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8520B - 影像形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影像形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08520B
TWI408520B TW099135030A TW99135030A TWI408520B TW I408520 B TWI408520 B TW I408520B TW 099135030 A TW099135030 A TW 099135030A TW 99135030 A TW99135030 A TW 99135030A TW I408520 B TWI408520 B TW I40852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image forming
forming apparatus
end portion
dischar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350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33162A (en
Inventor
Takehiro Kozushi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133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331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085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0852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3Feeding path after the fixing point and up to the discharge tray or the finisher, e.g. special treatment of copy material to compensate for effects from the fix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9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paper transpor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Description

影像形成裝置
本發明涉及一種影像形成裝置。
在例如日本未審查公開專利案2002-23437、日本專利3625631、和日本專利4174390中已經提出了常規類型的影像形成裝置。
上述日本未審查公開專利案2002-23437的影像形成裝置是如下的影像形成裝置:在該影像形成裝置中,利用剛性的臂將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彼此連接,從而,使此等單元之間的間距可變,並且,此剛性的臂被覆蓋有外部覆蓋件,其中,提供了一個輔助的外部覆蓋件,其在此等單元之間的間距增大時,填充該外部覆蓋件與另一個外部覆蓋件之間的間隙。
另外,上述日本專利3625631的影像形成裝置之排出區段是如下的影像形成裝置之排出區段:該影像形成裝置將紙張排入到該裝置中的曝光光學區段與設置在該曝光光學區段下方的繪圖儀區段之間的空間,其中,在繪圖儀區段上方排出紙張的部分之紙張排出方向上的下游側被開啟,在曝光光學區段之紙張排出方向上的下游側之端部表面被覆蓋有外部覆蓋件,設置有用於沿著相對表面引導所排出紙張的突出部,以便在曝光光學區段底部之與繪圖儀部分相對的相對表面上,在外部覆蓋件之紙張排出方向的上游側附近升起紙張,並且,在突出部下游側上的末端部的位置,突出到低於外部覆蓋件之下端邊緣的位置。
此外,上述日本專利4174390的影像形成裝置是如下的影像形成裝置:在該影像形成裝置中,讀取文檔影像,在轉印材料上形成影像,並且,排出轉印材料,而此種影像形成裝置包括:文檔影像讀取手段,用於讀取文檔影像;影像形成手段,基於由文檔影像讀取手段所讀取的影像資料和其他影像資料,在轉印材料上形成影像;空間開啟部分,其形成在佈置在其上方的文檔影像讀取手段與影像形成手段之間,並開啟了裝置主體之前表面和一部分側表面;排出手段,用於將形成有影像的轉印材料排出到空間開啟部分;文檔影像讀取手段支撐部件,其在排出手段排出轉印材料的區域之外側形成空間開啟部分;以及,空間開啟部分支撐部件,其支撐用於堆疊所排出的轉印材料的堆疊部件,其中,該文檔影像讀取手段支撐部件包括一個引導組構部分,用於引導從排出手段排出到空間開啟部分的轉印材料之排出方向。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JP-A-2002-23437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3625631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4174390
順便一提,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影像形成裝置:在此種影像形成裝置中,將記錄媒體排出到形成於影像讀取手段與影像形成手段之間的排出空間,其中,改善了對記錄媒體的收納。
另外,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影像形成裝置:在此種影像形成裝置中,將記錄媒體排出到形成於影像讀取手段與影像形成手段之間的排出空間,其中,在限制整個影像形成裝置之高度的同時,改善了對記錄媒體的收納。
第1型態: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型態,影像形成裝置包括影像形成單元、影像讀取單元、和引導部分。影像形成單元藉由向記錄媒體施加傳送力,而將由影像形成區段形成影像於其上的記錄媒體排入記錄媒體排出空間,且將記錄媒體彎曲成給定形狀,以防止記錄媒體之前引端部自由落下。影像讀取單元讀取文檔影像,且佈置在影像形成單元之上方,從而,使記錄媒體排出空間佈置在影像讀取單元與影像形成單元之間。引導部分具有從影像讀取單元之下面朝向記錄媒體排出空間突出的突出部分,且在當向記錄媒體施加排出力的狀態下前引端部進入突出部分時,藉由減小前引端部之彎曲而引導前引端部自由落下。
第2型態:在第1型態的影像形成裝置中,其中,突出部分之高度從記錄媒體排出埠向突出部分之頂部變大。
第3型態:在第2型態的影像形成裝置中,其中,突出部分之表面中與前引端部接觸的一部分形成為給定形狀,以便,藉由在與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相交的方向引導前引端部,使記錄媒體之彎曲被矯直。
第4型態:在第3型態的影像形成裝置中,其中,突出部分之表面中與前引端部接觸的一部分具有凹入形狀。
第5型態:在第1型態到第4型態中任一型態的影像形成裝置中,其中,影像形成裝置之一部分側面具有開口,以便,允許通過此開口而拾取排出到記錄媒體排出空間的記錄媒體,而該側面係相交於與排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並且在突出部分之遠側上的突出部分高度,大於在突出部分之近側上的突出部分高度。
第6型態:在第1型態到第5型態中任一型態的影像形成裝置中,其中還包括支撐框架,支撐影像讀取單元之下面,且至少被包括在突出部分之一部分內部中。
第7型態:在第1型態的影像形成裝置中,其中,突出部分包括:第一引導面,其形成為使得當前引端部相對於與排出方向相交的方向被彎曲成向上凹入構形時,前引端部之相對於第一引導面的進入角度成為銳角;以及,第二引導面,其沿著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形成為向下凹入構形,以便向下引導穿過第一引導面的前引端部。
第8型態:在第7型態的影像形成裝置中,其中,突出部分還包括第三引導面,其沿著排出方向形成為向上凹入構形,以便,在記錄媒體穿過第二引導面之後,使記錄媒體落在設置於影像形成單元之上側上的記錄媒體排出部分上。
利用第1型態的組構,當與未使用本結構的情況相比時,在記錄媒體排入在影像讀取裝置與影像形成裝置之間形成的排出空間中的影像形成裝置中,可以改善對記錄媒體的收納。
利用第2型態的組構,當與未使用本結構的情況相比時,可以進一步改善對記錄媒體的收納。
利用第3型態的組構,當與未使用本結構的情況相比時,可以進一步改善對記錄媒體的收納。
利用第4型態的組構,當與未使用本結構的情況相比時,可以進一步改善對記錄媒體的收納。
利用第5型態的組構,當與未使用本結構的情況相比時,可以改善在與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一個端部處對記錄媒體的收納。
利用第6型態的組構,當與未使用本結構的情況相比時,在記錄媒體排入在影像讀取裝置與影像形成裝置之間形成的排出空間中的影像形成裝置中,可以改善對記錄媒體的收納,同時,限制整個影像形成裝置的高度。
利用第7型態的組構,當與未使用本結構的情況相比時,可以減小影像形成裝置的尺寸。
利用第8型態的組構,當與未使用本結構的情況相比時,可以減小影像形成裝置的尺寸。
將基於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
下面,將參考附圖給出對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說明。示例性實施例1:
圖2示出了作為本發明示例性實施例1之影像形成裝置的串聯式彩色影像形成裝置。串聯式彩色影像形成裝置包括作為影像讀取單元的影像讀取裝置,並且,除了基於從個人電腦(未示出)等發送的影像資訊以形成影像的功能以外,還具有複印由影像讀取裝置讀取的影像、將影像發送到個人電腦、用戶、和手機等的功能,以及,經由電話線路發送/接收影像資訊的功能。
在圖2中,元件符號1表示串聯式彩色影像形成裝置,並且,彩色影像形成裝置1包括影像形狀裝置主體2,其具有在其中作為影像形成單元的影像形成區段。儘管沒有示出,但,影像形成區段包括多個感光鼓、中間轉印帶等。在將依次形成在多個感光鼓上的黃色、深紅色、藍綠色(青色)、和黑色的調色劑影像一次轉印之後,影像形成區段將調色劑影像二次轉印到作為記錄媒體的記錄媒體上,然後再將轉印在記錄媒體上的黃色、深紅色、藍綠色(青色)、和黑色的各個調色劑影像定影,以形成全色或單色影像。注意,上述的影像形成區段沒有特別的限制,只要其能夠在作為記錄媒體的記錄媒體上形成影像即可,並且,影像形成區段還可以是僅僅具有一個感光鼓、且能夠形成全色影像的影像形成區段,或者是僅僅具有一個感光鼓、且形成單色影像的影像形成區段。另外,影像形成區段之影像形成方法不限於電子照相法,並且,影像形成區段還可以是採用噴墨法的影像形成區段。
在上述影像形成裝置主體2之上方,設置有作為影像讀取單元的影像讀取裝63,用來讀取經由排出空間4的文檔影像,而該排出空間4係用於排出作為記錄媒體的記錄媒體。
如圖2中所示,上述影像讀取裝置3包括也用作為擠壓文檔的文檔擠壓部件的自動文檔傳送裝置5,且將收納在自動文檔傳送裝置5之文檔收納盤6上的文檔(未示出)逐頁地傳送到影像讀取裝置3之台板玻璃(未示出)上,並讀取文檔影像。另外,在上述影像讀取裝置3之前表面側上,附接有用於操作彩色影像形成裝置1的操作面板7和顯示面板8。注意,上述彩色影像形成裝置1也可以包括由一般的台板玻璃所形成的文檔擠壓部件,而非自動文檔傳送裝置5。
另外,上述影像讀取裝置3基本上能夠讀取例如最大為A4尺寸(210×297mm)的文檔影像,但,實際上能夠讀取比A4尺寸之記錄媒體略大而適於讀取法律文書尺寸(legal size)的文檔(8.5×14英寸=約216×約356mm)。在影像讀取裝置3中,文檔放置在台板玻璃上,並且,放置在台板玻璃上的文檔影像在被光源照射的同時被讀取。另外,上述影像讀取裝置3讀取由自動文檔傳送裝置5所傳送的文檔影像,同時,用光源照亮文檔影像。上述台板玻璃係形成為比可讀取的最大尺寸之文檔大一些。在台板玻璃之下方,佈置有:光源,其照射文檔;反射鏡,其將來自文檔的反射光影像引導至影像讀取元件和成像透鏡;以及,驅動系統,其驅動光源和反射鏡等。影像讀取裝置3具有比可讀取的最大尺寸之文檔略大的平面構造。
此外,在上述影像形成裝置主體2之下方,設置有送紙裝置9,其係在記錄媒體彼此分離的狀態下輸送作為期望尺寸和材料之記錄媒體的記錄媒體。送紙裝置9也能夠輸送作為上述記錄媒體的比A4尺寸之記錄媒體略大的法律文書尺寸之記錄媒體。在期望尺寸和材料之記錄媒體被收納在送紙盒(未示出)中的狀態下,上述送紙裝置9將彼此分離的記錄媒體在送紙盒中從圖2中所示的左側輸送到右側,然後,在垂直方向將記錄媒體從下側傳送到上側。隨後,在上述的影像形成區段中,利用設置在影像形成裝置主體2內部的多個感光鼓和中間轉印帶等,在記錄媒體上形成全色或單色影像。如圖2中所示,藉由上述影像形成區段而形成有全色或單色影像的記錄媒體,在形成有影像的表面向下的狀態下,從排出輥11經由排出空間4排出到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主體2之上表面上的排紙托盤12上,而該排出輥11係作為佈置在排紙區段10之中間的排出手段,排紙區段10則以向上伸出的方式設置在影像形成裝置主體2之右側端部。
注意,如圖2中所示,在上述彩色影像形成裝置1中,係將與記錄媒體之輸送方向(圖2中左到右的方向)相交的諸方向(與圖2的圖面垂直的方向)中的一個方向(當在三維空間中觀看附圖時的前側)當作為前表面側,而另一個方向(後側)則當作為後表面側,並且,如上所述,用於操作彩色影像形成裝置1的操作面板7和顯示面板8設置在影像讀取裝置3之前表面側。另外,藉由將送紙盒朝向影像形成裝置1之前表面側抽出來,而將記錄媒體供應到上述送紙裝置9之送紙盒(未示出),並替換送紙盒。
在上述彩色影像形成裝置1中,根據以哪個表面當作前表面側或後表面側,確定在辦公室中辦公桌上使用的彩色影像形成裝置1之可操作性。如上所述,在彩色影像形成裝置1中,與記錄媒體之輸送方向(圖2中左到右的方向)相交的諸方向(與圖2之圖面垂直的方向)中的一個方向(當在三維空間中觀看附圖時的前側),係當作前表面側,而另一個方向(後側)則當作後表面側,藉此,可以進行諸如將記錄媒體供給到送紙裝置9之送紙盒、從排紙托盤12移除送紙盒、或更換處於彩色影像形成裝置1之前表面側上的調色劑匣等工作,並且,在保持可操作性的同時,減小裝置的尺寸和空間。
如圖2中所示,在排紙托盤12中,沿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處於上游側的端部12a係形成在最低位置上,沿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處於下游側的端部係對應於形成為平坦狀的平坦部12c,而彎曲部12b形成為沿著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的下游側向上彎曲的構形,插置於端部12a與平坦部12c之間。
待排出到上述排紙托盤12上的記錄媒體13,在其於排出方向的下游側上的端部與影像讀取裝置3之下表面14接觸之後、或者穿過影像讀取裝置3之下表面14附近的位置之後,被排出到排紙托盤12上;在記錄媒體13落到排紙托盤12上時,由於其自身重量而沿著彎曲部12b移動;並且,藉由其在記錄媒體13之排出方向的上游側上的端部與排紙區段10之向上伸出的側表面15的接觸而對齊。
如圖3中所示,上述影像形成裝置主體2包括主體框架16,其係藉由鈑金加工等而形成為上表面和一部分前表面敞開的長方體構造,並且,佈置有固定框架17,用以將放置在其上的影像讀取裝置3之右側端部以跨過主體框架16之後表面側與前表面側之間的方式,固定在圖3中右側的主體框架16之上端部上。在這裏,如圖2中所示,上述的影像讀取裝置3佈置成:作為其一個端部的右側端部與作為影像形成裝置主體2之一個端部的右側端部相配合。另外,如圖3中所示,在上述主體框架16之左側端部附近,設置有作為用於支撐影像讀取裝置3的支撐部件的支撐框架18,而使影像讀取裝置3之左側端部放置在其上。支撐框架18具有固定在主體框架16之後表面側的基端部,且設置成其末端部以懸臂狀構形方式從後表面側伸向前表面側。此外,如圖4中所示,在上述主體框架16之設置有支撐框架18的後表面側上,傾斜地佈置有加強框架19,用以在影像讀取裝置3之重量作用在支撐框架18上時,增加主體框架16之剛度。
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如圖5到圖7中所示,上述支撐框架18藉由例如以衝壓加工而彎曲金屬板而形成為預定的構形。支撐框架18主要包括:附接部分20,用以將支撐框架18附接至影像形成裝置主體2之主體框架16;以及,支撐部分21,用以支撐影像讀取裝置3。
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為了減小整個彩色影像形成裝置1的尺寸,將位於影像形成裝置主體2與影像讀取裝置3之間的排出空間4的高度設定得較小,並且,使用由影像讀取裝置3之下表面和支撐框架18之下端部所界定的空間,來排出記錄媒體。
如圖5和圖6中所示,上述支撐框架18之附接部分20設置在支撐框架18之縱向上的一個端部(基端部)上,並且,如圖7中所示,附接部分20包括:第一附接板部分22和第二附接板部分23,其形成為被彎曲成在與支撐框架18之縱向相交的方向之兩側上突出的狀態;第三附接板部分24,其被彎曲成在高於第一附接板部分22的位置處以小於第一附接板部分22長度的長度突出;以及,第四附接板部分25和第五附接板部分26,如圖5中所示,其在支撐框架18之縱向設置在一個端部表面(基端表面)上。
如圖8中所示,上述支撐框架18藉助於螺釘(未示出)等經由第一附接板部分22到第五附接板部分26,固定至位於影像形成裝置主體框架2之後表面側上的主體框架16。注意,如圖6和圖8中所示,用於固定後述的蓋部件的固定片27設置在上述支撐框架18之末端表面上。
另外,如圖5和圖6中所示,上述支撐框架18之支撐部分21形成為其細長平面構形沿著支撐框架18之縱向的矩形構造。支撐部分21之上端表面30形成為細長矩形構造,並且,設置有加強突出部分31,其具有:平面構形,其形成為橢圓構形,以便在上端表面30上以預定高度向上突出;以及,接觸突出部分32和32,其各具有形成為橢圓構形的平面構形,以便在加強突出部分31之縱向的兩端部上以預定高度向上突出。
此外,在上述支撐框架18之支撐部分21中,在與上端表面30之縱向相交的方向上的兩端部33和34被向下彎曲,從而使其向下彎曲的部分具有不同的長度,並且,如圖6中所示,彎曲部33之下端緣35、和彎曲部34之下端緣36進一步向內彎曲成L構形,從而從支撐框架18之末端到其附接部分20彼此相對。結果,在上述支撐框架18之支撐部分21中,在與縱向相交的方向上的兩端部33和34之剖面構形,被形成為具有不同寬度的U形構形,並因而提高了在縱向上的支撐部分21之剛度。
此外,如圖5和圖6中所示,上述支撐框架18之支撐部分21設定為:使得位於與縱向相交的方向上的兩端部上的彎曲部33和34之長度L1和L2為彼此不同。在上述彎曲部33和34之間,在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上位於上游側上的彎曲部33中,長度L1相對較短,且沿著支撐框架18之縱向被設定為常量,同時,在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上位於下游側上的彎曲部34中,長度L2相對較長,且被設定成沿著支撐框架18之縱向逐漸變長。結果,上述支撐框架18之支撐部分21沿著與縱向相交的方向被形成為橫向地不對稱。
此外,如圖9中所示,上述支撐框架18之長度被設定成:其末端部在與記錄媒體13之排出方向相交的方向上,達到待排出到排紙托盤12上的記錄媒體13之大致上中央部分。
另外,如圖1中所示,上述支撐框架18被覆蓋有作為覆蓋部件的蓋部件40。藉由將合成樹脂模塑為預定的構形,來形成蓋部件40。上述蓋部件40被附接至影像讀取裝置3之下表面14,以覆蓋支撐框架18之表面。如圖9中所示,蓋部件40之縱向上的一個端部40a(後側端部)被套入影像形成裝置主體2上,並且,如圖10中所示,在蓋部件40之縱向上的另一端部40b(前側端部)之爪部件41,其係設置在此另一端部40b之上表面上而突出,被套入至設置在影像讀取裝置3之下表面14中的凹入部分(未示出),藉此,將蓋部件40固定。此外,利用螺釘等,將上述蓋部件40之另一端部40b固定至設置在支撐框架18之末端表面上的固定片27。如以上構形,藉由將支撐框架容納在蓋部件40(引導部分)之突出形狀中,影像讀取裝置3之高度位置變成,低於在支撐框架18設置在蓋部件40之上部的構形中的影像讀取裝置之高度位置。
如圖1和圖11中所示,上述蓋部件40之沿著記錄媒體13之排出方向的剖面構形,被形成為在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的上游側和下游側上為不對稱的構造。在蓋部件40之下表面之構形中,作為在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的上游側上的端部的第一區域42,被形成為曲面,該曲面彎曲成相對於影像讀取裝置3之下表面(平面)14形成小傾角的向上凹入構形。注意,第一區域42還可以形成為相對於影像讀取裝置3之下表面14形成小傾角的平面(斜面)。
此外,如圖1、圖10和圖11中所示,在上述蓋部件40之下表面之構形中,位於上述第一區域42之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的下游側上的第二區域43,被形成為沿著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的向下凹入構形,其係向下引導已經穿過第一區域42的記錄媒體13之前引端部。如圖1中所示,上述第二區域43被形成為具有大曲率半徑R的弧形構形。
此外,在上述蓋部件40之下表面之構形中,位於上述第二區域43之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的下游側上的第三區域44,被形成為沿著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的向上凹入構形,從而,使已經穿過第二區域43的記錄媒體之前引端部,在保持與第三區域44接觸的同時下落。如圖1中所示,上述第三區域44被形成為具有相對較小的曲率半徑的弧形構造。蓋部件之緊鄰上述第三區域44的下端表面45是平坦的。
注意,位於上述蓋部件40之記錄媒體之傳送方向的下游側上的側表面46,沒有影響記錄媒體等的排出,並且,如圖2中所示,由於側表面46係暴露在影像形成裝置主體2之左側表面上,所以,側表面46根據其外表構形來形成其構形,且形成為從影像讀取裝置3之下表面稍微向下且向內彎曲的構形。
此外,如圖10和圖12中所示,上述蓋部件40之剖面構形係在與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形成為如圖11中所示,並且,其前表面側形成為高度逐漸減小,並且,如圖12中所示,前表面側之端部係當作下平坦部47。
在上述結構中,本示例性實施例的彩色影像形成裝置改善了對記錄媒體的收納,同時,在影像形成裝置中限制了整個影像形成裝置的高度,而在該影像形成裝置中,記錄媒體以下文所述方式排入在影像讀取單元與影像形成單元之間形成的排出空間中。
具體而言,如圖2中所示,在本示例性實施例的彩色影像形成裝置1中,影像讀取裝置3經由排出空間4而佈置在影像形成裝置主體2之上方,記錄媒體13則排入該排出空間4。是故,在彩色影像形成裝置1中,當位於影像形成裝置主體2與影像讀取裝置3之間的排出空間4考量到記錄媒體13之排出而擴大時,即,當排出空間4之高度設定得較高時,整個彩色影像形成裝置1之高度便增加。是故,裝置之尺寸增加,並且,當在辦公室中辦公桌上使用彩色影像形成裝置1時,影像讀取裝置3之位置會升高,以致可操作性降低。
從而,在上述彩色影像形成裝置1中,考慮將位於影像形成裝置主體2與影像讀取裝置3之間的排出空間4之高度設置得盡可能低,以便減小影像形成裝置之尺寸,並提高其可操作性。
另外,在上述彩色影像形成裝置1中,由於端部在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位於影像讀取裝置3之下表面14上的下游側,而非設置在影像讀取裝置3之內部,所以,用於支撐影像讀取裝置3的支撐框架18設置在外部,以便減小影像形成裝置3之厚度。
如圖13中所示,從彩色影像形成裝置1之排紙區段10排出的記錄媒體13,穿過在影像讀取裝置3之下表面與支撐框架18之下端表面之間形成的空間4a,並排出到記錄媒體排出空間4中的排紙托盤12上。諸如A4尺寸之記錄媒體、或大於A4尺寸的法律文書尺寸之記錄媒體等沿著排出方向具有其長度的記錄媒體13,沿著影像讀取裝置3之下表面14而移動,然後,與覆蓋支撐框架18的蓋部件40接觸。
然而,在上述的彩色影像形成裝置1中,當位於影像形成裝置主體2與影像讀取裝置3之間的排出空間4之高度設定得較小、且由影像讀取裝置3之下表面和支撐框架18之下端部所界定的空間4a係用於排出記錄媒體13時,如圖1等中所示,由於,用於支撐影像讀取裝置3的支撐框架18、和用於覆蓋支撐框架18的蓋部件40係佈置在排出空間4中,所以,待排入排出空間4的記錄媒體13進入用於覆蓋支撐框架18的蓋部件40,以致可能發生諸如記錄媒體13之前引端部之彎曲等損傷。
在影像形成裝置1將影像記錄在記錄媒體上之後,記錄媒體通過佈置在與空間4相對立的側面之上端上的記錄媒體排出埠,排出到排出空間4。當記錄媒體從記錄媒體排出埠排出時,與記錄媒體接觸的排出輥11在其旋轉的同時,向記錄媒體施加傳送力。在記錄媒體排出期間,記錄媒體與排出輥的接觸部分改變。在此接觸部分,使記錄媒體彎曲,以防止在排出記錄媒體之前引端部之後記錄媒體自由落下。例如,藉由,在多個排出輥11以彼此間沿軸向的給定間距佈置在一軸上的狀態下,將排出輥與其他排出輥11相對置的部分之直徑,從排出輥11之所述部分之直徑加以改變,而獲得記錄媒體之彎曲形狀。具體而言,穿過排出輥的記錄媒體係在記錄媒體之厚度方向上向上和向下彎曲。彎曲的形狀可以是U形或波形。替代地,可以佈置有繞著記錄媒體排出埠而彎曲記錄媒體的部件。如上所述,與排出呈平面構形的記錄媒體13之狀態相比,提高了記錄媒體在排出狀態下的剛度,並且,可以防止記錄媒體的前引端部自由落下。結果,前引端部不會在記錄媒體排出之中間時落下,並且,記錄媒體到達排出托盤12上遠離於記錄媒體排出埠的位置。
然而,關於諸如記錄媒體13之彎曲等損傷,尤其,當記錄媒體13以向上凹入構形被彎曲時,與排出呈平面構形的記錄媒體13之情況相比,增加了剛度,並且,記錄媒體13之前引端部之拐角部向上放置,以便,記錄媒體13之前引端部進入覆蓋住支撐框架18的蓋部件40中,並且,記錄媒體之前引端部之彎曲等變得更可能發生。此外,同樣當記錄媒體13以向下凹入構形被捲曲時,與排出呈平面構形的記錄媒體13之情況相比,增加了剛度,並且,記錄媒體13之前引端部之中央部為向上放置,以便,記錄媒體13之前引端部與覆蓋住支撐框架18的蓋部件40相接觸,並且,記錄媒體之前引端部之彎曲等變得更可能發生。
從而,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如圖2中所示,用於排出記錄媒體13的空間4之高度設定得較小,即使當彩色影像形成裝置1之尺寸減小等時,也能防止諸如記錄媒體13之彎曲等破壞的發生,且從而以下述方式改善了對記錄媒體13的收納。
首先,記錄媒體13以向上或向下凹入構形被彎曲,以防止記錄媒體13之前引端部自由落下,並且增加紙張之彈力,從而增加了到記錄媒體13之前引端部在排紙托盤12之上表面上的落點的距離。本說明藉助於記錄媒體13以凹入構形捲曲以增加紙張彈力的實例,來給出說明。然而,只要紙張之彈力增加,從前引端側觀察,記錄媒體13之前引端之構形也可以是波形(彎曲的一種實現)。在保持剛度的情況下傳送彎曲的記錄媒體13,直到記錄媒體之前引端部進入蓋部件40。當前引端部進入蓋部件40時,藉由在與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相交的方向引導前引端部,使記錄媒體之彎曲被矯直。即,藉由沿著蓋部件40之面移動前引端部,記錄媒體之狀態從彎曲狀態變為平面狀態。在以上構形中,減小了在前引端部的張緊力,並減小了缺陷。例如,缺陷包括了不希望的彎曲、和推出其他在先排出的紙張。與在呈凸出形狀的蓋部件中消除彎曲的效果相比,藉由,設定與前引端部接觸的蓋部件之面之形狀,使其逆著前引端部具有凹入形狀,而能改善消除彎曲的效果。
下面將基於更詳細的示例性實施例來說明上述構形。在上述蓋部件40之下表面之構形中,如圖10和圖11中所示,第一區域42在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設置在下游側的端部上,並且,第一區域42形成為相對於影像讀取裝置3之下表面14成小傾斜角,從而,使沿著影像讀取裝置3之下表面14移動的記錄媒體13之前引端部、或前引端部之兩個角部被蓋部件40之第一區域42抬起,且與影像讀取裝置3之下表面14隔開。
其後,如圖14到圖16中所示,上述記錄媒體13之前引端部、或前引端部之兩個角部,穿過蓋部件40之第一區域42,然後,移動到在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設置在第一區域42之下游側上的第二區域43。由於蓋部件40之第二區域43係由沿著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形成為向下凹入構形的彎曲表面構成,所以,沿著蓋部件40之第二區域43向下的力,作用在記錄媒體13之前引端部之兩個角部,並且,捲曲的記錄媒體13之兩個角部指向下。結果,在與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向外伸展的力,也作用在記錄媒體13之兩個角部。
結果,捲曲的記錄媒體13之兩個角部,在捲曲的記錄媒體13被矯直的情況下向下移動,並且,當記錄媒體13穿過蓋部件40之第二區域43時,幾乎變為平面。
隨後,在記錄媒體13之前引端部穿過蓋部件40之第二區域43之後,上述記錄媒體13移動到在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設置在第二區域43之下游側上的第三區域44。如圖13中所示,由於蓋部件40之第三區域44係由沿著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形成為向下凸起構形的曲面所構成,所以,作用在記錄媒體13之前引端部上的向下力逐漸減小,記錄媒體13之前引端部成為沿著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伸展成平面構形的狀態,另外,當經過第三區域44時,因水平拉伸力、和與第三區域44之表面的摩擦,而慢下來,其朝向在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的下游側的速度分量幾乎變為零,並且,記錄媒體13落在排紙托盤12上的預定位置上。
在記錄媒體13以向下凹入構形而捲曲的情況下,大致類似於上述情況,前引端部或前引端部之中央部被蓋部件40之第一區域42抬起,且與影像讀取裝置3之下表面14隔開。
因此,在上述彩色影像形成裝置1中,即使當記錄媒體13捲曲時,也可以將記錄媒體13有序地排出到排紙托盤12上,而不產生記錄媒體13之前引端部之角部與蓋部件40接觸從而彎曲等損傷,且改善了對記錄媒體13的收納。
在上述示例性實施例中,雖然給出了支撐框架18覆蓋有蓋部件40的情況的說明,但,支撐框架18之表面構形還可以形成為與上述支撐框架相同而未設有蓋部件的構形。
出於示例和說明的目的,提供了本發明示例性實施例的上述說明。其意圖不在於窮舉或將本發明限制為所揭露的確切形式。顯然,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可以進行許多修改和變型。選擇和說明實施例,是為了最佳地解釋本發明的原理及其實際應用,從而使得本領域的其他人員能夠理解各種實施例的發明,和適合於特定預期應用的各種修改。其目的在於藉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事項界定本發明的範圍。
1...影像形成裝置
2...影像形成裝置主體
3...影像讀取裝置
4...(記錄媒體)(排出)空間
4a...空間
5...自動文檔傳送裝置
6...文檔收納盤
7...操作面板
8...顯示面板
9...送紙裝置
10...排紙區段
11...排出輥
12...排紙托盤
12a...(排紙托盤)端部
12b...(排紙托盤)彎曲部
12c...(排紙托盤)平坦部
13...記錄媒體
14...下表面
15...側表面
16...主體框架
17...固定框架
18...支撐框架
19...加強框架
20...附接部分
21...支撐部分
22...(第一)附接板部分
23...(第二)附接板部分
24...(第三)附接板部分
25...(第四)附接板部分
26...(第五)附接板部分
27...固定片
30...上端表面
31...加強突出部分
32...接觸突出部分
33...端部;彎曲部
34...端部;彎曲部
35...下端緣
36...下端緣
40...蓋部件
40a...端部
40b...端部
41...爪部件
42...第一區域
43...第二區域
44...第三區域
45...下端表面
46...側表面
47...下平坦部
R...曲率半徑
L1...長度
L2...長度
圖1是示出作為本發明示例性實施例1之影像形成裝置的串聯式彩色影像形成裝置之主要部分的結構圖。
圖2是示出作為本發明示例性實施例1之影像形成裝置的串聯式彩色影像形成裝置的結構圖。
圖3是示出作為本發明示例性實施例1之影像形成裝置的串聯式彩色影像形成裝置之主體框架的透視結構圖。
圖4是示出作為本發明示例性實施例1之影像形成裝置的串聯式彩色影像形成裝置之主體框架之一部分的透視結構圖。
圖5是示出支撐框架的透視圖。
圖6是示出支撐框架的透視圖。
圖7是示出支撐框架的正面圖。
圖8是示出支撐框架附接在彩色影像形成裝置之主體框架上的狀態的透視結構圖。
圖9是示出作為本發明示例性實施例1之影像形成裝置的串聯式彩色影像形成裝置之主要部分的俯視結構圖。
圖10是示出作為本發明示例性實施例1之影像形成裝置的串聯式彩色影像形成裝置之主要部分的透視結構圖。
圖11是示出作為本發明示例性實施例1之影像形成裝置的串聯式彩色影像形成裝置之主要部分的剖面結構圖。
圖12是示出作為本發明示例性實施例1之影像形成裝置的串聯式彩色影像形成裝置的側面結構圖。
圖13是示出作為本發明示例性實施例1之影像形成裝置的串聯式彩色影像形成裝置之操作的結構圖。
圖14是示出作為本發明示例性實施例1之影像形成裝置的串聯式彩色影像形成裝置之操作的透視結構圖。
圖15是示出作為本發明示例性實施例1之影像形成裝置的串聯式彩色影像形成裝置之操作的透視結構圖。
圖16是示出作為本發明示例性實施例1之影像形成裝置的串聯式彩色影像形成裝置之操作的透視結構圖。
2...影像形成裝置主體
3...影像讀取裝置
4a...空間
12...排紙托盤
13...記錄媒體
14...下表面
40...蓋部件
42...第一區域
43...第二區域
44...第三區域
45...下端表面
46...側表面

Claims (8)

  1. 一種影像形成裝置,包含:影像形成單元,藉由向記錄媒體施加傳送力,而將由影像形成區段形成影像於其上的記錄媒體排入記錄媒體排出空間,且將記錄媒體彎曲成給定形狀,以防止記錄媒體之前引端部自由落下;影像讀取單元,讀取文檔影像,且佈置在影像形成單元之上方,從而,使記錄媒體排出空間佈置在影像讀取單元與影像形成單元之間;以及引導部分,具有從所述影像讀取單元之下面朝向記錄媒體排出空間突出的突出部分,且在向記錄媒體施加排出力而使前引端部進入突出部分時,藉由減小前引端部之彎曲而引導前引端部自由落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影像形成裝置,其中,突出部分之高度從記錄媒體排出埠向突出部分之頂部變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影像形成裝置,其中,突出部分之表面中與前引端部接觸的一部分形成為給定形狀,以便,藉由在與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相交的方向引導前引端部,使記錄媒體之彎曲被矯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影像形成裝置,其中,突出部分之表面中與前引端部接觸的一部分具有凹入形狀。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影像形成裝置,其中,影像形成裝置之一部分側面具有開口,以便,允許通過此開口而拾取排出到記錄媒體排出空間的記錄媒體,而該側面係相交於與排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並且在突出部分之遠側上的突出部分高度,大於在突出部分之近側上的突出部分高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影像形成裝置,其中,另外包含:支撐框架,支撐影像讀取單元之下面,且至少被包括在突出部分之一部分內部中。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影像形成裝置,其中,突出部分包括:第一引導面,其形成為使得當前引端部相對於與排出方向相交的方向被彎曲成向上凹入構形時,前引端部之相對於第一引導面的進入角度成為銳角;以及,第二引導面,其沿著記錄媒體之排出方向形成為向下凹入構形,以便向下引導穿過第一引導面的前引端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影像形成裝置,其中,突出部分還包括:第三引導面,其沿著排出方向形成為向上凹入構形,以便,在記錄媒體穿過第二引導面之後,使記錄媒體落在設置於影像形成單元之上側上的記錄媒體排出部分上。
TW099135030A 2010-03-19 2010-10-14 影像形成裝置 TWI4085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64219A JP5447055B2 (ja) 2010-03-19 2010-03-19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33162A TW201133162A (en) 2011-10-01
TWI408520B true TWI408520B (zh) 2013-09-11

Family

ID=44601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35030A TWI408520B (zh) 2010-03-19 2010-10-14 影像形成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467115B2 (zh)
JP (1) JP5447055B2 (zh)
KR (1) KR101447983B1 (zh)
CN (1) CN102193378B (zh)
AU (1) AU2010224467B2 (zh)
TW (1) TWI4085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77548B2 (ja) * 2012-03-22 2015-09-0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DE112012006599T5 (de) * 2012-06-26 2015-04-0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dienführung
JP6076388B2 (ja) * 2015-01-27 2017-02-0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14735A (en) * 2006-09-15 2008-03-16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Duplexing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and method for duplex scanning documents using the feeder
US7416178B2 (en) * 2004-06-17 2008-08-2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25171A (ja) * 1984-04-20 1985-11-09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複写機の記録紙搬送装置
JPH0891671A (ja) * 1994-09-29 1996-04-09 Canon Inc 記録装置
JPH08197723A (ja) * 1995-01-27 1996-08-06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3625631B2 (ja) 1997-11-28 2005-03-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の排紙部
US6503011B2 (en) * 1998-09-30 2003-01-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JP3701527B2 (ja) * 1999-11-04 2005-09-28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23437A (ja) 2000-07-13 2002-01-2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797211B2 (ja) * 2001-01-17 2006-07-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03040506A (ja) 2001-07-31 2003-02-13 Ricoh Co Ltd シート排出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74390B2 (ja) 2003-08-15 2008-10-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96124A (ja) * 2003-12-12 2005-07-2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03649A (ja) 2004-06-17 2006-01-05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40050A (ja) * 2005-03-03 2006-09-14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媒体排出構造
JP4097659B2 (ja) * 2005-03-31 2008-06-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給紙構造
JP5104170B2 (ja) * 2007-09-28 2012-12-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4897656B2 (ja) * 2007-12-10 2012-03-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KR20090105044A (ko) * 2008-04-01 2009-10-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화상형성기기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16178B2 (en) * 2004-06-17 2008-08-2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TW200814735A (en) * 2006-09-15 2008-03-16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Duplexing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and method for duplex scanning documents using the feed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447983B1 (ko) 2014-10-13
JP2011197412A (ja) 2011-10-06
AU2010224467A1 (en) 2011-10-06
CN102193378B (zh) 2015-02-25
AU2010224467B2 (en) 2012-05-24
TW201133162A (en) 2011-10-01
JP5447055B2 (ja) 2014-03-19
US20110228360A1 (en) 2011-09-22
US8467115B2 (en) 2013-06-18
KR20110105695A (ko) 2011-09-27
CN102193378A (zh) 2011-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0225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958136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US8804213B2 (en) Image reading device including a feeding guide,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8960667B2 (en) Sheet discharge tra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57946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624057B2 (en) Sheet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943412B2 (en) Sheet discharging apparatus,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WI408520B (zh) 影像形成裝置
US8556250B2 (en) Sheet feeding devices, image reading devices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s
US10237443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772593B2 (en) Sheet convey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923027B2 (ja) 画像読み取り部に用いられる原稿搬送ガイド
KR100561431B1 (ko) 적재부의 높이를 조절할 수 있는 복합기
JP735809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60200529A1 (en)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US11319181B2 (en) Discharging devic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system
JP2006139030A (ja) 原稿読取装置
JP2007106524A (ja) シート排出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738028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23026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815244B2 (ja) 媒体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複合装置
JP2023051023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372913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7304525A (ja)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9990005472U (ko) 전자사진 프로세서의 롤러가 구비된 급지 카세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