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24268A - 反射單元及無線傳送系統 - Google Patents

反射單元及無線傳送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24268A
TW202224268A TW110137521A TW110137521A TW202224268A TW 202224268 A TW202224268 A TW 202224268A TW 110137521 A TW110137521 A TW 110137521A TW 110137521 A TW110137521 A TW 110137521A TW 202224268 A TW202224268 A TW 20222426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ion
reflector
concentrated
array
reflec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75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関口正已
塩崎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住友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住友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住友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42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426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44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electric or mag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reflecting, refracting, or diffract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the radiating element
    • H01Q3/46Active lenses or reflecting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5/00Devices for reflection, refraction, diffraction or polarisation of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e.g. quasi-optical devices
    • H01Q15/14Reflecting surfaces; Equivalent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5/00Devices for reflection, refraction, diffraction or polarisation of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e.g. quasi-optical devices
    • H01Q15/14Reflecting surfaces; Equivalent structures
    • H01Q15/16Reflecting surface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urved in two dimensions, e.g. paraboloid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5/00Devices for reflection, refraction, diffraction or polarisation of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e.g. quasi-optical devices
    • H01Q15/14Reflecting surfaces; Equivalent structures
    • H01Q15/18Reflecting surface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omprising plurality of mutually inclined plane surfaces, e.g. corner refl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7/00Devices for absorbing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Combinations of such devices with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o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9/0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 H01Q19/1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us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H01Q19/106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using reflecting surfaces using two or more intersecting plane surfaces, e.g. corner reflector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9/0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 H01Q19/1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us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H01Q19/18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using reflecting surface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reflecting surfaces
    • H01Q19/185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using reflecting surface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reflecting surfaces wherein the surfaces are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9/0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 H01Q19/1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us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H01Q19/18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using reflecting surface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reflecting surfaces
    • H01Q19/19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using reflecting surface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reflecting surfaces comprising one main concave reflecting surface associated with an auxiliary reflecting surf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06Arrays of individually energised antenna units similarly polarised and spaced apa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45Passive relay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揭示之反射單元係為了改變至少發送無線通信信號之第1無線機與至少接收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第2無線機之間之無線傳送路徑之方向,而設置於前述無線傳送路徑中者,具備用於反射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複數個反射體,前述複數個反射體具有至少1個以上之反射陣列反射體。

Description

反射單元及無線傳送系統
本揭示係關於一種反射單元及無線傳送系統。本申請案係基於2020年10月28日申請之日本申請案第2020-180447號並主張其優先權、且援用記載於前述日本申請案之全部內容者。
專利文獻1揭示使用於具備母收發機與子收發機之區域內資訊通信系統之電波反射板。專利文獻1之電波反射板形成凸曲面或凹曲面,且安裝於區域內之天花板部。
專利文獻2揭示反射陣列之設計方法。反射陣列係將反射元件在基板上排列複數個而構成。反射陣列將入射之電波向所期望之方向反射。
專利文獻3揭示曲面狀之反射鏡天線。專利文獻3之反射鏡天線具備一次放射部、副反射鏡、及主反射鏡。副反射鏡具有將自一次放射部放射之平行光線轉換成集束光線並反射之曲面。主反射鏡具有將來自副反射鏡之集束光線經由集束位置發散而成之發散光線轉換成平行光線並反射之曲面。專利文獻3揭示副反射鏡及主反射鏡可由反射陣列構成。
又,專利文獻4亦揭示具備一次放射部及反射陣列之天線裝置。
專利文獻5揭示使用金屬反射板之毫米波收發系統。
專利文獻6揭示能夠簡單地調整配置於毫米波頻段之信號之傳播路徑之金屬反射板之初始方向之毫米波通信系統。
專利文獻7揭示在傳送自電子迴旋共振加熱裝置中之迴旋管輸出之毫米波之系統中所使用之毫米波用90°彎管。專利文獻7之毫米波用90°彎管藉由2片反射板而改變毫米波之傳送方向。
專利文獻8揭示能夠將具有與基板之表面平行之電場成分之第1偏波及具有與基板之表面垂直之電場成分之第2偏波向所期望之方向反射之反射陣列。
非專利文獻1揭示放射散射共用反射陣列天線之設計。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6-200584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15-046821號公報 [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12-182783號公報 [專利文獻4] 日本特開2014-082709號公報 [專利文獻5] 日本特開2010-118845號公報 [專利文獻6] 日本特開2005-244362號公報 [專利文獻7] 日本特開平6-053701號公報 [專利文獻8] 日本特開2014-072818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塚田隆平其他2名,「放射散射共用反射陣列天線之設計之基礎研究」,傳送工學研究會資料,Vol.2016,No.581,p.2-3,東北大學電氣通信研究所工學研究會 傳送工學研究會,2016年6月
本揭示之某態樣係一種反射單元。揭示之反射單元係為了改變至少發送無線通信信號之第1無線機與至少接收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第2無線機之間之無線傳送路徑之方向,而設置於前述無線傳送路徑中者,具備用於反射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複數個反射體,前述複數個反射體具有至少1個以上之反射陣列反射體。
又,揭示之反射單元係設置於至少發送無線通信信號之第1無線機與至少接收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第2無線機之間之無線傳送路徑中之反射單元,具備構成為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反射波在焦點處集中之至少1個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
揭示之又一態樣係一種無線傳送系統。揭示之無線傳送系統具備:第1無線機,其至少發送無線通信信號;第2無線機,其至少接收前述無線通信信號;及反射單元,其為了改變前述第1無線機與前述第2無線機之間之無線傳送路徑之方向,而設置於前述無線傳送路徑中。
<本揭示所欲解決之課題> 於收發無線通信信號之第1無線機與第2無線機之間,有時需要改變無線傳送路徑之方向。期望一種用於改變無線傳送路徑之方向之適切之反射單元。
<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之概要> 以下,列出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之概要進行說明。
(1) 實施形態之反射單元為了改變至少發送無線通信信號之第1無線機與至少接收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第2無線機之間之無線傳送路徑之方向,而設置於前述無線傳送路徑中。反射單元具備用於反射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複數個反射體。前述複數個反射體具有至少1個以上之反射陣列反射體。反射陣列反射體與金屬反射板不同,可設計為向所期望之方向放射反射波而有利。因此,藉由複數個反射體具有至少1個以上之反射陣列反射體,而反射波之方向之自由度提高。又,若僅1個反射陣列反射體,則難以應對來自正側面之入射或向正側面之反射,但反射單元包含複數個反射體,藉此消除如此之問題。再者,此處所言之「無線通信信號」包含準毫米波、毫米波、及較毫米波頻率更高之無線信號、以及高頻電力信號。
(2) 前述至少1個以上之反射陣列反射體可為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藉由組合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而提高反射單元之功能。
(3) 可行的是,前述反射單元能夠安裝於具有第1面與第2面相接之轉角之結構物。前述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可具有: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其安裝於前述第1面;及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其安裝於前述第2面。該情形下,獲得轉角處之適切之設置形態。
(4) 前述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可具有至少1個以上之非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其等以前述無線通信信號為非擴散反射之方式構成。該情形下,獲得非擴散反射之反射波。
(5) 前述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可具有:至少1個以上之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其等以前述無線通信信號為擴散反射之方式構成;及至少1個以上之非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其等以前述無線通信信號為非擴散反射之方式構成。該情形下,獲得反射波之擴散與非擴散。
(6) 前述至少1個以上之非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可具有至少1個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其以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反射波在焦點處集中之方式構成。該情形下,可將反射波窄角化。
(7) 可行的是,前述反射單元能夠安裝於具有第1部分、及較前述第1部分而前述無線通信信號更易於傳播之第2部分之結構物。前述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可以前述反射波通過前述第2部分之方式安裝於前述結構物。該情形下,經窄角化之反射波可通過第2部分。
(8) 前述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可構成為於避開位於前述無線傳送路徑中之障礙物之位置存在前述焦點。該情形下,可避開障礙物地傳送無線通信信號。
(9) 前述複數個反射體可具有將前述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之前述反射波進一步反射之其他反射體。前述其他反射體可小於前述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該情形下,能夠將其他反射體小型化。
(10) 前述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可具有: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及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其反射由前述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反射之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反射波。前述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可為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及非擴散且非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之任一者。前述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可為前述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前述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及前述非擴散且非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之任一者。前述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可為以前述無線通信信號為擴散反射之方式構成之反射陣列反射體。前述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可為以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反射波在焦點處集中之方式構成之反射陣列反射體。前述非擴散且非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可為以前述無線通信信號為擴散反射、且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反射波不在焦點處集中之方式構成之反射陣列反射體。藉由組合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而提高反射單元之功能。
(11) 可行的是,前述反射單元能夠安裝於具有設置面之結構物。前述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可具有: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其藉由反射前述無線通信信號而形成第1反射波;及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其藉由反射前述第1反射波而形成第2反射波。前述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可以將前述第2反射波向包含與前述設置面正交之方向之範圍放射之方式構成。該情形下,可將第2反射波向包含設置面正交之方向之範圍放射,而獲得易於直觀地理解之放射範圍。
(12) 前述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可具有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及第3反射陣列反射體。前述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可構成為反射具有第1入射角之第1入射波而形成往向前述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之第1反射波,反射具有與前述第1入射角不同之第2入射角之第2入射波而形成往向前述第3反射陣列反射體之第2反射波。前述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可構成為藉由反射前述第1反射波,而形成第3反射波。前述第3反射陣列反射體可構成為藉由反射前述第2反射波,而形成第4反射波。前述第3反射波及前述第4反射波可具有相互重複之放射範圍。該情形下,可擴大前述第3反射波及前述第4反射波之重複放射範圍而為較佳。
(13) 前述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可具有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及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前述反射單元可更具備電波吸收體。前述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可構成為反射具有第1入射角之第1入射波而形成往向前述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之第1反射波,反射具有與前述第1入射角不同之第2入射角之第2入射波而形成往向前述電波吸收體之第2反射波。該情形下,可吸收第2反射波。
(14) 前述至少1個以上之反射陣列反射體可具有多焦點反射陣列反射體。前述多焦點反射陣列反射體可構成為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反射波之放射範圍所含之第1放射面中之第1焦點、和與前述第1放射面正交之第2放射面中之第2焦點存在於不同之位置。該情形下,獲得複數個焦點。
(15) 前述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可包含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及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前述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可以反射自前述第2無線機發送之第2無線通信信號之由前述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反射之第2反射波之方式構成。前述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可以反射自前述第1無線機發送之第1無線通信信號之由前述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反射之第1反射波之方式構成。前述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可包含:第1集中反射部,其構成為前述第1反射波在焦點處集中;及第1非集中反射部,其構成為前述第1反射波不集中。前述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可包含:第2集中反射部,其構成為前述第2反射波在焦點處集中;及第2非集中反射部,其構成為前述第2反射波不集中。不僅於自第1無線機往向第2無線機之無線傳送路徑,而且於自第2無線機往向第1無線機之無線傳送路徑中亦可降低無線通信信號之傳送損失。
(16) 前述第1集中反射部及前述第2集中反射部各者可由包含複數個反射元件之反射陣列構成。藉此,反射波之方向之自由度提高。進而,由於可將反射陣列構成為平板狀,因此省空間,且可抑制損害反射單元之安裝位置之外觀。
(17) 前述第1非集中反射部可構成為反射由前述第2集中反射部反射之前述第2反射波。前述第2非集中反射部可構成為反射由前述第1集中反射部反射之前述第1反射波。藉此,可有效地傳送無線通信信號。
(18) 前述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可於前述第1非集中反射部之周圍包含第1低反射區域。前述第1低反射區域可具有較由前述第1非集中反射部反射前述第2反射波之反射率低之反射率。前述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可於前述第2非集中反射部之周圍包含第2低反射區域。前述第2低反射區域可具有較由前述第2非集中反射部反射前述第1反射波之反射率低之反射率。藉此,可抑制雜訊電波混入無線通信信號。
(19) 前述第1低反射區域及前述第2低反射區域各者可包含電波吸收體。藉此,可進一步抑制無線通信信號中之雜訊電波之混入。
(20) 前述第1集中反射部可構成為環狀。前述第1非集中反射部配置於前述第1集中反射部之內側。前述第2集中反射部可構成為環狀。前述第2非集中反射部配置於前述第2集中反射部之內側。藉此,可有效地配置第1集中反射部及第1非集中反射部、以及第2集中反射部及第2非集中反射部。
(21) 可行的是,前述反射單元能夠安裝於具有第1面與第2面相接之轉角之結構物。前述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可安裝於前述第1面。前述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可安裝於前述第2面。前述第1非集中反射部可配置於較前述第1集中反射部更接近前述第2面之位置、或較前述第1集中反射部更遠離前述第2面之位置。前述第2非集中反射部可配置於較前述第2集中反射部更接近前述第1面之位置、或較前述第2集中反射部更遠離前述第1面之位置。藉此,根據供安裝反射單元之空間內之電波狀況等決定第1集中反射部及第1非集中反射部、以及第2集中反射部及第2非集中反射部之配置,藉此可降低無線通信中之雜訊之影響。
(22) 前述第1非集中反射部可以前述第1反射波為擴散之方式構成,或可以前述第1反射波為不擴散且不集中之方式構成。前述第2非集中反射部可以前述第2反射波為擴散之方式構成,或可以前述第2反射波為不擴散且不集中之方式構成。藉此,可較佳地傳送無線通信信號。
(23) 前述第1非集中反射部及前述第2非集中反射部各者可由包含複數個反射元件之反射陣列構成。藉此,反射波之方向之自由度提高。進而,由於可將反射陣列構成為平板狀,因此省空間,且可抑制損害反射單元之安裝位置之外觀。
(24) 前述第1非集中反射部可對於前述第1集中反射部可拆裝。前述第2非集中反射部可對於前述第2集中反射部可拆裝。藉此,可將第1非集中反射部之位置調整為能夠入射來自第2集中反射部之反射波之位置。可將第2非集中反射部之位置調整為能夠入射來自第1集中反射部之反射波之位置。
(25) 前述反射單元可埋設於建築材。獲得反射單元埋設於建築材之較佳之形態。
(26) 實施形態之反射單元設置於至少發送無線通信信號之第1無線機與至少接收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第2無線機之間之無線傳送路徑中。反射單元具備構成為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反射波在焦點處集中之至少1個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該情形下,可將反射波窄角化。
(27) 可行的是,前述反射單元能夠安裝於具有第1部分、及較前述第1部分而前述無線通信信號更易於傳播之第2部分之結構物。前述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可以前述反射波通過前述第2部分之方式安裝於前述結構物。該情形下,經窄角化之反射波可通過第2部分。
(28) 前述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可構成為於避開位於前述無線傳送路徑中之障礙物之位置存在前述焦點。該情形下,可避開障礙物。
(29) 反射單元可更具備將前述反射波進一步反射之其他反射體。前述其他反射體可小於前述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該情形下,能夠將其他反射體小型化。
(30) 實施形態之無線傳送單元具備:第1無線機,其至少發送無線通信信號;第2無線機,其至少接收前述無線通信信號;及反射單元,其為了改變前述第1無線機與前述第2無線機之間之無線傳送路徑之方向,而設置於前述無線傳送路徑中。
<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之詳情>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詳情進行說明。再者,可任意組合以下所記載之實施形態之至少一部分。
(第1實施形態) 圖1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無線傳送系統1。第1實施形態之無線傳送系統1例如使用於準毫米波及較準毫米波更高頻率之無線傳送,更佳的是,使用於毫米波及較毫米波更高頻率之無線傳送。毫米波係30 GHz至300 GHz之電波。準毫米波之頻率較毫米波低,係與毫米波相近之電波。準毫米波之頻率例如為20 GHz以上未達30 GHz。如毫米波之高頻之電波可實現傳送資料之大容量化。然而,如毫米波之高頻之電波具有高直行性,為了彌補傳送損失而易於具有窄指向性(窄波束性)。因此,如毫米波之高頻之電波在向能見度差之空間之放射或向廣範圍之放射上存在問題。又,如毫米波之高頻之電波難以透過牆壁等構件,因此於室內之傳送上存在問題。
圖1所示之無線傳送系統1具備進行無線通信信號之收發之複數個無線機10、20。複數個無線機10、20具有第1無線機10及第2無線機20。第1無線機10作為一例係基地台(Base Station)。基地台10例如係第5代或其之後之代之移動通信系統用基地台。第2無線機20例如係在與基地台10之間進行通信之使用者終端(User Equipment,用戶設備)。使用者終端20可為移動自如之移動站,亦可為不移動之固定站。
圖1所示之無線傳送系統1設置於建築物等具有內部空間之結構物30內。建築物例如係住屋、大樓、或工廠。結構物30亦可為地下街道或隧道等。於本實施形態中,結構物30之內部空間用作無線傳送路徑。再者,用作無線傳送路徑之空間亦可為由1個或複數個建物包圍之外部空間。
圖1所示之結構物30作為一例係具有由壁材41分隔出之複數個內部空間S1、S2、S3之建築物。複數個內部空間例如包含走廊S1及房間S2。作為構成建築物30之建築材,除了前述之壁材41以外,亦有天花板材42及地板材43。天花板材42及地板材43與壁材41一起區劃建築物30內之內部空間S1、S2、S3。又,建築物30具有天花板材42之上方空間即天花板內部空間S3、或地板材43之下方空間即地板下空間作為內部空間。於本實施形態中,除了如走廊S1或房間S2般被人活用之內部空間之外,不被人活用之內部空間即天花板內部空間S3或地板下空間亦被用作無線傳送路徑。
圖1所示之無線傳送系統1具備複數個反射單元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複數個反射單元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分別為了改變基地台10與使用者終端20A、20B、20C之間之無線傳送路徑之方向而設置於無線傳送路徑中。
於圖1中,反射單元100A設置於基地台10之視線(Line of Sight;LOS)內,反射自基地台10發送之無線通信信號(入射波)。由反射單元100A反射之反射波向位於基地台10之視線外(No Line of Sight;NLOS)之使用者終端20A放射。又,反射單元100A將自基地台10發送之入射波予以擴散,並將寬波束之反射波向使用者終端20A所位在之空間放射。反射單元100A能夠進行藉由擴散而實現之廣角反射,因此可彌補如毫米波之高頻之電波之窄波束性。
反射單元100B設置於基地台10之視線內,反射自基地台10發送之無線通信信號(入射波)。反射單元100B使電波自基地台10所在之內部空間S1經由形成於壁材41之開口向由該壁材41區劃出之相鄰之之內部空間S2通過。反射單元100C進一步反射由反射單元100B反射之反射波。於內部空間S2內,由反射單元100C反射之反射波向反射單元100D放射。反射單元100D進一步反射由反射單元100C反射之反射波,而賦予使用者終端20B。
一般而言,如毫米波之高頻之電波有時無法向由壁材41等建築材分隔出之另一空間S2充分放射,但反射單元100B以電波通過壁材41之開口之方式反射電波,因此可將電波高效率地向另一空間S2放射。
反射單元100E設置於基地台10之視線內,反射自基地台10發送之無線通信信號(入射波)。反射單元100E使電波自基地台10所在之內部空間S1經由形成於天花板材42之開口向天花板內部空間S3通過。反射單元100F進一步放射由反射單元100E反射之反射波。於天花板內部空間S3內,由反射單元100F反射之反射波朝向反射單元100G放射。反射單元100G進一步反射來自反射單元100F之反射波,而賦予使用者終端20C。於本實施形態中,即便為如天花板內部空間S3般不被人活用之空間亦被活用作無線傳送路徑。
如圖1所示般,藉由在室內配置複數個反射單元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而可將電波放射至室內之各個角落。
再者,反射單元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亦反射自使用者終端20A、20B、20C向基地台10發送之無線通信信號(電波)。
圖1所示之反射單元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之功能僅為一例。以下,對於反射單元之詳情及功能之多樣之變動進行說明。
圖2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反射單元所具備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第1實施形態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係板狀,因此亦係指反射陣列反射板。第1實施形態之反射單元具備1個或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反射陣列反射體110具備高頻基板131,該高頻基板131具有正面131A即第1面、及背面131B即第2面。高頻基板131形成為平板狀。高頻基板131包含介電體。於高頻基板131之正面131A,形成有各自包含導電體之複數個反射元件132。於高頻基板131之背面131B,形成有成為地之導電體。反射陣列反射體110於形成有反射元件132之正面131A處反射電波。
此處,作為電波之反射體例如有平面金屬反射板。平面金屬反射板將電波鏡面反射。即,平面金屬反射板之入射波之入射角等於平面金屬反射板之反射波之反射角。因此,若將平面金屬反射板用作反射體,則反射波之方向受入射波之方向制約。因此,當於設置面存在制約時,即便僅使用平面金屬反射板亦難以向所期望之方向放射反射波。
相對於此,反射陣列反射體110藉由調整反射元件132之大小或形狀,而可向所期望之方向放射反射波。
此處,反射陣列一般而言用作天線之一部分。然而,第1實施形態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不是構成無線機10、20所具備之天線之一部分,而是用於將自具備天線之無線機10、20放射之電波(無線通信信號)在無線傳送路徑中進行反射。亦即,第1實施形態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為了改變第1無線機10與第2無線機20之間之無線傳送路徑之方向,而設置於無線傳送路徑中。
又,反射陣列反射體110可以針對反射波之擴散或集中,模擬任意之形狀之金屬反射面之反射特性之方式設計。為了設計模擬任意形狀之金屬反射面之反射特性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首先要求根據企圖模擬之金屬反射面之反射特性求得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之反射元件132所需之相位變化量。相位變化量與反射元件132具有特定之對應關係。因此,若求得相位變化量,則可決定反射元件132之大小或形狀。
再者,此處,反射陣列反射體110所模擬之反射特性只要與金屬反射面處之反射波之擴散或集中相關之反射特性即可,無需模擬反射波之方向。如前述般,於金屬反射面之情形下,無法自由地調整反射波之方向,但反射陣列反射體110藉由適切地設計反射元件之大小或形狀,而可向所期望之方向放射反射波。
反射陣列反射體110可模擬反射特性之金屬反射面之形狀例如係球面。如圖3所示般,具有構成球面之一部分之凸曲面之凸曲面金屬板200A使反射波擴散。擴散之程度係根據凸曲面之曲率而決定。又,反射陣列反射體110可模擬反射特性之又一金屬反射面之形狀係旋轉抛物面。具有構成旋轉抛物面之一部分之凹曲面之凹曲面金屬板200C使反射波集中。集中之程度係根據凹曲面之曲率而決定。所集中之反射波之焦點位於凹曲面金屬板200C之前方。又,平面金屬板200B不具有使反射波擴散或集中之作用。
此處,如圖3所示般,將模擬凸曲面金屬板200A之波束擴散特性之反射陣列反射體係指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110A。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110A與凸曲面金屬板200A同樣地,使反射波擴散。將由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110A反射之反射波亦係指擴散反射波。
將模擬平面金屬板200B之波束特性之反射陣列反射體係指非擴散且非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B。非擴散且非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B與平面金屬板200B同樣地,不具有使反射波擴散或集中之作用。
將模擬凹曲面金屬板200C之波束集中特性之反射陣列反射體係指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與凹曲面金屬板200C同樣地,使反射波集中。所集中之反射波之焦點位於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之前方。
此處,將非擴散且非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B及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亦係指非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將由非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110B、110C反射之反射波亦係指點反射波或非擴散反射波。將由非擴散且非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B反射之反射波亦係指非集中點反射波。將由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反射之反射波亦係指集中點反射波。
反射陣列反射體110即便如金屬反射板般不形成凸曲面或凹曲面,亦可進行反射波之擴散或集中。若需要凸曲面或凹曲面,則設置所需之空間增大,於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之情形下,藉由平面體可進行反射波之擴散或集中,而可減小設置所需之空間。
再者,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110A及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所模擬之金屬反射面並不限於球體之表面即球面之一部分之曲面、及旋轉拋物體之表面即旋轉抛物面之一部分之曲面,亦可為旋轉橢圓體或旋轉雙曲面體之表面之一部分之曲面。旋轉拋物體包含旋轉橢圓體及旋轉雙曲面體作為其一形態。因此,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110A及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所模擬之金屬反射面,可為旋轉橢圓體或旋轉雙曲面體之表面之一部分之曲面。再者,圖3所示之凸曲面金屬板200A係旋轉抛物面或旋轉橢圓面,於反射陣列反射體110A模擬凸曲面金屬板200A之波束擴散特性之情形下,反射波之焦點位於反射陣列反射體110A及凸曲面金屬板200A之後方。
圖4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反射單元100之一例。圖4所示之反射單元100具備:一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及包圍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之保護罩120(殼體)。保護罩120係以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不露出之方式覆蓋之構件。
第1實施形態之反射單元100係僅反射電波之被動元件,不具有用於電波之發送或接收之主動元件(例如,發送機或接收機)。第1實施形態之反射單元100將自第1方向入射之入射波向與第1方向不同之第2方向反射。
圖5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反射單元100之又一例。如圖5所示般,第1實施形態之反射單元100設置於企圖變更無線傳送路徑之方向之部位。企圖變更無線傳送路徑之方向之部位,例如於建築物30中係第1面31A與第2面31B相接之轉角31。
圖5所示之反射單元100具備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及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反射沿著第2面31B之入射波60,形成往向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之反射波61。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對反射波61予以反射,形成沿著第1面31A之反射波62。
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係由保護罩120覆蓋。內置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之保護罩120埋設於壁材41A。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可在壁材41A作為建築物30而組裝之後,與保護罩120一起安裝於壁材41A。又,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亦可在壁材41A作為建築物30組裝之前,與保護罩120一起安裝於壁材41A。
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與壁材41A之表面即第1面31A平行地設置。又,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埋設於壁材41A之內部,因此較少地損害壁材41A之外觀。又,保護罩120因較少或無自壁材41A之突出,故較少地損害壁材41A之外觀。
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係由保護罩120覆蓋。再者,於圖5中,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與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分別係由不同之保護罩120覆蓋,但亦可由同一保護罩120覆蓋。
內置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之保護罩120,埋設於壁材41B。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可在壁材41B作為建築物30組裝之後,與保護罩120一起安裝於壁材41B。又,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亦可在壁材41B作為建築物30組裝之前,與保護罩120一起安裝於壁材41B。
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與壁材41B之表面即第2面31B平行地設置。又,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因埋設於壁材41B之內部,故較少地損害壁材41B之外觀。又,保護罩120因較少或無自壁材41B之突出,故較少地損害壁材41B之外觀。
圖5所示之反射單元100,於入射波60向與第2面31B平行之方向(第1方向)放射之無線傳送路徑中,使該入射波60向與第1面31A平行之方向(第2方向)反射,而產生反射波62。圖5所示之反射單元100藉由在轉角31處將無線傳送路徑彎曲90度,而形成沿著壁材41A、41B之無線傳送路徑。
再者,如圖4所示般,即便為僅具有一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之反射單元100,亦可於轉角31處將無線傳送路徑彎曲90度。亦即,圖4所示之反射單元100及圖5所示之反射單元100皆具有將無線傳送路徑彎曲90度之共通之功能。惟,如圖4所示般,若僅一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則難以將反射陣列反射體110與壁材41A、41B平行地設置。因此,如圖5所示般,使用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111、112事屬有利。
再者,反射單元100亦可如圖6所示般,於一個保護罩120之中具備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111、112。
於第1實施形態中,反射單元100較佳的是具有包含至少1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之複數個反射體110。複數個反射體110可全部為反射陣列反射體110。又,複數個反射體110亦可具有1個以上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A、110B、110C、及1個以上之金屬反射體200A、200B、200C。
再者,於第1實施形態中,一個反射單元100可無需如圖4或圖6所示般,構成為1個具有整體之構造體,而可如圖5所示般,構成為分離成複數個之構造體。於第1實施形態中,一個反射單元100係指在設置有反射單元100之部位實現所期望之特定之反射角度之具有整體之單位。例如,於圖5中,反射陣列反射體111、112係由不同之保護罩120覆蓋,因此圖5所示之反射單元100構成為複數個分離之構造體。另一方面,於圖6中,反射陣列反射體111、112係由共通之保護罩120覆蓋,因此圖6所示之反射單元100構成為1個複式構造體。然而,圖5及圖6所示之反射單元100皆於90度之轉角31處,實現所期望之90度之反射角度。因此,於圖5及圖6各者中,反射單元100之數目為一個。
圖7、圖8、及圖9顯示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及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之組合之變動。圖7顯示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係形成非集中點反射波之非擴散及非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B之情況(CASE)1-1、1-2、1-3。於情況1-1中,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亦係非擴散及非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B。於情況1-1中主要僅進行無線傳送路徑之方向之轉換。
於情況1-2中,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係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110A。於情況1-2中,除了無線傳送路徑之方向之轉換外,亦可進行第2反射波62之廣角波束化。
於情況1-3中,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係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於情況1-3中,可進行第2反射波62之集中、與第2反射波62在焦點62A更遠處之廣角波束化。
圖8顯示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係形成擴散反射波之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110A之情況2-1、2-2、2-3。於情況2-1中,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亦係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110A。於情況2-1中,可實現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之小型化。即便將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小型化,第1反射波61亦擴散、且被廣角波束化。因此,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進一步擴散反射,而進一步廣角波束化。
於情況2-2中,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係非擴散且非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B。於情況2-2中,亦可實現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之小型化。
於情況2-3中,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係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於情況2-3中,亦可實現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之小型化。又,於情況2-3中,可進行第2反射波62之集中、與第2反射波62在焦點62A更遠處之廣角波束化。
圖9顯示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係形成集中反射波之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之情況3-1、3-2、3-3。於情況3-1中,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亦係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於情況3-1中,第1反射波61於焦點61A處集中且第2反射波62於焦點62A處集中。
於情況3-2中,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係非擴散且非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B。情況3-2中,第1反射波61於焦點61A處集中。
於情況3-3中,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係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110A。於情況3-3中,第1反射波61於焦點61A處集中。又,可實現第2反射波62之廣角波束化。
於圖9所示之情況3-1、3-2、3-3中,第1反射波61之焦點61A位於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與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之間。然而,圖9所示之各焦點61A之位置並不限於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與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之間,亦可為圖10所示之情況4-1、4-2、4-3中任一者所示之位置。
於圖10所示之情況4-1中,自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觀察,焦點61A位於較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更遠方。亦即,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位於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與焦點61A之間。於情況4-1之情形下,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只要反射經窄角化之第1反射波61即可,因此可將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小型化。又,於情況4-1之情形下,可增大由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反射之第1反射波61之電場強度。
於情況4-2中,焦點61A位於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上或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之附近。於情況4-2之情形下,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只要反射在焦點61A處集中之第1反射波61即可,因此可將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極度小型化。又,於情況4-2之情形下,可極度增大由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反射之第1反射波61之電場強度。
於情況4-3中,焦點61A位於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與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之間。亦即,自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觀察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位於較焦點61A更遠方。於情況4-3之情形下,可於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與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之間,使波束集中。藉此,於位於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與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之間之細徑之空間(形成於牆壁或天花板之開口等)處,可高效地傳送反射波61。又,可避開位於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與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之間之障礙物地傳送反射波61。
圖11顯示將反射單元100作為用於使電波通過形成於壁材41之細徑之開口50之貫通單元而使用之例之情況5-1、5-2。情況5-1例如相當於情況1-3、情況2-3、情況3-1中之第2反射波62通過開口50之例。第2反射波62於焦點62A處集中而細徑化,因此可通過形成於如壁材41之建築材之小的開口50。第2反射波62於開口50之位置處,較開口50更細徑化。因此,第2反射波62抑制因如壁材41之建築材而通過受阻礙,而可於開口50之位置處有效地通過。
情況5-2例如相當於情況3-1或情況4-3中之第1反射波61通過開口50之例。再者,情況5-2亦可視為圖4所示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之反射波通過開口50之例。
且說,前述之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或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110A)可為單焦點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1(參照圖12及圖13),亦可為多焦點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2(參照圖14及圖15)。
單焦點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1以反射波之焦點僅具有一個之方式構成。另一方面,多焦點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2以具有複數個焦點之方式構成。
圖12顯示單焦點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1之情形下之在焦點65更遠處之反射波之發散。該情形下,反射波之放射範圍所含之水平面(第1放射面)處之反射波之發散φ、與垂直面(第2放射面)處之反射波之發散θ之關係受單焦點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1之縱橫比限制。因此,需要將進一步反射由單焦點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1反射之反射波之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之大小或縱橫比根據其配置而變更。
例如,如圖13所示般,具有如下之情形,即: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之大小(橫尺寸)與水平面處之反射波之發散φ一致,但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之大小(縱尺寸)小於垂直面處之反射波之發散θ。該情形下,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無法全部接收反射波,而傳送效率下降。因此,為了有效之傳送,產生根據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之配置來改變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之縱尺寸之需要,而具有非經濟性。
另一方面,如圖14所示般,於多焦點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2中,反射波之放射範圍所含之水平面(第1放射面)中之第1焦點65A、與反射波之放射範圍所含之垂直面(第2放射面)中之第2焦點65B存在於不同之位置。再者,水平面(第1放射面)係包含水平線之平面。此處之水平線係通過多焦點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2之正面之中央、且沿著其前表面之水平線。垂直面(第2放射面) 係包含垂直線、與水平面(第1放射面)正交之面。此處之垂直線係通過多焦點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2之前表面之中央之垂直線。
因水平面中之第1焦點65A與垂直面中之第2焦點65B分開,故無關於多焦點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2之縱橫比,可任意地形成反射波之發散(φ、θ)。例如,如圖15所示般,水平面之第1焦點65A位於較多焦點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2更近之位置,垂直面之第2焦點65B可挪移至更靠近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之位置而設定。其結果為,可根據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之縱橫比及配置,控制適切之反射波之發散,而具有經濟性。
再者,用於分開水平面上之第1焦點65A與垂直面上之第2焦點65B之反射元件132之相位變化量只要如下述般求得即可。亦即,求得設定有第1焦點65A之水平面上之反射元件132之第1相位變化量、與設定有第2焦點65B之垂直面上之反射元件132之第2相位變化量。然後,若將第1相位變化量與第2相位變化量進行加算,則獲得用於設計多焦點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2所需之反射元件132之相位變化量。再者,於金屬反射面亦然,可形成水平面上之第1焦點65A與垂直面上之第2焦點65B存在於不同之位置之曲面(例如,於水平剖面與垂直剖面焦點距離不同之旋轉拋物體之表面等)。
以下,基於具體之設置例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反射單元100之優點進行說明。
圖16作為參考例而顯示具有以平面金屬板200B為反射體之無線傳送系統。於圖16中,於第1區域71與第2區域72正交且作為整體具有L字狀之內部空間之建築物30,構建有無線傳送系統。無線傳送系統具備基地台10、及使用者終端21、22。基地台10設置於第1區域71。使用者終端21、22位於第2區域72,因此自基地台10觀察位於視線外(NLOS)。於圖16中,平面金屬板200B設置於面向第2區域72之壁材41A與面向第1區域71之壁材41B相接之轉角31。平面金屬板200B將沿著壁材41B在第1區域71直線前進之入射波60彎曲約90度,形成沿著壁材41A在第2區域72直線前進之反射波61。
藉由設置平面金屬板200B,即便自基地台10放射之電波之直線前進性大,但仍可使電波到達視線外之使用者終端21。然而,由於電波具有窄波束性,因此於圖16之情形下,電波無法到達位於第2區域72之使用者終端22。
圖17顯示將凸曲面金屬板200A代替圖16之平面金屬板200B而設置於轉角31之例。於圖17之例中,藉由凸曲面金屬板200A謀求廣角波束化,而可向第2區域72整體放射電波。
於圖16及圖17之例中,需要將金屬板200A、200B以自壁材41、41B突出之狀態,而易於損害外觀。
因此,考量使用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代替金屬板作為反射體。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係平板狀,且可以使反射波往向所期望之方向之方式設計。例如,考量將反射陣列反射體110如圖18所示般於轉角31附近安裝於壁材41B,或如圖19所示般於轉角31附近安裝於壁材41A。若為如圖18或圖19之設置形態,則反射陣列反射體110與壁材41A、41B平行,且自壁材41、41B之突出量少,因此較少地損害外觀。
然而,即便反射陣列反射體110為可使反射波往向所期望之方向者,但若入射波自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之正側面進入,則難以形成反射波。因此,圖18之設置形態不現實。又,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亦難以向正側面放射反射波。因此,圖19之設置形態亦不現實。
另一方面,如圖20所示般,使用了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之本實施形態之反射單元100,可將來自第1區域71之入射波60適切地向第2區域72反射。於圖20中,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安裝於與基地台10對向之壁材41A所具有之第1面31A。又,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安裝於與使用者終端21、22對向之壁材41B所具有之第2面31B。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及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設置於第1面31A及第2面31B相接之轉角31。再者,關於圖20中未特別說明之點,與圖16至圖19相同。
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自大致正面方向接收入射波60,形成往向位於(非正側面)斜前方之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之第1反射波61。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例如係以第1反射波61之焦點位於較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更遠方之方式構成之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因此,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可為小。又,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接收之電波之電場強度變高。
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自斜前方接收第1反射波61,向大致正面方向放射第2反射波62。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例如係第2反射波62之焦點位於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之後方之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110A。因此,第2反射波62被廣角波束化而到達第2區域72整體。
然而,在為如圖20之設置形態時,與圖16或圖17之設置形態相比,外觀良好。
圖21之例係不是使用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110A、而是使用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作為圖20之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者。於圖21中,關於未特別說明之點與圖20同樣。
圖21之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形成焦點62A位於障礙物45之附近之第2反射波62。障礙物45例如係以與壁材41相接之方式設置之櫥櫃等其他物體。
如圖20所示般,於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係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110A之情形下,若存在如圖21之障礙物45,則因障礙物45而電波到達不了之範圍變大。相對於此,於圖21之情形下,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可於障礙物45之附近之焦點62A處縮窄第2反射波62,因此可避開障礙物45地傳播波束。而且,第2反射波62於焦點62A更遠處擴散,因此到達第2區域72之大致整體。
圖22顯示在壁材41或天花板材42等之建築材形成細徑之開口30B,用於在較小之透過損失下傳送電波之例。圖22相當於圖11所示之情況5-2。
如圖23所示般,如毫米波之高頻率之電波60A難以透過壁材41或天花板材42等建築材。即,電波60A若觸及壁材41或天花板材42等建築材,則大部分成為反射波67B,而透過波67C極少。因此,難以將電波60A向由壁材41或天花板材42等建築材分隔出之別的空間傳送。
因此,於壁材41或天花板材42等建築材形成細徑之開口30B。開口30B使即便如毫米波之高頻率之電波,亦可在較小之損失下透過。亦即,於壁材41或天花板材42等建築材,未形成有開口30B之部分係透過損失較大之第1部分,形成有開口30B之部分係透過損失較小之第2部分。第2部分30B與第1部分30A相比電波更易於傳播。於反射陣列反射板110為集中型之情形下,於作為開口之第2部分30B之位置處,反射波61較第2部分30B更細徑化。因此,抑制反射波61因壁材41或天花板材42等建築材而通過受阻礙。其結果為,透過損失下降。
此處,若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係非集中型,則為了使電波低損失地透過,需要設置與反射陣列反射體110相同大小或其以上之大小之開口30B。然而,如圖22所示般,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係集中型,藉由在開口30B附近設定焦點61A,而可減小開口30B。因此,易於形成開口30B。又,由於開口30B可為小,因此可抑制損害外觀。再者,開口30B可利用裝飾板30C等構件封堵。裝飾板30C利用較壁材41薄、或電波易於透過之材料形成,因此抑制電波之透過損失之增大。
圖24顯示在結構物30中之複數個轉角33、34各者,設置反射體111、112之例。於圖24中,入射波60被反射體111反射而形成沿著壁材41A前進之第1反射波61。第1反射波61被反射體111反射而形成第2反射波62。
於使用複數個反射體111、112傳送電波之情形下,若考量反射面之穩定度、設置容易度、或不顯眼性等,則適宜於在結構物30之轉角33、34各者設置反射體111、112。然而,若於轉角33、34設置反射體111、112,則無線傳送路徑不得不接近壁材41A。特別是,需要在電波通路(第1菲涅耳半徑)成為最大之傳送節點中央,在第1反射波61與壁材41A之間設置大的空隙。其結果為,需要將反射體111、112離開壁材41A地設置。
然而,如圖25所示般,藉由反射體111、112以形成集中型反射波之方式構成,且於傳送節點中央附近存在焦點61A,而可減小第1反射波61與壁材41A之間之空隙而為較佳。
再者,於圖25中,設置於轉角33、34各者的係單一之反射體111、112,但並不限於此。設置於轉角33、34各者的可為第1實施形態之反射單元100,亦可為凹曲面金屬板200C。設置於轉角33、34各者之反射單元100包含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為較佳。更具體而言,設置於轉角33、34各者之反射單元100較佳為情況1-3、2-3、3-1中任一者。
圖26顯示設置於壁材41之平面金屬板200B。壁材41具有平面金屬板200B之設置面47。再者,供設置平面金屬板200B者可為標牌或數位標牌。
於標牌或數位標牌之前使用使用者終端20之機會較多。又,廣告商持有希望人們在標牌或數位標牌之前駐足停留之願望。然而,即便具有設置於標牌或數位標牌之附近之平面金屬板200B,而如圖26般反射有電波60、61,但電波60、61看不見,故使用者不知電波被向哪一方向反射。又,平面金屬板200B之設置作業者亦不易發現電波被向哪一方向反射,而難以進行適切之設置作業。
人易於直觀地理解之電波之放射方向(反射方向)係反射體或反射體設置面47之正面方向。因此,如圖27所示般,考量將反射陣列反射體110設置於設置面47。圖27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構成為向包含設置面47之正交方向即正面方向之範圍放射反射波61。於圖27之情形下,反射波61向反射陣列反射體110或設置面47之正面方向放射,而易於直觀地理解看不見之反射波61之放射方向。
然而,於圖27之情形下,因入射波60自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之側方入射,故與入射波60觸及設置面47之範圍X1相比,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之範圍X2變小。其結果為,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之反射效率下降。
相對於此,於圖28之設置形態中,可抑制反射效率之下降。亦即,入射波60係由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反射。由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反射之第1反射波61往向設置於設置面47之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可以自大致正面接收入射波60之方式設置。因此,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可有效地接收入射波60。
又,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較佳為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該情形下,可使第1反射波61集中於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因此,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可為小型。再者,自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觀察,第1反射波61之焦點61A位於較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更遠方。
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反射第1反射波61而形成向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或設置面47之正面方向放射之第2反射波62。圖28之情形下,易於直觀地理解看不見之第2反射波62之放射方向。
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較佳為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110A。該情形下,向較廣之範圍放射第2反射波62。再者,第2反射波62之焦點62A位於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之後方。
圖29顯示反射來自複數個基地台11、12之入射波160A、160B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之反射波之方向雖然可自由地設計,但若入射波向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之入射角度變化,則反射波之反射角度亦變化。
如圖29所示般,於複數個基地台11、12存在於不同之位置之情形下,成為具有自第1基地台11往向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之第1入射波160A、及自第2基地台12往向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之第2入射波160B之情形。自反射陣列反射體110觀察,第1入射波160A具有第1入射角,第2入射波160B具有與第1入射角不同之第2入射角。
因此,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之藉由反射第1入射波160A而形成之第1反射波161A之放射方向、與藉由反射第2入射波160B而形成之第2反射波161B之放射方向不同。即,放射有第1反射波161A之第1覆蓋區域C1、與放射有第2反射波161B之第2覆蓋區域C2不同。然而,來自同一反射體110之反射波161A、161B之覆蓋區域C1、C2較佳為根據基地台11、12不同而不同。再者,於圖29中,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作為一例係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110A,反射波161A、161B之焦點162A、162B位於反射陣列反射體110之後方。
圖30顯示抑制如圖29所示般覆蓋區域C1、C2不同之問題之設置形態之例。於圖30中,第1入射波160A及第2入射波160B係由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反射。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反射第1入射波160A而形成第1反射波161。又,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反射第2入射波160B而形成第2反射波162。第1反射波161及第2反射波162之反射角度根據第1入射波160A及第2入射波160B之入射角度之不同而不同。
於圖30中,設置有接收第1反射波161之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及接收第2反射波162之第3反射陣列反射體113。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反射第1反射波161而形成第3反射波163。第3反射陣列反射體113反射第2反射波162而形成第4反射波164。
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及第3反射陣列反射體113之反射角度可各自獨立地設計。因此,如圖30所示般,可使放射有第3反射波163及第4反射波164之範圍(覆蓋區域)大致重複。亦即,第3反射波163及第4反射波164具有相互重複之放射範圍。關於第3反射波163之放射範圍與第4反射波164之放射範圍之重複範圍,於將第3反射波163之放射範圍及第4反射波164之放射範圍之任一者之放射範圍之廣度設為100時,第3反射波163之放射範圍與第4反射波164之放射範圍之重複範圍之廣度較佳為60以上,更佳為70以上,尤佳為80以上,更尤佳為90以上。
再者,於圖30中,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較佳為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110C。該情形下,可減小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及第3反射陣列反射體113。再者,自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觀察,第1反射波161及第2反射波162之焦點162B、162A位於較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及第3反射陣列反射體113更遠方。
又,較佳的是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及第3反射陣列反射體113分別為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110A。該情形下,可向較廣之範圍放射第3反射波163及第4反射波164。
再者,於圖30中,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及第3反射陣列反射體113中任一者可不是反射體,而是電波吸收體。亦即,可理解為圖30不是顯示具備3個反射陣列反射體111、112、113之反射單元之例,而是具備2個反射陣列反射體111、112與電波吸收體113之反射單元之例。
例如,於圖30中,於設置電波吸收體代替第3反射陣列反射體113之情形下,來自第2基地台12之電波係由電波吸收體吸收。可防止第4反射波164之形成。
圖31顯示圖10所示之情況4-2之具體之設置例。情況4-2係在由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反射之第1反射波61之焦點61A之位置或焦點61A之附近設置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之例。又,圖31亦係將圖20中之由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反射之第1反射波61之焦點61A設於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附近之例。
於圖31中,來自基地台10之入射波60係由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反射,而形成第1反射波61。第1反射波61往向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第1反射波61在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附近連結焦點。因此,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可為小。作為反射第1反射波61之反射體,可代替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而為金屬反射板。無論為反射陣列反射體及金屬反射板中哪一者,若反射體為小型,則不易顯眼,而較少地損害外觀。又,小型之反射體價廉且輕量,且容易操作。又,小型之反射體企圖向特定點反射等在反射角度之調整上亦有利。
圖32顯示圖10所示之情況4-2之具體之設置之又一例。圖32亦係將圖30中之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之焦點163A、164A設於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及第3反射陣列反射體113附近之例。
於圖32中,來自基地台11、12之入射波160A、160B係由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111反射,而形成第1反射波161及第2反射波162。第1反射波161在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附近連結焦點163A。第2反射波162在第3反射陣列反射體113附近連結焦點164A。因此,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及第3反射陣列反射體113可為小。反射第1反射波161及第2反射波162之反射體可為金屬反射板而代替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及第3反射陣列反射體113。無論為反射陣列反射體及金屬反射板中哪一者,若反射體為小型,則獲得如前文關於圖31所述之優點。
再者,於圖32中亦然,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112及第3反射陣列反射體113中任一者可不是反射體,而是電波吸收體。該情形下,例如,藉由將第3反射陣列反射體113設為電波吸收體,而可防止第4反射波164之形成,從而可防止來自第2基地台12之電波到達不了使用者終端20。
(第2實施形態) 圖33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反射單元之構成之一例之圖。第2實施形態之反射單元300與第1實施形態之反射單元100同樣地,為了改變基地台10與使用者終端20A、20B、20C(參照圖1)之間之無線傳送路徑之方向,而設置於無線傳送路徑中。
反射單元300包含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311、及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312。
如圖33所示般,反射單元300於建築物中安裝於第1面31A與第2面31B相接之轉角31。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311及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312各者係板狀。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311安裝於第1面31A,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312安裝於第2面31B。
圖34及圖35係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反射單元300對無線通信信號之反射之圖。於圖之例中,X方向及Y方向於水平面處相互正交。第1面31A係沿著X方向延伸之牆壁,第2面31B係沿著Y方向延伸之牆壁。再者,可行的是,第1面31A及第2面31B之一者為天花板或地板,且X方向及Y方向之一者為鉛直方向。圖34顯示自基地台10往向使用者終端20之無線傳送路徑之例,圖35顯示自使用者終端20往向基地台10之無線傳送路徑之例。
參照圖34,對於自基地台10往向使用者終端20之無線傳送路徑進行說明。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311反射自基地台10(第1無線機)向Y方向發送之無線通信信號(第1入射波)。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311將垂直於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311之方向即Y方向之第1入射波601向往向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312之方向反射。
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311包含第1集中反射部321、及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第1集中反射部321係模擬凹曲面金屬板200C(參照圖3)之反射特性之反射陣列(集中型反射陣列)。第1集中反射部321使反射波(以下係指「一次反射波611」)於位於第1集中反射部321之前方之焦點611A處集中。一次反射波611係「第1反射波」之一例。
此處,對於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311對無線通信信號之反射更加詳細地進行說明。圖36係用於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對無線通信信號之反射之圖。
一次反射波611包含由第1集中反射部321反射之反射波成分611a、及由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反射之反射波成分611b。
一次反射波611中之由第1集中反射部321反射之反射波成分611a隨著接近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312而收斂。自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311觀察,焦點611A位於較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312更遠方。反射波成分611a入射至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312之一部分。
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312包含第2集中反射部322、及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參照圖33)。反射波成分611a於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312之位置,成為與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相同程度之面積。即,反射波成分611a之幾乎全部入射至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
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不使反射波(反射波成分611b)集中。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使反射波成分611b擴散,或不使反射波成分611b擴散且不集中。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例如係模擬凸曲面金屬板200A(參照圖3)之反射特性之反射陣列(擴散型反射陣列),或係模擬平面金屬板200B(參照圖3)之反射特性之反射陣列(非擴散且非集中型反射陣列)。再者,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可為凸曲面金屬板200A或平面金屬板200B。
於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係擴散型反射陣列之情形下,反射波成分611b擴散。例如,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312之位置處之反射波成分611b之面積大於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之面積。該情形下,反射波成分611b之一部分不入射至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
返回圖33,第2集中反射部322係環狀,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配置於第2集中反射部322之內側。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自第2集中反射部322離開特定距離。即,於第2集中反射部322與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之間設置有特定大小之空間。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之周圍之該空間係第2低反射區域342。第2低反射區域342具有較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之反射率更低之反射率。第2低反射區域342包含電波吸收體342a。偏離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之反射波成分611b之一部分入射至第2低反射區域342。入射至第2低反射區域342之反射波成分611b之部分衰減,進而入射至電波吸收體342a之反射波成分611b之部分由電波吸收體342a吸收。
返回圖36,於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係非擴散且非集中型反射陣列之情形下,反射波成分611b不擴散且不集中。即,反射波成分611b係以平行波束向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312放射。於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之形狀及大小與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之形狀及大小為相同或近似之情形下,反射波成分611b之幾乎全部入射至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312中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
如上述般,反射波成分611a之幾乎全部及反射波成分611b之至少一部分入射至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即,一次反射波611中之大部分入射至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
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與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同樣地,例如係模擬凸曲面金屬板200A(參照圖3)之反射特性之反射陣列(擴散型反射陣列),或係模擬平面金屬板200B(參照圖3)之反射特性之反射陣列(非擴散且非集中型反射陣列)。再者,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可為凸曲面金屬板200A或平面金屬板200B。
一次反射波611由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反射,而二次反射波621向X方向之相反方向(往向使用者終端20之方向)前進。於圖34之例中,二次反射波621不擴散且不集中。即,二次反射波621係以平行波束向使用者終端20放射。於該例中,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係擴散型反射陣列(或凸曲面金屬板200A)。藉此,收斂之一次反射波611由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以平行波束而反射。再者,二次反射波621可為隨著往向使用者終端20而收斂之收斂波束,亦可為隨著往向使用者終端20而擴散之擴散波束。
於配置有反射單元300之空間,存在雜訊電波。於雜訊電波,例如,包含無線通信信號於壁面反射而成之反射波(多路徑)。即便與第1入射波601不同之雜訊電波以與第1入射波601之入射角稍許不同之入射角入射至第1集中反射部331,但雜訊電波之反射波於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312處入射至偏離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之位置。於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之周圍,設置有第2低反射區域342,因此雜訊電波被衰減,而入射至電波吸收體342a之雜訊電波被吸收。因此,可降低無線通信中之雜訊。
參照圖35,對於自使用者終端20往向基地台10之無線傳送路徑進行說明。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312反射自使用者終端20(第2無線機)沿X方向發送之無線通信信號(第2入射波)。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312將垂直於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312之方向即X方向之第2入射波602向往向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311之方向反射。
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312之第2集中反射部322與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311之第1集中反射部321同樣地,係集中型反射陣列。第2集中反射部322使反射波(以下係指「一次反射波612」)在位於第2集中反射部322之前方之焦點612A處集中。一次反射波612係「第2反射波」之一例。
與上述之一次反射波611同樣地,一次反射波612包含由第2集中反射部322反射之反射波成分、及由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反射之反射波成分。由第2集中反射部322反射之反射波成分收斂,反射波成分之幾乎全部入射至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由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反射之反射波成分不收斂,反射波成分之至少一部分入射至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即,一次反射波612中之大部分入射至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
一次反射波612由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反射,二次反射波622向Y方向之相反方向(往向基地台10之方向)前進。於圖35之例中,二次反射波622不擴散且不集中。即,二次反射波622係以平行波束向基地台10放射。於該例中,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係擴散型反射陣列(或凸曲面金屬板200A)。藉此,收斂之一次反射波612由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以平行波束而反射。再者,二次反射波622可為隨著往向基地台10而收斂之收斂波束,亦可為隨著往向基地台10而擴散之擴散波束。
返回圖33,第1集中反射部321係環狀,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配置於第1集中反射部321之內側。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之周圍設置有第1低反射區域341。第1低反射區域341具有較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之反射率更低之反射率。第1低反射區域341包含電波吸收體341a。雜訊電波被第1低反射區域341衰減,入射至電波吸收體341a之雜訊電波被吸收。因此,可降低無線通信中之雜訊。
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對於第1集中反射部321可拆裝。藉此,可以一次反射波612準確地入射至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之方式,容易地調整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之位置。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對於第1集中反射部322可拆裝。藉此,可以一次反射波611準確地入射至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之方式,容易地調整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之位置。
於上述之第2實施形態中,於環狀之第1集中反射部321之內側配置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於環狀之第2集中反射部322之內側配置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但並不限定於此。圖37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反射單元之第1變化例之構成之圖。於第1變化例中,第1集中反射部321及第2集中反射部322各者為矩形形狀。於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311中,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配置於較第1集中反射部321更接近第2面31B之位置。於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312中,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配置於較第2集中反射部322更接近第1面31A之位置。根據配置有反射單元300之空間中之電波狀況,於在牆壁附近(第1面31A及第2面31B之附近)雜訊電波少、在離開牆壁之位置雜訊電波多之情形下,藉由設為如上述之構成,而可降低無線通信中之雜訊之影響。
圖38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反射單元之第2變化例之構成之圖。於第2變化例中,第1集中反射部321及第2集中反射部322各者為矩形形狀。於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311中,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配置於較第1集中反射部321更遠離第2面31B之位置。於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312中,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配置於較第2集中反射部322更遠離第1面31A之位置。根據配置有反射單元300之空間中之電波狀況,於在離開牆壁之位置(離開第1面31A及第2面31B之位置)雜訊電波少、在牆壁附近雜訊電波多之情形下,藉由設為如上述之構成,而可降低無線通信中之雜訊之影響。
再者,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可配置於第1集中反射部321之上方,亦可配置於第1集中反射部321之下方。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可配置於第2集中反射部322之上方,亦可配置於第2集中反射部322之下方。第1集中反射部321及第1非集中反射部331之位置關係、以及第2集中反射部322及第2非集中反射部332之位置關係可根據在建物內中配置反射單元300之位置及電波狀況而決定。
(其他實施形態) 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中,將無線通信信號設為準毫米波及較準毫米波更高頻率之無線信號、或毫米波及較毫米波更高頻率之無線信號,但並不限定於此。反射單元300亦可使用於空間電力傳送用之高頻電力信號之反射。亦即,可行的是,於發送高頻電力信號之饋電裝置(第1無線機)、與接收高頻電力裝置之受電裝置(第2無線機)之間配置反射單元300,反射單元300改變高頻電力信號之傳送路之方向。
此次揭示之實施形態所有內容係例示而非限制性。本發明之權利範圍並非由上述之實施形態而是由專利申請範圍示出,並包含與專利申請範圍均等之含義及其範圍內之所有變更。
1:無線傳送系統 10:無線機/第1無線機(基地台) 11:第1基地台 12:第2基地台 20:無線機/第2無線機(使用者終端) 20A,20B,20C,21,22:使用者終端 30:結構物(建築物) 30A:第1部分 30B:第2部分(開口) 30C:裝飾板 31,33,34:轉角 31A:第1面 31B:第2面 41,41A,41B:壁材 42:天花板材 43:地板材 45:障礙物 47:設置面/反射體設置面 50:開口 60:入射波 60A:電波 61:反射波/第1反射波 61A,62A,65,162A,162B,163A,164A,611A,612A:焦點 62:反射波/第2反射波 65A:第1焦點 65B:第2焦點 67B:反射波 67C:透過波 71:第1區域 72:第2區域 100,100A,100B,A00C,100D,100E,100F,100G,300:反射單元 110:反射陣列反射體 110A: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 110B:非擴散且非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非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 110C: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非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 110C-1:單焦點反射陣列反射體 110C-2:多焦點反射陣列反射體 111,311: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 112,312: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 113:第3反射陣列反射體(電波吸收體) 120:保護罩(殼體) 131:高頻基板 131A:正面 131B:背面 132:反射元件 160A,601:第1入射波 160B,602:第2入射波 161,161A:第1入射波 161B,162:第2反射波 163:第3反射波 164:第4反射波 200A:凸曲面金屬板(金屬反射體) 200B:平面金屬板(金屬反射體) 200C:凹曲面金屬板(金屬反射體) 321:第1集中反射部 322:第2集中反射部 331:第1非集中反射部 332:第2非集中反射部 341:第1低反射區域 341a,342a:電波吸收體 342:第2低反射區域 611,612:一次反射波 611a,611b:反射波成分 621,622:二次反射波 C1:第1覆蓋區域(覆蓋區域) C2:第2覆蓋區域(覆蓋區域) S1:走廊(內部空間) S2:房間(內部空間) S3:天花板內部空間(內部空間) X,Y:方向 X1:範圍 X2:範圍 θ:發散 φ:發散
圖1係設置有無線傳送系統之結構物之概略構成圖。 圖2係反射陣列反射體之立體圖。 圖3係反射陣列反射體之反射波之變動之說明圖。 圖4係具有保護罩之反射單元之立體圖。 圖5係顯示反射單元之設置例之平面圖。 圖6係具有保護罩之反射單元之立體圖。 圖7係顯示反射單元之變動之說明圖。 圖8係顯示反射單元之變動之說明圖。 圖9係顯示反射單元之變動之說明圖。 圖10係顯示反射單元之變動之說明圖。 圖11係顯示反射單元之變動之說明圖。 圖12係單焦點反射陣列反射體之說明圖。 圖13係單焦點反射陣列反射體之說明圖。 圖14係多焦點反射陣列反射體之說明圖。 圖15係多焦點反射陣列反射體之說明圖。 圖16係顯示平面金屬反射板之設置例之平面圖。 圖17係顯示凸曲面金屬反射板之設置例之平面圖。 圖18係顯示反射陣列反射體之設置例之平面圖。 圖19係顯示反射陣列反射體之設置例之平面圖。 圖20係顯示反射陣列反射體之設置例之平面圖。 圖21係顯示反射陣列反射體之設置例之平面圖。 圖22係顯示反射陣列反射體之設置例之剖視圖。 圖23係天花板或牆壁處之電波之透過損失為大之說明圖。 圖24係顯示反射陣列反射體之設置例之平面圖。 圖25係顯示反射陣列反射體之設置例之平面圖。 圖26係顯示反射陣列反射體之設置例之平面圖。 圖27係顯示反射陣列反射體之設置例之平面圖。 圖28係顯示反射陣列反射體之設置例之平面圖。 圖29係顯示反射陣列反射體之設置例之平面圖。 圖30係顯示反射陣列反射體之設置例之平面圖。 圖31係顯示反射陣列反射體之設置例之平面圖。 圖32係顯示反射陣列反射體之設置例之平面圖。 圖33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反射單元之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34係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反射單元對無線通信信號之反射之圖。 圖35係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反射單元對無線通信信號之反射之圖。 圖36係用於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對無線通信信號之反射之圖。 圖37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反射單元之第1變化例之構成之圖。 圖38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反射單元之第2變化例之構成之圖。
30:結構物(建築物)
31:轉角
31A:第1面
31B:第2面
41A,41B:壁材
60:入射波
61:反射波/第1反射波
62:反射波/第2反射波
100:反射單元
111: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
112: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
120:保護罩(殼體)

Claims (30)

  1. 一種反射單元,其為了改變至少發送無線通信信號之第1無線機與至少接收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第2無線機之間之無線傳送路徑之方向,而設置於前述無線傳送路徑中,且 具備用於反射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複數個反射體, 前述複數個反射體具有至少1個以上之反射陣列反射體。
  2. 如請求項1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至少1個以上之反射陣列反射體係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
  3. 如請求項2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反射單元能夠安裝於具有第1面與第2面相接之轉角之結構物,且 前述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具有: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其安裝於前述第1面;及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其安裝於前述第2面。
  4. 如請求項2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具有至少1個以上之非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其等以前述無線通信信號為非擴散反射之方式構成。
  5. 如請求項2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具有: 至少1個以上之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其等以前述無線通信信號為擴散反射之方式構成;及 至少1個以上之非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其等以前述無線通信信號為非擴散反射之方式構成。
  6. 如請求項4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至少1個以上之非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具有至少1個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其以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反射波在焦點處集中之方式構成。
  7. 如請求項6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反射單元能夠安裝於具有第1部分、及較前述第1部分而前述無線通信信號更易於傳播之第2部分之結構物,且 前述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以前述反射波通過前述第2部分之方式安裝於前述結構物。
  8. 如請求項6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構成為於避開位於前述無線傳送路徑中之障礙物之位置存在前述焦點。
  9. 如請求項6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複數個反射體具有將前述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之前述反射波進一步反射之其他反射體, 前述其他反射體小於前述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
  10. 如請求項2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具有: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及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其反射由前述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反射之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反射波;且 前述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及前述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係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及非擴散且非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之任一者, 前述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係前述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前述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及前述非擴散且非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之任一者, 前述擴散反射陣列反射體係以前述無線通信信號為擴散反射之方式構成之反射陣列反射體, 前述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係以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反射波在焦點處集中之方式構成之反射陣列反射體, 前述非擴散且非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係以前述無線通信信號為擴散反射、且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反射波不在焦點處集中之方式構成之反射陣列反射體。
  11. 如請求項2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反射單元能夠安裝於具有設置面之結構物, 前述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具有: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其藉由反射前述無線通信信號而形成第1反射波;及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其藉由反射前述第1反射波而形成第2反射波; 前述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以將前述第2反射波向包含與前述設置面正交之方向之範圍放射之方式構成。
  12. 如請求項2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具有: 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 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及 第3反射陣列反射體,且 前述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構成為反射具有第1入射角之第1入射波而形成往向前述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之第1反射波,反射具有與前述第1入射角不同之第2入射角之第2入射波而形成往向前述第3反射陣列反射體之第2反射波, 前述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構成為藉由反射前述第1反射波,而形成第3反射波, 前述第3反射陣列反射體構成為藉由反射前述第2反射波,而形成第4反射波, 前述第3反射波及前述第4反射波具有相互重複之放射範圍。
  13. 如請求項2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具有: 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及 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且 前述反射單元更具備電波吸收體, 前述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構成為反射具有第1入射角之第1入射波而形成往向前述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之第1反射波,反射具有與前述第1入射角不同之第2入射角之第2入射波而形成往向前述電波吸收體之第2反射波。
  14. 如請求項1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至少1個以上之反射陣列反射體具有多焦點反射陣列反射體, 前述多焦點反射陣列反射體構成為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反射波之放射範圍所含之第1放射面中之第1焦點、和與前述第1放射面正交之第2放射面中之第2焦點存在於不同之位置。
  15. 如請求項2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複數個反射陣列反射體包含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及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 前述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以反射自前述第2無線機發送之第2無線通信信號之由前述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反射之第2反射波之方式構成, 前述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以反射自前述第1無線機發送之第1無線通信信號之由前述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反射之第1反射波之方式構成, 前述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包含: 第1集中反射部,其構成為前述第1反射波在焦點處集中;及 第1非集中反射部,其構成為前述第1反射波不集中;且 前述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包含: 第2集中反射部,其構成為前述第2反射波在焦點處集中;及 第2非集中反射部,其構成為前述第2反射波不集中。
  16. 如請求項15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第1集中反射部及前述第2集中反射部各者係由包含複數個反射元件之反射陣列構成。
  17. 如請求項15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第1非集中反射部構成為反射由前述第2集中反射部反射之前述第2反射波, 前述第2非集中反射部構成為反射由前述第1集中反射部反射之前述第1反射波。
  18. 如請求項15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於前述第1非集中反射部之周圍包含第1低反射區域, 前述第1低反射區域具有較由前述第1非集中反射部反射前述第2反射波之反射率低之反射率, 前述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於前述第2非集中反射部之周圍包含第2低反射區域, 前述第2低反射區域具有較由前述第2非集中反射部反射前述第1反射波之反射率低之反射率。
  19. 如請求項18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第1低反射區域及前述第2低反射區域各者包含電波吸收體。
  20. 如請求項15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第1集中反射部構成為環狀, 前述第1非集中反射部配置於前述第1集中反射部之內側, 前述第2集中反射部構成為環狀, 前述第2非集中反射部配置於前述第2集中反射部之內側。
  21. 如請求項15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反射單元能夠安裝於具有第1面與第2面相接之轉角之結構物,且 前述第1反射陣列反射體安裝於前述第1面, 前述第2反射陣列反射體安裝於前述第2面, 前述第1非集中反射部配置於較前述第1集中反射部更接近前述第2面之位置、或較前述第1集中反射部更遠離前述第2面之位置, 前述第2非集中反射部配置於較前述第2集中反射部更接近前述第1面之位置、或較前述第2集中反射部更遠離前述第1面之位置。
  22. 如請求項15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第1非集中反射部以前述第1反射波為擴散之方式構成,或以前述第1反射波為不擴散且不集中之方式構成, 前述第2非集中反射部以前述第2反射波為擴散之方式構成,或以前述第2反射波為不擴散且不集中之方式構成。
  23. 如請求項22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第1非集中反射部及前述第2非集中反射部各者係由包含複數個反射元件之反射陣列構成。
  24. 如請求項15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第1非集中反射部對於前述第1集中反射部可拆裝, 前述第2非集中反射部對於前述第2集中反射部可拆裝。
  25. 如請求項1至24中任一項之反射單元,其埋設於建築材。
  26. 一種反射單元,其設置於至少發送無線通信信號之第1無線機與至少接收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第2無線機之間之無線傳送路徑中, 具備構成為前述無線通信信號之反射波在焦點處集中之至少1個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
  27. 如請求項26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反射單元能夠安裝於具有第1部分、及較前述第1部分而前述無線通信信號更易於傳播之第2部分之結構物,且 前述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以前述反射波通過前述第2部分之方式安裝於前述結構物。
  28. 如請求項26之反射單元,其中前述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可構成為於避開位於前述無線傳送路徑中之障礙物之位置存在前述焦點。
  29. 如請求項26至28中任一項之反射單元,其更具備將前述反射波進一步反射之其他反射體, 前述其他反射體小於前述集中型反射陣列反射體。
  30. 一種無線傳送系統,其具備:第1無線機,其至少發送無線通信信號; 第2無線機,其至少接收前述無線通信信號;及 為了改變前述第1無線機與前述第2無線機之間之無線傳送路徑之方向,而設置於前述無線傳送路徑中之如請求項1至25中任一項之反射單元。
TW110137521A 2020-10-28 2021-10-08 反射單元及無線傳送系統 TW2022242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80447 2020-10-28
JP2020-180447 2020-10-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4268A true TW202224268A (zh) 2022-06-16

Family

ID=81384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7521A TW202224268A (zh) 2020-10-28 2021-10-08 反射單元及無線傳送系統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27321A1 (zh)
EP (1) EP4239800A4 (zh)
JP (1) JPWO2022091660A1 (zh)
CN (1) CN116075984A (zh)
TW (1) TW202224268A (zh)
WO (1) WO20220916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8693A1 (ja) * 2022-05-24 2023-11-30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力伝送方法
WO2024127942A1 (ja) * 2022-12-13 2024-06-20 Agc株式会社 無線伝達システム
JP7481045B1 (ja) 2023-03-08 2024-05-10 日本電業工作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53701A (ja) 1992-07-30 1994-02-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ミリ波用90°ベンド
JP3343764B2 (ja) * 1992-08-27 2002-11-11 株式会社東芝 携帯用無線装置及び平面アンテナ
JPH0799038B2 (ja) 1993-01-06 1995-10-25 株式会社ミリウェイブ 構内情報通信システム
JP4087023B2 (ja) * 1998-09-22 2008-05-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ミリ波帯信号送受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ミリ波帯信号送受信システムを具備した家屋
JP2005244362A (ja) 2004-02-24 2005-09-08 Sony Corp ミリ波通信システム、ミリ波送信装置およびミリ波受信装置
JP2007143044A (ja) * 2005-11-22 2007-06-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反射装置、反射装置制御用プログラムこれを用いた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JP4708470B2 (ja) 2008-11-12 2011-06-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ミリ波送受信システム
JP5649550B2 (ja) 2010-11-05 2015-01-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反射鏡アンテナ
JP5469724B1 (ja) 2012-10-01 2014-04-16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リフレクトアレー
JP6037761B2 (ja) 2012-10-18 2016-1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6073203B2 (ja) 2013-08-29 2017-02-01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リフレクトアレーの設計方法
US11303020B2 (en) * 2018-07-23 2022-04-12 Metawave Corporation High gain relay antenna system with multiple passive reflect arrays
JP7229087B2 (ja) 2019-04-24 2023-02-27 三和シヤッター工業株式会社 防火戸用の開閉体
KR20220043213A (ko) * 2019-08-12 2022-04-05 메타웨이브 코포레이션 빔 형성 시스템을 위한 메타 구조의 무선 인프라구조
EP3919929A1 (en) * 2020-06-05 2021-12-08 Commissariat À L'Énergie Atomique Et Aux Énergies Alternatives Method for optimizing user equipment wireless localization using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s, related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91660A1 (ja) 2022-05-05
CN116075984A (zh) 2023-05-05
JPWO2022091660A1 (zh) 2022-05-05
EP4239800A1 (en) 2023-09-06
US20230327321A1 (en) 2023-10-12
EP4239800A4 (en) 2024-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224268A (zh) 反射單元及無線傳送系統
Tan et al. Enabling indoor mobile millimeter-wave networks based on smart reflect-arrays
WO2018064835A1 (zh) 一种喇叭天线
JPH0951293A (ja) 室内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9793973B2 (en) Non-feeding reradiating repeat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f the same
KR20220043213A (ko) 빔 형성 시스템을 위한 메타 구조의 무선 인프라구조
JPWO2022091660A5 (zh)
JP5958737B2 (ja) 電波伝搬環境制御用構造体
WO2023120471A1 (ja) 電波集束体、窓ガラス、及び、電波通信システム
JPH09252216A (ja) アンテナ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WO2019087525A1 (ja) 基地局装置用アンテナ、再放射器、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基地局装置
JPH08288901A (ja) 無線通信方法
Rodríguez Pérez et al. Concentrator and lens models for calculating the impulse response on IR‐wireless indoor channels using a ray‐tracing algorithm
JP6989033B2 (ja) 電磁波フィルタおよび空間電磁界制御システム
US6606076B2 (en) Reflective panel for wireless applications
WO2023002900A1 (ja) 電波制御システム
US20150270624A1 (en) Rf wave bender
Ma et al. Smart Antenna with Capability of Beam Switching for 5G Applications
WO2019087514A1 (ja) 再放射器及び再放射器システム
Hao et al. Improving Propagation Channels with Static Scatterers
WO2022239660A1 (ja) リフレクタシステム、アクティブリフレクタ、及び、アクティブリフレクタの配置方法
JP3655191B2 (ja) 鏡面修整アンテナ
JP7056798B2 (ja) 電磁波制御装置および空間電磁界制御システム
US20230275358A1 (en) Lens Antenna, Radio Unit and Base Station
JP6836475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