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7506B - 數值控制程式設計方法、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及資訊記憶媒體 - Google Patents

數值控制程式設計方法、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及資訊記憶媒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87506B
TWI387506B TW098126147A TW98126147A TWI387506B TW I387506 B TWI387506 B TW I387506B TW 098126147 A TW098126147 A TW 098126147A TW 98126147 A TW98126147 A TW 98126147A TW I387506 B TWI387506 B TW I38750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ape
project
turning
engineering
cro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261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02211A (en
Inventor
Susumu Matsubara
Takashi Kamiya
Kenji Iriguchi
Hiroshi Katano
Mahito Matsuura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1022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022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875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8750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18Numerical control [NC], i.e. automatically operating machines, in particular machine tools, e.g. in a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execute positioning, movement or co-ordinated operations by means of programme data in numerical form
    • G05B19/4097Numerical control [NC], i.e. automatically operating machines, in particular machine tools, e.g. in a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execute positioning, movement or co-ordinated operations by means of programme data in numerical form characterised by using design data to control NC machines, e.g. CAD/CAM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18Numerical control [NC], i.e. automatically operating machines, in particular machine tools, e.g. in a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execute positioning, movement or co-ordinated operations by means of programme data in numerical form
    • G05B19/182Numerical control [NC], i.e. automatically operating machines, in particular machine tools, e.g. in a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execute positioning, movement or co-ordinated operations by means of programme data in numerical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machine tool function, e.g. thread cutting, cam making, tool direction control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18Numerical control [NC], i.e. automatically operating machines, in particular machine tools, e.g. in a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execute positioning, movement or co-ordinated operations by means of programme data in numerical form
    • G05B19/182Numerical control [NC], i.e. automatically operating machines, in particular machine tools, e.g. in a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execute positioning, movement or co-ordinated operations by means of programme data in numerical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machine tool function, e.g. thread cutting, cam making, tool direction control
    • G05B19/184Generation of cam-like surface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18Numerical control [NC], i.e. automatically operating machines, in particular machine tools, e.g. in a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execute positioning, movement or co-ordinated operations by means of programme data in numerical form
    • G05B19/19Numerical control [NC], i.e. automatically operating machines, in particular machine tools, e.g. in a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execute positioning, movement or co-ordinated operations by means of programme data in numerical form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ing or contouring control systems, e.g. to control position from one programmed point to another or to control movement along a programmed continuous path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18Numerical control [NC], i.e. automatically operating machines, in particular machine tools, e.g. in a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execute positioning, movement or co-ordinated operations by means of programme data in numerical form
    • G05B19/4093Numerical control [NC], i.e. automatically operating machines, in particular machine tools, e.g. in a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execute positioning, movement or co-ordinated operations by means of programme data in numerical form characterised by part programming, e.g. entry of geometrical information as taken from a technical drawing, combining this with machining and material information to obtain control information, named part programme, for the NC machine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30Nc systems
    • G05B2219/35Nc in input of data, input till input file format
    • G05B2219/35162Determine workpiece placement, nesting in blank, optimize, minimize loss material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30Nc systems
    • G05B2219/35Nc in input of data, input till input file format
    • G05B2219/35519Machining data and tool dat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9/00Gear cutting, milling, or planing
    • Y10T409/30Mill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9/00Gear cutting, milling, or planing
    • Y10T409/30Milling
    • Y10T409/300056Thread or helix generating
    • Y10T409/300504Plural cutters or work hold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9/00Gear cutting, milling, or planing
    • Y10T409/30Milling
    • Y10T409/303752Proce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82/00Turning
    • Y10T82/25Lath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82/00Turning
    • Y10T82/25Lathe
    • Y10T82/2502Lathe with program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Geometry (AREA)
  • Numerical Control (AREA)

Description

數值控制程式設計方法、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及資訊記憶媒體
本發明係關於數值控制程式設計方法、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及使電腦實施該方法之程式,其係自動產生控制附有數值控制裝置之工作機械的加工程式,該工作機械係以第1主軸之夾盤(chuck)把持素材並進行第1工程之加工,且於第1工程之加工後,將前述素材傳遞給第2主軸之夾盤把持並進行第2工程之加工,且不會產生切削殘餘部等。
以往,當以具有數值控制裝置的工作機械加工製品時,首先係作成表示目的加工製品之形狀的CAD(Computer-Aided design;電腦輔助設計)圖式。作業者係依據該CAD圖式而決定加工工程,手動或藉由自動程式設計(programming)裝置製作加工程式。作業者係將該加工程式輸入至具有數值控制裝置的工作機械,並且將應加工的未加工工件以手動或工件自動交換裝置裝設於工作機械。且進行使用工具之預設(preset)和工具偏移(offset)量的設定,且於工作機械之工具匣(magazine)裝設使用工具。之後,藉由執行加工程式而使工件被加工而製作成製品。為了將該等工程盡可能地自動化且使作業者所累積的訣竅(know-how)反應於加工,已研發出種種發明。
以往,係提案有如下所記載之技術作為用以產生出不會產生切削殘餘部等的加工程式之技術。
亦即,已提案有第1習知技術(切削工具(cutter)軌跡之設定方法),係使藉由複數線分而模型(model)化的被加工部位與由暫定軌跡而得的切削工具之切削區域重疊,而以使前述線分全部被包含於切削工具之切削區域的方式修正切削工具之軌跡從而產生不會產生切削殘餘部(未切削到的部分)的加工程式(參照專利文獻1)。
另外,已提案有第2習知技術(工作機械之控制裝置),係使加工區域之分界部與相鄰加工區域自動重疊,藉由於重疊部分使工具圓滑地迴避而防止分界部之高低差(參照專利文獻2)。
另外,已提案有第3習知技術(加工方法和用於該方法之程式作成裝置及加工裝置),從離鄰接的鄰接域內的工件之表面上預定距離的迴避位置起沿著往將工件加工對象域之未加工部予以加工的加工程式之加工開始位置的路徑移動工具,藉此可緩和於工件之加工面產生的高低差,而使該加工面順暢連續地形成(參照專利文獻3)。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02-08314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6-068901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09-218706號公報
然而,於該等習知技術中,雖有利用使加工區域重疊而將鄰接的加工區域間之高低差圓滑地加工或消除切削殘餘部的技術思想者,但由於未將於重疊部位沒有加工需要的形 狀刪除,故可能有於重疊部分產生多餘加工區域的情形。
另外,由於習知技術在即使不重疊也不會產生切削殘餘部等的情形中也會使鄰接的加工區域重疊,故可能會有產生多餘加工區域的情形。
本發明係有鑑於前述課題而研發者,目的為提供不會產生多餘之加工區域且可防止於鄰接的加工區域之間產生高低差和切削殘餘部的數值控制程式設計方法、數值控制程序設計裝置及使電腦實施該方法之程式。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本發明之數值控制程式設計方法係產生用以控制附有數值控制裝置的工作機械的加工程式,該工作機械係以第1主軸之夾盤把持素材並進行第1工程之加工且於第1工程之加工後將前述素材遞交給第2主軸之夾盤把持並進行第2工程之加工,該數值控制程式設計方法之特徵為具有:記憶步驟,記憶零件形狀之實心模型(solid model)、素材形狀之實心模型、前述工程之工程分割位置、以及前述工程間的重疊量;車削(用車床之車刀切削工作物,本文中稱為車削)加工形狀產生步驟,依據前述零件形狀之實心模型而產生車削加工形狀之實心模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步驟,依據前述車削加工形狀之實心模型而產生X-Z平面上之車削剖面形狀的薄片模型(sheet model);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步驟,依據前述車削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工程分割位置及重疊量而產生前述第1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實心模型及前 述第2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的薄片模型;第1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步驟,分析前述工程分割位置附近的形狀,而從前述第1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將不需在第1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重疊部位加工的形狀予以刪除;以及第2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步驟,分析前述工程分割位置附近的形狀,而從前述第2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將不需在第2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重疊部位加工的形狀予以刪除。
此外,本發明之數值控制程式設計方法中前述重疊量係依據工具資訊而自動決定。
此外,本發明之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係產生用以控制附有數值控制裝置的工作機械的加工程式,該工作機械係以第1主軸之夾盤把持素材並進行第1工程之加工且於第1工程之加工後將前述素材遞交給第2主軸之夾盤把持並進行第2工程之加工,該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之特徵為具有:記憶手段,記憶零件形狀之實心模型、素材形狀之實心模型、前述工程之工程分割位置、以及前述工程間的重疊量;車削加工形狀產生手段,依據前述零件形狀之實心模型而產生車削加工形狀之實心模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依據前述車削加工形狀之實心模型而產生X-Z平面上之車削剖面形狀的薄片模型;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依據前述車削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工程分割位置及重疊量而產生前述第1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實心模型及前述第2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 狀的薄片模型;第1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分析前述工程分割位置附近的形狀,而從前述第1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將不需在第1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重疊部位加工的形狀予以刪除;以及第2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分析前述工程分割位置附近的形狀,而從前述第2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將不需在第2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重疊部位加工的形狀予以刪除。
此外,本發明之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復設置有依據工具資訊而自動決定重疊量的重疊量決定手段。
依據本發明,可以不產生多餘加工區域、防止於鄰接的加工區域之間產生高低差或切削殘餘部。
此外,依據本發明,由於可依據工具資訊而自動決定重疊量,故可以設定較無多餘的重疊量。
第1實施例
以下使用第1圖至第32圖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例。
第1圖為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例的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102所適用的CAD/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電腦輔助製造)的構成圖,於圖中,100為3次元CAD,係設計零件而產生零件形狀和素材形狀之實心模型101等;101為藉由3次元CAD 100所產生的零件形狀和素材形狀之實心模型;102為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係根據零件形狀和素材形狀之實心模型101而產生加 工程式103;103為藉由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102所產生的加工程式。
又,前述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102係用於產生加工程式,該加工程式係數值控制工作機械,亦即數值控制附數值控制裝置的複合加工機,該複合加工機具有含有把持素材的第1夾盤之第1主軸、和含有把持素材的第2夾盤(與第1主軸相對向)的第2主軸,且具有於進行車削加工的轉盤進行銑削(milling)加工和穿孔加工的加工中心機(machining center)之能力,該加工程式係使該複合加工機進行下述加工:以前述第1主軸之夾盤將素材把持並進行包含車削加工的第1工程之加工,且於第1工程之加工後將前述素材遞交至第2主軸之夾盤把持並進行包含車削加工的第2工程之加工。
另外,前述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102亦有用於例如零件形狀為如第2圖(a)之形狀,素材形狀為如第2圖(b)之形狀時,產生用以實施如第2圖(c)之形狀的車削端面加工、如第2圖(d)之形狀的車削棒材加工、如第2圖(e)之形狀的車削刻溝加工的加工程式103的情形。
第3圖為示有加工程式103之一構成要件的加工單元的構成例,加工資料104為加工方法的資訊,工具資料105為使用工具和加工條件的資訊,單一形狀之構成的形狀順序資料(sequence data)106係定義進行加工之形狀的形狀資訊。
第4圖為示有加工程式之加工單元之一例的圖。以 「UNo.」表示的程式部分為前述加工資料104;以「SNo.」表示的程式部分為前述工具資料105;以「FIG」表示的程式部分為前述形狀順序資料106。
第5圖為表示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102的構成圖,於圖中,200為處理器,係進行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的全體控制;202為由鍵盤等構成的資料輸入裝置,接收例如作業者設定的值之輸入等;201為顯示裝置,係顯示各種資料和加工程式等。
203為輸入於產生加工程式等之際所利用之參數的手段;204為參數記憶部,係記憶所輸入的參數。
205為零件形狀輸入手段,用以使作業者輸入藉由3次元CAD 100所產生的零件形狀之實心模型;206為零件形狀配置手段,係將輸入的零件形狀之實心模型配置於程式座標;207為零件形狀記憶部,係記憶有配置程式座標的零件形狀之實心模型。
208為素材形狀輸入手段,係用以使作業者輸入藉由3次元CAD 100所產生的素材形狀之實心模型;209為素材形狀產生手段,係根據記憶於零件形狀記憶部207的零件形狀之實心模型而產生素材形狀;210為素材形狀配置手段,係將素材形狀之實心模型配置於程式座標;211為素材形狀記憶部,係記憶有配置於程式座標的素材形狀之實心模型。
212為第1安裝具形狀設定手段,係用以使作業者設定將以前述第1工程進行加工時之素材形狀予以把持之第 1安裝具形狀的實心模型;213為第1安裝具形狀記憶部,係記憶有設定的第1安裝具形狀的實心模型;214為第2安裝具形狀設定手段,係用以使作業者設定將以前述第2工程進行加工時之素材形狀予以把持之第2安裝具形狀的實心模型;215為第2安裝具形狀記憶部,係記憶有設定的第2安裝具形狀的實心模型;216為工程分割位置設定手段,係用以使作業者設定最初加工的前述第1工程與下一個加工的前述第2工程的工程分割位置;217為工程分割記憶部,係記憶有設定的工程分割位置。又,前述工程分割位置有考慮零件形狀等特徵點而由作業者手動設定的情形,也有自動進行設定的情形。
218係加工形狀產生手段,依據記憶於零件形狀記憶部207的零件形狀之實心模型、以及由素材形狀記憶部211所記憶的素材形狀之實心模型而產生加工形狀之實心模型;219為加工形狀記憶部,係記憶所產生的加工形狀之實心模型。
220為車削加工形狀產生手段,係依據記憶於零件形狀記憶部207的零件形狀之實心模型產生表示由進行車削加工的車削面所構成之形狀的車削加工形狀的實心模型;221為車削形狀記憶部,係記憶有所產生的車削加工形狀之實心模型。
222為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係依據記憶於車削形狀記憶部221的車削加工形狀之實心模型、和記憶於素材形狀記憶部211的素材形狀之實心模型而產生車削加 工剖面形狀之薄片(sheet)模型;223為車削加工剖面形狀記憶部,係記憶所產生的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
224係正面/背面/外徑/內徑形狀分割手段,使用記憶於零件形狀記憶部207的零件形狀之實心模型,將記憶於車削加工剖面形狀記憶部223的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分割為正面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背面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外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以及內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225為正面/背面/外徑/內徑形狀記憶部,係記憶有分割後的正面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背面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外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以及內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
226為重疊量決定手段,係決定依據預先儲存於參數記憶部204的重疊量而決定重疊量、或依據所使用的工具資訊而決定重疊量;227為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依據記憶於零件形狀記憶部207的零件形狀之實心模型、記憶於正面/背面/外徑/內徑形狀記憶部225的外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的薄片模型、記憶於正面/背面/外徑/內徑形狀記憶部225的內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的薄片模型、記憶於工程分割位置記憶部217的工程分割位置、以及記憶於參數記憶部204的重疊量,產生表示進行第1工程加工之形狀的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和表示進行第2工程加工之形狀的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228為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記憶部, 係記憶所產生的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和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
229為第1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依據記憶於零件形狀記憶部207的零件形狀、記憶於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記憶部227的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以及記憶於工程分割位置記憶部217的工程分割位置而將對於第1工程加工而言多餘的形狀刪除,且將該刪除後之剖面形狀記憶於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記憶部228。
230係第2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依據記憶於零件形狀記憶部207的零件形狀、記憶於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記憶部228的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以及記憶於工程分割位置記憶部217的工程分割位置而將對於第2工程加工而言多餘的形狀刪除,且將該刪除後之剖面形狀記憶於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記憶部228。
231為車削加工資料產生手段,依據記憶於零件形狀記憶部207的零件形狀之實心模型、記憶於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記憶部228的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以及記憶於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記憶部228的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而產生表示進行車削加工之形狀的車削加工資料;232為車削加工資料記憶部,係將所產生的車削加工資料予以記憶。
233為銑加工資料產生手段,依據記憶於零件形狀記憶部207的零件形狀之實心模型、記憶於加工形狀記憶部219的加工形狀之實心模型、以及記憶於車削加工資料記 憶部232的車削加工資料而產生進行點加工、線加工、面加工的加工資料。234為銑加工資料記憶部,記憶有所產生的銑加工資料。
235為加工程式產生手段,依據記憶於車削加工資料記憶部232的車削加工資料、以及記憶於銑加工資料記憶部234的銑加工資料,將進行第1工程之加工的加工程式和進行第2工程之加工的加工程式依序排列而產生一個加工程式。236為加工程式記憶部,係將所產生的加工程式予以記憶。
又,前述各手段主要係由軟體構成。
另外,以下係將零件形狀之實心模型稱為零件形狀,將素材形狀之實心模型稱為素材形狀,將第1安裝具形狀之實心模型稱為第1安裝具形狀,將第2安裝具形狀之實心模型稱為第2安裝具形狀,將加工形狀之實心模型稱為加工形狀,將車削加工形狀之實心模型稱為車削加工形狀,將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稱為車削加工剖面形狀,將正面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稱為正面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將背面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稱為背面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將外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稱為外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將內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稱為內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將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稱為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將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稱為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
接著,對於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102之動作進行說明。
首先,作業者係操作參數輸入手段203而設定產生加工資料時所需的工程間之重疊量、端面切除量、工具資訊、素材材質等參數且記憶於參數記憶部204。
其次,作業者係操作零件形狀輸入手段205,輸入藉由3次元CAD 100所產生的零件形狀。又,當零件形狀並未藉由零件形狀之3次元CAD 100所產生時,亦可操作零件形狀輸入手段205產生零件形狀而輸入。
其次,藉由零件形狀配置手段206,依據X軸方向尺寸、Y軸方向尺寸、Z軸方向尺寸求出零件形狀之X軸方向之中間位置、Y軸方向之中間位置、Z軸方向之中間位置,以X軸方向中間位置之X座標值、Y軸方向中間位置之Y座標值、以及Z軸方向中間位置之Z座標值作為零件形狀中心位置座標的X座標值、Y座標值、Z座標值,且以零件形狀之中心位置座標位於Z軸上的方式將零件形狀平行移動。更且,使零件形狀之一Z軸方向端面以Z=0.0的方式使零件形狀平行移動,藉此配置於程式設計座標上,並使配置於程式設計座標的零件形狀記憶於零件形狀記憶部207。
又,零件形狀之X軸方向尺寸、Y軸方向尺寸、Z軸方向尺寸係可藉由幾何解析零件形狀而求得。
第6圖為示有配置於程式設計座標上的零件形狀之一例的斜視圖。
其次,作業者係操作素材形狀輸入手段208輸入從3次元CAD 100所產生的素材形狀,藉由素材形狀配置手段210,依據素材形狀之X軸方向尺寸、Y軸方向尺寸、Z軸方向尺寸而求出素材形狀的X軸方向的中間位置、Y軸方向的中間位置、Z軸方向的中間位置,以X軸方向中間位置的X座標值、Y軸方向中間位置的Y座標值、Z軸方向中間位置的Z座標值作為素材形狀中心位置座標的X座標值、Y座標值、Z座標值,且以使素材形狀之中心位置座標與配置在記憶於零件形狀記憶部207的程式設計座標的零件形狀之中心位置座標一致的方式將素材形狀平行移動,且將配置於程式設計座標的素材形狀記憶於素材形狀記憶部211。
又,素材形狀之X軸方向尺寸、Y軸方向尺寸、Z軸方向尺寸係藉由將零件形狀幾何解析而求得。
其中,在未藉由3次元CAD 100產生素材形狀的情形中,素材形狀產生手段209係產生素材形狀,所產生的素材形狀係藉由素材形狀配置手段210而於程式座標平行移動,且記憶於素材形狀記憶部211。
第7圖為用以說明素材形狀產生手段209之動作的流程圖,第8圖(a)為示有零件形狀之X軸方向尺寸、Y軸方向尺寸、Z軸方向尺寸之一例的斜視圖。第8圖(b)為示有零件形狀與暫定圓柱形狀之一例的斜視圖。以下,係以此為基礎而說明素材形狀產生手段209之動作。
亦即,如第7圖所示,為了產生比前述零件形狀充分 大徑之圓柱,係產生以前述零件形狀之X軸方向尺寸與前述零件形狀之Y軸方向尺寸相加後的值為半徑R、以前述零件形狀之Z軸方向尺寸的2倍為軸方向長度L、以Z軸為軸中心的暫定圓柱面A(步驟S301)。
其次,將暫定圓柱面A之中心座標往前述零件形狀之中心座標平行移動(步驟S302)。
其次,藉由幾何解析求得圓柱面A與零件形狀間之再接近距離cl(步驟S303)。
其次,以從圓柱面A之半徑R減去最接近距離cl後的值作為素材形狀之半徑r,且以前述零件形狀之Z軸方向尺寸加上參數記憶部204所記憶的端面切除量後的值作為素材形狀之軸方向長度l,而產生由前述素材形狀之半徑r與前述素材形狀之軸方向長度l而成的圓柱形狀之實心模型,以該圓柱形狀之實心模型作為素材形狀之實心模型(步驟S304)。以下係以素材形狀之實心模型作為素材形狀。
藉由此手法即可求出將零件形狀車削加工時之內包零件形狀的素材形狀之最小值。
其次,藉由素材形狀配置手段210,依據素材形狀產生手段209所產生的素材形狀之X軸方向尺寸、Y軸方向尺寸、Z軸方向尺寸求出素材形狀的X軸方向之中間位置、Y軸方向之中間位置、Z軸方向之中間位置,以X軸方向中間位置的X座標值、Y軸方向中間位置的Y座標值、Z軸方向中間位置的Z座標值作為零件形狀中心位置 座標的X座標值、Y座標值、Z座標值,且以使素材形狀之中心位置座標與配置在記憶於零件形狀記憶部207的程式設計座標的零件形狀之中心位置座標一致的方式將素材形狀平行移動,且將配置於程式設計座標的素材形狀記憶於素材形狀記憶部211。
亦即,藉由素材形狀產生手段209將零件形狀加以車削加工時,可以求得內包零件形狀的素材形狀之最小值,且可藉由素材形狀配置手段210而以將零件形狀內包的方式配置素材形狀。
第9圖為示有零件形狀與素材形狀間之關係之一例的斜視圖。
其次,如第10圖所示,作業者係操作第1安裝具形狀設定手段212,設定第1安裝具形狀為外爪或內爪、把握徑、爪個數、爪內徑、爪高度、爪長度、爪幅度、抓取餘量Z、抓取餘量X、退縮段Z、退縮段X之各值,產生第1安裝具形狀之實心模型,且將其記憶於第1安裝具形狀記憶部213。又,該第1安裝具具體而言為夾盤,用於在前述第1工程加工時把持素材。
其次,作業者係操作第2安裝具形狀設定手段214,設定第2安裝具形狀為外爪或內爪、把握徑、爪個數、爪內徑、爪高度、爪長度、爪幅度、抓取餘量Z、抓取餘量X、退縮段Z、退縮段X之各值,產生第2安裝具形狀之實心模型,且將其記憶於第2安裝具形狀記憶部215。又,該第2安裝具具體而言為夾盤,為了在前述第2工程加工 時把持素材,係與前述第1安裝具相對向設置。
亦即,藉由第1安裝具形狀設定手段212可以產生包含第1安裝具形狀之含初始設定資訊的加工程式,此外,藉由第2安裝具形狀設定手段214可以產生包含第2安裝具形狀之含初始設定資訊的加工程式。
又,第10圖(a)為示有安裝具形狀之尺寸之一例的圖;第10圖(b)為示有第1安裝具形狀與第2安裝具形狀和素材形狀之關係的斜視圖。
此外,作業者係操作工程分割位置設定手段216,設定第1工程與第2工程之工程分割位置的Z座標值且記憶於工程分割位置記憶部217。又,前述工程分割位置亦有考慮到零件形狀等之特徵點而自動設定的情形。
其次,當零件形狀和素材形狀分別記憶於零件形狀記憶部207和素材形狀記憶部211時,如第11圖所示,加工形狀產生手段218係實施從素材形狀減去零件形狀的減算而產生加工形狀,將該加工形狀記憶於加工形狀記憶部219。
此外,當零件形狀記憶於零件形狀記憶部207時,如第12圖及第13圖所示,車削加工形狀產生手段220係產生車削加工形狀(零件形狀車削包含形狀)。
亦即,車削加工形狀產生手段220係如第12圖所示,為了依據零件形狀產生出車削加工形狀,故從記憶於零件形狀記憶部207的零件形狀之實心模型中將以車削軸(Z軸)為中心軸的圓錐面(CONE)、圓柱面(CYLINDER)、圓環面 (TORUS)作為車削面而抽出(步驟S401)。
第13圖(a)為示有從零件形狀抽出之車削面之一例的斜視圖。
其次,為了排除所抽出的車削面之孔和在uv參數空間欠缺的部分,係求出uv參數空間內的最小值和最大值。uv參數空間內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係可藉由將車削面幾何解析而求出。v方向之參數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以及u方向係從0弧度(radian)至2 π弧度產生車削面,藉此產生沒有孔或欠缺部分的車削面(步驟S402)。
第13圖(b)為示有從零件形狀抽出的車削面產生的沒有孔和欠缺部分的車削面之一例的斜視圖。
其次,由於僅車削面為薄片,故以蓋住車削面之v方向兩端之端面的方式產生面,藉由使車削面從薄片成為實心,而產生由零件形狀之車削面形成的車削加工形狀之實心模型,將其記憶於車削形狀記憶部221(步驟S403)。又,以下係將由零件形狀之車削面而得的車削加工形狀之實心模型稱為零件形狀車削包含形狀。
第13圖(c)為示有零件形狀車削包含形狀之一例的圖。
另外,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222係於當車削形狀記憶部221記憶有零件形狀車削包含形狀時,如第14圖及第15圖所示的產生車削加工剖面形狀。
亦即,如第14圖所示,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222係依據記憶於素材形狀記憶部211的素材形狀,產生 將以減算減去記憶於車削形狀記憶部221的零件形狀車削包含形狀之實心模型後的形狀作為進行車削加工的車削加工形狀之實心模型(步驟S501)。
其次,以X≧0.0、Y=0.0的方式產生X-Z平面(步驟S502)。
第15圖(a)為示有零件形狀車削包含形狀和以X≧0.0、Y=0.0所構成的X-Z平面之一例的圖。
其次,係將零件形狀車削包含形狀和X-Z平面間之乘算結果的薄片作為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且記憶於車削加工剖面形狀記憶部223(步驟S503)。以下,係將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稱為車削加工剖面形狀。
第15圖(b)係示有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一例的圖。
其次,正面/背面/外徑/內徑形狀分割手段224係於當車削加工剖面形狀記憶於車削加工剖面形狀記憶部223時,如第16圖及第17圖所示將車削加工剖面形狀分割為正面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背面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外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以及內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
亦即,如第16圖所示,正面/背面/外徑/內徑形狀分割手段224係藉由幾何解析而從記憶於零件形狀記憶部207的零件形狀中求出+Z軸方向的極值和-Z軸方向的極值(步驟S5001)。
其次,將記憶於車削加工剖面形狀記憶部223的車削加工剖面形狀藉由以前述+Z軸方向之極值為分界且與X軸平行的直線予以分割。又,形狀分割係例如藉由於剖面 形狀的+Z軸方向之極值埋入與X軸平行的直線而進行。
其次,將記憶於車削加工剖面形狀記憶部223的車削加工剖面形狀藉由以前述-Z軸方向之極值為分界且與X軸平行的直線予以分割(步驟S5002)。又,形狀分割係例如藉由於剖面形狀的-Z軸方向之極值埋入與X軸平行的直線而進行。
其次,對於分割後的形狀,依據其位置,將比-Z軸方向極值更位於-Z側的形狀分類為正面,將比+Z軸方向極值更位於+Z側的形狀分類為背面;而於位於+Z軸方向極值與-Z軸方向極值之間的形狀中,以X軸比較其值,將位於X軸之值較大處的形狀分類為外徑,位於X軸之值較小處的形狀分類為內徑(步驟S5003)。
其次,將分類的車削加工剖面形狀記憶於正面/背面/外徑/內徑形狀記憶部225。
第17圖為示有將車削加工剖面形狀分割之一例的圖。
其次,當分割後的車削加工剖面形狀記憶於正面/背面/外徑/內徑形狀記憶部225時,如第18圖至第30圖所示,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227、第1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229、以及第2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230係產生外徑部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外徑部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內徑部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以及內徑部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
首先,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227係如第18圖、第19圖、以及第20圖所示般將記憶於正面/背 面/外徑/內徑形狀記憶部225的外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外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薄片)以於記憶在工程分割位置記憶部217的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加上記憶於參數記憶部204的重疊量後的位置予以分割,且將比該分割位置更位於-Z軸側的形狀作為暫定之外徑部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抽出(步驟S601)。前述形狀之分割係例藉由如在剖面形狀的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加上重疊量後的位置中埋入與X軸平行的直線而進行。又,重疊量係指以不於前述第1工程與第2工程之分界間產生切削殘餘部的方式依據作業者之經驗等而設定的第1工程與第2工程間之重複量。
更且,第19圖係示有外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內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以及內徑側工程分割位置之一例的圖;第20圖(a)係顯示於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加上重疊量後之位置所分割的外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一例的圖。
其次,第1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229係取得以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接觸製品形狀的邊(edge)(步驟S602)。
第20圖(b)係示有在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接觸製品形狀的邊之一例的圖。
其次,於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接觸製品形狀的邊之中,選擇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的邊(步驟S603)。
第20圖(c)係示有以在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的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的邊之一例的圖。
其次,於選擇的邊之中,選擇位於第1工程側更接近 -Z軸方向的邊(步驟S604)。
第20圖(d)係表示位於第1工程側,較接近-Z軸方向的邊之一例的圖。
其次,求出所選擇的邊之外徑部工程分割位置的+Z軸方向之接線方向向量,以接線方向向量將形狀分割。又,此形狀分割係例如對於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從所選擇的邊之端點起埋入與接線向量平行的直線而進行(步驟S605)。
第20圖(e)係表示於第1工程側的邊之外徑部工程分割位置的+Z軸方向之接線方向向量進行形狀分割之一例的圖。
最後,係於藉由接線向量而分割的形狀中抽出、刪除不位於第1工程側的薄片(形狀)(亦即,刪除位於比外徑部工程分割位置更位於+Z軸方向且比分割位置更下方的大致縱長長方形形狀),剩下的形狀則作為外徑部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步驟S606)。
第21圖為示有抽出的外徑部之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之一例的圖。
其次,如第22圖及第23圖所示,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227係將記憶於正面/背面/外徑/內徑形狀記憶部225的外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於從記憶於工程分割位置記憶部217的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減去記憶於參數記憶部204的重疊量後的位置予以分割,且將比該分割位置更位於+Z軸側的形狀抽出而作為暫定的外徑部第2 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步驟S701)。又,形狀分割係例如藉由於剖面形狀加上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及重疊量後的位置埋入與X軸平行的直線而進行。
第23圖(a)為示有從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減去重疊量後的位置中所分割的外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一例的圖。
其次,第2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230係取得以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接觸製品形狀的邊(步驟S702)。
第23圖(b)為示有以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接觸製品形狀的邊之一例的圖。
其次,於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接觸製品形狀的邊之中,選擇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的邊(步驟S703)。
第23圖(c)係示有以在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的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的邊之一例的圖。
其次,於選擇的邊之中,選擇位於第2工程側更接近+Z軸方向的邊(步驟S704)。
第23圖(d)係表示位於第2工程側且較接近+Z軸方向的邊之一例的圖。
其次,求出所選擇的邊之外徑部工程分割位置的-Z軸方向之接線方向向量,以接線方向向量將形狀分割(步驟S705)。又,此形狀分割係例如對於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從選擇的邊之端點起埋入與接線向量平行的直線而進行。
第23圖(e)係表示於第2工程側的邊之外徑部工程分割位置的-Z軸方向之接線方向向量進行形狀分割之一例 的圖。
最後,係於藉由接線向量而分割的形狀中抽出、刪除不位於第2工程側的薄片(形狀)(亦即,刪除位於比外徑部工程分割位置更位於-Z軸方向且比分割位置更下方的三角形狀),剩下的形狀則作為外徑部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步驟S706)。
第24圖為示有抽出的外徑部之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之一例的圖。
結果,於外徑部之車削加工中,第1工程係如第20圖(e)、第21圖所示,亦可不車削於第2工程中被車削之部位(縱長長方形部位),此外,第2工程中,由於如第23圖(e)、第24圖所示,應於第2工程中車削的部位(三角形狀部位)已於第1工程中被車削,故不需要車削該部位。且,由於第1工程與第2工程係重疊加工,故不會產生切削殘餘部。
其次,如第25圖及第26圖所示,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227係將記憶於正面/背面/外徑/內徑形狀記憶部225的內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於從記憶於工程分割位置記憶部217的內徑側工程分割位置減去記憶於參數記憶部204的重疊量後的位置予以分割,且將比該分割位置更位於-Z軸側的形狀抽出而作為暫定的內徑部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步驟S801)。又,形狀分割係例如藉由於剖面形狀加上內徑側工程分割位置及重疊量後的位置埋入與X軸平行的直線而進行。
第26圖(a)為示有於內徑側工程分割位置加上重疊量後的位置中所分割的內徑部加工剖面形狀之一例的圖。
其次,第1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229係取得以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接觸製品形狀的邊(步驟S802)。
第26圖(b)係示有在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接觸製品形狀的邊之一例的圖。
其次,於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接觸製品形狀的邊之中,選擇內徑側工程分割位置的邊(步驟S803)。
第26圖(c)係示有以在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的內徑側工程分割位置的邊之一例的圖。
其次,於選擇的邊之中,選擇位於第1工程側更接近-Z軸方向的邊(步驟S804)。
第26圖(d)係表示位於第1工程側且較接近-Z軸方向的邊之一例的圖。
其次,求出所選擇的邊之內徑部工程分割位置的+Z軸方向之接線方向向量,以接線方向向量將形狀分割(步驟S805)。又,形狀分割係對於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從選擇的邊之端點起埋入與接線向量平行的直線而進行。
第26圖(e)係表示於第1工程側的邊之內徑部工程分割位置的+Z軸方向之接線方向向量進行形狀分割之一例的圖。
最後,係於藉由接線向量而分割的形狀中抽出、刪除不位於第1工程側的薄片(形狀)(亦即,刪除位於比內徑部工程分割位置更位於+Z軸方向且比分割位置更上方的三 角形狀),剩下的形狀則作為內徑部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步驟S806)。
第27圖為示有抽出的內徑部之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之一例的圖。
其次,如第28圖及第29圖所示,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227係將記憶於正面/背面/外徑/內徑形狀記憶部225的內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於從記憶於工程分割位置記憶部217的內徑側工程分割位置減去記憶於參數記憶部204的重疊量後的位置予以分割,且將比該分割位置更位於+Z軸側的形狀抽出而作為暫定的內徑部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步驟S901)。又,形狀分割係例如藉由於剖面形狀加上內徑側工程分割位置及重疊量後的位置埋入與X軸平行的直線而進行。
第29圖(a)為示有從內徑側工程分割位置減去重疊量後的位置中所分割的內徑部加工剖面形狀之一例的圖。
其次,第2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230係取得以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接觸製品形狀的邊(步驟S902)。
第29圖(b)為示有以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接觸製品形狀的邊之一例的圖。
其次,於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接觸製品形狀的邊之中,選擇內徑側工程分割位置的邊(步驟S903)。
第29圖(c)係示有以在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的內徑側工程分割位置的邊之一例的圖。
其次,於選擇的邊之中,選擇位於第2工程側更接近 +Z軸方向的邊(步驟S904)。
第29圖(d)係表示位於第2工程側且較接近+Z軸方向的邊之一例的圖。
其次,求出所選擇的邊之內徑部工程分割位置的-Z軸方向之接線方向向量,以接線方向向量將形狀分割(步驟S905)。又,此形狀分割係例如對於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從選擇的邊之端點起埋入與接線向量平行的直線而進行。
第29圖(e)係表示於第2工程側的邊之內徑部工程分割位置的-Z軸方向之接線方向向量進行形狀分割之一例的圖。
最後,係於藉由接線向量而分割的形狀中抽出、刪除不位於第2工程側的薄片(亦即,刪除位於比內徑部工程分割位置更位於-Z軸方向且比分割位置更上方的三角形狀),剩下的形狀則作為內徑部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步驟S906)。
第30圖為示有抽出的內徑部之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之一例的圖。
又,前述所抽出的外徑部的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以及內徑部的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係被記憶於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記憶部228。
結果,於內徑部之車削加工中,第1工程係如第26圖(e)、第27圖所示,亦可不車削於第2工程中被車削之部位(三角形狀部位),此外,第2工程中,由於如第29圖(e)、第30圖所示,應於第2工程中車削的部位(三角形狀 部位)已於第1工程中被車削,故不需要車削該部位。且,由於第1工程與第2工程係重疊加工,故不會產生切削殘餘部。
其次,藉由車削加工資料產生手段231,依據記憶於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記憶部228的外徑部第1加工剖面形狀產生第1工程之車削外徑加工資料。
其次,依據記憶於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記憶部228的內徑部第1加工剖面形狀以及登錄於參數記憶部204的車削鑽(drill)徑而產生第1工程之車削鑽資料,且依據在車削鑽資料中切削殘餘之部分產生第1工程之車削內徑加工資料。
其次,依據記憶於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記憶部228的外徑部第2加工剖面形狀產生第2工程之車削外徑加工資料。
其次,依據記憶於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記憶部228的內徑部第2加工剖面形狀以及登錄於參數記憶部204的車削鑽徑而產生第2工程之車削鑽資料,且依據在車削鑽資料中切削殘餘之部分產生第2工程之車削內徑加工資料。
此外,依據記憶於正面/背面/外徑/內徑形狀記憶部225的正面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產生第1工程之正面部車削加工資料。其次,依據記憶於正面/背面/外徑/內徑形狀記憶部225的背面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產生第2工程之背面部車削加工資料。且將產生的前述資料記憶於車削加工資料記憶部232。
第31圖為示有所產生的車削加工資料之一例的圖。
此外,藉由銑加工資料產生手段233,依據記憶於車削加工資料記憶部232的車削加工資料使形狀旋轉360度,藉此產生車削加工形狀之實心模型,且將其從記憶於加工形狀記憶部219的加工形狀以減算去除而產生銑加工形狀。
第32圖(a)係依據車削加工資料使形狀360度旋轉而產生的車削加工形狀之實心模型之一例,第32圖(b)係表示從加工形狀以減算去除車削加工形狀之實心模型後的形狀之一例的圖。
其次,依據銑加工形狀將與製品形狀接觸的面作為於以端銑刀(end mill)工具加工時成為底面的方向而產生面加工資料。其次,依據記憶於零件形狀記憶部207的零件形狀產生進行孔加工的孔加工資料。且將所產生的該等資料記憶於銑加工資料記憶部234。
最後,藉由加工程式產生手段235,依據記憶於車削加工資料記憶部232的車削加工資料、以及記憶於銑加工資料記憶部234的銑加工資料,將進行第1工程之加工的加工程式和進行第2工程之加工的加工程式依序排列而產生一個加工程式。且將所產生的加工程式記憶於加工程式記憶部236。
又,加工程式係如習知由素材形狀資訊及位置資訊(順序資料)、加工單位之加工方法、加工條件資訊、工具資訊、加工形狀資訊(順序資料)等所構成。
從以上說明可知,依據該第1實施例,可依據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所產生的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產生考慮到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特徵且以不會於第1工程和第2工程之分界部產生切削殘餘部的方式進行加工的加工程式。且,即使使第1工程與第2工程之分界部以不產生切削殘餘部的方式重疊,仍可藉由刪除於另一方工程沒有切削殘餘部地加工的部位(例如於第20圖、第21圖中所說明的部位)而極力減少加工部位,藉此可以產生各工程皆只需少量切削量即可的較無多餘(加工時間短)的加工程式。
第2實施例
另外,例如在如第34圖(a)所示的工程分割之邊的接線向量為從(1,0,0)往+Z軸方向時,第1/第2工程加工形狀產生手段227、第1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229、以及第2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230係如第33圖、第34圖、及第35圖所示地產生外徑部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
亦即,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227係如圖所示將記憶於正面/背面/外徑/內徑形狀記憶部225的外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以於記憶在工程分割位置記憶部217的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加上記憶於參數記憶部204的重疊量後的位置予以分割,且將比該分割位置更位於-Z軸側的形狀作為暫定之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予以抽出(步驟S1001)。形狀分割係例如藉由在於剖面形狀的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加上重疊量後的位置中埋入與X軸平行的直線而進行。
更且,第34圖(a)係示有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以及於該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加上重疊量後之位置之一例的圖;第34圖(b)係示有將外徑部加工剖面形狀於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加上重疊量後之位置中所分割的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之一例的圖。
其次,第1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229係取得以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接觸製品形狀的邊(步驟S1002)。
第34圖(c)係示有在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接觸製品形狀的邊之一例的圖。
其次,於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接觸製品形狀的邊之中,選擇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的邊(步驟S1003)。
第34圖(d)係示有以在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的邊之一例的圖。
其次,於選擇的邊之中,將在步驟S1003中未選擇之與製品形狀接觸的邊鄰接的邊作為形狀分割用選擇邊(步驟S1004)。
第35圖(a)係表示在所選擇的邊中,將在步驟S1003中未選擇之與製品形狀接觸的邊鄰接的邊(形狀分割用選擇邊)之一例的圖。
其次,取得在形狀分割用選擇邊之工程分割位置端點的方向向量(步驟S1005)。
其次,於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之情形中,若接線方向向量比(1.0,0.0,0.0)更接近-Z方向,則以(1.0,0.0,0.0)為方向向量產生形狀分割邊而分割形狀。若接線方向向量為從 (1.0,0.0,0.0)接近+Z方向,則將接線向量作為方向向量且產生形狀分割邊而分割形狀(步驟S1006)。
第35圖(b)為示有形狀分割之一例的圖。
於由接線向量所分割的形狀中,將不位於第1工程側的薄片(形狀)抽出、刪除(亦即,刪除位於比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更位於+Z軸方向,且位於比分割位置更左方的長方形形狀),剩下的形狀則作為外徑部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步驟S1007)。
第35圖(c)為示有抽出後的外徑部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之一例的圖。
此外,例如如第37圖(a)之工程分割的邊之接線向量為從(1,0,0)往-Z軸方向時,第1/第2工程加工形狀產生手段227、第1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229、及第2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230係如第36圖、第37圖、及第38圖所示地產生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
首先,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227係將記憶於正面/背面/外徑/內徑形狀記憶部225的外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在從記憶於工程分割位置記憶部217的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減去記憶於參數記憶部204的重疊量後的位置予以分割,將比該分割位置更位於+Z軸側的形狀抽出作為暫定之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步驟S1101)。形狀分割係例如藉由於剖面形狀從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減去重疊量後的位置埋入與X軸平行的直線而進行。
又,第37圖(a)係示有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和從該 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減去重疊量後之位置的一例的圖;第37圖(b)係示有將外徑部加工剖面形狀從該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減去重疊量後之位置中所分割的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之一例的圖。
其次,第2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230係取得以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接觸製品形狀的邊(步驟S1102)。
第37圖(c)為示有以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接觸製品形狀的邊之一例的圖。
其次,在以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接觸製品形狀的邊之中選擇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的邊(步驟S1103)。
第37圖(d)為示有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的邊之一例的圖。
其次,於所選擇的邊之中,將於S1103中未選擇之與製品形狀接觸的邊鄰接的邊作為形狀分割用選擇邊(步驟S1104)。
第38圖(a)係示有所選擇的邊中於S1103中未選擇之與製品形狀接觸的邊鄰接的邊(形狀分割用選擇邊)之一例的圖。
其次,取得於形狀分割用選擇邊之工程分割位置端點的方向向量(步驟S1105)。
其次,於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的情形中,若接線方向比(1.0,0.0,0.0)更接近+Z方向,則以(1.0,0.0,0.0)作為方向向量而產生形狀分割邊而分割形狀。若接線方向向量為從(1.0,0.0,0.0)起接近-Z方向,則將接線向量作為方向向量 且產生形狀分割邊而分割形狀(步驟S1106)。
第38圖(b)為示有形狀分割之一例的圖。
於由接線向量所分割的形狀中,將不位於第2工程側的薄片抽出、刪除(亦即,刪除位於比外徑部工程分割位置更位於-Z軸方向,且位於比分割位置更右方的長方形形狀),剩下的形狀則作為外徑部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步驟S1107)。
第38圖(c)為示有抽出後的外徑部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之一例的圖。
從以上說明可知,依據該第2實施例,由於可依據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所產生的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產生考慮到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特徵的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故可以產生在不需重疊時不使其重疊的加工程式,從而能產生沒有切削殘餘部且較無多餘(加工時間短)的加工程式。
第3實施例
於前述實施例中,雖以由操作者藉由參數設定手段203進行重疊量之設定者為例進行說明,但亦可如第39圖至第41圖所示設置重疊量決定手段226,以該重疊量決定手段226自動設定重疊量。
亦即,第39圖為用以說明重疊量決定手段226之動作的流程圖,以下即以此為根據說明重疊量決定手段226之動作。
首先,以設定於參數記憶部的重疊量決定方法判定是 以參數決定重疊量或由所使用的工具決定重疊量(步驟S1201)。
當以參數決定重疊量時,係依據記憶於參數記憶部204的重疊量之參數決定重疊量(步驟S1202)。
當由使用的工具決定重疊量時,係將車削外徑形狀在記憶於工程分割位置記憶部217的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予以分割,以位於-Z軸側的形狀作為暫定之第1工程車削外徑形狀,以位於+Z軸側的形狀作為暫定之第2工程車削外徑形狀(步驟S1203)。
其次,依據記憶於參數記憶部204的工具資訊以與記憶於參數記憶部204的素材材質一致之方式進行加工的加工部係選擇第1工程之工具,其次,分析暫定的第1工程車削外徑形狀而選擇使切削殘餘部為最小的切入角、刀鋒角之工具,將所選擇的工具之刀鋒R量作為第1工程車削外徑形狀之重疊量而記憶於參數記憶部204(步驟S1204)。
又,前述所謂選擇使切削殘餘部為最小的切入角、刀鋒角之工具之意義如下。亦即,於如第40圖般以切入角、刀鋒角進行車削加工時,由於無法切入至副切入角以上,故會產生如第41圖般的切削殘餘部。因此,係指選擇加工形狀之工具的切入位置和形狀、工具之切入角、刀鋒角的組合可使切削殘餘部成為最小的工具。
另外,刀鋒R係指如第40圖般位於車削之刀鋒的小圓圈R,切削殘餘部係因刀鋒R而產生。
其次,依據記憶於參數記憶部204的工具資訊以與記 憶於參數記憶部204的素材材質一致之方式進行加工的加工部係選擇第2工程之工具,其次,分析暫定的第2工程車削外徑形狀而選擇使切削殘餘部為最小的切入角、刀鋒角之工具,將所選擇的工具之刀鋒R量作為第2工程車削外徑形狀之重疊量而記憶於參數記憶部204(步驟S1205)。
其次,當依據使用的工具而決定重疊量時,可將車削內徑形狀在記憶於工程分割位置記憶部217的內徑側工程分割位置予以分割,以位於-Z軸側的形狀作為暫定之第1工程車削內徑形狀,以位於+Z軸側的形狀作為暫定之第2工程車削內徑形狀(步驟S1206)。
其次,依據記憶於參數記憶部204的工具資訊以與記憶於參數記憶部204的素材材質一致之方式進行加工的加工部係選擇第1工程之工具,其次,分析暫定的第1工程車削內徑形狀而選擇使切削殘餘部為最小的切入角、刀鋒角之工具,將所選擇的工具之刀鋒R量作為第1工程車削內徑形狀之重疊量而記憶於參數記憶部204(步驟S1207)。
其次,依據記憶於參數記憶部204的工具資訊以與記憶於參數記憶部204的素材材質一致之方式進行加工的加工部係選擇第2工程之工具,其次,分析暫定的第2工程車削內徑形狀而選擇使切削殘餘部為最小的切入角、刀鋒角之工具,將所選擇的工具之刀鋒R量作為第2工程車削內徑形狀之重疊量而記憶於參數記憶部204(步驟S1208)。
從以上說明可知,依據第3實施例,由於係考慮到車削加工剖面形狀而依據進行車削加工的工具資料決定重疊 量,故可自動設定較無多餘的重疊量。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數值控制程式設計方法及其裝置係適用於產生沒有切削殘餘部等的加工程式的情形中。
100‧‧‧3次元CAD
101‧‧‧實心模型
102‧‧‧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
103‧‧‧加工程式
104‧‧‧加工資料
105‧‧‧工具資料
106‧‧‧形狀順序資料
200‧‧‧處理器
201‧‧‧顯示裝置
202‧‧‧資料輸入裝置
203‧‧‧參數輸入手段
204‧‧‧參數記憶部
205‧‧‧零件形狀輸入手段
206‧‧‧零件形狀配置手段
207‧‧‧零件形狀記憶部
208‧‧‧素材形狀輸入手段
209‧‧‧素材形狀產生手段
210‧‧‧素材形狀配置手段
211‧‧‧素材形狀記憶部
212‧‧‧第1安裝具形狀設定手段
213‧‧‧第1安裝具形狀記憶部
214‧‧‧第2安裝具形狀設定手段
215‧‧‧第2安裝具形狀記憶部
216‧‧‧工程分割位置設定手段
217‧‧‧工程分割位置記憶部
218‧‧‧加工形狀產生手段
219‧‧‧加工形狀記憶部
220‧‧‧車削加工形狀產生手段
221‧‧‧車削形狀記憶部
222‧‧‧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
223‧‧‧車削加工剖面形狀記憶部
224‧‧‧正面/背面/外徑/內徑形狀分割手段
225‧‧‧正面/背面/外徑/內徑形狀記憶部
226‧‧‧重疊量設定手段
227‧‧‧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
228‧‧‧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記憶部
229‧‧‧第1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
230‧‧‧第2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
231‧‧‧車削加工資料產生手段
232‧‧‧車削加工資料記憶部
233‧‧‧銑加工資料產生手段
234‧‧‧銑加工資料記憶部
235‧‧‧加工程式產生手段
236‧‧‧加工程式記憶部
第1圖係表示適用於本發明之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的CAD/CAM系統的構成圖。
第2圖(a)至(e)係表示以於本發明之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所產生的加工程式進行加工的形狀例的圖。
第3圖為示有於本發明之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所產生的加工程式之一構成要件的加工單元之構成例的圖。
第4圖為示有於本發明之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所產生的加工程式之一構成要件的加工單元之一例的圖。
第5圖為示有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之構成的方塊圖。
第6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零件形狀輸入手段及零件形狀配置手段之動作,示有配置於程式設計座標上的零件形狀之一例的圖。
第7圖為用以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素材形狀產生手段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8圖(a)及(b)為用以補充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素材形狀產生手段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9圖為用以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例的素材形狀配置手段之動作而示有零件形狀和素材形狀間之關係的斜視 圖。
第10圖(a)及(b)為示有用以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第1、第2安裝具形狀設定手段之動作而將素材進行加工之機械的素材安裝具形狀與其尺寸之一例,並且示有將素材加工的機械之第1安裝具形狀與第2安裝具形狀與素材形狀間之關係的圖。
第11圖為示有用以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加工形狀產生手段之動作的加工形狀之一例的圖。
第12圖為示有用以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車削加工形狀產生手段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13圖(a)至(c)為示有於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車削加工形狀產生手段產生車削加工形狀之過程的圖。
第14圖為用以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15圖(a)及(b)為用以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之動作的圖。
第16圖為用以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正面/背面/外徑/內徑形狀分割手段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17圖為用以補充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正面/背面/外徑/內徑形狀分割手段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18圖為用以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及第1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19圖係示有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外徑部車削加工 剖面形狀與外徑側工程分割位置、和內徑部車削加工剖面形狀與內徑側工程分割位置之一例的圖。
第20圖(a)至(e)為示有用以補充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及第1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之動作的形狀的圖。
第21圖為示有於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及第1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所產生的外徑部之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之一例的圖。
第22圖為示有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及第2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23圖(a)至(e)為示有用以補充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及第2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之動作的形狀的圖。
第24圖為示有於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及第2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所產生的外徑部之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之一例的圖。
第25圖為用以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及第1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26圖(a)至(e)為示有用以補充說明本發明第2實施例之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及第1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之動作的形狀的圖。
第27圖為示有於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第1/第2工程 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及第1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所產生的內徑部之第1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之一例的圖。
第28圖為示有用以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及第2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29圖(a)至(e)為示有用以補充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及第2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之動作的形狀的圖。
第30圖為示有於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及第2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所產生的內徑部之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之一例的圖。
第31圖為用以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車削加工資料產生手段之動作的圖。
第32圖(a)及(b)為用以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例的銑加工資料產生手段之動作的圖。
第33圖為用以說明本發明第2實施例之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及第1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34圖(a)至(d)為示有用以補充說明本發明第2實施例之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及第1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之動作的形狀的圖。
第35圖(a)至(c)為示有用以補充說明本發明第2實施例之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及第1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之動作的形狀的圖。
第36圖為示有用以說明本發明第2實施例之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及第2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37圖(a)至(d)為示有用以補充說明本發明第2實施例之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及第2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之動作的形狀的圖。
第38圖(a)至(c)為示有用以補充說明本發明第2實施例之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及第2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之動作的形狀的圖。
第39圖為用以說明本發明第3實施例之重疊量決定手段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40圖示有用以補充說明本發明第3實施例之重疊量決定手段之動作的工具之一例的圖。
第41圖為示有本發明用以補充說明本發明第3實施例之重疊量決定手段之動作的切削殘餘部之一例的圖。
200‧‧‧處理器
201‧‧‧顯示裝置
202‧‧‧資料輸入裝置
203‧‧‧參數輸入手段
204‧‧‧參數記憶部
205‧‧‧零件形狀輸入手段
206‧‧‧零件形狀配置手段
207‧‧‧零件形狀記憶部
208‧‧‧素材形狀輸入手段
209‧‧‧素材形狀產生手段
210‧‧‧素材形狀配置手段
211‧‧‧素材形狀記憶部
212‧‧‧第1安裝具形狀設定手段
213‧‧‧第1安裝具形狀記憶部
214‧‧‧第2安裝具形狀設定手段
215‧‧‧第2安裝具形狀記憶部
216‧‧‧工程分割位置設定手段
217‧‧‧工程分割位置記憶部
218‧‧‧加工形狀產生手段
219‧‧‧加工形狀記憶部
220‧‧‧車削加工形狀產生手段
221‧‧‧車削形狀記憶部
222‧‧‧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
223‧‧‧車削加工剖面形狀記憶部
224‧‧‧正面/背面/外徑/內徑形狀分割手段
225‧‧‧正面/背面/外徑/內徑形狀記憶部
226‧‧‧重疊量設定手段
227‧‧‧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
228‧‧‧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記憶部
229‧‧‧第1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
230‧‧‧第2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
231‧‧‧車削加工資料產生手段
232‧‧‧車削加工資料記憶部
233‧‧‧銑加工資料產生手段
234‧‧‧銑加工資料記憶部
235‧‧‧加工程式產生手段
236‧‧‧加工程式記憶部

Claims (6)

  1. 一種數值控制程式設計方法,係產生用以控制附有數值控制裝置的工作機械的加工程式,該工作機械係以第1主軸之夾盤把持素材進行第1工程之加工並且於第1工程之加工後將前述素材遞交給第2主軸之夾盤把持而進行第2工程之加工,該數值控制程式設計方法之特徵為具有:記憶步驟,記憶零件形狀之實心模型、素材形狀之實心模型、前述工程之工程分割位置、以及前述工程間的重疊量;車削加工形狀產生步驟,依據前述零件形狀之實心模型產生車削加工形狀之實心模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步驟,依據前述車削加工形狀之實心模型產生X-Z平面上之車削剖面形狀的薄片模型;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步驟,依據前述車削剖面形狀的薄片模型、工程分割位置及重疊量產生前述第1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實心模型及前述第2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的薄片模型;第1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步驟,分析前述工程分割位置附近的形狀,並依據前述第1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將不需在第1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重疊部位加工的形狀予以刪除;以及第2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步驟,分析前述工程分割位 置附近的形狀,並依據前述第2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將不需在第2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重疊部位加工的形狀予以刪除。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數值控制程式設計方法,其中,前述重疊量係依據工具資訊而自動決定。
  3. 一種資訊記憶媒體,其係記錄有可供電腦讀取的程式,且該程式係用以使電腦執行數值控制程式之設計方法,該數值控制程式之設計方法係產生用以控制附有數值控制裝置的工作機械的加工程式,該工作機械係以第1主軸之夾盤把持素材進行第1工程之加工並且於第1工程之加工後將前述素材遞交給第2主軸之夾盤把持而進行第2工程之加工,前述數值控制程式之設計方法係具有以下步驟:記憶步驟,記憶零件形狀之實心模型、素材形狀之實心模型、前述工程之工程分割位置、以及前述工程間的重疊量;車削加工形狀產生步驟,依據前述零件形狀之實心模型產生車削加工形狀之實心模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步驟,依據前述車削加工形狀之實心模型產生X-Z平面上之車削剖面形狀的薄片模型;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步驟,依據前述車削剖面形狀的薄片模型、工程分割位置及重疊量產生前述第1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實心模型及前述第2 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的薄片模型;第1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步驟,分析前述工程分割位置附近的形狀,並依據前述第1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將不需在第1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重疊部位加工的形狀予以刪除;以及第2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步驟,分析前述工程分割位置附近的形狀,並依據前述第2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將不需在第2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重疊部位加工的形狀予以刪除。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資訊記憶媒體,其中,於前述數值控制程式設計方法中,前述重疊量係依據工具資訊而自動決定。
  5. 一種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係產生用以控制附有數值控制裝置的工作機械的加工程式,該工作機械係以第1主軸之夾盤把持素材進行第1工程之加工並且於第1工程之加工後將前述素材遞交給第2主軸之夾盤把持而進行第2工程之加工,該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之特徵為具有:記憶手段,記憶零件形狀之實心模型、素材形狀之實心模型、前述工程之工程分割位置、以及前述工程間的重疊量;車削加工形狀產生手段,依據前述零件形狀之實心模型產生車削加工形狀之實心模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依據前述車削加工形 狀之實心模型產生X-Z平面上之車削剖面形狀的薄片模型;第1/第2工程加工剖面形狀產生手段,依據前述車削剖面形狀的薄片模型、工程分割位置及重疊量產生前述第1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實心模型及前述第2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的薄片模型;第1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分析前述工程分割位置附近的形狀,並依據前述第1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將不需在第1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重疊部位加工的形狀予以刪除;以及第2工程不要形狀刪除手段,分析前述工程分割位置附近的形狀,並依據前述第2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薄片模型將不需在第2工程之車削加工剖面形狀之重疊部位加工的形狀予以刪除。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其中,係設有依據工具資訊而自動決定前述重疊量的重疊量決定手段。
TW098126147A 2009-07-06 2009-08-04 數值控制程式設計方法、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及資訊記憶媒體 TWI3875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03118 WO2011004420A1 (ja) 2009-07-06 2009-07-06 数値制御プログラミング方法及びその装置並びにその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02211A TW201102211A (en) 2011-01-16
TWI387506B true TWI387506B (zh) 2013-03-01

Family

ID=43428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26147A TWI387506B (zh) 2009-07-06 2009-08-04 數值控制程式設計方法、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及資訊記憶媒體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805562B2 (zh)
JP (1) JP5206875B2 (zh)
KR (1) KR101320194B1 (zh)
CN (1) CN102473007B (zh)
DE (1) DE112009005038B4 (zh)
TW (1) TWI387506B (zh)
WO (1) WO20110044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20412B1 (ja) * 2011-06-23 2012-09-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自動プログラミング装置および制御指令生成方法
CN102566506B (zh) * 2011-12-23 2014-02-26 东南大学 组合水切割过程的在线协调控制与Petri网验证方法
US20160011584A1 (en) * 2013-05-15 2016-01-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Numerical-control machining-program creation device
JP5436733B1 (ja) * 2013-05-15 2014-03-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数値制御加工プログラム作成装置
JP6691851B2 (ja) * 2016-08-23 2020-05-1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素材形状の決定方法、加工方法、素材形状の決定システム及び素材形状の決定プログラム
JP6548830B2 (ja) 2016-09-02 2019-07-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指令値生成装置
CN108765585A (zh) * 2018-06-05 2018-11-06 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三维模型装配体拆分去杂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36340A (ja) * 1985-12-10 1987-06-19 Fanuc Ltd 4軸旋盤用ncプログラムの修正方法
JPS63196906A (ja) * 1987-02-10 1988-08-15 Fanuc Ltd 旋盤用プログラミング装置
CA1339155C (en) * 1987-07-28 1997-07-29 David M. Dundorf Computer produced carved signs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same
JP2764941B2 (ja) 1988-09-19 1998-06-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カッター軌跡の設定方法
JPH0688191B2 (ja) * 1988-11-15 1994-11-09 オ−クマ株式会社 数値制御情報作成装置における加工部位の決定方法
JPH0773818B2 (ja) * 1989-11-17 1995-08-09 オークマ株式会社 旋削加工における加工範囲自動決定方法及び旋盤用自動プログラミングシステム
JPH03265906A (ja) 1990-03-15 1991-11-27 Fanuc Ltd 対話形数値制御装置のプログラミング方式
JP2752787B2 (ja) * 1990-11-29 1998-05-18 オ−クマ株式会社 数値制御情報作成装置
JPH05204432A (ja) * 1992-01-30 1993-08-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Ncデータ自動生成装置
JP3702496B2 (ja) * 1995-07-10 2005-10-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数値制御装置を用いた加工方法
JPH09218706A (ja) 1996-02-14 1997-08-19 Toyota Motor Corp 加工方法とそのためのプログラム作成装置および加工装置
GB9922248D0 (en) * 1999-09-21 1999-11-17 Rolls Royce Plc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achining workpieces
KR100434025B1 (ko) 2001-12-31 2004-06-04 학교법인 포항공과대학교 스텝-엔씨(step-nc) 용 파트 프로그램을 자동생성하는 방법
JP3749188B2 (ja) 2002-02-21 2006-02-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数値制御プログラミング装置及び数値制御プログラミング方法
WO2005003872A1 (ja) * 2003-07-04 2005-01-13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自動プログラミング方法および装置
DE10341776B4 (de) 2003-09-10 2007-09-27 P & L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r Bearbeitung eines Werkstücks mittels eines rotierenden, spanabhebenden Werkzeugs
US7257462B2 (en) * 2004-09-14 2007-08-14 Ugs Corp.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localized cavity milling design
JP2006181691A (ja) * 2004-12-28 2006-07-13 Yamazaki Mazak Corp 自動プログラミング装置における加工工程自動分割方法及び装置
JP3983781B2 (ja) 2005-09-22 2007-09-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数値制御プログラミング装置及び数値制御プログラミング方法
JP2006068901A (ja) 2005-11-16 2006-03-16 Makino Milling Mach Co Ltd 工作機械の制御装置
JP4904944B2 (ja) * 2006-06-30 2012-03-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Cam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DE102009008124A1 (de) * 2009-02-09 2010-08-19 Deckel Maho Pfronten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rzeugen von Steuerdaten zum Steuern eines Werkzeugs an einer zumindest 5 Achsen umfassenden Werkzeugmasch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3007B (zh) 2014-07-30
WO2011004420A1 (ja) 2011-01-13
KR101320194B1 (ko) 2013-10-23
TW201102211A (en) 2011-01-16
KR20130080771A (ko) 2013-07-15
DE112009005038T5 (de) 2012-06-06
DE112009005038B4 (de) 2018-01-18
JP5206875B2 (ja) 2013-06-12
JPWO2011004420A1 (ja) 2012-12-13
US20120029675A1 (en) 2012-02-02
US8805562B2 (en) 2014-08-12
CN102473007A (zh) 2012-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87506B (zh) 數值控制程式設計方法、數值控制程式設計裝置及資訊記憶媒體
CN101796463B (zh) Nc程序生成装置以及nc程序生成方法
EP3582046A1 (en) Selecting the same machining strategy for multiple features
CN104972468B (zh) 示教系统、机器人系统和示教方法
JP5905159B2 (ja) 数値制御プログラム編集装置、数値制御プログラム編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6004128A (ja) 干渉確認装置
EP3721305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ptimally positioning objects for automated machining
US20150367436A1 (en) Machining program creating device for keyway milling for wire electric discharge machine
US10884390B2 (en) Optimized control of a metal-cutting machine tool
CA2923490C (fr) Procede de generation d'un programme d'usinage interpretable par un controleur physique d'une machine-outil a commande numerique
WO2007029006A1 (en) Machining template based 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an aerospace component
JP5165159B2 (ja) 数値制御プログラミング方法、数値制御プログラミング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数値制御装置
KR20160019936A (ko) 공구경로 생성방법 및 공구경로 생성장치
EP2753993B1 (en) Volumetric cut planning
JP2002207504A (ja) 3次元形状データ生成方法及び3次元形状データ生成装置
JP2006235776A (ja) 工作機械及びこの工作機械による加工方法
EP2674825A1 (en) Machining path creation method and machining method
JP2008071015A (ja) 数値制御装置
JP6777516B2 (ja) 情報処理装置
JP2021070065A (ja) ロボットシステム
JP3857487B2 (ja) 側面加工用ncデータの作成方法
JP5733520B2 (ja) 工具通過領域モデリング方法
Nishida et al. Automated Tool Path Generation for End-Milling Operation Using CAD Model in STL Format
JP3264054B2 (ja) Nc文作成方法
JP2003330515A (ja) 任意工具形状に対応した3次元cad/cam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