其他形式之熱風爐。
例如,若為內燃式熱風爐,則可於相同之爐體之燃燒室區塊之爐壁及蓄熱室區塊之爐壁上應用本發明。
於各實施形態中,爐襯5中之2層隔熱磚52亦可為1層或3層以上,1層耐火磚53亦可為2層以上。
作為該等之隔熱磚52及耐火磚53,可適當利用現有者。
作為澆注料51,於進行澆注方面,要求表示流動性之自由流動 值為200~300mm,但該等係只要藉由調配方面之調整實現即可,其組成等係適當利用現有者即可。
間隔件55係如上所述,可利用各種形態,較理想的是根據利用之形態或其形態中之條件、尺寸、配置等調整材料之特性。尤其是必須以作為間隔件55之剛性成為特定值(對於澆注料51之澆注時之荷重之傳遞,為充分之剛性)之方式進行調整。
作為間隔件55之材質,並不限定於上述之硬質發泡苯乙烯樹脂及其他熱塑性樹脂等合成樹脂材料,亦可為紙(瓦楞紙板等)等。
包括間隔件55之膨脹裕度部54並不限定於隔熱磚52與耐火磚53之間(上述第1實施形態等)或耐火磚53彼此之間(上述第3實施形態等),亦可為2層隔熱磚52之間。
較為重要的是,作為膨脹裕度部54,只要可容許耐火磚53之熱膨脹即可,作為間隔件55,只要以於點火前之階段中阻止膨脹裕度部54之熱膨脹容許功能之方式設置即可。
[實施例1]
於煉鐵廠之外燃式熱風爐之新建工程中,藉由上述第2實施形態(於第1實施形態之內側追加棋盤格形耐火磚31),實施蓄熱爐之直體部之築爐。
該實施例中之各部之詳情及施工順序係如下所述。
於圖32中,首先,於安裝燃燒室爐體2之鐵皮4後,自鐵皮4隔開50mm之間隙而對2層隔熱磚進行施工。
繼而,作為膨脹裕度部54,沿高度方向以460mm間距夾持30mm見方(厚度及高度為30mm)之發泡苯乙烯製間隔件55,且於該間隔中設置陶瓷纖維作為填料56。
進而,於膨脹裕度部54之內側對耐火磚53進行施工,進而於該耐火磚53之內側對棋盤格形耐火磚31進行施工,其後,於鐵皮4與隔 熱磚52之間澆注澆注料51。
利用該等順序之施工係以1.2m之高度重複進行施工。
此時,於隔熱磚52之施工中,如圖32所示,於鐵皮4上,將L型規尺4A設置於圓周方向之16處,自爐心58將隔熱磚52之內側面之位置標記於L型規尺4A上,自該位置以水平線4B連接於已經堆積之下段之隔熱磚52之內側面之間,對照該水平線4B設置隔熱磚52。再者,相鄰之L型規尺4A之間係藉由與燃燒室爐體2之鐵皮4之內表面相同之曲率的R型規尺,一面確認曲率一面進行施工。
繼而,於膨脹裕度部54,以相當於隔熱磚52之一段程度之高度460mm之間距,對30mm見方之發泡苯乙烯製間隔件55及陶瓷纖維製填料56進行施工。繼而,於在該等發泡苯乙烯製間隔件55及陶瓷纖維製填料56之內側對耐火磚53、棋盤格形耐火磚31進行施工後,於隔熱磚52與鐵皮4之間澆注澆注料51。
澆注料澆注之方法係每一處施工約100kg(相當於高度250mm),繼而於偏離45度之位置,於全周自8處重複進行相同之100kg之澆注,總計進行5周(高度為1250mm)之施工。
其結果,澆注料51之填充亦較為良好,觀察最上端部之隔熱磚52之舉動,無因澆注料51之荷重引起之移動,較為良好。
進而,於實施例1中,關於其築爐工期,利用先前施工方法花費8個月,此處以7個月即可完成,從而可謀求1個月之工期之縮短。
2‧‧‧燃燒室爐體
4‧‧‧鐵皮
5‧‧‧爐襯
51‧‧‧澆注料
52‧‧‧隔熱磚
53‧‧‧耐火磚
54‧‧‧膨脹裕度部
55‧‧‧間隔件
56‧‧‧填料

Claims (7)

  1. 一種熱風爐之築爐方法,其特徵在於,該熱風爐之爐體包括:鐵皮;及爐襯,其形成於上述鐵皮之內側;且上述爐襯包括:澆注料,其設置於上述鐵皮之內側;隔熱磚,其設置於上述澆注料之內側;及耐火磚,其設置於上述隔熱磚之內側;且該築爐方法係:於上述鐵皮之內側隔開間隔而設置上述隔熱磚及上述耐火磚,其後於上述鐵皮與上述隔熱磚之間澆注上述澆注料,由自上述隔熱磚至上述耐火磚承擔上述隔熱磚所受因來自上述澆注料之壓出壓力而引起之朝向上述爐體徑向內側之力,從而防止上述隔熱磚之偏移或斷裂,並且使上述澆注料固化,且上述爐襯係於上述隔熱磚與上述耐火磚之間、上述隔熱磚彼此之間、上述耐火磚彼此之間之任一者具有膨脹裕度部,且於上述膨脹裕度部插裝有間隔件,該間隔件係於常溫下具有特定之強度且於上述熱風爐之運轉時爐內溫度下消失。
  2. 如請求項1之熱風爐之築爐方法,其中上述間隔件為熱塑性樹脂發泡體。
  3. 如請求項1之熱風爐之築爐方法,其中於上述膨脹裕度部,與上述間隔件一同插裝有於常溫下為軟質或不定形之填料。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熱風爐之築爐方法,其中上述熱風爐係於上述爐襯之內側設置有棋盤格形耐火磚,且上述澆注料之澆注係於上述棋盤格形耐火磚之設置作業中或設置作業後進行。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熱風爐之築爐方法,其中將上述爐體劃分為沿高度方向排列之複數個區塊,且針對每一上述區塊澆 注上述澆注料。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熱風爐之築爐方法,其中上述隔熱磚係於上述爐襯之厚度方向設置有複數層,且各層之隔熱磚之圓周方向之橫向接縫相互錯開。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熱風爐之築爐方法,其中上述澆注料之自由流動值為200mm以上且300mm以下。
TW103123342A 2013-08-06 2014-07-07 Hot stove construction method TWI6082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63520A JP5469774B1 (ja) 2013-08-06 2013-08-06 熱風炉の築炉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8666A TW201518666A (zh) 2015-05-16
TWI608210B true TWI608210B (zh) 2017-12-11

Family

ID=50749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3342A TWI608210B (zh) 2013-08-06 2014-07-07 Hot stove construction method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EP (1) EP3031933B1 (zh)
JP (1) JP5469774B1 (zh)
KR (1) KR101804829B1 (zh)
CN (1) CN105452491A (zh)
BR (1) BR112016002453B1 (zh)
RU (1) RU2615383C1 (zh)
TW (1) TWI608210B (zh)
WO (1) WO20150197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60664B2 (ja) * 2014-07-07 2019-01-30 新日鉄住金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縦型窯炉の築炉方法およびガイドパネル
KR101574777B1 (ko) 2015-07-08 2015-12-04 동경중공업(주) 내화벽돌 라이너 유닛
CN107238079A (zh) * 2017-06-27 2017-10-10 河南省登封市光大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抗热震的焚烧炉
JP6949683B2 (ja) * 2017-11-27 2021-10-13 株式会社Ihiポールワース 熱風炉
CN108193010B (zh) * 2018-03-09 2023-04-28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热风管道的内衬砌筑结构和热风管道三岔口内衬砌筑结构
CN108759482A (zh) * 2018-07-10 2018-11-06 苏州新长光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多层分仓缝的炉衬结构及其浇注方法
CN110205143B (zh) * 2018-12-18 2023-11-17 西安华江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炉体冷却段结构的干熄焦用浇注砌筑混合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49588A (zh) * 2020-05-19 2020-09-11 汤东阁 一种隔热耐火砖
CN112251556B (zh) * 2020-09-30 2022-06-21 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 高炉热风炉炉箅子支柱设备性能恢复方法
KR20230090630A (ko) * 2021-12-15 2023-06-22 재단법인 포항산업과학연구원 열손실 저감 및 부식 저감 효과가 우수한 로 벽체
CN114807566B (zh) * 2022-05-05 2023-12-15 湖州学院 一种多功能井式无马弗热处理气氛炉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96707A (ja) * 1975-02-22 1976-08-25 Yokogatataikaentotaino naimenraininguhoho
JPS54115602A (en) * 1978-02-28 1979-09-08 Nippon Steel Corp Blocking method for gap made in lining wall of furnace
JPS56139608A (en) * 1980-03-31 1981-10-31 Nippon Kokan Kk <Nkk> Wall structure of hot stove
CN201626964U (zh) * 2010-04-01 2010-11-10 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炉上部炉身炉衬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28647A (en) * 1968-12-13 1970-09-15 Koppers Co Inc Insulating structure for use between the steel shell and the internal refractory lining in a metallurgical furnace
JPS5453603A (en) 1977-10-07 1979-04-27 Shinwa Boeki Kk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entilation to improve working condition in brick piling of hot blast oven attached to blast furnace
JPS5941483B2 (ja) * 1980-07-25 1984-10-08 日本鋼管株式会社 高炉用熱風炉のライニング方法
NL9200134A (nl) * 1992-01-24 1993-08-16 Hoogovens Groep Bv Windverhitter met gegoten verbindingselementen en werkwijze voor het bouwen van een windverhitter.
NL9201838A (nl) * 1992-10-23 1994-05-16 Hoogovens Groep Bv Hetewindleiding.
JPH08239706A (ja) * 1995-02-28 1996-09-17 Kawasaki Steel Corp 熱風炉における壁レンガ積み構造
JP3048877B2 (ja) * 1995-03-30 2000-06-05 川崎製鉄株式会社 熱風炉の壁レンガ積み構造
JP5065662B2 (ja) * 2005-12-15 2012-11-07 新日鉄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高炉用保護一体カーボン質ブロックおよび高炉のカーボン質ブロックの築炉方法
JP4800830B2 (ja) * 2006-04-26 2011-10-26 新日鉄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ステーブクーラーの炉内への取り付け工法
JP4808571B2 (ja) * 2006-08-31 2011-11-02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断熱煉瓦、断熱煉瓦の製造方法、及び耐火構造物
JP2009115444A (ja) 2007-10-15 2009-05-28 Kurosaki Harima Corp 吹付け装置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吹付け材料
CN102912050A (zh) * 2012-10-30 2013-02-06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炉冬季大修冷却壁捣料压浆防冻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96707A (ja) * 1975-02-22 1976-08-25 Yokogatataikaentotaino naimenraininguhoho
JPS54115602A (en) * 1978-02-28 1979-09-08 Nippon Steel Corp Blocking method for gap made in lining wall of furnace
JPS56139608A (en) * 1980-03-31 1981-10-31 Nippon Kokan Kk <Nkk> Wall structure of hot stove
CN201626964U (zh) * 2010-04-01 2010-11-10 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炉上部炉身炉衬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19704A1 (ja) 2015-02-12
BR112016002453A2 (pt) 2017-08-01
EP3031933B1 (en) 2018-11-28
JP5469774B1 (ja) 2014-04-16
JP2015030907A (ja) 2015-02-16
BR112016002453B1 (pt) 2020-12-01
KR20160040594A (ko) 2016-04-14
KR101804829B1 (ko) 2017-12-05
RU2615383C1 (ru) 2017-04-04
EP3031933A4 (en) 2017-04-19
EP3031933A1 (en) 2016-06-15
CN105452491A (zh) 2016-03-30
TW201518666A (zh) 2015-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8210B (zh) Hot stove construction method
JP6245202B2 (ja) レンガ構造体の補修方法及びコークス炉煙道の補修方法
CN102241995B (zh) 干熄焦伸缩节耐火砖结构施工工艺
JP6572485B2 (ja) コークス炉の建設方法
CN101466902A (zh) 挡火系统的填充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US2296392A (en) Heat-resistant wall panel
JP5347614B2 (ja) コークス炉の熱間補修方法
CN101746969B (zh) 石灰窑
JP2010265605A (ja) 耐火被覆構造
JP2012127593A (ja) 加熱炉
JP6844332B2 (ja) 室炉式コークス炉の炉頂部の築造方法、及び室炉式コークス炉の炉頂部構造
JP2004285647A (ja) 複合板材
CN101746970B (zh) 用于石灰窑的耐火环
JP6056635B2 (ja) コークス炉炉頂部の築炉方法
JP2010059634A (ja) 耐火間仕切壁の面材接着方法
JP6536545B2 (ja) コークス炉の補修方法
CN203187618U (zh) 一种环形风道
JP6875609B2 (ja) 大迫天井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41389A (en) Concrete wall construction.
TWI457426B (zh) Coke oven repair method
US841415A (en) Concrete block.
WO2009114969A1 (zh) 石材组成架构
JP2003138889A (ja) トンネル内耐火被覆構造
JP2007002503A (ja) 土木構造体および土木構造体用外装構築部材
ES2899251T3 (es) Método de fabricación de un bloque conformado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