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1146B - 雙面黏著片及回捲體 - Google Patents

雙面黏著片及回捲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91146B
TWI591146B TW103111566A TW103111566A TWI591146B TW I591146 B TWI591146 B TW I591146B TW 103111566 A TW103111566 A TW 103111566A TW 103111566 A TW103111566 A TW 103111566A TW I591146 B TWI591146 B TW I59114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layer
acrylate
double
release film
adhes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15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7309A (zh
Inventor
黑川敦史
加茂雅康
遠藤優季
Original Assignee
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373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73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11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114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4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release liners
    • C09J7/405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release lin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ubstrate of the release lin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9/00Adhesiv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e.g. glue stick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Description

雙面黏著片及回捲體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雙面黏著片及回捲體。
偏光板等之光學機能性膜體係使用由黏著劑構成之雙面黏著片而與液晶單元等之部件相固定。其中,如此之雙面黏著片係例如藉由下述方式製造,於第一離形膜上塗布黏著劑而形成塗膜,之後於所形成之塗膜上貼合第二離形膜,再照射紫外線等使塗膜硬化而成為黏著劑層。而且,如此製造而成之雙面黏著片,一般會捲繞成滾筒狀(捲彎)以進行存放或搬運。
近年來,為了提升生產性之目的,捲繞成如此之滾筒狀的雙面黏著片的捲繞長度逐漸增長。因此,因捲繞長尺寸的雙面黏著片而於捲繞時承受過度的張力,使得雙面黏著片於滾筒之卷芯部分發生捲緊的問題。如此之結果,使得以前不會發生的問題,現在卻會發生在黏著劑層表面產生多個微小凹凸(橘皮)的問題。
因此,有人嘗試藉由將離形膜之離形處理面之表面粗糙度Ra製成100nm以下,以防止如此之橘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開案2010-185038號公報)。
然而,隨著近年之滾筒捲繞長度增長,習知之雙面 黏著片已無法充分防止雙面黏著片於滾筒之卷芯部分發生橘皮的問題。
而且,習知技術是將附有黏著劑之偏光板貼合於液 晶單元後再進行高壓釜(autoclave)處理。但近年的場合係為求簡化製程而不進行高壓釜處理。因此,若黏著劑層發生橘皮,會有提高微細氣泡混入的可能性,及導致良率低下等問題。而且,若黏著劑層發生橘皮,將附有偏光板之液晶單元組裝於顯示器內時會發生外觀不良,而導致良率低下。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雙面黏著片及捲彎此雙面黏著片而成之回捲體,此雙面黏著片於捲彎成滾筒狀時,能防止在黏著劑層表面發生多個微小凹凸(橘皮)。
藉由下述(1)~(5)之本發明達成所述目的。
(1)一種雙面黏著片,包括一黏著劑層、一第一離形膜及一第二離形膜。黏著劑層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第一離形膜貼附於前述黏著劑層之前述第一表面。第二離形膜貼附於前述黏著劑層之前述第二表面。前述第二離形膜從前述黏著劑層剝離下來之離形力係小於前述第一離形膜從前述黏著劑層剝離下來之離形力。前述黏著劑層係使用含有活性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之黏著劑而形成。前述黏著劑層形成後當下的凝膠分率為70%以上。前述黏著劑層形成後當下的凝膠分率表示為X[%] 時,且前述黏著劑層形成7日後之前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表示為Y[%]時,滿足X/Y≧0.9之關係。於前述黏著劑層之前述第一表面及前述第二表面,從一基準面±0.2μm的範圍外的凹凸所佔的比例為20%以下。
(2)如上述(1)所述之雙面黏著片,其中前述黏 著劑層形成7日後之於攝氏23度時,前述黏著劑層之儲存彈性模數為0.15MPa以上。
(3)如上述(1)或(2)所述之雙面黏著片,其中 前述第一離形膜及前述第二離形膜之與前述黏著劑層接觸之表面之相反方向的表面,其算數平均粗糙度Ra為50nm以下,且其最大突起高度Rp為1000nm以下。
(4)如上述(1)至(3)之其中之一所述之雙面黏 著片,其中前述第一離形膜從前述黏著劑層剝離下來之離形力表示為X[mN/25mm]時,且前述第二離形膜從前述黏著劑層剝離下來之離形力表示為Y[mN/25mm]時,滿足X-Y≧5之關係。
(5)一種回捲體,係由如上述(1)至(4)之其中 之一所述之雙面黏著片捲彎而成。
藉由本發明,能夠提供雙面黏著片,能例如用來貼 附偏光板等之光學機能性膜體,且能於將雙面黏著片捲繞成滾筒狀(捲彎)以茲存放時,防止於黏著劑層表面發生多個微小凹凸的情形。
1‧‧‧雙面黏著片
10‧‧‧黏著劑層
101‧‧‧第一表面
102‧‧‧第二表面
11‧‧‧第一離形膜
111‧‧‧第一離形劑層
112‧‧‧第一基材膜
12‧‧‧第二離形膜
121‧‧‧第二離形劑層
122‧‧‧第二基材膜
第1圖繪示本發明之雙面黏著片之側視剖面圖。
以下將參照優選實施型態而詳細說明本發明。
以下將描述雙面黏著片。
本發明之雙面黏著片係例如用來貼合偏光板等之光學機能性膜體與液晶單元等之部件。
第1圖繪示本發明之雙面黏著片之側視剖面圖。
如第1圖所示,雙面黏著片1包括一黏著劑層10、一第一離形膜11及一第二離形膜12。黏著劑層10具有一第一表面101及一第二表面102。第一離形膜11設置於黏著劑層10之第一表面101。第二離形膜12設置於黏著劑層10之第二表面102。而且,對於黏著劑層10而言,當除去第一離形膜11及第二離形膜12之後,不存在有支撐體。
本發明之雙面黏著片1如上所述,具有黏著劑層10、第一離形膜11及第二離形膜12,且具有以下(1)~(5)之特徵。亦即,本發明之雙面黏著片1具有下列特徵點:(1)第二離形膜12從黏著劑層10剝離下來之離形力係小於第一離形膜11從黏著劑層10剝離下來之離形力,(2)黏著劑層10係使用含有活性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之黏著劑組成物而形成,(3)黏著劑層10形成後當下的凝膠分率為70%以上,(4)黏著劑層10形成後當下的凝膠分率表示為X[%]時,且前述黏著劑層10形成7日 後之前述黏著劑層10之凝膠分率表示為Y[%]時,滿足X/Y≧0.9之關係,(5)於黏著劑層10之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從基準面±0.2μm的範圍外的凹凸所佔的比例為20%以下。
藉由具有如此之特徵,於將雙面黏著片1捲繞成滾 筒狀以茲存放或搬運時,能夠防止於黏著劑層10之表面發生微小凹凸(橘皮)的情形。會被如此認為是因以下理由。
亦即,藉由使用含有活性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之黏 著劑組成物形成黏著劑層10,而能夠較為提高黏著劑層10形成後當下的凝膠分率。而且,藉由較為提高黏著劑層10形成後當下的凝膠分率,而能夠抑制捲彎時微小的凹凸(橘皮)的發生。 再者,藉由減少凝膠分率隨著時間演進的變化,而能夠抑制隨時間演進之微小的凹凸(橘皮)的發生。
隨著較為提高黏著劑層10形成後當下的凝膠分率 的同時,藉由減少凝膠分率隨著時間演進的變化,能夠於黏著劑層10之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減少從基準面±0.2μm的範圍外的凹凸所佔的比例,而能防止橘皮的發生。
再者,藉由第二離形膜從黏著劑層10剝離下來之離 形力係小於第一離形膜從黏著劑層剝離下來之離形力,而能夠防止被稱為哭著分離之轉黏現象的發生,轉黏現象即第二離形膜從黏著劑層10剝離下來時,黏著劑層10之一部分還附著於第二離形膜,而黏著劑層以外觀平滑的良好狀態不殘留於第一離形膜上的現象。
而且,於本說明書中,從黏著劑層剝離下來之離形 力,為如下方式測定之離形力。
離形力之測定,係依照日本工業標準(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JIS-Z0237,將雙面黏著片裁切成寬幅25mm,長度200mm,使用拉伸試驗機,於固定黏著劑層的狀態下,藉由以每分鐘300mm的速度沿180度的方向拉伸離形膜之方式進行。
而且,於本說明書中,黏著劑層的儲存彈性模數, 係將黏著劑堆疊而製作成直徑8mm且厚度3mm之圓柱狀的試驗片,藉由扭轉剪切法,並以下列條件測定之儲存彈性模數。
測定裝置:RHEOMETRIC公司製造之動態黏彈性測 定裝置「DYNAMICANALYZER RDA II」,頻率:1Hz,溫度:攝氏23度。
以下,將詳細說明構成關於本實施型態之雙面黏著 片1之各層。
以下將說明黏著劑層10。
黏著劑層10具有第一表面101及第二表面102。
黏著劑層10形成後當下的凝膠分率為70%以上,黏著劑層10形成後當下的凝膠分率表示為X[%]時,且黏著劑層10形成7日後之黏著劑層10之凝膠分率表示為Y[%]時,滿足X/Y≧0.9之關係,於第一表面101及第二表面102,從基準面±0.2μm的範圍外的凹凸所佔的比例為20%以下。藉此,於黏著劑層 10貼附於被黏著物時,能夠防止外觀不良的發生。
黏著劑層10形成後當下的凝膠分率雖為70%以 上,但以75%以上為較佳。藉此,於黏著劑層10貼附於被黏著物時,能夠更有效地防止外觀不良的發生。
於黏著劑層10之第一表面101及第二表面102,從 基準面±0.2μm的範圍外的凹凸所佔的比例雖為20%以下,但以10%以下為較佳。藉此,於黏著劑層10貼附於被黏著物時,能夠更確實地防止外觀不良的發生。
另外,黏著劑層10形成7日後之於攝氏23度時之 儲存彈性模數以0.15MPa以上為佳,以0.3MPa以上為較佳。藉此,於捲彎雙面黏著片1時,能夠更有效地防止於黏著劑層10之表面發生橘皮現象。而且,能夠抑制偏光板等之光學機能性膜體因熱等因素所造成之尺寸變化。
構成黏著劑層10之黏著劑並未特別受限,但以使用 對黏著劑組成物照射活性能量射線而成的黏著劑為佳,此黏著劑組成物包含(A)丙烯基(acryl)系共聚物及(B)活性能量射線硬化型化合物。藉此,能夠較為提高黏著劑層10之儲存彈性模數,還能更為提升黏著劑層10之耐久性(耐熱性、耐低溫性、耐濕性等)。
丙烯基系共聚物(A)能夠為(甲基)丙烯酸酯 ((meth)acrylic acid ester)系共聚物。其中,於本說明書中,(甲基)丙烯酸酯意指丙烯酸酯及(甲基)丙烯酸酯二者。其他類似用語 亦同。
(甲基)丙烯酸酯系共聚物係以具有能夠藉由各種交 聯方法交聯的交聯點為佳。具有如此之交聯點之(甲基)丙烯酸酯系共聚物並未特別受限,亦能夠從以前慣用為黏著劑之樹脂成分的(甲基)丙烯酸酯系共聚物之中任意選擇適當的共聚物來使用。
具有如此之交聯點之(甲基)丙烯酸酯系共聚物,係 以使用如下之共聚物為佳,此共聚物為酯部分的烷基(alkyl group)的碳原子數為1~20個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分子內具有交聯性官能基之單體以及依需求而使用之其他單體的共聚物。其中,酯部分的烷基的碳原子數為1~20個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例如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eth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乙酯(eth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丙酯(prop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丁酯(but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戊酯(pent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己酯(hex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環己酯(cyclohex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2-ethylhex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異辛酯(isooct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癸酯(dec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十二酯(dodec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十四酯(myrist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十六酯(palmityl(meth)acrylate)及(甲基)丙烯酸十八酯(stearyl(meth)acrylate)之其中一種或組合二種以上之材料為佳。
另一方面,分子內具有交聯性官能基之單體,係以含有做為官能基之羥(hydroxyl)基、羧(carboxyl)基及氨(amino)基之至少一者為佳。此單體之具體範例有(甲基)丙烯酸2-羥乙酯(2-hydroxyeth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2-羥丙酯(2-hydroxyprop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3-羥丙酯(3-hydroxyprop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2-羥丁酯(2-hydroxybut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3-羥丁酯(3-hydroxybutyl(meth)acrylate)及(甲基)丙烯酸4-羥丁酯(4-hydroxybutyl(meth)acrylate)等之(甲基)丙烯酸羥烷基酯((meth)acrylic acid hydroxy alkyl ester);(甲基)丙烯酸單甲基氨基乙酯(monomethylaminoeth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單乙基氨基乙酯(monoethylaminoeth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單甲基氨基丙酯(monomethylaminopropyl(meth)acrylate)及(甲基)丙烯酸單乙基氨基丙酯(monoethylaminopropyl(meth)acrylate)等之(甲基)丙烯酸單烷基氨基烷基酯(monoalkylaminoalkyl(meth)acrylate);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巴豆酸(crotonic acid,2-丁烯酸)、馬來酸(maleic acid,順丁烯二酸)、衣康酸(itaconic acid,亞甲基丁二酸)及檸康酸(citraconic acid,甲基順丁烯二酸)等之烯屬不飽和羧酸(ethylenic unsaturation carboxylic acid)。此些單體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二種以上使用。
於黏著劑組成物中,(甲基)丙烯酸酯系共聚物(A) 之共聚形態並未特別受限,亦可為任何無規(random)、嵌段(block)、接枝(graft)共聚物。
再者,(甲基)丙烯酸酯系共聚物(A)之質量平均分 子量以50萬以上為佳,以60萬~200萬為較佳,以70萬~180萬為更佳。藉此,與被黏著物間能具有充足的緊黏性與黏接耐久性,還能夠更有效防止黏著劑層10之浮起及剝落等的發生。其中,質量平均分子量是將(甲基)丙烯酸酯系共聚物(A)藉由凝膠滲透色譜分析(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法測定而得到的數值再經由標準聚苯乙烯(polystyrene)所換算的數值。
另外,此(甲基)丙烯酸酯系共聚物中,分子內具有 交聯性官能基之單體單位的含量,係以0.01~10之質量百分比之範圍為佳。若此含量為0.01之質量百分比以上,能夠藉由後述交聯劑及交聯性官能基之間的反應使其充分進行交聯,而使其耐久性良好。另一方面,若此含量為10之質量百分比以下,因其交聯性變得過高,故以對於液晶玻璃單元及相位差板之貼合適性不低者為佳。若考量耐久性及對於液晶玻璃單元及相位差板之貼合適性等因素,具有此交聯性官能基之單體單位的較佳含量為0.05~7.0之質量百分比,更甚者以0.2~6.0之質量百分比之範圍為佳。
其中,亦可使用一種或使用組合二種以上之材料做 為(甲基)丙烯酸酯系共聚物(A)。
黏著劑組成物中,能夠使用分子量未達1000之多官 能(甲基)丙烯酸酯((meth)acrylate)系單體(monomer)做為活性能量射線硬化型化合物(B)。
舉例而言,分子量未達1000之多官能(甲基)丙烯酸 酯系單體亦可為於下述之中使用一種或組合二種以上之材料: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butanediol di(meth)acrylate)、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hexanediol di(meth)acrylate)、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neopentylglycol di(meth)acrylate)、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poly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新戊二醇己二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neopentylglycol adipate di(meth)acrylate)、羥新戊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hydroxy pivalic acid neopentylglycol di(meth)acrylate)、二環戊基二(甲基)丙烯酸酯(dicyclopentanyl di(meth)acrylate)、己內酯變性二環戊烯基二(甲基)丙烯酸酯(dicyclopentenyl di(meth)acrylate modified with caprolactone)、環氧乙烷變性磷酸二(甲基)丙烯酸酯(phosphoric acid di(meth)acrylate modified with ethylene oxide)、二(丙烯醯氧乙基)異氰脲酸酯(di(acryloxyethyl)isocyanurate)及烯丙基化環己基二(甲基)丙烯酸酯(allylating cyclohexyl di(meth)acrylate)等之二官能型;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rimethylol propane tri(meth)acrylate)、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dipentaerythritol tri(meth)acrylate)、丙酸變性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dipentaerythritol tri(meth)acrylate modified with propionic acid)、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pentaerythritol tri(meth)acrylate)、環氧丙烷變性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rimethylol propane tri(meth)acrylate modified with propylene oxide)及三(丙烯醯氧乙基)異氰脲酸酯(tris(acryloxyethyl)isocyanurate)等之三官能型;二甘油四(甲基)丙烯酸酯(Diglycerine tetra(meth)acrylate)及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pentaerythritol tetra(meth)acrylate)等之四官能型;丙酸變性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dipentaerythritol penta(meth)acrylate modified with propionic acid)等之五官能型;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dipentaerythritol hexa(meth)acrylate)及己內酯變性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dipentaerythritol hexa(meth)acrylate modified with caprolactone)等之六官能型。其中,上述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中,亦可以使用具有環狀構造做為骨架構造之單體為佳。 環狀構造可為碳環式構造,亦可為雜環式構造,而且,可為單環式構造,亦可為多環式構造。如此之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例如為二(丙烯醯氧乙基)異氰脲酸酯及三(丙烯醯氧乙基)異氰脲酸酯等具有異氰脲酸酯(isocyanurate)構造之材料,亦能夠適當使用二羥甲基二環戊烷二丙烯酸酯(dimethylol dicyclopentane diacrylate)、環氧乙烷變性六氫化鄰苯二甲酸二丙烯酸酯(hexahydrophthalic acid diacrylate modified with ethylene oxide)、三環癸烷二甲醇丙烯酸酯(tricyclodecane dimethanol acrylate)、新戊二醇變性三羥甲基丙烷二丙烯酸酯(trimethylol propane diacrylate modified with neopentylglycol)及金剛烷二丙烯酸酯(adamantane diacrylate)等材料。
另外,能夠使用活性能量射線硬化型之丙烯酸酯 (acrylate)系寡聚物(oligomer)做為活性能量射線硬化型化合物(B)。此丙烯酸酯系寡聚物之質量平均分子量以50,000以下為佳。如此之丙烯酸酯系寡聚物例如為聚酯丙烯酸酯(polyester acrylate)系寡聚物、環氧丙烯酸酯(epoxy acrylate)系寡聚物、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urethane acrylate)系寡聚物、聚醚丙烯酸酯(polyether acrylate)系寡聚物、聚丁二烯丙烯酸酯(polybutadiene acrylate)系寡聚物及矽酮丙烯酸酯(silicone acrylate)系寡聚物等材料。
其中,聚酯丙烯酸酯系寡聚物例如能夠藉由縮合多 價羧酸及多價醇而得到兩末端具有羥基的聚酯寡聚物,且以(甲基)丙烯酸對其羥基進行酯化反應而獲得,或者例如藉由將環氧烷(alkylene oxide)添加至多價羧酸而得之寡聚物的末端的羥基以(甲基)丙烯酸進行酯化反應而獲得。環氧丙烯酸酯系寡聚物例如能夠藉由將(甲基)丙烯酸反應於較低分子量之雙酚(bisphenol)型環氧(epoxy)樹脂或酚醛(novolak)型環氧樹脂的環氧乙烷(oxirane)環以進行酯化反應而獲得。而且,此環氧丙烯酸酯系寡聚物亦能夠使用局部以二鹽基性羧酸無水物(carboxylic acid anhydride,羧酸酐)變性之羧變性型的環氧丙烯酸酯寡聚物。胺 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系寡聚物例如能夠藉由將聚醚多元醇(polyether polyol)或聚酯多元醇(polyester polyol)與聚異氰酸酯(polyisocyanate)反應所得之聚胺基甲酸酯寡聚物(polyurethane oligomer)以(甲基)丙烯酸進行酯化反應而獲得。 多元醇丙烯酸酯(polyol acrylate)系寡聚物能夠藉由將聚醚多元醇的羥基以(甲基)丙烯酸進行酯化反應而獲得。
上述丙烯酸酯系寡聚物之質量平均分子量是藉由 GPC法測定再經由標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所換算的數值,係以50,000以下為佳,以500~50,000為較佳,更甚者以選擇3,000~40,000之範圍為更佳。
此些丙烯酸酯系寡聚物可單獨使用一種,亦可組合 二種以上使用。
而且,能夠使用將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之基團導入 至側鏈的加合物型(adduct)丙烯酸酯系聚合物做為活性能量射線硬化型化合物(B)。如此之加合物型丙烯酸酯系聚合物能夠藉由使用於(甲基)丙烯酸酯系共聚物(A)中說明之(甲基)丙烯酸酯與分子內具有交聯性官能基之單體的共聚物,將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且具有與交聯性官能基反應之基團的化合物反應於此共聚物之交聯性官能基之一部分而獲得。此加合物型丙烯酸酯系聚合物之質量平均分子量經由標準聚苯乙烯換算,通常為50萬~200萬。
其中,亦可從前述之多官能丙烯酸酯系單體、丙烯 酸酯系寡聚物及加合物型丙烯酸酯系聚合物之中適當選擇一種使用做為活性能量射線硬化型化合物(B),亦可選擇二種以上併用。
於黏著劑組成物中,(甲基)丙烯酸酯系共聚物(A) 及活性能量射線硬化型化合物(B)之含有比例,根據所得到之黏著劑的性能方面,質量比以100:1~100:100為佳,以100:5~100:50為較佳,以100:10~100:40為更佳。
另外,黏著劑組成物中,亦可因應需求而包含光聚合起始劑。
光聚合起始劑亦可例如為從苯偶姻(benzoin)、苯偶姻甲醚(benzoin methyl ether)、苯偶姻乙醚(benzoin ethyl ether)、苯偶姻異丙醚(benzoin isopropyl ether)、苯偶姻正丁醚(benzoin-n-butyl ether)、苯偶姻異丁醚(benzoin isobutyl ether)、苯乙酮(acetophenone)、二甲基氨基苯乙酮(dimethylamino acetophenone)、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2,2-dimethoxy-2-phenyl acetophenone)、2,2-二乙氧基-2-苯基苯乙酮(2,2-diethoxy-2-phenyl acetophenone)、2-羥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2-hydroxy-2-methyl-1-phenyl propane-1-one)、1-羥環己基苯基甲酮(1-hydroxy cyclohexyl phenyl ketone)、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嗎啉代丙烷-1-酮(2-methyl-1[4-(methylthio)phenyl]-2-morpholinopropane-1-one) 、4-(2-羥乙氧基)苯基-2-(羥基-2-丙基)甲酮(4-(2-hydroxy ethoxy)phenyl-2-(hydroxy-2-propyl)ketone)、二苯基甲酮(benzophenone)、對-苯基二苯基甲酮(p-phenyl benzophenone)、4,4’-二乙基氨基二苯基甲酮(4,4’-diethylamino benzophenone)、二氯二苯基甲酮(dichloro-benzophenone)、2-甲基蒽醌(2-methyl anthraquinone)、2-乙基蒽醌(2-ethyl anthraquinone)、2-叔-丁基蒽醌(2-tertiary-butyl anthraquinone)、2-氨基蒽醌(2-amino anthraquinone)、2-甲基噻吨酮(2-methyl thioxanthone)、2-乙基噻吨酮(2-ethyl thioxanthone)、2-氯噻吨酮(2-chlorothioxanthone)、2,4-二甲基噻吨酮(2,4-dimethyl thioxanthone)、2,4-二乙基噻吨酮(2,4-diethyl thioxanthone)、苄基二甲基縮酮(benzyl dimethyl ketal)、苯乙酮二甲基縮酮(acetophenone dimethyl ketal)、對-二甲基氨基苯甲酸酯(p-dimethyl aminobenzoate)、寡聚[2-羥基-2-甲基-1-[4-(1-甲基乙烯基)苯基]丙酮](Oligo[2-hydroxy-2-methyl-1-[4-(1-methyl vinyl)phenyl]propanone])及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氧化膦(2,4,6-trimethylbenzoyl-diphenyl-phosphineoxide)等材料之中使用一種或組合二種以上之材料。
而且,黏著劑組成物中,對於100個質量份的活性 能量射線硬化型化合物(B),光聚合起始劑的含量以0.2~20個質量份為佳。
再者,黏著劑組成物中,亦可因應需求而包含交聯 劑。
交聯劑並未特別受限,亦能夠從以前慣用於丙烯醯 系黏著劑中做為交聯劑的丙烯醯系黏著劑之中任意選擇適當的的丙烯醯系黏著劑來使用。如此之交聯劑亦可例如為聚異氰酸酯化合物、環氧(epoxy)樹脂、三聚氰胺(melamine)樹脂、尿素樹脂、二醛(dialdehyde)類、羥甲基(methylol)聚合物、氮丙啶(aziridine)系化合物、金屬螯合(chelate)化合物、金屬醇鹽(alkoxide)及金屬鹽等材料之中使用一種或組合二種以上之材料。此些材料中,以使用聚異氰酸酯化合物做為交聯劑為佳。
聚異氰酸酯化合物能夠為甲伸苯基二異氰酸酯(tolylene diisocyanate)、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diphenyl methane diisocyanate)及苯二甲基二異氰酸酯(xylylene diisocyanate)等之芳香族聚異氰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hexamethylene diisocyanate)等之脂肪族聚異氰酸酯、異佛酮二異氰酸酯(isophorone diisocyanate)及氫化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hydrogenation diphenyl methane diisocyanate)等之脂環族聚異氰酸酯等材料,以及其縮二脲(biuret)體、異氰脲酸酯(isocyanurate)體,甚至可為與乙二醇(ethylene glycol)、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新戊二醇(neopentyl glycol)、三羥甲基丙烷(trimethylol propane)及蓖麻油等之低分子量含活性氫的化合物進行反應之加合物體。
對於100個質量份的(甲基)丙烯酸酯系共聚物(A) 而言,交聯劑之添加量以0.01~20個質量份為佳,以0.1~10個質量份為較佳。
再者,黏著劑組成物中,亦可因應需求而包含矽烷 偶合(silane coupling)劑。藉由含有此矽烷偶合劑,將偏光板等之光學機能性膜體貼合於例如液晶玻璃單元等之場合中,黏著劑與玻璃單元之間的緊黏性會變得較為良好。此矽烷偶合劑為於分子內具有至少一個烷氧基甲矽烷(alkoxysilyl)基團之有機矽化合物,與黏著劑成分具有良好互溶性,且具有透光性,例如以實質上透明者為佳。
對於固體含量為100個質量份的黏著劑組成物而 言,矽烷偶合劑之添加量以0.001~10個質量份為佳,以0.005~5個質量份為較佳。
矽烷偶合劑之具體範例為乙烯基三甲氧基矽烷 (vinyl trimethoxy silane)、乙烯基三乙氧基矽烷(vinyl triethoxy silane)及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methacyloxy propyl trimethoxy silane)等含有聚合性不飽和基團之矽化合物、3-環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glycidoxy propyl trimethoxy silane)及2-(3,4-環氧環己烷基)乙基三甲氧基矽烷(2-(3,4-epoxycyclohexyl)ethyl trimethoxy silane)等具有環氧構造之矽化合物、3-氨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aminopropyl trimethoxy silane)、N-(2-氨基乙基)-3-氨丙基三甲氧基矽烷(N-(2-aminoethyl)-3-aminopropyl trimethoxy silane)及N-(2-氨基乙基)-3-氨丙基甲 基二甲氧基矽烷(N-(2-aminoethyl)-3-aminopropyl methyl dimethoxy silane)等含有氨基之矽化合物及3-氯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chloropropyl trimethoxy silane)等材料。此些材料中可單獨使用一種,亦可組合二種以上使用。
於此黏著劑組成物中,在本發明之目的不受損的範 圍內,能夠根據需求添加通常使用於丙烯醯系黏著劑的各種添加劑,例如增黏劑、抗靜電劑、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光安定劑、軟化劑及填充劑等材料。
構成黏著劑層10之黏著劑,為對以如同上述之成分 所構成之黏著劑組成物照射活性能量射線而形成。
活性能量射線可為如紫外線及電子束等射線。上述 之紫外線能夠由高壓水銀燈、無電極燈、氙氣燈(xenon lamp)等燈而取得。再者,電子束能夠藉由電子束加速器等方式取得。
活性能量射線中,特別以使用紫外線為佳。另外, 使用電子束的場合中,不添加光聚合起始劑,便能夠形成黏著劑。
活性能量射線對於黏著劑組成物之照射量,雖以得 到具有如同上述之形成後當下的凝膠分率之黏著劑之方式加以適當選擇,但在紫外線的場合下以照度為每平方公分50~1000mW,且光量為每平方公分50~1000mJ為佳,在電子束的場合下以10~1000krad的範圍為佳。
黏著劑層10之平均厚度以3~30μm為佳,以4~ 28μm為更佳。藉此,而能夠為適合應用於薄型顯示器的厚度。
以下將說明第一離形膜。
第一離形膜11貼附於黏著劑層10之第一表面101。
此第一離形膜11具有保護黏著劑層10的功能。
如第1圖所示,第一離形膜11係從與黏著劑層10接觸之表面位置,依序堆疊第一離形劑層111及第一基材膜112,而構成堆疊體。
第一基材膜112係具有將剛性、可撓性等物理強度賦予第一離形膜11之功能。
構成第一基材膜112之材料,可為各種合成樹脂,例如以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PBT)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樹脂及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樹脂等之聚酯(polyester)樹脂為佳,以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為較佳。其中,第一基材膜112可為單層膜材,亦可為由同種或不同種材料所構成之二層以上的多層膜材。如此之多層膜材可藉由於預先成膜的膜體之間依需求中介有接著劑層並層疊(laminate)而形成,亦可藉由於預先成膜之膜體上塗覆(caoting)樹脂層形成用組成物而形成。為了形成樹脂層的樹脂層形成用組成物,可包含做為主材之環氧系化合物、丙烯酸酯系化合物、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系化合物及聚酯系化合物等化合物,且可依需求包含交聯劑、催化劑、光聚合起始劑及紫外線吸收劑等材料。此些樹脂層形成用組成物亦可具有硬化性。此硬化性例如可為熱 硬化性、光硬化性或電子束硬化性等硬化性之任一者。因此,藉由使用於預先成膜之膜體上塗覆樹脂層形成用組成物而形成樹脂層之多層膜體,能夠調整第一基材膜112之外表面之算數平均粗糙度Ra及最大突起高度R。
另外,第一基材膜112亦可含有填充物。填充物可 例如為二氧化矽(silica)、二氧化鈦、碳酸鈣、高嶺土及氧化鋁等材料。
第一基材膜112之厚度雖並未特別受限,但以10~ 300μm為佳,以15~200μm為較佳。
另外,第一離形膜11之與黏著劑層10接觸之表面 之相反方向的表面,其算數平均粗糙度Ra以50nm以下為佳,以5~25nm為較佳。藉此,於將雙面黏著片1捲繞成滾筒狀時,能夠更有效地防止於黏著劑層10之第一表面101及第二表面102發生橘皮現象。
再者,第一離形膜11之與黏著劑層10接觸之表面 之相反方向的表面,其最大突起高度Rp以1000nm以下為佳,以50~250nm為較佳。藉此,於捲彎雙面黏著片1時,能夠更有效地防止於黏著劑層10之第一表面101及第二表面102發生橘皮現象。
第一離形劑層111具有將離形性賦予第一離形膜11 之功能。
第一離形劑層111係藉由將含有第一離形劑之第一 離形劑層形成用組成物塗布於第一基材膜112之表面並加以乾燥而形成。
第一離形劑並未特別受限,可為醇酸(alkyd)系化 合物、丙烯醯系化合物、矽酮(silicone)系化合物、含長鏈烷基(long-chain alkyl group)之化合物、氟化物等材料。此些材料中,以使用醇酸系化合物、丙烯醯系化合物、矽酮系化合物、含長鏈烷基之化合物做為第一離形劑為佳。
醇酸系化合物通常會使用具有交聯結構之醇酸系化 合物。舉例而言,具有交聯結構之醇酸系化合物層的形成,係能夠使用加熱硬化由醇酸化合物、交聯劑及依需求而含有硬化催化劑之熱硬化性組成物而形成的層體之方法。再者,醇酸系化合物亦可為長鏈烷變性醇酸化合物、矽酮變性醇酸化合物等之變性物。
丙烯醯系化合物通常會使用具有交聯結構之丙烯醯 系化合物。其中,丙烯醯系化合物亦可為長鏈烷變性丙烯醯化合物、矽酮變性丙烯醯化合物等之變性物。
矽酮系化合物可為含有聚二甲基矽氧烷(dimethylpolysiloxane)做為基本骨架之矽酮系化合物。矽酮系化合物含有加成反應型矽酮系化合物、縮合反應型矽酮系化合物、紫外線硬化型矽酮系化合物及電子束硬化型矽酮系化合物等化合物。與縮合反應型矽酮系化合物相比,加成反應型矽酮系化合物其反應性高而能優化生產性,且具有於製造後的離形力變化 較小及無硬化收縮情形等優點。
具體舉例而言,上述加成反應型之矽酮系化合物可 為有機聚矽氧烷(organopolysiloxane),其於分子末端及/或側鏈處具備二個以上如乙烯基(vinyl)、烯丙基(allyl)、丙烯基(propenyl)、己烯基(hexenyl)等之碳原子數為2~10個之烯基(alkenyl)。使用如此之加成反應型矽酮系化合物時,以合併使用交聯劑及催化劑為佳。
上述之交聯劑例如為具有於一分子中與至少二個矽 原子結合之氫原子之有機聚矽氧烷,具體而言,例如為二甲基氫矽烷氧基(dimethyl hydrogen siloxy)封端之二甲基矽氧烷(dimethyl siloxane)-甲基氫矽氧烷(methyl hydrogen siloxane)共聚物、三甲基矽烷氧基(trimethyl siloxy)封端之二甲基矽氧烷-甲基氫矽氧烷共聚物、三甲基矽烷氧基(trimethyl siloxy)封端之甲基氫聚矽氧烷(methyl hydrogen polysiloxane)、聚(氫倍半矽氧烷)(poly(hydrogen silsesquioxane))等物質。
另外,上述催化劑可為微粒狀白金、吸附於碳粉載 體之微粒狀白金、氯鉑酸、醇變性氯鉑酸、氯鉑酸之烯烴(olefin)配合物(complex)、鈀(palladium)、銠(rhodium)等之白金類金屬系化合物。藉由使用如此之催化劑,能夠更有效率地進行離形劑層形成用組成物之硬化反應。
含長鏈烷基之化合物係例如使用於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系聚合物中反應碳原子數為8~30個之長鏈 烷基異氰酸酯(long-chain alkyl isocyanate)而得到之聚乙烯氨基甲酸酯(polyvinyl carbamate),及例如使用於聚乙烯亞胺(polyethyleneimine,PEI)中反應碳原子數為8~30個之長鏈烷基異氰酸酯而得到之烷基脲(urea)衍生物。
氟化物能夠使用氟矽酮(fluorine silicone)化合物、氟硼(boron)化合物等化合物。
第一離形劑層形成用組成物中,亦可適當地混合添加劑。添加劑可為催化劑、染料及分散劑等材料。
第一離形劑層111中,係以第一離形膜11之離形力大於第二離形膜12之離形力之方式,適當選擇上述第一離形劑層形成用組成物之材料。
使用矽酮系化合物製成的樹脂做為第一離形劑之場合中,以適量添加MQ樹脂做為重離形控制劑為佳。
第一離形劑組成物中,亦可為了塗布時之黏度落於適當範圍內,而適當地包含分散劑或溶劑。
分散劑或溶劑係以甲苯(toluene)等之芳香族烴(aromatic hydrocarbons)、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等之脂肪酸酯(fatty acid esters)、甲基乙基酮(methyl ethyl ketone,MEK)等之酮(ketone)類及己烷(hexane)與庚烷(heptane)等之脂肪族烴(aliphatic hydrocarbons)等之有機溶劑為佳。
第一離形劑組成物中,第一離形劑之含量雖並未特別受限,但以0.3~10之質量百分比為佳。
其中,塗布方法例如能夠使用凹版塗層(gravure coat)法、棒塗(bar coat)法、噴塗(spray coat)法、旋塗(spin coat)法、氣刀塗(air knife coat)法、輥塗(roll coat)法、刮刀塗(blade coat)法、閘輥塗(gate roll coat)法、模塗(die coat)法等方法,其中以凹版塗層法及棒塗法為佳,以棒塗法為特佳。
再者,乾燥溫度並未特別受限,以攝氏100~150度 為佳,乾燥時間以持續10秒~1分鐘為佳。
第一離形劑層之厚度以0.01~5μm為佳,以0.03~ 3μm為特佳。
第一離形膜11之與黏著劑層10接觸之表面(第一 離形劑層111之外表面)之算數平均粗糙度Ra以50nm以下為佳,且其最大突起高度Rp以800nm以下為佳,同時於第一離形劑層111之外表面,從基準面±0.2μm的範圍外的凹凸所佔的比例以20%以下為佳。藉此,於第一離形膜11上形成黏著劑層10時,黏著劑層10之第一表面101之表面形狀能夠保持良好。
以下將說明第二離形膜。
第二離形膜12貼附於黏著劑層10之第二表面102。
此第二離形膜12具有保護黏著劑層10的功能。
如第1圖所示,第二離形膜12係從與黏著劑層10接觸之表面位置,依序堆疊第二離形劑層121及第二基材膜122,而構成堆疊體。
第二基材膜122能夠從上述第一離形膜11之項目中 已說明之構成第一基材膜112的材料中適當地選擇使用。
另外,第二離形膜12之與黏著劑層10接觸之表面 之相反方向的表面,其算數平均粗糙度Ra以50nm以下為佳,以5~25nm為較佳。藉此,於捲彎雙面黏著片1時,能夠更有效地防止於黏著劑層10之第一表面101及第二表面102發生橘皮現象。
再者,第二離形膜12之與黏著劑層10接觸之表面 之相反方向的表面,其最大突起高度Rp以1000nm以下為佳,以50~250nm為較佳。藉此,於捲彎雙面黏著片1時,能夠更有效地防止於黏著劑層10之第一表面101及第二表面102發生橘皮現象。
第二離形劑層121係藉由將含有第二離形劑之第二 離形劑層形成用組成物塗布於第二基材膜122之表面並加以乾燥而形成。
第二離形劑能夠從上述第一離形膜之項目中已說明 之構成第一離形劑的材料中適當地選擇使用。
於第二離形劑層121中,係以第二離形膜12之離形 力小於第一離形膜11之離形力之方式,適當選擇上述第二離形劑層形成用組成物之材料。
第二離形劑層121可僅具有一層,亦可具有二層以 上之多層,為求簡化操作係以一層為佳。
第二離形劑層121之厚度以0.01~5μm為佳,以 0.03~3μm為較佳。
第二離形膜12之與黏著劑層10接觸之表面(第二 離形劑層121之外表面)之算數平均粗糙度Ra以50nm以下為佳,且其最大突起高度Rp以800nm以下為佳,同時於第二離形劑層121之外表面,從基準面±0.2μm的範圍外的凹凸所佔的比例以20%以下為佳。藉此,於黏著劑層10之第二表面102上貼合第二離形膜12以製作雙面黏著片1時,黏著劑層10之第二表面102之表面形狀能夠保持良好。
第一離形膜11從黏著劑層10剝離下來之離形力表 示為X[mN/25mm]時,且第二離形膜12從黏著劑層10剝離下來之離形力表示為Y[mN/25mm]時,係以滿足X-Y≧5之關係為佳,以滿足60≧X-Y≧10之關係為較佳。藉此,能夠更有效地防止被稱為哭著分離之轉黏現象的發生,轉黏現象即第二離形膜12從黏著劑層10剝離下來時,黏著劑層10之一部分還附著於第二離形膜12,而黏著劑層以外觀平滑的良好狀態不殘留於第一離形膜上的現象。
以下將說明回捲體。
本發明之回捲體係藉由捲彎如上所述之本發明之雙 面黏著片而得到。因此,得以防止在黏著劑層表面發生多個微小凹凸(橘皮)。
以上雖基於較佳實施型態詳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 明並非限定於此。
以下將說明實施例。
接下來,將說明關於本發明之雙面黏著片之具體的實施例。
以下將說明雙面黏著片之製作。
以下將說明實施例1。
以下將說明第一離形膜之製作。
製備表面背面相同粗糙度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厚度38μm,算數平均粗糙度Ra:15nm,最大突起高度Rp:159nm)做為第一基材膜。
接下來,以乾燥後之厚度為0.1μm之方式,將下述組成之第一離形劑層形成用組成物A,以棒塗機塗布於此第一基材膜之其中一表面,以攝氏120度持續乾燥1分鐘而設置第一離形劑層。藉此得到第一離形膜。所得到之第一離形膜之第一離形劑層方向之表面及第一基材膜方向之表面(與黏著劑層接觸之表面之相反方向的表面)各自之算數平均粗糙度Ra及最大突起高度Rp,還有於第一離形膜之第一離形劑層方向之表面從基準面±0.2μm的範圍外的凹凸所佔的比例,皆記載於表1-1~1-3中。
以下將說明第一離形劑層形成用組成物A之調製。
含有具備乙烯基之有機聚矽氧烷及具備氫化甲矽烷基(hydrosilyl)基之有機聚矽氧烷的矽酮樹脂溶液(Dow Corning Toray公司製造,商品名「BY24-561」,固體含量為30之質量百分比)以固體含量計算取30個質量份,以及具備乙烯基之MQ 樹脂(Dow Corning Toray公司製造,商品名「SD7292」,固體含量為71之質量百分比)以固體含量計算取15個質量份,並將上述以固體含量濃度為1.0之質量百分比之方式稀釋混合於甲苯溶劑。將白金系催化劑(Dow Corning Toray公司製造,商品名「SRX-212」,固體含量為100之質量百分比)取2個質量份添加於此溶液中,而調製出第一離形劑層形成用組成物A。
以下將說明第二離形膜之製作。
製備表面背面相同粗糙度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厚度38μm,算數平均粗糙度Ra:30nm,最大突起高度Rp:535nm)做為第二基材膜。
接下來,以乾燥後之厚度為0.1μm之方式,將下述組成之第二離形劑層形成用組成物B,以棒塗機塗布於此第二基材膜之其中一表面,以攝氏120度持續乾燥1分鐘而設置第二離形劑層。藉此製作第二離形膜。所得到之第二離形膜之第二離形劑層方向之表面及第二基材膜方向之表面(與黏著劑層接觸之表面之相反方向的表面)各自之算數平均粗糙度Ra及最大突起高度Rp,還有於第二離形膜之第二離形劑層方向之表面從基準面±0.2μm的範圍外的凹凸所佔的比例,皆記載於表1-1~1-3中。
以下將說明第二離形劑層形成用組成物B之調製。
矽酮樹脂(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造:商品名「KS-847H」,固體含量濃度為30之質量百分比)取100個質量份,以及白金催化劑(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造:商品名 「CAT-PL50T」,固體含量濃度為2之質量百分比)取1個質量份,並將上述以甲苯稀釋而調製出固體含量濃度為1之質量百分比之第二離形劑層形成用組成物B。
以下將說明黏著劑組成物之製作。
將95.0個質量份之丙烯酸正丁酯(n-butyl acrylate)、5.0個質量份之丙烯酸2-羥乙酯(2-hydroxyethyl acrylate)、200個質量份之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及0.08個質量份之2,2’偶氮二異丁腈-(2-2’-azobisisobutyronitrile)加入具備攪拌機、溫度計、回流冷卻器、滴液裝置及氮氣導入管之反應容器中,而得到反應液。接著,以氮氣置換上述反應容器內之空氣。於此氮氣環境下,一邊攪拌反應液,一邊對反應溶液升溫至攝氏60度,反應16個小時之後,將反應液冷卻至室溫。此時,以GPC法測定所得到之溶液的一部分,確認所生成的聚合物(A)具有160萬之質量平均分子量。於100個質量份(固體含量)之上述聚合物(A)中,添加20個質量份之三(丙烯醯氧乙基)異氰脲酸酯(東亞合成公司製造,商品名「ARONIX M-315」)、2.0個質量份之光聚合起始劑(CIBA SPECIALTY CHAMICALS公司製造,商品名「IRGACURE 500」)、4個質量份之聚異氰酸酯系交聯劑(日本聚氨酯(NIPPON POLYURETHANE)公司製造,商品名「CORONATE L」)以及0.1個質量份之矽烷偶合劑(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造「KBM-403」),並加以混合而得到混合液。於此混合液中,更加入做為溶劑之甲苯以調整成固體含量為15之質量 百分比,而調製出黏著劑組成物A。
以下將說明雙面黏著片之製作。
以乾燥後之厚度為20μm之方式,將黏著劑組成物 A塗布於第一離形膜之離形劑層上,以攝氏90度持續1分鐘進行乾燥而形成黏著劑層。接下來,以第二離形膜之離形劑層接觸於所形成之黏著劑層之方式,將第二離形膜貼合於此黏著劑層上,而得到堆疊體。此貼合步驟,是將矽酮膠輥(silicone gum roll)(膠硬度:80)與金屬輥之間之層疊壓力調整成0.5MPa並於二者之間夾入堆疊體,於常溫條件下,以每分鐘50m的速度執行。 接下來,從第一離形膜之下方以下列條件照射紫外線(UV)而製作雙面黏著片。
以下將說明UV照射條件。
‧使用FUSION公司製造之無電極燈H VALVE。
‧照度每平方公分600mW,光量每平方公分150mJ。
UV照度、光量之量測係使用EYEGRAPHICS公司製造之「UVPF-36」。
以下將說明實施例2。
除了將黏著劑組成物A之20個質量份之三(丙烯醯氧乙基)異氰脲酸酯(東亞合成公司製造,商品名「ARONIX M-315」)改取15個質量份以外,以其餘皆與前述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調製黏著劑組成物B以製作雙面黏著片。
以下將說明實施例3。
除了將黏著劑組成物A之20個質量份之三(丙烯醯 氧乙基)異氰脲酸酯(東亞合成公司製造,商品名「ARONIX M-315」)改取10個質量份以外,以其餘皆與前述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調製黏著劑組成物C以製作雙面黏著片。
以下將說明實施例4。
除了將黏著劑組成物A之20個質量份之三(丙烯醯 氧乙基)異氰脲酸酯(東亞合成公司製造,商品名「ARONIX M-315」)改取5個質量份以外,以其餘皆與前述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調製黏著劑組成物D以製作雙面黏著片。
以下將說明實施例5。
除了將第二基材膜變更為表面背面相同粗糙度的聚 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厚度38μm,算數平均粗糙度Ra:45nm,最大突起高度Rp:935nm)以外,以其餘皆與前述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作雙面黏著片。
以下將說明實施例6。
除了將第二基材膜變更為表面背面相同粗糙度的聚 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厚度38μm,算數平均粗糙度Ra:15nm,最大突起高度Rp:159nm)以外,以其餘皆與前述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作雙面黏著片。
以下將說明比較例1。
除了如下方式變更黏著劑組成物以外,以其餘皆與 前述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作雙面黏著片。
將99.0個質量份之丙烯酸正丁酯(n-butyl acrylate)、1.0個質量份之丙烯酸4-羥乙酯(2-hydroxyethyl acrylate)、200個質量份之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及0.08個質量份之2,2’偶氮二異丁腈-(2-2’-azobisisobutyronitrile)加入具備攪拌機、溫度計、回流冷卻器、滴液裝置及氮氣導入管之反應容器中,而得到反應液。接著,以氮氣置換上述反應容器內之空氣。於此氮氣環境下,一邊攪拌反應液,一邊對反應溶液升溫至攝氏60度,反應16個小時之後,將反應液冷卻至室溫。於此,以GPC法測定所得到之溶液的一部分,確認所生成的聚合物(B)具有160萬之質量平均分子量。於100個質量份(固體含量)之上述聚合物(B)中,添加0.15個質量份之聚異氰酸酯系交聯劑(三井化學公司製造,商品名「TAKENATE D-110N」)以及0.1個質量份之矽烷偶合劑(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造「KBM-403」),並加以混合而得到混合液。於此混合液中,更加入做為溶劑之甲苯以調整成固體含量為15之質量百分比,而調製出黏著劑組成物E。
以下將說明比較例2。
除了如下方式變更黏著劑組成物以外,以其餘皆與 前述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作雙面黏著片。
將77.0個質量份之丙烯酸正丁酯(n-butyl acrylate)、20.0個質量份之丙烯酸甲酯(methyl acrylate)、3.0 個質量份之丙烯酸、200個質量份之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及0.08個質量份之2,2’偶氮二異丁腈-(2-2’-azobisisobutyronitrile)加入具備攪拌機、溫度計、回流冷卻器、滴液裝置及氮氣導入管之反應容器中,而得到反應液。接著,以氮氣置換上述反應容器內之空氣。於此氮氣環境下,一邊攪拌反應液,一邊對反應溶液升溫至攝氏60度,反應16個小時之後,將反應液冷卻至室溫。 於此,以GPC法測定所得到之溶液的一部分,確認所生成的聚合物(C)具有160萬之質量平均分子量。於100個質量份(固體含量)之上述聚合物(C)中,添加2個質量份之聚異氰酸酯系交聯劑(日本聚氨酯(NIPPON POLYURETHANE)公司製造,商品名「CORONATE L」)、1.5個質量份之鋁螯合系交聯劑(綜研化學公司製造,商品名「M-5A」)以及0.1個質量份之矽烷偶合劑(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造「KBM-403」),並加以混合而得到混合液。於此混合液中,更加入做為溶劑之甲苯以調整成固體含量為15之質量百分比,而調製出黏著劑組成物F。
以下將說明比較例3。
除了將黏著劑組成物A之20個質量份之三(丙烯醯 氧乙基)異氰脲酸酯(東亞合成公司製造,商品名「ARONIX M-315」)改取3個質量份以外,以其餘皆與前述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調製黏著劑組成物G以製作雙面黏著片。
其中,使用於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之雙面黏著片之 第一離形膜及第二離形膜,二者之表面之算數平均粗糙度Ra與 最大突起高度Rp,係使用三豐(Mitutoyo)公司製造之表面粗糙度測定機SV3000S4(觸針式)並依照日本工業標準JIS B 0601-1994測定。
其中,使用於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之雙面黏著片之 第一離形膜及第二離形膜,於二者之黏著劑層方向的表面,從基準面±0.2μm的範圍外的凹凸所佔的比例,係使用光干涉式表面形狀觀察裝置「Wyko NT-1100」〔株式會社Veeco公司製造〕而求得。此裝置係藉由VSI模式以2.5倍率執行拼接(stitching)測定。於所得到之4×4mm的範圍內之表面形狀輪廓圖中,以分成從基準面±0.2μm的範圍外的部分及±0.2μm的範圍內的部分之方式,對輪廓圖進行二值化處理。藉此,計算出從基準面±0.2μm的範圍外的凹凸所佔的比例。
另外,使用於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之雙面黏著片之 第一離形膜及第二離形膜各自對於黏著劑層之離形力,係依照日本工業標準JIS-Z0237,使用拉伸試驗機而進行測定。此測定是製作雙面黏著片後,再於攝氏23度及相對濕度為50%的條件下持續固化7日後,裁切成寬幅20mm,長度200mm,於固定黏著劑層的狀態下,藉由以每分鐘300mm的速度沿180度的方向拉伸第一離形膜或第二離形膜之方式執行。
另外,使用於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之雙面黏著片, 係於製作後當下,以及製作後再於攝氏23度及相對濕度為50%的條件下持續固化7日後,將黏著劑層製作成尺寸80mm×80mm 的樣本。之後,將製成樣本之黏著劑層包覆於聚酯製之網狀物(mesh)(網孔尺寸200),由精密天秤量測僅黏著劑的重量。此時的重量表示為M1。使用索氏提取器(Soxhlet)將黏著劑浸漬於乙酸乙酯溶劑中,進行回流16個小時的處理。之後,將黏著劑取出,並於攝氏23度及相對濕度為50%的環境下風乾黏著劑24個小時。再更進一步藉由攝氏80度的烤箱乾燥12個小時。由精密天秤量測乾燥後之僅黏著劑的重量。此時的重量表示為M2。凝膠分率係以(M2/M1)×100(%)表示。
此些結果如表1-1~1-3所示。
再者,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之雙面黏著片製作後, 再於攝氏23度及相對濕度為50%的條件下持續固化7日後,於黏著劑層之第一表面(第一離形膜方向)及第二表面(第二離形膜方向)各自測定從基準面±0.2μm的範圍外的凹凸所佔的比例。若黏著劑層的表面平滑,則此數值會接近0%。使用光干涉式表面形狀觀察裝置「Wyko NT-1100」〔株式會社Veeco公司製造〕,藉由VSI模式以2.5倍率執行拼接測定。於所得到之4×4mm的範圍內之表面形狀輪廓圖中,以分成從基準面±0.2μm的範圍外的部分及±0.2μm的範圍內的部分之方式,對輪廓圖進行二值化處理。藉此,計算出從基準面±0.2μm的範圍外的凹凸所佔的比例。結果如表1-1~1-3所示。
以下將說明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之評價。
以下進行關於如上述所得到之雙面黏著片的評價。
以下將說明黏著劑層之第一表面之橘皮評價(目 視)。
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之雙面黏著片製作後,再於攝 氏23度及相對濕度為50%的條件下持續固化7日。接著,剝除各雙面黏著片之各第二離形膜而露出各黏著劑層。接下來,將所露出之黏著劑層貼合於黑壓克力板(三菱麗陽(MITSUBISHI RAYON)公司製造)。之後,剝除第一離形膜,將螢光燈之光線反射於黑壓克力板以進行觀察。照映於黑壓克力板之螢光燈之影像,看起來未歪曲的場合判斷為外觀良好(○),看起來歪曲的場合判斷為外觀不良(×)。
以下將說明黏著劑層之第二表面之橘皮評價(目 視)。
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之雙面黏著片製作後,再於攝 氏23度及相對濕度為50%的條件下持續固化7日。接著,剝除各雙面黏著片之各第二離形膜而露出各黏著劑層。接下來,以所露出之黏著劑層朝上的方式,將雙面黏著片放置於黑壓克力板(三菱麗陽(MITSUBISHI RAYON)公司製造)上。將螢光燈之光線反射於黑壓克力板以進行觀察。照映於黑壓克力板之螢光燈之影像,看起來未歪曲的場合判斷為外觀良好(○),看起來歪曲的場合判斷為外觀不良(×)。
以下將說明轉黏現象(哭著分離)評價。
將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之雙面黏著片捲繞成寬幅 500mm的滾筒形態。接下來,雙面黏著片製作後,再於攝氏23度及相對濕度為50%的條件下持續固化雙面黏著片7日。再接下來,於剝離速度為每分鐘10m及剝離角度90度的條件下,將各雙面黏著片之各第二離形膜剝離10m時,以目視方式確認黏著劑是否有轉黏至第二離形膜。如此之結果,以下列判斷基準進行判定。
○:未轉黏至第二離形膜。
×:發生轉黏至第二離形膜的情形。
此些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本發明之雙面黏著片防止了橘皮的發生。而且,本發明之雙面黏著片防止了哭著分離發生。
相反地,比較例則無法得到滿意的結果。
1‧‧‧雙面黏著片
10‧‧‧黏著劑層
101‧‧‧第一表面
102‧‧‧第二表面
11‧‧‧第一離形膜
111‧‧‧第一離形劑層
112‧‧‧第一基材膜
12‧‧‧第二離形膜
121‧‧‧第二離形劑層
122‧‧‧第二基材膜

Claims (6)

  1. 一種雙面黏著片,包括:一黏著劑層,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一第一離形膜,貼附於該黏著劑層之該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離形膜,貼附於該黏著劑層之該第二表面;其中,該第二離形膜從該黏著劑層剝離下來之離形力係小於該第一離形膜從該黏著劑層剝離下來之離形力;其中,該黏著劑層係藉由對於含有一(甲基)丙烯酸酯系共聚物及一活性能量射線硬化型化合物之一黏著劑組成物照射一活性能量射線而形成,該黏著劑組成物於照射該活性能量射線之前時,該(甲基)丙烯酸酯系共聚物及該活性能量射線硬化型化合物之質量比為100:5~100:100;其中,該黏著劑層形成後當下的凝膠分率為70%以上;其中,該黏著劑層形成後當下的凝膠分率表示為X[%]時,且該黏著劑層形成7日後之該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表示為Y[%]時,滿足X/Y≧0.9之關係;其中,於該黏著劑層之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表面,從一基準面±0.2μm的範圍外的凹凸所佔的比例為20%以下。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面黏著片,其中該黏著劑層形成7日後於攝氏23度時,該黏著劑層的儲存彈性模數(storage elastic modulus)為0.15MPa以上。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面黏著片,其中該第一離形膜及該第二離形膜之與該黏著劑層接觸之表面之相反方向的表面,其算數平均粗糙度Ra為50nm以下,且其最大突起高度Rp為1000nm以下。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面黏著片,其中該第一離形膜從該黏著劑層剝離下來之離形力表示為X[mN/25mm]時,且該第二離形膜從該黏著劑層剝離下來之離形力表示為Y[mN/25mm]時,滿足X-Y≧5之關係。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面黏著片,其中該活性能量射線硬化型化合物係選自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meth)acrylate)系單體(monomer)、丙烯酸酯(acrylate)系寡聚物(oligomer)及加合物型(adduct)丙烯酸酯系聚合物中之至少一種。
  6. 一種回捲體,係由如請求項1至5之其中之一所述之雙面黏著片捲彎而成。
TW103111566A 2013-03-28 2014-03-27 雙面黏著片及回捲體 TWI5911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69513A JP2014189778A (ja) 2013-03-28 2013-03-28 両面粘着シートおよび捲回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7309A TW201437309A (zh) 2014-10-01
TWI591146B true TWI591146B (zh) 2017-07-11

Family

ID=51594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1566A TWI591146B (zh) 2013-03-28 2014-03-27 雙面黏著片及回捲體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189778A (zh)
KR (1) KR101578999B1 (zh)
CN (1) CN104073177B (zh)
TW (1) TWI5911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36932B2 (en) 2015-11-27 2020-11-17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heet and release film-supported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heet
JP6829960B2 (ja) * 2015-11-27 2021-02-1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および剥離フィルム付き粘着シート
JP2018013583A (ja) * 2016-07-20 2018-01-2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セパレータフィルム積層粘着剤層付き光学フィルム
WO2018105413A1 (ja) * 2016-12-07 2018-06-14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24284B1 (ja) * 2017-03-08 2017-11-01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粘着フィルム
CN111742025B (zh) * 2018-02-21 2024-01-1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粘合性物品
JP7037392B2 (ja) * 2018-03-07 2022-03-16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巻回体
JP2020083911A (ja) * 2018-11-15 2020-06-04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積層シート
CN113196419B (zh) * 2018-12-17 2022-07-22 琳得科株式会社 导电性粘接片、层叠体、以及发热装置
WO2020137980A1 (ja) * 2018-12-25 2020-07-02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
JP7271219B2 (ja) * 2019-02-25 2023-05-1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積層シートのロール体
JP7444910B2 (ja) * 2022-02-03 2024-03-06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デバイス用粘着シート、フレキシブル積層体およびフレキシブルデバイ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47288A (ja) * 2001-11-09 2003-05-21 Fujimori Kogyo Co Ltd 粘着剤転写テープおよび積層体
JP2005154689A (ja) * 2003-11-28 2005-06-16 Hitachi Chem Co Ltd セパレータ付き感圧型接着シート及び光学部材組立体並びにその組立方法
JP4912635B2 (ja) * 2005-08-01 2012-04-11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貼着部材および光学部品の貼着方法
JP5871297B2 (ja) * 2007-11-02 2016-03-0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型光学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4991774B2 (ja) * 2009-02-16 2012-08-01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粘着剤及び粘着シート
TWI478997B (zh) * 2009-07-16 2015-04-01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Adhesive tape, laminated body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JP5129204B2 (ja) * 2009-07-16 2013-01-30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テープ
JP5872798B2 (ja) 2011-06-14 2016-03-0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再剥離用粘着テープ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032483A (ja) * 2011-06-28 2013-02-14 Nitto Denko Corp 光学用両面粘着シート、光学部材、タッチパネル、画像表示装置、及び剥離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7309A (zh) 2014-10-01
CN104073177B (zh) 2016-06-08
CN104073177A (zh) 2014-10-01
JP2014189778A (ja) 2014-10-06
KR20140118799A (ko) 2014-10-08
KR101578999B1 (ko) 2015-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1146B (zh) 雙面黏著片及回捲體
TWI429725B (zh) 光學機能性薄膜用之黏著劑、附有黏著劑之光學機能性薄膜及其製法
TWI388887B (zh) 偏光板用感壓性黏著劑、具感壓性黏著劑之偏光板、及偏光板之製法
TWI485215B (zh) 光學用黏合劑組合物、光學用黏合劑及光學膜
TWI429724B (zh) 偏光板用壓敏性黏著劑、具壓敏性黏著劑之偏光板及其製法
TWI462982B (zh) 光學機能性薄膜貼合用黏著劑、附有黏著劑之光學機能性薄膜及其製法
TWI635954B (zh) Hard coated lamin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TWI478999B (zh) 黏合劑組合物、黏合劑及光學膜
JP6424070B2 (ja) 耐熱性粘着シート及び機能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TWI606932B (zh) 高硬度膜
TWI579364B (zh) 雙面黏著片
TWI532817B (zh) 雙面黏著片
WO2021200789A1 (ja) 両面粘着シート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3629853B2 (ja)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7036488B2 (ja) 基材レス両面粘着シート
WO2022054889A1 (ja) 粘着シート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170125710A (ko) 기재 레스 양면 점착 시트
JP2017141471A (ja) 粘着性組成物、粘着剤および粘着シート
TW200846802A (en) Resin sheet for circuit substrate, sheet for circuit substrate and circuit substrate for display
JP2022116091A (ja) フレキシブル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及び、フレキシブル画像表示装置
CN115141551A (zh) 粘合片
JP2009244580A (ja) 位相差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45836B2 (ja) 基材レス両面粘着シー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