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1470B - A continuous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 product panel and a film front end de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 Google Patents

A continuous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 product panel and a film front end de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1470B
TWI531470B TW101118995A TW101118995A TWI531470B TW I531470 B TWI531470 B TW I531470B TW 101118995 A TW101118995 A TW 101118995A TW 101118995 A TW101118995 A TW 101118995A TW I531470 B TWI531470 B TW I53147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sheet
end portion
polarizing film
im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89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09482A (zh
Inventor
Kazuya Hada
Tomokazu Yura
Yoshiyuki Tamura
Ippei Nagahiro
Jun Mishima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094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94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14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147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8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 B32B38/1825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rol o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evices for tensioning, stretching or registration
    • B32B38/1833Positioning, e.g. registration or centering
    • B32B38/1841Positioning, e.g. registration or centering during laying u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using adhesives
    • B32B37/1207Heat-activated adhesive
    • B32B2037/1215Hot-melt adhesive
    • B32B2037/1223Hot-melt adhesive film-shap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41/00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lamination processes; Safety arrangements
    • B32B2041/06Starting the lamination machine or metho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12Photovoltaic modu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Description

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方法以及膜前端部檢測系統及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將片狀偏光膜依序貼合到連續地被送來貼合位置的矩形面板之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方法。特別是,本發明係有關容易檢測出在將片狀偏光膜與矩形面板兩者貼合時成為定位基準的片狀偏光膜的前端部之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方法。
以前,液晶顯示面板等製品面板之製造,係讓在製品面板的製造步驟外從連續網狀偏光膜預先被切出的片狀偏光膜被帶入製品面板的製造步驟,且與另一途徑被帶入製品面板的製造步驟的矩形面板兩者被貼合。
對於這樣的製造方法,被提出將在連續網狀分離膜(separator film)介著黏接層被層積的複數枚片狀偏光膜之中、僅不存在缺點的正常片與黏接層一起從連續網狀分離膜依序剝離,並利用黏接層與矩形面板貼合之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裝置及方法。這樣的製品面板的連續製造裝置及方法,係被記載於例如專利文獻1(專利第4377964號)。
專利文獻1記載之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係使用連續網狀分離膜與連續網狀偏光膜兩者被層積之層積體的卷。藉由在從該卷被送出的層積體的連續網狀偏光膜,在根據預先進行的缺點檢查結果所決定的位置置入橫方向的切入 線,而在連續網狀分離膜上形成片狀偏光膜。切入線也可以被預先置入層積體的卷。片狀偏光膜係利用連續網狀分離膜而被搬送直到與矩形面板的貼合位置附近為止(以該方式,連續網狀分離膜因為具有搬送片狀偏光膜之作為載體的功能,所以以下簡稱「連續網狀載膜」)。本說明書中,「貼合位置」係片狀偏光膜的膜前端部與矩形面板的面板前端部兩者貼合開始的位置。另一方面,矩形面板也被搬送直到貼合位置的附近為止。在被搬送直到貼合位置附近為止的片狀偏光膜為正常的(亦即沒有缺點)片狀偏光膜之場合下,根據其位置資訊而補正矩形面板的位置。正常的片狀偏光膜,係利用剝離手段從連續網狀載膜被剝離。片狀偏光膜邊被剝離邊被搬送直到貼合位置為止,且使用貼合輥等貼合手段而與矩形面板被貼合。將根據正常的片狀偏光膜的位置資訊補正矩形面板的位置,稱作片狀偏光膜與矩形面板兩者的「定位」。
正常的片狀偏光膜與矩形面板兩者的定位係概略以以下方式被進行。首先,在成為被貼合的片狀偏光膜的膜前端部(亦即,被置入橫方向的切入線的部分)到達剝離手段時,在片狀偏光膜的面從被配置在略垂直的方向的光源朝膜前端部照射光,且被照射的部分利用例如CCD攝影機等影像取得手段拍攝。在膜前端部做成照射室內光或者自然光之方式亦可。其次,在被拍攝的影像內檢測出膜前端部,且計算其位置。根據被檢測出的前端部的位置資訊,補正矩形面板的搬送方向及橫斷方向的位置,以及, 中心線或者橫方向端部與搬送方向之間的角度。
另一方面,近年,液晶顯示面板等製品面板持續推進小型化、薄型化以及輕量化,並隨之進展顯示領域周邊的狹小化、亦即裝飾框狹窄化。為了實現裝飾框狹窄化,矩形面板與偏光膜的貼合精確度被要求更高的精確度。
然而,以前的製品面板的連續製造裝置及方法的缺點在於不易得到被預想今後要求愈來愈高的高貼合精確度。以前的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裝置及方法,係在片狀偏光膜的膜前端部存在於剝離手段上時進行膜前端部的檢測,且片狀偏光膜邊利用剝離手段從連續網狀載膜慢慢地被剝離,而膜前端部邊被搬送直到貼合位置為止。另一方面,矩形面板在根據被檢測出的膜前端部的位置資訊補正位置之後,會被搬送直到貼合位置為止。在該搬送過程,片狀偏光膜的搬送量的差異,會因為在剝離時對膜的施力或搬送時的張力變動等而產生。從而,在膜前端部及面板前端部到達貼合位置時,產生片狀偏光膜的位置偏離利用定位所得到的本來應該在的位置的變動,結果,使片狀偏光膜與矩形面板的貼合偏差發生。在現時點下,因為要正確地調整該作法之片狀偏光膜的搬送量上是困難的,所以,以前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裝置及方法方面並不易得到裝飾框狹窄化所要求的高水準的貼合精確度。
針對檢測偏光膜與基板的貼合位置偏差的方法,被記載於例如專利文獻2(特開2007-212939號公報)。但是,專利文獻2記載之技術,係供在偏光膜被貼合到基板 上後檢測膜與基板的位置偏差用之技術。因為偏光膜的厚度僅僅約200~300μm左右,所以,在要檢測膜的端部而照射光時,專利文獻2記載的技術方面,不可避免不論偏光膜及基板與光源的位置關係如何必然也會對基板的端部或電路圖案等照射光,且將來自該等端部的散射光檢測為外亂光。從而,可預想由於來自膜端部以外的部分的散射光導致難以檢測出膜端部。以該方式,專利文獻2記載的技術並適用於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37796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7-21293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第4644755號公報
以上述方式,以前的連續製造,為了得到成為補正矩形面板位置的基準之片狀偏光膜的膜前端部的位置資訊,膜前端部的檢測係在膜前端部存在於剝離手段上時進行的。這是因為利用來自剝離手段的反射光,使被拍攝的影像內膜前端部與膜前端部的背景亦即與剝離手段的對比差變大,而讓膜前端部容易被檢測出來的緣故。
但是,為了達成高的貼合精確度,片狀偏光膜與矩形面板兩者的定位,最好是讓片狀偏光膜的膜前端部在位於 貼合位置或者從剝離手段到貼合位置為止之間盡可能接近貼合位置的位置時進行。然而,問題是在這樣的場合下因為在被拍攝的影像內之膜前端部的背景並不存在其他構件,使膜前端部與背景的對比差消失,讓膜前端部的檢測極為困難。膜前端部與背景的對比差消失時,會有無法檢測出膜前端部的疑慮。此外,即使能夠檢測出膜前端部,也會有檢測需耗費長時間之虞,該場合下,使每單位時間的製品面板製造數量減少,且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裝置及方法的優異性降低。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能夠連續製造貼合精確度高的製品面板之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方法、與適合使用在該方法之、供確實地檢測出膜的端部用之檢測系統及檢測方法。
本發明之完成係根據即使在包含膜前端部之片狀偏光膜的一部份從載膜被剝離之後檢測膜前端部之場合也可以藉由光照膜前端部使檢測變得較為容易之見解。
在第1型態,本發明係提供一種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方法,將在連續網狀載膜的一方的面介著黏接層被層積的複數枚片狀偏光膜,與黏接層一起從連續網狀載膜依序剝離,且在貼合位置利用黏接層而與矩形面板兩者貼合之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方法。本方法係包含:從連續網狀載膜將片狀偏光膜的一部份剝離、且讓片狀偏光膜的膜前端部 靠近與矩形面板的貼合位置之步驟;檢測膜前端部之步驟;根據被檢測出的膜前端部的位置資訊對準片狀偏光膜與矩形面板兩者位置之步驟;與貼合片狀偏光膜與矩形面板之步驟。檢測膜前端部的步驟係包含:在片狀偏光膜之與黏接層相反的面之側,從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的上游側,將具有對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形成銳角的光軸的光向膜前端部照射之步驟;拍攝片狀偏光膜之被光照射的領域,並取得影像之步驟;與基於影像內所顯現的膜前端部的像與該膜前端部以外的部分的像兩者的亮度差,識別膜前端部之步驟。
矩形面板,可以是在對準片狀偏光膜與矩形面板兩者位置的步驟之後被搬送至貼合位置,也可以是在對準片狀偏光膜與矩形面板兩者位置的步驟時被搬送至貼合位置。
本方法最好是在向膜前端部照射光的步驟,將具有對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形成小於角度45°的光軸的光向膜前端部照射。此外,本方法最好是從片狀偏光膜之與黏接層相反的面之側拍攝被光照射的領域。
識別膜前端部的步驟最好是包含將影像從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相當於下游側的方向朝相當於上游側方向掃描,且將影像內的明部識別作為膜前端部。
在第2型態,本發明係提供一種檢測系統,供檢測被使用在貼合位置利用黏接層與矩形面板貼合之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裝置之、在貼合前被剝離之片狀偏光膜的膜前端部用之檢測系統。本系統係具有:在片狀偏光膜之與黏接 層相反的面之側,從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的上游側,將具有對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形成銳角的光軸的光向膜前端部照射之至少1個光源;拍攝片狀偏光膜之被光照射的領域並取得影像之至少1個影像取得手段;與基於影像內所顯現的膜前端部的像與該膜前端部以外的部分的像兩者的亮度差而識別膜前端部之膜前端部識別手段。
本系統最好是將光軸與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形成小於角度45°。此外,本系統之影像取得手段最好是從片狀偏光膜之與黏接層相反的面之側拍攝被光照射的領域。膜前端部識別手段最好是將影像從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相當於下游側的方向朝相當於上游側方向掃描,且將影像內的明部識別作為膜前端部。
在第3型態,本發明係提供一種檢測方法,供檢測被使用在貼合位置利用黏接層與矩形面板貼合之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裝置之、在貼合前被剝離之片狀偏光膜的膜前端部用之檢測方法。本方法係包含:在片狀偏光膜之與黏接層相反的面之側,從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的上游側,將具有對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形成銳角的光軸的光向膜前端部照射之步驟;拍攝片狀偏光膜之被光照射的領域並取得影像之步驟;與基於影像內所顯現的膜前端部的像與該膜前端部以外的部分的像兩者的亮度差而識別膜前端部之步驟。
本方法最好是在向膜前端部照射光的步驟,將具有對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形成小於角度45°的光軸的光向膜 前端部照射。此外,本方法最好是從片狀偏光膜之與黏接層相反的面之側拍攝被光照射的領域。膜前端部識別步驟最好是包含將影像從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相當於下游側的方向朝相當於上游側方向掃描,且將影像內的明部識別作為膜前端部。
根據本發明,即使是在片狀偏光膜的一部份利用剝離手段從載膜被剝離,且膜前端部位在貼合位置或者剝離手段與貼合位置之間的位置時,也使膜前端部的檢測變得較容易。從而,可以縮短膜前端部的檢測所需要的時間,且能使每單位時間的製品面板製造數量增大。此外,因為藉由膜前端部的檢測是在貼合位置或者較接近貼合位置的位置進行,在片狀偏光膜與矩形面板兩者定位後使片狀偏光膜的移動的必要性消失或者其移動距離變短,而能夠使貼合的精確度更為提高。
〈關於本發明之製造面板之連續製造裝置及方法之概要〉
以下,參照圖面邊詳細說明本發明。
圖1係顯示用以實現關於本發明之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方法之裝置之概略圖;圖2係關於本發明之連續製造方法之步驟流程圖。圖1所示之連續製造裝置1係包含:搬送圖3所示的片狀偏光膜10直到貼合站為止之膜搬送裝置100,將片狀偏光膜10與矩形面板W兩者貼合之貼合裝置200,搬送矩形面板W直到貼合位置為止之矩形面板 搬送裝置300,與控制膜搬送裝置100、貼合裝置200及矩形面板搬送裝置300等全體的動作之控制裝置400。被搬送到貼合站之片狀偏光膜10係在貼合位置被貼合到矩形面板W,被製造之製品面板則是利用製品面板搬送裝置350從連續製造裝置1被搬出。
隨著圖1及圖2說明連續製造裝置1的裝置及動作之概要。又,針對本裝置,針對在貼合站供檢測片狀偏光膜10的膜前端部用之構成及方法以外的細節係詳細地被記載於關於本案申請人申請之專利文獻1,關於本申請案之連續製造方法也可以採用與專利文獻1記載之構成及方法同樣的構成及方法。在連續製造裝置1的膜搬送裝置100,係將在連續網狀載膜14上介著黏接層12讓連續網狀偏光膜層積之層積體的卷(roll)被安裝在支架裝置110,且從被安裝在支架裝置110的層積體的卷送出層積體。對被送出的層積體賦予例如被編碼化的切斷位置資訊,而切斷位置資訊則利用讀取裝置120被讀取。最好是切斷位置係根據在製造層積體的卷時進行的缺點檢查結果而預先被決定,被決定的切斷位置則被編碼化作為切斷位置資訊賦予層積體。其次,層積體被搬送到切斷站,利用切斷裝置150把切入線16置入層積體。切入線16係根據利用讀取裝置120被讀取的切斷位置資訊,以圖3所示方式,從與連續網狀載膜14相反之側對層積體的搬送方向朝橫方向被置入。切入線16的深度係到達連續網狀載膜14與黏接層12兩者的界面之深度。
切斷後的層積體的狀態顯示於圖3。切斷後的層積體係在連續網狀載膜14上具有利用切入線16被區劃的複數枚片狀偏光膜10介著黏接層12被層積之構造。片狀偏光膜10通常是在偏光子的雙面被層積保護膜之膜。在片狀偏光膜10也可以因應必要而被層積具有黏接面的表面保護膜13。
被形成的切入線16的位置,最好是利用切斷位置確認裝置160被讀取,且根據該結果補正切斷位置或切斷角度的偏差。又,在膜的切斷及貼合時,最好是利用包含聚積輥的速度調整裝置140以調整膜搬送的速度。切入線16被置入的結果,使連續網狀載膜14上成為介著黏接層12被層積著沒有缺點的正常的片狀偏光膜與有缺點的不良的片狀偏光膜之狀態。片狀偏光膜10係利用連續網狀載膜14向貼合站被搬送。有缺點的片狀偏光膜,最好是使用不良片排出機構(未圖示)在到達貼合站之前或者在貼合站內被排出。
作為層積體之其他型態,也可以採用在被安裝於連續製造裝置1的層積體的卷預先形成切入線16之型態。該場合下,連續製造裝置1可以做成從圖1所示之裝置刪除讀取裝置120及切斷站。該型態之場合下,從層積體的卷被送出的層積體具有圖3所示之構造。
其次,片狀偏光膜10之中正常的片狀偏光膜,係使用貼合裝置200而與利用矩形面板搬送裝置300搬送來到貼合站的矩形面板W兩者被貼合。與連續網狀載膜14一 起被搬送到貼合站的片狀偏光膜10,係藉由利用剝離手段201形成銳角之前端部僅使連續網狀載膜14的行進方向朝與片狀偏光膜10的給送方向(以下,簡稱「給送方向」)大概相反的方向反轉,與黏接層12一起從連續網狀載膜14被剝離。被剝離的片狀偏光膜10的膜前端部10a,係被搬送直到貼合裝置200之分開的一對貼合輥202間的貼合位置,或者,剝離手段與貼合位置之間的任何位置為止。被搬送的片狀偏光膜10之膜前端部10a的位置會被檢測出來。在檢測是在剝離手段201與貼合位置之間的任何位置被進行之場合下,膜前端部10a會在檢測後進而被搬送到貼合位置為止。
另一方面,矩形面板W係利用矩形面板搬送裝置300被搬送到貼合站,但是,在該過程,會根據被檢測出的膜前端部10a的位置資訊,補正其位置(亦即,將片狀偏光膜與矩形面板「定位」)。定位後,矩形面板W的前端部被搬送到貼合輥202之間的貼合位置。也可以做成矩形面板W在定位時被搬送到貼合位置為止,而在定位結束的時點下前端部被配置在貼合位置之方式。其次,藉由貼合輥202閉合,且片狀偏光膜10與矩形面板W邊被貼合邊前進通過閉合的貼合輥202間,片狀偏光膜10與矩形面板W的貼合完成。被剝離片狀偏光膜10的連續網狀載膜14則利用捲取裝置170被捲取。
〈定位方法的概要〉
片狀偏光膜10與矩形面板W係在貼合前進行兩者的定位。定位方法的概要係如以下。又,針對片狀偏光膜10與矩形面板W的定位方法的細節,係詳細地被記載於關於本案申請人申請之專利文獻3,關於本申請案之連續製造方法也可以採用與專利文獻3所記載的方法同樣的方法。首先,包含膜前端部10a的片狀偏光膜10的一部份利用剝離手段201從連續網狀載膜14被剝離。剝離後,在膜前端部10a到達貼合位置或者從剝離手段201到貼合位置為止間的任何位置時,讓光從光源204向膜前端部10a照射。被光照射的片狀偏光膜10的部分或者其一部份,利用例如CCD攝影機等影像取得手段203拍攝。考慮到為了製品面板的裝飾框狹窄化而謀求高的貼合精確度,片狀偏光膜10的膜前端部10a的檢測最好是在片狀偏光膜10的膜前端部10a到達貼合位置時進行。根據拍攝的影像,檢測出膜前端部10a,且計算被檢測出的膜前端部10a的位置。也可以做成在貼合站之前的任一位置設置拍攝片狀偏光膜10的側端部的影像取得手段203,根據拍攝的影像,檢測出片狀偏光膜10的膜側端部,且計算膜側端部的位置。
在影像取得手段203的影像內,預先決定膜基準位置,亦即,用以對準片狀偏光膜10與矩形面板W兩者位置之膜的基準位置。膜基準位置,係用以在表示片狀偏光膜10本來應該被搬送的方向的基準線上在片狀偏光膜10被配置時將片狀偏光膜10定位之膜的基準位置。到達膜 前端部的檢測位置的片狀偏光膜10,係根據計算的膜前端部及側端部的位置,求出膜基準位置所對的角度的偏差量、與來自膜基準位置的給送方向及橫斷方向的偏差量。針對矩形面板W,另外,也根據被設在矩形面板W的定位標記來計算與面板基準位置(亦即,供對準片狀偏光膜10與矩形面板W兩者位置用的面板基準位置)之間的偏差。矩形面板W的位置,係根據被求出的片狀偏光膜10的偏差量而被補正。
在補正矩形面板W的位置之後,貼合片狀偏光膜10與矩形面板W。在膜前端部10a的檢測是在剝離手段201與貼合位置之間的任一位置進行之實施型態之場合下,片狀偏光膜10進而被搬送到貼合位置為止,且對準貼合基準位置,亦即,片狀偏光膜10與矩形面板W兩者的貼合位置之基準位置。此外,矩形面板W也被搬送到貼合位置為止,且對準貼合基準位置。在膜前端部10a的檢測是在貼合位置進行之場合下,則根據該位置將矩形面板W搬送到貼合位置為止,且對準貼合基準位置。該場合下,膜基準位置與貼合基準位置為相同的位置。其次,被定位的片狀偏光膜10與矩形面板W利用貼合輥202被貼合。
由該定位方法來看可以理解,為了使定位的精確度提高,正確地檢測出成為定位的基準的膜前端部的位置是極為重要的。
〈以前的膜前端部檢測方法與提高貼合精確度之問題點〉
在此,針對以前一直被採用之在剝離手段上的膜前端部的檢測方法加以說明。圖4係顯示在剝離手段201上檢測膜前端部10a之以前的構成600的構成概略圖。以前的構成600,係在連續網狀載膜14上的片狀偏光膜10的膜前端部10a來到剝離手段201上時(亦即,膜前端部10a從連續網狀載膜14被剝離之前),向包含膜前端部10a的特定領域從光源L照射光。光為自然光或者室內光皆可。此外,光也可以是經常被照射的。在以前的構成600,光源L係對著膜表面被配置在略垂直的方向,從而,光是對著膜表面從略垂直的方向照射而來。被光照射的領域利用CCD攝影機等影像取得手段203拍攝,且取得被拍攝的領域的影像。被取得的影像係根據影像內的亮度被二值化。
圖5係顯示這樣被取得的二值化前的影像之一例之照片。在圖5,剝離手段先端R部,係在沿著R通過該部分的連續網狀載膜14利用捲取裝置170(圖1)朝跟給送方向大概相反方向被拉伸時,形成讓片狀偏光膜10及黏接層12從連續網狀載膜14被剝離的功能之部分。由圖5可知,偏光膜10的一部份是存在於靠剝離手段先端R部這邊的剝離手段201上之狀態。在影像內,因為片狀偏光膜10拍攝出來是黑的,而剝離手段201的表面是拍攝成白的,所以,片狀偏光膜10與剝離手段201的表面之對比差大。從而,在該影像被二值化時,片狀偏光膜10的膜前端部是容易檢測出來。
然而,在以該方式做成在剝離手段201上檢測膜前端部10a之場合下,片狀偏光膜10與矩形面板W的貼合精確度會變低。這是因為以下的理由。亦即,在在剝離手段201上檢測膜前端部10a的構成之場合下,在膜前端部10a檢測出後,算出被檢測出的前端部10a的位置,且根據該位置資訊補正矩形面板W的位置。其次,讓膜前端部10a從連續網狀載膜14被剝離並搬送到貼合位置,與此同步地將矩形面板W也搬送到貼合位置。從剝離手段201的前端部到貼合位置為止的距離通常約為10mm~約50mm,在片狀偏光膜10被搬送通過該距離的過程,會由於剝離時的力量或搬送時的張力變動等而在搬送量上產生差異。從而,在膜前端部10a及面板前端部Wa到達貼合位置時,片狀偏光膜10的位置會從由定位所得到之本來貼合開始應該在的位置位移,結果,造成片狀偏光膜10與矩形面板W兩者貼合偏差的發生。在現時點下,因為要正確地調整該搬送量上的差異是困難的,所以,以前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裝置及方法方面並不容易得到被要求裝飾框狹窄化的高水準的貼合精確度。
從而,為了使貼合精確度提高,最好是在膜前端部10a利用剝離手段201從連續網狀載膜14被剝離之後,在到達貼合位置或者盡可能接近貼合位置的位置時,進行膜前端部10a的檢測。但是,以前的構成方面,問題是在膜前端部10a位於剝離手段201與貼合位置之間時,如圖6所示,因為在拍攝領域在片狀偏光膜10的背景並不存在 其他構件,所以,無法區別膜前端部10a與背景,而讓膜前端部10a的檢測極為困難。
〈關於本發明之供膜前端部檢測用之構成及檢測方法〉
本發明可以藉由採用圖7所示之構成700而在貼合位置或者剝離手段201與貼合位置之間容易地檢測出片狀偏光膜10的膜前端部10a。圖7(a)係模式地表示用以實現關於本發明之連續製造方法及膜前端部檢測方法之構成700的各構件的位置關係之斜視圖;圖7(b)係對給送方向而言從橫方向來看構成700之模式圖。此外,圖9係顯示從膜前端部10a的檢測、到將膜前端部10a定位在貼合基準位置為止之處理流程。
在構成700,片狀偏光膜10在利用剝離手段201從連續網狀載膜14被剝離之後會被搬送到貼合位置或者剝離手段201與貼合位置之間的任何位置為止,且在此檢測膜前端部10a。在膜前端部10a到達檢測位置、亦即貼合位置或者剝離手段201與貼合位置之間的任何位置時,讓光從光源204向膜前端部10a照射。針對是將膜前端部10a的檢測位置設在貼合位置、或者設在剝離手段與貼合位置之間的任何位置,係因應製品面板被要求的貼合精確度而在連續製造裝置1運轉開始前就事前被設定。
如圖7(b)所示方式,光源204,係在片狀偏光膜10之與連續網狀載膜14相反側之面被配置在對於片狀偏光膜10的給送方向比貼合位置上游側,更好是配置在比剝 離手段201的前端部上游側。此外,由光源204照射的光的光軸、與片狀偏光膜10的表面(亦即,膜的給送方向)之間的角度θ被設定為銳角。角度θ最好是小於45°的角度。
本發明,係利用在具有對片狀偏光膜10的給送方向形成銳角的光軸之來自光源204的光照射到片狀偏光膜10的膜前端部10a時,在膜前端部10a光會散射的現象。該散射光,因為在利用影像取得手段203拍攝到的影像內可當作比其他部分強烈的光予以捕捉,所以較容易檢測出前端部10a。考慮到該散射光,由於在形成切入線16時在片狀偏光膜10產生切斷部分毛邊或龜裂而造成來自光源204的光會在膜前端部10a亂反射,以及,在複數枚膜的層積體之片狀偏光膜10的內部,從光源204射進膜內部的光會在例如保護膜與偏光子的界面等一邊反射一邊向膜前端部10a讓該光從膜前端部10a漏出來,因而產生散射光。
散射光的強度,係光源204的光軸與給送方向所形成的角度θ愈小強度就愈強。本發明人等考慮該現象係依據以下3個理由。一是,因為角度θ愈小在片狀偏光膜10被直接照射的光量就愈少,所以藉散射光而發亮的膜前端部10a與其他部分的對比就變大。其次,角度θ變小,隨之從光源204看到的毛邊或龜裂出現的大小會變大,因而,光變得更容易散射。最後,角度θ變小,隨之射進片狀偏光膜10內部在片狀偏光膜10內內部反射的光量會變多,且從膜前端部10a漏出來的光就變多。
作為將光源204配置在貼合位置的上游側而非下游側主要的理由,舉出以下幾點。第一,在將光源204配置在貼合位置的下游側之場合,照射的光會藉貼合輥202被反射,由於該反射光的影響,使拍攝領域內的膜前端部10a與其他部分的對比降低,變得難以檢測出前端部10a。此外,照射光的光軸與膜的給送方向之間的角度θ如上述愈小愈好,但是,因為在貼合位置的下游側存在製品面板的搬送路,所以,角度θ上必須大於將光源204配置在貼合位置的上游側之場合。角度θ大時,因連結影像取得手段203與膜前端部10a的線、與來自光源204的照射光的光軸之間的角度變小,使射入影像取得手段203之來自膜的反射光量變多,結果,令拍攝領域內的膜前端部10a的對比更為降低。第二,藉由將光源204配置在貼合位置的上游側,利用上述之類的片狀偏光膜10內部的反射光從膜前端部10a漏出來,會使因膜前端部10a所造成的散射光變得更強。
圖8A~圖8C係利用供顯示角度θ愈小、在拍攝領域內被捕捉到的來自膜前端部的散射光與周圍的部分之對比就愈大之用的實驗所得到的照片。該等之照片,係將膜前端部與光源的距離設為500mm、將片狀偏光膜的面與光源的光軸兩者的角度設為20°(圖8A)、75°(圖8B)以及90°(圖8C),將50cd的光從光源向膜前端部照射,利用對膜面在垂直的方向設置的攝影機拍攝包含膜前端部之膜的一部份之照片。從圖8A~圖8C可知,角度θ愈小,膜 前端部的亮度增加,膜前端部與周圍的對比就變大。在圖8A所示之角度20°之場合,可知僅膜前端部會發亮。
光源204的種類,盡量是能利用對片狀偏光膜10的膜前端部10a照射的光以讓影像取得手段203拍攝膜前端部10a的光源而無特別限定,可以使用LED光源、白熱燈泡光源、HID光源等任意的光源。光源204的數量並無特別受限定,但最好是以能照射片狀偏光膜10的膜前端部的2個角部之方式至少配置2個光源204。
影像取得手段203並無特別限定,可以使用CCD攝影機等泛用的攝影裝置。影像取得手段203,被配置在片狀偏光膜10之與連續網狀載膜14相反的面之側,最好是對著給送方向從略垂直的方向拍攝被光照射的領域。影像取得手段203的數量並不受限,但最好是與光源204的數量相同,以能夠拍攝片狀偏光膜10的膜前端部的2個角部之方式配置至少2個影像取得手段203。
利用影像取得手段203得到的影像,被輸出至膜前端部識別手段205且進行影像解析。膜前端部識別手段205,最好是被設在資訊處理裝置401內,但並不受限於此,也可以例如與影像取得手段203一起設在1個裝置內。膜前端部識別手段205係使用將被取得的影像變換成僅用白與黑的二值化影像之影像解析方法,但是影像解析方法並不受限於此,能夠精確度佳地識別影像內的明部與暗部之方法即可。二值化之進行係藉由求出影像內各個畫素(pixel)的明亮度,如果該明亮度大於某一定的閾值便 將該畫素設為白、小於閾值則設為黑。從而,本發明,在被取得的影像內的膜前端部10a是表現為白色。
本發明,即使在膜前端部10a的檢測是在貼合位置進行之場合、在從剝離手段201到貼合位置為止之間進行之場合,被設定成矩形面板W直到至少膜前端部10a的檢測結束為止都會在特定的位置待機。從貼合精確度提高的觀點而言,最好片狀偏光膜10、矩形面板W兩者都是,直到貼合開始的搬送停止的次數少、從定位的位置到貼合位置為止的搬送距離盡可能短。從而,矩形面板W,最好其前端部是在盡可能接近貼合位置的位置待機。另一方面,矩形面板W前端部的位置愈接近貼合位置,膜前端部10a與矩形面板W的前端部就愈接近,在最差的場合下,也可以讓膜前端部10a與矩形面板W的前端部兩者接觸。
從而,在本發明,矩形面板W,直到膜前端部10a的檢測結束為止,矩形面板W的前端部會盡可能接近為了膜前端部10a的檢測而搬送停止的片狀偏光膜10的膜前端部10a,並且,在膜前端部10a與矩形面板W的前端部兩者不接觸的位置待機。矩形面板W,在以圖7(b)所示方式從橫方向來看構成700時,最好是待機在連結矩形面板W的前端部與剝離手段201的前端部的直線對著矩形面板W表面比垂直的位置上游側,更好是待機在連結矩形面板W的前端部與剝離手段201的前端部的直線對著矩形面板W的表面成垂直的位置。
矩形面板W的位置,也可以在片狀偏光膜10的膜前 端部10a的檢測開始時與結束時兩者位置不同。該場合下,矩形面板W,係在膜前端部10a檢測中被搬送,且在檢測結束時點下,待機在連結矩形面板W的前端部與剝離手段201的前端部的直線對著矩形面板W表面成垂直的位置。
其次,使用圖9說明從膜前端部10a的檢測直到膜前端部10a之往貼合基準位置定位完成為止的處理。首先,在片狀偏光膜10的膜前端部10a到達檢測位置附近時,片狀偏光膜10的搬送暫時被停止,且光從光源204向膜前端部10a照射(圖9的s1)。光也可以是從光源204經常向檢測位置照射。其次,以讓膜前端部10a進入拍攝範圍之方式使片狀偏光膜10前進(圖9的s2)。這是藉由在該片狀偏光膜10之前的片狀偏光膜10與矩形面板W被貼合後,算出該片狀偏光膜10計算上的從膜前端部的位置直到膜基準位置為止之距離,使片狀偏光膜10僅僅前進該算出距離部分而進行的。
其次,利用影像取得手段203,拍攝包含膜前端部10a的片狀偏光膜10的一部份(圖9的s3)。拍攝範圍的大小及位置並無特別限定,就檢測出膜前端部10a所必須的大小及位置即可。拍攝位置最好是設作膜前端部10a的2個角部。拍攝範圍的大小,可考量用以將片狀偏光膜10捕捉到拍攝範圍的時間與精確度而酌情決定。被拍攝的影像係被輸出至膜前端部識別手段205。
膜前端部識別手段205係由接收到的影像檢測出膜前 端部10a(圖9的s4)。首先,膜前端部識別手段205係將接收到影像之取得影像變換成僅使用白與黑之二值化影像。二值化之進行係藉由求出影像內各個畫素的明亮度,如果該明亮度大於被酌情設定的一定的閾值便將該畫素設為白、小於閾值則設為黑。膜前端部識別手段205係掃描過被二值化的影像內、且將被捕捉視為明部之直線辨識作為膜前端部10。本發明之一實施型態,最好是在被二值化的影像內從片狀偏光膜10的給送方向下游側向上游側進行掃描。這是因為,藉由在影像內之片狀偏光膜10的給送方向下游側在背景沒有構件存在因而下游側確實比其他部分暗,且由比較暗的部分開始掃描,可以更確實地檢測出明部亦即膜前端部的緣故。
在影像內被檢測出膜前端部10a時,求出膜前端部10a的位置(圖9的s5)。膜前端部10a的位置的求出,係藉由算出以上述方式在利用影像取得手段203被拍攝的影像內直線上之被捕捉作為明部的膜前端部10a的位置、與影像內被預先設定的膜基準位置之距離。
在計算膜前端部10a的位置時,片狀偏光膜10與矩形面板W兩者的定位於比貼合位置前進行之場合下,求出預先被設定的貼合基準位置、與被檢測出的膜前端部10a的位置兩位置的差,使片狀偏光膜10只前進該相差部分(圖9的s6)。在片狀偏光膜10與矩形面板W兩者的定位於貼合位置進行之場合下,便不要該前進處理。
圖10係顯示使用關於本發明之膜前端部的檢測方法 之場合之、片狀偏光膜與矩形面板兩者的貼合精確度的改善效果之實驗結果。圖10(a)的圖表的縱軸係將從應該與矩形面板貼合的設計上的位置(圖表縱軸的「0」)起的片狀偏光膜的偏差量顯示為「貼合精確度」。橫軸係測定的樣本的樣本編號。
圖10(a)顯示「改善前」之圖表係顯示使用在剝離手段上檢測膜前端部之以前的構成600(圖4)以檢測出膜前端部的位置,且根據此將偏光膜與矩形面板兩者貼合之場合之,各個樣本的貼合精確度的資料。另一方面,顯示「改善後」之圖表係顯示使用在貼合位置檢測膜前端部之構成700以檢測出膜前端部的位置,且根據此將偏光膜與矩形面板兩者貼合之場合之,各個樣本的貼合精確度的資料。圖10(a)的圖表之範例3、4、7、8係顯示以圖10(b)所示方式在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看來前方的端部(3及4的位置)及後方的端部(8及7的位置)之、從給送方向的設計上的位置起的偏差量之資料。
由圖10的圖表可知,在使用在剝離手段上檢測膜前端部之以前的構成之場合下,貼合精確度之最大在±約1.0mm,在使用關於本發明之在貼合位置檢測膜前端部之構成之場合下,貼合精確度係收在±約0.5mm的範圍內。此外,圖10也顯示在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看來側方的端部(1、2、5、6的位置)之、從橫方向的設計上的位置起的偏差量之資料。由該結果可知,藉由使用關於本發明之構成,也大大改善對於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橫方向的 貼合精確度。這是因為以下的理由。亦即,在片狀偏光膜10與矩形面板W之間產生角度的偏差時,矩形面板W係在與片狀偏光膜10的定位處理讓角度補正。在此類之場合下,矩形面板W,因為在定位後在例如對其長邊方向保持某一角度(被補正的角度)下直接朝搬送方向前進到達貼合位置,所以膜前端部10a的偏差量愈大,橫方向(亦即矩形面板W的短邊方向)的偏差量也愈大。從而,藉由膜前端部的貼合精確度提高使偏差量減少,也可使橫方向的貼合精確度提高。圖10之顯示作為橫方向改善後之圖表係表示該等之情事。
1‧‧‧連續製造裝置
10‧‧‧片狀偏光膜
10a‧‧‧膜前端部
12‧‧‧黏接層
13‧‧‧具有黏接面的表面保護膜
14‧‧‧連續網狀載膜
16‧‧‧切入線
100‧‧‧膜搬送裝置
110‧‧‧支架裝置
120‧‧‧讀取裝置
150‧‧‧切斷裝置
160‧‧‧切斷位置確認裝置
170‧‧‧捲取裝置
200‧‧‧貼合裝置
201‧‧‧剝離手段
202‧‧‧貼合輥
203‧‧‧影像取得手段
204‧‧‧光源
300‧‧‧矩形面板搬送裝置
350‧‧‧製品面板搬送裝置
400‧‧‧控制裝置
600‧‧‧以前的構成
700‧‧‧關於本發明的構成
圖1係關於本發明一實施型態之製品面板連續製造裝置之概略圖。
圖2係顯示供作關於本發明一實施型態之製品面板連續製造用的步驟之流程圖。
圖3係圖示關於本發明一實施型態之在連續網狀載膜上形成片狀偏光膜的狀態。
圖4係顯示在剝離手段上供檢測膜前端部用之以前的構成之概略圖。
圖5係顯示使用圖4所示的構成被取得的影像之一例之照片。
圖6係顯示使用圖4所示的構成之在比剝離手段靠近貼合位置的場所要檢測膜前端部之場合的影像之一例之照 片。
圖7係顯示關於本發明一實施型態之供在比剝離手段靠近貼合位置的場所檢測膜前端部用的構成之概略圖。
圖8A係顯示在將光源的光軸與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所形成的角度設為20°之場合下之包含膜前端部的片狀偏光膜的一部份的影像之照片。
圖8B係顯示在將光源的光軸與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所形成的角度設為75°之場合下之包含膜前端部的片狀偏光膜的一部份的影像之照片。
圖8C係顯示在將光源的光軸與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所形成的角度設為90°之場合下之包含膜前端部的片狀偏光膜的一部份的影像之照片。
圖9係顯示關於本發明一實施型態之從膜前端部的檢測直到貼合膜前端部且對準基準位置為止的處理之流程圖。
圖10係圖示關於本發明一實施型態之在使用膜前端部的檢測方法檢測出膜前端部的位置之場合下之貼合精確度的改善效果。
1‧‧‧連續製造裝置
14‧‧‧連續網狀載膜
100‧‧‧膜搬送裝置
110‧‧‧支架裝置
120‧‧‧讀取裝置
140‧‧‧速度調整裝置
150‧‧‧切斷裝置
160‧‧‧切斷位置確認裝置
170‧‧‧捲取裝置
200‧‧‧貼合裝置
201‧‧‧剝離手段
202‧‧‧貼合輥
203‧‧‧影像取得手段
204‧‧‧光源
300‧‧‧矩形面板搬送裝置
350‧‧‧製品面板搬送裝置
400‧‧‧控制裝置
401‧‧‧資訊處理裝置
W‧‧‧矩形面板

Claims (14)

  1. 一種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方法,將在連續網狀載膜的一方的面介著黏接層被層積之複數枚片狀偏光膜與前述黏接層一起從前述連續網狀載膜依序剝離,且在貼合位置利用前述黏接層與矩形面板貼合之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方法,其特徵係包含:從前述連續網狀載膜將前述片狀偏光膜的一部分剝離,且將前述片狀偏光膜的膜前端部接近與矩形面板的貼合位置之步驟;在前述片狀偏光膜之與前述黏接層相反的面之側,從前述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的上游側,將具有對前述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形成銳角的光軸的光向前述膜前端部照射之步驟;拍攝前述片狀偏光膜的被光照射的領域並取得影像之步驟;根據前述影像內所顯現之前述膜前端部的像與該膜前端部以外的部分的像兩者的亮度差,識別前述膜前端部之步驟;根據被識別的前述膜前端部的位置的資訊,對準前述片狀偏光膜與前述矩形面板兩者的位置之步驟;與貼合前述片狀偏光膜與前述矩形面板之步驟。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矩形面板係在對準前述片狀偏光膜與前述矩形面 板兩者的位置的步驟之後被搬送到前述貼合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矩形面板係在對準前述片狀偏光膜與前述矩形面板兩者的位置的步驟時被搬送到前述貼合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任一項記載之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方法,其中,在將光向前述膜前端部照射之步驟,將具有對前述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形成小於角度45°的光軸的光向前述膜前端部照射。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任一項記載之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方法,其中,從前述片狀偏光膜之與前述黏接層相反的面之側,拍攝被光照射的領域。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任一項記載之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方法,其中,識別膜前端部之步驟係包含將前述影像從前述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相當於下游側的方向朝相當於上游側的方向掃描,將前述影像內的明部識別作為前述膜前端部。
  7. 一種檢測系統,被使用於將在連續網狀載膜的一方的面介著黏接層被層積的複數枚片狀偏光膜與前述黏接層一起從前述連續網狀載膜依序剝離,且在貼合位置利用前述黏接層而與矩形面板貼合之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裝置之,供檢測出在貼合前被剝離的前述片狀偏光膜的膜前端 部用之檢測系統,其特徵係具有:在前述片狀偏光膜之與前述黏接層相反的面之側,從前述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的上游側,將具有對前述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形成銳角的光軸的光向前述膜前端部照射之至少1個光源;拍攝前述片狀偏光膜之被前述光照射之領域並取得影像之,至少1個影像取得手段;與根據在前述影像內所顯現之前述膜前端部的像與該前端部以外的部分的像兩者的亮度差而識別前述膜前端部之,膜前端部識別手段。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記載之檢測系統,其中,前述光軸與前述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係形成小於45°的角度。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記載之檢測系統,其中,前述影像取得手段係從前述片狀偏光膜之與前述黏接層相反的面之側拍攝被光照射的領域。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記載之檢測系統,其中,膜前端部識別手段係將前述影像從前述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相當於下游側的方向朝相當於上游側的方向掃描,且將前述影像內的明部識別作為前述膜前端部。
  11. 一種檢測方法,被使用於將在連續網狀載膜的一方的面介著黏接層被層積之複數枚片狀偏光膜與前述黏接層一起從前述連續網狀載膜依序剝離,且在貼合位置利用前述黏接層而與矩形面板貼合之製品面板之連續製造裝置 之,供檢測出在貼合前被剝離的前述片狀偏光膜的膜前端部用之檢測方法,其特徵係包含:在前述片狀偏光膜之與前述黏接層相反的面之側,從前述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的上游側,將具有對前述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形成銳角的光軸的光向前述膜前端部照射之步驟;拍攝前述片狀偏光膜之被前述光照射的領域並取得影像之步驟;與根據在前述影像內所顯現之前述膜前端部的像與該前端部以外的部分的像兩者的亮度差,識別前述前端部之步驟。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記載之檢測方法,其中,在將光向前述膜前端部照射之步驟,將具有對前述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形成小於角度45°的光軸的光向前述膜前端部照射。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記載之檢測方法,其中,係從前述片狀偏光膜之與前述黏接層相反的面之側拍攝被光照射的領域。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記載之檢測方法,其中識別膜前端部的步驟係包含將前述影像從前述片狀偏光膜的給送方向相當於下游側的方向朝相當於上游側的方向掃描,且將前述影像內的明部識別作為前述膜前端部。
TW101118995A 2011-08-30 2012-05-28 A continuous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 product panel and a film front end de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TWI5314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6708A JP5022507B1 (ja) 2011-08-30 2011-08-30 製品パネルの連続製造方法、検出システム及び検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9482A TW201309482A (zh) 2013-03-01
TWI531470B true TWI531470B (zh) 2016-05-01

Family

ID=46980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8995A TWI531470B (zh) 2011-08-30 2012-05-28 A continuous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 product panel and a film front end de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022507B1 (zh)
KR (1) KR101551367B1 (zh)
CN (1) CN103765298B (zh)
TW (1) TWI531470B (zh)
WO (1) WO20130312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10134B (zh) * 2013-05-17 2018-06-1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以及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方法
KR101900551B1 (ko) * 2016-05-25 2018-09-1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광학패널 제조장치 및 제조방법
KR102008178B1 (ko) * 2016-08-29 2019-08-0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광학패널 제조장치 및 제조방법
US20210141269A1 (en) * 2017-05-23 2021-05-13 Sakai Display Products Corporation Polarizer attachment device and polarizer attachment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52018A (en) * 1980-08-08 1982-03-27 Sharp Corp Tacky-polarizing-plate sticking device of automatic tacky-polarizing-plate sticking machine
JPH08136876A (ja) * 1994-11-11 1996-05-31 Toshiba Corp 基板検査装置
AU2002349646A1 (en) * 2001-11-20 2003-06-10 Mitsuboshi Diamond Industrial Co., Ltd. Inspecting method for end faces of brittle-material-made substrate and device therefor
JP4371709B2 (ja) * 2003-06-05 2009-11-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貼付装置及び方法
JP4743873B2 (ja) * 2006-05-18 2011-08-10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ラベル貼付装置およびラベル貼付方法
JP5015824B2 (ja) * 2008-02-29 2012-08-2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フィルム位置検出器および粘着フィルム貼付装置
WO2009128115A1 (ja) * 2008-04-15 2009-10-2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積層体ロール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65298A (zh) 2014-04-30
JP2013050475A (ja) 2013-03-14
KR101551367B1 (ko) 2015-09-08
WO2013031254A1 (ja) 2013-03-07
CN103765298B (zh) 2016-11-23
TW201309482A (zh) 2013-03-01
JP5022507B1 (ja) 2012-09-12
KR20130106875A (ko) 2013-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49899B2 (en) Adhesive film position detector and adhesive film joining apparatus
CN105717671B (zh) 光学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及光学显示面板的制造系统
TWI531470B (zh) A continuous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 product panel and a film front end de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02132148A (zh) 缺陷检查系统及缺陷检查方法
KR20160078211A (ko) 투과식 결함 검사 장치 및 결함 검사 방법
KR102200303B1 (ko) 광학 필름 검사 장치
TWI638130B (zh) 一種片材面內標記檢測裝置及使用該裝置之檢測方法
JP7262260B2 (ja) 欠陥検査装置、及び欠陥検査方法
WO2017169242A1 (ja) 欠陥検査装置、及び欠陥検査方法
TWI649555B (zh) 光學構件的檢查方法、光學製品的製造方法、及光學構件的檢查裝置
TW201430444A (zh) 光學顯示元件之製造裝置及光學顯示元件之生產系統
TW201518811A (zh) 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製造方法
JP6937647B2 (ja) 光学表示パネルの損傷検査方法
TW201514581A (zh) 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製造方法
TWI785165B (zh) 光學顯示面板的連續檢查方法及連續檢查裝置、以及光學顯示面板的連續製造方法及連續製造系統
JP2017150992A (ja) 検査装置及び検査方法
KR102029695B1 (ko) 광학 필름 라미네이팅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유닛 제조 방법
JP2024011669A (ja) フィルムの紙継制御方法、フィルムを含む物の製造方法及びフィルムの紙継制御システム
TW202223451A (zh) 光學薄膜的緣部檢測方法
TW202408916A (zh) 膜的接續控制方法、含有膜之物的製造方法及膜的接續控制系統
JP2016212078A (ja) 外観検査装置および外観検査方法
TW201516447A (zh) 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