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69060B - Image-capturing lens, image-capturing device and image capturing unit - Google Patents

Image-capturing lens, image-capturing device and image capturing uni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69060B
TWI269060B TW092106226A TW92106226A TWI269060B TW I269060 B TWI269060 B TW I269060B TW 092106226 A TW092106226 A TW 092106226A TW 92106226 A TW92106226 A TW 92106226A TW I269060 B TWI269060 B TW I26906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e capturing
image
lenses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21062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305729A (en
Inventor
Susumu Yamaguchi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Corp filed Critical Konica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3057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3057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690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6906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1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 G02B9/1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arranged + - +
    • G02B9/16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arranged + - + all the components being simpl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hre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1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 G02B9/1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arranged + - +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Non-Silver Salt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nd Non-Silver Salt Photography (AREA)
  • Dental Preparations (AREA)
  • Prostheses (AREA)

Description

1269060 (1) 玫、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與影像捕捉透鏡有關,該影像捕捉透鏡適用於 固態影像捕捉裝置的光學系統,諸如c C D式的影像感應 器或CMOS式的影像感應器。 【先前技術】 近年來,配備影像捕捉裝置的行動電話與個人電腦愈 來愈普遍,高性能、體積小的影像捕捉裝置使用固態的影 像捕捉裝置,諸如CCD (電荷耦合元件)式的影像感應 器或CMOS (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式的影像感應器。 由於高密度致使行動電話與個人電腦的體積縮小或功 能增加,因此,也要求影像捕捉裝置上的影像捕捉透鏡不 斷地縮小,以實現微型化的影像捕捉裝置。 近年來,用於小型影像捕捉裝置之影像捕捉透鏡愈來 愈普遍的透鏡結構是3片式’其中,第一'片透鏡具有正的 折射放大率(refracting power),第二片透鏡具有負的折射 放大率,以及,第三片透鏡具有正的折射放大率,從物體側 開始按此順序排列,與單片透鏡或2片式透鏡的結構相較 ,此類型的影像捕捉透鏡具有較高的性能。此等所謂3件 式的影像捕捉透鏡例如揭示於TOKKAI No. 200 1 -7 5 006。 雖然TOKKAI No. 200 1 -7 5 006所描述之影像捕捉透鏡 的各種像差都能得到正確的修正,同時能獲得廣角的視野 ,不過,此類型透鏡無法使影像捕捉透鏡的全長(在整個 - 5- (3) 1269060 項目(2)所描述之本發明的構造與項目(〇描述的 相同,且第三透鏡具有正的折射放大率。由於是從物體側 按第一正透鏡、第二負透鏡及第三正透鏡之順序排列的構 造,因此,此爲所謂的3片式的構造。 項目(3 )所描述之本發明的構造與項目(1 )或(2 )描述的相同,但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其中任 一的至少一側是非球面。 在上述構造中,當非球面是用於第一正透鏡時,此修 正球面像差及慧形像差’然而’當非球面是用於第二負透 鏡時,此修正慧形像差及像散。此外,若是在第Ξ正透鏡 ,由於第三正透鏡是安排在最靠近影像面的位置,因此可 利用軸向光束與周邊光束通過之高度相互不同的現象,以 非球面修正遠離光軸之螢幕周邊部分的各種像差。 項目(4 )所描述之本發明的構造本身與項目(1)、 (2 )或(3 )描述的相同,且當光軸上從光圈到影像側焦 點的距離以L表示,有效影像面的對角線長度以2Υ表示 ,第一透鏡的焦距以Π表示,第三透鏡的焦距以f3表示 ,整個透鏡的焦距以f表示時能滿足下述條件式(1 )-( 3 ) 〇 L/2Y < 1.50 ( 1 ) 0.50 < fl/f < 0.95 ( 2) 1 .00 < f3/f < 1.40 ( 3 ) (4) 1269060 上述構造之條件式(1 )代表規定影像捕捉透鏡之總 長度的條件,且能達成縮短的目的。當不超過條件式(1 )的上限値時,影像捕捉透鏡的總長度可以縮短,且在共 同的影響下,影像捕捉透鏡的外徑可以縮小。順帶一提, 計算條件式(1 )所使用的L是從光圈到影像側焦點間的 距離,影像側焦點意指當平行於光軸之準直的光線進入影 像捕捉透鏡時成像的點。此外,如果在第三透鏡的影像側 面與影像側焦點間配置一平行平板形的光學構件(諸如低 濾波器),被滿足的條件式(1 )中要包括每一個平行平 板形光學構件被轉換成空氣-轉換距離後的厚度。空氣-轉 換距離Dc由下式得到:Dc = t/n,其中t是光學構件(如 低通濾波器)的厚度,η是光學構件的折射率。 此外,條件式(2 )是規定第一正透鏡的折射放大率 。經由不超過式(2 )的下限値時,可避免第一透鏡的正 折射放大率過度地增加,並避免曲率半徑過小。另一方面 ,當不超過上限値時,可避免第一透鏡的正折射放大率過 度地降低,此有利於縮短影像捕捉透鏡的總長度。 條件式(3 )是規定第三正透鏡的折射放大率。經由 不超過式(3 )的下限値時,可避免第三透鏡的正折射放 大率過度地增加,使正折射放大率的適當分布介於第一透 鏡與第三透鏡之間(在本發明中,fl <f3更佳)。另_方 面,當不超過上限値時,可避免第三透鏡的正折射放大率 過度地降低。 項目(5 )所描述之本發明的構造本身與項目(I )、 -8- (5) 1269060 (2)、(3)或(4)描述的結構相同,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0.06 < R3/ ( ( N2-1 ) . f) < -0.20 (4) 其中,N2是第二透鏡d_線的折射率,R3是第二透鏡之物 體側的曲率半徑,f是整個影像捕捉透鏡的焦聚。 條件式(4 )顯示的條件是藉適當設定第二透鏡之物 體側的負折射放大率,使場的曲率容易修正,且使影像表 面平坦。(在本例中,由於第二透鏡之物體側的焦距是以 R3/ ( N2-1 )計算,式中使用第二透鏡的曲率半徑(r3 ) 及折射率(N2 ),因此,條件式(4 )是顯示第二透鏡物 體側之焦距與影像捕捉透鏡之總焦距的比)。 當R3/ ( ( N2-1 ) .f)的値低於上限時,第二透鏡物 體側的負折射放大率不會變得大於所需,並可限制離軸光 通量之慧形雜光的產生,俾能得到絕佳的影像品質。另一 方面,當R3/ ( ( N2-1 ) ·ί*)的値高於下限時,第二透鏡 物體側的負折射放大率可被維持。因此,正的Petzval和 可降低,且場的曲率可以很容易地修正。此外,第一正透 鏡所致使的球面像差與慧形像差都可獲得正確的修正。 項目(6 )所描述之本發明的構造本身與項目(1 )、 (2 ) 、 ( 3 ) 、( 4 )或(5 )描述的結構相同,且滿足下 式,其中v 1代表第一透鏡的色散係數,V 2代表第二透 鏡的色散係數。 (6) 1269060 25 < 1 - 2 ( 5 ) 前述構造的條件式(5 )代表第一正透鏡與第二負透 鏡之色差修正的條件,軸向色差及側向色差可經由建立超 過條件式的下限値加以修正。 項目(7 )所描述之本發明的構造本身與項目(1 )、 (2 ) 、( 3 ) 、( 4 ) 、( 5 )或(6 )描述的結構相同, 且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任一可使用塑膠材料製 造。在此,“使用塑膠材製造”包括爲防止反射或加強表面 硬度而在塑膠材料製造之基材表面鍍膜處理的情況。在以 下的描述中,此定義一槪適用。 就以製造小曲率半徑及小外徑的影像捕捉透鏡而言, 塑膠比玻璃更適合量產,因爲可以使用諸如射模的方法製 造。因此,在上述的構造中,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第三 透鏡每一個都是由塑膠透鏡構成。 項目(8 )所描述之本發明的構造本身與項目(7 )描 述的結構相同,且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每一個 都是由塑膠透鏡構成,所用材料的飽合吸水百分比爲 0.7%。 與玻璃透鏡相較,塑膠透鏡具有較大的飽合吸水性, 因此,問題是當濕度突然改變時,會導致短暫的吸水量分 布不均勻致使折射率不均勻,因此,塑膠透鏡易喪失成像 佳的能力。解決因濕度改變導致能力劣化的方法是使用飽 -10- (7) 1269060 合吸水性較小的塑膠製造影像捕捉透鏡。 在項目(9 )所描述的發明構造中進一步提供: 在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的空間以及第二透鏡與第 三透鏡之間的空間至少其中之一提供光遮以節制周邊的光 通量。 在很多情況塑膠透鏡的周邊部分是凸緣部,對成像沒 有貢獻。當光進入此凸緣部會導致鬼影及雜光。因此’較 佳的做法是在這兩個兩透鏡間之空間至少其中之一安排一 光遮以節制周邊的光通量。由於此,只允許成像所需的光 通量通過,將入射到凸緣部的光限制到最少’以便控制鬼 影及雜光的產生。 順帶一提,在此所謂的光遮意指一遮光構件’它的中 央部分具有一允許光通過的孔徑,且它的整體形狀並不限 於片狀構件。 在項目(1 0 )所描述的發明構造中,第一透鏡是由玻 璃材料製成,第二及第三透鏡則是由塑膠材料製成。 如果構成影像捕捉透鏡的所有透鏡都是使用由射模製 造的塑膠透鏡組成,其有利於影像捕捉透鏡縮小尺寸、減 輕重量與降低成本。不過,塑膠材料會因溫度改變導致折 射率改變,因此,如果所有透鏡都是由塑膠透鏡構成,整 個影像捕捉透鏡的成像點位置會隨著溫度改變,這是弱點 之一。 因溫度改變導致影像點位置改變的問題對影像捕捉設 備(即所謂泛焦類型的影像捕捉設備)而言特別嚴重,此 -11 - (8) 1269060 種影像捕捉設備配置的影像捕捉裝置具有很多像素,且沒 有配備自動聚焦機構。在影像捕捉裝置具有很多像素的情 況,每一像素間的間距很小,且焦深正比於像素間距,因 此焦深也很小,此使得允許影像點位置變化的寬度也很小 。此外,所謂泛焦類型的影像捕捉設備,其中物體在多少 公分處被聚焦是原本的標準聚焦距離,但其景深涵蓋從無 限遠到最近的距離範圍。因此,位於無限遠與最近距離之 物體的影像品質會稍低於位在標準焦距的物體,如果成像 點位置又隨著溫度變化,對應於無限遠與最近距離的影像 品質會極度劣化,此非吾人所欲見。 在本發明的構造中,第一正透鏡是由玻璃材料製成, 第二負透鏡與第三正透鏡是由塑膠材料製成。經由將具有 較大正折射放大率的第一透鏡使用玻璃透鏡,即可忽略第 一透鏡因溫度改變所造成的折射率改變,按此方式構造的 影像捕捉透鏡系統可將因溫度改變所致使之成像點位置的 變化限制到最小。 此外,經由第一透鏡使用玻璃透鏡,即可使較易被刮 傷的塑膠透鏡不暴露於外,這也是較佳的結構。 現在,若爲第一透鏡使用玻璃模造透鏡的情況,需要 將模具加熱到壓模的溫度,由於玻璃的過度溫度(Tg)很 高,因此,用於模造玻璃的金屬模具易損壞。結果是,用 於模造的金屬模具頻於更換與保養’此使得成本增加。因 此,當使用模造玻璃透鏡時,所使用之玻璃材料的Tg爲 4 0 0 °C或更低較佳。 -12- 1269060 Ο) 項目(1 1 )所描述的發明構造能滿足下列的條件式: f / |f23| < 0.4 (6) 其中,|f2S I是第二與第三透鏡的合成焦距,f是整個影像 捕捉透鏡的焦距。 條件式(6 )用以規定由塑膠製成之第二與第三透鏡 的合成焦距。經由使合成焦距夠大以滿足條件式,如此可 使第二負透鏡與第三正透鏡因溫度改變所致使之塑膠透鏡 成像點位置變化的影響相互抵消,因此,可將溫度改變所 致使之成像點位置的變化控制在最小。 項目(1 2 )所描述的發明具有項目(1 0 )的構造,且 第二及第三透鏡是由飽合吸水百分比爲0.7%或更低的塑 膠材料製成。 項目(1 2 )之結構可得到與項目(8 )相同的功能。 項目(1 3 )所描述的發明具有項目(1 0 )的構造,其 中進一步提供: 在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的空間以及第二透鏡與第 三透鏡之間的空間至少其中之一提供光遮以節制周邊的光 通量。 項目(1 3 )之結構可得到與項目(9 )相同的功能。 項目(1 4 )所描述的發明,其影像捕捉裝置的構造包 含: 固態影像捕捉元件,其中包括光電轉換段;以及 -13- (10) 1269060 如項目(1 )到(i 3 )任一所描述的影像捕捉透鏡, 將物體成像在固態影像捕捉元件的光電轉換段上。 有了項目(1 4 )的結構,即可得到微型化的高性能影 像捕捉裝置。 影像捕捉裝置的具體實例包括攝影機與可攜式終端機 ,諸如行動電話及P D A。 項目(1 5 )所描述的發明,其影像捕捉單元的構造包 含: 固態影像捕捉元件,其中包括光電轉換段; 如項目(1 )到(1 3 )任一所描述的影像捕捉透鏡, 並將物體成像在固態影像捕捉元件的光電轉換段上; 基板,支撐固態影像捕捉元件,並包括一終端供與外 部連接以發送及接收電氣信號;以及 外殼,具有開口段,以容許來自物體側的影像光通過 ,以及遮光構件, 其中,固態影像捕捉元件及影像捕捉透鏡配置在外殼 內的基板上以形成一單體,且影像捕捉單元沿著光軸的高 度爲10毫米或更少。 經由使用項目1 -1 3的影像捕捉透鏡,有利於得到體 積小且影像品質高的影像捕捉單元。順帶一提,“光入射 的孔徑,,並不限於孔洞’而是假設能傳送來自物體側之入 射光的區域。 “前述影像捕捉單元在影像捕捉透鏡之光軸方向的高 度是1 〇毫米或更小,,意指配備所有上述結構之影像捕捉單 -14- (11) 1269060 元在光軸方向的總長度。因此,當提供基板表面上的殼及 安裝在基板背面的電子零件時,估計從殼之物體側的前端 部分到從背面凸出之電子零件前端部分的距離是1 0毫米 或更小。 項目(1 6 )所描述的發明構造,其中,可攜式終端裝 置配置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中所描述的影像捕捉單元。 搭載項目(1 5 )的影像捕捉單元即可得到能捕捉高品 質影像且體積小的行動終端。 【實施方式】 以下將根據圖1解釋本發明之影像捕捉透鏡單元的實 施例。圖1顯示包括影像捕捉透鏡單元之透鏡1、透鏡2 及透鏡3之光軸之截面的截面圖,影像捕捉透鏡單元具有 光遮26、防止來自物體側之紅外線入射的紅外線截止濾 光片23,在影像捕捉透鏡中,從物體側開始,按光圈S、 第一透鏡L 1、第二透鏡L2、第三透鏡L3的順序排列, 透鏡鏡筒21內裝有透鏡L1、透鏡L2及透鏡L3,透鏡承 座22將排列在透鏡鏡筒21內的透鏡L1、透鏡L2及透鏡 L3固定。此影像捕捉透鏡單元的功用是將影像成像在固 態影像捕捉裝置(諸如CCD )上,光學系統包含光圈S 及透鏡L1、L2及L3。順帶一提,吾人假設圖1中的物體 側是在上方,影像側是在下方,圖1中的點斷線代表透鏡 L 1、L 2及L 3的共同光軸,固態影像捕捉裝置的受光面位 於沿著光軸通過之入射光的焦點位置。 -15- (12) 1269060 上述的透鏡鏡筒2 1是由圓柱體製成,底部有一孔徑 ,其底側的端部面對物體側,它開口側的端面對成像側。 此外,透鏡鏡筒21底的中央部位成形有一孔徑’此 孔徑做爲光圈s,用以決定整個影像捕捉透鏡系統的F値 。此外,長方形的紅外線截止濾光片23膠合固定在底部 的外側。順帶一提,紅外線截止濾光片2 3也可以是圓形 〇 光遮26的功能是將不需要的入射光減至最少,且是 以黏著劑固定在透鏡鏡筒2 1的上部。順帶一提,適用於 本發明的光遮並不限於上述的光遮26。例如,也可以在 紅外線截止濾光片23的上部鍍以遮光材料構成光遮。 透鏡鏡筒21的內部裝有透鏡L1、透鏡L2及透鏡L3 ,其中,鏡筒之圓柱形本體的中心線與透鏡LI、L2及L3 每一個的光軸相合。此種透鏡鏡筒2 1的內部被設定成它 的內徑從底側的端部到開口端部以3個步級逐漸加大。 另一方面,任一透鏡L1、L2及L3從透鏡中心到一 指定範圍內的部分設定成有效直徑範圍,此範圍內具有透 鏡功能,在上述範圍以外的部分設定成凸緣部,此部分沒 有透鏡功能(透鏡L1、L2及L3的影線部分)。透鏡鏡 筒21底側設定成最小內徑的部分,與第一透鏡L1之凸緣 部的周圍表面適配。因此,第一透鏡L1被此結構固定在 透鏡鏡筒2 1內。 此外,在第一透鏡L1之凸緣部面對第二透鏡L2的 表面成形有圓形凹部。對應於此,在第二透鏡L2之凸緣 -16- (13) 1269060 部面對第一透鏡L1的表面上有可適配到第一透鏡L1之 該凹部的凸部。當凸部裝配到凹部時,第一透鏡L 1與第 二透鏡L2的光軸可精確地相互相合。 此外,第三透鏡L3之凸緣部的外徑被設定成大於第 二透鏡L2之凸緣部的外徑,且第三透鏡L3之凸緣部面 對第二透鏡L2的表面上成形有凹部。第三透鏡L3之凹 部的內徑被設定成與第二透鏡L2之凸緣部的外周圍表面 適配。 當第二透鏡L2裝配到該凹部時,第三透鏡L3與第 二透鏡L2的光軸可精確地相互相合。 按此方式,透鏡L 1、L2及L3在光軸相互相合的情 況下裝配在一起,如前述的結構。此外,透鏡鏡筒21的 結構是以其底側上之最小直徑的內圍表面支撐第一透鏡 L1,其它的內周圍表面並未與透鏡LI、L2及L3接觸。 近年來爲達到縮小影像捕捉設備總體積的目的,已發 展出像素間距很小的影像捕捉設備,即使影像捕捉裝置內 的像素數量相同’但影像面積的尺寸變小。用於小尺寸影 像面積之影像捕捉裝置的影像捕捉透鏡,其曲率半徑及外 徑也被迫要縮小’因爲必須縮短全系統的焦距以確保相同 的視角。因此’要以打光與拋磨處理製造玻璃透鏡十分困 難。因此,透鏡L1、L2及L3都以塑膠射模成形法製造 較佳。此外,對影像捕捉裝置而言,爲抑制因溫度變動致 使整個影像捕捉系統的成像位置發生變化’第一透鏡以使 用玻璃模造的透鏡較佳。 -17- (14) 1269060 在所使用的結構中,透鏡LI、L2及L3的光軸是否 相互相合,視相互間裝配的精密度而定。因此,射模可確 保透鏡L 1、L2及L3的光軸可以很容易地相互相合在一 精確的範圍內。與透鏡支撐構件(如透鏡鏡筒2 1 )的精 確度無關。此外,在透鏡L 1、L2及L3之光軸方向的距 離也可保持在指定的精確度,因爲射模可確保透鏡L 1、 L2及L3之凹部與凸部在軸向的精確度。因此,可增進光 學系統的組裝精確度。此外,由於組裝很容易,致使增進 產量得以實現。 接下來,透鏡固定構件22是由遮光材料製成的環形 構件。在將透鏡LI、L2及L3置入透鏡鏡筒21後,將透 鏡固定構件22壓入透鏡鏡筒21內。此時,由於透鏡固定 構件22的外徑稍大於透鏡鏡筒2 1的內徑,當以壓力將透 鏡固定構件22塞入透鏡鏡筒21後,透鏡固定構件22與 第三透鏡L3接觸,透鏡固定構件22因透鏡鏡筒21與透 鏡固定構件22間的摩擦力被固定在該位置。 透鏡鏡筒承座53是一圓柱體。在透鏡鏡筒承座53的 內周圍表面上成形有母螺紋部,它與透鏡鏡筒2 1之外周 圍表面的公螺紋部相互嚙合。透鏡鏡筒2 1經由透鏡鏡筒 承座53固定在基板52上。 此外,在透鏡LI、L2及L3之間,配置有第一光遮 24與第二光遮25。第一光遮24配置在提供於第二透鏡 L2之凸部正前的一圓形凹槽中,其中心與光軸相合。此 第一光遮24是環形,其中心孔的內徑設定地比第二透鏡 -18- (15) 1269060 L2之物體側的有效直徑稍小。當第一光遮24配置到上述 凹槽時,第一光遮24被固定在第一透鏡L1與第二透鏡 L2之間,在此情況下,第一光遮24的中心線與透鏡L1 、L2及L3的光軸相合。順帶一提,前述凹槽的深度要稍 大於第一光遮24的厚度,以便不致影響到第一透鏡L1與 第二透鏡L2間嚙合的距離。 第二光遮25配置在提供於第三透鏡L3之凹部內底表 面的一圓形凹槽中,其中心與光軸相合。此第二光遮25 是環形,且其中心孔的內徑比第三透鏡L3之物體側的有 效直徑稍小。當第二光遮25配置到上述凹槽內時,第二 光遮25被固定在第二透鏡L2與第三透鏡L3之間,在此 情況下,第二光遮2 5的中心線與與透鏡L1、L2及L3的 光軸相合。順帶一提,前述凹槽的深度要稍大於第二光遮 25的厚度,以便不致影響到第二透鏡L2與第三透鏡L3 間嚙合的距離。 在前述光圏S與光遮24、25的交互作用下,可防止 經由光圈S進入的光線進入到透鏡L1、L2及L3的有效 直徑以外,因此,可以抑制鬼影與雜光的發生。 以下解釋本發明之影像捕捉單元的應用實施例細節, 現請參閱圖2,圖中顯示代表本實施例之影像捕捉單元50 的斜視圖。構成影像捕捉單元5 0的部分包含:代表影像 捕捉裝置之具有光電轉換段51a (光電轉換段)的CMOS 式影像感應器5 1、使影像感應器5 1之光電轉換段5 1 a捕 捉影像的影像捕捉光學系統1 〇、具有與外部連接之端點 -19- (16) 1269060 5 4及用以固定影像感應器5 1以進行電氣信號之發送與接 收的基板52、以及用以固定透鏡鏡筒的透鏡鏡筒承座53 ,它具有一孔徑供來自物體側的光入射,是由堅固的遮光 構件構成。 關於影像感應器5 1,光電轉換段5 1 a代表一光接收 段,在受光側平面的中央部分成形有以2維方式排列的像 素(固態光電轉換單元或固態影像捕捉單元)’信號處理 電路51b成形在光電轉換段51a的四周。信號處理電路包 括驅動電路段,用以連續驅動每一個像素以得到信號電荷 、A/D轉換段,用以將每一個信號電荷轉換成數位信號、 以及信號處理段,使用數位信號形成影像信號輸出。此外 ,在影像感應器5 1受光側的外緣附近配置有若干接墊( 未顯示),經由導線W連接到基板52。影像感應器5 1將 來自光電轉換段5 1 a的信號電荷轉換成影像信號,諸如數 位YUV信號,並經由導線W將其輸出到基板5 2上的電 路。在此例中,Y代表亮度信號,U ( =R-Y)代表紅色與 亮度信號的色差信號,V ( =B-Y)代表藍色與亮度信號的 色差信號。 順帶一提,影像捕捉裝置並不限於上述CMO S式的影 像感應器,也可以使用其它類型(如CCD )。 基板52包括支撐用平板52a,它的平面上支撐影像 感應器5 1及外殻5 3,以及撓性基板5 2b,它的端部連接 到支撐板52a的背側(相對於影像感應器5 1的表面)。 支撐板52a的表面及背側上配置有若干傳輸墊,在平 -20- (17) 1269060 表面側的接墊連接到影像感應器51的導線w ’在背 接墊連接到撓性基板52b。 撓性基板5 2b的一端與支撐板5 2 a連接’並經由 在另一端的輸出端點54將支撐板52a與外部電路( 安裝影像捕捉單元之上級設備所擁有的控制電路)連 並接受外部電路供應用以驅動影像感應器5 1的電壓 計信號,並將數位的YUV信號輸出給輸出電路。此 撓性基板52b的中間部分可在縱方向彎曲或變形。此 性給予支撐板52a之外部輸出端方向或配置的自由度 以下將解釋使用影像捕捉單元5 0的實施例。圖 示影像捕捉單元5 0如何安裝到行動電話1 〇 〇所代表 動終端上。圖4是行動電話1 〇〇控制方塊圖。 例如,影像捕捉單元5 0配置在液晶螢幕下方的 ,影像捕捉光學系統之外殼53物體側的端表面配置 動電話1 0 0的背側(正面是液晶螢幕側)。 影像捕捉單元50的外部連接端54連接到行動 1 00的控制段1 〇 1,將諸如亮度信號及色差信號等影 號輸出到控制段1 〇 1側。 另一方面,行動電話1〇〇包括控制段(CPU) 1 用以集體地控制每一段與執行對應於每一項處理的程 輸入段60,用以支援經由按鍵輸入數字、顯示段7〇 以顯示所捕捉的影像及指定的資料、無線通信段80 以與外部伺服器通進行各類型的資訊通信、儲存段( )9 1,用以儲存行動電話1 〇〇的系統程式,各類型的 側的 配置 例如 接, 與時 外, 變形 〇 3顯 的行 位置 在行 電話 像信 01, 式、 ,用 ,用 ROM 處理 -21 - (18) 1269060 程式及所需的資料,諸如終端機的ID、以及’暫時儲存 段(RAM ) 92,做爲一工作區,用以暫時儲存由控制段 1 〇 1所執行之各類型的處理程式、資料、或是影像捕捉單 元5 0所處理的資料或捕捉的影像資料。 接著,輸入自影像捕捉單元5 0的影像信號被行動電 話1 0 1的控制系統儲存到儲存段92內,或顯示在顯示段 7 0上,或,經由無線通信段8 0將影像資訊傳送到外部。 接下來,將根據例1 -7解釋影像捕捉透鏡的規格’不 過,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各例中使用的符號如下。 f :焦距 fB :後焦點 F :光圈數値 2Y :有效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固態影像捕捉裝 置之長方形受光面的對角線長度) R :折射介面的曲率半徑 D :折射介面間的距離 N d :在d -線之透鏡材料的折射率 Vd :色散係數(色散常數) 此外,在每一例中,非球面的形式以“Numeral 1”式 表示,其中C代表頂點曲率,K代表圓錐常數,以及,在 直角座標中的非球面係數以 A4、A6、A8、A10、A12表 示,其中,座標的原點是表面的頂點,X軸是光軸的方向 -22- (19) 1269060 (Numeral 1 ) X = ——, ^+A4h4 + A6h6 + A8h8 + Ai〇h10 + Ai2h12 1 +Vl-(l + K)C2h2 其中 h = VY2+ Z2 (例1 ) 透鏡資料顯示於表1、2及3。 (表1 ) (例1 ) f = 3.56mm f B= 1 . 617mm F = 2.28 2 Y = 4.24mm 表面 No. R(mm ) D(mm ) Nd v d 光闌 00 0.20 1 3.025 1.24 1.53040 56.0 2 -2.078 0.4 1 3 -0.892 0.82 1.58300 30.0 4 -2.693 0.20 5 1.280 1.00 1.53040 56.0 6 2.150 -23- (20)1269060 (表2) 非球面係數 第一表面 K二-1.6816 Α4 = -1.049 1 χ1〇·2 Α6 = -3.5 6 82 χ10'2 A8 = 2.3 8 9 8 χ 1 0_2 A 1 0 = -3.93 9 1 χ 1 Ο-2 第二表面 K=1 ·1166 Α4=1.6224 χ1〇·2 A6= 1.9824 xl0'2 A8 = - 5.5 3 5 4 xlO_2 A 1 0 = 1.7 1 0 7 x 1 0_2 第三表面 K = -3.2715 A4 = -2.7322x 1 O'2 A6 = 7.3 63 6 xl0-2 A8 = - 5.977 1 xlO-2 A1 0 = -7.793 7 xl〇·2 A 1 2 = 1 . 5 0 1 4 x 1 (Γ 2 第四表面 K = -l . 1677 A4 = 3.5006xl0'2 A6- 1.5424 xl0-2 A8 = -2. 1 5 6 5 χ 1 0*3 A 1 0 = - 2.6 5 3 2 x 1 CT3 A1 2 = 1 . 1 00 1 x 1 0-3 第五表面 K = -3.8470 A4 = 1.4719xl〇-2 A6 = - 1.24 5 5 xl〇·2 A8 = 9.727 1 x 1 0_4 A1 0 = -1 . 1 2 1 6 χ 1 O'4 A1 2 = 4.4541 x 1 〇'6 第六表面 K = -l .2236 Α4 = -2·3884χ 1 0-2 A 6 = 5 . 3 6 8 4 x 1 (Γ 4 A8 = -3.213〇xlO_3 A 1 0 = 9.0 1 04 χ 1 0_4 A 1 2 = -7.7247xl0'5 -24- (21) 1269060 (表3 ) 例1 ._ ( 1 ) L/2 Y 1.30 — (2) fl/f 0.71 ^_ ( 3 ) f3/f 1.20 —(4 ) R3/ ( (N2-1 ) .f ) -0.43 ._ ( 5 ) v 1 - v 2 26.0 圖5圖示說明例1之影像捕捉透鏡的配置。在圖中’ L1代表第一透鏡,L2代表第二透鏡,L3代表第三透鏡’ S代表光闌。圖6顯示例1的像差圖(球面像差、像散、 變形及子午慧形像差)。 第一透鏡L1與第三透鏡L3都是聚儲屬烴( polyolefin )類的塑膠透鏡,它的飽合吸水百分比爲 0.01%或更低。第二透鏡L2是聚碳酸鹽(polycarbonate) 類的塑膠透鏡,它的飽合吸水百分比爲〇 . 4 %。 (例2 ) 透鏡資料顯示於表4、5及6。 -25- (22) 1269060 (表4 ) (例2 ) f=3.560mm fB= 1.680mm F = 2.82 2Y = 4.24mm 表面 No. R(mm ) D (mm ) Nd v d 光闌 00 0.20 1 2.935 1.24 1.49700 56.0 2 -1.927 0.42 3 -0.886 0.82 1.58300 30.0 4 -2.596 0.20 5 10217 1.00 1.49700 56.0 6 2.107 -26- (23)1269060 (表5 ) 非球面係數 第一表面 K = -l .7943 Α4 = - 1.4869 χ10-2 Α6 = - 1.08 1 1 χ 1 Ο'2 A 8 = - 2.8 3 0 3 χ 1 (Γ 2 Α1 0= 1.073 2 χ1〇·2 第二表面 Κ=1.22 1 9 Α4 = 4.6746χ 1 Ο-2 Α6 二 1.75 99 χ10_2 Α8 = - 5.43 3 8 χ10'2 Α1 0 = 2.5 1 93 χ 1 0_2 第二表面 Κ = ·3·4812 Α4 = -2.375 1 χ ΙΟ-2 Α6 = 7.963 2 χ1〇·2 Α8 = -5.7217χ10'2 A 1 0 = 8.2 6 1 6 χ 1 Ο-3 Α12 = 1.41 17χ1〇·2 第四表面 Κ = ·1 .3 161 Α4 = 3.5093 χ10-2 Α6 = 1.5 006 χ10·2 Α8 = -2.45 08 χ ΙΟ'3 Α1 0 = -2.475 〇χ1〇·3 Α1 2=1.027〇χ ΙΟ-3 第五表面 Κ = -3.6750 Α4 = 1.5979 χ1〇·2 Α6 = - 1 . 1 979 χ 1 0_2 Α8 = 1.044 1 χ10·3 Α1 0 = - 1.2424 χ10_4 Α1 2 = -8.400〇χ 1 Ο'6 第六表面 Κ = -1.0422 Α4 = -2.3963 χ1〇-2 Α6 = 3 . 5 702 χ 1 Ο-4 A8 = - 3.2 5 4 0 χ 1 03 A 1 0 = 8.9 6 5 7 χ 1 0_4 Α12 = -7·7167χ10_5 -27- (24) 1269060 (表6 ) 例2 (1 ) L/2Y 1.30 (2 ) fl/f 0.7 1 (3 ) f3/f 1.17 (4 ) R3/ ( ( N2- 1 ) .f) -0.42 (5 ) v1-v2 26.0 圖7圖示說明例2之影像捕捉透鏡的配置。在圖中, L1代表第一透鏡,L2代表第二透鏡,L3代表第三透鏡, S代表光闌。圖8顯示例2的像差圖(球面像差、像散、 變形及子午慧形像差)。 第一透鏡L1與第三透鏡L3都是丙烯(acrylic)類的 塑膠透鏡,它的飽合吸水百分比爲1 . 3 %。第二透鏡L2是 聚碳酸鹽類的塑膠透鏡,它的飽合吸水百分比爲0.4%。 (例3 ) 透鏡資料顯示於表7、8及9。 -28- (25) (25)1269060 (表7) (例3 ) f = 3.6 7 9 m m f B = 0.206mm F = 2.82 2Y= 4.24mm 表面 No. R(mm ) D (mm ) Nd v d 光闌 00 0.20 1 2.424 1.45 1.49700 56.0 2 2.712 0.38 3 -1.000 0.84 1.58300 30.0 4 -2.786 0.12 5 1.128 0.82 1.49700 56.0 6 1.690 1.00 7 00 0.70 1.54880 67.0 8 00 -29- (26)1269060 (表8 ) 非球面係數 第一表面 K = 7.6463 1x 10'1 Α4 = -7.26845 χ1〇·3 Α6 = -5.69191 χΙΟ·2 A 8 = 7.5 4 2 9 6 χ 1 (Γ 2 A1 0 = -4.47 1 6 1 χ 1 Ο'2 Α1 2 = -5.03 649χ ΙΟ-3 第二表面 Κ= 1.9896 5 Α4 = 1.79067 χ1〇·2 Α6 = -2.68448 χ10·3 Α8 = -6.2 5 0 1 3 χ 1 Ο·2 Α1 0 = 2.87093 χ10-2 第三表面 Κζζ-4.49258 Α4 = -6.42404χ 1 0_2 Α6 = 6.5 0987 χ10'2 Α8 = -6.81812χ10·2 Α1 0 = - 1.469 1 0 χ 1 Ο-2 Α 1 2 = 2.26546χ1〇'2 第四表面 Κ = -3.345 1 3χ 10] Α4 = 3.5 1242χ1〇·2 Α6= 1 . 1 4274 χ ΙΟ-2 Α8 = -2. 1 9 8 3 1 χ 1 Ο-3 A 1 0 = - 1 . 8 8 7 4 5 χ 1 (Γ3 Α 1 2 = 8.06597 ><10'4 第五表面 Κ = -3.3 1732 A4 = 1.4348〇x 1 〇'2 Α6 = -5. 1 5 03 6 χ10-3 Α8 = _4.5 63 45 χ10·5 Α1 0 = -3.96209 χ 1 Ο·4 Α 1 2 = 4.88822χ1〇·5 第六表面 Κ = ·7.8 1 942χ ΙΟ-1 Α4 = -5.5358 1 χ1〇-2 Α6= 1.3 8 043 χ10-2 Α8 = - 5.2 1 43 7 χ10-3 A 1 0 = 4.7 1 0 7 3 χ 1 Ο-4 Α 1 2 = -5.67539><1〇'6 -30- (27) 1269060 (表9 ) 例3 (1 ) L/2Y 1.30 (2 ) fl/f 0.77 (3 ) f3/f 1.25 (4 ) R3/ ( ( N2- 1 ) *f) -0.47 (5 ) v 1 -v2 26.0 圖9圖示說明例3之影像捕捉透鏡的配置。在圖中, L1代表第一透鏡,L2代表第二透鏡,L3代表第三透鏡, S代表光闌。圖10顯示例3的像差圖(球面像差、像散 、變形及子午慧形像差)。 第一透鏡L1與第三透鏡L3都是丙烯類的塑膠透鏡 ,它的飽合吸水百分比爲1 .3 %。第二透鏡L2是聚碳酸鹽 類的塑膠透鏡,它的飽合吸水百分比爲0.4%。順帶一提 ,在本例中,在最靠近影像處配置了 一片由無色水晶製成 的平行平面板,其作用如同低通濾鏡。 (例4 ) 透鏡資料顯示於表1 〇、11及12 -31 - (28) 1269060 (表 10 ) (例4 ) f= 4.45 1mm f B = 2.07 8mm F = 2.82 2Y = 5.42mm 表面 No. R(mm ) D (mm ) Nd v d 光闌 00 0.20 1 3.796 1.50 1.53040 56.0 2 -2.602 0.5 1 3 1 . 1 1 5 1 .00 1.58300 30.0 4 -3.299 0.25 5 1.592 1.20 1.53040 56.0 6 2.698 -32- 1269060 (29) (表 1 1 ) 非球面係數 第一表面 K = -l .703 4 Α4 = -6.3 5 82 χ 1 0'3 Α6 = - 1.2005 χ1〇·2 Α8 = 4.605 1 χ10_3 A1 0 = - 5.7 8 0〇xl〇·3 第二表面 K=1.440 1 A4 = 7.6501 xl〇·3 A 6 = 6.6 6 0 7 χ 1 (Γ3 A8 = - 1 . 1 452 x 1 Ο·2 A 1 0 = 2.3 3 1 5 χ 1 (Γ3 第三表面 K = -3.2788 A4 = -1.4018xl〇·2 Α6 = 2.3 99 1 χ1(Γ2 Α8 = - 1.25 9 1 χ10·2 A 1 0 = - 1.0 5 7 1 χ 1 (Γ3 Α1 2 = 1.2895 χ10'3 第四表面 Κ = - 1.8023 Α4 = 1.818〇χ1〇-2 Α6 = 5.0794 χ10'3 Α8 = -4.443 5 χ ΙΟ-4 Α10 = -3.5516χ1〇·4 Α1 2 = 9.4022><10'5 第五表面 Κ = -3.8573 Α4 = 7·5242χ1〇·3 Α6 = -4.0947 x 1 0° A 8 = 1 . 9 9 6 6 χ 1 (Τ 4 Α10 = _ 1.5 6 5 6 χ10_5 Α12 = 5·3691 χ1〇·7 第六表面 Κ = - 1.2933 Α4 = - 1.2226χ1〇'2 Α6= 1.823 2 χ10-4 Α8 = -6.7207χ1〇·4 A 1 0 = 1.2 1 0 8 χ 1 Ο-4 Α 1 2 = -6.7354χ10-6 -33- (30) 1269060 (表 12 ) 例4 (1 ) L/2Y 1.24 (2 ) fl/f 0.7 1 (3 ) f3/f 1.20 (4 ) R3/ ( ( N2- 1 ) -f) -0.43 (5 ) v 1 -v2 26.0 圖。在圖 表第三透 面像差、 類的塑膠 第二透鏡 百分比爲 圖1 1圖示說明例4之影像捕捉透鏡的截面 中,L1代表第一透鏡,L2代表第二透鏡,L3代 鏡,S代表光闌。圖12顯示例4的像差圖(球 像散、變形及子午慧形像差)。 第一透鏡L1與第三透鏡L3都是聚烯屬烴 透鏡,它的飽合吸水百分比爲〇 . 〇 1 %或更低。 L2是聚碳酸鹽類的塑膠透鏡,它的飽合吸水 0.4%。 (例5 ) 透鏡資料顯示於表1 3、1 4及1 5。 -34- (31)1269060 (表 1 3 ) (例5 ) f=4.298mm f B = 0.503mm F = 4.1 5 2 Y = 5.0mm 表面 No. R(mm ) D(mm ) Nd vd 光闌 00 0.00 1 6.859 1.20 1.58313 59.4 2 -2.876 1.00 3 -1.211 0.80 1.60700 27.0 4 3.191 0.10 5 1.309 1.12 1.52500 56.0 6 1.947 0.64 7 00 0.30 1.51633 64. 1 8 00 0.20 9 00 0.45 1.51633 64.1 10 00 -35- (32) (32)1269060 (表 1 4 ) 非球面係數 第一表面 K = 〇.37545 1 Α4 = -3.20099χ1〇·2 Α6 = -8.77267 χ10·2 Α8=4.38838x10] Α1 0 = -7.72 1 54 χ10'1 第二表面 Κ = -3.29483 Α4 = -3.9659〇χ1〇·2 Α6 二-3.495 1 4 χ10·2 A8 = 3.22 6 7 3 χ 1 0_2 A1 0 = - 1 . 3 8774 χ 1 Ο'2 第二表面 Κ = ·6.39263 Α4 = -5.4543〇χ 1 Ο-2 Α6 = 6.7 1 626 χ1〇·2 A8 = _ 5.8 9 7 4 2 χ 1 0_2 Α 1 0 = 3 . 1 69 5 1 χ 1 Ο-2 Α 1 2 = -6.38272χ 1 Ο"3 第四表面 Κ = -0.564923 Α4 = 2.91194χ1〇·2 A6 = 9.9 5 0 4 0 χ 1 03 A 8 = - 3」6 4 0 6 χ 1 (Γ3 A 1 0 = 6.0 4 8 2 2 χ 1 Ο-4 Α 1 2 = - 1.5 1 858 x 1 ο-5 第五表面 Κ = -4.25824 A4 = -2.17915xl〇·3 Α6 = - 1 . 1 8 0 8 〇χ 1 Ο-3 Α8 = 1.5 5 1 4 5 χ10·4 Α1 0 = 5.72 1 96 x 1 ο-5 Α12 = -1·1 2386χ1〇·5 第六表面 Κ = ·4.21390 Α4 = -2.39973 χ1〇·2 Α6 = 5.4489 1 χ ΙΟ-3 Α8 = - 1.5 1 9 5 2 χ1〇·3 A 1 0 = 2.5 7 6 3 6 χ 1 (Γ 4 Α12 = - 1.81089><1〇'5 -36- (33) 1269060 (表 15 ) 例5 (1 ) L/2Y 1.21 (2 ) fl/f 0.85 (3 ) f3/f 1.11 (4 ) R3/ ( ( N2-1 ) .f) -0.46 (5) v 1 - v 2 32.4 (6 ) P23/P -0.20 圖1 3圖示說明例5之影像捕捉透鏡的配置。在圖中 ,L1代表第一透鏡,L2代表第二透鏡,L3代表第三透鏡 ’ S代表光闌。圖14顯不例5的像差圖(球面像差、像 散、變形及子午慧形像差)。 第一透鏡L1是玻璃透鏡,第二透鏡L2是聚酯( polyester)類的塑膠透鏡,它的飽合吸水百分比爲0.7% ,第三透鏡L3是聚烯屬烴類的塑膠透鏡,它的飽合吸水 百分比爲0.0 1 %或更低。 本例是一設計樣本,其中,在最靠近影像處配置了兩 片平行平面板,對應於紅外線截止濾光片以及用於固態影 像捕捉單元的密封玻璃。 (例6 ) 透鏡資料顯示於表1 6、1 7及1 8。 -37- (34)1269060 (表 16 ) (例6 ) f = mm f B = mm F = 2 Y = mm 表面 No. R(mm ) D(mm ) Nd v d 光闌 00 0.00 1 2.433 1.12 1.58313 59.4 2 -14.773 0.74 3 -1.224 0.80 1.60700 27.0 4 -2.926 0.10 5 1.473 1.18 1.52500 56.0 6 2.263 0.47 7 00 0.30 1.51633 64.1 8 00 0.20 9 00 0.45 1.51633 64.1 10 00 -38- (35)1269060 (表 17 ) 非球面係數 第一表面 Kn5.4763 1 A4 = -5.88427x 1 0'2 Α6 = -1.0149〇χ1〇·1 A 8 = 3.2 9 4 3 0 χ 1 (Γ 1 A 1 0 = 6.5 6 9 9 0 χ 1 (Γ 1 第二表面 Κ = -49·9730 Α4 = -3.98723 χ 1〇"2 Α6 = -8.65 969 χ10·2 Α8=5.89891x10'2 Α10 = -5.3 43 86 Χ10-2 第三表面 Κ = -6.309 1 1 Α4 = - 1.5762〇χ 1 Ο'1 Α6 = 3.9 5 79 1 Χ10"2 Α8 = -9.2723 5 χ ΙΟ-2 Α1 0= 1.1 0077 χ10'2 Α1 2 = -7.06172χ1〇'3 第四表面 Κ= 1.87037 Α4 = 6.88364χ1〇·3 A 6 = L 4 5 1 4 3 χ 1 (Γ 2 A 8 = - 3 . 8 1 2 6 1 χ 1 (Γ3 Α1 0= 1.492 1 8 χ10_3 Α12 = 2·61317χ10_4 第五表面 Κ = -5.3 3 572 Α4 = -1.〇5776χ1〇'2 Α6 = 3.5 3 47〇χ10-4 A 8 = 2.3 8 1 7 6 χ 1 (Γ 4 A 1 0 = - 2.2 5 2 8 8 χ 1 CT 6 Α1 2 = -7.62576>< 1 〇'6 第六表面 Κ = -4.81074 Α4 = -3.27214χ1〇·2 Α6 = 6.3 4048 χ1〇·3 Α8 = - 1.5 3 677 χ10_3 A 1 0 = 2.4 8 1 2 5 χ 1 (Γ 4 Α 1 2 = - 1.77393 ><1〇'5 -39- (36) (36)l269〇6〇 18 ) _____ 例6 〜-______________ (1 ) L/2Y 1.2 1 (2 ) fl/f 0.85 (3 ) f3/f 1.23 —^__________ 4 ) R3/ ( ( N2- 1 ) -f ) -0.47 (5 ) v 1 -v2 32.4 (6 ) P23/P -0.17 圖1 5圖示說明例ό之影像揷捉透鏡的配置。在圖中 ,Ll代表第一透鏡,L2代表第二透鏡,L3代表第二透鉍 ,S代表光闌。圖16顯示例ό的像差圖(球面像差、像 & '變形及子午慧形像差)。 第一透鏡L1是玻璃透鏡,第一透鏡L2是聚醋類的 塑膠透鏡,它的飽合吸水百分比爲0·7%,第三透鏡L3是 聚烯屬烴類的塑膠透鏡,它的飽合吸水百分比爲0 · 0 1 %或 更低。 本例是一設計樣本,其中,在最靠近影像處配置了兩 片平行平面板,對應於紅外線截止濾光片以及用於固態影 像捕捉單元的密封玻璃。 (例7 ) 透鏡資料顯示於表1 9、2 〇及2 1。 -40- (37)1269060 (表 19) (例7 ) f = mm f B= mm F = 2 Y = mm 表面 No. R(mm ) D ( mm ) Nd vd 光闌 00 0.00 1 3.239 1.10 1.52500 56.0 2 -1.997 0.58 3 -0.876 0.70 1.60700 27.0 4 -2.667 0.52 5 1.576 1.30 1.52500 56.0 6 2.566 0.40 7 00 0.30 1.51633 64.1 8 00 0.20 9 00 0.45 1.51633 64.1 10 00 -41 - (38)1269060 (表 20 ) 非球面係數 第一表面 Κ = ·3.2093 3 A4 = -3.823 64 xl〇·2 A6 = -2.63 80 1 xl〇·2 A 8 = - 6 . 1 0 2 3 9 χ 1 0_2 A 1 0 = 1 . 8 3 3 3 8 χ 1 0_2 第二表面 K=1.90458 A4 = -4.63 1 23><10'2 A6 = - 1.97770 x 1 0·2 A8 = 6.473 28 xl0·2 Al〇 = -4.45104x10· 2 第三表面 K = -2.3 9028 A4 = -2.3013 1 x 1 O'1 A6 = 2.1 7675 x 1 0_1 A8=l .70 1 44 x 1 0“ A 1 0 = -3.5 3 93 7 x 1 0“ A1 2= 1 . 5 1 75 1 x 1 0_1 第四表面 K= 1.70050 A4 = -6.05383 xl〇-2 A6=l.25158x10] A8 = - 1.4 5 9 1 0 x 1 0-2 A 1 0 = _ 1 . 1 8 8 2 4 x 1 CT 2 A 1 2 = 3.53296xl〇-3 第五表面 K = -5.22303 A4 = -3.24548 >< 1 〇'2 A6 = 4.8 3 3 2〇xl(T3 A8 = 2.02980 xl0_4 A1 0 = -2. 1 9007 xl0·4 A12 = 1.〇7363><1〇'5 第六表面 K = -l .26552 A4 = -5.77008><1〇'2 A6 = 7.93 8 73 xl0'3 A8 = _ 1 . 1 2 6 6 3 x 1 0_3 A 1 0 = 1 . 1 7 5 1 7 x 1 (Γ 4 A1 2 = -9.43985><10'6 -42- (39) 1269060 (表 21 ) 例7 (1 ) L/2Y 1.16 (2 ) fl/f 0.58 (3 ) f3/f 1.23 (4 ) R3/ ( ( N2,l ) -f) -0.33 (5 ) v 1 -v2 29.0 圖17圖示說明例7之影像捕捉透鏡的配置。在圖中 ,L1代表第一透鏡,L2代表第二透鏡,L3代表第三透鏡 ,S代表光闌。圖1 8顯示例7的像差圖(球面像差、像 散、變形及子午慧形像差)。 第一透鏡L1及第三透鏡L3是聚烯屬烴類的塑膠透 鏡,它的飽合吸水百分比爲0.01%或更低,第二透鏡L2 是聚酯類的塑膠透鏡,它的飽合吸水百分比爲0.7%。 本例是一設計樣本,其中,在最靠近影像處配置了兩 片平行平面板,對應於紅外線截止瀘光片以及用於固態影 像捕捉單元的密封玻璃。 順帶一提,本例的設計並不一定總是能充分滿足物體 側光通量的遠心特性。遠心特性意指每一成像點之光通量 的主要射線在離開影像捕捉透鏡的最後一個面後與光軸幾 乎平行,亦即,光學系統之出光曈的位置要離影像表面夠 遠。當遠心特性劣化時,進入影像捕捉裝置的光通量會歪 斜,致發生影像區周邊部分之實質孔徑效率降低(暗影) -43- (40) 1269060 的現象,致使影像場邊緣的亮度不足。不過,在最新的技 術中,經由檢查彩色濾片及固態影像捕捉裝置之微透鏡陣 列的配置,可以減少暗影現象。本例的設計目標是縮小體 積,因此,相當於很容易符合遠心特性的要求。 當固態影像捕捉裝置使用本發明的影像捕捉透鏡時, 項目1所描述的本發明可獲得固態影像捕捉裝置所需之物 體側的遠心特性,因爲經由將光圏安排在最靠近物體的位 置可使出光曈的位置遠離成像面。 此外,由於雙凸形的第一正透鏡具有較大的折射放大 率,且將第二負透鏡的最前側朝向物體,以達到本發明縮 小整個影像捕捉透鏡尺寸的目標。 經由使用雙凸形的第一透鏡,可減少當使用具有大折 射放大率的第一透鏡時所致使的球面像差。 此外,經由將第二負透鏡的凹面面對第一透鏡,可使 第二透鏡的位置靠近第一透鏡面對第二透鏡的凸面,如此 可正確且簡單地修正各種像差,如球面像差、慧形像差及 色差。 由於第三透鏡是凹凸形狀,其中的凸面面對物體,因 此成像側周邊部分可獲得正確的遠心特性。 根據前述,本發明可有效地降低各種像差,如球面像 差、慧形像差及色差,並可使影像捕捉透鏡在光軸方向的 尺寸縮短,同時保有正確的遠心特性。 項目2所描述的本發明是所謂3片式的影像捕捉透鏡 構造,因爲其結構中的第三透鏡具有正折射放大率,且它 -44- (41) 1269060 可修正各種離軸的像差,諸如變形,並獲得遠心特性。 項目3所描述的本發明可以經由使用第一正透鏡的非 球面修正球面像差及慧形像差,以及經由使用第二負透鏡 的非球面修正慧形像差與像散。 此外,經由第三正透鏡的非球面可修正成像區周邊部 分的各種像差且不會影響軸上的性能,此乃是利用通過軸 之光線與周邊之光線間的局度差,該局度差是因第二正透 鏡被置於最靠近成像面的位置所造成。特別是,它可有效 地修正當第二透鏡之負折射放大率設定太大所致使的枕形 變形,並修正場的曲率。換言之,它允許第二透鏡使用大 倍數的負折射放大率。 因此,本發明可正確地修正像差。 經由設定不超過規定影像捕捉透鏡總長度之條件式( 1 )的上限値,項目4所描述的本發明具有使影像捕捉透 鏡的總長度縮短及影像捕捉透鏡外徑縮小的雙重效果。因 此,由於此,可使整個影像捕捉設備的尺寸縮小,重量減 輕。 此外,經由設定超過規定第一透鏡正折射放大率之條 件式(2 )的下限値,可抑制第一透鏡的正折射放大率增 大,並可將第一透鏡致使的球面像差與慧形像差控制到很 小。此外,太小的曲率半徑不會產生,從影像捕捉透鏡容 易製造的觀點來看,此點受到歡迎。另一方面,經由設定 不超過條件式(2 )的上限値’第一透鏡之折射放大率的 過度跌落可受到控制,此有利於縮短影像捕捉透鏡的總長 -45- (42) 1269060 度。 此外,經由設定超過規定第三正透鏡折射放大率之條 件式(3 )的下限値,第三透鏡之正折射放大率的過度增 加受到抑制,此使得第一透鏡與第三透鏡間之正折射放大 率的分布得以適當,且可縮短影像捕捉透鏡的總長度。另 一方面,經由設定不超過上限値,可防止第三透鏡的正折 射放大率過度跌落,變形可獲適當修正,且可獲得影像側 之光通量的遠心特性。 在項目5所描述的本發明中,當R3/ ( ( N2-1 ) .f) 的値高於下限時,第二透鏡物體側的負折射放大率不會成 長到大於所需,且可抑制離軸光通量之慧形雜光的產生, 且可得到極佳的影像品質。另一方面,當R3/ ( ( N2-1 ) •f)的値低於上限時,第二透鏡在物體側的負折射放大率 得以維持。因此,正Petzval和可降低,且場的曲率可以 很容易地修正。此外,第一正透鏡所造成的球面像差與慧 形像差也可以正確地修正。 在項目6所描述的本發明中,經由設定超過條件式( 5 )的下限値修正第一正透鏡與第二負透鏡的色差,可以 精準地修正軸向色差與側向色差。 在項目7所描述的本發明中,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 第三透鏡所有都是使用塑膠材料經由射模製成。因此,可 以量產這些曲率半徑及外徑都很小的透鏡,此與使用打光 與拋磨製造透鏡的製程不同。 此外,由於很容易在塑膠透鏡上成形非球面的表面, -46- (43) 1269060 因此,對於像差的修正也較容易且精確。 此外,使用塑膠透鏡的另一優點是需要安裝的零件數 量可減少,因爲在影像捕捉透鏡有效直徑以外的凸緣部可 以隨意地設計。由於此,經由使用可以有效降低組裝誤差 且可使每一透鏡之光軸很容易相互相合的結構,可以增進 光學系統的組裝精確度。此外,組裝容易可提升產量。 在項目8所描述的本發明中,經由使用飽合吸水百分 比0.7%或更低的塑膠材料,可避免因濕度突然改變所造 成的折射率不均勻,在獲得塑膠透鏡優點的同時,能保有 較佳的成像能力。 項目9所描述的本發明在兩個透鏡間之空間至少其中 之一配置一光遮以節制周邊的光通量。由於此,僅允許成 像所需的光通量通過,入射到凸緣部的光被抑制到最少, 藉以控制鬼影與雜光的產生。 在項目1 〇所描述的本發明中,第一正透鏡是由玻璃 材料製成,第二負透鏡與第三正透鏡是由塑膠材料製成。 經由將正折射放大率較大的第一透鏡使用玻璃透鏡,即可 忽略第一透鏡因溫度改變所造成折射率改變,且因溫度改 變所致使之整個影像捕捉透鏡系統成像點的位置變化也可 抑制到最小。 此外,經由第一透鏡使用玻璃玻璃,易被刮傷的塑膠 透鏡不會暴露於外,此爲較佳結構。 在項目1 1所描述的本發明中,經由使用第二與第三 透鏡之合成焦距大到滿足條件式,即可使得因溫度改變致 -47- (44) 1269060 使塑膠透鏡成像點的位置變化經由第二負透鏡與第三正透 鏡相互抵消,因此,可以將因溫度改變所造成的成像點位 置變化控制在最小。 項目1 2所描述的本發明可得到與項目8相同的功能 〇 項目1 3所描述的本發明可得到與項目9相同的功能 〇 項目1 4所描述的本發明可得到微型化且高性能的影 像捕捉裝置。 項目1 5所描述的本發明,經由使用項目1 -1 3的影像 捕捉透鏡所得到的影像捕捉單元具有體積小且成像品質高 的優點。 項目1 6所描述的本發明,經由搭載項目1 5的影像捕 捉單元,可得到能以高成像品質捕捉影像的小型行動終端 【圖式簡單說明】 圖1顯示代表本發明實施例之包括影像捕捉透鏡單元 每一個透鏡之光軸之截面的截面圖。 圖2顯示影像捕捉單元的斜視圖。 圖3 ( a )及3 ( b )是行動電話的視圖。 圖4顯示控制單兀的方塊圖。 圖5圖示說明例1之影像捕捉透鏡的配置。 圖6顯示例1的像差圖(球面像差、像散、變形及子 -48- (45) 1269060 午慧形像差)。 圖7圖示顯示例2之影像捕捉透鏡的配置。 圖8顯示例2的像差圖(球面像差、像散、變形及子 午慧形像差)。 圖9圖示顯示例3之影像捕捉透鏡的配置。 圖1 〇顯示例3的像差圖(球面像差、像散、變形及 子午慧形像差)。 圖1 1圖示顯示例4之影像捕捉透鏡的配置。 圖12顯示例4的像差圖(球面像差、像散、變形及 子午慧形像差)。 圖1 3圖示顯示例5之影像捕捉透鏡的配置。 圖14顯示例5的像差圖(球面像差、像散、變形及 子午慧形像差)。 圖1 5圖示顯示例6之影像捕捉透鏡的配置。 圖1 6顯示例6的像差圖(球面像差、像散、變形及 子午慧形像差)。 圖1 7圖示顯示例7之影像捕捉透鏡的配置。 圖1 8顯示例7的像差圖(球面像差、像散、變形及 子午慧形像差)。 【主要元件對照表】 2 6 光遮 23 紅外線截止濾光片 S 光闌 -49 - (46)1269060 LI 第 _. 透 鏡 L2 第 二 透 鏡 L3 第 二 透 鏡 2 1 透 Δ±£. 筒 22 透 鏡 承 座 53 透 鏡 鏡 筒 承 座 52 基 板 24 第 一 光 遮 25 第 二 光 遮 50 影 像 捕 捉 單 元 5 1 影 像 感 應 器 5 1a 光 電 轉 換 段 10 影 像 捕 捉 光 學系統 54 外 部 5 lb 信 號 處 理 電 路 W 導 線 52a 支 撐 用 平 板 52b 撓 性 基 板 100 行 動 電 話 10 1 控 制 段 60 輸 入 段 70 顯 示 段 80 Μ 線 通 信 段 9 1 儲 存 段 ( ROM ) 1269060 (47) 9 2 暫時儲 存段(RAM)

Claims (1)

1269060 Ο) 拾、申請專利範圍 第92 1 06226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一 .............. _•湯办 _ I.· I— j 民.95^年 C羅 1 · 一種影像捕捉透鏡,用以捕捉物體影像至影像捕捉 裝置,該影像捕裝透鏡包含: 光圈,具有一孔徑,經由該孔徑捕捉影像; 第一透鏡,具有正折射放大率,其中,第一透鏡兩個 表面的形狀都是凸面形; 第二透鏡,具有負折射放大率,其中,第二透鏡物體 側表面的形狀是凹面形;以及 第三透鏡,是一凸凹透鏡,其凸面朝向物體側; 其中,光圈、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是從物 體側按此順序排列。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的影像捕捉透鏡,其中第 三透鏡具有正折射放大率。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影像捕捉透鏡,其中第一 、第二及第三透鏡每一個都具有至少一個非球面的表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影像捕捉透鏡滿足下列條 件式: L/2Y < 1.50 0.50 < fl/f < 0.95 (2) 1269060 1.00 < f3/f < 1.40 其中,L是光軸上從光圈到影像側焦點的距離,2Y是有 效影像幕的對角線長度,Π是第一透鏡的焦距,f3是第 三透鏡的焦距,f是整個影像捕捉透鏡的焦距。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影像捕捉透鏡滿足下列條 件式: -0.06 < R3/ ( ( N2-1 ) · f) < -0.20 其中,N2是第二透鏡d-線的折射率,R3是第二透鏡之物 體側的曲率半徑,f是整個影像捕捉透鏡的焦聚。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影像捕捉透鏡滿足下列條 件式: 25 < 1 - ν 2 其中1^1代表第一透鏡的色散吊數’ 代表弟—^透鏡的 色散常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影像捕捉透鏡,其中第一 、第二及第三每一個透鏡都是由塑膠材料製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影像捕捉透鏡,其中塑膠 材料的飽合吸水百分比爲0·7%或更低。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影像捕捉透鏡,進一步包 -2- (3) 1269060 含: 光遮,配置在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間的空間以及第二 透鏡與第三透鏡間之空間至少其中之一,用以節制周邊的 光通毚。 1 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影像捕捉透鏡,其中第 一透鏡是由玻璃材料製成,第二及第三透鏡每一個都是由 塑膠材料製成。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〇項的影像捕捉透鏡,其中第 一及第三透鏡每一個都是由塑膠材料製成,且塑膠材料的 飽合吸水百分比爲0 · 7 %或更低。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的影像捕捉透鏡,進一步 包含: 光遮’配置在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間的空間以及第二 透鏡與第三透鏡間之空間至少其中之一,用以節制周邊的 光通量。 1 3 · —種影像捕捉裝置,包含: 固態影像捕捉元件,包括光電轉換段;以及 申請專利範圍第〗至第1 2項中任一項所描述的影像 捕捉透鏡,並將物體成像在固態影像捕捉元件的光電轉換 段上。 14. 一種影像捕捉單元,包含: 固態影像捕捉元件,包括光電轉換段;以及 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第1 2項中任一項所描述的影像 捕捉透鏡,將物體的影像聚焦在固態影像捕捉元件的光電 -3- 1269060
轉換段上; 基板,用以支撐固態影像捕捉元件,並包括一終端供 與外部連接以發送及接收電氣信號;以及 外殼,具有開口段,以容許來自物體側的影像光入射 ,以及遮光構件,
其中,固態影像捕捉元件及影像捕捉透鏡配置在外殼 內的基板上以形成一單體,且影像捕捉單元沿著光軸的高 度爲1 〇毫米或更少。 1 5 . —種配備申請專利範圍第1 4項所描述之影像捕捉 單元的可攜式終端裝置。
-4 -
TW092106226A 2002-03-25 2003-03-20 Image-capturing lens, image-capturing device and image capturing unit TWI269060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083880 2002-03-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305729A TW200305729A (en) 2003-11-01
TWI269060B true TWI269060B (en) 2006-12-21

Family

ID=27800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2106226A TWI269060B (en) 2002-03-25 2003-03-20 Image-capturing lens, image-capturing device and image capturing unit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196855B2 (zh)
EP (1) EP1348990B1 (zh)
KR (1) KR20030077390A (zh)
CN (1) CN1327260C (zh)
AT (1) ATE315794T1 (zh)
DE (1) DE60303153D1 (zh)
TW (1) TWI26906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95946B (zh) * 2011-01-26 2015-08-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遮光片及採用該遮光片的相機模組
TWI502239B (zh) * 2009-12-18 2015-10-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48990B1 (en) * 2002-03-25 2006-01-11 Konica Corporation Objective composed of three lenses
JP2005004045A (ja) * 2003-06-13 2005-01-06 Enplas Corp 撮像レンズ
JP2005084479A (ja) * 2003-09-10 2005-03-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ユニットおよび光学機器
JP2005084478A (ja) * 2003-09-10 2005-03-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光学機器
US7061695B2 (en) * 2003-11-04 2006-06-13 Eastman Kodak Company Three element optical system
CN100430771C (zh) * 2003-11-04 2008-11-05 伊斯曼柯达公司 具有三个透镜的物镜系统
JP4478442B2 (ja) * 2003-12-05 2010-06-0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544972B1 (ja) * 2003-12-12 2004-07-21 マイルストーン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EP2315448B1 (en) * 2004-01-26 2018-03-07 DigitalOptics Corporation Thin camera having sub-pixel resolution
JP4236594B2 (ja) * 2004-01-27 2009-03-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用モジュール及び光学装置用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00376915C (zh) * 2004-03-27 2008-03-2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数码相机镜头
JP3768510B2 (ja) * 2004-03-30 2006-04-19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広角単焦点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3768509B2 (ja) * 2004-03-30 2006-04-19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単焦点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US8953087B2 (en) * 2004-04-08 2015-02-10 Flir Systems Trading Belgium Bvba Camera system and associated methods
JP4567366B2 (ja) 2004-04-23 2010-10-20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撮像レンズ
JP2005316010A (ja) 2004-04-27 2005-11-10 Nidec Copal Corp 撮像レンズ
JP4518836B2 (ja) 2004-05-14 2010-08-04 Hoya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系
CN1328609C (zh) * 2004-05-15 2007-07-25 清华大学 摄影镜头系统
CN100501486C (zh) * 2004-05-25 2009-06-1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数码相机镜头
US7609313B2 (en) * 2004-05-27 2009-10-27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Image pick-up lens, image pick-up unit and mobile terminal
JP2005352132A (ja) * 2004-06-10 2005-12-22 Alps Electric Co Ltd カメラユニット
CN1323306C (zh) * 2004-06-16 2007-06-27 清华大学 微型摄像镜头系统
US6898030B1 (en) * 2004-06-17 2005-05-24 Prodisc Technology Inc. Camera lens assembly
KR100674911B1 (ko) * 2004-08-06 2007-01-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미지 센서 카메라 모듈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0462771C (zh) * 2004-09-08 2009-02-18 清华大学 微型摄像镜头系统
CN100561286C (zh) * 2004-09-17 2009-11-18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数码相机广角镜头
DE102004049871B4 (de) * 2004-10-13 2017-05-24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Objektivaufnahme für ein Objektiv einer Kamera und Kamera für Kraftfahrzeuganwendungen
CN100462770C (zh) * 2004-10-28 2009-02-18 清华大学 微型摄像镜头系统
CN100516964C (zh) * 2004-12-30 2009-07-2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数码相机镜头
JP3659966B1 (ja) * 2005-01-21 2005-06-15 マイルストーン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US7088530B1 (en) * 2005-01-28 2006-08-08 Eastman Kodak Company Passively aligned optical elements
KR100616669B1 (ko) * 2005-01-28 2006-08-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광학 필터를 내장한 카메라 모듈용 렌즈 유닛
JP2007003768A (ja) * 2005-06-23 2007-01-11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影レンズ
WO2007018085A1 (ja) * 2005-08-08 2007-02-15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組立方法
KR100720006B1 (ko) * 2005-09-08 2007-05-21 황의권 소형 카메라 렌즈의 체결구
JP4804856B2 (ja) * 2005-09-29 2011-11-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単焦点レンズ
JP4804858B2 (ja) * 2005-09-29 2011-11-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単焦点レンズ
JP3816093B1 (ja) 2005-10-03 2006-08-30 マイルストーン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KR100723217B1 (ko) * 2005-12-09 2007-05-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조립 구조가 개선된 카메라 모듈
JP3816095B1 (ja) * 2005-12-16 2006-08-30 マイルストーン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2007171319A (ja) * 2005-12-20 2007-07-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照明光学系、それを用いた照明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投影装置
KR100716793B1 (ko) * 2006-03-21 2007-05-1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렌즈 유닛
JP4949711B2 (ja) 2006-03-28 2012-06-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KR100723220B1 (ko) * 2006-06-05 2007-05-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초소형 촬상 광학계
TWI397760B (zh) * 2006-06-09 2013-06-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及相機模組
CN101086546A (zh) * 2006-06-09 2007-12-1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及相机模组
KR100809252B1 (ko) * 2006-10-10 2008-02-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초소형 촬상 광학계
KR100764434B1 (ko) * 2006-10-16 2007-10-0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초소형 촬상 광학계
CN101210998B (zh) * 2006-12-26 2010-04-2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镜头
JP2008170860A (ja) * 2007-01-15 2008-07-24 Sony Corp 撮像素子およびその撮像素子を含む撮像装置
JP2008203822A (ja) * 2007-01-24 2008-09-04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並びに携帯端末
JP2008233221A (ja) * 2007-03-16 2008-10-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撮影レンズ
WO2008126339A1 (ja) * 2007-03-27 2008-10-23 Itochu Aviation Co., Ltd. 撮像カメラ用光学板
JP2008262027A (ja) * 2007-04-12 2008-10-30 Sony Corp 複数枚レンズの取り付け構造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並びに電子機器
US7372643B1 (en) * 2007-05-17 2008-05-13 Genius Electronics Optical Company, Ltd Image-forming lens set
CN101334513B (zh) * 2007-06-25 2010-06-2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镜头组件
CN101344630B (zh) * 2007-07-12 2010-08-2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短总长光学镜头
CN100573223C (zh) * 2007-08-09 2009-12-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低高度镜头系统
TWI354820B (en) * 2007-08-14 2011-12-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CN101571621B (zh) * 2008-04-28 2011-03-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TWI420179B (zh) * 2008-06-13 2013-12-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片組
CN101609188B (zh) * 2008-06-16 2012-01-2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TWI404972B (zh) * 2009-06-19 2013-08-11 Largan Precision Co 成像光學鏡組
JP5118674B2 (ja) * 2009-08-28 2013-01-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電子素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電子情報機器
CN102033284A (zh) * 2009-09-28 2011-04-2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片卡合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镜头模组
TWI448765B (zh) * 2009-12-16 2014-08-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片及使用該鏡片的鏡頭模組
TW201122717A (en) * 2009-12-29 2011-07-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Lens module and camera module using the same
US9465187B2 (en) 2010-11-15 2016-10-11 DigitalOptics Corporation MEMS Thermal despace compens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TW201310104A (zh) * 2011-08-29 2013-03-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
TWI490585B (zh) * 2011-09-08 2015-07-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
CN102998761B (zh) * 2011-09-09 2016-08-0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JP2013068857A (ja) * 2011-09-26 2013-04-18 Sony Corp 光学素子、撮像レンズ群および撮像装置
US8902352B2 (en) * 2012-06-08 2014-12-02 Apple Inc. Lens barrel mechanical interference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camera module voice coil motor design
JP2015060067A (ja) * 2013-09-18 2015-03-30 株式会社東芝 撮像レンズ及び固体撮像装置
US9223118B2 (en) 2013-10-31 2015-12-29 Apple Inc. Small form factor telephoto camera
CN104062747A (zh) * 2014-07-14 2014-09-24 沈阳敏像科技有限公司 三片式500万像素手机前置镜头
US9462171B2 (en) * 2014-07-31 2016-10-04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Camera assembly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 seal member integrally formed therewith
KR102255446B1 (ko) 2014-08-04 2021-05-2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카메라 모듈
US9804360B2 (en) 2014-10-17 2017-10-31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Lens assembly
JP6545007B2 (ja) * 2015-06-11 2019-07-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CN105093499B (zh) * 2015-07-06 2017-07-07 厦门颉轩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成像镜头组
CN205210385U (zh) * 2015-11-17 2016-05-04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US10007096B2 (en) * 2016-02-11 2018-06-26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Three-piece infrared single wavelength lens system
JP2020508469A (ja) 2017-02-03 2020-03-19 ガマヤ エスエイ 広角コンピュータ撮像分光法および装置
JP6983550B2 (ja) * 2017-06-29 2021-12-1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07505689B (zh) * 2017-09-15 2023-08-04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投影镜头系统
US20190179100A1 (en) * 2017-12-08 2019-06-13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Camera lens
CN107907975A (zh) * 2017-12-29 2018-04-13 东莞市宇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模组、成像镜头以及点读笔
KR102338791B1 (ko) * 2018-07-05 2021-12-13 베이징 시아오미 모바일 소프트웨어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렌즈 유닛, 렌즈 유닛 가공 공정, 카메라 모듈 및 전자 기기
CN109856785B (zh) * 2019-03-16 2021-10-19 南京华群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三片式长波红外定焦镜头
TWI706157B (zh) * 2019-09-12 2020-10-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光學元件組、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CN110531505B (zh) * 2019-10-29 2020-02-28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红外光学成像镜头及成像设备
TWI728585B (zh) * 2019-12-06 2021-05-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714518B (zh) * 2020-08-12 2020-12-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1853699B (zh) * 2020-08-28 2021-02-12 广东烨嘉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孔径的三片式透镜光学镜头
CN111929818B (zh) * 2020-09-02 2021-05-25 诚瑞光学(苏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12379A (en) * 1974-11-05 1975-10-14 Eastman Kodak Co Three element objective lens having asphoric surfaces on the middle element
JPS6177816A (ja) * 1984-09-26 1986-04-21 Ricoh Co Ltd 前絞り広角レンズ
US4772107A (en) * 1986-11-05 1988-09-20 The Perkin-Elmer Corporation Wide angle lens with improved flat field characteristics
DE4234721C2 (de) * 1991-10-16 1995-10-19 Bodenseewerk Geraetetech Dreilinsenobjektiv
JPH08234097A (ja) * 1995-02-28 1996-09-13 Copal Co Ltd 光学レンズ系
JP3545654B2 (ja) * 1999-09-06 2004-07-21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撮像レンズ
US6441971B2 (en) * 1999-09-27 2002-08-27 Alex Ning Compact lens with external aperture stop
JP3424030B2 (ja) * 2001-01-31 2003-07-07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影レンズ
JP3564107B2 (ja) * 2002-03-05 2004-09-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コンパクトな撮影レンズ
EP1348990B1 (en) * 2002-03-25 2006-01-11 Konica Corporation Objective composed of three lenses
TWI261120B (en) * 2002-07-18 2006-09-01 Konica Corp Image pickup lens, image pickup unit and portable terminal
JP2004226487A (ja) * 2003-01-20 2004-08-12 Seiko Epson Corp 撮像レンズ
JP2004240063A (ja) * 2003-02-04 2004-08-26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撮像レンズ
JP2005101911A (ja) * 2003-09-25 2005-04-14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US7609313B2 (en) * 2004-05-27 2009-10-27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Image pick-up lens, image pick-up unit and mobile terminal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02239B (zh) * 2009-12-18 2015-10-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
TWI495946B (zh) * 2011-01-26 2015-08-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遮光片及採用該遮光片的相機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30077390A (ko) 2003-10-01
CN1447144A (zh) 2003-10-08
TW200305729A (en) 2003-11-01
ATE315794T1 (de) 2006-02-15
CN1327260C (zh) 2007-07-18
US20030193605A1 (en) 2003-10-16
EP1348990A1 (en) 2003-10-01
DE60303153D1 (de) 2006-04-06
US7196855B2 (en) 2007-03-27
EP1348990B1 (en) 2006-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69060B (en) Image-capturing lens, image-capturing device and image capturing unit
CN113093372B (zh) 光学影像撷取镜头
JP4506083B2 (ja) 撮像レンズ,これを備える撮像装置、撮像ユニット及び撮像ユニットを備える携帯端末
US11740439B2 (en)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261682B (en) Miniature image-capturing lens, image-capturing unit and mobile terminal provided therewith
US9261676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lens system
KR100954635B1 (ko) 화상 픽업 렌즈, 화상 픽업 유닛 및 휴대형 단자
TWI327233B (en) Image pick-up lens, image pick-up unit, and mobile terminal provided with this image pick-up unit
TWI468724B (zh) 影像擷取光學鏡片組
TWI506332B (zh) 拾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JP4453276B2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る携帯端末
TW201341842A (zh) 光學影像拾取系統鏡頭組
TW201317620A (zh) 光學結像系統
JPWO2005116715A1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ユニット及び携帯端末
CN108072968B (zh) 摄像光学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TW201835628A (zh) 光學影像擷取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JP2007206611A (ja) 単焦点撮像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109491055B (zh) 光学成像镜头
KR20160110746A (ko) 촬영 렌즈계
KR20190080527A (ko) 촬상 광학계
JP2008020513A (ja) 単焦点撮像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07206612A (ja) 単焦点撮像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KR20190080526A (ko) 촬상 광학계
CN114002832B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JP2011154336A (ja)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A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n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