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81762B - Fuel cell - Google Patents

Fuel cell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81762B
TWI281762B TW094134987A TW94134987A TWI281762B TW I281762 B TWI281762 B TW I281762B TW 094134987 A TW094134987 A TW 094134987A TW 94134987 A TW94134987 A TW 94134987A TW I281762 B TWI281762 B TW I28176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catalyst layer
fuel cell
vaporized
anode catalys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4134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27697A (en
Inventor
Nobuyasu Negishi
Kenichi Takahashi
Hirofumi Kan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6276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276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817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8176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6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 H01M8/0662Treatment of gaseous reactants or gaseous residues, e.g. cleaning
    • H01M8/0668Removal of carbon monoxide or carbon dioxi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186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of liquid-charged or electrolyte-charged reacta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6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007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with both reactants being gaseous or vaporis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uel Cell (AREA)

Description

1281762 (1) ~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發明爲供給使液體燃料汽化後之氣化燃料於陽極觸 @ Μ之燃料電池,特別是關於能夠適當地放出伴隨進行電 池反應自陽極觸媒層產生之二氧化碳氣體,且減少因二氧 化碳氣體使內壓上升,電池輸出特性低下之燃料電池。 0 【先前技術】 近年來’個人電腦、手機等各種電子機器隨著半導體 技術發展而小型化,正嘗試使用燃料電池於這些小型機器 之電源。燃料電池因僅提供燃料與氧化劑即可發電,且具 僅交換燃料即可持續性地發電等優點,可說是於實現小型 化之攜帶電子機器其運作極有利之系統。特別是直接甲醇 型燃料電池(DMFC ;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使用高 能量密度之甲醇爲燃料,因可直接在電極觸媒上自甲醇轉 φ 換出電流,且無須改質器使小型化變爲可能,因燃料之使 用上與氫氣燃料相比安全且容易,有希望做爲小型機器用 之電源。 DMF C之燃料供給方法,已知有汽化液體燃料後以風 扇等送入燃料電池內之氣體供給型DMFC,及將液體燃料 以原狀態以幫浦等送入燃料電池內之液體供給型DMFC, 另外如專利文件1所示之內部汽化型D M F C等。 專利文件1所示之內部汽化型DMFC,其爲備有保持液 體燃料之燃料浸透層,與燃料浸透層中,爲擴散被保持之 -5- (2) 1281762 m 液體燃料中之氣化成分之燃料汽化層,汽化後之液體燃料 自燃料汽化層被供給至燃料極(陽極)。專利文件1使用 之液體燃料爲甲醇與水爲1 :1之莫耳比混合之甲醇水溶液 ,甲醇與水二者均以汽化氣體之形式供給至燃料極。 根據專利文件1所示之內部汽化型DMFC,無法獲得足 夠之高輸出特性。因水較甲醇蒸氣壓爲低,水之汽化速度 較甲醇爲慢,若甲醇與水均以汽化形式供給於燃料極,則 φ 相較於甲醇之供給量,會造成水之供給量相對的不足。其 結果會因爲甲醇對內部改質反應之反應變高而無法得到充 足之輸出特性。 專利文件1 特許第3 4 1 3 1 1 1號公報 另外,根據上述之專利文件1所示過去之內部汽化型 DMFC,爲防止甲醇洩漏至電池外,自液體燃料池至陽極 觸媒層所經路線幾乎是以氣密方式形成。因此,於陽極觸 媒層由於甲醇等燃料分解反應而生成二氧化碳氣體(C02 φ ),其生成量伴隨發電量之增加而增加。因此,於燃料汽 化層與陽極觸媒層之間形成之汽化燃料收容室中之內壓隨 時間增加,相對的汽化燃料氣體分壓減少,供給陽極觸媒 層之燃料供給量變少之結果,造成電池輸出低下之問題點 〇 本發明之目的爲使具有將液體燃料之汽化成分供給於 陽極觸媒層之小型燃料電池,提升其輸出特性之安定化, 特別是以提供能夠適當地放出伴隨進行電池反應,自陽極 觸媒層產生之二氧化碳氣體,且減少因二氧化碳氣體使內 -6 - 1281762 " (3) 壓上升,電池輸出特性低下之燃料電池爲目的。 【發明內容】 爲達成上述之目的,關於本發明之燃料電池,其係爲 具備陰極觸媒層、陽極觸媒層、與上述之陰極觸媒層與陽 極觸媒層之間所配置之質子傳導性膜、儲存液體燃料之液 體燃料池、爲提供液體燃料之汽化成分給上述之陽極觸媒 φ 層之燃料汽化層、上述燃料汽化層與上述陽極觸媒層之間 所形成之汽化燃料收容室,且其特徵爲設計有包含於上述 陽極觸媒層生成之二氧化碳氣體,自上述之汽化燃料收容 室之側壁排出電池外(電池框體外)之內壓釋出機構。 另外於上述之燃料電池,上述內壓釋出機構,最好是 由於上述汽化燃料收容室之側壁所形成之切口部位及與此 切口部位緊密結合自由地配置之彈性體所構成。 另外’於上述之燃料電池,上述內壓釋出機構,最好 φ 是爲由於上述汽化燃料收容室之側壁所形成之溝,及與此 溝緊密結合自由地配置之彈性體所構成。 另外於上述之燃料電池,上述內壓釋出機構,最好是 係由上述汽化燃料收容室之側壁,及與此側壁緊密結合配 置之彈性體所形成,且將上述之汽化燃料收容室內之生成 氣體排至電池外之狹縫,延伸至該彈性體之厚度方向所形 成。 另外,於上述之燃料電池,上述內壓釋出機構,最好 是係由上述汽化燃料收容室之側壁所形成之溝,及與此溝 (4) 1281762 緊密結合自由地配置之彈性體所形成,且將該汽化燃料收 容室內之生成氣體排至電池外之狹縫,延伸至與溝緊密結 合之彈性體之厚度方向所形成。 另外於上述之燃料電池’上述彈性體之硬度最好是曰 本工業規格(JIS K 6301 A: 1997 (加硫橡膠以及熱可塑 性橡膠之硬度試驗))所示之硬度係4 0 °〜7 0 °的範圍。 另外,於上述之燃料電池,上述於汽化燃料收容室之 側壁所形成之切口部位之寬度最好是1 m m以下。 另外於上述之燃料電池,最好是設置將上述汽化燃料 收容室所排出之生成氣體,回流至陰極觸媒層側之引導管 【實施方式】 本發明係關於根據燃料電池,能夠提供爲使包含伴隨 進行電池反應,自陽極觸媒層產生之二氧化碳氣體之生成 φ 氣體,藉由內壓釋出機構能夠適當地放出電池外,且抑制 因二氧化碳氣體使內壓上升電池輸出特性低下,具備安定 之輸出特性之燃料電池。 本發明者們經專心硏究所得之結果,獲得可得到於具 備爲供給液體燃料之汽化成分於陽極觸媒層之燃料汽化層 之燃料電池中,伴隨電池反應進行包含自陽極觸媒層所產 生之二氧化碳氣體之生成氣體,藉由經汽化燃料收容室之 側壁所形成之切口部位及溝所構成之內壓釋出機構適當地 放出電池外,減少因二氧化碳氣體使內壓上升電池輸出特 -8- 1281762 " (5) 性低下,具備安定之輸出特性之燃料電池之情報。 另外,發現藉由將於陰極觸媒層所生成之水通過質子 傳導性膜提供給上述之陽極觸媒層,能夠使燃料之內部改 質反應之反應抵抗變低,提高其輸出特性。 特別是發現藉由使用陰極觸媒層所生成之水,使陰極 觸媒層之水分保持量較陽極觸媒層之水分保持量爲多,因 其能夠促使此生成水經由質子傳導性膜向陽極觸媒層之擴 φ 散反應,較水之供給速度只依賴燃料汽化層時更爲提升, 變爲可減低燃料之內部改質反應之反應抵抗,提高電池之 輸出特性。 另外,陰極觸媒層所生成之水,因能夠使用於陽極觸 媒層液體燃料之內部改質反應,能夠減輕陰極觸媒層所生 成之水排出電池外之處理,同時,不須爲提供水於液體燃 料之特別構造,能夠提供構造簡單之燃料電池。 另外,依據本發明之燃料電池,能夠使用過去理論上 φ 所無法使用,超過化學計量式之純甲醇等高效燃料。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燃料電池,直接甲醇型燃料電池 ,參照所附之圖面,說明其實施方式。 首先,針對第1之實施方式加以說明。圖1爲有關本發 明之第1實施方式之表示直接甲醇型燃料電池構造例模式 之剖面圖。 如圖1所示,膜電極接合體(MEA) 1爲具備由陰極觸 媒層2及陰極氣體擴散層4所形成之陰極,與由陽極觸媒層 3及陽極氣體擴散層5所形成之陽極,和配置於陰極觸媒層 (6) 1281762 ~ 2與陽極觸媒層3之間之質子傳導性電解質膜6。 陰極觸媒層2與陽極觸媒層3所含之觸媒包括可舉出例 如鈾族元素之單體金屬(鉑、釘、铑、銥、餓、鈀等)’含 有鉑族元素之合金等。陽極觸媒使用對甲醇及一氧化碳耐 性強之鉑一釕,陰極觸媒希望使用鉑,但不只限定於這些 物質。另外,可使用以碳素材料爲導電性載體之載體催化 劑或是使用無載體催化劑。 | 構成質子傳導性電解質膜6之質子傳導性材料可舉出 例如具磺酸基之氟系樹脂(例如全氟磺酸聚合物),具磺 酸基之氫碳系樹脂,鎢酸及磷鎢酸等無機酸等,但不只限 定於這些物質。 陰極氣體擴散層4層疊於陰極觸媒層2之上,且陽極氣 體擴散層5層疊於陽極觸媒層3之下。陰極氣體擴散層4擔 任均一地供給氧化劑給陰極觸媒層2,也兼爲陰極觸媒層2 之集電體。另外,陽極氣體擴散層5擔任均一地供給燃料 φ 給陽極觸媒層3,同時亦兼爲陽極觸媒層3之集電體。陰極 導電層7a及陽極導電層7b,各自與陰極氣體擴散層4及陽 極氣體擴散層5連接。可使用金等金屬材料所製成之多孔 質層(例如網眼)於陰極導電層7a及陽極導電層7b。 矩形框狀之陰極封印材8a,位於陰極導電層7a與質子 傳導性電解質膜6之間,且氣密式地圍繞在陰極觸媒層2及 陰極氣體擴散層4周圍。另外,矩形框狀之陽極封印材8b ,位於陽極導電層7b與質子傳導性電解質膜6之間,且氣 密式地圍繞在陽極觸媒層3及陽極氣體擴散層5周圍。陰極 -10- (7) 1281762 封印材8 a及陽極封印材8 b係爲防止自膜電極接合體1之燃 料漏洩及氧化劑漏洩之0型密封圈。 膜電極接合體1之下方配置有液體燃料池9。液體燃料 池9內收容有液體甲醇等液體燃料l或甲醇水溶液。於液體 燃料池9之開口端,以燃料汽化層1 〇爲例,只容許液體燃 料之汽化成分透過,液體燃料池9之開口部覆蓋有使液體 燃料無法透過之汽液分離膜1 0。在此,液體燃料之汽化成 φ 分指的是液體燃料使用液體甲醇時汽化後之甲醇,而液體 燃料使用甲醇水溶液時是指甲醇之汽化成分與水之汽化成 分所組成之混合氣體。 汽液分離膜10與陽極導電層7b之間層積有樹脂製之框 架1 1。以框架1 1所圍成之空間,暫時性地收容擴散過汽液 分離膜1 〇之汽化燃料,機能爲汽化燃料收容室1 2 (亦即蒸 汽積存)。藉由汽化燃料收容室1 2與汽液分離膜1 〇抑制透 過甲醇量之效果,可避免一次供給大量的汽化燃料於陽極 φ 觸媒層3,且可抑制甲醇滲透之發生。尙且,框架1 1其矩 形之框架可以如PET之熱可塑性聚酯樹脂形成。 於上述汽化燃料收容室(蒸汽積存)1 2之側壁設置有 排出於陽極觸媒層3所生成含有二氧化碳氣體之生成氣體 至電池外之內壓釋出機構2 0。此內壓釋出機構2 0,如圖3 所示,爲由於汽化燃料收容室1 2之側壁1 1 a所形成之溝2 1 及與此溝2 1緊密結合自由地配置之彈性體1 0a所構成。 上述之內壓釋出機構,希望是以硬質之材料及與此硬 質材可自由地緊密結合之軟質之彈性體組合而成。具體而 -11 - (8) 1281762 言’構成上述汽化燃料收容室(蒸汽積存)1 2之側壁材料 並無特別限定,但以氣密性封閉電池之構成之PET等硬質 樹脂材來形成框材(封印材)及電池之框體爲佳。另外上 述之彈性體,以軟質之橡膠薄片爲佳。特別是亦可使用由 軟質之硅酮橡膠薄片、NBR所形成之上述之燃料汽化層1〇 來兼做爲彈性體。 上述橡膠等彈性體之硬度,最好是日本工業規格( JIS K 63 0 1 A: 1 997 )所示之硬度係40°〜70°的範圍。此 彈性體之硬度未達40°過度柔軟時,藉由於側壁所形成之 切口部位,及將彈性體嵌入溝內而成之噴出□,其形成會 變爲困難。亦即,即便形成切口部位,因彈性體具有之彈 性,即使內壓上升噴出口也不會打開,指定壓力下之解放 動作變爲困難。另外,例如即便形成噴出口,因在高內壓 狀態下動作,而兼有燃料電池封印構造之氣體排除機構, 此封印構造可能成爲破壞之起點。相反的,此彈性體之硬 度超過70°時,彈性體之變形能力低下,即使內壓變化, 橡膠形狀仍維持原本之狀態’封止切口部位及溝會變爲困 難。因此,彈性體之硬度設定於40°〜70°的範圍,但更好 是在50°〜60°的範圍。 如圖3所示之內壓釋出機構20 ’汽化燃料收容室1 2內 之內壓低時,如圖3左側所示’彈性體1 0a嵌入溝2 1中而封 閉噴出口。另外’電池反應進行時’陽極觸媒層3生成之 二氧化碳氣體蓄積於汽化燃料收容室1 2而使內壓上升時’ 因彈性體l〇a變形,噴出口打開,包含二氧化碳之生成氣 -12- (9) 1281762 體被排出電池外(電池框體外)。所以,藉由生成氣體被 排出電池外內壓降低,彈性體1 Oa嵌入溝2 1中而再度封閉 噴出口。因此,抑制因二氧化碳氣體使內壓上升電池輸出 特性低下,變爲可提供具備安定之輸出特性之燃料電池。 上述之內壓釋出機構,如圖2所示亦可用於汽化燃料 收容室1 2之側壁1 1形成之切口部位22,與如同自上下夾住 且緊密結合自由地配置於切口部位22之彈性體10a、10b來 構成。此內壓釋出機構20a之作用效果與圖3所示機構相同 〇 圖2、3所示內壓釋出機構20a、20,汽化燃料收容室之 側壁1 1、1 la形成之切口部位22或溝21之寬度W最好在1mm 以下。此切口部位2 2或溝2 1之寬度W若超過 1mm變爲過大 時,變爲即便於低內壓狀態下亦會形成噴出口,做爲燃料 之甲醇發生洩漏等,無法順利進行藉由彈性體1 0、1 0 a使 噴出口開閉動作。藉由前述之溝21之寬度W爲1mm以下時 ,可減低未發電時燃料的洩漏。 另外上述之內壓釋出機構,如圖4所示由汽化燃料收 容室之側壁1 1及與此側壁1 1緊密結合配置之彈性體1 〇c所 構成,亦可以上述之汽化燃料收容室內之生成氣體排至電 池外之狹縫23,延伸至上述之彈性體1 〇c之厚度方向所構 成。 上述彈性體1 〇c所形成之狹縫23其高度最好爲彈性體 10c之厚度之四分之三以下,具體而言,使用厚度爲200 μιη 之彈性體10c時,最好是使用150 μηι以下。前述狹縫23其高 -13· (10) 1281762 度超過彈性體1 Oc之厚度之四分之三變爲過大時,藉由彈 性體1 0C實行噴出口之開閉動作會變爲無法順利進行。此 內壓釋出機構2 Ob之作用效果與圖3所示機構相同。 另外上述之內壓釋出機構,亦可由如圖4所示而構成 。亦即,內壓釋出機構20c爲於前述汽化燃料收容室之側 壁1 la形成之溝21,與此溝21緊密結合配置之彈性體1〇 d所 構成,上述之汽化燃料收容室內之生成氣體排至電池外之 φ 狹縫23,延伸至與溝21緊密結合之彈性體l〇d之厚度方向 所構成亦可。 根據如圖5所示之內壓釋出機構2 0 c,加上如圖3所示 之內壓釋出機構20,另外由於在彈性體l〇d形成狹縫23, 內壓之噴出口之開閉動作更順利進行。 尙且,上述圖2〜圖5之右側所示之內壓釋出機構,當 內壓高時所形成之釋出通路,爲易於理解而誇張地繪出, 但實際上釋出通路之寬度只有數十μιη,開啓這樣寬度之釋 φ 出通路,即可有效放出內壓。另外,低內壓時完全封閉釋 出通路(噴出口)會有困難,但具低減汽化燃料洩漏之效 果。 另外,具備如上述之內壓釋出機構之燃料電池,最好 是設置有如圖7之前述汽化燃料收容室1 2所排出之生成氣 體,回流至陽極觸媒層2側之引導管24。 於上述之汽化燃料收容室1 2所排出之生成氣體中,除 陽極觸媒層3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氣體以外,還包含燃料汽 化層1 〇所供給之甲醇蒸汽等汽化燃料。此排放出之氣體藉 -14- (11) 1281762 由經由上述之引導管24,回流至陽極觸媒層2側,被排出 之氣化燃料可被再回收利用。亦即,引起甲醇蒸汽等汽化 燃料之燃燒反應,藉其之發熱使電池輸出增加變爲可能的 同時,燃料電池於低溫時變爲容易做動,具有改善做動特 性之效果。 相反的,層積於膜電極接合體1上方之陰極導電層7a 之上層積有保濕板13。表面層15上,設置有數個爲引入做 φ 爲氧化劑之空氣之空氣導入口 14,且層積於保濕板13之上 。於表面層15,爲使加壓於包含膜電極接合體1之煙囪使 其密著性增高,而由例如SUS 304之金屬形成。保濕板13擔 任可抑制於陰極觸媒層2所生成之水之蒸散外,同時有做 爲藉由均一地導入氧化劑於陰極氣體擴散層4,促進氧化 劑均一地向陰極觸媒層2擴散之輔助擴散層之功用。 根據如上述構成之有關第1實施方式之直接甲醇型燃 料電池,汽化液體燃料池9內之液體燃料(例如甲醇水溶 φ 液),氣化後之甲醇與水擴散過氣液分離膜(燃料汽化層 )1 〇,短暫地收容於汽化燃料收容室1 2,再自該處緩慢地 擴散過陽極氣體擴散層5而供給給陽極觸媒層3,產生下述 之反應式(1 )所示之甲醇內部改質反應。 〔化1〕 CH3OH + H2〇-^C〇2 + 6H+ + 6e~ ·.·... ( 1 ) 另外,使用純甲醇爲液體燃料時,因無來自汽化燃料 層之水之供給,產生由混入陰極觸媒層2所生成之甲醇之 氧化反應而生成之水及質子傳導性電解質膜6中之水分等 -15- 1281762 * (12) * 與甲醇反應而有上述(1)式之內部改質反應,或產生不 經上述(1)式,於不使用水之反應機構產生改質反應。 於陽極觸媒層3因甲醇等燃料分解反應而生成之二氧 化碳氣體(C02),因會蓄積於燃料汽化層10與陽極觸媒 層3之間所形成之汽化燃料收容室1 2,內壓隨時間而增加 〇 上述之內部改質反應產生之質子(H+),擴散過質 子傳導性電解質膜6到達陽極觸媒層3。相反的,自表面層 15之空氣導入口 14引入之空氣之空氣,擴散過保濕板13與 陰極氣體擴散層4,而供給於陰極觸媒層2。於陰極觸媒層 2產生下述之(2)式所示反應而生成水,亦即產生發電反 應。 〔化2〕 (3/2 ) 02 + 6H+ + 6e - — 3H20 ……(2 ) 進行發電反應時,藉由前述(2)式之反應等,陰極 ϋ 觸媒層2中產生之水擴散過陰極氣體擴散層4而到達保濕板 1 3,藉由保濕板1 3阻礙蒸散,增加陰極觸媒層2之水分儲 藏量。因此,可形成伴隨發電反應進行,陰極觸媒層2之 水分保持量較陽極觸媒層3之水分保持量爲多之狀態。其 結果,由於滲透壓現象,因促進陰極觸媒層2生成之水通 過質子傳導性電解質膜6向陽極觸媒層3之移動反應,向陽 極觸媒層之水之供給速度與只依賴燃料汽化層時相比可增 加其速度,可促進上述(1)式所示甲醇之內部改質反應 。因此,可增高輸出密度同時,變爲可長期間維持此高輸 -16- (13) 1281762 出密度。 另外,於陽極觸媒層3因甲醇等燃料分解反應而生成 之二氧化碳氣體(c〇2),因會蓄積於燃料汽化層1〇與陽 極觸媒層3之間所形成之汽化燃料收容室i 2,內壓隨時間 而增加。然而,根據本實施例因設置有如圖2〜圖5所示之 內壓釋出機構2 0〜2 0 c,伴隨進行電池反應,陽極觸媒層 生成之二氧化碳氣體,會適宜地經由內壓釋出機構20〜 2 〇 c而排放出電池外(電池框體外)。因此,未減少於汽 化燃料收容室1 2汽化燃料氣體之分壓,另外,因供給給陽 極觸媒層3之燃料供給量亦未低下,不會造成電池輸出低 下。 以下具體以圖3所示之內壓釋出機構20爲例說明。汽 化燃料收容室1 2之內壓低時,如圖3之左側圖所示,彈性 體l〇a嵌入溝21中而封閉噴出口。另外,電池反應進行陽 極觸媒層3生成之二氧化碳氣體’蓄積於汽化燃料收容室 12內壓上升時,因彈性體l〇a變形,噴出口打開,包含二 氧化碳之生成氣體被排出電池外。所以’由於生成氣體被 排出電池外使內壓變低時,彈性體1 0a嵌入溝2 1中而再度 封閉噴出口。因此,抑制因二氧化碳氣體使內壓上升電池 輸出特性低下,變爲可提供具備安定之輸出特性之燃料電 池。 另外,液體燃料藉由使用濃度超過5 0莫耳%之甲醇水 溶液’或純甲醇’內部改質反應變爲主要使用自陰極觸媒 層2擴散至陽極觸媒層3之水’因安定進行對陽極觸媒層3 -17- (14) 1281762 之水供給,可更減低甲醇內部改質反應之反應抵抗,可更 增加長期輸出特性及負荷電流特性。另外,亦可計畫液體 燃料池之小型化。尙且,純甲醇之純度最好是9 5重量%以 上,100重量%以下。 其次,針對有關第2之實施方式之直接甲醇型燃料電 池加以說明。 此有關第2之實施方式之直接甲醇型燃料電池,除了 在陰極氣體擴散層與表面層之間未配置保濕板之外,與前 述有關第1之實施方式之直接甲醇型燃料電池具有相同之 構造。 於第2之實施方式,燃料池所收容之液體燃料,使用 5 0莫耳%之甲醇水溶液,或純甲醇(純度最好是95重量% 以上,100重量%以下)。因此,擴散過氣液分離膜或供 給於陽極觸媒層之水份量變爲減少或完全沒有。另外,於 陰極觸媒層,由上述之(2)式所示之反應生成水,伴隨 發電進行增加水之存在量。其結果,因可形成陰極觸媒層 之水分保持量較陽極觸媒層之水分保持量爲多之狀況,藉 由滲透壓現象,可促進自陰極觸媒層向陽極觸媒層之水之 擴散。其結果,促進向陽極觸媒層之水之供給,且水供給 變爲安定地進行,可促進上述(1 )式所示之甲醇內部改 質反應,亦可增加輸出密度及長期出力特性。另外,亦可 計畫液體燃料池之小型化。 在此,調查使用全氟碳系之質子傳導性電解質膜時, 燃料電池之最大輸出與質子傳導性電解質膜之厚度之關係 -18- (15) 1281762 ,結果爲爲實現高輸出特性’質子傳導性電解質膜6之厚 度最好是1〇〇 μηι以下,可得到更高之輸出,其理由係因變 爲可能更加促進自陰極觸媒層2向陽極觸媒層3之水之擴散 。但質子傳導性電解質膜6之厚度未達ΙΟμηι時,因電解質 膜4之強度會有低下之可能性,質子傳導性電解質膜6之厚 度更最好是設定在10〜1〇〇μπι之範圍。更加希望是在10〜 8 0 μ m之範圍。 於本發明,並未限定於上述各實施方式,因採用陰極 觸媒層2所生成之水通過質子傳導性電解質膜6供給陽極觸 媒層3之構成,可促進向陽極觸媒層3之水之供給,且若可 進行安定之水供給,並無任何限定。 另外,若爲可將前述陽極觸媒層3生成之包含二氧化 碳氣體之生成氣體,自上述汽化燃料收容室之側壁,間歇 性地排出電池外之構造,內壓釋出機構之構成並無任何限 定。 實施例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實施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 (實施例1 ) <陽極之製作> 於陽極用觸媒(Pt:Ru=l:l )載體碳黑’添加全氟磺酸 溶液與水及甲氧基丙醇,調製使前述觸媒載體碳黑分散之 預混料。所得之預混料塗布於做爲陽極氣體擴散層之多孔 -19- (16) 1281762 * 質碳紙上厚度爲450 μιη’製作成具有陽極觸媒層之陽極。 <陰極之製作> 於陰極用觸媒(pt)載體碳黑,加入全氟磺酸溶液與 水及甲氧基丙醇,調製使前述觸媒載體碳黑分散之預混料 。所得之預混料塗布於做爲陰極氣體擴散層之多孔質碳紙 上厚度爲400 μιη,製作成具有陰極觸媒層之陰極。 I 陽極觸媒層與陰極觸媒層之間,配置厚度爲30μπι,含 水量爲10〜20重量%之全氟磺酸膜(nafion膜,杜邦製) ,做爲質子傳導性電解質膜,藉由對這些物質施以熱壓, 得到膜電極接合體(MEA)。 準備做爲保濕板之厚度爲5 00μιη,透氣度爲2秒 /100cm3 ( JIS Ρ-8117),透溼度爲 4000g/m224h ( JIS L-1009 A-1法)之聚乙烯至多孔質薄膜。 汽化燃料收容室1 2之側壁所構成之框架1 1,則爲準備 φ PET製之厚度25μιη框狀之框架11,此框架11之一部分, 11a’如圖三所示,形成一寬w爲1mm之溝21,做爲爲釋出 內壓之噴出口。另外,準備兼用爲氣液分離膜1 〇與彈性體 l〇a之材料,厚度爲…邮瓜之矽膠橡膠(SR)薄片。 使用所得之膜電極接合體1,保濕板1 3,框架1 1,i i a ’氣液分離膜1 0 (彈性體1 0a ),組合成如前述圖1所示之 構造之有關第1之實施方式之直接甲醇型燃料電池。此時 ’燃料池9收容有純度爲99.9重量%之純甲醇2mL。 -20- (17) 1281762 (實施例2 ) 並未如實施例1於框架1 1形成溝2 1,向用做如圖4所示 之氣液分離膜10 (彈性體l〇c )之矽膠橡膠之厚度方向延 伸,於高50μιη以下之狹縫(已切好)23切下2〜4個切點以 外,組合成如圖1所示之構造之與實施例1有相同構造之與 實施例2有關之燃料電池。 • (比較例) 未於框架1 1形成實施例1所形成之溝,及實施例2中於 彈性體所形成之狹縫完全未形成點以外,組合成如圖1與 實施例1有相同構造之與比較例有關之燃料電池。 針對如上所調製之關於實施例1,2,及比較例之燃料 電池,於室溫下進行相同負荷之發電,此時連續測定燃料 電池輸出及汽化燃料收容室1 2之內壓(陽極壓力)與所經 時間之變化。測定結果表示於圖6。圖6之橫軸表示發電時 φ 間,左右之縱軸各自表示陽極壓力與輸出値。陽極壓力表 示以大氣壓力爲〇之相對壓力値。 自圖6所示可清楚看到,設置有於陽極觸媒層生成之 包含二氧化碳氣體之生成氣體,自汽化燃料收容室之側壁 排出電池外之內壓釋出機構之實施例1,2之燃料電池,伴 隨電池進行反應,因可適宜地放出陽極觸媒層所生成之二 氧化碳氣體,與不具有內壓釋出機構之比較例之燃料電池 相較之下,較少有因二氧化碳氣體而使內壓上升電池輸出 特性低下,明確判斷出可得安定之輸出。 -21 - (18) 1281762 相對地,於不具有內壓釋出機構之比較例之燃料電池 ’因陽極壓力隨時間持續上升,相對的汽化燃料之分壓減 少,被供給給陽極觸媒層之燃料供給量低下結果,被再確 認爲有電池輸出低下之傾向。 圖7所示爲設置有自汽化燃料收容室1 2排出之生成氣 體,回流至陰極觸媒層2之引導管24之燃料電池之構成例 。在此,自汽化燃料收容室1 2排出之生成氣體中,陽極觸 媒層3所生成之二氧化碳氣體以外,含有自燃料汽化層1 〇 所供給之甲醇蒸氣等汽化燃料。因此藉由將內壓釋出機構 所排出之氣體,經由引導管24,回流至陰極觸媒層2側, 可再回收利用被排出之汽化燃料。亦即,引起甲醇蒸汽等 汽化燃料之燃燒反應,藉其之發熱使電池輸出增加變爲可 能的同時,燃料電池於低溫時變爲容易做動,可得到具有 改善做動特性之效果。 圖8爲表示於使如圖3所示之內壓釋出機構20之溝(切 口)21之寬度在0.3〜5 mm範圍變化時,切口寬度W與電池 電壓關係圖。自圖8所示可清楚看到,上述之溝(切口) 21之寬度超過1mm時,因矩形之彈性體均一地未承受壓力 ,明確判斷出於無負荷時,電池之電池電壓低下。 圖9爲表示於使如圖4所示之構成內壓釋出機構20b之 彈性體矽膠橡膠(SR)之硬度(Hs )在35〜70度之範圍變 化時,硬度與電池電壓關係圖。自圖9所示可清楚看到, 由上述之做爲彈性體之矽膠橡膠(SR )之硬度,於狹縫23 部分均一地未有壓力作用,確認於無負荷時電池之電池電 -22- (19) 1281762 壓有低下傾向。特別是可明確判斷出做爲彈性體之矽膠橡 膠(SR)之硬度(Hs)在50〜60度之範圍時,電池之電池 電壓可維持在高電壓。 尙且,本發明並未限定於如同上述之實施方式,能夠 於實施階段,不脫離主旨之範圍內,變形構成要素而具體 化。另外,藉由適宜地組合於上述實施方式所揭示之數個 構成要素,可形成各式各樣的發明。例如,亦可自實施方 式所揭示之全部構成要素中,去除幾個構成要素。另外, 亦可適宜地組合關於不同的實施方式之構成要素。 【圖式簡單說明】 [圖1 ]有關本發明之第1實施方式之表示直接甲醇型燃 料電池構造例模式之剖面圖。 [圖2]表示內壓釋出機構之構造例同時,表示汽化燃料 收容室內高壓時與低壓時內壓釋出機構之動作模式之剖面 圖。 [圖3 ]爲於圖1瓜一瓜箭頭方向檢視剖面圖,表示內壓 釋出機構之其他之構造例同時,表示汽化燃料收容室內高 壓時與低壓時內壓釋出機構之動作模式之剖面圖。 [圖4]表示內壓釋出機構之其他之構造例同時,表示汽 化燃料收容室內高壓時與低壓時內壓釋出機構之動作模式 之剖面圖。 [圖5 ]表示內壓釋出機構之其他之構造例同時,表示汽 化燃料收容室內高壓時與低壓時內壓釋出機構之動作模式 -23- (20) !281762 之剖面圖。 [圖6 ]針對關於實施例1,2,及比較例之直接甲醇型燃 料電池,表示其陽極壓力及輸出之所經時間變化特性圖。 [圖7]表示關於本發明之其他之實施方式之直接甲醇型 燃料電池之構造例模式之剖面圖。 [圖8]於使如圖3所示之內壓釋出機構20之溝(切口) 21之寬度在0.3〜5mm範圍變化時,切口寬度W與電池電壓 關係圖。 [圖9]於使如圖4所示之構成內壓釋出機構20b之彈性體 砂膠橡膠(SR)之硬度(Hs)在35〜70度之範圍變化時, 硬度與電池電壓關係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膜電極接合體(MEA )、2 :陰極觸媒層、3 ··陽極 觸媒層、4:陰極氣體擴散層、5:陽極氣體擴散層、6:質 φ 子傳導性電解質膜、7 a :陰極導電層、7 b :陽極導電層、 8a :陰極封印材、8b :陽極封印材、9 :液體燃料池、1 〇 : 燃料汽化層、1 0a、1 〇b、1 〇c、丨〇d :彈性體、1 1 :框架(側 變)、12 :汽化燃料收容室、1 3 :保濕板、14 :空氣導入 Ώ、15 ··表面層、20、20a、2〇b、2〇c :內壓釋出機構、21 ’禧、22 :切口部位' w ··切口部位或溝之寬度、23 :狹 知、24 :引導管、L :液體燃料21。 -24-

Claims (1)

1281762 ^久丨月m?修(更、in 十、申請專利範圍 。 第094 1 3498 7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民國96年1月11日修正 1 · 一種燃料電池,其特徵爲具備陰極觸媒層、陽極 觸媒層、於該陰極觸媒層與該陽極觸媒層之間所配置之質 子傳導性膜、儲存液體燃料之液體燃料池、爲提供液體燃 φ 料之汽化成分給該陽極觸媒層之燃料汽化層、及於該燃料 汽化層與該陽極觸媒層之間所形成之汽化燃料收容室的燃 料電池, 設計有將包含於前述陽極觸媒層生成之二氧化碳氣體 之生成氣體,自該汽化燃料收容室之側壁排出電池外之內 壓釋出機構。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燃料電池,其中該內壓釋 出機構,爲由於該汽化燃料收容室之側壁所形成之切口部 Φ 位及與此切口部位緊密結合自由地配置之彈性體所形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燃料電池,其中該內壓釋 出機構,爲由於該汽化燃料收容室之側壁所形成之溝,及 與此溝緊密結合自由地配置之彈性體所形成。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燃料電池,其中該內壓釋 出機構係由該汽化燃料收容室之側壁,及與此側壁緊密結 合地配置之彈性體所形成,且使將該汽化燃料收容室內之 生成氣體排至電池外之狹縫,延伸至該彈性體之厚度方向 所形成。
1281762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燃料電池,其 出機構係由該汽化燃料收容室之側壁所形成之 溝緊密結合自由地配置之彈性體所形成,且使 料收容室內之生成氣體排至電池外之狹縫,延 密結合之彈性體之厚度方向所形成。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5項中任1項 ,其中該彈性體之硬度爲日本工業規格(JIS 1 997 )所示之硬度係40°〜70°的範圍。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燃料電池,其 燃料收容室之側壁所形成之切口部位之寬度爲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燃料電池,其 汽化燃料收容室所排出之生成氣體,回流至陰 之引導管。 中該內壓釋 溝,及與此 將該汽化燃 伸至與溝緊 之燃料電池 K 6301 A : 中於該汽化 1 mm以下。 係設置將該 極觸媒層側
-2-
TW094134987A 2004-10-08 2005-10-06 Fuel cell TWI281762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96223A JP2006108028A (ja) 2004-10-08 2004-10-08 燃料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27697A TW200627697A (en) 2006-08-01
TWI281762B true TWI281762B (en) 2007-05-21

Family

ID=36148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4134987A TWI281762B (en) 2004-10-08 2005-10-06 Fuel cell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070243442A1 (zh)
EP (1) EP1808921A1 (zh)
JP (1) JP2006108028A (zh)
KR (1) KR100837924B1 (zh)
CN (1) CN100481592C (zh)
CA (1) CA2583692A1 (zh)
TW (1) TWI281762B (zh)
WO (1) WO20060409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24460B1 (ko) * 2004-05-14 2008-04-22 가부시끼가이샤 도시바 연료 전지
JP4984428B2 (ja) * 2005-05-11 2012-07-2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2007122960A (ja) * 2005-10-26 2007-05-17 Toshiba Corp 燃料電池
JP5133522B2 (ja) * 2006-01-19 2013-01-30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メタノール燃料電池カートリッジ用弾性部材
WO2007110941A1 (ja) * 2006-03-29 2007-10-04 Fujitsu Limited 燃料電池
EP2063477A4 (en) * 2006-08-25 2010-10-06 Toshiba Kk FUEL CELL
WO2008023633A1 (fr) * 2006-08-25 2008-02-2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Pile à combustible
JP2008077936A (ja) * 2006-09-20 2008-04-03 Toshiba Corp 燃料電池
TWI318477B (en) * 2006-10-18 2009-12-11 Ind Tech Res Inst Fuel cell systems
JP5006218B2 (ja) * 2007-02-26 2012-08-22 株式会社東芝 燃料電池
JP2009016270A (ja) * 2007-07-06 2009-01-22 Toshiba Corp 電子機器
WO2009050852A1 (ja) * 2007-10-19 2009-04-23 Nec Corporation 燃料電池
US20090214911A1 (en) * 2008-02-26 2009-08-27 Fujikura Ltd. Direct alcohol fuel cell
TWI445239B (zh) 2008-12-22 2014-07-11 Ind Tech Res Inst 平面型燃料電池組
JP2011029070A (ja) * 2009-07-28 2011-02-10 Japan Gore Tex Inc 固体高分子形燃料電池
JP5517203B2 (ja) * 2010-04-21 2014-06-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DE102017205862B3 (de) 2017-04-06 2018-07-1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Brennstoffzellensystem mit einer Sollbruchstelle
CN108539227B (zh) * 2018-04-18 2020-08-04 东北大学 一种气液两用式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59631A (en) * 1998-08-27 2000-12-12 Polystor Corporation Overcharge safety vents on prismatic cells
JP3668069B2 (ja) * 1999-09-21 2005-07-06 株式会社東芝 燃料電池用液体燃料収容容器および燃料電池
JP3731650B2 (ja) * 2001-10-30 2006-01-0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
JP4137660B2 (ja) * 2002-02-14 2008-08-20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液体燃料電池
JP3748434B2 (ja) * 2002-06-12 2006-02-22 株式会社東芝 直接型メタノール燃料電池システム及び燃料カートリッジ
JP3846727B2 (ja) * 2002-11-05 2006-11-15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液体燃料電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発電装置
US7291418B2 (en) * 2003-04-01 2007-11-0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elevating a temperature within a fuel cell
US7172825B2 (en) * 2003-07-29 2007-02-06 Societe Bic Fuel cartridge with flexible liner containing inser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81592C (zh) 2009-04-22
CA2583692A1 (en) 2006-04-20
KR100837924B1 (ko) 2008-06-13
EP1808921A1 (en) 2007-07-18
TW200627697A (en) 2006-08-01
US20070243442A1 (en) 2007-10-18
JP2006108028A (ja) 2006-04-20
WO2006040961A1 (ja) 2006-04-20
CN101036257A (zh) 2007-09-12
KR20070062543A (ko) 2007-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81762B (en) Fuel cell
WO2006057283A1 (ja) 燃料電池
US20090061281A1 (en) Fuel cell
US20110275003A1 (en) Fuel cell
TWI328899B (zh)
KR100909521B1 (ko) 연료 전지
WO2006085619A1 (ja) 燃料電池
JPWO2007139059A1 (ja) 燃料電池
JP2008310995A (ja) 燃料電池
JPWO2008023634A1 (ja) 燃料電池
JPWO2008068887A1 (ja) 燃料電池
JP2011008959A (ja) 燃料電池
JP2009021113A (ja) 燃料電池
JPWO2008068886A1 (ja) 燃料電池
JP2009181911A (ja) 電子機器
JP2006313689A (ja) 燃料電池
JP2007080628A (ja) 燃料電池の収容構造
JP2007080658A (ja) 燃料電池
JPWO2008023633A1 (ja) 燃料電池
JP2011129432A (ja) 燃料電池の酸素供給装置
WO2006085617A1 (ja) 燃料電池
JP2010050043A (ja) 燃料電池
JP2012059628A (ja) 燃料電池セル及び燃料電池
JP2010027376A (ja) 燃料電池
WO2007072880A1 (ja) 燃料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