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13266B - 太陽能電池模組 - Google Patents

太陽能電池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13266B
TWI413266B TW096108384A TW96108384A TWI413266B TW I413266 B TWI413266 B TW I413266B TW 096108384 A TW096108384 A TW 096108384A TW 96108384 A TW96108384 A TW 96108384A TW I413266 B TWI413266 B TW I41326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olar cell
cell
solar
cells
connect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083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742102A (en
Inventor
Takaaki Nakajima
Shihomi Nakatani
Shingo Okamoto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Publication of TW2007421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7421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132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1326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00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 H01L31/02005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00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or solar cell modules
    • H01L31/0201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or solar cell modules comprising specially adapted module bus-ba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48Encapsulation of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01L31/0508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the interconnection mean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太陽能電池模組
本發明是關於太陽能電池模組,尤其是關於將複數個太陽能電池胞元(cell)藉由密封材密封在透光性基板與背面材之間的太陽能電池模組。
太陽能電池由於可將來自乾淨且無窮盡之能源的太陽的光直接轉換成電力,因此從地球環境的觀點來看相當受到矚目。
將這種太陽能電池用來作為家庭用或大樓等的電源時,由於每一個太陽能電池胞元的輸出頂多只有數瓦特(W)左右這麼小,因此通常是將複數個太陽能電池胞元串聯,而用來作為將輸出提高至數百W的太陽能電池模組。
根據第20圖及第21圖來說明習知的太陽能電池模組。第20圖是習知太陽能電池模組的一部分之構造剖面圖,第21圖是習知太陽能電池模組的平面圖。
如第20圖所示,複數個太陽能電池胞元800彼此是藉由銅箔等導電材所構成的連接片(tab)802而電性連接,並且在如玻璃、透光性塑膠等具有透光性的表面構件830與耐候性薄膜所構成的背面構件820之間,藉由耐候性、耐濕性佳的EVA(ethylene vinylacetate、乙烯醋酸乙烯酯)等具有透光性的密封材840所密封。
如第21圖所示,複數個太陽能電池胞元800…是藉由連接片802而串聯連接,並構成一個單位單元(unit)(電池串)810。這些單位單元810、810間是使用連接用配線,也就是所謂的連接線811而連接。這些連接線811是設在太陽能電池胞元800的周圍。再者,用來將來自這些太陽能電池胞元800的輸出引出至外部的引出線是在未圖示的端子盒內與連接線811連接。
以此方式先形成太陽能電池板,在此太陽能電池板的周圍安裝有金屬製的外框850,並構成太陽能電池模組。
上述太陽能電池板是依序積層表面構件830、表面側密封材片、連接片802、藉由連接線811等而連接的複數個太陽能電池胞元800、背面側密封材片、以及背面構件820,並且放置在被稱為層壓機(laminator)的裝置,在減壓狀態下一面加熱一面加壓而一體化。
可是,上述連接線811從減少電阻損耗之觀點來看,最好以剖面積大者為佳。另一方面,這些連接線811是設在單位單元810的外圍。因此,當連接線811所佔的面積變大時,太陽能電池板的面積也會隨之變大。這將減少模組面積(受光面積)中發電區域的比例。結果,將會導致模組效率的降低。
因此,向來從模組效率的觀點來看,連接線811是藉由縮小線寬並增加其厚度,而謀求降低電阻損耗。
上述習知的連接線811是使用厚度300 μm左右、寬度2mm至7mm左右的銅箔,在其全面塗布焊料而切成預定長度的配線。
又,提案一種使設在太陽能電池胞元周圍的連接線等不顯眼,並且使設有太陽能電池模組的建築物等之整個外觀的設計性提升的太陽能電池模組(參照日本特開2005-79170號)。此專利文獻所記載的太陽能電池模組是在太陽能電池模組的外圍端部配置上了色的受光面側充電材,並將配線等加以遮蓋而構成。
上述太陽能電池模組中,有模組效率會因為連接線所佔之對發電沒有幫助的面積而降低的問題。
又,前述太陽能電池模組是使用層壓裝置而一體化。此時,一旦位於週邊部的連接線等的膜厚大、或是在這些配線存在有重疊的部分,就會導致層壓時產生氣泡。此氣泡之產生會有使製程之良品率變差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之第1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削減連接線所佔之面積的太陽能電池模組。
再者,本發明之第2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降低層壓時對於太陽能電池胞元產生的應力,並且抑制容易在層壓時發生的氣泡產生或太陽能電池胞元破裂等情形的太陽能電池模組。
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是具備:透光性基板;藉由連接片而連接的複數個太陽能電池胞元所構成的單位單元;以及背面材;並且,藉由連接線將複數個前述單位單元電性連接,並藉由密封材密封在前述透光性基板與背面材之間的太陽能電池模組,且前述連接線是配置在背面側。
又,前述連接線最好是以彼此不互相重疊的方式配置在前述太陽能電池胞元的背面側。
又,前述連接線最好是使用由具有黏著性的層壓薄膜所包覆的金屬箔。
再者,前述單位單元是使面向同一面側的太陽能電池胞元的極性交互反轉,然後藉由連接片而連接,且相鄰的單位單元的太陽能電池胞元彼此的極性是反轉的。
前述連接線只要使用線寬為膜厚之200倍以上之寬幅連接片即可,前述連接線的膜厚只要使用300 μm以下100 μm以上的金屬箔即可。
又,前述連接線間最好保持2mm以上的間隔而配置。
本發明可藉由將連接線配置在太陽能電池胞元的背面側,而削減連接線所佔的面積,使模組效率提升。
又,可藉由使連接線變薄,並且以彼此不互相重疊的方式配置,而抑制氣泡的產生等。又,由於連接線是形成寬幅者,因此在減壓狀態下施加的加壓力亦可廣泛分散到太陽能電池胞元,且亦可抑制由於應力集中所導致的太陽能電池胞元之破裂等。
又,藉由使用由具有黏著性的層壓薄膜所包覆的金屬箔作為連接線,可進行絕緣物等固定以及單位單元等之暫時固定,而可容易進行太陽能電池模組的組裝。
再者,藉由使相鄰的單位單元的太陽能電池胞元的極性彼此反轉,可更為增加連接線的寬度,且可縮小連接線的電阻。
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加以詳細說明。此外,圖中是在相同或相當部分附上相同的符號,為了避免說明的重複,並不反覆其說明。
第1圖是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太陽能電池模組的概略平面圖,第2圖是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所使用的太陽能電池板10的概略剖面圖。
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1是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具備複數個太陽能電池胞元11…。此太陽能電池胞元11係使用將實際為本徵性的非晶矽層夾在由單晶矽或多晶矽等所構成的結晶系電池胞元或單晶矽基板與非晶矽層之間,降低在其界面的缺陷,使不同接合界面之特性改善的太陽能電池胞元等。上述太陽能電池模組1具有:包含複數個太陽能電池胞元11的板狀太陽能電池板10;以及隔介密封材嵌入在此太陽能電池板10外圍之由鋁等所構成的外框20。
此複數個太陽能電池胞元11分別是藉扁平形狀的銅箔等所構成的連接片16與彼此相鄰的其他太陽能電池胞元11串聯。亦即,連接片16的一端側是與預定的太陽能電池胞元11之上面側的集電極連接,另一端側是連接於與該預定的太陽能電池胞元11相鄰的其他太陽能電池胞元11之下面側的集電極連接。如此,複數個太陽能電池胞元11…彼此可藉由銅箔等導電材所構成的連接片16而電性連接。此複數個太陽能電池胞元11…是在玻璃、透光性塑膠等具有透光性的表面構件12、與耐候性薄膜所構成的背面構件13之間,使用耐候性、耐濕性佳的EVA(ethylene vinylacetate、乙烯醋酸乙烯酯)等具有透光性的密封材14而被密封。
如以上所述,太陽能電池胞元11雖有結晶系或非晶系等各種形式,但是以抑制太陽能電池胞元表面之缺陷區域的發電損耗,並實現高輸出的太陽能電池胞元受到矚目。此太陽能電池胞元是在結晶系基板與p型及n型非晶矽層之間形成未導入摻雜物之實際為i型的非晶矽層,而使界面特性改善。這些太陽能電池胞元11…是藉由連接片而串聯,並且從太陽能電池板10經由連接線或取出線產生預定之輸出(例如200W的輸出)而構成。
針對上述太陽能電池胞元11的構造,參照第3圖加以說明。第3圖是此實施形態所使用的太陽能電池胞元的概略剖面圖。此外,第3圖中,為了使各層的構成容易理解,並未按照實際膜厚的比率來記載,而是將薄膜層部分放大而予以顯示。
如第3圖所示,此太陽能電池胞元11具備本身具有大約300 μm之厚度、且為n型的單晶矽基板110作為結晶系半導體基板。在n型單晶矽基板110的表面,雖未圖示,但是形成有具有數μm至數十μm之高度的光封閉用的角錐狀凹凸。在此n型單晶矽基板110上形成有實際為本徵性的i型非晶矽層112。而且,在i型非晶矽層112上形成有p型非晶矽層113。
又,在p型非晶矽層113上藉由濺鍍法形成有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銦錫)膜114。
在此ITO膜114上面的預定區域形成有銀膠所構成的梳子形狀的集電極115。此集電極115是由匯流排條部及指狀部所形成。而且,在匯流排條部連接連接片。
又,在n型單晶矽基板110的下面上形成有i型非晶矽層116。在i型非晶矽層116下面上形成有n型非晶矽層117。以此方式藉由在n型單晶矽基板110的下面上依序形成i型非晶矽層116及n型非晶矽層117,便形成所謂的BSF(Back Surface Field)構造。再者,在n型非晶矽層117上藉由濺鍍法形成有ITO膜118。
在此ITO膜118上的預定區域同樣形成有銀膠所構成的梳子形狀的集電極119。此集電極119是由匯流排條部及指狀部所形成。而且,在匯流排條部連接連接片。
第4圖所示的第1實施形態中,12個(圖中省略了中間的太陽能電池胞元)太陽能電池胞元11…是藉由連接片16而串聯,並構成一個單位單元(電池串40)。此實施形態中有8個電池串40串聯。此太陽能電池模組1是使太陽能電池胞元11以12串聯×8列而構成。此外,即使行數有所增減,也就是電池串40中的太陽能電池胞元11的數目有所增減,同樣亦可適用本發明。
此實施形態的電池串40是以太陽能電池胞元11的p型非晶矽層113側面向受光面側的方式配置,並且使相鄰的太陽能電池胞元11、11彼此藉由連接片16而連接。連接片16的一端側是與預定的太陽能電池胞元11之上面側的集電極連接,另一端側是連接於與該預定的太陽能電池胞元11相鄰的其他太陽能電池胞元11之下面側的集電極連接。因此,正極的集電極會位於表面側,陰極的集電極會位於背面側。
而且,如以上所述,在以太陽能電池胞元11的p型非晶矽層113側面向受光面側而配置的情況下,係採用適合此配置的太陽能電池胞元11的構造。在第3圖所示之構造的太陽能電池胞元11中,在這種配置的情形中,以獲得最佳的變換效率之方式決定各非晶矽層的膜厚、膜質等。
針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電池串40間的連接,參照第4圖及第5圖更進一步加以說明。第4圖是從背面側觀看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電池串40間之連接狀態的概略平面圖,第5圖是示意性顯示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電池串40間之連接狀態的電路說明圖。
如第4圖所示,是將連接電池串40間的連接線41、42、43、44、45配置在太陽能電池板10之背面側,也就是太陽能電池胞元11的背面。亦即,以往是在太陽能電池胞元的周圍配置連接線,但是在本發明中是將連接電池串40間的連接線41、42、43、44、45配置在太陽能電池胞元11的背面。
連接線41是用來將相鄰的電池串40、40串聯者,而為從背面側的連接片16與表面側的連接片16連接者。此連接線41係使用在與電池串40、40之引出線側為相反側的端部之連接的情況。而且,連接線41具有與從太陽能電池胞元11之端部延伸出的表面側的連接片16連接之寬幅的連接部41a。此實施形態中,電池串40背面之陰極側的連接片16與位於其旁邊的電池串40表面之正極側的連接片16是藉由連接線41而連接。
如第4圖及第5圖所示,在圖中下側係藉由連接線41連接相鄰的電池串40、40。
連接線42、43是構成為引出線。此實施形態中,陰極用的引出線是使用連接線42。正極用的引出線是使用連接線43。
連接線42的一端是與位於最端部的電池串40背面側的連接片16連接,另一端是作為引出線42a而延伸出至端子盒(未圖示)。第4圖及第5圖中,是與圖中左端之上端部的太陽能電池胞元11背面側的連接片16連接。而且,此連接線42在相當於位於左端的電池串40以外之位置的部分設有絕緣層。這是為了防止其他電池串40與連接片16之間的短路。引出線42a是在端子盒內與旁路二極體50連接。
而且,正極用的連接線43的一端是與位於最端部的電池串40表面側的連接片16連接,另一端是作為引出線43a而延伸出至端子盒(未圖示)。第4圖及第5圖中是與圖中右端之上端部的太陽能電池胞元11表面側的連接片16連接。而且,此連接線43在相當於位於右端的電池串40以外之位置的部分設有絕緣層。這是為了防止其他電池串40與連接片16之間的短路。引出線43a是在端子盒內與旁路二極體50連接。
連接線44是用來將相鄰的電池串40、40串聯。而且,具有與從太陽能電池胞元11之端部延伸出的表面側的連接片16連接之寬幅的連接部44b,並且在太陽能電池胞元11的端部與表面側的連接片16連接,在太陽能電池胞元11的背面上與背面側的連接片16連接。第4圖及第5圖中是與圖中之上端部側的太陽能電池胞元11的連接片16連接。而且,此連接線44在相當於位於所要連接的電池串40以外之位置的部分設有絕緣層。而且,此連接線44的一端44a為了與旁路二極體50連接,是延伸出至端子盒。
連接線45是用來將相鄰的電池串40、40串聯。而且,第4圖及第5圖中是分別連接從太陽能電池胞元11之上端部延伸出來的表面側連接片16、背面側連接片16。又,此連接線45的一端45a為了與旁路二極體50連接,是延伸出至端子盒。
在太陽能電池胞元11的背面側,即使將連接線41、42、43、44、45形成寬幅,也幾乎不會有相對於受光面積的損失。因此,連接線41、42、43、44、45為了使厚度變薄,並且減少電阻值,會增加由該變薄量所致之寬度。
此實施例中,電池串40…間的連接線41、44、45是分別使用寬10mm至35mm、厚度比太陽能電池胞元11之基板110的厚度薄的100 μm的銅箔。
過去,使用在太陽能電池胞元周圍的連接線的剖面積是使用寬4mm×厚度300 μm者。使用厚度為100 μm的配線時,為了形成與以往同等以上的電阻值,12mm以上的寬度即已足夠。此連接線41只要是由線寬為膜厚之200倍以上之幅寬的銅箔所構成即可。此實施形態是分別使用20mm至35mm者,因此從電阻損耗的觀點來看也相當有利。
端子盒係安裝在背面構件13側。此實施形態中,相對於虛線所示的部分安裝端子盒。在安裝有此端子盒之側係形成設置有電池串40間的連接線41、至端子盒30之配線的連接線42、43、以及連接於旁路二極體50的連接線44、45。此連接線42、43、44、45也可配置在太陽能電池胞元11的背面側。而且,這些配線42、43、44、45是互相不重疊而配置。
此實施形態中,連接線41係使用寬30mm、膜厚100 μm的銅箔。連接線44係使用寬20mm、膜厚100 μm。連接線45係使用寬10mm、膜厚100 μm的銅箔。作為引出線的連接線42、43是使用寬60mm、膜厚100 μm的銅箔。這些配線間是保持2mm以上的間隙而配置,以免短路。此外,在連接線41、42、43、44、45與太陽能電池胞元11之間必須絕緣時,亦可在中間夾入EVA等絕緣體,或是對配線本身進行層壓薄膜處理,事先將銅箔以層壓薄膜包覆。在此,只要使層壓薄膜具有黏著性,則亦可進行絕緣物等的固定以及電池串40等的暫時固定。
此實施形態中,從連接線44、45而來的取出線44a、45a、從兩條作為引出線的連接線42、43而來的取出線42a、43a係自太陽能電池板10的背面構件13導出,並且連接至端子盒內。
將來自作為引出線的連接線42、43的取出線42a、43a分別與陰極端子、正極端子連接,並將其他取出線43a、44a、45a取出用來作為旁路二極體用的導腳。
此實施形態中,連接於端子盒的取出部分42a、43a之銅箔的寬度會變細,但是此部分只有一點點,因此電阻的增加程度也會降低至最小限度。
如上所述,此太陽能電池膜組是從太陽光線之入射側以如下的順序積層並一體化:作為透光性基板的表面構件12;由EVA(乙烯醋酸乙烯酯)所構成的密封片14;藉由連接片16而連接的複數個太陽能電池胞元11…所構成的電池串40;連接電池串間的連接線41、42、43、44、45;背面側密封片(EVA)14;以及背面材構件13。
接下來,針對上述太陽能電池板10之製造方法,參照第6圖加以說明。第6圖是製造太陽能電池板10的製造裝置的概略構成圖。此裝置具備下側外殼200以及與此下側外殼氣密結合的上側外殼202。在下側外殼200的上部開口部以大致位於同一平面的狀態配置有加熱板201。在此上側外殼202之與下側外殼200之開口部相對向之側設有橡膠製的隔膜203。在下側外殼200及上側外殼202的周緣部遍及整個周圍安裝有用來保持兩者結合時之氣密狀態的墊圈204。再者,在下側外殼200,雖未圖示,但是連接有真空泵。
而且,要製造太陽能電池板10時,首先在製造裝置的加熱板201上,從下側將受光面側的透光性構件12、EVA片14a(密封片)、連接片16、藉由連接線41、42、43、44而連接的複數個太陽能電池胞元11…、EVA片14b(密封片)、背面構件13以此順序層疊。
如上所述將各構成零件互相層疊在加熱板201上之後,使下側外殼200與上側外殼202結合。然後,使下側外殼200藉由未圖示的真空泵而排氣。此時,將加熱板201加熱至大約150℃至200℃。在此狀態下,隔膜203會朝向載置於加熱板201上的太陽能電池板10側壓接。於是,EVA片14a、14b會凝膠狀化,並構成預定的EVA層(密封層)14。藉此,太陽能電池胞元11…便會以被夾在表面側的透光性絕緣基板12與背面側的絕緣基板13之間的狀態,被密封在EVA層(密封層)14內。
在進行此層壓步驟時,此實施形態中,由於連接線41、42、43、44、45比習知的配線薄至1/3程度,並且以彼此不互相重疊的方式配置,因此可抑制氣泡的產生等。而且,配線41、42、43、44、45是以薄且寬幅的方式形成,因此在減壓狀態下施加的加壓力也會減少,且可廣泛分散至太陽能電池胞元11,亦可抑制由於應力集中所導致的太陽能電池胞元11之破裂等。
當使上述實施形態的太陽能電池模組構成為與將厚度300 μm、寬4mm的連接線配置在太陽能電池胞元(電池串)周圍之第21圖所示的習知太陽能電池模組為相同的輸出者時,比起第21圖的習知例,可減少受光面積中的連接線所佔的面積,且可實現模組效率的提升、構件削減、及輕量化。若是由12個太陽能電池胞元所構成的電池串,長邊可縮小12mm。從模組效率的觀點來看,可提升大約0.2%的模組效率。又,關於重量,每一片模組可謀求100g左右的輕量化。以系統而言,在1000片的系統中,將可削減9.6平方公尺的面積。
接下來,針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參照第7圖至第10圖加以說明。上述第1實施形態是構成相鄰的電池串40、40的極性為相同的極性。亦即,在表面側以p型非晶矽層113面向的方式配置所有的太陽能電池胞元11而構成電池串40。相對於此,在此第2實施形態中是使相鄰的電池串40、40的極性反轉而構成。亦即,此第2實施形態是使太陽能電池胞元的極性彼此不同而整齊排列,並構成電池串40。
第7圖及第8圖是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太陽能電池模組的概略剖面圖,分別顯示出藉由連接線而連接的電池串。
第7圖及第8圖中,太陽能電池胞元11a、11b的基本構造與第3圖所示的構造相同。例如,太陽能電池胞元11a是被使用在p型非晶矽層113側面向受光面側而配置的情況下的胞元。而太陽能電池胞元11b是被使用在n型非晶矽層117側面向受光面側而配置的情況下的胞元。
在各太陽能電池胞元11a、11b中,在這種配置之情形中,以獲得最佳的轉換效率之方式決定各非晶矽層的膜厚、膜質等。
如第7圖及第8圖所示,藉由將太陽能電池胞元11a及太陽能電池胞元11b交互配置,並藉由連接片16a、16b與各個的集電極連接而串聯。此時,在表面側、背面側是分別與陰極、正極交互反轉而配置。因此,不用如第1實施形態,將連接片從表面側朝背面側折彎而連接,而可在表面側、背面側中將連接片16a、16b分別連接成直線狀。
藉由使太陽能電池胞元的極性彼此不同而整齊排列而配置電池串40,如第10圖所示,相鄰的電池串40、40的極性可反轉而配置。
如此,藉由使相鄰的電池串40、40之端部的極性反轉,可使用太陽能電池胞元11a、11b之背面側的全面來進行連接線41的連接。結果,可使連接線41的寬度變寬,且可縮小電阻。
此外,其他連接線42至45也同樣可使寬度變寬。
在上述第4圖所示的第1實施形態中,是在作為引出線的連接線的取出線42a、43a處使銅箔變細。因此,在此部分之若干的電阻增加是無可否認的。因此,第11圖所示的第3實施形態中,連接於陰極、正極的連接線42的取出線部分係以仍舊形成寬幅而引出至端子盒30的方式構成者。
第11圖所示的第3實施形態是使連接線41的寬度變寬,並使連接線44的連接片連接部分44b的寬度變寬。因此,連接線41、44以及連接線42、43的一部分會比太陽能電池胞元11還稍微朝外側突出。然後,使端子盒30朝上上方向變大,使引出線插入端子盒30的位置朝上端側移動。藉由如此構成,可避免電阻增加。此外,中央的三條是使引出線部分變細,但是這三條在平常動作時並沒有電流通過,因此即使電阻提高也沒有問題。
第12圖所示的第4實施形態是以與第11圖同樣的方式構成。此第12圖所示的實施形態及第11圖所示的實施形態中,端子盒30的形狀不同。第12圖所示的端子盒30比起第11圖所示的端子盒,上下方向小,左右方向大。因此,引出線的插入位置是位於下方。
接下來,參照第13圖至第15圖來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電池串40間之連接狀態的各種變形例。第13圖至第15圖是從背面側觀看電池串40間之連接線之狀態的概略平面圖。
第13圖所示的例子是將連接於陰極的寬幅的連接線42或連接於正極的寬幅的連接線43配置在太陽能電池胞元11的下方部,並藉由與連接片相同寬度的引出線連接連接片16。連接電池串40間而且一端與旁路二極體相連的連接線44也是以同樣方式配置。在連接線44的上側,在比太陽能電池胞元11之端部還外側處,配置將電池串40間連接並且一端與旁路二極體相連的連接線45。
第14圖所示的例子為,連接於陰極的寬幅的連接線42或連接於正極的寬幅的連接線43是配置在太陽能電池胞元11的下方部。而且,將連接線42、43連接於與連接片16連接在太陽能電池胞元11的外側並且設在與連接片16分開之位置的配線。用於連接電池串40間而且一端與旁路二極體相連用的連接線44也是以相同的方式配置。
第15圖所示的例子為,連接於陰極的寬幅的連接線42或連接於正極的連接線43是配置在太陽能電池胞元11的下方部,並且將連接線42連接於與連接片16連接在太陽能電池胞元11的外側並配置在連接片16間的配線。用於連接電池串40間並且使一端與旁路二極體相連用的連接線44也是以相同的方式配置。
接下來,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與背面的連接線串聯用的連接片16之在太陽能電池胞元端部的連接方法之例,參照第16圖至第19圖加以說明。
在第16圖所示的例子中,與從太陽能電池胞元11之端部延伸出來的(胞元串聯用)連接片16相同寬度的連接線係從連接線42(43)延伸出,並且在太陽能電池胞元11的端部連接兩者。
第17圖所示的例子是使覆蓋兩個連接片16之寬度的寬度的連接線從連接線42(43)延伸,並且在太陽能電池胞元11的端部連接兩者。
關於第18圖所示的例子,第17圖所示的例子為到從太陽能電池胞元11之端部延伸出來之處為止為相同寬度的連接線,相對於此,此第18圖所示的例子是從太陽能電池胞元11之端部突出的部分與連接片16為相同寬度。其他則與第17圖所示者相同。
第19圖所示的連接線42(43)及45是以第17圖所示的方法連接連接片16及連接線42(43)、45。而且是以不與兩連接線42(43)、45重疊的方式,在兩者設置預定的間隙而配置在太陽能電池胞元11的背面側。
本發明可使用在家庭用的發電系統或大樓的發電系統。
此此所揭示的實施形態的所有點皆為例示,並不應視為限制性者。本發明之範圍並非上述實施形態的說明,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所揭示,並且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均等之意思及範圍內的所有變更。
1...太陽能電池模組
10...太陽能電池板
11...太陽能電池胞元
11a...太陽能電池胞元
11b...太陽能電池胞元
12...表面構件(表面側的絕緣性基板)
13...背面構件(背面側的絕緣性基板)
14...密封材(密封片、密封層、EVA層)
14a...密封片(EVA片)
14b...密封片(EVA片)
16...連接片
16a...連接片
16b...連接片
20...外框
30...端子盒
40...電池串
41...連接線
41a...寬幅的連接部
42...連接線
42a...取出線
43...連接線
43a...取出線
44...連接線
44a...一端(取出線)
44b...寬幅的連接部(連接片連接部分)
45...連接線
45a...一端(取出線)
50...旁路二極體
110...n型單晶矽基板
112...i型非晶矽層
113...p型非晶矽層
114...ITO膜
115...集極
116...i型非晶矽層
117...n型非晶矽層
118...ITO膜
119...集極n型非晶矽層
200...下側外殼
201...加熱板
202...上側外殼
203...隔膜
204...墊圈
800...太陽能電池胞元
802...連接片
810...單位單元(電池串)
811...連接線
830...表面構件
840...密封材
第1圖是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太陽能電池模組的概略平面圖。
第2圖是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所使用的太陽能電池板的概略剖面圖。
第3圖是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所使用的太陽能電池胞元的概略剖面圖。
第4圖是從背面側觀看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電池串間之連接狀態的概略平面圖。
第5圖是示意性顯示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電池串間之連接狀態的電路說明圖。
第6圖是製造太陽能電池板的製造裝置的概略構成圖。
第7圖是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太陽能電池模組所使用的太陽能電池板的概略剖面圖。
第8圖是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太陽能電池模組所使用的太陽能電池板的概略剖面圖。
第9圖是從背面側觀看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電池串間之連接狀態的概略平面圖。
第10圖是示意性顯示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電池串間之連接狀態的電路說明圖。
第11圖是從背面側觀看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中的電池串間之連接狀態的概略平面圖。
第12圖是從背面側觀看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中的電池串間之連接狀態的概略平面圖。
第13圖是從背面側觀看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電池串間之連接狀態之變形例的概略平面圖。
第14圖是從背面側觀看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電池串間之連接狀態之變形例的概略平面圖。
第15圖是從背面側觀看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電池串間之連接狀態之變形例的概略平面圖。
第16圖是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在太陽能電池胞元端部的胞元串聯用連接片與背面的連接線之連接方法例子的概略平面圖。
第17圖是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在太陽能電池胞元端部的胞元串聯用連接片與背面的連接線之連接方法例子的概略平面圖。
第18圖是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在太陽能電池胞元端部的胞元串聯用連接片與背面的連接線之連接方法例子的概略平面圖。
第19圖是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背面的連接線之配置關係的概略平面圖。
第20圖是習知太陽能電池模組的一部分構造剖面圖。
第21圖是習知太陽能電池模組的平面圖。
10...太陽能電池板
11...太陽能電池胞元
12...表面構件(表面側的絕緣性基板)
13...背面構件(背面側的絕緣性基板)
14...密封材(密封片、密封層、EVA層)
16...連接片
41...連接線
42...連接線

Claims (8)

  1. 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係具備:透光性基板;藉由連接片而連接的複數個太陽能電池胞元所構成的單位單元;背面材;將複數個前述單位單元電性連接的連接線;以及將藉由前述連接線而連接的複數個前述單位單元密封在前述透光性基板與背面材之間的密封材;其中,前述連接線是配置在前述太陽能電池胞元的背面側;前述連接線是使用線寬為膜厚之200倍以上之寬幅連接片。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前述連接線是以彼此不互相重疊的方式配置在前述太陽能電池胞元的背面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前述連接線是使用由具有黏著性的層壓薄膜所包覆的金屬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前述連接線是使用膜厚為300μm以下100μm以上、寬度為20mm以上35mm以下的金屬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前述單位單元是使面向同一面側的太陽能電池胞元的極性交互反轉,並藉由連接片而連接,且相鄰的單位單元的太陽能電池胞元彼此的極性是反轉的。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前述連接線是以彼此不互相重疊的狀態配置在前述太陽能 電池胞元的背面側。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前述連接線是使用由具有黏著性的層壓薄膜所包覆的金屬箔。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前述連接線是使用膜厚為300μm以下100μm以上、寬度為20mm以上35mm以下的金屬箔。
TW096108384A 2006-03-31 2007-03-12 太陽能電池模組 TWI4132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99978 2006-03-31
JP2007027067A JP2007294866A (ja) 2006-03-31 2007-02-06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42102A TW200742102A (en) 2007-11-01
TWI413266B true TWI413266B (zh) 2013-10-21

Family

ID=38124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08384A TWI413266B (zh) 2006-03-31 2007-03-12 太陽能電池模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27850B2 (zh)
EP (1) EP1840976A1 (zh)
JP (1) JP2007294866A (zh)
KR (1) KR20070098723A (zh)
TW (1) TWI4132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52051A (ja) * 2007-03-02 2008-10-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4989268B2 (ja) * 2007-03-23 2012-08-0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8300449A (ja) 2007-05-29 2008-12-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43842A (ja) * 2007-08-07 2009-02-26 Sharp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252472B2 (ja) 2007-09-28 2013-07-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9135303A (ja) * 2007-11-30 2009-06-18 Sharp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TW200934025A (en) * 2008-01-30 2009-08-01 Sung Jung Minute Industry Co Ltd Solar energy junction box composition
US20110017281A1 (en) * 2008-03-17 2011-01-27 Yasushi Funakoshi Solar cell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lar cell module
JP4947660B2 (ja) * 2008-03-17 2012-06-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5004835B2 (ja) * 2008-03-17 2012-08-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DE102009014348A1 (de) * 2008-06-12 2009-12-17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Leichtes, biegesteifes und selbsttragendes Solarmodul sowie ein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DE102008030927A1 (de) * 2008-07-02 2009-10-22 Robert Bürkle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Laminieren von im Wesentlichen plattenförmigen Werkstücken unter Druck- und Wärmeeinwirkung
US20100116325A1 (en) * 2008-11-12 2010-05-13 Mehrdad Nikoonahad High efficiency solar panel and system
US20100252098A1 (en) * 2009-03-12 2010-10-07 Cohen Brian E Cord Plate Attachment to Photovoltaic Modules
TWI415274B (zh) * 2009-09-07 2013-11-11 Ind Tech Res Inst 半透明太陽光電膜
WO2011040779A2 (ko) * 2009-09-30 2011-04-07 엘지이노텍주식회사 태양광 발전장치
CN102598306B (zh) * 2009-11-09 2016-10-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IT1403134B1 (it) * 2010-12-15 2013-10-04 Dyepower Sistema di interconnessione elettrica e meccanica di moduli di celle fotoelettrochimiche.
WO2012090622A1 (ja) * 2010-12-28 2012-07-0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1796045B1 (ko) 2011-04-12 2017-11-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광 모듈
US20130112239A1 (en) * 2011-04-14 2013-05-09 Cool Earh Solar Solar energy receiver
EP2763188A4 (en) * 2011-09-29 2015-05-27 Sanyo Electric Co SOLAR CELL MODULE
WO2015098203A1 (ja) * 2013-12-27 2015-07-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6069554A1 (en) * 2014-10-28 2016-05-06 Sunedison, Inc. Photovoltaic modules including external bypass diodes
JP2018107185A (ja) * 2016-12-22 2018-07-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190312165A1 (en) * 2018-04-05 2019-10-10 Sunpower Corporation Solar device with insulated interconnector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90415A (en) * 1994-12-08 1999-11-23 Pacific Solar Pty Ltd Multilayer solar cells with bypass diode protection
JP2006019440A (ja) * 2004-06-30 2006-01-19 Kyocera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87989A (en) * 1983-07-25 1984-12-11 Atlantic Richfield Company Contact for solar cell
JPS6182485A (ja) 1984-09-29 1986-04-26 Toshiba Corp 太陽電池パネル
DE9110719U1 (zh) 1991-08-29 1991-12-19 Flachglas Ag, 8510 Fuerth, De
JP3747096B2 (ja) 1996-06-03 2006-02-22 株式会社カネカ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679611B2 (ja) * 1998-06-05 2005-08-0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3022508B1 (ja) 1998-09-24 2000-03-2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6218606B1 (en) 1998-09-24 2001-04-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Solar cell module for preventing reverse voltage to solar cells
AU773619B2 (en) * 1998-12-04 2004-05-27 Scheuten Solar Technology Gmbh Photovoltaic solar module in plate form
JP3443029B2 (ja) 1999-03-30 2003-09-02 鐘淵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発電装置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4004203B2 (ja) 2000-03-03 2007-11-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1308361A (ja) * 2000-04-24 2001-11-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4526223B2 (ja) 2001-06-29 2010-08-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配線部材なら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3059570A1 (en) * 2002-01-04 2003-07-24 G.T. Equipment Technologies Inc. Solar cell stringing machine
JP2002359388A (ja) * 2002-05-28 2002-12-13 Kyocera Corp 太陽電池装置
US20040200522A1 (en) * 2003-03-17 2004-10-14 Kyocera Corporation Solar cell element and solar cell module
JP2005079170A (ja) 2003-08-28 2005-03-24 Kyocera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209985A (ja) * 2004-01-26 2005-08-04 Noritz Corp 太陽電池セルの電力出力用リード線
JP2006073706A (ja) * 2004-09-01 2006-03-16 Kyocera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90415A (en) * 1994-12-08 1999-11-23 Pacific Solar Pty Ltd Multilayer solar cells with bypass diode protection
JP2006019440A (ja) * 2004-06-30 2006-01-19 Kyocera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227580A1 (en) 2007-10-04
KR20070098723A (ko) 2007-10-05
TW200742102A (en) 2007-11-01
JP2007294866A (ja) 2007-11-08
EP1840976A1 (en) 2007-10-03
US8927850B2 (en) 2015-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13266B (zh) 太陽能電池模組
US7952016B2 (en) Photovoltaic module comprising a terminal box attached to the rear surface
JP4368151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9515214B2 (en) Solar battery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5153097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927437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879513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130098447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lar battery module and solar battery module manufactured by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JP5507034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37089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0101122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5191125A (ja) 太陽電池素子接続用接続タブ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0164910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ル
JP2000114572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ル
JP5147754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6278695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587191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6163027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82651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4327901A (ja) 透光性薄膜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639589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TW201214727A (en) Photovoltaic module including transparent sheet with channel
JP2010182851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3972233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22209585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