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35685B -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35685B
TWI335685B TW095105644A TW95105644A TWI335685B TW I335685 B TWI335685 B TW I335685B TW 095105644 A TW095105644 A TW 095105644A TW 95105644 A TW95105644 A TW 95105644A TW I335685 B TWI335685 B TW I33568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electrode
positive electrode
graphite
mass
batter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056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42133A (en
Inventor
Takeru Yamamoto
Tomoyuki Nakamura
Yuji Uchida
Saori Tokuoka
Takahiro Endo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642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421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356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3568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35Safety or regulating additives or arrangements in electrodes, separators or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52Removing gases inside the secondary cell, e.g. by absorp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Description

1335685 Ο)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在薄膜狀之外裝構件的內部具備正 極及負極以及電解質之電池。 【先前技術】 近年,照相機一體型 VTR( Videotape recorder )、 φ行動電話或攜帶用電腦等之可攜式電子機器已紛紛上市, 並謀求其小型輕量化。伴隨此,就電子機器之可攜式電源 而言,電池,尤其二次電池之開發已活躍地進展。其中, 鋰離子二次電池可實現高的能量密度者最受矚目。 其一者,鋰離子二次電池係電壓高,正極之氧化電位 非常高,同時負極之還原電位非常弱,故就電池反應以外 之副反應而言,用於電解液之非水溶劑會分解,氣體產生 之問題仍存在。又,水分混入時,恐與鋰反應而產生氟酸 # ’仍然產生副反應。因此,自以往,無論一次電池、二次 電池,於電池內投入一具有高的比表面積之碳材料作爲氣 體吸收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2)已被受硏究。又 ’雖非作爲氣體吸附材,但混合使用複數之碳材料者亦被 受硏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7 )。 (專利文獻1)特開第3067080號公報 (專利文獻2 )特開平8-24637號公報 (專利文獻3 )特開第32 1 666 1號公報 (專利文獻4 )特開平6 -1 1 1 8 1 8 0號公報 -5- (2) 1335685 (專利文獻5)特開200 1 - 1 96095號公報 (專利文獻6)特開2002-8655號公報 (專利文獻7 )特開2004-8 743 7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之揭示) 然而,隨近年之電池性能的提高’期盼亦更抑制有關 鲁電池之膨脹。又,若將自以往已知作爲氣體吸收材之活性 碳等置入於電池內,在電池內產生副反應,電容等之電池 特性會降低之問題亦存在。 本發明係有鑑於如此之問題點者,故其目的在於提供 一種可更抑制膨脹,同時並可改善電容等之電池特性的電 池。 依本發明之電池,係於膜狀之外裝構件的內部具備正 極及負極以及電解質者,其係正極及負極之中的至少一者 φ含有如下之石墨材料的電極,而該石墨材料係可得到一以 X線繞射法所求得之六方晶的(002 )面之平均面間隔 d002爲0.33 54nm以上且0.3370nm以下,且以X線繞射 法歸屬於菱面體晶之(101)面的峯値》 若依本發明之電池,因含有上述之石墨材料,故可吸 收藉水分等之雜質及副反應所產生之氣體等,而可抑制膨 脹,同時並改善電容等之電池特性。 (用以實施發明之最佳形態) -6- (3) 1335685 以下,參照圖面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二次電池之構成。 此二次電池係使用鋰作爲電極反應物質者,於膜狀之外裝 構件30之內部具備一安裝有正極端子11及負極端子12 之捲繞電極體20。 正極端子11及負極端子12係分別從外裝構件30之 內部朝向外部例如於同一方向導出。正極端子11及負極 鲁端子1 2係例如藉鋁、銅(Cu )、鎳(Ni )或不銹鋼等之 金屬材料分別構成,分別成爲薄板狀或網目狀。 外裝構件3 0例如藉由依序貼合尼龍膜、鋁箔及聚乙 烯膜之矩形狀的鋁層合膜所構成。外裝構件3 0例如以聚 乙烯膜側與捲繞電極體20對向之方式配設,各外緣部藉 熔接或接著劑互相密接。外裝構件30與正極端子11及負 極端子12之間係插入一用以防止外氣侵入之密接膜31。 密接膜31係藉由對於正極端子11及負極端子12而具有 •密接性之材料例如聚乙烯、聚丙烯、改性聚乙烯或改性聚 丙烯等之聚烯烴樹脂所構成。 又,外裝構件30係亦可藉以其他之高分子膜挾住鋁 箔之其他鋁層合膜所構成,又,亦可藉由具有其他之構造 的層合膜、聚丙烯等之高分子膜或金屬膜所構成。 圖2係沿著圖1所示之捲繞電極體20之II-II線的剖 面圖。捲繞電極體20係介由分隔膜23及電解質24而層 合正極21及負極22,並捲繞者,最外周部被保護膠帶25 保護。 (4) 1335685 正極21係例如具有:具有對向之一對的面之正極集 電體21A、與設於正極集電體21A之雙面的正極活性物質 層2]B。於正極集電體21A係在長方向之一者的端部不設 有正極活性物質層21B’而具有露出之部分’於此露出部 分安裝正極端子II。正極集電體21A係例如藉鋁箔 '鎳 箔或不銹鋼箔等之金屬箔所構成。正極活性物質層21B例 如含有可吸附及釋出鋰之正極材料的任一種或2種以上作 鲁爲正極活性物質,依需要,亦可含有導電材及黏結材。 可吸附及釋出鋰之正極材料係可舉例如硫化鈦(Ti S2 )、硫化鉬(M〇S2 )、硒化鈮(NbSe2 )或氧化釩(V2〇5 )等之不含鋰的硫屬化物、或含有鋰之鋰複合氧化物或含 有鋰之磷酸化合物、或聚乙炔或聚吡咯等之高分子化合物 〇 其中,含有鋰與過渡金屬元素之鋰複合氧化物、或含 有鋰與過渡金屬元素之含鋰的磷酸化合物,係可得到高電 鲁壓及高能量密度者,故佳,尤其宜含有鈷(Co)、鎳、錳 (Μη)及鐵(Fe)之中的至少一種作爲過渡金屬元素。 其化學式例如以 LixMI02或LiyMIIP04所示。式中,MI 及MII表示一種類以上的過渡金屬元素。X及y之値依電 池之充放電狀態而異,一般爲〇.〇5SxSI.l〇'0.05Sx^ 1.10° 具體例係可舉例如鋰鈷複合氧化物(LixC〇02 )、( Ι^Νί,.'ΟζΟ〗(ζ<1))、具有尖晶石型構造之( LiyMn204 )、鋰鐵磷酸化合物(LiyFeP04 ) '或鋰鐵錳酸 (5) 1335685 化合物(LiyFei-vMnyP〇4(v<i))等。 導電材係可舉例如石墨、碳黑或高效導電碳黑( Ketjen black)等之碳材料,可混合其中之—種或2種以 上而使用。又’碳材料之外’若爲具有導電性之材料,亦 可使用金屬材料或導電性高分子材料等。黏結材可舉例如 苯乙烯丁二烯系橡膠、氟系橡膠或乙烯丙烯二烯橡膠等之 合成橡膠、或聚偏氟乙烯等之高分子材料,可混合其中之 φ —種或2種以上而使用》 負極22係例如具有:具有對向之一對的面之負極集 電體22A、與設於負極集電體22A之雙面的負極活性物質 層22B。於負極集電體2 2A係在長方向之一者的端部不設 有負極活性物質層22B,而具有露出之部分,於此露出部 分安裝負極端子12。負極集電體22A係例如藉銅箔、鎳 箔或不銹鋼箔等之金屬箔所構成。負極活性物質層22B例 如含有可吸附及釋出鋰之負極材料的任一種或2種以上作 •爲負極活性物質,依需要,亦可含有導電材及黏結材。導 電材及黏結材可使用與在正極21所說明者相同者。 可吸附及釋出鋰之負極材料係可舉例如碳材料、金屬 氧化物或高分子化合物等。碳材料可舉例如易石墨化碳、 (〇〇2 )面之面間隔爲0.3 7nm以上之難石墨化碳、或( 〇〇2 )面之面間隔爲0.3 40n m以下之石墨。更具體地,有 熱分解碳類 '焦碳類、石墨類、玻璃狀碳類、有機高分子 化合物燒結體、碳纖維或活性碳等。其中,焦碳類係瀝青 焦碳、針形焦碳或石油焦碳等,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燒結體 -9- (6) 1335685 •謂以適當的溫度燒結酚樹脂或呋喃樹脂等之高分子化合物 而碳化者。又,金屬氧化物可舉例如氧化鐵、氧化钌或氧 化鉬等。高分子化合物可舉例如聚乙炔或聚吡咯等。 可吸附及釋出鋰之負極材料可舉例如一含有可與鋰形 成合金之金屬元素或半金屬元素作爲構成元素的材料。具 體上可舉例如可與鋰形成合金之金屬元素的單體、合金、 或化合物、或可與鋰形成合金之半金屬元素的單體、合金 # 、或化合物、或於至少一部分具有此等之一種或2種以上 的相之材料。 如此之金屬元素或半金屬元素可舉例如錫(Sn) 、鉛 (Pb)、鋁、銦(In)、矽(Si)、鋅(Zn)、銻(Sb) 、鉍(Bi )、鎘(Cd )、鎂(Mg )、砸(B )、鎵(Ga ) '鍺(Ge)、砷(As)、銀(Ag)、鉻(Zr) '釔(Y) 或飴(Hf)。其中,宜爲長周期型周期表中之14族的金 屬元素或半金屬元素,尤佳者係矽或錫。矽及錫係吸附及 ®釋出鋰之能力很大,可得到高的能量密度。 矽之合金可舉例如含有由錫、鎳、銅、鐵、鈷、錳、 鋅 '銦、銀、鈦(Ti )、鍺、鉍、銻及鉻(Cr )所構成之 群中的至少一種作爲矽以外之第2構成元素。錫合金可舉 例如含有矽、鎳、銅、鐵 '鈷、錳、鋅、銦、銀、鈦、鍺 、鉍、銻及鉻所構成之群中的至少一種作爲錫以外之第2 構成元素。 矽之化合物或錫之化合物可舉例如含有氧(0 )或碳 (C)者’除矽或錫以外尙亦可含有上述之第2構成元素 -10- 1335685 ⑺ 又,正極21或負極22之任一者或其兩者中,就吸收 材而言,含有如下之石墨材料,該石墨材料係可得到一以 X線繞射法所求得之六方晶的(002 )面之平均面間隔爲 0.3 3 5 4nm以上且0.33 70nm以下,且以X線繞射法歸屬於 菱面體晶之(101)面的峯値。因可吸收藉電池內所含有 之水分等的雜質及副反應所產生的氧體等,同時並可抑制 鲁藉添加吸收材之電容等的電池特性之降低。又,在石墨中 之六方晶的(〇〇2 )面之理論性平均面間隔爲0.3 3 5 4nm。 此石墨材料例如可藉粉碎由使六方晶之(002 )面的 平均面間隔d002爲0.3354nm以上且0.3370nm以下之結 晶性高的天然石墨等,而施加物理性力來獲得。又,粉碎 後機械性成型,進行球狀化。進一步使用以焦碳、焦油或 瀝青等作爲原料而以約2900 °C燒成,並進行石墨化之人 造石墨,同樣地亦可施加物理性力而得到。製造人造石墨 鲁時,若添加觸媒而燒結,可提高石墨化度,故佳。 又,此石墨材料當包含於正極活性物質層21B時亦可 作爲導電材功能,當包含於負極活性物質層22B時亦可作 爲負極活性物質或導電材功能。於正極活性物質層21B添 加此石墨材料時係宜使正極活性物質層2IB中之含量在 0.2質量%以上10質量%以下之範圍內。若少於此範圍, 無法充分抑制膨脹,而若很多,正極活性物質之比率變低 ,電容降低。 於負極活性物質層22B添加此石墨材料時係宜使負極 -11 - (8) 1335685 活性物質層22B中之含量在1質量%以上 之範圍內,進一步更宜爲在2質量%以上 範圍內。若少於此範圍,無法充分抑制膨 電容降低。 又,使用此石墨材料時,有關於正極 宜以X線繞射法所求得且歸屬於石墨的i )面的峯値強度爲以X線繞射法所求得 Φ六方晶之(1 0 1 )面的峯値強度之1 %以上 ’更佳。若菱面體晶很少,無法得到充分 太多,有時電容會降低。 分隔膜23可藉由例如以聚丙烯或聚 系的合成樹脂所構成的多孔質膜、或陶瓷 無機材料所構成的多孔質膜等,離子透過 定之機械強度的絕緣性薄膜所構成,亦可 以上之多孔質膜之構造。 • 電解質24係藉由使電解液保持於高 謂凝膠狀的電解質所構成。電解質24亦 23,又,亦可存在於分隔膜23與正極21 〇 電解液係例如含有溶劑、及溶解於此 。溶劑可舉例如r - 丁內酯、7 -戊內酯、i 內酯等之內酯系溶劑、碳酸乙烯酯、碳酸 烯酯、碳酸亞乙烯酯 '碳酸二甲酯 '碳酸 二乙酯等之碳酸酯系溶劑、1,2-二甲氧基: .100質量%以下 5 0質量%以下之 脹,而若很多, 21或負極22, g面體晶之(1 〇 1 且歸屬於石墨的 ,若爲60%以下 的吸收能,但若 乙烯等之聚烯烴 製之不織布等的 度大,且具有特 爲層合此等2種 分子化合物之所 可含浸於分隔膜 及負極22之間 溶劑之電解質鹽 5-戊內酯或ε -己 丙烯酯、碳酸丁 乙基甲酯或碳酸 乙烷、1 -乙氧基· -12- (9) 1335685 2 -甲氧基乙烷' 1,2 -二乙氧基乙烷、四氫呋喃或2 -甲基四 氫呋喃等之醚系溶劑、乙腈等之腈系溶劑、環丁碼系溶劑 、磷酸類、磷酸酯溶劑、或吡咯烷酮類等之非水溶劑。溶 劑亦可單獨使用任一者、亦可混合2種以上而使用。 電解質鹽係若爲溶解於溶劑而產生離子者,亦可使用 任一者,可單獨使用一種,亦可混合2種以上而使用。若 爲鋰鹽’可舉例如六氟化磷酸鋰(LiPF6) '四氟化硼酸 錐(LiBF4) '六氟化神鍾(LiAsF6)、過氯酸鋰( LiC104 )、三氟甲烷磺酸鋰(LiCF3S03 )、雙(三氟甲烷 磺醯基)醯亞胺鋰(LiN(S02C.F3 ) 2 ) '三(三氟甲烷磺 醯基)甲基鋰(LiC(S02CF3)3)、四氯化鋁酸鋰(LiAlCl4 )或六氟矽酸鋰(LiSiF6 )等" 高分子化合物可舉例如聚偏氟乙烯或偏氟乙烯與六氟 丙烯之共聚合物等之氟系高分子化合物、聚環氧乙烷或含 有聚環氧乙烷之交聯劑等的醚系高分子化合物或聚丙烯腈 •。 又,於電解質24中並非使高分子化合物保持於電解 液中,亦可直接使用來作爲液狀之電解質。此時,電解液 係被含浸於分隔膜23。 此二次電池例如可如以下般做法而製造。 首先,例如,於正極集電體21A形成正極活性物質 層2 1 B,製作正極2 1。正極活性物質層2 1 B係例如使正 極活性物質之粉末與導電材與黏結材混合而調製正極合劑 後,使此正極合劑分散於N-甲基-2_吡咯烷酮等之溶劑中 -13- (10) 1335685 而形成糊狀之正極合劑漿液,使此正極合劑漿液塗布於正 極集電體2 1A,乾燥,藉壓縮成型進行形成。又,例如, 與正極2 1同樣做法, 於負極集電體22A形成負極活性物質層22B,製作負 極22。其時,依需要,於正極活性物質層21B或負極活 性物質層22B、或其兩者中,添加上述之石墨材料。添加 於正極2 1時,係亦可添加來作爲導電材,又,亦可與其 鲁他之導電材一起添加。又,添加於負極22時,亦可添加 來作爲負極活性物質或導電材,亦可與其他之負極活性物 質或其他之導電材一起添加。 然後,於正極集電體21A安裝正極端子11,同時並 於負極集電體22A安裝負極端子12。繼而,介由分隔膜 23而層合正極21與負極22,於長方向進行捲繞而於最外 周部接著保護膠帶,製作捲繞電極體20之前驅體的捲繞 體。其中,將此捲繞體挾於外裝構件3 0之間,使外裝構 鲁件30之外周緣部除去一邊而熱熔接,注入一含有電解液 及高分子化合物的原料即單體的電解質組成物。然後,使 外裝構件30之其餘的一邊進行熱熔接而密接後,使單體 聚合而形成電解質24。藉此,可得到圖1,2所示之二次電 池。 又,於外裝構件3 0之內部注入電解質組成物,並非 使單體聚合而形成電解質24,製作正極21及負極22後 ,於其等之上,形成一含有電解液及高分子化合物的電解 質24,介由分隔膜23捲繞其等,亦可封入於外裝構件30 -14- (11) 1335685 之內部。 進一步,使用電解液作爲電解質24時,係如上述做 法而製作捲繞體,挾於外裝構件3 〇之間後,注入電解液 而封閉外裝構件30。 在二次電池中’若進行充電,例如從正極2】釋出鋰 離子’介由電解質24而被負極22吸附。另外,若進行放 電’例如,從負極22釋出鋰離子,介由電解質24而被正 秦極21吸附。其時’於正極21或負極22係含有上述之石 墨材料’故可吸收以水分等之雜質及副反應所產生的氧體 ’並抑制膨脹’同時並亦可抑制電容之降低。 如此地若依本實施形態,因於正極21或負極22中, 含有如下之石墨材料’該石墨材料係可得到六方晶的( 〇〇2)面之平均面間隔d002爲0.3354nm以上且0.3370nm 以下’且以X線繞射法歸屬於菱面體晶之(1 〇 1 )面的峯 値;故可吸收因水分等的雜質及副反應所產生的氧體等, Φ而抑制膨脹同時並亦可改善電容等的電池特性 【實施方式】 (實施例) 進一步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 (實施例1 -1〜1 - 3 ) 製作一使用圖1'2所示之薄膜狀的外裝構件之二次 電池 -15- (12) 1335685 首先,混合碳酸鋰〇.5mol與碳酸鈷lmol’使此混合 物於空氣中以900°C燒結5小時而合成正極活性物質之鋰 鈷複合氧化物(Li Co 02 )。然後,混合此鋰鈷複合氧化物 粉末85質量%、導電材之Ketjen Black 5質量%、與黏結 材之聚偏氟乙烯10質量%而調製正極合劑後,分散於溶 劑之N-甲基-2-吡咯烷酮而製作正極合劑漿液。繼而,將 此正極合劑漿液塗布於由厚20μηι之鋁箔所構成的正極集 馨電體21Α之兩面,乾燥後,進行壓縮成型而形成正極活 性物質層21Β,製作正極21。其中,於正極21安裝正極 端子1 1。. 又,使用人造石墨作爲負極活性物質,混合此無人造 石墨粉末89質量%、黏結材之聚偏氟乙烯6質量%、與吸 收材5質量%而調製負極合劑後,分散於溶劑之N-甲基-2 -吡咯烷酮而製作負極合劑漿液。使用來作爲負極活性物 質之人造石墨,係以黏結瀝青混練固化焦碳之成形物進行 鲁燒結而碳化後,進一步加入瀝青而以3 000 °C石墨化者, 有關此人造石墨,藉X線繞射法從位於20 =26°附近之六 方晶的(002 )面之繞射線求出其平均面間隔d002後,爲 0.3 3 72nm。於吸收材係在實施例]-1中使用球狀化天然石 墨,在實施例1-2,1-3中使用球狀化高結晶人造石墨,在 實施例1-1中所使用之球狀化天然石墨係粉碎高純度之天 然石墨,除去雜質後,機械式成形,形成球狀化者,在實 施例I -2、] -3所使用之球狀化高結晶人造石墨,係以焦 碳作爲原料而於石墨化時加入觸媒而燒結,俾粉碎已提高 -16- (13) 1335685 石墨化度之高結晶化人造石墨後,機械式成形,球狀化者 〇 對於實施例1 -1中所使用之球狀化天然石墨 '實施例 卜2及1 - 3中所使用之球狀化高結晶人造石墨,分別藉X 線繞射法鑑定碳,從位於2 61 =26°附近之六方晶的(〇〇2 ) 面之繞射線分別求出其平均面間隔d002。其結果,實施 例1-1中所使用之球狀化天然石墨的平均面間隔d002爲 鲁0.3 3 64,實施例1-2中所使用之球狀化高結晶人造石墨的 平均面間隔d002爲0.3368nxn,實施例1-3中所使用之球 狀化高結晶人造石墨的平均面間隔d002爲0.3359nm。其 等之結果表示於表1中。 繼而,將此負極合劑漿液塗布於由厚15 μηι之銅箔所 構成的負極集電體22Α之兩面,乾燥後,進行壓縮成型 而形成負極活性物質層2 2 Β,製作負極2 2。對於所製作之 實施例1 _ 1〜1 -3的負極22 ’分別藉X線繞射法,從位於 鲁2 0 =4 3 . 3 °附近之石墨的菱面體晶之(1 〇 1 )面之繞射線、 與位於2 0 =44.5°附近之石墨的六方晶之(101 )面之繞射 線,求出菱面體晶對六方晶之(1 0 1 )面之峯値強度比。 其結果,實施例1-1的峯値強度比爲0.02,亦即,菱面體 晶之(1 01 )面之峯値強度爲六方晶之(1 0 1 )面之峯値強 度的2%,實施例1-2的峯値強度爲0.01,亦即,菱面體 晶之(101)面之峯値強度爲六方晶之(101)面之峯値強 度比的1%。實施例1_3的峯値強度比爲0.03,亦即,菱 面體晶之(1 0 1 )面之峯値強度爲六方晶之(1 0 1 )面之峯 -17- (14) 1335685 値強度的3%。其等之結果表示於表1中。 繼而’於負極22安裝負極端子12後,使所製作之正 極21及負極22介由一由厚25 μιη微多孔性聚乙烯膜所構 成之分隔膜23而密接,朝長方向捲繞以製作捲繞體。然 後’將所製作之捲繞體裝塡於外裝構件3 0之間,使外裝 構件30之外周緣部除去一邊而熱熔接。於外裝構件30係 使用防濕性之鋁層合膜,該防濕性之鋁層合膜係從最外層 鲁依序層合25μηι厚之尼龍膜與40μιη厚之鋁箔與30μηι厚 之聚丙烯膜而成。 再者’使碳酸乙烯酯與碳酸二乙酯以碳酸乙烯酯:碳 酸二乙酯=3: 7之質量比混合成之溶劑中,以imol /升之 濃度溶解六氟化磷酸鋰而調製電解液。其中,相對於此電 解液1 〇 〇質量份,以聚合性化合物5質量份及聚合起始劑 之第三丁基過氧化新癸酸酯0.1質量份之比率混合,製作 電解質組成物。其時,於聚合性化合物中,係使用一以化 鲁學式1所示之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 '與化學式2所示 之之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以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新 戊二醇二丙烯酸酯=3: 7之質量比混合而成者。 (化學式 1) CH3CH2C(CH2OOCCH = CH2)3 (化學式 2) CH2 = CHCOOCH2C(CH3)2CH2OOCCH = CH2 然後,於外裝構件3 0之內部注入電解質組成物,熱 熔接外裝構件30之其餘的一邊,再將此挾於玻璃板以80 °C加熱〗5分鐘,藉由使聚合性化合物聚合,以形成凝膠 狀之電解質24。藉此,得到圖1、2所示之二次電池. -18 - (15) 1335685 又,就相對於實施例1 -1〜:1 - 3比較例1 · 1而言’形 成負極活性物質層時不添加吸收材,而除以人造石墨的比 率爲9質量%外,其餘係與實施例1 -1〜1 -3同樣做法而製 作二次電池。進一步,就比較例1-2〜1-1-9而言,除了 使添加於負極活性物質層之吸收材的種類如表1所示般改 變外,其餘係與實施例1 -1〜1 -3同樣做法而製作二次電 池。具體上,在比較例卜2中係使用一藉燒結嫘縈所得到 •之碳纖維在二氧化碳中賦予活性之活性碳,在比較例1 -3 中,係使用焦碳,在比較例1-4係使用一使丙烷熱分解於 流動床所得到之熱分解碳,在比較例1-5中係使用一藉由 燒結酚樹脂所得到之硬碳,在比較例1 -6中係使用一藉由 使中間相小球體石墨化所得到之中間碳微粒子,在比較例 1 -7中係使用一於烴氣體環境中以1 1 〇〇°C於觸媒上氣相成 長之氣相成長碳纖維,在比較例1-8中係使用一粉碎高純 度之天然石墨並除去雜質之天然石墨粉末,在比較例1-9 ®中係以焦碳作爲原料而石墨化時加入觸媒而燒結俾提高石 墨化度之高結晶化人造石墨粉末。 即使在比較例〗_2〜1 -9中所使用之吸收材,亦與實 施例1-1〜1-3同樣地,從六方晶之(002 )面的繞射線求 出其平均面間隔d002。又,即使有關比較例1-1〜1-9之 負極,亦與實施例1 -1〜1 _ 3同樣地,菱面體晶之(1 〇 1 ) 面對石墨的六方晶之(101)面的峰値強度比分別求出。 其等之結果亦合倂表示於表1中。又,表1中意指不 能測定。又,使用來作爲負極活性物質之人造石墨的物性 -19- (16) 1335685 値係表示於比較例〗-1的欄中。 有關所製作之實施例1-1〜1-3及比較例1-1〜1-9的 二次電池中,在23 °C下進行100mA之定電流定電壓充電 15小時至上限4.2V之後,在23 °C下進行100mA之定電 流放電至終止電壓2.5V,求出初次放電電容。 又,對於以上述之條件求出初次放電電容之各二次電 池,在23 °C下進行500mA之定電流定電壓充電2小時至 鲁上限4.2V之後,在-20 °C下進行250mA之定電流放電至 終止電壓3.0V,測定在低溫下之放電電容。從所得到之 低溫下的放電電容與在23 °C之初次放電電容,藉(低溫 下之放電電容/初次放電電容)xlOO算出在低溫之放電 電容維持率。 進一步,對於另外之上述條下件求出初次充放電之各 二次電池,測定電池之厚度後。再度充電3小時至4.3 IV 而在60°C之恒溫槽內保管1個月,測定保存後之電池的 •厚度。求出從保存後之電池厚度減去保存前之電池厚度之 値,作爲保存後之膨脹。 尙且,解析另外之上述條下進行初次充放電之各二次 電池,削去負極活性物質層22B 20mg,在氬箱中封入密 閉玻璃瓶,以針筒注入二氧化碳標準氣體,硏究而在90 °C下保存4小時後的二氧化碳的殘存率。測定係使用氣體 色層分析/質量分析裝置,定性/定量密閉玻璃瓶內之氣 體0.2ml,其等之結果表示於表1中。 -20- (17) 1335685 〔表1〕 吸收材 d002 (nm) 菱面體晶 六方晶 (101 湎 峰値強度比 C〇2 殘留率 (%) 初次放 電電容 (mAh) 低溫 特性 (%) 保存後 膨脹 (mm) 實施例1-1 球狀化天然石墨 0.3364 0.02 39 772 66 0.3 實施例1-2 球狀化局結晶 人造石墨 0.3368 0.01 38 774 67 0.2 實施例1-3 球狀化高結晶 人造石墨 0.3359 0.03 35 776 68 0.2 比較例1-1 Ατττ. Tin. >»>\ (人造石墨) 0.3372 — 92 759 59 3.1 比較例1-2 活性碳纖維 — —— 66 753 60 0.5 比較例1-3 焦碳 0.340 —— 88 735 42 3.2 比較例1-4 熱分解碳 0.343 — 93 718 37 3.4 比較例1-5 硬碳 — — 72 747 31 2.7 比較例1-6 中間碳微粒 0.3373 — 90 760 59 3.5 比較例1-7 氣相成長碳纖維 0.3362 — 92 756 58 3.1 比較例1-8 天然石墨 0.3360 —— 65 767 61 1.2 比較例1-9 高結晶化人造石墨 0.3365 — 68 768 65 1.3 如表1所示般,若依實施例1 -1〜卜3,相較於未添加 吸收材之比較例1 -1,保存後之膨脹及二氧化碳殘存率會 變小,初次放電電容及低溫特性會提昇。然而,在使用活 性碳纖維之比較例1-2中,相較於比較例1 -1,係並非如 膨脹及二氧化碳殘存率變小者之實施例1 -1〜;1 -3,又,初 次放電容量降低。在比較例1 · 3〜;! - 7中,不能抑制膨脹 -21 - (18) 1335685 ,而初次放電電容及低溫特性亦與比較例1 -〗相同或較其 亦更低。進一步,在使用六方晶之(002 )面的平均面間 隔d002爲〇.3354nm以上且0.3370nm以下之天然石墨或 高結晶化人造石墨的比較例1 - 8、1 - 9中,相較於比較例 卜1,可減少膨脹及二氧化碳殘存率,亦可提昇初次放電 電容及低溫特性,但使用活性碳纖維之比較例1-2般無法 抑制膨脹。 亦即,可知若使用石墨材料,該石墨材料係可得到六 方晶之( 002 )面的平均面間隔d002爲0.3 354nm以上且 0·3370ηπι以下,並歸屬於菱面體晶的(101)面之峰値, 可抑制電池之膨脹,同時並可改善電容及低溫特性等之電 池特性。 (實施例2-1〜2-4) 除了改變在負極活性物質層22Β中之球狀化天然石墨 ®的比例及球狀化天然石墨的物性値以外,其餘係與實施例 1-1同樣做法而製作二次電池。其時,在實施例2_1中係 使粒狀人造石墨爲93.06質量%,使聚偏氟乙烯爲6質量 %、使球狀化天然石墨爲0.94質量%,在實施例2-2中係 使粒狀人造石墨爲47質量%,使聚偏氟乙烯爲6質量%、 使球狀化天然石墨爲47質量%,在實施例2-3,2-4中係使 粒狀人造石墨爲〇質量%,使聚偏氟乙烯爲6質量%、使 球狀化天然石墨爲94質量% » 即使在實施例2-1〜2-4中所使用之球狀化天然石墨 -22- (19) 1335685 ’亦與實施例1 -1同樣地做法’從六方晶之(0 0 2 )面的 繞射線求出其平均面間隔d 0 0 2。又,即使有關實施例2 -1 〜2 - 4之負極’亦與實施例1 -1同樣地做法,分別求出菱 面體晶之(1 0 1 )面對六方晶之(1 〇 ])面的峰値強度比。 進一步,有關所製作之實施例2-1〜2-4之二次電池亦與 實施例1 -1同樣做法,測定初次放電電容、低溫特性、保 存後之膨脹、及二氧化碳殘存率。其等之結果與實施例 鲁卜1及比較例1-1之結果一起表示於表2中。 〔表2〕 吸收材 添加量 (質量%) d002 (nm) 菱面體晶 六方晶 (101)面 峰値強度比 C〇2 殘留率 (%) 初次放 電電容 (mAh) 低溫 特性 (%) 保存後 膨脹 (mm) 實施例2-1 球狀化 天然石墨 0.94 0.3364 0.01 50 773 67 0.4 實施例1-1 5 0.3364 0.02 39 772 66 0.3 實施例2-2 47 0.3364 0.23 12 768 62 0.1 實施例2-3 94 0.3363 0.58 0 761 58 0 實施例2-4 94 0.3362 0.67 0 751 39 0 比較例1-1 /1 \\ —— — 92 759 59 3.1 如表2所示般,若依實施例2-1〜2-4,與實施例1-1 同樣地,相較於未添加球狀化天然石墨之比較例]-1,可 減少膨脹及二氧化碳殘存率,但,若增加球狀化天然石墨 的添加量,可看到雖然膨脹及二氧化碳殘存率變小,但初 次放電電容及低溫特性有降低之傾向。又,即使負極2 2 -23- (20) 1335685 中菱面體晶之(1 ο 1 )面對石墨之六方晶的 値強度比增大,亦可看到同樣的傾向。 亦即,在負極活性物質層22B中之吸Jj 】質量%以上〗00質量%以下之範圍內,免 質量%以上5 0質量%以下之範圍內。又, 歸屬於以X線繞射法所得到之石墨的菱面 之峰値強度,係宜成爲歸屬於以X線繞奢 ®墨的六方晶之(1 0 1 )面峰値強度之〗%以」 以下,更佳。 (實施例3-1〜3-6 ) 將吸收材取代成負極活性物質層22B, 活性物質層2 1 B以外,其餘係與實施例1 -而製作二次電池。其時,在實施例3-1、3 極活性物質層2 1 B時,添加球狀化天然石墨 Φ晶人造石墨5質量%作爲導電材’形成負 22B時,未添加吸收材而使球狀人造石墨纪 量%。在實施例3 - 3、3 - 6中’形成正極活性 ,使用球狀化天然石墨作爲導電材’使其2 21中之含量在〇·1質量%〜丨2質量%的範圈 負極活性物質層22B時’未添加吸收材而值 的比率爲94質量%。在實施例3-1〜3-6牛 化天然石墨或球狀化高結晶人造石墨係與 1-2所使用者相同。 (101 )面之峰 ;(材的含量宜在 I 一步,宜在2 對於負極22, 體晶(1 0 1 )面 ^法所得到之石 :,若成爲60% 除添加於負極 1,1 - 2相同做法 -2中,形成正 i或球狀化高結 極活性物質層 ]比率爲9 4質 :物質層2 1 B時 i極活性物質層 J內變化,形成 ί粒狀人造石墨 I所使用之球狀 在實施例1 -1, -24- (21) (21)1335685 對於所製作之實施例3-1〜3-6的二次電池,亦與實 施例1 -1 , 1 -2相同做法,測定初次放電電容 '低溫特性, 保存後之膨脹、及二氧化碳殘存率。其等之結果與實施例 1-:1,1-2及比較例1-1之結果一起表示於表3中。 〔表3〕 吸收材 添加處所 添加量 (質量%) C02 殘留率 (%) 初次放 電電容 (mAh) 倾 特性 (%) 保存後 膨脹 (mm) 實施例1-1 球狀化天然石墨 負極 5 39 772 66 0.3 實施例3-1 正極 5 39 765 67 0.3 實施例1-2 球狀化高結晶 負極 5 38 774 67 0.2 實施例3-2 人造石墨 正極 5 39 763 67 0.2 比較例1-1 無 — — 92 759 59 3.1 吸收材 添加處所 添加量 (質量%) C02 殘留率 (%) 初次放 電電容 (mAh) 低溫 特性 (%) 保存後 膨脹 (nun) 實施例3-3 0.1 81 775 67 2.2 實施例3-4 0.2 75 770 67 1.4 實施例3_1 球狀化天然石墨 正極 5 39 765 67 0.3 實施例3·5 10 28 705 69 0.1 實施例3-6 12 21 620 72 0 -25- (22) 1335685 如表3所示般,即使於實施例3-1〜3-2中,亦與實 施例1-1, 1-2同樣地,相較於未添加吸收材之比較例1-1 ,膨脹及二氧化碳殘存率會變少,初次放電電容及低溫特 性會提高。亦即,即使於正極21添加吸收材,即使添加 於負極22,亦可得到同樣之效果。 又,如表4所示般,若增加吸收材之添加量,膨脹及 二氧化碳殘存率會變小,低溫特性亦提高,但初次放電電 鲁容有降低之傾向。亦即,可知正極活性物質層2 1 B中之吸 收材的含量宜爲0.2質量%以上10質量%以下之範圍內。 (實施例4 - I ) 除使用矽粉末取代人造石墨作爲負極活性物質層以外 ,其餘係與實施例]-2相同做法而製作二次電池。使用來 作爲吸收材之球狀化高結晶人造石墨,係與實施例1 -2相 同者。又’相對於實施例4-1之比較例4-1,除添加人造 ®石墨5質量%取代吸收材作爲導電材以外,其餘係與實施 例4 -1相同做法而製作二次電池。 對於所製作之實施例4 -1及比較例4 -1的二次電池, 亦與實施例1 -2相同做法,測定初次放電電容、低溫特性 ,保存後之膨脹、及二氧化碳殘存率。其等之結果與實施 例1-2之結果一起表示於表5中。 -26- (23) 1335685 〔表5〕 吸收材 添加量 負極活 C〇2 初次放 保存後 (質量%) 性物質 殘留率 電電容 特性 膨脹 (%) (mAh) (%) (mm) 實施例1-2 球狀化高結晶 5 黑鉛 38 774 67 0.2 實施例4-1 人造石墨 5 矽 41 1012 67 0.4 比較例4-1 一 — 矽 98 1013 68 4.8 如表5所示般,若依實施例4-1,與實施例1-2同樣 地,相較於比較例4-1,.可大幅減少膨脹及二氧化碳殘存 率。亦即,即使使用其他之負極活性物質亦可得到同樣的 效果。 以上,舉出實施形態及實施例而說明本發明,但本發 明不限定於實施形態及實施例,而可做各種變形。例如, 在上述實施形態及實施例中,係說明有關使用電解液作爲 ®電解質之情形及使用一將電解液保持於高分子化合物之凝 膠狀電解質的情形,但亦可使用其他之電解質。其他之電 解質,可舉例如於具有離子傳導性之高分子化合物中溶解 或分散電解質之有機固體電解質、離子傳導性陶瓷、離子 傳導性玻璃或離子性結晶性等之含離子傳導性無機化合物 的無機固體電解質、或此等與電解液之混合者》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及實施例中,係說明有關一使捲 繞有正極21及負極22之捲繞電極體具備於外裝構件30 之內部的情形,但亦可具備一層合1層或複數層正極21 -27- (24) (24)1335685 與負極22者。 進一步,在上述實施形態及實施例中,係說明有關一 使用鋰作爲電極反應物質之電池,但有關使用鈉(Na )或 鉀(K)等之其他鹼金屬 '或鎂或鈣(Ca)等之鹼土族金 屬、或鋁等之其他輕金屬之情形,亦可適用本發明。尙且 ’本發明係不限定於二次電池,有關一次電池等之其他的 電池亦同樣地適用。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二次電池之構成的 分解剖面圖。 圖2係沿著圖I所示之捲繞電極體之II-II線的剖面 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正極端子 12 :負極端子 20 :捲繞電極體 21 :正極 21 A :正極集電體 2 1 B :正極活性物質層 22 :負極 22A :負極集電體 22B :負極活性物質層 -28- (25) (25)1335685
2 3 :分隔膜 24 :電解質 25 :保護膠帶 3 0 :外裝構件 3 1 :密接膜 -29

Claims (1)

1335685 十、申請專利範圍 第095 105644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_ Ι—·_,·Ι 麵》S» “明*篇*言 -· .· . >«. -PW.W4 I· -ί - . . # % ., 民國9考-牟%〇月ΐ<1 乂故修:'·途.::ν 1.一種電池,其係於膜狀之外裝構件的內部具備正極 及負極以及電解質的電池,其特徵係前述正極及負極之中 Φ 的至少一者係含有如下述之石墨材料的電極,該石墨材料 係可得到一以X線繞射法所求得之六方晶之(〇 〇 2)面的平 均面間隔d002爲0.3 3 54nm以上且0.3 3 70nm以下’且以 X線繞射法歸屬於菱面體晶之(101)面的峯値’前述石墨 材料添加於正極活性物質層21B時’石墨材料之含量在 0.2質量%以上10質量%以下的範圍內,前述石墨材料添 加於負極活性物質層22B時,石墨材料之含量在1質量% 以上1 0 0質量%以下的範圍內。 #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池’其中該前述電極’ 以X線繞射法所求得之歸屬於石墨的菱面體晶之(1 0 1 ) 面的峯値強度爲歸屬於石墨的六方晶之(1〇1)面的峯値 ' 強度之1 %以上。 *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池’其中該外裝構件爲 由鋁層合膜所構成者。
TW095105644A 2005-02-24 2006-02-20 Electric cell TW200642133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48612 2005-02-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42133A TW200642133A (en) 2006-12-01
TWI335685B true TWI335685B (zh) 2011-01-01

Family

ID=36927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05644A TW200642133A (en) 2005-02-24 2006-02-20 Electric cell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053593A1 (zh)
JP (1) JP5201325B2 (zh)
KR (1) KR20070104918A (zh)
CN (1) CN100576611C (zh)
TW (1) TW200642133A (zh)
WO (1) WO200609060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19395B (zh) * 2011-04-19 2013-12-11 Ind Tech Res Inst 二次電池結構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80355B2 (en) * 2007-03-19 2013-02-19 Wayne/Scott Fetzer Company Capacitive sensor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pump using same
KR100946835B1 (ko) * 2007-12-13 2010-03-09 현대자동차일본기술연구소 라미네이트 필름을 이용한 베어셀
WO2013031526A1 (en) * 2011-08-26 2013-03-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Power storage device
WO2017221895A1 (ja) * 2016-06-23 2017-12-28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黒鉛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用電極
US20210066717A1 (en) * 2018-03-29 2021-03-0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48727A (ja) * 1999-06-01 2000-12-15 Fuji Elelctrochem Co Ltd 非水電解液2次電池
EP1357628A4 (en) * 2001-01-04 2008-03-12 Mitsubishi Chem Corp WATER-FREE ELECTROLYTIC LIQUIDS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IES THEREWITH
JP3929303B2 (ja) * 2001-12-20 2007-06-13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03109665A (ja) * 2001-09-28 2003-04-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ポリマー電池
JP3831939B2 (ja) * 2001-11-12 2006-10-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池
JP3729815B2 (ja) * 2002-04-16 2005-12-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ニッケル−水素蓄電池用負極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ニッケル−水素蓄電池
JP4226844B2 (ja) * 2002-05-13 2009-02-18 セントラル硝子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ディバイス用部材の腐食抑制方法及び電池
KR100567112B1 (ko) * 2002-07-08 2006-03-31 마쯔시다덴기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음극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리튬이온이차전지
JP2004095307A (ja) * 2002-08-30 2004-03-25 Toshiba Corp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4283518B2 (ja) * 2002-10-07 2009-06-24 Tdk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
JP3789438B2 (ja) * 2003-03-03 2006-06-21 Necラミリオン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外装電池
JP4022889B2 (ja) * 2004-02-12 2007-12-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解液および電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19395B (zh) * 2011-04-19 2013-12-11 Ind Tech Res Inst 二次電池結構
US9017859B2 (en) 2011-04-19 2015-04-28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econdary battery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6090607A1 (ja) 2008-07-24
KR20070104918A (ko) 2007-10-29
US20090053593A1 (en) 2009-02-26
JP5201325B2 (ja) 2013-06-05
CN101120465A (zh) 2008-02-06
WO2006090607A1 (ja) 2006-08-31
CN100576611C (zh) 2009-12-30
TW200642133A (en) 2006-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70753B2 (ja) 電池
KR101485382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
CN109962213B (zh) 复合负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和负极
EP1246290B1 (en)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JP2011243558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およ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09038018A (ja) 二次電池
KR20100094363A (ko) 비수 전해질 이차 전지
JP2006216373A (ja) 電池
JP2004221523A (ja) 電気化学キャパシタおよびそれを構成要素とするハイブリッド電源
JP2008041465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08198432A (ja) 電池
JP2004111076A (ja) 正極活物質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TWI335685B (zh)
JP4797577B2 (ja) 電池
JP2010287431A (ja) 電池
JP2004134207A (ja) 正極活物質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5177211B2 (ja) 負極活物質、負極および電池
JP2009164013A (ja) 負極および電池
JP2008103311A (ja) 電池
JP5082221B2 (ja) 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二次電池
JP5566825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03017051A (ja) 負極活物質、負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07018926A (ja) 電池
JP3236400B2 (ja) 非水二次電池
JP2011119139A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