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08224A - 工件搬運裝置 - Google Patents

工件搬運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08224A
TW201908224A TW107118432A TW107118432A TW201908224A TW 201908224 A TW201908224 A TW 201908224A TW 107118432 A TW107118432 A TW 107118432A TW 107118432 A TW107118432 A TW 107118432A TW 201908224 A TW201908224 A TW 20190822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scillating
standing wave
workpiece
wave
convey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84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前田峰尚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昕芙旎雅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昕芙旎雅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昕芙旎雅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8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822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7/00Jigging conveyors
    • B65G27/04Load carriers other than helical or spiral channels or condu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02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 B65G47/04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 B65G47/12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disorderly-arranged article piles or from loose assemblages of articles
    • B65G47/14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disorderly-arranged article piles or from loose assemblages of articles arranging or orientating the articles by mechanical or pneumatic means during fee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7/00Jigging conveyors
    • B65G27/02Jigging conveyors comprising helical or spiral channels or conduits for elevation of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7/00Jigging conveyors
    • B65G27/10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jigging movements
    • B65G27/16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jigging movements of vibrators, i.e. devices for producing movements of high frequency and small amplitu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7/00Jigging conveyors
    • B65G27/10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jigging movements
    • B65G27/16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jigging movements of vibrators, i.e. devices for producing movements of high frequency and small amplitude
    • B65G27/18Mechanical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74Feeding, transfer, or discharging devices of particular kinds or ty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1/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handling devices, e.g. convey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roduct or load being conveyed or handled
    • B65G2201/02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81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kind or type of conveyors
    • B65G2812/03Vibrating conveyors
    • B65G2812/0304Driving means or auxiliary devices
    • B65G2812/0308Driv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Jigging Conveyors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To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課題]提升工件之搬運的穩定性。   [解決手段]線性供料器(3)具備:振動部(21b),其具有載置工件(W)之搬運面(30);前進波生成手段(22),其具有使在搬運面(30)產生第1駐波的第1振盪部(51),和使在搬運面(30)產生第2駐波的第2振盪部(52),藉由使在搬運面(30)產生第1駐波及第2駐波,使在搬運面(30)產生前進波。振動部(21b)具有設置第1振盪部(51)之第1區域(102),和設置第2振盪部(52)之第2區域(103),第1區域(102)和第2區域(103)在前進波之前進方向,至少部分性地重疊。

Description

工件搬運裝置
本發眀係關於藉由進行波搬運工件之工件搬運裝置。
在專利文獻1揭示有利用超音波區域之前進波搬運電子零件之工件的零件供料器。上述零件供料器具備搬運路(搬運構件)和複數壓電體。搬運構件在俯視下於特定方向具有長的環狀振動部。即是,振動部在俯視下具有兩個直線部分(第1直線部分、第2直線部分)的兩個半圓狀部分。複數壓電體被貼在振動部分之背面,被配置在產生其波節及波腹之位置彼此不同的兩個駐波(第1駐波、第2駐波)。
更詳細而言,用以使產生第1駐波之壓電體(第1壓電體)被貼合在第1直線部分,用以產生第2駐波之壓電體(第2壓電體)被貼合在第2直線部分。依此,藉由對第1壓電體及第2壓電體分別施加時間性的相位彼此不同的高頻電壓,在被形成在振動部之表面的搬運面,產生時間性的相位彼此不同的第1駐波及第2駐波。藉由上述兩個駐波重疊,產生朝特定前進方向前進的前進波,藉由該前進波所致的搬運面之振動,工件被搬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7-4343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第1壓電體被貼在第1直線部分,第2壓電體被貼在第2直線部分。因此,藉由第1壓電體而產生的第1駐波在傳播至第2直線部分之途中衰減。同樣,藉由第2壓電體而產生的第2駐波在傳播至第1直線部分之途中衰減。即是,第1駐波之振幅在第1直線部分之附近比較大,在第2直線部分之附近比較小。第2駐波之振幅成為相反。如此一來,在第1駐波及第2駐波之振幅藉由位置不同而彼此不同之情況,不會產生波一樣傳播的理想前進波,而會產生前進波和駐波混合的波。當產生如此的波時,有工件停滯或跳躍等之問題,無法進行穩定的工件搬運之虞。但是,為了解決上述搬運速度之差,當調整高頻電壓,使第2駐波之振幅變大時,相反地,在第2直線部分之附近,有第1駐波之振幅和第2駐波之振幅之差變大這樣的問題。
本發眀之目的在於提升工件之搬運的穩定性。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第1發明之工件搬運裝置具備:振動部,其具有載置工件之搬運面的振動部;及前進波生成手段,其具有使在上述搬運面產生第1駐波之第1振盪部,和使在上述搬運面產生第2駐波之第2振盪部,藉由使在上述搬運面產生上述第1駐波及上述第2駐波,使在上述搬運面產生前進波;藉由上述前進波搬運工件,該工件搬運裝置之特徵在於,上述振動部具有設置上述第1振盪部之第1區域,和設置上述第2振盪部之第2區域,上述第1區域和上述第2區域在上述前進波之前進方向,至少部分性重疊。
在本發明中,設置使在搬運面產生第1駐波之第1振盪部的第1區域,和設置使在搬運面產生第2駐波之第2振盪部的第2區域,在前進波之前進方向,至少部分性重疊。即是,第1區域和第2區域被配置在前進方向彼此接近的位置。依此,在前進方向,可以縮小在從搬運面上之任意處至第1區域的前進方向的距離,和在從該處至第2區域的前進方向的距離之差。因此,可以縮小第1駐波從第1區域傳播至該處之振幅的衰減率,第2駐波從第2區域傳播至該處之振幅的衰減率之差。依此,可以抑制第1駐波之振幅和第2駐波之振幅之比由於前進方向之位置而變動之情形,甚至可以抑制前進波之振幅由於位置而變動大的情形。因此,可以提升工件之搬運的穩定性。
第2發明之工件搬運裝置在上述第1發明中,上述第1振盪部具有複數第1振盪元件,其係被排列在上述前進方向,並且激勵上述第1駐波,上述第2振盪部具有複數第2振盪元件,其係被排列在上述前進方向,並且激勵上述第2駐波,上述第1振盪元件和上述第2振盪元件在上述前進方向被交替配置。
在本發明中,前進方向中,第1振盪元件和第2振盪元件被交替配置。即是,第1區域和第2區域大部分在前進方向彼此重疊。因此,可以更抑制第1駐波之振幅和第2駐波之振幅的比由於前進方向之位置而變動之情形。
第3發明之工件搬運裝置係在上述第1或第2發明中,上述第1振盪部及上述第2振盪部被設置在上述振動部之上述前進方向之一部分的區域。
在本發明中,第1振盪部及第2振盪部並非振動部之全區域,而係被設置在前進方向之一部分區域。因此,可以刪減第1振盪部及第2振盪部之材料費。再者,在例如搬運面具有直線部分和曲線部分之情況,當欲在曲線部分設置第1振盪部及第2振盪部時,有振盪部之製造所需的作業時間或成本增加之虞。在本發明中,藉由僅在與直線部分對應之區域,設置第1振盪部及第2振盪部,可以刪減振盪部之製造的作業時間等。
在第4發明之工件搬運裝置係在上述第3發明,上述搬運面具有工件從工件供給源朝工件供給目的地被搬運的第1搬運面,和從上述第1搬運面被去除的工件返回至上述工件供給源之第2搬運面,上述第1振盪部及上述第2振盪部被配置在上述振動部中,在上述前進方向,無形成上述第1搬運面,並且形成有上述第2搬運面之區域。
在振動部之設置有第1振盪部或第2振盪部之區域和其他區域,剛性或質量會不同。因此,在第1區域或第2區域和其他區域之交界線,第1駐波或第2駐波(甚至前進波)之振幅變化大,由於在前進方向之位置,搬運速度變動大,有工件之搬運成為不穩定之虞。在本發明中,第1振盪部及第2振盪部被配置在振動部之中,在前進方向無形成第1搬運面,並且形成有第2搬運面的區域。因此,在工件從工件供給源被搬運至工件供給目的地(即是,要求工件之流暢搬運)的第1搬運面,可以迴避上述般的搬運速度的變動。另外,在第2搬運面,會引起上述般之搬運速度的變動。但是,第2搬運面係用以使工件返回至工件供給源,若與第1搬運面相比,搬運速度的變動所致的問題小。因此,可以在需要工件之流暢搬運的第1搬運面,使工件之搬運穩定。
接著,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型態,一面參照圖1~圖10一面進行說明。另外,為了方便說明,將圖1所示之方向設為前後左右上下方向。
(零件供料器之概略構成)   首先,針對與本實施型態有關之零件供料器1之概略構成,使用圖1進行說明。圖1為零件供料器1之斜視圖。零件供料器1具備用以供給工件W之器皿供料器2(本發眀之工件供給源),和被連接於器皿供料器2之前端部的線性供料器3(本發眀之工件搬運裝置)。器皿供料器2及線性供料器3皆利用撓曲前進波搬運工件W。在本實施型態中,雖然針對線性供料器3適用本發明之情況進行說明,但是當然可以將本發明適用於器皿供料器2。
器皿供料器2具有收容工件W之器皿本體11等。器皿本體11係上部開口之略逆圓錐台狀的構件。在器皿本體11之內周壁,形成有從底部螺旋狀地上升的螺旋軌道12。器皿本體11藉由器皿驅動手段(無圖示)被迫使振動。工件W係沿著螺旋軌道12而向線性供料器3上升。
線性供料器3係用以將從器皿供料器2被供給之工件W搬運至前方者。線性供料器3具備撓曲前進波之構件亦即搬運部21,和用以使搬運部21超音波振動的前進波生成手段22(參照圖4等)。當搬運部21藉由前進波生成手段22振動時,在被形成在搬運部21之上面的搬運面30產生撓曲前進波。藉由該撓曲前進波,工件W沿著搬運面30被搬運。針對線性供料器3之詳細於後述。
(線性供料器之構成)   針對線性供料器3之構成,使用圖1~圖6進行說明。如上述般,線性供料器3具有搬運部21和前進波生成手段22等。
針對搬運部21,使用圖2及圖3進行說明。圖2為線性供料器3之俯視圖。圖3(a)為線性供料器3之剖面斜視圖。圖3(b)與線性供料器3之前後方向正交的剖面圖。
搬運部21係例如金屬製之俯視略矩形狀之構件。如圖2及圖3所示般,在搬運部21之俯視中央部,形成有厚度小於俯視周邊部的略長圓形狀之固定部21a。再者,在較固定部21a更俯視外側,在俯視下為軌道形狀,並且,形成有厚度大於固定部21a之振動部21b。即是,搬運部21係與長邊方向正交之剖面成為略凹狀(參照圖3)。在圖3(b)中,以一點鏈線包圍之部分為固定部21a,以二點鏈線包圍之部分為振動部21b。固定部21a係藉由推壓板38和推壓板39從上下夾持,藉由複數扣件40而被固定。
振動部21b係如上述般,在俯視下具有軌道形狀(參照圖2)。振動部21b之左右兩側部分為在前後方向延伸之長形部分(直線部分)。振動部21b之前後兩側部分係沿著左右方向之短形部分。再者,如圖3(b)所示般,振動部21b在剖面觀察下為略矩形狀。在振動部21b之上面,形成有搬運工件W之溝部亦即搬運軌道27。在圖2中,被畫陰影之部分相當於搬運軌道27。搬運軌道27具有載置工件W之搬運面30。搬運軌道27被分成主軌道28和返回軌道29。主軌道28係用以將從器皿供料器2被供給之工件W朝下一個工程之裝置4(本發眀之工件供給目的地)供給,係從振動部21b之左側部分之後端部延伸到前端部的路徑。將主軌道28之搬運面30設為第1搬運面31。返回軌道29係用以使從主軌道28去除的工件W返回至器皿供料器2,係俯視略U字狀的路徑。即是,返回軌道29係從振動部21b之左側部分之後端部,與主軌道28並列朝前方延伸,沿著固定部21a之前端部迴轉,在振動部21b之右側部分朝後方延伸,成為返回至振動部21b之後端部分的路徑。將返回軌道29之搬運面30設為第2搬運面32。
再者,如圖3(a)所示般,在線性供料器3設置有篩選部49。篩選部49具有被設置在並列設置的主軌道28及返回軌道29之上方的感測器49a,和無圖示之氣體噴出部。感測器49a用以檢測出在主軌道28上搬運的工件W之姿勢。氣體噴出部係從橫向對主軌道28上之工件W噴出氣體,用以使工件W飛向返回軌道29。在藉由感測器49a,檢測出主軌道28上之工件W之姿勢與正常不同之情況,氣體噴出部將其工件W吹飛至返回軌道29。依此,其工件W從第1搬運面31上被去除,在第2搬運面32上搬運而返回至器皿供料器2。再者,在主軌道28搬運之工件W之姿勢正常的情況,氣體噴出部不動作。即是,僅有以正常姿勢在主軌道28搬運而來的工件W原樣地被供給至下一個工程之裝置4。
針對前進波生成手段22,使用圖4進行說明。圖4為表示前進波生成手段22之構成的示意圖。前進波生成手段22具有振盪部23、訊號發送器41、放大器42、43等。
振盪部23係藉由沿著振動部21b伸縮,使振動部21b振盪,用以使駐波產生在搬運面30。振盪部23被貼合在振動部21b之背面25而被固定(參照圖3(b))。振盪部23具有用以使在搬運面30產生第1駐波(詳細後述)之第1振盪部51,和用以使在搬運面30產生與第1駐波的波腹及波節之位置不同的第2駐波(詳細後述)之第2振盪部52。針對第1振盪部51及第2振盪部52之詳細於後述。
訊號發送器41係藉由生成超音波區域之頻率之訊號而輸出至振盪部23,用以使振動部21b振盪。訊號發送器41成為能夠將具有特定振幅及頻率之第1訊號輸出至第1振盪部51之構成。再者,訊號發送器41成為能夠將與第1訊號之相位不同的第2訊號輸出至第2振盪部52之構成。
訊號發送器41具有選擇生成的訊號之波形的波形選擇部44、調整訊號之頻率(即是,使振動部21b振盪的振盪頻率)之振盪頻率調整部45、調整訊號之相位的電性相位調整部46和調整訊號之振幅的振幅調整部47、48。波形選擇部44係與振盪頻率調整部45電性連接。振盪頻率調整部45係與電性相位調整部46及振幅調整部47電性並聯連接。電性相位調整部46係與振幅調整部48電性連接。
第1訊號具有藉由波形選擇部44被選擇之波形,和藉由振盪頻率調整部45被調整的振盪頻率,和藉由振幅調整部47被調整的振幅,被輸出至放大器42。第2訊號具有藉由波形選擇部44被選擇之波形,和藉由振盪頻率調整部45被調整的振盪頻率,和藉由電性相位調整部46被調整的相位,藉由振幅調整部48被調整的振幅,被輸出至放大器43。第2訊號之相位僅藉由電性相位調整部46而被變更之部分,與第1訊號之相位不同。另外,第1訊號及第2訊號係例如正弦波訊號。第1訊號之頻率和第2訊號之頻率略相等。
放大器42用以放大第1訊號,被配置在訊號發送器41和第1振盪部51之間。放大器43用以放大第2訊號,被配置在訊號發送器41和第2振盪部52之間。第1訊號藉由放大器42被放大而被施加至第1振盪部51,第2訊號藉由放大器43被放大而被施加至第2振盪部52。
在以上之構成中,藉由第1振盪部51使振動部21b振盪,在搬運面30產生第1駐波,藉由第2振盪部52使振動部21b振盪,在搬運面30產生第2駐波。藉由該些駐波之重疊,在搬運面30產生軌道狀之振動部21b之周圍方向前進之前進波。
在此,以往,第1振盪部51和第2振盪部52一般係在上述周圍方向(即是,前進波之前進方向),被配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例如,第1振盪部51被配置在振動部21b之右方側之直線部分的背面,第2振盪部52被配置在振動部21b之左方側之直線部分的背面。但是,在該構成中有以下之兩個問題點。
第一個問題點係駐波之衰減所造成的影響。在上述以往之構成中,第1駐波在從振動部21b之右方側之直線部分傳播至左方側之直線部分(即是,配置有第2振盪部52之區域)的途中衰減。相反地,第2駐波係在從振動部21b之左方側之直線部分傳播至右方側之直線部分的途中衰減。因此,藉由在搬運面30之前進方向的位置,第1駐波之振幅和第2駐波之振幅容易產生不同(即是,兩個駐波之振幅比容易變動)。在第1駐波及第2駐波之振幅藉由位置不同而彼此不同之情況,在搬運面30不會產生波一樣傳播的理想前進波,而會產生前進波和駐波混合的波。當產生如此的波時,有工件W停滯或跳躍等之問題,無法進行穩定的工件搬運之虞。
第二個問題點係振盪部23之剛性和振動部21b之剛性的差所致的影響。振動部21b之貼附有振盪部23之部分的剛性,和無貼附之部分的剛性,互相不同時(即是,兩者之振動的容易度互相不同時),由於在兩者之交界部分,前進波之振幅不同,有工件W之搬運速度變動之虞。尤其,當在振動部21b之中,形成有用以對下一個工程供給工件W之第1搬運面31的區域設置振盪部23時,有在第1搬運面31上,搬運不穩定,也對下一個工程造成壞影響之虞。
(振盪部之詳細構成)   於是,本實施型態之前進波生成手段22為了提升工件W之搬運的穩定性,具有以下之構成。首先,針對振盪部23之詳細構成,使用圖5進行說明。圖5為振盪部23之示意圖。圖5(a)為振盪部23之俯視圖,圖5(b)為同樣的側視圖,圖5(c)同樣的後視圖。
振盪器23係上述般,具有第1振盪部51和第2振盪部52。在本實施型態中,第1振盪部51和第2振盪部52如圖5(a)~(c)所示般,在一個振盪部23中被一體性形成。
第1振盪部51係用以使具有特定波長(以下,設為λ)之第1駐波產生在搬運面30。第1振盪部51具有4個第1壓電元件53(本發眀之第1振盪元件)。4個第1壓電元件53係用以激勵第1駐波。4個第1壓電元件53具有短形之薄板狀的陶瓷部61,和被貼附在陶瓷部61之一方的面(為了方便稱為表面)的4個第1電極62,和被貼附在陶瓷部61之另一方的面(同樣設為背面)之共通電極64。另外,在圖5(a)中被畫上陰影線的構件為4個第1電極62。
陶瓷部61為藉由施加電壓而撓曲之壓電體陶瓷的構件。陶瓷部61係4個第1壓電元件53共同使用。陶瓷部61係以λ/2之間距,被施予分極處理,以使極性(+、-)交替反轉(參照圖5(a)、圖5(b))。4個第1電極62係在陶瓷部61之長邊方向中的尺寸分別小於λ/4。4個第1電極62係在陶瓷部61之長邊方向,以λ/2之間距,被貼附於陶瓷部61之分極的部分。共通電極64係使陶瓷部61之背面之電位成為共通電位,具有與陶瓷部61之背面略相等之面積。共通電極64也與陶瓷部61相同在4個第1壓電元件53共同使用。如此一來,4個第1壓電元件53係以λ/2之間距,邊使極性交替反轉邊被排列。
第2振盪部具有與第1駐波略相等之波長,並且用以使在搬運面30產生波腹及波節之前進方向的位置與第1駐波偏移λ/4的第2駐波。第2振盪部52具有4個第2壓電元件54(本發眀之第2振盪元件)。4個第1壓電元件53係用以激勵第2駐波。4個第2壓電元件54具有上述陶瓷部61、被貼附在陶瓷部61之表面的4個第2電極63,和上述共通電極64。即是,4個第2壓電元件54係陶瓷部61及共通電極64與4個第1壓電元件53共有。4個第2電極63具有與4個第1電極62略相等的尺寸。4個第2電極63在陶瓷部61之長邊方向,以λ/2之間距,被貼附於陶瓷部61之分極,並且無貼附第1電極的部分。如此一來,4個第2壓電元件54係以λ/2之間距,邊使極性交替反轉邊被排列。
第1電極62和第2電極63係在陶瓷部61長邊方向,以λ/4之間距被交替配置。依此,第1壓電元件53和第2壓電元件係以λ/4之間距被交替配置。換言之,第1振盪部51和第2振盪部52在陶瓷部61之長邊方向,彼此僅偏移λ/4而配置。
如上述般,振盪部23具有第1振盪部51和第2振盪部52,第1振盪部51具有4個第1壓電元件53,第2振盪部具有4個第2壓電元件54。第1壓電元件53和第2壓電元件54係在陶瓷部61之長邊方向交替排成一列。即是,在陶瓷部61之長邊方向,合計8個壓電元件排列成一列。上述8個壓電元件成為從長邊方向之一端部,以+、+、-、-之方式,交替排列一方之極性和另一方之極性各兩個的構成。另外,在本實施型態中,振盪部23之剛性大於振動部21b之剛性。
(振盪部之配置)   接著,針對振盪部23之配置位置,使用圖6進行說明。圖6為表示振盪器23之配置區域的說明圖。圖6(a)係表示貼附有振盪部21b之振盪部23之區域的俯視圖,圖6(b)為表示貼附有振盪部23之振動部21b的俯視圖。
振盪部23被貼合在振動部21b之右方側直線部分之背面25(參照圖3(b))。詳細而言,振盪部23被配置在振動部21b之背面25中,在表面形有第1搬運面31,並且形成有第2搬運面32之區域101(參照圖6(a))。如此一來,第1振盪部51及第2振盪部52係前進波之前進方向(參照圖6(a)之實線箭號。以下單稱為前進方向),被設置在振動部21b之一部分的區域。區域101係如圖6(a)所示般,具有配置第1振盪部51之第1區域102和配置第2振盪器52之第2區域103。第1區域102和第2區域103在前進方向部分性地重疊。另外,在圖6(a)之被畫陰影線之區域104係第1區域102和第2區域103的重複區域。
如圖6(b)所示般,第1壓電元件53和第2壓電元件54係在前進方向以彼此偏移λ/4之狀態交替排列。4個第1壓電元件53之第1電極62藉由配線71彼此導通。4個第2壓電元件之第2電極63藉由配線72彼此導通。配線71和配線72被電性絕緣,第1電極62和第2電極63不導通。另外,如上述般,因振盪部23之剛性大於振動部21b之剛性,故振盪部23和振動部21b彼此被固定之部分的剛性,大於振動部21b之無設置有振盪部23之部分的剛性。
(線性供料器之動作)   接著,針對具有上述般所構成之線性供料器3之動作進行說明。
首先,針對前進波之產生及前進波所致的工件搬運之概要進行說明。當藉由上述訊號發送器41(參照圖4)所生成的第1訊號,經由放大器42而被施加於第1振盪部51時,藉由被設置在振動部21b之背面的4個第1壓電元件53之伸縮,第1駐波被激勵。依此,產生僅在上下方向振動之第1駐波。將第1駐波之波長設為λ,將周期設為T。同樣地,當第2訊號經放大器43而被施加於第2振盪部52時,第2駐波藉由4個第2振盪部52被激勵。以下,為了簡化說明,與第1駐波相同,將第2駐波之波長設為λ,將周期設為T。
第1壓電元件53和第2壓電元件54如上述般,由於在前進方向之配置位置彼此僅偏移λ/4,故第1駐波和第2駐波在前進方向之波腹及波節之位置彼此僅偏移λ/4。換言之,第1駐波之波腹之位置和第2駐波之波節之位置略相同,第1駐波之波節之位置和第2駐波之波腹之位置略相同。再者,第1駐波之相位和第2駐波之相位彼此略90°不同。另外,第1駐波和第2駐波之相位差不一定係第1訊號和第2訊號之相位差本身。訊號間之相位差和駐波間之相位差的關係,例如會藉由振動部21b之形狀(對稱性等)而改變。因此,以藉由上述電性相位調整部46,第1駐波之相位和第2駐波之相位略90°不同之方式,調整第2訊號之相位。藉由如此之第1駐波及第2駐波在振動部21b之全體傳播,以下所示的前進波,產生在振動部21b全體。
針對在搬運面30之前進波的產生,使用圖7概略性地說明。圖7係表示第1駐波及第2駐波所致的前進波產生之說明圖。在圖7中,橫軸表示在前進波之前進方向的座標。將第1駐波之波腹之位置設為原點(x=0)。縱軸表示在各座標之搬運面30之上下方向的移位。另外,在此不考慮波的衰減。
如圖7(a)所示般,在時刻t=0,於第1駐波之波腹的位置(x=0、λ/2、λ等),搬運面30在上下方向移動(參照方塊箭號)。另外,在波節之位置(x=λ/4、3λ/4等),搬運面30不移位。即是,在時刻t=0,在搬運面30僅產生第1駐波,不產生與第1駐波之相位偏移略90°的第2駐波。
隨著時間經過,第1駐波所致的搬運面30之上下方向之移位變小,第2駐波所致的搬運面30之上下方向之移位變大。因第1駐波之波節之位置(x=λ/4、3λ/4等)和第2駐波之波腹之位置相同,故如圖7(b)所示般,在時刻t=T/4中,在該些位置,搬運面30在上下方向移位。此時,成為比起時刻t=0之時,產生在搬運面30之波全體僅以λ/4朝紙張右方前進的狀態(參照實線箭號)。在時刻t=2T/4(參照圖7(c)),再次產生第1駐波。另外,在上下方向中之振動之方向為與時刻t=0之時相反的方向。同樣,在時刻t=3T/4(參照圖7(d)),再次激勵第2駐波。如此一來,隨著時間經過,藉由波朝以實線箭號所示之方向前進,在搬運面30產生前進波。另外,實際上,在搬運面30,產生以下般之撓曲前進波。
針對撓曲前進波所致的工件W之搬運原理,使用圖8概略性說明。圖8係從側面觀看產生在搬運面30之撓曲前進波的圖示。如圖8所示般,撓曲前進波係以周期T朝前進方向(參照圖8(a)之實線箭號)前進。另外,在圖8中,振動部21b之振動之中立軸N之位置,為位於振動部21b之上下方向的中心。在時刻t=0中,位於搬運面30上之位置(例如,上述x=0)之質點Z上升最高的狀態(參照圖8(a))。之後,質點Z下降,同時朝前方移動,在時刻t=T/4中,位於最前方(參照圖8(b))。再者,質點Z在時刻t=2T/4中位於最下方(參照圖8(c)),在時刻t=3T/4中,位於最後方(參照圖8(d))。如此一來,質點Z以描繪橢圓軌道100之方式,在上下方向及前後方向運動。在橢圓軌道100中,當質點Z位於最上方時,產生搬運面30和工件W之間的摩擦力所致的水平方向之推進力,工件W朝與撓曲前進波之前進方向相反的方向被搬運。如此一來,藉由搬運面30上之各部分具有水平方向(工件W之搬運方向)之速度成分和上下方向之速度成分之方式進行橢圓運動,工件W被搬運。在本實施型態中,工件W係在主軌道28朝前方被搬運,在返回軌道29中,繞逆時鐘旋轉被搬運(參照圖2之二點鏈線的箭號)。即是,在振動部21b中,在俯視下繞順時鐘產生撓曲前進波,繞逆時鐘產生工件W之推進力。在此,上述推進力因應撓曲前進波之振幅而改變。即是,當用以產生撓曲前進波之駐波的振幅改變時,上述推進力改變,工件W之搬運速度改變。
(駐波之衰減)   接著,針對駐波之衰減,參照圖9及圖10進行說明。圖9為與圖6(b)相同的振動部21b及振盪部23之圖示。圖10係表示第1駐波及第2駐波之衰減的說明圖。與圖7相同,橫軸表示前進波之前進方向中的座標,縱軸表示振動部21b之上下方向的移位。
駐波藉由振盪部23被激勵之後,傳播至振動部21b之其他區域。駐波在傳播的途中衰減。即是,第1駐波及第2駐波係例如圖9所示般,在從振動部21b之右方側直線部分之區域105傳播至左方側直線部分之區域106之途中衰減。圖10(a)係表示在區域105之第1駐波的圖示。圖10(b)係表示在相同區域106之第2駐波的圖示。在此,如上述般,第1振盪部51和第2振盪部52在前進方向之配置位置互相僅偏移λ/4。因此,藉由進行電壓調整,以使被施加於第1振盪部51之電壓的振幅,和被施加置第2振盪部52之電壓的振幅相等,能夠使在區域105之第1駐波的振幅A1,和第2駐波之振幅A2略相等。
圖10(c)係表示傳播至區域106而衰減之第1駐波的圖示。衰減後之第1駐波的振幅A3小於振幅A1。圖10(d)係表示傳播至區域106而衰減之第2駐波的圖示。衰減後之第2駐波的振幅A4小於振幅A2。在此,因第1振盪部51和第2振盪部52在前進方向彼此幾乎不重疊,但是振動A3對振幅A1之比率(第1駐波之衰減率),和振幅A4對振幅A2之比率(第2駐波之衰減率)略相等。因此,衰減後之振幅A3和振幅A4也與衰減前之振幅A1和振幅A2相同成為略相等。換言之,振幅A3和振幅A4之比幾乎為1。如上述般,因第1振盪部51和第2振盪部52在前進方向幾乎重疊,故在前進方向之任意位置,第1駐波之振幅和第2駐波之振幅之比(前進波比)幾乎成為1。依此,抑制藉由在前進方向之位置不同,前進波之振幅變動很大之情形,搬運穩定。
(在第1搬運面及第2搬運面之搬運速度的變動)   接著,針對第1搬運面31和第2搬運面32之搬運速度的變動進行說明。振動部21b之設置有振盪部23之部分,如上述般,具有大於其他部分之剛性的剛性,難以振動。因此,尤其,藉由在有設置振盪部23之部分和無設置振盪部23之部分的交界線,產生在搬運面30之前進波之振幅變動,工件W之搬運速度會變動。在本實施型態中,振盪部23被配置在振動部21b之右方側直線部分(即是,無形成第1搬運面31,並且形成有第2搬運面32)(參照圖2、圖3)。因此,在第1搬運面31中,不會引起上述般之工件W之搬運速度的變動。另外,在振動部21b之右方側直線部分,第2搬運面32上之工件W之搬運速度會因為上述主要原因而變動,但是因第2搬運面32係用以使從第1搬運面被去除的工件W返回至器皿供料器2,故搬運速度之變動所致的壞影響少。
如上述般,設置使在搬運面30產生第1駐波之第1振盪部51的第1區域102,和設置使在搬運面30產生第2駐波之第2振盪部52的第2區域103,在前進波之前進方向,至少部分性重疊。即是,第1區域102和第2區域103被配置在前進方向彼此接近的位置。依此,在前進方向,可以縮小在從搬運面30上之任意處至第1區域102的前進方向的距離,和在從該處至第2區域103的前進方向的距離之差。因此,可以縮小第1駐波從第1區域102傳播至該處之振幅的衰減率,第2駐波從第2區域傳播至該處之振幅的衰減率之差。依此,可以抑制第1駐波之振幅和第2駐波之振幅之比由於前進方向之位置而變動之情形,甚至可以抑制前進波之振幅由於位置而變動大的情形。因此,可以提升工件W之搬運的穩定性。
再者,在前進方向,第1壓電元件53和第2壓電元件54被交替配置。即是,第1區域102和第2區域103大部分在前進方向彼此重疊。因此,可以更抑制第1駐波之振幅和第2駐波之振幅的比由於前進方向之位置不同而變動之情形。
再者,第1振盪部51及第2振盪部52並非振動部21b之全區域,而係被設置在前進方向之一部分的區域101。因此,可以刪減第1振盪部51及第2振盪部52之材料費。再者,如本實施型態般,在搬運面30具有直線部分和曲線部分之情況,藉由僅在與直線部分對應之區域101,設置第1振盪部51及第2振盪部52,可刪減製造之作業時間和成本。
再者,第1振盪部51及第2振盪部52被配置在振動部21b之中,在前進方向無形成第1搬運面31,並且形成有第2搬運面32的區域。因此,在工件W從器皿供料器2被搬運至下一個工程的裝置4(即是,要求工件W之流暢搬運)的第1搬運面31,可以迴避上述般的搬運速度之變動。另外,在第2搬運面32,會引起上述般之搬運速度的變動。但是,第2搬運面32係用以使工件W返回至器皿供料器2,若與第1搬運面31相比,搬運速度的變動所致的問題小。因此,可以在需要工件W之流暢搬運的第1搬運面31,使工件W之搬運穩定。
接著,針對在上述實施型態加上變更的變形例進行說明。但是,針對具有與上述實施型態相同之構成者,賦予相同符號適當省略其說明。
(1)在上述實施型態中,雖然4個第1壓電元件53和4個第2壓電元件54在陶瓷部61之長邊方向排列成一列,但是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如圖11所示般,即使在振盪部23a中,第1振盪部51a之第1壓電元件53a和第2振盪部52a之第2壓電元件54a成為交錯配置的構成亦可。再者,在此情況下,即使第1振盪部51a和第2振盪部52a一體性地被形成在一個振盪部23a亦可。
(2)至上述的實施型態中,雖然以第1振盪部51具有4個第1壓電元件53,第2振盪部52具有4個第2壓電元件54而進行說明,但是壓電元件之數量並不限定於此。
(3)至上述的實施型態中,雖然前進波生成手段22設為使產生2個駐波的構成,但是即使成為使產生3個以上之駐波的構成亦可。
(4)作為第1振盪元件及第2振盪元件,即使使用壓電元件以外的元件亦可。例如,即使使用藉由磁場而產生形狀變化的磁致伸縮元件等。
(5)至上述的實施型態中,雖然設為在陶瓷部61之背面貼附一個共通電極64,但是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即使為代替共通電極64,以具有與共通電極64相同程度之面積的8個電極,夾著陶瓷部61而與第1電極62及第2電極相向之方式被貼附在背面的構成亦可。在此情況下,即使被貼附在背面的8個電極之電位即使以例如跨接線等被共通化亦可。
(6)被施加至第1振盪部51及第2振盪部52之訊號即使為矩形波訊號或三角波訊號等亦可。
2‧‧‧器皿供料器(工件供給源)
3‧‧‧線性供料器(工件搬運裝置)
4‧‧‧裝置(工件供給目的地)
21b‧‧‧振動部
22‧‧‧前進波生成手段
23‧‧‧振盪部
30‧‧‧搬運面
31‧‧‧第1搬運面
32‧‧‧第2搬運面
51‧‧‧第1振盪部
52‧‧‧第2振盪部
53‧‧‧第1壓電元件(第1振盪元件)
54‧‧‧第2壓電元件(第2振盪元件)
101‧‧‧區域
102‧‧‧第1區域
103‧‧‧第2區域
W‧‧‧工件
圖1為與本實施型態有關之供料器的斜視圖。   圖2為線性供給器之俯視圖。   圖3(a)為線性供給料器之剖面斜視圖,(b)為圖2之III(a)-III(b)剖面圖。   圖4為表示前進波生成手段之構成的示意圖。   圖5為振盪器之示意圖。   圖6為表示振盪器之配置區域的說明圖。   圖7為表示駐波所致的前進波之產生的說明圖。   圖8為表示在搬運面上之某質點的運動的說明圖。   圖9為表示振動器及振盪器的說明圖。   圖10為表示駐波之衰減的說明圖。   圖11為與變形例有關之振盪部的示意圖。

Claims (4)

  1. 一種工件搬運裝置,具備:   振動部,其具有載置工件的搬運面;   前進波生成手段,其具有使在上述搬運面產生第1駐波之第1振盪部,和使在上述搬運面產生第2駐波之第2振盪部,藉由使在上述搬運面產生上述第1駐波及上述第2駐波,使在上述搬運面產生前進波;   藉由上述前進波搬運工件,該工件搬運裝置之特徵在於,   上述振動部具有   設置上述第1振盪部之第1區域,和設置上述第2振盪部之第2區域,   上述第1區域和上述第2區域在上述前進波之前進方向,至少部分性地重疊。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工件搬運裝置,其中   上述第1振盪部具有在上述前進方向排列,並且激勵上述第1駐波的複數第1振盪元件,   上述第2振盪部具有在上述前進方向排列,並且激勵上述第2駐波的複數第2振盪元件,   上述第1振盪元件和上述第2振盪元件在上述前進方向被交替配置。
  3.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工件搬運裝置,其中   上述第1振盪部及上述第2振盪部被設置在上述振動部之上述前進方向的一部分區域。
  4.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工件搬運裝置,其中   上述搬運面具有:   第1搬運面,其係將工件從工件供給源搬運至工件供給目的地;和   第2搬運面,其係使從上述第1搬運面被去除的工件返回至上述工件供給源,   上述第1振盪部及上述第2振盪部被配置在上述振動部之中,在上述前進方向,無形成上述第1搬運面,並且形成有上述第2搬運面之區域。
TW107118432A 2017-07-13 2018-05-30 工件搬運裝置 TW2019082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6879 2017-07-13
JP2017136879A JP6871515B2 (ja) 2017-07-13 2017-07-13 ワーク搬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8224A true TW201908224A (zh) 2019-03-01

Family

ID=65051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8432A TW201908224A (zh) 2017-07-13 2018-05-30 工件搬運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871515B2 (zh)
KR (1) KR20190008089A (zh)
CN (1) CN109250431A (zh)
TW (1) TW20190822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62476A1 (ja) 2019-02-05 2020-08-13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用導光板
JP7316166B2 (ja) * 2019-09-24 2023-07-27 Juki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11282A (en) * 1969-03-21 1973-03-28 Sinex Eng Co Ltd Vibratory conveyors
JPS6082548A (ja) * 1983-10-07 1985-05-10 Canon Inc シ−ト搬送装置
JPS6155012A (ja) * 1984-08-24 1986-03-19 Canon Inc 振動波による搬送方法及び装置
JPH0610043B2 (ja) * 1987-11-26 1994-02-09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基板の搬送装置
JPH0638558A (ja) * 1992-07-16 1994-02-10 Asmo Co Ltd 振動モータ
JP4306007B2 (ja) * 1999-03-31 2009-07-29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型パーツフィーダ
CN1827499A (zh) * 2006-04-07 2006-09-06 辽宁工学院 压电式多振子驻波型物料输送装置
JP6817513B2 (ja) * 2015-08-24 2021-01-20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ワーク搬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71515B2 (ja) 2021-05-12
KR20190008089A (ko) 2019-01-23
CN109250431A (zh) 2019-01-22
JP2019018946A (ja) 2019-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17513B2 (ja) ワーク搬送装置
JP6820474B2 (ja) ワーク搬送装置
TW201908224A (zh) 工件搬運裝置
JPH09308275A (ja) 振動体の駆動方法、粉体フィーダの駆動方法および粉体フィーダ
JP6820471B2 (ja) ワーク搬送装置
TW201912542A (zh) 工件搬送裝置及工件搬送裝置之製造方法
JP6864219B2 (ja) ワーク搬送装置
JP2018100139A (ja) らせん型ワーク搬送装置およびパーツフィーダ
TWI769301B (zh) 振動系統之控制裝置及工件搬送裝置
JP2018095460A (ja) ワーク搬送装置
JP4048313B2 (ja) 物体浮揚装置
JP2019076802A (ja) 振動系の制御装置およびワーク搬送装置
JP2005119839A (ja) 物体浮揚装置
KR20180076999A (ko) 워크 반송 장치 및 워크 반송 장치에 있어서의 조정 방법
JP6819010B2 (ja) ワーク搬送装置
JP2018104189A (ja) ワーク搬送装置、及び、ワーク搬送装置における調整方法
JP6929515B2 (ja) ワーク搬送装置
JP6659952B2 (ja) 進行波搬送装置
KR100636590B1 (ko) 음파 부양 장치
JP2019163112A (ja) ワーク搬送装置
JP2005245055A (ja) 振動波駆動装置
JP2007168936A (ja) 部品供給装置
JP2010149017A5 (zh)
JP2024036894A (ja) 駆動回路装置、及び振動搬送装置
CN118083466A (zh) 滑槽、振动输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