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18417A - 拉鏈 - Google Patents

拉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18417A
TW202118417A TW109113358A TW109113358A TW202118417A TW 202118417 A TW202118417 A TW 202118417A TW 109113358 A TW109113358 A TW 109113358A TW 109113358 A TW109113358 A TW 109113358A TW 202118417 A TW202118417 A TW 20211841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unger
zipper
fastener
side edge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33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27758B (zh
Inventor
細川祐介
魚住典央
松尾悠吾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77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775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184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8417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8Means at the end of stringer by which the slider can be freed from one stringer, e.g. stringers can be completely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拉鏈(1)包括開離嵌插件(20),開離嵌插件(20)的插棒(30)包括插棒本體部(31)、鏈牙插入部(33)、及從插棒本體部(31)的端部向第一寬度方向突出的卡合凸部(34),插棒本體部(31)的第一側緣部(31a)具有其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向第二寬度方向側凹陷的縮窄形狀,座體(50)的插棒收容部(51)的內壁部包含與插棒本體部(31)相向的相向側壁部(51a)、及設置於相向側壁部(51a),供卡合凸部(34)插入的卡合凹部(52)。藉此,可提昇拉鏈(1)的橫拉強度,使左右的鏈牙列(12)不易產生齒合開裂。

Description

拉鏈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包括開離嵌插件的拉鏈。
存在於拉鏈在左右一對拉鏈牙鏈帶設置開離嵌插件的情況。開離嵌插件通常包含形成於一個拉鏈牙鏈帶的插棒、及形成於另一個拉鏈牙鏈帶的座棒及座體。設置有開離嵌插件的拉鏈可使左右的拉鏈牙鏈帶各自分離。
包括開離嵌插件的拉鏈的一例記載於日本專利特開2006-468號公報(專利文獻1)。 例如圖5及圖6所示,於專利文獻1的拉鏈80設置有開離嵌插件82,所述開離嵌插件82包括設置於左側的拉鏈牙鏈帶81的插棒83、以及設置於右側的拉鏈牙鏈帶81的座棒84及座體85。座體85與座棒84一體地形成於座棒84的下端部。於該座體85設置有供插入並收容插棒83的未圖示的插棒收容部。
專利文獻1的插棒83包括固定於拉鏈帶87的角柱狀插棒本體部83a、設置於插棒本體部83a的中間部分的缺口部83b、設置於插棒本體部83a的長度方向的一端部的鏈牙載置部83c、及從鏈牙載置部83c向長度方向突出的鏈牙插入部83d。於該情況下,在鏈牙載置部83c與插棒本體部83a的配置於長度方向的一端的頂端面之間設置有階差。
根據包括此種開離嵌插件82的專利文獻1的拉鏈80,當使左右的鏈牙列86嚙合時,能夠將插棒83的鏈牙插入部83d插入在右側的拉鏈牙鏈帶81與座體85鄰接的拉鏈鏈牙(以下,將該拉鏈鏈牙稱為第一鏈牙)內而使插棒83與第一鏈牙卡合。並且,可將該第一鏈牙載置保持於插棒83的鏈牙載置部83c。因此,於左右鏈牙列86嚙合的狀態下,例如左右的鏈牙列86即便受到沿拉鏈帶87的帶正背方向的頂起力,亦可容易地維持插棒83與第一鏈牙的卡合狀態。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6-46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左右的拉鏈牙鏈帶81是藉由利用縫製將形成為螺旋狀的多個拉鏈鏈牙與芯線共同縫紉於拉鏈帶87的帶側緣部而形成。藉此,利用縫製線將形成鏈牙列86的各拉鏈鏈牙牢固地固定於拉鏈帶87。
因此,即便拉鏈80於使左右的鏈牙列86嚙合的狀態下例如受到以使插棒83與座棒84相互分離的方式向寬度方向的外側拉的橫拉力(橫拉負荷),亦容易維持插棒83的鏈牙插入部83d與第一鏈牙卡合的狀態,藉此,可不易產生左右的鏈牙列86的齒合局部脫離的齒合開裂的不良。
然,作為拉鏈的一種,已知有具有柔軟性及手感優異的優點的針織拉鏈。該針織拉鏈是藉由與編織經編組織的拉鏈帶同時地於該拉鏈帶編入拉鏈鏈牙而形成,例如多用於內衣等薄衣料。
於此種針織拉鏈中,為了使左右的拉鏈牙鏈帶可分離,有時亦於針織拉鏈的一端部設置開離嵌插件。然而,因針織拉鏈具有柔軟性優異的性質,因此拉鏈帶及固定於拉鏈帶的拉鏈鏈牙形成得柔軟。
因此,於針織拉鏈中,即便於開離嵌插件的插棒設置有使座棒側的第一鏈牙卡合的鏈牙插入部,例如於鏈牙插入部與第一鏈牙卡合的狀態下受到強橫拉力的情況下,與如專利文獻1的拉鏈80相比,鏈牙插入部容易從第一鏈牙脫出。其結果為,左右的鏈牙列可能產生齒合開裂。
本發明是鑒於所述現有課題而成,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拉鏈,例如即便拉鏈具有柔軟性,於開離嵌插件附近受到橫拉力時亦不易產生齒合開裂。 [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了達成所述目的,藉由本發明提供的拉鏈包括:左右一對第一拉鏈牙鏈帶及第二拉鏈牙鏈帶,於長條的拉鏈帶的帶側緣部形成有螺旋狀的鏈牙列;及開離嵌插件,設置於所述第一拉鏈牙鏈帶及所述第二拉鏈牙鏈帶的長度方向的一端部;所述開離嵌插件包括:插棒,與所述鏈牙列的一端部鄰接地配置於所述第一拉鏈牙鏈帶;座棒,與所述鏈牙列的一端部鄰接地配置於所述第二拉鏈牙鏈帶;及座體,與所述座棒一體地形成,並且包括供插入並收容所述插棒的插棒收容部;所述拉鏈的特徵在於:相對於所述第二拉鏈牙鏈帶將配置所述第一拉鏈牙鏈帶的寬度方向的朝向設為第一寬度方向,將與所述第一寬度方向相反的寬度方向的朝向設為第二寬度方向,所述插棒包括長度方向長的插棒本體部、從所述插棒本體部的長度方向的一端部向所述第二寬度方向延伸的延出部、從所述延出部向所述鏈牙列突出的鏈牙插入部、及從所述插棒本體部的長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向所述第一寬度方向突出的卡合凸部,所述插棒本體部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寬度方向的第一側緣部、及朝向所述第二寬度方向的第二側緣部,所述插棒本體部的所述第一側緣部於俯視所述開離嵌插件時,具有所述第一側緣部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向所述第二寬度方向側凹陷的縮窄形狀,所述座體的所述插棒收容部的內壁部包括配置於與所述插棒本體部的所述第一側緣部相向一側的相向側壁部、及設置於所述相向側壁部並且供插入所述插棒的所述卡合凸部的卡合凹部。
本發明的拉鏈中,較佳為所述插棒具有如下形狀:於所述卡合凸部卡住所述卡合凹部的狀態下,可相對於所述座體及所述座棒旋轉。 於該情況下,較佳為所述插棒具有如下形狀:於所述卡合凸部卡住所述卡合凹部的狀態下,藉由所述插棒的旋轉,所述插棒本體部的所述第一側緣部可抵接於所述插棒收容部的所述相向側壁部的靠近所述鏈牙列的端部。
又,較佳為所述插棒具有如下形狀:於所述插棒的所述鏈牙插入部關於寬度方向配置於較所述座棒的寬度方向最突出的部分更靠所述第一寬度方向側的狀態下,藉由所述插棒的旋轉,所述插棒本體部的所述第一側緣部可抵接於所述插棒收容部的所述相向側壁部的靠近所述鏈牙列的端部。
於本發明的拉鏈中,較佳為於從所述插棒本體部的所述第一側緣部與所述卡合凸部的邊界部沿長度方向延長出虛擬的基準線的情況下,形成於所述插棒本體部的縮窄形狀的所述第一側緣部與所述基準線之間的間隔的寬度尺寸的最大值為所述插棒本體部於成為該最大值的部分的寬度尺寸的5%以上40%以下。
又,較佳為所述插棒的所述卡合凸部於從與所述插棒本體部的所述第一側緣部的邊界部至所述插棒本體部的長度方向的另一端為止的長度方向的區域連續設置,所述卡合凸部的長度尺寸的最大值為所述插棒本體部的長度尺寸的最大值的5%以上20%以下。
進而,較佳為於從所述插棒本體部的所述第一側緣部與所述卡合凸部的邊界部沿長度方向延長出虛擬的基準線的情況下,所述卡合凸部距所述基準線的寬度尺寸的最大值為所述插棒本體部於所述邊界部的寬度尺寸的5%以上40%以下。 [發明的效果]
包括如上所述的開離嵌插件的本發明的拉鏈例如於開離嵌插件附近受到橫拉力時,可保持使插棒的鏈牙插入部與第二拉鏈牙鏈帶的第一鏈牙(與座體鄰接的拉鏈鏈牙)卡合,維持使插棒的卡合凸部卡住座體的卡合凹部的卡合狀態,並且使插棒相對於座棒及座體旋轉,使插棒的第一側緣部抵接於座體的相向側壁部。
例如現有的一般開離嵌插件當拉鏈被施加橫拉力時,該橫拉力容易集中於插棒的鏈牙插入部與第一鏈牙卡合的部分。與此相對,本發明的開離嵌插件可使拉鏈所受到的橫拉力不僅分散至鏈牙插入部與第一鏈牙的卡合部分,還分散至卡合凸部與卡合凹部卡合的部分、及插棒的第一側緣部與座體的相向側壁部抵接的部分,以該等三個部分承受橫拉力。因此,可有效提昇拉鏈對於橫拉力的強度(以下稱為橫拉強度)。
因此,本發明的拉鏈例如即便左右的第一拉鏈牙鏈帶及第二拉鏈牙鏈帶為將拉鏈鏈牙編入拉鏈帶而成的具備柔軟性的針織拉鏈牙鏈帶,又,例如即便因拉鏈的反覆使用導致第一鏈牙及鏈牙插入部產生磨損而使兩者的卡合變弱,亦可具備能承受拉鏈的使用的適當的橫拉強度。因此,拉鏈於開離嵌插件附近受到橫拉力時,容易維持插棒的鏈牙插入部與第一鏈牙的卡合狀態,又,抑制插棒從座體的插棒收容部脫出,藉此,可使左右的鏈牙列不易產生齒合開裂。
此種本發明的拉鏈中,插棒具有如下形狀:於卡合凸部卡住卡合凹部的狀態下,可相對於座體及座棒向插棒的延出部離開座棒的方向旋轉。藉此,於拉鏈受到橫拉力使插棒旋轉時,可穩定維持插棒的卡合凸部與座體的卡合凹部的卡合狀態。
於該情況下,插棒具有如下形狀:於卡合凸部卡住卡合凹部的狀態下,藉由插棒的旋轉,插棒本體部的第一側緣部可抵接於插棒收容部的相向側壁部的靠近鏈牙列的端部。藉此,可將拉鏈所受到的橫拉力有效地分散至卡合凸部與卡合凹部的卡合部分、及插棒的第一側緣部與座體的相向側壁部抵接的部分。
進而,於該情況下,插棒具有如下形狀:於插棒的鏈牙插入部在寬度方向配置於較座棒的寬度方向最突出的部分更靠第一寬度方向側的狀態下,藉由插棒的旋轉,插棒本體部的第一側緣部可抵接於插棒收容部的相向側壁部的靠近鏈牙列的端部。藉此,被施加橫拉力時,可使插棒從受到橫拉力前的規定位置大幅旋轉,藉此,可有效提高拉鏈的橫拉強度。
又,本發明的拉鏈中,於從插棒本體部的第一側緣部與卡合凸部的邊界部沿長度方向延長出虛擬的基準線的情況下,形成於插棒本體部的縮窄形狀的第一側緣部與基準線之間的間隔的寬度尺寸的最大值(最大寬度尺寸)為插棒本體部於成為該最大值的部分的寬度尺寸的5%以上40%以下。藉此,被施加橫拉力時可使插棒順利旋轉,又,於閉鎖拉鏈時,可容易地進行將插棒經由拉頭插入座體的插棒收容部的插入操作。
進而,於本發明中,插棒的卡合凸部作為一個突出部分形成,於從與插棒本體部的第一側緣部的邊界部至插棒本體部的長度方向的另一端為止的長度方向的區域連續設置。該卡合凸部的長度尺寸的最大值為插棒本體部的長度尺寸的最大值的5%以上20%以下。藉此,可使卡合凸部容易地卡住座體的卡合凹部,並且可容易地進行將插棒插入座體的插棒收容部的插入操作。
進而,又,於本發明中,於從插棒本體部的第一側緣部與卡合凸部的邊界部沿長度方向延長出虛擬的基準線的情況下,卡合凸部距基準線的寬度尺寸的最大值(最大寬度尺寸)為插棒本體部於邊界部的寬度尺寸的5%以上40%以下。藉此,可使卡合凸部容易地卡住座體的卡合凹部,並且可容易地進行將插棒插入座體的插棒收容部的插入操作。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說明。再者,本發明並不受以下說明的實施形態任何限定,只要與本發明具有實質上相同的構成,且產生同樣的作用效果,便可進行多種變更。例如,本實施形態的拉鏈的拉鏈牙鏈帶如下所述是藉由針織拉鏈牙鏈帶形成,但本發明的拉鏈牙鏈帶亦可為螺旋狀連續的多個拉鏈鏈牙藉由縫製線固定於織成或編成的拉鏈帶而成的拉鏈牙鏈帶。
圖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形態的拉鏈的主要部分的俯視圖。圖2是示意性地表示設置於拉鏈的插棒的俯視圖,圖3是示意性地表示設置於拉鏈的座棒及座體的俯視圖,圖4是示意性地表示開離嵌插件中插棒旋轉而抵接於座體的狀態的剖視圖。
以下說明中,前後方向是指拉鏈中與拉頭的滑動方向平行的拉鏈帶的長度方向,特別地,將拉頭以使左右的鏈牙列齒合的方式滑動的方向(閉鎖方向)設為前方,以使左右的鏈牙列分離的方式滑動的方向(分離方向)設為後方。
左右方向是指拉鏈帶的寬度方向,例如與拉頭的滑動方向正交且與拉鏈帶的正面(上表面)及背面(下表面)平行的方向。於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將對後述包括開離嵌插件的座棒及座體的左側的第二拉鏈牙鏈帶配置包括開離嵌插件的插棒的右側的第一拉鏈牙鏈帶的寬度方向的朝向規定為第一寬度方向(右方向),另一方面,將對包括插棒的右側的第一拉鏈牙鏈帶配置包括座棒及座體的左側的第二拉鏈牙鏈帶的寬度方向的朝向規定為第二寬度方向(左方向)。
上下方向是指與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例如是指與拉鏈帶的正面及背面正交的帶正背方向。特別地,於以下實施形態中,將對拉鏈帶固定拉鏈鏈牙一側的方向設為上方,將其相反側的方向設為下方。
圖1所示的本實施形態的拉鏈1包括左右一對第一拉鏈牙鏈帶10a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0b、設置於第一拉鏈牙鏈帶10a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0b的後端部的開離嵌插件20、及安裝於第一拉鏈牙鏈帶10a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0b的鏈牙列12而能滑動的未圖示的拉頭。於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如圖1所示,包括開離嵌插件20的插棒30的第一拉鏈牙鏈帶10a配置於拉鏈1的右側,包括開離嵌插件20的座棒40及座體50的第二拉鏈牙鏈帶10b配置於拉鏈1的左側。
本實施形態的拉鏈1形成為所謂背面使用類型的拉鏈1,即未圖示的拉頭的拉片設置於拉鏈帶11的背面側(下表面側)。再者,本實施形態的拉鏈1亦可藉由將拉頭的拉片設置於拉鏈帶11的正面側(上表面側),形成為通常類型的拉鏈。又,本實施形態中,例如亦可藉由接著等於拉鏈帶11的帶背面貼附合成樹脂製膜構件。進而,亦可藉由對該包含膜構件的拉鏈帶11實施撥水處理,對拉鏈1賦予防水性。
本實施形態的拉頭與現有的背面使用類型的拉鏈所使用的拉頭實質上同樣地形成。因此,本實施形態中,省略拉頭的詳細說明及圖示。
第一拉鏈牙鏈帶10a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0b分別形成為針織拉鏈牙鏈帶,包括前後方向長條的拉鏈帶11、及編入固定於拉鏈帶11的一部分的多個拉鏈鏈牙13。再者,圖1中,為了使拉鏈鏈牙13便於觀察而將其重疊於拉鏈帶11之上顯示,但實際的第一拉鏈牙鏈帶10a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0b中,拉鏈鏈牙13於厚度方向被拉鏈帶11的編線夾持固定。
於該情況下,多個拉鏈鏈牙13呈螺旋狀地連續形成。又,藉由編入拉鏈帶11的多個拉鏈鏈牙13,沿拉鏈帶11的長度方向形成鏈牙列12。
本實施形態的第一拉鏈牙鏈帶10a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0b例如與將多個拉鏈鏈牙縫合於織成的拉鏈帶的通常的一般拉鏈牙鏈帶相比,具有更高柔軟性,柔軟地形成。本實施形態中,將形成於左側的第二拉鏈牙鏈帶10b的鏈牙列12中與開離嵌插件20的座棒40相鄰地配置的拉鏈鏈牙13規定為第一鏈牙13a。
拉鏈帶11包括:帶本體部,成為針對衣類等拉鏈安裝構件的安裝部;及鏈牙安裝部,從帶本體部的一側緣於寬度方向延伸,並且供固定拉鏈鏈牙13。於拉鏈帶11的設置開離嵌插件20的帶後端部,貼附有加強拉鏈帶11的加強膜11a。
多個拉鏈鏈牙13是藉由將一根合成樹脂製的單絲成形為螺旋狀而形成,與現有的針織拉鏈牙鏈帶使用的一般拉鏈鏈牙具有實質上同樣的形態。
簡單說明,本實施形態的各拉鏈鏈牙13包括齒合頭部、從齒合頭部的上端部於寬度方向延伸的上腳部、從齒合頭部的下端部於寬度方向延伸的下腳部、及將長度方向相鄰的拉鏈鏈牙13間連結的連結部(亦稱為反轉部)。此種拉鏈鏈牙13系藉由與編成拉鏈帶11同時地使齒合頭部從拉鏈帶11的帶側緣向外方突出,將上腳部及下腳部編入鏈牙安裝部而固定。
本實施形態的開離嵌插件20包括設置於右側的第一拉鏈牙鏈帶10a的後端部的插棒30、設置於左側的第二拉鏈牙鏈帶10b的後端部的座棒40、及與座棒40的後端部一體地形成的座體50。
開離嵌插件20的插棒30、座棒40及座體50是藉由使用聚縮醛、聚醯胺、聚丙烯等合成樹脂,對拉鏈帶11進行射出成形而形成。再者,本發明中,開離嵌插件20的材質並無特別限定。又,亦可使例如插棒30與座棒40及座體50的位置關係左右相反,於左側的拉鏈帶11設置插棒30,並於右側的拉鏈帶11設置座棒40及座體50,藉此構成開離嵌插件20。
本實施形態的插棒30是以從形成於第一拉鏈牙鏈帶10a的鏈牙列12的後端部連續的方式與鏈牙列12鄰接地配置。又,插棒30固著於拉鏈帶11的帶正面與帶背面,並且形成於插棒30的帶正面上的上側部分與形成於帶背面上的下側部分藉由較插棒30的拉鏈帶11的帶側緣形成於更外側的部分連結。
例如,如圖2中從上側觀察插棒30的俯視圖所示,插棒30包括直接固定於拉鏈帶11的插棒本體部31、從插棒本體部31的前端部(長度方向的一端部)向靠近第二拉鏈牙鏈帶10b的方向(第二寬度方向)延出的延出部32、從延出部32突出的鏈牙插入部33、及突設於插棒本體部31的後端部(長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的卡合凸部34。
插棒本體部31具有前後方向細長的大致柱狀的形狀。插棒本體部31於俯視開離嵌插件20或插棒30(圖1或圖2)時,包括朝向離開第二拉鏈牙鏈帶10b的右側的右側緣部(第一側緣部)31a、及朝向左側與第二拉鏈牙鏈帶10b相向的左側緣部(第二側緣部)31b。又,換言之,插棒本體部31的右側緣部31a是朝向插棒本體部31的拉鏈帶11形成的側緣部,左側緣部31b是朝向與插棒本體部31的寬度方向的拉鏈帶11相反一側形成的側緣部。
於該情況下,於圖1或圖2中,插棒本體部31的右側緣部31a藉由右側緣部31a的前後方向的中央部(或大致中央部)向左側凹陷,形成為彎曲為弓形的縮窄形狀。插棒本體部31的左側緣部31b形成為如下形狀:插棒本體部31的前後方向的中央部沿前後方向呈直線狀延伸,並且於插棒本體部31的後端部向右側平緩彎曲。
藉由使插棒本體部31的右側緣部31a及左側緣部31b以此種方式形成,當使插棒30通過形成於拉頭的上翼板及下翼板間的鏈牙引導路,插入至座體50的後述插棒收容部51中時,插棒30不易被拉頭或座體50卡住,可順利地進行插棒30的插入操作。
又,藉由使插棒本體部31的右側緣部31a具有如上所述的縮窄形狀,可於插入至座體50的插棒30的插棒本體部31與座體50的後述右相向側壁部51a之間設置適度的空間。藉由該空間的存在,當拉鏈1受到橫拉力時,可於插棒30的卡合凸部34卡住座體50的後述卡合凹部52的狀態下使插棒30容易地旋轉。
插棒30的延出部32較插棒本體部31的左側緣部31b向左側(第二寬度方向側)突出。於該延出部32與插棒本體部31的一部分,從插棒30的左側面朝向右方向(第一寬度方向)凹設有插入凹部32a,該插入凹部32a可插入並收容座體50的後述突片部42b。
鏈牙插入部33以可與第二拉鏈牙鏈帶10b的第一鏈牙13a卡合的大小,從延出部32向前方突出。此處,鏈牙插入部33與第一鏈牙13a卡合是指鏈牙插入部33插入至第一鏈牙13a的上腳部與下腳部之間。
本實施形態中,鏈牙插入部33的前端(尖端)在長度方向配置於與插棒本體部31的前端面相同的位置。於該情況下,於俯視插棒30(圖2)時,於鏈牙插入部33與插棒本體部31的前端部之間,形成當使鏈牙插入部33與第一鏈牙13a卡合時,可插入該第一鏈牙13a的齒合頭部的頭部插入部35。
卡合凸部34從插棒本體部31的後端部向離開第二拉鏈牙鏈帶10b的方向(第一寬度方向)突出。於俯視插棒30時,卡合凸部34的側緣從插棒本體部31的右側緣部(第一側緣部)31a經由邊界部36彎折。
該卡合凸部34從與插棒本體部31的右側緣部31a的邊界部36至插棒本體部31的後端的位置為止,於長度方向連續設置。又,卡合凸部34的後端與插棒本體部31的後端在拉鏈帶11的長度方向配置於相同位置。進而,本實施形態的插棒本體部31設置於拉鏈帶11的帶正面(上表面)與帶背面(下表面)兩者,但卡合凸部34僅設置於拉鏈帶11的帶正面(上表面)。
於該情況下,卡合凸部34的從邊界部36延伸的側緣與插棒本體部31的從邊界部36延伸的右側緣部31a之間形成的傾斜角度θ1具有大於90°且160°以下的大小,較佳為具有110°以上140°以下的大小。藉由使該傾斜角度θ1大於90°,較佳為110°以上,可使所述插棒30的插入操作順利地進行。又,藉由使傾斜角度θ1為160°以下,較佳為140°以下,可使插棒30的卡合凸部34容易地卡住座體50的卡合凹部52並卡合。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卡合凸部34的長度尺寸(長度方向的尺寸)的最大值L1為插棒本體部31的長度尺寸的最大值L2的5%以上20%以下,較佳為5%以上15%以下。藉由使卡合凸部34的所述最大值L1為插棒本體部31的所述最大值L2的5%以上,可使卡合凸部34容易卡住座體50的卡合凹部52。又,當插棒30受到橫拉力而旋轉時,可容易地維持卡合凸部34卡住卡合凹部52的狀態。
藉由使卡合凸部34的所述最大值L1為插棒本體部31的所述最大值L2的20%以下,較佳為15%以下,可容易地進行將插棒30插入座體50的插棒收容部51的插入操作。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將從插棒本體部31的右側緣部31a與卡合凸部34的邊界部36沿長度方向延長出的直線設為虛擬的基準線39的情況下,卡合凸部34距虛擬的基準線39的最大寬度尺寸W1為插棒本體部31於該邊界部36的寬度尺寸W2的5%以上40%以下,較佳為10%以上30%以下。
藉由卡合凸部34的所述最大寬度尺寸W1為插棒本體部31於邊界部36的寬度尺寸W2的5%以上,較佳為10%以上,可使卡合凸部34容易地卡住座體50的卡合凹部52,又,可於插棒30旋轉時容易地維持該卡住的狀態。進而,可使卡合凸部34具有適當的強度。另一方面,藉由使卡合凸部34的所述最大寬度尺寸W1為插棒本體部31於邊界部36的寬度尺寸W2的40%以下,較佳為30%以下,可容易地進行插棒30對座體50的插入操作。
本實施形態的插棒30中,插棒本體部31的右側緣部31a如上所述縮窄形成,因此於俯視插棒30時,於插棒本體部31的右側緣部31a與所述虛擬的基準線39之間形成間隔38。於該情況下,該間隔38的最大寬度尺寸W3為與測量該最大寬度尺寸W3的部分對應的插棒本體部31的寬度尺寸W4的5%以上40%以下,較佳為10%以上30%以下。
藉由使所述間隔38的最大寬度尺寸W3為插棒本體部31的對應部分的寬度尺寸W4的5%以上,較佳為10%以上,可於被施加橫拉力時使插棒30大幅旋轉。又,可容易地進行將插棒30插入座體50的插棒收容部51的插入操作。
另一方面,藉由使所述間隔38的最大寬度尺寸W3為插棒本體部31的對應部分的寬度尺寸W4的40%以下,較佳為30%以下,可穩定確保插棒本體部31的強度。又,被施加橫拉力時,可使插棒30的右側緣部31a與座體50的後述右相向側壁部51a適當抵接,以該抵接部分抵抗橫拉力。
本實施形態的座棒40以從形成於第二拉鏈牙鏈帶10b的鏈牙列12的後端部連續的方式與鏈牙列12鄰接地配置。又,座棒40包括直接固著於拉鏈帶11的大致柱狀的座棒本體部41、及從座棒本體部41朝向第一拉鏈牙鏈帶10a向右方向(第一寬度方向)突出的擋止部42。
擋止部42包括與座棒本體部41具有相同厚度尺寸(厚度方向的尺寸)的擋止基部42a、及厚度尺寸較擋止基部42a小且向右方向延伸的突片部42b。插棒30的延出部32與該擋止部42的擋止基部42a接觸,並且座體50的突片部42b插入至插棒30的插入凹部32a,突片部42b與插入凹部32a內的前壁部接觸,藉此,可將插入至座體50中的插棒30相對於座棒40及座體50穩定地保持於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規定收容位置。
本實施形態的座體50於座棒本體部41的後端部,經由階差而厚度尺寸較座棒40更大地一體地形成。該座體50具有大致長方體狀的外形,於座體50的大致右側半部,設置有可供插入並收容插棒30的插棒收容部(收容空間部)51。又,於座體50的右側面部,設置有使第一拉鏈牙鏈帶10a的拉鏈帶11插通的未圖示的插通槽部。
座體50的插棒收容部51沿長度方向貫通座體50的前表面至後表面的長度方向整體。又,座體50的插棒收容部51形成為與長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呈大致矩形狀。於該情況下,形成插棒收容部51的內壁面包括與收容於插棒收容部51中的插棒3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相向地配置的上壁部及下壁部、及與插棒本體部31的右側緣部(第一側緣部)31a及左側緣部(第二側緣部)31b相向地配置的右相向側壁部51a及左相向側壁部51b。於該情況下,座體50的右相向側壁部51a在將插棒30收容於座體50的規定收容位置的狀態下俯視開離嵌插件20(圖1)時,配置於與插棒30的所述虛擬的基準線39重疊的位置。
於座體50的右相向側壁部51a,設置有供插入插棒30的卡合凸部34的卡合凹部52。該座體50的卡合凹部52形成為從座體50的右相向側壁部51a的壁面向第一寬度方向凹陷的槽狀。又,卡合凹部52從與插棒30的卡合凸部34對應的位置朝向後方沿長度方向直線地形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從座體50的右相向側壁部51a的壁面至凹槽狀的卡合凹部52的底面為止的寬度尺寸(即卡合凹部52的深度)設定為與卡合凸部34距虛擬的基準線39的最大寬度尺寸W1相同的大小,或略大於該最大寬度尺寸的大小。
包括如上所述的開離嵌插件20的本實施形態的拉鏈1中,例如從左右的第一拉鏈牙鏈帶10a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0b分離的狀態將開離嵌插件20的插棒30收容於座體50使鏈牙列12齒合時,進行與現有一般的開離嵌插件同樣的操作。
具體而言,首先,使未圖示的拉頭移動並保持於抵接於第二拉鏈牙鏈帶10b的座體50的後端位置。此時,藉由將座棒40插入拉頭的鏈牙引導路內,穩定維持拉頭的停止狀態。
其次,將第一拉鏈牙鏈帶10a的插棒30從拉頭的肩口經由鏈牙引導路向座體50的插棒收容部51插入。此時,插棒本體部31的右側緣部31a及左側緣部31b如上所述分別具有縮窄形狀及後端部彎曲的形狀,且插棒30的卡合凸部34的長度尺寸及寬度尺寸為規定的大小以下,藉此可使插棒30不易卡住拉頭、座棒40、及座體50,從而順利地插入至座體50的插棒收容部51中。
又,將插棒30插入座體50的插棒收容部51中時,使插棒30的延出部32抵接於座棒40的擋止部42,藉此將插棒30相對於座棒40及座體50定位於規定的收容位置,以與座棒40相向的姿勢保持插棒30。
其後,藉由使拉頭向離開座體50的前方滑動,可使插棒30的鏈牙插入部33與第二拉鏈牙鏈帶10b的第一鏈牙13a卡合,又,可如圖1所示,使左右的鏈牙列12從後端部起依序嚙合。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的拉鏈1中,於從左右的鏈牙列12齒合的狀態使第一拉鏈牙鏈帶10a與第二拉鏈牙鏈帶10b相互分離的情況下,使拉頭滑動至抵接於座體50的位置後,將插棒30從座體50的插棒收容部51經由拉頭的鏈牙引導路抽出即可。於該情況下,藉由當使拉頭抵接於座體50時拉頭與插棒30接觸,使插棒30的姿勢略微傾斜,藉此,使插棒30的卡合凸部34從座體50的卡合凹部52脫出。因此,可將插棒30容易地從座體50抽出。
如上所述的本實施形態的拉鏈1中,如圖1所示,於左右的鏈牙列12齒合的狀態下,例如於被施加如箭頭所示的強橫拉力5的情況下,插棒30維持使卡合凸部34與座體50的卡合凹部52的狀態(卡住的狀態),並且插棒30的延出部32向離開座棒40的方向旋轉。此時,插棒30的鏈牙插入部33及第一鏈牙13a的至少一者彈性變形,藉此,保持插棒30的鏈牙插入部33與第一鏈牙13a卡合的狀態。
又,插棒30以卡合凸部34卡住卡合凹部52的部分為軸旋轉,藉此,插棒30的延出部32於寬度方向移動至較座棒40的擋止部42更右側。進而,其後可維持卡合凸部34卡合於卡合凹部52的狀態,並如圖4所示,使插棒本體部31的右側緣部31a抵接於座體50的右相向側壁部51a的前端部分。
於本實施形態中,開離嵌插件20形成為插棒30以所述方式旋轉的旋轉角度(旋轉範圍)為3°以上20°以下,較佳為5°以上15°以下。此處,插棒30的旋轉角度是指插棒30從受到橫拉力前的規定收容位置旋轉至抵接於座體50的右相向側壁部51a的前端部分的位置的角度。藉由將插棒30的旋轉角度設定為如上所述,可獲得更大的橫拉強度,又,可抑制開離嵌插件20大型化。
本實施形態的拉鏈1中,如上所述,可由插棒30的鏈牙插入部33與第一鏈牙13a卡合的部分、插棒30的卡合凸部34與卡合凹部52卡合的部分、及插棒本體部31的右側緣部31a抵接於座體50的右相向側壁部51a的部分的三個部位分散承受對拉鏈1施加的橫拉力。因此,可大幅提昇拉鏈1的橫拉強度。
因此,即便第一拉鏈牙鏈帶10a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0b的柔軟性優異的本實施形態的拉鏈1被施加橫拉力,亦可有效抑制左右的鏈牙列12於開離嵌插件20附近局部分離,從而可穩定維持鏈牙列12的齒合狀態。又,即便因拉鏈1的反覆使用導致第一鏈牙13a及鏈牙插入部33產生磨損,亦可抑制拉鏈1的橫拉強度降低。
1、80:拉鏈 5:橫拉力 10a:第一拉鏈牙鏈帶 10b:第二拉鏈牙鏈帶 11、87:拉鏈帶 11a:加強膜 12、86:鏈牙列 13:拉鏈鏈牙 13a:第一鏈牙 20、82:開離嵌插件 30、83:插棒 31、83a:插棒本體部 31a:右側緣部(第一側緣部) 31b:左側緣部(第二側緣部) 32:延出部 32a:插入凹部 33、83d:鏈牙插入部 34:卡合凸部 35:頭部插入部 36:邊界部 38:間隔 39:基準線 40、84:座棒 41:座棒本體部 42:擋止部 42a:擋止基部 42b:突片部 50、85:座體 51:插棒收容部(收容空間部) 51a:右相向側壁部 51b:左相向側壁部 52:卡合凹部 81:拉鏈牙鏈帶 83b:缺口部 83c:鏈牙載置部L1:卡合凸部的長度尺寸的最大值 L2:插棒本體部的長度尺寸的最大值 W1:卡合凸部距基準線的寬度尺寸的最大值(最大寬度尺寸) W2:插棒本體部於邊界部的寬度尺寸 W3:間隔的寬度尺寸的最大值(最大寬度尺寸) W4:插棒本體部於間隔成為最大值的部分的寬度尺寸 θ1:卡合凸部的側緣與插棒本體部31的右側緣部之間的傾斜角度
圖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拉鏈的主要部分的俯視圖。 圖2是示意性地表示圖1所示的拉鏈的右側的第一拉鏈牙鏈帶的主要部分的俯視圖。 圖3是示意性地表示圖1所示的拉鏈的左側的第二拉鏈牙鏈帶的主要部分的俯視圖。 圖4是示意性地表示開離嵌插件中插棒旋轉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5是表示現有拉鏈的俯視圖。 圖6是表示圖5所示的拉鏈的插棒的立體圖。
1:拉鏈
5:橫拉力
10a:第一拉鏈牙鏈帶
10b:第二拉鏈牙鏈帶
11:拉鏈帶
11a:加強膜
12:鏈牙列
13:拉鏈鏈牙
13a:第一鏈牙
20:開離嵌插件
30:插棒
31:插棒本體部
34:卡合凸部
40:座棒
50:座體
51:插棒收容部(收容空間部)
51a:右相向側壁部
51b:左相向側壁部
52:卡合凹部

Claims (7)

  1. 一種拉鏈, 包括:左右一對第一拉鏈牙鏈帶(10a)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0b),於長條的拉鏈帶(11)的帶側緣部形成有螺旋狀的鏈牙列(12);及開離嵌插件(20),設置於所述第一拉鏈牙鏈帶(10a)及所述第二拉鏈牙鏈帶(10b)的長度方向的一端部,所述開離嵌插件(20)包括:插棒(30),與所述鏈牙列(12)的一端部鄰接地配置於所述第一拉鏈牙鏈帶(10a);座棒(40),與所述鏈牙列(12)的一端部鄰接地配置於所述第二拉鏈牙鏈帶(10b);及座體(50),與所述座棒(40)一體地形成,並且包括供插入並收容所述插棒(30)的插棒收容部(51);所述拉鏈(1)的特徵在於: 相對於所述第二拉鏈牙鏈帶(10b)將配置所述第一拉鏈牙鏈帶(10a)的寬度方向的朝向設為第一寬度方向,將與所述第一寬度方向相反的寬度方向的朝向設為第二寬度方向, 所述插棒(30)包括:長度方向長的插棒本體部(31)、從所述插棒本體部(31)的長度方向的一端部向所述第二寬度方向延伸的延出部(32)、從所述延出部(32)向所述鏈牙列(12)突出的鏈牙插入部(33)、及從所述插棒本體部(31)的長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向所述第一寬度方向突出的卡合凸部(34), 所述插棒本體部(31)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寬度方向的第一側緣部(31a)、及朝向所述第二寬度方向的第二側緣部(31b), 所述插棒本體部(31)的所述第一側緣部(31a)於俯視所述開離嵌插件(20)時,具有所述第一側緣部(31a)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向所述第二寬度方向側凹陷的縮窄形狀, 所述座體(50)的所述插棒收容部(51)的內壁部包括配置於與所述插棒本體部(31)的所述第一側緣部(31a)相向一側的相向側壁部(51a)、及設置於所述相向側壁部(51a)並且供插入所述插棒(30)的所述卡合凸部(34)的卡合凹部(52)。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拉鏈,其中 所述插棒(30)具有如下形狀:於所述卡合凸部(34)卡住所述卡合凹部(52)的狀態下,可相對於所述座體(50)及所述座棒(40)旋轉。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拉鏈,其中 所述插棒(30)具有如下形狀:於所述卡合凸部(34)卡住所述卡合凹部(52)的狀態下,藉由所述插棒(30)的旋轉,所述插棒本體部(31)的所述第一側緣部(31a)可抵接於所述插棒收容部(51)的所述相向側壁部(51a)的靠近所述鏈牙列(12)的端部。
  4. 如請求項2或請求項3所述的拉鏈,其中 所述插棒(30)具有如下形狀:於所述插棒(30)的所述鏈牙插入部(33)關於寬度方向配置於較所述座棒(40)的寬度方向最突出的部分更靠所述第一寬度方向側的狀態下,藉由所述插棒(30)的旋轉,所述插棒本體部(31)的所述第一側緣部(31a)可抵接於所述插棒收容部(51)的所述相向側壁部(51a)的靠近所述鏈牙列(12)的端部。
  5.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鏈,其中 於從所述插棒本體部(31)的所述第一側緣部(31a)與所述卡合凸部(34)的邊界部(36)沿長度方向延長出虛擬的基準線(39)的情況下,形成於所述插棒本體部(31)的縮窄形狀的所述第一側緣部(31a)與所述基準線(39)之間的間隔(38)的寬度尺寸的最大值(W3)為所述插棒本體部(31)於成為該最大值(W3)的部分的寬度尺寸(W4)的5%以上40%以下。
  6.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鏈,其中 所述插棒(30)的所述卡合凸部(34)於從與所述插棒本體部(31)的所述第一側緣部(31a)的邊界部(36)至所述插棒本體部(31)的長度方向的另一端為止的長度方向的區域連續設置,且 所述卡合凸部(34)的長度尺寸的最大值(L1)為所述插棒本體部(31)的長度尺寸的最大值(L2)的5%以上20%以下。
  7.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鏈,其中 於從所述插棒本體部(31)的所述第一側緣部(31a)與所述卡合凸部(34)的邊界部(36)沿長度方向延長出虛擬的基準線(39)的情況下,所述卡合凸部(34)距所述基準線(39)的寬度尺寸的最大值(W1)為所述插棒本體部(31)於所述邊界部(36)的寬度尺寸(W2)的5%以上40%以下。
TW109113358A 2019-11-08 2020-04-21 拉鏈 TWI7277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43961 WO2021090494A1 (ja) 2019-11-08 2019-11-08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WOPCT/JP2019/043961 2019-11-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27758B TWI727758B (zh) 2021-05-11
TW202118417A true TW202118417A (zh) 2021-05-16

Family

ID=75848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3358A TWI727758B (zh) 2019-11-08 2020-04-21 拉鏈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I727758B (zh)
WO (1) WO202109049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282353A (de) * 1948-10-02 1952-04-30 Martin Dr Winterhalter Trennbarer Reissverschluss,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sselben und Giessform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JP4176052B2 (ja) * 2004-06-18 2008-11-05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き具
ES2621201T3 (es) * 2009-09-11 2017-07-03 Ykk Corporation Cierre de cremallera de apertura inversa
CN102858199B (zh) * 2010-04-28 2015-06-10 Ykk株式会社 隐形拉链
US10765179B2 (en) * 2017-06-22 2020-09-08 Ykk Corporation Slide fasten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90494A1 (ja) 2021-05-14
TWI727758B (zh) 2021-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3085B (zh) With zipper from the insert
EP1938706B1 (en) Slide fastener with top end stop
TWI646917B (zh) 附有拉鏈之製品及鏈齒構件、以及附有拉鏈之製品之製造方法
TWI481358B (zh) zipper
JP5575976B2 (ja) 簡易ロック機構を有する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I526171B (zh) A zipper with a separable insert and a mold for injection molding
TWI673021B (zh) 拉鏈
TWI603691B (zh) Chain and zipper
EP1523900B1 (en) Top end stop of linear slide fastener
US20140245574A1 (en) Slide Fastener and Concealed Type Slide Fastener
JP4072953B2 (ja) 開離嵌挿具付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N108158140B (zh) 带拉链的产品和链牙构件、以及带拉链的产品的制造方法
TWI400045B (zh) Zipper and zipper attachments
TWI727758B (zh) 拉鏈
TWI711398B (zh) 拉鏈
TWI531332B (zh) Zipper chain with the chain of teeth, and zipper chain
JP7190573B2 (ja) エレメント部材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付き製品
TWI703943B (zh) 鏈齒構件及鏈條構件、及附拉鏈之製品
WO2022172320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N114098241B (zh) 链牙构件、链条构件、以及带拉链的产品
TWI817817B (zh) 拉鏈用鏈牙構件及帶拉鏈的製品
TWI631918B (zh) Zipp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4641219B (zh) 拉链
WO2023058140A1 (ja) 上止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付き製品
TW201836509A (zh) 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