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07249A - 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07249A
TW201907249A TW107122063A TW107122063A TW201907249A TW 201907249 A TW201907249 A TW 201907249A TW 107122063 A TW107122063 A TW 107122063A TW 107122063 A TW107122063 A TW 107122063A TW 201907249 A TW201907249 A TW 20190724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upling member
cassette
driving
rotation axis
coupl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20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09008B (zh
Inventor
樫出陽介
佐藤昌明
宗次広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7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72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90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900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Axial coupling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4Details of parts of process cartridge, e.g. for charging, transfer, cleaning, develop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1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mean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rocess cartridge, e.g. attachment, positioning of parts with each other, pressure/distance regul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G03G21/1853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the process cartridge being mounted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photosensitive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4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a positioning fun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Abstract

在採用與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旋轉力傳達部卡合的可傾動的耦合構件之卡匣構成中,當該卡匣對於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裝卸方向與顯像/離間方向不同時,耦合構件無法與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旋轉力傳達部卡合。於是,設置:與顯像卡匣(B1)的裝卸操作連動,對於耦合構件(180)進行抵接和退避的耦合桿(55)、及耦合桿(55)使彈壓力作用於耦合構件(180)的耦合彈簧(56)。

Description

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以下稱為畫像形成裝置)、及可裝卸於畫像形成裝置的裝置本體的卡匣。
在此,所謂畫像形成裝置是利用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製程來形成畫像於記錄媒體者。而且,作為畫像形成裝置的例子,例如有電子照片影印機、電子照片印表機(例如,雷射束印表機、LED印表機等)、傳真裝置及打字機等。
又,所謂卡匣是使作為像載持體的感光體之電子照片感光體鼓(以下稱為感光鼓)、或作用於此感光鼓的製程手段(例如,顯像劑載持體(以下稱為顯像滾輪))的至少一個卡匣化,可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裝卸者。卡匣是有使感光鼓及顯像滾輪一體地卡匣化者,或使感光鼓及顯像滾輪個別地卡匣化者。特別將前者具有感光鼓及顯像滾輪者稱為製程卡匣。又,將後者具有感光鼓者稱為鼓卡匣,具有顯像滾輪者稱為顯像卡匣。
又,所謂畫像形成裝置本體是去掉卡匣的畫像形成裝置的剩下的部分。
以往,在畫像形成裝置中是採用:將感光鼓及感光鼓、及作用於顯像滾輪的製程手段予以一體地卡匣化,且將此卡匣設為可裝卸於畫像形成裝置的裝置本體之製程卡匣方式。
若根據此製程卡匣方式,則可不依靠服務人員,使用者本身進行畫像形成裝置的維修,因此可使操作性非常提升。
因此,此製程卡匣方式是在畫像形成裝置中被廣泛使用。
在使用於此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方式中,揭示有可從具備驅動軸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本體來裝卸於與驅動軸的軸線實質正交的方向之製程卡匣的構成(例如日本特開2008-233867號公報)。
本發明是改良前述的以往技術者,可裝卸於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對感光體接離顯像劑載持體的卡匣。
本發明的目的是在於提供一種在卡匣往裝置本體安裝時、及顯像劑載持體從退避位置往顯像位置移動時的雙方,耦合構件可與本體驅動軸卡合之卡匣。
又,本發明的其他目的是在於提供一種在卡匣從裝置本體卸下時、及顯像劑載持體從顯像位置往退避位置的移動時的雙方,可解除耦合構件與本體驅動軸的卡合之卡匣。
又,本發明的其他目的是在於提供一種在顯像劑載持體從退避位置往顯像位置的移動時,耦合構件與本體驅動軸的卡合為可能,卡匣從裝置本體卸下時,耦合構件與本體驅動軸的卡合可解除之卡匣。
本申請案的發明為一種卡匣,係對於具備可形成潛像的感光體及本體驅動軸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沿著預定的安裝路徑來安裝,且可在位於前述安裝路徑的終端的顯像位置與從前述顯像位置往和前述安裝路徑不同的方向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間移動於前述裝置本體內,其特徵係具有:顯像劑載持體,其係當前述卡匣位於前述顯像位置時,可在與前述感光體接觸的狀態下將前述潛像顯像;及耦合構件,其係可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動,可取:當前述卡匣位於前述顯像位置時,可從前述本體驅動軸驅動傳達至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基準姿勢、及 當前述卡匣沿著前述安裝路徑來移動時,為了和前述本體側驅動軸卡合,而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斜的安裝時姿勢、及當前述卡匣從前述退避位置往前述顯像位置移動時,在與前述安裝時姿勢不同的方向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斜的離間時姿勢,為用以和前述本體側驅動軸卡合的姿勢。
又,本申請案的其他的發明為一種卡匣,係對於具備本體驅動軸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沿著預定的安裝路徑來安裝,其特徵係具有:感光體,其係可形成潛像;顯像劑載持體,其係可將前述潛像顯像,可在為了將前述潛像顯像而和前述感光體接觸的顯像位置與從前述接觸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間移動;及耦合構件,其係可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動,可取:在前述卡匣被安裝於前述安裝路徑的終端的狀態中,當前述顯像劑載持體位於前述顯像位置時,可從前述本體驅動軸驅動傳達至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基準姿勢、及當前述卡匣沿著前述安裝路徑移動時,為了和前述本體側驅動軸卡合,而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斜的安裝時姿勢、及在前述卡匣被安裝於前述安裝路徑的終端的狀態中,當前述顯像劑載持體從前述退避位置往前述顯像位置移動時,在與前述安裝時姿勢不同的方向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斜的離間時姿勢,為用以和前述本體側驅動軸卡合的姿勢。
又,本申請案的另外其他的發明為一種卡匣,係可裝卸於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其特徵係具有:i)顯像劑載持體,其係可旋轉;ii)耦合構件,其係用以將旋轉力傳達至前述顯像劑載持體,可取得:與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平行偏移的基準姿勢、及傾斜至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方向的第一傾斜姿勢、及傾斜至與前述第一傾斜姿勢不同的方向的第二傾斜姿勢;iii)彈壓部,其係為了使前述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斜而將前述耦合構件彈壓;及iv)移動部,其係可取得:用以使前述耦合構件位於前述第一傾斜姿勢的第一移動位置、及用以使前述耦合構件位於前述第二傾斜姿勢的第二移動位置。
又,本申請案的另外其他的發明為一種卡匣,係可裝卸於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其特徵係具有:i)顯像劑載持體,其係可旋轉;ii)耦合構件,其係用以將旋轉力傳達至前述顯像劑載持體,可取:與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平行的基準位置、及從前述基準位置傾斜至預定方向的第一傾斜姿勢、及傾斜至與前述第一傾斜姿勢不同的方向的第二傾斜姿勢;iii)彈壓部,其係為了使前述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斜而將前述耦合構件彈 壓;及iv)移動部,其係可取:用以使前述耦合構件位於前述第一傾斜姿勢的第一移動位置、及用以使前述耦合構件位於前述第二傾斜姿勢的第二移動位置。
又,本申請案的另外其他的發明為一種卡匣,係可裝卸於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其特徵係具有:i)顯像劑載持體,其係可旋轉;ii)耦合構件,其係用以將旋轉力傳達至前述顯像劑載持體,可取:與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平行偏移的基準位置、及傾斜至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方向的第一傾斜姿勢、及傾斜至與前述第一傾斜姿勢不同的方向的第二傾斜姿勢;iii)彈壓構件,其係為了使前述耦合構件傾斜成前述第一傾斜姿勢而彈壓;及iv)移動構件,其係為了使前述耦合構件移動成前述第一傾斜姿勢或前述第二傾斜姿勢而可移動。
又,本申請案的另外其他的發明為一種畫像形成裝置,係用以在記錄媒體形成畫像,其特徵係具有:i)面像形成裝置本体,其係具備:可形成潛像的感光體、及本體驅動軸;及ii)卡匣,其係對於前述裝置本體,可沿著預定的安裝路徑來安裝,且可在位於前述安裝路徑的終端的顯像位置與從前述顯像位置往和前述安裝路徑不同的方向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間移動於前述裝置本體內,其係具有: ii-i)顯像劑載持體,其係當前述卡匣位於前述顯像位置時,可在與前述感光體接觸的狀態下將前述潛像顯像;及ii-ii)耦合構件,其係可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動,可取:當前述卡匣位於前述顯像位置時,可從前述本體驅動軸驅動傳達至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基準姿勢、及當前述卡匣沿著前述安裝路徑來移動時,為了和前述本體側驅動軸卡合,而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斜的安裝時姿勢、及當前述卡匣從前述退避位置往前述顯像位置移動時,在與前述安裝時姿勢不同的方向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斜的離間時姿勢,為用以和前述本體側驅動軸卡合的姿勢。
又,本申請案的另外其他的發明為一種畫像形成裝置,係用以在記錄媒體形成畫像,其特徵係具有:i)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其係具備本體驅動軸;ii)卡匣,其係對於前述裝置本體,可沿著預定的安裝路徑來安裝,其係具有:ii-i)感光體,其係可形成潛像;ii-ii)顯像劑載持體,其係可將前述潛像顯像,在前述卡匣被安裝於前述裝置本體的狀態下,可在為了將前述潛像顯像而和前述感光體接觸的顯像位置與從前述接觸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間移動;及ii-iii)耦合構件,其係可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動,可取:當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為於前述顯像位 置時,可從前述本體驅動軸驅動傳達至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基準姿勢、及當前述卡匣沿著前述安裝路徑來移動時,為了和前述本體側驅動軸卡合,而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斜的安裝時姿勢、及在前述裝置本體內,前述顯像劑載持體從前述退避位置往前述顯像位置移動時,在與前述安裝時姿勢不同的方向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斜的離間時姿勢,為用以和前述本體側驅動軸卡合的姿勢。
又,本申請案的另外其他的發明為一種卡匣,係對於具備可形成潛像的感光體及本體驅動軸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沿著預定的安裝路徑來安裝,且可在位於前述安裝路徑的終端的顯像位置與從前述顯像位置往和前述安裝路徑不同的方向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間移動於前述裝置本體內,其特徵係具有:顯像劑載持體,其係當前述卡匣位於前述顯像位置時,可在與前述感光體接觸的狀態下將前述潛像顯像;及耦合構件,其係可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動,可取:當前述卡匣位於前述顯像位置時,可從前述本體驅動軸驅動傳達至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基準姿勢、及當前述卡匣從前述顯像位置沿著前述安裝路徑來移動至與前述安裝時相反方向而自前述裝置本體卸下時,為了解除與前述本體側驅動軸的卡合,而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斜的卸下時姿勢、及當前述卡匣從前述顯像位置往前述退避位置移動時,在與前述卸下時姿勢不同的方 向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斜的離間時姿勢,為用以解除和前述本體側驅動軸的卡合的姿勢。
又,本申請案的另外其他的發明為一種卡匣,係對於具備本體驅動軸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沿著預定的安裝路徑來安裝,其特徵係具有:感光體,其係可形成潛像;顯像劑載持體,其係可將前述潛像顯像,可在為了將前述潛像顯像而和前述感光體接觸的顯像位置與從前述接觸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間移動;及耦合構件,其係可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動,可取:在前述卡匣被安裝於前述安裝路徑的終端的狀態中,當前述顯像劑載持體位於前述顯像位置時,可從前述本體驅動軸驅動傳達至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基準姿勢、及當前述卡匣從前述終端沿著前述安裝路徑來移動於與前述安裝時相反方向而從前述裝置本體卸下時,為了解除和前述本體側驅動軸的卡合,而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斜的卸下時姿勢、及在前述卡匣被安裝於前述終端的狀態中,當前述顯像劑載持體從前述顯像位置往前述退避位置移動時,在與前述卸下時姿勢不同的方向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斜的離間時姿勢,為用以解除和前述本體側驅動軸的卡合的姿勢。
又,本申請案的另外其他的發明為一種卡匣,係對於具備可形成潛像的感光體及本體驅動軸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沿著預定的安裝路徑來安裝, 且可在位於前述安裝路徑的終端的顯像位置與從前述顯像位置往和前述安裝路徑不同的方向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間移動於前述裝置本體內,其特徵係具有:顯像劑載持體,其係當前述卡匣位於前述顯像位置時,可在與前述感光體接觸的狀態下將前述潛像顯像;及耦合構件,其係可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動,可取:當前述卡匣位於前述顯像位置時,可從前述本體驅動軸驅動傳達至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基準姿勢、及當前述卡匣從前述顯像位置沿著前述安裝路徑來移動於與前述安裝時相反方向而從前述裝置本體卸下時,為了解除和前述本體側驅動軸的卡合,而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斜的卸下時姿勢、及當前述卡匣從前述退避位置往前述顯像位置移動時,在與前述卸下時姿勢不同的方向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斜的離間時姿勢,為用以和前述本體側驅動軸卡合的姿勢。
又,本申請案的另外其他的發明為一種卡匣,係對於具備本體驅動軸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沿著預定的安裝路徑來安裝,其特徵係具有:感光體,其係可形成潛像;顯像劑載持體,其係可將前述潛像顯像,可在為了將前述潛像顯像而和前述感光體接觸的顯像位置與從前述接觸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間移動;及耦合構件,其係可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動,可取:在前述卡匣被安裝於前述安裝路徑的終端的 狀態中,當前述顯像劑載持體位於前述顯像位置時,可從前述本體驅動軸驅動傳達至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基準姿勢、及當前述卡匣從前述終端沿著前述安裝路徑來移動於與前述安裝時相反方向而從前述裝置本體卸下時,為了解除和前述本體側驅動軸的卡合,而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斜的卸下時姿勢、及在前述卡匣被安裝於前述終端的狀態中,當前述顯像劑載持體從前述退避位置往前述顯像位置移動移動時,在與前述卸下時姿勢不同的方向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斜的離間時姿勢,為用以和前述本體側驅動軸的卡合的姿勢。
若根據本發明,則可提供一種在卡匣往裝置本體安裝時、及顯像劑載持體從退避位置往顯像位置移動時的雙方,耦合構件可與本體驅動軸卡合之卡匣。
又,若根據其他的本發明,則可提供一種在卡匣從裝置本體卸下時、及顯像劑載持體從顯像位置往退避位置的移動時的雙方,可解除耦合構件與本體驅動軸的卡合之卡匣。
又,本發明的其他目的是在於提供一種在顯像劑載持體從退避位置往顯像位置的移動時,耦合構件與本體驅動軸的卡合為可能,卡匣從裝置本體卸下時,耦合構件與本體驅動軸的卡合可解除之卡匣。
A1、A91‧‧‧裝置本體
B1、B901‧‧‧顯像卡匣
C、C901‧‧‧鼓卡匣
P‧‧‧製程卡匣
1‧‧‧光學手段
2‧‧‧記錄媒體
3a‧‧‧給紙滾輪
3b‧‧‧分離墊
3c‧‧‧光阻滾輪對
3d‧‧‧搬送引導
3e‧‧‧搬送引導
3f‧‧‧搬送引導
3g‧‧‧排出滾輪對
3h‧‧‧排出部
4‧‧‧給紙托盤
5‧‧‧定影手段
5a‧‧‧驅動滾輪
5b‧‧‧加熱器
5c‧‧‧定影滾輪
6‧‧‧轉印滾輪
6a‧‧‧轉印夾部
7‧‧‧拾取滾輪
8‧‧‧搬送引導
9‧‧‧壓接構件轉印滾輪
10‧‧‧感光鼓
11‧‧‧帶電滾輪
12‧‧‧磁鐵滾輪
13‧‧‧顯像滾輪
13a‧‧‧驅動側端部
13c‧‧‧非驅動側端部
15‧‧‧顯像刀片
15a‧‧‧支撐構件
15a1‧‧‧驅動側端部
15a2‧‧‧非驅動側端部
15b‧‧‧彈性構件
16‧‧‧顯像容器
16a‧‧‧顯像劑收納部
16b‧‧‧開口部
16c‧‧‧顯像室
17‧‧‧顯像劑搬送構件
21‧‧‧鼓框體
27‧‧‧驅動輸入齒輪
29‧‧‧顯像滾輪齒輪
34、934‧‧‧顯像側蓋
34a‧‧‧孔
36、936‧‧‧驅動側顯像軸承
36a‧‧‧孔
936r‧‧‧吊凸台
46、946‧‧‧非驅動側顯像軸承
46f‧‧‧支撐部
946r‧‧‧吊凸台
51、52‧‧‧螺絲
70‧‧‧可動構件
71‧‧‧彈壓構件
80‧‧‧驅動側搖動引導
80y‧‧‧衝突部
81‧‧‧非驅動側搖動引導
90‧‧‧驅動側側板
92、992‧‧‧驅動側引導構件
992y‧‧‧衝突部
93、993‧‧‧非驅動側引導構件
94‧‧‧本體罩
100、900‧‧‧本體側驅動構件
150‧‧‧滑塊構件
180、980‧‧‧耦合構件
180c1、980c1‧‧‧旋轉力傳達部
185、985‧‧‧耦合彈簧
55、955‧‧‧耦合桿
55e、955e‧‧‧引導部
55b、955b‧‧‧彈簧栓部
55y、955y‧‧‧旋轉規制部
56、956‧‧‧耦合桿彈簧
L‧‧‧雷射光
Y‧‧‧記錄媒體
t‧‧‧顯像劑
X5‧‧‧旋轉方向
圖1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將顯像卡匣B1安裝於裝置本體A1之前,亦即顯像卡匣B1為單品狀態(自然狀態)時之顯像卡匣B1的側面圖。
圖2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側剖面說明圖。
圖3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顯像卡匣B1及鼓卡匣C的剖面說明圖。
圖4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由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的斜視說明圖。
圖5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由非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的斜視說明圖。
圖6的(a)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將顯像卡匣B1的驅動側分解而由驅動側來看的斜視說明圖,(b)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將顯像卡匣B1的驅動側分解而由非驅動側來看的斜視說明圖。
圖7的(a)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將顯像卡匣B1的非驅動側分解而由驅動側來看的斜視說明圖,(b)是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將顯像卡匣B1的非驅動側分解而由非驅動側來看的斜視說明圖。
圖8的(a)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耦合構件180周邊零件的說明圖,(b)是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耦合構件180周邊零件的說明圖,(c)是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有關耦合構件180之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 的卡合的說明圖,(d)是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有關耦合構件180之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卡合的說明圖,(e)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沿著旋轉軸線來切斷耦合構件180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卡合狀態的圖。
圖9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表示耦合桿55及耦合桿彈簧56之往顯像側蓋34的組裝狀態的斜視說明圖、及側面圖。
圖10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顯像側蓋34的組裝狀態的斜視說明圖、及側面圖。
圖11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顯像卡匣B1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1內,感光鼓10與顯像滾輪13處於離間的離間狀態時的顯像卡匣B1的說明圖。
圖12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將顯像卡匣B1安裝於裝置本體A1之前,亦即顯像卡匣B1為單品狀態(自然狀態)時之顯像卡匣B1的說明圖。
圖13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由長邊方向剖面來看耦合構件180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卡合狀態的圖。
圖14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表示耦合構件180至形成與本體驅動構件100同軸的耦合構件的姿勢的剖面圖。
圖15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顯像卡匣B1安裝於裝置本體A1完了時之顯像耦合構件180的傾斜姿勢(基準姿勢D0)的說明圖。
圖16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表示耦合構件180、驅動輸入齒輪27、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關係的圖。
圖17的(a)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由鼓卡匣C的非驅動側來看的斜視說明圖,(b)是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未圖示鼓卡匣C的鼓框體21、鼓軸承30、鼓軸54等的斜視說明圖。
圖18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由非驅動側來看裝置本體A1的斜視說明圖。
圖19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由驅動側來看裝置本體A1的斜視說明圖。
圖20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由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1的過程的說明圖。
圖21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表示驅動側搖動引導80、及驅動側推壓構件82的周邊形狀的斜視說明圖。
圖22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表示在顯像卡匣B1被安裝至裝置本體A的過程的耦合桿55及耦合構件180的動作,由驅動側來看的剖面圖。
圖23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表示顯像卡匣B1往裝置本體A安裝完了時的耦合桿55及耦合構件180位置的圖。
圖24是表示耦合構件180的圓環部180f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抵接時的耦合構件180周邊的力關係 的剖面圖。
圖25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及周邊形狀的說明圖。
圖26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顯像卡匣的正面圖。
圖27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驅動側側板的立體圖。
圖28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非驅動側側板的立體圖。
圖29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顯像卡匣、及驅動側搖動引導的驅動側側面圖。
圖30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顯像卡匣、及驅動側搖動引導的驅動側側面圖。
圖31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顯像卡匣、及非驅動側搖動引導的非驅動側側面圖。
圖32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顯像抵接狀態及顯像離間狀態的耦合構件180、及本體驅動構件100的卡合狀態的說明圖。
圖33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表示顯像抵接狀態及顯像離間狀態的耦合構件180、及本體驅動構件100的卡合狀態,由驅動側側面來看的說明圖。
圖34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表示耦合桿955及耦合桿彈簧956被安裝於驅動側鼓軸承930的狀態圖。
圖35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表示一體組裝顯像卡匣B1及鼓卡匣C而形成製程卡匣P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36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表示顯像卡匣B1對於鼓卡匣C搖動的動作,由驅動側來看的圖。
圖37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表示在製程卡匣P中,耦合桿955及耦合構件180的姿勢圖。
圖38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由非驅動側來看裝置本體A1的斜視說明圖。
圖39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由驅動側來看裝置本體A1的斜視說明圖。
圖40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製程卡匣P在裝置本體A1中安裝過程時的說明圖。
圖41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製程卡匣P在裝置本體A1中安裝完了時的說明圖。
圖42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表示製程卡匣P的顯像卡匣B1對於感光體鼓10顯像加壓及顯像離間狀態,由驅動側來看的圖。
圖43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用以在顯像側蓋334組裝耦合彈簧3185、耦合桿355、及耦合桿彈簧356的狀態的斜視說明圖。
圖44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在顯像側蓋334安裝耦合桿355、耦合桿彈簧356、及耦合彈簧3185的斜視說明圖。
圖45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可在裝置本體A1內形成畫像時,由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的圖。
圖46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表示耦合構件180的第一傾斜姿勢D1的圖。
圖47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耦合構件180顯示第二傾斜姿勢D2的圖。
圖48是本發明的第四實施形態,表示用以在顯像側蓋434安裝耦合桿彈簧456、耦合桿455、及耦合彈簧4185的狀態的斜視說明圖。
圖49是本發明的第四實施形態,在顯像側蓋434安裝耦合桿455、耦合桿彈簧456及耦合彈簧4185的狀態圖。
圖50是本發明的第四實施形態,由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可在裝置本體A1內形成畫像時的狀態圖。
圖51是本發明的第四實施形態,表示耦合構件180的第一傾斜姿勢D1的圖。
圖52是本發明的第四實施形態,表示耦合構件180的第二傾斜姿勢D2的圖。
圖53是本發明的第五實施形態,表示用以在顯像側蓋534組裝彈簧5185、及彈簧555的狀態的斜視說明圖。
圖54是本發明的第五實施形態,由驅動側來看在顯像側蓋534安裝彈簧555及彈簧5185的狀態的狀 態圖。
圖55是本發明的第五實施形態,表示顯像卡匣B1可在裝置本體A1內形成畫像時的狀態圖。
圖56是本發明的第五實施形態,表示耦合構件180的第一傾斜姿勢D1的圖。
圖57是本發明的第五實施形態,表示耦合構件180的第二傾斜姿勢D2的圖。
圖58是本發明的第六實施形態,表示用以在顯像側蓋634組裝彈簧6185及彈簧555的狀態的斜視說明圖。
圖59是本發明的第六實施形態,由非驅動側來看在側蓋634安裝彈簧655、轉動構件656、及彈簧6185的狀態的狀態圖。
圖60是本發明的第六實施形態,表示顯像卡匣B1可在裝置本體A1內形成畫像時的狀態圖。
圖61是本發明的第六實施形態,表示耦合構件180的第一傾斜姿勢D1的圖。
圖62是本發明的第六實施形態,表示耦合構件180為第二傾斜姿勢D2時的狀態圖。
圖63是本發明的第七實施形態,表示在顯像側蓋734組裝耦合彈簧7185、耦合桿755、及耦合桿彈簧756的狀態的斜視說明圖。
圖64是本發明的第七實施形態,由非驅動側來看在側蓋734安裝桿755、彈簧756及彈簧7185的狀 態的狀態圖。
圖65是本發明的第七實施形態,表示顯像卡匣B1可在裝置本體A1內形成畫像時的狀態圖。
圖66是本發明的第七實施形態,表示耦合構件180的第一傾斜姿勢D1的圖。
圖67是本發明的第七實施形態,表示耦合構件180為第二傾斜姿勢D2時的狀態圖。
圖68是本發明的第八實施形態,表示在顯像側蓋834組裝耦合彈簧8185、耦合桿855、及耦合桿彈簧856的狀態的斜視說明圖。
圖69是本發明的第八實施形態,由驅動側來看在顯像側蓋834安裝桿855、桿彈簧856及耦合彈簧8185的狀態圖。
圖70是本發明的第八實施形態,表示顯像卡匣B1可在裝置本體A1內形成畫像時的狀態圖。
圖71是本發明的第八實施形態,表示耦合構件180的第一傾斜姿勢D1的圖。
圖72是本發明的第八實施形態,表示耦合構件180為第二傾斜姿勢D2時的狀態圖。
圖73是本發明的第九實施形態,表示耦合構件180為第二傾斜姿勢D2時的狀態圖。
圖74是本發明的第十實施形態,表示在顯像側蓋1034安裝耦合彈簧10185的圖(a)、及表示耦合構件180的第二傾斜姿勢D2的圖(b)、表示耦合構件180 的第一傾斜姿勢D1的圖(c)。
圖75是本發明的第十一實施形態,在顯像側蓋1134安裝耦合彈簧11185及桿1155的圖(a)、及表示耦合構件180的第二傾斜姿勢D2的圖(b)、表示耦合構件180的第一傾斜姿勢D1的圖(c)。
圖76的(a)是本發明的第十二實施形態,在顯像側蓋1234安裝耦合彈簧12185及桿1255的圖,(b)是表示耦合構件180的第二傾斜姿勢D2的圖,(c)是表示耦合構件180的第一傾斜姿勢D1的圖。
按圖面說明本發明的卡匣、及畫像形成裝置。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舉例說明可裝卸於先前敘述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鼓卡匣、及顯像卡匣。在以下的說明中,所謂鼓卡匣、及顯像卡匣的長邊方向是與感光鼓的旋轉軸線L1、及顯像滾輪的旋轉軸線L9大致平行的方向。又,感光鼓的旋轉軸線L1、及顯像滾輪的旋轉軸線L9是與記錄媒體的搬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又,所謂鼓卡匣、及顯像卡匣的短邊方向是與感光鼓的旋轉軸線L1、及顯像滾輪的旋轉軸線L9大致正交的方向。在本實施例中,將鼓卡匣、及顯像卡匣往雷射束印表機本體裝卸的方向是各卡匣的短邊方向。又,說明文中的符號是用以參照圖面者,並非限定構成者。
〔實施例1〕
(1)畫像形成裝置的全體說明
利用圖2來說明有關適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畫像形成裝置的全體構成。圖2是畫像形成裝置的側剖面說明圖。
圖2所示的畫像形成裝置是按照從個人電腦等的外部機器所通訊的畫像資訊,藉由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製程,在記錄媒體2形成利用顯像劑t所產生的畫像。並且,畫像形成裝置是具備裝置本體A1、顯像卡匣B1、及鼓卡匣C。而且,設成可藉由使用者來對於裝置本體A1分別安裝或卸下顯像卡匣B1及鼓卡匣C。亦即,雙方的卡匣是分別構成可對於裝置本體A1安裝及卸下。可舉記錄紙、標籤紙、OHP薄片、布等,作為記錄媒體2的一例。又,顯像卡匣B1是具有顯像滾輪13等,鼓卡匣C是具有感光鼓10、帶電滾輪11等。
感光鼓10是其表面會藉由從裝置本體A1施加電壓的帶電滾輪11來一樣地帶電。然後,對應於畫像資訊的雷射光L會從光學手段1照射至帶電的感光鼓10,在感光鼓10形成對應於畫像資訊的靜電潛像。此靜電潛像是藉由後述的顯像手段,以顯像劑t來顯像。其結果,在感光鼓10表面形成顯像劑像。
另一方面,被收容於給紙托盤4的記錄媒體2是與前述顯像劑像的形成同步,被給紙滾輪3a及壓接的分離墊3b所規制,一張一張分離給送。然後,記錄媒體 2是藉由搬送引導3d,搬送至作為轉印手段的轉印滾輪6。轉印滾輪6是被彈壓成接觸於感光鼓10表面。
其次,記錄媒體2是通過以感光鼓10及轉印滾輪6所形成的轉印夾部6a。此時,藉由在轉印滾輪6施加與顯像劑像相反極性的電壓,形成於感光鼓10表面上的顯像劑像會被轉印至記錄媒體2。
被轉印顯像劑像的記錄媒體2是被搬送引導3f規制,往定影手段5搬送。定影手段5是具備驅動滾輪5a、及內藏加熱器5b的定影滾輪5c。然後,記錄媒體2是在通過以驅動滾輪5a及定影滾輪5c所形成的夾部5d時,施加熱及壓力,被轉印於記錄媒體2的顯像劑像會被定影於記錄媒體2。藉此,在記錄媒體2形成畫像。
然後,記錄媒體2是藉由排出滾輪對3g來搬送,而往排出部3h排出。
(2)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製程的說明
利用圖3來說明有關適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製程。圖3是顯像卡匣B1及鼓卡匣C的剖面說明圖。
如圖3所示般,顯像卡匣B1是具備:作為卡匣框體(或顯像側支撐框體)的顯像容器16、及作為顯像手段的顯像滾輪13、及顯像刀片15等。並且,鼓卡匣C是具備:作為感光體側支撐框體的鼓框體21、感光鼓10、及帶電滾輪11等。
在顯像容器16的顯像劑收納部16a收納有顯像劑t。可旋轉地被支撐於顯像容器16的顯像劑搬送構件17會旋轉於箭號X17方向。藉此,該顯像劑t會從顯像容器16的開口部16b往顯像室16c內送出。在顯像容器16設有內藏磁鐵滾輪12的顯像滾輪13。具體而言,顯像滾輪13是具有軸部13e及橡膠部13d。軸部13e是鋁等的導電性的細長的圓筒狀,在其長邊方向,中央部是以橡膠部13d所覆蓋(參照圖6)。在此,橡膠部13d是以外形形狀與軸部13e形成同軸線上的方式,被覆軸部13e。顯像滾輪13是藉由磁鐵滾輪12的磁力來使顯像室16c的顯像劑t吸引至顯像滾輪13的表面。並且,顯像刀片15是具有由板金所構成的支撐構件15a及由尿烷橡膠或SUS板等所構成的彈性構件15b。而且,彈性構件15b會被設成對於顯像滾輪13持一定的接觸壓來彈性性接觸。然後,藉由顯像滾輪13旋轉於旋轉方向X5,規制附著於顯像滾輪13的表面的顯像劑t的量。然後,對顯像劑t賦予摩擦帶電電荷。藉此,在顯像滾輪13表面形成顯像劑層。然後,在使從裝置本體A1施加電壓的顯像滾輪13與感光鼓10接觸的狀態下,使旋轉於旋轉方向X5,藉此往感光鼓10的顯像領域供給顯像劑t。
在此,像本實施例那樣的接觸顯像方式的情況,若顯像滾輪13經常維持接觸於感光鼓10的狀態(參照圖3),則恐有顯像滾輪13的橡膠部13b變形之虞。因此,在非顯像時,使顯像滾輪13離開感光鼓10為理 想。
在感光鼓10的外周面接觸設置可旋轉地被支撐於框體21且被彈壓至感光鼓10的方向之帶電滾輪11。帶電滾輪11是藉由來自裝置本體A1的電壓施加,使感光鼓10的表面一樣地帶電。被施加於帶電滾輪11的電壓是被設定成感光鼓10的表面與帶電滾輪11的電位差會成為放電開始電壓以上那樣的值。本實施例是施加-1300V的直流電壓,作為帶電偏壓。藉此,感光鼓10的表面會一樣地帶電成帶電電位(暗部電位)-700V。並且,在本實施例中,此帶電滾輪11是對於感光鼓10的旋轉,獨立驅動旋轉(詳細後述)。然後,藉由光學手段1的雷射光L,在感光鼓10的表面形成靜電潛像。之後,按照感光鼓10的靜電潛像來使顯像劑t轉移,而使靜電潛像可視像化,在感光鼓10形成顯像劑像。
(3)無清除器系統的構成說明
其次,以下說明有關本例的無清除器系統。
在本實施例中是顯示不設置從感光鼓10的表面除去未被轉印而殘留於感光鼓10上的轉印殘留顯像劑t2的清除構件、所謂的無清除器系統的例子。
如圖3所示般,感光體鼓10是被旋轉驅動於箭號C5方向。在轉印工程後留在感光鼓10的表面之轉印殘留顯像劑t2是在上游空隙部11b,藉由帶電滾輪的放電而與感光鼓同樣被帶電成負極性。此上游空隙部11b是意 指在感光體鼓10的旋轉方向C5,帶電滾輪11與感光鼓10的抵接部之帶電夾部11a的上游側的位置。此時,感光鼓10表面是被帶電成-700V。帶電成負極性的轉印殘留顯像劑t2是在帶電夾部11a因電位差的關係(感光鼓10表面電位=-700V,帶電滾輪11電位=-1300V)在帶電滾輪11是不附著通過。
通過帶電夾部11a的轉印殘留顯像劑t2是到達雷射照射位置d。轉印殘留顯像劑t2沒那麼多遮蔽光學手段的雷射光L。因此,不影響製作感光鼓10上的靜電潛像的工程。通過雷射照射位置d的轉印殘留顯像劑t2,且非曝光部(未接受雷射照射的感光鼓10的表面)的轉印殘留顯像劑t2是在顯像滾輪13與感光鼓10的抵接部之顯像夾部13k,藉由靜電力來回收至顯像滾輪13。另一方面,曝光部(接受雷射照射的感光鼓10的表面)的轉印殘留顯像劑t2是未被靜電力回收,原封不動繼續存在於感光鼓10上。但,一部分的轉印殘留顯像劑t2也有因為顯像滾輪13與感光鼓10的周速差所產生的物理性的力量而被回收的情形。
如此未被轉印於紙,而留在感光體鼓10上的轉印殘留顯像劑t2是大概被回收於顯像容器16。被回收於顯像容器16的轉印殘留顯像劑t2是與留在顯像容器16內的顯像劑t混合,再度使用於顯像。
並且,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不使轉印殘留顯像劑t2附著於帶電滾輪11,使通過帶電夾部11a,而採 用以下的2個構成。
第一是在轉印滾輪6與帶電滾輪11之間設置光除電構件8。光除電構件8是位於帶電夾部11a的感光鼓10的旋轉方向(箭號C5)上游側。然後,此光除電構件8是為了在前述的上游空隙部11b進行安定的放電,而將通過轉印夾部6a後的感光鼓10的表面電位予以光除電。藉由此光除電構件8,帶電前的感光鼓10的電位會在長邊全域形成-150V程度。藉此,在帶電時可進行均一的放電,可使轉印殘留顯像劑t2均一地形成負極性。
第二是設預定的周速差,使帶電滾輪11與感光鼓10驅動旋轉。這是基於以下的理由。亦即,藉由上述的放電,大部分的色粉(toner)會形成負極性,但若干未能形成負極性的轉印殘留顯像劑t2會殘留。然後,此轉印殘留顯像劑t2會在帶電夾部11a附著於帶電滾輪11。然而,藉由設預定的周速差來使帶電滾輪11與感光鼓10驅動旋轉,感光鼓10與帶電滾輪11會摩擦,可使前述的轉印殘留顯像劑t2形成負極性。藉此,具有抑制轉印殘留顯像劑t2附著至帶電滾輪13的效果。本實施構成是在帶電滾輪11的長邊一端設有帶電滾輪齒輪69(圖17,詳細後述),此齒輪69是與設在感光鼓10的同長邊一端的驅動側凸緣24(圖17,詳細後述)卡合。因此,隨著感光鼓10的旋轉驅動,帶電滾輪11也旋轉驅動。帶電滾輪11的表面的周速相對於感光鼓10表面的周速是設定成105~120%程度。
(4)顯像卡匣B1的構成說明
<顯像卡匣B1全體構成>
其次,利用圖來說明有關適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顯像卡匣B1的構成。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有關長邊方向,從裝置本體A1傳達旋轉力至顯像卡匣B1的側稱為「驅動側」。並且,將其相反側稱為「非驅動側」。圖4是由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的斜視說明圖。圖5是由非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的斜視說明圖。圖6是將顯像卡匣B1的驅動側分解,而由驅動側來看的斜視說明圖(a)及由非驅動側來看的斜視說明圖(b)。而且,圖7是將顯像卡匣B1的非驅動側分解,而由非驅動側來看的斜視說明圖(a)及由驅動側來看的斜視說明圖(b)。
如圖6、圖7所示般,顯像卡匣B1是具備作為顯像劑載持體的顯像滾輪13、顯像刀片15等。顯像刀片15是支撐構件15a的長邊方向的驅動側端部15a1、非驅動側端部15a2會以螺絲51、螺絲52來對於顯像容器16固定。在顯像容器16的長邊兩端分別配置有驅動側顯像軸承36及非驅動側顯像軸承46。另外,除非特別說明,否則軸承(36、46)廣義的意思是容器或框體的一部分。顯像滾輪13是驅動側端部13a會與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孔36a嵌合,且非驅動側端部13c會與非驅動側軸承46的支撐部46f嵌合,藉此可旋轉地被支撐。並且,在顯 像滾輪13的驅動側端部13a(在前述長邊方向比驅動側顯像軸承36更外側),顯像滾輪齒輪29會與顯像滾輪13同軸配置,顯像滾輪13與顯像滾輪齒輪29會卡合成能夠一體地旋轉(參照圖4)。
驅動側顯像軸承36是在顯像容器16的長邊方向,於其外側,可旋轉地支撐驅動輸入齒輪27。驅動輸入齒輪27是與顯像滾輪齒輪29咬合。並且,與驅動輸入齒輪27同軸設有耦合構件180。
在顯像卡匣B1的驅動側最端部是設有作為端部構件的顯像側蓋34。顯像側蓋34是從前述長邊方向的外側來覆蓋驅動輸入齒輪27等。耦合構件180是通過顯像側蓋34的孔34a來突出至前述長邊方向的外側。耦合構件180是與設在裝置本體A1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卡合,成為傳達旋轉力的構成。並且,該旋轉力是經由耦合構件180的旋轉力傳達部180c1、180c2來傳至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力被傳達部27d1(參照圖8)、及旋轉被傳達部27d2(未圖示)。其結果,被輸入至耦合構件180的旋轉力是經由驅動輸入齒輪27、顯像滾輪齒輪29來傳達至作為旋轉構件的顯像滾輪13。在此,旋轉力被傳達部27d1、27d2是形成對於旋轉力傳達部180c1、180c2具有間隙的構成。亦即,不使驅動輸入齒輪27旋轉,耦合構件180可旋轉。藉由此構成,耦合構件180是哪個角度皆可移動(可傾動、可搖動、或可迴旋)。
並且,在驅動側顯像軸承36是設有第1可動 構件120。而且,此第1可動構件120是具有作為第1本體部的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及作為第1彈性部的驅動側顯像加壓彈簧71。並且,在非驅動側顯像軸承46是設有第2可動構件121。而且,該第2可動構件121是具有作為第2本體部的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及作為第2彈性部的非驅動側顯像加壓彈簧73。以下詳細說明有關耦合構件180及周邊構成。
如圖6所示般,在顯像卡匣B1的驅動側是設有耦合構件180、驅動輸入齒輪27、作為彈壓構件的彈性構件(耦合彈簧185)。換言之,彈簧185是彈壓用彈性構件。耦合構件180是與設在裝置本體A1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卡合,旋轉力會被傳達。
具體而言,如圖8(b)所示般,耦合構件180是具有:作為第一端部的自由端部180a、作為第二端部的結合端部(被支撐部)180b、及作為連接自由端部180a與結合端部180b的連接部之引導部180d。在此,自由端部180a是具有擴開部,其係具備旋轉力180a1、180a2、及作為凹部的圓錐部180g。又,被支撐部180b是具有旋轉力傳達部180c1、180c2。
另一方面,作為本體側驅動軸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是具有:被配置於其軸線L4方向的前端的凸部100g、及被配置於比其前端更後端側,突出至與軸線L3正交的方向的旋轉力賦予部100a1、100a2。
耦合構件180的自由端部180a(旋轉力承受 部180a1、180a2)是在顯像卡匣B1的長邊方向,比驅動輸入齒輪27的驅動側端部27a還突出至外側。然後,一旦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繞旋轉軸線L4旋轉於箭號X6方向(以下設為正轉X方向),則旋轉力賦予部100a1會與旋轉力承受部180a1抵接,旋轉力賦予部100a2會與旋轉力承受部180a2抵接。藉此,旋轉力會從本體側驅動構件100傳達至耦合構件180。
另外,連接部180d的橫剖面(=與耦合部180的旋轉軸線正交的面)之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最大外徑是比旋轉力承受部180a1與旋轉力承受部180a2之間的距離更小。換言之,連接部180d的橫剖面之中至少一部分的最大旋轉半徑是比連結旋轉力承受部180a1的徑方向內側與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更小。
如圖8(b)、圖8(e)所示般,耦合構件180的被支撐部180b是大略球形狀。而且,此被支撐部180b是可移動(傾動、搖動、迴旋)地被支撐於驅動輸入齒輪27的內周面的支撐部27b。旋轉力傳達部180c1是與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力被傳達部27d1接觸。同樣,旋轉力傳達部180c2是與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力被傳達部27d2抵接。藉此,驅動輸入齒輪27會藉由從作為本體驅動軸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接受驅動的耦合構件180來驅動,驅動輸入齒輪27會繞旋轉軸線L3旋轉於正轉方向X6。
在此,如圖8(c)所示般,本體側驅動構件 100的旋轉軸線L4與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會設定成同軸。然而,因為零件尺寸的偏差等,如圖8(d)所示般,會有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旋轉軸線L4與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自同軸平行地稍微偏離的情況。如此的情況,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對於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傾斜的狀態下,旋轉力可從本體側驅動構件100傳達至耦合構件180。而且,亦有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對於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旋轉軸線L4,自同軸持角度稍微偏離的情況。在此情況中,對於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旋轉軸線L4,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傾斜的狀態下,旋轉力可從本體側驅動構件100傳達至耦合構件180。
又,如圖8(a)所示般,在驅動輸入齒輪27,與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同軸,一體成形設有斜齒齒輪或平齒齒輪的齒輪部27c。然後,齒輪部27c會與顯像滾輪齒輪29的齒輪部29a咬合。由於顯像滾輪齒輪29是與顯像滾輪13一體地旋轉,因此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力會經由顯像滾輪齒輪29來傳達至顯像滾輪13。然後,顯像滾輪13繞旋轉軸線L9旋轉於旋轉方向X5。
<驅動側側蓋與周邊零件的組裝>
其次,詳細說明有關設在顯像卡匣B1的驅動側端部的顯像側蓋34、及移動構件(耦合桿55及耦合桿 彈簧56)的構成。在此,桿(lever)55是狹義的移動構件,桿55及彈簧56是廣義的移動構件。又,換言之,彈簧55是移動用彈性構件。
圖9是表示桿55及彈簧56之往顯像側蓋34的組裝狀態的斜視說明圖、及側面圖。
在顯像卡匣B1的長邊方向,於顯像側蓋34的內側,組裝有桿55及彈簧56。桿55是對於罩34可移動地被支撐。在此,罩34的圓筒形狀的桿定位凸台34m與桿55的孔部55c會被嵌合。其結果,桿55是以旋轉軸線L11為中心,對於罩34可轉動地被支撐。並且,彈簧56是扭轉線圈彈簧,將一端卡合於桿55,另一端卡合於罩34。具體而言,彈簧56的作用臂56a會被卡合於桿55的彈簧栓部55b,且彈簧56的固定臂56c會被卡合於罩34的彈簧栓部34s(參照圖9(c))。
在顯像卡匣B1的長邊方向之罩34的外側組裝有耦合彈簧185(參照圖10(b))。
依序說明有關組裝罩34、桿55及彈簧56的方法。
首先,將桿55的圓筒凸台55a與彈簧56的圓筒部56d卡合(圖9(a))。此時,使彈簧56的作用臂56a卡合於桿55的彈簧栓部55b。並且,先使彈簧56的固定臂56c以旋轉軸線L11為中心變形於箭號X11方向。其次,將桿55的孔部55c挿入罩34的桿定位凸台34m(圖9(a)~(b))。此挿入時,桿55的止拔部55d與罩34 的被止拔部34n是成為不干涉的配置。具體而言,如圖9(b)所示般,沿著顯像卡匣B1的長邊方向來看,桿55的止拔部55d與顯像側蓋34的被止拔部34n會成為不重疊的配置。
在圖9(b)所示的狀態,如前述般,使彈簧56的固定臂56c變形於箭號X11方向。
一旦由圖9(b)所示的狀態,將彈簧56的固定臂56c的變形解放,則如圖9(c)所示般,固定臂56c是被卡合於顯像側蓋34的彈簧栓部34s,成為罩34的彈簧栓部34s接受彈簧56的固定臂56c的變形後的彈壓力之構成。其結果,彈簧56的固定臂56c接受從罩34的彈簧栓部34s往箭號X11方向反力。而且,桿55是在其彈簧栓部55b接受來自彈簧56的彈壓力。結果,桿55是以旋轉軸L11為中心轉動至箭號X11方向,桿55的旋轉規制部55y會在抵接於顯像側蓋34的規制面34y的位置規制旋轉(參照圖9(a)~(c))。以上完成在罩34組裝桿55及彈簧56。
另外,此時,桿55的止拔部55d是沿著顯像卡匣B1的長邊方向來看,形成與罩34的被止拔部34n重疊的狀態。亦即,桿55是往長邊方向的移動會被規制,成為只能以旋轉軸線X11為中心的旋轉之構成。在圖9(d)顯示耦合桿55的止拔部55d的剖面圖。
<顯像側蓋34的組裝>
如圖10所示般,移動構件(耦合桿55及耦合桿彈簧56)是被安裝於顯像側蓋34。此顯像側蓋34是在顯像卡匣B1的長邊方向,固定於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外側。具體而言,顯像側蓋34的定位部34r1及驅動側軸承36的被定位部36e1會卡合,且定位部34r2及被定位部36e2會卡合。藉此,顯像側蓋34對於驅動側顯像軸承36定位。
另外,顯像側蓋34之對於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固定方法是使用螺絲或黏著劑等即可,並非限定其構成。
一旦組裝顯像側蓋34,則成為耦合構件180的旋轉力承受部180a1、旋轉力承受部180a2、被引導部180d等通過顯像側蓋34的孔34a來露出於顯像卡匣B1的長邊方向外側之構成(參照圖4及圖6)。而且,成為耦合構件180的被引導部180d與作為耦合桿55(作為移動構件)的移動部的引導部55e抵接之構成。如前述般,耦合桿55是構成以旋轉軸線L11為中心,彈壓力作用於箭號X11方向。藉此,耦合構件180是從耦合桿55接受彈壓力F2(參照圖07)。
而且,在顯像側蓋34是設置有耦合彈簧185。彈簧185是扭轉線圈彈簧,將一端抵接於顯像側蓋36,將另一端抵接於耦合構件180。具體而言,彈簧185的定位部185a會被顯像側蓋34的彈簧支撐部34h所支撐。並且,耦合彈簧185的固定臂185b會被固定於顯像 側蓋34的彈簧卡合部34j。而且,成為耦合彈簧185的作用臂185c會抵接於耦合構件180的被引導部180d之構成。耦合彈簧185的作用臂185c是構成彈壓力會作用於以旋轉軸線X12為中心的箭號L12方向,該旋轉軸線X12是以定位部185a為中心。藉此,耦合構件180是自耦合彈簧185接受彈壓力F1b(參照圖10)。
然後,接受來自耦合桿55的彈壓力F2、及來自耦合彈簧185的彈壓力F1b之耦合構件180是成為以對於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傾斜的姿勢(旋轉軸線L2)來保持的構成(圖10(b))。另外,有關保持此時的耦合構件180的傾斜姿勢的構成或力的作用是以後述的<作用於第二傾斜姿勢D2時的耦合構件180的力關係>進行說明。
<耦合構件180的基本動作>
利用圖16來說明有關在顯像卡匣B1狀態的耦合構件180的基本動作。
圖16(a)是由長邊方向剖面來看耦合構件180、驅動輸入齒輪27、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關係的擴大圖。圖16(b)是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立體圖。又,圖16(c)是驅動輸入齒輪27的立體圖。
耦合構件180的被支撐部180b是設置在驅動輸入齒輪27的內部27t。在此,被支撐部180b是被驅動輸入齒輪27的規制部27s及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耦合規 制部36s所夾。並且,耦合構件180的被支撐部180b的直徑r180是對於驅動輸入齒輪27的規制部27s的X180方向的寬度r27、及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耦合規制部36s的X180方向的寬度r36形成以下的關係。
被支撐部180b的直徑r180>在驅動輸入齒輪27的規制部27s的X180方向的寬度r27
被支撐部180b的直徑r180>在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耦合規制部36s的X180方向的寬度r36
藉由此構成,耦合構件180的長邊方向箭號Y180是藉由被支撐部180b抵接於驅動輸入齒輪27的規制部27s或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耦合規制部36s來規制。而且,耦合構件180的剖面方向箭號X180是被支撐部180b會被規制於驅動輸入齒輪27的內部27t的範圍內。因此,耦合構件180是長邊方向Y180及剖面方向X180的移動被規制,但成為以被支撐部180的中心180s為中心的R180方向的傾斜為可能的構成。
、<有關耦合構件180的傾斜姿勢>
其次,說明有關耦合構件180的傾斜動作。
如前述般,耦合構件180是從裝置本體A1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接受驅動力,成為可繞轉動軸線L2旋轉的構成。並且,驅動傳達時的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基本上是設定成與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同軸。而且,因為零件尺寸的偏差等,也會有時耦合構件 180的旋轉軸線L2與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不是同軸,稍微偏離。
在本構成中,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是可取基準姿勢D0、第一傾斜姿勢D1、第二傾斜姿勢D2。
在此,利用圖8(a)及圖16(a)來說明有關基準姿勢D0(=可驅動傳達姿勢)。基準姿勢D0是意指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與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同軸或平行的姿勢。此時,顯像卡匣B1(顯像滾輪13)是位於裝置本體A1的內部的狀態,位於可顯像感光鼓的潛像的顯像位置(接觸位置)。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基準姿勢D0時的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是對於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偏移(不是同軸)。因此,可縮短顯像卡匣B1的長邊。然而,亦可不使旋轉軸線L2與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偏移,而形成同軸。
其次,利用圖11來說明有關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第一傾斜姿勢D1是當顯像卡匣B1為位於裝置本體A1的內部的狀態,顯像滾輪13為從感光鼓10退避的退避位置(離間位置)時,耦合構件180為朝預定方向的姿勢。亦即,耦合構件為朝向作為本體驅動軸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姿勢。亦即,當顯像卡匣B1(顯像滾輪13)為位於退避位置(離間位置)時,耦合構件180的自由端部180a(旋轉力承受部180a1、 180a2)為朝向裝置本體A1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方向的姿勢(有關離間狀態、抵接狀態等的詳細後述)。換言之,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來看時,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為大概朝顯像滾輪13(感光鼓10)的方向傾斜的姿勢。在此,此時的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是以連結耦合構件180的傾動中心(=傾斜中心)與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之直線為基準,若將以順時針為(+)的角度設為θ3,則θ3是約(-)5度。換言之,θ3的絶對值是約5度。另外,此θ3是只要約(-)30度~(+)20度的任一值即可。因此,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與連結耦合構件180的傾動中心和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的直線所成的角度是約30度以內即可。
當耦合構件180為取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時,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L2與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或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所成的角度是約20度~約60度的範圍的任一值為理想。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此角度是約35度。
其次,利用圖12來說明有關第二傾斜姿勢D2(=安裝時姿勢)。第二傾斜姿勢D2是在沿著裝置本體A1的安裝路徑來安裝顯像卡匣B1的過程中,耦合構件180的自由端部180a為朝向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方向之姿勢(有關安裝時的姿勢等的詳細後述)。在此,此時的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是以連結耦合構件180的傾動中心與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之直線為基準,若將以 順時針為(+)的角度設為θ4,則此θ4是約70度。另外,此θ4是只要約45度~約95度的範圍的任一值即可。
在此,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來看時,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與第二傾斜姿勢D2(=安裝時姿勢)的耦合構件(旋轉軸線)的傾斜方向,實質上是交叉。亦即,D1與D2會以D0作為基準,實質上不是同一方向,也實質上不是相反方向。
若更詳細敘述,則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與第二傾斜姿勢D2(=安裝時姿勢)所成的角度θ5最好是約20度~約150度的範圍的任一值。最理想是角度θ5為約30度~約120度的範圍的任一值。
在本實施例中,角度θ5是大略75度。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來看時,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為朝與顯像刀片15大概相反側傾斜的姿勢。換言之,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來看時,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為傾斜至與顯像滾輪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之姿勢。
當耦合構件180為取第二傾斜姿勢D2(安裝時姿勢)時,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L2與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或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所成的角度是約20度~約60度的範圍的任一值為理想。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此角度是約35度。
在此,說明耦合構件180與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卡合關係。圖13是表示驅動側顯像軸承36與耦合 構件180的關係的圖。
圖13(a)是表示軸承36與耦合構件180的位置之立體圖。圖13(b)是由驅動側正面來看軸承36的圖。圖13(c)是在圖13(b)中,由KA剖面來看的圖,圖13(d)是在圖13(b)中,由KB剖面來看的圖。
如圖13(a)所示般,耦合構件180是在與旋轉軸線L2同軸且與自由端部180a相反側的端部具有作為被定位部(突出部)的相位規制凸台180e。另一方面,在軸承36設有凹形狀的相位規制部36kb。尤其相位規制部36kb是設有從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中心凹陷至箭號K1a方向的第一傾斜規制部36kb1、凹陷至箭號K2a方向的第二傾斜規制部36kb2。在此,第一傾斜規制部36kb1是耦合構件180會決定離間時姿勢時的位置,因此作為離間時定位部的機能。並且,第二傾斜規制部36kb2是耦合構件180會決定安裝時姿勢時的位置,因此作為安裝時定位部的機能。在此,作為耦合構件180的被定位部之相位規制凸台180e是被配置於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相位規制部36kb內。亦即,耦合構件180的相位規制凸台180e是在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相位規制部36kb規制其位置。換言之,耦合構件180的相位規制凸台180e是可移動於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相位規制部36kb內,特別是在第一傾斜規制部36kb1及第二傾斜規制部36kb2成為可移動的構成。當耦合構件180的相位規制凸 台180e移動至第一傾斜規制部36kb1時,耦合構件180的自由端部180a(旋轉力承受部180a1、180a2)、及被引導部180d是傾斜至與箭號K1a相反方向的箭號K1b方向。亦即,此時,耦合構件180是取第一傾斜姿勢D1。又,當耦合構件180的相位規制凸台180e移動至第二傾斜規制部36kb2時,耦合構件180的自由端部180a、及作為連接部的被引導部180d是傾斜至與箭號K2a相反方向的箭號K2b方向。亦即,耦合構件180是取第二傾斜姿勢D2。在此,箭號K1b方向與箭號K2b方向所成的角度(第一傾斜規制部36kb1與第二傾斜規制部36kb2所成的角度)是約30度~約120度為理想。在本實施例是約75度。另外,此第二傾斜姿勢D2(=安裝時姿勢)是在卸下顯像卡匣B1時,當然與用以解除耦合構件180和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卡合之「卸下時姿勢」大致相同。
另外,前述的「安裝時定位部」當然亦作為「卸下時定位部」的機能。
<作用於基準姿勢D0時的耦合構件180的力關係>
以下利用圖22、圖23來詳細說明有關耦合構件180的基準姿勢D0。
圖23是表示顯像卡匣B1往裝置本體A安裝完了時的耦合桿55及耦合構件180的位置圖。亦即,表示使顯像卡匣B1到達至裝置本體A內的終端的位置的狀態。在此,圖23(a)是由驅動側來看的側面圖,圖23 (b)是由圖23(a)的箭號X20方向來看的側面圖,圖23(c)是在圖23(b)中以切斷線X30切斷,由非驅動側方向來看的側面圖。
一旦顯像卡匣B1往裝置本體A1的安裝完了,則耦合構件180會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卡合。此時,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旋轉軸線L4、及與顯像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會被配置於同軸上。換言之,耦合構件180的旋轉力承受部180a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旋轉力賦予部100a會成為可卡合的位置(圖8也參照)。
利用圖14來說明有關至耦合構件180形成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同軸的耦合構件180的動作。圖14是表示至耦合構件180形成與本體驅動構件100同軸的耦合構件的姿勢的剖面圖。圖14(a)是耦合構件180未與本體驅動構件100抵接的狀態的剖面圖,圖14(b)是耦合構件180與本體驅動構件100抵接的瞬間的狀態的剖面圖。而且,圖14(c)是耦合構件180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同軸的狀態的剖面圖。
如圖14(a)所示般,耦合構件180是在未與本體驅動構件100抵接的狀態,以耦合構件180的被支撐部180b的中心180s為中心傾斜至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方向(安裝方向下游側)。保持該姿勢的狀態不變,耦合構件180前進至本體驅動構件100的方向之箭號X60(圖14)。於是,被配置於圓環部180f的內側之凹形狀的圓 錐部180g與被配置於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軸前端之凸部100g會抵接。然後,若耦合構件180更前進至箭號X60(參照圖14),則以耦合構件180的被支撐部180b的中心180s為中心,耦合構件180的傾斜會減少。其結果,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旋轉軸線L4、及與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會被配置於同軸上。有關此一連串的動作之耦合構件180所受的力的詳細後述,所以在此省略。
然後,此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及顯像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被配置於同軸上的狀態為耦合構件180的基準姿勢D0。此時的耦合構件180的傾斜角度θ2是最好為0°,但即使傾斜角度θ2為大略15度以內也可傳達。此時,耦合構件180的相位規制凸台180e是從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第二傾斜規制部36kb2離脫,在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相位規制部36b的任何處皆未抵接(參照圖23(c))。並且,作為耦合桿55的移動部之引導部55e是被保持於完全從耦合構件180的被引導部180d退避的狀態(圖23(a))。亦即,耦合構件180是抵接於耦合彈簧185及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兩零件,其傾斜角(θ2)會被決定。在如此的情況中,即使是將顯像卡匣B1安裝於裝置本體A1完了的狀態,也會有耦合構件180的傾斜角(θ2)不成為θ2=0°的情況。
以下,利用圖15來詳細說明有關顯像卡匣B1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1完了時的顯像耦合構件180的傾 斜姿勢(基準姿勢D0)。
圖15是表示耦合構件180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卡合時的狀態圖。圖15(a)、圖15(b)所示的狀態是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旋轉軸線L4會被配置成同軸,且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也成為同軸時的側面圖及剖面圖。
耦合構件180的被引導部180d是從耦合彈簧185接受箭號F1方向的彈壓力(參照圖23(d))。此時,圓錐部180g是在點180g1、180g2與凸部100g抵接(圖8(e))。其結果,耦合構件180是以圓錐部180g的點180g1、180g2的2點來規制對於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姿勢。亦即,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是成為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旋轉軸線L4同軸。
由此狀態,一旦裝置本體A1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旋轉驅動,則裝置本體A1的旋轉力賦予部100a與耦合構件180的旋轉力承受部180a會卡合,而從裝置本體A1往耦合構件180傳達驅動(參照圖8)。
圖15(c)是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旋轉軸線L4會被配置成同軸,但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為傾斜的狀態。因零件尺寸的偏差,即使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凸部100g與圓錐部180g的點180g1抵接,也會有不與圓錐部180g的點180g2抵接的情形。亦即,藉由耦合構件180的被引導部180d從耦合彈簧185接受箭號F1方向的彈壓力,會有耦 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傾斜的情形。因此,在圖15(c)中,藉由耦合構件180的圓錐部180g的點180g1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凸部100g抵接,耦合構件180的姿勢會被規制。亦即,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對於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旋轉軸線L4傾斜。換言之,耦合構件180的傾斜角(θ2)不會成為θ2=0°。
而且,圖15(d)是表示因零件尺寸的偏差,當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旋轉軸線L4非同軸時,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傾斜的狀態(參照圖8(d))。此情況也是如圖15(c)所示的狀態般,耦合構件180的引導部180d會從耦合彈簧185接受彈壓力。藉此,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會微小地傾斜。亦即,耦合構件180的傾斜角(θ2)不會成為θ2=0°。然而,與圖15(c)同樣,藉由耦合構件180的圓錐部180g的點180g1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凸部100g抵接,耦合構件180的姿勢會被規制。
但,無論是圖15(c)、(d)所示的哪個狀態,皆是一旦裝置本體A1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旋轉驅動,則裝置本體A1的旋轉力賦予部100a與耦合構件180的旋轉力承受部180a會卡合。然後,成為從裝置本體A1往耦合構件180傳達驅動的構成。
以上,如說明般,在將顯像卡匣B1安裝於裝置本體A1完了的狀態,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是有位於與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同一直線上的情 況,也有非如此的情況。但,上述任一情況皆是一旦裝置本體A1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旋轉驅動,則裝置本體A1的旋轉力賦予部100a與耦合構件180的旋轉力承受部180a會卡合,而從裝置本體A1往耦合構件180傳達驅動。將顯像卡匣B1安裝於裝置本體A1完了,耦合構件180可從裝置本體A1的旋轉力賦予部100a接收驅動力的狀態的耦合構件180的姿勢稱為基準姿勢D0。另外,傾斜角度是構成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旋轉力賦予部100a與耦合構件180的旋轉力承受部180a會收於不脫離的範圍。亦即,構成傾斜角度θ2大略收於15度以內。
以下,依序詳細說明有關耦合構件180的第一傾斜姿勢D1、及第二傾斜姿勢D2。
<作用於第一傾斜姿勢D1時的耦合構件180的力關係>
首先,利用圖11來說明有關作用於第一傾斜姿勢D1時的耦合構件180的力關係。
圖11(a)是顯像卡匣B1被安裝在裝置本體A1內,在感光鼓10與顯像滾輪13為離間的離間狀態時的顯像卡匣B1的側面圖。
又,圖11(b)是由顯像卡匣B1的非驅動側,沿著驅動側來看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相位規制部36kb內的耦合構件180的相位規制凸台180e的位置的剖面圖。
又,圖11(c)是在作為長邊方向耦合構件 180的被彈壓部的被引導部180d的位置切斷耦合構件180的被引導部180d,於顯像卡匣B1的長邊方向,由驅動側來看的剖面圖。
耦合桿55是從耦合桿彈簧56接受以旋轉軸線L11為中心轉動至箭號X11方向的彈壓力(參照圖10)。然後,當顯像卡匣B1處於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1內的狀態時,藉由設在裝置本體A1的衝突部80y來規制箭號X11方向的移動。具體而言,藉由衝突部80y與耦合桿55的旋轉規制部55y抵接,反抗耦合桿彈簧56的彈壓力,而規制耦合桿55的位置。另外,衝突部80y是與驅動側搖動引導80一體形成(參照圖21(b))。此時,耦合桿55的引導部55e是成為從耦合構件180的被引導部180d退避的狀態。在本實施例的第一傾斜姿勢D1時,引導部55e是離開耦合構件180,而位於第一移動位置(退避位置)。換言之,藉由引導部55e取此位置,容許耦合構件180藉由彈壓部185d來取第一傾斜姿勢D1。然而,此時的引導部55e是亦可構成接觸於引導部耦合構件180。另外,有關耦合桿55與衝突部80y的抵接是在後述的顯像卡匣B1的裝卸過程中詳細說明。
另一方面,在耦合構件180的被引導部180d,作為耦合彈簧185(作為彈壓構件)的彈壓部之引導部185d會抵接,而力F1a會作用(引導部185d會直接彈壓被引導部180d)。亦即,耦合構件180的被引導部180d是接受傾斜至箭號F1a方向的力(參照圖11 (c))。換言之,耦合構件18是接受大概朝顯像滾輪13傾斜的力。此時,耦合構件180的相位規制凸台180e是藉由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引導部36kb1a或引導部36kb1b、引導部36kb1c來引導。其結果,成為凸台180e會移動至第一傾斜規制部36kb1的構成。亦即,耦合構件180的相位規制凸台180e是傾斜至箭號K1a方向(圖11(b)),相對的,耦合構件180的自由端部180a、及作為連接部的被引導部180d是傾斜至箭號K1b方向(圖11(a))。將此時的移動構件(桿55)或作為移動部的引導部55e的位置稱為第一移動位置或退避位置(=從後述的基準位置退避的位置)。並且,此時的耦合構件180的姿勢是耦合構件180的第一傾斜姿勢(離間時姿勢)D1。另外,若將畫像形成時(圖16(a))的移動構件(桿55)或作為移動部的引導部55e的位置定義為移動基準位置,則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移動位置與移動基準位置是相同。
在此,亦可將作為耦合彈簧185的彈壓部之引導部185d的方向形成與耦合構件180所傾斜的方向(圖11(a)的K1b)正交的方向。耦合構件180所傾斜的方向(圖11的K1b)是將耦合構件180的相位規制凸台180e衝突於第一傾斜規制部36kb1的方向。如此一來,可減低用以將耦合構件180保持於第一傾斜姿勢D1的耦合彈簧185的彈壓力。然而,並非限於此,只要能藉由調整耦合彈簧185的彈壓力等來將耦合構件180保持於 第一傾斜姿勢D1即可。
<作用於第二傾斜姿勢D2時的耦合構件180的力關係>
其次,利用圖12來說明有關作用於第二傾斜姿勢D2時的耦合構件180的力關係。
圖12是將顯像卡匣B1安裝於裝置本體A1之前的狀態。在此,圖12(a)是當顯像卡匣B1為單品狀態(自然狀態)時之顯像卡匣B1的側面圖。而且,圖12(b)是由顯像卡匣B1的非驅動側來看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相位規制部36kb內的耦合構件180的相位規制凸台180e的位置的剖面圖。而且,圖12(c)是切斷耦合構件180的被引導部180d,沿著顯像卡匣B1的長邊方向,由驅動側來看的剖面圖。此時,在耦合構件180的被引導部180d是耦合桿55的引導部55e及耦合彈簧185的引導部185d皆會抵接。在此狀態下,耦合桿55的旋轉規制部55y是未接觸(參照圖12(a))於設在裝置本體A的衝突部80y(參照圖11(a))。因此,耦合桿55是以旋轉軸線L11為中心,在箭號X11方向,接受來自耦合桿彈簧56的彈壓力。其結果,該引導部55e會抵接於耦合構件180的被引導部180d。
在此,如前述般作為耦合構件180的連接部之被引導部180d是接受傾斜至箭號F3方向的力。此時,作為耦合構件180的突起之相位規制凸台180e是藉由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引導部36kb2a或引導部36kb2b、引 導部36kb2c來引導。其結果,凸台180e是成為移動至第二傾斜規制部36kb2的構成。亦即,耦合構件180的凸台180e是傾斜至箭號K2a方向(圖12(b))。另一方面,耦合構件180的旋轉力承受部180a、及被引導部180d是成為傾斜至箭號K2b方向的構成(圖12(a))。將此時作為移動構件(桿55)或移動部的引導部55e的位置稱為第二移動位置(彈壓位置或移動基準位置)。此時,引導部55e是將耦合構件180的被引導部180d彈壓。換言之,引導部55e是反抗彈簧185的彈性力,而使耦合構件傾斜至下方。將此時的耦合構件180的姿勢稱為耦合構件的第二傾斜姿勢D2。
(5)鼓卡匣C的概略說明
其次,利用圖17來說明有關鼓卡匣C的構成。圖17(a)是由鼓卡匣C的非驅動側來看的斜視說明圖。圖17(b)是為了感光鼓10、帶電滾輪11周邊部的說明,而未圖示框體21、鼓軸承30、鼓軸54等的斜視說明圖。如圖17所示般,鼓卡匣C是具備感光鼓10、帶電滾輪11等。帶電滾輪11是藉由帶電滾輪軸承67a、67b來可旋轉地被支撐,且藉由帶電滾輪彈壓構件68a、68b來感光鼓10彈壓。
在感光鼓10的驅動側端部10a,驅動側凸緣24會被一體地固定,在感光鼓10的非驅動側端部10b,非驅動側凸緣28會被一體地固定。驅動側凸緣24或非驅 動側凸緣28是被安裝成與感光鼓10同軸。在本實施例中,驅動側凸緣24或非驅動側凸緣28是以鉚接或黏結等的手段來固定於感光鼓10。在鼓框體21的長邊兩端部,鼓軸承30會以螺絲或黏結、壓入等的手段來固定於驅動側端部,鼓軸54會以螺絲或黏結、壓入等的手段來固定於非驅動側端部。與感光鼓10一體固定的驅動側凸緣24是藉由鼓軸承30來可旋轉地支撐。並且,與感光鼓10一體固定的非驅動側凸緣28是藉由鼓軸54來可旋轉地支撐。
並且,在帶電滾輪11的長邊一端是設有帶電滾輪齒輪69,帶電滾輪齒輪69是與驅動側凸緣24的齒輪部24g咬合。鼓凸緣24的驅動側端部24a是成為從裝置本體A1側傳達旋轉力的構成(未圖示)。結果,隨著感光體鼓10旋轉驅動,帶電滾輪11也旋轉驅動。如前述般,帶電滾輪11的表面的周速相對於感光鼓10表面的周速,設定成105~120%程度。
(6)顯像卡匣B1對於裝置本體A1的裝卸構成的說明
其次,利用圖來說明有關顯像卡匣B1對於裝置本體A1的安裝方法。
圖18是由非驅動側來看裝置本體A1的斜視說明圖,圖19是由驅動側來看裝置本體A1的斜視說明圖。圖20是由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1的過程的說明圖。
如圖18所示般,在顯像卡匣B1的非驅動側是設有非驅動側顯像軸承46。在此非驅動側顯像軸承46是設有被引導部46d。被引導部46d是具有定位部46b及旋轉停止部46c。
又,如圖19所示般,在顯像卡匣B1的非驅動側是設有驅動側側蓋34。在驅動側側蓋34是設有被引導部34d。被引導部34d是具有定位部34b及旋轉停止部34c。
另一方面,如圖18所示般,在裝置本體A1的驅動側是設有構成裝置本體A1的框體的驅動側側板90。而且,在驅動側側板90是設有驅動側引導構件92、及驅動側搖動引導80。
此驅動側搖動引導80是在裝置本體A1內構成可與顯像卡匣B1一起移動(搖動)。此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詳細隨後說明。
並且,在驅動側引導構件92是設有第一引導部92a、第二引導部92b、第三引導部92c。在驅動側引導構件92的第一引導部92a是構成有沿著顯像卡匣B1的裝卸路徑之裝卸路徑X1a。並且,在驅動側引導構件92的第二引導部92b是形成有沿著顯像卡匣B1的裝卸路徑之裝卸路徑X1b的溝形狀。而且,在驅動側引導構件92的第三引導部92c是形成有沿著鼓卡匣C的裝卸路徑之裝卸路徑X3的溝形狀。
並且,在驅動側搖動引導80是設有第一引導 部80a、第二引導部80b。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第一引導部80a是在驅動側引導構件92的第一引導部92a的延長上形成有沿著顯像卡匣B1的裝卸路徑X2a之溝形狀。而且,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第二引導部80b是在驅動側引導構件92的第二引導部92b的延長上形成有沿著顯像卡匣B1的裝卸路徑X2b之溝形狀。
如圖19所示般,在裝置本體A1的非驅動側是設有構成裝置本體A1的框體之非驅動側側板91。並且,非驅動側引導構件92設有非驅動側引導構件93、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是與驅動側搖動引導80同樣構成可移動(搖動)。在此非驅動側引導構件93是設有第一引導部93a及第二引導部93b。
在驅動側引導構件93的第一引導部93a是形成有沿著顯像卡匣B1的裝卸路徑之裝卸路徑XH1a的溝形狀。並且,在驅動側引導構件93的第二引導部93b是形成有沿著鼓卡匣C的裝卸路徑之裝卸路徑XH3的溝形狀。而且,在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是設有引導部81a。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的引導部81a是在非驅動側引導構件93的第一引導部93a的延長上形成有沿著顯像卡匣B1的裝卸路徑之裝卸路徑XH2a的溝形狀。
有關驅動側搖動引導80及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的詳細構成是隨後說明。
<往本體裝置A1之顯像卡匣B1的安裝>
說明有關往裝置本體A1之顯像卡匣B1的安裝方法。如圖18、圖19所示般,藉由使配置於裝置本體A1的上部可開閉的本體罩94往開放方向D1轉動,使裝置本體A1的內部露出。
然後,使顯像卡匣B1的非驅動側軸承46的被引導部46d(圖18)與裝置本體A1的非驅動側引導構件93的第一引導部93a(圖19)卡合。同時,使顯像卡匣B1的顯像側蓋34的被引導部34d(圖19)與裝置本體A1的驅動側引導構件92的第一引導部92a(圖18)卡合。藉此,顯像卡匣B1是沿著藉由驅動側引導構件92的第一引導部92a、及非驅動側引導構件93的第一引導部93a所形成的裝卸路徑X1a、及裝卸路徑XH1a來插入至裝置本體A1內。
並且,在將顯像卡匣B1安裝於裝置本體A1時,如前述般,耦合構件180是前述的第二傾斜姿勢D2的狀態。耦合構件180是保持第二傾斜姿勢D2不變,插入至驅動側引導構件92的第二引導部92b。若更詳細說明,則在耦合構件180與驅動側引導構件92的第二引導部92b之間是有間隙,在顯像卡匣B1沿著裝卸路徑X1b、XH1b來插入至裝置本體A1內的過程中,耦合構件180是保持第二傾斜姿勢D2的狀態不變。
沿著裝卸路徑X1a、XH1a來插入至裝置本體A1內的顯像卡匣B1是其次沿著藉由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第一引導部80a、及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的引導部81a 所形成的裝卸路徑X2a、XH2a來插入至裝置本體A1內。若更詳細說明,則設在顯像側蓋34的被引導部34d是隨安裝過程,從驅動側引導構件92的第一引導部92a交接至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第一引導部80a。同樣構成,在非驅動側,設在非驅動側顯像軸承46的被引導部46d是隨安裝過程,從非驅動側引導構件93的第一引導部93a交接至引導部81a。
並且,設在顯像卡匣B1的驅動側端部之耦合構件180是保持第二傾斜姿勢D2的狀態不變,從驅動側引導構件92的第二引導部92b交接至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第二引導部80b。另外,與前述同樣,在耦合構件180與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第二引導部80b之間是成為具有間隙的構成。
<顯像卡匣B1的定位>
其次,說明顯像卡匣B1在裝置本體A1的內側,被定位於驅動側搖動引導80、及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的構成。另外,在驅動側及非驅動側,基本的構成是同樣,因此以下以顯像卡匣B1的驅動側為例進行說明。圖20是表示顯像卡匣B1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1的過程的顯像卡匣B1及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狀態。
圖20(a)是表示設在顯像側蓋34的被引導部34d被引導至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第一引導部80a,顯像卡匣B1處於裝卸路徑X2a上的狀態。
圖20(b)是從圖20(a)的狀態更進一步顯像卡匣B1的安裝的狀態,顯像側蓋34的被引導部34d的定位部34b會與設在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驅動側推壓構件82的定位部82a抵接於點P1。
而且,圖21是表示驅動側搖動引導80、及驅動側推壓構件82的周邊形狀的斜視說明圖。圖21(a)是由驅動側來看的立體圖,圖21(b)是由非驅動側來看的立體圖。又,圖21(c)是驅動側搖動引導80、驅動側推壓構件82及驅動側推壓彈簧83的分解立體圖。又,圖21(d)及(e)是驅動側推壓構件82周邊的擴大詳細圖。
在此,如圖21(a)、(b)所示般,驅動側推壓構件82是除了定位部82a以外還具有孔部82b、座面82c及規制部82d。如圖21(c)所示般,孔部82b是與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凸台部80c卡合,以凸台部80c為中心可旋轉地被支撐。而且,壓縮彈簧的驅動側推壓彈簧83的一端部83c會抵接於座面82c。又,如圖21(d)所示般,驅動側推壓彈簧83的另一端部83d是與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座面80d抵接。藉此,驅動側推壓構件82是接受以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凸台部80c為中心旋轉於箭號Ra1方向的方向的彈壓力F82。另外,驅動側推壓構件82是其規制部82d會衝突於設在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旋轉規制部80e,藉此往箭號Ra1方向的旋轉會被規制,而定位。在此,如圖21(e)所示般,可旋轉地被支撐於 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驅動側推壓構件82是反抗驅動側推壓彈簧83的彈壓力F82而可旋轉於箭號Ra2方向。而且,驅動側推壓構件82的上端部82e會從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引導面80w至不突出的位置,可轉動於箭號Ra2方向。
圖20(c)是從圖20(a)的狀態更進一步顯像卡匣B1安裝的狀態。然後,藉由顯像側蓋34的定位部34b和旋轉停止部34c成為一體的被引導部34d與驅動側推壓構件82的前側斜面82w抵接,將驅動側推壓構件82推下至箭號Ra2方向的狀態。若詳細說明,則顯像側蓋34的被引導部34d會與驅動側推壓構件82的前側斜面82w抵接,推壓驅動側推壓構件82,藉此驅動側推壓構件82會反抗驅動側推壓彈簧83的彈壓力F82而以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凸台部80c為中心逆時針(箭號Ra2方向)轉動。圖20(c)是驅動側側蓋34的定位部34b與驅動側推壓構件82的上端部82e抵接的狀態。此時,驅動側推壓構件82的規制部82d是與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旋轉規制部80e分離。
圖20(d)是從圖20(c)的狀態更進一步顯像卡匣B1安裝的狀態,驅動側側蓋34的定位部34b與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定位部80f抵接的狀態。如前述般,驅動側推壓構件82是接受以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凸台部80c為中心旋轉於箭號Ra1方向的方向的彈壓力F82。因此,驅動側推壓構件82的內側斜面82s會以彈壓力F4來 彈壓驅動側側蓋34的定位部34b。其結果,定位部34b是在點P3無間隙與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定位部80f抵接。藉此,顯像卡匣B1的驅動側會被定位固定至驅動側搖動引導80。
非驅動側顯像軸承46的定位部46d與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的定位是與驅動側同樣(說明省略)。藉由該等,顯像卡匣B1被定位固定至驅動側搖動引導80、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
<在顯像卡匣B1的安裝過程的耦合構件180的動作>
其次,利用圖22、圖23、圖24來說明有關在顯像卡匣B1的安裝過程的耦合構件180的動作。
將顯像卡匣B1安裝於裝置本體A1之前的狀態,耦合構件180是取第二傾斜姿勢D2。耦合構件180是保持第二傾斜姿勢D2不變,顯像卡匣B1往裝置本體A1挿入。圖22(a)是表示將顯像卡匣B1安裝於裝置本體A1,位於驅動側搖動引導80及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中所形成的裝卸路徑X2a上的狀態。圖22(e)是圖22(a)的狀態時,由圖22(a)的箭號X50方向來看的圖。顯像卡匣B1位於裝卸路徑X2a上時,耦合構件180也是取第二傾斜姿勢D2。此時,耦合構件180的旋轉力承受部180a會朝裝置本體A1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方向(顯像卡匣B1的安裝方向)。換言之,本實施例是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會朝與顯像刀片15大致相反方 向。換言之,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從驅動側朝非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時,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會以連結顯像滾輪的旋轉軸線與耦合構件180的傾動中心之線為基準,只要是順時針約35度~約125度的範圍內即可。在本實施例中,此角度是大略80度。若更具體說明,則以在耦合構件180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抵接之前,耦合構件180能夠以其被支撐部180b的中心180s為中心傾斜至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方向之方式,形成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第二傾斜規制部36kb2(參照圖13、圖16、及圖12)。
圖22(b)是表示從圖22(a)所示的狀態,更將顯像卡匣B1插入裝卸路徑X2a的狀態。圖22(f)是圖22(b)的狀態時,由圖22(b)的箭號X50方向來看的圖。此時,成為耦合構件180的圓環部180f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抵接的狀態。另外,從圖22(a)所示的狀態到(b)所示的狀態,耦合構件180是傾斜至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方向。因此,耦合構件180與本體側驅動軸100可容易卡合。另外,耦合構件180是藉由其被引導部180d從耦合桿55及耦合彈簧185接受合力F3來保持第二傾斜姿勢D2(參照圖12)。
並且,為了以下的說明,將耦合構件180為第二傾斜姿勢D2時之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與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所成的角(傾斜角)設為θ2a(參照圖22(b))。
圖22(c)是表示從圖22(b)所示的狀態更將顯像卡匣B1插入至裝卸路徑X2a的狀態。圖22(g)是圖22(c)的狀態時,由圖22(c)的箭號X50方向來看的圖。圖24是表示耦合構件180的圓環部180f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抵接時的耦合構件180周邊的力關係的剖面圖。
圖22(b)是成為耦合桿55的旋轉規制部55y與被設置在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衝突部80y抵接的狀態。從圖22(b)所示的狀態到圖22(c)所示的狀態,耦合構件180的圓環部180f會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抵接。其結果,耦合構件180的傾斜角會成為θ2b(≦θ2a)。若更詳細說明,則耦合構件180會從本體側驅動構件100接受力F100於抵接部。該力F100會在耦合構件180反抗當初接受的力F3的方向,且比F3更大時,耦合構件180的傾斜角變少。亦即,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會相對地接近與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平行的方向。亦即,耦合構件180是以其被支撐部180b的中心180s為中心,傾斜角度變化於箭號X181方向,成為θ2b<θ2a(參照圖16、圖22(b)、圖22(c)、圖24(a))。另外,此時,耦合構件180是抵接於耦合桿55、耦合彈簧185、本體側驅動構件100、及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相位規制部36kb的4零件,而決定其傾斜角(θ2b)。
又,如圖24(b)所示般,耦合構件180在抵 接部180f從本體側驅動構件100接受的力為反抗力F3的方向,但比F3更小時,或在反抗力F3的方向無時,耦合構件180的傾斜角是不變化。亦即,成為θ2b=θ2a,因此本體側驅動構件100會在旋轉軸線L4方向因零件尺寸偏差公差產生的範圍內移動。
圖22(d)是表示從圖22(c)所示的狀態更將顯像卡匣B1插入至裝卸路徑X2a的方向的狀態。圖22(h)是圖22(d)的狀態時,由圖22(d)的箭號X50方向來看的圖。此時,耦合桿55的旋轉規制部55y是抵接於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衝突部80y。因此,隨著顯像卡匣B1往裝卸路徑X2a方向的挿入,耦合桿55是在顯像卡匣B1內相對地以旋轉軸線L11為中心朝箭號X11b方向旋轉。此時,耦合桿55的引導部55e也以旋轉軸線L11為中心朝箭號X11b方向旋轉。其結果,耦合構件180是一邊接受耦合彈簧185的彈壓力,一邊沿著耦合桿55的引導部55e,其傾斜角θ2c減少(θ2c<θ2b)。此時,耦合構件180是抵接於耦合彈簧185、本體側驅動構件100、及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相位規制部36kb的3零件,而決定其傾斜角(θ2c)。
圖23是從圖22(d)所示的狀態更將顯像卡匣B1插入至裝卸路徑X2a方向的狀態,表示顯像卡匣B1往裝置本體A1安裝完了的狀態。此時,耦合構件180是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卡合,成為基準姿勢D0。(耦合構件180的傾斜角度θ2=0°)。
另外,此時,耦合構件180的相位規制凸台180e是從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第二傾斜規制部36kb2離脫,未抵接於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相位規制部36b的任何處(參照圖23(c))。並且,耦合桿55的引導部55e是被保持於完全從耦合構件180的被引導部180d退避的狀態。亦即,耦合構件180是抵接於耦合彈簧185、及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兩零件,而決定其傾斜角(θ2)。(詳細是參照前述的耦合構件180的基準姿勢D0)
<在顯像卡匣B1的取出過程的耦合構件180的動作>
其次,說明有關在從裝置本體A1取出顯像卡匣B1的過程的耦合構件180的動作。
顯像卡匣B1從本體裝置A1取出時的動作是與先前敘述的安裝時相反的動作。
首先,使用者是與安裝時同樣,使裝置本體A1的本體罩94往開放方向D1轉動(參照圖18、圖19),使裝置本體A1內露出。此時,顯像卡匣B1是與驅動側搖動引導80及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一起藉由未圖示的構成來保持於顯像滾輪13與感光鼓10抵接的抵接姿勢。
然後,使顯像卡匣B1沿著設在驅動側搖動引導80及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的裝卸軌跡XH2來朝取出方向移動。
隨顯像卡匣B1的移動,抵接於耦合桿55的 旋轉規制部55y之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衝突部80y會移動(圖22(d)所示的狀態~圖22(c)所示的狀態)。伴隨於此,耦合桿55會以旋轉軸線L11為中心轉動至箭號X11方向。而且,一旦使顯像卡匣B1移動,則耦合桿55會轉動至箭號X11方向,耦合桿55的引導部55e會與耦合構件180的被引導部180d抵接(圖22(c)所示的狀態)。從耦合桿55及耦合彈簧185的兩者接受彈壓力的耦合構件180是朝第二傾斜姿勢D2的方向開始移動。最終,耦合構件180的相位規制凸台180e會藉由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引導部36kb2a或引導部36kb2b、引導部36kb2c來規制,卡合於第二傾斜規制部36kb2。並且,耦合構件180是保持第二傾斜姿勢D2的狀態。
然後,使顯像卡匣B1沿著設在驅動側引導構件92及非驅動側引導構件93的裝卸軌跡XH1往取出方向移動,而朝本體裝置A1外取出。
如以上說明般,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使彈壓力作用於耦合構件180,在顯像卡匣B1設置廣義的移動構件(耦合桿55及耦合桿彈簧56)。藉此,耦合構件180可傾斜成第二傾斜姿勢D2。亦即,可將耦合構件180藉由耦合桿55來傾斜的傾斜方向設為顯像卡匣B1的裝卸路徑X2a的方向。而且,成為使耦合桿55的轉動動作與使用者之顯像卡匣B1的裝卸操作連動的構成。
如以上說明般,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使彈壓力作用於耦合構件180,而在顯像卡匣B1設置耦合桿55 及耦合桿彈簧56。藉由此構成,耦合構件180是可取:藉由作為狹義的移動構件的耦合桿55及作為彈壓構件的耦合彈簧85的彈壓力來傾斜的第二傾斜姿勢D2、及只藉由作為彈壓構件的耦合彈簧85的彈壓力來傾斜的第一傾斜姿勢D1。並且,耦合構件180是將藉由耦合桿55及耦合彈簧85的彈壓力來傾斜的方向設為顯像卡匣的裝卸方向,藉此在安裝顯像卡匣B1時可將耦合構件180卡合於本體側驅動構件100。而且,成為使耦合桿55的轉動動作與使用者之顯像卡匣B1的裝卸操作連動的構成。
(7)有關作為可動構件的抵接離間桿
利用圖25(a)來說明有關作為驅動側可動構件的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圖25(a)是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及周邊形狀的說明圖,由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的剖面圖。
如圖25(a)所示般,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是具有第一抵接面70a、第二抵接面70b、第三抵接面70c、被支撐部70d、驅動側規制抵接部70e、第一突出部70f。對於驅動側顯像軸承36,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的被支撐部70d是可旋轉地被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支撐部36c所支撐。具體而言,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的被支撐部70d的孔與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支撐部36c的凸台會嵌合,藉此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是以支撐部36c的凸台為中心,可旋轉(箭號N9方向)地被支撐。並且,在本 實施例中,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支撐部36c是與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L0平行。亦即,驅動側顯像抵接離間桿70是可在與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L0正交的平面上轉動。
而且,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是在第三抵接面70c中與壓縮彈簧之作為第一彈性部的驅動側顯像加壓彈簧71的一端71d抵接。驅動側顯像加壓彈簧71的另一端71e是與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抵接面36d抵接。其結果,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是在第三抵接面70c中從驅動側顯像加壓彈簧71受力於箭號N16方向。然後,驅動側顯像加壓彈簧71是彈壓至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的第一抵接面70a離開顯像滾輪13的方向(N16)。在顯像卡匣B1單體的狀態,亦即顯像卡匣B1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1之前的狀態,驅動側規制抵接部70e會抵接於被設在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規制部36b。
利用圖25(b)來說明有關作為非驅動側可動構件的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另外,非驅動側是與驅動側類似構成。
圖25(b)是由非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的側面圖。但,為了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的構成說明,而使一部分零件形成不顯示。
如圖25(b)所示般,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是具有非驅動側第一抵接面72a、非驅動側第二抵接面72b、非驅動側第三抵接面72c、被支撐部72d、非驅動側 規制抵接部72e、非驅動側第一突出部72f。而且,藉由非驅動側顯像軸承46的支撐部46f來支撐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的被支撐部72d。具體而言,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的被支撐部72d的孔與非驅動側顯像軸承46的支撐部46f的凸台會嵌合,藉此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是以支撐部46f的凸台為中心,可旋轉地(箭號NH9方向)被支撐。並且,在本實施例中,非驅動側顯像軸承46的支撐部46f是與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L0平行。亦即,非驅動側顯像抵接離間桿72是可在與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L0正交的平面上轉動。
而且,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是在非驅動側第三抵接面72c中與壓縮彈簧之作為第二彈性部的非驅動側顯像加壓彈簧73的一端73e抵接。非驅動側顯像加壓彈簧73的另一端73d是與非驅動側顯像軸承46的抵接面46g抵接。其結果,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是在非驅動側第三抵接面72c中從非驅動側顯像加壓彈簧73接受力FH10於箭號NH16方向。然後,非驅動側顯像加壓彈簧73是彈壓至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的第一抵接面72a離開顯像滾輪13的方向(箭號NH16)。在顯像卡匣B1單體的狀態,亦即顯像卡匣B1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1之前的狀態,非驅動側規制抵接部72e會抵接於被設在非驅動側顯像軸承46的規制部46e。
在此,驅動側顯像加壓彈簧71的彈壓力F10與非驅動側顯像加壓彈簧73的彈壓力FH10是設為不同 的設定。並且,驅動側第三抵接面70c與非驅動側第三抵接面72c是以不同的角度配置。這只要以顯像滾輪13對於後述的感光鼓10的推壓力能夠形成適當之方式考慮周邊構成的特性來適當選擇即可。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旋轉驅動顯像滾輪13,而考量從裝置本體A1接受驅動傳達時產生於顯像卡匣13的力矩M6(參照圖29(a))的影響,以F10<FH10的關係來設定。亦即,構成非驅動側的推壓力比驅動側的推壓力更大。
在此,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是通過顯像滾輪13的中心13z,對於與顯像卡匣B1之往裝置本體A1的安裝方向X2(圖18)平行的直線Z30,配置於與感光鼓10相反側(在本實施例中是重力方向下側)。然後,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的第一突出部70f是由長邊方向來看比顯像容器16、驅動側顯像軸承36、顯像側蓋34(參照圖10)的外形還突出。而且,第一突出部70f的突出方向(箭號M2方向)是突出至對於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的可動方向(箭號N9,N10方向)、及顯像卡匣B1的可動方向之箭號N6方向(參照圖29(a))交叉的方向。
並且,第一突出部70f是由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的被支撐部70d來看,在顯像滾輪13的相反側具有第一抵接面70a。詳細後述,使顯像滾輪13對於感光鼓10加壓時,成為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的第二抵接面150b與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的第一抵接面70a抵接的構成(參照圖29(a))。
而且,在第一突出部70f的前端是設有:與第一突出部70f的突出方向(箭號M2方向)交叉,突出至顯像滾輪13側的被離間部70g。被離間部70g是具有第二抵接面70b。詳細後述,使顯像滾輪13對於感光鼓10離間時(參照圖30),成為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的第一抵接面150a與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的第二抵接面70b抵接的構成。
其次,利用圖25(b)來詳細說明有關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的形狀。與前述的驅動側同樣,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是通過顯像滾輪13的中心13z,對於與顯像卡匣B1之往裝置本體A1的安裝方向X2平行的直線Z30,配置於與感光鼓10相反側(在本實施例中是重力方向下側)。然後,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的第一突出部72f是由長邊方向來看比顯像容器16、非驅動側顯像軸承46的外形還突出。而且,第一突出部72f的突出方向(箭號MH2方向)是突出至對於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的可動方向(箭號NH9,NH10方向)、及顯像卡匣B1的可動方向之箭號M1方向(圖29(a))交叉的方向。
並且,第一突出部72f是由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的被支撐部72d來看,在顯像滾輪13的相反側具有第一抵接面72a。詳細後述,使顯像滾輪13對於感光鼓10加壓時,成為非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1的第二抵接面151b與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的第一抵接面72a抵接的構成(圖31)。
而且,在第一突出部72f的前端是設有:與第一突出部72f之自顯像容器16的突出方向(箭號M3方向)交叉,突出至顯像滾輪13側的被離間部72g。被離間部72g是具有第二抵接面72b。詳細後述,使顯像滾輪13對於感光鼓10離間時(參照圖31),成為非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1的第一抵接面151a與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的第二抵接面72b抵接的構成。
其次,利用圖26來詳細說明有關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及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的配置。圖26是由顯像滾輪13側來看顯像卡匣B1的正面圖。但是以支撐顯像滾輪13的驅動側被支撐部13a之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支撐部36a、及支撐顯像滾輪13的非驅動側被支撐部13c之非驅動側顯像軸承46的支撐部46f附近作為剖面圖。如前述般,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是在顯像卡匣B1的長邊方向,設於驅動側端部。又,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是在顯像卡匣B1的長邊方向,設於非驅動側端部。而且,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與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的轉動動作(圖25(a)箭號N9,N10方向、及圖25(b)箭號NH9,NH10方向)是彼此無關係性,可獨立轉動。
在此,於顯像滾輪13的長邊方向,顯像滾輪13的驅動側被支撐部13a是在比畫像形成範圍L13b的驅動側端部L13bk更長邊外側,被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支撐部36a所支撐。而且,顯像滾輪13的非驅動側被支撐部13c是在比畫像形成範圍L13b的非驅動側端部L13bh 更長邊外側,被非驅動側顯像軸承46的支撐部46f所支撐。然後,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及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是與顯像滾輪13的全長L13a的範圍至少一部分會重疊配置。而且,配置於比顯像滾輪13的畫像形成範圍L13b更外側。
亦即,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和顯像滾輪13的驅動側被支撐部13a是被配置成與被畫像形成領域L13b的驅動側端部L13bk和顯像滾輪13的全長L13a的驅動側端部L13ak所夾的領域L14k至少一部分會重疊。因此,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和顯像滾輪13的驅動側被支撐部13a是成為配置在長邊方向接近的位置。
又,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和顯像滾輪13的被驅動側被支撐部13c是被配置成與被畫像形成領域L13b的非驅動側端部L13bh和顯像滾輪13的全長L13a的非驅動側端部L13ah所夾的領域L14h至少一部分重疊。因此,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和顯像滾輪13的驅動側被支撐部13c是成為配置在顯像滾輪13的長邊方向接近的位置。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使用可轉動的桿(70、72),作為用以使顯像滾輪13抵接離間的構成,但並非限於此形狀,亦可為可滑動的構件,只要是使顯像滾輪13抵接離間的構成即可。並且,在本實施例中,是使用彈簧(71、73),作為使顯像滾輪13抵接離間的構成,但亦可使用橡膠等的他的彈性構件。又,只要是對於 本體的抵接離間機構可精度佳構成即可,不須使用彈性構件本身。
(抵接離間構成的說明)
(裝置本體的顯像加壓、及顯像離間構成)
其次,說明有關裝置本體的顯像加壓、及顯像離間構成。
圖27(a)是由非驅動側來看裝置本體A1的驅動側側板90的分解立體圖,圖27(b)是由非驅動側來看的側面圖。圖28(a)是由驅動側來看裝置本體A1的非驅動側側板91的分解立體圖,圖28(b)是由驅動側來看的側面圖。
如圖27所示般,在裝置本體A1設有用以將顯像卡匣B1裝卸於裝置本體A1的驅動側引導構件92、驅動側搖動引導80。此驅動側引導構件92及驅動側搖動引導80是在顯像卡匣B1被安裝於裝置本體內時,引導顯像卡匣B1的驅動側被引導部34d(參照圖19)。
如圖27(a)所示般,驅動側引導構件92是從驅動側引導構件92突出的凸台形狀的被定位部92d、及被旋轉規制部92e會分別被被設在驅動側側板90的孔形狀的定位部90a、及旋轉規制部90b所支撐。然後,驅動側引導構件92會藉由螺絲(未圖示)等的固定手段來定位固定於驅動側側板90。並且,驅動側搖動引導80是藉由圓筒形狀的被支撐凸部80g與設在驅動側側板90的 孔形狀的支撐部90c嵌合來支撐。因此,驅動側搖動引導80對於驅動側側板90,可轉動地被支撐於箭號N5方向及箭號N6方向。
另外,在上述的說明中,設在驅動側側板90的支撐部90c是設為孔形狀(凹形狀),另一方面,設在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被支撐凸部80g是凸形狀,但凹凸關係並非限於此,亦可將凹凸關係構成相反。
而且,在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突起部80h與驅動側側板90的突起部90d之間是設有拉伸彈簧之驅動側彈壓手段76。驅動側搖動引導80是藉由驅動側彈壓手段76來彈壓至使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突起部80h與驅動側側板90的突起部90d靠近的箭號N6方向。
並且,在裝置本體A1中設有用以使感光鼓10的表面與顯像滾輪13接觸及使前述兩者離間的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是在可移動於箭號N7方向及箭號N8方向的狀態下被底板(未圖示)支撐。
另一方面,如圖28所示般,在裝置本體A1中設有用以將顯像卡匣B1裝卸於裝置本體A1的非驅動側引導構件93、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此非驅動側引導構件93及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是在顯像卡匣B1被安裝於裝置本體內時,引導顯像卡匣B1的非驅動側被引導部46d(參照圖19)。
如圖28(a)所示般,從非驅動側引導構件 93突出的凸台形狀的被定位部93d及被旋轉規制部93e會被被設在非驅動側側板91的孔形狀的定位部91a及旋轉規制部91b所分別支撐。藉此,非驅動側引導構件93是被非驅動側側板91支撐。然後,非驅動側引導構件93會藉由螺絲(未圖示)等的固定手段來定位固定於非驅動側側板91。並且,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的圓筒形狀的被支撐凸部81g會被嵌合於設在非驅動側側板91的孔形狀的支撐部91c。藉此,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是可轉動地(箭號N5方向及箭號N6方向)被非驅動側側板91支撐。
另外,在上述的說明中,設在非驅動側側板91的支撐部91c是設為孔形狀(凹形狀),設在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的被支撐凸部81g是凸形狀。然而,凹凸關係並非限於此,亦可將凹凸關係構成相反。
而且,在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的突起部81h與非驅動側側板91的突起部91d之間是設有拉伸彈簧之非驅動側彈壓手段77。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是藉由非驅動側彈壓手段77來彈壓至使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的突起部81h與非驅動側引導構件91的突起部91d靠近的箭號N6方向。
並且,與驅動側同樣,在裝置本體A1設有用以使感光鼓10的表面與顯像滾輪13接觸及使前述兩者離間的非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1。非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1是在可移動至箭號N7方向及箭號N8方向的狀態下被 裝置本體A的底板(未圖示)支撐。
<感光鼓對的顯像加壓及顯像離間>
其次,說明有關顯像滾輪13對感光鼓10的加壓、及離間。
<加壓機構>
以下,說明有關顯像滾輪13的構成。
圖29(a)是表示在被驅動側搖動引導80支撐的顯像卡匣B1中所具備的顯像滾輪13抵接於感光鼓10的狀態的側面圖。並且,圖29(c)是圖29(a)的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周邊的詳細圖,為了說明,而使驅動側搖動引導80及顯像側蓋34形成不顯示。
本實施例是使用所謂的接觸顯像方式,使在表面載持顯像劑t的顯像滾輪13直接接觸於感光鼓10,藉此將感光鼓10上的靜電潛像顯像。
顯像滾輪13是由軸部13e及橡膠部13d所構成。軸部13e是鋁等的導電性的細長的圓筒狀,在其長邊方向,中央部是以橡膠部13d所覆蓋(參照圖6)。在此,橡膠部13d是以外形形狀與軸部13e形成同軸線上的方式被覆於軸部13e。然後,在軸部13e的圓筒內是內藏有磁鐵滾輪12。橡膠部13d是在周面載持顯像劑t,對軸部13e施加偏壓。然後,使載持顯像劑t的狀態的橡膠部13d與感光鼓10的表面接觸,藉此將感光鼓10上的靜電 潛像顯像。
其次,說明有關使顯像滾輪13與感光鼓10以預定的接觸壓壓接的機構。
如前述般,驅動側搖動引導80是對於驅動側側板90可搖動地被支撐於箭號N5及箭號N6方向。並且,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是對於非驅動側側板91可搖動地被支撐於箭號N5及箭號N6方向。然後,如前述般,顯像卡匣B1是對於驅動側搖動引導80及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定位。因此,顯像卡匣B1是在裝置本體A1內處於可搖動於箭號N5及箭號N6方向的狀態(參照圖31)。
在該狀態中,如圖29(a)及圖29(c)所示般,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的第二抵接面150b與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的第一抵接面70a會抵接。藉此,桿70會反抗驅動側顯像加壓彈簧71的彈壓力而成為旋轉於圖29(c)的箭號N9方向的狀態。然後,桿70的第三抵接面70c是將彈簧71壓縮,從彈簧71接受彈壓力F10a。其結果,箭號N10方向的力矩M10會作用於桿70。此時,因為推壓構件150的第二抵接面150b與桿70的第一抵接面70a抵接,所以桿70的第一抵接面70a從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的第二抵接面150b接受力F11,而使得與力矩M10平衡的力矩會作用於桿70。因此,力F11的外力會作用於顯像卡匣B1。並且,如前述般,在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突起部80h與驅動側側板90的突起部90d之間是設有驅動側彈壓手段76,被彈壓至箭號N12方 向。因此,在被定位於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顯像卡匣B1是力F12的外力會作用於箭號N12的方向。
亦即,顯像卡匣B1是藉由驅動側顯像加壓彈簧71的力F11及驅動側彈壓手段76的力F12,接受顯像滾輪13與感光鼓10接近的方向(箭號N6方向)的力矩M6。藉此,顯像滾輪13的彈性層13d會以預定的壓力來壓接於感光鼓10。
其次,圖31(a)是表示在被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支撐的顯像卡匣B1中所具備的顯像滾輪13抵接於感光鼓10的狀態的側面圖。並且,圖31(c)是圖31(a)的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周邊的詳細圖,為了說明,而使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及非驅動側顯像軸承46的一部分形成不顯示。
非驅動側也與驅動側同樣的構成,如圖31(a)及圖31(c)所示般,藉由非驅動側顯像加壓彈簧73及非驅動側彈壓手段77來對顯像卡匣B1作用外力FH11、FH12。藉此,顯像卡匣B1會接受顯像滾輪13與感光鼓10接近的方向(箭號N6方向)的力矩(M6)。其結果,顯像滾輪13的彈性層13d可用預定的壓力來壓接於感光鼓10。
在此,如圖29(b)所示般,與驅動側顯像加壓彈簧71的一端70d抵接的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的第三抵接面70c是在突出方向M2的方向,配置於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的被支撐部70d與第一抵接面70a之間。亦 即,從被支撐部70d到第三抵接面70c的距離W10與從被支撐部70d到第一抵接面70a的距離W11的關係是成為:W10<W11。因此,將第一抵接面70a的移動量設為W12時的第3抵接面70c的移動量W13的關係為:W13<W12
在此,W13=W12×(W10/W11)。
因此,即使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的位置精度發生誤差時,照樣驅動側顯像加壓彈簧71的壓縮量的變化是比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的位置精度的誤差更小。其結果,可提升為了使顯像滾輪13對於感光鼓10壓接的推壓力的精度。由於非驅動側亦為同樣的構成,因此可取得同樣的效果。
又,如前述般,在長邊方向,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及非驅動側抵接間桿72是與顯像滾輪13的全長L13a的範圍至少重疊配置(參照圖26)。因此,可縮小接受外力F11(參照圖29(a))的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及接受外力FH11(參照圖31)的非驅動側離間桿72的第一抵接面70a、72a與顯像滾輪13的驅動側被支撐部13a及非驅動側被支撐部13c的長邊方向的位置差。其結果,可抑制作用於驅動側顯像軸承36及非驅動側顯像軸承46的力矩。因此,可效率佳地將顯像滾輪13壓接於感光鼓。
又,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及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的轉動動作(圖29(a)的箭號N9、N10方向, 及圖31的箭號NH9、NH10方向)是彼此可獨立轉動。因此,對於感光鼓10,顯像滾輪13為壓接狀態時,可分別獨立設定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的箭號N7、N8方向的位置、及非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1的箭號NH7、NH8方向的位置。而且,亦無須使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及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的轉動方向(圖29(a)的箭號N9、N10方向、及圖31的箭號NH9、NH10方向)一致。其結果,可分別使供以將驅動側及非驅動側的顯像滾輪13壓接於感光鼓10的推壓力F11、FH11的大小及方向適當化。而且,即使在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及非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1的位置有相對誤差,也不互相影響彼此的推壓力F11、FH11。其結果,可使顯像滾輪13對於感光鼓10的接壓高精度化。
另外,將感光體鼓10與顯像滾輪13接觸而可使感光鼓10上的靜電潛像顯像的狀態的顯像卡匣B1的位置稱為顯像位置(接觸位置)。另一方面,將感光體鼓10與顯像滾輪13離間的狀態的顯像卡匣B1的位置稱為退避位置(離間位置)。顯像卡匣B1是藉由後述的機構,成為顯像卡匣B1可選擇顯像位置(接觸位置)及退避位置(離間位置)的構成。
<離間機構>
圖30(a)是說明顯像滾輪13與感光鼓10從抵接狀態移動至離間狀態時的顯像卡匣B1狀態的說明 圖。並且,圖30(c)是圖30(a)的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周邊的詳細圖,為了說明,而使驅動側搖動引導80及顯像側蓋34形成不顯示。
圖30(b)是說明顯像滾輪13與感光鼓10離間的顯像卡匣B1的離間狀態的說明圖。並且,圖30(d)是圖30(b)的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周邊的詳細圖,為了說明,而使驅動側搖動引導80及顯像側蓋34形成不顯示。
在此,像本實施例那樣的接觸顯像方式的情況,若顯像滾輪13經常維持接觸於感光鼓10的狀態(參照圖29),則恐有顯像滾輪13的橡膠部13b變形之虞。因此,在非顯像時,使顯像滾輪13離開感光鼓10為理想。亦即,最好取:如圖29所示般,顯像滾輪13對於感光鼓10接觸的狀態、及如圖30(b)所示般,顯像滾輪13離開感光鼓10的狀態。
在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是設有突出至顯像滾輪13方向的被離間面70g。被離間面70g是成為可卡合於設在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82的第一抵接面150a之構成,該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82是設在裝置本體A1。而且,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是接受來自未圖示的馬達的驅動力,成為可移動於箭號N7、箭號N8方向的構成。
其次,說明有關往顯像滾輪13與感光鼓10離間的狀態移行的動作。在圖29所示的顯像滾輪13與感光鼓10的抵接狀態,第一抵接面150a與被離間面70g是 在具有距離δ5的間隙之狀態下離間。
另一方面,圖30(a)是表示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朝箭號N8方向只移動距離δ6的狀態,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的第一抵接面70a與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的第二抵接面150b為離間的狀態。此時,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是接受驅動側顯像加壓彈簧71的彈壓力F10,以被支撐部70d為中心,旋轉於箭號N10方向,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的規制抵接部70e與驅動側軸承構件36的規制部36b會抵接。藉此,決定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的一個姿勢。
圖30(b)是表示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朝箭號N8方向只移動距離δ7的狀態。藉由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朝箭號N8方向移動,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的被離間面70g與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的第一抵接面150a會抵接。此時,由於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的規制抵接部70e與驅動側軸承構件36的規制部36b會抵接,因此顯像卡匣B1會朝箭號N8方向移動。在此,顯像卡匣B1是被定位於可搖動地被支撐於箭號N5及箭號N6方向的驅動側搖動引導80。因此,藉由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朝箭號N8方向移動,顯像卡匣B1會朝箭號N5方向搖動。此時,顯像滾輪13與感光鼓10是成為彼此僅距離δ8取間隙離間的狀態。
非驅動側亦與驅動側同樣的構成,如圖31(b)及(d)所示般,在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2與非驅 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1抵接的狀態下,非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1僅距離δh7移動至箭號N7的方向。藉此,顯像卡匣B1會以搖動引導81的被支撐凸部81g為中心轉動至箭號N5方向。其結果,顯像滾輪13與感光鼓10會彼此僅離間距離δ8。
如此,依據設在裝置本體A1的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及非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1的位置,因應所需,選擇感光鼓10與顯像滾輪13的接觸狀態、或離間狀態、亦即顯像卡匣B1的顯像位置(接觸位置)、及退避位置(離間位置)。
並且,從圖29(a)所示的顯像滾輪10與感光鼓13的抵接狀態往圖30(b)所示的顯像滾輪10與感光鼓13的離間狀態遷移時,驅動側搖動引導80與顯像卡匣B1是一體轉動。因此,耦合桿55的引導部55e是被維持從耦合構件180的被引導部180d退避的狀態(參照圖30(b))。
而且,在本實施例中,如圖30(b)所示般,當顯像滾輪13與感光鼓10處於離間的狀態時,耦合構件180的被引導部180d是與桿55不接觸,與耦合彈簧185的引導部185d接觸。藉此,耦合構件180接受力F1,取前述的第一傾斜姿勢D1的姿勢。
<與從抵接狀態往離間狀態的動作連動的耦合構件的動作>
其次,利用圖32及圖33來說明有關和感光 鼓10與顯像滾輪13的抵接動作及離間動作連動的耦合構件180的動作。
首先,說明有關顯像卡匣B1(顯像滾輪13)從離間狀態往抵接狀態移動時之耦合構件180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卡合解除動作。
圖32是表示顯像抵接狀態及顯像離間狀態的耦合構件180、及本體驅動構件100的卡合狀態的說明圖。
圖33是表示顯像抵接狀態及顯像離間狀態的耦合構件180、及本體驅動構件100的卡合狀態,由驅動側側面來看的說明圖。
畫像形成中是如圖33(a)所示般,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藉由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來以彈壓力F11推壓。並且,顯像卡匣B1的顯像滾輪13與感光鼓10處於以預定壓接觸的顯像抵接狀態。又,如圖32(a)所示般,耦合構件180是基準姿勢D0的姿勢。此時,顯像卡匣B1是位於耦合構件180的旋轉力受部180a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旋轉力賦予部100a卡合的卡合位置,處於可藉由旋轉的馬達(未圖示)的力來從本體側驅動構件100往耦合構件180驅動傳達的狀態。
而且,耦合桿55的引導部55e是被保持於完全從耦合構件180的被引導部180d退避的狀態(參照圖11)。這是因為如前述般,耦合桿55的旋轉規制部55y會抵接於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衝突部80y,以其旋轉軸 線L11為中心之箭號X11方向的旋轉會被規制(同樣參照圖11)。
其次,說明有關在顯像卡匣B1從顯像抵接狀態移動至顯像離間狀態的過程的耦合構件180的姿勢。
如圖33(b)所示般,一旦畫像形成終了,則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及非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1(未圖示)會往箭號N8方向移動。一旦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往箭號N8方向移動,則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會藉由驅動側顯像加壓彈簧71的彈壓力來朝箭號N10方向轉動(參照圖33(b)。一旦從驅動側抵接離間桿70的抵接規制部70e與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定位部36b抵接的狀態,更進一步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朝箭號N8方向移動,則顯像卡匣B1與驅動側搖動引導80會成為一體,而以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被支撐凸部80g為中心轉動至箭號N5方向。
並且,非驅動側也同樣,顯像卡匣B1與非驅動側搖動引導81也成為一體而以驅動側搖動引導81的被支撐凸部81g為中心轉動至箭號N5方向(未圖示)。
藉此,成為顯像滾輪13與感光鼓10分離的顯像離間狀態。顯像卡匣B1與驅動側搖動引導80是成為一體而移動。因此,即使在圖33(b)所示的狀態中,耦合桿55的引導部55e還是可被保持於完全從耦合構件180的被引導部180d退避的狀態。這是如前述般,因為衝突部80y是與驅動側搖動引導80一體形成(參照圖 21)。另一方面,在耦合構件180是藉由耦合彈簧185來使彈壓力起作用。因此,如圖32(b)所示般,隨著顯像卡匣B1從抵接狀態往離間狀態移動,耦合構件180的軸線L2會從基準姿勢D0的狀態往第一傾斜姿勢D1的方向慢慢地傾斜。然後,顯像卡匣B1會更轉動至箭號N5方向,形成圖33(c)的狀態時,耦合構件180的傾斜移動終了。此時,如前述般,耦合構件180的相位規制凸台180e是卡合於驅動側顯像軸承36的第一傾斜規制部36kb1(參照圖11),耦合構件180的軸線L2是被保持於第一傾斜姿勢D1。如前述般,耦合構件180的第一傾斜姿勢D1是耦合構件180的旋轉力承受部180a會朝向裝置本體A1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方向之姿勢。換言之,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來看,耦合構件180會朝顯像滾輪13傾斜的姿勢。在圖33(c)所示的狀態,顯像卡匣B1是位於解除耦合構件180的旋轉力承受部180a與本體驅動構件100的旋轉力賦予部100a的卡合之解除位置。因此,馬達(未圖示)的力是處於未從本體驅動構件100往耦合構件驅動傳達的狀態。
在本實施例中,顯像卡匣B1是圖33(a)所示的狀態為畫像形成時的姿勢。耦合構件180與本體驅動構件100會卡合,從裝置本體A1輸入驅動力。然後,如前述般,在顯像卡匣B1從圖33(a)所示的狀態移動至圖33(b)及圖33(c)所示的狀態之過程,成為耦合構件180與本體驅動構件100的卡合會被解除之構成。換言 之,顯像卡匣B1從抵接狀態往離間狀態移動時,成為從裝置本體A1往顯像卡匣B1的驅動輸入會被切斷之構成。然後,顯像卡匣B1是在顯像滾輪13與感光鼓10離間的期間,裝置本體A1的本體驅動構件100旋轉。因此,成為對於感光鼓10可一邊使顯像滾輪13旋轉一邊使離間的構成。
<與從離間狀態往抵接狀態的動作連動的耦合構件的動作>
其次,說明有關顯像卡匣B1(顯像滾輪13)從抵接狀態往離間狀態移動時之耦合構件180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卡合動作。
顯像卡匣B1的顯像抵接動作是與前述的顯像離間動作相反的動作。在圖33(b)所示的狀態中,顯像卡匣B1是位於解除作為耦合構件180的自由端部的旋轉力受部180a與本倒驅動構件100的旋轉力賦予部100a的卡合之解除位置。圖33(b)所示的狀態是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及非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1從圖33(c)所示的狀態往箭號N7方向移動的狀態。藉由前述的驅動側彈壓手段76(參照圖32及圖33)的彈壓力,顯像卡匣B1與驅動側搖動引導80會成為一體而轉動至箭號N6方向。並且,非驅動側也同樣。藉此,顯像卡匣B1是從離間狀態往抵接狀態移動。圖32(b)是顯像卡匣B1從離間狀態往抵接狀態移動的途中的階段。並且,耦合構件180的圓環部180f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為抵接的狀態。 具體而言,被配置於耦合構件180的圓環部180f的內側之作為凹部的圓錐部180g與被配置於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軸前端的凸部100g會抵接。從圖32(c)所示的狀態到圖32(b)所示的狀態,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會傾斜至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方向,因此耦合構件180與本體側驅動軸100可容易卡合。
若更使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0及非驅動側裝置推壓構件151從圖32(b)所示的狀態往箭號N7方向移動,則如圖32(a)所示般,耦合構件180與本體驅動構件100的卡合完了。此時,顯像卡匣B1是位於耦合構件180的自由端部180a的旋轉力受部180a1,180a2與本體驅動構件100的旋轉力賦予部100a1,100a2卡合的卡合位置,且耦合構件180是成為基準姿勢D0的姿勢。耦合構件180從第一傾斜姿勢D1往基準姿勢D0姿勢變化的過程是與先前敘述將顯像卡匣B1往裝置本體A1安裝時,耦合構件180從第二傾斜姿勢D2往基準姿勢D0姿勢變化的過程同樣(參照圖22)。
又,本實施例是在比耦合構件180與本體驅動構件100的卡合開始之圖33(b)所示的狀態更前面,先依據裝置本體A1的驅動訊號來使本體驅動構件100旋轉。藉此,成為在顯像卡匣B1從圖33(c)所示的狀態移動至圖33(b)及圖33(a)所示的狀態的途中,耦合構件180與本體驅動構件100會卡合,驅動被輸入至顯像卡匣B1的構成。換言之,成為在顯像卡匣B1從離間狀 態往抵接狀態移動的過程,驅動會從裝置本體A1輸入至顯像卡匣B1的構成。在顯像滾輪13與感光鼓10抵接之前,裝置本體A1的本體驅動構件100是旋轉。結果,成為對於感光鼓10可一邊使顯像滾輪13旋轉一邊使抵接的構成。
在此,當裝置本體A1所具備的馬達為單一時,為了一邊對感光鼓10傳達旋轉力,一邊遮斷往顯像滾輪13傳達旋轉力,而須設置可對驅動傳達機構選擇性遮斷驅動傳達的離合器(clutch)機構,該驅動傳達機構是從馬達往顯像滾輪13傳達旋轉力。但,本實施例是在顯像卡匣B1從抵接狀態往離間狀態移動的過程,或從離間狀態往抵接狀態移動的過程,選擇耦合構件180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卡合及卡合解除。因此,無須在裝置本體A1或顯像卡匣B1設置離合器機構,可形成更便宜且省空間的顯像卡匣B1、裝置本體A1。
若根據本實施例,則對於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A1,即使裝卸方向與顯像/離間方向不同時,還是可在顯像卡匣B1的安裝時及在裝置本體A1內顯像劑載持體對於感光體的抵接動作時的雙方形成耦合構件可卡合的顯像卡匣構成。或,藉由形成使耦合構件980的傾斜姿勢的切換與使用者的裝卸操作連動之構成,可不影響顯像卡匣B1的裝卸時的易用性。並且,藉由此構成,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A1的設計的自由度會提升,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構成的簡易化、小型、甚至低成本化成為 可能。
〔實施例2〕
實施例1是說明在顯像卡匣B901與鼓卡匣C901為別體的構成中,在顯像卡匣B901搭載本發明的例子,但並非限於此。例如,在將顯像卡匣B901與鼓卡匣C901設為一體的製程卡匣P中本發明也可適應。
因此,以下,利用圖34、圖35、圖36、圖37、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來說明有關將本發明適應於製程卡匣的情況的實施例。另外,本實施例是說明有關與前述實施例不同的構成,有關具有同樣的構成或機能的構件是附上與先前的實施例同樣的零件名稱而援用說明。具體而言,耦合桿955及耦合桿彈簧956,實施例1是設置在驅動側側蓋34,相對的,實施例2是設定在驅動側鼓軸承930。又,耦合彈簧985是與實施例1同樣設置在驅動側顯像軸承936。
以下詳細說明。
圖34是表示耦合桿955及耦合桿彈簧956被安裝於驅動側鼓軸承930的狀態的圖。
圖35是表示一體組裝顯像卡匣B901與鼓卡匣C901而形成製程卡匣P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36是表示顯像卡匣B901對於鼓卡匣C901搖動的動作,由驅動側來看的圖。
圖37是表示在製程卡匣P中,耦合桿955與 耦合構件980的姿勢圖。
另外,有關顯像卡匣B901及鼓卡匣C901、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製程的詳細是與先前說明的實施例1同樣,因此省略。
<驅動側鼓軸承930及耦合桿955、耦合桿彈簧956的組裝>
首先,說明有關設在鼓框體921的驅動側端部之驅動側鼓軸承930、耦合桿955、耦合桿彈簧956的構成。
如圖34所示般,在製程卡匣P的長邊方向,於驅動側鼓軸承930的內側組裝有耦合桿955及耦合桿彈簧956。具體而言,驅動側鼓軸承930的圓筒形狀的桿定位凸台930m與耦合桿955的孔部955c會被嵌合,以旋轉軸線L911為中心,耦合桿955對於驅動側鼓軸承930可轉動地被支撐。並且,耦合桿彈簧956是扭轉線圈彈簧,將一端卡合於耦合桿955,將另一端卡合於驅動側鼓軸承930。具體而言,彈簧956的作用臂956a會被卡合於桿955的彈簧栓部955b。然後,彈簧956的固定臂956c會被卡合於驅動側鼓軸承930的彈簧栓部930s(參照圖34(c))。
依序說明有關在驅動側鼓軸承930組裝桿955及彈簧956的方法。首先,與桿955的圓筒凸台955a同軸設置彈簧956的定位部956d(圖34(a))。此時,使 彈簧956的作用臂956a卡合於桿955的彈簧栓部955b。並且,先使彈簧956的固定臂956c以旋轉軸線L911為中心變形於箭號X911方向。其次,將桿955的孔部955c插入驅動側鼓軸承930的桿定位凸台930m(圖34(a)、(b))。挿入時,桿955的止拔部955d與驅動側鼓軸承930的被止拔部930n是成為不干涉的配置。具體而言,如圖34(b)所示般,由長邊方向來看,桿955的止拔部955d與驅動側鼓軸承930的被止拔部930n會成為不重疊的配置。
在圖34(b)所示的狀態,如前述般,使彈簧956的固定臂956c變形於箭號X911方向。一旦從圖34(b)所示的狀態來解放彈簧956的固定臂956c的變形,則如圖34(c)所示般,固定臂956c是成為卡合於驅動側鼓軸承930的彈簧栓部930s的構成(參照圖34(c)、(d))。以上完成在驅動側鼓軸承930組裝桿955及彈簧956。
另外,此時,桿955的止拔部955d是沿著製程卡匣P的長邊方向來看,形成與驅動側鼓軸承930的被止拔部930n重疊的狀態。亦即,桿955是往前述長邊方向的移動被規制,僅以旋轉軸線X911為中心的旋轉成為可能的構成。
<顯像卡匣B901與鼓卡匣C901的合體>
其次,說明有關將顯像卡匣B901與鼓卡匣 C901合體,設為製程卡匣P的構成。
如圖35所示般,鼓卡匣C901是具備感光鼓910、帶電滾輪911等,其構成或支撐構成是與實施例1同樣,因此省略。
在框體921的長邊兩端部,驅動側鼓軸承930會被設於驅動側端部,非驅動側鼓軸承931會被設於非驅動側端部,以螺絲或黏結、壓入等的手段來固定。具體而言,與感光鼓910一體固定的驅動側凸緣992的被支撐部992f可旋轉地被支撐於驅動側鼓軸承930的孔部930a,非驅動側凸緣928的被支撐部928f(未圖示)會藉由鼓軸954來與非驅動側鼓軸承931的孔部931a同軸地可旋轉地被支撐。
而且,顯像卡匣B901是設在驅動側顯像軸承936的吊凸台936r可旋轉地被支撐於設在驅動側鼓軸承930的吊孔930r。並且,設在非驅動側顯像軸承946的吊凸台946r是可旋轉地被支撐於設在非驅動側鼓軸承931的吊孔931r。藉由上述構成,顯像卡匣B901對於鼓卡匣C901,是形成以驅動側顯像軸承936的吊凸台936r及非驅動側顯像軸承946的吊凸台946r為軸,可搖動的構成(圖36)。並且,此時,顯像卡匣B901是在單品狀態(自然狀態),對於鼓卡匣C901,藉由彈壓構件(例如扭轉線圈彈簧)來使顯像滾輪913與感光鼓910經常被彈壓於抵接或接近的方向(未圖示)。作為顯像卡匣B901的彈壓方法,有在鼓卡匣C901與顯像卡匣B901之間設 置彈簧的方法、或利用顯像卡匣B901自重的方法,但有關手法方面是不追究。
另一方面,在製程卡匣P的狀態,耦合桿955的引導部955e是藉由耦合桿彈簧956的彈壓力,設置成抵接於耦合構件980的被引導部980d。藉由本構成,在製程卡匣P中也與實施例1同樣,耦合構件980決定抵接於耦合桿955、耦合彈簧985、及驅動側顯像軸承936的相位規制部936kb的3零件之位置(參照圖37(c)、(d))。
並且,在本實施例中也與實施例1同樣,耦合構件980的姿勢是取下述的3個姿勢。
亦即,基準姿勢D900(=驅動傳達可能姿勢)是意指耦合構件980的旋轉軸線L2與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同軸、或平行的姿勢。
其次,第一傾斜姿勢D901(=離間時姿勢)是製程卡匣P為位於裝置本體A1的內部的狀態,感光鼓10與顯像滾輪13為位於離間的退避位置(離間位置)時,耦合構件180為朝向作為本體驅動軸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姿勢。(圖37(a))。
其次,第二傾斜姿勢D902(=安裝時姿勢)是在將製程卡匣P安裝於裝置本體A91時,耦合構件980的旋轉力承受部980a、被支撐部980b為朝向裝置本體A91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方向的姿勢(圖37(c))。
另外,耦合構件980取上述的傾斜姿勢時,作用於構成或各零件的力等是與實施例1同樣。因此,詳細的說明省略。
(6)製程卡匣P對裝置本體A91的裝卸構成的說明
其次,利用圖38來說明有關製程卡匣P對裝置本體A91的安裝方法。
圖38是由非驅動側來看裝置本體A91的斜視說明圖,圖39是由驅動側來看裝置本體A91的斜視說明圖。圖40是製程卡匣P安裝於裝置本體A91的過程時的說明圖。圖41是製程卡匣P安裝於裝置本體A91完了時的說明圖。
如圖38所示般,在製程卡匣P的非驅動部側設有非驅動鼓軸承931。並且,非驅動鼓軸承931具有被引導部931d。此被引導部931d是具有定位部931b及旋轉停止部931c。
又,如圖39所示般,在驅動鼓軸承930是設有被引導部930d。此被引導部930d是具有定位部930b及旋轉停止部930c。
另一方面,如圖38、圖39所示般,在裝置本體A91的驅動側是設有構成裝置本體A91的框體之驅動側側板990。然後,在驅動側側板990設有驅動側引導構件992。並且,在非驅動側側板991設有非驅動側引導構件993。而且,在驅動側引導構件992設有引導部992c, 在非驅動側引導構件993設有引導部993c。然後,在驅動側引導構件992的引導部992c、及非驅動側引導構件993的引導部993c,形成有沿著製程卡匣P的裝卸路徑X903的溝形狀。而且,在驅動側引導構件992設有衝突部992y,該衝突部992y具有與在實施例1中設置於驅動側搖動引導80的衝突部80y同樣的作用。
<製程卡匣P往本體裝置A1的安裝>
以下,說明有關製程卡匣P往裝置本體A91的安裝方法。如圖38、圖39所示般,使配置於裝置本體A91的上部可開閉的本體罩941往開放方向D91轉動。藉此,裝置本體A91內會露出。
然後,在製程卡匣P的非驅動側設有非驅動鼓軸承931。然後,使非驅動鼓軸承931的被引導部931d(圖36、圖38)與裝置本體A91的非驅動側引導構件993的引導部993c(圖36、圖39)卡合,且使製程卡匣P的驅動鼓軸承930的被引導部930d(圖39)與裝置本體A91的驅動側引導構件992的引導部992c(圖38)卡合。藉此,製程卡匣P是沿著藉由驅動側引導構件992的引導部992c及非驅動側引導構件993的引導部993c所形成的裝卸路徑X903來插入至裝置本體A91內。並且,在將製程卡匣P安裝於裝置本體A91時,與實施例1同樣,耦合構件980是在前述的第二傾斜姿勢D902的狀態下插入至裝置本體A91內。並且,製程卡匣P之往裝置 本體A91的定位構成也是基本的構成與實施例1同樣。
由於與實施例1同樣的構成,因此到定位為止的詳細過程省略,但驅動鼓軸承930的定位部930b會從驅動側推壓構件982接受彈壓力。藉此,定位部930b會與設在驅動側引導構件992的定位部992f抵接(參照圖41)。另外,本實施例的驅動推壓構件982是與實施例1的驅動側推壓構件82同樣的構成,有關其作用也是同樣,因此省略說明。
有關非驅動側也與驅動側同樣的構成,製程卡匣P的非驅動側會被定位固定至被驅動側引導構件993。藉此,製程卡匣P是驅動鼓軸承930會被定位固定至驅動側引導構件992,非驅動鼓軸承931會被定位固定至非驅動側引導構件993。(參照圖41)
<在製程卡匣P的安裝過程的耦合構件980的動作>
其次,說明有關在製程卡匣P的安裝過程的耦合構件980的動作。
在製程卡匣P的安裝過程的耦合構件980的動作是與實施例1同樣。因此,詳細的說明是省略,以下簡單說明。
耦合構件980的第二傾斜姿勢D902是製程卡匣P在裝卸路徑X903上時,耦合構件980的旋轉力承受部980a會被構成朝向裝置本體A91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方向(安裝方向)(參照圖40)。
在製程卡匣P的安裝過程中,耦合構件980是藉由來自耦合桿956及耦合彈簧985的彈壓力,保持第二傾斜姿勢D2不變。然後,若由在實施例1說明的耦合構件980的圓環部980f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抵接時機更將製程卡匣P插入至安裝方向X903,則耦合桿955的旋轉規制部955y會與驅動側引導構件992的衝突部992y抵接。然後,若更將製程卡匣P插入至安裝方向X903,則與實施例1同樣,耦合桿955會以轉動軸線X911為中心朝箭號X912方向旋轉,其引導部955e會從耦合構件980的被引導部980d完全退避(參照圖34、圖40)。然後,耦合構件980會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卡合,配置在與顯像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同軸上。換言之,耦合構件980的旋轉力承受部980a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旋轉力賦予部100a會成為可卡合的位置。此時的耦合構件980的姿勢為基準姿勢D900。此時,耦合構件980的相位規制凸台980e是從驅動側顯像軸承936的第二傾斜規制部936kb2離脫,在驅動側顯像軸承936的相位規制部936b的任何處皆未抵接(參照實施例1的圖23(c))。
<在製程卡匣P的取出過程的耦合構件980的動作>
其次,說明有關在從裝置本體A91取出製程卡匣P的過程的耦合構件980的動作。
製程卡匣P從本體裝置A1取出時的動作是與 先前敘述的安裝時相反的動作,其構成是與實施例1同樣,因此以下簡單說明。
首先,使用者是與安裝時同樣,使裝置本體A91的本體罩94往開放方向D91轉動(參照圖38、圖39),使裝置本體A91內露出。此時,製程卡匣P是藉由未圖示的構成來保持於顯像滾輪13與感光鼓10抵接的抵接姿勢。
然後,使製程卡匣P沿著設在驅動側引導構件992及非驅動側引導構件993的裝卸軌跡X903來朝取出方向移動。
隨著製程卡匣P的移動,抵接於耦合桿955的旋轉規制部955y的驅動側引導構件992的衝突部992y會移動。伴隨於此,耦合桿955是以旋轉軸線X911為中心轉動至箭號X911方向,耦合桿955的引導部955e會與耦合構件980的被引導部980d抵接。然後,最終,耦合構件980的相位規制凸台980e會藉由驅動側顯像軸承936的引導部936kb2a或引導部936kb2b、引導部936kb2c來規制,卡合於第二傾斜規制部936kb2。並且,耦合構件980是保持第二傾斜姿勢D902的狀態。
然後,沿著裝卸軌跡X903來使往取出方向移動,而將製程卡匣P取出至本體裝置A1外。
如以上說明般,在本實施例的製程卡匣中也與實施例1同樣可使耦合構件980傾斜成第二傾斜姿勢D902。因此,其效果也可取得與實施例1同樣。
<與抵接離間動作連動的耦合構件的動作>
其次,說明有關與顯像卡匣B901對於感光體鼓10顯像加壓及顯像離間的動作連動的耦合構件的動作。另外,本實施例之裝置本體的顯像加壓、及顯像離間構成、以及顯像滾輪13對於感光鼓的顯像加壓及顯像離間機構是與先前的實施例1同樣。因此,省略說明。
圖42是表示製程卡匣P的顯像卡匣B901對於感光體鼓10顯像加壓及顯像離間狀態,由驅動側來看的圖。
從圖42(a)所示顯像滾輪10與感光鼓13的抵接狀態遷移至圖42(b)所示顯像滾輪10與感光鼓13的離間狀態時,顯像卡匣B901會以驅動側顯像軸承930的吊凸台930r及非驅動側顯像軸承946的吊凸台946r為軸搖動。此時,顯像卡匣B901離間動作的方向是對於耦合桿955的引導部955e更離開的方向。並且,如先前所述般,驅動鼓軸承930是被定位固定於驅動側引導構件992。因此,在抵接離間動作中,耦合桿955是維持安裝完了時的狀態不變。亦即,顯像卡匣B901是耦合桿95的引導部955e從耦合構件980退避的狀態不變,進行抵接離間動作的構成。
而且,當圖42(b)所示的顯像滾輪13與感光鼓10為離間的狀態時,與實施例1同樣,耦合構件980的被引導部980d與耦合彈簧185的引導部185d會抵 接。藉此,耦合構件980是取第一傾斜姿勢D901的姿勢。
因此,在本實施例的構成中也是抵接離間動作時的耦合構件980的動作與實施例1同樣可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進行卡合及卡合解除。所以,詳細的說明是省略。
以上,在本實施例中也是在製程卡匣P的安裝時、及在裝置本體A91內的顯像滾輪13從退避位置(離間位置)往顯像位置(接觸位置)移動時的雙方,耦合構件成為可卡合的構成。並且,藉由形成使耦合構件980的傾斜姿勢的切換與使用者的裝卸操作連動之構成,可不影響製程卡匣P的裝卸時的易用性。並且,藉由此構成,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A1的設計的自由度會提升,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構成的簡易化、小型、甚至低成本化成為可能。
〔實施例3〕
在本實施例是利用圖43~圖47來說明有關實施例1之中『使耦合構件180取基準姿勢D0、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或第二傾斜姿勢D2(=安裝時姿勢)』的別的實施形態。具體而言,說明有關取代實施例1之中的『顯像側蓋34、耦合桿55、耦合桿彈簧56、及耦合彈簧185、以及與該等關連的構件』之構成。另外,有關實施例1之中的其他的構成,在本實施例也使用 相同的構成,因此省略說明。
圖43是表示用以在顯像側蓋334組裝作為彈壓構件(或彈性構件)的耦合彈簧3185、作為移動構件(或彈壓構件)的耦合桿355、及作為用以賦予桿355彈壓力的彈壓構件(或彈性構件)的耦合桿彈簧356的狀態的斜視說明圖。換言之,將本實施例的顯像卡匣B1的驅動側最端部分解而由驅動側來看的斜視說明圖。在此,作為廣義的移動構件是意思桿355及桿彈簧356,與實施例1相同。
側蓋334是具有作為用以安裝桿彈簧356的一端的彈簧安裝部的突起334s。並且,側蓋334是具有作為用以安裝耦合彈簧3185的一部分的彈簧安裝部的突起334h。而且,側蓋334是具有用以可移動(可轉動)地支撐桿355的被支撐部355c的支撐部334m。在此,支撐部334m是大略圓筒面。並且,被支撐部355c是以能夠對於支撐部334m滑動的方式設在桿355的一端的外周之大略圓筒面。
並且,作為移動部的引導部355a(設在作為移動構件的桿355的一端)是如後述般用以引導耦合構件180者,具有相對地寬度窄的窄寬部355a1、及相對地寬度寬的廣寬部355a2。在此,窄寬部355a1的寬度窄的是用以精度佳決定耦合構件180的傾斜方向。亦即,窄寬部355a1是作為用以決定耦合構件180的傾斜方向的移動部的機能。並且,隨著從窄寬部355a1往廣寬部355a2行 進,擴大其寬度的構成的理由,特別是為了在旋轉傳達時不阻礙耦合構件180的旋轉。另外,亦可取代實施例1的相位規制部36kb,而使用此引導部355a作為耦合構件180的相位規制手段。
圖44是表示在顯像側蓋334安裝耦合桿355、耦合桿彈簧356、及耦合彈簧3185的狀態。在此,圖44(a)是由非驅動側來看前述狀態的立體圖,圖44(b)是由非驅動側來看前述狀態的正面圖。並且,圖44(c)是由驅動側來看前述狀態的正面圖。
如圖44所示般,在側蓋334,桿355會被安裝成可移動(可轉動)於箭號方向。並且,在側蓋334與桿355之間設有桿彈簧356。如前述般,桿彈簧356的一端是被安裝於突起334s,彈簧356的另一端是設在作為桿355的彈簧安裝部的突起355t。然後,桿355是藉由彈簧356,在圖44(a)及(b)中,被彈壓於半時鐘方向(在圖44(c)中是時鐘方向)。其結果,設在桿355的衝突部355n會被衝突於側蓋334的衝突部334n,決定桿355對於側蓋334的位置。
並且,作為罩334的彈簧支撐部之突起334h會支撐作為彈性構件的耦合彈簧3185的被支撐部3185a。此彈簧3185的一端3185b是被卡止於作為卡止部的突起334b。而且,此彈簧3185是具有作為彈壓部或引導部的自由端部(第一自由端部3185c及第二自由端部3185d)。此自由端部(第一自由端部3185c及第二自由 端部3185)是藉由本身的彈性,對於被支撐部3185a構成可搖動。在此,第二自由端部3185d是被設在比第一自由端部3185c更靠自由端側,從第一自由端部3185c彎曲構成。
圖45是顯像卡匣B1可在裝置本體A1內形成畫像時的狀態。亦即,表示顯像卡匣B1往裝置本體A1安裝完了的狀態。此時,耦合構件180是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卡合,成為基準姿勢D0(耦合構件180的傾斜角度θ2=0°)是與實施例1同樣。此時,耦合桿355的旋轉規制部355y會被裝置本體A1的衝突部80y彈壓。然後,耦合桿355是以後述的圖47的狀態作為基準,逆時針轉動。其結果,沿著顯像滾輪的旋轉軸線來看時,窄寬部355a1是位於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與廣寬部355a2之間(參照圖45)。
圖46是表示本實施例的耦合構件180的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圖46(a)是由驅動側來看的正面圖,圖46(b)是由驅動側來看的立體圖。第一傾斜姿勢D1是當顯像卡匣B1為位於裝置本體A1的內部的狀態,顯像滾輪13為位於從感光鼓10退避的退避位置(離間位置)時,耦合構件180為朝向作為本體驅動軸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姿勢。亦即,顯像卡匣B1(顯像滾輪13)為位於退避位置(離間位置)時,耦合構件180的自由端部180a(旋轉力承受部180a1、180a2)為朝向裝置本體A1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方向的姿勢。換言 之,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來看時,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為大概朝顯像滾輪13(感光鼓10)的方向傾斜的姿勢(參照圖46(a))。本實施例的第一傾斜姿勢D1時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從驅動側朝非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時,θ3的角度關係是與實施例1同樣。另外,此時,耦合構件180是不只第一自由端部3185c,在第二自由端部3185d也被彈壓。
當耦合構件180為取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時,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L2與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或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所成的角度是約20度~約60度的範圍的任一值為理想。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此角度是約35度。
圖47是表示耦合構件180為第二傾斜姿勢D2(=安裝時姿勢)時的狀態。圖47(a)是由驅動側來看的正面圖,圖47(b)是由驅動側來看的立體圖。此時,窄寬部355a1是配置於比廣寬部355a2還更安裝方向下游側。又,耦合構件180是藉由第一自由端部3185c來彈壓。藉此,耦合構件180的引導部180d會被定位於窄寬部355a1。其結果,耦合構件180會傾斜至安裝方向下游側。換言之,臂部3185c會賦予耦合構件用以使耦合構件180傾斜的力,引導部355a決定耦合構件180的傾斜方向。
並且,在本實施例中也與實施例1同樣,第二傾斜姿勢D2(=安裝時姿勢)時的耦合構件180的旋轉 軸線L2是與顯像刀片15實質上朝相反方向。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傾斜姿勢D1時,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從驅動側朝非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時的θ4的角度關係也與實施例1的情形同樣。
又,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從驅動側朝非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時,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與連結顯像滾輪的旋轉軸線和耦合構件180的傾動中心的線所成的角度θ5是與實施例1相同。
又,第二傾斜姿勢D2時的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L2與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或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所成的角度是約20度~約60度的範圍為理想,實際的角度是約35度,與實施例1同樣。
〔實施例4〕
在本實施例也是利用圖48~圖52來說明有關實施例1之中『用以使耦合構件180取基準姿勢D0、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或第二傾斜姿勢D2(=安裝時姿勢)』的別的實施形態。另外,有關實施例1之中的其他的構成,在本實施例也使用相同的構成,因此省略說明。在實施例3中是在顯像側蓋334設置耦合彈簧3185,但在本實施例中是將耦合彈簧4185設在耦合桿455,該點是實施例3與本實施例的相異點。
圖48是表示在顯像側蓋434組裝作為彈壓構件(或彈性構件)的耦合桿彈簧456、及作為移動構件的 耦合桿455,用以在此耦合桿455安裝作為彈壓構件(或彈性構件)的耦合彈簧4185的狀態的斜視說明圖。換言之,將本實施例的顯像卡匣B1的驅動側最端部分解,而由驅動側來看的斜視說明圖。在此,意思桿455及桿彈簧456作為廣義的移動構件,是與實施例1及實施例3同樣。
側蓋434是具有作為用以安裝桿彈簧456的一端的彈簧安裝部的突起434s。又,側蓋434是具有作為用以安裝耦合彈簧4185的一部分的彈簧安裝部的突起434h。而且,側蓋434是具有用以可移動(可轉動)地支撐桿455的被支撐部455c的支撐部434m。在此,支撐部434m是大略圓筒面。又,被支撐部455c亦以能夠對於支撐部434m滑動的方式,設在桿455的一端的外周的大略圓筒面。
並且,設在桿455的一端之作為移動部的引導部455a是與實施例3同樣的構成。亦即,具有窄寬部455a1及廣寬部455a2,發揮與實施例3同樣的機能。亦即,窄寬部455a1是作為狹義的移動部的機能。
圖49是表示在顯像側蓋434安裝耦合桿455及耦合桿彈簧456,且在耦合桿455安裝耦合彈簧4185的狀態。在此,圖49(a)是由非驅動側來看前述狀態的立體圖,圖49(b)是由非驅動側來看前述狀態的正面圖。又,圖49(c)是由驅動側來看前述狀態的正面圖。
如圖49所示般,在側蓋434是與實施例3同樣,桿 455會可移動(可轉動)地被安裝。並且,在側蓋434與桿455之間是設有桿彈簧456。如前述般,桿彈簧456的一端是被安裝於突起434s,彈簧456的另一端是被設在作為桿455的彈簧安裝部的突起455t。在此,桿455是藉由此彈簧456,在圖49(b)中是被彈壓於半時鐘方向(在圖49(c)中是時鐘方向)彈壓。其結果,設在桿455的衝突部455n會被衝突於側蓋434的衝突部434n,決定桿455對於側蓋434的位置。
並且,作為桿455的彈簧支撐部之突起455h會支撐作為彈性構件的耦合彈簧4185的被支撐部4185a。此彈簧4185的一端4185b是被卡止於作為卡止部的突起445b。並且,此彈簧4185是具有作為彈壓部或引導部的自由端部(第一自由端部4185c、第二自由端部4185d)。此自由端部(第一自由端部4185c及第二自由端部4185)是藉由本身的彈性,對於被支撐部4185a構成可搖動。在此,第二自由端部4185d是設在比第一自由端部4185c更靠自由端側,從第一自由端部4185c彎曲構成。
圖50是顯像卡匣B1在裝置本體A1內可形成畫像時的狀態。亦即,表示顯像卡匣B1往裝置本體A1安裝完了的狀態。此時,耦合構件180是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卡合,成為基準姿勢D0(耦合構件180的傾斜角度θ2=0°)是與實施例1同樣。此時,耦合桿455的旋轉規制部455y會被彈壓至裝置本體A1的衝突部80y。然後, 耦合桿455是以後述的圖52的狀態作為基準,逆時針轉動。其結果,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來看時,窄寬部455a1位於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與廣寬部455a2之間是與實施例3同樣。
圖51是表示本實施例的耦合構件180的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圖51(a)是由驅動側來看的正面圖,圖51(b)是由驅動側來看的立體圖。第一傾斜姿勢D1是當顯像卡匣B1位於裝置本體A1的內部的狀態,顯像滾輪13位於從感光鼓10退避的退避位置(離間位置)時,耦合構件180為朝向作為本體驅動軸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姿勢。亦即,當顯像卡匣B1(顯像滾輪13)為位於退避位置(離間位置)時,耦合構件180的自由端部180a(旋轉力承受部180a1、180a2)為朝向裝置本體A1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方向的姿勢。換言之,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來看時,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為大概朝顯像滾輪13(感光鼓10)的方向傾斜的姿勢。本實施例的第一傾斜姿勢D1時,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從驅動側朝非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時,θ3的角度關係是與實施例1同樣。另外,此時,耦合構件180是被第一自由端部4185c及第二自由端部4185d彈壓。
當耦合構件180為取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時,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L2與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或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所成的角 度是約20度~約60度的範圍的任一值為理想。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此角度是約35度。
圖52是表示耦合構件180為第二傾斜姿勢D2(=安裝時姿勢)時的狀態。圖52(a)是由驅動側來看的正面圖,圖52(b)是由驅動側來看的立體圖。窄寬部455a1是於配置於比廣寬部455a2還更安裝方向下游側。又,耦合構件180是藉由第一自由端部4185c來彈壓。藉此,耦合構件180的引導部180d會被定位於窄寬部455a1。其結果,耦合構件180會傾斜至安裝方向下游側,換言之,臂部4185c會賦予耦合構件用以使耦合構件180傾斜的力,引導部455a決定耦合構件180的傾斜方向。
並且,在本實施例中也與實施例1同樣,第二傾斜姿勢D2(=安裝時姿勢)時的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會朝與顯像刀片15大致相反方向。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傾斜姿勢D1時,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從驅動側朝非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時的θ4的角度關係也與實施例1的情況同樣。
而且,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從驅動側朝非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時,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與連結顯像滾輪的旋轉軸線和耦合構件180的傾動中心的線所成的角度θ5是與實施例1相同。
又,第二傾斜姿勢D2時的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L2與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或驅動輸入齒輪27的 旋轉軸線L3)所成的角度是約20度~約60度的範圍的任一值為理想,實際的角度是約35度,與實施例1同樣。
〔實施例5〕
在本實施例是利用圖53~圖57來說明有關實施例1之中『用以使耦合構件180取基準姿勢D0、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或第二傾斜姿勢D2(=安裝時姿勢)』的別的實施形態。具體而言,說明有關取代實施例1之中的『顯像側蓋34、耦合桿55、耦合桿彈簧56、及耦合彈簧185、以及與該等關連的構件』之構成。另外,有關實施例1之中的其他構成,在本實施例也使用相同的構成,因此省略說明。
圖53是表示在顯像側蓋534安裝作為彈壓構件(第一彈性構件)的彈簧5185、及作為移動構件(第二彈性構件)的彈簧555的狀態的斜視說明圖。換言之,將本實施例的顯像卡匣B1的驅動側最端部分解而由驅動側來看的斜視說明圖。
側蓋534是具有作為支撐部(彈簧安裝部)的突起534m,該支撐部(彈簧安裝部)是用以安裝彈簧555的被安裝部555a。又,側蓋534是具有作為卡止部的突起534s,該卡止部是用以使第二彈簧555的被卡止部555b卡止。又,側蓋534是具有作為支撐部(彈簧安裝部)的突起534h,該支撐部(彈簧安裝部)是用以安裝彈簧5185的一部分。並且,作為彈簧555的移動部(彈 壓部)之臂部555c是用以彈壓(或引導)耦合構件180者。換言之,作為移動部的臂部555c是反抗作為彈壓部的臂部5185d的力,而彈壓耦合構件180,藉此使耦合構件180與臂部5185d一起移動。藉此,耦合構件180的傾斜方向會改變。
圖54是表示由驅動側來看在顯像側蓋534安裝彈簧555及彈簧5185的狀態的狀態圖。
如圖54所示般,以臂部555c成為可移動(可轉動)的方式,在顯像側蓋534安裝有被安裝部555a。並且,作為罩534的彈簧支撐部之突起534h會支撐作為彈簧5185的被安裝部之突起5185a。此彈簧5185的一端5185b是被卡止部534b卡止。而且,此彈簧5185是具有作為彈壓部的自由端部(第一自由端部5185c、第二自由端部5185d)。在此,作為彈簧5185的彈壓部之自由端部(5185c及5185d)是以突起534h為中心可搖動。並且,第二自由端部5185d是設在比第一自由端部5185c更靠自由端側,從第一自由端部5185c彎曲構成。
圖55是顯像卡匣B1可在裝置本體A1內形成畫像時的狀態。亦即,表示顯像卡匣B1往裝置本體A1的安裝完了的狀態。此時,耦合構件180是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卡合,成為基準姿勢D0(耦合構件180的傾斜角度θ2=0°)與實施例1同樣。此時,設在彈簧555的另一端的旋轉規制部555y會被彈壓至裝置本體A1的衝突部80y,藉由此彈壓力,彈簧555的臂部555c會與臂部 555d及旋轉規制部555y一起以支撐部555a為軸,逆時針轉動。其結果,在此安裝完了狀態,沿著顯像滾輪的旋轉軸線來看時,臂部555c是離開耦合構件180。
圖56是表示本實施例的耦合構件180的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圖56(a)是由驅動側來看的正面圖,圖56(b)是由驅動側來看的立體圖。第一傾斜姿勢D1是當顯像卡匣B1為位於裝置本體A1的內部的狀態,顯像滾輪13為位於從感光鼓10退避的退避位置(離間位置)時,耦合構件180為朝向作為本體驅動軸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姿勢。亦即,當顯像卡匣B1(顯像滾輪13)為位於退避位置(離間位置)時,耦合構件180的自由端部180a(旋轉力承受部180a1、180a2)為朝向裝置本體A1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方向的姿勢。換言之,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來看時,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為大概朝顯像滾輪13(感光鼓10)的方向傾斜的姿勢。本實施例的第一傾斜姿勢D1時,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從驅動側朝非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時,θ3的角度關係是與實施例1同樣。另外,此時,耦合構件180是被第二自由端部5185d彈壓。
當耦合構件180為取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時,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L2與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或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所成的角度是約20~約60度的範圍的任一值為理想。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此角度是約35度。
圖57是表示耦合構件180為第二傾斜姿勢D2(=安裝時姿勢)時的狀態。圖57(a)是由驅動側來看的正面圖,圖57(b)是由驅動側來看的立體圖。又,耦合構件180是藉由第二自由端部5185d來彈壓。藉此,耦合構件180的引導部180d會被定為於臂部555c。其結果,耦合構件180會傾斜至安裝方向下游側。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也與實施例1同樣,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會朝與顯像刀片15大致相反方向。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傾斜姿勢D1時,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從驅動側朝非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時的θ4的角度關係也與實施例1的情形同樣。
另外,如圖57所示般,本實施例是構成臂部555c之往耦合構件180的左下方向的力要比臂部5185d之往耦合構件的右上方向的力更大。
又,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從驅動側朝非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時,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與連結顯像滾輪的旋轉軸線和耦合構件180的傾動中心的線所成的角度θ5是與實施例1相同。
又,第二傾斜姿勢D2時的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L2與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或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所成的角度是約20度~約60度的範圍的任一值為理想,實際的角度是約35度,與實施例1同樣。
〔實施例6〕
在本實施例是利用圖58~圖62來說明有關實施例1之中『用以使耦合構件180取基準姿勢D0、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或第二傾斜姿勢D2(=安裝時姿勢)』的別的實施形態。具體而言,說明有關取代實施例1之中的『顯像側蓋34、耦合桿55、耦合桿彈簧56、及耦合彈簧185、以及與該等關連的構件』之構成。另外,有關實施例1之中的其他的構成,在本實施例也使用相同的構成,因此省略說明。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取代實施例5的彈簧555,而使用轉動構件656及彈簧655。
圖58是表示用以在顯像側蓋634組裝作為彈壓構件(第一彈性構件)的彈簧6185、及作為移動構件(第二彈性構件)的彈簧655的狀態的斜視說明圖。換言之,將本實施例的顯像卡匣B1的驅動側最端部分解而由驅動側來看的斜視說明圖。另外,在圖60~圖62說明之作為彈壓構件(彈性構件)的彈簧6185是與圖54的彈簧5185同樣,因此在圖58中是省略。在此,彈簧655及轉動構件656是意思廣義的移動構件。
側蓋634是具有支撐作為被支撐構件的轉動構件656之支撐部634a。若詳細敘述,則此支撐部634a是可轉動地支撐設在被支撐構件656的被支撐部656a1。在此,支撐部634a是大略圓筒面,被支撐部656a1亦為對應於支撐部634a的大略圓筒面。並且,轉動構件656是具有作為支撐部的彈簧安裝部656a2,其係用以安裝作 為移動構件(彈性構件)的彈簧655的被安裝部655a。又,側蓋634是具有用以使彈簧655的被卡止部655b卡止的卡止部634s。又,作為耦合桿655的移動部(引導部)之臂部655c是被卡止於轉動構件656的卡止部656b,且彈壓(或引導)耦合構件180。換言之,作為移動部的臂部655c是反抗作為彈壓部的臂部6185d的力,而彈壓耦合構件180,藉此使耦合構件180與臂部6185d一起移動。藉此,耦合構件180的傾斜方向會改變。
圖59是表示由非驅動側來看在側蓋634安裝作為彈壓構件(彈性構件)的彈簧655、及轉動構件656、以及作為彈壓構件(彈性構件)的彈簧6185的狀態的狀態圖。
如圖59所示般,在側蓋634中,被支撐構件656會被安裝成可移動(可轉動)。並且,作為轉動構件656的支撐部之突起656a會支撐彈簧655的被支撐部655a。此彈簧655的一端655b是被顯像側蓋634的卡止部634s卡止。並且,此彈簧655是具有作為移動部的自由端部655c。而且,彈簧655的自由端部655c是以突起656a為中心可搖動。
圖60是顯像卡匣B1可在裝置本體A1內形成畫像時的狀態。亦即,表示顯像卡匣B1往裝置本體A1的安裝完了的狀態。此時,耦合構件180是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卡合,成為基準姿勢D0(耦合構件180的傾斜角度θ2=0°)與實施例1同樣。此時,轉動構件656的旋 轉規制部656y會被彈壓至裝置本體A1的衝突部80y,藉此作為彈簧655的移動部(彈壓部)的臂部655c、及轉動構件656會以支撐部634a作為軸,逆時針轉動。亦即,沿著顯像滾輪的旋轉軸線來看時,臂部655c是離開耦合構件180。
圖61是表示本實施例的耦合構件180的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圖61(a)是由驅動側來看的正面圖,圖61(b)是由驅動側來看的立體圖。第一傾斜姿勢D1是當顯像卡匣B1為位於裝置本體A1的內部的狀態,顯像滾輪13為位於從感光鼓10退避的退避位置(離間位置)時,耦合構件180為朝向作為本體驅動軸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姿勢。亦即,當顯像卡匣B1(顯像滾輪13)為位於退避位置(離間位置)時,耦合構件180的自由端部180a(旋轉力承受部180a1、180a2)為朝向裝置本體A1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方向的姿勢。換言之,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來看時,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為大概朝顯像滾輪13(感光鼓10)的方向傾斜的姿勢(參照圖61(a))。本實施例的第一傾斜姿勢D1時,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從驅動側朝非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時,θ3的角度關係是與實施例1同樣。另外,此時,耦合構件180是被彈壓至作為彈壓部或引導部的第二自由端部6185d。
當耦合構件180為取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時,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L2與顯像滾輪13的 旋轉軸線(或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所成的角度是約20度~約60度的範圍的任一值為理想。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此角度是約35度。
圖62是表示耦合構件180為第二傾斜姿勢D2(=安裝時姿勢)時的狀態。圖62(a)是由驅動側來看的正面圖,圖62(b)是由驅動側來看的立體圖。並且,耦合構件180是藉由作為彈壓部(或引導部)的第二自由端部6185d來彈壓。藉此,耦合構件180的引導部180d會被定位於作為彈壓部(或引導部)的臂部655c。其結果,耦合構件180會傾斜至安裝方向下游側。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也是與實施例1同樣,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會朝與顯像刀片15大致相反方向。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傾斜姿勢D1時,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從驅動側朝非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時的θ4的角度關係也與實施例1的情形同樣。
並且,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從驅動側朝非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時,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與連結顯像滾輪的旋轉軸線與耦合構件180的傾動中心的線所成的角度θ5是與實施例1相同。
另外,如圖62所示般,在本實施例也是構成臂部655c之往耦合構件180的左下方向的力要比臂部6185d之往耦合構件的右上方向的力更大。
又,第二傾斜姿勢D2時的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L2與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或驅動輸入齒輪27的 旋轉軸線L3)所成的角度是約20度~約60度的範圍的任一值為理想,實際的角度是約35度,與實施例1同樣。
〔實施例7〕
本實施例是利用圖63~圖67來說明有關實施例1之中『用以使耦合構件180取基準姿勢D0、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或第二傾斜姿勢D2(=安裝時姿勢)』的別的實施形態。具體而言,說明有關取代實施例1之中的『顯像側蓋34、耦合桿55、耦合桿彈簧56、及耦合彈簧185、以及與該等關連的構件』之構成。另外,有關實施例1之中的其他的構成,在本實施例也使用相同的構成,所以省略說明。另外,實施例1的桿55會彈壓耦合構件180,相對的,本實施例的桿755是彈壓彈簧7185,非耦合構件180。
圖63是表示用以在顯像側蓋734安裝作為彈壓構件(或彈性構件)的耦合彈簧7185、及作為移動構件或彈壓構件(或移動構件)的耦合桿755、及作為用以賦予桿755彈壓力的彈壓構件(或彈性構件)的耦合桿彈簧756之狀態的斜視說明圖。換言之,將本實施例的顯像卡匣B1的驅動側最端部分解而由非驅動側來看的斜視說明圖。在此,桿755及彈簧756是意思廣義的移動構件。
側蓋734是具有支撐桿755的支撐部734a。若詳細敘述,則此支撐部734a是可轉動地支撐設在桿755的被支撐部755a1。在此,支撐部734a是圓筒形狀, 被支撐部755a亦為對應於支撐部734a的圓筒形狀。又,桿755是具有作為支撐部的彈簧安裝部755a2,其係用有安裝作為彈性構件的彈簧756的被安裝部756a。又,側蓋734是具有用以使彈簧756的被卡止部756b卡止的卡止部734s。又,作為桿755的彈壓部(或引導部)的臂部755c是用以彈壓(或引導)作為彈簧7185的彈壓部的臂部7185d者。換言之,臂部755c是藉由使臂部7185d移動,不接觸於耦合構件180,使耦合構件的傾斜方向移動。
圖64是表示由非驅動側來看在側蓋734安裝桿755、彈簧756及彈簧7185的狀態的狀態圖。
如圖64所示般,在側蓋734,桿755會被安裝成可移動(可轉動)。並且,桿755的彈簧支撐部755a會支撐作為彈性構件的耦合桿彈簧756的被支撐部756a。此彈簧756的一端756b是被卡止於顯像側蓋734的卡止部734b。而且,此彈簧756的另一端756c是被卡止於桿755的卡止部755b。因此,耦合桿755是藉由彈簧756來逆時針彈壓。
圖65是顯像卡匣B1在裝置本體A1內為可形成畫像時的狀態。亦即,表示顯像卡匣B1往裝置本體A1的安裝完了的狀態。此時,耦合構件180是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卡合,成為基準姿勢D0(耦合構件180的傾斜角度θ2=0°)的情形是與實施例1同樣。此時,桿755的旋轉規制部755y會被彈壓至裝置本體A1的衝突部80y, 藉此桿755(臂部755c)會作為支撐部734a,逆時針轉動。其結果,沿著顯像滾輪的旋轉軸線來看時,臂部755c是離開彈簧7185。
圖66是表示本實施例的耦合構件180的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圖66(a)是由驅動側來看的正面圖,圖66(b)是由驅動側來看的立體圖。第一傾斜姿勢D1是當顯像卡匣B1為位於裝置本體A1的內部的狀態,顯像滾輪1為位於從感光鼓10退避的退避位置(離間位置)時,耦合構件180為朝向作為本體驅動軸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姿勢。亦即,當顯像卡匣B1(顯像滾輪13)為位於退避位置(離間位置)時,耦合構件180的自由端部180a(旋轉力承受部180a1、180a2)為朝向裝置本體A1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方向的姿勢。換言之,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來看時,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為大概朝顯像滾輪13(感光鼓10)的方向傾斜的姿勢(參照圖66(a))。本實施例的第一傾斜姿勢D1時,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從驅動側朝非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時,θ3的角度關係是與實施例1同樣。另外,此時,耦合構件180是被作為彈壓部的第二自由端部7185d彈壓。
當耦合構件180為取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時,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L2與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或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所成的角度是約20度~約60度的範圍的任一值為理想。另外,在 本實施例中,此角度是約35度。
圖67是表示耦合構件180為第二傾斜姿勢D2(=安裝時姿勢)時的狀態。圖62(a)是由驅動側來看的正面圖,圖62(b)是由驅動側來看的立體圖。此時,作為彈壓部的第二自由端部7185d是藉由作為移動部的臂部755c來彈壓。然後,耦合構件180是在藉由臂部755c來彈壓至下方的第二自由端部7185d,藉由本身的重力來定位。藉此,耦合構件180的引導部180d會被定位於臂部7185d。其結果,耦合構件180會傾斜至安裝方向下游側。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也與實施例1同樣,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會朝與顯像刀片15大致相反方向。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傾斜姿勢D1時,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從驅動側朝非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時的θ4的角度關係也與實施例1的情形同樣。並且,本實施例是使第二傾斜姿勢D2時的耦合構件180的引導部180d接觸於第二自由端部7185d,但亦可使離間。此情況,第二傾斜姿勢D2時的耦合構件180的姿勢是如在實施例1所示般,藉由相位規制凸台180e及傾斜規制部36kb2b來決定。
並且,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從驅動側朝非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時,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與連結顯像滾輪的旋轉軸線和耦合構件180的傾動中心的線所成的角度θ5是與實施例1相同。
更換言之,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從 驅動側朝非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時,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是以連結顯像滾輪的旋轉軸線與耦合構件180的傾動中心之線作為基準,只要順時針約35度~約125度的範圍內即可。在本實施例中,此角度是大略80度。
另外,圖67的狀態是臂部755c之往左下方向的力勝於臂部7185d之往耦合構件的右上方向的力之狀態。
又,第二傾斜姿勢D2時的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L2與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或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所成的角度是約20度~約60度的範圍的任一值為理想,實際的角度是約35度,與實施例1同樣。
〔實施例8〕
在本實施例是利用圖68~圖72來說明有關實施例1之中『用以使耦合構件180取基準姿勢D0、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或第二傾斜姿勢D2(=安裝時姿勢)』的別的實施形態。具體而言,說明有關取代實施例1之中的『側蓋34、耦合桿55、耦合桿彈簧56、及耦合彈簧185、以及與該等關連的構件』之構成。更詳細是進一步改良實施例7的彈簧7185者。因此,有關實施例7之中的其他的構成,在本實施例也使用相同的構成,所以省略說明。
圖68是將本實施例的顯像卡匣B1的驅動側 最端部分解而由驅動側來看的斜視說明圖。在此是只說明與實施例7相異的點。亦即,說明有關作為彈壓構件(或彈性構件)的耦合彈簧8185。此彈簧8185是用以安裝於顯像側蓋834的構成為相同,但自由端側的構成會依被安裝部8185a而異。亦即,彈簧8185是具有第一連接部8185c及第二連接部8185d。而且,設有從第二連接部8185d逆向折返的第一耦合接觸部8185e。更設有從第一耦合接觸部8185e再折返於相反方向的第二耦合接觸部8185f。該等第一及第二耦合接觸部8185e、8185f是作為用以使耦合構件180傾斜的彈壓部的機能。
圖69是表示由驅動側來看在顯像側蓋834安裝桿855、桿彈簧856及耦合彈簧8185的狀態的狀態圖。在此,桿855及彈簧856是意思廣義的移動構件。
如圖69所示般,作為移動構件或彈壓構件(或轉動構件)的桿855為可移動(可轉動)地被安裝於側蓋834。並且,桿855的彈簧支撐部855a會支撐作為彈性構件的桿彈簧856的被支撐部856a。此彈簧856的一端856b是被卡止於側蓋834的卡止部834b。並且,此彈簧856的另一端856c是被卡止於桿855的卡止部855b。因此,桿855是藉由彈簧856來被逆時針彈壓。
圖70是顯像卡匣B1可在裝置本體A1內形成畫像時的狀態。亦即,表示顯像卡匣B1往裝置本體A1的安裝完了的狀態。此時,耦合構件180是與本體側驅動構件100卡合,成為基準姿勢D0(耦合構件180的傾斜 角度θ2=0°)與實施例1同樣。此時,桿855的旋轉規制部855y會被彈壓至裝置本體A1的衝突部80y,作為桿855(作為移動部(或彈壓部)的臂部855c)會以支撐部834a作為轉動軸,逆時針轉動。其結果,沿著顯像滾輪的旋轉軸線來看時,臂部855c是離開彈簧7185。
其次,圖71是表示本實施例的耦合構件180的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圖71(a)是由驅動側來看的正面圖,圖71(b)是由驅動側來看的立體圖。第一傾斜姿勢D1是顯像卡匣B1為位於裝置本體A1的內部的狀態,顯像滾輪13為位於從感光鼓10退避的退避位置(離間位置)時,耦合構件180為朝向作為本體驅動軸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姿勢。亦即,當顯像卡匣B1(顯像滾輪13)為位於退避位置(離間位置)時,耦合構件180的自由端部180a(旋轉力承受部180a1、180a2)為朝向裝置本體A1的本體側驅動構件100的方向之姿勢。換言之,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來看時,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為大概朝顯像滾輪13(感光鼓10)的方向傾斜的姿勢(圖71(a)參照)。本實施例的第一傾斜姿勢D1時,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從驅動側朝非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時,θ3的角度關係是與實施例1同樣。另外,此時,耦合構件180是被第一耦合接觸部8185e與第二耦合接觸部8185f所夾。
當耦合構件180為取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時,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L2與顯像滾輪13的 旋轉軸線(或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所成的角度是約20度~約60度的範圍的任一值為理想。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此角度是約35度。
圖72是表示耦合構件180為第二傾斜姿勢D2(=安裝時姿勢)時的狀態。圖72(a)是由驅動側來看的正面圖,圖72(b)是由驅動側來看的立體圖。此時,第二耦合接觸部8185f是藉由作為移動部的臂部855c來彈壓。然後,耦合構件180是利用藉由臂部855c來彈壓至下方的第二耦合接觸部8185f而定位於第一耦合接觸部8185e。藉此,耦合構件180的引導部180d會被定位於臂部8185d。其結果,耦合構件180會傾斜至安裝方向下游側。
並且,在本實施例中也與實施例1同樣,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會朝與顯像刀片15大致相反方向。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傾斜姿勢D1時,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從驅動側朝非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時的θ4的角度關係也與實施例1的情形同樣。
又,沿著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從驅動側朝非驅動側來看顯像卡匣B1時,耦合構件180的旋轉軸線L2與連結顯像滾輪的旋轉軸線和耦合構件180的傾動中心的線所成的角度θ5是與實施例1相同。
又,第二傾斜姿勢D2時的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L2與顯像滾輪13的旋轉軸線(或驅動輸入齒輪27的旋轉軸線L3)所成的角度是約20度~約60度的範圍的任 一值為理想,實際的角度是約35度,與實施例1同樣。
〔實施例9〕
在本實施例是利用圖73來說明有關實施例1之中『用以使耦合構件180取基準姿勢D0、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或第二傾斜姿勢D2(=安裝時姿勢)』的別的實施形態。本實施例是變更實施例8的臂部855的形狀,不是第二耦合接觸部9185f,而是使能彈壓至第二連接部9185d者。因此,第一耦合接觸部9185e及第二耦合接觸部9185f是作為用以使耦合構件180傾斜的彈壓部的機能。並且,作為彈壓部的臂部955c決定耦合構件180的傾斜方向的情形是與上述的實施例同樣。除此以外的構成也與實施例8同樣,因此省略說明。
〔實施例10〕
在本實施例也利用圖74來說明有關實施例1之中『用以使耦合構件180取基準姿勢D0、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或第二傾斜姿勢D2(=安裝時姿勢)』的別的實施形態。在前述的實施例中,彈壓部與移動部是作為個別的零件構成,但在本實施例中是以單一零件(單一的彈簧)來構成彈壓部10185e及移動部10185g。在此,圖74(a)是在顯像側蓋1034安裝耦合彈簧10185的圖。
又,圖74(b)是表示耦合構件180的第二傾 斜姿勢D2的圖。在此狀態中,移動部10185f會將耦合構件180彈壓,但彈壓部10185e會離開耦合構件180。然而,彈壓部10185e也亦可與耦合構件180接觸。
又,圖74(c)是表示耦合構件180的第一傾斜姿勢D1的圖。在此狀態中,彈壓部10185e會將耦合構件180彈壓,但移動部10185f是離開耦合構件180。然而,移動部10185f也亦可與耦合構件180接觸。
另外,由於安裝部10185a及卡止部10185b及連接部10185d是與實施例9的構成同樣,因此省略說明。
又,連接部10185g是連接來自本體的力承受部10185h與移動部10185f。
〔實施例11〕
在本實施例也利用圖75來說明有關實施例1之中『用以使耦合構件180取基準姿勢D0、第一傾斜姿勢D1(=離間時姿勢)、或第二傾斜姿勢D2(=安裝時姿勢)』的別的實施形態。本實施例是實施例9的變形例。在此,圖75(a)是在顯像側蓋1134安裝耦合彈簧11185及桿1155的圖。
又,圖75(b)是表示耦合構件180的第二傾斜姿勢D2的圖。在此狀態中,第二移動部1155c2會將耦合構件180彈壓,但彈壓部11185d是離開耦合構件180。此時,第一移動部1155c1是將彈壓部11185d彈 壓。另外,此時,彈壓部11185d亦可與耦合構件180接觸。
又,圖75(c)是表示耦合構件180的第一傾斜姿勢D1的圖。在此狀態中,彈壓部11185d會將耦合構件180彈壓,但移動部1155c2是離開耦合構件180。然而,第二移動部1155c2也亦可與耦合構件180接觸。
〔實施例12〕
又,亦可採用移動部為第一傾斜姿勢D1時是接觸於耦合構件及彈壓構件的至少一個,為第二傾斜姿勢D2時是不接觸於耦合構件的構成。
實施例12的圖76(a)是表示在顯像側蓋1234安裝作為移動構件的桿1255、及作為彈壓構件的彈簧12185的圖。
如實施例12的圖76(b)所示般,在第二傾斜姿勢D2是構成不使作為桿1255的移動部的第二移動部1255c2接觸於耦合構件180的被引導部180d的下方。此時,作為彈壓構件的彈簧121185的彈壓部12185c會將被引導部180d彈壓。
藉此,耦合構件180會取第二傾斜姿勢D2。換言之,第二傾斜姿勢D2時,僅彈壓部12185c會接觸於被引導部180d,作為移動部的第二移動部1255c2是不接觸於被引導部180d。
而且,圖76(c)是表示從圖76(b)所示的 時間點,桿1255的力承受部1255y會自裝置本體接受力量,藉此逆時針轉動的狀態圖。
此時,第一移動部1255c1會將彈壓部12185c推至上方,藉此彈壓部12185c會從被引導部180d退避。此時,第二移動部1255c2會將被引導部180d彈壓。其結果,耦合構件180會取第一傾斜姿勢D1。
另外,從彈簧12185的安裝部12185a或本體接受力的力承受部1255y或其他的構成是與其他的實施例同樣,因此省略說明。
〔其他的實施例〕
首先,在上述的實施例3~實施例12中說明的構成是在實施例2的製程卡匣中也可使用。
並且,在上述的全部實施例中,使用彈簧(185、985、3185、4185、5185、6185、7185、8185、9185、10185)的一部分作為『彈壓部』。然而,如以移動構件(55+56、955+956、355+356、455+456、655+656、755+756、855+866、955)所例示般,亦可用其他的構件(樹脂等)來構成彈壓部。例如,亦可在作為彈壓構件的彈簧(185、985、3185、4185、5185、6185、7185、8185、9185、10185、11185、12185)的前端部固定樹脂,而形成用以彈壓或引導耦合構件的彈壓部或引導部。又,亦可在根部,像實施例6的桿656那樣,設置用以將作為彈壓構件的彈簧(185、985、3185、4185、 5185、6185、7185、8185、9185)安裝於顯像側蓋的轉動構件。
並且,在上述的全部實施例中,使用扭轉彈簧或線圈彈簧作為彈性構件,但並非限於此,亦可使用樹脂彈簧或板彈簧或橡膠等。
又,耦合構件180的形狀並非限於上述的形狀,亦可不形成連接部180d那樣細的部分,而為桶那樣的形狀。然而,若構成連接部180d,則可使卡匣小型化。
而且,耦合構件180構成可移動於顯像滾輪13的軸線方向,亦可在耦合構件180的內側設置彈性構件(彈簧等)等。此情況是亦可縮小耦合構件180的傾動角度。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若根據本發明,則可提供一種在卡匣往裝置本體安裝時、及顯像劑載持體從退避位置往顯像位置移動時的雙方,耦合構件可與本體驅動軸卡合之卡匣。

Claims (56)

  1. 一種卡匣,係可裝卸於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其特徵係具有:i)顯像劑載持體,其係可旋轉;ii)耦合構件,其係用以將旋轉力傳達至前述顯像劑載持體,可取得:其旋轉軸線相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斜的第一傾斜姿勢、及其旋轉軸線相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斜至與前述第一傾斜姿勢不同的方向的第二傾斜姿勢;iii)彈壓部,其係為了使前述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對於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傾斜而將前述耦合構件彈壓;及iv)移動部,其係可取得:用以使前述耦合構件位於前述第一傾斜姿勢的第一移動位置、及用以使前述耦合構件位於前述第二傾斜姿勢的第二移動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卡匣,其中,具有彈壓構件,其係具有前述彈壓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卡匣,其中,構成:前述移動部在前述第一移動位置及第二移動位置的至少一個的位置,可將前述耦合構件及前述彈壓構件的至少一個彈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卡匣,其中,構成:前述移動部在前述第一移動位置及第二移動位置的至少一個的位置,可將前述耦合構件及前述彈壓構件的至少一個直接 彈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卡匣,其中,構成:當前述耦合構件為取前述第一傾斜姿勢時,前述彈壓部與前述耦合構件接觸,前述移動部離開前述耦合構件,當前述耦合構件為取前述第二傾斜姿勢時,前述彈壓部及前述移動部皆與前述耦合構件接觸。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卡匣,其中,構成:前述耦合構件在前述第一傾斜姿勢及第二傾斜姿勢的任一位置,前述彈壓部及前述移動部皆與前述耦合構件接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卡匣,其中,構成:前述彈壓構件、及具有前述移動部的移動構件,係分別設置,且前述彈壓部與前述移動部為可獨立移動。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卡匣,其中,構成:前述彈壓構件,係被安裝於具有前述移動部的移動構件,前述彈壓部可與前述移動部一起移動。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卡匣,其中,構成:前述移動部可將前述彈壓構件彈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卡匣,其中,構成:當前述耦合構件為取前述第二傾斜姿勢時,前述移動部將前述彈壓構件彈壓,當前述耦合構件為取前述第一傾斜姿勢時,前述彈壓部將前述耦合構件彈壓,前述移動部離開前述彈壓構件。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壓部與前述移動部,係以單一零件所形成。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卡匣,其中,構成:當前述耦合構件為取前述第一傾斜姿勢時,前述彈壓部將前述耦合構件彈壓,前述移動部離開前述耦合構件,當前述耦合構件為取前述第二傾斜姿勢時,前述彈壓部離開前述耦合構件,前述移動部將前述耦合構件彈壓。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的任一項所記載之卡匣,其中,沿著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軸線方向來看時,位於前述第一傾斜姿勢時的前述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與位於前述第二傾斜姿勢時的前述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係實質上交叉。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卡匣,其中,沿著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軸線方向來看時,位於前述第一傾斜姿勢時的前述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與位於前述第二傾斜姿勢時的前述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所成的角度為約20度~約150度的範圍的任一值。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卡匣,其中,沿著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軸線方向來看時,位於前述第一傾斜姿勢時的前述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與位於前述第二傾斜姿勢時的前述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所成的角度為約30度~約120度的範圍的任一值。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卡匣,其中,沿著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軸線方向來看時,位於前述第一傾斜姿勢時的前述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與位於前述第二傾斜姿勢時 的前述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所成的角度為約75度。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的任一項所記載之卡匣,其中,沿著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軸線方向來看時,連結前述耦合構件的傾斜中心和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直線與位於前述第一傾斜姿勢時的前述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所成的角度為約30度以內。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卡匣,其中,沿著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軸線方向來看時,連結前述耦合構件的傾斜中心和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直線與位於前述第一傾斜姿勢時的前述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所成的角度為約5度。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的任一項所記載之卡匣,其中,沿著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軸線方向來看時,連結前述耦合構件的傾斜中心和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直線與位於前述第二傾斜姿勢時的前述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所成的角度為約45度~約95度的範圍的任一值。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卡匣,其中,沿著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軸線方向來看時,連結前述耦合構件的傾斜中心和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直線與位於前述第二傾斜姿勢時的前述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所成的角度為約70度。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的任一項所記載之卡匣,其中,位於前述第一傾斜姿勢時的前述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與位於前述基準位置時的前述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所成的角度為約20度~約60度的範圍的任一值。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的任一項所記載之卡 匣,其中,位於前述第二傾斜姿勢時的前述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與位於前述基準位置時的前述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所成的角度為約20度~約60度的範圍的任一值。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的任一項所記載之卡匣,其中,前述彈壓部,係構成可將前述耦合構件直接彈壓。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壓構件,係具有彈壓用彈性構件。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壓部係設於前述彈壓用彈性構件的一部分。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壓用彈性構件為彈簧。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簧為扭轉彈簧。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簧為線圈彈簧。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的任一項所記載之卡匣,其中,具有移動構件,其係具有前述移動部。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之卡匣,其中,前述移動構件,係具有將前述移動部彈壓的移動用彈性構件。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之卡匣,其中,前述移動用彈性構件,係具有前述移動部。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之卡匣,其中,前述移動用彈性構件為彈簧。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簧為扭轉彈簧。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簧為線圈彈簧。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記載之卡匣,其中,前述移動構件為可轉動。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所記載之卡匣,其中,前述移動用彈性構件,彈壓前述移動部使其從前述第一位置往前述第二位置移動。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移動構件,係於其一端具有前述力承受部,於其另一端具有前述移動部。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之卡匣,其中,沿著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來看前述卡匣時,前述力承受部係以前述顯像刀片作為基準來位於與前述顯像劑載持體實質上相反側。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的任一項所記載之卡匣,其中,前述耦合構件,係具有:自由端部,其係具備用以從前述本體驅動軸接受旋轉力的旋轉力承受部;結合端部,其係具備用以將旋轉力傳達至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力傳達部;及連接部,其係連接前述自由端部與前述結合端部。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之卡匣,其中,前述耦合 構件,係具有被定位部,其係於取前述離間時姿勢及/或前述安裝時姿勢時,對前述卡匣定位。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之卡匣,其中,前述被定位部,係設在前述連接部。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之卡匣,其中,前述被定位部,係設在前述結合端部。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2項之卡匣,其中,前述被定位部,係從前述結合端部突出而設。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所記載之卡匣,其中,具有離間時定位部,其係用以為了將前述耦合構件定位成前述離間時姿勢而將前述被定位部定位。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之卡匣,其中,具有卡匣框體,其係具備前述離間時定位部。
  4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5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框體,係具有用以支撐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支撐構件,前述支撐構件,係具有前述離間時定位部。
  4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所記載之卡匣,其中,具有安裝時定位部,其係用以為了將前述耦合構件定位成前述安裝時姿勢而將前述被定位部定位。
  4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之卡匣,其中,具有卡匣框體,其係具備前述安裝時定位部。
  4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8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框體,係具有用以支撐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支撐構件,前述支撐構件,係具有前述安裝時定位部。
  5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所記載之卡匣,其中,前述連接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最大旋轉半徑,係構成比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與前述旋轉力承受部之間的距離更小。
  5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所記載之卡匣,其中,前述彈壓部,係構成彈壓前述連接部。
  5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之卡匣,其中,具有:卡匣框體,其係可旋轉地支撐前述顯像劑載持體;及端部構件,其係安裝於前述卡匣框體的端部,具有前述移動部的移動構件及具有前述彈壓部的彈壓構件,係皆設在前述端部構件。
  5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的任一項所記載之卡匣,其中,更具有可旋轉的感光體,其係形成有藉由前述顯像劑載持體來顯像的潛像。
  5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3之卡匣,其中,沿著前述顯像劑載持體的旋轉軸線來看,,在前述耦合構件的傾動中心與前述感光體的旋轉軸線之間配置有前述顯像劑載持體。
  5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3之卡匣,其中,前述顯像劑載持體,係構成可在接觸於前述感光體的接觸位置與離開前述感光體的離間位置之間移動。
  5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卡匣,其中,前述移動部藉由旋轉在前述第一移動位置與前述第二移動位置之間移動。
TW107122063A 2014-11-28 2015-11-30 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TWI7090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42586 2014-11-28
JP2014242586 2014-11-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7249A true TW201907249A (zh) 2019-02-16
TWI709008B TWI709008B (zh) 2020-11-01

Family

ID=56074528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3918A TWI747534B (zh) 2014-11-28 2015-11-30 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TW110141001A TWI781815B (zh) 2014-11-28 2015-11-30 卡匣
TW104139938A TWI598710B (zh) 2014-11-28 2015-11-30 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TW106120400A TWI635376B (zh) 2014-11-28 2015-11-30 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TW107122063A TWI709008B (zh) 2014-11-28 2015-11-30 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3918A TWI747534B (zh) 2014-11-28 2015-11-30 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TW110141001A TWI781815B (zh) 2014-11-28 2015-11-30 卡匣
TW104139938A TWI598710B (zh) 2014-11-28 2015-11-30 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TW106120400A TWI635376B (zh) 2014-11-28 2015-11-30 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Country Status (20)

Country Link
US (6) US10459402B2 (zh)
EP (3) EP3702848A1 (zh)
JP (6) JP6655964B2 (zh)
KR (6) KR102079856B1 (zh)
CN (4) CN107111273B (zh)
AU (4) AU2015354571B2 (zh)
CA (2) CA2971802A1 (zh)
CL (1) CL2017001326A1 (zh)
CO (2) CO2017005154A2 (zh)
DE (1) DE112015005334B4 (zh)
ES (1) ES2784507T3 (zh)
GB (1) GB2549027B (zh)
MX (5) MX2017006752A (zh)
PH (1) PH12017500984A1 (zh)
PL (1) PL3226078T3 (zh)
RU (4) RU2697424C2 (zh)
SG (3) SG10202100914WA (zh)
TW (5) TWI747534B (zh)
WO (1) WO2016084986A1 (zh)
ZA (1) ZA20170292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7591B (zh) * 2019-03-18 2022-12-2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卡匣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76749B2 (ja) * 2013-12-06 2018-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SG10202100914WA (en) 2014-11-28 2021-03-30 Canon Kk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GB2588064B (en) 2014-11-28 2021-06-30 Canon Kk Cartridge, member constitut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WI799888B (zh) 2016-03-04 2023-04-2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PL3470931T4 (pl) * 2016-06-14 2024-01-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Wkład procesowy oraz tworzące elektrofotograficzny obraz urządzenie
US10180655B2 (en) 2016-07-22 2019-01-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tably detaching a developing unit o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WI790697B (zh) * 2016-08-26 2023-01-2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光鼓單元、卡匣、及電子相片影像形成裝置
GB2567401B (en) 2016-08-26 2022-03-09 Canon Kk Drum unit,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upling member
CN113759684A (zh) 2016-09-30 2021-12-07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盒和调色剂供应机构
WO2018062570A1 (ja) 2016-09-30 2018-04-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トナー供給機構
JP6855284B2 (ja) 2017-03-03 2021-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200357A (ja) 2017-05-26 2018-1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7009132B2 (ja) 2017-09-21 2022-0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容器及び現像剤補給システム
WO2019117317A1 (ja) 2017-12-13 2019-06-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46410B2 (ja) 2018-02-21 2022-10-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7179475B2 (ja) 2018-03-29 2022-11-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着脱ユニットセット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N208705666U (zh) * 2018-04-03 2019-04-05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7218178B2 (ja) 2018-12-28 2023-0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KR102163889B1 (ko) 2019-01-11 2020-10-12 동의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해죽순 추출물을 포함하는 신경병증성 통증 예방 및 치료용 조성물
JP7346086B2 (ja) * 2019-05-31 2023-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排出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7908343A (zh) 2019-08-09 2024-04-19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容器
KR20230011398A (ko) * 2020-09-17 2023-01-20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카트리지, 드럼 유닛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CN116339094A (zh) 2020-12-07 2023-06-27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容器和图像形成系统
CN114941664B (zh) * 2022-04-28 2024-02-06 浙江长宇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辊轴离合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36577B2 (ja) 1997-03-28 2004-06-14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046933B2 (ja) * 2000-08-02 2008-0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FR2817167B1 (fr) * 2000-11-24 2003-01-31 Air Liquide Procede de separation de particules vivantes d'un gaz sous pression et sa variante, determination de sa qualite microbiologique, dispositif apte a la mise en oeuvre du procede et utilisation
JP2003058020A (ja) * 2001-08-21 2003-02-2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51563A (ja) 2002-10-31 2004-05-27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KR100814425B1 (ko) * 2003-02-20 2008-03-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및 화상형성장치
JP2004362086A (ja) 2003-06-03 2004-12-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機械語プログラム変換装置
CN100388135C (zh) 2003-06-06 2008-05-14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JP4344992B2 (ja) 2003-07-31 2009-10-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190921B2 (en) 2003-07-31 2007-03-1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cartridge, photosensitive member cartridge, process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337502A (ja) 2005-05-31 2006-12-14 Brother Ind Ltd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75369B2 (ja) 2006-01-27 2012-02-15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492570B2 (ja) 2006-03-23 2010-06-30 ヤマハ株式会社 電子音楽装置に対するサービス提供システム
JP4802796B2 (ja) * 2006-03-23 2011-10-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像担持体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64435B2 (ja) 2006-12-11 2010-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651131B2 (ja) * 2006-12-11 2011-03-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498407B2 (ja) * 2006-12-22 2010-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AU2011250736B2 (en) * 2006-12-22 2014-05-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otational force transmitting part
JP4948382B2 (ja) * 2006-12-22 2012-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感光ドラム取り付け用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JP4280772B2 (ja) 2006-12-28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935381B2 (ja) 2007-01-29 2012-05-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現像カートリッジ、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311854B2 (ja) * 2007-03-23 2013-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現像装置、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JP5657064B2 (ja) * 2007-03-23 2015-0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US7751747B2 (en) * 2007-06-20 2010-07-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ocess cartridge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5135031B2 (ja) * 2007-10-05 2013-0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連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078079B2 (en) 2007-12-18 2011-12-13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Air duct and toner cartridge using same
JP2009181002A (ja) 2008-01-31 2009-08-13 Brother Ind Ltd 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5007700B2 (ja) 2008-05-07 2012-08-22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28230B2 (ja) * 2008-06-10 2013-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前記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306050B2 (ja) * 2008-06-20 2013-10-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カップリング部材の取り付け方法、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の取り外し方法
JP5283986B2 (ja) 2008-06-20 2013-09-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288900B2 (ja) 2008-06-20 2013-09-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127584B2 (ja) * 2008-06-20 201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TWI411897B (zh) * 2008-08-11 2013-10-11 Canon Kk 用於耦接之分解及安裝方法以及電子照相感光鼓單元
JP5371627B2 (ja) * 2008-08-27 2013-12-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495671B2 (ja) 2008-08-27 2014-05-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JP5344580B2 (ja) 2009-02-27 2013-1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KR101667927B1 (ko) * 2009-05-29 2016-10-2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동력전달유닛
JP5029664B2 (ja) * 2009-09-09 2012-09-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5523061B2 (ja) * 2009-10-30 2014-06-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683281B2 (ja) * 2010-02-02 2015-03-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
JP2011197271A (ja) 2010-03-18 2011-10-06 Ricoh Co Ltd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US8764172B2 (en) 2010-09-03 2014-07-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inting apparatus, printing material cartridge, adaptor for printing material container, and circuit board
JP5614251B2 (ja) 2010-11-10 2014-10-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の収容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62044B2 (ja) 2011-04-22 2016-02-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848393B1 (ko) * 2011-11-18 2018-04-13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및 화상형성장치의 동력전달구조
JP6004690B2 (ja) * 2012-03-21 2016-10-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28887B2 (ja) * 2012-05-30 2016-06-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構造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43716B2 (ja) * 2012-06-04 2016-07-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104603946B (zh) 2012-07-20 2017-10-27 株式会社尼康 拍摄单元、拍摄装置、及拍摄单元的制造方法
JP5362086B1 (ja) * 2012-09-11 2013-12-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15535A (ja) * 2012-12-11 2014-06-26 Samsung R&D Institute Japan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ップリング機構
JP5631443B2 (ja) * 2013-05-27 2014-11-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6415198B2 (ja) * 2013-09-12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EP3029527B1 (en) * 2013-09-29 2017-08-09 Ninestar Corporation Rotational force drive assembly and processing box
JP2014206770A (ja) * 2014-08-08 2014-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前記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SG10202100914WA (en) 2014-11-28 2021-03-30 Canon Kk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494304B2 (ja) 2015-01-26 2019-04-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ギアユニット、現像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7591B (zh) * 2019-03-18 2022-12-2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卡匣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40220A (ja) 2019-03-14
PL3226078T3 (pl) 2020-10-19
PH12017500984A1 (en) 2017-12-18
AU2018250500B2 (en) 2020-07-02
GB2549027A (en) 2017-10-04
AU2020244588A1 (en) 2020-11-05
MX2017006752A (es) 2017-08-21
MX2022008610A (es) 2022-08-11
US11353822B2 (en) 2022-06-07
JP2019061275A (ja) 2019-04-18
EP3702848A1 (en) 2020-09-02
US20230185234A1 (en) 2023-06-15
CA2971802A1 (en) 2016-06-02
MX2022012347A (es) 2022-11-08
KR102079856B1 (ko) 2020-04-07
EP3226078A4 (en) 2018-05-23
AU2022201081B2 (en) 2024-02-15
TWI635376B (zh) 2018-09-11
US20170261926A1 (en) 2017-09-14
JP6655964B2 (ja) 2020-03-04
US20190179258A1 (en) 2019-06-13
MX2022008778A (es) 2022-07-27
TW202105094A (zh) 2021-02-01
TW201809928A (zh) 2018-03-16
CN112255902B (zh) 2023-10-27
CN107111273B (zh) 2021-04-23
AU2015354571B2 (en) 2018-07-19
RU2758980C1 (ru) 2021-11-03
KR102270425B1 (ko) 2021-06-28
CN113156791A (zh) 2021-07-23
DE112015005334B4 (de) 2022-03-24
US10459402B2 (en) 2019-10-29
CO2018014409A2 (es) 2019-01-18
AU2015354571A1 (en) 2017-06-01
RU2017122526A (ru) 2018-12-28
AU2022201081A1 (en) 2022-03-10
JP2022113882A (ja) 2022-08-04
SG10202011914PA (en) 2021-01-28
US20220155722A1 (en) 2022-05-19
JP6768771B2 (ja) 2020-10-14
JP2022118265A (ja) 2022-08-12
RU2019124002A3 (zh) 2019-12-17
DE112015005334T5 (de) 2017-08-10
EP3686691A1 (en) 2020-07-29
JP7200426B2 (ja) 2023-01-06
MX2019010309A (es) 2019-10-21
KR20210080603A (ko) 2021-06-30
KR102481012B1 (ko) 2022-12-23
KR102204068B1 (ko) 2021-01-15
GB2549027B (en) 2021-03-03
CN112255901A (zh) 2021-01-22
JP7098691B2 (ja) 2022-07-11
TW202209025A (zh) 2022-03-01
TWI598710B (zh) 2017-09-11
KR20190132554A (ko) 2019-11-27
US11960239B2 (en) 2024-04-16
KR20210156345A (ko) 2021-12-24
RU2729695C2 (ru) 2020-08-11
US11662687B2 (en) 2023-05-30
GB201710249D0 (en) 2017-08-09
JP6768770B2 (ja) 2020-10-14
EP3226078B1 (en) 2020-04-01
EP3686691B1 (en) 2024-02-14
TW201621484A (zh) 2016-06-16
US11067950B2 (en) 2021-07-20
EP3226078A1 (en) 2017-10-04
CA3057630A1 (en) 2016-06-02
JP7309976B2 (ja) 2023-07-18
KR20210007045A (ko) 2021-01-19
ES2784507T3 (es) 2020-09-28
WO2016084986A1 (ja) 2016-06-02
RU2019124002A (ru) 2019-09-04
KR20210157422A (ko) 2021-12-28
CN112255902A (zh) 2021-01-22
US20210311431A1 (en) 2021-10-07
JP2016110141A (ja) 2016-06-20
JP2020201518A (ja) 2020-12-17
CN112255901B (zh) 2023-10-20
TWI781815B (zh) 2022-10-21
KR102385332B1 (ko) 2022-04-11
SG11201704199QA (en) 2017-06-29
RU2743734C1 (ru) 2021-02-25
SG10202100914WA (en) 2021-03-30
KR20170091586A (ko) 2017-08-09
CL2017001326A1 (es) 2018-01-19
TWI709008B (zh) 2020-11-01
US10782647B2 (en) 2020-09-22
CN107111273A (zh) 2017-08-29
CO2017005154A2 (es) 2017-10-31
RU2017122526A3 (zh) 2019-01-15
AU2018250500A1 (en) 2018-11-15
US20200409304A1 (en) 2020-12-31
RU2697424C2 (ru) 2019-08-14
TWI747534B (zh) 2021-11-21
BR112017010397A2 (pt) 2017-12-26
ZA201702920B (en) 2024-04-24
AU2020244588B2 (en) 2022-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5376B (zh) 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TWI588627B (zh) A cassette, a member constituting a cassette, and a portrait forming device
TWI662384B (zh) 卡匣、構成卡匣的構件、及畫像形成裝置