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4649B - 白色薄膜及使用其之面光源 - Google Patents

白色薄膜及使用其之面光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4649B
TWI504649B TW100106115A TW100106115A TWI504649B TW I504649 B TWI504649 B TW I504649B TW 100106115 A TW100106115 A TW 100106115A TW 100106115 A TW100106115 A TW 100106115A TW I504649 B TWI504649 B TW I50464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white film
white
thickness direction
l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061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13408A (en
Inventor
Takayuki Ohira
Shigetoshi Maekawa
Daisuke Ogata
Masatoshi Izawa
Kozo Takahashi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4506707&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TWI504649(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Publication of TW2012134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134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46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464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K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CHARGES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K2/00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10Constru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22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s, surface treatments or coatings, e.g. dichroic reflectors
    • F21V7/24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s, surface treatments or coatings, e.g. dichroic ref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voids or po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04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uniaxial, e.g. oblique
    • B29C55/06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uniaxial, e.g. oblique parallel with the direction of fe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 C08J232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5Manufacturing aspects; Material aspe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Description

白色薄膜及使用其之面光源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白色薄膜,更詳而言,關於一種適合用作為面光源用反射構件之白色薄膜。
近年來,個人電腦、電視、可攜式電話等之顯示裝置多半是使用利用液晶的顯示器。此等液晶顯示器係構成為藉由從背面側設置被稱為「背光(backlight)」之面光源而照射光即可作顯示。為因應必須均勻照射整體畫面之要求,背光是採用被稱為側光型(side light-type)或直下型(direct light-type)之面光源之結構。其中,對於使用於需要薄型‧小型化的筆記型個人電腦等之薄型液晶顯示器用途方面,則適用側光型,亦即,相對於畫面為在側面設置光源的型式之背光。
若為該側光型背光,則將冷陰極線管或LED(發光二極體)作為光源,由導光板之邊緣使光均勻傳播‧擴散而均勻地照射液晶顯示器整體。並且,為更有效利用光,則在光源周圍設置反射板,更進一步為使由導光板所擴散的光有效率地照射到液晶畫面側而在導光板之背面則設置反射板。藉此,可減少來自光源的光之損失,賦予使得液晶畫面明亮之功能。
在另一方面,若為使用於例如液晶電視的大畫面用之背光,除了邊光方式之外,則採用直下型光方式。此方式是藉由在液晶面板之背面並列設置冷陰極線管,再在其冷陰極線管之背面設置反射板之構成而將來自光源之光有效率地照射於液晶畫面側。
對於使用於如此的液晶顯示器用背光之反射板,隨著可攜式電話及筆記型個人電腦之薄型化、小型化或電視之大畫面化,已演變成雖然已為薄膜,但是也要求高反射性、光之高隱蔽性(concealing property)、及高剛性(rigidity)。
先前,反射板是廣泛採用利用由於在薄膜內部所含有的微細氣泡與基質樹脂之界面的折射率差而產生光之反射之構成(參閱專利文獻1)。為達成更高反射性,其氣泡之形狀或數量是重要,因此已有經控制其之反射板存在(參閱專利文獻2至6)。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特開2002-40214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專利特開2000-135766號公報
專利文獻3 日本專利特開2001-334623號公報
專利文獻4 日本專利特開2003-160682號公報
專利文獻5 日本專利特開2009-173015號公報
專利文獻6 日本專利特開2001-288291號公報
然而,若為在上述專利文獻1至6所揭述之構成,則不能充分地與薄膜化同時達成目前市場所要求之反射性。此外,欲提高反射性而使大量氣泡包含在薄膜內部時,則會導致經常發生薄膜破裂使得薄片化不易達成,即使能達成也會造成在隱蔽性、剛性、生產性、成本方面不佳的問題。
本發明是提供一種兼備反射性‧隱蔽性‧製膜穩定性,且可薄膜化之白色薄膜為其問題。此外,本發明是提供一種藉由使用該白色薄膜而產生的輝度特性優異之面光源為問題。
因此,本發明為解決如此之問題而採用下列任一者之構成。
(1)一種白色薄膜,其係在薄膜內部含有氣泡,且可滿足下式(i)至(iii):
(i)0.6≦nB/nA≦0.9
(ii)20≦nA
(iii)15≦nB
(但是,nA是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之界面數,nB是在薄膜厚度方向之中央部±5μm之界面數)。
(2)如第(1)項之白色薄膜,其係可滿足下式(iv):
(iv)vB>vA
(但是,vA是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之空隙率(void ratio)、vB是在薄膜厚度方向之中央部±5μm之空隙率)。
(3)如第(1)或(2)項之白色薄膜,其中該白色薄膜之彎曲剛性(bending rigidity)為1.1(mN‧m)以上。
(4)如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白色薄膜,其中該白色薄膜為單層薄膜。
(5)如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白色薄膜,其中該白色薄膜係由含有聚酯樹脂(A)與非相溶性成分(B)之組成物所構成,且在該非相溶性成分(B)之周圍形成氣泡所構成。
(6)如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白色薄膜,其係含有熱塑性樹脂(B1)與無機粒子(B2)作為非相溶性成分(B)。
(7)如第(6)項之白色薄膜,其中熱塑性樹脂(B1)是環狀烯烴共聚物樹脂(b1),無機粒子(B2)是氧化鈦(b2)。
(8)如第(1)至(7)項中任一項之白色薄膜,其中該白色薄膜之比重為1.2以下。
(9)如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白色薄膜,其中該白色薄膜之全光線透射率為1.2以下。
(10)如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白色薄膜,其中該白色薄膜之厚度為3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
(11)一種面光源,其係配置如第(1)至(10)項中任一項之白色薄膜與光源。
本發明之白色薄膜,由於在薄膜厚度方向之界面數具有特定的分布,即使為薄也可成為兼備反射特性、隱蔽性、剛性及製膜穩定性之白色薄膜。特別是將此白色薄膜用作為面光源內之反射板時,則可將液晶畫面照射得明亮,使液晶影像更鮮明且容易觀看,因此是有用者。
[本發明之實施方式] (1)白色薄膜 (1.1)白色薄膜之構成
本發明之白色薄膜是必須在薄膜內部含有氣泡。由於在薄膜內部含有氣泡,如後述可容易地製造具有高反射特性之白色薄膜。
在本發明之白色薄膜中,氣泡是可為獨立氣泡、或為複數個氣泡是連續者。氣泡形狀是並無特殊限制,為朝薄膜厚度方向形成許多氣泡與樹脂之界面,則氣泡之截面形狀較佳為圓狀或對薄膜面方向伸長之橢圓狀。
氣泡之形成方法可使用在該技術領域已為習知的方法。可列舉:例如
(I)將含有構成白色薄膜之主要的樹脂成分(例如聚酯樹脂(A))、與對該樹脂成分為非相溶性成分(B)之混合物加以熔融擠出後,朝至少一方向延伸而在內部形成氣泡之方法;
(II)藉由添加發泡性粒子、熔融擠出在薄膜內部使其發泡而形成氣泡之方法;
(III)藉由注入二氧化碳氣體等氣體而擠出發泡,以在薄膜內部形成氣泡之方法;
(IV)藉由混合二成分以上之高分子、與有機物或無機物,熔融擠出後,以溶媒萃取使得至少一成分溶解而在薄膜內部形成氣泡之方法;
(V)藉由添加中空粒子,並加以熔融擠出而形成氣泡之方法;以及
(VI)藉由在基材薄膜塗布透濕加工用胺基甲酸酯樹脂等,並加以乾燥而形成乾式多孔層等之方法。
在本發明,由於形成更微細且扁平的氣泡是重要,較佳為使用(I)之方法。(I)之措施是在利用在延伸中會在構成白色薄膜之主要的樹脂成分與非相溶性成分之界面發生剝離而形成扁平狀氣泡之方法。因此,使用(I)之方法時,為增大氣泡佔有體積、增多每薄膜厚度之界面數,與單軸向延伸相比較,則更佳為使用雙軸向延伸。
在下文中,作為本發明之較佳的實例而就(I)之措施詳細加以說明。
本發明之白色薄膜是必須在薄膜內部含有氣泡,且可滿足下式(i)至(iii):
(i)0.6≦nB/nA≦0.9
(ii)20≦nA
(iii)15≦nB
(但是,nA是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之界面數,nB是在薄膜厚度方向之中央部±5μm之界面數)。
在本發明之白色薄膜,藉由可滿足上式,則可大幅地提高白色薄膜之反射性及隱蔽性。
在本發明之白色薄膜,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之界面數nA必須為20以上,更佳為25以上,進一步更佳為30以上。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之界面數nA的上限是並無特殊限制,從製膜穩定性的觀點,則較佳為50以下。若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之界面數nA為少於20時,則有白色性或光反射特性、隱蔽性劣化的情況。
再者,所謂的「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是意謂從白色薄膜之表面朝厚度方向10μm以內之區域。在本發明至少有一側之表層部是滿足上述關係即可。
在本發明之白色薄膜中,在薄膜厚度方向之中央部±5μm之界面數nB必須為15以上,更佳為20以上,進一步更佳為25以上。在薄膜厚度方向之中央部±5μm之界面數nB的上限是並無特殊限制,從製膜穩定性的觀點,則較佳為50以下。若在薄膜厚度方向之中央部±5μm區域之界面數nB為少於15時,則有白色性或光反射特性、隱蔽性劣化的情況。
再者,所謂的「薄膜厚度方向之中央部±5μm」是距自白色薄膜之厚度方向的中心為±5μm以內之區域。
在此,為使nA及nB為在上述範圍,則可採取例如下列措施即可。亦即,在界面之形成方法是使用前述(I)之措施的情況,則可列舉如後述而控制非相溶性成分(B)之種類、含量、粒徑等。具體而言,非相溶性成分(B)較佳為使用熱塑性樹脂(B1)與無機粒子(B2)。並且,較佳為熱塑性樹脂(B1)的含量為3重量%以上且15重量%以下、且體積平均粒徑Dv為1.5μm以下,無機粒子(B2)的含量為8重量%以上、且平均粒徑為3μm以下。藉由將非相溶性成分(B)的含量或粒徑控制成如上述,則可將許多以非相溶性成分(B)作為核的氣泡包含在薄膜中(亦即,可在該相溶性成分(B)之周圍形成氣泡),容易使得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之界面數nA及在薄膜厚度方向之中央部±5μm之界面數nB為在上述範圍。藉由設定在如此之範圍,則可在薄膜厚度方向形成許多氣泡與樹脂之界面、製成作為白色薄膜的白色性、反射特性、隱蔽性優異、而且組配於液晶顯示裝置時則可成為輝度特性優異者。
並且,在本發明之白色薄膜,nB相對於nA的比率(nB/nA)必須為0.6以上且0.9以下,更佳為0.6以上且0.85以下,進一步更佳為0.6以上且0.8以下。設定該比率為在上述範圍是意謂使得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之界面數比在薄膜厚度方向之中央部±5μm之界面數形成更多,可大幅地提高白色薄膜之反射性及隱蔽性。為使nB/nA設定成上述範圍,則可採取控制後述之在縱向延伸時的紅外線加熱器的輸出功率之方法。
並且,在本發明之白色薄膜,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的空隙率vA及在薄膜厚度方向之中央部±5μm的空隙率vB較佳為vB>vA。藉由設定為在前述之關係,則可獲得比薄膜整體之空隙率是vA的薄膜為更高剛性之薄膜。再者,在本發明中,至少一表層部為可滿足上述關係即可。
在此,為使nA、nB、及nB/nA成為上述範圍,同時成為vB>vA,雖然也是取決於後述的白色薄膜之構成,但是可採取例如下列之措施。在白色薄膜是單層薄膜的情況,則例如如後述,除了控制在縱向延伸時之紅外線加熱器之輸出功率外,再控制在縱向延伸時之輥預熱溫度(亦即,藉由設定薄膜實際受到延伸的區間之上游側的輥之薄膜預熱溫度)。
具體而言,與在薄膜厚度方向之空隙率為一定的先前的薄膜相比較,使得縱向延伸時之預熱溫度低溫化,並代替其而在下游側一邊以高輸出功率之紅外線加熱器加熱一邊延伸薄膜即可。經採取如此的措施,由於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溫度則會比通常延伸溫度高而使得基質軟化,因此在表層部附近所形成的氣泡之大小則變小、使得空隙率vA變小同時界面數nA之密度增高。在另一方面,在薄膜厚度方向之中央部,由於紅外線加熱器之影響小,與在表層部附近延伸溫度相比較,則為約一般的延伸溫度,使得氣泡容易形成,並且氣泡之大小會膨脹而變大,使得空隙率vB增大同時界面數nB之密度降低。其結果,由於在薄膜厚度方向之空隙率及界面數之密度上造成差異,形成nA多於nB,因此可大幅地提高白色薄膜之反射性及隱蔽性。此外,由於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的氣泡大小為小且空隙率也小,剛性高,即使是單層之薄膜,該表層部也可提供如在積層薄膜中的支撐層般之作用、也可提高製膜穩定性。
並且,若白色薄膜為積層薄膜時,由於在縱向延伸時一邊以高輸出功率之紅外線加熱器加熱,一邊延伸外,再積層非相溶性成分(B)的含量或粒徑為不同的層,上述之nA、nB、vB、vA的關係則可容易獲得滿足。例如在三層積層的情況,(在此,將三層積層的中央之層稱為內層,兩表層稱為外層),藉由設定在外層所含有的非相溶性成分(B)的含量為多於在內層所含有的非相溶性成分(B)的含量,則可使得更多的以非相溶性成分(B)作為核的氣泡包含在外層。因此,可使得nA多於nB而大幅地提高白色薄膜之反射性及隱蔽性。
本發明之白色薄膜,只要是其為在薄膜內部含有氣泡時,則可為單層薄膜、積層薄膜中任一者皆可。若為單層薄膜時,則可為使用一台擠壓機所製造之薄膜,也可為使用供應相同組成之原料的兩台以上擠壓機所製造之薄膜。在另一方面,若為積層薄膜時,為使nA、nB、及nB/nA比率成為在前述之範圍,較佳為經積層在薄膜內部所含有的氣泡之量為互不相同的複數層之積層薄膜。但是,由於製成為積層薄膜,將導致原料或溶液等之使用量增加而增加對環境及成本之負荷、使得製程變成複雜、缺乏泛用性以致只能以有限的裝置始可生產。因此,在本發明更佳為單層薄膜。
再者,所謂的是「單層薄膜」是意謂構成除了氣泡部分外的薄膜之樹脂及無機粒子之組成是在厚度方向為均勻(相同組成)之構成。確認是均勻(相同組成)之方法可列舉:例如將薄膜朝厚度方向加以等分成三個區域,並測定將各區域萃取在氯仿等溶媒及沉澱的物質之質量、NMR(核磁共振)及IR(紅外線)光譜之方法。然後,若就各自區域之組成並無差異時,則可視為相同組成。在本發明中,若原料之組成為相同時,空隙率或空隙之形狀是在厚度方向不同,即使詐看是複數層但是也視為單膜。
本發明之白色薄膜之厚度較佳為30至500μm,更佳為50至300μm。若厚度為少於30μm時,則若欲確保薄膜之平坦性會有困難,用作為面光源時,則容易造成明亮度不均勻。在另一方面,若為厚於500μm時,作為光反射薄膜而使用於液晶顯示器時,則有可能會導致厚度變得太厚的情況。
在此,為使本發明之白色薄膜之厚度成為在上述範圍時,可列舉在後述之製造方法中,採取增加擠壓成型時之吐出量、或減慢製膜速度等措施。
(1.2)構成白色薄膜之主要的樹脂成分
在本發明之白色薄膜中,所使用的樹脂是並無特殊限制,可例示聚酯樹脂、聚烯烴樹脂、聚苯乙烯樹脂等之熱塑性樹脂,更佳為聚酯樹脂。特別是在欲以上述(I)之方法在薄膜內部形成氣泡的情況,則較佳為聚酯樹脂。
在本發明之白色薄膜中,聚酯樹脂(A)是經二醇成分與二羧酸成分之聚縮合所獲得之高分子。二羧酸成分是可列舉: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鄰苯二甲酸、2,6-萘二甲酸、己二酸、癸二酸等為其代表例。此外,二醇成分是可列舉:乙二醇、三亞甲基二醇、四亞甲基二醇、環己烷二甲醇等為其代表例。聚酯樹脂(A)之具體實例為可列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
聚酯樹脂是可為均聚酯或共聚酯。共聚成分是可使用:例如二甘醇、新戊二醇、聚伸烷基二醇等之二醇成分,己二酸、癸二酸、鄰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2,6-萘二甲酸、5-磺基間苯二甲酸鈉等之二羧酸成分。
由於聚酯樹脂(A)是使用上述樹脂,可一邊維持高無著色性,一邊賦予製成為薄膜時的高機械強度。由於廉價且耐熱性優異,更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聚酯樹脂(A)是可為複數的聚酯之混合物、或含有共聚合聚酯樹脂。較佳的「共聚合聚酯」是可列舉:二醇成分之主成分為脂環式二醇之共聚合聚酯樹脂、或二羧酸成分為脂環式二羧酸或間苯二甲酸者。
特別是在非相溶性成分(B)是使用環狀烯烴共聚物樹脂(b1)的情況,從成型性、非相溶性成分(B)之微分散化功效的觀點,則較佳為二醇成分是使用脂環式二醇之一種的環己烷二甲醇的非晶性之共聚合聚酯。此外,也可提高延伸性或製膜性(film-formability)。在二醇成分中,所佔有的環己烷二甲醇成分較佳為30莫耳%以上。使用如此之共聚合聚酯樹脂時,非相溶性成分(B)之可加以微分散的理由是由於共聚合聚酯樹脂之環式脂肪族烴部分、與後述環狀烯烴共聚物樹脂(b1)之環狀烯烴部分的相互作用而使得非相溶性成分(B)可在基質中微分散的緣故。其結果,可達成高反射性、高白色性及輕量性。
再者,假設構成基質之總材料為100重量%時,則共聚合聚酯的含量較佳為1重量%以上且少於50重量%,更佳為1.5重量%以上且少於40重量%,進一步更佳為1.5重量%以上且少於35重量%。若如此之共聚合聚酯的含量為少於1重量%時,則有可能會導致不易使得後述熱塑性樹脂(B1)微分散於基質中的情況。此外,若超過50重量%時,則耐熱性降低,以致為賦予尺寸穩定性而實施薄膜之熱處理時,則有可能會導致基質軟化,其結果,則有氣泡減少.或消失而反射特性降低的情況。此外,若欲維持反射特性而將熱處理溫度低溫化時,在此情況下,則有可能會導致薄膜之尺寸穩定性降低的情況。藉由控制相對於100重量%之構成基質的總材料的共聚合聚酯的含量為如上述範圍,則可一邊充分發揮上述非相溶成分之分散功效,一邊維持薄膜製膜性或機械特性之結果,可更容易地使得高反射率、與尺寸穩定性之兩者並存。
(1.3)非相溶性成分(B)
在以上述(I)之方法使氣泡形成於薄膜內部時所使用的非相溶性成分(B),只要是其為對聚酯樹脂(A)等基質為非相溶者時,則並無特殊限制,可使用與基質為非相溶之熱塑性樹脂或無機粒子中任一者皆可。上述成分可以單獨或兩種以上併用,但是,在本發明之白色薄膜中為更佳的形態之一為非相溶性成分(B)是併用與基質為非相溶之熱塑性樹脂(B1)與無機粒子(B2)。由於含有複數之非相溶成分(B),則可形成更多的氣泡而獲得高反射性,因此為較佳。
(1.3.1)熱塑性樹脂(B1)
在此,在非相溶性成分(B)是使用熱塑性樹脂(B1)的情況,其具體實例是適合使用如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甲基戊烯、環戊二烯等類之直鏈狀、分枝鏈狀或環狀之聚烯烴系樹脂,聚(甲基)丙烯酸酯等類之丙烯酸酯系樹脂,聚苯乙烯、氟系樹脂等。此等非相溶性樹脂是可為均聚物或共聚物,並且,也可兩種以上之非相溶性樹脂併用。在此等中,由於透明性優異、且耐熱性優異,較佳為使用聚烯烴。具體而言,聚丙烯、聚甲基戊烯、環烯烴共聚物等是適合使用。
熱塑性樹脂(B1)是可為結晶性之樹脂、非晶性之樹脂中任一者皆可。從透明性、耐熱性的觀點,則結晶性樹脂更佳為使用聚甲基戊烯。在此,聚甲基戊烯較佳為在分子骨架中含有80莫耳%以上、更佳為85莫耳%以上、特佳為90莫耳%以上之衍生自4-甲基戊烯-1的二價有機基作為重複單元者。此外,其他之重複單元是除了乙烯、丙烯、丁烯-1、3-甲基丁烯-1、或4-甲基戊烯-1以外,可例示衍生自碳數為6至12之烴的二價有機基等。聚甲基戊烯是可為均聚物或共聚物。此外,可混合使用組成或熔融黏度等不同的複數之聚甲基戊烯、或與其他之烯烴系樹脂或其他樹脂併用。
此外,在熱塑性樹脂(B1)為非晶性樹脂的情況,則環狀烯烴共聚物樹脂(b1)是特別適合使用。所謂的「環狀烯烴共聚物」是由至少一種選自由環烯、雙環烯、三環烯及四環烯所組成的群組中之環狀烯烴、與乙烯、丙烯等之直鏈烯烴所構成之共聚物。
在環狀烯烴共聚物樹脂(b1)中之「環狀烯烴」的代表性實例為包括:雙環[2,2,1]庚-2-烯、6-甲基雙環[2,2,1]庚-2-烯、5,6-二甲基雙環[2,2,1]庚-2-烯、1-甲基雙環[2,2,1]庚-2-烯、6-乙基雙環[2,2,1]庚-2-烯、6-正丁基雙環[2,2,1]庚-2-烯、6-異丁基雙環[2,2,1]庚-2-烯、7-甲基雙環[2,2,1]庚-2-烯、三環[4,3,0,12.5 ]-3-癸烯、2-甲基-三環[4,3,0,12.5 ]-3-癸烯、5-甲基-三環[4,3,0,12.5 ]-3-癸烯、三環[4,4,0,12.5 ]-3-癸烯、10-甲基-三環[4,4,0,12.5 ]-3-癸烯等。
此外,在環狀烯烴共聚物樹脂(b1)中之「直鏈烯烴」的代表性實例是包括: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烯、1-十四烯、1-十六烯、1-十八烯等。
熱塑性樹脂(B1)是在上述所列舉者之中,特佳為屬非晶性樹脂之環狀烯烴共聚物樹脂(b1)。環狀烯烴共聚物樹脂(b1)是藉由與包含在基質的脂環式二醇及/或脂環式二羧酸之相互作用而變成可更微細分散,其結果可更進一步提高反射特性。
環狀烯烴共聚物樹脂(b1)較佳為其玻璃轉移溫度Tg為110℃以上。具體而言,較佳為130℃以上,更佳為150℃以上,進一步更佳為170℃以上。其係由於設定成如此之範圍,則可在捏合時更微細地分散於基質樹脂中,使得在延伸步驟中可更確實地形成氣泡,可更進一步抑制氣泡在熱處理步驟中消失的緣故。亦即,若該玻璃轉移溫度Tg為低於110℃時,則在為賦予尺寸穩定性而對薄膜施加熱處理時,作為成核劑的環狀烯烴共聚物樹脂(b1)會變形,其結果,有可能會導致以其作為核所形成的氣泡會減少或消失而反射特性降低的情況。此外,若欲維持反射特性而將熱處理溫度低溫化時,在此情況下,則有可能會導致薄膜之尺寸穩定性降低的情況,因此為不佳。藉由設定該玻璃轉移溫度Tg為110℃以上,則可使得高反射率與尺寸穩定性之兩者並存。此外,該玻璃轉移溫度的上限較佳為250℃。若為超過250℃時,則由於在製膜時之擠出溫度增高,加工性劣化,因此為不佳。
為使該玻璃轉移溫度Tg控制為在前述之範圍,則可列舉:例如增加環狀烯烴共聚物中之環狀烯烴成分的含量、減少乙烯等直鏈烯烴成分的含量。具體而言,較佳為環狀烯烴成分為60莫耳%以上、乙烯等直鏈烯烴成分的含量為少於40莫耳%。更佳為環狀烯烴成分為70莫耳%以上、乙烯等直鏈烯烴成分的含量為少於30莫耳%,進一步更佳為環狀烯烴成分為80莫耳%以上、乙烯等直鏈烯烴成分的含量為少於20莫耳%。特佳為環狀烯烴成分為90莫耳%以上、乙烯等直鏈烯烴成分的含量為少於10莫耳%。藉由設定為在此等範圍,則可將環狀烯烴共聚物之玻璃轉移溫度Tg提高至前述之範圍。
此外,在使用環狀烯烴共聚物樹脂(b1)的情況,直鏈烯烴成分是並無特殊限制,從反應性的觀點,較佳為乙烯成分。並且,環狀烯烴成分也並無特殊限制者,從生產性‧透明性‧高Tg化的觀點,則較佳為雙環[2,2,1]庚-2-烯(降冰片烯)或其衍生物。
在白色薄膜中所含有的環狀烯烴共聚物樹脂(b1)之體積平均粒徑Dv較佳為1.5μm以下。更佳的是體積平均粒徑Dv為1.4μm以下,進一步更佳為1.3μm以下。若該體積平均粒徑Dv為超過1.5μm,則將導致不易使得在白色薄膜中含有許多以環狀烯烴共聚物樹脂(b1)作為核的氣泡、或形成粗大的氣泡,結果若欲朝薄膜厚度方向形成許多氣泡與樹脂之界面則易變得有困難。因此,作為白色薄膜的白色性、反射特性及輕量性劣化、此外,即使組配於液晶顯示裝置中也有輝度特性劣化的情況,因此為不佳。藉由將該體積平均粒徑Dv設定為1.5μm以下,則可獲得作為白色薄膜之高反射特性。
為使在白色薄膜中的環狀烯烴共聚物樹脂(b1)之體積平均粒徑Dv成為1.5μm以下,較佳為如後述使用使其含有共聚合聚酯樹脂(C)及分散劑(D)之方法。
上述熱塑性樹脂(B1)較佳為在構成白色薄膜的總材料之合計重量100重量%中含有3至15重量%,更佳為4至10重量%,進一步更佳為5至10重量%。若該含量為少於3重量%,則有氣泡無法在薄膜內部充分地形成,以致有白色性或光反射特性劣化的情況。在另一方面,若該含量為超過15重量%,則有可能會導致薄膜之強度降低、延伸時容易發生斷裂。藉由設定含量為在此等範圍內,則可使其顯現充分的白色性‧反射性‧輕量性。
(1.3.2)無機粒子(B2)
在本發明之白色薄膜中,非相溶性成分(B)是使用無機粒子(B2)時,則其實例是可列舉:玻璃、二氧化矽、硫酸鋇、氧化鈦、硫酸鎂、碳酸鎂、碳酸鈣、滑石等。
在此,在此等無機粒子中,特別是從氣泡形成、白色度、光學濃度等綜合性功效的觀點,則更佳為使用氧化鈦、碳酸鈣、硫酸鋇,特佳為氧化鈦(b2)。
尤其是非相溶性成分(B)是同時使用環狀烯烴共聚物樹脂(b1)及氧化鈦(b2)時,由於由氧化鈦粒子而產生的光散射與由氣泡而產生的光擴散之組合,可同時達成更高的反射率與光學濃度,因此為較佳。
在薄膜中,無機粒子(B2)之體積平均粒徑較佳為0.05至3μm,更佳為0.07至1μm。若無機粒子(B2)之體積平均粒徑為在上述範圍外時,則有可能會導致由於凝集等而造成無機粒子(B2)之均勻分散性不佳、或由於粒子本身而使得薄膜表面之光澤或平滑性降低的情況。
假設構成白色薄膜的總材料之合計重量為100重量%時,則無機粒子(B2)較佳為含有8至22重量%,更佳為12至18重量%。若該含量為少於8重量%,則有氣泡無法在薄膜內部充分地形成,以致有白色性或光反射特性劣化的情況。另一方面,若該含量為超過22重量%,則有可能會導致薄膜之強度降低、延伸時容易發生斷裂的情況。藉由設定含量為在此等範圍內,則可使其顯現充分的白色性‧反射性‧輕量性。
(1.4)其他添加物
在本發明之白色薄膜,為使熱塑性樹脂(B1)更微分散於基質中,則較佳為更進一步在聚酯樹脂(A)中含有分散劑(D)。藉由在聚酯樹脂(A)中含有分散劑(D),則可使熱塑性樹脂(B1)之分散徑變得更小,其結果可使得藉由延伸所形成的扁平氣泡更微細,結果可提高薄膜之白色性、反射性及輕量性。
此等分散劑(D)的種類是並無特殊限制,其可使用:具有羧基或環氧基等之極性基或具有與聚酯之反應性的官能基之烯烴系聚合物或共聚物;二甘醇、聚伸烷基二醇;界面活性劑及熱接著性樹脂等。當然,此等是可單獨或兩種以上併用。
其中,特佳為由聚酯鏈段與聚伸烷基二醇鏈段所構成之聚酯-聚伸烷基二醇嵌段共聚物(D1)。
在此情況下,聚酯鏈段較佳為以由碳數為2至6之脂肪族二醇部分、與對苯二甲酸及/或間苯二甲酸部分所構成之聚酯作為鏈段。此外,聚伸烷基二醇鏈段較佳為以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四亞甲基二醇等作為鏈段。
特別是較佳的組合為:聚酯鏈段是將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單元或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單元作為重複單元的聚酯;聚伸烷基二醇鏈段是將乙二醇單元或四亞甲基二醇單元作為重複單元者。其中,特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四亞甲基二醇共聚物、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二醇共聚物。
分散劑(D)的含量是並無特殊限制,假設構成基質的總材料為100重量%時,則較佳為0.1至30重量%,更佳為1至25重量%,進一步更佳為1.5至20重量%。若含量為少於0.1重量%時,則有可能會導致使氣泡微細化之功效變小的情況,因此為不佳。此外,若含量為多於30重量%時,則耐熱性降低,為賦予尺寸穩定性而實施薄膜之熱處理時,基質會軟化,其結果,有可能會導致氣泡減少或消失、反射特性降低的情況。再者,若欲維持反射特性而將熱處理溫度低溫化時,則有可能會導致薄膜之尺寸穩定性降低的情況,因此為不佳。此外,會造成生產穩定性降低或成本上升等的問題,因此為不佳。藉由控制相對於全部基質成分之分散劑(D)的含量為在上述範圍,則可一邊充分地發揮上述熱塑性樹脂(B1)之分散功效,一邊維持薄膜製膜性或機械特性之結果,可使高反射率與尺寸穩定性之兩者並存。
再者,在本發明之白色薄膜,也可因應需要而混合不致於損及本發明之功效的量之適當的添加劑,例如耐熱穩定劑、抗氧化穩定劑、紫外線吸收劑、紫外線穩定劑、有機系之易滑劑、有機系微粒子、填充劑、成核劑、染料、分散劑、偶合劑等。
(2)薄膜特性
本發明之白色薄膜是由上述構成所構成者,但是該白色薄膜之全光線透射率較佳為1.2%以下,更佳為1.05%以下,進一步更佳為0.9%以下。再者,在此所謂的「透射率」是根據JIS K7361-1(1997)所測定之值。藉由將該透射率設定為1.2%以下,則可抑制光對背面的漏光之結果,可製成為白色性、反射特性及隱蔽性優異的白色薄膜,尤其是用作為液晶顯示裝置用時,可獲得高輝度提高功效。再者,下限較佳為0%,實質性值較佳為0.001%。具體而言,較佳為觀察不到例如由配置在反射薄膜(本發明之白色薄膜)之更背面的背光單元之框體形狀所造成的陰影。
此外,本發明之白色薄膜較佳為相對反射率為100%以上,更佳為100.5%以上,進一步更佳為101%以上。在此,所謂的「相對反射率」是使用內面為硫酸鋇製之積分球、配備10°-傾斜定位具(inclined spacer)之分光光度計,且標準白色板使用氧化鋁,而以波長560 nm之範圍測定光以10°入射角入射時之反射率,並將標準白色板之反射率假設為100%時的相對反射率在波長560 nm加以平均所獲得之反射率。在本發明之白色薄膜,藉由設定相對反射率為100%以上,則可製成白色性、反射特性優異的白色薄膜,尤其是用作為液晶顯示裝置用時,可獲得高輝度提高功效。
在此,為使本發明之白色薄膜之全光線透射率、相對反射率成為在上述範圍者時,則可藉由1)控制薄膜內部之樹脂粒子的分散徑、密度,將nA、nB、nB/nA、vA及vB控制於前述之範圍,2)將薄膜厚度增厚等而獲得。在此,先前在白色薄膜,為使相對反射率調整為在上述範圍,則只有前述2)之方法而已。然而,在本發明,藉由將薄膜內部的樹脂粒子之分散徑、密度控制為在前述之範圍,則可製成以先前的白色薄膜所無法達成的以更薄膜且具有高隱蔽性能、高反射性能之白色薄膜。
具體而言,本發明之白色薄膜較佳為以300μm以下之厚度來滿足上述之透射率、反射率,更佳為以250μm以下之厚度來滿足,進一步更佳為以188μm以下之厚度來滿足。若根據本發明,則可以如此之厚度來滿足上述之透射率、反射率,換句話說,可製成比先前更薄膜且具有高反射性能之白色薄膜。其結果,當將該白色薄膜用作為例如液晶顯示器之反射構件時,則可達成高輝度提高功效、與顯示器薄膜化之兩者並存。
此外,本發明之白色薄膜之彎曲剛性較佳為1.1(mN‧m)以上。在此,所謂的「彎曲剛性」是將根據JIS P8125(2000)的以彎曲力矩(bending moment)所表示之剛度除以厚度(μm)之3次方,再乘以一般的薄膜之厚度188(μm)之3次方且換算成厚度188μm之換算值。該彎曲剛性更佳為1.2(mN‧m)以上。在作為背光之反射板而使用本發明之白色薄膜的情況等,在組裝製品時由於薄膜本身之重量,在抓薄膜之部分則將受到應力而容易發生折皺。然而,若彎曲剛性為在上述範圍,則在組裝背光時不易發生折皺而易於操作使用。因此,即使在背光等之製品也可更確實地防止輝度不均勻性。上限是從會損及柔軟度的觀點,較佳為30(mN‧m)以下。
為使本發明之白色薄膜之彎曲剛性製成為上述範圍者,則可列舉使用:1)控制薄膜內部的樹脂粒子之分散徑、密度,使nA、nB、nB/nA、vA及vB控制為在前述之範圍;2)降低薄膜之空隙率而提高密度;及3)在表層積層無氣泡之樹脂層之方法。先前,在白色薄膜,為使彎曲剛性調整成上述範圍時,則只有前述2)、3)之方法而已,若是此等方法則無法獲得高反射性能。然而,在本發明,藉由將薄膜內部的樹脂粒子之分散徑、密度控制為在前述之範圍,則可製成為以先前的白色薄膜所無法達成之具有高彎曲剛性與高反射性能之白色薄膜。
此外,本發明之白色薄膜之比重較佳為1.2以下。在此,所謂的「比重」是根據JIS K7112(1980)所測定之值,更佳為1.0以下,進一步更佳為0.9以下。若比重為超過1.2時,則空隙率太低而使得反射率降低,用作為面光源用之反射板時,則有導致輝度不充分的傾向,因此為不佳。再者,比重之下限較佳為0.3以上,更佳為0.4以上。若少於0.3時作為薄膜之彎曲剛性則不足夠,有可能造成容易折斷、操作使用性劣化等問題的情況。
為使本發明之白色薄膜之比重為在上述範圍,則可藉由控制薄膜內部的樹脂粒子之分散徑、密度、薄膜製膜時之延伸倍率而獲得。
(3)製造方法
就本發明之白色薄膜之製造方法,說明其一實例,但是本發明並不受限於此等實例者。
本發明之白色薄膜可依照例如上述(I)之方法而製造。在此方法中,則將至少含有聚酯樹脂(A)等之作為基質的樹脂與非相溶性成分(B)之混合物,因應需要而充分實施真空乾燥,然後供應至具有擠壓機(主擠壓機)的製膜裝置之經加熱的擠壓機而熔融擠出。非相溶性成分(B)之添加是可使用經預先均勻地熔融捏合而混合製得之母料切粒、或直接供應至捏合擠壓機等。但是,由於可獲得促進非相溶成分(B)之分散,更佳為使用經預先將含有聚酯樹脂(A)等之作為基質的樹脂與非相溶成分(B)之混合物均勻地熔融捏合之母料切粒。在熔融擠出時,較佳為以網眼為40μm以下之濾網過濾前述混合物後,導入T-模內,用擠壓成型而成型成熔融薄片。將該熔融薄片在表面溫度冷卻至10至60℃的轉筒上以靜電加以密著冷卻固化而製造未延伸薄膜。
然後,將未延伸薄膜導入延伸步驟。在此,為製得本發明之白色薄膜,則例如除了控制縱向延伸時之紅外線加熱器的輸出功率外,再控制在縱向延伸時之輥預熱溫度(亦即,藉由設定在薄膜實際受到延伸的區間之上游側的輥之薄膜之預熱溫度)。亦即,將該未延伸薄膜導入例如加熱成60至85℃之溫度的輥群,朝長度方向(縱方向,亦即薄膜之進行方向)以不同周速的兩支輥間加以延伸。縱向延伸時之輥預熱溫度更佳為65至80℃,進一步更佳為68℃至75℃。若輥預熱溫度為超過85℃,則由於不易在薄膜內部形成氣泡而導致反射率降低,因此為不佳。此外,較佳為在該延伸中以8.5 W/cm以上且40 W/cm以下之熱量Q加熱表面,更佳為10 W/cm以上且25 W/cm以下。在本發明,所謂的「熱量Q」是意謂每薄膜寬度之熱量。
為在薄膜實際受到延伸的區間之加熱所使用的熱源是可使用紅外線加熱器或熱風,從能量效率的觀點,較佳為使用紅外線加熱器。紅外線加熱器之種類是並無特殊限制,可使用近紅外線加熱器或純碳加熱器(carbon heater)。從加熱性能與耐用期限之均衡的觀點,則更佳為純碳加熱器。較佳為在紅外線加熱器在背面附上有金反射膜。此外,也可使用集光裝置。此種加熱器是可列舉:Heraeus(股)製之Twin Tube透明石英玻璃製之純碳加熱器。
紅外線加熱器與薄膜之距離較佳為10至50 mm,更佳為10至20 mm。若紅外線加熱器與薄膜之距離為50 mm以上時,若為後述之紅外線加熱器輸出功率範圍,則有因紅外線到達薄膜以前會衰減,以致無法提升薄膜表面溫度的情況。若紅外線加熱器與薄膜之距離為短於10 mm時,若為上述紅外線加熱器輸出功率範圍,則在縱向延伸時薄膜會軟化,以致無法進行穩定的製膜,因此為不佳。
紅外線加熱器之輸出功率較佳為30至150 W/cm,更佳為40至100 W/cm,進一步更佳為45至80 W/cm。若縱向延伸時之紅外線加熱器之輸出功率為超過150 W/cm時,在縱向延伸時薄膜會軟化,以致無法進行穩定的製膜,因此為不佳。此外,若在縱向延伸時之紅外線加熱器之輸出功率為少於30 W/cm時,則有可能會導致無法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形成比在薄膜厚度方向之中央部之界面數為更多之界面數的情況,因此為不佳。加上由於會在薄膜表面形成火山口狀凹陷,有可能造成由於產生粉等而造成製程污染及在後加工的使用性惡化的情況,因此為不佳。
在本發明中,使用紅外線加熱器時的熱量Q是以下式所計算得之值。此外,熱量Q是每單面之熱量。
Q=(紅外線加熱器之輸出功率(W/cm))×(0.4-0.055×ln(紅外線加熱器與薄膜之距離(mm)))
紅外線加熱器之支數是並無特殊限制,可為單支或複數支,通過照射區之時間較佳為0.2至2秒鐘,更佳為0.4至1秒鐘。若製膜速度為慢時,則也可為單支,若製膜速度為快時,則較佳為排列複數支。上限是並無特殊限制,就輥間之空隙而言,實際上是以4支為上限。在本發明,所謂的「照射區」是每一支加熱器為40 mm,且指除外重複之距離。若通過時間為短於0.2秒鐘,則升溫無法充分達成,此外,若為2秒鐘以上,則由於薄膜內部之溫度將變成高溫、反射率變小,因此為不佳。
此外,紅外線加熱器是設置於薄膜之單面或兩面。特別是需要設置在具有氣泡的層之側。
若根據如上述之方法時,由於在延伸中加熱表面,表面部分之延伸張力將變小、可阻礙氣泡之形成。同時,由於熱傳導率則因在上游側的預熱所開始形成的氣泡而變小,薄膜內部是比表面為低溫。因此,氣泡是因延伸而比薄膜表面更容易形成在薄膜內部,因此可製造如上述的本發明之構成的薄膜。在第1圖展示本構成之薄膜之截面SEM(掃描型電子顯微鏡)照片。因此,在延伸中加熱是必要。
若為上述方法,則一邊加熱一邊朝長度方向延伸3.4至4.5倍,並以20至50℃之溫度之輥群加以冷卻。若為少於3.4倍時,則不易形成足夠的大小之氣泡,無法獲得充分的反射率。此外,若延伸超過4.5倍時,在其後之橫向延伸則容易破裂而使得生產性不佳,因此為不佳。
接著,一邊以鋏具夾持薄膜之兩端一邊導入拉幅機,而在加熱至90至150℃之溫度的環境大氣中朝與長度方向成正交的方向(寬度方向)延伸3至5倍。若為少於3倍時,則氣泡大小容易變小,不易獲得充分的反射率。此外,若延伸超過5倍時,則容易破裂而使得生產性不佳,因此為不佳。
為使所獲得之雙軸向延伸薄膜之配向結晶化完成而賦予平面性與尺寸穩定性,接著在拉幅機內在150至240℃之溫度實施1至30秒鐘之熱處理。此時,因應需要也可朝寬度方向或長度方向施加3至12%之鬆弛處理。其後,均勻地緩慢冷卻而冷卻至室溫,因應需要可為更進一步提高與其他素材的密著性而實施電暈放電處理,然後加以捲取。藉由如上所述,則可獲得本發明之白色薄膜。
再者,為提高熱尺寸穩定性,本發明之白色薄膜較佳為在製膜製程中以高溫進行熱處理。熱處理溫度較佳為180℃以上且240℃以下,更佳為190℃以上且230℃以下。在本發明之白色薄膜是用作為例如搭配於液晶顯示器等之面光源(背光)之反射薄膜的情況,視背光而定,背光內部之環境大氣溫度則有可能上升至約100℃的情況。因此,對本發明之白色薄膜也要求具有一定的熱尺寸穩定性。
(4)面光源
上述之白色薄膜是可應用於液晶顯示器等之背光(面光源)。該背光是有側光型及直下型之別,但是本發明之白色薄膜是其任一者也皆可適用。
側光型背光是將本發明之白色薄膜、導光板依照此順序組配在框體中而構成,且白色薄膜是組配成使其具有前述nA之表面面對於導光板。在導光板之前面(與白色薄膜成相反側)也可設置複數片擴散板、稜鏡。此外,在導光板之邊緣部分則設置冷陰極線管或LED(發光二極體)等之光源。
在另一方面,直下型背光是將本發明之白色薄膜、冷陰極線管等之光源依照此順序設置在框體中而構成,且白色薄膜是設置成使得具有前述nA之表面面對於面光源。在光源之前面(與白色薄膜成相反側)也可設置複數片擴散板、稜鏡。
《實施例》
在下文中,以實施例更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但是本發明並不意謂受限於此等者。
(測定方法) A.薄膜內部的氣泡-樹脂界面之數目
使用薄片切片機切出薄膜TD方向(橫方向)與平行方向之截面,經蒸鍍鉑-鈀後,以日本電子(股)製之場發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JSM-6700F」放大成適當倍率(500至10000倍)而進行觀察。在所獲得之影像上,由薄膜表面之一面朝另一面,對薄膜表面任意畫出垂直直線,然後將存在於線上的界面之數目加以計數。此時,界面數之計測,無論其為由氣相向固相之界面,或由固相向氣相之界面,均數作為1界面。由熱塑性樹脂(B1)而形成的氣泡所產生之界面、由無機粒子(B2)而形成的氣泡所產生之界面也均視為界面而計數。測定數是n=5,且計算其平均值。在此,則假設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之界面數為nA、在薄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之界面數為nB。評估基準如下。
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之界面數nA為:
A:30以上時
B:25以上且少於30時
C:20以上且少於25時
D:少於20時
在薄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之界面數nB為:
A:25以上時
B:20以上且少於25時
C:15以上且少於20時
D:少於15時
在薄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之界面數nB相對於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之界面數nA的比率(nB/nA)為:
A:0.6以上且小於0.8時
B:0.8以上且小於0.9時
D:小於0.9時。
B.相對反射率
在分光光度計U-3410(日立製作所(股)),以安裝有φ60積分球130-0632(日立製作所(股))(內面是硫酸鋇製)及10°-傾斜定位具之狀態下測定560 nm之光反射率。再者,光反射率是就白色薄膜之兩面而測定,且將較高的數值作為該白色薄膜之反射率。白色薄膜是準備5片,將此等反射率的平均值作為相對反射率。標準白色板是使用日立計測器Service(股)製之零件號碼210-0740(氧化鋁)。相對反射率是以下列基準判定:
相對反射率為:
A:101%以上時
B:100.5%以上且小於101%時
C:100%以上且小於100.5%時
D:小於100%時
C.全光線透射率
使用霧度計NDH-5000(日本電色(股)製),測定薄膜厚度方向之全光線透射率。再者,透射率是就白色薄膜之兩面而測定,且以較低的數值作為該白色薄膜之透射率。白色薄膜是準備5片,將此等透射率的平均值作為全光線透射率。全光線透射率是以下列基準判定:
全光線透射率為:
A:0.90%以下時
B:大於0.90%且1.05%以下時
C:大於1.05%且1.20%以下時
D:大於1.20%時
D.比重
將白色薄膜切出成5 cm×5 cm之大小,根據JIS K7112(1980)使用電子比重計SD-120L(Mirage貿易(股)製)進行測定。再者,就各白色薄膜準備5片,分別測定,以其平均值作為該白色薄膜之比重。比重是以下列基準判定:
比重為:
A:0.9以下時
B:大於0.9且1.0以下時
C:大於1.0且1.2以下時
D:大於1.2時
E.製膜性
在實施例‧比較例中實施製膜時:幾乎不發生薄膜破裂者(在24小時製膜中少於一次)評估為A;將稍微發生者(在24小時製膜中一次以上且少於三次)評估為B;發生若干者(在24小時製膜中三次以上且少於五次)評估為C;再三發生者(在24小時製膜中五次以上)評估為D。若為大量生產,則需要B以上之製膜性,若為A時,則有更進一步的降低成本之功效。
F.彎曲剛性
所謂的「彎曲剛性」是將根據JIS P8125(2000)的以彎曲力矩所表示之剛度B經下式換算成厚度188μm之值作為彎曲剛性度。再者,白色薄膜是準備5片,分別加以測定,並以其平均值作為該白色薄膜之彎曲剛性。測定是使用錐形式剛性度試驗機TELEDYNE TABER MODEL 150-D(NORTH Tonawanda,New York USA製)。
彎曲剛性(mN‧m)=B(mN‧m)×(188(mN‧m))3 /(薄膜厚度(μm))3
G.空隙率
使用薄片切片機切出白色薄膜寬度方向與平行方向之薄膜截面,經蒸鍍鉑-鈀後,以日本電子(股)製之場發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JSM-6700F」將對象區域以2000倍至3000倍之間任意倍率進行觀察,並獲得截面觀察照片。在所獲得截面照片上,疊上透明的薄膜或薄片,將相當於空隙之部分以油性印墨等全面塗上。其次,使用影像解析處理裝置(Nireco股份公司製:「LUZEX」(註冊商標)IID),測定在該區域中的空隙之面積率(%),將該值作為空隙率。此時,在相當於空隙之部分並未含有粒子。再者,白色薄膜是準備5片,分別加以測定,並以其平均值作為該白色薄膜之空隙率。
若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之空隙率vA(%)與在薄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之空隙率vB(%)的關係判定為:
A:vB>vA時
B:vB≦vA時
H.耐折皺性(flexible bending resistance)
將薄膜試料裁剪成30 cm見方,以1.5 cm×1.5 cm之夾具夾住任意端部之一邊的中央部。設置成使得夾住面成為水平,且使薄膜會因自重而垂下。解放夾具,以目視確認是否在薄膜發生長度1 mm以上之折皺。就12片薄膜試料進行相同的操作而以下列方式判定:
發生折皺的薄膜之片數在12片中為:
A:0片時
B:1片至3片時
C:4片至12片時
再者,本試驗是假設在組配背光單元時的白色薄膜之折皺發生率(不良品發生率)模擬試驗。在本試驗中,發生折皺的薄膜之片數愈少,在組配背光單元時的白色薄膜之折皺發生率也會愈小。
(原料) ‧聚酯樹脂(A)
酸成分是使用對苯二甲酸、二醇成份是使用乙二醇,將三氧化銻(聚合觸媒)添加成相對於所獲得之聚酯丸粒以銻原子換算計能成為300 ppm而實施聚縮合反應,以獲得極限黏度為0.63 dl/g、羧基末端基量為40當量/噸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丸粒(PET)。使用示差熱分析計測定結晶熔解熱結果為1 cal/g以上,其係結晶性之聚酯樹脂。經測定該樹脂的熔點Tm結果為250℃。
‧環狀烯烴共聚物樹脂(b1)
使用玻璃轉移溫度為178℃、MVR(熔融黏度比:Melt Viscosity Ratio)(260℃/2.16 kg)為4.5毫升/10分鐘之環狀烯烴樹脂「TOPAS」(Polyplastics公司製)。再者,藉由使用示差熱分析計測定結晶熔解熱結果為少於1 cal/g,其係非晶性樹脂。
‧共聚合聚酯樹脂(C1)
使用CHDM(環己烷二甲醇)共聚合PET。其係對該共聚合二醇成份將30莫耳%之環己烷二甲醇加以共聚合之PET。藉由使用示差熱分析計測定結晶熔解熱結果為少於1 cal/g,其係非晶性樹脂。
‧共聚合聚酯樹脂(C2)
使用CHDM(環己烷二甲醇)共聚合PET。其係對該共聚合二醇成份將60莫耳%之環己烷二甲醇加以共聚合之PET。藉由使用示差熱分析計測定結晶熔解熱結果為少於1 cal/g,其係非晶性樹脂。
‧共聚合聚酯樹脂(C3)
使用間苯二甲酸共聚合PET。其係將17.5莫耳%之間苯二甲酸作為二羧酸成分而加以共聚合之PET。藉由使用示差熱分析計測定結晶熔解熱結果為少於1 cal/g,其係顯示非晶性。
‧分散劑(D)
使用PBT-PAG(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伸烷基二醇)嵌段共聚物(D1)。該樹脂是PBT與PAG(主要為聚四亞甲基二醇)之嵌段共聚物。藉由使用示差熱分析計測定結晶熔解熱結果為1 cal/g以上,其係是結晶性樹脂。
[實施例1]
將表1所示原料之混合物在180℃之溫度真空乾燥3小時後供應至擠壓機,在280℃之溫度熔融擠出後,以30μm截止濾網加以過濾後,導入T-模嘴。
其次,由T-模嘴內,擠出成薄片狀而形成熔融單層薄片,並將該熔融單層薄片在表面溫度保持於25℃之轉筒上以靜電外加法(electrostatic impressed method)使其貼緊冷卻固化而獲得未延伸單層薄膜。接著,以加熱至70℃之溫度的輥群預熱該未延伸單層薄膜後,一邊以如表2所示紅外線加熱器之條件由兩面照射,一邊朝長度方向(縱方向)施加3.6倍延伸,在25℃之溫度的輥群加以冷卻而獲得單軸向延伸薄膜。
一邊以鋏具夾持所獲得單軸向延伸薄膜之兩端,一邊導入拉幅機內之溫度為95℃之預熱區,繼續連續地在溫度為105℃之加熱區朝與長度方向成正交的方向(寬度方向)加以延伸3.6倍。並且,繼續連續地在拉幅機內之熱處理區在190℃施加20秒鐘熱處理,再在180℃之溫度朝寬度方向實施6%鬆弛處理後,再在140℃之溫度朝寬度方向實施1%鬆弛處理。其次,均勻地緩慢冷卻後,加以捲取而獲得厚度為188μm之單層白色薄膜。
製膜性為良好。經觀察該白色薄膜之截面結果,其在內部含有許多微細的氣泡。此外,將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之界面數nA、在薄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之界面數nB及其比率展示於表3。此外,將薄膜之各種特性展示於表3。所獲得白色薄膜是反射性‧隱蔽性為優異者。
[實施例2、3]
除了各自變更為如表2所示紅外線加熱器之條件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進行製膜而獲得厚度為188μm之單層白色薄膜。製膜性是任一者皆為良好。經觀察該白色薄膜之截面結果,在內部含有許多微細的氣泡。此外,將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之界面數nA、在薄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之界面數nB及其比率展示於表3。此外,將薄膜之各種特性展示於表3。所獲得白色薄膜是與實施例1相同地反射性‧隱蔽性為優異者。
[實施例4、6]
除了各自變更為如表1所示原料組成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進行製膜而獲得厚度為188μm之單層白色薄膜。製膜性是任一者皆為良好。經觀察該白色薄膜之截面結果,在內部含有許多微細的氣泡。此外,將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之界面數nA、在薄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之界面數nB及其比率展示於表3。此外,將薄膜之各種特性展示於表3。所獲得白色薄膜雖然不如實施例1者,但是反射性‧隱蔽性為優異者。
[實施例5、7]
除了各自變更為如表1所示原料組成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進行製膜而獲得厚度為188μm之單層白色薄膜。製膜性是比實施例1稍微劣,但是大體上為良好。經觀察該白色薄膜之截面結果,在內部含有許多微細的氣泡。此外,將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之界面數nA、在薄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之界面數nB及其比率展示於表3。此外,將薄膜之各種特性展示於表3。所獲得白色薄膜是反射性‧隱蔽性為優異者。特別是以實施例5所獲得白色薄膜是反射性優異,以實施例7所獲得白色薄膜是隱蔽性為優異者。
[實施例8、9、10、11]
除了各自變更為如表1所示原料組成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進行製膜而獲得厚度為188μm之單層白色薄膜。製膜性是任一者皆為良好。經觀察該白色薄膜之截面結果,在內部含有許多微細的氣泡。此外,將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之界面數nA、在薄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之界面數nB及其比率展示於表3。此外,將薄膜之各種特性展示於表3。所獲得白色薄膜是比實施例1反射性‧隱蔽性為優異者。
[實施例12]
將如表1所示原料組成之混合物在160℃之溫度真空乾燥3小時後供應至擠壓機(A)。此時,硫酸鋇粒子是使用1.2μm之粒徑。此外,將聚酯樹脂(A)以另一途徑在180℃之溫度乾燥3小時後供應至擠壓機(B)。將供應至擠壓機(A)之原料及供應至擠壓機(B)之原料分別在280℃之溫度加以熔融而供應至進料分流套管(feed block)。在進料分流套管則朝厚度方向將由供應至擠壓機(A)的原料所構成之層(A層)、與由供應至擠壓機(B)的原料所構成之層(B層)加以積層成為A層/B層之兩層積層而導入T-模嘴。
其次,由T-模嘴內,擠出成薄片狀以作為由A層/B層所構成之熔融兩層積層未延伸薄片。將熔融積層薄片在表面溫度保持在25℃之轉筒上以靜電外加法使其貼緊冷卻固化而獲得未延伸積層薄膜。此時,B層表面係接觸轉筒而A層表面係接觸空氣。亦即,B層表面是成背面而A層表面是成表面。
接著,經將未延伸積層薄膜以加熱至85℃之溫度的輥群預熱後,以如表2所示紅外線加熱器之條件一邊僅由A層表面側(表面)照射,一邊朝薄膜長度方向利用輥之周速差實施3.6倍延伸,在25℃之溫度之輥群加以冷卻而獲得單軸向延伸薄膜。
一邊以鋏具夾持所獲得單軸向延伸薄膜之兩端,一邊導入拉幅機內之溫度為95℃之預熱區,繼續連續地在溫度為105℃之加熱區朝與薄膜長度方向成正交的方向(薄膜寬度方向)延伸3.6倍。並且,繼續連續地在拉幅機內之熱處理區在190℃施加20秒鐘熱處理,再在180℃之溫度朝寬度方向實施6%鬆弛處理後,再在140℃之溫度朝寬度方向實施1%鬆弛處理。其次,均勻地緩慢冷卻後,加以捲取。藉由如上所述可獲得厚度為188μm之積層白色薄膜。
所獲得白色薄膜之硫酸鋇粒子的含量是相對於白色薄膜整體為22重量%。此外,經觀察該白色薄膜之截面結果,在A層之內部含有許多微細的氣泡,A層之厚度為168μm、B層之厚度為20μm。所獲得白色薄膜是A層側之反射率高。此外,將在A層側的表層部10μm之界面數nA、在薄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之界面數nB、及其比率展示於表3。在B層側表層部10μm並無空隙。所獲得白色薄膜雖然不如實施例1,但是反射性‧隱蔽性為優異者。
[比較例1、2]
除了各自變更為以如表2所示紅外線加熱器之條件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進行製膜而獲得厚度為188μm之單層白色薄膜。製膜性是比實施例1為差者。經觀察該白色薄膜之截面結果,在內部含有微細的氣泡。此外,將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之界面數nA、在薄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之界面數nB及其比率展示於表3。此外,將薄膜之各種特性展示於表3。然而,nB/nA卻大,與實施例1相比較,其隱蔽性為差者。
[比較例3]
除了變更為如表2所示紅外線加熱器之條件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進行製膜,但是對長度方向(縱方向)延伸時,薄膜則發生熱下垂,因此無法製膜。
[比較例4、6、8、10]
除了各自變更為如表1所示原料組成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進行製膜而獲得厚度為188μm之單層白色薄膜。製膜性是任一者皆為良好。經觀察該白色薄膜之截面結果,在內部含有微細的氣泡。此外,將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之界面數nA、在薄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之界面數nB及其比率展示於表3。此外,將薄膜之各種特性展示於表3。然而,nA、或nA及nB之兩者卻小,與實施例1相比較,其反射性‧隱蔽性為大幅地差者。
[比較例5、7、9]
除了各自變更為如表1所示原料組成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進行製膜,但是在延伸時會再三發生薄膜破裂,因此無法製膜。
[比較例11]
除了變更為如表2所示預熱輥溫度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進行製膜而獲得厚度為188μm之單層白色薄膜。製膜性為良好。經觀察該白色薄膜之截面結果,在內部含有微細的氣泡。此外,將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之界面數nA、在薄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之界面數nB及其比率展示於表3。此外,將薄膜之各種特性展示於表3。然而,nA、nB卻小,與實施例1相比較,其反射性‧隱蔽性為大幅地差者。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
本發明之白色薄膜,由於不僅可薄膜化,製膜性、白色性、反射性也為優異,藉由使用該白色薄膜則可提供輝度特性優異之面光源。
1...表層部10μm之範圍
第1圖是本發明之白色薄膜之表面附近SEM截面照片。
1...表層部10μm之範圍

Claims (8)

  1. 一種白色薄膜,其係在薄膜內部含有氣泡,且滿足下式(i)至(iii):(i)0.6≦nB/nA≦0.9(ii)20≦nA(iii)15≦nB(但是,nA是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之界面數,nB是在薄膜厚度方向之中央部±5μm之界面數),該白色薄膜之彎曲剛性為1.1(mN.m)以上;該白色薄膜係由含有聚酯樹脂(A)與非相溶性成分(B)之組成物所構成,且在該非相溶性成分(B)之周圍形成氣泡所構成;該白色薄膜係含有熱塑性樹脂(B1)與無機粒子(B2)作為非相溶性成分(B)。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白色薄膜,其可滿足下式(iv);(iv)vB>vA(但是,vA是在薄膜厚度方向之表層部10μm之空隙率、vB是在薄膜厚度方向之中央部±5μm之空隙率)。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白色薄膜,其中該白色薄膜為單層薄膜。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白色薄膜,其中熱塑性樹脂(B1)是環狀烯烴共聚物樹脂(b1),無機粒子(B2)是氧化鈦(b2)。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白色薄膜,其中該白色薄膜之比重為1.2以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白色薄膜,其中該白色薄膜之全光線透射率為1.2以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白色薄膜,其中該白色薄膜之厚度為3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
  8. 一種面光源,其係配置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中任一項之白色薄膜與光源。
TW100106115A 2010-02-26 2011-02-24 白色薄膜及使用其之面光源 TWI5046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1581 2010-02-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3408A TW201213408A (en) 2012-04-01
TWI504649B true TWI504649B (zh) 2015-10-21

Family

ID=44506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06115A TWI504649B (zh) 2010-02-26 2011-02-24 白色薄膜及使用其之面光源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794798B2 (zh)
EP (1) EP2540768A1 (zh)
JP (1) JP5729296B2 (zh)
KR (1) KR101813543B1 (zh)
CN (2) CN102686653B (zh)
MY (1) MY158250A (zh)
TW (1) TWI504649B (zh)
WO (1) WO201110529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32895A1 (ja) * 2011-03-29 2012-10-04 東レ株式会社 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用白色反射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バックライト
KR101220225B1 (ko) 2011-09-02 2013-01-09 에스케이씨 주식회사 백색 다공성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5985809B2 (ja) * 2011-10-20 2016-09-06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反射板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985808B2 (ja) * 2011-10-20 2016-09-06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反射板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6671097B2 (ja) * 2013-06-07 2020-03-25 東レ株式会社 光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
WO2016014491A1 (en) * 2014-07-21 2016-01-28 Ohio State Innovation Foundation Composite membranes for separation of gases
CN105690701A (zh) * 2016-01-28 2016-06-22 嘉兴鹏翔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pet镀铝太阳膜的生产方法
KR20210012995A (ko) 2018-05-18 2021-02-03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백색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US11021603B2 (en) * 2019-01-03 2021-06-01 Nan Ya Plastics Corporation White polyester film with properties of lightweight and low-shrinkag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34570A (ja) * 2000-05-26 2001-12-04 Toyobo Co Ltd 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
JP2002040214A (ja) * 2000-07-25 2002-02-06 Toray Ind Inc 面光源反射板用白色フィル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960004143B1 (ko) * 1990-04-10 1996-03-27 도오요오 보오세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공동 함유 폴리에스테르계 필름 및 적층체
US5422175A (en) * 1992-06-01 1995-06-06 Toyo Boseki Kabushiki Kaisha Void-containing composite film of polyester type
JP4178624B2 (ja) 1998-11-02 2008-11-12 東レ株式会社 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0202972A (ja) 1999-01-12 2000-07-25 Toyobo Co Ltd 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
JP3551120B2 (ja) 2000-04-03 2004-08-04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
JP4441837B2 (ja) 2000-05-25 2010-03-31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フォーム印刷用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系積層フィルム
JP3731720B2 (ja) * 2000-06-01 2006-01-05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
TW527507B (en) * 2000-07-12 2003-04-11 Toray Industries White film for surface light source
JP2003160682A (ja) 2001-11-27 2003-06-03 Toray Ind Inc 光反射フィルム
JP2006028523A (ja) * 2005-08-25 2006-02-02 Toyobo Co Ltd 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
KR20080080088A (ko) * 2005-12-22 2008-09-02 도레이 가부시끼가이샤 광반사 시트
EP2077458A4 (en) * 2006-10-27 2012-03-28 Toray Industries WHITE POLYESTER FILM FOR A LIGHT REFLECTION PLATE
KR101117147B1 (ko) * 2007-05-08 2012-03-07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백색 반사 필름
WO2008149757A1 (ja) * 2007-06-07 2008-12-11 Toray Industries, Inc. 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US20100209694A1 (en) * 2007-09-28 2010-08-19 Toray Industries, Inc. White film,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using the same
JP5391618B2 (ja) 2007-09-28 2014-01-15 東レ株式会社 白色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JP5251091B2 (ja) 2007-11-30 2013-07-31 東レ株式会社 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434067B2 (ja) 2007-12-27 2014-03-05 東レ株式会社 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34570A (ja) * 2000-05-26 2001-12-04 Toyobo Co Ltd 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
JP2002040214A (ja) * 2000-07-25 2002-02-06 Toray Ind Inc 面光源反射板用白色フィル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3408A (en) 2012-04-01
JPWO2011105295A1 (ja) 2013-06-20
US20120320600A1 (en) 2012-12-20
EP2540768A1 (en) 2013-01-02
KR20130004471A (ko) 2013-01-10
CN102686653A (zh) 2012-09-19
CN103467762B (zh) 2016-01-20
KR101813543B1 (ko) 2017-12-29
JP5729296B2 (ja) 2015-06-03
WO2011105295A1 (ja) 2011-09-01
CN103467762A (zh) 2013-12-25
US8794798B2 (en) 2014-08-05
MY158250A (en) 2016-09-30
CN102686653B (zh) 2014-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4649B (zh) 白色薄膜及使用其之面光源
JP5970815B2 (ja) 白色積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564895B2 (ja) 白色単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反射部材
JP2011209499A (ja) 面光源反射板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面光源反射板
KR20100063705A (ko) 백색 필름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면광원
JP2018063437A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2098811A (ja) 面光源反射部材用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682667B2 (ja) 白色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JP5391618B2 (ja) 白色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JP2013120313A (ja) 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2098808A (ja) 面光源反射部材用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4181312A (ja) 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2137618A (ja) 面光源反射板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TW201538329A (zh) 聚酯薄膜
JP2016147980A (ja) 白色フィルム
JP2010237670A (ja) 白色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TWI422481B (zh) 白色薄膜之製造方法
JP5633361B2 (ja) 白色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JP6586886B2 (ja) 白色フィルム
JP2012051960A (ja) 白色フィルム
JP2016110120A (ja) 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6147981A (ja) 白色フィルム
TW201615425A (zh) 液晶顯示用白色聚酯薄膜、及使用其之液晶顯示用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