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0758A - 單晶碳化矽的製造方法、單晶碳化矽的製造裝置以及單晶碳化矽晶圓 - Google Patents

單晶碳化矽的製造方法、單晶碳化矽的製造裝置以及單晶碳化矽晶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0758A
TW202120758A TW109133565A TW109133565A TW202120758A TW 202120758 A TW202120758 A TW 202120758A TW 109133565 A TW109133565 A TW 109133565A TW 109133565 A TW109133565 A TW 109133565A TW 202120758 A TW202120758 A TW 20212075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licon carbide
single crystal
crystal silicon
raw material
manufactu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35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子忠昭
Original Assignee
學校法人關西學院
日商豊田通商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學校法人關西學院, 日商豊田通商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學校法人關西學院
Publication of TW202120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075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29/00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by their shape
    • C30B29/10Inorganic compounds or compositions
    • C30B29/36Carb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23/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condensing evaporated or sublimed materials
    • C30B23/02Epitaxial-layer growth
    • C30B23/025Epitaxial-layer growth characterised by the substr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23/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condensing evaporated or sublimed materials
    • C30B23/02Epitaxial-layer growth
    • C30B23/06Heating of the deposition chamber, the substrate or the materials to be evaporat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23/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condensing evaporated or sublimed materials
    • C30B23/02Epitaxial-layer growth
    • C30B23/06Heating of the deposition chamber, the substrate or the materials to be evaporated
    • C30B23/063Heating of the substr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33/00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 C30B33/02Heat 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33/00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 C30B33/08Etch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33/00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 C30B33/08Etching
    • C30B33/12Etching in gas atmosphere or plasm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24Thermal treatment for modifying the propertie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e.g. annealing, sinte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365Forming inorganic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367Substrates
    • H01L21/0237Materials
    • H01L21/02373Group 14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 H01L21/02378Silicon carbi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365Forming inorganic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367Substrates
    • H01L21/02433Crystal orient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365Forming inorganic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518Deposited layers
    • H01L21/02521Materials
    • H01L21/02524Group 14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 H01L21/02529Silicon carbi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365Forming inorganic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612Formation types
    • H01L21/02617Deposition types
    • H01L21/02631Physical deposition at reduced pressure, e.g. MBE, sputtering, evapor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1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which they are formed
    • H01L29/1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which they are formed including, apart from doping materials or other impurities,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 H01L29/1608Silicon carbid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rystals, And After-Treatments Of Cryst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所欲解決之課題是提供一種能夠一邊抑制碳化矽昇華一邊減低內部應力之新穎的單晶體碳化矽。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單晶碳化矽的製造方法,係具有:應力減低步驟,係在包含矽元素及碳元素之氛圍下用1800℃以上將單晶體碳化矽加熱,且減低前述單晶體碳化矽的內部應力。又,本發明提供一種單晶碳化矽的製造裝置,係具備:本體容器,係能夠收容由碳化矽材料所構成的單晶體碳化矽;以及加熱爐,係能夠用1800℃以上將前述本體容器加熱。

Description

單晶碳化矽的製造方法、單晶碳化矽的製造裝置以及單晶碳化矽晶圓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單晶碳化矽(single crystal SiC)的製造方法、單晶碳化矽的製造裝置以及單晶碳化矽晶圓(single crystal SiC wafer)。
碳化矽(SiC;silicon carbide)係絕緣崩潰(dielectric breakdown)強度、熱傳導率及放射線抗性等材料物理特性比起矽(Si;silicon)優異,因此以作為構成電子器件(electronic device)的材料來說,研究開發正進展著。
在習知上,單晶碳化矽基板的「翹曲」被認為是問題。舉例來說,「翹曲」是在曝光製程(exposure process)中曝光距離從光學系統的焦點距離偏離的主要因素,也是妨礙理想的晶圓夾具(wafer chuck)之主要因素。
針對此種問題,提案有以下技術:對單晶碳化矽基板施予退火熱處理(annealing heat treatment),藉此減低因加工應變(processing strain)而起的「翹曲」。 例如,於專利文獻1係記載有以下技術:於雙面研磨(double-surface lapping)後,在碳化矽非腐蝕性氣體氛圍(SiC non-corrosive gas atmosphere)下用1300℃以上至2000℃以下的溫度施予退火熱處理。記載有藉此減低因加工應變而起的「翹曲」之情形。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103650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松波弘之、木本恒暢、中村孝、大谷昇編著「半導體碳化矽技術與應用」,第2版,日刊工業新聞社,2011年9月30日,36-37頁。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以作為單晶碳化矽基板之「翹曲」的原因來說,除了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因加工應變而起的翹曲(所謂的特外曼效果(Twyman's effect))以外,有著因在鑄錠(ingot)成長時所導入之內部應力而起的翹曲。因內部應力而起的翹曲係在單晶碳化矽基板的直徑增大且單晶碳化矽基板大口徑化的時候顯現化。
為了減低此種內部應力,雖必須在鑄錠成長時用接近的溫度區域進行加熱,不過在該溫度區域中的加熱會引起伴隨著碳化矽之昇華的單晶碳化矽基板之過剩的蝕刻(etching)或者是減厚。
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發明中,例如在超過2000℃的溫度區域對單晶碳化矽基板進行退火熱處理之情形下,因為引起由分解所造成的熱分解反應,表面碳化會變顯著。藉此,要理想地減低因大口徑化而被認為是問題的單晶碳化矽基板之內部應力是很困難的。
於非專利文獻1雖記載有藉由控制結晶之溫度分布來抑制內部應力且解決4吋晶圓中的鑄錠破裂之問題,但設想有在口徑更大的6吋、8吋晶圓中內部應力的問題會變得更大之情形。
有鑑於上述問題,本發明的所欲解決之課題是提供一種能夠一邊抑制碳化矽昇華一邊減低內部應力之新穎的單晶體碳化矽(single crystal SiC substance)。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是一種單晶碳化矽的製造方法,係具有:應力減低步驟,係在包含矽元素及碳元素之氛圍下用1800℃以上將單晶體碳化矽加熱,且減低前述單晶體碳化矽的內部應力。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本發明係可以提供一種能夠一邊抑制碳化矽昇華一邊減低內部應力之新穎的單晶體碳化矽。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前述應力減低步驟係以前述單晶體碳化矽的厚度及直徑不會變化的方式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加熱。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本發明係可以提供一種能夠一邊抑制碳化矽昇華一邊減低內部應力之新穎的單晶體碳化矽。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前述應力減低步驟係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在準密閉空間內加熱。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本發明係能夠將單晶體碳化矽在所期望的蒸氣壓環境下加熱。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前述應力減低步驟係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在包含惰性氣體之氛圍下加熱。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本發明係能夠一邊抑制碳化矽昇華一邊將單晶體碳化矽加熱。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前述應力減低步驟係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加熱且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的溫度均勻化。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本發明係能夠抑制單晶體碳化矽之因溫度分布而起的內部應力產生。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進一步具有:熱處理步驟,係在包含矽元素及碳元素之氛圍下用1400℃以上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及碳化矽原料體加熱;前述熱處理步驟係包含蝕刻步驟及/或成長步驟。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本發明係能夠在單晶體碳化矽中用比應力減低步驟還低的溫度進行蝕刻及結晶成長。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前述熱處理步驟係以前述單晶體碳化矽成為高溫側及前述碳化矽原料體成為低溫側的方式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及前述碳化矽原料體加熱,且蝕刻前述單晶體碳化矽。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本發明係能夠控制單晶體碳化矽及碳化矽原料體的溫度差,能夠將內部應力減低的單晶體碳化矽蝕刻。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前述熱處理步驟係以前述單晶體碳化矽成為低溫側及前述碳化矽原料體成為高溫側的方式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及前述碳化矽原料體加熱,且使前述單晶體碳化矽結晶成長。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本發明係能夠控制單晶體碳化矽及碳化矽原料體的溫度差,能夠使內部應力減低的單晶體碳化矽結晶成長。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前述熱處理步驟係包含:在原子數比Si/C(矽/碳)為1以下的準密閉空間內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及碳化矽原料體加熱之步驟。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本發明係能夠在SiC‐C平衡蒸氣壓環境下進行內部應力減低之單晶體碳化矽中的蝕刻及結晶成長。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前述熱處理步驟係包含:在原子數比Si/C超過1的準密閉空間內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及碳化矽原料體加熱之步驟。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本發明係能夠在SiC‐Si平衡蒸氣壓環境下進行內部應力減低之單晶體碳化矽中的蝕刻及結晶成長。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前述熱處理步驟係包含:應變層去除步驟,係蝕刻前述單晶體碳化矽上的應變層。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本發明係能夠兼顧:減低單晶體碳化矽中的內部應力、以及去除因機械性加工等而起的應變層。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前述熱處理步驟係包含:褶(bunching)分解步驟,係分解前述單晶體碳化矽上的宏階褶(macro step bunching:MSB)且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的表面平坦化。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本發明係可以在單晶體碳化矽上實現以下的平坦化之表面:能夠於呈現單晶碳化矽中的全晶胞(full unit cell)之高度的階(step)處終止。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前述熱處理步驟係包含:磊晶(epitaxial)成長步驟,係形成BPD(Basal Plane Dislocation;基底面差排)密度小於<100/cm2 的成長層。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本發明係能夠兼顧:減低單晶體碳化矽中的內部應力、以及理想的BPD轉換。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是一種單晶體碳化矽的製造方法,且依序包含前述應力減低步驟及熱處理步驟。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本發明係能夠在內部應力因應力減低步驟而減低的單晶體碳化矽上使高品質的成長層進行結晶成長。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是一種單晶碳化矽的製造裝置,係具備:本體容器,係由碳化矽材料所構成且能夠收容單晶體碳化矽;以及加熱爐,係能夠用1800℃以上將前述本體容器加熱。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本發明係可以提供一種能夠一邊抑制碳化矽昇華一邊減低內部應力之新穎的單晶體碳化矽。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前述加熱爐係能夠一邊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的溫度均勻化一邊進行加熱。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本發明係能夠抑制單晶體碳化矽之因溫度分布而起的內部應力產生。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前述加熱爐係具有:高熔點容器,係能夠收容前述本體容器。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本發明係能夠將單晶體碳化矽在所期望的蒸氣壓環境下加熱。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是一種翹曲量<30 μm且直徑為6吋以上的單晶碳化矽晶圓。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本發明係可以提供一種能夠一邊抑制碳化矽昇華一邊減低內部應力之新穎的單晶體碳化矽,能夠對高品質的碳化矽器件之製造做出貢獻。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單晶碳化矽晶圓係具有BPD密度小於<100/cm2 的成長層。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本發明係可以提供一種能夠期待一邊減低內部應力一邊抑制缺陷生成的單晶體碳化矽,能夠對高品質的碳化矽器件之製造做出貢獻。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單晶碳化矽晶圓係具有BPD密度為5000/cm2 以上的基底基板。 [發明功效]
根據本發明,可以提供一種能夠一邊抑制碳化矽昇華一邊減低內部應力之新穎的單晶體碳化矽。
在一併結合圖式及申請專利範圍時,藉由參酌以下所記載的用以實施發明的形態,能夠明瞭其他的課題、特徵及優點。
以下,加上圖式來說明本發明之較佳的實施形態。 本發明之技術性範圍並非限定於隨附的圖式所示的實施形態,在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的範圍內能夠適當變更。
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係至少具有應力減低步驟S0。
如圖1所示,能夠理解成:應力減低步驟S0係引起單晶體碳化矽1中的滑動,藉此減低單晶體碳化矽1的翹曲量0d。又,能夠理解成:減低單晶體碳化矽1的TTV(Total Thickness Variation;總厚度變異)。
又,能夠理解成:應力減低步驟S0係將單晶體碳化矽1的晶格(lattice)間距離均勻化、減低單晶體碳化矽1的內部應力、減低單晶體碳化矽1的熱應力、或者是減低單晶體碳化矽1的殘留應力。
又,應力減低步驟S0係至少將單晶體碳化矽1用以下方式加熱:以抑制單晶體碳化矽1之表面上的蝕刻或者是結晶成長之方式、以單晶體碳化矽1的厚度及直徑不會變化之方式、以單晶體碳化矽1的體積不會變化之方式、以單晶體碳化矽1的尺寸或大小不會變化之方式。
如圖2所示,應力減低步驟S0係在Six Cy 系氣體氛圍下等包含矽元素及碳元素之氛圍下至少將單晶體碳化矽1加熱。 能夠理解成:此時,在單晶體碳化矽1中熱分解或結晶成長等係依次產生,且矽元素及碳元素係在單晶體碳化矽1之表面1a與包含矽元素及碳元素的氛圍之間、單晶體碳化矽1之表面1b與包含矽元素及碳元素的氛圍之間循環。
又,應力減低步驟S0係至少將單晶體碳化矽1在準密閉空間內加熱。本說明書中之說明裡的「準密閉空間」係指以下空間:能夠抽真空,也能夠將已產生的蒸氣之至少一部分封入。
又,應力減低步驟S0係將單晶體碳化矽1在包含惰性氣體之氛圍下加熱。本說明書中之說明裡的「惰性氣體」是碳化矽製程中的已知之惰性氣體,舉例來說為Ar(氬)氣體。
又,應力減低步驟S0係用碳化矽材料能夠昇華的溫度區域將單晶體碳化矽1加熱。舉例來說,該溫度區域為1800℃以上。
又,應力減低步驟S0係將單晶體碳化矽1加熱,將單晶體碳化矽1中的溫度均勻化。本說明書中之說明裡的「將單晶體碳化矽1中的溫度均勻化」係指以單晶體碳化矽1中的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之溫度差成為容許溫度差以內的方式進行加熱,且是指減低單晶體碳化矽1中的溫度梯度(temperature gradient)。 該容許溫度差較佳為50℃以下,又較佳為20℃以下,又較佳為10℃以下,又較佳為5℃以下,又較佳為2℃以下,又較佳為1℃以下。
另外,在非專利文獻1中係記載有:為了引發結晶成長,適度的溫度梯度是必要的,不過於結晶內部存在溫度梯度一事會導致使熱應力殘留於結晶本身之情形。
另外,在非專利文獻1中係記載有:依據溫度分布的狀況,殘留熱應力會部分地變得過大,特別是在使大口徑單晶成長之情形下,大的殘留熱應力會成為原因而結晶破裂的問題會頻頻發生。
另外,在非專利文獻1中係記載有:在將對結晶破裂造成大影響的應力成分減輕一事上,將成長時的結晶面內方向之溫度梯度最佳化以將內部應力減低化是必要的。
另外,在非專利文獻1中係記載有:藉由將能引發結晶破裂之局部的應力予以減輕,在口徑4吋的結晶中也能實現全無結晶破裂的單晶成長。
如此,伴隨著晶圓或鑄錠之大口徑化,因單晶體碳化矽1中的溫度分布而起之內部應力的影響係被認為是問題。 能夠理解成:關於單晶體碳化矽1中的該內部應力之影響,舉例來說在單晶體碳化矽1的直徑(口徑)為4吋之情形下被認為是問題,又舉例來說在單晶體碳化矽1的直徑(口徑)為6吋、8吋、12吋之情形下更加被認為是問題。
又,應力減低步驟S0係在能夠抑制碳化矽材料之昇華或後述之原料輸送的真空度下將單晶體碳化矽1加熱。 該真空度較佳為1.0 Pa以下,更佳為10-1 Pa以下,更佳為10-2 Pa以下,更佳為10-3 Pa以下,再更佳為10-4 Pa以下,再更佳為10-5 Pa以下。又,該真空度較佳為10-1 Pa以上,更佳為10-2 Pa以上,更佳為10-3 Pa以上,再更佳為10-4 Pa以上,再更佳為10-5 Pa以上,再更佳為10-6 Pa以上。
又,為了形成上述的包含矽元素及碳元素之氛圍,應力減低步驟S0亦可以將碳化矽原料體2與單晶體碳化矽1一起加熱。
又,應力減低步驟S0係使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靠近且加熱。本說明書中之說明裡的「靠近」舉例來說係指:減低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的離隔距離d1(不圖示)。
離隔距離d1較佳為2.0 mm以下,更佳為1.0 mm以下,再更佳為0.5 mm以下,再更佳為0.1 mm以下,再更佳為10 μm以下。又,離隔距離d1較佳為1.0 μm以上,更佳為10 μm以上,再更佳為0.1 mm以上,再更佳為0.5 mm以上,再更佳為1.0 mm以上。
又,應力減低步驟S0係將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加熱,且減低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各自的表面間的化學位能(chemical potential)差或蒸氣壓差。此時,該化學位能差及蒸氣壓差係各自對應於後述的不會產生原料輸送之情形。
又,應力減低步驟S0係將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加熱,且減低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之間的溫度梯度。本說明書中之說明裡的「減低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之間的溫度梯度」舉例來說係指:以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之間的溫度差成為10℃以內的方式進行加熱。
又,能夠理解成:應力減低步驟S0係以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的任一者成為原料輸送的輸送來源或輸送目的地的方式,且以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之間成為平衡關係的方式,將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加熱。
另外,能夠理解成:應力減低步驟S0係能夠以將呈現槽(trench)構造等三次元構造之單晶體碳化矽1之表面形狀予以保持的方式,減低單晶體碳化矽1的內部應力,緩和於三次元構造形成時所導入的應變。具體來說,應力減低步驟S0係能夠以抑制槽構造之側壁及/或底面中的過剩之蝕刻(減厚)的方式減低單晶體碳化矽1的內部應力及應變。
另外,單晶體碳化矽1可以是藉由昇華法等的結晶成長法所製作的碳化矽鑄錠,也可以是從該碳化矽鑄錠切片(slice)成圓盤狀的碳化矽晶圓。另外,單晶體碳化矽1的多型體(polytype)係指3C、4H、6H等已知的多型體。
另外,單晶體碳化矽1的剖面尺寸為數公分見方、2吋、3吋、4吋、6吋、8吋或12吋。另外,於該剖面尺寸沒有限制。
另外,單晶體碳化矽1之表面係可以設成從(0001)面或(000-1)面設置了數度(舉例來說,0.4°至8.0°)的偏離角(off angle)之構成。另外,本說明書之說明中的「-」係指密勒指數(Miller index)的標記中的桿(bar)。
另外,碳化矽原料體2可以是藉由昇華法等所製作的碳化矽鑄錠,也可以是從該碳化矽鑄錠切片成圓盤狀的碳化矽晶圓,也可以是多晶碳化矽。 另外,碳化矽原料體2可以是單晶碳化矽,可以是多晶碳化矽,可以是形成準密閉空間的碳化矽材料,可以是在準密閉空間內露出的碳化矽材料。
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係進一步具有熱處理步驟SX。
熱處理步驟SX係在Six Cy 系氣體氛圍下等的包含矽元素及碳元素之氛圍下將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加熱。
又,熱處理步驟SX係用比應力減低步驟S0還低的溫度區域將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加熱。該溫度區域較佳為1400℃以上。本說明書中之說明裡的「低的溫度區域」係指該溫度區域中的最低溫度低之溫度區域。
又,能夠理解成:熱處理步驟SX係包含蝕刻步驟S1及/或成長步驟S2,且具有作為蝕刻步驟S1之作用功效,或具有作為成長步驟S2之作用功效。
蝕刻步驟S1係以單晶體碳化矽1成為高溫側及碳化矽原料體2成為低溫側的方式將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加熱,且蝕刻單晶體碳化矽1。
又,能夠理解成:蝕刻步驟S1係包含:應變層去除步驟S11,係在原子數比Si/C為1以下的準密閉空間設置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且進行加熱,且蝕刻單晶體碳化矽1;或者,蝕刻步驟S1係具有作為該應變層去除步驟S11之作用功效。
又,能夠理解成:蝕刻步驟S1係包含:褶分解步驟S12,係在原子數比Si/C超過1的準密閉空間設置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且進行加熱,且蝕刻單晶體碳化矽1;或者,蝕刻步驟S1係具有作為該褶分解步驟S12之作用功效。
如圖3所示,蝕刻步驟S1係以分別蝕刻單晶體碳化矽1之表面1a及碳化矽原料體2之表面2a以及分別使單晶體碳化矽1之表面1a及碳化矽原料體2之表面2a結晶成長的方式,將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加熱。
又,如圖3所示,能夠理解成:蝕刻步驟S1係以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分別成為原料輸送之輸送來源及輸送目的地的方式,將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加熱。
如圖4所示,應變層去除步驟S11係蝕刻單晶體碳化矽1之表面的應變層300。應變層300會包含晶體差排(crystal dislocation)301及/或損傷區域302。
又,如圖4所示,應變層去除步驟S11係以具有階102a與台階(terrace)102b的表面露出的方式或以已聚束(束化)的表面露出的方式蝕刻單晶體碳化矽1,其中該台階102b係呈現已長大化的台階長W2。
又,如圖4所示,褶分解步驟S12係以具有階103a與台階103b的表面露出的方式或以形成平坦化的無褶(bunching-free)之表面的方式,將具有階102a及台階102b的單晶體碳化矽1之表面1a予以蝕刻且分解表面1a的MSB,其中該台階103b係呈現已減低的台階長W3。此時,表面1a係於呈現單晶碳化矽中的全晶胞之高度的階處終止。
如圖5所示,成長步驟S2係以單晶體碳化矽1成為低溫側及前述碳化矽原料體2成為高溫側的方式將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加熱,且使單晶體碳化矽1結晶成長,在單晶體碳化矽1之表面形成成長層10。
又,如圖5所示,成長步驟S2係以分別使單晶體碳化矽1之表面1a及碳化矽原料體2之表面2a結晶成長以及分別蝕刻單晶體碳化矽1之表面1a及碳化矽原料體2之表面2a的方式,將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加熱。
又,如圖5所示,成長步驟S2係以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分別成為原料輸送之輸送目的地及輸送來源的方式,將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加熱。
又,能夠理解成:成長步驟S2係包含:磊晶成長步驟S21,係在原子數比Si/C為1以下的準密閉空間設置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且進行加熱,且使單晶體碳化矽1結晶成長;或者,成長步驟S2係具有該磊晶成長步驟S21之作用功效。
又,能夠理解成:成長步驟S2係包含:褶分解步驟S22,係在原子數比Si/C超過1的準密閉空間設置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且進行加熱,且使單晶體碳化矽1結晶成長;或者,成長步驟S2係具有該褶分解步驟S22之作用功效。
如圖6所示,磊晶成長步驟S21係以在單晶體碳化矽1之表面形成具有階102a與台階102b之成長層10的方式或以在基底基板11上形成具有已聚束(束化)的表面之成長層10的方式進行結晶成長,其中該單晶體碳化矽1之表面係具有階101a與台階101b,該台階101b係呈現已減低的台階長W1,該台階102b係呈現已長大化的台階長W2。
又,如圖6所示,磊晶成長步驟S21係以形成具有小於100/cm2 的基底面差排密度(BPD密度)之成長層的方式或以單晶體碳化矽1中的BPD轉換成包含貫穿刃狀差排(TED:Threading Edge Dislocation)之其他缺陷/差排的方式進行結晶成長,形成成長層10的至少一部分。
又,如圖6所示,褶分解步驟S22係以在具有階102a及台階102b之成長層10的表面上形成具有階103a與台階103b之成長層10的方式,或以形成具有平坦化的無褶之表面之成長層10的方式,以分解表面1a之MSB的方式,使單晶體碳化矽1結晶成長,其中該台階103b係呈現已減低的台階長W3。此時,表面1a係於呈現單晶碳化矽中的全晶胞之高度的階處終止。
另外,本說明書中之說明裡的「平坦化的無褶之表面」係指宏階褶(MSB)已被分解的碳化矽表面。 另外,本說明書中之說明裡的「MSB」係指以下的階:在碳化矽表面上的階之內聚束,藉此能夠形成超過各多型體之全晶胞的高度。 亦即,所謂的MSB在4H-SiC的情形是指超過4分子層(5分子層以上)而聚束了的階,在6H-SiC的情形是指超過6分子層(7分子層以上)而聚束了的階。
蝕刻步驟S1係以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分別成為原料輸送之輸送來源及輸送目的地的方式,將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加熱。
應力減低步驟S0係以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分別成為原料輸送之輸送來源或輸送目的地的方式,將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加熱。
如圖7所例示,能夠理解成:在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中的應力減低步驟S0、蝕刻步驟S1及成長步驟S2之各者中,持續地進行有以下的1)至5)之反應。以下,針對蝕刻步驟S1,將原料輸送之反應過程予以例示。
1) SiC(s)→Si(v)+C(s) 2) 2C(s)+Si(v)→SiC2 (v) 3) C(s)+2Si(v)→Si2 C(v) 4) Si(v)+SiC2 (v)→2SiC(s) 5) Si2 C(v)→Si(v)+SiC(s)
1)的說明:單晶體碳化矽1之表面1a被熱分解,藉此矽原子(Si(v))從表面1a脫離。 2)及3)的說明:藉著矽原子(Si(v))脫離而殘留在表面1a的碳原子(C(s))係與原料輸送空間內的矽蒸氣(Si(v))反應,藉此成為Si2 C或SiC2 等而在原料輸送空間內昇華。 4)及5)的說明:已昇華的Si2 C或者是SiC2 等係藉由例如溫度梯度而到達/擴散至碳化矽原料體2之表面2a的台階且到達階,藉此繼承表面2a的多型(polymorphism),一邊呈現階流動成長(step-flow growth)的態樣一邊形成成長層10。
能夠理解成:應力減低步驟S0、蝕刻步驟S1及成長步驟S2之各者係包含:矽原子昇華步驟,係使矽原子從碳化矽原料體2熱昇華;以及碳原子昇華步驟,係使殘留於碳化矽原料體2的表面2a之碳原子與原料輸送空間內之矽原子結合,藉此使殘留於碳化矽原料體2的表面2a之碳原子昇華。
在應力減低步驟S0、蝕刻步驟S1及成長步驟S2之各者中,在單晶體碳化矽1之表面1a或表面1b上,已輸送的Si2 C或SiC2 等成為過飽和且凝結,藉此進行有結晶成長。
應力減低步驟S0、蝕刻步驟S1及成長步驟S2之各者係包含:矽原子昇華步驟,係使矽原子從單晶體碳化矽1之表面1a或表面1b熱昇華;以及碳原子昇華步驟,係使殘留於單晶體碳化矽1之表面1a或表面1b的碳原子與原料輸送空間內的矽原子結合,藉此使殘留於單晶體碳化矽1之表面1a或表面1b的碳原子昇華。
能夠理解成:應力減低步驟S0係減低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之間的溫度梯度,一邊使源自表面1a、1b、2a之各者的碳化矽昇華持續一邊抑止表面1a及/或表面1b與表面2a之間的原料輸送。
又,能夠理解成:應力減低步驟S0係減低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之表面上的蒸氣壓差;或者,應力減低步驟S0係將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之表面上的蒸氣壓差均勻化,一邊使源自表面1a、1b、2a之各者的碳化矽昇華持續一邊抑止表面1a及/或表面1b與表面2a之間的原料輸送。
又,能夠理解成:應力減低步驟S0係減低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之表面上的化學位能差;或者,應力減低步驟S0係將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之表面上的化學位能均勻化,一邊使源自表面1a及表面2a之各者的碳化矽昇華持續一邊抑止表面1a及/或表面1b與表面2a之間的原料輸送。
又,能夠理解成:應力減低步驟S0係基於表面1a與表面1b與表面2a之間的結晶構造之差異、表面1a與表面2a的溫度差、及構成氛圍之元素的至少一部分,一邊使源自表面1a、1b、2a之各者的碳化矽昇華持續一邊抑止表面1a及/或表面1b與表面2a之間的原料輸送。
又,能夠理解成:應力減低步驟S0係一邊使源自表面1a及碳化矽原料體2之表面2a之各者的碳化矽昇華持續,一邊抑止表面1a及/或表面1b之各者與表面2a之間的原料輸送,其中該表面1a舉例來說為矽面或碳面,碳化矽原料體2舉例來說為多晶碳化矽。
又,能夠理解成:應力減低步驟S0係一邊使源自表面1a及表面2a之各者的碳化矽昇華持續,一邊抑止表面1a及/或表面1b與表面2a之間的原料輸送,其中該表面1a舉例來說為矽面或碳面,該表面2a舉例來說為屬於單晶碳化矽的碳化矽原料體2之矽面或碳面。
另外,本說明書中之說明裡的「抑止原料輸送」或「原料輸送不會產生」係指:將加熱後的輸送來源及輸送目的地之各者的厚度增減予以減低。因此,構成輸送來源及輸送目的地之各者的原子會成為構成加熱後的輸送目的地及輸送來源之各者的原子。
另外,本說明書中之說明裡的「矽面」係指從(0001)面設置了數度(舉例來說,0.4°至8.0°)的偏離角之表面。 另外,本說明書中之說明裡的「碳面」係指從(000-1)面設置了數度(舉例來說,0.4°至8.0°)的偏離角之表面。
能夠理解成:蝕刻步驟S1及成長步驟S2之各者中的表面1a及表面2a之間的原料輸送之驅動力是因所形成之溫度梯度而起的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之間的蒸氣壓差。
又,能夠理解成:蝕刻步驟S1及成長步驟S2之各者中的表面1a及表面2a之間的原料輸送之驅動力不只是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之各者的表面間之溫度梯度,還有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之間的化學位能差。
應力減低步驟S0、蝕刻步驟S1及成長步驟S2之各者中的原料輸送係利用摻雜物氣體(dopant gas)供給機構對準密閉空間內供給摻雜物氣體,藉此能夠調整單晶體碳化矽1的摻雜物濃度。能夠理解成:在不供給摻雜物氣體之情形下,單晶體碳化矽1係繼承準密閉空間內的摻雜物濃度。
又,應力減低步驟S0、蝕刻步驟S1及成長步驟S2之各者中的原料輸送係在包含SiC‐Si平衡蒸氣壓環境及SiC‐C平衡蒸氣壓環境之所期望的蒸氣壓環境下進行。 另外,本說明書中之說明裡的「SiC‐Si蒸氣壓環境」係指碳化矽(固體)與矽(液相)經由氣相而成為相平衡狀態時的蒸氣壓之環境。SiC‐Si平衡蒸氣壓環境係藉由將原子數比Si/C超過1的準密閉空間熱處理而形成。 本說明書中之說明裡的「SiC‐C平衡蒸氣壓環境」係指碳化矽(固相)與碳(固相)經由氣相而成為相平衡狀態時的蒸氣壓之環境。另外,SiC‐C平衡蒸氣壓環境係藉由將原子數比Si/C為1以下的準密閉空間熱處理而形成。
如圖8所示,能夠理解成: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係依序包含應力減低步驟S0、應變層去除步驟S11、褶分解步驟S12、磊晶成長步驟S21及褶分解步驟S22。
如圖9所示,能夠理解成: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係依序包含應變層去除步驟S11、褶分解步驟S12、應力減低步驟S0、磊晶成長步驟S21及褶分解步驟S22。
如圖10所示,能夠理解成: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係依序包含應變層去除步驟S11、褶分解步驟S12、磊晶成長步驟S21、褶分解步驟S22及應力減低步驟S0。
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也可以依序包含應變層去除步驟S11、應力減低步驟S0及褶分解步驟S12。 又,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也可以依序包含磊晶成長步驟S21、應力減低步驟S0及褶分解步驟S22。
為了製造且實現具有所期望的品質之單晶體碳化矽1,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中的各步驟之順序可以適當地以不同順序決定。
如圖11所示,單晶碳化矽的製造裝置(以下單以「製造裝置」稱之)係具有本體容器141、高熔點容器142及加熱爐143。
舉例來說,本體容器141係由包含多晶碳化矽之材料所構成。因此,本體容器141的至少一部分係可作為碳化矽原料體2或原料輸送中的輸送來源(碳化矽原料體2)。
舉例來說,加熱過的本體容器141內之環境較期望為包含矽元素之氣相種及包含碳元素之氣相種的混合系之蒸氣壓環境。以作為該包含矽元素之氣相種來說,能夠例示Si、Si2 、Si3 、Si2 C、SiC2 、SiC等。 又,以作為包含碳元素之氣相種來說,能夠例示Si2 C、SiC2 、SiC、C等。
本體容器141之摻雜物及摻雜物濃度係能夠配合欲形成的成長層10之摻雜物及摻雜物濃度來選擇。
又,在本體容器141之加熱處理時,只要是使包含矽元素之氣相種的蒸氣壓及包含碳元素之氣相種的蒸氣壓在內部空間產生的構成,則能夠採用該構造。舉例來說,能夠示出多晶碳化矽在內表面的一部分露出的構成、在本體容器141內將多晶碳化矽分開設置的構成等。
又,本體容器141係可設成具備設置具141a之構成,該設置具141a係能夠設置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之各者。
設置具141a較佳為被薄化。已被薄化的設置具141a係以使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靠近的方式,以減低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之離隔距離d1的方式,設置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之各者。 此時,複數個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之各者係可設成交互地配置之構成。
另外,本體容器141係可設成不具備設置具141a之構成。此時,複數個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之各者係可設成交互地配置之構成。
又,本體容器141是具備能夠互相嵌合的上容器141c及下容器141b之嵌合容器。於上容器141c與下容器141b的嵌合部係形成有微小的間隙,且構成為能夠從該間隙進行本體容器141內的排氣(抽真空)。
又,本體容器141係具有矽蒸氣供給源。矽蒸氣供給源係用於以本體容器141內的準密閉空間之原子數比Si/C超過1的方式進行調整之目的。以作為矽蒸氣供給源來說,能夠例示固體的矽(矽片或矽粉末等的矽丸(Si pellet))或矽化合物。
例如,能夠理解成: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般,在本體容器141之整體由多晶碳化矽所構成的情形下,藉由設置矽蒸氣供給源,本體容器141內的原子數比Si/C會超過1。 具體來說,能夠理解成:將滿足化學計量比1:1之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與矽蒸氣供給源設置在滿足化學計量比1:1之多晶碳化矽的本體容器141內之情形下,本體容器141內的原子數比Si/C係會超過1。
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SiC-Si平衡蒸氣壓環境係藉由將原子數比Si/C超過1的準密閉空間加熱而形成。 又,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SiC‐C平衡蒸氣壓環境係藉由將原子數比Si/C為1以下的準密閉空間加熱而形成。 本體容器141係可用成為SiC-Si平衡蒸氣壓環境或SiC-C平衡蒸氣壓環境的方式,適當地設成收容預定的構件之構成。
加熱爐143係能夠以溫度從本體容器141的上容器141c朝向下容器141b而變得均勻的方式加熱,以減低溫度梯度的方式加熱。 又,加熱爐143係能夠以溫度從本體容器141的上容器141c朝向下容器141b而下降或上升的方式加熱,以形成溫度梯度的方式加熱。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單晶體碳化矽1之厚度方向的溫度梯度得以控制。
如圖11所示,加熱爐143係具備:主加熱室143c,係能夠將單晶體碳化矽1等加熱到1000℃以上至2300℃以下的溫度;預備室143a,係能夠將被處理物預備加熱到500℃以上的溫度;高熔點容器142,係能夠收容本體容器141;以及移動機構143b(移動台),係能夠將該高熔點容器142從預備室143a向主加熱室143c移動。
主加熱室143c舉例來說係在俯視剖面觀看下形成為正六角形,且於主加熱室143c的內側設置有高熔點容器142。主加熱室143c內係具備有加熱單元143d(網目加熱器(mesh heater))。又,於主加熱室143c的側壁及/或天花板係固定有多層熱反射金屬板(不圖示)。多層熱反射金屬板係以使加熱單元143d的熱朝向主加熱室143c的大致中央部反射的方式所構成。
加熱單元143d係在主加熱室143c內以將收容有被處理物之高熔點容器142予以包圍的方式所設置。此時,藉由在加熱單元143d的外側設置有多層熱反射金屬板,能夠進行1000℃以上至2300℃以下的溫度範圍之升溫。
舉例來說,加熱單元143d係能夠採用電阻加熱式的加熱器或高頻感應加熱式的加熱器。
加熱單元143d也可以採用能夠控制高熔點容器142內的溫度梯度之構成。又,加熱單元143d也可以採用能夠減低高熔點容器142內的溫度梯度之構成。又,加熱單元143d也可以採用能夠在高熔點容器142內形成溫度梯度之構成。舉例來說,加熱單元143d也可以在上側(或者是下側)設置有多個加熱器地構成。又,加熱單元143d也可以用寬度隨著朝向上側(或者是下側)而變大的方式構成。或者是,加熱單元143d也可以用能夠隨著朝向上側(或者是下側)而將所供給的電力放大的方式構成。
於主加熱室143c係連接有:真空形成用閥143f,係進行主加熱室143c內的排氣;惰性氣體注入用閥143e,係對主加熱室143c內導入惰性氣體;以及真空計143g,係測定主加熱室143c內的真空度。
真空形成用閥143f係與將主加熱室143c內予以排氣並抽真空的抽真空泵連接(不圖示)。藉由該真空形成用閥143f及抽真空泵,主加熱室143c內的真空度係能夠調整至較佳為10 Pa以下,更佳為1.0 Pa以下,再更佳為10-3 Pa以下。以作為該抽真空泵來說,能夠例示渦輪分子泵(turbomolecular pump)。
惰性氣體注入用閥143e係與惰性氣體供給源連接(不圖示)。藉由該惰性氣體注入用閥143e及惰性氣體供給源,能夠以10-5 Pa至104 Pa的範圍對主加熱室143c內導入惰性氣體。以作為該惰性氣體來說,能夠選擇Ar等。
惰性氣體注入用閥143e是能夠對本體容器141內供給摻雜物氣體的摻雜物氣體供給機構。亦即,藉由針對惰性氣體選擇摻雜物氣體(例如N2 等),能夠提高成長層10的摻雜物濃度。
預備室143a係與主加熱室143c連接,且藉由移動機構143b構成為能夠將高熔點容器142移動。另外,本實施形態之預備室143a係以能夠藉由主加熱室143c之加熱單元143d的餘熱而升溫的方式所構成。舉例來說,在將主加熱室143c升溫到2000℃之情形下,預備室143a係被升溫到1000℃左右,能夠進行被處理物(單晶體碳化矽1、本體容器141、高熔點容器142等)的脫氣處理。
移動機構143b係構成為:能夠載置高熔點容器142,能夠在主加熱室143c及預備室143a之間移動。
由移動機構143b所進行的主加熱室143c與預備室143a之間的搬運以最短1分鐘左右完成,因此能夠實現1 ℃至1000 ℃/min的升溫/降溫。藉此,由於進行急速升溫及急速降溫,故能夠觀察升溫中及降溫中的不具有低溫成長歷程之表面形狀。 又,在圖11中,雖然將預備室143a設置於主加熱室143c的下方,但預備室143a也可不限於此地設置於任意方向。
本實施形態之移動機構143b是載置高熔點容器142的移動台。該移動台與高熔點容器142的接觸部係成為熱的傳播路徑。藉此,能夠以移動台與高熔點容器142的接觸部側成為低溫側的方式在高熔點容器142內形成溫度梯度。
在本實施形態之加熱爐143中,由於高熔點容器142的底部與移動台接觸,因此以溫度從高熔點容器142的上容器142b朝向下容器142a而下降的方式設有溫度梯度。
溫度梯度的方向係能夠藉由將移動台與高熔點容器142之接觸部的位置予以變更來設定成任意的方向。舉例來說,在對移動台採用垂吊式等而將接觸部設於高熔點容器142的天花板之情形下,熱會往上方向散逸。因此對溫度梯度來說,能夠以溫度從高熔點容器142的上容器142b朝向下容器142a而上升的方式設定溫度梯度。另外,以該溫度梯度來說,較期望為沿著單晶體碳化矽1及碳化矽原料體2的厚度方向而減低或形成。又如上述般,溫度梯度可藉由加熱單元143d的構成來形成,也可以藉由加熱單元143d的構成來減低。
本實施形態之加熱爐143內的包含矽元素之氣相種的蒸氣壓環境係使用高熔點容器142及矽蒸氣供給材料來形成。舉例來說,只要是能夠在本體容器141之周圍形成包含矽元素之氣相種的蒸氣壓之環境的方法,則能夠在本發明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裝置中採用。
高熔點容器142較佳為包含以下的高熔點材料來構成:具有與構成本體容器141之材料的熔點同等或在其以上的熔點之高熔點材料。
舉例來說,高熔點容器142係能夠例示:屬於泛用耐熱構件的碳;屬於高熔點金屬的W、Re、Os、Ta、Mo;屬於碳化物的Ta9 C8 、HfC、TaC、NbC、ZrC、Ta2 C、TiC、WC、MoC;屬於氮化物的HfN、TaN、BN、Ta2 N、ZrN、TiN;屬於硼化物的HfB2 、TaB2 、ZrB2 、NB2 、TiB2 ;多晶碳化矽等。
如圖11所示,高熔點容器142與本體容器141同樣地是具備能夠互相嵌合的上容器142b與下容器142a的嵌合容器,且構成為能夠收容本體容器141。於上容器142b與下容器142a的嵌合部係形成有微小的間隙43,且構成為能夠從該間隙43進行高熔點容器142內的排氣(抽真空)。
高熔點容器142係具有:矽蒸氣供給材料,係能夠對高熔點容器142內供給包含矽元素之氣相種的蒸氣壓。
矽蒸氣供給材料只要是在加熱處理時使矽蒸氣在高熔點容器142內產生的構成即可,舉例來說,能夠例示固體的矽(矽片或矽粉末等的矽丸)或矽化合物。
舉例來說,矽蒸氣供給材料是將高熔點容器142的內壁予以被覆的薄膜。
在高熔點容器142為碳化鉭等的金屬化合物之情形下,矽蒸氣供給材料舉例來說是構成高熔點容器142的金屬原子及矽原子的矽化物(silicide)材料。
高熔點容器142係在高熔點容器142之內側具有矽蒸氣供給材料,藉此能夠維持本體容器141內包含矽元素之氣相種的蒸氣壓環境。這能夠理解成是因為本體容器141內的包含矽元素之氣相種的蒸氣壓與本體容器141外的包含矽元素之氣相種的蒸氣壓達成平衡的緣故。
本說明書係加上參考例1至參考例3來說明本發明之作用功效。 [參考例1] 用以下的條件將單晶碳化矽基板E10收容於本體容器141,且將本體容器141收容於高熔點容器142。
[單晶碳化矽基板E10] 多型:4H-SiC。 基板尺寸:橫寬(10 mm),縱寬(10 mm),厚度(0.3 mm)。 偏離方向(off direction)及偏離角:<11-20>方向偏離4°。 成長面:(0001)面。 有無MSB:無。 有無應變層:無。
材料:多晶碳化矽。 容器尺寸:直徑(60 mm),高度(4.0 mm)。 單晶碳化矽基板E10與碳化矽材料之距離:2.0 mm。 容器內的原子數比Si/C:1以下。
材料:TaC。 容器尺寸:直徑(160 mm),高度(60 mm)。 矽蒸氣供給材料(矽化合物):TaSi2
將已用上述條件設置的單晶碳化矽基板E10用以下的條件加熱處理。 加熱溫度:1700℃。 加熱時間:300 min。 溫度梯度:1.0℃/mm。 成長速度:5.0 nm/min。 主加熱室143c的真空度:10-5 Pa。
圖12是求出在成長層E11中從BPD轉換成其他缺陷/差排(TED等)之轉換率的手法之說明圖。
圖12中的(a)係表示藉由加熱步驟使成長層E11成長後的樣子。在該加熱步驟中,曾經存在於單晶碳化矽基板E10的BPD會以一定的機率轉換為TED。因此,在成長層E11的表面,只要不是100%轉換,TED與BPD會混合存在。
圖12中的(b)係表示使用KOH(氫氧化鉀)溶解蝕刻法來確認成長層E11中之缺陷的樣子。該KOH溶解蝕刻法是以下的手法:將單晶碳化矽基板E10浸於加熱到約500℃的溶解鹽(KOH等)中,於差排或缺陷部分形成蝕刻坑(etch pit),藉由該蝕刻坑的大小/形狀來判別差排的種類。藉由該手法來評價存在於成長層E11之表面的BPD數。
圖12中的(c)係表示在KOH溶解蝕刻後將成長層E11去除的樣子。在本手法中,用機械研磨或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化學機械拋光)等進行平坦化到蝕刻坑深度後,用熱蝕刻將成長層E11去除,藉此單晶碳化矽基板E10的表面露出。
圖12中的(d)係表示針對已去除成長層E11之單晶碳化矽基板E10使用KOH溶解蝕刻法來確認單晶碳化矽基板E10中之缺陷的樣子。藉由該手法來評價存在於單晶碳化矽基板E10的表面之BPD數。
依據圖12所示的一連串順序,將存在於成長層E11的表面之BPD數(參照圖12中的(b))與將存在於單晶碳化矽基板E10的表面之BPD數(圖12中的(d))予以比較,藉此能夠得到藉由熱處理而從BPD轉換為其他缺陷/差排的BPD轉換率。
存在於參考例1之成長層E11的表面之BPD密度為約0/cm2 ,存在於單晶碳化矽基板E10的表面之BPD密度為1000/cm2 。亦即,能夠理解成:將表面不存在MSB的單晶碳化矽基板E10在原子數比Si/C為1以下的準密閉空間內加熱,藉此將BPD減低/去除。
能夠理解成:在參考例1中,以本體容器141內的原子數比Si/C成為1以下的方式於本體容器141內形成有SiC‐C平衡蒸氣壓環境,因此在成長步驟S2中BPD也得以減低/去除。
[參考例2] 用以下的條件將單晶碳化矽基板E10收容於本體容器141,進一步地將本體容器141收容於高熔點容器142。
[單晶碳化矽基板E10] 多型:4H-SiC。 基板尺寸:橫寬(10 mm),縱寬(10 mm),厚度(0.3 mm)。 偏離方向及偏離角:<11-20>方向偏離4°。 成長面:(0001)面。 有無MSB:有。
材料:多晶碳化矽。 容器尺寸:直徑(60 mm),高度(4.0 mm)。 單晶碳化矽基板E10與碳化矽材料之距離:2.0 mm。 矽蒸氣供給源:矽片。 容器內的原子數比Si/C:超過1。
藉由在本體容器141內將單晶碳化矽基板與矽片一併收容,容器內的原子數比Si/C會超過1。
材料:TaC。 容器尺寸:直徑160 mm × 高度60 mm。 矽蒸氣供給材料(矽化合物):TaSi2
將已用上述條件設置的單晶碳化矽基板E10用以下的條件加熱處理。 加熱溫度:1800℃。 加熱時間:60 min。 溫度梯度:1.0℃/mm。 成長速度:68 nm/min。 主加熱室143c的真空度:10-5 Pa。
圖13是成長層E11之成長前的單晶碳化矽基板E10之表面的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像。圖13中的(a)是以倍率×1000觀察的SEM像,圖13中的(b)是以倍率×100000觀察的SEM像。能夠理解成:於該成長層E11之成長前的單晶碳化矽基板E10之表面係形成有MSB,且高度3.0 nm以上的階以平均42 nm的台階寬進行排列。另外,用AFM(Atomic Force Microscope;原子力顯微鏡)測定了階高度。
圖14是成長層E11之成長後的單晶碳化矽基板E10之表面的SEM像。圖14中的(a)是以倍率×1000觀察的SEM像,圖14中的(b)是以倍率×100000觀察的SEM像。 能夠理解成:於參考例2之成長層E11的表面未形成有MSB,且1.0 nm(全晶胞)的階以14 nm的台階寬有規則地進行排列。另外,用AFM測定了階高度。
因此,能夠理解成:將表面存在有MSB的單晶碳化矽基板E10在原子數比Si/C超過1的準密閉空間內加熱,藉此形成有MSB被分解的成長層E11。
在參考例2中,由於矽蒸氣供給源是以本體容器141內的原子數比Si/C超過1的方式所設置,故於本體容器141內形成有SiC‐Si平衡蒸氣壓環境。因此能夠理解成:單晶碳化矽基板表面上的MSB在成長步驟S2中也會分解。
[參考例3] 圖15是將以本發明之單晶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進行成長後的加熱溫度與成長速度之關係予以表示的圖表(graph)。該圖表的橫軸是溫度的倒數,該圖表的縱軸係將成長速度予以對數顯示。將已將單晶碳化矽基板E10設置於原子數比Si/C超過1的空間(本體容器141內)而對單晶碳化矽基板E10使成長層E11成長後之結果以〇印表示。又,將已將單晶碳化矽基板E10設置於原子數比Si/C為1以下的空間(本體容器141內)而對單晶碳化矽基板E10使成長層E11成長後之結果以×印表示。
又,圖15的圖表係以虛線(阿瑞尼氏圖)表示在SiC‐Si平衡蒸氣壓環境下的碳化矽基板成長之熱力學計算的結果,以二點鏈線(阿瑞尼氏圖)表示在SiC-C平衡蒸氣壓環境下的碳化矽基板成長之熱力學計算的結果。
在本手法中,碳化矽原料與碳化矽基板間的蒸氣壓環境係於成為SiC-Si平衡蒸氣壓環境或者是SiC-C平衡蒸氣壓環境之條件下,將化學位能差或溫度梯度作為成長驅動力來使單晶碳化矽基板E10成長。以該化學位能差來說,能夠例示在多晶碳化矽與單晶碳化矽的表面產生之氣相種的分壓差。
在此,在將從碳化矽原料(輸送來源)與碳化矽基板(輸送目的地)產生之蒸氣的分壓差作為成長量之情形下,用以下的數學式1求得碳化矽的成長速度。
[數學式1]
Figure 02_image001
在此,T是碳化矽原料側的溫度、mi 是氣相種(Six Cy )之分子量、k是波茲曼常數(Boltzmann constant)。又,P輸送來源 i -P輸送目的地 i 是原料氣體成為過飽和的狀態而作為碳化矽析出之成長量,且原料氣體係設想為SiC、Si2 C、SiC2
因此,虛線是在碳化矽(固體)與矽(液相)經由氣相而成為相平衡狀態時的蒸氣壓環境下,將多晶碳化矽作為原料使單晶碳化矽成長時的熱力學計算的結果。具體來說,該結果是使用數學式1用以下的條件(i)至條件(iv)進行了熱力學計算所得到的結果。 (i)是體積固定的SiC-Si平衡蒸氣壓環境。 (ii)成長驅動力是本體容器141內的溫度梯度、以及多晶碳化矽與單晶碳化矽的蒸氣壓差(化學位能差)。 (iii)原料氣體是SiC、Si2 C、SiC2 。 (iv)原料於單晶碳化矽基板E10之階吸附的吸附係數為0.001。
又,二點鏈線是在碳化矽(固相)與碳(固相)經由氣相而成為相平衡狀態時的蒸氣壓環境下,將多晶碳化矽作為原料而使單晶碳化矽成長時的熱力學計算的結果。具體來說,該結果是使用數學式1用以下的條件(i)至條件(iv)進行了熱力學計算所得到的結果。 (i)是體積固定的SiC-C平衡蒸氣壓環境。 (ii)成長驅動力是本體容器141內的溫度梯度、以及多晶碳化矽與單晶碳化矽的蒸氣壓差(化學位能差)。 (iii)原料氣體是SiC、Si2 C、SiC2 。 (iv)原料於單晶碳化矽基板E10之階吸附的吸附係數為0.001。 另外,用於熱力學計算之各化學種的資料係採用了JANAF熱化學表(JANAF thermochemical table)的值。
根據圖15的圖表,能夠理解成:將單晶碳化矽基板E10設置於原子數比Si/C超過1的空間(本體容器141內)而對單晶碳化矽基板E10使成長層E11成長後的結果(〇印)係與SiC-Si平衡蒸氣壓環境下的碳化矽成長之熱力學計算的結果有一致傾向。又,能夠理解成:將單晶碳化矽基板E10設置於原子數比Si/C為1以下的空間(本體容器141內)而對單晶碳化矽基板E10使成長層E11成長後的結果(×印)係與SiC-C平衡蒸氣壓環境下的碳化矽成長之熱力學計算的結果有一致傾向。
能夠理解成:在SiC-Si平衡蒸氣壓環境下,以1960℃的加熱溫度達成1.0 μm/min以上的成長速度。又,能夠理解成:以2000℃以上的加熱溫度達成2.0 μm/min以上的成長速度。另一方面,能夠理解成:在SiC-C平衡蒸氣壓環境下,以2000℃的加熱溫度達成1.0 μm/min以上的成長速度。又,能夠理解成:以2030℃以上的加熱溫度達成2.0 μm/min以上的成長速度。
藉由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製造之單晶碳化矽晶圓的翹曲量0d較佳為小於30 μm,再更佳為小於20 μm,再更佳為小於10 μm,再更佳為小於1.0 μm。
藉由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製造之單晶碳化矽晶圓的直徑較佳為6吋以上,更佳為8吋以上,再更佳為12吋以上。
藉由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製造之單晶碳化矽晶圓的表面上之成長層10的BPD密度較佳為小於1000/cm2 ,更佳為小於500/cm2 ,再更佳為小於100/cm2
藉由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製造之單晶碳化矽晶圓的成長層10係指具有大於1.0×1017 /cm3 之摻雜物濃度的成長層。
能夠理解成:藉由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製造之單晶碳化矽晶圓的表面上之成長層10的正下方之基底基板11的BPD密度舉例來說為5000/cm2 以上。
0d:翹曲量 1:單晶體碳化矽 1a,1b,2a:表面 2:碳化矽原料體 10,E11:成長層 11:基底基板 43:間隙 101a,102a,103a:階 101b,102b,103b:台階 141:本體容器 141a:設置具 141b:下容器 141c:上容器 142:高熔點容器 142a:下容器 142b:上容器 143:加熱爐 143a:預備室 143b:移動機構 143c:主加熱室 143d:加熱單元 143e:惰性氣體注入用閥 143f:真空形成用閥 143g:真空計 300:應變層 301:晶體差排 302:損傷區域 d1:離隔距離 E10:單晶碳化矽基板 S0:應力減低步驟 S1:蝕刻步驟 S11:應變層去除步驟 S12,S22:褶分解步驟 S2:成長步驟 S21:磊晶成長步驟 SX:熱處理步驟 W1,W2,W3:台階長
[圖1]係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應力減低步驟的概略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應力減低步驟的概略圖。 [圖3]係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蝕刻步驟的概略圖。 [圖4]係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蝕刻步驟的概略圖。 [圖5]係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成長步驟的概略圖。 [圖6]係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成長步驟的概略圖。 [圖7]係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原料輸送機構的概略圖。 [圖8]係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應力減低步驟、蝕刻步驟及成長步驟的組合之一例。 [圖9]係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應力減低步驟、蝕刻步驟及成長步驟的組合之一例。 [圖10]係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應力減低步驟、蝕刻步驟及成長步驟的組合之一例。 [圖11]係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製造裝置的一例。 [圖12]係表示求出參考例之BPD轉換率的手法之說明圖。 [圖13]係表示參考例之碳化矽晶圓的說明圖。 [圖14]是參考例之碳化矽晶圓的說明圖。 [圖15]是參考例之阿瑞尼氏圖(Arrhenius’ plot)。
0d:翹曲量
1:單晶體碳化矽
S0:應力減低步驟

Claims (20)

  1. 一種單晶碳化矽的製造方法,係具有: 應力減低步驟,係在包含矽元素及碳元素之氛圍下用1800℃以上將單晶體碳化矽加熱,且減低前述單晶體碳化矽的內部應力。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單晶碳化矽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應力減低步驟係以前述單晶體碳化矽的厚度及直徑不會變化的方式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加熱。
  3.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單晶碳化矽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應力減低步驟係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在準密閉空間內加熱。
  4.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單晶碳化矽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應力減低步驟係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在包含惰性氣體之氛圍下加熱。
  5.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單晶碳化矽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應力減低步驟係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加熱且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的溫度均勻化。
  6.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單晶碳化矽的製造方法,其中進一步具有:熱處理步驟,係在包含矽元素及碳元素之氛圍下用1400℃以上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及碳化矽原料體加熱; 前述熱處理步驟係包含蝕刻步驟及/或成長步驟。
  7.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單晶碳化矽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熱處理步驟係以前述單晶體碳化矽成為高溫側及前述碳化矽原料體成為低溫側的方式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及前述碳化矽原料體加熱,且蝕刻前述單晶體碳化矽。
  8.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單晶碳化矽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熱處理步驟係以前述單晶體碳化矽成為低溫側及前述碳化矽原料體成為高溫側的方式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及前述碳化矽原料體加熱,且使前述單晶體碳化矽結晶成長。
  9.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單晶碳化矽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熱處理步驟係包含:在原子數比矽/碳為1以下的準密閉空間內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及前述碳化矽原料體加熱之步驟。
  10.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單晶碳化矽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熱處理步驟係包含:在原子數比矽/碳超過1的準密閉空間內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及前述碳化矽原料體加熱之步驟。
  11.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單晶碳化矽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熱處理步驟係包含:應變層去除步驟,係蝕刻前述單晶體碳化矽上的應變層。
  12.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單晶碳化矽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熱處理步驟係包含:褶分解步驟,係分解前述單晶體碳化矽上的宏階褶且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的表面平坦化。
  13.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單晶碳化矽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熱處理步驟係包含:磊晶成長步驟,係形成基底面差排密度小於100/cm2 的成長層。
  14.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單晶碳化矽的製造方法,其中依序包含前述應力減低步驟及前述熱處理步驟。
  15. 一種單晶碳化矽的製造裝置,係具備: 本體容器,係由碳化矽材料所構成且能夠收容單晶體碳化矽;以及 加熱爐,係能夠用1800℃以上將前述本體容器加熱。
  16. 如請求項15所記載之單晶碳化矽的製造裝置,其中前述加熱爐係能夠一邊將前述單晶體碳化矽的溫度均勻化一邊進行加熱。
  17. 如請求項15或16所記載之單晶碳化矽的製造裝置,其中前述加熱爐係具有:高熔點容器,係能夠收容前述本體容器。
  18. 一種單晶碳化矽晶圓,係翹曲量小於30  μm且直徑為6吋以上。
  19. 如請求項18所記載之單晶碳化矽晶圓,其中具有基底面差排密度小於100/cm2 的成長層。
  20. 如請求項19所記載之單晶碳化矽晶圓,其中具有基底面差排密度為5000/cm2 以上的基底基板。
TW109133565A 2019-09-27 2020-09-28 單晶碳化矽的製造方法、單晶碳化矽的製造裝置以及單晶碳化矽晶圓 TW2021207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8069 2019-09-27
JP2019-178069 2019-09-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0758A true TW202120758A (zh) 2021-06-01

Family

ID=75167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3565A TW202120758A (zh) 2019-09-27 2020-09-28 單晶碳化矽的製造方法、單晶碳化矽的製造裝置以及單晶碳化矽晶圓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932967B2 (zh)
EP (1) EP4036281A4 (zh)
JP (1) JPWO2021060368A1 (zh)
CN (1) CN114423889A (zh)
TW (1) TW202120758A (zh)
WO (1) WO20210603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39434B1 (ja) 2021-10-20 2023-09-05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SiC単結晶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7535788B (zh) * 2024-01-10 2024-04-05 乾晶半导体(衢州)有限公司 一种单晶生长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50967B2 (ja) * 1997-09-11 2004-08-04 富士電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炭化けい素基板の熱処理方法
JP5014737B2 (ja) 2006-09-21 2012-08-29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SiC単結晶基板の製造方法
CN102543718A (zh) * 2010-12-14 2012-07-04 北京天科合达蓝光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碳化硅晶片翘曲度、弯曲度的方法
JP6080075B2 (ja) 2013-06-13 2017-02-15 学校法人関西学院 SiC基板の表面処理方法
JP5944873B2 (ja) * 2013-09-20 2016-07-05 新日鉄住金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炭化珪素単結晶ウェハの内部応力評価方法、及び炭化珪素単結晶ウェハの反りの予測方法
JP6232329B2 (ja) 2014-03-31 2017-11-15 東洋炭素株式会社 SiC種結晶の加工変質層の除去方法、SiC種結晶及びSiC基板の製造方法
JP6335722B2 (ja) 2014-08-29 2018-05-30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炭化珪素単結晶の焼鈍方法
WO2016051485A1 (ja) * 2014-09-30 2016-04-07 新日鉄住金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炭化珪素単結晶ウェハ、及び炭化珪素単結晶インゴットの製造方法
US20170137962A1 (en) * 2015-11-16 2017-05-18 National Chung-S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abrication Method for Growing Single Crystal of Multi-Type Compound
US11359307B2 (en) 2016-04-28 2022-06-14 Kwansei Gakuin Educational Foundation Vapour-phase epitaxial growth method,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ubstrate equipped with epitaxial layer
KR102604446B1 (ko) 2017-03-22 2023-11-22 토요타 쯔우쇼우 가부시키가이샤 개질 SiC 웨이퍼의 제조 방법, 에피택셜층 부착 SiC 웨이퍼,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표면 처리 방법
JP2018158858A (ja) 2017-03-22 2018-10-11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結晶成長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6968018B (zh) 2017-04-10 2019-02-05 山东大学 一种锗氮共掺的碳化硅单晶材料的生长方法
JP7085833B2 (ja) 2017-12-25 2022-06-17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炭化珪素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JP7436950B2 (ja) * 2019-09-20 2024-02-22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炭化珪素半導体装置および炭化珪素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60368A1 (ja) 2021-04-01
EP4036281A4 (en) 2023-08-02
EP4036281A1 (en) 2022-08-03
US11932967B2 (en) 2024-03-19
US20230024750A1 (en) 2023-01-26
JPWO2021060368A1 (zh) 2021-04-01
CN114423889A (zh) 2022-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78550B2 (ja) SiC半導体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TWI824118B (zh) 碳化矽磊晶基板、碳化矽磊晶基板的製造方法以及碳化矽磊晶基板的製造裝置
WO2021025085A1 (ja) SiC基板、SiCエピタキシャル基板、SiCインゴット及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WO2020095873A1 (ja) SiC半導体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WO2021025084A1 (ja) SiC種結晶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当該SiC種結晶を成長させたSiCインゴ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当該SiCインゴットより製造されるSiCウェハ、エピタキシャル膜付きSiCウェハ及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TW202120758A (zh) 單晶碳化矽的製造方法、單晶碳化矽的製造裝置以及單晶碳化矽晶圓
WO2020218483A1 (ja) 半導体基板の製造方法、その製造装置、及び、エピタキシャル成長方法
WO2020179793A1 (ja) SiC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装置及びSiC基板のマクロステップバンチングを低減する方法
TW202044353A (zh) 碳化矽基板、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碳化矽基板的製造裝置以及磊晶成長方法
US20220316089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WO2021025086A1 (ja) SiC基板の製造方法
WO2021060369A1 (ja) SiC基板、SiC基板の製造方法、SiC半導体装置およびSiC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