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12606A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12606A
TW202112606A TW109123816A TW109123816A TW202112606A TW 202112606 A TW202112606 A TW 202112606A TW 109123816 A TW109123816 A TW 109123816A TW 109123816 A TW109123816 A TW 109123816A TW 202112606 A TW202112606 A TW 20211260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vehicle
battery box
measurement device
fix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38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49637B (zh
Inventor
菅原康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126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26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96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963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12Box-shaped seats; Bench-type seats, e.g. dual or twin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5/00Electrical equipmen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as accessories on cy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45/40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 B62J45/41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ens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6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1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pulsion
    • B62J43/16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pulsion on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3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viding power to equipment other than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5/00Electrical equipmen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as accessories on cy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45/40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5/00Electrical equipmen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as accessories on cy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45/40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 B62J45/42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 B62J9/1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 B62J9/14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under the sadd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10Road Vehicles
    • B60Y2200/12Motorcycles, Trikes; Quads; Scoo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5/00Electrical equipmen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as accessories on cy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45/40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 B62J45/41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ensor
    • B62J45/414Acceleration sens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電池盒20係以於車輛側視時底部朝向前後方向FB上之後懸掛81與後輪7之間之位置突出之方式設置。於電池盒20之底部固定有慣性感測器50。又,電池30係以於車輛俯視時與慣性感測器50重疊之方式,在慣性感測器50之上方位置固定於電池盒20內。進而,電池盒20為樹脂製。於慣性感測器50之上方存在電池30及座部9。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備慣性計測裝置之跨坐型車輛。
於機車中存在搭載有ABS(Antilock Brake System:防鎖死刹車系統)之機車。為了控制ABS,例如可使用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慣性計測裝置)。於以下說明中,將IMU適當地稱為慣性感測器。
慣性感測器包含加速度性感測器,針對設置有該慣性感測器之車輛,檢測作用於相互正交之三軸方向上之加速度。又,慣性感測器包含陀螺儀感測器,針對設置有該慣性感測器之車輛,檢測繞上述三軸之各個軸產生之角速度。基於藉由慣性感測器所檢測之複數個加速度及複數個角速度之至少一部分控制ABS。藉此,可根據車輛之行駛狀態調整作用於前輪或後輪之制動力。
於機車上設置有慣性感測器之情形時,根據慣性感測器之安裝狀態,存在自引擎產生之振動傳遞至慣性感測器之可能性。又,根據機車行駛之路面之狀態,存在由前輪或後輪之上下活動引起之振動傳遞至慣性感測器之可能性。該等振動使慣性感測器對加速度及角速度之檢測精度降低。
因此,揭示有一種用以減少機車中傳遞至慣性感測器之各種振動之構成。例如,於日本專利特開2017-13731號公報中所記載之慣性感測器之安裝構造中,於車體框架上經由動吸收材料而固定有懸式托架。於該狀態下,於具有懸式托架之第1安裝面上安裝有慣性感測器,於具有懸式托架之第2安裝面上安裝有ABS單元。
然而,即便採用日本專利特開2017-13731號公報中所記載之構造,亦存在慣性感測器對加速度及角速度之檢測精度降低之可能性。具體而言,於日本專利特開2017-13731號公報中所記載之機車中,慣性感測器係以露出於機車外部之狀態設置。因此,於車輛行駛時,慣性感測器上容易附著雨水及沙塵。若雨水及沙塵附著於慣性感測器,則有使慣性感測器對慣性之檢測精度降低之虞。
又,若於機車中慣性感測器位於容易自機車之外部觸及(access)之位置,則存在該機車之使用者誤改變慣性感測器之位置或姿勢之可能性。根據日本專利特開2017-13731號公報中所記載之構造,慣性感測器安裝於板狀之懸式托架上,以露出之狀態固定於車體框架上。因此,於日本專利特開2017-13731號公報中所記載之機車中,可以說慣性感測器處於比較容易自機車之外部觸及之狀態。機車中之慣性感測器之位置及姿勢係遵循預先設計之條件而設定。因此,於機車出廠後,若設置於該機車之慣性感測器之位置及姿勢被改變,則檢測不到應檢測出之加速度及角速度。
又,通常希望機車小型化。因此,於機車之內部原本不會設置多餘之空間。因此,於機車中追加慣性感測器等電氣設備之情形時,需要確保用以設置追加之電氣設備之新的設置空間。該情形時,機車大型化。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可使慣性計測裝置維持較高之慣性檢測精度,並且抑制因設置慣性計測裝置而導致之車輛之大型化。根據本發明,上述目的係藉由具有獨立項1之特徵之跨坐型車輛而得以解決。較佳之實施例於附屬項中界定。
通常,於機車中設置有收容電池之電池盒。因此,關於上述問題,認為若將慣性計測裝置與電池一起配置於電池盒內,則可防止慣性計測裝置露出於外部,提高自機車之外部觸及慣性計測裝置之困難性。然而,若為了將慣性計測裝置配置於電池盒內而使電池盒大型化,則座部高度會伴隨著電池盒之大型化而上升。
又,電池盒固定於車體框架。較之電池及ABS中所使用之液壓單元等,慣性計測裝置較輕。因此,於慣性計測裝置固定於電池盒之情形時,慣性計測裝置容易因自引擎、前輪或後輪通過車體框架傳遞之振動而與電池盒之安裝部分一起振動。
如上所述,關於將慣性計測裝置與電池一起配置於電池盒內之構成,產生了座部高度之上升及慣性計測裝置之振動等新問題。
關於該等問題,經過反覆研究,結果發現,於車輛前後方向上之後懸掛與後輪之間之位置及其附近之區域存在無效空間。藉此,發現若能夠將該無效空間有效地用作慣性計測裝置之設置空間,則能夠將慣性計測裝置配置於電池盒內而不會使座部之高度上升。
又,發現於電池盒中之電池之固定部分及其附近部分,因電池之重量使得來自外部之振動難以被傳遞。因此,發現若將慣性計測裝置固定於電池盒中之固定有電池之位置之附近部分,能夠藉由電池之重量而減少慣性計測裝置產生之振動。
(1)根據本發明,跨坐型車輛具備:車體框架;座部,其配置於車體框架之上方且支持於車體框架;電池;慣性計測裝置;樹脂製電池盒,其收容電池及慣性計測裝置,且以位於座部之下方之方式固定於車體框架;後臂,其以自車體框架向後方延伸之方式設置;驅動輪,其可旋轉地支持於後臂;及後懸掛,其設置成:於較驅動輪更前方之位置,自車輛前方,向車輛後方且向斜下方延伸,該後懸掛將後臂以能夠於車輛上下方向上擺動之方式支持於車體框架;電池盒具有底部,該底部係以如下方式朝向車輛前後方向上之後懸掛與驅動輪之間之位置突出,即,於車輛側視時,於後懸掛因吸收衝擊而最大程度收縮之狀態下,該底部不與後懸掛及驅動輪重疊;慣性計測裝置固定於電池盒之底部,電池係以於車輛俯視時與慣性計測裝置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在慣性計測裝置上方之位置固定於電池盒。
於該跨坐型車輛中,在座部之下方,電池盒固定於車體框架。電池盒內收容有電池及慣性計測裝置。電池盒之底部朝向車輛前後方向上之後懸掛與驅動輪之間之位置突出。根據此種構成,電池盒儘管由樹脂形成,但具有較高之剛性。
藉由於電池盒之底部固定慣性計測裝置,將與後懸掛之可動區域及驅動輪之可動區域偏離之無效空間有效地用作慣性計測裝置之設置空間。因此,能夠於電池盒內配置慣性計測裝置而不會使座部之高度上升。
又,根據上述構成,電池係以於車輛俯視時與慣性計測裝置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在慣性計測裝置上方之位置固定於電池盒。於此情形時,電池盒中之電池之安裝部分與慣性計測裝置之安裝部分接近。藉此,即便於車輛行駛時振動自車體框架向電池盒傳遞之情形時,亦藉由電池之重量而抑制電池盒中之慣性計測裝置之安裝部分振動。進而,由於上述電池盒為樹脂製,故而會吸收一部分自車體框架傳遞之振動。因此,慣性計測裝置中產生之振動減少。
進而,根據上述構成,於慣性計測裝置之上方存在電池及座部。藉此,提高了自跨坐型車輛之外部觸及慣性計測裝置之困難性。又,由於慣性計測裝置設置於電池盒之內部,故而防止了車輛行駛時跨坐型車輛外部飛散之雨水或沙塵附著於該慣性計測裝置上。
該等結果為,可使慣性計測裝置維持較高之慣性檢測精度,並且抑制因設置慣性計測裝置而導致之車輛之大型化。
(2)電池亦可以於車輛俯視時與慣性計測裝置之整體重疊之方式固定。藉此,進一步提高了自跨坐型車輛之外部觸及慣性計測裝置之困難性。
(3)電池與慣性計測裝置之間之距離亦可小於電池之車輛上下方向上之厚度之1/2。
於此情形時,電池盒中之電池之安裝部分與慣性計測裝置之安裝部分進一步接近。藉此,藉由電池之重量可進一步抑制電池盒中之慣性計測裝置之安裝部分振動。
又,無需於車輛上下方向上確保較大之電池及慣性計測裝置之設置空間。藉此,能夠抑制車輛上下方向上之電池盒之大型化,故而能夠抑制座部高度之上升。
(4)跨坐型車輛亦可進而具備液壓單元,該液壓單元收容於電池盒內,且以與電池相鄰之方式固定於電池盒。
於此情形時,液壓單元以與電池相鄰之方式固定於電池盒。藉此,於電池盒中之慣性計測裝置之附近產生之振動因電池及液壓單元之重量而減少。又,因液壓單元收容於電池盒內,故而可抑制因將液壓單元設置於電池盒之外部而引起之座部變高。
(5)慣性計測裝置亦可經由第1衝擊緩衝構件固定於電池盒之底部。
於此情形時,可抑制伴隨車輛之行駛而於電池盒中產生之振動被傳遞至慣性計測裝置。藉此,能夠以較高之精度計測車輛之慣性。
(6)電池盒亦可經由第2緩衝構件固定於車體框架。
於此情形時,可抑制伴隨車輛之行駛而於車體框架中產生之振動被傳遞至電池盒。藉此,能夠以更高之精度計測車輛之慣性。
(7)慣性計測裝置亦可以於車輛俯視時與車輛前後方向上延伸之車輛中心線重疊之方式配置。藉此,能夠更準確地計測車輛之慣性。
(8)慣性計測裝置亦可以於車輛直立狀態下相對於水平面不會傾斜超過15°之方式固定於電池盒內。藉此,能夠更準確地計測車輛之慣性。
(9)跨坐型車輛亦可進而具備金屬製固定機構,該固定機構安裝於電池盒,且能夠將電池固定於電池盒且能夠將電池自電池盒卸下。
於此情形時,相比於電池藉由橡膠等彈性構件固定於電池盒之情形,電池可牢固地固定於電池盒。藉此,抑制因於車輛行駛時電池相對於電池盒移動而於電池盒之底部產生振動。其結果,能夠更準確地計測車輛之慣性。
(10)電池亦可具有彼此相鄰之第1面及第2面,固定機構包含:具有第1端部及第2端部之第1固定構件、及具有第3端部及第4端部之第2固定構件;第1固定構件之第2端部與第2固定構件之第3端部藉由鉸鏈連接;第1固定構件之第1端部係以第1固定構件沿著電池之第1面之方式安裝於電池盒;第2固定構件以如下方式設置:藉由鉸鏈而相對於第1固定構件旋轉,藉此能夠接近電池之第2面且能夠離開電池之第2面;第2固定構件之第4端部於第2固定構件接近電池之第2面之狀態下,能夠固定於電池盒且能夠自電池盒卸下。
於此情形時,能夠藉由第1固定構件及第2固定構件將電池容易且牢固地固定於電池盒。又,能夠容易地將固定於電池盒之電池卸下。
(11)跨坐型車輛亦可進而具備:動作部,其進行與車輛相關之動作;及控制部,其基於慣性計測裝置所獲得之車輛之慣性之計測結果而控制動作部。藉此,可根據車輛之狀態適當控制與車輛相關之動作。
以下,對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參照圖式進行說明。對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一例之機車進行說明。
[1]機車之概略構成
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機車之側視圖。於圖1中,示出了機車100相對於路面垂直站立之狀態。於圖1以後之圖中,機車100之前後方向FB、左右方向LR及上下方向UD適當地用箭頭表示。於前後方向FB上,將箭頭所朝向之方向稱為前方,將其相反之方向稱為後方。又,於左右方向LR中,將箭頭所朝向之方向稱為左側,將其相反之方向稱為右側。進而,於上下方向UD上,將箭頭所朝向之方向稱為上方,將其相反之方向稱為下方。於圖1以後之各圖中,前方、後方、左側、右側、上方及下方分別藉由符號F、B、L、R、U、D表示。
圖1之機車100具備金屬製車體框架1。車體框架1包含主框架1M及後框架1R。主框架1M之前端構成頭管HP。主框架1M係以自頭管HP向後方且向下方延伸之方式形成。後框架1R係以自主框架1M之後端部及其後端部附近向後方且稍向上方延伸之方式安裝於主框架1M。
於頭管HP上,設置有能夠於左右方向LR上擺動之前叉2。前輪3可旋轉地支持於前叉2之下端。於前叉2之上端設置有把手4。
主框架1M於相較頭管HP更靠下方之位置支持引擎5。以位於引擎5之上方且位於頭管HP之後方之方式設置有燃料箱8。於燃料箱8之後方設置有座部9。燃料箱8被主框架1M支持,位於主框架1M之上方。座部9主要被後框架1R支持,位於後框架1R之上方。
以自主框架1M之後端下部向後方延伸之方式設置有後臂6。後臂6經由樞軸PV支持於主框架1M。後輪7可旋轉地支持於後臂6之後端。後輪7以自引擎5產生之動力作為驅動輪而旋轉。
於主框架1M之後半部,設置有用以吸收於車輛行駛時自後輪7傳遞至後臂6之衝擊之衝擊吸收機構80。衝擊吸收機構80包含後懸掛81。關於衝擊吸收機構80之詳細情況,如下所述。
於後框架1R上以位於座部9下方之方式固定有樹脂製電池盒20。於電池盒20中收容有用以向機車100之電氣系統供給電力之電池30。又,於電池盒20中收容有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慣性計測裝置)50。於以下說明中,將IMU稱為慣性感測器。
慣性感測器50包含加速度性感測器,針對機車100,計測作用於相互正交之三軸之方向上之加速度。又,慣性感測器50包含陀螺儀感測器,計測繞上述三軸之各個軸產生之角速度作為機車100之行駛狀態。又,慣性感測器50輸出該等計測結果。
於座部9之下方進而設置有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電子控制單元)60。ECU60可收容於電池盒20內,亦可不收容於電池盒20內。ECU60例如基於自慣性感測器50輸出之各種計測結果,進行機車100中之各種動作部之控制。
例如,於本實施方式之機車100中搭載有ABS(Antilock Brake System:防鎖死刹車系統)。ABS主要是由主缸、卡鉗、及液壓單元構成。於此情形時,ECU60基於自慣性感測器50輸出之各種計測結果,對ABS之液壓單元70(參照下述之圖4)之動作進行控制。藉此,可根據車輛之狀態適當地控制ABS。
[2]機車100中之慣性感測器50之安裝狀態
圖2係用以對機車100中之慣性感測器50之安裝狀態進行說明之模式立體圖,圖3係圖2之電池盒20之俯視圖。再者,於圖2中,為了容易理解電池30與慣性感測器50之位置關係,對電池30標註較淺之影線,對慣性感測器50標註較深之影線。於本實施方式中,電池30呈於左右方向LR上延伸之大致長方體形狀,具有較大之重量(5 kg左右)。另一方面,慣性感測器50呈於上下方向UD上扁平之大致長方體形狀,相比於電池30,具有足夠小之重量(數十g左右)。
如圖2所示,後框架1R包括左右一對上部軌道11及左右一對下部軌道12。左右之上部軌道11係以於左右方向LR上並排並且於前後方向FB上平行地延伸之方式形成,後端部相互連接。另一方面,左右之下部軌道12係以自左右之上部軌道11之後端部附近向下方且向前方彎曲並延伸之方式形成。藉由此種構成,後框架1R於俯視時呈大致U字形。
如圖2中粗虛線所示,於左側之上部軌道11中之前後方向FB上之大致中央部分、及右側之上部軌道11中之前後方向FB上之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上固定部19L、19R。於上固定部19L、19R形成有可插入螺栓之孔。
左右之上部軌道11之前端部11e及左右之下部軌道12之前端部12e分別連接並固定於圖1之主框架1M。距左側之下部軌道12之前端部12e一定距離後方之部分與距右側之下部軌道12之前端部12e一定距離後方之部分藉由金屬製帶狀連結板13相互連結。於帶狀連結板13上,形成有2個與電池盒20之下述之左右之下固定部28L、28R(圖3)分別對應之下固定部13a。於2個下固定部13a形成有可插入螺栓之孔。
電池盒20如圖2及圖3所示,具有底壁部21、左壁部22及右壁部23。底壁部21於車輛俯視時呈於前後方向FB上延伸之長方形。左壁部22係以自底壁部21之左側邊朝向上方突出之方式形成。右壁部23係以自底壁部21之右側邊朝向上方突出之方式形成。
底壁部21之大致中央部分相比於底壁部21中之其他部分更朝向下方突出。將該底壁部21之大致中央部分稱為電池盒20之底部27。根據此種構成,底壁部21中之底部27之周邊部分作為使該電池盒20之剛性提高之肋條發揮功能。藉此,電池盒20儘管由樹脂形成,但具有較高之剛性。於圖3中,以粗單點鏈線表示電池盒20之底部27。
如圖3所示,於電池盒20之底部27形成有2個下固定部28L、28R、慣性感測器固定部29及線固定部27w。2個下固定部28L、28R係以於左右方向LR上隔開間隔而並排之方式形成。於各個下固定部28L、28R形成有貫通孔h0。慣性感測器固定部29具有平坦之矩形之上表面。慣性感測器固定部29之上表面用作用以固定慣性感測器50之固定面。於慣性感測器固定部29形成有4個貫通孔h1。
又,慣性感測器固定部29係以其前半部分位於2個下固定部28L、28R之間之方式形成。線固定部27w形成於慣性感測器固定部29之附近且與2個下固定部28L、28R中之右側之下固定部28R相鄰之位置。關於線固定部27w之詳細情況,如下所述。
於車輛俯視時,於底壁部21中之左壁部22與底部27之間之部分形成有電池固定部24L。又,於車輛俯視時,於底壁部21中之右壁部23與底部27之間之部分形成有電池固定部24R。電池固定部24L、24R具有平坦之帶狀上表面。上下方向UD上之電池固定部24L、24R之上表面之高度相同。於各電池固定部24L、24R之後端部形成有階差部SL、SR。
如圖3中虛線所示,於底壁部21中之左側之電池固定部24L之後方形成有金屬板固定部25。金屬板固定部25具有平坦之矩形之上表面。金屬板固定部25之上表面用作用以固定下述之基座金屬板230(圖7及圖8)之固定面。於金屬板固定部25形成有2個貫通孔h2。
於左壁部22之後端部附近,以自該左壁部22之上端部朝向左側突出一定距離之方式形成有上固定部26L。又,於右壁部23之後端部附近,以自該右壁部23之上端部朝向右側突出一定距離之方式形成有上固定部26R。於各個上固定部26L、26R形成有貫通孔h3。
如圖2中粗二點鏈線之箭頭所示,於將電池盒20安裝於後框架1R時,電池盒20之左右之下固定部28L、28R分別藉由螺栓及螺帽而連接於帶狀連結板13之2個下固定部13a。又,電池盒20之左右之上固定部26L、26R分別藉由螺栓及螺帽而連接於後框架1R之左右之上固定部19L、19R。藉此,將電池盒20固定於後框架1R。
如圖2中粗虛線之箭頭所示,慣性感測器50於俯視時具有與圖4之慣性感測器固定部29相同或小於慣性感測器固定部29之外形,且固定於電池盒20之底部27。更具體而言,慣性感測器50固定於底部27之慣性感測器固定部29(圖3)。
電池30之長度方向(電池30延伸之左右方向LR)之尺寸大於圖3之左右之電池固定部24L、24R之間之距離,小於左壁部22及右壁部23之間之距離。
如圖2中粗單點鏈線之箭頭所示,電池30係以該電池30之長度方向之兩端部分別支持於左右之電池固定部24L、24R上之方式固定於電池盒20內。圖2之圖框部分描繪了於電池盒20內固定有慣性感測器50及電池30之狀態。
圖4係表示收容於圖2之電池盒20內之各種構成要素之位置關係之俯視圖。於圖4中,為了容易理解主框架1M、後框架1R及電池盒20之連接狀態,對主框架1M及後框架1R標註了朝向互不相同之影線。又,以點圖案表示電池盒20。進而,於圖4中,以粗單點鏈線表示固定於電池盒20內之電池30及慣性感測器50。
如圖2之圖框部及圖4所示,電池30係以於車輛俯視時與慣性感測器50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固定於電池盒20中之慣性感測器50之固定部分(底部27)之附近。藉此,因電池30具有較大之重量,故而即便於車輛行駛時振動自車體框架1向電池盒20傳遞之情形時,亦藉由電池30之重量而抑制底部27振動。再者,於車輛行駛時自車體框架1傳遞至電池盒20之振動包含引擎5產生之振動、前輪3上產生之振動及後輪7上產生之振動等。
進而,由於上述電池盒20為樹脂製,故而於除底部27及其附近部分以外之部分具有一定之柔軟性。為此,於車輛行駛時自車體框架1傳遞至電池盒20之振動之一部分被電池盒20吸收。因此,減少了於車輛行駛時傳遞至慣性感測器50之振動。
此處,圖4之電池30係以於車輛俯視時與慣性感測器50之整體重疊之方式,在慣性感測器50之上方位置固定於電池盒20。根據此種構成,為了自機車100之外部觸及慣性感測器50,需要自車體框架1依次卸下座部9及電池30。因此,於本實施方式之機車100中,提高了自機車100之外部觸及慣性感測器50之困難性。其結果,於防止慣性感測器50被盜之同時,抑制了因使用者不經意地碰到慣性感測器50而導致之計測精度之降低。
又,於機車100中,慣性感測器50係以於車輛俯視時與於前後方向FB上延伸之圖4之車輛中心線CL重疊之方式配置。於此情形時,能夠藉由慣性感測器50更準確地計測機車100之慣性。
如圖4中粗二點鏈線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於電池盒20內,除電池30及慣性感測器50以外,還固定有液壓單元70及電性零件71。液壓單元70構成搭載於機車100之ABS之一部分。電性零件71包含構成機車100之電氣系統之一部分之保險絲及連接器。如此,於電池盒20內,除電池30及慣性感測器50以外,還收容有機車100中之液體(制動液或油等)之供給系統之一部分及電氣系統之一部分。
於圖4之例中,液壓單元70相比於慣性感測器50,具有足夠大之重量,且與電池30相鄰地被固定於電池盒20內。為此,電池30及液壓單元70等具有較大重量之構件集中於電池盒20中之底部27及其附近部分。藉此,於電池盒20中之慣性感測器50之附近產生之振動會因電池30及液壓單元70之重量而減少。又,因液壓單元70收容於電池盒20內,故而抑制了因將液壓單元70設於電池盒20之外部而引起之座部9變高。
[3]衝擊吸收機構80及後輪7與電池盒20之位置關係
圖5及圖6係用以對衝擊吸收機構80及後輪7與電池盒20之位置關係進行說明之車輛後半部之透視側視模式圖。於圖5及圖6中,以粗單點鏈線表示電池盒20、電池30及慣性感測器50。另一方面,以實線表示機車100中之包含後臂6、衝擊吸收機構80及後輪7之一部分之構成。
如圖5所示,衝擊吸收機構80包含:後懸掛81、第1連桿構件82及第2連桿構件83。後懸掛81設置成:於較後輪7更前方之位置,自車輛前方向車輛後方且向斜下方延伸。
後懸掛81之前端部連接於主框架1M中之燃料箱8之附近部分。於後懸掛81之後端部連接有第1連桿構件82。第1連桿構件82進而連接於後臂6之一部分,並且連接於第2連桿構件83。第2連桿構件83進而連接於主框架1M之下端部。
於主框架1M與後懸掛81之連接部、後懸掛81與第1連桿構件82之連接部、及第1連桿構件82與後臂6之連接部,均為一個構件與另一個構件能夠繞與左右方向LR平行之軸相對旋轉。又,於第1連桿構件82與第2連桿構件83之連接部、及第2連桿構件83與主框架1M之連接部,均為一個構件與另一個構件能夠繞與左右方向LR平行之軸相對旋轉。
根據上述構成,後臂6之一部分經由後懸掛81以能夠於車輛上下方向上擺動之方式支持於主框架1M。藉此,於後輪7中產生之衝擊傳遞至後懸掛81時,後懸掛81吸收所傳遞之衝擊。
於圖5中,示出了後輪7未受到衝擊時之車輛後半部之狀態、即後懸掛81未吸收衝擊時之車輛後半部之狀態。於以下說明中,將圖5所示之車輛之狀態稱為通常狀態。另一方面,於圖6中,示出了後懸掛81因吸收後輪7產生之衝擊而最大程度收縮時之車輛後半部之狀態。於以下說明中,將圖6所示之車輛狀態稱為最大衝擊狀態。
於圖6中,進而以虛線表示處於通常狀態時之後臂6、衝擊吸收機構80及後輪7之狀態。如圖5及圖6所示,當機車100行駛時,根據路面與後輪7之間產生之衝擊之大小,後臂6及後輪7以樞軸PV為中心於上下方向UD上旋轉(擺動)。
此處,電池盒20係以於機車100處於最大衝擊狀態時,於車輛側視時,不與後懸掛81及後輪7重疊之方式設置。又,電池盒20係以於車輛側視時底部27朝向前後方向FB上之後懸掛81與後輪7之間之位置突出之方式設置。
根據上述構成,慣性感測器50係以於車輛側視時位於與後懸掛81之可動區域及後輪7之可動區域偏離之無效空間之方式,固定於電池盒20之底部27。藉此,將機車100中之無效空間有效地用作慣性感測器50之設置空間。因此,能夠於電池盒20內配置慣性感測器50而不會使座部9之高度上升。
[4]電池30及慣性感測器50之固定狀態之詳細情況
圖7係用以對電池盒20中之電池30及慣性感測器50之固定狀態之詳細情況進行說明之透視側視模式圖。圖8係用以對電池盒20中之電池30及慣性感測器50之固定狀態之詳細情況進行說明之透視模式立體圖。於圖7及圖8中,以虛線表示電池盒20之一部分之形狀。
如圖7所示,於電池盒20之底部27,於慣性感測器固定部29之4個貫通孔h1(圖3)處嵌埋有橡膠製墊圈gr。於圖7中,對墊圈gr標註影線。藉由使用4個螺栓及4個螺帽,經由4個墊圈gr將慣性感測器50連接於慣性感測器固定部29。如此,慣性感測器50經由複數個墊圈gr而被固定於慣性感測器固定部29,故而抑制了車輛行駛時電池盒20產生之振動傳遞至慣性感測器50。藉此,能夠以較高之精度計測機車100之慣性。
於電池盒20內設置有金屬製固定機構200,該固定機構能夠將電池30固定於電池盒20內且能夠將電池30自電池盒20內卸下。如圖7及圖8所示,固定機構200包含第1固定構件210、第2固定構件220及基座金屬板230。
於本實施方式中,第1固定構件210例如藉由對一根硬質之線實施彎折加工並將該線之一端部及另一端部連接而製作。本例之第1固定構件210係以描繪出於一方向上延伸之一定寬度之帶之輪廓之方式形成。第1固定構件210具有第1端部211及第2端部212。
第2固定構件220及基座金屬板230之各者例如藉由對一片金屬板實施衝壓加工及彎折加工等而製作。第2固定構件220具有第3端部221及第4端部222。基座金屬板230具有第5端部231及第6端部232。
第1固定構件210之第1端部211連接於電池盒20之線固定部27w。第1固定構件210之第2端部212連接於第2固定構件220之第3端部221。此處,第2端部212與第3端部221之連接部分構成鉸鏈。藉此,第2固定構件220能夠通過第1固定構件210之第2端部212而繞與左右方向LR平行之軸旋轉。
基座金屬板230之第6端部232藉由螺栓而固定於金屬板固定部25。於該狀態下,基座金屬板230之第5端部231位於金屬板固定部25之上方。
第2固定構件220之第4端部222與基座金屬板230之第5端部231藉由使第2固定構件220繞第1固定構件210之第2端部212旋轉而相互接觸或離開。又,第4端部222及第5端部231能夠於第4端部222及第5端部231相互接觸之狀態下藉由螺栓及螺帽進行連接。
此處,電池30具有於電池盒20內主要朝向前方之第1面31、及於電池盒20內主要朝向上方之第2面32。又,電池30具有於電池盒20內主要朝向下方之第3面33、及於電池盒20內主要朝向後方之第4面34。
於將電池30固定於電池盒20內時,將電池30載置於左右之電池固定部24L、24R(圖3)上。此時,第3面33之一部分抵接於電池固定部24L、24R,第4面34之一部分抵接於左右之階差部SL、SR(圖3),藉此電池30於電池盒20內暫時定位。又,第1固定構件210係以沿著電池30之第1面31之方式自線固定部27w向上方延伸。
於該狀態下,第2固定構件220繞第1固定構件210之第2端部212旋轉,藉此如圖7及圖8中粗單點鏈線之箭頭所示,能夠接近電池30之第2面32且能夠離開電池30之第2面32。
於第2固定構件220之一部分設置有橡膠製衝擊緩衝構件sg,該衝擊緩衝構件係藉由使第2固定構件220接近第2面32而與第2面32接觸。於第2固定構件220經由衝擊緩衝構件sg支持於電池30之第2面32之狀態下,第2固定構件220之第4端部222與基座金屬板230之第5端部231重疊。因此,因第4端部222及第5端部231藉由螺栓及螺帽而連接,故而電池30固定於電池盒20中之底部27之附近。
另一方面,於將電池30自電池盒20卸下時,卸下連接第4端部222及第5端部231之螺栓及螺帽。藉此,藉由使第2固定構件220離開電池30之第2面32,能夠將電池30自電池盒20內卸下。
根據上述構成,能夠藉由固定機構200將電池30容易且牢固地固定於電池盒20內。藉此,抑制了因車輛行駛時電池30相對於電池盒20移動而於電池盒20之底部27產生振動。其結果,能夠藉由慣性感測器50以較高之精度計測機車100之慣性。又,能夠將固定於電池盒20之電池30容易地卸下。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電池30之更換作業。
本實施方式之慣性感測器50具有用以將該慣性感測器50安裝於慣性感測器固定部29之上表面的平坦之安裝面。於本實施方式中,如圖7所示,慣性感測器50係以慣性感測器50之安裝面與水平面RP所成之角度θ不超過15°之方式固定於電池盒20內。如此,藉由使慣性感測器50相對於水平面RP不傾斜超過15°,能夠以較高之精度計測機車100之慣性。再者,為了以更高之精度計測機車100之慣性,慣性感測器50之安裝面與水平面RP所成之角度θ較佳為12°以下。
如圖7所示,慣性感測器固定部29及電池固定部24L、24R係以電池30與慣性感測器50之間之距離ds小於電池30之上下方向UD之厚度之1/2之方式形成。於此情形時,由於慣性感測器固定部29及電池固定部24L、24R間之距離變得足夠小,故而容易藉由電池30之重量來進一步抑制慣性感測器50之振動。
[5]電池盒20相對於後框架1R之固定狀態之詳細情況
圖9係用以對電池盒20相對於後框架1R之固定狀態之詳細情況進行說明之立體圖及局部剖視圖。於圖9中,藉由外觀立體圖表示電池盒20固定於後框架1R之狀態。又,於圖9中,於圖框BA1內示出電池盒20之上固定部26L與後框架1R之上固定部19L之連接部之剖面。進而,於圖框BA2內示出電池盒20之下固定部28L與帶狀連結板13之左側之下固定部13a之連接部之剖面。
如圖9之圖框BA1所示,於電池盒20之上固定部26L,於貫通孔h3處嵌埋有墊圈gr。藉此,電池盒20之上固定部26L經由墊圈gr定位於後框架1R之上固定部19L上。於該狀態下,電池盒20之上固定部26L與後框架1R之上固定部19L藉由螺栓BT及螺帽NT而連接。電池盒20之上固定部26R與後框架1R之上固定部19R之連接部之構成和電池盒20之上固定部26L與後框架1R之上固定部19L之連接部之構成相同。
如圖9之圖框BA2所示,於電池盒20之下固定部28L,於貫通孔h0處嵌埋有墊圈gr。藉此,電池盒20之下固定部28L經由墊圈gr定位於帶狀連結板13之左側之下固定部13a上。於該狀態下,電池盒20之下固定部28L與帶狀連結板13之左側之下固定部13a藉由螺栓BT及螺帽NT而連接。電池盒20之下固定部28R與帶狀連結板13之右側之下固定部13a之連接部之構成和電池盒20之下固定部28L與帶狀連結板13之左側之下固定部13a之連接部之構成相同。
根據上述構成,電池盒20經由複數個墊圈gr而固定於後框架1R,故而抑制了車輛行駛時後框架1R產生之振動傳遞至電池盒20。藉此,能夠以更高之精度計測機車100之慣性。
[6]效果
於上述之機車100中,慣性感測器50固定於電池盒20之底部27。藉此,將與後懸掛81相對於車體框架1之可動區域及後輪7之可動區域偏離之無效空間有效地用作慣性感測器50之設置空間。因此,能夠於電池盒20內配置慣性感測器50而不會使座部9之高度上升。
又,根據上述構成,電池30係以於車輛俯視時與慣性感測器50重疊之方式,在慣性感測器50之上方位置固定於電池盒20。於此情形時,電池盒20內中之電池30之安裝部分與慣性感測器50之安裝部分接近。藉此,即便於車輛行駛時振動自車體框架1向電池盒20傳遞之情形時,亦藉由電池30之重量而抑制電池盒20之底部27振動。進而,由於上述電池盒20為樹脂製,故而吸收了一部分自車體框架1傳遞之振動。因此,慣性感測器50中產生之振動減少。
進而,根據上述構成,慣性感測器50固定於電池盒20之慣性感測器固定部29。又,於慣性感測器50之上方存在電池30及座部9。藉此,提高了自機車100之外部觸及慣性感測器50之困難性。又,由於慣性感測器50設置於電池盒20之內部,故而防止了車輛行駛時機車100之外部飛散之雨水或沙塵附著於該慣性感測器50上。
該等結果為,可使慣性感測器50維持較高之慣性檢測精度,並且抑制因設置慣性感測器50而導致之車輛之大型化。
[7]其他實施方式
(a)於上述實施方式中,慣性感測器50經由複數個墊圈gr固定於電池盒20,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慣性感測器50亦可直接固定於電池盒20。
(b)於上述實施方式中,電池盒20經由複數個墊圈gr固定於後框架1R,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電池盒20亦可直接固定於後框架1R。
(c)於上述實施方式中,電池30藉由金屬製固定機構200固定於電池盒20,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電池30亦可藉由布製或橡膠製帶狀構件等而固定於電池盒20。或者,電池30亦可直接藉由螺栓固定於電池盒20。
(d)於上述實施方式中,液壓單元70係以於前後方向FB上與電池30相鄰之方式固定於電池盒20內,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液壓單元70亦可以於左右方向LR上與電池30相鄰之方式固定於電池盒20內。
(e)於上述實施方式中,液壓單元70固定於電池盒20內,但液壓單元70亦可設置於電池盒20之外部。
(f)於上述實施方式中,後懸掛81相對於水平面之傾斜程度不限定於圖5及圖6之例。以如下方式設置後懸掛81即可,即,於較後輪7更前方之位置,自車輛前方向車輛後方且向斜下方延伸。因此,後懸掛81亦可設置成:該後懸掛81之延伸之方向與水平面之間之角度小於圖5及圖6之例。或者,後懸掛81亦可設置成:該後懸掛81之延伸之方向與水平面之間之角度大於圖5及圖6之例。
(g)上述實施方式係將本發明應用於機車之例,但不限定於此,亦可將本發明應用於機動四輪車、機動三輪車或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型車輛)等其他跨坐型車輛。
[8]實施方式之各部分與請求項之各構成要素之對應
以下,對請求項之各構成要素與實施方式之各構成要素之對應之例進行說明。
於上述實施方式中,車體框架1、主框架1M及後框架1R為車體框架之例,座部9為座部之例,電池30為電池之例,慣性感測器50為慣性計測裝置之例,電池盒20為電池盒之例,後臂6為後臂之例,後輪7為驅動輪之例,後懸掛81為後懸掛之例,電池盒20之底部27為電池盒之底部之例。
又,機車100為跨坐型車輛之例,液壓單元70為液壓單元之例,墊圈gr為第1及第2緩衝構件之例,圖4之車輛中心線CL為車輛中心線之例,固定機構200為固定機構之例,電池30之第1面31為第1面之例,電池30之第2面32為第2面之例。
又,第1端部211為第1端部之例,第2端部212為第2端部之例,第1固定構件210為第1固定構件之例,第3端部221為第3端部之例,第4端部222為第4端部之例,第2固定構件220為第2固定構件之例,液壓單元70為動作部之例,ECU60為控制部之例。
1:車體框架 1M:主框架 1R:後框架 2:前叉 3:前輪 4:把手 5:引擎 6:後臂 7:後輪 8:燃料箱 9:座部 11:上部軌道 11e:前端部 12: 下部軌道 12e:前端部 13:帶狀連結板 13a:下固定部 19L:上固定部 19R:上固定部 20:電池盒 21:底壁部 22:左壁部 23:右壁部 24L:電池固定部 24R:電池固定部 25:金屬板固定部 26L:上固定部 26R:上固定部 27:底部 27w:線固定部 28L:下固定部 28R:下固定部 29:慣性感測器固定部 30:電池 31:第1面 32:第2面 33:第3面 34:第4面 50:慣性感測器 60:ECU 70:液壓單元 71:電性零件 80:衝擊吸收機構 81:後懸掛 100:機車 200:固定機構 210:第1固定構件 211:第1端部 212:第2端部 220:第2固定構件 221:第3端部 222:第4端部 230:基座金屬板 231:第5端部 232:第6端部 BT:螺栓 CL:車輛中心線 FB:前後方向 gr:墊圈 HP:頭管 h0:貫通孔 h1:貫通孔 h2:貫通孔 h3:貫通孔 LR:左右方向 PV:樞軸 NT:螺帽 RP:水平面 sg:衝擊緩衝構件 SL:階差部 SR:階差部 UD:上下方向
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機車之側視圖。 圖2係用以對機車中之慣性感測器之安裝狀態進行說明之模式立體圖。 圖3係圖2之電池盒之俯視圖。 圖4係表示收容於圖2之電池盒內之各種構成要素之位置關係之俯視圖。 圖5係用以對衝擊吸收機構及後輪與電池盒之位置關係進行說明之車輛後半部之透視側視模式圖。 圖6係用以對衝擊吸收機構及後輪與電池盒之位置關係進行說明之車輛後半部之透視側視模式圖。 圖7係用以對電池盒中之電池及慣性感測器之固定狀態之詳細情況進行說明之透視側視模式圖。 圖8係用以對電池盒中之電池及慣性感測器之固定狀態之詳細情況進行說明之透視模式立體圖。 圖9係用以對電池盒相對於後框架之固定狀態之詳細情況進行說明之立體圖及局部剖視圖。
1:車體框架
1M:主框架
1R:後框架
2:前叉
3:前輪
4:把手
5:引擎
6:後臂
7:後輪
8:燃料箱
9:座部
20:電池盒
30:電池
50:慣性感測器
60:ECU
80:衝擊吸收機構
81:後懸掛
100:機車
FB:前後方向
HP:頭管
LR:左右方向
PV:樞軸
UD:上下方向

Claims (11)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 車體框架; 座部,其配置於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上述車體框架之上方且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 電池; 慣性計測裝置; 樹脂製電池盒,其收容上述電池及上述慣性計測裝置,且以位於上述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上述座部之下方之方式固定於上述車體框架; 後臂,其以自車輛前後方向上之上述車體框架向後方延伸之方式設置; 驅動輪,其可旋轉地支持於上述後臂;及 後懸掛,其設置成:於上述車輛前後方向上之較上述驅動輪更前方之位置,自上述車輛前後方向上之車輛前方向車輛後方且向上述車輛上下方向上之斜下方延伸;且將上述後臂以能夠於車輛上下方向上擺動之方式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 上述電池盒具有底部,該底部係以如下方式朝向車輛前後方向上之上述後懸掛與上述驅動輪之間之位置突出,即,於車輛側視時,於上述後懸掛因吸收衝擊而最大程度收縮之狀態下,該底部不與上述後懸掛及上述驅動輪重疊; 上述慣性計測裝置固定於上述電池盒之上述底部, 上述電池係以於車輛俯視時與上述慣性計測裝置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在上述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上述慣性計測裝置之上方位置固定於上述電池盒內。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電池係以於車輛俯視時與上述慣性計測裝置之整體重疊之方式固定。
  3.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電池與上述慣性計測裝置之間之距離小於上述電池之車輛上下方向上之厚度之1/2。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進而具備液壓單元,該液壓單元收容於上述電池盒內,且以與上述電池相鄰之方式固定於上述電池盒。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慣性計測裝置經由第1衝擊緩衝構件固定於上述電池盒之底部。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電池盒經由第2緩衝構件固定於上述車體框架。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慣性計測裝置係以於車輛俯視時與於車輛前後方向上延伸之車輛中心線重疊之方式配置。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慣性計測裝置係以於車輛直立狀態下相對於水平面不會傾斜超過15°之方式固定於上述電池盒內。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進而具備金屬製固定機構,該固定機構安裝於上述電池盒,能夠將上述電池固定於上述電池盒且能夠將上述電池自上述電池盒卸下。
  10. 如請求項9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電池具有彼此相鄰之第1面及第2面, 上述固定機構包含: 具有第1端部及第2端部之第1固定構件、及 具有第3端部及第4端部之第2固定構件, 上述第1固定構件之上述第2端部與上述第2固定構件之上述第3端部藉由鉸鏈連接, 上述第1固定構件之上述第1端部係以上述第1固定構件沿著上述電池之上述第1面之方式安裝於上述電池盒, 上述第2固定構件以如下方式設置:藉由上述鉸鏈而相對於上述第1固定構件旋轉,藉此能夠接近上述電池之上述第2面且能夠離開上述電池之上述第2面, 上述第2固定構件之上述第4端部於上述第2固定構件接近上述電池之上述第2面之狀態下,能夠固定於上述電池盒且能夠自上述電池盒卸下。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進而具備: 動作部,其構成為進行與車輛相關之動作;及 控制部,其構成為基於上述慣性計測裝置所獲得之車輛之慣性之計測結果而控制上述動作部。
TW109123816A 2019-07-30 2020-07-15 跨坐型車輛 TWI7496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0194 2019-07-30
JP2019140194A JP2021020645A (ja) 2019-07-30 2019-07-30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2606A true TW202112606A (zh) 2021-04-01
TWI749637B TWI749637B (zh) 2021-12-11

Family

ID=71741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3816A TWI749637B (zh) 2019-07-30 2020-07-15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11332023B2 (zh)
EP (1) EP3771624B1 (zh)
JP (1) JP2021020645A (zh)
CN (1) CN112298422B (zh)
AR (1) AR119487A1 (zh)
BR (1) BR102020015469B1 (zh)
CA (1) CA3087548C (zh)
PH (1) PH12020050245A1 (zh)
TW (1) TWI7496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29789A1 (ja) * 2018-12-21 2020-06-2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7165695B2 (ja) * 2020-03-18 2022-11-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260903B (it) * 1992-03-04 1996-04-29 Honda Motor Co Ltd Motoveicolo a trazione elettrica.
JP2012091595A (ja) * 2010-10-25 2012-05-17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2012214088A (ja) * 2011-03-31 2012-11-08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三輪車
US9463695B2 (en) * 2011-10-28 2016-10-11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 electric vehicle
WO2014018051A1 (en) * 2012-07-27 2014-01-30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Inc. Actuation assembly for downhole devices in a wellbore
JP2014031125A (ja) 2012-08-03 2014-02-20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WO2014102846A1 (ja) * 2012-12-25 2014-07-0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JP6245946B2 (ja) * 2013-11-06 2017-12-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電動車両
JP6481529B2 (ja) 2015-07-06 2019-03-13 スズキ株式会社 慣性センサの取付構造及び自動二輪車
JP6286468B2 (ja) * 2016-03-30 2018-02-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N108928419B (zh) * 2017-05-23 2020-06-16 睿能创意公司 车辆
WO2019064951A1 (ja) 2017-09-29 2019-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630335B2 (ja) * 2017-11-21 2020-01-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670814B2 (ja) 2017-11-21 2020-03-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673962B2 (ja) * 2018-03-28 2020-04-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装品の配置構造
JP6610699B2 (ja) * 2018-04-13 2019-11-27 スズキ株式会社 慣性センサの取付構造及び鞍乗型車両
JP7222812B2 (ja) * 2019-06-05 2023-02-15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鞍乗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332023B2 (en) 2022-05-17
EP3771624A1 (en) 2021-02-03
CA3087548A1 (en) 2021-01-30
BR102020015469A2 (pt) 2021-03-23
EP3771624B1 (en) 2022-03-02
CA3087548C (en) 2022-07-26
CN112298422B (zh) 2022-05-13
PH12020050245A1 (en) 2021-05-10
TWI749637B (zh) 2021-12-11
JP2021020645A (ja) 2021-02-18
US20210031637A1 (en) 2021-02-04
AR119487A1 (es) 2021-12-22
BR102020015469B1 (pt) 2023-12-19
CN112298422A (zh) 2021-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40249B2 (en) Vehicle
TWI749637B (zh) 跨坐型車輛
JP6459859B2 (ja) センサの支持構造及び自動二輪車
JP5788696B2 (ja) 自動二輪車
JP6636831B2 (ja) 鞍乗型車両
US10597108B2 (en) Inertial sensor attachment structure and motorcycle
JP6096435B2 (ja) 二輪車用索体のクランプ構造
JP6286468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09292350A (ja) 車両
CN101990378A (zh) 电子产品安装装置
KR101829191B1 (ko) 능동현가장치
JP6743863B2 (ja) センサの支持構造
CN220332852U (zh) 电动摩托车的惯性感测器装置
JP6927270B2 (ja) 慣性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JP5962431B2 (ja) 鞍乗型車両の気体燃料タンク支持構造
CN109878603A (zh) 一种电子产品安装设备
JP6687085B2 (ja) センサの支持構造
JP5704435B2 (ja) 車両の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取付構造
JP5424994B2 (ja) 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JPH1199917A (ja) 車輪速センサの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JP2010184691A (ja) 小型車両の角速度センサユニッ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