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1120B - 嬰兒車 - Google Patents

嬰兒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1120B
TWI841120B TW111148236A TW111148236A TWI841120B TW I841120 B TWI841120 B TW I841120B TW 111148236 A TW111148236 A TW 111148236A TW 111148236 A TW111148236 A TW 111148236A TW I841120 B TWI841120 B TW I84112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support body
back support
stroller
rear wa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82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48481A (zh
Inventor
黑巢廣子
坂友香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2/00791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162145A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484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84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11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1120B/zh

Links

Abstract

一種嬰兒車(10)具備:包含前腳(14)及後腳(16)的嬰兒車本體、及安裝於嬰兒車本體(11)的置物籃(80)。嬰兒車本體(11)包含:包含前腳(14)及後腳(16)的本體框架(12)、及支撐於本體框架(12)且具有座部支撐體(52)和背部支撐體(51)的片材支撐單元(50)。背部支撐體(51) 可相對於本體框架(12)擺動。置物籃(80)包含位於座部支撐體(52)的下方的底壁部(81)、及連接於底壁部(81)的後緣部(81c)的後壁部(95)。後壁部(95)安裝於背部支撐體(51)。

Description

嬰兒車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具備置物籃的嬰兒車。
發明背景
將嬰幼兒帶出去之際所使用的嬰兒車已廣為普及。如JP2018-202982A所揭示的,已知嬰兒車的座位具有座部和背部,利用使背部相對於座部的傾斜角度變化而可斜倚。
在如上述的嬰兒車中,有設有用以收納行李的置物籃的情況。置物籃是於座位的下方,安裝在用以支撐座位的前腳或後腳。藉此,可有效地利用座位的下方的空間。
嬰兒車於嬰兒車的操作中朝後方傾斜時,會有收納於置物籃的行李翻落的情況。為了防止此種情況,而使置物籃的後壁較高時,會有妨礙斜倚功能之虞。亦即,會有置物籃的後壁和座位的背部干涉,而無法如所希望般使背部傾倒之虞。
發明概要 [發明的揭示]
本發明是考慮以上的點而完成者,以不妨礙斜倚功能,且使收納於置物籃的行李翻落之虞降低為目的。
本實施型態的嬰兒車具備: 嬰兒車本體,包含前腳及後腳;及 置物籃,安裝於嬰兒車本體, 前述嬰兒車本體包含:本體框架,包含前述前腳及前述後腳;及片材支撐單元,支撐於前述本體框架,具有座部支撐體和背部支撐體, 前述背部支撐體可相對前述本體框架擺動, 前述置物籃包含位於前述座部支撐體的下方的底壁部、及連接於前述底壁部的後緣部的後壁部, 前述後壁部安裝於前述背部支撐體。
依據本發明,可不妨礙斜倚功能,且使收納於置物籃的行李翻落之虞降低。
[用以實施發明的型態]
以下,一面參照圖面所示之一具體例,一面就有關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行進說明。
圖1~圖11是用以說明本發明之嬰兒車的一實施型態的圖示。其中,於圖1~圖4顯示嬰兒車的一具體例的整體構成。又,圖5及圖6是部分地顯示嬰兒車的立體圖。
本實施型態的嬰兒車10具有:本體框架12、具有可相對本體框架12擺動的背部支撐體51的片材支撐單元50、及連接於本體框架12且從背面側支撐背部支撐體51的斜倚構件56。如圖1所示,嬰兒車10更具有置物籃80。置物籃80安裝於後述之片材支撐單元50的下方。藉此,可將片材支撐單元50的下方的空間有效地利用作為用以收納行李的空間。
為本實施型態之一具體例的如圖1~圖4所示的嬰兒車10具有可折疊的嬰兒車本體11。嬰兒車本體11具有本體框架12、及支撐於本體框架12的片材支撐單元50。本體框架12具有前腳14及後腳16、和可朝前後擺動的把手40。於前腳14及後腳16的下端,分別可旋轉地設有前輪18及後輪19。前輪18及後輪19分別藉由連接於前輪18及後輪19的下端的前輪保持構件18a及後輪保持構件19a而被保持。前輪保持構件18a和前輪18構成腳輪,且成為可繞朝水平方向延伸的旋轉軸18b旋轉,且可繞朝鉛直方向延伸的迴旋軸迴旋。又,後輪保持構件19a和後輪19也構成腳輪,且成為可繞朝水平方向延伸的旋轉軸19b旋轉,且可繞朝鉛直方向延伸的迴旋軸迴旋。
在圖示的例子中,把手40成為可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間擺動。於圖示的例子中,把手40的第1位置是背面推車位置(參照圖1及圖2),把手40的第2位置是面對面推車位置(參照圖3A及圖3B)。如圖2所示,把手40於背面推車位置即第1位置,是相對鉛直方向朝著傾斜後方延伸而上。將把手40配置在背面推車位置即第1位置時,操作者(保護者)是從嬰幼兒的背面側握持把手40而操縱嬰兒車10。此時,嬰幼兒可在嬰兒車10的行走中,向著行進方向的前方欣賞風景。如圖3A及圖3B所示,把手40於面對面推車位置即第2位置,是相對鉛直方向朝著傾斜前方延伸而上。在將把手40配置在面對面推車位置即第2位置時,操作者是從與嬰幼兒相對面的前腳14之側的位置握持把手40而操縱嬰兒車10。此時,可使嬰兒車10的後腳16之側成為行進方向的前方而使嬰兒車10行走。
而,本說明書中,對嬰兒車及其構成要件之「前」、「後」、「上」、「下」、「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用語在未特別指示的情況下,是意味著以乘坐在處於展開狀態的嬰兒車及其構成要件的嬰幼兒為基準之「前」、「後」、「上」、「下」、「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更詳細來說,所謂「前後方向」是相當於圖1中之連結紙面的左下和右上的方向,且是相當於圖2中之紙面的左右的方向。而且,只要未特別指示,所謂「前」是已乘坐之嬰幼兒面向之側,圖1中之紙面的左下側以及圖2中之紙面的左側成為前側。另一方面,所謂「上下方向」是與嬰兒車的行走面直交的方向。因此,行走面為水平面時,所謂「上下方向」是指鉛直方向。又,所謂「橫向」是寬度方向,也為與「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之任一者直交的方向。進而,所謂與背部支撐體51等相關而使用的「背面側」是意味與乘坐嬰兒車10的嬰幼兒面對面之側為相反的相反側。因此,所謂「背面側」通常是成為後側或下側。
首先,作為嬰兒車10的整體構成,就有關嬰兒車本體11來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圖示之嬰兒車本體11整體上是以位於橫向中心且沿著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面為中心而具有大概對稱的構成。嬰兒車本體11如圖1所示,具有分別配置於左右的一對前腳14、及分別配置於左右的一對後腳16。本體框架12更具有分別配置於左右的第1連桿L1、第2連桿L2、第3連桿L3及第4連桿L4。前腳14、後腳16及第1~第4連桿L1~L4是作為可折疊及可展開地構成嬰兒車本體11的連桿而發揮功能。於圖示的例子中,第1連桿L1也作為扶手21而發揮功能。亦即,第1連桿L1藉由扶手21而構成。
如圖2所示,前腳14的上端部分是可旋動(可擺動)地連接於配置在對應之側(左側或右側)的第1連桿L1的前方部分。後腳16的上端部分是可旋動(可擺動)地連接於配置在對應之側(左側或右側)的第1連桿L1的前方部分。又,如圖3A及圖3B所示,第2連桿L2的上方部分是可旋動(可擺動)地連接於配置在對應之側(左側或右側)的第1連桿L1的後方部分。如圖5所示,在圖示的例子中,第2連桿L2具有主連桿件22、及固定於主連桿件22的上端的上連接件23。主連桿件22是例如由金屬製管構成。上連接件23是例如由樹脂成形物構成。第2連桿L2於上連接件23中是可旋動(可擺動)地連接於扶手21的後端部分。
如圖1~圖3B所示,第3連桿L3是可旋動(可擺動)地與前腳14連接。第4連桿L4是可旋動(可擺動)地與後腳16連接。第3連桿L3是可旋動(可擺動)地與第2連桿L2及第4連桿L4之至少其中一者連接。第4連桿L4是可旋動(可擺動)地與第2連桿L2及第3連桿L3之至少其中一者連接。第2連桿L2是可旋動(可擺動)地與第3連桿L3及第4連桿L4之至少其中一者連接。
如圖1及圖5所示,於圖示的例子中,作為構成第3連桿L3的構件,設有框架件24、和固定於框架件24的前連接件25及後連接件26。框架件24是例如由經彎曲加工的金屬製管構成。前連接件25及後連接件26是例如由樹脂成形物構成。框架件24具有朝前後方向延伸之一對側部24a、及連結一對側部24a的前端部的連結部24b而構成U字形。前連接件25是將其中一端部分可旋動地與前腳14連接,將另一端部分固定於側部24a的前方部分。後連接件26固定於側部24a的後端部分。於該例子中,右側的第3連桿L3是藉由位於右側的框架件24的側部24a、和固定於該右側的側部24a的右側的前連接件25及後連接件26而形成。同樣地,左側的第3連桿L3是藉由位於左側的框架件24的側部24a、和固定於該左側的側部24a的左側的前連接件25及後連接件26而形成。
如圖5所示,在圖示的例子中,第4連桿L4具有旋可動地連接於後腳16的主軸件28、及固定於主軸件28的上端部分的端構件29。主軸件28是例如由金屬製管構成。端構件29是例如由樹脂成形物構成。主軸件28於下端部分是可旋動地與後腳16的中間部分連接。端構件29是可旋動地與第2連桿L2及第3連桿L3連接。於圖示的例子中,第2連桿L2、第3連桿L3及第4連桿L4是使用相同的軸構件30而相互可旋動地連接。該軸構件30貫通第2連桿L2的主連桿件22、第4連桿L4的端構件29、及構成第3連桿L3的後連接件26。藉由該構成,第2連桿L2、第3連桿L3及第4連桿L4是以與軸構件30的中心軸線一致的軸線為中心,而成為互相可旋動。
嬰兒車本體11更具有可擺動的把手40。於圖示的例子中,把手40具有可擺動地安裝於嬰兒車本體11之其他構成要件的把手本體41、及設於把手本體41的保持體42。於圖示之嬰兒車本體11中,把手40成為可在側面視角下朝著比垂直軸還後方傾斜的第1位置(背面推車位置)、和朝著比垂直軸還前方傾斜的第2位置(面對面推車位置)之間擺動。
如圖1所示,把手本體41包含相互略平行地延伸的一對把手延伸部41a、及連結一對把手延伸部41a間的中間部41b。把手本體41整體具有略U字形的形狀。把手40於U字的兩端部,是可旋動地(可擺動地)與嬰兒車本體11之其他構成要件連接。於圖示的例子中,把手本體41使用軸構件30,可旋動地與其他構成要件連接。亦即,第2連桿L2、第3連桿L3、第4連桿L4、把手40及後述之背部框架件31是成為可以藉由軸構件30所區畫的同一軸線為中心,而相互旋動。設於把手40的保持體42利用與本體框架12的第1位置保持構件36(參照圖3A及圖3B)卡合,而可將把手40維持於圖2所示的第1位置。設於把手40的保持體42利用與本體框架12的第2位置保持構件37(參照圖2)卡合,而可將把手40維持在圖3A及圖3B所示的第2位置。
又,如圖1所示,嬰兒車本體11作為朝橫向延伸的構成要件,具有連結一對前腳14間的前方連結件15、及連結一對後腳16間的後方連結件17。前方連結件15是作為腳踏而發揮功能。又,於一對後連接件26間設有中央連結件27。藉由前方連結件15、後方連結件17及中央連結件27,可抑制嬰兒車10之朝橫向的變形。進而,於一對第1連桿L1間可拆卸地設有具可撓性的防護構件38。
具有以上構成之嬰兒車本體11藉由使各構成構件相對旋動,而可折疊。具體來說,先暫時將配置於第1位置的把手40朝後上方拉起,之後,藉由朝下方壓下,而使第4連桿L4相對於後腳16繞圖2中之順時針方向旋動。伴隨著該操作,第1連桿L1及第3連桿L3會相對於第2連桿L2繞圖2中之順時針方向旋動。藉由如此之操作,於側面視角下,把手40和前腳14一面維持略平行的配置一面相互接近,且把手40的位置被降低。進行如上述般,如圖4所示,可將嬰兒車本體11折疊。在圖4之已折疊的狀態下,可使嬰兒車10的沿著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尺寸小型化。另一方面,為了將嬰兒車本體11從折疊狀態展開,只要遵循與上述的折疊操作相反的程序便可。
再者,嬰兒車本體11具有限制二個構成構件的相對旋動的狀態維持機構(未圖示) 。利用操作該狀態維持機構,嬰兒車本體11的折疊動作便成為可能。再者,於圖示的例子中,把手40具有連結於狀態維持機構的遠距離操作裝置43。如圖1所示,遠距離操作裝置43設於把手本體41的中間部41b。利用操作遠距離操作裝置43,狀態維持機構便會動作,而使嬰兒車本體11的折疊動作成為可能。
而,圖示的嬰兒車本體11,如圖1~圖3B所示,更具有背部框架件31及上方框架件32、與連結背部框架件31和上方框架件32的連結框架件33。背部框架件31及上方框架件32一同形成U字形。而且,如圖1所示,底布件34在伸張的狀態下保持於框架件24及背部框架件31。如圖6所示,底布件34安裝於框架件24的一對側部24a及連結部24b。又,如圖6及圖7所示,背部框架件31具有一對側方框架部31a、及連結一對側方框架部31a的前端間的連結框架部31b。而且,底布件34安裝於一對側方框架部31a及連結框架部31b。
底布件34是與框架件24、背部框架件31、上方框架件32及連結框架件33一起,來支撐圖2中以二點鍊線所示的具有緩衝性的座位件70。於圖示的例子中,嬰兒車本體11所包含的構成要件中的框架件24、背部框架件31、上方框架件32、連結框架件33及底布件34是構成用以支撐座位件70的片材支撐單元50。而且,嬰兒車本體11所包含的其他構成要件是構成本體框架12。構成片材支撐單元50的構成要件中,背部框架件31及底布件34之藉由背部框架件31所保持的區域34a是構成用以支撐嬰幼兒的背部的背部支撐體51。又,框架件24及底布件34之藉由框架件24所保持的區域34b是構成用以支撐嬰幼兒的臀部的座部支撐體52。在以下,也將底布件34之藉由背部框架件31所保持的區域34a稱為「背部區域34a」。又,也將底布件34之藉由框架件24所保持的區域34b稱為「座部區域34b」。再者,於圖4中,省略了背部框架件31、上方框架件32及連結框架件33的圖示。
如圖5所示,背部框架件31於其兩端部,在圖示的例子中是於一對側方框架部31a的基端部,被軸構件30貫通。亦即,背部支撐體51的基端部透過軸構件30而連接於座部支撐體52的後端部。而且,背部框架件31是成為相對於框架件24或其他構成要件可旋動(可擺動)。亦即,背部支撐體51透過軸構件30,而對座部支撐體52連接成可旋動(可擺動)。背部支撐體51利用相對於座部支撐體52擺動,而使片材支撐單元50的(也就是,座位件70的)斜倚成為可能。於圖3A、圖5及圖6所示的狀態中,背部支撐體51傾斜而處於已斜倚的狀態,嬰幼兒便可在座位件70上橫臥。於圖3B所示的狀態中,背部支撐體51處於已立起的狀態,嬰幼兒便可在座位件70上就座。
上方框架件32於其兩端部是可旋動 (可擺動) 地與第1連桿L1的後端部分連接。上方框架件32之對第1連桿L1的旋動軸線是與第2連桿L2之對第1連桿L1的旋動軸線位於同一線上。一對連結框架件33是於橫向分離而設於背部框架件31及上方框架件32之間。連結框架件33於其兩端是可旋動地與背部框架件31及上方框架件32連接。
連結框架件33連接於背部框架件31的前端部,亦即連結框架部31b。圖3A所示的背部支撐體51與座部支撐體52一起於睡覺的狀態,連結框架件33是相對於構成背部支撐體51的背部框架件31豎起。連結框架件33從後方覆蓋並保護嬰幼兒的頭部。另一方面,於圖3B所示的背部支撐體51立起的狀態,連結框架件33從背部框架件31的前端朝上方延伸而上,作為頭靠而發揮功能。
如圖3A及圖3B所示,嬰兒車本體11更具有斜倚機構55。斜倚機構55利用限制背部支撐體51朝背面側的傾倒,而使背部支撐體51相對於座部支撐體52維持在預定的傾斜位置。於圖示的例子中,斜倚機構55具有連接於本體框架12的斜倚構件56。斜倚構件56利用連接於本體框架12且位於背部支撐體51的背面側,而從背面側支撐背部支撐體51。
圖示的斜倚構件56是構成作為細長的繩狀或帶(belt)狀的構件。斜倚構件56利用在一端連接於本體框架12的狀態下將另一端對背部支撐體51固定,而限制背部支撐體51朝背面側的自由傾倒。特別是在圖示的例子中,斜倚構件56是構成作為左右一對繩狀或帶狀的構件。各斜倚構件56將其一端連接於對應之側的第1連桿L1的後方部分,特別是第1連桿L1和第2連桿L2的連接位置。
圖示的斜倚機構55更具有將斜倚構件56對背部支撐體51固定的固定具57。於圖示的例子中,固定具57將一對斜倚構件56於背部支撐體51的背面側相互地固定。藉此,背部支撐體51設於一對斜倚構件56之間,而限制更朝背面側的擺動。圖示的固定具57可解除保持地將一對斜倚構件56保持。更具體來說,固定具57形成有各斜倚構件56可移動地通過的貫通孔。而且,固定具57是成為可於沿著各斜倚構件56的長度方向的任意的位置裝卸。
圖7是將背部支撐體51及斜倚機構55從嬰兒車本體11及片材支撐單元50取出而顯示的俯視圖。圖7是顯示背部支撐體51的背面側。如圖7所示,於底布件34的背面側設有罩構件35。罩構件35是朝橫向細長地延伸。罩構件35於兩端在與底布件34之間形成端部開口35a。從各端部開口35a插入對應之側的斜倚構件56。於罩構件35之橫向中的中心,形成有中央開口35b。從端部開口35a插入到罩構件35和底布件34之間的路徑的一對斜倚構件56是從中央開口35b延伸而出。固定具57固定於從中央開口35b延伸而出的一對斜倚構件56。固定具57具有不可能通過中央開口35b的大小。利用對底布件34設置罩構件35,而可形成朝橫向延伸的斜倚構件56的路徑。藉此,而可使用斜倚構件56將背部支撐體51安定並保持於擺動位置。如圖7所示,各斜倚構件56也可藉由筒狀罩58覆蓋。
於具有以上所說明之片材支撐單元50及斜倚機構55的嬰兒車10中,利用操作固定具57,而可易於變更背部支撐體51對座部支撐體52的相對傾斜角度。在如圖1、圖3A、圖5及圖6所示的狀態中,通過中央開口35b朝罩構件35內拉入斜倚構件56,背部支撐體51便朝背面側傾倒。在圖3B所示的狀態下,通過中央開口35b從罩構件35內拉出斜倚構件56,背部支撐體51便會立起。
其次,就有關置物籃80進行說明。如圖1~圖3B所示,置物籃80設於片材支撐單元50的下方。圖8是從後方看置物籃80的立體圖。
如圖8所示,置物籃80是藉由縫製柔軟的布料而形成。藉由使置物籃80以柔軟的材料形成,而可在將置物籃80安裝於嬰兒車本體11的情況下,將嬰兒車本體11折疊。在圖示的例子中,置物籃80是以可支撐已收納在置物籃80的行李之強度充分高的布料所製作。所謂強度高的布料指的是撕裂強度或破裂強度、磨損強度高的布料。當然,置物籃80亦可包含布料以外的材料。又,置物籃80亦可以布料以外的材料形成。
置物籃80具有形成置物籃80的底面的底壁部81。底壁部81於片材支撐單元50的座部支撐體52的下方安裝於本體框架12。在圖示的例子中,底壁部81整體具有四角形狀,具有整體朝前後方向延伸的一對側緣部81a、整體朝寬度方向延伸的前緣部81b及後緣部81c。前緣部81b連接一對側緣部81a的前端部,後緣部81c連接一對側緣部81a的後端部。
又,在圖示的例子中,置物籃80具有一對側壁部85和前壁部90和後壁部95。一對側壁部85整體朝前後方向延伸。一對側壁部85是相互朝寬度方向分離。側壁部85的下緣部連接於底壁部81之對應的側緣部81a。前壁部90及後壁部95整體朝寬度方向延伸。前壁部90及後壁部95的下緣部分別連接於底壁部81的前緣部81b及後緣部81c。各側壁部85的前緣部及後緣部分別連接於前壁部90及後壁部95。側壁部85、前壁部90及後壁部95是從底壁部81朝上方延伸。藉由側壁部85、前壁部90及後壁部95而形成有周狀的壁。藉由如此之周狀的壁,而可使已收納於置物籃80的行李從置物籃80落下之虞降低。
而,嬰兒車在越過大的階差之際多會朝後方傾斜。是故,已收納於置物籃的行李多會朝後方落下。因此,希望使置物籃的後壁部較高。換言之,希望使後壁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較大。在圖示的例子中,後壁部95的高度比前壁部90的高度還高。又,從圖3A及圖3B可理解,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之至少一部分是位於比座部支撐體52的後端部還上方。換言之,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之至少一部分是位於比將第3連桿L3和第2連桿L2及把手40可旋動地連接的軸構件30還上方。藉此,使已收納於置物籃80的行李從置物籃80的底壁部81和座部支撐體52之間朝後方落下之虞有效地降低。
置物籃80的底壁部81、側壁部85及前壁部90安裝於本體框架12。在圖9所示的例子中,底壁部81的前緣部81b(也就是,前壁部90的下緣部)是透過連接具82而連接於前腳14。更具體來說,於底壁部81的前緣部81b的兩端部,安裝有作為連接具82的安裝繩。安裝繩82是插通於形成在前輪保持構件18a的貫通孔18c,而連接於前輪保持構件18a。又,在圖10所示的例子中,底壁部81的後緣部81c(也就是,後壁部95的下緣部)透過連接具83而連接於後腳16。在圖示的例子中,於底壁部81的後緣部81c的兩端部安裝有作為連接具83的安裝繩。安裝繩83是插通於形成在後輪保持構件19a的貫通孔19c,而連接於後輪保持構件19a。各安裝繩82, 83的自由端是尺寸變大,藉此防止安裝繩82,83的自由端從貫通孔18c,19c拔出。又,在圖示的例子中,底壁部81的後緣部81c(也就是,後壁部95的下緣部)更透過連接具84而連接於後方連結件17。在圖示的例子中,於底壁部81的後緣部81c的中央部,安裝有作為連接具84的安裝布。安裝布84藉由捲繞於後方連結件17而連接於後方連結件17。安裝布84上設有作為緊固具84a的魔鬼氈。安裝布84使用魔鬼氈84a而維持捲繞在後方連結件17的狀態。
又,在圖10所示的例子中,側壁部85的上緣部是透過連接具86而連接於後腳16。具體來說,於側壁部85的上緣部的中央部安裝有作為連接具86的安裝繩。安裝繩86藉由捲繞於後腳16和第4連桿L4的連接部,而連接於後腳16。於安裝繩86的自由端安裝有作為緊固具86a的環狀構件。安裝繩86使用環狀構件86a而維持捲繞在後腳16和第4連桿L4的連接部的狀態。
又,在圖9所示的例子中,前壁部90的上緣部是透過連接具91而連接於前腳14。具體來說,於前壁部90的上緣部的兩端部安裝有作為連接具91的安裝繩。安裝繩91藉由捲繞於前連接件25和前腳14的連接部而連接於前腳14。於安裝繩91的自由端安裝有作為緊固具91a的環狀構件。安裝繩91使用環狀構件91a而維持捲繞在前連接件25和前腳14的連接部。
而,使後壁部95的高度較高時,在使片材支撐單元50斜倚之際,其背部支撐體51和後壁部95會干涉,而有無法使背部支撐體51傾倒到所希望的位置之虞。例如,將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的兩端於片材支撐單元50的兩側連接於本體框架12時,在使片材支撐單元50斜倚之際,會有相對本體框架12擺動之背部支撐體51和不相對本體框架12移動的後壁部95干涉之虞。考慮如此的點,後壁部95安裝於背部支撐體51。藉此,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會與背部支撐體51一起移動。因此,防止在使片材支撐單元50斜倚之際,後壁部95和背部支撐體51干涉的情況。又,可將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和背部支撐體51之間的間隙,不管背部支撐體51的傾倒角度而保持成一定的大小。再者,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和背部支撐體51之間的間隙過大時,已收納於置物籃80的行李會有通過該間隙而落下之虞。又,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和背部支撐體51之間的間隙過小時,通過該間隙從置物籃80將行李取出放入的情況是有困難的。因此,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和背部支撐體51之間的間隙的大小不管背部支撐體51的傾倒角度而保持成一定,藉此而可使已收納於置物籃80的行李通過上述間隙而落下之虞降低,且不管背部支撐體51的傾倒角度,可易於通過上述間隙從置物籃80將行李取出放入。
在圖8及圖11所示的例子中,於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的兩端部,安裝有作為連接具96的安裝繩。具體來說,安裝繩96藉由捲繞於底布件34的安裝在背部區域34a的環狀繩34c,而連接於背部支撐體51。於安裝繩96的自由端設有作為緊固具96a的環狀構件。安裝繩96使用環狀構件96a而維持在捲繞於環狀繩34c的狀態。再者,圖11是顯示背部支撐體51的上表面側的俯視圖。背部支撐體51的上表面側是與圖7所示之背部支撐體51的背面側為相反的相反側。
在圖示的例子中,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可裝卸地連接於背部支撐體51。具體來說,安裝繩96可裝卸地連接於環狀繩34c。藉此,將後壁部95從背部支撐體51卸除,而可使置物籃80的後方中之朝置物籃80內或起自置物籃80內的行李的通路變寬。因此,通過變寬之該通路而可將較大的行李從置物籃80取出放入。
又,在圖11所示的例子中,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連接於背部支撐體51的上表面。具體來說,連接安裝繩96的環狀繩34c安裝於底布件34的上表面。因此,安裝繩96通過背部支撐體51的寬度方向外側而連接於背部支撐體51的上表面。在圖示的例子中,安裝繩96通過背部框架件31的一對側方框架部31a的寬度方向外側而連接於底布件34的上表面。藉此,可將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維持在與背部支撐體51的寬度方向的尺寸同程度展開的狀態。其結果,使已收納於置物籃80的行李從後腳16之間朝後方落下之虞有效地降低。
又,在圖11所示的例子中,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位於比背部支撐體51的背面側中之斜倚構件56的路徑還下方。藉此,在使片材支撐單元50斜倚之際,使斜倚構件56的(特別是固定具57的)操作因後壁部95而被妨礙之虞降低。
又,在圖8所示的例子中,於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形成有朝寬度方向延伸的插通路97。更具體來說,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形成為筒狀,筒狀的上緣部95a的內部空間構成插通路97。插通路97插通橡膠繩98。橡膠繩98的兩端部固定於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的兩端部。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因應橡膠繩98的伸縮而伸縮。因此,可使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收縮且使上緣部95a和片材支撐單元50之間的間隙縮小,藉此,可使行李通過該間隙而落下之虞降低。又,可因應需要,使上緣部95a伸長而使上緣部95a和片材支撐單元50之間的間隙擴大,藉此而易於通過該間隙將行李取出放入。
在圖示的例子中,板件99配置於插通路97內。從圖8可以理解,板件99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橡膠繩98的上下方向的尺寸還大。板件99於插通路97內固定於後壁部95。板件99是例如以聚丙烯製作,具有可撓性。橡膠繩98位於板件99的後方。藉此,利用將板件99朝後方拉,橡膠繩98會被朝後方拉而伸長,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便會伸長。也就是,利用將板件99朝後方拉,而可使橡膠繩98伸長,而使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和片材支撐單元50之間的間隙擴大。如上述般,因為板件99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橡膠繩98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大,所以在操作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之際,抓住板件99比起抓住橡膠繩98容易。
藉由使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安裝於背部支撐體51,於嬰兒車10的側面視角下,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位於座部支撐體52的後方。又,後壁部95的下緣部連接於後腳16。藉此,於嬰兒車10的側面視角下,後壁部95在背部支撐體51和後腳16之間展開。
在圖示的例子中,如圖3A所示,於背部支撐體51相對於本體框架12最傾倒的狀態下,連接後壁部95和背部支撐體51的安裝繩96位於比保持於後腳16的下端部分的後輪19的旋轉軸19b還前方。藉此,使已收納於置物籃80的行李的重心成為比後輪19的旋轉軸19b還後方之虞降低,且使嬰兒車10無意圖而朝後方翻倒之虞降低。
又,在圖8所示的例子中,側壁部85具有構成前方區域的前方側壁部87、及構成後方區域的後方側壁部88。前方側壁部87的前緣部連接於前壁部90。後方側壁部88的後緣部連接於後壁部95。如圖2至圖3B所示,在圖示的例子中,前方側壁部87和後方側壁部88的前後方向中之連接位置是與後腳16和第4連桿L4的前後方向中之連接位置概略相同。前方側壁部87的高度是與前壁部90的高度相同。後方側壁部88的高度比前方側壁部87的高度還高。在圖示的例子中,後方側壁部88是延伸到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後方側壁部88於嬰兒車10的側面視角下,是在後腳16和後壁部95之間展開。藉由如此之後方側壁部88,使已收納於置物籃80的行李朝後方落下之虞更有效地降低。
再者,在圖示的例子中,置物籃80的底壁部81和前壁部90和後壁部95的下方區域是藉由第1布件I而形成一體。又,前方側壁部87和後方側壁部88的下方區域是藉由第2布件II而形成一體。後方側壁部88的下方區域以外的區域和後壁部95的中間區域是藉由第3布件III而形成一體。所謂後壁部95的中間區域是後壁部95的上述下方區域和上緣部95a之間的區域。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是藉由第4布件IV形成。形成筒狀的第4布件IV的內部空間構成插通路97。如以上,底壁部81是藉由第1布件I的一部分而形成。又,前壁部90是藉由第1布件I的一部分而形成。又,後方側壁部88是藉由第2布件II的一部分和第3布件III的一部分而形成。又,後壁部95是藉由第1布件I的一部分和第3布件III的一部分和第4布件IV而形成。
於以上所說明之一實施型態中,嬰兒車10具備包含前腳14及後腳16的嬰兒車本體11、及安裝於嬰兒車本體11的置物籃80。嬰兒車本體11包含:包含前腳14及後腳16的本體框架12、及支撐於本體框架12且具有座部支撐體52和背部支撐體51的片材支撐單元50。背部支撐體51是可相對本體框架12擺動。置物籃80包含位於座部支撐體52的下方的底壁部81、及連接於底壁部81的後緣部81c的後壁部95。後壁部95安裝於背部支撐體51。
依據如此的實施型態,已收納於置物籃80的行李藉由後壁部95可使從置物籃80朝後方落下之虞降低。又,即使是使置物籃80的後壁部95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較大,在使片材支撐單元50斜倚之際,不會有所謂背部支撐體51和後壁部95會干涉而無法使背部支撐體51傾倒到所希望的位置的情況。這是因為,藉由使後壁部95安裝於背部支撐體51,在使片材支撐單元50斜倚之際,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會和背部支撐體51一起移動之故。
又,於以上所說明之一實施型態中,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的至少一部分位於比座部支撐體52的後端部還上方。藉此,使已收納於置物籃80的行李從置物籃80的底壁部81和座部支撐體52之間朝後方落下之虞有效地降低。
又,以上所說明之一實施型態中,嬰兒車本體11具有第1連桿L1、與第1連桿L1連接且可相對於第1連桿L1旋動的前腳14、與第1連桿L1連接且可相對於第1連桿L1旋動的後腳16、及與第1連桿L1連接且可相對於第1連桿L1旋動的把手40。藉此,可將嬰兒車本體11折疊,而使嬰兒車10的尺寸較小。
又,以上所說明之一實施型態中,置物籃80更具有連接於底壁部81的側緣部81a的側壁部85。側壁部85的至少一部分連接於後壁部95,於嬰兒車10的側面視角下,在後腳16和後壁部95之間展開。藉此,可使已收納於置物籃80的行李朝後方落下之虞可更有效地降低。
又,以上所說明之一實施型態中,用以將後壁部95安裝於背部支撐體51的安裝繩96是通過背部支撐體51的寬度方向外側而連接於背部支撐體51的上表面。在圖示的例子中,背部支撐體51包含;具有於寬度方向分離之一對側方框架部31a的框架件31、及張設於框架件31的底布件34。用以將後壁部95安裝於背部支撐體51的安裝繩96通過一對側方框架部31a的寬度方向外側而連接於底布件34的上表面。藉此,可將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維持在和背部支撐體51的寬度方向的尺寸同程度展開的狀態。其結果,可使已收納於置物籃80的行李從後腳16之間朝後方落下之虞有效地降低。
又,以上所說明之一實施型態中,於背部支撐體51相對於本體框架12最傾倒的狀態中,安裝繩96位於比保持於後腳16的下端部分的後輪19的旋轉軸19b還前方。藉此,可使已收納於置物籃80的行李的重心成為比後輪19的旋轉軸19b還後方之虞降低,且使嬰兒車10無意圖而朝後方翻倒之虞降低。
又,以上所說明之一實施型態中,朝寬度方向延伸的插通路97形成於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橡膠繩98插通於插通路97。藉此,可因應橡膠繩98的伸縮,而使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伸縮。其結果,藉由使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收縮而使上緣部95a和片材支撐單元50之間的間隙縮小,可使行李通過該間隙而落下之虞降低。又,因應必要而使上緣部95a伸長而使上緣部95a和片材支撐單元50之間的間隙擴大,藉此可通過該間隙將行李取出放入。
又,於以上所說明之一實施型態中,板件99配置於插通路97內。橡膠繩98位於板件99的後方。藉此,利用將板件99朝後方拉,而可使橡膠繩98伸長。因此,可易於使橡膠繩98伸長而使上緣部95a和片材支撐單元50之間的間隙擴大。
又,於以上所說明之一實施型態中,嬰兒車10更具備於背部支撐體51的兩側連接於本體框架12,通過背部支撐體51的背面側,從背面側支撐背部支撐體51的斜倚構件56。後壁部95的上緣部95a位於比背部支撐體51的背面側中之斜倚構件56的路徑還下方。藉此,防止在使片材支撐單元50斜倚之際,因後壁部95而妨礙斜倚構件56的操作的情況。
再者,以上已對上述的實施型態之幾個變形例進行說明,當然,也可適宜地組合複數個變形例而適用。
10: 嬰兒車 11: 嬰兒車本體 12: 本體框架 14: 前腳 15: 前方連結件 16: 後腳 17: 後方連結件 18: 前輪 18a: 前輪保持構件 18b: 旋轉軸 18c: 貫通孔 19: 後輪 19a: 後輪保持構件 19b: 旋轉軸 19c: 貫通孔 21: 扶手 22: 主連桿件 23: 上連接件 24: 框架件 24a: 側部 24b: 連結部 25: 前連接件 26: 後連接件 27: 中央連結件 28: 主軸件 29: 端構件 30: 軸構件 31: 背部框架件 31a: 側方框架部 31b: 連結框架部 32: 上方框架件 33: 連結框架件 34: 底布件 34a: 背部區域 34b: 座部區域 34c: 環狀繩 35: 罩構件 35a: 端部開口 35b: 中央開口 36: 第1位置保持構件 37: 第2位置保持構件 38: 防護構件 40: 把手 41: 把手本體 41a: 把手延伸部 41b: 中間部 42: 保持體 43: 遠距離操作裝置 50: 片材支撐單元 51: 背部支撐體 52: 座部支撐體 55: 斜倚機構 56: 斜倚構件 57: 固定具 58: 筒狀罩 70: 座位件 80: 置物籃 81: 底壁部 81a: 側緣部 81b: 前緣部 81c: 後緣部 82: 連接具(安裝繩) 83: 連接具(安裝繩) 84: 安裝布 84a: 緊固具 85: 側壁部 86: 連接具(安裝繩) 86a: 緊固具 87: 前方側壁部 88: 後方側壁部 90: 前壁部 91: 連接具 91a: 緊固具 95: 後壁部 95a: 上緣部 96: 連接具(安裝繩) 96a: 緊固具 97: 插通路 98: 橡膠繩 99: 板件 L1: 第1連桿 L2: 第2連桿 L3: 第3連桿 L4: 第4連桿 I: 第1布件 II: 第2布件 III: 第3布件 IV: 第4布件
圖1是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型態的圖示,且是用以說明嬰兒車的整體構成的立體圖。 圖2是在把手配置於第1位置(背面推車位置)的狀態下顯示圖1的嬰兒車的側面圖。 圖3A是在把手配置於第2位置(面對面推車位置)且背部支撐體朝背面傾斜的狀態下顯示圖1的嬰兒車的側面圖。 圖3B是在把手配置於第2位置(面對面推車位置)且背部支撐體豎起的狀態下顯示圖1的嬰兒車的側面圖。 圖4是在折疊的狀態下顯示圖1的嬰兒車的側面圖。 圖5是顯示圖1的嬰兒車的一部分的立體圖。 圖6是從下方顯示圖1的嬰兒車的一部份的立體圖。 圖7是將圖1的嬰兒車的背部支撐體及斜倚機構取出而顯示的俯視圖。 圖8是置物籃的立體圖。 圖9是顯示置物籃的安裝方法的圖示,且是從後方看置物籃的前方部分和前腳的立體圖。 圖10是顯示置物籃的安裝方法的圖示,且是從後方看置物籃的後方部分和後腳的立體圖。 圖11是顯示置物籃的安裝方法的圖示,且是顯示嬰兒車的背部支撐體的上表面和置物籃的後壁部的上緣部的圖示。
10: 嬰兒車 11: 嬰兒車本體 12: 本體框架 14: 前腳 15: 前方連結件 16: 後腳 17: 後方連結件 18: 前輪 18a: 前輪保持構件 18b: 旋轉軸 19: 後輪 19a: 後輪保持構件 19b: 旋轉軸 21: 扶手 22: 主連桿件 23: 上連接件 24: 框架件 24a: 側部 24b: 連結部 25: 前連接件 26: 後連接件 27: 中央連結件 28: 主軸件 29: 端構件 30: 軸構件 31: 背部框架件 31a: 側方框架部 31b: 連結框架部 32: 上方框架件 33: 連結框架件 34: 底布件 34a: 背部區域 34b: 座部區域 34c: 環狀繩 37: 第2位置保持構件 38: 防護構件 40: 把手 41: 把手本體 41a: 把手延伸部 41b: 中間部 42: 保持體 43: 遠距離操作裝置 50: 片材支撐單元 51: 背部支撐體 52: 座部支撐體 80: 置物籃 81: 底壁部 85: 側壁部 90: 前壁部 95: 後壁部 L1: 第1連桿 L2: 第2連桿 L3: 第3連桿 L4: 第4連桿

Claims (7)

  1. 一種嬰兒車,具備:嬰兒車本體,包含前腳及後腳;及置物籃,安裝於嬰兒車本體,前述嬰兒車本體包含:本體框架,包含前述前腳及前述後腳;及片材支撐單元,支撐於前述本體框架,具有座部支撐體和背部支撐體,前述背部支撐體可相對前述本體框架擺動,前述置物籃包含位於前述座部支撐體的下方的底壁部、及連接於前述底壁部的後緣部的後壁部,前述後壁部安裝於前述背部支撐體,前述後壁部的上緣部的至少一部分是位於比前述座部支撐體的後端部還上方。
  2. 如請求項1之嬰兒車,其中前述置物籃更具有連接於前述底壁部的側緣部的側壁部,前述側壁部的至少一部分連接於前述後壁部,且於前述嬰兒車的側面視角下,在前述後腳和前述後壁部之間展開。
  3. 如請求項1之嬰兒車,其中用以將前述後壁部安裝於前述背部支撐體的安裝繩是通過前述背部支撐體的寬度方向外側,而連接於前述背部支撐體的上表面。
  4. 如請求項3之嬰兒車,其中於前述背部支撐體相對於前述本體框架最傾倒的狀態下,前述安裝繩位於比保持於前述後腳的下端部分的後輪的旋轉軸還前方。
  5. 如請求項1之嬰兒車,其中於前述後壁部的上緣部形成有朝寬 度方向延伸的插通路,橡膠繩插通於前述插通路。
  6. 如請求項5之嬰兒車,其中於前述插通路內配置有板件,前述橡膠繩位於前述板件的後方。
  7. 如請求項1之嬰兒車,更具備斜倚構件,前述斜倚構件是於前述背部支撐體的兩側連接於前述本體框架,且通過前述背部支撐體的背面側,從背面側支撐前述背部支撐體,前述後壁部的上緣部位於前述背部支撐體的背面側中之比前述斜倚構件的路徑還下方。
TW111148236A 2022-02-25 2022-12-15 嬰兒車 TWI8411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JP2022/007915 2022-02-25
PCT/JP2022/007915 WO2023162145A1 (ja) 2022-02-25 2022-02-25 乳母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8481A TW202348481A (zh) 2023-12-16
TWI841120B true TWI841120B (zh) 2024-05-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3843B1 (ja) 2020-12-25 2021-12-01 コンビ株式会社 手押しカート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3843B1 (ja) 2020-12-25 2021-12-01 コンビ株式会社 手押しカート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57594B2 (ja) ベビーカー
TWI558595B (zh) Foldable baby carriage
JP4855035B2 (ja) ベビーカー
JP2004161238A (ja) ベビーカー
KR101179136B1 (ko) 유모차
JP2007098996A (ja) ベビーカーの手押し杆
KR101052239B1 (ko) 해먹형 유모차
TWI841120B (zh) 嬰兒車
KR20150070118A (ko) 유모차
TWI547402B (zh) Baby carriage
TW202348481A (zh) 嬰兒車
TWI752337B (zh) 嬰兒車
JP6957045B2 (ja) 乳母車
JP7364490B2 (ja) 着脱式フットレストおよび乳母車
JP7123451B1 (ja) 乳母車
TWI795915B (zh) 座椅支撐單元及嬰兒車
JP6758905B2 (ja) 乳母車
JP6976603B2 (ja) 乳母車
WO2024013941A1 (ja) 乳母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