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41991A - 感光鼓單元以及能夠使用於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裝置的旋轉單元 - Google Patents

感光鼓單元以及能夠使用於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裝置的旋轉單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41991A
TW202041991A TW109124811A TW109124811A TW202041991A TW 202041991 A TW202041991 A TW 202041991A TW 109124811 A TW109124811 A TW 109124811A TW 109124811 A TW109124811 A TW 109124811A TW 202041991 A TW202041991 A TW 20204199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photosensitive drum
link structure
rotation axis
dr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48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1618B (zh
Inventor
鴨志田成実
有光健
小石勇雄
新川悠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19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19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16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161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G03G21/1853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the process cartridge being mounted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photosensitive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developer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是使用於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的感光鼓單元,其具備:感光鼓、及聯結構件,該聯結構件具有:可承受來自卡合部的驅動力,且以聯結構件的旋轉軸線為中心成為大致點對稱之方式所配置的2個突起,並使其旋轉軸線相對於感光鼓的旋轉軸線能夠傾斜動作;在將裝設於裝置本體之感光鼓單元朝向卸下方向移動時,使在連接2個突起之假想線與卸下方向呈垂直相交之狀態下聯結構件朝向與卸下方向為相反側所能夠傾斜動作的第一角度,是比在假想線與卸下方向成為平行之狀態下聯結構件朝向與卸下方向為相反側所能夠傾斜動作的第二角度還小。

Description

感光鼓單元以及能夠使用於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裝置的旋轉單元
本發明,是關於使用於雷射束列印機等之採用電子照相方式之影像形成裝置的感光鼓單元。
於電子照相方式的影像形成裝置當中,周知有:於影像形成中將作為旋轉體之感光鼓、還有顯影滾筒等構成要素予以一體化而作成處理匣,而能夠對影像形成裝置本體(以下稱裝置本體)進行裝卸的構成。在此,為了使處理匣內的感光鼓旋轉,因而期待可從裝置本體來傳動驅動力。在此情形下,周知有使處理匣側的聯結構件卡合於裝置本體側之驅動銷等的驅動力傳動部來傳動驅動力之構成者。
在此,習知有依據影像形成裝置之構成,在相對於感光鼓的旋轉軸線實質上呈垂直相交的預定方向上,能夠進行裝卸的處理匣。再者,周知有藉由裝置本體 之外蓋的開閉動作,而不具備有使裝置本體的驅動銷朝向旋轉軸線方向移動之機構的裝置本體。具體而言,於專利文獻1,揭示出使設置於感光鼓之端部的聯結構件,能夠對感光鼓的旋轉軸線進行傾斜動作之構成。藉此,周知有:使設置於處理匣的聯結構件卡合於設在裝置本體的驅動銷而使驅動力從裝置本體傳動至處理匣之構成。
[先前技術文獻]日本特開2008-233867號公報。
本發明係用以使上述的先前技術更加發展所研創的。
依據本發明之一發明樣態,在於提供一種處理匣,是具備能夠傾斜動作之聯結構件的處理匣,且是可朝向相對於後述卡合部之旋轉軸線大致垂直相交的裝設方向移動,而能夠裝設於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處理匣;該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本體,係具備:能夠旋轉的卡合部,其係用以與上述聯結構件卡合、以及聯結部導引,其係比上述卡合部的旋轉軸線更位在上述處理匣之裝設方向下游側位置,並與相對於上述卡合部的旋轉軸線傾斜動作的上述聯結構件抵接,用以對上述聯結構件以平行於上述卡合部的旋轉軸線之方式進行導引;其特徵為具備:框體、及旋轉體,其係載持顯影劑並能夠旋轉、及能夠旋轉的被傳動構件,其係被傳動有用以傳動至上述旋轉體的旋轉力、以及上述聯結構件,其係具備:自由端部、 以及結合部,該自由端部,係具有承受來自上述卡合部之旋轉力的承受部,該結合部,係具有用以把在上述承受部所承受的旋轉力傳動至上述被傳動構件的傳動部;上述框體,具備:孔部,其係用以使上述自由端部朝向框體的外側露出、以及被進入部,其係在上述裝設方向上被設於上述孔部的下游側,藉由上述聯結構件朝向上述裝設方向的下游側傾斜而進入的被進入部,並隨著上述聯結構件與上述卡合部進行卡合而取代上述聯結構件使上述聯結部導引進入。
又,依據本發明之另一發明樣態,在於提供一種感光鼓單元,是可朝向與在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之裝置本體所設置之能夠旋轉之卡合部的旋轉軸線大致垂直相交的既定方向移動而能夠從上述裝置本體卸下,並可安裝能夠旋轉的聯結構件,該聯結構件係具備:自由端部、結合部、以及設於上述結合部的貫通孔,該自由端部係具有承受來自上述卡合部之旋轉力的承受部,該結合部係具有用以將在承受部所承受的旋轉力予以傳動的傳動部,並藉由將通過上述貫通孔之軸的兩端予以保持而能夠安裝上述聯結構件,如此所構成之感光鼓單元,其特徵為具備:缸筒,其係具有感光層、及凸緣,其係被安裝於上述缸筒的端部,並具備:於其內側用以收納結合部,且能夠將聯結構件能夠傾斜動作地予以保持的收納部、及於上述收納部之上述凸緣的徑向外側所設置的圓環狀的溝部、以及將通過貫通孔之軸的兩端予以保持的保持部;上述溝部與上 述保持部是沿著上述缸筒的旋轉軸線方向呈交疊。
3:雷射掃描器單元(曝光手段、曝光裝置)
7:轉印滾筒
9:定影裝置(定影手段)
12:導引構件(導引機構)
12a:第一導引構件
12b:第二導引構件
13:開閉扉
14:驅動頭(卡合部:本體側)
14a:驅動軸(軸部)
14b:驅動銷(施予部)
20:顯影單元
21:碳粉收納容器
22:蓋
23:顯影容器
32:顯影滾筒(顯影手段、處理手段、旋轉體)
60:清潔單元
62:感光鼓(感光體、旋轉體)
64:非驅動側凸緣
66:帶電滾筒(帶電手段、處理手段)
71:清潔框體
74:曝光窗部
75:結合構件
76:軸承構件(支撐構件)
76b:導引部
76d:第一圓弧部
76f:第二圓弧部
77:清潔刮刃(去除手段、處理手段)
78:感光鼓軸
86:聯結構件
86a:自由端部(卡合部:處理匣側)
86b1:傳動部
86p1、86p2:第一傾斜(傾斜動作)被限制部
86c:結合部(被容納部)
86d1、86d2:突起(爪部)
86d11:突起(爪部)86d1的前端
86e1、86e2:承受部
86f:承受面
86g:連繫部
86h:彈簧承受部
86k1、86k2:待機部
86m:開口部
86q1、86q2:圓弧面部
86z:凹部
87:驅動側凸緣(被傳動構件)
87b:被固定部
87d:被支撐部
87e:孔部
87f:脫落防止部
87g:被傳動部
87k:圓錐部
87m:開口部
87n:第二傾斜限制部
87i:收納部
88:銷(軸部、軸)
89:蓋構件(限制構件)
90:螺絲(鎖緊手段、固定手段)
91:扭力彈簧
A: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本體(裝置本體)
B:處理匣(匣)
C:傾斜動作中心
P:紙張(紙張材記錄媒體)
R:旋轉方向
S:間隙
T:碳粉(顯影劑)
U1:感光鼓單元(鼓單元)
U2:驅動側凸緣單元(凸緣單元)
L1:電子照相感光體感光鼓的旋轉軸線
L2:聯結構件的旋轉軸線
L3:本體側卡合部的旋轉軸線
θ1:傾斜角度(第一角度)
θ2:傾斜角度(第二角度)
第1圖為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本體及處理匣的斷面圖。
第2圖為實施例中之處理匣的斷面圖。
第3圖是將實施例中之處理匣分解後的立體圖。
第4圖為實施例中,將處理匣裝卸於裝置本體之情形的說明圖。
第5圖為實施例中,一面伴隨聯結構件進行傾斜動作的動作,一面使處理匣裝卸於裝置本體之情形的說明圖。
第6圖為實施例中之聯結構件的說明圖。
第7圖為實施例中之聯結構件之退避部的說明圖。
第8圖為實施例中之感光鼓單元的說明圖。
第9圖為實施例中,將感光鼓單元組裝於清潔單元之情形時的說明圖。
第10圖為實施例中之驅動側凸緣單元的分解圖。
第11圖為實施例中之驅動側凸緣單元的立體圖及斷面圖。
第12圖為實施例中之驅動側凸緣單元之組裝方法的說明圖。
第13圖為實施例中之軸承構件的說明圖。
第14圖為實施例中之軸承構件的說明圖。
第15圖為實施例中,聯結構件相對於軸線L1進行傾斜動作之情形時的說明圖。
第16圖為實施例中,裝置本體之驅動部的立體圖。
第17圖為實施例中,裝置本體之驅動部的分解圖。
第18圖為實施例中,裝置本體之驅動部的說明圖。
第19圖為實施例中,處理匣對裝置本體在裝設中途的說明圖。
第20圖為實施例中,處理匣對裝置本體在裝設中途的說明圖。
第21圖為實施例中,處理匣對裝置本體在裝設完成時的說明圖。
第22圖為實施例中有關聯結部導引的說明圖。
第23圖為實施例中,處理匣從裝置本體脫離之情形時的說明圖。
第24圖為實施例中,將處理匣從裝置本體脫離之情形時的說明圖。
第25圖為實施例中,處理匣對裝置本體在裝設中途的說明圖。
第26圖為實施例中,聯結構件及本體側卡合部的說明圖。
第27圖為實施例中,將處理匣從裝置本體拔脫時,聯結構件與本體側卡合部之卡合解除動作的說明圖。
第28圖為實施例中之聯結部導引的說明圖。
第29圖為實施例中之聯結構件與驅動銷的說明圖。
第30圖為實施例中之處理匣與聯結部導引的說明圖。
第31圖為實施例中之軸承構件的說明圖。
第32圖為實施例中之軸承構件的說明圖。
第33圖為實施例中之軸承構件的說明圖。
於以下,對於適用本發明之實施例,以圖面進行說明。
在此,將採用電子照相方式的影像形成裝置稱之為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又,所謂電子照相方式,是指將形成於感光體上的靜電影像以碳粉顯影的方式。在此,顯影方式並無關於單一成分顯影方式、雙成分顯影方式、乾式顯影等的顯影方式。又,所謂電子照相感光體感光鼓,是指在電子照相方式之影像形成裝置所使用之感光鼓形狀的缸筒表層具備有感光體之構成。
在此,將作用於感光鼓之關係於影像形成的帶電滾筒或者是顯影滾筒等,稱之為處理手段。又,將具備有關係於影像形成之感光體或處理手段(清潔刮刃、顯影滾筒等)的匣體,稱之為處理匣。在實施例中,是舉出將感光鼓、帶電滾筒、顯影滾筒、清潔刮刃實施成一體化的處理匣為例子來進行說明。
在實施例中,是舉出在複合機、FAX、印表機等廣泛用途中所使用之電子照相方式當中的雷射束列印 機為例子來進行說明。又,實施例中的符號,是用於參照圖面所使用的,並非是用以限定其構成者。又,實施例中的尺寸等,是用於明瞭相關關係所說明的,並非是用以限定其構成者。
於實施例中之處理匣的長邊方向,是指實質上與將處理匣朝向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本體進行裝卸之方向呈垂直相交的方向。又,處理匣的長邊方向,是與電子照相感光體感光鼓的旋轉軸線呈平行(與紙張搬送方向呈交叉的方向)。於長邊方向上,以來自處理匣的影像形成裝置本體使感光鼓承受旋轉力之側為驅動側(被驅動側),並以其相反側為非驅動側。又,在沒有特別明確記載出上側(上側)之情形時,則將已設置影像形成裝置時的重力方向上方側視為上方,並將其相反方向(逆方向)作為重力方向下方側(下側)。
<實施例1>
於以下,使用圖面對本實施例中的雷射束列印機進行說明。於本實施例中之處理匣,是將作為感光體(成像載體及旋轉體)的感光鼓、以及作為處理手段的顯影滾筒、帶電滾筒、清潔刮刃予以一體化的處理匣。該處理體係能夠對裝置本體進行裝卸(裝卸自如)。在此,於處理匣內,承受來自裝置本體之旋轉力而進行旋轉的旋轉體/旋轉構件,係具備有(齒輪、感光鼓、凸緣、顯影滾筒),並特別將擔載搬送碳粉成像之構件稱之為擔載體。
於以下,使用第1圖、第2圖,對作為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之雷射束列印機的構成、以及影像形成處理進行說明。接著,使用第3圖、第4圖,對處理匣的詳細構成進行說明。
§1(雷射束列印機及影像形成處理之說明)
第1圖,是作為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之雷射束列印機裝置本體A(以下,記載為裝置本體A)以及處理匣(以下,記載為處理匣B)的斷面圖。又,第2圖,為處理匣B的斷面圖。
又,以下,所謂裝置本體A,是指作為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之雷射束列印機當中,除了能夠裝卸之處理匣B以外的部分。
首先,使用第1圖來對作為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之雷射束列印機的構成進行說明。
第1圖所示的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是能夠將處理匣B裝卸(可裝設且可卸離)於裝置本體A之利用電子照相技術的雷射束列印機。當處理匣B被裝設於裝置本體A時,處理匣B是配置於作為曝光手段(曝光裝置)之雷射掃描器單元3的重力方向下方。
又,於處理匣B的重力方向下側,配置著容納有作為記錄媒體(薄片材料)之紙張P的紙張托盤4,該記錄媒體(薄片材料)是作為影像形成裝置將影像形成的對象(目的)。
再者,於裝置本體A,沿著紙張P的搬送方向X1從上游側依順序配置有:拾取輪5a、進給滾筒對5b、搬送滾筒對5c、轉印導引6、轉印滾筒7、搬送導引8、定影(定著)裝置9、排出滾筒對10、排出托盤11。又,作為定影手段的定影裝置9,是由加熱滾筒9a及加壓滾筒9b所構成。
其次,使用第1圖、第2圖來說明影像形成處理的概略。
依據開始列印信號,作為載有顯影劑並能夠旋轉之旋轉體(感光體)的感光鼓62朝向箭頭R方向以具有既定的周速度(處理速度)被旋轉驅動。
被施加偏壓電壓的帶電滾筒66,係接觸於感光鼓62的外周面,使感光鼓62的外周面一致均等地帶電。
作為曝光手段的雷射掃描器單元3,將輸入至雷射印表機之影像資訊所對應的雷射光L予以輸出。該雷射光L通過處理匣B之上表面的曝光窗部74,對感光鼓62的外周面掃描曝光。藉此,使已帶電之感光體上的一部分被消電,而於感光鼓表面形成靜電影像(靜電隱藏圖像)。
另一方面,如第2圖所示,於作為顯影裝置的顯影單元20,碳粉室29內的顯影劑(以下,稱之為「碳粉T」),藉由作為搬送構件之搬送螺桿43的旋轉被攪拌、搬送,而被送出至碳粉供給室28。
作為顯影劑的碳粉T,藉由磁力滾筒34(固定磁石)的磁力,而被載持於:作為顯影手段(處理手段及旋轉體)之顯影滾筒32的表面。又,顯影滾筒32,其功能是在於將感光體上所形成之需要顯影之靜電影像的顯影劑往顯影區域進行載持並搬送的旋轉體。被往顯影區域進行搬送的碳粉T,是以顯影刮刀42來限制顯影滾筒32周面的碳粉層厚度。又,碳粉T在顯影滾筒32與顯影刮刀42之間被摩擦帶電。
作為將碳粉載持並搬送至表面之旋轉體的顯影滾筒,係藉由於其表面所載持的碳粉T,使形成於感光鼓62上的靜電影像藉由碳粉而顯影(成可視影像)。亦即,感光鼓66是載持已顯影於該表面的碳粉(碳粉影像),並朝向箭頭R方向旋轉。
又,如第1圖所示,被收納於裝置本體A之下部的紙張P,配合雷射光L的輸出時間點,並藉由拾取輪5a、進給滾筒對5b、搬送滾筒對5c,從紙張托盤4被供給送出。
並且,該紙張P經由轉印導引6,被供給至感光鼓62與轉印滾筒7之間的轉印位置(轉印輥夾部)。於該轉印位置,碳粉影像係從作為影像載持體的感光鼓62依序被轉印至作為記錄媒體的紙張P。
轉印有碳粉影像之紙張P,從作為影像載持體的感光鼓62離開並沿著搬送導引8而被搬送至定影裝置9。然後,紙張P通過構成定影裝置9的加熱滾筒9a 與加壓滾筒9b的定影夾壓部。在該定影夾壓部中,紙張P上之未定影碳粉影像係藉由被加壓並且被加熱而被定影(定著)於紙張P。然後,已定影有碳粉影像的紙張P,由排出滾筒對10搬送而排出至排出托盤11。
另一方面,如第2圖所示,將碳粉T轉印於紙張後之感光鼓62的表面上,附著著沒有被轉印至紙張而殘留在感光鼓表面的轉印殘留碳粉。該轉印殘留碳粉,是藉由抵接在感光鼓62之周面上的清潔刮刃77所去除。藉此,使殘留於感光鼓62上的碳粉被清掃,被清掃後的感光鼓62再次帶電,並使用於影像形成處理。從感光鼓62所去除的碳粉(轉印殘留碳粉)則被貯藏於清潔單元60的廢碳粉室71b。
於上述中,帶電滾筒66、顯影滾筒32、清潔刮刃77,皆為具有與感光鼓62作用之作為處理手段的功能。本實施例之影像形成裝置雖是採用以清潔刮刃來去除轉印殘留碳粉之方式,但也可以採用將調整電荷後的轉印殘留碳粉在顯影裝置中進行顯影並同時進行回收之方式(免清潔方式)。又,於免清潔方式中,用於調整轉印殘留碳粉之電荷的輔助帶電構件(輔助帶電刷等)亦具有作為處理手段的功能。
§2(處理匣之構成說明)
其次使用第2圖,第3圖,對處理匣B之詳細構成進行說明。
第3圖,是將作為處理匣部之處理匣B予以分解後的立體圖。處理匣的框體可分解成複數個單元。本實施例的處理匣B是由清潔單元60及顯影單元20之2個單元所一體化而成。在本實施例中,保持感光鼓62之顯影單元20與清潔單元60雖是以利用作為連結構件之2根連結銷75將2個單元予以連結而構成來說明,不過分開為3個單元以上亦可。當然,複數個單元不以銷等之結合構件來結合,而以僅更換單元中之一部分來構成亦可。
清潔單元60是由:清潔框體71、感光鼓62、帶電滾筒66、以及清潔刮刃77等所構成。作為旋轉體的感光鼓(缸筒)62,係於驅動側的端部設有作為驅動力傳動部件的聯結構件86(聯結)。又,對作為旋轉體之感光鼓62的傳動,是經由聯結構件86(聯結)來傳動來自裝置本體的驅動力。因此,換言之,作為驅動傳動部件的聯結構件86(聯結),是被設置在:由裝置本體A所驅動之感光鼓62側的端部(被驅動側端部)。
如第3圖所示,作為旋轉體的感光鼓62,是以作為感光鼓軸線(感光鼓62的旋轉軸線)的旋轉軸線L1(以下,稱之為軸線L1)為中心而可旋轉。又,作為驅動力傳動構件的聯結構件86,是以作為聯結軸線(聯結的旋轉軸線)的旋轉軸線L2(以下,稱之為軸線L2)為中心而可旋轉。在此,作為驅動傳動構件(驅動力傳動部件)的聯結構件86,是可相對於感光鼓62呈傾斜(傾斜動作)而構成。換言之,軸線L2是可相對於軸線 L1呈傾斜(詳細於後述之)。
另一方面,顯影單元20,是由:碳粉收納容器21、蓋22、顯影容器23、第1側部構件26L(驅動側)、第2側部構件26R(非驅動側)、顯影刮刀42、顯影滾筒32、磁力滾筒34所構成。在此,於碳粉收納容器21內具有:作為用於搬送碳粉之搬送構件的搬送螺桿43(攪拌片)、以及作為顯影劑的碳粉T。又,顯影單元20,係具備有:用以在顯影單元20與清潔單元60之間限制單元的姿勢而可施予彈壓力之作為彈壓構件的彈簧(於本實施例中,是使用螺旋彈簧46(線圈彈簧))。再者,藉由作為連結構件的連結銷75(結合銷、銷)使清潔單元60與顯影單元20能夠相互旋動地連結,而構成處理匣B。
具體上,於顯影單元20之長邊方向(顯影滾筒32的軸線方向)兩端之顯影容器23所形成的臂部23aL、23aR的前端設有旋動孔23bL、23bR。該旋動孔23bL、23bR是與顯影滾筒32的軸線平行地設置。
又,在作為清潔單元側之框體(外殼)之清潔框體71的長邊兩端部的各個,形成有用以嵌入連結銷75的嵌入孔71a。並且,使臂部23aL、23aR對準清潔框體71之預定位置,將連結銷75插入旋動孔23bL、23bR與嵌入孔71a。藉此,使清潔單元60與顯影單元20以作為連結構件的連結銷75為中心能夠旋動地結合。
此時,安裝於臂部23aL,23aR之根基部並 作為彈壓構件的螺旋彈簧46(線圈彈簧)乃抵接於清潔框體71,以連結銷75作為旋動中心而將顯影單元20朝向清潔單元60彈壓。
藉此,作為處理手段的顯影滾筒32被確實地朝向作為旋轉體之感光鼓62的方向推壓。藉此,藉由安裝於顯影滾筒32的兩端部並呈環狀形狀之作為間隔保持構件的間隔材(省略圖示),使顯影滾筒32與感光鼓62保持預定的間隔。
§3(處理匣之裝卸的說明)
於上述的構成中,使用第4圖、第5圖來對處理匣B裝卸於裝置本體A的動作進行說明。
第4圖,是將處理匣B裝卸於裝置本體A之情形的說明圖。第4圖(a)是從非驅動側所觀察的立體圖;第4圖(b)是從驅動側所觀察的立體圖。又,所謂驅動側,是指處理匣B之設有聯結構件86之長邊方向上的端部。
於裝置本體A安裝有可旋動的開閉扉13。第4圖,是顯示該開閉扉13為開啟狀態下之裝置本體的圖面。
於裝置本體A的內部,具備有:作為本體側卡合部的驅動頭14、以及作為導引機構的導引構件12。在此,驅動頭14為設置於裝置本體A側,是用以將驅動力傳動至安裝於裝置之處理匣的本體側驅動傳動機構,並 與設在本體側之處理匣的聯結構件86卡合。在卡合後,藉由驅動頭14進行旋轉而可以將旋轉力傳動至處理匣。又,就可與處理匣B所具備的聯結件卡合來傳動驅動此點而言,驅動頭14可視為是本體側的聯結件。在此,作為本體側卡合部的驅動頭14,是能夠旋轉地被支撐於裝置本體A。又,驅動頭14,係具備:作為軸部的驅動軸14a、以及作為供與旋轉力之供與部的驅動銷14b(請參照第5圖(b3))。在本實施例中,雖記載有驅動銷14b,但也可以是具備從驅動軸14a之旋轉軸線朝向半徑方向外側突出的突起部(凸部),使驅動力從該突起的表面傳動至處理匣側之構成亦可。又,將驅動銷14a壓入至設置於驅動軸14a的孔穴後,再進行熔著亦可。從第5圖(b1)至第5圖(b4)的剖線部(劃斜線部)是表示斷面。又,於第5圖以後亦同樣地,對斷面圖施以剖面線(劃斜線處理)。
又,作為導引機構之導引構件12是用以將處理匣B導引至裝置本體A內的本體側導引構件。導引構件12亦可以是在板狀的構件上開設導引用的溝槽,也可以是以從下面支撐處理匣B並同時進行導引(引導)之方式所設置的構件。
接著,使用第5圖,對於一面隨著作為驅動力傳動部件的聯結構件86進行傾斜(傾斜動作、擺動、轉動)動作,一面使處理匣B裝卸於裝置本體A的樣子進行說明。
第5圖,是一面隨著聯結構件86進行傾斜(傾斜動作、擺動、旋轉)之動作,一面將處理匣B裝卸於裝置本體A之情形的說明圖。從第5圖(a1)至第5圖(a4),是從驅動側面朝向非驅動側觀察聯結構件86附近時的放大圖。又,第5圖(b1),是以第5圖(a1)所記載之S1-S1切斷線所剖切後的斷面圖(S1斷面圖)。同樣地,以與第5圖(a1)相同之S1-S1切斷線剖切,第5圖(b2)是第5圖(a2)的斷面圖(S1斷面圖)、第5圖(b3)是第5圖(a3)的斷面圖(S1斷面圖)、第5圖(b4)是第5圖(a4)的斷面圖(S1斷面圖)。
又,依第5圖(a1)至第5圖(a4)的順序,顯示處理匣B朝向裝置本體A進行裝設的樣子,第5圖(a4)是顯示處理匣B已完成裝設至裝置本體A的狀態。又,在第5圖中,作為裝置本體A的部件而描繪出導引構件12及驅動頭14此2個,除此以外的部件為處理匣B的部件。
在此,於第5圖中之箭頭X2及箭頭X3所示的方向是與驅動頭14的旋轉軸線L3大致垂直相交。以下,將以箭頭X2所示的方向稱為X2方向,將以箭頭X3所示的方向稱為X3方向。又,同樣地X2方向及X3方向是與處理匣之感光鼓62的軸線L1大致垂直相交。於第5圖,箭頭X2所示的方向,是將處理匣B朝向裝置本體A進行裝設的方向(處理匣裝設方向下游)。又,箭頭X3所示的方向,是將處理匣B從裝置本體脫離的方向(處理 匣裝設方向上游側)。又,併合以箭頭X2所示的方向以及以箭頭X3所示的方向可以視為裝卸方向。又,裝設或脫離也可以視為是包含有方向上的意義。此情況時,亦會有使用裝設方向上游、裝設方向下游、脫離方向上游、脫離方向下游等之用語表現來進行說明的情形。
如第5圖所示,處理匣B係具有作為彈壓構件(彈性構件)的彈簧。在本實施例中,是使用作為該彈簧的扭力彈簧91(別名,扭轉彈簧、扭力線圈彈簧、反作用線圈彈簧)。該扭力彈簧91是以將聯結構件的自由端部86a朝向靠近驅動頭14的方向倒下之方式進行彈壓。換言之,在處理匣B的裝設過程中,扭力彈簧91,是以使自由端部86a朝向與驅動頭14的旋轉軸線垂直相交的裝設方向下游側之方式來彈壓聯結構件86。聯結構件86以使其自由端部86a保持在朝向驅動頭14的姿勢(狀態)下,處理匣B便可往裝置本體A插入(詳細於後述之)。
在此,是以感光鼓62的旋轉軸線為軸線L1,以聯結構件86的旋轉軸線為軸線L2,以作為本體側卡合部之驅動頭14的旋轉軸線為軸線L3。此時,如由第5圖(b1)至第5圖(b3)所示,軸線L2是相對於軸線L1及軸線L3成為傾斜的狀態。又,驅動頭14的旋轉軸線是與驅動軸14a的旋轉軸線為大致相同。又,由於驅動側凸緣87是設置於感光鼓62的端部並與之一體地旋轉,故驅動側凸緣87的旋轉軸線是與感光鼓62的旋轉軸線為 大致相同。
當將處理匣B插入至如第5圖(a3)及第5圖(b3)所示之程度時,聯結構件86便抵接於驅動頭14。在第5圖(b3)中,是顯示出作為施予旋轉力之施予部的驅動銷14b與聯結構件的待機部86k1抵接的例子。藉由該抵接來使聯結構件86的位置(傾斜動作)受到限制,而使軸線L2之相對於軸線L1(軸線L3)的傾斜(傾斜動作)量慢慢地縮小。
在本實施例中,雖是例示並說明了作為施予部的驅動銷14b與聯結構件的待機部86k1抵接的例子。但是,聯結構件86與驅動頭14抵接的部位是依聯結構件86及驅動頭14之旋轉方向的相位狀態而產生變化。因此就驅動而言,並不限定於本實施例的抵接位置。只要聯結構件之自由端部86a(詳細於後述之)的任一部位,與驅動頭14的任一部位抵接即可。
當將處理匣B插入至裝設終了位置時,如第5圖(a4)、(b4)所示,軸線L2是位在與軸線L1(軸線L3)實質上為同一直線上。換言之,是聯結構件86及驅動頭14及驅動側凸緣87的旋轉軸成為大致一直線。
如此地,藉由設置在處理匣B的聯結構件86與作為本體側卡合部的驅動頭14進行卡合,使得旋轉力能夠從裝置本體傳動至處理匣。接著,處理匣B從裝置本體A卸取出時,便從第5圖(a4)、(b4)的狀態遷移至第5圖(a1)、(b1)的狀態。與裝設動作相同樣地, 聯結構件86以相對於軸線L1呈傾斜(傾斜動作),使得聯結構件86可從作為本體側卡合部的驅動頭14脫離。亦即,處理匣B朝向與X2方向相反的X3方向(與驅動頭14的旋轉軸線L3呈大致垂直相交)移動,而使聯結構件86從驅動頭14脫離。
又,處理匣B在朝向X2方向或是X3方向所進行的移動,只要在裝設終了位置近旁即可。在裝設終了位置近旁以外的場所時,處理匣B是可以朝向任何方向移動。亦即,聯結構件86在即將與驅動頭14卡合或是脫離時之處理匣的移動軌跡,只要朝向與驅動頭14的旋轉軸線L3呈大致垂直相交的既定方向移動即可。
§4(聯結構件的說明)
接著,使用第6圖來說明聯結構件86。又,旋轉方向是以時鐘的走針方向為基準,以順時鐘旋轉(Clockwise)、逆時鐘旋轉(Counter Clockwise)或是以繞右旋轉、繞左旋轉來表現者。第6圖的旋轉方向R,在從處理匣的驅動側觀察非驅動側之情形時,為逆時鐘旋轉。
又,為了說明圖面所記載之各要素的構成,因而將用於說明而在平面上所劃出的線稱之為假想線,將用於說明而在立體圖等所劃出的面稱之為假想面。又,在必須使用複數的假想線來進行說明之情形時,則使用第一假想線、第二假想線、第三假想線等之用語表現。同樣 地,在必須使用複數的假想面來進行說明之情形時,則使用第一假想面、第二假想面、第三假想面等之用語表現。又,在沒有特別明載之情形時,在表現處理匣內側(處理匣內側方向)或是處理匣外側(處理匣外側方向)時,則以框體為基準,將內部視為內側(內側方向),將外部視為外側(外側方向)。
第6圖(a)是聯結構件86的側面圖。又,第6圖(b),是以第6圖(a)所示之S2-S2剖切線將聯結構件86切斷的S2斷面圖。又,於第6圖(b),是顯示沒有切斷作為本體側卡合部之驅動頭14的狀態。
第6圖(c)是用於說明聯結構件86與驅動頭14呈卡合狀態的圖面。具體上,是從處理匣之驅動側的端部(端面)及驅動頭14的外側,朝向第6圖(a)之箭頭V1方向,來觀察聯結構件86與驅動頭14的圖面。又,第6圖(d)是聯結構件86的立體圖。第6圖(e)為自由端部86a(於後述之)附近的說明圖,是朝向沿著承受旋轉力之承受部86e1、86e2的方向(位於第6圖(c)的V2方向)所觀察的側視圖。
如第6圖所示,聯結構件86主要具有3個部分。簡單而言,是由2個端部以及其間的中間部分所構成。
第一部分,是可與作為本體側卡合部的驅動頭14卡合,用以承受來自驅動頭14之旋轉力的自由端部86a。又,自由端部86a,係具備有朝向驅動側擴開的開口 部86m。
第二部分,為實質上成球形狀的結合部86c(被容納部)。該結合部86c,是受到作為被傳動構件的驅動側凸緣87而能夠傾斜動作地被保持(結合並連結)。在感光鼓端部(缸筒端部)之中,於感光鼓之一端側安裝有驅動側凸緣87,於另一端側安裝有非驅動側凸緣64。
並且,可視為第一部分是包含聯結構件的一端側,第二部分是包含聯結構件的另一端側。又,第二部分在被保持在驅動側凸緣87時,可視為包含聯結構件旋動(傾斜動作)時的旋動中心。
第三部分,是連結自由端部86a與結合部86c的連繫部86g。
在此,連繫部86g的最大旋轉直徑ΦZ2是比結合部86c之最大旋轉直徑ΦZ3還小(ΦZ2<ΦZ3),且比自由端部86a之最大旋轉直徑ΦZ1還小(ΦZ2<ΦZ1)。若使用其他的表現形式,則為連繫部86g之至少一部分的直徑是比結合部之直徑中最大的部分還小。又,連繫部86g之至少一部分的直徑是比自由端部86a之直徑中最大的部分還小。此所謂的直徑,為繞聯結構件之旋轉軸線周圍的最大旋轉直徑,並且是指在與聯結構件之旋轉軸線垂直相交的假想平面上,聯結構件之各斷面所描繪之假想圓當中直徑最大的部分。
又,結合部86c的最大旋轉直徑ΦZ3,是比 自由端部86a之最大旋轉直徑Z1還大(ΦZ3>ΦZ1)。藉此,當將聯結構件86從自由端部86a側通過直徑在ΦZ1以上且在ΦZ3以下之孔穴時,聯結構件86便卡在該孔穴而不能通過。因此,可以容易地抑制在組裝聯結構件86時、或者是組裝之後,聯結構件從所組裝成的單元脫落掉。在本實施例中,自由端部86a的最大旋轉直徑ΦZ1,是比連繫部86g之最大旋轉直徑ΦZ2還大,但比結合部86c之最大旋轉直徑ΦZ3還小(ΦZ3>ΦZ1>ΦZ2)。
又,各別之最大旋轉直徑ΦZ1、ΦZ2、ΦZ3可如第6圖(a)所示地進行測量。具體上,在包含聯結構件之旋轉軸的斷面上測量聯結構件之各部之徑向的直徑,即為各每一該部分的最大直徑。又,也可以思考成是依據聯結構件以旋轉軸為中心進行旋轉所形成的立體圖形為基礎。具體上,可特定出:構成聯結構件之各部當中,位在徑向上離旋轉軸線最遠位置的點。並且,將該特定出的點,以聯結構件之旋轉軸線為中心進行旋轉時所描繪的軌跡作為假想圓來使用,以該假想圓的直徑作為最大旋轉直徑來表示亦可。
如第6圖(b)所示,開口部86m,係在聯結構件86裝設於裝置本體A的狀態下,具有作為朝向驅動頭14側擴開之擴開部(擴大部)之圓錐形狀的承受面86f。又,承受面86f為自由端部的外周面,承受面86f藉由朝向外側突出,構成自由端部內部的凹部86z。又,凹部86z,係於軸線L2方向,具有與感光鼓62之設置側 (缸筒側)為相反側的開口部86m(開口)。
如第6圖(a)、(c)所示,作為自由端部86a的前端側,在以軸線L2為中心的圓周上,2個爪部86d1、86d2配置於相對於軸線L2為點對稱的位置。又,在爪部86d1、86d2之間,設置有待機部86k1、86k2。在此,是對於具備1對突起之構成進行了說明,但對於用以傳動驅動力,以1個突起亦可。此情形時,可將突起之順時鐘下游側的面與上游側的面之間視為待機部。在此,待機部,是設於裝置本體A之驅動頭14的驅動銷14b並沒有與爪部86d接觸之進行待機時所必要的空間(空位)。該空間是比作為施予旋轉力之施予部的驅動銷14b的直徑還大。
該空間(空位),係具有:在將處理匣裝設於裝置本體A時作為間隙(遊隙)的功能。又,於聯結構件86的半徑方向上,以使凹部86z位在比爪部86d1、86d2更內側位置之方式來構成。爪部86d之徑向的寬度是與待機部的寬度大致相同。
如第6圖(c)所示,在等待旋轉力從驅動頭14被傳動至聯結構件86之待機之時,於待機部86k1、86k2有將施予旋轉力的驅動銷14b位於其中(位於準備位置、待機位置)。再者,於第6圖(d),於爪部86d1、86d2在朝向R方向旋轉時的上游側,分別設置有承受部86e1、86e2(請參照第6圖(a))用以承受與R方向呈交叉的旋轉力。又,圖中的R方向,是指影像形 成時,承受到來自裝置本體的驅動頭14的驅動力而進行旋轉的方向。
在此,是由對處理匣B傳動驅動的驅動頭14與驅動銷14b構成進行力量傳動的驅動傳動機構。當然,依照驅動頭的設計形狀也可以以一個構件來擔任複數個功能。此時,實際上可將與其他構件接觸並進行傳動驅動之構件的表面視為可達成該功能的部分。
在聯結構件86與驅動頭14呈卡合,驅動頭14進行旋轉的狀態下,本體側之驅動銷14b的表面是與聯結構件86之承受部86e1、86e2的側面接觸。藉此,使旋轉力從作為本體側卡合部之驅動頭14傳動至作為驅動傳動部件的聯結構件86。
再者,於承受部86e1、86e2的基根部,設置有比待機部86k1、86k2更朝向結合部86c側凹陷的退避部86n1、86n2。對於該退避部86n1、86n2,將使用第7圖詳細進行說明。第7圖(b)為第7圖(a)的S3斷面。
第7圖,是表示聯結構件86在驅動銷14b與承受部86e1、86e2由抵接的狀態下,沿著施予旋轉力的驅動銷14b呈傾斜的樣子。如第7圖所示,承受部86e1、86e2與驅動銷14b在抵接的狀態下,聯結構件86為傾斜時,為了避免待機部86k1、86k2與驅動銷14b的干涉,而設置有退避部86n1、86n2。因此,若是將待機部86k1、86k2整體更加切削至結合部86c側、或者是縮 短驅動銷14b等之情形時,就無設置必要。不過,在本實施例中,若將待機部86k1、86k2切削至結合部86c側之情形時,恐會使聯結構件86的剛性降低,故設置退避部86n1、86n2作為其構成。
又,如第6圖(c)所示,為了使傳動到聯結構件86的旋轉力矩儘可能地安定,故承受部86e1、86e2以軸線L2為中心,配置在點對稱的位置為理想。藉此,可使旋轉力傳動半徑成一定,而使傳動到聯結構件86的旋轉力矩安定。又,為了使承受旋轉力之聯結構件86的位置儘可能地安定,將承受部86e1與86e2配置在180°相向的位置為理想。因此,如本實施例般地,在自由端部之承受部附近的外周部,不具有如鍔狀地圍住承受部與待機部外周部的突起(鍔部)之構成情形下,承受部的數目以2個為佳。又,若是於承受部的外周部具備有圓環狀鍔部之構成的話,沿著旋轉軸線從徑向外側觀察承受部時就會成為沒有曝露出的狀態。也因此,無論聯結構件的姿勢如何,在處理匣運搬時等情形下,承受部比較容易受到保護。但是,若是沿著聯結構件的旋轉軸線從外側觀察時,以藉由鍔部而使承受部不被看見之構成下,鍔部就易與卡合部產生干涉。
再者,如第6圖(d)、(e)所示,為了使承受旋轉力之聯結構件86的位置安定,故使承受部其前端側接近於軸線L2之方式,使承受部86e1、86e2相對於軸線L2夾角度θ3呈傾斜為理想。如第6圖(b)所示, 藉由傳動至聯結構件86的旋轉力矩,由於聯結構件86會被拉近於作為本體側卡合部的驅動頭14側。藉此,使圓錐形狀的承受面86f與驅動頭14的球面部14c抵接,而使聯結構件86的位置更易於安定。
又,爪部86d1、86d2的設置個數在本實施例中為2個,但如前所述只要驅動銷14b可以進入待機部86k1、86k2,是能夠適當地變更。不過,由於驅動銷14b必須進入到待機部,會有因為增加爪部的設置個數,而必須縮小爪部本身的寬度(在第6圖(c)之圓周方向的寬度)之情形。如此情形時,如本實施例,以將突起部設為2個(1對)為佳。
再者,承受部86e1、86e2,亦可配置在承受面86f的徑向內側。或者是,承受部86e1、86e2,於軸線L2方向上,是被配置在從承受面86f朝向徑向外側突出之處亦可。不過,在本實施例中如前所述,在從承受面86f沿著旋轉軸線朝向遠離感光鼓62的方向突出之爪部86d1、86d2的側面,承受來自驅動頭14的驅動力。因此,從裝置本體承受驅動力之自由端部86a的爪部86d1、86d2,其突起本身呈露出。這是因為若設置圍住突起(爪)之圓環狀鍔部時,聯結構件86呈傾斜時若與周圍的構件干涉,就會限制聯結構件86之能夠傾斜的角度。還有,當一設置圓環狀鍔部須進行避開周圍部件的配置等,因而在結構上就會隨之造成處理匣B的大型化。
又,因此,除了承受來自裝置本體的驅動力之處所 (在本實施例中為爪部86d1、86d2),藉由不設置其他以外的形狀,可以達成處理匣B(及裝置本體A)的小型化。另一方面,由於沒有設置圍住突起的鍔部,所以恐有升高在運送途中與其他部件接觸之虞。不過,如後所述地藉由利用彈簧來彈壓聯結構件86,可將爪部86d1、86d2收納在軸承構件76的最外部之內。藉此,可以減低爪部86d1、86d2在運送途中破損的可能性。
在此,在本實施例中,將爪部86d1、86d2從待機部86k1、86k2突出的突出量Z15設為4mm。此是在考慮零件公差之後也不會使待機部86k1、86k2與驅動銷14b干涉,且可以使爪部86d1、86d2與驅動銷14b確實地卡合之適切的量,不過亦能夠依零件精度來變更。然而,若是待機部86k1、86k2從驅動銷14b退避超過必要以上時,則恐會增大驅動傳動於聯結構件86時的變形。另一方面,若增大爪部86d1、86d2的突出量,會使處理匣B或是裝置本體A的大型化。因此突出量Z15在3mm以上5mm以下的範圍為佳。
又,於本實施例中,位於軸線L1方向之自由端部86a的長度約6mm。因此,自由端部86a之基部(爪部86d1、86d2以外的部分)的長度約2mm,其結果,於軸線L1方向上,爪部86d1、86d2的長度,比上述基部(爪部86d1、86d2以外的部分)的長度還長。
又,承受部86e1、86e2的內徑ΦZ4,是設成比連繫部86g的最大旋轉直徑ΦZ2還大。在本實施例中ΦZ4比 ΦZ2大2mm。
如第6圖所示,結合部86c,是由:實質上於軸線L2上具有作為傾斜動作中心之中心C之實質上的球形狀86c1、圓弧面部86q1、86q2、以及孔部86b所構成。
結合部86c的最大旋轉直徑ΦZ3,是比自由端部86a之最大旋轉直徑ΦZ1還大地構成。在本實施例中,ΦZ3比ΦZ1大1mm。又,對於球形部可以是比較實質上的直徑,對於依成形的情況而製成去掉一部分材料之形狀之情形時,比較假想球的直徑亦可。又,圓弧面部86q1、86q2是將與連繫部86g同徑的圓弧形狀以沿著軸線L2延伸的圓弧面。作為貫通孔之孔部86b,是貫通於:相對於軸線L2呈垂直相交的正交方向。作為該貫通孔的孔部86b,是由:相對於軸線L2呈垂直相交的第一傾斜被限制部86p1、86p2、以及相對於軸線L2呈平行的傳動部86b1、86b2所構成。
在此,第一傾斜被限制部86p1、86p2是位在相互離球形狀86c1的中心C等距離處的平面形狀(Z9=Z9)。又,傳動部86b1、86b2,亦為位在相互離球形狀86c1的中心C等距離處的平面形狀(Z8=Z8)。又,通過孔部86b而使聯結構件86能夠傾斜動作地予以支撐的銷88的直徑為2mm。因此,Z9只要超過1mm,聯結構件86就可以傾斜動作。又,Z8為1mm時,銷88就能夠通過孔部,Z8只要超過1mm,聯結構件86就帶有能夠 繞軸線L1周圍以一定量旋轉的自由度。
又,第一傾斜被限制部86p1、86p2之於孔部86b之中,與軸線L2垂直相交之方向的端部,是到達圓弧面部86q1、86q2的外緣為止。又,傳動部86b1、86b2之中,與孔部86b的軸線L2垂直相交之方向的端部是到達球形狀86c1的外緣為止。
又,如第6圖所示,連繫部86g,是連接自由端部86a與結合部86c的圓筒形狀,且實質上為沿著軸線L2之圓柱形狀(或是圓筒形狀)的軸部。
本實施例之聯結構件86的材質,可以使用聚縮醛、聚碳酸酯、PPS、液晶聚合物等的樹脂亦可使用。或是,在此等樹脂中調配加入玻璃纖維、碳纖維等,或是藉由於上述樹脂中嵌入金屬,來提高剛性亦可。又,將聯結構件86整體以金屬等製作亦可。在本實施例中是採用使聯結小型化的最佳金屬。具體上,是採用鋅模鑄合金。於結合部86c之自由端側86a的球形部,以刮取靠近連繫部86g該側之球面的一部分之方式而構成。此外,藉由精心加工聯結構件的形狀,以使包含第一部分至第三部的全長約為21mm以下之方式而構成。又,從傾斜動作中心C至與本體驅動銷卡合之自由端的端部為止之長邊方向的長度為15mm以下。又,聯結構件離傾斜動作中心的距離愈短,聯結構件在同一角度傾斜時從驅動銷退避的距離就愈少。換言之,為了處理匣的小型化等,若縮短聯結構件時,為了迴避驅動銷就必須精心於增大必要之傾斜動作 可能角度(傾斜動作角度)等。又,自由端部86a、結合部86c、以及連繫部86g可以為一體成形,或者亦可以將各個不同個體所形成者結合為一體。又,從處理匣卸下安裝有感光鼓與聯結構件之凸緣的3個體時,聯結構件係以可朝向任一傾斜方向呈傾斜(傾斜自如)之方式被安裝。
§5(感光鼓單元的構成說明)
使用第8圖及第9圖,對感光鼓單元U1(以下,記載為感光鼓單元U1)之構成進行說明。
第8圖是感光鼓單元U1之構成的說明圖,第8圖(a)是從驅動側所觀察的立體圖,第8圖(b)是從非驅動側所觀察的立體圖,第8圖(c)是分解後的立體圖。第9圖是將感光鼓單元U1組裝於清潔單元60之情形的說明圖。
如第8圖所示,感光鼓單元U1,是由:感光鼓62、傳動來自聯結構件之旋轉力的驅動側凸緣單元U2、及非驅動側凸緣64、以及接地片65所構成。作為旋轉體的感光鼓62,是於表面被覆有感光層之鋁等的導電性構件。又,感光鼓62,其內部可為中空、或者是內部為實心都無妨。
驅動側凸緣單元U2,係作為傳動來自聯結構件之旋轉力的被傳動構件,是被配置在感光鼓62之驅動側的端部。具體上,如第8圖(c)所示,驅動側凸緣單元U2,是使作為被傳動構件之驅動側凸緣87的被固定 部87b嵌合於感光鼓62之端部的開口部62a1,並以接著或是斂縫加工等方式固定於感光鼓62。而且,當驅動側凸緣87旋轉時,感光鼓62便一體地旋轉。在此,作為驅動側凸緣87之凸緣軸線的旋轉軸線,是與感光鼓62的軸線L1以在實質上為同軸(同一直線上)之方式,使驅動側凸緣87被固定於感光鼓62。
又,所謂「實質上為同軸(同一直線上)」,除了完全一致之同軸(同一直線上)的情形之外,亦包含因零件尺寸的不均一公差等所造成與同軸(同一直線上)或多或少的偏差之情形。在以下的說明中亦同。
同樣地,非驅動側凸緣64,係與感光鼓62實質上為同軸線上,並被配置在感光鼓62之非驅動側的端部。在本實施例中,非驅動側凸緣64為樹脂製。又,如第8圖(c)所示,非驅動側凸緣64,是以接著或是斂縫加工等方式固定於感光鼓62之長邊端部的開口部62a2。又,於非驅動側凸緣64,配置有導電性(主要為金屬)的接地片65。接地片65,是接觸於感光鼓62的內周面,並與裝置本體A電性連接。
如第9圖所示,感光鼓單元U1是由清潔單元60所支撐。
在感光鼓單元U1的非驅動側,非驅動側凸緣64的軸承部64a(請參照第8圖(b))是藉由感光鼓軸78而能夠旋轉地被支撐。又,感光鼓軸78是被壓入固 定於:設在清潔框體71之非驅動側的支撐部71b。
另一方面,如第9圖所示,於感光鼓單元U1的驅動側,設有與凸緣單元U2接觸地支撐的軸承構件76。作為該軸承構件76之基部(被固定部)的壁面(板狀部)76h是藉由螺絲90而固定於清潔框體71。具體上,軸承構件76是被螺鎖於清潔框體71。而且,驅動側凸緣87是經由軸承構件76而被支撐於清潔框體71(有關軸承構件76詳細於後述之)。又,以軸承構件76的板狀部76h作為基準面之情形時,該支撐構件係於處理匣內部及外部分別具有突起。由於作為支撐構件的軸承構件76為處理匣的框體,故可將從軸承構件76突出的突起視為框體突起(凸部)。同樣地,由於軸承構件76是被安裝在處理匣框體本體,所以對於承受來自裝置本體之彈壓力的突起(第一突起)或者是為了安裝彈簧的突起(第二突起),亦可視為從框體伸出的突起。又,於軸承構件76及處理匣的框體,在本實施例所明示之部位以外的處所,為了確保樹脂成型時的拉拔或者強度,亦可以設置肋、溝槽、或是減少材料的孔穴。
在本實施例中,雖是藉由螺絲90將軸承構件76固定於清潔框體71來為其構成,但也可以藉由接著來固定之構成、或者是藉由熔融的樹脂來進行接合之構成。又,亦可以將清潔框體71與軸承構件76設置成一體化。
§6(驅動側凸緣單元之說明)
使用第10圖、第11圖、第12圖,對驅動側凸緣單元U2之構成進行說明。
第10圖是將驅動側凸緣單元U2分解後的立體圖,第10圖(a)是從驅動側、第10圖(b)是從非驅動側所觀察的圖面。第11圖是驅動側凸緣單元U2之構成的說明圖,第11圖(a)是驅動側凸緣單元U2的立體圖,第11圖(b)是以第11圖(a)之S4-S4切斷面所剖切後的斷面圖,第11圖(c)是以第11圖(a)之S5-S5切斷面所剖切後的斷面圖。第12圖是驅動側凸緣單元U2之組裝方法的說明圖。
如第10圖、第11圖所示,驅動側凸緣單元U2,係具有:聯結構件86、作為軸部(軸)的銷88、驅動側凸緣87、以及作為限制構件的蓋構件89。在此,聯結構件86是與驅動頭14卡合而承受旋轉力。而且,銷88,實質上為圓柱形狀(或是圓筒形狀),且延伸於:相對於軸線L1呈垂直相交的方向。在此,銷88,是承受來自聯結構件86的旋轉力,並將該旋轉力傳動至驅動側凸緣87。此時,作為軸部的銷88,係為了與聯結構件的貫通孔抵接並傳動旋轉力,因此具備有:與貫通孔的一部分抵接並限制聯結構件在旋轉方向之旋轉的旋轉限制部。又,作為軸部之銷88,為了限制聯結構件86的傾斜動作,具備有:與貫通軸之一部分抵接並限制聯結構件之傾斜動作的傾斜動作限制部。
又,驅動側凸緣87係接受來自銷88的旋轉力,並將該旋轉力傳動至感光鼓62。作為限制構件的蓋構件89,是以使聯結構件86與銷88不會從驅動側凸緣87脫落之方式來進行限制。藉此,聯結構件86可以相對於驅動側凸緣87採取各種姿勢。換言之,聯結構件86係以旋動中心為支點,傾斜動作自如地保持第一姿勢、以及與第一姿勢不同的第二姿勢等。又,若著眼於聯結構件的自由端部,則可以採取各種位置(第一位置、以及與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
又,如上所述地,驅動側凸緣單元U2是由複數的構件所組成,並藉由使作為第一構件的驅動側凸緣87與作為第二構件的蓋構件89成一體化來達成作為凸緣的作用。驅動側凸緣87係達成:從銷88承受驅動的部分、以及對感光鼓62傳動驅動之兩方面的功能。相反地,蓋構件89則是實質上不與感光鼓的內部接觸,並與驅動側凸緣87一同地保持著銷88。
接著,使用第10圖來對各構成部件進行說明。
於聯結構件86,如前述般地設有自由端部86a、以及結合部86c(被容納部)。於結合部86c,設有作為貫通孔的孔部86b。於該孔部86b的內側(內壁),具有將旋轉力傳動至銷88的傳動部86b1、86b2。又,於該孔部86b的內側(內壁)具有用以限制聯結構件86的傾斜量而與銷88抵接(請參照第15圖(b2))之作為傾 斜被限制部的第一傾斜被限制部86p1、86p2。在此,作為軸部之銷88的周面的一部分具有作為傾斜限制部(第一傾斜限制部)的功能。
驅動側凸緣87,係具有:被固定部87b、第一圓筒部87j、圓環狀溝部87p、以及第二圓筒部87h。在此,被固定部87b是與感光鼓62的缸筒內面接觸以傳動驅動力而被固定於感光鼓62的部分。又,第二圓筒部87h,是設置在第一圓筒部87j的徑向內側,圓環狀溝部87p是設在第一圓筒部87j與第二圓筒部87h之間。第一圓筒部87j,係於其徑向外側具有齒輪部(斜齒輪)87c,於其徑向內側(圓環狀溝部87p側)具有支撐部87d。作為齒輪部(齒輪)87c的齒輪形狀者,從驅動傳動性的觀點而言,斜齒輪是特別理想,不過也可以使用平齒輪等之齒輪。又,驅動側凸緣87的第二圓筒部87h是呈中空形狀,於內部具備有收納部(空洞部)87i。在此,收納部(空洞部)87i,其內部是用以收納聯結構件86的結合部86c的部分。又,於該收納部87i的驅動側,設有:與結合部86c抵接並用以防止(限制)聯結構件86往驅動側脫落之作為脫落防止部(外突部,脫落限制部)的圓錐部87k。具體上,圓錐部87k,係與聯結構件86之結合部86c的外周抵接,而限制聯結構件的脫落。再者,具體上,圓錐部87k,係與結合部86c之大致球形狀的部分抵接,而限制聯結構件86的脫落。亦即,圓錐部87k的最小內徑係比收納部87i的內徑還小。亦即,圓錐部87k是 從收納部87i的內面朝向聯結構件的軸線中心(空洞部側)伸出(鼓出、突出),並抵接於結合部86c的周面而可以限制脫落。
在本實施例中,雖是將圓錐部87k以軸線L1為中心軸製成圓錐形狀,不過例如亦可以是與球面或者軸線L1呈交叉的平面。於圓錐部87k的驅動側,用以使聯結構件86之自由端部86a突出的開口部87m,其直徑(ΦZ10)是以比自由端部86a的最大旋轉直徑ΦZ1還大之方式來設置。於開口部87m之更位於驅動側,設有:聯結構件86呈傾斜(傾斜動作)時可與聯結構件86之外周抵接之作為其他傾斜限制部的第二傾斜限制部87n。具體上,第二傾斜限制部87n,是聯結構件86呈傾斜時可與作為第二傾斜被限制部的連繫部86g抵接。又,齒輪部87c,是用以將旋轉力傳動至顯影滾筒32的部分。再者,被支撐部87d,是受軸承構件76(支撐構件)的支撐部76a所支撐的部分,是設置在齒輪87c的厚壁內側。此等,是被配置於與感光鼓62之軸線L1同一軸線上。
在此,聯結構件86與第一傾斜限制部抵接之情形時,相較於與第二傾斜限制部抵接之情形時,其傾斜角度是以為較小之方式而構成(詳細於後述之)。
又,在第二圓筒部87h之內部所設置的收納部87i,在以軸線L1為中心相互偏差180°相位的位置,具有與軸線L1平行所配置的一對溝部87e(凹部)。溝部87e係於驅動側凸緣87的軸線L1方向上朝向被固定部 87b側呈開口,並於徑向與空洞部87i連結。又,於溝部87e的底部,具有作為與軸線L1垂直相交之正交面的脫落防止部87f。再者,凹部87e係具有承受來自後述之銷88之旋轉力的一對被傳動部87g。在此,溝部87e(之至少一部分)與圓環狀溝部87p(之至少一部分)係於軸線L1方向呈交疊(請參照第12圖(b))。因此,可以達成驅動側凸緣87的小型化。
又,作為限制構件的蓋構件89,係設有:為圓錐形狀的基部89a、及設於基部89a的孔部89c、以及與軸線L1大致平行地從基部89a突出,且環於基部的軸線周圍的相位大約偏差180°的一對突出部89b。突出部89b係於軸線L1方向前端具有長邊限制部89b1。
又,在本實施例中,驅動側凸緣87是由射出成形所成形的樹脂製品,其材料為聚縮醛、聚碳酸脂等。不過,因應用以使感光鼓62旋轉的負荷力矩,亦可將驅動側凸緣87實施為金屬製品。又,在本實施例中,驅動側凸緣87,係具有用以將旋轉力傳動至顯影滾筒32的齒輪部87c。不過,顯影滾筒32的旋轉,也可以不必特別地透過驅動側凸緣87。若於此情形時,是可以不需要齒輪部87c。但是,如本實施例般,在驅動側凸緣87配置齒輪部87c之情形時,以將齒輪部87c與驅動側凸緣87一體成形為理想。
其次,使用第13圖、第14圖來對軸承構件76詳細地說明。第13圖是清潔單元U1之中,僅顯示軸 承構件76周邊的說明圖。第13圖(a)是從驅動側所觀察的側視圖。又,第13圖(b)是以第13圖(a)之S61-S61切斷線所剖切後的斷面圖,第13圖(c)、第13圖(d)為立體圖。又,第13圖(e)是以第13圖(a)之S62-S62切斷線所剖切後的斷面圖。第14圖,是軸承構件76的立體圖,第14圖(a)是從驅動側所觀察的圖面,第14圖(b)是在從非驅動側所觀察的圖上,為了說明而附加上驅動側凸緣87。第14圖(c)是以第14圖(b)之S71平面所剖切後的斷面圖。
如第14圖所示,軸承構件76,主要是由:板狀部76h、及從板狀部76h朝向一方(驅動側)突出的第一突出部76j、以及從板狀部76h朝向另一方(非驅動側)突出之作為第二突出部的支撐部76a所構成。再者,軸承構件76,係具有:從板狀部76h朝向支撐部76a的突出方向(非驅動側)凹窪之作為退避部(被進入部)的缺欠部76k。作為該退避部(被進入部)的缺欠部76k係從軸承構件76的基準面觀察時為凹部,且在本實施例中,為朝向處理匣裝設方向下游側具有寬度的溝部。該凹窪雖是為了確保軸承構件76的剛性而以溝形狀為理想,但並不限定於此形狀者。在此,將從基準面的凹窪稱之為退避部,是為了避免聯結構件與本體側的驅動銷在安裝時產生干涉,而用以使聯結構件能夠傾斜並退避的空間。若改變觀察視點的話,可以將從基準面之凹窪稱之為被進入部。這是因為可用以使朝向該凹窪部分傾斜的聯結構件進 入。又,後述之本體側的聯結部導引亦能夠進入於該凹窪。又,也可以使聯結構件或者是聯結部導引,該等構件之至少一部分進入到前述的凹部,並無須使該等構件全部完全進入。因此,設置於該處理匣框體之凹窪是依視點來使聯結構件退避的空間,並可稱之為聯結構件等進入的被進入部。
具體上,可以使朝向處理匣裝設方向下方呈傾斜之聯結構件的傾斜角度以比朝向其他方向傾斜具有更大傾斜(退避)之方式來構成,輻射線狀地使寬幅擴開之形狀亦可。該退避部(被進入部)的形狀不限於溝,只要比凸緣之旋轉軸更朝向往處理匣裝設方向下游側的凹部即可,故不限定於溝形狀。第一突出部76j係於徑向內側,具有容納聯結構件86的空洞部76i,空洞部76i是經由設在第一突出部76j之一部分的缺欠部76j1,而與缺欠部76k有空間上的連結。又,作為該退避部的缺欠部76k,若從空洞部76i來觀察,是設置在處理匣B的裝設方向(X2)側。藉此,使聯結構件86以能夠朝向裝設方向(X2)側進行傾斜(傾斜動作)之方式而構成(請參照第13圖)。藉此,聯結構件86在處理匣裝設於裝置本體時,便能夠退避至作為退避部之缺欠部76k的內部(可以較大傾斜動作)。
此外,軸承構件76,其圓筒形狀的支撐部76a進入到驅動側凸緣87的圓環狀溝部87p,能夠旋轉地支撐被支撐部87d。
再者,第一突出部76j,係具有:在將處理匣B裝設於裝置本體A時具有發揮作為被導引部和第一被定位部之功能的圓筒部76d、以及彈簧承受部76e。又,於缺欠部76k之裝設方向(X2方向)前端側,設有發揮作為第二被定位部之功能的裝設前端部76f。在此,圓筒部76d和裝設前端部76f,是設置在:夾隔著板狀部76h及缺欠部76k而在軸線L1方向上的不同位置,且為相互同心但直徑不同的圓弧狀。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圓筒部87j、圓環狀溝部87p、第二圓筒部87h、以及溝部87e是在軸線L1方向上交疊著。因此,進入圓環狀溝部87p之軸承構件76的支撐部76a、銷88、聯結構件86的球形狀86c1、以及齒輪部87c在軸線L1方向上是配置於交疊的位置。再者,如前所述,於軸承構件76設有比板狀部76h更朝向非驅動側凹窪的缺欠部76k,聯結構件86於傾斜(傾斜動作)時,會使聯結構件86的一部分被容納於缺欠部76k。藉由如此地構成聯結構件86周邊的部件,使軸承構件76或者是聯結構件86相對於齒輪部87c的位置可一邊減低朝向驅動側突出的量,同時可以增大確保聯結構件86的傾斜(傾斜動作)量。又,將既定的立體剖切後之斷面圖上的各部對假想直線正投影時,彼此之部分至少一部分重疊時便形成交疊。換言之,決定成為基準的假想面,將各構件朝同一平面上投影時若產生重疊的話,就當成是在該假想平面上交疊。
再者,如第13圖(e)所示,在聯結構件86朝向缺欠部76k呈傾斜時,第一突出部76j在軸線L1方向上的最外形狀是以位在比聯結構件86(之爪部86d1、86d2)更外側的位置之方式所構成。藉此,聯結構件86的爪部86d1、86d2,可以減低於運送中等之沒有料想到之例如與障害物相碰撞的損失。
又,在本實施例中如前所述地,顯影滾筒32將感光鼓62朝向箭頭X7方向推壓。亦即,感光鼓單元U1是被朝向缺欠部76k側按壓。支撐該感光鼓單元U1(之驅動側凸緣87)的支撐部76a之中,於缺欠部側支撐部76aR有缺欠部76k。因此,沒有缺欠部76k的相反側支撐部76aL,其剛性是比缺欠部側支撐部76aR相對地還高之構成。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實施成將被支撐部87d設於齒輪部87c的厚壁內側,內周承受驅動側凸緣87之構成。藉此,實質上支撐感光鼓單元U1的是相反側支撐部76aL。藉此,使負荷不易施加於剛性較劣的缺欠部側支撐部76aR,並使支撐部76a成為不易變形的構成。
如第13圖所示,作為彈壓手段(彈壓構件)之扭力彈簧91是設置在:比驅動側凸緣87的軸線L1更於聯結構件86之裝卸方向上的脫離側,且於重力方向(上下方向)下側。扭力彈簧91是由圓筒狀的線圈部91c、以及從線圈部91c延伸的第一手臂91a、和第二手臂91b(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構成。而且,線圈部91c是藉由被軸支(係止)於彈簧掛設部76g,而被安裝 於軸承構件76。彈簧掛設部76g其圓筒部之高度(長度)是比線圈部91c還高,以抑制扭力彈簧91從彈簧掛設部76g脫落。彈簧部76g其斷面是在圓的一部分具備直線部之大致D字型狀,並藉由使該突起通過線圈部91c之中來將扭力彈簧91安裝於處理匣。又,在已安裝有扭力彈簧91的狀態下,線圈部91的直徑是比彈簧掛設部76g的直徑還要大。又,彈簧掛設部76g與處理匣B是從處理匣框體之長邊方向端部的同一面,沿著驅動側凸緣的旋轉軸線方向朝向處理匣外側的方向突出。
扭力彈簧91其第一手臂91a是與軸承構件76的彈簧承受部76n抵接,第二手臂91b是與聯結構件86的連接部86g或者是彈簧承受部86h抵接。藉此,扭力彈簧91藉由彈壓力F1將聯結構件86,以使其自由端部86a朝向缺欠部76k側之方式進行彈壓。又,缺欠部76k的寬幅Z11,由於比聯結構件86之前端部86a的直徑ΦZ1還寬廣,所以前端部86a相對於裝設方向X2具有朝上下移動的自由度。扭力彈簧91,由於其線圈部91c是設在比軸線L1更下側,所以聯結構件86藉由彈壓力F1或者是重力,使其前端部86a以朝向下下降之方式被彈壓。藉此,聯結構件86的軸線L2,相對於軸線L1朝向缺欠部76k側傾斜,並且使其前端部86a以抵接於下表面76k1之方式傾斜。在本實施例中,藉由扭力彈簧91的彈壓力F1,使自由端部86a以相對於軸線L1位於下側位置之方式而構成。不過,此為於第23圖如後所述地,自由 端部86a以位於比軸線L1更下側位置之方式使聯結構件86傾斜。
如以上所述,藉由扭力彈簧91,使聯結構件86的自由端部86a以朝向靠近驅動頭14方向之方式而構成。但是,藉由裝設方向X2與重力方向或者是聯結構件86的重量等條件,可藉由聯結構件的自重而使聯結構件86的自由端部86a朝向X2方向。此情形時,也可以不設置作為彈壓手段(彈壓構件)的扭力彈簧91,而利用重力使聯結構件86朝向所期望的方向。本實施例的聯結構件86是受到扭力彈簧91所彈壓,而與溝形狀之缺欠部76k之重力方向下側的側面抵接。藉此,聯結構件受到扭力彈簧及溝之下側的側面所夾,故使聯結構件的姿勢安定。當然,藉由精心設定扭力彈簧91的配置等,亦可以使聯結構件與溝形狀之缺欠部76k之重力方向上方的側面抵接。不過,相較於藉由彈簧抗過重力以彈壓力來使聯結構件的姿勢安定之情形,不如以不違反重力來使聯結姿勢安定之方式其安定性較高。
使用第11圖來對各構成部件的支撐方法及連結方法進行說明。
銷88,是藉由脫落防止部87f與長邊限制部89b1來限制感光鼓62之長邊方向(軸線L1)的位置,並藉由被傳動部87g來限制感光鼓62之旋轉方向(R方向)的位置。而且,銷88,是貫通過作為聯結構件86之貫通孔的孔部86b。該孔部86b與銷88的遊隙,是設定 成可容許聯結構件86之傾斜動作的程度。藉由如此之構成,聯結構件86,相對於驅動側凸緣87,於各個方向皆可傾斜(傾斜動作、擺動、迴旋)。
聯結構件86,藉由結合部86c抵接於收納部87i而限制朝向驅動側凸緣87之半徑方向的移動。又,藉由結合部86c抵接於蓋構件89之基部89a而限制從驅動側朝向非驅動側的移動。再者,藉由球形狀86c1與驅動側凸緣87之圓錐部87k抵接,而限制聯結構件86之從非驅動側朝向驅動側的移動。而且,藉由傳動部86b1、86b2與銷88抵接,而限制聯結構件86之朝向旋轉方向(R方向)的移動。藉此,聯結構件86連結於驅動側凸緣87與銷88。
又此時,如第11圖(d)所示,孔部86b的寬度Z12,係設成比銷88的直徑ΦZ13還大。藉此,聯結構件86與銷88,由於在感光鼓62的旋轉方向(R方向)上具有遊隙地相連結,因而使聯結構件86可以繞軸線L2周圍進行一定量的旋轉。
又,如前所述,聯結構件86係與基部89a或者是圓錐部87k抵接來限制軸線L1方向的位置,不過在零件公差上,聯結構件86是以能夠在軸線L1方向上少量移動之方式而構成。
使用第12圖來對驅動側凸緣單元U2的組裝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如第12圖(a)如所示,將銷88插入 於聯結構件86之作為貫通孔的孔部86b。
其次如第12圖(a)所示,以使銷88與驅動側凸緣87的一對溝部87e的相位相符之方式,使銷與聯結構件86一起插入於收納部87i(沿著軸線L1)。
然後,如第12圖(b)所示,將作為限制構件之蓋構件89的一對突出部89b插入於一對溝部87e,維持此狀態下,藉由熔著或接著將蓋構件89固定於驅動側凸緣87。
在本實施例中,聯結構件86之自由端部86a的直徑ΦZ1,是設置成比開口部87m的直徑ΦZ10還小。藉此,可以將聯結構件86、銷88、蓋構件89全部都從驅動側凸緣87的收納部87i側組合,並可以使組裝容易地進行。又,藉由使結合部86c的直徑ΦZ3,設置成比開口部87m的直徑還小,而可以使球面部86c1與圓錐部87k抵接。藉此,可以限制聯結構件86往驅動側的脫落,並且可以高精度地保持聯結構件86。因此,藉由實施成直徑ΦZ1(<直徑ΦZ10)<直徑ΦZ3,可以容易地組裝驅動側凸緣單元U2,並且,可以高精度地保持聯結構件86的位置。
§7(聯結構件之傾斜動作的說明)
使用第15圖來對聯結構件86的傾斜動作進行說明。
第15圖,是聯結構件86(包含軸線L2)相 對於軸線L1傾斜(傾斜動作)的樣子的說明圖。第15圖(a1)(a2),是聯結構件86在傾斜(傾斜動作)的狀態下之處理匣B的立體圖。又,第15圖(b1)是以第15圖(a1)之S7-S7切斷線剖切後的斷面圖。又,第15圖(b2)是以第15圖(a2)之S8-S8切斷線剖切後的斷面圖。
使用第15圖,對聯結構件86以結合部86c的球中心為中心進行傾斜(傾斜動作)的樣子進行說明。
如第15圖(a1)(b1)所示,聯結構件86是相對於軸線L1,以結合部86c的球中心為中心能夠繞銷88的軸線周圍傾斜。具體上,聯結構件86是能夠傾斜(可傾斜動作)直到驅動側凸緣87的第二傾斜限制部87n與第二傾斜被限制部(連繫部86g的一部分)抵接為止。在此,是以此時相對於軸線L1的傾斜(傾斜動作)角度作為第二傾斜角度θ2(第二傾斜量、第二角度)。聯結構件86傾斜於銷88的軸線周圍時,聯結構件86是使爪部86d1或者是爪部86d2之任一者以位於傾斜之方向(箭頭X7方向)前方之方式,來設定孔部86b與爪部86d1、86d2的相位關係。具體上,是以滿足爪部86d1的前端86d11相對於貫通在孔部86b中心之假想線為59°以上77°以下(在第11圖(e)中之θ6及θ7)的條件之方式,來配置孔部86b與爪部86d1、86d2。又,θ6及θ7並不限定於上述的範圍內,但以在大約55°以上125°以下的範圍內為理想。藉由如此構成,當爪部86d1、86d2之任 一者位在聯結構件86呈傾斜之方向的前方時,銷88相對於聯結構件86呈傾斜的方向就帶有較大角度(大約55°以上125°以下)。如此一來,此時之聯結構件86就能夠具有第二傾斜量或是接近此量之傾斜,而可以比第一傾斜量(後述之)呈更大地傾斜。藉此可以使前端86d11朝向軸線L1方向大幅地退避。
又,如第15圖(a2)(b2)所示,聯結構件86相對於軸線L1,是以結合部86c的球中心為中心,在與銷88的軸線垂直相交的軸周圍,能夠傾斜(傾斜動作)至第一傾斜被限制部86p1、86p2與銷88抵接為止。依據上述的孔部86b(銷88)與爪部86d1、86d2的相位關係,聯結構件86可傾斜(傾斜動作)於與銷88的軸線垂直相交的周圍。此時,爪部86d1、86d2是位在:夾隔著聯結構件86傾斜的方向(箭頭X8方向)而相互相向的位置。在此,以相對於此時之軸線L1的傾斜(傾斜動作)角度為第一傾斜角度θ1(第一傾斜量、第一角度)。在本實施例中,是以成為第一傾斜角度θ1<第二傾斜角度θ2之方式來構成聯結構件86、驅動側凸緣87、銷88(對於該理由將使用第25圖於後述之)。
再者,藉由將銷88在軸線周圍的傾斜(傾斜動作)及銷88在與軸線垂直相交之軸周圍的傾斜(傾斜動作)予以合成,聯結構件86亦能夠朝向與上述說明之傾斜(傾斜動作)方向不同的方向傾斜(傾斜動作)。在此,由於朝向所有方向之傾斜(傾斜動作)是以上述之 傾斜(傾斜動作)的合成來表現,所以朝向任一方向的傾斜(傾斜動作)角度皆為第一傾斜角度θ1以上且為第二傾斜角度θ2以下。換言之,可說是能夠傾斜動作第一傾斜角度θ1(第一傾斜動作角度)與第二傾斜角度(第二傾斜動作角度)以上。
如此地,聯結構件86,相對於軸線L1實質上是能夠及於全方向地傾斜(傾斜動作)。亦即,聯結構件86,相對於軸線L1無論朝向哪一方向皆可傾斜(傾斜動作)。再者,聯結構件86,相對於軸線L1無論朝向哪一方向皆可擺動。再者,聯結構件86,相對於軸線L1實質上是能夠及於全方向地旋動。在此,所謂聯結構件86的旋動,是指呈傾斜(傾斜動作)的軸線L2繞軸線L1周圍旋轉。
又,如上所述,圓弧面部86q1、86q2是用以限制第一傾斜規角度θ1的面,連繫部86g為決定第二傾斜角度θ2的尺寸之一。因此,在本實施例中雖是將連繫部86g與圓弧面部86q1、86q2製成同直徑的圓弧狀,但亦可以因應需要而改變。
§8(裝置本體之驅動部的說明)
使用第16圖至第18圖來對裝置本體A之處理匣驅動部的構成進行說明。
第16圖為裝置本體A之驅動部(第4圖(a)的驅動頭14附近)的立體圖,是從內側且是處理匣 B之裝設方向(X2方向)的上游側來觀察裝置本體A的圖面。第17圖是驅動部的分解立體圖,第18圖(a)是驅動部的局部放大圖,第18圖(b)是以第18圖(a)所示之S9-S9切斷面剖切後的斷面圖。
處理匣驅動部,是由:作為本體側卡合部的驅動頭14、第一側板350、保持件300、驅動齒輪355等所構成。
如第18圖(b)所示,作為本體側卡合部之驅動頭14的驅動軸14a是以沒有圖示出的手段不能旋轉地固定於驅動齒輪355。因此,當驅動齒輪355旋轉時,作為本體側卡合部的驅動頭14亦旋轉。又,驅動軸14a為旋轉自在地使其兩端部受保持件300的支撐部300a、以及軸承354所支撐。
如第17圖、第18圖(b)所示,作為驅動源的馬達352係安裝於第二側板351,於該旋轉軸設有小齒輪353。小齒輪353係囓合於驅動齒輪355。因此,當馬達352一旋轉時,驅動齒輪355便旋轉,作為本體側卡合部的驅動頭14亦旋轉。第二側板351與保持件300係分別固定於第一側板350。
又,如第16圖、第17圖所示,於作為導引機構的導引構件12,係構成有用以導引處理匣B之裝設的第一導引構件12a及第二導引構件12b。又,於第一導引構件12a之處理匣裝設方向(X2方向)的終端,設置有與X2方向垂直相交的裝設終端部12c。該導引構件12 亦固定於第一側板350。
如第17圖、第18圖所示,保持件300,係具備有支撐部300a以及聯結部導引300b,該支撐部300a,係可旋轉地支撐作為本體側卡合部之驅動頭14的驅動軸14a。聯結部導引300b,是位在比支撐部300a更位於處理匣B之裝設方向(X2方向)的下游側(裝置本體的裡側)位置,並由連繫部300b1已及導引部300b2所構成。在此,連繫部300b1是以軸線L3為中心之直徑ΦZ5的圓弧狀,直徑ΦZ5是被設定成比聯結構件86之自由端部86a的最大旋轉直徑ΦZ2還大。又,導引部300b2的前端是以軸線L3為中心之直徑ΦZ6的圓弧狀。該直徑ΦZ6,是相對於聯結構件86的連繫部86g,以帶有既定、的間隙S之方式所設置。在此,所謂既定的間隙S,是將處理匣B旋轉驅動時,按照零件公差等,以使連繫部86g與導引部300b2不會干涉的間隙(詳細於後述之,請參照第22圖)。
§9(處理匣之朝向裝置本體的安裝說明)
使用第19圖至第22圖來對處理匣B之朝向裝置本體A的安裝進行說明。又,在第19圖及第20圖中所圖示者,是將用來說明安裝動作之零件以外的東西予以省略。
第19圖、第20圖、第21圖(a)是從驅動側外側來觀察裝置本體A的圖面,並依順序顯示處理匣B 安裝於裝置本體A的樣子。第21圖(b)是第21圖(a)之狀態的立體圖。第22圖,是處理匣B於裝置本體A安裝完畢時,聯結構件86近旁的詳細說明圖。於第22圖中,是針對於裝置本體A,顯示作為本體側卡合部的驅動頭14、保持件300的聯結部導引300b、以及導引構件12,而其他則為處理匣B的部件。
第22圖(a1)是處理匣B位於安裝終了位置,且顯示聯結構件86呈傾斜(傾斜動作)的樣子。第22圖(a2)是處理匣B位於安裝終了位置,且顯示聯結構件86的軸線L2,是與作為本體側卡合部之驅動頭14的軸線L3大致一致的樣子。第22圖(a3)是用以說明聯結構件86呈傾斜(傾斜動作)時之與聯結部導引300b的關係的說明圖。並且,從第22圖(b1)至(b3),分別是以從第22圖(a1)至(a3)之S10-S10切斷線剖切後的斷面圖。
如第19圖所示,於作為裝置本體A之導引機構的導引構件12,設有作為彈壓構件(彈性構件)之推縮彈簧356。推縮彈簧356是能夠旋動地被支撐於導引構件12的旋動軸320c,且位置受到停止件12d、12e所限制。此時,推縮彈簧356的作用部356a是朝向第19圖中之箭頭J的方向彈壓。
如第19圖所示,將處理匣B裝入於裝置本體A時,是以使處理匣B的旋轉停止突起71c沿著第二導引構件12b之方式,將處理匣B的第一圓弧部76d插入 於第一導引構件12a。亦即,在處理匣第一圓弧部76d抵接於本體側的導引溝此時,聯結構件86藉由作為彈壓構件(彈性構件)的扭力彈簧91,朝向裝入方向(X2方向)傾斜。在此,聯結構件86成為受到軸承構件76的第一圓弧部76d所覆蓋的狀態。藉此,聯結構件86在處理匣B的插入路徑上不會干涉到裝置本體A的任一部件,而可以保持該狀態將處理匣B,繼續插入至安裝終了位置附近。
再者,當將處理匣B朝向圖中箭頭X2方向插入時,如第20圖所示,推縮彈簧356的作用部356a便抵接於處理匣B的彈簧承受部76e。藉此,作用部356a朝向圖中箭頭H方向彈性變形。
然後,處理匣B裝入於既定的位置(安裝終了位置)(請參照第21圖)。此時,處理匣B的第一圓弧部76d抵接於導引構件12的第一導引構件12a,裝設前端部76f抵接於裝設終端部12c。同樣地處理匣B的旋轉停止突起71c接觸於作為導引機構之導引構件12的定位面12h。如此地進行,相對於裝置本體A定位好處理匣B的位置。
此時,推縮彈簧356的作用部356a,是將處理匣B的彈簧承受部76e朝向圖中箭頭J方向按壓,以確實執行第一圓弧部76d與第一導引構件12a的抵接,以及裝設前端部76f與裝設終端部12c的抵接。藉此,處理匣B相對於裝置本體A正確地決定位置。
又,處理匣B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時,如前所述,聯結構件86與作為本體側卡合部的驅動頭14卡合(請參照第5圖),完成處理匣B對裝設本體A的安裝。
在此,如第22圖(a1)、(b1)所示,即使處理匣B安裝終了,聯結構件86藉由扭力彈簧91仍欲持續朝向裝入方向(X2方向)傾斜(傾斜動作)。換言之,即使在安裝終了時,扭力彈簧91仍持續對聯結構件86施予彈壓力(朝向與處理匣安裝方向下游側大致一致的方向)。此時,連繫部86g是與聯結部導引300b的導引部300b2抵接,而使聯結構件86的傾斜(傾斜動作)受到限制。如此地藉由限制聯結構件86的傾斜量,使一對的爪部86d1、86d2與驅動頭14的驅動銷14b同時抵接。更詳細地加以說明,一對的爪部是以聯結構件的旋轉中心為中心大致為點對稱之方式所配置。在此狀態下,當旋轉力被傳動至聯結構件86時,如第22圖(a2)、(b2)所示,藉由力偶及球面部14c與圓錐部86f抵接,驅動頭14的軸線L3與聯結構件86的軸線L2大致一致。而且,於連繫部86g與導引部300b2之間產生前述之間隙S,因而聯結構件86能夠安定地旋轉。
在此,若聯結構件86之傾斜(傾斜動作)沒有受到限制時,會有一對爪部86d1、86d2中之任一者沒有抵接於驅動銷14b之情形。此情形時,發揮不了上述的力偶的作用,就會無法使聯結構件86的軸線L2與驅動 頭14的軸線L3一致。
聯結部導引300b1,係在處理匣B之裝卸過程中即使聯結構件86在傾斜(傾斜動作)的狀態下,也不會與聯結構件86產生干涉。因此,聯結部導引300b是位在比自由端部86a更靠近非驅動側(請參照第22圖(a3)(b3))。又,軸承構件76的缺欠部76k,是以不與導引部300b2產生干涉之方式,形成為比導引部300b2更凹陷至非驅動側的凹窪形狀。除此之外,與軸承構件76之缺欠部76k的S10-S10斷面線垂直相交之方向上的寬幅Z11,是比聯結部導引300b的寬幅Z14還寬。藉此,可以一邊抑制聯結部導引與處理匣的干涉,同時減少處理匣的尺寸。
又,在本實施例中,聯結構件86是藉由聯結部導引300b來限制由扭力彈簧91所造成的傾斜(傾斜動作)。不過,如前所述,聯結構件86的傾斜(傾斜動作)並不限制要由扭力彈簧91所限制。例如,聯結構件86是藉由自重而傾斜之情形時,只要將聯結部導引300b設置在重力方向下側即可。如此地,聯結部導引300b,只要是設置在處理匣B於安裝時可限制聯結構件86產生傾斜(傾斜動作)的位置即可。
§10(處理匣脫離時之聯結之卡合解除動作之說明)
接著,使用第24圖,說明從處理匣B的安裝終了位置,一邊解除聯結構件86與作為本體側卡合部 之驅動頭14的卡合,並同時說明將處理匣B從裝置本體A脫離的樣子。
於本實施例中,作為其一例者,如第24圖所示,是針對於聯結構件86的爪部86d1、86d2分別位於脫離方向(X3方向)的上游側及下游側之狀態進行說明。在本實施例之該狀態中,是如前所述以使銷88的軸線與脫離方向(X3方向)大致垂直相交之方式,來決定銷88所貫通的孔部86b,與爪部86d1、86d2的相位關係。第24圖(a1)是處理匣B從裝置本體A脫離時,聯結構件86與裝置本體A的卡合被解除之狀態的說明圖。第24圖(a1)至(a4)是從驅動側外側所觀察的側視圖,第24圖(b1)至(b4)是分別以第24圖(a1)至(a4)之S12-S12切斷線所剖切後的斷面圖。又,在第24圖中,係與第22圖同樣地,是針對於裝置本體A,顯示作為本體側卡合部的驅動頭14、保持件300的聯結部導引300b、導引構件320,而其他則為處理匣B的部件。
首先,使處理匣B從第24圖(a1)(b1)所示的狀態(聯結構件86與驅動頭14呈卡合的狀態),朝向脫離方向(X3方向)移動。如此一來,如第24圖(a2)、(b2)所示,聯結構件86(的軸線L2)是相對於軸線L1及軸線L3呈傾斜(傾斜動作),處理匣B朝向脫離方向(X3方向)移動。此時之聯結構件86的傾斜(傾斜動作)量,是依自由端部86a與驅動頭14之各部(驅動軸14a、驅動銷14b、球面部14c、前端部14d)抵 接之情形所決定的。
當使處理匣B進一步朝向脫離方向(X3方向)移動,則如第24圖(a3)、(b3)所示,解除聯結構件86與作為本體側卡合部之驅動頭14的抵接。並且,藉由作為彈壓手段(彈壓構件)之扭力彈簧91所彈壓,聯結構件86更加傾斜(傾斜動作)。在此,受到作為彈壓構件之扭力彈簧所彈壓之聯結構件86的傾斜角度,會更增大在朝向被彈壓之方向以外的方向進行傾斜時的傾斜角度。
並且,藉由第二傾斜限制部87n與連繫部86g抵接而使聯結構件86的傾斜(傾斜動作)受到限制。此時,是以使聯結構件86能夠傾斜(傾斜動作)到脫離方向上游側的爪部86d1位在比驅動頭14的前端部14d更靠近非驅動側位置之方式,來決定連繫部86g的最大旋轉直徑ΦZ2或者是第二傾斜角度θ2。藉此,如第24圖(a4)、(b4)所示地,解除聯結構件86與作為本體側卡合部之驅動頭14的卡合,而可以將處理匣B從裝置本體A脫離。
爪部86d1、86d2位在前述以外的相位位置時亦同樣地,藉由聯結構件86傾斜(傾斜動作)或者前述的旋動動作、或是該等組合,而避開作為本體側卡合部之驅動頭14的各部。如此地藉由避開動作,而可以解除聯結構件86與作為本體側卡合部之驅動頭14的卡合。如第23圖(a1)、(b1)所示,驅動銷14b的軸線方向與 脫離方向(X3方向)大致垂直相交之情形時,自由端部86b以朝向與脫離方向相反側(X2方向)之方式傾斜,爪部86d1朝向非驅動側方向避開驅動銷14b。或者,如第23圖(a2)、(b2)所示,爪部86d1、86d2為夾隔脫離方向(X3方向)而位於相互相向的位置之情形時,自由端部86a以沿著與驅動銷14b之軸線方向平行的方向(X6方向)移動之方式傾斜(傾斜動作)。藉此,爪部86d1亦可以朝向箭頭X6方向避開驅動銷14b。於如此之情形時,由於自由端部86a必須移動至比軸線L3又或是軸線L1更下側,故如前所述地,設定成移動至軸承構件76之下表面76k1的位置,又或是以易於使自由端部86a朝向下側之方式來設定扭力彈簧91之彈壓力的方向。在此所表示的下側,未必是限定於重力方向。亦即,自由端部86a係只要使相對於安裝方向位於下游側(拔脫方向的上游側)的爪部86d1在為了避開驅動銷14b而進行移動時能夠朝向必要的方向進行移動即可。因此,感光鼓62的旋轉方向R若與本實施例為逆向之情形時,位在安裝方向下游側之爪部由於是位於上側,故自由端部86a所要移動的方向亦成為上側。因此,爪部86d1、86d2夾隔著聯結構件86的安裝方向X2而位於上下之情形時,以使自由端部86a能夠移動向:接受來自驅動銷14b之旋轉力的方向與安裝方向為相同朝向的爪部側為理想。又,第23圖所示之兩例示之情形,聯結構件86與作為本體側卡合部的驅動頭14在解除卡合時所必要的傾斜(傾斜動作)角度 是比第24圖所示的第二傾斜角度θ2還小為佳。在本實施例中,於第23圖(a2)、(b2)所示之情形時,是使傾斜(傾斜動作)角度以成為第一傾斜角度θ1之方式,來決定聯結構件86之孔部86b與爪部86d1、86d2的相位關係。又,第23圖(b1)為第23圖(a1)的S11斷面圖。又,第23圖(b2)為第23圖(a2)的S11斷面圖。
接著,對本實施例之各部的尺寸進行例示。
如第6圖所示,將自由端部86a的直徑設為ΦZ1,將連繫部86g的直徑設為ΦZ2,將大致球形狀之結合部86c的球徑設為ΦZ3,將爪部86d1、d2的旋轉直徑設為ΦZ4。又,將本體側之作為卡合部之驅動頭14前端的球形狀的直徑設為SΦZ7,將驅動銷14b的長度設為Z5。再者,如第15圖(b1)(b2)所示,將聯結構件86之能夠傾斜於銷88之軸線周圍的可傾斜(傾斜動作)量(第二傾斜角度)設為θ2,將與銷88之軸線垂直相交之軸周圍的可傾斜(傾斜動作)量(第一傾斜角度)設為θ1。並且,如第22圖(b2)所示,以軸線L2與軸線L3大致一致時之連繫部86g與導引部300b2的間隙設為S。
此時,在本實施例中,ΦZ1=10mm,ΦZ2=5mm,ΦZ3=11mm,ΦZ4=7mm,Z5=8.6mm,SΦZ7=6mm,θ1=30°,θ2=40°,S=0.15mm。
上述尺寸為一例示,即使其他尺寸亦可能同樣的動作而不受上述尺寸所限定。具體上,θ1與θ2同為能夠進行大約20°以上的傾斜動作,只要在大約20°以上 大約60°以下之間即可。更佳為同為25°以上45°以下為佳。又,一邊滿足θ1<θ2,又同時θ1為大約20°以上大約35°以下,θ2大約30°以上大約60°以下為理想。又,θ1與θ2的差為大約3°以上大約20°以下的範圍即可,其中以大約5°以上大約15°以下的範圍內為理想。又,如第25圖所示,安裝處理匣B時,安裝前端部(於後述之)是以位在比驅動頭14的前端部14d更靠近非驅動側位置,且位在比導引部300b2更靠近驅動側位置之方式,來設計θ1及θ2。
藉由如此地設計,可以使聯結構件86正常地卡合於驅動頭14。在此所謂安裝前端部,是聯結構件86之傾斜若為第二傾斜角度θ2之情形下,是指爪部86d1的前端部86d11,若為第一傾斜角度θ1之情形下,是指待機部86k1。由於待機部86k1是位在比前端部86d11更接近旋轉中心C的位置,所以藉由使第一傾斜角度θ1<第二傾斜角度θ2,可以使聯結構件86在傾斜時之安裝前端部之軸線L1方向的位置,位在相同樣的位置。藉此,不必將驅動頭14與導引部300b2的間隙擴大至必要以上,因而可以貢獻於裝置本體A又或是處理匣B的小型化。
又,藉由設為ΦZ1<ΦZ3,可如本實施例般地簡易地組裝。再者,若亦包含作為脫落防止部(外突部、脫落限制部)之圓錐部87k的最小徑ΦZ10,藉由設為ΦZ1<ΦZ10<ΦZ3,則可以高精度地決定聯結構件86在驅動側凸緣單元U2內的位置。
根據本實施例,可以使在朝向實質上與本體側卡合部之旋轉軸線垂直相交的既定方向移動後,卸下至裝置本體的外側之以往的處理匣更加地發展。
<實施例2>
於以下,對於本實施例以使用圖面進行說明。在本實施例中,由於聯結構件286的自由端部286a、驅動頭214、聯結部導引400b以外的構成是與第1實施例相同,所以藉由標示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說明。又,即使標示相同符號,但亦有配合本實施例之構成而將一部分予以變更而仍標示相同符號之情形。
第26圖是聯結構件286及作為本體側卡合部之驅動頭214的說明圖。第26圖(a)為側視圖,第26圖(b)為立體圖,第26圖(c)是以第26圖(a)之S21-S21切斷線剖切後的斷面圖。再者第26圖(d),是以第26圖(a)之S22-S22切斷線剖切後的斷面圖,S22-S22切斷線,是通過作為施予部之驅動銷214b的中心,而與承受部286e1垂直相交的線。
如第26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相較於第1實施例,聯結構件286之爪部286d1、286d2的形狀不同。爪部286d1、286d2其與軸線L2相向的內壁面286s1、286s2是設為平面狀,又,承受部286e1、286e2之徑向的寬幅Z21是以比實施例1還寬廣之方式所設置。亦即,與實施例1相比較時,爪部286d1、286d2之徑向 的寬幅較厚地設置。又,若以軸線L2為中心,來將內壁面286s1、286s2之內接圓的直徑設為ΦZ22時,ΦZ22係被設成比驅動頭214之驅動軸214a的直徑ΦZ7還大。在此,將在第26圖(d)中之驅動銷214b1、214b2與承受部286e1、286e2在相對於位於驅動銷214b1、214b2之軸方向(相對於軸線L2(L3)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的重疊量,作為作用量Z23。
在一方的驅動頭214,在驅動銷214b的根基處且比驅動銷214b更朝向旋轉方向(R方向)下游側,設置有從承受球面部214c及驅動軸214a凹下的凹部214e。
其次,使用第27圖,對於從裝置本體A抽卸處理匣B時,聯結構件286與驅動頭214之解除卡合動作,詳細地進行說明。在此,於本實施例中是對於表示具備特徵性的動作之情形進行說明。所謂表示具備特徵性的動作之情形,是指驅動銷214b1、214b2,相對於處理匣B的脫離方向(X3方向),相位偏離一既定量θ4之情形,作為其一例是以θ4=60°來做說明。
第27圖,是用以說明處理匣B從裝置本體A脫離時之聯結構件286的動作的圖面。從第27圖(a1)至(a4),是從裝置本體A之驅動側外側所觀察到之處理匣B依序從裝置本體A脫離的樣子的圖面。從第27圖(b1)至第27圖(b4)分別是從脫離方向下面從觀察到之從第27圖(a1)至第27圖(a4)的斷面圖(以 S23-S23切斷線剖切後的斷面圖)。又,為了說明,聯結構件286、驅動頭214、銷88是以沒有剖切的狀態來表示。
如第27圖(a1)所示,在從裝置本體A將處理匣B脫離時,處理匣B是位在裝置本體A的安裝終了位置,且聯結構件286與驅動頭214為卡合著。再者,要將處理匣B從裝置本體A脫離之狀態,大多的情形,是已結束一連串的影像形成動作的狀態。此時,聯結構件的承受部286e1、286e2是與驅動銷214b1、214b2抵接著。
此後,如第27圖(a2)、(b2)所示,使處理匣B朝向脫離方向(X3方向)移動。如此一來,聯結構件286的軸線L2,一邊持續相對於驅動側凸緣87之軸線L1以及驅動頭214之軸線L3呈傾斜(傾斜動作),同時處理匣B朝向脫離方向(X3方向)移動。此時,比位在驅動銷214b1更靠近脫離方向(X3方向)下游側的爪部286d1(承受部286e1)維持與驅動銷214b1抵接的狀態。
接著,如第27圖(a3)、(b3)所示,進一步使處理匣B朝向脫離方向(X3方向)移動。如此一來,軸線L2進一步傾斜(傾斜動作),與第1實施例同樣地,使得沒有圖示之第一傾斜被限制部286p1、286p2與作為第一傾斜限制部的銷88抵接、或是使第二傾斜限制部87n與作為第二傾斜被限制部的連繫部286g抵接。 藉此,使聯結構件286的傾斜(傾斜動作)受到限制。即便於此狀態下,在如第27圖所示之驅動銷214b以及爪部286d1、286d2的相位(θ=60°)中,爪部286d1(承受部286e1)並沒有比驅動銷214b更加移動靠近非驅動側,而仍有保持抵接著的情形。這是因為由軸線L2之傾斜(傾斜動作)所造成之爪部286d1、286d2往非驅動側的移動量較小的緣故。
此時,由於在驅動頭214設有缺欠部214e,所以聯結構件286,其爪部286d1、286d2是以沿著驅動銷214b、214b2移動之方式,而朝向箭頭X5的方向傾斜(傾斜動作)。
然後,如第27圖(a4)、(b4)所示,爪部286d2以進入到缺欠部214e的方式使聯結構件286更朝向箭頭X5的方向傾斜(傾斜動作)。當聯結構件286傾斜(傾斜動作)時,便解除爪部286d1與驅動銷214b1在箭頭X5的方向上的抵接。藉此,就可以使處理匣B從裝置本體A脫離。
於本實施例中,相較於實施例1,承受部286e1、286e2的徑向寬幅Z21是以較寬的方式所設置。具體上,根基部的寬幅是以成為1.5mm左右的方式所設置。藉此,於驅動銷214b的軸線方向上,驅動銷214b1、214b2與承受部286e1、286e2的作用量Z23(請參照第26圖(d))是比實施例1還大。藉此,可以不受部件精度的不均一所影響,確實地由一對施予部、承受部 卡合,而可以進行安定的傳動。在此,對於承受部之根基部的寬幅而言,較寬闊的話雖可以傳動安定的驅動力,不過過於寬闊的話就會與驅動頭形成干涉而帶來影響。因此,與聯結構件的旋轉軸線垂直且包含用以承受來自卡合部之驅動力的承受部的假想平面上,由旋轉而聯繫上述突起的兩端部之2條直線所夾的角度以大約10°以上大約30°以下為佳。又,由於是承受驅動的部位,再加上考量到剛性面時,根基部的寬幅只要是1.0mm以上便佳。
又,缺欠部214e,係即使作用量Z23比爪部的內徑ΦZ24與驅動頭214之胴體部的直徑ΦZ27的間隙還大時,亦可使聯結構件286與驅動頭214的卡合解除。因此,聯結構件86設承可以增大朝向箭頭X5方向的傾斜(傾斜動作)。在此,所謂大的傾斜,為爪部286d1、286d2在驅動銷214b1、214b2的方向上可以移動作用量Z23以上。
接著,針對於本實施例中之聯結部導引400b的構成,使用第28圖使用說明。聯結部導引400b的構成雖是與實施例1相同,不過設於聯結構件286之連繫部286g之間的間隙S2,是與第1實施例不同。
第28圖,是聯結部導引400b的說明圖,第28圖(a1)、(b1)是顯示處理匣B裝設於裝置本體A,且聯結構件286的軸線L2保持傾斜(傾斜動作)的狀態。又,第28圖(a2)、(b2)顯示軸線L2是與軸線L1及軸線L3一致的狀態。又,第28圖(b1)是第28圖 (a1)的S24斷面圖。第28圖(b2)是第28圖(a2)的S24斷面圖。
如第28圖(a1)、(b1)所示,聯結部導引400b能夠限制聯結構件286的傾斜(傾斜動作),以使得即使聯結構件286傾斜(傾斜動作),驅動銷214b與爪部286d1的囓合也不會脫離。在本實施例中如前所述,作用量Z23比實施例1還大。在此,在本實施例中,於第28圖(b2)中的間隙S2是比於實施例1中的間隙S(請參照第22圖(b2))還大。即便如此之條件,即使聯結構件86的傾斜(傾斜動作)量增大,驅動銷214b1與承受部286e1的囓合也不會脫離地可以正常地傳動旋轉。如此地,由於能夠將間隙S2設成比實施例1還大,所以可以緩和連繫部286g又或是導引部400b2的尺寸精度。
如上述般,增加驅動銷214b1、214b2與爪部286d1、286d2的作用量Z23,且於驅動頭214設置缺欠部214e。藉此,在使處理匣B從裝置本體A脫離時,可以使聯結構件286與驅動頭214的卡合解除。除此之外,藉由採用本實施例的構成,相較於實施例1增加聯結部導引400b與連繫部286g的間隙S2,可以緩和部件精度。
<實施例3>
接著,對於本發明的第3實施例進行說明。 第29圖是聯結構件386與作為本體側卡合部之驅動頭314的說明圖。第30圖是以R形狀部386g1的說明圖來顯示處理匣B裝設於裝置本體A的狀態。第31圖是以軸承構件387、聯結構件386的說明圖來顯示立體圖及斷面圖。
聯結構件386相較於實施例1及實施例2,是於結合部386c設有缺肉部386c2至缺肉部386c9。又,細縮連繫部386g的直徑,並薄化在彈簧承受部386h與承受面386f所形成的壁厚。作為此等之結果,是可以削減材料。
在此,在設置缺肉部386c2至386c9時,如第29圖(d)所示地,是以在周方向沒有欠缺地殘留住球形狀386c1之方式來設置為佳。在本實施例中,是藉由缺肉部386c2至386c9以及孔部386b在球形狀386c1上所欠缺的部分以不會連續超過90°之方式來構成結合部386c。又,在此雖是記載為球形狀,但考量到缺肉部又或是製造上的不均一等,故亦有顯現成大致球形狀之情形。如前述地構成結合部386c的話,可以使位在驅動側凸緣單元U32內之聯結構件86之位置安定。也就是,可以使聯結構件的位置安定於:如第29圖(c)所示之被收納部87i所支撐的S14-S14切斷線的位置、又或是與圓錐部87k、基部89a相向的位置。又,將圓弧面部386q1與圓弧面部386q2設為不同的直徑。
再者,如第30圖所示,於連繫部386g與彈簧承受部386h之間設有R形狀386g1。如前所述地,於驅動側凸緣 單元U32內,設有可使聯結構件386朝向軸線L1方向少量移動的空隙。在該空隙中,在聯結構件386a靠近非驅動側之情形時,驅動銷314b與爪部386d1、386d2之軸線L1方向的作用量Z38會減少。在此,作用量Z38,是驅動銷314b之圓弧形狀的中心點與爪部386d1的前端之在軸線L3方向上的距離。除此之外,聯結構件386,若傾斜至可使連繫部386g與聯結部導引330b的導引部330b2抵接時,會減少驅動銷314b與爪部386d1、386d2的作用量Z38,而有對驅動力的傳動造成影響的可能性。相對於此,藉由設置R形狀部386g1,聯結構件386在靠近非驅動側時,聯結部導引330b之導引部330b2的前端與R形狀部386g1接近。藉此,相較於如實施例1地使導引部300b2與連繫部86g抵接時,可以更加縮小聯結構件386的傾斜。因此,藉由設置R形狀部386g1,可以防止同時發生:由於聯結構件386靠近非驅動側所造成之作用量Z38的減少、以及由於聯結構件386的傾斜所造成之作用量Z38的減少。又,R形狀部386g1並沒有限定於圓弧形狀,例如即使是圓錐面形狀亦可以得到同樣的效果。
又,如第29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爪部386d1、386d2,是藉由以平面形成前端,並增加圓周方向的厚度,來降低驅動傳動時之爪部386d1、386d2的變形。除此之外,為了限定來自扭力彈簧91所按壓的部位,故於彈簧承受部386h設有彈簧承受溝386h1(亦請參照第30圖(d))。限定與彈簧91的第二手臂91b抵 接的部位,並於此處塗佈潤滑劑的話,在第二手臂91b與聯結構件386在滑動上保持中介有油脂,而可以降低由於雙方的磨削、滑動所產生的聲音等。又,聯結構件386為金屬時,扭力彈簧91亦為金屬。聯結構件386即使在接受來自本體側卡合部314的驅動力而進行旋轉的狀態下,扭力彈簧91亦持續地對聯結構件施予彈壓力。因此,影像形成中金屬相互彼此持續滑磨,為了降低該影響,使潤滑劑至少中介在聯結構件386與扭力彈簧91之間為佳。
另一方面,如第29圖(b)所示,本體側卡合部314其驅動銷314b不為圓柱形狀亦可。又,球面部314c的直徑sΦZ36,相較於實施例1由於是實施成與薄壁化之承受面386f抵接的球面,所以比於實施例1中之球面部14c的直徑sΦZ6,以及比驅動軸314a的直徑ΦZ37還大。再者,為了滑順地進行與聯結構件386的卡合(及脫離),故於缺欠部314e與驅動軸314a的階段差部分設有斜錐部314e1。
第30圖所示的聯結部導引330b,相對於實施例1是配合縮細直徑後的連繫部386g,使導引部330b2前端的直徑成為比實施例1還小。
接著,使用第31圖對於軸承構件376進行詳細地說明。如第31圖所示軸承構件376之缺欠部376k的寬幅Z32,與實施例1同樣地,是比前端部386a的直徑ΦZ31還要寬廣,前端部386a相對於裝設方向X2以及軸線L1是成為朝向下側。另一方面,板狀部376h相較於實施例 1,是以更靠近驅動側位置之方式所構成。因此,聯結構件386在傾斜後時,前端部386a的最外徑部(ΦZ31部),會成為與缺欠部376k的下表面376k1抵接。藉此,使聯結構件386之朝向下方的傾斜不受聯結構件386之傾斜角度所影響地受到限制,而可以更加安定地卡合於本體側卡合部314b。(在實施例1中,由於圓錐狀的彈簧承受部87h抵接於下表面76k1,所以聯結構件86朝向下方的下垂量會依照聯結構件86的傾斜角度而有所不同。)
又,彈簧掛設部376g是由:脫落防止部376g1、插入口部376g2、以及支撐部376g3所構成。在此,為了將彈簧91朝向箭頭X10方向插入時可以滑順地插入,因而在插入口部376g2與支撐部376g3之間,以斜錐部376g4平滑地連接。而且,脫落防止部376g1與插入口部376g2的最外徑Z33以及支撐部376g3的最外徑Z34,是比彈簧91之線圈部91c的內徑ΦZ35還小。藉由如上之方式來構成彈簧掛設部376g,使線圈部91c容易地插入彈簧掛設部376g,且,藉由支撐部376g3而可以抑制線圈部91c從脫落防止部376g1朝向脫離的方向移動。藉此,可以降低彈簧91從彈簧掛設部376g脫落的可能性。又,彈簧掛設部376g係設成不比第一突出部376j更朝向外側(驅動側)突出之構成,藉此,可以降低物流輸送時等之彈簧掛設部376g破損的可能性。
又,於本實施例中,脫落防止部376g1,是 以設置在從彈簧掛設部376g來觀察為聯結構件386的相反側(於第31圖(a)中的左下側)為佳。
簡單說明之,扭力彈簧91所受的反作用力F91(第一手臂91a所受之力F91a與第二手臂91b所受之力F91b的合力),為朝向聯結構件386側(於第31圖(a)中的右上側)。藉此,線圈部91c靠近聯結構件386側。因此,脫落防止部376g的位置以設在本實施例所揭示的位置可一邊確保扭力彈簧91的裝設性,同時不易脫落。再者,在本實施例中,如第31圖(c)所示地,在聯結構件386傾斜至接近線圈部91c側之情形時,第一手臂91a與第二手臂91b成為大致平行。藉此,由於力F91a與力F91b相互抵消,扭力彈簧91所承受的反作用力F91會變小。如此地,藉由使力F91以不會朝向脫落防止部376g1側之方式實施,所以可以降低扭力彈簧91從彈簧掛設部376g脫落的可能性。
此外,為了防止聯結構件386抵接於線圈部91c,而於軸承構件376設有抵接防止肋376j5、抵接防止面376j2。藉此,即使聯結構件386有朝向接近線圈部91c的方向傾斜之情形時,藉由使聯結構件386與抵接防止肋376j5、抵接防止面376j2進行抵接,防止前端部386a抵接於線圈部91c。藉此,可以抑制線圈部91c從脫落防止部376g1脫離的可能性。
再者,於第一突出部376j的徑向內側,設有供彈簧91的第二手臂91b移動的空間376j4。在此,第 二手臂91b其長度,是以設置成:使第二手臂91b的腕部91b1常時保持可以抵接於聯結構件386之彈簧承受部386h(請參照第29圖)的長度為佳。藉此,可以防止第二手臂91b的前端91b2抵接於彈簧承受部386h。
又,在本實施例中,雖是藉由彈簧掛設部376g的形狀來執行扭力彈簧91的防止脫落,但也可以塗佈矽膠又或是熱熔膠來執行防止脫落。又,藉由另外的樹脂構件來防止脫落亦可。
<實施例4>
在本實施例中,是使用第32圖,對驅動側凸緣單元與軸樞該單元之軸承構件的其他構成進行說明。在本實施例中,由於驅動側凸緣單元、以及軸承構件以外者是與第1實施例相同,所以藉由標示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又,即使標示相同符號,但亦有配合本實施例之構成而將一部分予以變更而仍標示相同符號之情形。
如第32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軸承構件476的第一突出部476j分割為上下。藉此,由於插入於彈簧掛設部476g時周圍的構造變少,所以可以提升藉由工具或者是組裝裝置將扭力彈簧91插入於彈簧掛設部476g時的組裝性。又,在實施例1中雖是以支撐部76a作為第二突出部,並從板狀部76h朝向非驅動側突出之方式來構成,但如第32圖(c)、(d)所示地,將支撐部476a設於空洞部476i內部亦可。此情形時,設於驅動側凸緣487 的被支撐部487d,是以在不會妨礙到聯結構件86之傾斜(傾斜動作)的範圍內,設在第二圓筒部487h為佳。此情形下,由於沒有會進入圓環狀溝部87p的第二突出部(為第二突出部的支撐部76a),所以在驅動側凸緣487中不設圓環狀溝部487p亦可。或者,即使因樹脂成型的方便上而設有圓環狀溝部487p時,以肋形狀487p1至487p4來連結第一圓筒部487j與第二圓筒部487h亦可以抑制驅動傳動於驅動側凸緣487時的變形。
<實施例5>
在本實施例中,使用第33圖,對驅動側凸緣單元與軸樞該單元之軸承構件的再另一其他構成進行說明。在本實施例中,由於驅動側凸緣單元、以及軸承構件以外者是與第1實施例相同,所以藉由標示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又,即使標示相同符號,但亦有配合本實施例之構成而將一部分予以變更而仍標示相同符號之情形。
如第33圖如所示,於本實施例中,軸承構件576的缺欠部576k是與實施例1不同。於實施例1中,缺欠部76k是從板狀部76h朝向非驅動側凹下,為平行於裝設方向X2的溝狀形狀。本實施例之軸承構件576的缺欠部576k在從板狀部576h朝向非驅動側凹下此點是與實施例1為共通點,不過並不須實施為溝狀形狀。只要藉由從板狀部576h凹下而賦予聯結構件86傾斜的空間,並藉由下表面576k1來限制聯結構件86(自由端部86a) 之上下方向的位置即可。
又,在實施例1中,雖於驅動側凸緣87之第一圓筒部87j的內周設有被支撐部87d,但在本實施例中是以第二圓筒部587h的外周面作為被支撐部587d。於其一方的軸承構件576,使作為第二突出部的支撐部576a進入溝部587p,來軸樞被支撐部587d。由於可以使第二圓筒部587h要比第一圓筒部587j更朝向驅動側突出,所以藉由在第二圓筒部587設置被支撐部587d,比將被支撐部設置在第一圓筒部587j,可以更增長軸線L1方向上的軸樞長度。
(其他的實施例)
在上述實施例中,雖是舉以聯結構件被容納於感光鼓的凸緣單元之構成為例來進行說明,但只要處理匣經由聯結構件來接受驅動之構成即可。具體上,也可以經由聯結構件來旋轉驅動顯影滾筒之構成。當然,對於不具備感光鼓的顯影處理匣,亦可以適切地適用從本體側的卡合部將旋轉力傳動至顯影滾筒者。此情形時,聯結構件86,可取代感光鼓,將旋轉力傳動至作為旋轉體的顯影滾筒32。
當然,亦可以適切地適用於將驅動力僅傳動至感光鼓之構成。又,在上述的實施例中,作為被傳動構件的驅動側凸緣87,雖是被固定在作為旋轉體之感光鼓62的長邊端部,但以不被固定之獨立構件者亦可。例如 為齒輪構件,並透過齒輪結合,將旋轉力傳動至感光鼓62或是顯影滾筒32者亦可。
又,在上述實施例中之處理匣B,是用以形成單色影像者。不過,並不限定於此。在上述的實施例中所揭示之各構成及思想,對於設有多數個顯影手段,形成多數色之影像(例如2色影像、3色影像、或是全彩等)之處理匣,亦可以適切地適用之。
又,處理匣B對裝置本體A的裝卸路徑,無論為一直線者、裝卸路徑為直線之組合者、或是曲線路徑者,皆可以適用在上述的實施例中所揭示的各構成。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可以將上述實施例所揭示之各構成適用於: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所使用的處理匣、以及該等物件所使用的驅動傳動裝置。
76:軸承構件(支撐構件)
86:聯結構件
86d1、86d2:突起(爪部)
86d11:突起(爪部)86d1的前端
86g:連繫部
86p1、86p2:第一傾斜(傾斜動作)被限制部
86q1、86q2:圓弧面部
87:驅動側凸緣(被傳動構件)
87n:第二傾斜限制部
88:銷(軸部、軸)
89:蓋構件(限制構件)
91:扭力彈簧
C:傾斜動作中心
L1:電子照相感光體感光鼓的旋轉軸線
L2:聯結構件的旋轉軸線
S7-S7、S8-S8:切斷線
X7:推壓方向
X8:傾斜方向
θ1:傾斜角度(第一角度)
θ2:傾斜角度(第二角度)

Claims (12)

  1. 一種感光鼓單元,具備:
    感光鼓、及
    凸緣,其係以旋轉軸線為中心能夠旋轉,被傳動用以傳動至上述感光鼓之旋轉力,於其內側具有收納部,並具有保持部,並被安裝於上述感光鼓的端部、及
    聯結構件,其係以旋轉軸線為中心能夠旋轉,並具有:具備貫通孔且至少一部分被收納於上述收納部的第一部分、以及比上述第一部分更遠離上述感光鼓的第二部分,且在:上述聯結構件的旋轉軸線和上述凸緣的旋轉軸線為一致的第一位置,與上述聯結構件的旋轉軸線相對於上述凸緣的旋轉軸線呈傾斜的第二位置之間能夠移動、以及
    軸部,其係貫通上述貫通孔,且其兩端被上述保持部保持,在上述聯結構件於上述第一位置與上述第二位置之間移動時,上述聯結構件會相對於該軸部呈傾斜;
    在上述聯結構件的旋轉軸線於包含上述凸緣的旋轉軸線及上述軸部的軸線之第一假想面呈傾斜時,上述軸部與上述貫通孔抵接而限制上述聯結構件的傾斜,
    上述凸緣,係具有:在上述聯結構件的旋轉軸線於與上述第一假想面垂直相交之第二假想面呈傾斜時,與上述聯結構件抵接而限制上述聯結構件傾斜的限制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感光鼓單元,其中,上述第二部分具有2個突起,連接上述2個突起之假 想線與上述第一假想面呈相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感光鼓單元,其中,上述軸部的上述軸線與上述假想線所夾的角度大約55°以上125°以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感光鼓單元,其中,上述凸緣係具有齒輪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感光鼓單元,其中,上述聯結構件具有連接上述第一部分與上述第二部分的第三部分,上述第三部分的最大旋轉直徑是比上述第二部分的最大旋轉直徑還小,
    在上述聯結構件的旋轉軸線於上述第二假想面呈傾斜時,上述聯結構件的上述第三部分與上述限制部抵接而限制上述聯結構件傾斜。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感光鼓單元,其中,上述第三部分的最大旋轉直徑是比上述第一部分的最大旋轉直徑還小。
  7. 一種能夠使用於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的旋轉單元,其具備:
    能夠旋轉的被傳動構件,其被傳動有旋轉力,並以旋轉軸線為中心能夠旋轉,於其內側具有收納部,並具有保持部、及
    聯結構件,其係以旋轉軸線為中心能夠旋轉,並具有:具備貫通孔且至少一部分被收納於上述收納部的第一部分、以及比上述第一部分更遠離上述被傳動構件的第二 部分,且在:上述聯結構件的旋轉軸線和上述被傳動構件的旋轉軸線為一致的第一位置,與上述聯結構件的旋轉軸線相對於上述被傳動構件的旋轉軸線呈傾斜的第二位置之間能夠移動、以及
    軸部,其係貫通上述貫通孔,且其兩端被上述保持部保持,在上述聯結構件於上述第一位置與上述第二位置之間移動時,上述聯結構件會相對於該軸部呈傾斜;
    在上述聯結構件的旋轉軸線於包含上述被傳動構件的旋轉軸線及上述軸部的軸線之第一假想面呈傾斜時,上述軸部與上述貫通孔抵接而限制上述聯結構件的傾斜,
    上述被傳動構件,係具有:在上述聯結構件的旋轉軸線於與上述第一假想面垂直相交之第二假想面呈傾斜時,與上述聯結構件抵接而限制上述聯結構件傾斜的限制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能夠使用於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的旋轉單元,其中,上述第二部分具有2個突起,連接上述2個突起之假想線與上述第一假想面呈相交。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能夠使用於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的旋轉單元,其中,上述軸部的上述軸線與上述假想線所夾的角度大約55°以上125°以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能夠使用於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的旋轉單元,其中,上述被傳動構件係具有齒輪部。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能夠使用於電子照 相影像形成裝置的旋轉單元,其中,上述聯結構件具有連接上述第一部分與上述第二部分的第三部分,上述第三部分的最大旋轉直徑是比上述第二部分的最大旋轉直徑還小,
    在上述聯結構件的旋轉軸線於上述第二假想面呈傾斜時,上述聯結構件的上述第三部分與上述限制部抵接而限制上述聯結構件傾斜。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能夠使用於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的旋轉單元,其中,上述第三部分的最大旋轉直徑是比上述第一部分的最大旋轉直徑還小。
TW109124811A 2013-09-12 2014-09-12 感光鼓單元以及能夠使用於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裝置的旋轉單元 TWI7516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88917 2013-09-12
JP2013188917 2013-09-12
JP2014-183708 2014-09-09
JP2014183708A JP6415198B2 (ja) 2013-09-12 2014-09-09 カートリッジ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1991A true TW202041991A (zh) 2020-11-16
TWI751618B TWI751618B (zh) 2022-01-01

Family

ID=52665838

Famil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1583A TWI581074B (zh) 2013-09-12 2014-09-12 使用於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裝置的處理匣、感光鼓單元、被傳動構件、及凸緣單元
TW107128854A TW201843542A (zh) 2013-09-12 2014-09-12 使用於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裝置的感光鼓單元
TW106103518A TWI640844B (zh) 2013-09-12 2014-09-12 使用於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裝置的感光鼓單元
TW109124811A TWI751618B (zh) 2013-09-12 2014-09-12 感光鼓單元以及能夠使用於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裝置的旋轉單元
TW110145082A TWI806268B (zh) 2013-09-12 2014-09-12 感光鼓單元
TW112119379A TW202336541A (zh) 2013-09-12 2014-09-12 處理匣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1583A TWI581074B (zh) 2013-09-12 2014-09-12 使用於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裝置的處理匣、感光鼓單元、被傳動構件、及凸緣單元
TW107128854A TW201843542A (zh) 2013-09-12 2014-09-12 使用於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裝置的感光鼓單元
TW106103518A TWI640844B (zh) 2013-09-12 2014-09-12 使用於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裝置的感光鼓單元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5082A TWI806268B (zh) 2013-09-12 2014-09-12 感光鼓單元
TW112119379A TW202336541A (zh) 2013-09-12 2014-09-12 處理匣

Country Status (20)

Country Link
US (8) US9791825B2 (zh)
EP (4) EP3045979B1 (zh)
JP (1) JP6415198B2 (zh)
KR (10) KR102368313B1 (zh)
CN (10) CN110426938B (zh)
AU (5) AU2014319287A1 (zh)
BR (1) BR112016004701B1 (zh)
CA (2) CA3208371A1 (zh)
CL (1) CL2016000526A1 (zh)
ES (2) ES2812924T3 (zh)
HK (1) HK1219543A1 (zh)
MX (5) MX2021013090A (zh)
MY (1) MY177296A (zh)
PH (1) PH12016500458A1 (zh)
PL (2) PL3045979T3 (zh)
RU (6) RU2692107C2 (zh)
SG (3) SG10201802833PA (zh)
TW (6) TWI581074B (zh)
WO (1) WO2015037744A1 (zh)
ZA (1) ZA2016007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28292B2 (ja) * 2013-09-12 2020-07-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カートリッジ、ドラムユニット
JP6415198B2 (ja) * 2013-09-12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TWI709008B (zh) 2014-11-28 2020-11-0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JP6671997B2 (ja) 2015-02-05 2020-03-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感光体ユニット、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1543378S (zh) * 2015-07-22 2016-02-08
JP6551788B2 (ja) * 2015-09-30 2019-07-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伝達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08311B2 (ja) * 2015-10-14 2021-0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ドラムユニット、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フランジ部材
TWI600551B (zh) * 2015-11-04 2017-10-01 虹光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設備
JP6922188B2 (ja) * 2015-11-12 2021-08-18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07608193B (zh) * 2015-11-21 2019-12-10 江西镭博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JP2017107205A (ja) * 2015-12-07 2017-06-15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TWI750445B (zh) 2016-06-14 2021-12-2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處理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JP6884788B2 (ja) 2016-08-26 2021-06-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CA3080757C (en) * 2016-08-26 2023-01-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rum unit,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upling member
JP6918479B2 (ja) 2016-12-12 2021-08-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6897096B2 (ja) * 2016-12-28 2021-06-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855284B2 (ja) 2017-03-03 2021-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80149A (ja) * 2017-04-07 2018-11-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回転体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06919032B (zh) * 2017-05-10 2023-06-13 珠海纳思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处理盒
JP7058992B2 (ja) * 2017-12-13 2022-04-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7146410B2 (ja) 2018-02-21 2022-10-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TW202000483A (zh) * 2018-06-21 2020-01-01 上福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滾筒單元
CN113574469A (zh) * 2019-03-18 2021-10-29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盒和鼓单元
JP2020187189A (ja) * 2019-05-10 2020-11-1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清掃工具及び清掃工具の製造方法
CA3141699A1 (en) 2019-06-12 2020-12-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attachment, and mounting kit
MX2021015203A (es) * 2019-06-12 2022-01-18 Canon Kk Unidad de tambor, unidad de transmision de accionamiento, cartucho y aparato de formacion de imagenes electrofotograficas.
ES2952326T3 (es) 2019-09-17 2023-10-31 Canon Kk Cartucho de tóner y aparato de formación de imágenes
JP7418109B2 (ja) * 2019-09-30 2024-0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200341B2 (ja) * 2020-10-29 2023-0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76372A (ja) * 2020-11-09 2022-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13156790A (zh) * 2021-03-11 2021-07-23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驱动力传递组件、旋转件、碳粉盒及电子成像设备
CN113156789A (zh) * 2021-03-11 2021-07-23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驱动力传递组件、旋转件、碳粉盒及电子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39932B2 (ja) 1996-09-26 2006-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及びカップリング
JP3768632B2 (ja) * 1996-02-27 2006-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H1069199A (ja) 1996-08-29 1998-03-10 Canon Inc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クリーニングフレーム
JP3466831B2 (ja) 1996-08-29 2003-1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363751B2 (ja) * 1996-08-29 2003-01-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969804B2 (ja) * 1996-09-26 2007-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DE69713236T2 (de) * 1996-09-26 2002-12-05 Canon Kk Arbeitseinheit, Antriebkupplungsteil für elektrophotographisches Bilderzeugungsgerät und elektrophotographische photoempfindliche Trommel
JP3672067B2 (ja) * 1998-01-20 2005-07-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49494A (ja) 1998-03-03 1999-09-17 Canon Inc ドラムフランジ、円筒部材、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673658B2 (ja) 1998-10-28 2005-07-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684092B2 (ja) 1998-10-26 2005-08-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94248A (ja) * 1998-12-28 2000-07-14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トリッジ及び帯電ユニット及び現像ユニット
JP3513447B2 (ja) * 1999-10-29 2004-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413173B2 (ja) 2000-01-05 2003-06-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720707B2 (ja) 2000-01-19 2005-1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188440B1 (ja) * 2000-03-07 2001-07-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JP2002040875A (ja) * 2000-07-24 2002-02-06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046933B2 (ja) * 2000-08-02 2008-0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49038A (ja) * 2000-11-08 2002-05-22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442047B2 (ja) 2000-11-17 2003-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542583B2 (ja) 2001-02-02 2004-07-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40457A (ja) 2001-11-07 2003-05-14 Canon Inc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08074A (ja) 2002-01-11 2003-07-25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634807B2 (ja) 2002-02-20 2005-03-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658372B2 (ja) 2002-02-22 2005-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用の離間保持部材
JP2003307993A (ja) 2002-04-17 2003-10-31 Canon Inc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703450B2 (ja) 2002-10-22 2005-10-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018517B2 (ja) 2002-11-29 2007-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部品
JP2004177835A (ja) 2002-11-29 2004-06-24 Canon Inc 部品及び部品の供給方法
JP3950892B2 (ja) 2004-01-30 2007-08-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885062B2 (ja) 2004-03-30 2007-0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630615B2 (ja) 2004-03-30 2011-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組立て方法
JP4110128B2 (ja) 2004-04-26 2008-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軸受部材
US7158749B2 (en) 2004-04-26 2007-01-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lean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cleaning member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840232B2 (ja) 2004-05-06 2006-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7680433B2 (en) * 2004-12-08 2010-03-16 Fuji Xerox Co., Ltd. Process cartridge with casings combined by coupling pin, and assembling method and dis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JP4919014B2 (ja) * 2006-07-25 2012-04-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464435B2 (ja) * 2006-12-11 2010-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498407B2 (ja) 2006-12-22 2010-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JP4948382B2 (ja) * 2006-12-22 2012-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感光ドラム取り付け用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US7856192B2 (en) 2006-12-28 2010-12-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280772B2 (ja) 2006-12-28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164529B2 (ja) * 2007-02-19 2008-10-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
JP5311854B2 (ja) * 2007-03-23 2013-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現像装置、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JP5094186B2 (ja) 2007-04-10 2012-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094189B2 (ja) 2007-04-13 2012-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267052B2 (ja) * 2007-05-15 2009-05-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568325B2 (ja) 2007-12-20 2010-10-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83045B2 (ja) 2007-12-28 2011-05-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39337B2 (ja) 2008-05-27 2011-1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5328230B2 (ja) * 2008-06-10 2013-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前記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306050B2 (ja) * 2008-06-20 2013-10-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カップリング部材の取り付け方法、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の取り外し方法
JP5159507B2 (ja) 2008-06-20 2013-03-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ップリング部材の取り外し方法、カップリング部材の取り付け方法、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JP5127584B2 (ja) * 2008-06-20 201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283986B2 (ja) * 2008-06-20 2013-09-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288900B2 (ja) * 2008-06-20 2013-09-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RU2011102447A (ru) 2008-06-24 2012-07-27 Др.Реддис' Лабораторис Лтд. (In) Очистка модифицированных цитокинов
JP5371627B2 (ja) * 2008-08-27 2013-12-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523015B2 (ja) * 2008-08-28 2014-06-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44580B2 (ja) * 2009-02-27 2013-1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N201434968Y (zh) 2009-06-16 2010-03-31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一种感光鼓驱动组件
JP5428680B2 (ja) 2009-09-10 2014-02-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201532527U (zh) * 2009-10-27 2010-07-21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一种感光鼓驱动组件
JP5523061B2 (ja) * 2009-10-30 2014-06-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N201537527U (zh) 2009-12-09 2010-08-04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一种球磨机碎球分离拣出装置
JP5704911B2 (ja) * 2009-12-16 2015-04-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428846B2 (ja) * 2009-12-24 2014-02-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CN201607611U (zh) 2010-01-27 2010-10-13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一种感光鼓驱动组件
JP5683281B2 (ja) * 2010-02-02 2015-03-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
JP5056873B2 (ja) 2010-03-08 2012-10-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89171A (zh) 2010-06-17 2011-12-21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385299A (zh) * 2010-09-06 2012-03-21 株式会社理光 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088689A (ja) * 2010-09-21 2012-05-10 Canon Inc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466998A (zh) * 2010-11-02 2012-05-23 上福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感光鼓的传动组件
JP5316518B2 (ja) 2010-11-12 2013-10-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オルダムカップリング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55071A (ja) * 2011-01-25 2012-08-1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現像装置
CN202033585U (zh) * 2011-03-11 2011-11-09 刘春云 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力传递机构及处理盒
JP5822116B2 (ja) 2011-08-24 2015-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10378051B2 (en) 2011-09-29 2019-08-13 Illumina Cambridge Limited Continuous extension and deblocking in reactions for nucleic acids synthesis and sequencing
JP6184076B2 (ja) * 2011-11-07 2017-08-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N112698561B (zh) * 2011-12-06 2023-11-28 佳能株式会社 盒、感光鼓传动装置组装方法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JP5901327B2 (ja) 2012-02-09 2016-04-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12783B2 (ja) 2012-06-08 2017-04-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梱包体
JP6108728B2 (ja) 2012-08-31 2017-04-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梱包材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JP6056325B2 (ja) 2012-09-26 2017-01-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631443B2 (ja) * 2013-05-27 2014-11-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6415198B2 (ja) * 2013-09-12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274892B2 (ja) 2014-02-04 2018-0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器、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6004701B1 (pt) 2022-11-01
KR20210014768A (ko) 2021-02-09
US20180341214A1 (en) 2018-11-29
EP3168692A1 (en) 2017-05-17
RU2712933C1 (ru) 2020-02-03
US9791825B2 (en) 2017-10-17
CA3208371A1 (en) 2015-03-19
TW201516590A (zh) 2015-05-01
PL3045979T3 (pl) 2021-04-06
US20230324846A1 (en) 2023-10-12
US10203652B2 (en) 2019-02-12
EP3168692B1 (en) 2020-11-11
RU2018136383A (ru) 2018-11-14
CN110308634A (zh) 2019-10-08
TWI751618B (zh) 2022-01-01
KR20230025505A (ko) 2023-02-21
CN110442004A (zh) 2019-11-12
RU2727791C1 (ru) 2020-07-23
SG10201802833PA (en) 2018-05-30
CN110456625B (zh) 2022-04-08
CL2016000526A1 (es) 2017-02-03
EP3045979B1 (en) 2020-08-19
CN105531632B (zh) 2019-12-24
MX2021013090A (es) 2023-01-02
KR20160053968A (ko) 2016-05-13
RU2743631C1 (ru) 2021-02-20
MX2022001333A (es) 2022-06-02
MX359041B (es) 2018-09-13
CN110426938B (zh) 2022-11-29
TWI806268B (zh) 2023-06-21
KR20220137802A (ko) 2022-10-12
KR20220083864A (ko) 2022-06-20
EP3045979A4 (en) 2017-05-17
RU2692107C2 (ru) 2019-06-21
KR20230079488A (ko) 2023-06-07
US20220043389A1 (en) 2022-02-10
CN110426939A (zh) 2019-11-08
CN110442005B (zh) 2022-04-08
KR102450988B1 (ko) 2022-10-06
CN110456625A (zh) 2019-11-15
CN110426935A (zh) 2019-11-08
CN110426934B (zh) 2022-08-05
MX2016003086A (es) 2016-05-26
RU2018136383A3 (zh) 2019-04-08
CA2923967A1 (en) 2015-03-19
KR102593558B1 (ko) 2023-10-25
CN110426938A (zh) 2019-11-08
TWI640844B (zh) 2018-11-11
PH12016500458A1 (en) 2016-05-16
AU2019213328A1 (en) 2019-08-29
AU2021203064A1 (en) 2021-06-10
US20170371296A1 (en) 2017-12-28
AU2019213328B2 (en) 2021-06-03
KR101902662B1 (ko) 2018-09-28
WO2015037744A1 (ja) 2015-03-19
EP4116776B1 (en) 2024-05-08
RU2016113714A3 (zh) 2018-04-28
BR112016004701A2 (zh) 2017-08-01
CN110308634B (zh) 2022-12-16
TW201843542A (zh) 2018-12-16
TW201734677A (zh) 2017-10-01
KR102045168B1 (ko) 2019-11-14
RU2016113714A (ru) 2017-10-16
US11199807B2 (en) 2021-12-14
MX2018010916A (es) 2022-01-31
EP3783441A1 (en) 2021-02-24
KR102368313B1 (ko) 2022-03-02
AU2017216445A1 (en) 2017-08-31
KR20220028174A (ko) 2022-03-08
KR20180107312A (ko) 2018-10-01
CN110426934A (zh) 2019-11-08
TW202212999A (zh) 2022-04-01
CN110442005A (zh) 2019-11-12
PL3168692T3 (pl) 2021-05-17
EP3045979A1 (en) 2016-07-20
JP2015079243A (ja) 2015-04-23
EP4116776A1 (en) 2023-01-11
JP6415198B2 (ja) 2018-10-31
US20160246250A1 (en) 2016-08-25
US11579561B2 (en) 2023-02-14
ES2812924T3 (es) 2021-03-18
US10671015B2 (en) 2020-06-02
KR20230149881A (ko) 2023-10-27
SG11201601874PA (en) 2016-04-28
TW202336541A (zh) 2023-09-16
RU2670580C2 (ru) 2018-10-23
ES2833443T3 (es) 2021-06-15
AU2021203064B2 (en) 2022-12-15
US20230017781A1 (en) 2023-01-19
TWI581074B (zh) 2017-05-01
KR102500155B1 (ko) 2023-02-16
AU2014319287A1 (en) 2016-03-24
MY177296A (en) 2020-09-11
AU2023201536A1 (en) 2023-04-13
SG10202011183YA (en) 2020-12-30
US20200264555A1 (en) 2020-08-20
KR102409323B1 (ko) 2022-06-16
US20230161289A1 (en) 2023-05-25
CN105531632A (zh) 2016-04-27
CN110426939B (zh) 2022-07-05
KR20190129137A (ko) 2019-11-19
CN110442003A (zh) 2019-11-12
KR102213064B1 (ko) 2021-02-05
RU2765676C1 (ru) 2022-02-01
KR102537839B1 (ko) 2023-05-31
CN110426935B (zh) 2022-07-29
HK1219543A1 (zh) 2017-04-07
MX2023000206A (es) 2023-02-09
ZA201600728B (en) 2017-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40844B (zh) 使用於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裝置的感光鼓單元
JP7367151B2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カートリッジ、ドラムユニッ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