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9088B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9088B
TWI529088B TW103129747A TW103129747A TWI529088B TW I529088 B TWI529088 B TW I529088B TW 103129747 A TW103129747 A TW 103129747A TW 103129747 A TW103129747 A TW 103129747A TW I529088 B TWI529088 B TW I52908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ype vehicle
fuel tank
straddle
arcuate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97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22149A (zh
Inventor
中齊真
Original Assignee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221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21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90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908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6Leg 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詳細而言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之燃料箱之配置。
跨坐型車輛包括燃料箱。存在燃料箱配置於較座部更前方且下方、且藉由車體外殼自上方覆蓋之速克達型之跨坐型車輛。
例如,於日本專利特開2012-62055號公報之速克達型車輛中,於把手與座部之間設置有車高相對較低之跨接部。於跨接部設置有向前後方向延伸且向後方下降之中央通道部。中央通道部之前視剖面向上方形成凸狀,且於其內部收容燃料箱。於中央通道部設置有蓋及藉由蓋而開閉之托架。於中央通道部之托架內配置有燃料箱之供油口及供油蓋。若打開中央通道部之蓋並卸下燃料箱之供油蓋,則燃料箱之供油口露出。
日本專利特開2012-62055號公報之速克達型車輛,以於側視時把手之後端與座部之前端之前後方向之距離小於收容轉向機構之前外殼部之後緣部之上端與把手之後端之前後方向之距離的方式構成。因此,上述速克達型車輛成為軸距較短之小型車體之車輛。
於日本專利特開2012-62055號公報之速克達型車輛中,由於在位於較座部更前方之中央通道部內配置有燃料箱,故而於座部之下方設置有寬闊之收納空間。於該收納空間配置有電池收納箱及物品收納 箱。上述速克達型車輛藉由該燃料箱及各收納箱之配置,而既為小型車體又實現確保燃料箱之容量及收納空間。
然而,於日本專利特開2012-62055號公報之速克達型車輛中,因維持小型之車體並且謀求確保燃料箱之容量及收納空間而導致跨接部中之中央通道部之高度變高。因此,於上述速克達型車輛中,有騎乘者難以跨過跨接部而乘車時及下車時之方便性降低之問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有小型之車體,並且可充分地確保燃料箱之容量及收納空間,且可提高乘車時及下車時之方便性。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係用以解決上述問題者,且包括:把手;轉向軸,其自把手向下方延伸;頭管,其供轉向軸插入;座部,其配置於較把手更後方;收納空間,其設置於座部之下方;燃料箱,其包含供油口與覆蓋供油口之供油蓋;及車體外殼。車體外殼包含:前外殼部,其配置於較把手更下方,且收容轉向軸之至少一部分及頭管;弓形部,其於前外殼部與座部之間向前後方向延伸,前視剖面形成凸狀,且自上方覆蓋燃料箱;及腳踏部,其配置於弓形部之左右並連接於弓形部之下端。前外殼部之後緣部於側視時沿上下方向延伸。於側視時,把手之後端與座部之前端之前後方向之距離,小於前外殼部之後緣部之上端與把手之後端之前後方向之距離。弓形部於側視時,前部之上緣部向後方且下方傾斜,且後部之上緣部向後方且上方傾斜。供油蓋露出於弓形部之後部之上表面。
上述跨坐型車輛係具有小型車體之車輛,其於側視時把手之後端與座部之前端之前後方向之距離,小於前外殼部之後緣部之上端與把手之後端之前後方向之距離。上述跨坐型車輛具有小型車體,並且可充分地確保燃料箱之容量及收納空間,且可提高乘車時及下車時之 方便性。
本發明之其他特徵、構成、步驟、形態及優點,可透過結合隨附圖式詳細說明之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而變得更清楚。
1‧‧‧跨坐型車輛
10‧‧‧車輛本體
11‧‧‧左右之把手
12‧‧‧轉向軸
13‧‧‧前叉
14‧‧‧動力單元
15‧‧‧後懸架
16‧‧‧座部
16f‧‧‧前部
17‧‧‧車體外殼
18‧‧‧車體框架
19‧‧‧燃料箱
20‧‧‧前輪
30‧‧‧後輪
40‧‧‧鉸鏈
41‧‧‧支持構件
42‧‧‧可動構件
50‧‧‧電池收納箱
60‧‧‧物品收納箱
70‧‧‧燃料泵單元
71‧‧‧泵本體
72‧‧‧支持部
80‧‧‧燃料軟管
90‧‧‧噴射器
171‧‧‧前外殼部
172‧‧‧上側外殼部
173‧‧‧左右之下側外殼部
174‧‧‧弓形部
174r‧‧‧後部
174f‧‧‧前部
175‧‧‧左右之腳踏部
176‧‧‧上外殼部
181‧‧‧頭管部
182‧‧‧前框架
183L‧‧‧左上框架
183R‧‧‧右上框架
183Lf‧‧‧前部
183Lr‧‧‧後部
183Rr‧‧‧後部
184L‧‧‧左下框架
184R‧‧‧右下框架
184Lr‧‧‧後部
184Rf‧‧‧前部
184Lf‧‧‧前部
184Lm‧‧‧中間部
185L‧‧‧左加強框架
185R‧‧‧右加強框架
186‧‧‧燃料箱支持部
187‧‧‧後懸架支持部
191‧‧‧箱本體
192‧‧‧接管嘴部
193‧‧‧供油蓋
194‧‧‧接管嘴外殼
1741‧‧‧蓋配置部
1742‧‧‧接管嘴孔
1743‧‧‧板
1881‧‧‧橋接體
1882‧‧‧橋接體
1911‧‧‧上半體
1912‧‧‧下半體
1912a‧‧‧突出部
1921‧‧‧供油口
A1‧‧‧弓形部
A2‧‧‧弓形部
B‧‧‧箭頭
B1‧‧‧後緣部
B2‧‧‧後部
BE‧‧‧下端
C1‧‧‧供油蓋
D‧‧‧箭頭
D1‧‧‧距離
D2‧‧‧距離
E1‧‧‧前端
E2‧‧‧下端
E3‧‧‧後端
E4‧‧‧上端
F‧‧‧箭頭
F1‧‧‧前部
F2‧‧‧前部
FE‧‧‧前端
J1‧‧‧接合部
L‧‧‧箭頭
L1‧‧‧長度
L2‧‧‧長度
P1‧‧‧旋轉軸
R‧‧‧箭頭
S1‧‧‧收納空間
U‧‧‧箭頭
V1‧‧‧車輛
V2‧‧‧車輛
VS‧‧‧垂直面
VL‧‧‧垂直線
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2係圖1之跨坐型車輛中之車輛本體之一部分之左側視圖。
圖3係圖1之跨坐型車輛中之車輛本體之一部分之右側視圖。
圖4係圖1之跨坐型車輛之前部之左側視圖。
圖5係圖1之跨坐型車輛之局部俯視圖。
圖6係自左上方觀察圖1之跨坐型車輛之情形時之局部立體圖。
圖7係圖5之跨坐型車輛之VII-VII剖面圖。
圖8A係表示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一例之局部左側視圖。
圖8B係表示先前之跨坐型車輛之一例之局部左側視圖。
存在如下之跨坐型車輛,其於前外殼部與座部之間形成前視剖面為凸狀之弓形部,於弓形部內配置燃料箱,且於座部之下方確保收納空間。將燃料箱與收納空間分別配置於弓形部內與座部下,藉此既可確保燃料箱之容量與收納空間,又可實現於前後方向小型之車體。於此種跨坐型車輛中,通常收容轉向機構之前外殼部與座部之間之車體外殼之高度變高。因此,對乘車跨坐型車輛之騎乘者而言難以跨過把手與座部之間之車體外殼,從而乘車時及下車時之方便性降低。
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中,弓形部之前部於側視時,其上緣部自前外殼部之後緣部之下端向後方且下方傾斜。弓形部之後部於側視時,其上緣部自座部之前端部向前方且下方傾斜。座部之前端部配置於較前外殼部之後緣部之下端更下方。
於如上所述般構成之弓形部中,隨著使後部之前後方向之長度 變長而較低之部分變多,從而弓形部整體之高度變低。本發明者著眼於該方面,以相較於先前之跨坐型車輛而使弓形部之後部之前後方向之長度變長之方式使燃料箱之供油蓋露出於弓形部之後部之上表面。藉此,可抑制弓形部整體之高度變高,並可提高乘車時及下車時之方便性。
此處,一面將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例與先前之跨坐型車輛之例進行比較一面對上述之本發明之效果進行說明。如圖8A所示,於本發明之車輛之一例即車輛V1中,藉由使燃料箱之供油蓋C1露出於弓形部A1之後部B1之上表面而確保弓形部A1之後部B1之前後方向之長度L1。另一方面,如圖8B所示,於先前之車輛之一例即車輛V2中,弓形部A2之後部B2之前後方向之長度L2短於車輛V1之該長度L1。
再者,於車輛V2中,需要於弓形部A2之下方確保收納空間。因此,只要為熟悉此技藝者就不會使側視下之弓形部A2之上緣部之下端BE低於圖8B所示之位置。又,由於側視下之弓形部A2之上緣部之前端FE之位置依存於車體框架之形狀,故而前端FE之位置不會自圖8B所示之位置變更。
若將車輛V1、V2進行比較,則於車輛V1中,藉由使後部B1之長度變長而使前部F1之位置變低,相對於此,於車輛V2中,因後部B2之長度較短而導致前部F2之高度變高。即,車輛V1之弓形部整體之高度低於車輛V2。如上所述,於車輛V1中,抑制弓形部A1之高度變高,且乘車時及下車時之方便性提高。
於本發明者之跨坐型車輛中,藉由使燃料箱之供油蓋露出於弓形部之後部之上表面,而無需用以覆蓋供油蓋之蓋。因此,可進而抑制弓形部之高度變高,從而可提高乘車時及下車時之方便性。
因此,本發明者之跨坐型車輛儘管具有小型車體,但仍可提高 乘車時及下車時之方便性。
<實施形態>
以下,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進行說明。於以下之說明中,於記述為前後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時,係指自乘坐於跨坐型車輛之騎乘者觀察之前後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於各圖中,箭頭F表示前方向,箭頭B表示後方向。箭頭R表示右方向,箭頭L表示左方向。箭頭U表示上方向,箭頭D表示下方向。對圖中相同及相當之構成標註相同符號,且不重複相同之說明。
[整體構成]
圖1係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之左側視圖。跨坐型車輛1係速克達型之車輛,且包括:車輛本體10;前輪20,其設置於車輛本體10之前部;及後輪30,其設置於車輛本體10之後部。
[車輛本體]
以下,參照圖1至圖3對車輛本體10之構成進行說明。圖2係車體外殼17被卸下之狀態之車輛本體10之一部分之左側視圖。圖3係車體外殼17被卸下之狀態之車輛本體10之一部分之右側視圖。
如圖1所示,車輛本體10包括左右之把手11、轉向軸12、前叉13、動力單元14、後懸架15、座部16、車體外殼17。如圖2及圖3所示,車輛本體10進而包括車體框架18與燃料箱19。
如圖1所示,轉向軸12自把手11向下方延伸。於轉向軸12之下部經由未圖示之托座連接有前叉13。前叉13之下端部將前輪20可旋轉地支持。前輪20之方向隨著操作把手11而變更。
動力單元14配置於較座部16更下方,且於上下方向搖動。動力單元14雖未特別圖示,但包括:引擎;及傳動箱,其配置於較引擎更後方且收容變速裝置。傳動箱將後輪30可旋轉地支持。引擎被支持於車體框架18。
後懸架15於車輛本體10之後部設置於後輪30之右方及左方。各後懸架15之上端部被支持於車體框架18。各後懸架15之下端部連結於動力單元14之後端部。
(座部)
如圖1所示,座部16配置於較把手11更後方。座部16之前部16f於側視時,其上緣部向後方且上方傾斜而延伸。
如圖2所示,座部16之前部16f由鉸鏈40支持。鉸鏈40包括支持構件41與可動構件42。支持構件41被支持於車體框架18。支持構件41包含旋轉軸P1。可動構件42之前端部係以可動構件42繞旋轉軸P1向上下方向旋轉之方式藉由支持構件41支持。可動構件42之後端部安裝於座部16之前部16f。座部16隨著可動構件42之旋轉而向上下方向旋轉。
鉸鏈40之一部分配置於較座部16之前端E1更前方。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前後方向上,穿過旋轉軸P1之中心之垂直線VL配置於與座部16之前端E1大致相同之位置。藉此,鉸鏈40中較垂直線VL更前之部分配置於較座部16之前端E1更前方。
(收納空間)
如圖2所示,於座部16之下方設置有收納空間S1。於收納空間S1配置有收納電池之電池收納箱50與收納頭盔等物品之物品收納箱60。
電池收納箱50於收納空間S1中配置於鉸鏈40之後方且座部16之前部16f之大致正下方。電池收納箱50被支持於車體框架18。物品收納箱60配置於電池收納箱50之後方。物品收納箱60之前端部被支持於電池收納箱50。物品收納箱60之後端部被支持於車體框架18。物品收納箱60以可收納物品之方式形成為凹狀。
電池收納箱50及物品收納箱60通常係藉由座部16自上方覆蓋。圖2係表示電池收納箱50及物品收納箱60藉由座部16覆蓋之狀態。若使座部16向上方旋轉,則電池收納箱50及物品收納箱60露出。
(車體框架)
以下,對本實施形態之車體框架18進行說明。然而,可應用於本發明之車體框架之構造並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之車體框架18之構造。如圖2所示,車體框架18包括頭管部181、前框架182、左上框架183L、左下框架184L、左加強框架185L。如圖3所示,車體框架18進而包括右上框架183R、右下框架184R、右加強框架185R。以下,存在將左上框架183L、左下框架184L、及左加強框架185L統稱為左框架,且將右上框架183R、右下框架184R及右加強框架185R統稱為右框架之情形。
如圖2及圖3所示,頭管部181配置於車輛本體10之前部。轉向軸12插入於頭管部181。前框架182自頭管部181向下方延伸。
以下,對左框架之構成進行說明。右框架之構成與左框架之構成大致相同,因此關於右框架之構成,對與左框架之構成相當者標註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詳細之說明。然而,於表示右框架之符號中,將包含於表示左框架之符號之“L”之文字替換為“R”之文字。再者,左右之框架可相對於穿過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中心之垂直面對稱,亦可為非對稱。
如圖2所示,左上框架183L自前框架182向後方且上方傾斜而延伸。左上框架183L之一部分配置於下述之車體外殼17之弓形部174內。左上框架183L之前部183Lf自前框架182向車寬方向外方延伸。左上框架183L之後部183Lr自前部183Lf之後端向後方延伸。於左上框架183L之後部183Lr之後端部設置有後懸架支持部187。配置於後輪30之左方之後懸架15(圖1)之上端部係由後懸架支持部187支持。配置於後輪30之右方之後懸架15之上端部係由設置於右上框架183R之後部183Rr(圖3)之後端部之後懸架支持部(未圖示)支持。
左下框架184L配置於較左上框架183L更下方。左下框架184L包 含:前部184Lf,其自前框架182向下方且車寬方向外方延伸;中間部184Lm,其自前部184Lf之下端向後方延伸;及後部184Lr,其自中間部184Lm之後端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後部184Lr係藉由焊接而安裝於左上框架183L。
左加強框架185L配置於較左下框架184L之後部184Lr之後端更前方。左加強框架185L之上端連接於左上框架183L,下端連接於左下框架184L。
如圖2及圖3所示,於車體框架18中,於左下框架184L之前部184Lf、左加強框架185L、右下框架184R之前部184Rf及右加強框架185R設置有用以支持燃料箱19之燃料箱支持部186。於車體框架18設置有連結左上框架183L與右上框架183R之橋接體1881、1882。橋接體1881支持鉸鏈40。
(燃料箱)
如圖2所示,燃料箱19配置於較座部16更前方。燃料箱19包括箱本體191、接管嘴部192、供油蓋193。
如圖2及圖3所示,箱本體191配置於較左上框架183L及右上框架183R更下方且較左下框架184L及右下框架184R更上方。箱本體191係以前傾之狀態配置。再者,所謂「箱本體191前傾」係指下述之上半體1911與下半體1912之接合部J1於側視時朝向後方且上方傾斜。箱本體191係由車體框架18之4個燃料箱支持部186支持。具體而言,箱本體191係藉由分別安裝於左上框架183L及右上框架183R之左右2個燃料箱支持部186、與分別安裝於左加強框架185L及右加強框架185R之左右2個燃料箱支持部186支持。
箱本體191係藉由位於較箱本體191更下方之左下框架184L及右下框架184R保護免受來自路面之階差、障礙物或飛石等之傷害。又,於箱本體191內,下述之泵本體71之吸入口係配置於箱本體191之 前部且下部。若如上所述般配置泵本體71之吸入口,則可藉由箱本體191前傾而充分地活用箱本體191內之燃料。
箱本體191包括形成為凸狀之上半體1911與形成為凹狀之下半體1912。
上半體1911之下端周緣部與下半體1912之上端周緣部接合。遍及上半體1911之下端部之全周而形成有未圖示之凸緣。遍及下半體1912之上端部之全周而形成有未圖示之凸緣。上半體1911之凸緣係藉由焊接而與下半體1912之凸緣接合。上半體1911之凸緣與下半體1912之凸緣之接合部J1於側視時朝向後方且上方傾斜。
下半體1912之凸緣中位於下半體1912之背面之部分較佳為其後緣部向上方彎曲。藉此,下半體1912之凸緣不易彎折,可提高箱本體191之強度。
如圖3所示,下半體1912之下表面包含向下方突出之突出部1912a。突出部1912a配置於下半體1912之前部。突出部1912a遍及下半體1912之左端至右端而設置。於下半體1912之下表面安裝有燃料泵單元70。
燃料泵單元70包括泵本體71、及支持泵本體71之支持部72。泵本體71與支持部72一體地形成。支持部72於下半體1912之下表面安裝於突出部1912a之後方。泵本體71配置於箱本體191內。於支持部72形成有用以噴出箱本體191內之燃料之噴出口(未圖示)。
於對動力單元14之引擎噴射燃料之噴射器90連接有燃料軟管80之一端。於燃料泵單元70之支持部72之噴出口(未圖示)連接有燃料軟管80之另一端。
燃料軟管80自燃料箱19之下方朝向噴射器90延伸。燃料泵單元70之支持部72、及燃料軟管80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突出部1912a之後方,且於前視時與突出部1912a重疊。因此,可藉由突出部1912a保護 支持部72及燃料軟管80免受來自飛石等之傷害。
如圖2及圖3所示,接管嘴部192連接於箱本體191之上半體1911,且自上半體1911向上方突出。接管嘴部192係以上端部位於較下端部更前方之方式傾斜。接管嘴部192於側視時與左上框架183L之前部183Lf及右上框架183R之前部183Rf重疊。
接管嘴部192形成為筒狀。於接管嘴部192之上端設置有下述之供油口1921。供油口1921係藉由供油蓋193封閉。
(車體外殼)
返回至圖1中,對車體外殼17進行說明。車體外殼17包括前外殼部171、弓形部174、左右之腳踏部175。
前外殼部171配置於較把手11更下方。前外殼部171收容轉向軸12之一部分及頭管部181(圖2)。前外殼部171之後緣部B1於側視時沿上下方向延伸。
弓形部174之前視剖面形成凸狀,且自上方覆蓋燃料箱19(圖2)。弓形部174於前外殼部171與座部16之間向前後方向延伸。弓形部174包含左右之上側外殼部172、左右之下側外殼部173、上外殼部176。
左右之上側外殼部172配置於較座部16更下方,且自左右覆蓋車體框架18。左右之下側外殼部173配置於較左右之上側外殼部172更下方。位於前外殼部171與座部16之間之左右之上側外殼部172及左右之下側外殼部173之一部分構成弓形部174之左部及右部。
上外殼部176構成弓形部174之上部。上外殼部176配置於左右之上側外殼部172之間且燃料箱19之上方。上外殼部176與左右之上側外殼部172之上端連接。於本實施形態中,上外殼部176係以其前視剖面成為向上凸出之弓形狀之方式形成。然而,上外殼部176之前視剖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可為各種形狀。
弓形部174之前部174f於側視時,其上緣部自前外殼部171之後緣 部B1之下端E2向後方且下方傾斜而延伸。弓形部174之後部174r於側視時,其上緣部自前部174f之後端向後方且上方傾斜而延伸。於側視時,弓形部174之後部174r之上緣部與座部16之前部16f之上緣部連接。即,於側視時,弓形部174之後部174r之上緣部及座部16之前部16f之上緣部形成實質上無階差之平滑之傾斜線。於側視時,後部174r之上緣部與燃料箱19之接合部J1(圖2)大致平行。
腳踏部175配置於弓形部174之左右,且連接於弓形部174之下端。騎乘者使腳通過弓形部174之上方空間並把腳放置於腳踏部175而乘坐於跨坐型車輛1上。
[車體尺寸]
以下,對跨坐型車輛1之車體尺寸進行說明。圖4係跨坐型車輛1之前部之左側視圖。
如圖4所示,於側視下,把手11之後端E3與座部16之前端E1之前後方向之距離D1,小於前外殼部171之後緣部B1之上端E4與把手11之後端E3之前後方向之距離D2。即,跨坐型車輛1係前後方向之尺寸為小型之車體之車輛。此處之把手11之後端E3係指把手11未旋轉之情形、即於前後方向上左右之把手11之後端之位置相同之情形時之把手11之後端。
[燃料箱與弓形部之位置關係]
繼而,參照圖5至圖7對燃料箱19與弓形部174之位置關係進行說明。圖5係跨坐型車輛1之弓形部174周邊之俯視圖。圖6係自左上方觀察弓形部174之後部174r之情形時之立體圖。圖7係弓形部174之後部174r及燃料箱19之前視剖面圖。於圖6及圖7中未表示燃料箱19之供油蓋193。
如圖5所示,燃料箱19之供油蓋193露出於弓形部174之後部174r之上表面。於本實施形態中,供油蓋193係配置於俯視下與穿過把手 11之後端E3之直線重疊之位置。以下,對用以使供油蓋193露出於弓形部174之後部174r之上表面之詳細構成進行說明。
如圖6及圖7所示,於弓形部174之後部174r設置有蓋配置部1741、接管嘴孔1742與2塊板1743。
蓋配置部1741形成為圓形凹狀。若將供油蓋193安裝於接管嘴部192之供油口1921,則供油蓋193配置於蓋配置部1741內。此時,蓋配置部1741之內壁面與供油蓋193之側面之間較佳為產生間隙。藉此,可容易地卸下供油蓋193。
接管嘴孔1742形成於蓋配置部1741之內部。於本實施形態中,接管嘴孔1742為前後方向之長度長於左右方向之長度之長孔,但接管嘴孔1742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
2塊板1743自接管嘴孔1742之周緣部向下方延伸。於本實施形態中,2塊板1743係相對於穿過接管嘴孔1742之中心並向前後方向延伸之垂直面VS而對稱地設置。然而,板1743之數量及位置並無特別限定。板1743之形狀亦並無特別限定。
於將燃料箱19安裝於車體外殼17之情形時,將接管嘴部192自下方插入至接管嘴孔1742,並使接管嘴部192之供油口1921自接管嘴孔1742向上方突出。此時,2塊板1743與安裝於接管嘴部192之接管嘴外殼194之表面接觸。於接管嘴外殼194未插接於接管嘴部192之情形時,2塊板1743接觸於接管嘴部192之表面。藉此,接管嘴部192被定位。如圖5所示,若將供油蓋193安裝於自接管嘴孔1742突出之供油口1921,則供油蓋193配置於弓形部174之後部174r之上表面。
[實施形態之效果]
於上述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中,弓形部174之前部174f於側視時,其上緣部自前外殼部171之後緣部B1之下端E2向後方且下方傾斜。弓形部174之後部174r於側視時,其上緣部自位於較前外殼部171 之後緣部B1之下端E2更下方之座部16之前端E1向前方且下方傾斜。於此種弓形部174中,若後部174r之前後方向之長度變長,則弓形部174整體之高度降低。
於上述跨坐型車輛1中,藉由使燃料箱19之供油蓋193露出於弓形部174之後部174r之上表面,而可確保後部174r之前後方向之長度。因此,於跨坐型車輛1中,由於抑制弓形部174整體之高度變高,從而騎乘者容易跨過弓形部174,故而可提高乘車時及下車時之方便性。
於上述跨坐型車輛1中,使燃料箱19之供油蓋193露出於弓形部174之後部174r之上表面,未於弓形部174設置用以覆蓋供油蓋193之蓋。因此,可抑制弓形部174變高,從而可提高乘車時及下車時之方便性。又,藉由供油蓋193露出而使向燃料箱19之供油作業簡單化。
於上述跨坐型車輛1中,於側視時,藉由弓形部174之後部174r之上緣部及座部16之前部16f之上緣部形成實質上無階差之平滑之傾斜線。若根據該構成,則就坐於座部16之騎乘者更容易跨過弓形部174,因此可進而提高乘車時及下車時之方便性。
上述跨坐型車輛1藉由將燃料箱19配置於較座部16更前方,而可確保箱本體191之容量並且可於座部16之下方確保充分之收納空間S1。
於上述跨坐型車輛1中,鉸鏈40之一部分配置於較座部16之前端E1更前方。藉此,可於不使車體大型化之情況下於座部16之下方確保寬闊之收納空間S1。又,於跨坐型車輛1中,燃料箱19之供油蓋193露出於弓形部174之後部174r之上表面。因此,於跨坐型車輛1中,與具有用以覆蓋供油蓋之蓋之車輛相比,因配置鉸鏈40而限制配置供油蓋193之位置之可能性降低。因此,可實現車體之更小型化。
於上述跨坐型車輛1中,燃料箱19之接管嘴部192於側視時與左 上框架183L及右上框架183R重疊。即,接管嘴部192係配置於相對較上方。因此,可擴大箱本體191之上下方向之尺寸,且可增大箱本體191之容量。
於上述跨坐型車輛1中,燃料箱19之供油蓋193係配置於俯視下與穿過左右之把手11之後端E3之直線HL重疊之位置。因此,供油蓋193配置於靠近座部16之前端E1之位置。設置有供油蓋193之弓形部174之後部174r由於在俯視下其上緣部向後方且上方傾斜而延伸,故而隨著將供油蓋193靠近座部16之前端E1,而成為供油蓋193配置於更高之位置。其結果,可擴大箱本體191之上下方向之尺寸,且可增大箱本體191之容量。
於上述跨坐型車輛1中,弓形部174包括自接管嘴孔1742之周緣部向下方延伸之板1743。於將燃料箱19安裝於車體外殼17時,藉由使板1743接觸於燃料箱19之接管嘴部192之表面,而可容易地進行燃料箱19之定位。
於上述跨坐型車輛1中,燃料箱19之上半體1911及下半體1912之接合部J1於側視時朝向後方且上方傾斜。因此,於燃料箱19內,若將泵本體71之吸入口配置於箱本體191之前部且下部,則可充分地活用燃料箱19內之燃料。
又,燃料箱19之上半體1911與下半體1912之接合部J1於側視時與弓形部174之後部174r之上緣部大致平行。即,箱本體191係以燃料箱19之箱本體191之上表面沿著弓形部174之後部174r之方式配置。因此,可抑制於箱本體191與弓形部174之後部174r之間產生無用之空間,從而可確保燃料箱19之容量較大。
於上述跨坐型車輛1中,燃料泵單元70係安裝於燃料箱19之下表面,且燃料軟管80穿過燃料箱19之下方而連接於燃料泵單元70。因此,與燃料軟管及燃料泵單元設置於燃料箱之上表面之構成相比,可 使燃料箱19之上表面接近弓形部174,從而可增大燃料箱19之容量。
於上述跨坐型車輛1中,於燃料箱191之下表面包含向下方突出之突出部1912a,且燃料軟管80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突出部1912a之後方。燃料軟管80於前視時與突出部1912a重疊。可保護燃料軟管80免受來自飛石等之傷害。
根據以上所述,跨坐型車輛1具有小型之車體,並且可充分地確保燃料箱之容量及收納空間,且可提高乘車時及下車時之方便性。
以上,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例如,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燃料箱之供油蓋係配置於在俯視時與穿過左右之把手之後端之直線重疊之位置,但弓形部之後部之上表面上之供油蓋之位置並無特別限定。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鉸鏈之一部分係配置於較座部之前端更前方,但鉸鏈之位置並未特別限定。例如,鉸鏈亦可全部配置於較座部之前端更前方,鉸鏈亦可全部配置於較座部之前端更後方。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弓形部之後部之上緣部及座部之前部之上緣部於側視時形成實質上無階差之平滑之傾斜線。然而,亦可於側視時在弓形部之後部之上緣部與座部之前部之上緣部之間產生階差。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燃料箱係以前傾之狀態配置,且以於側視時上半體與下半體之接合部成為與弓形部之後部之上緣部大致平行之方式構成,但燃料箱之配置並不特別限定於此。例如,亦能以燃料箱之接合部於側視時向後方且下方傾斜之方式使燃料箱後傾而配置,亦能以燃料箱之接合部於側視時成為水平之方式不使燃料箱傾斜而配置。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包含於下半體之下表面之突出部位於下半體之前部,但突出部之位置並無特別限定。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 突出部係遍及下半體之左端至右端而設置,例如,亦可僅設置於下半體之左半部分或者右半部分、或下半體之車寬方向上之中央部。然而,亦可不於下半體之下表面包含突出部。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接管嘴部於側視時與左上框架及右上框架重疊,但接管嘴部之位置並無特別限定。接管嘴部可配置於較左上框架及右上框架更上方,亦可配置於較左上框架及右上框架更下方。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為了進行接管嘴部及供油蓋之定位,而於弓形部之後部設置有自接管嘴孔之周緣部向下方延伸之板,但亦可不設置該板。
再者,於本發明及上述實施形態中,「向上方延伸」及「向下方延伸」只要具有上下方向之成分即可,不僅包含向與上下方向一致之方向延伸者,亦包含向相對於與上下方向一致之方向傾斜之方向延伸者。同樣地,於本發明及上述實施形態中,「向下方突出」只要具有上下方向之成分即可,不僅包含向與上下方向一致之方向突出者,亦包含向相對於與上下方向一致之方向傾斜之方向突出者。
又,於本發明及上述實施形態中,「向後方延伸」及「向前後方向延伸」只要具有前後方向之成分即可,不僅包含向與前後方向一致之方向延伸者,亦包含向相對於與前後方向一致之方向傾斜之方向延伸者。又,於本發明及上述實施形態中,「向車寬方向外方延伸」只要具有車寬方向之成分即可,不僅包含向與車寬方向一致之方向延伸者,亦包含向相對於與車寬方向一致之方向傾斜之方向延伸者。
以上對本發明之若干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應當理解可於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及精神之範圍內對其實施各種變更及修正。因此,本發明之範圍包含於如下申請專利範圍。
1‧‧‧跨坐型車輛
10‧‧‧車輛本體
11‧‧‧左右之把手
12‧‧‧轉向軸
13‧‧‧前叉
14‧‧‧動力單元
15‧‧‧後懸架
16‧‧‧座部
16f‧‧‧前部
17‧‧‧車體外殼
20‧‧‧前輪
30‧‧‧後輪
171‧‧‧前外殼部
172‧‧‧上側外殼部
173‧‧‧左右之下側外殼部
174‧‧‧弓形部
174r‧‧‧後部
174f‧‧‧前部
175‧‧‧左右之腳踏部
176‧‧‧上外殼部
193‧‧‧供油蓋
B‧‧‧箭頭
B1‧‧‧後緣部
D‧‧‧箭頭
E1‧‧‧前端
E2‧‧‧下端
F‧‧‧箭頭
U‧‧‧箭頭

Claims (10)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包括:把手;轉向軸,其自上述把手向下方延伸;頭管部,其供上述轉向軸插人;座部,其配置於較上述把手更後方;收納空間,其設置於上述座部之下方;燃料箱,其包含供油口、及覆蓋上述供油口之供油蓋;及車體外殼;且上述車體外殼包含:前外殼部,其配置於較上述把手更下方,且收容上述轉向軸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頭管部;弓形部,其於上述前外殼部與上述座部之間於前後方向上延伸,並且前視剖面形成凸狀,且自上方覆蓋上述燃料箱;及腳踏部,其配置於上述弓形部之左右且連接於上述弓形部之下端;且上述前外殼部之後緣部於側視時沿上下方向延伸,於側視時,上述把手之後端與上述座部之前端之前後方向上之距離係小於上述前外殼部之後緣部之上端與上述把手之後端之前後方向上之距離,上述弓形部於側視時前部之上緣部向後方且下方傾斜,並且後部之上緣部向後方且上方傾斜,且上述供油蓋露出於上述弓形部之後部之上表面。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進而包括鉸鏈,該鉸鏈以上述座部可於上下方向旋轉之方式支持上述座部之前部,且 上述鉸鏈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座部之前端更前方。
  3.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側視時,上述座部之前部之上緣部與上述弓形部之後部之上緣部連接並向後方且上方延伸。
  4.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供油蓋係配置於俯視下與通過左右之把手之後端之直線重疊之位置。
  5.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進而包括框架,該框架配置於上述弓形部內並於前後方向上延伸,且上述燃料箱包含:箱本體;及接管嘴部,其連接於上述箱本體且於上端具有上述供油口;且上述接管嘴部於側視時與上述框架重疊。
  6. 如請求項5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弓形部包含:孔,其以使上述供油蓋露出之方式形成於上述後部之上表面;及板,其自上述孔之周緣部向下方延伸,且接觸於上述接管嘴部之側面。
  7.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燃料箱包含:上半體,其形成為凸狀;及下半體,其形成為凹狀,且上端周緣部接合於上述上半體之下端周緣部;且上述上半體與上述下半體之接合部於側視時向後方且上方傾斜。
  8. 如請求項7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上半體與上述下半體之接合部於側視時與上述弓形部之後部之上緣部大致平行。
  9.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進而包括: 燃料泵單元,其安裝於上述燃料箱之下表面;及燃料軟管,其通過上述燃料箱之下方而連接於上述燃料泵單元。
  10. 如請求項9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燃料箱之下表面包含向下方突出之突出部,且上述燃料軟管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突出部之後方且於前視時與上述突出部重疊之位置。
TW103129747A 2013-11-06 2014-08-28 跨坐型車輛 TWI5290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29981A JP2015089713A (ja) 2013-11-06 2013-11-06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2149A TW201522149A (zh) 2015-06-16
TWI529088B true TWI529088B (zh) 2016-04-11

Family

ID=51398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9747A TWI529088B (zh) 2013-11-06 2014-08-28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871121B1 (zh)
JP (1) JP2015089713A (zh)
ES (1) ES2563746T3 (zh)
TW (1) TWI5290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16504A1 (ja) * 2017-12-14 2019-06-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WO2021005768A1 (ja) * 2019-07-10 2021-01-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6824463B1 (ja) 2020-06-23 2021-02-0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964723B1 (ja) 2020-06-23 2021-11-1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7357167B2 (ja) * 2020-09-30 2023-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2024118028A (ja) * 2023-02-20 2024-08-30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96394B2 (ja) * 1985-10-04 1995-10-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低床式自動二・三輪車のフユ−エルタンク配置構造
JP2880525B2 (ja) * 1989-06-16 1999-04-1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5411241B2 (ja) 2011-11-24 2014-02-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89713A (ja) 2015-05-11
EP2871121A1 (en) 2015-05-13
ES2563746T3 (es) 2016-03-16
EP2871121B1 (en) 2016-02-17
TW201522149A (zh) 2015-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9088B (zh) 跨坐型車輛
JP692580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5246431B2 (ja) 自動二輪車
JP633387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JP5957871B2 (ja) キャニスタの配置構造及び自動二輪車
EP2176115B1 (en) Scooter type vehicle
JP2010179744A (ja) 自動二輪車
JP2015033900A (ja)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カウルステーの取付構造
JP5189846B2 (ja) 車両
TWI486278B (zh) 跨坐型電動車輛之車體構造
JP556005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3010354B (zh) 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
CN103661706B (zh) 跨骑式车辆
JP2008254461A (ja) 鞍乗り型4輪車
JP2019182001A (ja) 不整地走行車両
JP2013035305A (ja) 自動二輪車
JP6118216B2 (ja) 自動二輪車
JP6535764B2 (ja)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構造
WO2021172422A1 (ja) 鞍乗型車両
CN209479843U (zh) 摩托车的车体盖结构
JP6126936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JP6682410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冷却水リザーバタンク
JP2018058468A (ja) 鞍乗型車両
JP5302805B2 (ja) 傾斜センサ配置構造
JP6404254B2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