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6213B - 層積電容器 - Google Patents

層積電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6213B
TWI396213B TW095102854A TW95102854A TWI396213B TW I396213 B TWI396213 B TW I396213B TW 095102854 A TW095102854 A TW 095102854A TW 95102854 A TW95102854 A TW 95102854A TW I396213 B TWI396213 B TW I39621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electrode
extraction
electrodes
pai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028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41935A (en
Inventor
Masaaki Togashi
Taisuke Ahiko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6419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419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62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621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05Electrodes
    • H01G4/012Form of non-self-supporting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0Stacke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 H01G4/232Terminals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a stacked or rolled capaci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 Ceramic Capacitors (AREA)

Description

層積電容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層積電容器。
作為這種層積電容器,已知具有交互地層積複數介電層和複數內部電極層的層積體和在該層積體上形成的複數端子電極者(例如參照特開2004-140211號公報)。
在用於供給數位電子機器上搭載的中央處理裝置(CPU)的電源中,在不斷低電壓化的另一方面,負載電流不斷增大。因此,要將電源電壓相對於負載電流的急劇變化的變動抑制在允許值內非常困難。因此,可將被稱為去耦電容器的層積電容器與電源連接。而且,當負載電流過渡變動時,可從該層積電容器將電流供給至CPU,抑制電源電壓的變動。
近年來,隨著CPU的工作頻率進一步高頻化,在高速下,負載電流變得更大。因此,對去耦電容器中使用的層積電容器,有增大電容的同時,增大等效串聯電阻(ESR)之要求。
然而,在特開2004-140211號公報所述的層積電容器中,關於等效串聯電阻沒有進行研究。另外,在特開2004-140211號公報所述的層積電容器中,為了減小等效串聯電感(ESL),將內部電極層所包含的引出電極的根部擴寬。因此,在該層積電容器中,存在等效串聯電阻被過度減小的擔心。
本發明之課題係提供一種可以容易地進行等效串聯電阻的控制的層積電容器。
且說在一般的層積電容器中,內部電極層經由引出電極與對應的端子電極連接。因此,當內部電極層的數目增加時,引出電極的數目也增加,等效串聯電阻減小。為了謀求層積電容器的大電容化,當增多介電層和內部電極層的層積數目時,引出電極的數目也增多。由於引出電極的電阻成分與端子電極並聯連接,因此,隨著引出電極的數目增多,層積電容器的等效串聯電阻進一步減小。如此,層積電容器的大電容化和增大等效串聯電阻是相反的要求。
於是,本發明者等對可以滿足增大電容和增大等效串聯電阻的要求的層積電容器進行深刻的研究,著眼於即使介電層和內部電極層的層積數目相同,藉由加長引出電極的長度,也可以增大等效串聯電阻這一點。但是,只增長引出電極的長度,層積體會大型化。因此,本發明者等發現一個新的事實,即藉由在形成電容成分的電極部分設置也起作用作為引出電極的部分,實質上與引出電極相當的部分變長,可以抑制等效串聯電阻的過度減小。另外,本發明者們還發現一個新的事實,即利用上述也起作用作為引出電極的部分的長度,可以將等效串聯電阻調節至期望值。
根據該研究結果,本發明的層積電容器,其特徵在於:具有交互層積複數介電層和複數內部電極層的層積體及在該層積體上形成的複數端子電極,且複數內部電極層包含交互配置的第一內部電極層和第二內部電極層;複數端子電極包含電性上相互絕緣的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第一內部電極層具有與第一端子電極連接的第一引出電極和形成電容成分的第一電容器電極;第二內部電極層具有與第二端子電極連接的第二引出電極和形成電容成分的第二電容器電極;在第一電容器電極上設有從與第一引出電極對應的周邊延伸的一對狹縫(slit)部,位於該一對狹縫部之間的部分與第一引出電極連續;在第二電容器電極上設有從與第二引出電極對應的周邊延伸的一對狹縫部,位於該一對狹縫部之間的部分與第二引出電極連續。
另外,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發明的層積電容器,其特徵在於:具有交互層積複數介電層和複數內部電極層的層積體和在該層積體上形成的複數端子電極,且複數內部電極層包含交互配置的複數第一內部電極層和複數第二內部電極層;複數端子電極包含電性上相互絕緣的複數第一端子電極和複數第二端子電極;第一內部電極層具有與複數第一端子電極中的任何一個連接的第一引出電極和形成電容成分的第一電容器電極;第二內部電極層具有與複數第二端子電極中的任何一個連接的第二引出電極和形成電容成分的第二電容器電極;在第一電容器電極上設有從與第一引出電極對應的周邊延伸的一對狹縫部,位於該一對狹縫部之間的部分與第一引出電極連續;在第二電容器電極上設有從與第二引出電極對應的周邊延伸的一對狹縫部,位於該一對狹縫部之間的部分與第二引出電極連續。
另外,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發明的層積電容器,其特徵在於:具有交互層積複數介電層和複數內部電極層的層積體和在該層積體上形成的複數端子電極,且複數內部電極層包含交互配置的複數第一內部電極層和複數第二內部電極層;複數端子電極包含電性上相互絕緣的複數第一端子電極和複數第二端子電極;第一內部電極層具有與複數第一端子電極各個連接的複數第一引出電極和形成電容成分的第一電容器電極;第二內部電極層具有與複數第二端子電極各個連接的複數第二引出電極和形成電容成分的第二電容器電極;在第一電容器電極上設有從與各第一引出電極對應的周邊分別延伸的複數對狹縫部,位於該各一對狹縫部之間的部分與對應的第一引出電極連續;在第二電容器電極上設有從與各第二引出電極對應的周邊分別延伸的複數對狹縫部,位於該各一對狹縫部之間的部分與對應的第二引出電極連續。
在此等本發明的層積電容器各個中,位於第一和第二電容器電極的一對狹縫部之間的部分起作用作為形成電容成分的電極部分,同時也起作用作為引出電極。因此,在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層中,與引出電極相當的部分的長度實質上變長。因此,可以在此等層積電容器中確保電容,並可增大等效串聯電阻。另外,在第一電容器電極上設置從與第一引出電極對應的周邊延伸的狹縫部及在第二電容器電極上設置從與第二引出電極對應的周邊延伸的狹縫部,藉此在此等層積電容器各個可控制等效串聯電阻。因此,可以容易地在此等層積電容器中進行等效串聯電阻的控制。
另外,位於第一和第二電容器電極的一對狹縫部之間的部分中至少任一方的部分最好呈蛇行形狀或曲柄形狀。在這種情況下,在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層的至少任一方中,與引出電極相當的部分的長度進一步增長。因此,可以進一步增大等效串聯電阻的值。
另外,第一和第二引出電極中至少任一方的引出電極最好具有開口部。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和第二引出電極中至少任一方的引出電極的面積變小。因此,可以進一步增大等效串聯電阻。
另外,位於第一和第二電容器電極的一對狹縫部之間的部分中至少任一方的部分最好具有開口部。在這種情況下,在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層的至少任一方中,與引出電極相當的部分的面積變小。因此,可進一步增大等效串聯電阻。
另外,位於第一電容器電極的一對狹縫部之間的部分最好被設定為第一電容器電極的剩餘部側的寬度比與第一引出電極連接側的寬度窄。在這種情況下,位於第一電容器電極的一對狹縫部之間的部分的電阻比較大,可以進一步增大等效串聯電阻的值。
另外,位於第二電容器電極的一對狹縫部之間的部分最好被設定為第二電容器電極的剩餘部側的寬度比與第二引出電極連接側的寬度窄。在這種情況下,位於第二電容器電極的一對狹縫部之間的部分的電阻比較大,可以進一步增大等效串聯電阻的值。
另外,藉由調節狹縫部的長度,將等效串聯電阻設定為期望值較佳。在這種情況下,位於一對狹縫部之間的部分的長度被調節,可容易得到具有所希望的等效串聯電阻值的層積電容器。
藉由本發明,可以提供一種可以容易地進行等效串聯電阻的控制的層積電容器。
下面結合附圖的詳細說明可以更充分地理解本發明。這些附圖只是為說明,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
從下面所給的詳細說明中,可以瞭解本發明的應用範圍。然而,應當理解,表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的詳細說明和具體例子只是為了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知道,在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對這個詳細的說明可作各種改變和改進。
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又,在說明中,對相同元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使用相同的符號,省略重複說明。又,在圖2~圖17中,為了容易看,在與內部電極層相當的區域上打上陰影線。另外,在圖3~圖16中,省略了XYZ座標軸,但在以下說明中使用的座標軸與圖2所示的XYZ座標軸相同。
[第一實施方式]
參照圖1和圖2,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C1的結構。圖1為第一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的立體圖。圖2為第一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包含的層積體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1所示,層積電容器C1具有層積體1和在該層積體1上形成的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11a~11d、12a~12d。
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11a~11d、12a~12d分別為4個,互相電性上絕緣。4個第一端子電極11a、11b、11c、11d中的二個第一端電極11a和11b位於層積體1的側面1a上,剩餘二個第一端子電極11c和11d位於與側面1a相對的層積體1的側面1b上。另一方面,4個第二端子電極12a、12b、12c、12d中的二個第二端子電極12a和12b位於層積體1的側面1a上,剩餘二個第二端子電極12c和12d位於層積體1的側面1b上。在層積體1的各個側面1a、1b中,交互地配置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11a~11d、12a~12d。即,在側面1a上按順序配置第一端子電極11a、第二端子電極12a、第一端子電極11b、第二端子電極12b;在側面1b上按順序配置第一端子電極11c、第二端子電極12c、第一端子電極11d、第二端子電極12d。
如圖2亦所示,層積體1由複數(在本實施方式中為9層)介電層10和複數(在本實施方式中各為4層)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20、22、24、26、30、32、34、36交互層積構成。在實際的層積電容器C1中,介電層10之間的邊界一體化至看不出的程度。
第一內部電極層20~26具有第一引出電極40、42、44、46和第一電容器電極60、62、64、66。第一引出電極40~46各個與第一端子電極11a~11d中的任何一個連接。第一引出電極40~46各個從第一電容器電極60~66一面呈矩形形狀一面延伸,以便引出到形成第一端子電極11a~11d的層積體1的二個側面1a、1b中的任何一方。具體而言,第一內部電極層20具有的第一引出電極40為與第一端子電極11a連接而引出到層積體1的側面1a。第一內部電極層22具有的第一引出電極42為與第一端子電極11b連接而引出到層積體1的側面1a。第一部電極層24具有的第一引出電極44為與第一端子電極11c連接而引出到層積體1的側面1b。第一內部電極層26具有的第一引出電極46為與第一端子電極11d連接而引出到層積體1的側面1b。
第二內部電極層30~36具有第二引出電極50、52、54、56和第二電容器電極70、72、74、76。第二引出電極50~56各個與第二端子電極12a~12d中的任何一個連接。第二引出電極50~56各個從第二電容器電極70~76一面呈矩形形狀一面延伸,以便引出到形成第二端子電極12a~12d的層積體1的二個側面1a、1b中的任何一方。具體而言,第二內部電極層30具有的第二引出電極50為與第二端子電極12a連接而引出到層積體1的側面1a。第二內部電極層32具有的第二引出電極52為與第二端子電極12b連接而引出到層積體1的側面1a。第二部電極層34具有的第二引出電極54為與第二端子電極12c連接而引出到層積體1的側面1b。第二內部電極層36具有的第二引出電極56為與第二端子電極12d連接而引出到層積體1的側面1b。
第一引出電極40、42、第二引出電極50、52在圖2的Y方向偏移地設置。即,按第一引出電極40、第二引出電極50、第一引出電極42、第二引出電極52的順序,在+Y方向偏移地設置。第一引出電極44、46,第二引出電極54、56在圖2的Y方向偏移地設置。即,按第一引出電極44,第二引出電極54、第一引出電極46、第二引出電極56的順序,在+Y方向偏移地設置。此處,在圖2~圖17中,為了說明方便,以層積體的介電層和內部電極層的層積方向作為Z軸方向;以和Z軸方向垂直,並且與設置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的層積體的側面平行的方向作為Y軸方向,以與Z軸方向和Y軸方向垂直的方向作為X軸方向。
形成電容器的電容成分的第一電容器電極60~66分別在離開與層積體1的Z軸方向平行的側面具有特定間隔的位置上形成。第一電容器電極60~66分別包含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80、82、84、86和第一電容器本體電極100、102、104、106。
如圖2所示,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形成為分別利用在第一電容器電極60~66上形成的一對狹縫部120、122、124、126,與對應的第一引出電極40~46連續。各個狹縫部120~126為在第一引出電極40~46和第一電容器電極60~66連接的部位的Y軸方向的兩端,形成為以X軸方向為長度方向延伸的寬度窄的矩形切口。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80形成為利用狹縫部120與第一引出電極40連續。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82形成為利用狹縫部122與第一引出電極42連續。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84形成為利用狹縫部124與第一引出電極44連續。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86形成為利用狹縫部126與第一引出電極46連續。另外,如圖2所示,各個第一電容器本體電極100~106形成為利用一對狹縫部120~126各個,與各個第一引出電極40~46隔開。在本實施方式中,各個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位於一對狹縫部120~126之間。成對的各個狹縫部120~126係從與第一電容器電極60~66的第一引出電極40~46對應的周邊延伸而設置。第一電容器本體電極100~106相對於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成為第一電容器電極60~66的剩餘部。
形成電容器的電容成分的第二電容器電極70~76分別在離開與層積體1的Z軸方向平行的側面具有特定間隔的位置上形成。第二電容器電極70~76分別包含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90、92、94、96和第二電容器本體電極110、112、114、116。
如圖2所示,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90~96形成為分別利用在第二電容器電極70~76上形成的一對狹縫部130、132、134、136,與對應的第二引出電極50~56連續。各個狹縫部130~136為在第二引出電極50~56和第二電容器電極70~76連接的部位的Y軸方向的兩端,形成為以X軸方向為長度方向延伸的寬度窄的矩形切口。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90形成為利用狹縫部130與第二引出電極50連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92形成為利用狹縫部132與第二引出電極52連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94形成為利用狹縫部134與第二引出電極54連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96形成為利用狹縫部136與第二引出電極56連續。另外,如圖2所示,各個第二電容器本體電極110~116形成為利用一對狹縫部130~136各個,與各個第二引出電極50~56隔開。在本實施方式中,各個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90~96位於一對狹縫部130~136之間。成對的各個狹縫部130~136係從與第二電容器電極70~76的第二引出電極50~56對應的周邊延伸而設置。第二電容器本體電極110~116相對於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90~96,成為第二電容器電極70~76的剩餘部。
在Z軸方向看,第一電容器電極60~66和第二電容器電極70~76設置成重合。
如圖2所示,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90~96各個形成為利用狹縫部120~126、130~136與第一和第二引出電極40~46、50~56各個連續。因此,在內部電極層中,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90~96可以起作用作為連接對應的端子電極和形成電容成分的電容器電極的引出電極。因此,作為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層20~26、30~36的引出電極實質上起作用的部分分別為由第一與第二引出電極40~46、50~56和第一與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90~96形成的部分。因此,在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層20~26、30~36中,實質上與引出電極相當的部分與不加入狹縫部120~126、130~136的情況比較變長,層積電容器C1的等效串聯電阻增大。
另外,如圖2所示,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在Z軸方向與第二電容器電極70~76重合,形成電容器成分。如圖2所示,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90~96在Z軸方向與第一電容器電極60~66重合,形成電容器成分。如此,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90~96不但有作為引出電極的功能,而且有用於形成電容器的電容成分的功能。因此,在該層積電容器C1中可以確保電容,並可以增大等效串聯電阻。
另外,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90~96分別由各個狹縫部120~126、130~136形成,根據各個狹縫部120~126、130~136在X軸方向的長度,其長度改變。即,根據在第一和第二電容器電極60~66、70~76上形成的狹縫部120~126、130~136的長度,可以改變實質上起作用作為引出電極的部分的長度,其結果可以改變等效串聯電阻的值。如此,在層積電容器C1中,僅改變狹縫部120~126、130~136的長度,可以改變層積電容器C1的等效串聯電阻的值,因此,容易進行等效串聯電阻的控制。
另外,因為僅改變狹縫部120~126、130~136的長度,可以改變層積電容C1的等效串聯電阻的值,因此亦可根據狹縫部120~126、130~136的長度,將層積電容器C1的等效串聯電阻的值設定為期望值。如此,亦可得到具有所希望的等效串聯電阻值的層積電容器。
[第二實施方式]
參照圖3,說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的結構。第二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在電容器引出電極的形狀之點,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不同。圖3為第二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包含的層積體1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3所示,在層積體1中,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90~96呈蛇行形狀。另外,與此等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90~96連接的第一和第二引出電極40~46、50~56也呈蛇行形狀。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在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層20~26、30~36中實質上與引出電極相當的部分變長。因此,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同樣,可以確保電容,並可以增大等效串聯電阻。
特別是在第二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藉由使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90~96的形狀成為蛇行形狀,增長亦起作用作為引出電極的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90~96的長度。其結果,在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層20~26、30~36中,實質上與引出電極相當的部分變長,可以增大等效串聯電阻的值。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同樣,僅改變狹縫部120~126、130~136各個的長度,可以改變等效串聯電阻的值,可以容易進行等效串聯電阻的控制。再者,亦可根據各個狹縫部120~126、130~136的長度,將層積電容器的等效串聯電阻的值設定為期望值,亦可得到具有所希望的等效串聯電阻值的層積電容器。
又,第一和第二引出電極40~46、50~56不是蛇行形狀,而是例如矩形形狀也可以。另外,第一和第二電容器的引出電極80~86、90~96全部不是蛇行形狀也可以,僅例如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90~96中任何一方是蛇行形狀也可以。或者,僅例如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中的一部分電容器引出電極是蛇行形狀也可以。
另外,如圖4所示,第一與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90~96和第一與第二引出電極40~46、50~56的形狀為曲柄形狀也可以。
[第三實施方式]
參照圖5,說明第三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的結構。第三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在電容器引出電極或引出電極有開口部之點,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不同。圖5為第三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包含的層積體1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5所示,在層積體1中,第一與第二引出電極40~46、50~56和第一與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90~96具有圓形的開口部140、142、144、146、150、152、154、156。開口部140~146在第一引出電極40~46和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連續的部分上,由在X軸方向三個圓形開口部並列所形成。開口部150~156在第二引出電極50~56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90~96連續的部分上,由在X軸方向三個圓形開口部並列所形成。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在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層20~26、30~36中,與引出電極實質上相當的部分變長。因此,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同樣,可以確保電容並可以增大等效串聯電阻。
特別是在第三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藉由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90~96與第一和第二引出電極40~46、50~56具有開口部140~146、150~156,實質上與引出電極相當的部分的面積變小。其結果,可以增大等效串聯電阻的值。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同樣,僅改變狹縫部120~126、130~136各個的長度,可以改變等效串聯電阻的值,可以容易進行等效串聯電阻的控制。另外,根據各個狹縫部120~126、130~136的長度,亦可將層積電容器的等效串聯電阻的值設定為期望值,亦可得到具有所希望的等效串聯電阻值的層積電容器。
又,未在第一與第二引出電極40~46、50~56和第一與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90~96全部的部分具有開口部也可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開口部也可以。例如,只是作為第一與第二引出電極40~46、50~56和第一與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90~96中任何一方的第一和第二引出電極40~46、50~56有開口部也可以。或者,例如只是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有開口部也可以。
另外,開口部140~146、150~156不限於圖5所示的圓形。例如如圖6所示,開口部140~146、150~156在X軸方向為一個長的橢圓形狀者也可以。或者,如圖7所示,開口140~146、150~156為三個矩形形狀的開口部在X軸方向並列也可以。或者,如圖8所示,開口140~146、150~156為一個在X軸方向為長的矩形形狀者也可以。
[第四實施方式]
參照圖9,說明第四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的結構。第四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在電容器引出電極的形狀之點,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不同。圖9為第四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包含的層積體1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9所示,在層積體1中,關於與複數介電層10和複數內部電極層20~26、30~36層積方向相垂直,而且與引出第一與第二引出電極40~46、50~56的層積體1的側面1a、1b平行的方向上的寬度,與和引出電極連接的部位的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90~96的寬度比較,與第一和第二電容器本體電極100~106、110~116連接的部位的第一與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90~96的寬度窄。即,如圖9所示,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的與第一電容器本體電極100~106連接部位的Y軸方向的寬度與和第一引出電極40~46連接部位的Y軸方向的寬度比較,較狹窄。換句話說,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被設定為第一電容器本體電極100~106側的寬度比和第一引出電極40~46連接側的寬度窄。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90~96的與第二電容器本體電極110~116連接部位的Y軸方向的寬度,比和第二引出電極50~56連接部位的Y軸方向的寬度狹窄。換句話說,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90~96被設定為第二電容器本體電極110~116側的寬度比和第二引出電極50~56連接側的寬度狹窄。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在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層20~26、30~36實質上與引出電極相當的部分變長。因此,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同樣,可以確保電容,並可增大等效串聯電阻。
特別是在第四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90~96各自在和第一與第二電容器本體電極100~106、110~116連接部位的Y軸方向的寬度比在和第一與第二引出電極40~46、50~56連接部位的Y軸方向的寬度窄。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同樣,僅改變狹縫部120~126、130~136各個的長度,可以改變等效串聯電阻的值,可以容易進行等效串聯電阻的控制。另外,根據各個狹縫部120~126、130~136的長度,亦可將層積電容器的等效串聯電阻的值設定為期望值,亦可得到具有所希望的等效串聯電阻值的層積電容器。
又,也可以不是在全部的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90~96,如此在Y軸方向寬度變化的形狀。例如,只是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80~86、90~96中任何一方如上所述,在Y軸方向寬度變化的形狀,而另一方的電容器引出電極在Y軸方向的寬度為一定的形狀也可以。
[第五實施方式]
參照圖10,說明第五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的結構。第五實施方式的層積的電容器在連接一個第一內部電極層的第一端子電極數目以及連接一個第二內部電極層的第二端子電極數目之點,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不同。圖10為第五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C1中包含的層積體1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10亦所示,層積體1由交互地層積複數(在本實施方式中為9層)介電層10和複數(在本實施方式中各為4層)的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160、170所構成。在實際的層積電容器中,介電層10之間的邊界一體化成看不出的程度。
第一內部電極層160具有第一引出電極180、182、184、186和第一電容器電極200。第一內部電極層160具有的第一引出電極180~186為4個,與第一端子電極11a~11d的數目相同。第一引出電極180~186與對應的第一端子電極11a~11d各個連接,從第一電容器電極200一面呈矩形一面延伸,以便引出到形成有第一端子電極11a~11d的層積體1的側面1a、1b。具體而言,第一引出電極180為與第一端子電極11a連接而引出到層積體1的側面1a。第一引出電極182為與第一端子電極11b連接而引出到層積體1的側面1a。第一引出電極184為與第一端子電極11c連接而引出到層積體1的側面1b。第一引出電極186為與第一端子電極11d連接而引出到層積體1的側面1b。
第二內部電極層170具有第二引出電極190、192、194、196和第二電容器電極210。第二內部電極層170具有的第二引出電極190~196為4個,與第二端子電極12a~12d的數目相同。第二引出電極190~196與對應的第二端子電極12a~12d各個連接,從第二電容器電極210一面呈矩形一面延伸,以便引出到形成有第二端子電極12a~12d的層積體1的側面1a、1b。具體而言,第二引出電極190為與第二端子電極12a連接而引出到層積體1的側面1a。第二引出電極192為與第二端子電極12b連接而引出到層積體1的側面1a。第二引出電極194為與第二端子電極12c連接而引出到層積體1的側面1b。第二引出電極196為與第二端子電極12d連接而引出到層積體1的側面1b。
第一引出電極180、182、第二引出電極190、192在圖10的Y方向偏移地設置。即,按第一引出電極180、第二引出電極190、第一引出電極182、第二引出電極192的順序,在+Y方向偏移地設置。第一引出電極184、186、第二引出電極194、196在圖10的Y方向偏移地設置。即,按第一引出電極184、第二引出電極194、第一引出電極186、第二引出電極196的順序,在+Y方向偏移地設置。
形成電容器的電容成分的第一電容器電極200分別在離開與層積體1的Z軸方向平行的側面具有特定間隔的位置上形成。第一電容器電極200包含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2、224、226和第一電容器本體電極240。
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與第一引出電極180~186的總數相同,即4個。如圖10所示,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分別形成為藉由在第一電容器電極200上形成的4個狹縫部對260、262、264、266,與對應的第一引出電極180~186各個連續。4個狹縫部對260~266為在第一引出電極180~186和第一電容器電極200連接部位的Y軸方向的兩端,形成為以X軸方向作為長度方向延伸的寬度窄的矩形切口。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220形成為利用狹縫部260與第一引出電極180連續。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224形成為利用狹縫部262與第一引出電極182連續。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224形成為利用狹縫部264與第一引出電極184連續。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226形成為利用狹縫部266與第一引出電極186連續。另外,如圖10所示,第一電容器本體電極240形成為利用4個狹縫部對260~266與第一引出電極180~186隔開。
形成電容器的電容成分的第一電容器電極200分別在離開與層積體1的Z軸方向平行的側面具有特定間隔的位置上形成。第一電容器電極200包含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和第一電容器本體電極240。
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30~236與第二引出電極190~196的總數相同,即4個。如圖10所示,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30~236分別形成為藉由在第二電容器電極210上形成的4個狹縫部對270、272、274、276,與對應的第二引出電極190~196各個連續。4個狹縫部對270~276為在第二引出電極190~196和第二電容器電極210連接部位的Y軸方向的兩端,形成為以X軸方向作為長度方向延伸的寬度窄的矩形切口。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30以利用狹縫部270與第二引出電極190連續的方式形成。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32以利用狹縫部272與第二引出電極192連續的方式形成。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34以利用狹縫部274與第二引出電極194連續的方式形成。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36以利用狹縫部276與第二引出電極196連續的方式形成。另外,如圖10所示,第二電容器本體電極250以利用4個狹縫部對270~276與第二引出電極190~196隔開的方式形成。
在Z軸方向看,第一電容器電極200和第二電容器電極210設置成重合。
如圖10所示,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230~236以利用狹縫部260~266、270~276與第一和第二引出電極180~186、190~196各個連續的方式形成,可起作用作為引出電極。因此,在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層160、170實質上相當於引出電極的部分變長。藉此,在第五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C1中,可以確保電容,並可以增大等效串聯電阻。
另外,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230~236由狹縫部260~266、270~276形成,根據在X軸方向的狹縫部260~266、270~276的長度,其長度改變。因此,在第五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C1中,僅改變狹縫部260~266、270~276的長度,可以改變等效串聯電阻的值,可以容易進行等效串聯電阻的控制。
再者,僅改變狹縫部260~266、270~276的長度,可以改變第五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C1的等效串聯電阻的值,故根據狹縫部260~266、270~276的長度,亦可將第五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C1的等效串聯電阻的值設定為期望值。如此,可以得到具有所希望的等效串聯電阻值的層積電容器。
[第六實施方式]
參照圖11,說明第六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的結構。第六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在電容器引出電極的形狀之點,與第五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C1不同。圖11是第六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所包含的層積體1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11所示,在層積體1中,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230~236呈蛇行形狀。另外,與此等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230~236連續的第一和第二引出電極180~186、190~196也呈蛇行形狀。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在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層160、170實質上與引出電極相當的部分變長。因此,與第五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同樣,可以確保電容,並可以增大等效串聯電阻。
特別是在第六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藉由使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230~236的形狀成為蛇行形狀,增長亦起作用作為引出電極的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230~236的長度。其結果,在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層160、170實質上與引出電極相當的部分變長,可以增大等效串聯電阻的值。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與第五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同樣,僅改變4個狹縫部對260~266、270~276各個的長度,可以改變等效串聯電阻的值,可以容易進行等效串聯電阻的控制。另外,根據4個狹縫部對260~266、270~276各個的長度,亦可將層積電容器的等效串聯電阻的值設定為期望值,亦可得到具有所希望的等效串聯電阻值的層積電容器。
又,第一和第二引出電極180~186、190~196不是蛇行形狀而是例如矩形形狀也可以。另外,第一和第二電容器的引出電極220~226、230~236全部不是蛇行形狀也可以,只是例如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230~236中任何一方是蛇行形狀也可以。或者,只是例如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中的一部分電容器引出電極是蛇行形狀也可以。
另外,如圖12所示,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230~236和第一與第二引出電極180~186、190~196的形狀為曲柄形狀也可以。
[第七實施方式]
參照圖13,說明第七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的結構。第七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在電容器引出電極或引出電極有開口部之點,與第五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C1不同。圖13為在第七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包含的層積體1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13所示,在層積體1中,第一和第二引出電極180~186、190~196和第一與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230~236分別具有圓形的開口部280、282、284、286、290、292、294、296。開口部280~286在第一引出電極180~186和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連續的部分上,由在X軸方向三個圓形開口部並列所形成。開口部290~296在第二引出電極190~196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30~236連續的部分上,由在X軸方向三個圓形開口部並列所形成。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在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層160、170與引出電極實質上相當的部分變長。因此,與第五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同樣,可以確保電容,並可以增大等效串聯電阻。
特別是在第七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藉由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230~236與第一和第二引出電極180~186、190~196具有開口部,實質上與引出電極相當的部分的面積變小。其結果,可以增大等效串聯電阻的值。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與第五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同樣,僅改變4個狹縫部對260~266、270~276各個的長度,可以改變等效串聯電阻的值,可以容易進行等效串聯電阻的控制。再者,根據4個狹縫部對260~266、270~276各個的長度,亦可將層積電容器的等效串聯電阻的值設定為期望值,亦可得到具有所希望的等效串聯電阻值的層積電容器。
又,未在第一和第二引出電極180~186、190~196和第一與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230~236全部的部分具有開口部也可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開口部也可以。例如,只是作為第一和第二引出電極180~186、190~196和第一與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230~236中任何一方的第一和第二引出電極180~186、190~196有開口部也可以。或者,例如只是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180~186有開口部也可以。
另外,開口部280~286、290~296不限於圖13所示的圓形。例如如圖14所示,開口部280~286、290~296在X軸方向為一個長的橢圓者也可以。或者,如圖15所示,開口部280~286、290~296為三個矩形的開口部在X軸方向並列也可以。或者,如圖16所示,開口部280~286、290~296為一個在X軸方向為長的矩形形狀者也可以。
[第八實施方式]
參照圖17,說明第八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的結構。第八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在電容器引出電極的形狀之點,與第五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C1不同。圖17為第八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包含的層積體1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17所示,在層積體1中,有關與複數介電層10和複數內部電極層160、170層積的方向垂直,而且與引出第一和第二引出電極180~186、190~196的層積體1的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寬度,與和引出電極連接的部位的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230~236的寬度比較,與第一和第二電容器本體電極240、250連接的部位的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230~236的寬度窄。即,如圖17所示,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的與第一電容器本體電極240連接部位的Y軸方向的寬度與和第一引出電極220~226連接部位的Y軸方向的寬度比較,較窄。換句話說,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被設定為第一電容器本體電極240側的寬度比和第一引出電極180~186連接側的寬度狹窄。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30~236的與第二電容器本體電極250連接部位的Y軸方向的寬度比和第二引出電極190~196連接部位的Y軸方向的寬度狹窄。換句話說,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30~236被設定為第二電容器本體電極250側的寬度比和第二引出電極190~196連接側的寬度狹窄。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在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層160、170實質上與引出電極相當的部分變長。因此,與第五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同樣,可以確保電容,並可增大等效串聯電阻。
特別是在第八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230~236各自與第一和第二電容器本體電極240、250連接部位的Y軸方向的寬度比和第一與第二引出電極180~186、190~196連接部位的Y軸方向的寬度狹窄。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與第五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同樣,僅改變4個狹縫部對260~266、270~276各個的長度,可以改變等效串聯電阻的值,可以容易進行等效串聯電阻的控制。另外,根據4個控制狹縫部對260~266、270~276各個的長度,亦可將層積電容器的等效串聯電阻的值設定為期望值,亦可得到具有所希望的等效串聯電阻值的層積電容器。
另外,也可以不是在全部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230~236如此在Y軸方向寬度變化的形狀。例如,也可以為僅第一和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220~226、230~236中任何一方如上所述為在Y軸方向寬度變化的形狀,而另一方的電容器引出電極為在Y軸方向的寬度為一定的形狀。
以上詳細說明了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但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例如,介電層10的層積數目和第一與第二內部電極20~26、30~36、160、170的層積數目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所述的數目。另外,第一~第四實施方式的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層的種類數也不限於4個,例如1個也可以。
從上述的本發明中可以看出本發明可有多種改變方式。這些改變不認為是偏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知道,所有這些改變都在下述申請專利的範圍內。
1...層積體
10...介電層
11a~11d...第一端子電極
12a~12d...第二端子電極
20~26、160...第一內部電極(層)
30~36、170...第二內部電極(層)
40~46、180~186...第一引出電極
50~56、190~196...第二引出電極
60~66、200...第一電容器電極
70~76、210...第二電容器電極
80~86、220~226...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
90~96、230~236...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
100~106、240...第一電容器本體電極
110~116、250...第二電容器本體電極
120~126、130~136...狹縫部
140~146、150~156...開口部
280~286、290~296...開口部
260~266、270~276...狹縫部(對)
C1...層積電容器
圖1為第一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的立體圖。
圖2為第一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包含的層積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3為第二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包含的層積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4為第二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的變形例中包含的層積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5為第三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包含的層積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6為第三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的變形例中包含的層積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7為第三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的變形例中包含的層積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8為第三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的變形例中包含的層積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9為第四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包含的層積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10為第五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包含的層積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11為第六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包含的層積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12為第六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的變形例中包含的層積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13為第七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包含的層積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14為第七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的變形例中包含的層積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15為第七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的變形例中包含的層積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16為第七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的變形例中包含的層積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17為第八實施方式的層積電容器中包含的層積體的分解立體圖。
1...層積體
10...介電層
20、22、24、26...第一內部電極(層)
30、32、34、36...第二內部電極(層)
40、42、44、46...第一引出電極
50、52、54、56...第二引出電極
60、62、64、66...第一電容器電極
70、72、74、76...第二電容器電極
80、82、84、86...第一電容器引出電極
90、92、94、96...第二電容器引出電極
100、102、104、106...第一電容器本體電極
110、112、114、116...第二電容器本體電極
120、122、124、126...狹縫部
130、132、134、136...狹縫部

Claims (10)

  1. 一種層積電容器,其特徵在於:包含交互層積複數介電層和複數內部電極層的層積體及在該層積體上形成的複數端子電極,且前述層積體包含於該層積體之層積方向成平行相對向的第一和第二側面、及與前述第一和第二側面交叉且於前述層積方向成平行相對向的第三和第四側面;前述複數內部電極層包含交互配置的複數第一內部電極層和複數第二內部電極層;前述複數端子電極包含電性上相互絕緣且分別配置於前述第一或第二側面的複數第一端子電極和複數第二端子電極;前述第一內部電極層包含與前述複數第一端子電極中的任一個連接的第一引出電極和形成電容成分的第一電容器電極;前述第二內部電極層包含與前述複數第二端子電極中的任一個連接的第二引出電極和形成電容成分的第二電容器電極;在前述第一電容器電極上設有從前述第一引出電極之前述第三和第四側面之對向方向的兩端緣向前述第一側面與前述第二側面對向的方向延伸的一對狹縫部,位於該一對狹縫部之間的部分與前述第一引出電極連續;在前述第二電容器電極上設有從前述第二引出電極之前述第三和第四側面之對向方向的兩端緣向前述第一側 面及前述第二側面對向的前述方向延伸的一對狹縫部,位於該一對狹縫部之間的部分與前述第二引出電極連續;從前述層積方向觀視時,從前述第一引出電極之前述兩端緣延伸的前述一對狹縫部與從前述第二引出電極之前述兩端緣延伸的前述一對狹縫部係於前述第三和第四側面之對向方向不重疊。
  2. 一種層積電容器,其特徵在於:包含交互層積複數介電層和複數內部電極層的層積體及在該層積體上形成的複數端子電極,且前述層積體包含於該層積體之層積方向成平行相對向的第一和第二側面、及與前述第一和第二側面交叉且於前述層積方向成平行相對向的第三和第四側面;前述複數內部電極層包含交互配置的複數第一內部電極層和複數第二內部電極層;前述複數端子電極包含電性上相互絕緣且分別配置於前述第一或第二側面的複數第一端子電極和複數第二端子電極;前述第一內部電極層包含與前述複數第一端子電極各個分別連接的複數第一引出電極和形成電容成分的第一電容器電極;前述第二內部電極層包含與前述複數第二端子電極各個連接的複數第二引出電極和形成電容成分的第二電容器電極; 在前述第一電容器電極上設有從與前述各第一引出電極之前述第三和第四側面之對向方向的兩端緣向前述第一側面與前述第二側面對向的方向延伸的一對狹縫部,位於該各一對狹縫部之間的部分與對應的前述第一引出電極連續;在前述第二電容器電極上設有從與前述各第二引出電極之前述第三和第四側面之對向方向的兩端緣向前述第一側面與前述第二側面對向的前述方向延伸的一對狹縫部,位於該各一對狹縫部之間的部分與對應的前述第二引出電極連續;從前述層積方向觀視時,從前述複數第一引出電極各別之前述兩端緣延伸的前述一對狹縫部與從前述複數第二引出電極各別之前述兩端緣延伸的前述一對狹縫部係於前述第三和第四側面之對向方向不重疊。
  3. 如請求項1或2之層積型電容器,其中位於前述第一和第二電容器電極的前述一對狹縫部之間的前述部分中至少任一方的部分呈蛇行形狀或曲柄形狀。
  4. 如請求項1或2之層積型電容器,其中前述第一和第二引出電極中至少任一方的引出電極包含開口部。
  5. 如請求項1或2之層積型電容器,其中位於前述第一和第二電容器電極的前述一對狹縫部之間的前述部分中至少任一方的部分包含開口部。
  6. 如請求項1或2之層積型電容器,其中位於前述第一電容器電極的前述一對狹縫部之間的前述部分被設定為前述 第一電容器電極的剩餘部側的寬度比與前述第一引出電極連接側的寬度窄。
  7. 如請求項1或2之層積型電容器,其中位於前述第二電容器電極的前述一對狹縫部之間的前述部分被設定為前述第二電容器電極的剩餘部側的寬度比與前述第二引出電極連接側的寬度窄。
  8. 如請求項1或2之層積型電容器,其中藉由調節前述狹縫部的長度,將等效串聯電阻設定為期望值。
  9. 如請求項4之層積型電容器,其中位於前述第一和第二電容器電極的前述一對狹縫部之間的前述部分中至少任一方的部分包含開口部。
  10. 如請求項6之層積型電容器,其中位於前述第二電容器電極的前述一對狹縫部之間的前述部分被設定為前述第二電容器電極的剩餘部側的寬度比與前述第二引出電極連接側的寬度窄。
TW095102854A 2005-01-28 2006-01-25 層積電容器 TWI3962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21952A JP4299252B2 (ja) 2005-01-28 2005-01-28 積層コンデン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41935A TW200641935A (en) 2006-12-01
TWI396213B true TWI396213B (zh) 2013-05-11

Family

ID=36779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02854A TWI396213B (zh) 2005-01-28 2006-01-25 層積電容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099138B1 (zh)
JP (1) JP4299252B2 (zh)
KR (1) KR101128274B1 (zh)
CN (1) CN1812026B (zh)
TW (1) TWI3962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97262B2 (en) 2005-10-31 2010-04-13 Avx Corporation 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 with internal current cancellation and bottom terminals
US7414857B2 (en) * 2005-10-31 2008-08-19 Avx Corporation 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 with internal current cancellation and bottom terminals
US20080165468A1 (en) * 2007-01-05 2008-07-10 Avx Corporation Very low profile multilayer components
US8238116B2 (en) 2007-04-13 2012-08-07 Avx Corporation Land grid feedthrough low ESL technology
US8120891B2 (en) * 2007-12-17 2012-02-2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Multilayer capacitor having low equivalent series inductance and controlled equivalent series resistance
JP4475338B2 (ja) * 2008-02-14 2010-06-09 Tdk株式会社 積層コンデンサ
KR100956237B1 (ko) 2008-05-08 2010-05-0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형 칩 커패시터
US8446705B2 (en) * 2008-08-18 2013-05-21 Avx Corporation Ultra broadband capacitor
JP4600561B2 (ja) * 2008-09-30 2010-12-15 Tdk株式会社 積層コンデンサ
US20100188799A1 (en) * 2009-01-28 2010-07-29 Avx Corporation Controlled esr low inductance capacitor
US9564275B2 (en) 2012-03-09 2017-02-07 The Paper Battery Co. Supercapacitor structures
US9831533B2 (en) 2013-03-15 2017-11-28 The Paper Battery Co. Energy storage structures and fabrication methods thereof
US9583277B2 (en) 2013-09-30 2017-02-28 The Paper Battery Company, Inc. Ultra-capacitor structures and electronic systems with ultra-capacitor structures
CN113133324B (zh) * 2019-10-30 2023-04-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305506A (ja) * 1987-06-06 1988-12-13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形コンデンサ
JP2001052952A (ja) * 1999-08-10 2001-02-23 Tdk Corp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および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JP2002164256A (ja) * 2000-11-22 2002-06-07 Tdk Corp 積層型電子部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92350B1 (en) * 1997-11-10 2001-09-18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Multilayer capacitor
JP3336954B2 (ja) * 1998-05-21 2002-10-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3788329B2 (ja) * 2001-11-29 2006-06-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ンデンサアレイ
JP2004140211A (ja) 2002-10-18 2004-05-13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コンデンサ
TWI229878B (en) * 2003-03-12 2005-03-21 Tdk Corp Multilayer capacitor
JP3897745B2 (ja) * 2003-08-29 2007-03-28 Tdk株式会社 積層コンデンサ及び積層コンデンサの実装構造
KR100568310B1 (ko) * 2004-09-08 2006-04-0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형 칩 캐패시터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305506A (ja) * 1987-06-06 1988-12-13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形コンデンサ
JP2001052952A (ja) * 1999-08-10 2001-02-23 Tdk Corp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および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JP2002164256A (ja) * 2000-11-22 2002-06-07 Tdk Corp 積層型電子部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210719A (ja) 2006-08-10
KR20060087465A (ko) 2006-08-02
KR101128274B1 (ko) 2012-03-27
US20060176644A1 (en) 2006-08-10
TW200641935A (en) 2006-12-01
CN1812026B (zh) 2010-05-12
JP4299252B2 (ja) 2009-07-22
US7099138B1 (en) 2006-08-29
CN1812026A (zh) 2006-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6213B (zh) 層積電容器
KR100899300B1 (ko) 적층 콘덴서 어레이
US7667950B2 (en) Multilayer capaci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1120800B1 (en) Multilayer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JP4354475B2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
US7663862B2 (en) Multilayer capacitor
KR101983128B1 (ko) 적층 세라믹 전자 부품
JP4166235B2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2007142296A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2006261584A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3930245B2 (ja) 積層型電子部品
JP2007235170A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実装構造
JP4475338B2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3923723B2 (ja) 積層型電子部品
KR20080027736A (ko) 적층 콘덴서
KR20170113280A (ko) 적층 커패시터
JP4091054B2 (ja) 積層型セラミックキャパシタ
JP5039773B2 (ja) 積層型チップキャパシタ、積層型チップキャパシタ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739318B2 (ja) 積層型チップキャパシタ
JP2006147792A (ja) 積層型コンデンサ
JP6064362B2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2006147793A (ja) 積層型コンデンサ
JP4710998B2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2008160164A (ja) 積層型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実装構造
JP4046296B2 (ja) 積層型電子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