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55550B - 用於媒體存取通訊系統之終端裝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於媒體存取通訊系統之終端裝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55550B TWI455550B TW100102233A TW100102233A TWI455550B TW I455550 B TWI455550 B TW I455550B TW 100102233 A TW100102233 A TW 100102233A TW 100102233 A TW100102233 A TW 100102233A TW I455550 B TWI455550 B TW I45555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master station
- station
- terminal device
- master
- communicat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40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60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3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34719 Personality chang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70 change manag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26—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agreed or negotiated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04W36/00837—Determination of triggering parameters for hand-off
- H04W36/008375—Determination of triggering parameters for hand-off based on historical dat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0—Master-slave selection or change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有關於一種用於通訊系統之終端機裝置及方法,在該通訊系統中,複數個終端機裝置係相互通訊,更詳言之,係一種使用在通訊系統中之終端機裝置及方法,該通訊系統中複數個終端裝置之一至少為一主控站(MASTER STATION),用以控制通訊系統之通訊。
在各終端機裝置使用一共同通訊媒體之通訊系統中,需要一種能夠達成有效及滿意的通訊效率之通訊協定。
在以往,在各個終端機裝置使用一共同通訊媒體之通訊系統中,係使用一種競爭協定(contention protocol)。使用競爭協定之終端機裝置確認目前在通訊媒體上沒有來自別的終端裝置之信號,即啟動信號傳送。然而,假如終端機裝置或網路流量增加,則同時開始傳送信號之終端機裝置可能會增加,導致數據封包碰撞率增加。因此,在競爭協定中的網路使用效率被限制。
於是,已發展出一種集中控制協定,該協定提供一主控站以控制通訊系統中之一個終端機裝置對另一個終端機裝置的存取,以增加整個網路效率。於使用集中控制協定之通訊系統中,作為主控站之終端機裝置可控制通訊系統中之終端機裝置間信號之傳送及接收。在集中控制協定中,例如,僅被主控站授與傳送權之終端機裝置方允許傳送信號。
然而,在不同場合中通訊媒體之通訊品質會有變化的情況下,主控站及從屬站間之通訊品質係依賴兩個站間之實際位置關係。於是,主控、從屬站之實際位置關係大幅影響通訊網路之通訊效率。因此,已發展出一種能夠利用從複數個實際位置固定之主控站中選擇一主控站,以達到通訊效率最佳化之集中控制協定,該主控站能夠提供最佳通訊品質至各從屬站(參見例如日本國PCT專利公開公報第2001-505035號)。
然而,在家庭網路等網路中,要將主控站安置於實際固定的位置有其困難。在一些情形中,要將主控站放置在可達最佳通訊效率之位置亦有其困難。因此,在傳統集中控制協定中,通訊效率不一定能最佳化。
再者,在通訊系統鄰設於使用共同頻帶的外部通訊系統的情況中,通訊系統間會發生信號干擾。這種由外部通訊系統引起之干擾被稱為“外部干擾”。假若,主控站沒察覺到外部干擾,主控站會因外部干擾使通訊品質下降而不能控制通訊。特別是,假若使用電力線作為通訊媒體,可能有來自例如鄰近房舍等的信號洩漏的情形,因此,外部干擾(相鄰的房舍間的干擾)頗大。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之一係提供一種終端機裝置及一種方法,俾在發生外部干擾時,能夠選擇具有使通訊品質最佳化之能力的主控站。
為解決上述之問題,本發明有下列特徵。本發明係有關應用於通訊系統之終端機裝置,該通訊系統中,主控站可控制從屬站對通訊媒體的存取,而通訊系統係鄰設於外部通訊系統,而該終端裝置係包括: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用以管理該終端機裝置是否應如主控站或從屬站般地動作;通訊狀態資訊儲存手段,用以在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把終端機裝置管理成從屬站時,儲存與外部通訊系統之通訊狀態相關之資訊作為通訊狀態資訊;通訊狀態資訊通知手段,用以在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把終端機裝置管理成從屬站時,將儲存於通訊狀態資訊儲存手段之通訊狀態資訊通知給通訊系統中之主控站;通訊狀態資訊收集手段,用以在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把終端機裝置管理成主控站時,收集來自通訊系統中從屬站之通訊狀態資訊;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站判定手段,用以在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把終端機裝置管理為主控站時,參考通訊狀態資訊收集手段所收集之通訊狀態資訊而從在通訊系統中有通知通訊狀態資訊之從屬站之中決定符合預設轉移條件之從屬站,作為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站之候選站,俾完全或部份地轉移主控站資格;以及主控站資格轉移請求手段,用以在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把終端機裝置管理為主控站時,請求主控站資格轉移至由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站判定手段所決定之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站之候選站;其中,該終端機裝置被管理成如從屬站般地動作之狀態中,假如通訊系統之主控站請求主控站資格之轉移,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判斷該終端機裝置是否符合主控站預設條件,且假如預設主控站條件符合,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即改變管理細節,使該終端機裝置如主控站地動作。
通訊狀態資訊較佳能為關於從外部通訊系統所接收的信號之干擾資訊。
終端機裝置較佳復包括主控站資格轉移啟動通知手段,用以在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判定該終端機裝置應如主控站般地動作並開始改變管理細節時,即通知外部通訊系統主控站資格轉移已啟動。
例如,主控站資格轉移啟動通知手段藉由在廣播信標訊框的特定區域中描述主控站資格轉移已啟動來通知主控站資格之轉移。
主控站資格轉移啟動通知手段較佳可通知外部通訊系統主控站資格轉移已啟動,以禁止在外部通訊系統中執行主控站資格之轉移處理。
終端機裝置較佳復包括:主控站資格轉移完成通知手段,用以在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判定該終端機裝置應如主控站般地動作並完成管理細節之改變時,即通知外部通訊系統主控站資格轉移已完成。
例如,該主控站資格轉移完成通知手段可藉由在廣播信標訊框的特定區域中描述主控站資格轉移已完成,來通知主控站資格轉移之完成。
主控站資格轉移啟動通知手段較佳通知外部通訊系統主控站資格轉移已啟動,以禁止在外部通訊系統中執行主控站資格之轉移處理,且該主控站資格轉移啟動通知手段通知外部通訊系統之主控站資格轉移已完成,以取消在外部通訊系統中執行主控站資格轉移處理之禁止。
例如,干擾資訊可為關於由外部通訊系統所接收之接收信號強度之資訊。該干擾資訊可為關於從外部通訊系統接收之信號數量之資訊。該干擾資訊可為關於從外部通訊系統接收信號的來源終端機裝置數量之資訊。
另外,假如外部通訊系統之終端機裝置偵測到通訊系統之終端機裝置傳送一訊框,外部通訊系統之終端機裝置可通知關於該訊框之接收信號強度之資訊至在通訊系統中已傳送該訊框之終端機裝置,在這狀況下,該通訊狀態資訊可為關於由外部通訊系統所通知的接收信號強度資訊。
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站判定手段較佳根據由從屬站傳送之訊框重傳數量而決定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站。該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站判定手段可根據由從屬站接收之信號之信號放大因數而決定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站。該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站判定手段可根據由從屬站接收之訊框之種類而決定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站。該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站判定手段可根據由從屬站訊框接收之訊框數量而決定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站。
主控站資格轉移請求手段較佳藉傳送請求主控站資格轉移之請求訊框至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站之候選站,以請求主控站資格之轉移。
該終端機裝置較佳復包括回覆訊框傳送手段,用以在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判斷預設主控站條件符合時,傳送回覆訊框至主控站,表示主控站資格轉移已被接受。
該回覆訊框傳送手段較佳傳送描述關於主控站資格轉移時間資訊之回覆訊框。
另外,本發明係有關終端機裝置,其係應用於以主控站控制從屬站對通訊媒體之存取之通訊系統,該通訊系統鄰設於外部通訊系統,各個從屬站儲存有關於外部通訊系統通訊狀態之資訊作為通訊狀態資訊,該終端機裝置包括:通訊狀態資訊收集手段,用以收集來自通訊系統之中從屬站之通訊狀態資訊;主控站資格實施站判定手段,用以參考由通訊狀態資訊收集手段所收集之通訊狀態資訊,而從在通訊系統中有通知通訊狀態資訊之從屬站之中選擇符合預設轉移條件之從屬站,作為候選站,俾完全或部份地實施主控站資格;以及主控站資格實施請求手段,用以請求由主控站資格實施站判定手段所決定之候選站實施主控站資格。
再者,本發明係有關一種用以完全或部份地轉移主控站資格至通訊系統的從屬站之方法,而該通訊系統之主控站係控制從屬站對通訊媒體之存取,該通訊系統鄰設於外部通訊系統,通訊系統上之各個終端機裝置能如主控站或從屬站般地運作,該方法包括下列步驟:使如從屬站般地動作之終端機裝置儲存關於外部通訊系統之通訊狀態,作為通訊狀態資訊;使如從屬站般地動作之終端機裝置將儲存於通訊系統中的通訊狀態資訊通知主控站;使如主控站般地動作之終端機裝置收集來自通訊系統之從屬站之通訊狀態資訊;使如主控站般地動作之終端機裝置參考由通訊狀態資訊收集手段所收集之通訊狀態資訊,而從通訊系統中有通知通訊狀態資訊之從屬站之中選擇符合預設轉移條件之從屬站作為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站之候選站,俾完全或部份地轉移主控站資格;使如主控站般地動作之終端機裝置向候選站請求轉移主控站資格;判斷候選站是否符合預設主控站條件;以及在預設主控站條件符合時,使候選站如主控站般地動作。
本發明復有關一程式,使電腦裝置完全或部份地從主控站資格轉移至從屬站,該電腦裝置係用於其中一主控站控制從屬站對通訊媒體存取之通訊系統,該通訊系統鄰設於外部通訊系統,通訊系統中各終端機裝置能如主控站或從屬站般地運作,該程式係包括下列步驟:使如從屬站般地動作之終端機裝置儲存關於外部通訊系統之通訊狀態,作為通訊狀態資訊;使如從屬站般地動作之終端機裝置將儲存之通訊狀態資訊通知通訊系統之主控站;使如主控站般地動作之終端機裝置收集來自通訊系統之從屬站之通訊狀態資訊;使如主控站般地動作之終端機裝置參考由通訊狀態資訊收集手段所收集之通訊狀態資訊而從通訊系統中有通知通訊狀態資訊之從屬站之中選擇符合預設轉移條件之從屬站,作為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站之候選站,俾完全或部份轉移主控站資格至該候選站;使如主控站般地動作之終端機裝置向候選站請求轉移主控站資格;判斷候選站是否符合預設主控站條件;以及假如預設主控站條件符合時,使候選站如主控站動作。
又,本發明係有關一種通訊系統,其中主控站控制從屬站對通訊媒體之存取,該通訊系統鄰設於外部通訊系統,該終端機裝置包括: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用以管理終端機裝置是否應如主控站或從屬站動作;通訊狀態資訊儲存手段,用以在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把終端機裝置管理成從屬站般地動作時,儲存關於外部通訊系統之通訊狀態的資訊作為通訊狀態資訊;通訊狀態資訊通知手段,用以在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把終端機裝置管理成從屬站般地動作時,將儲存於通訊狀態資訊儲存手段之通訊狀態資訊通知至通訊系統之主控站;通訊狀態資訊收集手段,用以在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把終端機裝置管理成主控站般地動作時,收集來自通訊系統之從屬站之通訊狀態資訊;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站判定手段,用以在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把終端機裝置管理成主控站般地動作時,參考通訊狀態資訊收集手段所收集之通訊系統資訊,而從通訊系統中有通知通訊狀態資訊之從屬站中決定符合預設轉移條件之從屬站,作為完全或部份地轉移主控站資格之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站之候選站;以及主控站資格轉移請求手段,用以在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把終端機裝置管理成主控站般地動作時,請求將主控制站資格轉移至由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站判定手段所決定之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站之候選站,其中,當該終端機裝置被管理成從屬站般地動作之狀態下,假如通訊系統之主控站請求主控站資格之轉移時,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判斷該終端機裝置是否符合主控制站預設條件,且假如預設主控站條件符合,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即改變管理細節,使該終端機得作為主控站般地動作。
並且,本發明係有關終端機裝置中之積體電路,其係應用於通訊系統中,該通訊系統中,主控站控制從屬站對通訊媒體之存取,該通訊系統鄰設於外部通訊系統,該積體電路包括: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用以管理終端機裝置是否應如主控站或從屬站般地動作;通訊狀態資訊儲存手段,用以在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把終端機裝置管理成從屬站般地動作時,儲存關於外部通訊系統之通訊狀態的資訊作為通訊狀態資訊;通訊狀態資訊通知手段,用以在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把終端機裝置管理成從屬站般地動作,將儲存於通訊狀態資訊儲存手段之通訊狀態資訊通知至通訊系統之主控站;通訊狀態資訊收集手段,用以在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把終端機裝置管理成主控站般地動作時,收集來自通訊系統之從屬站之通訊狀態資訊;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站判定手段,用以在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把終端機裝置管理成主控站般地動作時,參考通訊狀態資訊收集手段所收集之通訊系統資訊,而從通訊系統中有通知通訊狀態資訊之從屬站之中決定符合預設轉移條件之從屬站,作為完全或部份地轉移主控站資格之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站之候選站;以及主控站資格轉移請求手段,用以在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把終端機裝置管理成主控站般地動作時,請求將主控站資格轉移至由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站判定手段所決定之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站之候選站,其中,當該終端機裝置被管理成從屬站般地動作之狀態下,假如通訊系統之主控站請求主控站資格之轉移時,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判斷該終端機裝置是否符合預設主控制站條件,且假如預設主控站條件符合,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手段改變管理細節,使該終端機得如主控站般地動作。
在本發明中,係考慮外部通訊系統之影響而決定最佳主控站,以及將主控站資格轉移至最佳主控站。因此,可在有外部干擾的情況下,選擇可使通訊品質最佳化之主控站。因此,能選擇容易避免受外部干擾之主控站。
本發明之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徵、觀點、以及優點,從下文之本發明詳細說明參佐附圖而更顯而易見。
第1圖係為概要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通訊系統1001之結構圖。在第1圖中,通訊系統1001包括終端機裝置1002至1005。請注意,雖然在第1圖中顯示為四個終端機裝置,該終端機裝置的數量可能少於或等於三個,或可能等於或多於五個。
在通訊系統1001中,該終端機裝置1002(下文稱“終端機裝置A”)為可傳送一信號來控制其它終端機裝置對通訊媒體之存取(下文稱“媒體存取”)之機會可得性之主控站。終端機裝置1003(下文稱“終端機裝置B”)、終端機裝置1004(下文稱“終端機裝置C”)、以及終端機裝置1005(下文稱“終端機裝置D”)為從屬站。在本具體實施例中,每一個從屬站能如主控站般地動作。詳言之,在目前主控站請求一主控站資格完全或部份轉移至一從屬站的情況下,假若該從屬站符合一預定主控站必要條件,該從屬站即接管主控站的功能。
該主控站有:一排程能力,其係用以回應來自從屬站之頻寬保留請求,而在通訊系統中可使用之頻寬資源考量下,分配一頻寬至從屬站;以及規律地廣播關於兩終端機裝置之間被佔用的通訊媒體(亦即佔用期間)的啟始時間,以及競爭期間之啟動時間的資訊作為系統資訊的能力。
各個從屬站,根據從主控站傳送之信號而獲得頻寬分配,及通訊媒體佔用啟始時間等,以及根據該獲得的資訊傳送信號。因此,除非封包正確地從主控站傳送至從屬站,系統資訊不會正確地傳送至從屬站,且除非封包正確地從從屬站傳送至主控站,該頻寬保留請求不會正確地傳送至主控站,使在通訊系統中之通訊品質下降。所以,主控站需要被置於一最佳實際位置,以與每一個終端機裝置維持良好的通訊品質。
第2圖為顯示在通訊系統1001上終端機裝置之功能架構之方塊圖。在第2圖中,顯示在使用電力線作為通訊媒體之實例中之功能架構。在第2圖中,該終端機裝置包括:電力線通訊(PLC,Power Line Communication)傳送/接收單元101;控制處理單元102;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以及一儲存單元106。
PLC傳送/接收單元101可解調變經由電力線傳送之信號並傳送該已解調變之信號至控制處理單元102,同時,PLC傳送/接收單元101也可調變來自控制處理單元102之信號並傳送該調變之信號至電力線。
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能管理運作模式,該模式係指示終端機裝置是否應作為主控站或從屬站而動作。有效運作模式為,終端機裝置如主控站般地動作之主控站模式,以及終端機裝置如從屬站般地動作之從屬站模式。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係根據控制處理單元102指令決定是否使終端機裝置如主控站或從屬站般地動作,並交換運作模式。
藉由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管理終端機裝置是否如主控站或從屬站般地動作。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準備能由控制處理單元102來存取之一位元可寫儲存區域。假如決定終端機裝置如主控站般地運作,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即儲存一“1”值在該一位元可寫儲存區域,然而,假如決定終端機裝置如從屬站般地運作,則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會儲存一“0”值在該一位元可寫儲存區域。控制處理單元102參照該一位元可寫儲存區域,並且使終端機裝置在“1”的情形時如主控站般地運作,以及在“0”的情形時如從屬站般地運作。
儲存單元106係能儲存統計資訊。該統計資訊將於下文描述。
控制處理單元102能解釋PLC傳送/接收單元101所接收之訊框(frame)。假如該訊框為用以控制通訊系統內部之控制框,則該控制處理單元102實施一適合的處理。假若該訊框關於運作模式的改變,控制處理單元102則指示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以決定終端機裝置應如主控站或從屬站般地動作。
請留意,終端機裝置能包括一介於控制處理單元102及在通訊協定階級較高階層之主機CPU介面單元。該主機CPU介面單元有在較高階層及控制處理單元102間交換資訊之能力。主機CPU介面單元透過匯流排而與網路階層中之上層交換資訊。主機CPU介面單元係包括:例如,網際網路協定(IP)堆疊器(Stack)以及通用隨插即用(Universal Plug and Play,UPnP)模組(R),因此,該終端機裝置能夠使用UPnP(R)協定以自動獲得在電力線網路內鍵結間之頻寬。藉由連接主機CPU介面單元至專門的應用,使該終端機裝置可作為主機終端機裝置。
請留意,終端機裝置復可包括,具有交換控制處理單元102及乙太網路間資訊之能力之乙太網路(R)介面單元。或者,該終端機裝置可包含無線電通訊模組、家用電話網路傳輸聯盟(HomePNA,Home Phoneline Networking Alliance)模組、或同軸電纜(Coaxial Cable)通訊模組,以代替乙太網路(R)介面單元。又,或者可使用乙太網路(R)介面單元、無線電通訊模組、家用電話網路傳輸聯盟模組、以及同軸電纜通訊模組之任意組合。
在終端機裝置包括主機CPU介面單元或乙太網路(R)介面單元之情形中,該控制處理單元102根據訊框型式,使訊框連接至該主機CPU介面單元104(未圖示)或乙太網路(R)介面單元105(未圖示)。
第3A圖為顯示在終端機裝置如從屬站般地動作之實例中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處理流程(從屬站程序)之流程圖。終端機裝置如從屬站般地動作之實例中,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之處理流程(從屬站程序)將配合第3A圖而敘述如下。
首先,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判斷是否已接收來自其它終端機裝置之轉移至主控站模式的轉移請求(步驟S1)。假如尚未接收到轉移請求,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回至步驟S1之運作。反之,假如收到轉移請求,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判斷終端機裝置是否有如主控站般地運作之資格(步驟S2)。
假如終端機裝置沒有如主控站般地運作之資格,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進至步驟S12之運作。反之,終端機裝置有如主控站地運作之資格,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判斷終端機裝置是否有允許其啟動作為主控站之資訊(步驟S3)。
假如終端機裝置沒有允許其啟動作為主控站之資訊,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進至步驟S12之運作。反之,終端機裝置有允許其本身啟動作為主控站之資訊,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發送訊框表示轉移之接受及關於轉移時間之資訊,且使控制處理單元102傳送產生之訊框至目前的主控站(步驟S11)。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接著判斷是否為轉移至主控站模式之時間(步驟S4)。
於步驟S12,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發送一表示拒絕轉移至主控站模式之轉移請求之訊框,且使控制處理單元102傳送該產生的訊框至目前的主控站。
假如不是轉移至主控站模式之時間,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回至步驟S4之運作。反之,假如為轉移至主控站模式之時間,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轉移至主控站模式(步驟S5),且進至一主控站程序。如上述,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設定預定主控站必要條件,例如是否有如主控站般地運作之資格,以及是否有如主控站般地運作之資訊,以及假如判斷預定之主控站必要條件符合,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即改變運作模式,允許終端機裝置如主控站般地動作。該運作模式為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之管理細節。
第3B圖為顯示在終端機裝置如主控站般地動作之實例中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處理流程(主控站程序)之流程圖。終端機裝置如主控站般地動作之實例中,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之處理流程(主控站程序)將配合第3B圖而敘述如下。
首先,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根據從控制處理單元102傳來之資訊,判斷是否轉移主控站資格至其它終端機裝置(步驟S6)。
假如沒有應接受主控站資格轉移之終端機裝置,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回至步驟S6之運作。反之,假如有應接受主控站資格轉移之任一終端機裝置,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產生訊框,以提供該終端裝置轉移至主控站模式之請求,然後,使控制處理單元102指示PLC傳送/接收單元101發送該訊框(步驟S9)。接著,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啟動一期限計時器。假如在期限計時器期滿前從終端機裝置接收回覆訊框,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判斷回覆訊框是否表示接受轉移至主控站模式之請求(步驟S7)。假如回覆訊框表示拒絕轉移至主控站模式之請求或假如在期限計時器期滿前沒從終端機裝置收到回覆訊框,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回至步驟S6之運作。反之,假如回覆訊框表示接受轉移至主控站模式之請求,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判斷是否到了回覆訊框指示之轉移時間(步驟S10)。
假如非轉移至主控站模式之時間,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重覆執行步驟S10之運作。反之,若為轉移主控站模式之時間,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轉移至從屬站模式(步驟S8),並進至從屬站程序。如上述,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傳送轉移至主控站模式之請求,之後,改變該運作模式,允許終端機裝置如從屬站般地動作。
請留意,雖然轉移之時間係如上文敘述,由回應轉移至主控站模式之轉移請求並接受轉移之從屬站所設定之資訊,轉移時間亦可為發送轉移請求至主控站模式之主控站所設定之資訊,或可為在主控及從屬站確認轉移時間後獲得之資訊。例如,假如利用編號信標(beacon)而分配之信標序列號碼係推定為描述於主控站發送之信標訊框中,則轉移至主控站模式之時間能藉由信標序列號碼來指定。或者,已接收到回應訊框之主控站可根據回應訊框中所描述之資訊啟動倒數計數器,並且傳送描述計數器值之信標訊框。在這情形中,從屬站能決定當計算器值為“0”時為轉移至主控站模式之時間。
第4圖為顯示主控站資格轉移流程之順序圖。用以轉移主控站資格之轉移流程將配合第4圖而描述如下。
首先,在統計資訊儲存期(T101),在每個終端機裝置A至D中之控制處理單元102將統計資訊儲存在儲存裝置106,該資訊例如為關於從其它終端機裝置所接收之信號強度之平均值的資訊,以及表示是否認可信號(ACKnowledgement,ACK)已從目標終端機裝置送回來之資訊(步驟S101至S104)。
第5圖為顯示在終端機裝置B裏統計資訊範例的表,如第5圖所示,在統計資訊中,接收強度平圴值係關連到來源終端機裝置之對應辨識符號,以及顯示各目標終端機裝置之辨識符號的認可信號是否已送回。利用比較值以表示接收強度平圴值。利用○以表示終端機裝置已送回來認可信號,因此可向其傳送。利用×以表示終端機裝置沒送回認可信號,因此不可向其傳送。如第5圖所示,例如,終端機裝置B從終端機裝置A已接收之信號在10之平均數強度。該終端機裝置B能夠向/從該終端機裝置A傳送/接收一信號,但是不能夠向/從該終端機裝置C傳送/接收一信號。
接著,在統計資訊收集期(T102),屬於從屬站之終端機裝置B至D,傳送已收集之統計資訊至屬於主控站之終端機裝置A(步驟S105至S107)。依此,終端機裝置A之控制處理單元102收集已傳送之統計資訊成為收集的統計資訊(步驟S108)。
第6圖為顯示所收集之統計資訊範例表。如第6圖所示,在所收集之統計資訊中,如第5圖所示之該統計資訊係用以表示從每個終端機裝置所收集之統計資訊。
接著,根據已收集之統計資訊,終端機裝置A判斷在通訊系統上是否有任何終端機裝置,與終端機裝置A本身相比,更能夠與每個終端機裝置進行高品質通訊能力,或是否有任何終端機裝置,在作為主控站運作時,最能改善系統效能(步驟S109)。更具體而言,該終端機裝置A從主控站候選者之表單,首先移除任何不能夠傳送信號至其它終端機裝置之終端機裝置。在第6圖所示之範例中,顯而易見的,終端機裝置B及終端機裝置C之間無法通訊,因此,終端機裝置A移除主控站候選者表單中之終端機裝置B及終端機裝置C。接著,終端機裝置A判斷是否有任一終端機裝置能從其它終端機裝置接收信號品質較高於終端機裝置A能夠與任一終端機裝置通訊之品質。假如有此種終端機裝置,該終端機裝置A決定該終端機裝置為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在第6圖所示之範例,從其它終端機裝置至終端機裝置D之信號接收強度平均值較高於從那些終端機裝置至終端機裝置A之信號接收強度平均值,因此,終端機裝置A決定終端機裝置D作為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
接著,終端機裝置A傳送表示將主控站資格轉移之轉移封包至轉移目標之終端機裝置(步驟S110)。已接收轉移封包之終端機裝置送回一回覆至終端機裝置A,該回覆表示已接收到轉移封包(步驟S111),假如終端機裝置符合預定之主控站必要條件,則開始如主控站般地動作。預定之主控站必要條件在第3A圖步驟S2及S3中說明。
主控站能夠控制在通訊系統裏之終端機裝置之媒體存取。為了使在通訊系統裏每個終端機裝置能最理想地使用通訊媒體,需要確保每個終端機裝置與主控站之間有相互的通訊。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每個終端機裝置將監控通訊狀態之結果通知給目前的主控站作為統計資訊。根據統計資訊,目前的主控站判斷,與目前的主控站本身比較,是否有任一終端機裝置較適合作為主控站。假如有終端機裝置置於如此一實際位置,使得在通訊系統內有較佳之通訊,目前的主控站即轉移主控站資格至位在最理想位置之終端機裝置,使該終端機裝置變成下一個主控站。以這方式,能自動選擇最理想的主控站,使在通訊系統裏每個終端機裝置能夠理想的使用通訊媒體。
請留意,每個終端機裝置在接收到來自其他終端機裝置之單播(unicast)封包時,能回傳描述接收強度之認可信號ACK,而允許在傳送端之終端機裝置儲存在傳送時傳送封包之強度,作為統計資訊。在傳送時傳送封包強度能被使用作為選擇下個主控站之資訊。
另外,每個終端機裝置能使用向/從其它終端機裝置傳送/接收之封包數量,作為統計資訊。在這情形中,主控站判斷向/從其它終端機裝置傳送/接收之最大封包數量的終端機裝置作為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以此方式,封包傳送/接收之數量係作為決定下個主控站之資訊,因此,能根據終端機裝置間通訊發生之頻率決定下個主控站。
再者,每個終端機裝置能儲存至其它終端機裝置之再傳送數量作為統計資訊。在這情形中,目前的主控站可判斷再傳送數量小之終端機裝置作為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以此方式,再傳送之數量係作為判斷下個主控站之資訊,因此,能根據終端機裝置間通訊品質決定下個主控站。
另外,在本發明之通訊系統應用在電力線通訊系統之例中,可在電力線媒體上看見與商用電源週期同步化之雜訊,因此,各終端機裝置能儲存關於與商用電源週期同步化之雜訊之資訊,作為統計資訊,以及將儲存資訊通知給目前的主控站。在這情形中,目前主控站可根據關於與商用電源週期同步化之雜訊之資訊,而將較少受雜訊影響之從屬站,作為主控站資格轉移目標。
第7圖係為顯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具體實施例通訊系統1301及1302之概要性結構圖。在第7圖中,假設通訊系統1301及1302係鄰近地設置。在通訊系統1301包括終端機裝置1303至1305。通訊系統1302包括終端機裝置1306及1307。請留意,終端機裝置之數量不限定於第7圖所示之例子。
在通訊系統1301中,終端機裝置1303為主控站(下文稱“終端機裝置E”)。終端機裝置1304及1305為從屬站(下文稱“終端機裝置F及G”)。在通訊系統1302中,終端機裝置1306為主控站(下文稱“終端機裝置X”)。終端機裝置1307為從屬站。終端機裝置E,F,G,及X係假設具有如主控站般地運作之能力及如從屬站般地運作之能力。
在第二具體實施例中,各終端機裝置之結構係如第一具體實施例所述,且第2圖係意指該結構。同樣地,主控及從屬站管理103之功能也如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所述,以及第3A及3B圖係意指該功能。
在每個通訊系統中,各終端機裝置接收從終端裝置所屬之通訊系統之外部而來之封包(也就是,干擾),且統計性地儲存從外部通訊系統接收之封包數量,從外部通訊系統接收之封包強度等等。
各個終端機裝置週期性地將儲存之統計資訊通知至該終端裝機裝置所屬之通訊系統中之主控站。
接收到含有統計資訊之封包的主控站乃將包含於封包中之統計資訊與主控站本身儲存的資訊做比較,判斷是否有任何終端機裝置接收到未被主控站接收之干擾或是否有任何終端機裝置接收到干擾程度高於主控站所接收之干擾。假如有這種終端機裝置,啟動轉移主控站資格至終端機裝置之程序。
第8圖為顯示在第二具體實施例主控站資格轉移過程之概要順序圖。根據第二具體實施例中轉移主控站資格之轉移程序的概要將配合第8圖敘述如下。
假設在通訊系統1032內之通訊中,終端機裝置X傳送一封包至終端機裝置Y(步驟S201)。假設封包被傳送出通訊系統1302外至通訊系統1301之終端機裝置F及G(步驟S202及S203)。已接收從外部通訊系統傳送之封包的終端機裝置G及F,乃辨識干擾之接收,且與作為封包傳送源之終端機裝置X相關連地儲存封包接收強度。
假設在通訊系統1032內之通訊中,終端機裝置Y傳送一封包至終端機裝置X(步驟S204)。假設封包被傳送出通訊系統1302外至通訊系統1301之終端機裝置G(步驟S205)。已接收從外部通訊系統傳送之封包的終端機裝置G,乃辨識干擾之接收,且與作為封包傳送源之終端機裝置Y相關連地儲存封包接收強度。第9圖為顯示儲存在終端機裝置G之統計資訊例表。如第9圖所示,在該統計資訊中,接收封包之強度平均及接收之數量與來源終端機裝置之對應識別符號相關聯地儲存。
在統計資訊儲存期過後,在通訊系統1301之終端機裝置F及G將在那期間所收集之統計資訊傳送給作為主控站之終端機裝置E(步驟S206及S207)。請留意,在統計資訊儲存期間無接收到外部通訊系統之干擾的任何終端機裝置,可能不會傳送統計資訊至主控站。
作為主控站之該終端機裝置E,比較儲存於其中之統計資訊與作為從屬站之終端機裝置F及G傳送之統計資訊,以辨識被判斷為自外部通訊系統接收最大干擾量之終端機裝置。第10圖為顯示由主控站E所收集之統計資訊例表。如第10圖所示,在所收集的統計資訊中,對應來源終端機裝置之接收強度平均及接收數量係與儲存有該統計資訊的終端裝置之對應識別符號相關聯地儲存。如第10圖所示之例子,終端機裝置G可被判斷為從通訊系統1302接收最大干擾。因此,為了轉移主控站資格至終端機裝置G,終端機裝置E乃傳送一主控站資格轉移請求封包(也就是,在第21圖中所示之IND_CTRL訊框)至終端機裝置G(步驟S208)。
已接收主控站轉移資格請求封包之終端機裝置G判斷其是否被允許如主控站般地運作。假如判斷被允許如主控站般地運作,終端機裝置G提供主控站資格已轉移之通知(也就是,傳送配合第21圖所述之IND_MOV訊框)至通訊系統1302之一終端機裝置(或在這例子中,當終端機裝置X被辨識出在通訊系統1302中可如主控站般地運作,傳送給具有優先權之終端機裝置X)(步驟S209)。請注意,終端機裝置G係使用是否終端機裝置G能良好地與通訊系統1301裏其它終端機裝置通訊作為判斷標準,由此,判斷是否被允許如主控站般地運作。
接收到主控站資格轉移通知之終端機裝置X即禁止正在通訊系統1302中實施轉移主控站資格能力之程序,以及傳送一回覆(即配合第21圖於後敘述之RSP_MOV訊框)至終端機裝置G(步驟S210)。
假如有來自終端機裝置X之回覆,則終端機裝置G傳送主控站資格轉移請求回應封包(之後在第21圖中所述RSP_CTRL之訊框)至終端機裝置E,該回應封包係描述關於轉移主控站資格時間之資訊(步驟S211)。之後,當到達主控站資格轉移請求回覆封包所述之時間時,終端機裝置E開始如從屬站般地動作,而終端機裝置G開始如主控站般地運作。
請留意,假如自傳送主控站資格轉移通知後過了一段預設時間後,終端機裝置X無回傳任何回覆,則終端機裝置G傳送主控站資格轉移回覆封包至終端機裝置E。
假如主控站資格有正常轉移,成為一新主控站之終端機裝置G,乃提供終端機裝置X表示已完成轉移主控站資格之通知(參照第21圖說明於後之CMP_MOV訊框)(步驟S212)。據此,終端機裝置X撤消在通訊系統1302中執行轉移主控站資格程序之禁止。
在下文中,將詳細描述根據第二具體實施例中之通訊系統的運作。在第二具體實施例中,各從屬站(被控制站)根據由主控站(控制站)重覆傳送之控制訊框(信標訊框)來執行媒體存取。
在第二具體實施例中,將指示符號(下文稱之為網路ID)分派給每個通訊系統以辨識通訊系統。
第11圖為顯示第二具體實施例中藉由通訊系統中之終端機裝置所傳送之訊框(也稱為“封包”)的結構圖。如第11圖所示,由終端機裝置傳送之每個訊框包含:儲存網路ID的欄位2001、儲存識別目標終端機裝置之指示符號的欄位2002、以及儲存識別來源終端機裝置之指示符號的欄位2003。請留意,這些欄位可為施加有調變設計之資訊欄位,而使這些資訊欄位可抗雜訊及擾亂。
第12圖為顯示第二具體實施例中通訊系統之詳細運作之流程圖。在下文中,第二具體實施例中通訊系統之詳細運作將配合第12圖敘述。請留意,在第12圖之流程圖中,在每個步驟中之運作對象為主控站,從屬站或為兩者。運作之對象為何將會適時地說明。雖然係由顯示在第2圖之控制處理單元102執行每個站之運作,但為簡化說明,於下文敘述中,僅描述由站實施運作。控制處理單元102可由藉由複數個能執行如下所述之運作的功能部(functional sections)實現,或使一般用途之CPU去執行下述運作的程式來達成。控制處理單元102不限制於任何結構,只要能夠執行如下述之運作。
當主控站判斷預設之啟動條件符合時,開始第12圖中所示之程序(步驟S301),且一直重覆直到主控站判斷預設之終止條件符合(步驟S310)時。
假如預設之啟動條件符合,在通訊系統上各個終端機(主控及從屬站)即儲存統計資訊至儲存單元106(步驟S302)。
第13圖為顯示統計資訊的資料結構例表。例如,如第13圖所示,統計資訊為由例如控制資訊(CTR)3001、網路ID(ADR)3002、接收終端機裝置號碼(NRS)3003、平均信號放大因數(SAR)3004、以及有向(directed)訊框數量之(NLP)3005等項目所組成之16-八位元組資訊,有向訊框數量(NLP)3005係表示導向終端機裝置的訊框數量。
控制資訊3001為儲存在CTR欄位之1-八位元組資訊。第14圖為顯示在統計資訊中之控制資訊內容範例圖,如第14圖所示,控制資訊由:表示是否有變成主控站之能力的旗標4001;未使用之範圍4002;表示由外部通訊系統傳送之信標訊框是否已一次或多次接收之旗標4003;以及表示屬於外部通訊系統之站所傳送之封包是否已一次或多次接收之旗標4004所構成。在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若終端機裝置能夠變成主控站,該旗標4001為ON,若已一次或多次接收由外部通訊系統的主控站傳送之信標訊框,則該旗標4003為ON。若已一或多次接收從屬於外部通訊系統之站傳送的封包,該旗標4004為ON。請留意,該旗標4003可表示是否已接收來自外部通訊系統裏之主控站之傳送。在判斷是否已接收之封包在外部通訊系統裏傳送之情形中,各個終端機裝置會參考顯示在第11圖之欄位2001,且將其與終端機裝置之網路ID作比較。假如它們不相符,終端機裝置判斷該已接收之封包在外部通訊系統裏已經傳送。是否終端機裝置能變成主控站可根據終端機裝置自身所擁有的硬體資源決定,或可由使用者、連接狀態、或通訊狀態決定。
網路識別3002為儲存在ADR欄位中之6-八位元組資訊,且如果有外部通訊系統的干擾,則網路識別3002表示外部通訊系統的網路ID。請留意,只要能辨識網路,網路ID可為任何指示符號。網路ID3002能在從外部通訊系統接收封包時更新。或者,網路ID3002能被敘述在從外部網路接收之最近封包中。假如顯示在第14圖中之旗標4004沒ON,表示從未曾接收來自外部網路的封包,因此,欄位中任何敘述是無效的。
接收終端機數量3003為儲存在NRS欄位中之1-八位元組資訊,且表示已接收訊框之來源終端機裝置之數量。也就是,接收終端機裝置數量表示已發送那些已接收訊框之站之數量,而不是已接收訊框之數量。請留意,為了計算那些數值,終端機裝置需要已發送已接收訊框的站準備辨識指示符號,以辨識接收訊框的發送源。為此,每個終端機裝置可為每一個來源終端機裝置之位址準備一個散列表單(hash table),且根據收到的訊框參照散列表單,藉此快速辨別來源終端機裝置。
平均信號放大因數3004為儲存在SAR欄位中之4-八位元組資訊,且表示用於放大經過通訊媒體而衰減的信號之平均信號放大因數。當該值變得更大時,透過傳送路徑傳送之信號衰減更多。於是,平均信號放大因數較小之終端機裝置基本上係存在於有良好通訊狀態位置。請留意,平均信號放大因數不僅能將終端機裝置納入考量,亦能將所有可檢測之訊框納入考量。每個終端機裝置能偵測在訊框中的一個欄位(前文),該欄位係使用來判斷在訊框裏資料描敘範圍之時序,因此,得以判斷訊框之信號放大因數。考慮以下之情況,當終端機裝置偵測到第n個訊框時,訊框放大因數為SAV(n),當終端機裝置偵測到第n-1個訊框時,信號放大因數為SAV(n-1),訊框數量為NAP(n-1),以及當終端機裝置偵測到從第一至第n個訊框時,平均信號放大因數為SAR(n)。在這例子中,終端機裝置能使用一計算公式計算SAR,SAR(n)={SAR(n-1)×NAP(n-1)+SAV(n)}/(NAP(n-1)+1)。或者,每個終端機裝置可僅考慮已導向終端機裝置之訊框,並可用NLP取代上述計算公式中的NAP,以獲得平圴信號放大因數。
有向訊框數量3005為儲存在NLP欄位中之4-八位元組資訊,且表示被導向終端機裝置本身之訊框數量NLP。請留意,NAP能代替NLP使用,或NLP以及NAP兩者皆可使用。
請留意,第13圖僅僅顯示統計資訊之範例,且統計資訊並不限定於這些例子,只要能包含關於從外部通訊系統接收之干擾信號之干擾資訊。在第13圖中,接收終端機裝置數量NRS對應於該干擾資訊。或者,干擾資訊可為例如關於從外部通訊系統信號接收之已接收信號強度之資訊、從外部通訊系統信號接收之信號數量之資訊、或從外部通訊系統接收之信號強度之資訊。雖然,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已藉由儲存干擾資訊實例之觀點加以敘述,但亦能儲存任何可辨識出外部通訊系統中之通訊狀態(下文中,此種資訊稱為“通訊狀態資訊”)之資訊,以替代干擾資訊之儲存。
請留意,在外部通訊系統中之終端機裝置偵測到來自通訊系統之終端機裝置之訊框的情況中,假如在通訊系統裏之終端機裝置將關於訊框之接收信號強度告知通訊系統中作為訊框來源之終端機裝置,則通訊狀態資訊能為關於由外部通訊系統所告知之接收信號強度的資訊。這個允許終端機裝置將通訊狀態之資訊通知主控站作為統計資訊,此表示外部通訊系統中之終端機裝置係以何位準接收從終端機裝置而來之傳輸。
統計資訊也包含關於該終端裝置本身所屬之通訊系統的通訊狀態之系統本身資訊。在這第13圖範例中,平均信號放大因數SAR及導向訊框數量NLP係對應至系統本身的資訊。或者,系統本身資訊可為關於從屬站所傳送之訊框再傳送數量的資訊,或從屬站所接收之訊框種類。
統計資訊亦可包含:例如用以辨認來源終端機裝置之指示符號;每個來源終端機裝置之訊框接收強度;錯誤修正率;以及導向終端機裝置本身之訊框之通訊媒體佔位率。
或者,統計資訊可不包含上述之任何資訊。請留意,各個項目之大小不限定如第13圖所示。各個位元欄位位置不限定如第14圖所示。
再參考第12圖,在步驟S302之後,各個從屬站將已儲存之統計資訊告知主控站(步驟S303a)。主控站收集由各從屬站所告知的統計資訊(步驟S303b)。
第15圖為顯示儲存統計資訊之期間及通知統計資訊之期間之時序圖。參考第15圖,將於下文敘述儲存統計資訊之時間及通知統計資訊之時間。
主控站使信標訊框中表示儲存及通知統計資訊之時間之旗標STATIS_ACT變成為高或低,由此控制統計資訊之儲存及通知。假如該旗標STATIS_ACT從低轉變高(T1101),各個終端機裝置即重置該統計資訊,且開始儲存統計資訊。假如該旗標STATIS_ACT從高轉變低(T1102)時,各個終端機裝置即停止儲存統計資訊。接著,從屬站將已儲存之統計資訊告知主控站。同時,主控站使計時器動作,該計時器中時間TIME_STATIS_COL被設定為停止時間。主控站會從從屬站接收統計資訊,直到計時器已過了停止時間。當到了計時器之停止時間時,主控站停止從從屬站接收統計資訊。從屬站即不需要辨別停止時間T1103何時到達。在停止時間T1103之後,主控站忽視統計資訊之傳送。之後,如上面所述,假如STATIS_ACT變成高的,各個終端機裝置即重置統計資訊以開始儲存統計資訊,且重覆上述之運作。請留意,旗標STATIS_ACT係根據主控站通訊狀態而控制的旗標,且可能不會定期性地改變。請注意,統計資訊之儲存期間能藉由指定時間的主控站指定。至於統計資訊之通知期間,在主控站指定之時間到達時,從屬站能逐個通知統計資訊。收集從屬站所通知的統計資訊之終端機裝置,可能為除了主控站之外的特定終端機。在這情形中,由特定終端機裝置收集之統計資訊可通知統計資訊之主控站。此外,特定終端機裝置可宣佈統計資訊之儲存期間及統計資訊之通知期間已被啟動。
再參閱第12圖,在步驟S303之後,主控站判斷在已通知統計資訊之從屬站中,是否有任何終端機裝置能變成新主控站(步驟S304)。更具體言之,主控站參考第13圖所示之控制資訊3001所包含之旗標4001(請見第14圖),並判斷是否有任何能成為新主控站之終端機裝置。請留意,該旗標4001可用來判斷是否有變成新主控站之意圖。假如沒有能成為新主控站之終端機裝置,主控站進至步驟S310之運作。反之,假如有能成為新主控站之終端機裝置,則主控站進至步驟S305之運作。
在步驟S305中,主控站參考所收集之統計資訊,且判斷是否有任何終端機裝置受到外部通訊系統干擾。更具體言之,主控站會參考包含於控制資訊3001之旗標4004,並判斷是否有任何終端機裝置受到外部通系統干擾。請留意,外部通訊系統之干擾可能被限定於來自外部通訊系統中主控站之干擾。假如有任何外部通訊系統之干擾,主控及從屬站開始干擾網路型主控站資格轉移之副程序(步驟S309)。干擾網路型主控站資格轉移副程序將於下文敘述。反之,假如沒有任何終端機裝置受到外部通系統干擾,主控站開始步驟S306之運作。
在步驟S306中,主控站判斷是否目前網路模式為干擾模式。網路模式係表示是否網路上之主控站被判斷為受到外部通訊系統干擾,能為干擾模式或獨立模式之一者。在干擾模式下,主控站被判斷受到在外部通訊模式之干擾。在獨立模式下,主控站被判斷沒有受到在外部通訊模式之干擾。假如目前網路模式不是干擾模式,主控及從屬站開始獨立網路型主控站資格轉移之副程序(步驟S307)。獨立網路式主控站資格轉移之副程序將於下文敘述。反之,假如目前網路模式為干擾模式,主控站開始步驟S308之運作。
在步驟S307中,主控及從屬站合作實施獨立網路型主控站資格轉移之副程序。在獨立網路型主控站資格轉移副程序中,主控站根據收集之統計資訊,在有通知統計資訊之從屬站中,判斷是否有任何從屬站係適合作為新主控站。假如有此種從屬站,主控站轉移主控站資格至該從屬站。
第16圖為顯示在步驟S307中獨立網路型主控站資格轉移副程序細節之範例性流程。在下文中,獨立網路型主控站資格轉移副程序將配合一實例詳細敘述,該例子中,目前主控站為站m,以及變成新主控站之從屬站為站p。請留意,顯示在第16圖之程序僅為一例示性。只要適合成為新主控站之從屬站係根據收集之統計資訊來選擇其程序並非限定於第16圖所示。顯示在第16圖之程序中,統計資訊被假定包含接收終端機裝置數量NRS作為干擾資訊,同時也假定包含平均信號放大因數SAR及已有向訊框數量NLP作為本身系統資訊。
首先,主控站m實施決定新主控站之候選站為站p之程序(步驟S401)。接著,主控站m實施決定是否轉移主控站資格至該站p的程序(步驟S402)。接著,主控站m判斷是否在步驟S402中決定主控站資格轉移至站P(步驟S403)。假如已決定轉移,則主控站m及從屬站p合作執行主控站資格至該站p之轉移(步驟S404)。反之,假如已決定不執行轉移,則主控站m不轉移主控站資格(步驟S405)。
第17圖為顯示在第16圖中決定主控站候選站p之程序(步驟S401)細節之流程圖。在下文中,在第16圖中決定主控站候選站p之程序(步驟S401)細節將配合第17圖敘述。
首先,主控站m設定接收終端機裝置數量NRS係為最大之第一預設轉移條件,且參考所收集之統計資訊選擇任何符合第一預設轉移條件之站(步驟S501)。接著,主控站m判斷在步驟S501中是否有複數個從屬站(步驟S502)。假如複數個從屬站沒被選擇,主控站m即進行步驟S508之運作。反之,假如有複數個從屬站被選擇,則主控站進行步驟S503之運作。
在步驟S503中,主控站m設定平均信號放大因數SAR係為最小之第二預設轉移條件,且參考所收集之統計資訊選擇任何符合第二預設轉移條件之站。接著,主控站m判斷在步驟S503中是否有複數個從屬站被選擇(步驟S504)。假如複數個從屬站沒被選擇,則主控站進行步驟S508之運作。反之,假如有複數個從屬站被選擇,則主控站進行步驟S505之運作。
步驟S505中,主控站m設定有向訊框數量NLP係為最大之第三預設轉移條件,且參考所收集之統計資訊去選擇任何符合第三預設轉移條件之站。接著,主控站m判斷在步驟S505中是否有複數個從屬站被選擇(步驟S506)。假如複數個從屬站沒被選擇,主控站進行步驟S508之運作。反之,假如有複數個從屬站被選擇,主控站m從已選出的從屬站選擇其中之一者(步驟S507),且進行步驟S508之運作。
在步驟S508中,主控站m決定該選擇之從屬站為站p,亦即新主控站之候選站,並進行步驟S402之運作。
請留意,主控站可僅根據屬於干擾資訊之接收終端機裝置數量NRS來決定候選站。
第18圖為顯示作為決定是否轉移主控站資格至該站p(第16圖之步驟S402)之程序細節之流程圖。如下文中,決定是否轉移主控站資格至該站p(第16圖之步驟S402)之程序細節將配合第18圖敘述之。在第18圖中,主控站m僅根據接收終端機裝置數量NRS及平均信號放大因數SAR來決定是否轉移主控站資格至站p。
首先,主控站m判斷藉由增加一差數NRS_MARGIN至儲存在主控站m之統計資訊之接收終端機裝置數量NRS(圖中標示為NRS(m))而獲得的值是否較小於儲存在站p之統計資訊之接收終端機裝置數量NRS(圖中標示為NRS(p))(步驟S601)。請留意,差數NRS_MARGIN係為正值,該值係經適當地設定,以儘可能減小主控站資格轉移的可能。
假如判斷在步驟S601中該值非小於接收終端機裝置數量NRS(p),主控站m即決定不轉移主控站資格(步驗S604),且進至步驟S403之運作。反之,假如判斷該值小於接收終端機裝置NRS(p),主控站m乃判斷儲存在主控站m之統計資訊之平均信號放大數字SAR(圖中標示為SAR(m))是否較大於差數SAR_MARGIN與儲存在主控站p之統計資訊之平均信號放大因數SAR(圖中SAR(p))相加之值(步驟S602)。請留意,差數SAR_MARGIN係為正值,其係經適當地設定,以儘可能減少主控站資格轉移的可能。
假如判斷在步驟S602中平均信號放大數字SAR(m)未大於該值,主控站m即決定不轉移主控站資格(步驟S604),且進至步驟S403之運作。反之,若判斷平均信號放大數字SAR(m)大於該值,主控站m則決定轉移主控站資格至站p,且進至步驟S403之運作。
第19圖為顯示在第16圖中步驟S404運作細節之順序圖。在下文中,在第16圖中步驟S404運作之細節將配合第19圖敘述之。
首先,主控站m傳送一IND_CTRL訊框,包含轉移主控站資格之意圖、作為如主控站般地運作所需之資訊、以及關於轉移時間之資訊,藉此,請求即將轉移之主控站資格(步驟S701)。請留意,作為如主控站般地運作所需之資訊為,例如,關於目前由主控站所控制的每個鏈結之頻寬保留及頻寬分配之資訊、網路範圍內傳輸之資訊、或網路裏每個站之資訊。
接著,在接收到IND_CTRL訊框時,站p會使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判斷是否接受或拒絕轉移主控站資格之需求(見第3A圖),且傳送描述判斷結果之RSP_CTRL訊框,至主控站m(步驟S702)。
接著,主控站m及站p實施一調整時序之程序,以改變發送信標訊框終端機裝置之角色(步驟S703)。具體而言,主控站m在即將發送之信標訊框的一區域部份中描述一個整數,且每次信標訊框之發送即增加(或減少)該整數。一旦該整數變成等於或大於(或小於)一預設值,該站p開始如主控站般地動作,且主控站m開始如從屬站般地動作。請留意,主控站亦可設定一時段,直到角色改變,以取代增加(或減少)整數使之在已設定時段間流逝後,該站p開始如主控站般動作。
之後,該站p發送信標訊框,藉以完成主控站資格之轉移(步驟S704)。
從IND_CTRL發送至該站p信標訊框發送之時段內,主控站m會拒絕來自其它站之請求(步驟S705)。例如,該主控站會拒絕關於鏈結之間頻寬保留之請求,以及關於鑑別新站之資訊。主控站m可能接受從主控站m獲取之資訊之請求。
再參閱第12圖,在步驟S309中,主控及從屬站實施干擾網路型主控站資格轉移副程序。在干擾網路型主控站資格轉移副程序中,主控站根據所收集之統計資訊從已有通知統計資訊之從屬站中來判斷,是否有任何從屬站適合作為一新主控站。假如有這種從屬站,主控站即轉移主控站資格至從屬站。
第20圖為顯示在步驟S309中干擾網路型主控站資格轉移副程序細節之例示性流程圖。在下文中,將配合第20圖詳細敘述干擾網路型主控站資格轉移副程序。
首先,根據所收集之統計資訊,主控站m將新主控制站之候選站縮限在已報告過存在任何干擾之站,且忽視來自沒有報告過干擾之站之統計資訊(步驟S801)。請留意,在步驟S801中,主控站m可將新主控站之候選站縮限在接收由外部通訊系統之主控站傳來之訊框的從屬站。或者,主控站m能將新主控站之候選站縮限在接收由外部通訊系統之任何終端機裝置傳來訊框之從屬站。
接著,主控站m判斷各個目前報告為造成外部干擾之外部通訊系統之外部干擾是否已報告過(步驟S802),具體言之,主控站m判斷,除了已知造成干擾的外部通訊系統之外,從屬站是否受到任何未知之外部通訊系統之干擾。
假如所有目前被報告造成外部干擾的外部通訊系統已被報告至主控站m,則主控站m實施獨立網路型主控站資格轉移之副程序(步驟S803),且決定作為新主控站之候選站,以結束副程序。在步驟S803之處理程序根本上相似於顯示在第16圖至19圖,且在決定新主控站的候選站p的過程中(第16圖中步驟S401),主控站會決定一站作為新主控之候選站,目前造成干擾之所有外部通訊系統先前已向該站報告,且該站以前已造成干擾。反之,假如目前已報告造成外部干擾之所有外部通訊系統先前未曾報告造成干擾,主控站m進至步驟S804之運作。在步驟S804中,如顯示在第17圖之處理,主控站m判斷新主控站候選者之站p。
接著,如顯示在第18圖之程序,主控站m決定是否轉移主控站資格至在步驟S804所決定之站p(步驟S805)。
接著,主控站m判斷是否在步驟S805中已決定主控站資格轉移(步驟S806)。
假如在步驟S806中判斷主控站資格之轉移已決定,在外部干擾之考慮下,主控站m執行轉移主控站資格之程序(步驟S807)。反之,假如主控站資格之轉移未被決定,主控站m不轉移主控站資格(步驟S808)。
第21圖為顯示在第20圖中步驟S807程序細節之順序圖。在下文中,在第20圖中步驟S807之程序細節將配合第20圖敘述之。
首先,主控站m傳送一IND_CTRL訊框,其中包含有轉移主控站資格之意圖、如主控站般地運作所需的相關資訊,以及轉移時間之相關資訊(步驟S901)。傳送該IND_CTRL訊框,藉以通知主控站資格轉移已啟動。請留意,如主控站般地運作所需之資訊為,例如,目前由主控站控制的各個鏈結之頻寬保留及頻寬分配之相關資訊、關於網路內交流量之資訊、關於網路內各個站之資訊,或作為表示干擾網路式之程序之指示符號。
已接收IND_CTRL訊框之站p傳送一IND_MOV訊框至外部通訊系統中之主控站(步驟S902)。在已接收IND_MOV之外部通訊系統之主控站禁止於外部通訊系統中執行主控站資格轉移之處理,接著,外部通訊系統中之主控站傳送表示回覆結果之RSP_MOV訊框至該站p(步驟S903)。請留意,該RSP_MOV訊框可描述關於主控資格轉移處理是否被允許在主控站m及該站p所在之外部通訊系統執行之許可資訊。
接著,該站p傳送,表示是否接受或拒絕轉移主控站資格之請求之RSP_CTRL訊框,至主控站m(步驟S904)。之後,相似於顯示在第19圖之步驟S703,主控站m及站p調整發送信標訊框角色之改變時機(步驟S905)。在步驟S905之後,在到達傳送信標訊框的時間時,站p傳送信標訊框(步驟S905),且開始如新主控站般地動作。如第19圖所示之運作,在主控站資格轉移正實施之時段內,主控站m拒絕接受任何請求(步驟S907)。之後,站p傳送一CMP_MOV訊框至外部通訊系統之主控站(步驟S908),該訊框係通知主控站資格已完成轉移。在外部通訊系統上已接收CMP_MOV訊框之主控站乃取消禁止在外部通訊系統主控站轉移處理之實施。
再參考第12圖,於步驟S308中,主控站m判斷是否任何安置在干擾模式中的通訊系統被允許以獨立式通訊系統運作。在步驟S308之運作,係在儘管通訊系統偵測到相鄰外部通訊系統的存在,且通訊媒體在受到來自相鄰外部通訊系統之干擾下被分享之情況中,在統計資訊收集期間內,任何在通訊系統之終端機裝置不能偵測外部通訊系統之從屬站之傳送的情形下實施。在這情況,因某些原因,外部通訊系統被懸置之可能性很高。在這情況中,通訊效率能藉由不考慮外部通訊系統干擾而設定新主控站而增加。因此,主控站m判斷是否通訊系統被允許在獨立模式下運作。具體言之,假如在步驟S308中之判斷已執行了預設數次或更多,主控站m即判知通訊系統被允許在獨立模式下運作,假如判知在步驟S308之通訊系統被允許在獨立模式下運作,主控站m進至步驟S307之運作。反之,假如判知通訊系統不被允許在獨立模式下運作,主控站m進至步驟S310之運作。
如上所述,在第二具體實施例中,假如從屬站受到外部通訊之干擾,主控站資格轉移至受到最高干擾之從屬站。因此,在主控站資格轉移後,轉移後之新主控站提供各個從屬站有機會在外部通訊系統干擾的考量下實施媒體存取,因而,即使在發生外部干擾情況下,亦有可能將通訊品質最佳化。
請留意,在第二具體實施中,雖然各個終端機有決定作為主控站之候選站之能力,但僅有決定主控站之候選站能力之終端機裝置可決定全部或部份地實行主控站能力的候選站。
請留意,各個從屬站能通知例如干擾資訊之通訊狀態資訊,至外部通訊系統之終端機裝置。這個機制允許在外部通訊系統之終端機裝置獲得關於外部干擾之資訊。
請留意,關於IND_MOV訊框及/或CMP_MOV訊框之資訊能描述在特定廣播信標訊框(Beacon Frame)區域。假如由主控站m傳送之信標訊框包含關於禁止啟動主控站轉移處理之時段之資訊,即可能避免站p必需傳送RSP_MOV訊框以及CMP_MOV訊框。
請留意,在這情形中,第二具體實施例之通訊系統被應用在電力線通訊系統,能在電力線媒介上看見與商業電源週期同步化之雜訊,因此,各終端機裝置能儲存關於與商業電源週期同步化雜訊之資訊作為統計資訊,並將儲存的資訊通知給主控站,在這情形中,根據與商業電源週期同步化雜訊之相關資訊,目前主控站可考慮將較少受雜訊影響之從屬站,作為主控站資格轉移目之候選者。此判斷之判斷步驟可插入顯示在第17圖之流程圖步驟S501以及S507之間。
請留意,在第二具體實施例中,雖然顯示在第21圖中之處理係作為實施干擾網路式主控站資格轉移副程序(顯示在第12圖)而實施,但亦可利用在第21圖以外之處理。第22圖為顯示處理流程之順序圖,其可取代實施在第21圖之處理。在第22圖中,屬於不同邏輯網路之終端機裝置間的單播(unicast)係不被允許。在第22圖,主控站m在信標訊框之欄位內描述關於主控站資格轉移處理之實施,表示主控站資格轉移是否已被實施,且傳送該信標訊框至站p(步驟S1001及S1002)。信標訊框有可能傳送至鄰近外部通訊系統之終端機裝置。假如在鄰近的外部通訊系統之主控站S接收到此信標訊框,主控站S禁止在自己的通訊系統中實施主控站資格轉移處理(步驟S1003)。請留意,在從屬站接收到信標訊框的情況中,從屬站即通知控制該從屬站的主控站告知有一外部通訊系統正在實施主控站資格轉移處理。在相似於顯示在第21圖處理之方法中,主控站資格係從主控站m轉移至站p(步驟S901、S904、S905、以及S907)。在主控站資格轉移至站p後,該站p傳送表示主控站資格轉移處理非在啟動中之信標訊框(步驟S1004a及S1004b)。主控站S據此取消禁止實施主控站資格轉移之處理。請留意,在從屬站偵測到由站p所傳送之信標訊框之情形中,從屬站可通知主控站S外部通訊系統未實施主控站資格轉移之處理或外部通訊系統已完成實施主控站資格轉移之處理。
請留意,上述之具體實施例能藉由使CPU執行程式來實現,而使CPU執行儲存在記錄媒體(ROM,RAM,或硬碟之一者)中的上述程序。在這情形中,該程式可在儲存在儲存裝置後透過記錄媒體來執行,或能直接從記錄媒體執行。其中,該記錄媒體包括:ROM、RAM、例如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等半導體記憶體、例如軟磁碟機記憶體(Flexible Disk)及硬碟等磁碟記憶體、例如CD-ROM、DVD、以及藍光光碟(Blue-Ray Disk,BD)等光碟,及記憶卡(memory card)。在此所提及之“記錄媒體”包括例如電話線路及載波線路的通訊媒體之概念。
請留意,各個如第2圖所示之功能塊能以屬於積體電路之大型積體電路(LSI)實現。各功能塊可分別地以晶片(Chip)型式構成,或將部份或全部的功能塊以晶片形式構成。按照積體化程度,該LSI能意指IC、系統LSI、極大型LSI(Super LSI)、或超大型LSI(Ultra LSI)之一者。並且,積體化之方法不限於LSI,亦可以專門電路或一般用途處理器實現。同樣地,亦可使用屬於可在製造後被程式化之LSI的現場可程式閘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能將LSI中的電路單元之連接與設定重新組態之可重組態處理器。再者,在由於半導體技術的改進或其它技術由此衍生之技術的出現,已可用其它積體技術代替LSI時,使功能塊之積體化可使用此種新積體技術來實施。例如,生物技術即能被應用在上述之積體化。
在下文中,將描述應用每個上述實施例之網路系統例。第23圖為說明系統整體架構圖,在這實例中,本發明之終端裝置被應用在高速電力線傳送。如第23圖所示,本發明之終端機裝置提供,例如數位電視(DTV)、個人電腦(PC)、以及數位視訊光碟記錄器(DVD Recorder)等多媒體裝置和電力線間之介面。電機電子工程學會已認證之1394號(IEEE 1394)介面、USB介面、或乙太(Ethernet)(R)介面能使用來作為多媒體裝置及本發明之終端機裝置之間的介面。更確切而言,通訊網路系統係架構成可經由電力線以高速傳送例如多媒體資訊等數位資訊。結果,不同於傳統電纜區域網路(Cable LAN),可使用已安裝於家庭或辦公室等中的電力線作為網路線,而不需安裝網路電纜。因此,本發明能輕易地以低成本安裝,從而,實質上改善好用度(user-friendliness)。
如第23圖所示之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之終端機裝置係使用來作為配接器(Adapter),以轉換既存的多媒體裝置之信號介面至電力線通訊介面。然而,本發明之終端機裝置亦能內建在例如個人電腦、數位視訊光碟記錄器、數位電視、以及家庭伺服系統等多媒體裝置中。結果為得以在裝置間透過多媒體裝置之電力線來執行資訊傳送而能免去配接器與電力線、IEEE1934電纜、USB電纜、或乙太(Ethernet)(R)電纜等之線路連接之需求,藉以簡化線路。
同樣地,使用電力線之通訊網路系統亦可透過選路器(Router)或集線器(Hub)而連接至網際網路、無線區域網路(LAN)以及傳統電纜區域網路。如此,使用本發明之通訊網路系統之區域系統得以毫無困難地延伸。
另外,利用電力線傳輸之通訊資訊能藉由連接至電力線之裝置接收。結果,得避免造成無線區域網路問題之資訊的洩漏及截取。因此,從安全的觀點上,電力線傳輸之方法為有利的。應可了解到藉由一種延伸的IP協定(Ipsec)、內容加密、其它數位版權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DRM)系統等等,來保護電力線上之資訊傳輸。
儘管本發明已詳細敘述如前,惟前述之所有觀點說明,僅用於說明,而非用於限制本發明。熟悉此技藝之人士均可在不違背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所載技術思想之前提下,進行修飾與變化。
101...電力線通訊傳送/接收單元
102...控制處理單元
103...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
106...儲存單元
1001...通訊系統
1002...終端機裝置A
1003...終端機裝置B
1004...終端機裝置C
1005...終端機裝置D
1301、1302...通訊系統
1303...終端機裝置E
1304...終端機裝置F
1305...終端機裝置G
1306...終端機裝置X
1307...終端機裝置Y
2001、2002、2003...欄位
3001...控制資訊
3002...網路識別
3003...接收終端機裝置號碼
3004...平均信號放大因數
3005...已引導訊框數量
4001、4003、4004...旗標
4002...未使用之範圍
T101...統計資訊儲存週期
T102...統計資訊收集週期
第1圖係為概要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通訊系統1001之結構圖;
第2圖為顯示在通訊系統1001上終端機裝置之功能結構之方塊圖;
第3A圖為顯示終端機裝置作為從屬站動作之實例中,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從屬站程序)之流程圖;
第3B圖為顯示終端機裝置作為主控站動作之實例中,主控及從屬站管理模組103處理流程(主控站程序)之流程圖;
第4圖為顯示主控站資格轉移流程之順序圖;
第5圖為顯示在終端機裝置B上例示性統計資訊之表;
第6圖為顯示示範性收集統計資訊表;
第7係為顯示本發明第二具體實施例之通訊系統1301及1302之概要結構圖;
第8圖為顯示在第二具體實施例中主控站資格轉移過程之概要之順序圖;
第9圖為顯示儲存在終端機裝置G上例示性統計資訊表;
第10圖為顯示由主控站E收集之例示性統計資訊之表單;
第11圖為顯示本發明第二具體實施例中藉由在通訊系統之終端機裝置傳送之訊框結構圖;
第12圖為第二具體實施例中通訊系統之詳細運作流程圖;
第13圖為顯示例示性統計資訊資訊結構表;
第14圖為顯示在統計資訊中控制資訊內容例圖;
第15圖為顯示儲存統計資訊期間及通知統計資訊期間的時序圖;
第16圖為顯示在步驟S307中獨立網路型主控站資格轉移副程序細節之例示性流程圖;
第17圖為顯示在第16圖中決定主控站之候選站p
(步驟S401)之程序細節的流程圖;
第18圖為顯示決定是否轉移主控站資格至該站p
(第16圖之步驟S402)之程序細節的流程圖;
第19圖為顯示在第16圖中步驟S404運作細節之順序圖;
第20圖為顯示在步驟S309中干擾網路型主控站資格轉移副程序細節之例示性流程圖;
第21圖為顯示在第20圖中步驟S807程序細節之順序圖;
第22圖為顯示代替第21圖之過程之實施流程的順序圖;以及
第23圖為說明本發明之終端裝置應用在高速電力線傳送之實例系統全部架構圖。
1301、1302...通訊系統
1303...終端機裝置E
1304...終端機裝置F
1305...終端機裝置G
1306...終端機裝置X
1307...終端機裝置Y
Claims (4)
- 一種通訊裝置,係在設置有複數個通訊系統之環境中,作為上述複數個通訊系統中的一個通訊系統的主控站而動作,而該通訊系統係包括複數個通訊裝置,該複數個通訊裝置之一為主控站,該主控站之外的通訊裝置為從屬站,而上述主控站控制上述從屬站對通訊媒體之存取,該通訊裝置包括:請求訊框傳送部,為了將主控站功能從自通訊裝置轉移到作為新主控站候補的通訊裝置,該請求訊框傳送部向作為上述新主控站候補的通訊裝置傳送表示請求其成為新主控站的請求的請求訊框;回覆訊框接收部,從作為上述新主控站候補的通訊裝置接收回覆訊框,作為對上述請求訊框的回覆,該回覆訊框中含有表示作為上述新主控站候補的通訊裝置是否同意成為新主控站的資訊;以及信標傳送部,在上述回覆訊框中含有表示同意成為新主控站的資訊的情況下,定期傳送記載了表示進行主控站功能之轉移的時序的值的信標訊框;其中每當傳送來信標訊框,表示進行上述主控站功能轉移的時序的值便遞減一回,且在表示進行上述主控站功能之轉移的時序的值成為0的時序表示進行主控站功能之轉移,上述信標傳送部還傳送含有表示正在執行主控站功能之轉移程序的上述信標訊框,以向自通訊裝置所屬 的通訊系統的從屬站及其他通訊系統的主控站通知正在執行主控站功能轉移程序的情況。
- 一種通訊裝置,係在設置有複數個通訊系統之環境中,作為上述複數個通訊系統中的一個通訊系統的主控站而動作,而該通訊系統係包括複數個通訊裝置,該複數個通訊裝置之一為主控站,該主控站之外的通訊裝置為從屬站,而上述主控站控制上述從屬站對通訊媒體之存取,該通訊裝置包括:請求訊框接收部,從現在的主控站接收表示請求自通訊裝置成為新主控站之請求的請求訊框;回覆訊框傳送部,向上述現在的主控站傳送回覆訊框,作為對上述請求訊框的回覆,該回覆訊框中含有表示是否同意自通訊裝置成為新主控站的資訊;信標接收部,在包含有表示同意成為新主控站的資訊的上述回覆訊框被傳送的情況下,該信標接收部從上述現在的主控站定期接收記載了表示進行主控站功能之轉移的時序的值的信標訊框,且每當信標訊框被傳送,則表示進行上述主控站功能之轉移的時序的值便遞減一回;以及信標傳送部,在表示進行上述主控站功能之轉移的時序的值為0的時序,開始進行信標訊框的定期傳送;其中從上述主控站傳送來的信標訊框還包含表示正在 執行主控站功能之轉移程序的情況的資訊,以向自通訊裝置所屬的通訊系統的從屬站及其他通訊系統的主控站通知正在執行主控站功能之轉移程序的情況,從上述自通訊裝置傳送的信標訊框包含表示未在執行主控站功能之轉移程序的資訊,以向自通訊裝置所屬的通訊系統的從屬站及其他通訊系統的主控站通知未在執行主控站功能之轉移程序的情況。
- 一種通訊方法,是在設置有複數個通訊系統之環境中,作為上述複數個通訊系統中的一個通訊系統的主控站而動作之通訊裝置所使用的通訊方法,而該通訊系統係包括複數個通訊裝置,該複數個通訊裝置之一為主控站,該主控站之外的通訊裝置為從屬站,而上述主控站控制上述從屬站對通訊媒體之存取,該通訊方法為:為了將主控站功能從自通訊裝置轉移到作為新主控站候補的通訊裝置,而向作為上述新主控站候補的通訊裝置傳送表示請求其成為新主控站的請求的請求訊框;從作為上述新主控站候補的通訊裝置接收回覆訊框,作為對上述請求訊框的回覆,該回覆訊框中含有表示作為上述新主控站候補的通訊裝置是否同意成為新主控站的資訊;在上述回覆訊框中含有表示同意成為新主控站的資訊的情況下,定期傳送記載了表示進行主控站功能之 轉移的時序的值的信標訊框;而每當傳送來信標訊框,表示進行上述主控站功能之轉移的時序的值便遞減一回,且在表示進行上述主控站功能之轉移的時序的值成為0的時序表示進行主控站功能之轉移;為了向自通訊裝置所屬的通訊系統的從屬站及其他通訊系統的主控站通知正在執行主控站功能轉移程序的情況,上述信標訊框包含表示正在執行主控站功能之轉移程序的情況的資訊。
- 一種通訊方法,是在設置有複數個通訊系統之環境中,作為上述複數個通訊系統中的一個通訊系統的主控站而動作之通訊裝置所使用的通訊方法,而該通訊系統係包括複數個通訊裝置,該複數個通訊裝置之一為主控站,該主控站之外的通訊裝置為從屬站,而上述主控站控制上述從屬站對通訊媒體之存取,該通訊方法為:接收從現在的主控站表示請求自通訊裝置成為新主控站之請求的請求訊框;向上述現在的主控站傳送回覆訊框,作為對上述請求訊框的回覆,該回覆訊框中含有表示是否同意自通訊裝置成為新主控站的資訊;在傳送了包含有表示同意成為新主控站的資訊的上述回覆訊框的情況下,從上述現在的主控站定期接收記載了表示進行主控站功能之轉移的時序的值的信標 訊框,且每當信標訊框被傳送,則表示進行上述主控站功能之轉移的時序的值便遞減一回;在表示進行上述主控站功能之轉移的時序的值為0的時序,開始進行信標訊框的定期傳送;而從上述現在主控站傳送來的信標訊框還包含表示正在執行主控站功能之轉移程序的情況的資訊,以向自通訊裝置所屬的通訊系統的從屬站及其他通訊系統的主控站通知正在執行主控站功能之轉移程序的情況;從上述自通訊裝置傳送的信標訊框包含表示未在執行主控站功能之轉移程序的資訊,以向自通訊裝置所屬的通訊系統的從屬站及其他通訊系統的主控站通知未在執行主控站功能之轉移程序的情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288091 | 2003-08-06 | ||
JP2004062871 | 2004-03-0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41167A TW201141167A (en) | 2011-11-16 |
TWI455550B true TWI455550B (zh) | 2014-10-01 |
Family
ID=3411796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3123434A TWI374647B (en) | 2003-08-06 | 2004-08-05 | Termin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use in media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TW100102233A TWI455550B (zh) | 2003-08-06 | 2004-08-05 | 用於媒體存取通訊系統之終端裝置及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3123434A TWI374647B (en) | 2003-08-06 | 2004-08-05 | Termin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use in media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7447746B2 (zh) |
EP (1) | EP1652348B1 (zh) |
JP (2) | JP4416792B2 (zh) |
KR (2) | KR101094008B1 (zh) |
DE (1) | DE602004014935D1 (zh) |
ES (1) | ES2308241T3 (zh) |
TW (2) | TWI374647B (zh) |
WO (1) | WO200501584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893860B1 (ko) * | 2004-06-10 | 2009-04-2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 적용되는 핸드오버 수행 방법및 핸드오버 실패시 통신 재개 방법 |
US20060072525A1 (en) * | 2004-09-23 | 2006-04-06 | Jason Hillyar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role management for complex bluetooth® devices |
JP4810437B2 (ja) * | 2004-12-21 | 2011-11-09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無線ノードの電源管理方法 |
KR100715793B1 (ko) | 2005-03-03 | 2007-05-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마스터/슬레이브 선택 장치가 구비된 호 장비를 이용하여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핸드오버를 분석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
US7995600B2 (en) * | 2005-03-25 | 2011-08-09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Monitoring receiver having virtual receiver and line numbers |
JP4900891B2 (ja) | 2005-04-27 | 2012-03-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JP4250611B2 (ja) * | 2005-04-27 | 2009-04-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パラメータ設定方法及び通信方法 |
JP4006452B2 (ja) * | 2005-06-13 | 2007-11-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その通信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US7606199B2 (en) * | 2005-07-14 | 2009-10-20 |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 Central coordinator selection, handover, backup and failure recovery |
US8942161B2 (en) | 2005-10-26 | 2015-01-2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eighted fair sharing of a wireless channel using resource utilization masks |
US9204428B2 (en) | 2005-10-26 | 2015-12-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using resource utilization masks sent at constant PSD |
KR100981892B1 (ko) * | 2005-10-26 | 2010-09-13 | 퀄컴 인코포레이티드 | Ad hoc 무선 네트워크를 위한 유연한 매체 액세스제어 (mac) 방법 |
US8081592B2 (en) | 2005-10-26 | 2011-12-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lexible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for ad hoc deployed wireless networks |
US8918114B2 (en) | 2005-10-26 | 2014-12-2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sing resource utilization messages in a multi-carrier MAC to achieve fairness |
WO2007081175A1 (en) * | 2006-01-12 | 2007-07-1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a handover using an interactive channel in a dvb-h cbms system |
JP2007208385A (ja) * | 2006-01-31 | 2007-08-1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電力線通信端末装置及び電力線通信システム |
ATE480066T1 (de) * | 2006-05-26 | 2010-09-15 | Fondazione Torino Wireless | Kunststoffglasfasernetz für elektronische steuereinheiten und leistungselektronik in by- wire-fahrzeugen |
KR100885446B1 (ko) * | 2006-08-31 | 2009-02-2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의 채널 변경 방법 및 서브 네트워크구성 방법 |
WO2008026874A2 (en) | 2006-08-31 | 2008-03-06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n wireless network |
US8031737B2 (en) | 2006-08-31 | 2011-10-04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changing channels and configuring a sub network in a wireless network |
KR100846796B1 (ko) * | 2006-10-02 | 2008-07-1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고주파 대역을 통하여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기 위한 무선네트워크에서의 핸드오버 방법 및 장치 |
JP4886463B2 (ja) | 2006-10-20 | 2012-02-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パラメータ設定方法、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パラメータを管理する管理装置 |
EP1976185B1 (en) * | 2007-03-27 | 2019-05-01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GmbH & Co. KG | Operating network entitie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prising a management network with agent and management levels |
US8401001B2 (en) * | 2007-03-28 | 2013-03-19 | Intel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connectivity recovery in wireless network |
JPWO2009040993A1 (ja) * | 2007-09-27 | 2011-01-13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電力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電力線通信装置 |
JPWO2009060555A1 (ja) * | 2007-11-09 | 2011-03-17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電力線通信装置 |
JP4859816B2 (ja) * | 2007-11-19 | 2012-01-2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配電線搬送システムおよび電線搬送システム |
US8024596B2 (en) * | 2008-04-29 | 2011-09-20 | Bose Corporation | Personal wireless network power-based task distribution |
US7995964B2 (en) * | 2008-06-24 | 2011-08-09 | Bose Corporation | Personal wireless network capabilities-based task portion distribution |
US8090317B2 (en) * | 2008-08-01 | 2012-01-03 | Bose Corporation | Personal wireless network user behavior based topology |
JP5121668B2 (ja) * | 2008-10-22 | 2013-01-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
WO2010064654A1 (ja) * | 2008-12-03 | 2010-06-1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JP5303416B2 (ja) * | 2009-09-29 | 2013-10-02 | Kddi株式会社 | ネットワーク内において所定の機能を実行する装置が分散する様に変更する方法、該方法のための通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5351713B2 (ja) * | 2009-11-05 | 2013-11-27 | Kddi株式会社 | 所定の機能を実行する通信装置を、通信装置が有する値に基づく密度で選択する方法、該方法のための通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5276628B2 (ja) * | 2010-06-29 | 2013-08-2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Ofdm通信システム |
EP2427022B1 (en) * | 2010-09-06 | 2016-11-09 | ABB Research Ltd. | Method for reassigning the role of a wireless node in a wireless network |
US8923278B2 (en) | 2011-01-10 | 2014-12-30 | Vtech Telecommunications Limited | Peer-to-peer, internet protocol telephone system with system-wide configuration data |
US8787195B2 (en) * | 2011-06-29 | 2014-07-22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Beacon selec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US9686131B2 (en) * | 2011-12-14 | 2017-06-20 | Moxa Inc. | System, gateway,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 setting configuration by learning commands |
EP3681245B1 (en) * | 2012-01-23 | 2024-03-0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switching coordinator in a personal area network |
US8929934B2 (en) * | 2012-04-25 | 2015-01-06 |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operating a communication device |
US9398631B2 (en) * | 2012-08-30 | 2016-07-19 | Htc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communications between peer device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
JP5885627B2 (ja) * | 2012-09-20 | 2016-03-1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モデムシステム |
US9078072B2 (en) * | 2013-10-07 | 2015-07-07 | Bose Corporation | Audio distribution |
CN103713589B (zh) * | 2013-11-18 | 2017-06-23 | 国家电网公司 | 一种基于EtherCAT网络通讯的系统的图形化配置方法 |
US9712981B2 (en) * | 2014-03-25 | 2017-07-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lient ID and multi-application support for reception reporting |
US11166178B2 (en) | 2014-06-18 | 2021-11-02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aintaining a device operated function |
WO2016026144A1 (zh) * | 2014-08-22 | 2016-02-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过WPS建立网络连接的方法及移动Wi-Fi设备 |
KR102315701B1 (ko) * | 2014-08-26 | 2021-10-21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사물 인터넷 기기간 간섭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
US10176012B2 (en) | 2014-12-12 | 2019-01-08 | Nxp Us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deterministic response frame transmission |
US10505757B2 (en) | 2014-12-12 | 2019-12-10 | Nxp Usa, Inc. | Network interface module and a method of changing network configuration parameters within a network device |
US10122576B2 (en) * | 2015-03-17 | 2018-11-06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Intelligent role selection for dual-role devices |
JP6525704B2 (ja) * | 2015-04-16 | 2019-06-0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無線テレメータ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
US10091767B2 (en) * | 2015-08-20 | 2018-10-02 | Toshiba Memory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KR102447462B1 (ko) * | 2015-12-16 | 2022-09-23 | 에스케이플래닛 주식회사 | 비콘 네트워크 구축 방법, 이를 위한 장치 및 시스템 |
JP2017123595A (ja) * | 2016-01-08 | 2017-07-13 | 株式会社日立情報通信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 制御装置および機能切替方法ならびに機能切替プログラム |
US10628352B2 (en) | 2016-07-19 | 2020-04-21 | Nxp Usa, Inc. | Heterogeneous multi-processor device and method of enabling coherent data access within a heterogeneous multi-processor device |
EP3349366B1 (en) * | 2017-01-17 | 2020-10-21 | Nxp B.V.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ally assigning master/slave roles within a distributed antenna diversity receiver apparatus |
US11764887B2 (en) * | 2019-08-22 | 2023-09-19 | Panasonic Holdings Corporatio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notification method |
JP7386052B2 (ja) * | 2019-08-22 | 2023-11-24 | パナソニック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通知方法 |
JP7316190B2 (ja) * | 2019-10-29 | 2023-07-27 | パナソニック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基地局、及び、通知方法 |
WO2023208382A1 (en) * | 2022-04-29 | 2023-11-02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Handover of positioning reference unit functionality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43583B1 (en) * | 1992-11-09 | 2001-06-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01078246A1 (en) * | 2000-04-07 | 2001-10-18 | Commil Ltd. | Wireless private branch exchange (wpbx) and communicating between mobile units and base stations |
TW513872B (en) * | 2000-07-06 | 2002-12-11 | Toshiba Corp |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radio communicating method |
EP1289199A1 (en) * | 2001-09-03 | 2003-03-05 | Sony International (Europe) GmbH | Optimizing Data Traffic in an ad-hoc established device network |
EP1324540A2 (en) * | 2001-12-28 | 2003-07-02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94757A (ja) * | 1986-02-20 | 1987-08-27 |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 無線デ−タ伝送システム |
JPH07284141A (ja) * | 1994-04-08 | 1995-10-27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ハンドオーバ方法 |
JP3516832B2 (ja) * | 1997-05-07 | 2004-04-0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時分割ディジタル移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JP3740252B2 (ja) | 1997-06-13 | 2006-02-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 |
US6751196B1 (en) | 1997-08-27 | 2004-06-15 | Philips Electronics North America Corp.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er-to-peer link monitoring of a wireless network with centralized control |
US6363416B1 (en) * | 1998-08-28 | 2002-03-26 | 3Com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 election of a representative node with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with built-in redundancy |
SE514264C2 (sv) * | 1999-05-07 | 2001-01-29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Ett kommunikationssystem |
US6834192B1 (en) * | 2000-07-03 | 2004-12-21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ssociated apparatus, for effectuating handover of communications in a bluetooth, or other,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30107471A1 (en) * | 2000-11-30 | 2003-06-12 | Nobuhiro Tsubone | House code setting method and power line 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3872287B2 (ja) * | 2000-12-20 | 2007-01-24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媒体 |
US7222166B2 (en) * | 2001-01-25 | 2007-05-22 | Bandspeed, Inc. | Approach for managing communications channels based on performance and transferring functions between participants in a communications arrangement |
KR100881743B1 (ko) * | 2001-05-01 | 2009-02-06 |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 현재 무선 접속된 슬레이브 유닛의 핸드오프를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무선 통신 장치, 및 통신 유닛 |
KR100429606B1 (ko) * | 2001-07-28 | 2004-05-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블루투스 통신을 이용한 멀티미디어서비스 시스템 및 방법 |
JP2003134124A (ja) | 2001-10-29 | 2003-05-09 | Sharp Corp |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制御局交代方法、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監視局交代方法、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で用いられる端末機器 |
US6879574B2 (en) * | 2002-06-24 | 2005-04-12 | Nokia Corporation | Mobile mesh Ad-Hoc networking |
-
2004
- 2004-08-04 KR KR1020117000585A patent/KR10109400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4-08-04 DE DE602004014935T patent/DE602004014935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8-04 WO PCT/JP2004/011521 patent/WO2005015842A1/en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4-08-04 EP EP04771506A patent/EP1652348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8-04 ES ES04771506T patent/ES2308241T3/es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8-04 JP JP2006519259A patent/JP441679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8-04 KR KR1020067001983A patent/KR10107615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4-08-05 TW TW093123434A patent/TWI37464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08-05 TW TW100102233A patent/TWI45555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08-05 US US10/911,673 patent/US7447746B2/en active Active
-
2008
- 2008-09-30 US US12/241,996 patent/US8155082B2/en active Active
-
2009
- 2009-09-11 JP JP2009210756A patent/JP493883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43583B1 (en) * | 1992-11-09 | 2001-06-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01078246A1 (en) * | 2000-04-07 | 2001-10-18 | Commil Ltd. | Wireless private branch exchange (wpbx) and communicating between mobile units and base stations |
TW513872B (en) * | 2000-07-06 | 2002-12-11 | Toshiba Corp |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radio communicating method |
EP1289199A1 (en) * | 2001-09-03 | 2003-03-05 | Sony International (Europe) GmbH | Optimizing Data Traffic in an ad-hoc established device network |
EP1324540A2 (en) * | 2001-12-28 | 2003-07-02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Balakrishna J. Prabhu and A. Chockalingam, "A Routing Protocol and Energy Efficient Techniques in Bluetooth Scatternet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2002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652348A1 (en) | 2006-05-03 |
DE602004014935D1 (de) | 2008-08-21 |
US20090034477A1 (en) | 2009-02-05 |
KR20110018941A (ko) | 2011-02-24 |
JP2007529158A (ja) | 2007-10-18 |
WO2005015842A1 (en) | 2005-02-17 |
KR101094008B1 (ko) | 2011-12-15 |
KR101076151B1 (ko) | 2011-10-21 |
JP4938832B2 (ja) | 2012-05-23 |
US20050033816A1 (en) | 2005-02-10 |
US7447746B2 (en) | 2008-11-04 |
TW200516935A (en) | 2005-05-16 |
US8155082B2 (en) | 2012-04-10 |
TWI374647B (en) | 2012-10-11 |
KR20060066071A (ko) | 2006-06-15 |
JP2010045800A (ja) | 2010-02-25 |
JP4416792B2 (ja) | 2010-02-17 |
ES2308241T3 (es) | 2008-12-01 |
TW201141167A (en) | 2011-11-16 |
EP1652348B1 (en) | 2008-07-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55550B (zh) | 用於媒體存取通訊系統之終端裝置及方法 | |
US7460555B2 (en) | Terminal apparatus | |
RU2698155C2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и способ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 |
US7962154B2 (en) | Transmitting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contents with copyright protection | |
KR101316621B1 (ko) | Cr이 적용된 분산 네트워크 시스템의 통신 방법 및 그장치 | |
US20070201427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tting multi-path | |
US10588163B2 (en) | Wireless backhaul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 |
US8180352B2 (en) | Topology controlled discovery for next hop determination | |
TW200402964A (en) | Wireless LAN with dynamic channel access management | |
KR20080021764A (ko) | 무선 로컬 영역 네트워크들에서 숨겨진 단말들 회피 | |
US20080192691A1 (en) | Fast handover method, apparatus, and medium | |
EP1929710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network communications | |
US7613424B2 (en) | Method for performing bluetooth high rate supervisor handover | |
JP4370292B2 (ja) | 端末装置 | |
JP4906315B2 (ja) | 通信制御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 |
JP2006333360A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端末装置及びそれらのネットワーク生成方法 | |
Chang et al. | Dynamic channel assignment and reassignment for exploiting channel reuse opportunities in ad hoc wireless networks | |
JP5213862B2 (ja) | ワイヤレスネットワーク | |
KR101662687B1 (ko) | 인지 무선 기반 센서 네트워크에서 에너지 효율적인 하이브리드 매체접근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 |
WO2011091630A1 (zh) | 无线保真网络中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 |
CN100474827C (zh) | 用于介质访问通信系统中主从交接的终端设备和方法 | |
Ghaboosi et al. | eMAC—A medium-access control protocol for the next-generation ad hoc networks | |
KR101436699B1 (ko) | 하이브리드 타입의 802.11 표준의 멀티 채널 매체 접속 제어 프로토콜 | |
Ghaboosi et al. | A novel MAC protocol and layer two transmission scheduling algorithm for WLANs | |
KR20050105900A (ko) | 다중경로 관리기능을 구비한 무선 네트워크 화상형성장치및 그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K4A |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n invention pat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