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35887B - 母按扣和按扣 - Google Patents

母按扣和按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35887B
CN104135887B CN201280070619.9A CN201280070619A CN104135887B CN 104135887 B CN104135887 B CN 104135887B CN 201280070619 A CN201280070619 A CN 201280070619A CN 104135887 B CN104135887 B CN 1041358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mponent
letter
shap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061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35887A (zh
Inventor
长谷川建二
加藤久典
浅野友城
福岛宏树
田口知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135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358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358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358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7/00Press-button or snap fasteners
    • A44B17/0041Press-button fasteners consisting of two pa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7/00Press-button or snap fasteners
    • A44B17/0011Press-button fasteners in which the elastic retaining action is obtained by a spring working in the plane of the fasten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7/00Press-button or snap fasteners
    • A44B17/0052Press-button fasteners consisting of four pa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7/00Press-button or snap fasteners
    • A44B17/0064Details
    • A44B17/0076Socket memb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 Y10S24/30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S24/51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including receiving member having cavity and mating member having insertable projection guided to interlock thereby
    • Y10S24/52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including receiving member having cavity and mating member having insertable projection guided to interlock thereby having divergent interlock means distinct from cavity or projection of its memb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36Button with fastener
    • Y10T24/3651Separable
    • Y10T24/3655Spring
    • Y10T24/366Resilient socke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4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 Y10T24/45152Each mating member having similarly shaped, sized, and operated interlocking or intermeshable face
    • Y10T24/45173Resilient element
    • Y10T24/45178Snap [e.g., identical element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Snap Fasteners, And Hook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母扣(210)包括:第1构件(40、70),其至少局部地确定能供柱部(105)贯穿的开口(P40、P70);以及第2构件(10、50、60、91),其为了谋求增大柱部(105)相对于该母扣(210)卡合或脱离所需要的力或者禁止卡合或脱离而能够限制开口(P40、P70)扩大。根据第2构件(10、50、60、91)的接触部(10m、50m、60m、91m)和第1构件(40、70)的被接触部(40m、70m)在绕柱部(105)向开口(P40、P70)插入的插入方向的周向上的相对位置的不同,被第2构件(10、50、60、91)容许的开口(P40、P70)的扩大程度有所不同。

Description

母按扣和按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母按扣和按扣。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锁定功能的固定件。具体地讲,如该文献的图1所示,母扣钩部1具有处于被弹簧构件12向上方施力的状态的止挡件5、该文献的图2所示的形状的卡定构件6、以及安装在卡定构件6的卡定部17的弹性环10。该文献的图6的(a)、图6的(b)表示公扣钩部2扣入到母扣钩部1中的过程。在使公扣钩部2自母扣钩部1脱离时,如其图6的(d)所示,利用键棒22按下止挡件5。由此,卡定构件6的卡定部17能够向外侧自由地扩张,能够谋求公扣钩部2自母扣钩部1脱离。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的凹体5,该凹体5是在外壳15内收容有利用具有弹性的刚性树脂一体成形固定部7和嵌合凸部9的结构。其中说明了在凸体3压入时,嵌合凸部9在压入方向上进一步挠曲,并且固定部5向外壳体15的周侧筒20侧展开,能够确保压入凸体的容易性。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这样的结构的凹形构件:在自基板2的外周部立起的周壁3上设置环状槽5,在内侧的周壁部分3a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时,仅是内侧的周壁部分3a的上端抵接于外侧的周壁部分3b,能够被阻止内侧的周壁部分3a向半径方向外侧进一步的弹性变形。如该文献的图1所示,在内侧周壁部分3a的内侧面,在周向上以大致连续的方式设有鼓出部7,能够确保鼓出部7充分地嵌合于凸形构件的突起部。
在专利文献4中,如该文献的图3等所示公开了一种这样的母构件:在收容部6内设置具有外牙9和内牙10的波形环状的卡定用弹簧7,在内牙10的除顶点10A之外的部位设有切痕8。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6596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61-17030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31031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昭59-22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专利文献1,为了解除母扣钩部1和公扣钩部2之间的锁定,要求使止挡件5在上下方向(公扣钩部2的安装方向)上移动,与此相应地结构有可能复杂化,而且,有可能导致母扣钩部1的厚度增加。
寻求利用简单的结构调整母扣的卡合力。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母按扣能够供公按扣的柱部卡合或脱离,其中,该母按扣包括:第1构件,其至少局部地确定能供上述柱部贯穿的开口,上述开口与上述柱部的贯穿相应地扩大,并在扩大后能够从扩大后的开口幅度恢复为初始的开口幅度;以及第2构件,其为了谋求增大上述柱部相对于该母按扣的卡合或脱离所需要的力或者禁止上述卡合或脱离而能够限制上述开口扩大,上述第2构件具有至少1个能够接触于上述第1构件的接触部,上述第1构件具有至少1个能被上述接触部接触的被接触部,根据上述接触部和上述被接触部在绕上述柱部向上述开口插入的插入方向的周向上的相对位置的不同,被上述第2构件容许的上述开口的扩大程度有所不同。
上述第1构件和上述第2构件中的一者能够相对于另一者转动,能够与该转动相应地调整被上述第2构件容许的上述开口的扩大程度则较佳。
基于上述第1构件自身的弹性的变化、或是基于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第1构件的至少1个弹性构件的弹性的变化,上述开口能够从上述扩大后的开口幅度恢复为上述初始的开口幅度则较佳。
在基于上述至少1个弹性构件的弹性的变化上述开口能够从上述扩大后的开口幅度恢复为上述初始的开口幅度的情况下,上述第1构件构成为环状,而且包含因该环状的第1构件一分为二而形成的第1字母U形部和第2字母U形部,上述至少1个弹性构件是将上述第1字母U形部和第2字母U形部之间连结起来的板簧、或者是对上述第1字母U形部和第2字母U形部中的一者向另一侧施力的板簧则较佳。
在基于上述第1构件自身的弹性的变化上述开口能够从上述扩大后的开口幅度恢复为上述初始的开口幅度的情况下,上述第1构件的上述被接触部是向上述第2构件侧突出的突出部则较佳。
上述突出部的突出量在上述周向上分级变化则较佳。
上述第2构件的上述接触部是向上述第1构件侧突出的突出部则较佳。
上述第2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在上述第1构件上,上述第2构件的上述接触部是在上述第1构件和第2构件的层叠方向上自上述第2构件向上述第1构件侧突出的接触片则较佳。
该母按扣还包括配置在上述第1构件上且向上述第1构件传递旋转力的旋转体则较佳。
本发明的按扣包括:母按扣,其是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母按扣;以及公按扣,其包括能贯穿于上述母按扣的上述第1构件的上述开口中的上述柱部。
本发明的母按扣包括:第1构件,其利用与公扣的柱部的插入方向正交的变形方向上的自身变形容许上述柱部的插入并与上述柱部卡合;以及第2构件,其能够限制上述第1构件在上述变形方向上的上述变形,上述第2构件具有至少1个能够接触于上述第1构件的接触部,上述第1构件具有至少1个能被上述接触部接触的被接触部,上述第1构件的被上述第2构件容许的变形程度与上述接触部和上述被接触部在作为绕上述插入方向的方向的周向上的相对位置相应地发生变化。
上述第1构件和上述第2构件中的一者能够相对于另一者转动,能够与该转动相应地调整上述第1构件的被上述第2构件容许的变形程度则较佳。
基于上述第1构件自身的弹性的变化或者是基于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第1构件的至少1个弹性构件的弹性的变化,已经变形的上述第1构件能够恢复为原来的形状则较佳。
在基于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第1构件的至少1个弹性构件的弹性的变化,已经变形的上述第1构件能够恢复为原来的形状的情况下,上述第1构件构成为环状,而且包含因该环状的第1构件一分为二而生成的第1字母U形部和第2字母U形部,上述至少1个弹性构件是将上述第1字母U形部和第2字母U形部之间连结起来的板簧、或者是对上述第1字母U形部和第2字母U形部中的一者向另一侧施力的板簧则较佳。
在基于上述第1构件自身的弹性的变化,已经变形的上述第1构件能够恢复为原来的形状的情况下,上述第1构件的上述被接触部是向上述第2构件侧突出的突出部则较佳。
该母按扣还包括配置在上述第1构件上且向上述第1构件传递旋转力的旋转体则较佳。
上述第1构件和第2构件中的至少一者能够在预先设定好的角度范围内旋转则较佳。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调整母扣的卡合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按扣的概略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母扣的概略的俯视图和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组装之前的母扣的概略的分解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公扣的概略的俯视图和剖视图。
图5是母扣的沿图6所示的单点划线X5-X5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表示旋转角度范围的限制构造。
图6是母扣的沿图5所示的单点划线X6-X6的概略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弱扣合状态的母扣的沿图1的单点划线X7-X7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
图8是强扣合状态的母扣的沿图1的单点划线X7-X7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公扣和母扣的嵌合过程的概略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公扣和母扣的嵌合过程的概略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强扣合状态的按扣的概略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环状体的概略的俯视图和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母扣的结构和环状体的旋转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母扣的结构和环状体的旋转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按扣的概略的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按扣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17是母扣的沿图15的单点划线X17-X17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强扣合状态的按扣的概略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强扣合状态的按扣的概略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按扣的概略的俯视图和剖视图。
图21是母扣的沿图20的单点划线X21-X21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表示旋转体的旋转。
图22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结合之前的按扣的概略的剖视图。
图23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结合之后的按扣的概略的剖视图。
图24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弱扣合类型的母扣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25是母扣的沿图22的单点划线X25-X25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
图26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强扣合类型的母扣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27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强扣合类型的母扣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
图28是母扣的沿图27的单点划线X28-X28的概略的剖视图。
图29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母扣的概略的剖视图。
图30是母扣的沿图29的单点划线X30-X30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
图31是母扣的沿图29的单点划线X31-X31的概略的剖视图。
图32是母扣自图30所示的位置旋转90度后的状态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
图33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母扣的概略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在图33的纸面上部表示俯视图,在图33的纸面下部表示沿着该图所示的俯视图的X33-X33的剖视图。
图34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母扣的环状体的概略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在图34的纸面上部表示俯视图,在图34的纸面下部表示沿着该图所示的俯视图的X34-X34的剖视图。
图35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母扣的板簧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36是非锁定状态的母扣的沿图33的剖视图的单点划线X36-X36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在图36的(a)中示意地表示字母U形部的合体状态,在图36的(b)中示意地表示字母U形部的分离状态。
图37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按扣的概略的剖视图,母扣处于非锁定状态。
图38是锁定状态的母扣的沿图33的剖视图的单点划线X36-X36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
图39是锁定状态的母扣的沿图38的单点划线X39-X39的概略的垂直剖视图。
图40是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母扣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
图41是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母扣的环状体的概略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在图41的纸面上部表示俯视图,在图41的纸面下部表示沿着该图所示的俯视图的X41-X41的剖视图。
图42是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母扣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在图42的(a)中表示非锁定状态,在图42的(b)中表示锁定状态。
图43是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母扣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在图43的(a)中示意地表示字母U形部的合体状态,在图43的(b)中示意地表示字母U形部的分离状态。
图44是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母扣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表示锁定状态的母扣。
图45是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母扣所包含的环状体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表示板簧与各字母U形部设置为一体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各实施方式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无需过多说明,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够适当地进行组合,也能够把握该组合的叠加效应。原则上省略实施方式之间的重复说明。参照附图以说明发明为主要目的,能够适当地进行简化。
为了便于说明,在主要附图中图示了轴线AX。轴线AX例如与母扣的接收部的深度方向/公扣的柱部的延伸方向/公扣的柱部的插入方向一致。轴线AX也与后述的环状体和旋转体的层叠方向一致。为了便于说明,在说明各方式时,原则上一致地将沿着轴线AX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将与轴线AX正交的方向作为半径方向进行说明。将沿着半径方向接近轴线AX的方向称作内侧,将沿着半径方向远离轴线AX的方向称作外侧。将绕轴线AX的方向称作周向。根据后述的说明可明确地可知,在公扣的柱部插入到母扣的接收部时,弹性体(环状体40、环状旋转体70)在与半径方向一致的方向上变形。在将弹性体(环状体40、环状旋转体70)变形的方向定义为变形方向时,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变形方向与半径方向一致。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1说明第1实施方式。图1是按扣的概略的剖视图。图2是母扣的概略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图3是组装前的母扣的概略的分解剖视图。图4是公扣的概略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图5是母扣的沿图6所示单点划线X5-X5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表示旋转角度范围的限制构造。图6是母扣的沿图5所示的单点划线X6-X6的概略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弱扣合状态的母扣的沿图1的单点划线X7-X7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图8是强扣合状态的母扣的沿图1的单点划线X7-X7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图9是表示公扣和母扣的嵌合过程的概略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公扣和母扣的嵌合过程的概略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1是表示强扣合状态的按扣的概略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按扣200具有固定在布料230上的母按扣210(以下也简称作母扣210)和公按扣220(以下也简称作公扣220)。通过向母扣210的接收部P210中插入公扣220的柱部105,柱部105受接收部P210保持从而上下连结母扣210和公扣220。通过自接收部P210拔出柱部105,母扣210和公扣220上下分离。另外,布料230例如是天然纤维、化学纤维(例如是聚酯系或者尼龙系的纤维)等的纱线织成平面而成的纺织物,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由无纺布、天然/合成皮革、毡、塑料等树脂材料构成的片材。有时也将布料230简称作片材。
如图1~图3所示,母扣210具有罐体(第2构件)10、安装体20、罩30、环状体(第1构件、环状构件)40、以及旋转体50。如图2所示,母扣210是俯视呈圆盘状的构件。罐体10、安装体20、以及罩30是用于保持环状体40和旋转体50并将它们安装在布料上的框架构件,他们是分别通过利用任意的方法成形金属等的平板来制造的。另外,由罐体10、安装体20、以及罩30构成的框架构件在其外周部分从上下夹持布料230,并且在其内周部分收容环状体40和旋转体50。环状体40和旋转体50以能够一起绕轴线AX旋转的形态层叠,它们的层叠方向与轴线AX一致。
旋转体50和环状体40在构造上嵌合,一起绕轴线AX旋转。具体地讲,如图1所示,环状体40在其上表面具有卡合凸部40y,旋转体50在其下表面具有卡合凹部50y。卡合凸部40y向上方延伸,卡合凹部50y向上方凹陷。通过卡合凸部40y和卡合凹部50y嵌合,作用在旋转体50上的旋转力能够传递到环状体40并借助旋转体50使环状体40旋转。通过使环状体40和旋转体50分开设置,能够与两者的各自功能相应地选择最佳的材料。但是,这一点并不一定是必需的,也可以使环状体40和旋转体50一体化。
用于接收公扣220的柱部105的接收部P210是通过层叠环状体40和旋转体50并使环状体40的内周侧面和旋转体50的凹部P56的内表面连续而构成的。接收部P210的接收口(环状体40的接收口)的最小直径W40小于柱部105的最大直径W105。因而,为了容许柱部105进入到接收部P210内,需要使环状体40向半径方向外侧变形,让环状体40的接收口的直径W40扩大。而且,接收部P210具有能够收容穿过了接收口之后的柱部105的大小。
如图1所示,罐体10是用于收容环状体40和旋转体50的收容构件,并利用安装体20固定在布料230上。在环状体40和旋转体50被罐体10收容的状态下,用罩30从上方封闭罐体10。另外,罐体10、安装体20、罩30例示性地由黄铜、铜合金、不锈钢、铝等塑性变形的金属材料构成。环状体40具备任意程度的弹性,其例示性地由聚酯、聚酰胺、聚氨酯、聚缩醛、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合成树脂等的材料构成。旋转体50由具有期望强度的上述合成树脂、上述金属等材料构成。
参照图2说明罐体10、安装体20、以及罩30的详细结构。如图2的下部分所示,罐体10具有底部11、筒部12、以及弯曲部13。在底部11的中心设有开口P10(参照图3),底部11构成为环状。在底部11上载置有环状体40。筒部12自底部11的外周端起沿着轴线AX延伸而立起,形成围绕环状体40的周壁部。弯曲部13是使筒部12的顶端向半径方向外侧和下方弯曲到自身的顶端面向筒部12的外周面为止而形成的部分,是与安装体20卡合的卡合部。
安装体20具有按压部21、筒部22、以及弯曲部23。按压部21自筒部22的下端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从下方按压布料230。筒部22自按压部21的内周端起沿着轴线AX延伸而立起,与罐体10的筒部12一同形成围绕环状体40的周壁部。弯曲部23是使筒部22的上端自半径方向外侧向下方弯曲到自身的顶端面向筒部22的外周面为止而形成的部分,是与罐体10卡合的卡合部。
例如通过将筒部22的顶端插入到罐体10的弯曲部13内,利用自弯曲部13的面承受的压力使筒部22的顶端弯曲而形成弯曲部23(也同时参照图3)。在安装体20的按压部21中设有冲孔24,在按压部21中形成有咬入到布料230中的部分25。通过这样使安装体20咬入到布料230中,能够充分地将安装体20固定在布料230上。
罩30具有平板部31和外周侧部32。在平板部31的中心设有开口P30(参照图3),平板部31构成为环状。平板部31的开口端是用于将环状体40和旋转体50关在罐体10内的位置限制部。外周侧部32自平板部31的外周起沿着轴线AX向下方延伸。外周侧部32的下端部分以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弯曲。利用罩30的外周侧部32的下端部分的弯曲将罩30固定在罐体10上,与此同时,旋转体50、环状体40被罩30的平板部31关在罐体10内。罩30的外周侧部32的下端部分也是从上方按压布料230的部分,由此,在罩30的外周侧部32的下端部分和安装体20的按压部21之间从上下方向适当地夹持布料230。
如图1和图2所示,环状体40是在树脂、金属等的平板构件的中心设有开口P40的弹性体。如图2的下部分所示,在环状体40的作为主体部分的环状主体42的下表面设有环状凸部43。环状凸部43配置在罐体10的开口P10内,由此,罐体10和环状体40之间的定位变容易。环状主体42的相当于开口P40的直径的开口直径(开口幅度)能够扩大,由此,能够容许向接收部P210中插入柱部105/自接收部P210拔出柱部10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后述的说明可明确可知,母扣210具有环状主体42的开口形状的变形受到限制的状态和该变形不受限制的状态,各状态能够根据环状体40和罐体10的在周向上的相对位置来决定。
如图2的下部分所示,环状体40的内周侧面41的下部41p以弧状向半径方向内侧鼓出,环状体40的内周侧面41的上部41q以弧状向半径方向外侧凹陷。与环状体40的内周侧面41构成为波状的状况相应地,环状体40的内径在上下方向上变动。直截了当地讲,环状体40的内径从下方朝向上方逐渐变窄,之后逐渐变宽。
旋转体50是在上表面设有凹部P55、在下表面设有凹部P56的圆盘状构件,是绕轴线AX从动旋转的从动旋转部。旋转体50是树脂、金属等的平板构件,优选由与环状体40不同的材料构成。凹部P55为俯视呈矩形形状,是能供一字改锥等工具插入的部分。凹部P56为仰视呈圆形形状,是局部地接收柱部105的部分,其具有底面56q和内周侧面56p。底面56q是平坦面,内周侧面56p是沿着轴线AX延伸的面。内周侧面56p向半径方向内侧缓慢地倾斜并连接于底面56q。另外,也可以将凹部P55的俯视形状做成“+”状,能够与十字改锥吻合。
旋转体50的外侧壁厚W50a<内侧壁厚W50b的关系成立。与此相应地在旋转体50的上侧的外周缘设有台阶部52。台阶部52具有平坦面,在平坦面上配置有罩30的平板部31的内周端部。罩30的平板部31和罐体10的底部11之间从上下限制环状体40和旋转体50的层叠体的位置。旋转体50的壁厚W50b的部分因凹部P56而被薄壁化,而且因凹部P55而进一步被局部地薄壁化。
参照图1和图4说明公扣220的结构。如图1和图4所示,公扣220具有被母扣210的接收部P210接收保持的柱部105。如图1所示,柱部105具有颈部105a和头部105b。头部105b与颈部105a相比构成为宽幅。头部105b的外周侧面向外侧以弧状隆起,由此,能够限制柱部105自母扣210的接收部P210脱离。另外,通过头部105b扩宽环状体40的开口P40的开口直径,能够容许柱部105插入到母扣210的接收部P210。
另外,根据后述的说明可明确,根据环状体40和罐体10之间的在环绕接收部P210的周向上的相对位置,来决定母扣210的接收部P210保持公扣220的柱部105的保持力(以下有时简称作保持力)。由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调整上述保持力。不仅是在制造时能够调整上述保持力,在制造之后也能够调整上述保持力,能够提高在广泛的领域内的有用性/便利性。
另外,保持力是在母扣210和公扣卡合的状态下,为了使它们互相分开(脱离)而施加力时使该卡合脱开的力,在此,由于保持力是保持卡合状态的力,因此称作保持力。而且,该保持力在卡合的状态下发挥作用,但在欲卡合的状态下当然也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在保持力较强时,保持卡合状态的力较强,但在欲卡合时,与保持力较弱的情况相比,需要卡合时的力。因此,也可以将保持力作为公扣和母扣卡合、脱离所需要的力,称作卡合力。
如图1和图4所示,公扣220由利用任意的方法做出形状的板状构件110、120构成。如图4的下部分所示,板状构件110具有基部111和柱部内壁部112。基部111是按压布料230的部分,其构成为环状,围绕轴线AX。柱部内壁部112是沿着轴线AX延伸且两端敞口的筒状部分。柱部内壁部112是贯通布料230的部分。柱部内壁部112的上端以弧状向外侧弯曲,该部分卡合于板状构件120。将以弧状向外侧弯曲的部分称作弯曲部113。
板状构件120具有基部121和柱部外壁部122。基部121是按压布料230的部分,其构成为环状,包围轴线AX。柱部外壁部122是下端敞口、上端封闭的部分,其上端的外周缘以弧状向半径方向外侧弯曲,该部分卡合于板状构件110。将以弧状向半径方向外侧弯曲的部分称作弯曲部123。通过柱部内壁部112的弯曲部113和柱部外壁部122的弯曲部123卡合,板状构件110和板状构件120互相卡定。
布料230被基部111和基部121从上下夹持。在利用基部111和基部121夹持住布料230的状态下,对公扣220进行按压处理,在基部111上设有多个凹部115,在基部121上设有多个凸部125。由此,能够将公扣220牢固地安装在布料230上。另外,如图4的上部分所示,公扣220在绕轴线AX对称的6处进行按压处理。
参照图5和图6说明限制旋转体50的旋转范围的构造。图5表示旋转体50和罐体10的沿图6所示的单点划线X5-X5的截面结构,图6表示母扣210的沿图5的单点划线X6-X6的截面结构。如图5所示,在旋转体50的外周侧面设有在周向上的预定范围内连续的槽部55,槽部55在周向的上延伸范围受停止端55a、55b限定。在罐体10的筒部12中设有配置在槽部55内、且预定槽部55的停止端55a、55b的相碰的停止部12p。在图5所示时,停止端55b碰到停止部12p,由此,能够禁止旋转体50进一步顺时针旋转。通过停止端55a碰到停止部12p,能够禁止旋转体50的逆时针的旋转。通过这样限制旋转体50的旋转范围,能够设定旋转体50停止的两个停止位置(旋转停止位置),能够与各停止位置相对应地调整母扣210的接收部P210的保持力(这一点根据后述的说明可以明确)。
如图6所示,在环状体40的外周侧面也设有与旋转体50同样的槽。由于环状体40和旋转体50一起旋转,因此,期望与旋转体50同样也限制环状体40的旋转范围。另外,停止部12p未必需要是罐体10的筒部12自身,也可以是其他的构件。限制环状体40和旋转体50的旋转范围的具体形态是任意的,除了可以像上述那样利用罐体10限制环状体40和旋转体50的旋转范围之外,也可以利用罩30限制旋转体50的旋转范围。
参照图7和图8说明与环状体40和罐体10在周向上的相对位置相应地调整接收部P210保持柱部105的力的构造。图7和图8是环状体40、罐体10、以及安装体20的沿图1的X7-X7的水平剖视图。也适当地同时参照图9~图11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环状体40具有互不相同的直径R40、R41,满足直径R40>直径R41。将与直径R40相对应的部分称作被接触部(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称作被按压部)40m。如图7所示,被按压部40m是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40m1、40m2。突出部40m1、40m2在周向上以180度间隔设置,而且互相向相反侧突出。
如图7所示,罐体10具有互不相同的内径R10、R11,满足内径R10<直径R11。将与内径R10相对应的部分称作接触部(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称作按压部)10m。如图7所示,按压部10m是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10m1、10m2。突出部10m1、10m2是筒部12向半径方向内侧凹入、在相同方向上突出的部分。突出部10m1、10m2在周向上以180度间隔设置。
在图7所示时,环状体40的被按压部40m和罐体10的按压部10m并不相面对,未限制环状体40向半径方向外侧变形。为了方便起见,将该状态称作“弱扣合状态”。另一方面,在图8所示时,环状体40的被按压部40m和罐体10的按压部10m相面对,限制环状体40向半径方向外侧变形。为了方便起见,将该状态称作“强扣合状态”。与“弱扣合状态”相比,“强扣合状态”是不容易插入或者拔出的状态。图7和图8所示的各自状态例如与旋转体50的顺时针的停止位置和旋转体50的逆时针的停止位置相对应(参照图5和与其相关的说明)。也就是说,在柱部105卡合于母扣210时,由于开口P40的直径小于柱部105的头部105b的直径,因此,柱部105以扩大开口P40的直径的方式使环状体40弹性变形。在头部105b通过了开口P40之后,环状体40弹性复位,开口P40恢复为原来的直径,卡合于颈部105a。另外,颈部105a的直径小于头部105b的直径,且小于开口P40的最小直径则较佳。在“强扣合状态”下,能够抑制开口P40的直径扩大,因此,与“弱扣合状态”相比,头部105b难以通过开口P40。
另外,在环状体40的被按压部40m和罐体10的按压部10m相面对时,是否使被按压部40m和按压部10m接触是任意的。另外,在使两者接触的情况下,能够使环状体40的开口形状例如从正圆变形为椭圆形,由于椭圆形的短轴的长度尺寸小于正圆的直径,因此,能够确保更强的保持力。在保持力较强的情况下,能够附加地限制公扣220自母扣210脱离。在保持力较弱的情况下,并不附加地限制公扣220自母扣210脱离。本领域技术人员当然清楚,也可以将弱扣合状态称作非锁定状态,将强扣合状态称作锁定状态。
在图7所例示的“弱扣合状态”时,并未限制环状体40向半径方向外侧变形,因此,向母扣210的接收部P210中插入公扣220的柱部105、和自母扣210的接收部P210拔出公扣220的柱部105的操作并不困难。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柱部105的头部105b从下方压入到环状体40的开口P40时,利用环状体40向半径方向外侧的变形,该开口P40的开口直径自初始的开口直径开始扩大。在环状体40的被按压部40m和罐体10的筒部12的内周侧面之间存在间隙,由此,容许环状体40变形,能够确保被罐体10容许的开口P40的扩大程度较大。将柱部105的头部105b从上方压入到环状体40的开口P40的情况、也就是说是母扣210和公扣220分离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另外,环状体40在不是自柱部105处受到向半径方向外侧推压时,恢复为原来的形状,开口P40的开口直径自扩大了的开口直径恢复为初始的开口直径。
在图8所例示的“强扣合状态”时,环状体40的被按压部40m和罐体10的按压部10m相面对,处于环状体40的变形受到限制的状态,也就是说与“弱扣合状态”相比较,环状体40的被罐体10容许的变形程度较小,而且环状体40的被罐体10容许的开口P40的扩大程度较小。因而,并不容易自母扣210的接收部P210拔出柱部105,同样,并不容易向母扣210的接收部P210中插入柱部105。另外,不容易是指程度的问题,并不是指不可能的意思。
如图11所示,在将柱部105的头部105b从上方压入到环状体40的开口P40的情况下,环状体40的被按压部40m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但其被罐体10的按压部10m向半径方向内侧推回,结果是环状体40向半径方向外侧的变形受到限制,能够限制环状体40的开口P40的开口直径扩大,被罐体10容许的开口P40的最大开口幅度较小。将柱部105的头部105b从下方压入到环状体40的开口P40的情况也是一样的。
根据上述说明可明确,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环状体40的被按压部40m和罐体10的按压部10m在周向上的相对位置相应地调整环状体40的被罐体10容许开口P40的的扩大程度,能够调整母扣210的接收部P210保持公扣220的柱部105的保持力。限制环状体40的变形的具体形态是任意的。但是,通过像本实施方式这样活用具有围绕环状体40的周壁部的筒部12,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限制环状体40的变形。
此外,根据上述说明可明确,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任意的时机调整上述保持力。直截了当地讲,即使是在制造母扣210之后,也能够通过向旋转体50供给旋转力而使环状体40旋转。使例如处于图7所示的角度位置的环状体40旋转至图8所示的角度位置。由此,能够从弱扣合状态变为强扣合状态。因而,在弱扣合状态下使母扣210和公扣220卡合之后,通过变为强扣合状态而无法容易地拔出公扣220。这是一个例子,但能够使用于防范对策。另外,母扣210的接收部P210保持公扣220的柱部105的保持力并不一定限定于两个级别,也可以是两个级别以上。
只要对照上述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就可明确按扣200的制造方法。补充地进行说明,母扣210例如能够利用以下的步骤来制造。首先,在布料230中设置开口,向该开口中插入安装体20。其次,使安装体20和罐体10一体化,在罐体10内层叠配置环状体40和旋转体50,利用罩30从上方封闭罐体10,使罩30的外周侧部32的下端弯曲。公扣例如能够利用以下的步骤来制造。在布料230中设置开口,插入图1所示的形状的板状构件110。接着,使图1所示的形状的板状构件120卡合于板状构件110。之后,利用上述按压处理将公扣220牢固地固定在布料230上。按扣200的制造步骤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造所采用的机械/工具等。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12说明第2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在环状体40的主面(上表面或者下表面)上对称配置有6个沿着半径方向延伸的槽41z。由此,能够促进环状体40的变形和谋求增大保持力。更详细地讲,通过在环状体40的主面设置槽41z,在利用罐体10的按压部10m向半径方向内侧按压被按压部40m时,环状体40易于产生变形,环状体40的开口P40的开口形状简易地变形。例如开口P40的开口形状从正圆变形为椭圆。由此,能够增大母扣210的接收部P210保持公扣220的柱部105的保持力,能够确保更加充分的保持力的范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13说明第3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环状体40具有作为直径R40和直径R41之间的中间值的直径R42,环状体40的被按压部的突出量在周向上分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母扣210的接收部P210保持公扣220的柱部105的保持力设为3级,由此,能够精细调整保持力。另外,保持力的调整级数并不应限定于3级,也可以设为3级以上。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如图13的(a)所示,环状体40还具有与直径R42相对应的第1被接触部(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称作第1被按压部)40m5、40m6。如图13的(b)所示,在环状体40的第1被按压部40m5、40m6和罐体10的接触部(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称作按压部)10m相面对时,能够将环状体40向半径方向外侧的变形限制得较小。也就是说,在该图13的(b)中,在环状体40向半径方向外侧变形时,环状体40最初容易变形与环状体40的外周和按压部10m之间的间隙相应的量,之后在环状体40与按压部10m接触时,环状体40的进一步的变形受到限制,因此,与图13的(a)相比,此时的保持力变强。如图13的(c)所示,在环状体40的与直径R40相对应的第2被接触部(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称作第2被按压部)40m1、40m2和罐体10的按压部10m相面对且相接触时,利用按压力使环状体40的开口P40的开口形状从正圆变为椭圆,环状体40的开口P40的开口直径的最小值变得更小。在图13的(c)时,利用罐体10对环状体40的夹持来锁定环状体40,对于使旋转体50旋转的操作人员来说也能够把握该状态。
在图13的(a)所示时,上述保持力最弱。在图13的(b)所示时,上述保持力成为图13的(a)和图13的(c)的情况下的中间值。在图13的(c)所示时,上述保持力最强。由于能够这样提供多级的保持力,因此,能够提高按扣的便利性,而且也能够期待扩大其用途。
第4实施方式
参照图14说明第4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环状体40为椭圆状,同样,罐体10(筒部12)也为椭圆状。如图14的(a)~图14的(c)所示,在使环状体40逆时针且分级旋转30度、90度时,如图14的(a)所示不与罐体10接触的环状体如图14的(b)所示地接触于罐体10(筒部12),然后如图14的(c)所示地被罐体10(筒部12)夹持。图14的(a)~图14的(c)与图13的(a)~图13的(c)相对应。即使在以这样的形态抑制环状体40向半径方向外侧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如图14的(a)所示,环状体40具有不同的直径R43和直径R44,满足直径R43>直径R44的关系。另外,直径R43是环状体40的直径的最大值,直径R44是环状体40的直径的最小值。环状体40中与直径R43相对应地具有被按压部40m。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环状体40和罐体10为椭圆状,因此,被按压部40m能够设在除直径R43之外的部位,能够设在在比直径R44大的部位中与罐体10的内侧接触的部位。
如图14的(c)所示,罐体10(筒部12)具有不同的内径R13和直径R14,满足内径R13>内径R14的关系。另外,内径R13是罐体10(筒部12)的内径的最大值,内径R14是罐体10(筒部12)的内径的最小值。罐体10中与内径R13相对应地具有按压部10m。在图14的(c)所示时,利用筒部12的内周面夹持环状体40的外周侧面。此外,环状体40的被按压部40m被罐体10的按压部10m按压。
第5实施方式
参照图15~图19说明第5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使用的是将环状体40和旋转体50在功能/构造上一体化而成的单一构件的环状旋转体70。由此,除了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之外,还能够抑制母扣210的厚度,而且,也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的母扣210和公扣220。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如图15所示,母扣210具有下部安装保持框(第2构件)60、上部安装保持框65、以及环状旋转体(第1构件)70。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情况同样,下部安装保持框60和上部安装保持框65构成母扣210的框架构件,在该框架构件内收容有环状旋转体70。另外,对两个安装保持框而言,在图15中根据其卡合筒部62、67的位置,也可以将附图标记60称作内侧安装保持框,将附图标记65称作外侧安装保持框。
如图15所示,下部安装保持框60具有基部61和卡合筒部62。卡合筒部62形成围绕环状旋转体70的下半部分的周壁部。在卡合筒部62的上端设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63。在基部61的内端部上载置有环状旋转体70。在基部61的外端部上存在有布料230。如图15所示,上部安装保持框65具有基部66和卡合筒部67。卡合筒部67与下部安装保持框60的卡合筒部62一同形成围绕环状旋转体70的下半部分的周壁部。在卡合筒部67的下端设有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钩68。在基部66的内端部的下方存在有环状旋转体70。在基部61的外端部的下方存在有布料230。利用凸缘部63和钩68的卡合,能够确保下部安装保持框60、65的卡合。
在设于布料230的开口中配置下部安装保持框60,在下部安装保持框60内配置环状旋转体70,之后将上部安装保持框65嵌合于下部安装保持框60,从而组装母扣210则较佳。作为代替,也可以在设于布料230的开口中配置下部安装保持框60,将上部安装保持框65嵌合于下部安装保持框60之后,在由下部安装保持框60和上部安装保持框65划分出的空间中配置环状旋转体70。
在图15所示时,利用下部安装保持框60和上部安装保持框65从上下夹持布料230。由此,能够确保将母扣210固定于布料230。如图15所示时,利用上部安装保持框65限制被收容在下部安装保持框60中的环状旋转体70的位置,由此,在下部安装保持框60和上部安装保持框65之间以使环状旋转体70能够绕轴线AX旋转的方式保持环状旋转体70。另外,安装有母扣210的布料230例如是设于车的座位的脚踏垫等厚实的原材料。
如图15所示,在环状旋转体70的下表面具有用于接收公扣220的柱部105的接收部P70,在环状旋转体70的上表面具有能供一字改锥等工具嵌合的凹部P71。在环状旋转体70的外周面设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相同程度的环状部72和环状部73。环状部72相当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环状主体。能够与环状部72和下部安装保持框60在周向上的相对位置相应地,调整上述保持力。环状部73相当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旋转体50的外侧壁厚W50a的部分,其配置在上部安装保持框65的下方,被上部安装保持框65限制了向上方移位。
公扣22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具有柱部105,而且固定于布料230。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公扣220由安装体130和柱体140构成。利用安装体130将柱体140固定在布料230上。
安装体130具有基部131和贯通筒部132。基部131是围绕轴线AX的环状部分,从下方按压布料230。贯通筒部132是设于基部131的中心的圆筒部分,并贯通布料230。在贯通筒部132贯通了布料230之后,对贯通筒部132的顶端进行弯曲加工,由此,在贯通筒部132的上端设有向半径方向外侧弯曲的弯曲部133。利用弯曲部133将柱体140压入到布料230中,由此,利用安装体130和柱体140适当地从上下夹持布料230。
柱体140具有基部141和圆筒部142。基部141是围绕轴线AX的环状部分,从上方按压布料230。圆筒部142是设于基部141的中心的圆筒部分,并能够被母扣210的接收部P70接收。在圆筒部142的上端部分设有外周面以弧状向半径方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部143。鼓出部143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柱部105的头部105b。圆筒部142的外周面不向半径方向外侧鼓出的部分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柱部105的颈部105a。
如图16所示,利用印刷/刻印等任意的方法在上部安装保持框65的基部66的上表面设有“ON”、“OFF”这样的标志,由此,能够从外部即时地把握上述保持力的状态。另外,设于上部安装保持框65的基部66的上表面的标志并不限定于字母等文字,也可以是图形、凸凹构造等。标志利用模具成形、激光打标、热加工、着色等任意的手段设置在上部安装保持框65。
参照图17说明与环状旋转体70和下部安装保持框60在周向上的相对位置相应地调整接收部P70对柱部105形成的保持力的结构。图17是环状旋转体70、下部安装保持框60、以及布料230的沿图15的X17-X17的剖视图。
环状旋转体7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具有互不相同的直径R70、R71,满足直径R70>直径R71。将与直径R70相对应的部分称作被按压部70m。如图17所示,被按压部70m是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70m1、70m2。
下部安装保持框60的卡合筒部62具有互不相同的内径R60、R61,满足内径R60<直径R61。将与内径R60相对应的部分称作按压部60m。如图17所示,按压部60m是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60m1、60m2。突出部60m1、60m2是使卡合筒部62的内周侧面向半径方向内侧鼓出而形成的部分。
在图17所示时,环状旋转体70的被按压部70m和下部安装保持框60的按压部60m并不相面对,处于弱扣合状态。另一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8同样,通过使环状旋转体70的被按压部70m和下部安装保持框60的按压部60m相面对,能够成为强扣合状态。
如图17所示,在环状旋转体70的被按压部70m的周向中央设有向半径方向外侧进一步突出的凸部70m5。另一方面,在下部安装保持框60的卡合筒部62的按压部60m的周向中央设有向半径方向外侧凹陷的凹部60m5。通过使凸部70m5嵌入到凹部60m5中,能够使操作人员形成锁定感觉。此外,通过增强嵌入程度,能够更加充分地限制环状旋转体70的旋转。
图18和图19表示在公扣220的柱部105插入到母扣210的接收部P70中之后像上述那样利用下部安装保持框60锁定了环状旋转体70的状态。在图18和图19所示时,环状旋转体70的被按压部70m和下部安装保持框60的卡合筒部62的按压部60m相面对,处于限制了环状旋转体70的变形的状态。因而,并不容易自母扣210的接收部P70拔出柱部105,同样并不容易向母扣210的接收部P70中插入柱部105。即使欲自环状旋转体70的接收部P70拔出柱部105,也能够利用卡合筒部62的按压部60m向半径方向内侧推压环状旋转体70的被按压部70m,能够限制环状旋转体70向半径方向外侧的变形。
第6实施方式
参照图20和图21说明第6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固定构件(图1所示的罐体10、图15所示的下部安装保持框60)中设置按压部,在旋转构件(图1所示的环状体40、图15所示的环状旋转体70)中设置被按压部。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旋转构件中设置按压部,在固定构件中设置被按压部。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图20表示母扣210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如图20的下部分所示,旋转体(第2构件)50配置在环状体40上。旋转体50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具有配置在环状体40的外周侧面旁边的一组接触片(在本说明中称作按压片)57。按压片57是自旋转体50的下表面的外周部分向下方突出的部分。如图21所示,一组按压片57在周向上以180度间隔设置。另外,按压片57构成与上述同样的按压部50m。
如图20所示,在旋转体50的上部58安装有把持部80。通过把持把持部80使把持部80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能够使旋转体50绕轴线AX旋转。另外,在本例子中,旋转体50所承受的旋转力不会传递到环状体40。环状体40利用任意的方法固定在罐体10内。
如图20所示,旋转体50的上部58以凸状比罩30向上方鼓出。在旋转体50的上部58的外周侧面设有一组凹部59。把持部80具有将轮体切断成两半儿而成的形状,在其切断部位附近的内周面设有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一组凸部85。通过使把持部80的凸部85嵌合于旋转体50的凹部59,能够将把持部80安装在旋转体50上。另外,在把持部80的主体上设有壁厚部81和壁薄部82,壁厚部81和壁薄部82间的边界设定在罩30的外周缘的线上(参照图20的上部分)。由此,在把持部80自立起状态向倒伏的状态放倒时,能够将把持部80弱固定在罩30上。
参照图21说明调整上述保持力这一点。在图21的(a)所示时,环状体40的被按压部40m和旋转体50的按压片57并不相面对,并未限制环状体40向半径方向外侧变形。另一方面,在图21的(b)所示时,环状体40的被按压部40m和旋转体50的按压片57相面对,能够限制环状体40向半径方向外侧变形。另外,如图21的(a)所示,在将罐体10的内径设为R10,将按压片57之间的直径设为R50时,满足R10>R50。
第7实施方式
参照图22~图28说明第7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任意地变更按压部和被按压部在周向上的相对位置。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制造母扣时,设定/固定按压部和被按压部在周向上的相对位置,分别制造限制了环状体向半径方向外侧变形的强扣合类型和并未限制环状体向半径方向外侧变形的弱扣合类型。在这种情况下,也仅是丧失了制造之后的强弱扣合的调整功能,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说是根据所选择的按扣类型来替换上述实施方式的强弱扣合的调整功能。在强扣合类型中,母扣210和公扣220的连结/连结解除需要更强的力。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的母扣210。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丧失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优点。
参照图22和图23说明母扣210的结构。如图22所示,母扣210具有保持框(第2构件)91和安装构件92。保持框91是利用任意的方法将圆筒构件成形的构件,其具有底部91a、筒部91b、以及按压部91c。在底部91a中设有四边形的开口,在该开口四周利用任意的方法固定有环状体40。筒部91b是沿着轴线AX延伸的部分。按压部91c自筒部91b的上端向半径方向内侧延伸,在轴线AX上具有开口。在安装于布料的状态下,按压部91c抵接于布料230的下表面,向上方按压。而且,保持框91具有用于接收公扣220的柱部105的接收部P91,环状体40位于该接收部P91内的底部91a附近。
如图22所示,安装构件92具有安装板93和装饰板94。安装板93具有基部93a和柄部93b。基部93a是围绕轴线AX的环状部分,具有在轴线AX方向上处于不同的高度位置的内周区域和外周区域。基部93a的内周区域配置在布料230的上方,向下方按压布料230。柄部93b是沿着轴线AX延伸、且贯通布料230的圆筒部分。柄部93b的下端向半径方向外侧弯曲,由此,在柄部93b的下端设有弯曲部93c。通过弯曲部93c卡合于按压部91c的内端,上下连结保持框91和安装构件92,在两者之间夹持布料230,母扣210固定于布料230。
如图22所示,装饰板94具有覆盖部94a和弯曲部94b。覆盖部94a是配置在安装板93上的圆盘状部分,由此,能够覆盖安装板93的柄部93b的贯通孔。弯曲部94b是使装饰板94的外周端部以向下方和半径方向内侧描画圆弧的方式弯曲的部分。通过在弯曲部94b的端部和覆盖部94a的下表面之间夹持基部93a的外周端,将装饰板94安装在安装板93上。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如图23所示上下连结母扣210和公扣220。
像在开头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制造母扣210时,设定/固定按压部和被按压部在周向上的相对位置,来分别制造限制了环状体40向半径方向外侧变形的强扣合类型和并未限制环状体40向半径方向外侧变形的弱扣合类型。参照图24~图28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图24和图25表示按压部和被按压部并不相面对配置的类型。图26~图28表示按压部和被按压部相面对配置的类型。另外,图25和图27表示图22中的沿单点划线X25-X25的截面结构。
另外,在本例子中,保持框91的筒部91b上利用在周向上的预定范围内向半径方向内侧凹陷的凹坑97设置按压部91m。在环状体40中设有被按压部40m这一点与第1实施方式是相同的。
在如图24所示在环状体40的下表面设有标记95的弱扣合类型中,如图25所示,被按压部40m和按压部91m并不相面对配置,并未限制环状体40向半径方向外侧变形。如图24所示,保持框91具有四边形的开口96a,在环状体40的下表面具有进入到该开口96a中的环状凸部43。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圆形相比,环状凸部43更接近四边形。而且,在该环状凸部43中配置有三角形状的标记95。
在如图26所示,标记95与图24的位置不同的强扣合类型中,如图27所示,被按压部40m和按压部91m相面对配置,能够限制环状体40向半径方向外侧的变形。图28表示母扣210的沿图27的单点划线X28-X28的剖视图。如图28所示,环状体40的被按压部40m和保持框91的筒部91b的按压部91m相面对配置,能够限制环状体40向半径方向外侧的变形。
图24所示的弱扣合类型和图26所示的强扣合类型的辨别是很简单的。如图24所示,在母扣210的筒部91的外周设有以180度间隔设置的两个凹坑97。在以用拇指和食指夹住两个凹坑97的方式拿着母扣210并正面观察其环状体40时,可以知道的是,以观察者为基准,标记95朝向近处左侧或者远处右侧的情况下,是图24所示的弱扣合类型。在同样主视母扣210的环状体40时,可以知道的是,以观察者为基准,标记95朝向远处左侧或者近处右侧的情况下,是图26所示的强扣合类型。另外,如图24和图26所示,假想用连结各凹坑97在周向上的中心的双点划线表示的镜面99时,图24所示的环状体40的标记95和图26所示的环状体40的标记95镜面对称。
第8实施方式
参照图29~图32说明第8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环状体由单一的环状弹性材料构成。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环状体分成多个构件,利用构成环状体的各构件之间的配置间隔的变化来实现环状体的变形。在这种情况下,环状体也能够通过利用弹簧等弹性构件而恢复为原来的形状,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只要在环状体的构成构件上使用金属材料,就能够提高构成构件的强度,提升按扣的耐久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环状体分成两个部分,利用弹性构件的板簧将这两部分连结起来。但是,环状体的分所分成的数量是任意的,可以分成3个以上的部分。弹性地连接所分成的各部分的具体的形态是任意的,并不一定限定于后述的板簧。
另外,根据按压部10m和被按压部40m在周向上的相对位置、换言之是根据环状体40相对于罐体10在周向上的转动,在被罐体10容许的环状体40的变形程度发生变化这一点和被罐体10容许的环状体40的开口P40的扩大程度发生变化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图29是沿图30的单点划线X29-X29的剖视图。图30是母扣的沿图29的单点划线X30-X30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图31是母扣的沿图29的单点划线X31-X31的概略的剖视图。图32是母扣的自图30所示的位置旋转90度后的状态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图30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图7的情况。图32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图8的情况。
如图29~图32所示,环状体40包含环状构件被一分为二而得到的字母U形部45p和字母U形部45q,其是该字母U形部45p、45q利用板簧47、48连结起来而构成的。如图30所示,字母U形部45p、45q是俯视呈字母U形的部分,凹陷成字母U形的部分以互相面对的方式相对配置。在字母U形部45p的两个端部分别设有在柱部的贯穿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46a、46b。在字母U形部45q的两个端部分被设有在柱部的贯穿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46c、46d。这些贯通口是为了插入固定将分开的字母U形部相互间弹性连结起来的板簧而设置的。像根据图31把握的那样,板簧47、48构成为字母U形,具有两个插入端。典型地讲,板簧为金属制,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树脂制。
通过将作为独立构件的两个字母U形部45p、45q以互相面对的方式相对配置,确定出来环状体40的开口P40,公扣的柱部插入到该开口P40中,环状体40和柱部卡合。关于公扣的柱部的插入、卡合,环状体(第1构件)为环状构件只是优选的一例子。
例如,第1构件也可以由以轴线AX为对称轴相对的独立的构件(并不利用板簧等一体化的构件)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在各构件的配置方向上,各构件之间的尺寸(间隔)通常小于头部的在相同方向上的尺寸,在卡合时(容许柱部插入时)大于头部的该尺寸,而且,在头部通过之后各构件之间的间隔恢复为通常的间隔,由此,能够容许头部的通过和卡合。另外,以轴线AX为中心配置的多个构件,例如是相对的两个构件、或者在周向上每120°配置1个构件的3个构件、在周向上每72°配置1个构件的5个构件等。也就是说,在公构件的柱部在周向上配置至少1个构件以上,在离开轴线AX的方向上,在构件的外侧在同轴上配置有第2构件。使各个构件返回到原来的位置的具体的形态是任意的,例示地讲,能够列举出利用弹簧等弹性构件。
如图30所示,板簧47的两个插入端分别插入到贯通孔46a、46c中。板簧48的两个插入端分别插入到贯通孔46b、46d中。由此,字母U形部45p和字母U形部45q在与接收部P210的深度方向正交的平面中弹性连结。在公扣220的柱部105插入到母扣210的接收部P210中时,字母U形部45p和字母U形部45q分别能够向半径方向外侧移位,能够确保两者之间的宽度扩大。在不利用公扣220的柱部105进行按压时,字母U形部45p和字母U形部45q随着板簧47、48的形状恢复而向半径方向内侧移位,两者之间的宽度恢复到初始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字母U形部45p、45q为金属制,两者弹性地结合。金属制的字母U形部也能够充分经得起公扣220的柱部105的反复压接,由此,母扣210的耐久性上升。并且,在图32所示的状态时,由于与树脂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限制在字母U形部产生的变形量,因此,不易在母扣210和公扣220上下连结的状态下将两者分离。即使字母U形部自公扣220的柱部105得到向半径方向外侧的压力,也能够限制字母U形部45p、45q之间的间隔扩大。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环状体40的旋转自图30所示的状态成为图32所示的状态,能够牢固地锁定母扣210和公扣220的连结。
第9实施方式
参照图33~图39说明第9实施方式。图33是母扣的概略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在图33的纸面上部表示俯视图,在图33的纸面下部表示沿着该图所示的俯视图的X33-X33的剖视图。图34是母扣的环状体的概略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在图34的纸面上部表示俯视图,在图34的纸面下部表示沿着该图所示的俯视图的X34-X34的剖视图。图35是母扣的板簧的概略的立体图。图36是非锁定状态的母扣的沿图33的剖视图的单点划线X36-X36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在图36的(a)中示意地表示字母U形部的合体状态,在图36的(b)中示意地表示字母U形部的分离状态。图37是按扣的概略的剖视图,母扣处于非锁定状态。图38是锁定状态的母扣的沿图33的剖视图的单点划线X36-X36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图39是锁定状态的母扣的沿图38的单点划线X39-X39的概略的垂直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第8实施方式不同,利用环状体40和罐体10之间的沿着周向延伸的板簧49来确保对于环状体40的因一分为二而得到的字母U形部45的施力。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通过调整板簧49的长度,能够简便地确保适当的弹簧力,而且易于确保充分大小的弹簧力。另外,能够利用弹簧力的增大使母扣210的卡合力增大。也能够期待利用弹簧力的增大提高母扣210针对反复使用的抗性。
另外,在本例子中,如图36所示,各板簧49位于在周向上以180度间隔设置的两个突出部10m1、10m2之间。各板簧49与旋转体50的转动联动而在周向上移位,如图38所示配置在比两个突出部10m1、10m2靠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4所示,字母U形部45p、45q并不是利用板簧相连结的,而是限定为字母U形部45p、45q因两者之间的游隙而松动地结合。与第8实施方式相比较,不需要将字母U形部45p、45q相互间连结起来,因此,能够谋求简化母扣210的组装。
另外,根据按压部和被按压部在周向上的相对位置、换言之是根据环状体40相对于罐体10在周向上的转动,在环状体40的被罐体10容许的变形程度发生变化这一点和环状体40的被罐体10容许的开口P40的扩大程度发生变化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如图33和图34所示,配置在罐体10内的环状体40由一组字母U形部45p、45q构成。在字母U形部45p的一端的端面设有凸状嵌合部45p1,在字母U形部45p的另一端的端面设有凹状被嵌合部45p2,在字母U形部45p的两端之间的中央的中央部上表面突出地设有插入突起45p5。插入突起45p5能够插入到配置在环状体40上的旋转体50的底面的凹状的被插入部500p中。字母U形部45q的结构与字母U形部45p是同样的,省略重复说明。另外,字母U形部45q的凸状嵌合部45q1、凹状被嵌合部45q2、插入突起45q5分别与字母U形部45p的凸状嵌合部45p1、凹状被嵌合部45p2、插入突起45p5相对应。
字母U形部45p的凸状嵌合部45p1松动地嵌合于字母U形部45q的凹状被嵌合部45q2,字母U形部45q的凸部45q1松动地嵌合于字母U形部45p的凹部45p2,由此,能够确保字母U形部45p和字母U形部45q相互间的间隔的扩大和缩小、换言之是环状体40的开口P40的开口幅度的扩大和缩小。
如图33和图35所示,在罐体10内,与上述一组字母U形部45p、45q相对应地设有一组板簧49p、49q。如图35所示,板簧49p是初始姿态平坦的恒定厚度的金属板。板簧49p具有长条状的平板部49p5和在平板部49p5的两端的中央突出地设置的插入片49p6。板簧49q的结构与板簧49p是同样的,省略重复说明。
还追加参照图36进行说明。板簧49p配置在字母U形部45p和罐体10之间,该平板部49p5在字母U形部45p的外周侧面和罐体10的内周侧面之间被强制弯曲成弧状,使板簧49p的平板部45p5形成要恢复为直线状的初始形状的弹簧力。板簧49q也同样配置在字母U形部45q和罐体10之间,形成与板簧49p的弹簧力相等的弹簧力。在将板簧用作对字母U形部45向半径方向内侧施力的施力源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环状体40和罐体10之间的在周向上连续的空间,易于确保板簧的更充分的长度,也就是说适合确保更充分的弹簧力。
如图36的(a)所示,对板簧49q的平板部49q5被施加让其各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移位的弹簧力。字母U形部45q随着板簧49q的平板部49q5的各端部按压罐体10的内周侧面而被向半径方向内侧施力。同样地,字母U形部45p与板簧45p的弹簧力相应地被向半径方向内侧施力。这样,能够确保并维持字母U形部45p和字母U形部45q的关闭、两者之间的配置间隔最小的初始状态。
板簧49p的插入片49p6能够与字母U形部45p的插入突起45p5一同插入到旋转体50的底面的凹状的被插入部500p中。板簧49q的插入片49q6能够与字母U形部45q的插入突起45q5一同插入到旋转体50的底面的凹状的被插入部500q中。一组字母U形部和一组板簧与旋转体50的旋转相应地绕轴线AX转动。在与旋转体50的关系上,各字母U形部和各板簧能够各自安装,组装容易。
在图36的(a)时,如图33所示,在板簧49p、49q和罐体10之间能够确保充分的宽度W320的间隙,能够容许字母U形部45p和字母U形部45q之间的配置间隔扩大。另外,上述间隙是由于板簧49p、49q的两端部接触于罐体10的内周侧面,并在板簧49p、49q的平板部45p5被赋予用于恢复为直线状的初始形状的弹簧力而产生的。
图36的(b)示意地表示公扣220的柱部105相对于母扣220的接收部P210插入/脱离的过程。自柱部105对各字母U形部45赋予强过各字母U形部45自各板簧49处得到的作用力的按压力。在该插入/脱离过程中,字母U形部45p被柱部105推向半径方向外侧,字母U形部45q被柱部105推向半径方向外侧,字母U形部45p和字母U形部45q之间的间隔扩大,开口P40的开口幅度扩大。可以说是被罐体10容许的开口P40的扩大程度较大。
在图36的(b)所示时,在板簧49p、49q和罐体10之间没有上述间隙,环状体40的开口P40的开口幅度最大,能够利用罐体10的刚性阻止开口幅度进一步扩大。由于图36的(b)只是示意地表示瞬间形态,因此,如该图所示,字母U形部45p的凸状嵌合部45p1不必自字母U形部45q的凹状被嵌合部45q2完全脱离。
在开口P40中设定有一组字母U形部45p、45q的排列方向上的尺寸的第1开口幅度W401和与开口幅度W401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的第2开口幅度W402。在各字母U形部45p、45q以环状连结时,第1开口幅度W401小于柱部105的头部105b的最大直径,在各字母U形部45p、45q分开的状态下,第1开口幅度W401大于柱部105的头部105b的最大直径。另一方面,第2开口幅度W402被设定得稍稍大于柱部105的头部105b的最大直径。与第1开口幅度W401的扩大相应地容许柱部105通过开口P40,与第1开口幅度W401的缩小相应地确保柱部105和母扣210之间的卡合。另外,各字母U形部45p、45q以环状连结时的开口P40的开口形状是在字母U形部45p、45q排列的方向上窄幅的椭圆形状。
在如图37所示公扣220扣入到母扣210中之后,各字母U形部45p、45q被各自板簧49p、49q向半径方向内侧施力,由此,柱部105被连结成环状的字母U形部45p、45q夹持,柱部105卡合于母扣210。上述第1开口幅度W401在用板簧49的弹性的作用下从比柱部105的头部105b的最大直径大的开口幅度恢复为比该最大直径小的开口幅度。利用板簧49,环状体40的开口P40的开口幅度与字母U形部45向半径方向内侧的移位相应地从图36的(b)的扩大的开口幅度减少为图36的(a)的初始开口幅度。
另外,在图37所示的状态下,自母扣210拔出公扣220时,由柱部105产生的向半径方向外侧按压各字母U形部45的按压力强过各板簧49的弹簧力,字母U形部45p、45q之间的间隔扩大,也就是说环状体40的开口P40扩大,容许柱部105临时通过环状体40的开口P40。
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利用旋转体50的转动来调整母扣210的卡合力。在主视图33的纸面并使图33所示的旋转体50顺时针旋转90°时,母扣210自图36所示的非锁定状态成为图38所示的锁定状态。
在图38所示时,在罐体10的一组按压部10m之间,板簧49p、字母U形部45p、字母U形部45q、以及板簧49q被一组按压部10m夹持,成为完全或者几乎不容许各字母U形部45p、45q向半径方向外侧移位、字母U形部45p、45q之间的配置间隔扩大、以及环状体40的开口扩大的状态。也就是说,罐体10的按压部10m和板簧49p、49q接触,字母U形部45p、45q接触于与该接触面相反面侧。利用板簧49p、49q和按压部10m的接触,能够抑制被一组字母U形部45p、45q包围而形成的开口P40扩大的程度。
能够在不同的位置确保用于使板簧49形成弹簧力的板簧49p、49q和罐体10相接触的接触位置以及用于抑制开口P40扩大的程度的板簧49p、49q和罐体10相接触的接触位置。板簧49与用于使板簧49形成弹簧力的罐体10相接触的接触位置处于板簧49p、49q的两端部。在罐体10侧,接触位置处于罐体10的按压部10m在周向上的左右的内侧面。板簧49与用于抑制开口P40扩大的程度的罐体10相接触的接触位置处于板簧49p、49q的中央付近。在罐体10侧,接触位置处于按压部10m的内侧面。与一组字母U形部45p、45q互相分开的方向平行且通过开口P40的中心的虚拟线,其与板簧49p、49q交叉的位置处于板簧49p、49q的两端之间的中央附近,由此,能够恰当地抑制开口P40的扩大程度。
在图38所示时,被罐体10容许的字母U形部45p、45q向半径方向外侧的移位实质上为零。因而,即使将公扣220的柱部105压入到母扣210的接收部P210中也无法形成卡合。在图38所示的情况下,能够将按压部10m的突出高度降低与板簧49的厚度相应的量。
在本例子中,设于环状体40的被按压部40m1是板簧49p的平板部49p5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设于环状体40的被按压部40m2是板簧49q的平板部49q5的长度方向中央部。
如图39示意地所示,在公扣220的柱部105扣入到母扣210中时,在板簧49p、49q和罐体10之间完全没有或者几乎没有间隙,假使欲自母扣210的接收部P210拔出柱部105,字母U形部45p、45q也完全不会或者几乎无法移位到半径方向外侧,由此,能够阻止母扣210和公扣220脱离。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母按扣的卡合力发生显著的强弱变化,能够在公扣的柱部的锁定状态和非锁定状态之间形成显著的卡合力之差。由于罐体10、字母U形部45p、45q、板簧49p、49q为金属制,因此,能够确保母扣210的牢固的卡合力。
例如通过插入的方式将字母U形部45p、45q、板簧49p、49q嵌合于旋转体50,而将它们配置在罐体10内并用罩30进行封闭,就能够组装母扣210。
第10实施方式
参照图40~图42说明第10实施方式。图40是母扣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图41是母扣的环状体的概略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在图41的纸面上部表示俯视图,在图42的纸面下部表示沿该图所示的俯视图的X41-X41的剖视图。图42是母扣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在该图的(a)中表示非锁定状态,在该图的(b)中表示锁定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9实施方式不同,设置用于将板簧49联动于环状体40的联动构造,替代未将板簧49卡合于旋转体50的构造。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如图40~图42所示,板簧49p的初始形状为字母C形,以板簧49p的两端被展开的形态,将板簧49p配置在字母U形部45p和罐体10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在板簧49p上形成缩窄板簧49p的两端之间的间隔的弹簧力,与此相应地对字母U形部45p向半径方向内侧施力。板簧49q、字母U形部45q也适用于同样的说明。
如图40和图41所示,在字母U形部45p的两端未设置在第9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凸状嵌合部和凹状嵌合部,字母U形部45p的两端的各端面平坦地构成。字母U形部45q也同样地构成。在罐体10内中,利用板簧49p、49q的向半径方向内侧的施力来维持字母U形部45p、45q相互间邻接的状态,因此,并不是必须利用嵌合等将字母U形部45p、45q相互间连结起来。
如图41所示,在字母U形部45p、45q的各端部,以自各端部的外周侧面上向半径方向外侧鼓出的方式设有形成凹状的凹坑45p7的鼓出部45p6,由此,能够将字母U形部45p、45q的旋转力传递到板簧49p、49q,能够与字母U形部45p、45q在周向上移位相应地使板簧49p、49q在周向上移位。利用设于字母U形部45的一端和另一端侧的一组鼓出部45p6构成用于与环状体40的转动相应地联动板簧49的联动构造。
图42的(a)表示在字母U形部45p和字母U形部45q之间的配置间隔能够扩大的非锁定状态下利用未图示的公扣220的柱部105使字母U形部45p和字母U形部45q之间的配置间隔扩大后的状态。图42的(b)表示环状体40自图42的(a)所示的位置顺时针旋转90°,字母U形部45p和字母U形部45q之间的配置间隔无法扩大的锁定状态。
根据图42的(a)和图42的(b)的对比可明确,在环状体40顺时针转动时,板簧49p也与字母U形部45p的移位同步地移位。字母U形部45q、板簧49q也同样。在图42的(b)所示时,在罐体10的一组按压部10m之间,板簧49p、字母U形部45p、字母U形部45q、以及板簧49q被一组按压部10m夹持,成为完全不允许或者几乎不容许字母U形部45p和字母U形部45q之间的配置间隔和环状体40的开口P40扩大的状态。
通过以插入的方式将字母U形部45p、45q嵌合于旋转体50,将它们配置在罐体10内,以任意的过程和任意的形态将板簧49配置在罐体10内,能够组装母扣210。
第11实施方式
参照图43和图44说明第11实施方式。图43是母扣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在图43的(a)中示意地表示字母U形部的合体状态。在图43的(b)中示意地表示字母U形部的分离状态。图44是母扣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表示锁定状态的母扣。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9实施方式和第10实施方式不同,无论旋转体50/环状体40是否转动,板簧49p、49q都不会移位。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根据图43和图44的对比可知,即使环状体40转动,环状体40和罐体10之间的板簧49的位置不变。在第9实施方式中使板簧49卡合于旋转体50,在第10实施方式中环状体40上具有使板簧49联动的构造,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49只是被夹在字母U形部45和罐体10之间,能够谋求板簧49p的结构简化、母扣210的组装简化。如图43和图45所示,板簧49位于在周向上以180度间隔设置的两个突出部10m1、10m2之间,防止板簧49在周向上移动。
在图43的(a)和图43的(b)所示的非锁定状态下,在母扣210的罐体10内,各字母U形部45p、45q能够向半径方向外侧移位,字母U形部45p、45q之间的配置间隔能够扩大,而且环状体40的开口P40能够扩大。在图44所示的锁定状态下,在罐体10的一组按压部10m之间,字母U形部45p和字母U形部45q被一组按压部10m夹持,成为完全不容许或者几乎不容许字母U形部45p和字母U形部45q之间的配置间隔以及环状体40的开口P40扩大的状态。在图44所示时,按压部10m1按压字母U形部45q的两端之间的中央部的外侧面,该中央部成为被按压部40m1。按压部10m2按压字母U形部45p的两端之间的中央部的外侧面,该中央部成为被按压部40m2。
第12实施方式
参照图45说明第12实施方式。图45是母扣所包含的环状体的概略的水平剖视图,表示板簧与各字母U形部设置为一体的情况。本实施方式与第9实施方式~第11实施方式不同,板簧49p、49q与字母U形部45p、45q设置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第9实施方式~第1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字母U形部和板簧的一体性例如是,将字母U形部设为树脂制,将板簧设为金属制,能够通过利用嵌件成形一体成形两者来实现的,但并不应限定于此。
如图45所示,在罐体10内横向排列配置字母U形部45p和板簧49p形成的一体件以及字母U形部45p和板簧49p形成的一体件。与第9实施方式同样在板簧49p、49q上形成自弯成弧状的状态恢复为平板状的弹簧力,由此,能够对各一体件向半径方向内侧施力。
字母U形部45p的一端的凸部45p9和字母U形部45q的另一端的凸部45q9从半径方向的外侧和内侧邻接,字母U形部45p的另一端的凸部45p9’和字母U形部45q的一端的凸部45q9’从半径方向的内侧和外侧邻接。利用这样的形态下的字母U形部45p和字母U形部45q之间的嵌合,来限制两个构件在罐体10内的位置。图29~图45所示的实施方式包括一组字母U形部45p、45q,形成有被该字母U形部45p、45q包围的开口P40,但也可以是分割成3个以上部分的字母U形部。
根据上述指示,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够对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各样的变更。公扣和母扣的具体的结构是任意的。环状体、环状旋转体等的具体的结构和材料是任意的。将按压部/被按压部设置于旋转构件/固定构件中的任一者是任意的。对环状体所分成的字母U形部施力的具体的形态是任意的,而且,施力源并不应限定于板簧。在权利要求书中添加的附图标记用于参考,并不应出于限定解释权利要求书的目的进行参照。
附图标记说明
AX、轴;200、按扣;210、母扣;220、公扣;230、布料;105、柱部;P210、接收部;P70、接收部;10、罐体;20、安装体;30、罩;40、环状体;40m、被按压部;50、旋转体;57、按压片;60、下部安装保持框;60m、按压部;65、上部安装保持框;70、环状旋转体;70m、被按压部;80、把持部;91、保持框;91m、按压部;92、安装构件;93、安装板;94、装饰板;95、标记;110、板状构件;120、板状构件;130、安装体;140、柱体。

Claims (17)

1.一种母按扣,其能够供公按扣(220)的柱部(105)卡合或脱离,其中,
该母按扣(210)包括:
第1构件(40、70),其至少局部地确定能供上述柱部(105)贯穿的开口(P40、P70),上述开口(P40、P70)随着上述柱部(105)的贯穿而相应地扩大,并在扩大后能够从扩大后的开口幅度恢复为初始的开口幅度;以及
第2构件(10、50、60、91),其为了谋求增大上述柱部(105)相对于该母按扣(210)的卡合或脱离所需要的力或者禁止上述卡合或脱离而能够限制上述开口(P40、P70)扩大,
上述第2构件(10、50、60、91)具有至少1个能够接触于上述第1构件(40、70)的接触部(10m、50m、60m、91m),
上述第1构件(40、70)具有至少1个能被上述接触部(10m、50m、60m、91m)接触的被接触部(40m、70m),
根据上述接触部(10m、50m、60m、91m)和上述被接触部(40m、70m)在绕上述柱部(105)向上述开口(P40、P70)插入的插入方向的周向上的相对位置的不同,被上述第2构件(10、50、60、91)容许的上述开口(P40、P70)的扩大程度有所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母按扣,其中,
上述第1构件(40、70)和上述第2构件(10、50、60、91)中的一者能够相对于另一者转动,能够与该转动相应地调整被上述第2构件(10、50、60、91)容许的上述开口(P40、P70)的扩大程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母按扣,其中,
基于上述第1构件(40、70)自身的弹性、或是基于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第1构件(40、70)的至少1个弹性构件(47、48、49p、49q)的弹性,上述开口(P40、P70)能够从上述扩大后的开口幅度恢复为上述初始的开口幅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母按扣(210),其中,
基于上述至少1个弹性构件(47、48、49p、49q)的弹性的变化,上述开口(P40、P70)能够从上述扩大后的开口幅度恢复为上述初始的开口幅度,其中,
上述第1构件(40)构成为环状,而且包含因将该环状的第1构件(40)一分为二而形成的第1字母U形部和第2字母U形部(45p、45q),
上述至少1个弹性构件(47、48、49p、49q)是将上述第1字母U形部和第2字母U形部(45p、45q)之间连结起来的板簧(47、48)、或者是对上述第1字母U形部和第2字母U形部(45p、45q)中的一者向另一者侧地施力的板簧(49p、49q)。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母按扣(210),其中,
基于上述第1构件(40、70)自身的弹性的变化,上述开口(P40、P70)能够从上述扩大后的开口幅度恢复为上述初始的开口幅度,其中,
上述第1构件(40、70)的上述被接触部(40m、70m)是向上述第2构件(10、50、60、91)侧突出的突出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母按扣,其中,
上述突出部的突出量在上述周向上分级变化。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母按扣,其中,
上述第2构件(10、50、60、91)的上述接触部(10m、50m、60m、91m)是向上述第1构件(40、70)侧突出的突出部。
8.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母按扣,其中,
上述第2构件(5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在上述第1构件(40)上,
上述第2构件(50)的上述接触部(50m)是在上述第1构件(40)和第2构件(50)的层叠方向上自上述第2构件(50)向上述第1构件(40)侧突出的接触片(57)。
9.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母按扣,其中,
该母按扣还包括配置在上述第1构件(40)上且向上述第1构件(40)传递旋转力的旋转体(50)。
10.一种按扣,其中,
包括:
母按扣(210),其是上述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母按扣;以及
公按扣(220),其包括能贯穿于上述母按扣(210)的上述第1构件(40、70)的上述开口(P40、P70)中的上述柱部(105)。
11.一种母按扣,其中,
包括:
第1构件(40、70),其利用与公扣(220)的柱部(105)的插入方向正交的变形方向上的自身变形来容许上述柱部(105)的插入并与上述柱部(105)卡合;以及
第2构件(10、50、60、91),其能够限制上述第1构件(40、70)在上述变形方向上的上述变形,
上述第2构件(10、50、60、91)具有至少1个能够接触于上述第1构件(40、70)的接触部(10m、50m、60m、91m),
上述第1构件(40、70)具有至少1个能被上述接触部(10m、50m、60m、91m)接触的被接触部(40m、70m),
上述第1构件(40、70)的被上述第2构件(10、50、60、91)容许的变形程度与上述接触部(10m、50m、60m、91m)和上述被接触部(40m、70m)在作为绕上述插入方向的方向的周向上的相对位置相应地发生变化。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母按扣,其中,
上述第1构件(40、70)和上述第2构件(10、50、60、91)中的一者能够相对于另一者转动,能够与该转动相应地调整上述第1构件(40、70)的被上述第2构件(10、50、60、91)容许的变形程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母按扣,其中,
基于上述第1构件(40、70)自身的弹性的变化、或是基于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第1构件(40、70)的至少1个弹性构件(47、48、49p、49q)的弹性的变化,已经变形的上述第1构件能够恢复为原来的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母按扣,其中,
基于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第1构件(40、70)的至少1个弹性构件(47、48、49p、49q)的弹性的变化,已经变形的上述第1构件能够恢复为原来的形状,其中,
上述第1构件(40)构成为环状,而且包含因该环状的第1构件(40)一分为二而形成的第1字母U形部和第2字母U形部(45p、45q),
上述至少1个弹性构件(47、48、49p、49q)是将上述第1字母U形部和第2字母U形部(45p、45q)之间连结起来的板簧(47、48)、或者是对上述第1字母U形部和第2字母U形部(45p、45q)中的一者向另一侧施力的板簧(49p、49q)。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母按扣,其中,
基于上述第1构件(40、70)自身的弹性的变化,已经变形的上述第1构件能够恢复为原来的形状,其中,
上述第1构件(40、70)的上述被接触部(40m、70m)是向上述第2构件(10、50、60、91)侧突出的突出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2~15中任一项所述的母按扣,其中,
该母按扣还包括配置在上述第1构件(40)上且向上述第1构件(40)传递旋转力的旋转体(50)。
17.根据权利要求12~15中任一项所述的母按扣,其中,
上述第1构件(40、70)和第2构件(10、50、60、91)中的至少一者能够在预先设定好的角度范围内旋转。
CN201280070619.9A 2012-02-15 2012-11-29 母按扣和按扣 Active CN1041358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3567 2012-02-15
JPPCT/JP2012/053567 2012-02-15
PCT/JP2012/080999 WO2013121650A1 (ja) 2012-02-15 2012-11-29 雌スナップボタン及びスナップボタ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35887A CN104135887A (zh) 2014-11-05
CN104135887B true CN104135887B (zh) 2016-06-08

Family

ID=48983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0619.9A Active CN104135887B (zh) 2012-02-15 2012-11-29 母按扣和按扣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04294B2 (zh)
EP (1) EP2815670B1 (zh)
CN (1) CN104135887B (zh)
TW (1) TWI524857B (zh)
WO (1) WO20131216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41977B1 (en) * 2014-05-09 2017-08-23 FIMMA S.p.A. A snap fastener female part with differentiated buttoning and unbuttoning efforts
WO2016088182A1 (ja) * 2014-12-01 2016-06-09 Ykk株式会社 雌スナップボタンの上部構造体、雌スナップボタン及び生地への雌スナップボタンの取付方法
US10874351B2 (en) * 2015-03-20 2020-12-29 Zentan Technology Co., Ltd. Physiological signal detecting apparatus and physiological signal detecting device
JP6608617B2 (ja) * 2015-05-20 2019-11-20 Ykk株式会社 雌型スナップボタ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847725B2 (ja) * 2017-03-23 2021-03-24 Ykk株式会社 雌型ボタン、及び雌型ボタンと雄型ボタンの組み合わせ品
TWI638616B (zh) * 2017-12-28 2018-10-21 倍騰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卡合扣具
US10925352B2 (en) * 2018-07-11 2021-02-23 Ykk Corporation Button assembly with removable cap
US11089823B2 (en) * 2018-12-22 2021-08-17 Khai Gan Chuah Bib for small child
JP7082685B2 (ja) * 2018-12-07 2022-06-08 Ykk株式会社 スナップボタン及び雌スナップボタン
GB2582817B (en) * 2019-04-05 2022-09-21 Dubrosky & Tracy Patent Service Corp A closure for securing two pieces together
FR3095112B1 (fr) * 2019-04-19 2021-05-07 Hermes Sellier Dispositif d'ouverture et de fermeture d'un article, notamment de maroquinerie, et article comportant un tel dispositif
CN110326854A (zh) * 2019-07-16 2019-10-15 赵艳 一种闭合式老年扣
CN110638153B (zh) * 2019-08-30 2022-06-03 宏基钮扣(石狮)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度钮扣
US10869518B1 (en) * 2020-05-05 2020-12-22 Lionhead Helmet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Lp Chin strap assembly for a protective helmet
US11930895B2 (en) * 2020-11-03 2024-03-19 The Beer Vest Guys Llc Garment for displaying ornaments
KR102457329B1 (ko) * 2021-04-13 2022-10-20 강율항 슬림형 탄성부재를 갖는 스냅단추용 암단추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52764A (en) * 1948-12-30 1951-05-15 United Carr Fastener Corp Three side lock snap fastener
DE2902181A1 (de) * 1979-01-20 1980-07-24 Reinhold Heckel Druckknopfverschluss, insbesondere als schmuckkettenverschluss
GB2171446A (en) * 1985-02-15 1986-08-28 Kane Ind Co Ltd M Socket for snap fastener
JP2003310310A (ja) * 2002-04-26 2003-11-05 Takeda Seiki Kk スナップファスナー用の合成樹脂製雌型部材
CN1662160A (zh) * 2002-05-31 2005-08-31 B·A·鲍娄公司 具有自动定心弹簧的安全离合器
CN101945593A (zh) * 2008-02-11 2011-01-12 Riri工业股份公司 改进的揿扣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35620A (en) * 1929-05-14 1929-11-12 Howard A Salley Separable fastener
JPH0754567B2 (ja) 1982-06-28 1995-06-0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記録電流設定装置
JPS61170304A (ja) 1985-01-24 1986-08-01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対地作業機のロ−リング制御装置
JPS61170304U (zh) 1985-04-11 1986-10-22
DE19604131C2 (de) 1996-02-06 1998-02-19 Prym William Gmbh & Co Kg Entriegelbarer Druckknopfverschluß
JP4659671B2 (ja) 2006-05-11 2011-03-30 株式会社東京錠前製作所 係止機構付き留め具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52764A (en) * 1948-12-30 1951-05-15 United Carr Fastener Corp Three side lock snap fastener
DE2902181A1 (de) * 1979-01-20 1980-07-24 Reinhold Heckel Druckknopfverschluss, insbesondere als schmuckkettenverschluss
GB2171446A (en) * 1985-02-15 1986-08-28 Kane Ind Co Ltd M Socket for snap fastener
JP2003310310A (ja) * 2002-04-26 2003-11-05 Takeda Seiki Kk スナップファスナー用の合成樹脂製雌型部材
CN1662160A (zh) * 2002-05-31 2005-08-31 B·A·鲍娄公司 具有自动定心弹簧的安全离合器
CN101945593A (zh) * 2008-02-11 2011-01-12 Riri工业股份公司 改进的揿扣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15670B1 (en) 2017-07-19
WO2013121650A1 (ja) 2013-08-22
EP2815670A1 (en) 2014-12-24
TWI524857B (zh) 2016-03-11
EP2815670A4 (en) 2015-12-23
US9504294B2 (en) 2016-11-29
US20140325797A1 (en) 2014-11-06
CN104135887A (zh) 2014-11-05
TW201350040A (zh) 2013-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35887B (zh) 母按扣和按扣
US8572821B2 (en) Female snap part
CN106998859B (zh) 母按扣的上部结构体、母按扣以及将母按扣安装于布料的安装方法
US20140109352A1 (en) Female component of a press stud, a metho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and a press stud including this female component
WO2006135817A3 (en) Blister pack assemblies with lenticular lenses
WO2008142277A3 (fr) Boucle auriculaire renforcee
US4719778A (en) Key ring separator
CN103844449B (zh) 施锁件及施锁件的使用方法
US20060162051A1 (en) System for composing a wording or a personalization on garments and accessories, such as collars, belts, or the like
JPH01290881A (ja) キイとキイ・ホルダの組み合わせ
JP5859107B2 (ja) 雌スナップボタン及びスナップボタン
CN205378927U (zh) 插扣具
US2662321A (en) Tag
CN213045662U (zh) 便于安装的四合扣
US485848A (en) Button
EP3304533B1 (en) Plate for affixing a name to a support, in particular for a funeral item
US20050164150A1 (en) Boxed set of prayer cards
US9914068B2 (en) Toy structure kit with a connector and accessories
WO2003038784A3 (en) Label holder with locking window
CN210913599U (zh) 一种隐性防伪子母式按扣
CN211443402U (zh) 一种防伪结构
GB2199885A (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fastening devices
CN107792520A (zh) 固定装置
DK200100021U3 (da) Identifikationsarmbånd til børn
JPH11216048A (ja) 筆記具用整列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