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25003A - 座椅支撐單元及嬰兒車 - Google Patents

座椅支撐單元及嬰兒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25003A
TW202225003A TW110135281A TW110135281A TW202225003A TW 202225003 A TW202225003 A TW 202225003A TW 110135281 A TW110135281 A TW 110135281A TW 110135281 A TW110135281 A TW 110135281A TW 202225003 A TW202225003 A TW 20222500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side frame
support body
seat support
pai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5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95915B (zh
Inventor
山崎勇太
宮地亨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50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50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59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591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1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with detachable or rotatably-mounted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10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10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 B62B9/12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involving parts that are adjustable, attachable or detach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2205/00Hand-propelled vehicles or sledges being foldable or dismountable when not in use
    • B62B2205/006Hand-propelled vehicles or sledges being foldable or dismountable when not in use dismoun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座椅支撐單元(40)被用於嬰兒車(10)且支撐座椅(70)。座椅支撐單元(40)具有成為與嬰幼兒之臀部相對之座部支撐體42。座部支撐體(42)具有: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其等在寬度方向分開地配置;及連結構件(60),其架設於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且於寬度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座椅支撐單元及嬰兒車
本揭示係關於一種嬰兒車用之座椅支撐單元及嬰兒車。
具有座椅支撐單元、及座椅支撐單元上之緩衝座椅之嬰兒車已經普及。座椅支撐單元具有:座部支撐體,其自下方與嬰幼兒之臀部相對;及背部支撐體,其自後方與嬰幼兒之背部相對。於專利文獻1(JP2014-73701A)所示之嬰兒車中,座部支撐體及背部支撐體具有三邊框。該三邊框具有將一對側部及一對側部之端部間連結之連結部。座部支撐體之三邊框朝後方開口,背部支撐體之三邊框朝下方開口。一般,為了防止緩衝座椅自座椅支撐單元之脫落,而座部支撐體及背部支撐體具有張設於三邊框之基座。該基座無法卸下地安裝於三邊框,且維持為緊繃之狀態。
緩衝座椅可卸下地被保持於座椅支撐單元,可自座椅支撐單元卸下並洗滌。另一方面,基座無法卸下地安裝於三邊框,且維持為緊繃之狀態。亦即,無法將廣範圍地張設之作為布製品之基座自嬰兒車卸下並洗滌。
本揭示係鑒於以上之點而完成者,目的在於減小無法自嬰兒車卸下之布製品之量。
本發明之座椅支撐單元, 被用於嬰兒車且支撐座椅,且具備: 座部支撐體,其與嬰幼兒之臀部相對;且 前述座部支撐體具有:一對側方框架要素,其等在寬度方向分開地配置;及連結構件,其架設於前述一對側方框架要素且於前述寬度方向延伸。
本發明之嬰兒車具備: 本體框架; 座椅支撐單元,其由前述本體框架支撐;及 座椅,其由前述座椅支撐單元支撐;且 前述座椅支撐單元具有:座部支撐體,其與嬰幼兒之臀部相對;及背部支撐體,其可對前述座部支撐體擺動; 前述座椅具有:座椅座部,其由前述座部支撐體支撐;及座椅背部,其連接於前述座椅座部;且前述座椅背部包含收容部,前述收容部朝下方開口且接收前述背部支撐體。
根據本發明,可減小無法自嬰兒車卸下之布製品之量。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所示之一具體例,一面針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1~圖11係用於說明本發明之座椅支撐單元及嬰兒車之一實施形態之圖。其中,於圖1~圖4中顯示嬰兒車或嬰兒車本體之一具體例之整體構成。又,圖4~圖8顯示座椅支撐單元之整體或一部分。圖9及圖10主要顯示座椅70。此外,亦有一部分之圖式所示之構成於其他圖式中省略之情形。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嬰兒車10具有:嬰兒車本體15、及由嬰兒車本體15支撐之座椅70。嬰兒車本體15具有:座椅支撐單元40,其支撐座椅70;及本體框架20,其支撐座椅支撐單元40。座椅70成為乘坐嬰兒車10之嬰幼兒就坐或平躺之部位。座椅70可自座椅支撐單元40卸下並洗滌。於以下所說明之嬰兒車10中,作為用於對衛生層面進行改善之方案,減小無法自嬰兒車10卸下並洗滌之布製品之量。
以下,針對嬰兒車10之各構成要素,依序進行說明。此外,如圖1及圖2所示,所圖示之嬰兒車10及嬰兒車本體15於整體上具有以位於橫向方向中心且沿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之面為中心大致對稱之構成。
於本說明書中,對於嬰兒車及其構成要素之「前」、「後」、「上」、「下」、「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之用語如無特別指示,則意指以乘坐於處於展開狀態之嬰兒車及其構成要素之嬰幼兒為基準之「前」、「後」、「上」、「下」、「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更詳細而言,「前後方向」係將圖1及圖2之紙面之左下與右上相連之方向,相當於圖3之紙面之左右之方向。而且,如無特別指示,則「前」為乘坐之嬰幼兒面向之側,圖1及圖2之紙面之左下側以及圖3之紙面之左側成為前側。另一方面,「上下方向」為與嬰兒車之行駛面正交之方向。因此,於行駛面為水平面之情形下,「上下方向」意指鉛直方向。又,「橫向方向」為寬度方向,且為與「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之任一方向均正交之方向。寬度方向(橫向方向)之「內側」或「內方」指示接近寬度方向之嬰兒車之中心之側,寬度方向(橫向方向)之「外側」或「外方」指示與寬度方向之嬰兒車之中心分開之側。進而,與座椅支撐單元等相關聯而使用之「背面側」意指跟與乘坐嬰兒車之嬰幼兒相對之側為相反側。因此,「背面側」一般成為後側或下側。
首先,針對嬰兒車本體15進行說明。圖示之嬰兒車本體15可摺疊地構成。如上述般,嬰兒車本體15包含本體框架20及座椅支撐單元40,但首先,不明確區別本體框架20及座椅支撐單元40,針對將嬰兒車本體15構成為可摺疊之各構成要素進行說明。
嬰兒車本體15如圖2所示般具有:分別左右配置之一對前腿21、及分別左右配置之一對後腿23。嬰兒車本體15進一步具有分別左右配置之第1連桿L1、第2連桿L2、第3連桿L3及第4連桿L4。前腿21、後腿23及第1~第4連桿L1~L4作為將嬰兒車本體15構成為可摺疊及可展開之連桿發揮功能。
如圖2所示,前腿21於其下端部分將前輪22保持為可旋轉。前輪22構成腳輪,可旋轉且可迴轉。後腿23於其下端部分將後輪24保持為可旋轉。前腿21及後腿23可利用例如鋁合金等金屬製管而構成。
如圖2所示,前腿21之上端部分可旋動(可擺動)地連接於配置於對應之側(左側或右側)之第1連桿L1之前方部分。後腿23之上端部分可旋動(可擺動)地連接於配置於對應之側(左側或右側)之第1連桿L1之前方部分。第1連桿L1可利用例如樹脂成形物而構成。於圖示之例中,第1連桿L1可作為扶手發揮功能。
根據圖3可理解到,第2連桿L2可旋動(可擺動)地連接於配置於對應之側(左側或右側)之第1連桿L1之後端部分。於圖示之例中,第2連桿L2構成為把手30之一部分。把手30整體上具有U字狀之形狀。把手30具有一對軸部31、及將一對軸部31連結之連結部32。各軸部31構成第2連桿L2。連結部32將一對軸部31之上端部分連結。把手30可利用例如鋁合金等金屬製管而構成。
如圖2及圖3所示,第3連桿L3與配置於對應之側(左側或右側)之後腿23可旋動地連接。第3連桿L3可利用例如鋁合金等金屬製管或樹脂成形物而構成。於圖示之例中,第3連桿L3於其下端部分,與後腿23之中間部分可旋動地連接。
如圖2及圖3所示,第4連桿L4與配置於對應之側(左側或右側)之前腿21可旋動地連接。於圖示之例中,第4連桿L4於其前端部分,與前腿21之中間部分可旋動地連接。如詳細後述般,第4連桿L4構成座椅支撐單元之一部分。
於圖示之例中,於寬度方向配置於同一側(左側或右側)之第2連桿L2、第3連桿L3及第4連桿L4利用同一軸構件35(參照圖3)可相互旋動地連接。該軸構件35貫通第2連桿L2、第3連桿L3及第4連桿L4。藉由該構成,第2連桿L2、第3連桿L3及第4連桿L4可以與軸構件35之中心軸線一致之軸線為中心地相互旋動。
如圖2所示,嬰兒車本體15作為於橫向方向延伸之構成要素,具有:將一對前腿21間連結之前方連結材26、及將一對後腿23間連結之後方連結材27。前方連結材26作為腳踏板發揮功能。前方連結材26及後方連結材27可利用例如鋁合金等金屬製管或樹脂成形物而構成。又,具有可撓曲性之導引構件28可卸下地設置於一對第1連桿L1間。
具有以上之構成之嬰兒車本體15藉由使各構成構件相對旋動而可摺疊。具體而言,藉由將構成第2連桿L2之把手30暫時朝後上方拉起,之後朝下方按壓,而使第3連桿L3相對於後腿23於圖3中朝順時針方向旋動。伴隨著該操作,第1連桿L1及第4連桿L4相對於第2連桿L2於圖3中朝順時針方向旋動。藉由如此之操作,於側視下,把手30與前腿21一面維持大致平行之關係,一面相互接近,且將把手30之位置降低。如以上般,可將嬰兒車本體15摺疊。於摺疊之狀態下,可將嬰兒車10之沿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之尺寸小型化。另一方面,對於將嬰兒車本體15自摺疊之狀態展開,只要進行與上述之摺疊操作相反之步序即可。
以上所說明之嬰兒車本體15之構成中側方框架要素50包含於座椅支撐單元40,其他構成包含於本體框架20。
其次,針對座椅支撐單元40詳細描述。如圖2~圖3所示,座椅支撐單元40具有座部支撐體42及背部支撐體44。座部支撐體42與乘坐於嬰兒車10之嬰幼兒之臀部相對。背部支撐體44與乘坐於嬰兒車10之嬰幼兒之後背相對。
首先,參照圖4~圖7,針對座椅支撐單元40之座部支撐體42進行說明。此外,於圖1~圖4中,亦有省略圖4~圖7所示之座椅支撐單元40之一部分或全部之情形。
圖4及圖5分別係顯示座椅支撐單元40之立體圖及俯視圖,圖6係沿圖5之VI-VI線之剖視圖。如圖4~圖6所示,座部支撐體42包含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連結構件60及座椅狀構件65作為主要之構成要素。此外,圖7之立體圖自與圖4相同之方向顯示去除座椅狀構件65之狀態之座椅支撐單元40。
如圖2所示,側方框架要素50如上述般構成第4連桿L4。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於寬度方向分開地配置。各側方框架要素50朝前後方向延伸。側方框架要素50於其前端部分,與前腿21之中間部分可旋動地連接。又,側方框架要素50於其後端部分,與第2連桿L2之下端部分及第3連桿L3之上端部分可旋動地連接。
如圖4所示,側方框架要素50具有:朝前後方向延伸之側框架材51、固定於側框架材51之前端部分之前端構件52、及固定於側框架材51之後端部分之後端構件53。側框架材51可利用例如鋁合金等金屬製管而構成。前端構件52及後端構件53可利用例如樹脂成形物而構成。如圖4清晰地顯示般,於前端構件52設置軸承孔52a,該軸承孔52a供用於將側方框架要素50與前腿21可旋動地連結之軸(未圖示)通過。又,於前端構件52設置有供連結構件60通過之貫通孔52b。於後端構件53形成供軸構件35通過之軸承孔(未圖示)。
其次,連結構件60被架設於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連結構件60被張設於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之間,自下方支撐座椅70及嬰幼兒。連結構件60較佳為具有柔軟性,進而可具有彈性。根據如此之連結構件60,可輕柔地支撐嬰幼兒,可提高嬰兒車10之乘坐舒適性。
如圖5所示,連結構件60為於寬度方向延伸之細長之構件。而且,連結構件60之沿前後方向之寬度W相對於側方框架要素50之沿前後方向之長度L變得非常短。此外,於圖示之例中,連結構件60構成為帶狀之構件。惟,不限定於該例,連結構件60可構成為如被稱為繩之寬度W非常小之構件。作為連結構件60,可利用將布縫合而製作之布帶或布繩、天然皮革製或合成皮革製之帶狀構件或繩狀構件、樹脂製之帶狀構件或繩狀構件等。
複數個連結構件60可於前後方向相互分開且架設於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如圖5清晰地顯示般,於圖示之座椅支撐單元40中,三個連結構件60於前後方向相互分開且架設於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惟,不限定於圖示之例,可於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之間架設二個連結構件60,亦可架設四個以上之連結構件60。於利用複數個連結構件60之情形下,可根據各連結構件60之配置變更物理特性及構成。例如,可使位於前後方向之最後方之連結構件60之強度大於其他連結構件60之強度。可使位於前後方向之最後方之連結構件60之寬度W寬於其他連結構件60之寬度。又,可使位於前後方向之最前方之連結構件60之伸長率大於其他連結構件60之伸長率。
此外,可將前後方向之連結構件60所配置(所佔據)之長度相對於前後方向之側方框架要素50之長度L之比例設為50%以下,亦可進一步設為30%以下。「前後方向之連結構件60所配置之長度」於設置有複數個連結構件60之情形下,成為沿著複數個連結構件60之前後方向之寬度W之合計。於該比例較小之情形下,因使用材料之減小,而不僅於製造成本層面較佳,而且基於衛生方面亦較佳。由於連結構件60應維持為緊繃之狀態,故而設想無法自側方框架要素50卸下。無法卸下之連結構件60之洗淨及清理耗時費力且難以進行。因此,較佳為盡量縮短前後方向之連結構件60所配置之長度。
基於該點,複數個連結構件60較佳為於前後方向相互分開且架設於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根據該具體例,藉由在前後方向分散配置之複數個連結構件60,可高效率且穩定地支撐座椅70上之嬰幼兒。亦即,可一面穩定地支撐嬰幼兒,一面減小連結構件60之量。因此,可對嬰兒車之衛生層面進一步進行改善。
且說,如圖1所示,嬰兒車10具有用於將嬰幼兒固定於座椅70之座椅安全帶11。座椅安全帶11具有:通過嬰幼兒之胯部之胯部帶11A、通過嬰幼兒之腰且可與胯部帶11A拆裝之腰帶11B、及通過嬰幼兒之肩且可與胯部帶11A拆裝之肩帶11C。如圖4及圖7清晰地顯示般,於所圖示之座部支撐體42中,在一個連結構件60安裝有胯部帶11A。具體而言,於胯部帶11A之基端部分藉由例如縫製等形成筒狀部,連結構件60通過胯部帶11A之筒狀部分。
基於座椅安全帶11有效發揮功能之觀點,胯部帶11A較佳為自座部中之成為較前後方向之中心稍微靠前方之位置延伸而出。於圖示之例中,於座部中之較前後方向之中心略朝前方偏移之位置,設置有位於前後方向之中間之第2連結構件60B。作為結果,於圖示之例中,胯部帶11A安裝於位於前後方向之最前方之第1連結構件60A及位於前後方向之最後方之第3連結構件60C以外之連結構件。根據如此之例,可藉由連結構件60來穩定地保持胯部帶11A,且可使座椅安全帶11有效地發揮功能。
如圖5所示,座部支撐體42於較安裝有胯部帶11A之第2連結構件60B靠前後方向之前方,具有位於最前方之第1連結構件60A。藉由該最前方之第1連結構件60A,可穩定地支撐座椅70上之嬰幼兒之腿部。尤其是根據具有柔軟性之第1連結構件60A,可輕柔地支撐腿部,可提高嬰兒車10之乘坐舒適性。
又,如圖5所示,座部支撐體42於較安裝有胯部帶11A之第2連結構件60B靠前後方向之後方,具有位於最後方之第3連結構件60C。一般之嬰兒車之座面於較胯部帶之延伸而出之位置靠後方之位置主要承接嬰幼兒之體重。因此,藉由該第3連結構件60C,可穩定地支撐嬰幼兒。尤其是根據高強度之第3連結構件60C,可增強嬰幼兒之支撐之穩定性,使嬰兒車10之乘坐舒適性提高。
如圖6所示,連結構件60於其兩端部分,安裝於對應之側之側方框架要素50。各連結構件60於該端部分於對應之側之側方框架要素50之上方、寬度方向外方及下方依序延伸,而安裝於該側方框架要素50之寬度方向內側之面。換言之,連結構件60之一端安裝於側方框架要素50(側框架材51)之寬度方向內側之面,其次,與側方框架要素50(側框架材51)之上下方向下側之面、側方框架要素50(側框架材51)之寬度方向外側之面、側方框架要素50(側框架材51)之上下方向上側之面依序接觸,而後,進一步朝寬度方向內方延伸而出。根據該具體例,可將連結構件60更堅固地安裝於側方框架要素50。又,由於可將連結構件60之長度確保為較長,故可輕柔地支撐嬰幼兒,且可有效率地吸收例如來自嬰兒車10之行駛面之衝擊等。進而,由於自側方框架要素50之寬度方向內側安裝連結構件60,故安裝部位不顯眼,可改善嬰兒車10之美觀。
此外,於圖6所示之例中,利用鉚釘等固定具63將連結構件60無法拆裝地固定於側方框架要素50。如圖5所示,第2連結構件60B及第3連結構件60C圍繞側方框架要素50之側框架材51之周圍地安裝於側框架材51。即,第2連結構件60B及第3連結構件60C於其端部分於對應之側之側方框架要素50之側框架材51之上側、寬度方向外側及下側依序延伸,而安裝於該側框架材51之寬度方向內側之面。
如圖5及圖7所示,第1連結構件60A安裝於前端構件52。惟,於供安裝第1連結構件60A之位置處,在前端構件52內存在側框架材51。又,於前端構件52中之成為側框架材51之下方之位置設置有貫通孔52b。第1連結構件60A通過貫通孔52b自側方框架要素50之寬度方向外側朝寬度方向內側延伸。藉由利用貫通孔52b,而可將第1連結構件60A穩定地安裝於具有複雜形狀之前端構件52上。
其次,針對座椅狀構件(sheet-like member)65進行說明。座椅狀構件65係形成為座椅狀或板狀之樹脂製之構件。如圖4~圖6所示,座椅狀構件65由連結構件60支撐。而且,如圖8所示,座椅70配置於座椅狀構件65上,且由座椅狀構件65自下方支撐。樹脂製之座椅狀構件65較佳為具有某一程度之柔軟性。藉由調整樹脂材料或厚度等,而可對座椅狀構件65賦予柔軟性。座椅狀構件65之厚度作為一例,可設為0.5 mm以上2 mm以下,亦可進一步設為0.8 mm以上1.5 mm以下。作為座椅狀構件65所利用之樹脂材料,例示聚丙烯、聚碳酸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如此,根據設置有由連結構件60支撐之樹脂製之座椅狀構件65之座部支撐體42,連結構件60經由座椅狀構件65以寬廣面積支撐座椅70上之嬰幼。因此,嬰幼兒由具有某一程度之柔軟性之座椅狀構件65及連結構件60以更均一之力穩定地支撐。又,連結構件60由於經由座椅狀構件65支撐嬰幼兒,故可減小連結構件60之數量及往向前後方向之寬度W,減小連結構件60之量。此外,樹脂製之座椅狀構件65與布等比較,防污性更優異,可於安裝於嬰兒車10不變之狀態下充分進行洗淨及清理。例如,樹脂製之座椅狀構件65藉由乾擦或濕擦,可容易去除髒污。亦即,藉由設置於座椅狀構件65,而可一面穩定地支撐嬰幼兒,改善乘坐舒適性,一面對改善嬰兒車之衛生層面進一步進行改善。
如圖5所示,座椅狀構件65之沿前後方向之長度與側方框架要素50之沿前後方向之長度大致相同。同樣,座椅狀構件65之沿寬度方向之長度與對側方框架要素50之寬度方向外側面之間之沿寬度方向之距離大致相同。亦即,圖示之座椅狀構件65於俯視下擴展至座部支撐體42之大致全域。
較佳為,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以於圖5所示之俯視下與座椅狀構件65至少部分重疊之方式定位。根據該構成,座椅狀構件65由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自下方予以支撐。因此,可抑制座椅狀構件65之寬度方向外側部分以垂下之方式撓曲。藉此,可經由座椅狀構件65更穩定地支撐嬰幼兒。又,由於以座椅狀構件65實現之支撐狀態穩定,故可減小連結構件60之數量及往向前後方向之寬度W,減小連結構件60之面積。
於圖示之例中,座椅狀構件65設置有供連結構件60通過之孔65a。藉由連結構件60通過座椅狀構件65之孔65a,而座椅狀構件65由連結構件60保持。根據如此之保持方法,座椅狀構件65可相對於連結構件60稍微相對移動。藉由如此之遊隙,可吸收來自路面之衝擊等,可提高嬰兒車10之乘坐舒適性。
尤其是,如圖5及圖6所示,座椅狀構件65設置有供一個連結構件60通過之個孔65a。於圖示之例中,三個連結構件60於前後方向分開地配置。因此,對於各連結構件60設置四個孔,將合計12個孔65a設置於座椅狀構件65。各連結構件60於其長度方向之兩端部分及中央部分自下方支撐座椅狀構件65。根據該構成,座椅狀構件65由連結構件60自下方予以支撐,而可抑制於寬度方向外側部分垂下、及於寬度方向中央部分朝下方凹入。藉此,連結構件60可經由座椅狀構件65更穩定地支撐嬰幼兒。又,由於以座椅狀構件65實現之支撐狀態穩定,故可減小連結構件60之數量及往向前後方向之寬度W,減小連結構件60之面積。
如上述般,於第2連結構件60B安裝有胯部帶11A。胯部帶11A位於寬度方向之中央。而且,於座椅狀構件65之與胯部帶11A相對之位置設置有帶孔65b。胯部帶11A通過帶孔65b,自座椅狀構件65之下方往向上方延伸。
此外,僅如圖6所示般,座椅狀構件65之端面可由被覆材67覆蓋。被覆材67可設置為覆蓋座椅狀構件65之側端面、前端面及後端面之任一者以上,亦可設置為遍及座椅狀構件65之全周而覆蓋端面。被覆材67作為一例可由布構成。藉由設置被覆材67,而可提高美觀,且操作性優異。
且說,如圖7清晰地顯示般,座部支撐體42進一步具有前框架材55及中間框架材57作為於寬度方向延伸之構件。前框架材55及中間框架材57例如可利用例如鋁合金等金屬製管或樹脂成形物而構成。如此之前框架材55及中間框架材57位於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之間,將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之向寬度方向之分開間隔維持為一定以上。藉此,可將連結構件60維持為緊繃之狀態,可更穩定地支撐嬰幼兒。
如圖7所示,前框架材55及中間框架材57於上下方向位於較側方框架要素50、連結構件60及座椅70之任一者靠下方。如圖5所示,前框架材55於前後方向位於較側方框架要素50之前端靠後方。前框架材55於前後方向位於較側框架材51之前端靠後方。前框架材55於前後方向位於較第1連結構件60A之前端靠後方。前框架材55於前後方向位於較座椅狀構件65之前端靠後方。配置於如此之位置之前框架材55不易與乘坐於嬰兒車10之嬰幼兒之腿部接觸。
其次,針對背部支撐體44進行說明。如圖3所示,背部支撐體44可相對於座部支撐體42旋動。背部支撐體44藉由相對於座部支撐體42擺動,而可斜仰。如圖4所示,背部支撐體44包含:於寬度方向分開之一對背側框架部45、及將一對背側框架部45連結之背連結框架部46。於圖示之例中,背連結框架部46連接於與背側框架部45之座部支撐體42分開之側之端部。背部支撐體44構成為三邊框。
作為具體的構成,背連結框架部46具有:形成為成方形之U字狀之背框架材47、及固定於背框架材47之兩端部分之連接端構件48。如圖4清晰地顯示般,於連接端構件48設置有供軸構件35通過之軸承孔48a。軸構件35藉由通過連接端構件48之軸承孔48a與側方框架要素50之後端構件53之未圖示之軸承孔,而背部支撐體44與座部支撐體42可擺動地連接。背框架材47可利用例如鋁合金等金屬製管而構成。連接端構件48可利用例如樹脂成形物而構成。
此外,如圖8所示,座椅支撐單元40進一步具有將座椅狀構件65及中間框架材57連結之連接機構68。藉由設置連接機構68,而可使座椅狀構件65在座部支撐體42之位置穩定。連接機構68可為座椅狀之構件、帶狀之構件、繩狀之構件。於圖示之例中,連接機構68構成為布狀之構件,將兩緣部縫製於座椅狀構件65之後緣部。中間框架材57通過將兩緣部縫製於座椅狀構件65之連接機構68內。
其次,一面主要參照圖8~圖10,一面針對座椅(seat)70進行說明。此處,圖8係將座椅70與座椅支撐單元40一起顯示之側剖視圖,圖9係顯示座椅70之立體圖,圖10係自後方顯示安裝於嬰兒車10之座椅70之圖。此外,於圖1~圖7中亦有省略圖8~圖10所示之座椅70之一部分或全部之情形。
如圖9清晰地顯示般,座椅70具有座椅座部71及座椅背部72。座椅座部71由座椅支撐單元40之座部支撐體42支撐。於座椅座部71設置有用於使胯部帶11A通過之帶通孔71a(參照圖1)。座椅背部72自後方連接於座椅座部71。座椅背部72由座椅支撐單元40之背部支撐體44支撐。座椅70成為供嬰幼兒就坐或平躺之部分。
如圖9所示,座椅70具有:設置於座椅座部71之前緣部分之第1安裝機構75a、及設置於座椅座部71之兩側緣部分之第2安裝機構75b。藉由第1安裝機構75a及第2安裝機構75b,而座椅座部71可卸下地安裝於座部支撐體42。
第1安裝機構75a於寬度方向分開地設置有一對。如圖8所示,第1安裝機構75a將座椅座部71之前緣部分與前框架材55連結。座椅座部71之較座部支撐體42更朝前方延伸而出之部分於座部支撐體42之前端折回。亦即,座椅座部71於安裝於座部支撐體42之狀態下自前方覆蓋座部支撐體42。
第1安裝機構75a例如可構成為一個或二個帶狀之構件或繩狀之構件。藉由將固定於座椅座部71之一個帶狀或繩狀之構件系結、或以黏扣帶或鈕扣等連結具固定於成為於前框架材55之折回之前後之二個部分,而可將座椅座部71之前端部分安裝於座部支撐體42。或,藉由將固定於座椅座部71之二個帶狀或繩狀之構件以將前框架材55配置於中間之方式系結、或以黏扣帶或鈕扣等連結具固定,而可將座椅座部71之前端部分安裝於座部支撐體42。
由圖9可理解到,第2安裝機構75b將座椅座部71之側緣部分連結於側方框架要素50。第2安裝機構75b之具體的構成可與第1安裝機構75a設為同樣。
如圖8及圖10所示,座椅背部72具有:座椅背部本體72A、及自背面側覆蓋座椅背部本體72A之罩布狀材72B。座椅背部本體72A與嬰幼兒之後背及頭部接觸。罩布狀材72B在與座椅背部本體72A之間形成收容背部支撐體44之收容部RP。罩布狀材72B於兩側方緣部分及上緣部分縫製於座椅背部本體72A。作為結果,如圖8所示,收容部RP朝向座部支撐體42側開口。亦即,收容部RP朝向下方開口。
座椅座部71及座椅背部72之座椅背部本體72A成為與嬰幼兒接觸之部分。因此,座椅座部71及座椅背部本體72A較佳為具有緩衝性。例如,座椅座部71及座椅背部本體72A可包含:表層、與表層在周緣部縫製之襯裡、及收容於表層及襯裡之間之棉、海綿、樹脂等。另一方,罩布狀材72B不要求緩衝性。罩布狀材72B可利用布或網布而構成。於圖10所示之罩布狀材72B,在接近開口之下方區域使用網布,在與開口分開之上方區域使用網目細密之布。根據圖10所示之罩布狀材72B,可容易經由下方開口將背部支撐體44插入座椅背部72之收容部RP內,又,藉由將背部支撐體44插入至收容部RP之深處,而可藉由背部支撐體44穩定地保持座椅背部72。
如圖9所示,座椅70進一步具有一對座椅側部73。座椅側部73自兩側方連接於座椅座部71及座椅背部72。座椅側部73可構成為與座椅座部71及座椅背部72同樣地具有緩衝性。又,座椅側部73可由布等構成,而不具有緩衝性。此外,於圖8及圖10中省略座椅側部73之圖示。
如圖1所示,座椅側部73可卸下地安裝於嬰兒車本體15之本體框架20。根據該具體例,可藉由本體框架20及座椅支撐單元40穩定地保持座椅70。
作為具體的構成,如圖9所示,各座椅側部73在與座椅背部72分開之側之側緣部分具有第3安裝機構75c及第4安裝機構75d。第3安裝機構75c例如與上述之第1安裝機構75a及第2安裝機構75b同樣地構成,且安裝於本體框架20。第4安裝機構75d具有與第3安裝機構75c不同之構成,且安裝於本體框架20。第4安裝機構75d可構成為例如可與安裝於本體框架20之固定具固定之鈕扣等固定具。座椅側部73藉由具有種類不同之安裝機構75c、75d,而可將座椅70更穩定地安裝於本體框架20。此外,於圖示之例中,座椅側部73可對本體框架20之第2連桿L2拆裝。
且說,如圖10及圖3等所示,嬰兒車10(嬰兒車本體15)進一步具有斜仰構件37。斜仰構件37連接於本體框架20,自背面側支撐座椅支撐單元40之背部支撐體44。斜仰構件37藉由連接於本體框架20且位於背部支撐體44之背面側,而自背面側支撐背部支撐體44。
如圖10清晰地顯示般,斜仰構件37安裝於本體框架20中之位於座椅支撐單元40(背部支撐體44)之兩側方之把手30之一對部分。一對部分之間之斜仰構件37之長度成為可變。安裝有斜仰構件37之把手30之部分位於較側視之把手30之全長之中心位置靠下方,且位於較座部支撐體42靠上方。如圖3所示,藉由變更斜仰構件37之長度,而可變更背部支撐體44相對於座部支撐體42之傾斜角度。亦即,可使背部支撐體44斜仰。
於圖示之例中,斜仰構件37於其兩端安裝於第2連桿L2。作為具體的構成,斜仰構件37具有:繩狀或帶狀之細長之第1斜仰構件37A及第2斜仰構件37B、以及調整具37C。第1斜仰構件37A於其一端固定於一第2連桿L2。第1斜仰構件37A自一第2連桿L2延伸而出。第2斜仰構件37B於其一端固定於另一第2連桿L2。第2斜仰構件37B自另一第2連桿L2延伸而出。調整具37C可如夾子般可固定於第1斜仰構件37A及第2斜仰構件37B之任意之位置。或,調整具37C可固定於第1斜仰構件37A之另一端,亦可進一步固定於第2斜仰構件37B之任意之位置。
根據自第1斜仰構件37A之一端至調整具37C之長度、與自第2斜仰構件37B之一端至調整具37C之長度之合計長度,而決定背部支撐體44之斜仰角度。若該合計長度變長,則如圖3中以兩點鏈線所示般,背部支撐體44成為後傾(躺下)之狀態。此處,於圖3中以兩點鏈線所示之狀態下,將一對第2連桿L2之間之斜仰構件37之長度設定為最長長度。亦即,圖3之兩點鏈線之位置成為背部支撐體44之最為後傾之位置。
此外,可自以兩點鏈線所示之位置推壓背部支撐體44而將其立起。為此,於圖示之例中,一對第2連桿L2之間之斜仰構件37之最長長度成為斜仰構件37無法越過藉由以手推壓等而拉起之背部支撐體44之長度。藉此,斜仰構件37不會非意圖地朝背部支撐體44之前方伸出。因此,可有效地防止背部支撐體44未由斜仰構件37自背面側支撐而朝後方後傾。亦即,根據該構成,使極為單純之構成之背部支撐體44一面可斜仰,一面可由斜仰構件37穩定地支撐。
如圖10所示,背部支撐體44具有用於誘導第1斜仰構件37A及第2斜仰構件37B之誘導機構76。誘導機構76在與罩布狀材72B之間形成斜仰構件37之通過路徑。圖示之誘導機構76將其一端縫製於罩布狀材72B,將其另一端可對罩布狀材72B拆裝。於自背部支撐體44拆裝座椅背部72時,將誘導機構76之另一端自罩布狀材72B拆裝,將斜仰構件37朝座椅背部72安裝、卸下。
其次,針對包含如以上之構成之嬰兒車10之使用時之作用,進行說明。
於使嬰幼兒坐於或躺於嬰兒車10之座椅70上之狀態下,使用者握持把手30並使嬰兒車10行駛。座椅70之座椅座部71由座椅支撐單元40之座部支撐體42支撐,座椅70之座椅背部72由座椅支撐單元40之背部支撐體44穩定地支撐。又,藉由利用第1~第4安裝機構75a~75d,可藉由座椅支撐單元40及本體框架20穩定地保持座椅70。藉此,可不會使座椅70上之嬰幼兒感到過度的搖晃或震動,給嬰幼兒帶來優異之乘坐舒適性。
且說,於先前之嬰兒車中,作為支撐座椅之椅座部之座部支撐體,使用例如將金屬製管彎曲而製作之三邊框。於如此之先前之嬰兒車中,由三邊框構成之座部支撐體藉由在寬度方向延伸之具有剛性之框架材而自下方支撐座椅。因此,無論座椅具有何種緩衝性,嬰幼兒均可感知到於寬度方向延伸之框架材抵接於腿部。如上述般框架材抵接於嬰幼兒之大腿等腿部會使嬰兒車之乘坐舒適性降低。
另一方面,於本實施形態之嬰兒車10之座椅支撐單元40中,自下方支撐座椅70之連結構件60由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支撐。連結構件60包含例如布、皮革、樹脂等,較側方框架要素50更具有柔軟性,且較側方框架要素50更易變形。由於設置有該連結構件60,故無須將前框架材55設置於跟先前之嬰兒車同樣之位置、亦即與側方框架要素50相同之高度。因此,可避免高剛性之框架材抵接於嬰幼兒之腿部,可改善乘坐舒適性。
於圖示之例中,如圖5所示,於前端構件52中之位於在前後方向與側框架材51重疊之區域的部分安裝有第1連結構件60A。亦即,於圖示之例中,側框架材51亦位於前端構件52中之安裝有第1連結構件60A之部分於前後方向中所位處之區域。進一步換言之,於前端構件52中之於前後方向覆蓋側框架材51之部分安裝有第1連結構件60A。根據該具體例,第1連結構件60A配置於前方,可利用該第1連結構件60A輕柔且穩定地自下方支撐嬰幼兒之腿部。又,於利用鉚釘等固定具將該第1連結構件60A向側方框架要素50固定時,可將前端構件52對準側框架材51之前端部分而固定。
又,於圖示之例中,座部支撐體42具有將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連結之前框架材55。惟,該前框架材55於前後方向位於較最前方之第1連結構件60A之前端靠後方。根據該具體例,藉由設置高剛性之前框架材55,而可維持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之寬度方向之間隔。藉此,可將連結構件60維持為緊繃之狀態,可經由座椅70更穩定地支撐嬰幼兒。而且,因前框架材55位於較最前方之第1連結構件60A之前端靠後方,而可避免前框架材55抵接於嬰幼兒之腿部,改善嬰兒車10之乘坐舒適性。
同樣,於圖示之例中,前框架材55位於較側方框架要素50之側框架材51靠下方、且位於較側方框架要素50之前端靠後方。前框架材55位於較座椅狀構件65靠下方、且位於較座椅狀構件65之前端靠後方。根據該具體例,可於較安裝於側方框架要素50之連結構件60及由連結構件60支撐之座椅狀構件65靠下方且靠後方配置前框架材55。藉此,前框架材55與座椅70中之位於在前後方向與側方框架要素50重疊之區域且由側方框架要素50自下方支撐之部分於上下方向分開。因此,可避免前框架材55抵接於嬰幼兒之腿部,改善嬰兒車之乘坐舒適性。
又,亦設想伴隨著嬰兒車10之使用,而座椅70變髒。該情形下,可自嬰兒車本體15卸下座椅70,對座椅70進行洗淨、清理。具體而言,首先,藉由解除第1~第4安裝機構75a~75d,而解除由座椅支撐單元40及本體框架20進行之座椅70之保持。其次,自座椅背部72之收容部RP拔出座椅支撐單元40之背部支撐體44。如以上般,可極為簡單地自嬰兒車本體15卸下座椅70。
此處,於先前之嬰兒車中,如作為先前技術已說明般,無法自嬰兒車本體卸下廣範圍地張設之作為布製品之基座並洗滌。該基座被寬廣地張設於形成座部支撐體之三邊框及形成背部支撐體之三邊框。
另一方面,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架設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且於寬度方向延伸之細長之連結構件60,自下方支撐座椅70。連結構件60即便不設置於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之間之全域,亦可穩定地支撐座椅70上之嬰幼兒。於先前之嬰兒車中,基座擴展至前後方向之三邊框之大致全域。對此,根據本實施形態,可將前後方向之連結構件60所配置(所佔)之長度相對於前後方向之側方框架要素50之長度L(參照圖5)之比例設為50%以下,亦可進一步設為30%以下。如此,可減小無法自嬰兒車10卸下並洗滌之布製品之量。因此,可對嬰兒車10之衛生層面進行改善。又,亦可由布製品以外之構件、例如防污性較布製品更優異之樹脂或皮革等構成連結構件60,亦可於嬰兒車10之衛生層面上獲得大幅度提高。
又,於圖示之例中,複數個連結構件60於前後方向相互分開且架設於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根據該具體例,藉由在前後方向分開地配置之複數個連結構件60,可有效率且穩定地支撐座椅70上之嬰幼兒。亦即,一面可穩定地支撐嬰幼兒,一面可減小連結構件60之量。因此,可對嬰兒車10之衛生層面進一步進行改善。
進而,於圖示之例中,座部支撐體42進一步具有胯部帶11A,前述胯部帶11A安裝於複數個連結構件60中之位於最前方之第1連結構件60A以外之連結構件60。根據該具體例,較胯部帶11A之位置靠前地配置有最前方之第1連結構件60A。藉由該最前方之第1連結構件60A,可穩定地支撐座椅70上之嬰幼兒之腿部。尤其是,根據具於柔軟性之第1連結構件60A,可輕柔地支撐腿部。又,亦可穩定地避免前框架材55抵接於腿部。根據其等,可大幅度改善嬰兒車10之乘坐舒適性。又,可藉由連結構件60穩定地保持胯部帶11A。
此外,根據本實施形態,座椅背部72包含接收背部支撐體44之收容部RP,收容部RP朝下方開口。因此,藉由預先使收容部RP之大小不會相對於背部支撐體44之大小過於變大,而可藉由背部支撐體44穩定地保持座椅背部72。因此,即便背部支撐體44為不具有先前之基座之構造、亦即為如簡單之三邊框之框架構造,座椅背部72亦被穩定地維持於背部支撐體44上。又,即便乘坐嬰兒車10之嬰幼兒依靠於座椅背部72,亦可有效地防止座椅背部72於其中央部大幅度撓曲。亦即,即便將背部支撐體44設為如簡單之三邊框之框架構造,亦可穩定地支撐座椅70上之嬰幼兒。藉此,可大幅度地減小無法自嬰兒車10卸下並洗滌之布製品之量,可對嬰兒車之衛生層面大幅度進行改善。
此外,於圖示之嬰兒車10中,座椅70被載置於由連結構件60保持之座椅狀構件65上。該座椅狀構件65為樹脂製,與布製品比較具有更優異之防污性,可藉由安裝於嬰兒車本體15不變之狀態下之擦拭等,充分地進行洗淨、清理。
經洗淨、清理之座椅70再次被安裝於本體框架20。首先,將背部支撐體44自其上緣插入朝收容部RP之下方開放之開口,將背部支撐體44配置於收容部RP內。其次,利用第1~第4安裝機構75a~75d,將座椅座部71安裝於座部支撐體42,且將座椅側部73安裝於本體框架20。如此,可極為簡單地將座椅70安裝於嬰兒車本體15。
於以上所說明之一實施形態中,支撐嬰兒車10所利用之座椅70之座椅支撐單元40具有成為與嬰幼兒之臀部相對之座部支撐體42。座部支撐體42具有: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其等在寬度方向分開地配置;及連結構件60,其架設於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且於寬度方向延伸。
根據如此之本實施形態,藉由架設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且於寬度方向延伸之連結構件60,自下方支撐座椅70。連結構件60即便不設置於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之間之全域,亦可穩定地支撐座椅70上之嬰幼兒。藉此,可減小無法自嬰兒車10卸下並洗滌之布製品之量。因此,可對嬰兒車10之衛生層面進行改善。
又,於先前之嬰兒車中,構成座部支撐體之三邊框由金屬製之管構成。於先前之嬰兒車中,因金屬製管抵接於嬰幼兒之大腿等腿部,而使嬰兒車之乘坐舒適性惡化。另一方面,於本實施形態中,可自下方支撐座椅70之連結構件60由一對側方框架要素50支撐,由該連結構件60支撐嬰幼兒之腿部。因此,可將前框架材55配置於較連結構件60靠低之位置,避免前框架材55抵接於嬰幼兒之腿部。作為結果,可改善嬰兒車之乘坐舒適性。
又,於以上所說明之一實施形態中,嬰兒車10具有:本體框架20、由本體框架20支撐之座椅支撐單元40、及由座椅支撐單元40支撐之座椅70。座椅支撐單元40具有:成為與嬰幼兒之臀部相對之座部支撐體42、及可對座部支撐體42擺動之背部支撐體44。座椅70具有:由座部支撐體42支撐之座椅座部71、及連接於座椅座部71之座椅背部72。座椅背部72包含朝下方開口且接收背部支撐體44之收容部RP。
根據如此之本實施形態,即便背部支撐體44為不具有先前之基座之構造、亦即為如三邊框之框架構造,座椅背部72亦被穩定地保持於背部支撐體44上。因此,可穩定地支撐座椅70上之嬰幼兒。藉此,可大幅度地減小無法自嬰兒車10卸下並洗滌之布製品之量,可對嬰兒車10之衛生層面進行改善。
一面參照具體例,一面說明了一實施形態,但上述之具體例並非意圖限定一實施形態。上述之一實施形態可以其他各種具體例實施,可於不脫離其要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省略、置換、變更、追加等。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針對變化之一例進行說明。於以下之說明及以下之說明所利用之圖式中,針對可與上述之具體例同樣地構成之部分,利用與對上述之具體例之對應之部分利用之符號相同之符號,且省略重複之說明。
於上述之具體例中,座椅支撐單元40具有由連結構件60支撐之樹脂製之座椅狀構件65。然而,藉由適宜調整連結構件60之數量、位置、寬度W,可穩定地支撐座椅70。因此,可自座椅支撐單元40省略座椅狀構件65。
又,於上述之具體例中,第2連桿L2由把手30之一部分構成。然而,如圖11所示,本體框架20可進一步具有與第2連桿L2可旋動地連接之把手30。於在背面推壓位置配置把手30之情形下,操作者(保護者)自嬰幼兒之背面側握持把手30並操縱嬰兒車10。此時,嬰幼兒可於嬰兒車10之行駛中朝向行進方向之前方而欣賞景色。
10:嬰兒車 11:座椅安全帶 11A:胯部帶 11B:腰帶 11C:肩帶 15:嬰兒車本體 20:本體框架 21:前腿 22:前輪 23:後腿 24:後輪 26:前方連結材 27:後方連結材 28:導引構件 30:把手 31:軸部 32:連結部 35:軸構件 37:斜仰構件 37A:第1斜仰構件 37B:第2斜仰構件 37C:調整具 40:座椅支撐單元 42:座部支撐體 44:背部支撐體 45:背側框架部 46:背連結框架部 47:背框架材 48:連接端構件 48a,52a:軸承孔 50:側方框架要素 51:側框架材 52:前端構件 52b:貫通孔 53:後端構件 55:前框架材 57:中間框架材 60:連結構件 60A:第1連結構件 60B:第2連結構件 60C:第3連結構件 63:固定具 65:座椅狀構件 65a:孔 65b:帶孔 67:被覆材 68:連接機構 70:座椅 71:座椅座部 71a:帶通孔 72:座椅背部 72A:座椅背部本體 72B:罩布狀材 73:座椅側部 75a:第1安裝機構 75b:第2安裝機構 75c:第3安裝機構/安裝機構 75d:第4安裝機構/安裝機構 76:誘導機構 L:長度 L1:第1連桿 L2:第2連桿 L3:第3連桿 L4:第4連桿 RP:收容部 VI-VI:線 W:寬度
圖1係用於說明一實施形態之圖,且係顯示嬰兒車之一例之立體圖。 圖2係將圖1之嬰兒車以將一部分之構成要素卸下之狀態進行顯示之立體圖。 圖3係圖2之嬰兒車之側視圖。 圖4係顯示可被用於圖1之嬰兒車之座椅支撐單元之立體圖。 圖5係顯示圖4之座椅支撐單元之俯視圖。 圖6係沿圖5之VI-VI線之剖視圖。 圖7係將圖4之座椅支撐單元以將一部分之構成要素卸下之狀態進行顯示之立體圖。 圖8係顯示圖1之嬰兒車之一部分之構成要素之側剖視圖。 圖9係顯示可被用於圖1之嬰兒車之座椅之立體圖。 圖10係顯示圖1之嬰兒車之部分後視圖。 圖11係用於說明嬰兒車之一變化例之側視圖。
11:座椅安全帶
11A:胯部帶
40:座椅支撐單元
42:座部支撐體
44:背部支撐體
45:背側框架部
46:背連結框架部
47:背框架材
48:連接端構件
50:側方框架要素
51:側框架材
52:前端構件
53:後端構件
55:前框架材
57:中間框架材
60:連結構件
60B:第2連結構件
60C:第3連結構件
65:座椅狀構件
65a:孔
65b:帶孔
L:長度
VI-VI:線
W:寛度

Claims (17)

  1. 一種座椅支撐單元,其被用於嬰兒車且支撐座椅,且具備: 座部支撐體,其與嬰幼兒之臀部相對;且 前述座部支撐體具有:一對側方框架要素,其等在寬度方向分開地配置;連結構件,其架設於前述一對側方框架要素且於前述寬度方向延伸;及前框架材,其將前述一對側方框架要素連結; 各側方框架要素具有朝前後方向延伸之側框架材; 前述前框架材位於較前述側框架材靠下方、且位於較前述側方框架要素之前端靠後方; 前述前框架材與前述座椅中之位於在前後方向與前述側方框架要素重疊之區域且由前述側方框架要素自下方支撐之部分於上下方向分開。
  2. 如請求項1之座椅支撐單元,其中複數個連結構件於前後方向相互分開且架設於前述一對側方框架要素。
  3. 一種座椅支撐單元,其被用於嬰兒車且支撐座椅,且具備: 座部支撐體,其與嬰幼兒之臀部相對;且 前述座部支撐體具有:一對側方框架要素,其等在寬度方向分開地配置;及複數個連結構件,其等在前後方向相互分開且架設於前述一對側方框架要素; 各連結構件於前述寬度方向延伸; 前述座部支撐體進一步具有胯部帶,前述胯部帶安裝於前述複數個連結構件中之位於最前方之連結構件以外之連結構件。
  4. 一種座椅支撐單元,其被用於嬰兒車且支撐座椅,且具備: 座部支撐體,其與嬰幼兒之臀部相對;且 前述座部支撐體具有:一對側方框架要素,其等在寬度方向分開地配置;及連結構件,其架設於前述一對側方框架要素且於前述寬度方向延伸; 三個以上之連結構件於前後方向相互分開且架設於前述一對側方框架要素; 前述座部支撐體進一步具有胯部帶,前述胯部帶安裝於位於最前方之連結構件及位於最後方之連結構件以外之連結構件。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座椅支撐單元,其中前述座部支撐體進一步具有由前述連結構件支撐之樹脂製之座椅狀構件。
  6. 一種座椅支撐單元,其被用於嬰兒車且支撐座椅,且具備: 座部支撐體,其與嬰幼兒之臀部相對;且 前述座部支撐體具有:一對側方框架要素,其等在寬度方向分開地配置;連結構件,其架設於前述一對側方框架要素且於前述寬度方向延伸;及樹脂製之座椅狀構件,其由前述連結構件支撐; 前述座椅狀構件設置有供一個連結構件通過之四個孔; 前述連結構件於其長度方向之兩端部分及中央部分自下方支撐前述座椅狀構件。
  7. 如請求項6之座椅支撐單元,其中前述一對側方框架要素以於俯視下與前述座椅狀構件至少部分重疊之方式定位,且自下方支撐前述座椅狀構件。
  8. 如請求項1至4及6中任一項之座椅支撐單元,其中前述連結構件於其端部分於前述側方框架要素之上側、寬度方向外側及下側依序延伸,而安裝於該側方框架要素之朝向寬度方向內側之面。
  9. 如請求項1至4及6中任一項之座椅支撐單元,其中各側方框架要素具有朝前後方向延伸之側框架材、及固定於前述側框架材之前端部分之前端構件;且 於前述前端構件中之位於在前後方向與前述側框架材重疊之區域之部分安裝前述連結構件。
  10. 如請求項1至4及6中任一項之座椅支撐單元,其中前述座部支撐體進一步具有將前述一對側方框架要素連結之前框架材;且 複數個連結構件於前後方向相互分開且架設於前述一對側方框架要素; 前述前框架材於前述前後方向位於較最前方之連結構件之前端靠後方。
  11. 如請求項3、4或6之座椅支撐單元,其中前述座部支撐體進一步具有將前述一對側方框架要素連結之前框架材;且 各側方框架要素具有朝前後方向延伸之側框架材; 前述前框架材位於較前述側方框架要素之前述側框架材靠下方、且位於較前述側方框架要素之前端靠後方。
  12. 一種嬰兒車,其具備: 請求項1至4及6中任一項之座椅支撐單元; 本體框架,其支撐前述座椅支撐單元;及 座椅,其由前述座椅支撐單元支撐。
  13. 如請求項12之嬰兒車,其中前述座椅支撐單元具有可相對於前述座部支撐體旋動之背部支撐體;且 前述座椅具有:座椅座部,其由前述座部支撐體支撐;及座椅背部,其連接於前述座椅座部;且前述座椅背部包含朝下方開口且接收前述背部支撐體之收容部。
  14. 一種嬰兒車,其具備: 本體框架,其具有把手; 座椅支撐單元,其由前述本體框架支撐; 座椅,其由前述座椅支撐單元支撐;及 斜仰構件,其安裝於前述本體框架中之位於前述座椅支撐單元之兩側方之前述把手之一對部分;且 前述座椅支撐單元具有:座部支撐體,其與嬰幼兒之臀部相對;及背部支撐體,其可對前述座部支撐體擺動; 前述斜仰構件自背面側支撐前述背部支撐體,藉由變更前述一對部分之間之前述斜仰構件之長度,而可使前述背部支撐體斜仰; 安裝有前述斜仰構件之前述部分位於較側視之把手之全長之中間位置靠下方,且位於較前述座部支撐體靠上方; 前述一對部分之間之前述斜仰構件之最長長度成為前述斜仰構件無法越過前述背部支撐體而朝前述背部支撐體之前方伸出之長度。
  15. 如請求項14之嬰兒車,其中前述座椅具有:座椅座部,其由前述座部支撐體支撐;及座椅背部,其連接於前述座椅座部;且前述座椅背部包含朝下方開口且接收前述背部支撐體之收容部。
  16. 如請求項13之嬰兒車,其中前述座椅進一步具有連接於前述座椅背部之兩側方之一對座椅側部;且 各座椅側部可卸下地安裝於前述本體框架。
  17. 如請求項15之嬰兒車,其中前述座椅進一步具有連接於前述座椅背部之兩側方之一對座椅側部;且 各座椅側部可卸下地安裝於前述本體框架。
TW110135281A 2020-12-24 2021-09-23 座椅支撐單元及嬰兒車 TWI7959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48606 WO2022137474A1 (ja) 2020-12-24 2020-12-24 シート支持ユニット及び乳母車
WOPCT/JP2020/048606 2020-12-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5003A true TW202225003A (zh) 2022-07-01
TWI795915B TWI795915B (zh) 2023-03-11

Family

ID=79239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5281A TWI795915B (zh) 2020-12-24 2021-09-23 座椅支撐單元及嬰兒車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987422B1 (zh)
KR (1) KR20230124062A (zh)
CN (1) CN116635290A (zh)
TW (1) TWI795915B (zh)
WO (1) WO202213747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4267U (ja) * 1984-07-16 1986-02-13 アップリカ葛西株式会社 乳母車の座席延長部材
JP3311160B2 (ja) * 1994-08-19 2002-08-05 アップリカ▲葛▼西株式会社 乳母車の座席
JP3986826B2 (ja) * 2002-01-15 2007-10-03 コンビ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機構付ベビーカー
JP2006096090A (ja) * 2004-09-28 2006-04-13 Aprica Kassai Inc 乳母車およびシートベルトの使用方法
JP4757594B2 (ja) * 2005-09-30 2011-08-24 コンビ株式会社 ベビーカー
DE202005019191U1 (de) * 2005-12-08 2006-02-16 Beger, Udo Umwandelbarer Sitz-Liegeeinsatz für Kinder- oder Puppenwagen
CN201816623U (zh) * 2010-10-08 2011-05-04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靠背调整限位机构及婴儿车
JP2014073701A (ja) 2012-10-02 2014-04-24 Aprica Children's Products Kk 乳母車の車体フレーム、乳母車の車体フレーム用パイプ、およびパイプ接続構造
JP6552781B2 (ja) * 2013-04-04 2019-07-31 コンビ株式会社 シート支持ユニット、乳母車、シート支持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乳母車の製造方法
FR3017359B1 (fr) * 2014-02-13 2017-06-09 Dorel France Sa Hamac pour poussette pliable et poussette correspondante
JP6494979B2 (ja) * 2014-11-04 2019-04-03 コンビ株式会社 乳母車
JP6444796B2 (ja) * 2015-03-31 2018-12-26 コンビ株式会社 乳母車用のシート、乳母車及びシート規制具
JP6957045B2 (ja) * 2019-05-31 2021-11-02 コンビ株式会社 乳母車
CN110329337A (zh) * 2019-08-13 2019-10-15 佘娟 一种基于重力平衡的防摔婴儿推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37474A1 (ja) 2022-06-30
CN116635290A (zh) 2023-08-22
TWI795915B (zh) 2023-03-11
JP6987422B1 (ja) 2022-01-05
KR20230124062A (ko) 2023-08-24
JPWO2022137474A1 (zh) 2022-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63891B2 (ja) ベビーキャリア
US5222641A (en) Carrier device for infants
JP4757594B2 (ja) ベビーカー
JP4855035B2 (ja) ベビーカー
KR101179136B1 (ko) 유모차
JP2004058985A (ja) 育児器具
JP2010537747A (ja) 調整可能な背部支持装置
JP2017144856A (ja) ベビーカー
TW202225003A (zh) 座椅支撐單元及嬰兒車
TWI547402B (zh) Baby carriage
JPH04154478A (ja) ベビーカー等の座席構造
TWI308539B (en) Hammock type baby car
TWI841120B (zh) 嬰兒車
TWI642578B (zh) Baby carriage
TW202348481A (zh) 嬰兒車
JP7094573B2 (ja) 乳幼児サポート及び育児器具
JP4159868B2 (ja) ハンモック型ベビーカー
JP4325302B2 (ja) 脱着可能な車椅子の背もたれ部又は座部及びベルト
JP6758905B2 (ja) 乳母車
JP6957023B2 (ja) 幌及び幌を備えた育児器具
JP2004058986A (ja) 折り畳み式乳母車
JP6109639B2 (ja) 乳母車
JP2024058902A (ja) ベビーキャリア
KR200252522Y1 (ko) 베이비 캐리어
JP2019064588A (ja) ベビーカーおよびフロントガード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