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6104A - 毛絨織物 - Google Patents

毛絨織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36104A
TW201936104A TW107144288A TW107144288A TW201936104A TW 201936104 A TW201936104 A TW 201936104A TW 107144288 A TW107144288 A TW 107144288A TW 107144288 A TW107144288 A TW 107144288A TW 201936104 A TW201936104 A TW 20193610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plush
yarn
thread
thread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42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85321B (zh
Inventor
內野信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內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內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內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61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61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53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532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27/00Woven pile fabrics
    • D03D27/02Woven pile fabrics wherein the pile is formed by warp or weft
    • D03D27/06Warp pile fabrics
    • D03D27/08Terry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2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blending, filament/fibre
    • D02G3/26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blending, filament/fibre with characteristics dependent on the amount or direction of twist
    • D02G3/28Doubled, plied, or cabled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2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blending, filament/fibre
    • D02G3/26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blending, filament/fibre with characteristics dependent on the amount or direction of twist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2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blending, filament/fibre
    • D02G3/34Yarns or threads having slubs, knops, spirals, loops, tufts, or other irregular or decorative effects, i.e. effect yarn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2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blending, filament/fibre
    • D02G3/40Yarns in which fibres are united by adhesives; Impregnated yarns or threads
    • D02G3/404Yarns or threads coated with polymeric solutions
    • D02G3/406Yarns or threads coated with polymeric solutions where the polymeric solution is removable at a later stage, e.g. by washing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2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208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cellulose-based
    • D03D15/217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cellulose-based natural from plants, e.g. cotton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2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283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synthetic polymer-based, e.g. polyamide or polyester fibre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2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292Conjugate,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fibres or fila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4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41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with specific twist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27/00Woven pile fabrics
    • D03D27/02Woven pile fabrics wherein the pile is formed by warp or weft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321/00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D10B2321/06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cohols, e.g. polyvinyl alcohol, or of their acetals or ketal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1/00Physical properties
    • D10B2401/02Moisture-responsive characteristics
    • D10B2401/024Moisture-responsive characteristics soluble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3/00Domestic or personal

Abstract

提供柔軟的肌膚觸感與耐久性(毛絨保持性或/及抑制細毛脫落)兼顧的毛絨織物。
毛絨織物係具備:由經線及緯線所形成的質地組織、及由毛絨線所形成的圈絨。毛絨線係捻係數2.0以上的捻線。若毛絨線為無捻線或弱捻線,水溶性線去除前的非水溶性線為捻係數2.0以上的捻線。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直徑的比率係40倍以上。相鄰的前述毛絨線的間隔係0.5mm以下。毛絨線係50~120英制支數。圈絨係具有扭結,相鄰圈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Description

毛絨織物
本發明係關於與習知品相比較,耐久性(毛絨保持性或/及細毛脫落抑制)較為優異的毛絨織物。
毛絨織物在今日廣被使用。例如毛巾、浴巾、毛巾製浴衣等浴袍、其他亦如床單等在大範圍的領域使用毛巾質地(毛絨織物)。
毛絨織物係具備:由經線及緯線所形成的質地組織、及由毛絨經線所形成的圈絨(loop pile)。
因有圈絨,與平織相比,吸水性、吸濕性、保溫性較為提升。此外,觸碰肌膚時,毛圈會變形,藉此獲得柔軟的肌膚觸感。
一般而言,在毛巾業界係有愈有分量的毛巾愈有高級感而備受喜愛的傾向。此外,愈使用粗線,愈呈現出分量感。因此,該領域的業者關注於要如何使用較粗的支數。在毛巾交易的實際情況中,亦有毛巾市價以平均重量決定的傾向。
大多數市售的毛巾在毛絨線使用10~30英制支數(例如20支數)的棉捻線(專利文獻1)。
如上所述,與平織物相比,毛絨織物非常柔軟。但是,圖求更進一步的柔軟度。
為了使毛絨織物的肌膚觸感更加柔軟,有在毛絨線使用無捻線(或弱捻線)的方法(專利文獻2)、及在毛絨線使用細支數的方法。
捻線係捻搓棉花等短纖維而形成,相對於此,無捻線係將捻線解開捻搓,以成為沒有捻搓的狀態的方式形成。
在毛絨使用無捻線的毛巾係輕飄膨起,在纖維間含有大量空氣。藉此,與具有捻線毛絨的一般毛巾相比,具有無捻線毛絨的毛巾係具有柔軟的肌膚觸感、及與外觀的分量感相比為較輕的特徵。纖維的間隙多,且該部分會吸水分,因此具有吸水性高的特徵。此外,保溫性高。
另一方面,無捻線係纖維間的捆束弱,細毛脫落成為課題。若細毛脫落,有損無捻線的特徵。此外,附著在肌膚,對需要者帶來不適感。
以防止細毛脫落的方法而言,係進行將圈絨編織較短、或以細線覆蓋表面等。但是,在該等方法中,會失去柔軟的肌膚觸感。
此外,若將毛巾質地應用在衣服,由於衣服常時密接於肌膚,因此,若有細毛脫落,會附著在肌膚。結果,細毛脫落變得特別明顯。此外,有對需要者帶來不適感之虞。
接著,說明在毛絨線使用細支數的方法。若在毛絨線使用細支數,毛絨的剛性降低,且觸感變軟。但是,若使用細支數的毛絨,吸水性等亦減低,因此提高毛絨密度而維持吸水性等。此外,愈提高毛絨高度(加長毛絨長度),毛絨剛性愈低而愈軟。
另一方面,若在毛絨線使用細支數,由於毛絨線與質地組織的接觸面積減低,因此摩擦阻力亦減低,容易發生毛絨線脫落。
若圈絨變長,所形成的圈變大,使用時及洗滌時,毛絨線容易卡到。接觸突起物等、或被施加較強摩擦時,會發生毛絨線脫落。此外,平均每1根圈絨受到摩擦的面積變大,因此使用時及洗滌時,強力受到由外部所施加的力的影響,容易發生毛絨線脫落。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7-04237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0-07907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如以上所示,無論在毛絨線使用無捻線的方法、或在毛絨線使用細支數的方法,均可得柔軟的肌膚觸感。
但是,在毛絨線使用無捻線的方法中,係有關於細毛脫落的課題。在毛絨線使用細支數的方法中,係有關於毛絨線脫落的課題。
亦即,難以兼顧柔軟的肌膚觸感與耐久性(毛絨保持性或/及抑制細毛脫落)。
本發明係欲解決上述課題者,目的在提供一種可得與在毛絨線使用無捻線的方法或在毛絨線使用細支數的方法同樣的柔軟的肌膚觸感,並且耐久性(毛絨保持性或/及抑制細毛脫落)優異的毛絨織物。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毛絨織物係具備:由經線及緯線所形成的質地組織、及由毛絨線所形成的圈絨。前述圈絨的高度係前述毛絨線的直徑的40倍以上。前述毛絨線係捻係數2.0以上的捻線。
藉此,在圈絨發生扭結。
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毛絨織物係具備:由經線及緯線所形成的質地組織、及由毛絨線所形成的圈絨。前述圈絨的高度係前述毛絨線直徑的40倍以上。前述毛絨線係無捻線或弱捻線。
藉此,在無捻線圈絨或弱捻線圈絨中亦發生扭結。
較佳為前述毛絨線係與前述經線並列配置複數。相鄰的前述毛絨線的間隔係0.5mm以下。
藉此,相鄰圈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較佳為前述圈絨係具有扭結。前述相鄰圈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藉此,毛絨保持性尤其提升。此外,若為無捻線毛絨,抑制細毛脫落。
較佳為前述毛絨線係50~120英制支數。
藉此,可將毛絨高度形成為預定範圍。
較佳為在相鄰的前述經線之間配置複數前述毛絨線。
藉此,相鄰圈絨的扭結彼此確實互相纏繞。
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毛絨織物係具備:由經線及緯線所形成的質地組織、及由毛絨線所形成的圈絨。前述圈絨係具有扭結。前述相鄰圈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藉此,毛絨保持性尤其提升。此外,若為無捻線毛絨,抑制細毛脫落。
為解決上述課題,在本發明之毛絨織物之製造方法中,被配置在前述相鄰經線之間的複數前述毛絨線係被配置在(被通至)筘的相同筘齒來織造。在織造後形成扭結,前述相鄰圈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為解決上述課題,在本發明之毛絨織物之製造方法中,若毛絨線為無捻線或弱捻線,在成為前述毛絨線的複合線中,相對於非水溶性捻線的捻搓方向,以相反方向捲繞水溶性線。前述非水溶性捻線係捻係數2.0以上的捻線。以藉由前述複合線形成圈絨的方式予以織造,前述毛絨線係去除前述水溶性線而形成。

[發明之效果]
在本發明之毛絨織物中,若在毛絨線使用捻線,可得柔軟的肌膚觸感,並且毛絨保持性提升。
在本發明之毛絨織物中,若在毛絨線使用無捻線(或弱捻線),可得作為無捻線(或弱捻線)的特徵的柔軟的肌膚觸感,並且毛絨保持性提升,抑制細毛脫落。
~扭結作用~
若在毛絨形成扭結,若作用將相鄰毛絨抽拔之力時,在毛絨根部會作為阻力來發揮作用。此外,若在毛絨形成有2以上的扭結,作用強抽拔力的結果,即使1個扭結無法完全抵抗,接下來的扭結亦會抵抗。
若在毛絨形成扭結,毛絨所形成的開口面積變小。藉此,變得不易卡在突起物。
藉由該等之相互作用,具有扭結的毛絨係有助於毛絨保持性提升。
~扭結發生條件~
檢討確實在毛絨發生扭結的條件。尤其,以在1個毛絨發生2以上的扭結為佳。
在此,在毛絨中,圈狀的毛絨線扭歪,將交點與由大致環狀所形成的部分形成為1扭結。
若捻線的捻係數大,容易發生扭結。此外,若毛絨線細而毛絨高度高時,容易發生扭結。
圖1中顯示成為扭結發生條件的要素。
若毛絨線的捻係數K為3.0以上,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以約40倍以上為佳。
若毛絨線的捻係數K為2.5以上,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以約50倍以上為佳。
若毛絨線的捻係數K為2.0以上,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以約70倍以上為佳。
但是,使用比120英制支數為更細的支數,並不實用,而且,一般而言,毛絨高度超過1.2mm的毛巾並不實用,因此H/D的上限為120。
綜上,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40倍以上,毛絨線係以捻係數2.0以上的捻線為佳。
此外,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50倍以上,毛絨線係以為捻係數2.5以上的捻線為較佳。
其中,在本案說明書中,係同樣地使用「毛絨長度長」與「毛絨高度高」。
但是,若為一般的3緯紗構造,毛絨線係由緯線之間立起,緯線2條分離,從緯線間返回。藉此形成毛圈。一般而言平均每1根毛絨的長度係指從1根毛絨的開始(立起)到結束(返回)的線的長度。
「毛絨長度」係與「毛絨高度」為相同涵義,但是由於有與「平均每1根毛絨的長度」混淆之虞,因此在本案中係使用「毛絨高度」。
此外,毛絨係形成圈狀,因此輪圈大幅膨起,或因形成扭結而縮小,毛絨高度的實測值不會成為一定。另一方面,平均每1根毛絨的長度係依織造時的打筘的距離(Reed Loose)而決定者,可藉由織機的設定而正確規定。因此,為方便起見,將平均每1根毛絨的長度的一半設為毛絨高度。
此外,在水流槽中搓揉毛絨織物、或在毛絨織物施加藉由特殊刷子所為之旋轉運動,藉此確實發生扭結。確認出毛絨線係以單線為佳,在雙線中亦發生扭結。
~毛絨線支數~
接著檢討毛絨線的英制支數。毛絨線愈為細的支數,扭結愈容易發生。。
但是,如上所述,使用比120支數為更細的支數,並不實用,因此以120支數為上限。更佳為將100支數設為上限。
若毛絨線愈為粗的支數,扭結愈不易發生。由實用性的觀點來看,若將毛絨高度的上限設為12mm,H/D設為40以上,即使為20支數,亦會發生扭結。若H/D設為50以上,以30支數以上為佳。若H/D設為70以上,以40支數以上為佳。
若將下限設為50支數,扭結係確實發生。由以上,本實施形態中的毛絨線係50~120英制支數。
在圖2中顯示扭結發生的狀況。若在毛絨形成有2以上的扭結,毛絨保持性提升。此外,扭結本身亦旋轉,容易與相鄰毛絨的扭結纏繞。
~扭結互相纏繞的條件~
不僅在各毛絨形成有扭結,若相鄰圈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相互作用阻力,毛絨保持性係更加提升(參照後述之實施例)。
相鄰毛絨的間隔愈短,相鄰圈絨的扭結彼此愈容易互相纏繞。
圖3中顯示成為扭結互相纏繞的條件的要素L。相鄰毛絨線的間隔L係以0.5mm以下為佳。
相鄰毛絨的間隔L係形成為毛絨間的空間間隔。
在圖4中顯示扭結互相纏繞的狀態。在2根毛絨各個形成有複數扭結,相鄰圈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形成宛如一根毛絨般的外觀。
其中,相鄰毛絨的間隔L的嚴謹定義係依毛絨構造的詳細內容而稍微不同。具體而言在圖5~9中詳述之。
圖5係一般的毛絨構造。交替配置構成質地組織的經線G1、G2。在經線G1、G2之間,配置形成表毛絨的毛絨線P1,在經線G2與相鄰經線G1之間配置形成裏毛絨的毛絨線P2。如上所示毛絨線P1、P2被交替配置。
將因相鄰毛絨線P1所致之毛絨間的空間間隔設為L。具體而言,為由毛絨密度的倒數(中心間距離)扣掉毛絨直徑長者。
圖6係變形例之毛絨構造。交替配置構成質地組織的經線G1、G2。在經線G1、G2之間,配置2根形成表毛絨的毛絨線P1(P1-1、P1-2),在經線G2與相鄰經線G1之間,配置2根形成裏毛絨的毛絨線P2。如上所示交替配置毛絨線P1、P2。
將相鄰毛絨線P1-1、P1-2間的空間間隔設為L。
圖7係圖6之變形例。在圖6中,在經線G1、G2之間配置2根毛絨線,相對於此,在圖7中係配置3根毛絨線。將相鄰毛絨線的空間間隔設為L。
在圖8中顯示在圖7的毛絨構造中扭結互相纏繞的狀態。在3根毛絨各個形成複數扭結,相鄰圈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形成宛如一根毛絨般的外觀。
圖9係單面毛絨的毛絨構造。交替配置構成質地組織的經線G1、G2。在經線G1、G2之間,配置形成毛絨的毛絨線P。將因相鄰毛絨線P所致之毛絨間的空間間隔設為L。
~穿縱筘~
在圖5所示之一般的毛絨構造中,1根毛絨線被通至筘的各筘齒(亦稱為筘羽)。
相對於此,亦可在圖6所示之變形例之毛絨構造中,將2根毛絨線通至筘的各筘齒(筘羽)。在圖10中顯示在筘通過毛絨線的狀況。
同樣地,亦可在圖7所示之變形例之毛絨構造中,將3根毛絨線通至筘的各筘齒(筘羽)。
複數毛絨線被通至筘的相同筘齒,藉此在複數毛絨線係以相同的方式形成扭結,且相鄰毛絨的扭結容易互相纏繞。亦即確實互相纏繞。
~緯紗構造~
若在一般的3緯紗構造附加地織部,由於地織部保持毛絨線,因此毛絨保持性更加提升。以下詳述之。
圖11係一般的3緯紗構造。毛絨係藉由3緯紗所形成。毛絨係由緯線W2與W3之間立起,由緯線W4與W5之間返回。實際上,緯線W5亦參與毛絨形成,但是由於與相鄰毛絨的構成重疊,因此將相當於緯線W2~W4的3緯紗作為毛絨形成部。同樣地,將相當於緯線W5~W7的3緯紗作為相鄰的毛絨形成部,將相當於緯線W8~W10的3緯紗作為另外相鄰的毛絨形成部。
圖12係將本案發明應用在一般的3緯紗構造者。亦即,毛絨係具有扭結,相鄰圈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圖13係變形為4緯紗構造者。
具有藉由3緯紗所形成的毛絨形成部、與藉由1緯紗所形成的地織部。
緯紗數為4。亦即,1再現部(repeat)係由4緯紗所構成,反覆1再現部。
毛絨係由緯線W3與W4之間立起,由緯線W5與W6之間返回。實際上,緯線W6亦參與毛絨形成,但是為了與一般習知品的3緯紗構造相比較,將相當於緯線W3~W5的3緯紗作為毛絨形成部。同樣地,將相當於緯線W7~W9的3緯紗作為毛絨形成部。
相當於緯線W2、W6、W10的緯紗係毛絨線未形成毛絨而與緯線相交叉,將該緯紗作為地織部。
形成在毛絨形成部的毛絨係具有2以上的扭結。圖示為4個。
其中,在4緯紗構造中,上下毛絨交替反轉。因此,可適用在不拘於素色的毛巾等、模樣的情形。
圖14係變形為5緯紗構造者。
具有:藉由3緯紗所形成的毛絨形成部、及藉由2緯紗所形成的地織部。
緯紗數為5。亦即,1再現部係由5緯紗所構成,反覆1再現部。
毛絨係由緯線W2與W3之間立起,由緯線W4與W5之間返回。實際上,緯線W5亦參與毛絨形成,但是為了與一般習知品的3緯紗構造相比較(後述),將相當於緯線W2~W4的3緯紗作為毛絨形成部。同樣地,將相當於緯線W7~W9的3緯紗作為毛絨形成部。
相當於緯線W5~W6的2緯紗係毛絨線未形成毛絨而與緯線相交叉,將該2緯紗作為地織部。同樣地,將相當於緯線W10~W11的2緯紗作為地織部。
形成在毛絨形成部的毛絨係具有2以上的扭結。圖示為4個。
~實施例(捻線)~
(實施例1)
使用捻係數K為4、英制支數60支數的單線(直徑D0.12mm)的毛絨線。
形成為筘密度47筘羽/inch,且在筘1筘羽通過2根毛絨線。結果,毛絨線密度係成為94根/inch。
形成為3緯紗構造。緯線密度係形成為52根/inch。
形成毛絨倍率8.6倍、毛絨高度6.3mm的毛絨。結果,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成為51倍。其中,毛絨倍率係毛絨線長對應經線單位長的比。
毛絨線的間隙L係成為0.25mm,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成為25倍。
在質地組織係使用60支數雙線的經線、及30支數單線的緯線。
藉由本實施例之構成,在各毛絨係形成2以上的扭結,相鄰毛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本實施例之毛絨保持力係4200mN。毛絨保持性係藉由JIS L 1075 B法來進行評估。
(實施例2)
使用捻係數K為2.8、英制支數100支數的單線(直徑D0.10mm)的毛絨線。
形成為筘密度47筘羽/inch,且在筘1筘羽通過3根毛絨線。結果,毛絨線密度係成為141根/inch。
形成為4緯紗構造。緯線密度係形成為52根/inch。
形成毛絨倍率7.7倍、毛絨高度7.5mm的毛絨。結果,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成為78倍。
毛絨線的間隙L係成為0.25mm,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成為30倍。
在質地組織係使用60支數雙線的經線與30支數單線的緯線。
藉由本實施例之構成,在各毛絨係形成2以上的扭結,相鄰毛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本實施例之毛絨保持力係3900mN。
(實施例3)
使用捻係數K為2.8、英制支數100支數的單線(直徑D0.10mm)的毛絨線。
形成為筘密度47筘羽/inch,在筘1筘羽通過2根毛絨線。結果,毛絨線密度係成為94根/inch。
形成為4緯紗構造。緯線密度係形成為52根/inch。
形成毛絨倍率7.7倍、毛絨高度7.5mm的毛絨。結果,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成為78倍。
毛絨線的間隙L係成為0.35mm,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成為22倍。
在質地組織係使用60支數雙線的經線與30支數單線的緯線。
藉由本實施例之構成,在各毛絨係形成2以上的扭結,相鄰毛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本實施例之毛絨保持力係3700mN。
~比較例(捻線)~
(比較例1)
使用捻係數K為4、英制支數40支數的單線(直徑D0.15mm)的毛絨線。
形成為筘密度34筘羽/inch,在筘1筘羽通過2根毛絨線。結果,毛絨線密度係成為68根/inch。
形成為3緯紗構造。緯線密度係形成為50根/inch。
形成毛絨倍率8.1倍、毛絨高度6.2mm的毛絨。結果,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成為40倍。
毛絨線的間隙L係成為0.44mm,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成為14倍。
在質地組織係使用40支數雙線的經線與20支數單線的緯線。
藉由本比較例的構成,在毛絨雖然形成有部分扭結,但是不充分,相鄰毛絨的扭結彼此部分纏繞,但不充分。
本比較例的毛絨保持力係1843mN。
(比較例2)
使用捻係數K為2、英制支數30支數的雙線(直徑D0.25mm)的毛絨線。
形成為筘密度34筘羽/inch,在筘1筘羽通過1根毛絨線。結果,毛絨線密度係成為34根/inch。
形成為5緯紗構造。緯線密度係形成為60根/inch。
形成毛絨倍率7.4倍、毛絨高度7.8mm的毛絨。結果,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成為31倍。
毛絨線的間隙L係成為0.50mm,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成為16倍。
在質地組織係使用40支數雙線的經線與30支數單線的緯線。
藉由本比較例的構成,在毛絨並未形成扭結。亦沒有相鄰毛絨彼此纏繞的情形。
本比較例的毛絨保持力係1308mN。
(比較例3)
使用捻係數K為3.6、英制支數20支數的單線(直徑D0.22mm)的毛絨線。
形成為筘密度34筘羽/inch,在筘1筘羽通過1根毛絨線。結果,毛絨線密度係成為34根/inch。
形成為3緯紗構造。緯線密度係形成為48根/inch。
形成毛絨倍率8.1倍、毛絨高度5.3mm的毛絨。結果,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成為24倍。
毛絨線的間隙L係成為0.53mm,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成為10倍。
在質地組織係使用40支數雙線的經線與20支數單線的緯線。
藉由本比較例的構成,在毛絨並未形成扭結。亦沒有相鄰毛絨彼此纏繞的情形。
本比較例的毛絨保持力係1600mN。
(比較例4)
使用捻係數K為4、英制支數20支數的單線(直徑D0.22mm)的毛絨線。
形成為筘密度34筘羽/inch,在1筘羽通過1根毛絨線。結果,毛絨線密度係成為34根/inch。
形成為3緯紗構造。緯線密度係形成為48根/inch。
形成毛絨倍率8,5倍、毛絨高度6.7mm的毛絨。結果,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成為31倍。
毛絨線的間隙L係成為0.53mm,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成為13倍。
在質地組織係使用40支數雙線的經線與20支數單線的緯線。
藉由本比較例的構成,在毛絨並未形成扭結。亦沒有相鄰毛絨彼此纏繞的情形。
本比較例的毛絨保持力係1489mN。
(比較例5)
使用捻係數K為4、英制支數30支數的單線(直徑D0.18mm)的毛絨線。
形成為筘密度36筘羽/inch,在筘1筘羽通過1根毛絨線。結果,毛絨線密度係成為36根/inch。
形成為3緯紗構造。緯線密度係形成為40根/inch。
形成毛絨倍率8.1倍、毛絨高度7.7mm的毛絨。結果,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成為44倍。
毛絨線的間隙L係成為0.53mm,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成為15倍。
在質地組織係使用40支數雙線的經線與30支數單線的緯線。
藉由本比較例的構成,在毛絨係形成扭結,但是不會有相鄰毛絨彼此纏繞的情形。
本比較例的毛絨保持力係2200mN。
(比較例6)
使用捻係數K為2、英制支數30支數的雙線(直徑D0.25mm)的毛絨線。
形成為筘密度32筘羽/inch,在筘1筘羽通過1根毛絨線。結果,毛絨線密度係成為32根/inch。
形成為5緯紗構造。緯線密度係形成為50根/inch。
形成毛絨倍率6.9倍、毛絨高度8.7mm的毛絨。結果,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成為35倍。
毛絨線的間隙L係成為0.54mm,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成為16倍。
在質地組織係使用30支數雙線的經線與20支數單線的緯線。
藉由本比較例的構成,在毛絨並未形成扭結。亦沒有相鄰毛絨彼此纏繞的情形。
本比較例的毛絨保持力係1700mN。
(比較例7)
使用捻係數K為3.3、英制支數18支數的單線(直徑D0.23mm)的毛絨線。
形成為筘密度32筘羽/inch,在筘1筘羽通過1根毛絨線。結果,毛絨線密度係成為32根/inch。
形成為3緯紗構造。緯線密度係形成為48根/inch。
形成毛絨倍率8.1倍、毛絨高度6.2mm的毛絨。結果,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成為27倍。
毛絨線的間隙L係成為0.56mm,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成為11倍。
在質地組織係使用30支數雙線的經線與20支數單線的緯線。
藉由本比較例的構成,在毛絨並未形成扭結。亦沒有相鄰毛絨彼此纏繞的情形。
本比較例的毛絨保持力係1600mN。
(比較例8)
使用捻係數K為3.3、英制支數18支數的單線(直徑D0.23mm)的毛絨線。
形成為筘密度30.5筘羽/inch,在筘1筘羽通過1根毛絨線。結果,毛絨線密度係成為30.5根/inch。
形成為5緯紗構造。緯線密度係形成為50根/inch。
形成毛絨倍率6.8倍、毛絨高度8.6mm的毛絨。結果,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成為38倍。
毛絨線的間隙L係成為0.60mm,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成為14倍。
在質地組織係使用30支數雙線的經線與20支數單線的緯線。
藉由本比較例的構成,在毛絨並未形成扭結。亦沒有相鄰毛絨彼此纏繞的情形。
本比較例的毛絨保持力係1800mN。
(比較例9)
使用捻係數K為4、英制支數40支數的單線(直徑D0.15mm)的毛絨線。
形成為筘密度29筘羽/inch,在筘1筘羽通過1根毛絨線。結果,毛絨線密度係成為29根/inch。
形成為3緯紗構造。緯線密度係形成為50根/inch。
形成毛絨倍率7.4倍、毛絨高度5.6mm的毛絨。結果,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成為37倍。
毛絨線的間隙L係成為0.72mm,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成為8倍。
在質地組織係使用20支數單線的經線與30支數單線的緯線。
藉由本比較例的構成,在毛絨並未形成扭結。亦沒有相鄰毛絨彼此纏繞的情形。
本比較例的毛絨保持力係500mN。
~考察~
在圖15中顯示實施例1~3及比較例1~9之一覽表。
在實施例1~3中,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40倍以上,毛絨線係捻係數2.0以上的捻線。此外,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50倍以上,毛絨線係捻係數2.5以上的捻線。毛絨線的間隙L係0.5mm以下。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20倍以上。毛絨線係50~120英制支數。
在實施例1~3中,在各毛絨係形成2以上的扭結,相鄰毛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在比較例2~4、6~9中未滿足上述條件,在毛絨並未形成扭結。亦沒有相鄰毛絨彼此纏繞的情形。
在比較例1中,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40倍,為條件下限,在毛絨雖然形成有部分扭結,但不充分,相鄰毛絨的扭結彼此部分纏繞,但不充分。
在比較例5中,在毛絨雖然形成扭結,但是毛絨線的間隙L超過0.5mm,並無相鄰毛絨彼此纏繞的情形。
在各例中由於詳細構成不同,因此無法嚴謹比較,但是實施例1~3的平均毛絨保持力為大約4000mN,相對於此,在比較例2~4、6~9中,並不會有毛絨保持力超過1800mN的情形。亦即,在本案實施例中,與比較例相比,具有2倍以上的毛絨保持力,毛絨保持性提升。
在比較例1、5中,散見扭結發生,發現毛絨保持性稍微提升,但是亦不會有相鄰毛絨彼此充分纏繞的情形,無法獲得如本案實施例般的毛絨保持力。
~對無捻線(或弱捻線)的應用~
圖16係成為無捻線之前的複合線的概念圖。
捻線係捻搓棉花等纖維而形成,相對於此,無捻線係將捻線以成為解開捻搓、無捻搓的狀態的方式形成。具體而言,相對於非水溶性捻線(例如棉線)的捻搓方向,以相反方向捲繞水溶性線(例如PVA)而形成複合線之後,由複合線去除水溶性線而形成。
例如,相對於非水溶性捻線的捻搓100次,若形成為水溶性線的捻搓100次,形成無捻線。因此,無捻線的捻係數K為零。
另一方面,相對於非水溶性捻線的捻搓100次,若形成為水溶性線的捻搓30次,形成解開捻搓後的捻搓70%的弱捻線。
相對於非水溶性捻線的捻搓100次,若形成為水溶性線的捻搓170次,形成解開捻搓後的捻搓-70%(以與原本棉線的捻搓為相反方向捻搓)的弱捻線。
若非水溶性捻線的捻係數為2.0以上,與上述實施形態中的捻線同樣地處理。亦即,以藉由複合線來形成圈絨的方式進行織造。
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40倍以上,非水溶性捻線係捻係數2.0以上的捻線。此外,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50倍以上,非水溶性捻線係捻係數2.5以上的捻線。毛絨線的間隙L係0.5mm以下。
在各毛絨係形成2以上的扭結,相鄰毛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毛絨形成後,由複合線去除水溶性線,毛絨線係成為無捻線(或弱捻線)。
不僅在各毛絨形成有扭結,若相鄰圈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除了提升毛絨保持性,亦可抑制細毛脫落(參照後述之實施例)。
~實施例(無捻線)~
在圖17中顯示在無捻線毛絨形成2以上的扭結,且相鄰毛絨的扭結互相纏繞的狀態。
(實施例4)
使用捻係數K為4、英制支數60支數的單線(直徑D0.12mm)的非水溶性線(棉線)。以與非水溶性的捻線為相反方向,以相同程度捻搓水溶性線(PVA)而形成複合線。將該複合線使用在毛絨線。
形成為筘密度47筘羽/inch,在筘1筘羽通過1根毛絨線。結果,毛絨線密度係成為47根/inch。
形成為5緯紗構造。緯線密度係形成為71根/inch。
形成毛絨倍率8.5倍、毛絨高度7.6mm的毛絨。結果,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成為61倍。其中,毛絨倍率係毛絨線長對應經線單位長的比。
毛絨線的間隙L係成為0.42mm,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成為18倍。
在質地組織係使用60支數雙線的經線與30支數單線的緯線。
藉由本實施例之構成,在各毛絨係形成2以上的扭結,相鄰毛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水溶性線從複合線被去除,形成無捻線毛絨(捻係數K為零)。即使水溶性線被去除,在各毛絨係形成2以上的扭結,相鄰毛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本實施例之毛絨保持力係900mN。毛絨保持性係藉由JIS L 1075 B法來評估。
本實施例之細毛脫落率係0.08%。細毛脫落率係藉由依據大阪產業技術研究所考案的TRI法的試驗方法來評估。細毛脫落率係指以相對洗滌前的製品質量的比率來表示因洗滌而由製品脫落下來的纖維的質量者,一般作為毛巾的品質評估指標來使用。
(實施例5)
使用捻係數K為4、英制支數60支數的單線(直徑D0.12mm)的非水溶性線(棉線)。以與非水溶性的捻線為相反方向以相同程度捻搓水溶性線(PVA)而形成複合線。將該複合線使用在毛絨線。
形成為筘密度47筘羽/inch,在筘1筘羽通過1根毛絨線。結果,毛絨線密度係成為47根/inch。
形成為3緯紗構造。緯線密度係形成為70根/inch。
形成毛絨倍率9.3倍、毛絨高度6.4mm的毛絨。結果,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成為51倍。
毛絨線的間隙L係成為0.42mm,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成為15倍。
在質地組織係使用60支數雙線的經線與30支數單線的緯線。
藉由本實施例之構成,在各毛絨係形成2以上的扭結,相鄰毛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水溶性線從複合線被去除,形成無捻線毛絨(捻係數K為零)。即使水溶性線被去除,在各毛絨係形成2以上的扭結,相鄰毛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本實施例之毛絨保持力係850mN。本實施例之細毛脫落率係0.03%。
~比較例(無捻線)~
(比較例10)
使用捻係數K為4、英制支數20支數的單線(直徑D0.22mm)的非水溶性線(棉線)。以與非水溶性的捻線為相反方向以相同程度捻搓水溶性線(PVA),而形成複合線。將該複合線使用在毛絨線。
形成為筘密度34筘羽/inch,在筘1筘羽通過1根毛絨線。結果,毛絨線密度係成為34根/inch。
形成為3緯紗構造。緯線密度係形成為50根/inch。
形成毛絨倍率6.5倍、毛絨高度5.0mm的毛絨。結果,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成為23倍。
毛絨線的間隙L係成為0.53mm,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成為9倍。
在質地組織係使用40支數雙線的經線與20支數單線的緯線。
藉由本比較例的構成,在毛絨並未形成扭結。亦沒有相鄰毛絨彼此纏繞的情形。
水溶性線從複合線被去除,形成無捻線毛絨(捻係數K為零)。即使水溶性線被去除,在毛絨並未形成扭結。亦沒有相鄰毛絨彼此纏繞的情形。
在本比較例中,毛絨線立即破斷,並無法測定毛絨保持力。本實施例之細毛脫落率為0.15%。
(比較例11)
使用捻係數K為4、英制支數30支數的單線(直徑D0.18mm)的非水溶性線(棉線)。以與非水溶性的捻線為相反方向以相同程度捻搓水溶性線(PVA)而形成複合線。將該複合線使用在毛絨線。
形成為筘密度34筘羽/inch,在筘1筘羽通過1根毛絨線。結果,毛絨線密度係成為34根/inch。
形成為3緯紗構造。緯線密度係形成為45根/inch。
形成毛絨倍率8倍、毛絨高度6.8mm的毛絨。結果,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成為39倍。
毛絨線的間隙L係成為0.59mm,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成為11倍。
在質地組織係使用40支數雙線的經線與20支數單線的緯線。
藉由本比較例的構成,在毛絨並未形成扭結。亦沒有相鄰毛絨彼此纏繞的情形。
水溶性線從複合線被去除,形成無捻線毛絨(捻係數K為零)。即使水溶性線被去除,在毛絨並未形成扭結。亦沒有相鄰毛絨彼此纏繞的情形。
本比較例的毛絨保持力係430mN。本實施例之細毛脫落率係0.24%。
(比較例12)
使用捻係數K為4、英制支數30支數的單線(直徑D0.18mm)的非水溶性線(棉線)。以與非水溶性的捻線為相反方向以相同程度捻搓水溶性線(PVA)而形成複合線。將該複合線使用在毛絨線。
形成為筘密度30.5筘羽/inch,在筘1筘羽通過1根毛絨線。結果,毛絨線密度係成為30.5根/inch。
形成為3緯紗構造。緯線密度係形成為48根/inch。
形成毛絨倍率7,7倍、毛絨高度6.1mm的毛絨。結果,毛絨高度相對於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成為35倍。
毛絨線的間隙L係成為0.66mm,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成為9倍。
在質地組織係使用40支數雙線的經線與20支數單線的緯線。
藉由本比較例的構成,在毛絨並未形成扭結。亦沒有相鄰毛絨彼此纏繞的情形。
水溶性線從複合線被去除,形成無捻線毛絨(捻係數K為零)。即使水溶性線被去除,在毛絨亦未形成扭結。亦沒有相鄰毛絨彼此纏繞的情形。
在本比較例中,毛絨線立刻破斷,無法測定毛絨保持力。本實施例之細毛脫落率為0.32%。
(比較例13)
使用捻係數K為4、英制支數60支數的單線(直徑D0.12mm)的非水溶性線(棉線)。以與非水溶性的捻線為相反方向以相同程度捻搓水溶性線(PVA)而形成複合線。將該複合線使用在毛絨線。
形成為筘密度32筘羽/inch,在筘1筘羽通過1根毛絨線。結果,毛絨線密度係成為32根/inch。
形成為3緯紗構造。緯線密度係形成為45根/inch。
形成毛絨倍率9.3倍、毛絨高度6.4mm的毛絨。結果,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成為51倍。
毛絨線的間隙L係成為0.67mm,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成為10倍。
在質地組織係使用40支數雙線的經線與20支數單線的緯線。
藉由本比較例的構成,在毛絨係形成扭結,但是不會有相鄰毛絨彼此纏繞的情形。
水溶性線從複合線被去除,形成無捻線毛絨(捻係數K為零)。即使水溶性線被去除,在毛絨亦形成扭結,但是不會有相鄰毛絨彼此纏繞的情形。
本比較例的毛絨保持力係370mN。本實施例之細毛脫落率係0.04%。
~實施例(弱捻線)~
(實施例6)
使用捻係數K為4、英制支數60支數的單線(直徑D0.12mm)的非水溶性線(棉線)。以與非水溶性的捻線為相反方向以30%左右捻搓水溶性線(PVA)而形成複合線。將該複合線使用在毛絨線。
形成為筘密度47筘羽/inch,且在筘1筘羽通過2根毛絨線。結果,毛絨線密度係成為94根/inch。
形成為3緯紗構造。緯線密度係形成為52根/inch。
形成毛絨倍率8.6倍、毛絨高度6.3mm的毛絨。結果,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成為51倍。其中,毛絨倍率係毛絨線長對應經線單位長的比。
毛絨線的間隙L係成為0.25mm,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成為25倍。
在質地組織係使用60支數雙線的經線與30支數單線的緯線。
藉由本實施例之構成,在各毛絨係形成2以上的扭結,相鄰毛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水溶性線從複合線被去除,形成弱捻線毛絨(捻係數K為2.8)。即使水溶性線被去除,在各毛絨係形成2以上的扭結,相鄰毛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本實施例之毛絨保持力係5300mN。毛絨保持性係藉由JIS L 1075 B法進行評估。
(實施例7)
使用捻係數K為4、英制支數80支數的單線(直徑D0.11mm)的非水溶性線(棉線)。以與非水溶性的捻線為相反方向以30%左右捻搓水溶性線(PVA)而形成複合線。將該複合線使用在毛絨線。
形成為筘密度47筘羽/inch,在筘1筘羽通過2根毛絨線。結果,毛絨線密度係成為94根/inch。
形成為3緯紗構造。緯線密度係形成為52根/inch。
形成毛絨倍率9.3倍、毛絨高度6.4mm的毛絨。結果,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成為69倍。
毛絨線的間隙L係成為0.32mm,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成為23倍。
在質地組織係使用60支數雙線的經線與30支數單線的緯線。
藉由本實施例之構成,在各毛絨係形成2以上的扭結,相鄰毛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水溶性線從複合線被去除,形成弱捻線毛絨(捻係數K為2.8)。即使水溶性線被去除,在各毛絨係形成2以上的扭結,相鄰毛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本實施例之毛絨保持力係3700mN。
~比較例(弱捻線)~
(比較例14)
使用捻係數K為4、英制支數40支數的單線(直徑D0.15mm)的非水溶性線(棉線)。以與非水溶性的捻線為相反方向以18%左右捻搓水溶性線(PVA)而形成複合線。將該複合線使用在毛絨線。
形成為筘密度30筘羽/inch,在筘1筘羽通過2根毛絨線。結果,毛絨線密度係成為60根/inch。
形成為3緯紗構造。緯線密度係形成為44/inch。
形成毛絨倍率5.3倍、毛絨高度4.6mm的毛絨。結果,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成為30倍。
毛絨線的間隙L係成為0.54mm,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成為8倍。
在質地組織係使用20支數單線的經線與20支數單線的緯線。
藉由本比較例的構成,在毛絨並未形成扭結。亦沒有相鄰毛絨彼此纏繞的情形。
水溶性線從複合線被去除,形成弱捻線毛絨(捻係數K為3.3)。即使水溶性線被去除,在毛絨並未形成扭結。亦沒有相鄰毛絨彼此纏繞的情形。
本比較例的毛絨保持力係1900mN。
~考察~
在圖18中顯示有關實施例5~8及比較例10~14的一覽表。
在實施例4~5中,毛絨線係無捻線。無捻線係從包含捻係數2.0以上的非水溶性捻線的複合線去除水溶性線而形成。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40倍以上,此外,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m係50倍以上。毛絨線的間隙L係0.5mm以下。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15倍以上。毛絨線係50~120英制支數。
在實施例4~5中,在各無捻線毛絨係形成2以上的扭結,相鄰毛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在比較例10~12中,並未滿足上述條件,在毛絨並未形成扭結。亦沒有相鄰毛絨彼此纏繞的情形。
在比較例13中,在毛絨係形成扭結,但是毛絨線的間隙L為超過0.5mm,並沒有相鄰毛絨彼此纏繞的情形。
在各例中,由於詳細構成不同,因此無法嚴謹地比較,但是實施例4~5的平均毛絨保持力為約900mN,相對於此,在比較例10~13中,並沒有毛絨保持力超過450mN的情形。亦即,在本案實施例中,與比較例相比,具有2倍以上的毛絨保持力,毛絨保持性提升。
此外,實施例4~5的平均細毛脫落率為約0.05%,相對於此,比較例10~12的平均細毛脫落率為約0.24%。亦即,在本案實施例中,與比較例相比,細毛的脫落量被抑制為20%左右。
其中,在比較例13中係在毛絨係形成扭結,抑制細毛脫落。
在實施例6~7中,毛絨線係弱捻線。弱捻線係由包含捻係數2.0以上的非水溶性捻線的複合線去除水溶性線而形成。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40倍以上,此外,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直徑的比率H/D係50倍以上。毛絨線的間隙L係0.5mm以下。毛絨高度相對毛絨線間隙的比率H/L係20倍以上。毛絨線係50~120英制支數。
在實施例6~7中,在各弱捻線毛絨係形成2以上的扭結,相鄰毛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在比較例14中,並未滿足上述條件,在毛絨並未形成扭結。亦沒有相鄰毛絨彼此纏繞的情形。
在各例中,詳細構成不同,因此無法嚴謹比較,但是實施例6~7的平均毛絨保持力為約4500mN,相對於此,在比較例14中,並沒有毛絨保持力超過2000mN的情形。亦即,在本案實施例中,與比較例相比,具有2倍以上的毛絨保持力,毛絨保持性提升。
~結論~
發現扭結確實發生的條件及相鄰毛絨的扭結互相纏繞的條件,且應用於毛絨織物。
若相鄰毛絨的扭結互相纏繞,毛絨保持強度更加提升。
若為複合線的狀態,與捻線同樣地處理,即使在將無捻線或弱捻線使用在毛絨線的情形下,亦在毛絨發生扭結,而在相鄰毛絨的扭結互相纏繞。亦即,本案發明亦可適用無捻線(弱捻線)毛絨。
若亦適用於無捻線(弱捻線)毛絨,可更加抑制細毛脫落。
D‧‧‧毛絨直徑
G1、G2‧‧‧經線
H‧‧‧毛絨高度
K‧‧‧毛絨線的捻係數
L‧‧‧間隔
P1、P2、P1-1、P1-2‧‧‧毛絨線
W1~W12‧‧‧緯線
[圖1]係顯示扭結發生的條件的圖
[圖2]係顯示扭結發生狀態的圖
[圖3]係顯示扭結互相纏繞的條件的圖
[圖4]係顯示扭結互相纏繞的狀態的圖
[圖5]係顯示扭結互相纏繞的條件的圖(變形例)
[圖6]係顯示扭結互相纏繞的條件的圖(變形例)
[圖7]係顯示扭結互相纏繞的條件的圖(變形例)
[圖8]係顯示扭結互相纏繞的狀態的圖(變形例)
[圖9]係顯示扭結互相纏繞的條件的圖(變形例)
[圖10]係顯示穿縱筘的狀況的圖(變形例)
[圖11]係顯示一般的3緯紗構造的圖
[圖12]係顯示本案3緯紗構造的圖
[圖13]係顯示本案4緯紗構造的圖
[圖14]係顯示本案5緯紗構造的圖
[圖15]係實施例比較例一覽(捻線)
[圖16]係複合線概念圖
[圖17]係顯示扭結互相纏繞的狀態的圖(無捻線)
[圖18]係實施例比較例一覽(無捻線/弱捻線)

Claims (9)

  1. 一種毛絨織物,其特徵為: 具備:由經線及緯線所形成的質地組織、及由毛絨線所形成的圈絨, 前述圈絨的高度相對前述毛絨線的直徑的比率係40倍以上, 前述毛絨線係捻係數2.0以上的捻線。
  2. 一種毛絨織物,其特徵為: 具備:由經線及緯線所形成的質地組織、及由毛絨線所形成的圈絨, 前述圈絨的高度相對前述毛絨線的直徑的比率係40倍以上, 前述毛絨線係無捻線或弱捻線。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毛絨織物,其中,前述毛絨線係與前述經線並列配置複數, 相鄰的前述毛絨線的間隔係0.5mm以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毛絨織物,其中,前述圈絨係具有扭結, 前述相鄰圈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之毛絨織物,其中,前述毛絨線係50~120英制支數。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之毛絨織物,其中,在相鄰的前述經線之間配置複數前述毛絨線。
  7. 一種毛絨織物,其特徵為: 具備:由經線及緯線所形成的質地組織、及由毛絨線所形成的圈絨, 前述圈絨係具有扭結, 前述相鄰圈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毛絨織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被配置在前述相鄰經線之間的複數前述毛絨線係被配置在筘的相同筘齒來織造, 在織造後形成扭結,前述相鄰圈絨的扭結彼此互相纏繞。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毛絨織物之製造方法,其中,在成為前述毛絨線的複合線中,以與非水溶性捻線為相反方向捻搓水溶性線, 前述非水溶性捻線係捻係數2.0以上的捻線, 以藉由前述複合線形成圈絨的方式予以織造, 前述毛絨線係去除前述水溶性線而形成。
TW107144288A 2017-12-28 2018-12-10 毛絨織物 TWI6853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47354 WO2019130579A1 (ja) 2017-12-28 2017-12-28 パイル織物
??PCT/JP2017/047354 2017-12-28
WOPCT/JP2017/047354 2017-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6104A true TW201936104A (zh) 2019-09-16
TWI685321B TWI685321B (zh) 2020-02-21

Family

ID=65356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4288A TWI685321B (zh) 2017-12-28 2018-12-10 毛絨織物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62373A1 (zh)
EP (1) EP3733940A4 (zh)
JP (1) JP6468577B1 (zh)
CN (1) CN111527251B (zh)
TW (1) TWI685321B (zh)
WO (1) WO20191305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20385B (zh) * 2020-09-25 2022-08-02 山东金号家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精梳弱捻纯棉股线毛巾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719A (en) * 1932-11-17 1935-08-27 Holt William Terry towel
GB8611412D0 (en) * 1986-05-09 1986-06-18 Moore Rosemary V A Loop pile fabric
JP2694718B2 (ja) * 1993-09-28 1997-12-24 鐘紡株式会社 タオル地
JPH0978396A (ja) * 1995-09-04 1997-03-25 Toray Ind Inc 炭素繊維パイル布帛
JP3207775B2 (ja) * 1996-12-13 2001-09-10 帝人株式会社 長短パイルを生起可能な立毛布帛
JP2000079072A (ja) 1998-09-07 2000-03-21 Toshin:Kk 浴用タオル
WO2007054827A2 (en) * 2005-10-17 2007-05-18 Mandawewala Rajesh R Hygro materials for use in making yarns and fabrics
CN201080533Y (zh) * 2007-07-20 2008-07-02 山东滨州亚光毛巾有限公司 高毛倍毛巾
JP3152796U (ja) * 2009-06-03 2009-08-13 内野株式会社 室内干しに好適なタオル
KR101577861B1 (ko) * 2010-11-03 2015-12-15 에스지엘 오토모티브 카본 파이버스 게임베하 운트 코. 카게 탄소 섬유를 포함하는 번들을 갖는 파일 층
TWI491773B (zh) * 2012-11-01 2015-07-11 Eclat Textile Co Ltd 輕量化雙面刷毛毛巾結構
JP5699379B2 (ja) * 2013-02-22 2015-04-08 内野株式会社 タオル製品およびタオル製品の製造方法
US20160206026A1 (en) * 2013-10-01 2016-07-21 Uchino Co., Ltd. Towel product
JP5737734B1 (ja) * 2014-02-14 2015-06-17 内野株式会社 パイル織物および製造方法
US20160208420A1 (en) * 2014-02-14 2016-07-21 Uchino Co., Ltd. Pile woven fabric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DE102014002232B4 (de) * 2014-02-21 2019-10-02 Carl Freudenberg Kg Mikrofaser-Verbundvliesstoff
JP2016037676A (ja) * 2014-08-07 2016-03-22 妙中パイル織物株式会社 綴織調ループパイル織物、及び、その綴織調ループパイル織物の製造方法
TWI640283B (zh) * 2015-03-30 2018-11-11 內野股份有限公司 Sewing fabric and clothes sewn using the sewing fabric
JP6715633B2 (ja) * 2015-04-01 2020-07-01 帝人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パイル布帛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繊維製品
JP6109264B2 (ja) 2015-08-27 2017-04-05 一広株式会社 タオルおよびタオルの製造方法
JP6577589B2 (ja) * 2015-08-31 2019-09-18 帝人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布帛および繊維製品
DK3141643T3 (da) * 2015-09-10 2022-09-12 Welspun India Ltd Frottéartikel med syntetisk filamentgarn og fremgangsmåde til fremstilling af denne
GB2544864B (en) * 2015-09-30 2018-06-06 Trident Ltd Pile fabric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e of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62373A1 (en) 2021-03-04
WO2019130579A1 (ja) 2019-07-04
TWI685321B (zh) 2020-02-21
JP6468577B1 (ja) 2019-02-13
JPWO2019130579A1 (ja) 2020-01-16
CN111527251A (zh) 2020-08-11
EP3733940A1 (en) 2020-11-04
CN111527251B (zh) 2022-06-28
EP3733940A4 (en) 2021-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01275B2 (ja) 長短複合紡績糸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布帛と衣料用繊維製品
JP7458989B2 (ja) 経編を模倣して織られた生地
TW201936104A (zh) 毛絨織物
JP4916582B1 (ja) 糸わた及び糸わたを用いた織編物
JP2022552948A (ja) 複合糸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てなる生地複合糸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てなる生地
JP5964776B2 (ja) 衣料用編地
JP2004218163A (ja) 芯地用複合糸及び芯地用布帛
TWI785306B (zh) 開放式網狀紗羅織物、由其製成之袋及製造該紗羅織物之方法
CN105970437A (zh) 干爽无异味防皱面料
JP4867429B2 (ja) シート状物の製造方法
WO2016056593A1 (ja) 生糸によるパイル織製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パイル織製品
JP5771811B2 (ja) 嵩高獣毛紡績単糸、嵩高性撚り糸および嵩高布帛
JP6075148B2 (ja) 紡績糸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てなる布帛
CN216585397U (zh) 一种羊毛和尼龙混纺纱线
JP2019060029A (ja) 織布
CN216156082U (zh) 一种仿棉锦纶短纤面料
JP5999690B2 (ja) ボディータオル、及び、ボディータオル織り方法
US20220325446A1 (en) Stretch towel
WO2022255101A1 (ja) 織物
JPH0813283A (ja) タオル地
JPS6051583B2 (ja) 結束紡績糸による光沢と柔軟性に優れた繊維製品の製造方法
JP2012112080A (ja) ボディタオ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745791B2 (ja) たわし
JP4273511B2 (ja) 有撚紡績単糸、パイル布帛およびスライバー加撚法
TR2021012072T (tr) Açık ağ yapılı leno kumaş, bundan yapılmış bir torba, ve leno kumaş yapımı için bir yön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