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7648A - 容器 - Google Patents

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7648A
TW201927648A TW107138567A TW107138567A TW201927648A TW 201927648 A TW201927648 A TW 201927648A TW 107138567 A TW107138567 A TW 107138567A TW 107138567 A TW107138567 A TW 107138567A TW 201927648 A TW201927648 A TW 20192764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ontainer
region
container body
joi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85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橋本季和
久保昌宏
中野康宏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出光統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107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3791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107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8887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8697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5234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出光統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出光統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76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7648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7/00Packages formed by enclo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in preformed containers, e.g. boxes, cartons, sacks or bags
    • B65D77/10Container closures formed after filling
    • B65D77/20Container closures formed after filling by applying separate lids or covers, i.e. flexible membrane or foil-like covers
    • B65D77/2024Container closures formed after filling by applying separate lids or covers, i.e. flexible membrane or foil-like covers the cover being welded or adhered to the contain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7/00Packages formed by enclo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in preformed containers, e.g. boxes, cartons, sacks or bags
    • B65D77/10Container closures formed after filling
    • B65D77/20Container closures formed after filling by applying separate lids or covers, i.e. flexible membrane or foil-like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1/00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for contents presenting particular transport or storage problems, or adapted to be used for non-packaging purposes after removal of contents
    • B65D81/34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for contents presenting particular transport or storage problems, or adapted to be used for non-packaging purposes after removal of contents for packaging foodstuffs or other articles intended to be cooked or heated within the packa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1/00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for contents presenting particular transport or storage problems, or adapted to be used for non-packaging purposes after removal of contents
    • B65D81/34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for contents presenting particular transport or storage problems, or adapted to be used for non-packaging purposes after removal of contents for packaging foodstuffs or other articles intended to be cooked or heated within the package
    • B65D81/3446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for contents presenting particular transport or storage problems, or adapted to be used for non-packaging purposes after removal of contents for packaging foodstuffs or other articles intended to be cooked or heated within the package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heated by microwaves
    • B65D81/3453Rigid containers, e.g. trays, bottles, boxes, cu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ackage Specialized In Special Us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容器,其具備:第1容器本體,其包含凹部及沿凹部之周緣形成且自周緣朝外側延伸之凸緣部;及第2容器本體,其藉由在形成於凸緣部之接合區域接合於第1容器本體而與凹部之間形成內部空間;且於第1容器本體與第2容器本體之間設置有如下構造,即,一方面容易藉由來自外部之力將第2容器本體自第1容器本體剝離,一方面對抗內部空間之內壓,且於接合區域中形成有能夠於內部空間之內壓上升時使內部空間連通於外部空間之蒸氣通過部。

Description

容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容器。
於包含容器本體及蓋體之食品等之容器中,不容易兼顧容器之密封性與開封性,即開封時能夠將蓋體容易地自容器本體剝離。其原因在於,若增強容器本體與蓋體之間之接合強度,則密封性提高,但開封性降低,相反若減弱接合強度,則開封性提高,但密封性降低。迄今為止提出有各種用以解決此種問題之技術。
例如,於文獻1(日本專利第5001962號公報)中,提出有如下技術:於包含容器本體及接合於容器本體之凸緣部之蓋體的容器中,構成為使形成容器本體及蓋體之積層體中之任一層之凝聚強度小於容器本體與蓋體之間之接合強度,並且於容器本體與蓋體之間之接合部之內周緣部附近形成樹脂蓄積部。藉由在容器本體與蓋體之接合區域中使形成容器本體及蓋體之積層體中之任一層凝聚破壞,能夠提高開封性而不會減弱容器本體與蓋體之間之接合強度。
又,例如,於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昭62-251363號公報)及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昭63-78號公報)中,提出有如下技術:於包含容器本體及接合於容器本體之凸緣部之蓋體的容器中,構成為使由多層片材形成之容器本體之內外層之層間接著力小於容器本體與蓋體之間之接著力,並且於凸緣部之容器開口部側之內層設置切口。藉由在形成於切口之外側之容器本體與蓋體之接合區域使容器本體層間剝離,能夠提高開封性而不會減弱容器本體與蓋體之間之接合強度。
另一方面,亦已知有能夠不開封地放入至微波爐中將食品等內容物進行加熱之容器。於此種容器中,為了於因被加熱之內容物所產生之水蒸氣而內壓上升時容器不會破裂,通常於蓋體設置用於蒸氣排出之開孔。藉由設置開孔,會損失容器之密封性,因此於此種容器中不採用如上述文獻1至文獻3般之技術。
原本,於如上所述之容器中,藉由將開孔之大小及數量設為所需最小限度,而使容器內充滿水蒸氣,能夠使加熱效率提高。然而,利用微波爐進行之加熱根據機型或個體而偏差較大,難以準確地預測加熱時所產生之內壓。因此,實際上,為了確實地防止容器之破裂,多數情況下設置稍大或稍多之開孔,為加熱效率較低之狀態。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新穎且經改良之容器,其係能夠不開封地加熱內容物者,且能夠防止容器之破裂並且使加熱效率提高。
根據本發明之某一觀點,提供一種容器,其具備:第1容器本體,其包含凹部及沿凹部之周緣形成且自周緣朝外側延伸之凸緣部;及第2容器本體,其藉由在形成於凸緣部之接合區域接合於第1容器本體而與凹部之間形成內部空間;且於第1容器本體與第2容器本體之間設置有如下構造,即,一方面容易藉由來自外部之力將第2容器本體自第1容器本體剝離,一方面對抗內部空間之內壓,且於接合區域中形成有能夠於內部空間之內壓上升時使內部空間連通於外部空間之蒸氣通過部。
根據上述構成,能夠不損害開封性地加強容器本體與蓋體之間之接合強度。藉由在此種容器形成蒸氣通過部,能夠一方面於內容物之加熱時將水蒸氣排出至外部而防止容器之破裂,一方面藉由限制自蒸氣通過部釋出之水蒸氣之量而使內部空間充滿水蒸氣並且使內壓上升至某種程度為止,而使內容物之加熱效率提高。
關於上述容器,亦可為,第1容器本體包含積層體,該積層體至少包含第1層、及接合於第1層且面向接合區域之第2層,第2容器本體包含積層體,該積層體係至少包含面向接合區域之第3層、及接合於第3層之第4層,第2層或第3層中之任一者為凝聚破壞層,凝聚破壞層之凝聚強度較第2容器本體與第1容器本體之間之接合強度、第1層至第4層中的除凝聚破壞層以外之各層之凝聚強度、以及第1層與第2層之間及第3層與第4層之間之層間接合強度弱,且於接合區域之凹部側之端緣部形成有:包含形成第1層及第2層之樹脂且朝凹部側傾斜之瘤狀剖面之第1樹脂蓄積部,及包含第3層之樹脂且位於較第1樹脂蓄積部更靠凹部側之瘤狀剖面之第2樹脂蓄積部。於該情形時,蒸氣通過部亦可包含局部地未形成第1樹脂蓄積部及第2樹脂蓄積部之部分。
關於上述容器,亦可為,第1容器本體包含積層體,該積層體至少包含第1層及第2層,第2容器本體接合於第2層,且第2容器本體與第2層之間之接合強度較第2層與第1層之間之層間接合強度強,且於較接合區域更靠凹部側之處形成有第2層之欠缺部。於該情形時,亦可為,於欠缺部中,至少於第2層形成切口、或者第2層局部較薄地成形、或者第2層局部中斷。又,於該情形時,亦可為,第1容器本體包含:裙部,其形成於凸緣部之周緣;及台階部,其係裙部之周緣之一部分與凸緣部平行地進一步延伸而成;且第2容器本體不僅於接合區域接合於第2層,且於位於台階部之追加之接合區域接合於第2層。或者,亦可為,第1容器本體包含形成於凸緣部之周緣之裙部,且於接合區域之外周緣之附近形成第2層之追加之欠缺部。又,接合區域亦可包含:環狀部,其以相對於凸緣部之寬度相對較窄之寬度形成;及伸出部,其自環狀部朝向凸緣部之周緣伸出。進而,亦可於位於凸緣部之周緣之積層體之端部,於第2層之端緣形成覆蓋第2層之端緣之垂下部。
關於上述容器,亦可為,蒸氣通過部包含第2容器本體與第1容器本體未接合之未接合區域、或第2容器本體與第1容器本體以相對較弱之每單位面積之接合強度接合之弱接合區域。
關於上述容器,亦可為,未接合區域或弱接合區域於寬度方向上橫穿接合區域。
關於上述容器,亦可為,未接合區域或弱接合區域係1個或複數個狹縫狀區域。
關於上述容器,亦可為,未接合區域或弱接合區域形成於包含接合區域沿寬度方向突出之部分之前端的區域、或包含接合區域沿寬度方向鼓出之部分之頂部的區域。
關於上述容器,亦可為,蒸氣通過部包含沿接合區域之寬度方向相互並列地配置之未接合區域及弱接合區域,未接合區域形成小於弱接合區域之連通路徑。於該情形時,弱接合區域亦可形成於凸緣部之全周。又,未接合區域與弱接合區域既可於接合區域之寬度方向上密接,亦可隔離。
關於上述容器,亦可為,蒸氣通過部包含形成於接合區域之圓周方向之一部分的相互孤立之複數個非接合區域。於該情形時,每一個非接合區域之面積亦可為0.1 mm2 以上。
根據本發明,於能夠不開封地加熱內容物之容器中,能夠防止容器之破裂並且使加熱效率提高。
以下,一面參照隨附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說明。再者,於本說明書及圖式中,藉由對實質上具有相同之功能構成之構成要素,標註相同之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之立體圖。於圖1(A)中表示開封前之狀態,於圖1(B)中表示開封中之狀態。圖2係表示圖1所示之容器之開封動作之局部剖視圖。圖2(A)及圖2(B)分別對應於圖1(A)及圖1(B)之狀態。
本實施形態之容器1100包含容器本體1110(第1容器本體)及蓋體1130(第2容器本體)。容器本體1110具有大致矩形之平面形狀,包含凹部1111、及沿凹部1111之周緣形成之凸緣部1112。凸緣部1112自凹部1111之周緣朝外側延伸。蓋體1130係覆蓋凹部1111之開口之膜狀構件,且藉由在形成於凸緣部1112之接合區域1140使用熱密封或超音波密封等接合於容器本體1110而與凹部1111之間形成內部空間SP。
如圖2所示,容器本體1110係將包含基材層1114A、表面下層1114B及表面層1114C之積層體1114藉由真空成形或壓空成形等而成形為包含凹部1111及凸緣部1112之形狀而成者。基材層1114A位於容器本體1110之外側,發揮保持容器本體1110之形狀所需要之剛性。表面下層1114B位於基材層1114A與表面層1114C之間,且接合於各個層。表面層1114C位於容器本體1110之內側、即面向內部空間SP之側,且面向形成於凸緣部1112之接合區域1140。
此處,積層體1114之基材層1114A及表面下層1114B包含例如含有選自由烯烴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及聚酯系樹脂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者之樹脂。作為烯烴系樹脂,例示聚丙烯及聚乙烯。作為聚酯系樹脂,例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基材層1114A與表面下層1114B之間例如剛性不同。於基材層1114A中,亦可為了使剛性提高而添加滑石等無機填料。
另一方面,積層體1114之表面層1114C例如包含將乙烯-丙烯酸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或苯乙烯接枝丙烯樹脂中之至少任一者摻合至聚丙烯系樹脂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於該情形時,乙烯-丙烯酸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或苯乙烯接枝丙烯樹脂只要相對於聚丙烯系樹脂100質量份,添加較佳為10質量份至50質量份、尤佳為15質量份至40質量份左右即可。
再者,於所圖示之例中,積層體1114包含基材層1114A、表面下層1114B及表面層1114C之3層,但於另一例中,積層體1114亦可包含追加之層。例如,積層體1114於需要較高之剛性之情形時,亦可包含複數個基材層、及將基材層彼此接著之接著層。接著層例如包含胺基甲酸酯系彈性體、苯乙烯系彈性體、順丁烯二酸酐改性聚乙烯、順丁烯二酸酐改性聚丙烯、或乙烯乙酸乙烯酯(EVA)等。又,積層體1114亦可包含阻隔氧等之阻氣層。阻氣層例如包含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皂化物(EVOH)、聚偏二氯乙烯(PVDC)、或聚丙烯腈(PAN)等。
蓋體1130包含膜狀積層體1131,該積層體1131包含外層1131A及密封層1131B。外層1131A位於蓋體1130之正側、即不面向容器本體1110之側,發揮蓋體1130所需要之柔軟性或拉伸強度。外層1131A包含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或雙軸延伸尼龍膜(O-Ny)等。另一方面,密封層1131B位於蓋體1130之背側、即朝向容器本體1110之側,且面向形成於凸緣部1112之接合區域1140。密封層1131B例如包含無規聚丙烯(RPP)、嵌段聚丙烯(BPP)、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LLDPE)、或聚乙烯等之樹脂組合物。於本實施形態中,外層1131A與密封層1131B相互接合。再者,於另一實施形態中,積層體1131中亦可包含追加之層。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中,積層體1114之表面層1114C之凝聚強度係較接合區域1140中之蓋體1130與容器本體1110之間之接合強度弱,較構成積層體1114及積層體1131之除表面層1114C以外之各層之凝聚強度弱,且較積層體1114及積層體1131之各層之間之層間接合強度弱。亦即,於將表面下層1114B設為第1層,將表面層1114C設為第2層,將密封層1131B設為第3層,將外層1131A設為第4層之情形時,第2層之凝聚強度係較蓋體1130與容器本體1110之間之接合強度、第1層、第3層及第4層之凝聚強度、以及第1層與第2層之間及第3層與第4層之間之層間接合強度弱。藉此,如下所述,於本實施形態中,能夠藉由將表面層1114C設為凝聚破壞層而將容器1100容易地開封。再者,於本說明書中,凝聚強度意指藉由使構成積層體之各層之樹脂結合之分子間力(凝聚力)而發揮之強度。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所示,於接合區域1140之凹部1111側之端緣部,形成有第1樹脂蓄積部1121及第2樹脂蓄積部1122。第1樹脂蓄積部1121包含形成積層體1114之表面下層1114B及表面層1114C之樹脂,且具有朝凹部1111側傾斜之瘤狀剖面。第2樹脂蓄積部1122包含形成蓋體1130之密封層1131B之樹脂,且具有位於較第1樹脂蓄積部1121更靠凹部1111側之瘤狀剖面。如圖示般,表面層1114C以沿著第1樹脂蓄積部1121之表面,且通過第1樹脂蓄積部1121與第2樹脂蓄積部1122之間隙之方式形成。於以下之本實施形態之說明中,亦將第1樹脂蓄積部1121及第2樹脂蓄積部1122統稱為樹脂蓄積部1120。
(容器之開封動作)
其次,對容器1100之開封動作進行說明。於容器1100中,於例如大致矩形之平面形狀之角部,蓋體1130自凸緣部1112之周緣較大地延伸。使用者能夠藉由容易地捏持所延伸之蓋體1130之端部,並自此處起如圖2(A)所示般將蓋體1130剝離,而開始容器1100之開封。
此處,如上所述,表面層1114C之凝聚強度係較接合區域1140中之蓋體1130與表面層1114C之間之接合強度、積層體1114及積層體1131之除表面層1114C以外之各層之凝聚強度、以及積層體1114及積層體1131之各層之間之層間接合強度弱。因此,當使用者將蓋體1130剝離時,於對應於接合區域1140之位置,被蓋體1130拉拽之表面層1114C被凝聚破壞。藉此,表面層1114C之一部分與蓋體1130一併被剝離,表面層1114C之剩餘之部分殘留於表面下層1114B側。
進而,當使用者將蓋體1130剝離時,如圖2(B)所示般,於樹脂蓄積部1120,表面層1114C之凝聚破壞中斷,自此處起以後僅蓋體1130被剝離。其原因在於,於樹脂蓄積部1120中,表面層1114C之凝聚破壞沿第1樹脂蓄積部1121之形狀進行。於第1樹脂蓄積部1121之表面與第2樹脂蓄積部1122之表面相互背離之接合區域1140之端緣1140E附近,表面層1114C自兩側被拉拽而斷裂,從而自蓋體1130側離開。
本實施形態之容器1100係按如上所述之順序進行開封。若使積層體1114之表面層1114C之凝聚強度變弱,則於開封時使用者將蓋體1130剝離之力較小即可,開封變得容易。另一方面,開封前,於容器本體1110與蓋體1130相互接合之狀態下,內部空間SP之內壓作用於接合區域1140。由於能夠使接合區域1140中之蓋體1130與容器本體1110之間之接合強度較表面層1114C之凝聚強度強,故而即便於如上所述般藉由使表面層1114C之凝聚強度變弱而使得開封變得容易之情形時,亦能夠使蓋體1130與容器本體1110之間之接合強度保持較強之狀態而對抗較高之內壓。此外,於接合區域1140中,應力集中於第1樹脂蓄積部1121之凹部1111側之根部附近,因此接合區域1140更能夠對抗高於未形成樹脂蓄積部之情形之內壓。以此方式,於本實施形態之容器1100中,能夠兼顧開封性與耐內壓性。
(蒸氣通過部之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所示,於容器1100之接合區域1140形成蒸氣通過部1141。此處,蒸氣通過部1141係能夠於容器1100之內部空間SP之內壓上升時使內部空間SP連通於外部空間之部分。更具體而言,蒸氣通過部1141包含蓋體1130與容器本體1110未接合之未接合區域、或蓋體1130與容器本體1110以相對較弱之每單位面積之接合強度接合之弱接合區域。具體而言,如下所述,弱接合區域可為區域內之接合面積與其他區域相同且接合強度較其他區域弱之區域。又,弱接合區域亦可為接合強度與其他區域相同且區域內之接合面積小於其他區域之區域。或者,弱接合區域還可為區域內之接合面積小於其他區域,且接合強度較其他區域弱之區域。於所圖示之例中,於大致矩形狀之接合區域1140之兩個長邊之各者之中央附近形成蒸氣通過部1141。再者,關於蒸氣通過部1141中之未接合區域或弱接合區域之配置之具體例,將於下文敍述。
藉由形成如上所述之蒸氣通過部1141,於將容器1100不開封地放入至微波爐中將食品等內容物進行加熱時,被加熱之內容物所產生之水蒸氣之一部分經由蒸氣通過部1141而釋出。例如,於蒸氣通過部1141中,形成有於寬度方向上橫穿接合區域1140之未接合區域,內部空間SP連通於外部空間。又,例如,於蒸氣通過部1141中,形成有於寬度方向上橫穿接合區域1140之弱接合區域、或者未接合區域或弱接合區域以形成內壓之集中部分之方式配置,藉由因水蒸氣之產生而上升之內部空間SP之內壓,使得蓋體1130與容器本體1110之間之接合被破壞,藉此內部空間SP連通於外部空間。
此處,就蒸氣排出之功能本身而言,蒸氣通過部1141可謂具有與設置於先前之容器之用於蒸氣排出之開孔相同之功能。然而,於本實施形態之容器1100中,藉由如上所述之構成,能夠不損害開封性地加強容器本體1110與蓋體1130之間之接合強度,而對抗較高之內壓。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可使配置於蒸氣通過部1141之未接合區域或弱接合區域之大小及數量與例如於先前之容器中進行相同之蒸氣排出之情形相比更小或更少。
如已述般,利用微波爐進行之加熱根據機型或個體而偏差較大,但由於如上所述般容器1100具有較高之耐內壓性,故而即便不使配置於蒸氣通過部1141之未接合區域或弱接合區域超過需要地變大或變多,亦能夠確實地防止容器1100之破裂。藉由如此將蒸氣通過部1141之大小及數量製成所需最小限度,能夠於加熱時使容器內充滿更多之水蒸氣,而使加熱效率提高。又,藉由能夠增加容器1100之內壓,亦能夠與壓力鍋同樣地進行內容物之加壓調理。
於圖3A及圖3B中,表示了蒸氣通過部1141包含於寬度方向上橫穿接合區域1140之3個部位之狹縫狀未接合區域1141A或弱接合區域1141B之例。另一方面,於圖4A及圖4B中,表示了蒸氣通過部1141包含斜向地橫穿接合區域1140之2個部位之狹縫狀未接合區域1141A或弱接合區域1141B之例。如該等例所示般,於蒸氣通過部1141中,可配置於寬度方向上(亦可斜向地)橫穿接合區域1140之1個或複數個狹縫狀未接合區域1141A及弱接合區域1141B。
於圖5A及圖5B中,表示了於蒸氣通過部1141中,弱接合區域1141B形成於包含接合區域1140沿寬度方向突出之部分之前端的區域之例。更具體而言,於圖5A所示之例中,形成於蒸氣通過部1141之弱接合區域1141B形成於包含接合區域1140自內部空間SP之側朝向外部空間呈V字形突出之部分之前端的區域。另一方面,於圖5B所示之例中,弱接合區域1141B形成於包含接合區域1140自外部空間朝向內部空間SP之側呈V字形突出之部分之前端的區域。藉由設為如圖5A或圖5B般之V字形,能夠控制接合被破壞所需要之內壓耐性。藉此,弱接合區域1141B中之蓋體1130與容器本體1110之間之接合之破壞、及其後之水蒸氣經由蒸氣通過部1141之向外部空間之釋出穩定地發生。再者,即便於在上述例中形成未接合區域1141A以代替弱接合區域1141B之情形時,亦因相同之原理而水蒸氣之經由蒸氣通過部1141之向外部空間之釋出穩定地發生。又,於所圖示之例中,僅於接合區域1140突出之部分之前端附近形成有弱接合區域1141B,但弱接合區域1141B亦可形成於接合區域1140突出之部分之全體。於形成未接合區域1141A之情形時亦相同。
於圖6A及圖6B中,表示了於蒸氣通過部1141中,弱接合區域1141B形成於包含接合區域1140沿寬度方向鼓出之部分之頂部的區域之例。更具體而言,於圖6A所示之例中,形成於蒸氣通過部1141之弱接合區域1141B形成於包含接合區域1140自內部空間SP之側朝向外部空間呈圓弧形鼓出之部分之頂部的區域。另一方面,於圖6B所示之例中,弱接合區域1141B形成於包含接合區域1140自外部空間朝向內部空間SP之側呈圓弧形鼓出之部分之頂部的區域。藉由設為如圖6A或圖6B般之圓弧形,能夠控制接合被破壞所需要之內壓耐性。藉此,弱接合區域1141B中之蓋體1130與容器本體1110之間之接合之破壞、及其後之水蒸氣之經由蒸氣通過部1141之向外部空間之釋出穩定地發生。再者,即便於在上述例中形成未接合區域1141A以代替弱接合區域1141B之情形時,亦因相同之原理而水蒸氣之經由蒸氣通過部1141之向外部空間之釋出穩定地發生。又,於所圖示之例中,僅於接合區域1140鼓出之部分之頂部附近形成有弱接合區域1141B,但弱接合區域1141B亦可形成於接合區域1140鼓出之部分之全體。於形成未接合區域1141A之情形時亦相同。
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在蒸氣通過部1141中於包含接合區域1140沿寬度方向突出或鼓出之部分之前端或頂部之區域形成弱接合區域1141B或未接合區域1141A,而形成內壓之集中部分,從而能夠於內部空間SP之內壓上升時使蓋體1130與容器本體1110之間之接合之破壞、及經由蒸氣通過部1141之水蒸氣之釋出穩定地發生。再者,此時產生之蓋體1130與容器本體1110之間之接合之破壞係藉由容器本體1110之表面層1114C與蓋體1130之密封層1131B之間之界面剝離、或形成於表面層1114C與密封層1131B之間之接合層中之凝聚剝離而產生。亦即,上述例之弱接合區域1141B中之接合之破壞和容器本體1110之表面層1114C與基材層1114A之間之層間剝離不同。
於圖7A及圖7B中,表示了蒸氣通過部1141包含沿接合區域1140之寬度方向相互並列地配置之未接合區域1141A及弱接合區域1141B之例。於該等例中,於藉由內容物之加熱時上升之內部空間SP之內壓而將弱接合區域1141B中之蓋體1130與容器本體1110之間之接合破壞之後,水蒸氣經由未接合區域1141A被釋出。於圖7A所示之例中,弱接合區域1141B配置於內部空間SP側,未接合區域1141A配置於外部空間側。未接合區域1141A為狹縫狀,且形成有小於弱接合區域1141B之連通路徑。於圖7A之例中,藉由弱接合區域1141B較廣地面向內部空間SP,而於內壓之上升時弱接合區域1141B之接合易被破壞,另一方面,藉由狹縫狀未接合區域1141A限制所釋出之水蒸氣之流量,而內容物之加熱效率提高。再者,弱接合區域1141B既可僅形成於蒸氣通過部1141,亦可於包含除蒸氣通過部1141以外之凸緣部1112之全周形成於接合區域1140之內部空間SP側。又,於所圖示之例中,接合區域1140與弱接合區域1141B於接合區域1140之寬度方向上隔離,但接合區域1140與弱接合區域1141B亦可於接合區域1140之寬度方向上密接。
另一方面,於圖7B所示之例中,未接合區域1141A配置於內部空間SP側,弱接合區域1141B配置於外部空間側。於該例中亦為,未接合區域1141A為狹縫狀,且形成有小於弱接合區域1141B之連通路徑。於圖7B之例中,藉由狹縫狀未接合區域1141A作為阻尼孔發揮功能,而施加於弱接合區域1141B之內壓被減壓,因此能夠於弱接合區域1141B之接合被破壞之前之期間內進而提高內部空間SP之內壓。若此種蒸氣通過部1141之配置與容器1100之耐內壓性能恰當地組合,則能夠使內容物之加熱效率進一步提高。於該情形時亦為,弱接合區域1141B既可僅形成於蒸氣通過部1141,亦可於包含除蒸氣通過部1141以外之凸緣部1112之全周形成於接合區域1140之外部空間側。又,於所圖示之例中,接合區域1140與弱接合區域1141B於接合區域1140之寬度方向上隔離,但接合區域1140與弱接合區域1141B亦可於接合區域1140之寬度方向上密接。
圖8係表示形成於圖1所示之容器之弱接合區域之另一例之圖。上述例中之弱接合區域1141B係區域內之接合面積與其他區域相同且接合強度較其他區域弱之區域,但亦可如圖8A至圖8C所示般,區域內之接合面積小於其他接合區域1140之區域作為弱接合區域1141B而發揮功能。於圖8A中,表示了於弱接合區域1141B中呈網狀地形成接合區域1140之例。於該情形時,於網眼之間的部分蓋體1130與容器本體1110之間未被接合,因此接合面積與其他部分相比相對變小。於圖8B中,表示了於弱接合區域1141B中窄幅地形成接合區域1140之例。於該情形時,窄幅部分中之接合面積亦與其他部分相比相對變小。於圖8C中,表示了於弱接合區域1141B中呈點狀形成接合區域1140之例。點相互重疊,作為整體地將內部空間SP與外部空間之間阻隔。於該情形時,亦由於在點之間之部分蓋體1130與容器本體1110之間未被接合,故而接合面積與其他部分相比相對變小。
再者,於上述所說明之例中,對未接合區域1141A與弱接合區域1141B基本上可互換者進行了說明,但亦存在個別之優點。例如,於未接合區域1141A之情形時,由於蒸氣通過部1141中容器本體1110與蓋體1130之間被開放之部分之大小已確定,故而複數個容器1100之間自蒸氣通過部1141能夠釋出之水蒸氣之流量之變動較小。關於該方面,若為弱接合區域1141B,則存在容器本體1110與蓋體1130之間之接合之破壞越過弱接合區域1141B與接合區域1140之其他部分之交界並擴展、或者相反未到達至交界之可能性,因此複數個容器1100之間自蒸氣通過部1141能夠釋出之水蒸氣之流量之變動較大。
另一方面,於弱接合區域1141B之情形時,由於在內部空間SP之內壓上升之前容器本體1110與蓋體1130之間被密封,故而於加熱前之階段中能夠將容器1100與未形成蒸氣通過部1141之密封容器同樣地處理。關於該方面,若為未接合區域1141A,則於容器1100被製造後之階段中由於容器本體1110與蓋體1130之間未接合,故而存在需要與未形成蒸氣通過部1141之密封容器不同之處理之情形。但,例如於如容器1100由外裝膜包裝、或者內容物僅為固形物般之情形時,亦能夠將形成有未接合區域1141A之容器1100與密封容器同樣地處理。
(容器之製造方法)
圖9係用以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的圖。如圖9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容器1100之製造步驟包括使用環狀密封盤1601藉由熱密封將蓋體1130與容器本體1110之間接合之步驟。此處,環狀密封盤1601包含:鼓出部1602,其面向形成於容器本體1110之凸緣部1112之接合區域1140之內周側、即凹部1111側之端緣部;及傾斜面1603,其自鼓出部1602朝向外側擴展。再者,與包含鼓出部1602及傾斜面1603之環狀密封盤1601分開地,為了將接合區域1140之外周側接合,亦可配置包含相對於凸緣部1112大致平行之平坦面1604之追加之環狀密封盤1605。
於上述製造步驟中,於環狀密封盤1601自圖中之上側下降時,鼓出部1602較其他部分更先抵接於蓋體1130。其後,傾斜面1603依序抵接於蓋體1130。於鼓出部1602及傾斜面1603所抵接之部分,對形成蓋體1130及容器本體1110之樹脂自環狀密封盤1601施加熱,藉由熱密封將蓋體1130與容器本體1110之間接合。此時,於接合區域1140之內周側之端緣部,因所施加之熱而熔融之形成容器本體1110之表面下層1114B及表面層1114C、以及蓋體1130之密封層1131B之樹脂藉由鼓出部1602而被擠出至凹部1111側,從而形成第1樹脂蓄積部1121及第2樹脂蓄積部1122。
此處,藉由調節環狀密封盤1601之鼓出部1602之大小,能夠使要形成之第1樹脂蓄積部1121及第2樹脂蓄積部1122之大小變化。例如,若於接合區域1140之一部分使環狀密封盤1601之鼓出部1602小於其他部分,則於該部分,第1樹脂蓄積部1121及第2樹脂蓄積部1122變得小於其他部分。再者,若於接合區域1140之一部分使環狀密封盤1601不形成鼓出部1602,且將自接合區域1140之內周側至外周側為止之整體設為平坦面,則於該部分不形成第1樹脂蓄積部1121及第2樹脂蓄積部1122。
再者,若使形成於接合區域1140之一部分之第1樹脂蓄積部1121及第2樹脂蓄積部1122小於其他部分,則於該部分,容器本體1110與蓋體1130之間之接合能夠承受之內壓之大小變得小於其他部分。因此,藉由調節如上所述之環狀密封盤1601之鼓出部1602之大小而使第1樹脂蓄積部1121及第2樹脂蓄積部1122之大小變化,亦能夠形成作為蒸氣通過部1141而發揮功能之弱接合區域。
於如上所述之容器1100之製造步驟中,蒸氣通過部1141中所包含之未接合區域1141A係藉由例如將環狀密封盤1601、1605之鼓出部1602、傾斜面1603及平坦面1604局部地切缺而形成。或者,未接合區域1141A亦可藉由利用隔熱材料等將自鼓出部1602、傾斜面1603及平坦面1604施加至蓋體1130之熱局部地阻隔而形成。另一方面,蒸氣通過部1141所包含之弱接合區域1141B係藉由例如於鼓出部1602、傾斜面1603及平坦面1604設置局部之凹凸而形成。或者,弱接合區域1141B亦可藉由利用隔熱材料等使自鼓出部1602、傾斜面1603及平坦面1604施加至蓋體1130之熱局部變弱而形成。作為另一方法,弱接合區域1141B亦可藉由使蓋體1130之外層1131A與密封層1131B之間之層間接合之強度變弱、或者局部地將外層1131A與密封層1131B之間不進行層間接合而形成。
(第1實施形態總結)
於如上述所說明般之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1100中,藉由使構成容器本體1110之積層體1114之表面層1114C之凝聚強度較蓋體1130與容器本體1110之間之接合強度、積層體1114及積層體1131之除表面層1114C以外之各層之凝聚強度、以及積層體1114及積層體1131之各層之間之層間接合強度弱,能夠不損害開封性地加強容器本體1110與蓋體1130之間之接合強度,而對抗高於先前之容器之內壓。換言之,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容器本體1110與蓋體1130之間,設置有一方面容易藉由來自外部之力將蓋體1130自容器本體1110剝離,一方面對抗內部空間SP之內壓之構造。又,藉由在接合區域1140之凹部1111側之端緣部形成第1樹脂蓄積部1121及第2樹脂蓄積部1122,能夠使容器1100之開封動作穩定,且使耐內壓性提高。藉由在此種容器1100形成蒸氣通過部1141,能夠一方面於內容物之加熱時將水蒸氣排出至外部而防止容器1100之破裂,一方面藉由限制自蒸氣通過部1141釋出之水蒸氣之量而使內部空間SP內充滿水蒸氣並且使內壓上升至某種程度,從而使內容物之加熱效率提高。
如本實施形態般設置包含未接合區域1141A或弱接合區域1141B之蒸氣通過部1141作為將內容物之加熱時內部空間SP中產生之水蒸氣排出至外部之機構係如以下所述般對於防止容器1100之變形較為有效。當因水蒸氣之產生而內部空間SP之內壓上升時,會產生蓋體1130之隆起、或因對容器本體1110與蓋體1130之間之接合區域1140之內周緣施加應力所導致之凸緣部1112之升起。由於本實施形態之蒸氣通過部1141形成於容器本體1110與蓋體1130之間,故而通過該蒸氣通過部1141之水蒸氣所受到之阻力之反作用力朝與使如上所述之蓋體1130之升起或凸緣部1112之升起發生之應力不同之方向、具體而言水平方向(容器1100被保持為水平之情形)施加。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於設置有蒸氣通過部1141之容器1100中,能夠有效地抑制內壓之上升時之變形。
(第2實施形態)
圖10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容器之立體圖。圖11係表示圖10所示之容器之開封動作之局部剖視圖。
本實施形態之容器1200包含與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1100相同之形狀之容器本體1210、及蓋體1230。具體而言,容器本體1210包含凹部1111、及沿凹部1111之周緣形成之凸緣部1112。凸緣部1112自凹部1111之周緣朝外側延伸。蓋體1230藉由在形成於凸緣部1112之接合區域1140接合於容器本體1210而與凹部1111之間形成內部空間SP。於容器1200中,亦於接合區域1140形成蒸氣通過部1141。再者,關於蒸氣通過部1141之構成,由於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而省略重複之說明。
如圖11所示,容器本體1210包含積層體1214,該積層體1214包含基材層1114A、表面下層1114B及表面層1214C。作為與第1實施形態之積層體1114之差異,表面層1214C與基材層1114A及表面下層1114B同樣地包含例如含有選自由烯烴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及聚酯系樹脂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任一者之樹脂。另一方面,蓋體1230包含積層體1231,該積層體1231包含外層1131A及密封層1231B。作為與第1實施形態之積層體1131之差異,密封層1231B包含例如苯乙烯接枝丙烯樹脂、或接著性聚烯烴樹脂等。
藉由此種積層體1214及積層體1231之構成,於本實施形態中,密封層1231B之凝聚強度變得較接合區域1140中之蓋體1230與容器本體1210之間之接合強度弱,較積層體1214及積層體1231之除密封層1231B以外之各層之凝聚強度弱,且較積層體1214及積層體1231之各層之間之層間接合強度弱。亦即,於將表面下層1114B設為第1層,將表面層1214C設為第2層,將密封層1231B設為第3層,將外層1131A設為第4層之情形時,第3層之凝聚強度較蓋體1230與容器本體1210之間之接合強度、第1層、第2層及第4層之凝聚強度、以及第1層與第2層之間及第3層與第4層之間之層間接合強度弱。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亦如圖11所示般,於接合區域1140之凹部1111側之端緣部,形成有第1樹脂蓄積部1221及第2樹脂蓄積部1222。第1樹脂蓄積部1221包含形成容器本體1210之表面下層1114B及表面層1214C之樹脂,且具有朝凹部1111側傾斜之瘤狀剖面。第2樹脂蓄積部1222包含形成蓋體1230之密封層1231B之樹脂,且具有位於較第1樹脂蓄積部1221更靠凹部1111側之瘤狀剖面。於以下之本實施形態之說明中,亦將第1樹脂蓄積部1221及第2樹脂蓄積部1222統稱為樹脂蓄積部1220。
(容器之開封動作)
其次,對如上所述之容器1200之開封動作進行說明。於容器1200中亦藉由使用者捏持自凸緣部1112之周緣較大地延伸之蓋體1230之端部,並自此處起如圖11(A)所示般將蓋體1230剝離,而開始容器1200之開封之方面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但,於本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密封層1231B之凝聚強度變得較蓋體1230與容器本體1210之間之接合強度、除密封層1231B以外之各層之凝聚強度、以及積層體1214及積層體1231之各層之間之層間接合強度弱。因此,當使用者將蓋體1230剝離時,於對應於接合區域1140之位置,接合於容器本體1210之密封層1231B被凝聚破壞。藉此,蓋體1230於將密封層1231B之一部分殘留於容器本體1110之表面層1214C側之狀態下被剝離。
進而,當使用者將蓋體1230剝離時,如圖11(B)所示般,於樹脂蓄積部1220中密封層1231B之凝聚破壞中斷,自此處起以後密封層1231B之整體與蓋體1230一併被剝離。其原因在於,於樹脂蓄積部1220中,以與密封層1231B之凝聚破壞進行之方向交叉之方式形成有第2樹脂蓄積部1222。於第1樹脂蓄積部1221之表面與第2樹脂蓄積部1222之表面相互背離之接合區域1140之端緣1140E附近,密封層1231B自兩側被拉拽而斷裂,從而自容器本體1210側離開。
本實施形態之容器1200係按如上所述之順序進行開封。若使積層體1231之密封層1231B之凝聚強度變弱,則於開封時使用者將蓋體1230剝離之力較小即可,開封變得容易。另一方面,開封前,於容器本體1210與蓋體1230相互接合之狀態下,內部空間SP之內壓作用於接合區域1140。由於能夠使接合區域1140中之蓋體1230與容器本體1210之間之接合強度較密封層1231B之凝聚強度強,故而即便於如上所述般藉由使密封層1231B之凝聚強度變弱而使得開封變得容易之情形時,亦能夠使蓋體1230與容器本體1210之間之接合強度保持較強之狀態而對抗較高之內壓。此外,於接合區域1140中應力集中於第1樹脂蓄積部1121之凹部1111側之根部附近,因此接合區域1140更能夠對抗高於未形成樹脂蓄積部之情形之內壓。以此方式,於本實施形態之容器1200中,能夠兼顧開封性與耐內壓性。
(第2實施形態總結)
於如上述所說明般之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容器1200中,藉由使構成蓋體1230之積層體1231之密封層1231B之凝聚強度較蓋體1230與容器本體1210之間之接合強度、積層體1214及積層體1231之除密封層1231B以外之各層之凝聚強度、以及積層體1114及積層體1231之各層之間之層間接合強度弱,能夠不損害開封性地加強容器本體1210與蓋體1230之間之接合強度,而對抗高於先前之容器之內壓。又,藉由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形成第1樹脂蓄積部1121及第2樹脂蓄積部1222,能夠使容器1200之開封動作穩定,且使耐內壓性提高。藉由在此種容器1200形成蒸氣通過部1141,能夠一方面於內容物之加熱時將水蒸氣排出至外部而防止容器1200之破裂,一方面藉由限制自蒸氣通過部1141釋出之水蒸氣之量而使內部空間SP充滿水蒸氣並且使內壓上升至某種程度,從而使內容物之加熱效率提高。
(第3實施形態)
圖12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容器之立體圖。相對於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中容器本體1110、1210具有大致矩形之平面形狀,本實施形態之容器1300之容器本體1310具有大致圓形之平面形狀。容器本體1310包含凹部1311、及沿凹部1311之周緣形成且自凹部1311之周緣朝外側延伸之凸緣部1312。蓋體1330係覆蓋凹部1311之開口之膜狀構件,且藉由在形成於凸緣部1312之接合區域1340接合於容器本體1310而與凹部1311之間形成內部空間SP。
雖未圖示,但容器本體1310與蓋體1330包含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積層體1114及積層體1131之組合、或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之積層體1214及積層體1231之組合。藉此,於本實施形態中,亦與第1及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能夠不損害開封性地加強容器本體1310與蓋體1330之間之接合強度,而對抗高於先前之容器之內壓。藉由形成樹脂蓄積部,能夠使容器1300之開封動作穩定且使耐內壓性提高之方面亦與第1及第2實施形態相同。又,於本實施形態中,亦於容器1300之接合區域1340形成與第1及第2實施形態相同之蒸氣通過部1341,但由於容器1300之耐內壓性較高,故而能夠限制自蒸氣通過部1341釋出之水蒸氣之量,而使內部空間SP充滿水蒸氣,並且使內壓上升至某種程度。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亦能夠一方面防止容器之破裂,一方面利用被加熱之內容物所產生之水蒸氣使加熱效率提高。
(第4實施形態)
圖13係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容器之俯視圖。圖14係圖13所示之容器之局部剖視圖,圖14A係沿圖13所示之A-A線之剖視圖,圖14B係沿圖13所示之B-B線之剖視圖。
本實施形態之容器1400除以下進行說明之部分以外,具有與上述第3實施形態之容器1300相同之構成。於容器1400中,形成藉由不形成樹脂蓄積部所得之弱接合區域1441B以代替如第1至第3實施形態所示般之蒸氣通過部,該弱接合區域1441B作為蒸氣通過部1441而發揮功能。如圖14A所示,於除蒸氣通過部1441以外之部位,於接合區域1340之凹部1311側之端緣部形成樹脂蓄積部1120,藉此容器本體1310與蓋體1330之間之接合能夠對抗較高之內壓。相對於此,如圖14B所示,於弱接合區域1441B中,於接合區域1340之凹部1311側之端緣部未形成樹脂蓄積部1120。因此,於弱接合區域1441B中,容器本體1310與蓋體1330之間之接合藉由較形成有樹脂蓄積部1120之部分低之內壓而破壞。具體而言,產生容器本體1310之表面層1114C與蓋體1330之密封層1131B之間之界面剝離、或形成於表面層1114C與蓋體1330之密封層1131B之間之接合層之凝聚剝離。
於此種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中,亦藉由形成蒸氣通過部1441,而獲得與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又,於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中之蒸氣通過部1141中,亦能夠採用如本實施形態般之藉由不形成樹脂蓄積部所得之弱接合區域。
(第5實施形態)
圖15係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容器之立體圖。於圖15(A)表示開封前之狀態,於圖15(B)中表示開封中之狀態。圖16係圖15所示之容器之局部剖視圖。圖16(A)及圖16(B)分別對應於圖15(A)及圖15(B)之狀態。
本實施形態之容器2100包含容器本體2110(第1容器本體)及蓋體2130(第2容器本體)。容器本體2110具有大致矩形之平面形狀,包含凹部2111、及沿凹部2111之周緣形成之凸緣部2112。凸緣部2112自凹部2111之周緣朝外側延伸。蓋體2130係覆蓋凹部2111之開口之膜狀構件,且藉由在形成於凸緣部2112之接合區域2140使用熱密封或超音波密封等接合於容器本體2110而與凹部2111之間形成內部空間SP。
如圖16所示,容器本體2110係將包含基材層2114A及表面層2114B之積層體2114藉由真空成形或壓空成形等而成形為包含凹部2111及凸緣部2112之形狀而成者。基材層2114A位於容器本體2110之外側,發揮保持容器本體2110之形狀所需要之剛性。表面層2114B位於容器本體2110之內側、即面向內部空間SP之側。於接合區域2140中,蓋體2130接合於積層體2114之表面層2114B。如下所述,接合區域2140中之蓋體2130與表面層2114B之間之接合強度較積層體2114中之基材層2114A與表面層2114B之間之層間接合強度強。
此處,積層體2114之基材層2114A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積層體1114之基材層1114A及表面下層1114B同樣地構成。另一方面,積層體2114之表面層2114B包含例如聚烯烴系樹脂。作為聚烯烴系樹脂,可例示:如均聚丙烯(HPP)、無規聚丙烯(RPP)、及嵌段聚丙烯般之聚丙烯系樹脂、如高密度聚乙烯(HDPE)、及低密度聚乙烯(LDPE)般之聚乙烯系樹脂,以及直鏈狀乙烯-α-烯烴共聚物等。再者,於所圖示之例中積層體2114包含基材層2114A及表面層2114B之2層,但亦可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積層體1114同樣地包含追加之層。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容器本體2110之凸緣部2112,形成沿著接合區域2140之切口2115。切口2115於較接合區域2140更靠凹部2111側之凸緣部2112,至少形成於積層體2114之表面層2114B。如下所述,切口2115係表面層2114B之欠缺部之例。於所圖示之例中,切口2115正好僅貫通表面層2114B且未到達至基材層2114A,但切口2115亦可到達至基材層2114A之一部分。或者,切口2115還可不貫通表面層2114B,而使表面層2114B以於容器2100之開封時能夠容易地斷裂之程度之厚度殘留。再者,切口2115之剖面形狀於所圖示之例中為V字形,但亦可為U字形或I字形等其他形狀。
蓋體2130包含膜狀積層體2131,該積層體2131包含外層2131A及密封層2131B。外層2131A位於蓋體2130之正側、即不面向容器本體2110之側,發揮蓋體2130所需要之柔軟性或拉伸強度。密封層2131B位於蓋體2130之背側、即面向容器本體2110之側,且於接合區域2140接合於構成容器本體2110之積層體2114之表面層2114B。此處,積層體2131之外層2131A及密封層2131B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積層體1131之外層1131A及密封層1131B同樣地構成。再者,於另一實施形態中,於積層體2131中亦可包含追加之層。
再者,於另一例中,構成蓋體2130之積層體2131亦可未必為膜狀,亦可為與構成容器本體2110之積層體2114同樣地成形為特定形狀之片狀積層體。於該情形時,容器2100可謂包含可互換之第1容器本體及第2容器本體。藉由構成第1容器本體之積層體包含第1層及第2層,且於第2層形成欠缺部,能夠利用第1層與第2層之層間剝離將容器2100開封。於上述例中,第1容器本體為容器本體2110,第2容器本體為蓋體2130,但亦能夠將第1容器本體設為蓋體2130,將第2容器本體設為容器本體2110,且於構成蓋體2130之積層體之第2層形成欠缺部。相同之構成於下述另一實施形態中亦能夠實現。
(容器之開封動作)
其次,對如上所述之容器2100之開封動作進行說明。於容器2100中,於例如大致矩形之平面形狀之角部,如圖16(A)所示般蓋體2130自容器本體2110之凸緣部2112之周緣較大地延伸。使用者能夠藉由容易地捏持所延伸之蓋體2130之端部,並自此處起將蓋體2130剝離,而開始容器2100之開封。
此處,如上所述,接合區域2140中之蓋體2130與表面層2114B之間之接合強度較積層體2114之基材層2114A與表面層2114B之間之層間接合強度強。因此,當如上所述般使用者將蓋體2130剝離時,於接近積層體2114之端部之接合區域2140中接合於蓋體2130之表面層2114B與蓋體2130一併被剝離,另一方面,積層體2114之基材層2114A與表面層2114B之間進行層間剝離。
進而,當使用者將蓋體2130剝離時,如圖16(B)所示般,於切口2115,表面層2114B自蓋體2130離開,自此處起以後僅蓋體2130被剝離。其原因在於,如上所述,切口2115貫通表面層2114B地形成、或者被設為能夠藉由切口2115使表面層2114B容易地斷裂之程度之厚度。
本實施形態之容器2100係按如上所述之順序進行開封。若使積層體2114之基材層2114A與表面層2114B之間之層間接合強度變弱,則於開封時使用者將蓋體2130剝離之力較小即可,開封變得容易。另一方面,開封前,於容器本體2110與蓋體2130相互接合之狀態下,內部空間SP之內壓集中於接合區域2140、更具體而言集中於接合區域2140之凹部2111側之端緣部。切口2115自接合區域2140之端緣部隔離,因此能夠防止以所集中之內壓以切口2115為起點而使積層體2114層間剝離之方式發揮作用。因此,即便於如上所述般藉由使層間接合強度變弱而使開封變得容易之情形時,亦能夠藉由加強蓋體2130與表面層2114B之間之接合強度而對抗較高之內壓。以此方式,於本實施形態之容器2100中,能夠兼顧開封性與耐內壓性。
(蒸氣通過部之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5所示,於容器2100之接合區域2140形成蒸氣通過部2141。再者,蒸氣通過部2141之概略性構成及作用效果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蒸氣通過部1141相同。以下,對本實施形態之蒸氣通過部2141中之未接合區域或弱接合區域之配置之具體例進行說明。
於圖17A及圖17B中,表示了與上述中參照圖3A及圖3B所說明之例相同之蒸氣通過部2141之例。另一方面,於圖18A及圖18B中,表示了與上述中參照圖4A及圖4B所說明之例相同之蒸氣通過部2141之例。於圖19A及圖19B中,表示了與上述中參照圖5A及圖5B所說明之例相同之蒸氣通過部2141之例。於圖20A及圖20B中,表示了與上述中參照圖6A及圖6B所說明之例相同之蒸氣通過部2141之例。又,亦能夠構成與上述中參照圖8A至圖8C所說明之例相同之蒸氣通過部2141。
於圖21A及圖21B中,表示了蒸氣通過部2141包含沿接合區域2140之寬度方向相互並列地配置之未接合區域2141A及弱接合區域2141B之例。於該等例中,於藉由內容物之加熱時所上升之內部空間SP之內壓而弱接合區域2141B中之蓋體2130與容器本體2110之間之接合被破壞之後,水蒸氣經由未接合區域2141A被釋出。於圖21A所示之例中,弱接合區域2141B配置於內部空間SP側,未接合區域2141A配置於外部空間側。未接合區域2141A為狹縫狀,且形成有小於弱接合區域2141B之連通路徑。於圖21A之例中,藉由弱接合區域2141B較廣地面向內部空間SP,而於內壓之上升時弱接合區域2141B之接合易被破壞,另一方面,藉由狹縫狀未接合區域2141A限制所釋出之水蒸氣之流量,而內容物之加熱效率提高。再者,弱接合區域2141B既可僅形成於蒸氣通過部2141,亦可於包含除蒸氣通過部2141以外之凸緣部2112之全周形成於接合區域2140之內部空間SP側。又,於所圖示之例中,接合區域2140與弱接合區域2141B於接合區域2140之寬度方向上密接,但接合區域2140與弱接合區域2141B亦可於接合區域2140之寬度方向上隔離。
另一方面,於圖21B所示之例中,未接合區域2141A配置於內部空間SP側,弱接合區域2141B配置於外部空間側。於該例中亦為,未接合區域2141A為狹縫狀,且形成有小於弱接合區域2141B之連通路徑。於圖21B之例中,藉由狹縫狀未接合區域2141A作為阻尼孔發揮功能,而施加至弱接合區域2141B之內壓被減壓,因此能夠於弱接合區域2141B之接合被破壞之前之期間內進而提高內部空間SP之內壓。若此種蒸氣通過部2141之配置與容器2100之耐內壓性能恰當地組合,則能夠使內容物之加熱效率進一步提高。於該情形時亦為,弱接合區域2141B既可僅形成於蒸氣通過部2141,亦可於包含除蒸氣通過部2141以外之凸緣部2112之全周形成於接合區域2140之外部空間側。又,於所圖示之例中,接合區域2140與弱接合區域2141B於接合區域2140之寬度方向上密接,但接合區域2140與弱接合區域2141B亦可於接合區域2140之寬度方向上隔離。
(第5實施形態總結)
於如上述所說明般之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容器2100中,藉由在接合區域2140中以較構成積層體2114之基材層2114A與表面層2114B之間之層間接合強度強的接合強度將蓋體2130接合於表面層2114B,且形成沿著接合區域2140之內周之切口2115,能夠不損害開封性地加強容器本體2110與蓋體2130之間之接合強度,而對抗高於先前之容器之內壓。換言之,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容器本體2110與蓋體2130之間,設置有一方面容易藉由來自外部之力將蓋體2130自容器本體2110剝離,一方面對抗內部空間SP之內壓之構造。藉由在此種容器2100形成蒸氣通過部2141,能夠一方面於內容物之加熱時將水蒸氣排出至外部而防止容器2100之破裂,一方面藉由限制自蒸氣通過部2141釋出之水蒸氣之量而使內部空間SP充滿水蒸氣並且使內壓上升至某種程度,從而使內容物之加熱效率提高。又,關於容器2100之變形防止,亦能夠獲得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
(第6實施形態)
圖22係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之容器之立體圖。於圖22(A)中表示開封前之狀態,於圖22(B)中表示開封中之狀態。圖23係圖22所示之容器之局部剖視圖。圖23A係沿圖22(A)所示之A-A線之剖視圖,圖23B係沿圖22(A)所示之B-B線之剖視圖。圖23C係沿變化例之容器之B-B線之剖視圖。
本實施形態之容器2200包含容器本體2210及蓋體2230。容器本體2210具有大致圓形之平面形狀,包含凹部2211、及沿凹部2211之周緣形成之凸緣部2212。凸緣部2212自凹部2211之周緣朝外側延伸。蓋體2230係覆蓋凹部2211之開口之膜狀構件,且藉由在形成於凸緣部2212之接合區域2240使用熱密封或超音波密封等接合於容器本體2210,而與凹部2211之間形成內部空間SP。於容器2200中,亦於接合區域2240形成蒸氣通過部2141。再者,關於蒸氣通過部2141之構成,由於與上述第5實施形態相同,故而省略重複之說明。
如圖23所示,容器本體2210係將與上述第5實施形態相同之積層體2114藉由真空成形或壓空成形等成形為包含凹部2211及凸緣部2212之形狀而成者。蓋體2230亦包含與上述第5實施形態相同之膜狀積層體2131。蓋體2230係於接合區域2240中,使用熱密封、超音波密封、或接著劑等接合於表面層2114B。與第5實施形態同樣地,接合區域2240中之蓋體2230與表面層2114B之間之接合強度較積層體2114中之基材層2114A與表面層2114B之層間接合強度強。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亦與第5實施形態同樣地,於容器本體2210之凸緣部2212,形成沿著接合區域2240之切口2215。切口2215係於較接合區域2240更靠凹部2211側之凸緣部2212,至少形成於積層體2114之表面層2114B。與第5實施形態同樣地,切口2215之深度、及剖面形狀並不限於所圖示之例可為各種。
此外,於本實施形態中,容器本體2210包含:裙部2216,其形成於凸緣部2212之周緣;及台階部2217,其形成於裙部2216之周緣之一部分。於以圖22及圖23中之上下方向為基準之情形時,凸緣部2212自凹部2211之周緣大致水平地延伸,裙部2216自凸緣部2212之周緣朝下方傾斜地進一步延伸。台階部2217係裙部2216之周緣之一部分於較凸緣部2212更低一級之位置,與凸緣部2212平行地、即大致水平地延伸而成之部分。於台階部2217,形成有蓋體2230接合於積層體2114之表面層2114B之追加之接合區域2218。再者,於所圖示之例中,接合區域2240與追加之接合區域2218分離,但其等亦可連續地形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形成裙部2216,而包含凸緣部2212及裙部2216之容器本體2210之輪緣部分之剛性提高。藉此,容器本體2210不僅能夠對抗負荷或衝擊而保持形狀,而且於例如內部空間SP變為負壓而蓋體2230朝凹部2111側被拉拽之情形時,亦能夠抑制因蓋體2230之張力所引起之凸緣部2212之翹起。
另一方面,於形成裙部2216之情形時,如圖23A所示般,形成於凸緣部2212之接合區域2240變得自位於裙部2216之周緣之積層體2114之端部遠離,因此於將蓋體2230剝離而將容器2200開封時,於接合區域2240變得難以使基材層2114A與表面層2114B之間層間剝離。相對於此,如圖23B所示,於形成有台階部2217之部分,形成有接近積層體2114之端部之追加之接合區域2218,因此能夠於追加之接合區域2218使基材層2114A與表面層2114B之間容易地層間剝離。因此,容器2200亦能夠以如上述第5實施形態中參照圖16所說明般之動作容易地進行開封。
於圖23C中,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容器之剖視圖。於變化例之容器中,形成追加之切口2215B以代替圖23B所示之例中形成於台階部2217之追加之接合區域2218。再者,於圖23C所示之例中,切口2215A係與圖23B等之例中之切口2215同樣地形成。追加之切口2215B係形成於較切口2215A更靠凸緣部2212之外周側之表面層2114B之欠缺部。切口2215B亦與切口2215A同樣地,能夠以各種深度、及剖面形狀形成。再者,追加之切口2215B能夠形成於接合區域2240之外周緣之附近之任意位置。具體而言,追加之切口2215B可如圖示之例般形成於與接合區域2240之外周緣大致一致之位置,亦可形成於自接合區域2240之外周緣朝凸緣部2212之外周側離開之位置,還可形成於較接合區域2240之外周緣更靠凸緣部2212之內周側、即重疊於接合區域2240之位置。
於圖23C之例中,於使用者將蓋體2230剝離而將容器2200開封時,能夠以切口2215B為起點使基材層2114A與表面層2114B之間容易地層間剝離。以後,本變化例之容器亦能夠以如上述第5實施形態中參照圖16所說明般之動作進行開封。
(第6實施形態總結)
於如上述所說明般之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之容器2200中,亦藉由在接合區域2240中以較構成積層體2114之基材層2114A與表面層2114B之間之層間接合強度強的接合強度將蓋體2230接合於表面層2114B,且形成沿著接合區域2240之內周之切口2215,而能夠不損害開封性地加強容器本體2210與蓋體2230之間之接合強度,而對抗高於先前之容器之內壓。藉由在此種容器2200形成蒸氣通過部2141,能夠一方面於內容物之加熱時將水蒸氣排出至外部而防止容器2200之破裂,一方面藉由限制自蒸氣通過部2141釋出之水蒸氣之量而使內部空間SP充滿水蒸氣並且使內壓上升至某種程度,從而使內容物之加熱效率提高。
此外,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形成裙部2216,能夠使容器本體2210之輪緣部分之剛性提高。進而,藉由與裙部2216一併形成台階部2217,且於台階部2217形成追加之接合區域2218,而即便於形成裙部2216之情形時,亦能夠如上所述般不損害開封性地加強容器本體2210與蓋體2230之間之接合強度。
又,於圖23C所示之變化例之情形時,藉由形成追加之切口2215B,而即便不設置追加之接合區域2218亦能夠獲得上述本實施形態之效果。此外,如上所述般接合區域2240之外周緣亦可越過切口2215B而位於凸緣部2212之外周側,因此關於接合區域2240之外周緣,對於將蓋體2230接合於容器本體2210時之位置對準,容許某種程度之偏移。
(第7實施形態)
圖24係本發明之第7實施形態之容器之俯視圖。圖25係圖24所示之容器之局部剖視圖。圖25A係沿圖24所示之A-A線之剖視圖,圖25B係沿圖24所示之B-B線之剖視圖,圖25C係沿圖24所示之C-C線之剖視圖。
本實施形態之容器2300包含容器本體2310及蓋體2230。容器本體2310係與第6實施形態同樣地具有大致圓形之平面形狀,且包含凹部2211、及自凹部2211之周緣朝外側延伸之凸緣部2312。容器本體2310係於不形成裙部2216及台階部2217之方面與第6實施形態之容器本體2210不同,但除此以外,包含切口2215在內與容器本體2210同樣地構成。蓋體2230係與第6實施形態同樣地構成,於形成於凸緣部2312之接合區域2340接合於容器本體2310。接合區域2340包含環狀部2341及外側伸出部2342。於環狀部2341之一部分,形成未接合區域2341A。進而,蓋體2230於形成於凸緣部2312之環狀弱接合區域2341B中亦接合於容器本體2310。如下所述,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內部空間SP之內壓上升時使內部空間SP連通於外部空間之蒸氣通過部包含沿接合區域2340之寬度方向相互並列地配置之未接合區域2341A及弱接合區域2341B。此處,僅形成於環狀部2341之一部分之未接合區域2341A形成小於形成於凸緣部2312之全周之弱接合區域2341B的連通路徑。
上述接合區域2340之中,環狀部2341係如圖25A所示般,以相對於凸緣部2312之寬度相對較窄之寬度形成。藉此,若為環狀部2341,則接合區域2340自位於凸緣部2312之周緣之積層體2114之端部遠離,但另一方面,對於使用熱密封、超音波密封、或接著劑等將蓋體2230接合於容器本體2310時之位置對準,容許某種程度之偏移。
另一方面,接合區域2340之中,外側伸出部2342如圖25B所示般自環狀部2341朝向外側、即朝向凸緣部之周緣伸出。外側伸出部2342之平面形狀並不限於如圖示之例般之梯形,亦可為三角形或半圓形、U字形等其他形狀。又,於所圖示之例中,外側伸出部2342到達至凸緣部2212之周緣,但只要如下所述般於能夠使積層體2114之基材層2114A與表面層2114B之間之層間剝離開始之範圍內接近凸緣部2312之周緣即可,亦可未必到達至凸緣部2312之周緣。
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形成接近凸緣部2312之周緣之外側伸出部2342,能夠於將蓋體2230剝離而將容器2300開封時,使積層體2114之基材層2114A與表面層2114B之間容易地層間剝離。亦即,於本實施形態中,一方面藉由在除外側伸出部2342以外之環狀部2341中使接合區域2340之寬度變窄而容許位置對準之偏移,一方面形成外側伸出部2342而維持容器2300較高之開封性。
進而,如圖25C所示,未接合區域2341A係藉由接合區域2340之環狀部2341中斷而容器本體2310與蓋體2230之間局部地未接合之區域。但,環狀之弱接合區域2341B亦形成於形成未接合區域2341A之部分,因此於內部空間SP之內壓未上升之狀態下,容器本體2310與蓋體2230之間遍及凸緣部2312之全周地接合。此處,於容器本體2310與蓋體2230相互接合之狀態下,內部空間SP之內壓集中於環狀弱接合區域2341B之凹部2211側之端緣部,因此當內部空間SP之內壓上升時,首先,於環狀弱接合區域2341B之某一部分,容器本體2310與蓋體2230之間之接合被破壞。於如圖示之例般未接合區域2341A與弱接合區域2341B於接合區域2340之寬度方向上隔離之情形時,水蒸氣自弱接合區域2341B之接合被破壞之部分通過環狀部2341與弱接合區域2341B之間到達至未接合區域2341A,並自未接合區域2341A排出至外部空間。或者,於未接合區域2341A與弱接合區域2341B於接合區域2340之寬度方向上密接之情形時,於弱接合區域2341B之圓周方向上接合之破壞進行,若於鄰接於未接合區域2341A之部分,弱接合區域2341B之接合被破壞,則水蒸氣被排出至外部空間。
如已述般,於弱接合區域2341B中產生之蓋體2230與容器本體2310之間之接合之破壞係容器本體2310之表面層2114B與蓋體2230之密封層2131B之間之界面剝離、或形成於表面層2114B與密封層2131B之間之接合層中之凝聚剝離,與表面層2114B與基材層2114A之間之層間剝離不同。若如圖示之例般弱接合區域2341B之端緣部與切口2215隔離,則內壓不會以使基材層2114A與表面層2114B之間層間剝離之方式發揮作用,因此於除未接合區域2341A以外,內部空間SP不會連通於外部空間。
其結果,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因水蒸氣之產生而上升之內部空間SP之內壓,蓋體2230與容器本體2310之間之接合於弱接合區域2341B之一部分被破壞,藉由蓋體2230與容器本體2310未接合之部分到達至未接合區域2341A而內部空間SP連通於外部空間。亦即,於本實施形態中,形成於接合區域2340之環狀部2341之未接合區域2341A、與形成於環狀部2341之內側之環狀弱接合區域2341B之組合係作為能夠於內部空間SP之內壓上升時使內部空間SP連通於外部空間之蒸氣通過部而發揮功能。
再者,以上所說明之第5實施形態至第7實施形態之構成可互換。例如,於具有如第5實施形態般之大致矩形之平面形狀之容器本體2110中,亦可形成如第6實施形態般之裙部2216及台階部2217。或者,於具有大致矩形之平面形狀之容器本體2110之凸緣部2112,亦可形成包含環狀部2341及外側伸出部2342之接合區域2340、未接合區域2341A、以及弱接合區域2341B。以下進行說明之各種變化例亦能夠同樣地應用於第5實施形態至第7實施形態。
(變化例)
圖26及圖27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圖。如圖26(A)所示,於本變化例中,於位於容器本體2110之凸緣部2112之周緣的積層體2114之端部,於表面層2114B之端緣,形成覆蓋基材層2114A之端緣之垂下部2114P。於容器2100之開封時,如圖26(B)所示般,表面層2114B包含垂下部2114P在內自基材層2114A層間剝離而與蓋體2130一併被剝離。或者,亦可為,表面層2114B於垂下部2114P斷裂,垂下部2114P之前端殘留於基材層2114A側。關於此種積層體2114之端部之形狀,可藉由如下方式形成,即,如圖27所示般,於在容器2100之製造步驟中將積層體2114於對應於凸緣部2112之周緣之位置沖裁時,於使用導件2601A、2601B夾住凸緣部2112之外側之狀態下,自凸緣部2112之背側、即積層體2114之基材層2114A所在之側抵接沖裁模具2602而將積層體2114沖裁。
例如,當於接近於積層體2114之端部而形成之接合區域2140,使用熱密封將蓋體2130接合於表面層2114B時,根據熱密封之溫度、壓力、及各個樹脂之熔融黏度等條件,存在熔融之樹脂自接合區域2140流出之可能性。此時,若所流出之樹脂到達至積層體2114之端部,並越過表面層2114B之端緣到達至基材層2114A之端緣,則於容器2100之開封時難以使基材層2114A與表面層2114B之間層間剝離。於本變化例中,藉由如上所述般於表面層2114B形成垂下部2114P,來防止所流出之樹脂到達至基材層2114A之端緣。因此,於本變化例中,能夠藉由例如高溫及高壓之熱密封將蓋體2130接合至表面層2114B,而進一步提高容器2100之耐內壓性。
圖28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圖。如圖28所示,於本變化例中,於位於較接合區域2140更靠凹部2111側之凸緣部2112與凹部2111之交界附近形成表面層2114B之薄壁部2120以代替形成於容器本體2110之凸緣部2112之切口2115。薄壁部2120於例如將積層體2114成形為包含凹部2111及凸緣部2112之形狀時,藉由利用凸緣部2112之擠壓使基材層2114A之樹脂朝表面層2114B側鼓出而形成。於薄壁部2120中,可如圖示之例般使表面層2114B局部較薄地成形、或者亦可使表面層2114B局部中斷。
如本變化例般,即便於在表面層2114B中形成薄壁部2120之情形時,亦於薄壁部2120中表面層2114B中斷、或者被設為能夠容易地斷裂之程度之厚度,因此於容器2100之開封時於薄壁部2120中表面層2114B自蓋體2130離開,且自此處起以後僅將蓋體2130剝離。亦即,本變化例中之薄壁部2120具有與上述第5實施形態中之切口2115相同之功能。於本說明書中,亦將如此使表面層2114B中斷、或設為能夠容易地斷裂之程度之厚度之部分稱為表面層2114B之欠缺部。於具有與如上所述之切口2115或薄壁部2120相同之功能之範圍內,欠缺部之形狀可為任意者,未必限於被稱為切口或薄壁部之形狀。
(第8實施形態)
圖29係將本發明之第8實施形態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放大而表示之圖。於本實施形態中,容器本體(第1容器本體)與蓋體(第2容器本體)之間之接合區域3140係與例如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接合區域1140、或第5實施形態中之接合區域2140同樣地構成。如圖示般,於形成於接合區域3140之蒸氣通過部3141中,於接合區域3140中,直徑之大致圓形之非接合區域3141A以中心間隔d排列。此處,排列意指以具有規則性之位置關係形成。各個非接合區域3141A不會相互接觸地孤立(即,d>)。非接合區域3141A係藉由例如於密封盤形成相同形狀之凹部,且於凹部不施加熱或超音波而形成。藉由形成非接合區域3141A,能夠於蒸氣通過部3141使接合強度低於其他部分、或者於蒸氣通過部3141使接合強度之相對於密封溫度(或超音波之強度)之變化率緩和。
圖30係將本發明之第8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放大而表示的圖。如圖示般,於變化例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3141中,排列圓角V字形之非接合區域3141B。於本變化例中,非接合區域3141B亦不會相互接觸地孤立。非接合區域3141B亦藉由例如於密封盤形成相同形狀之凹部,且於凹部不施加熱或超音波而形成。於形成非接合區域3141B之情形時,亦能夠於蒸氣通過部3141使接合強度低於其他部分、或者於蒸氣通過部3141使接合強度之相對於密封溫度(或超音波之強度)之變化率緩和。
如上述中圖30之例所示般,於本實施形態中,於蒸氣通過部3141中能夠並不限於大致圓形而排列各種形狀之非接合區域。除圖30之例所示之形狀以外,亦可排列多邊形、或楕圓形等非接合區域。又,非接合區域之形狀亦可並非全部相同、例如亦可藉由排列複數種形狀之非接合區域而形成蒸氣通過部3141。於任一情形時,均藉由使非接合區域不會相互接觸地孤立,來防止容器之內部與外部連通之密封洩漏之產生。
繼而,對關於本實施形態之實驗結果進行說明。關於表1所示之實施例1~實施例4及比較例1,藉由針對一方面改變熱密封之密封溫度,一方面於成形為容器之前之片材接合RPP(無規聚丙烯)密封劑膜作為蓋材而成者,於片材與蓋材之間以特定之送風量送入空氣而測定爆破壓強度(破袋時之最大壓力)。實施例1~實施例3係將非接合區域設為圓形且使直徑變化之例,實施例4係將非接合區域設為圓角V字形之例,比較例1係未形成非接合區域之例。於表1中,亦表示每一個非接合區域之面積S。再者,實施例4中之面積S係忽略V字形之圓角部分(作為具有角者)而進行計算。再者,針對表1中之通蒸穩定性之評估係以A(良好)、B(稍微良好)、C(不良)之3個階段進行記載。
[表1]
圖31係表示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之爆破壓強度與密封溫度之關係之曲線圖。如曲線圖所示般,比較例1中,於密封溫度165℃至175℃之間,爆破壓強度自0.034 MPa快速上升至0.111 MPa。亦即,於比較例1之情形時,若於上述10℃之溫度範圍內密封溫度變動,則爆破壓強度較大地變化,因此對於密封溫度之蒸氣通過穩定性較低。另一方面,於本發明之實施例中,實施例2中上述溫度範圍之爆破壓強度之斜率與比較例1相比稍微變緩(於表1中,針對蒸氣通過穩定性為「B」之評估)。於使非接合區域之直徑進一步變大之實施例1、實施例3及實施例4中,密封溫度超過165℃之後之爆破壓強度之上升與比較例1相比顯著地緩和,爆破壓強度超過0.10 MPa係密封溫度為185℃~195℃時(於表1中,針對蒸氣通過穩定性為「A」之評估)。如此,於實施例1~實施例4中,對於密封溫度之蒸氣通過穩定性與比較例1相比得以改善,因此能夠較大地留存於實現所期望之爆破壓強度之情形時之密封溫度之容許誤差。例如,根據上述實施例2之結果,為了改善蒸氣通過穩定性,較佳而言每一個非接合區域之面積S為0.1 mm2 以上,更佳為0.15 mm2 以上。
以上,一面參照隨附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該等例。應明白,若為本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之業者,則能夠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技術思想範疇內,想到各種變更例或修正例,且應瞭解該等變更例或修正例當然亦屬於本發明之技術範圍。
1100‧‧‧容器
1110‧‧‧容器本體(第1容器本體)
1111‧‧‧凹部
1112‧‧‧凸緣部
1114‧‧‧積層體
1114A‧‧‧基材層
1114B‧‧‧表面下層
1114C‧‧‧表面層
1120‧‧‧樹脂蓄積部
1121‧‧‧第1樹脂蓄積部
1122‧‧‧第2樹脂蓄積部
1130‧‧‧蓋體(第2容器本體)
1131‧‧‧積層體
1131A‧‧‧外層
1131B‧‧‧密封層
1140‧‧‧接合區域
1140E‧‧‧端緣
1141‧‧‧蒸氣通過部
1141A‧‧‧未接合區域
1141B‧‧‧弱接合區域
1200‧‧‧容器
1210‧‧‧容器本體
1214‧‧‧積層體
1214C‧‧‧表面層
1220‧‧‧樹脂蓄積部
1221‧‧‧第1樹脂蓄積部
1222‧‧‧第2樹脂蓄積部
1230‧‧‧蓋體
1231‧‧‧積層體
1231B‧‧‧密封層
1300‧‧‧容器
1310‧‧‧容器本體
1311‧‧‧凹部
1312‧‧‧凸緣部
1330‧‧‧蓋體
1340‧‧‧接合區域
1341‧‧‧蒸氣通過部
1400‧‧‧容器
1441‧‧‧蒸氣通過部
1441B‧‧‧弱接合區域
1601‧‧‧環狀密封盤
1602‧‧‧鼓出部
1603‧‧‧傾斜面
1604‧‧‧平坦面
1605‧‧‧環狀密封盤
2100‧‧‧容器
2110‧‧‧容器本體(第1容器本體)
2111‧‧‧凹部
2112‧‧‧凸緣部
2114‧‧‧積層體
2114A‧‧‧基材層
2114B‧‧‧表面層
2114P‧‧‧垂下部
2115‧‧‧切口
2120‧‧‧薄壁部
2130‧‧‧蓋體(第2容器本體)
2131‧‧‧積層體
2131A‧‧‧外層
2131B‧‧‧密封層
2140‧‧‧接合區域
2141‧‧‧蒸氣通過部
2141A‧‧‧未接合區域
2141B‧‧‧弱接合區域
2200‧‧‧容器
2210‧‧‧容器本體
2211‧‧‧凹部
2212‧‧‧凸緣部
2215‧‧‧切口
2215A‧‧‧切口
2215B‧‧‧切口
2216‧‧‧裙部
2217‧‧‧台階部
2218‧‧‧追加之接合區域
2230‧‧‧蓋體
2240‧‧‧接合區域
2300‧‧‧容器
2310‧‧‧容器本體
2312‧‧‧凸緣部
2340‧‧‧接合區域
2341‧‧‧環狀部
2341A‧‧‧未接合區域
2341B‧‧‧弱接合區域
2342‧‧‧外側伸出部
2601A、2601B‧‧‧導件
2602‧‧‧沖裁模具
SP‧‧‧內部空間
圖1(A)、(B)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之立體圖。
圖2(A)、(B)係表示圖1所示之容器之開封動作之局部剖視圖。
圖3A係表示形成於圖1所示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之例的圖。
圖3B係表示形成於圖1所示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之例的圖。
圖4A係表示形成於圖1所示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之例的圖。
圖4B係表示形成於圖1所示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之例的圖。
圖5A係表示形成於圖1所示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之例的圖。
圖5B係表示形成於圖1所示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之例的圖。
圖6A係表示形成於圖1所示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之例的圖。
圖6B係表示形成於圖1所示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之例的圖。
圖7A係表示形成於圖1所示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之例的圖。
圖7B係表示形成於圖1所示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之例的圖。
圖8A係表示形成於圖1所示之容器之弱接合區域之另一例的圖。
圖8B係表示形成於圖1所示之容器之弱接合區域之另一例的圖。
圖8C係表示形成於圖1所示之容器之弱接合區域之另一例的圖。
圖9係用以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的圖。
圖10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容器之立體圖。
圖11(A)、(B)係表示圖10所示之容器之開封動作之局部剖視圖。
圖12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容器之立體圖。
圖13係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容器之俯視圖。
圖14A係圖13所示之容器之局部剖視圖。
圖14B係圖13所示之容器之局部剖視圖。
圖15(A)、(B)係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容器之立體圖。
圖16(A)、(B)係圖15所示之容器之局部剖視圖。
圖17A係表示形成於圖15所示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之例的圖。
圖17B係表示形成於圖15所示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之例的圖。
圖18A係表示形成於圖15所示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之例的圖。
圖18B係表示形成於圖15所示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之例的圖。
圖19A係表示形成於圖15所示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之例的圖。
圖19B係表示形成於圖15所示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之例的圖。
圖20A係表示形成於圖15所示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之例的圖。
圖20B係表示形成於圖15所示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之例的圖。
圖21A係表示形成於圖15所示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之例的圖。
圖21B係表示形成於圖15所示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之例的圖。
圖22(A)、(B)係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之容器之立體圖。
圖23A係圖8所示之容器之局部剖視圖。
圖23B係圖8所示之容器之局部剖視圖。
圖23C係圖8所示之容器之局部剖視圖。
圖24係本發明之第7實施形態之容器之俯視圖。
圖25A係圖24所示之容器之局部剖視圖。
圖25B係圖24所示之容器之局部剖視圖。
圖25C係圖24所示之容器之局部剖視圖。
圖26(A)、(B)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圖。
圖27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圖。
圖28(A)、(B)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圖。
圖29係將本發明之第8實施形態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放大而表示的圖。
圖30係將本發明之第8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容器之蒸氣通過部放大而表示的圖。
圖31係表示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之爆破壓強度與密封溫度之關係之曲線圖。

Claims (18)

  1. 一種容器,其具備: 第1容器本體,其包含凹部、及沿上述凹部之周緣形成且自上述周緣朝外側延伸之凸緣部;及 第2容器本體,其藉由在形成於上述凸緣部之接合區域接合於上述第1容器本體而與上述凹部之間形成內部空間;且 於上述第1容器本體與上述第2容器本體之間設置有如下構造,即,一方面容易藉由來自外部之力將上述第2容器本體自上述第1容器本體剝離,一方面對抗上述內部空間之內壓, 於上述接合區域中,形成有能夠於上述內部空間之內壓上升時使上述內部空間連通於外部空間之蒸氣通過部。
  2. 如請求項1之容器,其中上述第1容器本體包含積層體,該積層體至少包含第1層、及接合於上述第1層且面向上述接合區域之第2層,且 上述第2容器本體包含積層體,該積層體係至少包含面向上述接合區域之第3層、及接合於上述第3層之第4層,且 上述第2層或上述第3層中之任一者為凝聚破壞層,上述凝聚破壞層之凝聚強度係較上述第2容器本體與上述第1容器本體之間之接合強度、自上述第1層至上述第4層中的除上述凝聚破壞層以外之各層之凝聚強度、以及上述第1層與上述第2層之間及上述第3層與上述第4層之間之層間接合強度弱,且 於上述接合區域之上述凹部側之端緣部形成有:包含形成上述第1層及上述第2層之樹脂且朝上述凹部側傾斜之瘤狀剖面之第1樹脂蓄積部、及包含上述第3層之樹脂且位於較上述第1樹脂蓄積部更靠上述凹部側之瘤狀剖面之第2樹脂蓄積部。
  3. 如請求項2之容器,其中上述蒸氣通過部包含局部地未形成上述第1樹脂蓄積部及上述第2樹脂蓄積部之部分。
  4. 如請求項1之容器,其中上述第1容器本體包含積層體,該積層體至少包含第1層及第2層, 上述第2容器本體接合於上述第2層,且 上述第2容器本體與上述第2層之間之接合強度較上述第2層與上述第1層之間之層間接合強度強,且 於較上述接合區域更靠上述凹部側之處形成有上述第2層之欠缺部。
  5. 如請求項4之容器,其中於上述欠缺部中,至少於上述第2層形成切口、或者上述第2層局部地較薄地成形、或者上述第2層局部地中斷。
  6. 如請求項4之容器,其中上述第1容器本體包含:裙部,其形成於上述凸緣部之周緣;及台階部,其係上述裙部之周緣之一部分與上述凸緣部平行地進一步延伸而成;且 上述第2容器本體不僅於上述接合區域接合於上述第2層,且於位於上述台階部之追加之接合區域接合於上述第2層。
  7. 如請求項4之容器,其中上述第1容器本體包含形成於上述凸緣部之周緣之裙部,且 於上述接合區域之外周緣之附近形成上述第2層之追加之欠缺部。
  8. 如請求項4之容器,其中上述接合區域包含:環狀部,其以相對於上述凸緣部之寬度相對較窄之寬度形成;及伸出部,其自上述環狀部朝向上述凸緣部之周緣伸出。
  9. 如請求項4之容器,其中於位於上述凸緣部之周緣之上述積層體之端部,於上述第2層之端緣形成覆蓋上述第2層之端緣之垂下部。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容器,其中上述蒸氣通過部包含上述第2容器本體與上述第1容器本體未接合之未接合區域、或上述第2容器本體與上述第1容器本體以相對較弱之每單位面積之接合強度接合之弱接合區域。
  11. 如請求項10之容器,其中上述未接合區域或上述弱接合區域於寬度方向上橫穿上述接合區域。
  12. 如請求項11之容器,其中上述未接合區域或上述弱接合區域係1個或複數個狹縫狀區域。
  13. 如請求項10之容器,其中上述未接合區域或上述弱接合區域形成於包含上述接合區域沿寬度方向突出之部分之前端的區域、或包含上述接合區域沿寬度方向鼓出之部分之頂部的區域。
  14. 如請求項13之容器,其中上述蒸氣通過部包含沿上述接合區域之寬度方向相互並列地配置之上述未接合區域及上述弱接合區域,且 上述未接合區域形成小於上述弱接合區域之連通路徑。
  15. 如請求項14之容器,其中上述弱接合區域形成於上述凸緣部之全周。
  16. 如請求項14之容器,其中上述未接合區域與上述弱接合區域於上述接合區域之寬度方向上密接或隔離。
  17.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容器,其中上述蒸氣通過部包含形成於上述接合區域之圓周方向之一部分的相互孤立之複數個非接合區域。
  18. 如請求項17之容器,其中每一個上述非接合區域之面積為0.1 mm2 以上。
TW107138567A 2017-10-31 2018-10-31 容器 TW20192764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0707 2017-10-31
JP2017210708A JP7137919B2 (ja) 2017-10-31 2017-10-31 容器
JP2017210707A JP7188878B2 (ja) 2017-10-31 2017-10-31 容器
JP2017-210708 2017-10-31
JP2018-186975 2018-10-01
JP2018186975A JP7352342B2 (ja) 2018-10-01 2018-10-01 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7648A true TW201927648A (zh) 2019-07-16

Family

ID=66333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8567A TW201927648A (zh) 2017-10-31 2018-10-31 容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20200075839A (zh)
CN (1) CN111278746B (zh)
TW (1) TW201927648A (zh)
WO (1) WO201908808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962B1 (zh) 1970-08-18 1975-01-22
JPS5514229Y2 (zh) * 1975-12-27 1980-03-31
JPS62251363A (ja) 1986-04-08 1987-11-02 出光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簡易ピ−ル容器
JPH0173180U (zh) * 1987-11-02 1989-05-17
JPH10258878A (ja) * 1997-03-17 1998-09-29 Oji Paper Co Ltd 食品容器及び該容器に使用する易開封性の蓋材
JP4146267B2 (ja) * 2003-04-08 2008-09-10 出光ユニテック株式会社 容器、包装体及び容器の製造方法
JP2005041557A (ja) * 2003-07-25 2005-02-17 Sun A Kaken Co Ltd 加熱処理用包装体および加熱処理用包装体における内容物の包装方法
JP4539266B2 (ja) * 2004-09-28 2010-09-08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電子レンジ調理用包装体
JP4610357B2 (ja) * 2005-01-31 2011-01-12 出光ユニテック株式会社 易開封性容器の製造方法
WO2008056690A1 (fr) * 2006-11-10 2008-05-15 Toyo Seikan Kaisha, Ltd. Corps d'emballage pour cuisson par un four à micro-onde
JP5001962B2 (ja) * 2009-02-16 2012-08-15 出光ユニテック株式会社 易開封性容器、易開封性容器の製造方法、及び易開封性容器の製造装置
JP5466982B2 (ja) * 2010-04-08 2014-04-09 出光ユニテック株式会社 容器本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包装容器
JP2015020781A (ja) * 2013-07-19 2015-02-0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蓋材
WO2015072404A1 (ja) * 2013-11-12 2015-05-21 出光ユニテック株式会社 容器本体、容器および容器の製造方法
JP6505452B2 (ja) * 2015-02-05 2019-04-24 出光ユニテック株式会社 包装体の製造方法、包装体の製造装置、および、受け体
GB2537811B (en) * 2015-03-26 2017-07-05 Parkside Flexibles (Europe) Ltd Package
JP6777842B2 (ja) * 2015-04-06 2020-10-28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電子レンジ用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88082A1 (ja) 2019-05-09
KR20200075839A (ko) 2020-06-26
CN111278746A (zh) 2020-06-12
CN111278746B (zh) 2022-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82026B2 (ja) 包装袋
KR101194780B1 (ko) 전자레인지용 자동 개봉 파우치
JP4242872B2 (ja) 電子レンジ用包装容器の開封方法
US7709771B2 (en) Packaging pouch for microwave oven
JP2005187079A (ja) 電子レンジ用包装袋及び該電子レンジ用包装袋に内容物を充填した包装体の製造方法
JP6059896B2 (ja) 包装袋
JP2011195157A (ja) 易開封性容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5072404A1 (ja) 容器本体、容器および容器の製造方法
US9352893B2 (en) Self-venting package
JP7352342B2 (ja) 容器
TW201927648A (zh) 容器
JP5363785B2 (ja) 多層シート、熱成形容器および易開封性包装体
JP7137919B2 (ja) 容器
JP2021024572A (ja) 容器
JP7188878B2 (ja) 容器
WO2013100060A1 (ja) 包装袋
JP7032210B2 (ja) 容器
JP6693006B1 (ja) レンジ用容器
JP7297405B2 (ja)
JP6578461B2 (ja) 包装袋
JP2019081585A (ja) 容器
WO2020208856A1 (ja) レンジ用容器
JP7432300B2 (ja) 誤開封防止容器
JP7342072B2 (ja) 容器
JP2024017270A (ja) 容器および積層シー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