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2452B - 光聚合性組成物、光聚合性塗覆劑、積層體及偏光板 - Google Patents

光聚合性組成物、光聚合性塗覆劑、積層體及偏光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92452B
TWI592452B TW101130777A TW101130777A TWI592452B TW I592452 B TWI592452 B TW I592452B TW 101130777 A TW101130777 A TW 101130777A TW 101130777 A TW101130777 A TW 101130777A TW I592452 B TWI592452 B TW I59245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und
ring
film
cyclic
photopolymerizable composi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07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19184A (zh
Inventor
石崎慎治
岡本淳二
丹羽聰子
小出昌史
濱田直宏
Original Assignee
東洋油墨Sc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東洋摩頓股份有限公司
東洋科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840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0485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808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2474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東洋油墨Sc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東洋摩頓股份有限公司, 東洋科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東洋油墨Sc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3191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91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24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245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epoxy res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59/00Polycondensate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C08G59/18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 C08G59/20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poxy compounds used
    • C08G59/22Di-ep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3Improving the adhesiveness of the coatings per se, e.g. forming pri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33/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63/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epoxy resins;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epoxy res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4/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based on 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polymerisable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monomer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f groups C09D183/00 - C09D183/16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4/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based on 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polymerisable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monomer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f groups C09D183/00 - C09D183/16
    • C09D4/06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polymerisable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in combination with a macromolecular compound other than an unsaturated polymer of groups C09D159/00 - C09D187/0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4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 G03F7/0046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with perfluoro compounds, e.g. for dry lithograph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4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 G03F7/038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which are rendered insoluble or differentially wettabl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光聚合性組成物、光聚合性塗覆劑、積層體及偏光板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光聚合性組成物、光聚合性塗覆劑、積層體及偏光板。
近年,由於電子產品的飛速進步,液晶顯示器(LCD)、電漿顯示器(PDP)、背投顯示器(RPJ)、EL顯示器(ELD)、發光二極體顯示器等各種平面顯示器(FPD),使用作為各種領域之顯示裝置。例如,該等FPD,不僅是使用於個人電腦的顯示器、液晶電視為代表之室內,可使用於裝載於如導航用顯示器等之車輛。
於如此的顯示裝置,通常依據用途,使用防止來自外部光源的反射之抗反射膜、防止顯示裝置的表面受傷之保護膜(Protect film)等之各種薄膜。例如,於構成LCD的液晶胞用零件,積層偏光板、相位差膜。
而且,該等抗反射膜、防止顯示裝置的表面受傷之保護膜等,特別是用於PDP、LCD、ELD等表面的平面畫像顯示裝置之塗覆膜,除光學特性外,因要求耐擦傷性、鉛筆硬度、耐藥品性、耐候性,通常將熱硬化型樹脂或紫外線硬化型等光聚合性樹脂,於透明基板上,直接或隔著底塗層(primer layer),形成4至20μm程度之薄的塗膜而製造。
但是,傳統的塗覆膜,即使其塗覆層的硬度充分,起因於其塗膜厚度薄,於底下的透明基板變形的情況,相對 地塗覆層也變形,塗覆膜整體的硬度有降低的問題。另一方面,塗覆層的厚度,比通常的0.5至20μm厚時,所得之塗覆膜的硬度提高,但變得容易產生塗覆層的破壞、剝離,同時因硬化收縮之塗覆膜的捲曲有變大的問題。而且,以更進一步提高塗覆層的硬度為目的,提高光聚合性樹脂的交聯率之方法亦同樣地塗覆膜的捲曲變大。
捲曲變大時,因在下一步驟的顯示器表面貼合步驟之生產性、或貼合後的耐久性等顯著降低,於透明基板上設置塗覆層的情況,必須限制塗覆層的厚度、光聚合性樹脂的交聯率。所以,不妨礙下一步驟之塗覆層的厚度,限制鉛筆硬度為2H至3H的情況多。
為了兼具低捲曲及高鉛筆硬度,於透明薄膜或薄片基材的至少一側的面,規定光聚合性樹脂的維氏硬度(Vickers),設置2層塗覆層之方法記載於專利文獻1(參考專利文獻1)。
但是,其記載該方法只使用光聚合性組成物時,捲曲變大,為了改善捲曲,使塗覆層含有氧化矽等微粒子。但是,如此的含有微粒子之塗覆層,因薄膜的透過率降低,使用於各種畫像顯示裝置時,有對比降低的問題。
而且,FPD不僅是利用作為顯示裝置,於其表面設置觸控功能,也可利用作為輸入裝置。於觸控面板,亦可使用保護膜、抗反射膜、ITO蒸鍍樹脂薄膜等。
而且,於顯示裝置,從背面照耀液晶層發光之背光方式普及,於液晶層的下面側,裝設側光型、直下型等的背光單元。如此的側光型背光單元,基本上具備作為光源的 線狀燈、沿著燈的端部配置之方形板狀的導光板、配設於導光板的表面側之光擴散片、配設於光擴散片的表面側之稜鏡片。最近,於光源,因從冷陰極管(COFL),變成使用色再現性、省電佳之發光二極體(LED),可更提高耐熱性、尺寸安定性的要求。
如此的薄膜,隔著接合劑,貼附於被貼附體,使用於顯示裝置。顯示裝置所使用的接合劑,首先因為要求透明性、耐熱性佳,一般使用以丙烯酸系樹脂為主劑之含有溶劑的2液硬化型接合劑。
此處,前述各種薄膜中,偏光膜一般為聚乙烯醇(PVA)系偏光子的兩面以三乙醯纖維素(TAC)系、環烯烴(COP)系保護膜挾夾,用水系接合劑貼合之3層構造。因此,於偏光膜,由於構成各層的材料之尺寸變化特性不同,伴隨溫度、濕度的變化,容易產生尺寸變化造成的翹曲。
TAC系膜,由於透濕度高,使用水系接合劑,不揮發水分依原樣與PVA系偏光子重疊的狀態下,使水乾燥同時可接合。
作為保護膜,提案低成本、透明性等光學特性佳之聚酯系膜、聚氯乙烯系膜、聚碳酸酯系膜、丙烯酸系膜、非結晶性聚烯烴系膜、環烯烴系膜等(專利文獻2、3、4),取代TAC系膜。該等保護膜,因為比TAC系膜更具疏水性、透濕度低,與PVA系偏光子重疊前必須充分乾燥水,但是水容易殘留,水殘留時,有接合強度不足、外觀不良等的問題。
所以,為了貼合聚乙烯醇系偏光子與疏水性保護膜,使用光聚合性接合劑,取代水系接合劑。
於是,液晶顯示裝置用的偏光板,隔著黏著劑層,貼合於液晶胞。此時有異物混入等貼合過失的情況,剝離偏光板,再利用液晶胞。PVA系偏光子與保護膜的接合力不足時,偏光板剝離時在PVA系偏光子與保護膜之間剝離,保護膜殘留於液晶胞,使液晶胞無法再利用。所以,PVA系偏光子與保護膜間的接合力,要求比偏光板與液晶胞貼合用的黏著劑之黏著力更高,再者,PVA系偏光子與保護膜不能剝離較理想。
而且,液晶顯示裝置,因在高溫下、高濕度下等的各種環境使用,偏光板也嚴苛要求其濕熱耐性。於PVA系偏光子與保護膜的接合力不足的情況,於高溫高濕度下長時間暴露(暴露濕熱),因PVA系偏光子的尺寸變化,在PVA系偏光子與保護膜之間產生剝離。
於日本特開2004-245925(專利文獻5),揭露作為不含芳香環之環氧乙烷(oxirane)系樹脂之氫化(也稱為加氫)雙酚型環氧乙烷樹脂為主成分之接合劑,提案藉由加熱或照射活性能量線而光聚合之接合法。
但是,專利文獻5記載之接合劑,其黏度極高,塗佈性有困難。
再者,如專利文獻5記載之接合劑,以氫化雙酚型環氧乙烷化合物為主成分時,於使用聚酯系膜、聚氯乙烯系膜、聚碳酸酯系膜、丙烯酸系膜等保護膜的情況,該等保 護膜有完全無法接合的問題。
此外,貼合PVA系偏光子與保護膜之接合劑層的厚度,為了提高光的透過率,為了降低成本,要求盡可能地薄。具體地,接合劑層,要求在0.1至6μm的厚度下平滑。
工業上設置如此薄膜的接合劑層,塗佈光學接合劑時,使用微凹版塗佈機較理想。直徑小的凹版塗佈機,藉由使用更細小的凹版,可形成薄膜。但是,接合劑的黏度高時,即使使用可能限度細的凹版(例如500線/英吋),無法形成0.1至6μm厚度的接合劑層。
所以,為了形成0.1至6μm厚度的接合劑層,接合劑的黏度必須為1至1500 mPa‧s。
於日本特開2008-63397號公報(專利文獻6),揭露脂肪族環氧乙烷化合物為主成分之較低黏度的接合劑,提案藉由加熱或照射活性能量線而光聚合之接合法。使用專利文獻5記載之接合劑時,在不暴露濕熱的狀態下,PVA系偏光子與TAC系膜、PVA系偏光子與環烯烴系膜可在充分強度下接合。
但是,於使用專利文獻6記載之接合劑的情況,暴露於濕熱時,PVA系偏光子與任一側的保護膜之間、或PVA系偏光子與兩保護膜之間,產生剝離。
再者,如專利文獻6記載之接合劑,以脂肪族環氧乙烷化合物為主成分時,於使用聚酯系膜、聚氯乙烯系膜、聚碳酸酯系膜、丙烯酸系膜等保護膜的情況,該等保護膜有完全無法接合的問題。
於日本特開2008-257199號公報(專利文獻7),揭露包含分子內具有1個以上之脂環式環氧基之多官能基環氧乙烷樹脂以及分子內不具有結合於脂環式環的三員環狀醚基之多官能基環氧乙烷樹脂之接合劑。
一般脂環式環氧樹脂,光硬化性佳,但是黏度高為200 mPa‧s以上。
另一方面,不具有結合於脂環式環的三員環狀醚基之多官能基環氧乙烷樹脂,光硬化性低,但是有所謂100 mPa‧s以下之低黏度者。因此,為了塗佈薄膜,降低接合劑黏度,無法不增加不具有結合於脂環式環的三員環狀醚基之多官能基環氧乙烷樹脂的含量。但是,結果硬化性降低,密合性不良,暴露於濕熱時,在PVA系偏光子與保護膜之間產生剝離。
另一方面,為了維持硬化性,無法不增加具有結合於脂環式環的三員環狀醚基之樹脂,接合劑黏度上升,結果變成無法塗佈薄膜。
再者,增加脂環式環氧樹脂時,於使用聚酯系膜、聚氯乙烯系膜、聚碳酸酯系膜、丙烯酸系膜等保護膜的情況,該等保護膜有完全無法接合的問題。
再者,為了降低接合劑的黏度,有所謂使用有機溶劑之稀釋的方法。
但是,使用有機溶劑時,塗佈設備必須為防爆規格,必須設置特別的溶劑回收裝置。
於是,於偏光板形成用的光聚合性接合劑,要求實質 上在不含有機溶劑的狀態下之低黏度。
而且,最近為了提高生產速度,要求以低曝光量硬化。於文獻5至7記載之發明,由於實質上需要1000 mJ/cm2以上的累積光量,生產效率差。
而且,於專利文獻8,揭露由三員環狀環氧乙烷化合物、光聚合引發劑及酚系甲階酚醛樹脂(resol)或含有羥基的化合物所構成的組成物。
但是,於使用專利文獻8的組成物,積層光學用膜的情況,無法滿足光學用途所要求之耐熱性、耐濕熱性。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00-127281號公報
專利文獻2:特開2001-324616號公報
專利文獻3:特開2009-300768號公報
專利文獻4:特開2007-140092號公報
專利文獻5:特開2004-245925號公報
專利文獻6:特開2008-63397號公報
專利文獻7:特開2008-257199號公報
專利文獻8:特表2005-520007號報
以提供即使低照度也具有良好的硬化性、硬化時具有良好的耐熱性、耐濕性、熱的尺寸安定性、耐候性等之光聚合性組成物為課題。而且,以提供於各種光學膜的貼合, 不論各種光學膜的種類,可簡便且堅固的接合,實質上不含有機溶劑,因低黏度而薄膜塗佈性佳之光聚合性塗覆劑為課題。再者,以提供穿孔加工性佳及濕熱耐久性佳之偏光板為目的。再者,於本發明,所謂塗覆劑,係指可設置新的層於基材之材料的總稱,依據用途,表現為接合劑、易接合塗覆劑、塗料等。
本發明人等,為了解決前述課題,重複專心檢討的結果,發現藉由以下所示的光聚合性組成物,可達成前述目標。
亦即,本發明的實施態樣,係關於含有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A)以及選自具有2個以上的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1)、具有1個以上氧原子以及1個以上硫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2)及具有至少1個環狀構造及羥基兩者之分子量500以下的化合物(C)中1個以上化合物之光聚合性組成物。對100重量份的前述環氧乙烷化合物(A)而言,含有0.5至60重量份的前述環狀化合物(B1)較理想。對100重量份的前述環氧乙烷化合物(A)而言,含有0.5至60重量份的前述環狀化合物(B2)較理想。對100重量份的前述環氧乙烷化合物(A)而言,含有0.5至40重量份的前述化合物(C)較理想。再者,對100重量份的前述環氧乙烷化合物(A)而言,含有0.05至3重量份的水分較理想。前述環氧乙烷化合物(A)含有具有芳香環的環氧乙烷化合物(a-1)以及/或具有2個以上三員環狀的環氧 乙烷環之化合物(a-2)較理想。前述環狀化合物(B1)含有選自環狀酯化合物(b1-1)、環狀甲醛化合物(b1-2)以及環狀碳酸酯化合物(b1-3)所成群的1種以上的化合物較理想。前述環狀酯化合物(b1-1)含有內酯類(b1-1-1),前述環狀甲醛化合物(b1-2)含有選自二氧雜環戊烷(dioxolane)類(b1-2-1)、二烷(dioxane)類(b1-2-2)以及三氧雜環己烷(trioxane)類(b1-2-3)所成群的化合物較理想。前述環狀化合物(B1),含有至少經1個以上具有F原子之取代基取代之含氟環狀化合物(b1-4)較理想。前述環狀化合物(B2),環內具有選自亞碸骨架、碸骨架、亞硫酸酯骨架、硫酸酯骨架、磺酸酯骨架以及硫酯骨架中任1種以上的構造較理想。前述化合物(C)的環狀構造,為選自環烷類、環烯類、苯環以及二環以上的縮合多環類中任1種以上的環狀構造較理想。前述化合物(C),較理想為羥基直接鍵結於環構造的化合物及/或羥基通過具有C1至C18的碳數之伸烷基鍵結於環構造的化合物。前述化合物(C),為具有選自環己烷環、環己烯環、降莰烷環、降莰烯環、金剛烷環、二氫異苯并呋喃(phthalan)環、二氫苯并呋喃(coumaran)環、胡椒基(piperonyl)環以及烷(chromane)環中任1種以上的環狀構造以及羥基兩者之化合物(c-1)較理想。前述化合物(c-1)為環己醇、苯甲醇、降莰醇、金剛烷醇、胡椒醇或3,4-亞甲基二氧酚較理想。再者,對100重量份的前述環氧乙烷化合物(A)而言,含有5至1000重量份之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較理想。前述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含 有具有羥基之乙烯性不飽和物(d-1)較理想。更含有光聚合引發劑(E)較理想。前述光聚合引發劑(E)為藉由光照射產生酸性活性物種之A+B-表示的鹽,該陽離子A+為選自芳香族錪離子以及芳香族鋶離子所成群較理想。光聚合性組成物,實質上不含有有機溶劑,於23℃之測定黏度為1至1500 mPa‧s較理想。
而且,本發明的實施態樣,係關於使用前述光聚合性組成物所成之光聚合性塗覆劑。
再者,本發明的實施態樣,係關於基材(G)的單面或兩面具有前述光聚合性塗覆劑所構成的層之積層體。前述基材(G)為透明薄膜(H)較理想。前述透明薄膜(H)為光學薄膜(I)較理想。前述光學薄膜(I)為乙醯纖維素系膜、降莰烯系膜、丙烯酸系膜、聚碳酸酯系膜、聚酯系膜或聚乙烯醇系膜較理想。
再者,本發明的實施態樣,係關於聚乙烯醇系偏光子的單面或兩面具有前述積層體之偏光板。
再者,本發明係關於以下的實施態樣I。
亦即,本申請發明的實施態樣,以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為主成分,再含有具有2個以上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實質上不含有有機溶劑,於23℃之黏度為1至1500 mPa‧s之光聚合性環氧乙烷系樹脂組成物。對100重量份的前述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而言,含有0.5至60重量份的具有2個以上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較理想。具有2個以上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 環狀化合物,為具有選自內酯環、碳酸酯環、二氧雜環戊烷環、二烷環中至少1種的環狀構造較理想。具有2個以上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含有至少經1個以上具有F原子之取代基取代之含氟環狀化合物較理想。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含有具有芳香環的化合物較理想。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含有具有2個以上的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環之化合物較理想。更含有光聚合引發劑較理想。光聚合引發劑為藉由光照射產生酸性活性物種之A+B-表示的鹽,該陽離子A+為選自芳香族錪離子以及芳香族鋶離子所成群較理想。
而且,本申請發明的實施態樣,係關於使用前述光聚合性塗覆劑,接合光學膜所成的積層體。
再者,本申請發明的實施態樣,係關於使用光聚合性塗覆劑,於聚乙烯醇系偏光子的單面或兩面接合保護膜所構成的偏光板。前述偏光板的保護膜之至少之一為乙醯纖維素系膜或降莰烯系膜、丙烯酸系膜、聚碳酸酯系膜較理想。
再者,本發明係關於以下的實施態樣II。
亦即,本申請發明的實施態樣,以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為主成分,再含有具有1個以上的氧原子及硫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實質上不含有有機溶劑,於23℃之黏度為1至1500 mPa‧s之光聚合性環氧乙烷系樹脂組成物。對100重量份的前述主成分之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而言,含有0.5至60重量份的具有1個以上 的氧原子及硫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較理想。具有1個以上的氧原子及硫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於環內具有選自亞碸骨架、碸骨架、亞硫酸酯骨架、硫酸酯骨架、磺酸酯骨架、亞磺酸酯骨架、硫酯骨架中任意1種以上的構造較理想。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含有具有芳香環的化合物較理想。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含有具有2個以上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環之化合物較理想。再者,含有具有2個以上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較理想。具有2個以上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為具有選自內酯環、碳酸酯環、二氧雜環戊烷環、二烷環、三氧雜環己烷環中至少1種的環狀構造較理想。更含有光聚合引發劑較理想。光聚合引發劑為藉由光照射產生酸性活性物種之A+B-表示的鹽,前述陽離子A+為選自芳香族錪離子以及芳香族鋶離子所成群較理想。
而且,本申請發明的實施態樣,係關於使用前述光聚合性塗覆劑,接合光學膜所成的積層體。
再者,本申請發明的實施態樣,係關於使用上述光聚合性塗覆劑,於聚乙烯醇系偏光子的單面或兩面接合保護膜所構成的偏光板。前述偏光板的保護膜之至少之一為乙醯纖維素系膜或降莰烯系膜、丙烯酸系膜、聚碳酸酯系膜較理想。
再者,本發明係關於以下的實施態樣III。
亦即,本申請發明的實施態樣,以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為主成分,再含有具有2個以上的氧原子之四員 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以及具有至少1個環狀構造及羥基兩者之分子量500以下的化合物,實質上不含有有機溶劑,於23℃之黏度為1至1500 mPa‧s之光聚合性環氧乙烷系樹脂組成物。對100重量份的前述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而言,含有0.5至60重量份的具有2個以上的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含有0.5至40重量份的具有至少1個環狀構造及羥基兩者之分子量500以下的化合物較理想。具有2個以上的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為環狀酯化合物、環狀甲醛化合物及/或環狀碳酸酯化合物,至少含有1種以上較理想。作為環狀酯,內酯類較理想,作為環狀甲醛化合物,二氧雜環戊烷類、二烷類、三氧雜環己烷類較理想。具有至少1個環狀構造及羥基兩者之分子量500以下的化合物的環構造,為環烷類、環烯類、苯環、二環以上的縮合多環類較理想。具有至少1個環狀構造及羥基兩者之分子量500以下的化合物的羥基,於環構造直接及/或通過具有C1-18碳數之伸烷基取代1個以上之化合物較理想。具有至少1個環狀構造及羥基兩者之分子量500以下的化合物,具有環己烷環、環己烯環、降莰烷環、降莰烯環、金剛烷環、二氫異苯并呋喃環、二氫苯并呋喃環、胡椒基環以及烷環中至少1種的環狀構造以及羥基兩者之化合物較理想。具有環己烷環、環己烯環、降莰烷環、降莰烯環、金剛烷環、二氫異苯并呋喃環、二氫苯并呋喃環、胡椒基環以及烷環中至少1種的環狀構造以及羥基兩者之化合物,為環己醇、苯甲醇、降莰醇、 金剛烷醇、胡椒醇或3,4-亞甲基二氧酚較理想。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含有具有芳香環的化合物較理想。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含有具有2個以上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環之化合物較理想。
而且,本申請發明的實施態樣,係關於前述光聚合性環氧乙烷系樹脂組成物中含有光聚合引發劑之光聚合性塗覆劑。光聚合引發劑為藉由光照射產生酸性活性物種之A+B-表示的鹽,前述陽離子A+為選自芳香族錪離子以及芳香族鋶離子所成群較理想。
再者,本申請發明的實施態樣,係關於使用前述光聚合性塗覆劑,接合光學膜所成的積層體。再者,本申請發明的實施態樣,係關於使用前述光聚合性塗覆劑,於聚乙烯醇系偏光子的單面或兩面接合保護膜所構成的偏光板。前述保護膜之至少之一為乙醯纖維素系膜或降莰烯系膜、丙烯酸系膜、聚碳酸酯系膜較理想。
再者,本發明係關於以下的實施態樣IV。
亦即,本申請發明的實施態樣,係關於對100重量份的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而言,含有0.5至10重量份的光聚合引發劑之光聚合性組成物,其特徵為100重量份該光聚合性組成物中,含有0.05至3重量份的水分,又實質上不含有有機溶劑之光聚合性組成物。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為含有具有脂環構造的環氧乙烷化合物較理想。具有脂環構造的環氧乙烷化合物為更具有芳香環的化合物較理想之光聚合性組成物,對100重量份的環氧乙烷 化合物而言,更含有0.5至60重量份之具有2個以上的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較理想。具有2個以上的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為具有選自環狀酯化合物、環狀甲醛化合物、環狀碳酸酯化合物中至少1種的環狀構造之化合物較理想。環狀酯化合物為內酯類較理想。而且,本申請發明,上述環狀甲醛化合物為二氧雜環戊烷類、二烷類、三氧雜環己烷類的至少1種較理想。再者,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對100重量份的環氧乙烷化合物(A)而言含有5至1000重量份較理想。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含有具有羥基之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1)較理想。具有羥基之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為碳數2至18之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1-1)較理想。
而且,本申請發明的實施態樣,係關於使用上述光聚合性組成物所構成之易接合塗覆劑及/或光聚合性接合劑。
再者,本申請發明的實施態樣,係關於使用上述光聚合性組成物及/或易接合塗覆劑及/或光聚合性接合劑之任一者,積層於光學膜所構成的積層體。前述光學膜為乙醯纖維素系膜或降莰烯系膜、丙烯酸系膜、聚碳酸酯系膜、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系膜或聚乙烯醇系膜較理想。
再者,本申請發明的實施態樣,係關於使用上述光聚合性組成物及/或易接合塗覆劑及/或光聚合性接合劑之任一者,於聚乙烯醇系偏光子的單面或兩面接合保護膜所構成的積層體。
本說明書的揭露,係關於2011年8月25日申請之日 本特願2011-184037、2011年12月21日申請之日本特願2011-280020、2012年3月9日申請之日本特願2012-053614、2012年3月29日申請之日本特願2012-077306、2012年3月30日申請之日本特願2012-080883包含之主題,為了參考該等說明書的全部揭露,組合於本說明書。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態樣,可得到低照度下可聚合之光聚合性環氧乙烷系樹脂組成物。而且,藉由使用其之光聚合性塗覆劑,可簡便且堅固地接合光學膜,可得到穿孔加工性、耐熱性及耐濕熱性良好的積層體。再者,可得到良好的偏光板。
本申請發明的實施態樣,係關於含有選自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A)、具有2個以上的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1)、具有1個以上氧原子以及1個以上硫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2)以及具有至少1個環狀構造及羥基兩者之分子量500以下的化合物(C)中1個以上化合物之光聚合性組成物。以下說明各成分。
再者,於本說明書,「光聚合性組成物」記載為「光硬化性組成物」或「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A)〉
所謂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A),為具有1個以上的三員環狀的環狀醚基作為反應性官能基之化合物,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以下,「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A)」 也記載為「環氧乙烷化合物(A)」。
作為三員環狀的環狀醚基,例如環氧乙烷、甲基環氧乙烷、苯基環氧乙烷、1,2-二苯基環氧乙烷、亞甲基環氧乙烷、環氧乙基甲基、環氧乙基甲醇、環氧乙烷甲酸、(氯甲基)環氧乙烷、(溴甲基)環氧乙烷、環氧乙基腈等脂肪族系環狀醚基;例如3,4-環氧乙烷環己烷羧酸3,4-環氧乙烷環己基甲酯、3,4-環氧乙烷-6-甲基環己烷羧酸3,4-環氧乙烷-6-甲基環己基甲酯、雙(3,4-環氧乙烷環己烷羧酸)伸乙酯、己二酸雙(3,4-環氧乙烷環己基甲酯)、己二酸雙(3,4-環氧乙烷-6-甲基環己基甲酯)、二乙二醇雙(3,4-環氧乙烷環己基甲基醚)、乙二醇雙(3,4-環氧乙烷環己基甲基醚)、2,3,14,15-二環氧乙烷-7,11,18,21-四氧雜三螺旋[5.2.2.5.2.2]二十一烷(或可命名為3,4-環氧乙烷環己烷螺旋-2’,6’-二烷螺旋-3”,5”-二烷螺旋-3''',4'''-環氧乙烷環己烷之化合物)、4-(3,4-環氧乙烷環己基)-2,6-二氧雜-8,9-環氧乙烷螺旋[5.5]十一烷、二氧化4-乙烯基環己烯、雙-2,3-環氧乙烷環戊基醚及二氧化二環戊二烯等結合於脂環式環之三員環狀的環狀醚基。該等含有三員環狀的環狀醚基的化合物中之氫原子除去1個或複數個的形態的基,結合於其他化學構造之化合物,可成為環氧乙烷化合物(A)。
此處例示的環氧乙烷化合物,可分別單獨使用,或複數環氧乙烷化合物混合使用。
環氧乙烷化合物(A)的環氧乙烷當量,通常為30至 3000g/eq,較理想為50至1500g/eq。環氧乙烷當量為30g/eq以上時,硬化後的光學膜的可撓性佳,接合強度高。另一方面,3000g/eq以下時,與其他成分的相溶性佳。
環氧乙烷化合物(A),含有具有芳香環的環氧乙烷化合物(a-1)及/或具有2個以上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環之化合物(a-2)較理想。
〈具有芳香環的環氧乙烷化合物(a-1)〉
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A),為了提高耐熱性、耐濕熱性,含有環氧乙烷化合物(a-1)較理想。以下,「具有芳香環的環氧乙烷化合物(a-1)」也記載為「環氧乙烷化合物(a-1)」。
作為較理想的芳香環取代基,更具體地,例如苯基、伸苯基、甲苯基、伸甲苯基、苯甲基、苯亞甲基、次苯甲基、二甲苯基、伸二甲苯基、鄰苯二亞甲基(phthalylidene)、間苯二亞甲基、對苯二亞甲基、苯亞乙基(phenethylidene)、次苯乙基、苯乙烯基、亞苯乙烯基、as-三甲基苯基(pseudocumyl)、v-三甲基苯基、s-三甲基苯基、1,3,5-三甲苯基、異丙苯基(cumenyl)、α-異丙苯基(cumyl)、氫肉桂基(hydrocinnamyl)、肉桂基、亞肉桂基、次肉桂基、四甲苯基(duryl)、亞四甲苯基、百里基(thymyl)、香旱芹基(carvacryl)、枯茗基(cuminyl)、亞枯茗基(cuminylidene)、苯叔丁基(neophyl)、聯苯基(xenyl)、二苯甲基(benzhydryl)、二苯亞甲基(benzhydrylidene)、三苯甲基(trityl)等代表之取代基。該等例如為苯、甲苯、二甲苯、 苯乙烯、1,2,3-三甲基苯(hemimellitene)、1,2,4-三甲基苯(pseudocumene)、1,3,5-三甲基苯(mesitylene)、異丙苯、1,2,3,5-四甲基苯(isodurene)、均四甲苯(durene)、異丙基甲苯(cymene)、六甲苯(mellitene)等苯衍生物中的氫原子除去1個或複數個之形態的基結合於其他化學結構所得之芳香環。
其他,例如環丙烯、環丁烯、環戊烯、環己烯、環庚烯、環辛烯、環丁二烯、環戊二烯、環己二烯、環庚二烯、環辛二烯等環烯類;例如具有苯以外的碳數、構成環的碳數為3以上之[4n+2]輪烯(annulene)。
例如聯苯、三苯基甲烷等芳香族多環化合物;例如并環戊二烯(pentalene)、茚(indene)、茚烷(indane)、茚三酮(ninhydrin)、萘、四氫萘、十氫萘、三甲萘(sapotalene)、卡達烯(cadalene)、優達烯(eudalene)、萘酚、二氫萘醌(menadiol)、棉子酚(gossypol)、萘醌、胡桃醌(juglone)、甲萘醌(Menadione)、白花丹素(plumbagin)、結核菌萘醌(phthiocol)、海膽色素(echinochrome)A、紫草素(alkannin)、紫草素(shikonin)、萘乙酮(acetonaphthone)、萘甲酸、萘甲醯(naphthoyl)、萘二甲酸、萘二甲酸酯、乙醯甲萘醌(acetomenaphthone)、萘胺磺酸(naphthionic acid)、萘胺磺酸酯、萘胺磺酸基(naphthionyl)、丹磺醯(dansyl)、2-萘酚-8磺酸(croceic acid)、黃胺酸(flavianic acid)、變色酸(chromotropic acid)、新銅鐵靈(neocupferron)、甘菊薁(azulene)、菊薁(chamazulene)、瓜甘菊薁(guaiazulene)、庚間三烯(heptalene)、艾氏劑(octalene)、紅紫倍酚(purpurogallin)等碳縮合二環系;例如as-茚達烯(indacene)、s-茚達烯、as-氫茚達烯、s-氫茚達烯、伸聯苯基、苊烯(acenaphthylene)、苊萘(acenaphthene)、苊醌(acenaphthoquinone)、茀(fluorene)、非那烯(phenalene)、周萘(perinaphthene)、菲(phenanthrene)、菲基、菲鎓(phenanthrylium)、亞菲基(phenanthrylidene)、伸菲基(phenanthrylene)、菲酚(phenanthrol)、嗎啡酚(morphol)、菲酮(phenanthrone)、菲醌、海松烯(pimanthrene)、惹烯(retene)、蒽、蒽基、蒽鎓、亞蒽基、伸蒽基、羥基蒽(anthrol)、蒽酚(anthranol)、恩夢彬(anthrarobin)、蒽啉(anthralin)、地蒽酚(dithranol)、蒽醯基(anthroyl)、蒽酮(anthrone)、二蒽酮、蒽醌、蒽醌基、伸蒽醌基、茜素(alizarin)、醌茜(quinizarin)、蒽絳酚(anthrarufin)、柯(chrysazin)、三羥基蒽醌(anthragallol)、紅紫素(purpurin)、黃紅紫素(flavopurpurin)、蒽紫素(anthrapurpurin)、醌茜素(quinalizarin)、柚木醌(tectoquinone)、大黃酚(chrysophanol)、大黃根酸、大黃素(emodin)、大磺酸(Rhein)、胭脂酮酸(kermesic acid)、胭脂蟲酸(carminic acid)、二蒽亞胺(dianthrimide)、蒽亞胺(anthrimide)、金黃蒽醌酸(chrysamminic acid)、秋水仙鹼(colchicine) 等碳縮合三環系;例如三茚(trindene)、三茚烷、熒蒽(fluoranthene)、醋菲烯(acephenanthrylene)、醋菲(acephenanthrene)、三并苯(triphenylene)、芘(pyrene)、稠二萘(chrysene)、苯并蒽(tetraphene)、稠四苯(tetracene)、稠四苯(naphthacene)、紅螢烯(rubene)、四環素(tetracycline)、氯四環素、氧四環素、七曜烯(pleiadene)、苯并蒽酮(benzanthrone)等碳縮合四環系;例如苉(picene)、苝(perylene)、二苯并菲(pentaphene)、稠五苯(pentacene)、四伸苯(tetraphenylene)、伸膽蒽基(cholanthrylene)、膽蒽(cholanthrene)等碳縮合五環系;例如碗烯(corannulene)、富明烯(fluminene)、二苯并芘(anthanthrene)、二苯并稠四苯(zethrene)、六螺旋烴(hexahelicene)、己芬(hexaphene)、稠六苯(hexacene)、玉紅省(rubicene)、六苯并苯(coronene)、聯三萘(trinaphthylene)、庚芬(heptaphene)、稠七苯(heptacene)、皮蒽(pyranthrene)、辛芬(octaphene)、稠八苯(octacene)、滌綸(terylene)、稠四苯并稠四苯(naphthacenonaphthacene)、壬芬(nonaphene)、稠九苯(nonacene)、紫蒽(violanthrene)、紫蒽酮(violanthrone)、異紫蒽(isoviolanthrene)、異紫蒽酮(isoviolanthrone)、卵烯(ovalene)、癸芬(decaphene)、稠十苯(decacene)、十環烯(decacyclene)、稠五苯并稠五苯(pentacenopentacene)、夸特銳烯(quaterrylene)、稠六苯并稠六苯(hexacenohexacene)等 環數6以上之碳縮合環系;等環狀化合物中的氫原子除去1個或複數個的形態之基結合於其他化學結構所得之芳香環。
〈具有2個以上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環之化合物(a-2)〉
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A)含有具有2個以上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環之化合物(a-2)較理想。藉由含有複數個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環,後述的聚合性組成物的交聯性提高,可有效地維持接合力、耐熱性、耐濕熱性。以下,「具有2個以上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環之化合物(a-2)」也記載為「化合物(a-2)」。
作為化合物(a-2),例如3,4-環氧基環己烷羧酸3,4-環氧基環己基甲酯、2-(3,4-環氧基環己基-5,5-螺旋-3,4-環氧基)環己烷-間-二烷、己二酸雙(3,4-環氧基環己基甲基)酯、己二酸雙(3,4-環氧基-6-甲基環己基甲基)酯、1,2,8,9-二環氧基檸檬烯、ε-己內酯改性3’,4’-環氧基環己烷羧酸3,4-環氧基環己基甲酯、3,4,3’,4’-二環氧基雙環己烷、雙酚A的環氧丙基醚、雙酚F的環氧丙基醚、對苯二甲酸二環氧丙酯、新戊基二環氧丙基醚、1,6-己二醇二環氧丙基醚、乙二醇二環氧丙基醚、2,2-雙[4-(2,3-環氧基丙氧基)環己基]丙烷、2,2-雙[3,5-二甲基-4-(2,3-環氧基丙氧基)環己基]丙烷、雙[o,o-(2,3-環氧基丙氧基)環己基]甲烷、雙[o,p-(2,3-環氧基丙氧基)環己基]甲烷、雙[p,p-(2,3-環氧基丙氧基)環己基]甲烷、雙[3,5-二甲基-4-(2,3-環氧基丙氧基)環己基]甲烷、氫化雙酚型環氧化 合物等具有2個環氧乙烷環之化合物、丙三醇聚環氧丙基醚、二丙三醇聚環氧丙基醚、三羥甲基丙烷聚環氧丙基醚、四羥甲基甲烷聚環氧丙基醚、山梨醇聚環氧丙基醚等具有3個以上環氧乙烷環之化合物。
此處,前述化合物(a-1)與(a-2)為相同化合物,也就是使用具有芳香環且具有2個以上環氧乙烷環之化合物(a-12),也無問題。環氧乙烷化合物(A)中之該等的含量,(A)100重量%中,化合物(a-1)、(a-2)及(a-12)之任一者為50重量%以上,在聚合性、耐濕熱性的點較理想,70重量%以上特別理想。
而且,使用不屬於化合物(a-1)、(a-2)及(a-12)之任一者的環氧乙烷化合物(A)(作為化合物(a-3)),也無問題。該等者可以只使用1種,或併用複數種。
〈具有2個以上的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1)〉
以下,「具有2個以上的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1)」也記載為「環狀化合物(B1)」。環狀化合物(B1)為選自環狀酯化合物(b1-1)、環狀甲醛化合物(b1-2)、環狀碳酸酯化合物(b1-3)、含氟環狀化合物(b1-4)之化合物,在光聚合性的點較理想。
再者,環狀酯化合物(b1-1)為內酯類(b1-1-1)較理想。環狀甲醛化合物(b1-2)為選自二氧雜環戊烷類(b1-2-1)、二烷類(b1-2-2)以及三氧雜環己烷類(b1-2-3)的化合物更理想。
〈環狀酯化合物(b1-1)〉
所謂環狀酯化合物(b1-1),例如羥基羧酸的羥基及羧酸在分子內或分子間脫水縮合而形成環構造之含氧酸縮合物、2分子以上的羧酸脫水縮合而形成環構造之環狀二酯等。
作為環狀酯化合物(b1-1),例如內酯類(b1-1-1)與環狀二酯(b1-1-2),內酯類(b1-1-1)較理想。作為內酯類(b1-1-1),較理想為羥基羧酸的羥基及羧酸在分子內或分子間脫水縮合而形成環構造之含氧酸縮合物,可為其二聚物或三聚物以上之多聚物。於是,作為前述羥基羧酸,可使用脂肪族、脂環式、芳香族及雜環式的化合物。
作為脂肪族羥基羧酸,例如羥基乙酸、2-羥基丙酸、羥基丙烯酸、α-氧丁酸、α-羥基異丁酸、羥基戊酸、α-羥基己酸、δ-羥基己酸、2,3-二羥基丙酸、2-羰基丙酸、羥基丁二酸、2-羥基丙烷-1,2,3-三羧酸、羥基辛酸、羥基十二酸、羥基(9Z,12Z)-十八碳-9,12-二烯酸、α-羥基三十二酸(dotriacontanoic acid)、α-羥基三十四酸、α-羥基三十六酸、α-羥基三十八酸、α-羥基四十酸、羥基-2,2-二甲基丙酸、羥基丙酸、6-羥基戊酸、α-羥基庚酸、10-羥基十八酸、12-羥基十八酸、10-羥基癸酸、12-羥基十二酸、3-羥基十四酸、16-羥基十六酸、15-羥基十五酸、α-羥基二十酸、α-羥基二十二酸、α-羥基二十四酸、α-羥基二十六酸、α-羥基二十八酸、α-羥基三十酸、β-羥基十四酸、1,3-雙(羥基甲基)丙酸等。
作為脂環式、芳香族及雜環式羥基羧酸,例如2-羥基 安息香酸、3,5-二-第三丁基-2-羥基安息香酸、3-羥基安息香酸、3,4-二羥基安息香酸、4-羥基-3-苯基安息香酸、4-羥基-3-甲氧基安息香酸、4-羥基-3,5-二甲氧基安息香酸、4’-羥基-4-羧基聯苯、6-羥基-2-萘甲酸、3-羥基-2-萘甲酸、5-羥基-1-萘甲酸等。
該等羥基羧酸,只要是1分子內具有羧酸及羥基之有機化合物,不限於上述的例。
上述含氧酸縮合物中,從反應性的觀點,內酯類較理想。具體地,例如α-乙內酯、β-丙內酯、β-丁內酯、γ-丁內酯、γ-戊內酯、δ-戊內酯、ε-己內酯、γ-己內酯、δ-己內酯、γ-庚內酯、γ-辛內酯、δ-辛內酯、ε-辛內酯、δ-壬內酯、ε-己內酯乙交酯(ε-caprolactoneglycolide)、新戊內酯、7-庚內酯(7-heptanolide)、8-辛內酯、11-十一烷內酯、12-十二烷內酯、15-十五烷內酯、10-氧雜十六烷內酯、2-壬烷-4-內酯、16-十六烷內酯、7-癸烯-4-內酯、9-癸烯-5-內酯、2-癸烯-5-內酯、7-癸烯-5-內酯、6-癸烯-4-內酯、8-癸烯-5-內酯、8-十一烯-5-內酯、4-甲基-順-7-癸烯-4-內酯、2-丁烯-4-內酯、2-甲基-4-丁內酯、3-甲基-4-辛內酯、3-甲基-4-壬內酯、4-甲基-4-癸內酯、環十五烷內酯、2,4-癸二烯-5-內酯、4-甲基-5-己烯-4-內酯、戊-4-內酯、4-乙烯基-γ-戊內酯、葡萄糖醛酸內酯(glucuronolactone)、茉莉內酯(jasmolactone)、薄荷內酯(menthalactone)、手性甲基戊內酯(mintlactone)、馬索亞內酯 (massoialactone)、葡萄酒內酯(winelactone)、泛酸內酯(pantolactone)、高絲胺酸內酯(homoserine lactone)、甲羥戊酸內酯(mevalonic lactone)、葡萄糖酸內酯(glucono delta lactone)、香柑內酯(bergaptene)、黃葵內酯(ambrettolide)、香紫蘇內酯(sclareolide)、α-當歸內酯(α-Angelica lactone)、β-當歸內酯、7-癸烯-1,4-內酯、9-癸烯-5-內酯、2,3-二甲基-2,4-壬二烯-4-內酯、二羥基彌猴桃內酯(actinidiolide)、5-羥基-8-十一烯酸-δ-內酯、2-羥基-3,3-二甲基-4-丁內酯、1,4-二烷環十七烷-5,17-二酮、α-乙醯基-γ-丁內酯、α-甲基-β-丙內酯、β-甲基-α-丙內酯、α,α-二甲基-β-丙內酯、D-葡萄糖酸-1,5-內酯、4-羥基-4-甲基四氫哌喃-2-酮、菲-1,10:9,8-二碳醯內酯(phenanthrene-1,10:9,8-dicarbolactone)、3α-羥基-5α-膽質-24,17-內酯(3α-hydroxy-5α-cholano-24,17-1actone)等。
作為可能使用作為環狀酯化合物(b1-1)之羥基羧酸的環狀二聚體,例如乳酸之3,6-二甲基-1,4-二烷-2,5-二酮、乙醇酸之1,4-二烷-2,5-二酮、乙交酯(glycolide)、乳酸交酯(lactide)、又例如α-羥基丁酸、α-羥基異丁酸、α-羥基戊酸、α-羥基異戊酸、α-羥基-α-甲基丁酸、α-羥基己酸、α-羥基異己酸、α-羥基-β-甲基戊酸、α-羥基庚酸等。
上述內酯類(b1-1-1)中,藉由開環形成之側鏈長度、從與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A)的開環共聚合性的面 來看,構成酯環的碳數4至18的範圍者較理想,具體地丙內酯、丁內酯、戊內酯、己內酯特別理想。
〈環狀甲醛化合物(b1-2)〉
環狀甲醛化合物(b1-2)為選自二氧雜環戊烷類(b1-2-1)、二烷類(b1-2-2)以及三氧雜環己烷類(b1-2-3)的化合物更理想。
作為二氧雜環戊烷類(b1-2-1),可藉由乙二醇的羰基縮醛化得到。更具體地,例如1,2-二氧雜環戊烷、1,3-二氧雜環戊烷、2,2-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2-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4-甲醇、(R)-(-)-2,2-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4-甲醇、(+)-4,5-雙[羥基(二苯基)甲基]-2,2-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4S)-α,α,α’,α-四苯基-2,2-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4α,5β-二甲醇、4α,5β-雙(羥基二苯基甲基)-2,2-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4S,5S)-2,2-二甲基-α,α,α’,α’-四苯基-1,3-二氧雜環戊烷-4,5-二甲醇、2,2-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4α,5β-二基雙(二苯基甲醇)、(4S)-2,2-二甲基-4α,5β-雙(α-羥基二苯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α,α,α’,α’-四苯基-2,2-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4α,5β-二甲醇、2,2-二甲基-α,α,α’,α’-四苯基-1,3-二氧雜環戊烷-4α,5β-二甲醇、(4S,5S)-2,2-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4,5-雙(二苯基甲醇)、α,α’-(2,2-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4,5-二基)雙(α-苯基苯甲醇)、(4S,5S)-2,2-二甲基-α,α,α’,α’-四苯基-1,3- 二氧雜環戊烷-4,5-雙(二苯基甲醇)、(4S)-2,2-二甲基-4α,5β-雙(α-羥基-α-苯基苯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4S,5S)-α,α,α’,α’-四苯基-2,2-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4α,5β-二甲醇、[(4S,5S)-2,2-二甲基-4,5-二氫-1,3-二氧雜環戊烷]-4,5-二基雙(二苯基甲醇)、α,α’-[(4S,5S)-2,2-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4,5-二基]雙(α-苯基苯甲醇)、α,α,α’,α’-四苯基-2,2-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4,5-二甲醇、α,α,α’,α’-四苯基-2,2-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4α,5β-雙甲醇、α,α’-(2,2-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4,5-二基)雙(二苯基甲醇)、(4S,5S)-α,α,α’,α’-四苯基-2,2-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4,5-二甲醇、(+)-反-α,α’-(2,2-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4,5-二基)雙(二苯基甲醇)、1,1,4,4-四苯基-2-O,3-O-亞異丙基-D-蘇糖醇(threitol)、[(4S,5S)-2,2-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4,5-二基]雙(二苯基甲醇)、(4S)-2,2-二甲基-4α,5β-雙(羥基二苯基苯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2-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4,5-雙(α’,α’-二苯基甲醇)、(4S)-2,2-二甲基-α,α,α’,α’-四苯基-1,3-二氧雜環戊烷-4α,5β-二甲醇、(4S,5S)-2,2-二甲基-4α,5β-雙(α-羥基-α-苯基苯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2-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4α,5β-雙(α’,α’-二苯基甲醇)、α’,α’-(2,2-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4α,5β-二基)雙(二苯基甲醇)二烷、甲基丙烯酸(2-甲基-2-乙基-1,3-二氧雜環戊烷-4- 基)甲酯、丙烯酸[環己烷螺旋-2-(1,3-二氧雜環戊烷-4-基)]甲酯、甲基丙烯酸[環己烷螺旋-2-(1,3-二氧雜環戊烷-4-基)]甲酯、丙烯酸(2-甲基-2-羰基-1,3-二氧雜環戊烷-4-基)甲酯、甲基丙烯酸(2-甲基-2-羰基-1,3-二氧雜環戊烷-4-基)甲酯、2,2’-雙(1,3-二氧雜環戊烷)、2-苯基-2,2’-雙(1,3-二氧雜環戊烷)等。
上述二氧雜環戊烷類(b1-2-1)中,從與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A)的開環共聚合性的面來看,1,3-二氧雜環戊烷、甲基丙烯酸(2-甲基-2-乙基-1,3-二氧雜環戊烷-4-基)甲酯特別理想。
作為二烷類(b1-2-2),可藉由(聚)乙二醇在硫酸等礦物酸、芳香族磺酸觸媒的存在下反應之方法或使用硫酸、三氟化硼等酸觸媒使環氧乙烷環化二聚化之方法合成。更具體地,例如,1,2-二烷、4-乙醯基-6-己基-3-甲基-1,2-二烷-3-醇、4-乙醯基-3,4-二甲基-6,6-二苯基-1,2-二烷-3-醇、4-乙醯基-6-苯基-3-甲基-1,2-二烷-3-醇、6,6-二苯基-4-(苯基胺基羰基)-3-甲基-1,2-二烷-3-醇、6,6-二苯基-4-苯甲醯基-3-甲基-1,2-二烷-3-醇、(3S)-3β,6α-二甲基-4α,5β-雙(4-乙醯氧基-3-甲氧基苯基)-1,2-二烷、6,6-二苯基-4-乙醯基-3-甲基-4-乙基-1,2-二烷-3-醇、(3S)-4α-乙醯基-6,6-二苯基-3-甲基-1,2-二烷-3α-醇、(3S)-3β,6α-二甲基-4α,5β-雙(4-羥基-3-甲氧基苯基)-1,2-二烷、4-乙醯基-6,6-雙(4-甲基苯基)-3-甲基-1,2-二烷-3-醇、4-乙 醯基-6,6-雙(4-氯苯基)-3-甲基-1,2-二烷-3-醇、4-乙醯基-6,6-雙(4-甲氧基苯基)-3-甲基-1,2-二烷-3-醇、4-乙醯基-6,6-雙(4-氟苯基)-3-甲基-1,2-二烷-3-醇、α,6-二甲基-6-[4-甲基-6-(2,6,6-三甲基-1-環己烯-1-基)-3-己烯基]-1,2-二烷-3-乙酸、4-乙基-6-(2-乙基-3-己烯基)-6-甲基-1,2-二烷-3-乙酸甲酯、(3R,αR,6R)-6-[2-[[(4aR,8aS)-1,4,4αβ,7,8,8αβ-六氫-1,1,3,6-四甲基萘]-2-基]乙基]-α,6-二甲基-1,2-二烷-3-乙酸、(R)-2-[(3R,6R)-6β-甲基-6-[[(2S)-2,3,3α,4,5,9β-六氫-3aα,4α,7,9bα-四甲基萘[1,2-b]呋喃]-2α-基]-1,2-二烷-3β-基]丙酸甲酯、(2S)-2-[(3S,6S)-6-[2-[(1S,2R,4aα,8αβ)-十氫-1,2α,4a-三甲基-5-亞甲基萘-1β-基]乙基]-6-甲基-1,2-二烷-3-基]丙酸、(R)-2-[(3R,6S)-6β-甲基-6-[2-[[(2R,4aβ,8aβ)-十氫-1,1-二甲基-3,6-二亞甲基萘]-2-基]乙基]-1,2-二烷-3β-基]丙酸等1,2-二烷衍生物類;例如,1,3-二烷、2,4-二苯基-1,3-二烷、5-羥基-1,3-二烷、2-環己基-1,3-二烷、1,3-二烷-2-酮、2α,4α-二甲基-1,3-二烷、5,6-二甲基-1,3-二烷、5,5-二乙基-1,3-二烷、4,6-二丁基-1,3-二烷、2-乙基-1,3-二烷、2-亞甲基-1,3-二烷、4,6-二甲基-1,3-二烷、2,2-二苯氧基-1,3-二烷、2,2,4-三甲基-1,3-二烷、5,5-二氟-1,3-二烷、2α-第三丁基-4α-甲基 -1,3-二烷、2-苯基-4-甲基-1,3-二烷、4-甲基-4-苯基-1,3-二烷、4,6-二甲基-2-亞甲基-1,3-二烷、4,5,5-三甲基-1,3-二烷、4,6-二新戊基-1,3-二烷、2-乙基-5-甲基-1,3-二烷、2,5-二甲基-5-苯基-1,3-二烷、2-十五基-1,3-二烷、2-己基-1,3-二烷、2-丁基-2,5,5-三甲基-1,3-二烷、5-(1-甲基乙基)-1,3-二烷、2-苯基-2-苯甲醯基-1,3-二烷、4-苯基-1,3-二烷-2-酮、2,4,4,6-四甲基-1,3-二烷、2α,4α,5α-三甲基-1,3-二烷、2α-己基-1,3-二烷-5β-醇、5,5-二甲基-2-乙烯基-1,3-二烷、4-(1-甲基乙烯基)-1,3-二烷、2-甲基-1,3-二烷-2-(1-丙醇)、4,5-二甲醇-1,3-二烷-5-甲醇、4,5-二甲醇-1,3-二烷-4-甲醇、4,4,5-三甲基-1,3-二烷-5-醇、5-乙基-2-(2-呋喃基)-4-丙基-1,3-二烷、5,5’-螺旋雙[1,3-二烷]、4-甲基-1,3-二烷、2,2-二甲基-5-苯基-1,3-二烷-4,6-二酮、3,3-二甲基-1,5-二氧螺旋[5,5]十一烷-9-酮、2-(1,3-二烷-2-基)乙基三苯基溴化鋶、2,2-二甲基-5-甲基-1,3-二烷-4,6-二酮、4-苯基-1,3-二烷、5,5-二甲基-1,3-二烷-2-酮、5-溴-2,2,5-三甲基-1,3-二烷-4,6-二酮、5-丙基-2-[2-(4-三氟甲基苯基)乙基]-1,3-二烷、5-丙基-2-[4-(3,4,5-三氟苯基)環己基]-1,3-二烷、5-丙基-2-[4-(3,5-二氟苯基)乙基]-1,3-二烷、5-丙基-2-[4-(3-氟-4-三氟甲氧基苯基)環己基]-1,3-二烷、5-丙基-2-[4-(4-三氟甲基苯基)丁基]-1,3-二烷、5-丙基-2-[4- (3,5-二氟苯基)環己基]-1,3-二烷、5-丙基-2-[4-{4-(3-氟-4-氯苯基)-3,5-二氟苯基}環己基]-1,3-二烷、4-(5-戊基-1,3-二烷-2-基環己烷)羧酸、4-[5-戊基-(1,3-二烷)-2-基]-環己烷羧酸3,4,5-三氟苯酯、1-[2-(1,3-二烷-2-基)乙基]環己基3,4,5-三氟苯、1-[2-(5-戊基-1,3-二烷-2-基)乙基]環己基-3,4,5-三氟苯、(Z)-6-(-2-(2-氯苯基)-4-(2-羥基苯基)-1,3-二烷-5-基)己-4-烯酸、(Z)-6-(-2-[4-甲氧基苯氧基-鄰-苯基]-4-鄰-羥基苯基-1,3-二烷-順-5-基)己-4-烯酸、(Z)-6-(2-3-[6-氯-4H-烯(chromene)-4-酮6-氯-4-氧-4H-烯-3-基]-4-(2-羥基苯基-1,3-二烷-順-5-基)己-4-烯酸、(Z)-6-((2R,4R,5S)-2-(2-氯苯基)-4-(2-羥基苯基)-1,3-二烷-5-基)己-4-烯酸、(Z)-6-((2S,4S,5R)-2-(2-氯苯基)-4-(2-甲氧基苯基)-1,3-二烷-5-基)己-4-烯酸、(Z)-6-((2S,4S,5R)-2-(2-氯苯基)-4-(2-乙醯氧基苯基)-1,3-二烷-5-基)己-4-烯酸、(Z)-6-((2S,4S,5R)-2-(2-氯苯基)-4-(2-羥基苯基)-1,3-二烷-5-基)己-4-烯酸甲酯、(Z)-6-((2S,4S,5R)-2-(2-氯苯基)-4-(2-羥基苯基)-1,3-二烷-5-基)己-4-烯酸甲酯、(Z)-6-((2S,4S,5R)-2-(2-乙醯氧基苯基)-2-(2-氯苯基)-1,3-二烷-5-基)己-4-烯酸等1,3-二烷衍生物類;例如1,4-二烷、1,4-二烷-2,3-二硫酮、2,5-二甲基-1,4-二烷、5α,6α-二甲基-1,4-二烷-2-酮、2,5-二乙烯基-1,4-二烷、2,2’-聯(1,4-二烷)、 2,2,3,3,5,6,6-七氯-1,4-二烷、亞甲基-1,4-二烷、(2R,3S)-2,3-二氯-1,4-二烷、2-甲基-3-亞甲基-1,4-二烷、2,5-二甲基-3-亞甲基-1,4-二烷、2-乙基-5-甲基-1,4-二烷、3,6-二乙基-1,4-二烷-2,5-二酮、2,6-二甲基-1,4-二烷、2-甲基-1,4-二烷-2,3-二醇、2-(2-呋喃基)-1,4-二烷、3,6-二異丁基-1,4-二烷-2,5-二酮、2,2,3,3,5,6-六氟-5,6-二氯-1,4-二烷、2,3-雙(環氧乙基甲基)-1,4-二烷、氫過氧化1,4-二烷-2-基、3,6-二丙基-1,4-二烷-2,5-二酮、2,5,6-三甲基-1,4-二烷-2,3-二醇、2,3,3-三氟-2-(三氟甲基)-1,4-二烷、5,6-二甲基-1,4-二烷-2,3-二醇、2-[(四氫-2H-哌喃)-2-基甲基]-1,4-二烷、乙酸(1,4-二烷-2-基)甲酯、2,2,3,3-四氟-5,5,6,6-四氯-1,4-二烷、1,4-二烷-2,6-二甲醇、2-(1,4-二烷-2-基)-1,4-萘醌、1,4-二烷-2,5-雙甲醇、N,N’-雙(苯甲氧基)-1,4-二烷-2,5-二亞胺、3,6-雙[(三甲基矽烷基)氧基]-1,4-二烷-2,5-二酮、-2,3,3-三氟-5,5,6,6-四氯-2-(三氟甲基)-1,4-二烷、2,3-環氧基-2,3,5,5,6-五氟-6-(三氟甲基)-1,4-二烷、2,2’-(3,6-二甲氧基-1,4-二烷-2,5-二亞基(ylidene))二乙酸二甲酯、雙[嗎啉-4-(二硫甲酸)]、1,4-二烷-2α,3β-二基、2,5-雙(氯甲基)-1,4-二烷、3,3-二氯-5-(1-甲基丙氧基)-1,4-二烷-2-酮、2,5-二甲基-1,4-二烷、2-(2-氟-2-苯基磺醯基乙基)-1,4-二烷、2,3,3,5,6-五氟-2-(三氟甲基)-5,6-二氯 -1,4-二烷、(2H8)-1,4-二烷、反-2,3-二氯-1,4-二烷、2-[3-(3,3-二甲基-2-異丙基環氧乙基)-1-亞甲基-2-丙炔基]-1,4-二烷、2,5-二羥基-3,6-二甲基-3,6-二膦醯基-2,5-二磷(V)-1,4-二烷-2,5-二酮、N,N’-[(1,4-二烷-2,5-二基)雙(亞甲基)]雙[N-(羧基甲基)甘胺酸]、(3S,5R)-3α-異丙基-5α-[(2S)-1-[丁氧基羰基]吡咯啶-2-基]-6-[(E)-溴亞甲基]-1,4-二烷-2-酮、3,5,5,6-四氟-3,6-雙(三氟甲基)-1,4-二烷-2-酮、2,2,3,5,6-五氟-5-(五氟乙氧基)-3,6-雙(三氟甲基)-1,4-二烷、(3S,5S)-3α-異丙基-5β-[(2S)-1-[丁氧基羰基]吡咯啶-2-基]-6-[(E)-溴亞甲基]-1,4-二烷-2-酮、(3S,5S)-3α-異丙基-5β-[(2S)-1-[丁氧基羰基]吡咯啶-2-基]-6-亞甲基-1,4-二烷-2-酮、3,3,6,6-四甲基-1,4-二烷-2,5-二酮、[(2S,3R)-1,4-二烷-2,3-二基]雙(硫)雙(硫膦酸0,0-二乙酯)、α-[(3,3-二甲基-2-異丙基環氧乙基乙炔基)]-α-甲基-1,4-二烷-2-甲醇、2,3-二氯-對-二烷、3,6-雙(乙酸甲酯汞)-1,4-二烷、1,4-二烷-2-酮、(3S,5S)-3α-異丙基-5α-[(2S)-1-[N-(4-甲氧基-1,4-二氧丁基)-L-Ala-L-Ala-]吡咯啶-2-基]-6-亞甲基-1,4-二烷-2-酮、5-甲氧基-1,4-二氧環己烷、2,2,3,5,6-五氟甲基-5-[(三氟乙醯基)氧基]-3,6-雙(三氟甲基)-1,4-二烷、2,3,5,6-四甲基-1,4-二烷-2,5-二醇、(3S,5S)-3α-異丙基-5β-[(2S)-1-[N-(4-甲氧基-1,4-二氧丁基)-L-Ala-L-Ala-]吡咯啶-2-基]-6-亞甲基 -1,4-二烷-2-酮、1,1,1,2,4,5,5,5-八氟-2,4-雙[[2,3,5,5,6-五氟-3,6-雙(三氟甲基)-1,4-二烷-2基]氧基]-3-戊酮、1,3-二羥基丙酮(二聚物)、1,4-二烷-2α,5β-二醇、1,4-二烷-2,3-二醇、1,4-二烷-2,5-二酮、[(1,4-二烷-2,3-二基)雙硫]雙(硫膦酸0,0-二乙酯)等1,4-二烷衍生物等。
上述二烷類(b1-2-2)中,從與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A)的開環共聚合性的面來看,1,2-二烷、1,3-二烷、1,4-二烷、1,3-二烷-2酮特別理想。該等具有2個以上的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1),可使用單獨1種,或併用複數種。
作為三氧雜環己烷類(b1-2-3),可將甲醛在酸觸媒下縮合等合成。具體地,例如1,3,5-三氧雜環己烷、三聚乙醛(paraldehyde)、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亞胺(cyamelide)、2,4,6-參(氯甲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異丙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乙烯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丙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1,1-二甲基乙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乙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丁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二乙基-6-甲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乙基-4,6-二甲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參(二氯甲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參(2-氯乙基)-1,3,5-三氧雜環己烷、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丙腈、2,4,6-三苯甲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異丁基 -1,3,5-三氧雜環己烷、11β-(甲氧基甲氧基)螺旋[雄固烷-1,4-二烯-17,2’-[1,3,5]三氧雜環己烷]-3-酮、11β-(甲氧基甲氧基)螺旋[雄固烷-1,4-二烯-17,2’-[1,3,5]三氧雜環己烷]-3-硫酮、1,7,9-三甲基-3,5,12-三氧四環[5.3.1.12,6.04,9]十二烷、2,4,6-參(1-氯乙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苯乙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環己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環己基-4,6-二甲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環己基-4,6-二苯甲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2,4,4,6,6-六甲基-1,3,5-三氧雜環己烷、4,4,,4”-(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基)三丁酸、三(對-甲苯磺酸)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基參乙烯、1,3,5,7-四甲基-6-[3-(1,3,5,7-四甲基-2,4,9-三氧雜-6-磷雜金剛烷(phosphaadamantane)-6-基)丙基]-2,4,8-三氧雜-6-磷雜金剛烷、2,4,6-三乙醯基-1,3,5-三氧雜環己烷、1,3,5-三氧雜環己烷-2-酮、2,2,4,4,6,6-六氟-1,3,5-三氧雜環己烷、2,2-二氯-1,3,5-三氧雜環己烷、1,3,5-三氧雜環己烷-2,4-二酮、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酮、2-(三乙基矽烷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三甲基矽烷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己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辛基-1,3,5-三氧雜環己烷、1,3,5-三氧雜環己烷-2,4,6-參(丙酸甲酯)、2,2’,2”-(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基)參乙腈、2,4,6-三環戊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參(2,6-二甲基庚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參(9- 癸烯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參(4-戊烯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參[3-(苯甲氧基)丙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參[4-苯甲醯氧基丁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參(3-甲氧基羰基丙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參[4-(甲氧基羰基)丁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參[5-(甲氧基羰基)戊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參[2-(苯甲醯氧基羰基)乙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參(5-溴戊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參(3-甲基-5-溴戊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參(5-疊氮基戊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參[2-(乙醯氧基甲基)-3-乙醯氧基丙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2’,2”-(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基)參乙醇、5,5,,5”-(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基)參戊酸、3,3’,3”-(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基)參丙酸、2,4,6-參(5-胺基戊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2’,2”-[(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基)參亞甲基]參(1,3-丙二醇)、(2H6)-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第三丁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壬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庚基-1,3,5-三氧雜環己烷、1,3,5-三氧雜環己烷-2,4,6-三羧酸三乙酯、2,4,6-參(1-苯基乙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參(2,6-二甲基-5-庚烯-1-基)-1,3,5-三氧雜環己烷、2,4,6,8,9,10-六氧雜金剛烷等。
上述三氧雜環己烷類(b1-2-3)中,從與三員環狀的環 氧乙烷化合物(A)的開環共聚合性的面來看,1,3,5-三氧雜環己烷特別理想。
〈環狀碳酸酯化合物(b1-3)〉
作為環狀碳酸酯化合物(b1-3),可藉由二醇與二烷基碳酸酯的反應得到聚合物進行解聚合之方法(參考日本特開平2-56356號公報),或可藉由對應的環氧烷烴(alkylene oxide)與二氧化碳的反應而合成。環狀碳酸酯具有5員環、6員環或7員環以上的構造,於5員環,包含1,3-二氧雜環戊烷類,於6員環,包含1,3-二烷,於7員環,包含二氧雜環庚烷(dioxepane),因2位的碳為羰基的碳,獨立分類為環狀碳酸酯。作為其具體例,例如碳酸伸乙酯(亦稱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碳酸伸丙酯、碳酸伸丁酯、4-戊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丁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丙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異丙氧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己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己基-5-亞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5-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5,5-四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辛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壬基-5-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癸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5-雙亞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5,5-四乙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六氫-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異丙基-4-甲基-5-亞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碳酸伸乙烯酯、碳酸烯丙基伸乙酯、烯丙基 琥珀酸酐、4-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苯乙基-5-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亞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3-丁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5-羥基-6,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E)-碘亞甲基]-5-環丙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環己基-5-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烯丙氧基)-4,5,5-三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1E)-1,3-丁二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乙基-4-甲基-5-亞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2-甲基-2-亞丙烯基)-5,5-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甲氧基羰氧基)丁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乙烯基-5,5-二乙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苯基-5-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5,5-三甲基-4-(1-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乙烯基-5,5-雙(2-環己基乙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5,5-三甲基-4-(3-甲基-3-丁烯-1-炔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乙烯基氧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E)-3-丁烯-1-亞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E)-3-丁烯-1-亞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Z)-1-苯基-3-丁烯-1-亞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甲基丙烯酸(2-氧-1,3-二氧雜環戊烷-4-基)甲酯、4-甲基-5-[(E)-3-丁烯-1-亞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甲基-5-[(Z)-3-丁烯-1-亞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Z)-3-丁烯-1-亞基]-1,3-二氧 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E)-亞乙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Z)-3-丁烯-1-亞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1-己炔基)-4-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1-丙烯氧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1E)-1-甲基-3-亞丁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1Z)-1-苯基-3-亞丁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戊基-5-[(1E)-1,3-丁二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苯基-5-亞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甲基-5-亞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甲基-4-乙烯基-5-亞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炔丙基-5-亞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E)-溴亞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E)-2-羰基-5,5-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4-亞基]乙酸乙酯、4-[(E)-2-(第三丁基羰氧基)亞乙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乙基-5-亞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羥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E)-2--(第三丁基羰氧基)亞乙基]-5-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5-二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1-萘基)-5-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雙(2-環己基乙基)-5-[(1E)-1,3-丁二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S)-4-苯基-4-甲基-5-(1,3-丁二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2-丙烯-1-亞基)-5,5-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亞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5-丁基-5-甲基-4-亞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碳酸丙三酯、4-(丁氧基甲基)-1,3-二氧雜 環戊烷-2-酮、4-(烯丙氧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羥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甲氧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乙烯基苯甲氧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乙基-4-甲基-5-(3-苯基亞丙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乙基-4-甲基-5-苯亞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己硫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E)-2-苯基亞乙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對-甲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甲基-5-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苯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苯甲基氧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苯基-4-甲基-5-亞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甲基-4-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苯氧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丁氧基-4,5-二甲基-5-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S)-4β-(苯基乙炔基)-4-苯乙基-5-[(Z)-苯亞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苯氧基羰氧基)丁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環氧丙基胺甲醯氧基)丁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環氧乙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2-羰基-1,3-二氧雜環戊烷-4-基甲基胺甲醯氧基)丁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2-羰基-1,3-二氧雜環戊烷-4-基甲基胺甲醯氧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聯[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四亞甲基雙[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伸乙基雙硫雙四亞甲基) 雙[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1,6-己烷二基雙(氧亞甲基)]雙(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六亞甲基雙(硫伸乙基)]雙(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亞異丁基雙(4,1-伸苯基)雙氧雙亞甲基]雙(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亞異丙基雙[(4,1-伸苯基)氧亞甲基]]雙(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Z)-苯亞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2-(苯甲基氧基)乙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2-(三苯甲基氧基)乙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5-二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1-(1-萘基)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1-(2-萘基)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1-(4-甲基苯基)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1-(4-甲氧基苯基)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1-(4-羥基苯基)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1-亞甲基-2-苯基-2-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E)-1-亞甲基-3-苯基-2-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1-苯基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甲基-5-(1-苯基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E)-3-苯基-1-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1-苯基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1-苯基-1-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1,2-二苯基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2-甲基-1-苯基 -1-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5-三甲基-5-(1-苯基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苯甲氧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1,3-伸苯基)雙(氧亞甲基)]雙(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Z)-1-萘基亞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Z)-4-甲氧基苯亞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Z)-4-羥基苯亞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苯基乙炔基)-4-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苯基乙炔基)-4,5-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1-(4-甲氧基苯氧基)乙烯基]-5,5-二乙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1-(4-甲氧基苯氧基)乙烯基]-5,5-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3-(苯甲氧基)丙基]-5-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7-[2-(2-羰基-1,3-二氧雜環戊烷-4-基)乙氧基]-2H-1-苯并哌喃-2-酮、7-[2-(2-羰基-4-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4-基)乙氧基]-2H-1-苯并哌喃-2-酮、5-(苯甲氧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異丁氧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壬基苯甲氧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氯苯基硫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3-(氯甲基)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氯甲基)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丙基-5-[1-(4-甲氧基苯氧基)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戊基-5-[1-(4-甲氧基苯氧基)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異丙基-5-[1-(4-甲氧基苯氧 基)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苯乙基-5-[1-(4-甲氧基苯氧基)乙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雙(2-環己基乙基)-5-[1-(4-甲氧基苯氧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1-(苯硫基)環己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3-甲氧基-4-乙氧基苯基)-5-(羥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苯氧基羰氧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苯亞甲基-5,5-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2-萘基)亞甲基]-5,5-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氯苯亞甲基)-5,5-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5-甲基-5-苯基-4-(3-苯基亞丙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5,5-二甲基-4-(3-苯基亞丙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氯羰氧基)丁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氯-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氯-4,5-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氯羰氧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對-氯苯氧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氯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5-二氯-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S,5R)-4,5-二苯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α,5α-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R,5R)-4,5-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S,5S)-4,5-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S)-4β-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R)-4-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S)-5-乙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三苯基矽烷基)甲基]-5,5-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9-(3-噻吩基)壬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甲基 胺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氯苯硫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苯硫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甲氧基苯硫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溴苯硫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苯硫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磺醯基雙(對-伸苯氧基亞甲基)]雙(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甲基苯硫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5,5-四甲基-2-(苯基磺醯基氧基亞胺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2-(4-硝基苯氧基)-4-甲基-2-磷(V)-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環氧丙基氧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環氧丙基胺甲酸(2-羰基-1,3-二氧雜環戊烷-4-基)甲酯、4-(降莰-5-烯-2-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2-(2-萘基)乙基]-5-甲氧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2-(1-萘基)乙基]-5-甲氧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甲基-5-(3-噻吩基亞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2-[二甲基(三甲基矽烷基氧基)矽烷基]乙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2-[(甲基)雙(三甲基矽烷基氧基)矽烷基]乙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2-(三甲基矽烷基)乙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環氧丙基胺甲醯氧基)丁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2-羰基-1,3-二氧雜環戊烷-4-基甲基胺甲醯氧基)丁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環氧丙基胺甲醯氧基)丁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2-羰基-1,3-二氧雜環戊烷-4-基甲基胺甲醯氧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等的5員環碳酸酯類; 例如三亞甲基碳酸酯(亦稱為1,3-二烷-2-酮)、4-甲基-1,3-二烷-2-酮、碳酸2,2-二甲氧基丙-1,3-二酯、5-甲基-1,3-二烷-2-酮、5,5-二甲基-1,3-二烷-2-酮(亦稱為碳酸新戊二酯)、5-甲基-5-丙基-1,3-二烷-2-酮、5-羥基甲基-5-甲基-1,3-二烷-2-酮、4-苯基-1,3-二烷-2-酮、5-(羥基甲基)-5-乙基-1,3-二烷-2-酮、4-亞甲基-1,3-二烷-2-酮、5,5-二甲基-4-乙烯基-1,3-二烷-2-酮、5-氰基-5-甲基-1,3-二烷-2-酮、4,4-二甲基-1,3-二烷-2-酮、5-丁基-1,3-二烷-2-酮、5,5-二乙基-1,3-二烷-2-酮、5-乙基-5-苯基-1,3-二烷-2-酮、甲基丙烯酸2-羰基-5-乙基-1,3-二烷-5-基甲酯、5-甲基-5-苯基-1,3-二烷-2-酮、4-苯乙烯基-5,5-二甲基-1,3-二烷-2-酮、4-苯乙烯基-1,3-二烷-2-酮、4-(1-庚烯基)-1,3-二烷-2-酮、4-乙烯基-6-苯基-1,3-二烷-2-酮、4-異丙烯基-6-苯基-1,3-二烷-2-酮、4-烯丙基-6-苯基-1,3-二烷-2-酮、4-乙烯基-6-第三丁基-1,3-二烷-2-酮、4-苯乙烯基-5,5-二甲基-6-異丙基-1,3-二烷-2-酮、5-[2-(2-胺基-9H-嘌呤-9-基)乙基]-1,3-二烷-2-酮、4-(1-苯基乙烯基)-1,3-二烷-2-酮、5,5-二苯基-1,3-二烷-2-酮、5-甲基-4-(1-苯基乙烯基)-1,3-二烷-2-酮、4,4-二甲基-6-(1-苯基乙烯基)-1,3-二烷-2-酮、5-亞甲基-1,3-二烷-2-酮、4-[(E)-苯乙烯基]-1,3-二烷-2-酮、5-辛基-1,3-二烷-2-酮、5-十二基-1,3-二烷-2-酮、2-羰基-5-甲基-1,3-二烷 -5-羧酸苯甲酯、4,6-二甲基-1,3-二烷-2-酮、4-甲氧基安息香酸2-羰基-5-甲基-1,3-二烷-5-基甲酯、安息香酸2-羰基-5-甲基-1,3-二烷-5-基甲酯、4-硝基安息香酸2-羰基-5-甲基-1,3-二烷-5-基甲酯、4,4,6-三甲基-1,3-二烷-2-酮、5-乙基-5-(甲氧基羰基氧基甲基)-1,3-二烷-2-酮、5-乙基-5-(乙氧基羰基氧基甲基)-1,3-二烷-2-酮、5-(4-丁氧基苯基)-1,3-二烷-2-酮、5-[4-(戊氧基)苯基]-1,3-二烷-2-酮、5-(4-丙氧基苯基)-1,3-二烷-2-酮、5-[4-(己氧基)苯基]-1,3-二烷-2-酮、5-烯丙基-1,3-二烷-2-酮、5-(苯甲氧基羰基)-1,3-二烷-2-酮、5-甲基-4-(4-苯甲基苯甲醯氧基甲基)-1,3-二烷-2-酮、5-甲基-4-(4-硝基苯甲醯氧基甲基)-1,3-二烷-2-酮、5-甲基-4-(4-甲氧基苯甲醯氧基甲基)-1,3-二烷-2-酮、5-(4-亞甲基-5-己烯-1-亞基)-1,3-二烷-2-酮、5-乙基-5-(4-乙烯基苯甲氧基甲基)-1,3-二烷-2-酮、5-(苯甲氧基)-1,3-二烷-2-酮、5-羥基-1,3-二烷-2-酮、4-亞甲基-5,5-二甲基-1,3-二烷-2-酮、5-乙基-5-(2-羥基乙基)-1,3-二烷-2-酮、4-[1-(苯硫基)環己基]-1,3-二烷-2-酮、4-[4-(辛氧基)苯基偶氮基]-6-己基-1,3-二烷-2-酮、4-(4-甲氧基苯基偶氮基)-6-己基-1,3-二烷-2-酮、4-[4-(辛氧基)苯基偶氮基]-6-癸基-1,3-二烷-2-酮、2-羰基-5-甲基-1,3-二烷-5-羧酸烯丙酯、4-[1-(苯硫基)環己基]-5,5-二甲基-1,3-二烷-2-酮、4-烯丙基-6-甲基-1,3-二烷-2-酮、5-乙基 -5-(苯甲氧基甲基)-1,3-二烷-2-酮、5-[2-(苯甲氧基)乙氧基]-1,3-二烷-2-酮、5-(烯丙氧基)-1,3-二烷-2-酮、5-[3-(2-羥基乙硫基)丙氧基]-1,3-二烷-2-酮、5-(苯甲氧基羰基胺基)-1,3-二烷-2-酮、5-[6-[4-(4-戊基環己基)苯氧基]己氧基]-1,3-二烷-2-酮、4-(碘甲基)-6-[2-(4-甲氧基苯甲氧基)乙基]-1,3-二烷-2-酮、(5S)-4-乙烯基-5β-(2,2-二甲氧基乙基)-1,3-二烷-2-酮、5-烯丙基-5-炔丙基-1,3-二烷-2-酮、4-乙烯基-5-(1-甲基-5-咪唑基甲基)-1,3-二烷-2-酮、5-苯亞甲基-1,3-二烷-2-酮、5-(環氧丙基氧基甲基)-5-乙基-1,3-二烷-2-酮、5-(烯丙氧基甲基)-5-乙基-1,3-二烷-2-酮、5,5-雙(疊氮甲基)-5-乙基-1,3-二烷-2-酮、5-甲基-5-[[2-(乙烯基磺醯基)乙基]硫甲基]-1,3-二烷-2-酮、5-(烯丙氧基甲基)-5-乙基-1,3-二烷-2-酮、5,5’-(氧雙亞甲基)雙(5-乙基-1,3-二烷-2-酮)、5,5’-(4,7-二硫癸烷-1,10-二基)雙(1,3-二烷-2-酮)、5,5’-(伸乙基雙硫雙四亞甲基)雙(1,3-二烷-2-酮)、5-甲基-5-(2-羰基-1,3-二烷-4-基甲基)-1,3-二烷-2-酮、5-乙基-5-(2-羰基-1,3-二烷-4-基甲基)-1,3-二烷-2-酮、5-[(2-羰基-1,3-二烷-4-基)甲基]-5-丙基-1,3-二烷-2-酮、5-(2-羰基-1,3-二烷-4-基甲基)-5-乙基-1,3-二烷-2-酮等6員環碳酸酯類;例如四亞甲基碳酸酯(亦稱為1,3-二氧雜環庚烷-2-酮)、5-甲基-1,3-二氧雜環庚烷-2-酮、4-甲基-1,3-二氧 雜環庚烷-2-酮、5,5-二甲基-1,3-二氧雜環庚烷-2-酮、5-苯基-1,3-二氧雜環庚烷-2-酮、4-苯基-1,3-二氧雜環庚烷-2-酮、4-[1-(苯硫基)環己基]-1,3-二氧雜環庚烷-2-酮、5,5’-(伸乙基雙硫雙三亞甲基)雙(1,3-二氧雜環庚烷-2-酮)等7員環碳酸酯類,使用碳酸伸乙酯、碳酸伸丙酯、碳酸丙三酯等5員環碳酸酯類,在反應性的點較理想。
〈含氟環狀化合物(b1-4)〉
於環狀化合物(B1),為了更提高耐熱性、耐濕熱性,可在環狀化合物(B1)的環狀構造中,再包含經1個以上具有F原子之取代基取代之含氟環狀化合物(b1-4)。作為較理想的含有F原子之取代基,更具體地,例如F-、CF3-、CF2H-、CFH2-、CF3CF2-、CHF2CF2-、CH3CF2-、CF3CH2-、CF3CF2CH2-、CF3CF2CF2-、CH(CF3)2-、CHF2CF3CH2-、CHF2CF2CH2-、CF3CH2CH2-、CF3CF2CF2CF2-、CHF2CF2CF2CH2-、CF3CHFCF2CH2-、CHF2CF(CF3)CH2-、CF3CF2CH2CH2-、CHF2CF2CF2CF2CH2-、CF3CF2CF2CF2CF2-等,其中F原子單獨的取代基、碳數3以下的含氟烷基,在可維持有效的接合力以及耐熱性、耐濕熱性的點,特別理想。
而且,環狀化合物(B1)的構造上,任一位置皆可,可充分有效地發揮。
而且,作為經1個以上具有F原子之取代基取代之含氟環狀化合物(b1-4),具有含氟內酯類(b1-4-1)、含氟碳酸酯類(b1-4-2)、含氟二氧雜環戊烷類(b1-4-3)中的至少1種,在耐熱性、耐濕熱性的點較理想。
作為含氟內酯類(b1-4-1),更具體地,例如α-氟-γ-丁內酯、β-氟-γ-丁內酯、γ-氟-γ-丁內酯、α-三氟甲基-γ-丁內酯、2-(4-氟苯氧基)-4-羥基丁酸內酯、1-去氫-9-氟-11-氧睪內酯(testololactone)、10-氟-11-羥基十一酸內酯、5-(1’-氟乙基)-5-苯基-2-羰基四氫呋喃、5-氟甲基-5-苯基-2-羰基四氫呋喃的含氟內酯類,使用氟-γ-丁內酯的含氟內酯類,在反應性的點較理想。
作為含氟碳酸酯類(b1-4-2),更具體地,例如碳酸氟伸乙酯、碳酸三氟甲基伸乙酯、4-(三氟甲基)-5-(苯硫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三氟甲基)苯亞甲基]-5,5-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氟-4-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氟-5-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三氟甲基-4-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三氟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2,2,3,3,4,4,5,5,5-九氟戊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5-二氟-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氟-4-乙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二氟-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α,α-二氟苯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四氫呋喃-3-基)二氟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氟-4-[(4-甲氧基苯基)硫]-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氟-4-(4-溴苯硫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苯硫基氟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苯硫基二氟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二氟(苯基磺醯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二氟(苯基亞磺醯基)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 4-氟-4-(4-甲基苯硫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4-(氟甲基)苯基]硫]-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氟-4-(苯硫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氟-4-(4-氯苯硫基)-1,3-二氧雜環戊烷-2-酮等5員環含氟碳酸酯類;例如4-氟-1,3-二烷-2-酮、4-氟-4-甲基-1,3-二烷-2-酮、4-氟-5-甲基-1,3-二烷-2-酮、4,5-二氟-1,3-二烷-2-酮、4-三氟甲基-1,3-二烷-2-酮、4,5-二(三氟甲基)-1,3-二烷-2-酮等6員環含氟碳酸酯類;例如4-氟-1,3-二氧雜環庚烷-2-酮、5-氟-1,3-二氧雜環庚烷-2-酮、4-氟-4-甲基-1,3-二氧雜環庚烷-2-酮、4-三氟甲基-1,3-二氧雜環庚烷-2-酮等7員環含氟碳酸酯類,使用碳酸氟伸乙酯、碳酸三氟甲基伸乙酯、4,4-二氟-1,3-二氧雜環戊烷-2-酮、4,5-二氟-1,3-二氧雜環戊烷-2-酮等5員環含氟碳酸酯類,在反應性的點較理想。
作為含氟二氧雜環戊烷類(b1-4-3),更具體地,例如2-氟-1,3-二氧雜環戊烷、4-氟-1,3-二氧雜環戊烷、2-(氟亞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三氟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二氟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羰基-4α-氟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2-二甲基-4-(氟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順-4-氟甲基-2-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烷、2-(3-氯丙基)-2-(對-氟苯基)-1,3-二氧雜環戊烷等含氟1,3-二氧雜環戊烷類,使用2-氟-1,3-二氧雜環戊烷、4-氟-1,3-二氧雜環戊烷,在反應性的點較理想。
該等經1個以上具有F原子之取代基取代之含氟環狀 化合物(b1-4),可只使用1種,或者可併用複數種。
於光聚合性組成物,具有2個以上的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1),對100重量份的主成分之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A)而言,在0.5至60重量份的範圍含有(B1)較理想,在1至30重量份的範圍含有更理想。具有2個以上的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為0.5重量份以上時,進行光聚合時,提高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A)的聚合速度,提高凝聚力,可得到有效交聯的塗膜。另一方面,60重量份以下時,於使用聚合性組成物作為光聚合性接合劑的情況,交聯塗膜的極性變成適合的範圍,非極性系光學膜(聚酯系膜、降莰烯系膜等)的接合力佳。
環狀化合物(B1)100重量%中,環狀化合物(b1-1)、環狀化合物(b1-2)、化合物(b1-3),從聚合速度的觀點來看,總共含有80重量%以上較理想,更理想為90重量%以上。而且,該等較理想的調配比,從交聯塗膜的凝集力之觀點來看,分別為(b1-1)/(b1-2)/(b1-3)=5至10/5至10/70至60,更理想為(b1-1)/(b1-2)/(b1-3)=0至5/0至5/80至70。
含氟環狀化合物(b1-4),在環狀化合物(B1)100重量%中,含有10至100重量%的範圍之(b1-4)較理想,含有50至100重量%的範圍更理想。藉由使用經1個以上具有F原子之取代基取代之含氟環狀化合物(b1-4)為該範圍內,因可賦予在更嚴苛的條件下的耐熱性及耐濕熱性,更 理想。
〈具有1個以上氧原子以及1個以上硫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2)〉
以下,「具有1個以上氧原子以及1個以上硫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2)」,也記載為「環狀化合物(B2)」。環狀化合物(B2),環內具有選自亞碸骨架、碸骨架、亞硫酸酯骨架、硫酸酯骨架、磺酸酯骨架、亞磺酸酯骨架、硫酯骨架中任一種的構造,在光聚合性的點較理想。
作為具有亞碸骨架的環狀化合物(b2-1),例如硫雜環丁烷-1-氧化物(亦稱為三亞甲基亞碸)、3-羥基硫雜環丁烷-1-氧化物、3-甲基硫雜環丁烷-1-氧化物、1,3-二硫雜環丁烷-1-氧化物、3-第三丁基硫雜環丁烷-1-氧化物、四氫-2H-硫哌喃-1-氧化物、2-甲基四氫-2H-硫哌喃-1-氧化物、2-乙基四氫-2H-硫哌喃-1-氧化物、2-異丙基四氫-2H-硫哌喃-1-氧化物、3,5-二甲基四氫-2H-硫哌喃-1-氧化物、4-甲基四氫-2H-硫哌喃-1-氧化物、4-乙基四氫-2H-硫哌喃-1-氧化物、4-新戊基四氫-2H-硫哌喃-1-氧化物、4-異丙基四氫-2H-硫哌喃-1-氧化物、4-第三丁基四氫-2H-硫哌喃-1-氧化物等。
而且,作為具有碸骨架的環狀化合物(b2-2),例如環丁碸(sulfolane)、3-甲基環丁碸、二甲基環丁碸、3-環丁烯碸、2,5-二甲基環丁碸、4,4-二羰基-1,4-氧硫雜環己烷(4,4-oxo-1,4-oxathiane)等。
作為具有亞硫酸酯骨架的環狀化合物(b2-3),例如 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氧化物(1,3,2-dioxathiolane-2-oxide)(亦稱為亞硫酸乙二酯(glycol sulfite))、4,5-二甲基-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氧化物、4,4,5,5-四甲基-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氧化物、4,5-二苯基-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氧化物、4-(羥基甲基)-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氧化物、4-丁基-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氧化物、5-甲基-4-羰基-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氧化物、4-苯基-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氧化物、4-甲基-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氧化物、4-丁基-4-苯基-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氧化物、4-丙基-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氧化物、4-甲基-4-苯基-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氧化物等。
作為具有硫酸酯骨架的環狀化合物(b2-4),例如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2-二氧化物(1,3,2-dioxathiolane-2,2-dioxide)(亦稱為硫酸乙二酯(glycol sulfate))、4-乙基-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2-二氧化物、4-甲基-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2-二氧化物、4-(3-甲基丁基)-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2-二氧化物、4-第三丁基-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2-二氧化物、4-(苯甲氧基甲基)-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2-二氧化物、4-異丙基-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2-二氧化物、4-丙基-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2-二氧化物、4-(4-苯基丁基)-4-甲基-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2-二氧化物、4-己基-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2-二氧化物、4,4-二乙基-1,3,2-二氧硫 雜環戊烷2,2-二氧化物、4-羧基-4-甲基-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2-二氧化物、4-苯乙基-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2-二氧化物等。
作為具有磺酸酯骨架的環狀化合物(b2-5),例如3-羥基-2-辛烷磺酸內酯(sultone)、1,3-丙烷磺酸內酯、1-甲基-1,3-丙烷磺酸內酯、1,4-丁烷磺酸內酯、2,4-丁烷磺酸內酯、4-羥基-2-辛烷磺酸內酯、3-羥基-1-丙烯-1-磺酸內酯、γ-丁烷磺酸內酯、1,8-萘磺酸內酯、δ-十六烷磺酸內酯、1-苯甲基-4-羥基丁烷-1-磺酸內酯等。
作為具有亞磺酸酯骨架的環狀化合物(b2-6),例如1,2-氧硫雜環戊烷-2-氧化物、3-甲基-1,2-氧硫雜環戊烷2-氧化物、3-丙基-1,2-氧硫雜環戊烷2-氧化物、3,3,5-三甲基-1,2-氧硫雜環戊烷2-氧化物、3-戊基-5-甲基-1,2-氧硫雜環戊烷2-氧化物、3,3-二甲基-1,2-氧硫雜環戊烷2-氧化物等。
作為具有硫酯骨架的環狀化合物(b2-7),例如硫雜環丁烷-2-酮、3,3-二甲基硫雜環丁烷-2-酮、4-甲基硫雜環丁烷-2-酮、3-甲基硫雜環丁烷-2-酮、3-乙基硫雜環丁烷-2-酮、3-甲基-3-乙基硫雜環丁烷-2-酮、γ-硫雜丁內酯、3-甲基二羥基噻吩-2(3H)-酮、3-乙基四氫噻吩-2-酮、4,5-二氫-3-異丙基噻吩-2(3H)-酮、4,5-二氫-3-第三丁基噻吩-2(3H)-酮、3,3-二甲基四氫噻吩-2-酮、4,5-二氫-3,3-二乙基噻吩-2(3H)-酮、4,5-二氫-3-異丙基-3-甲基噻吩-2(3H)-酮、4,5-二氫-3,3-二異丙基噻吩-2(3H)-酮、5- 甲基二氫噻吩-2(3H)-酮、4-甲基二氫噻吩-2(3H)-酮、5-丁基二氫噻吩-2(3H)-酮、5-己基四氫噻吩-2(3H)-酮、5-辛基二氫噻吩-2(3H)-酮、4-丁基二氫噻吩-2(3H)-酮、5-乙基四氫噻吩-2-酮、4-甲基二氫噻吩-2(3H)-酮、α-乙基-α-甲基-γ-硫雜丁內酯、4-乙基-3-甲基-1-硫雜環戊烷-2-酮、3-乙基-4-甲基-1-硫雜環戊烷-2-酮、β-乙基-β-甲基-γ-硫雜丁內酯、四氫-2H-硫哌喃-2-酮、6-甲基四氫-2H-硫哌喃-2-酮、6-丙基四氫-2H-硫哌喃-2-酮、6-戊基四氫-2H-硫哌喃-2-酮、6-庚基四氫-2H-硫哌喃-2-酮、6-己基四氫-2H-硫哌喃-2-酮等。
環狀化合物(B2),可使用單獨1種或組合2種以上使用。
環狀化合物(B2)中,使用環丁碸、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氧化物、1,3,2-二氧硫雜環戊烷-2,2-二氧化物、1,3-丙烷磺酸內酯、1,4-丁烷磺酸內酯,在反應性及低黏度化的點較理想。
環狀化合物(B2),對100重量份的前述環氧乙烷化合物(A)而言,在0.5至60重量份的範圍含有較理想,在1至30重量份的範圍含有更理想。環狀化合物(B2)為0.5重量份以上時,進行光聚合時,提高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A)的聚合速度,提高凝聚力,可得到有效交聯的塗膜。另一方面,60重量份以下時,於使用聚合性組成物作為光聚合性接合劑的情況,交聯塗膜的極性變成適合的範圍,對非極性系光學膜(聚酯系膜、降莰烯系膜等)的接合 力佳。
〈具有至少1個環狀構造及羥基兩者之分子量500以下的化合物(C)〉
以下,「具有至少1個環狀構造及羥基兩者之分子量500以下的化合物(C)」,亦記載為「化合物(C)」。
所謂化合物(C),係具有至少1個芳香環、環烷、環烯等只由碳構成的環狀化合物、硫雜環丙烷(thiirane)、氮雜環丁烷(azetidine)、氧雜環戊烷、硫雜環戊烷等含有雜原子之環狀化合物以及1至10個羥基兩者之分子量500以下的化合物,羥基為酚性羥基或醇性羥基的任一者。
化合物(C),不只是與環氧乙烷化合物(A)、環狀化合物(B1)及環狀化合物(B2)的反應,具有聚合度,而促進環氧乙烷化合物(A)、環狀化合物(B1)及環狀化合物(B2)的反應。化合物(C)的分子量為500以下時,反應促進效果高,與環氧乙烷化合物(A)、環狀化合物(B1)及環狀化合物(B2)的反應性佳。
再者,分子量的測定方法,使用昭和電工公司製GPC(凝膠滲透層析儀)「ShodexGPC System-21」。GPC係溶解於溶劑之物質藉由其分子大小的差異分離定量之液體層析法,四氫呋喃作為溶劑,作為分子量,決定為數量平均分子量(Mn),換算聚苯乙烯而進行。
所謂化合物(C)之環狀化合物,具體地例如苯、伸苯基、甲苯基、伸甲苯基、苯甲基、苯亞甲基、次苯甲基、二甲苯基、亞二甲苯基、鄰苯二亞甲基、間苯二亞甲基、 對苯二亞甲基、苯亞乙基、苯次乙基、苯乙烯基、亞苯乙烯基、as-三甲基苯基、v-三甲基苯基、s-三甲基苯基、2,4,6-三甲苯基、異丙苯基、α-異丙苯基、氫肉桂基、肉桂基、亞肉桂基、次肉桂基、四甲苯基、亞四甲苯基、百里基、香旱芹基、枯茗基、亞枯茗基、苯叔丁基、聯苯基、二苯甲基、二苯亞甲基、三苯甲基等代表之取代基,該等例如為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1,2,3-三甲基苯、1,2,4-三甲基苯、1,3,5-三甲基苯、異丙苯、1,2,3,5-四甲基苯、均四甲苯、異丙基甲苯、六甲苯等苯衍生物中的氫原子除去1個或複數個之形態的基結合於其他化學結構所得之含有芳香環的化合物。
例如聯苯、三苯基甲烷等芳香族多環化合物;例如并環戊二烯、茚、茚烷、茚三酮、萘、四氫萘、十氫萘、三甲萘、卡達烯、優達烯、萘酚、二氫萘醌、棉子酚、萘醌、胡桃醌、甲萘醌、白花丹素、結核菌萘醌、海膽色素A、紫草素、紫草素、萘乙酮、萘甲酸、萘甲醯、萘二甲酸、萘二甲酸酯、乙醯甲萘醌、萘胺磺酸、萘胺磺酸酯、萘胺磺酸基、丹磺醯、2-萘酚-8磺酸、黃胺酸、變色酸、新銅鐵靈、甘菊薁、菊薁、瓜甘菊薁、庚間三烯、艾氏劑、紅紫倍酚等碳縮合二環系;例如as-茚達烯、s-茚達烯、as-氫茚達烯、s-氫茚達烯、伸聯苯基、苊烯、苊萘、苊醌、茀、非那烯、周萘、菲、菲基、菲鎓、亞菲基、伸菲基、菲酚、嗎啡酚、菲酮、菲醌、海松烯、惹烯、蒽、蒽基、蒽鎓、亞蒽基、伸蒽基、 羥基蒽、蒽酚、恩夢彬、蒽啉、地蒽酚、蒽醯基、蒽酮、二蒽酮、蒽醌、蒽醌基、伸蒽醌基、茜素、醌茜、蒽絳酚、柯、三羥基蒽醌、紅紫素、黃紅紫素、蒽紫素、醌茜素、柚木醌、大黃酚、大黃根酸、大黃素、大黃酸、胭脂酮酸、胭脂蟲酸、二蒽亞胺、蒽亞胺(anthrimide)、金黃蒽醌酸、秋水仙鹼等碳縮合三環系;例如三茚、三茚烷、熒蒽、醋菲烯、醋菲、三并苯、芘、稠二萘、苯并蒽、稠四苯、稠四苯、紅螢烯、四環素、氯四環素、氧四環素、七曜烯、苯并蒽酮等碳縮合四環系;例如苉、苝、二苯并菲、稠五苯、四伸苯、伸膽蒽基、膽蒽等碳縮合五環系;例如碗烯、富明烯、二苯并芘、二苯并稠四苯、六螺旋烴、己芬、稠六苯、玉紅省、六苯并苯、聯三萘、庚芬、稠七苯、皮蒽、辛芬、稠八苯、滌綸、稠四苯並稠四苯、壬芬、稠九苯、紫蒽、紫蒽酮、異紫蒽、卵烯、癸芬、稠十苯、十環烯、稠五苯并稠五苯、夸特銳烯、稠六苯并稠六苯等環數6以上的碳縮合環系;等環狀化合物中的氫原子除去1個或複數個的形態之基結合於其他化學結構所得之芳香環。
其他例如環丙烯、環丁烯、環戊烯、環己烯、環庚烯、環辛烯、環丁二烯、環戊二烯、環己二烯、環庚二烯、環辛二烯等環烯類;例如具有苯以外的碳數、構成環的碳數為3以上之[4n+2]輪烯。
例如呋喃、呋喃基(furyl)、呋喃基(furanyl)、亞呋喃基、次呋喃基、伸呋喃基、呋喃二基、呋喃甲基、2-呋喃甲基、呋喃亞甲基、2-呋喃亞甲基、次呋喃亞甲基、2-呋喃次甲基、2-呋喃甲醛、2,2’-聯糠醛(furoin)、呋喃甲醯基、特窗酸(tetronic acid)、四氫呋喃-2,4-二酮、琥珀酸酐、順丁烯二酸酐、甲基順丁烯二酸酐、亞甲基丁二酸酐、2H-哌喃、哌哢(pyrone)、哌喃酮(pyranone)、氧雜環丁烷(oxetane)、丙二酸酐、乙交酯(diglycolide)、乳酸交酯(dilactide)、2-苯并呋喃、二氫異苯并呋喃(phthalan)、鄰苯二甲內酯(phthalide)、鄰苯二甲內酯基、亞鄰苯二甲內酯基、二甲氧酞(meconin)、酞酸酐、苯偏三酸酐(trimellitic acid anhydride)、香豆酮(coumarone)、二氫苯并呋喃(coumaran)、異烯(isochromene)、異烷(isochromane)、異香豆素(isocoumarin)、異烯鎓(isochromenylium)、烯、香豆素、烯鎓(chromenylium)、氧雜蒽鎓(xanthylium)、二苯并對二英(oxanthrene)、胡椒基、亞胡椒基、升胡椒基(homopiperonyl)、馬錢素(loganin)、二苯并呋喃、嗎酚(morphenol)等含氧環狀化合物。
例如噻吩、噻吩基、亞噻吩基、伸噻吩基、噻吩甲基(thenyl)、亞噻吩甲基、次噻吩甲基、噻吩甲醛、噻吩甲醛肟(thenaldoxime)、四氫噻吩(tetramethylene sulfide)、噻喃(thiopyran)、異硫烯(isothiochromene)、異硫烯鎓、硫烯(thiochromene)、硫雜蒽酮(thioxanthone)、 噻蒽(thianthrene)、啡噻(phenoxathiine)、硫雜環丙烷(thiirane)、硫雜環丁烷、苯并噻吩(thianaphthene)、萘并噻吩(thiophanthrene)等含硫環狀化合物。
例如吡咯、咪唑、吡唑(pyrazole)、硒唑(selenazole)、噻唑、唑(oxazole)、呋呫(furazan)、哌啶(piperidine)、吡啶、吡(pyrazine)、哌(piperazine)、嘧啶、嗒(pyridazine)、碲嗎啉(telluromorpholine)、硒嗎啉、硫嗎啉、嗎啉、伸乙亞胺、伸丙亞胺、伸己亞胺、八角硝胺(octogen)、吡咯啶、氮茚(pyrindine)、吲(indolizine)、吲哚(indole)、吲唑(indazole)、嘌呤(purine)、喹(quinolizine)、喹啉、萘啶(naphthyridine)等含氮環狀化合物。
例如磷(phosphindolizine)、異磷哚(isophosphindole)、磷哚(phosphindole)、磷啶(phosphinolidine)、磷啉(phosphinoline)、(phosphanthridine)、吖啶磷(acridophosphine)、磷蒽(phosphanthrene)、啡磷(phenoxaphosphinine)、啡磷(phenophosphazinine)等含磷環狀化合物。
作為環狀化合物,環己烷環、環己烯環、降莰烷環、降莰烯環、金剛烷環、二氫異苯并呋喃環、二氫苯并呋喃環、胡椒基環以及烷環,因在更低照度下硬化性佳,所以較理想。
作為化合物(C),例如環丙醇、環丁醇、環戊醇、環己醇、酚、苯甲醇、二苯基醇、苯甲基乙醇、環己烯醇、降 莰醇、降莰烯醇、金剛醇、二氫異苯并呋喃醇、二氫苯并呋喃醇、胡椒醇、烷醇等的環狀化合物直接或隔著碳數1至18的烷基與1個羥基鍵結者,如1,3-環己烷二甲醇、水楊醇、龍膽醇(gentisyl alcohol)、香草醇、丁香醇、苯乙醇、高香草醇(homovanillyl alcohol)、氫醌、間苯二酚、鄰苯二酚之具有複數羥基之化合物,或者如3-羥基環己醇、茴香醇、(3,4-二甲氧基苯基)甲醇、(4-異丙基苯基)甲醇、3-苯基丙-2-烯-1-醇、3-(4-羥基-3-甲氧基苯基)丙-2-烯-1-醇、甲酚之除羥基以外烷基、烷、烯、醚、酯等的官能基鍵結於環狀化合物之化合物,或者隔著烷基、烷、烯、醚、酯等的官能基而與羥基鍵結之化合物等。
作為化合物(C),特別是環己醇、苯甲醇、降莰醇、金剛醇、胡椒醇、3,4-亞甲基二氧酚,在低照度下硬化性佳,所以更理想。
化合物(C),對100重量份的前述環氧乙烷化合物(A)而言,含有0.5至40重量份較理想,更理想為1至30重量份。0.5重量份以上時,與環氧乙烷化合物(A)、環狀化合物(B1)或環狀化合物(B2)反應促進效果高,40重量份以下時,反應性良好。
於光聚合性組成物,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A)的黏度為200 mPa‧s者多,具有芳香環的化合物(a-1)的黏度為5000 mPa‧s者多,大多為固體。
除環氧乙烷化合物(A)、環狀化合物(B1)、環狀化合物(B2)、化合物(C)以外的其他光聚合性成分,在光聚合性組 成物100重量%中,可包含80重量%以下的範圍。
〈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
於光聚合性組成物中,作為其他光聚合性成分,包含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較理想。所謂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係指分子構造中具有不飽和雙鍵之化合物。
於含有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的情況,100重量份的前述環氧乙烷化合物(A)而言,可使用5至1000重量份的比例。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少於5重量份時,光聚合性組成物的黏度無法充分降低,多於1000重量份時,妨礙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A)的聚合性之提高。
作為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黏度為0.5至2000 mPa‧s者較理想,1至1000 mPa‧s者更理想。藉由使用如此的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抑制光聚合性組成物的高黏度化,改良薄膜塗佈性,且維持光聚合性,同時可維持後述的接合劑之接合力、加工性。
作為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考慮與光學膜的密合性時,含有羥基的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1)以及/或具有環烷骨架及/或環烯骨架之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2)較理想。
作為含有羥基的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1),只要是其構造中具有羥基者即可,無特別限制,例如(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丙烯酸2-羥基乙酯及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合併記為「(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以下相同]、(甲基)丙烯酸1-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酯、(甲 基)丙烯酸3-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1-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3-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6-羥基己酯、(甲基)丙烯酸8-羥基辛酯、(甲基)丙烯酸10-羥基癸酯、(甲基)丙烯酸12-羥基十二酯、(甲基)丙烯酸乙基-α-(羥基甲基)酯、單官能基(甲基)丙烯酸甘油酯、或(甲基)丙烯酸環氧丙基月桂酸酯、(甲基)丙烯酸環氧丙基油酸酯、(甲基)丙烯酸環氧丙基硬脂酸酯等脂肪酸酯系(甲基)丙烯酸酯或藉由內酯環的開環加成而於末端具有羥基之聚內酯系(甲基)丙烯酸酯,或環氧乙烷、環氧丙烷等環氧烷烴的重複加成之末端具有環氧烷烴加成系(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基磷酸酯等含有羥基的脂肪族(甲基)丙烯酸酯類;例如(甲基)丙烯酸1,2-環己烷二甲酯、(甲基)丙烯酸1,3-環己烷二甲酯、(甲基)丙烯酸1,4-環己烷二甲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環氧丙基醚、(甲基)丙烯酸苯酯環氧丙基醚、(甲基)丙烯酸2-羥基-3-苯氧基甲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3-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3-苯氧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3-苯氧基丁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3-苯氧基癸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3-苯氧基十八酯、(甲基)丙烯酸單羥基乙基鄰苯二甲酸酯、(甲基)丙烯酸2-(4-苯甲醯基-3-羥基苯氧基)乙酯、二(甲基)丙烯酸1,4-雙(2-羥基丙酯)苯、二(甲基)丙烯酸1,3-雙(2-羥基丙酯)苯等含有羥基之脂環或芳香族(甲基)丙烯酸酯類; 例如2-(2’-羥基-5’-(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苯基)-2H-苯并三唑、[2-(2’-羥基-5’-丙烯醯氧基乙基苯基)-2H-苯并三唑與2-(2’-羥基-5’-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苯基)-2H-苯并三唑合併記為「2-(2’-羥基-5’-(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苯基)-2H-苯并三唑」。以下相同]、2-(2’-羥基-5’-(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苯基)-5-氯-2H-苯并三唑、2-(2’-羥基-5’-(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苯基)-2H-苯并三唑、2-(2’-羥基-5’-(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苯基)-5-氯-2H-苯并三唑、2-(2’-羥基-3’-第三丁基-5’-(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苯基)-2H-苯并三唑、2-(2’-羥基-3’-第三丁基-5’-(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苯基)-5-氯-2H-苯并三唑等含有羥基之苯并三唑系(甲基)丙烯酸酯類;例如2-羥基-4-{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氧基二苯基酮、2-羥基-4-{2-(甲基)丙烯醯氧基}丁氧基二苯基酮、2,2’-二羥基-4-{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氧基二苯基酮、2-羥基-4-{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氧基-4’-(2-羥基乙氧基)二苯基酮等含有羥基之二苯基酮系(甲基)丙烯酸酯類;例如2,4-二苯基-6-[2-羥基-4-{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氧基}]-S-三(triazine)、2,4-雙(2-甲基苯基)-6-[2-羥基-4-{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氧基}]-S-三、2,4-雙(2-甲氧基苯基)-6-[2-羥基-4-{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氧基}]-S-三、2,4-雙(2-乙基苯基)-6-[2-羥基-4-{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氧基}]-S-三、2,4-雙(2-乙氧基苯基)-6-[2-羥基-4-{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氧基}]-S-三 、2,4-雙(2,4-二甲基苯基)-6-[2-羥基-4-{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氧基}]-S-三、2,4-雙(2,4-二乙氧基苯基)-6-[2-羥基-4-{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氧基}]-S-三、2,4-雙(2,4-二乙基苯基)-6-[2-羥基-4-{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氧基}]-S-三等含有羥基之三系(甲基)丙烯酸酯類;例如(甲基)丙烯酸醣苷基(glycosyl)甲酯、(甲基)丙烯酸醣苷基乙酯、(甲基)丙烯酸醣苷基丙酯、(甲基)丙烯酸醣苷基丁酯等葡萄糖環系(甲基)丙烯酸酯類;例如羥基乙基乙烯基醚、羥基丙基乙烯基醚、羥基丁基乙烯基醚、羥基己基乙烯基醚、羥基辛基乙烯基醚、羥基癸基乙烯基醚、羥基十二基乙烯基醚、羥基十八基乙烯基醚、環氧丙基乙烯基醚或環氧乙烷、環氧丙烷等環氧烷烴的重複加成之末端具有羥基之環氧烷烴加成系乙烯基醚等含有羥基之脂肪族乙烯基醚類;例如1,2-環己烷二甲醇單乙烯基醚、1,3-環己烷二甲醇單乙烯基醚、1,4-環己烷二甲醇單乙烯基醚、2-羥基-3-苯氧基甲基單乙烯基醚、2-羥基-3-苯氧基乙基單乙烯基醚、2-羥基-3-苯氧基丙基單乙烯基醚、2-羥基-3-苯氧基丁基單乙烯基醚、2-羥基-3-苯氧基癸基單乙烯基醚、2-羥基-3-苯氧基十八基單乙烯基醚、2-(4-苯甲醯基-3-羥基苯氧基)乙基單乙烯基醚等含有羥基之具有脂環、芳香環之乙烯基醚類;例如2-羥基苯乙烯、3-羥基苯乙烯、4-羥基苯乙烯、 2-羥基-α-甲基苯乙烯、3-羥基-α-甲基苯乙烯、4-羥基-α-甲基苯乙烯、2-甲基-3-羥基苯乙烯、4-甲基-3-羥基苯乙烯、5-甲基-3-羥基苯乙烯、2-甲基-4-羥基苯乙烯、3-甲基-4-羥基苯乙烯、3,4-二羥基苯乙烯、2,4,6-三羥基苯乙烯、2-羥基-6-乙烯基萘等含有羥基之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類;例如(甲基)烯丙醇[烯丙醇與甲基烯丙醇合併記為「(甲基)烯丙醇」。以下相同。]、異丙烯醇、二甲基(甲基)烯丙醇、羥基乙基(甲基)烯丙醚、羥基丙基(甲基)烯丙醚、羥基丁基(甲基)烯丙醚、羥基己基(甲基)烯丙醚、羥基辛基(甲基)烯丙醚、羥基癸基(甲基)烯丙醚、羥基十二基(甲基)烯丙醚、羥基十八基(甲基)烯丙醚、環氧丙基(甲基)烯丙醚或環氧乙烷、環氧丙烷等環氧烷烴的重複加成之末端具有羥基之環氧烷烴加成系(甲基)烯丙醚等含有羥基之脂肪族(甲基)烯丙醇類至(甲基)烯丙醚類;例如1,2-環己烷二甲醇單(甲基)烯丙醚、1,3-環己烷二甲醇單(甲基)烯丙醚、1,4-環己烷二甲醇單(甲基)烯丙醚、鄰-(甲基)烯丙基酚、間-(甲基)烯丙基酚、對-(甲基)烯丙基酚、2-羥基-3-苯氧基甲基單(甲基)烯丙醚、2-羥基-3-苯氧基乙基單(甲基)烯丙醚、2-羥基-3-苯氧基丙基單(甲基)烯丙醚、2-羥基-3-苯氧基丁基單(甲基)烯丙醚、2-羥基-3-苯氧基癸基單(甲基)烯丙醚、2-羥基-3-苯氧基十八基單(甲基)烯丙醚、2-(4-苯甲醯基-3-羥基苯氧基)乙基單(甲基)烯丙醚等含有羥基之具有脂環、芳香環之(甲基) 烯丙醚類;例如丙烯二醇、丁烯二醇、庚烯二醇、辛烯二醇、二(甲基)丙烯酸丙三酯、鄰-二(甲基)烯丙基雙酚A等具有複數羥基之乙烯性不飽和單體類;例如N-羥基乙基(甲基)丙烯醯胺[N-羥基乙基丙烯醯胺與N-羥基乙基甲基丙烯醯胺合併記為「N-羥基乙基(甲基)丙烯醯胺」。以下相同。]、N-羥基丙基(甲基)丙烯醯胺、N-羥基丁基(甲基)丙烯醯胺、N-羥基己基(甲基)丙烯醯胺、N-羥基辛基(甲基)丙烯醯胺等含有羥基之(甲基)丙烯醯胺類;例如羥基苯乙烯、乙烯基醇等具有羥基與烯基之單體類等,無特別限制。該等可只使用1種,或併用複數種。
具有環烷骨架及/或環烯骨架之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2),為具有環烷骨架及/或環烯骨架以及1個以上乙烯性不飽和雙鍵之具有聚合性官能基之化合物,具有2個以上環構造之環烷骨架及/或環烯骨架,環構造與環構造可藉由烷基、醚基、酯基等分離,可如降莰烷、降莰烯、金剛烷構造之環的架橋構造,耐熱性較佳之降莰烷、降莰烯、金剛烷骨架較理想。
作為具有環烷骨架及/或環烯骨架之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2),更具體地,例如(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1-甲基-1-環戊酯、(甲基)丙烯酸1-乙基-1-環戊酯、(甲基)丙烯酸1-異丙基-1-環戊酯、(甲基)丙烯酸1-甲基-1-環己酯、(甲基)丙烯酸1-乙基-1-環己酯、(甲基) 丙烯酸1-異丙基-1-環己酯、(甲基)丙烯酸1-乙基-1-環辛酯、(甲基)丙烯酸苯甲酯、(甲基)丙烯酸異莰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羰基-1,2-苯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羰基-1,2-二苯基乙酯、(甲基)丙烯酸1-萘酯、(甲基)丙烯酸2-萘酯、(甲基)丙烯酸1-萘基甲酯、(甲基)丙烯酸1-蒽酯、(甲基)丙烯酸2-蒽酯、(甲基)丙烯酸9-蒽酯、(甲基)丙烯酸9-蒽基甲酯、(甲基)丙烯酸2-甲基金剛烷-2-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金剛烷-2-酯、(甲基)丙烯酸2-正丙基金剛烷-2-酯、(甲基)丙烯酸2-異丙基金剛烷-2-酯、(甲基)丙烯酸1-(金剛烷-1-基)-1-甲基乙酯、(甲基)丙烯酸1-(金剛烷-1-基)-1-乙基乙酯、(甲基)丙烯酸1-(金剛烷-1-基)-1-甲基丙酯、(甲基)丙烯酸1-(金剛烷-1-基)-1-乙基丙酯、(甲基)丙烯酸-5-羰基-4-氧雜-三環[4.2.1.03,7]壬-2-酯、(甲基)丙烯酸-5-羰基-4-雜氧-三環[5.2.1.03,8]癸-2-酯、(甲基)丙烯酸二氫-α-萜品酯(terpinyl)、(甲基)丙烯酸-6-羰基-7-雜氧-雙環[3.2.1]辛-2-酯、(甲基)丙烯酸-7-羰基-8-氧雜-雙環[3.2.1]辛-2-酯等(甲基)丙烯酸環狀酯類;例如5-乙烯基雙環[2.2.1]庚-2-烯、2,5-雙(烯丙氧基)降莰烷、5-乙烯基-2,3-環氧乙烷降莰烷、2-(2-丙烯基)雙環[2.2.1]庚烷、5-乙烯基雙環[2.2.1]庚-2-烯、2-亞乙基金剛烷、3-烯丙基金剛烷-1-醇、1-烯丙基金剛烷等含有烯基之環狀化合物類。
而且,例如若芳香環構造氫化之氫化雙酚A等具有乙烯性不飽和雙鍵,也包含於(d-2)。該等可只使用1種,或併用複數種。
〈光聚合引發劑(E)〉
光聚合性組成物含有光聚合引發劑(E)較理想。上述光聚合引發劑(E),為藉由光照射產生酸性活性物種以A+B-表示之鹽,無特別限制,一般已知有鎓鹽。作為鎓鹽,例如路易斯酸的重氮(diazonium)鹽、路易斯酸的錪鹽、路易斯酸的鋶鹽等。該陽離子A+為芳香族錪離子及/或芳香族鋶離子較理想。
作為光聚合引發劑(E),例如UVACURE1590(大賽璐(Daicel Cytec)公司製)、CPI-110P(三普(Sanpro)公司製)等鋶鹽、IRGACURE250(千葉特殊化學(Chiba‧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製)、WPI-113(和光純藥公司製)、Rp-2074(夢地亞(Rhodia Japan)公司製)等錪鹽,但不限於該等者。
而且,作為光聚合引發劑(E),可具有光自由基聚合引發劑。作為如此的光自由基聚合引發劑,例如IRGACURE-184、907、651、1700、1800、819、369、261、DAROCUR-TPO(千葉特殊化學公司製、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氧化膦)、DAROCUR-1173(默克(Merck)公司製)、Ezacure-KIP150、TZT(日本DKSH公司製)、Kayacure BMS、Kayacure DMBI(日本化藥公司製)等。
光聚合引發劑(E)的調配比例,對100重量份的光聚合性組成物而言為0.5至20重量份,0.5至10重量份較理 想。
〈光增感劑(F)〉
為了提高光聚合引發劑(E)的性能,可併用光增感劑。作為光增感劑,例如蒽系、二苯基酮系、硫雜蒽酮、吩噻(phenothiazine)、玫瑰紅(Rose Bengal)等。
光增感劑的調配比例,對100重量份的光聚合性組成物而言為0.1至20較理想。
〈抗氧化劑〉
光聚合性組成物,可更包含抗氧化劑。藉由包含抗氧化劑,可抑制光硬化後接合劑層之歷久的著色。
作為抗氧化劑,例如ADEKA STAB AO-50、ADEKA STAB AO-80(旭電化工業公司製)等酚系抗氧化劑、IRGANOX-PS-800FD(千葉特殊化學公司製)等硫系抗氧化劑、TINUBIN622LD、TINUBIN144、TINUBIN765等受阻胺系光安定劑等,但不限定於該等者。抗氧化劑的調配比例,對100重量份的光聚合性組成物而言為0至5重量份較理想,0.01至3重量份更理想。
〈有機溶劑〉
光聚合性組成物,實質上不包含有機溶劑較理想。完全不包含有機溶劑者較理想,但是光聚合引發劑(E)大多難溶於聚合性成分。因此,為了溶解光聚合引發劑(E),可包含少量的有機溶劑。光聚合性組成物中的有機溶劑的含量為5重量%以內較理想。
〈水分〉
光聚合性組成物,包含0.05至3重量份之水分較理想。一般於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的光聚合反應,已知水分使硬化性惡化,發現包含0.05至3重量份的範圍,相反地提高硬化性。水分為0.05重量份以上時,可發現硬化性的提高,3重量份以下時,硬化性佳。
〈其他添加劑〉
光聚合性組成物,若在無損本發明的效果之範圍下,依據需要,可在無損本發明的效果之範圍內,包含聚合性單體、寡聚物、矽烷偶合劑、聚合禁止劑、軟化劑、染料、顏料、消泡劑、增黏劑、可塑劑、填充劑及老化防止劑等的各種習知的添加劑。
〈光聚合性組成物〉
混合環氧乙烷化合物(A)以及選自環狀化合物(B1)、環狀化合物(B2)及化合物(C)之化合物,與依據需要之其他成分,可得到光聚合性組成物。
光聚合性組成物,於23℃之黏度為1至1500 mPa‧s較理想,更理想為10至1300 mPa‧s,更佳理想為20至1000 mPa‧s。黏度為1500mPa‧s以下時,塗佈於保護膜的情況,0.1至6μm的薄膜塗佈可充分進行,透過率等的光學特性良好。另一方面,黏度為1 mPa‧s以上時,接合劑層的膜厚控制良好。
光聚合性組成物的黏度,因幾乎被環氧乙烷化合物(A)的黏度決定,藉由管理環氧乙烷化合物(A)的黏度為1至1500 mPa‧s的範圍,可管理光聚合性組成物的黏度。
光聚合性組成物,可藉由活性能量線的照射而硬化,所使用的光源無特別限制,具有波長500 nm以下的發光分佈之能量線較理想。例如可使用低壓水銀燈、中壓水銀燈、高壓水銀燈、超高壓水銀燈、化學燈、黑光燈、微波激發水銀燈、金屬鹵化物燈、發光二極體等。
作為光照射強度,以10至500 mW/cm2較理想。光照射強度為10 mW/cm2以上時,硬化可在短時間完成,500 mW/cm2以下時,不會產生因來自燈的輻射熱之基材的劣化。表示照射強度與照射時間的乘積之累積光量為50至5000 mJ/cm2較理想。累積光量為50 mJ/cm2以上時,硬化可在短時間完成,5000 mJ/cm2以下時,照射時間短,生產性佳。
〈積層體〉
使用光聚合性組成物作為光聚合性塗覆劑,以一般適當方法,塗佈光聚合性組成物於基材(G),可形成積層體。
於使用光聚合性塗覆劑作為接合劑的情況,0.1至6μm的薄膜塗佈較理想,0.1至3μm的薄膜塗佈更理想。0.1μm以上時,可得到充分的接合力,超過6μm時,接合力等的特性不會進一步提高的情況多。
於使用光聚合性塗覆劑作為易接合塗覆劑、塗料的情況,從塗覆層的硬度之觀點來看,0.1至20μm的薄膜塗佈較理想,1至10μm的薄膜塗佈更理想。
作為塗佈光聚合性組成物於基材的方法,無特別限制,例如麥爾棒塗法(Mayer bar)、施用器(applicator)、刷毛、噴塗、滾輪、凹版塗佈法、狹縫塗佈法、微凹版塗佈 法、唇嘴塗佈法(lip coating)、缺角輪塗佈法(comma coating)、簾幕塗佈法(curtain coating)、刮刀塗佈法、反轉塗佈法、旋轉塗佈法等各種塗佈方法,只要是可薄膜塗佈,無特別限制。
作為基材(G),以光聚合性組成物作為塗覆劑,使用於基材(G)的單面、兩面的情況,可使用布、木材、金屬板、塑膠板、薄膜狀基材、玻璃板、紙加工品等,無特別限制。另一方面,於使用光聚合性組成物,作為貼合2個以上的基材(G)的接合劑之情況,為了照射活性能量線,使其聚合,必須使用容易透過活性能量線的基材,特別是使用透明薄膜(H)、透明玻璃板較理想。於一面使用難以透過活性能量線的基材,例如木材、金屬板、塑膠板、紙加工品等的情況,另一面使用透明薄膜(H)、透明玻璃板,從透明薄膜(H)、透明玻璃板側照射,可進行聚合硬化。
作為基材(G),使用薄膜狀基材較理想,作為薄膜狀基材,例如玻璃紙(cellophane)、各種塑膠膜、紙等薄膜狀基材,使用透明的各種塑膠膜較理想。而且,作為薄膜狀基材,只要是透明,可為單層,也可使用複數基材積層所構成的多層狀態者。
此處,說明一般使用光聚合性塗覆劑,積層於基材(G)的單面或兩面所構成的積層體。
於使用光聚合性組成物的藉由活性能量線之聚合反應的情況,亦即,使用於具備前述基材(G)中之薄膜狀基材之透明薄膜(H)以及位於該透明薄膜(H)的至少一側的面之光 聚合性組成物層之積層體的形成。
藉由以下方式可得到透明薄膜(H)之積層體。
於使用光聚合性組成物作為塗覆劑的情況,於薄膜狀基材之透明薄膜(H)的單面,藉由塗佈塗覆劑,可得到積層體。此時,塗覆層,可使用作為易接合化用的底塗層。
而且,使用光聚合性組成物作為光聚合性接合劑的情況,於薄膜狀基材之透明薄膜(H)的單面,塗佈光聚合性接合劑,另外的透明薄膜(H)積層於接合層的表面,再於該積層體的單面、兩面,塗佈接合劑,藉由再積層於另外的透明薄膜(H)、玻璃、或透明成形體,可得到積層體。
光聚合性塗覆劑的活性能量線聚合反應,在塗覆劑塗佈時或積層時,又於積層後,照射活性能量線而進行,於積層後照射活性能量線,加強聚合反應較理想。
透明薄膜(H),可使用於顯示器、觸控面板等資訊通信機器等的光學膜(I)。
此處,進行光學元件用積層體之一般說明。
光聚合性塗覆劑,可用於形成光學元件用積層體。
光學用積層體的基本的積層構成,於使用光聚合性塗覆劑作為易接合塗覆劑的情況,係如透明薄膜/塗覆層、或者塗覆層/透明薄膜/塗覆層的薄片狀光學塗覆積層體。
而且,於使用作為接合劑的情況,係如透明薄膜/接合層/透明薄膜、或者透明薄膜/接合層/透明薄膜/接合層/透明薄膜之薄片狀兩面感光硬化性接合積層體。再者,如透明薄膜/接合層/透明薄膜/接合層/透明薄膜/接合層/透 明薄膜、玻璃或光學成形體之多層光學膜,可使用作為固定化於光學零件之光學元件用積層體。
使用作為光學膜(I)之各種透明薄膜(H),例如使用透明性、機械強度、熱安定性、水分遮斷性等特性佳之熱可塑性樹脂。作為各種透明薄膜(H),也稱為各種塑膠薄膜、塑膠薄片,例如聚乙烯醇薄膜、三乙醯纖維素薄膜、聚丙烯、聚乙烯、聚環烯烴、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的聚烯烴系薄膜、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等的聚酯系薄膜、聚碳酸酯系薄膜、聚降莰烯系薄膜、聚芳香酯系薄膜、丙烯酸系薄膜、聚苯硫系薄膜、聚苯乙烯系薄膜、乙烯基系薄膜、聚醯胺系薄膜、聚醯亞胺系薄膜、環氧乙烷系薄膜等。
透明薄膜(H),於使用多層的情況,可為相同組成,亦可為不同組成。例如,於單面使用環烯烴系薄膜,可於另一面使用丙烯酸系薄膜。
透明薄膜(H)的厚度,可適當決定,一般從強度、使用性等操作性、薄層性等的點,為1至500μm程度。特別是1至300μm較理想,5至200μm更理想。透明薄膜(H)為5至150μm的情況特別適合。
再者,於光學膜之偏光板的偏光子的兩側,設置透明薄膜(H)的情況,可使用其表裡為相同的聚合物材料所構成的透明薄膜(H),亦可使用相異的聚合物材料所構成的透明薄膜(H)。
作為光學用積層體,上述各種透明薄膜(H)中,適合使 用主要用於光學用途之光學膜(I)。作為光學膜(I),例如上述透明薄膜(H)施以特殊處理者,具有光學功能(透光、光擴散、聚光、折射、散射、霧化(HAZE)等各種功能)者稱為光學膜。該等光學膜係單獨或複數種的光學膜,以光聚合性塗覆劑積層為多層,作為光學元件用積層體使用。例如,硬塗膜、帶電防止塗覆膜、抗眩塗覆膜、偏光膜、相位差膜、橢圓偏光膜、抗反射膜、光擴散膜、增亮膜、稜鏡膜(也稱為稜鏡片)、導光膜(亦稱為導光板)等。
偏光膜,亦稱為偏光板,其係聚乙烯醇系偏光子的兩面以2片乙醯纖維素系薄膜之三乙醯纖維素系保護膜(以下稱為「TAC膜」)、聚乙烯醇系偏光子的單面、兩面以降莰烯系薄膜之環烯烴系薄膜、丙烯酸系薄膜、聚碳酸酯系薄膜、聚酯系薄膜等挾夾之多層構造之薄片狀的光學元件用積層體。
使用光聚合性接合劑之光學膜的積層體,貼附於液晶顯示裝置、PDP模組、觸控面板模組、有機EL模組等玻璃板、上述各種塑膠薄膜等的透明薄膜(H),作為光學元件用積層體使用較理想。
偏光板,更具體地,例如藉由以下(I)至(III)任一方式可得到。
(I)第1透明薄膜(H)之保護膜的一側的面,塗佈光聚合性接合劑,形成第1光聚合性接合層(2’),於第2保護膜的一側的面,塗佈光聚合性接合劑,形成第2光聚合性接合層, 然後,於聚乙烯醇系偏光子的各面,同時/或依序重疊第1光聚合性接合層以及第2光聚合性接合層後,照射活性能量線,藉由聚合硬化第1光聚合性接合層以及第2光聚合性接合層而製造之方法。
(II)於聚乙烯醇系偏光子的一側的面,塗佈光聚合性接合劑,形成第1光聚合性接合層,形成有第1光聚合性接合層的表面以第1保護膜覆蓋,然後,於聚乙烯醇系偏光子的另一側的面,塗佈光聚合性接合劑,形成第2光聚合性接合層,形成有第2光聚合性接合層的表面以第2保護膜覆蓋,照射活性能量線,藉由聚合硬化第1光聚合性接合層以及第2光聚合性接合層而製造之方法。
(III)第1透明薄膜(H)之保護膜與聚乙烯醇系偏光子重疊之端部以及聚乙烯醇系偏光子的無第1保護膜的面重疊之第2保護膜的端部,滴下光聚合性接合劑後,使其通過滾輪之間,擴散接合劑於各層間。然後,照射活性能量線,藉由聚合硬化光聚合性塗覆劑而製造之方法,但沒有特別限制。
實施例
以下,合併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與比較例,但本發明不限於下述實施例。下述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份」及「%」,分別表示「重量份」及「重量%」。
以下,關於實施態樣I。
[調配例1-1至1-34]
取代至氧氣濃度為10%以下之遮光的300 cc的美乃 滋瓶中,依照表1-1所示的比例放入三員環狀環氧乙烷化合物(A)、具有2個以上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1)、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光聚合引發劑(E)、增感劑及抗氧化劑,以氣動馬達(air motor)充分進行攪拌,充分脫泡後,得到表示為調配例之光聚合性塗覆劑。
表1-1所示之調配例之光聚合性塗覆劑,其溶液外觀、黏度根據以下方法求得,結果表示於表1-2。
《外觀》
各調配例所得之光聚合性塗覆劑的液體外觀,以目視進行評價。
《黏度》
各調配例所得之光聚合性塗覆劑,於23℃的環境下,用E型黏度計(東機產業公司製TV-22),約1.2毫升作為測定用樣品,在旋轉速度0.5至100 rpm、1分鐘旋轉的條件下測定,作為溶液黏度(mPa‧s)。
[實施例1-1]
使用調配例1-1所得之光聚合性塗覆劑,製作以下的積層體。
作為保護膜(1),使用富士薄膜公司製的含有紫外線吸收劑之三乙醯纖維素系薄膜:商品名「FUJITAC:80μm」,作為保護膜(2),使用富士薄膜企業供應公司製不含有紫外線吸收劑之三乙醯纖維素系薄膜:商品名「TAC50μ」(厚度50μm),於分別的表面,以300W‧min/m2的放電量進行電暈處理(corona discharge),表面處理後1小時內,使用線棒塗佈器,塗佈調配例1-1所得之光聚合性塗覆劑,使膜厚成為4μm,形成光聚合性塗覆層,於前述光聚合性塗覆層之間挾夾上述聚乙烯醇系偏光子,得到保護膜(1)/光聚合性塗覆層/PVA系偏光子/光聚合性塗覆層/保護膜(2)所構成的積層體。
保護膜(1)與馬口鐵皮連接,該積層體的四角以玻璃膠帶固定,固定於馬口鐵皮。
以UV照射裝置(東芝公司製高壓水銀燈),最大照度300 mW/cm2、累積光量300 mJ/cm2的紫外線從保護膜(2)側照射,製作偏光板。
[比較例1-1]
取代實施例1-1之光聚合性塗覆劑(調配例1-1),變更為不使用具有2個以上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1)之調配例1-20所示的光聚合性塗覆劑外,與實施例1-1同樣地製作偏光板。
[比較例1-2]
取代實施例1-1之光聚合性塗覆劑(調配例1-1),變更為不使用三員環狀環氧乙烷化合物(A)之調配例1-27所示的光聚合性塗覆劑外,與實施例1-1同樣地製作偏光板。
[實施例1-2至1-25、1-39、1-40]
取代實施例1-1之光聚合性塗覆劑(調配例1-1),變更為調配例1-2至1-19、1-21至1-26、1-35、1-36外,與實施例1-1同樣地製作偏光板。
[實施例1-26至1-28]
實施例1-3使用的保護膜(2)分別變更為日本吉恩(Zeon)公司製降莰烯系薄膜(商品名「Zeonor ZF-14:100μm」)(實施例1-26)、三菱雷恩(Rayon)公司製丙烯酸系薄膜(商品名「HDB-002:50μm」)(實施例1-27)、卡內卡(Kaneka)公司製聚碳酸酯系薄膜(商品名「R-140:43μm」)(實施例1-28)外,與實施例1-3同樣地製作而得到偏光板,同樣地評價之。
[實施例1-29至1-31]
實施例1-3使用的保護膜(1)分別變更為東賽(Tohcello)公司製聚丙烯系薄膜(商品名「OPU-1:50μm」)(實施例 1-29)、東賽(Tohcello)公司製聚乙烯系薄膜(商品名「TUX-HZ:50μm」)(實施例1-30)、尤尼吉可(Unitika)公司製聚酯系薄膜(商品名「Emblet S:50μm」)(實施例1-31)外,與實施例1-1同樣地製作而得到偏光板,同樣地評價之。
[實施例1-32至1-38]
取代實施例1-1之光聚合性塗覆劑(調配例1-1),變更為調配例1-28至1-34外,與實施例1-1同樣地製作而得到偏光板,同樣地評價之。
實施例、比較例所得之積層體(偏光板),其剝離強度、凝膠比例、穿孔加工性及耐濕熱性根據以下方法求得,結果表示於表1-3。
《剝離強度》
接合力,根據JIS K6854-4接合劑-剝離接合強度測試方法-第4部:浮動滾輪法進行測定。
亦即,所得之偏光板,使用切斷器裁切成25 mm×150 mm的大小,作為測定用樣品。將樣品,使用兩面黏著膠帶(東洋油墨製造公司製DF8712S),使用層合機(laminater),貼附於金屬板上,得到偏光板與金屬板的測定用積層體。於測定用積層體之保護膜與偏光子間,設置預先剝離的發端,將該測定用積層體在23℃、相對濕度50%的條件下,以300 mm/分的速度剝開,作為剝離力。此時,測定聚乙烯醇系偏光子與保護膜(1)、以及聚乙烯醇系偏光子與保護膜(2)兩者的剝離力。該剝離力作為接合力,以4階段評價。
◎:不可剝離,或偏光板破壞
○:剝離力為2.0(N/25mm)以上至未達5.0(N/25mm)
△:剝離力為1.0(N/25mm)以上至未達2.0(N/25mm)
×:剝離力未達1.0(N/25mm)
《凝膠比例》
於不實施電暈處理之日本吉恩(Zeon)公司製降莰烯系薄膜(商品名「Zeonor ZF-14:100μm」),使用線棒塗佈器,塗佈所得之光聚合性塗覆劑,使膜厚成為20至25μm,形成光聚合性塗覆層。再於光聚合性塗覆層上,重疊不實施電暈處理的Zeonor ZF-14,得到3層所構成的積層體後,以UV照射裝置(東芝公司製高壓水銀燈),最大照度300 mW/cm2、累積光量300 mJ/cm2的紫外線照射,使光聚合性塗覆層硬化。剝離3層所構成的積層體的Zeonor ZF-14,得到接合劑層。
測定接合劑層的重量後(重量1),金屬網與金屬網之間夾著的接合劑層彼此不重疊,在甲基乙基酮(MEK)中回流3小時。再以80℃-30分鐘進行乾燥,測定接合劑層的重量(重量2)。由下述式求得凝膠比例,以3階段評價。
凝膠比例(%)={1-(重量1-重量2)/重量1}×100
○:凝膠比例為90%以上
△:凝膠比例為80%以上至未達90%
×:凝膠比例未達80%
《穿孔加工性》
使用鄧氏(Dumbbell)公司製100mm×100mm的刀,將製 作的偏光板從保護膜(1)側穿孔。
穿孔的偏光板之周圍的剝離距離以尺測定,用以下的4階段,進行評價。
◎:0mm
○:1mm以下
△:1至3mm
×:3mm以上
《耐熱性》
各實施例、比較例所得之積層體(偏光板)裁切成50mm×40mm的大小,80℃-乾燥以及100℃-乾燥的條件下,分別暴露1000小時。暴露後偏光板的端部之剝離的有無,以目視用以下的3階段評價。
◎:100℃-乾燥的條件下完全無剝離
○:80℃-乾燥的條件下完全無剝離
○△:80℃-乾燥的條件下有剝離未達1mm
△:80℃-乾燥的條件下有剝離1mm以上未達2mm
×:80℃-乾燥的條件下有剝離2mm以上
《耐濕熱性》
各實施例、比較例所得之積層體(偏光板)裁切成50mm×40mm的大小,60℃-90%RH的條件下以及85℃-85%RH的條件下,分別暴露1000小時。暴露後偏光板的端部之剝離的有無,以目視用以下的3階段評價。
◎:85℃-85%RH的條件下完全無剝離
○:60℃-90%RH的條件下完全無剝離
○△:60℃-90%RH的條件下有剝離未達1mm
△:60℃-90%RH的條件下有剝離1mm以上未達2mm
×:60℃-90%RH的條件下有剝離1mm以上
根據本實施態樣之光聚合性塗覆劑,如表1-3所示,於實施例1-1至1-10、1-13至1-19、1-26至1-40,有些黏度高,無特別問題。三員環狀環氧乙烷化合物(A)中,全部不含芳香環之實施例1-20至1-22,因光聚合性塗覆劑的硬化塗膜有些軟,雖有耐濕熱性的困難,無特別問題。而且,不含芳香環且不具有三員環狀環氧乙烷環之實施例1-24,雖有凝膠比例、穿孔加工性及耐濕熱性的困難,無特別問題。而且,實施例1-32至1-38,因使用含氟環狀化合物(b1-4)作為環狀化合物(B1),耐熱性、耐濕熱性顯著提高。
如此得知於任一實施例,所使用的光聚合性樹脂組成物的黏度為1500mPa‧s以下,可形成接合力、穿孔加工性、耐熱性、耐濕熱性佳的偏光板。
相對地,得知於不含有具有2個以上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1)之比較例1-1,所使用的光聚合性樹脂組成物的黏度高達1600mPa‧s,又凝膠比例低,硬化性差,穿孔加工性、耐熱性、耐濕熱性差。而且,於比較例1-2,因不具有三員環狀環氧乙烷化合物(A),光硬化性 變得不充分,接合力、凝膠比例、穿孔加工性及耐熱性、耐濕熱性皆差。
以下關於實施態樣II。
[調配例2-1至2-28]
取代至氧氣濃度為10%以下之遮光的300cc的美乃滋瓶中,依照表2-1所示的比例放入三員環狀環氧乙烷化合物(A)、具有1個以上氧原子及硫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2)、具有2個以上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1)、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光聚合引發劑(E)、增感劑及抗氧化劑,以氣動馬達充分進行攪拌,充分脫泡後,得到表示為調配例之光聚合性塗覆劑。
表2-1所示之調配例之光聚合性塗覆劑,其溶液外觀、黏度根據上述相同的方法求得,結果表示於表2-2。
[實施例2-1]
使用調配例2-1所得之光聚合性塗覆劑,製作以下的積層體。
作為保護膜(1),使用富士薄膜公司製的含有紫外線吸收劑之三乙醯纖維素系薄膜:商品名「FUJITAC:80μm」,作為保護膜(2),使用富士薄膜企業供應公司製不含有紫外線吸收劑之三乙醯纖維素系薄膜:商品名「TAC50μ」(厚度50μm),於分別的表面,以300W‧min/m2的放電量進行電暈處理,表面處理後1小時內,使用線棒塗佈器,塗佈調配例2-1所得之光聚合性塗覆劑,使膜厚成為4μm,形成光聚合性塗覆層,於前述光聚合性塗覆層之間挾夾上述聚乙烯醇系偏光子,得到保護膜(1)/光聚合性塗覆層/PVA系偏光子/光聚合性塗覆層/保護膜(2)所構成的積層體。
保護膜(1)與馬口鐵皮連接,該積層體的四角以玻璃膠帶固定,固定於馬口鐵皮。
以UV照射裝置(東芝公司製高壓水銀燈),最大照度300 mW/cm2、累積光量300 mJ/cm2的紫外線從保護膜(2)側照射,製作偏光板。
[比較例2-1]
取代實施例2-1之光聚合性塗覆劑(調配例2-1),變更為不使用具有1個以上氧原子及硫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2)之調配例2-26所示的光聚合性塗覆劑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製作偏光板。
[比較例2-2]
取代實施例2-1之光聚合性塗覆劑(調配例2-1),變 更為不使用三員環狀環氧乙烷化合物(A)之調配例2-27所示的光聚合性塗覆劑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製作偏光板。
[比較例2-3]
取代實施例2-1之光聚合性塗覆劑(調配例2-1),變更為不使用三員環狀環氧乙烷化合物(A)之調配例2-28所示的光聚合性塗覆劑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製作偏光板。
[實施例2-2至2-25]
取代實施例2-1之光聚合性塗覆劑(調配例2-1),變更為表2-1所示之調配例2-2至2-25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製作偏光板。
[實施例2-26至2-28]
實施例2-15使用的保護膜(2)分別變更為日本吉恩(Zeon)公司製降莰烯系薄膜(商品名「Zeonor ZF-14:100μm」)(實施例2-26)、三菱雷恩(Rayon)公司製丙烯酸系薄膜(商品名「HDB-002:50μm」)(實施例2-27)、卡內卡(Kaneka)公司製聚碳酸酯系薄膜(商品名「R-140:43μm」)(實施例2-28)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製作而得到偏光板,同樣地評價之。
[實施例2-29至2-31]
實施例2-15使用的保護膜(1)分別變更為東賽(Tohcello)公司製聚丙烯系薄膜(商品名「OPU-1:50μm」)(實施例2-29)、東賽(Tohcello)公司製聚乙烯系薄膜(商品名「TUX-HZ:50μm」)(實施例2-30)、尤尼吉可(Unitika)公司製聚酯系薄膜(商品名「Emblet S:50μm」)(實施例 2-31)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製作而得到偏光板,同樣地評價之。
實施例、比較例所得之積層體(偏光板),其剝離強度、凝膠比例、穿孔加工性及耐濕熱性根據實施態樣I記載的方法及以下的方法求得,結果表示於表2-3。
《耐濕熱性》
各實施例、比較例所得之積層體(偏光板)裁切成50mm×40mm的大小,60℃-90%RH的條件下,分別暴露500小時。暴露後偏光板的端部之剝離的有無,以目視用以下的4階段評價。
○:60℃-90%RH的條件下完全無剝離
○△:60℃-90%RH的條件下有剝離未達1mm
△:60℃-90%RH的條件下有剝離1mm以上未達2mm
×:60℃-90%RH的條件下有剝離2mm以上
根據本實施態樣之光聚合性塗覆劑,如表2-3所示,於實施例2-1至2-8、2-10至2-13、2-20,於一部分,有 些黏度高,剝離強度、凝膠比例雖有困難,無特別問題。而且,於實施例2-14至2-19、2-21至2-24,因包含具有2個以上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1),反應性變好,凝集力提高,有些黏度高,無特別問題。而且,三員環狀環氧乙烷化合物(A)中,全部不含芳香環之實施例2-9、2-25,因光聚合性塗覆劑的硬化塗膜有些軟,雖有耐濕熱性的困難,無特別問題。如此得知於任一實施例,黏度為1500mPa‧s以下,可形成接合力、穿孔加工性、耐濕熱性佳的偏光板。
相對地,得知於不含有具有1個以上氧原子及硫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1)及(B2)之比較例2-1,黏度高高達1600mPa‧s,又凝膠比例低,硬化性差,穿孔加工性、耐濕熱性差。而且,於比較例2-2、2-3,因不具有三員環狀環氧乙烷化合物(A),光硬化性變得不充分,接合力、凝膠比例、穿孔加工性及耐濕熱性皆差。
以下,關於實施態樣III。
[調配例3-1至3-49]
取代至氧氣濃度為10%以下之遮光的300cc的美乃滋瓶中,依照表3-1所示的比例放入三員環狀環氧乙烷化合物(A)、具有2個以上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1)、具有至少1個環狀構造及羥基兩者之分子量500以下的化合物(C)、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光聚合引發劑(E)、增感劑及抗氧化劑,以氣動馬達充分進行攪拌,充分脫泡後,得到表示為調配例之光聚合性塗覆劑。
表3-1所示之調配例之光聚合性塗覆劑,其溶液外觀、黏度根據上述相同的方法求得,結果表示於表3-2。
[實施例3-1]
使用調配例3-1所得之光聚合性塗覆劑,製作以下的積層體。
作為保護膜(1),使用富士薄膜公司製的含有紫外線吸收劑之三乙醯纖維素系薄膜:商品名「FUJITAC:80μm」,作為保護膜(2),使用富士薄膜企業供應公司製不含有紫外線吸收劑之三乙醯纖維素系薄膜:商品名「TAC50μ」(厚度50μm),於分別的表面,以300W‧min/m2的放電量進行電暈處理,表面處理後1小時內,使用線棒塗佈器,塗佈調配例3-1所示之光聚合性塗覆劑,使膜厚成為4μm,形成光聚合性塗覆層,於前述光聚合性塗覆層之間挾夾上述 聚乙烯醇系偏光子,得到保護膜(1)/光聚合性塗覆層/PVA系偏光子/光聚合性塗覆層/保護膜(2)所構成的積層體。保護膜(1)與馬口鐵皮連接,該積層體的四角以玻璃膠帶固定,固定於馬口鐵皮。以UV照射裝置(東芝公司製高壓水銀燈),最大照度200mW/cm2、累積光量200mJ/cm2的紫外線從保護膜(2)側照射,製作偏光板。[實施例3-2至3-36及3-43至3-48、比較例3-6至3-8]
取代實施例3-1之光聚合性塗覆劑之調配例3-1,變更為表3-1所示之調配例3-2至3-34、3-38至3-42及3-44至3-49外,與實施例3-1同樣地製作偏光板。
[實施例3-37至3-39]
實施例3-21使用的保護膜(2)分別變更為日本吉恩(Zeon)公司製降莰烯系薄膜(商品名「Zeonor ZF-14:100μm」)(實施例3-37)、三菱雷恩(Rayon)公司製丙烯酸系薄膜(商品名「HDB-002:50μm」)(實施例3-38)、卡內卡(Kaneka)公司製聚碳酸酯系薄膜(商品名「R-140:43μm」)(實施例3-39)外,與實施例3-21同樣地製作偏光板。
[實施例3-40至3-42]
實施例3-21使用的保護膜(1)分別變更為東賽(Tohcello)公司製聚丙烯系薄膜(商品名「OPU-1:50μm」)(實施例3-40)、東賽(Tohcello)公司製聚乙烯系薄膜(商品名「TUX-HZ:50μm」)(實施例3-41)、尤尼吉可(Unitika)公司製聚酯系薄膜(商品名「Emblet S:50μm」)(實施例3-42)外,與實施例3-21同樣地製作偏光板,同樣地進行 評價。
實施例、比較例所得之積層體(偏光板),其剝離強度、凝膠比例、穿孔加工性及耐濕熱性根據實施態樣I記載的方法及凝膠比例根據以下的方法求得,結果表示於表3-3。
《凝膠比例》
於不實施電暈處理之日本吉恩(Zeon)公司製降莰烯系薄膜(商品名「Zeonor ZF-14:100μm」),使用線棒塗佈器,塗佈所得之光聚合性塗覆劑,使膜厚成為20至25μm,形成光聚合性塗覆層。再於光聚合性塗覆層上,重疊不實施電暈處理的Zeonor ZF-14,得到3層所構成的積層體後,以UV照射裝置(東芝公司製高壓水銀燈),最大照度200mW/cm2、累積光量200mJ/cm2的紫外線照射,使光聚合性塗覆層硬化。剝離3層所構成的積層體的Zeonor ZF-14,得到接合劑層。測定接合劑層的重量後(重量1),金屬網與金屬網之間夾著的接合劑層彼此不重疊,在甲基乙基酮(MEK)中回流3小時。再以80℃-30分鐘進行乾燥,測定接合劑層的重量(重量2)。由下述式求得凝膠比例,以3階段評價。
凝膠比例(%)={1-(重量1-重量2)/重量1}×100
○:凝膠比例為90%以上
△:凝膠比例為80%以上至未達90%
×:凝膠比例未達80%
根據本實施態樣之光聚合性塗覆劑,如表3-3所示,於實施例3-1至3-19、3-21至3-28、3-34、3-36至3-42,在全部的評價項目,無特別問題。三員環狀環氧乙烷化合物(A)中,全部不含芳香環之實施例3-20、3-33,因光聚合性塗覆劑的硬化塗膜有些軟,雖有耐熱性、耐濕熱性的困難,無特別問題。而且,不含芳香環且不具有三員環狀環氧乙烷環之實施例3-35,雖有凝膠比例、耐熱性及耐濕熱性的困難,無特別問題。而且,具有2個以上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1)少之實施例3-29、具有2個以上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1)多之實施例3-30,雖有凝膠比例及耐熱性的困難,無特別問題。具有環狀構造及羥基兩者之分子量500以下的化合物(C)少的實施例3-31、具有環狀構造及羥基兩者之分子量500以下的化合物(C)多的實施例3-32,雖有凝膠比例、耐熱性及耐濕熱性的困難,無特別問題。如此得知於任一實施例,黏度為1500mPa‧s以下,可形成接合力、穿孔加工性、耐熱性、耐濕熱性佳的偏光板。比較例3-8因具有環狀構造及羥基兩者之化合物的分子量比500大,與三員環狀環氧 乙烷化合物(A)及/或具有2個以上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1)的反應性、反應促進效果低,凝膠比例變低,穿孔加工性、耐熱性、耐濕熱性差。比較例3-7因為無環狀構造的具有羥基之化合物,三員環狀環氧乙烷化合物(A)及/或具有2個以上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1)的反應促進效果低,凝膠比例變低,穿孔加工性、耐熱性、耐濕熱性差。而且,比較例3-6因不具有三員環狀環氧乙烷化合物(A),硬化性差,剝離強度、穿孔加工性、耐熱性、耐濕熱性差。
以下,關於實施態樣IV。
[調配例4-1]
取代至氧氣濃度為10%以下之遮光的300cc的美乃滋瓶中,依照表4-1的比例放入三員環狀環氧乙烷化合物(A)及光聚合引發劑(E),以氣動馬達充分進行攪拌,充分脫泡後,得到表示為調配例之光聚合性塗覆劑。
所得之光聚合性組成物中的水分量,根據以下的方法,黏度根據實施態樣I記載之方法求得,結果表示於表4-1。
《水分測定》
藉由卡氏水分滴定法(Karl Fischer),根據JIS K0113-2005進行測定。
[調配例4-2至4-5]
與調配例4-1同樣地,得到組成物後,添加表4-1所示之具有2個以上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1),添加精製水,使其成為表4-1所示的水分量,以氣動馬達 充分進行攪拌,得到光聚合性塗覆劑。
[調配例4-6至4-35]
以表4-1所示的比例,放入三員環狀環氧乙烷化合物(A)、具有1個以上氧原子及硫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2)、具有2個以上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1)、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光聚合引發劑(E)及增感劑,以表4-1所示的比例與調配例4-2同樣地調整水分量,以氣動馬達充分進行攪拌,充分脫泡後,得到表示為調配例之光聚合性塗覆劑。
[化學式1]
[實施例4-1]
使用調配例4-2所得之光聚合性塗覆劑,製作以下的積層體。
作為光學膜,使用富士薄膜公司製的含有紫外線吸收劑之三乙醯纖維素系薄膜:商品名「FUJITAC:80μm」。於 光學膜的表面,以300W‧min/m2的放電量進行電暈處理,表面處理後1小時內,使用線棒塗佈器,塗佈調配例4-1所示之光聚合性塗覆劑,使膜厚成為4μm,形成光聚合性易接合塗覆劑層。
光學膜與馬口鐵皮連接,該積層體的四角以玻璃膠帶固定,固定於馬口鐵皮。
以UV照射裝置(東芝公司製高壓水銀燈)內用乾燥氮氣取代後,波長365 nm的最大照度200 mW/cm2、累積光量200 mJ/cm2的紫外線從易接合塗覆劑層側照射,製作具有易接合塗覆劑層的積層體。
[實施例4-2至4-34及4-71、比較例4-1至4-5]
取代實施例4-1之光聚合性塗覆劑(調配例4-1),變更為表4-2所示之調配例、光學膜外,與實施例4-1同樣地製作積層體。
實施例4-2至4-34及4-71、比較例4-1至4-5所得之積層體,其密合力及耐熱性根據以下的方法,凝膠比例根據實施態樣II記載之方法求得,結果表示於表4-2。
《密合力》
根據JIS K5400,實施棋盤格剝離測試。100格中剝離的格數,以4階段進行評價。
◎:0格
○:1至10格
△:11至30格
×:31格以上
《耐熱性》
各實施例、比較例所得之積層體裁切成50 mm×40 mm的大小,80℃-乾燥的條件下,暴露1000小時。暴露後積層體的端部之剝離的有無,以目視用以下的3階段評價。
○:完全無剝離
○△:有剝離未達1 mm
△:有剝離1 mm以上未達2 mm
×:有剝離2 mm以上
[實施例4-35]
使用調配例4-2所得之光聚合性塗覆劑,製作以下的偏光板。
作為保護膜(1),使用富士薄膜公司製的含有紫外線吸收劑之三乙醯纖維素系薄膜:商品名「FUJITAC:80μm」,作為保護膜(2),使用富士薄膜企業供應公司製不含有紫外線吸收劑之三乙醯纖維素系薄膜:商品名「TAC50μ」(厚度50μm),於分別的表面,以300W‧min/m2的放電量進行電暈處理,表面處理後1小時內,使用線棒塗佈器,塗佈調配例4-2所示之光聚合性塗覆劑,使膜厚成為4μm,形成光聚合性塗覆層,於前述光聚合性塗覆層之間挾夾上述聚乙烯醇系偏光子,得到保護膜(1)/光聚合性塗覆層/PVA系偏光子/光聚合性塗覆層/保護膜(2)所構成的積層體。
保護膜(1)與馬口鐵皮連接,該積層體的四角以玻璃膠帶固定,固定於馬口鐵皮。
以UV照射裝置(東芝公司製高壓水銀燈),波長365nm的最大照度200mW/cm2、累積光量200mJ/cm2的紫外線從保護膜(2)側照射,製作偏光板。
[實施例4-36至4-69及4-149、比較例4-6至4-10]
取代實施例之光聚合性塗覆劑(調配例4-2),變更為表4-3所示之調配例、光學膜外,與實施例4-35同樣地製作積層體。
實施例4-35至4-69及4-149、比較例4-6至4-10所得之偏光板體,關於剝離強度及耐熱性根據以下的方法,穿孔加工性根據實施態樣I記載之方法求得,結果表示於表4-3。
《剝離強度》
接合力,根據JIS K6854-4接合劑-剝離接合強度測試方法-第4部:浮動滾輪法進行測定。
亦即,所得之偏光板,使用切斷器裁切成25 mm×150 mm的大小,作為測定用樣品。將樣品,使用兩面黏著膠帶(東洋油墨製造公司製DF8712S),使用層合機,貼附於金屬板上,得到偏光板與金屬板的測定用積層體。於測定用積層體之保護膜與偏光子間,設置預先剝離的發端,將該測定用積層體在23℃、相對濕度50%的條件下,以300 mm/分的速度剝開,作為剝離力。此時,測定聚乙烯醇系偏光子與保護膜(1)、以及聚乙烯醇系偏光子與保護膜(2)兩者的剝離力。該剝離力作為接合力,以4階段評價。
◎:剝離力為5.0(N/25mm)以上或偏光板破壞
○:剝離力為2.0(N/25mm)以上至未達5.0(N/25mm)
△:剝離力為1.0(N/25mm)以上至未達2.0(N/25mm)
×:剝離力未達1.0(N/25mm)
於光聚合性塗覆劑使用作為易接合塗覆劑的情況,於表4-2所示之實施例4-1至4-6、4-27至4-29,形成密合性、凝膠比例、耐熱性皆佳之光學膜積層體。
另一方面,水分量少之比較例4-1、4-4,水分量多之比較例4-2,因於最大照度200 mW/cm2、累積光量200 mJ/cm2的低照射量,硬化性差,凝膠比例低,密合力、耐熱性差。
同樣地,包含具有2個以上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1)、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之實施例4-7至4-21、4-22至4-26形成良好的光學膜積層體。
另一方面,不含有三員環狀環氧乙烷化合物(A)之比較例4-5,凝膠比例高,但密合力、耐熱性差。
而且,實施例4-30至4-34,在各種光學膜的評價結果,從疏水性的降莰烯系薄膜至親水性的乙醯纖維素系薄膜,形成良好的光學膜積層體。
表4-3為偏光板的評價結果。與表4-2的評價結果相同的傾向,於偏光板的情況,保護膜1與聚乙烯醇系偏光子間的光聚合性塗覆劑,因藉由保護膜2以及光聚合性塗覆劑、聚乙烯醇系偏光子之活性能量線的吸收,變成更弱 的照射量,顯示更顯著的接合力差異。
實施例4-35至4-69,雖形成良好的偏光板,水分量少的比較例4-6、4-8、4-9、水分量多的比較例4-7,硬化性差,特別是保護膜1側的接合力極端地差。不含有三員環狀環氧乙烷化合物(A)之比較例4-10,因密合性差,穿孔加工性、耐熱性差。
[實施例4-72至4-143、比較例4-11至4-28]
實施例4-1使用的光聚合性塗覆劑及光學膜,變更為表4-4所示者外,與實施例4-1同樣地製作積層體。
對所得之積層體,其密合力、凝膠比例、耐熱性根據與實施例4-1相同的方法求得,結果表示於表4-4。
如表4-4所示,使用根據本實施態樣之光聚合性塗覆劑時,所得之積層體的密合性、凝膠比例、耐熱性佳。

Claims (27)

  1. 一種光聚合性組成物,其特徵為含有: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化合物(A);以及選自具有2個以上的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1)、與具有1個以上氧原子以及1個以上硫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2)所成群之化合物,而對100重量份的前述光聚合性組成物而言,含有0.05至3重量份的水分,前述具有2個以上的氧原子之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1)係選自二烷類(b1-2-2)、環狀碳酸酯化合物(b1-3)及含氟環狀化合物(b1-4)的化合物,前述環狀化合物(B2)係在環內具有選自亞碸骨架、碸骨架、亞硫酸酯骨架、硫酸酯骨架、磺酸酯骨架、亞磺酸酯骨架以及硫酯骨架所成群的骨架構造,該光聚合性組成物實質上不含有機溶劑,於23℃之測定黏度為1至1500mPa‧s。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聚合性組成物,其中更包含具有至少1個環狀構造及羥基兩者之分子量500以下的化合物(C)。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聚合性組成物,其中對100重量份的前述環氧乙烷化合物(A)而言,含有0.5至60重量份的前述環狀化合物(B1)。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聚合性組成物,其中對100重量份的前述環氧乙烷化合物(A)而言,含有0.5 至60重量份的前述四員環以上的環狀化合物(B2)。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光聚合性組成物,其中對100重量份的前述環氧乙烷化合物(A)而言,含有0.5至40重量份的前述化合物(C)。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光聚合性組成物,其中前述環氧乙烷化合物(A)含有具有芳香環的化合物(a-1)以及/或具有2個以上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環之化合物(a-2)。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光聚合性組成物,其中前述環狀化合物(B1)含有選自二烷類(b1-2-2)以及環狀碳酸酯化合物(b1-3)所成群的化合物。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光聚合性組成物,其中前述環狀化合物(B1)含有選自二烷類(b1-2-2)以及環狀碳酸酯化合物(b1-3)所成群的化合物。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光聚合性組成物,其中前述環狀化合物(B1)含有經至少1個以上具有F原子之取代基取代之含氟環狀化合物(b1-4)。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光聚合性組成物,其中前述環狀化合物(B1)含有經至少1個以上具有F原子之取代基取代之含氟環狀化合物(b1-4)。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或第5項所述之光聚合性組成物,其中前述化合物(C)的環狀構造為選自環烷類、環烯類、苯環以及二環以上的縮合多環類所成群之環狀構 造。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光聚合性組成物,其中前述化合物(C)為羥基直接鍵結於環狀構造的化合物,及/或通過具有C1至C18的碳數之伸烷基,羥基鍵結於環狀構造的化合物。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光聚合性組成物,其中前述化合物(C)為具有選自環己烷環、環己烯環、降莰烷環、降莰烯環、金剛烷環、二氫異苯并呋喃環、二氫苯并呋喃環、胡椒基環以及烷環所成群之環狀構造以及羥基兩者之化合物(c-1)。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光聚合性組成物,其中前述化合物(c-1)為環己醇、苯甲醇、降莰醇、金剛烷醇、胡椒醇或3,4-亞甲基二氧酚。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或第5項所述之光聚合性組成物,其中前述化合物(C)為環己醇、苯甲醇、降莰醇、金剛烷醇、胡椒醇或3,4-亞甲基二氧酚,前述環氧乙烷化合物(A)含有具有芳香環的化合物(a-1)及/或具有2個以上三員環狀的環氧乙烷環之化合物(a-2)。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光聚合性組成物,其中前述環狀化合物(B1)含有選自二烷類(b1-2-2)以及環狀碳酸酯化合物(b1-3)所成群的化合物。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光聚合性組成物,其中前述環狀化合物(B1)含有環狀碳酸酯化合物(b1-3)。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光聚合 性組成物,其中對100重量份的前述環氧乙烷化合物(A)而言,更含有5至1000重量份之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光聚合性組成物,其中前述乙烯性不飽和化合物(D),含有具有羥基之乙烯性不飽和物(d-1)。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光聚合性組成物,更含有光聚合引發劑(E)。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光聚合性組成物,其中前述光聚合引發劑(E)為藉由光照射產生酸性活性物種之A+B-表示的鹽,該陽離子A+為芳香族錪離子以及/或芳香族鋶離子。
  22. 一種光聚合性塗覆劑,其係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21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光聚合性組成物所構成。
  23. 一種積層體,其特徵為於基材(G)的單面或兩面具有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光聚合性塗覆劑所構成的層。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積層體,其中前述基材(G)為透明薄膜(H)。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積層體,其中前述透明薄膜(H)為光學膜(I)。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之積層體,其中前述光學膜(I)為乙醯纖維素系膜、降莰烯系膜、丙烯酸系膜、聚碳酸酯系膜、聚酯系膜或聚乙烯醇系膜。
  27. 一種偏光板,其特徵為將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之積層體接合於聚乙烯醇系偏光子的單面或兩面所構成。
TW101130777A 2011-08-25 2012-08-24 光聚合性組成物、光聚合性塗覆劑、積層體及偏光板 TWI5924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4037A JP5304859B2 (ja) 2011-08-25 2011-08-25 光重合性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用途
JP2011280020 2011-12-21
JP2012053614 2012-03-09
JP2012077306 2012-03-29
JP2012080883A JP5824747B2 (ja) 2012-03-30 2012-03-30 光重合性オキシラン系樹脂組成物、光硬化性接着剤、及び光学フィルム積層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9184A TW201319184A (zh) 2013-05-16
TWI592452B true TWI592452B (zh) 2017-07-21

Family

ID=47746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0777A TWI592452B (zh) 2011-08-25 2012-08-24 光聚合性組成物、光聚合性塗覆劑、積層體及偏光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101886193B1 (zh)
CN (1) CN103764708B (zh)
TW (1) TWI592452B (zh)
WO (1) WO20130278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033699A1 (en) * 2014-08-04 2016-02-04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Polarizing plate
WO2016035404A1 (ja) * 2014-09-05 2016-03-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KR102556376B1 (ko) * 2017-04-13 2023-07-18 닛토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편광판, 화상 표시 장치 및 해당 화상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102459936B1 (ko) * 2017-10-13 2022-10-27 주식회사 엘지생활건강 알칸닌을 포함하는 구강질환 예방 또는 치료용 조성물
CN110016271B (zh) * 2018-01-10 2021-04-27 常州强力电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环碳酸酯环氧化合物、阳离子聚合性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9581573B (zh) * 2018-12-18 2021-12-17 深圳市三利谱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剥离偏光片的方法和鉴定偏光片类型的方法及其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38899A (en) * 1986-07-08 1988-04-19 Claire Bluestein Transparent abrasion-resistant flexible polymeric coating
US5140068A (en) * 1990-04-27 1992-08-18 The B. F. Goodrich Company Epoxy resin systems modified with low viscosity statistical monofunctional reactive polymers
JP4135232B2 (ja) 1998-10-29 2008-08-20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もしくはシート
JP3404027B2 (ja) 2001-04-23 2003-05-06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偏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AU2003218051A1 (en) * 2002-03-08 2003-09-22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Accelerators for cationic photopolymerization
JP2004035862A (ja) 2002-07-08 2004-02-05 Polyplastics Co 環状アセタール化合物含有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及び硬化物
JP4306270B2 (ja) 2003-02-12 2009-07-2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光板、その製造法、光学部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849665B2 (ja) 2005-11-18 2012-01-11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037074B2 (ja) 2006-09-06 2012-09-26 協立化学産業株式会社 光カチオン硬化型又は熱カチオン硬化型接着剤
JP2008231168A (ja) 2007-03-16 2008-10-02 Jsr Corp 放射線硬化性接着剤用組成物、複合体、及び、複合体の製造方法
JP5448024B2 (ja) 2007-03-15 2014-03-1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硬化性接着剤、該光硬化性接着剤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401767B2 (ja) * 2007-06-14 2014-01-29 東亞合成株式会社 硬化性組成物および光学デバイス
JP2009300768A (ja) 2008-06-13 2009-12-24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偏光板ロー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感圧式接着剤層付き偏光板ロール、偏光板、液晶表示装置
JP4561936B1 (ja) * 2009-09-04 2010-10-13 東洋インキ製造株式会社 偏光板及び偏光板形成用光硬化性接着剤
JP5402419B2 (ja) 2009-09-04 2014-01-29 東洋インキSc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紫外線硬化性組成物、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01409B2 (ja) * 2009-10-05 2013-09-25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カチオン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硬化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886193B1 (ko) 2018-08-08
TW201319184A (zh) 2013-05-16
CN103764708A (zh) 2014-04-30
WO2013027833A1 (ja) 2013-02-28
KR20140089337A (ko) 2014-07-14
CN103764708B (zh) 2016-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2452B (zh) 光聚合性組成物、光聚合性塗覆劑、積層體及偏光板
JP6135118B2 (ja) 光重合性オキシラン系樹脂組成物、光重合性コーティング剤、光重合性接着剤、及び光学フィルム積層体
JP5304859B2 (ja) 光重合性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用途
JP6260143B2 (ja)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重合性樹脂組成物及び積層体
TW201510044A (zh) 有機el元件密封用樹脂組成物及其硬化物
JP2015151424A (ja)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重合性樹脂組成物及び積層体
JP6992244B2 (ja)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重合性組成物、シートおよび光学素子用積層体
WO2015002269A1 (ja)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重合性樹脂組成物及び積層体
KR102619470B1 (ko) 활성 에너지선 중합성 수지 조성물 및 적층체
JP6307914B2 (ja)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重合性樹脂組成物及び積層体
JP5320614B2 (ja) 光重合性組成物及び光学フィルム積層体
JP5824747B2 (ja) 光重合性オキシラン系樹脂組成物、光硬化性接着剤、及び光学フィルム積層体
JP2019035031A (ja)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重合性樹脂組成物
KR20150079844A (ko) 방사선 경화성 조성물, 접착제, 및 편광판
JP2015172132A (ja)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重合性樹脂組成物及び積層体
JP6540250B2 (ja)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重合性樹脂組成物
JP2016172801A (ja)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重合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積層体
JP6051856B2 (ja) 光重合性樹脂組成物、及び光学フィルム積層体
JP2015108095A (ja)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重合性樹脂組成物及び積層体
JP2020012081A (ja) 光硬化性接着剤
JP2020011487A (ja) 積層体
JP2017008306A (ja)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重合性樹脂組成物
JP2015108096A (ja)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重合性樹脂組成物及び積層体
KR102336281B1 (ko) 광학용 활성 에너지선 중합성 접착제 및 광학용 적층체
JP5884598B2 (ja) 光重合性接着剤、及び光学フィルム積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