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10689A - 防侵蝕系統中的相關改良 - Google Patents

防侵蝕系統中的相關改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10689A
TW202210689A TW110117458A TW110117458A TW202210689A TW 202210689 A TW202210689 A TW 202210689A TW 110117458 A TW110117458 A TW 110117458A TW 110117458 A TW110117458 A TW 110117458A TW 202210689 A TW202210689 A TW 20221068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wire mesh
assembly
cell
optionall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74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馬庫斯保羅 艾文斯
威廉保羅 艾文斯
Original Assignee
英商海岸防禦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GB2007166.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GB2594985B/en
Application filed by 英商海岸防禦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英商海岸防禦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106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068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2Revetment of banks, dams, watercourses, or the like, e.g. the sea-floor
    • E02B3/122Flexible prefabricated covering elements, e.g. mats, strips
    • E02B3/123Flexible prefabricated covering elements, e.g. mats, strips mainly consisting of stone, concrete or similar stony materia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06Moles; Piers; Quays; Quay walls; Groynes; Breakwaters ; Wave dissipating walls; Quay equipment
    • E02B3/08Structures of loose stones with or without pi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2Revetment of banks, dams, watercourses, or the like, e.g. the sea-flo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2Revetment of banks, dams, watercourses, or the like, e.g. the sea-floor
    • E02B3/122Flexible prefabricated covering elements, e.g. mats, strips
    • E02B3/124Flexible prefabricated covering elements, e.g. mats, strips mainly consisting of meta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2Revetment of banks, dams, watercourses, or the like, e.g. the sea-floor
    • E02B3/14Preformed blocks or slabs for forming essentially continuous surfac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20Securing of slopes or inclin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20Securing of slopes or inclines
    • E02D17/202Securing of slopes or inclines with flexible securing mea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20Securing of slopes or inclines
    • E02D17/205Securing of slopes or inclines with modular blocks, e.g. pre-fabricate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9/00Independent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Retaining walls
    • E02D29/02Retaining or protecting walls
    • E02D29/0208Gab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23Dune restoration or creation; Cliff stabil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Revetment (AREA)
  •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nd Combined Machining (AREA)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 Glass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揭示一種防侵蝕系統、用於此系統之一種單元總成及一種成套套組,以及用於製造且安裝此防侵蝕系統之方法。一單元總成(2501)可包含用於容納岩石片塊之複數個單元(2520a,2520b,2520c),每一單元具有各自由金屬絲網形成之一底部、側面/端部及一頂部。一連續長度的金屬絲網可環繞且界定該單元總成(2501)之上部面、下部面(2502)及端面(2503a,2503b),該長度之端部在定位於該單元總成之上部及/或端部上之一重疊接合部處緊固在一起。該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可延伸超出該單元總成之至少一個側面(2503d),藉此經組態以在並排定位時與一對應的第二單元總成之下部面、上部面及端面之至少一部分重疊。該金屬絲網可為鏈式金屬絲網。

Description

防侵蝕系統中的相關改良
本發明係關於防侵蝕系統及安裝防侵蝕系統之方法。更特定言之,但非排他地,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預防由於水導致的地面侵蝕之防侵蝕系統,該地面侵蝕諸如沿岸侵蝕,例如沙灘及沙丘之侵蝕、海底侵蝕,諸如圍繞例如地基之人工設施的海底侵蝕,及內陸侵蝕,例如河岸及湖泊岸線之侵蝕。
由於波浪、潮汐流及風暴對岸線之作用,沿岸侵蝕導致海岸線上的土壤、岩石或沈積物流失或位移。由於產生了強大的波浪,沿海風暴對海岸線造成了特別大的破壞,該等波浪能夠侵蝕河岸,沖刷海灘之區段並移動重達若干公噸的大塊岩石及巨石。由於土地及財產損失入海,沿岸侵蝕破壞了沿海社區,並產生了重大的經濟影響。沿岸侵蝕亦可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破壞,例如,藉由將微咸水注入淡水主體內。若不採取緩解措施,隨著氣候變化加劇風暴的嚴重性及頻率,預計沿岸侵蝕將加劇。
沿海防禦的一種常用形式係岩石護面。岩石護面通常包含巨石,該等巨石位於傾斜的岸線上,而重疊的巨石形成了對侵蝕的波浪之屏障。在許多海灘環境中,岩石護面在美學上不具有吸引力,並且不會混入環境中。岩石護面的一個顯著缺點為個別巨石,甚至重達數公噸的巨石,均可藉由波浪移動,尤其在冬季風暴期間。此外,岸線為不斷改變的動態環境。波浪會改變海灘的水平面及坡度,從而可能破壞岩石護面,使其移出位置,通常朝著水線移動。巨石之此類錯位在沿海防禦中留下了空白,在風暴期間形成了容易受到嚴重侵蝕的薄弱點。儘管通常可將岩石護面調回適當位置,但此類工作既昂貴又費時。因此,此種形式的沿海防禦需要持續維護。
岩石護面的另一個缺點在於其將堅固的岩石面曝露於進來的波浪。當此固體面被波浪撞擊時,波浪的能量無法輕易被吸收至岩石面中,並且能量會隨著噴霧及水自岩石表面偏轉而耗散。此噴射且反彈回的地表水可能會高位偏轉至岩石護面上方的岸上,從而在其可能損壞其他基礎設施/財產的位置沈積大量的水。此外,此類經偏轉的水在流回大海時,經常會自岩石護面下方侵蝕掉物質。
混凝土護面的使用方式類似於岩石護面,以保護沿岸及沿海建築物。儘管可將混凝土護面塑形為耗散波浪能,但通常沿著大範圍的岸線安裝此類設施並不美觀,並且成本高昂。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混凝土護面之自然降解會釋放膠結材料至環境中,從而曝露迅速腐蝕之內部的鋼筋,釋放出更多的污染物,並使安裝更加難看。所謂的「防波牆」為混凝土沿海防禦的另一種形式,通常由連續的大型混凝土牆組成,該混凝土牆在海邊具有凸面,其形狀可將風暴波反射回海中。儘管此類設計的表面處理效果比混凝土護面更具吸引力,並且會幫助避免海水飛濺至牆的上方及後方,但防波牆的外觀無疑為人造的,而且極其昂貴。牆本身使用大量材料,並且通常需要較深的地基,以防止在冬季風暴期間海灘水位下降時牆的侵蝕。一段100 m的防波牆的設計及安裝成本可能高達150萬英鎊。
一些沿海防禦設施利用石籠,石籠裝滿較小岩石的金屬絲網筐。沿海防禦石籠的大小可為2 m×1 m×1 m(亦即,2 m3 ),其質量(當裝滿岩石時)約為3公噸。圖1a展示了具有彼等尺寸的習知的石籠101,其由內部隔板102細分以形成兩個1 m3 的單元103a、103b。每一單元均有底部104,四個側面105(圖1a中僅一個側面被標記)及蓋106。蓋106及底部104橫跨兩個單元103a、103b。儘管石籠中較小的岩石大小可有助於耗散波浪能,但個別石籠的相對較低質量使其很容易被波浪移動。石籠可採用較細長的設計(例如長度及寬度明顯大於其高度)製成,及/或串聯附接以形成保護結構或「床墊」,其用於穩定河岸或懸崖免受沿岸侵蝕。圖1b展示具有較大橫向橫截面面積的替代的習知的石籠設計110。然而,個別石籠之間的接合點為弱點,其在波浪的衝擊下容易斷裂。每一個別石籠的相對剛性且不可撓的結構會放大石籠之間的接合點上的負載。若維護不當,則此等接合點的故障會導致床墊在海浪作用下被拉開。儘管此類石籠結構可相對直接地安裝,因為其消除了運輸大岩石的需要,但安裝往往極其耗時,因為每一石籠必須經組裝並接合至其鄰接者,例如藉由焊接或緊固相鄰結構。石籠床墊可由編織鋼絲網形成。石籠及石籠床墊通常由金屬絲網製成,金屬絲為塗佈有鋅、鋅/鋁合金及/或塑膠(例如pvc)之軟鋼,且具有2.0至3.0 mm之直徑及350至550 N/mm2 之拉伸強度。石籠可提供相對低成本的沿岸保護形式,但曝露於惡劣的海洋環境時可具有低至5至10年之壽命。石籠床墊的實例為可購自Maccaferri®之Reno Mattress®。石籠的降解存在許多問題。首先,更換防禦的成本很高,而防禦故障可能會嚴重損害財產。維護往往亦為昂貴的,並且經常需要侵入性措施,該等措施具有很高的破壞性,並且會損害現場生態。最終,石籠組件的分解可釋放出污染自然環境的污染物。
土工管或土工布管為另一種形式的防侵蝕裝置。土工管為一種耐磨的管狀結構,其由可撓性、高拉伸強度的紡織品形成,並填充有沙石或土壤。土工管的長度及直徑可根據特定的位置及用途進行定製,從而形成連續的高質量防禦。土工管可用作進來的波浪的屏障,且亦可藉由收集經移位的沙石及沈積物來防止沙石被沖走。土工管係由合成織物構造的,除非被覆蓋,否則其不會混入自然環境,並且若例如因惡意破壞或UV光誘發的降解而曝露,其很容易受到損壞。即使受到充分保護免受陽光及惡意破壞影響,形成土工管的材料通常亦會自然衰變,此可能導致海洋防禦之部分故障,並使大量難看的、局部降解的土工織物材料曝露。當在冬季風暴期間曝露及/或移動土工管時,很難在不損壞管材之情況下恢復防禦。一旦損壞,土工管極易遭受完全故障,因為土壤/沙石的填充物會因波浪作用而迅速被沖刷掉。
以類似的方式,河道洪水會引起河岸的侵蝕,削弱河岸並增加將來再次發生洪水之可能性。河岸侵蝕會有多種發生方式。首先,即使當周圍區域沒有洪水時,過高的河流水位及水流速度亦可侵蝕河岸側面。另外,當周圍區域發生洪水時,返回至河中的洪水會在其退去時對河岸造成損壞。沿著河岸頂部或後方的較軟物質通常在河處於其正常水位時受到保護以免受侵蝕影響,該較軟物質尤其易受損壞。洪水的反覆發作可能導致侵蝕的惡性循環,降低局部區域的河岸水位,自然有利於洪水流經受損壞區段。此外,隨著時間推移,河岸後方的較軟物質的緩慢侵蝕將侵蝕河岸,最終導致區段塌陷,並使河衝破河岸。
與用於沿岸防禦中之防侵蝕產品類似的防侵蝕產品已經用於保護河岸。然而,儘管河岸所曝露的力比沿岸岸線所經歷的力要弱,但由於水流過大,沖刷及侵蝕的問題仍然存在。因此,基於岩石護面、石籠及土工管的安裝容易過早出現故障。此外,許多河岸現場比岸線位置更難接近,並且通常在生態上更加脆弱。因此,維護經常係不可行的。
EP1308562A1揭示了由塗佈有PVC之雙撚金屬絲網製成的石籠,該石籠的底部具有與相鄰石籠重疊的突出裙緣。石籠的蓋不與相鄰的石籠重疊。KR100755754B、KR101244710B及KR100950248B1揭示了具有重疊的底部裙緣的類似系統。KR1020090086795A揭示了由經焊接金屬絲網之面板製成且具有突出至斜坡中的延伸底部之石籠;US5076735A、KR1020040038036A、JP2016084608A及JPH07189229A揭示了其他的石籠系統,其具有延伸至斜坡中及/或經偏移堆疊式單元之頂部上方的底部延伸部分。在US2015/0071708A1及KR100666908B1中亦揭示了由雙撚金屬絲網構造的石籠;US2008/0264546A1揭示用於控制土壤、沈積物或水中的污染物的石籠系統,該等石籠襯有反應性土工織物墊;GB845863A、KR101897064B1及JP2008180069A揭示由鏈式金屬絲網形成的石籠,其中每個網格面板均由剛性框架金屬絲定界,在彼等揭示內容中,單元為不具有重疊的蓋或底部之單獨的單元。JP2016020577A揭示用於將相鄰的石籠彼此連接的裝置。連接裝置為橫跨相鄰石籠的側面之金屬絲網片,並且石籠及連接裝置兩者均可由經焊接網或鏈式金屬絲網製成,該鏈式金屬絲網具有圍繞每一面板之周長的加強金屬絲。金屬絲網片連接裝置與形成石籠的金屬絲網片分開,以邊至邊重疊的方式配置。為了組裝,藉由將底部、側面、前部及後部接合在一起來製造頂部敞開的單元,接著將單元與連接相鄰單元及端部之底部、前部及後部的連接裝置接合在一起。最終,每一單元均填充有石頭,且上部面板經添加以封閉每一單元,以及橫跨相鄰單元之頂部的另一連接裝置。此類已知的石籠設計遇到的問題包括石籠自身及/或石籠之間的接合點的過早結構故障,以及現場難處理且耗時的構造(經常在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中)。傳統的石籠設計需要石籠可在現場外完全組裝,或在現場自範本摺疊,並且需要石籠為自力支撐的以促進填充。因此,石籠係由剛性/彈性的網構造的,或利用剛性的框架金屬絲,並且面板經製造成預定的大小。可藉由焊接交叉點(引入固有的弱點)或藉由纏結(例如雙撚)的網幾何結構(需要更易發生故障之相對較低強度、可延展的金屬絲)來使網加強。填充預定大小的石籠需要小心:過度填充會使石籠變形,從而使其難以閉合及接合,底部填充會導致安裝後產生不希望的屈曲/移動。此外,預定大小的石籠很難安裝在不平坦的地面上。
仍然需要為沿岸及河流侵蝕提供長期的、對環境敏感的、低維護的解決方案。本發明尋求減少以上缺點,並提供一種耐用、具成本效益且離散的防侵蝕系統,以及製造該系統之方法。
一旦經安裝,則本發明之防侵蝕系統可包含自金屬絲網構造之多個岩石填充之單元。本發明之態樣提供經改良防侵蝕系統,其提供了快速、方便且靈活的安裝,在具有挑戰性環境中之長期適應性,及對自然環境敏感的離散外觀。有助於實現此類優點之為本發明之各個態樣共有的特徵包括:單元底部面板及蓋面板,其跨越相鄰單元之對應的面板延伸(提供牢固地連接之單元,其即使在經受嚴重的波浪作用時亦可表現為單體結構);鏈式金屬絲網(鏈式金屬絲網提供在其跨越不平坦的且有時移位的地面拉伸時會強化之可撓的自張緊結構,而非在應力下彎曲、變形且因此減弱之剛性結構);及網片之間的重疊接合部(允許調節單元大小以適合每一單元之精確位置,且岩石填充材料之量及性質可用於且適合於安裝位置)。本發明之一些態樣可為先前已知系統的問題提供替代解決方案。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一態樣,提供一種單元總成,其具有相對的上部面及下部面、相對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以及相對的第一側面及第二側面。視情況,該單元總成為根據申請專利範圍之單元總成。該單元總成包含用於容納岩石片塊之至少一個單元。較佳地,該單元具有底部、第一直立側面及第二直立側面、至少第一直立端部,及頂部。該單元總成之面,及視情況該單元之底部、頂部、側面及端部,係由鏈式金屬絲網(諸如鋼絲網)形成。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界定單元總成之相對的上部面及下部面以及相對的端面。應理解,當一定長度的網跨越整個面延伸時,該長度的網「界定」單元總成之面。應瞭解,當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形成單元總成之下部面、端面及上部面時,該長度的網環繞單元總成之圓周,從而提供尤其堅固且有效的單元構造。應進一步瞭解,金屬絲網之經編織鏈式結構促進了此環繞結構,而不使網之金屬絲彎曲(且因此可能減弱)。較佳地,單元總成之側面各自由緊固至該長度的網之一或多個金屬絲網側面板界定,該長度的網界定該單元總成之下部面、第一端面及上部面。視情況,金屬絲網側面板及該長度的金屬絲網藉由一或多個捆紮金屬絲及/或複數個夾在該單元總成面之邊緣處緊固在一起。視情況,金屬絲網側面板中之至少一者自該長度的金屬絲網之側邊緣向內間隔開至少150 mm,視情況至少200 mm,例如至少250 mm。視情況,該長度的金屬絲網片延伸超出該單元總成之至少一個側面,且經組態以與鄰近單元總成之下部面、端面及/或上部面重疊。
應理解,每一金屬絲網片可具有兩個相對的端部邊緣、兩個相對的側邊緣,其中金屬絲之經切割端部形成位於側邊緣處之鏈式金屬絲。將進一步理解,形成鏈式網之交錯的金屬絲跨越每一片之平面在平行於相對的端部邊緣之大體方向上自一個側邊緣延伸至相對的側邊緣。視情況,經切割端部經編結,例如經編結在一起以使沿著網之每一側邊緣延行之網開口閉合。視情況,每一金屬絲之經切割端部編結成環,該環與鄰近金屬絲之經切割端部上的對應的環互鎖。尤其有用形式之金屬絲網為由GEOBRUGG®提供之TECCO®金屬絲網。
較佳地,該連續長度的金屬絲網具有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其中該第一端部及該第二端部在接合部處緊固在一起,該接合部例如位於該單元總成之上部面、第一端面或第二端面上,較佳地至少部分地位於上部面上(例如位於上部面上)。視情況,該接合部為重疊的接合部,其中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重疊。
視情況,該連續長度的金屬絲網係由單個連續的金屬絲網片形成,例如,其中該片之相對的端部端對端接合。已發現,自單個片形成該長度提供端對端的一致的網幾何結構(避免例如網圖案之過度未對準),簡化了安裝且改良了結構完整性。在單個連續鏈式金屬絲網片中,網之主體中之每一金屬絲(亦即,與片之相對端部處的金屬絲隔開之每一金屬絲)與兩個相鄰的金屬絲(一個金屬絲在每一側上)交錯。通常,鏈式金屬絲網經提供作為預製造捲。若網捲具有不足以形成所需連續長度的金屬絲網之長度,則兩個或多於兩個捲可藉由使端部金屬絲交錯而串在一起,藉此形成單個連續的金屬絲網片。可(例如藉由將端部金屬絲自至少一個片(視情況兩個片)解開/鬆開且接著將端部金屬絲交織/編織回至兩個片中)或藉由插入就形狀、材料及尺寸而言與捲之形狀、材料及尺寸實質上相同的一或多束(較佳地兩束)鏈式金屬絲而使端部金屬絲直接彼此交錯。在此配置中,一旦金屬絲交錯,則捲之間的連接跨越該網為不可辯別的—網圖案不存在變化,形成網之金屬絲之形狀/尺寸亦無變化。相比之下,藉由例如緊固環或螺旋件(諸如螺旋線圈緊固件)端對端或並排接合在一起之單獨的網片將不被視為單個連續片。
替代地,該連續長度的金屬絲網係由複數個單獨的金屬絲網片形成,例如其中每一片端對端接合。應理解,當該等片具有相同定向時,例如當該等網片與第一網之平行於第二網之端部邊緣的端部邊緣接合時,單獨的金屬絲網片形成連續長度的金屬絲網。當經交錯金屬絲跨越第一片之平面延伸所沿著的經接合大體方向平行於經交錯金屬絲跨越第二片之平面延伸所沿著的大體方向時,第一及第二鏈式金屬絲網片具有相同定向。
視情況,片端部之間的一或多個或所有端對端接合部位於單元總成面之間的邊緣處,視情況位於定位於上部面與端面之間的邊緣處。另外或替代地,一或多個或所有端對端接合部位於單元總成之面上,諸如與單元總成之邊緣間隔開。將接合部定位在單元之面上可允許在組裝期間較方便地使單元閉合。視情況,一或多個或所有接合部位於單元總成之上部面上。視情況,一或多個或每一端對端接合部為重疊的接合部,例如其中一個片端部與另一片端部重疊。重疊的接合部可促進片之間的較強緊固。另外或替代地,重疊的接合部可在單元組裝期間提供較方便的緊固,例如在填充期間為單元尺寸之變化提供較佳容限及/或允許將網片拉緊,從而進一步改良該單元總成之強度及彈性。應瞭解,重疊的接合部可完全位於單元總成之面上,或橫跨邊緣,使得重疊的接合部跨越兩個鄰近面之至少一部分延伸。視情況,該重疊部為至少80 mm,諸如至少150 mm,例如至少200 mm。應理解,該重疊部為跨越將該等片之端部邊緣分離的重疊部之距離。視情況,該重疊部為至少一列網開口,諸如至少兩列網開口,例如至少三列網開口。應理解,當一個片端部之x列開口與另一片端部之x列開口重疊時,該重疊部為x列網開口。
視情況,該單元總成具有大致長方體的形狀。視情況,該單元之側面為相對的直立側面,且該單元包含與第一直立端部相對的第二直立端部。舉例而言,該單元可具有長方體形狀。較佳地,該單元之底部與該單元總成之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對準及/或係由該至少一部分形成。另外或替代地,該單元之至少一個端部與該單元總成之端面之至少一部分對準及/或係由該至少一部分形成。另外或替代地,該單元之至少一側面與該單元總成之側面之至少一部分對準及/或係由該至少一部分形成。
視情況,該單元總成之至少一個側面係由至少部分地環繞該單元總成之一個或兩個鄰近面的第二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界定。應理解,在此上下文中,界定該單元總成之底部、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以及頂部之該連續長度的金屬絲網為第一長度的金屬絲網。較佳地,該第二連續長度之至少一部分(例如一個或兩個端部)與第一連續長度的金屬絲網之一部分重疊,例如,其中該等連續長度藉由定位於鄰近面上之重疊的接合部緊固在一起。第二連續長度可視情況併有關於第一連續長度描述之任何特徵,例如由單個連續的金屬絲網片或端對端接合之複數個單獨的金屬絲網片形成。視情況,第一側面係由第二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界定,且第二相對側面係由第三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界定;或第一及第二相對的側面均可由第二連續長度界定,該第二連續長度跨越該單元總成之底部面、端面或頂部面(較佳地底部)延伸,藉此在彼面上與第一連續長度重疊。已發現一個面上之此雙層網會增加強度,且若該單元需要提昇(例如當安裝包含在一個位置中(諸如在組裝現場處或在浮動容器上)填充單元且使單元閉合,且接著將單元提昇/降低至最終位置,諸如水下位置時),增加底部之強度可為尤其有用的。視情況,第二連續長度之一個或兩個端部至少部分地環繞第一相對的面與第二相對的面之間的另一面,再次與第一連續長度重疊,例如其中第二連續長度之相對端部端對端接合。應瞭解,端對端接合部可為如關於第一連續長度所描述之任一接合部,及/或該接合部可位於任一面上(例如位於側面、端面或頂部面中之一或多者上,較佳地位於頂部面上)。視情況,由單個在第一接合部處端對端接合之片形成之第一連續鏈式金屬絲網界定單元總成之底部面、相對端面及頂部面,且由單個在第二接合部處端對端接合之片形成之第二連續鏈式金屬絲網界定該單元總成之相對側面。視情況,第一及第二接合部各自為重疊的接合部及/或位於該單元總成之相對端面及/或頂部面上,例如位於同一面上,諸如位於頂部面上。視情況,第二(及視情況第三,若存在)連續長度定位於第一連續長度(形成內部網層之第二/第三連續長度)內部,或定位在第一連續長度外部(以形成外部網層),或在一個面上定位於第一連續長度內部,及在另一相對面上定位於第一連續長度外部。已發現,此內部/外部包裹賦予了尤其高的單元強度。應理解,「內」及「外」為相對於單元總成之內部的術語。
較佳地,金屬絲網側面板具有兩個相對的端部邊緣、兩個相對的側邊緣,其中金屬絲之經切割端部形成位於側邊緣處之鏈式金屬絲,其中形成鏈式網之經交錯金屬絲跨越每一片之平面在平行於相對的端部邊緣之大體方向上自一個側邊緣延伸至相對的側邊緣。視情況,經切割端部經編結,例如經編結在一起以使沿著網之每一側邊緣延行之網開口閉合。視情況,每一金屬絲之經切割端部編結成環,該環與鄰近金屬絲之經切割端部上的對應的環互鎖。尤其有用形式之金屬絲網為由GEOBRUGG®提供之TECCO®金屬絲網。當網捲藉由使端部金屬絲交錯以形成單個連續網片而串在一起時,經交錯端部金屬絲上之經編結環可在一起經裁減而非互鎖,例如其中用於使金屬絲端部互鎖之設備為不可用的。應理解,此配置不更改片幾何結構,此係由於端部金屬絲沿著其長度完全交錯。
視情況,該單元總成包含複數個單元,每一單元具有底部、第一及第二直立側面、至少第一直立端部,及頂部,其中該等底部、該等側面及該等頂部係由鏈式金屬絲網形成。提供複數個單元可允許形成特定高質量的單元總成,同時亦避免該單元總成內之材料的不當移動。視情況,每一單元之至少一個側面係由鏈式金屬絲網側面板界定,該鏈式金屬絲網側面板界定鄰近單元之側面。另外或替代地,每一單元之至少一個端部係由鏈式金屬絲網端部面板界定,該鏈式金屬絲網端部面板界定鄰近單元之端部。因此,應瞭解,該單元總成可視情況包含並排及/或端對端配置之複數個單元。提供多個單元可提供具有緊密且彈性地連接的單元之多單元結構。應理解,端對端配置之單元可視情況具有由為兩個或多於兩個單元共有之側面板(亦即,界定兩個鄰近單元之側面的一個面板)界定的側面。類似地,並排配置之單元可視情況具有由為兩個或多於兩個單元共有之端部面板(亦即,界定兩個鄰近單元之端部的一個端部面板)界定之端部。視情況,複數個單元中之每一者具有大致長方體形狀。視情況,每一單元之側面為相對的直立側面,且每一單元包含與第一直立端部相對的第二直立端部。舉例而言,每一單元可具有長方體形狀。較佳地,每一單元之底部與該單元總成之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對準及/或係由該至少一部分形成。另外或替代地,每一單元之至少一個端部與該單元總成之端面之至少一部分對準及/或係由該至少一部分形成。另外或替代地,每一單元之至少一側面與該單元總成之側面之至少一部分對準及/或係由該至少一部分形成。
視情況,該單元總成為包含一個單元之單個單元總成。應瞭解,當該單元總成為單個單元總成時,界定該單元總成之下部面、端面及上部面之該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形成該單元之底部、端部及頂部。
視情況,該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延伸超出該單元總成之至少一個側面(例如兩個側面,較佳地一個側面)。視情況,該長度的金屬絲網可經組態以諸如當第二單元總成定位成鄰近於及/或鄰接該單元總成時與該第二單元總成的至少一部分重疊。舉例而言,該長度的金屬絲網可經組態以與第二單元總成之下部面及上部面中之每一者的至少一部分重疊,且視情況亦與第二單元總成之第一端面的至少一部分重疊,且視情況亦與第二單元總成之第二端面的至少一部分重疊。視情況,該單元總成經組態以與第二單元總成嵌套。應理解,當形成該單元總成之下部面、端面及上部面之金屬絲網圍繞第二單元總成之下部面、端面及上部面的至少一部分延伸且與其重疊時,該單元總成嵌套第二單元總成。此配置亦可例如經描述為疊生的。
應瞭解,本發明之第一態樣之單元總成可併有關於下文描述之本發明之任一態樣(尤其本發明之第五或第六態樣)描述之任一特徵,且反之亦然。詳言之,該金屬絲網視情況係由諸如具有至少2 mm之直徑及至少1,000 N/mm2 之拉伸強度的金屬絲之高強度鋼金屬絲形成,視情況其中該金屬絲網具有至少75 kN/m之拉伸強度,視情況其中該等捆紮金屬絲及/或該複數個夾(若存在)係由具有至少2 mm之直徑及至少1,000 N/mm2 之拉伸強度的高強度鋼金屬絲形成。視情況,該金屬絲網,且視情況該等捆紮金屬絲及/或該複數個夾(若存在)係由諸如奧氏體不鏽鋼金屬絲之不鏽鋼金屬絲形成。作為其他實例,應理解,本發明之第一態樣之單元總成可包含支撐總成、防沖刷層、阻水層,及/或關於本發明之第五態樣所描述之細料屏障。舉例而言,每一單元可包含將界定該單元之底部的金屬絲網繫結至界定該單元之頂部的金屬絲網之至少一個支撐總成,例如其中每一支撐總成包含安置於該單元之底部的金屬絲網下方之下部支撐板、安置於頂部之金屬絲網上方之上部支撐板,及將下部支撐板接合至上部支撐板(例如豎直支撐總成)之張緊纜線。另外或替代地,每一單元可包含將界定該單元之第一側面之金屬絲網繫結至界定該單元之第二相對側面之金屬絲網的至少一個水平支撐總成,例如其中每一支撐總成包含安置在該單元之第一側面之金屬絲網外部的第一支撐板、安置在第二側面之金屬絲網外部的第二支撐板,及將第一支撐板接合至第二支撐板之張緊纜線。應理解,該支撐總成可例如橫跨該單元總成之兩個或多於兩個單元。視情況,每一單元包含用於防止粒狀材料從中穿過之透水細料屏障,該細料屏障安置於界定該單元之頂部之金屬絲網下方,視情況其中該細料屏障鄰近界定該單元的該頂部之金屬絲網對該頂部進行內襯。視情況,該細料屏障鄰近界定該單元的側面及端部之金屬絲網對側面及端部進行內襯且視情況鄰近界定該單元之底部之金屬絲網對底部進行內襯。視情況,該細料屏障係呈盒包之形式,該盒包具有對該單元之底部進行內襯之底部、對該單元之側面及端部進行內襯之側面,及對該單元之頂部進行內襯之頂部活板。視情況,該細料屏障係由諸如羊毛或椰子纖維基材料之生物可降解材料形成。應進一步瞭解,該單元總成之單元可例如如關於本發明之第一及/或第六態樣所描述經設定大小。
視情況,該單元總成包含定位於一或多個單元內部(例如定位於每一單元中)之加強網格。視情況,該加強網格為剛性金屬絲網,諸如經焊接金屬絲網(例如通常被稱作增強網)。較佳地,該剛性網為鋼條(諸如肋狀鋼條)之網格,其具有與平行間隔開之條(「交叉金屬絲」)之第二層重疊的平行間隔開之條(「縱向金屬絲」)之第一層,第二層之條垂直於第一層之條定向且在每一相交點處經焊接至第一層之條。較佳地,該等條之直徑為至少8 mm,諸如至少10 mm,例如至少12 mm,及/或平行條具有不超過250 mm之間隔,諸如200 mm,例如150 mm,視情況100 mm。合適的金屬絲網之實例係A393網。較佳地,該金屬絲網為不鏽鋼(例如奧氏體不鏽鋼)金屬絲網。加強網格有可能有助於加固單元總成,例如允許單元總成一旦完全或部分地填充有岩石片塊則較方便地被提昇。視情況,該加強網格跨越該單元總成之內部之至少一部分例如在平行於底部面之平面中延伸。視情況,該加強網格跨越該單元之第一及/或第二寬度的至少50%,諸如至少75%,例如至少90%,延伸,第一內部寬度為該單元之相對端部之間的距離,且第二內部寬度為該單元之相對側面之間的距離。另外或替代地,該加強網格跨越該單元之內部區域之至少25%,諸如至少50%,例如至少90%,在平行於該單元總成之底部面之平面中,延伸。視情況,該加強網格係與該單元總成之頂部面及/或底部面間隔開,例如藉由填充材料(例如岩石片塊)分離,諸如與該單元總成之頂部面及/或底部面分離了將該單元總成之頂部面與底部面分離之平均距離的至少25%,諸如至少40%,例如約50%。替代地,該加強網格抵靠該單元總成之底部或頂部(較佳地底部)之內部定位。較佳地,該單元總成包含單個單元。視情況,該單元總成另外包含一或多個(例如至少兩個)支撐總成,例如如本文中所描述之豎直及/或水平支撐總成,例如其中每一支撐總成經組態以用於附接至單元起吊裝置(諸如吊車),例如如本文中所描述。視情況,該單元總成包含配置於該加強網格下方(例如在其正下方)或螺旋穿過該加強網格之一或多個(例如至少兩個)水平支撐總成,及/或經配置以穿過該加強網格之一或多個(例如至少兩個)豎直支撐總成。已發現,該加強網格可藉由降低該單元總成下垂/變形之趨勢在該單元總成完全或部分填充有岩石片塊時藉由支撐總成來方便地促進該單元總成之提昇。另外或替代地,每一支撐總成可經組態以用於附接至相鄰單元總成之支撐總成,從而提供將單元固定在一起之另一構件(當例如單元面板不與相鄰單元之面板重疊時尤其適用)。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態樣,提供一種防侵蝕系統,其包含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之複數個單元總成。舉例而言,該防侵蝕系統包含第一單元總成及第二單元總成。較佳地,該等單元總成藉由一或多個捆紮金屬絲及/或複數個夾緊固在一起。較佳地,形成第一單元總成之單元中之一或多者與形成第二單元總成之一或多個單元並排配置。應瞭解,該等單元總成可例如具有形成單元總成之鄰近側面的獨立側面板,例如其中第一單元總成之側面板鄰接鄰近單元總成之側面板。較佳地,鄰接單元總成之該等側面板藉由一或多個捆紮金屬絲及/或複數個夾緊固在一起。替代地,該等單元總成可共用共同側面板,例如其中單個側面板形成第一單元總成之側面的至少一部分及第二單元總成之側面的至少一部分。應瞭解,此配置縮減用於形成防侵蝕系統之網之量。較佳地,該防侵蝕系統為根據申請專利範圍之防侵蝕系統。
視情況,界定每一單元總成之下部面、端面及上部面之金屬絲網片與界定鄰近單元總成之下部面、端面及上部面之另一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重疊。較佳地,該等單元總成藉由重疊的接合部在重疊部處接合在一起,例如其中該等單元總成之金屬絲網片藉由一或多個捆紮金屬絲及/或複數個夾緊固在一起。較佳地,形成該單元總成之至少一個側面之一或多個金屬絲網面板與界定該單元總成之下部面、端面及上部面之該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之側邊緣向內間隔開至少150 mm,諸如至少200 mm,例如至少250 mm。舉例而言,該長度的金屬絲網延伸超出該單元總成之至少一個側面及/或經組態以與該第二單元總成之下部面及上部面(且視情況一個或兩個端面)的至少一部分重疊。視情況,該等單元總成嵌套在一起。應理解,當圍繞第一單元總成之周邊延伸的金屬絲網圍繞第二單元總成之周邊延伸,從而與該第二單元總成之金屬絲網重疊時,該等單元總成嵌套在一起。
應瞭解,本發明之第二態樣之防侵蝕系統可併有關於下文描述之本發明之任一態樣(尤其本發明之第五及第六態樣)描述之任一特徵,且反之亦然。
根據第三態樣,提供一種用於形成本發明之第一態樣之單元總成之成套套組,該成套套組包含用於形成界定該單元總成之下部面、端面及上部面之該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之一或多個鏈式金屬絲網片,及用於形成單元總成之第一及第二側面之至少兩個金屬絲網側面板。視情況,該成套套組包含用於將一或多個金屬絲網片及至少兩個金屬絲網側面板固定在一起之緊固件,例如包含捆紮金屬絲及/或夾。視情況,該成套套組包含用於界定形成該單元總成之一或多個單元之側面及/或端部的複數個金屬絲網面板。視情況,該成套套組包含用於將界定每一單元之底部之金屬絲網繫結至界定頂部之金屬絲網的複數個支撐總成,視情況其中每一支撐總成包含下部支撐板、上部支撐板及用於將下部支撐板接合至上部支撐板之張緊纜線,且視情況用於將上部支撐板固持在纜線上之適當位置的單向夾。視情況,該成套套組包含用於防止沙石從中穿過之複數個透水細料屏障,每一細料屏障經設定大小且經組態以用於安置在每一單元內部,視情況其中每一該細料屏障經設定大小且經組態以對該單元之頂部、底部、側面及/或端部進行內襯,視情況其中每一細料屏障係由諸如羊毛或椰子纖維基材料之生物可降解材料形成,視情況其中該成套套組另外包含複數個活的植物,諸如活的草植物,及/或植物種子,諸如草種子,視情況,該成套套組包含用於安置在該單元總成下方之防沖刷層。較佳地,該成套套組為根據申請專利範圍之成套套組。
應瞭解,本發明之第三態樣之成套套組可併有關於下文描述之本發明之任一態樣(尤其本發明之第七及第八態樣)描述之任一特徵,且反之亦然。
根據本發明之第四態樣,提供一種構造防侵蝕系統之方法,該方法包含:組裝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之單元總成。視情況,組裝該單元總成包含將用於界定該單元總成之下部面、端面及上部面之該連續長度的金屬絲網緊固至用於界定該單元總成之每一單元之側面之複數個金屬絲網面板,且視情況緊固至用於形成每一單元之側面及/或端部之複數個金屬絲網面板,使得每一單元具有打開頂部。該方法進一步包含將填充材料插入至每一單元中,及藉由緊固該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片之端部且將該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緊固至該等金屬絲網面板而跨越該單元總成之上部面來固定該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從而使每一單元閉合。較佳地,金屬絲網片及面板使用複數個夾及/或捆紮金屬絲緊固在一起。視情況,該方法包含在將填充材料插入至該等單元中之步驟之前將一或多個支撐總成之至少一部分安裝至每一單元中,及在使該等單元閉合之步驟之後完成該等支撐總成,以將界定每一單元之底部之金屬絲網繫結至界定頂部之金屬絲網。視情況,該方法包含在即將將填充材料插入至該單元中之步驟之前、期間或緊接在該步驟之後將透水細料屏障插入至每一單元部分中,以用於防止沙石及/或土壤穿過該每一單元部分。視情況,每一細料屏障係呈盒包之形式,且該方法包含在插入填充材料之步驟之前將每一細料屏障插入至單元中、對該盒包進行配置使得該盒包之底部及側面對該單元之底部及側面進行內襯、運用填充材料填充每一盒包藉此將填充材料插入至該等單元中,及在使該等單元閉合之步驟之前在填充材料上方使該盒包之頂部活板閉合。視情況,該方法包含1)將植物種子添加至填充材料;及/或2)在使單元閉合之步驟之前或之後將諸如活的草植物之複數個活的植物的根及/或諸如草種子之植物種子插入通過該細料屏障之頂部中的開口。視情況,該方法包含根據相同方法組裝一或多個額外單元總成,及將該等單元總成固定在一起。應瞭解,可在將填充材料插入至每一單元中之步驟之前、期間或之後執行將該等單元總成固定在一起之步驟。舉例而言,可在將該等總成緊固在一起之前填充每一單元(且視情況使其閉合)。替代地,可填充第一總成之單元(且視情況使其閉合),且可在填充第二總成之單元(且視情況使其閉合)之前將第二總成緊固至第一總成。替代地,可在填充任一總成之單元之前,將第一總成固定至第二總成。應進一步瞭解,根據任一組裝方法,可在將總成緊固在一起之前視情況部分地填充一或多個總成之一或多個單元。較佳地,構造防侵蝕系統之方法為根據申請專利範圍之方法。
應瞭解,本發明之第四態樣之方法可併有關於下文描述之本發明之任一態樣(尤其本發明之第十態樣)描述之任一特徵,且反之亦然。
根據第五態樣,本發明提供一種防侵蝕系統,其包含用於容納岩石片塊之複數個單元,每一單元具有由底部面板界定之底部、各自由側面板界定之至少三個直立側面,及由蓋面板界定之頂部;該底部面板、該側面板及該蓋面板各自由網形成且較佳地沿著單元邊緣緊固至彼此。較佳地,每一單元具有1至5 m之長度、1至5 m之寬度、0.5至2 m之高度,及0.5至50 m3 之內部體積。另外或替代地,每一單元具有至少0.5 m之長度及至少0.5 m之寬度。另外或替代地,每一單元具有高達10 m之長度,例如高達5 m。另外或替代地,每一單元具有高達5 m之寬度,諸如高達4 m。另外或替代地,每一單元具有至少0.1 m3 之內部體積,諸如至少1 m3 ,例如至少4 m3 ,視情況至少9 m3 。另外或替代地,每一單元具有高達8 m3 之內部體積,諸如高達10 m3 ,例如高達30 m3 。網之第一底部面板跨越第一單元之底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且跨越鄰近第一單元之第二單元之底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較佳地,第一底部面板界定第一單元之底部。較佳地,第一底部面板例如至少部分地沿著第二單元之邊緣緊固至第二單元之至少兩個側面板,諸如至少三個側面板,例如至少四個側面板。另外或替代地,第一底部面板較佳地與跨越第二單元之底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例如界定該底部)之第二底部面板重疊,及緊固至該第二底部面板。此類緊固件將第一單元固定至第二單元。網之第一蓋面板跨越第一單元之底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且跨越鄰近第一單元之第三單元之底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視情況,第一蓋面板界定第一單元之頂部。較佳地,第一蓋面板例如至少部分地沿著第三單元之邊緣緊固至第三單元之至少兩個側面板,諸如至少三個側面板,例如至少四個側面板。另外或替代地,第一蓋面板較佳地與跨越第三單元之頂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例如界定該頂部)之第三蓋面板重疊且緊固至該第三蓋面板。彼等緊固件將第一單元固定至第三單元。第三單元不同於第二單元。不同於第一蓋面板之第二蓋面板跨越第二單元之頂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視情況,第二蓋面板界定第二單元之頂部。不同於第一底部面板之第三底部面板跨越第三單元之底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較佳地,第三底部面板界定第三單元之底部。視情況,該網為金屬絲網。
每一單元可具有任何方便的形狀。舉例而言,每一單元可具有選自三稜柱(其中三角形面為該單元之頂部及底部,且直線面為側面)、長方體稜柱及六邊形稜柱(其中六邊形面為該單元之頂部及底部,且直線面為側面)之形狀。單元無需均為相同形狀。舉例而言,單元可為立方體及矩形面長方體之組合。替代地,單元可為形狀之混合。較佳地,每一單元為長方體。
應瞭解,每一單元具有在單元邊緣處相交之複數個面。每一單元具有由單元頂部面、底部面及至少三個側面構成之至少五個面。每一單元為封閉單元,以含有岩石片塊。因此,該單元之所有面係由金屬絲網面板界定,意謂側面板界定該單元之所有側面。因此,該單元之內部體積在該單元之所有面上係由金屬絲網面板環繞。
跨越第二鄰近單元之底部的至少一部分界定第一單元之底部的底部面板之延伸部,及跨越第三鄰近單元之頂部的至少一部分之第一單元之蓋面板的延伸部,允許在鄰近單元之間形成尤其牢固且穩定的接合部。更特定言之,第一單元之底部面板與第二單元之至少三個側面板之緊固,及/或該底部面板與第二單元之底部面板的重疊及緊固在單元之底部處提供緊密且穩定的連接。類似地,第一單元之蓋面板至第三單元之至少三個側面板的緊固及/或該蓋面板與第三單元之蓋面板的重疊及緊固允許單元之頂部處的緊密且穩定的連接。此外,單元之間的尤其穩定的連接之唯一組態提供了牢固的接合,其使得單元表現為整體質量且有助於避免單元之間的接合處的弱點。
如本文中所使用,當該面板涵蓋單元面之整個內表面時,面板「界定」單元之面。舉例而言,界定單元之頂部的面板跨越單元之整個頂部在所有方向上延伸,且形成面向單元內部之頂部的內表面。如本文中所使用,當面板至少部分地沿著由面板共用之單元的邊緣緊固在一起時,面板在單元邊緣處緊固至另一面板。對於一些面板,此緊固可在面板之周邊邊緣處,而對其他面板,此緊固可跨越面板之中間部分。如本文中所使用,金屬絲網「面板」為連續金屬絲網片。換言之,每一面板係由單個連續金屬絲網片製成,且並非由藉由可識別的接合部接合在一起之兩個或多於兩個片製成。然而,在該單元之任一面上,面板可或可不與另一單獨面板重疊。
應瞭解,當存在將可識別的第一面板連接至可識別的第二面板之可辯別的接合部時,第一面板與第二面板分離。舉例而言,該等面板可藉由外觀及/或材料不同於面板自身之外觀及/或材料的緊固件來接合。形成接合部之緊固件沿著接合部可為或可不為連續的,且可或可不為如此牢固的,使得如此接合之兩個面板如同由連續材料片形成。
應瞭解,形成單元之兩個或多於兩個鄰近面的面板,當未明確地描述為單獨面板時,可例如由單個連續網片形成。舉例而言,單元之兩個鄰近側面板可由單個金屬絲網片形成,例如其中單元邊緣處之彎曲部係由面板界定之側面共用。視情況,每一單元之側面板中之至少兩者,諸如所有側面板,係由單個連續金屬絲網片形成。另外或替代地,每一單元之底部面板及至少一個側面板,及/或蓋面板及至少一個側面板,視情況由單個連續金屬絲網片形成,例如其中單元邊緣處之彎曲部係由面板界定之底部/頂部及側面共用。
如本文中所使用,單元可具有未劃分的內部體積。舉例而言,每一單元可不含有將單元細分成複數個子單元之金屬絲網面板。應理解,定位於單元中之支撐總成(若存在)不對單元之內部體積進行細分。
較佳地,防侵蝕系統為沿岸防侵蝕系統,諸如經組態以用於安裝在需要防侵蝕之海岸線上,例如經組態以用於安裝在海灘上。另外或替代地,防侵蝕系統為河道防侵蝕系統,諸如經組態以用於沿著河道之側面安裝,例如經組態以用於沿著鄰近河、運河或河口之河岸及/或堤岸安裝。
較佳地,不同於第一底部面板之第二底部面板界定第二單元之底部,且第一底部面板與第二底部面板跨越第二單元之底部重疊。面板重疊所跨越(亦即,至少一個金屬絲網面板抵靠另一共面面板)之區在本文中被稱作「重疊區域」。視情況,底部面板在重疊區域中緊固在一起。已經發現重疊的緊固面板在單元之間提供尤其牢固且穩定的連接。
較佳地,第一單元之側面係由第一組側面板界定,第二單元之側面係由第二組側面板界定,且第三單元之側面係由第三組側面板界定。視情況,該第一組側面板中之一個側面板與該第二組側面板中之一個側面板重疊且緊固至該第二組側面板中之該一個側面板,且該第一組側面板中之另一側面板與第三組側面板中之一個側面板重疊且緊固至該第三組側面板中之該一個側面板。因此,單元在其鄰接側面處以及在其頂部及底部處視情況緊固在一起。已經發現緊固件之此配置在將單元穩固地接合在一起且使經接合單元表現為單體結構方面尤其有效,無論產生於例如波浪衝擊之應力之方向如何。
金屬絲網面板可藉由任何合適的連接系統緊固在一起。連接系統可為連續的(其中多點連接由單個裝置形成)或不連續的(其中點連接各自由離散裝置形成)。點連接為單個位置,在該位置處,一個金屬絲網之金屬絲固定至另一金屬絲網之金屬絲。合適的連續緊固裝置包括捆紮金屬絲。合適的捆紮金屬絲之實例包括可撓的金屬絲(例如藉由經緊固面板之網開口編織成Z形圖案)及剛性金屬絲(例如經組態以將經緊固面板之金屬絲網編織在一起之Z形或螺旋線圈形剛性金屬絲)。連續連接裝置可沿著裝置的長度每一網開口提供至少一個點連接。合適的離散緊固裝置包括夾,諸如金屬絲夾。實例金屬絲夾包括c形夾,其可圍繞鄰近面板之金屬絲閉合,較佳地其中該等金屬絲彼此抵靠。其他實例金屬絲夾包括壓爪夾(諸如可購自Geobrugg®之T1壓爪夾)及彈簧夾(諸如可購自Geobrugg®之T3彈簧夾)。
視情況,每一單元之底部面板、側面板及蓋面板藉由一或多個捆紮金屬絲及/或複數個夾在單元邊緣處緊固在一起。視情況,單元之面板藉由連續的緊固裝置沿著單元邊緣緊固,該連續的緊固裝置沿著邊緣之長度之多於50%,諸如至少75%,例如至少90%,延伸。另外或替代地,面板藉由複數個離散的緊固裝置沿著單元邊緣緊固,視情況其中該等緊固裝置沿著邊緣間隔開使得相鄰緊固裝置之間及邊緣之每一端部與最近緊固裝置之間的間隔不超過邊緣之長度之30%,諸如不超過25%,例如不超過20%。另外或替代地,離散的緊固裝置間隔開等於網開口之長度及/或寬度之距離。經配置以提供沿著單元邊緣之大部分分佈之點連接的緊固裝置提供尤其堅固的接合。應瞭解,可在同一邊緣上使用連續的緊固裝置與離散的緊固裝置之組合。
視情況,重疊的面板藉由一或多個捆紮金屬絲及/或複數個夾緊固在一起。視情況,鄰近單元之重疊面板藉由至少一個連續的緊固裝置及/或至少一列離散的緊固裝置緊固。視情況,此連續的緊固裝置跨越重疊區域之寬度之多於50%,諸如至少75%,例如90%,延伸。另外或替代地,重疊面板藉由複數個離散的緊固裝置緊固,視情況其中該等緊固裝置跨越重疊區域之寬度間隔開,使得相鄰緊固裝置之間及重疊區域之相對邊緣與最近緊固裝置之間的間隔不超過重疊區域之寬度之30%,諸如不超過25%,例如不超過20%。經配置以提供沿著重疊區域之寬度的大部分分佈之點連接的緊固裝置提供尤其堅固的接合。視情況,鄰近單元之重疊面板藉由至少兩個此類連續的緊固裝置或至少兩列此類離散的緊固裝置緊固,視情況其中至少兩個連續的緊固裝置或至少兩列此類緊固裝置跨越重疊區域之長度間隔開。提供點連接之間隔開的平行陣列會強化接合,此不僅係由於點連接之數目的增加,且亦因為間隔開之陣列有助於避免一個面板沿著一個點連接陣列自另一面板扭轉開。應瞭解,可在同一重疊區域上使用連續的緊固裝置與離散的緊固裝置之組合。
第二單元鄰接第一單元之第一側面,且第三單元鄰接第一單元之第二側面。視情況,第一單元之第一及第二側面為第一單元之鄰近側面。舉例而言,第一單元之第一及第二側面共用共同單元邊緣。已發現,使第一單元底部面板在第一方向上延伸至鄰近單元,同時使第一單元蓋面板在不平行於該第一方向之第二方向(例如垂直的)上延伸至另一鄰近單元在單元之間提供了尤其堅固的互連。
任何合適的金屬絲可用於形成金屬絲網面板。視情況,該金屬絲為高強度金屬絲,諸如高強度鋼金屬絲。用於形成捆紮金屬絲之金屬絲及/或用於將面板緊固在一起之夾視情況為高強度金屬絲,諸如高強度鋼金屬絲。如本文中所使用,高強度鋼金屬絲具有至少1,000 N/mm2 之拉伸強度,視情況至少1,500 N/mm2 ,諸如至少1,650 N/mm2 ,至少2,200 N/mm2 或至少2,700 N/mm2 。視情況,該高強度鋼金屬絲具有高達3,200 N/mm2 之拉伸強度。視情況,高強度金屬絲具有至少2 mm之直徑,諸如至少3 mm,例如至少4 mm。視情況,高強度金屬絲具有不超過8 mm之直徑,諸如不超過6 mm,例如不超過5 mm。此類金屬絲在強度與可撓性之間提供了有效的平衡。視情況,用於形成面板之金屬絲網具有至少75 kN/m之拉伸強度,諸如至少100 kN/m,例如至少130 kN/m。如歐洲評估文件230025-00-0106中所描述,量測網拉伸強度。較佳地,高強度金屬絲為抗腐蝕鋼金屬絲。視情況,高強度金屬絲係由諸如奧氏體不鏽鋼、肥粒鐵不鏽鋼或雙相不鏽鋼之不鏽鋼形成,較佳地由雙相不鏽鋼形成。應理解,不鏽鋼為具有至少約11重量%之鉻含量的鐵基合金。雙相不鏽鋼具有奧氏體與肥粒鐵之經混合微觀結構,相較於奧氏體不鏽鋼提供經改良屈服強度。視情況,金屬絲網面板及/或捆紮金屬絲/金屬絲夾之高強度金屬絲係由AISI 316或AISI 318不鏽鋼形成。視情況,高強度鋼金屬絲具有抗腐蝕塗層,諸如鋁鋅合金塗層,例如包含約95% Zn及5% Al之塗層。視情況,此塗層以至少90 g/m2 ,諸如至少100 g/m2 ,例如至少125 g/m2 ,之量存在。抗腐蝕金屬絲,尤其不鏽鋼金屬絲,尤其適用於惡劣的室外環境,例如適用於沿海位置處。不鏽鋼組件提供非凡的耐用性且減輕防侵蝕系統之環境影響。詳言之,不鏽鋼之使用壽命有助於避免頻繁地維護及/或更換防侵蝕基礎設施,因此避免干擾自然環境。此外,不鏽鋼之抗腐蝕性亦有助於避免在習知的構造材料(諸如混凝土及/或習知的鋼產品)之分解期間釋放的污染物污染自然環境。
視情況,該金屬絲網具有開口,該等開口具有40至120 mm之寬度及60至200 mm之長度,諸如60至100 mm之寬度,及80至150 mm之長度。跨越開口之最大直徑量測開口之長度,且跨越該網之平面垂直於該長度量測寬度。
較佳地,金屬絲網為經編織網。相比於經焊接網,經編織網提供較大內部可撓性。在用於形成習知的石籠筐之經焊接網中,形成網之金屬絲往往會以網格圖案配置,在每一重疊處經焊接。此類網片具有極高剛性。因此,已發現,個別石籠筐即使在多個點處接合在一起時亦表現為個別剛性區塊。現已發現,使用可撓性較強之網可允許當防侵蝕系統經受外部力時單元形狀發生一些變形。更特定言之,現已發現,當經編織網用於形成單元時,單元由於經容納岩石片塊及/或下方地面之移動而造成的變形會增加跨越整個系統的網之張力,從而增加其抵抗其他外部力之強度及彈性。防侵蝕系統之強度及彈性越大,則該防侵蝕系統越有效且其需要的維護越少。減少的維護節省了成本且有助於減少可能擾亂且破壞安裝現場之生態的侵入性干預。較佳地,金屬絲網為鏈式金屬絲網。亦被稱作以菱形圖案編織的金屬絲網之鏈式金屬絲網係由複數個經交錯金屬絲製成,該等經交錯金屬絲跨越網之平面均在相同的大體方向上延伸。該等金屬絲彎曲成Z形圖案,使得每一「急轉」在金屬絲直接在一個側面上之情況下鉤住,且每一「急彎」在金屬絲直接在另一側面上之情況下鉤住,從而形成四邊形開口。應理解,每對經交錯金屬絲界定跨越網之寬度延伸之一列網開口。視情況,該等開口具有細長菱形,或偏菱形形狀。鏈式金屬絲網不同於其他類型之編織網,其中金屬絲在每一相交點處絞擰在一起以藉由一或多個完整轉向彼此環繞。此類網之實例為六邊形圖案網,其在結構上類似於通常被稱作「雞網」之網。此類網之實例為可購自Maccaferri®之塗佈PVC之鋼絲網。雖然此類六邊形圖案網可用作形成本發明之單元之網,但已發現,鏈式網在該片內提供較佳可撓性,且可更易於由高拉伸強度金屬絲製成。視情況,當該網為經編織金屬絲網時,每一金屬絲之經切割端部經編結,例如被編結在一起以使沿著網邊緣延行之該列網開口閉合。視情況,每一金屬絲之經切割端部編結成環,該環與鄰近金屬絲之經切割端部上的對應的環互鎖。視情況,形成單元之側面板之網定向成具有經編結金屬絲端部之網邊緣沿著側面板與蓋面板之間及側面板與底部面板之間的邊緣延行。尤其有用形式之金屬絲網為由GEOBRUGG®提供之TECCO®金屬絲網。
較佳地,每一單元之至少三個側面板中之至少一者與界定該單元之底部之底部面板的周邊邊緣向內間隔開至少150 mm,諸如至少200 mm,例如至少250 mm。較佳地,界定第一單元之底部之底部面板在界定鄰近的第二單元之底部之底部面板下方延伸且與該底部面板重疊至少150 mm,諸如至少200 mm,例如至少250 mm。視情況,每一單元之底部面板自該單元之至少一個側面向外延伸該側面與相對側面或邊緣之間量測之單元之寬度的至少5%,諸如至少7%,例如至少10%。視情況,每一單元具有至少四個直立側面,其中每一單元之側面板中之至少兩者與界定該單元之底部之底部面板的周邊邊緣向內間隔開至少150 mm,諸如至少200 mm,例如至少250 mm。視情況,界定第一單元之底部之底部面板在界定鄰近的第二單元之底部之底部面板下方延伸且與該底部面板重疊至少150 mm,諸如至少200 mm,例如至少250 mm。另外,界定第一單元之底部之底部面板在界定另一單元之底部之底部面板下方延伸且與該底部面板重疊至少150 mm,諸如至少200 mm,例如至少250 mm。該另一單元鄰近第一單元且不同於第二單元。該另一單元可或可不鄰近該第二單元。視情況,該另一單元為該第三單元。替代地,該另一單元為第四單元。視情況,每一單元之底部面板自該單元之至少兩個側面向外延伸在面板自其延伸之側面與相對側面或邊緣之間量測的單元之寬度之至少5%,諸如至少7%,例如至少10%。視情況,該底部面板自相對側面延伸。另外或替代地,該底部面板自鄰近側面延伸,換言之自共用共同邊緣之側面延伸。視情況,每一單元具有X個直立側面,形成X個直立側面中之X/2的側面板與該底部面板之周邊邊緣向內間隔開至少150 mm,諸如至少200 mm,例如至少250 mm,且X/2個直立側面定位於底部面板之周邊邊緣處。視情況,每一單元之底部面板自該單元之X/2個側面向外延伸在面板自其延伸之側面與相對側面或邊緣之間量測的單元之寬度之至少5%,諸如至少7%,例如至少10%,且底部面板在單元之X/2個側面處終止。視情況,X為4或6,例如4。視情況,當X = 4時,底部面板自相對側面或自鄰近側面(換言之共用共同邊緣之側面),較佳地自鄰近側面延伸。視情況,當X = 6時,底部面板自交替的側面延伸。視情況,複數個單元包含複數個第一經延伸底部單元及複數個第二經裁減底部單元。經延伸底部單元具有與底部面板之周邊邊緣向內間隔開的所有側面板,及/或因此自單元之所有側面向外延伸的底部面板。該底部面板與該單元之底部可為相同的總體形狀,或不同形狀。舉例而言,該底部面板延伸部分可呈活板(用於該單元之每一側面的活板)之形式,或該底部面板可自單元之底部處的頂點以及自單元之底部處的邊緣向外延伸。經裁減底部單元具有定位於底部面板之周邊邊緣處的所有該等側面板,及/或在該單元之每一側面處終止的底部面板。當經組裝在一起時,鄰接另一單元之經延伸底部單元之每一側面鄰接經裁減底部單元之側面,且鄰接另一單元之經裁減底部單元之每一側面鄰接經延伸底部單元之側面。
視情況,當一或多個側面板與底部面板之周邊邊緣間隔開,及/或底部面板自單元之一或多個側面向外延伸時,側面板因此間隔開,及/或底部面板因此沿著該側面之整個長度之至少75%,諸如沿著至少90%,例如沿著整個長度延伸。
視情況,第一底部面板跨越不同於第一及第二單元之一或多個單元之底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例如一或多個單元不同於第三單元。視情況,第一底部面板界定第二單元之底部,且視情況界定不同於第一及第二單元之一或多個單元之底部。視情況,第一蓋面板跨越不同於第一及第三單元之一或多個單元之頂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例如一或多個單元不同於第二單元。視情況,第一蓋面板界定第三單元之頂部,且視情況界定不同於第一及第三單元之一或多個單元之頂部。視情況,一或多個側面板係由鄰近單元共用以形成每一單元之側面。舉例而言,每一單元可視情況與鄰近單元共用側面板,使得單個側面板在鄰近單元之間提供唯一分離。
視情況,每一單元包含將界定單元之底部之底部面板繫結至界定單元之頂部之蓋面板的至少一個支撐總成(例如豎直支撐總成)。視情況,每一此類支撐總成包含安置於該底部面板下方之下部支撐板、安置於該蓋面板上方之上部支撐板,及將下部支撐板接合至上部支撐板之張緊纜線。較佳地,該支撐總成經組態以允許拉緊纜線,從而提供將支撐板拉在一起之正向力。較佳地,該纜線藉由任何合適的固定牢固地附接至下部支撐板。視情況,張緊纜線穿過上部支撐板中之孔,且藉由在上部板上方緊固至纜線之夾而固持在適當位置(該夾經設定大小使得其無法穿過孔)。視情況,每一單元包含將界定單元之第一側面之第一側面板繫結至界定單元之相對的第二側面之第二側面板之至少一個對應的水平支撐總成。任一支撐總成中之該或每一夾可為單向夾,其在朝向下部/第一板推動上部/第二板時允許該夾沿著纜線向下/向內滑動,且當移除推動上部/第二板之力時防止該夾沿著纜線向後/向外移動。應瞭解,任一支撐總成之兩個支撐板可經配置成張緊纜線穿過支撐板中之孔且運用單向夾而保持在適當位置。在此類配置中,該纜線可自該單元之頂部及底部或兩個相對側面向外延伸。合適的支撐總成包括由Platipus®製造之支撐總成。另外或替代地,該支撐總成可視情況包含用於將張緊纜線連接至上部/第二支撐板之帶螺紋桿及固定螺母,例如其中張緊纜線之端部附接至下部/第一支撐板,且另一端部附接至經設定大小成以可螺紋旋擰方式接收帶螺紋桿之端部的帶螺紋插口,且上部/第二支撐板包含通孔,其經設定大小以接收帶螺紋桿之另一端部,且當固定螺母在上部/第二支撐板外部螺接至該桿上時不允許該固定螺母穿過。視情況,該等支撐總成中之一或多者經組態以用於附接至錨定裝置(諸如地錨及/或另一對應的單元總成)及/或起吊裝置(諸如吊車附件),例如以為單元提供方便的提昇及/或錨定點。當單元錨定至對應的單元時,單元之支撐總成可經組態以用於彼此附接,例如,此可當單元不藉由重疊的網面板接合時(例如當在水下位置中安裝單元時)准許將單元方便地緊固在一起。視情況,當該單元部分地或完全地填充有岩石片塊時,該單元可藉由一或多個支撐總成懸置及/或錨定。視情況,張緊纜線之端部(例如經組態以突出穿過支撐板中之孔的端部)經組態以用於或附接至錨定裝置及/或起吊裝置。另外或替代地,當支撐總成包含帶螺紋桿時,該支撐總成可另外包含例如藉由緊固至工作台之另一帶螺紋插口而附接至帶螺紋桿之錨定及/或提昇纜線,該纜線經組態以用於附接至錨定裝置及/或起吊裝置。
較佳地,每一單元填充有岩石片塊,諸如橫截面大小在所有尺寸上均大於金屬絲網開口之橫截面大小的岩石片塊。應理解,岩石片塊經常具有不規則形狀,因此即使在填充有岩石片塊時,該單元之內部亦可在岩石之間包括大量空隙。此類空隙可填充有較小岩石片塊及/或諸如沙石及/或土壤之粒狀材料。另外或替代地,每一單元可填充有混凝土片塊,例如以重新使用混凝土碎片(若此材料適合用於安裝位置處)。岩石片塊之間的空隙且視情況較小岩石片塊與粒狀材料之間的空隙可提供波浪能可藉由其耗散之多孔結構。舉例而言,當波浪衝擊防侵蝕系統時,水能夠掉落至岩石與粒狀材料之間的空隙中。此可減少由防侵蝕系統偏轉至例如超出該系統之頂部/偏轉至該系統之頂部後方的水之量,因此減少由流回其源頭之水引起的沖刷量。此孔隙度允許防侵蝕系統以與自然結構類似之方式表現,從而有助於系統融入自然環境。結合使用具有高可撓性(尤其當金屬絲網為鏈式網時增強)及耐用性(當金屬絲網係由不鏽鋼金屬絲形成時尤其明顯)之金屬絲網,運用岩石片塊填充單元允許防侵蝕系統隨時間推移而移位且靜置,從而變得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且允許植被及諸如沙石之粒狀材料積聚且補充結構。
視情況,防侵蝕系統另外包含安置於單元下方之至少一個防沖刷層。視情況,防沖刷層包含土工織物材料。舉例而言,此土工織物材料可包夾於單元與需要防侵蝕之地面之間。應瞭解,一或多個額外結構可定位於防沖刷層與地面之間。舉例而言,防侵蝕系統可置於諸如一或多個土工管之預先存在的侵蝕控制結構的頂部上方。已發現,將土工織物材料層併入防侵蝕系統之單元下方可有助於當水流過單元及/或在單元上方流動時避免自單元下方沖刷地面。儘管透水土工織物材料允許水穿過,但降落在土工織物材料上之大量的水往往會跨越土工織物流動而非流過土工織物,從而將水自單元下方之地面轉離,且不將諸如土壤、沙石或小岩石及砂礫之地面材料沖洗掉。透水土工織物材料可經編織或針刺以提供允許水穿過之孔隙。
視情況,防侵蝕系統包含安置於單元下方之阻水層。視情況,阻水層包含半滲透或不可滲透的屏障材料。視情況,屏障材料包含不可滲透的土工織物材料。另外或替代地,阻水層包含黏土層,諸如包夾於土工織物材料層之間的黏土層。合適黏土之實例為膨潤土。結合黏土層使用之土工織物材料自身可為水可滲透的。已發現,當防侵蝕系統用於諸如河或運河之河道中時,阻水層為尤其適用的。在此類設置中,防侵蝕系統提供防止堤岸被侵蝕同時對河道之內襯進行防水處理的雙重功能。
當土工織物材料層併入至防侵蝕系統中時,可使用任何合適的土工織物材料。舉例而言,聚合材料,諸如聚烯烴,例如聚丙烯,或基於聚酯基材料。視情況,土工織物材料為透水土工織物。透水土工織物材料為可用於保持土壤、沙石、小岩石或砂礫或其他精細材料同時允許水穿過之織物。不可滲透的土工織物材料為防止水從中穿過之織物。合適的土工織物材料可購自Geosynthetics®。
視情況,每一單元包含用於防止諸如土壤及/或沙石之粒狀材料從中穿過之透水細料屏障。視情況,該細料屏障經組態以用於保持直徑小於5 mm,諸如小於2 mm,例如小於1 mm之粒狀材料。視情況,該細料屏障經組態以保持直徑為至少0.07 mm,諸如至少0.1 mm之粒狀材料。視情況,該細料屏障允許較小材料穿過。因此,該細料屏障可為土壤及/或沙石屏障,且視情況可並非泥沙屏障。當存在時,該細料屏障位於該單元內部,在單元之頂部與底部之間的位置處跨越該單元之整個橫截面延伸。因此,視情況選用之細料屏障安置於每一單元之蓋面板下方。較佳地,當存在時,該細料屏障定位在該單元之頂部處之蓋面板的正下方,藉此對鄰近的蓋面板之頂部進行內襯。已發現,細料屏障可用於幫助將諸如沙石及/或土壤之粒狀材料保持在該單元中。含有沙石及/或土壤之單元可視情況含有岩石片塊以及沙石及/或土壤,此取決於需要防侵蝕之現場處的要求。視情況,每一單元含有粒狀材料,諸如沙石及/或土壤,且視情況含有岩石片塊,諸如橫截面大小在所有尺寸上均大於金屬絲網開口之橫截面大小的岩石片塊,其中該粒狀材料安置於該細料屏障下方,或位於由該細料屏障圍封之空間中。應瞭解,當細料屏障係呈跨越該單元朝向頂部延伸之層之形式時,細料可安置於屏障下方。當該細料屏障係例如呈盒包之形式時,細料可位於由細料屏障圍封之空間中(因此位於該盒包內部)。視情況,該細料屏障鄰近側面板對該單元之至少三個側面進行內襯,且視情況鄰近底部面板對該單元之底部進行內襯。對該單元之頂部、底部及側面進行內襯之細料屏障可有助於防止粒狀材料在單元之間移動,此隨時間推移可在防侵蝕系統之局域化部分中產生一定濃度之細料。視情況,該細料屏障係呈盒包之形式,該盒包具有對該單元之底部進行內襯之底部、對該單元之至少三個側面進行內襯之側面,及對該單元之頂部進行內襯之頂部活板。已發現將盒包定位在該單元中且其一旦處於適當位置即填充有材料係尤其方便的。較佳地,該蓋經設定大小且經組態以在每一側與該盒包之側面重疊例如至少150 mm,諸如至少200 mm,例如至少250 mm。視情況,該蓋大於該單元之頂部,使得可沿著側面向下推動蓋之邊緣。另外或替代地,該盒包之側面高於該單元之側面,使得其可在該單元之頂部上方摺疊。較佳地,該細料屏障係由諸如合成或天然生物可降解材料之生物可降解材料形成。合適的合成生物可降解材料包括生物可降解塑膠。天然生物可降解材料為較佳的,其通常具有較低環境影響。合適的天然生物可降解材料包括黃麻纖維、大麻纖維、椰子纖維,草稈及羊毛。視情況,該生物可降解材料包含羊毛。視情況,每一單元包含複數個活的植物,諸如活的草植物,及/或植物種子,諸如草種子。應瞭解,活的植物之選擇取決於系統所處於之環境。尤其有用的植物係能夠在相對較短時間內植入廣泛根系之植物。廣泛的根系被認為有助於穩定設施,例如有助於建立人工沙丘及/或河岸。當該等單元包含活的植物時,活的植物較佳地定位成根至少部分地安置在該細料屏障下方或位於由該細料屏障圍封之空間中。應瞭解,例如,此類根最初可如此安置或定位,同時隨時間推移,根可在植物生長時穿過屏障。較佳地,該細料屏障經組態以允許根穿過屏障。合適植物之實例包括草本植物及草,諸如喜砂草屬(被稱作灘草之草屬)。視情況,該細料屏障包括活的植物可插入之複數個開口,較佳地狹縫開口。此類狹縫開口可提供在已經填充單元且使單元閉合之後將植物添加至單元之方便的方式。當該等單元包含植物種子時,該種子較佳地安置於該細料屏障下方。另外或替代地,種子可併入於該細料屏障自身中,例如其中該細料屏障浸入有種子。在防侵蝕系統中提供植物及/或種子會促進在防侵蝕系統上方形成天然的保護蓋。當利用生物可降解細料屏障時,該細料屏障用於在植入植物時保持粒狀填充,使得當該屏障自然地衰變時,該植物起到將粒狀材料保持在該等單元中之作用。此系統對於促進在對環境敏感現場形成沙丘尤其有效。當防侵蝕系統包含不鏽鋼金屬絲網、天然生物可降解細料屏障及活的植物/植物種子併入之組合時,該系統提供對環境尤其友好的持久形式的侵蝕屏障。
視情況,該防侵蝕系統包含趾部區段及傾斜區段,其中該趾部區段包含直接堆疊在單元之至少一個下部列之頂部上的單元之至少一個上部列,且該傾斜區段包含並排配置之至少第一列單元,且視情況包含沿著該第一列單元配置之至少第二列單元。較佳地,該防侵蝕系統經組態以用於安裝在斜坡上,使得當安裝在該斜坡上時,形成趾部區段之單元之經堆疊列跨越該斜坡之底部或下部部分延伸,且形成傾斜區段之每一列單元跨越該斜坡在趾部區段上方延伸。已發現,經堆疊趾部區段有助於在斜坡之底部處提供額外質量,從而改良防侵蝕系統之整體穩定性。更特定言之,已發現,在趾部區段中具有較大質量會在趾部區段下方之地面經侵蝕之情況下促進趾部區段向下下降至地面中。尤其當安裝在沿岸位置中時,趾部區段下方之地面經常最容易受到侵蝕,此係因為其通常受到波浪作用最多。將趾部區段下降至地面中有助於防侵蝕系統掩埋自身且避免未來的侵蝕,且亦有助於增加跨越單元之張力,藉此增加整個系統之強度及剛性。較佳地,趾部區段之上部列中之每一單元藉由蓋面板及/或底部面板固定至傾斜區段中之至少一個單元,其中趾部區段中之每一單元藉由底部面板或蓋面板固定至趾部區段之相同列中之另一單元。較佳地,傾斜區段中之每一單元1)藉由底部面板或蓋面板固定至傾斜區段之相同列中之另一單元,及2)藉由蓋面板或底部面板固定至傾斜區段之不同列中之另一單元及/或趾部區段之上部列中之另一單元。蓋及/或底部面板互連在單元之間提供尤其穩定的連接,從而有助於系統充當單體塊。視情況,該防侵蝕系統另外包含頭部區段,其中該頭部區段包含堆疊在單元之至少一個下部列上方之單元之至少一個上部列。較佳地,該防侵蝕系統經組態以使得,當安裝在該斜坡上時,形成頭部區段之單元之經堆疊列跨越頂部或斜坡之較高部分延伸,且形成傾斜區段之每一列單元跨越該斜坡在頭部區段下方延伸。視情況,頭部區段之上部列中之每一單元藉由蓋面板及/或底部面板固定至傾斜區段中之至少一個單元,其中頭部區段中之每一單元藉由底部面板或蓋面板固定至頭部區段之相同列中之另一單元,且其中傾斜區段中之每一單元1)藉由底部面板或蓋面板固定至傾斜區段之相同列中之另一單元,及2)藉由蓋面板或底部面板固定至傾斜區段之不同列中之另一單元及/或頭部區段之上部列中之另一單元。已發現,經堆疊頭部區段亦可藉由在傾斜區段上方提供錨定點來改良防侵蝕系統之整體穩定性。視情況,傾斜區段包含堆疊於至少兩列單元之頂部上的單元之一或多個額外列。較佳地,當傾斜區段包含單元之此類豎直堆疊的列時,趾部區段(及頭部區段,若存在)包含比存在於傾斜區段上之單元層多至少一層之單元層。舉例而言,若傾斜區段包含經堆疊單元之兩層,則趾部區段較佳地包含至少三層。較佳地,當存在多個單元層時,單元支撐總成(若存在)橫跨所有豎直堆疊之層,藉此將該等單元壓縮在一起。較佳地,當防侵蝕系統包含單元之堆疊層時,上部層之單元之底部面板形成下部層之單元之蓋面板。替代地,單元之下部層具有與單元之上部層之底部面板分離的蓋面板。視情況,堆疊層中之單元以偏移圖案配置,例如使得一個單元不會與其正上方或正下方之單元恰好對準。應瞭解,當防侵蝕系統包含多個單元層時,細料屏障及/或活的植物/植物種子可例如僅包括在每一區段之頂部層的單元中。
視情況,每一單元具有2至4 m之長度。視情況,每一單元具有2至4 m之寬度。視情況,每一單元具有0.7至1 m之高度。視情況,每一單元具有2.8至16 m3 之內部體積。視情況,該底部面板係由連續金屬絲網片(例如此金屬絲網片之一部分)形成,該連續金屬絲網片之寬度為1至5 m,諸如2至4 m,且長度為20至50 m,諸如25至35 m。應瞭解,此底部面板視情況界定多個單元(例如至少五個單元,諸如至少10個單元)之底部。替代地,該底部面板為寬度為1至5 m且長度為1至5 m之金屬絲網片。應瞭解,此底部面板視情況界定單個單元之底部。視情況,該蓋面板係由連續金屬絲網片(例如此金屬絲網片之一部分)形成,該連續金屬絲網片之寬度為1至5 m,諸如2至4 m,且長度為20至50 m,諸如25至35 m。應瞭解,此蓋面板視情況界定多個單元(例如至少五個單元,諸如至少10個單元)之頂部。替代地,該蓋面板為寬度為1至5 m且長度為1至5 m之金屬絲網片。應瞭解,此蓋面板視情況界定單個單元之頂部。較佳地,當該蓋面板界定單個單元之頂部時,該底部面板界定多個單元之底部。替代地,當該底部面板界定單個單元之底部時,該蓋面板界定多個單元之頂部。較佳地,該蓋面板界定多個單元之頂部,且該底部面板界定單個單元之底部。咸信,在多個單元上方抽拉片材以界定多個單元之頂部係尤其方便的。
視情況,該防侵蝕系統包含堆疊在單元之第二層上方的單元之第一層。視情況,在此配置中,單元之下部層之蓋面板可形成直接堆疊在單元之下部層之頂部上的單元之上部層之底部面板。替代地,單元之下部層之蓋面板與直接堆疊在單元之下部層之頂部上的單元之上部層之底部面板分離。
應瞭解,該防侵蝕系統可視情況包含不同於上文所描述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單元之額外單元。舉例而言,該防侵蝕系統可另外包含具有不同於上文所描述之單元的結構及/或配置之一或多個單元。詳言之,防侵蝕系統之周邊處之單元可視情況具有不同於位於該系統之內部中的單元之結構的結構。另外或替代地,防侵蝕系統可視情況包括多個層,包括具有不同於上文所描述之單元之結構及配置的單元之層。替代地,防侵蝕系統之所有單元如上文所描述經結構化且經配置。
根據本發明之第六態樣,提供一種用於防侵蝕系統之單元部分。應瞭解,該單元部分可識別為未附接至其他單元之個別部分。舉例而言,根據本發明之第六態樣之單元部分為可與任何其他單元部分分離或與任何其他單元部分分開的個別單元部分。該單元部分包含自底部面板直立的至少三個側面板。應理解,該單元部分可呈頂部打開之單元之形式。側面板及底部面板各自由金屬絲網形成且在單元邊緣處緊固在一起。側面板中之至少一者與底部面板之周邊邊緣向內間隔開至少150 mm,諸如至少200 mm,例如至少250 mm。底部面板延伸超出該單元部分之至少一個側面達至少150 mm,諸如至少200 mm,例如至少250 mm。另外或替代地,該底部面板自單元部分之至少一個側面向外延伸在該側面與相對的側面或邊緣之間量測的單元部分之寬度之至少5%,諸如至少7%,例如至少10%。較佳地,該單元部分之底部面板經組態以在界定鄰近部分之底部之底部面板下方延伸與該底部面板重疊至少150 mm,諸如至少200 mm,例如至少250 mm。視情況,該單元部分包含自底部面板直立之至少四個側面板,且側面板中之至少兩者自底部面板之周邊邊緣向內間隔開至少150 mm,諸如至少200 mm,例如至少250 mm。底部面板因此可延伸超出單元部分之至少兩個側面達至少150 mm,諸如至少200 mm,例如至少250 mm。較佳地,該底部面板經組態以在界定鄰近單元部分之底部之底部面板下方延伸且與該底部面板重疊至少150 mm,諸如至少200 mm,例如至少250 mm。視情況,該底部面板自該單元部分之至少兩個側面向外延伸在該面板自其延伸之側面與相對的側面或邊緣之間量測的單元部分之寬度的至少5%,諸如至少7%,例如至少10%。視情況,該底部面板自相對側面延伸。另外或替代地,該底部面板自鄰近側面延伸,換言之自共用共同邊緣之側面延伸。視情況,每一單元部分具有X個直立側面板,其中X/2個直立側面板與該底部面板之周邊邊緣向內間隔開至少150 mm,諸如至少200 mm,例如至少250 mm,且X/2個直立側面定位於底部面板之周邊邊緣處。視情況,該底部面板自該單元部分之X/2個側面向外延伸在面板自其延伸之側面與相對側面或邊緣之間量測的單元部分之寬度之至少5%,諸如至少7%,例如至少10%,且底部面板在單元部分之X/2個側面處終止。視情況,X為4或6,例如4。視情況,當X = 4時,底部面板自相對側面或自鄰近側面(換言之共用共同邊緣之側面),較佳地自鄰近側面延伸。視情況,當X = 6時,底部面板自交替的側面延伸。視情況,該單元部分為經延伸底部單元部分,其所有側面板均自底部面板之周邊邊緣向內如此間隔開,及/或其中該底部面板自該單元部分之所有側面向外如此延伸。該底部面板與該單元部分之底部可為相同的總體形狀,或不同形狀。舉例而言,該底部面板延伸部分可呈活板(用於該單元部分之每一側面的活板)之形式,或該底部面板可自單元部分之底部處的頂點以及自單元部分之底部處的邊緣向外延伸。視情況,經延伸底部單元部分經組態以與經裁減底部單元部分協力地起作用,該經裁減底部單元部分具有定位於底部面板之周邊邊緣處的所有該等側面板及/或在單元部分之每一側面處終止的底部面板。當經組裝在一起時,鄰接另一單元之經延伸底部單元部分之每一側面應鄰接經裁減底部單元之側面,且鄰接另一單元之經裁減底部單元之每一側面鄰接延伸底部單元之側面。
視情況,底部面板及側面板藉由一或多個捆紮金屬絲及/或複數個夾在單元邊緣處緊固在一起,例如如下文關於本發明之第五態樣所描述。視情況,金屬絲網及/或捆紮金屬絲/夾(若存在)係由高強度金屬絲形成,如上文關於本發明之第五態樣所描述。較佳地,該單元部分適合於形成本發明之第五態樣之防侵蝕系統的一些單元的至少一部分。因此,本發明之第六態樣之單元部分可併有本發明之第五態樣之防侵蝕系統的單元之任一特徵,包括例如單元配置、構造及組裝細節。
根據本發明之第七態樣,亦提供一種用於形成根據本發明之第六態樣之單元部分的成套套組。該成套套組包含經組態以界定單元部分之底部及側面的金屬絲網之底部面板及至少三個側面板,及用於將底部面板與側面板緊固在一起之複數個緊固件。
根據本發明之第八態樣,亦提供一種用於形成本發明之第五態樣之防侵蝕系統的成套套組。該成套套組包含經組態以界定防侵蝕系統之單元的底部、側面及頂部之複數個底部面板、側面板及蓋面板,以及用於將底部面板、側面板及蓋面板緊固在一起之複數個緊固件,視情況其中該成套套組包含本發明之第七態樣之成套套組。
視情況,該成套套組包含用於將每一單元之底部面板繫結至每一單元之蓋面板的複數個支撐總成。視情況,每一支撐總成包含經組態以用於安置在該底部面板下方之下部支撐板、經組態以用於安置在該蓋面板上方之上部支撐板,及用於將下部支撐板接合至上部支撐板之張緊纜線。應瞭解,此類支撐總成亦可適合於將每一單元之第一側面板繫結至第二相對的側面板。舉例而言,一或多個支撐總成可包含經組態以用於安置在該第一側面板外部之第一支撐板、經組態以用於安置在該第二側面板外部之第二支撐板,及用於將第一支撐板接合至第二支撐板之張緊纜線。視情況,該成套套組包含複數個豎直及/或水平支撐總成。視情況,該支撐總成係如關於本發明之第五態樣所描述。
視情況,該成套套組包含複數個細料屏障,例如如關於本發明之第五態樣所描述。舉例而言,該細料屏障可採取該結構及/或形式,且可由關於本發明之第五態樣所描述之材料形成。
視情況,該成套套組包含用於安置在單元下方之防沖刷層,例如如關於本發明之第五態樣所描述。舉例而言,該防沖刷層可採取該結構及/或形式,且可由關於本發明之第五態樣所描述之材料形成。
應瞭解,該成套套組視情況包含關於本發明之第五態樣所描述之任何組件。
根據第九態樣,提供一種安裝諸如根據本發明之第五態樣之防侵蝕系統的方法。該方法較佳地包含沿著單元邊緣將底部面板及側面板組裝且緊固在一起以界定該複數個單元之底部及側面,藉此形成複數個單元部分。藉由例如沿著鄰近的第二單元之邊緣將每一第一單元之底部面板緊固至鄰近的第二單元之至少三個側面及/或緊固至界定鄰近的第二單元之底部的另一底部面板而將單元部分較佳地固定在一起。應瞭解,可在形成單元部分之步驟期間或之後執行將單元部分固定在一起之步驟。接下來,填充材料可插入至單元部分中。視情況,如此插入之填充材料包含橫截面大小在所有尺寸上均大於金屬絲網開口之橫截面大小的岩石材料。視情況,在使單元部分閉合之步驟之後將其他填充材料添加至單元,該其他填充材料諸如經設定大小以穿過網開口之岩石片塊及/或粒狀材料。在插入至少一些填充材料之後,該方法較佳地包含藉由將蓋面板固定至單元部分而使複數個單元部分閉合。較佳地,固定蓋面板之步驟包含對複數個蓋面板進行配置使得蓋面板中之每一者跨越第一單元之頂部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完全跨越)及跨越鄰近第一單元之第三單元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完全跨越)延伸,及將該等蓋面板中之每一者緊固至第一及第三單元之其他面板。視情況,該方法包含:a)例如沿著單元邊緣將該等蓋面板中之每一者緊固至該第一單元之至少兩個側面板,諸如至少三個側面板,例如所有側面板,及緊固至該鄰近的第三單元之至少兩個側面板,諸如至少三個側面板,例如所有側面板,及/或b)將該等蓋面板中之每一者緊固至跨越該鄰近的第三單元之頂部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完全跨越)延伸之另一蓋面板。因此,每一蓋面板較佳地例如沿著鄰近單元之邊緣固定至鄰近單元之至少三個側面,及/或固定至界定鄰近單元之頂部的另一蓋面板。
視情況,在將單元部分固定在一起之步驟之前,該方法包含將防沖刷層及/或阻水層放置在需要防侵蝕之地面上,且接著將單元部分配置在頂部上。視情況,該方法包含在放下防沖刷層/阻水層(若存在)及在地面上將單元部分固定在一起之前對要保護之地面進行評級。
視情況,該方法包含在將填充材料插入至單元部分中之步驟之前將一或多個支撐總成之至少一部分安裝至每一單元部分中,及在使複數個單元部分閉合之步驟之後完成支撐總成,以將每一單元之底部面板繫結至蓋面板。該支撐總成可如關於本發明之第五態樣所描述。視情況,完成該等支撐總成之步驟包含使纜線張緊,同時將上部支撐板推動朝向至下部支撐板,及將夾固定至纜線以將上部支撐板保持在適當位置,視情況其中該方法包含將金屬絲抽拉通過單向夾。
視情況,該方法包含在即將將填充材料插入至該單元中之步驟之前、期間或緊接在該步驟之後將透水細料屏障插入至每一單元部分中,以用於防止粒狀材料穿過該每一單元部分。視情況,該細料屏障係如關於本發明之第五態樣所描述。視情況,每一細料屏障係呈盒包之形式,其中該方法包含:在插入填充材料之步驟之前將每一細料屏障插入至單元部分中;對該盒包進行配置使得該盒包之底部及側面對單元部分之底部及側面進行內襯;運用填充材料填充每一盒包,藉此將填充材料插入至單元部分中;及在使複數個單元部分閉合之步驟之前使該盒包之頂部活板在填充材料上方閉合。視情況,使頂部活板閉合之步驟包含使該頂部活板與該盒包之側面重疊。視情況,該方法包含1)將植物種子添加至填充材料;及/或2)將諸如活的草植物之複數個活的植物的根及/或諸如草種子之植物種子插入通過細料屏障之頂部中的開口。視情況,在使複數個單元部分閉合之步驟之前或之後,較佳地在該步驟之後,如此插入活的植物及/或植物種子。活的植物/種子可如關於本發明之第五態樣所描述。
視情況,該方法包含如此將單元部分之第一層組裝且固定在一起、運用填充材料填充單元部分,及將單元部分之另一層添加在第一層之頂部上。視情況,該方法包含將單元部分之上部層之底部面板固定在下部層之頂部上方,以形成下部層之蓋部分。應瞭解,可針對所需的多個層重複此類步驟。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態樣,提供一種防侵蝕系統,其包含以網格圖案配置的複數個岩石及/或粒狀材料容納單元,每一單元具有圍封內部體積之至少五個面,該等面包括頂部、底部及至少三個側面,每一面係由金屬絲網之至少一個面板形成,該複數個單元包含複數個接合單元,其中每一接合單元具有1)鄰近單元,其具有僅由與形成接合單元之頂部的至少一個金屬絲網面板分離的一或多個金屬絲網面板形成之頂部,其中形成接合單元之底部之至少一個金屬絲網面板跨越鄰近單元之底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或2)鄰近單元,其具有僅由與形成接合單元之底部的至少一個面板分離之一或多個金屬絲網面板形成的底部,其中形成接合單元之頂部的至少一個金屬絲網面板跨越鄰近單元之頂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其中所有單元具有1)頂部,其至少部分地由形成接合單元之頂部的至少一部分之至少一個金屬絲網面板形成,或2)底部,其至少部分地由形成接合單元之底部的至少一部分之至少一個金屬絲網面板形成。視情況,所有單元均為接合單元。應理解,根據本發明之第十態樣之防侵蝕系統可併有關於本發明之第五態樣所描述之任何特徵。舉例而言,該等單元可如關於本發明之第五態樣所描述來構造且配置。詳言之,形成金屬絲網面板之金屬絲網視情況係由高強度鋼金屬絲形成,及/或為經編織金屬絲網,諸如鏈式金屬絲網。作為其他實例,應理解,本發明之第十態樣之防侵蝕系統可包含支撐總成、防沖刷層、阻水層,及/或關於本發明之第五態樣所描述之細料屏障。應進一步理解,本發明之第十態樣之防侵蝕系統可自本發明之第六態樣之單元部分及/或本發明之第七或第八態樣之成套套組組裝,及/或根據本發明之第九態樣之方法來構造。
應理解,本發明之任何態樣可視情況併有關於本發明之另一態樣所描述的任何特徵。舉例而言,本發明之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及第十態樣的該等單元/單元部分之底部面板及至少一個側面板可視情況由連續長度的金屬絲網形成,如關於本發明之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態樣所描述。視情況,該等單元/單元部分之頂部面板亦可由形成底部面板及至少一個側面板之連續長度的金屬絲網形成。類似地,形成本發明之第六態樣之單元的底部及至少一個側面(且視情況頂部)之金屬絲網面板可視情況由連續長度的金屬絲網形成,如關於本發明之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態樣所描述。此外,應理解,本發明之第一態樣之單元總成可視情況形成單元之堆疊的部分,例如其中該單元總成置放於單元之堆疊的頂部上,其中該堆疊之頂部層下方之層中之每一單元的頂部係藉由直接在上方形成單元之底部的網來閉合。類似地,應瞭解,該單元總成可視情況包括經堆疊單元之多個層,例如其中界定該單元總成之下部面及上部面之該連續長度的網在該堆疊之底部處形成任一單元之底部,且在該堆疊之頂部處形成任一單元之頂部。
圖2a展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的防侵蝕系統201之透視圖。在圖2a中所展示之實施例中,防侵蝕系統201包含由四個單元之兩個堆疊列(上部列203a及下部列203b)構成之水平趾部區段202、由四個單元之兩個堆疊列(上部列205a及下部列205b)構成之水平頭部區段204,及由並排配置且安置於趾部區段202與頭部區段204之間的四個單元之三列207a、207b、207c構成之傾斜區段206。出於清楚起見,圖2a僅展示每一單元之底部、側面及頂部之位置,而非對應的底部面板、側面板及蓋面板(其在下文參考以下諸圖描述)之位置。圖2a亦省略填充每一單元之岩石片塊。每一單元具有長方體形狀(因此具有四個側面),允許單元配置成網格。在垂直於界定趾部區段202、頭部區段204及傾斜區段206之列的方向上延伸之每一行網格包含一個上部趾部單元、三個並排傾斜的單元及一個上部頭部單元。圖2a亦展示支撐總成208之位置,該等支撐總成自傾斜區段206中之每一單元之頂部延伸至底部且自趾部區段202及頭部區段204中之每一堆疊式單元對之頂部延伸至底部。每一單元係藉由四個支撐總成208固持在一起。
圖2b展示圖2a之防侵蝕系統201,其中五個蓋面板210b、210d、210e中之三者界定單元之頂部。每一蓋面板210沿著每一行單元之全長延伸,且與趾部區段202及頭部區段204堆疊式單元對中之頂部單元之側面板重疊。
圖3a展示圖2a之防侵蝕系統201之橫截面側視圖。在圖3a中可見的係蓋面板210中之一者。每一蓋面板210沿著每一行單元之全長延伸,且與趾部區段202及頭部區段204堆疊式單元對中之頂部單元之側面板重疊。出於清楚起見,圖3a展示蓋面板210與底層單元側面板之間及在鄰近單元之側面板之間的放大間隔。當經構造時,使用固定系統使單元側面板與蓋面板彼此緊密接觸,該固定系統可包括可撓性金屬絲、剛性金屬絲、c形夾、壓爪夾或彈簧夾,以防止岩石片塊自單元脫離。在圖3a中亦可見係由下伏於單元之土工織物材料形成之防沖刷層211。出於清楚起見,圖3a展示防沖刷層211與上覆單元之間的放大間隔。當經構造時,單元可直接擱置在防沖刷層211之土工織物上。防侵蝕系統201尤其很適合於曝露於中等力波浪衝擊之沿岸設施。
圖3b展示圖2a之防侵蝕系統201之傾斜區段206中的單元配置之放大視圖。如在圖3a中,圖3b展示鄰近單元220a、220b及220c、單元及蓋面板210以及單元及土工織物層211之間的放大間隔。兩個側面板與底部面板之邊緣向內間隔開(僅一個此類側面板221在圖3a中係可見的),從而使底部面板222之區段自單元之側面伸出。底部面板222之此伸出區段在鄰近單元之底部下方延伸且與該底部重疊。該重疊部藉由金屬絲連接夾(圖3b中未展示)接合至鄰近單元之底部面板,從而提供產生表現為單體結構之整個防侵蝕系統的牢固且可撓的連接件。
圖4a展示雙層防侵蝕系統401之橫截面側視圖。防侵蝕系統401類似於圖3a之防侵蝕系統,該防侵蝕系統401具有由單元之三個堆疊列(上部列403a、中間列403b、下部列403c)構成之水平趾部區段402、由單元之三個堆疊列(上部列405a、中間列405b、下部列405c)構成之水平頭部區段404,及由並排配置且安置於趾部區段402與頭部區段404之間的單元之三個上部列(407a、407b、407c)及單元之三個下部列(408a、408b、408c)構成之傾斜區段406。蓋面板410沿著每一行單元之全長延伸,且與趾部區段402及頭部區段404堆疊式單元中之頂部單元的側面板重疊。出於清楚起見,如在圖3a中,圖4a展示在蓋面板410與下伏單元側面板之間及在鄰近單元之側面板之間的放大間隔。在圖4a中亦可見由下伏於單元之土工織物材料形成之防沖刷層411,同樣在防沖刷層411與上覆單元之間存在放大間隔。防侵蝕系統401尤其很適合於曝露於強力波浪衝擊之沿岸設施及/或較陡斜坡。
圖4b展示圖4a之防侵蝕系統401之傾斜區段406中的單元配置之放大視圖。同樣,圖4b展示放大間隔。個別單元與圖2、圖3a及圖3b之防侵蝕系統201中的單元相同,且以相同方式配置於每一列內。單元之上部列407及下部列408係交錯的,使得例如中間上部列407b部分地位於中間下部列408b以及外部下部列408a中之一者的頂部上。因此,下部列之每一單元之頂部並不由單個蓋面板410界定,而是由上部列之底部面板之組合界定。然而,單元之上部列中之單元與防侵蝕系統201中之單元具有相同蓋配置。
圖5a展示另一防侵蝕系統501之橫截面側視圖。防侵蝕系統501中之單元配置與圖2、圖3a及圖3b之防侵蝕系統201相同。與圖3a及圖3b中之特徵相同的特徵經給予對應的附圖標記,其前綴為「5」而非「2」。在圖5a中亦可見阻水層530,該阻水層由包夾於土工織物材料之下部層532與上部層533之間的膨潤土層531形成。阻水層530定位於單元下方,同樣在上覆單元之間具有放大間隔。在圖5a中所展示之可用於對河道的側面進行內襯之設施中,頭部區段504經切入現有河道河岸540之頂部,其中阻水層530向上延伸至頭部區段504之外部。如圖5a中所展示,頭部區段504之頂部與河道河岸540之頂部位於同一平面中。
圖5b展示圖5a之防侵蝕系統501之傾斜區段506中的單元配置之放大視圖。圖5b中所展示之防侵蝕系統501之彼等部分運用與如圖5a中使用之附圖標記相同的附圖標記來標記。
圖6a展示適合於形成圖3a、圖4a或圖5a中之任一者之防侵蝕系統201、401、501的單元部分601之透視圖。單元部分601具有藉由金屬絲扣件(圖6a中未展示)接合至四個直立側面板603a至603d之底部面板602。視情況,側面板603a至603d可由單個網片形成,其中在面板之間的邊緣處存在彎曲部且其中存在接合部來封閉例如面板603a與603d之間的側面。使用剛性螺旋線圈緊固金屬絲來形成面板之間的接合部,但亦可使用可撓性金屬絲或金屬絲環(例如c形夾、壓爪夾或彈簧夾)。側面板603d自底部面板之邊緣603e向內間隔開,藉此允許底部面板602之區段602f延伸超出單元之側面。儘管圖6a中未展示蓋面板,但是展示一組四個支撐總成610以在一旦組裝單元之情況下給出該等支撐總成之位置的指示。單元之面板係由菱形圖案金屬絲網形成,出於清楚起見僅在側面板603a上展示。可使用其他網形狀。網之菱形開口具有大於其寬度之長度,從而形成細長菱形。該網定向成菱形之長度軸線平行於單元部分之底部,但亦可使用其他定向。
圖6b展示圖6a之單元部分601之平面視圖。平面視圖清晰地展示側面板603a至603d在底部面板602上之配置及四個支撐總成610在單元中之定位。
圖7a展示適合於形成圖2a、圖3a、圖4a或圖5a中之任一者之防侵蝕系統的另一單元部分701之透視圖。單元部分701類似於圖6a之單元部分601,且對應於圖6a之特徵之特徵運用如圖6a中使用之相同附圖標記來標記,該等附圖標記之前綴為「7」而非「6」。單元部分具有自底部面板702之邊緣702e向內間隔開之兩個側面板703c、703d,藉此允許底部面板702之區段702f延伸超出單元之兩側。兩個插入側面板703c、703d為共用單元之豎直邊緣的鄰近側。圖7b展示圖7a之單元之平面視圖。平面視圖清晰地展示側面板703a至703d在底部面板702上之配置及四個支撐總成710在單元中之定位。
圖8a展示適合於形成圖3a、圖4a或圖5a中之任一者之防侵蝕系統的另一單元部分801之透視圖。單元部分801極類似於圖7a之單元部分701,惟向內間隔開之側面板803b、803d為單元的不共用豎直邊緣之相對側面除外。反而,向內間隔開之側面板803b、803d藉由定位於底部面板802之邊緣802e處之側面板803a、803c分離。對應於圖7a之特徵之特徵運用如圖7a中使用之相同附圖標記來標記,該等附圖標記之前綴為「8」而非「7」。圖8b展示圖8a之單元之平面視圖。平面視圖清晰地展示側面板803a至803d在底部面板802上之配置及四個支撐總成810在單元中之定位。
圖9a展示適合於形成圖3a、圖4a或圖5a中之任一者之防侵蝕系統的另一單元部分901之透視圖。單元部分901類似於圖6a之單元部分601,且對應於圖6a之特徵之特徵運用如圖6a中使用之相同附圖標記來標記,該等附圖標記之前綴為「9」而非「6」。單元部分具有自底部面板902之邊緣902e向內間隔開之所有四個側面板903a至903d,藉此允許底部面板902之區段902f延伸超出單元之四個側面。底部面板之延伸區段902f係呈自單元之側面延伸出來之活板之形式,使得邊緣902e在單元之底部的頂點處終止。底部面板902之總體形狀係方形的,且在拐角處具有方形切口。圖9b展示圖9a之單元之平面視圖。平面視圖清晰地展示側面板903a至903d在底部面板902上之配置及四個支撐總成910在單元中之定位。當用於形成防侵蝕系統時,每一單元部分901(其為「經延伸底部」單元部分)應由四個「經裁減底部」單元部分環繞,諸如圖11中所展示之「經裁減底部」單元部分。經裁減底部單元部分應鄰接經延伸底部單元部分901之側面903a至903d中之每一者。經延伸且經裁減底部單元部分應配置成棋盤形圖案。
圖10a展示適合於形成圖3a、圖4a或圖5a中之任一者之防侵蝕系統的另一單元部分1001之透視圖。單元部分1001類似於圖6a之單元部分601,且對應於圖6a之特徵之特徵運用如圖6a中使用之相同附圖標記來標記,該等附圖標記之前綴為「10」而非「6」。單元部分具有自底部面板1002之邊緣1002e向內間隔開之所有四個側面板1003a至1003d,藉此允許底部面板1002之區段1002f延伸超出單元之四個側面。底部面板1002與單元之底部具有相同形狀(但較大),且因此延伸區段1002f圍繞整個單元延伸,使得單元之底部處之頂點亦自邊緣1002e間隔開。圖10b展示圖10a之單元之平面視圖。平面視圖清晰地展示側面板1003a至1003d在底部面板1002上之配置及四個支撐總成1010在單元中之定位。當用於形成防侵蝕系統時,位於防侵蝕系統之內部中(亦即,不在周邊處)之每一單元部分1001(其為「經延伸底部」單元部分)應由八個「經裁減底部」單元部分環繞,諸如圖11中所展示之「經裁減底部」單元部分。四個經裁減底部單元部分應鄰接經延伸底部單元部分1001之側面1003a至1003d,且四個經裁減底部單元部分應鄰接側面1003a至1003d之間的拐角。因此,經延伸且經裁減底部單元部分應配置成每一經延伸底部部分由經裁減底部單元部分之環環繞。應瞭解,該配置在系統之周邊處可不同。
圖6a至圖10a之單元部分各自適合於界定單元之底部及側面,該單元具有3.25 m之寬度、3.25 m之長度及0.75 m之高度。底部面板自單元部分之側面延伸0.25 m,使得其可與鄰近單元之底部重疊0.25 m。形成面板之金屬絲網為由AISI 318不鏽鋼形成之Geobrugg® TECCO®高強度鋼絲網G65/3不鏽鋼,其具有3.0 mm之金屬絲直徑及至少1,650 N/mm2 的金屬絲拉伸強度。網拉伸強度為至少140 kN/m。菱形開口長143 mm且寬83 mm。可使用其他金屬絲網,包括塗佈Al/Zn之鋼絲網,諸如其他Geobrugg® TECCO®網產品。
圖11展示適合於與圖9及圖10之經延伸底部單元部分901、1001一起使用的經裁減底部單元部分之透視圖。單元部分1101極類似於圖6a之單元部分601,惟所有側面1103a至1103d定位於底部面板之邊緣處除外。對應於圖6a之特徵之特徵運用如圖6a中使用之相同附圖標記來標記,該等附圖標記之前綴為「11」而非「6」。
圖12展示圖2a之防侵蝕系統中的單元配置之透視圖,該防侵蝕系統由根據圖7a及圖7b之單元部分701構成。第一單元部分701a以實線展示,第二單元部分701b以虛線展示,且第三單元部分701c以虛線展示。單元部分701a至701c形成圖2a之防侵蝕系統的傾斜區段206之部分。第二單元部分701b在與第一單元部分701a相同的列中定位成鄰近第一單元部分701a,而第三單元部分701c在與第一單元部分701a相同之行中定位成鄰近第一單元部分701a。每一單元部分701a至701c具有自該單元之兩個鄰近側面延伸出來之底部面板702a至702c。第一單元701a之延伸的底部面板702a與鄰近的第二單元部分701b之底部面板702b、鄰近的第三單元部分701c之底部面板702c及沿直徑定位之單元部分重疊,該沿直徑定位之單元部分係在第二單元701b之行及第三單元701c之列中(此另一單元部分不在圖5中展示)。藉由此配置,第一單元部分701a具有第一底部面板702a,其界定第一單元部分之底部且跨越鄰近的第二單元部分701b之底部之部分延伸。彼鄰近的第二單元部分701b之底部係由彼單元的自身的底部面板702b界定。儘管圖5中未展示,但第一單元之頂部係由蓋面板界定,該蓋面板在含有第一單元之整行單元上方延伸且因此亦界定第三單元之蓋。單元之頂部及底部兩者處之重疊面板的此交聯配置提供尤其穩定且靈活的緊固,從而使防侵蝕系統表現為單體可撓性結構。
圖13a展示適合於形成根據本發明之防侵蝕系統的六邊稜柱形單元部分1301之透視圖。在結構上,單元部分1301類似於圖8a之單元部分801,且對應於圖8a之特徵之特徵運用如圖8a中使用之相同附圖標記來標記,該等附圖標記之前綴為「13」而非「8」。單元部分1301具有六個直立側面板1303a至1303f,該等側面板中之三者自底部面板1302之邊緣1302e向內間隔開。向內間隔開之側面板1303b、1303d、1303f為不共用豎直邊緣之單元之側面。反而,向內間隔開之側面板1303b、1303d、1303f係藉由定位於底部面板1302之邊緣1302e處之側面板1303a、1303c、1303e分離。圖13b展示圖13a之單元部分1301之平面視圖。平面視圖清晰地展示側面板在底部面板1302上之配置及四個支撐總成1310在單元中之定位。
圖14及圖15a分別展示經裁減底部及經延伸底部三稜柱形單元部分1401、1501之透視圖。可藉由將經延伸底部單元部分1501及經裁減底部單元部分1401與由三個經裁減底部1401單元部分環繞之每一經延伸底部單元部分1501組裝在一起來形成防侵蝕系統。在結構上,單元部分1401及1501分別類似於圖11及圖9之單元部分1101及901。對應於圖11及圖9中之單元部分1101及901的特徵之特徵運用如圖1101中使用之相同附圖標記來標記,該等附圖標記之前綴為「14」及「15」而非「11」及「9」。單元部分1401具有三個直立側面板1403a至1403c,所有側面板定位於底部面板1402之邊緣1402e處。單元部分1501具有三個直立側面板1503a至1503c,所有側面板自底部面板1502之邊緣1502e向內間隔開。底部面板1502之延伸部分1502f係呈活板之形式,如圖9之單元部分901。圖15b展示圖15a之單元之平面視圖。平面視圖清晰地展示側面板1503a至1503c在底部面板1502上之配置及三個支撐總成1510在單元中之定位。
圖16a展示適合用於圖2a之防侵蝕系統中的金屬絲網之俯視平面視圖。圖6a中展示Geobrugg® TECCO®網。視情況,該網為G65/3 STAINLESS TECCO®網。該網為具有菱形圖案之鏈式編織網,其中每一菱形開口具有大於寬度W之長度L。圖16a中所展示之網部分係由六個Z形交錯金屬絲1601至1606構成。每一金屬絲1601a、1602b之切割端部與鄰近金屬絲1602a、1602b之經編結切割端部編結且互連在一起。圖16b展示圖16a之金屬絲網之側視圖。
圖17a展示適合於將金屬絲網之面板緊固在一起之螺旋線圈緊固件1701。在使用中,螺旋線圈緊固件1701捲繞於兩個鄰近網面板之金屬絲周圍以將面板連接在一起。圖17b展示適合於將金屬絲網之面板緊固在一起之c形夾1702。以兩個組態展示c形夾:打開(在用於將面板緊固在一起之前,當該夾具有「c」形狀時);及閉合(在圍繞一對鄰近金屬絲緊固以將金屬絲固定在一起之後,當該夾自身重疊以形成「o」形狀時)。在圖17b中,在平面視圖及側視圖中展示呈閉合組態之該夾,以展示重疊的夾端部。圖17c展示適合於將金屬絲網之面板緊固在一起之彈簧夾1703。經展示夾為可購自Geobrugg®之T3夾。
圖18展示裝配有透水細料屏障1820的單元1801之側視橫截面視圖。細料屏障係呈對單元1801之底部、側面及頂部進行內襯之盒包之形式。細料屏障盒包1820為生物可降解的,且由羊毛材料形成,但可使用其他生物可降解材料。細料屏障盒包1820填充有沙石,將盒包推向界定單元之底部及側面之面板。圖18為單個單元1801之示意圖,出於清楚起見,該單元經展示為在防侵蝕系統中處於適當位置。圖18中亦展示包含(生物可降解或生物不可降解)土工織物材料之防沖刷層1803。防沖刷層1803為視情況選用的,但可在水在細料屏障盒包1820下方沿著單元之底部流動之情況下輔助避免侵蝕單元。防沖刷層1803經包夾於單元1801與需要防侵蝕之地面1804之間。單元1801之頂部係由蓋面板1805界定,該蓋面板橫跨單元及相鄰單元(圖18中未展示)之頂部。界定單元之底部之底部面板1806的延伸部自至少一側突出,以在一或多個鄰近單元(圖18中未展示)之底部面板下方重疊。單元1801包含複數個支撐總成1807,其幫助將蓋面板1805與底部面板1806保持對準。圖18展示具有多個植入的活的植物1808之單元1801。該等植物為已經生長出遍及整個單元延伸且延伸至相鄰單元(圖18中未展示)中且至地面1804中之重要根系之沙茅草植物1808。根系使填充單元之沙石穩定,從而在細料屏障盒包1820自然降解時將沙石固持在適當位置。隨時間推移,沙茅草植物1808促進在由防侵蝕系統提供之穩定底部上方形成沙丘系統。
圖19展示類似於形成圖18之單元1801之底部及側面的單元部分之單元部分1901之透視圖。該單元1901係由圖7之單元部分701構成,該單元部分裝配有細料屏障盒包1920。等效於單元部分701之特徵的單元部分1901之特徵運用如圖7中使用之相同附圖標記來標記,該等附圖標記之前綴為「19」而非「7」。出於清楚起見,圖19中未展示蓋面板。圖19展示十六個沙茅草植物1908之位置(圖19中僅展示植物之頂部)。植物突出穿過細料屏障盒包1920之頂部中之狹縫(圖19中未展示)。細料屏障盒包1920填充有沙石、土壤、岩石或其混合物。單元部分1901可以與單元部分701相同之方式與其他單元部分一起配置。應瞭解,先行圖中所展示之單元部分中之任一者可具有細料屏障盒包。
圖20展示並排配置之圖18的一列三個單元部分1801。圖20使用如圖18中使用之相同附圖標記。圖20較清晰地展示單元之底部面板與鄰近單元(在圖20中標記為2090之位置處)重疊之方式,及沙茅草根系擴散穿過鄰近單元之方式。
圖21a展示在插入至單元部分中之前且其頂部活板打開之圖18的細料屏障盒包1820。盒包1820包含底部1822、四個直立側面1823及頂部活板1824。頂部活板1824大於盒包之頂部開口以允許活板1824在閉合時向下摺疊至盒包之側面1823上。盒包1820經大小設定以緊密地裝配至單元部分中。單元之面板之壓力使盒包保持閉合,而無需盒包自身上之緊固件。合適的盒包係完全由諸如羊毛之生物可降解材料製成。圖21b展示圖21a之盒包1820,其中頂部活板1824閉合且向下摺疊在側面1823上。如圖21b中所展示,頂部活板1824具有複數個狹縫1825,活的植物及/或植物種子可在盒包經填充且經封閉在單元內部時插入穿過該等狹縫。
圖22a展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單元總成2201之透視圖。單元總成2201為包含一個單元之單個單元總成。單元總成2201具有下表面2202、兩個相對側面2203b及2203d,以及兩個端面2203a及2203c。在圖22a中以部分組裝狀態展示單元總成,其中單元之頂部打開。單元總成之上部面將由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片之區段2204形成,該鏈式金屬絲網片亦形成單元總成之下部面及端面2202、2203a、2203c。在圖22a之單元總成2201中,連續長度的金屬絲網係由單個片形成,但可由端對端接合在一起之多個片形成。兩個側面2203b及2203d係由分離的金屬絲網面板形成。金屬絲網片面板藉由包含剛性螺旋線圈緊固金屬絲之金屬絲緊固件(圖6a中未展示)固定在一起,但亦可使用可撓性金屬絲或金屬絲環(例如c形夾、壓爪夾或彈簧夾)。圖22a展示單元總成2201,其中單元之頂部打開,亦即區段2204向後摺疊,以準備使單元填充有岩石片塊。形成單元之金屬絲網為菱形圖案、鏈式、金屬絲網,其出於清楚起見僅在端部2203a上展示。可使用其他網形狀。網之菱形開口具有大於其寬度之長度,從而形成細長菱形。該網定向成菱形之長度軸線平行於單元之底部。
圖22b展示圖22a之單元總成2201之平面視圖。該平面視圖展示單元總成2201,其中區段2204摺疊以使單元閉合,且四個支撐總成2210處於適當位置。形成底部2202、端部2203a及2203c以及頂部2204之金屬絲網片沿著頂部2204與端部2203a之間的邊緣接合至自身。
圖23a及圖23b展示類似於圖22a及圖22b之單元總成2201的另一單元總成2301,且對應的特徵經給定相同的附圖標記,惟使用前綴「23」代替「22」除外。單元總成2301之不同之處僅在於形成下部面2302、端面2303a及頂部面之金屬絲網片的端部之間的接合部為當單元閉合時定位於單元總成之上部面上的重疊的接合部。如圖23a及圖23b中所展示,當單元之頂部閉合時,金屬絲網片2304a及2304b之兩個區段重疊,以形成重疊的接合部2330。此接合可比不重疊接合方便且堅固。接合部2330位於單元總成之上部面上,但可位於另一面上,或跨越兩個鄰近面及其間之間的邊緣定位。
圖24展示類似於圖22a及圖22b之單元總成2201的另一單元總成2401,且對應的特徵被給定相同的附圖標記,惟使用前綴「24」來代替「22」除外。單元總成2401之不同之處僅在於形成側面2403d之金屬絲網側面板自金屬絲網片之側邊緣2402e向內間隔開,該金屬絲網片界定單元總成2401之下部面2402、端面2403a及2403c以及上部面。如在圖22a中,展示單元總成,其中單元之頂部打開。因此,金屬絲網片自單元總成之側面延伸出來,允許當單元總成2401與鄰近單元總成並排置放在一起時,該單元總成2401嵌套鄰近單元總成。當經嵌套時,形成單元總成2401之下部面2402、端面2403a及2403c以及頂部面之連續長度的金屬絲網片與形成經嵌套鄰近單元總成(圖24中未展示)之下部面、端面及上部面之金屬絲網重疊。
圖25展示類似於圖24之單元總成2401之另一單元總成2501,且對應的特徵經給定相同附圖標記,惟使用前綴「25」代替「24」除外。單元總成2501之不同之處在於其包含三個單元2520a、2520b、2502c。界定單元總成之下部面2502、端面2503a、2503c及上部面之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亦形成三個單元2520a、2520b及2520c之底部及頂部,以及單元2520a、2520c中之每一者之一個端部。單元2520a、2520c之其他端部係藉由單獨的鏈式金屬絲網面板形成,該等鏈式金屬絲網面板亦形成安置於單元2520a、2520c之間的單元2520b之端部。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係由在單元總成之頂部面上端對端接合之兩個金屬絲網片形成。圖25展示單元總成2501,其中單元之頂部打開且僅存在彼等金屬絲網片中之一者。為了使單元閉合,藉由將第二片接合至已經形成單元總成之下部面2502及端面2503a、2503c之片來完成連續長度的金屬絲網,其中重疊的接合部定位於單元總成2501之頂部面及端面2503a上。應理解,雖然圖25展示單元2520a 、2520b、2520c處於同一平面中,但單元可相對於彼此傾斜,例如使得單元2520a及2520c形成趾部區段及頭部區段,且單元2520b形成傾斜區段。在彼變型及其他變型中,單元總成之側面可各自藉由複數個單獨的金屬絲網面板而非共同的金屬絲網面板來形成。應理解,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亦可由藉由重疊的接合部端對端接合之單個片形成。
圖26a至圖26c展示類似於圖23a及圖23b之單元總成2301的另一單元總成2601之分解及組裝透視圖,且對應的特徵經給定相同的附圖標記,惟使用前綴「26」代替「23」除外。單元總成2601與單元總成2301之不同之處在於其由兩個重疊的連續金屬絲網片2610、2620形成,該兩個重疊的連續金屬絲網片分別在圖26a及圖26b中單獨地展示。一旦兩個片2610、2620經放置在一起以形成單元總成2601,則片2610環繞下表面2602及兩個相對的側面2603b、2603d,且片2620環繞下表面2602及兩個端面2603a、2603c。在圖26c中以部分組裝狀態展示單元總成,其中單元之頂部打開。為了使單元閉合,片2610之端部2614a、2614b及片2620之端部2624a、2624b經摺疊在單元之上部面上,其中片2610及2620之相對端部在中間重疊。應瞭解,片2610可位於片2620內部,可位於片2620外部,或可在下部面上位於片2620內部,及在上部面上位於片2620外部(且反之亦然)。單元2601之結構具有跨越下部面2602之雙層網,及跨越上部面之至少一雙層(其中四層網跨越上表面之至少一部分)。圖26d展示當單元之頂部閉合以形成重疊的接合部2630時創建之四向重疊部,其中重疊片藉由諸如螺旋線圈緊固件之合適的緊固裝置接合。可在單元之邊緣處在片之側面之間使用例如螺旋線圈緊固件之緊固件。支撐總成2610定位成穿過四向的重疊接合部2630,加強重疊的接合部。圖26a至圖26d展示單元2601,其中兩個連續片在單元之上部面上重疊。應瞭解,兩個片無需在同一面上重疊。舉例而言,片之間的重疊部反而可形成於側面或端面上。在圖26a至圖26d中,形成單元之金屬絲網為菱形圖案、鏈式、金屬絲網,其出於清楚起見僅在端面2603a及側面2603d上展示。可使用其他網形狀。網之菱形開口具有大於其寬度之長度,從而形成細長菱形。在圖26a至圖26d中,兩個片2610、2620之網定向成菱形之長度軸線平行於單元之底部。圖26a至圖26d展示單元2601,其中片2610、2620在單元之下部面及上部面上形成雙層。替代構造包括使網2610僅跨越下部面及側面(而非上部面)延伸,及/或使網2610轉動成包裹單元之側面及端面而非下部面、側面及上部面。
應瞭解,圖中所描繪的任何單元設計可視情況包括本文中所描述的額外特徵,諸如用於將相對側面/端面繫結在一起之一或多個水平支撐總成,及/或例如呈諸如A393網之經焊接增強網面板之形式的加強網。
沿岸防侵蝕系統經常曝露於極端的力,甚至會使得通常用於岩石護面之最大岩石移動。在習知的海洋防禦中,此類力往往會造成損壞,從而隨時間推移減弱系統。然而,本發明之系統之全積體結構的結果為系統之變形增加了金屬絲網之張力,從而加強了結構。此在該網由高強度不鏽鋼金屬絲形成時尤其如此。
雖然已經參考特定實施例描述且說明了本發明,但所屬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應瞭解,本發明適用於本文中未特定說明之許多不同變化。
在前述描述中,當提及具有已知、明顯或可預見的等效物之整體或元件時,則將此類等效物併入本文中,如同單獨闡述一樣。應參考用於判定本發明之真正範疇之申請專利範圍,應將該真正範疇理解為涵蓋任何此類等效物。讀者亦將瞭解,經描述為較佳、有利的、方便的等等之本發明之整體或特徵係視情況選用的,且不限制獨立項之範疇。此外,應理解,此類視情況選用之整體或特徵,儘管在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中具有可能益處,但在其他實施例中可能並非合乎需要的,且因此可能不存在。
以下經編號條項中描述本發明之某些態樣:
條項1—一種如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方案18之防侵蝕系統。
條項2:如條項1之防侵蝕系統,其中第二單元鄰接第一單元之一第一側面,且第三單元鄰接第一單元之一第二側面,且其中該第一單元之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為該第一單元之鄰近側面。
條項3:如條項1或2之防侵蝕系統,其中每一單元之底部面板、側面板及蓋面板藉由一或多個捆紮金屬絲及/或複數個夾在單元邊緣處緊固在一起。
條項4:如任一前述條項之防侵蝕系統,其中形成該底部面板、該側面板及該蓋面板之金屬絲網係由具有至少2 mm之一直徑及至少1,000 N/mm2 之一拉伸強度的高強度鋼金屬絲形成,視情況而言,其中該金屬絲網具有至少75 kN/m之一拉伸強度。
條項5:如條項3或條項4之防侵蝕系統,其中該等捆紮金屬絲及/或該複數個夾係由具有至少2 mm之一直徑及至少1,000 N/mm2 之一拉伸強度的高強度鋼金屬絲形成。
條項6:如任一前述條項之防侵蝕系統,其中形成該底部面板、該側面板及該蓋面板之該金屬絲網且視情況該等捆紮金屬絲及/或該複數個夾(若存在)係由諸如奧氏體不鏽鋼金屬絲之不鏽鋼金屬絲形成。
條項7:如任一前述條項之防侵蝕系統,其中每一單元之至少三個側面板中之至少一者自界定該單元之底部之該底部面板的一周邊邊緣向內間隔開至少150 mm;其中界定該第一單元之底部之該底部面板在界定該鄰近的第二單元之底部之該底部面板下方延伸,且與該底部面板重疊至少150 mm。
條項8:如條項7之防侵蝕系統,其中每一單元具有至少四個直立側面,其中每一單元之該等側面板中之至少兩者自界定該單元之該底部之該底部面板的該周邊邊緣向內間隔開至少150 mm,其中界定該第一單元之該底部之該底部面板:在界定該鄰近的第二單元之該底部之該底部面板下方延伸且與該底部面板重疊至少150 mm;且在界定一另一單元之底部之一底部面板下方延伸且與該底部面板重疊至少150 mm,該另一單元係鄰近該第一單元且不同於該第二單元,視情況其中該另一單元為第三單元。
條項9:如條項1至6中任一項之防侵蝕系統,其中複數個單元包含複數個第一經延伸底部單元及複數個第二經裁減底部單元,其中每一經延伸底部單元之所有該等側面板自界定該經延伸底部單元之底部之該底部面板的一周邊邊緣向內間隔開至少150 mm;其中每一經裁減底部單元之所有該等側面板定位於界定該經裁減底部單元之底部之該底部面板的一周邊邊緣處;其中鄰接另一單元之該等經延伸底部單元之每一側面鄰接一經裁減底部單元之一側面,且鄰接另一單元之該等經裁減底部單元之每一側面鄰接一經延伸底部單元之一側面;且其中每一經延伸底部單元之經延伸底部面板在界定鄰近的經裁減底部單元之底部的該等底部面板下方延伸且與該等底部面板重疊至少150 mm。
條項10:如條項1至8中任一項之防侵蝕系統,其中該第一底部面板跨越不同於該第一單元及該第二單元之一或多個單元之該底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視情況其中該第一底部面板界定該第二單元之該底部,且視情況界定不同於該第一單元及該第二單元之一或多個單元之該底部。
條項11:如任一前述條項之防侵蝕系統,其中該第一蓋面板跨越不同於該第一單元及該第三單元之一或多個單元之頂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
條項12:如任一前述條項之防侵蝕系統,其中每一單元包含將界定該單元之該底部之該底部面板繫結至界定該單元之該頂部之該蓋面板的至少一個支撐總成,例如其中每一支撐總成包含安置於該底部面板下方之一下部支撐板、安置於該蓋面板上方之一上部支撐板,及將該下部支撐板接合至該上部支撐板之一張緊纜線。
條項13:如任一前述條項之防侵蝕系統,其中每一單元填充有岩石片塊,諸如一橫截面大小在所有尺寸上均大於金屬絲網開口之橫截面大小之岩石片塊。
條項14:如任一前述條項之防侵蝕系統,其中每一單元包含用於防止粒狀材料從中穿過之一透水細料屏障,該細料屏障安置於每一單元之該蓋面板下方,視情況其中該細料屏障鄰近該蓋面板對該單元之該頂部進行內襯。
條項15:如條項14之防侵蝕系統,其中該細料屏障鄰近該等側面板對該單元之至少三個側面進行內襯且視情況鄰近該底部面板對該單元之底部進行內襯,視情況其中該細料屏障係呈一盒包之形式,該盒包具有對該單元之該底部進行內襯之一底部、對該單元之該至少三個側面進行內襯之側面,及對該單元之該頂部進行內襯之一頂部活板。
條項16:如條項14或條項15之防侵蝕系統,其中該細料屏障係由一生物可降解材料形成,視情況其中該生物可降解材料為羊毛或椰子纖維基材料中之一或多者。
條項17:如條項14至16中任一項之防侵蝕系統,其中每一單元含有諸如沙石及/或土壤之粒狀材料,且視情況岩石片塊,諸如一橫截面大小在所有尺寸上均大於該等金屬絲網開口之該橫截面大小的岩石片塊;其中該粒狀材料安置在該細料屏障下方,或位於由該細料屏障圍封之一空間中。
條項18:如技術方案14至17中任一項之防侵蝕系統,其中每一單元包含複數個活的植物,諸如活的草植物及/或植物種子,諸如草種子,其中該複數個活的植物具有至少部分地安置在該細料屏障下方或至少部分地位於由該細料屏障圍封之一空間中之根,及/或該設備種子安置於該細料屏障下方或位於由該細料屏障圍封之一空間中。
條項19:如任一前述條項之防侵蝕系統,其包含一趾部區段及一傾斜區段,其中該趾部區段包含堆疊在單元之至少一個下部列上方的單元之至少一個上部列,且該傾斜區段包含至少一第一列單元且視情況沿著該第一列單元配置之至少一第二列單元,視情況其中該防侵蝕系統經組態以用於安裝在一斜坡上,使得當安裝在該斜坡上時,形成該趾部區段之單元之堆疊列跨越該底部及/或該斜坡之一下部部分延伸,且形成該傾斜區段之單元之每一列跨越該斜坡在該趾部區段上方延伸,視情況其中該趾部區段之該上部列中之每一單元藉由一蓋面板或一底部面板固定至該傾斜區段中之至少一個單元,其中該趾部區段中之每一單元藉由一底部面板或一蓋面板固定至該趾部區段之相同列中之另一單元,且其中該傾斜區段中之每一單元1)藉由一底部面板或一蓋面板固定至該傾斜區段之相同列中之另一單元,且2)藉由一蓋面板或一底部面板固定至該傾斜區段之一不同列中之另一單元及/或該趾部區段之該上部列中之另一單元。
條項20:一種用於一防侵蝕系統之單元部分,其包含自一底部面板直立之至少三個側面板,該等側面板及該底部面板各自由金屬絲網形成且在單元邊緣處緊固在一起,其中該等側面板中之至少一者自該底部面板之一周邊邊緣向內間隔開至少150 mm,使得該底部面板延伸超出該單元部分之至少一個側面達至少150 mm。
條項21:如條項20之單元部分,其包含自該底部面板直立之至少四個側面板,其中該等側面板中之至少兩者自該底部面板之該周邊邊緣向內間隔開至少150 mm,使得該底部面板延伸超出該單元部分之至少兩個側面達至少150 mm。條項22:如條項20或21之單元部分,其中每一側面板自該底部面板之該周邊邊緣向內間隔開至少150 mm,使得該底部面板延伸超出該單元部分之每一側面達至少150 mm。條項23:如條項20至22中任一項之單元部分,其中該底部面板及該側面板藉由一或多個捆紮金屬絲及/或複數個夾在該等單元邊緣處緊固在一起。條項24:如條項20至23中任一項之單元部分,其中該金屬絲網係由具有至少2 mm之一直徑及至少1,000 N/mm2 之一拉伸強度的高強度鋼金屬絲形成,視情況其中該金屬絲網具有至少75 kN/m之一拉伸強度,視情況其中該等捆紮金屬絲及/或該複數個夾(若存在)係由具有至少2 mm之一直徑及至少1,000 N/mm2 之一拉伸強度的高強度鋼金屬絲形成。條項25:如條項20至24中任一項之單元部分,其中該金屬絲網係由諸如奧氏體不鏽鋼金屬絲之不鏽鋼金屬絲形成,視情況其中該等捆紮金屬絲及/或該複數個夾(若存在)係由諸如奧氏體不鏽鋼金屬絲之不鏽鋼金屬絲形成。條項26:如條項20至25中任一項之單元部分,其中該單元部分適合於形成如條項1至19中任一項之防侵蝕系統之至少一些單元。
條項27:一種用於形成如條項20至26中任一項之單元部分之成套套組,其中該成套套組包含金屬絲網之經組態以界定該單元部分之底部及側面的一底部面板及至少三個側面板,及用於將該底部面板與該等側面板緊固在一起之複數個緊固件。
條項28:如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方案19之成套套組,視情況其中該成套套組包含如條項27之成套套組。條項29:如條項28之成套套組,其包含用於將該底部面板繫結至每一單元之該蓋面板的複數個支撐總成,視情況其中每一支撐總成包含經組態以用於安置在該底部面板下方之一下部支撐板、經組態以用於安置在該蓋面板上方之一上部支撐板,及用於將該下部支撐板接合至該上部支撐板之一張緊纜線,且視情況用於將該上部支撐板固持在該纜線上之適當位置的一單向夾。
條項30:如條項28或29之成套套組,其包含用於防止沙石從中穿過之複數個透水細料屏障,每一細料屏障經設定大小且經組態以用於當經組裝時在該蓋面板下方安置在該等單元中之一者內部,視情況其中每一該細料屏障經設定大小且經組態以當經組裝時鄰近該蓋面板對該單元之該頂部進行內襯。條項31:如條項30之成套套組,其中每一該細料屏障經設定大小且經組態以鄰近該等側面板對該單元之該至少三個側面進行內襯且視情況鄰近該底部面板對該單元之該底部進行內襯,視情況其中該細料屏障係呈一盒包之形式,該盒包具有用於對該單元之該底部進行內襯之一底部、用於對該單元之該至少三個側面進行內襯之側面,及用於對該單元之該頂部進行內襯之一頂部活板。條項32:如條項30或31之成套套組,其中每一細料屏障係由一生物可降解材料形成,視情況其中該生物可降解材料為羊毛或椰子纖維基材料中之一或多者。條項33:如條項30至32中任一項之成套套組,其包含複數個活的植物,諸如活的草植物,及/或植物種子,諸如草種子。
條項34:如條項28至33中任一項之成套套組,其包含用於安置在該等單元下方之防沖刷層。
條項35:一種如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方案20之方法。條項36:如條項35之方法,其包含在將填充材料插入至該等單元部分中之步驟之前將一或多個支撐總成之至少一部分安裝至每一單元部分中,及在使複數個單元部分閉合之步驟之後完成該等支撐總成,以將每一單元之該底部面板繫結至該蓋面板。條項37:如條項35或36之方法,其包含在即將將填充材料插入至該單元中之該步驟之前、期間或緊接在該步驟之後將一透水細料屏障插入至每一單元部分中,以用於防止沙石及/或土壤穿過該每一單元部分。條項38:如條項37之方法,其中每一細料屏障係呈一盒包之形式,其中該方法包含:在插入填充材料之該步驟之前將每一細料屏障插入至一單元部分中;對該盒包進行配置使得該盒包之該底部及該等側面對該單元部分之該底部及該等側面進行內襯;運用填充材料填充每一盒包,藉此將填充材料插入至該等單元部分中;及在使該複數個單元部分閉合之該步驟之前使該盒包之該頂部活板在該填充材料上方閉合。
條項39:如條項37或38之方法,其包含1)將植物種子添加至該填充材料;及/或2)在使該複數個單元部分閉合之該步驟之前或之後將諸如活的草植物之複數個活的植物的根及/或諸如草種子之植物種子插入通過該細料屏障之頂部中之開口。
101:石籠 102:內部隔板 103a:單元 103b:單元 104:底部 105:側面 106:蓋 110:石籠設計 201:防侵蝕系統 202:水平趾部區段 203a:上部列 203b:下部列 204:頭部區段 205a:上部列 205b:下部列 206:傾斜區段 207a:列 207b:列 207c:列 208:支撐總成 210:蓋面板 210b:蓋面板 210d:蓋面板 210e:蓋面板 211:防沖刷層 220a:鄰近單元 220b:鄰近單元 220c:鄰近單元 221:側面板 222:底部面板 401:雙層防侵蝕系統 402:水平趾部區段 403a:上部列 403b:中間列 403c:下部列 404:水平頭部區段 405a:上部列 405b:中間列 405c:下部列 406:傾斜區段 407:上部列 407a:列 407b:列 407c:列 408:下部列 408a:下部列 408b:下部列 408c:下部列 410:蓋面板 411:防沖刷層 501:防侵蝕系統 504:頭部區段 506:傾斜區段 530:阻水層 531:膨潤土層 532:下部層 533:上部層 540:現有河道河岸 601:單元部分 602:底部面板 602f:區段 603a:面板 603b:面板 603c:面板 603d:面板 603e:邊緣 610:支撐總成 701:另一單元部分 701a:單元部分 701b:單元部分 701c:單元部分 702:底部面板 702a:底部面板 702b:底部面板 702c:底部面板 702e:邊緣 702f:區段 703a:側面板 703b:側面板 703c:側面板 703d:側面板 710:支撐總成 801:另一單元部分 802:底部面板 802e:邊緣 803a:側面板 803b:側面板 803c:側面板 803d側面板 810:支撐總成 901:另一單元部分 902:底部面板 902e:邊緣 902f:區段 903a:側面板 903b:側面板 903c:側面板 903d:側面板 910:支撐總成 1001:另一單元部分 1002:底部面板 1002e:邊緣 1002f:區段 1003a:側面板 1003b:側面板 1003c:側面板 1003d:側面板 1010:支撐總成 1101:單元部分 1103a:側面 1103b:側面 1103c:側面 1103d:側面 1301:六邊稜柱形單元部分 1302:底部面板 1302e:邊緣 1303a:側面板 1303b:側面板 1303c:側面板 1303d:側面板 1303e:側面板 1303f:側面板 1310:支撐總成 1401:三稜柱形單元部分 1402:底部面板 1402e:邊緣 1403a:側面板 1403b:側面板 1403c:側面板 1501:三稜柱形單元部分 1502:底部面板 1502e:邊緣 1502f:延伸部分 1503a:側面板 1503b:側面板 1503c:側面板 1510:支撐總成 1601:Z形交錯金屬絲 1602:Z形交錯金屬絲 1603:Z形交錯金屬絲 1604:Z形交錯金屬絲 1605:Z形交錯金屬絲 1606:Z形交錯金屬絲 1601a:金屬絲 1601b:金屬絲 1602a:鄰近金屬絲 1602b:鄰近金屬絲 1701:螺旋線圈緊固件 1702:c形夾 1703:彈簧夾 1801:單元部分 1803:防沖刷層 1804:地面 1805:蓋面板 1806:底部面板 1807:支撐總成 1808:植物 1820:透水細料屏障 1822:底部 1823:側面 1824:頂部活板 1825:狹縫 1901:單元部分 1908:沙茅草植物 1920:細料屏障袋 2090:位置 2201:單元總成 2202:下表面 2203a:端面 2203b:側面 2203c:端面 2203d:側面 2204:區段 2210:支撐總成 2301:另一單元總成 2302:下部面 2303a:端面 2304a:金屬絲網片 2304b:金屬絲網片 2330:接合部 2401:另一單元總成 2402:下部面 2402e:側邊緣 2403a:端面 2403c:端面 2403d:側面 2501:另一單元總成 2502:下部面 2503a:端面 2503b:端面 2503c:端面 2503d:側面 2520a:單元 2520b:單元 2520c:單元 2601:另一單元總成 2602:下表面 2603b:側面 2603a:端面 2603b:側面 2603c:端面 2603d:側面 2610:片 2620:片 2614a:端部 2614b:端部 2624a:端部 2624b:端部 2630:四通的重疊接合部 L:長度 W:寬度
現將僅作為實例參考隨附的示意性圖式來描述本發明之實施例,在隨附的示意性圖式中:
圖1a及圖1b展示先前技術石籠設計;
圖2a展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的防侵蝕系統之透視圖;
圖2b展示具有經添加之五個蓋面板中之三者的圖2a之防侵蝕系統之透視圖;
圖3a展示圖2a之防侵蝕系統之橫截面側視圖;
圖3b展示圖2a之系統中的單元配置之放大視圖;
圖4a展示雙層防侵蝕系統之橫截面側視圖;
圖4b展示圖4a之系統中的單元配置之放大視圖;
圖5a展示另一防侵蝕系統之橫截面側視圖;
圖5b展示圖5a之系統中的單元配置之放大視圖;
圖6a展示用於形成圖2a之系統的單元部分之透視圖;
圖6b展示圖6a之單元之平面視圖;
圖7a展示用於形成圖2a之系統的另一單元部分之透視圖;
圖7b展示圖7a之單元之平面視圖;
圖8a展示用於形成圖2a之系統的另一單元部分之透視圖;
圖8b展示圖8a之單元之平面視圖;
圖9a展示用於形成圖2a之系統的另一單元部分之透視圖;
圖9b展示圖9a之單元之平面視圖;
圖10a展示用於形成圖2a之系統的單元部分之透視圖;
圖10b展示圖10a之單元之平面視圖;
圖11展示適合於與圖9及圖10之單元部分一起使用的經裁減底部單元部分之透視圖;
圖12展示圖2a之系統中的單元配置之透視圖;
圖13a展示六邊稜柱形單元部分之透視圖;
圖13b展示圖13a之單元之平面視圖;
圖14及圖15a分別展示經裁減底部及經延伸底部三稜柱形單元部分之透視圖;
圖15b展示圖15a之單元之平面視圖;
圖16a展示用於圖2a之系統中的金屬絲網之俯視平面視圖;
圖16b展示圖16a之金屬絲網之側視圖;
圖17a展示用於將金屬絲網之面板緊固在一起之螺旋線圈緊固件1701;
圖17b展示用於將金屬絲網之面板緊固在一起之c形夾1702;
圖17c展示適合於將金屬絲網之面板緊固在一起之彈簧夾1703;
圖18展示具有透水細料屏障的單元之側視橫截面視圖;
圖19展示類似於形成圖18之單元的底部及側面之單元部分的另一單元部分之透視圖,該另一單元部分同樣包括細料屏障;
圖20展示並排配置之圖18的一列三個單元部分;
圖21a展示在插入至單元部分中之前的圖18之細料屏障盒包;
圖21b展示圖21a之盒包,其中頂部活板閉合且向下摺疊;
圖22a展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單元總成之透視圖;
圖22b展示圖22a之單元之平面視圖;
圖23a展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另一單元總成之透視圖;
圖23b展示圖23a之單元之平面視圖;
圖24展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另一單元總成之透視圖;
圖25展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另一單元總成之透視圖;
圖26a至圖26c展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另一單元總成之分解及組裝透視圖;且
圖26d展示圖26c之單元之平面視圖。
國內寄存資訊(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2501:另一單元總成
2502:下部面
2503a:端面
2503b:端面
2503c:端面
2503d:側面
2520a:單元
2520b:單元
2520c:單元

Claims (20)

  1. 一種用於一防侵蝕系統之單元總成,該單元總成具有相對的上部面及下部面、相對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以及相對的第一側面及第二側面; 其中該單元總成包含用於容納岩石片塊之複數個單元,每一單元具有各自由鏈式金屬絲網形成之一底部、第一及第二相對的直立側面、第一及第二相對的直立端部,以及一頂部; 其中一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環繞且界定該單元總成之該等相對的上部面及下部面以及該等相對的端面,該連續長度的金屬絲網為一單個連續的鏈式金屬絲網片,其具有經重疊且緊固在一起以形成定位於該單元總成之該上部面、該第一端面及/或該第二端面上之一重疊接合部的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 且其中該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延伸超出該單元總成之至少一個側面,藉此經組態以當該單元總成定位成鄰近於一對應的第二單元總成時與該第二單元總成之一下部面、一上部面、一第一端面及一第二端面之至少一部分重疊。
  2. 如請求項1之單元總成,其中: 該重疊接合部之重疊部為至少80 mm,諸如至少150 mm,及/或其中每一重疊部為至少一列網開口,諸如至少兩列網開口, 且該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延伸超出該單元總成之至少一側面達至少150 mm,視情況至少250 mm。
  3.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之單元總成,其中: 該複數個單元中之每一者的至少一個側面係由界定一鄰近單元之一側面的一鏈式金屬絲網側面板界定,及/或 其中該複數個單元中之每一者之至少一個端部係由界定一鄰近單元之一端部的一鏈式金屬絲網端部面板界定; 視情況其中該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形成每一單元之至少該底部及頂部。
  4.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之單元總成,其中該單元總成之至少一個側面係由至少部分地環繞該單元總成之一鄰近面的一第二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界定,其中該第二連續長度之至少一部分與界定該單元總成之該底部、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以及頂部之該連續長度的金屬絲網之一部分重疊, 視情況其中該等第一及第二相對的側面均由該第二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界定,且其中該第二連續長度之相對端部端對端接合。
  5. 如請求項4之單元總成,其包含定位於一或多個單元內部之一加強網格,該加強網格為由各自具有至少8 mm之一直徑之不鏽鋼條形成的一經焊接金屬絲網,其中該加強網格跨越該單元之一第一內部寬度之至少75%且跨越一第二內部寬度之至少至少75%延伸,其中該第一內部寬度為該單元之相對端部之間的距離,且該第二內部寬度為該單元之相對的側面之間的距離。
  6. 如請求項1或2之單元總成,其中該金屬絲網係由具有至少2 mm之一直徑及至少1,000 N/mm2 之一拉伸強度的高強度不鏽鋼金屬絲形成, 視情況其中金屬絲網片及/或面板與一捆紮金屬絲及/或複數個夾緊固在一起,其中該等捆紮金屬絲及/或該複數個夾係由具有至少2 mm之一直徑及至少1,000 N/mm2 之一拉伸強度的高強度不鏽鋼金屬絲形成。
  7.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之單元總成,其中形成該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之該鏈式金屬絲網片係由在平行於相對的端部邊緣之一方向上自一個側邊緣延伸至一相對的側邊緣之交錯的金屬絲形成,且其中金屬絲端部編結成環,該等環與一鄰近金屬絲之端部上的一對應的環互鎖。
  8.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之單元總成,其中每一單元包含: 至少一個豎直支撐總成,其將形成該單元之該底部的該金屬絲網繫結至形成該單元之該頂部之該金屬絲網,其中每一豎直的支撐總成包含安置於該單元之該底部之該金屬絲網下方的一下部支撐板、安置於該頂部之該金屬絲網上方之一上部支撐板,及將該下部支撐板接合至該上部支撐板之一張緊纜線,及/或 至少一個水平支撐總成,其將形成該單元之一側面或端部之該金屬絲網繫結至形成該單元之該相對的側面或端部之該金屬絲網,其中每一水平支撐總成包含安置在該單元之該側面之該金屬絲網外部的一第一支撐板、安置在該相對的側面之該金屬絲網外部之一第二支撐板,及將該第一支撐板接合至該第二支撐板之一張緊纜線。
  9.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之單元總成,其中每一單元填充有一橫截面大小在所有尺寸上均大於該等金屬絲網開口之橫截面大小的岩石片塊。
  10.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之單元總成,其中每一單元包含用於防止粒狀材料從中穿過之一透水細料屏障,該細料屏障安置於形成該單元之該頂部的該金屬絲網下方,視情況其中該細料屏障鄰近形成該單元之該頂部之該金屬絲網對該頂部進行內襯, 其中該細料屏障係由諸如羊毛或椰子纖維基材料之一生物可降解材料形成, 視情況其中該細料屏障鄰近形成該單元之該等側面及該端部之該金屬絲網對該等側面及該端部進行內襯,且視情況鄰近形成該單元之該底部之該金屬絲網對該底部進行內襯, 視情況其中該細料屏障係呈一盒包之形式,該盒包具有對該單元之該底部進行內襯之一底部、對該單元之該等側面及該端部進行內襯之側面,及對該單元之該頂部進行內襯之一頂部活板。
  11. 如請求項10之單元總成,其中每一單元含有諸如沙石及/或土壤之粒狀材料,且視情況含有一橫截面大小在所有尺寸上均大於該等金屬絲網開口之該橫截面大小的岩石片塊; 其中該粒狀材料安置於該細料屏障下方或位於由該細料屏障圍封之一空間中, 視情況其中每一單元包含複數個活的植物,諸如活的草植物,及/或植物種子,諸如草種子,其中該複數個活的植物具有至少部分地安置在該細料屏障下方或至少部分地位於由該細料屏障圍封之一空間中的根,及/或該植物種子安置在該細料屏障下方,或位於由該細料屏障圍封之一空間中。
  12. 一種防侵蝕系統,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複數個單元總成,其中界定每一單元總成之該下部面、該第一端面及該第二端面以及該上部面之該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與界定一鄰近的第二單元總成之下部面、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以及上部面之另一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金屬絲網重疊。
  13. 一種用於形成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單元總成之成套套組,該成套套組包含: 一鏈式金屬絲網片,其用於形成界定該單元總成之該下部面、該第一端面及該第二端面以及該上部面之該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 複數個金屬絲網面板,其用於形成該單元總成之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且用於界定該單元總成之一或多個單元之一側面/端部, 緊固件,其用於將該金屬絲網片之該等端部固定在一起以形成該重疊接合部,且用於將該等金屬絲網面板緊固至該片,及 複數個豎直及/或水平支撐總成,其用於將界定該單元總成之該底部之該金屬絲網繫結至界定該頂部之該金屬絲網及/或將界定該第一側面/端部之該金屬絲網繫結至界定該第二側面/端部之該金屬絲網, 其中每一支撐總成包含一下部/第一支撐板、一上部/第二支撐板,及用於將該下部/第一支撐板接合至該上部/第二支撐板之一張緊纜線,且視情況包含用於將該上部/第二支撐板固持在該纜線上之適當位置的一單向夾。
  14. 如請求項13之成套套組,其包含用於防止沙石從中穿過之複數個透水細料屏障,每一細料屏障經設定大小且經組態以用於安置在每一單元內部,視情況其中每一該細料屏障經設定大小且經組態以對該單元之該頂部、該底部、該等側面及/或該(等)端部進行內襯,視情況其中每一細料屏障係由諸如羊毛或椰子纖維基材料之一生物可降解材料形成,視情況其中該成套套組另外包含複數個活的植物,諸如活的草植物,及/或植物種子,諸如草種子, 及視情況一防沖刷層,其用於安置在該單元總成下方。
  15. 一種構造一防侵蝕系統之方法,該方法包含: 組裝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複數個單元總成,其中組裝每一單元總成包含將用於界定該單元總成之該下部面、該第一端面及該第二端面以及該上部面之該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緊固至用於界定該單元總成之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以及該單元總成之一或多個單元的一側面/端部之複數個金屬絲網面板,其中每一單元具有一打開頂部, 將該等單元總成固定在一起,使得界定每一單元總成之該等下部面之該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與界定一鄰近單元總成之該下部面之該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重疊, 將填充材料插入至每一單元中,及 藉由將該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之該等端部緊固在一起及將該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緊固至該等金屬絲網面板而跨越該單元總成之該上部面來固定該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藉此使每一單元閉合,使得界定每一單元總成之該第一端面及該第二端面以及該上部面之該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與界定該鄰近單元總成之該第一端面及該第二端面以及該上部面之該連續長度的鏈式金屬絲網重疊, 其中在將填充材料插入至該單元總成之每一單元中之步驟之前、期間或之後執行將該等單元總成固定在一起之步驟。
  16. 如請求項15之方法,其包含在將填充材料插入至該等單元中之該步驟之前將一或多個支撐總成之至少一部分安裝至每一單元中,及在使該等單元閉合之步驟之後完成該等支撐總成,以將界定每一單元之該底部之該金屬絲網繫結至界定該頂部之該金屬絲網。
  17. 如請求項15或16之方法,其包含在即將將填充材料插入至每一單元中之該步驟之前、期間或緊接在該步驟之後將用於防止沙石及/或土壤從中穿過之一透水細料屏障插入至該單元中,視情況其中每一細料屏障係呈一盒包之形式,其中該方法包含在插入填充材料之該步驟之前將每一細料屏障插入至一單元中、對該盒包進行配置使得該盒包之底部及側面對該單元之該底部及該等側面進行內襯、運用填充材料填充每一盒包藉此將填充材料插入至該等單元中,以及在使該等單元閉合之該步驟之前使該盒包之該頂部活板在該填充材料上方閉合,視情況其中該方法另外包含1)將植物種子添加至該填充材料;及/或2)在使該等單元閉合之該步驟之前或之後將諸如活的草植物之複數個活的植物的根及/或諸如草種子之植物種子插入通過該細料屏障之頂部中之開口。
  18. 一種防侵蝕系統,其包含用於容納岩石片塊之複數個單元,每一單元具有由一底部面板界定之一底部、各自由一側面板界定之至少三個直立側面,及由一蓋面板界定之一頂部,該底部面板、該側面板及該蓋面板各自由鏈式金屬絲網形成且沿著單元邊緣彼此緊固,其中: 金屬絲網之一第一底部面板界定一第一單元之該底部,且跨越鄰近該第一單元之一第二單元之該底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其中金屬絲網之該第一底部面板: a)緊固至該第二單元之至少三個側面板,及/或 b)與界定該第二單元之該底部之一第二底部面板重疊且緊固至該第二底部面板, 藉此將該第一單元固定至該第二單元;及, 金屬絲網之一第一蓋面板跨越該第一單元之該頂部之至少一部分延伸,緊固至該第一單元之至少三個側面板,且跨越鄰近該第一單元之一第三單元之該頂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其中金屬絲網之該第一蓋面板: a)緊固至該第三單元之至少三個側面板,及/或 b)與跨越該第三單元之該頂部之至少一部分延伸的一第三蓋面板重疊且緊固至該第三蓋面板, 藉此將該第一單元固定至該第三單元; 且其中一第三底部面板界定該第三單元之該底部,且一第二蓋面板跨越該第二單元之該頂部之至少一部分延伸。
  19. 一種用於形成如請求項18之防侵蝕系統之成套套組,其中該成套套組包含 鏈式金屬絲網之複數個底部面板、側面板及蓋面板,其經組態以界定該防侵蝕系統之該等單元之該等底部、該等側面及該等頂部, 複數個緊固件,其用於將該等底部面板、該等側面板及該等蓋面板緊固在一起,及 複數個支撐總成,其用於將每一單元之該底部面板繫結至該蓋面板,其中每一支撐總成包含經組態以用於安置在該底部面板下方之一下部支撐板、經組態以用於安置在該蓋面板上方之一上部支撐板,及用於將該下部支撐板接合至該上部支撐板之一張緊纜線,且視情況包含用於將該上部支撐板固持在該纜線上之適當位置的一單向夾。
  20. 一種用於安裝一如請求項18之防侵蝕系統之方法,其包含: 沿著單元邊緣將底部面板及側面板組裝且緊固在一起以界定該複數個單元之該等底部及該等側面,藉此形成複數個單元部分; 藉由將每一第一單元之該底部面板緊固至一鄰近的第二單元之至少三個側面及/或緊固至界定該鄰近的第二單元之該底部之另一底部面板而將該等單元部分固定在一起; 將填充材料插入至該等單元部分中; 藉由將該等蓋面板固定至該等單元部分來使該複數個單元部分閉合, 其中固定該等蓋面板包含: 對複數個蓋面板進行配置,使得該等蓋面板中之每一者跨越一第一單元之該頂部之至少一部分且跨越鄰近該第一單元之一第三單元之至少一部分延伸,及 將該等蓋面板中之每一者緊固至: a)該第一單元之至少三個側面及該鄰近的第三單元之至少三個側面,及/或 b)另一蓋面板,其跨越該鄰近的第三單元之該頂部之至少一部分延伸。
TW110117458A 2020-05-14 2021-05-14 防侵蝕系統中的相關改良 TW2022106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GB2007166.8 2020-05-14
GB2007166.8A GB2594985B (en) 2020-05-14 2020-05-14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erosion prevention
GB2017230.0A GB2595013B (en) 2020-05-14 2020-10-30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erosion prevention
GB2017230.0 2020-10-30
PCT/GB2021/051111 WO2021229205A1 (en) 2020-05-14 2021-05-07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erosion prevention
WOPCT/GB2021/051111 2021-05-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0689A true TW202210689A (zh) 2022-03-16

Family

ID=81746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7458A TW202210689A (zh) 2020-05-14 2021-05-14 防侵蝕系統中的相關改良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773554B2 (zh)
EP (1) EP4150162A1 (zh)
JP (1) JP2023526340A (zh)
AU (1) AU2021271219A1 (zh)
CA (1) CA3181358A1 (zh)
TW (1) TW20221068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926758B (zh) * 2024-02-02 2024-08-27 安平县鑫渤源丝网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水利工程用堤坝石笼网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45863A (en) 1955-08-15 1960-08-24 Penfold Fencing And Engineeri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gabions
US5076735A (en) 1990-08-31 1991-12-31 Hilfiker William K Welded wire component gabion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and construction soil reinforced retaining walls therefrom
JP2657900B2 (ja) 1993-12-27 1997-09-30 株式会社ガソン 布団篭
JP2919345B2 (ja) 1996-03-26 1999-07-12 瀬戸内金網商工株式会社 じゃかご用パネル材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H1193132A (ja) 1997-09-24 1999-04-06 Nippon Gyabion Kk ふとん籠
JP2001107366A (ja) 1999-10-06 2001-04-17 Setouchi Kanaami Shoko Kk 組立式角形石詰篭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JP3654852B2 (ja) 2001-05-14 2005-06-02 共和ハーモテック株式会社 石詰籠
DE60113279T2 (de) 2001-11-02 2006-07-06 Officine Maccaferri S.P.A. Gitterträger- oder Netzbehälterstruktur für Erosionsschutz
KR20040038036A (ko) 2002-10-31 2004-05-08 김준석 보강재가 적용된 가비온 옹벽의 구조
DE102005025918A1 (de) * 2005-06-06 2006-12-07 Big Bag Harbeck Gmbh Hochwasserschutz
US8721229B2 (en) * 2005-11-24 2014-05-13 Hesco Bastion Limited Gabions
KR100666908B1 (ko) 2006-04-20 2007-01-10 주식회사 도화종합기술공사 2중 접철식 상자형 게비온
EP1881114A3 (fr) 2006-07-17 2010-01-13 France Maccaferri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un élément individuel de construction rempli destiné à un ouvrage de génie civil
AU2007285583B2 (en) * 2006-08-15 2012-08-30 Hesco Bastion Limited Security barrier
JP2008180069A (ja) 2006-12-28 2008-08-07 Matsui Kanaami Kogyo Kk 角形蛇篭
KR100755754B1 (ko) 2007-03-20 2007-09-05 현대엔지니어링 주식회사 중첩형 매트리스 게비온 및 이를 이용한 호안공법
US7670082B2 (en) 2007-04-30 2010-03-02 Amcol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Contaminant-reactive gabio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and use
US8262318B2 (en) * 2007-04-30 2012-09-11 Amcol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Contaminant-reactive gabion cage or grid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and use
KR20090086795A (ko) 2008-02-11 2009-08-14 현대휀스개발 (주) 사각 용접철망 조립체
KR100950248B1 (ko) 2009-07-13 2010-03-31 이인구 사면 또는 제방용 게비온 및 시공방법
US9175451B2 (en) * 2011-02-01 2015-11-03 Ameriglobe, Llc Flood wall protection system
US9085866B2 (en) * 2011-02-01 2015-07-21 Ameriglobe, Llc Flood wall protection system
US8721221B2 (en) * 2011-02-16 2014-05-13 Premark Packaging Llc System for providing flood protection and method of implementing same
JP5647947B2 (ja) 2011-06-09 2015-01-07 粕谷製網株式会社 合成樹脂モノフィラメント製の土木用籠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50023733A1 (en) * 2012-02-01 2015-01-22 Daniel R. Schnaars, SR. Reusable and removable flexible bag or cell flood wall protection system
ITBO20120151A1 (it) 2012-03-21 2013-09-22 Maccaferri Spa Off Gabbione rinforzato e procedimento per la sua fabbricazione
US9758939B2 (en) * 2012-10-12 2017-09-12 Beau G. Adams Multi-part reusable levee bag
KR101244710B1 (ko) 2013-01-07 2013-03-18 전영재 필터격벽을 구비한 언폴딩 개비온, 박스형 개비온 및 개비온 중첩-일체화 시공을 통한 호안 보강공법
US9611626B2 (en) * 2013-12-10 2017-04-04 Jeffrey D Pettey Multi-compartment gabion stormwater treatment system
US9260830B2 (en) * 2014-02-21 2016-02-16 Steve Schneider Flood bag
JP5826335B1 (ja) 2014-07-14 2015-12-02 瀬戸内金網商工株式会社 蛇篭用連結装置
JP2016084608A (ja) 2014-10-24 2016-05-19 瀬戸内金網商工株式会社 蛇篭及びその蛇篭で構築された蛇篭構造体
CA2996193C (en) * 2017-09-13 2018-07-24 Propex Operating Company, Llc Geotextile-based structure for vegetative growth enhancement and erosion resistance
KR101897064B1 (ko) 2017-12-27 2018-09-12 김인수 돌망태
KR101879729B1 (ko) * 2018-01-23 2018-07-19 (주)에코블록 부직포가 포함된 식생용 칸막이 철망 및 이를 이용한 경사면 녹화공법
US11180897B2 (en) * 2018-05-29 2021-11-23 Everett Waid Rigid retaining bag
US10731309B2 (en) * 2018-10-17 2020-08-04 Beau G. Adams Reservoir bag
CN213086712U (zh) 2020-08-26 2021-04-30 广东康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格宾石笼网箱结构的坡堤防护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50162A1 (en) 2023-03-22
AU2021271219A1 (en) 2023-01-05
US20230183933A1 (en) 2023-06-15
JP2023526340A (ja) 2023-06-21
CA3181358A1 (en) 2021-11-18
US11773554B2 (en) 2023-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93193B2 (en) Self-anchoring fiber block system
US7314336B2 (en) Fine-grained fill reinforc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KR100196550B1 (ko) 보강된 셀 재료 구조체
US5641244A (en) Revetment, revetm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e banks of waterways
JP2011069132A (ja) 法面構築工法
MX2014013815A (es) Esterilla de refuerzo del terreno que se ancla por si sola y esterilla de filtracion del sedimento reutilizable.
RU2319805C2 (ru) Способ возведения полузапруд биопозитивной конструкции
TW202210689A (zh) 防侵蝕系統中的相關改良
WO2021229205A1 (en)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erosion prevention
KR100821351B1 (ko) 생태하천 조성을 위한 호안의 시공방법
JP6694889B2 (ja) 遮水体であって具体的には堤防
KR20070007688A (ko) 지오텍스타일-개비온 매트리스 복합 구조체 및 이를 이용한친환경 사면 구조물 구축방법
RU2336388C2 (ru) Полузапруда комбинированной конструкции
JP2892263B2 (ja) ネット付き土砂収納用袋及び水中又は水際環境の改良方法
KR100953216B1 (ko) 비탈면의 침식방지를 위한 보강과 식생녹화용 구조를 가진 요철형 그린지오매트 및 이의 시공방법
US20240271380A1 (en)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ground stabilisation
RU2351708C1 (ru) Способ возведения откосного крепления биопозитивной конструкции
JP4330504B2 (ja) 遮水シート法面上の客土安定構造の構築方法
GB2606776A (en)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ground stabilisation
JP4220613B2 (ja) 法面、壁面、岸面等の保護緑化構造
KR102533827B1 (ko) 하천 호안용 천연잔디 뗏장 식생포대와 식생망태 및 이를 이용한 식생망태 호안공법
JP2000152719A (ja) 緑化植生袋体および浅水域法面の緑化植生保護工法
CN221320542U (zh) 一种防浪型路面基础装置
RU2801750C1 (ru) Способ возведения подпорной стенки комбинированной конструкции для защиты прибрежных зон от размыва
RU2449081C2 (ru) Способ возведения подпорной стенки биопозитивной конструкци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