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8964A - 扇葉、空氣調和機及除濕機 - Google Patents

扇葉、空氣調和機及除濕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38964A
TW201938964A TW108106363A TW108106363A TW201938964A TW 201938964 A TW201938964 A TW 201938964A TW 108106363 A TW108106363 A TW 108106363A TW 108106363 A TW108106363 A TW 108106363A TW 201938964 A TW201938964 A TW 20193896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ehumidifier
air
wind
fan
fan blad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63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10248B (zh
Inventor
今關謙一
大西康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89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89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02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024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藉由較少的轉動角得到使用者期望的風的吹出方向。本發明的扇葉是在除濕機(101)的吹出口(15)的上方可轉動地被軸支,將自該吹出口(15)吹出的風前後分開的上下扇葉(14),在該上下扇葉(14)的與該吹出口(15)對向的面,中央側較該上下扇葉(14)的吹出風的方向的兩端部厚度厚。

Description

扇葉、空氣調和機及除濕機
本發明涉及一種控制風向的扇葉、具有扇葉的空氣調和機及除濕機。
以往,存在一種作為空氣調和機將室內的空氣除濕的除濕機。近年來,對除濕機來說,已知有除了具備進行室內空氣的除濕的除濕功能外,還具備對洗滌後的衣物吹送乾燥的風以進行衣物乾燥的衣物乾燥功能的除濕機。
然而,為了使除濕功能及衣物乾燥功能分別效率良好地運作,改變吹出乾燥的風的方向是必要的。對除濕功能來說,由於必須往整個室內吹出乾燥的風,因此必須朝向房間牆壁側吹出乾燥的風,對於衣物乾燥功能來說,必須往吊掛作為乾燥對象的衣物的方向吹出乾燥的風。
通常,在考慮室內除濕時,將乾燥的風朝向牆壁側吹送,在考慮衣物的乾燥時,將乾燥的風朝向衣物的方向吹送。即,在將除濕機放置於室內的牆邊的情況下,除濕機的前方成為執行衣物乾燥功能時的風的吹出方向,該除濕機的後方成為執行除濕功能時的風的吹出方向。風的吹出方向的切換是藉由在乾燥風的吹出口設置的一枚板狀的扇葉而進行(例如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除濕機、專利文獻2所揭示的空氣調和機)。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267203號公報(2002年9月18日公開)。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2-333185號公報(2002年11月22日公開)。
然而,由於以往的除濕機所使用的扇葉使用厚度大致均一的板狀構件,因此風的吹出角(相對於地面的傾斜角)等同於扇葉的轉動角。例如,若將扇葉相對於地面轉動90°,則風的吹出角也變為相對於地面呈90°。
如此,在利用一枚平板狀的扇葉控制風向的情況下,必須使扇葉轉動於與風向相同的範圍,因而產生了各種問題。
例如,為了依據風向而扇葉在轉動時進入風路,必須將該風路附近的構造設為與該扇葉不接觸的構造。此外,在併用該扇葉與用於將自風路排出的風於左右方向分開的左右扇葉時,需要大的空間。
因此,以往的扇葉為了得到使用者期望的風的吹出方向,必須使該扇葉轉動至與期望的吹出方向相同,因此不得不使容納扇葉的吹出口附近的空間擴大。
本發明的一方案的目的在於,實現能以小的轉動角得到使用者期望的風的吹出方向的扇葉、具有上述扇葉的空氣調和機及除濕機。
爲了解決上述技術課題,本發明一方案的扇葉,藉由在送風裝置的吹出口的上方可轉動地被支持,將自該吹出口吹出的風前後分開,其特徵在於,在該扇葉的與該吹出口對向的面,中央側較該扇葉的吹出風的方向的兩端部厚度厚。
根據本發明的一方案,能夠以小的轉動角得到使用者期望的風的吹出方向。
〔第一實施形態〕
以下對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作為空氣調和機以除濕機為例進行說明。
(除濕機的概要)
圖1是表示本實施形態的除濕機101的外觀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圖1所示的除濕機101的內部構成的縱剖面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圖1所示的除濕機101的左側設為正面(front),將右側設為背面(rear)。
除濕機101是具有吸入周圍空氣並且將空氣中所含的水分去除的除濕功能(除濕運轉模式)、以及將除濕後的空氣(風)朝向衣物吹送的衣物乾燥功能(衣物乾燥模式)的裝置。
如圖1所示,除濕機101具有作為外裝構件的箱體1,如圖2所示,在箱體1的內部具有送風機(送風裝置)2、除濕部5及控制器30(圖12)。
回到圖1,箱體1具有外殼11、前蓋12及背蓋13。外殼11是內部具有空間的箱形構件,可例舉使用板金、合成樹脂等而形成者,但並不限定於此。在外殼11的正面及背面形成有未圖示的開口,前蓋12以可裝卸的方式被安裝在正面的開口,背蓋13以可裝卸的方式被安裝在背面的開口。
吸入口16被設置在背蓋13,又,吹出口15被設置在外殼11的上表面。自吸入口16吸入的空氣被除濕,從吹出口15吹出。用以調整吹出的風的風向的上下方向的上下扇葉14被設置在吹出口15。進而,用以調整吹出的風的風向的左右方向的左右扇葉19被設置在吹出口15內。又,上下扇葉14在吹出口15的上方轉動自如地被軸支,以使自該吹出口15吹出的風於前後方向分開。在此,將除濕機101的前蓋12側設為前方,將背蓋13側設為後方。
此外,在外殼11,操作部18被設置於吹出口15的附近背側。
另外,在除濕機101中,也可以將空氣清淨濾網(未圖示)配置在背蓋13的內側、外殼11的背面的開口。在這個情況下,通過設置於背蓋13的吸入口16的空氣經過空氣清淨濾網而被吸入至除濕部5。空氣清淨濾網是自通過的空氣捕集微細塵、塵埃等異物的過濾器。作為空氣清淨濾網,可舉使不織布形成為紙狀而成的HEPA濾網(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Filter),但不限定為此。
送風機2具備風扇21、風扇殼22、風扇馬達23及管24。風扇21在此是將空氣往離心方向排出的風扇,藉由進行旋轉,自中央部分吸入空氣,並且產生朝向外周的氣流。另外,也可以取代風扇21而使用渦輪風扇、高壓軸流風扇。
風扇21可旋轉地配置於風扇殼22的內部。風扇殼22與管(送風路徑)24連接,具有能夠將在風扇21的周方向產生的氣流朝向管24吹出的構成。
風扇24被安裝在風扇馬達23的輸出軸。風扇馬達23被固定在風扇殼22,從而風扇馬達23進行旋轉驅動而風扇21進行旋轉。管24將藉由風扇21的旋轉而產生的氣流往吹出口15引導。
在管24,也可以配置使氣流含有離子的離子產生器。在此情況,離子產生器在大氣中進行放電而產生離子。作為離子產生器,較佳為將m、n分別設為任意的自然數的產生正離子H+ (H2 O)m、負離子O2- (H2 O)n的構成。在此情況下,正負離子附著在空氣中的浮游細菌、病毒的表面並產生反應,能夠藉由在表面生成活性種羥基(.OH)、過氧化氫(H2 O2 )而發揮殺菌等的效果。
除濕部5包括蒸發器及冷凝器,且具備儲存除濕後的水的除濕水槽51。除濕部5藉由冷卻通過的氣流使空氣中所含的水分凝結,將空氣中所含的水分去除(除濕)。除濕部5具備使冷媒循環且利用冷媒的相變化而使空氣冷卻的冷凍循環裝置。冷凍循環裝置除了蒸發器及冷凝器之外,還具備未圖示的壓縮機及膨脹器等。
除濕部5中所包含的蒸發器及冷凝器是熱交換器,例如,可舉使用了鰭片和管的熱交換器,但不限定於此。除濕部5被配置成在背側中靠近送風機2。伴隨於藉由送風機2的驅動而空氣被吸入風扇殼22並從管24送出,產生流過除濕部5的蒸發器及冷凝器的鰭片的間隙之氣流。
蒸發器將氣流也就是空氣冷卻,冷凝器將氣流加溫。因此,在除濕部5中,蒸發器配置在氣流的上游側使氣流冷卻,在蒸發器使空氣中的水分凝結。而且,藉由冷凝器並利用與高溫冷媒的熱交換來加溫被蒸發器冷卻的氣流,使其升溫至與流入蒸發器時相同的溫度、或高的溫度。由上述可知,在除濕部5中,與冷凝器相比蒸發器被配置在氣流的上游。
除濕水槽51是儲存通過除濕部5除濕後的水(廢水)的水槽,能夠檢測累積的廢水的量或水位。在除濕機101中,若在除濕水槽51累積一定量的廢水,則發出警告,並且停止除濕機101的至少除濕部5。使用者根據警告將除濕水槽51取出,將累積的廢水倒出,藉此使除濕功能能夠再次使用。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進行使用了冷凍循環的除濕,即利用所謂的壓縮機方式來進行除濕,但並不限定於此,也可以進行使用了吸附空氣中的水分的乾燥劑等的除濕,即利用所謂的乾燥劑方式來進行除濕,此外,也可以利用組合了壓縮機方式及乾燥劑方式的混合方式進行除濕,再者,也可以利用其他除濕方式來進行除濕。
箱體1內具備控制器30,控制器30控制除濕機101的各部。關於細節如後所述,控制器30產生依照操作部18接收的使用者的操作內容的控制訊號,藉由生成的控制訊號,控制各部的動作。
在圖2所示的箭頭是表示在除濕機101中的空氣流動的圖。即,上述構成的除濕機101藉由送風機2驅動,自吸入口16將空氣吸入,使其通過除濕部5。通過除濕部5後的空氣藉由風扇21而被吸入,經過管24自吹出口15吹出。本除濕機101具備用於進行整個房間的除濕的除濕模式、用於使掛在房間的洗滌後的衣物乾燥的衣物乾燥模式的兩種運作模式。在此,如上述,除濕機101所具備的上下扇葉14在吹出口15的上方可轉動地被軸支,藉此,將自該吹出口15吹出的風前後分開。也就是說,上下扇葉14轉動,以朝向適合各運作模式的方向吹出乾燥的風。以下對各運作模式進行說明。
(除濕模式)
圖3的(a)表示除濕模式時的上下扇葉14的轉動狀態,(b)表示衣物乾燥模式時的上下扇葉14的轉動狀態。圖4的(a)表示除濕模式時的上下扇葉14的轉動狀態的放大圖,(b)表示衣物乾燥模式時的上下扇葉14的轉動狀態的放大圖。圖5是表示除濕模式時的氣流。
如圖5的(a)所示,在將除濕機101配置在房間的牆邊的情況時,對整個房間進行除濕時的氣流,較佳為沿著牆壁、天花板及地板。即,自除濕機101吹出的風沿著牆(1)、天花板(2)、牆(3)、地板(4)流動。在這個情況下,除濕機5如圖5的(b)所示,調整上下扇葉14使除濕機101的吹出口15的背蓋13側開啟,若使風朝向後方也就是牆壁吹出,則基於附壁效應(coanda effect),因此沿著牆(1)、天花板(2)、牆(3)、地板(4)流動。
因此,在以除濕機101的背蓋13側為房間的牆邊側的情況下,在除濕模式時,如圖3的(a)及圖4的(a)所示,上下扇葉14轉動以朝向背蓋13側吹出風。即,使上下扇葉14朝向前蓋12側轉動,以使吹出口15的背蓋13側開口。
此時, 吹出風的角度較佳為相對於地面呈20°。將這個狀態稱作使上下扇葉14往後斜20°傾斜。但是,這個角度不限定於20°,若能獲得附壁效應,則也可以根據房間的形狀、大小而改變。
此外,如圖5的(c)所示,若調整被設置在吹出口15內的左右扇葉19使風往左右方向吹出,則由於自除濕機101吹出的風會往左右方向擴大,因此除濕後的空氣容易擴散至整個房間。換言之,能夠效率良好地進行除濕。
如此,利用上下扇葉14,使氣流後斜20°朝向背面的牆壁吹風,藉由附壁效應而使沿著牆壁、天花板的除濕空氣產生,藉此,能夠避開人的生活空間,且到達房間的各個角落均勻而節能地進行除濕。
而且,由於使自除濕機101吹出的風含有離子,因此藉由沿著牆壁的含有離子的除濕空氣,也能夠獲得對於以往的除濕機來說所不足的牆壁、天花板的附著黴菌的抑制效果,同時,藉由沿著窗戶的除濕空氣,不移動除濕機也能夠應對冬天的結露。
此外,往後方吹出時,由於上下扇葉14能夠在不太傾斜的狀態下產生後斜20°的氣流,而有不會遮住製品前方的顯示部等的優點,因此也有增加製品設計上的自由度的效果。
(衣物乾燥模式)
圖6是表示除濕模式時的氣流。
如圖6所示,在將除濕機101配置在房間的牆邊的情況時,對於掛在房間中心的洗滌後的衣物102來說,較佳為直接吹送經該除濕機101除濕後的風。此情況下,如圖6所示,除濕機101調整上下扇葉14使除濕機101的吹出口15的前蓋12側開啟,以使風朝向前方即朝向衣物102吹出。
因此,在以除濕機101的背蓋13側為房間的牆邊側的情況下,在衣物乾燥模式時,如圖3的(b)及圖4的(b)所示,上下扇葉14轉動以朝向前蓋12側吹出風。即,使上下扇葉14朝向背蓋13側轉動,以使吹出口15的前蓋12側開口。
對於使衣物102效率良好地乾燥,風直接朝向該衣物102吹送是必要的。為此,上下調整上下扇葉14以使風吹在衣物102。此時,調整左右扇葉19以使吹出的風不致擴散。
如以上所述,不改變除濕機101的房間的設置位置,藉由改變上下扇葉14的轉動狀態,能夠切換除濕模式與衣物乾燥模式。
(上下扇葉14的形狀)
圖7的(a)、(b)是表示上下扇葉14的形狀的一例。即,如 圖7的(a)、(b)所示,上下扇葉14是剖面呈大致三角形狀的板狀構件。在圖7的(b)的剖面形狀中,三面(面14a、面14b、面14c)的長度為14a>14b>14c。在此,面14a與面14b所夾的角度為θ1,面14a與面14c所夾的角度為θ2時,有著θ1>θ2的關係。以使面14a位於除濕機101的上面、面14b位於前蓋12側、面14c位於背蓋13側的方式,將上下扇葉14設置於除濕機101。上下扇葉14於風的吹出方向的前後兩端側(端部14e、端部14f側)厚度較薄,中央側的厚度較厚,在中央側具有厚度最厚的最大厚度部14g。此外,在與上下扇葉14的吹出口15對向的面(為面14b、面14c)成為自前蓋12、背蓋13側朝向上述最大厚度部14g(相當於自三角形的頂點14d向下延伸至面14a的垂線的長度部分)傾斜的平面(傾斜面)。
又,由於上下扇葉14具有θ1>θ2的關係,因此面14b與面14c所相交的相交部,即三角形的頂點14d的位置偏向面14b側。在本實施形態中,上述三角形的頂點14d偏向前蓋12側。
另外,關於上下扇葉14的剖面形狀,不限定為上述的三角形狀。即,在與上下扇葉14的吹出口15對向的面(面14b、面14c)中,只要中央側的厚度較上述上下扇葉14的吹出風的方向的兩端部(端部14e、端部14f)厚即可。具體而言,在與該吹出口15對向的面(面14b、面14c)形成有最厚的最大厚度部14g。因此,面14b是自該端部14e朝向最大厚度部14g的頂點14d傾斜的傾斜面,面14c是自該端部14f朝向最大厚度部14g的頂點14d傾斜的傾斜面。進而,與該吹出口15對向的面(面14b、面14c)相交的相交部即頂點14d,偏向端部14e側。又,該最大厚度部14g位於較以直線連結該端部14e、14f之間的假想線X的中間位置O偏向一端部即端部14e側的位置。另外,頂點14d偏向的方向及中間位置O偏向的方向,根據上下扇葉14的用途,也可以偏向端部14f側。若形狀滿足如此的條件,則上下扇葉14可以是任何的剖面形狀。關於上下扇葉14的其他形狀,在後述的實施形態2說明。
在此,在扇葉的端部角度θ大的情況下,由於可以用小的轉動將風送至更上方側,因此能夠使風施加於設置在例如送風裝置附近上方的衣物的整體。換言之,適合衣物乾燥。此外,由於扇葉的傾斜面的距離越長,來自吹出口的風沿著傾斜面的時間、距離越長,因此風的吹出方向更穩定。換言之,由於能夠維持一定角度的風,因此容易作成循環氣流,能夠進行效率良好的空氣清淨及除濕。因此,圖7的(b)所示的上下扇葉14的端部14e在衣物乾燥模式時往上方轉動,以使端部14f在除濕模式時往上方轉動。以下對上下扇葉14的動作進行說明。
(上下扇葉14的動作)
圖8的(a)表示停止運作時的扇葉的狀態,(b)表示除濕模式時的扇葉的狀態,(c)表示衣物乾燥模式時的扇葉的狀態。圖9是用於說明上下扇葉14的衣物乾燥模式的送風範圍。
除濕機101當運作停止時,如圖8的(a)所示,以將吹出口15關閉的方式上下扇葉14轉動,當除濕模式時,如圖8的(b)所示,以吹出口15在操作部18側(背蓋13側)開口的方式上下扇葉14轉動,當衣物乾燥模式時,如圖8的(c)所示,以吹出口15在前蓋12側開口的方式上下扇葉14轉動。
在此,在除濕模式時,如圖8的(b)所示,上下扇葉14的背蓋13側的面14c向上轉動,以使朝向背蓋13側,即房間的牆壁側吹出乾燥的風。在這情況下的上下扇葉14的轉動角度較佳為後斜20°。後斜20°是相對於地板朝向牆壁側往上方傾斜20°的傾斜角。藉由此角度,除濕後的風成為自牆壁朝向天花板,進一步,自天花板朝向牆壁、地板進行循環的氣流,能夠對整個房間效率良好地除濕。另外,此傾斜角不限定於20°。例如,也可以根據除濕機101的設置位置、設置除濕機101的房間的構造等,改變傾斜角。
另一方面,在衣物乾燥模式時,如圖8的(c)所示,上下扇葉14的前蓋12側的面14b向上轉動,以使朝向前蓋12側,即房間的牆壁側與相反側吹出乾燥的風。衣物乾燥模式與除濕模式不同,必須使乾燥的風往既定的位置效率佳地吹送。在此情況下,如圖9所示,運作停止時的上下扇葉14的面14b的切線X、與衣物乾燥模式時的上下扇葉14的面14b的切線Y之間成為送風範圍。此衣物乾燥模式時的上下扇葉14的面14b的切線Y成為大致垂直。
上下扇葉14,如圖7的(b)所示,由於前蓋12側的角θ1較背蓋13側的角θ2大,因此在以面14b側向上的方式轉動時,能夠以較以面14c側向上的方式轉動時的轉動角小的轉動角使切線Y呈大致垂直。因此,在使上下扇葉14的面14b向上轉動的情況下,能夠使得在被設置在吹出口15內的左右扇葉19不與上下扇葉14的面14c互相干擾。因此,由於能夠減小吹出口15內的空間,因此能夠使除濕機101的吹出口15附近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減小。
如此,藉由具有厚度的剖面呈大致三角形狀(大致V字狀)的上下扇葉14,能夠使風向往對衣物乾燥有利的上方挪移,由於在此時上下扇葉14從吹出口15進入管24的區域也變少,因此能夠謀求製品吹出口15的省空間化。
又,左右控制風向的左右扇葉19的形狀也利用使製品後方側凹陷,避開與上下扇葉14的干擾,能夠更進一步節省空間。而且,由於藉由上下扇葉14的頂點靠近製品前方(前蓋12),在向後吹時頂點來到自風路偏移的位置,因此不容易壓力損失且能夠低噪音、高效率地進行除濕運作。
(效果)
在上述構成的除濕機101中,上下扇葉14的與吹出口對向的面(面14b、面14c)為自風的吹出方向的前後兩端側朝向該上下扇葉14的轉動中心側傾斜的傾斜面,藉此,風沿著傾斜面流動並向外吹出。藉此,若該上下扇葉14的轉動角相同,則自上下扇葉14吹出的風的吹出方向,較與該上下扇葉14的吹出口15對向的面(面14b、面14c)為非傾斜面的平面的情況向上。
而且,若增大傾斜面的傾斜角,則唯有那樣,能夠用小的轉動角改變風的吹出方向。
另外,由於上下扇葉14具有θ1>θ2的關係,因此面14b與面14c相交的點,即三角形的頂點的位置偏向面14b側。在本實施形態中,上述三角形的頂點偏向前蓋12側。藉此,若上下扇葉14的轉動角相同,則能夠使自傾斜角大的傾斜面(面14b)吹出的風的吹出方向較傾斜面(面14c)向上。
因此,可以藉由上下扇葉14反轉將氣流切換於後方向(背蓋13側)及前方向(前蓋12側),且藉由在上下扇葉14的轉動中心具有厚度,能夠進行一般被要求作為除濕機101的、向上方的氣流控制。
另外,如上所述,在風的吹出範圍相同的情況時,由於只要能夠盡可能地使上下扇葉14的轉動角變小即可,因此,如圖7的(b)所示,上下扇葉14的構成不限定為剖面大致三角形狀,只要在剖面形狀中於中央部厚度厚,風的吹出側的厚度薄即可。以下的第二實施形態中,對上下扇葉的其他形狀進行說明。
〔第二實施形態〕
以下對本發明的其他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另外,爲了便於說明,對於具有與在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的構件相同功能的構件標注相同的符號,不重複進行其說明。
(扇葉的形狀/可裝卸)
圖10是表示本實施形態的各種扇葉的概略構成,(a)~(c)是剖面圖,(d)、(e)是俯視圖。
該第一實施形態的圖7的(b)所示的上下扇葉14中,面14b、面14c是平面,在面14a與面14b所夾的角度為θ1,面14a與面14c所夾的角度為θ2時具有θ1>θ2的關係。
與此相對,圖10的(a)所示的上下扇葉201中,面201b、面201c是傾斜面,在面201a與面201b所夾的角度為θ1,面201a與面201c所夾的角度為θ2時具有θ1=θ2的關係。在此,面201a、面201b、面201c與上下扇葉14的面14a、面14b、面14c對應。若在除濕機101搭載此上下扇葉201,則能夠在前蓋12側、背蓋13側以相同的轉動角朝向相同的方向吹出風。
作為其他形狀的上下扇葉,如圖10的(b)所示,也可以是面202b為曲面、面202c為傾斜的平面的上下扇葉202。在此,面202a、面202b、面202c與上下扇葉14的面14a、面14b、面14c對應。
作為再其他的形狀的上下扇葉,如圖10的(c)所示,也可以是具備有面203b為傾斜的平面、面203c為傾斜的平面、及連接面203b與面203c的面203d的剖面大致梯形的扇葉203。在此,面203a、面203b、面203c與上下扇葉14的面14a、面14b、面14c對應。
如此,作為上下扇葉,只要在剖面形狀中於中央部厚度厚、且風的吹出側厚度薄,則可以是任意的形狀。
此外,在該第一實施形態中,雖然藉由左右扇葉19來進行左右方向的風的吹出方向的調整,但是如圖10的(d)、(e)所示,也可以在上下扇葉204的內面(與吹出口15對向的面204c、面204b)設置鰭片204d、204e。鰭片204d形成為在上下扇葉204的背側的面204c擴開,以在背蓋13側擴開地吹出風,鰭片204e形成為在上下扇葉204的前側的面204b與吹出方向平行,以在前蓋12側不擴開地吹出風。
因此,若使用圖10的(d)、(e)所示的上下扇葉204,由於不需要藉由左右扇葉19調整風吹出的左右方向,因此無需設置左右扇葉19,能夠進一步縮小吹出口15的空間。藉此,也能使除濕機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縮小相當於設置了左右扇葉19的量。
以上各種構成的上下扇葉,也可以以可裝卸的方式設置在除濕機101。藉此,使用者能夠根據使用的用途替換上下扇葉。
另外,在該第一實施形態及第二實施形態中,主要對上下扇葉的形狀及動作進行說明。在以下的第三實施形態中,將對該第一實施形態及第二實施形態的除濕機101的使用了衣物乾燥模式的情況下的臭味回復控制進行說明。
〔第三實施形態〕
以下對本發明的其他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另外,爲了便於說明,對於具有與在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的構件相同功能的構件標注相同的符號,不重複進行其說明。
一般而言,藉由除濕機使衣物乾燥的情況下,衣物再次吸收室內的濕氣,細菌繁殖,而產生不舒服的臭味。這個現象稱為臭味回復。
在本實施形態中,針對利用該第一實施形態及第二實施形態所記載的除濕機進行了衣物乾燥時不使臭味回復產生的臭味回復控制進行說明。
(操作部)
圖11是表示搭載在圖1所示的除濕機101的操作部18的使用者進行操作的操作面。
如圖11所示,操作部18具備計時器、左右擺動、上下擺動、便利功能、衣物、除濕、防霉等的各種操作按鈕。臭味回復控制是藉由在按下衣物的按鈕,而處於衣物乾燥模式後,操作便利功能的按鈕,選擇臭味回復對策來執行。如此,藉由操作操作部18,生成依照使用者的操作內容的控制訊號,藉由所生成的控制訊號,控制各部的動作。
(臭味回復控制)
圖12是接收操作部18的操作的控制器30的功能框圖。
控制器30包括臭味回復控制部31、扇葉驅動部32、除濕驅動部33及風扇驅動部34。
臭味回復控制部31進一步與操作部18、濕度感測器41及溫度感測器42連接。即,臭味回復控制部31當接收用於藉由操作部18執行臭味回復的控制的控制訊號時,根據濕度感測器41檢測到的濕度、溫度感測器42檢測到的溫度,藉由扇葉驅動部32進行上下扇葉14的轉動控制,藉由除濕驅動部33進行除濕部5的除濕控制,藉由風扇驅動部34進行風扇馬達23的轉動控制。藉此,臭味回復控制部31執行臭味回復控制。
臭味回復控制中,在衣物乾燥模式下的衣物乾燥結束後,進行使風施加於乾燥後的衣物的控制。藉此,能夠防止對乾燥後的衣物的再吸濕,且殺死附著在乾燥衣物的細菌。
具體而言,如以下的(1)~(6)執行臭味回復控制。
(1)衣物乾燥後僅使風繼續施加於乾燥衣物。此情況下,藉由濕度感測器41檢測室內的濕度,在檢測出的濕度低於規定值的時點結束衣物乾燥模式,自衣物乾燥模式結束的時點至規定時間,以繼續對乾燥後的衣物施加風的方式向風扇驅動部34作出指示而使風扇馬達23繼續驅動。此時,除濕驅動部33使對除濕部5的除濕停止。在此,在經過一個小時衣物乾燥時間後,持續一個小時送風。
在此,由於衣物乾燥時的風量被設定為除濕機101可設定的風量的最大,因此臭味回復控制時的風量也依舊維持最大。
(2)使衣物乾燥後的風量根據濕度而可改變。也就是,並非使衣物乾燥時的風量直接維持不變,而是根據濕度感測器41的檢測結果而可改變臭味回復控制時的風量。此情況下,臭味回復控制部31若根據濕度感測器41的檢測結果判斷為濕度高於規定值則以提高風量的方式,若判斷為濕度低於規定值則以降低風量的方式,向風扇驅動部34作出指示來控制風扇馬達23的驅動。
(3)將臭味回復控制時吹出的乾燥空氣的風向在wide(廣域)和narrow(狹域:集中一點)之間交互切換。在此情況下,除濕機101可以藉由驅動左右扇葉19來進行執行。如此,藉由將風向在wide和narrow之間交互切換,使施加在衣物上的風有強弱,而使該衣物起伏,藉此能夠促進乾燥。
(4)在臭味回復控制時僅使風持續施加於乾燥衣物時,若濕度上升,則進行除濕運作。在此情況下,在濕度感測器41檢測到高於規定值的濕度時,臭味回復控制部31向除濕驅動部33作出指示以執行由除濕部5進行的除濕運作。
(5)在臭味回復控制時檢測溫度,集中對規定溫度以下的低溫部送風。在此情況下,臭味回復控制部31藉由溫度感測器42對乾燥後的衣物周圍就每個區域檢測溫度,以對規定溫度以下的區域集中送風的方式,向風扇驅動部34、扇葉驅動部32作出指示,驅動風扇馬達23、上下扇葉14及左右扇葉19。
(6)在臭味回復控制時依上中下、左右的區域別進行送風,對於濕度高於規定值的區域集中送風。在此情況下,臭味回復控制部31以將包含乾燥後的衣物的空間分割成多個區域,並就分割的每個區域進行送風的方式,向扇葉驅動部32及風扇驅動部34作出指示,驅動上下扇葉14、左右扇葉19及風扇馬達23。
(效果)
如上述的構成,在除濕機101中,藉由臭味回復控制部31,在衣物乾燥後執行上述的臭味回復控制,藉此防止衣物再度吸收室內的濕氣,並且,藉由殺死存在於衣物的細菌,能夠消除乾燥後的衣物的不舒服的臭味。
在該第一實施形態至第三實施形態中,針對將本發明的扇葉搭載於空氣調和機的一種的除濕機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也可以搭載於空氣清淨機、除濕空氣清淨機等其他的空氣調和機。因此,本發明的扇葉可全面適用於如空氣調和機等搭載有使風吹出的功能的裝置,即送風裝置。
〔利用軟體的實施例〕
除濕機101的控制區塊(特別是臭味回復控制部31)可以藉由在積體電路(IC晶片)等所形成的邏輯電路(硬體)來實現,也可以藉由軟體來實現。
在後者的情況下,除濕機101具有執行作爲實現各功能的軟體的程式之命令的電腦。該電腦具有例如至少一個處理器(控制裝置),且具有儲存有上述程式的電腦可讀取的至少一個記錄介質。並且,在上述電腦中,藉由上述處理器從上述記錄介質讀取上述程式並執行,達成本發明的目的。作爲上述處理器,例如能夠使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作爲上述記錄介質,能夠使用“非暫時性的有形介質”,例如,除了ROM(Read Only Memory)等之外,能夠使用帶、盤、卡、半導體儲存器、可編程邏輯電路等。另外,也可以還具有用於展開上述程式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另外,上述程式也可以經由能夠傳輸該程式的任意傳輸介質(通信網絡或廣播波等)向上述電腦供給。另外,本發明的一方案也可以由藉由電子傳輸實現上述程式的、載入於載波中的數據信號的方式實現。
〔總結〕
本發明第一方案的扇葉(上下扇葉14)藉由在送風裝置(除濕機101)的吹出口15的上方可轉動地被軸支,將自該吹出口15吹出的風前後分開,其特徵在於,在該扇葉的與該吹出口15對向的面(面14a、面14b),中央側較該扇葉(上下扇葉14)的吹出風的方向的兩端部厚度厚。
根據上述構成,由於與扇葉的吹出口對向的面的厚度是中央側較吹出風的方向的前後兩端側厚,風自扇葉的厚度厚的部分朝向薄的部分流動。藉此,自扇葉吹出的風的吹出方向較在與扇葉的吹出口對向的面的厚度均一的情況向上。
藉此,能夠藉由少的轉動角得到使用者期望的風的吹出方向。
本發明第二方案的扇葉,也可以:在上述第一方案中,在與該吹出口15對向的面(面14a、面14b)具有厚度最厚的最大厚度部,具有自該兩端部中的至少一端部朝向該最大厚度部傾斜的平面。
根據上述構成,由於與吹出口對向的面是自上述風的吹出方向的前後兩端部朝向該最大厚度部側傾斜的平面(傾斜面),風沿著傾斜面流動並向外吹出。藉此,自扇葉吹出的風的吹出方向較在扇葉的與吹出口對向的面不為傾斜面的情況向上。
而且,若傾斜面的傾斜角變大,則唯有那樣,能夠以少的轉動角改變風的吹出方向。
本發明第三方案的扇葉,也可以:在上述第二方案中,在與該吹出口15對向的面(面14a、面14b)中形成的、自該兩端部的一端部朝向該最大厚度部的傾斜面與自該兩端部的另一端部朝向該最大厚度部的傾斜面相交的相交部,偏向該兩端部的任一端部側。
根據上述構成,藉由在與該吹出口15對向的面中形成的、自該兩端部的一端部朝向該最大厚度部的傾斜面與自該兩端部的另一端部朝向該最大厚度部的傾斜面相交的相交部偏向上述兩端部的任意端部側,能夠使自風的吹出方向的前後兩端側朝向最大厚度部傾斜的兩個傾斜面的傾斜角不同。
藉此,若轉動角相同,則能夠使自傾斜角大的傾斜面吹出的風的吹出方向向上。
本發明的第四方案的空氣調和機,其特徵在於,具備上述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的任一方案的扇葉(上下扇葉14)。
根據上述構成,能夠藉由少的轉動角得到使用者期望的風的吹出方向。
本發明的第五方案的空氣調和機,也可以:在上述第四方案的空氣調和機中,上述扇葉(上下扇葉14)被設置成從空氣調和機(除濕機101)本體裝卸自如。
根據上述構成,使用者能夠配合用途替換扇葉。
本發明的第六方案的除濕機,其特徵在於,具備上述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的任一方案的扇葉(上下扇葉14)。
根據上述構成,能夠藉由少的轉動角得到使用者期望的風的吹出方向。
本發明的第七方案的除濕機,也可以:在上述第六方案的除濕機中,上述扇葉(上下扇葉14)被設置成從空氣調和機(除濕機101)本體裝卸自如。
根據上述構成,使用者能夠配合用途替換扇葉。
本發明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能夠在申請專利範圍所示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關於將不同實施形態中分別公開的技術方法適當組合得到的實施形態也包含在本發明的技術性範圍內。進而,藉由組合各實施形態中分別公開的技術方法,能夠形成新的技術特徵。
1‧‧‧箱體
2‧‧‧送風機(送風裝置)
5‧‧‧ 除濕部
11‧‧‧外殼
12‧‧‧前蓋
13‧‧‧背蓋
14‧‧‧上下扇葉(扇葉)
14e‧‧‧端部
14f‧‧‧端部
14g‧‧‧最大厚度部
15‧‧‧吹出口
16‧‧‧吸入口
18‧‧‧操作部
19‧‧‧左右扇葉
21‧‧‧風扇
22‧‧‧風扇殼
23‧‧‧風扇馬達
24‧‧‧管(通風路徑)
30‧‧‧控制器
31‧‧‧臭味回復控制部
32‧‧‧扇葉驅動部
33‧‧‧除濕驅動部
34‧‧‧風扇驅動部
41‧‧‧濕度感測器
42‧‧‧溫度感測器
51‧‧‧除濕水槽
101‧‧‧除濕機(空氣調和機)
102‧‧‧衣物
201、202、203、204‧‧‧上下扇葉
204d、205e‧‧‧風扇
圖1是表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的除濕機的外觀的外觀立體圖。
圖2是表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的除濕機的內部構成的縱剖面圖。
圖3是表示圖1所示的除濕機的各運作模式時的外觀立體圖,(a)表示除濕模式時的扇葉的轉動狀態的圖,(b)表示衣物乾燥模式時的扇葉的轉動狀態的圖。
圖4是表示圖3所示的扇葉的轉動狀態的放大圖,(a)是除濕模式時的放大圖,(b)是衣物乾燥模式時的放大圖。
圖5是說明圖1所示的除濕機的除濕模式時的氣流的圖。
圖6是說明圖1所示的除濕機的衣物乾燥模式時的氣流的圖。
圖7是表示圖1所示的除濕機具有的扇葉,(a)是俯視圖,(b)是(a)的AA線箭頭剖面圖。
圖8是表示在圖1所示的除濕機中各運作模式時的扇葉的狀態,(a)是表示運作停止時的圖,(b)是表示衣物乾燥模式時的圖,(c)是表示除濕模式時的扇葉的狀態的圖。
圖9是說明在圖1所示的除濕機中的送風範圍的圖。
圖10是表示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的除濕機所具有的扇葉的各種形狀的圖。
圖11是表示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的除濕機所具有的操作面板的一例的俯視圖。
圖12是具備圖11所示的操作面板的除濕機所具有的控制器的框圖。

Claims (7)

  1. 一種扇葉,藉由在送風裝置的吹出口的上方可轉動地被軸支,將自該吹出口吹出的風前後分開,其特徵在於, 在該扇葉的與該吹出口對向的面,中央側較該扇葉的吹出風的方向的兩端部厚度厚。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扇葉,其中, 與該吹出口對向的面具有厚度最厚的最大厚度部; 具有平面,該平面自該兩端部中的至少一端部朝向該最大厚度部傾斜。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扇葉,其中,在與該吹出口對向的面中形成的、自該兩端部的一端部朝向該最大厚度部的傾斜面與自該兩端部的另一端部朝向該最大厚度部的傾斜面相交的相交部,偏向該兩端部的任一端部側。
  4. 一種空氣調和機,其特徵在於, 具備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的扇葉。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空氣調和機,其中, 該扇葉被設置成從空氣調和機本體裝卸自如。
  6. 一種除濕機,其特徵在於, 具備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的扇葉。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除濕機,其中, 該扇葉被設置成從除濕機本體裝卸自如。
TW108106363A 2018-03-19 2019-02-25 送風裝置、空氣調和機及除濕機 TWI8102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1280 2018-03-19
JP2018051280 2018-03-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8964A true TW201938964A (zh) 2019-10-01
TWI810248B TWI810248B (zh) 2023-08-01

Family

ID=67986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6363A TWI810248B (zh) 2018-03-19 2019-02-25 送風裝置、空氣調和機及除濕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150822B2 (zh)
CN (1) CN111886456B (zh)
TW (1) TWI810248B (zh)
WO (1) WO20191809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10296A (ja) * 2020-01-10 2021-08-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JP7436842B2 (ja) 2020-07-21 2024-02-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床置き型空気調和機
EP4371588A1 (en) * 2021-07-14 2024-05-2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suppressing virus action and device for outputting virus action suppressing compon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3641U (ja) * 1993-03-24 1994-10-18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空気吹き出し口用ルーバー
JP3557991B2 (ja) * 2000-03-14 2004-08-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機および吹出し口装置
JP3709777B2 (ja) * 2000-09-29 2005-10-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TW550364B (en) * 2000-10-04 2003-09-01 Sharp Kk Air conditioner and temperature detection device
JP2002333185A (ja) * 2001-05-11 2002-11-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除湿運転機能を有する空気調和機
JP4812387B2 (ja) * 2005-09-30 2011-11-0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風向変更板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TWM342486U (en) * 2008-01-29 2008-10-11 Jiang Ming Air Conditioners Technology Co Ltd An improved box-type air conditioner
WO2014068654A1 (ja) * 2012-10-30 2014-05-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4075441B (zh) * 2013-03-28 2018-12-04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取暖换气扇
CN205119403U (zh) * 2015-10-12 2016-03-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导风板及空调
CN205505207U (zh) * 2016-04-12 2016-08-24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器导风板及立式空调器
CN106369791A (zh) * 2016-09-07 2017-02-0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导风板及具有其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6959284U (zh) * 2017-07-05 2018-02-0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导流块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10248B (zh) 2023-08-01
JPWO2019180998A1 (ja) 2021-03-18
WO2019180998A1 (ja) 2019-09-26
CN111886456A (zh) 2020-11-03
CN111886456B (zh) 2022-10-21
JP7150822B2 (ja) 2022-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50005776A (ko) 제습기
TWI810248B (zh) 送風裝置、空氣調和機及除濕機
JP7185392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EP1707888B1 (en) Humidifier
KR20150028171A (ko) 제습기
KR20160000486A (ko) 토출방향 가변형 제습장치
CN107923635A (zh) 除加湿装置
JP2007285533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4478004B2 (ja) 空気調和機
JP3607844B2 (ja) 除湿機
JP2003097822A (ja) 除湿機
JP2014144414A (ja) 除湿装置
JP2019168210A (ja) 空気調和機
KR102392267B1 (ko) 제습기
JP2004011955A (ja)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7150493B2 (ja) 空気調和機
KR20060115484A (ko) 천정형 공기조화기
JP2018141591A (ja) 除湿装置
JP2004347282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4293963A (ja) 調湿装置
JP2014004043A (ja) 除湿乾燥機構
KR102371162B1 (ko) 제가습 장치
KR20140143856A (ko) 제습기
JP5262163B2 (ja) 除湿装置
JP2005098557A (ja) 空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