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21706B - Color toner for non-magnetic mono-component system for increasing printing quality and a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Color toner for non-magnetic mono-component system for increasing printing quality and a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21706B
TWI321706B TW095101961A TW95101961A TWI321706B TW I321706 B TWI321706 B TW I321706B TW 095101961 A TW095101961 A TW 095101961A TW 95101961 A TW95101961 A TW 95101961A TW I321706 B TWI321706 B TW I32170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comparative example
pmma
coated
grou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019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32601A (en
Inventor
Hyeung-Jin Lee
Joo-Yong Park
Chang-Soon Lee
Original Assignee
Lg Chemic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Chemical Ltd filed Critical Lg Chemical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6326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326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217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2170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19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mensions of the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7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e.g. degree of sphericit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0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06Polymers of alkenyl-aromatic compounds
    • G03G9/08708Copolymers of styre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0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06Polymers of alkenyl-aromatic compounds
    • G03G9/08708Copolymers of styrene
    • G03G9/08711Copolymers of styrene with esters of acrylic or methacrylic aci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06Organic dy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06Organic dyes
    • G03G9/0924Dy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substitu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08Inorganic compou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08Inorganic compounds
    • G03G9/09725Silicon-oxides; Silicat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33Organic compoun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Description

1321706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申請案係關乎用於非磁性單一元件系統之調色 劑,特定言之,係關於一種調色劑,其電荷分佈小、影像 密度良好、傳輸效率高、且長期穩定性佳。 【先前技術】
近年來,列印技術隨著數位化已快速地從黑白列印朝 向全彩列印發展。此外,由於數位裝置廣受運用,已有許 多研究致力於改善影像形成技術及用以產生高影像品質的 調色劑。 一般而言,調色劑係使用黏著樹脂、著色劑、電荷調 控劑、及釋放劑,藉由捏合銑切法、懸浮聚合法、乳化聚 合法及乳化聚集程序等製備而成。
調色顆粒係經磨擦靜電方法發展而成,且視該靜電隱 性影像顯現的極性不同而帶有正或負電荷。在此過程中, 調色劑的帶電能力(electrification capability)是由調色劑 母粒之元件的組成成分、調色劑母粒表面的主要添加物所 決定。因此,經由調整添加物的組成及其混合與添加方法 可控制其帶電能力。 一般而言,在顯像過程中,添加物係用以降低旋轉單 元(使調色劑供料部件内的顯像套筒旋轉)的阻力,且係用 以預防調色劑融合或黏附在充電刃(charging blade)上。此 外,其可穩定磨擦帶電性質並改善電荷維繫(charge 5 1321706
maintenance),且在低扭矩下提供一穩定而均勻的調色層 並在特定範圍内具有磨擦帶電性質。不過,當添加在該調 色劑表面上的添加物不均勻時,調色劑上的電荷便不均 勻,即無法形成一均勻的影像。此外,即使添加物已均勻 塗覆在調色劑上,在進行列印時調色筒内仍可能發生調色 劑和調色劑、調色劑和電荷刃、或調色劑與套筒黏附。此 時,影像在長期使用下愈呈模糊而不均勻。因此,為了解 決此問題,如何挑選一適當的添加物型態、内含物、及粒 徑等便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尤其,隨著近年來數位裝置快速發展,須要研發出一 種能高速度及高品質列印彩色影像的列印機調色劑。一種 具有較高和更精確傳輸性能及穩定的長期帶電性的調色劑 已是時勢所趨。 【發明内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實施例提供一種調色 劑,其電荷分佈小、充電性高、具有優良的影像密度、及 傳輸效率,且不會弓I起感光鼓(photoconductivedrum)和充 電滾軸污染,及其製備方法。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則提供一種用於非磁性單一元件列 印系統的調色劑,其包括在調色劑母粒上形成第一塗層和 第二塗層,其中該第一塗層包含經塗覆之有機粉末,其中 兩種有機粉末係彼此塗佈,而該第二塗層則包含經塗覆之 無機粉末,其中二氧化矽和二氧化鈦係彼此塗佈。 6 1321706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則提供一種製備調色劑的方法,其 包括下列步驟: a) 製備一經塗覆之有機粉末,其係將兩種有機粉末彼 此混合並塗佈; b) 將該經塗覆之有機粉末塗佈在調色劑母粒上以產生 帶有第一塗層的調色劑母粒; c) 製備一經塗覆之無機粉末,其係將二氧化矽和二氧 化鈦彼此混合並塗佈;及
d) 將該經塗覆之無機粉末塗佈在帶有第一塗層的調色 劑母粒上以產生一調色劑顆粒,其包含調色劑母粒上所形 成的第一塗層和第二塗層。
該調色劑宜包括兩種有機粉末,其平均粒徑為0.1微 米至1 .8微米且其數量分別各為0.1至2.0重量比份,二氧 化矽之平均粒徑為3奈米至40奈米且數量為1.0至4.0重 量比份,而二氧化鈦為80至200奈米且數量為0.1至2.0 重量比份,以調色劑母粒為1 0 0重量比份計算。 第一塗層之厚度為10奈米至200奈米,而第二塗層則 是3奈米至400奈米。 此外,較佳的調色劑母粒宜包括黏著樹脂、著色劑、 及電荷調控劑。 較佳者,該調色劑之塗佈程序係使用一混合器進行, 其係選自亨舍爾混合機、渦輪式攪拌器、高速混合器、及 混合器。 7 1321706 例示性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本發明將於下文中詳加說明。 調色劑顆粒表面的添加物之性質對於調色劑的帶電性 和電荷保留有很顯著的影響。 第1圖之剖面圖係顯示調色劑的結構。參考第1圖, 該調色劑包括在一調色劑母粒10上形成第一塗層20及第
二 塗 層 30, 其中該第 •塗層 20 包含經塗覆 之有 機 粉 末 其 中 兩 種 有機 粉末係彼 此 塗佈,1 而第二塗層30 則包 含 經 塗 覆 之 無 機 粉末 ,其中二 氧 化碎和 二 氧化鈦係彼此塗> 0 本 發明 中對調色 劑 母粒1 〇並無特定限制。該 調 色 劑 母 粒 係 包 括黏 著樹脂、 著 色劑及 .電 荷調控劑作 為主 要 元 件 > 且 可 藉 由捏 合銳切法 、懸浮聚 合法製備成、或 用市售 商 .品。 該 調 色 劑母 粒可為球 狀 或不規 ,則 狀。視需要 ,該 調 色 劑 可 另 外 包 括添 加物例如 流 體性增 進 劑及釋放劑 。例 如 > 該 調 色 劑 母 粒包 括90至 120重量 比 份之黏著劑 ,0.5 至20 重 量 比 份 之著 色劑,及 0. 5至10重 量比份之電 荷調 控 劑 、 並 可 進 一 步包 括0. 1至 1 0 重量比份 -之流體性增 進劑 或 0 • 1 至 1 0 重 :量 比份 •之釋放劑 〇 該 黏著 樹脂可為 下 列其中 之 —或其混合 物: 丙 烯 酸 酯 基 聚 合 物(a icrylate-b asi ed polym ers),例如聚丙 烯 酸 曱 酯 (poly(methyl acrylate )) 聚 丙 烯 酸 乙 酯 (poly(ethyl; acrylate)) 、 聚 丙 稀 酸 丁 酯 (poly(t >uty 1 acrylate)) 、聚 丙 烯酸 2- 乙 基 戊 酯 (poly(2-ethylhexylac rylate)) 、 及聚丙烯 酸 月 桂 酯 8 1321706 (poly(laurylacrylate)) ; 丙 烯 酸 甲 酯 聚 合 物 (methacrylate-based polymers ),例如 聚曱基丙 烯 睃曱 酯 (poly(methylmethacrylate)) 、 聚 丁 基丙烯 酸 甲 酯 (poly(butylmethacrylate)) 、 聚己 基丙稀 酸 甲 酯
(poly(hexylmethacrylate))、聚-2-乙基己基丙稀酸甲酯 (poly(2-ethylhexylmethacrylate))、及聚月基丙烤酸曱酷 (poly(laurylmethacrylate));丙稀酸醋丙稀酸甲醋共聚物 (acrylate methacrylate copolymer);苯乙烯基單體 (styrene-based monomer)與丙稀酸醋類(acrylates)或曱基 丙稀酸酯類(methacrylates)之共聚物;乙稀基均聚物或共 聚物,例如聚乙稀基醋酸醋(poly(vinylacetate))、聚丙酸 乙稀醋 (poly(vinylpropinate))、 聚丁酸乙缔醋 (poly(vinylbutylrate))、聚乙烯、及聚丙稀;笨乙稀基共聚 物,例如苯乙豨-丁二稀共聚物(styrene-butadiene copolymer)、苯乙稀-異戊二稀共聚物(styrene-isoprene copolymer) '苯乙稀-馬來酸醋共聚物(styrene-malerate copolymer);聚苯乙稀基樹脂(polystyrene-based resin); 聚乙豨基醚基樹脂(polyvinylether-based resin);聚乙婦基 酮基樹脂(polyvinylketone-based resin);聚醋基樹脂 (polyester-based resin);聚氨醋基樹.脂(polyurethane-based resin);環氧樹脂;或梦膠樹脂。 較佳者,該聚合物至少選自下列之一,其包括聚苯乙 烤基樹脂(polystyrene-based resin)、 聚酯基樹脂 (polyester-based resin)、聚乙稀樹脂(polyethylene resin)、 9 1321706 聚丙稀樹脂(polypropylene resin)、Cl至C18的笨乙稀院 基丙稀酸醋共聚物(styrene alkylacrylate copolymer)、苯乙 稀炫基丙稀酸甲S旨共聚物(styrene alkylmethacrylate copolymer)、苯乙稀丙烤腈共聚物(styrene acrylonitrile copolymer)、苯乙烯 丁二稀共聚物(styrene butadiene copolymer)、及笨乙烯馬來酸酯共聚物(styrene malerate copolymer) °
本發明中著色劑之使用濃度須足以形成可用肉眼辨識 的影像。該著色劑可為彩色印表機普遍使用的任一種著色 劑,且包括青綠色、洋紅、呈現黃色與黑色的多種磁性元 件、染料、及顏料。碳黑通常用於作為黑色著色劑。
黃著色劑之實施例包括縮合的含氮化合物、異吲哚啉 酮化合物、蒽醌化合物、偶氮金屬錯化物、及烯丙基醯胺, 其可直接合成或由市售商品取得。黃著色劑的特定實施例 包括鉻黃氣、C.I.顏料黃色97、C.I.顏料黃色12、C.I.顏料 黃色17、C.I‘顏料黃色14、C.I.顏料黃色13、C.I.顏料黃 色16、C.I.顏料黃色8l、c.I.顏料黃色126、及C.I.顏料黃 色127,但並不僅限於此類。 就洋紅著色劑而言,其係使用縮合的含氮化合物、蒽 醌化合物、喹吖咬酮化合物、鹼性染料色澱化合物、萘酚 化合物、苯並咪啥化合物、硫靛化合物或茈化合物◎洋紅 化合物的特定實施例包括玫瑰紅、C . I.顏料紅色4 8 : 1、C . I 顏料紅色48:4、C.I.顏料紅色122、c.I.顏料紅色57:1、及 C. I.顏料紅色2 5 7。 10 1321706
就青藍色著色劑而言,其係使用酞菁化合物 物、蒽醒化合物、及驗性染料色澱化合物。青藍 之特定實施例包括苯胺黑染料、苯胺藍、碳藍、 紫藍、杜邦油溶紅、曱基藍氯、酞菁藍、燈黑、 藍色9、C.I.顏料藍色15、C.I.顏料藍色15:1、C 色1 5 :3、等之類。 電荷調控劑包括以含金屬的偶氮染料及水楊 化物作為帶負電荷的電荷調控劑,及以四級銨鹽 染料作為帶正電荷的電荷調控劑。 流體性增進劑可視需要另外添加在該調色劑 其至少是選自下列之一,包括:Si02、Ti02、MgO ZnO、Fe2〇3、CaO、BaS〇4、Ce〇2、K2O、Na2〇 Ca0 Si02、K20.Ti02、及 Al203 2Si〇2,其係以六 氮烷、二甲基-二氯矽烷、或辛基三甲氧基矽烷疏 釋放劑係用於避免調色劑母粒脫落。釋放劑 在相關技藝領域中常用的低分子量烯烴基聚合物 該烯烴基聚合物為聚丙烯、聚乙烯、丙烯乙烯共 之類。 特定言之,為求能改善各種調色劑的不同性 塗覆之有機粉末和該經塗覆之無機粉末係依序塗 劑母粒10之上以便在該調色劑母粒10上形成第 和第二塗層3 0。 當感光鼓充電時,第一塗層20中的該經塗覆 末藉由與充電刃之表面接觸而降低了施加在位於 π 及其衍生 色著色劑 鉻黃、淺 C.I.顏料 .1.顏料藍 酸金屬錯 和苯胺黑 母粒中, 、A 1 2 0 3 ' 、Zr〇2 、 甲基二矽 水化。 可為臘或 。例如, 聚物、等 質,該經 佈在調色 一塗層20 之有機粉 套筒和該 1321706
充電刃之間調色劑上的磨擦阻力。因此,該調色顆粒不 沉積在感光鼓上,而能在長期下產生穩定的影像。此外 該經塗覆之有機粉末有助於使第二塗層30中的經塗覆 無機粉末穩固在調色劑母粒上並減少調色顆粒之間發生 黏附力,藉以維持其充電能力。 為了發揮有機粉末的功能,該經塗覆之有機粉末係 使用具有不同粒徑的兩種有機粉末混合而製備成,其後 塗佈於調色劑母粒的表面上。 藉由在第一塗層 20中使用具有不同粒徑的兩種有 粉末,顆粒較小的該球狀有機粉末可有效地填滿不規則 調色劑母粒之表面凹洞,如第1圖令所顯示。結果,使 不規則狀調色劑母粒像球體顆粒一般,也因此具有均勻 表面充電性。因此,在顯像套筒上能均勻地形成一層該 色劑層,使得在長期使用下產生穩定的影像並改良傳輸 率。不過,若有機粉末係以習見技藝使用時,這些大小 形狀不同的凹洞便不能被填平,因而產生表面凹凸不平 調色劑。因此,無法取得均勻的表面充電性。 在第一塗層 20上的兩種有機粉末其名目平均粒徑 別是0.1微米至1.8微米,較佳是混合不同粒徑的有機 末。若該有機粉末的平均粒徑超過1.8微米,則其與調 劑表面的黏附力將減弱而無法填平該不規則狀調色劑之 處。如此該調色劑便不能呈現如球體調色劑顆粒一般。 之,若其小於〇. 1微米,則無法有效地降低磨擦阻力, 無法完全填平不規則狀調色劑之凹處。如此便不能獲得 會 5 之 的 先 再 機 狀 得 的 調 效 和 的 分 粉 色 凹 反 且 球 12 1321706 體調色劑的效果。此外,當有機粉末之粒度太小時,便難 以將有機粉末填入到該調色劑母粒10之適當區域。 第一塗層20之厚度為10奈米至2〇〇奈米。尤其,具 有第一塗層 20之調色顆粒的名目平均粒徑可略微不同但 對調色劑的總粒徑不致於有大太的影響,因為有機粉末會 填入該調色顆粒的凹處而不會均勻地充填在調色劑的表 面。
經塗覆之有機粉末的數量會影響經塗覆之有機粉末對 調色劑表面和第二塗層之結合性。較佳者,其用量可為0.2 至4.0重量比份,而每種有機粉末則為至2.0重量比 份,以100重量比份之調色劑母粒計算。若該經塗覆之有 機粉末之數量低於0.2重量比份’很難達成有機粉末的效 果。若其超過4 · 0重量比份,則不能得到均勻充電效能, 充電滾軸和感光鼓的汙染會降低其傳輸效率。
有機粉末是(a) —種均聚物或共聚物其由選自下列之 一個或多個單體製備成,包括:苯乙烯,例如苯乙烯、曱 基笨乙烯、二甲基苯乙烯、乙基苯乙烯、笨基苯乙烯、氣 基笨乙烯、己基苯乙烯、辛基苯乙烯、及壬基苯乙烯;乙 烤基鹵化物(vinylhalides),例如乙稀基氣(vinylchloride) 及乙稀基氟(vinyl fluoride);乙缔基S旨類(vinylesters),例 如乙稀基醋酸醋(vinylacetate)及乙稀基苯甲酸醋 (vinylbenzoate);曱基丙稀酸酯類(methacrylates),例如曱 基丙烤酸曱酯(methylmethacrylate)、乙基丙稀酸甲酯 (ethyl methacrylate) 丙基丙稀酸甲醋(propyl 13 1321706 methacrylate)、正丁 基丙稀酸甲醋(n_butyl methacrylate)、 異丁基丙稀酸曱酯(iso-butyl methacrylate)、2-乙基己基丙 稀酸甲酯(2-ethylhexyl methacrylate)、苯基丙烤酸甲酯 (phenyl methacrylate);丙稀酸衍生物(acrylic acid derivatives),例如丙稀腈(acrylonitrile)、及甲丙稀腈 (methacrylonitrile);丙烯酸酯類(acrylates),例如丙稀酸
甲酯(methylacrylate)、丙烯酸乙酯(ethylacrylate)、丙稀酸 丁酯(butylacrylate)、及苯基丙烯酸酯(phenylacrylate);四 氟乙烯(tetrafluoroethylene);及 1,1-二氟乙稀 (l,l-difluoroethylen),或 (b)—種混合物,由一聚合物其選自包括(a)之均聚物和 共聚物,和一樹脂其選自包括笨乙烯基樹脂、環氧基樹脂、 聚醋基樹脂、和聚氨酯基樹脂所形成。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中,其所製備成的調色劑 含有不同粒徑、不同數量的有機粉末,並測試該調色劑的 性質。結[相較於-調色劑其内含的有機粉末用量和名
目平均粒徑在本發明範圍之夕卜,本發明之調色劑具有優異
的影像密度、傳輸效率、I 長期穩疋性、且對感光鼓之污染 度低。 30的經塗覆之無機粉末 根據本發明,該形成第二塗層 包括二氧化石夕和二氧化鈦。 在第二塗層30中的 光鼓之間的黏附力,因而 的電阻低’較能使套筒内 二氧化梦能降低該調色劑和該感 改善了傳輸效率。由於二氧化鈦 的調色顆粒中具有充電性(在特定 14 1321706
範圍下)的調色顆粒之數目增加,因而可改善漸層效果 明確言之,該經塗覆之無機粉末的結構是藉由將較小 的二氧化矽與較大粒徑的二氧化鈦混合而使二氧化矽 在二氧化鈦上。 第二塗層之厚度亦如同第一塗層之厚度一般難 定。不過,第一塗層可經塗佈而形成類似於球體狀的 劑。因此,第二塗層30是在較像球體的調色劑上形成 均勻的厚度,例如,3奈米至400奈米。 二氧化石夕之剝除性極佳,能使感光鼓和調色劑之 黏附力降低。二氧化矽的名目平均粒徑為3 - 4 0奈米, 為5 - 3 0奈米。當二氧化矽的粒徑大於4 0奈米時,經 之無機粉末和第一塗層2 0之間的黏附力會降低。若小 奈米,則感光鼓和調色劑之間的黏附力降低程度不足 此,可在此範圍内選取適當的無機粉末粒徑。 二氧化矽的用量可視調色劑和感光鼓之間及二氧 和第一塗層2 0之間的黏附力而定。較佳的,以10 0重 份之調色劑母粒計算,二氧化矽之用量為1 . 〇至4.0 比份,更佳的1.5至3.5重量比份。若用量超過4.0重 份,則二氧化矽對第一塗層之黏附力會降低。此時在 和低濕度低下會造成不均勻的影像,而在高溫和高濕 非影像區則會隨環境中之二氧化矽而受到嚴重污染。 用量少於1.0重量比份,很難使調色顆粒和感光鼓之 黏附力降低,因而傳輸效率變差。因此,可在此範圍 整二氧化矽的用量。 。更 粒徑 塗佈 以界 調色 一層 間的 較佳 塗覆 於3 。因 化石夕 量比 重量 量比 低溫 度下 若其 間的 内調 15 1321706 該二氧化矽可為二氧化矽本身,或為經疏水化處理的 二氧化矽,其帶有表面調節劑可在高溫及高濕度、或低溫 及低濕度下維持充電性以改善環境因素而使傳輸效率改 良。經疏水化處理的二氧化矽係以選自下列之表面調節劑 製備,包括:二曱基二氣梦院(dimethyl dichlorosilane)、 二曱基聚石夕氧院(dimethyl polysiloxane)、六曱基二石夕氮院 (hexamethyldisilazane)、胺基發院(aminosilane)、院基石夕 炫 (alkylsilane)、 及 八 甲 基 環 四 石夕 氧 院 (octamethylcyclotetrasiloxane) ° 由於二氧化鈦的電阻較小且其電荷交換性高於二氧化 矽’以致於其電荷分佈較小。因此,二氧化鈦能使影像較 柔和,經由改善漸層效果可產生類似於照片的影像,並彌 補了二氧化矽的低環境特性。較佳者,可單獨使用的二 "Τ\ι 化欽’其可為在高溫下穩定的金紅石結構或在低溫下穩a 的銳鈦結構、或其混合物。二氧化鈦的名目平均粒押在8 〇 到200奈米,較佳的是1〇〇到丨50奈米。若該粒徑大於 奈米’則其對第一塗層之黏附力便會降低。若該粒徑小於 8 0奈米’則無法達到添加二氧化鈦的效果。 此,可在此 範圍内選取適當的二氧化鈦粒徑。 二氧化欽的較佳用量是0.1到2.0重量比份,更佳是 0.15到1.8重量比份,以100重量比份之調色劑母粒計算^ 若其超過2.0重量比份’則調色劑不易黏附第二塗層, 會刮傷感光鼓,使感光鼓留下殘影。若其用量低於重 量比份’則無法達到添加二氧化鈦的效果。因此,可在此 16 1321706
範圍内選取適當的二氧化鈦用量。 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其影像密度、傳輸 長期穩定性、及感光鼓的污染程度係藉由改變二氧 二氧化鈦之粒徑和用量而測得。結果發現,相較於 發明的用量和粒徑範圍以外的二氧化矽與二氧化鈦 明之調色劑品質的測試結果極佳(參見表8和1 1)。 根據本發明,該調色劑之製備方法的每一道步 列敘述。 a) 經塗覆之有機粉末的製備步驟 於步驟a)中,將兩種球體狀有機粉末混合在一 佈在每一個顆粒的表面上。 較佳是選取兩種不同粒徑的有機粉末,以便使 塗佈。 有機粉末的塗佈方法有別於沉積,且顆粒互相 混合方法亦不同於單純的混合方法。亦即,使兩種 末混合並塗佈的程序,意指藉由攙混過程將一種具 官能基的有機粉末黏附在或埋入另一種有機粉末的 能基中,以使其兼具著此兩種有機粉末的性質。 該混合程序係使用機械式混合方法,其使用的 可選自包括:亨舍爾混合機、渦輪式攪拌器、高速湛 及混合器,其轉子尖端速度為1到1 〇 m/s,更佳是 m/s,持續1分鐘至5分鐘。混合條件可適時地(例 器的種類和容量)予以調整。 效率、 化矽與 使用本 ,本發 驟如下 起並塗 其彼此 塗佈的 有機粉 有特定 特定官 混合器 合器、 3到7 如混合 17 1321706
b)第一塗層的製備步驟 在步驟b)中,將步驟a)取得的經塗覆之有機粉冲 色劑母粒混合製備成第一塗層以塗佈調色劑母粒的表 該塗佈程序係使用一種常用的機械式混合器進β 佳為上述之混合器以轉子尖端速度5到30m/s,更佳 到20 m/s,持續5到20分鐘。此種機械式混合有琢 經塗覆之有機粉末黏附在調色劑母粒上,藉以預防寄 粉末脫落。 c) 該經塗覆之無機粉末之製備步驟 在步驟c)中,將兩種球體粉末(其包含二氧化矽病 化鈦)以特定混合比率混合,使各無機粉末塗佈在彼说 面上。 該混合過程可採用步驟a)之混合方法和混合器 且其轉子尖端速度為1至10 m/s,較佳3至7 m/s, 合時間是1分鐘至5分鐘。 d) 第二塗層的製備步驟 在步驟d)中,將帶有第一塗層之調色劑母粒的名 佈,其係藉由將調色劑顆粒與經步驟c)取得的第二璧 合,而產生一種調色劑顆粒,其調色劑母粒上包含开 一塗層和第二塗層。 該混合過程可根據類似於步驟 b)的混合方法和 器,其轉子尖端速度為5到30 m/s,較佳是10到20 與調 面。 ,較 為10 於使 有機 二氧 的表 行, 其混 面塗 層混 成第 混合 m/s > 18 1321706
且混合時間是5分鐘到2 0分鐘。 根據此方法製備成的調色劑其名目平均粒徑 20微米,較佳是3至15微米,且具備調色劑所要 佳品質,例如影像密度、傳輸效率、長期穩定性、 感光鼓污染的能力,因而呈現高充電性、電荷維繫 彩度。 尤其,該調色劑減輕了發生在套筒和電荷刃之 力,及調色顆粒之間的黏附力(當其持續受到碾壓 加)。由於其能使調色顆粒免於在長期列印下彼此黏 調色劑的充電狀態可維持如同初期的均勻狀態。此 於有機粉末填入不規則狀調色劑母粒的凹陷區域, 的充電狀態可提供一致的傳輸效率並改善長期的穩 此外,被廢棄的調色劑數量減少了,因此本發明是 保的產品。 由於未來趨勢的發展係朝向高速度的彩色印表 有上述品質的調色劑可應用於採用直接式或串列式 統的高速彩色印表機等之類。 以下本發明將透過實施例詳細說明。不過,下 實施例僅供了解本發明參考之用而非為本發明設限 【實施方式】 實施例1 1-1:製備青藍色調色劑母粒 將94重量比份之聚酯樹脂(分子量=2.5 X 105)、 最大達 求的較 及預防 及高色 間的壓 時會增 附,該 外,由 此均勻 定性。 符合環 機,具 傳輸系 列多個 5重量 19 1321706 比份之酞菁P.BI.15:3、1重量比份之偶氮金屬錯化; 電荷調控劑)、及3重量比份之聚丙烯(其具有低分· 用亨舍爾混合機混合在一起。將該混合物融化並在 下使用雙桿熔體捏合機捏揉、用喷射研磨壓碎機壓 用空氣分級器分級以而成為調色劑母粒,其體積-平 為7.2微米。 分(作為 F量)使 165。。 碎、及 均粒徑
1-2:製備第一塗層 依上述方法以 1 0 0重量比份之調色劑母粒計 備,將0.5重量比份之聚四氟乙烯(PTFE),其平均步 微米,及0.5重量比份之PMMA,其平均粒徑0.1 作為球體狀有機粉末,使用亨舍爾混合機在轉子尖 5 m/s下混合,以使其彼此塗佈。依上述方法製備 色劑母粒係以經塗覆之有機粉末塗佈,其係在亨舍 機中以轉子尖端速度1 5 m/s進行5分鐘而得到具有 層的調色劑母粒。 1-3:製備第二塗層 其後,依上述方法以100重量比份之調色劑母 來製備,將2.5重量比份之二氧化矽,其平均粒徑Γ 和1.0重量比份之二氧化鈦作為無機粉末,其平均粒 奈米,使用亨舍爾混合機在轉子尖端速度5 m/s下 以使其彼此塗佈。 該調色劑母粒(已依上述方法製備而具有第一: 算來製 【徑0.1 微米, 端速度 的該調 爾混合 第一塗 粒計算 ^奈米, 徑150 混合, t層)在 20 1321706 亨舍_混合機中以經塗覆之無機粉末塗佈,其係在轉子尖 端速度15 m/s下進行5分鐘以在調色劑母粒上形成第二塗 層。 實施例2至2 5 :
為了測試球體狀有機粉末之粒徑和用量對於調色劑品 質之影響,實施例2 -2 5實質上係根據實施例1中之相同方 法製備,不過,其組成如表1所列。各實施例均使用聚四 氟乙烯(PTFE)、聚曱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雙氟亞乙 烯(PVDF)、及矽粉作為有機粉末。有機粉末的名目平均粒 徑和用量分別為介於〇. 1到1 .5微米及0.5到1 . 5重量比份 之間。
表1 有機粉末 (平均粒徑, 原料,用量(重量比 份)) 無機粉末 二氧化矽 平均粒徑,用量 (重量比份) 二氧化鈦 平均粒徑,用量(重 量比份) 實施例2 0.1 微米,PTFE,0.5 0.4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 /1.0 實施例3 0_1 微米,PTFE,0.5 0.8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 /1.0 實施例4 0.1 微米,PVDF, 0.5 1.5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 /1.0 實施例5 0.4 微米,PVDF, 0.5 1.5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 /1.0 21 1321706
實施例6 0.4 微米,PVDF, 1.0 0.1 微米,PMMA, 0.5 6奈米/2.0 150 奈米 /1.0 實施例7 0.4 微米,PVDF, 1.0 0.8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 /1.0 實施例8 0.8 微米,PVDF, 1.0 0.1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 /1.0 實施例9 0.8 微米,PVDF, 1.0 0.4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 /1.0 實施例10 0.8 微米,PVDF, 1.0 1.5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 /1.0 實施例11 1.5 微米,PVDF, 1.5 0.4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 /1.0 實施例12 1.5 微米,PVDF, 1.5 0.8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 /1.0 實施例13 0.8 微米,PVDF, 1.5 1.5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 150 奈米 /1.0 實施例14 1.5 微米,PVDF, 1.5 0.4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 /1.0 實施例15 0.4微米,矽粉,0.5 0.1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 /1.0 實施例16 0.4微米,矽粉,0.5 0.8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 /1.0 實施例17 0.4微米,矽粉,0.5 6奈米/2.5 150 奈米 /1.0 22 1321706 1.5 微米,PMMA, 0.5 實施例18 0.8微米,矽粉,1.0 0.1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 /1.0 實施例19 0.8微米,矽粉1.0 0.4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 /1.0 實施例20 0.8微米,矽粉,1.0 0.8 微米,PMMA, 1.0 6奈米/2.5 150 奈米 /1.0 實施例21 0.8微米,矽粉,1.0 1.5 微米,PMMA, 1.5 6奈米/2.5 150 奈米 /1.0 實施例22 1.5微米,矽粉,1.5 0.1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 /1.0 實施例23 1.5微米,矽粉,1.5 0.4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 /1.0 實施例24 1.5微米,矽粉,1.5 0.8 微米,PMMA, 1.0 6奈米/2.5 150 奈米 /1.0 實施例25 1.5微米,矽粉,1.5 1.5 微米,PMMA, 1.5 6奈米/2.5 150 奈米 /1.0
實施例26至43 為了測試二氧化矽之用量和粒徑對於調色劑品質之影 響,實施例26-43實質上係根據實施例1中之相同方法製 備,不過,其組成如表2所列。二氡化矽之名目平均粒徑 和用量分別為介於6到40奈米及0 · 5到1 · 5重量比份之間。 表2 有機粉末 |無機粉末 23 1321706
(平均粒徑,原料,用量 (重量比份)) 二氧化石夕 平均粒徑,用量 (重量比份) 二氧化鈦 平均粒徑, 用量(重量 比份) 實施例26 0.1 微米,PTFE,0.5 0.4 微米,PMMA,0.5 6奈米,1.0 150奈 米,1.0 實施例27 0.1 微米,PTFE, 0.5 0.8 微米,PMMA,0.5 6奈来,2.0 150奈 米,1_0 實施例28 0.1 微米,PVDF, 0.5 1.5 微米,PMMA, 0.5 6奈米,3.0 150奈 米,1_0 實施例29 0.4 微米,PVDF, 1.0 0.1 微米,PMMA, 0.5 17奈米,1.0 150奈 米,1.0 實施例30 0.4 微米,PVDF, 1.0 0.8 微米,PMMA, 0.5 17奈米,2.0 150奈 米,1.0 實施例31 0.8 微米,PVDF,1_0 0.1 微米,PMMA,0.5 17奈米,3.0 150奈 米,1.0 實施例3 2 0.8 微米,PVDF,1.0 0.4 微米,PMMA,0_5 17奈米,4.0 150奈 米,1 _ 0 實施例33 1.5 微米,PVDF,1.5 0.4 微米,PMMA,0.5 40奈米,2.0 150奈 米,1.0 實施例34 1.5 微米,PVDF,1.5 0.8 微米,PMMA,0.5 40奈米,3.0 150奈 米,1.0 實施例35 0.8 微米,PVDF, 1.5 1.5 微米,PMMA, 0.5 40奈米,4.0 150奈 米,1.0 實施例36 0.4微米,矽粉,0.5 0.4 微米,PMMA, 0.5 6奈米,2.0 150奈 米,1.0 實施例37 0.4微米,矽粉,0.5 0.8 微米,PMMA,0.5 6奈米,3.0 150奈 米,1.0 實施例38 0.4微米,矽粉,0.5 1.5 微米,PMMA, 0.5 6奈米,4.0 150奈 米,1.0 實施例39 0.8微米,矽粉,1.0 0_4 微米,PMMA,0.5 17奈米,2.0 150奈 米,1.0 實施例40 0.8微米,矽粉,1.0 0.8 微米,PMMA,1.0 17奈米,3.0 150奈 米,1.0 實施例41 0.8微米,矽粉,1.0 1.5 微米,PMMA,1.5 17奈米,4.0 150奈 米,1.0 實施例42 1.5微米,矽粉,1.5 0.1 微米,PMMA,0.5 30奈米,1.0 150奈 米,1.0 實施例43 1.5微米,矽粉,1.5 0.8 微米,PMMA,1.0 30奈米,3.0 150奈米, 1.0 24 1321706 實施例4 4到61 為了測試二氧化鈦之用量和粒徑對於調色劑品質之影 響,實施例44到61實質上係根據實施例1之相同方法製 備,不過,其組成如表3所列。該二氧化鈦之平均粒徑和 用量分別為介於80到200奈米、及0.5到2.0重量比份之 間。
表3
有機粉末 (平均粒徑,原料, 用量(重量比份)) 無機粉末 二氧化矽 平均粒徑,用量 (重量比份) 二氧化鈦 平均粒徑,用量 (重量比份) 實施例44 0_1 微米,PTFE, 0.5 0.4 微米,PMMA, 0.5 6奈米,1.0 80奈米,0.5 實施例45 0_1 微米,PTFE, 0.5 0.8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80奈米,1.0 實施例46 0.1 微米,PVDF, 0.5 1.5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80奈米,2.0 實施例47 0.4 微米,PVDF, 0.5 1.5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0.5 實施例48 0.4 微米,PVDF, 1.0 0.1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實施例49 0.4 微米,PVDF, 6奈米,2.5 150 奈米,2.0 25 1321706 1.0 0.8 微米,PMMA, 0.5 實施例50 0.8 微米,PVDF, 1.0 0.1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200 奈米,0.5 實施例51 0.8 微米,PVDF, 1.0 0.4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200 奈米,1.0 實施例52 0.8 微米,PVDF, 1.0 1.5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200 奈米,2.0 實施例53 0.4微米,矽粉, 0.5 0.1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80奈米,0.5 實施例54 0.4微米,矽粉, 0.5 0.8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80奈米,2.0 實施例55 0.4微米,矽粉, 0.5 1.5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0,5 實施例5 6 0.8微米,矽粉, 1.0 0.1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實施例57 0.8微米,矽粉, 1.0 0.4 微米,PMMA, 0.5 6奈米,2_5 150 奈米,2.0 實施例58 1.5微米,矽粉, 1.5 0.1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200 奈米,2.0
對照實施例1至2 5 26 1321706 為了與實施例1至25比較,除了有機粉末的粒徑與用 量如表4顯示之外,對照實施例1係依據實質上與實施例 1相同的方法進行。有機粉末的名目平均粒徑和用量分別 為介於0.05至2.0微米、及0.05至3_5重量比份。
表4 有機粉末 (乎均粒徑,原料, 用量(重量比份)) 無機粉末 二氧化矽 平均粒徑, 用量 (重量比份) 二氧化鈦 平均粒徑, 用量 (重量比份) 對照實施例1 0.05 微米,PTFE,0.05 0.4 微米,PMMA,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2 0.05 微米,PTFE,0.05 0.8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3 0.05 微米,PTFE, 0.05 1.5 微米,PMMA,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4 2.0 微米,PVDF,2.5 0.4 微米,PMMA,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5 2.0 微米,PVDF,2.5 0.8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6 2.0 微米,PVDF,2.5 1.5 微米,PMMA,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7 0.1 微米,PVDF,2.5 0.05 微米,PMMA,0.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8 0.1 微米,PVDF, 1.0 2.0 微米,PMMA, 3.0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9 0.4 微米,PVDF,1.0 2.0 微米,PMMA, 3.0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10 0.8 微米,PVDF,1.0 2.0 微米,PMMA,3.0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11 1.5 微米,PVDF,1.0 2.0 微米,PMMA,3.0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12 0.05 微米,PVDF,0_05 2.0 微米,PMMA,3.0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13 0.05微米,矽粉,0.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27 1321706 0.1 微米,PMMA,0.5 對照實施例14 0.05微米,矽粉,0.05 0.4 微米,PMMA,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15 0.05微米,矽粉,0.05 0.8 微米,PMMA,0.5 ^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16 0.05微米,矽粉,0.05 1‘5 微米,PMMA,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17 0.05微米,矽粉,0.05 2.0 微米,PMMA, 3.0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18 0.1微米,矽粉,1.0 0.05 微米,PMMA,0.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19 0.4微米,矽粉,1.0 0.05 微米,PMMA, 0.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20 0.8微米,矽粉,1.0 0.05 微米,PMMA,0.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21 1.5微米,矽粉,1.5 0.05 微米,PMMA, 0.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22 0.4微米,矽粉,1.0 2.0 微米,PMMA,3.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23 0.8微米,矽粉,1.0 2_0 微米,PMMA,3.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24 1,5微米,矽粉,1.0 2.0 微米,PMMA,3.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25 2.0微米,矽粉,2.5 2.0 微米,PMMA, 3.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2 6至4 2 為了與實施例2 6至4 3比較,對照實施例2 6至4 2除 了二氧化矽的粒徑與用量如表5顯示之外,其它實質上均 係依據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進行。有機粉末的名目平均 粒徑和用量分別為介於2至50奈米、及0.5至5.0重量比 份。 表5 |有機粉末 |無機粉末 28 1321706
(平均粒徑,原料, 用量(重量比份)) 二氧化矽 平均粒徑,用量 (重量比份) 二氧化鈦 平均粒徑,用量 (重量比份) 對照實施例26 0.1 微米,PTFE,0.5 0.4 微米,PMMA,0.5 2奈米,1.0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27 0.1 微米,PTFE,0.5 0.8 微米,PMMA, 0.5 2奈米,2.0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28 0.1 微米,PVDF, 0.5 1.5 微米,PMMA,0.5 2奈米,3.0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29 0.4 微米,PVDF,0.5 0.8 微米,PMMA,0.5 2奈米,0.3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30 0.4 微米,PVDF,1.0 0.1 微米,PMMA, 0.5 2奈米,0.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31 0.4 微米,PVDF, 1.0 0.8 微米,PMMA,0.5 2奈米,5.0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32 0.8 微米,PVDF,1.0 0.1 微米,PMMA, 0.5 50奈米,1.0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33 0.8 微米,PVDF, 1.0 0.4 微米,PMMA,0.5 50奈米,2.0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34 0.8 微米,PVDF,1.0 1.5 微米,PMMA,0.5 50奈米,3.0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35 1.5 微米,PVDF,1.5 0.4 微米,PMMA,0.5 50奈米,4.0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36 1.5 微米,PVDF, 1.5 0.8 微米,PMMA, 0.5 50奈米,5_0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37 0.8 微米,PVDF,1.5 1.5 微米,PMMA,0.5 17奈米,0.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38 0.4微米,矽粉,0.5 0.1 微米,PMMA,0.5 17奈米,5.0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39 0.4微米,矽粉,0.5 0.4 微米,PMMA,0.5 26奈米,0.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40 0.4微米,矽粉,0.5 0.8 微米,PMMA,0.5 26奈米,5.0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41 0.4微米,矽粉,0.5 1.5 微米,PMMA,0.5 40奈米,0.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42 0.8微米,矽粉,1.0 0.1 微米,PMMA,0.5 40奈米,5.0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4 3至5 8 29 1321706 為了與實施例44至61比較,對照實施例43至58除 了二氧化鈦的粒徑與用量如表6顯示之外,其它均係依據 實質上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製備。二氧化鈦的名目平均 粒徑和用量分別為介於50至300奈米、及0.5至5.0重量 比份。
表6 有機粉末 (平均粒徑,原料, 用量(重量比份)) 無機粉末 二氧化矽 平均粒徑, 用量 (重量比份) 二氧化鈦 平均粒徑, 用量 (重量比份) 對照實施例43 0.1 微米,PTFE,0_5 0.4 微米,PMMA, 0.5 6奈米,1.0 50 奈米,0.05 對照實施例44 0.1 微米,PTFE,0.5 0.8 微米,PMMA,0.5 6奈米,2.5 50奈米,2.5 對照實施例45 0.1 微米,PVDF,0.5 1.5 微米,PMMA,0.5 6奈米,2.5 150奈米, 0.05 對照實施例46 0.4 微米,PVDF, 0.5 1.5 微米,PMMA,0.5 6奈米,2.5 15 0 奈米,2.5 對照實施例47 0.4 微米,PVDF,1.0 0.1 微米,PMMA,0.5 6奈米,2.5 200奈米, 0.05 對照實施例48 0.4 微米,PVDF, 1.0 0.8 微米,PMMA,0.5 6奈米,2.5 200 奈米,2.5 對照實施例49 0.8 微米,PVDF,1.0 0.1 微米,PMMA,0.5 6奈米,2.5 200奈米, 0.05 對照實施例50 0.8 微米,PVDF,1.0 0.4 微米,PMMA,0.5 6奈米,2.5 2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51 0.8 微米,PVDF, 1.0 1.5 微米,PMMA,0.5 6奈米,2.5 250 奈米,2.0 對照實施例52 0.4微米,矽粉,0.5 0.1 微米,PMMA,0.5 6奈米,2.5 250 奈米,2.5 對照實施例53 0.4微米,矽粉,0.5 0.4 微米,PMMA,0.5 6奈米,2.5 250奈米, 0.05 對照實施例54 0.4微米,矽粉,0.5 0.8 微米,PMMA,0.5 6奈米,2.5 300 奈米,0.5 30 1321706 對照實施例55 0.4微米,矽粉,0.5 1.5 微米,PMMA,0.5 6奈米,2.5 30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56 0.8微米,矽粉,1.0 0.1 微米,PMMA,0.5 6奈米,2.5 300 奈米,2.0 對照實施例57 0.8微米,矽粉,1.0 0.4 微米,PMMA,0.5 6奈米,2.5 300 奈米,2.5 對照實施例58 0.8微米,矽粉,1.0 0.8 微米,PMMA,1.0 6奈米,2.5 300奈米, 0.05 對照實施例5 9至6 4
在調色劑顆粒上形成雙塗層和單一塗層,以測試依序 形成第一塗層和第二塗層的方法對於該調色劑品質造成的 效應。 該有機粉末和無機粉末的組成和製備方法實質上係與 實施例5至1 0相同。該經塗覆之有機粉末、該經塗覆之無 機粉末、以及該調色劑母粒係用亨舍爾混合機在轉子尖端 速度1 5 m/s下混合5分鐘以取得該調色劑。
表7 有機粉末 (平均粒徑,原料, 用量(重量比份)) 無機粉末 二氧化矽 平均粒徑, 用量 (重量比份) 二氧化鈦 平均粒徑,用 量 (重量比份) 對照實施例59 0.4 微米,PVDF,0.5 1.5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60 0.4 微米,PVDF,1.0 0.1 微米,PMMA,0.5 6奈米,2.0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61 0.4 微米,PVDF,1.0 0.8 微米,PMMA,0_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62 0.8 微米,PVDF,1.0 0.1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63 0.8 微米,PVDF,1.0 6奈米,2.5 150 奈米,1.0 31 1321706 對照實施例64 微米,PMMA, 0.5 微米,PVDF,1.0 微米,PMMA,0.5 6奈米,2.: 150奈米
對照實施例65至70 在調色劑顆粒上形成雙塗層和多個塗層,以測試依房 形成第一塗層和第二塗層的方法對於該調色劑之品質造成 的效應。
該有機粉束和無機粉末的組成和製備方法係與實施例 5至10相同。在第一道塗佈步驟中該調色劑母粒係與/種 有機粉末在了舍爾混合機中混合’在第二道塗佈步驟中與 另一種有機粉末混合,在第三道塗佈步驟中與二氧化碎混 合’且在第四道中與二氧化鈦混合’以產生非磁性單元件 之調色劑。該混合步驟係以轉子尖端速度1 5 m/s進行5分 鐘。 表8
有機粉末 1 ‘塗佈步 驟(平均粒 徑,種類, 重量比份) 2nd塗佈步驟(平 均粒徑,種類, 重量比份) 3ld塗佈步驟 (二氧化矽) (平均粒徑, 重量比份) 4th塗佈步驟 〔一氧化敛) (平均粒徑,重 量比份) 對照實施例65 〇·4微米, PVDF, 0.5 Ϊ.5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66 0.4微米, PVDF, 1.0 0.1 微米,PMMA, 0.5 6奈米,2.0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67 0.4微米, PVDF, 1.0 0.8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68 0.8微米, PVDF, 1.0 0.1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69 0.8微米, PVDF, 1.0 0.4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J 32 1321706 對照實施例70 0.8微米, PVDF, 1.0 1.5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71至84 為了測試無機粉末和有機粉末彼此預先塗佈對於調色 劑品質造成之效應,以未預先彼此塗佈的兩種有機粉末和 未預先彼此塗佈的二氧化矽與二氧化鈦在該調色劑母粒上 形成雙塗層。
該無機粉末和該有機粉之組成係與實施例5至1 0相 同,不過其並未在塗佈調色劑母粒之前彼此預先塗佈。在 第一道步驟中該調色劑母粒係在亨舍爾混合機中與未經塗 佈的兩種有機粉末混合,在第二道步驟中與未經塗佈的兩 種無機粉末混合,以取得該非磁性單一元件之調色劑。該 混合步驟係以轉子尖端速度1 5 m/s進行5分鐘。
表9 有機粉末 (平均粒徑, 原料, 用量(重量比份)) 無機粉末 二氧化矽 平均粒徑, 重量比份 二氧化鈦 平均粒徑,重 量比份 對照實施例71 0.4 微米,PVDF,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72 0.4 微米,PVDF, 1.0 X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73 0.8 微米,PMMA,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74 0.1 微米,PMMA,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75 0.4 微米,PMMA,0.5 6奈米,2.5 X 對照實施例76 0.4 微米,PMMA,0.5 X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77 0.8 微米,PVDF,1.0 6奈米,2.5 150 奈米,1.0 33 1321706
對照實施例78 0.8 微米,PVDF,1.0 X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79 0.8 微米,PVDF,1.0 6奈米,2.5 X 對照實施例80 0.4 微米,PVDF,0.5 1.5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81 0.4 微米,PVDF,1.0 0.1 微米,PMMA,0.5 6奈米,2.0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82 0.4 微米,PVDF, 1.0 0.8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83 0.8 微米,PVDF,1.0 0.1 微米,PMMA,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對照實施例84 0.8 微米,PVDF,1.0 0.4 微米,PMMA, 0.5 6奈米,2.5 150 奈米,1.0 測試實施例1 - 將各實施例和對照實施例製備成的每種非磁性單一元
' 件調色劑分別用串列式非磁性單一元件顯像列印機(HP - 4600, Hewlett-Packard)在室溫及濕度(20°C,55% RH)下列 印5,0 0 0張紙。影像密度、傳輸效率、長期穩定性、及充 電刃的污染程度係依據下列方法測試。 # 1.影像密度(I.D) 實心區域係使用 Macbeth反射感光密度計RD91 8測 量。 - A:表示影像密度等於或大於1.4 B:表示影像密度等於或大於1_3 C :表示影像密度等於或小於1 · 2 D:表示影像密度等於或小於1.0 34 1321706 2.傳輸效率 在5,000張紙中,以每5 00張紙所造成的廢棄紙張數 目計算列印效率。 A:表示傳輸效率等於或大於8 0% B:表示傳輸效率為70〜80% C:表示傳輸效率為60〜70% D:表示傳輸效率為50〜60%
3 .長期穩定性 在列印5,000張紙後觀察I.D.和傳輪效率的程度 八:1.0=1.4,且傳輸效率=75%; 8:1_〇=1.3,且傳輸效率=70%; C: I.D=1.2,且傳輸效率=60%; D: I.D=1.0,且傳輸效率=40%; 4.充電刃(charging blade)污染程度
在列印5,000張紙後,以透明膠帶沾黏殘留在PCR表 面上的調色劑轉移到白紙上並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並根 據下列標準評估。 ◎:表示PCR污染嚴重 0:表示PCR污染中等 △:表示PCR污染輕微 X :表示無污染 35 1321706 u)有機粉東的粒徑和用量之效應 為了測試有機粉末的粒徑和用量之效應,以實施例 1 至2 5和對照實施例1至2 5中取得的非磁性單一元件調色 劑進行影像密度、傳輸效率、長期穩定性、及PCR污染測 試,其測試結果陳述於表1 〇中。
表10 影像密度 傳輸效率 長期穩定性 PCR污染 實施例1 A A B X 實施例2 B A B X 實施例3 A A A 父 實施例4 A A A X 實施例5 A A A X 實施例6 A A A X 實施例7 A A Λ X 實施例8 A A A X 實施例9 A A A X 實施例10 A A A X 實施例11 A A A X 實施例12 A A A X 實施例13 A B A X 實施例14 A A A X 實施例15 A A Λ X 實施例16 A A Λ X 實施例17 A A A X 實施例18 A A A X 實施例19 B A A X 實施例20 A A A X 實施例21 A A A X 實施例22 A A A X 實施例23 A A A X 實施例24 A A A X 實施例25 A A B X 對照實施例1 D D D 0 對照實施例2 D D C 0 對照實施例3 C D D 0 36 1321706 對照實施例4 D D D ◎ 對照實施例5 D D C ◎ 對照實施例6 C D D ◎ 對照實施例7 C D D ◎ 對照實施例8 D D D ◎ 對照實施例9 C D D ◎ 對照實施例1 0 C D D ◎ 對照實施例11 D D D ◎ 對照實施例12 D D D ◎ 對照實施例13 D D D 0 對照實施例14 D C D 0 對照實施例15 D D D 0 對照實施例16 D D D 0 對照實施例17 C D D ◎ 對照實施例1 8 D D D 0 對照實施例19 D D D 0 對照實施例20 D D D 0 對照實施例21 D D D 0 對照實施例22 D D D ◎ 對照實施例23 D D D ◎ 對照實施例24 D D D ◎ 對照實施例25 D D D ◎
如表10中顯示,相較於對照實施例1至2 5,在實施 例1至2 5中所取得之調色劑(其中該調色劑母粒係先經經 塗覆之有機粉末塗佈再經二氧化矽與二氧化鈦塗層塗佈) 具有極佳的影像密度、傳輸效率、及長期穩定性。此等結 果顯示該調色劑母粒經過該經塗覆之有機粉末塗佈之後的 表現類似於球狀調色劑,因此該二氧化矽與二氧化鈦塗層 能輕易地黏附在該調色劑上。此外,其能減少多個調色顆 粒之間的黏附力,因而有助於維持充電性。 (2)二氧化矽粉末的粒徑和用量之效應 37 1321706 為了測試二氧化矽粉末的粒徑和用量對於調色劑品質 之效應,以實施例26至42和對照實施例26至42中取得 的非磁性單一元件調色劑進行影像密度、傳輸效率、長期 穩定性、及PCR污染測試,其測試結果陳述於表11中。
表11 影像密度 傳輸效率 長期穩定性 PCR污染 實施例26 A A A X 實施例27 A A A X 實施例28 A A A X 實施例29 A A A X 實施例30 A A A X 實施例31 A A A X 實施例32 A A A X 實施例33 A A A X 實施例3 4 A A A X 實施例35 A A Λ X 實施例36 A A A X 實施例37 A A 卜 X 實施例38 lA A fX 實施例39 A A B X 實施例40 A A A X 實施例41 A A A X 實施例42 A A A X 對照實施例26 D D D 0 對照實施例27 D D D 0 對照實施例28 D D D 0 對照實施例29 D D D ◎ 對照實施例30 D D D 0 對照實施例31 D D D ◎ 對照實施例32 D D D ◎ 對照實施例33 D D D ◎ 對照實施例34 D D D 0 對照實施例35 D D D 0 對照實施例36 D D D 0 對照實施例37 D D D ◎ 對照實施例38 D D D ◎ 對照實施例39 D C D ◎ 38 1321706 對照實施例40 D D D 0 對照實施例41 D D D ◎ 對照實施例42 D D D 0 如表1 1中顯示,相較於對照實施例26至42,在實施 例28至50中取得的多個調色劑(其二氧化矽之平均粒徑和 用量分別為3至4 0奈米及1至4重量比份)均顯示極佳的 影像密度、傳輸效率、及能預防PCR污染。
(2)二氣化鈦的粒徑和用量之效應 為了測試二氧化鈦粉末的粒徑和用量對於調色劑品質 之效應,以實施例4 3至5 8和對照實施例4 3至5 8中取得 的非磁性單一元件調色劑進行影像密度、傳輸效率、長期 穩定性、及PCR污染測試,其測試結果陳述於表12中。
表12
影像密度 傳輸效率 長期穩定性 PCR污染 實施例43 A A A |X 實施例44 A p A X 實施例45 A A A X 實施例46 A A A X 實施例47 A A A X 實施例48 A A A X 實施例49 A A A X 實施例50 A A A X 實施例51 A A A X 實施例52 A A A X 實施例53 A A A X 實施例54 A A Λ X 實施例55 A A A X 實施例56 B A Λ X 實施例57 A A A X 39 1321706
實施例58 A A A X 對照實施例43 D D D ◎ 對照實施例44 C D D 0 對照實施例45 D D D ◎ 對照實施例46 D D D 0 對照實施例47 D D C ◎ 對照實施例48 D D D 0 對照實施例49 D D D ◎ 對照實施例50 D D D 0 對照實施例51 D D D 0 對照實施例52 D D D 0 對照實施例53 D C D ◎ 對照實施例54 D D D ◎ 對照實施例55 D D D o 對照實施例56 D D D 0 對照實施例57 D D D 0 對照實施例58 D D D o 如表12中顯示,相較於對照實施例4 3至5 8,在實施 例4 3至5 8中取得的多個調色劑(其二氧化鈦之平均粒徑和 用量分別為80至200奈米及0.1至2.0重量比份)均顯示 極佳的影像密度、傳輸效率、及能預防PCR污染。 # (4)以多重步驟製備之雙塗層和單一塗層之差異 為了測試雙塗層(依據本發明之雙步驟依序塗佈方法 製備)和具有與該雙塗層之組成相同的單一塗層之間的差 - 異,以實施例5至1 0和對照實施例5 9至6 4中取得的非磁 性單一元件調色劑進行影像密度、傳輸效率、長期穩定性、 及P C R污染測試,其測試結果陳述於表1 3中。 表13 40 1321706 影像密度 傳輸效率 長期穩定性 PCR污染 實施例5 A A A X 實施例6 A B A X 實施例7 A A A X 實施例8 A A A X 實施例9 A A A X 實施例10 A A A X 對照實施例59 C D D ◎ 對照實施例60 C D D 0 對照實施例61 B D D ◎ 對照實施例62 C D D 0 對照實施例63 C D D ◎ 對照實施例64 B D D ◎
如表1 3顯示,相較於在對照實施例5 9至6 4中取得之 多個單一塗層調色劑,實施例5至1 0所取得之多個雙塗層 調色劑顯示極佳的品質。
更特別地,即使對照實施例59至64中多個調色劑之 有機粉末和無機粉末的粒徑和組成係與實施例5至1 0相 同,但其傳輸效率和長期穩定性不佳,且PCR污染程度嚴 重。此種結果顯示,由該有機粉末或無機粉末在調色劑母 粒上形成的單一塗層並無法展現其原有的性質。· (5)雙塗層與多重塗層之差異 為了測試雙塗層(依據本發明之雙步驟依序塗佈方法 製備)和具有與該雙塗層相同組成的多重塗層之差異,以實 施例5至1 0和對照實施例6 5至7 0中取得的非磁性單一元 件調色劑進行影像密度、傳輸效率、長期穩定性、及PCR 污染測試,其測試結果陳述於表14 t。 41 表14 影像密度 傳輪效逢· 對照實施例65 b 干 c —- 對照實施例66 c ' D—~~~ 對照實施例67 B | D-- 對照實施例6 8 C D-- 對照實施例69 C 」 D-- 對照實施例7 0 B D·~~~~ !定性 PCR污染 0 ----- 0 0 0 ◎ ◎ 如表14中顯不,相較於對昭 番涂屉沾夕乂 、'貫施例65至70中具有多 重塗層的多個調色劑,實施例5 調色劑其品質較佳。 10中具有雙塗層的多個 更特別地,即使對照實施 有機铪5至7〇中多個調色劑之 有機粉末和無機粉末的 同,彳θ i & 孤仨柙組成係與實施例5至10相 仁其傳輸效率和長期穩定,沾 重。由該社果g| _ ," ,且PCR污染程度嚴 末… 明雙重步驟方法(其係先使有機粉 備成的1佈之後再塗佈於調色劑母粒上)所製 成的調色劑具有最佳品質。 塗佈於细洛 :了測試使用根據本發明互相塗佈之有機粉…機 π。使用未經塗佈之有機粉末和無機粉末的差異, :例5至Η)和對照實施例71至82中取得的非磁性單—元 _ Μ _行影像密度4輸效率、長期穩定性、及pa 染測試’其測試結果陳述於表1 5中。 42 1321706 表15 影像密度 傳輸效率 長期穩定性 PCR污染 對照實施例71 D C C 0 對照實施例72 ρ D D 0 對照實施例73 D D D 0 對照實施例74 C D D 0 對照實施例75 D D D ◎ 對照實施例76 C D D ◎ 對照實施例77 D C D ◎ 對照實施例78 C D D ◎ 對照實施例79 D D C ◎ 對照實施例80 D D D ◎ 對照實施例81 D C C 0 對照實施例82 C D D 0 對照實施例83 D D D 0 對照實施例84 D D C 0
如表15顯示,於有機粉末和無機粉末互相塗佈之後形 成第一塗層和第二塗層之調色劑,其所展現的調色劑品質 均優於另一方。
更特別地,即使對照實施例7 1至8 4中多個調色劑之 有機粉末和無機粉末的粒徑和組成係與實施例5至1 0相 同,但其傳輸效率和長期穩定性不佳,且PCR污染程度嚴 〇 測試實施例2 為了檢視第一塗層與第二塗層之表面狀態,在SEM下 觀察第一塗層為經塗覆之有機粉末的調色劑顆粒、及其後 根據實施例1再以經塗覆之無機粉末塗佈成第二塗層的該 43 1321706 調色劑顆粒。 第2圖之SEM照片係顯示具有第一塗層之顆粒的表面 狀態。第4圖之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照片係顯示具有第一塗 層和第二塗層之顆粒的表面狀態。 如第2圖顯示,調色劑母粒之表面極端不規則,而該 有機粉末填滿在這些調色劑母粒的凹洞中。第3圖則顯示 兩種有機粉末係互相塗佈。
第4圖顯示,由於有第一塗層,使得該調色劑母粒之 表面狀態相當平整,而該經塗覆之無機粉末即塗佈在該調 色劑顆粒平整的表面上。第5圖中顯示該無機粉末係互相 塗佈。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之剖面圖係顯示一根據本發明之非磁性單一元 件調色劑的結構。
第2圖之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照片係顯示一調色 劑母粒在根據較佳實施例形成第一塗層後其表面之狀態。 第3圖之SEM照片係顯示該調色劑母粒在根據一較佳 實施例形成第一塗層後,其上所形成之經塗覆之有機粉末 的表面狀態。 第4圖之SEM照片係顯示該具有第一塗層和第二塗層 之顆粒在根據一較佳實施例形成第二塗層後其表面的狀 態.。 第5圖之SEM照片係顯示在具有該第一塗層之調色劑 44 1321706
母粒上根據一較佳實施例形成第二塗層後,其上形成之經 塗覆之無機粉末的表面狀態。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調色劑母粒 20第一塗層 3 0第二塗層 45

Claims (1)

1321706 號卿廣忉年卩月修正 妒申1月知修正本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用於一非磁性單一元件列印系統的調色劑,其包括 形成在一調色劑母粒上之一第一塗層和一第二塗層,其中 該第一塗層包含兩種平均粒徑為0.1微米至1.8微米之 有機粉末彼此塗佈的經塗覆之有機粉末,以1〇〇重量比份 (parts by weight)之調色劑母粒計算,該第一塗層包括兩種 用量分別為0.1至2.0重量比份之有機粉末,及
該第二塗層包含平均粒徑為3奈米至40奈米之二氧化 矽與平均粒徑為80奈米至200奈米之二氧化鈦彼此塗佈的 經塗覆之無機粉末,以1 〇 〇重量比份之調色劑母粒計算, 該第二塗層包括用量為1.0至4.0重量比份之二氧化矽及 用量為0.1至2.0重量比份之二氧化鈦。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調色劑,其中該第一塗層 之厚度為10奈米至200奈米。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調色劑,其中該有機粉末 為. (a) —均聚物或一共聚物,係以選自下列之一個或多 個單體製備,包括:苯乙烯化合物、乙烯基鹵化物 (vinylhalides)、乙稀基醋類(vinylesters)、甲基丙稀酸酯類 (methacrylates)、丙稀酸衍生物、丙稀酸醋類、四I乙稀 (tetrafluoroethylene) 、 及 1,1- 二 氟乙稀 (l,l-difluoroethylene);或 46 1321706 (b) —聚合物之混合物,係選自由(a)之均聚物和共聚 物所組成之群組’和選自由笨乙稀基樹脂(styrene-based resin)、環氧基樹脂(epoxy-based resin)、聚酯基樹脂 (polyester-based resin)、 和 聚 氨 酯 基 樹 脂 (polyurethane-based resin)所組成群組之樹脂。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調色劑,其中該苯乙烯化 合物係選自包括苯乙稀(styrene)、甲基笨乙稀(methyl styrene)、二曱基苯乙烯(dimethyl styrene)、乙基苯乙烯 (ethyl styrene)、笨基苯乙烯(phenyl styrene)、氣基笨乙烯 (chloro styrene)、己基苯乙烯(hexyl styrene)、辛基苯乙烯 (octyl styrene)、及壬基苯乙烯(nonyl styrene); 該乙稀基鹵化物係選自乙稀基氣(vinylchloride)和乙 烯基氟(vinylfluoride)所組成之群組; 該乙稀基酯(vinylester)係選自乙稀基酷酸酯 (vinylacetate)和乙稀基苯甲酸醋(vinylbenzoate)所組成之 群組;
該丙稀酸曱酯(methacrylate)係選自甲基丙稀酸曱酯 (methylmethacrylate)、 乙基丙 稀酸 甲 酯(ethyl methacrylate)、丙基丙稀酸曱 g旨(propylmethacrylate)、正-丁基丙稀酸曱S旨(n-butylmethacrylate)、異-丁基丙稀蜂甲 酯(iso-butylmethacrylate) 、 2-乙基己基丙稀酸甲酯 (2-ethylhexyl methacrylate)、及苯基丙稀酸曱醋(phenyl methacrylate); 該丙稀酸衍生物係選自丙稀腈(acrylonitrile)和甲丙 47 1321706 缔腈(methacrylonitrile);以及 該丙缔酸醋係選自丙稀酸曱g旨(methylacrylate)、丙婦 酸乙自曰(ethylacrylate)、丙稀酸丁醋(butylacrylate)、及笨 基丙稀酸醋(phenylacrylate) »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調色劑,其中該第二塗 層之厚度為3奈米至400奈米。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調色劑,其中該二氧化矽 為二氧化夕本身’或為經表面調節劑疏水化處理的二氧化 矽’其中該表面調節劑係選自:二甲基二氣矽烷(dimethyl dichlorosilane)、二甲基聚矽氧烷(dimethylpolysiloxane)、 六甲基二發氣燒> (hexamethyldisilazane)、胺基碎院 (aminosilane)、烷基矽烷(alkylsilane)、及八甲基環四矽氧 烷(octamethyl cyclotetrasiloxane) °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調色劑,其中該二氧化 欽係選自金紅石結構(Rutile type)二氧化鈦或銳鈦結構 (Anatase type)二氧化鈦、及其混合物。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調色劑,其中該調色劑母 粒包含一黏著劑區域、一著色劑、及一電荷調控劑。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調色劑,其中該調色劑母 48 1321706
粒更包含選自流體性增進劑及釋放劑所組成之群組 一者。 1 〇 · —種製備用於一非磁性單一元件列印系統之調 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驟: a) 製備一經塗覆之有機粉末,其係將兩種平均 0.1微米至 1.8微米之有機粉末混合並使其彼此塗 100重量比份之調色劑母粒計算,兩種有機粉末用 為0.1至2.0重量比份; b) 將該經塗覆之有機粉末塗佈在該調色劑母 產生具有第一塗層之調色劑母粒; c) 製備經塗覆之無機粉末,其係將平均粒徑為 至40奈米之二氧化矽與平均粒徑為80奈米至200 二氧化鈦混合並使其互相塗佈,其中以100重量比 色劑母粒計算,包括有1.0至4.0重量比份之用量 化矽以及為0.1至2.0重量比份之用量的二氧化鈦; d) 將經塗覆之無機粉末塗佈在步驟b)之具有 層的調色劑母粒上,以產生一調色劑顆粒,其包含 調色劑母粒上的第一塗層和第二塗層。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在步 d)中之該混合程序係藉由一選自下列群組之混合器 包括亨舍爾(Henschel)混合機、渦輪式攪拌器、高 器、及混合器。 的至少 色劑的 粒徑為 佈,以 量分別 粒上以 3奈米 奈米之 份之調 的二氧 以及 第一塗 形成於 驟a)至 進行, 速混合 49
TW095101961A 2005-01-18 2006-01-18 Color toner for non-magnetic mono-component system for increasing printing quality and a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TWI321706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050004565 2005-01-18
KR1020060004769A KR100713780B1 (ko) 2005-01-18 2006-01-17 인쇄 품질을 향상시킬 수 있는 비자성 일성분계 칼라 토너및 이의 제조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32601A TW200632601A (en) 2006-09-16
TWI321706B true TWI321706B (en) 2010-03-11

Family

ID=37174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01961A TWI321706B (en) 2005-01-18 2006-01-18 Color toner for non-magnetic mono-component system for increasing printing quality and a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0713780B1 (zh)
CN (1) CN1942831B (zh)
TW (1) TWI3217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38180B1 (ko) * 2006-12-06 2010-01-2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화상 균일성이 우수한 토너
JP2010092004A (ja) * 2008-09-10 2010-04-22 Kyocera Mita Corp フルカラー用トナーセ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と画像形成装置
KR101184969B1 (ko) 2008-11-03 2012-10-0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중합토너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101156609B1 (ko) * 2012-04-05 2012-06-1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중합토너 제조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06083A (en) * 1995-01-27 1996-04-09 Xerox Corporation Conductive developer compositions with wax and compatibilizer
US6103441A (en) * 1998-11-12 2000-08-15 Ricoh Company, Ltd. Color toner for electrophotography
JP3845522B2 (ja) * 1998-11-19 2006-11-15 株式会社東芝 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51465A (ja) * 1999-08-11 2001-02-23 Ricoh Co Ltd フル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フルカラー電子写真用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画像形成方法に使用される中間転写体
JP2001083732A (ja) * 1999-09-09 2001-03-30 Toshiba Tec Corp 現像剤用トナー、現像剤、現像剤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及び、現像剤の製造方法
JP2002182423A (ja) 2000-12-18 2002-06-26 Nippon Zeon Co Ltd トナー
US6534230B1 (en) * 2001-09-28 2003-03-18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oner formulations
JP2003202702A (ja) * 2002-01-09 2003-07-18 Minolta Co Ltd 負荷電性トナー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KR100450233B1 (ko) * 2002-04-11 2004-09-2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장기신뢰성이 우수한 비자성 일성분계 칼라 토너의제조방법
JP4054644B2 (ja) 2002-09-11 2008-02-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非磁性一成分トナーおよび現像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42831A (zh) 2007-04-04
CN1942831B (zh) 2010-05-19
TW200632601A (en) 2006-09-16
KR20060083898A (ko) 2006-07-21
KR100713780B1 (ko) 2007-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25777B2 (ja) 印刷品質を向上させることができる非磁性一成分系カラー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745332B1 (en) Color toner having low contamination of charging elements
TWI321706B (en) Color toner for non-magnetic mono-component system for increasing printing quality and a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CN103995442A (zh) 用于使静电潜像显影的调色剂
US20130029261A1 (en) Polymerized toner and preparation method of the same
JP5171577B2 (ja) キャリアの製造方法、キャリア、2成分現像剤、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81135B2 (ja) 非磁性一成分系カラー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322998A (ja) カプセル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095855A (ja) 表面処理樹脂粉体の製造方法
JPS63172279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の製造方法
JP2003098742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KR100713779B1 (ko) 우수한 계조성을 가지는 비자성 일성분계 칼라 토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1243715B1 (ko) 우수한 장기 안정성을 가지는 비자성 일성분계 칼라토너 및이의 제조방법
JP2022145063A (ja) カプセル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れを含む2成分現像剤
KR100463173B1 (ko) 비자성 일성분계 칼라 토너의 제조방법
JP2022164466A (ja) トナー、2成分現像剤、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H04177361A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2019185020A (ja) カプセルトナー、2成分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カプセル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H02287551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2001013736A (ja) キャリアおよび2成分現像剤
CN109669327A (zh) 金属调色剂载体
JP2004078014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を用いる画像形成方法
KR20050062393A (ko) 저온현상 특성이 우수한 비자성 일성분계 토너
JP2001013735A (ja) 2成分現像剤およびキャリア
JP2000314986A (ja) 静電像現像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