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3837B - 具有便於穿線之線孔的綜片 - Google Patents

具有便於穿線之線孔的綜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3837B
TWI583837B TW101138555A TW101138555A TWI583837B TW I583837 B TWI583837 B TW I583837B TW 101138555 A TW101138555 A TW 101138555A TW 101138555 A TW101138555 A TW 101138555A TW I583837 B TWI583837 B TW I58383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ddle
warp
wire
heald
s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85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33291A (zh
Inventor
克莉絲汀 葛斯
馬力歐 葛斯柯
瑞納 葛羅素曼
Original Assignee
葛羅斯貝克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葛羅斯貝克公司 filed Critical 葛羅斯貝克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3332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32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38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383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9/00Healds; Heald frames
    • D03C9/02Heald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9/00Healds; Heald frames
    • D03C9/02Healds
    • D03C9/024Eyel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Description

具有便於穿線之線孔的綜片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供一紡織機之一綜軸用之綜片。綜軸係裝載有多數個綜片,藉以使每個綜片具有一線孔,而當綜片位於使用位置時,一經紗線(warp thread)係經由此線孔被引導。在操作期間,綜軸係在紡織機中上下移動以便形成一梭口(shed)。緯線(weft thread)被移動進入梭口中。這樣做的話,不但經紗線而且綜片都會受到相當多的應力。然而,綜片之高加速或延遲必須不會導致過度磨損或對於經紗線及對於綜片之任何損壞。
公開文獻US 5,348,055 A說明一種綜片,其係由一腹板形狀的金屬部件所構成。線孔係藉由將一開口打入金屬腹板中而產生。因為這個結果,形成兩個劃定線孔的範圍並朝綜片本體之縱向延伸之橋接部。為了使經紗線移動通過,橋接部係從金屬腹板之平面當中被彎曲,從而顯現朝一橫貫於經紗線方向及橫貫於縱向之方向彼此隔開一段距離。考慮到這樣的綜片,邊緣係形成於線孔之區域中,該些邊緣潛在地導致經紗線之嚴重磨損。公開文獻DE 43 36 362 C2揭露一種類似的綜片。
公開文獻EP 1 739 215 B1說明一種塑膠材料之綜片。在線之縱向上劃定線孔的範圍之兩個線支撐表面是平坦的,且可能以一種圓的方式終止於綜片本體之外表面。朝經紗線方向且橫貫於該處之兩個橋接部之距離界 定了線支撐表面之尺寸,而線支撐表面具有大致長方形的輪廓。因此,綜片在線孔之區域中是相當厚的。
另一種塑膠材料之綜片係說明於公開文獻EP 1 739 215 B1中。在縱向上劃定綜片本體的範圍之兩個線支撐表面係以一種類似橋接部之薄型方式被配置,且大約與劃定線孔的範圍之兩個橋接部一樣厚。供經紗線用之支撐表面非常小。
另一種塑膠材料之綜片已從公開文獻CN 2 723 472 Y得知。一彎曲的線支撐表面係設置在兩個劃定線孔的範圍且朝綜片本體之縱向延伸之橋接部之間。
假設此種已知目前技藝水準,其可能被視為本發明之目的以建立一種降低經紗線之磨損之綜片。
這個目的係藉由一種顯現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特徵之綜片而達成。
依據本發明,綜片包含一綜片本體,其朝在兩個末端綜孔之間的縱向延伸。綜片本體設有一容納一經紗線之線孔。經紗線朝一經紗線方向移動通過線孔。吾人理解到,經紗線方向意指當朝經紗線之縱向觀看時或當注視結合的線支撐表面時,在線孔中之經紗線之延伸方向。經紗線朝線之縱向而被綜片所偏轉。當沿著經紗線之整個長度看時,該經紗線本質上在一經紗線平面中延伸,經紗線平面係由綜片本體之縱向與經紗線方向所界定。
線孔係由綜片本體之兩個線支撐表面定出範圍,該些支撐表面係以彼此隔開一段距離朝縱向被配置。每個線支撐表面在綜片本體之一第一縱向側及一第二縱向側之間延伸。兩個縱向側最好是以一種能在沒有段差及/或邊緣的情況下鄰接線孔之方式而被設計。每個線支撐表面具有一第一平坦表面區段及一第二平坦表面區段。兩個表面區段係經由一中央彎曲區段而彼此連接,而沒有段差及邊緣。因此,兩個表面區段係以一種便於穿線的方式彼此連接。兩個表面區段可被使用以藉由各個表面區段之一適當傾角來預先載明經紗線在經紗線入口側上以及在線孔之經紗線出口側上的傾角。依此方式,當將經紗線置於各個線支撐表面上時,可能使線支撐表面之輪廓(朝經紗線方向觀看)適合於綜片之開放梭口位置。因此,在開放梭口位置中,在經紗線與綜片之間的支撐表面是大的,從而降低經紗線之局部應力。不但是經紗線之磨損,而且是綜片之磨損都會被降低。
有利的是,中央彎曲區段之曲率在經紗線方向上是固定的。弓形區段之輪廓因此遵循經紗線方向上之一固定半徑,並在某種程度上建立一圓柱之一圓柱形殼區段。曲率本身確保線孔中之經紗線上的應力不會變得太大。
當朝綜片本體之縱向觀看時,該綜片本體包含兩個用以劃定線孔的範圍之橋接部,該些橋接部最好是具有相同輪廓。於此例示實施例中,一平坦線導引表面係設 置於面向線支撐表面之側面上的每個橋接部上。更特別是,每個線導引表面係以其法線向量指向橫貫於經紗線方向以及橫貫於縱向之一橫向的這種方式被配向。因此,線導引表面在一個由經紗線方向與縱向所界定之平面中延伸。朝經紗線方向被配向之線導引表面係被配置以利用一種便於穿線方式導引經紗線通過線孔。
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在經紗線方向上被測量之兩個橋接部之間的縱向距離至少大於橫向距離(以一相對於經紗線方向之直角以及一相對於縱向之直角而在橫向在兩個橋接部之間被測量)達5倍。這樣做的話,位於橋接部之間的區域中的線支撐表面為經紗線在該線之縱向上提供一足夠大的支撐表面,以便更進一步降低經紗線上之任何局部應力。位於線孔之綜片之寬度可能最多大於以一相對於經紗線方向之直角以及以一相對於縱向之直角被測量之在橫向的兩個橋接部之厚度之總和的20%。因此,綜片在橫向是相當薄的,這就是為什麼綜軸上之綜片的數目可能很多的原因。
再者,如果每個線支撐表面具有一第一過渡區段及/或一第二過渡區段,則這樣是有利的,其中第一過渡區段係在綜片本體之第一縱向側與第一表面區段之間朝經紗線方向被彎曲,而第二過渡區段係在綜片本體之第二縱向側與第二表面區段之間朝經紗線方向被彎曲。因為這個結果,一無邊緣的弓形過渡是可能在各個線支撐表面與綜片本體之兩個側表面之間。兩個過渡區 段之曲率可具有不同尺寸。在一較佳例示實施例中,當朝經紗線方向觀看時,第一及/或第二過渡區段之曲率是固定的。第一及/或第二過渡區段具體地說沒有段差且沒有邊緣地過渡成為線支撐表面之鄰近的平坦表面區段,以及過渡成為鄰近的縱向側。
鄰接第一過渡區段之第一側邊之末端及/或鄰接第二過渡區段之第二側表面之末端,最好是與經紗線方向正對一銳角。第一及第二側表面之兩個末端更特別是以一種相對於經紗線方向被傾斜之平行方式,以彼此隔開相同的距離的方式延伸。鄰接過渡區段之各個側表面之末端連接綜片本體之兩個橋接部。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當朝縱向觀看時,第一側表面及/或第二側表面至少在鄰近線孔之區域中繞著一條平行於縱向之軸線旋轉,俾能使第一側表面及/或第二側表面之法線向量與鄰接各個線支撐表面之經紗線方向正對一銳角。在其線孔之區域中,於本實施例中之綜片本體對著一條平行於縱向延伸之軸線旋轉,從而形成一通道區域以供兩個橋接部之間的經紗線使用。
如果在結合綜片之打開位置中,第一表面區段朝經紗線方向之傾角適合於一經紗線入口角度及/或第二表面區段朝經紗線方向之傾角適合於一經紗線出口角度,則這樣是有利的。經紗線入口角度為在引導通過線孔之經紗線相對於一參考平面(其以一相對於縱向之直角延伸)而朝向綜片移動之下的角度。經紗線出口角度 為在經紗線從綜片朝向布邊移動之下,相對於參考平面之經紗線之角度。於此設計中,經紗線上之局部應力(從而是綜片之線支撐表面上的局部應力)是非常小的,從而使磨損最小化。一般來說,經紗線入口角度與經紗線出口角度具有相同尺寸。
每個橋接部在與線導引表面相對的側面上可具有一平坦外表面,其最好是平行於線導引表面地對準。平坦外表面因此可平行於經紗線方向延伸,這就是為什麼在兩個鄰近綜片之間移動的經紗線可沿著外表面滑動的原因。
綜片本體在其位於縱向上之兩個末端上具有一末端綜孔區,其中綜片之一末端綜孔是為了安裝一綜片軸承軌道而配置。在一較佳實施例中,綜片本體之兩個側表面被設計成至少在這些末端綜孔區外部沒有段差或邊緣。因此,在該些綜片沒有在這些經紗線中被鉤住的情況下,這確保綜片可沿著移動經過該些綜片之經紗線滑動。
最好是,綜片由塑膠材料及/或一基於一塑膠材料之複合材料所構成,更特別是藉由一鑄造製程(譬如射出成型)而產生。綜片可以在沒有接縫及接合點的情況下,由在一片隔片(piece)中之一黏性材料所製作。最好是,線孔是直接由綜片本體定出範圍。可能省略綜片本體嵌入物(例如,一綜眼(heald mail))。
依據本發明之綜片之有利實施例起因於隸屬的申 請專利範圍與說明。此說明被限定為本發明之基本特徵及各式各樣的情況。圖式係用來補充參考。以下,將以相關於圖式之例示實施例的觀點說明本發明。
本發明關於一種如圖解於圖1中的綜片10。在例示實施例中,綜片10包含一綜片本體11,其譬如藉由一鑄造製程(例如,射出成型)而由塑膠材料或一基於塑膠材料之複合材料所構成。綜片本體11朝一縱向L延伸並在其兩個縱向末端之每一個上具有一末端綜孔區12,且末端綜孔區12具有一末端綜孔13。末端綜孔13係被配置以將綜片10安裝至一綜軸14之一分別關連的綜片軸承軌道。綜片本體11具有一大約位在兩個末端綜孔13之間的中心的線孔15。在綜片10之使用位置中,一條經紗線16係經由線孔15被引導。當朝一經紗線方向F之縱向L觀看時,經紗線16移動通過綜片10之線孔15。
為了建立一梭口,綜軸14係朝一垂直方向(在綜片10之使用位置中,對應至綜片本體11之縱向L)被移動。這樣做的話,被引導通過綜片10之線孔15之經紗線16係朝上或朝下方向被偏轉離開一水平平面。於一背架19開始或於局部桿開始,經紗線16延伸朝向分別關連的綜片10並進入在經紗線入口側20上之綜片10之線孔15。在打開梭口位置中,經紗線16在相對於在一經紗線入口角度α(朝向線孔15傾斜)之下的一水平平 面之經紗線入口側20上延伸。在經紗線入口側20對面的經紗線出口側21上,經紗線16從線孔15相反地離開在一經紗線出口角度β之下的一水平平面並朝向一布邊22延伸。如概要顯示於圖3中的,經紗線入口角度α與經紗線出口角度β可能是屬於不同尺寸(取決於綜軸14是否位於上梭口或位於下梭口),且譬如可在上梭口中假設第一數值α1、β1而在下梭口中假設數值α2、β2。此外,經紗線入口角度α與經紗線出口角度β又是布邊22與背架19之間的綜軸之位置的函數,這是由圖3中之虛線綜軸14所顯示。在於此所說明之例示實施例中,經紗線入口角度α小於經紗線出口角度β,因為綜軸14距離背架19之距離大於綜軸14距離布邊22之距離。
綜片本體11至少在其兩個末端綜孔區12外部具有一外表面,其完全沒有邊緣及段差。因此,確保通過兩個鄰近綜片10之間的另一個綜軸14之經紗線16在沒有被鉤住的情況下,可以以一種便於穿線方式沿著綜片10滑動。因為這個的結果已降低經紗線16之一過度磨損或一條線之斷裂的風險。繪製在圖4中之綜片本體11上之線只意圖顯示綜片本體11之輪廓,而並不是表示邊緣。
為了以一種便於穿線的方式拾起經紗線16,線孔15具有一特殊設計。在縱向L上,線孔15係由兩個背向配置的線支撐表面25定出範圍。當帶有綜片10之綜 軸14位於上梭口或位於下梭口時,引導通過線孔15之經紗線16係被兩個線支撐表面25之其中一個所支撐。
在一相對於經紗線方向F呈現直角及相對於縱向L呈現直角之橫向Q上,線孔15係被兩個以彼此隔開一段距離被配置之橋接部26定出範圍。在其與移動通過線孔15之經紗線16相關的側面上,每個橋接部26具有一平坦線導引表面27。一橋接部26之線導引表面27在一個由經紗線方向F與縱向L所界定之平面中延伸。一線導引表面27之法線向量NF指向橫向Q。一橋接部26之線導引表面27連接綜片本體11之兩個線支撐表面25。因為這個結果,形成一線孔15,該線孔周圍係由兩個線支撐表面25與橋接部26上之兩個線導引表面27定出範圍。
每個橋接部26在其面向遠離線導引表面27對面的線孔15之側面上具有一平坦外表面28。外表面28平行於線導引表面27延伸。一橋接部26在橫向Q之厚度d係在線導引表面27與外表面28之間被測量,且大約在0.4與0.5公厘之間。橋接部26之外表面28為綜片本體11之外表面之一部分,且並未由段差或邊緣定出範圍。
幾乎指向經紗線方向F之每個橋接部26之兩個縱向邊緣29連接線導引表面27與外表面28。它們是彎曲或弓形,俾能使線導引表面27與外表面28以一種無段差及無邊緣方式而經由橋接部26之兩個縱向邊緣29 彼此連接。在例示實施例中,一朝經紗線方向F面向彼此之綜片本體11之兩個橋接部26之兩個縱向邊緣29具有一固定半徑,如從圖5是顯而易見的。配向遠離線孔15之橋接部26之縱向邊緣29可具有數個半徑及/或平整化區段。
一距離DL存在於劃定一線孔15的範圍之兩個橋接部26之間,該距離對應於兩個橋接部26在經紗線方向F中之內部寬度。一橫向距離DQ係在兩個橋接部26之間的橫向Q上被測量,且如在例子中是在兩個平坦線導引表面27之間,該橫向距離DQ對應於在橫向Q上之橋接部26之間的內部寬度。縱向距離DL至少大於橫向距離DQ達5倍,且特別是5至7倍。橫向距離DQ可能譬如是0.15至0.2 mm。縱向距離DL可能譬如是1 mm至1.5 mm。在線孔15之區域中的綜片本體11之寬度B係由在橫向Q上被測量之橋接部26之外表面28之距離所描述。在於此所顯示之例示實施例中,寬度B可能是1.0至1.5 mm。位於線孔15之綜片本體11之寬度B可能譬如最多大於兩個橋接部26之厚度d之總和的10%。
線支撐表面25係被分為數個區域。不同區域係顯示於圖7及8中。每個線支撐表面25在綜片本體11之一第一側表面33與一第二側表面34之間延伸。兩個側表面33、34係被配置在綜片本體11之平坦側上,這些平坦側彼此面向遠離且在綜片本體11之縱向邊緣35上 過渡到彼此(沒有段差及邊緣)。兩個側表面33、34總是被配置成能平行於彼此。第一側表面33之法線向量NA與第二側表面34之法線向量NA指向橫向Q,結束於各個末端綜孔區12。鄰接線孔15的是,兩個側表面33、34係相對於綜片本體13之一縱向中心平面M被旋轉,該中心平面以一相對於橫向Q之直角延伸,俾能使鄰接線孔15之兩個側表面33、34之法線向量NA以一種相對於橫向Q之斜線方式以及以一種相對於經紗線方向F之斜線方式延伸。法線向量NA與橫向Z正對一旋轉角度γ,舉例而言,該角度係為15至20度。因為橫向距離DQ係形成於兩個橋接部26之間的結果,所以兩個橋接部26因此於不同側上被配置成相對綜片本體11之縱向中心平面M偏移。
由於線孔15之區域中的綜片本體11之側表面33、34之這種配向,鄰接線支撐表面28之第一側表面33之末端33a或鄰接線支撐表面25之第二側表面34之末端34a在相對於經紗線方向F之旋轉角度γ之下延伸,因而以一種相對於經紗線方向F之斜線方式延伸,從而亦以一種相對於橫向Q之斜線方式延伸。
朝兩個側表面33、34之法線向量NA之方向被測量之在鄰接線孔15之綜片本體11之兩個側表面33、34之間的距離DS係大於一個橋接部26之厚度d。在例示實施例中,兩個側表面33、34之這個距離DS大約相當於一橋接部26之對角線尺寸。在兩個側表面33、34 之間的距離DS係小於在兩個橋接部26之間的縱向距離DL。
線支撐表面25在第一側表面33之末端33a與第二側表面34之末端34a之間延伸。該線支撐表面包含一鄰接第一側表面33之第一過渡區段40,以及一鄰接第二側表面34之第二過渡區段41。兩個過渡區段40、41是彎曲的。在經紗線方向F中,過渡區段40、41之曲率例如在此例子中是固定的。於圖8中,綜片本體11係在線支撐表面25之區域中的一個平面中被切割,該平面平行於綜片本體11之縱向中心平面M延伸。因此,切割平面係由經紗線方向F與由縱向L所界定。切割平面相對於第一側表面33且相對於第二側表面34傾斜地延伸,藉以鄰接線支撐表面25。於此切割平面中,兩個過渡區段40、41具有一弓形輪廓,舉例而言,像是一圓弧形,其中第一過渡區段40之圓弧形具有一半徑r1,而第二過渡區段41之圓弧形具有一第二半徑r2。兩個半徑r1、r2可具有不同的尺寸或亦具有相同尺寸。
過渡區段40、41之描述的輪廓被限定為一線孔15之線導引區域A。線導引區域A被理解為意指線孔15之區域,其中經紗線16可朝橫向Q而在橋接部26之間移動。依據此例,線導引區域A係由兩個平面所定出範圍,這兩個平面係由橋接部26之兩個線導引表面27(圖7)所界定。以上及以下所說明之線支撐表面25之形狀及其區段,係被限定為較佳例示實施例中之線導引區域 A。在這個線導引區域A外部,線導引表面25具有一平面及/或凸狀形狀,其沒有段差及邊緣,更特別是,其可能脫離線導引區域A中所界定的形狀。避免線支撐表面25上之凹狀凹部在這個線導引區域A之內部以及外部。
在一變化實施例中,兩個過渡區段40、41之其中一個之曲率在經紗線方向F中可能不是固定的。
此外,線支撐表面25具有一第一平坦表面區段42及一第二平坦表面區段43。兩個表面區段42、43朝不同平面延伸。第一表面區段42繞著一傾角δ1相對於一參考平面E延伸,該參考平面以一相對於縱向L之直角延伸。第一傾角δ1在經紗線方向上是固定的。第二表面區段43繞著一第二傾角δ2相對於參考平面E傾斜延伸。第二傾角δ2在經紗線方向F中是固定的。第一傾角δ1相當於經紗線入口角度α,而第二傾角δ2相當於經紗線出口角度β。當綜片10被定位於一位在打開梭口位置之綜軸14時,經紗線更特別是經由兩個過渡區40、41鄰接緊靠兩個表面區段42、43且未受到應力。位於過渡區40、41之曲面對面的是,經紗線16朝各個平坦表面區段42或43之方向正切延伸,俾能使該經紗線延伸在過渡區40、41上面,且首先與平坦表面區段42、43接觸。
一中央彎曲區段44存在於兩個平坦表面區段42、43之間,該彎曲區段以一種無段差及無邊緣方式彼此 連接兩個平坦區段42、43。在經紗線方向F中,例示實施例中之彎曲區段44具有一固定輪廓。在例如沿著經紗線方向F之圖8中的剖面圖中,彎曲區段44之輪廓因此係藉由具有一第三半徑r3之一圓弧形而形成。在例示實施例中,彎曲區段44之圓弧形之中心係位於一在第一側表面33及第二側表面34之間的中心平面X的外部。
因此,線支撐表面25之輪廓相對於在兩個側表面33、34之間的中心平面X是不對稱的。然而,在一變化實施例中,輪廓亦可相對於這個中心平面X是對稱的。
整體來說,線支撐表面25係被設計成是沒有段差及邊緣。當朝經紗線方向F觀看時,該表面顯示在區段中之一固定傾角或一固定曲率,在這種情況下,分別建立切線過渡。依據本發明,線支撐表面之輪廓外形係在經紗線方向F中被預先載明,因而相對於綜片本體11之側表面33、34之法線向量NA是傾斜的,該些側表面鄰接線支撐表面25。
如上所述,線支撐表面25及其區段40、41、42、43、44之所描述的曲率或傾角最少在線導引區域A中被提供,且因此可能從該處脫離線導引區域A外部。
本發明關於一種供一綜軸14用之綜片10。綜片10包含一綜片本體11,其最好是藉由塑膠射出成型法而由塑膠材料所構成。一綜片10之線孔15係被配置成供一 經紗線16朝一經紗線方向F移動通過。當朝綜片本體11之縱向L觀看時,線孔15係由兩個背向配置的線支撐表面25定出範圍。兩個線支撐表面25具有相同設計。每個線支撐表面25具有一第一平坦表面區段42及一第二平坦表面區段43。當朝經紗線方向F觀看時,兩個表面區段42、43之傾角δ是固定的,且最好是屬於不同尺寸。傾角δ係相對於一參考平面E被測量,參考平面E係在綜片10位於其使用位置時,朝水平方向被配向。兩個表面區段42、43係藉由一介設的中央彎曲區段44而彼此連接(沒有段差及邊緣),而中央彎曲區段44在從線支撐表面25之方向觀看時具有一凸狀形式。
10‧‧‧綜片
11‧‧‧綜片本體
12‧‧‧末端綜孔區
13‧‧‧末端綜孔
14‧‧‧綜軸
15‧‧‧線孔
16‧‧‧經紗線
19‧‧‧背架
20‧‧‧經紗線入口側
21‧‧‧經紗線出口側
22‧‧‧布邊
25‧‧‧線支撐表面
26‧‧‧橋接部
27‧‧‧線導引表面
28‧‧‧外表面
29‧‧‧填料之縱向邊緣
33‧‧‧第一側表面
33a‧‧‧第一側表面之末端
34‧‧‧第二側表面
34a‧‧‧第二側表面之末端
35‧‧‧綜片本體之縱向邊緣
40‧‧‧第一過渡區段
41‧‧‧第二過渡區段
42‧‧‧第一表面區段
43‧‧‧第二表面區段
44‧‧‧彎曲區段
α‧‧‧經紗線入口角度
α 1‧‧‧經紗線入口角度之第一數值
α 2‧‧‧經紗線入口角度之第二數值
β‧‧‧經紗線出口角度
β 1‧‧‧經紗線出口角度之第一數值
β 2‧‧‧經紗線出口角度之第二數值
γ‧‧‧旋轉角度
δ 1‧‧‧第一傾角
δ 2‧‧‧第二傾角
B‧‧‧綜片本體之寬度
d‧‧‧橋接部之厚度
DL‧‧‧縱向距離
DQ‧‧‧橫向距離
DS‧‧‧在側表面之間的距離
E‧‧‧參考平面
F‧‧‧經紗線方向
L‧‧‧縱向
M‧‧‧縱向中心平面
NA‧‧‧側表面之法線向量
NF‧‧‧線導引表面之法線向量
r1‧‧‧第一半徑
r2‧‧‧第二半徑
r3‧‧‧第三半徑
Q‧‧‧橫向
X‧‧‧中心平面
圖1係為以側視圖的方式,在相對於經紗線方向及相對於綜片本體之縱向之橫向看到一綜片之示意圖;圖2係為以立體圖的方式顯示經紗線前進經由兩個例示綜片之示意圖;圖3係為如在圖2中之經紗線前進之概要側視圖;圖4係為一綜片之一例示實施例之一區段之立體圖,該區段具有線孔;圖5係為沿著圖4中之剖面線V-V之圖4之綜片之剖面圖;圖6係為如在圖4及5中之綜片之線孔之放大描繪;圖7係為朝縱向觀看綜片之線支撐表面之示意圖;以及 圖8係為在一線支撐表面之區域切割通過綜片本體之局部描繪,其中切割平面係朝經紗線方向及朝縱向被配向。
16‧‧‧經紗線
20‧‧‧經紗線入口側
21‧‧‧經紗線出口側
25‧‧‧線支撐表面
26‧‧‧橋接部
27‧‧‧線導引表面
33‧‧‧第一側表面
33a‧‧‧第一側表面之末端
34‧‧‧第二側表面
34a‧‧‧第二側表面之末端
40‧‧‧第一過渡區段
41‧‧‧第二過渡區段
42‧‧‧第一表面區段
43‧‧‧第二表面區段
44‧‧‧彎曲區段
δ1‧‧‧第一傾角
δ2‧‧‧第二傾角
E‧‧‧參考平面
F‧‧‧經紗線方向
r1‧‧‧第一半徑
r2‧‧‧第二半徑
r3‧‧‧第三半徑
X‧‧‧中心平面

Claims (15)

  1. 一種供一綜軸(heald shaft)(14)用之綜片(heald)(10),包含一綜片本體(11),該綜片本體(11)朝一縱向(L)延伸並具有一被配置以容納一經紗線(warp thread)(16)之線孔(thread eye)(15),該經紗線朝一經紗線方向(F)移動通過該線孔(15),其中該線孔(15)係由兩個線支撐表面(25)定出範圍,該兩個線支撐表面(25)以在該綜片本體(11)上彼此隔開一段距離的方式存在於縱向(L)上,該些線支撐表面在該綜片本體(11)之一第一側表面(33)及一第二側表面(34)之間延伸,且其中每個線支撐表面(25)具有一第一平坦表面區段(42)及一第二平坦表面區段(43),其係以一種俾能沒有段差及邊緣之方式經由一彎曲區段(44)而彼此連接。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綜片(10),其中該彎曲區段(44)之曲率(1/r3)在經紗線方向(F)中是固定的。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綜片(10),其中該線孔(15)另外是由兩個朝該綜片本體(11)之縱向(L)延伸之橋接部(26)定出範圍,每一個該橋接部具有一平坦線導引表面(27)。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綜片(10),其中該線導引表面(27)之法線向量(NF)係朝相對橫貫於該經紗線方向(F)及相對橫貫於該縱向(L)的橫向(Q)上被配向。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綜片(10),其中在經紗線方 向上被測量之該兩個橋接部(26)之該縱向距離(DL)至少大於該兩個橋接部(26)之該橫向距離(DQ)達5倍,該橫向距離(DQ)以一相對於該經紗線方向(F)及相對於該縱向(L)之直角而在橫向(Q)上被測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綜片(10),其中該線孔(15)上之該綜片(10)之寬度(B)最多大於以一相對於該經紗線方向(F)及相對於該縱向(L)之直角而在橫向(Q)上被測量之該兩個橋接部(26)之厚度之總和的20%。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綜片(10),其中每個線支撐表面(25)具有一在該第一側表面(33)與該第一平坦表面區段(42)之間的第一過渡區段(40),該第一過渡區段(40)係朝經紗線方向(F)被彎曲,及/或具有一在該第二側表面(34)及該第二平坦表面區段(43)之間的第二過渡區段(41),該第二過渡區段(41)係朝經紗線方向(F)被彎曲。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綜片(10),其中一鄰接該第一過渡區段(40)之該第一側表面(33)之末端(33a)及/或一鄰接該第二過渡區段(41)之該第二側表面(34)之末端(34a),係與該經紗線方向(F)正對(subtend)一銳角。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綜片(10),其中該第一過渡區段(40)之曲率(1/r1)及/或該第二過渡區段(41)之曲率(1/r2)係在至少一線導引區域(A)中,在經紗線方向(F)中是固定的,於該至少一線導引區域(A),該經紗線(16)可以朝橫向(Q)而在該線孔(15)中之該些橋接部(26)之間移 動。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綜片(10),其中鄰接該各個線支撐表面(25)之該第一側表面(33)之法線向量(NA)及/或該第二側表面(34)之法線向量(NA),係與該經紗線方向(F)正對一銳角。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綜片(10),其中在該結合綜軸(14)之該打開梭口位置(open-shed position)中,該第一平坦表面區段(42)之傾角(δ1)係適合於經紗線入口角度(α),及/或該第二平坦表面區段(43)之傾角(δ2)係適合於經紗線出口角度(β)。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綜片(1O),其中每個橋接部(26)在其與該線導引表面(27)相對的側面上具有一平坦外表面(28),該外表面係平行於該線導引表面(27)被配向。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綜片(10),其中該第一側表面(33)及/或該第二側表面(34)係被設計成至少在末端綜孔區域(12)外部沒有段差及邊緣。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綜片(10),其中該線孔(15)係直接被該綜片本體(11)定出範圍。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綜片(10),其中其係為一塑膠材料之綜片。
TW101138555A 2011-10-21 2012-10-19 具有便於穿線之線孔的綜片 TWI5838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1186129.0A EP2584078B1 (de) 2011-10-21 2011-10-21 Weblitze mit fadenfreundlichem Fadenaug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3291A TW201333291A (zh) 2013-08-16
TWI583837B true TWI583837B (zh) 2017-05-21

Family

ID=45002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8555A TWI583837B (zh) 2011-10-21 2012-10-19 具有便於穿線之線孔的綜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584078B1 (zh)
JP (1) JP6126767B2 (zh)
KR (1) KR101997537B1 (zh)
CN (1) CN103184610B (zh)
TW (1) TWI5838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30502A (en) 2014-09-23 2016-03-30 Nec Corp Communication system
TR201816319T4 (tr) * 2015-03-13 2018-11-21 Groz Beckert Kg Tercihen şerit formunda çözgü malzemesinin işlenmesine yönelik gücü teli ve bir gücü telinin üretilmesine yönelik yöntem.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48055A (en) * 1993-05-06 1994-09-20 Steel Heddle Mfg. Co. Heddle eyelet structure
CN2723472Y (zh) * 2005-01-11 2005-09-07 余日善 用于纺织机的塑胶综丝及其加工模具
EP1739215A1 (de) * 2005-07-01 2007-01-03 Groz-Beckert KG Fadenschonende Weblitze
JP2008045255A (ja) * 2006-08-21 2008-02-28 Sakai Ovex Co Ltd ヘルドおよび織物製造装置
CN101818398A (zh) * 2009-02-26 2010-09-01 格罗兹-贝克特公司 塑料材质的综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60182A (en) * 1975-04-07 1976-06-01 Staeubli, Ltd. Heddles for weaving machines having heddle frame bars for several heddles, which bars are moved by a shed-forming device
JPS5757097Y2 (zh) * 1978-08-03 1982-12-08
CH631755A5 (de) * 1978-09-26 1982-08-31 Braecker Ag Webelitze.
DE4336362C1 (de) 1993-10-25 1994-10-13 Grob & Co Ag Fadenauge für Weblitze
JPH09183570A (ja) * 1996-01-05 1997-07-15 Hour Spindle Kk 撚糸スピンドルのヤーンガイド
JP2001303384A (ja) * 2000-04-24 2001-10-31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ヘルド及び同ヘルドを使った強化繊維織物の製造方法
CN1952234A (zh) * 2005-10-19 2007-04-25 江南大学 一种将低捻粗支纱织成薄平织物的方法
DE502005005422D1 (de) * 2005-12-08 2008-10-30 Groz Beckert Kg Weblitze für bandförmige Kettfäden
BE1018304A3 (nl) * 2008-10-13 2010-08-03 Wiele Michel Van De Nv Hevel.
BE1018732A3 (nl) * 2009-04-24 2011-07-05 Wiele Michel Van De Nv Drie-dimensionaal heveloog.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48055A (en) * 1993-05-06 1994-09-20 Steel Heddle Mfg. Co. Heddle eyelet structure
CN2723472Y (zh) * 2005-01-11 2005-09-07 余日善 用于纺织机的塑胶综丝及其加工模具
EP1739215A1 (de) * 2005-07-01 2007-01-03 Groz-Beckert KG Fadenschonende Weblitze
JP2008045255A (ja) * 2006-08-21 2008-02-28 Sakai Ovex Co Ltd ヘルドおよび織物製造装置
CN101818398A (zh) * 2009-02-26 2010-09-01 格罗兹-贝克特公司 塑料材质的综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3291A (zh) 2013-08-16
CN103184610A (zh) 2013-07-03
KR20130044157A (ko) 2013-05-02
EP2584078B1 (de) 2015-08-26
JP6126767B2 (ja) 2017-05-10
CN103184610B (zh) 2015-11-25
EP2584078A1 (de) 2013-04-24
JP2013087410A (ja) 2013-05-13
KR101997537B1 (ko) 2019-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73712B1 (ko) 야안 보호 종광
TWI330675B (en) Heddle for warp threads in the shape of a band
US5474110A (en) Heddle thread eye
TWI583837B (zh) 具有便於穿線之線孔的綜片
EP2902536A1 (en) Warp bending device for loom
JP5697817B2 (ja) プラスチック材料からなるヘルド
JP4617288B2 (ja) 帯形経糸のためのヘドル
JP2001040543A (ja) 綜絖システム
CN104420063A (zh) 具有导向轨道的断经自停装置
KR200248984Y1 (ko) 직기용 종광
US5176183A (en) Heddle end loop design with asymetrically curved inner edge
EP2653595B1 (en) Air jet loom with a woven cloth supporting apparatus
ITMI942426A1 (it) Mezzi per guidare il moto di una coppia di pinze all'interno del passo di telai di tessitura
CN106192170B (zh) 用于喷气织机的筘
JP6042079B2 (ja) たて糸の保持を改良したアイを有するヘルド
EP3712308A1 (en) Heald frame for weaving looms with sidepiece/crossbar coupling joints with improved performances
US5615714A (en) Guide system for the gripper insertion tape in a shuttleless loom
TW201435168A (zh) 織機用帶、帶安裝框部材以及織機
KR200377714Y1 (ko) 직기용 종광
IT201800005164U1 (it) Rinvio per filo
IT201800005161U1 (it) Rinvio per filo
KR20140117752A (ko) 직기용 종광
RU1799931C (ru) Кромкообразователь пневморапирного ткацкого станка
KR200450270Y1 (ko) 직기용 종광
US448374A (en) Race-board and rest-board for loo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