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1548B - Laundry dryer - Google Patents

Laundry dry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1548B
TWI391548B TW098109752A TW98109752A TWI391548B TW I391548 B TWI391548 B TW I391548B TW 098109752 A TW098109752 A TW 098109752A TW 98109752 A TW98109752 A TW 98109752A TW I391548 B TWI391548 B TW I39154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ump
pump unit
washing
supported
drying mach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097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46735A (en
Inventor
Takashi Nishimura
Hiroki Murase
Tetsuyuki Kono
Yuuji Takai
Koji Hisano
Naoko Goto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Kk
Toshiba Consumer Elect Holding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246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7573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318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3897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Kk, Toshiba Consumer Elect Holding,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Kk
Publication of TW2009467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467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15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154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6Heat pump arrang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4Condensing arrang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6Heating arrangements, e.g. gas heating equipment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3/00Parameters monitored or detected for the control of domestic laundry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3/56Parameters monitored or detected for the control of domestic laundry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related to air ducts, e.g. position of flow diverter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5/00Systems or parameters controlled or affected by the control systems of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5/26Heat pump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5/00Systems or parameters controlled or affected by the control systems of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5/30Blow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Description

洗衣烘衣機
本發明係關於具備衣類烘衣用熱泵之洗衣烘衣機。
以往,作為這種洗衣烘衣機,在例如滾筒式的洗衣烘衣機,經由懸架,將可儲水的水槽彈性支承於本體內,在此水槽內設有用來收容衣類等、且在周壁具有多數個透孔之可旋轉的滾筒,可自動運轉、或選擇性地運轉洗衣,洗淨,脫水等之洗衣行程、及烘衣行程。又,特別是在烘衣行程,為了謀求供應於烘衣之熱能的效率化,將空氣予以除濕並加熱到預定溫度之乾燥風經由水槽,可循環供給於滾筒內。因此,形成有連通連接於設置在水槽前後之溫風的出入口的循環通路,並且在其途中部位採用有作為用來除濕及產生乾燥風之熱源的熱泵機構。
此熱泵機構係由於能夠期待省能效果以及能以比較低的溫度對洗滌物予以除濕烘乾,獲得皺痕少的優良處理效果等有效率的烘衣效果,故近年來多數採用這種機構。此熱泵機構係如周知,由利用壓縮機使冷媒依凝縮器、膨脹閥、及蒸發器的順序循環之冷凍循環所構成,將其作成為下述結構,即在循環通路的途中部位,依次配置藉由熱交換作用對流動於該通路中之空氣進行冷卻除濕的蒸發器、進行加熱的凝縮器。
又,上述熱泵機構的結構係位於上述水槽的下方,經由懸架支承固定於成為形成外殼之本體的底部之台板。即,作為組裝順序,從上方將熱泵機構安裝固定於台板上,再經由懸架將內裝有滾筒之水槽彈性支承於其上方,進一步安裝固定供水手段、洗滌劑投入手段等的構成零件、及本體的上面板之頂板(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
因此,為了進行上述熱泵機構的維修點檢、修補等而將其取出至外部時的情況,以與上述組裝順序相反地順序予以分解,即,取出水槽等,最後解除對台板的固定,朝上方取出熱泵機構取出。因此,進行熱泵機構的修補等,會成為極為麻煩且需要長時間之作業,並且因壓縮機等的重量大,熱泵機構的取出、再次的組裝作業並不容易。
因此,被提案有將上述熱泵機構、送風扇(循環風扇)等收容於隔熱箱體內後予以匣盒化,將其對設置台作成為可裝卸之結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作為其具體的裝卸手段,在隔熱箱體的底面設置滾子,對應於此滾子,在設置台側,設置溝槽直到預定位置為止,以限制滾子位置。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226號公報(參照圖1)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6-218313號公報(參照說明書第10頁、圖14,15)
依據上述結構(專利文獻2),隔熱箱體係以底面的滾子能轉動進行的這一點上,能夠推測該隔熱箱體的移動變得容易。但,滾子所嵌合之溝槽,由於為用來設定該滾子的前後方向之固定位置者、及為了滾子進行轉動行進而必須在溝槽寬度上需要設置隙縫、設置複數個滾子(例如6個)以謀求穩定設置等為必要的條件,故,滾子與溝槽之嵌合,因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間隙容易偏移,並且在設置面呈圓弧形狀的滾子,因不穩定的支承狀態使得容易產生振動,並不適合於穩定維持預定之固定位置。因此,並不容易獲得所組入的隔熱箱體與導管構件之連接精度等,在實用上仍有許多困難點。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點而開發完成的發明,其木在於提供將熱泵機構單元化,再經由軌道機構將該單元作成為可裝卸之洗衣烘衣機。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之洗衣烘衣機,其特徵為:形成外殼之本體;設置於前述本體內之可儲水的水槽;設置於前述水槽內並在周壁具有透孔之可旋轉的旋轉槽;經由前述水槽所形成的循環通路、及經過該循環通路,對前述旋轉槽循環供給空氣地設置之循環風扇;具有藉由冷媒管將對前述循環通路內的循環空氣予以除濕並加熱地配設於共通的基座之壓縮機、蒸發器及凝縮器連接所構成之熱泵,用來將前述旋轉槽內的衣類烘乾的烘衣裝置;與前述基座一同地一體地保持前述熱泵所構成之熱泵單元;以及設置於前述本體,用來將前述熱泵單元在前述水槽下方可裝卸地支承固定,並且形成前述本體的底部之台板,前述熱泵單元係藉由構成對前述台板的滑動部在防偏移固定於左右方向之狀態下所嵌合之軌道機構的被滑動部,作成為可滑動,並且藉由該滑動,使前述熱泵單元的後方部位推抵支承於前述台板,另外沿著此推抵方向,支承固定前述熱泵單元的前方部位。
依據上述手段,可提供下述洗衣烘衣機,即,具重量大之壓縮機等的熱泵單元,可經由軌道機構圓滑地滑動,容易進行對台板之裝卸操作。並且軌道機構不會朝左右方向偏移,而可直線前進移動,所以,在將熱泵單元組裝至台板之際,能夠採用將其後方部位推抵於台板,而螺絲固定前方部位之簡單手段,且,能夠確實地支承固定於預定位置等,可期待作業性更進一步提昇,亦可有效地抑制來自於熱泵單元之振動產生。
<第1實施例>
以下,參照圖1至圖12,說明關於將本發明適用於滾筒式洗衣烘衣機之第1實施例。其中,圖1係洗衣烘衣機全體的外觀斜視圖,圖2係顯示其概略縱斷側面圖。在此,洗衣烘衣機的形成外殼之本體1係由將正面的前面板2、左右的側面板3a,3b、後面板4、上部的頂面板5、底部的台板6等組裝結合之結構所構成的,其全體呈矩形箱狀。例如,前面板2,詳細而言係將在上部具有操作面板7,並且在其下位具有門8之門框2a、最下部具有吹出口9之下部框2b等之結構連結所構成。該下部框2b位於門框2a與台板6之間,藉由未圖示的螺絲加以固定,藉由封閉已被開放之台板6的前面(參照圖2、圖4)。該結構之前面板2,在全體朝後方傾斜而呈平緩的圓弧狀,並且由各構成構件所構成之外表面,以成為大致相同面的方式,呈所謂整合之形態。
在此本體1的內部,實質上為呈無孔狀且圓筒狀之水槽10、及周壁上具多數個透孔11a且可旋轉於橫軸周圍之滾筒(旋轉槽)11呈同心狀地配設著。水槽10係經由彈性支承裝置12被彈性支承於本體1的台板6上,該水槽10及滾筒11均配置成使前面側(圖示左側)呈大幅開口,與前述門相對向且成為若干前起的傾斜狀態。如此,門8的開放口與水槽10的前面開口之間係作為衣類(洗滌物)的投入口來發揮功能,並且水密地連結著可伸縮之波紋管13,形成防止水從水槽10側朝本體1內之洩漏等的封閉空間。
在滾筒11的主體部,形成有用來攪起洗滌物之複數個擋板14,藉由旋轉驅動該滾筒11,特別是在洗衣、烘衣時等,對攪拌洗滌物極為有用。此滾筒11係以設置於水槽10的背面之馬達15,直接驅動。此馬達15係由例如外轉子形態之DC無電刷馬達所構成,在連結於該轉子之旋轉軸16,滾筒11貫通水槽10而直接連結著。又,在水槽10底部的後方最下部,形成有排水口17,於途中連通連接有經由排水閥18之排水管19,其前端側從本體1被導出至外部,構成可對預定的排水場所進行排水之排水手段。
另外,在水槽10,於相互地分離之位置,設有空氣的出入口,並設有與該出入口連通連接,可使水槽10內的空氣循環之循環導管20。例如,本實施例之出口21係形成於水槽10的前面側的上位,入口22係形成為在水槽10的背面側的上方呈開口,連結於這些出、入口之循環導管20係構成為迂迴在水槽10的下方並連通。具體而言,循環導管20係具備有連接於水槽10的出口21之排氣導管23;連接於同入口22之供氣導管24;分別連接於該兩導管23、24的下方之端部的伸縮接頭25a、25b;連接於一方的伸縮接頭25a側之中間導管26;和配設於此中間導管26與另一方的伸縮接頭25b之間的熱交換導管27及風扇罩28。
其中,在熱交換導管27的前部及後部形成有開口部27a、27b,在前部的開口部27a連接有中間導管26,並且在後部的開口部27b連接有風扇罩28。再者,開口部27b的周緣部,設有由彈性體所構成之襯墊29(僅圖2有圖示),藉由襯墊29,熱交換導管27與風扇罩28在氣密狀態下彈性地接合著。又,詳細如後述之熱交換導管27具備有熱泵,對本體1,裝卸整個該熱泵。
在風扇罩28的內部,配設有具有送風風扇28a之送風機。此送風機係藉由送風風扇28a的旋轉,生成朝由供氣導管24向水槽10之箭號D1方向的循環空氣,將空氣循環供給至水槽10內。
前述熱泵係如周知,藉由冷媒管35(參照圖6)將壓縮機31、凝縮器32、膨脹閥(節流閥、參照圖6)33及蒸發器34依這些順序進行循環連接所構成,藉由壓縮機31的作動來使冷媒循環,產生烘衣用(烘衣運轉時)的溫風。在此,藉由送風風扇28a所循環之空氣係被凝縮器32加熱進而溫風化。此溫風經由供氣導管24從水槽10的入口22被供給,在滾筒11內除去洗滌物的水分後,從前面的出口21經過排氣導管23被回收到熱交換導管27。被回收之空氣在蒸發器34被冷卻並除濕,再次回到凝縮器32而被加熱,作為溫風加以循環利用。該熱泵係與前述送風機及循環導管20一同構成本發明的烘衣裝置。
又,本實施例的洗衣烘衣機係在中間導管26設有連通至本體1外之吹出通路36,並且具備可發揮所謂冷暖器功能之手段(冷暖器手段)。具體而言,吹出通路36係形成於對熱交換導管27,與排氣導管23側分歧之位置,連通於下部框2b的吹出口9。在吹出通路36,配設有被未圖示的馬達所驅動之由圓筒狀的橫流風扇所構成的送風風扇38;和用來開關此送風風扇38的吹出口9側之圓弧狀百葉片37,將從熱交換導管27的吸入口(未圖示)等取入到熱交換導管27內之空氣通過蒸發器34予以冷卻並作成冷風,或以配設於熱交換導管27之加熱器(未圖示)予以加熱並作成溫風,將這些風選擇性地經由吹出口9朝本體1外吹出。再者,在中間導管26,設有選擇性地開關循環導管20與吹出通路36之阻尼器(未圖示),上述的冷風(或溫風)係利用以該阻尼器封閉循環導管20側,朝如圖2中之虛線箭號D2方向流動,從利用百葉片37之開放狀態的吹出口9吹出至本體1外,對設有洗衣烘衣機之室內空間放冷氣(暖氣)。另外,在前述的烘衣運轉時,藉由阻尼器封閉吹出通路36側,作成為不會阻礙循環於水槽10內之朝箭號D1方向的溫風之流動。
在中間導管26,位於其上部之上游側,設有從循環於循環導管20內之空氣捕捉線屑等的棉絨線頭等之過濾裝置39。除此以外,在本體1內的上部,設有控制裝置41、供水閥(未圖示)、供水箱44、供水軟管45等。
在此,具體地說明關於前述操作面板7的功能。如圖3的正面圖所示,大略地作成為具有操作部46、顯示部47之結構。操作部46係由攝製成可按壓之電源開關鍵48、按鈕49及開關鍵群50、和設置程可轉動於按鈕49的周圍部分之時間設定用轉盤49a所構成。其中,電源開關鍵48係如周知,用來進行洗衣烘衣機的電源開啟、關閉者,按鈕49係用來進行所選擇之運轉模式的開始及執行中的運轉模式的暫時停止者。開關鍵群50係由開關鍵50a、50b、50c、50d所構成,選擇對應於其所押壓操作之開關鍵的「洗衣」「洗乾」「烘衣」及「冷風/溫風」的各運轉模式。轉盤49a係可因應其旋轉操作量,進行前述冷暖器運轉的時間、運轉模式的模式內容等之設定。
又,在操作面板7,另外設有能夠選擇「洗衣」「洗淨」「脫水」「烘衣」等之按鍵等,能夠調整各自的運轉時間等。
前述壓縮機31、凝縮器32、膨脹閥33及蒸發器34係配設於共通的基座51,與該基座51一同構成熱泵單元52,熱泵單元52係對本體1,將整個熱交換導管27裝卸。針對此熱泵單元52與熱交換導管27的結構,亦參照圖4至圖10詳細說明。在此,圖4及圖5係顯示將熱交換導管27從台板6取下後的狀態的斜視圖、及同台板6的平面圖。又,圖6係從熱泵單元52的背面側之斜視圖,圖7係沿著圖5中A-A線切斷,從箭號視角方向所觀看之熱泵單元52及台板6的斷面圖。
熱交換導管27係由例如合成樹脂製的基座51與單元箱54所構成,其全體形成為箱狀。前述基座51係如圖2、圖4、圖6等所示,一體地具有底壁部51a與設置於其前端部之前壁部51b。另外,單元箱54係配置成其所開放之前面部及底面部被基座51的前壁部51b及底壁部51a所封閉,藉由未圖示的螺絲固定於該基座51。上述的熱交換導管27的開口部27a及27b分別在基座51的前壁部51b(圖4參照)及單元箱54的後壁部(圖2參照)稍靠左側之位置,蒸發器34與凝縮器32也同樣地,藉由配置於基座51的靠左之位置,介設於熱交換導管27的內部。
另一方面,壓縮機31係在內部具備有壓縮機馬達,比起蒸發器34、凝縮器32,在高度方向大且配置於基座51的右前角部。在此,單元箱54及基座51係藉由將壓縮機31收容於其內部的封閉空間S(參照圖7),來抑制壓縮機31的噪音,並且呈僅對應於壓縮機31之部分朝上側突出之緊緻的形狀。如圖6、圖7所示,壓縮機31係在配設於其下部之3部位的安裝部55,經由構成彈性機構之防振支承腳56,彈性支承(柔支承)於基座51。詳細而言,防振支承腳56係具備有:上部彈性體56a及下部彈性體56b;藉由這些彈性體的凸緣部所上下夾持之彈簧56c。壓縮機31係利用將安裝部55及防振支承腳56上下貫通之螺絲57a螺插於基座51的壓縮機用腳部57來進行安裝的。
配置於熱泵單元52之電氣零件(壓縮機馬達等)的導線係如圖4所示,由於熱泵單元52從本體1進行裝卸,故以連接器1b、52b,將該熱泵單元52側的導線52a與本體1側的導線1a連接。在此情況,導線52a係被導引於熱泵單元52的前側,導線1a係被導引於台板6的前側,而在本體1的前面側,可進行導線1a的連接器1b與導線52a的連接器52b的裝卸。
又,如圖6所示,在基座51的底壁部51a的下面側,呈「L」字狀的一對左側腳部58a、58b、和配置於壓縮機用腳部57的前側之右側腳部58c一體地形成於底壁部51a。這些左側腳部58a、58b、右側腳部58c及3個壓縮機用腳部57構成本發明的腳部,為了將取出到本體1外之熱泵單元52設置成水平狀態,均呈從基座51的底面朝下方突出之形狀。
在基座51的前壁部51b,設有用來取下熱泵單元52時所握持之把手59。此把手59係位於前壁部51b的右部即靠近被作為較重的重量物之壓縮機31側,且形成朝後方凹陷之凹部,藉此與前壁部51b構成為一體。又,詳細如後述,在基座51,一體地安裝有:設置於其後部之錐狀的後側被支承部60a、60b、60c(均參照圖6);設置於前部之略圓筒狀的前側被支承部61a、61b、61c;設置於底壁部51a之軌道狀的被滑動部62a、62b、62c。再者,如圖7、圖10所示,在與基座51一體地成型之前側被支承部61a、61b、61c的外面部,設有凹部61d,其係用來防止因合成樹脂的成型收縮造成在前側被支承部61a、61b、61c產生凹陷。
如圖4、圖5所示,前述台板6的上面部及前面部呈開放狀,在後部固定有風扇罩28。前述台板6係由例如合成樹脂所構成,在其底面部65之上面,可裝卸地支承熱泵單元52用之後側支承部63a、63b、63c、和前側支承部64a、64b、64c一體地設置著。即,這些支承部63a~64c均呈從台板6的底面部65之前述上面朝上方突出之形狀,且,使用朝該上方突出之部分的側面部,將熱泵單元52在從台板6的底面部65的上面分離的狀態下支承著。因此,設置於前述側面部之支承部63a~64c均朝本體1的前面側配置著。
即,熱泵單元52係以設置於本體1的台板6之底面部65的上面並朝本體1的前面側配置之支承部63a~64c,即本體1的側面部予以柔支承。
詳細而言,後側支承部63a係如圖9(圖12中之P2部分的放大圖)所示,作成為前側為徑大的梯形圓筒狀(錐狀)的誘導凹部。對此後側支承部63a,經由彈性體之橡膠製的襯套66,誘導至設置於基座51的後側之後側被支承部(嵌合凸部)60a從前側被插入並嵌合保持的位置為止(以下,稱為支承位置,參照圖9(b)、圖12(b))。再者,後側支承部63b、63c係與後側支承部63a同樣地構成,設置於基座51的後側之後側被支承部60b、60c也與後側被支承部60a同樣地構成,因此省略其說明。
另一方面,如圖8(圖12中之P1部分的放大圖)所示,在設置於基座51的前壁部51b之前側被支承部61a的兩側即前側與後側,分別配設有彈性體的橡膠製的襯套67a、67b。對這些前側被支承部61a及襯套67a、67b插通於前後方向(水平方向)之螺絲(相當於支承部)68螺插(螺旋固定)於設置在台板6的底面部65之前側支承部64a。再者,前側被支承部61b、61c係與前側被支承部61a同樣地構成,又,前側支承部64b、64c係與前側支承部64a同樣地構成,因此省略其說明。
藉此,基座51進而熱泵單元52在從台板6的底面部65分離之彈性(柔)支承狀態下,可裝卸地被安裝著。又,上述的支承部63a~64c,其左右方向的間隔(間距)係在右側即壓縮機31側變窄,可穩定地支承熱泵單元52。再者,在本實施例,藉由支承部63a~64c,在6個部位支承基座51,但,支承部(或被支承部)的數量可適宜地變更。
在台板6的底面部65的上面,將設置於基座51的底壁部51a之被滑動部62a、62b、62c可自由滑動地導引的滑動部70a、70b、70c被一體地設置著。這些滑動部70a~70c係例如從台板6的前端部朝後方延伸,將熱泵單元52呈水平地朝前後方向導引地延設著。滑動部70a~70c的結構,在平面視角(參照圖5),形成為直線的軌道狀,設置於台板6的底面部65上面之後側支承部63a、63b分別位於滑動部70a、70b的延長線上。又,在滑動部70a~70c的上面部,設有凹部70d,其用來防止因合成樹脂的成形收縮產生凹陷(圖10參照)用。
此滑動部70a~70c的導引長度係設定成:當安裝熱泵單元52之際,在支承位置(對後側支承部63a,基座51的後側被支承部60a從前側被插入(參照圖12(a))並嵌合保持之位置))(參照圖12(b)),被滑動部62a~62c與滑動部70a~70c之間的前後方向的卡合狀態脫離,並且,各滑動部70a~70c從被滑動部62a~62c朝下方分離。換言之,軌道狀的滑動部70a~70c係在基座51的後側被支承部60a~60c被設置於台板6的底面部65上面之後側支承部63a~63c所誘導的過程中,從被滑動部62a~62c分離,對支承位置的熱泵單元52,朝下方分離,而成為非接觸狀態地,設定成對應於被滑動部62a~62c之預定的長度尺寸(圖5中之La~Lc所示)及預定的高度尺寸(圖10中之Lh所示)。再者,藉由滑動部70與被滑動部62構成軌道機構。
另一方面,被滑動部62a~62c係如圖6所示,設置於基座51的底壁部51a的後部,並且在正面視角(參照圖10),呈下側開放之「」字狀,將滑動部70a~70c分別從左右兩側夾持的卡合狀態下滑動。又,後側被支承部60a、60b係在平面視,朝後方突出成延伸於被滑動部62a、62b的延長線上。
再者,在本實施例,在3部位設有滑動部70a~70c,但,滑動部及被滑動部的數量亦可適宜地變更。又,在滑動部70a、70bc的延長線上分別設置後側支承部63a、63b,但,亦可構成為至少1個支承部位於該延長線上。
接著,參照圖2、圖3,說明關於本實施例的電氣性結構。前述控制裝置41係以微電腦為主體所構成,作為執行洗衣、脫水、烘衣運轉、冷暖器運轉等之各種運轉模式之運轉執行手段來發揮功能,並且控制洗衣烘衣機的所有作動。即,控制裝置41係輸入以操作面板7的操作部46所設定的操作訊號、來自於未圖示的水位感測器、溫度感測器之各檢測訊號等,根據各種運轉模式程式等之預先所儲存的控制程式,來對驅動滾筒11之馬達15、壓縮機31等之冷凍循環、循環用的送風風扇28a、送風風扇38等之冷暖器手段、排水閥18、前述供水閥等進行驅動控制。
又,控制裝置41係如後述般構成為,在取出了熱泵單元52之情況,將操作部46之烘衣運轉及冷暖器運轉之操作(設定操作、開始操作)作成為無效。具體而言,控制裝置41係例如藉由檢測連接器1b、52b之兩導線1a、52a有無連接,來判斷熱泵單元52是否安裝於本體1。又,控制裝置41係具有下述功能,即例如藉由開關鍵50b、50c、50d選擇操作進行烘衣運轉、冷暖器運轉等之運轉模式時,判斷熱泵單元52對本體1有無進行裝卸,在該熱泵單元52已被取下的情況,將開關鍵50b、50c、50d的操作予以無效化之功能。再者,此功能,針對使用熱泵、冷暖器手段等之運轉模式,可將其運轉開始操作予以無效化者即可。
其次,說明關於上述結構的洗衣烘衣機的作用。
在選擇從洗衣至烘衣自動進行之標準運轉模式的情況,首先,按壓操作操作部46的「洗乾」模式的開關鍵50b。接著,藉由押壓操作按鈕49,開始進行洗衣運轉。在此洗衣運轉,以直接連結於馬達15之滾筒11的旋轉速度的控制為中心,自動地執行洗衣、洗淨、脫水的各行程,最後移行至烘衣運轉。
在此烘衣運轉,藉由驅動送風風扇28a,使得空氣循環於循環導管20內,再對該空氣驅動熱泵加以溫風化,將該溫風至水槽10及滾筒11(圖2的箭號D1方向)。即,藉由熱泵的作動,使冷媒被壓縮機31所壓縮,成為高溫高壓的冷媒,流動至凝縮器32。在該凝縮器,與流動於熱交換導管27之空氣進行熱交換,其結果,空氣被加熱溫風化,相反地冷媒的溫度降低而被液化。此液化之冷媒接著通過膨脹閥33而被減壓後,流入至蒸發器34並氣化。藉此,蒸發器34將流動於熱交換導管27之空氣加以冷卻。通過蒸發器34之冷媒返回壓縮機31。因此,從水槽10內流入到熱交換導管27內之空氣係在蒸發器34被冷卻並除濕,然後,在凝縮器32被加熱並溫風化。然後,此溫風經由供氣導管24,從入口22供給至水槽10(滾筒11內),除去洗滌物的水分後,從出口21經由排氣導管23及中間導管26流入到熱交換導管27內。如此,藉由空氣(溫風)循環於具有蒸發器34與凝縮器32的熱交換導管27和水槽10之間,對滾筒11內的洗滌物進行烘乾。依據上述,結束從洗衣至烘衣自動進行之標準運轉模式的動作。
再者,在選擇性地執行「洗衣」模式的開關鍵50a之情況,執行上述的洗衣運轉(從洗衣行程朝脫水工程),在選擇性地執行「烘衣」模式的開關鍵50c之情況,僅執行上述的烘衣運轉(烘衣行程)。「冷風/溫風」模式的開關鍵50d,係在每次的押壓操作,從「停止」狀態依次地設定成「冷氣」-「暖氣」-「停止」順,藉由該選擇操作,執行冷氣或暖氣運轉。
接著,亦參照圖11、圖12,說明關於裝卸熱泵單元52時的順序。在此,圖11中,為了說明的方便,省略本體1上部的結構。在取下熱泵單元52之情況,首先,取下被螺絲固定之下部框2b(參照圖11(a))。藉此,本體1的前面下部大幅開口,形成容許熱泵單元52的水平方向的移動之開口部71(參照圖2)。接著,將配設於伸縮接頭25a與熱交換導管27之間的中間導管26通過開口部71予以取下。然後,如圖11(b)所示,在熱泵單元52的前面側,藉由取下前述兩連接器1b、52b並取下3個螺絲68,形成為可拉出(取出)熱泵單元52的狀態。
此時,握持基座51的把手59,將熱泵單元52與單元箱54一同地朝正前側拉出,使熱泵單元52從支承位置朝前方移動。在此情況,如圖9(a)所示,在基座51的後側被支承部60a~60c經由襯套66傳達至後側支承部63a~63c的內周面之過程中,熱泵單元52一邊朝斜前下方移動,一邊與滑動部70a~70c卡合,因此,能夠圓滑地拉出從台板6的底面部65分離之狀態的熱泵單元52。再者,圖10、圖12(a)係顯示此滑動部70a~70c與被滑動部62a~62c的卡合狀態。如此,熱泵單元52一邊受到滑動部70a~70c所導引,一邊朝前方滑動地移動(參照圖11(c)),進而從開口部71朝本體1外拉出(參照圖11(d))。
另一方面,熱泵單元52的安裝也可在本體1的前面側透過開口部71來進行。即,在開口部71附近,對滑動部70a~70c使熱泵單元52的被滑動部62a~62c卡合。接著,握持基座51的把手59,將熱泵單元52與單元箱54一同朝深部側壓入,使其朝後方滑動(參照圖11(c))。在此,由於在滑動部70a、70b的延長線上設有後側支承部63a、63b,故,當組入此熱泵單元52時,對後側支承部63a、63b,後側被支承部60a、60b(襯套66)的前端部被確實地插入,藉此,熱泵單元52全體以指向支承位置側地被誘導。又,如圖9(a)所示,在後側被支承部60a~60c經由襯套66被誘導於後側支承部63a~63c的內周面之過程中,熱泵單元52一邊朝斜後上方移動,一邊與滑動部70a~70c分離。然後,後側被支承部60a~60c成為如圖9(b)所示之嵌合狀態。
進一步,將熱泵單元52的前部以把手59予以舉起,進行前側被支承部61a~61c對前側支承部64a~64c之定位,將插通於前側被支承部61a~61c及襯套67a、67b之螺絲68分別螺插於前側支承部64a~64c(參照圖8、圖11(b))。藉此,如圖12(b)所示,熱泵單元52在從台板6的底面部65分離的狀態下被彈性(柔)支承。然後,連接前述兩連接器1b、52b,並且在伸縮接頭25a與熱交換導管27之間安裝中間導管26後,螺絲固定用來封住開口部71之下部框2b。如以上的方式,可對本體1,簡單地裝卸熱泵單元52。
又,在從本體1取下熱泵單元52之情況,即使選擇操作「洗乾」「烘衣」及「冷風/溫風」模式的開關鍵50b、50c及50d,此操作也會被視為無效,不會進行烘衣運轉、冷暖器運轉,但,選擇執行「洗衣」模式的開關鍵50a則可進行洗衣運轉。
依據上述實施例,可達到以下的效果。
因熱泵單元52,係藉由對台板6在左右方向防偏移固定的狀態下嵌合之軌道機構,作成為可滑動,並且藉由該滑動,將該熱泵單元52的後方部位推抵支承於台板6,另一方面,藉由沿著此推抵方向利用螺絲8栓緊前方部位,來支承固定於預定位置,所以,具重量大之壓縮機31等的熱泵單元52,可經由軌道機構圓滑地滑動,容易進行對台板6之裝卸操作。
因此,相對於以往這種在除去位於上方的水槽10等後再朝上方舉起熱泵單元並將其從本體取出的結構,本發明係可在組裝了水槽10等的狀態下,直接從本體1的側方(前方)進行裝卸,能夠大幅地改善其作業性。
並且,軌道機構不會有左右方向的偏移,可正確地導引熱泵單元52的移動方向,因此,能夠提供達到下述效果的洗衣烘衣機,即,例如將熱泵單元52從本體1的下部前面等的側方組入到台板6之際,能夠將位於該熱泵單元52的後方部位之被支承部60正確地推抵於台板6的支承部63。因此,能夠採用將前方部位予以螺絲固定之簡單手段,且,能夠予以確實地支承固定等,可期待作業性更進一步提昇,並且,亦可有效地抑制來自於被支承固定在軌道上之熱泵單元52的振動產生。再者,被支承部60與支承部63係呈凹凸嵌合之形態,但此凹凸關係亦能以相反的配置方式予以設置,且,不限於此這種形狀,亦可進行各種變更來加以實施。
上述軌道機構係對將熱泵單元52朝預定的移動方向導引之際極為有效,但在上述組入作業,熱泵單元52側的被滑動部62的後端部(成為組入時的始端部)係容易咬入嵌合於台板6側的滑動部70的前端部為佳。因此,此時,若如上述實施例,作成為具有在左右方向不會偏移的嵌合邊之結構,由於左右方向(寬度方向)無間隙或間隙極小,故最初的嵌合作業並不容易。因此,為了容易進行最初嵌合之對位,作為其他的軌道機構,根據圖16說明其他的幾個構成例。
在此圖16的(a)、(b)、(c),圖中所示之箭號方向係熱泵單元52的組入時的移動方向,因此顯示被滑動部62的移動方向,並且被滑動部係與上述實施例同樣地,形成於構成熱泵單元52之基座51的底部下面。
首先,在圖16(a),台板6側的滑動部70係與圖4所記載之實施例相同的結構,而熱泵單元52側的被滑動部62係在成為組入時的始端部之後端部,形成有在左右方向末端擴大狀的擴開錐部者,該錐部係作為能夠容易求得最初嵌合於對方側的滑動部70時之對位的導引件來發揮功能。再者,被滑動部62係與上述實施例同樣地,形成於構成熱泵單元52之基座51的底部下面。
一方面,在同圖(b),熱泵單元52側的被滑動部62係與上述圖4所記載的實施例同樣的結構,而台板6側的滑動部70係作成為其前端部具有前端變細狀的縮小錐部之形狀。即使為該結構,對縮小錐部,也與上述同樣地,容易嵌合對方側的被滑動部62。
又,圖(c)係顯示由全體均呈錐狀之被滑動部62及滑動部70所構成的軌道機構,將被滑動部62的後端部(成為組入時的始端部)作成為擴開錐狀,對此擴開錐狀部容易進行使滑動部70的前端細部之對位,因此,能夠迅速地將兩者嵌合。在此情況,藉由獲得預定位置之嵌合狀態,能夠成為被支承為左右的防偏移固定之狀態的形狀。
如此,熱泵單元52側的被滑動部62係處於下述關係,即對另一方的台板6側的滑動部70,相互地越朝後方(始端部側)前進,左右方向的嵌合邊變得越大之結構關係。因此,在組入熱泵單元52之際,對已被固定之滑動部70,即使移動側的被滑動部62處於偏移若干位置之狀態,也能圓滑地進行兩者嵌合之對位,特別是能夠使從進行維修點檢、修補後的本體1的側方插入並組裝之際的作業性變得容易。
又,軌道機構係由於配置於複數個部位之結構,故,夠確保穩定的滑動,也有助於耐久性。又,在其具體的結構,將在配置構成熱泵單元52之構件中,重量大之壓縮機31的側之軌道機構,比起未配置該壓縮機31之側,配設較多的該軌道機構,藉此能夠謀求穩定的滑動作用,並且謀求對摩擦之耐磨損性。
又,熱泵單元52係藉由對設置於本體1的台板6之底面部65的上面之支承部63a~64c,經由作為彈性體之襯套66~67b,以被支承部60a~61c所支承,使得可在從本體1的底面部65分離之彈性(柔)支承狀態下可裝卸地被安裝著。
藉此,利用將設置於台板6之底面部65的上面之支承部63a~64c設置成朝本體1的前面側配置,能夠從本體1的一側面側進行熱泵單元52的安裝、取下,可謀求熱泵單元52的裝卸作業之簡單化。
又,利用將熱泵單元52在從本體1的底面部65分離的狀態予以彈性(柔)支承,能夠在壓縮機31作動時,將熱泵單元52影響到本體1之力,在支承部63a~64c有效地予以吸收、衰減。再者,這種壓縮機31,一般係內部的馬達旋轉於縱軸周圍,其作動時的振動,比起縱方向,會朝橫方向變大。即,依據上述柔支承構造,能夠將該壓縮機31的橫方向的振動,以設置於本體1的台板6之底面部65的上面並朝本體1的前面側配置之支承部63a~64c,即,以本體1的側面部加以柔支承,能夠有效地抑制因壓縮機31的作動所產生的振動、以及所引起之噪音。進一步在本實施例,因壓縮機31係藉由防振支承腳56一次性(直接地)柔支承,經由襯套66~67b,在本體1的側面部二次性(間接地)柔支承,所以可進一步提高前述效果。
本體1係具備可自由滑動地導引熱泵單元52的基座51之滑動部70a~70c,這些滑動部70a~70c係延設成,對熱泵單元52的支承位置,將熱泵單元52朝接近及分離的方向導引。因此,能夠藉由滑動部70a~70c,將熱泵單元52朝支承位置側或本體1外側加以導引並使其滑動,能夠在穩定的狀態下簡單地進行熱泵單元52的裝卸。
將後側支承部63a~63c作成為在安裝熱泵單元52之際誘導至支承位置的錐狀的誘導凹部,將後側被支承部60a~60c作成為在熱泵單元52的支承位置,經由彈性體之襯套66嵌合至前述誘導凹部之嵌合凸部。藉此,藉由誘導凹部的誘導作用,容易將熱泵單元52朝從本體1的底面部65分離的支承位置側進行裝設,並且能夠在支承位置加以確實地保持。
又,將滑動部70a~70c的導引長度設定成:在熱泵單元52的支承位置,基座51與滑動部70a~70c之間的卡合狀態脫離且基座51從滑動部70a~70c分離。藉此,在進行熱泵單元52的裝卸之際,能夠藉由滑動部70a~70c圓滑地進行該裝卸操作,且,由於在支承位置,熱泵單元52與滑動部70a~70c不會接觸,故,能夠極力地抑制壓縮機31作動時的噪音產生。
滑動部70a~70c係形成為在平面視角,呈直線的軌道狀,並構成為後側支承部63a、63b位於該滑動部70a、70b的延長線上。因此,當組入熱泵單元52時,能夠將該被支承部60a、60b確實地插入到後側支承部63a、63b,因此,能夠以將熱泵單元52壓入的單純操作,將其確實地導引至支承位置。
因在基座51的前壁部51b,設有位於熱泵單元52的取出向正前側之把手59,所以,能夠握持該把手59,將熱泵單元52予以簡單地拉出(或壓入)。特別是在本實施例,對支承部63a~64c,被支承部60a~61c均與前後方向相對向,且,作為固定手段之螺絲68也成為可進行從前方之工具操作的前後方向。因此,能夠不需取下水槽10等,即可從本體1的前面側朝水平方向進行熱泵單元52的裝卸,可使維修性提昇。
在基座51的底面,設有用來將已被取出至本體1外之熱泵單元52設置成水平狀態之腳部57、58a、58b、58c。藉此,特別是由於壓縮機31呈水平地設置為佳,故,不僅有助於熱泵單元52的保護,也能提昇運搬、修理等之際的作業性。
因以連接器1b、52b連接熱泵單元52側的導線52a與本體1側的導線1a,所以,能夠簡單地進行熱泵單元52裝卸之際的兩導線1a、52a的連接作業。又,因將兩連接器1b、52b配置於熱泵單元52的取出方向正前側,所以更進一步提高維修性。
具備選擇性地執行預先所記憶的複數個運轉模式之控制裝置41,此控制裝置41係構成為在熱泵單元52未安裝於本體1之情況時,前述複數個運轉模式中,能夠僅執行使用熱泵單元52之運轉模式以外的運轉模式。藉此,即使熱泵單元52因故障而被取下,也能在不使用熱泵單元52之洗衣運轉下繼續使用。在此情況,因烘衣裝置(之送風風扇28a)、冷暖器手段不會作動,所以也不會有多餘的電力消耗之虞。
<第2實施例>
圖13、圖14係顯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例,說明與第1實施例之不同點。圖13、圖14分別顯示從台板6的前方之斜視圖。再者,針對與第1實施例相同的部分,賦予相同的圖號。
本實施例之熱泵單元72及單元箱73,係在下述的點上,與第1實施例的熱泵單元52及單元箱54不同。即,單元箱73係藉由未圖示的螺絲固定於台板6側。熱泵單元72係構成為對此台板6上的單元箱73,收容基座51的前壁部51b以外之部分。在台板6,於滑動部70a、70b、70c的延長線上後方側,補助滑動部74a、74b、74c以相連的方式被設置著。又,熱泵單元72係在對本體1進行裝卸之際,對滑動部70a~70c及補助滑動部74a~74c滑動並被導引至後方側,並且在支承位置,朝上下方向分離。
依據上述結構,在單元箱73被固定於台板6之狀態下,裝卸熱泵單元72。又,熱泵單元72係與第1實施例同樣地,對支承部63a~64c及螺絲68,經由襯套66~67b以被支承部60a~61c所支承,藉此,能夠在從本體1的底面部65分離之柔支承狀態下可裝卸地被安裝,因此,能夠獲得與第1實施例相同的效果。又,因將補助滑動部74a、74b、74c延設成延伸至後側被支承部60a~60c側為止,所以,能夠更確實地導引熱泵單元72。
<第3實施例>
圖15係顯示本發明的第3實施例,針對與第1實施例不同處進行說明。圖15係顯示從與台板6一同顯示之熱泵單元72的後方觀看的斜視圖。再者,針對與第1實施例相同的部分,賦予相同的圖號。
在台板6的底面部65,位於處於支承位置的熱泵單元52的下側、延伸於前後方向且朝上方突出之複數個肋75被一體地設置著。這些肋75的突出尺寸係設定成對基座51的底面分離預定距離(例如3mm)。肋75,通常係處於對熱泵單元52(的基座51)不會接觸之位置關係,但,在上下方向的衝擊作用於此洗衣烘衣機之情況,作為從下側承接熱泵單元52藉以阻礙該衝擊之緩衝部來發揮功能。依據此結構,在搬送洗衣烘衣機時等,能夠防止因其落下所造成之熱泵單元52的破損。再者,僅圖15所示,在後側被支承部60a~60c的外緣部,設有用來防止因合成樹脂的成型收縮所所引起的凹陷產生用之凹部60d。
如圖16(a)、(b)、(c)所示,在熱泵單元52及台板6的滑動(軌道)機構,由於其被滑動部62係對台板6側的滑動部70,相對地越朝後方(始端部側)則使左右方向的嵌合邊變得越大之結構,故,容易從側方進行兩者的嵌合對位,對重量大之熱泵單元52,能夠有效地執行維修點檢、修補後之組入作業。
本發明不限於上述且圖面所示之實施例,亦可適用於具備洗衣槽兼脫水槽的縱型旋轉槽之縱型洗衣烘衣機。又,亦適用於全部的具備烘衣裝置之衣類烘乾機。滑動部70a~70c係延設成:對熱泵單元52的支承位置,將熱泵單元52朝接近及分離之方向導引即可,亦可將滑動部全體延設成朝上下傾斜等,對於其延設方向、形狀能夠予以適宜地變更。
即,能夠將滑動部70作成為傾斜成從熱泵單元52滑動之前方朝後方變低。藉此結構,在將熱泵單元52取出至本體1外之情況,即使解除螺絲固定等的固定手段,也不會有重量大之熱泵單元52不小心朝前方的作業者側滑移(滑動)之情況產生,因此,能夠期待下述效果,即能夠安全地進行作業,又,當組入時,朝深部側容易移動,故,在固定前之階段,即可迅速地暫時保持於預定位置,使得之後的固定手段等的作業容易進行等的效果。
將後側支承部63a~63c作成為誘導凹部,而將後側被支承部60a~60c作成為嵌合凸部,但,亦可在支承部及被支承部中的其中一方,形成至少1個少誘導凹部,在另一方,形成在熱泵單元52的支承位置經由彈性體嵌合於前述誘導凹部之嵌合凸部即可。除此以外,本發明在不超出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範圍下,可進行各種變更並加以實施。
1...本體
1a...導線
1b...連接器
6...台板
11...滾筒(旋轉槽)
31...壓縮機
32...凝縮器
34...蒸發器
41...控制裝置(運轉執行手段)
51...基座
52...熱泵單元
52a...導線
52b...連接器
57...壓縮機用腳部(腳部)
58a、58b...左側腳部(腳部)
58c...右側腳部(腳部)
59...把手
60a、60b、60c...後側被支承部(被支承部、嵌合凸部)
61a、61b、61c...前側被支承部(被支承部)
63a、63b、63c...後側支承部(支承部、誘導凹部)
64a、64b、64c...前側支承部(支承部)
65...底面部
66、67a、67b...襯套(彈性體)
68...螺絲(支承部)
70a、70b、70c...滑動部
74a、74b、74c...補助滑動部(滑動部)
75...肋
圖1係顯示將本發明適用於滾筒式的洗衣烘衣機之第1實施例,為洗衣烘衣機的外觀斜視圖。
圖2係顯示全體的概略結構之縱斷側面圖。
圖3係擴大顯示操作面板之正面圖。
圖4係將熱泵單元以整個單元箱拉出外部之狀態、與台板一同顯示之斜視圖。
圖5係台板的平面圖。
圖6係來自於熱泵單元的背面側之斜視圖。
圖7係沿著圖5中之A-A線切斷,從箭號視角方向觀看之熱泵單元及台板的斷面圖。
圖8係擴大顯示圖12中之P1部分的縱斷面圖。
圖9係係擴大顯示圖12中之P2部分的縱斷面圖,(a)為用來說明誘導凹部的誘導過程之圖,(b)為顯示熱泵單元在支承位置之柔支承狀態的圖。
圖10係熱泵單元的滑動時之滑動部附近的擴大正面圖。
圖11(a)~(d)係用來說明熱泵單元的裝卸之局部斜視圖。
圖12係沿著圖5中之B-B線切斷,從箭號視角方向觀看之熱泵單元及台板的斷面圖,(a)為用來說明使滑動部滑動之熱泵單元的樣子之圖,(b)為顯示在支承位置,熱泵單元從滑動部分離的狀態之圖。
圖13係顯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例,為顯示將單元箱固定於台板的狀態下,僅將熱泵單元拉出到外部之狀態的斜視圖。
圖14係顯示固定有單元箱之狀態的台板的斜視圖。
圖15係與台板的肋一同顯示之來自於熱泵單元的背面側之斜視圖。
圖16(a)、(b)、(c)係顯示滑動機構的構成例(a)、(b)、(c)之平面圖。
1a...導線
1b...連接器
6...台板
27...熱交換導管
27a...開口部
28...風扇罩
51...基座
51a...底壁部
51b...前壁部
52...熱泵單元
52a...導線
52b...連接器
54...單元箱
58c...右側腳部
59...把手
61a、61c...前側被支承部(被支承部)
63a、63b、63c...後側支承部
64a、64b、64c...前側支承部
65...底面部
68...螺絲(支承部)
70a、70b、70c...滑動部

Claims (12)

  1. 一種洗衣烘衣機,其特徵為:具備有:本體,其形成外殼;水槽,其設置於前述本體內並可儲水;旋轉槽,其設置於前述水槽內並在周壁具有透孔,且可旋轉;循環通路、及循環風扇,循環通路是經由該前述水槽所形成,而該循環風扇是設置成經過該循環通路,對前述旋轉槽循環供給空氣;烘衣裝置,其將前述旋轉槽內的衣類烘乾,並具有熱泵,該熱泵係藉由冷媒管,將前述循環通路內的循環空氣予以除濕並加熱地配設於共通的基座之壓縮機、蒸發器及凝縮器予以連接而構成的;熱泵單元,其係與前述基座一同地將前述熱泵予以一體地保持而構成的;以及前述本體所具備的台板,其將前述熱泵單元在前述水槽下方,可裝卸地予以支承固定,並且形成前述本體的底部,前述熱泵單元係藉由構成對前述台板的滑動部在防偏移固定於左右方向之狀態下所嵌合之軌道機構的被滑動部,作成為可滑動,並且以藉由該滑動使前述熱泵單元的 後方部位推抵支承於前述台板並形成凹凸嵌合之形態加以支承,另外沿著此推抵方向,藉由螺絲固定來支承固定前述熱泵單元的前方部位。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洗衣烘衣機,其中,構成前述軌道機構之前述熱泵單元側的被滑動部的結構,係設置於前述熱泵單元的前述基座下面側,對另一方的台板側的前述滑動部,越向後方,將左右方向的嵌合邊作成越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洗衣烘衣機,其中,前述軌道機構的結構,係朝從前述熱泵單元的前方朝後方滑動的方向變低地傾斜。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洗衣烘衣機,其中,前述軌道機構的結構,係配置於複數個部位。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洗衣烘衣機,其中,前述軌道機構的結構為配置於複數個部位,將配置有前述熱泵的壓縮機之側的數量配設成較未配置有該壓縮機之側的數量多。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洗衣烘衣機,其中,設置於前述熱泵單元之被支承部係藉由經由彈性體,對設置於前述本體的基座之支承部支承,使得在從前述本體的底面部分離之彈性支承狀態下可裝卸地被安裝著。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洗衣烘衣機,其中,前述本體的台板的滑動部係延設成:將設置於前述熱泵單元的基座之被滑動部可自由滑動地予以導引,並且,對前述 基座的被支承部經由彈性體被支承於前述本體的支承部之前述熱泵單元的支承位置,將前述熱泵單元朝接近及分離的方向導引。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洗衣烘衣機,其中,前述基座的被支承部及前述本體的支承部中之其中一方係作成為安裝前述熱泵單元之際誘導至支承位置的錐狀的誘導凹部,另一方作成為在前述熱泵單元的前述支承位置,經由彈性體嵌合於前述誘導凹部之嵌合凸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洗衣烘衣機,其中,將前述滑動部的導引長度設定成:在前述熱泵單元的支承位置,前述基座與前述滑動部之間的卡合狀態脫離,且,前述基座從前述滑動部分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洗衣烘衣機,其中,前述滑動部係構成為在平面視角形成為直線的軌道狀,且至少1個前述支承部位於前述滑動部的延長線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洗衣烘衣機,其中,利用連接器,將前述熱泵單元側的導線與前述本體側的導線予以連接,且,將前述連接器配置於前述熱泵單元的取出方向正前側。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洗衣烘衣機,其中,具備有選擇性地執行預先所記憶之複數個運轉模式的運轉執行手段,前述運轉執行手段係構成為在前述熱泵單元未安裝於 前述本體之情況,可僅執行前述複數個運轉模式中使用了前述熱泵單元之運轉模式以外的運轉模式。
TW098109752A 2008-05-12 2009-03-25 Laundry dryer TWI3915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24629A JP5075731B2 (ja) 2008-05-12 2008-05-12 洗濯乾燥機
JP2008131872A JP5038974B2 (ja) 2008-05-20 2008-05-20 洗濯乾燥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46735A TW200946735A (en) 2009-11-16
TWI391548B true TWI391548B (zh) 2013-04-01

Family

ID=41602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09752A TWI391548B (zh) 2008-05-12 2009-03-25 Laundry dryer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1120902B1 (zh)
TW (1) TWI3915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RE49371E1 (en) 2014-12-19 2023-01-17 Lg Electronics Inc. Fabric treating apparatus
KR102369585B1 (ko) * 2014-12-19 2022-03-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처리장치
KR101613966B1 (ko) 2014-12-29 2016-04-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처리장치
KR101711869B1 (ko) 2015-01-13 2017-03-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건조기
CN113529379B (zh) * 2020-04-21 2022-12-20 无锡飞翎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干衣机的底座组件及具有其的干衣机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9599A (ja) * 1995-07-05 1997-01-21 Sanka Kogyo Kk 乾燥用システムユニット
JP2005253589A (ja) * 2004-03-10 2005-09-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乾燥機
JP2006110394A (ja) * 2006-01-26 2006-04-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洗濯乾燥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43609A (ja) 2005-11-24 2007-06-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ドラム式洗濯機
JP4108100B2 (ja) 2006-04-07 2008-06-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乾燥機
KR100891673B1 (ko) 2007-08-13 2009-04-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건조기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9599A (ja) * 1995-07-05 1997-01-21 Sanka Kogyo Kk 乾燥用システムユニット
JP2005253589A (ja) * 2004-03-10 2005-09-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乾燥機
JP2006110394A (ja) * 2006-01-26 2006-04-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洗濯乾燥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120902B1 (ko) 2012-04-13
TW200946735A (en) 2009-11-16
KR20090117975A (ko) 2009-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75731B2 (ja) 洗濯乾燥機
TWI391548B (zh) Laundry dryer
JP4679384B2 (ja) 洗濯乾燥機
KR20230015491A (ko) 적층식 의류 처리장치
US20160083896A1 (en) Laundry machine
EP2770100B1 (en) Washing machine
JP4271208B2 (ja) 衣類乾燥装置
JP4836658B2 (ja) 洗濯乾燥機
JP5038974B2 (ja) 洗濯乾燥機
US20160002843A1 (en) Laundry machin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TW201135003A (en) Washing-drying machine and drying machine
US20070227031A1 (en) Insertion coupling type fan housing and dryer having the same
JP4876695B2 (ja) 洗濯乾燥機
JP2005177505A (ja) 乾燥機兼用洗濯機
US20190136444A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dryer
WO2014024346A1 (ja) 洗濯乾燥機
KR102493057B1 (ko) 적층식 의류 처리장치
JP2010220933A (ja) 洗濯乾燥機
JP2011250855A (ja) 洗濯乾燥機
JP4921778B2 (ja) 衣類乾燥機
JP2010082345A (ja)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KR20150024552A (ko) 의류 처리장치 및 의류처리장치의 제어방법
JP2007244658A (ja)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JP2017079926A (ja) 衣類乾燥機
JP6842261B2 (ja) 衣類乾燥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