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3378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3378A
CN102193378A CN2010105192438A CN201010519243A CN102193378A CN 102193378 A CN102193378 A CN 102193378A CN 2010105192438 A CN2010105192438 A CN 2010105192438A CN 201010519243 A CN201010519243 A CN 201010519243A CN 102193378 A CN102193378 A CN 1021933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image processing
lead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1924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3378B (zh
Inventor
小图子武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933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33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33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33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3Feeding path after the fixing point and up to the discharge tray or the finisher, e.g. special treatment of copy material to compensate for effects from the fix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9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paper transpor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图像读取单元和引导部分。图像形成单元通过向记录媒体施加传送力来将由图像形成部分形成有图像的记录媒体排入记录媒体排出空间,并且将记录媒体弯曲成所给形状以防止记录媒体的前端部自由下落。图像读取单元读取文档图像并且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之上,以便记录媒体排出空间布置在图像读取单元和图像形成单元之间。引导部分具有从图像读取单元的下面向记录媒体排出空间突出的突出部分,并且其通过减小前端部的弯曲来引导前端部自由落下。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例如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2002-23437、日本专利No.3625631和日本专利No.4174390中已经公开了常规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上述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2002-23437的图像形成装置是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刚臂将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彼此连接,从而使所述单元之间的间距可变,并且刚臂被覆盖有外部覆盖件,其中,提供了一种辅助外部覆盖件,其在所述单元之间的间距增大时填充所述外部覆盖件和另一个外部覆盖件之间的间隙。
另外,根据上述日本专利No.362563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排出部分是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的排出部分:该图像形成装置将纸张排入到该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曝光光学部分与设置在曝光光学部分下方的绘图仪部分之间的空间,其中,在绘图仪部分上方排出纸张的部分的沿纸张排出方向的下游侧被开启,曝光光学部分的沿纸张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表面被覆盖有外部覆盖件,设置有用于沿相对表面引导排出纸张的突出部,以便在曝光光学部分底部的与绘图仪部分相对的相对表面上,在外部覆盖件的沿纸张排出方向的上游侧附近抬起纸张,并且在突出部下游侧的末端部的位置突出到低于外部覆盖件的下端边缘的位置。
此外,根据上述日本专利No.4174390的图像形成装置是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读取文档图像,在转印材料上形成图像,并且排出转印材料。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文档图像读取装置,其读取文档图像;图像形成装置,其基于由文档图像读取装置读取的图像数据和其它图像数据在转印材料上形成图像;空间开启部分,其形成在布置在其上的文档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之间,并且开启装置主体的前表面和部分侧表面;排出装置,其将形成有图像的转印材料排出到空间开启部分;文档图像读取装置支撑部件,其在排出装置排出转印材料的区域的外部形成空间开启部分;以及空间开启部分支撑部件,其支撑用于堆叠所排出的转印材料的堆叠部件,其中,文档图像读取装置支撑部件包括引导结构部分,该引导结构部分用于对从排出装置排出到空间开启部分的转印材料的排出方向进行引导。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02-23437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No.3625631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No.4174390
发明内容
顺便提一下,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将记录媒体排出到形成在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之间的排出空间,其中改善了对记录媒体的收纳。
另外,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将记录媒体排出到形成在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之间的排出空间,其中在不增加整个图像形成装置的高度的同时改善了对记录媒体的收纳。
[1]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图像读取单元和引导部分。图像形成单元通过向由图像形成部分形成有图像的记录媒体施加传送力来将记录媒体排入记录媒体排出空间,并且其将记录媒体弯曲成给定形状,以防止记录媒体的前端部自由落下。图像读取单元读取文档图像并且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之上,从而使记录媒体排出空间布置在图像读取单元和图像形成单元之间。引导部分具有从图像读取单元的下表面朝向记录媒体排出空间突出的突出部分,并且其在当向记录媒体施加排出力的状态下前端部进入突出部分时,通过减小前端部的弯曲来引导前端部自由落下。
[2]在项[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中突出部分的高度从记录媒体排出口向突出部分的顶部变大。
[3]在项[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中突出部分的表面上与前端部接触的部分形成为给定形状,以便通过沿与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相交的方向引导前端部来使弯曲的记录媒体伸直。
[4]在项[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中突出部分的表面上与前端部接触的部分具有凹入形状。
[5]在项[1]到项[4]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中图像形成装置的侧面的一部分具有开口,以便允许通过开口拾取排出到记录媒体排出空间的记录媒体,侧面相交于与排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并且
在突出部分的远侧上的突出部分高度大于在突出部分的近侧上的突出部分高度。
[6]在项[1]到项[5]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包括支撑框架,其支撑图像读取单元的下表面并且至少被包含在突出部分的内部的一部分中。
[7]在项[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中突出部分包括:第一引导面,其形成为使得当前端部相对于与排出方向相交的方向弯曲成向上凹入构造时,前端部相对于第一引导面的进入角度为锐角;以及第二引导面,其沿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形成为向下凹入构造,以便向下引导经过第一引导面的前端部。
[8]在项[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中突出部分还包括第三引导面,其沿排出方向形成为向上凹入构造,以便在记录媒体经过第二引导面之后,使记录媒体落在设置于图像形成单元的上侧的记录媒体排出部分上
利用项[1]的构造,当与未使用本结构的情况相比时,在记录媒体排入在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之间形成的排出空间中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改善对记录媒体的收纳。
利用项[2]的构造,当与未使用本结构的情况相比时,可以进一步改善对记录媒体的收纳。
利用项[3]的构造,当与未使用本结构的情况相比时,可以进一步改善对记录媒体的收纳。
利用项[4]的构造,当与未使用本结构的情况相比时,可以进一步改善对记录媒体的收纳。
利用项[5]的构造,当与未使用本结构的情况相比时,可以改善在沿与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相交的方向的一个端部处对记录媒体的收纳。
利用项[6]的构造,当与未使用本结构的情况相比时,在记录媒体排入在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之间形成的排出空间中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改善对记录媒体的收纳,同时抑制整个图像形成装置的高度。
利用项[7]的构造,当与未使用本结构的情况相比时,可以减小图像形成装置的尺寸。
利用项[8]的构造,当与未使用本结构的情况相比时,可以减小图像形成装置的尺寸。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串联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串联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
图3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串联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框架的透视结构图;
图4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串联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框架一部分的透视结构图;
图5是示出支撑框架的透视图;
图6是示出支撑框架的透视图;
图7是示出支撑框架的正面图;
图8是示出支撑框架安装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框架上的状态的透视结构图;
图9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串联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结构图;
图10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串联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透视结构图;
图11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串联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结构图;
图12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串联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侧面结构图;
图13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串联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的结构图;
图14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串联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的透视结构图;
图15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串联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的透视结构图;以及
图16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串联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的透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给出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
示例性实施例1
图2示出了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串联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串联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作为图像读取单元的图像读取装置,并且除了基于从个人计算机(未示出)等发送的图像信息形成图像的功能以外,还具有复印由图像读取装置读取的图像、将图像发送到个人计算机、用户和手机等的功能,以及经由电话线发送/接收图像信息的功能。
在图2中,参考标记1表示串联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并且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图像形状装置主体2,该图像形状装置主体2具有在其中作为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部分。尽管没有示出,但图像形成部分包括多个感光鼓,中间转印带等。在将依次形成在多个感光鼓上的黄色、品红色、蓝绿色(青色)和黑色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之后,图像形成部分将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作为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上,然后将转印在记录媒体上的黄色、品红色、蓝绿色(青色)和黑色的各个色调剂图像定影以形成全色或单色图像。注意,上述的图像形成部分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其能够在作为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上形成图像即可,并且图像形成部分还可以是仅仅具有一个感光鼓并且能够形成全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分,或者是仅仅具有一个感光鼓并且形成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分。另外,图像形成部分的图像形成方法不限于电子照相法,并且图像形成部分还可以是采用喷墨法的图像形成部分。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之上方,设置有作为图像读取单元的图像读取装置3,其读取经由排出空间4的文档图像,所述排出空间4用于排出作为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
如图2中所示,上述图像读取装置3包括也用作挤压文档的文档挤压部件的自动文档传送装置5,并且将收纳在自动文档传送装置5的文档收纳盘6上的文档(未示出)逐页地传送到图像读取装置3的台板玻璃(未示出)上,并且读取文档图像。另外,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3的前表面侧上,安装有用于操作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面板7和显示面板8。注意,上述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也可以包括由一般的台板玻璃而非自动文档传送装置5形成的文档挤压部件。
另外,上述图像读取装置3基本上能够读取例如最大为A4尺寸(210×297mm)的文档图像,但实际上能够读取比A4尺寸的记录媒体略大的适于书写法律文件的文档(8.5×14英寸=约216×约366mm)。在图像读取装置3中,文档放置在台板玻璃上,并且放置在台板玻璃上的文档图像在被光源照射的同时被读取。另外,上述图像读取装置3读取由自动文档传送装置5传送的文档图像,同时用光源照亮文档图像。上述台板玻璃形成为比可读取的最大尺寸的文档大一些。在台板玻璃之下,布置有:光源,其照射文档;反射镜,其将来自文档的反射光图像引导至图像读取元件和成像透镜;以及,驱动系统,其驱动光源和反射镜等。图像读取装置3具有比可读取的最大尺寸的文档略大的平面构造。
此外,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之下,设置有送纸装置9,该送纸装置9在记录媒体彼此分离的状态下输送作为期望尺寸和材料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送纸装置9也能够输送作为上述记录媒体的比A4尺寸的记录媒体略大的适于书写法律文件的记录媒体。在期望尺寸和材料的记录媒体被收纳在送纸盒(未示出)中的状态下,上述送纸装置9将彼此分离的记录媒体在送纸盒中从图2中所示的左侧输送到右侧,并且然后沿竖直方向将记录媒体从下侧传送到上侧。随后,在上述的图像形成部分中,利用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内部的多个感光鼓和中间转印带等在记录媒体上形成全色或单色图像。如图2中所示,通过上述图像形成部分形成有全色或单色图像的记录媒体在形成有图像的表面向下的状态下从排出辊11经由排出空间4排出到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上表面上的排纸托盘12上,排出辊11作为布置在排纸部分10中部的排出装置,排纸部分10以向上伸出的方式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的右侧端部。
注意,如图2中所示,在上述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中,将与记录媒体的输送方向(图2中左到右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与图2的图面垂直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当在三维空间中观看附图时的前侧)用作前表面侧,而另一个方向(后侧)用作后表面侧,并且如上所述,用于操作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面板7和显示面板8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3的前表面侧。另外,通过将送纸盒向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表面侧抽出来将记录媒体供应到上述送纸装置9的送纸盒(未示出)和替换送纸盒。
在上述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中,根据那个表面用作前表面侧或后表面侧来确定在办公室的办公桌上使用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的可操作性。如上所述,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中,与记录媒体的输送方向(图2中左到右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与图2的图面垂直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当在三维空间中观看附图时的前侧)用作前表面侧,而另一个方向(后侧)用作后表面侧,由此可以进行诸如将记录媒体供给到送纸装置9的送纸盒、从排纸托盘12移除送纸盒或更换处于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表面侧上的色调剂盒等工作,并且在保持可操作性的同时减小装置的尺寸和空间。
如图2中所示,在排纸托盘12中,沿记录媒体排出方向处于上游侧的端部12a形成在最低位置上,沿记录媒体排出方向处于下游侧的端部对应于形成为平坦状的平坦部12c,并且弯曲部12b形成为沿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的下游侧形成向上弯曲的构造,并且处于端部12a和平坦部12c之间。
待排出到上述排纸托盘12上的记录媒体13在其沿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与图像读取装置3的下表面14接触之后,或者经过图像读取装置3的下表面14附近的位置之后,被排出到排纸托盘12上,记录媒体13在落到排纸托盘12上时由于其自身重量沿弯曲部12b运动,并且通过其沿记录媒体13的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与排纸部分10的向上伸出侧表面15的接触来对齐。
如图3中所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包括主体框架16,通过钣金加工等将该主体框架16形成为上表面和一部分前表面敞开的长方体构造,并且布置有固定框架17,该固定框架17将放置在其上的图形读取装置3的右侧端部以跨过主体框架16的后表面侧和前表面侧之间的方式固定在图3中右侧的主体框架16的上端部上。在这里,如图2中所示,上述的图像读取装置3布置成:作为其一个端部的右侧端部与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的一个端部的右侧端部配合。另外,如图3中所示,在上述主体框架16的左侧端部附近,设置有作为用于支撑图像读取装置3的支撑部件的支撑框架18,图像读取装置3的左侧端部放置在其上。支撑框架18具有固定在主体框架16的后表面侧上的基端部,并且设置成其末端部以悬臂状构造的形式从后表面侧伸向前表面侧。此外,如图4中所示,在上述主体框架16的设置有支撑框架18的后表面侧上倾斜地布置有加强框架19,该加强框架19在图像读取装置3的重力作用在支撑框架18上时增加主体框架16的刚度。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到图7中所示,上述支撑框架18通过例如以冲压加工而弯曲金属板来形成为预定的构造。支撑框架18主要包括:安装部分20,其将支撑框架18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的主体框架16上;以及支撑部分21,其支撑图像读取装置3。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为了减小整个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的尺寸,将位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和图像读取装置3之间的排出空间4的高度设定得较小,并且使用由图像读取装置3的下表面和支撑框架18的下端部限定的空间来排出记录媒体。
如图5和图6中所示,上述支撑框架18的安装部分20设置在沿支撑框架18的纵向的一个端部(基端部)上,并且如图7中所示,安装部分20包括:第一安装板部22和第二安装板部23,其形成为弯曲以便在沿与支撑框架18的纵向相交的方向的两侧上突出的状态;第三安装板部24,其弯曲以便在高于第一安装板部22的位置处以小于第一安装板部22长度的长度突出;以及第四安装板部25和第五安装板部26,如图5中所示,其沿支撑框架18的纵向设置在一个端部表面(基端表面)上。
如图8中所示,上述支撑框架18借助于螺钉(未示出)等经由第一安装板部22到第五安装板部26固定在位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框架2的后表面侧的主体框架16上。注意,如图6和图8中所示,用于固定后述的盖部件的固定片27设置在上述支撑框架18的末端表面上。
另外,如图5和图6中所示,上述支撑框架18的支撑部分21形成为其细长平面构造沿支撑框架18的纵向的矩形构造。支撑部分21的上端表面30形成为细长矩形构造,并且设置有加强突出部分31,其具有:平面构造,其形成为椭圆构造以便在上端表面30上以预定高度向上突出;以及接触突出部分32和32,其分别具有形成为椭圆构造的平面构造,以便在沿加强突出部分31的纵向的两端部上以预定高度向上突出。
此外,在上述支撑框架18的支撑部分21中,沿与上端表面30的纵向相交的方向的两端部33和34向下弯曲,从而使向下弯曲部分具有不同的长度,并且如图6中所示,弯曲部33的下端缘35和弯曲部34的下端缘36进一步向内弯曲成L构造,从而从支撑框架18的末端到其安装部分20彼此相对。结果,在上述支撑框架18的支撑部分21中,沿与纵向相交的方向上的两端部33和34的横截面构造形成为具有不同宽度的U形构造,并且从而提高了沿纵向的支撑部分21的刚度。
此外,如图5和图6中所示,上述支撑框架18的支撑部分21设定为使得位于沿与纵向相交的方向的两端部处的弯曲部33和34的长度L1和L2彼此不同。在上述弯曲部33和34中,在沿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位于上游侧的弯曲部33中,长度L1相对较短,并且沿支撑框架18的纵向设定为常量,同时在沿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位于下游侧的弯曲部34中,长度L2相对较长,并且设定成沿支撑框架18的纵向逐渐变长。结果,上述支撑框架18的支撑部分21沿与纵向相交的方向形成为横向不对称。
此外,如图9中所示,上述支撑框架18的长度设定成,其末端部沿与记录媒体13的排出方向相交的方向达到待排出到排纸托盘12上的记录媒体13的大致中部。
另外,如图1中所示,上述支撑框架18覆盖有作为覆盖部件的盖部件40。通过将合成树脂注塑为预定构造来形成盖部件40。上述盖部件40安装在图像读取装置3的下表面14上,以覆盖支撑框架18的表面。如图9中所示,盖部件40沿纵向的一个端部40a(后侧端部)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上,并且如图10中所示,沿盖部件40纵向的另一端部40b(前侧端部)的爪部件41设置在另一端部40b的上表面上,从而突出以便与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3的下表面14中的凹入部分(未示出)配合,由此将盖部件40固定。此外,利用螺钉等将上述盖部件40的另一端部40b固定在设置在支撑框架18的末端表面上的固定片27上。如以上构造,通过将支撑框架容纳在盖部件40(引导部分)的突出形状中,图像读取装置3的高度位置变成低于在下述构造中的图像读取装置的高度位置:支撑框架18设置在盖部件40的上部。
如图1和图11中所示,上述盖部件40沿记录媒体13的排出方向的横截面构造形成为在沿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不对称的构造。在盖部件40的下表面的构造中,作为沿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的第一区域42形成为曲面,该曲面弯曲成相对于图像读取装置3的下表面(平面)14形成小倾角的向上凹入构造。注意,第一区域42还可以形成为相对于图像读取装置3的下表面14形成小倾角的平面(斜面)。
此外,如图1、图10和图11中所示,在上述盖部件40的下表面的构造中,沿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位于上述第一区域42的下游侧上的第二区域43形成为沿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的向下凹入构造,其向下引导已经经过第一区域42的记录媒体13的前端部。如图1中所示,上述第二区域43形成为具有大曲率半径R的弧形构造。
此外,在上述盖部件40的下表面的构造中,沿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位于上述第二区域43的下游侧上的第三区域44形成为沿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的向上凹入构造,从而使已经经过第二区域43的记录媒体的前端部在保持与第三区域44接触的同时下落。如图1中所示,上述第三区域44形成为具有相对较小的曲率半径的弧形构造。盖部件上紧邻上述第三区域44的下表面45是平坦的。
注意,沿记录媒体的传送方向位于上述盖部件40的下游侧上的侧表面46没有影响记录媒体等的排出,并且如图2中所示,由于侧表面46暴露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的左侧表面上,因此侧表面46根据其外形来形成构造,并且形成为从图像读取装置3的下表面稍微向下且向内弯曲的构造。
此外,如图10和图12中所示,上述盖部件40的横截面构造沿与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相交的方向形成为如图11中所示,并且其前表面侧形成为高度逐渐减小,并且如图12中所示,前表面侧的端部用作下平坦部47。
在上述结构中,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改善了对记录媒体的收纳,同时在下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抑制了整个图像形成装置的高度: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记录媒体以下文所述方式排入在图像读取单元和图像形成单元之间形成的排出空间中。
具体而言,如图2中所示,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中,图像读取装置3经由排出空间4布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之上,记录媒体排入该排出空间4。因此,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中,当位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和图像读取装置3之间的排出空间4鉴于记录媒体13的排出而扩大时,即,当排出空间4的高度设定得较高时,整个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的高度增加。因此,装置的尺寸增加,并且当在办公室的办公桌上使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时,图像读取装置3的位置升高以致可操作性降低。
从而,在上述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中,考虑将位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和图像读取装置3之间的排出空间设置得尽可能低,以便减小图像形成装置的尺寸并且提高其可操作性。
另外,在上述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中,由于端部沿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位于图形读取装置3的下表面14的下游侧,而非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3的内部,因此用于支撑图像读取装置3的支撑框架18设置在外部,以便减小图像形成装置3的厚度。
如图13中所示,从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的排纸部分10排出的记录媒体13经过在图像读取装置3的下表面和支撑框架18的下端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4a,并且排出到记录媒体排出空间4中的排纸托盘12上。诸如A4尺寸的记录媒体或大于A4尺寸的适于法律文件书写的记录媒体等沿排出方向具有长度的记录媒体13沿图像读取装置3的下表面14运动,然后与覆盖支撑框架18的盖部件40接触。
然而,在上述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中,当位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和图像读取装置3之间的排出空间4的高度设定得较小,并且由图像读取装置3的下表面和支撑框架18的下端部限定的空间4a用于排出记录媒体13时,如图1等中所示,由于用于支撑图像读取装置3的支撑框架18和用于覆盖支撑框架18的盖部件40布置在排出空间4中,因此待排入排出空间4的记录媒体13进入用于覆盖支撑框架18的盖部件40,以致可能发生诸如记录媒体13的前端部弯曲等损伤。
在图像形成装置1将图像记录在记录媒体上之后,记录媒体通过布置在与空间4相对的侧面的上端上的记录媒体排出口排出到排出空间4。当记录媒体从记录媒体排出口排出时,与记录媒体接触的排出辊11在其旋转的同时向记录媒体施加传送力。在记录媒体排出期间,记录媒体与排出辊的接触部分改变。在接触部分,使记录媒体弯曲,以防止在排出记录媒体的前端部之后记录媒体自由落下。例如,通过在多个排出辊11以彼此间沿轴向的给定间距布置在一根轴上的状态下,将排出辊与其它排出辊11相对的部分的直径从排出辊11的所述部分的直径变化而获得记录媒体的弯曲形状:。具体而言,经过排出辊的记录媒体沿记录媒体的厚度方向向上和向下弯曲。弯曲形状可以是U形或波形。作为选择,可以布置绕记录媒体排出口弯曲记录媒体的部件。如上所述,与排出呈平面构造的记录媒体13的状态相比,提高了记录媒体在排出状态下的刚度,并且可以防止记录媒体的前端部自由落下。结果,前端部不会在记录媒体排出的中间时落下,并且记录媒体到达排出托盘12上远离记录媒体排出口的位置。
然而,关于诸如记录媒体13的弯曲等损伤,尤其当记录媒体13以向上凹入构造弯曲时,与排出呈平面构造的记录媒体13的情况相比,增加了刚度,并且记录媒体13的前端部的拐角部向上放置,以便记录媒体13的前端部进入覆盖支撑框架18的盖部件40中,并且记录媒体的前端部的弯曲等变得更可能发生。此外,同样当记录媒体13以向下凹入构造卷曲时,与排出呈平面构造的记录媒体13的情况相比,增加了刚度,并且记录媒体13的前端部的中部向上放置,以便记录媒体13的前端部与覆盖支撑框架18的盖部件40接触,并且记录媒体的引导端部的弯曲等变得更可能发生。
从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中所示,用于排出记录媒体13的空间4的高度设定得较小,即使当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的尺寸减小等时,也能防止诸如记录媒体13的弯曲等破坏的发生,并且从而以下述方式改善了对记录媒体13的收纳。
首先,记录媒体13以向上或向下凹入构造弯曲,以防止记录媒体13的前端部自由落下,并且增加纸张的弹力,从而增加了到记录媒体13的前端部在排纸托盘12的上表面上的落点的距离。本说明书借助于记录媒体13以凹入构造卷曲以增加纸张弹力的实例来给出说明。然而,只要纸张的弹力增加,从前端侧观察记录媒体13的前端的构造也可以是波形(弯曲的一种实现)。在保持所述刚度的情况下传送弯曲记录媒体13,直到记录媒体的前端部进入盖部件40。当前端部进入盖部件40时,通过沿与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相交的方向引导前端部,记录媒体伸直。即,通过沿盖部件40的面移动前端部,记录媒体的状态从弯曲状态进入变为平面状态。在以上构造中,减小了在前端部的张紧力并且减小了缺陷。例如,缺陷包括不希望的弯曲和推出其它在先排出的纸张。与在呈凸出形状的盖部件中消除弯曲的效果相比,通过设定与前端部接触的盖部件的面的形状,使其逆着前端部具有凹入形状,能改善消除弯曲的效果。
下面将基于更详细的示例性实施例来说明上述构造。在上述盖部件40的下表面的构造中,如图10和图11中所示,第一区域42沿记录媒体传送方向设置在下游侧的端部,并且第一区域42形成为相对于图像读取装置3的下表面14成小倾斜角,从而使沿图像读取装置3的下表面14运动的记录媒体13的前端部或前端部的两个角部被盖部件40的第一区域42抬起,并且与图像读取装置3的下表面14隔开。
其后,如图14到图16中所示,上述记录媒体13的前端部或前端部的两个角部经过盖部件40的第一区域42,然后运动到沿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设置在第一区域42的下游侧的第二区域43。由于盖部件40的第二区域43由沿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形成为向下凹入构造的弯曲面构成,因此沿盖部件40的第二区域43向下的力作用在记录媒体13的前端部的两个角部,并且卷曲的记录媒体13的两个角部指向下。结果,沿与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相交的方向向外伸展的力也作用在记录媒体13的两个角部。
结果,卷曲的记录媒体13的两个角部在卷曲的记录媒体13被伸直的情况下向下运动,并且当记录媒体13经过盖部件40的第二区域43时几乎变为平面。
随后,在记录媒体13的前端部经过盖部件40的第二区域43之后,上述记录媒体13运动到沿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设置在第二区域43的下游侧的第三区域44。如图13中所示,由于盖部件40第三区域44由沿记录媒体排出方向形成为向下凸起构造的曲面构成,因此作用在记录媒体13的前端部上的向下力逐渐减小,记录媒体13的前端部成为沿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伸展成平面构造的状态,另外,记录媒体13当经过第三区域44时因水平拉伸力和与第三区域44的表面的摩擦而慢下来,其朝向沿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的速度分量几乎变为零,并且记录媒体13落在排纸托盘12的预定位置上。
在记录媒体13以向下凹入构造卷曲的情况下,大致类似于上述情况,前端部或前端部的中部被盖部件40的第一区域42抬起,并且与图像读取装置3的下表面14隔开。
因此,在上述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中,即使当记录媒体13卷曲时,也可以将记录媒体13有序地排出到排纸托盘12上,而不产生记录媒体13的前端部的角部与盖部件40接触从而弯曲等损伤,并且改善了对记录媒体13的收纳。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虽然给出了支撑框架18覆盖有盖部件40的情况的描述,但支撑框架18的表面构造还可以形成为与上述支撑框架相同而未设有盖部件的构造。
出于示例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说明。其意图不在于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许多修改和变型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说明实施例是为了最佳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人员能够理解各种实施例的发明和适合于特定预期应用的各种修改。其目的在于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参考标记的说明]
1: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2:图像形成装置主体
3:图像读取装置
4:记录媒体排出空间
13:记录媒体
18:支撑框架
40:盖部件
42:第一区域
43:第二区域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其通过向由图像形成部分形成有图像的记录媒体施加传送力来将所述记录媒体排入记录媒体排出空间,并且其将所述记录媒体弯曲成给定形状,以防止记录媒体的前端部自由落下;
图像读取单元,其读取文档图像并且布置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之上,从而使所述记录媒体排出空间布置在所述图像读取单元和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之间;以及
引导部分,其具有从所述图像读取单元的下表面朝向所述记录媒体排出空间突出的突出部分,并且其在向所述记录媒体施加排出力而使所述前端部进入所述突出部分时,通过减小所述前端部的弯曲来引导所述前端部自由落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突出部分的高度从所述记录媒体排出口向所述突出部分的顶部变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突出部分的表面上与所述前端部接触的部分形成为给定形状,以便通过沿与所述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相交的方向引导所述前端部来使弯曲的所述记录媒体伸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突出部分的所述表面上与所述前端部接触的部分具有凹入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侧面的一部分具有开口,以便允许通过所述开口拾取排出到所述记录媒体排出空间的所述记录媒体,所述侧面相交于与排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并且
在所述突出部分的远侧上的高度大于在所述突出部分的近侧上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到4的任一项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支撑框架,其支撑所述图像读取单元的下表面并且至少被包含在所述突出部分的内部的一部分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突出部分包括:第一引导面,其形成为使得当所述前端部相对于与所述排出方向相交的方向弯曲成向上凹入构造时,所述前端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引导面的进入角度为锐角;以及第二引导面,其沿所述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形成为向下凹入构造,以便向下引导经过所述第一引导面的所述前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突出部分还包括第三引导面,其沿所述排出方向形成为所述向上凹入构造,以便在所述记录媒体经过所述第二引导面之后,使所述记录媒体落在设置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上侧的记录媒体排出部分上。
CN201010519243.8A 2010-03-19 2010-10-18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1933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64219 2010-03-19
JP2010064219A JP5447055B2 (ja) 2010-03-19 2010-03-19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3378A true CN102193378A (zh) 2011-09-21
CN102193378B CN102193378B (zh) 2015-02-25

Family

ID=44601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19243.8A Active CN102193378B (zh) 2010-03-19 2010-10-1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467115B2 (zh)
JP (1) JP5447055B2 (zh)
KR (1) KR101447983B1 (zh)
CN (1) CN102193378B (zh)
AU (1) AU2010224467B2 (zh)
TW (1) TWI40852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02484A (zh) * 2012-06-26 2015-01-21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介质引导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77548B2 (ja) * 2012-03-22 2015-09-0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76388B2 (ja) * 2015-01-27 2017-02-0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98505A2 (en) * 1999-11-04 2001-05-09 Nisca Corporation Optical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5196124A (ja) * 2003-12-12 2005-07-2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50281597A1 (en) * 2004-06-17 2005-12-2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CN1841225A (zh) * 2005-03-31 2006-10-04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的供纸结构
CN101458472A (zh) * 2007-12-10 2009-06-17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设备和在其中使用的纸张运送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25171A (ja) * 1984-04-20 1985-11-09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複写機の記録紙搬送装置
JPH0891671A (ja) * 1994-09-29 1996-04-09 Canon Inc 記録装置
JPH08197723A (ja) * 1995-01-27 1996-08-06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3625631B2 (ja) 1997-11-28 2005-03-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の排紙部
US6503011B2 (en) * 1998-09-30 2003-01-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2023437A (ja) 2000-07-13 2002-01-2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797211B2 (ja) * 2001-01-17 2006-07-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03040506A (ja) 2001-07-31 2003-02-13 Ricoh Co Ltd シート排出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74390B2 (ja) 2003-08-15 2008-10-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03649A (ja) 2004-06-17 2006-01-05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40050A (ja) * 2005-03-03 2006-09-14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媒体排出構造
US7578504B2 (en) * 2006-09-15 2009-08-25 Lite-On Technology Corp. Duplex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JP5104170B2 (ja) * 2007-09-28 2012-12-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KR20090105044A (ko) * 2008-04-01 2009-10-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화상형성기기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98505A2 (en) * 1999-11-04 2001-05-09 Nisca Corporation Optical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5196124A (ja) * 2003-12-12 2005-07-2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50281597A1 (en) * 2004-06-17 2005-12-2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CN1841225A (zh) * 2005-03-31 2006-10-04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的供纸结构
CN101458472A (zh) * 2007-12-10 2009-06-17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设备和在其中使用的纸张运送控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02484A (zh) * 2012-06-26 2015-01-21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介质引导件
CN104302484B (zh) * 2012-06-26 2016-09-07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介质引导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3378B (zh) 2015-02-25
AU2010224467B2 (en) 2012-05-24
TWI408520B (zh) 2013-09-11
KR20110105695A (ko) 2011-09-27
JP2011197412A (ja) 2011-10-06
AU2010224467A1 (en) 2011-10-06
TW201133162A (en) 2011-10-01
JP5447055B2 (ja) 2014-03-19
US8467115B2 (en) 2013-06-18
US20110228360A1 (en) 2011-09-22
KR101447983B1 (ko) 2014-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04213B2 (en) Image reading device including a feeding guide,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3587982B (zh) 片材状体搬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US6789794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sheet conveying device
CN100587613C (zh) 排纸装置
US994880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624057B2 (en) Sheet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124974B1 (en) Paper feed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aper feeding method
JP4497217B2 (ja) 記録材処理装置
CN104003218A (zh) 片体托盘及具备其的送纸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读取装置
CN103995448A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曝光装置
CN102193378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60200530A1 (en)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CN103569728A (zh) 薄片体排出装置以及利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144998A (zh) 具有紧凑尺寸的成像设备
US7403314B2 (en) Manuscript conveyor guide used for a manuscript reader unit
CN106348061A (zh) 片材馈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US20160200529A1 (en)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US20050093222A1 (en) Sheet feeder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065318B2 (en) Paper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40109743A1 (en)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0007572A (zh) 片材按压机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21031212A (ja) 用紙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365023B2 (ja) シート収容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H11255407A (ja) シート材用トレイ、該シート材用トレイを備えた画像読み取り装置、及び該画像読み取り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KR200156003Y1 (ko) 페이스-업 프린터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