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4091A - 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及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及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4091A
TW201924091A TW107126677A TW107126677A TW201924091A TW 201924091 A TW201924091 A TW 201924091A TW 107126677 A TW107126677 A TW 107126677A TW 107126677 A TW107126677 A TW 107126677A TW 201924091 A TW201924091 A TW 20192409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sition ratio
layer
type cladding
nitride semiconductor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66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93727B (zh
Inventor
古澤優太
和田貢
松倉勇介
西里爾 佩爾諾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機裝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機裝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機裝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40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40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37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372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0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quantum effect structure or superlattice, e.g. tunnel junction
    • H01L33/0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quantum effect structure or superlattice, e.g. tunnel junction within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e.g. quantum confinement structure or tunnel barri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05Processes
    • H01L33/0062Processes for devices with an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only III-V compounds
    • H01L33/0066Processes for devices with an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only III-V compounds with a substrate not being a III-V compoun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05Processes
    • H01L33/0062Processes for devices with an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only III-V compounds
    • H01L33/0075Processes for devices with an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only III-V compounds comprising nitride compoun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26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 H01L33/30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contain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II and Group V of the Periodic Table
    • H01L33/32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contain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II and Group V of the Periodic Table containing nitroge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d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要提供一種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及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其能夠對於可能在n型包覆層與多重量子井層的n型包覆層側的障壁層之間的界面處產生的能帶結構的凹口加以抑制,並且減低因壓電效應而發生的電場來提高發光輸出。本發明的解決手段是一種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1,包含:n型包覆層30,其由具有第一Al組成比的n型AlGaN所形成;障壁層52,其位於多重量子井層的前述n型包覆層側,且由具有大於前述第一Al組成比之第二Al組成比的AlGaN所形成;以及,傾斜層40,其位於前述n型包覆層與前述障壁層之間,且具有前述第一Al組成比與第二Al組成比之間的第三Al組成比;其中,前述傾斜層的前述第三Al組成比,以規定的增加率自前述第一Al組成比朝向前述第二Al組成比增加。

Description

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及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關於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及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近年來,發出藍色光的發光二極體或雷射二極體等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已獲得實用化,並且將發光輸出加以提高的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開發也在進展當中(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52106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是在n型包覆層與p型包覆層之間具有活性層之III族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前述活性層具有多重量子井結構,該多重量子井結構包含3層以上的障壁層、及2層以上的井層,該等障壁層由AlX Ga1-X N(0≦X<1)所構成,並包含與前述n型包覆層相接的第1障壁層、與前述p型包覆層相接的第2障壁層、及位於前述第1障壁層與第2障壁層之間的1層以上的中間障壁層,該等井層由被夾在該障壁層之間的III族氮化物半導體所構成;前述障壁層的Al(鋁)組成比X,是將前述中間障壁層中採用最小的Al組成比Xmin 的中間障壁層作為基準,朝向前述第1障壁層和前述第2障壁層逐漸增加,並且前述第1障壁層的Al組成比X1 、前述第2障壁層的Al組成比X2 及前述Xmin 滿足以下的關係式。 X2 +0.01≦X1 Xmin +0.03≦X2
然而,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中,n型包覆層與第1障壁層的界面處的Al組成比會急劇地變化。因此,在界面處的能帶結構會產生深V字形狀的狀態(以下,稱為「凹口」),電子會被該凹口捕捉而使得電子的流動容易受到阻擋。又,在這樣的界面處會因為壓電效應而發生電場,並因為該電場而使得電子的流動容易受到阻擋。根據這樣的因素,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中,可能會引起發光輸出的降低。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及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其能夠對於可能在n型包覆層與多重量子井層的n型包覆層側的障壁層之間的界面處產生的能帶結構的凹口加以抑制,並且減低因壓電效應而發生的電場來提高發光輸出。
(用於解決問題的手段)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之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包含:n型包覆層,其由具有第一Al組成比的n型AlGaN所形成;障壁層,其位於多重量子井層的前述n型包覆層側,且由具有大於前述第一Al組成比之第二Al組成比的AlGaN所形成;以及,傾斜層,其位於前述n型包覆層與前述障壁層之間,且具有前述第一Al組成比與第二Al組成比之間的第三Al組成比;其中,前述傾斜層的前述第三Al組成比,以規定的增加率自前述第一Al組成比朝向前述第二Al組成比增加。
又,本發明的其他實施型態之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具備以下步驟:在基板上形成具有n型AlGaN之n型包覆層的步驟;形成障壁層的步驟,該障壁層位於多重量子井層的前述n型包覆層側且具有AlGaN,該AlGaN具有大於第一Al組成比之第二Al組成比;以及,形成傾斜層的步驟,該傾斜層位於前述n型包覆層與前述障壁層之間,且具有前述第二Al組成比與第一Al組成比之間的第三Al組成比;其中,形成前述傾斜層的步驟,是以使前述第三Al組成比以規定的增加率自前述第一Al組成比朝向前述第二Al組成比增加的方式,一邊增加Al的供給量一邊加以形成。
(發明的功效)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能夠提供一種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及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其能夠對於可能在n型包覆層與多重量子井層的前述n型包覆層側的障壁層之間的界面處產生的能帶結構的凹口加以抑制,並且減低在該界面處發生的電場來提高發光輸出。
[實施型態] 對於本發明的實施型態,參照第1圖至第3A、3B圖來加以說明。此外,以下所說明的實施型態,是作為要實施本發明時的適當具體例,並且具有將技術上較佳的各種技術性事項具體加以例示的部分,但本發明的技術性範圍並不限定於該具體態樣。又,各圖式中的各構成要素的尺寸比例,並不一定要與實際的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尺寸比例一致。
第1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型態之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構成的一例之概略剖面圖。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1(以下,也單純稱為「發光元件1」),是發出紫外區域波長光的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本實施型態中,特別列舉發射出中心波長為250nm~350nm的深紫外光的發光元件1作為例子來加以說明。
如第1圖所示,發光元件1,被構成為包含:基板10、緩衝層20、n型包覆層30、傾斜層40、含有多重量子井層之發光層50、電子阻擋層60、p型包覆層70、p型接觸層80、n側電極90及p側電極92。
針對構成發光元件1的半導體,例如能夠使用以Alx Gay In1-x-y N(0≦x≦1,0≦y≦1,0≦x+y≦1)來表示的2元系、3元系或4元系的III族氮化物半導體。又,該等III族元素的一部分可置換成硼(B)、鉈(Tl)等,又,氮(N)的一部分可置換成磷(P)、砷(As)、銻(Sb)、鉍(Bi)等。
基板10,是相對於發光元件1所發出的深紫外光具有透光性的基板。基板10,例如是藍寶石(Al2 O3 )基板。基板10除了藍寶石(Al2 O3 )基板以外,例如亦可使用氮化鋁(AlN)基板或氮化鋁鎵(AlGaN)基板。
緩衝層20,形成於基板10上。緩衝層10,被構成為包含AlN層22、及形成於AlN層22上之無摻雜的u-Alp Ga1-p N層24(0≦p≦1)。又,基板10和緩衝層20,構成基底結構部2。此外,並不一定需要設置u-Alp Ga1-p N層24。
n型包覆層30,形成於基底結構部2上。n型包覆層30,是由n型的AlGaN(以下,也單純稱為「n型AlGaN」)所形成的層,例如是摻雜有矽(Si)來作為n型雜質之Alq Ga1-q N層(0≦q≦1)。此外,作為n型雜質,亦可使用鍺(Ge)、硒(Se)、碲(Te)、碳(C)等。n型包覆層30,具有1μm~3μm程度的厚度,例如具有2μm程度的厚度。n型包覆層30,可為單層亦可為多層結構。
傾斜層40,形成於n型包覆層30上。傾斜層40,是由n型AlGaN所形成的層,例如是摻雜有矽(Si)來作為n型雜質之Alz Ga1-z N層(0≦z≦1)。傾斜層40,具有1~100nm程度的厚度,例如具有25nm程度的厚度。傾斜層40所承擔的作用,是要對n型包覆層30與後述之多重量子井層的n型包覆層30側的障壁層52a的界面加以控制。具體而言,傾斜層40所承擔的作用,是要對Al組成比(以下,也單純稱為「Al組成比」)在n型包覆層30與障壁層52a之間急劇地變化的情形加以抑制。
含有多重量子井層之發光層50,形成於傾斜層40上。發光層50,是由3層障壁層52a、52b、52c與3層井層54a、54b、54c交互地積層而成的多重量子井層,其中該等障壁層由Alr Ga1-r N所形成且包含多重量子井層的n型包覆層30側的障壁層52a,該等井層由Als Ga1-s N所形成(0≦r≦1,0≦s≦1,r>s,參照第2圖)。發光層50,為了輸出波長350nm以下的深紫外光,被構成為使能隙成為3.4eV以上。
關於發光元件1的Al組成比,參照第2圖來加以說明。第2圖是示意性地將發光元件1的Al組成比與先前的發光元件的Al組成比加以比較而表示的圖表。第2圖的符號A,表示本發明的發光元件1的Al組成比,第2圖的符號B,表示先前的發光元件的Al組成比。此外,針對Al組成比,作為其他的表現方式,能夠使用「AlN莫耳分率」(%)。
n型包覆層30的Al組成比(以下,也稱為「第一Al組成比」),為40%~60%的程度,較佳為50%~60%的程度,更佳為54.6%的程度。又,障壁層52a的Al組成比(以下,也稱為「第二Al組成比」),大於第一Al組成比,例如為70%以上,較佳為80%以上。障壁層52b、52c也是一樣,在此省略相關說明。
傾斜層40的Al組成比,是以針對在n型包覆層30與至少障壁層52a的界面處可能會產生的能帶結構的凹口加以抑制,並且減低因壓電效應所發生的電場之方式,自第一Al組成比朝向第二Al組成比以規定的增加率來增加。換言之,傾斜層40的Al組成比(以下,也稱為「第三Al組成比」),是朝向發光元件1的深度方向,在第一Al組成比(例如約55%)到第二Al組成比(約80%)之間傾斜地增加。
具體而言,傾斜層40的Al組成比,在第一Al組成比(例如約55%)到第二Al組成比(約80%)之間,以約略直線的方式傾斜地增加。亦即,傾斜層40的第三Al組成比,自第一Al組成比(例如約55%)到第二Al組成比(約80%)以一定的增加率來增加。增加率的詳細在之後描述。
為了抑制急劇的Al組成比的增加,其會造成能帶結構的凹口或是因壓電效應而發生的電場,增加率採用規定值(下限值)以上的值。又,較佳為增加率採用規定值(下限值)以上。若增加率小於規定值(下限值),則傾斜層40的膜厚會達到100nm以上,會需要增大電阻以使得順向電壓不會增大。
更佳為,傾斜層40的Al組成比,若以p型包覆層70的上表面設為0mm的情況,則自n型包覆層30側朝向障壁層52a側,在55.3mm~83.1mm之間,自54.6%增加至82.0%。亦即,傾斜層40的Al組成比,以相對於約28nm增加了約28%的增加率來變化。換言之,若將發光元件1的深度(將自p型包覆層70側朝向n型包覆層30側的方向設為正方向)標示為D(nm)時,則標示成XAl (%)的Al組成比,滿足以下的關係式。 XAl (%)=-(1.0±0.1)×D(nm)+X0 其中,X0 為具有規定值的係數。
此外,傾斜層40的Al組成比,並不一定要自第一Al組成比至第二Al組成比以直線的方式傾斜地增加,例如亦可自第一Al組成比至第二Al組成比,每隔規定的深度以階梯狀的形式,經過複數次的方式來增加。又,傾斜層40的Al組成比,亦可自第一Al組成比至第二Al組成比以曲線的方式傾斜地增加。所謂「以曲線的方式傾斜」,是指例如自n型包覆層30側朝向障壁層52側,以上凸或下凸的拋物線狀增加的方式來進行變化。換言之,傾斜層40的Al組成比,亦可自n型包覆層30側朝向障壁層52側以變動的增加率來進行變化。
電子阻擋層60,形成於發光層50上。電子阻擋層60,是由p型的AlGaN(以下,也單純稱為「p型AlGaN」)所形成的層。電子阻擋層60,具有1nm~10nm程度的厚度。此外,電子阻擋層60,亦可包含由AlN所形成的層,且亦可是由不含GaN之AlN所形成的層。又,電子阻擋層60,並不一定要是p型的半導體層,亦可是無摻雜的半導體層。
p型包覆層70,形成於電子阻擋層60上。p型包覆層70,是由p型AlGaN所形成的層,例如是摻雜有鎂(Mg)來作為p型雜質之Alt Ga1-t N包覆層(0≦t≦1)。此外,作為p型雜質,亦可使用鋅(Zn)、鈹(Be)、鈣(Ca)、鍶(Sr)、鋇(Ba)等。p型包覆層70,具有300~700nm程度的厚度,且例如具有400nm~600nm程度的厚度。
p型接觸層80,形成於p型包覆層70上。p型接觸層80,例如是摻雜有高濃度的Mg等雜質之p型GaN層。
n側電極90,形成於n型包覆層30的一部分區域上。n側電極90,例如是由在n型包覆層30上依序以鈦(Ti)/鋁(Al)/Ti/金(Au)的順序積層而成的多層膜所形成。
p側電極92,形成於p型接觸層80上。p側電極92,例如是由在p型接觸層80上依序積層而成的鎳(Ni)/金(Au)的多層膜所形成。
接著,說明發光元件1的製造方法。在基板10上形成緩衝層20。具體而言,在基板10上高溫成長出AlN層22、及無摻雜的u-Al1-p Gap N層24。接著,在緩衝層20上高溫成長出n型包覆層30。接著,在n型包覆層30上,一邊逐漸增加Al的供給量,一邊高溫成長出傾斜層40。具體而言,以使Al組成比在每單位深度(nm)中增加1.0±0.1%程度的方式,來調整Al的供給量而高溫成長出傾斜層40。Al的供給量的調整,例如可使用對氨氣與金屬材料的比率加以調整等之習知技術。或者,亦可一邊將AlGaN的原料供給量保持一定,一邊調整傾斜層40的成長溫度來藉此調整Al的相對供給量。此外,所謂的「供給量」,例如是指Al相對於供給之原料所佔的相對比例。
接著,在傾斜層40上,依序高溫成長出發光層50、電子阻擋層60及p型包覆層70。n型包覆層30、傾斜層40、發光層50、電子阻擋層60及p型包覆層70,能夠使用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成長法(Metal 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MOCVD)、分子束磊晶法(Molecular Beam Epitaxy:MBE)、鹵化物氣相磊晶法(Halide Vapor Phase Epitaxy:NVPE)等習知的磊晶成長法來加以形成。
接著,在p型包覆層70上形成遮罩,並將未形成有遮罩之露出區域的傾斜層40、發光層50、電子阻擋層60及p型包覆層70除去。傾斜層40、發光層50、電子阻擋層60及p型包覆層70的除去,例如能夠藉由電漿蝕刻來進行。在n型包覆層30的露出面30a(參照第1圖)上形成n側電極90,並在已除去遮罩後之p型接觸層80上形成p側電極92。n側電極90和p側電極92,例如能夠藉由電子束蒸鍍法或濺鍍法等習知的方法來加以形成。藉由以上方式,形成第1圖所示的發光元件1。
接著,對於本發明的實施型態之實施例,參照第3A圖、第3B圖來加以說明。第3A圖是表示實施例1至實施例5及比較例1、2之發光元件1的發光波長與發光輸出能力的圖,第3B圖是將第3A圖所示的結果加以表示出來的圖表。實施例1至實施例5之發光元件1,包含上述的傾斜層40。亦即,實施例1~5之發光元件1的Al組成比,自n型包覆層30側朝向多重量子井層的n型包覆層30側障壁層52a逐漸增加。又,比較例1和2之發光元件,不含上述的傾斜層40。亦即,比較例1和2之發光元件的Al組成比,在n型包覆層30的第一Al組成比與障壁層52a的第二Al組成比之間急劇地變化。
第3A圖、第3B圖中表示實施例1~5及比較例1、2之發光元件1的發光輸出(任意單位,與本公司之前的技術相比)。發光波長(nm),是對發光輸出加以量測的波長。發光輸出,可藉由各種習知的方法來加以測量,在本實施例中,作為一例,在上述的n側電極90和p側電極92之間流過電流,並藉由設置在發光元件1的下側之光檢測器來加以測量。此外,發光波長,是依據傾斜層40和發光層50的成長溫度來確定。
如第3A圖所示,實施例1中,在280.7nm的發光波長時,獲得1.24的發光輸出。實施例2中,在283.3nm的發光波長時,獲得1.28的發光輸出。實施例3中,在283.1nm的發光波長時,獲得1.23的發光輸出。實施例4中,在281.7nm的發光波長時,獲得1.25的發光輸出。實施例5中,在283.0nm的發光波長時,獲得1.20的發光輸出。
相對於此,比較例1中,在279.8nm的發光波長時,獲得0.74的發光輸出。比較例2中,在283.8nm的發光波長時,獲得0.86的發光輸出。
總括上述結果,比較例1、2中,發光輸出未滿1.0,相對於此,實施例1~5中,發光輸出皆為1.2以上。又,實施例1~5的發光輸出,皆為比較例1的發光輸出的1.6倍以上,且為比較例2的發光輸出的1.4倍以上。如以上所述,可明顯看出發光元件1的發光輸出上昇。
(實施型態的作用和功效) 如以上的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型態之發光元件1,在n型包覆層30與多重量子井層的n型包覆層30側的障壁層52a之間,設置有傾斜層40,在該傾斜層40中,Al組成比自n型包覆層30側朝向多重量子井層的n型包覆層30側的障壁層52a側逐漸增加。藉此,可提高發光元件1的深紫外光的發光輸出。藉由將具有這樣Al組成比的傾斜層40,設在n型包覆層30與多重量子井層的n型包覆層30側的障壁層52a之間,認為能夠對先前的發光元件中所產生的能帶的凹口加以抑制,並能夠減低因壓電效應而發生的電場。
(實施型態的總括) 接著,對於由以上說明過的實施型態來把握到的技術思想,援引實施型態中的符號等來加以記載。不過,以下記載中的各符號等,並非用來將申請專利範圍中的構成要素限定為實施型態中具體表示出的構件等。
[1]一種氮化物半導體元件(1),具備:n型包覆層(30),其由具有第一Al組成比的n型AlGaN所形成;障壁層(52a、52b、52c),其位於多重量子井層的前述n型包覆層(30)側,且由具有大於前述第一Al組成比之第二Al組成比的AlGaN所形成;以及,傾斜層(40),其位於前述n型包覆層(30)與前述障壁層(52a、52b、52c)之間,且具有前述第一Al組成比與第二Al組成比之間的第三Al組成比;其中,前述傾斜層(40)的前述第三Al組成比,以規定的增加率自前述第一Al組成比朝向前述第二Al組成比增加。 [2]如前述[1]所述之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1),其中,前述傾斜層(40)的前述第三Al組成比,自前述第一Al組成比朝向前述第二Al組成比傾斜地增加。 [3]如前述[2]所述之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1),其中,前述傾斜層(40)的前述第三Al組成比,自前述第一Al組成比朝向前述第二Al組成比以約略直線的方式傾斜地增加。 [4]如[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1),其中,前述增加率為0.9%/nm~1.1%/nm之間的值。 [5]如[1]至[3]中任一者所述之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1),其中,前述n型包覆層(30)的前述第一Al組成比為50%~60%之間的值。 [6]如[1]至[4]中任一者所述之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1),其中,前述障壁層(52a、52b、52c)的前述第二Al組成比為80%以上的值。 [7] 一種氮化物半導體元件(1) 的製造方法,具備以下步驟:在基板(10)上形成具有n型AlGaN之n型包覆層(30)的步驟;在前述n型包覆層(30)上形成障壁層(52a、52b、52c)的步驟,該障壁層(52a、52b、52c)位於多重量子井層的前述n型包覆層(30)側且具有AlGaN,該AlGaN具有大於第一Al組成比之第二Al組成比;以及,形成傾斜層(40)的步驟,該傾斜層(40)位於前述n型包覆層(30)與前述障壁層(52a、52b、52c)之間,且具有前述第二Al組成比與第一Al組成比之間的第三Al組成比;其中,形成前述傾斜層(40)的步驟,是以使前述第三Al組成比以規定的增加率自前述第一Al組成比朝向前述第二Al組成比增加的方式,一邊增加Al的供給量一邊加以形成。
1‧‧‧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發光元件)
2‧‧‧基底結構部
10‧‧‧基板
20‧‧‧緩衝層
22‧‧‧AlN層
24‧‧‧u-AlpGa1-pN層
30‧‧‧n型包覆層
30a‧‧‧露出面
40‧‧‧傾斜層
50‧‧‧發光層
52a、52b、52c‧‧‧障壁層
54a、54b、54c‧‧‧井層
60‧‧‧電子阻擋層
70‧‧‧p型包覆層
80‧‧‧p型接觸層
90‧‧‧n側電極
92‧‧‧p側電極
第1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型態之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構成的一例之概略剖面圖。 第2圖是示意性地將本發明的發光元件的Al組成比與先前的發光元件的Al組成比加以比較而表示的圖表。 第3A圖是表示實施例和比較例之發光元件的波長與發光輸出的圖。 第3B圖是將第3A圖所示的結果加以表示出來的圖表。
國內寄存資訊 (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 (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Claims (7)

  1. 一種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包含: n型包覆層,其由具有第一Al組成比的n型AlGaN所形成;障壁層,其位於多重量子井層的前述n型包覆層側,且由具有大於前述第一Al組成比之第二Al組成比的AlGaN所形成;以及,傾斜層,其位於前述n型包覆層與前述障壁層之間,且具有前述第一Al組成比與第二Al組成比之間的第三Al組成比;其中,前述傾斜層的前述第三Al組成比,以規定的增加率自前述第一Al組成比朝向前述第二Al組成比增加。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前述傾斜層的前述第三Al組成比,自前述第一Al組成比朝向前述第二Al組成比傾斜地增加。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前述傾斜層的前述第三Al組成比,自前述第一Al組成比朝向前述第二Al組成比以約略直線的方式傾斜地增加。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前述增加率為0.9%/nm~1.1%/nm之間的值。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前述n型包覆層的前述第一Al組成比為50%~60%之間的值。
  6. 如請求項4或5所述之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前述障壁層的前述第二Al組成比為80%以上的值。
  7. 一種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具備以下步驟: 在基板上形成具有n型AlGaN之n型包覆層的步驟;形成障壁層的步驟,該障壁層位於多重量子井層的前述n型包覆層側且具有AlGaN,該AlGaN具有大於第一Al組成比之第二Al組成比;以及,形成傾斜層的步驟,該傾斜層位於前述n型包覆層與前述障壁層之間,且具有前述第二Al組成比與第一Al組成比之間的第三Al組成比;其中,形成前述傾斜層的步驟,是以使前述第三Al組成比以規定的增加率自前述第一Al組成比朝向前述第二Al組成比增加的方式,一邊增加Al的供給量一邊加以形成。
TW107126677A 2017-09-12 2018-08-01 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及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TWI6937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74849A JP6379265B1 (ja) 2017-09-12 2017-09-12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7-174849 2017-09-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4091A true TW201924091A (zh) 2019-06-16
TWI693727B TWI693727B (zh) 2020-05-11

Family

ID=63250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6677A TWI693727B (zh) 2017-09-12 2018-08-01 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及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27974B2 (zh)
JP (1) JP6379265B1 (zh)
CN (1) CN111066161B (zh)
TW (1) TWI693727B (zh)
WO (1) WO20190540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54236A (ja) * 2018-08-23 2019-04-04 日機装株式会社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US11984535B2 (en) 2018-11-05 2024-05-14 Dowa Electronics Materials Co., Ltd. III-nitride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comprising barrier layers and well layer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EP3879583A4 (en) * 2018-11-05 2022-08-03 DOWA Electronics Materials Co., Ltd. GROUP III NITRIDE SEMICONDUCTOR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KING IT
JP6968122B2 (ja) * 2019-06-06 2021-11-17 日機装株式会社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JP6698925B1 (ja) 2019-08-06 2020-05-27 日機装株式会社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KR20210055611A (ko) * 2019-11-06 2021-05-17 에피스타 코포레이션 반도체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반도체 컴포넌트
JP7041715B2 (ja) * 2020-06-23 2022-03-24 日機装株式会社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7484572B2 (ja) * 2020-08-25 2024-05-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p型III族窒化物半導体の製造方法
JP7194720B2 (ja) * 2020-10-30 2022-12-22 日機装株式会社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68158A (ja) 1997-08-20 1999-03-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窒化ガリウム系化合物半導体装置
JP4304984B2 (ja) * 2003-01-07 2009-07-29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窒化物半導体成長基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窒化物半導体素子
KR101459763B1 (ko) * 2008-01-15 2014-11-1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반도체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400001B2 (ja) 2010-08-23 2014-01-2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Iii族窒化物半導体の深紫外発光素子構造
JP2012146847A (ja) * 2011-01-13 2012-08-02 Sharp Corp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半導体光学装置
CN102820394B (zh) * 2011-06-07 2015-04-01 山东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铝组分渐变电子阻挡层的led结构
US20160079471A1 (en) * 2012-10-05 2016-03-17 Rayvio Corporation Uv light emitting devices an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duction
US9318645B2 (en) * 2012-10-19 2016-04-1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Nitride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element
JP5521068B1 (ja) * 2013-01-30 2014-06-11 Dowa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Iii族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US9048387B2 (en) * 2013-08-09 2015-06-02 Qingdao Jason Electric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with improved 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
EP2988339B1 (en) * 2014-08-20 2019-03-27 LG Innotek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5953447B1 (ja) * 2015-02-05 2016-07-20 Dowa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Iii族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028076A (ja) * 2015-07-22 2017-02-02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Iii族窒化物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6092961B2 (ja) 2015-07-30 2017-03-08 Dowa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Iii族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505074B2 (en) * 2015-09-28 2019-12-10 Nichia Corporation Nitride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including electron blocking structure layer
CN105514237A (zh) * 2016-01-13 2016-04-20 扬州中科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 一种GaN基LED外延结构及其生产方法
JP6902255B2 (ja) * 2016-02-01 2021-07-14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理化学研究所 紫外線発光素子
WO2018003551A1 (ja) * 2016-06-30 2018-01-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半導体レーザ装置、半導体レーザモジュール及び溶接用レーザ光源システム
JP6674394B2 (ja) * 2017-02-01 2020-04-01 日機装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6486401B2 (ja) * 2017-03-08 2019-03-20 日機装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6392960B1 (ja) * 2017-09-12 2018-09-19 日機装株式会社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66161A (zh) 2020-04-24
JP6379265B1 (ja) 2018-08-22
US11227974B2 (en) 2022-01-18
US20200279973A1 (en) 2020-09-03
JP2019050336A (ja) 2019-03-28
TWI693727B (zh) 2020-05-11
WO2019054068A1 (ja) 2019-03-21
CN111066161B (zh) 2023-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3727B (zh) 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及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TWI680590B (zh) 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及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TWI760809B (zh) 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元件
JP6641335B2 (ja)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12420889B (zh) 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
JP2020202214A (ja)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JP7141425B2 (ja)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JP6917953B2 (ja)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JP7194793B2 (ja)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WO2020026567A1 (ja)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216776B2 (ja)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7405902B2 (ja)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