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0062A - 半導體封裝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封裝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10062A
TW202010062A TW108105353A TW108105353A TW202010062A TW 202010062 A TW202010062 A TW 202010062A TW 108105353 A TW108105353 A TW 108105353A TW 108105353 A TW108105353 A TW 108105353A TW 202010062 A TW202010062 A TW 20201006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emiconductor package
insulating layer
redistribution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5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13996B (zh
Inventor
金炳鎬
崔在薰
崔朱伶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00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00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39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399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01L23/48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consisting of lead-in layers inseparably applied to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485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consisting of lead-in layers inseparably applied to the semiconductor body consisting of layered constructions comprising conductive layers and insulating layers, e.g. planar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18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 [HDI]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19Manufacturing methods of 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 prefor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2Bonding areas ;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28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ng layers, coatings, e.g. for protection
    • H01L23/31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ng layers, coatings, e.g. for protec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r shape
    • H01L23/3107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ng layers, coatings, e.g. for protec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r shape the device being completely enclosed
    • H01L23/3135Double encapsulation or coating and 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01L23/481Internal lead connections, e.g. via connections, feedthrough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01L23/48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consisting of soldered or bonded constructions
    • H01L23/498Leads, i.e. metallisations or lead-frames on insulating substrates, e.g. chip carriers
    • H01L23/49827Via connections through the substrates, e.g. pins going through the substrate, coaxial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01L23/48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consisting of soldered or bonded constructions
    • H01L23/498Leads, i.e. metallisations or lead-frames on insulating substrates, e.g. chip carriers
    • H01L23/49838Geometry or layou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2Bonding areas ;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4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4/06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 plurality of bonding are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10Bump connectors ;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12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4/13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ump conn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18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 [HDI]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20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 prefor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Bonding area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3Redistribution layers [RDL] for bonding areas
    • H01L2224/0231Manufacturing methods of the redistribution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Bonding area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3Redistribution layers [RDL] for bonding areas
    • H01L2224/0233Structure of the redistribution layers
    • H01L2224/02331Multilaye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Bonding area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3Redistribution layers [RDL] for bonding areas
    • H01L2224/0235Shape of the redistribution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Bonding area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3Redistribution layers [RDL] for bonding areas
    • H01L2224/0237Disposition of the redistribution layers
    • H01L2224/02379Fan-out arran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Bonding area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3Redistribution layers [RDL] for bonding areas
    • H01L2224/0237Disposition of the redistribution layers
    • H01L2224/02381Side view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Bonding area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3Redistribution layers [RDL] for bonding areas
    • H01L2224/0239Material of the redistribution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Bonding area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3Redistribution layers [RDL] for bonding areas
    • H01L2224/024Material of the insulating layers therebetwee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Bonding area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4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04105Bonding areas formed on an encapsulation of the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bonding areas on chip-scale packa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0Bump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2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12105Bump connectors formed on an encapsulation of the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bumps on chip-scale packa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0Bump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2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13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ump connector
    • H01L2224/13001Core members of the bump connector
    • H01L2224/1302Disposition
    • H01L2224/13024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being disposed on a redistribution layer on the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30Technical effects
    • H01L2924/35Mechanical effects
    • H01L2924/351Thermal stres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30Technical effects
    • H01L2924/35Mechanical effects
    • H01L2924/351Thermal stress
    • H01L2924/3512Cracking
    • H01L2924/35121Peeling or delamin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roduction Of Multi-Layered Print Wiring Board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半導體封裝包括:連接構件,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且包括至少一個絕緣層及重佈線層,所述重佈線層包括通孔以及重佈線層圖案,所述通孔貫穿所述絕緣層,所述重佈線層圖案連接至所述通孔同時位於所述絕緣層的上表面上;半導體晶片,配置於所述第一表面上,且包括連接至所述重佈線層的連接墊;以及包封體,配置於所述第一表面上且包封所述半導體晶片。重佈線層包括晶種層及鍍覆層,晶種層配置於絕緣層的表面上,鍍覆層配置於晶種層上。絕緣層與晶種層的構成通孔的部分之間的介面包括表面粗糙度為30奈米或大於30奈米的第一不平整表面。

Description

半導體封裝
本揭露是有關於一種半導體封裝。
一直在積極研究用於達成裝置輕薄性及緊湊性的封裝技術。就此而言,確保封裝抵抗製程或使用環境中的熱應力的可靠性是極為重要的。
此熱應力可在異質材料之間的接觸點處密集發生。因此,絕緣層中的重佈線層可存在缺陷,從而導致降低封裝可靠性的問題。
本揭露的態樣是提供一種半導體封裝,在所述半導體封裝中,可減小由在異質材料之間發生的熱應力導致的可靠性的劣化。
根據本揭露的態樣,一種半導體封裝包括:連接構件,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且包括至少一個絕緣層及至少一個重佈線層,所述至少一個重佈線層包括通孔以及重佈線層圖案,所述通孔貫穿所述至少一個絕緣層,所述重佈線層圖案連接至所述通孔同時配置於所述至少一個絕緣層的上表面上;半導體晶片,配置於所述連接構件的所述第一表面上,且包括連接至所述至少一個重佈線層的連接墊;以及包封體,配置於所述連接構件的所述第一表面上且包封所述半導體晶片。所述至少一個重佈線層包括晶種層及鍍覆層,所述晶種層配置於所述至少一個絕緣層的表面上,所述鍍覆層配置於所述晶種層上,且所述至少一個絕緣層與所述晶種層的構成所述通孔的部分之間的介面包括表面粗糙度為30奈米或大於30奈米的第一不平整表面。
根據本揭露的態樣,一種半導體封裝包括:連接構件,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且包括絕緣層及重佈線層,所述重佈線層包括貫穿所述絕緣層的通孔;半導體晶片,配置於所述連接構件的所述第一表面上,且包括連接至所述重佈線層的連接墊;以及包封體,配置於所述連接構件的所述第一表面上且包封所述半導體晶片。所述絕緣層包括所述通孔所貫穿的開口,且所述重佈線層包括晶種層及鍍覆層,所述晶種層配置於所述開口的側壁上且配置於所述絕緣層的上表面上,所述鍍覆層配置於所述晶種層上。所述開口的所述側壁及所述絕緣層的所述上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大於位於所述通孔的底表面上的所述晶種層的部分的表面粗糙度。
在下文中,將參照附圖闡述本揭露的各例示性實施例。為了清楚起見,可誇大或減小在圖式中構成元件的形狀或大小。
在本文中,下側、下部分、下表面等是用來指稱相對於圖式的剖面的朝向扇出型半導體封裝的安裝表面的方向,而上側、上部分、上表面等是用來指稱與所述方向相反的方向。然而,定義該些方向是為了方便闡釋,且本申請專利範圍並不受如上所述所定義的方向特別限制。
在說明中,組件與另一組件的「連接」的意義包括經由黏合層的間接連接以及在兩個組件之間的直接連接。另外,「電性連接」意為包括物理連接及物理斷接的概念。可理解,當以「第一」及「第二」來指稱元件時,所述元件不受其限制。使用「第一」及「第二」等用語可能僅用於將所述元件與其他元件區分開的目的,且可不限制所述元件的順序或重要性。在一些情形中,在不背離本文中所提出的申請專利範圍的範圍的條件下,第一元件可被稱作第二元件。相似地,第二元件亦可被稱作第一元件。
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語「例示性實施例」並不意指同一例示性實施例,而是提供來強調與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的特定特徵或特性不同的特定特徵或特性。然而,本文中所提供的例示性實施例被視為能夠藉由彼此整體組合或部分組合而實施。舉例而言,即使並未在另一例示性實施例中說明在特定例示性實施例中說明的一個元件,然而除非在另一例示性實施例中提供了相反或矛盾的說明,否則所述元件亦可被理解為與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相關的說明。
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語僅為說明例示性實施例使用,而非限制本揭露。在此情況下,除非在上下文中另有解釋,否則單數形式包括多數形式。電子裝置
圖1為示出電子裝置系統的實例的方塊示意圖。
參照圖1,電子裝置1000中可容置主板1010。主板1010可包括物理連接或電性連接至彼此的晶片相關組件1020、網路相關組件1030、其他組件1040等。這些組件可連接至以下將說明的其他組件,以形成各種訊號線1090。
晶片相關組件1020可包括:記憶體晶片,例如揮發性記憶體(例如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非揮發性記憶體(例如唯讀記憶體(read only memory,ROM))、快閃記憶體等;應用處理器晶片,例如中央處理器(例如: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圖形處理器(例如:圖形處理單元(graphic processing unit,GPU))、數位訊號處理器、密碼處理器(cryptographic processor)、微處理器、微控制器等;以及邏輯晶片,例如類比至數位轉換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應用專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等。然而,晶片相關組件1020並非僅限於此,而是亦可包括其他類型的晶片相關組件。另外,晶片相關組件1020可與彼此組合。
網路相關組件1030可包括實施例如以下協定的組件:無線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電氣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802.11家族等)、全球互通微波存取(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IEEE 802.16家族等)、IEEE 802.20、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僅支援資料的演進(evolution data only,Ev-DO)、高速封包存取+(high speed packet access +,HSPA+)、高速下行封包存取+(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 +,HSDPA+)、高速上行封包存取+(high 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 +,HSUPA+)、增強型資料GSM環境(enhanced data GSM environment,EDGE)、全球行動通訊系統(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通用封包無線電服務(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分碼多重存取(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分時多重存取(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數位增強型無線電訊(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DECT)、藍芽、3G協定、4G協定及5G協定以及繼上述協定之後指定的任何其他無線協定及有線協定。然而,網路相關組件1030並非僅限於此,且亦可包括多種其他無線標準或協定或者有線標準或協定。另外,網路相關組件1030可與上文所描述的晶片相關組件1020一起彼此組合。
其他組件1040可包括高頻電感器、鐵氧體電感器(ferrite inductor)、功率電感器(power inductor)、鐵氧體珠粒(ferrite beads)、低溫共燒陶瓷(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LTCC)、電磁干擾(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濾波器、多層陶瓷電容器(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MLCC)等。然而,其他組件1040並非僅限於此,而是亦可包括用於各種其他目的的被動組件等。另外,其他組件1040可與上文所描述的晶片相關組件1020或網路相關組件1030一起彼此組合。
視電子裝置1000的類型,電子裝置1000可包括可物理連接至或電性連接至主板1010的其他組件,或可不物理連接至或不電性連接至主板1010的其他組件。該些其他組件可包括例如照相機模組1050、天線1060、顯示器裝置1070、電池1080、音訊編解碼器(未繪示)、視訊編解碼器(未繪示)、功率放大器(未繪示)、羅盤(未繪示)、加速度計(未繪示)、陀螺儀(未繪示)、揚聲器(未繪示)、大容量儲存單元(例如硬碟驅動機)(未繪示)、光碟(compact disk,CD)驅動機(未繪示)、數位多功能光碟(digital versatile disk,DVD)驅動機(未繪示)等。然而,該些其他組件並非僅限於此,而是視電子裝置1000的類型等亦可包括用於各種目的的其他組件。
電子裝置1000可為智慧型電話、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數位攝影機、數位照相機((digital still camera)、網路系統、電腦、監視器、平板個人電腦(tablet PC)、筆記型個人電腦、隨身型易網機個人電腦(netbook PC)、電視、視訊遊戲機(video game machine)、智慧型手錶或汽車組件等。然而,電子裝置1000並非僅限於此,而是亦可為處理資料的任何其他電子裝置。
圖2為示出電子裝置的實例的立體示意圖。
參照圖2,半導體封裝可於如上文所述的各種電子裝置1000中用於各種目的。舉例而言,主板1110可容置於智慧型電話1100的本體1101中,且各種電子組件1120可物理連接至或電性連接至主板1110。另外,可物理連接至或電性連接至主板1010或可不物理連接至或不電性連接至主板1010的其他組件(例如照相機模組1130)可容置於本體1101中。電子組件1120中的一些電子組件可為晶片相關組件,且半導體封裝100可例如為晶片相關組件之中的應用處理器,但並非僅限於此。所述電子裝置未必僅限於智慧型電話1100,而是可為如上所述的其他電子裝置。半導體封裝
一般而言,在半導體晶片中整合有許多精密的電路。然而,半導體晶片自身可能無法充當半導體成品,且可能因外部物理性或化學性影響而受損。因此,半導體晶片可能無法單獨使用,而是取而代之地封裝於電子裝置等中且在電子裝置等中以封裝狀態使用。
普遍使用半導體封裝的原因在於:在半導體晶片與電子裝置的主板之間一般存在電性連接方面的電路寬度差異。詳言之,半導體晶片的連接墊的大小及半導體晶片的連接墊之間的間隔極為精密,但電子裝置中所使用的主板的組件安裝墊的大小及主板的組件安裝墊之間的間隔顯著大於半導體晶片的連接墊的大小及間隔。因此,可能難以將半導體晶片直接安裝於主板上,且因此使用用於緩衝半導體與主板之間的電路寬度差異的封裝技術是有利的。
視半導體封裝的結構及目的而定,封裝技術所製造的半導體封裝可分類為扇入型半導體封裝或扇出型半導體封裝。
將在下文中參照圖式更詳細地闡述扇入型半導體封裝及扇出型半導體封裝。扇入型 半導體封裝
圖3A及圖3B為示意性地示出扇入型半導體封裝在封裝前及封裝後的剖視圖,且圖4為示出扇入型半導體封裝的封裝製程的一系列剖面示意圖。
參照所述圖式,半導體晶片2220可例如是處於裸露狀態下的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半導體晶片2220包括:本體2221,包含矽(Si)、鍺(Ge)、砷化鎵(GaAs)等;連接墊2222,形成於本體2221的一個表面上且包含例如鋁(Al)等導電材料;以及鈍化層2223,其例如是氧化物膜或氮化物膜等,且形成於本體2221的一個表面上且覆蓋連接墊2222的至少部分。在此種情形中,由於連接墊2222是顯著小的,因此可能難以將積體電路(IC)安裝於中級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上以及電子裝置的主板等上。
因此,端視半導體晶片2220的大小而定,可在半導體晶片2220上形成連接構件2240以對連接墊2222進行重佈線。連接構件2240可藉由以下步驟來形成:利用例如感光成像介電(photoimagable dielectric,PID)樹脂等絕緣材料在半導體晶片2220上形成絕緣層2241,形成向連接墊2222外露的通孔孔洞2243h,並接著形成配線圖案2242及通孔2243。接著,可形成保護連接構件2240的鈍化層2250,且可形成開口2251以使凸塊下金屬層2260等由此延伸穿過。亦即,可藉由一系列製程來製造包括例如半導體晶片2220、連接構件2240、鈍化層2250及凸塊下金屬層2260的扇入型半導體封裝2200。
如上所述,扇入型半導體封裝可具有半導體晶片的所有連接墊(例如輸入/輸出(input/output,I/O)端子)均配置於半導體晶片內的一種封裝形式,且可具有優異的電性特性並可以低成本進行生產。因此,已以扇入型半導體封裝的形式製造諸多安裝於智慧型電話中的元件。詳言之,已開發出諸多安裝於智慧型電話中的元件以進行快速的訊號傳輸並同時具有緊湊的大小。
然而,由於扇入型半導體封裝中的所有輸入/輸出端子一般皆需要配置於半導體晶片內部,因此扇入型半導體封裝的空間限制很大。因此,可能難以將此結構應用於具有大量輸入/輸出端子的半導體晶片或具有小尺寸的半導體晶片。另外,由於上述缺點,扇入型半導體封裝可能無法在電子裝置的主板上直接安裝並使用。原因在於,即使在藉由重佈線製程增大半導體晶片的輸入/輸出端子的大小及半導體晶片的各輸入/輸出端子之間的間隔的情形中,半導體晶片的輸入/輸出端子的大小及半導體晶片的各輸入/輸出端子之間的間隔可能仍不足以使扇入型半導體封裝直接安裝於電子裝置的主板上。
圖5為示出扇入型半導體封裝安裝於最終安裝在電子裝置的主板上的中介基板上的剖面示意圖,且圖6為示出扇入型半導體封裝嵌置於最終安裝於電子裝置的主板上的中介基板中的剖面示意圖。
參照圖式,在扇入型半導體封裝2200中,半導體晶片2220的連接墊2222(亦即,輸入/輸出端子)可經由中介基板2301再次重佈線,且扇入型半導體封裝2200可在其安裝於中介基板2301上的狀態下最終安裝於電子裝置的主板2500上。在此情況下,可藉由底部填充樹脂2280等來固定焊球2270等,且半導體晶片2220的外部表面可以包封體2290等覆蓋。或者,扇入型半導體封裝2200可嵌置於單獨的中介基板2302中,半導體晶片2220的連接墊2222(亦即,輸入/輸出端子)可在扇入型半導體封裝2200嵌置於中介基板2302中的狀態下,由中介基板2302再次進行重佈線,且扇入型半導體封裝2200可最終安裝於電子裝置的主板2500上。
如上所述,可能難以直接在電子裝置的主板(例如,2500)上安裝並使用扇入型半導體封裝。因此,扇入型半導體封裝可安裝於單獨的中介基板(例如,2301或2302)上,並接著藉由封裝製程安裝於電子裝置的主板上,或者扇入型半導體封裝可在扇入型半導體封裝嵌置於中介基板中的狀態下在電子裝置的主板上安裝並使用。扇出型 半導體封裝
圖7為示出扇出型半導體封裝的剖面示意圖。
參照圖7,在扇出型半導體封裝2100中,例如,可藉由包封體2130保護半導體晶片2120的外表面,且可藉由連接構件2140將半導體晶片2120的連接墊2122朝半導體晶片2120外進行重佈線。在此情況下,在連接構件2140上可進一步形成鈍化層2150,且在鈍化層2150的開口中可進一步形成凸塊下金屬層2160。在凸塊下金屬層2160上可進一步形成焊球2170。半導體晶片2120可為包括本體2121、連接墊2122、鈍化層(未繪示)等的積體電路(IC)。連接構件2140可包括絕緣層2141、形成於絕緣層2141上的重佈線層2142以及將連接墊2122與重佈線層2142彼此電性連接的通孔2143。
在本製造製程中,可在於半導體晶片2120外部形成包封體2130之後形成連接構件2140。在此種情形中,執行用於形成連接構件2140的製程以形成將重佈線層與半導體晶片2120的連接墊2122彼此連接的一或多個通孔、以及重佈線層2142,且通孔2143可因此具有朝半導體晶片2120減小的寬度(參見放大區域)。
如上所述,扇出型半導體封裝可具有其中半導體晶片的輸入/輸出端子藉由形成於半導體晶片2120上的連接構件2140朝半導體晶片2120之外進行重佈線並配置的形式。如上所述,在扇入型半導體封裝中,半導體晶片的所有輸入/輸出端子一般皆需要配置於半導體晶片內(例如,位於半導體晶片在封裝上的覆蓋區內)。因此,當半導體晶片的大小減小時,一般須減小球的大小及間距,進而使得標準化球佈局(standardized ball layout)可能無法在扇入型半導體封裝中使用。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扇出型半導體封裝具有其中半導體晶片2120的輸入/輸出端子藉由形成於半導體晶片上的連接構件2140朝半導體晶片2120之外(例如,自半導體晶片的覆蓋區向外)進行重佈線並配置的形式。
圖8為扇出型半導體封裝安裝於電子裝置的主板上的情形的剖面示意圖。
參照圖8,扇出型半導體封裝2100可經由焊球2170等安裝於電子裝置的主板2500上。亦即,如上所述,扇出型半導體封裝2100包括連接構件2140,連接構件2140形成於半導體晶片2120上且能夠將連接墊2122重佈線至半導體晶片2120的區域/覆蓋區之外的扇出區域,進而使得標準化球佈局可照樣在扇出型半導體封裝2100中使用。因此,扇出型半導體封裝2100無需使用單獨的中介基板等即可安裝於電子裝置的主板2500上。
如上所述,由於扇出型半導體封裝無需使用單獨的中介基板即可安裝於電子裝置的主板上,因此扇出型半導體封裝可在其厚度小於使用中介基板的扇入型半導體封裝的厚度的情況下實施。因此,可使扇出型半導體封裝小型化且薄化。另外,扇出型半導體封裝具有優異的熱特性及電性特性,進而使得扇出型半導體封裝尤其適合用於行動產品。因此,扇出型半導體封裝可以較使用印刷電路板(PCB)的一般疊層封裝(package-on-package,POP)類型更緊湊的形式實施,且可解決因翹曲(warpage)現象出現而導致的問題。
同時,扇出型半導體封裝是指如上所述用於將半導體晶片安裝在電子裝置的主板等上,並保護半導體晶片免於外部衝擊的封裝技術。扇出型半導體封裝是不同於例如中介基板等印刷電路板(PCB)的概念,所述印刷電路板具有與扇出型半導體封裝不同的規格、目的等並具有扇入型半導體封裝嵌入於其中。
圖9為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半導體封裝的剖面示意圖,且圖10為沿圖9中的線I-I’截取的半導體封裝的平面圖。
參照圖9及圖10,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半導體封裝100可包括:連接構件140,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140A及第二表面140B,且包括重佈線層(redistribution layer,RDL)145;半導體晶片120,配置於連接構件140的第一表面140A上,且包括連接至重佈線層145的連接墊120P;以及包封體130,配置於連接構件140的第一表面140A上且包封半導體晶片120。
連接構件140可包括絕緣構件141以及形成於絕緣構件141上的重佈線層145。重佈線層145可包括第一重佈線層145a及第二重佈線層145b,所述第一重佈線層145a及所述第二重佈線層145b分別配置於二個不同的水平高度上,例如分別配置於絕緣構件141的第一絕緣層141a及第二絕緣層141b上。儘管以舉例方式將在例示性實施例中採用的重佈線層145示出為具有雙層結構,但重佈線層145亦可具有單層結構或具有不同層數的結構。
在例示性實施例中,重佈線層145在結構上可由重佈線層圖案142及通孔143構成。詳言之,第一重佈線層145a包括:第一重佈線層圖案142a,配置於第一絕緣層141a上;以及第一通孔143a,貫穿第一絕緣層141a以將第一重佈線層圖案142a與半導體晶片120的連接墊彼此連接。類似地,第二重佈線層145b包括:第二重佈線層圖案142b,配置於第二絕緣層141b上;以及第二通孔143b,貫穿第二絕緣層141b以將第一重佈線層圖案142a與第二重佈線層圖案142b彼此連接。
在另一態樣中,重佈線層145可由晶種層145S(參照圖11)及鍍覆層145P構成,晶種層145S配置於第一絕緣層141a及第二絕緣層141b各自的表面上,鍍覆層145P配置於晶種層145S上。舉例而言,晶種層145S可包含鈦(Ti)、鎳(Ni)、鉻(Cr)及鎢(W)中的至少一者。在具體的實例中,晶種層145S可包含Ti-Cu或Ti-W。舉例而言,鍍覆層145P可包含銅(Cu)。
在例示性實施例中採用的連接構件140的情形中,絕緣構件141及重佈線層145是由樹脂及金屬的異質材料形成的,且因此可因所述異質材料之間的熱膨脹係數的差異發生相對大的熱應力,從而導致在異質材料之間出現例如脫層或開裂等缺陷。
在一些實例中,絕緣構件141(例如,第一絕緣層141a及第二絕緣層141b)可由感光成像介電(PID)材料形成,且可利用微影製程在第一絕緣層141a及第二絕緣層141b中形成例如直徑為約30微米或小於30微米的精密第一通孔143a及精密第二通孔143b。在此種情形中,由於第一通孔143a及第二通孔143b與第一絕緣層141a及第二絕緣層141b的接觸面積減小,因此第一通孔143a及第二通孔143b的接合強度可大大減小,且在發生相當大的熱應力的情形中,可輕易地導致脫層或例如剝離(lifting-off)等缺陷。因此,可大大降低半導體封裝的可靠性。
圖11為示出圖9所示半導體封裝的部分A的放大剖視圖。
參照圖11以及圖9,第一絕緣層141a與晶種層145S的構成第一通孔143a的部分之間的介面、以及第二絕緣層141b與晶種層145S的構成第二通孔143b的部分之間的介面可具有第一不平整表面R1。此第一不平整表面可提高通孔與絕緣層之間的接合強度。
晶種層145S與鍍覆層145P之間的介面亦分別具有第二不平整表面R2。此第二不平整表面R2可藉由將第一不平整表面R1形成為具有足夠的表面粗糙度而獲得。舉例而言,為向晶種層145S的另一表面提供第二不平整表面R2,可將第一不平整表面R1形成為具有為約30奈米或大於30奈米的表面粗糙度Rz。舉例而言,第一不平整表面R1的表面粗糙度可為約50奈米或大於50奈米。在具體的實例中,第一不平整表面R1的表面粗糙度可介於約50奈米至約70奈米。
如在本文中所提及,在尺寸或其他單位的上下文中的用語「大約」涵蓋由量測公差及/或製造公差導致的對應數量的變化。舉例而言,利用橢圓偏光計量測的粗糙度可具有與利用原子力顯微鏡量測的粗糙度不同的公差。因此,依據被提及的數量,由「大約」涵蓋的範圍將不同且將被熟習此項技術者理解。
可藉由向第一絕緣層141a及第二絕緣層141b的開口OP的側壁提供足夠的粗糙度來提供第一不平整表面R1,此將稍後參照在圖14A至圖14E中所示的製程進行闡述。
第一不平整表面R1的粗糙度可至少大於位於第一通孔143a及第二通孔143b的底表面上的晶種層145S的部分的粗糙度。如上所述,第一不平整表面R1可藉由有意地向第一絕緣層141a及第二絕緣層141b的表面提供足夠的粗糙度而獲得,而位於第一通孔143a及第二通孔143b的底表面上的晶種層145S的部分位於導電圖案上,例如位於未應用額外的粗糙化處理的連接墊120P或第一重佈線層145a上,且因此可不具有有意提供的表面粗糙度。因此,第一通孔143a及第二通孔143b的側壁(例如,第一不平整表面R1)的表面粗糙度可大於第一通孔143a及第二通孔143b的底表面的表面粗糙度。
在此例示性實施例中,儘管第一不平整表面R1及第二不平整表面R2被示出為應用於第一通孔143a及第二通孔143b二者,但一些通孔可僅選擇性地設置有不平整表面。舉例而言,第一不平整表面R1及第二不平整表面R2可僅被提供至鄰近產生熱量的半導體晶片120的第一重佈線層145a的第一通孔143a的晶種層145S的部分。
在此例示性實施例中,第一不平整表面R1可分別延伸至第一絕緣層141a的上表面與晶種層145S的構成第一重佈線層圖案142a的部分之間的介面、以及第二絕緣層141b的上表面與晶種層145S的構成第二重佈線層圖案142b的部分之間的介面。如在圖11中所示,第一絕緣層141a的上表面以及第二絕緣層141b的上表面可被形成為具有與第一不平整表面R1的表面粗糙度類似的表面粗糙度,此可因此被理解為第一絕緣層141a的上表面以及第二絕緣層141b的上表面在對開口OP的內側壁進行粗糙化的製程中與開口OP的內側壁一起亦被暴露並粗化。第二不平整表面R2亦可延伸至位於晶種層145S的構成第一重佈線層圖案142a及第二重佈線層圖案142b的部分與鍍覆層145P之間的介面。
半導體封裝100包括:鈍化層150,配置於連接構件140的第二表面140B上;以及凸塊下冶金(under bump metallurgy,UBM)層160,經由鈍化層150的多個開口連接至第二重佈線層圖案142b或第二重佈線層145b。
在此例示性實施例中採用的凸塊下冶金層160可包括:多個凸塊下冶金墊162,配置於鈍化層150上;以及多個凸塊下冶金通孔163,貫穿鈍化層150以分別連接所述多個凸塊下冶金墊162及第二重佈線層圖案142b。第二重佈線層圖案142b可具有與相應的相關凸塊下冶金墊162的形狀及大小對應的形狀及大小。
半導體封裝100可包括分別配置於所述多個凸塊下冶金層160上、詳言之所述多個凸塊下冶金墊162上的多個電性連接結構170。半導體封裝100可利用電性連接結構170安裝於例如主板等基板的接墊上。在此種情形中,凸塊下冶金層160可抑制因電性連接結構170與重佈線層145之間的熱衝擊而發生電性連接結構170的開裂,藉此提高封裝可靠性。
以下將更詳細闡述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半導體封裝100的個別組件。
支撐框架110可改善半導體封裝100的剛性,且可確保包封體130等的厚度均勻性。空腔110H中的半導體晶片120的側壁可自支撐框架110的側壁間隔開預定距離。半導體晶片120的側部可被支撐框架110環繞。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省略支撐框架110。
支撐框架110可包含絕緣材料。舉例而言,所述絕緣材料可包括熱固性樹脂(例如,環氧樹脂)或熱塑性樹脂(例如,聚醯亞胺),且可被提供為其中該些樹脂與無機填料混合或與無機填料一起浸入於例如玻璃纖維布等核心材料的樹脂。在具體的實例中,可使用預浸體(prepreg)樹脂、味之素構成膜(Ajinomoto Build-up Film,ABF)、FR-4樹脂、雙馬來醯亞胺三嗪(bismaleimide triazine,BT)樹脂等作為支撐框架。舉例而言,當使用具有相對高度的剛性的支撐框架110(例如,包括玻璃纖維布等的預浸體樹脂)時,可控制半導體封裝100的翹曲。
半導體晶片120可為其中數百至數百萬個裝置整合於單一晶片中的積體電路(IC)。所述積體電路可為處理器晶片,例如中央處理器(例如,中央處理單元(CPU))、圖形處理器(例如,圖形處理單元(GPU))、場域可程式閘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數位訊號處理器、密碼處理器(cryptographic processor)、微處理器、微控制器等,詳言之可為應用處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但並非僅限於此。舉例而言,所述積體電路可為邏輯晶片,例如類比至數位轉換器、應用專用積體電路(ASIC)等,或可為記憶體晶片,例如揮發性記憶體(例如,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非揮發性記憶體(例如,唯讀記憶體(ROM))、快閃記憶體等。此外,該些電路亦可被配置成彼此組合。
半導體晶片120可以主動晶圓為基礎形成。在此情形下,可使用矽(Si)、鍺(Ge)、砷化鎵(GaAs)等作為形成本體的基礎材料(base material)。在本體中可形成各種電路。可設置連接墊120P以將半導體晶片120電性連接至其他組件。可使用例如鋁(Al)等導電材料作為連接墊120P的材料,對此並無任何特別限制。可在本體上形成鈍化膜(未繪示)以暴露出連接墊120P。所述鈍化膜可為氧化物膜、氮化物膜等,或可為氧化物膜與氮化物膜所構成的雙層。連接墊120P的下表面可經由鈍化膜具有相對於包封體130的下表面的台階,且可防止包封體130滲入連接墊120P的下表面。絕緣膜(未繪示)等可進一步配置於需要的位置中。儘管半導體晶片120可為裸露的晶粒,但視需要重佈線層(未繪示)可進一步形成於半導體晶片120的上面形成有連接墊120P的主動面上,且半導體晶片120亦可具有其中凸塊(未繪示)等連接至連接墊120P的形式。
包封體130可被配置成具有一結構以保護例如半導體晶片120及支撐框架110等電子組件。包封的形式不受特別限制,且可為任意形式,只要其圍繞支撐框架110及半導體晶片120等的至少部分即可。舉例而言,包封體130可覆蓋半導體晶片120及支撐框架110的上表面,且可填充在空腔110H的側壁與半導體晶片120的側表面之間的空間。另外,包封體130可填充半導體晶片120與連接構件140之間的空間的至少部分。藉由以包封體130填充空腔110H,包封體130可根據詳細的材料充當黏著劑,且此外可用於減小彎曲(buckling)。
舉例而言,可使用熱固性樹脂(例如,環氧樹脂)或熱塑性樹脂(例如,聚醯亞胺)作為包封體130。或者,可使用其中該些樹脂與無機填料混合或與無機填料一起浸入例如玻璃纖維布等核心材料的樹脂。舉例而言,可使用預浸體樹脂、味之素構成膜樹脂、FR-4樹脂、雙馬來醯亞胺三嗪樹脂等。在一些例示性實施例中,可使用感光成像介電(PID)樹脂。
連接構件140可包括絕緣構件141以及形成於絕緣構件141上的重佈線層145,如上所述。絕緣構件141可包含熱固性樹脂(例如,環氧樹脂)或熱塑性樹脂(例如,聚醯亞胺)。舉例而言,可使用預浸體樹脂、味之素構成膜樹脂、FR-4樹脂、雙馬來醯亞胺三嗪樹脂等。在具體的實例中,絕緣構件141可利用感光成像介電材料(例如,感光成像介電樹脂)形成。舉例而言,在利用感光成像介電材料的情形中,相應的絕緣層141a及絕緣層141b可被形成為具有相對減小的厚度,且可更易於獲得通孔143的精密間距。舉例而言,在相應的絕緣層141a及絕緣層141b的情形中,除重佈線層圖案142之外的圖案之間的厚度可介於約1微米至約10微米。
在例示性實施例中,絕緣構件141可包含感光成像介電材料(例如,感光成像介電樹脂),且鈍化層150可包含熱固性樹脂或熱塑性樹脂作為非感光成像介電材料。
重佈線層圖案142可根據相關層的設計而執行各種功能。舉例而言,重佈線層圖案142可包括接地(GND)圖案、電源(PoWeR,PWR)圖案以及訊號(Signal,S)圖案。在此種情形中,訊號S圖案可包括除了接地(GND)圖案、電源(PWR)圖案等之外的各種訊號,例如包括資料訊號等。此外,可包括通孔接墊圖案及焊料接墊圖案等。舉例而言,重佈線層圖案142可包含導電材料,例如銅(Cu)、鋁(Al)、銀(Ag)、錫(Sn)、金(Au)、鎳(Ni)、鉛(Pb)、鈦(Ti)、或其組合。舉例而言,重佈線層圖案142的厚度可介於約0.5微米至約15微米。
通孔143可用作位於另一水平高度上的元件。舉例而言,通孔143可包含導電材料,例如銅(Cu)、鋁(Al)、銀(Ag)、錫(Sn)、金(Au)、鎳(Ni)、鉛(Pb)、鈦(Ti)、或其合金等。通孔143可被完全填充以導電材料,或可隨著導電材料沿通孔的壁面形成而被獲得。舉例而言,通孔143可具有各種形狀,例如錐形形狀或圓柱形形狀。
電性連接結構170可由導電材料(例如,低熔點合金,例如Sn-Al-Cu)形成,但其材料並非僅限於此。電性連接結構170可為接腳、球或引腳等。電性連接結構170可由多個層或單個層形成。舉例而言,當電性連接結構170是由多個層形成的時,電性連接結構170可包括銅柱及低熔點合金。電性連接結構170的數量、間隔、配置類型等不受特別限制,並可根據本技術領域中的設計規格進行充分修改。
圖12及圖13分別為根據未應用不平整性的比較實例以及根據應用不平整性的本揭露的例示性實施例,藉由拍攝半導體封裝的一些部分而提供的放大影像。
參照圖12,在構成通孔143’的晶種層145S’的情形中,在晶種層145S’與鍍覆層145P’的介面上、以及在晶種層145S’與絕緣層141’的介面上未形成不平整性。可見二個介面皆為相對光滑的。由於此種光滑的介面具有相對小的接觸面積,因此黏合強度低。詳言之,在微型化通孔的情形中,可導致例如輕易地自絕緣層141’剝除(lifted)等缺陷。
在與此不同的方式中,參照圖13,第一不平整表面R1形成於第二絕緣層141b與構成通孔143的晶種層145S之間的介面處,且第二不平整表面R2亦形成於構成通孔143的晶種層145S與鍍覆層145P之間的介面處。藉由第一不平整表面R1及第二不平整表面R2,可增強通孔143與絕緣層141之間的黏合強度,藉此改善半導體封裝的可靠性。
第一不平整表面R1的表面粗糙度Rz可為約30奈米或大於30奈米,詳言之為約50奈米或大於50奈米。另一方面,通孔143的與第一重佈線層145a接觸的底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可小於第一不平整表面R1的表面粗糙度。詳言之,由於在第一重佈線層145a的被暴露出的區域上未有意地形成不平整性,因此第一重佈線層具有例如表面粗糙度為約10奈米或小於10奈米的實質上光滑的表面,而通孔143的側壁可具有與第一不平整表面的表面粗糙度相同的相對高的表面粗糙度。
以下,將參照附圖闡述根據本揭露中的例示性實施例的一種製造半導體封裝的方法。在闡述以下方法時將詳細地理解各種特徵及優點。
圖14A至圖14E為示出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一種製造半導體封裝的方法的主要製程的剖視圖,且示出在圖11中所示的作為半導體封裝100的部分A的部分。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所述製造半導體封裝的方法示出在製造圖9中所示半導體封裝100的方法中形成連接構件的製程。詳言之,一系列製程示出在於半導體晶片120的主動面上形成連接構件140的第一絕緣層及第一重佈線層145a之後,形成第二重佈線層的製程。
參照圖14A,可在上面形成有第一重佈線層145a的第一絕緣層141a上形成第二絕緣層141b。
第二絕緣層141b可由與第一絕緣層141a的材料類似的材料形成。在此例示性實施例中,第二絕緣層141b可包含感光成像介電材料。此製程可利用未固化的膜藉由層疊製程執行,但並非僅限於此。可使用塗敷並固化液體感光成像介電材料的方法。
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絕緣層141b可包含熱固性樹脂(例如,環氧樹脂)或熱塑性樹脂(例如,聚醯亞胺)。舉例而言,可使用預浸體樹脂、味之素構成膜樹脂、FR-4樹脂、雙馬來醯亞胺三嗪樹脂等。
接下來,參照圖14B,可形成用於在第二絕緣層141b中形成通孔的開口OP。
可利用微影製程執行開口OP的形成製程。由於使用了準確的微影製程,因此可顯著減小開口OP的大小以提供例如為約30微米或小於30微米的精密間距。開口OP可包括由第二絕緣層141b提供的側壁OP_S、以及作為第一重佈線層圖案142a而提供的底表面OP_B。
在另一實施例中,在將熱固性樹脂或熱塑性樹脂用於第二絕緣層141b時,可利用雷射鑽孔製程形成開口OP。舉例而言,可使用準分子雷射、UV雷射或CO2 雷射。
接下來,參照圖14C,可向其中形成有開口OP的第二絕緣層141b應用粗糙化處理。
可利用氧氣(O2 )及惰性氣體(例如,氬氣(Ar))藉由電漿預處理製程執行此粗糙化處理。在此種情形中,第一不平整表面R1可形成於第二絕緣層141b的上表面以及開口OP的側壁OP_S上。另一方面,由於被暴露至開口的第一配線圖案不對所述粗糙化處理進行反應,因此開口OP的底表面OP_B可未設置以有意的表面粗糙度。
在另一實施例中,可使用用於化學反應的蝕刻劑代替如上所述利用電漿的粗糙化製程。舉例而言,可在開口OP的側壁OP_S上執行單獨的除膠渣製程。在此種情形中,不平整表面未設置於第二絕緣層141b的上表面上以及開口OP的底表面OP_B上,且不平整表面可僅設置於開口OP的側壁OP_S上(參見圖15)。
參照圖14D,可於已經受粗糙化處理的第二絕緣層141b上形成晶種層145S。
晶種層145S可形成於第二絕緣層141b的被暴露出的表面上、開口OP的側壁OP_S上及開口OP的底表面OP_B上、以及第二絕緣層141b的上表面上。舉例而言,可藉由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物理氣相沉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或濺鍍執行此沉積製程。舉例而言,晶種層145S可包含鈦(Ti)、鎳(Ni)、鉻(Cr)及鎢(W)中的至少一者。在具體的實例中,晶種層145S可為Ti-Cu層或Ti-W層。
接下來,參照圖14E,可於晶種層145S的所需區域上形成鍍覆層145P。
可利用乾膜圖案(DF)藉由電解鍍銅、無電鍍銅等執行此製程。詳言之,可在於晶種層145S的整個區域上形成乾膜並以使得晶種層145S的所需區域被暴露出的方式形成乾膜圖案DF之後執行電解鍍銅或無電鍍銅。舉例而言,鍍覆製程可利用例如減成製程(subtractive process)、加成製程(additive process)、半加成製程(semi-additive process,SAP)、改良半加成製程(modified semi-additive process,MSAP)等方法執行,但並非僅限於此。
在隨後的製程中,在移除乾膜圖案DF之後,可利用蝕刻劑選擇性地移除晶種層145S的被暴露出的區域SE以形成所需的第二重佈線層145b。此外,可藉由形成鈍化層150以及形成連接至第二重佈線層145b的凸塊下冶金層160及電性連接結構170來製造在圖9及圖11中所示的半導體封裝100。
如在上述實施例中,可利用氧氣(O2 )及惰性氣體(例如,Ar)藉由電漿預處理製程執行粗糙化處理(參見圖14B)。為獲得所需的表面粗糙度,可與氧氣電漿處理一起執行利用惰性氣體的電漿處理製程。下表1示出依據感光成像材料層(例如,感光成像介電質)的表面上的電漿預處理條件而獲得的表面粗糙度。
如在下表1中所示,可在執行氧氣(O2 )電漿處理之後執行利用例如Ar等惰性氣體的電漿處理製程,而非僅執行氧氣(O2 )電漿處理,藉此獲得為約30奈米或大於30奈米的表面粗糙度。
[表1]
Figure 108105353-A0304-0001
本揭露的例示性實施例可應用至各種類型的半導體封裝。舉例而言,可將重佈線結構引入至支撐框架110,且在此種情形中,可將半導體封裝用作疊層封裝(POP)型扇出型封裝。
圖15為示出根據本揭露的例示性實施例的半導體封裝的剖面側視圖。
參照圖15,除支撐框架110ʹ具有配線結構且連接構件140的重佈線層145不同於圖9中所示者之外,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半導體封裝100A可具有與圖9中所示結構類似的結構。除非另有特別說明,否則對本實施例的組件的闡述可參照對圖9中所示半導體封裝100的相同或類似組件的闡述。
根據本實施例的半導體封裝100A可包括支撐框架110ʹ,支撐框架110ʹ具有其中將安裝半導體晶片120的空腔110H。支撐框架110ʹ可配置於連接構件140上且可具有連接至重佈線層145的配線結構。
詳言之,在此例示性實施例中採用的支撐框架110ʹ可包括:第一介電層111a;第一佈線層112a及第二佈線層112b,配置於第一介電層111a的二個表面上;第二介電層111b,配置於第一絕緣層112a上並覆蓋第一佈線層112a;第三佈線層112c,配置於第二介電層111b上;第三介電層111c,配置於第一介電層111a上以覆蓋第二佈線層112b;以及第四佈線層112d,配置於第三介電層111c上。第一佈線層112a、第二佈線層112b、第三佈線層112c及第四佈線層112d可電性連接至半導體晶片120的連接墊120P。
由於支撐框架110可包括相對較大數量的第一佈線層112a、第二佈線層112b、第三佈線層112c及第四佈線層112d,因此可進一步簡化連接構件140。因此,因在形成連接構件140的製程中出現的缺陷而導致的良率下降問題可被減小。
第一佈線層112a、第二佈線層112b、第三佈線層112c及第四佈線層112d可經由分別貫穿第一介電層111a、第二介電層111b及第三介電層111c的第一通孔113a、第二通孔113b及第三通孔113c而彼此電性連接。
第一介電層111a的厚度可大於第二介電層111b及第三介電層111c中的每一者的厚度。第一介電層111a可相對較厚以基本維持剛性,且第二介電層111b及第三介電層111c可被引入以形成相對較大數量的佈線層112c及112d。第一介電層111a可包含與第二介電層111b及第三介電層111c的絕緣材料不同的絕緣材料。舉例而言,第一介電層111a可例如由包括核心材料、填料及絕緣樹脂的預浸體樹脂形成,而第二介電層111b及第三介電層111c可為包括填料及絕緣樹脂的味之素構成膜膜或感光成像介電膜,但並非僅限於此。在與此類似的態樣中,貫穿第一介電層111a的第一通孔113a的直徑可大於貫穿第二介電層111b及第三介電層111c的第二通孔113b及第三通孔113c中的每一者的直徑。
支撐框架110ʹ的第三佈線層112c的下表面可位於較半導體晶片120的連接墊120P的下表面低的位置。在連接構件140的重佈線層圖案142與支撐框架110ʹ的第三佈線層112c之間的距離可小於在連接構件140的重佈線層圖案142與半導體晶片120的連接墊120P之間的距離。
如在例示性實施例中,第三佈線層112c可配置於第二介電層111b上以具有其向上突出的形式,且因此可與連接構件140接觸。支撐框架110ʹ的第一佈線層112a及第二佈線層112b可位於半導體晶片120的主動面與非主動面之間。支撐框架110ʹ可對應半導體晶片120的厚度而形成,且形成於支撐框架110ʹ中的第一佈線層112a及第二佈線層112b可配置在半導體晶片120的主動面與非主動面之間的水平高度上。
支撐框架110ʹ的第一佈線層112a、第二佈線層112b、第三佈線層112c及第四佈線層112d中的每一者的厚度可大於連接構件140的重佈線層圖案142的厚度。支撐框架110ʹ可具有與半導體晶片120的厚度相等或大於半導體晶片120的厚度的厚度。第一佈線層112a、第二佈線層112b、第三佈線層112c及第四佈線層112d可形成為具有相對大的厚度。另一方面,連接構件140的重佈線層圖案142可形成為具有相對小的厚度以獲得薄化。
在此實施例中採用的連接構件140包括單一層級的重佈線層145。重佈線層145包括:重佈線層圖案142,形成於絕緣層141上;以及通孔143,貫穿絕緣層141以連接連接墊120P及重佈線層圖案142。第一不平整表面R1可僅形成於通孔143的側壁上,且在絕緣層141與重佈線層圖案142之間可不有意地應用粗糙化處理。
詳言之,第一不平整表面R1可僅形成於開口OP的側壁與晶種層145S之間的介面處,且第二不平整表面R2可形成於構成通孔143的晶種層145S的部分與鍍覆層145P的部分之間的介面處。
圖16為示出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半導體封裝的剖面側視圖。
參照圖16,除支撐構件110ʺ具有配線結構且凸塊下冶金層160具有不同的結構以外,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半導體封裝100B可被理解為具有與圖9中所示結構類似的結構。除非另有規定,否則對本例示性實施例的組件的闡述可參照對圖9中所示半導體封裝100的相同或類似組件的闡述。
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半導體封裝100B包括支撐構件110ʺ,支撐構件110ʺ具有其中將安裝半導體晶片120的空腔110H。支撐構件110ʺ可配置於連接構件140上且可具有連接至重佈線層145的配線結構。
詳言之,在此例示性實施例中採用的支撐構件110ʺ可包括:第一介電層111a,具有與連接構件140接觸的一個表面;第一佈線層112a,嵌入於第一介電層111a的一個表面中;第二佈線層112b,配置於第一介電層111a的另一個表面上;第二介電層111b,配置於第一介電層111a的所述另一個表面上以覆蓋第二佈線層112b;以及第三佈線層112c,配置於介電層111b上。第一佈線層112a、第二佈線層112b及第三佈線層112c可藉由重佈線層145電性連接至半導體晶片120的連接墊120P。
分別來說,第一佈線層112a及第二佈線層112b可經由貫穿第一介電層111a的第一通孔113a彼此電性連接,而第二佈線層112b及第三佈線層112c可經由貫穿第二介電層111b的第二通孔113b彼此電性連接。
舉例而言,當第一佈線層112a嵌入於第一介電層111a中時,因第一佈線層112a的厚度而產生的台階可顯著地減小,且連接構件140的絕緣距離可為固定的。舉例而言,自連接構件140的第一重佈線層圖案142a至第一介電層111a的下表面的距離以及自連接構件140的第一重佈線層圖案142a至半導體晶片120的連接墊120P的距離,這兩者之間的差值可小於第一佈線層112a的厚度。因此,可促成連接構件140的高密度配線設計。
支撐構件110ʺ的第一佈線層112a的下表面可位於半導體晶片120的連接墊120P的下表面上方。第一佈線層112a可藉由凹陷於第一介電層111a中而形成。在此種情形中,舉例而言,當第一佈線層112a凹陷於第一介電層111a中以在第一介電層111a的下表面與第一佈線層112a的下表面之間形成台階時,可防止包封體130的材料滲入污染第一佈線層112a。
第一介電層111a及第二介電層111b的材料包括絕緣材料,且舉例而言,可使用熱固性樹脂(例如,環氧樹脂)或熱塑性樹脂(例如,聚醯亞胺)作為絕緣材料。或者,所述絕緣材料的實例可包括與無機填料混合、或與無機填料一起浸入於例如玻璃纖維等核心材料的樹脂,例如預浸體樹脂、味之素構成膜樹脂、FR-4樹脂或雙馬來醯亞胺三嗪樹脂。在具體的實例中,可使用感光成像介電樹脂。
在此例示性實施例中採用的凸塊下冶金層160可包括連接凸塊下冶金墊162及第二重佈線層圖案142b的二個凸塊下冶金通孔163a及163b。在另一實施例中,每一凸塊下冶金層160的凸塊下冶金通孔163可被設置為多個(例如,三或更多個)通孔。
類似於圖9及圖11所示的例示性實施例,第一絕緣層141a與晶種層145S的構成第一通孔143a的部分之間的介面、以及第二絕緣層141b與晶種層145S的構成第二通孔143b的部分之間的介面可具有第一不平整表面R1。晶種層145S與鍍覆層145P之間的介面亦可分別具有第二不平整表面R2。第一不平整表面R1可被形成為具有為約30奈米或大於30奈米的表面粗糙度Rz以向晶種層145S的其他表面賦予第二不平整表面R2;而晶種層145S的位於第一通孔143a及第二通孔143b的底表面上的部分位於未應用額外的粗糙化處理的第一重佈線層145a上或位於未應用額外的粗糙化處理的導電圖案(例如,連接墊120P)上,且因此可不具有有意提供的表面粗糙度。
如上所述,藉由增大重佈線層的通孔與絕緣層之間的接觸面積以提高結合強度,可有效地防止例如關於微型化通孔被剝除(lifted)等缺陷。
如上所述,根據例示性實施例,藉由將絕緣層與重佈線層(詳言之,通孔)接觸的介面設置為不平整表面,可增加所述重佈線層與所述絕緣層之間的接觸面積以提高結合強度,且可有效地分散在與通孔的介面處發生的應力。
儘管以上已示出並闡述了例示性實施例,然而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將顯而易見的是,在不背離由隨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的本發明的範圍的條件下,可作出修改及變型。
100、100A、100B‧‧‧半導體封裝 110、110ʹ‧‧‧支撐框架 110ʺ‧‧‧支撐構件 110H‧‧‧空腔 111a‧‧‧第一介電層 111b‧‧‧第二介電層 111c‧‧‧第三介電層 112a‧‧‧第一佈線層 112b‧‧‧第二佈線層 112c‧‧‧第三佈線層 112d‧‧‧第四佈線層 113a‧‧‧第一通孔 113b‧‧‧第二通孔 113c‧‧‧第三通孔 120‧‧‧半導體晶片 120P‧‧‧連接墊 130‧‧‧包封體 140‧‧‧連接構件 140A‧‧‧連接構件的第一表面 140B‧‧‧連接構件的第二表面 141‧‧‧絕緣構件/絕緣層 141`‧‧‧絕緣層 141a‧‧‧第一絕緣層 141b‧‧‧第二絕緣層 142‧‧‧重佈線層圖案 142a‧‧‧第一重佈線層圖案 142b‧‧‧第二重佈線層圖案 143、143`‧‧‧通孔 143a‧‧‧第一通孔 143b‧‧‧第二通孔 145‧‧‧重佈線層 145a‧‧‧第一重佈線層 145b‧‧‧第二重佈線層 145P、145P`‧‧‧鍍覆層 145S、145S`‧‧‧晶種層 150‧‧‧鈍化層 160‧‧‧凸塊下金屬(UBM)層 162‧‧‧凸塊下冶金墊 163‧‧‧凸塊下冶金通孔 163a、163b‧‧‧凸塊下冶金通孔 170‧‧‧電性連接結構 1000‧‧‧電子裝置 1010‧‧‧主板 1020‧‧‧晶片相關組件 1030‧‧‧網路相關組件 1040‧‧‧其他組件 1050‧‧‧照相機模組 1060‧‧‧天線 1070‧‧‧顯示器裝置 1080‧‧‧電池 1090‧‧‧訊號線 1100‧‧‧智慧型電話 1101‧‧‧本體 1110‧‧‧主板 1120‧‧‧電子組件 1130‧‧‧照相機模組 2100‧‧‧扇出型半導體封裝 2120‧‧‧半導體晶片 2121‧‧‧本體 2122‧‧‧連接墊 2130‧‧‧包封體 2140‧‧‧連接構件 2141‧‧‧絕緣層 2142‧‧‧重佈線層 2143‧‧‧通孔 2150‧‧‧鈍化層 2160‧‧‧凸塊下金屬層 2170‧‧‧焊球 2200‧‧‧扇入型半導體封裝 2220‧‧‧半導體晶片 2221‧‧‧本體 2222‧‧‧連接墊 2223‧‧‧鈍化層 2240‧‧‧連接構件 2241‧‧‧絕緣層 2242‧‧‧配線圖案 2243‧‧‧通孔 2243h‧‧‧通孔孔洞 2250‧‧‧鈍化層 2251‧‧‧開口 2260‧‧‧凸塊下金屬層 2270‧‧‧焊球 2280‧‧‧底部填充樹脂 2290‧‧‧包封體 2301、2302‧‧‧中介基板 2500‧‧‧主板 A‧‧‧半導體封裝的部分 DF‧‧‧乾膜圖案 I-I’‧‧‧線 OP‧‧‧開口 OP_B‧‧‧開口的底表面 OP_S‧‧‧開口的側壁 R1‧‧‧第一不平整表面 R2‧‧‧第二不平整表面 SE‧‧‧被暴露出的區域
藉由結合附圖閱讀以下詳細闡述,將更清楚地理解本揭露的上述及其他態樣、特徵及優點,在附圖中: 圖1為示出電子裝置系統的實例的方塊示意圖。 圖2為示出電子裝置的實例的立體示意圖。 圖3A及圖3B為示意性地示出扇入型半導體封裝在封裝前及封裝後的剖視圖。 圖4為示出扇入型半導體封裝的封裝製程的剖面示意圖。 圖5為示意性地示出扇入型半導體封裝安裝於中介基板上以最終安裝於電子裝置的主板上之情形的剖視圖。 圖6為示意性地示出扇入型半導體封裝嵌置於中介基板中以最終安裝於電子裝置的主板上之情形的剖視圖。 圖7為扇出型半導體封裝的剖面示意圖。 圖8為扇出型半導體封裝安裝於電子裝置的主板上的情形的剖面示意圖。 圖9為根據本揭露中的例示性實施例的半導體封裝的剖面示意圖。 圖10為沿圖9中的線I-I’截取的半導體封裝的平面圖。 圖11為示出圖9所示半導體封裝的部分A的放大剖視圖。 圖12及圖13分別為根據未應用不平整性的比較實例以及應用不平整性的本揭露的例示性實施例,藉由拍攝半導體封裝的部分而提供的放大影像。 圖14A至圖14E為示出根據本揭露中的例示性實施例,一種製造半導體封裝的方法的主要製程的剖視圖。 圖15及圖16為示出根據本揭露的各種實施例的半導體封裝的剖面側視圖。
100‧‧‧半導體封裝
110‧‧‧支撐框架
110H‧‧‧空腔
120‧‧‧半導體晶片
120P‧‧‧連接墊
130‧‧‧包封體
140‧‧‧連接構件
140A‧‧‧連接構件的第一表面
140B‧‧‧連接構件的第二表面
141‧‧‧絕緣構件/絕緣層
141a‧‧‧第一絕緣層
141b‧‧‧第二絕緣層
142a‧‧‧第一重佈線層圖案
142b‧‧‧第二重佈線層圖案
143a‧‧‧第一通孔
143b‧‧‧第二通孔
145‧‧‧重佈線層
145a‧‧‧第一重佈線層
145b‧‧‧第二重佈線層
150‧‧‧鈍化層
160‧‧‧凸塊下金屬(UBM)層
162‧‧‧凸塊下冶金墊
163‧‧‧凸塊下冶金通孔
170‧‧‧電性連接結構
A‧‧‧半導體封裝的部分
I-I’‧‧‧線
R1‧‧‧第一不平整表面
R2‧‧‧第二不平整表面

Claims (20)

  1. 一種半導體封裝,包括: 連接構件,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且包括至少一個絕緣層及至少一個重佈線層,所述絕緣層的第一表面對應於所述連接構件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至少一個重佈線層包括通孔以及重佈線層圖案,所述通孔貫穿所述至少一個絕緣層,所述重佈線層圖案連接至所述通孔同時配置於所述至少一個絕緣層的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二表面與所述絕緣層的所述第一表面相對; 半導體晶片,配置於所述連接構件的所述第一表面上,且包括連接至所述至少一個重佈線層的連接墊;以及 包封體,配置於所述連接構件的所述第一表面上且包封所述半導體晶片, 其中所述至少一個重佈線層包括晶種層及鍍覆層,所述晶種層配置於所述至少一個絕緣層的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鍍覆層配置於所述晶種層上,且 所述至少一個絕緣層與所述晶種層的構成所述通孔的部分之間的介面包括表面粗糙度為30奈米或大於30奈米的第一不平整表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其中所述晶種層的所述部分與所述鍍覆層的部分之間的介面包括第二不平整表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其中所述第一不平整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大於所述晶種層的位於所述通孔的與所述至少一個絕緣層的所述第二表面鄰接的表面上的部分的表面粗糙度部分。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其中所述第一不平整表面的表面粗糙度為50奈米或大於50奈米。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其中所述第一不平整表面延伸至所述至少一個絕緣層的所述第二表面與所述晶種層的構成所述重佈線層圖案的部分之間的介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其中所述晶種層包含鈦(Ti)、鎳(Ni)、鉻(Cr)及鎢(W)中的至少一者,且所述鍍覆層包含銅(Cu)。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其中所述至少一個絕緣層包含感光成像介電材料。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其中所述至少一個絕緣層包括多個絕緣層,且 所述至少一個重佈線層包括配置於對應絕緣層上的多個重佈線層。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其中所述晶種層的構成所述多個重佈線層的通孔的部分中的每一者分別在與所述對應絕緣層的介面處包括不平整表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更包括支撐框架,所述支撐框架配置於所述連接構件的所述第一表面上且包括容置所述半導體晶片的空腔。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其中所述支撐框架包括配線結構,所述配線結構將所述支撐框架的上表面與下表面彼此連接, 其中所述配線結構電性連接至所述至少一個重佈線層。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更包括:電性連接結構,配置於所述連接構件的所述第二表面上;以及凸塊下金屬層,將所述電性連接結構與所述至少一個重佈線層彼此電性連接。
  13. 一種半導體封裝,包括: 連接構件,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且包括絕緣層及重佈線層,所述重佈線層包括貫穿所述絕緣層的通孔; 半導體晶片,配置於所述連接構件的所述第一表面上,且包括連接至所述重佈線層的連接墊;以及 包封體,配置於所述連接構件的所述第一表面上且包封所述半導體晶片, 其中所述絕緣層包括所述通孔所貫穿的開口,且所述重佈線層包括晶種層及鍍覆層,所述晶種層配置於所述開口的側壁上且配置於所述絕緣層的第一表面上,所述鍍覆層配置於所述晶種層上, 其中所述開口的所述側壁及所述絕緣層的所述第一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大於所述晶種層的位於所述通孔的與所述絕緣層的所述第一表面相對的表面上的部分的表面粗糙度。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其中所述開口的所述側壁的所述表面粗糙度為30奈米或大於30奈米。
  15. 一種半導體封裝,包括: 半導體晶片,具有位於主動面上的連接墊,所述半導體晶片配置於連接構件上使得所述主動面直接接觸所述連接構件的第一表面; 所述連接構件包括 絕緣層,包括貫穿所述絕緣層的通孔孔洞, 重佈線層,電性連接至所述連接墊且配置於所述絕緣層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絕緣層的所述第一表面與所述連接構件的所述第一表面相對,所述重佈線層包括配置於所述通孔孔洞中的通孔, 其中所述重佈線層包括晶種層及鍍覆層,所述晶種層配置於所述通孔孔洞的側壁以及所述絕緣層的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鍍覆層配置於所述晶種層上,且 所述晶種層與所述絕緣層之間的介面以及所述晶種層與所述通孔孔洞的所述側壁之間的介面形成第一不平整表面,所述第一不平整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大於所述晶種層與在所述通孔孔洞下方位於所述絕緣層的第二表面上的層之間的介面的表面粗糙度,所述絕緣層的所述第二表面與所述絕緣層的所述第一表面相對。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其中所述晶種層的部分與所述鍍覆層的部分之間的介面包括第二不平整表面。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其中所述第一不平整表面的所述表面粗糙度為約30奈米或大於30奈米。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更包括包封體,所述包封體配置於所述連接構件的所述第一表面上且包封所述半導體晶片。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其中所述晶種層包含鈦(Ti)、鎳(Ni)、鉻(Cr)及鎢(W)中的至少一者,且所述鍍覆層包含銅(Cu)。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其中所述絕緣層包含感光成像介電材料。
TW108105353A 2018-08-30 2019-02-19 半導體封裝 TWI7139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102886A KR102145204B1 (ko) 2018-08-30 2018-08-30 반도체 패키지
KR10-2018-0102886 2018-08-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0062A true TW202010062A (zh) 2020-03-01
TWI713996B TWI713996B (zh) 2020-12-21

Family

ID=69640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5353A TWI713996B (zh) 2018-08-30 2019-02-19 半導體封裝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70416B2 (zh)
KR (1) KR102145204B1 (zh)
CN (1) CN110875273B (zh)
TW (1) TWI71399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1318B (zh) * 2021-08-06 2024-02-01 美商愛玻索立克公司 電子器件封裝用基板、其製造方法及包括其的電子器件封裝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52037B2 (en) 2020-07-31 2023-05-16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Semiconductor packag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11393747B2 (en) * 2020-08-31 2022-07-19 Advanced 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 Inc. Substrate structure having roughned upper surface of conductive layer
US20230411333A1 (en) 2022-05-31 2023-12-21 Deca Technologies Usa, Inc. Molded direct contact interconnect structure without capture pads and method for the same
US20240030174A1 (en) * 2022-07-21 2024-01-25 Deca Technologies Usa, Inc. Quad flat no-lead (qfn) package with backside conductive material and direct contact interconnect build-up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CN117976552A (zh) * 2024-04-02 2024-05-03 成都奕成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一种芯片封装结构的制作方法及芯片封装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28863B2 (ja) * 2004-09-10 2007-12-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板製造方法
JPWO2008120755A1 (ja) 2007-03-30 2010-07-1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機能素子内蔵回路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KR100870864B1 (ko) * 2007-10-02 2008-11-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웨이퍼 레벨 패키지 제조방법
JP5855905B2 (ja) 2010-12-16 2016-02-09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多層配線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111739B1 (ko) * 2013-07-23 2020-05-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패키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158676B2 (ja) 2013-10-15 2017-07-05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半導体装置及び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
JP6170832B2 (ja) * 2013-12-20 2017-07-26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半導体装置及び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
US9520352B2 (en) * 2014-12-10 2016-12-13 Shinko Electric Industries Co., Ltd. Wiring board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9806063B2 (en) 2015-04-29 2017-10-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inforced wafer level package comprising a core layer for reducing stress in a solder joint and improving solder joint reliability
KR20160139815A (ko) * 2015-05-28 2016-12-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집적회로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436226B1 (ko) 2015-08-19 2022-08-2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인쇄회로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933408B1 (ko) * 2015-11-10 2018-12-28 삼성전기 주식회사 전자부품 패키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기기
KR102454892B1 (ko) * 2015-12-09 2022-10-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칩, 이를 포함하는 반도체 패키지, 및 반도체 칩의 제조 방법
JP6661232B2 (ja) * 2016-03-01 2020-03-11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半導体装置、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10600748B2 (en) 2016-06-20 2020-03-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an-out semiconductor package
KR102003390B1 (ko) * 2016-06-20 2019-07-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팬-아웃 반도체 패키지
KR101982044B1 (ko) * 2016-08-31 2019-05-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팬-아웃 반도체 패키지
JP6894289B2 (ja) * 2017-05-17 2021-06-30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1318B (zh) * 2021-08-06 2024-02-01 美商愛玻索立克公司 電子器件封裝用基板、其製造方法及包括其的電子器件封裝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145204B1 (ko) 2020-08-18
US20200075517A1 (en) 2020-03-05
CN110875273A (zh) 2020-03-10
US10770416B2 (en) 2020-09-08
TWI713996B (zh) 2020-12-21
CN110875273B (zh) 2023-10-27
KR20200025477A (ko) 2020-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6254B (zh) 扇出型半導體封裝
TWI713996B (zh) 半導體封裝
TWI673849B (zh) 扇出型半導體封裝
TWI674651B (zh) 扇出型半導體封裝
TW201919174A (zh) 半導體封裝、連接構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670822B (zh) 扇出型半導體封裝
US10741510B2 (en) Semiconductor package
TWI703706B (zh) 扇出型半導體封裝
TWI724376B (zh) 扇出型半導體封裝
TWI683409B (zh) 半導體封裝
TWI709179B (zh) 半導體封裝
TWI702704B (zh) 扇出型半導體封裝
TWI702697B (zh) 半導體封裝
TW202011538A (zh) 半導體封裝
TWI781334B (zh) 半導體封裝
TW202002205A (zh) 半導體封裝
TW202036798A (zh) 半導體封裝
TWI702698B (zh) 半導體封裝
TWI689051B (zh) 扇出型半導體封裝
TW202008533A (zh) 半導體封裝
TW201926616A (zh) 扇出型半導體封裝
TW201911437A (zh) 半導體封裝的連接系統
TW201917837A (zh) 半導體封裝
TWI685934B (zh) 扇出型半導體封裝
US10685929B2 (en) Fan-out semiconductor pack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