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2578B - Baby carriage - Google Patents

Baby carriag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2578B
TWI642578B TW103112526A TW103112526A TWI642578B TW I642578 B TWI642578 B TW I642578B TW 103112526 A TW103112526 A TW 103112526A TW 103112526 A TW103112526 A TW 103112526A TW I642578 B TWI642578 B TW I64257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wheel
wheel support
seat
stroller
rear whe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25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07904A (zh
Inventor
谷崎雅志
寺內健
Original Assignee
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3/06035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4061296A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079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79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25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2578B/zh

Links

Landscapes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嬰兒車可在使用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變形。本發明之嬰兒車包含有前輪支撐要件、後輪支撐要件、主連桿要件及連結連桿要件,該前輪支撐要件支撐前輪;該後輪支撐要件與前輪支撐要件以可相對旋動之方式連接且支撐後輪;該主連桿要件與前輪支撐要件以可相對旋動之方式連接;該連結連桿要件在主連桿要件與後輪支撐要件之間延伸,且可分別對主連桿要件與後輪支撐要件相對旋動。

Description

嬰兒車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可在使用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變形之嬰兒車,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簡易之結構並且於折疊保管之際可有效地防止座椅弄髒之嬰兒車。
發明背景
於EP1972522A2(CN101269667A)揭示有一種可在使用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變形之嬰兒車。揭示於專利文獻1之嬰兒車具有後腳(6)、可旋動地安裝於後腳之上端之手把(4)、可旋動地安裝於手把之前腳(2)、連結前腳(2)與後腳(6)之間之橫材(8、9)。揭示於專利文獻1之嬰兒車於從使用狀態變形成折疊狀態之際,手把對後腳旋動成倒至後側。
而通常嬰幼兒坐的座椅以手把或於折疊動作時進行與手把同樣之動作之支撐部支撐。因而,在揭示於專利文獻2之嬰兒車中,在手把倒至後側之折疊狀態下,座椅之接觸嬰幼兒之面露出至外面。因此,將嬰兒車折疊保管之際,有異物附著於座椅等,座椅易弄髒。
本發明是考慮此點而發明,以提供具有簡易之結構並且於折疊保管之際可有效地抑制座椅弄髒之嬰兒車為 目的。
此外,揭示於EP1972522(CN101269667)之嬰兒車在折疊狀態下,配置於前輪及後輪拉開間隔之位置。此種嬰兒車在折疊狀態下,無法穩定地獨立站立。結果,所折疊之嬰兒車之操作性差且所折疊之嬰兒車所需之保管空間增大。當藉本發明之嬰兒車,解決此種問題時,更方便。
發明概要
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可在使用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變形,其包含有前輪支撐要件、後輪支撐要件、主連桿要件及連結連桿要件,該前輪支撐要件支撐前輪;該後輪支撐要件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以可相對旋動之方式連接且支撐後輪;該主連桿要件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以可相對旋動之方式連接;該連結連桿要件在前述主連桿要件與前述後輪支撐要件之間延伸,且分別對前述主連桿要件與前述後輪支撐要件可相對旋動。
在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前述連結連桿要件亦可可旋動地安裝於前述主連桿要件中,在前述使用狀態下,較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更下方的部份,且可旋動地安裝於前述後輪支撐要件中之比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與前述後輪更拉開間隔之側的伸出部。
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亦可更包含有與前述主連桿要件以可相對旋動之方式連接之把手。或者,在本發明之 第1嬰兒車中,前述主連桿要件亦可構成把手。
在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從前述使用狀態變形為前述折疊狀態之際,前述主連桿要件亦可以前述主連桿要件中之從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在前述使用狀態伸長之部份倒至前側的方式對前述前輪支撐要件旋動,前述主連桿要件中之從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在前述使用狀態伸長之部份靠近前述前輪支撐要件。
在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從前述使用狀態變形為前述折疊狀態之際,前述前輪支撐要件及前述後輪支撐要件亦可以前述前輪及前述後輪相互靠近的方式相對旋動。
在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前述主連桿要件亦可與位於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中之支撐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前述前輪的位置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及前述主連桿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之間的部份卡合,藉前述主連桿要件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前述部份卡合,可限制前述主連桿要件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
在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亦可具有至少在與前述主連桿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與支撐前述前輪之位置之間延伸的前腳構件、及設於前述前腳構件之連接構件,前述後輪支撐要件可旋動地安裝於前述連接構件,前述主連桿要件可卡合於前述連接構件,藉前述主連桿要件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卡合,可限制前述主連桿要 件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
在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亦可設會與乘坐嬰兒車之嬰幼兒之臀部面對面之座部支撐板,前述連結連桿要件以座部支撐板形成。
在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亦可於前述座部支撐板之兩側邊設一對前述主連桿要件,於前述座部支撐板之兩側邊設一對前述後輪支撐要件,於前述座部支撐板之兩側邊設一對前述前輪支撐要件,前述座部支撐板之兩側部分別構成前述連結連桿要件,與對應之側之主連桿要件及後輪支撐要件以可相對旋動之方式連接,各前輪支撐要件與對應之側之主連桿要件及後輪支撐要件以可相對旋動之方式連接。
在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保持體亦可與前述座部支撐板之與嬰幼兒面對面之側的對側之面面對面來配置,於前述保持體與前述座部支撐板之間形成在前述嬰兒車之展開狀態至少於後方開口之收容空間。
在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亦可於前述座部支撐板之後方部份設有手柄。
在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前述手柄亦可在前述嬰兒車之折疊狀態下從前述座部支撐板突出至上方。
在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亦可於前述座部支撐板設有物品掛鉤。
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亦可更包含有具有座部、與前述座部連接之背部、及設於前述座部及前述背部之側邊 之側壁部的座椅,前述後輪支撐要件具有伸出部,該伸出部越過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而伸出至支撐前述後輪之側的對側,前述座椅之前述側壁部安裝於前述伸出部、及前述主連桿要件中之從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在前述使用狀態伸長之部份。
本發明之第2嬰兒車可在使用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變形,其包含有前輪支撐要件、後輪支撐要件及把手,該前輪支撐要件支撐前輪;該後輪支撐要件支撐後輪,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可相對旋動;該把手可對前述前輪支撐要件及前述後輪支撐要件相對旋動;該嬰兒車於從前述使用狀態變形為前述折疊狀態之際,前述把手以倒至前側的方式對前述前輪支撐要件旋動,前述把手及前述前輪支撐要件相互靠近,且前述前輪支撐要件及前述後輪支撐要件以前述前輪及前述後輪相互靠近的方式相對旋動。
本發明之第2嬰兒車亦可更包含有具有座部、與前述座部連接之背部、及設於前述座部及前述背部之側邊之側壁部的座椅,前述後輪支撐要件具有伸出部,該伸出部越過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而伸出至支撐前述後輪之側的對側,前述座椅之前述側壁部安裝於前述伸出部、及前述把手中之從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在前述使用狀態伸長之部份。
本發明之第1或第2嬰兒車亦可更包含有具有座部及與前述座部連接之背部之座椅,前述後輪支撐要件具有伸出部,該伸出部越過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 中心而伸出至支撐前述後輪之側的對側,於前述伸出部支撐有前述座椅。
在本發明之第1或第2嬰兒車中,在使用狀態之側面觀看,前述伸出部支撐前述座椅之部份對前後方向構成之角度亦可小於位於前述後輪支撐要件中之位於支撐前述後輪之位置及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之間的部份對前後方向構成之角度。
在本發明之第1或第2嬰兒車中,前述伸出部在使用狀態之側面觀看,亦可是以相對前後方向構成之角度在前側變小的方式彎曲。
在本發明之第1或第2嬰兒車中,在前述折疊狀態之側面觀看,在前述前輪及前述後輪接觸接地面之狀態下,前述前輪支撐要件及前述後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亦可在沿著前述接地面之方向中位於前述前輪之接地位置與前述後輪之接地位置之間。
在本發明之第1或第2嬰兒車中,在前述折疊狀態下,前述嬰兒車亦可獨立站立。
根據本發明,嬰兒車具有簡易之結構,且於折疊保管嬰兒車之際,可有效地防止座椅弄髒。
10‧‧‧嬰兒車
15‧‧‧嬰兒車本體
20‧‧‧前輪支撐要件
21‧‧‧前輪
23‧‧‧前腳構件
24‧‧‧端構件
25‧‧‧第1連接構件
26‧‧‧筒狀部
27‧‧‧承接孔
28‧‧‧軸構件
30‧‧‧後輪支撐要件
31‧‧‧後輪
33‧‧‧後腳構件
34‧‧‧後腳部
35‧‧‧伸出部
36‧‧‧伸出端部
37‧‧‧伸出基部
39‧‧‧連結部
40‧‧‧主連桿要件
41‧‧‧主連桿部
41a‧‧‧操作片
42‧‧‧突出部
43‧‧‧第2連接構件
44‧‧‧本體部
45‧‧‧支撐壁部
46‧‧‧軸構件
47‧‧‧卡合爪
50‧‧‧把手
51‧‧‧主部
52‧‧‧連結部
54‧‧‧遙控操作機構
60‧‧‧連結連桿要件
60a‧‧‧本體部
60b‧‧‧連接伸出部
61,62‧‧‧軸構件
63‧‧‧座部支撐板
63a‧‧‧本體部
63b‧‧‧突出支撐部
65‧‧‧第1前側連結構件
66‧‧‧第2前側連結構件
67‧‧‧後側連結構件
70‧‧‧座椅
71‧‧‧座部
72‧‧‧背部
73‧‧‧側壁部
73a‧‧‧帶狀構件
75‧‧‧車篷
76‧‧‧車篷骨
77‧‧‧車篷布
80‧‧‧座椅保持設備
81‧‧‧主支撐框架
82‧‧‧上方支撐框架
83‧‧‧側邊支撐框架
84‧‧‧傾斜調節帶
85‧‧‧籃
86‧‧‧保持體
87‧‧‧收容空間
88‧‧‧手柄
RC1-RC4‧‧‧相對旋動中心
θ a‧‧‧角度
圖1是用以說明本發明一實施形態的圖,是顯示在使用狀態之嬰兒車之立體圖。
圖2是顯示在使用狀態之圖1之嬰兒車之嬰兒車本體的立體圖。
圖3是從側邊顯示在使用狀態之圖2之嬰兒車本體之側視圖。
圖4是顯示在使用狀態之嬰兒車本體之部份立體圖。
圖5是顯示在折疊狀態之嬰兒車本體之側視圖。
圖6是顯示在折疊狀態之嬰兒車本體之立體圖。
圖7是顯示從使用狀態變形為折疊狀態中之嬰兒車本體之部份立體圖。
圖8是沿著圖5之VIII-VIII線之截面圖。
圖9是從側邊示意地顯示在使用狀態之嬰兒車本體之構成要件的線圖。
圖10是從側邊示意地顯示在折疊狀態之嬰兒車本體之構成要件的線圖。
圖11是對應於圖2之立體圖,是顯示嬰兒車本體之一變形例之圖。
圖12是對應於圖2之立體圖,是顯示嬰兒車本體之另一變形例之圖。
圖13是對應於圖9之線圖,是從側邊示意地顯示圖12之嬰兒車本體之構成要件的圖。
圖14是對應於圖1之立體圖,是顯示嬰兒車本體之又另一變形例的圖。
圖15是對應於圖2之立體圖,是顯示圖14之嬰兒車本體之圖。
圖16是對應於圖9之線圖,是顯示圖15之嬰兒車本體之圖。
圖17是對應於圖5之側視圖,是顯示在折疊狀態之圖15之嬰兒車本體之圖。
圖18是對應於圖6之立體圖,是顯示在折疊狀態之圖15之嬰兒車本體的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參照圖1~圖10,就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作說明。
於圖1顯示一實施形態之嬰兒車10之整體結構。圖中所示之嬰兒車10包含有具有前輪21及後輪31之嬰兒車本體15、裝設於嬰兒車本體15之座椅(座椅單元)70、嬰兒車本體15所安裝之車篷75。在此嬰兒車10中,嬰幼兒可坐或躺於座椅70上。在圖1、圖9、圖10、圖14及圖16以外之圖中,為方便理解,以卸除座椅70之狀態顯示嬰兒車10。座椅70具有座部71、與座部71連接而位於座部71之後方之背部72、從座部71及背部72伸出至兩側邊之左右側壁部73。嬰兒車10整體形成為以沿著前後方向延伸之寬度方向中心面為中心而大致對稱之結構。
如圖1~3、5、6、9、10所示,在此說明之嬰兒車10可在使用狀態(展開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變形。如圖所示,折疊狀態之嬰兒車10為形成為適合保管等之尺寸,相較於使用狀態之嬰兒車10,於前後方向及寬度方向小型化。嬰兒車本體15之許多構成要件為了可折疊,而可相對旋動地直接或間接連接。又,座椅70使用具有柔軟性之布材或網 狀織物材等形成,隨著嬰兒車本體15之動作,在使用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變形。
此外,在本說明書中,對嬰兒車10及嬰兒車本體15之「前」、「後」、「上」及「下」之用語無特別指示時,是指以乘坐在使用狀態(展開狀態)之嬰兒車10之嬰幼兒為基準的「前」、「後」、「上」及「下」。因而,「前後方向」相當於連結圖1之紙面之左下與右上之方向。又,只要無特別指示,「前」是指所乘坐之嬰幼兒面朝之側,圖1之紙面之左下側形成為「前側」。另一方面,「上下方向」是指垂直相交於前後方向並且垂直相交於嬰兒車10之接地面之方向。因而,嬰兒車10之接地面為水平面時,「上下方向」是指垂直方向。又,「橫方向」及「寬度方向」是指垂直相交於「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其中任一個之方向。再者,「右」及「左」分別是指以乘坐嬰兒車10之嬰幼兒為基準之橫方向或寬度方向之「右」及「左」。
首先,就嬰兒車本體15詳述,之後,就安裝於嬰兒車本體15之構成要件作說明。
如圖1~圖10所示,嬰兒車本體15具有將前輪21支撐成可旋轉之前輪支撐要件20、可與前輪支撐要件20相對旋動並且將後輪31支撐成可旋轉之後輪支撐要件30、對前輪支撐要件20及後輪支撐要件30可相對旋動之把手50。
在圖中所示之例中,例如圖2~圖7所示,把手50包含左右配置之一對主部51、連結一對主部51之連結部52而構成。各主部51構成具有於嬰兒車本體15在使用狀態與 折疊狀態之間變形之際作為連桿材之功能的主連桿要件40。即,在圖中所示之實施形態中,主連桿要件40構成把手50之一部份。又,如圖2~圖7所示,於嬰兒車本體15設有與對應之側之主連桿要件40以可相對旋動之方式連接之一對前輪支撐要件20、與對應之側之前輪支撐要件20以可相對旋動之方式連接之一對後輪支撐要件30。再者,嬰兒車10更包含有連結連桿要件60,該連結連桿要件在對應之側之主連桿要件40及後輪支撐要件30之間延伸且分別可對對應之側之主連桿要件40及後輪支撐要件30相對旋動。
從圖3及圖9可充分理解,各前輪支撐要件20以下方部份、特別在圖中所示之例中為下端將前輪21保持成可旋轉。各前輪支撐要件20具有具有作為將前輪21支撐成可旋轉之功能的前腳構件23、安裝於前腳構件23之中間部之第1連接構件25。前腳構件23至少在從支撐前輪21之位置至前輪支撐要件20與主連桿要件40之相對旋動中心RC2之間延伸。在圖中所示之例中,前腳構件23以下端支撐前輪21,並且以上端與主連桿要件40以可旋動之方式連接。前腳構件23可由例如鋁合金等金屬製管、及固定於該管之一端且將車輪支撐成可旋轉且可旋繞之腳輪設備構成。
第1連接構件25固著於前腳構件23。又,如圖4所示,前輪支撐要件20以第1連接構件25與位於同一側之後輪支撐要件30以可旋動之方式樞接。在圖中所示之例中,第1連接構件25沿著於前後方向延伸之面內從前腳構件23伸出。另一方面,後輪支撐要件30對前輪支撐要件20配置 於寬度方向內側。如圖4所示,第1連接構件25及後輪支撐要件30藉以軸構件28貫穿而樞接。即,在圖中所示之例中,前輪支撐要件20及後輪支撐要件30直接地連接。惟,不限於此例,前輪支撐要件20及後輪支撐要件30亦可藉由其他構件間接地連接。
從圖3及圖9可充分理解,各後輪支撐要件30以下方部份、特別在圖中所示之例中為下端將後輪31保持成可旋轉。各後輪支撐要件30具有具有將後輪31支撐成可旋轉之後腳之功能的後腳構件33。後腳構件33至少在從支撐後輪31之位置至前輪支撐要件20與後輪支撐要件30之相對旋動中心RC1之間延伸。後腳構件33可由例如鋁合金等金屬製管、固定於該管之一端且將車輪保持成可旋轉之保持設備構成。
在圖中所示之例中,後腳構件33以下端支撐後輪31,並且越過輪支撐要件20與後輪支撐要件30之相對旋動中心RC1而伸出至支撐後輪31之側的對側。即,後腳構件33具有包含將後輪31支撐成可旋轉之保持設備之後腳部34、隔著前輪支撐要件20與後輪支撐要件30之相對旋動中心RC1而位於後腳部34之對側的伸出部35。從圖1及圖9可理解,於伸出部35安裝有座椅70之座部71。即,在圖中所示之形態中,可以後輪支撐要件30,支撐座椅70之座部71。因而,可省略用以支撐座椅70之座部71之專用構件。藉此,可使構成嬰兒車10之零件件數減少,而可使嬰兒車10之結構簡略化及輕量化。
此外,如圖9所示,在使用狀態之嬰兒車之側面觀看,伸出部35之支撐座椅之部份對前後方向構成之角度θ a小於後輪支撐要件30中之後腳部34對前後方向構成之角度θ b。根據此種結構,伸出部35可有效地具有作為支撐座部71之框架之功能,而可將座部71於適當之方向支撐。
在圖中所示之形態中,從圖9可充分理解,伸出部35在使用狀態之嬰兒車之側面觀看,是以相對前後方向所成之角度在前側變小的方式彎曲。特別是在圖中所示之形態中,伸出部35在使用狀態之嬰兒車之側面觀看彎折,隔著彎折處具有伸出端部36及伸出基部37。伸出基部37聯結於後腳部34。伸出端部36從前方聯結伸出基部37。座椅70之座部71安裝於對前後方向構成之角度θ a小之伸出端部36。
接著,就構成把手50之主部51之主連桿要件40作說明。主連桿要件40具有構成把手50之主部51之下方部份的主連桿部41、安裝於主連桿部41之第2連接構件43。主連桿部41可由構成把手50之主部51及連結部52之約U字形材料、例如鋁合金製管構成。
第2連接構件43固著於主連桿要件40之主連桿部41。又,如圖4所示,各主連桿要件40以第2連接構件43與位於同一側之前輪支撐要件20以可旋動之方式樞接。在圖中所示之例中,第2連接構件43沿著於前後方向延伸之面內從主連桿部41伸出。又,藉由第2連接構件43連接之主連桿部41及前輪支撐要件20之前腳構件23在寬度方向之配置位置相同。
如圖4所示,第2連接構件43具有固定於主連桿部41之本體部44、從本體部44往前後方向伸出之一對支撐壁部45。前輪支撐要件20之前腳構件23配置於一對支撐壁部45之間。藉軸構件46貫穿第2連接構件43之支撐壁部45及前輪支撐要件20之前腳構件23,前輪支撐要件20及主連桿要件40樞接。即,在圖中所示之例中,前輪支撐要件20及主連桿要件40直接連接。惟,不限於此例,前輪支撐要件20及主連桿要件40亦可藉由其他構件間接連接。
在圖中所示之形態中,前腳構件23之上端部份配置於一對支撐壁部45之間,以軸構件46貫穿。如圖4所示,於前腳構件23之上端部份嵌入有端構件24,端構件24與前腳構件23一同以軸構件46貫穿保持。端構件24在側面觀看具有弧形輪廓。更具體言之,端構件24在側面觀看具有下述輪廓,前述輪廓是沿著以前腳構件23之軸構件46貫穿之位置為中心之圓弧、換言之為以前輪支撐要件20與主連桿要件40之相對旋動中心RC2為中心之圓弧延伸。此種端構件24填埋前腳構件23之上端與第2連接構件43之本體部44之間的間隙,而於前輪支撐要件20與主連桿要件40之相對旋動時,可有效地防止衣類等被夾入前腳構件23之上端與第2連接構件43之本體部44之間。
又,在圖中所示之形態中,在嬰兒車10之使用狀態下,主連桿要件40可與前輪支撐要件20中之支撐前輪支撐要件20之前輪21的位置與前輪支撐要件20及主連桿要件40之相對旋動中心RC2之間的部份卡合。又,藉主連桿要 件40與前輪支撐要件20卡合,可限制主連桿要件40與前輪支撐要件20之相對旋動。更具體言之,在嬰兒車10之使用狀態下,前輪支撐要件20之上方部份與主連桿要件40之下方部份約略相互平行地延伸,以相互平行地延伸之區域之兩端,前輪支撐要件20與主連桿要件40得以相互連接。又,藉前輪支撐要件20與主連桿要件40相互連接,可限制主連桿要件40與前輪支撐要件20之相對旋動。
如後述,嬰兒車本體15藉使各構成要件相對旋動,可在使用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變形。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可將主連桿要件40及前輪支撐要件20中之沿著彼此延伸之部份在沿著其長向拉開間隔之二處連接,藉此,可穩定地限制主連桿要件40及前輪支撐要件20之相對旋動,而可將嬰兒車10穩定地維持在使用狀態。
特別是在圖中所示之實施形態中,主連桿要件40之下方部份、特別是40之下端部位可卡合於前輪支撐要件20之第1連接構件25。當主連桿要件40與前輪支撐要件20卡合時,藉主連桿要件40之第2連接構件43及前輪支撐要件20之第1連接構件25,前輪支撐要件20與主連桿要件40在2處連接,而可限制前輪支撐要件20與主連桿要件40之相對旋動。根據此種本實施形態,前輪支撐要件20之第1連接構件25擔負與後輪支撐要件20之連接及主連桿要件40之卡合兩者。因此,使構成嬰兒車10之零件件數減少,而可使嬰兒車之結構簡略化及輕量化。
如圖5及圖6所示,具體之結構是於主連桿要件40 之主連桿部41之下端設有突出部42。突出部42被賦與從主連桿部41之下端突出之勢能。此突出部42與設於主連桿部41之下端部份之操作片41a連結,使操作片41a對主連桿部41滑動,藉此,可使突出部42沒入至主連桿部41內。另一方面,如圖3或圖4所示,於前輪支撐要件20之第1連接構件25形成有筒狀部26。如圖7所示,箭狀部26前端開放,而劃分形成承接突出部42之承接孔27。在此種結構中,藉主連桿要件40之突出部42嵌入第1連接構件25之承接孔27,可限制前輪支撐要件20與主連桿要件40之相對旋動。
此外,前輪支撐要件20與主連桿要件40卡合用之結構不限於在此所說明之例,可以各種形態構成。又,操作片41a僅為作為用以操作突出部42之機構之一例,可適宜變更。舉例言之,亦可於把手50之連結部52設用以操作突出部42之遙控操作機構,於把手50之連結部52及主部51內設用以將遙控操作機構之動作傳達至突出部42之傳達機構(例如導線)。
接著,就連結連桿要件60作說明。如圖4及圖7充分顯示,右側之連結連桿要件60在配置於右側之主連桿要40及後輪支撐要件30之間延伸,且可分別對主連桿要件40與後輪支撐要件30相對旋動。同樣地,左側之連結連桿要件60在配置於左側之主連桿要件40及後輪支撐要件30之間延伸,且可分別對主連桿要件40與後輪支撐要件30相對旋動。因而,在本實施形態中,主連桿要件40藉由連結連桿要件60間接地可旋動地連接於後輪支撐要件30。連結連 桿要件60可由例如金屬製板構成。
在圖中所示之形態中,如圖4及圖7充分顯示,各連結連桿要件60首先可旋動地安裝於伸出部35,該伸出部是後輪支撐要件30中之比後輪支撐要件30與前輪支撐要件20之相對旋動中心RC1與後輪31更拉開間隔之側。更具體言之,連結連桿要件60與伸出部35之伸出端部36之後方部份藉由軸構件61樞接。因而,在使用狀態之嬰兒車10之側面觀看,後輪支撐要件30與連結連桿要件60之相對旋動中心RC3比後輪支撐要件30與前輪支撐要件20之相對旋動中心RC1更前方且更上方。
在圖中所示之形態中,如圖4及圖7充分顯示,各連結連桿要件60於在使用狀態之嬰兒車10之側面觀看,可旋動地安裝於主連桿要件40之主連桿部41中之比前輪支撐要件20與主連桿要件40之相對旋動中心RC2下方之部份。更具體言之,連結連桿要件60與主連桿部41之比安裝第2連接構件43之位置下方的部份藉由軸構件62樞接。於在使用狀態之嬰兒車10之側面觀看,主連桿要件40與連結連桿要件60之相對旋動中心RC4比後輪支撐要件30與連結連桿要件60之相對旋動中心RC3後方。
嬰兒車本體15具有連結一對前輪支撐要件20之前腳構件23之間之第1前側連結構件65及第2前側連結構件66、連結一對後輪支撐要件30之後腳部34之間之後側連結構件67。當中,第2前側連結構件66具有作為擱腳台之功能。在本實施形態中,藉該等構件,一對前輪支撐要件20、一 對後輪支撐要件30、一對主連桿要件40及一對連結連桿要件60分別於在使用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變形之際,保持在以一定間隔拉開之狀態。
具有如以上之全體結構之嬰兒車本體15藉使各構成要件相對旋動,可從使用狀態折疊為折疊狀態。具體言之,首先,藉操作操作片41a,解除主連桿要件40之突出部42與前輪支撐要件20之承接孔27之卡合。藉此操作,可進行前輪支撐要件20與主連桿要件40之相對旋動。
接著,如圖7所示,使主連桿要件40對前輪支撐要件20往主連桿要件40中之從與前輪支撐要件20之相對旋動中心RC2在使用狀態伸出之部份、即比此相對旋動中心RC2還上方之部份倒至前側之方向旋動。藉此旋動操作,主連桿要件40中之從與前輪支撐要件20之相對旋動中心RC2在使用狀態伸出之部份靠近後輪支撐要件20。換言之,在使用狀態作為離開前輪21之側之主連桿要件40之端部(上方側端部)靠近前輪21。在圖中所示之形態中,在嬰兒車10之側面觀看,把手50之連結部52從前側靠近前輪支撐要件20之前輪21。
隨著此種主連桿要件40對前輪支撐要件20之動作,藉由連結連桿要件60而連接於主連桿要件40之後輪支撐要件30亦對其他構成要件動作。如上述,連結連桿要件60可旋動地安裝於主連桿要件40中之在嬰兒車10之使用狀態比前輪支撐要件20與主連桿要件40之相對旋動中心RC2下方之部份,且可旋動地安裝於後輪支撐要件30中之比後 輪支撐要件30與前輪支撐要件20之相對旋動中心RC1與後輪31更拉開間隔之側的伸出部35。因而,主連桿要件40以倒至前方而靠近前輪支撐要件20的方式對前輪支撐要件旋動之際,在圖5及圖10所示之側面觀看,主連桿要件40與連結連桿要件60之相對旋動中心RC4被拉起至上方。伴隨此動作,在圖5及圖10所示之側面觀看,以連結連桿要件60與後輪支撐要件30之相對旋動中心RC3亦被拉起至上方般,後輪支撐要件30對前輪支撐要件20旋動。即,後輪支撐要件30藉連結連桿要件60以後輪31沿著前後方向靠近前輪21的方式對前輪支撐要件20旋動。
藉以上之程序,可將嬰兒車本體15折疊成主連桿要件60、前輪支撐要件20及後輪支撐要件40相互靠近。如此,藉折疊嬰兒車本體15,可將嬰兒車本體15之尺寸在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兩者小型化。又,由於從使用狀態折疊為折疊狀態之際,前輪支撐要件20及後輪支撐要件30以前輪21及後輪31沿著前後方向相互靠近的方式相對旋動,故如圖5及圖6所示,可使前輪21及後輪22接地而使折疊狀態之嬰兒車本體15(嬰兒車10)獨立站立。嬰兒車10可以折疊狀態獨立站立時,從保管空間等之觀點而言非常佳。
根據上述嬰兒車本體15之結構,在折疊狀態之嬰兒車本體15之側面觀看,在前輪21及後輪31接觸接地面之狀態下,前輪支撐要件20及後輪支撐要件30之相對旋動中心RC1可在沿著接地面之方向(亦即,前後方向)中位於前輪21之接地位置(亦即,前輪21之旋轉中心)與後輪31之接地位 置(亦即,後輪31之旋轉中心)之間。根據此種形態,可使折疊狀態之嬰兒車本體15(嬰兒車10)更穩定地獨立站立。
又,在圖中所示之形態中,以作為左側之第2連接構件43之一部份,形成有可彈性變形之卡合爪(卡合片)47。如圖1~圖3所示,卡合爪47在嬰兒車10之使用狀態下,位於第2連接構件43之本體部44之上方,而與前輪支撐要件20拉開間隔。另一方面,在主連桿要件40對前輪支撐要件20旋動之嬰兒車10之折疊狀態中,如圖5所示,卡合爪47位於第2連接構件43之本體部44之下方,如圖8所示,與前輪支撐要件20之前腳構件23之上方部份卡合。藉圖8所示之卡合爪47與前腳構件23之卡合,限制前輪支撐要件20與主連桿要件40之旋動,而可將嬰兒車10維持在折疊狀態。
此外,要將嬰兒車本體15從折疊狀態展開為使用狀態,執行與上述折疊操作相反之程序即可。
如圖1所示,於由如以上之結構構成之嬰兒車本體15便設有車篷75及座椅70。車篷75具有安裝於嬰兒車本體15之一個以上之車篷骨76、安裝於車篷骨76之車篷布77,具有作為遮陽篷之功能。在圖中所示之例中,車篷骨76形成約U字形,約U字之兩端樞接於把手50。藉車篷骨76對把手50搖動,可開關車篷75。
另一方面,如上述,座椅70具有支撐於後輪支撐要件30之伸出部35之座部71、從座部71伸出至後方之背部72、設於座部71及背部72之側邊之一對側壁部73。座部71主要支撐乘坐嬰兒車10之嬰幼兒之臀部。另一方面,背部 72配置於與嬰幼兒之背面對面之位置。側壁部73位於乘坐嬰兒車10之嬰幼兒之兩側邊。
如圖1所示,座椅70之座部71之前端部份安裝於後輪支撐要件30之伸出部35,座椅70之背部72之上端部份安裝於以主連桿要件40構成之把手50之主部51。另一方面,如上述,將嬰兒車10從使用狀態變形為折疊狀態之際,主連桿要件40以主連桿要件40中之從與前輪支撐要件30之相對旋動中心RC2在嬰兒車10之使用狀態伸長之部份倒至前側的方式對前輪支撐要件20旋動。此時,作為嬰幼兒就坐或仰臥之處之座椅70中的背部72支撐於主連桿要件40而與主連桿要件40一同動作,藉此,座椅背部72之與嬰幼兒面對面之表面朝座椅座部71之與嬰幼兒面對面的表面移動。結果,在所折疊之嬰兒車10中,座椅70不與嬰幼兒面對面之背面比座椅70之與嬰幼兒面對面之表面更露出。特別是在圖10所示之形態中,座椅座部71之表面與座椅背部72之表面靠近而面對面,又,座椅背部72之另一表面傾斜成在前後方向朝向折疊狀態之嬰兒車10之內側,且在上下方向稍微朝向下方。因此,可有效地抑制由灰塵等組成之異物附著於與嬰幼兒面對面之座椅70的表面,更可有效地抑制由灰塵等組成之異物積存於座椅70之表面中之座椅70的背部72與座部71之間。結果,將嬰兒車10折疊保管之際,可有效地抑制座椅70弄髒。
又,在圖中所示之形態中,座椅70之側壁部73安裝於伸出部35、及主連桿要件40中之從與前輪支撐要件 20之相對旋動中心RC2在使用狀態伸長的部份、即把手50之主部51。當嬰幼兒乘坐於嬰兒車10之座椅70上時,對嬰兒車10施加使後輪支撐要件30往後輪31與前輪21於前後方向拉開間隔之方向相對旋動之力。在此所說明之形態中,此種外力不僅可以連結連桿要件60承接,亦可以座椅70之側壁部73承接。即,座椅70之側壁部73具有作為用以在嬰兒車10之使用狀態中維持後輪支撐要件30對主連桿要件40及前輪支撐要件20之相對位置之構件的功能,而可使嬰兒車10提高剛性。因而,根據此種座椅70之側壁部73,可抑制嬰兒車10行走中之撓曲等之產生。
特別是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及圖9所示,側壁部73具有形成與座部71及背部72拉開間隔之側之緣部的帶狀構件73a。帶狀構件73a構造成高於側壁部73之其他部份之拉伸強度高。如圖9充分顯示,由於此帶狀構件73a安裝於後輪支撐要件30之伸出部35及以主連桿要件40構成之把手50之主部51,故可使嬰兒車10之剛性有效地提高。
根據以上之本實施形態,從使用狀態變形為折疊狀態之際,把手50對前輪支撐要件20以倒至前側的方式旋動,握桿50及前輪支撐要件20相互靠近,且前輪支撐要件20及後輪支撐要件30以前輪21及後輪31相互靠近的方式相對旋動。因而,主連桿要件40、具有作為前腳之功能之前輪支撐要件20及具有作為後腳之功能之後輪支撐要件30相互靠近,而可折疊嬰兒車10。此時,可將嬰兒車10之折疊尺寸在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兩者小型化。
又,嬰幼兒就坐或仰臥之座椅70中之背部72直接或間接地支撐於主連桿要件40而與主連桿要件40一同動作,藉此,座椅背部72之與嬰幼兒面對面之表面朝座椅座部71之與嬰幼兒面對面之表面移動。藉此,在折疊狀態之嬰兒車10,座椅70之不與嬰幼兒面對面之背面比座椅70之與嬰幼兒面對面之表面更露出。又,座椅座部71之表面與座椅背部72之表面靠近而面對面,且座椅背部72之另一表面朝向在前後方向折疊狀態之嬰兒車10之內側。因此,可效地抑制由灰塵等組成之異物附著於與嬰幼兒面對面之座椅70之表面,更可有效地抑制由灰塵等組成之異物積存於座椅70之表面中之座椅70之背部72與座部71之間。
再者,由於前輪支撐要件20及後輪支撐要件30以前輪21及後輪31相互靠近的方式相對旋動,故可使前輪21及後輪31接地而可使折疊狀態之嬰兒車10穩定地獨立站立。因而,可將嬰兒車10之保管空間省空間化。
此外,可對上述實施形態施行各種變更。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就變形之一例作說明。在以下之說明及在以下之說明使用之圖式中,關於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構成之部份使用與對上述實施形態之對應之部份使用之標號相同的標號,而省略重複之說明。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顯示了把手50具有一對主部51及連結一對主部51之連結部52並形成約U字形的例子,但不限於此。把手50亦可由一對主部51、安裝於各主部51之端部之握持部構成。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顯示了一對後輪支撐要件30在沿著其長向之中間部份或下方部份藉由後側連結構件67相互連結之例,但不限於此。一例亦可如圖11所示,一對後輪支撐要件30以其上方部份、換言之為其前方部份藉由連結部39相互連結。此種連結部39可使嬰兒車本體15之剛性提高,且亦具有支撐座椅70之座部71之部位的功能。藉此,可使嬰兒車10之行走更穩定並且可改善乘坐感。
此外,在圖11所示之例中,連結部39在一對後輪支撐要件30之上方端部(前方端部)之間延伸。又,連結部39由例如彎曲成U字形之鋁合金等金屬製管與後輪支撐要件30之後腳構件33一體形成。
又,在圖11所示之例中,用以解除前輪支撐要件20與主連桿要件40之卡合的遙控操作機構54設於把手50之連結部52。於用以實現在前輪支撐要件20及主連桿要件40之間之卡合的構件、例如上述突出部42與此遙控操作機構54之間設用以將遙控操作機構54之動作傳達至突出部42之傳達機構(例如導線),而可以遙控操作機構54操作突出部42。藉使用此遙控操作機構54,可更易進行在嬰兒車本體15之使用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之變形。
再者,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顯示了下述之例,該例是於寬度方向之最外側配置前輪支撐要件20及主連桿要件40,並且於寬度方向之最內側配置後輪支撐要件30,於寬度方向之作為後輪支撐要件30與主連桿要件40之間之位置設有連結連桿要件60,但不限於此。舉例言之,如圖11 所示,亦可於寬度方向之最外側配置前輪支撐要件20及主連桿要件40,並且於寬度方向之最內側配置連結連桿要件60,於寬度方向之作為主連桿要件40與連結連桿要件60之間之位置設後輪支撐要件30。
更具體言之,在圖11所示之例中,連結連桿要件60具有從主連桿要件40之下方部份沿著寬度方向伸出之連接伸出部60b、連接於連接伸出部60b及後輪支撐要件30之伸出部35之本體部60a。本體部60a於前後方向延伸,與本體部60a連接之後輪支撐要件30之伸出部35位於連結連桿要件60之本體部60a、前輪支撐要件20及主連桿要件40之間。因而,連接伸出部60b從主連桿要件40至少於寬度方向伸出後輪支撐要件30之伸出部35之厚度量之長度。因此,可於連結連桿要件60之本體部60a與主連桿要件40之間形成足夠之間隙。藉此,可有效地避免該座椅70或衣服等被夾進嬰兒車本體15變形時最易捲入座椅70或衣服等之連結連桿要件60之本體部60a與主連桿要件40之間。結果可更穩定地進行在嬰兒車本體15之使用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之變形。
而在圖11所示之例中,後輪支撐要件30之後腳構件33在後腳部34之中間部彎曲或彎折。結果,後腳部34中之保持後輪31之部位在寬度方向比伸出部35更外側。根據此例,可使嬰兒車10之行走更穩定。
此外,在圖11中,以二點鏈線顯示安裝於嬰兒車本體15之籃85。
再者,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顯示了主連桿要件40 構成把手50之主部51之一部份之例,但不限於此。如圖12及圖13所示之例,亦可設握桿55為與主連桿要件40不同之零件。圖12及圖13所示之嬰兒車10之嬰兒車本體15包含有具有前輪支撐要件20、後輪支撐要件30、連結連桿要件60、第1前側連結構件65、第2前側連結構件66及後側連結構件67之本體支架16、可旋動地連接於本體支架16之把手55。把手55形成約U字形。把手55在作為約U字之兩端之部份,可旋動地連接於本體支架16。
把手55對本體支架16搖動,如在於圖12及圖13以實線所示之面對面推動位置(前方位置)與於圖12及圖13以二點鏈線所示之後面推動位置(後方位置)之間移動。於本體支架16設有用以與把手55卡合而將把手55卡止於面對面推動位置之機構(圖中未示)。又,舉例言之,於本體支架16之主連桿要件40設有用以與把手55卡合而將把手55卡止於後面推動位置之機構(圖中未示)。藉在後面推動位置將把手55與主連桿要件40固定,可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使握桿55與主連桿要件40一同對前輪支撐要件20及後輪支撐要件30旋動,藉此,可使嬰兒車10在使用狀態與展開狀態之間變形。
因而,藉此種嬰兒車10,亦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之作用效果,舉例言之,於保管折疊狀態之嬰兒車10之際,可有效地防止座椅70之弄髒,又,可將嬰兒車10之折疊尺寸小型化。
此外,在圖12及圖13所示之例中,把手55其下方 部份、特別是其下端部份樞接於在使用狀態之嬰兒車10之側面觀看,比主連桿要件40中之與前輪支撐要件20之相對旋動中心RC2下方之部份。更具體言之,把手55與主連桿要件40之旋動中心與主連桿要件40及連結連桿要件60之相對旋動中心RC4一致。因而,樞接上述後輪支撐要件30與連結連桿要件60之軸構件62進一步貫穿把手55,藉此,可將把手55樞接於主連桿要件40及連結連桿要件60。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顯示了座椅70支撐於後輪支撐要件30之伸出部35及主連桿要件40之例,但不限於此。舉例言之,如圖12及圖13所示,亦可於嬰兒車本體15設座椅保持設備80,藉座椅保持設備80,支撐座椅70之背部72。
在圖12及圖13所示之例中,座椅保持設備80具有連接於嬰兒車本體15之主支撐框架81、可搖動地連接於主支撐框架81之上方支撐框架82、及配置於主支撐框架81之兩側邊之一對之側邊支撐框架83。上方支撐框架82可搖動地連接於主支撐框架81中之作為對嬰兒車本體15之連接處之對側的上方側。主支撐框架81具有兩端連接於嬰兒車本體15之約U字形形狀。在圖12及圖13所示之例中,主支撐框架81對嬰兒車本體15之旋動中心和主連桿要件40與連結連桿要件60之相對旋動中心RC4一致。
側邊支撐框架83具有作為連桿材之功能,於主支撐框架81對後輪支撐要件30之伸出部35倒時,使上方支撐框架82從主支撐框架81立起。另一方面,當主支撐框架81 對後輪支撐要件30之伸出部35伸長時,使上方支撐框架82傾倒成上方支撐框架82大約沿著以主支撐框81劃分形成之面延伸。各側邊支撐框架83可相對旋動地分別連接於嬰兒車本體15及上支撐框架82。在圖12及圖13所示之例中,側邊支撐框架83之對嬰兒車本體15之旋動中心和主連桿要件40與前輪支撐要件20之相對旋動中心RC2一致。
此外,如圖13所示,於主支撐框架81之後面側配設有固著於左右主連桿要件40之傾斜調節帶84(在圖12中,省略傾斜調節帶84)。然後,藉調節傾斜調節帶84之長度,可調節支撐座椅70之背部72之主支撐框81對支撐座椅50之座面部55之後輪支撐要件30之伸出部35的角度、即傾斜角度。
根據圖12及圖13所示之例,將嬰兒車10從使用狀態變形為折疊狀態之際,支撐於座椅保持設備80之座椅70之背部72可藉由傾斜張設帶84等與支撐座椅保持設備80之主連桿要件40一同動作。因而,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之作用效果,舉例言之,保管折疊狀態之嬰兒車10之際,可有效地防止座椅70之弄髒。
再者,亦可如圖15所示之嬰兒車本體15般,僅圖12及圖13所示之主支撐框架81及傾斜調節帶84設於嬰兒車本體15取代圖12及圖13所示之座椅保持設備80。亦可藉此種嬰兒車10,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作用效果。舉例言之,保管折疊狀態之嬰兒車10之際,可有效地防止座椅70之弄髒。此外,圖14~圖18顯示同一嬰兒車本體15,為方 便理解,主支撐框81在圖17及圖18中省略,傾斜調節帶84僅顯示於圖15。
再者,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顯示了設有一對連結連桿要件60之例,但不限於此例。在圖14~圖18所示之例中,於與乘坐嬰兒車10之嬰幼兒之臀部面對面的位置設座部支撐板63,座部支撐板63形成連結連桿要件60。座部支撐板63形成板狀,從下方以面支撐嬰幼兒之臀部。惟,從輕量化及確保透氣性之觀點,亦可於座部支撐板63形成貫穿孔。
座部支撐板63在一對主連桿要件40、一對前輪支撐要件20及一對後輪支撐要件30之間於寬度方向延伸。從圖15及圖16可理解,座部支撐板63之兩側部分別構成連結連桿要件60,使用軸構件62樞接於對應之側之主連桿要件40之主連桿部41,且使用軸構件61樞接於對應之側之後輪支撐要件30之後腳構件33。座椅支撐板63在其後方部份與主連桿要件40連接。另一方面,座部支撐板63具有板狀本體部63a、在嬰兒車本體15之展開狀態從本體部63a突出至下方之突出支撐部63b。座部支撐板63在此突出支撐部63b與後輪支撐要件30連接。
此外,以座部支撐板63構成之連結連桿要件60與後輪支撐要件30之相對旋動中心RC3、及以座部支撐板63構成之連結連桿要件60與主連桿要件40之相對旋動中心RC4配置於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位置。因而,在圖14~圖18所示之嬰兒車10中,亦可與上述實施形態之嬰兒車同樣 地折疊,而可發揮與上述實施形態之嬰兒車同樣之作用效果。
此外,在圖14~圖18所示之嬰兒車10中,構成後輪支撐要件30之後腳構件33未伸出比與座部支撐板63之樞接處前方。即,在圖14~圖18所示之嬰兒車10中,與上述實施形態不同,未設有支撐座椅70之座部71之伸出部35。因此,在圖14~圖18所示之嬰兒車10中,座椅70之座部71以座部支撐板63之本體部63a之前方部份支撐,如上述,座椅70之背部72支撐於主支撐框架81。
藉使用座部支撐板63,可使嬰兒車本體15之剛性大幅提高。又,由於嬰兒車本體15之結構單純化,故可平順地進行嬰兒車本體15之折疊動作及嬰兒車本體15之展開動作。再者,由於從下方支撐嬰幼兒之構造穩定,故可使嬰幼兒以適當之姿勢穩定地乘坐嬰兒車10。再者,由於可以橫亙寬度方向之區域支撐座椅70之座部71,故可減少在展開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之座椅70之變形量。
此外,在圖14~圖18所示之變形例中,保持體86與座部支撐板63之與嬰幼兒面對面之側的對側之面面對面而設。保持體86使用具有柔軟性之布材或網狀織物材等來形成。於保持體86與座部支撐板63之間形成在嬰兒車10之展開狀態至少於後方開口之收容空間87。收容空間87可利用作為收容毯子或毛巾等小物之空間。從此觀點,保持體86亦可由具有伸張性之材料形成。
又,保持體86宜在兩側緣與在嬰兒車10之展開狀 態之前方緣,連接於座部支撐板63或裝設於座部支撐板63之座椅70。此時,可抑制收容於收容空間87之物品從收容空間87無預警地落下。此外,如圖17及圖18所示,形成於保持體86與座部支撐板63之間之收容空間87之開口87a在嬰兒車10之折疊狀態朝上方開放。因而,嬰兒車10亦有可獨立站立成折疊狀態之情形,而在嬰兒車10之折疊狀態,亦可活用收容空間87。
又,在圖14~圖18所示之變形例中,於座部支撐板63之後方部份設手柄88。此手柄88於搬運折疊之嬰兒車10之際,作為嬰兒車10之握把。如圖17及圖18所示,手柄88在嬰兒車10之折疊狀態從座部支撐板63突出至上方。因而,使用此手柄88,可使可獨立站立成折疊狀態之嬰兒車10之操作性更提高。
再者,由於可使在折疊狀態下獨立站立之嬰兒車10之便利性提高,如於圖17以二點鏈線所示,亦可於座部支撐板63之與嬰幼兒面對面之側的對側之面設物品掛鉤89。
此外,在以上,說明了對上述實施形態之數個變形例,當然亦可適宜組合複數個變形例來應用。

Claims (24)

  1. 一種嬰兒車,可在使用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變形,其包含有:前輪支撐要件,支撐前輪;後輪支撐要件,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以可相對旋動之方式連接且支撐後輪;主連桿要件,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以可相對旋動之方式連接;及連結連桿要件,在前述主連桿要件與前述後輪支撐要件之間延伸,且可分別對前述主連桿要件與前述後輪支撐要件相對旋動,前述前輪支撐要件具有:至少在前述前輪支撐要件與前述主連桿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與支撐前述前輪之位置之間延伸的前腳構件、及設於前述前腳構件之連接構件,前述後輪支撐要件可旋動地安裝於前述連接構件,前述主連桿要件可卡合於前述連接構件,藉前述主連桿要件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卡合,可限制前述主連桿要件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
  2. 如請求項1之嬰兒車,其中前述連結連桿要件可旋動地安裝於前述主連桿要件中之和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相比在前述使用狀態下為下方的部份,且 可旋動地安裝於前述後輪支撐要件中之和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相比從前述後輪更拉開間隔之側的伸出部。
  3. 如請求項1之嬰兒車,其更包含有與前述主連桿要件以可相對旋動之方式連接之把手。
  4. 如請求項1之嬰兒車,其中前述主連桿要件構成把手。
  5. 如請求項1之嬰兒車,其中從前述使用狀態變形為前述折疊狀態之際,前述主連桿要件是以前述主連桿要件中之從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在前述使用狀態中向上延伸之部份倒往前側的方式相對前述前輪支撐要件旋動,前述主連桿要件中之從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在前述使用狀態中向上延伸之部份靠近前述前輪支撐要件。
  6. 如請求項1之嬰兒車,其中從前述使用狀態變形為前述折疊狀態之際,前述前輪支撐要件及前述後輪支撐要件以前述前輪及前述後輪相互靠近的方式相對旋動。
  7. 如請求項1之嬰兒車,其中前述主連桿要件可與位於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中之支撐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前述前輪的位置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及前述主連桿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之間的部份卡合,藉前述主連桿要件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前述部份卡合,可限制前述主連桿要件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
  8. 如請求項1之嬰兒車,其更包含有座椅,該座椅具有:座部、及與前述座部連接之背部, 前述後輪支撐要件具有伸出部,該伸出部越過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而伸出至支撐前述後輪之側的對側,於前述伸出部支撐有前述座椅。
  9. 如請求項8之嬰兒車,其中在使用狀態之側面觀看,前述伸出部支撐前述座椅之部份相對前後方向所成之角度,是小於前述後輪支撐要件中之下述部份相對前後方向所成之角度,該部份位於支撐前述後輪之位置、及前述後輪支撐要件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之間。
  10. 如請求項8之嬰兒車,其中前述伸出部在使用狀態之側面觀看,是以相對前後方向所成之角度在前側變小的方式彎曲。
  11. 如請求項1之嬰兒車,其更包含有座椅,該座椅具有:座部、與前述座部連接之背部、及設於前述座部和前述背部之側邊之側壁部,前述後輪支撐要件具有伸出部,該伸出部越過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而伸出至支撐前述後輪之側的對側,前述座椅之前述側壁部安裝於前述伸出部、及前述主連桿要件中之從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在前述使用狀態中向上延伸之部份。
  12. 如請求項1之嬰兒車,其中在前述折疊狀態之側面觀看,在前述前輪及前述後輪接觸接地面之狀態下,前述前輪 支撐要件及前述後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在沿著前述接地面之方向中位於前述前輪之接地位置與前述後輪之接地位置之間。
  13. 如請求項1之嬰兒車,其中在前述折疊狀態下,前述嬰兒車可獨立站立。
  14. 一種嬰兒車,可在使用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變形,其包含有:前輪支撐要件,支撐前輪;後輪支撐要件,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以可相對旋動之方式連接且支撐後輪;主連桿要件,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以可相對旋動之方式連接;及連結連桿要件,在前述主連桿要件與前述後輪支撐要件之間延伸,且可分別對前述主連桿要件與前述後輪支撐要件相對旋動,前述嬰兒車設有會與乘坐嬰兒車之嬰幼兒之臀部面對面之座部支撐板,前述連結連桿要件以座部支撐板形成。
  15. 如請求項14之嬰兒車,其中於前述座部支撐板之兩側邊分別設有前述主連桿要件,於前述座部支撐板之兩側邊分別設有前述後輪支撐要件,於前述座部支撐板之兩側邊分別設有前述前輪支撐要件,前述座部支撐板之兩側部分別構成前述連結連桿要件,與對應之側之主連桿要件及對應之側之後輪支撐 要件以可相對旋動之方式連接,各前輪支撐要件與對應之側之主連桿要件及對應之側之後輪支撐要件以可相對旋動之方式連接。
  16. 如請求項14之嬰兒車,其中保持體與前述座部支撐板之與嬰幼兒面對面之側的對側之面面對面來配置,於前述保持體與前述座部支撐板之間形成有在前述嬰兒車之展開狀態中至少於後方開口之收容空間。
  17. 如請求項14之嬰兒車,其中於前述座部支撐板之後方部份設有手柄。
  18. 如請求項17之嬰兒車,其中前述手柄在前述嬰兒車之折疊狀態下從前述座部支撐板突出至上方。
  19. 一種嬰兒車,可在使用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變形,其包含有:前輪支撐要件,支撐前輪;後輪支撐要件,支撐後輪,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可相對旋動;把手,可對前述前輪支撐要件及前述後輪支撐要件相對旋動;及座椅,具有:座部、與前述座部連接之背部、以及設於前述座部和前述背部之側邊之側壁部,前述後輪支撐要件具有伸出部,該伸出部越過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而伸出至支撐前述後輪之側的對側,前述座椅之前述側壁部安裝於前述伸出部、和前述 把手中之從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在前述使用狀態中向上延伸之部份,該嬰兒車於從前述使用狀態變形為前述折疊狀態之際,前述把手以倒往前側的方式對前述前輪支撐要件旋動,前述把手及前述前輪支撐要件相互靠近,且前述前輪支撐要件及前述後輪支撐要件以前述前輪及前述後輪相互靠近的方式相對旋動。
  20. 如請求項19之嬰兒車,其更包含有座椅,該座椅具有:座部及與前述座部連接之背部,前述後輪支撐要件具有伸出部,該伸出部越過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而伸出至支撐前述後輪之側的對側,於前述伸出部支撐有前述座椅。
  21. 如請求項20之嬰兒車,其中在使用狀態之側面觀看,前述伸出部支撐前述座椅之部份相對前後方向所成之角度,是小於前述後輪支撐要件中之下述部份相對前後方向所成之角度,該部份位於支撐前述後輪之位置、及前述後輪支撐要件與前述前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之間。
  22. 如請求項20之嬰兒車,其中前述伸出部在使用狀態之側面觀看,是以相對前後方向所成之角度在前側變小的方式彎曲。
  23. 如請求項19之嬰兒車,其中在前述折疊狀態之側面觀看,在前述前輪及前述後輪接觸接地面之狀態下,前述前輪 支撐要件及前述後輪支撐要件之相對旋動中心在沿著前述接地面之方向中位於前述前輪之接地位置與前述後輪之接地位置之間。
  24. 如請求項19之嬰兒車,其中在前述折疊狀態下,前述嬰兒車可獨立站立。
TW103112526A 2013-04-04 2014-04-03 Baby carriage TWI6425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60356 2013-04-04
PCT/JP2013/060356 WO2014061296A1 (ja) 2012-10-15 2013-04-04 乳母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7904A TW201507904A (zh) 2015-03-01
TWI642578B true TWI642578B (zh) 2018-12-01

Family

ID=53189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2526A TWI642578B (zh) 2013-04-04 2014-04-03 Baby carriag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425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731059U (zh) * 2018-03-27 2019-04-12 张浩敏 一种婴儿推车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33058A (en) * 2009-03-09 2010-09-16 Graco Childrens Prod Inc Foldable handcart and baby carriage
US20110241313A1 (en) * 2010-04-01 2011-10-06 Nuna International B.V. Collapsible Stroller Apparatus
TW201141737A (en) * 2010-01-22 2011-12-01 Combi Corp Foldable strolle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33058A (en) * 2009-03-09 2010-09-16 Graco Childrens Prod Inc Foldable handcart and baby carriage
TW201141737A (en) * 2010-01-22 2011-12-01 Combi Corp Foldable stroller
US20110241313A1 (en) * 2010-04-01 2011-10-06 Nuna International B.V. Collapsible Stroller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7904A (zh) 2015-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483642Y1 (ko) 유아용 웨건
JP4855035B2 (ja) ベビーカー
JP4757594B2 (ja) ベビーカー
TWI413595B (zh) Baby carriage
US20040070178A1 (en) Stroller
TWI648184B (zh) Baby carriage
TWI659878B (zh) Baby carriage
JP6144270B2 (ja) 乳母車
TWI642578B (zh) Baby carriage
JP2017144856A (ja) ベビーカー
TWI547402B (zh) Baby carriage
TWI413596B (zh) Baby carriages and baby carriages
TWI677448B (zh) 嬰兒車連結裝置
JP2019026078A (ja) キャリーカート
JP6957045B2 (ja) 乳母車
JP4159868B2 (ja) ハンモック型ベビーカー
WO2024013941A1 (ja) 乳母車
JP6987422B1 (ja) シート支持ユニット及び乳母車
JP2005118144A (ja) 折り畳み式車椅子
JPH0824045A (ja) 折畳み式いすと背負い袋の組合せ構造
JP2020019359A (ja) 乳母車
CN110775135A (zh) 婴儿车
TW202348481A (zh) 嬰兒車
JP4180386B2 (ja) ハンモック型ベビーカー
JP2020019365A (ja) 乳母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