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0353B - 反轉式軸流風扇 - Google Patents

反轉式軸流風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0353B
TWI460353B TW097114300A TW97114300A TWI460353B TW I460353 B TWI460353 B TW I460353B TW 097114300 A TW097114300 A TW 097114300A TW 97114300 A TW97114300 A TW 97114300A TW I460353 B TWI460353 B TW I46035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assage
engaged
disposed
members
corn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143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18761A (en
Inventor
Toshiya Nishizawa
Yasuhiro Maruyama
Hayato Murayama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Publication of TW2009187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187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03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035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9/00Axial-flow pumps
    • F04D19/02Multi-stage pumps
    • F04D19/024Multi-stage pumps with contrarotating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9/00Axial-flow pumps
    • F04D19/007Axial-flow pumps multistage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 F04D25/0613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of the inside-out type, i.e. the rotor is arranged radially outside a central st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2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0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 F04D29/64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axial pumps
    • F04D29/644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axi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46Mounting or removal of f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Description

反轉式軸流風扇
本發明有關一用於冷卻電器等之內側的反轉式軸流風扇。
日本專利第3904595號(專利文件1)揭示一包括外殼之反轉式軸流風扇,該外殼包括一外殼本體及一馬達支撐機架。該外殼本體包括一空氣通道,該空氣通道具有在軸線方向中的一側面上之吸入開口及在該軸線方向中的另一側面上之排出開口。該馬達支撐機架係設置在該空氣通道的中心部份中。在此反轉式軸流風扇中,被第一馬達所旋轉之第一推進器係設置在界定於該外殼中之馬達支撐機架及該吸入開口之間的第一空間內。再者,被第二馬達所旋轉之第二推進器係設置在界定於該外殼中之馬達支撐機架及該排出開口之間的第二空間內。該第一推進器在一與該第二推進器之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中旋轉。於此反轉式軸流風扇中,該外殼係由經過一耦接結構耦接的第一及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所構成。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包括第一外殼本體半邊部份及第一支撐機架半邊部份。該第一外殼本體半邊部份包括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並在其中包含該第一空間的一主要部份。該第一支撐機架半邊部份係藉由將該馬達支撐機架沿著一虛擬之參考分開平面分成二部份所獲得,該參考分開平面在與該軸線方向正交的 徑向中延伸。該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包括第二外殼本體半邊部份及第二支撐機架半邊部份。該第二外殼本體半邊部份包括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並在其中包含該第二空間的一主要部份。該第二支撐機架半邊部份係藉由將該馬達支撐機架沿著該虛擬之參考分開平面分成二部份所獲得。該耦接結構係由形成在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的端部之一的裝配部份、及形成在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的端部之一而將與該裝配部份裝配的被裝配部份所構成。
然而,於該傳統之反轉式軸流風扇中,當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之裝配部份及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之被裝配部份被被強力地壓抵靠著彼此,以耦接該第一及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時,過度的力量係施加至該第一及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的裝配部份。該第一及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可藉此被打破。
再者,於該傳統之反轉式軸流風扇中,該第一及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的耦接係不夠強固的。據此,當施加外力時,該第一及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傾向於被分離或斷開。為此緣故,其係需要使用螺絲、黏接劑等用於增強該第一及第二分開外殼單元間之耦接。
因此,本發明之一目的係提供一反轉式軸流風扇,其中當該第一及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被耦接時,防止第一及 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斷開。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係提供一反轉式軸流風扇,其中防止該第一及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被輕易地分離或拆開,甚至當外力被施加時。
本發明之反轉式軸流風扇包括一外殼、第一推進器、第一馬達、第二推進器、及第二馬達。該外殼包括一外殼本體及一馬達支撐機架。該外殼本體包括一空氣通道,該空氣通道具有在軸線方向中的一側面上之吸入開口及在該軸線方向中的另一側面上之排出開口。該馬達支撐機架係設置在該空氣通道的一中心部份中。該第一推進器係設置在該外殼中之馬達支撐機架及該吸入開口之間所界定的第一空間中,且包括複數葉片。該第一馬達包括第一旋轉式軸桿,該第一推進器被固定至該第一旋轉式軸桿上,且該第一馬達在該第一空間內於第一旋轉方向中旋轉該第一推進器。該第二推進器係設置在該外殼中之馬達支撐機架及該排出開口之間所界定的第二空間中,且包括複數葉片。該第二馬達包括第二旋轉式軸桿,該第二推進器被固定至該第二旋轉式軸桿上,且該第二馬達在該第二空間內於與該第一旋轉方向相反之第二旋轉方向中旋轉該第二推進器。
該馬達支撐機架包括一設置在該空氣通道的中心部份中之支撐機架本體、及在該等旋轉式軸桿的一圓周方向中之預定間隔處設置於該機架本體及該外殼本體間之複數薄板條。該等薄板條連接該支撐機架本體及該外殼本體。
該外殼係由第一及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所構成,該等外殼單元係經由一耦接結構耦接。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包括第一外殼本體半邊部份及第一支撐機架半邊部份。該第一外殼本體半邊部份包括在其一端部具有該吸入開口之第一凸緣部份、及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的一端部係與該第一凸緣部份一體成形,且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在其中包含該第一空間的主要部份。該第一支撐機架半邊部份係藉由將該馬達支撐機架沿著一虛擬之參考分開平面分成二部份所獲得,該參考分開平面在與該軸線方向正交的旋轉式軸桿之徑向中延伸。該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包括第二外殼本體半邊部份及第二支撐機架半邊部份。該第二外殼本體半邊部份包括在其一端部具有該排出開口之第二凸緣部份、及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的一端部係與該第二凸緣部份一體成形,且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在其中包含該第二空間的主要部份。該第二支撐機架半邊部份係藉由將該馬達支撐機架沿著該虛擬之參考分開平面分成二部份所獲得。
在本發明中所採用之耦接結構係由以下所構成:一裝配部份,其形成在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之另一端部;一被裝配部份,其形成在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之另一端部;複數嚙合構件,其與該第一凸緣部份一體成形,並於該圓周方向中配置在諸間隔處;及複數被嚙合構件,其與該第二凸緣部份一體成形,且於該圓周方 向中配置在諸間隔處。該裝配部份係裝配進入該被裝配部份。該嚙合構件沿著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延伸。該被嚙合構件沿著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延伸。該等嚙合構件係分別與該等被嚙合構件嚙合。複數第一擋止件部份係與該第一凸緣部份一體成形,且配置毗連該等嚙合構件,及沿著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延伸。複數第二擋止件部份係與該第二凸緣部份一體成形,且配置毗連該等被嚙合構件,及沿著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延伸。當該複數嚙合構件係與該等被嚙合構件完全地嚙合時,該等第一擋止件部份之前端係分別緊靠至該等第二擋止件部份之前端上。
在本發明中,對於該耦接結構採用與該第一凸緣部份一體成形之嚙合構件及與該第二凸緣部份一體成形之被嚙合構件,該耦接結構耦接該第一及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根據本發明,該第一及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的耦接係不只藉由一裝配結構、而且藉由該等嚙合構件及該等被嚙合構件之嚙合所獲得,該裝配結構由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之裝配部份及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之被裝配部份所構成。其結果是,無力量集中將發生在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與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的裝配結構。再者,該第一及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將不會輕易地斷開或分離。再者,在本發明中,該第一擋止件部份被配置毗連該等嚙合構件,且該第二擋止件部份被配置毗連該等被嚙合構件。如此,當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及 該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被耦接時,縱使力量係集中及由該第一凸緣部份與該第二凸緣部份施加至該等嚙合構件與該等被嚙合構件,毗連該等嚙合構件的第一擋止件部份之前端係分別緊靠至毗連該等被嚙合構件的第二擋止件部份之前端。其結果是,縱使該等嚙合構件被強力地壓抵靠著該等被嚙合構件,可防止該被嚙合構件與該嚙合構件、或該嚙合構件本身嚙合之嚙合部份斷開。
較佳地是,當該第一及第二凸緣部份分別具有一配置在該圓周方向中之輪廓形狀,而該輪廓形狀包括四角落,即第一至第四角落時,四個該等嚙合構件及四個該等第一擋止件部份係分別配置在該第一凸緣部份之該四角落附近,且四個該等被嚙合構件及四個該等第二擋止件部份係分別配置在該第二凸緣部份之該四角落附近。然後,於該第一凸緣部份中,二個該等嚙合構件係配置在該第一角落及該第二角落之間所界定的一區域中,二個該等第一擋止件部份係配置在該第二角落及該第三角落之間所界定的一區域中,二個該等嚙合構件係配置在該第三角落及該第四角落之間所界定的一區域中,且二個該等第一擋止件部份係配置在該第四角落及該第一角落之間所界定的一區域中。再者,於該第二凸緣部份中,二個該等被嚙合構件係配置在該第一角落及該第二角落之間所界定的一區域中,二個該等第二擋止件部份係配置在該第二角落及該第三角落之間所界定的一區域中,二個該等被嚙合構件係配置在該第三角落及該第四角落之間所界定的一區域中,且二個該等 第二擋止件部份係配置在該第四角落及該第一角落之間所界定的一區域中。以此配置,其係易於確保一用於該第一及第二凸緣部份之每一角落的空間。據此,該四個嚙合構件、四個被嚙合構件、四個第一擋止件部份、及四個第二擋止件部份可被配置在該圓周方向中。該第一及第二擋止件部份被特別配置在該等嚙合構件及該等被嚙合構件之外側。甚至當過度之力量係施加至該第一及第二凸緣部份之四角落時,位在該嚙合與被嚙合構件外側之第一及第二擋止件部份吸收外力。可防止該過度之力量施加至該等嚙合與被嚙合構件。
較佳地是,該等嚙合構件係一體地耦接至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且該等被嚙合構件係一體地耦接至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部份。以此配置,該等嚙合與被嚙合構件的機械強度可被改善。再者,在該等嚙合構件已與該等被嚙合構件嚙合之後,該等嚙合與被嚙合構件具有增強該第一及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之作用。
能以下列方式配置該等嚙合構件、被嚙合構件、及第一與第二擋止件部份。當連接該四角落在該等旋轉式軸桿的徑向中彼此相向的二角落之第一虛擬對角線、及連接該四角落之其餘二角落的第二虛擬對角線被假設在該第一凸緣部份中時,設置該嚙合構件及對應於該嚙合構件之第一擋止件部份,以便在其間介入第一或第二虛擬對角線。再者,該等嚙合構件及該等第一擋止件部份都未被設置在該四角落,該第一或第二虛擬對角線通過該四角落。當連接 該四角落在該等旋轉式軸桿的徑向中彼此相向的二角落之第三虛擬對角線、及連接該四角落之其餘二角落的第四虛擬對角線被假設在該第二凸緣部份中時,設置該被嚙合構件及對應於該被嚙合構件之第二擋止件部份,以便在其間介入第三或第四虛擬對角線。再者,該等被嚙合構件及該等第二擋止件部份都未被設置在該四角落,該第三或第四虛擬對角線通過該四角落。以此配置,當力量被施加至該第一凸緣部份之四角落及該第二凸緣部份之四角落,以耦接該第一及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時,該等力量係於良好之平衡中施加至該嚙合與被嚙合構件及該第一與第二擋止件部份。該等嚙合構件可藉此牢牢地與該等被嚙合構件嚙合,且可確實地呈現該第一及第二擋止件部份之功能。
各種型式之嚙合與被嚙合構件可被使用。當該等嚙合構件及該等被嚙合構件之一包括爪部時,譬如,該嚙合構件及該被嚙合構件之另一個可包括一與該爪部嚙合之孔洞部份。以此配置,當嚙合該嚙合構件與該被嚙合構件時,該嚙合構件及該被嚙合構件之至少一個係彎曲的,且一旦該嚙合構件係與該被嚙合構件完全地嚙合,該爪部及該孔洞部份變得互相嚙合。然後,形成該孔洞部份,以便允許目視確認與該孔洞部份嚙合的爪部之嚙合。以此配置,該嚙合構件可僅僅藉由將該爪部彈性地插入該孔洞部份輕易地與該被嚙合構件嚙合。再者,既然該孔洞部份被形成允許用於目視確認與該孔洞部份嚙合的爪部之嚙合,該嚙合可被目視地確認。據此,該等嚙合與被嚙合構件間之嚙合 可被輕易地確認。
較佳地是,設計該等嚙合構件及該等第一擋止件部份的形狀,使得當由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看該第一凸緣部份時,不會突出該第一凸緣部份之外側。再者,設計該等被嚙合構件及該等第二擋止件部份的形狀,使得當由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看該第二凸緣部份時,不會突出該第二凸緣部份之外側。以此配置,甚至當提供該等嚙合構件、嚙合構件、及第一與第二擋止件部份時,該反轉式軸流風扇的輪廓尺寸中之增加可被抑制。
在本發明中,對於該耦接結構採用與該第一凸緣部份一體成形之嚙合構件及與該第二凸緣部份一體成形之被嚙合構件,該耦接結構耦接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及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及該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的耦接係不只藉由一裝配結構、而且藉由該嚙合構件及該被嚙合構件所構成之嚙合結構所獲得,該裝配結構由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之裝配部份及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之被嚙合部份所構成。其結果是,無力量集中將發生在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與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的裝配結構。再者,該第一及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將不會輕易地斷開或分離。此外,在本發明中,該第一擋止件部份係提供毗連該等嚙合構件,且該第二擋止件部份係提供毗連該等被嚙合構件。如此,當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及該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被耦接時,縱使力量係集中及由該第一凸緣部份與該第二凸緣 部份施加至該等嚙合構件與該等被嚙合構件,毗連該等嚙合構件的第一擋止件部份之前端係分別緊靠至毗連該等被嚙合構件的第二擋止件部份之前端。其結果是,縱使該等嚙合構件被強力地壓抵靠著該等被嚙合構件,可防止該嚙合構件與該被嚙合構件間之嚙合部份斷開。
現在,將參考所附圖面詳細地敘述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圖1係一橫截面視圖,顯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中之反轉式軸流風扇的半邊部份。如圖1所示,於此具體實施例中,該反轉式軸流風扇包括外殼1、第一馬達3、第一推進器5、第二馬達7、及第二推進器9。該外殼1包括一外殼本體61,其包括一空氣通道2;一馬達支撐機架6,其設置在該空氣通道2的一中心部份中。再者,如圖2至6所示,該外殼1係由經過一耦接結構耦接的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11及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13所構成。圖2至4分別係該外殼1之透視圖、該外殼1之平面圖、與該外殼1之左側視圖。圖5係一局部橫截面視圖,如取自沿著圖3中之剖線V-V。圖6係一橫截面視圖,如取自沿著圖4中之剖線VI-VI。
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11係由合成樹脂或鋁所製成。如圖7所示,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11一體地包括第一外殼本體半邊部份15及第一支撐機架半邊部份17。該第一外殼本體半邊部份15包括第一凸緣部份19、第一圓 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21、四個嚙合構件23A至23D、及四個第一擋止件部份25A至25D。該第一凸緣部份19具有一大體上四邊形之輪廓,該四邊形具有四個角落。該四個角落,即第一角落19a、第二角落19b、第三角落19c、及第四角落19d係設置在該第一馬達3的旋轉式軸桿71及該第二馬達7的旋轉式軸桿171之圓周方向中,該等旋轉式軸桿被配置在該相同之軸線A上。此方向在下文將僅只被稱為該圓周方向。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11在該外殼1的一端部於軸線方向中具有一吸入開口之11a,其將被稍後敘述。第一空間S1被界定於該外殼1中之馬達支撐機架6及該吸入開口11a之間。該第一凸緣部份19之四角落被製成圓形。然後,一穿透孔19e係形成在該四角落之每一個中,一用於將該反轉式軸流風扇安裝至電器之夾緊件係插入該穿透孔。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21的一端部係與該第一凸緣部份19一體成形。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21在其中包含該第一空間S1之主要部件。此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21在該旋轉式軸桿71及171之軸線方向(在下文將僅只被稱為該軸線方向)中延伸。在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21的另一端部21a之外周邊部份的四個位置,在該等旋轉式軸桿71及171的徑向(在下文將僅只被稱為該徑向)中朝外突出之壁面部份21b係分別在等距間隔下形成於該圓周方向中。在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21的另一端部21a之內周邊部份的諸位置,對應於該等壁面部份21b,線性地 延伸之平坦表面部份21c被分別地形成。於此具體實施例中,包括該等平坦表面部份21c的另一端部21a之內周邊部份構成一裝配部份。
如圖3、4及7所示,該四個嚙合構件23A至23D係與該第一凸緣部份19及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21一體成形,且被配置在該圓周方向中之諸間隔處。該四個嚙合構件23A至23D係分別與該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13的四個被嚙合構件41A至41D嚙合,這將被稍後敘述。該四個嚙合構件23A至23D係分別配置在該四角落19a至19d之附近,被一體地耦接至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21。這些四個嚙合構件23A至23D在該軸線方向中沿著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21延伸,以致當由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21看該凸緣部份時,該四個嚙合構件23A至23D不會由該第一凸緣部份19之輪廓突出至外面。藉由使用圖5及7所示之嚙合構件23B當作一典型之範例,且藉由將參考數字分派至該嚙合構件23B之個別部份,一嚙合構件之結構將被敘述。該等嚙合構件23A至23D之每一個包括二板件部份23a及23b與三連接部份23c至23e,該等連接部份被連接至該等板件部份23a、23b。該等板件部份23a及23b係在一正交於該軸線方向之方向中及一於圖5及7的頁面中之直立方向中彼此相向。該三連接部份23c至23e被配置在該軸線方向中之預定間隔處。該二連接部份23c及23d於該二板件部份23a及23b之間完全地延伸在該直立方向中,且分割一界 定於該二板件部份23a及23b間之空間。該連接部份23e僅只連接該二板件部份23a及23b之上緣部份,由於該二板件部份23a及23b之間稍微往下延伸。如此,一開口部份23f係形成在該二板件部份23a及23b、該連接部份23e、及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21之中。一面朝向上的孔洞部份23g係形成於該等連接部份23d及23e之間。
該四個第一擋止件部份25A至25D分別具有一大體上長方形之平板的形狀,並與該第一凸緣部份19一體地形成。該等第一擋止件部份之基底部份係一體地耦接至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21。該四個擋止件部份25A至25D在該軸線方向中沿著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21延伸,以致當由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21看該第一凸緣部份時,該四個擋止件部份25A至25D不會由該第一凸緣部份19之輪廓突出至外側。稍後將敘述如何設置該四個第一擋止件部份25A至25D。
如圖7所示,該第一支撐機架半邊部份17包括第一支撐機架本體半邊部份27及五個第一薄板條半邊部份28A至28E。該第一支撐機架本體半邊部份27包括一圓形板件部份27b,在其中心中具有一開口部份27a;及一周邊壁面部份27c,其在該軸線方向中由該圓形板件部份27b的一外周邊部份延伸。由黃銅所製成之第一金屬軸承支撐座77被固定式地裝配進入該開口部份27a,如圖1所示。該第一馬達3之定子板85係設置在一空間內,該空 間被該圓形板件部份27b及該周邊壁面部份27c所界定、圍住,如圖1所示。於該第一支撐機架本體半邊部份27中,形成四個第一穿透孔半邊部份29A至29D,其在該第一馬達3的旋轉式軸桿71之軸線方向中通過該第一支撐機架本體半邊部份27。該四個第一穿透孔半邊部份29A至29D係形成在該圓周方向中之等距間隔處。該四個第一穿透孔半邊部份29A至29D的一穿透孔半邊部份29A與該第一薄板條半邊部份28A的第一引線導引路徑半邊部份31之內部空間相通,其將被稍後敘述。
於該第一支撐機架本體半邊部份27的周邊壁面部份27c及該第一外殼本體半邊部份15的內周邊表面之間,五個第一薄板條半邊部份28A至28E被設置在該圓周方向中之預定間隔處,藉此耦接該第一支撐機架本體半邊部份27與該第一外殼本體半邊部份15。該五個第一薄板條半邊部份28A至28E之第一薄板條半邊部份28A構成一在其中包括該第一引線導引路徑半邊部份31之薄板條半邊部份。此第一薄板條半邊部份28A在下文將僅只被稱為該第一引線導引薄板條半邊部份28A。如圖7及8所示,該第一引線導引薄板條半邊部份28A包括一底部壁面28a及一對側壁部份28b,該對側壁部份分別由該底部壁面28a朝向該第二馬達7升起。如圖7所示,該第一引線導引路徑半邊部份31被一區域所形成,該區域藉由該底部壁面28a及該對側壁部份28b所圍住。如圖8所示,一凸起或凸出部份28d係形成在該對中之側壁部份28b上,且突出朝向 將被稍後敘述之第二引線導引薄板條半邊部份55A。然後,一凹陷朝向該底部壁面28a之凹陷或凹入部份28e係亦形成在該對中之該側壁部份28b中。於此具體實施例中,設在該對中之側壁部份28b之一的該凸起部份28d及該凹入部份28e,係於該圓周方向中分別相向於設在該對中之另一邊壁面部份28b的該凸起部份28d及該凹入部份28e。該凸起部份28d及該凹入部份28e之輪廓形狀係分別為一具有相等長度之二非平行相向側邊的等腰梯形。該凸起部份28d及該凹入部份28e分別具有二傾斜表面,其對應於相等長度之非平行相向側邊的梯形之對,且該凸起部份28d的二傾斜表面28d1之一係與毗連該凸起部份28d之凹入部份28e的二傾斜表面28e1之一為連續的。該凸起部份28d朝向該第二引線導引薄板條半邊部份55A突出超過一虛擬參考分開平面F。該虛擬參考分開平面F係該分開之平面,一馬達支撐機架係沿著該平面被分成二部份,即將被稍後敘述之該第一支撐機架半邊部份17與該第二支撐機架半邊部份35。然後,除了在形成該凸起部份28d及該凹入部份28e之部份以外,該對中之每一側壁部份28b的一端部表面28f位在或係於該虛擬參考分開平面F中。再者,如圖4所示,於一接合該第一引線導引薄板條半邊部份28A的位置之附近,一開口部份21d係所形成在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21中,該開口部份打開朝向該第一引線導引薄板條半邊部份28A之內側。引線L係經過該開口部份21d引出。
該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13係亦由合成樹脂或鋁所製成。如圖9所示,該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13一體地包括第二外殼本體半邊部份33及第二支撐機架半邊部份35。該第二外殼本體半邊部份33包括第二凸緣部份37、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39、四個嚙合構件41A至41D、及四個第二擋止件部份43A至43D。該第二凸緣部份37具有一大體上四邊形之輪廓,該四邊形具有四角落。該四角落,即第一角落37a、第二角落37b、第三角落37c、及第四角落37d被設置在該圓周方向中。該第二凸緣部份37在該外殼1之另一端部於該軸線方向中具有一排出開口13a。第二空間S2被界定於該外殼1中之馬達支撐機架6及該排出開口13a之間。該第二凸緣部份37之四角落37a至37d被製成圓形的,且在該四角落之每一個中形成一穿透孔37e,一用於將該反轉式軸流風扇安裝至電器之夾緊件係插入該穿透孔。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39的一端部係與該第二凸緣部份37一體成形。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39在其中包含該第二空間S2之主要部件。
四個平坦表面部份45係在等距間隔下於該圓周方向中形成在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部份39的另一端部39a之外周邊部份(被裝配部份)上。當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11及該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13被耦接時,該四個平坦表面部份45與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21的另一端部21a之平坦表面部份21c造成接觸。該第一分開外殼單 元11及該第二分開外殼單元13於該圓周方向中之定位係藉由對齊該等平坦表面部份21c及該等平坦表面部份45所決定。
該四個被嚙合構件41A至41D係與該第二凸緣部份37一體成形,且被配置在該圓周方向中之諸間隔處。該四個嚙合構件41A至41D係分別設置該第二凸緣部份37的四角落37a至37d之附近,使該四個被嚙合構件41A至41D被一體地耦接至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39。該四個被嚙合構件41A至41D沿著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39於該軸線方向中延伸,以致當由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39看該第二凸緣部份時,該四個被嚙合構件41A至41D不會由該第二凸緣部份37之輪廓突出外側。藉由使用圖5及9所示之被嚙合構件41B當作一典型之範例,且藉由將參考數字分派至該嚙合構件41B之個別部份,一被嚙合構件41B之結構將被敘述。該等被嚙合構件41A至41D之每一個包括一體地設在該第二凸緣部份27之支撐部份47、一耦接至該支撐部份47及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39之肋條49、及使其一端部被該支撐部份47所支撐之扣爪形成構件51。該扣爪形成構件51包括像板件部份51a、與該像板件部份51a一體成形之爪部51b、及突出部份51c。該像板件部份51a係連接至該支撐部份47,被由該肋條49隔開。該像板件部份51a由該支撐部份47延伸朝向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11。該爪部51b由該像板件部份51a的一前端於一正交於該 像板件部份51a之表面的方向中、或於圖5的頁面中之向上方向中突出。該爪部51b之上側面具有一傾斜表面51d,以致該爪部51b之厚度朝向該支撐部份47更多地增加。特別地是,該等被嚙合構件41A及41B之個別爪部51b在圖9的頁面中之向上方向中突出,而該等被嚙合構件41C及41D之個別爪部51b在圖9的頁面中之往下方向中突出。該突出部份51c係於該軸線方向中由該爪部51b隔開。該突出部份51c由該像板件部份51a於與該爪部51b突出之同一方向中突出。該突出部份51c之橫截面表面的形狀大體上係一長方形。將稍後詳細地敘述該四個被嚙合構件41A至41D如何與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11的四個嚙合構件23A至23D分別地嚙合。
該四個第二擋止件部份43A至43D具有與該第二凸緣部份37一體成形的長方形之平板的形狀,且係分別配置毗連該四個被嚙合構件41A至41D。該四個第二擋止件部份43A至43D被一體地耦接至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39。該四個第二擋止件部份43A至43D沿著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39於該軸線方向中延伸,以致當由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39看該第二凸緣部份時,該四個第二擋止件部份43A至43D不會由該第二凸緣部份37之輪廓突出外側。該第一角落37a及該第三角落37c係於該徑向中相對於該軸線A彼此相向。該被嚙合構件41A及41C係亦於該徑向中彼此相向。該第二擋止件部份43A及43C被分別提供用於該被嚙合構件41A 及41C。特別地是,當假設一連接該第二凸緣部份37的第一角落37a及第三角落37c之虛擬對角線D3時,如圖6及9所示,配置該被嚙合構件41A及該第二擋止件部份43A,以便使該虛擬對角線D3介入在其間,且配置該被嚙合構件41C及該第二擋止件部份43C,以便使該虛擬對角線D3介入在其間。同樣地,該第二角落37b及該第四角落37d係於該徑向中相對於該軸線A彼此相向。該被嚙合構件41B及41D係亦於該徑向中彼此相向。該第二擋止件部份43B及43D被分別提供用於該被嚙合構件41B及41D。當假設一連接該第二凸緣部份37之剩餘二角落的第二角落37b及第四角落37d之虛擬對角線D4時,配置該被嚙合構件41B及該第二擋止件部份43B,以便使該虛擬對角線D4介入在其間,且配置該被嚙合構件41D及該第二擋止件部份43D,以便使該虛擬對角線D4介入在其間。然後,在該等虛擬對角線D3及D4(該第三與該第四虛擬對角線)通過該四角落37a至37d之處,皆未配置該等被嚙合構件41A至41D及該等第二擋止件部份43A至43D。換句話說,於一界定於該第二凸緣部份37的第一角落37a及第二角落37b間之區域中,配置該被嚙合構件41A及41B,且於一界定於該第二角落37b及該第三角落37c間之區域中,配置該第二擋止件部份43B及43C。然後,於一界定於該第三角落37c及該第四角落37d間之區域中,配置該被嚙合構件41C及41D,且於一界定於該第四角落37d及該第一角落37a間之區域中,配置該第二擋 止件部份43D及43A。
圖4及7所示之四個第一擋止件部份25A至25D係亦分別配置毗連該四個嚙合構件23A至23D。該四個第一擋止件25A至25D及該四個嚙合構件23A至23D之中的一位置關係,是與圖6所示該四個第二擋止件部份43A至43D及該四個被嚙合構件41A至41D之中的位置關係相同。如圖7所示,該第一角落19a及該第三角落19c係在該徑向中相對於該軸線A彼此相向的。該嚙合構件23A及23C係於該徑向中彼此相向。該第一擋止件部份25A及25C被分別提供用於該嚙合構件23A及23C。特別地是,當如圖7所示假設一連接該該第一凸緣部份19的第一角落19a及第三角落19c之虛擬對角線D1時,配置該嚙合構件23A及該第一擋止件部份25A,以便使該虛擬對角線D1介入在其間,且配置該嚙合構件23C及該第一擋止件部份25C,以便可該虛擬對角線D1介入在其間。該第二角落19b及該第四角落19d係在該徑向中相對於該軸線A彼此相向。該嚙合構件23B及23D係於該徑向中彼此相向。該第一擋止件部份25B及25D被分別提供用於該嚙合構件23B及23D。當假設一連接該第一凸緣部份19之剩餘二角落19的第二角落19b及第四角落19d之虛擬對角線D2時,配置該嚙合構件23B及該第一擋止件部份25B,以便使該虛擬對角線D2介入在其間,且配置該嚙合構件23D及該第一擋止件部份25D,以便使該虛擬對角線D2介入在其間。然後,在該等虛擬對角線D1及D2(該第一 與第二虛擬對角線)通過的四角落19a至19d之處,皆未配置該嚙合構件23A至23D及該第一擋止件部份25A至25D。換句話說,在一界定於該第一凸緣部份19的第一角落19a及第二角落19b間之區域中,配置該嚙合構件23A及23B,且在一界定於該第二角落19b及該第三角落19c間之區域中,配置該第一擋止件部份25B及25C。然後,在一界定於該第三角落19c及該第四角落19d間之區域中,配置該嚙合構件23C及23D,且在一界定於該第四角落19d及該第一角落19a間之區域中,配置該第一擋止件部份25D及25A。設計該四個第一擋止件部份25A至25D及該四個第二擋止件部份43A至43D之形狀及尺寸,以致當該等爪部51b係分別與該等嚙合構件23A至23D之孔洞部份23g完全地嚙合時,該四個第一擋止件部份25A至25D之前端係分別緊靠至該四個第二擋止件部份43A至43D之前端。
如圖9所示,該第二支撐機架半邊部份35包括一個第二支撐機架本體半邊部份53及五個第二薄板條半邊部份55A至55E。該第二支撐機架本體半邊部份53包括一圓形板件部份53b,在其中心中具有一開口部份53a;及一周邊壁面部份53c,其在該軸線方向中由該圓形板件部份53b的一外周邊部份延伸。由黃銅所製成之第二金屬軸承支撐座177被固定式地裝配進入該開口部份53a,如圖1所示。該第二馬達7之定子板185係設置在一空間內,該空間被該圓形板件部份53b及該周邊壁面部份53c所圍 住,如圖1所示。於該第二支撐機架本體半邊部份53中,形成四個第二穿透孔半邊部份57A至57D,其在該第二馬達7的旋轉式軸桿171之軸線方向中通過該第二支撐機架本體半邊部份53,其將被稍後敘述。該四個第二穿透孔半邊部份57A至57D係形成在該旋轉式軸桿171的圓周方向中之等距間隔處(圖1所示)。該四個第二穿透孔半邊部份57A至57D的一穿透孔半邊部份57A與該第二薄板條半邊部份55A的第二引線導引路徑半邊部份59之內部空間相通,其將被稍後敘述。該四個第二穿透孔半邊部份57A至57D係形成分別具有與該第一支撐機架本體半邊部份27的四個第一穿透孔半邊部份29A至29D相同之形狀。於該第二支撐機架本體半邊部份53的周邊壁面部份53c及該第二外殼本體半邊部份33的一內周邊表面之間,該五個第二薄板條半邊部份55A至55E被配置在該圓周方向中之預定間隔處,藉此連接該第二支撐機架本體半邊部份53與該第二外殼本體半邊部份33。該五個第二薄板條半邊部份55A至55E之第二薄板條半邊部份55A構成該薄板條半邊部份,並在其中包括第二引線導引路徑半邊部份59。如此,該第二薄板條半邊部份55A將在下文僅只被稱為該第二引線導引薄板條半邊部份55A。該第二引線導引薄板條半邊部份55A包括一底部壁面55a及一對側壁部份55b,該對側壁部份分別由該底部壁面55a升起。該第二引線導引路徑半邊部份59被一區域所形成,該區域被該底部壁面55a及該對側壁部份55b所圍住。一突出朝向該 第一引線導引薄板條半邊部份28A之凸起或凸出部份55d係形成在該對中之側壁部份55b上。然後,一凹陷朝向該底部壁面55a之凹陷或凹入部份55e係亦形成在該對中之側壁部份55b中。於此具體實施例中,設在該對中之側壁部份55b之一的凸起部份55d及凹入部份55e,係在該圓周方向中分別相向於設在該對中之另一邊壁面部份55b的該凸起部份55d及該凹入部份55e。如圖8所示,該凸起部份55d朝向該第一引線導引薄板條半邊部份28A突出超過該虛擬參考分開平面F,該分開平面係該馬達支撐機架沿著其被分成該第一支撐機架半邊部份17及該第二支撐機架半邊部份35的分開平面。如圖4及9所示,於一接合該第二引線導引薄板條半邊部份55A的位置之附近,一打開朝向該第二引線導引薄板條半邊部份55A之內側的開口部份39d,係形成在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39中。其將詳細地敘述該第一引線導引薄板條半邊部份28A及該第二引線導引半邊部份55A係如何耦接。
於此具體實施例之反轉式軸流風扇中,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11及該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13係以下列方式耦接。實際上,該第一馬達3(圖1所示)及該第一推進器5被配置在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11內,且引線被配置在該第一引線導引薄板條半邊部份28A內。如此組裝第一軸流風扇單元。然後,該第二馬達7(圖1所示)及該第二推進器9被配置在該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13內,且該等引線被配置在該第二引線導引薄板條半邊部份55A內。如此 組裝第二軸流風扇單元。然後,藉由耦接該第一軸流風扇單元及該第二軸流風扇單元,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11及該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13被耦接。首先,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11及該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13被帶至彼此接近,且接著該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13的四個被嚙合構件41A至41D之爪部51b的前端,係分別插入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11的四個嚙合構件23A至23D之開口部份23f。參考圖5,當該被嚙合構件41B及該嚙合構件23B在該插入之後被帶至彼此接近時,該爪部51b之傾斜表面51d與該連接部份23e的一下緣造成接觸。藉由該傾斜表面51d及該連接部份23e間之接觸,該像板件部份51a彎曲,以便較接近至該肋條49。當該被嚙合構件41B及該嚙合構件23B被進一步帶至彼此接近,且接著釋放該傾斜表面51d及該連接部份23e間之接觸時,該連接部份23e被裝配進入一被界定於該被嚙合構件41B的爪部51b及凸起部份51c間之凹陷或凹入部份。該爪部51b係藉此與該孔洞部份23g嚙合。這完成該嚙合構件23B及該被嚙合構件41B間之嚙合。於此結構中,該肋條49用作一擋止件,其防止該扣爪形成構件51超過所需地彎曲。該突出部份51c具有一擋止件之作用,其防止該爪部51b運動朝向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21。於此具體實施例中,形成該爪部51b及該孔洞部份23g,以便當該爪部51b係與該孔洞部份23g嚙合時允許該嚙合之目視確認。
為了獲得如上面所述之嚙合,藉由該第一圓柱形空氣 通道半邊部份21的另一端部21a之內周邊表面部份所形成的裝配部份,係裝配進入藉由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39的另一端部39a之外周邊表面部份所形成的裝配部份,藉此形成一裝配結構。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11係耦接至該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13,不只藉由上面所論及之裝配結構,同時也藉由上面所論及之爪部51b及該嚙合構件23A至23D的孔洞部份23g之嚙合。然後,如上面所述使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11耦接至該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13,該第一擋止件部份25A至25D之前端係分別緊靠至該四個第二擋止件部份43A至43D之前端。
一外殼本體61係由包括於該第一分開外殼單元11中之第一外殼本體半邊部份15、及包括於該第二分開外殼單元13中之第二外殼本體半邊部份33所構成,該等部份係如上面所論及地耦接及如圖2所示。再者,一馬達支撐機架63係由包括於該第一分開外殼單元11中之第一支撐機架半邊部份17、及包括於該第二分開外殼單元13中之第二支撐機架半邊部份35所構成。換句話說,如圖8所示,藉由沿著在該徑向中延伸之虛擬參考分開平面F將該馬達支撐機架63分成二部份,獲得該第一支撐機架半邊部份17及該第二支撐機架半邊部份35。再者,一支撐機架本體65係由包括於該第一支撐機架半邊部份17中之第一支撐機架本體半邊部份27、及包括於該第二支撐機架半邊部份35中之第二支撐機架本體半邊部份53所構成。以此配置,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11的第一穿透孔半邊部份 29A至29D係分別與該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13的第二穿透孔半邊部份57A至57D結合,藉此形成四個穿透孔67A至67D。該四個穿透孔67A至67D局部地界定該支撐機架本體65的一內部空間IS。再者,包括於該第一支撐機架半邊部份17中之五個第一薄板條半邊部份28A至28E,係分別與包括於該第二支撐機架半邊部份35中之五個第二薄板條半邊部份55A至55E結合,藉此形成五個薄板條69A至69E。該五個薄板條69A至69E構成固定不動之葉片。然後,該五個薄板條69A至69E之薄板條69A構成該引線導引薄板條69A。此引線導引薄板條69A係藉由組合該第一引線導引薄板條半邊部份28A與該第二引線導引薄板條半邊部份55A所構成。於此引線導引薄板條69A中,如圖8所示,該第一引線導引薄板條半邊部份28A之凸起部份28d係裝配進入該第二引線導引薄板條半邊部份55A之凹入部份55e,且該第一引線導引薄板條半邊部份28A之凹陷或凹入部份28e係與該第二引線導引薄板條半邊部份55A之凸起或凸出部份55d裝配。然後,一引線導引路徑GP(如圖2所示)係形成在該引線導引薄板條69A內。該引線導引路徑GP導引用於供給電力至該第一馬達3及該第二馬達7之複數引線及複數信號線。然後,如圖4所示,藉由虛線所示之複數引線L係由該引線導引薄板條69A之引線導引路徑經過該等開口部份21d及39d引出。該五個薄板條69A至69E之剩餘四個薄板條69B至69E係沿著該虛擬參考分開平面F分別被分成該第一薄板條半 邊部份28B及該第二薄板條半邊部份55B、該第一薄板條半邊部份28C及該第二薄板條半邊部份55C、該第一薄板條半邊部份28D及該第二薄板條半邊部份55D、與該第一薄板條半邊部份28E及該第二薄板條半邊部份55E。
再次參考圖1,該第一馬達3包括該旋轉式軸桿71、定子73、及轉子75。該旋轉式軸桿71係藉由裝配進入該第一軸承支撐座77之二軸承79可旋轉地支撐在該第一軸承支撐座77上。
該定子73包括定子鐵心81、激磁線圈83、及電路板85。該定子鐵心81係藉由層疊複數鋼板所形成,且被固定至該第一軸承支撐座77。該定子鐵心81包括複數配置在該旋轉式軸桿71的圓周方向中之突出磁極部份81a。該等激磁線圈83係分別經過絕緣子84附接至該等突出磁極部份81a。該電路板85係沿著該第一支撐機架本體半邊部份27配置,並設置成由該第一支撐機架本體半邊部份27隔開達預定間距。一用於使激磁電流流至該激磁線圈83之激磁電流供給電路被安裝在該電路板85上。於此具體實施例中,該電路板85上之激磁電流供給電路及該等激磁線圈83係藉由環繞著一尾銷87的激磁線圈83之盤繞引線電連接,該尾銷通過該電路板85的一穿透孔與被軟焊至該電路板85上之電極。在該電路板85中,形成複數電路板穿透孔85a。該電路板穿透孔85a係在等距間隔處形成該旋轉式軸桿71的圓周方向中。已由環繞著該定子73流向該第一支撐機架本體半邊部份27的四個第一穿透 孔半邊部份29A至29D之空氣通過該等電路板穿透孔85a。
該轉子75包括一環狀構件89及複數固定至該環狀構件89的內周邊表面上之永久磁鐵91。該環狀構件89被固定在該第一推進器5的杯狀構件93之周邊壁面部份93a內側,其將被稍後敘述。
如圖10所示,該第一推進器5包括該杯狀構件93及九片葉片95。該杯狀構件93包括該周邊壁面部份93a,該九片葉片95被固定至該周邊壁面部份上;及一底部壁面部份93b,其與該周邊壁面部份93a的一端部一體成形。該第一馬達3之旋轉式軸桿71的一端部被連接至該底部壁面部份93b。複數通風孔93c係形成在該底部壁面部份93b中,且係在等距間隔處設置於該旋轉式軸桿71之圓周方向中。每一通風孔93c具有一修長形狀,其在該第一馬達3的旋轉式軸桿71之徑向中延伸。該等通風孔93c具有將經過該吸入開口11a所吸入之空氣導入該第一馬達3的內部空間之作用。
如上面所述,該轉子75之環狀構件89被固定在該第一推進器5的杯狀構件93之周邊壁面部份93a的內側。如此,該第一推進器5被該第一馬達3於第一旋轉方向R1中在該第一空間S1內旋轉,該第一旋轉方向係圖10的頁面中之逆時針方向。
如圖1所示,該第二馬達包括該旋轉式軸桿171、定子173、及轉子175。該旋轉式軸桿171係藉由裝配進入 該第二軸承支撐座177之二軸承179可旋轉地支撐在該第二軸承支撐座177上。該旋轉式軸桿171在一與該第一馬達3的旋轉式軸桿71之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中旋轉。該旋轉式軸桿171、定子173、及轉子175之結構係分別與該第一馬達3之旋轉式軸桿71、定子73、及轉子75相同。如此,100被加至分派給該第一馬達3之旋轉式軸桿、定子、及轉子的參考數字,且該第二馬達7之旋轉式軸桿、定子、及轉子的敘述將被省略。
如圖1所示,該第二推進器9包括一杯狀構件193及七片葉片195。該杯狀構件193包括一周邊壁面部份193a,該七片葉片195被固定至該周邊壁面部份上;及一底部壁面部份193b,其與該周邊壁面部份193a的一端部一體成形。該第二馬達7之旋轉式軸桿171的一端部被固定至該底部壁面部份193b上。複數通風孔193c係形成在該底部壁面部份193b中,且於該旋轉式軸桿171之圓周方向中被設置在等距間隔處,並設置成由該旋轉式軸桿171隔開。每一通風孔193c具有一修長之弧形,且在該第二馬達7的旋轉式軸桿171之圓周方向中延伸。該等通風孔193c具有將被導入該第二馬達7之內部空間的空氣排出至外側之作用。如圖1所示,該第二馬達7的轉子175之環狀構件189被固定在該第二推進器9的杯狀構件193之周邊壁面部份排出193a排出。如上面所述,該第二馬達7之旋轉式軸桿171在與該第一馬達3的旋轉式軸桿71之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中旋轉。如此,該第二推進器9被該 第二馬達7於第二旋轉方向R2中在該第二空間S2內所旋轉,該第二旋轉方向係與該第一旋轉方向R1相反,且係於圖11的頁面中之順時針方向中。
於此具體實施例中之反轉式軸流風扇中,當該第一推進器5在該第一旋轉方向中旋轉,且該第二推進器旋轉9在與該第一旋轉方向相反之第二旋轉方向中旋轉時,經過該吸入開口11a吸入之空氣係由該排出開口13a排出,如圖1所示,藉此冷卻該電器之內側。
於此具體實施例中之反轉式軸流風扇中,至少一凸起部份28係設在該對第一薄板條半邊部份28A至28E中之側壁部份28b,且至少一凸起或凸出部份55d係設在該對第二薄板條半邊部份55A至55E中之側壁部份55b。然後,該凸起部份28d及55d延伸超過該虛擬參考分開平面F。該側壁部份28b及55b之高度可被藉此增加。其結果是引線可為更不可能由該等側壁部份28b之間及該等側壁部份55b之間突出或引出。再者,當該第一及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被耦接時,複數引線可為更不可能夾在該第一薄板條半邊部份28A至28E及該第二薄板條半邊部份55A至55E的側壁部份之間。於本發明之反轉式軸流風扇中,與該第一凸緣部份19一體成形之嚙合構件23A至23D及與該第二凸緣部份37一體成形之被嚙合構件41A至41D被採用於該耦接結構,其耦接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11與該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13。因此,不只藉由該嚙合構件23A至23D及該被嚙合構件41A至41D之嚙合、以及藉 由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21的另一端部21a與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部份39的另一端部39a之裝配,獲得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11及該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13的耦接。其結果是,無力量集中將發生在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與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部份的裝配結構。再者,該第一及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將不會輕易地斷開或分離。此外,該等第一擋止件部份25A至25D係分別提供毗連該嚙合構件23A至23D,且該第二擋止件部份43A至43D係分別提供毗連該等被嚙合構件41A至41D。如此,當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11及該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13被耦接時,縱使力量係集中及由該第一凸緣部份19及該第二凸緣部份37施加至該等嚙合構件23A至23D及該等被嚙合構件41A至41D,毗連該嚙合構件23A至23D的第一擋止件部份25A至25D之前端係分別緊靠至毗連該被嚙合構件41A至41D的第二擋止件部份43A至43D之前端。其結果是,縱使該嚙合構件23A至23D被強力地壓抵靠著該被嚙合構件41A至41D,其可為可能防止該嚙合構件23A至23D及該被嚙合構件41A至41D互相嚙合的嚙合部份之斷裂。
雖然已參考該等圖面用某一程度之特異性敘述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以上面教導之觀點,明顯之修改及變化係可能的。因此應了解在所附申請專利之範圍內,本發明可被異於如所特別敘述之方式實現。
1‧‧‧外殼
2‧‧‧空氣通道
3‧‧‧第一馬達
5‧‧‧第一推進器
6‧‧‧馬達支撐機架
7‧‧‧第二馬達
9‧‧‧第二推進器
11‧‧‧外殼單元
11a‧‧‧吸入開口
13‧‧‧外殼單元
13a‧‧‧排出開口
15‧‧‧外殼本體半邊部份
17‧‧‧外殼本體半邊部份
19‧‧‧凸緣部份
19a‧‧‧角落
19b‧‧‧角落
19c‧‧‧角落
19d‧‧‧角落
21‧‧‧空氣通道半邊部份
21a‧‧‧另一端部
21b‧‧‧壁面部份
21c‧‧‧平坦表面部份
21d‧‧‧開口部份
23A‧‧‧嚙合構件
23a‧‧‧板件部份
23B‧‧‧嚙合構件
23b‧‧‧板件部份
23C‧‧‧嚙合構件
23c‧‧‧連接部份
23D‧‧‧嚙合構件
23d‧‧‧連接部份
23e‧‧‧連接部份
23f‧‧‧開口部份
23g‧‧‧孔洞部份
25A‧‧‧擋止件部份
25B‧‧‧擋止件部份
25C‧‧‧擋止件部份
25D‧‧‧擋止件部份
27‧‧‧支撐機架本體半邊部份
27a‧‧‧開口部份
27b‧‧‧板件部份
27c‧‧‧壁面部份
28A‧‧‧薄板條半邊部份
28a‧‧‧底部壁面
28B‧‧‧薄板條半邊部份
28b‧‧‧側壁部份
28C‧‧‧薄板條半邊部份
28D‧‧‧薄板條半邊部份
28d‧‧‧凸出部份
28d1‧‧‧傾斜表面
28E‧‧‧薄板條半邊部份
28e‧‧‧凹入部份
28e1‧‧‧傾斜表面
28f‧‧‧端部表面
29A‧‧‧穿透孔半邊部份
29B‧‧‧穿透孔半邊部份
29C‧‧‧穿透孔半邊部份
29D‧‧‧穿透孔半邊部份
31‧‧‧引線導引路徑半邊部份
33‧‧‧外殼本體半邊部份
35‧‧‧支撐機架半邊部份
37‧‧‧凸緣部份
37a‧‧‧角落
37b‧‧‧角落
37c‧‧‧角落
37d‧‧‧角落
37e‧‧‧穿透孔
39‧‧‧空氣通道半邊部份
39a‧‧‧另一端部
39d‧‧‧開口部份
41A‧‧‧被嚙合構件
41B‧‧‧被嚙合構件
41C‧‧‧被嚙合構件
41D‧‧‧被嚙合構件
43A‧‧‧擋止件部份
43B‧‧‧擋止件部份
43C‧‧‧擋止件部份
43D‧‧‧擋止件部份
45‧‧‧平坦表面部份
47‧‧‧支撐部份
49‧‧‧肋條
51‧‧‧扣爪形成構件
51a‧‧‧像板件部份
51b‧‧‧爪部
51c‧‧‧突出部份
51d‧‧‧傾斜表面
53‧‧‧支撐機架本體半邊部份
53a‧‧‧開口部份
53b‧‧‧板件部份
53c‧‧‧壁面部份
55A‧‧‧引線導引薄板條半邊部份
55a‧‧‧底部壁面
55B‧‧‧薄板條半邊部份
55b‧‧‧側壁部份
55C‧‧‧薄板條半邊部份
55D‧‧‧薄板條半邊部份
55d‧‧‧凸出部份
55E‧‧‧薄板條半邊部份
55e‧‧‧凹入部份
57A‧‧‧穿透孔半邊部份
57B‧‧‧穿透孔半邊部份
57C‧‧‧穿透孔半邊部份
57D‧‧‧穿透孔半邊部份
59‧‧‧引線導引路徑半邊部份
61‧‧‧外殼本體
63‧‧‧馬達支撐機架
65‧‧‧支撐機架本體
67A‧‧‧穿透孔
67B‧‧‧穿透孔
67C‧‧‧穿透孔
67D‧‧‧穿透孔
69A‧‧‧薄板條
69B‧‧‧薄板條
69C‧‧‧薄板條
69D‧‧‧薄板條
69E‧‧‧薄板條
71‧‧‧旋轉式軸桿
73‧‧‧定子
75‧‧‧轉子
77‧‧‧軸承支撐座
79‧‧‧軸承
81‧‧‧定子鐵心
81a‧‧‧磁極部份
83‧‧‧激磁線圈
84‧‧‧絕緣子
85‧‧‧定子板
85a‧‧‧電路板穿透孔
87‧‧‧尾銷
89‧‧‧環狀構件
91‧‧‧永久磁鐵
93‧‧‧杯狀構件
93a‧‧‧壁面部份
93b‧‧‧底部壁面部份
93c‧‧‧通風孔
95‧‧‧葉片
171‧‧‧旋轉式軸桿
173‧‧‧定子
175‧‧‧轉子
177‧‧‧軸承支撐座
179‧‧‧軸承
185‧‧‧定子板
189‧‧‧環狀構件
193‧‧‧杯狀構件
193a‧‧‧壁面部份
193b‧‧‧底部壁面部份
193c‧‧‧通風孔
195‧‧‧葉片
D1‧‧‧虛擬對角線
D2‧‧‧虛擬對角線
D3‧‧‧虛擬對角線
D4‧‧‧虛擬對角線
F‧‧‧分開平面
GP‧‧‧引線導引路徑
IS‧‧‧內部空間
L‧‧‧引線
S1‧‧‧第一空間
S2‧‧‧第二空間
當關於所附圖面考慮時,本發明之這些及其他目的及許多附隨之優點將被輕易地體會,因其藉由參考以下之詳細敘述變得較佳了解。
圖1係一橫截面視圖,顯示本發明的一具體實施例中之反轉式軸流風扇的半邊部份。
圖2係圖1所示該反轉式軸流風扇之外殼的透視圖。
圖3係圖1所示該反轉式軸流風扇之一平面圖。
圖4係圖1所示該反轉式軸流風扇之左側視圖。
圖5係一局部橫截面視圖,如取自沿著圖3中之剖線V-V。
圖6係一橫截面視圖,如取自沿著圖4中之剖線VI-VI。
圖7係圖1所示該反轉式軸流風扇之第一分開外殼單元的透視圖。
圖8係一圖解,用於說明如何配置圖1所示該反轉式軸流風扇之引線導引薄板條。
圖9係圖1所示該反轉式軸流風扇之第二分開外殼單元的透視圖。
圖10係圖1所示該反轉式軸流風扇之第一推進器的透視圖。
圖11係圖1所示該反轉式軸流風扇之第二推進器的透視圖。
1‧‧‧外殼
11‧‧‧外殼單元
13‧‧‧外殼單元
15、17‧‧‧外殼本體半邊部份
19‧‧‧凸緣部份
21‧‧‧空氣通道半邊部份
21a‧‧‧另一端部
21b‧‧‧壁面部份
23A、23B‧‧‧嚙合構件
25B、25C‧‧‧擋止件部份
27‧‧‧支撐機架本體半邊部份
28A‧‧‧薄板條半邊部份
29A、29B、29C、29D‧‧‧穿透孔半邊部份
33‧‧‧外殼本體半邊部份
35‧‧‧支撐機架半邊部份
37‧‧‧凸緣部份
39‧‧‧空氣通道半邊部份
41A、41B‧‧‧被嚙合構件
43B、43C‧‧‧擋止件部份
53‧‧‧支撐機架本體半邊部份
55A‧‧‧引線導引薄板條半邊部份
57A、57B、57C、57D‧‧‧穿透孔半邊部份
61‧‧‧外殼本體
63‧‧‧馬達支撐機架
65‧‧‧支撐機架本體
67A、67B、67C、67D‧‧‧穿透孔
69A、69B、69C、69D、69E‧‧‧薄板條
GP‧‧‧引線導引路徑
IS‧‧‧內部空間

Claims (6)

  1. 一種反轉式軸流風扇,包括:一外殼,其包括一外殼本體,該外殼本體包括一空氣通道,該空氣通道具有在軸線方向中的一側面上之吸入開口及在該軸線方向中的另一側面上之排出開口,且一馬達支撐機架設置在該空氣通道的一中心部份中;一第一推進器,其設置在該外殼中之馬達支撐機架及該吸入開口之間所界定的第一空間中,且包括複數葉片;一第一馬達,其包括第一旋轉式軸桿,該第一推進器被固定至該第一旋轉式軸桿上,該第一馬達在該第一空間內於第一旋轉方向中旋轉該第一推進器;一第二推進器,其設置在該外殼中之馬達支撐機架及該排出開口之間所界定的第二空間中,且包括複數葉片;及一第二馬達,其包括第二旋轉式軸桿,該第二推進器被固定至該第二旋轉式軸桿上,該第二馬達在該第二空間內於與該第一旋轉方向相反之第二旋轉方向中旋轉該第二推進器;該馬達支撐機架包括一設置在該空氣通道的中心部份中之支撐機架本體、及在該等旋轉式軸桿的一圓周方向中之預定間隔處設置於該支撐機架本體及該外殼本體間之複數薄板條,該等薄板條連接該支撐機架本體及該外殼本體;該外殼係由第一及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所構成,該等 外殼單元係經由一耦接結構耦接;該第一分開之外殼單元包括第一外殼本體半邊部份及第一支撐機架半邊部份,該第一外殼本體半邊部份包括在其一端部具有該吸入開口且具有配置在圓周方向、由第一至第四角落所構成的四角落的輪廓形狀之第一凸緣部份、及大致圓柱形之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的一端部係與該第一凸緣部份一體成形,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在其中包含該第一空間的主要部份,該第一支撐機架半邊部份係藉由將該馬達支撐機架沿著一虛擬之參考分開平面分成二部份所獲得,該參考分開平面在與該軸線方向正交的旋轉式軸桿之徑向中延伸;該第二分開之外殼單元包括第二外殼本體半邊部份及第二支撐機架半邊部份,該第二外殼本體半邊部份包括在其一端部具有該排出開口且具有配置在圓周方向、由第一至第四角落所構成的四角落的輪廓形狀之第二凸緣部份、及大致圓柱形之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的一端部係與該第二凸緣部份一體成形,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在其中包含該第二空間的主要部份,該第二支撐機架半邊部份係藉由將該馬達支撐機架沿著該虛擬之參考分開平面分成二部份所獲得,其中該耦接結構係由以下所構成:一裝配部份,其形成在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 份之另一端部,一被裝配部份,其與該裝配部份裝配,且形成在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之另一端部,複數嚙合構件,其與該第一凸緣部份一體成形,並於該圓周方向中配置在諸間隔處,且沿著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延伸,及複數被嚙合構件,其分別與該等嚙合構件嚙合,並與該第二凸緣部份一體成形,且於該圓周方向中配置在諸間隔處,及沿著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延伸;複數第一擋止件部份係與該第一凸緣部份及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一體成形,且配置毗連該等嚙合構件,及沿著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延伸;及複數第二擋止件部份係與該第二凸緣部份及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一體成形,且配置毗連該等被嚙合構件,及沿著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延伸;當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之該裝配部與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之該被裝配部完全嵌合且該複數嚙合構件係與該複數被嚙合構件完全地嚙合時,在該第一外殼本體半邊部份之第一凸緣部份及該第二外殼本體半邊部份之第二凸緣部份之間形成空間,而且該第一凸緣部份及該第二凸緣部份是藉著該複數嚙合構件、該複數被嚙合構件、該複數第一擋止件部份、及該複數第一擋止件部份被隔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反轉式軸流風扇,其中 四個該等嚙合構件及四個該等第一擋止件部份係分別配置在該第一凸緣部份之該四角落附近;四個該等被嚙合構件及四個該等第二擋止件部份係分別配置在該第二凸緣部份之該四角落附近;於該第一凸緣部份中,二個該等嚙合構件係配置在該第一角落及該第二角落之間所界定的一區域中,二個該等第一擋止件部份係配置在該第二角落及該第三角落之間所界定的一區域中,二個該等嚙合構件係配置在該第三角落及該第四角落之間所界定的一區域中,且二個該等第一擋止件部份係配置在該第四角落及該第一角落之間所界定的一區域中;及於該第二凸緣部份中,二個該等被嚙合構件係配置在該第一角落及該第二角落之間所界定的一區域中,二個該等第二擋止件部份係配置在該第二角落及該第三角落之間所界定的一區域中,二個該等被嚙合構件係配置在該第三角落及該第四角落之間所界定的一區域中,且二個該等第二擋止件部份係配置在該第四角落及該第一角落之間所界定的一區域中。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反轉式軸流風扇,其中該等嚙合構件係一體地耦接至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且該等被嚙合構件係一體地耦接至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部份。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反轉式軸流風扇,其中當連接該四角落在該等旋轉式軸桿的徑向中彼此相向的二角 落之第一虛擬對角線、及連接該四角落之其餘二角落的第二虛擬對角線被假設在該第一凸緣部份中時,設置該嚙合構件及對應於該嚙合構件之第一擋止件部份,以便在其間介入第一或第二虛擬對角線;該等嚙合構件及該等第一擋止件部份都未被設置在該四角落,該第一或第二虛擬對角線通過該四角落;當連接該四角落在該等旋轉式軸桿的徑向中彼此相向的二角落之第三虛擬對角線、及連接該四角落之其餘二角落的第四虛擬對角線被假設在該第二凸緣部份中時,設置該被嚙合構件及對應於該被嚙合構件之第二擋止件部份,以便在其間介入第三或第四虛擬對角線;及該等被嚙合構件及該等第二擋止件部份都未被設置在該四角落,該第三或第四虛擬對角線通過該四角落。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反轉式軸流風扇,其中該嚙合構件及該被嚙合構件之一包括一爪部;該嚙合構件及該被嚙合構件之另一個包括一與該爪部嚙合之孔洞部份;當嚙合該嚙合構件與該被嚙合構件時,該嚙合構件及該被嚙合構件(41A-41D)之至少一個係彎曲的,且一旦該嚙合構件係與該被嚙合構件完全地嚙合,該爪部及該孔洞部份變得互相嚙合;及形成該孔洞部份,以便允許目視確認與該孔洞部份嚙合的爪部之嚙合。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反轉式軸流風扇,其中 分別設計該等嚙合構件及該等第一擋止件部份的形狀,使得當由該第一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看該第一凸緣部份時,不會突出該第一凸緣部份之外側;及分別設計該等被嚙合構件及該等第二擋止件部份的形狀,使得當由該第二圓柱形空氣通道半邊部份看該第二凸緣部份時,不會突出該第二凸緣部份之外側。
TW097114300A 2007-04-18 2008-04-18 反轉式軸流風扇 TWI4603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09606A JP4076570B1 (ja) 2007-04-18 2007-04-18 二重反転式軸流送風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18761A TW200918761A (en) 2009-05-01
TWI460353B true TWI460353B (zh) 2014-11-11

Family

ID=39381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14300A TWI460353B (zh) 2007-04-18 2008-04-18 反轉式軸流風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260526A1 (zh)
EP (1) EP1983198B1 (zh)
JP (1) JP4076570B1 (zh)
CN (1) CN101311552B (zh)
TW (1) TWI4603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82221B2 (ja) * 2008-03-25 2011-05-11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直列接続型送風装置
JP5298371B2 (ja) * 2008-12-26 2013-09-25 Toto株式会社 ファン装置
JP2012013022A (ja) * 2010-07-01 2012-01-19 Nippon Densan Corp 送風ファン
JP5945912B2 (ja) * 2012-02-09 2016-07-0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ファン
EP2824330A1 (en) * 2013-07-12 2015-01-14 Johnson Controls Denmark ApS An axial compressor and use of an axial compressor
USD818103S1 (en) * 2014-12-02 2018-05-15 Ebm-Papst Mulfingen Gmbh & Co. Kg Ventilator
WO2016174721A1 (ja) * 2015-04-27 2016-11-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換気扇
JP6625956B2 (ja) * 2016-10-27 2019-12-25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ファンの取り付け構造およびファン
EP3460248A1 (en) * 2017-09-22 2019-03-27 Ta-Chang Liu Double motor double impeller booster fan
US10837448B2 (en) * 2018-03-30 2020-11-17 Nidec Servo Corporation Counter-rotating axial flow fan
JP7226903B2 (ja) * 2018-03-30 2023-02-21 日本電産サーボ株式会社 二重反転式ファン
CN111043057B (zh) 2018-10-15 2022-03-25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对旋风扇
US11512704B2 (en) * 2021-04-13 2022-11-29 Stoke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td. Counter-rotating axial air moving device
CN115995908A (zh) * 2021-10-19 2023-04-2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及轴流风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5675A (zh) * 2002-07-05 2004-02-18 ������������ʽ���� 串联式通风设备
TWI226410B (en) * 2003-07-30 2005-01-11 Sunonwealth Electr Mach Ind Co Serial-connected heat dissipating fan module
JP2005016323A (ja) * 2003-05-16 2005-01-20 Jianzhun Electric Mach Ind Co Ltd 放熱ファンの直列連結モジュール
US20050106026A1 (en) * 2003-03-13 2005-05-19 Sanyo Denki Co., Ltd. Counterrotating axial blow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12817B2 (en) * 2001-03-02 2003-09-02 Delta Electronics Inc. Serial fan
JP3959359B2 (ja) * 2003-03-13 2007-08-15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二重反転式軸流送風機
CN1291160C (zh) * 2003-08-20 2006-12-20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扇串联模组
JP3108025U (ja) * 2004-10-01 2005-04-07 奇▲こう▼科技股▲ふん▼有限公司 直列式ファンの組合せ機構
US7168912B2 (en) * 2004-10-20 2007-01-30 Asia Vital Component Co., Ltd. Series type fan device
JP4128194B2 (ja) * 2005-09-14 2008-07-30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二重反転式軸流送風機
TWI288803B (en) * 2006-01-23 2007-10-21 Delta Electronics Inc Dual serial fans with toothed-type connecting elements
JP3904595B1 (ja) * 2006-11-08 2007-04-11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二重反転式軸流送風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5675A (zh) * 2002-07-05 2004-02-18 ������������ʽ���� 串联式通风设备
US20050106026A1 (en) * 2003-03-13 2005-05-19 Sanyo Denki Co., Ltd. Counterrotating axial blower
JP2005016323A (ja) * 2003-05-16 2005-01-20 Jianzhun Electric Mach Ind Co Ltd 放熱ファンの直列連結モジュール
TWI226410B (en) * 2003-07-30 2005-01-11 Sunonwealth Electr Mach Ind Co Serial-connected heat dissipating fan modu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983198B1 (en) 2018-08-08
US20080260526A1 (en) 2008-10-23
CN101311552B (zh) 2011-10-19
EP1983198A3 (en) 2014-06-25
JP4076570B1 (ja) 2008-04-16
JP2008267229A (ja) 2008-11-06
TW200918761A (en) 2009-05-01
CN101311552A (zh) 2008-11-26
EP1983198A2 (en) 2008-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60353B (zh) 反轉式軸流風扇
TWI429826B (zh) 反轉式軸流風扇
JP7135388B2 (ja)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JP4899523B2 (ja) 遠心ファン
JP4881354B2 (ja) ミニチュアファン
CN109478827A (zh) 用于无人机的电机及包括该电机的无人机
JP2007239712A (ja) 遠心ファン
JP6920535B2 (ja) 電動送風機、電気掃除機および手乾燥装置
JP2019157656A (ja) 遠心ファン
JP2002206499A (ja) 軸流式送風機の羽根車
CN109904971B (zh) 马达以及具有该马达的送风装置
JP5270139B2 (ja) ハウジング
JP7155807B2 (ja) 送風装置
US8485781B2 (en) Axial flow fan
JP2010077895A (ja) 軸流ファン及び多重軸流ファン
JP2019100314A (ja) 送風装置
JP2013072388A (ja) ファンモータ
US20190249672A1 (en) Pump device
JP2006220021A (ja) 送風ファン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554790B2 (ja) ファン装置
KR20130040282A (ko) 로터 요크 및 회전축이 일체로 된 블로워모터용 팬 구조
WO2019208078A1 (ja)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JP2020186661A (ja)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JPWO2019211965A1 (ja) 電動機及び電動送風機
JPH1026098A (ja) 遠心ファンおよび遠心ファン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