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45225A - 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45225A
TW201945225A TW108103135A TW108103135A TW201945225A TW 201945225 A TW201945225 A TW 201945225A TW 108103135 A TW108103135 A TW 108103135A TW 108103135 A TW108103135 A TW 108103135A TW 201945225 A TW201945225 A TW 20194522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ter
holder
airbag
windshield
infla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31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崇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45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522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7/00Safety equipment
    • B62J27/20Airba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4Windscre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65Type of vehicles
    • B60R2021/0088Cycles, e.g. motor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50/00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on cycl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B62J1/00 - B62J45/00
    • B62J50/20Information-providing devices
    • B62J50/21Information-providing devices intend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to rider or passenger
    • B62J50/225Moun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可將安全氣囊裝置緊密地配置於跨坐型車輛之前部。
本發明係一種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其具備充氣機53、藉由充氣機53釋出之氣體而膨脹之安全氣囊52、及收納安全氣囊52之保持器51,且安全氣囊52自保持器51之開口58向上方展開;其中,保持器51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設置在操縱用之把手23前方之儀錶36與設置在儀錶36前方之頭燈33之間。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
習知,已知有一種安全氣囊裝置,其具備充氣機、向上方展開之安全氣囊、及收納安全氣囊之保持器,且該安全氣囊裝置於跨坐型車輛之前部配置於乘坐者之前方(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特開2008-183913號公報
然而,於跨坐型車輛之前部配置有操縱用之把手及儀錶等,零件之配置空間有限,因此,希望可將安全氣囊裝置緊密地配置於跨坐型車輛之前部。本發明係鑒於上述情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可將安全氣囊裝置緊密地配置於跨坐型車輛之前部。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具備充氣機 (53、153)、藉由上述充氣機(53、153)釋出之氣體而膨脹之安全氣囊(52、152)、及收納上述安全氣囊(52、152)之保持器(51、151),且上述安全氣囊(52、152)自上述保持器(51、151)之開口(58、158)向上方展開;其特徵在於,上述保持器(51、151)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設置在操縱用之把手(23)前方之儀錶(36)與設置在上述儀錶(36)前方之頭燈(33)之間。
又,於上述發明中,亦可為,上述充氣機(53、153)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儀錶(36)之顯示面(36a)更下方。又,於上述發明中,亦可為,上述保持器(51、151)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上述儀錶(36)與設置在上述儀錶(36)前方之擋風玻璃(32)之間。又,於上述發明中,亦可為,上述保持器(51)具備配置於較上述儀錶(36)之顯示面(36a)更下方之保持器下部(56)、及自上述保持器下部(56)之前端部向上方延伸之上方延伸部(57),上述上方延伸部(57)於上述儀錶(36)與上述擋風玻璃(32)之間向上方延伸,上述開口(58)設置於上述上方延伸部(57)之上表面。
進而,於上述發明中,亦可為,上述安全氣囊(52)之至少一部分收納於上述保持器下部(56)。進而,於上述發明中,亦可為,上述充氣機(53)之至少一部分收納於上述保持器下部(56)。
又,於上述發明中,亦可為,上述儀錶(36)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形成在上述保持器下部(56)與上述上方延伸部(57)之間之凹部(59)。又,於上述發明中,亦可為,於上述儀錶(36)與上述擋風玻璃(32)之間,設置有較上述儀錶(36)更向上方延伸之遮陽板(39),上述保持器(51、151)配置於設置在上述遮陽板(39)之缺口部(60)。又,於上述發明中,亦可為,上述保持器(51、151)沿著於車 輛側視下向後提高地傾斜配置之上述擋風玻璃(32)而向後上方延伸,設置於上述保持器(51、151)之上表面之上述開口(58、158)位於上述擋風玻璃(32)之上端(32b)之下方。
根據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具備充氣機、藉由充氣機釋出之氣體而膨脹之安全氣囊、及收納安全氣囊之保持器,安全氣囊自保持器之開口向上方展開,保持器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設置在操縱用之把手前方之儀錶與設置在儀錶前方之頭燈之間。根據該構成,可利用設置於把手前方之儀錶與頭燈之間的空間配置保持器,故可將安全氣囊裝置緊密地配置於跨坐型車輛之前部。
又,於上述發明中,亦可為,充氣機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儀錶之顯示面更下方。根據該構成,可利用較儀錶之顯示面更下方之空間緊密地配置充氣機。又,於上述發明中,亦可為,保持器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儀錶與設置在儀錶前方之擋風玻璃之間。根據該構成,可利用儀錶與擋風玻璃之間之空間配置保持器,故可將安全氣囊裝置緊密地配置於跨坐型車輛之前部。又,於上述發明中,亦可為,保持器具備配置於較儀錶之顯示面更下方之保持器下部、及自保持器下部之前端部向上方延伸之上方延伸部,上方延伸部於儀錶與擋風玻璃之間向上方延伸,開口設置於上方延伸部之上表面。根據該構成,藉由配置於較儀錶之顯示面更下方之保持器下部,可大幅地確保保持器中之安全氣囊之收納部。又,藉由保持器之上方延伸部,可使安全氣囊自儀錶與擋風玻璃之間向上方展開。
進而,於上述發明中,亦可為,安全氣囊之至少一部分收納於保持器下部。根據該構成,藉由保持器下部,可利用儀錶之下方之空間緊密地配置安全氣囊。進而,於上述發明中,亦可為,充氣機之至少一部分收納於保持器下部。根據該構成,藉由保持器下部,可利用儀錶之下方之空間緊密地配置充氣機。
又,於上述發明中,亦可為,儀錶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形成在保持器下部與上方延伸部之間之凹部。根據該構成,可利用形成於保持器下部與上方延伸部之間之凹部緊密地配置儀錶。又,於上述發明中,亦可為,於儀錶與擋風玻璃之間,設置有較儀錶更向上方延伸之遮陽板,保持器配置於設置於遮陽板之缺口部。根據該構成,可利用遮陽板之空間配置保持器,故可緊密地設置保持器。
又,於上述發明中,亦可為,保持器沿著於車輛側視下向後提高地傾斜配置之擋風玻璃而向後上方延伸,設置於保持器之上表面之開口位於擋風玻璃之上端之下方。根據該構成,可藉由擋風玻璃導引自開口向上方展開之安全氣囊之展開方向。
1‧‧‧二輪機車(跨坐型車輛)
2‧‧‧前輪
3‧‧‧後輪
10‧‧‧車體框架
11‧‧‧操縱系統
12‧‧‧動力單元
13‧‧‧座部
13a‧‧‧前側座部
13b‧‧‧後側座部
14‧‧‧頭管
14a‧‧‧撐桿
15‧‧‧主框架
16‧‧‧底部框架
17‧‧‧後框架
20‧‧‧轉向軸
21‧‧‧前叉
22‧‧‧橋接構件
23‧‧‧把手
23a‧‧‧把手柱
24‧‧‧連結構件
25‧‧‧腳踏板
26‧‧‧車體外殼
27‧‧‧前外殼
27a‧‧‧上部
28‧‧‧內部外殼
29‧‧‧中心外殼
30‧‧‧底部外殼
31‧‧‧後側外殼
32‧‧‧擋風玻璃
32a‧‧‧兩側緣部
32b‧‧‧上端
33‧‧‧頭燈
34‧‧‧前擋板
35‧‧‧後擋板
36‧‧‧儀錶
36a‧‧‧顯示面
36b‧‧‧前表面
37‧‧‧後視鏡
38‧‧‧跨乘空間
39‧‧‧遮陽板
50、150‧‧‧安全氣囊裝置
51、151‧‧‧保持器
52、152‧‧‧安全氣囊
53、153‧‧‧充氣機
53a‧‧‧罩
53b‧‧‧釋出部
54‧‧‧蓋構件
54a‧‧‧蓋上表面部
54b‧‧‧蓋周壁部
56‧‧‧保持器下部
56a‧‧‧上表面
56b‧‧‧重疊部
56c‧‧‧底面
57‧‧‧上方延伸部
57a‧‧‧前表面
57b‧‧‧縱壁部
57c‧‧‧後表面傾斜部
58、158‧‧‧開口
59‧‧‧凹部
60‧‧‧缺口部
154‧‧‧蓋構件
FR‧‧‧車體前方
LH‧‧‧車體左方
S‧‧‧安全氣囊收納空間
UP‧‧‧車體上方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二輪機車之左側視圖。
圖2係於二輪機車之前部自後方側觀察把手之周邊部之圖。
圖3係圖2之III-III剖面圖。
圖4係自左前方側觀察二輪機車之前部之立體圖。
圖5係自左前方側觀察安全氣囊裝置及儀錶之立體圖。
圖6係自左後方側觀察安全氣囊裝置及儀錶之立體圖。
圖7係第2實施形態之圖2之III-III剖面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說明過程中,前後左右及上下等方向之記載若無特別記載,則與相對於車體之方向相同。又,各圖所示之符號FR表示車體前方,符號UP表示車體上方,符號LH表示車體左方。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二輪機車1之左側視圖。於圖1中,表示有後述之安全氣囊52膨脹而展開之狀態。再者,於圖1中,呈左右一對設置者係包含符號在內而僅對左側者加以圖示。二輪機車1係速克達型之跨坐型車輛,具備車體框架10、可操縱地支撐前輪2之操縱系統11、支撐於車體框架10之後部之動力單元12、後輪3、及乘坐者以跨坐之方式乘坐之座部13。
車體框架10具備設置於車體框架10之前端之頭管14、自頭管14向後下方延伸之主框架15、自主框架15之下端部向後方延伸之左右一對底部框架16、16、及自底部框架16、16向後提高地向後方延伸之左右一對之後框架17、17。頭管14與前輪2同樣地配置於車寬之中央。
操縱系統11具備樞軸支撐於頭管14之轉向軸20、配置於前輪2之左右兩側並支撐前輪2之左右一對之前叉21、21、固定於轉向軸20之下端並連結左右之前叉21、21之上部之橋接構件22、及固定於轉向軸20之上端之把手23。操縱用之把手23經由固定於轉向軸20之上端之把手柱23a與轉向軸20連接。於車輛 側視下,頭管14以設定於二輪機車1之既定之後傾角相對於鉛直方向後傾。轉向軸20插通於頭管14而被樞軸支撐,於車輛側視下後傾配置。
動力單元12係具備作為後輪3之驅動源之引擎及支撐後輪3之擺臂之功能的單元擺動引擎。動力單元12經由設置於動力單元12之前端部之連結構件24擺動自如地樞軸支撐於車體框架10。座部13設置於後框架17之上方。座部13一體地具備供駕駛者乘坐之前側座部13a、及供同乘者乘坐之後側座部13b。供駕駛者放置左右腳之腳踏板25、25呈左右一對設置於前側座部13a之前下方。
二輪機車1具備覆蓋車體框架10等車體之車體外殼26。車體外殼26具備自前方及左右側方覆蓋頭管14及操縱系統11之上部之前外殼27、及與前外殼27之後緣連續並自後方覆蓋頭管14及操縱系統11之上部之內部外殼28。又,車體外殼26具備位於前側座部13a之前下方之中心外殼29、於腳踏板25、25之下方而自下方覆蓋車體之底部外殼30、及於座部13之下方自側方覆蓋後框架17、17之後側外殼31。
於車輛側視下向後提高地傾斜之擋風玻璃32安裝於前外殼27之上部。頭燈33設置於前外殼27之前表面。二輪機車1具備前擋板34及後擋板35。顯示車速等與二輪機車1相關之資訊之儀錶36配置於把手23之前方。後視鏡37、37安裝於把手23。
中心外殼29之前部與內部外殼28之下部連續。中心外殼29位於自前側座部13a延伸至腳踏板25、25之駕駛者之左右腳之內側。於車輛側視下,藉由內部外殼28、中心外殼29及前側 座部13a之前表面,劃分出向下方凹陷之跨乘空間38。乘坐者上下二輪機車1時,可經由跨乘空間38跨坐於二輪機車1上。
二輪機車1具備自衝擊中保護乘坐者之安全氣囊裝置50。安全氣囊裝置50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操縱系統11與擋風玻璃32之間,且位於把手23之前方。
圖2係於二輪機車1之前部自後方側觀察把手23之周邊部之圖。圖3係圖2之III-III剖面圖。圖4係自左前方側觀察二輪機車1之前部之立體圖。參照圖2~圖4,儀錶36形成為扁平箱狀,以板厚方向指向上下方向之方式配置。自上方觀察時,儀錶36為於車寬方向較長之矩形狀。儀錶36位於頭管14之上方且把手柱23a之前方,且配置於車寬之中央。為了使後上方之駕駛者易於看見儀錶36,儀錶36以上表面之顯示面36a向後降低地傾斜之方式配置。儀錶36由於固定於車體,故即便把手23被操縱,亦不轉動。
於前外殼27之前表面部之下部設置有頭燈33。於前外殼27之前表面部之上部27a安裝有擋風玻璃32。頭燈33配置於儀錶36之前下方。前外殼27具備自前上方覆蓋儀錶36之遮陽板39。遮陽板39係於儀錶36之前方向後提高地延伸之簷狀之壁部。遮陽板39係前外殼27之前表面部之上部27a較儀錶36更向上方延伸者。
擋風玻璃32係以車寬方向之中央部遍及上下方向之整體成為前端部之方式彎曲之板構件,形成為向前方凸起之彎曲形狀。擋風玻璃32之車寬方向(左右方向)之兩側緣部32a、32a(圖4)固定於前外殼27之前表面部之上部27a。由於擋風玻璃32向前方 側彎曲,故於擋風玻璃32之左右之兩側緣部之內側,於擋風玻璃32之後表面與前外殼27之前表面部之上部27a之間形成有空間。
擋風玻璃32係自前方覆蓋遮陽板39、安全氣囊裝置50、及儀錶36之板構件。擋風玻璃32之上端32b位於較遮陽板39更上方。擋風玻璃32由具有透光性之素材形成,以便乘坐者可透過擋風玻璃32觀視前方。遮陽板39以遮擋自前上方到達儀錶36之上表面之光之方式設置。遮陽板39為非透明,透光性低於擋風玻璃32。車體框架10具備自頭管14向前方延伸之撐桿14a(圖3)。頭燈33及前外殼27支撐於撐桿14a。
安全氣囊裝置50於車輛側視下位於頭管14之前上方,且配置於儀錶36與擋風玻璃32之間。安全氣囊裝置50具備箱狀之保持器51、收納於保持器51之安全氣囊52、向安全氣囊52內釋出氣體之充氣機53、及蓋住保持器51之上表面之蓋構件54。
圖5係自左前方側觀察安全氣囊裝置50及儀錶36之立體圖。圖6係自左後方側觀察安全氣囊裝置50及儀錶36之立體圖。參照圖3~圖6,保持器51於頭管14之上方配置於車寬之中央。又,保持器51於車輛前後方向上配置於儀錶36與擋風玻璃32之間。保持器51位於收納於前外殼27內之頭燈33之後部之上方,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頭燈33與儀錶36之間。
保持器51於車輛側視下具備配置於儀錶36之下方之保持器下部56、及自保持器下部56之前端部向後上方延伸之上方延伸部57。保持器51於車輛側視下呈大致L字狀。保持器51支撐於頭管14之前部之撐桿14a。保持器51呈內部為空腔之箱狀, 具備收納安全氣囊52之安全氣囊收納空間S。安全氣囊收納空間S由保持器下部56之內部空間與上方延伸部57之內部空間構成。上方延伸部57之上表面設置有向上方開放之開口58。
保持器下部56於車輛側視下自頭管14之上端部之前方位置大致水平地向前方延伸至前外殼27之前表面部之上部27a。保持器下部56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頭燈33與儀錶36之間,且位於較儀錶36之顯示面36a更下方。詳細而言,保持器下部56於正對儀錶36之顯示面36a之俯視下與儀錶36自下方重疊。又,保持器下部56之後部於鉛直方向之俯視下亦與儀錶36自下方重疊。保持器下部56之後部係於俯視下與儀錶36之前部自下方重疊之重疊部56b。上方延伸部57自保持器下部56之前端部之上部向後上方傾斜延伸。上方延伸部57通過儀錶36與擋風玻璃32之間向後上方延伸。上方延伸部57於車輛側視下位於擋風玻璃32與儀錶36之間。
詳細而言,上方延伸部57之前表面57a係以沿擋風玻璃32之後表面之方式向後提高地延伸之傾斜面。上方延伸部57之後表面具備自保持器下部56之後部之上表面56a大致垂直地向上方延伸之縱壁部57b、及自縱壁部57b之上端向後提高地延伸之後表面傾斜部57c。後表面傾斜部57c與前表面57a大致平行。儀錶36以顯示面36a呈向後降低之方式後傾配置,儀錶36之前表面36b與上方延伸部57之後表面傾斜部57c大致平行地向後提高地傾斜。上方延伸部57於擋風玻璃32之後表面與儀錶36之前表面36b之間向後上方延伸。
上方延伸部57相對於儀錶36之顯示面36a向上方延 伸,且自上方覆蓋顯示面36a。上方延伸部57之上表面之開口58位於擋風玻璃32之上端32b之下方。
保持器51於車輛側視下於保持器下部56與上方延伸部57之間具備向前方側凹陷之凹部59。凹部59於車輛側視下藉由保持器下部56之後部之上表面56a、縱壁部57b、及後表面傾斜部57c劃分。儀錶36於車輛側視下,前部配置於凹部59內,前表面36b面向後表面傾斜部57c。由此,可利用凹部59緊密地配置儀錶36。儀錶36較保持器51於車寬方向更長,車寬方向之兩端部自保持器51向車寬方向外側突出。
充氣機53設置於保持器下部56之底面56c,位於較儀錶36之顯示面36a更下方。詳細而言,充氣機53於正對儀錶36之顯示面36a之俯視下與儀錶36自下方重疊。又,充氣機53之後端部於鉛直方向之俯視下亦與儀錶36自下方重疊。充氣機53配置於保持器下部56之車寬方向之中央部。底面56c於車輛側視下大致水平。充氣機53具備圓筒狀之罩53a。於罩53a之內部,設置有氣體產生劑、及使該氣體產生劑開始產生氣體之反應之引發器。引發器具備點火裝置。充氣機53之氣體之釋出部53b位於保持器下部56之內部。充氣機53之後部配置於保持器下部56之重疊部56b,於俯視下與儀錶36之前部自下方重疊。即,充氣機53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儀錶36之下方。由此,可利用儀錶36之下方之空間緊密地配置充氣機53。
如圖3所示,安全氣囊52收納於保持器51之安全氣囊收納空間S,後部配置於重疊部56b。即,安全氣囊52於自上方之俯視下,一部分與儀錶36自下方重疊。由此,可利用儀錶36之 下方之空間緊密地配置安全氣囊52。安全氣囊52以摺疊狀態收納於保持器51。安全氣囊52之下端部與充氣機53連接。
二輪機車1具備偵測作用於二輪機車1之衝擊之加速度感測器(未圖示)。該加速度感測器與二輪機車1之控制部(未圖示)電性連接,控制部與充氣機53電性連接。控制部基於所偵測之加速度判斷安全氣囊裝置50之運作及不運作。控制部於使安全氣囊裝置50運作之情形時,使充氣機53運作而向安全氣囊52內釋出氣體。安全氣囊52藉由氣體之壓力而膨脹,向上方展開。
蓋構件54一體地具備自上方覆蓋開口58之蓋上表面部54a、及與開口58之周緣部嵌合之蓋周壁部54b。蓋構件54係藉由將蓋周壁部54b之內周面嵌合於開口58之周緣部之外周面而安裝於保持器51。
參照圖2~圖4,前外殼27之前表面部之上部27a於車寬方向之中央部具備自作為遮陽板39之上緣之上部27a之上緣向下方延伸之缺口部60。缺口部60為自遮陽板39之部分上下延伸至上部27a之下部之大致矩形。保持器51配置於缺口部60內。詳細而言,保持器51之上方延伸部57配置於缺口部60內,上方延伸部57沿上部27a向後提高地延伸。上方延伸部57之上端部及蓋構件54位於缺口部60內而構成遮陽板39之車寬方向之中央部。上方延伸部57之上端部及蓋構件54自前上方覆蓋儀錶36之顯示面36a。
當自充氣機53釋出氣體時,安全氣囊52藉由氣體而膨脹,通過保持器51之上方延伸部57向上方展開。當安全氣囊52膨脹時,蓋構件54被安全氣囊52擠壓而開裂,安全氣囊52(參照 圖1)自開口58向外側上方展開。自開口58向上方展開之安全氣囊52由開口58之上方之擋風玻璃32之後表面被向後上方導引,向上方展開。於本第1實施形態中,由於利用儀錶36與頭燈33之間之空間配置保持器51,故可緊密地配置保持器51。又,由於利用儀錶36與擋風玻璃32之間之空間配置保持器51,故可緊密地配置保持器51,並可藉由擋風玻璃32將自保持器51向上方展開之安全氣囊52之展開方向朝適當之方向導引。又,保持器51設置於頭管14之上方,於上下方向靠近乘坐者之頭部至胸之上半身部。由此,即便減小展開狀態之安全氣囊52之上下長度,亦可適當地保護乘坐者,可使安全氣囊裝置50小型化。
如以上所說明,根據應用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二輪機車1之安全氣囊裝置50具備充氣機53、藉由充氣機53釋出之氣體而膨脹之安全氣囊52、及收納安全氣囊52之保持器51,安全氣囊52自保持器51之開口58向上方展開,保持器51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設置在操縱用之把手23前方之儀錶36與設置於儀錶36前方之頭燈33之間。根據該構成,由於可利用設置於把手23之前方之儀錶36與頭燈33之間之空間配置保持器51,故可將安全氣囊裝置50緊密地配置於二輪機車1之前部。
又,充氣機53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儀錶36之顯示面36a更下方。根據該構成,可利用較儀錶36之顯示面36a更下方之空間緊密地配置充氣機53。又,保持器51亦可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儀錶36與設置在儀錶36前方之擋風玻璃32之間。根據該構成,由於可利用儀錶36與擋風玻璃32之間之空間配置保持器51,故可將安全氣囊裝置50緊密地配置於二輪機車1之前部。又, 保持器51具備配置於較儀錶36之顯示面36a更下方之保持器下部56、及自保持器下部56之前端部向上方延伸之上方延伸部57,上方延伸部57於儀錶36與擋風玻璃32之間向上方延伸,開口58設置於上方延伸部57之上表面。根據該構成,藉由配置於較儀錶36之顯示面36a更下方之保持器下部56,可大幅地確保保持器51中之作為安全氣囊52之收納部之安全氣囊收納空間S。又,藉由保持器51之上方延伸部57,可將安全氣囊52自儀錶36與擋風玻璃32之間向上方展開。
進而,安全氣囊52之至少一部分(後部)收納於保持器下部56。根據該構成,藉由保持器下部56,可利用儀錶36之下方之空間緊密地配置安全氣囊52。又,充氣機53之至少一部分(後部)收納於保持器下部56。根據該構成,藉由保持器下部56,可利用儀錶36之下方之空間緊密地配置充氣機。
又,儀錶36之至少一部分(前部)配置於形成在保持器下部56與上方延伸部57之間之凹部59。根據該構成,可利用形成於保持器下部56與上方延伸部57之間之凹部59緊密地配置儀錶36。又,於儀錶36與擋風玻璃32之間,設置有較儀錶36更向上方延伸之遮陽板39,保持器51配置於設置在遮陽板39之缺口部60。根據該構成,由於可利用遮陽板39之空間配置保持器51,故可緊密地設置保持器51。又,可利用保持器51作為儀錶36之遮陽用之遮陽板。
又,保持器51沿著於車輛側視下向後提高地傾斜配置之擋風玻璃32而向後上方延伸,設置於保持器51之上表面之開口58位於擋風玻璃32之上端32b之下方。根據該構成,可藉由擋 風玻璃32導引自開口58向上方展開之安全氣囊52之展開方向。
[第2實施形態]
圖7係第2實施形態之圖2之III-III剖面圖。於該第2實施形態中,對於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構成之部分,標註相同符號並省略說明。安全氣囊裝置150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擋風玻璃32與儀錶36之間。安全氣囊裝置150具備保持器151、收納於保持器151之安全氣囊152、向安全氣囊152內釋出氣體之充氣機153、及蓋住保持器151之上表面之蓋構件154。
保持器151於車輛側視下為上下較長之箱狀。保持器151以沿擋風玻璃32之後表面之方式向後提高地傾斜配置。於保持器151之上表面設置有向上方開放之開口158。保持器151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擋風玻璃32與儀錶36之間。又,保持器151之下部於車輛側視下位於頭燈33與儀錶36之間,且位於較儀錶36之顯示面36a更下方。保持器151配置於遮陽板39之缺口部60(圖4)。
充氣機153配置於保持器151內之下部,向後上方釋出氣體。即,充氣機153以氣體之釋出方向為上下方向之方式縱置。充氣機153配置於較儀錶36之顯示面36a更下方。由此,可利用較顯示面36a更下方之空間緊密地配置充氣機153。安全氣囊152之下端與充氣機153連接。
當氣體自充氣機153釋出時,安全氣囊152藉由氣體而向上方膨脹,使蓋構件154開裂。安全氣囊152自開口158向外側上方展開。自開口158向上方展開之安全氣囊152由開口158之上方之擋風玻璃32之後表面被向後上方導引,向上方展開。
再者,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係表示應用本發明之一態樣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於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中,關於擋風玻璃,列舉設置於遮陽板39之前方之擋風玻璃32為例進行說明,然而本發明並未限定於此。擋風玻璃只要為豎立設置於儀錶36之前方之壁狀構件即可,例如,於不具備擋風玻璃32之情形時,亦可於遮陽板39(儀錶遮陽板)與設置在遮陽板39之後方之儀錶之間配置安全氣囊裝置50。於該情形時,遮陽板39為擋風玻璃。又,擋風玻璃亦可不具有透光性。又,於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中,作為跨坐型車輛列舉二輪機車1為例進行說明,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本發明可應用於具備2個前輪或後輪之3輪之跨坐型車輛、及具備4輪以上之跨坐型車輛。

Claims (9)

  1. 一種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其具備充氣機(53、153)、藉由上述充氣機(53、153)釋出之氣體而膨脹之安全氣囊(52、152)、及收納上述安全氣囊(52、152)之保持器(51、151),且上述安全氣囊(52、152)自上述保持器(51、151)之開口(58、158)向上方展開;其特徵在於,上述保持器(51、151)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設置在操縱用之把手(23)之前方之儀錶(36)與設置在上述儀錶(36)前方之頭燈(33)之間。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其中,上述充氣機(53、153)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儀錶(36)之顯示面(36a)更下方。
  3.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其中,上述保持器(51、151)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上述儀錶(36)與設置在上述儀錶(36)前方之擋風玻璃(32)之間。
  4. 如請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其中,上述保持器(51)具備配置於較上述儀錶(36)之顯示面(36a)更下方之保持器下部(56)、及自上述保持器下部(56)之前端部向上方延伸之上方延伸部(57),上述上方延伸部(57)於上述儀錶(36)與上述擋風玻璃(32)之間向上方延伸,上述開口(58)設置於上述上方延伸部(57)之上表面。
  5. 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其中,上述安全氣囊(52)之至少一部分收納於上述保持器下部(56)。
  6. 如請求項4或5之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其中,上述充氣機(53)之至少一部分收納於上述保持器下部(56)。
  7. 如請求項4至6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其中,上述儀錶(36)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形成在上述保持器下部(56)與上述上方延伸部(57)之間之凹部(59)。
  8. 如請求項3至7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其中,於上述儀錶(36)與上述擋風玻璃(32)之間,設置有較上述儀錶(36)更向上方延伸之遮陽板(39),上述保持器(51、151)配置於設置在上述遮陽板(39)之缺口部(60)。
  9. 如請求項3至8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其中,上述保持器(51、151)沿著於車輛側視下向後提高地傾斜配置之上述擋風玻璃(32)而向後上方延伸,設置於上述保持器(51、151)之上表面之上述開口(58、158)位於上述擋風玻璃(32)之上端(32b)之下方。
TW108103135A 2018-04-27 2019-01-28 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 TW2019452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JP2018/017238 2018-04-27
PCT/JP2018/017238 WO2019207775A1 (ja) 2018-04-27 2018-04-27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5225A true TW201945225A (zh) 2019-12-01

Family

ID=68295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3135A TW201945225A (zh) 2018-04-27 2019-01-28 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518467B2 (zh)
EP (1) EP3753827B1 (zh)
JP (1) JP6964186B2 (zh)
TW (1) TW201945225A (zh)
WO (1) WO201920777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2111B (zh) * 2021-04-19 2023-08-11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模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73978B2 (en) * 2018-04-27 2021-11-16 Honda Motor Co., Ltd. Airbag device for saddle-type vehicle
US11952067B2 (en) * 2018-04-27 2024-04-09 Honda Motor Co., Ltd. Airbag device for saddle-type vehicles
US11613323B2 (en) * 2019-09-30 2023-03-28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FR3106808B1 (fr) * 2020-01-31 2022-01-28 Autoliv Dev Trottinette avec dispositif de sécurité comprenant un coussin gonflable
US11753102B2 (en) * 2020-03-31 2023-09-12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11999427B2 (en) * 2020-03-31 2024-06-04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427342B (sv) * 1980-07-14 1983-03-28 Bjorn Heggkvist Anordning vid en motorcykel for att skydda foraren vid en kollision
JP4218815B2 (ja) * 2000-02-09 2009-02-0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用エアバック装置
JP3867832B2 (ja) * 2000-03-23 2007-01-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表示装置
JP4121112B2 (ja) * 2002-03-27 2008-07-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ITTO20030756A1 (it) * 2002-09-30 2004-04-01 Honda Motor Co Ltd Sistema di chiave elettrica per veicolo.
JP4308586B2 (ja) 2003-06-11 2009-08-05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JP2005262975A (ja) * 2004-03-17 2005-09-29 Suzuki Motor Corp 雪上車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412046B2 (ja) * 2004-04-26 2010-02-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スノーモービル
JP4702842B2 (ja) * 2006-02-14 2011-06-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
JP4711422B2 (ja) * 2006-03-30 2011-06-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183913A (ja) 2007-01-26 2008-08-14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ITMI20092076A1 (it) * 2009-11-25 2011-05-26 Piaggio & C Spa Sistema integrato di alloggiamento, attivazione e supporto per l'airbag di un motoveicolo
DE102014109078B3 (de) * 2014-06-27 2015-10-15 Laurent Doleac Zweiradfahrzeug mit Fahrerschutzsystem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2111B (zh) * 2021-04-19 2023-08-11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53827B1 (en) 2022-09-14
WO2019207775A1 (ja) 2019-10-31
EP3753827A1 (en) 2020-12-23
US20210146868A1 (en) 2021-05-20
US11518467B2 (en) 2022-12-06
JP6964186B2 (ja) 2021-11-10
EP3753827A4 (en) 2021-03-03
JPWO2019207775A1 (ja) 2021-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945225A (zh) 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
TWI680076B (zh) 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
TW201945233A (zh) 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
JP708958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96418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15527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4052850B2 (ja) 小型車両におけるエアバッグ装置
EP3828066B1 (en) Airbag device for saddle-type vehicle
TWI686322B (zh) 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
TW201945234A (zh) 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
JP4156897B2 (ja) 小型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