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1400A - 切削刀的位置檢測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切削刀的位置檢測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1400A
TW202131400A TW110103207A TW110103207A TW202131400A TW 202131400 A TW202131400 A TW 202131400A TW 110103207 A TW110103207 A TW 110103207A TW 110103207 A TW110103207 A TW 110103207A TW 202131400 A TW202131400 A TW 20213140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workpiece
cutting
cutting blade
axi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32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松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迪思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迪思科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迪思科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314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140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092Apparatus for mechanical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DWORKING STONE OR STONE-LIKE MATERIALS
    • B28D5/00Fine working of gems, jewels, crystals, e.g.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 apparatus or devices therefor
    • B28D5/02Fine working of gems, jewels, crystals, e.g.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 apparatus or devices therefor by rotary tools, e.g. drills
    • B28D5/022Fine working of gems, jewels, crystals, e.g.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 apparatus or devices therefor by rotary tools, e.g. drills by cutting with discs o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27/00Other grinding machines or devices
    • B24B27/06Grinders for cutting-of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DWORKING STONE OR STONE-LIKE MATERIALS
    • B28D5/00Fine working of gems, jewels, crystals, e.g.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 apparatus or devices therefor
    • B28D5/0058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with machines for fine working of gems, jewels, crystals, e.g.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DWORKING STONE OR STONE-LIKE MATERIALS
    • B28D5/00Fine working of gems, jewels, crystals, e.g.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 apparatus or devices therefor
    • B28D5/0058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with machines for fine working of gems, jewels, crystals, e.g.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
    • B28D5/0082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with machines for fine working of gems, jewels, crystals, e.g.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 for supporting, holding, feeding, conveying or discharging wor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02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change their surface-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r shape, e.g. etching, polishing, cutting
    • H01L21/304Mechanical treatment, e.g. grinding, polishing, cutting
    • H01L21/3043Making grooves, e.g. cut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242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sorting or marking
    • H01L21/67259Position monitoring, e.g. misposition detection or presence detection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係提供可削減切削刀之位置的檢測所用之工件的使用量之切削刀的位置檢測方法。 解決手段是一種切削刀的位置檢測方法,係使用具備保持工件的保持台,與切削藉由保持台所保持之工件的切削刀可旋轉之狀態下安裝的切削單元的切削裝置,檢測出切削刀的下端位置之切削刀的位置檢測方法,具備:對具備藉由使切削刀切入工件所形成之第1溝的工件,進而使切削刀切入,於工件,形成寬度方向的一端部不與第1溝重疊,且寬度方向的另一端部重疊於第1溝的第2溝的溝形成步驟,與依據形成於工件之第2溝的寬度方向之一端部的長度,計算出切削刀的下端位置的計算步驟。

Description

切削刀的位置檢測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檢測出切削工件(被加工物)之切削刀的位置之切削刀的位置檢測方法。
在裝置晶片的製造工程中,使用於藉由排列成格子狀之複數預定分割線(切割道)區劃的複數區域,分別形成有IC(Integrated Circuit)、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等之裝置的晶圓。藉由沿著預定分割線分割該晶圓,可獲得分別具備裝置的複數裝置晶片。裝置晶片係搭載於手機、個人電腦等所代表之各式各樣的電子機器。
晶圓的分割使用例如切削裝置。切削裝置係具備保持晶圓的保持台,與安裝了切削晶圓之圓環狀的切削刀的切削單元。藉由旋轉切削刀使其切入晶圓,來切削、分割晶圓。
又,近年來,伴隨電子機器的小型化,被要求裝置晶片的薄型化。因此,有在晶圓的分割前實施薄化晶圓的加工之狀況。例如,對分割前的晶圓的背面側施加磨削加工,以薄化晶圓。藉由在薄化晶圓之後進行分割,可獲得薄型化的裝置晶片。
再者,對於晶圓施加磨削晶圓的外周部,使晶圓的外周緣(側面)的形狀成為圓弧狀之所謂倒角加工。對施加了該倒角加工的晶圓進行磨削來使其薄化的話,晶圓的外周部會成為尖銳形狀(刀口形狀)。晶圓的外周部成為刀口形狀的話,在晶圓的外周部容易發生缺口或破損,有造成晶圓損傷之虞。
因此,在磨削晶圓以進行薄化之前,進行藉由切削刀從表面側將晶圓的外周緣切削成環狀,於晶圓的外周部形成段差部之被稱為修邊的加工(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施加該修邊的話,之後,磨削晶圓的背面側來薄化晶圓時,晶圓的外周部不會成為刀口形狀。藉此,防止晶圓的損傷。
在前述的修邊中,有被要求切削刀對晶圓的切入深度(從晶圓的表面到切削刀的下端為止的距離)之高精度的調整之狀況。然而,切入深度係有根據晶圓的材質、加工條件、切削裝置的運作狀況等而稍微變動之狀況,僅對切削裝置輸入所希望的切入深度之值,會有晶圓的切削無法以意圖的切入深度進行的情況。
因此,有實施使切削刀切入試驗用的工件(被加工物),於工件形成溝(切削溝),依據該溝的長度,計算出切削刀的下端位置的檢查之狀況(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藉由在以切削刀切削晶圓之前實施該檢查,可因應切削刀的實際的下端位置,調整切削刀的切入深度,提升切入深度的精度。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17396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2-5936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如上所述,在以切削刀對工件進行加工時,實施檢測出切削刀的下端位置的檢查。該檢查包含使切削刀切入試驗用的工件(切削溝形成用工件),於切削溝形成用工件形成切削溝的工程。然後,為了節省切削溝形成用工件,使用1片切削溝形成用工件,實施複數次檢查。此時,於切削溝形成用工件形成複數條切削溝。
在此,在前述的檢查中,確認形成於切削溝形成用工件之溝的輪廓,依據該溝的長度,計算出切削刀的下端位置。因此,在使用1片切削溝形成用工件,實施複數次的檢查時,新形成的切削溝以不會與已形成於切削溝形成用工件的切削溝重疊之方式形成。結果,可形成於1片切削溝形成用工件之切削溝的數量被限制,需要頻繁交換切削溝形成用工件。
尤其,在前述的修邊中,大多使用寬度為1~3mm程度之比較厚的切削刀。檢測此種切削刀的位置時,形成於切削溝形成用工件之切削溝的寬度也變大,可形成於1片切削溝形成用工件之切削溝的數量更加被限制。結果,切削溝形成用工件的使用量增加,成本增加。
本發明係有鑑於相關問題所發明者,其目的係提供可削減切削刀之位置的檢測所用之工件的使用量之切削刀的位置檢測方法。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依據本發明的一樣態,提供一種切削刀的位置檢測方法,係使用具備保持工件的保持台,與切削藉由該保持台所保持之該工件的切削刀可旋轉之狀態下安裝的切削單元的切削裝置,檢測出該切削刀的下端位置之切削刀的位置檢測方法,具備:溝形成步驟,係對具備藉由使該切削刀切入該工件所形成之第1溝的該工件,進而使該切削刀切入,於該工件,形成寬度方向的一端部不與該第1溝重疊,且寬度方向的另一端部重疊於該第1溝的第2溝;及計算步驟,係依據形成於該工件之該第2溝的寬度方向之一端部的長度,計算出該切削刀的下端位置。 [發明的效果]
在本發明的一樣態之切削刀的位置檢測方法中,對已形成第1溝的工件,進而使切削刀切入,於工件,形成寬度方向的一端部不與第1溝重疊,且寬度方向的另一端部重疊於第1溝的第2溝。藉此,於1片工件可形成多數的溝,可削減工件的使用量。
以下,參照添附圖面,說明本發明的一樣態相關的實施形態。首先,針對可用於本實施形態之切削刀的位置檢測方法的切削裝置的構造例進行說明。圖1係揭示切削裝置2的立體圖。
切削裝置2係具備搭載構成切削裝置2之各構成要素的基台4,於基台4的上面側設置移動機構(移動單元)6。移動機構6係具備沿著X軸方向(加工進送方向,前後方向)配置的一對X軸導引軌道8,於一對X軸導引軌道8,X軸移動台10在可沿著X軸導引軌道8滑動之狀態下安裝。
於X軸移動台10的下面(背面)側,設置有螺帽部(未圖示),於該螺帽部,螺合沿著一對X軸導引軌道8配置的X軸滾珠螺桿12。又,於X軸滾珠螺桿12的一端部,連結X軸脈衝馬達14。利用X軸脈衝馬達14使X軸滾珠螺桿12旋轉時,X軸移動台10會沿著X軸導引軌道8移動於X軸方向。再者,於移動機構6,設置有用以檢測出X軸移動台10的X軸方向之位置的檢測器(未圖示)。
於X軸移動台10的上面(表面)側,設置有圓筒狀的工作台基座16。又,於工作台基座16的上部,設置有保持切削裝置2所致之加工的對象物即工件(被加工物)11的保持台(吸盤台)18。
保持台18的上面係構成保持工件11的保持面18a。該保持面18a係形成為大略平行於X軸方向及Y軸方向(分度進送方向,左右方向),透過形成於保持台18的內部之流通路徑(未圖示)等連接於噴射器等的吸引源(未圖示)。
藉由利用移動機構6使X軸移動台10移動於X軸方向,進行保持台18的加工進送。又,於保持台18連接馬達等的旋轉驅動源(未圖示),該旋轉驅動源係使保持台18繞著與Z軸方向(垂直方向,上下方向)大略平行的旋轉軸周圍旋轉。又,於保持台18的附近,配置有將工件11搬送至保持台18上的搬送機構(未圖示)。
板狀的支持台20以包圍工作台基座16之方式固定於工作台基座16。然後,於支持台20的上面側,設置有保持工件(被加工物)21的保持台(副吸盤台)22。工件21係在檢測後述之切削刀54A、54B的下端位置時所使用之切削溝形成用工件。
保持台22的上面係構成保持工件21的保持面22a。該保持面22a係形成為大略平行於X軸方向及Y軸方向,透過形成於保持台22的內部之流通路徑(未圖示)等連接於噴射器等的吸引源(未圖示)。
於X軸移動台10的周圍,設置有暫時貯留切削加工所用之切削液(純水等)的廢液等的水箱24。貯留於水箱24的內部的廢液係透過排液管(未圖示)等排出至切削裝置2的外部。
又,於基台4的上面側,門型的支持構造26以跨越移動機構6之方式配置。於支持構造26之前面側的上部,設置一對移動機構(移動單元)28。具體來說,於支持構造26的前面側,一對Y軸導引軌道30沿著Y軸方向固定,於一對Y軸導引軌道30,一對移動機構28所分別具備之平板狀的Y軸移動板32在可沿著Y軸導引軌道30滑動之狀態下安裝。又,一對Y軸滾珠螺桿34沿著Y軸導引軌道30設置於一對Y軸導引軌道30之間。
於Y軸移動板32的後面(背面)側,設置有螺帽部(未圖示),於該螺帽部,螺合Y軸滾珠螺桿34。又,於一對Y軸滾珠螺桿34的一端部,分別連結Y軸脈衝馬達36。利用Y軸脈衝馬達36使Y軸滾珠螺桿34旋轉的話,Y軸移動板32會沿著Y軸導引軌道30移動於Y軸方向。又,於移動機構28,設置有用以檢測出Y軸移動板32的Y軸方向之位置的檢測器(未圖示)。
於Y軸移動板32的前面(表面)側,分別沿著Z軸配置一對Z軸導引軌道38。於Z軸導引軌道38,平板狀的Z軸移動板40在可沿著Z軸導引軌道38滑動之狀態下安裝。又,Z軸滾珠螺桿42沿著Z軸導引軌道38設置於一對Z軸導引軌道38之間。
於Z軸移動板40的後面(背面)側,設置有螺帽部(未圖示),於該螺帽部,螺合Z軸滾珠螺桿42。於Z軸滾珠螺桿42的一端部,連結Z軸脈衝馬達44。利用Z軸脈衝馬達44使Z軸滾珠螺桿42旋轉的話,Z軸移動板40會沿著Z軸導引軌道38,移動於Z軸方向。
於一方的移動機構28所具備之Z軸移動板40的下部,固定用以切削工件11的切削單元46A。又,於另一方的移動機構28所具備之Z軸移動板40的下部,固定用以切削工件11的切削單元46B。於鄰接於切削單元46A、46B的位置,設置有分別對被保持台18保持的工件11,或藉由保持台22保持的工件21進行攝像的攝像單元(相機)48。
藉由使Y軸移動板32沿著Y軸方向移動,切削單元46A、46B與攝像單元48會沿著Y軸方向移動。又,藉由使Z軸移動板40沿著Z軸方向移動,使切削單元46A、46B與攝像單元48升降,沿著與保持台18的保持面18a及保持台22的保持面22a大略垂直的方向移動。
圖2係揭示保持台18、22及切削單元46A、46B的前視圖。再者,在圖2中為了方便說明,於隔開的位置揭示保持台18與保持台22。
切削單元46A、46B係分別具備被移動機構28(參照圖1)支持之筒狀的殼體50。於該殼體50,收容沿著Y軸方向配置的主軸(旋轉軸)52。主軸52的前端部(一端側)係露出於殼體50的外部。又,主軸52的基端部(另一端側)係連結於馬達等的旋轉驅動源(未圖示),該旋轉驅動源係使主軸52在與Y軸方向大略平行的旋轉軸周圍旋轉。
於切削單元46A所具備之主軸52的前端部,安裝環狀的切削刀54A(第1切削刀)。又,於切削單元46B所具備之主軸52的前端部,安裝環狀的切削刀54B(第2切削刀)。切削刀54A與切削刀54B係以相互對向之方式配置。
安裝於切削單元46A的切削刀54A係具備位於切削單元46A的殼體50及主軸52相反側(切削單元46B側、圖2中右側)的側面(端部)54Aa,與位於切削單元46A的殼體50及主軸52側(圖2中左側)的側面(端部)54Ab。
又,安裝於切削單元46B的切削刀54B係具備位於切削單元46B的殼體50及主軸52相反側(切削單元46A側、圖2中左側)的側面(端部)54Ba,與位於切削單元46B的殼體50及主軸52側(圖2中右側)的側面(端部)54Bb。
作為切削刀54A、54B,例如使用以金屬等所成之環狀的基台,與沿著基台的外周緣形成之環狀的刀刃成為一體所構成的轂狀類型的切削刀。轂狀類型的切削刀的刀刃係以鑽石等所成的磨粒藉由鎳電鍍層等的結合材固定的電鑄砥石所構成。
但是,切削刀54A、54B的磨粒及結合材的材質、磨粒的粒徑等並無限制,可因應成為加工對象的工件11、21的材質及加工條件等來適當選擇。又,切削刀54A、54B係作為磨粒藉由金屬、陶瓷、樹脂等所成的結合材固定之環狀的刀刃所成之墊圈類型的切削刀亦可。
於切削單元46A、46B,分別設置對切削刀54A、54B供給純水等之切削液的噴嘴56(參照圖1)。利用切削刀54A、54B切削工件11、21時,從噴嘴56供給切削液。藉此,冷卻工件11、21與切削刀54A、54B,並且沖走因為切削所產生的細屑(切削屑)。
圖1及圖2所示的切削裝置2係具備2組切削單元46A、46B,一對切削刀54A、54B以相互對向之方式配置的所謂對向雙主軸類型的切削裝置。但是,切削裝置2所具備之切削單元的數量為1組亦可。
於切削裝置2的前面側,設置有顯示切削裝置2相關之各種資訊的顯示部(顯示裝置)58。例如,顯示部58係顯示器,顯示工件11、21的加工相關之資訊(加工條件、加工狀況等)、及加工前後或加工中的工件11、21的畫像等。
再者,顯示部58作為觸控面板亦可。此時,觸控面板也具有用以對切削裝置2輸入各種資訊的輸入部(輸入裝置)之功能。然後,於觸控面板,與切削裝置2相關的資訊一起顯示操作鍵(鍵盤、數字鍵盤等)。操作員可藉由觸控面板的觸控操作,對切削裝置2輸入加工條件等的資訊。
進而,切削裝置2係具備連接於構成切削裝置2的各構成要素(移動機構6、保持台18、保持台22、移動機構28、切削單元46A、46B、攝像單元48、顯示部58等)的控制部(控制單元)60。控制部60係控制切削裝置2的構成要素個別的動作。
例如,控制部60係藉由電腦構成,包含進行切削裝置2的運作所需之各種處理(運算等)的處理部62,與記憶處理部62所致之處理所使用的各種資訊(資料、程式等)的記憶部64。處理部62係例如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的處理器所構成。又,記憶部64係藉由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的記憶體所構成。處理部62與記憶部64係透過匯流排相互連接。
藉由切削裝置2,進行工件11的切削加工。工件11係例如圓盤狀的矽晶圓。工件11係藉由以相互交叉之方式排列成格子狀的預定分割線(切割道)區隔成複數區域,於該區域的上面(表面)側分別形成IC、LSI等的裝置13。
但是,工件11的材質、形狀、構造、大小等並未有限制。例如工件11係例如以矽以外的半導體(GaAs、InP、GaN、SiC等)、玻璃、陶瓷、樹脂、金屬等的材料所成之任意形狀的晶圓亦可。又,裝置13的種類、數量、形狀、構造、大小、配置等也未有限制,於工件11不形成裝置13亦可。進而,工件11係作為藉由以由樹脂所成的封止材(壓模樹脂)被覆安裝於矩形狀之基板的複數裝置晶片所形成的封裝基板亦可。
使切削刀54A或切削刀54B切入工件11,沿著預定分割線分割工件11的話,可形成分別具備裝置13的複數裝置晶片。又,對分割前的工件11施加磨削加工或研磨加工來薄化工件11的話,可讓之後藉由分割工件11所得之裝置晶片薄型化。
再者,對於工件11施加磨削工件11的外周部,使工件11的外周緣(側面)的形狀成為圓弧狀之所謂倒角加工(參照圖2)。對施加了該倒角加工的工件11進行磨削來使其薄化的話,工件11的外周部會成為朝向工件11的半徑方向徑方向外側之尖銳形狀(刀口形狀)。然後,工件11的外周部成為刀口形狀的話,在工件11的外周部容易發生缺口或破損。
因此,在磨削工件11以進行薄化之前,進行藉由將工件11的外周緣切削成環狀之被稱為修邊的加工。施加該修邊的話,之後磨削工件11來薄化工件11時,工件11的外周部不會成為刀口形狀。藉此,可抑制工件11的外周部的損傷。
修邊係藉由利用切削刀54A或切削刀54B切削工件11的外周部來進行。以下作為一例,針對對於貼合2片工件11(上層工件11A及下層工件11B)的層積工件15(參照圖2)中的上層工件11A,施加使用切削刀54A的修邊之狀況進行說明。此時,作為切削刀54A,使用例如刀刃的厚度為1mm以上3mm以下的切削刀。
在加工層積工件15時,如圖2所示,藉由保持台18保持層積工件15。具體來說,以上層工件11A的上面側露出於上方,下層工件11B的下面側對向於保持面18a之方式,將層積工件15配置於保持台18上。在該狀態下使吸引源的負壓作用於保持面18a的話,層積工件15會被保持台18吸引保持。
接著,藉由切削刀54A切削上層工件11A的外周部。具體來說,首先以切削刀54A的下端配置於與上層工件11A與下層工件11B的邊界相同高度之方式,藉由移動機構28(參照圖1)調整切削單元46A的高度。
又,以切削刀54A與上層工件11A的外周部在前視中重疊之方式,藉由移動機構28(參照圖1)調整切削單元46A的Y軸方向(分度進送方向)之位置。然後,一邊使切削刀54A旋轉,一邊使保持台18移動(加工進送)於X軸方向(加工進送方向),以使保持台18與切削刀54A相對移動。藉此,切削刀54A切入上層工件11A的外周部之一部分。
然後,在切削刀54A切入上層工件11A的外周部之一部分的狀態下,停止保持台18的移動(加工進送),並且使保持台18旋轉。藉此,上層工件11A的外周部藉由切削刀54A被切削、去除成環狀。結果,上層工件11A的側面被加工成與上層工件11A的厚度方向大略平行的平面狀,對上層工件11A施加修邊。
再者,在前述中已針對藉由安裝於切削單元46A的切削刀54A,加工工件11的範例進行說明,但是,藉由安裝於切削單元46B的切削刀54B來加工工件11時的程序也相同。又,使用切削刀54A、54B進行之加工的內容並不限定於工件11的分割及修邊。
在此,切削刀54A、54B的切入深度係有根據工件11的材質、加工條件、切削裝置2的運作狀況等而稍微變動之狀況,僅對切削裝置2輸入所希望的切入深度之值,會有工件11的切削無法以意圖的切入深度進行的情況。因此,在切削裝置2中,實施使切削刀54A、54B切入藉由保持台22保持之試驗用的工件21(參照圖2),確認切削刀54A、54B的下端位置(切入深度)的檢查。然後,依據該檢查的結果,調節切削刀54A、54B的高度位置(切入深度)。
工件21係例如形成為直方體狀的構件,以可藉由切削刀54A、54B進行切削的材質所成。但是,工件21的形狀並未限制。又,工件21的材質的範例與工件11相同。
在檢測出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時,首先,以切削刀54A配置於工件21的正上方之方式,調整切削單元46A的位置。然後,一邊使切削刀54A旋轉,一邊使切削單元46A下降到所定高度位置,使切削刀54A切入工件21的表面21a側。之後,使切削單元46A上升,從工件21隔離切削刀54A。
圖3(A)係揭示藉由切削刀54A切削之工件21的一部分的俯視圖。藉由切削刀54A切削工件21的話,於工件21的表面21a側形成所定深度的溝(切削溝)23A。於圖3(A)揭示於工件21形成俯視為矩形狀的溝23A的範例。
溝23A的寬度係對應切削刀54A的前端部(刀刃)的寬度。又,溝23A係包含溝23A的寬度方向(圖3(A)的左右方向)之端部(端邊)23Aa、23Ab。端部23Aa係相當於切削刀54A的側面54Aa(參照圖2)切入的區域,端部23Ab係相當於切削刀54A的側面54Ab(參照圖2)切入的區域。
另一方面,在檢測出切削刀54B的下端位置時,首先,以相同的程序使切削刀54B切入工件21。圖3(B)係揭示藉由切削刀54B切削之工件21的一部分的俯視圖。藉由切削刀54B切削工件21的話,於工件21的表面21a側形成所定深度的溝(切削溝)23B。
溝23B的寬度係對應切削刀54B的前端部(刀刃)的寬度。又,溝23B係包含溝23B的寬度方向(圖3(B)的左右方向)之端部(端邊)23Ba、23Bb。端部23Ba係相當於切削刀54B的側面54Ba(參照圖2)切入的區域,端部23Bb係相當於切削刀54B的側面54Bb(參照圖2)切入的區域。
在切削刀54A、54B切入工件21時之切削刀54A、54B的下端位置係可分別根據溝23A、23B的長度來計算。具體來說,將切削刀54A、54B的半徑分別設為RA 、RB ,將溝23A、23B的長度分別設為LA 、LB 的話,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切削刀54A的切入深度、溝23A的深度)DA ,與切削刀54B的下端位置(切削刀54B的切入深度、溝23B的深度)DB 係分別以式(1)、式(2)表示。
Figure 02_image001
Figure 02_image003
因此,藉由於工件21形成溝23A、23B,並測定長度LA 、LB ,可進行切削刀54A、54B的下端位置DA 、DB 的計算。然後,依據所計算之切削刀54A、54B的下端位置,調整切削本來的加工對象即工件11時之切削刀54A、54B的高度位置,可藉此提升切入深度的精度。
作為下端位置DA 、DB 的計算所用之長度LA 、LB ,可使用溝23A、23B的寬度方向之任意位置的長度。因此,可依據溝23A的端部23Aa的長度LA (參照圖3(A)),計算出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可依據溝23B的端部23Ba的長度LB (參照圖3(B)),計算出切削刀54B的下端位置。
尤其,對工件11施加修邊時,切削刀54A的側面54Aa側或切削刀54B的側面54Ba側切入工件11的外周部。因此,溝23A的端部23Aa及溝23B的端部23Ba的切入深度之值特別重要。
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依據溝23A的端部23Aa,計算出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依據溝23B的端部23Ba,計算出切削刀54B的下端位置。以下,說明檢測切削刀54A、54B的下端位置時之切削裝置2的動作的具體例。再者,在此作為一例,針對檢測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之狀況進行說明。
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之切削刀的位置檢測方法中,依據形成於工件21的溝23A,檢測出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之後,進而於相同的工件21形成其他溝23A,檢測出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亦即,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的檢測使用相同工件21實施複數次。
在檢測出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時,首先,以於工件21形成溝23A(溝形成步驟)。具體來說,遵照前述的程序,使切削刀54A切入工件21的表面21a側,於工件21的表面21a側形成第1條溝23A。
圖4(A)係揭示形成第1條溝23A(溝23A1 )的工件21的俯視圖。溝23A1 係包含對應切削刀54A的側面54Aa(參照圖2)的端部(端邊)23Aa1 ,與對應切削刀54A的側面54Ab(參照圖2)的端部(端邊)23Ab1
接著,依據溝23A1 的端部23Aa1 的長度,計算出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計算步驟)。在計算步驟中,首先,藉由攝像單元48(參照圖1),對藉由保持台22保持之工件21的表面21a側進行攝像。此時,藉由利用移動機構6移動保持台22,利用移動機構28移動攝像單元48,進行工件21與攝像單元48的對位。然後,於藉由攝像取得的畫像(攝像畫像)顯示溝23A1
接著,依據藉由攝像單元48所取得之攝像畫像,檢測出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具體來說,測定攝像畫像所示之溝23A1 的端部23Aa1 的長度,依據該端部23Aa1 的長度,計算出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端部23Aa1 的長度的測定與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的計算係例如使用控制部60所具備之處理部62及記憶部64(參照圖1)進行。
圖5係揭示檢測出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時之控制部60的動作的流程圖。工件21藉由攝像單元48攝像的話,藉由攝像所得的畫像(攝像畫像)會被輸入至控制部60(步驟S1)。
然後,控制部60係依據輸入的攝像畫像,測定形成於工件21之溝23A1 的端部23Aa1 的長度(步驟S2)。端部23Aa1 的長度係例如藉由對攝像畫像施加畫像處理來進行測定。具體來說,處理部62對攝像畫像施加邊緣檢測處理,特定溝23A1 的輪廓,計算出溝23A1 之端部23Aa1 的兩端(圖4(A)之上端與下端)之座標的差分。藉此,取得端部23Aa1 的長度。
但是,測定溝23A1 的端部23Aa1 之長度的方法並無限制。例如將包含溝23A1 的攝像畫像放大顯示於顯示部58(參照圖1),實際測定端部23Aa1 的長度亦可。
接著,控制部60係依據所計算出之溝23A1 的端部23Aa1 的長度,計算出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步驟S3)。具體來說,於記憶部64預先記憶前述式(1)與切削刀54A的半徑RA 。然後,計算出溝23A1 的端部23Aa1 的長度的話,處理部62係對記憶部64進行存取,讀取出式(1)與切削刀54A的半徑RA 。然後,處理部62係執行將半徑RA 與溝23A1 的端部23Aa1 的長度(LA )適用於式(1),以計算出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DA )的處理。
計算出之切削刀54的下端位置係例如顯示於顯示部58。藉此,切削刀54的下端位置可藉由操作員確認。再者,控制部60係在所計算出之切削刀54的下端位置為異常值時,使顯示部58顯示表示異常狀態之要旨亦可。
前述的計算步驟係例如藉由處理部62執行記憶於記憶部64的程式來實現。具體來說,於記憶部64預先記憶記述計算步驟中所進行之一連串的處理(步驟S2、S3等)的程式。然後,從攝像單元48對控制部60輸入攝像畫像時(步驟S1),處理部62係從記憶部64讀取該程式並執行,計算出溝23A1 的端部23Aa1 的長度。
前述之檢測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係使用相同工件21實施複數次。因此,在第2次之後的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的檢測時,對於已形成溝23A1 的工件21,再次使切削刀54A切入,形成第2條溝23A(溝形成步驟)。然後,使用第2條溝23A,實施前述的計算步驟。
圖4(B)係揭示形成第2條溝23A(溝23A2 )的工件21的俯視圖。溝23A2 係包含對應切削刀54A的側面54Aa(參照圖2)的端部(端邊)23Aa2 ,與對應切削刀54A的側面54Ab(參照圖2)的端部(端邊)23Ab2 。在圖4(B)中,以比溝23A2 還細的線表示已形成於工件21的第1條溝23A1
再者,於圖4(B)以虛線表示的端部23Ab2 係對應第2條溝23A2 的形成時切削刀54A的側面54Ab定位的位置之溝23A2 的虛擬端部。又,在圖4(B)中,虛擬地以虛線表示因為第2條溝23A2 的形成所去除之第1條溝23A1 的端部23Aa1 。以下,於其他圖也同樣地,以虛線表示溝的虛擬端部。
在第2次的溝形成步驟中,以切削刀54A的側面54Aa不與已形成於工件21的溝23A(溝23A1 )重疊,且切削刀54A的側面54Ab與已形成於工件21的溝23A(溝23A1 )重疊之方式,使切削刀54A切入工件21的表面21a側。結果,於工件21形成寬度方向的一端部(端部23Aa2 )不與溝23A1 重疊,且寬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端部23Ab2 )與溝23A1 重疊的溝23A2
接著,實施計算步驟,計算出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在此,計算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係依據溝23A2 的端部23Aa2 的長度來進行。如圖4(B)所示,溝23A2 係以至少端部23Aa2 不與已形成於工件21的溝(溝23A1 )重疊之方式形成,故溝23A2 的端部23Aa2 會明確地被攝像。然後,控制部60係依據端部23Aa2 的長度,計算出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參照圖5)。
之後,在進而檢測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的檢測時,對於已形成溝23A1 、23A2 的工件21,再次使切削刀54A切入,形成第3條溝23A(溝形成步驟)。然後,使用第3條溝23A,實施前述的計算步驟。
圖4(C)係揭示形成第3條溝23A(溝23A3 )的工件21的俯視圖。溝23A3 係包含對應切削刀54A的側面54Aa(參照圖2)的端部(端邊)23Aa3 ,與對應切削刀54A的側面54Ab(參照圖2)的端部(端邊)23Ab3 。在圖4(C)中,以比溝23A3 還細的線表示已形成於工件21的溝23(溝23A1 、23A2 )。
在第3次的溝形成步驟中,以切削刀54A的側面54Aa不與已形成於工件21的溝23A(溝23A1 、23A2 )重疊,且切削刀54A的側面54Ab與已形成於工件21的溝23A (溝23A1 、23A2 )重疊之方式,使切削刀54A切入工件21的表面21a側。結果,於工件21形成寬度方向的一端部(端部23Aa3 )不與溝23A1 、23A2 重疊,且寬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端部23Ab3 )與溝23A1 、23A2 重疊的溝23A3
接著,實施計算步驟,計算出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在此,計算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係依據溝23A3 的端部23Aa3 的長度來進行。如圖4(C)所示,溝23A3 係以至少端部23Aa3 不與已形成於工件21的溝(溝23A1 、溝23A2 )重疊之方式形成,故溝23A3 的端部23Aa3 會明確地被攝像。然後,控制部60係依據端部23Aa3 的長度,計算出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參照圖5)。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中,將第2條之後的溝23A,以其一部分與已形成於工件21的其他溝23A重疊之方式形成。藉此,可將更多的溝23A形成於工件21,可使用1片工件21,實施複數次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的檢測。再者,第4次之後的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的檢測係利用相同的程序,依據形成於工件21之第4條之後的溝23A的長度來進行。
圖6係揭示實施複數次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的檢測之後的工件21的俯視圖。於工件21,複數溝23A分別以與其他溝23A連結之方式形成。因此,相較於先前般鄰接之2條溝23A之間會有間隙之狀況,可於1片工件21形成更多的溝23A。結果,削減工件21的使用量,可減低成本。
再者,在前述中,已針對檢測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之狀況進行說明,切削刀54B的下端位置的檢測也利用相同程序實施。此時,以切削刀54B的側面54Ba不與已形成於工件21的溝23B重疊,且切削刀54B的側面54Bb與已形成於工件21的溝23B重疊之方式,使切削刀54B切入工件21的表面21a側。然後,計算切削刀54B的下端位置係依據溝23B的端部23Ba的長度來進行。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之切削刀的位置檢測方法中,對已形成第1溝(溝23A或溝23B)的工件21,進而使切削刀54A、54B切入,將寬度方向的一端部不與第1溝重疊,且寬度方向的另一端部重疊於第1溝的第2溝(溝23A或溝23B)形成於工件21。藉此,於1片工件21可形成多數的溝,可削減工件21的使用量。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已針對個別實施切削刀54A與切削刀54B的下端位置的檢測之狀況進行說明。但是,切削刀54A與切削刀54B的下端位置的檢測係使用相同工件21,交互或以相同時機實施亦可。以下,說明檢測切削刀54A、54B雙方的下端位置的範例進行說明。
首先,使切削刀54A切入工件21,以形成第1條溝(溝形成步驟)。圖7(A)係揭示形成第1條溝(溝23A1 )的工件21的俯視圖。之後,實施計算步驟,依據溝23A1 的端部23Aa1 的長度,檢測出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
接著,使切削刀54B切入工件21,以形成第2條溝(溝形成步驟)。圖7(B)係揭示形成第2條溝(溝23B1 )的工件21的俯視圖。此時,溝23B1 係以寬度方向的一端部(端部23Ba1 )不與溝23A1 重疊,且寬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端部23Bb1 )與溝23A1 重疊之方式形成。之後,實施計算步驟,依據溝23B1 的端部23Ba1 ,檢測出切削刀54B的下端位置。
接著,使切削刀54A切入工件21,以形成第3條溝(溝形成步驟)。圖7(C)係揭示形成第3條溝(溝23A2 )的工件21的俯視圖。此時,溝23A2 係以不與已形成於工件21的其他溝(溝23A1 、23B1 )重疊之方式形成。之後,實施計算步驟,依據溝23A2 的端部23Aa2 ,檢測出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
接著,使切削刀54B切入工件21,以形成第4條溝(溝形成步驟)。圖7(D)係揭示形成第4條溝(溝23B2 )的工件21的俯視圖。此時,溝23B2 係以寬度方向的一端部(端部23Ba2 )不與已形成於工件21的其他溝(溝23A1 、23B1 、23A2 )重疊,且寬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端部23Bb2 )與溝23A2 重疊之方式形成。之後,實施計算步驟,依據溝23B2 的端部23Ba2 ,檢測出切削刀54B的下端位置。
如此,在交互檢測切削刀54A、54B的下端位置時,以藉由切削刀54A形成之溝23A的一部分,與藉由切削刀54B形成之溝23B的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實施溝形成步驟。藉此,增加可形成於1片工件21的溝的數量,可削減工件21的使用量。
又,在前述內容中已針對分別獨立實施切削刀54A與切削刀54B的下端位置的檢測之範例進行說明,但是,切削刀54A與切削刀54B的下端位置的檢測係以相同時機進行亦可。具體來說,於工件21形成溝23A1 及溝23B1 (溝23A2 及溝23B2 )之後,同時對溝23A1 及溝23B1 (溝23A2 及溝23B2 )進行攝像,取得顯示溝23A1 及溝23B1 (溝23A2 及溝23B2 )的1張攝像畫像亦可。
此時,使用顯示溝23A1 及溝23B1 (溝23A2 及溝23B2 )的攝像畫像,實施計算步驟。藉此,同時計算出切削刀54A與切削刀54B的下端位置。
又,第3條溝(溝23A2 )與第4條溝(溝23B2 )係分別以其一部分與第1條溝(溝23A1 )或第2條溝(溝23B1 )重疊之方式形成亦可。圖8(A)係揭示第3條溝(溝23A2 )以與第1條溝(溝23A1 )及第2條溝(溝23B1 )重疊之方式形成的工件21的俯視圖。又,圖8(B)係揭示第4條溝(溝23B2 )以與第1條溝(溝23A1 )及第2條溝(溝23B1 )重疊之方式形成的工件21的俯視圖。
依據形成於工件21的溝23A1 、23B1 ,檢測出切削刀54A、54B的下端位置之後(參照圖7(B)),使切削刀54A切入工件21,以形成第3條溝(溝23A2 )(溝形成步驟)。此時,溝23A2 係以寬度方向的一端部(端部23Aa2 )不與已形成於工件21的溝(溝23A1 、23B1 )重疊,且寬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端部23Ab2 )與已形成於工件21的溝(溝23A1 或溝23B1 )重疊之方式形成(參照圖8(A))。之後,實施計算步驟,依據溝23A2 的端部23Aa2 的長度,檢測出切削刀54A的下端位置。
接著,使切削刀54B切入工件21,以形成第4條溝(溝23B2 )(溝形成步驟)。此時,溝23B2 係以寬度方向的一端部(端部23Ba2 )不與已形成於工件21的溝(溝23A1 、23B1 、23A2 )重疊,且寬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端部23Bb2 )與已形成於工件21的溝(溝23A1 、溝23B1 或溝23A2 )重疊之方式形成(參照圖8(B))。之後,實施計算步驟,依據溝23B2 的端部23Ba2 ,檢測出切削刀54B的下端位置。
如上所述,藉由第3條之後的溝也以與已形成於工件21的其他溝重疊之方式形成,可更削減工件21的使用量。再者,前述的狀況中,於工件21形成溝23A2 及溝23B2 之後(參照圖8(B)),同時對溝23A2 及溝23B2 進行攝像,取得顯示溝23A2 及溝23B2 的攝像畫像亦可。此時,依據相同攝像畫像,檢測出切削刀54A與切削刀54B的下端位置。
又,在前述實施形態中,已針對使用藉由保持台22保持的工件21,檢測出切削刀54A、54B的下端位置之狀況進行說明,但是,以保持台18保持工件21,於該工件21形成溝亦可。又,藉由保持台18保持的工件11中,於未形成裝置13的外周部(外周剩餘區域)形成溝,也可檢測出切削刀54A、54B的下端位置。
此外,前述實施形態的構造、方法等只要不脫離本發明的目的的範圍,可適當變更來實施。
2:切削裝置 4:基台 6:移動機構 8:X軸導引軌道 10:X軸移動台 11:工件(被加工物) 11A:上層工件 11B:下層工件 12:X軸滾珠螺桿 13:裝置 14:X軸脈衝馬達 15:層積工件 16:工作台基座 18:保持台(吸盤台) 18a:保持面 20:支持台 21:工件(被加工物) 21a:表面 22:保持台(副吸盤台) 22a:保持面 23A:溝(切削溝) 23B:溝(切削溝) 23A1 :溝(切削溝) 23B1 :溝(切削溝) 23A2 :溝(切削溝) 23B2 :溝(切削溝) 23A3 :溝(切削溝) 23Aa:端部(端邊) 23Ab:端部(端邊) 23Aa1 :端部(端邊) 23Ab1 :端部(端邊) 23Aa2 :端部(端邊) 23Ab2 :端部(端邊) 23Aa3 :端部(端邊) 23Ab3 :端部(端邊) 23Ba:端部(端邊) 23Bb:端部(端邊) 23Ba1 :端部(端邊) 23Bb1 :端部(端邊) 23Ba2 :端部(端邊) 23Bb2 :端部(端邊) 24:水箱 26:支持構造 28:移動機構(移動單元) 30:Y軸導引軌道 32:Y軸移動板 34:Y軸滾珠螺桿 36:Y軸脈衝馬達 38:Z軸導引軌道 40:Z軸移動板 42:Z軸滾珠螺桿 44:Z軸脈衝馬達 46A:切削單元 46B:切削單元 48:攝像單元(相機) 50:殼體 52:主軸(旋轉軸) 54A:切削刀 54B:切削刀 54Aa:側面(端部) 54Ab:側面(端部) 54Ba:側面(端部) 54Bb:側面(端部) 56:噴嘴 58:顯示部(顯示裝置) 60:控制部(控制單元) 62:處理部 64:記憶部 DA :下端位置 DB :下端位置
[圖1]揭示切削裝置的立體圖。 [圖2]揭示保持台及切削單元的前視圖。 [圖3]圖3(A)係揭示藉由第1切削刀切削之工件的一部分的俯視圖,圖3(B)係揭示藉由第2切削刀切削之工件的一部分的俯視圖。 [圖4]圖4(A)係揭示形成第1條溝之工件的俯視圖,圖4(B)係揭示形成第2條溝之工件的俯視圖,圖4(C)係揭示形成第3條溝之工件的俯視圖。 [圖5]揭示控制部之動作的流程圖。 [圖6]揭示實施複數次切削刀的下端位置的檢測之後的工件的俯視圖。 [圖7]圖7(A)係揭示形成第1條溝之工件的俯視圖,圖7(B)係揭示形成第2條溝之工件的俯視圖,圖7(C)係揭示形成第3條溝之工件的俯視圖,圖7(D)係揭示形成第4條溝之工件的俯視圖。 [圖8]圖8(A)係揭示第3條溝以與第1條溝及第2條溝重疊之方式形成的工件的俯視圖,圖8(B)係揭示第4條溝以與第1條溝及第2條溝重疊之方式形成的工件的俯視圖。
21:工件
21a:表面
23A1 :溝
23A2 :溝
23A3 :溝
23Aa1 :端部
23Ab1 :端部
23Aa2 :端部
23Ab2 :端部
23Aa3 :端部
23Ab3 :端部

Claims (1)

  1. 一種切削刀的位置檢測方法,係使用具備保持工件的保持台,與切削藉由該保持台所保持之該工件的切削刀可旋轉之狀態下安裝的切削單元的切削裝置,檢測出該切削刀的下端位置之切削刀的位置檢測方法,其特徵為具備: 溝形成步驟,係對具備藉由使該切削刀切入該工件所形成之第1溝的該工件,進而使該切削刀切入,於該工件,形成寬度方向的一端部不與該第1溝重疊,且寬度方向的另一端部重疊於該第1溝的第2溝;及 計算步驟,係依據形成於該工件之該第2溝的寬度方向之一端部的長度,計算出該切削刀的下端位置。
TW110103207A 2020-01-31 2021-01-28 切削刀的位置檢測方法 TW2021314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15006 2020-01-31
JP2020015006A JP7418916B2 (ja) 2020-01-31 2020-01-31 切削ブレードの位置検出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1400A true TW202131400A (zh) 2021-08-16

Family

ID=77063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3207A TW202131400A (zh) 2020-01-31 2021-01-28 切削刀的位置檢測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658050B2 (zh)
JP (1) JP7418916B2 (zh)
KR (1) KR20210098322A (zh)
CN (1) CN113276294A (zh)
TW (1) TW202131400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15917B2 (ja) 1998-12-01 2004-04-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2059365A (ja) 2000-08-18 2002-02-26 Disco Abrasive Syst Ltd 切削装置の接触原点位置検出方法
JP6457327B2 (ja) 2015-04-28 2019-01-23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セットアップ方法
JP6464028B2 (ja) 2015-05-11 2019-02-06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切削ブレードの外径サイズ検出方法
JP6655418B2 (ja) * 2016-02-17 2020-02-26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基板処理装置および基板処理方法
JP2019040919A (ja) * 2017-08-22 2019-03-14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切削装置及び溝検出方法
US10403506B2 (en) 2018-01-07 2019-09-03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Separation of workpiece with three material removal stages
JP7062449B2 (ja) * 2018-01-23 2022-05-06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被加工物の切削方法
JP7114169B2 (ja) 2018-02-14 2022-08-08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切削ブレードの整形方法
JP7106298B2 (ja) * 2018-03-05 2022-07-26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チャックテーブル、切削装置、及び、切削装置のチャックテーブル修正方法
US10576585B1 (en) * 2018-12-29 2020-03-03 Cree, Inc. Laser-assisted method for parting crystalline material
JP7382833B2 (ja) * 2020-01-06 2023-11-17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加工装置
KR102628421B1 (ko) * 2020-12-18 2024-01-24 세메스 주식회사 반송 로봇의 정상 여부 판단 시스템, 반송 로봇의 정상 여부 판단 방법 및 기판 처리 장치
US20220230903A1 (en) * 2021-01-18 2022-07-21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Tool and method for correcting position of wafer i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
TW202238803A (zh) * 2021-02-26 2022-10-01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搬運系統、搬運裝置及搬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42055A1 (en) 2021-08-05
JP7418916B2 (ja) 2024-01-22
KR20210098322A (ko) 2021-08-10
US11658050B2 (en) 2023-05-23
JP2021121458A (ja) 2021-08-26
CN113276294A (zh) 2021-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1354B (zh) 切割裝置及晶圓的加工方法
TWI738816B (zh) 被加工物之切削方法
JP7382833B2 (ja) 加工装置
JP5357477B2 (ja) 研削方法および研削装置
JP2021174896A (ja) 加工方法及び保持テーブル
JP5588748B2 (ja) 研削装置
JP6955975B2 (ja) ウェーハの加工方法
TW202131400A (zh) 切削刀的位置檢測方法
US11682569B2 (en) Workpiece cutting method
JP6699930B2 (ja) 切削装置
JP7430451B2 (ja) 切削装置
JP7362334B2 (ja) 加工方法
JP2022085183A (ja) 切削ブレードの先端位置検出方法
JP6195484B2 (ja) ウエーハの加工方法
JP5538015B2 (ja) 加工装置における加工移動量補正値の決定方法
JP2012146868A (ja) 加工装置
JP2021186922A (ja) 被加工物の加工方法
TW202228912A (zh) 加工裝置
TW202214389A (zh) 切削裝置
TW202338947A (zh) 被加工物的切割方法
JP2022083252A (ja) 加工装置及び加工方法
CN117862971A (zh) 修整板和形状判定方法
CN115008321A (zh) 切削装置
JP2021142614A (ja) ウエーハの加工方法及び加工装置
CN110571146A (zh) 矩形被加工物的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