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89171A - 显影装置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装置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89171A
CN102289171A CN2011101358458A CN201110135845A CN102289171A CN 102289171 A CN102289171 A CN 102289171A CN 2011101358458 A CN2011101358458 A CN 2011101358458A CN 201110135845 A CN201110135845 A CN 201110135845A CN 102289171 A CN102289171 A CN 1022891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rning axle
air
developing apparatus
gear
accepting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3584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下和也
出水功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M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382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200305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383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200305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Mit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M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891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891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87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影装置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显影装置具备:搅拌部件,搅拌显影容器内的显影剂;搅拌齿轮,使搅拌部件旋转;搅拌旋转轴,连结搅拌部件与搅拌齿轮;显影部件,将显影剂供给到像承载体的表面;显影齿轮,与搅拌齿轮一起形成齿轮系,并使显影部件旋转;显影旋转轴,连结显影部件与显影齿轮;收容盒,收容搅拌齿轮与显影齿轮,旋转自如地支撑搅拌旋转轴与显影旋转轴,并且形成有用于吸入空气的吸气口与用于排出所吸入的空气的排气口;和送风部件,从吸气口将空气吸入到收容盒内,且使所吸入的空气通过收容盒内并从排气口排出。本发明能够提供抑制显影剂的温度上升的显影装置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escription

显影装置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及其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显影装置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能够冷却驱动部的显影装置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复印机或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收容显影剂的显影容器内用搅拌部件搅拌显影剂,将搅拌后的显影剂从搅拌部件向显影部件运送,并且用刮板使显影部件所承载的显影剂薄层化之后,将显影剂供给到像承载体。在如此使像承载体上的静电潜像成为可见图像的显影工序中,由搅拌引起的显影剂之间的摩擦、由显影剂与刮板的接触而引起的摩擦、进而由搅拌部件及显影部件的旋转驱动而引起的滑动摩擦等,会引起发热从而导致显影装置的温度上升。
当显影装置的温度上升时,可能会导致显影剂升温而使显影剂的性能劣化,而且在显影容器中显影剂的流动性变差,且显影剂附着在刮板或显影部件上,因而可能会产生显影不均匀,从而降低显影性能。
作为其对策,例如有在收容显影剂的显影容器的底面上形成多个冷却翅片,并由该冷却翅片构成散热片的显影装置。根据这种显影装置,由显影剂的搅拌及显影剂与刮板的接触而产生的显影容器内的热量,通过散热片释放到显影装置外。
作为导致显影装置的温度上升的主要原因,除上述显影装置中列举的显影剂的搅拌及显影剂与刮板的接触之外,还存在由搅拌部件及显影部件的旋转轴与其轴承之间的滑动摩擦,以及由使搅拌部件及显影部件旋转的驱动齿轮引起的摩擦等由驱动部的摩擦而引起的发热。近年来,随着图像形成装置的高速化,搅拌部件及显影部件的旋转速度增加,由它们的驱动部引起的发热进一步使显影装置的温度上升。然而,在上述显影装置中难以抑制由显影部件及搅拌部件的驱动部的发热而引起的温度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抑制显影剂的温度上升的显影装置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一个方面的显影装置,具备:搅拌部件,搅拌显影容器内的显影剂;搅拌齿轮,使所述搅拌部件旋转;搅拌旋转轴,连结所述搅拌部件与所述搅拌齿轮;显影部件,将显影剂供给到像承载体的表面;显影齿轮,与所述搅拌齿轮一起形成齿轮系,并使所述显影部件旋转;显影旋转轴,连结所述显影部件与所述显影齿轮;收容盒,收容所述搅拌齿轮与所述显影齿轮,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搅拌旋转轴与所述显影旋转轴,并且形成有用于吸入空气的吸气口与用于排出所吸入的空气的排气口;和送风部件,从所述吸气口将空气吸入到所述收容盒内,并使所吸入的空气通过所述收容盒内部从所述排气口排出。
根据该结构,为了搅拌显影剂并供给显影剂,当搅拌部件与显影部件旋转时,在旋转支撑搅拌旋转轴和显影旋转轴的(轴承)部分因滑动摩擦而发热,进一步,在搅拌齿轮和显影齿轮的各啮合部分上因摩擦而发热。然而,由于在收容盒内,通过送风部件而使空气流通,这些热量与空气流一起从收容盒的排气口排出,从而使搅拌旋转轴及显影旋转轴与搅拌齿轮及显影齿轮冷却,因此能够抑制显影剂的温度上升。
本发明的另外的目的和通过本发明所获得的具体优点,则通过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显示具有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
图2是示意地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示意地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示意地显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收容盒的侧面剖视图。
图5是示意地显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收容盒的侧面剖视图。
图6是示意地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显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收容盒内的散热片的立体图。
图8是示意地显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俯视图。
图9是示意地显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收容盒的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实施方式。此外,发明的用途及在此示出的术语等不受其限制。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地显示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图像形成装置1是串联型的彩色打印机,旋转自如的感光体11a~11d使用有机感光体(OPC感光体)作为形成感光层的感光材料,且对应于黑色、黄色、青色及品红色等各种颜色而配设。在各个感光体11a~11d的周围配设有显影装置2a~2d、曝光单元12、带电器13a~13d及清洁装置14a~14d。
显影装置2a~2d分别在感光体11a~11d的右方相对而配置,并向感光体11a~11d供给调色剂。带电器13a~13d相对于感光体旋转方向处于显影装置2a~2d的上游侧,与感光体11a~11d的表面相对配置,并使感光体11a~11d的表面均匀带电。
曝光单元12用于基于从个人计算机等输入到图像输入部(未图示)的文字和图案等的图像数据,扫描曝光各个感光体11a~11d,且设置在显影装置2a~2d的下方。曝光单元12中设置有激光光源和多面镜,且对应于各个感光体11a~11d设置有反射镜及透镜。由激光光源射出的激光经由多面镜、反射镜及透镜,从带电器13a~13d的感光体旋转方向下游侧照射到各个感光体11a~11d的表面。通过所照射的激光,感光体11a~11d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2a~2d显影为调色剂图像。
无接缝的中间转印带17张紧架设于张力辊6、驱动辊25及从动辊27上。驱动辊25通过未图示的电机旋转驱动,中间转印带17通过驱动辊25的旋转而被循环驱动。
各个感光体11a~11d以与该中间转印带17接触的方式在中间转印带17的下方沿着运送方向(图1中箭头方向)排列。各个一次转印辊26a~26d隔着中间转印带17与各个感光体11a~11d相对,并与中间转印带17压接而形成一次转印部。在该一次转印部中,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7的旋转各个感光体11a~11d的调色剂图像按规定的定时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7上。由此,在中间转印带17的表面上形成青色、品红色、黄色、黑色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重合而成的调色剂图像。
二次转印辊34隔着中间转印带17与驱动辊25相对,并与中间转印带17压接而形成二次转印部。在该二次转印部中,中间转印带17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转印后,带清洁装置31清除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7上的调色剂。
在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下方配设有用于收容纸张P的供纸盒32,在供纸盒32的右方配设有用手动方式供给纸张的堆叠托盘35。在供纸盒32的左方配设有将从供纸盒32输出的纸张P运送到中间转印带17的二次转印部的第一纸张运送路径33。此外,在堆叠托盘35的左方配设有将从堆叠托盘35输出的纸张运送到二次转印部的第二纸张运送路径36。进一步,在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左上方配设有对图像形成后的纸张P进行定影处理的定影部18、以及将定影处理进行后的纸张运送到纸张排出部37的第三纸张运送路径39。
供纸盒32通过向装置外部(图1中纸面的正面侧)拉出而能够补充纸张,被收容的纸张P通过搓纸辊33b及分离辊33a逐张输出到第一纸张运送路径33侧。
第一纸张运送路径33与第二纸张运送路径36在阻力辊33c的跟前汇合,且通过阻力辊33c,把握中间转印带17上的图像形成动作与供纸动作的定时而将纸张P运送到二次转印部。运送到二次转印部的纸张P,通过施加有偏压电位的二次转印辊34,被二次转印中间转印带17上的调色剂图像,并被运送到定影部18。
定影部18具备由加热器加热的定影带、与定影带内接的定影辊、隔着定影带与定影辊压接而配设的加压辊等,并通过对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加热及加压而进行定影处理。在通过定影部18定影调色剂图像后,根据需要,纸张P在第四纸张运送路径40上反转,且在二次转印辊34处,于纸张P的背面上也被二次转印调色剂图像,并在定影部18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后的纸张P通过第三纸张运送路径39,由排出辊19a排出到纸张排出部37。
图2是显示用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的显影装置的剖视图。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说明了对应于图1所示感光体11a的显影装置2a的结构及动作,但显影装置2b~2d的结构及动作与显影装置2a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并省略表示各种颜色的显影装置及感光体的符号a~d。
显影装置2由显影辊20、磁辊21、限制刮板24、搅拌部件42及显影容器22等构成。
显影容器22构成显影装置2的外轮廓,且在其下部由分隔部22b分隔为第一运送路径22d和第二运送路径22c。在第一运送路径22d及第二运送路径22c中收容有由载体和调色剂组成的显影剂。此外,显影容器22保持搅拌部件42、显影辊20及磁辊21。进一步,在显影容器22上形成有用于使显影辊20向感光体11露出的开口22a。
显影辊20与感光体11相对,并设置一定间隔地配设在感光体11的右方。此外,显影辊20在与感光体11接近的相对位置上,形成向感光体11供给调色剂的显影区域D。磁辊21具有一定间隔地与显影辊20相对,且配设在显影辊20的右斜下方。此外,磁辊21在与显影辊20接近的相对位置上向显影辊20供给调色剂。搅拌部件42配设在磁辊21的大致下方。此外,限制刮板24在磁辊21的左斜下方固定保持在显影容器22上。
搅拌部件42由两个螺旋体即第一螺旋体43和第二螺旋体44构成。第一螺旋体43在磁辊21的下方设置于第一运送路径22d内,第二螺旋体44邻接于第一螺旋体43的右方,设置于第二运送路径22c内。
第一螺旋体43及第二螺旋体44通过由后述的电机和齿轮构成的驱动机构而旋转,并通过该旋转来搅拌显影剂,从而使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按照规定的电平带电。由此,调色剂被保持在载体上。此外,用于分隔第一运送路径22d和第二运送路径22c的分隔部22b在长度方向(图2中纸面的正背面方向)的两端部分上设置有连通部(未图示),当第二螺旋体44旋转时,带电后的显影剂从设置在分隔部22b上的一个连通部运送到第一螺旋体43,显影剂在第一运送路径22d内和第二运送路径22c内循环。然后,显影剂从第一螺旋体43供给到磁辊21。
磁辊21具备固定轴21c、磁极部件M、以及由非磁性金属材料形成为圆筒状的旋转套筒21b,承载由搅拌部件42搅拌后的显影剂,并从所承载的显影剂中仅将调色剂向显影辊20供给。磁极部件M按照规定的顺序配设有剖面呈扇形的外周部的极性不同的多个磁铁,且通过粘接等固着在固定轴21c上。固定轴21c在旋转套筒21b内,于磁极部件M与旋转套筒21b之间设置规定间隔、且不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容器22上。旋转套筒21b通过由后述的电机和齿轮构成的驱动机构,与显影辊20同方向(图2中顺时针方向)旋转,并被施加在直流电压48a上叠加了交流电压48b的偏压48。在旋转套筒21b的表面上,带电后的显影剂通过磁极部件M的磁力而形成并承载磁刷,磁刷被限制刮板24调节到规定的高度。
当旋转套筒21b旋转时,磁刷通过磁极部件M在旋转套筒21b的表面上承载并运送,当与显影辊20接触时,只有磁刷的调色剂根据施加到旋转套筒21b上的偏压48而供给到显影辊20上。
显影辊20具备磁极部件20b、由非磁性金属材料形成为圆筒状的显影套筒20c和固定轴20d等而构成。
固定轴20d不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容器22上。由磁铁构成的磁极部件20b在与磁辊21相对的位置上,与显影套筒20c之间设有规定的间隔并通过粘接等固着在该固定轴20d上,进一步,显影套筒20c被旋转自如地保持。显影套筒20c通过由后述的电机和齿轮构成的驱动机构,向图2的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此外,在显影套筒20c上施加有在直流电压47a上叠加了交流电压47b的显影偏压47。
当显影套筒20c向图2中顺时针方向旋转时,调色剂被承载在显影套筒20c上并被运送到显影区域D,且通过显影偏压电位与感光体11的曝光部位的电位之间的电位差,承载在显影套筒20c表面上的调色剂在显影区域D中向感光体11飞移。飞移的调色剂依次附着在向箭头A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感光体11上的曝光部位,感光体1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
接下来,基于图3、图4说明用于使搅拌部件42、作为显影部件的显影辊20及磁辊21旋转驱动的驱动机构。图3是示意地显示显影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示意地显示显影装置的收容盒的侧面剖视图。
如图3所示,在显影容器22内配设有第一及第二螺旋体43、44(搅拌部件42,参照图2)、显影辊20及磁辊21,在显影容器22的一侧面上配设有收容多个驱动齿轮55~58(同时参照图4)的收容盒51,进一步,在收容盒51的附近配设有作为送风部件的吸气扇61。
第一螺旋体43具有:作为搅拌旋转轴的第一旋转轴43b,和与第一旋转轴43b一体设置且在第一旋转轴43b的轴向上按固定间距形成为螺旋状的第一螺旋叶片43a。此外,第一旋转轴43b延伸至显影容器22的长度方向(第一旋转轴43b的轴向)的两端部侧,第一旋转轴43b的一端可旋转地轴支在显影容器22的侧壁22e上,第一旋转轴43b的另一端侧可旋转地轴支在形成于收容盒51的侧壁51h上的第一轴承部51d上。第一旋转轴43b的另一端侧进一步延伸,且在第一旋转轴43b上固着有由直齿轮构成的第一驱动齿轮55。因此,当第一驱动齿轮55旋转时,第一螺旋体43与第一旋转轴43b一起旋转。
第二螺旋体44(参照图2)具有作为搅拌旋转轴的第二旋转轴44b(参照图2),虽然未图示,第二旋转轴44b与第一螺旋体43同样地具有与第二旋转轴44b一体设置的螺旋叶片,进一步,可旋转地轴支在显影容器22的侧壁22e与收容盒51的侧壁51h上。在第二旋转轴44b的延长上固着有由直齿轮构成的第二驱动齿轮56(参照图4),当第二驱动齿轮56旋转时,第二螺旋体44与第二旋转轴44b一起旋转。第二驱动齿轮56收容在收容盒51内(参照图4)。
如前所述,显影辊20的固定轴20d不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容器22的侧壁22e上。在显影辊20的另一侧配设有作为显影旋转轴的第三旋转轴20a。显影辊20的第三旋转轴20a可旋转地轴支在形成于收容盒51的侧壁51h上的第三轴承部51e上,并且延伸到显影辊20内,可同心旋转地支撑在固定轴20d上。进一步,第三旋转轴20a延伸至收容盒51内,且在第三旋转轴20a上固着有由直齿轮构成的第三驱动齿轮57。因此,当第三驱动齿轮57旋转时,显影辊20(显影套筒20c,参照图2)与第三旋转轴20a一起旋转。
此外,磁辊21的固定轴21c不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容器22的侧壁22e上。在磁辊21的另一侧配设有作为显影旋转轴的第四旋转轴21a。磁辊21的第四旋转轴21a可旋转地轴支在形成于收容盒51的侧壁51h上的第四轴承部51f上,并且延伸到磁辊21内,可同心旋转地支撑在固定轴21c上。进一步,第四旋转轴21a延伸至收容盒51内,在第四旋转轴21a上固着有由直齿轮构成的第四驱动齿轮58。因此,当第四驱动齿轮58旋转时,磁辊21(旋转套筒21b,参照图2)与第四旋转轴21a一起旋转。
如图4所示,第一驱动齿轮55与第二驱动齿轮56相啮合而构成搅拌齿轮,此外,第三驱动齿轮57与第四驱动齿轮58经由空转齿轮59相啮合,并构成显影齿轮。空转齿轮59可旋转地支撑在收容盒51内。而且,第一驱动齿轮55与第四驱动齿轮58相啮合,第四驱动齿轮58通过未图示的电机等驱动源旋转。当电机旋转驱动时,从第四驱动齿轮58经由空转齿轮59使第三驱动齿轮57旋转,进而通过第四驱动齿轮58使第一驱动齿轮55旋转,进而使第二驱动齿轮56旋转。通过上述旋转,第一螺旋体43(参照图2)与第一旋转轴43b一起旋转,第二螺旋体44(参照图2)与第二旋转轴44b一起旋转,进一步,显影辊20(参照图2)与第三旋转轴20a一起旋转,磁辊21(参照图2)与第四旋转轴21a一起旋转。另外,也可以不将电机连接到第四驱动齿轮58,而将电机连接到其他驱动齿轮55~57。
第一至第四驱动齿轮55~58及第一至第四旋转轴20a、21a、43b、44b分别由铝、铜、铁或者包含它们的合金等热传导性大的材料构成。空转齿轮59也优选由热传导性大的材料构成。
收容盒51由树脂形成为大致L字型的箱体状,且在其内部收容有第一至第四驱动齿轮55~58、空转齿轮59和第一至第四旋转轴20a、21a、43b、44b。进而,在收容盒51上形成有吸气口51a和排气口51b。
吸气口51a形成在收容盒51的底面部,是配置在与第一驱动齿轮55和第二驱动齿轮56的啮合部相对的位置上的开口。另一方面,排气口51b形成在收容盒51的侧面上部(同时参照图3),是配置在与第三驱动齿轮57的平坦面相对的位置上的开口。
在收容盒51的附近与吸气口51a相对地配设有吸气扇61。吸气扇61是轴流式风扇(螺旋桨式风扇),用于吸引显影装置2周边的冷空气并将空气送到吸气口51a。因此,当吸气扇61驱动时,显影装置2周边的空气从吸气口51a吸入到收容盒51内。从吸气口51a吸入的空气在与第一至第四旋转轴20a、21a、43b、44b正交的方向上,具体地,在从第一驱动齿轮55和第二驱动齿轮56向第四驱动齿轮58进而经第三驱动齿轮57至排气口51b的流通路径(图3、图4中虚线的箭头方向)上流动。另外,也可以将吸气口51a形成在与第二驱动齿轮56下侧的齿面相对的位置上。在此情况下,从吸气口51a吸入的空气也在图3、图4中用虚线的箭头方向表示的流通路径上流动。
在此,为了搅拌显影剂并将搅拌后的显影剂向感光体11(参照图2)供给,当第一及第二螺旋体43、44、显影辊20及磁辊21旋转时,由于第一至第四旋转轴20a、21a、43b、44b与收容盒51的所述旋转轴的轴承部之间的滑动摩擦而产生热量。该轴承部的热量向热传导性较大的第一至第四旋转轴20a、21a、43b、44b及第一至第四驱动齿轮55~58扩散,进而与在收容盒51内的上述流通路径(图3、图4中虚线的箭头方向)上流动的空气一起从排气口51b排出。此外,随着第一至第四驱动齿轮55~58及空转齿轮59的旋转,在齿轮的各啮合部上也因摩擦而发热,这些热量扩散到第一至第四驱动齿轮55~58及空转齿轮59的整体,进而与在收容盒51内的上述流通路径上流动的空气一起从排气口51b排出。
(第二实施方式)
图5是示意地显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收容盒的侧面剖视图。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吸气口51a、排气口51b的配置,以后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说明。
收容盒51用树脂形成为大致L字型的箱体状,在其内部收容有第一至第四驱动齿轮55~58、空转齿轮59和第一至第四旋转轴20a、21a、43b、44b。进一步在收容盒51上形成有吸气口51a和排气口51b。
吸气口51a形成在收容盒51的横向侧面部(图5的右侧),是配置在与第二驱动齿轮56的齿面相对的位置上的开口。另一方面,排气口51b形成在收容盒51的上面部,是配置在与第三驱动齿轮57的齿面相对的位置上的开口。
在收容盒51的附近与吸气口51a相对地配设有吸气扇61。吸气扇61吸引显影装置2周边的较冷空气并送到吸气口51a。因此,当吸气扇61驱动时,显影装置2周边的较冷空气从吸气口51a吸入到收容盒51内。从吸气口51a吸入的空气在与第一至第四旋转轴20a、21a、43b、44b正交的方向上,具体地,在从第二驱动齿轮56向第一驱动齿轮55进而从第四驱动齿轮58经第三驱动齿轮57至排气口51b的流通路径(图5中虚线的箭头方向)上流动。
在此,为了搅拌显影剂,并将搅拌后的显影剂向感光体11(参照图2)供给,当第一及第二螺旋体43、44、显影辊20及磁辊21旋转时,由于第一至第四旋转轴20a、21a、43b、44b与收容盒51的所述旋转轴的轴承部之间的滑动摩擦而产生热量。该轴承部的热量向热传导性较大的第一至第四旋转轴20a、21a、43b、44b及第一至第四驱动齿轮55~58扩散,进而与在收容盒51内的上述流通路径(图5中虚线的箭头方向)上流动的空气一起从排气口51b排出。此外,随着第一至第四驱动齿轮55~58的旋转,在第一至第四驱动齿轮55~58的各啮合部上也因摩擦而发热,但这些热量扩散到第一至第四驱动齿轮55~58及空转齿轮59的整体,进而与在收容盒51内的上述流通路径上流动的空气一起从排气口51b排出。
根据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显影装置2具备用于搅拌显影容器22内的显影剂的第一螺旋体43、用于使第一螺旋体43旋转的第一驱动齿轮55以及连结第一螺旋体43与第一驱动齿轮55的第一旋转轴43b。进一步,显影装置2具备用于向感光体11的表面供给显影剂的显影辊20、与第一驱动齿轮55一起形成齿轮系且用于使显影辊20旋转的第三驱动齿轮57、以及连结显影辊20与第三驱动齿轮57的第三旋转轴20a。进一步,显影装置2具备:收容盒51,收容第一及第三驱动齿轮55、57并旋转自如地支撑第一及第三旋转轴43b、20a,并且形成有用于吸入空气的吸气口51a和用于排出所吸入的空气的排气口51b;和吸气扇61,将空气从吸气口51a吸入到收容盒51内,并使所吸入的空气通过收容盒51内从排气口51b排出。
根据该结构,为了搅拌显影剂,并将显影剂向感光体11供给,当第一螺旋体43和显影辊20旋转时,在旋转支撑第一及第三旋转轴43b、20a的部分由于滑动摩擦而发热,进一步在第一及第三驱动齿轮55、57的各啮合部分上也因摩擦而发热。然而,由于通过吸气扇61吸入的显影装置2外的冷空气在收容盒51内流通,这些热量与空气流一起从收容盒51的排气口51b排出,第一及第三旋转轴43b、20a与第一及第三驱动齿轮55、57被冷却,因此能够抑制显影剂的温度上升。
此外,根据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通过把吸气扇61配置在收容盒51的吸气口51a的附近,能够使大量的空气在收容盒51内流通,并能有效地冷却第一及第三旋转轴43b、20a与第一及第三驱动齿轮55、57。
(第三实施方式)
图6是示意地显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俯视图。第三实施方式使用排气扇作为送风部件。即,第三实施方式的收容盒51、吸气口51a与排气口51b的各结构、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此外,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至第四驱动齿轮55~58与第一至第四旋转轴20a、21a、43b、44b的各结构、材料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排气扇65用于抽吸收容盒51内的空气并排出到收容盒51外,是在收容盒51的附近与排气口51b相对配设的轴流式风扇(螺旋桨式风扇)。因此,当排气扇65驱动时,显影装置2周边的较冷空气从吸气口51a吸入到收容盒51内,从吸气口51a吸入的空气在从第一驱动齿轮55和第二驱动齿轮56(未图示)向第四驱动齿轮58进而经第三驱动齿轮57至排气口51b的流通路径(图6中虚线的箭头方向)上流动。
为了搅拌显影剂并将搅拌后的显影剂向感光体11供给,当第一及第二螺旋体43、44、显影辊20及磁辊21旋转时,由于第一至第四旋转轴20a、21a、43b、44b与收容盒51的所述旋转轴的轴承部之间的滑动摩擦而产生热量。该轴承部的热量向热传导性较大的第一至第四旋转轴20a、21a、43b、44b及驱动齿轮55~58扩散,进而与在收容盒51内的上述流通路径(图6中虚线的箭头方向)上流动的空气一起从排气口51b排出。此外,随着第一至第四驱动齿轮55~58的旋转,第一至第四驱动齿轮55~58的各啮合部上也因摩擦而发热,而这些热量扩散到第一至第四驱动齿轮55~58及空转齿轮59的整体,进而与在收容盒51内的上述流通路径上流动的空气一起从排气口51b排出。
根据上述第三实施方式,显影装置2具备用于搅拌显影容器22内的显影剂的第一螺旋体43、用于使第一螺旋体43旋转的第一驱动齿轮55以及连结第一螺旋体43与第一驱动齿轮55的第一旋转轴43b。进一步,显影装置2具备用于向感光体11的表面供给显影剂的显影辊20、与第一驱动齿轮55一起形成齿轮系且用于使显影辊20旋转的第三驱动齿轮57、以及连结显影辊20与第三驱动齿轮57的第三旋转轴20a。进一步,显影装置2具备:收容盒51,收容第一及第三驱动齿轮55、57并旋转自如地支撑第一及第三旋转轴43b、20a,且形成有用于吸入空气的吸气口51a和用于排出所吸入的空气的排气口51b;和排气扇65,将空气从吸气口51a吸入到收容盒51内,并使所吸入的空气通过收容盒51内从排气口51b排出。
根据该结构,为了搅拌显影剂并供给显影剂,当第一螺旋体43和显影辊20旋转时,在旋转支撑第一及第三旋转轴43b、20a的部分由于滑动摩擦而发热,进一步在第一及第三驱动齿轮55、57的各啮合部分上也因摩擦而发热。然而,由于通过排气扇65显影装置2外的冷空气在收容盒51内流通,这些热量与空气流一起从收容盒51的排气口51b排出,并使第一及第三旋转轴43b、20a和第一及第三驱动齿轮55、57冷却,因此能够抑制显影剂的温度上升。
此外,根据上述第三实施方式,通过将排气扇65配置在收容盒51的排气口51b的附近,能够使大量的空气在收容盒51内流通,并能有效地冷却第一及第三旋转轴43b、20a与第一及第三驱动齿轮55、57。
另外,排气扇65也可以配置在形成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收容盒51上的排气口51b的附近。
此外,虽然示出了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设置吸气扇61,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设置排气扇65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同时设置吸气扇61及排气扇65的结构。在此情况下也能达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图7是显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收容盒内的散热片的立体图。第四实施方式是在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驱动轴43b上设置有散热片71的结构。
散热片71由铝、铜、铁或者包含它们的合金等的热传导性大的材料构成,并配设在第一驱动齿轮55与第一轴承部51d(参照图3)之间。进一步,散热片71具有多个翅片71a和轴部71b。
轴部71b与第一驱动齿轮55一个的平坦面相抵接并嵌入固着在第一旋转轴43b上。在轴部71b的周围形成有多个翅片71a。多个翅片71a与第一驱动齿轮55一个的平坦面相抵接并以辐射状从轴部71b延伸。
随着第一及第四驱动齿轮55、58等的旋转,在第一驱动齿轮55的啮合部、及第一旋转轴43b与其轴承部的滑动部上因摩擦而发热,而该热量从第一驱动齿轮55及第一旋转轴43b传导到散热片71。由于在散热片71上形成有多个翅片71a,散热片71的表面积变大,因此有效地进行散热。进一步,由于送风部件(吸气扇61或排气扇65,参照图3或图6)和由多个翅片71a构成的散热片71的旋转,形成空气流,因此传导到散热片71的热量通过上述空气流更加有效地从散热片7散热。因此,能够抑制第一旋转轴43b和第一驱动齿轮55等的旋转轴、齿轮上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显影容器22(参照图3)内,从而能有效地抑制显影剂的温度上升。另外,当翅片71a及轴部71b由与第一驱动齿轮55相同的材料一体形成时,能够以低廉的价格生产。此外,也可以将翅片71a设为与第一驱动齿轮55的两个平坦面相抵接。进一步,也可以将翅片71a设置在其他旋转轴20a、20b、44b上。
(第五实施方式)
图8是示意地显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俯视图,图9是示意地显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收容盒的侧面剖视图。在第五实施方式中,送风部件的结构与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
如图8所示,在收容盒51内配设有第一至第四驱动齿轮55~58(同时参照图9)和作为送风部件的多叶片式风扇63,进一步在收容盒51上形成有吸气口51a和排气口51b。
吸气口51a在收容盒51的侧面下部形成为圆形开口,另一方面,排气口51b在收容盒51的侧面上部形成为矩形开口。
吸气口51a的开口边缘上形成有向收容盒51内环状突出的凸缘部51g。而且,吸气口51a与多叶片式风扇63相对,吸气口51a的凸缘部51g配置为与多叶片式风扇63的外缘之间具有微小的间隙,且在轴向上与多叶片式风扇63的一部分重叠。另一方面,排气口51b配置在与收容盒51内的第三驱动齿轮57的平坦面相对的位置上。
多叶片式风扇63固着在第二旋转轴44b上,并与第二驱动齿轮56的吸气口51a侧的平坦面相抵接。此外,如图9所示,多叶片式风扇63具有在第二旋转轴44b的周围以辐射状形成的多个叶片,该多个叶片相对于第二旋转轴44b的半径方向倾斜地形成为辐射状。因此,当第二旋转轴44b旋转时,多叶片式风扇63从第二旋转轴44b的中心部吸入空气,并使所吸入的空气流向多叶片式风扇63的外缘侧。另外,多叶片式风扇63的多个叶片也可不相对于第二旋转轴44b的半径方向倾斜地形成为辐射状,而在第二旋转轴44b的半径方向上形成为辐射状。此外,也可以由涡轮风扇等使空气在第二旋转轴44b的圆周方向上流动的风扇构成送风部件,以替代多叶片式风扇63。
因此,当多叶片式风扇63旋转时,显影装置2周边的较冷空气从吸气口51a吸入到收容盒51内。从吸气口51a吸入的空气从第二驱动齿轮56的周围沿与第一旋转轴43b正交的方向流向第一驱动齿轮55,进而在从第四驱动齿轮58经第三驱动齿轮57至排气口51b的流通路径(图8、图9中虚线的箭头方向)上流动。
在此,为了搅拌显影剂,并将搅拌后的显影剂向感光体11(参照图2)供给,当第一及第二螺旋体43、44、显影辊20及磁辊21旋转时,由于第一至第四旋转轴20a、21a、43b、44b与收容盒51的所述旋转轴的轴承部之间的滑动摩擦而产生热量。该轴承部的热量向热传导性较大的第一至第四旋转轴20a、21a、43b、44b及第一至第四驱动齿轮55~58扩散,进而与在收容盒51内的上述流通路径(图8、图9中虚线的箭头方向)上流动的空气一起从排气口51b排出。此外,随着第一至第四驱动齿轮55~58及空转齿轮59的旋转,齿轮的各啮合部上也因摩擦而发热,而这些热量扩散到第一至第四驱动齿轮55~58及空转齿轮59的整体,进而与在收容盒51内的上述流通路径上流动的空气一起从排气口51b排出。
根据上述第五实施方式,显影装置2具备用于搅拌显影容器22内的显影剂的第二螺旋体44、用于使第二螺旋体44旋转的第二驱动齿轮56、以及连结第二螺旋体44与第二驱动齿轮56的第二旋转轴44b。进一步,显影装置2具备用于向感光体11的表面供给显影剂的显影辊20、与第二驱动齿轮56形成齿轮系并使显影辊20旋转的第三驱动齿轮57、以及连结显影辊20与第三驱动齿轮57的第三旋转轴20a。进一步,显影装置2具备:收容盒51,收容第二及第三驱动齿轮56、57,并旋转自如地支撑第二及第三旋转轴44b、20a,且形成有用于吸入空气的吸气口51a和用于排出所吸入的空气的排气口51b;和多叶片式风扇63,在收容盒51内设置在第二旋转轴44b上,且从吸气口51a将空气吸入到收容盒51内,并使所吸入的空气通过收容盒51内从排气口51b排出。
根据该结构,为了搅拌显影剂并供给显影剂,当第一螺旋体43和显影辊20旋转时,在旋转支撑第二及第三旋转轴44b、20a的部分因滑动摩擦而发热,进一步,在第二及第三驱动齿轮56、57的各啮合部分上也因摩擦而发热。然而,由于通过多叶片式风扇63有显影装置2外的冷空气在收容盒51内流通,这些热量与空气流一起从收容盒51的排气口51b排出,从而使第二及第三旋转轴44b、20a和第二及第三驱动齿轮56、57冷却,因此能够抑制显影剂的温度上升。
此外,根据该结构,由于由多叶片式风扇63构成送风部件,因此即使将多叶片式风扇63和第二及第三驱动齿轮56、57一起收容在收容盒51内,也不会使收容盒51大型化。此外,不会因为将送风部件(多叶片式风扇63)配设在收容盒51内而使显影装置2大型化。
此外,根据该结构,由于多叶片式风扇63配置在收容盒51的吸气口51a的附近,因此能够使大量的空气在收容盒51内流通,并能有效地冷却第二及第三旋转轴44b、20a和第二及第三驱动齿轮56、57。
另外,如上述第五实施方式所示那样,也可以将多叶片式风扇63设置在第二旋转轴44b的同时,进一步在第三旋转轴20a上设置螺旋桨式风扇等排气用的轴流式风扇,并使排气扇与排气口51b相对而构成。在此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冷却多个旋转轴及驱动齿轮,从而抑制显影剂的温度上升。
此外,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显示了在配置于吸气口51a的附近的第二旋转轴44b上设置多叶片式风扇63,并将多叶片式风扇63与吸气口51a相对配置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将螺旋桨式风扇等的吸气用轴流式风扇构成为使第二旋转轴44b相对于吸气口51a,也能够使多个旋转轴及驱动齿轮冷却,从而抑制显影剂的温度上升。
根据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由于吸气口51a和排气口51b配置成使得空气在与第一旋转轴43b正交的方向上流通,能够有效地冷却第一及第三旋转轴43b、20a和第一及第三驱动齿轮55、57。
此外,根据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由于吸气口51a配置在收容盒51的下侧,排气口51b配置在收容盒51的上侧,能够有效地形成从收容盒51内的下侧向上侧的空气流,并且有效地冷却第一及第三旋转轴43b、20a及第一及第三驱动齿轮55、57。
此外,根据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由于第一及第三旋转轴43b、20a和第一及第三驱动齿轮55、57由热传导性较大的材料构成,在收容盒51的轴承部分或者在第一及第三驱动齿轮55、57的各啮合部分上产生的热量扩散到第一及第三旋转轴43b、20a和第一及第三驱动齿轮55、57的整体,而且已扩散的热量通过由排气扇65所引起的空气流散热,因此能够抑制显影剂的温度上升。
此外,在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显示了将吸气口51a配置在收容盒51的下侧(第一驱动齿轮55侧),将排气口51b配置在收容盒51的上侧(第三驱动齿轮57侧)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为将吸气口51a配置在收容盒51的上侧(第三驱动齿轮57侧),将排气口51b配置在收容盒51的下侧(第一驱动齿轮55侧)的结构。在此情况下也能达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将收容盒51的壁面的一部分由侧壁51h构成,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为将收容盒51的壁面的一部分由显影容器22的侧壁构成,并在该侧壁上设置旋转自如地支撑驱动齿轮55~58的轴承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适用于具备显影辊20和磁辊21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不具备磁辊21,显影剂直接从搅拌部件向显影辊供给的结构。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它们的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显影装置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尤其能够应用于能够冷却驱动部的显影装置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14)

1.一种显影装置,具有:
搅拌部件,搅拌显影容器内的显影剂;
搅拌齿轮,使所述搅拌部件旋转;
搅拌旋转轴,连结所述搅拌部件与所述搅拌齿轮;
显影部件,将显影剂供给到像承载体的表面;
显影齿轮,与所述搅拌齿轮一起形成齿轮系,并使所述显影部件旋转;和
显影旋转轴,连结所述显影部件与所述显影齿轮,
所述显影装置具备:
收容盒,收容所述搅拌齿轮与所述显影齿轮,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搅拌旋转轴和所述显影旋转轴,并且形成有用于吸入空气的吸气口与用于排出所吸入的空气的排气口;和
送风部件,从所述吸气口将空气吸入到所述收容盒内,且使所吸入的空气通过所述收容盒内并从所述排气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吸气口与所述排气口配置为,使得空气在与所述搅拌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上流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吸气口配置在所述收容盒的下侧,所述排气口配置在所述收容盒的上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送风部件为吸气扇,配置在所述收容盒的所述吸气口附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送风部件为排气扇,配置在所述收容盒的所述排气口附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送风部件由轴流式风扇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搅拌齿轮及所述显影齿轮与所述搅拌旋转轴及所述显影旋转轴由热传导材料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在所述搅拌旋转轴及所述显影旋转轴中的至少一个旋转轴上设置有散热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散热片由从所述旋转轴以辐射状延伸的多个翅片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送风部件在所述收容盒内设置在所述搅拌旋转轴及所述显影旋转轴中的至少一个旋转轴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送风部件设置在配置于所述吸气口附近的旋转轴上,并且与所述吸气口相对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送风部件使空气沿所述旋转轴的圆周方向流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送风部件由多叶片式风扇构成。
1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
CN2011101358458A 2010-06-17 2011-05-20 显影装置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022891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38301 2010-06-17
JP2010138289A JP2012003058A (ja) 2010-06-17 2010-06-17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38301A JP2012003059A (ja) 2010-06-17 2010-06-17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38289 2010-06-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89171A true CN102289171A (zh) 2011-12-21

Family

ID=45328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358458A Pending CN102289171A (zh) 2010-06-17 2011-05-20 显影装置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676081B2 (zh)
CN (1) CN102289171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76484A (zh) * 2012-07-19 2014-02-1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驱动力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781735A (zh) * 2012-10-11 2015-07-15 夏普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7315330A (zh) * 2016-04-27 2017-11-03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8535979A (zh) * 2017-03-02 2018-09-14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
CN109960129A (zh) * 2017-12-25 2019-07-02 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研发(无锡)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CN110308634A (zh) * 2013-09-12 2019-10-08 佳能株式会社 盒、鼓单元、力接收部件和法兰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68930A (ja) * 2011-09-05 2013-04-1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9104171B2 (en) * 2013-01-16 2015-08-11 Ricoh Company, Ltd. Detachable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6171555B2 (ja) * 2013-05-22 2017-08-0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43957B2 (ja) * 2013-05-30 2016-07-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6668613B2 (ja) * 2015-05-21 2020-03-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540605B2 (ja) * 2016-05-31 2019-07-1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922273B2 (ja) * 2017-03-09 2021-08-18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0955128A (zh) * 2018-09-26 2020-04-03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出粉结构以及粉筒
JP2022052304A (ja) * 2020-09-23 2022-04-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26148A (ja) * 2006-02-27 2007-09-0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68529A (ja) * 2007-04-20 2008-11-0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88708A (ja) * 2008-05-30 2009-12-10 Kyocera Mita Corp 現像装置
JP2010107694A (ja) * 2008-10-30 2010-05-13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49736B2 (en) * 2000-01-19 2003-04-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engaging member therefor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developing roller and magnet
JP2005215655A (ja) 2004-02-02 2005-08-11 Ricoh Co Ltd 廃トナー回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96944A (ja) * 2006-09-12 2008-04-24 Ricoh Co Ltd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26148A (ja) * 2006-02-27 2007-09-0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68529A (ja) * 2007-04-20 2008-11-0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88708A (ja) * 2008-05-30 2009-12-10 Kyocera Mita Corp 現像装置
JP2010107694A (ja) * 2008-10-30 2010-05-13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76484A (zh) * 2012-07-19 2014-02-1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驱动力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781735A (zh) * 2012-10-11 2015-07-15 夏普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4781735B (zh) * 2012-10-11 2019-04-19 夏普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0308634A (zh) * 2013-09-12 2019-10-08 佳能株式会社 盒、鼓单元、力接收部件和法兰单元
US11199807B2 (en) 2013-09-12 2021-12-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and drum unit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579561B2 (en) 2013-09-12 2023-02-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and drum unit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7315330A (zh) * 2016-04-27 2017-11-03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8535979A (zh) * 2017-03-02 2018-09-14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
CN108535979B (zh) * 2017-03-02 2022-07-19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
CN109960129A (zh) * 2017-12-25 2019-07-02 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研发(无锡)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311261A1 (en) 2011-12-22
US8676081B2 (en) 2014-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89171A (zh) 显影装置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5638033B2 (ja)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999166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84697A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68929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81196A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3757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724568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43681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現像装置
JP5779706B2 (ja)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36298B (zh) 显影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003059A (ja)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07173A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42176B2 (ja) 現像剤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03058A (ja)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09030A (ja)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407451B2 (ja)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JP6667132B2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35028B2 (ja) トナー収容体、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56911A (ja)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504908B2 (ja) 現像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41383A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28868A (ja)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22174A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09446B2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KYOCERA CORP TO: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