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8852B -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 Google Patents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8852B
TWI528852B TW102111191A TW102111191A TWI528852B TW I528852 B TWI528852 B TW I528852B TW 102111191 A TW102111191 A TW 102111191A TW 102111191 A TW102111191 A TW 102111191A TW I528852 B TWI528852 B TW I52885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tate
information
record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11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01911A (zh
Inventor
川上大介
鈴木英之
伊東克俊
石田雄仁
大出純哉
Original Assignee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01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19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88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885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04W4/08User group mana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44Program or device authentication
    • G06F21/445Program or device authentication by mutual authentication, e.g. between devices or progra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70Protecting specific internal or peripheral components, in which the protection of a component leads to protection of the entire computer
    • G06F21/71Protecting specific internal or peripheral components, in which the protection of a component leads to protection of the entire computer to assure secure computing or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 G06F21/74Protecting specific internal or peripheral components, in which the protection of a component leads to protection of the entire computer to assure secure computing or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operating in dual or compartmented mode, i.e. at least one secure mod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70Protecting specific internal or peripheral components, in which the protection of a component leads to protection of the entire computer
    • G06F21/82Protecting input, output or interconnection devices
    • G06F21/85Protecting input, output or interconnection devices interconnection devices, e.g. bus-connected or in-lin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2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local intradevice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using different networks or channels, e.g. using out of band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04W12/069Authentication using certificates or pre-shared ke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2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221/2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21/00 and subgroups address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r applications relating to 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221/2103Challenge-respons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2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221/2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21/00 and subgroups address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r applications relating to 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221/2105Dual mode as a secondary aspec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4Negotiation of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Description

通訊裝置、通訊控制方法及程式
本揭露係有關於通訊裝置、通訊控制方法及程式。
近年來,以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802.11為代表的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系統,係由於機器自由度高等優點,因此逐漸取代有線網路而普及。此無線LAN系統係以例如,複數無線通訊裝置透過存取點來進行通訊的基礎架構模式來動作。
另一方面,Wi-Fi Alliance所策劃的Wi-Fi Direct,係支援由複數無線通訊裝置直接連接而形成群組的直接通訊模式。在此直接通訊模式下,係藉由Device Discovery、Formation建立了無線通訊裝置間的連接後,開始通訊。此外,Device Discovery係用來探索周圍的無線通訊裝置所需的處理,Formation係包含用來決定哪台無線通訊裝置成為群組擁有者的處理和認證處理(Provisioning)等。
也有可以切換上述基礎架構模式及直接通訊模式而進行通訊的無線通訊裝置存在。又,比無線LAN這類無線通訊的通訊範圍更窄的鄰近通訊,也已廣為普及。例如,專利文獻1中係揭露,具備有進行鄰近通訊的鄰近通訊部、及進行無線通訊的無線通訊部之雙方的通訊裝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271150號公報
可是,在Wi-Fi Direct中,例如雙方的無線通訊裝置都是P2P未設定(P2P Dev)的情況,有時候藉由Formation、Invitation等之處理可以建立兩者間之連接,但另一方面,也有時候藉由該當處理卻無法建立兩者間之連接。例如,當兩者都是群組擁有者時,或一方是P2P(Peer-to-Peer)客戶端而另一方是Legacy裝置時的這類情況下,有時候藉由Formation、Invitation等之處理,無法建立兩者間之連接。
於是,提供一種即使藉由連接建立所需之所定處理仍無法建立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的情況下,仍可建立該當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的機制,是較為理想的。
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裝置,其係具備:取得部,係取得表示關於無線通訊所致之裝置間直接連接的第1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的第1狀態資訊、及表示關於上記直接連接的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的第2狀態資訊;和控制部,係基於上記第1狀態資訊及上記第2狀態資訊,來建立上記無線通訊所致之上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與上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連接;上記第1狀態資訊及上記第2狀態資訊當中之至少一方,係透過鄰近通訊而被取得。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控制方法,其係含有:將表示關於無線通訊所致之其他無線通訊裝置直接連接的第1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的第1狀態資訊,藉由鄰近通訊而加以接收之步驟;和基於所接收之上記第1狀態資訊、及表示關於上記直接連接的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的第2狀態資訊,來建立上記無線通訊所致之上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與上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連接之步驟。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程式,其係令電腦發揮機能而成為:取得部,係取得表示關於無線通訊所致之裝置間直接連接的第1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的第1狀態資訊、及表示關於上記直接連接的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的第2狀態資訊;和控制部,係基於上記第1狀態資訊及上記第2狀態資訊,來建立上記無線通訊所致 之上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與上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連接;上記第1狀態資訊及上記第2狀態資訊當中之至少一方,係透過鄰近通訊而被取得。
如以上之說明,若依據本揭露,則即使藉由直接連接建立所需之所定處理仍無法建立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的情況下,仍可建立該當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
11‧‧‧CPU
13‧‧‧ROM
15‧‧‧RAM
17‧‧‧輸入裝置
19‧‧‧輸出裝置
21‧‧‧儲存裝置
23‧‧‧驅動機
25‧‧‧攝像裝置
27‧‧‧通訊裝置
30‧‧‧可移除式記憶媒體
40‧‧‧網路
100‧‧‧無線通訊裝置
110‧‧‧無線天線
120‧‧‧NFC天線
130‧‧‧無線LAN介面
140‧‧‧NFC介面
150‧‧‧記憶體
160‧‧‧控制部
[圖1]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的概略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2]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3]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的動作的概略圖示之程序圖。
[圖4]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所致之通訊處理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5]群組擁有者時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6]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也是群組擁有者時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7]其他無線通訊裝置是P2P客戶端時之處理的概 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8]P2P客戶端時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9]其他無線通訊裝置是P2P未設定時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0]其他無線通訊裝置是群組擁有者時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1]其他無線通訊裝置是P2P客戶端時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2]Legacy裝置時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3]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也是Legacy裝置時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4]P2P未設定時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5]其他無線通訊裝置是P2P客戶端時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6]將無線LAN通訊及NFC予以選擇性使用之通訊所需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7]使用NFC之Formation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18]使用NFC之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的概略流程之第1例的程序圖。
[圖19]使用NFC之Invitation處理的概略流程之第2 例的程序圖。
[圖20A]藉由第3無線通訊裝置之仲介而使2台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被建立之變形例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的第1例的概略圖示之第1程序圖。
[圖20B]藉由第3無線通訊裝置之仲介而使2台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被建立之變形例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的第1例的概略圖示之第2程序圖。
[圖21A]藉由第3無線通訊裝置之仲介而使2台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被建立之變形例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的第2例的概略圖示之第1程序圖。
[圖21B]藉由第3無線通訊裝置之仲介而使2台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被建立之變形例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的第2例的概略圖示之第2程序圖。
[圖22A]藉由第3無線通訊裝置之仲介而使2台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被建立之變形例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的第3例的概略圖示之第1程序圖。
[圖22B]藉由第3無線通訊裝置之仲介而使2台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被建立之變形例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的第3例的概略圖示之第2程序圖。
[圖23A]藉由第3無線通訊裝置之仲介而使2台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被建立之變形例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的第4例的概略圖示之第1程序圖。
[圖23B]藉由第3無線通訊裝置之仲介而使2台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被建立之變形例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系統 之動作的第4例的概略圖示之第2程序圖。
[圖24]藉由NFC之單向讀取而建立直接連接之變形例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的第1例的概略圖示之程序圖。
[圖25]藉由NFC的單向讀取而建立直接連接之變形例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的第2例的概略圖示之程序圖。
[圖26]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遷移的第1例的狀態遷移圖。
[圖27]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遷移的第2例的狀態遷移圖。
[圖28]令2台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變化成目標配對所需之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第1流程圖。
[圖29]令2台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變化成目標配對所需之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第2流程圖。
[圖30]令2台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變化成目標配對所需之處理的第1具體例的程序圖。
[圖31]令2台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變化成目標配對所需之處理的第2具體例的程序圖。
[圖32]令2台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變化成目標配對所需之較為一般之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第2流程圖。
[圖33A]令2台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變化成目標配對所需之表示各狀態遷移之條件及處理的狀態遷移表之第1部分。
[圖33B]令2台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變化成目標配對所需之表示各狀態遷移之條件及處理的狀態遷移表之第2部分。
[圖33C]令2台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變化成目標配對所需之表示各狀態遷移之條件及處理的狀態遷移表之第3部分。
[圖34]令2台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變化成目標配對所需之處理的第3具體例的程序圖。
[圖35]令2台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變化成所被給予之目標配對所需之高效率處理的概略性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36]在2台無線通訊裝置間開始DLNA服務所需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37]在2台無線通訊裝置間開始鏡像連結服務所需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第1例的程序圖。
[圖38]在2台無線通訊裝置間開始鏡像連結服務所需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第2例的程序圖。
[圖39]在2台無線通訊裝置間開始鏡像連結服務所需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第3例的程序圖。
[圖40]在2台無線通訊裝置間開始服務所需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41]切斷鏡像連結服務所需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42]對鏡像連結服務岔斷所需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 一例的程序圖。
[圖43]繼續鏡像連結服務所需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44]無線通訊裝置之硬體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
以下,一邊參照添附圖式,一邊詳細說明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此外,於本說明書及圖面中,關於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構成要素,係標示同一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
在實施形態中,因應需要而會參考以下的文獻。
(參考文獻1)Wi-Fi P2P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v1.1(Wi-Fi Direct)
(參考文獻2)Wi-Fi Simple Configur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v2.0.1(WPS)
(參考文獻3)NFC Foru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Connection Handover 1.2
此外,說明係用以下順序來進行。
1.無線通訊系統之構成
2.無線通訊裝置之構成
3.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
4.無線通訊裝置之動作
4.1.全體的處理流程
4.2.群組擁有者時的處理流程
4.3.既存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時的處理流程
4.4.Legacy Station時的處理流程
4.5.P2P未設定時的處理
5.其他個別動作
6.變形例
6.1.透過仲介的直接連接之建立
6.2.透過NFC之單向讀取的直接連接之建立
7.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遷移
7.1.狀態遷移之概略
7.2.著眼於狀態遷移的處理流程
7.3.較為一般的處理流程
7.4.往所被給予之目標配對的高效率遷移
8.服務開始所需之處理
8.1.DLNA服務
8.2.鏡像連結服務
9.硬體構成
<<1.無線通訊系統之構成>>
首先參照圖1,說明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的概略性構成。圖1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的概略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參照圖1,本實施形 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係含有複數無線通訊裝置100。
無線通訊裝置100,係具有無線LAN的無線通訊機能,使用無線天線110而和周圍的無線通訊裝置100進行無線通訊。又,例如,無線通訊裝置100係以基礎架構模式、或直接通訊模式而動作。無線通訊裝置100,係當在基礎架構模式下動作時,是透過存取點而和其他通訊裝置進行通訊。另一方面,無線通訊裝置100係在直接通訊模式下動作時,則不透過存取點,與周圍的無線通訊裝置100進行直接通訊。
此外,直接通訊模式,係亦可為Wi-Fi Alliance所制定的Wi-Fi直連。在此直接通訊模式下,係藉由例如Device Discovery處理、Formation處理等建立了無線通訊裝置間的連接後,開始通訊。此外,Device Discovery處理,係為用來探索周圍的無線通訊裝置所需的處理。在該當Device Discovery處理中,為了掃描、等待回應、及檢索,而會有信標、Probe Request、Probe Response被進行通訊。又,Formation處理,係為建立無線通訊所致之裝置間的直接連接,並形成無線通訊裝置之群組所需的處理。該當Formation處理,係包含用來決定哪一台無線通訊裝置要變成群組擁有者的處理或認證處理(Provisioning)等。又,在直接通訊模式中,係在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被建立而形成群組後,藉由Invitation處理,對該當群組加入其他無線通訊裝置。Invitation處理,係為用來令周圍的無線通訊裝置加入至群組所需的處理。 在Invitation處理中,是在無線通訊裝置間,進行設定所需之資訊的交換等。又,在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被建立而形成群組後,藉由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對該當群組加入其他無線通訊裝置。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係為用來加入至已經形成之群組所需的處理。
又,在直接通訊模式中,無線通訊裝置100係會變成,例如群組擁有者(GO:Group Owner)、P2P客戶端(P2P Client)或P2P未設定(P2P Device)之任一狀態。身為群組擁有者的無線通訊裝置100,係在藉由無線通訊所致之裝置間直接連接所形成的無線通訊裝置之群組中,和各無線通訊裝置(P2P客戶端)建立直接連接。又,身為群組擁有者的無線通訊裝置100係進行例如,信標的發訊、參加進群組之無線通訊裝置的認證、對參加進群組之無線通訊裝置的連接設定資訊(Credential)之提供等。亦即,身為群組擁有者的無線通訊裝置100,係於該當群組中,擔任類似存取點的角色。又,例如,身為P2P客戶端的無線通訊裝置100,係在藉由無線通訊所致之裝置間直接連接所形成的無線通訊裝置之群組中,與群組擁有者的無線通訊裝置之間,建立上記直接連接。亦即,身為P2P客戶端的無線通訊裝置100,係與身為群組擁有者的無線通訊裝置進行通訊,或是透過身為群組擁有者的無線通訊裝置,和其他身為P2P客戶端的無線通訊裝置進行通訊。又,身為P2P未設定之無線通訊裝置100,係並未建立無線通訊所致之裝置間的直接連接。
此外,群組擁有者係包含Persistent GO及Temporary GO。所謂Persistent GO,係P2P連接會談結束後仍保持著連接目的端無線通訊裝置的連接設定資訊,隨應於Invitaion Request及來自該當無線通訊裝置的Provision Discovery Request而可再次連接的群組擁有者。又,Temporary GO係僅在P2P連接會談中會保持連接設定資訊,在P2P連接會談結束後就將該當連接設定資訊予以丟棄的群組擁有者。
又,無線通訊裝置100係具有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通訊機能,使用NFC天線120而和周圍的無線通訊裝置100進行NFC通訊(鄰近通訊)。
於無線通訊裝置100中,NFC通訊機能係例如一旦無線通訊裝置100彼此靠近就變成可開始通訊之狀態。又,無線通訊機能,係可為ON、也可為OFF。
此外,例如,無線通訊裝置100係亦可只能以基礎架構模式來動作,不能以直接通訊模式來動作。亦即,無線通訊裝置100係亦可為,不具有無線通訊所致之裝置間的直接連接之機能的Legacy裝置。
又,無線通訊裝置100係亦可為PC(Personal Computer)、家庭用遊戲機器、家電機器、行動電話、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攜帶用音樂再生裝置、攜帶用映像處理裝置、等之資訊處理裝置。
又,無線通訊裝置100係亦可將音樂、演講及收音機節目等之聲音資料、或電影、視訊節目、照片、 文件、繪畫及圖表等之映像資料、或遊戲及軟體等之內容資料,予以通訊。
<<2.無線通訊裝置之構成>>
參照圖2,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100之構成的一例。圖2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100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參照圖2,無線通訊裝置100係具備:無線天線110、NFC天線120、無線LAN介面130、NFC介面140、記憶體150、及控制部160。
(無線LAN介面130)
無線LAN介面130,係依照控制部160所做之控制,與無線天線110合作進行與周圍的無線通訊裝置100之連接建立所需之處理、與周圍的無線通訊裝置100的直接通訊等。例如,無線LAN介面130,係對無線天線110所接收到的無線訊號實施降轉、解調及解碼等之收訊處理,將收訊處理所得到之收訊資料,供給至控制部160。又,無線LAN介面130,係對從控制部160所供給之送訊資料實施編碼、調變、升轉等之送訊處理,將送訊處理所得到之高頻成分,輸出至無線天線。
(NFC介面140)
NFC介面140,係依照控制部160所做的控制,與NFC天線120合作而與周圍的無線通訊裝置100進行NFC 通訊。例如,NFC介面140係從NFC天線120發送出到達10cm程度之近距離的電波,將電波到達範圍內所包含之無線通訊裝置100的NFC天線120予以驅動,可和無線通訊裝置100進行通訊。
(記憶體150)
記憶體150係將無線通訊裝置100動作所必須之程式、或用來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100連接所需之資訊等,加以保持。例如,記憶體150係將無線LAN的通訊設定、被NFC所收送的設定資訊等,保存在記憶體中。
(控制部160)
控制部160,係控制著無線通訊裝置100的整體動作。例如,控制部160係進行無線LAN介面130的通訊模式(基礎架構模式、直接通訊模式、之切換、無線LAN的電源控制等。又,控制部160係控制著無線LAN介面130所進行的Device Discovery處理、Formation處理、Invitation處理、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等。
又,控制部160,係將表示關於無線通訊所致之裝置間直接連接的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的狀態資訊A、及表示關於上記直接連接的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的狀態資訊B,加以取得。然後,控制部160係基於狀態資訊A及狀態資訊B,而令上記無線通訊所致之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連接被建立。例 如,上記無線通訊係為無線區域網路(LAN)通訊;上記直接連接係為依據Wi-Fi Direct的直接連接。又,狀態資訊A及狀態資訊B當中之至少一方,係透過鄰近通訊而被取得。例如,狀態資訊A及狀態資訊B當中的自裝置之狀態資訊,係從記憶體150而被取得,狀態資訊A及狀態資訊B當中的他裝置之狀態資訊,係從接收到該當狀態資訊的NFC介面140而被取得。
例如,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上記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其中一方,係為無線通訊裝置100。然後,若上記無線通訊裝置100A是上記無線通訊裝置100時,則狀態資訊B是透過鄰近通訊而被取得;若上記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上記無線通訊裝置100時,則狀態資訊A是透過鄰近通訊而被取得。
更具體而言,例如,上記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具有上記直接連接之機能,控制部160係令上記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上記狀態做改變。如此令無線通訊裝置100之狀態改變前,決定該當狀態要如何改變的處理,以下稱作狀態指派處理。該當狀態,係為,例如,在藉由上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群組(以下稱作「P2P群組」)中與各無線通訊裝置建立了上記直接連接的第1狀態(亦即群組擁有者)、在P2P群組中與上記第1狀態之無線通訊裝置建立了上記直接連接的第2狀態(亦即P2P客戶端)、及尚未建立上記直接連接的第3狀態(亦即P2P未設定)之其中一者。然後,控制部160,係令上記無線通 訊裝置100A的上記狀態,從群組擁有者、P2P客戶端及P2P未設定之其中一種狀態,變化成群組擁有者、P2P客戶端及P2P未設定之其中另一種狀態。若依據此種狀態變化,則可在具有直接連接機能的裝置間,建立連接。此外,當上記狀態係為群組擁有者或P2P客戶端時,表示該當狀態資訊的狀態資訊,係還包含有無線通訊裝置100所隸屬之群組的資訊(例如群組ID)。
例如,控制部160,係當上記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上記狀態是群組擁有者或P2P客戶端,且上記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上記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在P2P群組中並非可彼此通訊的情況下,則令上記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上記狀態,從群組擁有者或P2P客戶端,變化成P2P未設定。即使在藉由Formation處理、Invitation處理、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等仍無法在兩裝置間建立直接連接的情況下,在此種狀態的變化之後,就可以藉由Formation處理、Invitation處理、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等而建立直接連接。此外,無線通訊裝置從群組擁有者或P2P客戶端變成P2P未設定這件事,以下稱之為無線通訊裝置Drop。
亦即,例如,上記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上記狀態係可為,於P2P群組中是身為群組擁有者,且於另一P2P群組中是身為P2P客戶端。亦即,於上記無線通訊裝置100A中,concurrent operation係為可能(例如,在本說明書中,亦將concurrent operation係為可能這件事,記載 成「concurrent operation=1」)。在此前提下,例如,控制部160,係當上記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上記狀態是於第1之P2P群組中身為群組擁有者的情況下,則令上記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上記狀態改變,使得上記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上記狀態變成為,於上記第1之P2P群組中是身為群組擁有者,且於第2之P2P群組中是身為P2P客戶端。藉由此種狀態的改變,就可使無線通訊裝置100A在既存之P2P群組中維持群組擁有者的身分,同時與無線通訊裝置100A和無線通訊裝置100B建立連接。又,控制部160,係當上記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上記狀態是於第1之P2P群組中身為P2P客戶端的情況下,則令上記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上記狀態改變,使得上記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上記狀態變成為,於上記第1之P2P群組中是身為P2P客戶端,且於上記第2之P2P群組中是身為群組擁有者。藉由此種狀態的改變,就可使無線通訊裝置100A在既存之P2P群組中維持P2P客戶端的身分,同時與無線通訊裝置100A和無線通訊裝置100B建立連接。此外,concurrent operation,係包含有P2P concurrent及WLAN concurrent。P2P concurrent係為,使得於P2P群組中是身為群組擁有者、且於另一P2P群組中是身為P2P客戶端這件事情成為可能的機能。又,WLAN concurrent係為,使得直接通訊模式與基礎架構模式的並存動作成為可能的機能。
又,例如,控制部160係還會取得表示關於 上記直接連接的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限制的限制資訊A、及表示關於上記直接連接的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限制的限制資訊B。狀態資訊A及限制資訊A之組合、以及狀態資訊B及限制資訊B之組合當中的至少一方之組合,係透過鄰近通訊而被取得。例如,狀態資訊A及狀態資訊A之組合、以及狀態資訊B及限制資訊B之組合當中的自裝置之組合,係從記憶體150中被取得。又,狀態資訊A及狀態資訊A之組合、以及狀態資訊B及限制資訊B之組合當中的他裝置之組合,係從接收到該當狀態資訊的NFC介面140而被取得。
上記限制資訊係含有,例如,用來表示無線通訊裝置100A是否可以於P2P群組中是身為群組擁有者、且於另一P2P群組中是身為P2P客戶端之資訊。亦即,上記限制資訊係含有表示concurrent operation之可否的資訊。又,上記限制資訊係含有,例如,用來表示當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上記狀態是於P2P群組中身為群組擁有者的情況下,對該當P2P群組是否還可加入無線通訊裝置的資訊。亦即,上記限制資訊係含有表示Group Limit的資訊。又,上記限制資訊係含有,用來表示無線通訊裝置100A是否可成為和存取點同等之終端而動作的資訊。亦即,上記限制資訊係含有表示Intra-Bss之ON/OFF狀態的資訊。又,上記限制資訊係含有,例如,用來表示無線通訊裝置100A是否可令另一無線通訊裝置與存取點建立連接的資訊。亦即,上記限制資訊係含有表示有無外部註 冊器之機能的資訊。此外,上記限制資訊係亦可還含有:表示直接通訊機能之ON/OFF狀態的資訊(例如、Wi-Fi P2P Power state)、表示無線通訊所致之直接連接所需之認證及連接設定資訊之提供的執行可否的資訊(例如WPS(Wi-Fi Protected Setup)Capability)、表示上記直接連接之可否的資訊(P2P Capability)、頻道資訊(例如、listen/operating channel)、或是無線通訊介面的相關資訊(例如,無線通訊介面的MAC位址、介面數等)。
又,例如,控制部160,係選擇可和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連接的、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的目標配對,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上記狀態改變,使得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上記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上記狀態變成上記目標配對。此處,控制部160係亦可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上記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上記狀態雙方都改變。又,例如,控制部160係從複數上記目標配對當中,選擇優先度較高的目標配對。例如,對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給予了表示變成群組擁有者的優先度的GO Intent時,則適合於該當GO Intent的目標配對,會被選擇。例如,當無線通訊裝置100A具有比無線通訊裝置100B還高的GO Intent時,則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為群組擁有者、且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為P2P客戶端的目標配對,會被控制部160所選擇。若依據如此狀態變化,則不只是單純在無線通訊裝置 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間建立連接,還可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變化成所望之狀態。例如,可以使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其中任一方成為群組擁有者,而在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間建立直接連接。又,亦可將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其中任一方指定成為群組擁有者。
又,例如,控制部160係亦可取得可和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連接的、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的目標配對。此情況下,控制部160係亦可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上記狀態改變,使得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變成上記目標配對。若依據如此狀態變化,則若預先賦予所望狀態,則可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變化成該當所望之狀態。然後,例如,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控制部160,係亦可透過鄰近通訊,來取得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狀態資訊A及目標配對。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控制部160,係亦可在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資訊B被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前,基於上記目標配對,來令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前記狀態改變。若如此改變狀態,則在狀態資訊的共用前,一方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狀態會預先改變,因此可削減狀態資訊共用後的處理步驟數。
又,例如,控制部160係在以上記無線通訊 而建立了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連接後,控制用以在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間開始服務所需之處理。例如,該當服務係為DLNA(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服務、映像及/或聲音之鏡像連結服務等,無線通訊連接建立後所能夠利用的服務。藉由此種處理的控制,可在無線通訊連接建立後立刻利用服務。又,控制部160係透過鄰近通訊而取得上記服務之開始時所使用的資訊,基於該當資訊來控制上記服務開始所需之處理。上記服務中所使用的上記資訊,係例如,涉及服務之裝置的機器資訊、及關於該當服務的服務資訊。藉由透過此種NFC的資訊之取得,例如鏡像連結這類服務開始之際所被進行的,資訊取得所需之處理(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的切斷、裝置的檢索、(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的重建等),就可免除。亦即,可減少使用者操作,可簡化處理,可縮短處理時間。又,上記服務之開始時使用的上記資訊,係亦可在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資訊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資訊B當中的至少一方是透過鄰近通訊而被取得之際,透過該當鄰近通訊而被取得。亦即,上記服務之開始時使用的上記資訊,係亦可連同狀態資訊一起被取得。藉由此種連接處理時的透過NFC的資訊取得,使用者係可只需進行1次無線通訊裝置的接近操作即可,因此可以減低使用者操作負擔。又,可以縮短從最初的接近操作到服務開始為止的時間。
此外,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亦可不具有上記 直接連接之機能,又,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亦可為,不具有上記直接連接之機能的第4狀態(以下稱作「Legacy裝置狀態」)。此情況下,控制部160係當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上記狀態是P2P客戶端或P2P未設定的情況下,則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上記狀態,從P2P客戶端或P2P未設定變化成群組擁有者。若依據此種狀態變化,則可在具有直接連接機能的裝置和Legacy裝置間,建立連接。
然後,亦可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不具有上記直接連接之機能,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上記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上記狀態,係為不具有上記直接連接之機能的Legacy裝置狀態。此情況下,控制部160係亦可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與同一存取點建立連接。藉由此種處理,就可建立Legacy裝置間的連接。
若依據如以上之構成,則在所欲連接之無線通訊裝置間,以NFC來共用狀態資訊及限制資訊,在判斷無線LAN通訊是較為困難的情況下,可令無線通訊裝置的狀態改變,來建立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其結果為,使用者係不會意識到無線通訊裝置100之狀態,僅需要令其接近之操作,就可獲得所望的連接形態。又,即使是Legacy裝置這類不具有直接連接機能的無線通訊裝債,也能建立連接。亦即,即使藉由直接連接建立所需之所定處理仍無法建立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的情況下,仍可建 立該當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
<<3.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
接著,參照圖3,概略說明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圖3係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的概略圖示之程序圖。
處理係藉由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接近無線通訊裝置100B而開始。在步驟S201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透過NFC介面140,將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資訊A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如上述,例如,該當狀態資訊係表示群組擁有者、P2P客戶端、P2P未設定、或Legacy裝置之任一者。作為一例,當狀態資訊係含有直接表示群組擁有者、P2P客戶端或P2P未設定的資訊時,則表示是該當資訊所示之狀態,若不含有該當資訊,則表示是Legacy裝置。又,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透過NFC介面140,將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限制資訊A(未圖示),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如上述,例如,該當限制資訊係包含有:表示concurrent operation之可否的資訊、表示Group Limit的資訊、表示Intra-Bss之ON/OFF狀態的資訊、或表示有無外部註冊器之機能的資訊。
接著,在步驟S203中,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透過NFC介面140,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資訊B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A。又,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將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限制資訊B(未圖示),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A。
然後,在步驟S205及S207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基於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資訊,來執行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指派處理。亦即,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為了使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間的連接可以建立,而決定要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做如何的變化。
此處,當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其中至少一方,是將無線LAN介面(Wi-Fi)設成OFF、或是Legacy裝置時,則在步驟S209中,藉由NFC來進行通訊。
又,當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可進行無線LAN通訊時,或藉由將無線LAN介面設成ON等而可進行該當無線LAN通訊之後,在步驟S211中,是藉由無線LAN通訊來進行通訊。具體而言,在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間,會進行Formation處理、Invitation處理、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等用來建立直接連接所需之處理。
然後,在步驟S213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開始直接通訊(Operation)。
此外,在步驟S205及S207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雙方都是自律性地執行狀態指派處理,或是亦可由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 裝置100B當中具有主導權的無線通訊裝置來執行狀態指派處理。又,例如,亦可設計成,當動作模式係為由兩裝置自律性執行狀態指派處理的模式時,若兩裝置例如均要變成群組擁有者而發生衝突,則動作模式就被切換成由兩裝置之其中一方來進行狀態指派處理的模式。
<<4.無線通訊裝置之動作>>
接著,參照圖4~15來說明無線通訊裝置100之動作。
<4.1.全體的處理流程>
圖4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100A所致之通訊處理的概略性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處理係藉由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接近無線通訊裝置100B而開始。
在步驟S301中,NFC介面140係將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狀態資訊A,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此外,例如,NFC介面140係亦將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限制資訊A,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
在步驟S303中,控制部160係判定,是否透過NFC介面140而接收到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資訊B。若有接收到狀態資訊B,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305。若非如此,處理係重複步驟S303。此外,例如,NFC介面140係將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資訊B連同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限制資訊B一起接收。
在步驟S305中,控制部160係根據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狀態資訊A,來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A是否為既存之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若無線通訊裝置100A是群組擁有者,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400。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307。
在步驟S307中,控制部160係根據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狀態資訊,來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A是否為既存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若無線通訊裝置100A是P2P客戶端,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500。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309。
在步驟S309中,控制部160係根據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狀態資訊,來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A是否為Legacy裝置。若無線通訊裝置100A是Legacy裝置,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600。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700。
於步驟S400、S500、S600、S700中,群組擁有者時之處理、P2P客戶端時的處理Legacy裝置時的處理、P2P未設定時的處理,係分別如後述般地被執行。然後,處理係結束。
<4.2.群組擁有者時的處理流程>
參照圖5~圖7,說明圖4的步驟S400的群組擁有者時之處理。圖5係群組擁有者時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在步驟S410中,控制部160係根據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資訊,來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否為P2P未設定。若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P2P未設定,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420。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430。
在步驟S420中,控制部160係透過無線LAN介面130或NFC介面140(以下合稱為「通訊介面」)而將Invitation Request,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藉此以執行Invitation處理。然後,處理係結束。
在步驟S430中,控制部160係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否為既存之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若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群組擁有者,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440。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460。針對步驟S440將詳細說明於後。步驟S440之後,處理便結束。
在步驟S460中,控制部160係根據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資訊B,來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否為既存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若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P2P客戶端,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470。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480。針對步驟S470將詳細說明於後。步驟S470之後,處理便結束。
在步驟S480中,控制部160係根據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資訊B,來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否為Legacy裝置。若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Legacy裝置,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490。若非如此,則處理係結束。
在步驟S490中,控制部160係以In-Band或OOB(Out of Band),來執行WPS(Wi-Fi Protected Setup)處理。然後,處理係結束。此外,該當WPS處理,係為包含認證及連接設定資訊(Credential)之共用的處理。又,WPS係亦被稱為WSC(Wi-Fi Simple Config)或WSC exchange。又,OOB係為NFC、USB(Universal Serial Bus)等與Wi-Fi呈對比而使用,是意味著與Wi-Fi不同的通訊路徑。
(步驟S440)
參照圖6,說明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群組擁有者時之處理(亦即步驟S440)。圖6係無線通訊裝置100B也是群組擁有者時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在步驟S441中,控制部160係根據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限制資訊B,判定Concurrent Operation=1。亦即係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否可為,於P2P群組中是身為群組擁有者、且於另一P2P群組中是身為P2P客戶端。若Concurrent Operation=1,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443。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447。
在步驟S443中,控制部160係根據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限制資訊A,判定Group Limit=1。亦即,判定是否還可對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P2P群組加入無線通訊裝置。若Group Limit=1,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453。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445。
在步驟S445中,控制部160係透過通訊介面,將Invitation Request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藉此以執行Invitation處理。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既存之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且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是群組擁有者的P2P群組裡頭的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在步驟S447中,控制部160係根據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限制資訊B,判定Group Limit=1。亦即,判定是否還可對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P2P群組加入無線通訊裝置。若Group Limit=1,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453。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449。
在步驟S449中,控制部160係根據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限制資訊A,判定Concurrent Operation=1。亦即係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A是否可為,於P2P群組中是身為群組擁有者、且於另一P2P群組中是身為P2P客戶端。若Concurrent Operation=1,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451。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453。
在步驟S451中,控制部160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從既存之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變化成該當既存之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且為P2P未設定。然後,控制部160係透過通訊介面,將Provision Discovery Request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藉此以執行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既存之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且為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 群組擁有者的P2P群組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在步驟S453中,控制部160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從既存之P2P群組中Drop。再然後,控制部160係透過通訊介面,將Provision Discovery Request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藉此以執行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無線通訊裝置100B為群組擁有者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或控制部160係亦可透過通訊介面,令無線通訊裝置100B從既存之P2P群組中Drop。又甚至,控制部160係亦可藉由將Invitation Request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以執行Invitation處理。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無線通訊裝置100A為群組擁有者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步驟S470)
參照圖7,說明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P2P客戶端時之處理(亦即步驟S470)。圖7係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P2P客戶端時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在步驟S471中,控制部160係根據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資訊B,來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否具有相同P2P群組ID。亦即,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否屬於相同P2P群組。若兩裝置是具有相同P2P群組ID,則處理係結束。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 驟S473。
在步驟S473中,控制部160係根據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限制資訊A,判定Group Limit=1。亦即,判定是否還可對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P2P群組加入無線通訊裝置。若Group Limit=1,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477。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475。
在步驟S475中,控制部160係透過通訊介面,將Invitation Request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藉此以執行Invitation處理。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無線通訊裝置100A為群組擁有者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在步驟S477中,控制部160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分別從既存之P2P群組中Drop,其後執行Formation處理。結果而言,會形成新的P2P群組。於已被形成的群組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一方會變成群組擁有者,另一方會變成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4.3.P2P客戶端時的處理流程>
參照圖8~圖11,說明圖4的步驟S500的P2P客戶端時之處理。圖8係P2P客戶端時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在步驟S510、S530、S550、S570中,分別和圖5的步驟S410、S430、S460、S480同樣地,控制部 160係根據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資訊B,來進行針對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判定。
上記判定之結果,若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P2P未設定,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520。又,若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群組擁有者,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540。又,若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既存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560。又,若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Legacy裝置,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580。此外,針對步驟S520、S540、S560將詳細說明於後。
在步驟S580中,控制部160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從既存之P2P群組中Drop。然後,控制部160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變化成群組擁有者。其後,控制部160係執行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WPS處理。然後,處理係結束。
(步驟S520)
參照圖9,說明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P2P未設定時之處理(亦即步驟S520)。圖9係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P2P未設定時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在步驟S521中,控制部160係根據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限制資訊A,判定Concurrent Operation=1。亦即係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A是否可為,於P2P群組中是身為群組擁有者、且於另一P2P群組中是身為P2P客戶端。若Concurrent Operation=1,則處理係前進至步 驟S523。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525。
在步驟S523中,控制部160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變化成既存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且為新群組的群組擁有者。又甚至,控制部160係透過通訊介面,將Invitation Request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藉此以執行Invitation處理。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無線通訊裝置100A為群組擁有者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在步驟S525中,控制部160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從既存之P2P群組中Drop。然後,控制部160係透過通訊介面,將GO Negotiation Request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藉此以執行Formation處理。其結果為,會形成新的P2P群組。於已被形成的群組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一方會變成群組擁有者,另一方會變成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步驟S540)
參照圖10,說明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群組擁有者時之處理(亦即步驟S540)。圖10係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群組擁有者時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在步驟S541中,控制部160係根據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資訊B,來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否具有相同P2P群組ID。亦即,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 100B是否屬於相同P2P群組。若兩裝置是具有相同P2P群組ID,則處理係結束。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543。
在步驟S543中,控制部160係根據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限制資訊B,判定Group Limit=1。亦即,判定是否還可對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P2P群組加入無線通訊裝置。若Group Limit=1,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547。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545。
在步驟S545中,控制部160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從既存群組中Drop。然後,控制部160係透過通訊介面,將Provision Discovery Request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藉此以執行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無線通訊裝置100B為群組擁有者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在步驟S547中,控制部160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分別從既存之P2P群組中Drop,其後執行Formation處理。結果而言,會形成新的P2P群組。於已被形成的群組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一方會變成群組擁有者,另一方會變成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步驟S560)
參照圖11,說明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P2P客戶端時 之處理(亦即步驟S560)。圖11係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P2P客戶端時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在步驟S561中,控制部160係根據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資訊B,來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否具有相同P2P群組ID。亦即,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否屬於相同P2P群組。若兩裝置是具有相同P2P群組ID,則處理係結束。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563。
在步驟S563中,控制部160透過通訊介面,要求無線通訊裝置100B從既存之P2P群組中Drop而變成P2P未設定。
在步驟S565中,控制部160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從既存之P2P群組中Drop。然後,控制部160係透過通訊介面,將GO Negotiation Request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藉此以執行Formation處理。其結果為,會形成新的P2P群組。於已被形成的群組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一方會變成P2P群組擁有者,另一方會變成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4.4.Legacy裝置時的處理流程>
參照圖12及圖13,說明圖4的步驟S600的Legacy裝置時之處理。圖12係Legacy裝置時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在步驟S610、S630、S650、S670中,分別和圖5的步驟S410、S430、S460、S480同樣地,控制部160係根據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資訊B,來進行針對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判定。
上記判定之結果,若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P2P未設定,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620。又,若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群組擁有者,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640。又,若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既存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660。又,若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Legacy裝置,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680。此外,針對步驟S680將詳細說明於後。
在步驟S620中,控制部160係以OOB,要求無線通訊裝置100B變成群組擁有者,執行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WPS處理。然後,處理係結束。
在步驟S640中,控制部160係以In-Band或OOB,執行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WPS處理。然後,處理係結束。
在步驟S660中,控制部160係以OOB要求無線通訊裝置100B,使其從既存之P2P群組Drop後變成群組擁有者而執行WPS處理。然後,處理係結束。
(步驟S680)
參照圖13,說明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Legacy裝置時之處理(亦即步驟S680)。圖13係無線通訊裝置100B也 是Legacy裝置時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在步驟S681中,控制部160係根據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資訊B,來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否具有相同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若兩裝置是具有相同SSID,則處理係結束。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683。
在步驟S683中,控制部160係根據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限制資訊B,來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A或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否支援外部註冊器。該當外部註冊器係為,不是存取點但是可以執行WPS處理之機能,例如,可以提供存取點的連接設定資訊,登錄另一無線通訊裝置、可與該當另一無線通訊裝置進行連接。若有任一裝置是支援外部註冊器,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685。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687。
在步驟S685中,控制部160係執行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WPS處理。然後,處理係結束。
在步驟S687中,控制部160係執行錯誤處理。然後,處理係結束。
<4.5.P2P未設定時的處理>
參照圖14及圖15,說明圖4的步驟S700的P2P未設定時之處理。圖14係P2P未設定時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在步驟S710、S730、S750、S770中,分別和圖5的步驟S410、S430、S460、S480同樣地,控制部160係根據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資訊B,來進行針對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判定。
上記判定之結果,若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P2P未設定,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720。又,若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群組擁有者,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740。又,若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既存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760。又,若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Legacy裝置,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780。此外,針對步驟S760將詳細說明於後。
在步驟S720中,控制部160係將GO Negotiation Request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藉此以執行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Formation處理。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會變成群組擁有者,另一方會變成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在步驟S740中,控制部160係透過通訊介面,將Provision Discovery Request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藉此以執行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或控制部160係亦可透過通訊介面,向無線通訊裝置100B要求Invitation處理。或控制部160係亦可透過通訊介面,令無線通訊裝置100B進行Drop,執行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Formation處理。其結果為,例如,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無線通訊裝置100B為群組擁有者之P2P群組 的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在步驟S780中,控制部160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變化成群組擁有者,執行與身為Legacy裝置之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WPS處理。然後,處理係結束。
(步驟S760)
參照圖15,說明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既存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時之處理(亦即步驟S760)。圖15係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既存P2P群組的P2P客戶端時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在步驟S761中,控制部160係根據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限制資訊B,判定Concurrent Operation=1。亦即係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否可為,於P2P群組中是身為群組擁有者、且於另一P2P群組中是身為P2P客戶端。若Concurrent Operation=1,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763。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767。
在步驟S763中,控制部160透過通訊介面,要求無線通訊裝置100B變成群組擁有者。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群組擁有者、且為既存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然後,在步驟S765中,控制部160係透過通訊介面,將Provision Discovery Request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藉此以執行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無線通訊裝置 100B為群組擁有者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在步驟S767中,控制部160透過通訊介面,要求無線通訊裝置100B從既存之P2P群組中Drop。然後,在步驟S769中,控制部160係透過通訊介面,將GO Negotiation Request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藉此以執行Formation處理。其結果為,會形成新的P2P群組。於已被形成的群組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一方係變成群組擁有者,另一方係變成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以上參照圖4~15,說明了無線通訊裝置100之動作。若依據如此動作,則在所欲連接之無線通訊裝置間,以NFC來共用狀態資訊及限制資訊,在判斷無線LAN通訊是較為困難的情況下,可令無線通訊裝置的狀態改變,來建立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其結果為,使用者係不會意識到無線通訊裝置100之狀態,僅需要令其接近之操作,就可獲得所望的連接形態。又,即使是Legacy裝置這類不具有直接連接機能的無線通訊裝置,也能建立連接。此外,無線通訊裝置100之動作,係整理如下。
<<5.其他個別動作>>
接著,參照圖16~19來說明無線通訊系統中的其他個別動作。更具體而言,是說明將2種通訊方式做選擇性使用之通訊所需的處理,以及使用了NFC的Formation處理及Invitation處理。
(將2種通訊方式做選擇性使用之通訊所需的處理)
首先說明將2種通訊方式做選擇性使用之通訊所需的處理。圖16係將無線LAN通訊及NFC予以選擇性使用之通訊所需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該當處理係為無線通訊裝置100之處理。
在步驟S810中,控制部160係藉由NFC,判定對於無線通訊裝置100是否有其他無線通訊裝置100正在接近中。若有其他無線通訊裝置100的接近,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820。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840。
在步驟S820中,控制部160係判定無線LAN介面130是否為ON。若無線LAN(Wi-Fi)介面130為ON,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840。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830。
在步驟S830中,控制部160係將所使用之通訊方式,設定成NFC。
在步驟S840中,將所使用之通訊方式,設定 成無線LAN(例如直接通訊模式)。
在步驟S850中,控制部160係用已設定之通訊方式,來執行資料通訊。然後,在步驟S860中,判定資料通訊之完成。若資料通訊已完成,則處理就結束;若非如此,則處理係返回至步驟S810。
(使用了NFC的Formation處理)
其次說明使用了NFC的Formation之處理。圖17係使用NFC之Formation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首先,在步驟S1110~S1130中,執行GO Negotiation處理。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其中另一方面是被決定成為群組擁有者,另一方是被決定成為P2P客戶端。
然後,在步驟S1140中,進行OOB所致之WSC exchange(亦即WPS處理)。其結果為,Credential(SSID、WPA2-PSK等)會在無線通訊裝置100間被共用,無線LAN之連接會被建立。至於OOB所致之WSC exchange的細節,係記載於WPS規格書(參考文獻2)及Connection Handover規格書(參考文獻3),因此在本說明書中係省略該當詳細說明。此外,WSC exchange中所能利用的WSC之密碼資訊是(例如透過NFC)被預先接收的情況下,則在WSC exchange中係亦可使用該當密碼資訊。亦即,亦可在WSC密碼方式下進行WSC exchange。或亦可不使用密碼資訊,以WSC PBC(Push Button Configuration)方式來進行WSC exchange。上記密碼資訊,係為依存於裝置的ASCII數字資訊。
又,在步驟S1150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執行4 way handshake。其結果為,加密金鑰會在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間被共用,資料通訊會被加密。
(使用了NFC介面140的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
其次說明使用了NFC的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
圖18係使用NFC之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的概略流程之第1例的流程圖。該當第1例係為,從身為P2P未設定的無線通訊裝置100A向身為群組擁有者的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Provision Discovery Request所開始的Provision處理之例子。
在步驟S1210、S1220中,Provision Discovery Request及Provision Discovery Response會被發送。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無線通訊裝置100B為群組擁有者之P2P群組的客戶端。
然後,在步驟S1230中,進行OOB所致之WSC exchange(亦即WPS處理)。其結果為,Credential(SSID、WPA2-PSK等)會在無線通訊裝置100間被共用,無線LAN之連接會被建立。此外,WSC exchange中所能利用的WSC之密碼資訊是(例如透過NFC)被預先接收的情況下,則在WSC exchange中係亦可使用該當密碼資訊 。亦即,亦可在WSC密碼方式下進行WSC exchange。或亦可不使用密碼資訊,以WSC PBC(Push Button Configuration)方式來進行WSC exchange。上記密碼資訊,係為依存於裝置的ASCII數字資訊。
又,在步驟S1240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執行4 way handshake。其結果為,加密金鑰會在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間被共用,資料通訊會被加密。
(使用了NFC介面140的Invitation處理)
其次說明使用了NFC的Invitation處理。
圖19係使用NFC之Invitation處理的概略流程之第2例的流程圖。該當第2例係為,從身為群組擁有者的無線通訊裝置100B向身為P2P未設定的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Invitation Request所開始的Invitation處理之例子。
在步驟S1310中,身為群組擁有者的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向身為P2P未設定的無線通訊裝置100A,發送Invitation Request。又,在S1320中,身為P2P未設定的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向身為群組擁有者的無線通訊裝置100B,發送Invitation Response。其結果為,曾是P2P未設定的無線通訊裝置100A,會變成P2P客戶端。
然後,在步驟S1330中,進行OOB所致之 WSC exchange(亦即WPS處理)。其結果為,Credential(SSID、WPA2-PSK等)會在無線通訊裝置100間被共用,無線LAN之連接會被建立。此外,WSC exchange中所能利用的WSC之密碼資訊是(例如透過NFC)被預先接收的情況下,則在WSC exchange中係亦可使用該當密碼資訊。亦即,亦可在WSC密碼方式下進行WSC exchange。或亦可不使用密碼資訊,以WSC PBC(Push Button Configuration)方式來進行WSC exchange。上記密碼資訊,係為依存於裝置的ASCII數字資訊。
又,在步驟S1340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執行4 way handshake。其結果為,加密金鑰會在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間被共用,資料通訊會被加密。
<<6.變形例>>
接著說明本實施形態的變形例。更具體而言係說明,藉由第3無線通訊裝置之仲介而使2台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被建立之變形例、利用NFC Forum Tag的變形例、及在WPS處理中利用密碼資訊的變形例。
<6.1.透過仲介的連接之建立>
首先說明,藉由第3無線通訊裝置之仲介而使2台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被建立之變形例。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之一例中係為,使用者將無線通訊裝置100A或無線通訊 裝置100B之其中一方裝置予以攜行,使該當一方裝置接近於另一方裝置的例子。可是,因為重量或設置場所等狀況,有些時候,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任一方,使用者可能都難以攜行。於是,以下說明,為了令使用者難以攜行的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C做連接,而使用到使用者可攜行之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變形例。更具體而言,在該當變形例中,使用者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B,依序接近於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C(亦即,令無線通訊裝置100B對別台無線通訊裝置100接近2次)。
(具有直接連接之機能的情況)
首先,參照圖20A及圖20B、以及圖21A及圖21B,說明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具有無線通訊所致之裝置間的直接連接機能時的2個例子。
圖20A及圖20B係為,藉由第3無線通訊裝置之仲介而使2台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被建立之變形例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的第1例的概略圖示之程序圖。在該當變形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擔任仲介角色,而令具有無線通訊所致之裝置間的直接連接之機能的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C,建立直接連接。
首先,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藉由NFC而共用狀態資訊(S221、S223)。又, 狀態資訊連同限制資訊也被共用。其後,進行狀態指派處理(S225、S227),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藉由NFC而將GO Negotiation Request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A(S229),進行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Formation處理(S231)。此處,在Formation處理之際,藉由將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GO Intent value設成最小值(例如0),以要求無線通訊裝置100A變成群組擁有者。此外,在圖20中,雖然藉由無線LAN通訊(Wi-Fi)來進行Formation處理,但亦可藉由NFC來進行Formation處理。又,雖然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資訊B是被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A,但該當狀態資訊B係亦可不被發送。
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藉由NFC而進行與無線通訊裝置100C的狀態資訊之共用(S239、S241)。又,狀態資訊連同限制資訊也被共用。此處,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將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狀態資訊A,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C。其後,進行狀態指派處理(S243、S245),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將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往P2P群組之Invitation Request,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C(S247),執行Invitation處理(S249)。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C係變成P2P客戶端,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C之間的直接連接會被建立。在圖20的例子中,在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C之間的連接建立後,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從無線通訊裝 置100A的P2P群組中Drop(S255),但無線通訊裝置100B亦可繼續以P2P客戶端之身份而維持連接。
接著,圖21A及圖21B係為,藉由第3無線通訊裝置之仲介而使2台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被建立之變形例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的第2例的概略圖示之程序圖。在該當變形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C之間的連接,係僅使用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NFC而被仲介。
首先,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藉由NFC而共用狀態資訊(S261、S263)。又,狀態資訊連同限制資訊也被共用。其後,進行狀態指派處理(S265、S267),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對無線通訊裝置100A要求從既存之P2P群組中Drop(S269)。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P2P未設定(S271)。
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藉由NFC而進行與無線通訊裝置100C的狀態資訊之共用(S273、S275)。又,狀態資訊連同限制資訊也被共用。然後,進行狀態指派處理(S277、S279),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對無線通訊裝置100C,要求與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Formation處理(S281)。在圖21的例子中,作為Formation處理之結果,無線通訊裝置100A會變成群組擁有者,無線通訊裝置100C會變成P2P客戶端,連接會被建立。此外,作為Formation處理之結果,亦可為,無線通訊裝置100C會變成群組擁有者,無線通訊裝置100A會變成P2P客戶端。
(Legacy裝置的情況)
接著,參照圖22A及圖22B、以及圖23A及圖23B,說明當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不具有無線通訊所致之裝置間的直接連接之機能時,亦即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Legacy裝置時的2個例子。
圖22A及圖22B係為,藉由第3無線通訊裝置之仲介而使2台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被建立之變形例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的第3例的概略圖示之程序圖。在該當變形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擔任仲介角色,而建立與Legacy裝置的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C之各者的連接,將來自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C之另一方面的資料,轉送至另一方。
首先,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藉由NFC而共用狀態資訊(S901、S903)。又,狀態資訊連同限制資訊也被共用。其後,進行狀態指派處理(S905、S907),無線通訊裝置100B令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從P2P未設定變化成群組擁有者(S909)。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執行與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WPS處理(S911),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間的連接會被建立(S913)。此外,作為前提,假設無線通訊裝置100B中係為Intra-Bss=1。亦即,假設無 線通訊裝置100B是可以用等同於存取點之裝置的身份而動作。
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B及無線通訊裝置100C,係藉由NFC而共用狀態資訊(S915、S917)。又,狀態資訊連同限制資訊也被共用。其後,進行狀態指派處理(S919、S921),身為群組擁有者的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執行與無線通訊裝置100C的WPS處理(S923),無線通訊裝置100B與無線通訊裝置100C之間的連接會被建立。其結果為,透過了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C之間的連接會被建立(S925)。
接著,圖23A及圖23B係為,藉由第3無線通訊裝置之仲介而使2台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被建立之變形例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的第4例的概略圖示之程序圖。在該當變形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具有外部註冊器之機能,擔任仲介角色,而令Legacy裝置的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C,與同一存取點建立連接。
首先,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藉由NFC而共用狀態資訊(S931、S933)。又,狀態資訊連同限制資訊也被共用。然後,進行狀態指派處理(S935、S937),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執行與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WPS處理(S939)。亦即,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進行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認證,取得存取點的連 接設定資訊(Credential),與無線通訊裝置100A共用該當連接設定資訊。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建立與上記存取點之連接。
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B及無線通訊裝置100C,係藉由NFC而共用狀態資訊(S941、S943)。其後,進行狀態指派處理(S945、S947),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執行與無線通訊裝置100C的WPS處理(S949)。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C係建立與上記存取點之連接。亦即,透過了存取點的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C之間的連接會被建立(S951)。
此外,在圖23的例子中,在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C之間的連接建立後,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從AP中Drop(S953),但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亦可繼續維持連接。
<6.2.透過NFC之單向讀取的直接連接之建立>
接著說明,藉由NFC的單向讀取而建立直接連接之變形例。更具體而言,在該當變形例中,一方之無線通訊裝置100係可用NFC進行雙向通訊,另一方之無線通訊裝置100係可用NFC進行單向通訊(亦即發訊)。作為一例,該當另一方之無線通訊裝置100,係具備標籤,該當標籤係只能進行發訊。
(第1例)
圖24係藉由NFC之單向讀取而建立直接連接之變形例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的第1例的概略圖示之程序圖。在該當變形例中,一方之無線通訊裝置100(例如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不具有NFC介面140,取而代之的是,具備唯讀的NFC Forum Tag(以下稱作「標籤」)。作為一例,說明無線通訊裝置100是P2P未設定時的情形。
首先,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藉由NFC介面140,從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標籤,接收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機器資訊(P2P Device Address等)(S971)。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藉由無線通訊介面130,而將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狀態資訊A及限制資訊A,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S973)。該當送訊係例如,在Probe Request中被發送。
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藉由無線通訊介面130,而接收到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狀態資訊A及限制資訊A之後,將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資訊B及限制資訊B,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A(S975)。該當送訊係例如,在Probe Response中被發送。其後,進行狀態指派處理(S977、S979),執行Formation處理(S981),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群組擁有者(S983),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P2P客戶端(S985)。
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開始直接通訊(Operation)(S987)。
(第2例)
圖25係藉由NFC之單向讀取而建立直接連接之變形例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的第2例的概略圖示之程序圖。在該當變形例中也是,一方之無線通訊裝置100(例如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不具有NFC介面140,取而代之的是,具備標籤。作為一例,說明無線通訊裝置100是P2P未設定時的情形。
首先,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藉由NFC介面140,從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標籤,接收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機器資訊、及WSC exchange中所能利用的WSC之密碼資訊(S991)。所被接收之機器資訊,係至少含有MAC位址。又,例如,上記機器資訊,係含有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狀態資訊。此外,所被接收的機器資訊,係亦可含有被Device Discovery所發送之資訊當中的其他資訊。
接著,進行Device Discovery(S992)。藉此,在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間,機器資訊就被收送。該當機器資訊,係含有例如狀態資訊。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從所接收到的1個以上之機器資訊所對應的1個以上之無線通訊裝置100之中,將對應於事前以NFC所接收到之MAC位址的無線通訊裝置100A,選擇成為連接目的端(S993)。
然後,已被選擇成為連接目的端的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執行狀態指派處理 (S994、S995),並執行Formation處理、Invitation處理、或Provision Discovery(S996)。在該當處理的WSC exchange中,係使用了以NFC預先接收的密碼。結果而言,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P2P客戶端(S997),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群組擁有者(S998)。
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開始直接通訊(Operation)(S999)。
當3台以上的無線通訊裝置100是存在於周圍,以相同時序執行WSC PBC方式所致之WSC exchange時,通常會發生會談重疊錯誤。可是,藉由事前以NFC共用上記密碼資訊,使用WSC Passward方式,就可防止此問題。甚至,還可期待防止WSC PBC中的中間人攻擊而提升安全性之效果。通常,一旦發生會談重疊錯誤,則WSC exchange就會錯誤結束。因此,無線通訊裝置100係無法繼續連接處理,直到周圍的別的無線通訊裝置100結束WSC exchange為止。
<<7.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遷移>>
以上說明了用來建立無線通訊裝置100間之連接所需的通訊控制手法。在該當通訊控制手法中,,尤其是,當至少一方之無線通訊裝置100具有無線通訊所致之裝置間的直接連接之機能時,令該當無線通訊裝置100的狀態改變。亦即,無線通訊裝置100的狀態會遷移。以下,針對該當狀態之遷移,參照圖26~圖35而更進一步說明。此 外,此處,為了容易理解,主要是說明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雙方具有無線通訊所致之直接連接機能的案例。
<7.1.狀態遷移之概略>
首先,參照圖26及圖27,說明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遷移之概略。
圖26係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遷移的第1例的狀態遷移圖。參照圖26,圖示了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的配對。該當配對中係含有: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連接是被建立時的狀態的配對亦即目標配對(T0~T2),及該當目標配對以外的初期/中間配對(S0~S8)。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係為群組擁有者(GO)、P2P客戶端(C1)或P2P未設定(Dev)之任一者。
更具體而言,在目標配對T0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為同一P2P群組的P2P客戶端。又,在目標配對T1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為某P2P群組的P2P客戶端,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為同一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又,在目標配對T2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為某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為同一P2P群組的P2P客戶端。亦即,這是意味著,若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 100B的狀態該當於目標配對,則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建立連接。
又,在初期/中間配對S0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為P2P未設定。在初期/中間配對S1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為P2P未設定,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為某P2P群組的P2P客戶端。在初期/中間配對S2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為某P2P群組的P2P客戶端,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為P2P未設定。在初期/中間配對S3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為某P2P群組的P2P客戶端,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為另一P2P群組的P2P客戶端。或在初期/中間配對S3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為同一P2P群組的P2P客戶端,但無法透過群組擁有者而彼此通訊(亦即Intra-Bss=0)。在初期/中間配對S4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為P2P未設定,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為某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在初期/中間配對S5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為某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為P2P未設定。在初期/中間配對S6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為某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為另一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在初期/中間配對S7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為某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為另一P2P群組的P2P客戶端。在初期/中間配對S8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為某P2P群組的P2P客戶端,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為另一P2P群組的群組擁 有者。
如圖26所示,位於配對間的箭頭,係為狀態遷移的候補。又,與該當箭頭一併表示狀態遷移所需的具體處理。例如,作為從初期/中間配對S6往初期/中間配對S5的狀態遷移所需之處理,表示了無線通訊裝置100B所致之Drop。又,作為從初期/中間配對S5往目標配對T2的狀態遷移所需之處理,係表示了無線通訊裝置100A所致之Invitation Request(亦即Invitation處理)。
藉由此種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遷移,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連接會被建立。此外,圖26係對應於上述的表1。
圖27係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遷移的第2例的狀態遷移圖。圖27所示的狀態遷移之例子,係為不含有圖26之目標配對當中之目標配對T0的例子。亦即,在該當例子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一方是變成某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另一方是變成同一P2P群組的P2P客戶端。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直接連接,會被建立。
此外,圖27的各狀態遷移所需之處理,係整理如下。在下表中,是表示由無線通訊裝置100A進行控制的情形。
<7.2.著眼於狀態遷移的處理流程>
接著,參照圖28~圖32,說明如上述的狀態遷移圖所示般地用來使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變化成目標配對所需的處理流程。
(一般的處理流程)
首先,參照圖28及圖29,說明用來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變化成目標配對所需之處理之一例。圖28係用來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變化成目標配對所需之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第1流程圖。
首先,在步驟S1001中,在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的目標配對中,會判定是否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是群組擁有者,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是P2P客戶端。若判定為真(Yes),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03。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30。該當步驟S1030,係參照圖29而更詳細地後述。
在步驟S1003中,會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是否為群組擁有者。若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是群組擁有者,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05。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13。
在步驟S1005中,會判定是否為: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是群組擁有者,且於無線通訊裝置100B 中concurrent operation是可能。若判定為真(Yes),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07。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09。
在步驟S1007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向無線通訊裝置100B發送Invitation Request。藉由該當Invitation Request,執行Invitation處理。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無線通訊裝置100A為群組擁有者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在步驟S1009中,會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是否為P2P未設定。若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是P2P未設定,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07。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11。
在步驟S1011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B做Drop,然後向無線通訊裝置100B發送Invitation Request。藉由該當Invitation Request,執行Invitation處理。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無線通訊裝置100A為群組擁有者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在步驟S1013中,會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是否為P2P客戶端。若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是P2P客戶端,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15。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21。
在步驟S1015中,會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是否為P2P未設定。若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 是P2P未設定,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17。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19。
在步驟S1017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做Drop,然後執行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Formation處理。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新形成之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該當P2P群組的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在步驟S1019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做Drop,又令無線通訊裝置100B做Drop,然後執行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Formation處理。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新形成之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該當P2P群組的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在步驟S1021中,會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是否為P2P未設定。若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是P2P未設定,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23。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25。
在步驟S1023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執行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Formation處理。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新形成之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該當P2P群組的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在步驟S1025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B做Drop,然後執行與無線通訊裝置 100B之Formation處理。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新形成之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該當P2P群組的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接著,參照圖29,說明圖28中的步驟S1030之處理。圖29係用來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變化成目標配對所需之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第2流程圖。
首先,在步驟S1031中,會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是否為群組擁有者。若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是群組擁有者,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33。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41。
在步驟S1033中,會判定是否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是群組擁有者,且於無線通訊裝置100A中concurrent operation是可能。若判定為真(Yes),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35。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37。
在步驟S1035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向無線通訊裝置100B發送Provision Discovery Request。藉由該當Provision Discovery Request,執行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無線通訊裝置100B為群組擁有者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在步驟S1037中,會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A 之狀態是否為P2P未設定。若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是P2P未設定,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35。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39。
在步驟S1039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做Drop,然後向無線通訊裝置100B發送Provision Discovery Request。藉由該當Provision Discovery Request,執行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無線通訊裝置100B為群組擁有者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在步驟S1041中,會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是否為P2P客戶端。若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是P2P客戶端,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43。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49。
在步驟S1043中,會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是否為P2P未設定。若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是P2P未設定,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45。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47。
在步驟S1045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B做Drop,然後執行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Formation處理。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新形成之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該當P2P群組的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在步驟S1047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做 Drop,又令無線通訊裝置100B做Drop,然後執行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Formation處理。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新形成之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該當P2P群組的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在步驟S1049中,會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是否為P2P未設定。若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是P2P未設定,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51。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053。
在步驟S1051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執行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Formation處理。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新形成之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該當P2P群組的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在步驟S1053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B做Drop,然後執行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Formation處理。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新形成之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該當P2P群組的P2P客戶端。然後,處理係結束。
(處理的具體例)
接著,參照圖30及圖31,說明用來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變化成目標配對所需之 處理之具體例。
圖30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變化成目標配對所需之處理的第1具體例的程序圖。在該當第1具體例中,在狀態遷移前,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為某群組的群組擁有者,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為另一群組的P2P客戶端。然後,在狀態遷移後,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某群組的群組擁有者,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同一群組的P2P客戶端。
首先,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藉由NFC而共用狀態資訊(S1201、S1203)。又,狀態資訊連同限制資訊也被共用。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進行狀態指派處理(S1205)。在該當指派處理中係決定成,將無線通訊裝置100A設成某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無線通訊裝置100B設成同一群組的P2P客戶端。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向自裝置要求Drop(S1207),變成P2P未設定(S1209)。
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藉由向無線終端裝置100B要求Drop,以使無線終端裝置100B做Drop(S1211)。其後,無線終端裝置100B係將Drop之可否,通知給無線通訊裝置100A(S1213)。無線終端裝置100B,係若為可Drop,則變成P2P未設定(S1215)。此外,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亦可另行確認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是否有正確地變化。
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藉由向無線終端 裝置100B發送GO Negotiation Request(S1217),以執行與無線終端裝置100B的Formation處理(S1219)。在該當GO Negotiation Request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GO Intent Value是被設定較高的值。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群組擁有者(S1221),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P2P客戶端(S1223)。
此外,由於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GO Intent Value也有可能被設定教高的值,因此在往無線終端裝置100B的Disconnect Request中,亦可要求縮小GO Intent Value。藉此,就可防止群組擁有者的衝突。
圖31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變化成目標配對所需之處理的第2具體例的程序圖。在該當第2具體例中,是藉由複數次的指派處理,使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變化成目標配對。
首先,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藉由NFC而共用狀態資訊(S1231、S1233)。又,狀態資訊連同限制資訊也被共用。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進行第1狀態指派處理(S1235)。在該當指派處理中係決定成,把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設成P2P未設定。
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藉由向自裝置要求Drop,而進行Drop(S1237),變成P2P未設定(S1239)。又,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藉由向無線終端裝置100B 要求Drop,以使無線終端裝置100B做Drop(S1241)。其後,無線終端裝置100B係將Drop之可否,通知給無線通訊裝置100A(S1243)。無線終端裝置100B,係若為可Drop,則變成P2P未設定(S1245)。
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進行第2狀態指派處理(S1247)。例如,一旦1個狀態遷移完成,就像這樣再度進行指派處理。在該當指派處理中係決定成,將無線通訊裝置100A設成某群組的群組擁有者,無線通訊裝置100B設成同一群組的P2P客戶端。
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藉由向無線終端裝置100B發送GO Negotiation Request(S1249),以執行與無線終端裝置100B的Formation處理(S1251)。在該當GO Negotiation Request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GO Intent Value是被設定較高的值。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群組擁有者(S1253),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P2P客戶端(S1255)。
<7.3.較為一般的處理流程>
然後,參照圖32~圖34,說明把圖28及圖29所示之處理、或圖4(關於Legacy裝置之部分除外)所示之處理,變成更一般化的處理流程。
(處理流程)
圖32係用來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 裝置100B之狀態變化成目標配對所需之較為一般的處理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首先,在步驟S1301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向無線通訊裝置100B靠近。
在步驟S1303中,狀態資訊係在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間被共用。又,狀態資訊連同限制資訊也被共用。然後,在步驟S1305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至少一方會進行狀態指派處理。其結果為,例如,會特定出數個到達目標配對所需之狀態遷移的路徑候補。然後,在步驟S1307中,會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是否有可能藉由1步驟的狀態遷移就能變化成目標配對。若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是有可能藉由1步驟的狀態遷移就能變化成目標配對,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309。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319。
在步驟S1309中,索引i係被設定成1。該當索引i係為對應於,可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變化成哪一目標配對之手段的號碼。亦即,該當手段係為,往任一目標配對的1步驟之狀態遷移所需之處理。
在步驟S1311中,會判定是否i>N。該當N係為,可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變化成哪一目標配對之手段的數目。亦即, 在步驟S1311中,會判定是否已經嘗試過所有的手段。若i>N,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319。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313。
在步驟S1313中,會嘗試第i個上記手段。然後,在步驟S1315中,會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是否為目標配對。若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是目標配對,則處理係正常結束。若非如此,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317。
在步驟S1317中,i係被增值。
在步驟S1319中,會判定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是否可遷移至任一中間配對。若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是可遷移至任一中間配對,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321。若非如此,則處理係異常結束,或發生例外。
在步驟S1321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係變化成中間配對。
(狀態遷移表)
接著,參照圖33A、圖33B及圖33C,說明圖32中所說明的1步驟之狀態遷移之細節。圖33A、圖33B及圖33C,係用來使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變化成目標配對所需的包含各狀態遷移之 條件及處理的狀態遷移表。
參照圖33A、圖33B及圖33C,橫軸係表示狀態遷移前的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的配對(Source Pair),縱軸係表示狀態遷移前的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的配對(Destination Pair)。亦即表示了目標配對T0~T2及初期/中間配對S0~S8。
參照圖33A,作為一例,若狀態遷移前之配對是初期/中間配對S0,則狀態遷移前之配對,係有可能以1步驟之狀態遷移就變化成目標配對T1或T2。而且,從初期/中間配對S0往目標配對T1之狀態遷移所需的2個手段(Group Formation Procedure、Re-invoke)係存在,又,從初期/中間配對S0往目標配對T2之狀態遷移所需的2個手段(Group Formation Procedure、Re-invoke)係存在。因此,此情況下,圖32所示的N係為4。此外,如圖33所示的狀態遷移表,係也可說是還包含有圖26及圖27所示之狀態遷移圖中所無法表現的遷移條件。
此外,在橫軸以「C」表示的無線通訊裝置100C,係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雙方都是以P2P客戶端身份加入P2P群組時的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
關於圖33A、圖33B及圖33C,係要留意以下幾點。
-無線通訊裝置的狀態(P2P device states)
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的配對。會識別無線通訊裝置的狀態係為活化的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還是P2P客戶端,或者都不是。雖然存在有3×3的9種配對,但若考慮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分別隸屬於不同P2P群組的情形,則存在有12種配對。
-目標配對(target pair)
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隸屬於同一P2P群組,且可進行直接通訊的狀態。雙方都是P2P客戶端的狀態(T0),係若Intra-Bss=1則是目標配對,若非如此則不是目標配對。
-條件(conditions)
將狀態遷移之可否加以決定的無線通訊裝置或P2P群組之屬性。
P2P Group Capability Bitmap
-P2P客戶端彼此之通訊可否:Intra-Bss Distribution
-P2P客戶端之追加可否:P2P Group Limit
-(目前)是否為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P2P Group Owner
P2P Device Capability Bitmap
-往P2P群組之參加可否:P2P Device Limit
-是否為Persistent P2P群組的群組擁有者:Persistent P2P Group
-Invitation處理之執行可否:P2P Invitation Procedure
其他條件
-用來識別無線通訊裝置是否為Persistent P2P群組的P2P客戶端用的資訊
-用來識別是否可Drop的旗標
-其他
Persistent P2P群組的Re-Invoke係在群組擁有者側或P2P客戶端側之任一者上都可執行。此外,在狀態遷移表之中,任一案例均是和Re-Invoke一起記載。
又,亦可藉由針對既存之P2P群組,由身為P2P未設定的無線通訊裝置,向身為群組擁有者的無線通訊裝置,發送Provision Discovery Request,以觸發往群組之參加。此外,在狀態遷移表之中,此種案例係被記載成為來自群組擁有者的Invitation Request。
在初期狀態中,前提是,沒有Concurrent Operation(WLAN與P2P群組的同時動作)及P2P群組彼此的同時動作。於狀態遷移圖中,若僅1個無線通訊裝置的P2P群組之同時動作是可能的,則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係為可能的情形也包含在其中。
(處理的具體例)
參照圖34,說明用來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變化成目標配對所需之處理之具體例。圖34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變化成目標配對所需之處理的第3具體例的程序圖。該當具體例,係表示圖32之處理的具體例。
首先,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藉由NFC而共用狀態資訊、限制資訊、表示GO Intent之資訊等(S1401、S1403)。然後,進行狀態指派處理(S1405、S1407)。如此一來,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按照如圖33A、圖33B及圖33C所示的狀態遷移表,來執行處理。其結果為,例如,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P2P未設定(S1411、S1413)。
其後,執行Formation處理、Invitation處理、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等(S1415)。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某群組的群組擁有者(S1417),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同一群組的P2P客戶端(S1419)。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開始直接通訊(Operation)(S1421)。
此外,如步驟S1401、S1403所示,藉由預先共用限制資訊及表示GO Intent之資訊,就可將不符限制或GO Intent之處理予以排除,因此可縮短鄰近通訊之時間。又,就可拒絕來自對自裝置而言不理想之他裝置的要 求。
<7.4.往所被給予之目標配對的遷移>
接著,參照圖35,說明目標配對被預先給予時的狀態遷移。
圖35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變化成所被給予之目標配對所需之高效率處理的概略性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在該當處理之一例中,狀態資訊連同所被給予之目標配對會被共用,以使得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會變成上記目標配對的方式,來改變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或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
處理係藉由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接近無線通訊裝置100B而開始。此外,在該當處理中係假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已經取得所被給予之目標配對。
在步驟S1501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透過NFC介面140,將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資訊A及所取得之目標配對,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又,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透過NFC介面140,將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限制資訊A(未圖示),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
接著,在步驟S1503中,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基於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狀態資訊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資訊B,以及目標配對,來執行無線通訊裝 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指派處理。亦即,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以使得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變成目標配對的方式,來決定要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做如何的變化。
狀態指派處理之結果,在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變成目標配對的過程中,若為無線通訊裝置100B可單獨執行之狀態變化,則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在自裝置的狀態資訊B的發送前,就令自裝置的狀態改變。例如,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變成目標配對的過程是,無線通訊裝置100B首先進行Drop的情況下,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進行Drop。
接著,在步驟S1505中,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透過NFC介面140,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資訊B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A。在上述步驟S1503的狀態指派處理之後,當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已變化時,則該當狀態資訊B係表示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變化後之狀態。例如,如上述,若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已經Drop,則狀態資訊B係表示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為P2P未設定。又,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將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限制資訊B(未圖示),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A。
接著,在步驟S1507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基於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狀態資訊A及無線通訊裝置 100B的狀態資訊B,以及目標配對,來執行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指派處理。亦即,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以使得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變成目標配對的方式,來決定要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做如何的變化。
其後,在步驟S1509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按照指派結果進行處理,在步驟S1511中,進行Formation處理、Invitation處理、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等。
然後,在步驟S1513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開始直接通訊(Operation)。
若依據如以上之處理,則若預先賦予所望狀態,則可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變化成該當所望之狀態。又,在狀態資訊的共用前,一方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狀態會預先改變,因此可削減狀態資訊共用後的處理步驟數。
此外,步驟S1509及步驟S1511所對應之處理,係整理如下。
作為一例,假設在目標配對中,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是群組擁有者(GO),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是P2P客戶端(C1)。又,假設無線通訊裝置100A之狀態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狀態皆是群組擁有者(GO)。此情況下,首先,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將自裝置的狀態資訊A及目標配對,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接著,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基於狀態資訊A及狀態資訊B、以及目標配對,來令自裝置Drop,將自裝置的狀態資訊B(亦即表示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P2P未設定(Dev)的資訊)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A。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藉由向無線通訊裝置100B發送Invitation Request,以開始Invitation處理。
此外,在圖35中,雖然是從無線通訊裝置100A向無線通訊裝置100B發送目標配對,但亦可連同該當目標配對,或是取代目標配對,把目標頻道一併予以發送。該當目標頻道係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間的無線通訊時所應使用之通道。
再次參照圖35,例如,在步驟S1501中,目標頻道是從無線通訊裝置100A被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又,在步驟S1511中,係使用目標頻道,來執行Formation/Invitation/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此外,當目標配對未被發送時(亦即圖35之流程中取代了目標配對而改為發送目標頻道時),則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狀態指派處理(S1503),係亦可在狀態資訊B的收送訊(S1505)之 後進行。
藉由目標頻道的發送,可削減Device Discovery所致之周邊裝置的頻道資訊之特定、行Formation/Invitation/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的頻道指定等之處理。其結果為,可以縮短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間的直接連接被建立為止的時間。尤其是在周圍存在有多數無線通訊裝置100的環境下,縮短時間的效果更高。
<<8.服務開始所需之處理>>
接著,參照圖36~圖43來說明在無線通訊裝置間開始服務所需之處理。在無線通訊所致之無線通訊裝置間之連接的建立後,執行在該當無線通訊裝置間開始服務所需之處理。此處,作為服務的具體例,說明DLNA(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服務、以及映像及/或聲音的鏡像連結服務。
<8.1.DLNA服務>
參照圖36,說明在無線通訊裝置100間開始DLNA服務所需之處理。圖36係在無線通訊裝置100間開始DLNA服務所需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在該當一例中,例如,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具有DMS(Digital Media Server)機能。
首先,藉由使用了NFC的無線通訊之連接處 理,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間的連接會被建立(S1601)。其後,一旦藉由使用者操作,而於無線通訊裝置100A中啟動DLNA服務的應用程式,則會執行SSDP(Simple Service Discovery Protocol)Discover處理(S1611)。其結果為,DLNA支援的無線通訊裝置100B會被測出。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所被測出之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收送Device/Service Description(亦即DLAN服務的服務資訊)(S1613)。換言之,DLNA服務之開始時所使用的資訊,會被取得。更具體而言,藉由HTTP-GET等,而取得無線通訊裝置100的機器資訊、關於DLNA服務的服務資訊。然後,開始DLNA服務(S1615)。其結果為,動態影像的串流這類所望服務,就變成可讓使用者利用。此外,上述SSDP Discover處理及Device/Service Description之收送訊,係被包含在Service Discovery中。又,藉由Service Discovery所取得的服務資訊(亦即含有Device Description及/或Service Description的服務資訊),係含有例如Device Class、Device Capability、Media Class等。Device Class、Device Capability及Media Class,係可以用dlna-dev-class=“DMS”、dlna-dev-capability=“+UP+”及media-class=“Audio”這類的形式而分別加以描述。
此外,於步驟S1601的連接處理中,以NFC進行狀態資訊之交換之際,亦可預先取得藉由SSDP Discover而取得的機器資訊(UUID等)。藉此,就可省略 DLNA服務應用程式之啟動所需的使用者操作及SSDP Discover處理。
<8.2.鏡像連結服務>
接著,參照圖37~圖43來說明,在無線通訊裝置100間的鏡像連結服務之開始、切斷、岔斷及繼續所需之處理。在以下所示的各例中,例如,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為訊源端(Source),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為接收端(Sink)。
(鏡像連結服務開始處理的第1例)
圖37係在無線通訊裝置100間開始鏡像連結服務所需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第1例的程序圖。
首先,藉由使用了NFC的無線通訊之連接處理,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間的連接會被建立(S1701)。其後,一旦藉由使用者操作,而於無線通訊裝置100A中啟動鏡像連結服務的應用程式,則會進行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間的連接切斷處理(S1711)。例如,當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相同群組的群組擁有者及P2P客戶端時,切斷處理的結果係為,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雙方或一方,會變成P2P未設定。例如,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一方,是設成Persistent GO而維持群組擁有者時,則另一方會變成P2P未設定。
接著,進行鏡像連結服務的Device Discovery(S1713)。亦即,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將無線通訊裝置100B所發出的信標予以接收,取得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機器資訊。更具體而言,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取得鏡像連結服務用的IE(Information Element)及P2P IE。鏡像連結服務用的IE係包含有,例如:Device Type(Source/Sink)、Service Discovery之有無支援、內容保護技術(HDCP:High-bandwidth Digital Content Protection)之有無支援、已連接網路(Wi-Fi P2P、或Infrastructure)的BSSID(Basic Service Set Identifier)、收訊終端資訊(映像與聲音的混合訊號、或獨立訊號)等。
又,在需要更詳細之資訊的情況下,則為了取得較詳細之資訊,而進行Service Discovery(S1715)。亦即,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將無線通訊裝置100B所發出的信標予以接收,取得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服務資訊。該當Service Discovery,係表示是遵循了Wi-Fi P2P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v1.1的P2P Service Discovery Procedures的處理。具體而言,係Service Discovery係表示,IEEE P802.11u所定義的Generic Advertisement Service(GAS)protocol/frame之交訊(GAS Initial Request/Response)。例如,藉由Service Discovery所取得的服務資訊,係如上述,亦可含有Device Description及/或Service Description。
藉由Device Discovery及Service Discovery, 偵測到複數無線通訊裝置的情況下,例如藉由使用者操作而選擇對象之無線通訊裝置(此情況下係為無線通訊裝置100B)。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藉由進行Formation處理、Invitation處理或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等(S1717),而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間的連接會被建立。結果,例如,無線通訊裝置100A會變成群組擁有者,無線通訊裝置100B會變成P2P客戶端。
其後,Secure Link就被建立(S1721)。更具體而言,例如,藉由進行4 Way-Handshake,而建立了WPA(Wi-Fi Protected Access)、WPA2等之安全的通訊路徑。
又,進行IP位址的指派(IP Address Assignment)(S1723)。更具體而言,例如,身為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伺服器的群組擁有者,係向身為DHCP客戶端的P2P客戶端,進行IP位址的指派。
然後,在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間就開始鏡像連結服務(S1725)。在該當鏡像連結服務的開始之際,在鏡像連結服務中的無線通訊裝置100之間,進行用來開始、運用RTSP(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通訊所需的處理。例如,會進行RTSP SETUP、PLAY、PAUSE、TEARDOWN、解析度資訊、動態影像的Encoding設定等。RTSP,係於IETF(RFC2326)中被標準 化的串流控制協定。例如,當TV(television)與PC(Personal Computer)進行了鏡像連結時,則PC的畫面會一模一樣地被顯示在TV的畫面上。亦即,若於PC上再生動畫內容,則該當動畫內容也會在TV上被再生。
(鏡像連結服務開始處理的第2例)
作為下個例子,參照圖38,說明利用NFC所致之高效率處理例子。圖38係在無線通訊裝置100間開始鏡像連結服務所需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第2例的程序圖。
此外,關於步驟S1701、S1721、S1723、S1725,係和圖37的第1例與圖38的第2例之間沒有差異。因此,這裡說明步驟S1731、S1733。
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間的連接會被建立(S1701),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變成群組擁有者,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P2P客戶端。其後,使用者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靠近無線通訊裝置100B。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將鏡像連結服務開始用的資訊(例如機器資訊及服務資訊),透過NFC介面140而取得之(S1731、S1733)。此外,藉由無線通訊裝置100A而被發送的機器資訊與藉由無線通訊裝置100B而被發送的機器資訊,係可為同種類的資訊,或亦可為不同種類的資訊。又,藉由無線通訊裝置100A而被發送的服務資訊與藉由無線通訊裝置100B而被發送的服務資訊,係可為同種類的資訊,或亦可為不同種類的 資訊。之後所說明的圖39~圖43中的機器資訊及服務資訊也是同樣如此。
藉由如此NFC之利用,原本藉由Device Discovery、Service Discovery所取得的資訊,係藉由NFC而被取得。因此,在鏡像連結服務開始之際所進行的資訊取得所需之處理(切斷處理、Device Discovery、Service、Discovery、再次的連接建立),係可免除。亦即,可減少使用者操作,可簡化處理,可縮短處理時間。其結果為,可縮短服務利用為止所需要的時間。
(鏡像連結服務開始處理的第3例)
作為另一例子,參照圖39及圖40,說明連接處理中的利用NFC所致之更高效率處理的例子。圖39係在無線通訊裝置100間開始鏡像連結服務所需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第3例的程序圖。
此外,關於步驟S1721、S1723、S1725,係和圖37的第1例(或圖38的第2例)與圖39的第3例之間沒有差異。因此,這裡說明步驟S1741~S1751。
在步驟S1741~S1751中,係進行如上述的使用了NFC的無線通訊之連接處理。其中,無線通訊裝置100的狀態資訊的交換之際,服務的開始用之資訊(機器資訊及服務資訊)也是透過NFC而被共用(S1741、1745)。
藉由此種連接處理時的透過NFC的資訊取得,使用者係可只需進行1次無線通訊裝置的接近操作即可 ,因此可以減低使用者操作負擔。又,可以縮短從最初的接近操作到服務開始為止的時間。
此外,圖39所示之處理的例子,係為關於鏡像連結服務的處理,但關於較為一般之服務的處理的例子,示於圖40。
圖40係在無線通訊裝置100間開始服務所需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參照圖40,和圖39所示處理的例子同樣地,在步驟S1741~S1751中,進行使用了NFC的無線通訊之連接處理。其中,無線通訊裝置100的狀態資訊的交換之際,服務的開始用之資訊(機器資訊及服務資訊)也是透過NFC而被共用(S1741、1745)。然後,連接處理結束後,進行服務開始所需之各處理,然後開始服務(S1761)。
(鏡像連結服務切斷處理)
圖41係切斷鏡像連結服務所需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首先,在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間,提供著鏡像連結服務(S1801)。然後,使用者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A靠近無線通訊裝置100B。此處,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透過NFC,將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機器資訊及服務的能力資訊,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A(S1803)。作為一例,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發送出上記機器資訊及上記能力資訊,被無線通訊裝置100B靠近 的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將這些資訊予以接收。上記能力資訊係含有,例如,表示無線通訊裝置100B所能提供之服務(例如鏡像連結、DLNA等)的資訊、及表示提供中之服務是否可結束(亦即服務的切斷)的資訊(例如,結束(可結束)、繼續(不可結束)等)。此外,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機器資訊及/或能力資訊是已經被無線通訊裝置100A所共用的情況下,則這些資訊係亦可不被無線通訊裝置100B所發送,亦可不被無線通訊裝置100A所接收。
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若從能力資訊而獲知服務是可以結束,則要求服務的切斷(S1805)。此時,例如,無線通訊裝置100A的機器資訊也被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執行服務的切斷處理(S1807、S1809)。然後,例如,無線通訊裝置100A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變成P2P未設定之狀態(S1811、S1813)。此外,若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Persistent GO時,則不在此限。
藉由此種用來切斷鏡像連結服務的處理,使用者只需要使一方之無線通訊裝置100靠近至另一方之無線通訊裝置100,就可進行服務的切斷。亦即,以容易的操作就可切斷服務。
(鏡像連結服務岔斷處理)
圖42係對鏡像連結服務岔斷所需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首先,在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間,提供著鏡像連結服務(S1821)。然後,使用者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C靠近無線通訊裝置100B。如此一來,在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C之間,係與圖39中的服務開始處理同樣地,執行用來開始鏡像連結服務所需之處理(S1823、S1825、S1841、S1843、S1845、S1847)。在此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為Persistent GO。因此,會進行Invitaion處理或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S1841)。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100C係變成P2P客戶端之狀態。
另一方面,用以在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C之間開始服務所需之處理被執行之際,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向無線通訊裝置100A要求服務之切斷(RTSP Teardown/P2P Disconnect)(S1827)。然後,無線通訊裝置100A係執行切斷處理(S1829),變成P2P未設定之狀態(S1831)。又,無線通訊裝置100B也執行切斷處理(S1833)。
藉由此種用來岔斷鏡像連結服務的處理,一旦第3無線通訊裝置100接近,則正在提供之服務就被自動停止,新開始對該當第3無線通訊裝置100之服務。亦即,以容易的操作就可自動地進行服務之岔斷。
(鏡像連結服務繼續處理)
圖43係繼續鏡像連結服務所需之處理的概略流程之 一例的程序圖。
首先,在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間,提供著鏡像連結服務(S1861)。然後,使用者係令無線通訊裝置100C靠近無線通訊裝置100B。此處,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透過NFC,將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機器資訊及服務的能力資訊,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C(S1863)。此時點上,無線通訊裝置100B係由於暫時性的Busy,因此能力資訊中係含有「繼續(不可結束)」來作為表示服務結束可否的資訊。又,例如,能力資訊中係不含有表示可提供服務的資訊。
由於服務不可結束,因此無線通訊裝置100C係將服務的繼續要求,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S1865)。該當繼續要求,係作為所謂確認回應(Acknowledgement)之機能。此時,例如,無線通訊裝置100C的機器資訊也被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然後,在無線通訊裝置100A與無線通訊裝置100B之間鏡像連結服務就會繼續(S1867)。
當如此無線通訊裝置100B是Busy狀態時,可避免新的服務開始。
此外,亦可為,無線通訊裝置100C是Busy狀態的情況下,無論無線通訊裝置100B的能力資訊的內容如何,無線通訊裝置100C係都將服務的繼續要求,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100B。若依據此種處理,則即使在無線通訊裝置100C是Busy狀態下,仍可避免新的服務開始。
<<9:硬體構成>>
以上說明了本揭露的各實施形態。上述無線通訊裝置100所做之處理,係藉由軟體、和以下說明的無線通訊裝置100的硬體的合作而被實現。
圖44係無線通訊裝置100之硬體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參照圖44,無線通訊裝置100係具備: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11、ROM(Read Only Memory)13、RAM(Random Access Memory)15、輸入裝置17、輸出裝置19、儲存裝置21、驅動機23、攝像裝置25、及通訊裝置27。
CPU11,係成為演算處理裝置及控制裝置而發揮機能,依照各種程式來控制無線通訊裝置100內的整體動作。又,CPU11係亦可為微處理器。ROM13係記憶著,CPU11所使用的程式或演算參數等。RAM13,係將CPU11之執行時所使用的程式、或其執行時會適宜變化的參數等,予以暫時記憶。這些係藉由CPU匯流排等所構成的主匯流排而被互相連接。
輸入裝置17,係由滑鼠、鍵盤、觸控面板、按鈕、麥克風、開關及拉桿等用來讓使用者輸入資訊所需的輸入手段、和基於使用者之輸入而生成輸入訊號,向CPU11進行輸出的輸入控制電路等所構成。無線通訊裝置100的使用者,係藉由操作該輸入裝置17,就可對無線通訊裝置100輸入各種資料、或指示處理動作等等。
輸出裝置19,係包含例如液晶顯示(LCD)裝置、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裝置及燈號等之顯示裝置。甚至,輸出裝置19係包含揚聲器及麥克風等之聲音輸出裝置。例如,顯示裝置係將已被拍攝之影像或已被生成之影像等,加以顯示。另一方面,聲音輸出裝置,係將聲音資料等,轉換成聲音而予以輸出。
儲存裝置21,係作為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100之記憶部之一例而被構成的資料儲存用的裝置。儲存裝置21,係亦可含有:記憶媒體、對記憶媒體記錄資料的記錄裝置、從記憶媒體讀出資料的讀出裝置及將記憶媒體中所記憶之資料予以刪除的刪除裝置等。該儲存裝置21,係將CPU11所執行的程式或各種資料,加以儲存。
驅動機23,係為記憶媒體用讀寫機,可內建於無線通訊裝置100,或是外接。驅動機23,係將所被裝著的磁碟、光碟、光磁碟、或半導體記憶體等之可移除式記憶媒體30中所記錄的資訊予以讀出,並輸出至RAM15。又,驅動機23係亦可對可移除式記憶媒體30寫入資訊。
攝像裝置213係具備:將光線聚集的攝影鏡頭及變焦透鏡等之攝像光學系、及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之訊號轉換元件。攝像光學系,係將被攝體所發出的光線予以聚光而在訊號轉換部上形成被攝體 像,訊號轉換元件係將已被形成之被攝體像,轉換成電性的影像訊號。
通訊裝置27,係例如是由用來連接至網路40所需之通訊裝置等所構成的通訊介面。又,通訊裝置27,係可為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支援通訊裝置,也可為LTE(Long Term Evolution)支援通訊裝置,亦可為進行有線通訊的有線通訊裝置。
此外,網路40係為,從被連接在網路40上之裝置所發送之資訊的有線、或無線的傳輸路。例如,網路40係亦可包含網際網路、電話線網路、衛星通訊網等之公眾線路網、或包含Ethernet(註冊商標)的各種LAN(Local Area Network)、WAN(Wide Area Network)等。又,網路12係亦可包含IP-VPN(Internet Protocol-Virtual Private Network)等之專用線路網。
以上雖然一面參照添附圖面一面詳細說明了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但本揭露之技術範圍並非限定於所述例子。只要是本揭露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然可於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記載之技術思想的範疇內,想到各種變更例或修正例,而這些當然也都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例如,雖然說明了,為了Formation處理、Invitation處理、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及令一方之無線通訊裝置Drop所需之處理等的通訊所需,採用了屬於OOB的NFC之例子、或屬於In-Band的無線通訊(例如無 線LAN通訊)之例子,但本技術並非限定於所述例子。例如,為了這些處理時的通訊而採用屬於OOB的NFC之例子中,亦可取外NFC,改用屬於In-Band的無線通訊。更具體而言,這些處理時所需的通訊,例如,亦可使用NFC及無線通訊雙方,或者亦可僅使用無線通訊。例如,為了這些處理時的通訊而採用屬於In-Band的無線通訊的例子中,亦可取代無線通訊,改用屬於OOB的NFC。更具體而言,這些處理時所需的通訊,例如,亦可使用NFC及無線通訊雙方,或者亦可僅使用NFC。
又,所說明的例子係為,一方之無線通訊裝置是藉由使用者操作而被靠近於另一方之無線通訊裝置,首先由上記一方之無線通訊裝置發送資訊(狀態資訊、機器資訊、服務資訊等)予以,其後由上記另一方無線通訊裝置發送資訊。又,相反地,也說明了由上記另一方無線通訊裝置先發送資訊、其後由上記一方之無線通訊裝置發送資訊的例子。可是,本技術並非限定於所述例子。在這些例子中,資訊的送訊順序亦可顛倒。
又,雖然說明了無線通訊裝置是具備NFC介面或唯讀標籤的例子,但本技術係不限於此例子。無線通訊裝置,係亦可具備可讀寫的標籤。此情況下,該當可讀寫之標籤,係亦可對另一無線通訊裝置發送資訊,從另一無線通訊裝置寫入資訊。又,無線通訊裝置的NFC介面,係亦可以卡片模擬模式來動作。亦即,無線通訊裝置的NFC介面係亦可像是可讀寫標籤般地動作。
又,本說明書的通訊控制處理中的處理步驟,係並不一定要依照流程圖中所記載之順序而時間序列性地執行。例如,通訊控制處理中的處理步驟,係亦可用與流程圖方式記載之順序不同的順序而被執行,亦可被平行地執行。
又,亦可作成,令通訊控制裝置、基地台或終端裝置中所內建之CPU、ROM及RAM等硬體,發揮與上記通訊控制裝置、上記基地台或上記終端裝置之各構成同等機能所需的電腦程式。又,亦可提供記憶著該當電腦程式的記憶媒體。
此外,如以下的構成也是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1)一種通訊裝置,其特徵為,具備:取得部,係取得表示關於無線通訊所致之裝置間直接連接的第1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的第1狀態資訊、及表示關於前記直接連接的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的第2狀態資訊;和控制部,係基於前記第1狀態資訊及前記第2狀態資訊,來建立前記無線通訊所致之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與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連接;前記第1狀態資訊及前記第2狀態資訊當中之至少一方,係透過鄰近通訊而被取得。
(2)如前記(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係具有前記直接連接之機能;前記控制部係令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做改變。
(3)如前記(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係為: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群組中與各無線通訊裝置建立了前記直接連接的第1狀態、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群組中與前記第1狀態之無線通訊裝置建立了前記直接連接的第2狀態、及未建立前記直接連接的第3狀態之其中任一者;前記控制部,係令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從前記第1狀態、前記第2狀態及前記第3狀態當中的其中1個狀態,改變成前記第1狀態、前記第2狀態及前記第3狀態當中的另一狀態。
(4)如前記(3)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當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是前記第1狀態或前記第2狀態、且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係為,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群組中並非可彼此通訊的情況下,則令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從前記第1狀態 或前記第2狀態改變成前記第3狀態。
(5)如前記(3)或(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係可為,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群組中處於前記第1狀態、且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另一群組中處於前記第2狀態。
(6)如前記(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當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係為,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第1群組中處於前記第1狀態的情況下,則改變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使得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成為,在前記第1群組中處於前記第1狀態、且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第2群組中處於前記第2狀態。
(7)如前記(5)或(6)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當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係為,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第1群組中處於前記第2狀態的情況下,則令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做改變,使得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成為,在前記第1群組中處於前記第2狀態、且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第2群組中 處於前記第1狀態。
(8)如前記(3)~(7)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選擇可和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與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連接的、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之目標配對,並令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做改變,使得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變成前記目標配對。
(9)如前記(8)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複數前記目標配對當中選擇優先度較高的目標配對。
(10)如前記(3)~(7)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取得部係取得,可和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與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連接的、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之目標配對;前記控制部,係令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做改變,使得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變成前記目標配對。
(11)如前記(10)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係為前記通訊裝置; 前記取得部係透過鄰近通訊而取得前記第2狀態資訊及前記目標配對;前記控制部,係在前記第1狀態資訊被發送至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前,基於前記目標配對而令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做改變。
(12)如前記(3)~(11)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係不具有前記直接連接之機能;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係為不具有前記直接連接之機能的第4狀態;前記控制部,係當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是前記第2狀態或前記第3狀態時,則令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從前記第2狀態或前記第3狀態改變成前記第1狀態。
(13)如前記(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係不具有前記直接連接之機能;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係為不具有前記直接連接之機能的第4狀態;前記控制部,係令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與同一存取點建立連接。
(14)如前記(1)~(13)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前記無線通訊所致之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與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連接建立後,將用來與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與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間開始服務所需的處理加以控制。
(15)如前記(1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取得部,係透過鄰近通訊而取得前記服務之開始時所使用的資訊;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前記服務之開始時所使用的前記資訊,來控制用來開始前記服務所需之處理。
(16)如前記(1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服務之開始時所使用的前記資訊,係在前記第1狀態資訊及前記第2狀態資訊當中的前記至少一方是透過鄰近通訊而被取得之際,透過該當鄰近通訊而被取得。
(17)如前記(3)~(12)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取得部,係還取得:表示關於前記直接連接的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之限制的第1限制資訊、及表示關於前記直接連接的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限制的第2限制資訊;前記第1狀態資訊及第1限制資訊之組合、以及前記 第2狀態資訊及第2限制資訊之組合當中的至少一方之組合,係透過鄰近通訊而被取得。
(18)如前記(17)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1限制資訊係包含:用來表示,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是否可為,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群組中處於前記第1狀態、且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另一群組中處於前記第2狀態的資訊;用來表示,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是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群組中處於前記第1狀態的情況下,是否還可以對該當群組中加入無線通訊裝置的資訊;用來表示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是否可成為和存取點同等之終端而動作的資訊;及用來表示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是否可令另一無線通訊裝置與存取點建立連接的資訊之其中至少1者。
(19)如前記(1)~(18)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的其中一方,係為前記通訊裝置;若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是前記通訊裝置,則前記第2狀態資訊是透過鄰近通訊而被取得;若前記第2無線通 訊裝置是前記通訊裝置,則前記第1狀態資訊是透過鄰近通訊而被取得。
(20)如前記(1)~(10)及(12)~(18)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1狀態資訊及前記第2狀態資訊之雙方,是透過鄰近通訊而被取得。
(21)如前記(20)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係不具有前記直接連接之機能;前記通訊裝置,係還具備進行無線通訊的無線通訊部;前記控制部,係建立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與前記通訊裝置之連接、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與前記通訊裝置之連接,並令前記無線通訊部,將來自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一方的資料,轉送至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另一方。
(22)如前記(1)~(21)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無線通訊,係為無線區域網路(LAN)通訊;前記直接連接,係為依據Wi-Fi Direct的直接連接。
(23)一種通訊控制方法,其特徵為,含有: 取得表示關於無線通訊所致之裝置間直接連接的第1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的第1狀態資訊、及表示關於前記直接連接的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的第2狀態資訊之步驟;和基於前記第1狀態資訊及前記第2狀態資訊,來建立前記無線通訊所致之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與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連接之步驟;前記第1狀態資訊及前記第2狀態資訊當中之至少一方,係透過鄰近通訊而被取得。
(24)一種程式,係令電腦發揮機能而成為:取得部,係取得表示關於無線通訊所致之裝置間直接連接的第1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的第1狀態資訊、及表示關於前記直接連接的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的第2狀態資訊;和控制部,係基於前記第1狀態資訊及前記第2狀態資訊,來建立前記無線通訊所致之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與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連接;前記第1狀態資訊及前記第2狀態資訊當中之至少一方,係透過鄰近通訊而被取得。

Claims (24)

  1. 一種通訊裝置,其特徵為,具備:取得部,係取得表示關於無線通訊所致之裝置間直接連接的第1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的第1狀態資訊、及表示關於前記直接連接的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的第2狀態資訊;和控制部,係基於前記第1狀態資訊及前記第2狀態資訊,來建立前記無線通訊所致之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與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連接;前記第1狀態資訊及前記第2狀態資訊當中之至少一方,係透過鄰近通訊而被取得;前記無線通訊的通訊距離,係比前記鄰近通訊的通訊距離還長。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係具有前記直接連接之機能;前記控制部係令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做改變。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係為: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群組中與各無線通訊裝置建立了前記直接連接的第1狀態、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群組中與前記第1狀態之無線通訊裝置建立了前記直接連接的第2狀態、及未建立前記直 接連接的第3狀態之其中任一者;前記控制部,係令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從前記第1狀態、前記第2狀態及前記第3狀態當中的其中1個狀態,改變成前記第1狀態、前記第2狀態及前記第3狀態當中的另一狀態。
  4.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當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是前記第1狀態或前記第2狀態、且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係為,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群組中並非可彼此通訊的情況下,則令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從前記第1狀態或前記第2狀態改變成前記第3狀態。
  5.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係可為,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群組中處於前記第1狀態、且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另一群組中處於前記第2狀態。
  6.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當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係為,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第1群組中處於前記第1狀態的情況下,則令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做改變,使得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成為,在前記第1群組中處於前記第1狀態、且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第2群組中 處於前記第2狀態。
  7.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當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係為,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第1群組中處於前記第2狀態的情況下,則令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做改變,使得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成為,在前記第1群組中處於前記第2狀態、且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第2群組中處於前記第1狀態。
  8.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選擇可和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與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連接的、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之目標配對,並令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做改變,使得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變成前記目標配對。
  9. 如請求項8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複數前記目標配對當中選擇優先度較高的目標配對。
  10.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取得部係取得,可和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與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連接的、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之目標配對;前記控制部,係令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做改變,使得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及前記第 2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變成前記目標配對。
  11. 如請求項10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係為前記通訊裝置;前記取得部係透過鄰近通訊而取得前記第2狀態資訊及前記目標配對;前記控制部,係在前記第1狀態資訊被發送至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前,基於前記目標配對而令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做改變。
  12.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係不具有前記直接連接之機能;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係為不具有前記直接連接之機能的第4狀態;前記控制部,係當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是前記第2狀態或前記第3狀態時,則令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從前記第2狀態或前記第3狀態改變成前記第1狀態。
  1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係不具有前記直接連接之機能;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係為不具有前記直接連接之機能的第4狀態;前記控制部,係令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及前記第2 無線通訊裝置,與同一存取點建立連接。
  1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前記無線通訊所致之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與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連接建立後,將用來與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與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間開始服務所需的處理加以控制。
  15. 如請求項1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取得部,係透過鄰近通訊而取得前記服務之開始時所使用的資訊;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前記服務之開始時所使用的前記資訊,來控制用來開始前記服務所需之處理。
  16. 如請求項1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服務之開始時所使用的前記資訊,係在前記第1狀態資訊及前記第2狀態資訊當中的前記至少一方是透過鄰近通訊而被取得之際,透過該當鄰近通訊而被取得。
  17.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取得部,係還取得:表示關於前記直接連接的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之限制的第1限制資訊、及表示關於前記直接連接的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限制的第2限制資訊;前記第1狀態資訊及第1限制資訊之組合、以及前記第2狀態資訊及第2限制資訊之組合當中的至少一方之組合,係透過鄰近通訊而被取得。
  18. 如請求項17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第1限制資訊係包含:用來表示,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是否可為,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群組中處於前記第1狀態、且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另一群組中處於前記第2狀態的資訊;用來表示,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的前記狀態,是在藉由前記直接連接所形成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群組中處於前記第1狀態的情況下,是否還可以對該當群組中加入無線通訊裝置的資訊;用來表示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是否可成為和存取點同等之終端而動作的資訊;及用來表示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是否可令另一無線通訊裝置與存取點建立連接的資訊之其中至少1者。
  19.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的其中一方,係為前記通訊裝置;若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是前記通訊裝置,則前記第2狀態資訊是透過鄰近通訊而被取得;若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是前記通訊裝置,則前記第1狀態資訊是透過鄰近通訊而被取得。
  20.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1狀態資訊及前記第2狀態資訊之雙方,是透過鄰近通訊而被取得。
  21. 如請求項20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係不具有前記直接連接之機能;前記通訊裝置,係還具備進行無線通訊的無線通訊部;前記控制部,係建立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與前記通訊裝置之連接、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與前記通訊裝置之連接,並令前記無線通訊部,將來自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一方的資料,轉送至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及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另一方。
  2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無線通訊,係為無線區域網路(LAN)通訊;前記直接連接,係為依據Wi-Fi Direct的直接連接。
  23. 一種通訊控制方法,其特徵為,含有:取得表示關於無線通訊所致之裝置間直接連接的第1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的第1狀態資訊、及表示關於前記直接連接的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的第2狀態資訊之步驟;和基於前記第1狀態資訊及前記第2狀態資訊,來建立前記無線通訊所致之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與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連接之步驟;前記第1狀態資訊及前記第2狀態資訊當中之至少一方,係透過鄰近通訊而被取得; 前記無線通訊的通訊距離,係比前記鄰近通訊的通訊距離還長。
  24. 一種電腦程式,其特徵為,令電腦發揮機能而成為:取得部,係取得表示關於無線通訊所致之裝置間直接連接的第1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的第1狀態資訊、及表示關於前記直接連接的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狀態的第2狀態資訊;和控制部,係基於前記第1狀態資訊及前記第2狀態資訊,來建立前記無線通訊所致之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與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之連接;前記第1狀態資訊及前記第2狀態資訊當中之至少一方,係透過鄰近通訊而被取得;前記無線通訊的通訊距離,係比前記鄰近通訊的通訊距離還長。
TW102111191A 2012-04-10 2013-03-28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TWI5288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89762 2012-04-10
JP2012125917 2012-06-01
JP2012131853 2012-06-11
JP2012159092 2012-07-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1911A TW201401911A (zh) 2014-01-01
TWI528852B true TWI528852B (zh) 2016-04-01

Family

ID=49327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1191A TWI528852B (zh) 2012-04-10 2013-03-28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4) US9451648B2 (zh)
EP (2) EP2838278B1 (zh)
JP (3) JP6090309B2 (zh)
CN (2) CN104471962B (zh)
AU (1) AU2013247903B2 (zh)
BR (1) BR112014024801B8 (zh)
CA (1) CA2865738C (zh)
MX (1) MX342724B (zh)
RU (1) RU2607232C2 (zh)
TW (1) TWI528852B (zh)
WO (1) WO2013153925A1 (zh)
ZA (1) ZA2014062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71962B (zh) * 2012-04-10 2019-03-22 索尼公司 通信装置、通信控制方法
WO2014067053A1 (zh) 2012-10-29 2014-05-08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通信连接建立方法和终端
US9992513B2 (en) 2012-12-21 2018-06-05 Sony Corporation Image processing efficient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of encoded information
JP5945965B2 (ja) 2013-02-28 2016-07-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
JP5881178B2 (ja) * 2013-03-12 2016-03-09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無線アクセスポイント装置、無線アクセスポイント装置の制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0033431B2 (en) * 2013-05-05 2018-07-24 Lantiq Deutschland Gmbh Training optimization of multiple lines in a vectored system using a prepared-to-join group
CN104144424B (zh) * 2013-05-07 2018-05-11 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之间建立连接的方法、配置设备和无线设备
CN105453632B (zh) * 2013-08-04 2019-03-26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调节设备对设备时序的方法和装置
JP2017500824A (ja) * 2013-10-28 2017-01-0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近接ベースサービスにおける、ロケーションの変化に応じたセキュリティ管理
JP6305023B2 (ja) * 2013-11-13 2018-04-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150163300A1 (en) * 2013-12-11 2015-06-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Automatic recreation of a peer-to-peer group in case of group owner termination
WO2015094216A1 (en) * 2013-12-18 2015-06-25 Intel Corporation Reducing connection time in direct wireless interaction
JP6090150B2 (ja) * 2013-12-19 2017-03-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15119425A (ja) 2013-12-19 2015-06-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KR102184488B1 (ko) * 2014-01-09 2020-11-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단말장치, 영상표시장치, 이동단말장치의 구동방법 및 영상표시장치의 구동방법
US9648485B2 (en) * 2014-02-03 2017-05-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scovery of a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 (NAN) using a wake up message
JP6455447B2 (ja) 2014-02-12 2019-01-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
JP6362875B2 (ja) * 2014-02-27 2018-07-25 クラリオン株式会社 車載装置、車載情報システム
JP5980258B2 (ja) * 2014-03-11 2016-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50293876A1 (en) * 2014-04-15 2015-10-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docking with multiple wireless docking centers
EP3139650B1 (en) * 2014-05-01 2020-10-28 Son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JP6335629B2 (ja) * 2014-05-16 2018-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480677B2 (ja) * 2014-07-18 2019-03-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6366425B2 (ja) * 2014-08-25 2018-08-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ジョブ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ジョブ処理システム
US9578156B2 (en) * 2014-09-30 2017-02-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DE102014223211A1 (de) * 2014-11-13 2016-05-19 Das Maingold Gmbh System zur Umsetzung und Vermittlung von Daten von Clients auf gleichen oder unterschiedlichen Plattformen sowie zur Auswahl der verwendeten Datenübertragungsstrecken hierfür sowie einentsprechendes Verfahren
ES2799504T3 (es) 2014-11-28 2020-12-18 Sony Corp Dispositivo de procesamiento de información, método de procesamiento de información y programa
CN104580401A (zh) * 2014-12-23 2015-04-29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连接方法及装置
US10205776B2 (en) 2014-12-23 2019-02-12 Xiaomi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wireless connection
US10805781B2 (en) * 2015-03-05 2020-10-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a connection between devices
JP6439524B2 (ja) * 2015-03-18 2018-12-1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6162819B (zh) * 2015-04-14 2019-08-06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配对列表产生方法及电子装置
JP2016220149A (ja) * 2015-05-25 2016-1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558965B2 (ja) * 2015-06-04 2019-08-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9924342B2 (en) 2015-06-16 2018-03-20 Google Llc Establishing a connection over a low power communication type
JP6532342B2 (ja) * 2015-07-29 2019-06-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0223061B2 (en) * 2015-12-17 2019-03-0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isplay redistribution between a primary display and a secondary display
JP6184580B1 (ja) * 2016-01-29 2017-08-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746336B2 (ja) * 2016-03-24 2020-08-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745628B2 (ja) * 2016-03-31 2020-08-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319364B2 (ja) * 2016-06-06 2018-05-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
US11250118B2 (en) 2016-06-12 2022-02-15 Apple Inc. Remote interaction with a device using secure range detection
US11582215B2 (en) 2016-06-12 2023-02-14 Apple Inc. Modifying security state with secured range detection
US11176237B2 (en) 2016-06-12 2021-11-16 Apple Inc. Modifying security state with secured range detection
US10554530B2 (en) * 2016-12-20 2020-02-04 The Nielsen Company (Us),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monitor media in a direct media network
US10206083B2 (en) 2016-12-30 2019-02-12 Intel Corporation Using wireless display docking technology over infrastructure networks
JP6874381B2 (ja) * 2017-01-16 2021-05-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6862872B2 (ja) 2017-02-02 2021-04-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6350691B2 (ja) * 2017-02-03 2018-07-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7005154B2 (ja) * 2017-03-16 2022-0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819417B2 (ja) * 2017-03-31 2021-01-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CN107426828B (zh) * 2017-07-03 2021-01-0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AU2018427289B2 (en) 2018-06-13 2022-02-1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JP7154833B2 (ja) 2018-06-20 2022-10-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7118764B2 (ja) * 2018-06-20 2022-08-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8989996B (zh) * 2018-07-03 2021-05-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JP7100572B2 (ja) * 2018-12-14 2022-07-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受電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514100B2 (ja) 2020-03-31 2024-07-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グラム、制御方法、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US11184742B2 (en) * 2020-04-20 2021-11-23 Motorola Solu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n approver for requesting permission to join a dynamically-created talkgroup
US12058282B2 (en) * 2021-03-25 2024-08-0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esk phone / hotel station for mobile first workers
CN114845289B (zh) * 2022-04-12 2023-09-29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多跳组网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54136A (ja) * 2004-06-08 2005-12-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通信端末装置、接続管理サーバ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JP4027360B2 (ja) * 2004-11-08 2007-1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認証方法及びシステムならびに情報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JP4656637B2 (ja) 2005-04-27 2011-03-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とその通信パラメータ設定方法
JP4281705B2 (ja) * 2005-04-27 2009-06-1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アドホック接続設定情報配布装置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るアドホック接続設定情報配布方法
US8244179B2 (en) * 2005-05-12 2012-08-14 Robin Dua Wireless inter-device data processing configured through inter-device transmitted data
US7471200B2 (en) * 2005-06-30 2008-12-30 Nokia Corporation RFID optimized capability negotiation
JP4769647B2 (ja) 2006-06-23 2011-09-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20080121687A1 (en) * 2006-11-28 2008-05-29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an end of transaction for contactless transactions on a mobile device
US20080162312A1 (en) * 2006-12-29 2008-07-03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nitoring secure applet events during contactless rfid/nfc communication
JP4877032B2 (ja) 2007-04-19 2012-02-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941087B2 (ja) * 2007-05-14 2012-05-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端末
JP4945548B2 (ja) * 2008-02-08 2012-06-06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検波回路とそれを含むrf回路およびそれらを内蔵する携帯機器
JP4524703B2 (ja) 2008-02-29 2010-08-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10050905A (ja) * 2008-08-25 2010-03-04 Ntt Docomo Inc 無線通信制御方法、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制御システム
JP5564774B2 (ja) * 2008-09-24 2014-08-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4971281B2 (ja) * 2008-10-06 2012-07-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画像情報処理装置
JP5332600B2 (ja) * 2008-12-25 2013-11-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通信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JP4941496B2 (ja) 2009-04-03 2012-05-3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293426B2 (ja) * 2009-06-09 2013-09-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8458504B2 (en) * 2009-06-19 2013-06-04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Peer-to-peer group owner enhanced power management
US9420631B2 (en) 2009-10-02 2016-08-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WLAN peer-to-peer group owner negotiation
JP5458796B2 (ja) 2009-10-19 2014-04-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JP5440123B2 (ja) 2009-11-24 2014-03-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343841B2 (ja) 2009-12-22 2013-11-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9075603B2 (en) 2010-01-25 2015-07-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aking device from power save mode
US8493992B2 (en) * 2010-02-04 2013-07-23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Interrelated WiFi and USB protocols and other application framework processes, circuits and systems
JP5556207B2 (ja) 2010-02-04 2014-07-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8942626B2 (en) * 2010-02-26 2015-01-27 Lg Electronics Inc.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US20110225305A1 (en) 2010-03-10 2011-09-1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group owner intent
US8224246B2 (en) * 2010-05-10 2012-07-17 Nokia Corporation Device to device connection setup usin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JP5598081B2 (ja) 2010-05-17 2014-10-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9351143B2 (en) * 2010-06-01 2016-05-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homed peer-to-peer network
JP5823101B2 (ja) * 2010-06-24 2015-11-25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ワイヤレスデバイス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JP5104921B2 (ja) * 2010-07-26 2012-12-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装置
JP5671879B2 (ja) 2010-08-24 2015-02-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プログラ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9961182B2 (en) * 2010-09-23 2018-05-01 Blackberry Limited Communications system providing data transfer using selectiv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formats and related methods
KR101735334B1 (ko) * 2010-11-25 2017-05-1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와이파이 P2P 디바이스(Wi-Fi Peer to Peer Device)의 디스커버리(Discovery) 방법 및 장치
JP6050259B2 (ja) * 2011-02-19 2016-12-21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Nfcピアツーピア通信環境におけるインターネットプロトコル(ip)データ通信を提供する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US20120233266A1 (en) * 2011-03-11 2012-09-13 Microsoft Corporation Peer-to-peer group with renegotiation of group owner
US8554970B2 (en) * 2011-04-18 2013-10-08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reating a wireless docking group
JP5736986B2 (ja) * 2011-06-14 2015-06-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WO2012173423A2 (ko) * 2011-06-15 2012-12-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데이터통신장치 및 무선데이터통신방법
US20120329388A1 (en) * 2011-06-27 2012-12-27 Broadcom Corporation NFC-Enabled Devices to Store and Retrieve Portable Application-Specific Personal Information for Use with Computational Platforms
JP5944992B2 (ja) * 2011-07-25 2016-07-05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動作方法
US9288228B2 (en) * 2011-08-05 2016-03-15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onnection setup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KR101915314B1 (ko) * 2011-10-25 2018-11-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단말기에서 WPS(Wi-Fi Protecte d Setup)을 이용한 와이파이 연결 방법 및 장치
KR20130060556A (ko) * 2011-11-30 2013-06-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단말기의 디바이스 연결 장치 및 방법
JP2013126152A (ja) * 2011-12-15 2013-06-24 Fujitsu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情報処理端末装置及び情報処理端末装置制御方法
KR20130079839A (ko) * 2012-01-03 2013-07-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와이파이 다이렉트 연결 방법
US8848559B2 (en) * 2012-01-26 2014-09-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device discovery
JP5969775B2 (ja) * 2012-03-05 2016-08-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930777B2 (ja) * 2012-03-05 2016-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携帯端末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印刷システム、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9363653B2 (en) * 2012-03-08 2016-06-07 Intel Corporation Transfer of communication from one device to another
CN104471962B (zh) * 2012-04-10 2019-03-22 索尼公司 通信装置、通信控制方法
US9831918B2 (en) * 2012-06-08 2017-11-2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ecure wireless peer-peer connection usin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US8804964B2 (en) * 2012-06-18 2014-08-12 Htc Corporation Access control method and rela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516452B2 (en) * 2012-06-28 2016-12-06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data transfer with improved transport mechanism selection
KR102070246B1 (ko) * 2012-08-08 2020-01-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와이파이 다이렉트 서비스를 위한 피투피 그룹 생성 방법 및 장치
US20140075523A1 (en) * 2012-09-10 2014-03-13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sharing wireless network credentials
KR101689613B1 (ko) * 2012-09-11 2016-12-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네트워크 연결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US9319968B2 (en) * 2012-09-19 2016-04-19 Blackberry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network scan parameters for a network connection
US9385784B2 (en) * 2012-09-24 2016-07-05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terminal, home applian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JP5639134B2 (ja) * 2012-09-26 2014-12-10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停止状態の近距離通信デバイスと通信する方法、ipアドレスの取得方法および情報端末装置
US9026051B2 (en) * 2012-09-28 2015-05-05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 (WWAN) managed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using narrowband Wi-Fi in a licensed band
US8917708B2 (en) * 2012-09-28 2014-12-23 Intel Corporation Discovery and operation of hybrid wireless wide area and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US9185745B2 (en) * 2012-11-06 2015-11-10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relay operation in Wi-Fi networks
US20140206285A1 (en) * 2013-01-18 2014-07-24 Broadcom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stablishing in-band connections using out-of-band connections
US9198119B2 (en) * 2013-03-05 2015-11-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er-2-peer Wi-Fi ranging us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US10181960B2 (en) * 2013-09-05 2019-01-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and recommending device action using user contex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ZA201406291B (en) 2015-02-25
JP6665955B2 (ja) 2020-03-13
US10687177B2 (en) 2020-06-16
JP6481211B2 (ja) 2019-03-13
BR112014024801B1 (pt) 2022-09-06
JP2019088021A (ja) 2019-06-06
BR112014024801A2 (pt) 2017-06-20
EP2838278B1 (en) 2020-01-01
CA2865738A1 (en) 2013-10-17
BR112014024801B8 (pt) 2022-10-04
EP3629671B1 (en) 2023-08-23
RU2607232C2 (ru) 2017-01-10
CN109873661B (zh) 2022-08-19
CN109873661A (zh) 2019-06-11
US9913107B2 (en) 2018-03-06
AU2013247903A1 (en) 2014-09-25
EP2838278A1 (en) 2015-02-18
US9451648B2 (en) 2016-09-20
WO2013153925A1 (ja) 2013-10-17
MX342724B (es) 2016-10-10
US20150117340A1 (en) 2015-04-30
TW201401911A (zh) 2014-01-01
EP2838278A4 (en) 2015-12-02
CA2865738C (en) 2021-10-19
JP6090309B2 (ja) 2017-03-08
US20180160276A1 (en) 2018-06-07
MX2014011892A (es) 2014-11-12
AU2013247903B2 (en) 2017-07-13
BR112014024801A8 (pt) 2021-06-15
CN104471962B (zh) 2019-03-22
US20200252757A1 (en) 2020-08-06
EP3629671A1 (en) 2020-04-01
CN104471962A (zh) 2015-03-25
JP2017108436A (ja) 2017-06-15
JPWO2013153925A1 (ja) 2015-12-17
RU2014140186A (ru) 2016-04-20
US20160337821A1 (en) 2016-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65955B2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EP2541800B1 (en)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between two devices via a relaying device using nfc
JP6366270B2 (ja) サービス提供端末に連結する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US9826021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JP6669076B2 (ja) 通信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7037358B2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9578190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US9497066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storage medium
JP6346478B2 (ja) 中継装置、中継方法、中継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80317272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US10667000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