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03680A - 台灣藜萃取物用於製備抵抗自然衰老、促進脂肪分解及減少脂肪堆積的組合物之用途以及減脂組合物 - Google Patents

台灣藜萃取物用於製備抵抗自然衰老、促進脂肪分解及減少脂肪堆積的組合物之用途以及減脂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03680A
TW202103680A TW109124353A TW109124353A TW202103680A TW 202103680 A TW202103680 A TW 202103680A TW 109124353 A TW109124353 A TW 109124353A TW 109124353 A TW109124353 A TW 109124353A TW 202103680 A TW202103680 A TW 20210368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cid
extract
rhamnoside
kaempferol
quercet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4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20342B (zh
Inventor
林詠翔
黃彥喬
林煥祐
Original Assignee
大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03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36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03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034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8/00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K8/18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 A61K8/96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material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 A61K8/99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material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from microorganisms other than algae or fungi, e.g. protozoa or bacteri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Bacteria;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5Bacterial isola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33/0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33/1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using additives
    • A23L33/135Bacteria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probio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materials or reaction products thereof with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 A61K35/66Microorganisms or materials therefrom
    • A61K35/74Bacteria
    • A61K35/741Probiotics
    • A61K35/744Lactic acid bacteria, e.g. enterococci, pediococci, lactococci, streptococci or leuconostocs
    • A61K35/747Lactobacilli, e.g. L. acidophilus or L. brev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7/00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QSPECIFIC USE OF 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Q19/00Preparations for care of the sk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QSPECIFIC USE OF 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Q19/00Preparations for care of the skin
    • A61Q19/007Preparations for dry sk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QSPECIFIC USE OF 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Q19/00Preparations for care of the skin
    • A61Q19/08Anti-ageing prepar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V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ND LACTIC OR PROPIONIC ACID BACTERIA USED IN FOODSTUFFS OR FOOD PREPARATION
    • A23V2002/00Food compositions, function of food ingredients or processes for food or foodstuff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V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ND LACTIC OR PROPIONIC ACID BACTERIA USED IN FOODSTUFFS OR FOOD PREPARATION
    • A23V2400/00Lactic or propionic acid bacteria
    • A23V2400/11Lactobacillus
    • A23V2400/165Paracasei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800/00Properties of cosmetic compositions or active ingredients thereof or formulation aids used therein and process related aspects
    • A61K2800/74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particular ingredients
    • A61K2800/78Enzyme modulators, e.g. Enzyme agonis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R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C12C - C12Q, RELATING TO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00Microorganisms ; Processes using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01Bacteria or Actinomycetales ; using bacteria or Actinomycetales
    • C12R2001/225Lactobacillu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Myc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rds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rontology & Geriatric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trition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Cosmetics (AREA)
  • Coloring Foods And Improving Nutritive Qualiti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Polysaccharides And Polysaccharide Derivatives (AREA)

Abstract

一種台灣藜萃取物之用途,其是用於製備抵抗自然衰老、促進脂肪分解或減少脂肪堆積的組合物之用途。其中,台灣藜萃取物是由含水之溶劑進行萃取。

Description

台灣藜萃取物用於製備抵抗自然衰老、促進脂肪分解及減少脂肪堆積的組合物之用途以及減脂組合物
本發明涉及一種台灣藜萃取物的用途,特別是關於台灣藜萃取物用於製備抵抗自然衰老、促進脂肪分解及減少脂肪堆積的組合物之用途以及減脂組合物。
台灣藜(學名:Chenopodium formosanum )是一種台灣特有植物,一年生大型草本植物,為藜麥的近親。屬於藜科(Chenopodiaceae )藜屬(Chenopodium )。分佈於台灣地區的中南部中低海拔山區,在原住民耕作史上有超過百年歷史,目前以東部的排灣族人保有最豐物的種原。
台灣藜的蛋白質含量是稻米的兩倍。台灣藜的果實通常被曬乾並去殼後與其他穀類混合成一般食用米,於食品加工上可利用不同加工方式(蒸煮、微波、烤、炸及膨發),製造成飯糰、餅乾、薯球、泡芙、麻糬、鬆餅及米香等具特色產品。台灣藜可以增進食品的天然色澤,並且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逐漸受到愈來愈多消費者的喜愛。
有鑑於此,為了更積極提升台灣藜其他層面的開發與應用,故而提出一種減脂組合物及台灣藜萃取物,其可應用於製備抵抗自然衰老、促進脂肪分解及減少脂肪堆積的組合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種台灣藜萃取物,其是由一種含水之溶劑進行萃取,其中台灣藜萃取物包含以下至少一成分:鳥苷(Guanosine)、反式-3-吲哚丙烯酸(trans-3-Indoleacrylic acid)、4-葡萄糖基香草酸(4-Glucosylvanillic acid)、淫羊藿次甙B1(Icariside B1)、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龍膽酸(Gentis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蘆丁(Rutin)、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Quercetin-3-O-rutinoside-7-O-rhamnoside)、香豆酸(Coumar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20-羥基蛻皮酮(20-Hydroxyecdysone)、槲皮苷(Quercetrin)、黃芪苷(Astragalin)、山奈酚-3-鼠李糖苷(kaempferol-3-rhamnoside)、山奈酚-7-鼠李糖苷(Kaempferol-7-rhamnoside)、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白前苷B(Vincetoxicoside B)。
在一些實施例中,台灣藜萃取物包含以下至少一成分:齊墩果酸、槲皮素、山奈酚、槲皮苷、白前苷B、黃芪苷、山奈酚-3-鼠李糖苷、山奈酚-7-鼠李糖苷、蘆丁、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香豆酸、阿魏酸、反式-3-吲哚丙烯酸、4-葡萄糖基香草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台灣藜萃取物包含以下至少一成分:蘆丁、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香豆酸、4-葡萄糖基香草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種台灣藜萃取物用於製備抵抗自然衰老的組合物之用途,其中台灣藜萃取物是透過提高細胞中抗老回春相關基因表現量達到抵抗自然衰老之組合物之用途,且台灣藜萃取物是以一種含水之溶劑進行萃取。
在一些實施例中,台灣藜萃取物可以延緩細胞老化。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老回春相關基因包括CCT8基因、Pink1基因、Atg1基因、Atg8基因、FOXO3基因、PARP1基因、UBL5基因、NADSYN1基因及MRPS5基因其中至少一項。
在一些實施例中,台灣藜萃取物的濃度為0.5%以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種台灣藜萃取物用於製備促進脂肪分解的組合物之用途,其中台灣藜萃取物是以一種含水之溶劑進行萃取。在一些實施例中,台灣藜萃取物包含以下至少一成分:反式-3-吲哚丙烯酸、該4-葡萄糖基香草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種台灣藜萃取物用於製備減少脂肪堆積之組合物之用途,台灣藜萃取物係以含水之溶劑進行萃取。
在一些實施例中,台灣藜萃取物包含以下至少一成分:齊墩果酸、槲皮素、山奈酚、槲皮苷、白前苷B、黃芪苷、山奈酚-3-鼠李糖苷、山奈酚-7-鼠李糖苷、蘆丁、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香豆酸、阿魏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台灣藜萃取物的濃度為0.125%以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含水之溶劑係為純水或含有有機酸之水溶劑。在一些實施例中,有機酸之濃度為0.05%-1.00%。
在一些實施例中,台灣藜萃取物是以含水之溶劑形成初萃液,初萃液經糖化酵素酵解而形成台灣藜萃取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種用於減脂的組合物,其包括選自下列成分:鳥苷(Guanosine)、反式-3-吲哚丙烯酸(trans-3-Indoleacrylic acid)、4-葡萄糖基香草酸(4-Glucosylvanillic acid)、淫羊藿次甙B1(Icariside B1)、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龍膽酸(Gentis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蘆丁(Rutin)、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Quercetin-3-O-rutinoside-7-O-rhamnoside)、香豆酸(Coumar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20-羥基蛻皮酮(20-Hydroxyecdysone)、槲皮苷(Quercetrin)、黃芪苷(Astragalin)、山奈酚-3-鼠李糖苷(kaempferol-3-rhamnoside)、山奈酚-7-鼠李糖苷(Kaempferol-7-rhamnoside)、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白前苷B(Vincetoxicoside B)其中至少一種或其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減脂的組合物包括選自下列成分:齊墩果酸、槲皮素、山奈酚、槲皮苷、白前苷B、黃芪苷、山奈酚-3-鼠李糖苷、山奈酚-7-鼠李糖苷、蘆丁、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香豆酸、阿魏酸其中至少一種或其組合,其中減脂組合物用以抑制脂肪生成。
在一些實施例中,減脂組合物包括選自下列成分:反式-3-吲哚丙烯酸、4-葡萄糖基香草酸其中至少一種或其組合,其中減脂組合物用以促進脂肪分解。
在一些實施例中,減脂的組合物中的鳥苷、反式-3-吲哚丙烯酸(trans-3-Indoleacrylic acid)、4-葡萄糖基香草酸、淫羊藿次甙B1、原兒茶酸、龍膽酸、咖啡酸、香草酸、蘆丁、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香豆酸、阿魏酸、20-羥基蛻皮酮、槲皮苷、黃芪苷、山奈酚-3-鼠李糖苷、山奈酚-7-鼠李糖苷、槲皮素、山奈酚、齊墩果酸、白前苷B係分離自一台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萃取物。
綜上所述,任一實施例的台灣藜萃取物可用以製備抵抗自然衰老的組合物。任一實施例的台灣藜萃取物可用以製備提高細胞中抗老回春相關基因(如,CCT8基因、Pink1基因、Atg1基因、Atg8基因、FOXO3基因、PARP1基因、UBL5基因、NADSYN1基因及MRPS5基因)表現量的組合物。任一實施例的台灣藜萃取物可用以製備延緩細胞老化的組合物。任一實施例的台灣藜萃取物可用以製備促進脂肪分解的組合物。任一實施例的台灣藜萃取物可用以製備減少脂肪堆積的組合物。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萃取物”係指藉由萃取作用所製備之產物。該萃取物可以溶於溶劑中之溶液形式呈現,或萃取物可為不含或大體上不含溶劑之濃縮物或精華呈現。
如本文所用“台灣藜原料”通常係指植物種子,其中種子可包含原始、經乾燥或以其他物理方式加工以利於處理之種子,其可進一步包含完整、剁碎、切丁、碾磨、研磨或以其他方式經加工以影響原物料之大小及實體完整性之種子。
參考圖1。在一些實施例中,一種台灣藜萃取物,其是由一種含水之溶劑對台灣藜原料進行萃取。在一些實施例中,台灣藜萃取物(Chenopodium formosanum extract)係將台灣藜原料依序進行粉碎程序S01、加熱程序S02、過濾程序S04、及濃縮程序S06後得到。
在一些實施例中,台灣藜原料可以是去殼或含殼的台灣藜種子。在一些實施例中,台灣藜原料可以是新鮮或乾燥的台灣藜種子。在一些實施例中,台灣藜原料可以是黃金藜(kapulapula)種子、紅藜(odidile)種子及橙藜(uda-udasa)種子其中一種或其組合。於此,黃金藜、紅藜及橙藜是依據其花穗的顏色進一步細分而得。
在一些實施例中,粉碎程序S01是指將台灣藜原料攪打至分裂為粉狀。舉例而言,粉碎可以採用果汁機、調理機或均質機。
在一些實施例中,加熱程序S02是指將粉狀的台灣藜原料與含水之溶劑混合後加熱一段固定時間。在一些實施例中,加熱是指將台灣藜原料與含水之溶劑的溫度提升到50℃~100℃。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段固定時間是指0.5小時到3小時。舉例而言,將台灣藜原料與含水之溶劑的溫度提升到85℃進行提取1小時。
在一些實施例中,加熱程序S02中的重量比例(含水之溶劑:台灣藜原料)為5~20:1~5。舉例而言,含水之溶劑:台灣藜原料為10:1。
在一些實施例中,含水之溶劑可以是純水或含有有機酸之水溶劑。在一些實施例中,有機酸之濃度為0.05%到1.00%。在一些實施例中,有機酸可是可食用酸。在一些實施例中,可食用酸可以是檸檬酸(Citric Acid)、蘋果酸、酒石酸、乳酸、葡萄糖酸、醋酸等,並不以此為限。
舉例而言,採用90公斤重的台灣藜原料、900公斤重的水及0.63公斤重的檸檬酸混合後持續加熱到100℃,並維持100℃持續0.5小時。舉例而言,採用90公斤重的台灣藜原料、900公斤重的水及0.7公斤重的檸檬酸混合後持續加熱到85℃,並維持85℃持續1小時。
在一些實施例中,過濾程序S04是指將加熱後(或降溫後)的台灣藜原料及溶劑通過篩網以將溶劑內的固體濾除形成過濾液。舉例而言,篩網可以是400網目(mesh)的篩網。
參考圖2。在一些實施例中,加熱程序S02與過濾程序S04之間還包括降溫程序S03,降溫程序S03是指將加熱後的台灣藜原料及溶劑靜置以自然降溫至室溫。
在一些實施例中,濃縮程序S06是指將過濾程序S04所得到的過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廠牌/型號:BUCHI -Rotavapor R-100)以得到初萃液。在一些實施例中,濃縮程序S06所得的初萃液可即為台灣藜萃取物。在濃縮程序S06的一些實施例中,在40℃~70℃之間進行減壓濃縮。舉例而言,台灣藜萃取物是將台灣藜原料依序進行粉碎程序S01、加熱程序S02、過濾程序S04及濃縮程序S06後得到。
在一些實施例中,過濾程序S04與濃縮程序S06之間可以更包括酵解程序S05,或是濃縮程序S06可替換為酵解程序S05。於此,酵解程序S05是指將過濾程序S04所得到的過濾液添加澱粉糖化酵素(Amylase)攪拌充分混合後,並再靜置1小時以上得到酵解液。藉由酵素的酵解作用進一步提升台灣藜萃取物內有效成分的含量。在一些實施例中,澱粉糖化酵素可以是α-澱粉酶、β-澱粉酶、葡萄糖澱粉酶、異澱粉酶至少一或其混合。在一些實施例中,澱粉糖化酵素可以是葡萄糖澱粉酶(glucan 1,4-alpha-glucosidase)。在一些實施例中,澱粉糖化酵素的添加量為含水之溶劑的0.06%,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含水之溶劑可為水。在一些實施例中,酵解程序S05是指將過濾程序所得到的過濾液添加0.06%澱粉糖化酵素並加熱到55℃之後維持1小時以上得到酵解液。
在另一些實施例中,濃縮程序S06則是將酵解程序S05所得到的酵解液進行減壓濃縮以得到初萃液。
在一些實施例中,濃縮程序S06之後更包括再過濾程序S07是指將酵解液通過400網目(mesh)的篩網以將酵解液內的固形物濾除形成台灣藜萃取物。舉例而言,台灣藜萃取物是將台灣藜原料依序進行粉碎程序S01、加熱程序S02、過濾程序S04、酵解程序S05、濃縮程序S06及再過濾程序S07後得到。
在一些實施例中,台灣藜萃取物包含以下至少一成分:鳥苷(Guanosine)、反式-3-吲哚丙烯酸(trans-3-Indoleacrylic acid)、4-葡萄糖基香草酸(4-Glucosylvanillic acid)、淫羊藿次甙B1(Icariside B1)、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龍膽酸(Gentis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蘆丁(Rutin)、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Quercetin-3-O-rutinoside-7-O-rhamnoside)、香豆酸(Coumar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20-羥基蛻皮酮(20-Hydroxyecdysone)、槲皮苷(Quercetrin)、黃芪苷(Astragalin)、山奈酚-3-鼠李糖苷(kaempferol-3-rhamnoside)、山奈酚-7-鼠李糖苷(Kaempferol-7-rhamnoside)、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白前苷B(Vincetoxicoside B)。
上述各種成分之結構式如下表一所示:
表一
TCI-CFG-21 鳥苷
Figure 02_image001
TCI-CFG-16 反式-3-吲哚丙烯酸
Figure 02_image003
TCI-CFG-20 4-葡萄糖基香草酸
Figure 02_image005
TCI-CFG-03 淫羊藿次甙B1
Figure 02_image007
TCI-CFG-17 原兒茶酸
Figure 02_image009
TCI-CFG-19 龍膽酸
Figure 02_image011
TCI-CFG-14 咖啡酸
Figure 02_image013
TCI-CFG-18 香草酸
Figure 02_image015
TCI-CFG-11 蘆丁
Figure 02_image017
TCI-CFG-12 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
Figure 02_image019
TCI-CFG-13 香豆酸
Figure 02_image021
TCI-CFG-15 阿魏酸
Figure 02_image023
TCI-CFG-01 20-羥基蛻皮酮
Figure 02_image025
TCI-CFG-06 槲皮苷
Figure 02_image027
TCI-CFG-08 黃芪苷
Figure 02_image029
TCI-CFG-09 山奈酚-3-鼠李糖苷
Figure 02_image031
TCI-CFG-10 山奈酚-7-鼠李糖苷
Figure 02_image032
TCI-CFG-04 槲皮素
Figure 02_image034
TCI-CFG-05 山奈酚
Figure 02_image034
TCI-CFG-02 齊墩果酸
Figure 02_image037
TCI-CFG-07 白前苷B
Figure 02_image039
 
在一些實施例中,台灣藜萃取物用於製備抵抗自然衰老的組合物之用途,其中台灣藜萃取物是透過提高細胞中抗老回春相關基因表現量達到抵抗自然衰老,且台灣藜萃取物是以一種含水之溶劑進行萃取。自然衰老是指在無其他疾病或非自然外力等影響下,一個人身體的組成隨著時間形成而產生自然改變的過程。
在一些實施例中,台灣藜萃取物可以延緩細胞老化。於此,所指的老化(Aging)是指細胞隨著時間變化而發生各種機能下降或死亡的過程。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老回春相關基因包括下列基因中的至少一者:CCT8基因 (GeneID: 10694)、Pink1基因 (GeneID: 65018)、Atg1基因 (GeneID: 8408)、Atg8基因 (ID: 11345)、FOXO3基因(GeneID: 2309)、PARP1基因 (GeneID: 142)、UBL5基因 (GeneID: 59286)、NADSYN1基因(GeneID: 55191)及MRPS5基因(GeneID: 64969)。
在一些實施例中,濃度為0.5%以上的台灣藜萃取物可提升抗老化回春相關基因的表現量,藉以延緩細胞老化。
其中,在老化過程中生物維持體內蛋白質質量的能力會逐漸下降,受損蛋白質和錯誤折疊的蛋白質的累積起來會造成細胞死亡和細胞功能故障。CCT8基因可以調控TRiC/CCT複合體,而這個複合體負責折疊大約生物體內10%的細胞蛋白質。
其中,PINK-1基因為PTEN促進激酶1(PTEN-induced putative kinase 1,Pink1)相關基因,和保護細胞免受氧化壓力及促進粒線體健康有關。
其中,UBL5基因(Ubiquitin-like protein 5)可以調節菸鹼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而有實驗指出增加年老小鼠體內的NAD+ 濃度,能使其生理狀況更為年輕,因此NAD+ 被認為與延緩個體老化相關。
其中,Atg1基因及Atg8基因與自噬作用(autophagy)相關,自噬作用是清除入侵微生物及毒性蛋白質聚合物的重要細胞機制,因此,Atg1基因及Atg8基因在感染、老化、及人類疾病的發病機制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其中,PARP1基因 (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1)是一種DNA修復酶,當DNA 發生斷裂時,PARP1基因會識別並結合到斷裂部位並吸引其他DNA修復酶到達受損處進行修復。
其中,FOXO3基因的功能提升時能減少胰島素生長因子的受體,在實驗中可以延長線蟲壽命接近二倍,以及減少線蟲的食物攝取量。
其中,MRPS5(粒線體核糖蛋白S5 mitochondrial ribosomal protein S5)基因所編碼的蛋白與粒腺體合成有重要的關係。
NADSYN1基因協助合成NAD+ 提供血液粒線體能量來源液,亦可以進一步協助代謝脂肪。
換言之,台灣藜萃取物可藉由提高上述各種基因的表現量,能有效延緩細胞的老化,達到全身性抗衰老,且具有使成熟細胞回復到幹細胞狀態之潛力。
在一些實施例中,台灣藜萃取物可以用於製備促進脂肪分解的組合物之用途。在一些實施例中,具有促進脂肪分解之能力的台灣藜萃取物包含以下至少一成分:反式-3-吲哚丙烯酸、該4-葡萄糖基香草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台灣藜萃取物用於製備減少脂肪堆積之組合物之用途。在一些實施例中,具有減少脂肪堆積之能力的台灣藜萃取物包含以下至少一成分:齊墩果酸、槲皮素、山奈酚、槲皮苷、白前苷B、黃芪苷、山奈酚-3-鼠李糖苷、山奈酚-7-鼠李糖苷、蘆丁、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香豆酸、阿魏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濃度為0.125%以上的台灣藜萃取物可以促進脂肪分解及/或減少脂肪堆積。
在一些實施例中,前述之組合物可為醫藥品。換言之,此醫藥品包含有有效含量的台灣藜萃取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前述之醫藥品可利用熟習此技藝者所詳知的技術而被製造成一適合於經腸道或口服的投藥劑型。這些投藥劑型包括,但不限於:錠劑(tablet)、片劑(troche)、口含錠(lozenge)、丸劑(pill)、膠囊(capsule)、分散性粉末(dispersible powder)或細顆粒(granule)、溶液、懸浮液(suspension)、乳劑(emulsion)、糖漿(syrup)、酏劑(elixir)、濃漿(slurry)以及類似之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前述之醫藥品可利用熟習此技藝者所詳知的技術而被製造成一適合於非經腸道地(parenterally)或局部地(topically)投藥的劑型,這些投藥劑型包括,但不限於:注射品(injection)、無菌的粉末(sterile powder)、外部製劑(external preparation)以及類似之物。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醫藥品可以一選自於由下列所構成之群組中的非經腸道途徑(parenteral routes)來投藥: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表皮內注射(intraepidermal injection)、皮內注射(intradermal injection)以及病灶內注射(intralesional injection)。
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品可進一步包含有被廣泛地使用於藥物製造技術之醫藥上可接受的載劑(pharmaceutically acceptable carrier)。例如,醫藥上可接受的載劑可包含下列的試劑中一種或多種:溶劑(solvent)、緩衝液(buffer)、乳化劑(emulsifier)、懸浮劑(suspending agent)、分解劑(decomposer)、崩解劑(disintegrating agent)、分散劑(dispersing agent)、黏結劑(binding agent)、賦形劑(excipient)、安定劑(stabilizing agent)、螯合劑(chelating agent)、稀釋劑(diluent)、膠凝劑(gelling agent)、防腐劑(preservative)、潤濕劑(wetting agent)、潤滑劑(lubricant)、吸收延遲劑(absorption delaying agent)、脂質體(liposome)以及類似之物。有關這些試劑的選用與數量是落在熟習此項技術之人士的專業素養與例行技術範疇內。
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上可接受的載劑包含有一選自於由下列所構成之群組中的溶劑:水、生理鹽水(normal saline)、磷酸鹽緩衝生理鹽水(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含有醇的水性溶液(aqueous solution containing alcohol)。
在一些實施例中,前述之組合物可為可食用組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此可食用組合物可以製成食品產品或可為食品添加物(food additive),意即藉由習知方法於食材製備時添加而製得食品產品,或是於食品產品的製作過程中添加。於此,食品產品可以是與可食性材料配製成供人類或動物攝食的產品。
在一些實施例中,食品產品可為但不限於:飲料(beverages)、發酵食品(fermented foods)、烘培產品(bakery products)、健康食品(health foods)以及膳食補充品(dietary supplements)。
範例一:台灣藜萃取物的製備
製備A組台灣藜萃取物:粉碎程序S01中將含殼的乾燥黃金藜(Kapulapula)作為台灣藜原料並進行粉碎。於此,採用osterizer品牌的10 speed blender進行粉碎。接著,加熱程序S02中以水為溶劑,將粉碎後的台灣藜原料與水以1:10的重量比例混合後在85℃下萃取1小時。於此,萃取可以是將台灣藜原料浸泡在水中。後續,降溫程序S03將粉碎後的台灣藜原料與水降溫到室溫(25℃)。此後,過濾程序S04將降溫後的台灣藜原料及水通過400網目的篩網以形成過濾液。接著,濃縮程序S06於60℃下對過濾液進行減壓濃縮而得到A組台灣藜萃取物。
製備B組台灣藜萃取物:粉碎程序S01中將含殼的乾燥黃金藜(Kapulapula)作為台灣藜原料並進行粉碎。於此,採用osterizer品牌的10 speed blender進行粉碎。接著,加熱程序S02中在水加入0.07%的檸檬酸為溶劑,將粉碎後的台灣藜原料與溶劑以1:10的重量比例混合後在85℃下萃取1小時。後續,降溫程序S03將粉碎後的台灣藜原料與溶劑降溫到室溫(25℃)。此後,過濾程序S04將降溫後的台灣藜原料及溶劑通過400網目的篩網以形成過濾液。然後將過濾液進行酵解程序S05,意即將過濾液添加0.06%的澱粉糖化酵素後,在55℃下進行酵解1小時得到酵解液。於此,採用市售AMG品牌的300L酵素。接著,濃縮程序S06於60℃下對酵解液進行減壓濃縮而得到初萃液。之後,再過濾程序S07以400網目的濾網過濾上述初萃液而得B組台灣藜萃取物。
製備C組台灣藜萃取物:粉碎程序S01中將含殼的乾燥黃金藜(Kapulapula)作為台灣藜原料並進行粉碎。於此,採用osterizer品牌的10 speed blender進行粉碎。接著,加熱程序S02中以水溶劑,將粉碎後的台灣藜原料與溶劑以1:10的重量比例混合後在85℃下萃取1小時。後續,降溫程序S03將粉碎後的台灣藜原料與溶劑降溫到室溫(25℃)。此後,過濾程序S04將降溫後的台灣藜原料及溶劑通過400網目的篩網以形成過濾液。然後將過濾液進行酵解程序S05,意即將過濾液添加0.06%的澱粉糖化酵素後,在55℃下進行酵解1小時得到酵解液。於此,採用市售AMG品牌的300L酵素。接著,濃縮程序S06於60℃下對酵解液進行減壓濃縮而得到初萃液。之後,再過濾程序S07以400網目的濾網過濾上述初萃液而得B組台灣藜萃取物。
範例二:台灣藜萃取物的抗老化基因試驗
於此,培養基採用VIVOTM 10 Serum-free hematopoietic cell medium (購自Lonza,瑞士,編號BE02-055Q)。首先,將人類週邊血液單核球細胞(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後續簡稱PBMC細胞)以每孔1×105 個細胞量培養於含有2mL上述培養液之六孔培養盤中,並在37℃下培養16小時,然後將PBMC細胞分為以下二組:實驗組與控制組。
實驗組:依照每毫升培養液含有0.5毫克B組台灣藜萃取物的比例(即,濃度為0.5%)製得含萃取物的培養液,將PBMC細胞更換為含萃取物的培養液中繼續培養。
控制組:不作任何處理,即不額外添加其他化合物至含有培養後的PBMC細胞的培養液中。
實驗組與控制組於培養48小時後,將培養後的實驗組及控制組細胞以細胞裂解液分別破壞細胞膜以形成二組的細胞溶液。
接著,使用RNA萃取試劑套組(購自Geneaid公司,台灣,Lot No.FC24015-G)分別收集二組細胞溶液內之RNA。接著,每組取2000奈克(ng)所萃取出的RNA為模板,藉由SuperScript® III反轉錄酶 (購自Invitrogene公司,美國,編號18080-051)以表一中之引子黏合進行反轉錄作用產生相應之cDNA。後續利用ABI StepOnePlusTM Real-Time PCR system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美國),以及KAPA SYBR FAST (購自Sigma公司,美國,編號38220000000)將二組反轉錄後產物分別以表一之組合引子進行定量即時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 (quantitative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以觀察實驗組和控制組的PBMC細胞的基因的表現量。定量即時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的儀器設定條件為95°C反應1 秒,60°C反應20秒,總共40個迴圈,並使用2-ΔCt方法進行基因定量。於此,藉由cDNA進行定量即時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可間接定量各基因的mRNA表現量,進而推斷各基因編碼的蛋白質的表現量。
表二
引子名稱 序列編號 序列 長度
CCT8-F SEQ ID NO:1 ACCCGGAGGTGGAGCAA 17
CCT8-R SEQ ID NO:2 GGACATGTCTCTCCATATGATGTGA 25
Pink1-F SEQ ID NO:3 CTGTGGTGGCTAGTGCTCCT 20
Pink1-R SEQ ID NO:4 TCCAGACGTGAGACAGTTGG 20
Atg1-F SEQ ID NO:5 CAGGAGGACGAGAACACGGTGTC 23
Atg1-R SEQ ID NO:6 GGAAGGTTCTTTGGCACCAGCAC 23
Atg8-F SEQ ID NO:7 TATCCAGACCGTGTGCCCGTC 21
Atg8-R SEQ ID NO:8 GTGGATGCGCTTGCGAATGAGG 22
PARP1-F SEQ ID NO:9 AGCGTGTTTCTAGGTCGTGG 20
PARP1-R SEQ ID NO:10 CATCAAACATGGGCGACTGC 20
FOXO3-F SEQ ID NO:11 CGGACAAACGGCTCACTCT 19
FOXO3-R SEQ ID NO:12 GGACCCGCATGAATCGACTAT 21
UBL5-F SEQ ID NO:13 TCCTAGCGTT AACTGCGACC 20
UBL5-R SEQ ID NO:14 CTAGCTGGAG CTCGAATCGC 20
MRPS5-F SEQ ID NO:15 GTCCGGACAGTCCCTCAC 18
MRPS5-R SEQ ID NO:16 CCCAATAAATGACCTGCCGTC 21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下文述及之圖式中顯示的各基因的相對基因表現係以相對倍率呈現,其中使用Excel軟體之STDEV公式計算標準差,並在Excel軟體中以單尾學生t檢驗(Student t-test)分析是否具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圖式中「*」代表p值小於0.05,「**」代表p值小於0.01,以及「***」代表p值小於0.001。當「*」越多時,代表統計上的差異越顯著。
請參閱圖3。將控制組的CCT8基因的表現量視為1(即100%)時,實驗組相對於控制組的CCT8基因的表現量為1.2(即120%),代表實驗組的CCT8基因的表現量為控制組的1.2倍。
將控制組的Pink1基因的表現量視為1(即100%)時,實驗組相對於控制組的Pink1基因的表現量為1.3(即130%),代表實驗組的Pink1基因的表現量為控制組的1.3倍。
將控制組的Atg1基因的表現量視為1(即100%)時,實驗組相對於控制組的Atg1基因的表現量為1.5(即150%),代表實驗組的Atg1基因的表現量為控制組的1.5倍。
將控制組的Atg8基因的表現量視為1(即100%)時,實驗組相對於控制組的Atg8基因的表現量為1.2(即120%),代表實驗組的Atg8基因的表現量為控制組的1.2倍。
將控制組的FOXO3基因的表現量視為1(即100%)時,實驗組相對於控制組的FOXO3基因的表現量為1.2(即120%),代表實驗組的FOXO3基因的表現量為控制組的1.2倍。
將控制組的PARP1基因的表現量視為1(即100%)時,實驗組相對於控制組的PARP1基因的表現量為1.1(即110%),代表實驗組的PARP1基因的表現量為控制組的1.1倍。
將控制組的PARP2基因的表現量視為1(即100%)時,實驗組相對於控制組的PARP2基因的表現量為0.9(即90%),代表實驗組的PARP2基因的表現量為控制組的0.9倍。
將控制組的MRPS5基因的表現量視為1(即100%)時,實驗組相對於控制組的MRPS5基因的表現量為1.2(即120%),代表實驗組的MRPS5基因的表現量為控制組的1.2倍。
將控制組的UBL5基因的表現量視為1(即100%)時,實驗組相對於控制組的UBL5基因的表現量為1.6(即160%),代表實驗組的UBL5基因的表現量為控制組的1.6倍。
由此可知,當PBMC細胞經台灣藜萃取物處理後,PBMC細胞內與抗老回春相關基因的各種基因表現量提高,代表細胞由老化狀態回復到未老化前的回春狀態,有效的延緩了細胞的老化。
範例三:台灣藜萃取物的抑制脂肪堆積功效試驗
脂肪細胞內以油滴(Lipid droplet)的形式貯存脂肪。基此,本次試驗分析染色後的油滴,以觀察細胞內油滴的數量,藉以確認脂肪堆積的狀態。後續,再將染劑溶出並分析以作為量化的數值指標。
本次試驗採用小鼠骨髓基質細胞(後續簡稱OP9細胞),OP9細胞購自美國典型培養物保存中心(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 )之OP9細胞株 (ATCC CRL-2749)。
首先,取24孔培養盤將每孔接種8×104 個OP9細胞及500μL培養基(Medium),培養基其中包含90%之MEMAM(Minimum Essential Medium Alpha Medium,購自Gibco,美國)細胞培養液、20%之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購自Gibco,美國,Cat#10437-028),且加入0.1%之青黴素/鏈黴素(Penicillin-streptomycin,購自Gibco,美國),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培養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7天後,以顯微鏡(ZEISS;放大倍率400x)觀察細胞內油滴形成,藉以確認細胞已完全分化為脂肪細胞。
然後,將分化完成的脂肪細胞分為二組:實驗組與控制組。
實驗組:依照每孔500μL培養基含有62.5μL的C組台灣藜萃取物的比例(即,濃度為0.125%)將C組台灣藜萃取物添加至含分化後的培養基中,在37℃下培養7天。在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
控制組:不作任何處理,即不額外添加其他化合物至含分化後的脂肪細胞的分化培養基中,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
接下來,依據下列步驟進行紅油O的染色。於7天細胞處理後,將培養基移除,以1mL之磷酸鹽緩衝溶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清洗脂肪細胞兩次,再加入1mL之10%甲醛並於室溫下反應30分鐘以固定脂肪細胞。接著移除甲醛後以1mL之PBS輕輕地清洗脂肪細胞兩次,接著於每孔細胞內加入1mL之60%異丙醇,反應1分鐘後,移除異丙醇並加入1mL之油紅O作用溶液與脂肪細胞反應,於室溫下反應1小時,接著移除與脂肪細胞作用的油紅O作用溶液並迅速地以1mL之60%異丙醇進將脂肪細胞行脫色5秒鐘,再使用顯微鏡觀察並拍攝細胞,如圖4所示。
參考圖4。實驗組經由台灣藜萃取物的處理之後可見油滴數量明顯少於控制組。換言之,在脂肪細胞的成長過程中,經由台灣藜萃取物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脂肪細胞堆積油脂。
後續,將染色後的各組再依下列步驟進行紅油O的定量。加入100%異丙醇於染色之細胞中,並置於振盪器上反應10分鐘以溶解油滴,接著取100μL至96孔培養盤中,以測量ELISA讀取儀(BioTek)讀取各組之OD510nm 讀值。其中,利用Excel軟體進行student t-test以決定兩個樣本群體之間是否在統計上具有顯著差異,如圖5所示(圖式中「*」代表p值小於0.05,「**」代表p值小於0.01,以及「***」代表p值小於0.001。當「*」越多時,代表統計上的差異越顯著)。
參考圖5。將控制組的脂肪油滴含量視為1(即100%)時,實驗組的脂肪油滴含量為81.2%。意即經由台灣藜萃取物處理之後能顯著地減少18.8%的脂肪堆積量。此結果顯示,台灣藜萃取物能有效阻斷脂肪細胞的增大,以減少脂肪細胞中油滴的含量,而達到抑制脂肪堆積功效。
範例四:台灣藜萃取物的減脂功效試驗
減脂是指脂肪被分解,而脂肪分解(Lipolysis)作用是指脂肪細胞內所貯存的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 TG)被逐步降解為脂肪酸(fatty acid, FA)與甘油(Glycerol)的過程。基此,本次試驗分析脂肪細胞中甘油(Glycerol)的含量作為量化指標,以觀察是否有產生脂肪分解作用。
本次試驗採用小鼠骨髓基質細胞(後續簡稱OP9細胞),購自美國典型培養物保存中心(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 )之OP9細胞株 (ATCC CRL-2749)。
首先,取24孔培養盤將每孔接種8×104 個OP9細胞及500μL培養基(Medium),前培養基其中包含90%之MEMAM(Minimum Essential Medium Alpha Medium,購自Gibco,美國)細胞培養液、20%之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購自Gibco,美國,Cat#10437-028),且加入0.1%之青黴素/鏈黴素(Penicillin-streptomycin,購自Gibco,美國),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培養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7天後,以顯微鏡(ZEISS;放大倍率400x)觀察細胞內油滴形成,藉以確認細胞已完全分化為脂肪細胞。
然後,將分化完成的脂肪細胞分為二組:實驗組與控制組。
實驗組:依照每孔500μL培養基含有62.5μL的B組台灣藜萃取物的比例(即,濃度為0.125%)將B組台灣藜萃取物添加至含分化後的培養基中,在37℃下培養7天。在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
控制組:不作任何處理,即不額外添加其他化合物至含分化後的培養基中,在37℃下培養7天。在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
於7天的細胞處理後,使用細胞甘油基檢測試劑套組(Glycerol cell-based assay kit,購自Cayman,美國,產品編號10011725)依據下列步驟測量甘油含量。收集各組的上清液,並各取其中的25μL轉移到新的96孔培養盤中,並於各孔中加入100μL之重構游離甘油測定試劑(Reconstituted free glycerol assay reagent),再於室溫下作用15分鐘後,將培養盤以ELISA讀數器讀取各組之OD540nm 的吸光度,以量化各組脂肪細胞分解並釋放至細胞培養液中的甘油量,如圖6所示。於此,甘油量的多寡與脂肪的分解量成正比。其中,利用Excel軟體進行student t-test以決定兩個樣本群體之間是否在統計上具有顯著差異(圖式中「*」代表p值小於0.05,「**」代表p值小於0.01,以及「***」代表p值小於0.001。當「*」越多時,代表統計上的差異越顯著)。
參考圖6。將控制組的脂肪分解量視為100%時,實驗組的脂肪分解量為105%,也就是說台灣藜萃取物處理的之後能顯著地提升5%的脂肪分解量。此結果顯示,台灣藜萃取物能直接且有效促進脂肪細胞中脂肪的分解,以減少脂肪細胞中脂肪的含量,而達到燃脂減肥的功效。
範例五:台灣藜萃取物提升粒線體活性試驗
粒線體(mitochondrion)是細胞內的一種胞器,其主要合成三磷酸腺苷(ATP)以為細胞能量的來源,當細胞內粒線體充足時通常代表細胞較為年輕有活力,並且代表細胞的代謝率高,可以有效代謝脂肪。故而,本次試驗量測粒線體活性相關基因NADSYN1基因之mRNA表現量。由於血液流通於全身,因此以人類週邊血液單核球(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後續簡稱PBMC細胞)做為實驗細胞株進行抗老化以及提升代謝率的試驗,以延伸為全身性之功效。
於此,培養基採用VIVOTM 10 Serum-free hematopoietic cell medium (購自Lonza,瑞士,編號BE02-055Q)。首先,將上述PBMC細胞以每孔1×105個細胞量培養於含有2mL上述培養液之六孔培養盤中,並在37℃下培養16小時,然後將培養後的PBMC細胞分為以下二組:實驗組與控制組。
實驗組:依照每毫升培養液含有0.5毫克B組台灣藜萃取物的比例(即,濃度為0.5%)將B組台灣藜萃取物添加至含有培養後的PBMC細胞的培養液中。
控制組:不作任何處理,即不額外添加其他化合物至含有培養後的PBMC細胞的培養液中。
於各組細胞接續培養48小時後,將培養後的實驗組及控制組細胞以細胞裂解液分別破細胞膜以形成二組的細胞溶液。接著,使用RNA萃取試劑套組(購自Geneaid公司,台灣,Lot No.FC24015-G)分別收集二組細胞溶液內之RNA。接著,每組取2000奈克(ng)所萃取出的RNA為模板,藉由SuperScript® III反轉錄酶 (購自Invitrogene公司,美國,編號18080-051)以表二中之引子黏合進行反轉錄作用產生相應之cDNA。後續利用ABI StepOnePlusTM Real-Time PCR system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美國),以及KAPA SYBR FAST (購自Sigma公司,美國,編號38220000000)將二組反轉錄後產物分別以表二之組合引子進行定量即時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 (quantitative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以觀察實驗組和控制組的PBMC細胞的基因的表現量。定量即時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的儀器設定條件為95°C反應1 秒,60°C反應20秒,總共40個迴圈,並使用2-ΔCt方法進行基因定量。於此,藉由cDNA進行定量即時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可間接定量各基因的mRNA表現量,進而推斷各基因編碼的蛋白質的表現量,如圖7所示。
表三
引子名稱 序列編號 序列 長度
NADSYN1-F SEQ ID NO:17 GCAAAATGTGCAGGCTCGAA 20
NADSYN1-R SEQ ID NO:18 GCACTGGAGCAGTCGTACTT 20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下文述及之圖式中顯示的各基因的相對基因表現係以相對倍率呈現,其中使用Excel軟體之STDEV公式計算標準差,並在Excel軟體中以單尾學生t檢驗(Student t-test)分析是否具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圖式中「*」代表p值小於0.05,「**」代表p值小於0.01,以及「***」代表p值小於0.001。當「*」越多時,代表統計上的差異越顯著。
參考圖7。將控制組的NADSYN1基因的表現量視為1(即100%)時,實驗組相對於控制組的NADSYN1基因的表現量為1.6(即160%),代表實驗組的NADSYN1基因的表現量為控制組的1.6倍。
由此可知,當PBMC細胞以台灣藜萃取物處理後,PBMC細胞內的NADSYN1基因表現量提高。其可以代表細胞由老化狀態回復到未老化前的狀態,並且提升的細胞的代謝率。基此,NADSYN1基因表現量提高對於脂肪細胞的新陳代謝率也有相當的提升,可以促進脂肪的分解表現。
範例六:台灣藜萃取物的生物活性物質成分分析
天然植物的萃取物通常包含多種成分,非屬純物質。不同的生物活性物質在不同的溶劑中溶解度具有差異性,本試驗利用相互不相溶的溶劑,將台灣藜萃取物中的某一特定成分轉移到另一溶劑中。
參考圖8。首先,取B組台灣藜萃取物10公升(L)經由乙酸乙酯與水等比例液相分配的方式進行分離,分別取得乙酸乙酯層萃取液與第一水層萃取液。再將第一水層萃取液經由正丁醇與水等比例液相分配的方式進行分離,分別取得正丁醇層萃取液與第二水層萃取液。基此,低極性物質會在乙酸乙酯層萃取液,高極性物質在正丁醇層萃取液,水溶性物質就留在第二水層萃取液。
接著,將乙酸乙酯層萃取液經減壓濃縮乾燥可得乙酸乙酯層萃取物(EAF)14.6克。將正丁醇層萃取液經減壓濃縮乾燥可得正丁醇層萃取物(BUF)29.3克。第二水層萃取液經減壓濃縮乾燥可得水層萃取物(WF)98.9克。
據此可計算得知以B組台灣藜萃取物10公升(L)可分離萃取得到共142.8克的粉末狀萃取物,其中乙酸乙酯層萃取物(EAF)佔10.2%、正丁醇層萃取物(BUF)20.5%以及第二水層萃取物(WF)69.3%。
台灣藜萃取物的生物活性物質成分分析試驗中採用的設備儀器、設定方式與設備來源說明如下:
(1)核磁共振光譜儀(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er, NMR)。1D與2D光譜使用Ascend 400 MHz, Bruker Co., Germany,以δ表示化學位移 (chemical shift),單位為 ppm。
(2)質譜儀 (Mass Spectrometer, MS)串聯質譜-二維離子阱串聯傅立葉轉換質譜及ESI-MS/MS:使用Bruker amaZon SL system測定,單位為 m/z。
(3)中壓液相層析儀(Medium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 MPLC): CombiFlash® Rf+ , Teledyne ISCO, Lincoln, NE,高效能液相層析儀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高效液相層析儀(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係Agilent 1200系列:脫氣裝置係Agilent 真空脫氣裝置 1322A;沖提溶劑輸送係Agilent四元幫浦G1311A;可變波長偵測器係(Multiple Wavelength Detector, MWD)Agilent G1314B;光二極體陣列偵測器(Diode Array Detector, DAD)係Agilent 1260 Infinity DAD VL G1315D,偵測波長為210 nm,280 nm,320 nm,365 nm (Agilent Germany)。
(4)分析管柱: Luna®5μm C18(2) 100 Å (250 x 10 mm, Phenomenex, USA)。
(5)管柱層析 (Column Chromatography) 填充材料:Sephadex LH-20 (Pharmacia, Piscataway, NJ, USA). Diaion HP-20 (Mitsubishi Chemical Co., Japan) Merck Kieselgel 60 (40-63 um, Art. 9385) Merck LiChroprep® RP-18 (40-63 um, Art. 0250)。
(6)薄層色層分析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採用TLC aluminium sheets (Silica gel 60 F254, 0.25 mm, Merck, Germany)及TLC aluminium sheets (RP-18 F254-S , 0.25 mm, Merck, Germany)。
(7)紫外光燈 (UV Lamp): UVP UVGL-25,波長為 254 nm及365 nm。
(8)採用溶劑(solvent)及其來源說明:正己烷(n-hexane)、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丙酮 (acetone)、甲醇 (methanol)、乙醇 (ethanol)、乙腈 (acetonitrile)(採購至默克台灣)、氯仿-d1(deuteration degree 99.5%)、甲醇-d4(deuteration degree 99.5%)、重水deuterium oxide(deuteration degree > 99.8%)、Dimethyl sulfoxide-d6 (deuteration degree > 99.9%)(默克台灣)。
範例七:不同分層台灣藜萃取物的抑制脂肪堆積功效試驗
脂肪細胞內以油滴(Lipid droplet)的形式貯存脂肪。基此,本次試驗分析染色後的油滴,以直接觀察細胞內油滴的數量以確認脂肪堆積的狀態。後續,再將染劑溶出並分析作為量化的數值指標。
本次試驗採用小鼠骨髓基質細胞(後續簡稱OP9細胞),購自美國典型培養物保存中心(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 )之OP9細胞株 (ATCC CRL-2749)。
依下述步驟將OP9細胞培養並分化為脂肪細胞。首先,取24孔培養盤將每孔接種8×104 個OP9細胞及500μL培養基(Medium),培養基其中包含90%之MEMAM(Minimum Essential Medium Alpha Medium,購自Gibco,美國)細胞培養液、20%之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購自Gibco,美國,Cat#10437-028),且加入0.1%之青黴素/鏈黴素(Penicillin-streptomycin,購自Gibco,美國),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培養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7天後,以顯微鏡(ZEISS;放大倍率400x)觀察細胞內油滴形成,藉以確認細胞已完全分化為脂肪細胞,然後將完全分化後的脂肪細胞分為以下五組:實驗組一至實驗四與控制組。
實驗組一:依照每1毫升(mL)培養基添加10微克(μg)萃取物的比例將B組台灣藜萃取物添加至含分化後脂肪細胞的培養基中,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
實驗組二:首先,將乙酸乙酯層萃取物EFA與DMSO培養液(友和,D2650-100ML)調製得10mg/ml之乙酸乙酯層稀釋液,再依照每1毫升(mL)培養基添加10微克(μg)乙酸乙酯層稀釋液的比例將範例六中的乙酸乙酯層萃取物EFA添加至培養基中,以此含萃取物的的培養基在37℃下培養分化後的脂肪細胞7天。此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上述含乙酸乙酯層稀釋液的培養基。
實驗組三:首先,將正丁醇層萃取物BFU與DMSO培養液調製得10mg/ml之正丁醇層稀釋液,再依照每1毫升(mL)培養基添加10微克(μg)正丁醇層稀釋液的比例將範例六中的正丁醇層萃取物BFU添加至培養基中,以此含正丁醇層稀釋液的培養基在37℃下分化後的脂肪細胞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上述含正丁醇層稀釋液的培養基。
實驗組四:首先,將第二水萃層萃取物WF與DMSO培養液調製得10mg/ml之第二水萃層稀釋液,再依照每1毫升(mL)培養基添加10微克(μg)第二水萃層稀釋液的比例將範例六中的第二水層萃取WF物添加至培養基中,以此含第二水萃層稀釋液的培養基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上述含第二水萃層稀釋液培養基。
控制組:不作任何處理,即不額外添加其他化合物至含分化後脂肪細胞的培養基中,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
於7天的細胞處理後,將各組別依據下列步驟進行紅油O的染色。首先將培養基移除,以1mL之磷酸鹽緩衝溶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清洗脂肪細胞兩次,再加入1mL之10%甲醛並於室溫下反應30分鐘以固定脂肪細胞。接著移除甲醛後以1mL之PBS輕輕地清洗脂肪細胞兩次,接著於每孔細胞內加入1mL之60%異丙醇,反應1分鐘後,移除異丙醇並加入1mL之油紅O作用溶液與脂肪細胞反應,於室溫下反應1小時,接著移除與脂肪細胞作用的油紅O作用溶液並迅速地以1mL之60%異丙醇進將脂肪細胞行脫色5秒鐘,再使用顯微鏡觀察並拍攝細胞。
參考圖9。實驗組一到實驗組四經由不同分層台灣藜萃取物處理之後可見油滴數量皆少於控制組。其中,尤其以實驗組二效果最為明顯,不但油滴數量減少,並且油滴也明顯縮小許多。換言之,初步可以推論在脂肪細胞的成熟過程中,經由台灣藜萃取物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脂肪細胞堆積油脂。更進一步而言,台灣藜萃取物的乙酸乙酯層萃取物EFA對於降低脂肪細胞堆積油脂的效用更是明顯。
後續,將染色後的各組再依下列步驟進行紅油O的定量。加入100%異丙醇於染色之細胞中,並置於振盪器上反應10分鐘以溶解油滴,接著取100μL至96孔培養盤中,以測量ELISA讀取儀(BioTek)讀取各組之OD510nm 讀值。其中,利用Excel軟體進行student t-test以決定兩個樣本群體之間是否在統計上具有顯著差異(圖式中「*」代表p值小於0.05,「**」代表p值小於0.01,以及「***」代表p值小於0.001。當「*」越多時,代表統計上的差異越顯著)。
參考圖10。將控制組的脂肪油滴含量視為1(即100%)的情況下。實驗組一的脂肪油滴含量為83.2%,意即經由台灣藜萃取物處理之後能顯著地減少16.8%的脂肪堆積量。實驗組二的脂肪油滴含量為75%,意即經由EFA處理之後能顯著地減少25%的脂肪堆積量。實驗組三的脂肪油滴含量為86%,意即經由BFU處理之後能顯著地減少14%的脂肪堆積量。實驗組四的脂肪油滴含量為84.3%,意即經由WF處理之後能顯著地減少15.7%的脂肪堆積量。
範例八:台灣藜萃取物的乙酸乙酯層萃取液內生物活性物質分析
依上述範例七的試驗結果,台灣藜萃取物的乙酸乙酯層萃取物對於降低脂肪細胞堆積油脂的效用明顯。基此,更進一步對台灣藜萃取物的乙酸乙酯層萃取物進行分析。
本次試驗依據生物活性導引分離方法 (Bioassay guided fractionation),以甲醇為沖提液對乙酸乙酯層萃取物進行葡聚糖凝膠管柱層析(Sephadex LH-20 column chromatography),後續利用薄層色層分析(Thin-Layer Chromatography),合併相似結果的沖提物,得到10個分離部分別為EAF01、EAF02、EAF03、EAF04、EAF05、EAF06、EAF07、EAF08、EAF09、EAF10。
續參考圖8。其中,EAF02經逆向-HPLC純化(體積比甲醇/水=1/9),得到生物活性物質TCI-CFG-21,經氫-核磁共振光譜(1H-NMR)與電噴灑離子化質譜(ESIMS)分析其化學結構後,確認其為鳥苷(Guanosine)。
其中,EAF03經逆向-HPLC純化(體積比甲醇/水=3/17),得到生物活性物質TCI-CFG-16與TCI-CFG-20,經氫-核磁共振光譜(1H-NMR)與電噴灑離子化質譜(ESIMS)分析其化學結構後,確認TCI-CFG-16為反式-3-吲哚丙烯酸(trans-3-Indoleacrylic acid),TCI-CFG-20為4-葡萄糖基香草酸(4-Glucosylvanillic acid)。
其中,EAF04經逆向-HPLC純化(體積比甲醇/水=1/4),得到生物活性物質TCI-CFG-03、TCI-CFG-17與TCI-CFG-19,經1H-NMR與ESIMS分析其化學結構後,確認TCI-CFG-03為淫羊藿次甙B1(Icariside B1);TCI-CFG-17為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TCI-CFG-19為龍膽酸(Gentisic acid)。
其中,EAF05經逆向-HPLC純化(體積比甲醇/水=3/7),得到生物活性物質TCI-CFG-14與TCI-CFG-18,經1H-NMR與ESIMS分析其化學結構後,確認TCI-CFG-14為咖啡酸(Caffeic acid),TCI-CFG-18為香草酸(Vanillic acid)。
其中,EAF06經逆向-HPLC純化(體積比甲醇/水=2/3),得到生物活性物質TCI-CFG-11、TCI-CFG-12、TCI-CFG-13與TCI-CFG-15,經1H-NMR與ESIMS分析其化學結構後,確認TCI-CFG-11蘆丁(Rutin) ,TCI-CFG-12為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Quercetin-3-O-rutinoside-7-O-rhamnoside),TCI-CFG-13為香豆酸(Coumaric acid) ,TCI-CFG-15為阿魏酸(Ferulic acid)。
其中,EAF07經逆向-HPLC純化(體積比甲醇/水=1/1),得到生物活性物質TCI-CFG-01、TCI-CEG-06、與TCI-CFG-08,經1H-NMR與ESIMS分析其化學結構後,確認TCI-CF-01為20-羥基蛻皮酮(20-Hydroxyecdysone);TCI-CFG-06為槲皮苷(Quercetrin);TCI-CFG-08為黃芪苷(Astragalin)。
其中,EAF08經逆向-HPLC純化(體積比甲醇/水=11/9),得到生物活性物質TCI-CFG-07、TCI-CFG-09與TCI-CFG-10,經1H-NMR與ESIMS分析其化學結構後,確認TCI-CFG-07為白前苷B(Vincetoxicoside B)、TCI-CFG-09為山奈酚-3-鼠李糖苷(kaempferol-3-rhamnoside),TCI-CFG-10為山奈酚-7-鼠李糖苷(Kaempferol-7-rhamnoside)。
其中,EAF09經逆向-HPLC純化(體積比甲醇/水=6/4),得到生物活性物質TCI-CFG-04與TCI-CFG-05,經1H-NMR與ESIMS分析其化學結構後,確認TCI-CFG-04為槲皮素(Quercetin),TCI-CFG-05為山奈酚(Kaempferol)。
其中,EAF10經逆向-HPLC純化(體積比甲醇/水=8/2),得到生物活性物質TCI-CFG-02,經1H-NMR與ESIMS分析其化學結構後,確認其為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
可知,台灣藜萃取物的包含有鳥苷(TCI-CFG-21)、反式-3-吲哚丙烯酸(TCI-CFG-16)、4-葡萄糖基香草酸(TCI-CFG-20)、淫羊藿次甙B1(TCI-CFG-03)、原兒茶酸(TCI-CFG-17)、龍膽酸(TCI-CFG-19)、咖啡酸(TCI-CFG-14)、香草酸(TCI-CFG-18)、蘆丁(TCI-CFG-11)、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TCI-CFG-12)、香豆酸(TCI-CFG-13)、阿魏酸(TCI-CFG-15)、20-羥基蛻皮酮(TCI-CFG-01)、槲皮苷(TCI-CFG-06)、黃芪苷(TCI-CFG-08)、山奈酚-3-鼠李糖苷(TCI-CFG-20)、山奈酚-7-鼠李糖苷(TCI-CFG-10)、槲皮素(TCI-CFG-04)、山奈酚(TCI-CFG-05)、齊墩果酸(TCI-CFG-02)、白前苷B(TCI-CFG-07)等生物活性物質。
範例九:台灣藜萃取物的生物活性物質分別測試抑制脂肪堆積功效試驗
脂肪細胞內以油滴(Lipid droplet)的形式貯存脂肪。基此,本次試驗分析染色後的油滴,以直接觀察細胞內油滴的數量以確認脂肪堆積的狀態。後續,再將染劑溶出並分析以作為量化的數值指標。
本次試驗採用小鼠骨髓基質細胞(後續簡稱OP9細胞),購自美國典型培養物保存中心(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 )之OP9細胞株 (ATCC CRL-2749)。
首先,取24孔培養盤將每孔接種8×104 個OP9細胞及500μL培養基(Medium),培養基其中包含90%之MEMAM(Minimum Essential Medium Alpha Medium,購自Gibco,美國)細胞培養液、20%之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購自Gibco,美國,Cat#10437-028),且加入0.1%之青黴素/鏈黴素(Penicillin-streptomycin,購自Gibco,美國),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培養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7天後,以顯微鏡(ZEISS;放大倍率400x)觀察細胞內油滴形成,藉以確認細胞已完全分化為脂肪細胞,然後將完全分化後的脂肪細胞分為以下13組。
TCI-CFG-02實驗組:依照每1毫升(mL)培養基添加10微克(μg)萃取物的比例(即,濃度為10ppm)將齊墩果酸添加至含分化後的脂肪細胞培養基中,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
TCI-CFG-04實驗組:依照每1毫升(mL)培養基添加10微克(μg)萃取物的比例(即,濃度為10ppm)將槲皮素添加至含分化後的脂肪細胞培養基中,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
TCI-CFG-05實驗組:依照每1毫升(mL)培養基添加10微克(μg)萃取物的比例(即,濃度為10ppm)將山奈酚添加至含分化後的脂肪細胞培養基中,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
TCI-CFG-06實驗組:依照每1毫升(mL)培養基添加10微克(μg)萃取物的比例(即,濃度為10ppm)將槲皮苷添加至含分化後的脂肪細胞培養基中,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
TCI-CFG-07實驗組:依照每1毫升(mL)培養基添加10微克(μg)萃取物的比例(即,濃度為10ppm)將白前苷B添加至含分化後的脂肪細胞培養基中,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
TCI-CFG-08實驗組:依照每1毫升(mL)培養基添加10微克(μg)萃取物的比例(即,濃度為10ppm)將黃芪苷添加至含分化後的脂肪細胞培養基中,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
TCI-CFG-09實驗組:依照每1毫升(mL)培養基添加10微克(μg)萃取物的比例(即,濃度為10ppm)將山奈酚-3-鼠李糖苷添加至含分化後的脂肪細胞培養基中,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
TCI-CFG-10實驗組:依照每1毫升(mL)培養基添加10微克(μg)萃取物的比例(即,濃度為10ppm)將山奈酚-7-鼠李糖苷添加至含分化後的脂肪細胞培養基中,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
TCI-CFG-11實驗組:依照每1毫升(mL)培養基添加10微克(μg)萃取物的比例(即,濃度為10ppm)將蘆丁添加至含分化後的脂肪細胞培養基中,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
TCI-CFG-12實驗組:依照每1毫升(mL)培養基添加10微克(μg)萃取物的比例(即,濃度為10ppm)將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添加至含分化後的脂肪細胞培養基中,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
TCI-CFG-13實驗組:依照每1毫升(mL)培養基添加10微克(μg)萃取物的比例(即,濃度為10ppm)將香豆酸添加至含分化後的脂肪細胞培養基中,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
TCI-CFG-14實驗組:依照每1毫升(mL)培養基添加10微克(μg)萃取物的比例(即,濃度為10ppm)將咖啡酸添加至含分化後的脂肪細胞培養基中,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
控制組:不作任何處理,即不額外添加其他化合物至含分化後的脂肪細胞培養基中,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
於7天的細胞處理後,各組別依據下列步驟進行紅油O的染色。首先將培養基移除,以1mL之磷酸鹽緩衝溶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清洗脂肪細胞兩次,再加入1mL之10%甲醛並於室溫下反應30分鐘以固定脂肪細胞。接著移除甲醛後以1mL之PBS輕輕地清洗脂肪細胞兩次,接著於每孔細胞內加入1mL之60%異丙醇,反應1分鐘後,移除異丙醇並加入1mL之油紅O作用溶液與脂肪細胞反應,於室溫下反應1小時,接著移除與脂肪細胞作用的油紅O作用溶液並迅速地以1mL之60%異丙醇進將脂肪細胞行脫色5秒鐘,再使用顯微鏡觀察並拍攝細胞。
參考圖11。TCI-CFG-02實驗組到TCI-CFG-14實驗組經由台灣藜萃取物內所分離而得的不同生物活性物質處理之後可見紅色油滴數量皆少於控制組。
後續,將染色後的各組再依下列步驟進行紅油O的定量。加入100%異丙醇於染色之細胞中,並置於振盪器上反應10分鐘以溶解油滴,接著取100μL至96孔培養盤中,以測量ELISA讀取儀(BioTek)讀取各組之OD510nm 讀值。其中,利用Excel軟體進行student t-test以決定兩個樣本群體之間是否在統計上具有顯著差異(圖式中「*」代表p值小於0.05,「**」代表p值小於0.01,以及「***」代表p值小於0.001。當「*」越多時,代表統計上的差異越顯著)。
參考圖12。將控制組的脂肪油滴含量視為1(即100%)的情況下。TCI-CFG-02實驗組的脂肪油滴含量為75.7%,意即經由齊墩果酸處理之後能顯著地減少24.3%的脂肪堆積量。TCI-CFG-04實驗組的脂肪油滴含量為73.9%,意即經由槲皮素處理之後能顯著地減少26.1%的脂肪堆積量。TCI-CFG-05實驗組的脂肪油滴含量為67%,意即經由山奈酚處理之後能顯著地減少33%的脂肪堆積量。TCI-CFG-06實驗組的脂肪油滴含量為73.6%,意即經由槲皮苷處理之後能顯著地減少26.4%的脂肪堆積量。TCI-CFG-07實驗組的脂肪油滴含量為69.2%,意即經由白前苷B處理之後能顯著地減少30.8%的脂肪堆積量。TCI-CFG-08實驗組的脂肪油滴含量為82.2%,意即經由黃芪苷處理之後能顯著地減少17.8%的脂肪堆積量。TCI-CFG-09實驗組的脂肪油滴含量為83.3%,意即經由山奈酚-3-鼠李糖苷處理之後能顯著地減少16.7%的脂肪堆積量。TCI-CFG-10實驗組的脂肪油滴含量為68.8%,意即經由山奈酚-7-鼠李糖苷處理之後能顯著地減少31.2%的脂肪堆積量。TCI-CFG-11實驗組的脂肪油滴含量為79%,意即經由蘆丁處理之後能顯著地減少21%的脂肪堆積量。TCI-CFG-12實驗組的脂肪油滴含量為72.1%,意即經由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處理之後能顯著地減少27.9%的脂肪堆積量。TCI-CFG-13實驗組的脂肪油滴含量為76.1%,意即經由香豆酸處理之後能顯著地減少23.9%的脂肪堆積量。TCI-CFG-14實驗組的脂肪油滴含量為68.5%,意即經由咖啡酸處理之後能顯著地減少31.5%的脂肪堆積量。
其中,尤其以山奈酚、白前苷B、山奈酚-7-鼠李糖苷及咖啡酸等四個生物活性物質其能有效減少30%以上的脂肪堆積量。而齊墩果酸、槲皮素、槲皮苷、蘆丁、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及香豆酸等六個生物活性物質能有效減少20%以上的脂肪堆積量。
範例十:台灣藜萃取物的減脂功效試驗
減脂是指脂肪被分解,而脂肪分解(Lipolysis)作用是指脂肪細胞內所貯存的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 TG)被逐步降解為脂肪酸(fatty acid, FA)與甘油(Glycerol)的過程。基此,本次試驗分析脂肪細胞中甘油的含量作為量化指標,以觀察是否有產生脂肪分解作用。
本次試驗採用小鼠骨髓基質細胞(後續簡稱OP9細胞),購自美國典型培養物保存中心(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 )之OP9細胞株 (ATCC CRL-2749)。
首先,取24孔培養盤將每孔接種8×104 個OP9細胞及500μL培養基(Pre-adipocyte Expansion Medium),培養基其中包含90%之MEMAM(Minimum Essential Medium Alpha Medium,購自Gibco,美國)細胞培養液、20%之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購自Gibco,美國,Cat#10437-028),且加入0.1%之青黴素/鏈黴素(Penicillin-streptomycin,購自Gibco,美國),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培養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7天後,以顯微鏡(ZEISS;放大倍率400x)觀察細胞內油滴形成,藉以確認細胞已完全分化為脂肪細胞。
TCI-CFG-16實驗組:依照每1毫升(mL)培養基添加10微克(μg)萃取物的比例(即,濃度為10ppm)將反式-3-吲哚丙烯酸添加至含分化後的脂肪細胞培養基中,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
TCI-CFG-20實驗組:依照每1毫升(mL)培養基添加10微克(μg)萃取物的比例(即,濃度為10ppm)將4-葡萄糖基香草酸添加至含分化後的脂肪細胞培養基中,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
控制組:不作任何處理,即不額外添加其他化合物至含分化後的脂肪細胞培養基中,在37℃下培養7天。此7天的細胞處理期間每隔3天更換培養基。
接下來,使用細胞甘油基檢測試劑套組(Glycerol cell-based assay kit,購自Cayman,美國,產品編號10011725)依據下列步驟測量甘油含量。收集各組細胞液的上清液,並各取其中的25μL轉移到新的96孔培養盤中,並於各孔中加入100μL之重構游離甘油測定試劑(Reconstituted free glycerol assay reagent),再於室溫下作用15分鐘後,將培養盤以ELISA讀數器讀取各組之OD540nm的吸光度,以量化各組脂肪細胞分解並釋放至細胞培養液中的甘油量,並代表脂肪的分解量。其中,利用Excel軟體進行student t-test以決定兩個樣本群體之間是否在統計上具有顯著差異(圖式中「*」代表p值小於0.05,「**」代表p值小於0.01,以及「***」代表p值小於0.001。當「*」越多時,代表統計上的差異越顯著)。
參考圖13。將控制組的脂肪分解量視為100%時,TCI-CFG-16實驗組的脂肪分解量為102.5%,意即經由反式-3-吲哚丙烯酸處理之後能顯著地提升20.5%的脂肪分解量。TCI-CFG-20實驗組的脂肪分解量為118.9%,意即經由4-葡萄糖基香草酸處理之後能顯著地提升18.9%的脂肪分解量。此結果顯示,本發明之台灣藜萃取物內所提取得之反式-3-吲哚丙烯酸及4-葡萄糖基香草酸能直接且有效促進脂肪細胞中脂肪的分解,以減少脂肪細胞中脂肪的含量,而達到燃脂減肥的功效。
範例十一:台灣藜萃取物的指紋圖譜HPLC試驗
於此,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來對B組台灣藜萃取物中的生物活性物質進行定量與定性的分析。
本次試驗中所使用的溶劑為甲醇與水,並在甲醇與水各自添加0.1%甲酸,設定流速為1ml/min,設定沖提條件為0分鐘時甲醇:水為2:98,10分鐘時甲醇:水為2:98,40分鐘時甲醇:水為70:30,50分鐘時甲醇:水為100:0,60分鐘時甲醇:水為100:0。
參考圖14。在時間為20分附近解析出TCI-CFG-20生物活性物質的波峰,在時間為28分附近解析出TCI-CFG-13生物活性物質的波峰,在時間為31分附近解析出TCI-CFG-11生物活性物質的波峰,在時間為32.5分附近解析出TCI-CFG-12生物活性物質的波峰。
換言之,台灣藜萃取物中蘆丁、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香豆酸及4-葡萄糖基香草酸含量較多。意即蘆丁、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香豆酸及4-葡萄糖基香草酸為台灣藜萃取物中有效生物活性物質的主要成分。
雖然本發明的技術內容已經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皆應涵蓋於本發明的範疇內,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S01~S07:步驟
圖1是一實施例的台灣藜萃取物製備方法流程圖。 圖2是另一實施例的台灣藜萃取物製備方法流程圖。 圖3是範例二的抗老回春相關基因實驗組及控制組表現比例圖。 圖4是範例三的實驗組及控制組的脂肪細胞紅油O染色顯微鏡照片圖。 圖5是範例三的實驗組及控制組的相對脂肪油滴含量比例圖。 圖6是範例四的實驗組及控制組的相對脂肪分解量比例圖。 圖7是範例五的NADSYN1基因實驗組及控制組表現比例圖。 圖8是範例六的台灣藜萃取物之生物活性導引分離方法系統圖。 圖9是範例七的實驗組及控制組的脂肪細胞紅油O染色顯微鏡照片圖。 圖10是範例七的實驗組及控制組的相對脂肪油滴含量比例圖。 圖11是範例九的實驗組及控制組的脂肪細胞紅油O染色顯微鏡照片圖。 圖12是範例九的實驗組及控制組的相對脂肪油滴含量比例圖。 圖13是範例十的實驗組及控制組的相對脂肪分解量比例圖。 圖14是一實施例的台灣藜萃取物之指紋分析圖譜。
Figure 12_A0101_SEQ_0001
Figure 12_A0101_SEQ_0002
Figure 12_A0101_SEQ_0003
Figure 12_A0101_SEQ_0004
Figure 12_A0101_SEQ_0005
Figure 12_A0101_SEQ_0006
Figure 12_A0101_SEQ_0007
Figure 12_A0101_SEQ_0008
Figure 12_A0101_SEQ_0009
Figure 12_A0101_SEQ_0010
S01,S02,S04,S06:步驟

Claims (19)

  1. 一種台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萃取物,該台灣藜萃取物係以一含水之溶劑進行萃取,其中該台灣藜萃取物包含以下至少一成分:鳥苷(Guanosine)、反式-3-吲哚丙烯酸(trans-3-Indoleacrylic acid)、4-葡萄糖基香草酸(4-Glucosylvanillic acid)、淫羊藿次甙B1(Icariside B1)、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龍膽酸(Gentis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蘆丁(Rutin)、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Quercetin-3-O-rutinoside-7-O-rhamnoside)、香豆酸(Coumar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20-羥基蛻皮酮(20-Hydroxyecdysone)、槲皮苷(Quercetrin)、黃芪苷(Astragalin)、山奈酚-3-鼠李糖苷(kaempferol-3-rhamnoside)、山奈酚-7-鼠李糖苷(Kaempferol-7-rhamnoside)、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白前苷B(Vincetoxicoside B)。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台灣藜萃取物,其中該台灣藜萃取物包含以下至少一成分:該齊墩果酸、該槲皮素、該山奈酚、該槲皮苷、該白前苷B、該黃芪苷、該山奈酚-3-鼠李糖苷、該山奈酚-7-鼠李糖苷、該蘆丁、該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該香豆酸、該阿魏酸、該反式-3-吲哚丙烯酸、該4-葡萄糖基香草酸。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台灣藜萃取物,其中包括該台灣藜萃取物包含以下至少一成分:該蘆丁、該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該香豆酸、該4-葡萄糖基香草酸。
  4. 一種台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萃取物用於製備抵抗自然衰老的組合物之用途,其中該台灣藜萃取物係透過提高細胞中抗老回春相關基因表現量達到該抵抗自然衰老,且其中該台灣藜萃取物係以一含水之溶劑進行萃取。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台灣藜萃取物可以延緩細胞老化。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用途,其中該抗老回春相關基因包括CCT8基因、Pink1基因、Atg1基因、Atg8基因、FOXO3基因、PARP1基因、UBL5基因、NADSYN1基因及MRPS5基因其中至少一項。
  7. 如請求項4所述的用途,其中該台灣藜萃取物的濃度為0.5%以上。
  8. 一種台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萃取物用於製備促進脂肪分解的組合物之用途,其中該台灣藜萃取物係以一含水之溶劑進行萃取。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台灣藜萃取物包含以下至少一成分:該反式-3-吲哚丙烯酸、該4-葡萄糖基香草酸。
  10. 一種台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萃取物用於製備減少脂肪堆積之組合物之用途,其中該台灣藜萃取物係以一含水之溶劑進行萃取。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台灣藜萃取物包含以下至少一成分:該齊墩果酸、該槲皮素、該山奈酚、該槲皮苷、該白前苷B、該黃芪苷、該山奈酚-3-鼠李糖苷、該山奈酚-7-鼠李糖苷、該蘆丁、該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該香豆酸、該阿魏酸。
  12. 如請求項8或10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台灣藜萃取物的濃度為0.125%以上。
  13. 8或10其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含水之溶劑係為一純水或一含有一有機酸之水溶劑。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用途,其中該有機酸之濃度為0.05%-1.00%。
  15. 8或10其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台灣藜萃取物是以該含水之溶劑形成一初萃液,該初萃液經糖化酵素酵解而形成該台灣藜萃取物。
  16. 一種用於減脂的組合物,其包括選自下列成分:鳥苷(Guanosine)、反式-3-吲哚丙烯酸(trans-3-Indoleacrylic acid)、4-葡萄糖基香草酸(4-Glucosylvanillic acid)、淫羊藿次甙B1(Icariside B1)、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龍膽酸(Gentis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蘆丁(Rutin)、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Quercetin-3-O-rutinoside-7-O-rhamnoside)、香豆酸(Coumar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20-羥基蛻皮酮(20-Hydroxyecdysone)、槲皮苷(Quercetrin)、黃芪苷(Astragalin)、山奈酚-3-鼠李糖苷(kaempferol-3-rhamnoside)、山奈酚-7-鼠李糖苷(Kaempferol-7-rhamnoside)、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白前苷B(Vincetoxicoside B)其中至少一種或其組合。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組合物,其包括選自下列成分:該齊墩果酸、該槲皮素、該山奈酚、該槲皮苷、該白前苷B、該黃芪苷、該山奈酚-3-鼠李糖苷、該山奈酚-7-鼠李糖苷、該蘆丁、該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該香豆酸、該阿魏酸其中至少一種或其組合,其中該減脂組合物用以抑制脂肪生成。
  18. 如請求項16所述之組合物,其包括選自下列成分:該反式-3-吲哚丙烯酸、該4-葡萄糖基香草酸其中至少一種或其組合,其中該組合物用以促進脂肪分解。
  19. 如請求項16所述之組合物,其中該鳥苷、該反式-3-吲哚丙烯酸、該4-葡萄糖基香草酸、該淫羊藿次甙B1、該原兒茶酸、該龍膽酸、該咖啡酸、該香草酸、該蘆丁、該槲皮素-3-蘆丁糖苷-7-鼠李糖苷、該香豆酸、該阿魏酸、該20-羥基蛻皮酮、該槲皮苷、該黃芪苷、該山奈酚-3-鼠李糖苷、該山奈酚-7-鼠李糖苷、該槲皮素、該山奈酚、該齊墩果酸、該白前苷B係分離自一台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萃取物。
TW109124353A 2019-07-19 2020-07-17 台灣藜萃取物用於製備抵抗自然衰老、促進脂肪分解及減少脂肪堆積的組合物之用途以及減脂組合物 TWI8203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875997P 2019-07-19 2019-07-19
US62/875,997 2019-07-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3680A true TW202103680A (zh) 2021-02-01
TWI820342B TWI820342B (zh) 2023-11-01

Family

ID=74170548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34410A TW202400125A (zh) 2019-07-19 2020-07-17 反式-3-吲哚丙烯酸及4-葡萄糖基香草酸用於製備減脂的組合物之用途以及減脂組合物
TW109124354A TWI754327B (zh) 2019-07-19 2020-07-17 副乾酪乳桿菌及副乾酪乳桿菌用於製備去除醣化終產物的組合物之用途
TW109124353A TWI820342B (zh) 2019-07-19 2020-07-17 台灣藜萃取物用於製備抵抗自然衰老、促進脂肪分解及減少脂肪堆積的組合物之用途以及減脂組合物
TW109124488A TWI801746B (zh) 2019-07-19 2020-07-20 特氏鹽芽抱桿菌tci66207菌株之破菌液及破菌液之用途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34410A TW202400125A (zh) 2019-07-19 2020-07-17 反式-3-吲哚丙烯酸及4-葡萄糖基香草酸用於製備減脂的組合物之用途以及減脂組合物
TW109124354A TWI754327B (zh) 2019-07-19 2020-07-17 副乾酪乳桿菌及副乾酪乳桿菌用於製備去除醣化終產物的組合物之用途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4488A TWI801746B (zh) 2019-07-19 2020-07-20 特氏鹽芽抱桿菌tci66207菌株之破菌液及破菌液之用途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712413B2 (zh)
CN (3) CN112237590A (zh)
TW (4) TW20240012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92063B (zh) * 2022-08-29 2023-08-18 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一种抗盐碱复合微生物菌剂、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7511768B (zh) * 2023-10-07 2024-06-28 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 一种耐盐促生透明纤细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37834B1 (ko) 2008-04-15 2015-07-20 루카스 마이어 코스메틱스 캐나다 인크. 미생물 매트로부터 유래된 엑소폴리사카라이드를 포함하는 화장료 조성물
TWI426915B (zh) * 2010-12-29 2014-02-21 Univ Nat Pingtung Sci & Tech 台灣藜用以製備治療高血脂症及高膽固醇症之藥物的用途及其醫藥組成物
CN103468612B (zh) * 2013-09-05 2016-09-14 大连交通大学 中度嗜盐菌株及由该菌株产生的嗜盐酯酶及其应用
TWI516280B (zh) * 2014-03-20 2016-01-11 大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紅藜萃取物用於製備促進膠原蛋白生成及抗皮膚老化之組合物之用途
CN205700946U (zh) * 2016-03-01 2016-11-23 常春藤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工不易形成体脂肪的台湾红藜的设备
US20200270709A1 (en) * 2017-04-06 2020-08-27 Korea Food Research Institute Novel Strain Having Activity Of Reducing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nd Use Thereof
KR101869740B1 (ko) * 2017-06-23 2018-06-21 한국식품연구원 최종당화산물 저감 활성을 갖는 신규한 락토바실러스 파라카제이 균주 및 이의 용도
TWI691340B (zh) * 2017-05-11 2020-04-21 嘉藥學校財團法人嘉南藥理大學 一種具抗老化、美白、抗過敏及細胞修護之紅藜萃取物
TW201912177A (zh) * 2017-08-23 2019-04-01 宋祖瑩 具美白與抗老功能的臺灣藜殼萃取區分物及其萃取與分離方法
CN108641982B (zh) * 2018-05-09 2020-07-03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一种特氏盐芽孢杆菌s61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39733B (zh) 2022-07-19
CN112239733A (zh) 2021-01-19
US11712413B2 (en) 2023-08-01
TWI801746B (zh) 2023-05-11
TW202103716A (zh) 2021-02-01
US20230414487A1 (en) 2023-12-28
CN112239732B (zh) 2022-07-22
US20210015736A1 (en) 2021-01-21
TWI820342B (zh) 2023-11-01
TWI754327B (zh) 2022-02-01
CN112237590A (zh) 2021-01-19
TW202400125A (zh) 2024-01-01
TW202103683A (zh) 2021-02-01
CN112239732A (zh) 2021-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28520B2 (en) Daphne genkwa extracts, and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containing fractions of the extracts or compounds separated from the extracts as active ingredients for preventing or treating atopic dermatitis
JP4676040B2 (ja) 組成物
CN105168278B (zh) 用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的组合物
WO2020079712A1 (en) Withania somnifera composition, method of preparation and use thereof
TWI820342B (zh) 台灣藜萃取物用於製備抵抗自然衰老、促進脂肪分解及減少脂肪堆積的組合物之用途以及減脂組合物
EP4000626A1 (en)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
JP2002179585A (ja) 骨代謝改善剤及び骨粗鬆症の予防又は治療用飲食物
KR101673988B1 (ko) 피부암의 치료 또는 전이 억제용 조성물
AU2004285803A1 (en) Plant-origin beta3-adrenoceptor agonist and use of the same
US20020197341A1 (en) Physiologically synergistic mixtures of pomegranate extract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US20070003685A1 (en) Prostacyclin production-increasing agent and blood flow enhancer
JP7229513B2 (ja) 脳の機能改善剤および脳の機能改善用飲食品
WO2014171333A1 (ja) ミトコンドリア活性化剤
KR20160149049A (ko) 흑미 호분층의 추출물을 유효성분으로 함유하는 골다공증 예방 및 치료용 약학적 조성물
JPH11209295A (ja) 抗アレルギー剤
TW202128202A (zh) 青錢柳萃取物用於提升減脂基因表現量、提升基礎代謝率及/或抑制脂肪堆積之用途
JP2002363086A (ja) 骨代謝改善剤及び骨粗鬆症の予防又は治療用飲食物
JP2009161526A (ja) 治療剤
JP2011074062A (ja) 抗i型アレルギー剤
KR101312025B1 (ko) 소태나무 추출물의 제조방법 및 추출물의 용도
JP6462755B2 (ja) 脳の機能改善剤および脳の機能改善用飲食品
Muliani et al.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Bay Leaf Extract (Syzygium Polyanthum) in Lowering Uric Acid Levels in Male White Rats (Rattus Novergicus)
KR101228554B1 (ko) 진피발효생성방법 및 이에 의한 진피발효생성물
KR20200034075A (ko) 토종다래 추출물을 포함하는 미세먼지 및 중금속 관련 항염증 조성물
KR102490378B1 (ko) 돌외잎 추출물을 유효성분으로 포함하는 운동수행능력 향상용 조성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