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4857B - Mother press and buckle - Google Patents

Mother press and buck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4857B
TWI524857B TW102103315A TW102103315A TWI524857B TW I524857 B TWI524857 B TW I524857B TW 102103315 A TW102103315 A TW 102103315A TW 102103315 A TW102103315 A TW 102103315A TW I524857 B TWI524857 B TW I52485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emale
ring body
opening
ring
shap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33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50040A (zh
Inventor
Kenji Hasegawa
Hisanori Kato
Yuki Asano
Hiroki Fukushima
Tomoko Taguchi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500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500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48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485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7/00Press-button or snap fasteners
    • A44B17/0041Press-button fasteners consisting of two pa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7/00Press-button or snap fasteners
    • A44B17/0011Press-button fasteners in which the elastic retaining action is obtained by a spring working in the plane of the fasten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7/00Press-button or snap fasteners
    • A44B17/0052Press-button fasteners consisting of four pa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7/00Press-button or snap fasteners
    • A44B17/0064Details
    • A44B17/0076Socket memb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 Y10S24/30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S24/51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including receiving member having cavity and mating member having insertable projection guided to interlock thereby
    • Y10S24/52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including receiving member having cavity and mating member having insertable projection guided to interlock thereby having divergent interlock means distinct from cavity or projection of its memb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36Button with fastener
    • Y10T24/3651Separable
    • Y10T24/3655Spring
    • Y10T24/366Resilient socke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4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 Y10T24/45152Each mating member having similarly shaped, sized, and operated interlocking or intermeshable face
    • Y10T24/45173Resilient element
    • Y10T24/45178Snap [e.g., identical element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Snap Fasteners, And Hook Fasteners (AREA)

Description

母壓扣及壓扣
本發明係關於母壓扣及壓扣。
在專利文獻1揭示有具備鎖定功能之固定具。具體而言,如同文獻的圖1所示,母鉤1係具有藉由彈簧構件12朝上方彈推的狀態之止擋具5、同文獻的圖2所示的形狀之卡止構件6、及裝設於卡止構件6的卡止部17之彈性環10。同文獻的的圖6(a)、(b)係顯示公鉤2鎖扣壓入到母鉤1之過程。當從母鉤1使公鉤2脫離時,如同圖6(d)所示,以鈕扣棒22壓下止擋具5。藉此,卡止構件6的卡止部17可朝外方向自由地擴大,能夠謀求公鉤2自母鉤1的脫離。
在專利文獻2,揭示有固定部7與嵌合凸部9以具有彈性的剛性樹脂一體成形的結構被收容於殼體15內之母構件體5。其說明在公構件體3壓入時,嵌合凸部9依據壓入方向進一步撓曲,並且固定部5朝殼體15的周側筒20側擴大,而確保公構件體壓入的容易性。
在專利文獻3,揭示有在自基板2的外周部豎 立的周壁3設有環狀溝5,在內側的周壁部分3a朝半徑方向外側彈性變形之際,僅其上端抵接於外側的周壁部分3b,阻止進一步的彈性變形之結構的母構件。如同文獻的圖1所示,在內側周壁部分3a的內側面,突出部7以大致連續於周方向的方式設置著,確保對公構件的突起部之充分的嵌合。
在專利文獻4,如同文獻的圖3所示,在收容部6內設置具有外山9與內山10的波形輪狀的卡止用彈簧7,將縫隙8設在內山10的頂點10A以外的部位之母構件。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659671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實開昭61-170304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3-310310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昭59-2208號公報
若依據專利文獻1,為了解除母鉤1與公鉤2之間的鎖定,被要求將止擋具5朝上下方向(公鉤2的裝設方向)移動,因應此要求而造成會有結構複雜化之虞產 生,又,會有導致母鉤1的厚度增加之虞產生。
被要求以簡單的結構可調整母壓扣的卡合力。
本發明之母壓扣係公壓扣的支柱可卡脫之母壓扣,其具備有:第1構件,其至少部分地確定供前述支柱插通的開口,前述開口因應前述支柱的插通而擴大,然後可自該擴大的開口幅度回復到初期的開口幅度;及第2構件,其可限制用來謀求前述支柱對該母壓扣進行卡脫所需之力量的增大或前述卡脫的禁止之前述開口的擴大,前述第2構件係具有可與前述第1構件接觸之至少1個接觸部,前述第1構件係具有可被前述接觸部接觸之至少1個被接觸部,因應前述支柱對前述開口插入之插入方向周圍的周方向之前述接觸部與前述被接觸部的相對位置,藉由前述第2構件所容許之前述開口的擴大之程度不同。
前述第1構件及前述第2構件中的其中一方對另一方可轉動,因應該轉動,藉由前述第2構件所容許的前述開口的擴大之程度可加以調整為佳。
依據前述第1構件本身的彈性或對第1構件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之至少1個彈性構件的彈性,前述開口可自前述擴大的開口幅度回復成前述初期的開口幅度為佳。
在依據前述至少1個彈性構件的彈性,前述 開口可自前述擴大的開口幅度回復成前述初期的開口幅度之情況,前述第1構件構成為環狀,且包含藉由該環狀的第1構件的雙分割所產生的第1及第2U字部,前述至少1個彈性構件係為連結前述第1及第2U字部間的板簧,或將前述第1及第2U字部中的一方朝另一方側彈推之板簧為佳。
在依據前述第1構件本身的彈性,前述開口可自前述擴大的開口幅度回復成前述初期的開口幅度之情況,前述第1構件的前述被接觸部為朝前述第2構件突出之突出部為佳。
前述突出部的突出量係在前述周方向上階段性改變為佳。
前述第2構件的前述接觸部為朝前述第1構件突出的突出部為佳。
前述第2構件係可旋轉地配置於前述第1構件上,前述第2構件的前述接觸部係在前述第1構件及第2構件的層積方向上自前述第2構件朝前述第1構件側突出之接觸片為佳。
還具備有配置於前述第1構件上且對前述第1構件傳達旋轉力之旋轉體為佳。
本發明之壓扣係具備有:上述所記載的任一個母壓扣;及具備有插通於前述母壓扣的前述第1構件的前述開口之前述支柱的公壓扣。
本發明之母壓扣係具備有:第1構件,其藉 由對公壓扣的支柱的插入方向呈正交之變形方向的本身之變形,容許前述支柱插入且卡合;及第2構件,其可限制前述變形方向之前述第1構件的前述變形,前述第2構件具有可與前述第1構件接觸之至少1個接觸部,前述第1構件具有可被前述接觸部接觸之至少1個被接觸部,因應以前述插入方向為中心而圍繞的方向之周方向的前述接觸部與前述被接觸部之相對位置,藉由前述第2構件所容許之前述第1構件的變形程度產生變化。
前述第1構件及前述第2構件中的其中一方對另一方可轉動,因應該轉動,藉由前述第2構件所容許的前述第1構件的變形之程度可加以調整為佳。
依據前述第1構件本身的彈性或對第1構件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之至少1個彈性構件的彈性,變形後的前述第1構件能夠回復成原形狀為佳。
在依據對第1構件直接或間接地作用的前述至少1個彈性構件的彈性,變形後的前述第1構件能夠回復成原形狀之情況,前述第1構件構成為環狀,且包含藉由該環狀的第1構件的雙分割所產生的第1及第2U字部,前述至少1個彈性構件係為連結前述第1及第2U字部間的板簧,或將前述第1及第2U字部中的一方朝另一方側彈推之板簧為佳。
在依據前述第1構件本身的彈性,變形後的前述第1構件能夠回復成原形狀之情況,前述第1構件的前述被接觸部為朝前述第2構件突出之突出部為佳。
還具備有配置於前述第1構件上且對前述第1構件傳達旋轉力之旋轉體為佳。
前述第1構件及第2構件的至少一方可在預先設定的角度範圍內旋轉。
若依據本發明,能夠以簡單的結構調整母壓扣的卡合力。
AX‧‧‧軸
200‧‧‧壓扣
210‧‧‧母壓扣
220‧‧‧公壓扣
230‧‧‧基材
105‧‧‧支柱
P210‧‧‧承接部
P70‧‧‧承接部
10‧‧‧罐體
20‧‧‧安裝體
30‧‧‧蓋
40‧‧‧環體
40m‧‧‧被按壓部
50‧‧‧旋轉體
57‧‧‧按壓片
60‧‧‧下部安裝保持框
60m‧‧‧按壓部
65‧‧‧上部安裝保持框
70‧‧‧環旋轉體
70m‧‧‧被按壓部
80‧‧‧把持部
91‧‧‧保持框
91m‧‧‧按壓部
92‧‧‧安裝構件
93‧‧‧安裝板
94‧‧‧裝飾層板
95‧‧‧記號
110‧‧‧板狀構件
120‧‧‧板狀構件
130‧‧‧安裝體
140‧‧‧支柱體
圖1係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壓扣的概略斷面圖。
圖2係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母壓扣的概略上面圖及斷面圖。
圖3係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組裝前的母壓扣的概略分解斷面圖。
圖4係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公壓扣的概略上面圖及斷面圖。
圖5係圖6所示的一點鎖線X5-X5之母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圖,顯示旋轉角度範圍內的限制構造。
圖6係圖5所示的一點鎖線X6-X6之母壓扣的概略部分斷面圖。
圖7係圖1所示的一點鎖線X7-X7之弱鎖扣狀態的母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圖。
圖8係圖1所示的一點鎖線X7-X7之強鎖扣狀態的母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圖。
圖9係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公及母壓扣的嵌合過程之概略斷面圖。
圖10係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公及母壓扣的嵌合過程之概略部分放大斷面圖。
圖11係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強鎖扣狀態的壓扣的概略斷面圖。
圖12係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環體的概略上面圖及斷面圖。
圖13係顯示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之母壓扣的結構及環體的旋轉之概略水平斷面圖。
圖14係顯示本發明的第4實施形態之母壓扣的結構及環體的旋轉之概略水平斷面圖。
圖15係本發明的第5實施形態之壓扣的概略斷面圖。
圖16係本發明的第5實施形態之壓扣的概略上面圖。
圖17係圖15所示的一點鎖線X17-X17之母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圖。
圖18係本發明的第5實施形態之強鎖扣狀態的壓扣的概略斷面圖。
圖19係本發明的第5實施形態之強鎖扣狀態的壓扣的概略部分放大斷面圖。
圖20係本發明的第6實施形態之壓扣的概略上面圖及斷面圖。
圖21係圖20所示的一點鎖線X21-X21之母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圖,顯示旋轉體的旋轉。
圖22係本發明的第7實施形態之結合前的壓扣的概略斷面圖。
圖23係本發明的第7實施形態之結合後的壓扣的概略斷面圖。
圖24係本發明的第7實施形態之弱鎖扣狀態的母壓扣的概略上面圖。
圖25係圖22所示的一點鎖線X25-X25之母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圖。
圖26係本發明的第7實施形態之強鎖扣形態的母壓扣的概略上面圖。
圖27係本發明的第7實施形態之強鎖扣形態的母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圖。
圖28係圖27所示的一點鎖線X28-X28之母壓扣的概略斷面圖。
圖29係本發明的第8實施形態之母壓扣的概略斷面圖。
圖30係圖29所示的一點鎖線X30-X30之母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圖。
圖31係圖29所示的一點鎖線X31-X31之母壓扣的概略斷面圖。
圖32係從圖30所示的位置旋轉90度的狀態之母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圖。
圖33係本發明的第9實施形態之母壓扣的概略上面圖及斷面圖,在圖33的紙面上部顯示上面圖,在圖33的紙面下部顯示沿著同圖所示的上面圖的X33-X33之斷面圖。
圖34係本發明的第9實施形態之母壓扣的環體之概略上面圖及斷面圖,在圖34的紙面上部顯示上面圖,在圖34的紙面下部顯示沿著同圖所示的上面圖的X34-X34之斷面圖。
圖35係本發明的第9實施形態之母壓扣的板簧之概略斜視圖。
圖36係圖33的斷面圖之一點鎖線X36-X36之非鎖定狀態的母壓扣之概略水平斷面圖,(a)為示意地顯示U字部的結合狀態,(b)為示意地顯示U字部的分離狀態。
圖37係本發明的第9實施形態之壓扣的概略斷面圖,母壓扣呈非鎖定狀態。
圖38係圖33所示的一點鎖線X36-X36之鎖定狀態的母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圖。
圖39係圖38所示的一點鎖線X39-X39之鎖定狀態的母壓扣的概略垂直斷面圖。
圖40係本發明的第10實施形態之母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圖。
圖41係本發明的第10實施形態之母壓扣的環體之概略上面圖及斷面圖,在圖41的紙面上部顯示上面圖,在圖41的紙面下部顯示沿著同圖所示的上面圖的X41-X41之斷面圖。
圖42係本發明的第10實施形態之母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圖,(a)為顯示非鎖定狀態,(b)為顯示鎖定狀態。
圖43係本發明的第11實施形態的母壓扣之概略水平斷面圖,(a)為示意地顯示U字部的結合狀態,(b)為示意地顯示U字部的分離狀態。
圖44係本發明的第11實施形態之母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圖,顯示鎖定狀態的母壓扣。
圖45係本發明的第12實施形態之母壓扣所含有的環體之概略水平斷面圖,顯示對各U字部一體地設置板簧之情況。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各實施形態並非個別獨立者,不需多作說明,對該業者而言能夠適宜地加以組合,亦可把握基於該組合之協同效果。關於實施形態間的重複說明原則上省略。參照圖面的主要目的係用來進行發明說明,被適宜地簡單化。
為了說明上的方便,在主要圖面中圖示有軸AX。軸AX係與例如母壓扣的承接部的深度方向/公壓扣 的支柱的延伸方向/公壓扣的支柱之插入方向一致。軸AX亦與後述的環體與旋轉體的層積方向一致。為了說明上的方便,在進行各形態的說明之際,原則上以沿著軸AX的方向作為上下方向進行說明,以對軸AX正交的方向作為半徑方向進行說明。將沿著半徑方向而接近軸AX之方向稱為內側,將沿著半徑方向自軸AX分離的方向稱為外側。將軸AX的周圍的方向稱為周方向。在後述的說明可得知,當公壓扣的支柱插入至母壓扣的承接部時,彈性體(環體40、環旋轉體70)朝與半徑方向一致的方向變形。當將彈性體(環體40、環旋轉體70)變形的方向定義為變形方向時,在後述的實施形態,變形方向是與半徑方向一致。
<第1實施形態>
參照圖1至圖11說明關於第1實施形態。圖1係壓扣的概略斷面圖。圖2係母壓扣的概略上面圖及斷面圖。圖3係組裝前的母壓扣的概略分解斷面圖。圖4係公壓扣的概略上面圖及斷面圖。圖5係圖6所示的一點鎖線X5-X5之母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圖,顯示旋轉角度範圍內的限制構造。圖6係圖5所示的一點鎖線X6-X6之母壓扣的概略部分斷面圖。圖7係圖1所示的一點鎖線X7-X7之弱鎖扣狀態的母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圖。圖8係圖1所示的一點鎖線X7-X7之強鎖扣狀態的母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圖。圖9係顯示公及母壓扣的嵌合過程之概略斷面 圖。圖10係顯示公及母壓扣的嵌合過程之概略部分放大斷面圖。圖11係強鎖扣狀態的壓扣的概略斷面圖。
如圖1所示,壓扣200係具有對基材230固定之母壓扣210及公壓扣220。藉由對母壓扣210的承接部P210插入公壓扣220的支柱105,使得支柱105被承接部P210所保持,將母壓扣210與公壓扣220在上下連結。當自承接部P210拉出支柱105,使母壓扣210與公壓扣220朝上下分離。再者,基材230為例如天然纖維、化學纖維(例如聚酯系或耐綸系的纖維)等的線材平面地被織入的織物,但不限於此,亦可為不織布、天然/合成皮、毛氈、塑膠等的樹脂材料所構成之薄片。亦有將基材230僅稱為薄片之情況。
如圖1至圖3所示,母壓扣210係具有:罐體(第2構件)10、安裝體20、蓋30、環體(第1構件、環狀構件)40及旋轉體50。母壓扣210係如圖2所示,為在上面視角呈圓盤狀的構件。罐體10、安裝體20、及蓋30係為進行環體40及旋轉體50的保持及該等對基材的安裝之框構件,各自利用以任意的方法將金屬等的平板予以成形來製造。再者,由罐體10、安裝體20、及蓋30所構成的框構件係在外周部分從上下夾持基材230,並且在內周部分收容環體40及旋轉體50。環體40及旋轉體50係以可一同繞著軸AX旋轉的態樣層積著,該等的層積方向係與軸AX一致。
旋轉體50與環體40係構造上相嵌合,一同 繞著軸AX旋轉。具體而言,如圖1所示,環體40係在其上面具有卡合凸部40y,在其下面具有卡合凹部50y。卡合凸部40y係朝上方延伸,而卡合凹部50y係朝上方凹陷。藉由卡合凸部40y與卡合凹部50y嵌合,能夠將被賦予至旋轉體50的旋轉力傳達至環體40,經由旋轉體50可使環體40旋轉。藉由將環體40與旋轉體50作成為不同體,能夠因應兩者的各自功能,選擇最適當的材料。但,這一點並非必要的,亦可將環體40與旋轉體50一體化。
承接公壓扣220的支柱105之承接部P210係藉由以環體40與旋轉體50的層積,讓環體40的內周側面與旋轉體50的凹部P56的內面連續而構成。承接部P210的承接口(環體40的承接口)之最小徑W40係未滿支柱105的最大徑W105。因此,為了容許支柱105進入到承接部P210內,需要讓環體40朝半徑方向外側變形,使環體40的承接口的徑W40擴大。又,承接部P210具有可收容通過承接口後的支柱105之大小。
如圖1所示,罐體10係為收容環體40及旋轉體50的收容構件,藉由安裝體20對基材230固定。在環體40及旋轉體50被罐體10收容之狀態下,藉由蓋30字上方關閉罐體10。再者,罐體10、安裝體20、蓋30係由例如黃銅、銅合金、不銹鋼、鋁等的可塑性變形之金屬材料所構成。環體40係具備任意程度之彈性,例如可由聚酯、聚醯胺、聚胺甲酸酯、聚甲醛、聚丁烯對苯二甲 酸酯等的合成樹脂等之材料所構成。旋轉體50係由具有期望的強度之上述合成樹脂、上述的金屬等的材料所構成。
參照圖2,說明關於罐體10、安裝體20、及蓋30的詳細結構。如圖2的下部分所示,罐體10具有底部11、筒部12、及彎曲部13。在底部11的中心設有開口P10(參照圖3),底部11構成為環狀。在底部11上載置環體40。筒部12係自底部11的外周端沿著軸AX延伸而起立,成為圍繞包圍環體40之周壁部。彎曲部13係為本身的前端面臨筒部12的外周面為止,筒部12的前端朝半徑方向外側及下方彎曲之部分,且為對安裝體20進行卡合之卡合部。
安裝體20係具有按壓部21、筒部22及彎曲部23。按壓部21係自筒部22的下端朝半徑方向外側延伸,將基材230從下方緊壓。筒部22係自按壓部21的內周端沿著軸AX延伸而起立,成為與罐體10的筒部12圍繞包圍環體40之周壁部。彎曲部23係為本身的前端面臨筒部22的外周面為止,筒部22的上端從半徑方向外側朝下方彎曲之部分,且為對罐體10進行卡合之卡合部。
例如,將筒部22的前端插入至罐體10的彎曲部13內,藉由以自彎曲部13的面所承受的壓力而彎曲來形成彎曲部23(也一併參照圖3)。在安裝體20的按壓部21,設有沖壓孔24,在按壓部21形成有對基材230咬入之部分。如此藉由對基材230使安裝體20咬入,能 夠讓安裝體20對基材230的固定變得充分。
蓋30具有平板部31、及外周側部32。在平板部31的中心設有開口P30(參照圖3),平板部31構成為環狀。平板部31的開口端係用來將環體40與旋轉體50限制在罐體10內之位置限制部。外周側部32係自平板部31的外周沿著軸AX向下方延伸。外周側部32的下端部分係彎曲成朝內側傾斜。藉由蓋30的外周側部32的下端部分的彎曲,對罐體10固定蓋30,與此同時,藉由蓋30的平板部31將旋轉體50、環體40限制在罐體10內。蓋30的外周側部32的下端部分亦為將基材230從上方緊壓之部分,藉此,基材230在蓋30的外周側部32的下端部分與安裝體20的按壓部21之間可理想地從上下進行夾持。
如圖1及圖2所示,環體42為在樹脂、金屬等的平板構件之中心設有開口P40之彈性體。如圖2的下部分所示,環體40的本體部分之環本體42的下面環狀凸部43。環狀凸部43配置在罐體10的開口P10內,藉此,容易進行環體10與環體40間之定位。環本體42的相當於開口P40之直徑的開口徑(開口幅度)係可擴大,藉此,可容許支柱105對承接部P210之插入/支柱105自承接部P210的抽拔。再者,在本實施形態,自後述的說明可得知,母壓扣210係具有環本體42的開口形狀的變形被限制之狀態與未被限制之狀態,各狀態是因應周方向之環體40與罐體10的相對位置而決定。
如圖2的下部分所示,環體40的內周側面41之下部41p係朝半徑方向內側呈弧狀膨出,而環體40的內周側面41的上部41q是朝半徑方向外側呈弧狀凹陷。因應環體40的內周側面41構成波浪狀,環體40的內徑在上下方向變動。詳細而言,環體40的內徑自下方朝上方逐漸變窄,然後,逐漸變寬。
旋轉體50係為在上面設有凹部P55,在下面設有凹部P56之圓盤狀構件,且為繞著軸AX被動旋轉之被動旋轉部。旋轉體50為樹脂、金屬等的平板構件,理想為由予環體40不同的材料所構成。凹部P55係在上面視角呈矩形狀,供一字起子等的工具插入之部分。凹部P56係在下面視角呈圓形狀且部分地承接支柱105之部分,具有底面56p與內周側面56q。底面56p為平坦面,內周側面56q為沿著軸AX延伸之面。內周側面56q係朝半徑方向內側一邊緩慢地延伸一邊連接至底面56p。再者,凹部P55的上面視角形狀係作成為「+」,可與十字起子符合為佳。
旋轉體50的外側厚度W50a<內側厚度W50b之關係成立。因應於此,在旋轉體50的上側之外周緣設有階差部52。階差部52係具有平坦面,在平坦面上配置蓋30的平板部31之內周端部。環體40與旋轉體50之層積體係在蓋30的平板部31與罐體10的底部11之間從上下被位置限制著。旋轉體50的厚度W50b之部分係藉由凹部P56使得厚度變薄,又藉由凹部P55進一步使部分的 厚度變更薄。
參照圖1及圖4,說明關於公壓扣220之結構。如圖1及圖4所示,公壓扣220係具有被母壓扣210的承接部P210所承接並保持之支柱105。如圖1所示,支柱105係具有頸部105a及頭部105b。頭部105b係夠成為寬度較頸部105a更寬。頭部105b的外周側面係朝外側呈弧狀隆起,藉此,限制支柱105自母壓扣210的承接部P210脫離。再者,支柱105插入至母壓扣210的承接部P210之動作是藉由頭部105b擴大環體40的開口P40之開口徑所容許。
再者,由後述的說明可得知,母壓扣210的承接部P210用來保持公壓扣220的支柱105之保持力(以下有僅稱為保持力之情況)係因應圍繞包圍承接部P210之周方向的環體40與罐體10間之相對位置來決定。藉此,能以簡單的結構調整上述保持力。不僅在製造時,在製造後亦可調整上述保持力,在廣泛的領域中可提高利用性/便利性。
再者,保持力係指在母壓扣210與公壓扣220卡合之狀態下,施加力使該等壓扣分離(脫離)之際,該卡合脫離之力,在此,因其是保持卡合狀態之力,所以稱為保持力。又,該保持力係在卡合的狀態下被使用,但即使在欲卡合的狀態也會產生影響。亦即,當保持力強時,用來保持卡合狀態的力則強,但在欲卡合時,比起保持力弱之情況,更需要進行卡合之力。因此,亦可將保持力稱 作為進行公壓扣及母壓扣之卡合脫離所需要的力之卡合力。
如圖1及圖4所示,公壓扣220係由以任意的方法作成形狀之板狀構件110、120所構成。如圖4的下部分所示,板狀構件110係具有基部111、及支柱內壁部112。基部111為將基材230緊壓之部分,構成為環狀且圍繞包圍軸AX。支柱內壁部112係沿著軸AX延伸且兩端解放的筒狀部分。支柱內壁部112係貫通基材230之部分。支柱內壁部112的上端係朝外側呈弧狀彎曲,此部分卡合於板狀構件120。將朝外側呈弧狀彎曲之部分稱為彎曲部113。
板狀構件120係具有基部121、支柱外壁部122。基部121為將基材230緊壓之部分,構成為環狀且圍繞包圍軸AX。支柱外壁部122係下端解放而上端關閉之部分,其上端的外周緣朝半徑方向外側呈弧狀彎曲,該部分卡合於板狀構件110。將朝半徑方向外側呈弧狀彎曲之部分稱為彎曲部123。藉由支柱內壁部112的彎曲部113與支柱外壁部122的彎曲部123卡合,使得板狀構件110與板狀構件120相互地卡合。
基材230係藉由基部111與基部121自上下夾持。在藉由基部111與基部121夾持著基材230之狀態下,將公壓扣220進行沖壓處理,在基部111設置複數個凹部115,而在基部121設置複數個凸部125。藉此,能夠在基材230強固地安裝公壓扣220。再者,如圖4的上 部分所示,公壓扣220係繞著軸AX的周圍在對稱的6個部分進行沖壓處理。
參照圖5及圖6,說明關於限制旋轉體50的旋轉範圍之構造。圖5係顯示在圖6所示的一點鎖線X5-X5之旋轉體50與罐體10之斷面結構,顯示圖5的一點鎖線X6-X6之母壓扣210的斷面結構。如圖5所示,在旋轉體50的外周側面,設有連續於周方向的預定範圍之溝部55,溝部55的周方向之延伸範圍是被停止端55a、55b所規定。在罐體10的筒部12,設有配置於溝部55內且預定溝部55的停止端55a、55b之碰撞的停止部12p。當如圖5所示時,停止端55b與停止部12p產生碰撞,藉此,禁止旋轉體50進一步朝順時鐘方向的旋轉。旋轉體50的逆時鐘方向的旋轉係藉由停止端55a與停止部12p衝突而被禁止。如此,藉由限制旋轉體50的旋轉範圍,能夠設置供旋轉體50停止的兩個停止位置(旋轉停止位置),與各停止位置相對應而能夠調整母壓扣210的承接部P210之保持力(關於這一點如後說明可變更明確)。
如圖6所示,在環體40的外周側面,亦設有與旋轉體50相同的溝。由於環體40與旋轉體50是一同旋轉,故,與旋轉體50同樣地,環體40的旋轉範圍亦被限制為佳。再者,停止部12p並非一定為罐體10的筒部12本身,亦可為不同的構件。限制環體40及旋轉體50的旋轉範圍之具體態樣可為任意態樣,除了如上述般,活用罐體10來限制環體40及旋轉體50的旋轉範圍外,亦 可活用蓋30來限制旋轉體50的旋轉範圍。
參照圖7及圖8說明關於因應周方向之環體40與罐體10的相對位置調整承接部P210保持支柱105之力量的結構。圖7及圖8係圖1的X7-X7之環體40、罐體10、及安裝體20的水平斷面圖。亦適當地參照圖9至圖11進行說明。
如圖7所示,環體40係具有相互不同的直徑R40、R41,符合直徑R40>直徑R41。將與直徑R40對應的部分稱為被接觸部(在實施形態的說明中稱為被按壓部)40m。被按壓部40m係如圖7所示,為朝半徑方向外側突出的突出部40m1、40m2。突出部40m1、40m2係在周方向隔著180度間隔設置且相互地朝相反側突出。
如圖7所示,罐體10係具有相互不同的內徑R10、R11,符合內徑R0<直徑R11。將與內徑R10對應的部分稱為接觸部(在實施形態的說明中稱為按壓部)10m。按壓部10m係如圖7所示,為朝半徑方向內側突出的突出部10m1、10m2。突出部10m1、10m2係為筒部12朝半徑方向內側凹陷而朝同方向突出之部分。突出部10m1、40m2係在周方向隔著180度間隔設置著。
當如圖7所示時,環體40的被按壓部40m與罐體10的按壓部10m未相面對,環體40朝半徑方向外側之變形未被限制。為了說明上的方便,將此狀態稱為[弱鎖扣狀態]。另外,當如圖8所示時,環體40的被按壓部40m與罐體10的按壓部10m相面對,環體40朝半 徑方向外側之變形被限制。為了說明上的方便,將此狀態稱為[強鎖扣狀態]。[強鎖扣狀態]係指比起[弱鎖扣狀態],插入或拔出動作並非容易之狀態。在圖7與圖8所示的各狀態,係與例如旋轉體50的順時鐘方向的停止位置與旋轉體50的逆時鐘方向的停止位置相對應(參照圖5及與其相關的說明)。亦即,在支柱105卡合於母壓扣210之際,由於開口P40的直徑較支柱105的頭部105b的直徑小,故,支柱105使環體40彈性變形,成為擴大開口P40的直徑。在頭部105b通過開口P40後,環體40彈性復元,開口P40回復到原來的直徑,而卡合於頸部105a。再者,頸部105a的直徑係較頭部105b的直徑小且較開口P40的最小直徑為佳。在[強鎖扣狀態],由於抑制了開口P40的直徑擴大,故,頭部105b通過開口P40的動作比起[弱鎖扣狀態]變得困難。
再者,環體40的被按壓部40m與罐體10的按壓部10m相面對時,是否讓被按壓部40m與按壓部10m接觸為任意。再者,在使兩者接觸之情況,能夠將環體40的開口形狀從例如正圓形變形成橢圓形,由於橢圓形的短軸之長度尺寸較正圓形的直徑小,故能夠確保更強的保持力。在保持力強之情況,公壓扣220自母壓扣210脫離被附加地限制。在保持力弱之情況,公壓扣220自母壓扣210脫離未被附加地限制。對熟習該項技術者而言能夠明白地得知,亦可將弱鎖扣狀態稱為非鎖定狀態,將強鎖扣狀態稱為鎖定狀態。
當如圖7所例示的[弱鎖扣狀態]時,由於環體40朝半徑方向外側之變形未被限制,故,將公壓扣220的支柱105插入至母壓扣210的承接部P210的動作及將公壓扣220的支柱105從母壓扣210的承接部P210拔出的動作並不困難。
如圖9及圖10所示,當從下方將支柱105的頭部105b壓入到環體40的開口P40時,藉由環體40朝半徑方向外側的變形,使得該開口P40的開口徑從初期的開口徑擴大。在環體40的被按壓部40m與罐體10的筒部12的內周側面之間存在有餘隙,藉此,容許環體40的變形,能夠大幅地確保藉由罐體10所容許的開口P40之擴大的程度。在從上方將支柱105的頭部105b壓入到環體40的開口P40之情況,亦即,與將母壓扣210與公壓扣220分離之情況也相同。再者,環體40係當不被自支柱105朝半徑方向外側按壓時,回復到原形狀,開口P40的開口徑從擴大的開口徑回復到初期的開口徑。
當為如圖8所例示的[強鎖扣狀態]時,處於環體40的被按壓部40m與罐體10的按壓部10m相面對而環體40的變形被限制之狀態,亦即,比起[弱鎖扣狀態],藉由罐體10所容許之環體40的變形的程度小且藉由罐體10所容許的環體40的開口P40之擴大的程度小。因此,從母壓扣210的承接部P210並不容易拔出支柱105,同樣地並不容易將支柱105插入到母壓扣210的承接部P210。再者,並不容易是意指程度的問題,並非意 味不可能。
如圖11所示,在從上方將支柱105的頭部105b壓入到環體40的開口P40之情況,雖環體40的被按壓部40m朝半徑方向外側移動,但被罐體10的按壓部10m朝半徑方向內側推回,其結果,限制了環體40朝半徑方向外側之變形,限制環體40的開口P40之開口徑的擴大,藉由罐體10所容許之開口P40的最大開口幅度最小。在將支柱105的頭部105b從下方壓入到環體40的開口P40之情況也相同。
如上述說明可得知,在本實施形態,因應周方向之環體40的被按壓部40m與罐體10的按壓部10m的相對位置,可調整藉由罐體10所容許的環體40之開口P40的擴大程度,能夠調整母壓扣210的承接部P210保持公壓扣220的支柱105之保持力。限制環體40的變形之具體態樣可為任意態樣。但,如本實施形態般,藉由活用具有圍繞包圍環體40的周壁部之筒部12,能夠以簡單的結構限制環體40的變形。
又,如上述說明可得知,在本實施形態,能夠在任意的時間點調整上述的保持力。更明白而言,即使在母壓扣210的製造後,亦可藉由對旋轉體50供給旋轉力使環體40旋轉。例如,使處於如圖7所示的角度位置的環體40旋轉到如圖8所示的角度位置。藉此,能夠從弱鎖扣狀態改變成強鎖扣狀態。因此,能夠藉由在弱鎖扣狀態將母壓扣210與公壓扣220卡合後,改變成強鎖扣狀 態,作成為不容易拔出。這是一例,能夠使用於預防犯罪對策。再者,母壓扣210的承接部P210保持公壓扣220的支柱105之保持力並非限定於2階段,亦可為2階段以上。
壓扣200的製造方法,依據上述的說明熟習該項技藝者能夠明白得知。在此作補充說明,母壓扣210可例如以下述的順序加以製造。首先,在基材230設置開口,在該開口插入安裝體20。其次,將安裝體20與罐體10一體化,將環體40與旋轉體50層積配置於罐體10內,再藉由蓋30從上方關閉罐體10,彎曲蓋30的外周側部32之下端。公壓扣是例如以下述的方式加以製造。在基材230設置開口,然後插入圖1所示的形狀之板狀構件110。其次,將如圖1所示的形狀之板狀構件120對板狀構件110進行卡合。然後,藉由上述的衝擊處理,將公壓扣220強固地固定在基材230。壓扣200的製造方式係大幅地取決於用於製造之機械/工具等。
<第2實施形態>
參照圖12說明關於第2實施形態。在本實施形態,與上述實施形態不同,在環體40的主面(上面或下面)對稱配置有朝半徑方向延伸之6個溝41z。藉此,促進環體40之變形,可謀求保持力的增大。更詳細而言,藉由將溝41z設在環體40的主面,當被按壓部40m被罐體10的按壓部10朝半徑方向內側按壓時,在環體40變得容易 產生變形,使得環體40的開口P40之開口形狀可簡單地變形。例如,開口P40之開口形狀可從正圓形變形成橢圓形。藉此,能夠使母壓扣210的承接部P210保持公壓扣220之支柱105的保持力增大,而可確保更充分的保持力之範圍。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之情況,亦可獲得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
<第3實施形態>
參照圖13說明關於第3實施形態。在本實施形態,與上述實施形態不同,環體40具有直徑R40與直徑R41的中間值之直徑R42,環體40的被按壓部之突出量在周方向階段性地改變。在此情況,能夠將母壓扣210的承接部P210保持公壓扣220的支柱105之保持力作成為3階段,藉此,能夠進行保持力之微調整。再者,保持力之調整段數不限於3階段,亦可作成為3階段以上。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之情況,亦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
如圖13(a)所示,環體40進一步具有與直徑R42相對應的第1被接觸部(在實施形態的說明,稱為第1被按壓部)40m5、40m6。如圖13(b)所示,當環體40的第1被按壓部40m5、40m6與罐體10的接觸部(在實施形態的說明,稱為按壓部)10m相面對時,環體40朝半徑方向外側的變形被限制成較小。亦即,在此圖13(b)中,在環體40朝半徑方向外側變形之際,最初環體 40的外周與按壓部10m的間隙量容易改變,然後,當與按壓部10m接觸時,更進一步的變形被限制,因此,比起圖13(a),保持力變得更強。如圖13(c)所示,當與直徑R40相對應之環體40的第2被接觸部(在實施形態的說明中稱為第2被按壓部)40m1、40m2與罐體10的按壓部10m相面對且接觸時,藉由按壓力使環體40的開口P40之開口形狀從正圓形變化成橢圓形,使得環體40的開口P40之開口徑的最小值變得更小。如圖13(c)所示時,藉由基於罐體10之環體40的夾持,使得環體40被鎖定,讓旋轉體50旋轉之操作者亦可掌握該狀態。
當如圖13(a)所示時,上述的保持力最弱。當如圖13(b)所示時,上述保持力成為圖13(a)與圖13(c)的情況之中間值。當如圖13(c)所示時,上述的保持力最強。如此藉由可提供多階段性的保持力,能夠提升壓扣的便利性,亦可擴展其用途。
<第4實施形態>
參照圖14說明關於第4實施形態。在本實施形態,與上述實施形態不同,環體40呈橢圓形,同樣地罐體10(筒部12)亦呈橢圓形。如圖14(a)至(c)所示,當使環體40朝逆時鐘方向以30度、90度階段性地旋轉時,如圖14(a)所示,原本對罐體10呈非接觸之環體會如圖14(b)所示地與罐體10(筒部12)接觸,然後如圖14(c)所示,被罐體10(筒部12)所夾持。圖14 (a)~(c)係與13(a)~(c)相對應。在這樣的態樣,即使抑制環體40朝半徑方向外側的變形之情況,亦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
如圖14(a)所示,環體40係具有不同的直 徑R43及直徑R44,符合直徑R43>直徑R44之關係。再者,直徑R43係為環體40的直徑之最大值,直徑R44係環體40的直徑之最小值。環體40係與直徑R43對應而具有被按壓部40m。其中,在此實施形態,由於環體40及罐體10為橢圓形,故,被按壓部40m除了直徑R43以外,亦可在較直徑R44更大的部位,作成與罐體10的內側接觸之部位。
如圖14(c)所示,罐體10(筒部12)係具有不同的內徑R13及直徑R14,符合內徑R13>內徑R14的關係。再者,內徑R13係為罐體10(筒部12)的內徑之最大值,內徑R14係罐體10(筒部12)的內徑之最小值。罐體10係與內徑R13對應而具有按壓部10m。當如圖14(c)所示時,藉由筒部12的內洲面夾入環體40的外周側面。又,環體40的被按壓部40m被罐體10的按壓部10m所按壓。
<第5實施形態>
參照圖15至圖19說明關於第5實施形態。在本實施形態,與上述實施形態不同,使用將環體40與旋轉體50功能性/構造性地一體化之單一構件的環旋轉體70。藉 此,除了可達到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外,亦可抑制母壓扣210的厚度,且亦可減少零件數量。且,在本實施形態,使用與上述實施形態不同結構之母壓扣210及公壓扣220。在此情況,亦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
如圖15所示,母壓扣210具有下部安裝保持框(第2構件)60、上部安裝保持框65、以及環旋轉體(第1構件)70。與第1實施形態說明過的情況同樣地,下部安裝保持框60與上部安裝保持框65構成母壓扣210的框構件,在此框構件內收容環旋轉體70。再者,2個安裝保持框係在圖15中,亦可從其卡合筒部62、67的位置,將符號60稱為內側安裝保持框而將符號65稱為外側安裝保持框。
如圖15所示,下部安裝保持框60係具有基部61、及卡合筒部62。卡合筒部62係成為圍繞保為環旋轉體70的下半部分之周壁部。在卡合筒部62的上端,設有朝半徑方向外側突出之鍔部63。在基部61的內端部上,載置環旋轉體70。在基部61的外端部上存在有基材230。如圖15所示,上部安裝保持框65係具有基部66、及卡合筒部67。卡合筒部67係與下部安裝保持框60的卡合筒部62一同成為圍繞包圍環旋轉體70的下半部分之周壁部。在卡合筒部67的下端,設有朝半徑方向內側突出之鉤件68。在基部66的內端部下方,存在有環旋轉體70。在基部61的外端部下方,存在有基材230。藉由鍔 部63與鉤件68的卡合,可確保下部安裝保持框60、65的卡合。
在設於基材230的開口配置下部安裝保持框60,在下部安裝保持框60內配置環旋轉體70,然後對下部安裝保持框60嵌合上部安裝保持框65,藉此,組裝母壓扣210為佳。亦可採下述替代方式,亦即在設於基材230的開口配置下部安裝保持框60,對下部安裝保持框60嵌合上部安裝保持框65後,朝藉由下部安裝保持框60與上部安裝保持框65所區劃之空間配置環旋轉體70。
當如圖15所示時,藉由下部安裝保持框60與上部安裝保持框65從上下夾持基材230。藉此,確保了母壓扣210對基材230之固定。當如圖15所示時,被收容於下部安裝保持框60之環旋轉體70藉由上部安裝保持框65限制位置,藉此,在下部安裝保持框60與上部安裝保持框65之間,環旋轉體70可繞著軸AX周圍旋轉地被保持著。再者,安裝有母構件210之基材230為例如設在汽車座位之腳踏墊等的厚度厚之材料。
如圖15所示,環旋轉體70在下面具有承接公壓扣220的支柱105之承接部P70,在上面具有可供一字起子等的工具嵌合之凹部P71。在環旋轉體70的外周面,設有朝半徑方向外側相同程度突出之環部72與環部73。環部72係相當於在第1實施形態作過說明之環本體。可因應周方向之環部72與下部安裝保持框60的相對位置,調整上述保持力。環部73係當於在第1實施形態 作過說明之旋轉體50的外側厚度W50a的部分,配置於上部安裝保持框65的下方,藉由上部安裝保持框65限制朝上方的位移。
公壓扣220係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具有支柱105且對基材230固定。其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點係在於公壓扣220是由安裝體130及支柱體140所構成。藉由安裝體130將支柱體140對基材230固定。
安裝體130具有基部131及貫通筒部132。基部131係為將軸AX圍繞包圍之環狀部分,自下方按壓基材230。貫通筒部132為設在基部131的中心之圓筒部分,貫通基材230。貫通基材230後,貫通筒部132的前端進行彎曲加工,藉此,在貫通筒部132的上端設置朝半徑方向外側彎曲之彎曲部133。藉由彎曲部133使支柱體140對基材230壓入,藉此,利用安裝體130與支柱體140從上下理想地夾持基材230。
支柱體140具有基部141及圓筒部142。基部141係為將軸AX圍繞包圍之環狀部分,自上方按壓基材230。圓筒部142係為設在基部141的中心之圓筒部分,被母壓扣210的承接部P70所承接。在圓筒部142的上端部分,設有膨出部143,其外周面朝半徑方向外側呈弧狀膨出。膨出部143係相當於第1實施形態的支柱105之頭部105b。圓筒部142的外周面未朝半徑方向外側膨出之部分係相當於第1實施形態的支柱105之頸部105a。
如圖16所示,在上部安裝保持框65的基部 66的上面,藉由印刷/刻印等的任意方法設有「ON」、「OFF」之指標,藉此,能夠從外部即時第掌握上述保持力。再者,設在上部安裝保持框65的基部66的上面之指標不限於英文字母等的文字,亦可為圖形、凹凸構造等。指標係可藉由模具成形、雷射標記、熱加工、著色等的任意手段來設在上部安裝保持框65上。
參照圖17,說明關於因應周方向之環旋轉體70與下部安裝保持框60的相對位置,調整基於承接部P70之支柱105之保持力的結構。圖17係圖15的X17-X17之環旋轉體70、下部安裝保持框60及基材230的斷面圖。
環旋轉體70係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具有相互不同的直徑R70、R71,符合直徑R70>直徑R71。將與直徑R70相對應的部分稱為被按壓部70m。被按壓部70m係如圖17所示,為朝半徑方向外側突出的突出部70m1、70m2。
下部安裝保持框60的卡合筒部62係具有相互不同的內徑R60、R61,符合內徑R60<內徑R61。將與內徑R60相對應的部分稱為按壓部60m。按壓部60m係如圖17所示,為朝半徑方向外側突出的突出部60m1、60m2。突出部60m1、60m2係為卡合筒部62的內周側面朝半徑方向內側膨出之部分。
當如圖17所示時,環旋轉體70的被按壓部70m與下部安裝保持框60的按壓部60m未相對面而處於 弱鎖扣狀態。另一方面,與第1實施形態的圖8同樣地,藉由使環旋轉體70的被按壓部40m與下部安裝保持框60的按壓部60m相對面,能夠做成強鎖扣狀態。
如圖17所示,在環旋轉體70的被按壓部70m之周方向中央,設有朝半徑方向外側更突出之凸部70m5。另一方面,在下部安裝保持框60的卡合筒部62之按壓部60m的周方向中央,設有朝半徑方向外側凹陷之凹部60m5。藉由使凸部70m5對凹部60m5嵌合,能夠賦予操作者鎖定感覺。又,藉由增強其強度,能夠充分地限制環旋轉體70的旋轉。
圖18及圖19係顯示在朝母壓扣210的承接部P70插入公壓扣220的支柱105後,如上述般,環旋轉體70被下部安裝保持框60所鎖定之狀態。當如圖18及圖19所示時,環旋轉體70的被按壓部70m與下部安裝保持框60的卡合筒部62之按壓部60m相面對,處於環旋轉體70的變形被限制之狀態。因此,從母壓扣210的承接部P70並不容易拔出支柱105,同樣地並不容易將支柱105插入到母壓扣210的承接部P70。即使欲從環旋轉體70的承接部P70拔出支柱105,環旋轉體70的被按壓部70m也被卡合筒部62的按壓部60m朝半徑方向內側按壓,使得環旋轉體70朝半徑方向外側之變形被限制。
<第6實施形態>
參照圖20至圖21說明關於第6實施形態。在上述實 施形態,在固定構件(圖1所示的罐體10、圖15所示的下部安裝保持框60)設置按壓部,在旋轉構件(圖1所示的環體40、圖15所示的環旋轉體70)設置被按壓部。另一方面,在本實施形態,在旋轉構件設置按壓部,在固定構件設置被按壓部。在此情況,亦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
在圖20顯示母壓扣210的上面圖及斷面圖。如圖20下部分所示,旋轉體(第2構件)50配置在環體40上。旋轉體50係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其具有配置在環體40的外周側面之橫向的一組接觸片(在本說明中稱為按壓片)57。按壓片57係從旋轉體50的下面之外周部分朝下方突出之部分。一組按壓片57係如圖21所示,以180度間隔設在周方向上。再者,按壓片57係構成為與上述相同之按壓部50m。
如圖20所示,在旋轉體50的上部58,安裝有把持部80。藉由把持把持部80並將其朝順時鐘方向或逆時鐘方向旋轉,能夠將旋轉體50繞著軸AX周圍旋轉。再者,在這個例子,旋轉體50所受的旋轉力不會傳達到環體40。環體40係以任意的方法固定在罐體10內。
如圖20所示,旋轉體50的上部58係較蓋30更朝上方呈凸狀膨出。在旋轉體50的上部58之外周側面,設有一組凹部59。把持部80係具有環體被切斷成一半之形狀,在該切斷部位附近的內周面,設有朝半徑方向 內側突出之一組凸部85。藉由將把持部80的凸部85嵌合於旋轉體50的凹部59,對旋轉體50裝設把持部80。再者,在把持部80的本體,設有厚壁部81與薄壁部82,厚壁部81與薄壁部82的邊界被設定在蓋30的外周緣之線上(參照圖20的上部分)。藉此,當把持部80從起立狀態傾倒成趴下狀態時,可將把持部80弱固定在蓋30上。
參照圖21說明關於調整上述保持力之情況。當如圖21(a)所示時,環體40的被按壓部40m與旋轉體50的按壓片57未相面對,環體40朝半徑方向外側之變形未被限制。當如圖21(b)所示時,環體40的被按壓部40m與旋轉體50的按壓片57相面對,環體40朝半徑方向外側之變形被限制。再者,如圖21(a)所示,當設罐體10的內徑R10,按壓片57間的徑設為R50時,符合R10>R50。
<第7實施形態>
參照圖22至圖28說明關於第7實施形態。在上述實施形態,能夠任意地變更周方向之按壓部與被按壓部的相對位置。另一方面,在本實施形態,當進行母壓扣製造時,分別製造:設定/固定周方向之按壓部與被按壓部的相對位置,限制環體朝半徑方向外側的變形之強鎖扣形態、及未限制環體朝半徑方向外側之變形的弱鎖扣形態者。即使在此情況,也僅在製造後失去強弱調整功能,能 夠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上述實施形態之強弱調整功能可稱為能夠藉由鎖扣形態的選定加以替換。在強鎖扣形態,進行母壓扣210與公壓扣220之連結/連結解除時,需要更強的力量。在本實施形態,使用與上述實施形態不同結構之母壓扣210。即使在此情況,也能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所說明過之優點。
參照圖22及圖23,說明關於母壓扣210之結構。如圖22所示,母壓扣210具有保持框(第2構件)91及安裝構件92。保持框91係將圓筒構件以任意的方法加以成形之構件,具有底部91a、筒部91b及按壓部91c。在底部91a設有四角形狀的開口,在此開口周圍以任意的方法固定著環體40。筒部91b係沿著軸AX延伸之部分。按壓部91c係自筒部91b的上端朝半徑方向內側延伸並在軸AX上具有開口。按壓部91c係在朝基材之安裝狀態,抵接於基材230的下面而緊壓上方。然後具有承接公壓扣220的支柱105之承接部P91,在該承接部P91內,環體40位於靠近底部91a。
如圖22所示,安裝構件92係具有安裝板93及裝飾層板94。安裝板93係具有基部93a、及柄部93b。基部93a為將軸AX予以圍繞包圍之環狀部分,具有在軸AX方向上處於不同高度位置之內周及外周區域。基部93a的內周區域係配在基材230上,將基材230朝下方按壓。柄部93b係為沿著軸AX延伸,且貫通基材230之圓筒部分。柄部93b的下端朝半徑方向外側彎曲,藉 此,在柄部93b的下端設置彎曲部93c。藉由彎曲部93c卡合於按壓部91c的內端,使得保持框91與安裝構件92在上下連結,在兩者之間夾持基材230,藉此對基材230固定母壓扣210。
如圖22所示,裝飾層板94係具有被覆部94a及彎曲部94b。被覆部94a係為配置在安裝板93上的圓盤狀部分,藉此,被覆安裝板93的柄部93b之貫通孔。彎曲部94b係為安裝板93的外周端部彎曲成朝下方且半徑方向內側畫圓之部分。藉由在彎曲部94b的端部與被覆部94a的下面之間,夾持基部93a的外周端,將裝飾層板94對安裝板93進行安裝。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如圖23所示,與母壓扣210和公壓扣220在上下連結。
如前面一開始所述,在本實施形態,當進行母壓扣210製造時,分別製造:設定/固定周方向之按壓部與被按壓部的相對位置,限制環體40朝半徑方向外側的變形之強鎖扣形態、及未限制環體40朝半徑方向外側之變形的弱鎖扣形態者。關於這一點,參照圖24至圖28更詳細地敘述。圖24及圖25係顯示按壓部與被按壓部未面對配置之形態。圖26至圖28係顯示按壓部與被按壓部相面對配置之形態。再者,圖25及圖27係顯示圖22之一點鎖線X25-X25間之斷面結構。
再者,在這個例子,保持框91的筒部91b是藉由朝半徑方向外側在周方向的預定範圍凹陷的凹陷部97來設置按壓部91m。在環體40設置被按壓部40m的這 一點是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如圖24所示,在環體40的下面設有記號95之弱鎖扣形態,如圖25所示,被按壓部40m與按壓部91m未面對配置,環體40朝半徑方向外側之變形未被限制。如圖24所示,保持框91係具有四角形的開口96a,在環體40的下面具有進入該開口96a的環狀凸部43。在此實施形態,環狀凸部43比起圓形,更接近四角形。又,在此環狀凸部43配置有三角形狀之記號95。
如圖26所示,在記號95與圖24的位置不同之強鎖扣形態,如圖27所示,被按壓部40m與按壓部91m面對配置,環體40朝半徑方向外側之變形被限制。圖28係顯示圖27所示的一點鎖線X28-X28之母壓扣210的斷面圖。當如圖28所示時,環體40的被按壓部40m與保持框91的筒部91b的按壓部91m相面對配置,環體40朝半徑方向外側之變形被限制。
容易判別圖24所示的弱鎖扣形態與圖26所示的強鎖扣形態。如圖24所示,在母壓扣210的筒部91的外周,以180度間隔設有兩個凹陷部97。以拇指及食指夾持2個凹陷部97加以握持並從正面觀看母壓扣210的環體40時,以觀看者為基準,在記號95朝正前左側或深部右側之情況,可得知為圖24所示的弱鎖扣形態。同樣地從正面觀看母壓扣210的環體40時,以觀看者為基準,在記號95朝深部左側或深部右側之情況,可得知為圖26所示的強鎖扣形態。再者,如圖24及圖26所示, 當假想以將周方向之各凹陷部97的中心連結兩點鏈線所示的鏡面99時,圖24所示的環體40的記號95與圖26所示的環體40之記號95係呈鏡像對稱。
<第8實施形態>
參照圖29至圖32說明關於第8實施形態。在上述實施形態,環體是以單一的環狀彈性材料所構成。另一方面,在本實施形態,將環體分割成複數個構件,環體的變形係藉由構成環體的各構件之配置間隔的變更來達成的。在此情況,環體亦可藉由彈簧等的彈性構件之活用,回復成原形狀,能夠獲得與上物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在環體的構成構件活用金屬材料,能夠提高其強度,亦可提升壓扣的耐久性。在本實施形態,將環體分割成2個,以彈性構件的板簧將兩者連結。但,環體的分割數量為任意,亦可分割成3個以上。將分割的各部分予以彈性地連接之具體態樣為任意,並非一定限定於後述的板簧。
再者,因應周方向之按壓部10m與被按壓部40m的相對位置,換言之,因應周方向之環體40對罐體10之轉動,藉由罐體10所容許的環體40之變形程度改變的這一點、及藉由罐體10所容許的環體40之開口P40的擴大程度改變的這一點是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
圖29係圖30的一點鎖線X29-X29之斷面圖。圖30係圖29所示的一點鎖線X30-X30之母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圖。圖31係圖29所示的一點鎖線X31-X31 之母壓扣的概略斷面圖。圖32係從圖30所示的位置旋轉90度的狀態之母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圖。圖30係相當於第1實施形態的圖7之情況。圖32係相當於第1實施形態的圖8之情況。
如圖29至圖32所示,環體40係包含環狀構件被分割成2個之U字部45p、及U字部45q,該等U字部45p、45q藉由板簧47、48予以連結而構成的。U字部45p、45q係如圖30所示,在上面視角U字狀的部分,凹陷成U字的部分對向配置成相互面對。在U字部45p的兩個端部,分別設有朝支柱的插通方向貫通之貫通孔46a、46b。在U字部45q的兩個端部,分別設有朝支柱的插通方向貫通之貫通孔46c、46d。該等貫通口係為了供將分離的U字部相互彈性地加以連結的板簧進行插入固定而設置的。板簧47、48係如圖31所示,構成為U字狀且具備2個插入端。典型例為該板簧是金屬製,但不限於此,亦可為樹脂製。
藉由將不同構件之兩個U字部45p、45q以相互面對的方式予以對向配置,能夠確定環體40的開口P40,公壓扣的支柱插入至該開口P40,使得環體40與支柱卡合。對於公壓扣的支柱之插入、卡合,環體(第1構件)為環狀構件的結構僅為理想的一例。
例如,第1構件亦可為藉由以軸AX作為對稱軸而相互對向之個別的構件(未藉由板簧等加以一體化之構件)所構成。在此情況,在各構件的配置方向,各構件 間的尺寸(間隔),通常是較同方向之頭部的尺寸小,在卡合時(容許支柱插入時),較頭部的同尺寸大,又,在頭部通過後,各構件間的間隔返回成通常的間隔,藉此,容許頭部的通過及卡合。再者,以軸AX為中心而配置複數個構件是指具有例如下述情況,相對向的2個構件,或在周方向的每120°的位置配置1個之3個的構件,或在周方向上每72°的位置配置1個之5個構件等。亦即,在公構件的支柱部之周方向上至少配置1個以上,在與軸AX分離的方向上,於該構件的外側,同軸配置第2構件。讓各個構件回復到原位置之具體態樣為任意,例如可舉出活用彈簧等的彈性構件。
如圖30所示,板簧47的兩個插入端分別插入至貫通孔46a、46c。板簧48的兩個插入端分別插入至貫通孔46b、46d。藉此,U字部45p與U字部45q在與承接部P210的深度方向正交之平面上彈性地連結。當公壓扣220的支柱105插入至母壓扣210的承接部P210時,U字部45p與U字部45q分別能夠朝半徑方向外側位移,能夠確保兩者間的寬度之擴大。當基於公壓扣220的支柱105之按壓消失時,因應板簧47、48的回復,U字部45p與U字部45q朝半徑方向內側位移,兩者間的寬度返回至初期值。
在本實施形態,U字部45p、45q為金屬製,兩者被彈性地結合。金屬製的U字部能夠充分地承受公壓扣220的支柱105之反覆進行的壓接,藉此,能夠提升母 壓扣210的耐久性。且,當如圖32所示的狀態時,比起樹脂製之情況,由於在U字部所產生的變形量被限制,故,在母壓扣210與公壓扣220在上下連結的狀態,不易將兩者分離。即使從公壓扣220的支柱105,U字部承受朝半徑方向外側的壓力,U字部45p、45q的間隔擴大動作也被限制。在本實施形態,利用以環體40的旋轉從圖30所示的狀態作成為圖32所示的狀態,能夠將母壓扣210與公壓扣220強固地鎖定。
<第9實施形態>
參照圖33至圖39說明關於第9實施形態。圖33係母壓扣的概略上面圖及斷面圖,在圖33的紙面上部顯示上面圖,在圖33的紙面下部顯示沿著同圖所示的上面圖的X33-X33之斷面圖。圖34係母壓扣的環體之概略上面圖及斷面圖,在圖34的紙面上部顯示上面圖,在圖34的紙面下部顯示沿著同圖所示的上面圖的X34-X34之斷面圖。圖35係母壓扣的板簧之概略斜視圖。圖36係圖33的斷面圖之一點鎖線X36-X36之非鎖定狀態的母壓扣之概略水平斷面圖,(a)為示意地顯示U字部的結合狀態,(b)為示意地顯示U字部的分離狀態。圖37係壓扣的概略斷面圖,母壓扣呈非鎖定狀態。圖38係圖33所示的一點鎖線X36-X36之鎖定狀態的母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圖。圖39係圖38所示的一點鎖線X39-X39之鎖定狀態的母壓扣的概略垂直斷面圖。
在本實施形態,與第8實施形態不同,藉由延伸於環體40與罐體10間的周方向之板簧49,確保對藉由將環體40雙分割所產生的U字部45之彈推。在此情況,亦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藉由調整板簧49的長度,能夠簡單地確保適當的彈力,且容易確保充分大小的彈力。再者,藉由彈力的增大,能夠增大母壓扣210的卡合力。藉由彈力的增大,亦可期待能提高母壓扣210對反復使用之耐性。
再者,在這個例子,如圖36所示,各板簧49係位於在周方向上以180度間隔所設的2個突出部10m1、10m2之間。各板簧49係與旋轉體50的轉動連動而朝周方向位移,如圖38所示,配置於較2個突出部10m1、10m2更靠近半徑方向內側。
在本實施形態,如圖34所示,U字部45p、45q並非藉由板簧所連結,U字部45p、45q僅藉由兩者間的滑嵌鬆緩地結合著。與第8實施形態相比,由於不需要將U字部45p、45q彼此相連結,故,能夠謀求母壓扣210的組裝簡單化。
再者,因應周方向之按壓部與被按壓部的相對位置,換言之,因應周方向之環體40對罐體10之轉動,藉由罐體10所容許的環體40之變形程度改變的這一點、及藉由罐體10所容許的環體40之開口P40的擴大程度改變的這一點是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
如圖33及圖34所示,配置於罐體10內的環 體40是由一組U字部45p、45q所構成。在U字部45p的一端之端面,設有凸狀嵌合部45p1,U字部45p的另一端之端面設有凹狀被嵌合部45p2,在U字部45p的兩端間之中央部上面突出設有插入突起45p5。插入突起45p5係插入至配置在環體40上的旋轉體50的底面之凹狀被插入部500p。U字部45q的結構是與U字部45p相同,故省略其重複說明。再者,U字部45q的凸狀嵌合部45q1、凹狀被嵌合部45q2、插入突起45q5是與U字部45p的凸狀嵌合部45p1、凹狀被嵌合部45p2、插入突起45p5相對應。
U字部45p的凸狀嵌合部45p1鬆弛地嵌合於U字部45q的凹狀被嵌合部45q2,U字部45q的凸部45q1鬆弛地嵌合於U字部45p的凹部45p2,藉此,U字部45p與U字部45q彼此的間隔之擴大及縮小,換言之,環體40的開口P40之開口幅度的擴大及縮小被確保。
如圖33及圖35所示,在罐體10內,與上述一組U字部45p、45q對應設置有一組板簧49p、49q。如圖35所示,板簧49p為初期姿勢平坦之一定厚度的金屬板。板簧49p係具有長條狀的平板部49p5、及在平板部49p5的兩端之中央突出設置之插入片49p6。板簧49q的結構是與板簧49p相同,故省略其重複說明。
追加參照圖36進行說明。板簧49p配置在U字部45p與罐體10之間,其平板部49p5在U字部45p的外周側面與罐體10的內周側面之間強制彎曲成弧狀,對 板簧49p的平板部49p5賦予回復至直線狀的初期形狀。關於板簧49q也同樣地配置在U字部45q與罐體10之間,賦予與板簧49p的彈力相等之彈力。在活用板簧作為U字部45朝半徑方向內側之彈推源的情況,能夠利用連續於環體40與罐體10之間的周方向之空間,容易確保板簧之更充分的長度,亦即,能理想地確保更充分的彈力。
如圖36(a)所示,在板簧49q的平板部49q5,賦予其各端部朝半徑方向外側位移之彈力。因應板簧49q的平板部49q5的各端部按壓罐體10的內周側面,U字部45q朝半徑方向內側彈推。同樣地,因應板簧49p的彈力,U字部45p朝半徑方向內側彈推。如此,可確保及維持U字部45p與U字部45q之關閉、兩者的配置間隔為最小之初期狀態。
板簧49p的插入片49p6係與U字部45p的插入突起45p5一同插入至旋轉體50的底面的凹狀被插入部500p。板簧49q的插入片49q6係與U字部45q的插入突起45q5一同插入至旋轉體50的底面的凹狀被插入部500q。因應旋轉體50的旋轉,一組U字部與一組板簧繞著軸AX轉動。在與旋轉體50之關係,各U字部與各板簧可個別地安裝而容易組裝。
當如圖36(a)時,如圖33所示,在板簧49p、49q與罐體10之間確保充分的寬度W320之餘隙,容許U字部45p與U字部45q之配置間隔。再者,上述餘隙係為了板簧49p、49q的兩端部與罐體10的內周側面 接觸,對板簧49p、49q平板部45p5賦予回復成直線狀的初期形狀之彈力而產生。
圖36(b)係示意地顯示公壓扣220的支柱105插脫於母壓扣220的承接部P210之過程。自支柱105對各U字部45賦予按壓力,該按壓力大於各U字部45從各板簧49所接收的彈推力。在此插脫過程,U字部45p藉由支柱105朝半徑方向外側推壓,而U字部45q藉由支柱105朝半徑方向外側推壓,使得U字部45p與U字部45q之間隔擴大,進而開口P40之開口幅度擴大。亦可稱為藉由罐體10所容許的開口P40之擴大程度大。
當如圖36(b)所示時,在板簧49p、49q與罐體10之間,上述餘隙消失,環體40的開口P40之開口幅度變得最大,藉由罐體10的剛性,阻止開口幅度進一步擴大。由於圖36(b)僅是示意地顯示瞬間的態樣,如同圖所示,U字部45p的凸狀嵌合部45p1不需要從U字部45q的凹狀被嵌合部45q2完全地脫離。
在開口P40設定有一組U字部45p、45q排列之方向的第1開口幅度W401、和與其正交的方向之尺寸的第2開口幅度W402。第1開口幅度W401係當各U字部45p、45q連結成環狀時,較支柱105的頭部105b之最大直徑窄,在各U字部45p、45q分離的狀態,較支柱105的頭部105b之最大直徑廣。另一方面,第2開口幅度W402係設定成僅較支柱105的頭部105b之最大直徑稍大。因應第1開口幅度W401之擴大,容許支柱105的 開口P40之通過,因應第1開口幅度W401的縮小,確保支柱105與母壓扣210間之卡合。再者,當各U字部45p、45q連結成環狀時的開口P40之開口形狀為在U字部45p、45q的排列方向寬度廣之橢圓形狀。
如圖37所示,在將公壓扣220鎖扣於母壓扣210後,各U字部45p、45q藉由各板簧49p、49q朝半徑方向內側彈推,藉此,支柱105被連結成環狀的U字部45p、45q所夾持,使得支柱105卡合於母壓扣210。上述第1開口幅度W401係藉由板簧49的彈性,從較支柱105的頭部105b之最大直徑更廣的開口幅度回復成窄開口幅度。因應藉由板簧49使U字部45朝半徑方向內側之位移,環體40的開口P40之開口幅度從圖36(b)的擴大之開口幅度減少成圖36(a)的初期開口幅度。
再者,在圖37所示的狀態,當從母壓扣210將公壓扣220拔出時,基於支柱105之各U字部45朝半徑方向外側的按壓力大於各板簧49之彈力,使得U字部45p、45q間之間隔擴大,亦即,環體40的開口P40擴大,容許經由環體40的開口P40之支柱105的暫時通過。
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母壓扣210的卡合力係可藉由旋轉體50的轉動來進行調整。當在對圖33的紙面以正面視角觀看時,將如圖33所示的旋轉體50朝順時鐘方向方向旋轉90°時,則母壓扣210從如圖36所示的非鎖定狀態形成為如圖38所示的鎖定狀態。
當如圖38所示時,在罐體10的一組按壓部10m之間,板簧49p、U字部45p、U字部45q及板簧49被一組按壓部10m所夾持,成為各U字部45p、45q朝半徑方向外側之位移、U字部45p、45q之配置間隔的擴大、及環體40的開口的擴大等,完全或幾乎不被容許之狀態。亦即,罐體10的按壓部10m與板簧49p、49q接觸,在該接觸面之相反側與U字部45p、45q接觸。藉由板簧49p、49q與按壓部10m之接觸,抑制藉由一組U字部45p、45q所包圍形成之開口P40的擴大程度。
用來對板簧49賦予彈力之板簧49p、49q與罐體10之接觸位置、和用來抑制開口P40擴大的程度之板簧49p、49q與罐體10之接觸位置是在不同位置被確保。用來對板簧49賦予彈力之板簧49對罐體10之接觸位置是在板簧49p、49q之兩端部。關於罐體10側,位於周方向之按壓部10m的兩鄰接之罐體10的內側面。用來抑制開口P40擴大的程度之板簧49對罐體10之接觸位置是在板簧49p、49q之中央附近。關於罐體10側,位於按壓部10m的內側面。對一組U字部45p、45q相互分離的方向呈平行且通過開口P40的中心之假想線與板簧49p、49q交叉之位置係位於板簧49p、49q的兩端間之中央附近,藉此,能夠適當地抑制開口P40之擴大程度。
當如圖38所示時,藉由罐體10所容許之U字部45p、45q朝半徑方向外側的位移實質上為零。因此,即使將公壓扣220的支柱105壓入至母壓扣210的承 接部P210也不會卡合。在如圖38所示的情況,能夠將按壓部10m之突出高度降低相當於板簧49的厚度之量。
在這個例子,設在環體40的被按壓部40m1係為板簧49p的平板部49p5之長度方向中央部。設在環體40的被按壓部40m2係為板簧49q的平板部49q5之長度方向中央部。
如圖39示意地顯示,當將公壓扣220的支柱105鎖扣於母壓扣210時,在板簧49p、49q與罐體10之間,餘隙會完全或幾乎消失,就算欲從母壓扣210的承接部P210拔出支柱105,U字部45p、45q也完全或幾乎無法朝半徑方向外側位移,藉此,能夠阻止母壓扣210與公壓扣220之脫離。在本實施形態,能夠對母壓扣的卡合力賦予顯著的強弱,在公壓扣的支柱之鎖定狀態與非鎖定狀態間,能夠賦予顯著的卡合力之差。由於罐體10、U字部45p、45q、板簧49p、49q為金屬製,故,能夠確保母壓扣210的強固之卡合力。
母壓扣210的組裝係例如能夠利用藉由插入將U字部45p、45q、板簧49p、49q嵌合至旋轉體50,將其配置在罐體10內再以蓋30加以關閉來達成。
<第10實施形態>
參照圖40至圖42說明關於第10實施形態。圖40係母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圖。圖41係母壓扣的環體之概略上面圖及斷面圖,在圖41的紙面上部顯示上面圖,在圖 42的紙面下部顯示沿著同圖所示的上面圖的X41-X41之斷面圖。圖42係母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圖,同圖(a)為示意地顯示非鎖定狀態,同圖(b)為顯示鎖定狀態。在本實施形態,與第9實施形態不同,設置用來對環體40挾帶板簧49之挾帶構造,來取代不對旋轉體50卡合板簧49。在此情況,亦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
如圖40及圖42所示,板簧49p的初期形狀為C字狀,在板簧49p的兩端被推開擴大之態樣,配置於U字部45p與罐體10之間。在此情況,對板簧49p賦予縮小板簧49p的兩端間之間隔的彈力,因應於此,U字部45p朝半徑方向內側被彈推。關於板簧49q、U字部45q也能採用上述相同的說明。
如圖40及圖41所示,在U字部45p的兩端未設有如第9實施形態所示的凸狀及凹狀嵌合部,U字部45p的兩端之各端面構成平坦面。U字部45q也為相同結構。由於在罐體10內,藉由基於板簧49p、49q之朝半徑方向內側的彈推,使得U字部45p、45q相互相鄰的狀態被維持,故,不需要藉由嵌合等將U字部45p、45q相互連結。
如圖41所示,在U字部45p、45q的各端部,設有從各端部的外周側面朝半徑方向外側膨出而形成凹狀的凹陷部45p7之膨出部45p6,藉此,能夠將U字部45p、45q的旋轉力傳達至板簧49p、49q,可因應U字部45p、45q的周方向位移,使板簧49p、49q朝周方向位 移。藉由設在U字部45的一端及另一端側之一組膨出部45p6,構成因應環體40的轉動而挾帶板簧49之挾帶構造。
圖42(a)係顯示在U字部45p與U字部45q的配置間隔可擴大之非鎖定狀態,藉由未圖示的公壓扣220的支柱105使U字部45p與U字部45q之配置間隔擴大的狀態。圖42(b)係顯示環體40從圖42(a)所示的位置朝順時鐘方向轉動90°,使U字部45p與U字部45q之配置間隔無法擴大的鎖定狀態。
由圖42(a)及圖42(b)的對比可得知,當環體40朝順時鐘方向轉動時,與U字部45p的位移同步,板簧49p也位移。關於U字部45q、板簧49q也相同。當如圖42(b)所示時,在罐體10的一組按壓部10m之間,板簧49p、U字部45p、U字部45q及板簧49q被一組按壓部10m所夾持,成為U字部45p與U字部45q之配置間隔的擴大、及環體40的開口P40的擴大,完全或幾乎不被容許之狀態。
母壓扣210的組裝係例如能夠利用藉由插入將U字部45p、45q嵌合至旋轉體50,將其配置在罐體10內,再任意的順序及任意的態樣將板簧49配置在罐體10內,然後以蓋30加以關閉來達成。
<第11實施形態>
參照圖43至圖44說明關於第11實施形態。圖43係 母壓扣之概略水平斷面圖,(a)為示意地顯示U字部的結合狀態,(b)為示意地顯示U字部的分離狀態。圖44係母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圖,顯示鎖定狀態的母壓扣。在本實施形態,與第9及第10實施形態不同,不受旋轉體50/環體40的轉動影響,板簧49p、49q不會位移。在此情況,亦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
由圖43及圖44的對比可得知,即使環體40轉動,位於環體40與罐體10之間的板簧49之位置不會變動。在第9實施形態,使板簧49卡合於旋轉體50,在第10實施形態,使環體40具有挾帶板簧59的構造,但在本實施形態,板簧49係僅被夾在U字部45與罐體10之間,能夠謀求板簧49p的結構簡單化、母壓扣210的組裝間單化等。如圖43及圖45所示,板簧49係位於在周方向以180度間隔所設置之2個突出部10m1、10m2之間,防止板簧49朝周方向移動。
在如圖43(a)及圖43(b)所示的非鎖定狀態,在母壓扣210的罐體10內,各U字部45p、45q可朝半徑方向外側位移,使得U字部45p、45q的配置間隔能擴大,且環體40的開口P40可擴大。在如圖44所示的鎖定狀態,在罐體10的一組按壓部10m之間,U字部45p與U字部45q被一組按壓部10m所夾持,成為U字部45p與U字部45q之配置間隔的擴大、及環體40的開口P40的擴大,完全或幾乎不被容許之狀態。當如圖44所示時,按壓部10m1按壓U字部45q的兩端間之中央部的 外側面,同中央部成為被按壓部40m1。按壓部10m2按壓U字部45p的兩端間之中央部的外側面,同中央部成為被按壓部40m2。
<第12實施形態>
參照圖45說明關於第12實施形態。圖12係母壓扣所含有的環體之概略水平斷面圖,顯示對各U字部一體地設置板簧之情況。在本實施形態,與第9至第11實施形態不同,對U字部45p、45q一體地設置板簧49p、49q。在此情況,亦可獲得與第9至第11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U字部與板簧之一體性係可藉由例如將U字部以樹脂製、板簧以金屬製,再以插入成形將兩者予以一體成形來達成,但不限於此。
如圖45所示,在罐體10內,將U字部45p與板簧49p的一體物與U字部45p與板簧49p的一體物橫向排列配置著。對板簧49p、49q,與第9實施形態同樣地,賦予從翹曲成弧狀的狀態回復成平板狀態的彈力,藉此,將各一體物朝半徑方向內側彈推。
U字部45p的一端的凸部45p9與U字部45q的另一端的凸部45q9是在半徑方向的外側與內側相鄰,而U字部45p的另一端的的凸部45p9’與U字部45q的一端的凸部45q9’是在半徑方向的內側與外側相鄰。藉由在這種態樣之U字部45p與U字部45q間的嵌合,能夠將兩構件在罐體10內予以位置限制。圖29至圖45所示的 實施形態具備有一組U字部45p、45q且形成有藉由該U字部45p、45q所包圍之開口P40,但亦可為分割成3個以上之U字部。
依據上述的揭示,熟習該項技藝者可對各實施形態施加各種變更。公壓扣及母壓扣的具體結構為任意。環體、環旋轉體等的具體結構及材料為任意。將按壓部/被按壓部設在旋轉構件/固定構件中的任一方皆可。將藉由環體的分割所產生的U字部予以彈推之具體態樣為任意,又,彈推源不限於板簧。在申請專利範圍中所添加的符號為參考用,其目的不是用來限定解釋申請專利範圍者。
50‧‧‧旋轉體
12p‧‧‧停止部
12‧‧‧筒部
31‧‧‧平板部
23‧‧‧彎曲部
13‧‧‧彎曲部
32‧‧‧外周側部
230‧‧‧基材
11‧‧‧底部
22‧‧‧筒部
55b‧‧‧停止端
21‧‧‧按壓部
40‧‧‧環體

Claims (15)

  1. 一種母壓扣,係可供公壓扣(220)的支柱(105)插脫之母壓扣(210),其特徵為:具備:第1構件(40、70),其用來至少部分地供前述支柱(105)插通之開口(P40、P70),前述開口(P40、P70)是因應前述支柱(105)的插通而擴大,然後能夠從擴大的開口幅度回復至初期的開口幅度;及第2構件(10、50、60、91),其為了謀求前述支柱(105)對該母壓扣(210)進行卡脫所需之力量的增大或前述卡脫的禁止而能夠限制前述開口(P40、P70)擴大,前述第2構件(10、50、60、91)係具有可與前述第1構件(40、70)接觸之至少1個接觸部(10m、50m、60m、91m),前述第1構件(40、70)係具有可與前述接觸部(10m、50m、60m、91m)接觸之至少1個被接觸部(40m、70m),因應前述支柱(105)朝前述開口(P40、P70)插入之插入方向周圍的周方向之前述接觸部(10m、50m、60m、91m)與前述被接觸部(40m、70m)之相對位置,藉由前述第2構件(10、50、60、91)所容許的上述開口(P40、P70)之擴大的程度不同,前述第1構件(40、70)及前述第2構件(10、50、60、91)中的其中一方可對另一方可轉動,因應該轉動,可調整藉由前述第2構件(10、50、60、91)所容許的前 述開口(P40、P70)的擴大之程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母壓扣,其中,依據前述第1構件(40、70)本身的彈性或對第1構件(40、70)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之至少1個彈性構件(47、48、49p、49q)的彈性,使前述開口(P40、P70)可自前述擴大的開口幅度回復成前述初期的開口幅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母壓扣,其中,在該母壓扣(210),依據前述至少1個彈性構件(47、48、49p、49q)的彈性,使前述開口(P40、P70)可自前述擴大的開口幅度回復成前述初期的開口幅度,前述第1構件(40)構成為環狀,且含有藉由將該環狀的第1構件(40)雙分割而產生之第1及第2U字部(45p、45q),前述至少1個彈性構件(47、48、49p、49q)為連結前述第1及第2U字部(45p、45q)間的板簧(47、48),或將前述第1及第2U字部(45p、45q)中的一方朝另一方側彈推之板簧(49p、49q)。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母壓扣,其中,在該母壓扣(210),依據前述第1構件(40、70)本身的彈性,使前述開口(P40、P70)可自前述擴大的開口幅度回復成前述初期的開口幅度,前述第1構件(40、70)的前述被接觸部(40m、70m)為朝前述第2構件(10、50、60、91)側突出之突出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母壓扣,其中,前述突出部的突出量在前述周方向上階段性地改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母壓扣,其中,前述第2構件(10、50、60、91)的前述接觸部(10m、50m、60m、91m)為朝前述第1構件(40、70)側突出之突出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母壓扣,其中,前述第2構件(50)可旋轉地配置在前述第1構件(40)上,前述第2構件(50)的前述接觸部(50m)係為在前述第1構件(40)及第2構件(50)之層積方向上,從前述第2構件(50)朝前述第1構件(40)側突出之接觸片(57)。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母壓扣,其中,還具備有旋轉體(50),其配置於前述第1構件(40)上,且對前述第1構件(40)傳達旋轉力。
  9. 一種壓扣,其特徵為具備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母壓扣(210);及具備有前述支柱(105)之公壓扣(220),該支柱是插通於前述母壓扣(210)的前述第1構件(40、70)之前述開口(P40、P70)。
  10. 一種母壓扣,其特徵為具備有:第1構件(40、70),其藉由對公壓扣(220)的支柱(105)的插入方向呈正交的變形方向之本身的變形,容許前述支柱(105)的插入並卡合;及 第2構件(10、50、60、91),其可限制前述變形方向之前述第1構件(40、70)的前述變形,前述第2構件(10、50、60、91)係具有可與前述第1構件(40、70)接觸之至少1個接觸部(10m、50m、60m、91m),前述第1構件(40、70)係具有可被前述接觸部(10m、50m、60m、91m)接觸之至少1個被接觸部(40m、70m),因應以前述插入方向為中心進行圍繞包圍的方向的周方向之前述接觸部(10m、50m、60m、91m)與前述被接觸部(40m、70m)之相對位置,藉由前述第2構件(10、50、60、91)所容許的前述第1構件(40、70)之變形程度改變,前述第1構件(40、70)及前述第2構件(10、50、60、91)中的其中一方可對另一方可轉動,因應該轉動,可調整藉由前述第2構件(10、50、60、91)所容許的前述第1構件(40、70)的變形之程度。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母壓扣,其中,依據前述第1構件(40、70)本身的彈性或對第1構件(40、70)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之至少1個彈性構件(47、48、49p、49q)的彈性,能使變形的前述第1構件回復成原形狀。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母壓扣,其中,依據對第1構件(40、70)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之至少1個彈性構 件(47、48、49p、49q)的彈性,能使變形的前述第1構件回復成原形狀。 前述第1構件(40)構成為環狀,且含有藉由將該環狀的第1構件(40)雙分割而產生之第1及第2U字部(45p、45q),前述至少1個彈性構件(47、48、49p、49q)為連結前述第1及第2U字部(45p、45q)間的板簧(47、48),或將前述第1及第2U字部(45p、45q)中的一方朝另一方側彈推之板簧(49p、49q)。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母壓扣,其中,依據前述第1構件(40、70)本身的彈性,能使變形的前述第1構件回復成原形狀,前述第1構件(40、70)的前述被接觸部(40m、70m)為朝前述第2構件(10、50、60、91)側突出之突出部。
  14. 如申請專例範圍第10項之母壓扣,其中,還具備有旋轉體(50),其配置於前述第1構件(40)上,且對前述第1構件(40)傳達旋轉力。
  15. 如申請專例範圍第10項之母壓扣,其中,前述第1構件(40、70)及第2構件(10、50、60、91)的至少其中一方可在預先設定的角度範圍內旋轉。
TW102103315A 2012-02-15 2013-01-29 Mother press and buckle TWI5248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3567 2012-02-15
PCT/JP2012/080999 WO2013121650A1 (ja) 2012-02-15 2012-11-29 雌スナップボタン及びスナップボタ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50040A TW201350040A (zh) 2013-12-16
TWI524857B true TWI524857B (zh) 2016-03-11

Family

ID=48983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3315A TWI524857B (zh) 2012-02-15 2013-01-29 Mother press and buckl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04294B2 (zh)
EP (1) EP2815670B1 (zh)
CN (1) CN104135887B (zh)
TW (1) TWI524857B (zh)
WO (1) WO20131216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41977B1 (en) * 2014-05-09 2017-08-23 FIMMA S.p.A. A snap fastener female part with differentiated buttoning and unbuttoning efforts
WO2016088182A1 (ja) * 2014-12-01 2016-06-09 Ykk株式会社 雌スナップボタンの上部構造体、雌スナップボタン及び生地への雌スナップボタンの取付方法
US10874351B2 (en) * 2015-03-20 2020-12-29 Zentan Technology Co., Ltd. Physiological signal detecting apparatus and physiological signal detecting device
JP6608617B2 (ja) * 2015-05-20 2019-11-20 Ykk株式会社 雌型スナップボタ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847725B2 (ja) 2017-03-23 2021-03-24 Ykk株式会社 雌型ボタン、及び雌型ボタンと雄型ボタンの組み合わせ品
TWI638616B (zh) * 2017-12-28 2018-10-21 倍騰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卡合扣具
US10925352B2 (en) * 2018-07-11 2021-02-23 Ykk Corporation Button assembly with removable cap
US11089823B2 (en) * 2018-12-22 2021-08-17 Khai Gan Chuah Bib for small child
WO2020115911A1 (ja) * 2018-12-07 2020-06-11 Ykk株式会社 スナップボタン及び雌スナップボタン
GB2582817B (en) * 2019-04-05 2022-09-21 Dubrosky & Tracy Patent Service Corp A closure for securing two pieces together
FR3095112B1 (fr) * 2019-04-19 2021-05-07 Hermes Sellier Dispositif d'ouverture et de fermeture d'un article, notamment de maroquinerie, et article comportant un tel dispositif
CN110326854A (zh) * 2019-07-16 2019-10-15 赵艳 一种闭合式老年扣
CN110638153B (zh) * 2019-08-30 2022-06-03 宏基钮扣(石狮)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度钮扣
US10869518B1 (en) * 2020-05-05 2020-12-22 Lionhead Helmet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Lp Chin strap assembly for a protective helmet
US11930895B2 (en) * 2020-11-03 2024-03-19 The Beer Vest Guys Llc Garment for displaying ornaments
KR102457329B1 (ko) * 2021-04-13 2022-10-20 강율항 슬림형 탄성부재를 갖는 스냅단추용 암단추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35620A (en) * 1929-05-14 1929-11-12 Howard A Salley Separable fastener
US2552764A (en) * 1948-12-30 1951-05-15 United Carr Fastener Corp Three side lock snap fastener
DE2902181C2 (de) * 1979-01-20 1983-06-01 Reinhold 7925 Dischingen Heckel Schmuckkettenverschluß
JPH0754567B2 (ja) 1982-06-28 1995-06-0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記録電流設定装置
JPS61170304A (ja) 1985-01-24 1986-08-01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対地作業機のロ−リング制御装置
JPS61170304U (zh) 1985-04-11 1986-10-22
GB2171446A (en) 1985-02-15 1986-08-28 Kane Ind Co Ltd M Socket for snap fastener
DE19604131C2 (de) 1996-02-06 1998-02-19 Prym William Gmbh & Co Kg Entriegelbarer Druckknopfverschluß
JP2003310310A (ja) 2002-04-26 2003-11-05 Takeda Seiki Kk スナップファスナー用の合成樹脂製雌型部材
US6557220B1 (en) * 2002-05-31 2003-05-06 B. A. Ballou & Co., Inc. Security clutch with self-centering spring
JP4659671B2 (ja) 2006-05-11 2011-03-30 株式会社東京錠前製作所 係止機構付き留め具
ITBO20080086A1 (it) * 2008-02-11 2009-08-12 Fashion Luxury Fasteners S P A Bottone a pressione perfezionato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504294B2 (en) 2016-11-29
US20140325797A1 (en) 2014-11-06
EP2815670A1 (en) 2014-12-24
EP2815670A4 (en) 2015-12-23
TW201350040A (zh) 2013-12-16
EP2815670B1 (en) 2017-07-19
WO2013121650A1 (ja) 2013-08-22
CN104135887A (zh) 2014-11-05
CN104135887B (zh) 2016-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4857B (zh) Mother press and buckle
CN100572163C (zh) 用于儿童车辆椅的儿童限制组件
US9327627B2 (en) Unlocking mechanism for inclinable headrest
US6557220B1 (en) Security clutch with self-centering spring
WO2016088182A1 (ja) 雌スナップボタンの上部構造体、雌スナップボタン及び生地への雌スナップボタンの取付方法
US5653136A (en) Locating device for numeral wheel of numeral lock
US9174606B2 (en) Harness retainer for juvenile vehicle seat
JP6084511B2 (ja) 施錠具及び施錠具の使用方法
JPH04125709U (ja) コードストツパー
JP5859107B2 (ja) 雌スナップボタン及びスナップボタン
US6076240A (en) Locking snap-fastener and its releasing device
CN110710761B (zh) 具有可移除帽的按扣组件
TW201218974A (en) with simple and convenient operation, firmed fixation, and guaranteed usage security
EP1512340B1 (en) Badge manufacturing device
TWM412646U (en) Buckle structure of safety belt
WO2018173397A1 (ja) 雌型ボタン、及び雌型ボタンと雄型ボタンの組み合わせ品
JPH0947306A (ja) ぎぼしを用いた止め具の連結構造
JP2007020874A (ja) ボタン及びボタン組立方法
JP3084341B2 (ja) スナップ釦の構造
CN216494647U (zh) 一种变形式固定装置
EP2962779B1 (en) Punch die
JP2006138389A (ja) 締結構造
WO2020129217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TW201832885A (zh) 可調整刀鋒角度之刮鬍刀
IT201900001077U1 (it) Bottone a pressio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